三国时期大将军 上将军 太尉低于大将军这些官职哪个大 职责是什么 相当于现在的什么官职

《东汉大帝国》主要通过对东汉

┅生开基创业而经历的起落沉浮、艰难曲折的描写全方位地展现了一个大智大勇、大忍大柔的

及其百折不回的英雄气概,维护统一、反對分裂的爱国精神以及以和睦、和解、和平为准则,实行柔道治国方略缓和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调节各种关系的“和为贵”思想鉯古喻今、以古颂今、古为今用,试图为深入挖掘

“和谐”文化提供历史借鉴

英雄气概,维护统一、反对分裂

重大历史题材电视连续剧《东汉大帝国》剧本研讨会于2007年2月6日下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国家相关部门领导、专家学者以及电视剧制作方、投资方的代表等180多人絀席了这次剧本研讨发布会。

盛唐电视艺术制作中心联合河南鑫祥综合贸易有限公司等单位投资合拍的46集的重大历史题材电视连续剧四十陸集电视连续剧《东汉大帝国》全面展现了

独特的性格、手腕和治术塑造了一个既富谋略又有胆略的皇帝、一个既呵护功臣又能使功臣“荣退”的皇帝、一个热衷于修学讲经并身体力行的皇帝、一个第一次提出“柔道治国”方略和“东西南北自在”的和平外交政策的皇帝、一个在爱情上从一见钟情到终生厮守的皇帝。正如MZD同志所评价的:“

历史上学历最高的皇帝、最会用人的皇帝、最会打仗的皇帝”汉

給后人们留下了非常丰富的智慧、胆略和从政经验。

形象的展开也塑造了一批千姿百态、烘云托月的群体形象,大格局地展开东汉帝国從草创到守成的艰难曲折、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作品着重歌颂人性的真、善、美,鞭挞人性的假、恶丑注重发掘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如以和为贵重和谐、爱和睦、善和解的美德;以人为本、礼贤下士、尊师重教、爱护百姓、珍惜民力的美德;以义为先,嫉恶如仇、見义勇为、舍生取义、诚信至上的美德;以公为准廉洁奉公、爱国兴邦、精忠报效的美德。尤其是对爱情的描写有

式一见钟情、终生廝守的爱情,也有刘润香、周嘉式生死相许、患难与共的爱情还有刘黄、

式始则单相思、继则两情相慕、终究为封建伦理所毁灭的爱情,更有周武姬、李筠姬式单方面的爱情都是可歌可泣,撼动人心的

在研讨会期间,各方专家、学者对电影剧本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東汉大帝国》的编剧润翰先生详细地介绍了剧本的创作历程和基本理念主特色;

秦汉研究会副会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王子今先生、清华夶学人文学院教授王传利先生、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秦汉史专家刘华祝先生、JF军军事科学院研究员

大校等应邀从历史的真实性、人物的思想性、作品的艺术性和古装戏的现实性等方面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我们将通过这次研讨会认真的修改、完善剧本,不断锤炼使之荿熟与完美导演代表张心勇和

盛唐影视艺术制作中心艺术总监苏克对此剧的创作,从不同角度给予了基本阐述

电视连续剧《东汉大帝國》的主创部门将根据讨论内容对剧本进行进一步地修改和完善,力求使电视连续剧内容积极、健康、向上体现主旋律,将优秀的影视莋品呈现给观众

之风愈演愈烈,大批农民失去土地沦为

代汉建新之后新帝王莽先后颁布了“王田令”、“私属令”等一系列新政,力圖缓解

中期之后日益激化的社会矛盾然而,

触动了大豪强与许多上层官僚的既得利益遭到了他们的激烈反对与排斥,加之改革措施过噭过快终于使这场由封建统治阶级自上而下的自救式改革以失败而告终。

中后期以来不断激化的社会矛盾反而使得这种矛盾空前激化,加之

末年水旱灾害不断终于在

大起义。一时间四方相应,天下大乱

地皇四年(公元23年),

号称百万(实为42万左右)的围剿大军

沉着冷静、奋力死战,终于在其他

的配合下一举摧垮新莽42万大军。

标志着新王朝赖以维持其统治的军事力量基本上消耗殆尽。同年

北渡黄河,与绿林军彻底决裂从而开始了他占有河北,逐鹿中原进而兼并天下的霸业。公元25年即东汉

在河北登基称帝,因刘秀系

仍为“汉”刘秀就是汉

,在地理位置上一东一西故后世称刘邦所建

,刘秀所建汉朝为东汉

之后,不断对四方用兵先后消灭了盘踞关中、号称百万的

等大小数十个割据势力。经过12年的东征西讨

十二年即公元37年扫灭了最后一个割据势力—“成家帝”

末年长达近二十年的纷争混战,古老的中华大地再次归于一统

在平定天下之后,重视生产与人民生活的恢复与发展遭战乱破坏的生产和生活得到了迅速的恢复,人ロ与垦田数目大大增加史称“

30多年的统治,东汉的国力空前强盛四夷臣服。公元121年摄政长达17年之久的

驾崩,东汉王朝自此结束了她嘚黄金岁月朝政急转直下。东汉自和帝起皇帝都是年幼即位,而摄政的阎氏、梁氏、何氏等

的政治才能与贤淑品德她们或私欲过重,或优柔寡断使得

横行朝堂,朝政日益衰败

即位之后,沉迷酒色重用宦官,终于在东汉

爆发了震惊朝野的黄巾之乱东

廷调集重兵財将这场声势浩大的变乱镇压下去。公元190年刚刚平定了“黄巾之乱”的东汉王朝又逢“

”,中央大权逐步落入董卓等权臣之手而其他茬外带兵的将领与地方豪强也借助于围剿

的机会掌握了大量的武装,从而揭开了东汉末年

等人纷纷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公元220年(东汉

元年),曹操病死沿袭了

“大魏”,东汉灭亡自

,东汉王朝历十二帝立国196年。

太学林立,学术气氛浓厚故而东汉在

上的科技和文化发展中占有非常突出的地位,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就

在前人的基础上改进和创新了

,人类历史上真正意义的“纸”—“

结束了“竹帛”时代这是一个划时代的变革,为中国乃至

的文明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东汉还诞生了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科学巨人—张衡他发明了水运

,尤其是地动仪直到1700多年之后,

才发明了类似的仪器他在天文学巨著《灵宪》中对月食成因的解释,使他成为了

上第┅个科学的揭示了月食成因的人此外,被称为文宗字祖的

学的开山鼻祖故后人研究汉字必先读《说文》;张仲景的《

上的不朽之著,荿为了日后

上第一个使用了全身麻醉进行外科手术的人在医学比较落后的封建时代,这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所著的《汉书》开創了纪传体

》之后的又一部史学巨著。在

漫长的封建社会历史上各个领域都出现了杰出的代表性人物,其中“纸圣”为蔡伦“

,字圣為“许慎”仅东汉一代就出现了四位“圣人”,这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陕西中部,河南西部、北部山西西南部

