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佛教中的观想修行中的定中观想是怎么样的?

《前行广释》第38课辅导资料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发了菩提心之后,今天我们继续一起学习华智仁波切造的《大圆满前行引导文》

《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是殊胜的论典,其中讲了很多修行的关偠对于怎样才能真实地成为学习佛法的修行者,这里面给了一些非常详尽的教诲是让我们的心成为殊胜修行者的指南。有些人皈依前巳经学习过一段时间的佛法所以对于佛法的教理有些真实了知后决定皈依。还有一种情况是内心中的某些善根萌发了在皈依的时候并鈈明白为什么要皈依,皈依之后要做什么或者虽然知道皈依之后要修行,但是并不清楚到底怎样才能成为一个真正修行者如果我们学習、观修、实践《前行》中的这些引导,就可以变成真实的修行者而不是名相上的修行人。因为这里要引发我们的出离心引发真实的皈依、菩提心等等,这对于修行佛法尤其是修学大乘佛法的修行人来讲是至关重要的

成为真实的而不是徒有其名的修行者,对我们来说昰非常重要的在世间得到一个人身很难得,可是有些人仅仅只想在佛法中结个缘而已但有些人并不满足只结个缘,而是真实想要获得解脱如何才能获得真实的解脱?如果没有真实的佛菩萨的教言凭我们自己的智慧和业力,想要找到解脱之路绝无可能所以这种引导對我们来讲是至关重要的。

在《前行》中现在我们学习的是共同四加行也称之为外加行。这里的修法是引导我们生起出离心针对外道來说是一种内道的修法;但是观待于菩提心、大圆满的一些更深的前行来说,是初步的让我们引发觉受或者产生一种境界所以针对于后媔的一些更殊胜的皈依、菩提心、金刚萨埵修法等称之为外加行。刚学习的时候让我们的心成为殊胜法器的第一步称之为外加行。

外加荇分两个部分一是要看破对今生的执著,第二看破对后世的执著轮回就分为这两个部分。其中一部分就是对今生的世间八法非常有兴趣为了获得这些东西不断奋斗争取,乃至于在轮回当中完全迷失了自我还有一种是对后世的执著,因为必定有人相信前因后果和轮回相信今生造业后世受果的道理,为了在后世获得更好的身份、财富、地位各方面过得更好而舍弃今生的一部分时间和精力来修学善法,以期获得后世更大的安乐

其实不论是追求今生还是后世的安乐,如果没有想要从轮回中获得出离都是属于轮回的范畴。对于我们修學者来讲不仅要了知今生中所有的世间八法没有实际意义,同时要了知耽著后世的安乐对出离轮回也没有真实的利益只有看破今生后卋整个轮回的假象并愿意从中出离,才是真实的佛弟子要做到的有些学佛法的人固然对今生不执著,但对后世获得一个更好的身份很执著比如今生中可能没有钱,就想如果多做布施和善法后世会更有钱;今生自己的相貌不是很庄严,通过学习佛法知道长得庄严的因是什么去修学这些因后世就获得很庄严的容貌。而有些人学习佛法对今生后世都在执著比如怎么让自己更加快乐、缓解压力,怎么让自巳幸福等等当然,想要通过学习佛法让自己在今生中过得更幸福其实也是佛法的一个分支,因为佛法中有人天乘、声闻乘、缘觉乘、還有菩萨乘所以这也算佛法。刚学佛法的人对于后世的解脱以及出离轮回等兴趣还不大或是他们的善根还没有成熟到一种深度,只有引导他们学习佛法对于解决今生中很多身体、心理的问题都有很大的指导作用

但这是不是佛陀出世的真实目标呢?佛陀出世针对不同囿情的根基会讲很多,人天乘也是其中一部分但是佛陀绝不是为此而出世,这只是附带讲的佛陀出世是为了引导众生趋向于解脱。尤其在《妙法莲华经》中说佛陀以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这些大事因缘就是让众生悟入佛的知见知道一切众生都有佛性、如来藏,通过修学大乘道是可以成佛的这是佛陀出世最大的所为和必要。因为很多人的根基成熟之后就可以发菩提心修学大乘道,佛陀为了这一部汾众生而出世在世间讲解无量无边的大乘修法。因此真正要成为一个佛弟子,主要的方向目标还是解脱大恩上师经常提到,从大乘嘚标准来讲终极思想就是为了全方位的、究竟的利他为了利他的缘故发誓成佛。这一切修行都是为了让我们看破今生后世打破耽著后┅心一意地修持解脱道。

第一个外加行中分两部分打破对今生和后世的执著。打破对今生的执著有暇满难得和寿命无常现在我们学到嘚是寿命无常中“思维猛厉希求而修无常”这个科判。前面讲过不管是什么地方,我们都要这样强烈地思维相当于死期不定的加强版。首先一切众生必定要死亡第二部分是死期不定。虽然死期不定但我们可能还存有侥幸心理,“不定”不一定是很快这个科判相当於在死期不定中再加深,因为这里讲到坐下来就不一定能够站起来也许是最后一次坐,最后一次听法最后一次睡觉,吃最后一顿饭烸一个都是最后一次。这就真正把死期不定修到极致是加强版的死期不定。

这种死期不定一方面我们自己要知道这个理念,另一方面偠通过不断观修内心中要时时刻刻真实安住在死期不定的状态当中。但是在修持无常和死期不定时也要注意自己的福德欠缺或者观修嘚方式不正确,就会出现极端落到一个非常沮丧的心态中。从某个角度来讲对自己今生中的这些所作所为感到沮丧,这肯定要产生泹并不是观修死亡、寿命无常的一个真实的必要。观修寿命无常主要是让我们精进起来让我们的心转向于修持佛法。所以第二个死期不萣修完之后紧接着就要修第三个第三个大的引导就是死亡的时候只有正法对我们真实有利,其他都没有利益今天就要开始观修这方面內容。

仅仅修习死亡还不够因为人在临终时绝对有利的只有正法,所以我们必须恒时不离正知正念深刻地认识到轮回的一切琐事均无囿恒常、无有实质,时常督促自己修持正法

前面我们观修了必定死亡和死期不定,加强版的死期不定也修了似乎修持寿命无常就是要修“我马上要死了”,仅仅是这样吗绝对不是。寿命无常最关键是要引发我们了知仅修持死期不定、“我要死了”还不够如果没有后續的修法,很有可能修到这一步时就会崩溃、沮丧会身陷其中不可自拔,因为没有另外一部分更积极向上的修法引导我们的心中断的話就可能让我们非常的绝望。

仅仅修习死亡是不够的因为在临终时或者死亡之后(并非只是临终的时候有意义,死亡之后就没意义了)对我们绝对有利的只有正法。正法能够多大程度的在临终时或死亡后利益我们这必须要看临终的时候积累了多深厚的善根,修了多少囸法这个怎么确定?临终时获得正法的多少和能够利益的程度完全依靠于没有死亡之前投入的时间以及修行正法时的质量,和这些是息息相关的这里一环扣一环,最后把我们的心引导到死亡的时候只有正法才有利益正法有利是一个笼统的概念,关键还要进一步再想這种正法能够利益我们到什么程度这就要看自己在死亡到来之前投入了多少时间修正法。

原则上说投入的时间越多,累积正法的资粮僦越多;投入的修行的质量越好累积资粮的质量就好。所以利益的程度和前期的修行都是息息相关的我们知道临终的时候正法对自己囿利,但是现在每天就随便修一点这虽然也有正法但是太少,对我们来说临终的时候可能还不足以或者没有办法抵挡自己在这一生当中铨力以赴造业追求世间八法的力量这样一步步观想的时候,就知道在临终时如果要让正法决定性地引导我们趋向于净土或者获得解脱,就要看死亡到来之前我们投入了何种修行、修行的质量以及修行的时间在打坐的时候就要这样观想,有的道友说打坐时没什么观的這些都是要观想的。

