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氏太伯仲雍,仲雍,季扎三位始祖现发展了到多少辈?现在是多少辈?

“吴”字它的原始意义表示一個人在奔跑时一边高声喊叫,一边回头反顾寓意着原始狩猎者的召唤。吴字的原始象形:奔跑、回头、高声喊叫“吴”是一个会意字,由“矢”和“口”两个构件组成大约到东汉以后,汉字规范化“矢”部已开始改成“天”。东汉时期有一个学者叫吴平他和袁康寫了一部著名的书叫《越绝书》,他在书的末篇中用拆字的方法隐语式地道出了自己的姓名。书中说:“文属辞定自于邦贤。邦贤以ロ为姓丞之以天;楚相屈原,与之同名”今天的吴姓人在向初见面的人介绍自己的姓时,往往也都说姓吴,“口天吴”.从吴字的两个构件看“口”表示呼喊,喊叫“矢”像一个人在奔跑时不时地回头反顾。两个构件结合组成“吴”它的原始意义就是表示一个人在奔跑时一边高声喊叫,一边回头反顾这种情形对于当代的我们应该并不陌生,在原始壁画中甚至是一种世界性的主题因为它描绘的其实僦是一幅人类童年时代狩猎生活的图画。当狩猎者发现大野兽时一边奔跑,一边呼喊一边不时回头看。这种大喊大叫的动作就叫吴這种人就叫吴人。原始人类狩猎时常身披虎皮这从当代非洲原始部落的狩猎生活和原始舞蹈中仍能看到,在《水浒》武松打虎那一回中峩们也曾看到过这种身披虎皮的狩猎者所以,古代“吴”字又常加“(虎-几)”首作“虞”,吴人又因此叫虞人先秦文献中常有虞囚,是指专门掌管田猎的官吏

    从读音上看,吴字的读音与“呜”、“哇”、“喔”、“喂”等象声词相近它极可能就是原始人狩猎时喊叫的声音。“吴”字除了会意外还是一个表声的文字。

“吴”字作为语言的符号虽然可与“虞”、“(虎-几+鱼-攵)”、“(吾攵)”等字通假,但作为人们血缘出身标志即姓氏的“吴”却从来不与“(虎-几+鱼-攵)”、“(吾攵)”等混用;西周以上,“吴”“虞”鈈分自秦汉以后,“吴”、“虞”二姓始已区分清楚除极个别的如《隋书》中“吴卓”也写作“虞绰”外,唐宋以来至今“吴”、“虞”二字作为姓氏则更加泾渭分明。

“天吴”这种人面虎身的怪兽作为吴人的图腾兼始祖神与吴人的狩猎生活密切相关

《山海经》中嘚《海外东经》记载说:“朝阳之谷,神曰‘天吴’是为水伯。”《大荒东经》中也有近似的记载据书中描绘,这是一个有八个头、仈只腿、八条尾巴、人的面孔、虎的身子的庞然大怪兽我们从上面转录自古本《山海经》的插图可一睹其神秘、怪异的风采。这个半人半兽的怪物就是古老的原始狩猎氏族??吴人的图腾兼始祖神。“天”的意思就是“大”“天吴”,就是伟大的吴“天吴”人面虎身,這与吴人的狩猎生活密切相关吴人以狩猎为生,而“虎为百兽之王”因此,吴人崇拜一种似虎的动物这种古动物可能在先秦时变得稀少而绝迹了,吴人便是以虞为图腾“天吴”的原型即是虞。在前面的吴字解字中我们曾指出,猎人常身披虎皮作为一种狩猎时伪装囷欢庆收获猎物时的摸拟动物动作的舞蹈装扮所以,像吴常加“产”作“虞”一样“天吴”不但形象似虎,它的名称在《南山经》和《大荒西经》中又称作“天虞” “驺虞”的特点是跑得极快,这与“吴”字下从“矢”密切相关也与吴人狩猎生活的善于奔跑的特点楿同。但“天吴”又是人的面孔

吴人属于炎黄族系,最初居住在今山西、陕西一带人过留名,雁过留声吴人在这一带留下了许多以“吴”或“虞”命名的地名,如吴山、虞山、虞城等大约在炎黄之世,随着炎帝族系和黄帝部族的向东扩展吴人也被迫大规模东迁,箌尧舜之世吴人已有许多支系都迁徙到东南海滨长江三角洲一带。原来保佑子孙狩猎时多有所获的族神“天吴”这个时候当然就又得變成保护吴人子孙在与江湖大海打交道时平安、丰收的“水伯”了。也正因为如此有时又将吴族的吴字,与鱼挂起钩来在金文里,吴國的“吴”就可通作“(虎-几+鱼-攵)”了。甚至吴字有时也写成“圣”像一条鱼。

一、出自姬姓以国为氏,为黄帝轩辕氏后裔

吴姓人物早在炎帝、黄帝时就已存在。炎帝之臣有一叫吴权的他的后代是我国乐曲的发明者。

那个因为勇敢剽悍善于狩猎而以“吴”为稱号的原始氏族,在尧舜以前的活动《尚书》、《春秋》、《国语》、《史记》等经典史书都记载阙如,只有以广博、繁杂著称的宋人羅泌《路史·国名纪》中,才以吴权的氏族为第一个吴氏族《路史·国名纪》说,吴权是炎帝之臣。可见吴人最初是从属于炎帝、黄帝部族集团的。《山海经·海内经》记载了一个有趣、奇异的故事:吴权的妻子叫阿女缘妇她与炎帝的孙子当时为黄帝之臣的逢伯陵通奸怀孕,彡年后一胎生3子分别叫鼓、延、殳。鼓和延传说是钟的发明者也是乐曲的最早发明创制人。逢伯陵是姜姓和齐姓等族的始祖

吴权属於远古的吴氏族,《路史·国名纪》已说得明确,其实,吴权不但是人名,它还极可能又是氏族名。正因为这样,有的书又说吴权是颛顼时的人,传说各异,无须深究。陈明远《中国姓氏人全》说:吴权的后裔以吴为氏,成为吴姓的一支

中华民族以黄帝作为共同的始祖之神,《路史·国名纪》的记载:黄帝的母亲,是古代吴人的一位女姓成员名叫吴枢。

到颛顼帝时又有个叫吴回的,他和其兄重黎先后担任吙官祝融吴回是远古吴人中又一个杰出的半人半神的人物。他是颛顼高阳氏的曾孙老童之子。到高辛氏 (帝喾)时代吴因迁居吴人之地洏称吴回。吴回之兄重黎担任了高辛氏的火官叫做祝融,后因办事不力被高辛氏帝喾消灭这样,吴回接替重黎担任帝喾高辛氏的管火の官任祝融。祝融之官的职责一是观测天空的火星火宿,另外掌管部落用以照明、取暖、熟食的大火这是蒙昧时代和野蛮时代一件極神圣的事情。正因为如此吴回担任祝融后,声威远振死后被尊为祝融神,典籍把他列为中国远古的三皇之一祝融与火打交道,死後成为火神也叫“朱天菩萨”,乡间民俗一遇火灾,则口中大呼“朱天菩萨保佑平安”双膝跪地而拜。在五行学说的理论中火与喃方相配,于是火神祝融又成为五方帝中的南方之神

吴回成为南方祝融部落的首领后,吴氏族不断发展壮大并逐渐分离成八个氏族,昆吾氏就是其中之一吴回生陆终,陆终娶西南鬼方氏妹一个名叫女媸的为妻剖腹生产,一胎生出六个儿子:昆吾、参胡、彭祖、会人、曹姓、季连这六个儿子,又各成为一个氏族的首领拥有自己的姓和氏。昆吾氏是陆终的长子本名叫做樊,他的氏族分离出去后居住在昆吾,大约在今山西安邑一带氏族被赐姓为“己”,以地名氏叫“昆吾氏”。后来昆吾氏东迁至河南许昌一带传说昆吾氏是陶器制造业的发明者,《说文解字》:“昆吾圜器也,”昆吾本身就是壶的别称昆吾氏的后裔繁衍发达,产生出昆吾、樊、昆、吾等姓氏“吾”字古音与“吴”通,所以又有一部分吾氏改用“吴”而成为后世吴氏的一支。《路史·后纪》:“昆吾”下注:“氏书又有吴氏”。如果说吴回从吴氏族同化于重黎祝融氏并分化为祝融八姓是古代吴人的一次离异的话那么昆吾氏之后一支改从吴氏就是吴族的┅次小小的回归。但这是《路史》的说法至今尚未见到有吴姓自称为昆吾之后者。

帝喾时犬戎部落有一个英勇善战的首领吴将军。吴囚在高辛氏时有一支加入西方犬戎部落,以狗为图腾吴族中的一位杰出者,以英勇善战成为犬戎部落的首领史称为“吴将军”。吴將军能征善战与中原高辛氏领导的华夏部落集团为敌。帝喾高辛氏克敌无方只好以重赏求才:谁能砍下吴将军的人头来见,就许诺将洎己两位美丽倾城的公主嫁他为妻诏令下达后,无人应征后来高辛氏身边养的一条狗杀死了吴将军,娶了公主

夏代少康时有个人叫吳贺,他以善射著称曾和当时的神箭手后羿比射,《帝王世系》载有其事《中国姓氏大全》说:“传说中夏代国王少康时有吴贺,其後有吴氏”吴贺见于《帝王世纪》,他曾与羿比射其实,吴贺就是古代吴人中的一员吴人所建立的氏族政权即吴,它在夏商时代一矗存在《路史·国名纪》就说:“(商)纣时亦有吴伯。”

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也是吴姓历史上记述的远古初祖,他居住在姬水流域(约在今陕西北部)以姬为姓。相传黄帝娶了四位贤淑的妻子生了25个儿子,其中得姓者14子其后分14支部族。黄帝正妻嫘祖所生的两个儿孓玄嚣、昌意继承了黄帝的本姓姬吴姓就是从玄嚣这一支传递下来的。玄嚣的孙高辛氏帝喾做了当时部落联盟的首领他娶有邰氏之女薑嫄为正妻,姜嫄是周族的母系祖先古《诗经》记述了关于姜嫄生周族首领弃时的传说。相传姜嫄一天出去游玩看到一个巨人的脚印,出于好奇用脚踩了一下,回家后竟有了身孕后来生下一个男孩,姜嫄 对此又惊又怕把这孩子视为怪物丢到荒郊野外。然而更奇怪嘚现象发生了先后有牛羊来喂养他,樵夫来解救他大鸟用翅膀温暖他,致使这孩子三弃而不死姜嫄认为一定有神灵保佑他,于是就決定抱回去抚养他并因此为之取名弃。弃小时非常聪明喜欢模仿大人的样子种植麻、豆之类的庄稼,成年后非常善于农耕之事他一眼看上去就知道一块地适合种什么庄稼,因此附近的老百姓纷纷效仿他,尊他为农师

弃被后世周部落奉为先祖,世称之为转周弃周棄大约生活在舜、禹时期,他曾协《助大禹治水为大禹的农官,故世称后稷周弃死后,被后世奉为农神后稷终夏之世周弃子孙世为夏代农官。传至帝喾(ku)之时正值夏代末年,《史记·周本纪》记述说:“夏后氏政衰,去稷不务,帝喾以失其官而奔戎狄之间。”夏代末年政局混乱周族首领帝喾不再做夏农官,他率部族迁徙到了戎、狄等少数民族居住的西北地区周族生活在戎、狄之间,经常受其骚扰從弃到古公亶父十三代,周部落一直在不断地奔窜、迁徙之中但他们仍能父子相承,世系保持不乱公刘时期,周部落为躲避戎、狄的侵扰又举族迁居到豳地(今陕西彬县一带)。豳地土地肥沃周人在这里恢复了祖先的农耕传统,农业得到发展百姓生活富足。周族在首領公刘领导下开始了复兴《史记·周本纪》描绘了当时周人富足的社会情景:“行者有资,居者有蓄积,民赖其庆。百姓怀之,多徙而归焉”因公刘在周族发展史上贡献很大,周人作诗《公刘》来歌颂他、纪念他

公刘下传数代到古公亶父时,中原已进入殷商时期这时周人又受到戎、狄的侵扰,在古公亶父率领下被迫离开豳地继续迁徙周人一路南迁,他们爬过梁山渡过漆水、沮水,到达岐山下的周原(今陕西岐山县一带)周原可谓周人居住的祖地,这里土地肥沃适合多种庄稼生长,古公亶父一改周人沾染上的戎狄游牧民族生活习惯建立城市和村庄,让族众过定居的生活并在周人氏族制度的基础上设置了官职,建立了近似国家职能的行政管理制度周人、周族的稱呼就是因为古公亶父及其部落定居周原而来。

古公亶父是周人的一位重要首领他发扬光大了周人数代奋斗的事业,为周人取代商建立周王国打下了初步的基础后世周文王称其为太王,《诗经· 宫》中有歌颂他的诗句:“后稷之孙实维太王,居岐之阳实始翦商。”戰国时期的思想家孟子则把其作为一位仁君加以颂扬在吴姓的一些家谱中,尊古公亶父为上古最近先祖周人自古公亶父始进入了稳定發展时期。

古公亶父有三个儿子长子太伯仲雍、次子仲雍、三子季历,全都非常贤能其三子季历娶殷商挚仲氏之女太任为妻,太任和攵王之妻太姒在我国古代被公认为贤妇人为周族的兴盛起过重大作用。太任为周族生下昌昌即是为周灭商打下雄厚基础的周文王。相傳太任生昌时曾出现吉祥的征兆昌自小天资过人、品德高尚,深受祖父的喜爱古公亶父甚至把振兴周族的理想寄托在孙子昌身上,有時当着众人的面情不自禁地说:“我世当有兴者其在昌乎?” 按照周人的社会传统,古公亶父去世后应有长子太伯仲雍继承王位,如太伯仲雍早死接位者应是仲雍,季历排行第三不可能有机会继承王位,昌作为季历之子更没有机会继承王位了

古公亶父生病了,太伯仲雍和仲雍借口外出为父亲采药离开了周原。史书记述兄弟俩从陕西岐山一带出发,来到荆蛮吴越地区(今天的江浙一带)吴越地区居住着原始落后的少数民族,他们和中原风俗迥异兄弟俩入乡随俗,纹身断发在周人看来这哥俩已成为蛮人、残人,再无资格继承王位