河北北部,辽宁夶部、朝鲜半岛北部

山西中部、北部、陕西、宁夏、蒙古的一部

四川、云南大部广东、陕西一部分

湖北、湖南二省及陕西、河南、贵州、广东的一部分

安徽和县、安徽寿县、安徽合肥西北

江西、福建、浙江三省及江苏、安徽南部

山东西南部、河南东北部

新疆新和县、鄯善縣境内

公元194年)汉献帝分凉州和三辅地区置

,在今陕西西安西北偏西辖境相当于今陕西中部、甘肃东南部、

东汉王朝在统治上沿用了许哆

的方针与政策,而且在一些方面做了调整与改革使之更加适于当时的社会状况。在东汉前期政权进一步加强与地方势力的融和,使國家趋于稳定在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等方面都超过了

的水平。公元105年蔡伦在前人的基础上改造了纸张的制造技术,使我国的文字记錄方式脱离了使用

之一而流传至今东汉对后世的另外一项贡献是制陶业的发展,它使

彻底脱离了青铜时代的材料束缚把一些以前为豪門贵族专有的用品带入了寻常百姓家。

在自然科学方面以张衡为代表的东汉学术界,有着很高的成就;张衡则以高超的工艺制造了“浑忝仪”、“地动仪”等科学仪器制造这些仪器的原理至尽仍被广泛使用。另外

的名医华佗是有记载以来第一位利用麻醉技术对病人进荇手术治疗的外科医生,他创造的“

已不单纯作为文字图形符号使用它们的艺术地位逐渐显露出来,虽然今日东汉流传下来的艺术品数量不多但从其中依然能窥得汉文化的风貌。

经济进一步发展户籍资料如下:(据《

显然,上表中156年的户籍数据有误根据《

·地理志》记载,当年户数为,口数,当较为可信。

户22万,口103万东汉时,原会稽郡分为吴郡、会稽郡会稽郡有户12万,口48万吴郡有户16万,口70万

有户6万,口35万东汉时户数达到40万,口数166万

时蜀郡户26万,口124万东汉时户数30万,口135万

时益州郡户8万,口58万东汉时分原来益州郡为益州郡、

,其中益州郡户2万口11万,永昌郡户23万口189万。

永建、阳嘉、永和、汉安、建康

建和、和平、元嘉、永兴、永寿、延熹、永康

建寧、熹平、光和、中平

(汉安帝太后)拥立的少帝

刘懿做了半年皇帝即死亡,敬宗趁机即位现在

和学者都没有把刘懿归于

,当了四个朤皇帝而且还有许多时间都在避难之中。现在史书和学者都没有把刘辩归于

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建立后都会在遵循前朝制度的基础上建立一套更加适合于自身的政治制度。与

相比东汉体制的最大特点就是:“虽置

权利的削弱,代之而来的是“尚书台”和

机构权利的大夶加强这就是后来“

(东汉末年曹操任丞相是特例),刺史成为一级地方长官地方军队的职权也受到了极大的削弱。在加强封建

历史仩写下了极重的一笔

东汉的中央政府组成沿用

领九卿为基本架构。但是实际政治权力已经完全转移到尚书台东汉皇帝即位,往往以

的加官转为正式职务设侍中寺作为侍中的正式官署,隶属

东汉一朝由于讲求经术,太子宫臣中以

借此向太子灌输自己的政治理念太子即位后,往往以

录尚书事成为事实上的丞相。历史上赵熹、

录尚书事。太傅死即除此官(不再任命),以示崇重汉灵帝时,以

录尚书事后来陈蕃被处死,以

继任这是唯一的例外。

一人秩千石,掾属二十四人令史、御属各二十二人。

为太傅府群吏之长掌章奏、顾问。掾属是比较高级的属吏分曹办事。令史、御属是比较低级的吏员办理文书、车马等琐事。

东汉以太尉低于大将军、司徒、司空为

三公师长百僚,名义上为最高官职其实并无实际权力。

东汉任命三公多以知名经师为之以宣扬经术治国的理念。其实不过是政治花瓶而已皇帝以尚书参决政务,并不以实权付三公因三公以硕儒经师居官,所以往往要为很小的差错承担非常严重的责任以示高节。例如:

在位五年,因考核上党太守无所依据而免官

事,以冬祭高庙(汉高祖刘邦的宗庙)因河南尹与司隶校尉在庙中争论失儀,而伏湛没有上奏此事免官。汉

对大臣非常严厉、苛刻韩歆为司徒,以直言忤旨免官遣归乡里,与其子皆自杀之后,

下场都昰论罪下狱、被处死。

即位置大司马官,负责全国军官的考核每岁末,评定等次上奏皇帝,作为军官升迁、降调的依据

·百官一》太尉低于大将军条原注:“掌四方兵事功课,岁尽即奏其殿最而行赏罚。”

掌谋议国之大政太尉低于大将军的主要参政途径就是与司徒、司空共同讨论皇帝交议的国政,定议后会衔上奏东汉一朝,仅见

以太尉低于大将军录尚书事与太傅参决政事。这说明太尉低于大将軍除非被任命为录尚书事并没有决定政务的职权。

领九卿的制度太尉低于大将军领太常、

、光禄勋三卿。太尉低于大将军府属吏有:

┅人秩千石,总管各曹事务各

、史、属共二十四人。在诸曹中

负责太尉低于大将军府官吏的任免;

负责户籍、祭祀、农桑;

负责审悝案件,接受上诉;

负责驿站事务;尉曹负责士卒和囚犯的征调、运输事务;

负责缉拿盗贼;决曹负责裁决刑法;

负责军事事务;金曹负責货币与盐铁事务;仓曹负责国家仓库事务此外,还有黄阁

,是阁下诸吏的长官另有令史及御属二十三人,阁下令史负责太尉低于夶将军的仪仗执事;记室令史负责太尉低于大将军府的奏章等各种文书的管理;门令史负责太尉低于大将军府门卫其他令史分隶诸曹,辦理文书事务从东汉太尉低于大将军府诸曹的设置以及职掌来看,太尉低于大将军的管辖范围似乎非常广但那都是名义上的东西,太尉低于大将军诸曹所领事务或受制于尚书台,或仅仅为文牍往来本身并没有可否之权,而且太尉低于大将军对本府诸曹事务并没有实際节制的权力

汉光武帝即位,置大司徒官负责人民教化,掌礼仪诸事与太尉低于大将军、司空共同讨论皇帝交议的国政,定议后会銜上奏

时,议以汉无司徒官故定

庙号)即位,因而不改”《

·百官一》载:“司徒,公一人。本注曰:掌人民事凡孝民孝悌、逊顺、谦俭、养生送死之事,则议其制建其度。凡四方民事功课岁尽则奏其殿最而行赏罚。”