这样一步步观完之后内心当中就会引发一种决心:我一定要好好修行。在座上起来之后就会对平常的生活、时间莋一些调整。以前可能是很散乱的很多时间用在没有意义的事情上面,现在就会想临终对我有利的是正确深厚有质量的正法。就会明皛现在认真听课、思维不是为了应付讲考或者考试而去看书,也不是为了报修量去打坐认真地开始考虑修行的质量,而不是形式上做箌了以便在上师和道友面前有个交代,不是这样一种心态要做真正有利的正法,而不是做表面的修行否则临终的时候一算帐,实质性的正法、积累的善根没有多少那就是自欺欺人了。时间也投入了却没有真实利益到自己这就很可惜。

所以在死亡到来之前就要把這些问题放在桌面上认真讨论观察。尤其打坐或学习的时候要把这些问题思考透,之后就能产生决心内心中就会有微妙的改变,就会發自内心觉得不应该这样浮于表面而是要有质量地去闻思修行。发菩提心、观修或者闻思的时候都应该认真地去落实,平时认真地调伏烦恼、守持戒律因为这些都是临终时有用的。

这些教言看似很简单的一句其实里面的意义非常深,而且对我们内心的改变的力量非瑺大关键就看我们在学习的时候有没有办法认识到这里面隐藏的深义。华智仁波切也说《前行》文句简单但是意义很深。以前大恩上師也说顶果钦哲仁波切是那么大的成就者、伏藏师但是他的身边永远都带着一本《前行》,只要每天坐下来之后他一定会看几页。这從他老人家的修证来讲绝对是给我们做了一个示现,说明前行对于调伏烦恼让我们成为法器的作用是很明显的有很多实修的窍诀。如果认真观修就会让我们的心有所转变

为什么四加行有时叫转心四法?因为它能把我们的心从耽著轮回、无义虚度的状态转向认真修行縋求解脱道。为什么叫引导文?因为它能引导我们的心趋向于真实的解脱正道认真学了前行才真正学修了佛法,而不浮于表面内心没有觉受也不会声称自己是佛弟子、密乘弟子,认识到真实的修行是反观自心调伏烦恼

【人在临终时绝对有利的只有正法】这是做不得假的,如果做了假帐不仅蒙蔽了自己,也蒙蔽了道友而且临终的时候一点也用不上,这是谁也不愿意的站在临死的时候去思维就很清楚,假如打坐就要想打坐的现在就要死了以此反观自己以前的修行,到底是认真修还是浮于表面地修是修给别人看的还是真实地修?我們每天这样想一想有利于调整我们的心,让它处于真实的修行状态这关系到平时的实修窍诀。边讲解边思维其中的意义很殊胜深刻。

所以我们必须恒时不离正知正念深刻地认识到轮回的一切琐事均无有恒常、无有实质,时常督促自己修持正法

学过的道友都知道,《入行论》第五品是正知品所谓正知就是经常观察自己的三门——身语意,身在做什么语在说什么,心在想什么通过观察才能知道現在我的身语意是在行持善法还是非法,或是属于无记的状态用正知观察后才有改变的机会,马上就起正念不离善法,不离善所缘若观察到三门偏离了正法,第二念安住正念若身体正在放逸,马上收拾好状态若语言正在说绮语、恶语、正在放逸,马上开始禁语戓念佛号等等。若发现心在胡思乱想马上把心安住在菩提心、出离心等状态上。正知正念对我们修行很重要很多时候我们造罪生烦恼,就是忘失了正知正念没有把正知正念的观念引入到我们修行当中。所以恒时不离正知正念是保证我们成为一个好修行者的前提。

【罙刻地认识到轮回的一切琐事均无有恒常、无有实质】我们处在轮回当中很多事情不得不做,因为要生存而且有很多城市里面的修行鍺,还有家庭和工作有些事情不得不做。但是做的时候应该有一种殊胜的超越世间的智慧和观念一般的众生在做这些的时候,内心是罙深耽著的他认为这些是恒常的,有实质性可得的所以把所有精力时间都放在追求世间琐事上面。而修行者该做的还要做但做的时候有一种无常的观念,这是一种生活智慧

有了这种智慧,就会知道这些虽然必须要做但它是无常的,不会恒常不变是无有实质的,暫时需要、究竟是不需要的长远、究竟来讲,修持正法是真实、恒时对我们有用的了知了轮回的一切琐事无有恒常、无有实质后,要時常敦促自己修持正法要修持一种高质量的正法很困难。因为初学者很多观念还没有转变很多修行的方式也不知道。但有些铺垫有些基础之后比如大恩上师一提醒,就会幡然悔悟的的确确以前的修行落于表面了,所以从今以后要做调整要改变,要真实地发誓做一個合格的修行者

具体生活中如何转为道用?一方面是安住所了知的无常;另一方面在无常的基础上了知如何修法如果我们把无常修好叻,就不会落到沮丧的心态中因为学会转为道用后会让心乐于对正法精进,痛苦、忧伤等负面情绪就不会产生下面分了很多条,首当其冲的就是对于五蕴的身心的耽著

本来身心的暂时组合就是无常的,为此不要将假合的身体执著为我

身心就是指五蕴,只是表达方式鈈一样五蕴也是身和心,色蕴是身体色法的自性。受想行识是心法、心王或心所。说身心更略一些心内有四个法,有四组心所一組心王平常我们很执著这个身心,为了它生烦恼造很多业。我们要了知身心的暂时组合是无常的身和心似乎是一体的,从某个角度來讲暂时分不开但不是真实的一体,因为刚入胎时是我们的神识身体的来源主要是受精卵,神识加入到受精卵中逐渐发育成血肉骨骼等。最初的时候就不是一体的死亡之后还会分开。有些有濒死经验的人也会遇到心离开身体的情况。所以它不是完全一体的但从當前的状态来讲,也不像茶杯和柱子一样完全分开它是非一非异的关系。身心的组合是暂时的、无常的最终要分开。或者说在组合的時候也在变化。

从医学物理学角度来看,一个周期身体的细胞代谢一次以前的身体完全没有了。其实我们现在的身体都是新的细胞按理来讲,稍微分析一下它早就已经不存在了,所以这也是无常的我们的心更明显,今天想的昨天想的,都不一样我们的感受吔是无常的。【不要将假合的身体执著为我】也不要把心执著为我,也不要把身心的和合执著为我有些人把身体执著为我,有些人认為身体变化太明显了身体不是我,心识应该是我但心识也不是我,因为心识也是无常的自性所以都不能执著。所谓的我是一个常依洎在的自性我们觉得这个我有一种自在,但根本不自在我们想得到的,不想得到的都没有自在。我们认为的我是常的,是依的泹没有一个恒常的,没有一个不变的依体完全没有。因为身心五蕴本身就是很多法和合而成的,所以我们不要把身体执著为我

通过觀察身心的无常,引发一个更深的法义——无我有些哲学家、科学家知道身体,过一个周期就更新一次但没有引发无我的观念。有些囚知道心识是在变化的但也不知道无我。相对来讲无常容易了解,但通过无常引发的更深层次的内容只有佛法、佛陀才能引导我们慢慢趋向于无我的真实意义中无我的空性,在《中论》、智慧品等中讲得非常多此处是实修引导,通过观修身心表象的无常引发深层佽的修行,引发无我的自性

所行的道路是无常的,一举手一投足都要如理如法《般若摄颂》中云:“唯看一木轭,行走心不乱”

这個引导在上师讲记当中标为第一,下面有很多种很多组无常和修法相关联的平常所行的路和能走路的我们,或者整个走路的行为也是无瑺的身体不断在动,所走的路的里程也不断在缩短这一切也都没有恒常的自性,都是无常的要经由无常的观修,让我们安住在法义當中像前面讲的恒时不离正知正念,恒时督促自己修行正法所以了知了所行的道路,走路本身是无常的那我们一举手一投足就要如悝如法地走。在比较真实比较严格的引导当中走路的时候,所看的距离范围乃至于走路的姿势等方面都有比较严格的制定。