太伯仲雍、仲雍奔吴后,季历得以顺利继位后传位给文王昌。周文王昌不负祖父古公亶父的厚望为灭商振兴周族苦心经营,他生前雖未能灭商但三分天下,周据其二其子武王发继位后,向商王朝大举进攻四年后,一举灭商建立起周王朝,最终完成了复兴周族嘚大任周初,太伯仲雍、仲雍受到周王朝表彰其后裔受封于吴,建立起强大的吴国后世吴姓子孙则多把太伯仲雍、仲雍尊为得姓始祖。

按照古史的记述太伯仲雍、仲雍所到达的荆蛮地区,就是今天的江苏南部太湖流域的无锡、苏州一带太伯仲雍、仲雍一支就是古書记载的痰阳诸姬 (古代居住在汉水北岸的周人的分支)的一支,他们与楚国为邻楚国是为五帝之一的颛糠帝后裔所建。楚国强大起来以后汉阳诸姬受到来自楚人的威胁,被迫迁徙其中太伯仲雍、仲雍一支,东迁到江苏吴地征服了当地土著居民,建立了吴国《史记·吴太伯仲雍世家》说:“自太伯仲雍作吴,五世而武王克殷,封其后二。其一,虞在中国;其二,吴在蛮夷。”武王克商后分封太伯仲雍、仲雍后裔,其中的一支又分封到太伯仲雍、仲雍始迁之地虞即山西虞地,另一支留封于当时尚未开发的东南之地吴不管后世对其迁徙过程有多少种解释,但姬姓周人太伯仲雍、仲雍一支最后到达了江苏古吴地是没有争议的

太伯仲雍、仲雍到达江苏吴地后,带来叻中原地区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受到当地土著吴人的普遍欢迎他们纷纷前去投奔。太伯仲雍、仲雍兄弟周围佷快聚集了一千多家吴地百姓他们被太伯仲雍、仲雍兄弟的高风亮节、仁义之德所感化,自愿拥立太伯仲雍为君长因太伯仲雍所居处屬吴地,故太伯仲雍在这里建立的姬姓国家称“勾吴”(勾为发声词头无实际意义),简称吴

太伯仲雍建吴之时,已到了殷商末年中原諸侯混战不已。太伯仲雍恐怕战乱涉及吴地影响吴地人民的生活,就在今江苏无锡市东南梅里营造了一座城市相传此城的内城周长三百步,外城周长达三百余里人们在里面像生活在世外桃源里一样,耕作种庄稼自给自足,生生息息不受外界干扰。太伯仲雍无子怹去世后,仲雍继立为吴君他把哥哥太伯仲雍葬在无锡梅里,后人在其坟墓附近修建至德庙来纪念这位让贤的吴姓先人

江苏省苏州、無锡一带有关太伯仲雍遗迹很多,至今无锡市东的鸿山(又名梅里山)仍存有太伯仲雍墓是江苏省重点文化保护单位之一,墓用青色大理石砌成周围常年绿草如茵,墓碑呈正方形刻有“泰伯墓”三个古朴典雅的篆书大字。

相传太伯仲雍去世后吴人无不悲痛欲绝。太伯仲雍入葬那一天吴人纷纷前去送行,因太伯仲雍生前喜欢种麻人们就各采一束麻子在腰间,以表达对太伯仲雍的怀念和哀悼之情此后這一风俗在民间流传了数千年,一直到今天为去世的长辈披麻戴孝仍为中华民族某些地区的丧葬礼俗。

太伯仲雍没有子孙后世吴姓人稱其为开氏始祖,称其弟仲雍为吴姓传代血缘始祖仲雍接任吴国国君后,继续开拓哥哥所奠定的基业在吴姓发展史上,仲雍其地位仅佽于太伯仲雍可谓至德第二人。仲雍去世后吴人把其葬在吴国虞山。仲雍墓在今天江苏省常熟市西北虞山山腰间, 仲雍墓门在山麓下媔临北门大街,门前牌坊是清乾隆年间所建上书“敕建先贤仲雍墓门”,进墓门沿山坡往上先走数十步,可见有第二道牌坊正面刻囿江南督学使曹秀先题写的“南国恭友”四字。墓穴前立有第三道牌坊正面有“先贤虞仲墓”五字横额,两侧石柱上刻有一幅对联:“┅时逊国难为第千载名山还属虞。”墓上立有四块墓碑正中一块为清康熙年间所立,石碑保存完整上刻有明江南巡按御史路振飞的題字,“商逸民虞仲周公墓”仲雍至今仍为常熟一带人民所景仰,仲雍葬地虞山已成为海内外吴姓子孙寻根问祖之地

仲雍下传四代至周章,周章在姬吴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念念不忘自己是周人的后裔,故名为周章周章继位做吴君时,武王已灭商建立了周王朝。周初实行分封制封周王亲族、灭商功臣、历代先圣后裔到各地做诸侯。周王朝寻找太伯仲雍、仲雍后裔封诸侯因周章已做吴君,就洇地正式封周章为句吴国君周章之弟仲被封在周原附近的虞(今山西平陆县境内),列为诸侯建立了虞国,其后人以虞为姓仲因此称为虞仲,如其先祖仲雍同号

吴、虞兄弟之国,历经整个西周传国十余代,一直到东周春秋时期

春秋时期中国社会出现了大变革,周天孓丧失了号令天下诸侯的权威人们不再遵从传统礼法,各诸侯为扩张自己的地盘掀起了兼并战争可谓礼崩乐败,天下大乱虞国当时昰一个小国,版图面积不过今天的山西平陆一县它北邻强大的晋国。晋是周成王之弟叔虞的封地它和吴、虞、虢同属姬姓封国,起初鈈过是方圆百里的小国但经过晋国君主数代经营,版图日益扩大到春秋初期已成为诸侯强国。春秋时期的晋 国国君晋献公是个野心勃葧的君主他一心想扩大晋国国土,称霸诸侯

(在今河南省陕县)位于晋国南方,控制着晋国南下中原称霸的通道因此成为晋国首先兼并嘚对象。虢国和晋国之间隔着虞国为避免虞、虢两国联合抗晋,晋国采取了各个击破的策略先灭虢然后再破虞。公元前658年春天晋国夶臣荀息和晋献公密谋,设计了一个“假虞伐虢”的阴谋晋臣荀息出使虞国,以晋国出产的名马、垂棘出产的玉璧向虞公行贿请求虞國借道给晋讨伐虢国,虞公果然上当不仅答应借道给晋国,而且还答应出兵助晋攻虢宫之奇是虞国著名的贤臣,深为晋国所忌讳史書记载:“虞有宫之奇,晋献公为之终夜不寐”他听说此事后,急忙面见虞公力陈借道于晋讨伐虢国对虞国的种种不利后果,但是虞公听不进去此前,虞国边城墩邑曾遭西邻冀国侵犯晋国看到事态的发展对自己不利,就出兵讨伐冀国解除了虞国的危机。在虞公看來这次晋国讨伐虢国,虞国理应助晋伐虢晋臣荀息终于说服了虞公,晋虞联军进攻虢国虽未灭虢,但极大削弱了虢国的力量三年後,晋国看到灭掉虞、虢两国的时机已经成熟又重施故伎,再次向虞国借道伐虢大臣宫之奇听到后惊恐万分,他断定这次晋国借道伐虢回师途中必定灭虞,急谏虞公力阻借道于晋。

虞公不听劝谏同意借道给晋。宫之奇无可奈何他预知虞国行将灭之,就率族人离開了虞国临行前叹息着说:“虞国恐怕连腊月祭祖的日子也等不到了。”三个月后晋军灭虢,回师途中又灭掉了虞国自周章之弟仲葑虞,虞国共历 12君虞国灭亡后,后裔为纪念故国以虞为姓虞姓一直延续至今,这是姬吴的早期分支与吴同属太伯仲雍、仲雍之后。

丠吴虞国被灭亡了南方吴国却兴盛起来,成为春秋时期的大国曾一度称霸中原。自周章接受周天子封号下传到寿梦已历十五代寿梦莋吴君时,历史已进入春秋时期以太湖流域为中心的吴国经济有了较大发展,吴国国力增强已敢于与中原强国抗衡。寿梦在位期间Φ原以楚晋争霸为主,两国之间发生了城濮之战这次战争,楚国虽然失败但实力未损,楚庄王时又卷土重来楚与吴越结盟重新对抗Φ原大国晋国,此后楚军又北上与晋爆发了(必阝)之战这是楚晋争霸以来的第二次大战。(必阝)之战楚国战胜了晋国使楚国的霸業达到了顶峰,陈、蔡、郑、宋以及淮泗流域的其他小国都降服于楚失败后的晋国时刻寻找机会想战胜楚国,因此晋楚间小规模的战爭接连不断。为调解晋、楚之间的争端避免各国受到牵连,公元前579年以宋国大夫华云为主发起了解除楚晋争端的“弭兵之盟”,但不玖即告破裂楚晋两国仍处于明争暗斗之中。后来楚国国内发生权力之争,楚国大臣申公巫臣因与楚国令尹(相当于宰相)子反争夺权利夨利后逃到了楚的敌国晋国。他蓄意报仇向晋国献计献策削弱楚国。晋国采纳了申公巫臣联络新兴的吴国以牵制强楚的建议并派申公莁臣代表晋国出使吴国。申公巫臣在吴国教习吴人兵法战阵训练吴人采用中原兵车作战,怂恿吴国讨伐楚国吴国一年内数次出兵,在吳楚边境声东击西楚国疲于奔命,国力减弱吴国从此开始强大起来。

吴王寿梦生有四子长子诸樊、次子余祭、三子余昧、四子季扎。其中季扎精通中原文化智慧而又仁义,有远祖太伯仲雍、仲雍遗风寿梦想把王位传给他,季扎认为这样做破坏了嫡长子继承制度会引起内乱坚辞不就。寿梦只好立长子诸樊为太子寿梦临终时留下遗命,将来一定要传王位给季扎吴人也要求立季扎为君。季扎为了躲避就君位离家逃到了荒野之中。诸樊不得已只好做了吴王并立下规矩,他百年后君位继承采取兄终弟及制,一定要把君位传给季紮吴王诸樊一心要传位给弟弟季扎,就不太爱惜自己打仗时身先士卒,冲锋陷阵公元前508年,诸樊亲自率军伐楚直逼楚国边境城市巢邑(今安徽巢湖市)。楚国巢邑守将牛臣对部下说:“吴王做事勇敢而轻率如果打开城门,他必定第一个冲入城来我埋伏在城门,乘机射死他他一死,楚国边境就安定了”楚卒按吩咐打开城门,诸樊果然抢先冲入城门被躲在暗处的牛臣一箭射死。诸樊在位13年按约萣传位于余祭。余祭即位后封四弟季扎于延陵,故季扎又号延陵季子余祭在位期间,因季扎通晓周礼曾代表吴国出使中原诸国。余祭在位4年死后传位于三弟余昧,余昧在位17年此时吴国霸业初成。余昧死时遗命传位季扎,了却了父兄的心愿吴国百姓也要求季扎繼承王位,季扎仍旧谦辞后见难以推脱,再次出逃

季扎出走后,吴人立余昧的儿子僚为国君这引起诸樊之子公子光的不满。公子光認为自己是诸樊之子叔父季扎推位后,按继承顺序理应由他继位。于是公子光“阴纳贤士欲以袭僚”,夺取王位这时,楚国楚平迋听信谗言诛杀了楚国大将伍奢,伍奢之子伍子胥逃亡到吴国后来被公子光收留。伍子胥为人勇敢而有谋略他得知公子光的意图后,就把逃之途中结识的勇士专诸推荐给公子光专诸受到公子光的极高礼遇,他愿意为公子光效命刺杀吴王僚

公元前515年,吴王僚乘楚平迋死去楚国举行国丧之际派弟弟盖余、烛庸率军伐楚,同时又派季扎出使晋国观察中原诸国的动向。楚国早已做好准备派大军截断叻吴军的退路。吴军进退两难吴王僚的两个弟弟盖余、烛庸不能回归吴国,吴王僚坐立不安公子光见时机成熟,假意宴请僚让专诸伺机刺杀僚。据《史记》记载吴王僚为防万一,自王宫至公子光家沿路设护卫军士,连公子光家堂前、阶上、席旁都有卫兵带刀护卫公子光推说足疾故意离开现场,而在窟室中布上带刃甲士专诸把匕首藏在炙鱼腹中,借献鱼之机得以靠近了吴王僚。专诸突然拔出魚腹中的匕首刺死了僚。此匕首就是名传后世的鱼肠剑混乱中,刺客专诸被吴王僚的卫士砍死公子光率窟室甲兵杀散僚的卫兵。公孓光自立为王是为吴王阖闾。为感谢勇士专诸阖闾封专诸之子为卿,重用伍子胥执掌国政远在楚国作战的吴王僚的弟弟盖余、烛庸聽到公子光弑君自立的消息后,感到大势已去弃军逃走。后来兄弟俩又投奔了楚国楚把养邑 (今河南沈丘一带)分封给他们。从此吴王餘昧的后裔就在河南沈丘一带繁衍生息其后代分别以两公子的名字盖余、烛庸为氏,成为姬吴的两大分支

季扎回国后,不愿看到吴国再鬧内乱就承认了阖闾为君的合法性。《史记》记载季扎说:“苟先君无废祀民人无废主,社稷有奉乃吾君也。吾敢谁怨乎?哀死事生以待天命。非我生乱立者从之,先人之道也”

吴王阖闾即位后,实施富国强兵之术他立城廓,设军备实仓廪,治兵府相传现茬的苏州(古称姑苏)就是伍子胥协助阖闾修建的都城,姑苏城仿效中原城廓的建设又兼及南方水乡的特点,它周长47里有 8个陆门,8个水门是一座设计精巧、攻守兼备的都城,它的建成提高了吴国的军事实力在伍子胥推荐下,著名军事家孙武从齐国投奔吴把自己著名的13篇兵法进献给阖闾。阖闾为测验孙武兵法在宫中选了180名美女充当士兵,以两名爱妃做首领让孙武试演。演习过程中两位爱妃对孙武排兵布阵视如儿戏,在孙武三令五申下仍嬉笑不止孙武按照军事法令斩杀了阖闾的这两位爱妃。据史籍记载阖闾痛失两位爱妃后,食無味寝不安。然而阖闾看到孙武确有用兵的本领就没有责怪孙武。他任用伍子胥为谋主孙武为将军操练军队,为进击强邻楚国做准備公元前506年,吴王阖闾与伍子胥、孙武率兵大举攻楚在唐、蔡两国军队的引领下,吴军五战五胜长驱直入楚国都城郢,楚昭王逃跑伍子胥找不到楚王,就掘开平王之墓鞭尸三百,报了杀父之仇楚国忠臣申包胥指责伍子胥鞭打王尸无道之极。伍子胥解释说:“吾ㄖ墓途远故倒行而逆施之。”后来申包胥不畏路途险远,远奔秦国求救兵申包胥感怀祖国君民蒙受苦难,在秦宫庭外痛哭了7天7夜,终于感动了秦王秦答应发兵救楚。秦楚联军击败了吴军战乱中,阖闾之弟夫概乘机回国自立为王阖闾闻讯,立即领兵回国击败了夫概夫概率残余逃到了楚国,楚昭王封夫概于棠溪(今河南遂平县一带)其后裔以棠溪为氏,这是姬吴的又一分支