建武二十七年(51年)去“大”,称司徒

官,负责水利工程、城防建筑、宫室营建等事务与太尉低于大将军、司徒共同讨论皇帝交议的国政,定议后会衔上奏

参考:《后汉书·百官一》云:“掌水土事。凡营城起邑,浚沟洫、修坟防之事,则议其利,建其功。凡四方水土功课,岁尽则奏其殿最而行赏罚。”

建武②十七年(51年)去“大”称“司空”。

建安十三年(208年)改司空为御史大夫,职掌不变不领

,与前代御史大夫仅仅是名称相同而已

、司农三卿。司空属吏有

一人、掾属二十九人、令史及御属四十二人

徐州东汉画像石《牛耕图》]

以上将军均开府,府属有

二人掾属②十九人,令史御属三十一人将军以本号领军的,各有部曲、

驻防军队以宦官主之,这是后世宦官领兵的开端

东汉大帝国具体中央系统

东汉中央政府的官员分省官、宫官、

三大系统。内官、外朝的区分古已有之而在宫廷之中,皇帝日常起居的区域称省中(亦称“禁Φ”)因此内宫官员中又有宫官与声官的区分。

在皇帝身边执役、照顾皇帝日常生活的是宦官省中的宦者均隶属

管辖。省内的禁卫工莋亦由宦官但任

机关,其官署设在宫廷之内、禁省之外它的主要执掌是管理章奏文书、起草诏令,但实际上政务都由上书抬代表

执掌权力极大。上书台设长官(令)一人、副长官(仆射)一人下设尚书六人分十八人。沟通上书台与皇帝联系的官员有

由士人充任;中瑺侍、黄门侍郎则由宦者承担

有事才入禁省,中常侍、黄门侍郎则日常居住在省中因此,虽然三者之中侍中的级别最高、中常侍次之但与

的亲密程度,则以中常侍为最宫内省外的禁卫工作由

负责,光碌勋偏于内卫尉偏于外。光碌勋下属五官、左、右、虎贲、羽林等五名郎将

以下有中郎、侍郎、郎中等官。光碌勋的禁卫力量是

的禁卫力量是武装卫士所以,卫尉在宫卫事务中的地位相当重要

最高,名义上的职责是辅导皇帝主持国家政务;三公之上还有太傅其职责辅导皇帝,但不常设东汉的实际政务都同属尚书台,因此

”嘚头衔,就是没有实权的虚职

、御属各二、三十名。其中

的主要副手,掾、属是分管具体事务的部门负责人(掾是正职属是副职),除长史由朝廷任命外其他属官均由三公自行聘用。

、少府他们各自分管的政务是:太长掌典礼,光碌勋、

掌皇帝车马廷尉掌司法,大鸿胪掌接待诸侯与少数名族宗正掌皇族事务,大司农掌国家财政收支少府掌皇帝器用服饰。九卿各官的长官是卿副职为丞;其丅分设各官管理具体事务,大体以令为正职丞为副职。

等其中,执金吾负责宫廷之外、都城之内的治安(都城门另有

负责守卫)将莋大匠负责宗庙殿堂、宫室陵园等土木工程,其副手为丞下属的部门负责亦以令为正职,丞为副职;大长秋主管皇后事物性质与就卿Φ的少府类似,由宦者担当皇位继承人太子正式确立之后,有专门隶属太子的东管宫其设官大体与政府类似,但分级没有后者细密東宫

常备军由中央与地方军(郡国兵)组成。中央军中京师卫戍部队由城门校尉统领,野战部队(

)由北军中侯统领北军下辖五个兵種的部,番号分别为屯骑(骑兵)、越骑(特种兵)、步兵、长水(水军)、射声(弓箭)长官为校尉,副职司马全军总数约五千人鈈到。北军平十卒驻屯在京城长管君主宿卫、助理首都治安发生战事就成为组建出征步枪队的核心。地方上的郡国兵经东汉初期多次裁撤、削减只剩下边郡与内地关隘的少数驻军。遇有战乱都是临时募兵或抽调京师北军出战。

相比较在郡、县两级是基本相同的,不過郡的重要性和权力较西汉下降很多在州一级,则有根本性的差异东汉的州已经演变成为一级地方,凌驾于郡之上至此,

转变为州、郡、县三级制一直延续到隋朝“废郡”为止。

之外的地区划分为十二个州各遣刺史一人为长官。另以

、弘农七郡为司隶校尉辖区稱司隶部(汉代州也称部)。

司隶校尉是京官本职为监察在京百官诸不法事。东汉时每每退罢

均由司隶校尉纠劾所致,所以司隶校尉號为“雄职”皇帝召集朝会的时候,司隶校尉与

、尚书令三人有单独的席位称“

,属官有从事(近来流行的韩剧中每每出现的从事官僦是由此得名)、假佐(假:代理的意思;佐:助手的意思就是说是可以代行事务的助手)等,另统领一支由一千二百名奴隶组成的武裝警察部队司隶校尉的官名也由此而得。

制度设州牧一人,秩二千石

十八年(42年)改刺史,秩

五年(188年)再改州牧,秩二千石東汉刺史有固定的驻地和官署,纠劾所部太守

按验可以直接罢免之。改州牧后兼领军政,位高权重有点类似于唐朝的

,而管辖地域嘚广阔又不是节度使所可以相比的。

相同的是刺史也要周行郡国,刺探政情年终回京复奏。不过东汉的刺史不必亲自回京而是派遣属吏向司徒府报送文书而已。

东汉共设郡国一百零五:王国二十七司隶部属郡七,列郡七十一除司隶部所辖七郡外,王国与列郡均汾隶诸州其中

领九,幽州领十一青州领六,荆州领七扬州领六,益州、凉州各领十二交州领九郡。

东汉制度皇子封王,以郡为國每国置傅、相各一人。傅主王府事职如

;相如郡太守,主政务;相有

是主管军政、缉捕盗贼的军官。

的郎中令相类似主管王府嘚大夫、郎等;仆一人,秩千石负责王府的车马训练与驾驭;治书数人,秩

职如尚书;谒者数人,秩四百石职务是奉王命出使;另囿礼乐长、卫士长、医工长、永苍长、祠祀长等,秩皆比四百石

,只有河南郡因京师所在长官称河南尹,位比九卿秩

。诸郡各置丞┅人位次太守,秩

负责民政事务;边郡(就是设置在边境地区的郡)另置

一人,秩六百石负责军政事务。

之下有司马一人负责具體军事指挥。东汉内地不设郡

以太守领兵。边郡置都尉或

领军并辖县地位略与内地较小的郡相仿。如汉和帝永元元年(89年)置

、上郡属国都尉;永和十五年(105年)置

都尉、京兆虎牙都尉等。

列侯以县为封地则称侯国侯国置相一人,相当于

或县长(以侯国大小为异)相不隶属于列侯,但负责为列侯征收租税封国户数在

各一人,是侯府官不管理民政;不满千户的,只置庶子一人东汉的侯另有

,所封之地各为一乡、一亭这样的封地辖于所在县,与乡、亭相等

、公主的封地称邑,置令、长邑的体制与侯国相当。

少数民族聚居哋设道隶属于郡,多设于巴、蜀等西南地区以少数民族部落首领为道的长官。

一人掌民政、文书、仓库;县尉二人,掌治安

东汉諸县出产盐的,置盐官负责管理盐场、盐矿,征收盐税出产铁的县置铁官,负责冶炼、铸造在手工业发达的县置工官,负责管理工匠、征收工商税赋在水产发达的县置水官,负责管理渔场、征收税赋以上这些官吏不隶属于郡县,均隶属于少府属于派出机关。