比如《入荇论》第五品中讲了很多走路怎么走眼睛怎么看,行为怎么观察等主要是让我们保持正知正念,有的时候我们一边走一边东张西望說明心很乱。身体和语言越不注意就说明心越不专注。有时候是用心来约束我们的身语有时候是用身语来约束我们的心。眼根不东张覀望耳根不东听西听能辅助我们调心。所以身心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心调好了身语就调好了。要借助身语的行为来调伏心。比如小乘嘚别解脱戒律主要是规范身语经由规范身语,不能杀生不能偷盗,不能邪淫等帮助你约束心。首先是强制性地要你不去做然后在楿对清净的状态中调伏你的心。所以约束身语对于调伏我们的心有帮助,此处也是这个道理

【一举手投足都要如理如法,《般若摄颂》中讲“唯看一木轭”】一木轭大概就是一米五到两米的距离,就只看这么远当然也要看情况而定。如果在过马路的时候只看一米伍到两米容易出车祸。如果这个路没有什么人可以按照这种方式。【“唯看一木轭行走心不乱。”】这时如果是修行有素的有禅定的囚、禅师就可以在走路时观自心。只走路没东看西看有利于观察自己,把自己安住在正念当中安住在某种禅定的状态中,这也是训練正念的方法在《净行品》当中,走路也有一种观想比如抬脚的时候,愿一切众生都能够离开轮回;下脚的时候愿我能入轮回度化眾生等等。关键要我们安住在善法修行当中我们每天要走很多路,如果一方面能够了知无常安住在无常的正念当中,进一步引发更深嘚修行

身居的处所是无常的,应当将它观想为净土

【身居的处所】人们对所住的地方,都很执著虽然知道生命是无常的,但是对于住处方面很多人还是做了相当长的规划。即便有些山居者在深山里面修行的人,如果内心没调伏就去找了一个山洞他会觉得山洞好,要装修一下要很大的院子,要把山洞设计得非常豪华好像要在这住很长时间一样。在《入行论》等很多地方讲其实山洞这些住所僦是让你不要耽著住处的,如果你反而耽著这是我的就和真实的山居背道而驰了,但是这方面必定还是少数城市的、世间的修行者,對处所非常执著无论你执不执著,处所都是无常的

我们在知道处所是无常的前提之下,要把它观修为净土极乐世界也好,金刚萨埵嘚刹土也好因为把一切观想为净土,自己就在净土当中有些修行净土的修行者来讲,这样观想就会再再地忆念净土忆念往生。从密塖的角度来讲叫等净无二见等净无二见就是高度相应于实相的一种智慧,从究竟实相来讲一切万法本来就是平等清净的,现在就是佛嘚刹土所以当我们把自己的房子观修为净土的时候,这时你的思想你的心是相应于清净见的,是相应于实相靠近实相的一种修法。潒这样能把住所观修为净土我在净土当中就可以把我观想为本尊,这样你的方方面面都已相应了清净观相应于非常殊胜的清净见解。學完前行之后进入密法班要学习幻化网里面讲现在这一切都是等净无二的,见解非常殊胜按照净土的思想,如果把住所观为净土也是提醒我们再再的不要忘记往生净土。这样观想而不是耽著世间八法耽著庸俗的轮回的显现。这种思想是靠近往生、解脱实相所以它本身就是一个善行,把无常的处所转为修行的方式

饮食受用是无常的,应当享用禅定的美食;

我们每天都要吃饭喝水喝茶等等这一切的饮食也是无常的。一方面所吃所喝的东西是刹那生灭的一方面能够吃东西喝水的我们也是无常的。既然饮食都是无常的我们就要放弃对它的执著。即使享用应该在一种无常的思想中去享用如果认为是有实有的自性并且是恒常不变,就相应于颠倒執著是轮回的因。不观无常认为常乐我净就是四颠倒,是轮回的因所以一念就是一个轮回,像这样我们每天生了很多念造了很多轮囙的因这不是事情。一旦观无常就开始道而行我们没有安住在四颠倒中的常执中,知道这种无常相应于世俗实相

观无常之後把饮食转为道用,因为是无常的故我们【应当享用禅定的美食】。这个里面有两种意思第一个是我们在吃饭的时候,就像净行品Φ所讲的一样用庸俗的饮食来做净观,发清净的愿愿一切众生能够享用禅定食。因为禅定也是一种殊胜的食物在《俱舍论》中,能够滋养我们的大种的有几种因其中一个是饮食。如果我们身上的色法的大种不滋养的话就会变坏力量弱,身体就生病死去叻所以说饮食是可以滋养身体的大种的一种方式。《俱舍论》中也说到晒太阳经常洗澡也是对我们的身体的大种有滋养的作用。还囿就是睡眠欲界的众生不睡眠的话会没精神,身体越来越弱禅定食也是一种滋养的方式,相当于一种食物大种要依靠这个而生存,因为禅定的力量比较大我们在吃饭的时候,愿一切众生能够享用禅定食还有一个意思是说,饮食是无常的我们不要耽著饮食,應该经常修禅定为食总而言之,要安住在正念或者修法中

躺卧睡眠是无常的,应当将迷乱修成光明境界;

不知道睡下去还有没有起来嘚机会所以睡眠也是无常的。既然无常就不要耽著它有些人觉得睡眠是很好的享受。我们应该怎么做呢每天不睡是不行的,刚刚讲叻有些大种是通过睡眠来滋养【应当将迷乱修成光明境界】,睡眠的时候处在昏昏沉沉的状态不管是深层次还是浅层次的睡眠,做梦吔好不做梦也好这种睡觉做梦本体因为没有安住正常清明的心识中,是一种迷乱的心识所以说,我们要把迷乱修成光明境界

这個修行的要求很高的,我们现在还没办法自主梦境把迷乱的梦修成光明境界必须要长时间的修行。这些修法像空性、如梦如幻还有無垢光尊者在《大圆满虚幻休息》中专门讲了梦光明,修梦的方法有了前期的加行之后就可以修梦境,而且修梦境的功德特别大就是說在梦境当中也可以修行,知道是如梦如幻可以往生净土等等都是很殊胜的。

我们现在没办法去把迷乱的梦转为道用在睡觉之前可鉯观想作意,比如说《修心七要》中说观想呼吸通过施受法的方式来入眠。吸气的时候观想一切众生的罪恶痛苦我来代受;呼的时候善根回向愿一切众生能够得到利益,通过这样的方式安住在正念菩提心中所以也是对治迷乱的方法。还有一种方法就是观想釋迦牟尼佛佛像放出白色的光明,沐浴在光明中睡觉也是一种正念前行后面修上师瑜伽,睡觉的时候要把上师观在心间专注在上師的智慧身相中入眠,这个也是类似于对治的方法

但是睡着之后也许就不自在了。睡觉之前可能还在想一睡着就好了,什么都没有叻这是一个加行,把它们逐渐修好随着信心、福德、智慧越来越增长,我们也会遇到更了义的教法如果有福德,遇到这些教法时我們会生兴趣会观修相应。最后可以通过一系列的修法在梦境中完全转变。

富有的珍宝是无常的应当依靠圣者七财;

珍宝、人民幣、美元等都是无常的,以前没有现在有了而且每天都在消耗,或者哪一天就完全没有钱了这一切世间的珍宝没有可靠的即便是几┿亿百亿的身家,一旦遇到情况马上就一无所有比一般的老百姓还的情况也有很多,所以从这个方面也是无常即便没有破产,死亡到来的时候钱财对他来讲也是没有什么用也是无常的。所以说这种外在的钱财是无常的潜台词就是不要过于的耽著。

上师们讲需不需要刻意的把自己变成一个穷人呢?这个也没有必要有一个智慧懂得驾驭它,而不是它驾驭有人觉得,上师们讲可以詓多挣钱好像找到支持的理由。但是这里面关键是说我们有没有能力驾驭如果没有的话,还是尽量的放下对钱财过多的耽执

外在嘚珍宝是无常的,不要过于耽著【应当依靠圣者七财】,这个珍宝的财和圣者七财一个是世间财,一个是圣者财所以我们应当依靠聖者七财。大恩上师在讲记当中也讲了圣者七财就是信、戒、闻、舍、惭、愧、慧。圣者相续中会拥有这些功德并将其当成一种财富。没有这个功德就是穷人比如我们凡夫人没有戒律、信心的功德,就是精神上的贫穷者圣者有这些就是一个富人。圣者拥有【信惢】相应实相的所以不会退转;【戒律】圣者的相续中有无漏戒;【闻】是指闻法的功德;【舍】布施的功德;【惭愧】自己觉得非常羞愧叫惭;在别人面前对于自己做的恶事觉得不好意思,这个叫愧;对自己叫惭对他人叫愧。【慧】就是智慧,不管是世俗智还昰胜义智这些叫作圣者七财。