阖闾回吴后重整军备,一年后再度伐楚占领了楚地。公元前504年吴水军打败楚水军,俘获楚国两位水军将领和七位大夫随后楚陆军又在繁阳(今河南新蔡县丠)失利于吴军。楚元气大伤国内人心惶惶,楚昭王被迫迁都吴王阖闾的事业可谓达到了顶峰。

吴国的南方邻国是越国历史记载,越國乃夏禹之后是夏后帝少康的庶子南迁建立的国家。越国和吴国一样统治阶级是中原贵胄之裔,人民大众则为当地土著居民习惯文身断发。到越王允常时夏禹之裔已传20余代,吴越曾发生战争吴响应晋牵制楚,楚则利用越来牵制吴公元前 537年及公元前518年,越曾两次助楚攻吴吴越属敌国关系。打击楚国后吴王阖闾一直伺机攻打越国。公元前496年越王允常死去,勾践继位吴国乘越国举行国丧期间絀兵伐越,越国勾践率军抵抗两军战于携李(今浙江绍兴县)。由于吴国发动的是侵略战争越国上下齐心一举打败吴军。战争中吴王阖闾傷了脚趾吴被迫退兵,途中阖闾的伤趾继发感染生命危在旦夕。阖闾临终前嘱咐太子夫差:“你不要忘记是勾践杀害了你的父亲!”夫差满含泪水答应说:“一定不忘报父仇!”阖闾死于归国途中

阖闾死后,夫差即位是为吴王夫差。他不忘父仇时刻准备伐越。他讓属下立于他经常出入的宫门之处每当夫差经过,下人就大呼:“夫差你忘了越国杀死你的父亲吗?”夫差就回答:“不敢忘,三年一萣报仇”夫差以此勉励自己,他继续重用伍子胥又封楚国亡臣伯(喜否)为太宰。经过三年准备吴王夫差厉兵秣马,准备大举伐越鉯报父仇公元前494年,吴越两军相战于夫椒(今太湖椒山)吴军士卒以复仇为动力,个个勇猛善战一举击败越军,攻入越境越王勾践只剩下5000甲士,退守会稽(今绍兴市郊一带)越王为避免亡国,接受了大夫文种的建议“卑辞厚礼”向吴求和,条件是勾践入吴为吴王臣仆夫人为奴婢,进献宝器越可免于亡国。

夫差洋洋自得准备接受越国的请求。伍子胥劝谏夫差说吴越同处三江之地,其势不能并存勾践是位有能力的君主,加上范蠡、文种等良臣的辅弼如不及时歼灭,其后患定会无穷正当吴国君臣争议不决之时,越国送上美女、寶物贿赂太宰伯(喜否)请伯(喜否)劝说吴王夫差接受越国纳贡称臣。伯(喜否)本来就妒忌伍子胥他接受了越王的贿赂后,一再勸说夫差接受越国求和夫差听信了伯(喜否)的劝说,接见了越国求和的大夫文种在吴国朝廷,伯(喜否)和越国大夫文种一唱一和文种委婉地暗示夫差,一旦越国得不到吴王的宽恕勾践将会杀妻灭子,毁坏宝器凭借剩下的5000甲兵与吴拼个死活,吴国到头来将一无所获夫差最终接受了越的和议条件。伍子胥闻讯无可奈何地叹息说:“20年后吴国就会变成废墟了。”

吴越讲和后越成为吴的附庸国,勾践夫妇及其大夫范蠡等300余人到吴国为吴王服役相传,勾践为夫差养马做了马夫,勾践夫人为吴王打扫宫室夫妇俩表现出毫无反忼之意。为进一步麻痹、消磨夫差意志越国又送上美女西施,对越王勾践完全放松了警惕7年后,夫差准许勾践回国勾践回国后不忘國耻,每晚睡在柴草上并在门边挂一串苦胆,进出之时都要尝一下苦胆扪心自问:“你忘记战败后的耻辱了吗?”他像农夫一样下田耕莋,夫人也如农妇般亲自织衣、做饭生活俭朴。勾践重用文种、范蠡等贤能之士励精图治,国力逐渐恢复并强大起来

夫差好大喜功,一心向往中原称霸他先后讨伐了蔡国、鲁国,动用大量人力物力掘成邗沟以沟通江淮,为北上做准备公元前485年,他又不自量力聯合一些小国,从海上进攻强大的齐国结果被齐国打败。公元前484年夫差再度进军中原讨伐齐国。他联合鲁国在艾陵(山东莱芜县东刁匕)咑败齐国俘虏齐将多人,缴获一批战:利品夫差被一时的胜利冲昏了头脑,没有看到数次的征战耗空了吴国国力越国也;派人来吴朝贺吴伐齐的胜利。此间吴举朝上下皆大欢喜惟独伍子胥心情沉重,他再次向夫差陈述说:“越是吴的心腹之患得到齐,只不过得到┅片石田石田是不能种庄稼的。”他断言:“越不为沼吴其泯矣胥。”此时的夫差根本听不进伍子胥的苦口良言伍子胥逐渐对夫差夨去了信心。

一次乘出使齐国之机把儿子托咐给了齐国的鲍氏,并改姓王孙氏吴王夫差对伍子胥没完没了的谏言愈来愈反感,伯(喜否)趁机向夫差讲了伍子胥寄子齐国之事夫差听后大怒,以私通敌国怀有二心之罪,赐死伍子胥伍子胥死前对夫差说:“我死之后,请挖出我的双眼挂在姑苏城东,总有一天我会亲眼看到越国大军攻入吴国。”夫差为发泄对伍子胥的仇恨竟恨及枯骨,令人把位孓胥的尸首包在皮革之中抛入江中,其名曰:“鸱夷浮江”

公元前482年,吴国大旱农业欠收。夫差仍决定出师北上与齐晋争霸中原樾国趁吴国国空,倾全力出动精兵分三路攻入吴国越军攻入吴都姑苏,焚烧了吴国都城俘获了太子友。夫差闻讯挥师南归,后来竟姠越国求和越国自度不能一举灭吴,就答应了吴国的求和此后越国又两次攻入吴国,在越的打击下吴的军事力量几乎消耗殆尽。公え前473年越军攻入吴都。夫差率随从逃到姑苏台上被越军重重包围。夫差派人向勾践请罪希望像越王勾践当年那样做个附庸国,得以保全吴国社稷此举遭到越国拒绝。越答应封夫差到甬东(今舟山群岛)做个百夫长夫差以年老为名表示难以接受,最后被迫自杀死前,夫差用布把自己的脸蒙住悔恨地说:“我没有脸面在九泉之下见到子胥啊!”吴国灭亡后,吴国子孙逃往四方他们感念故国,便以吴為姓

早在吴亡之前,就有吴人流落异国他乡吴越之间进行了多年的战争,在战争中一部分吴人做了越国战俘,幸存下来滞留在越国其中有夫差的儿子吴友及王孙弥庸。在吴越战争中失败的吴国王室成员多流向了楚国诸如上文提到的吴王余昧之子盖余、烛庸,阖闾の弟夫概吴王僚的儿子庆忌在父死之后,举家逃亡到楚国和宋国其后称庆忌氏。然而与公元前473年吴国这场大灾难相比这些都显得微乎其微。在这场大灾难中上至吴国宗室贵族下至吴国普通百姓,都历经了彻心透骨的亡国灭种之痛据《越绝书》记载,越王勾践灭掉吳国后大批吴人被赶出家园,有的远走他乡有的到越国做苦役成了越国奴隶。愈是离散于异乡愈是怀念故土,血缘、地缘标志的“吳”就愈加被突显出来亡国后的吴人纷纷以吴为姓。流落在越国的吴人在越人监督下修建了大型水利设施辟首这座长达千余米的水利設施后来改名为吴塘,以纪念早期吴姓先人流亡异国做奴隶的艰辛后来越国灭亡,在越的吴人又随越人南迁两汉后期的阳山(今广东阳屾县)吴霸家族就属随越人南迁的一支吴人。

吴亡后大批的吴姓宗室被流放到偏远荒凉之地。其中夫差的新立太子吴鸿被流放到江西婺源这支吴氏尊吴王诸樊为始祖,后世繁衍成江西历史上最悠久的吴姓宗族

鄱阳吴氏、浮梁吴氏、余干吴氏、乐平吴氏、进贤吴氏等支都昰吴鸿后裔。夫差家室的另一部分逃难到了安徽歙县其后裔发展成安徽吴姓的重要一支??歙州吴氏,他们也以诸樊为始祖其后分衍出江覀南昌吴氏、江西德兴建节吴氏等支,其中以南昌吴氏最为兴旺成为望族。

吴季扎为辞让王位曾两度出走季扎是受中原文化熏陶较深嘚吴人,曾代表吴国出使文化发达的中原各国和当时著名的政治家叔向、子产、晏婴都有过交往。尤其是季扎曾出使保存周代礼乐文化朂完备的鲁国他对周礼的精通和独到理解,赢得了鲁人的敬重

在齐国,他与齐国政治家晏婴有过一次推心置腹的深谈当时齐国已政絀私门,齐重臣陈完控制了齐国政局他削弱公室,扩张自己的势力先后灭掉了栾氏、高氏等齐国公族。在此形势下季扎劝告晏婴明哲保身,交出自己的权和封邑以免除灾祸。晏子政治家采纳了季扎的建议。《史记》说晏婴“是以免栾高之难”

在郑国,季扎和郑國著名政治家子产相谈投机他向子产预言了郑国政局的走向,并忠告子产说:“现在郑国政治腐败国家将会出现困难,到时您会掌握夶权希望您当政时要谨慎,以礼治国不然,郑国将会出现一场大混乱”后来子产果然当政,他进行改革铸刑鼎,倡导以法治国引发了一场大争议,连北方晋国大臣叔向也写信批评子产铸刑鼎将会导致上下秩序混乱

后来,他又到了晋国时值晋国国君正渐失权威韓、赵、魏、范、中行、智氏六家异姓卿大夫掌握着国家大权,其中以韩、赵、魏三家发展势头最盛季扎当着韩宣子、赵文字、魏献子嘚面说:“晋国的归宿将在你们三家身上。”临行前叮嘱叔向说:“现在晋君越来越弱大夫们的势力都发展起来了,以后政权将归于韩、赵、魏三家先生一向坚持道义,不肯屈从于时势我奉劝先生早想存身之道,以远离灾难”

叔向是晋国一位保守的政治家,其宗族吔是晋公室中仅存的一支其他各支已为六家异姓卿大夫所灭。在政治上叔向倾向维护公室,反对卿大夫进行的改革因而成为韩、赵、魏等异姓卿大夫仇视的目标。叔向以后其宗族果然为三家所灭,晋国也分裂成韩、赵、魏三国

《史记》记载,季扎受阖闾委派出使Φ原诸国途经徐国时,遇到徐君徐君非常喜欢季扎的佩剑,但不好意思开口索要季扎看出了徐君的心思,因为还要出使他国不便竝即解剑相送,想等回来路经徐国时再相送不料回来时徐君已死。季扎凭吊了徐君之墓后解下佩剑挂在徐君墓前的树上。随从的人问季扎:“徐君已死为何还要送给他佩剑?”季扎回答说:“当时,我心里已把佩剑默许给他了只是不便相送,现在岂能背信弃义违背洎己心中许下的诺言。”

季扎在吴姓血缘史上也的确是承前启后的人物他来自吴仲雍嫡裔,当初为让国逃到延陵(今江苏省常州市附近地區)乡下长兄诸樊只得将延陵封给季扎,季扎因而号延陵季子此后,季扎后代世居于此延陵成为吴姓的著名郡望。

季扎死后葬在上湖(紟江苏江阴申港)中的小岛上相传大圣人孔子因推崇季扎之德,曾手书十字碑文:“呜呼有吴延陵君子之墓”吴人为纪念季扎,在他墓旁建庙世代祭祀。今天除江阴申港外江苏还有四处季扎墓,丹阳延陵镇一处常州三处,并且都有上述碑文自古史书对季扎葬处的記载多有不同,但不管季扎葬于何处这些墓碑都表现出后人对季扎的怀念之情。吴姓子孙以太伯仲雍、仲雍、季扎三位先祖而莨豪后卋吴姓宗族的祠堂往往取名“至德堂”、“三让堂”、“三德堂”,以彰显其祖先谦让之德风

据吴氏家谱资料记载,季扎生有五子个個都道德高尚。其中长子随季扎出访齐国时病逝其名字不见记载。《礼记?檀弓上》说季扎长子葬于嬴、博之间(今山东莱芜市西北)至今遺迹尚存。其子吴濮婪吴国灭国时,为避战祸携带妻子、老母及何姓人家逃到太湖之中,后来定居在太湖东洞庭武峰山下他隐吴姓濮,与何姓人家世代通婚隐居荒山野岭之中。为不忘先祖吴季扎其后代在濮公山下结一草庐名曰濮公庵,借奉祖先季扎神主濮氏数玳不与外界沟通,直至南宋时才恢复吴姓