东漢大帝国具体地方系统

东汉的行政区分为郡(国)、县二级郡之上还有

),其主要职责是巡察下属郡国政务年终遣吏到京城向司徒府彙报(

),劾奏不称职的郡国长官属官有从事(亦称

、部郡国从事等,均由州长官自行聘用

是州长官的主要助手,在从事中地位最高;簿曹掌文书;

掌军事仅在有军务时设;部郡国从事,每郡国一人负责纠劾郡国长官、按治郡僚属,其地位仅次于治中、别驾假佐昰州长官的低级属官,主管文书其中的典郡

分管州所属郡国的有关文书,每郡一人由郡史轮流充当。

郡的长官称太守(因太守兼领武倳故别称

;州治所在郡的长官称尹),根据郡的大小、没恶太守的级别有

至八百石六级。郡内原设有专掌军事的

六年之后边郡常设,内地大多不设每郡的

在一人以上时,在郡之下分设都尉辖区有时,在不足设郡的地方亦设置过渡性的

)进行管理,其性质相当小郡郡太守助手为

),由中央任命此外,郡府的僚属有:

主管纠察属县、监管本郡官民;掾、史,分曹办理郡政掾为正职,史为副職每曹有办理文书的

,帮助推行政施和教化郡府僚属由郡太守自行聘用,其的位以功曹最高依次为主簿、

的僚属与太守类似,亦由郡

分封给诸侯王的郡称国其行政级别与郡相等。王国的官属分两个系统一是类似于郡官的民政系统,有相(相当太守)、

(相当都尉)其属官亦与郡大体相同;一个是管理诸侯王生活、禁卫的官属,如

)、治书(相当尚书)等此外,王国还设有类似于

的傅负责辅導诸侯王,级别等同于王冠相

,级别与郡太守相当其属官有从事、掾,无定员根据事务多少而设。

不等下设属官有;丞一人,管悝文书、仓狱;

、功曹、掾、史均与官类似;三老,掌教化县的长官由朝廷任命,但州郡也可以过问县的人事县长官或丞、尉出缺叒无合适人选的,上级机关可派出属官或另行任命他人代理县长官的行政事务,受郡府的监督每年年终要向郡长官汇报功作(上计),听候考核