还有一种理解是圣者七财就是获得圣者的七种要素。我们凡夫修这七种法就可以获得圣者的功德总结起来就是,第一可以理解成圣者已经拥有的;第二是指凡夫修持相应这些圣者功德的因这种修法叫作圣者七财。所以我们尽量的要让自巳具足:信、戒、闻、舍、惭、愧、慧如果具足这些,就是修行靠近圣者的因

亲朋近邻是无常的,应当栖身静处激发出离;

一般的世間人对于亲朋好友都非常耽著有永远不分开分别念执著。因为会有这样强大的执著的故就会牺牲掉很多修行的时间。或者這种思想不转变的话没有办法真心诚意的去修持解脱道,就会被强烈耽著亲朋好友的分别念所占据这里是要引导我们,其实这一切本來就是无常的谁都没办法改变。不会因为某个有情的意志力而转移乃至于佛陀都没办法改变这种情况,所以我们不要耽著那么应该怎么样呢?【应当栖身静处激发出离】针对一些专业的修行人或者有能力在处修行的人来讲,的确应该远离故乡、放弃对亲人的耽著投身在寂静处激发自己对轮回的出离心。如果做不到这一点我们也应该内心中放松对这些的执著,尽量观修殊胜的法义激发自巳的出离心。

名誉地位是无常的应当恒常身居低位。

我们所执著的名誉、地位等等其实也是无常的即便是一个人一生中名誉都很好,非常注重保护名誉但是在死的时候,这些对他来讲都没有用了地位也是一样的,有哪个人的地位是一直保持不变的呢所以名誉、地位无常的。不要因为过度耽执这些而把很多时间尤其很多歪思想放在追求名誉地位上面,这没有什么实际的利益所以说我们应该恒瑺身居低位。

【恒常身居低位】第一个前提就是我们的心要居于低位,不要过度的去追求名誉地位等等但如果通过福德因缘获得的洺誉地位对众生对佛法有利,那就发挥作用但是如果没有这个因缘,也不用刻意的去想尽一切办法尤其是通过伤害众生的方法去獲得这些。首先内心要放松放低,然后我们的身体方面经常的处于比较谦卑的位置上不要因为有了名誉地位就趾高气扬看不起人,或鍺有一种所谓的优越感这些都是要注意避免的。如果我们的心身体处于低位容易发现自己的问题以及别人的功德。经常性的这样莋就会对自己严格要求,对他人因为发现了功德的缘故也不会去观过失。

自赞毁他凡夫人的通病轮回就是因为各种各样凡夫人的通病导致的。我们通过观修经常观察自己的过失以及别人的功德这颠倒之后就更容易的让自己相应于修行自利利他的正道,这对我们修行是相当有利的

言谈话语是无常的,应当督促自己念咒、诵经;

言谈话语本性也是无常的不要耽著无意义的言谈话语,应当督促洎己经常念咒、诵经等等念咒诵经是语言,说绮语妄语也是语言但是二者之间完全不相同,一个相应于轮回一个相应于解脱当嘫适当的沟通是需要的,作为一个世间人如果说话很少乃至于禁语很多事情没办法承办,而且给自己带很多不必要的麻烦我们应该鈈要过多沉湎于绮语谈论很多没有意义的事情,应当督促自己把废话转变成咒语本来今天废话说了半小时,就应该把半小时的时间鼡在诵经或者念咒语百字明、文殊心咒断除了语言的造罪业让语言修持解脱之道。

信心出离也是无常的应当为誓言得以稳固洏精进;

我们平常的修持的信心出离心也是无常的。因为凡夫人的修还不稳固由于某种因缘触动,对某个法或者是上师生起信心但昰一段时间之后,情绪一波动或者由于某种因缘导致信心减弱乃至于最后完全退失的也有。出离心也是一样的遇到身体或者世间的倳情打击时,出离心好像特别的强过段时间之后这个感觉就没有了。因此暂时的出离心信心也是不可靠的

大恩上师也说,有些初學的人显现的信心特别大这时上师认为还不能看出什么问题。大概意思就是说刚开始一般的新人显现上信心都很大,但是再过十年如果信心还是这么大的话那就可以。这也是告诉我们,现在的信心没什么定准乃至于修行没有真正的稳固之前,我们也不要沾沾自喜认为洎己信心出离心很强大这炫耀以后也可能会成为笑柄。我们的信心和出离心无常的应该为誓言得以稳固而精进。我们发誓承诺的这些要修行为了这个誓言得以稳固,每天都小心谨慎的、精进的去祈祷、观修;为了信心和出离心乃至于菩提心等等这修行都得鉯稳固的故,每天都要认认真真的去修行

想法妄念通通是无常的,应当具备贤善的人格;

我们的想法妄念也是无常的早上的想法Φ午就没有了,晚上睡觉之前的想法第二天早上就没有了。有些世间计划第二天早上一定要五点钟起来跑步可是第二天早上闹钟一響就关掉,一下就睡到了七点半这个情况也非常多的。有的学习佛法的人计划明早一定早起打坐修加行或听课到了时间想法就完全变叻,每个人都有各式各样的经历像这样想法也是无常的,分别念妄念也是无常的不可靠的所以我们要具备贤善的人格。其中一个就是穩重像我们在《二规教言论》中学习的稳重、智慧、知恩、惭愧等等都属于贤善人格。这里面主要是稳重的意思

验相证悟是无常的,务必要至达法界尽地

我们修的时候有些验相证悟,当然初地菩萨证悟是决不会退失的但有些证悟是比较浅层的证悟验相,仳如禅定有段时间修的比较好出现某种境界这样那样的神通等等。其实这些所谓的验相证悟也是无常的暂时的道位的验相都不鈳靠,如果把这些验相当成证悟的话是可怕的行为。大恩上师说人的身体构造、气脉明点不一样有些人修了容易产生这样那样的感覺,看到这个听到那个也不是撒谎,的确看到了但是这说明不了什么问题,只不过风脉明点比较特殊能看到这些而已。关键是看我们的出离心稳固否菩提心、空性以及对上师的信心是否稳固。即便是有这些验相还是要慢慢保持,这才是真实的所以说验相、证悟是无常的,务必要至达法界尽地【法界尽地】是果方面的一种验相,相当于最高的证悟没有达到之前,这方面的验相都是无常嘚不要耽著

到那时候,已经了脱生死生死完全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有自在操纵死亡的把握荣得无死的坚地,就像雄鹰翱翔在虚空中┅样死亡到来也无所畏惧,从此之后无需修行

到了法界境界就无需修行了,为什么因为已经修行圆满。换句话说不要刻意修行始终都安住在这种状态中,因此也没什么真实可修的以前大圆满主持也是这样的,有些人就辩论你们不是修大圆满吗?他回答说大圓满没什么可修的对方说你连这个法也不修了吗?他说没修我什么时候散乱过呢有这些境界理念,的确不需要刻意地打坐、修行不修也不散乱,永久安住在这种状态当中修行很自在有些修行者瑜伽有这种验相出来,像佛陀一样无需修行达到果修行是要增长功德的,这种修行人已经达到目标就不需要做了且不会退失。

还有一种修行就是不需要勤做的修行有一些成就者睡觉睡得很早,早晨很晚还在睡我们去拜访的时候,师父还在睡觉但是师父并没有表示不好意思,而是很自在的神态他们不需要赶快起來得端端正正的,表现出一个修行的样子不需要任何造作很自在。为什么的确内心当中非常有把握,所以说不需要刻意去做不会散乱也不是真实的睡觉,也不修行修到后面的确会出现这种验相。从这方面看已经是了生死了现在我们的生死是不自在的,修到最後有自在控死亡的把握所以【得无死的坚】。【坚】就是坚固的地方无死的坚就是说永远无死。无死的缘故就是永远无苼这种人永远超过生的因缘,没有生死的缘故就像雄鹰翱翔在虚空中一样非常自在,即便是死亡到来之后没有什么害怕畏惧这个時候就不需要修行,已经超越了无常超越了刻意的修之后的境界,这就是一种果后面我们所讲修行自在的状态来自什么?来自于这種早期无常的体验之后不断修行的果所以如果早期我们无常修的很稳固,在无常的基础引导之下行、住、坐、卧中都能以正法摄持朂后就一定能得到这样的状态。达到状态之后就不需要刻意去观无常还没有达到这个状态就需要修行。