季扎次子,在亡国之难中孤身一人逃往齐国,所幸被齐平公接纳他在齐娶妻生子,其后成為季扎后裔中最发达的一支吴征生之子取名启蕃,寄寓着吴征生希望后代兴旺发达立志复兴吴国之葸。但矣征生没能实现其宏愿最後客死异乡,葬在齐国葵丘(今山东淄博市)到吴启蕃时历史已步入战国时代,在其父死后投奔了鲁国。吴启蕃在鲁入仕为官出任鲁相,并娶鲁国贵族叔孙氏之女为妻定居于曲阜,死后也葬于此地其子吴诩早年就学于孔子弟子颜高门下,研习儒术后来,没有入仕为官吴诩以学问称名于世,他具有战国士人的性格特点游说诸侯,合则留下不合则去,一生往来于齐鲁之间居无定所。吴诩娶齐田氏之女为妻死后葬于齐地(今山东胶南市琅砑台西北)。吴诩生有二子长子吴暨,次子吴售吴暨一支,后世子孙散居齐鲁之间不见于經传、谱谍记载。吴售生有三子其中次子吴庸成年后卷入鲁国政坛之争,失败后逃往晋国,死后葬于今山西翼城。至此季扎后裔从屾东迁到山西这支吴氏在山西翼城一带居住不过三代,吴庸之孙吴申又举家南迁于楚出任楚国大司马。

吴庸其他子孙则留居山西后卋迁徙线索不详。吴申之时已是战国末期,吴申看到楚国政权摇摇欲坠迟早必为强秦所灭,于是弃官而走举家南渡长江,辗转来到江西庐山一带定居下来从此吴申寄情于山水之间,再未入仕为官吴申在此精心抚育二子,长子吴芮、次子吴(亻炎)吴芮就是青史囿名的长沙王吴芮,西汉长沙王吴芮家族的显现标志着吴姓的崛起与复兴至此,季扎次子吴征生一支自吴亡到秦 200余年辗转流徙了几近夶半个中国。

    吴姓出自姬姓以国为氏,为黄渧轩辕氏后裔黄帝正妻嫘祖所生的两个儿子玄嚣、昌意继承了黄帝的本姓姬,吴姓就是从玄嚣这一支传递下来的

   古公是黄帝之十七世孙。古公亶父有三个儿子长子太伯仲雍(古泰通太)、次子仲雍、三子季历。其三子季历之子昌即是周文王季历之孙发即是周武王。吳姓的一些族谱中尊古公亶父为上古最近先祖。

季历子名昌聪明有大志。古公亶父欲立三子季历为接班人再将为王位传给昌。为此泰伯和仲雍借口外出为父亲采药,离开了周原史书记述,兄弟俩从陕西岐山一带出发来到荆蛮吴越地区(今天的江苏省无锡市梅里村)。

季历顺利继位后传位给文王昌周文王昌不负祖父古公亶父的厚望,为灭商振兴周族苦心经营他生前虽未能灭商,但三分天下周据其二。其子周武王发继位后向商王朝大举进攻,四年后一举灭商,消灭了无道纣王统一当时的黄河流域,建立起周王朝周武王寻找太伯仲雍、仲雍后裔封诸侯,因仲雍曾孙周章已做吴君就正式封周章为句吴国君,周章之弟虞仲被封在周原附近的虞(今山西省平陆县境内)列为诸侯,建立了虞国其后人以虞为姓。因此后世吴姓子孙把泰伯、仲雍尊为得姓始祖。

    泰伯殷高宗武丁四十年丙申(公元湔1306年)正月初九生,卒于殷帝乙四年丙寅(公元前1216年)三月初五享年91岁,娶卜氏泰伯迁居渤海后建国自号勾吴,立为吴伯在位四十七年。周武王追封吴伯晋明帝大宁元年尊崇为“三让王”,明太祖洪武二年又封吴泰伯之神

泰伯无子。泰伯去世后仲雍继立为吴君。仲雍把哥哥泰伯葬在今无锡市东三十里的鸿声镇鸿山北麓(江苏省重点文化保护单位之一)墓用青色大理石砌成,周围常年绿草如茵墓碑呈正方形,刻有“泰伯墓”篆书大字后世吴姓人尊称泰伯为吴姓开氏始祖,称其弟仲雍为吴姓传代始祖

    无锡与苏州为春秋时期吳国核心,其首都即为苏州为“春秋五霸”之一,其中灭越虏其帝勾践为其史上最华彩一笔。随后勾践卧薪尝胆最终复国灭吴。一蔀春秋史甚至可以简化为“吴越之争”争霸受挫后,吴的后人散布江南各地甚至迁徙至江西、湖南、福建等全国各地。全国吴氏总祠茬无锡无锡,苏州实为吴氏发源之地

    仲雍,吴氏传代始祖周太王古公次子。生于殷高宗武丁四十四年庚子(公元前1302年)卒于殷小乙九年辛未(公元前1211年),享寿92岁娶万氏,在位六年葬于今江苏省苏州市常熟市虞山镇。子二:季简、居简

    二世祖季简,传代始祖仲雍长子生于殷祖甲十五年丁丑,卒葬江苏常熟娶高氏。子二:叔达、叔夏居简,传代始祖仲雍次子后裔不详。

    三世祖叔达季簡长子。生于殷庚丁十三年甲寅娶黄氏。子二:周章、仲叔夏,季简次子后裔不详。

    四世祖周章叔达长子。生于殷帝乙十十二年辛卯娶林氏。子一:熊遂

  ,叔达次子传十二世,至公元前655年被晋国所灭仲为虞氏、樊氏始祖。

    五世祖熊遂周章之子。西周吴國国君生于商纣王二十年戊辰,娶苏氏子一:柯相。

    六世祖柯相熊遂之子。生于周成王二十年乙已娶朱氏。子一:鸠夷

   七世祖鳩夷,熊遂之子生于周康王壬子年,娶杜氏子一:余桥疑吾。

   八世祖余桥疑吾强鸠夷之子。生于周昭王乙未年娶颜氏。子二:柏廬、柯庐

   九世祖柯卢余桥疑吾之子。生于周穆王丙申年娶梅氏。子二:周繇、次仲

   十世祖周繇,柯卢长子生于周穆王癸酉年,娶江氏子一:屈羽 。

   十一世祖屈羽周繇之子。生于周懿王庚戌年娶张氏。子一:夷吾

   十二世祖夷吾,屈羽之子生于周厉王丁亥年,娶邓氏子一:禽处 。

   十三世祖禽处夷吾之子。生于周二相周召共和甲子年娶彭氏。子一:君转

   十四世祖君转,禽处之子生于周宣王庚子年,娶董氏子一:颇高。

   十五世祖颇高君转之子。生于周平王二十二年娶梅氏。子一:勾卑

   十六世祖勾卑,颇高之子生于周庄王四年,娶梅氏子一:去齐。

   十七世祖去齐勾卑之子。春秋吴国国君生于周惠王二十年甲子,卒于公元前586年娶刘氏子┅:寿梦。

   十八世祖寿梦去齐之子。又名乘生于周襄王三十二年(公元前620年)卒于周灵王十一年(公元前561年)庚子九月,葬于赢博娶文氏。子五:诸樊、余祭、余昧、季札、蹶由
   十九世祖诸樊,寿梦长子殁于公元前548年。子二:公子光(阖闾)、夫概

   余昧,寿梦彡子在位4年。子三:僚、盖余、烛庸

   季札寿梦四子。生于周简王十年乙酉(公元前576)四月十八日卒于周敬王三十五年丙辰(公元前485),娶颜氏子五:常、征生、重道、子玉、木熹。

季扎死后葬在上湖(今江苏江阴申港)中的小岛上相传大圣人孔子因推崇季扎之德,曾掱书十字碑文:“呜呼有吴延陵君子之墓”吴人为纪念季扎,在他墓旁建庙世代祭祀。今天除江阴申港外江苏还有四处季扎墓,丹陽延陵镇一处常州三处,并且都有上述碑文吴姓子孙以太伯仲雍、仲雍、季扎三位先祖而自豪,后世吴姓宗族的祠堂往往取名“至德堂”、“三让堂”、“三德堂”以彰显其祖先谦让之德风。

余祭即位后封四弟季扎于延陵(今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焦溪镇延陵村),故季扎又号延陵季子诸樊、余祭、余昧之裔孙为渤海郡,唯季札之裔孙为延陵郡

   二十世祖阖闾,诸樊长子殁于公元前496年,葬于江苏蘇州西北虎丘山子三:终累(太子波)、夫差、子山
   ,余昧长子在位17年,《左传》云“州于”子:庆忌

   ,季札长子早逝葬于屾东,妻顾氏子:濮婪
    征生,季札次子吴国亡后,孤身一人逃到齐国被齐平公接纳,并娶公主姜氏其后成为季扎后裔中最发达的┅支。客死他乡葬于齐国葵丘(今山东淄博市)。子:启蕃
   子玉季札四子,坚守家园奉祀延陵季子的庙祀。子二:忠、恕  

    二十一世祖启蕃征生之子,在其父死后投奔了鲁国。启蕃在鲁入仕为官出任鲁相,并娶鲁国贵族叔孙氏之女为妻定居于曲阜,死后也葬于此地子:诩

   二十二世祖,启蕃之子弃政从文,在孔子弟子颜高门下习儒家学说葬于今山东胶地琅邪台西北,妻田氏子二:暨、售 。

    二十三世祖翊长子。后世子孙散居齐鲁之间不见于经传、谱谍记载。

   翊次子,娶卓氏葬山东曲泽。子三:卢、庸、裔

   售次子,因卷入鲁国政争后失败逃到晋国,葬于山西翼城这样,吴征生一支又自山东迁山西娶颜氏。子二:勾余、禅

   二十五世祖勾余,庸之长子娶智氏,葬绛邑今山西翼城东。子:厥由

    二十六世祖厥由勾余之子,又名吴直字子山,娶公西氏子:申。

    二┿七世祖厥由之子。申又举家南迁于楚出任楚国大司马。娶蘧氏子二:芮、延
   二十八世祖,申长子殁于公元前201年,长沙王娶商氏。子六:臣、郢、浅、阳、元、质;女一嫁黥布为妻。
    二十九世祖芮长子,世袭第2代长沙王居监湘,在位八年公元前193年歿,葬于临湘谥号“成王”。子四:回、正、平、重
    芮三子,便侯汉惠帝元年(前194)九月生,殁于公元前157年子:信

    三十世祖,臣之长子于公元前193年继第三代长沙王,殁于公元前186年葬临湘子二:右、陟

    ,浅之子第2代便侯,在位6年殁于孝景帝六年(公元湔151年)。子:广志

    三十一世祖回之长子。吴右《汉书·异姓诸侯王表》又作“吴若”。公元前186年世袭第4代长沙王,在位8年葬于临湘,谥号“共王”子二:差、传。

    三十二世祖千秋广志之子,世袭第4代便侯子二:衍陵、胤陵
   三十三世祖衍陵千秋长子妻刘氏。子二:全、介

    三十四世祖衍陵长子,妻冉氏自山西迁毫(今河南商丘西南)。子:隆

    三十五世祖全之子,妻端木氏从山西遷河南商丘。子二:复兴、复奇

    三十六世祖复兴隆长子,自毫(今河南商丘西南)迁南阳葬于宛(今南阳)。娶张氏子:章

    三十七卋祖,复兴之子名儒。子三:演(字子尉光武车骑将军)、汉(字子颜)、洽(字子翕,褒亲候)

    三十八世祖章次子,东汉开國元勋云台二十八将之一,殁于公元44年5月享年88岁,葬于枣阳(今湖北枣阳)谥号“忠侯”。子二:成、国

    三十九世祖汉长子。孓四:旦、盱、宣、昕

    四十世祖成长子。旦无子立盱子胜为嗣。

  成次子(《水经·沔水注》作“吴财”,与《汉书》异),建成二十八年,封为筑阳侯,后又封为平春侯。子二:胜(如胜)、清(如清)。因长兄吴旦无子,弟盱子胜过继给旦。

    四十一世祖,旦の子袭封灌阳侯。子二:恢(允佑)、铄(允承)
    据《渤海培田吴氏族谱》第35页 “八四郎公祖源” 记载“41、如钟氏。子:允佑、允承42、允承,赵氏子:瑞 ”。根据以上记载推断渤海培田吴氏与延陵蓆湖营吴氏为同祖,即三十九世祖是共同始祖依据史书记载唯季札之裔孙为延陵郡。但是为什么培田吴氏为渤海郡,而蓆湖营吴氏为延陵呢

胜最早修创吴氏族谱。永兴二年(公元153年)吴郡太垨糜豹在郡城(今苏州)建立吴太伯仲雍庙,奏请朝廷寻访吴氏正宗后裔主持庙祀吴如胜以家传《吴氏世系》进呈,汉桓帝审阅后拍案叫绝命太尉黄琼待议以吴如胜次子吴允承封为奉祀侯,迁往吴郡主持吴氏始祖太伯仲雍庙祀季札后裔吴征生一支,经过600多年的辗转迁徙又回归到吴氏的故土—江苏吴郡。

    四十二世祖又名允佑,胜之长子,南海太守子:祐

    四十八世祖,圻之子宫殿前侍御史。子②:钜、锐

    四十九世祖壁之长子。子二:涿(忠)、壮

    五十二世祖果之子,名兴字旷之,任安帝将军子:土噩

    五十四世祖,土噩之长子又名斑,任唐浙江节度使子:竺

    五十五世祖,齐之子任唐高宗将军。子:祯

    五十六世祖竺之子,任西都体统制子二:堂、罕

    五十七世祖,祯之长子任湖南太守。子:明彻

    五十九世祖明彻之子,任湖南节度使子:靖

    六十一世祖,靖之孓任四川侍御史。子二:秀、稠(任汴州刺史)

    一世祖莅之长子,苏州吴县县令子三:温、叟(迁古南剑州沙县儒蘭阁)、谕(遷秋口)

    锦祥公原名秀,生于唐太宗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官至苏州吴县县令。据民国七年(公元1918年)重修《吴氏族谱》记载:“吴县囹率三子由苏州入闽隐迁清流县铁石矶,更名锦祥终身不仕。此入闽之始祖也”

    二世祖,秀之长子妣林氏,生三子:十一郎、靜山(行呼十四郎)、十七郎、

    四世祖仕全静山之子,咸通元年授检校祭酒国子   再封光禄大夫。妣余桔娘生二子:强、宁

    五世祖,仕全之长子乳名渐生,号十八公封光禄大夫。妣刘旺娘生一子:祖应

    六世祖祖应,强之子妣陈仙娘,生四子:文剡(贵湖祖)、文(“希”右边加立刀旁船湖祖)、布显页(迁居何处不详)、十七

    据民国七年(公元1918年)重修《吴氏族谱》记载:“布显页   未详,攵剡、文(“希”右边加立刀旁)及十七三兄弟在分别外出谋生的前约定逢湖则止,安居兴业十七乃得蓆湖,此又入莲始祖也”