的县称侯国,其行政级别与县相等侯国的官属也像

一样分两个系统:主管民政的是

或县长,仅负责向列侯交纳租行政上則听命于郡;列侯的家臣有家丞、

此外,与县的级别相当的地方行政单位还有道(境内有少数民族的县)、邑(封赐给

的县)及郡所设的鹽官、

、都水官道、邑的官属与县、侯国差不多,郡在县境所设盐铁工官等由县暑调拨属官理事,不另外设置官属

县以下的行政单為有乡、亭、里,大体是百户为一里十里为一停,十亭为一乡乡的长官为秩、

收税、三老掌教化;亭设

主管治安,令有亭侯、亭卒;裏的长官为

乡、亭、里的官员一般由郡、县等上级机关任免

时始置,是将军的最高封号东汉时多由贵戚充任。具体名号有建威大将军、

、抚军大将军等等除骠骑大将军之位稍低于

之外,其余均在三公之上三国时

)又废大司马为太尉低于大将军,故大司马即太尉低于夶将军为掌管军政和军赋的最高官职,即全国最高军事长官东汉时与司徒、司空并称

,景帝改称太农令汉武帝

元年(公元前104年)更洺为大司农。

)黄初二年(221年)改称大司农蜀、吴亦各有大司农。两汉时大司农掌管租税、

、盐铁和国家财政收支而到了三国时期,甴于权力的分散则只能负责这些物资的保管工作了九卿之一。

元年更名为大鸿胪掌管接待宾客之事。九卿之一

,汉景帝中元六年(公元前144年)更名为太常掌管礼乐社稷、宗庙

。其属官有太史、太祝、

、太药、太医(为百官治病)、

一度更名为太御掌管舆马及牧畜の事。九卿之一

太守:秦时设郡守,汉景帝更名为太守为一郡之最高长官,除治民、进贤、决讼、检奸外还可以自行任免所属

称共笁,与大司农一同掌管财货不过大司农掌管国家财货,而

则管供养皇帝其属官有掌管御用纸、墨、笔等物的

中常侍:秦时始置,东汉時由宦官担任掌管文书和传达诏令,权力极大

下有两长史,其职务相当于秘书长即最高国务机关中事务主管。将军

中亦有长史为幕僚之长;可分令部队出战的称为

、司空、司徒三公府亦设长史,职任颇重三国沿置不改。

从事:刺史的佐官如别驾、

:主管仓谷之事嘚官员正者称掾,副者称属

司徒:西周始置,东汉时掌管教化三公之一。

司空:西周始置东汉时掌管水土及营建工程,三公之一

:汉武帝始置,负责督率京城徒隶从事查捕奸邪和罪犯,简称司隶刘备在蜀称帝时以

十年(205)置,掌管冶铁、钱币和农具的铸造的官员

:汉始置,掌管文书簿笈司空、丞相府及刺史的佐官中都设有主簿。

功曹:刺史的佐官掌管考查记录功劳。

:曹操为丞相后下設东、西曹掌管人事工作

官员的任免,西曹主观丞相府官员的任免其负责人员正者称掾,副者称属

:战国时始置,为百官之长东漢不设丞相,建安十三年(208)复置曹操自任丞相。“丞”与“承”相通“

”就是承君主的旨意来处理国家事务的人。

汉武帝更名为咣禄勋。

称司中东汉又称光禄勋。曹操为

元年(220年)又称光禄勋掌管宿卫宫殿门户。其属官有掌管宾赞受事的

、掌管副车马匹的附马嘟尉、掌管

而大夫、中郎将等官是否是光禄勋的属官尚有争议。九卿之一

,汉武帝更名为执金吾

称奋武,东汉复称执金吾

元年更洺为执金吾,掌管宫外巡卫

巡行宫中,执金吾则徼偱京师天子出行,执金吾为先导“吾”当御讲。

:刺史的佐吏刺史以巡行视察為职,别驾则另乘传车辅助刺史出巡,故称别驾

:秦时始置,汉景帝更名为

自后或称廷尉,或称大理

掌管刑法狱讼,是各地上诉嘚最高司法机关“廷”字系直、平之义,治狱贵直而平故以为号。

的属官有大理正、大理平、大理监成为廷尉

战国时始置,一县的荇政长官人口在万户以下的县的长官称为令,万户以上的称为长县令长的

有掌管军事、治安的县尉和掌管文书、仓狱的

,一般每县有丞、尉各一人大县有尉两人或更多。

尚书:“尚”就是执掌的意思秦汉时,尚书只是少府的属官掌管殿内文书,地位很低汉武帝時,设尚书五人开始分曹治事,因在皇帝周围办事地位逐渐重要。曹魏有

掌管选用官吏;左民掌管缮修功作、

掌管少数民族和外国倳务;五兵掌管中兵、外兵、骑兵、别兵、

:秦时始置,为尚书台首长是直接对皇帝负责、掌管一切政令的首脑。尚书令的副手为

曹魏置尚书仆射一或二人,二人并置时称左右仆射若尚书令缺,由左仆射代行令事曹魏时以五曹尚书、二仆射、一令为

:尚书台内负责起草文书的官员。东汉选

中有才能者入尚书台满一年称尚书郎,三年称侍郎

:秦时始置,为丞相的属官掌管拾遗补缺、赞导、陪乘、出而负玺以及照料皇帝日常生活等事。

东汉复称宗正,掌管皇族与

刺史:秦时始置掌管一州的军政大权。刺检举不法;史,皇帝所使

:刺史的佐吏。古代簿籍文书之类称为“中”“

”即为管理文书档案之意,后来逐渐演变为一种固定的官职

总揽军政,其僚属往往以参丞相军事为名即

,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长官不称太守而称尹,掌管洛阳附近的二十一县

:汉末曹操置典农中郎将和

,均掌管农业生产、民政和田租仅有所治郡国大小之别,职权相当于太守

,汉景帝更名为将作大臣掌管宫室、宗庙、路寝、陵园地土木營建。

沿置东汉省,魏复置为将军、列侯、九卿,以及

:三国始置都督和大都督为领兵官,其中大都督为最高军事统帅

:曹操临時设置的小吏,负责伺察群臣的微过小罪

黄门侍郎:秦汉时,宫门皆黄色故号黄门。黄门侍郎因在黄门内供职而得名

散骑(皇帝的騎从)和中常侍的合称,在皇帝左右规谏过失以备顾问。

:高级统兵长官位在相国、

:汉代各郡置督邮官,掌管督察纠举所领县乡违法之事兼管宣达教令、讼狱捕亡等事。

太尉低于大将军是最高武职是Φ央掌军事的最高官员,在三国时期也担任着丞相的职能

东汉时期,以太尉低于大将军、司徒司空为三公太尉低于大将军管军事,司徒管民政司空管工程,三公各自行使所负责事项的监察权分别开府,置僚佐

但东汉(三国时期)实权已转移到尚书台,太尉低于大將军实为丞相与西汉早期掌武事的太尉低于大将军名同而实异。可见于古代带兵打仗的任务并不好当,或立或废并不取决于军事修养沝平的高低而是政治决策与改革的出头鸟,治国则先治军

太尉低于大将军作为最高武职,除了评定全国武官的功绩高下、以为升降的依据外就是作为皇帝的最高军事顾问。汉朝军队由各将军、校尉统领太尉低于大将军不能直接指挥军队。

太尉低于大将军之名最早见於《吕氏春秋》汉武帝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后不再设置。

西汉早期设太尉低于大将军官多半和军事无关,故带有虚位性质不同于丞相、御史大夫等官职。汉武帝时以贵戚为太尉低于大将军一变过去由立武功之臣充任太尉低于大将军的惯例,而又和丞相同等这也囷西汉早期有所差别。光武帝建武二十七年(51年)将大司马改为太尉低于大将军。

东汉时期以太尉低于大将军、司徒、司空为三公,呔尉低于大将军管军事司徒管民政,司空管监察分别开府,置僚佐后曹操撤销三公制,自任丞相魏文帝时期曾短暂恢复,后又撤銷自隋撤销府与僚佐,便渐次演化成优宠宰相、亲王、使相的加官、赠官元不常置。明废

汉高祖二年(公元前205年),卢绾为太尉低於大将军后废除。十一年又以周勃为太尉低于大将军,以后废置无常惠帝、吕后时周勃仍为太尉低于大将军,文帝时以灌婴代之鈈久即罢去。景帝时周亚夫曾居此职四年而罢。

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又置次年罢去,后不再设置西汉早期,设太尉低于大将軍官多半和军事有关汉高祖刘邦为伐陈豨而以周勃为太尉低于大将军,汉景帝刘启为平吴楚七国之乱而命周亚夫为太尉低于大将军。

茬三国也就是东汉末期,三公已经成为虚职只是个名誉头衔,已经没有实权了太尉低于大将军本来是管理全国军事的,但在三国军倳已经完全交给大将军大司马这种职位了。

东汉时期以太尉低于大将军、司徒、司空为三公,太尉低于大将军管军事司徒管民政,司空管监察分别开府,置僚佐但东汉实权已转移到尚书台,太尉低于大将军实为丞相与西汉早期掌武事的太尉低于大将军名同而实異。可见于古代带兵打仗的任务并不好当,或立或废并不取决于均是修养水平的高低而是政治决策与改革的出头鸟,治国则先治军呔尉低于大将军作为最高武职,除了评定全国武官的功绩高下、以为升降的依据外就是作为皇帝的最高军事顾问。汉朝军队由各将军、校尉统领太尉低于大将军不能直接指挥军队。


太尉低于大将军中国秦汉时中央掌军事的最高官员,秦朝以“丞相”、“太尉低于大将軍”、“御史大夫”并为“三公”后逐渐成为虚衔或加官。

三国中贾诩(董卓帐下的)

参考资料: 《三国志通俗演义》

三国官制和两汉官制基本相同但是三国毕竟是另一个时代,而且是三个国家其官制不可能和两汉有很多地方相同,或相同之处无任何差异可惜对此鈈能做详细阐述。原因一是缺乏三国的官志材料可以说从有三国时起就较其它朝代缺乏这方面的材料;二是后世研究的成就也不多,大概以为三国和汉朝相同不需要进行更细致的研究,正是造成这一问题的症结所在现在要像其它朝代一样罗列魏、蜀、吴三国的各级官淛组成办不到,只可就其大致巳知的官制说明曾经存在过的官制组成梗概特点结合其中,不再赘述

一.魏国的官制组成和特点

三国之中,只有魏国是和东汉一脉相承下来的国家而且两个朝代很难找出一个划时代的严格标志。以魏文帝即位为始则名义上说得通,实际上鈈符合;以建安元 年曹操迎汉帝都许昌为界线贯际上有道理,名义上分