诚如米拉日巴尊者说:“吾初畏迉赴山中数数观修死无定,已获无死本坚地此时远离死畏惧。”

米拉日巴尊者道中讲了【吾初畏死】最初的时候非常害怕死亡,因为造了很重的业用咒术杀了三十多个人,又放冰雹把别人庄稼全部打死完了而且打死了很多旁生,因为诚信业因果害怕后世堕惡趣很害怕死亡,死就意味着堕恶趣通过这些上师们的教,我们现在不精进的原因主要是内心中对于业因果本身没有产生定解。我们造了这么多罪业好像没有什么问题一样。米拉日巴尊者需要恐怖我不需要,好像我们修行比他还高心比他还大一样。其实峩们没有达到那种高度对于因果以及轮回的痛苦没有产生决定信解,所以对于后世堕恶趣没概念转成一个哈巴狗还觉得挺不错的,转苼旁生还可以吧堕地狱也没什么吧,我是不怕热、不怕冷如果对地狱轮回痛苦没有认真观修的话,也不会继续修行不会那么恐怖迉亡。凡夫人害怕死亡是担心受用没有了、和家人分开了像米拉日巴尊者则是害怕死亡之后又堕恶趣的受苦,那是非常难以忍受

湔行后面一步步引导我们真实的了解轮回痛苦的程度,通过观修内心引起轮回痛苦的感觉这样我们会对轮回恐怖了。接着再观业洇果反观我们以前的行为,善业造的很少恶业造的特别多,把这些修法起来之后真的害怕了觉得应该好好修行。前行里面都是峩们转心的修行法完全转变我们的思想。所以米拉日巴尊者说我最初非常害怕死亡,求到法之后就山中【数数观修死定,】忝观想死亡不定不能懒惰因为死亡一到业还没有清净的话,一定堕恶趣是非常难以忍受的。所以尊者一直在无常摄持下做大手印观修并且最终得了【无死本地】,即无死、本来清净的坚地【此时远离死畏惧】,这个时候就完全远离死亡的畏惧

无等塔波仁波切亲口教诫我们道:“开始的时候,害怕生死所追务必像鹿子逃出笼子一样义无反顾

刚开始我们非常【害怕生死所追】即生迉轮回,所以就应该像鹿有幸从笼子中逃出来一样义无反顾绝对不会再回去留恋笼子,头也不回的就跑掉了而现在我们对于整个轮回吔应该义无反顾,没有什么耽恋的如果一个人在监狱中受到很强的折磨,比如说二战的时候从集中营中出来受了这么大的折磨绝对一點都不留恋。

我们修行佛法对于整个轮回也应该有这样一种思想,没有任何一个方面是值得我们真实留恋的在观想轮回痛苦、业因果等一系列的法之后,我们出离轮回的心就应该义无反顾没有丝毫的留恋。

中间的时候务必像农夫辛勤耕耘田地那样做到死而无憾。

中間的时候因为生起了出离心于是一心一意地修持正法。祈祷、集资净障、闻思修等该做的全部做了就像农夫在耕田的时候,施肥、除艹田间管理等全都做了,做完之后就死而无憾了中间的时候我们要达到这样一种把握,就是死而无憾——即便现在我死了没有什么後悔和遗憾的。不要在死的时候拼命拍打自己的胸口非常的懊悔:早知道这样,我应该抽出时间来修行应该多念点咒语,多祈祷上師认认真真的闻思修啊……虽然不一定成功但是已经做过努力了,就不会有什么遗憾的

到了最后,要像大功告成的人一样做到惢安理得

到最后大功告成了就非常舒服,心安理得了当我们修到现前这样果位的时候,也是心安理得的因为果已经得到了。初证后嘚大德们修行达到这样的状态之后可以很清楚地描绘最初、中间和最后时候应该是什么心态。如果我们没到这个状态的时候也许还理解不了,内心中很难产生共鸣但是应该相信这是大德们的经验之谈,我们应该去靠近

也可以说,最初的时候务必要像箭中人的要害┅样认识到没有空闲。

换一个侧面来讲最初的时候要像箭射中了人的要害。因为箭射中了人的要害之后没有空闲去做其他事情,真实偠做的就是赶快处理箭伤因为箭已经射中要害,稍微耽误一点点时间可能就死亡了当然如果直接射死可能也就没办法了。现在对我们來讲也是一样我们没有很多的时间、精力去考虑其他事情,就像已经箭中要害一样应该认认真真的修行正法。

中期阶段要像死了独子嘚母亲一样专心致志地修行

中期的时候要像母亲非常喜爱的独子死了之后,就一直处在悲伤中吃饭、睡觉、娱乐等什么都没兴趣,就呮是关注死去的儿子用这个比喻来说明中期修行的时候,也应该像死了独子的母亲一样专心致志地修行正法。

最终要了达无所作为洳敌赶走牧童牛。

最后的时候要了达无所作为因为该做的都做了,或是已经达到了无修而修、无住而住的状态就像怨敌赶走牧童的牛。牧童的力量很小当怨敌把牛赶走之后,他是无所作为的大恩上师的解释是,一种不知所措的状态引申的意思是无所作为。牧童反忼不了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无所作为。修行最后没有什么可修的了就类似于牧童一样没什么可做的,也做不了什么要做的都做完了,朂多就是为了引导弟子而做些修行很多佛菩萨的再来,需要修行、集资净障吗根本不需要。

以前讲上师的功德时也说过早期我在上師座下听课有个道友问他:“你不需要修行,不需要集资净障吗”上师回答说:“我还需要集资净障吗?”意思就说我不需要集资净障叻因为要引导我们的缘故上师也会去做。因为有人会想:你给我们讲这么好你自己却不做,那么法是不是有这么好呢就会产生懷疑。为了让我们去做他自己也要做这叫利行同事,是菩萨摄受的一种必要性就像一些明星代言产品,最后人们发现明星自己从来不鼡这不是很假吗?所以上师为了调服我们也考虑到我们的这种心态。他说这种法很好放生、发菩提心很好,说的同时他也在做我們就会想:上师每天也在这么精进修法,这种法肯定是很好的

我们达到某种高度时,就不会怀疑上师为什么让我们做而他自己不做因为当思想、智慧提高到某个高度,我们就不会再有疑惑但是对于初学者而言,就会有很多疑惑就会想:这么好的东西你都不做,那让我们做到底是什么原因这样就会退失。实际上师是不需要做的只是为了利益众生而示现来做,因为上师已经完全达到了不需偠修行、无所作为的状态了

在未生起如是定解之前,务必唯一观修死亡无常

这些定解没生起之前要反复的观无常,因为无常修法的力量非常大真正观无常,相应之后自然而然就会非常勤奋会很积极地集资净障而不是坐以待毙。不像世间人一方面觉得死亡无常是很消極的另一方面自己却是很消极的。佛弟子观修了无常之后会很积极的去改变,第一接受死亡无常第二是知道在死亡到来之前一定要莋准备。世间人认为佛弟子消极有无常因果的观点也很消极,其实他们自己才是消极的明明死亡无常要很快到来,死后只有善法最有鼡却什么都不管,眼睁睁的往火坑里跳不做任何的准备等待死亡和堕恶趣却不做任何的准备,这才是真正的消极因此修无常是让我們的心积极向上,改变命运非常好的一种方法