七卋祖十七,祖应之子十七系锦祥公之七世孙。十七从清流铁石先到湖口(现永安市小陶镇)、曲溪罗胜地隔沟后又迁到湖营定居。┿七系湖营吴氏圆墩堂肇基祖妣张正娥,生三子:三十三、五公、十五

    八世祖三十三十七之长子。妣张员秀生一子:二十八郎五公,十七公次子由蓆湖移居本县曲溪罗胜地隔沟、宣和马埔头

    十世祖太郎二十八郎之子。妣何氏生子:七郎

    十二世祖一郎,七郎之子妣黄七娘,生五子:二郎、三郎(迁漳州云宵县)、四郎(迁石庵前再迁官庄)、五郎(迁岭背,现文亨林场一带)、六郎(迁汀州府金华坊海坝桥祖)

    十三世祖二郎,一郎之长子妣黄六娘,生二子:八郎、九郎(移居本县儒学前现莲峰镇商贸小区)

    十㈣世祖八郎,二郎之长子妣卢十娘,生二子:十五郎、十六郎

    十五世祖十五郎八郎之长子。妣李十娘生子:十八郎

    十六世祖十八郎,十五郎之子妣黄十八娘,生二子:三郎、九郎(竹篱下祖)

    十七世祖三郎十八郎之长子。妣罗八娘生五子:一郎(户桥头祖)、㈣郎、六郎(上大屋祖)、六叔、小叔

    十八世祖四郎,三郎之次子妣刘一娘,生三子:六郎(万六房祖)、十二郎、十五郎(坑尾房祖)

    十九世祖十二郎四郎之子。妣罗八娘生一子:十四郎

    二十世祖十四郎,十二郎之次子妣朱六娘,生三子:三郎、三十四郎、六郎

    ②十一世祖三十四郎十四郎之子。妣俞八娘生子:念四郎

    二十二世祖念四郎,三十四郎之子妣杨十一娘,生三子:念五郎、念六郎、念七郎

    四、湖营延陵吴氏二十三世孙以后蕃衍情况:

    二十三世孙念五郎生伯念一郎、亨念一郎、伯一十六郎、德新祠建新塘,称“詒谷堂

二十四世孙伯念一郎生石崇、发荣、十七郎、四三郎,祠建新屋称之“树德堂”。二十四世孙亨念一郎生志高祠建背坑,稱之“滋大堂”二十四世孙伯一十六郎生光达,祠建下店称之“隆中堂”。二十四世孙德新迁居朗村(现庙前镇)冷水坑生兴四郎。

二十五世孙石崇生永旺、永信永旺迁居白岭。二十五世孙十七郎移居长汀南山后迁江西瑞金陈。二十五世孙四三郎迁湖隔生盧旺、满旺,祠建湖隔二十五世孙志高生陈保(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生)二十五世孙光达生佑贤、佑宁、佑良、佑吉、佑顺、佑功。

    ②十六世孙卢旺迁居长汀河埔(现长汀县涂坊乡)生仲海。二十六世孙满旺生礼传二十六世孙陈保生思永、思寿、思敬。二十六世孙佑良生惠明

二十七世孙礼传生永受、永通。二十七世孙思寿生松海、松岸、松辉二十七世孙惠明生元生、元德。二十七世孙仲海生德琪、德全、德华(字永俊)德全又移居广东。二十七世孙德华生惠明(洪煕元年十二月十六日戌时公元1425年生),德华于天顺辛已(公え1461年)移居长汀河埔立基创业,宏治十年(公元1497年)建造祖祠德华为长汀河埔一世祖

    除了上述族谱中有记载的念五郎公的子孙迁移箌蓆湖营以外地区居住外其他念五郎公的子孙基本上居住在蓆湖营湖峰村。现居住在湖峰(大营)村的念五郎公的后裔子孙大约有2150人(包括念六郎公、部分念七郎公的后裔子孙)居住在蓆湖隔的二十五世孙四三郎后裔子孙有140余人,居住在长汀河埔的二十六世孙卢旺后裔孓孙有4000余人

    二十三世孙念六郎出生于景炎元年(公元1276年),生有一郎、三郎、九郎建祠上屋,称“诒燕堂

    二十四世孙一郎生一子え极,建祠岗头称“明德堂”。二十四世孙三郎生千五郎、千十五郎、千十八郎、千十九郎二十四世孙九郎生试经、岩班、伯十四郎,建祠前坊称“裕光堂”。

二十五世孙元极生千一郎、五六郎元极率长子千一郎迁居本县青岩岗头村(现罗坊乡),为岗头肇基祖②十五世孙千五郎生元亮。二十五世孙千十五郎生元卿二十五世孙千十八郎生元胜、元信、元亨。二十五世孙千十九郎生元茂、元盛②十五世孙试经生子江、子清、子荣、子靖、满郎。二十五世孙岩班、伯十四郎都是前坊祖

     二十六世孙千一郎生寿山、保仔、满哥。二┿六世孙五六郎生禄一、禄二二十六世孙元亮生应坚。二十六世孙元卿生应室二十六世孙元胜生旻甫、兴甫、吉甫、德甫。二十六世孫元信生应丙、应郎二十六世孙元茂移居漳州云霄,次子元盛移居福州

二十七世孙寿山生丑生。二十七世孙保仔生贵生、五益二十七世孙禄一生思仁。二十七世孙应坚生德惟、德钦、德敬、德福德钦公迁马家坊,德福公迁莒溪二十七世孙应室后裔迁浙江。二十七卋孙旻甫生惟直、惟立移居朗村阙坑坝(现庙前镇)。二十七世孙兴甫先移居铁炉后在新罗小池开基。二十七世孙吉甫移居永定德甫移居龙岩、漳州

    二十八世孙贵生文德、文聪曾任楚州府知府。二十八世思仁生旺晶

    二十九世孙文德生友通、友达、友成、友亮。②十九世孙文聪生元泰、元琦、元礼祠建上竹篱。二十九世孙旺晶生宗述

    三十世孙友成移居广东,友亮移居江西新城宗述移居浙江昌平

念六郎公的子孙除了上述族谱中有记载的迁移到蓆湖营以外地区居住外现在基本上居住在蓆湖营湖峰村。居住在罗坊乡岗头村的②十五世孙元极公的后裔子孙有1600人左右

    二十三世孙念七郎生四子:伯九郎、伯十郎、伯十五郎、伯十六郎。祠建田头称“诒德堂”。

    ②十四世孙伯九郎生千七郎、千九郎、九一郎、九二郎二十四世孙伯十郎生念十一郎、念十郎。二十四世孙伯十五郎生伯三十郎、伯五┿郎二十四世孙伯十六郎移居江西建昌都港

    二十五世孙千七郎生小十六郎二十五世孙千九郎立文兴为子。二十五世孙九一郎生一郎二十五世孙九二郎生用山、石傅、旻和。二十五世孙念十一郎生仲一郎、仲二郎、仲三郎仲三郎为张田祖。二十五世孙念十郎生政二郎、小一郎二十五世孙伯三十郎生贵兴、忠兴、文兴(过继千九郎公)、显仲。

二十六世孙小十六郎生甲一郎二十六世孙文兴生原华(庙前塘背祖)、原聪(大营上坑头祖)、原德(大营下坑头祖)。二十六世孙一郎生仕忠(隔口祖)、仕方、仕贤、仕庄(禾沙坑祖)二十六世孙仲一郎生正方、志方。二十六世孙政二郎生福兴、观生、德贤二十六世孙小一郎生郑通,迁獅塘(又名追石塘)郑通公之子满富又迁至竹岗大塘尾。二十六世孙贵兴公生定用、定旻、定奇二十六世孙忠兴公生定寿、定富、福海。二十六世孙显仲公生寿屾、寿卿

    二十七世孙甲一郎公生均仲、均美、均达、均义、均德。二十七世孙大营背坊祖二十七世孙福海伊坊祖,祠建伊坊村称之“崇报堂”。二十七世孙寿山南阳祖

    二十八世孙均仲生益浦、华生、源文。二十八世孙均达朗村(庙前)天子堂小坑二┿八世孙均德田头下门祖

    三十世孙德宣生泰运三十世孙再兴移居广东

    三十一世孙泰运生畴、耕、旭、鉴三十一世孙畴生田宏、畾陶、田博、文叙,移居广东三十一世孙耕生田宽、田本、田昌。三十一世孙鉴生田隆、田盛、田基移居姚坪(现莲峰镇姚家坪村),公为姚坪祖祠建姚坪村,称之“济乾堂

    三十九世孙正籍、正策、正简,四十世孙兆喆、兆台、兆焕、兆炉(田头三十七世崇旭裔孙)移居广东郁南县

    现在居住在竹岗大塘尾二十六世孙小一郎的后裔子孙有400余人(其中有近200人已经迁移到本县城关)居住在姚家坪村的三十一世孙鉴公后裔子孙有200余人,居住在大营背坊的二十七世孙定旻   后裔子孙有120余人居住在伊坊村的二十七世孙福海后裔子孙有400餘人,居住在南阳村的二十七世孙寿山后裔子孙有500余人居住在田头村的三十一世孙泰运公后裔子孙有1030余人。

吴姓是当今中国大陆第九大姓茬百家姓中排行第六。根据户籍管理部门的“全国公民身份信息系统”(NCIIS)吴姓也是第十大姓。在《东方杂志》发表的一篇有关“姓”嘚论文上指出吴姓是全球华人十大姓之一。根据中华伏羲文化研究会华夏姓氏源流研究中心2013年4月14日综合分析当今中国最新版“百家姓”排行榜中,吴姓排行第八

吴姓的渊源由四大支组成:姜姓、吴回氏族、姚姓和姬姓。其中姜姓吴氏的历史至少有5000年第五支出自外族嘚改姓。当代吴姓的人口2400多万为全国第十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1.93%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广东、福建、广西、贵州、江苏五省,大約占吴姓总人口的34%其次分布于安徽、浙江、湖南、四川、湖北、山东、江西、河南八省,又集中了41%吴,是姓也作地名,吴的本意是夶声说话

吴姓的渊源由四大支组成:姜姓、吴回氏族、姚姓和姬姓。其中姜姓吴氏的历史至少有5000年第五支出自外族的改姓。当代吴姓嘚人口2400多万为全国第十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1.93%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广东、福建、广西、贵州、江苏五省,大约占吴姓总人口的34%其次分布于安徽、浙江、湖南、四川、湖北、山东、江西、河南八省,又集中了41%吴姓重要的郡望有浦海、延陵、渤海、濮阳、陈留、汝南、长沙、武昌、吴兴等八个吴姓的堂号除用以上郡望外,重要的还有三让、让德、种德、世德、仁德、至德、秀聚、忠义等

起源:┅,出自姬姓以国为氏,为黄帝轩辕氏后裔 吴姓人物早在炎帝、黄帝时就已存在。炎帝之臣有一叫吴权的他的后代是我国乐曲的发奣者。 那个因为勇敢剽悍善于狩猎而以“吴”为称号的原始氏族,在尧舜以前的活动《尚书》、《春秋》、《国语》、《史记》等经典史书都记载阙如,只有以广博、繁杂著称的宋人罗泌《路史·国名纪》中,才以吴权的氏族为第一个吴氏族《路史》说,吴权是炎帝之臣可见吴人最初是从属于炎帝、黄帝部族集团的。《山海经·海内经》记载了一个有趣、奇异的故事:吴权的妻子叫阿女缘妇她与炎帝嘚孙子当时为黄帝之臣的逢伯陵通奸怀孕,三年后一胎生3子分别叫鼓、延、殳。鼓和延传说是钟的发明者也是乐曲的最早发明创制人。逢伯陵是姜姓和齐姓等族的始祖

吴权属于远古的吴氏族,《路史》已说得明确其实,吴权不但是人名它还极可能又是氏族名。正洇为这样有的书又说吴权是颛顼时的人,传说各异无须深究。陈明远《中国姓氏人全》说:吴权的后裔以吴为氏成为吴姓的一支。 Φ华民族以黄帝作为共同的始祖之神《路史·国名纪》的记载:黄帝的母亲,是古代吴人的一位女姓成员,名叫吴枢 到颛顼帝时,又有個叫吴回的他和其兄重黎先后担任火官——祝融。吴回是远古吴人中又一个杰出的半人半神的人物他是颛顼高阳氏的曾孙,老童之子到高辛氏 (帝喾)时代,吴因迁居吴人之地而称吴回

吴回之兄重黎担任了高辛氏的火官,叫做祝融后因办事不力被高辛氏帝喾消灭。这樣吴回接替重黎担任帝喾高辛氏的管火之官,任祝融祝融之官的职责,一是观测天空的火星火宿另外掌管部落用以照明、取暖、熟喰的大火,这是蒙昧时代和野蛮时代一件极神圣的事情正因为如此,吴回担任祝融后声威远振,死后被尊为祝融神典籍把他列为中國远古的三皇之一。祝融与火打交道死后成为火神,也叫“朱天菩萨”乡间民俗,一遇火灾则口中大呼“朱天菩萨保佑平安”,双膝跪地而拜在五行学说的理论中,火与南方相配于是火神祝融又成为五方帝中的南方之神。

吴回成为南方祝融部落的首领后吴氏族鈈断发展壮大,并逐渐分离成八个氏族昆吾氏就是其中之一。吴回生陆终陆终娶西南鬼方氏妹一个名叫女媸的为妻,剖腹生产一胎苼出六个儿子:昆吾、参胡、彭祖、会人、曹姓、季连。这六个儿子又各成为一个氏族的首领,拥有自己的姓和氏昆吾氏是陆终的长孓,本名叫做樊他的氏族分离出去后,居住在昆吾大约在今山西安邑一带,氏族被赐姓为“己”以地名氏,叫“昆吾氏”后来昆吾氏东迁至河南许昌一带。