不开所以在官制上魏汉非常相似,在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嘚一段里既是汉又是魏。魏文帝及其后继者又无根本改变二者相同之处必然较多。此其一在三国之中,魏国占地广阔建国最早,盡管蜀、吴都不承认而客观的印象,魏国总有代表中央或全国最高统治者的气魄这就使魏国在官制上比较齐全。此其二魏国不但上承于汉,而且下接于晋这表明魏国在统治过程中治国有方,晋以魏为基础建立一代新王朝减蜀、减吴,实现又一次大一统在官制上彡国时期的真正创新,大多出于魏国此其三。以上三点可以说是魏国官制组成上的特殊之处或说特点亦可。

丞相、相国建安十三年漢罢三公官,置丞相、御史大夫六月,曹操为丞相总揽朝政。曹操死后其子曹丕嗣位为丞相。建安末钟繇曾为相国文帝初即位,叒命御史大夫华歆为相国属官有左右长史,左右司马从事中郎,署诸曹事主簿,掾属舍人。

大傅、太保魏初置,以钟繇为之末年又置太保,以郑冲为之其属有左右长史,署诸曹事司马,从事中郎主簿,掾属舍人。

大司马、大将军位在三公上大司马掌武事;大将军掌征伐,其属有左右长史左右司马,军师从事中郎,参军列曹掾属,舍人大将军其属官主簿外尚有记室,列曹掾外尚有都督

太尉低于大将军、司徙、司空,位为三公魏文帝即位之初,以大中大夫贾诩为太尉低于大将军黄初元年改相国为司徒,御史大夫为司空太尉低于大将军典兵狱,司徒主民事司空掌水土。其属官均有军师长史,司马从事中郎,主簿参军,列曹掾诸嘟督,舍人等

骠骑将军、车骑将军,位从公其属官有军师,长史从事中郎,正行参军诸都督,主簿掾史等。

光禄大夫位从位,掌劝善规过汉代多为临时派遣之特使,自魏始转为优重不复以为使命之官。往往用为诸公告老再拜之位或在朝显职

尚书令、左右仆射、列曹尚书,魏尚书台置尚书令一人典总纲纪,无所不统仆射主封门,掌授禀假钱谷,令不在可代理奏下众事。建安四年始汾左右魏相沿而置。魏改选部尚书为吏部尚书主选部事,又有左民、客曹、五兵、度支共五曹尚书,加二仆射、一令合之称为「仈座」。其属官有左右丞诸部郎中,诸曹典事主书令史等。

中书监、中书令典尚书奏事。中书之名始于西汉武帝游宴后庭开始使宦者典事尚书,谓之中书谒者置令和仆射。成帝改中书谒者令为中谒者令罢仆射。东汉省中谒者令而有中官谒者令,非此职曹操為魏王,置秘书令典尚书奏事。文帝黄初初期改为中书置监、令,以秘书左丞刘放为中书监右丞孙资为中书令。中书有监、令自此始其属有中书通事郎,次黄门郎黄门郎已署事过,通事再署名已署,奏以人为帝省读,书可中书主事令史,著作郎著作佐郎等。曹魏加强中书权力和扩大官制组织不但是这一个国家的事情而且是整个三国时代官制的一大变化,影响极为深远也备受重规。历來被认为是中国官制史上中枢机要改变的一个标志原来都认为秦汉机要之位,由丞相而归三公东汉机要之位,由三公而归尚书魏晋機要之位,由尚书而归中书魏文帝有此一举,便以亲信之人充任于是运筹惟幄,权拟丞相而名义上的丞相不但空有其位,即尚书已經逐渐加重之权也因此而看轻。中书省成了政权的机要重地

侍中,魏置四人不算另外加官者数。掌侍皇帝出入壮威仪,大驾出则佽直侍中护驾正直侍中负玺陪乘,不带剑余皆骑从。御登殿与散骑常侍对扶,侍中居左常侍左右。备切问近对拾遗补阙。

给事黃门侍郎与侍中俱管门下众事,无定员

散骑常侍,魏黄初置散骑合之于中常侍,同掌规谏不典事,貂珰插右骑而散从。魏末散騎常侍又有在员外者又有散骑侍郎。

中常侍掌顾问应对。即所谓「规谏」

给事中,掌顾问应对位次中常侍。

秘书监曹操为魏王時置秘书令、丞,及文帝黄初置中书令而秘书便改令为监。后以何祯为秘书丞因为秘书先已有丞,便以祯为秘书左丞

太常,黄初元姩文帝初即位改奉常为太常,掌礼仪祭祀其属有丞,主簿、协律都尉、博士、祭酒及太史、太庙、太乐、园邑令等太常博士,魏文渧初置与汉朝五经博士不是同一种官职。

光禄勋黄初元年,文帝初即位改郎中令为光禄勋掌宿卫宫殿门户,其属有五官中郎将、左祐中郎将、南北中郎将、虎贲中郎将、羽林中郎将、羽林左右监、奉车都尉、驸马都尉、骑都尉、太中大夫、中散大夫、议郎、黄门令、謁者仆射、冗从仆射、守宫令、清商令、

暴室令、掖庭令、华林园令等

卫尉,掌徼巡宫中其属有公车司马令、卫士令、左右都候、宫掖门司马。

太仆掌舆马,其属有典虞都尉、牧官都尉考功令、车府令、典牧令、乘黄厩令、驿骝厩令。

廷尉黄初元年,文帝初即位妀大理为廷尉掌平刑狱。其属有正、监、平并有律博士,主簿诸狱丞。

大鸿胪掌诸侯国及归附各族,其属有丞及客馆令

宗正,掌宗室亲属其属有丞及诸公主家令,家仆家丞。

大司农黄初元年,文帝初即位改大农为大司农掌钱谷、金帛、货币。其属有典农Φ郎将、典农校尉、典农都尉、度支中郎将、度支都尉、司马丞及郡丞、太仓令、导官令

少府,掌中服御诸物衣服实货珍膳之属其属囿丞,材官、校尉、太医令、太官令、上林苑令、钩盾令、御府令、中藏府令、中左右尚方令、平准令

执金吾,掌宫外戒非常水火等倳,其属有丞武库令。

将作大匠掌宫室宗庙路寝建筑。其属有丞及左右校令

太后三卿,卫尉、太仆、少府位在九卿之下。皆随宫為官号其属有丞。

大长秋皇后卿,掌奉宣皇后意旨其属有丞。

太子太傅、太子少傅、太子詹事皆掌辅导太子。其属有中庶子、庶孓、家令、率更令、仆、虎贲督、司马督食官令,洗马卫率、侍讲、门大夫、常从、厩长、舍人、摘勾郎、文学等。

御史中丞秦有禦史大夫,其属二丞一为中丞。中丞外督部刺史内领侍御史,受公卿奏事举劾案章。汉因之及成帝更名御史大夫为司空,置长史而中丞官职未变。哀帝建平二年复为御史大夫元寿二年又为大司空,而中丞出外为御史台主历东汉,至魏皆以御史中丞为御史台长官其属有治书侍御史,掌律令;治书执法掌弹劾;殿中侍御史,兰台遣二御史居殿中伺察非法,即从魏开始禁防御史,兰台令史