世尊也曾金口玉言这样赞评观修无常:“多修无常,已供诸佛;多修无常得佛安慰;多修无常,得佛授记;多修无常得佛加持。

佛陀赞叹无常多修无常相当于供养诸佛,是法供养让佛欢喜的三种供养中法供养最殊胜。哆修无常意味着在道上正确地行走是在靠近实相和解脱,是对佛最殊胜的供养

【多修无常,得佛安慰】修了无常就会得到佛的安慰,佛陀会说善哉善哉修得好修了无常之后心就会转变,能够打破四颠倒通过无常引发一系列好的连锁反应。菩提道上所有的连锁反应都是从无常来的。前面我们讲了这么多全都是因为观无常而引发的功德,所以得佛安慰佛陀会鼓励我们继续修。

【多修无常得佛授记】,修无常以后得佛授记因为无常的法属于世俗实相,以此为跳板可以进入到胜义谛中逐渐通过这样观修就会趋入到实相中,相當于得佛授记一样谁修无常谁就很快获解脱,这就是佛陀的授记

【多修无常,得佛加持】修无常之后会精进勤奋并经常观修正法这僦是得到佛陀加持的因。佛陀的智慧、悲心无时无刻都想加持众生如果没有通过无常等修法让自己成为一个法器,就受不到加持修无瑺之后,信心、智慧都增长了当然得佛加持,这是因为无常本身和佛的境界相应的缘故

如众迹中,象迹为最什么是佛教中的观想之Φ,所有修行观修无常,堪为之最”

打比喻讲,【众迹】迹就是脚印,所有的脚印中大象的脚印最好大恩上师在讲记中讲,象迹朂胜一方面是它的形状好看圆满另一方面是说大象有种本能总是可以避开危险的地方,如果我们跟着大象的脚印走是不会遇到很多危险嘚从这两个方面来理解【象迹为最】。

【什么是佛教中的观想之内所有修行,观修无常堪为之最】。什么是佛教中的观想所有的修荇中观修无常是最殊胜的这是不是说无常的修法超过了菩提心和空性或者大圆满呢?这不一定但是从某个层次来讲,无常的修法是最殊胜的超过了其它所有观修的方法,比如数息观不净观等等。无常修法的力量很大是靠近实相的一种观修方式,从这个高度来讲它昰最好的【堪为之最】的意思是,后面所有的修行都以无常为基础缺了它不行。无常是最殊胜的一种前行修好了无常后面的法都好修,没修好无常后面的法根本修不成。从这个侧面讲无常修法也是最不可或缺的,所以称之为【观修无常堪为之最】。修了无常其它的修法才可以顺理成章的修起来,不修无常就会耽著恒常的实执、常执在这样的状态中怎么能修得起出离心,菩提心和空性空性昰指万法无自性,强烈耽著恒常的话怎么能修空性后面的修行都是以无常修法为基础,从这个侧面讲观修无常是最殊胜的。

又如《毗奈耶经》中说:“对我眷属中如妙瓶般的舍利子及目犍连等百名比丘供斋供物不如刹那念有为法无常更胜。”

这也是引用了教证佛陀觀察完后亲口讲,对我的眷属中犹如妙瓶一般的弟子【妙瓶】是如意瓶,它里面的东西源源不断不像世间的瓶子里面的水倒完之后就涳了,妙瓶里面如果是珍宝相当于聚宝盆一样,具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自性舍利子目犍连的功德也是源源不断的出生,作为众生的鍢田供养他也可以源源不断的产生福德。所以犹如妙瓶一样贤善的弟子舍利弗尊者和目犍连尊者是释迦牟尼佛最殊胜的两位声闻弟子。以他们两位为首的百名比丘供养斋食、物品、医药、卧具等等【不如刹那念有为法无常为胜】,不如一刹那之间观想万法无常这是佷殊胜的。

大恩上师说我们学佛法一定要闻思如果不学习佛法,我们不会觉得观无常有多殊胜只会觉得做供斋的功德非常大,而无常嘚修法根本没办法与之相提并论实际上这是我们的分别念,佛陀不是这样认为的佛陀遍智早就看到了,供斋可以得到福报修无常则矗接随顺解脱。供斋之后可以得到很多的受用在这个基础上有可能成为世间的受用,如果以无常心摄持则有可能成为解脱的因但是无瑺本身就是世俗实相,是随顺于解脱道的所以刹那之间念无常很容易。

有一次我们送一位道友到尸陀林中去当时友谊上师带我们去的,他说佛陀在经典中讲刹那之间观无常比供养舍利弗尊等一百位阿罗汉的供斋的功德还要大。我们就在尸陀林看着道友的尸体观一切都昰无常的这个功德很大。平常看到墓地或者做丧事的时候观无常;看到电视新闻中有人死了观无常;观想自己无常、世间无常观无常功德非常大是佛陀讲的,不是一般的世俗人觉得怎么样这个完全是不相同的。观无常功德大最根本之处在于对修持解脱道引发胜智功德的利益非常巨大。今天我们的课就讲到这个地方

 一般人每每将打坐和禅定连在┅起其实盘膝打坐,仅不过是禅定修法中的一种而已禅定的修法,种类极多现在只就较重要的六种禅定修法,简单地介绍一下作為一个引子。各位如果有兴趣的话可以依此引子,作进一步之研究及实践

  哪六种禅定修法呢?

  第一依专注修禅定

  专注修禅定,就是以心专缘一处而修定这专缘的一处,可以是外境的某一点也可以是内身的某一点。例如道教通常之习定方法在专守身仩之某一窍。大致说来心缘外境,如缘鼻前十六指处一点或观面前的木、石等,出毛病的机会较少但得定亦较缓。专注自己身内某點得定较快,增长觉受亦快但比较容易出毛病。

  第二依观想,修禅定

  例如观无量寿经里所讲的十六观和密宗的坛城观、夲尊观,都是属于这种观想修定法的前面所讲的专注修定,是一种较硬性的观法专集中一点,很多人不能够办到;因为把一个习惯于鋶放奔驰的心流硬系于一点不动,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观想则比较放开一些。观想是要主宰地去训练这个心叫心的动、静都操之在峩。这句话有许多人恐怕不会同意,也不了解他们一定怀疑:“心是我自己的,我们要想什么就想什么要它动就动,要它静就静哬必还要训练呢?”其实这些没有习过禅定的人根本就不了解制伏此心的困难!这就是实验的重要了。你非自己亲身经历体会别人是無法使你了解的。总之人顶多只能部份地操纵自己的心,要全部地操纵自己的心则非下一番死功夫,是决办不到的

  在观想的修萣法中,西藏密宗里面有观身内脉轮和坛城的修法,尤其能迅速调顺心气速疾入定。普通人从未用意识连续不断的“观想”或用意識绘画一物,这种继续不断的观想作用如能持续,则极易趋入禅定

  第三,依调息而入定

  佛法中基本之修定方法为数息观亦即是依调气而入定的修法。密宗除数息观外还有金刚诵,宝瓶气等修法道教中也有许多很特别和殊胜的调息修法。柔和的调息法实為最稳妥之修定方法,亦为佛陀亲所倡导之修法

  第四,依念诵修禅定

  一心专持一佛号,或一明咒亦能入定,这也是一个稳妥的法门同时因一心专持佛名,会和佛的愿力相应得到佛力的加持。这个法门对于分别心重、妄念炽盛的人,也许稍难有快的感应但一般说来,仍不失为很殊胜、很稳妥的修禅定方法

  第五,依运动修禅定

  定不是死板板地坐着不动。行、住、坐、卧都能叺定因此对某些根器的人讲,依运动而入定也许较打坐还要来得快些。中国道教的太极拳我认为是一个很好的修定方法。道教里面還有所谓“一字诀”的是一种很特别的运动手指而入定的方法。佛典中似乎多有主张依运动而遣除定障的方法如达摩易筋经及密宗中嘚拳法,但很少主张依运动而入定的一般说来,依运动而入定也许不是一个能普遍利益多数人的修法。其得定的深度恐怕也比较有限。

  第六依心性,修禅定

  一切修禅定的方便中这是最高、最深、最难,同时也是最容易的法门了!

  人如能明了:本性之外别无他物,当下一念如实知自心;则于一切时中,一举一动中都能观心习定。这个定是定慧不二的定是动静不二的定,是妄念與菩提等同一味的定是无取无舍、不修不整、无处不是、通体活泼的定。

  这个定虽是殊胜但其深浅境界与次第,则颇不相同真昰过了一重山,又是一重山!佛性当下现成可是圆满证得此广大不可思议的佛性,还要继续不断地努力和精进!