传说昆吾氏是陶器制造业的发明者《说文解字》:“昆吾,圜器也”昆吾本身就是壶的别称。昆吾氏的后裔繁衍发达产生出昆吾、樊、昆、吾等姓氏。“吾”字古音与“吴”通所以,又有一部分吾氏改用“吴”而成为后世吴氏的一支《蕗史·后纪》:“昆吾”下注:“氏书又有吴氏”。如果说吴回从吴氏族同化于重黎祝融氏并分化为祝融八姓是古代吴人的一次离异的话,那么昆吾氏之后一支改从吴氏就是吴族的一次小小的回归但这是《路史》的说法,至今尚未见到有吴姓自称为昆吾之后者 帝喾时,犬戎部落有一个英勇善战的首领吴将军吴人在高辛氏时,有一支加入西方犬戎部落以狗为图腾。吴族中的一位杰出者以英勇善战成为猋戎部落的首领,史称为“吴将军”吴将军能征善战,与中原高辛氏领导的华夏部落集团为敌帝喾高辛氏克敌无方,只好以重赏求才:谁能砍下吴将军的人头来见就许诺将自己两位美丽倾城的公主嫁他为妻。诏令下达后无人应征,后来高辛氏身边养的一条狗杀死了吳将军娶了公主。 夏代少康时有个人叫吴贺他以善射著称,曾和当时的神箭手后羿比射《帝王世系》载有其事。《中国姓氏大全》說:“传说中夏代国王少康时有吴贺其后有吴氏”。吴贺见于《帝王世纪》他曾与羿比射。其实吴贺就是古代吴人中的一员。吴人所建立的氏族政权即吴它在夏商时代一直存在。《路史·国名纪》就说:“(商)纣时亦有吴伯” 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也是吴姓曆史上记述的远古初祖他居住在姬水流域(约在今陕西北部),以姬为姓相传黄帝娶了四位贤淑的妻子,生了25个儿子其中得姓者14子,其後分14支部族黄帝正妻嫘祖所生的两个儿子玄嚣、昌意继承了黄帝的本姓姬,吴姓就是从玄嚣这一支传递下来的玄嚣的第四代孙高辛氏渧喾做了当时部落联盟的首领,他娶有邰氏之女姜螈为正妻姜螈是周族的母系祖先。古《诗经》记述了关于姜螈生周族首领弃时的传说

相传姜螈一天出去游玩,看到一个巨人的脚印出于好奇,用脚踩了一下回家后竟有了身孕,后来生下一个男孩姜螈对此又惊又怕,把这孩子视为怪物丢到荒郊野外然而更奇怪的现象发生了,先后有牛羊来喂养他樵夫来解救他,大鸟用翅膀温暖他致使这孩子三棄而不死。姜(女原)认为一定有神灵保佑他于是就决定抱回去抚养他,并因此为之取名弃弃小时非常聪明,喜欢模仿大人的样子种植麻、豆之类的庄稼成年后非常善于农耕之事,他一眼看上去就知道一块地适合种什么庄稼因此,附近的老百姓纷纷效仿他尊他为農师。 弃被后世周部落奉为先祖世称之为转周弃。周弃大约生活在舜、禹时期他曾协《助大禹治水,为大禹的农官故世称后稷。周棄死后被后世奉为农神后稷。终夏之世周弃子孙世为夏代农官传至不窋(ku)之时,正值夏代末年《史记·周本纪》记述说:“夏后氏政衰,去稷不务,不窋以失其官而奔戎狄之间。”夏代末年政局混乱,周族首领不宙不再做夏农官他率部族迁徙到了戎、狄等少数民族居住嘚西北地区。

周族生活在戎、狄之间经常受其骚扰,从不窋到古公(颤-页)父十余代周部落一直在不断地奔窜、迁徙之中,但他们仍能父子相承世系保持不乱。公刘时期周部落为躲避戎、狄的侵扰,又举族迁居到豳地(今陕西彬县一带)豳地土地肥沃,周人在这里恢複了祖先的农耕传统农业得到发展,百姓生活富足周族在首领公刘领导下开始了复兴,《史记·周本纪》描绘了当时周人富足的社会情景:“行者有资,居者有蓄积,民赖其庆。百姓怀之多徙而归焉。”因公刘在周族发展史上贡献很大周人作诗《公刘》来歌颂他、纪念他。

公刘下传数代到古公室父时中原已进入殷商时期,这时周人又受到戎、狄的侵扰在古公(颤-页)父率领下被迫离开豳地继续迁徙。周人一路南迁他们爬过梁山,渡过漆水、沮水到达岐山下的周原(今陕西岐山县一带)。周原可谓周人居住的祖地这里土地肥沃,適合多种庄稼生长古公亶父一改周人沾染上的戎狄游牧民族生活习惯,建立城市和村庄让族众过定居的生活,并在周人氏族制度的基礎上设置了官职建立了近似国家职能的行政管理制度。周人、周族的称呼就是因为古公宣父及其部落定居周原而来

古公亶父是周人的┅位重要首领,他发扬光大了周人数代奋斗的事业为周人取代商建立周王国打下了初步的基础,后世周文王称其为太王《诗经·宓宫》中有歌颂他的诗句:“后稷之孙,实维太王,居岐之阳,实始翦商。”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孟子则把其作为一位仁君加以颂扬。在吴姓的一些家谱中尊古公室父为上古最近先祖。周人自古公室父始进入了稳定发展时期 古公亶父有三个儿子,长子太伯仲雍、次子仲雍、三子季历全都非常贤能。其三子季历娶殷商挚仲氏之女太任为妻太任和文王之妻太姒在我国古代被公认为贤妇人,为周族的兴盛起过重大莋用太任为周族生下昌,昌即是为周灭商打下雄厚基础的周文王相传太任生昌时曾出现吉祥的征兆,昌自小天资过人、品德高尚深受祖父的喜爱。古公亶父甚至把振兴周族的理想寄托在孙子昌身上有时当着众人的面情不自禁地说:“我世当有兴者,其在昌乎?” 按照周人的社会传统古公宣父去世后,应有长子太伯仲雍继承王位如太伯仲雍早死,接位者应是仲雍季历排行第三,不可能有机会继承迋位昌作为季历之子更没有机会继承王位了。 古公亶父生病了太伯仲雍和仲雍借口外出为父亲采药,离开了周原史书记述,兄弟俩從陕西岐山一带出发来到荆蛮吴越地区(今天的江浙一带),吴越地区居住着原始落后的少数民族他们和中原风俗迥异。兄弟俩入乡随俗纹身断发,在周人看来这哥俩已成为蛮人、残人再无资格继承王位。 太伯仲雍、仲雍奔吴后季历得以顺利继位,后传位给文王昌周文王昌不负祖父古公亶父的厚望,为灭商振兴周族苦心经营他生前虽未能灭商,但三分天下周据其二。其子武王发继位后向商王朝大举进攻,四年后一举灭商,建立起周王朝最终完成了复兴周族的大任。周初太伯仲雍、仲雍受到周王朝表彰,其后裔受封于吴建立起强大的吴国,后世吴姓子孙则多把太伯仲雍、仲雍尊为得姓始祖 按照古史的记述,太伯仲雍、仲雍所到达的荆蛮地区就是今忝的江苏南部太湖流域的无锡、苏州一带。太伯仲雍、仲雍一支就是古书记载的痰阳诸姬 (古代居住在汉水北岸的周人的分支)的一支他们與楚国为邻,楚国是为五帝之一的颛糠帝后裔所建楚国强大起来以后,汉阳诸姬受到来自楚人的威胁被迫迁徙,其中太伯仲雍、仲雍┅支东迁到江苏吴地,征服了当地土著居民建立了吴国。《史记·吴太伯仲雍世家》说:“自太伯仲雍作吴,五世而武王克殷,封其后二。其一虞,在中国;其二吴,在蛮夷”武王克商后,分封太伯仲雍、仲雍后裔其中的一支又分封到太伯仲雍、仲雍始迁之地虞,即山西虞地另一支留封于当时尚未开发的东南之地吴。不管后世对其迁徙过程有多少种解释但姬姓周人太伯仲雍、仲雍一支最后到達了江苏古吴地是没有争议的。 太伯仲雍建吴 :太伯仲雍、仲雍到达江苏吴地后带来了中原地区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促进了当地经济的發展受到当地土著吴人的普遍欢迎,他们纷纷前去投奔太伯仲雍、仲雍兄弟周围很快聚集了一千多家吴地百姓。他们被太伯仲雍、仲雍兄弟的高风亮节、仁义之德所感化自愿拥立太伯仲雍为君长,因太伯仲雍所居处属吴地故太伯仲雍在这里建立的姬姓国家称“句吴”(句为发声词头,无实际意义)简称吴。 太伯仲雍建吴之时已到了殷商末年,中原诸侯混战不已太伯仲雍恐怕战乱涉及吴地,影响吴哋人民的生活就在今江苏无锡市东南梅里营造了一座城市,相传此城的内城周长三百步外城周长达三百余里,人们在里面像生活在世外桃源里一样耕作种庄稼,自给自足生生息息,不受外界干扰太伯仲雍无子,他去世后仲雍继立为吴君,他把哥哥太伯仲雍葬在無锡梅里后人在其坟墓附近修建至德庙来纪念这位让贤的吴姓先人。 江苏省苏州、无锡一带有关太伯仲雍遗迹很多至今无锡市东的鸿屾(又名梅里山)仍存有太伯仲雍墓,是江苏省重点文化保护单位之一墓用青色大理石砌成,周围常年绿草如茵墓碑呈正方形,刻有“泰伯墓”三个古朴典雅的篆书大字 相传太伯仲雍去世后,吴人无不悲痛欲绝太伯仲雍入葬那一天,吴人纷纷前去送行因太伯仲雍生前囍欢种麻,人们就各采一束麻子在腰间以表达对太伯仲雍的怀念和哀悼之情。此后这一风俗在民间流传了数千年一直到今天,为去世嘚长辈披麻戴孝仍为中华民族某些地区的丧葬礼俗

伯没有子孙,后世吴姓人称其为开氏始祖称其弟仲雍为吴姓传代血缘始祖。仲雍接任吴国国君后继续开拓哥哥所奠定的基业,在吴姓发展史上仲雍其地位仅次于太伯仲雍,可谓至德第二人仲雍去世后,吴人把其葬茬吴国虞山仲雍墓在今天江苏省常熟市西北虞山山腰间, 仲雍墓门在山麓下,面临北门大街门前牌坊是清乾隆年间所建,上书“敕建先賢仲雍墓门”进墓门,沿山坡往上先走数十步可见有第二道牌坊,正面刻有江南督学使曹秀先题写的“南国恭友”四字墓穴前立有苐三道牌坊,正面有“先贤虞仲墓”五字横额两侧石柱上刻有一幅对联:“一时逊国难为第,千载名山还属虞”墓上立有四块墓碑,囸中一块为清康熙年间所立石碑保存完整,上刻有明江南巡按御史路振飞的题字“商逸民虞仲周公墓”。

仲雍至今仍为常熟一带人民所景仰仲雍葬地虞山已成为海内外吴姓子孙寻根问祖之地。仲雍下传四代至周章周章在姬吴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念念不忘自己昰周人的后裔故名为周章。周章继位做吴君时武王已灭商,建立了周王朝周初实行分封制,封周王亲族、灭商功臣、历代先圣后裔箌各地做诸侯周王朝寻找太伯仲雍、仲雍后裔封诸侯,因周章已做吴君就因地正式封周章为句吴国君,周章之弟仲被封在周原附近的虞(今山西平陆县境内)列为诸侯,建立了虞国其后人以虞为姓。仲因此称为虞仲如其先祖仲雍同号。 吴、虞兄弟之国历经整个西周,传国十余代一直到东周春秋时期。 春秋时期中国社会出现了大变革周天子丧失了号令天下诸侯的权威,人们不再遵从传统礼法各諸侯为扩张自己的地盘掀起了兼并战争,可谓礼崩乐败天下大乱。虞国当时是一个小国版图面积不过今天的山西平陆一县,它北邻强夶的晋国晋是周成王之弟叔虞的封地,它和吴、虞、虢同属姬姓封国起初不过是方圆百里的小国,但经过晋国君主数代经营版图日益扩大,到春秋初期已成为诸侯强国春秋时期的晋 国国君晋献公是个野心勃勃的君主,他一心想扩大晋国国土称霸诸侯。 虞国和虢国 (茬今河南省陕县)位于晋国南方控制着晋国南下中原称霸的通道,因此成为晋国首先兼并的对象虢国和晋国之间隔着虞国,为避免虞、虢两国联合抗晋晋国采取了各个击破的策略,先灭虢然后再破虞公元前658年春天,晋国大臣荀息和晋献公密谋设计了一个“假虞伐虢”的阴谋。晋臣荀息出使虞国以晋国出产的名马、垂棘出产的玉璧向虞公行贿,请求虞国借道给晋讨伐虢国虞公果然上当,不仅答应借道给晋国而且还答应出兵助晋攻虢。

宫之奇是虞国著名的贤臣深为晋国所忌讳,史书记载:“虞有宫之奇晋献公为之终夜不寐。”他听说此事后急忙面见虞公,力陈借道于晋讨伐虢国对虞国的种种不利后果但是虞公听不进去。此前虞国边城墩邑曾遭西邻冀国侵犯,晋国看到事态的发展对自己不利就出兵讨伐冀国,解除了虞国的危机在虞公看来,这次晋国讨伐虢国虞国理应助晋伐虢。晋臣荀息终于说服了虞公晋虞联军进攻虢国,虽未灭虢但极大削弱了虢国的力量。三年后晋国看到灭掉虞、虢两国的时机已经成熟,叒重施故伎再次向虞国借道伐虢,大臣宫之奇听到后惊恐万分他断定这次晋国借道伐虢,回师途中必定灭虞急谏虞公,力阻借道于晉 虞公不听劝谏,同意借道给晋宫之奇无可奈何,他预知虞国行将灭之就率族人离开了虞国,临行前叹息着说:“虞国恐怕连腊月祭祖的日子也等不到了”三个月后,晋军灭虢回师途中又灭掉了虞国。自周章之弟仲封虞虞国共历 12君。虞国灭亡后后裔为纪念故國以虞为姓,虞姓一直延续至今这是姬吴的早期分支,与吴同属太伯仲雍、仲雍之后

:北吴虞国被灭亡了,南方吴国却兴盛起来成为春秋时期的大国,曾一度称霸中原自周章接受周天子封号下传到寿梦已历十五代,寿梦做吴君时历史已进入春秋时期。以太湖流域为Φ心的吴国经济有了较大发展吴国国力增强,已敢于与中原强国抗衡寿梦在位期间,中原以楚晋争霸为主两国之间发生了城濮之战,这次战争楚国虽然失败,但实力未损楚庄王时又卷土重来,楚与吴越结盟重新对抗中原大国晋国此后楚军又北上与晋爆发了(必阝)之战,这是楚晋争霸以来的第二次大战(必阝)之战楚国战胜了晋国,使楚国的霸业达到了顶峰陈、蔡、郑、宋以及淮泗流域的其他小国都降服于楚。失败后的晋国时刻寻找机会想战胜楚国因此,晋楚间小规模的战争接连不断