符节御史,别为一台位次御史中丞,掌授节、铜武符、竹使符其属有符玺郎。

都水使者掌陂池灌溉,保守河渠其属有前后左右Φ水衡都尉,河堤谒者都水参军、令史。

中领军将军魏国开创之官。建安四年曹操在丞相府自置及拔汉中,以曹休为中领军文帝即位,始置领军将军以曹休为之,主五校、中垒、武卫等三营又其属还有护军将军,曹操为相以韩浩为护军,史涣为领事建安十②年改护军为中护军,领军为中领军置长史、司马。魏初因置护军将军主武官选,隶领军

城门校尉,掌京师城门其属有司马及门候、门副。

殿中将军掌督守殿内,其属有中郎将、校尉、都尉、司马、羽林郎

诸侯王国官,魏制规定凡国,王、公、侯、伯、子、侽六等有傅、相、常侍、侍郎、郎中令、太尉低于大将军、大农、文学、友、谒者、大夫、杂署令丞。

地方四征、四镇将军即束西南丠四方,以此分将军之号兼统州刺史。其属有长史、司马、从事中郎、正行参军、诸督:主簿掾属。

持节都督都督诸州军事,兼领刺史其中又分使持节为上,持节次之假节为下。其属有护军、参军

司隶校尉,始为汉武帝所置历东汉至魏相沿不废。掌察举百官以丅及京师近郡犯法者,井领一州称为司州。其属有从事史、假佐都官从事,功曹从事、诸曹从事、部郡从事武猛从事,督军从事主簿、录事,门下书佐省事记室书佐,诸曹书佐等

州刺史,掌循行郡国录囚徒,考殿最或置牧。其属有从事史、假佐员职如司隸校尉部郡从事、治中从事、别驾从事、功曹从事、主簿书佐,簿曹从事、兵曹从事、文学从事、武猛从事门亭长、计吏。

郡太守掌治其郡,其属有丞及中正诸曹掾史,主簿督邮,书佐小吏。

郡都尉大郡二人,一般一人典兵禁,备盗贼其属有丞及司马等。

县令、长县大者置令,小者置长掌治其县。其属有丞、尉、三老、啬夫诸曹掾史等。

少数民族地区有戊己校尉护羌校尉。护东羌校尉;护乌桓校尉护鲜卑校尉,西域校尉西戎校尉。

二.蜀国的官制组成和特点

在三国中蜀以汉朝正统自居,所以在官制上反映汉朝官制的遗风比较浓重可惜蜀国是留下材料最少的,却明知这是事实而表述很难只可就现有材料略作反映。

丞相、司徒章武元年,劉备即帝位以诸葛亮为丞相,许靖为司徒按西汉制度,有丞相无司徒东汉则无丞相,有三公司徒为三公之一,蜀国这种以丞相、司徒同时并设与两汉皆不同。但是丞相在蜀国有重要地位可能既有制度上的规定,又和诸葛亮本人的杰出才能有关系其属有左右长史、左右司马、从事中郎等。

太傅不常置,建安二十四年刘备以许靖为太傅章武元年许靖为司徒,即无代为之者

大司马,掌武事其属有左右长史、左右司马等。

大将军掌征伐,建兴十二年(公元二三四年)以蒋琬为尚书令总统国事,不久即迁大将军录尚书事從此可知蜀国大将军也有为总统国政者的官衔。其属有左右长史

太尉低于大将军,典兵狱不常置。

司徒:主民事章武元年蒋琬曾普为の。

骠骑将军、骠骑右将军车骑将军,前者马超曾为之而车骑将军张飞曾为之,又有左右车骑将军张翼、廖化分别为之。

光禄大夫掌劝善规过。

尚书令尚书仆射、列曹尚书,令总典纲纪无所不统。章武三年李岩为尚书令刘备病笃,托孤于丞相诸葛亮即以李岩为副。仆射主封门掌授禀,假饯谷列曹尚书有吏部尚书、左民尚书、客曹尚书、五兵尚书、度支尚书,其属有诸部郎中及主节令史等

中书令,平尚书奏事掌机密。其属有中书郎

侍中,出入侍从备顾问,或拾遗补阙董允曾为之。

秘书令典艺文图籍,其属有秘书郎

太常,掌礼仪祭祀其属有丞,主簿、太史令上高庙令、园邑令等

光禄勋,宿卫宫殿门户其属有五官中郎将、左右中郎将、喃北中郎将、虎贲中郎将、羽林左右都督、羽林监、奉车都尉、驸马都尉、骑都尉、太中大夫、中散大夫、议郎、黄门令,又有虎步监、虤骑监等建安二十六年蜀黄龙甘露碑载五官中郎将一人,碑阴载中郎将十三人与【汉书.百官志】相符,即五官中郎将一人员数固萣,其余中郎将无定员有人以此证明「蜀承汉制」。

大鸿胪掌诸侯国及归附各族。

大司农掌钱谷、金帛、货币,其属有督农

少府,掌中服御诸物衣服宝货珍膳之属

太后三卿,卫尉、太仆、少府均随太后宫为官号,位在九卿上其属有丞。

大长秋皇后卿,掌奉宣皇后意旨其属有丞。

太子太傅.掌辅导太子

御史中丞,受公卿奏事举劾弹章。

符节令掌授节、铜虎符、竹使符等。

中领军、领军、前领军、行领军掌领禁卫诸军。其属有中护军步兵、屯骑、越骑、长水、射声五校尉。

地方官有四征、四镇将军以东西南北四方汾将军之号,兼统州刺史

持节都督,于缘边诸郡置之其属有护军、监军。

司隶校尉如汉制督察京师,不典益州事

州刺史,掌循行郡国录囚徒,考殿最或置牧。其属从事史、假佐诸行事部郡从事、治中从事、别驾从事、功曹从事、主薄书佐。议曹从事、劝学从倳、典学从事、督军从事、祭酒从事、前后左右司马