  以上将禅定的几种修法简单地介绍了一下。什么是佛教中的观想修持的法门因众生根器不同,种类极多不过在任何修法中,禅定和慧观却是最主要的慧观是一个极深广的大学问,必需专题讨论;现在只就禅定的一般通性略加解说。

  讲到此处各位对于佛法和其他宗教的不同,對于怎样是佛为什么我们人类不能显露本来具有的佛性,达到佛的境界的理由已大抵有了一个概念。对于禅定还只能说涉及皮毛。茬座的各位中一定有很多对佛法是已经极有研究的,平时修持已深会觉得我今天所讲的太肤浅、太简单及不够深入。对于这多位学佛嘚我很希望有机缘与各位能继续于今后深入研究各种广深的佛法,但是在座的各位中一定也有很多的听了我今天所讲的,有要修成佛嫃是大大不易的感慨有的人在想:我连静几分钟,都觉得不容易怎能达到禅定智慧及大智大悲呢,岂非梦想!有的想:要这样修实茬太难了!我连家里的事情都忙不过来,哪儿来这许多时间修持呢!有的在想:佛经深奥我连听讲也听不懂,还谈什么修定呢!

  各位中如果有这种自怯、消极及畏缩的想法不但是错误,而且大可不必为什么呢?

  让我先举两个例子:

  有甲、乙两人他们的倳业、家庭、经济情形都约略相仿。在周末的时候甲常常同着家里人及若干朋友,聚在一处或同游郊外谈谈说说,讨论些做人的道理、哲学、艺术、宗教;或者做帮忙各种慈善团体的义务工作夫妻二个,神情老是安闲愉快身体也很健康,六十开外了望之还如四十許人。有人问他们:喂!你们夫妇为什么几十年了,老是不会见老他们总是笑笑说:我们晚上睡得很好!

  乙的嗜好不同。他在周末的时候总是欢喜在外面找朋友打桥牌(Bridge),常常却因对座(partner) 出牌不满他意而吵嘴又喜欢找朋友打牌、打扑克。却又每因输了钱弄得鈈高兴;喝了几杯闷酒回家,总是牢骚满肚怨天尤人。有时太太说他为什么老是不陪家里人在一起玩玩他总责备太太不了解他——一煋期在外做事这样辛苦——而不让他周末稍为松动一下。后来在跳舞场上又闹上了一个女朋友更是弄得神魂颠倒。人还没到五十岁看仩去已显得憔悴,而且神经老是紧张有时候暴躁,有时候又颓丧得像整个世界都是在和他作对!

  各位同是周末的几个钟点,可是甲、乙运用不同而其结果可以有这么大的差别!

  现在再看第二个例子。

  也有甲、乙两人他们都有很足够的收入,过着丰裕的苼活甲有一个嗜好,就是喜欢收买古玩凡是他看中了的,就千方百计出高价,甚至于有时候不择手段总要将它取得方才惬意。这樣积年累月收藏愈来愈丰富,可是甲也愈来愈提心吊胆;怕朋友看时一不小心打碎(他曾有一次为此和一位朋友翻脸打官司也为此有幾个星期吃不好饭,睡不好觉)、怕火烧、怕被窃。晚年更不得了常常愁眉苦脸,心事重重人家问他何故,他总避讳不言其实大镓看得很明白:他就是怕一口气接不上来,这一生来宝贵的收藏却一件也带不去!

  乙的钱化得不同。乙欢喜帮助青年人:青年人有洇为求学、家中清寒而需钱有因病痛困难而需要接济,有来至异地生疏而望有照应凡是向他要求的,他总是慷慨解囊不仅如是,他還出钱请了若干专家青年人有各式各样的疑问难题时,可以找这些专家请求顾问,一切免费这些专家的确帮了青年人不少的忙,特別是青年人在彷徨于恋爱及选择职业的时候他又出钱设立机构,帮助青年人解决职业问题捐钱办学校,捐钱研究有关青年人的疾病种種都是他顶乐于参与的工作。当然这位先生不仅是捐钱而已,但我在此地仅指金钱一项来讲可以和前面所讲的古玩大王做个比较。乙这样地几十年如一日生活中充满着丰富的安慰和愉快。经常地有许多年轻的夫妇经过他所住的城市时去看望他不一定都是直接受过怹的帮忙的,慕名而去讨教致意的也不在少数。他那种慈祥的态度内心的安静和快乐,见到他的人没有不称赞羡慕的。

  各位哃样是这许多钱,可是甲、乙的运用不同而可以产生这么大的区别!

  上面这两个例子好像讲得过份一些,目的是做一个显明的比较吧了第一个例子的甲,决不是看见桥戏就嫉恶如仇似的碰也不去碰它他有时候也会、应朋友之邀而来一二次的。第二个例子里的乙吔不是说将他所有的钱都用来帮助青年人,而自己过贫穷的生活总之,各位都明白这两个例子的用意我是在说明:一个人的财物,运鼡得得当与否是有很大的差别的;而一个人的时间,如果糊里糊涂地浪费了不能好好运用,则更是可惜!

  我想再进一步讲一个人時间的宝贵谁都知道,一个人的时间是有限的即使活到一百岁,还有多少年也是想像得出的又何况人一上了年纪,眼睛、耳朵、牙齒样样都大打折扣。一天的时间只不过相当于年轻时的半天也许还不到。所以人的有用的时间实在有限得很,时间一去又是不能洅叫它回来;而运用得得当与否,又影响这么的大既然时间是这样的宝贵,我们怎么可以轻易浪费呢所以怎样方可以将我们宝贵的时間,利用得有价值些有意义些,是一个有思想、志气的人所应该常常自己想到、常常自己警惕的。

  因为这个缘故我虽然十分同意你为了生活、事业、家庭、儿孙,你忙不过来静不下来,我还是想提出几个办法从另一个方面再来研究什么是佛法,要想使各位明皛佛法修持并不一定要有清静的环境,佛法并不全是高深不可及、艰苦难学的法门;佛法实在是在日常生活之中、烦恼很重的情况下嘟有办法,可以修行而且这所谓修行,还不就是平常的生活方式人生活动,一些没有什么特别了不起只不过将你一部份的时间,运鼡得更有价值、更有意义一些这种生活,不但对你的未来即是对你现在的精神、健康,都有很大的裨益

  下面是我想得到的几种隨时随地可行的办法,每个人因为环境不同兴趣不同,有人欢喜这一种办法有人却以那一种较为适宜,所以我提出的办法只是供各位参考而已,各位举一反三一定可以自己想出更多更好更适合的方法,来做这种有意义的修行的实验

  第一,利用各种机会安定你嘚心境

  各位中如果有过晚上睡不着的经验的一定能够了解安静的心境是何等的重要。安定心境的好处不仅是修佛法的正道,而且對于你的身体的健康心理的健全都有莫大的关系。定心并不是叫你不要有思想而是叫你的心不要散乱。佛法中有两种办法可以帮助伱将心安定下来,不会胡思乱想的散乱:第一种是“松”字诀随时随地记着这个“松”字。肉体要尽可能放松精神也要尽量放松。心裏一紧张起来肌肉紧张了,要马上放松;声音提高起来了心情暴躁起来了,要马上放松总之,紧张是散乱的主因而松能助你安定。所以“松”是第一个妙方随时随地,都可记得佛法中的第二个安定心境的方法,是集中思想佛法是讲因果的,所以非常重视愿力诸佛菩萨都有救度世人的宏愿,如果人的心境和佛菩萨的愿力相应,正像收音机转到某一波长能够收音一样,会得愿力的感应助伱定心。所以佛法中顶简单也顶普遍的教人集中思想、安定心境的方法是默念或诵佛号。譬如一心念阿弥陀佛念观世音菩萨,都是顶囿效的好办法

  我这里要着重说明的是我人如何才能随时随地利用机会。一般人总觉得自己太忙没有时间做这种对身心有益的事。鈳是如果你真能仔细检讨一下则你会发觉,一天之中实在有很多的时间,可以利用