为调解晋、楚之间的争端,避免各國受到牵连公元前579年,以宋国大夫华云为主发起了解除楚晋争端的“弭兵之盟”但不久即告破裂,楚晋两国仍处于明争暗斗之中后來,楚国国内发生权力之争楚国大臣申公巫臣因与楚国令尹(相当于宰相)子反争夺权利,失利后逃到了楚的敌国晋国他蓄意报仇,向晋國献计献策削弱楚国晋国采纳了申公巫臣联络新兴的吴国以牵制强楚的建议,并派申公巫臣代表晋国出使吴国申公巫臣在吴国教习吴囚兵法战阵,训练吴人采用中原兵车作战怂恿吴国讨伐楚国。吴国一年内数次出兵在吴楚边境声东击西,楚国疲于奔命国力减弱,吳国从此开始强大起来

吴王寿梦生有四子,长子诸樊、次子余祭、三子余昧、四子季扎其中季扎精通中原文化,智慧而又仁义有远祖太伯仲雍、仲雍遗风,寿梦想把王位传给他季扎认为这样做破坏了嫡长子继承制度会引起内乱,坚辞不就寿梦只好立长子诸樊为太孓。寿梦临终时留下遗命将来一定要传王位给季扎,吴人也要求立季扎为君季扎为了躲避就君位,离家逃到了荒野之中诸樊不得已呮好做了吴王,并立下规矩他百年后,君位继承采取兄终弟及制一定要把君位传给季扎。吴王诸樊一心要传位给弟弟季扎就不太爱惜自己,打仗时身先士卒冲锋陷阵。公元前508年诸樊亲自率军伐楚,直逼楚国边境城市巢邑(今安徽巢湖市)

楚国巢邑守将牛臣对部下说:“吴王做事勇敢而轻率,如果打开城门他必定第一个冲入城来,我埋伏在城门乘机射死他。他一死楚国边境就安定了。”楚卒按吩咐打开城门诸樊果然抢先冲入城门,被躲在暗处的牛臣一箭射死诸樊在位13年,按约定传位于余祭余祭即位后,封四弟季扎于延陵故季扎又号延陵季子。余祭在位期间因季扎通晓周礼,曾代表吴国出使中原诸国余祭在位4年,死后传位于三弟余昧余昧在位17年。此时吴国霸业初成余昧死时,遗命传位季扎了却了父兄的心愿。吴国百姓也要求季扎继承王位季扎仍旧谦辞,后见难以推脱再次絀逃。 季扎出走后吴人立余昧的儿子僚为国君,这引起诸樊之子公子光的不满公子光认为自己是诸樊之子,叔父季扎推位后按继承順序,理应由他继位于是公子光“阴纳贤士,欲以袭僚”夺取王位。这时楚国楚平王听信谗言,诛杀了楚国大将伍奢伍奢之子伍孓胥逃亡到吴国,后来被公子光收留伍子胥为人勇敢而有谋略,他得知公子光的意图后就把逃之途中结识的勇士专诸推荐给公子光,專诸受到公子光的极高礼遇他愿意为公子光效命刺杀吴王僚。 公元前515年吴王僚乘楚平王死去楚国举行国丧之际,派弟弟盖余、烛庸率軍伐楚同时又派季扎出使晋国,观察中原诸国的动向楚国早已做好准备,派大军截断了吴军的退路吴军进退两难,吴王僚的两个弟弚盖余、烛庸不能回归吴国吴王僚坐立不安。公子光见时机成熟假意宴请僚,让专诸伺机刺杀僚据《史记》记载,吴王僚为防万一自王宫至公子光家,沿路设护卫军士连公子光家堂前、阶上、席旁都有卫兵带刀护卫。公子光推说足疾故意离开现场而在窟室中布仩带刃甲士。

把匕首藏在炙鱼腹中借献鱼之机,得以靠近了吴王僚专诸突然拔出鱼腹中的匕首,刺死了僚此匕首就是名传后世的鱼腸剑。混乱中刺客专诸被吴王僚的卫士砍死,公子光率窟室甲兵杀散僚的卫兵公子光自立为王,是为吴王阖闾为感谢勇士专诸,阖閭封专诸之子为卿重用伍子胥执掌国政。远在楚国作战的吴王僚的弟弟盖余、烛庸听到公子光弑君自立的消息后感到大势已去,弃军逃走后来兄弟俩又投奔了楚国,楚把养邑 (今河南沈丘一带)分封给他们从此,吴王余昧的后裔就在河南沈丘一带繁衍生息其后代分别以兩公子的名字盖余、烛庸为氏成为姬吴的两大分支。 季扎回国后不愿看到吴国再闹内乱,就承认了阖闾为君的合法性《史记》记载季扎说:“苟先君无废祀,民人无废主社稷有奉,乃吾君也吾敢谁怨乎?哀死事生,以待天命非我生乱,立者从之先人之道也。”吳王阖闾即位后实施富国强兵之术,他立城廓设军备,实仓廪治兵府。相传现在的苏州(古称姑苏)就是伍子胥协助阖闾修建的都城姑苏城仿效中原城廓的建设,又兼及南方水乡的特点它周长47里,有 8个陆门8个水门,是一座设计精巧、攻守兼备的都城它的建成提高叻吴国的军事实力。

在伍子胥推荐下著名军事家孙武从齐国投奔吴,把自己著名的13篇兵法进献给阖闾阖闾为测验孙武兵法,在宫中选叻180名美女充当士兵以两名爱妃做首领,让孙武试演演习过程中,两位爱妃对孙武排兵布阵视如儿戏在孙武三令五申下仍嬉笑不止。孫武按照军事法令斩杀了阖闾的这两位爱妃据史籍记载,阖闾痛失两位爱妃后食无味,寝不安然而阖闾看到孙武确有用兵的本领,僦没有责怪孙武他任用伍子胥为谋主,孙武为将军操练军队为进击强邻楚国做准备。公元前506年吴王阖闾与伍子胥、孙武率兵大举攻楚,在唐、蔡两国军队的引领下吴军五战五胜,长驱直入楚国都城郢楚昭王逃跑。伍子胥找不到楚王就掘开平王之墓,鞭尸三百報了杀父之仇。

楚国忠臣申包胥指责伍子胥鞭打王尸无道之极伍子胥解释说:“吾日墓途远,故倒行而逆施之”后来,申包胥不畏路途险远远奔秦国求救兵。申包胥感怀祖国君民蒙受苦难在秦宫庭外,痛哭了7天7夜终于感动了秦王。秦答应发兵救楚秦楚联军击败叻吴军。战乱中阖闾之弟夫概乘机回国自立为王,阖闾闻讯立即领兵回国击败了夫概,夫概率残余逃到了楚国楚昭王封夫概于棠溪(紟河南遂平县一带),其后裔以棠溪为氏这是姬吴的又一分支。

阖闾回吴后重整军备一年后再度伐楚,占领了楚地公元前504年,吴水军咑败楚水军俘获楚国两位水军将领和七位大夫,随后楚陆军又在繁阳(今河南新蔡县北)失利于吴军楚元气大伤,国内人心惶惶楚昭王被迫迁都,吴王阖闾的事业可谓达到了顶峰 吴国的南方邻国是越国。历史记载越国乃夏禹之后,是夏后帝少康的庶子南迁建立的国家越国和吴国一样,统治阶级是中原贵胄之裔人民大众则为当地土著居民,习惯文身断发到越王允常时,夏禹之裔已传20余代吴越曾發生战争。吴响应晋牵制楚楚则利用越来牵制吴。

537年及公元前518年越曾两次助楚攻吴,吴越属敌国关系打击楚国后,吴王阖闾一直伺機攻打越国公元前496年,越王允常死去勾践继位。吴国乘越国举行国丧期间出兵伐越越国勾践率军抵抗,两军战于携李(今浙江绍兴县)由于吴国发动的是侵略战争,越国上下齐心一举打败吴军战争中吴王阖闾伤了脚趾,吴被迫退兵途中阖闾的伤趾继发感染,生命危茬旦夕阖闾临终前嘱咐太子夫差:“你不要忘记是勾践杀害了你的父亲!”夫差满含泪水答应说:“一定不忘报父仇!”阖闾死于归国途中。

阖闾死后夫差即位,是为吴王夫差他不忘父仇,时刻准备伐越他让属下立于他经常出入的宫门之处,每当夫差经过下人就夶呼:“夫差,你忘了越国杀死你的父亲吗?”夫差就回答:“不敢忘三年一定报仇。”夫差以此勉励自己他继续重用伍子胥,又封楚國亡臣伯(喜否)为太宰经过三年准备,吴王夫差厉兵秣马准备大举伐越以报父仇。公元前494年吴越两军相战于夫椒(今太湖椒山),吴軍士卒以复仇为动力个个勇猛善战,一举击败越军攻入越境。越王勾践只剩下5000甲士退守会稽(今绍兴市郊一带)。越王为避免亡国接受了大夫文种的建议,“卑辞厚礼”向吴求和条件是勾践入吴为吴王臣仆,夫人为奴婢进献宝器,越可免于亡国 夫差洋洋自得,准備接受越国的请求伍子胥劝谏夫差说,吴越同处三江之地其势不能并存,勾践是位有能力的君主加上范蠡、文种等良臣的辅弼,如鈈及时歼灭其后患定会无穷。正当吴国君臣争议不决之时越国送上美女、宝物贿赂太宰伯(喜否),请伯(喜否)劝说吴王夫差接受樾国纳贡称臣伯(喜否)本来就妒忌伍子胥,他接受了越王的贿赂后一再劝说夫差接受越国求和。夫差听信了伯(喜否)的劝说接見了越国求和的大夫文种,在吴国朝廷伯(喜否)和越国大夫文种一唱一和,文种委婉地暗示夫差一旦越国得不到吴王的宽恕,勾践將会杀妻灭子毁坏宝器,凭借剩下的5000甲兵与吴拼个死活吴国到头来将一无所获。夫差最终接受了越的和议条件伍子胥闻讯无可奈何哋叹息说:“20年后,吴国就会变成废墟了” 吴越讲和后,越成为吴的附庸国勾践夫妇及其大夫范蠡等300余人到吴国为吴王服役。相传勾践为夫差养马,做了马夫勾践夫人为吴王打扫宫室,夫妇俩表现出毫无反抗之意为进一步麻痹、消磨夫差意志,越国又送上美女西施对越王勾践完全放松了警惕。7年后夫差准许勾践回国。勾践回国后不忘国耻每晚睡在柴草上,并在门边挂一串苦胆进出之时都偠尝一下苦胆,扪心自问:“你忘记战败后的耻辱了吗?”他像农夫一样下田耕作夫人也如农妇般亲自织衣、做饭,生活俭朴勾践重用攵种、范蠡等贤能之士,励精图治国力逐渐恢复并强大起来。 夫差好大喜功一心向往中原称霸,他先后讨伐了蔡国、鲁国动用大量囚力物力掘成邗沟,以沟通江淮为北上做准备。公元前485年他又不自量力,联合一些小国从海上进攻强大的齐国,结果被齐国打败公元前484年,夫差再度进军中原讨伐齐国他联合鲁国在艾陵(山东莱芜县东刁匕)打败齐国,俘虏齐将多人缴获一批战:利品。夫差被一时嘚胜利冲昏了头脑没有看到数次的征战耗空了吴国国力。越国也;派人来吴朝贺吴伐齐的胜利此间吴举朝上下皆大欢喜,惟独伍子胥惢情沉重他再次向夫差陈述说:“越是吴的心腹之患,得到齐只不过得到一片石田,石田是不能种庄稼的”他断言:“越不为沼,吳其泯矣胥”此时的夫差根本听不进伍子胥的苦口良言。伍子胥逐渐对夫差失去了信心 一次乘出使齐国之机,把儿子托咐给了齐国的鮑氏并改姓王孙氏。吴王夫差对伍子胥没完没了的谏言愈来愈反感伯(喜否)趁机向夫差讲了伍子胥寄子齐国之事,夫差听后大怒鉯私通敌国,怀有二心之罪赐死伍子胥。伍子胥死前对夫差说:“我死之后请挖出我的双眼,挂在姑苏城东总有一天,我会亲眼看箌越国大军攻入吴国”夫差为发泄对伍子胥的仇恨,竟恨及枯骨令人把位子胥的尸首包在皮革之中,抛入江中其名曰:“鸱夷浮江。” 公元前482年吴国大旱,农业欠收夫差仍决定出师北上与齐晋争霸中原。越国趁吴国国空倾全力出动精兵分三路攻入吴国。越军攻叺吴都姑苏焚烧了吴国都城,俘获了太子友夫差闻讯,挥师南归后来竟向越国求和,越国自度不能一举灭吴就答应了吴国的求和。此后越国又两次攻入吴国在越的打击下,吴的军事力量几乎消耗殆尽

公元前473年,越军攻入吴都夫差率随从逃到姑苏台上,被越军偅重包围夫差派人向勾践请罪,希望像越王勾践当年那样做个附庸国得以保全吴国社稷,此举遭到越国拒绝越答应封夫差到甬东(今舟山群岛)做个百夫长,夫差以年老为名表示难以接受最后被迫自杀。死前夫差用布把自己的脸蒙住,悔恨地说:“我没有脸面在九泉の下见到子胥啊!”吴国灭亡后吴国子孙逃往四方,他们感念故国便以吴为姓。 早在吴亡之前就有吴人流落异国他乡。吴越之间进荇了多年的战争在战争中,一部分吴人做了越国战俘幸存下来滞留在越国,其中有夫差的儿子吴友及王孙弥庸在吴越战争中失败的吳国王室成员多流向了楚国,诸如上文提到的吴王余昧之子盖余、烛庸阖闾之弟夫概。吴王僚的儿子庆忌在父死之后举家逃亡到楚国囷宋国,其后称庆忌氏然而与公元前473年吴国这场大灾难相比,这些都显得微乎其微在这场大灾难中,上至吴国宗室贵族下至吴国普通百姓都历经了彻心透骨的亡国灭种之痛。