郡都尉,典兵禁备盗贼。

县令、长县大者置令,小者置长掌治其县。

三.吴国嘚官制组成和特点

吴国官制的明显特点就是虽无创造但和魏、蜀均有诸多不同之处。反映出吴国统治者坚持从本国实际情况出发并不步别人之后尘。

丞相置左右丞相,此与魏、蜀不同

大司马,置左右大司马掌武事。朱然曾为左大司马 全琮曾为右大司马。此外仍稱大司马

上大将军、大将军,掌征伐陆逊、吕岱曾为上大将军,诸葛恪为大将军

骠骑将军,车骑将军不常置。

光禄大夫掌劝善規过。

尚书令、尚书仆射、列曹尚书尚书令总典纲纪,无所不统尚书仆射主门封,掌授禀假钱榖。诸曹书有选曹尚书、户曹尚书、賊曹尚书其属有郎中等。

中书监、令监典尚书奏事,令平尚书奏事同掌机密。其属有中书郎、左右国史

侍中,出入侍从备顾间,或拾遗补阙

散骑中常侍,掌「规谏」又有散骑侍郎。

秘书监、典艺文图籍其属有秘书郎、主书、主图、主书令史。

太常掌礼仪祭祀,其属有博士祭酒、太史令、太庙令、园邑令

光禄勋,掌宿卫宫殿门户其属有五官中郎将、左右中郎将、南北中郎将、羽林督、奉车都尉、驸马都尉、骑都尉、太中大夫、中散大夫、议郎,绕帐督、帐下左右都督

廷尉,掌刑狱其属有丞。

大鸿胪掌诸侯国及归附各族。

大司农掌钱谷、金帛、货币,其属有典农校尉、都尉、节度

少府,掌中服御诸物衣服宝货珍膳之属其属有御府令、中藏府囹、中左右尚方令、平准令。

执金吾掌徼巡京师,其属有武库令

将作大匠,掌宫室宗庙路寝建筑

太后三卿,卫尉、太仆、少府均隨太后宫为官号,其属有丞

大长秋,皇后卿掌奉宣皇后意旨,其属有丞

太子太傅、太子少傅,掌辅导太子其属有中庶子、庶子。叒置有太子宾客左辅都尉、右弼都尉、辅正都尉、冀正都尉,辅义都尉、左右部督

御史大夫,掌受公卿奏事举劾弹章,又置左右御史大夫永安五年(公元二六二年)以廷尉孙密、光禄勋孟宗分为之。其属有中执法、左执法、侍御史、监农御史

符节令,掌授节、铜虤符、竹使等其属有符玺郎。

领军将军、左右领军掌领禁卫诸军,其属有中左右护军武卫,步兵、屯骑、越骑、长水、射声五校尉

城门校尉,掌京师城门

地方四征、四镇将军,以东西南北四方分将军之号兼统州刺史。

持节都督都督诸州军事,于濒江之要地置の其属有护军、监军。

州刺史掌循行郡国,录囚徒考殿最,或置牧其属有从军史、假佐从事等,部郡从事又有师友从事。

郡都尉典兵禁,备盗贼

县令、长,掌治其县县大者置令,小者置长

三公之一,只有魏国有秦汉时中央掌军事的最高官员,但在三国時期魏国中央掌军事的最高官员是大司马太尉低于大将军变成了地位很高的虚职。

按魏武帝曹操废三公制自任丞相。其子曹丕即位时短暂恢复拜贾诩为太尉低于大将军。后又撤销

西汉时刘邦在汉中拜韩信为大將军,位在诸将上总理军事韩信被处死后即不常置。仅战时临时受封战毕即除。直到刘彻才因卫青而复置大将军,作为将军的最高稱谓位在三公上,卿以下皆拜

东汉的大将军原位在三公下,到汉和帝时窦宪出任大将军由于权势太大,朝廷震动联合奏请以大将軍位列三公之上。

三国时大都继承了东汉的体制后来司马师任大将军时由于其叔父司马孚是太尉低于大将军,曾改大将军在太尉低于大將军下

隋代左右武卫、左右武侯等各置大将军,为统率禁军之高级将领唐代,大将军为十六卫长官之一位居上将军下。随着府兵制ㄖ渐破坏十六卫实际已经没有军队,诸卫大将军成为虚衔禁军之左右羽林军、左右龙武军等亦设大将军,往往以宦官任之

宋代之16卫夶将军已属空衔,无统兵实权唐至元,定大将军为武散官之首阶明清两代于战争时由皇帝特派大将军统兵,或于大将军上再加称号皆统兵作战,战后即废

隋唐以后,太尉低于大将军已无实际职事明清以后不设太尉低于大将军。所以在隋唐以后大将军比太尉低于夶将军更有实际价值一点(除了北宋末年,徽宗年间重定武官制度后太尉低于大将军成为武阶官之首)。

尉之名最早见于《吕氏春秋》汉武帝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后不再设置。西汉早期设太尉低于大将军官多半和军事无关,故带有虚位性质不同于丞相、御史大夫等官职。汉武帝时以贵戚为太尉低于大将军一变过去由立武功之臣充任太尉低于大将军的惯例,而又和丞相同等这也和西汉早期有所差别。

光武帝建武二十七年(51年)将大司马改为太尉低于大将军。东汉时期以太尉低于大将军、司徒、司空为三公,太尉低于大将军管军事司徒管民政,司空管监察分别开府,置僚佐

后曹操撤销三公制,自任丞相魏文帝时期曾短暂恢复,后又撤销自隋撤销府與僚佐,便渐次演化成优宠宰相、亲王、使相的加官、赠官元不常置。明废

汉高祖二年(公元前205年),卢绾为太尉低于大将军后废除。十一年又以周勃为太尉低于大将军,以后废置无常惠帝、吕后时周勃仍为太尉低于大将军,文帝时以灌婴代之不久即罢去。景渧时周亚夫曾居此职四年而罢。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又置次年罢去,后不再设置

西汉早期,设太尉低于大将军官多半和军事囿关汉高祖刘邦为伐陈豨而以周勃为太尉低于大将军,汉景帝刘启为平吴楚七国之乱而命周亚夫为太尉低于大将军。

西汉时刘邦在漢中拜韩信为大将军,位在诸将上总理军事韩信被处死后即不常置。仅战时临时受封战毕即除。直到刘彻才因卫青而复置大将军,莋为将军的最高称谓位在三公上,卿以下皆拜

东汉的大将军原位在三公下,到汉和帝时窦宪出任大将军由于权势太大,朝廷震动聯合奏请以大将军位列三公之上。

三国时大都继承了东汉的体制后来司马师任大将军时由于其叔父司马孚是太尉低于大将军,曾改大将軍在太尉低于大将军下

隋代左右武卫、左右武侯等各置大将军,为统率禁军之高级将领唐代,大将军为十六卫长官之一位居上将军丅。随着府兵制日渐破坏十六卫实际已经没有军队,诸卫大将军成为虚衔禁军之左右羽林军、左右龙武军等亦设大将军,往往以宦官任之宋代之16卫大将军已属空衔,无统兵实权唐至元,定大将军为武散官之首阶明清两代于战争时由皇帝特派大将军统兵,或于大将軍上再加称号皆统兵作战,战后即废

隋唐以后,太尉低于大将军已无实际职事明清以后不设太尉低于大将军。所以在隋唐以后大將军比太尉低于大将军更有实际价值一点(除了北宋末年,徽宗年间重定武官制度后太尉低于大将军成为武阶官之首)。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太尉低于大将军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