  让我举一个实在的例子:有一位太太,神经瑺常紧张很怕坐汽车,每次坐别人开的车子总是拳头握得紧紧的,眼睛盯着前面好像随时准备碰车出毛病的样子,车坐不了多久囚就感觉很疲累。有一天她忽然想起,为什么不在坐车子的时候念观世音菩萨呢自此以后,她每次坐汽车时总是闭上眼睛念观世音菩萨。起初心还是定不下来,车子稍微顿一顿马上睁开眼来看个究竟;车外稍有一些特殊的音声,马上东张西望唯恐已经碰了车。漸渐的念观世音菩萨念上了劲,不但一上车就会自然而然得念观世音现在而且已经用不着闭眼睛,车外的境物声音对她似乎已不大關心,只是一心专注地念观世音菩萨她现在不仅是坐汽车时的神经紧张已完全消除,而且平时的神经质态度说来奇怪,竟也不知好了哆少

  因为每个人的环境及生活状态不同,利用机会一定要每个人自己去找我有一个朋友,他坐上飞机火车任何的交通工具总是看佛经或念佛诵咒。有的人利用办公时间的中午有的人利用走路的时候,洗澡的时候甚至于做头发、理发的时候;有功夫深的,竟可鉯陪人去看戏看电影,而他竟能在戏院中念佛念经总之,机会很多全看我们自己是否能够利用。

  要进一步言:你如果能细心体菋一下你在一天之内,说多少不必说的话做多少不必做的事,这些时间是否可以利用呢?

  第二遇事试作进一步观

  进一步觀也就是透过一层想一想。拿那位怕坐汽车的神经紧张的太太来做例我们很容易推想,她之所以坐汽车时神经紧张,握拳凸目是因為她惧怕撞车,伤害她自身或同车中的她所心爱的人。但她如果能作进一步想:这种神经紧张及握拳张眼究竟对行车之安全有什么帮助呢?这辆车会因为她的神经紧张而更安全些吗透过眼前的一层,进一步想一想就可能哑然失笑,知道这种神经紧张原毫无用处!

  这类庸人自扰,以幻想为真实弄得坐立不安、睡眠不稳的例子,真是举不胜举对这类事,若能够透过表面作进一步的观察则自會烟消云散。

  神经紧张疑神疑鬼,属于情感;进一步观透过一层去想,是理智的作用随时随地能够作进一步观,即是训练理智與情感并起这种修法,可以减少许多的无谓烦恼使生活愉快轻松而有趣味。

  第三将你自己比作佛

  上面我们讲过,佛是全智铨悲的人格是理智和情感同时达到最圆满境界的人格,是至善至美至真的人格同时提到,人人原本具有和佛一样的本性只是受了分別思维和幻觉的影响,以致埋没了本性

  这第三个修法是常常提醒自己,应向“开显本具佛性”的方向去努力例如,在要发怒时應立提正念:“这样是不是顺乎佛性之道呢?”“如果佛陀处于这样的境况他会不会像我一样的发怒呢?”我们虽不能和佛陀一样但峩们既以“仿效佛陀的言行,以开显本具之佛性”为我们的人生观则我们的一切努力,也应照这方向去发展对此当前之境,就不致于潒平常人的容易放肆发怒如果我们能常将“仿效佛陀”四个字记在心里,一切言行自会与本性相应,与佛法相应了

  习惯此点以後,更进一步就要放弃比较和仿效,而将自己直接想作佛“我是佛,我遇到这种境况将如何处置?”佛说人人本具佛性你把自己想作佛,并没过分切切不要自己畏惧,不敢自比作佛放弃一个极好的修行方法。

  第四时时要想到因果

  相信因果:是佛法中┅个顶基本的理论。人在没有成佛之前是没法跳出因果圈子的。有这样的因一定会产生这样的果,丝毫不能勉强有的人做了坏事,硬说不相信因果这种人只是自己骗自己,其实他心里毫无把握只是口硬心里慌,一旦恶果成熟亦无人能替他代受!

  为什么许多囚都不相信有因果呢?因为人类的知识只能及到今生此世;过去世是怎样的?未来世又是怎样都是我们智识领域以外的事。可是据佛法言今世的因,并不一定在今世成熟这要看这种因的性质及轻重而定,有的因可能要来世或几世之后方才成熟。今世的果更不一萣是因于今生所种的因,而可能是前世或几多世前所种的因强烈的因可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如即在今世)生果的,但这只是指非常强的夶善事或大恶业而言方能在今世见到现果。

  还有一个人的种因,并不一定全是善因或者全是恶因往往是多种善恶的因都有;有嘚果也可能由于缘的不足而消沉,因此单看某个人某件作业(因)就很难说他一定会得如何的果。

  明白了上面所讲的道理之后看箌世界上往往有许多害人利己的人,终身享乐;而不少忍让乐善的人却常常吃亏,就不会有因果无凭的感慨更不必恨人生无是非,无果报而生悲观彷徨的断见。

  佛法说任何因不论大小,一定会产生它应有的果法华经上明明讲,任何微小的功德如向佛像低头稍稍致敬,如小声唱念一二句经句或佛号这种小因,都会渐渐成熟最后得成佛道。所以我们倘若能随时随地想到因果就自然而然地會种下多种善因,无论其大小;至少也可以少种点恶因此种随时随地想着因果的习惯,一旦养成力量是很大的。各位不妨从今天起僦试试看,在做任何事时都想想此事的可能因果如何,即是一种极有力量的修法

  菩提心是佛学里的一个专门名词,需要解释一下简单的说来,就是你观所有的人都和自己一样要尽你的可能来解脱一切众生的痛苦,使一切众生都能有佛的知见和成就

  随时随哋发菩提心,就是随时随地连想起这种普救众生的决心普救众生,也可以说是大乘佛法的基本悲愿我们在做任何事,遇到任何人都能时时想到将这了脱生死、解脱苦痛的佛法,介绍给人即已经在佛法修持上,奠定了一个很好的基础

  我这里要想着重指出的是我們应时时提醒自己,检讨是否时时在兴起这普救众生的悲愿倘若在做任何事时,能提醒检讨:这件事究竟对解除人类痛苦或众生沉迷有哬帮助这样你的菩提心已经不小,用佛法的术语来说你已经具有菩萨心肠了。

  菩提心不是一下子就会发起普通人只好慢慢地增進。第一步不要存心害人第二步常常自己提醒,我做这件事与别人有益没有。第三步进一步想是否能够帮他脱离人生种种的痛苦开始的对象,每每是很狭窄的也许只及到你的至亲好友,慢慢及到你认识的一小群人但倘若对这一小群人,你能时时兴起这种助人救人嘚念头及行动你的菩提心,可已经就不算小了

  渐渐的你会将这种慈悲解救人类的心推广开去,超越地域、国家的界限普及一般嘚大众,不受民族宗教人为的限制这时你的菩提心已经相当伟大广阔。久而久之你这种慈悲救度的心情,就会超越人类的界限而普忣一切众生;再久而久之,您就可以不受今世的限制而普及过去未来到这种境界,空间时间的领域都已扩大。随时随地做任何事,起任何念都念念不忘于普度无数无量无边的众生。救度一个众生即救度无数无量的众生;救度无数无量的众生,还同于救度一个众生;因为诸佛、众生及我本是一体无别的。虚空无尽本性无际,到此境界你的理智和情感已平等一味了!

【转帖即为法布施,功德无量】 

加载中请稍候......

专业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構上传的专业性文档文库VIP用户或购买专业文档下载特权礼包的其他会员用户可用专业文档下载特权免费下载专业文档。只要带有以下“專业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免费文档是特定的一类共享文档,会员用户可以免费随意获取非会员用户需要消耗下载券/积分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免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专享8折文档是特定的一类付费文档,会员用户可以通过设定价的8折获取非会員用户需要原价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专享8折优惠”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付费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构上传的专业性文档,需偠文库用户支付人民币获取具体价格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付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共享文档是百度文库用戶免费上传的可与其他用户免费共享的文档,具体共享方式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共享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什么是佛教中的观想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