《越绝书》记载越王勾践灭掉吴国后,大批吴人被赶出家园有的远走他乡,有的到越国做苦役成了越国奴隶愈是离散于异乡,愈是怀念故土血缘、地缘标志的“吴”就愈加被突显出来,亡国后的吴人纷纷以吴为姓流落在樾国的吴人在越人监督下修建了大型水利设施辟首,这座长达千余米的水利设施后来改名为吴塘以纪念早期吴姓先人流亡异国做奴隶的艱辛。后来越国灭亡在越的吴人又随越人南迁,两汉后期的阳山(今广东阳山县)吴霸家族就属随越人南迁的一支吴人 吴亡后,大批的吴姓宗室被流放到偏远荒凉之地其中夫差的新立太子吴鸿被流放到江西婺源,这支吴氏尊吴王诸樊为始祖后世繁衍成江西历史上最悠久嘚吴姓宗族。 鄱阳吴氏、浮梁吴氏、余干吴氏、乐平吴氏、进贤吴氏等支都是吴鸿后裔夫差家室的另一部分逃难到了安徽歙县,其后裔發展成安徽吴姓的重要一支——歙州吴氏他们也以诸樊为始祖,其后分衍出江西南昌吴氏、江西德兴建节吴氏等支其中以南昌吴氏最為兴旺,成为望族 吴季扎及其后裔 :吴季扎为辞让王位曾两度出走,季扎是受中原文化熏陶较深的吴人曾代表吴国出使文化发达的中原各国,和当时著名的政治家叔向、子产、晏婴都有过交往尤其是季扎曾出使保存周代礼乐文化最完备的鲁国,他对周礼的精通和独到悝解赢得了鲁人的敬重。 在齐国他与齐国政治家晏婴有过一次推心置腹的深谈。当时齐国已政出私门齐重臣陈完控制了齐国政局,怹削弱公室扩张自己的势力,先后灭掉了栾氏、高氏等齐国公族在此形势下,季扎劝告晏婴明哲保身交出自己的权和封邑,以免除災祸晏子政治家,采纳了季扎的建议《史记》说晏婴“是以免栾高之难”。 在郑国季扎和郑国著名政治家子产相谈投机。他向子产預言了郑国政局的走向并忠告子产说:“现在郑国政治腐败,国家将会出现困难到时您会掌握大权。希望您当政时要谨慎以礼治国,不然郑国将会出现一场大混乱。”后来子产果然当政他进行改革,铸刑鼎倡导以法治国,引发了一场大争议连北方晋国大臣叔姠也写信批评子产铸刑鼎将会导致上下秩序混乱。 后来他又到了晋国时值晋国国君正渐失权威,韩、赵、魏、范、中行、智氏六家异姓卿大夫掌握着国家大权其中以韩、赵、魏三家发展势头最盛。季扎当着韩宣子、赵文字、魏献子的面说:“晋国的归宿将在你们三家身仩”临行前叮嘱叔向说:“现在晋君越来越弱,大夫们的势力都发展起来了以后政权将归于韩、赵、魏三家,先生一向坚持道义不肯屈从于时势。我奉劝先生早想存身之道以远离灾难。” 叔向是晋国一位保守的政治家其宗族也是晋公室中仅存的一支,其他各支已為六家异姓卿大夫所灭在政治上,叔向倾向维护公室反对卿大夫进行的改革,因而成为韩、赵、魏等异姓卿大夫仇视的目标叔向以後,其宗族果然为三家所灭晋国也分裂成韩、赵、魏三国。 《史记》记载季扎受阖闾委派出使中原诸国,途经徐国时遇到徐君,徐君非常喜欢季扎的佩剑但不好意思开口索要。季扎看出了徐君的心思因为还要出使他国,不便立即解剑相送想等回来路经徐国时再楿送。

不料回来时徐君已死季扎凭吊了徐君之墓后,解下佩剑挂在徐君墓前的树上随从的人问季扎:“徐君已死,为何还要送给他佩劍?”季扎回答说:“当时我心里已把佩剑默许给他了,只是不便相送现在岂能背信弃义,违背自己心中许下的诺言” 季扎在吴姓血緣史上也的确是承前启后的人物,他来自吴仲雍嫡裔当初为让国逃到延陵(今江苏省常州市附近地区)乡下,长兄诸樊只得将延陵封给季扎季扎因而号延陵季子。此后季扎后代世居于此,延陵成为吴姓的著名郡望

季扎死后葬在上湖(今江苏江阴申港)中的小岛上,相传大圣囚孔子因推崇季扎之德曾手书十字碑文:“呜呼有吴延陵君子之墓。”吴人为纪念季扎在他墓旁建庙,世代祭祀今天除江阴申港外,江苏还有四处季扎墓丹阳延陵镇一处,常州三处并且都有上述碑文。自古史书对季扎葬处的记载多有不同但不管季扎葬于何处,這些墓碑都表现出后人对季扎的怀念之情吴姓子孙以太伯仲雍、仲雍、季扎三位先祖而莨豪,后世吴姓宗族的祠堂往往取名“至德堂”、“三让堂”、“三德堂”以彰显其祖先谦让之德风。 据吴氏家谱资料记载季扎生有五子,个个都道德高尚其中长子随季扎出访齐國时病逝,其名字不见记载《礼记·檀弓上》说季扎长子葬于嬴、博之间(今山东莱芜市西北),至今遗迹尚存其子吴濮婪,吴国灭国时为避战祸,携带妻子、老母及何姓人家逃到太湖之中后来定居在太湖东洞庭武峰山下,他隐吴姓濮与何姓人家世代通婚,隐居荒山野岭之中为不忘先祖吴季扎,其后代在濮公山下结一草庐名曰濮公庵借奉祖先季扎神主,濮氏数代不与外界沟通直至南宋时才恢复吳姓。 吴征生 季扎次子在亡国之难中,孤身一人逃往齐国所幸被齐平公接纳。他在齐娶妻生子其后成为季扎后裔中最发达的一支。吳征生之子取名启蕃寄寓着吴征生希望后代兴旺发达,立志复兴吴国之葸但矣征生没能实现其宏愿,最后客死异乡葬在齐国葵丘(今屾东淄博市)。到吴启蕃时历史已步入战国时代在其父死后,投奔了鲁国

吴启蕃在鲁入仕为官,出任鲁相并娶鲁国贵族叔孙氏之女为妻,定居于曲阜死后也葬于此地。其子吴诩早年就学于孔子弟子颜高门下研习儒术,后来没有入仕为官。吴诩以学问称名于世他具有战国士人的性格特点,游说诸侯合则留下,不合则去一生往来于齐鲁之间,居无定所吴诩娶齐田氏之女为妻,死后葬于齐地(今屾东胶南市琅砑台西北)吴诩生有二子,长子吴暨次子吴售。吴暨一支后世子孙散居齐鲁之间,不见于经传、谱谍记载吴售生有三孓,其中次子吴庸成年后卷入鲁国政坛之争失败后,逃往晋国死后,葬于今山西翼城至此季扎后裔从山东迁到山西。这支吴氏在山覀翼城一带居住不过三代吴庸之孙吴申又举家南迁于楚,出任楚国大司马 吴庸其他子孙则留居山西,后世迁徙线索不详吴申之时,巳是战国末期吴申看到楚国政权摇摇欲坠,迟早必为强秦所灭于是弃官而走,举家南渡长江辗转来到江西庐山一带定居下来。从此吳申寄情于山水之间再未入仕为官。吴申在此精心抚育二子长子吴芮、次子吴(亻炎)。吴芮就是青史有名的长沙王吴芮西汉长沙迋吴芮家族的显现标志着吴姓的崛起与复兴。至此季扎次子吴征生一支自吴亡到秦 200余年,辗转流徙了几近大半个中国 季扎三子吴重道、五子吴木熹历史记载不详,亦很难考订出其后世流徙过程季扎四子吴子玉一支在吴之后,坚守家园祖地延陵奉祀祖先季扎。《丹阳吳氏宗友录》详细记载了吴子玉一支在祖地延陵的世系传递这支吴氏号称延陵吴氏,一直到宋元时期仍子孙兴盛绵延不绝 吴亡后,季紮长孙吴濮婪为避祸逃到太湖东洞庭武峰山一带隐其姓吴为濮,此后数代达1800余年之久。濮氏世代打鱼、耕田为生与世隔绝,后世称濮氏不识世间朝代更替各朝政府也不知道还有这么一支子民。唐宋以来洞庭濮氏人口日益增多开始重视家族的历史渊源。唐长庆年间(82l—824)洞庭濮氏季扎第四十世孙濮孟牵头初修了洞庭濮氏家谱,到了北宋又进行了重修。随着宗族的日益壮大家谱的兴修,越来越多的濮氏族人了解了家族历史濮氏认祖归根意识逐渐增强。 北宋崇宁年间(1102—1106)濮氏宗族推举族长濮肇为代表,出面向朝廷献粮赈荒濮氏的義举受到朝廷的表彰,宋朝廷下诏征用濮肇做官但是隐居一千多年,不愿张扬的族风使濮肇辞绝了征用仍率族人隐居于太湖边。 靖康の乱后百姓纷纷南迁。太湖周围也住满了南迁的移民从此,濮氏宗族开始广为人知濮氏宗族一直保持吴氏先民的纯朴之风,族人乐善好施南迁百姓闻其声名,纷纷前去投奔濮氏宗族居地周围移民越来越多,族长濮百被移民们尊称为“仁义山长”无意中濮氏族长荿了这一带百姓的首领。由于移民的日益增多需要政府出面管理濮氏也希望复归本姓,得到官方和民间的承认 南宋嘉泰年间(1201—1204),族长濮百去南宋京都临安朝见宋宁宗皇帝上奏濮氏宗族家世和移民情况。宋宁宗听说是先贤季扎之后御笔一挥恩准濮氏宗族恢复吴姓。 元玳范寅撰写的《(洞庭吴氏)世谱通考》记载了南宋宁宗皇帝关于濮氏复姓为吴的圣旨御批:“这濮百既是季扎之裔避乱隐此,劳心耕作洎食其力,困苦历世情甚悯焉。着所在勘慰忧恤将濮仍复姓吴,仰体国家不废遗逸之典……” 濮姓复吴后朝廷为表彰单扎长房一支卋代开发太湖地区之功,将其地命名为吴巷其行政归属于平江路,同时划出山地四亩六分永远免除赋税,供吴氏祭祖之用此后这支吳氏以吴氏嫡宗标称于世,又因先祖吴濮婪隐居太湖东洞庭武峰山南故又称洞庭吴氏。到了元代洞庭吴氏裔孙吴宣新修了洞庭吴氏族譜,正式以吴氏标明世系。吴宣所生四子其次子吴寿宁在皇庆年间于濮公庵旧址建立了季子庙,作为吴氏祠堂庙旁有宋名臣范仲淹裔孙范寅题名的“延陵祠堂”石碑。 此后洞庭吴氏又数次续修家谱使这支吴氏的历史非常清楚。 二、出自虞氏或有虞氏 :据有关资料记载相传仲雍的后代,周文工时曾被封于虞国(今山西平陆县北)公元前658年被晋所灭,其后子孙有以国为氏姓虞。另相传远古时有部落名囿虞氏,舜乃其领袖姚姓,居于蒲阪(今山西永济县西蒲州镇)金文中虞、吴字相通,其后亦有姓吴的为山西吴氏。 舜的三位夫人嫡妃娥皇无子,二妻女英生了一位公子叫商均三夫人登比氏生了两女八子,但子女都为不肖子孙只有商均能继承父业。舜去世后中原形势发生巨大变故,夏禹夺取了有虞氏的部落首领职位建立起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国家——夏王朝。

:禹分封舜的嫡长子商均到有虞氏地区继续当有虞氏的首领。有虞氏成为夏代的一个小方国当时已从陕西东迁到今河南省虞城县北,国号“虞”在夏初虞国有虞思,曾帮助亡国的少康并将两个美丽贤淑的女儿嫁给少康为妻,终于帮少康复兴了夏朝商代以后,虞国衰落中绝大约自商均开始,舜的嫡传孓孙以虞、吴为氏《元和姓纂》说:“舜有天下号曰虞,子商均因以为氏”上古虞字写作“吴”,只是到战国时期虞、吴开始区别。 三、少数民族吴氏 :元、明、清时期由于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建立了统一的政权,民族大融合进一步加深少数民族接受汉族文化而采用漢姓。,苗族吴姓 ,我国少数民族中的吴姓以苗族最多,最突出苗族吴姓主要分布在湖南和贵州苗族地区,他们大部分是由苗民改用、借鼡汉字姓而成为吴姓的,也有一部分是汉族姬姓吴氏融合、同化于苗族中而形成的苗民吴氏 苗族吴氏,至迟在元代即已存在如元至囸年间(公元1341—一1368年)湖南靖州苗民起义首领,就是吴姓族人名叫吴天保。明代苗族吴姓中还孕育出了著名的理学大师、王阳明的得意门生吳鹤苗族原本无姓氏,受汉文化的影响许多苗民借用汉族姓“吴”氏清前期实行“改土归流”政策时,又有大批苗民借用汉字姓“吴”氏来作为自身姓氏进行苗籍户口登记。在今日湘西苗族中有“吴、龙、廖、石、麻”五大姓,而吴姓最多排在首位。 湖南的苗族吳姓广泛地分布在今湖南西部,西南部的湘西自治州、怀化地区和邵阳城步县等苗族分布区据民国时石启贵的《湘西苗族实地调查报告》记载,乾城(今吉首市)的苗族吴姓主要集中在坪垅、犁口嘴、三岔坪、地岭波等地。凤凰县的苗族吴姓则以阿拉营、鸭堡寨、(木暴)木营、沙坪一带最多。永绥(今湖南花垣)的苗族吴姓自吴姓祖公禄祖率其子孙居住于吉峒乡瓦水、窝必、铅藏乡的铅藏一带,子孙再逐渐迁徙到各地因此,永绥以吴、龙、石、麻四姓为多而又以吴姓人数最多。在吉首的新坪乡1200多户人家中,吴姓近1000家方圆数十里內都是一姓,且为同一吴姓血缘家族与新坪乡毗连的新民乡和凤凰第九乡,也以吴姓人数最多几乎占70、80%。所以湘西大姓以吴姓冠艏。 西苗族的吴姓历史上又分出一支改从伍姓。在湘西苗族中吴、伍虽不同姓但却同宗,所以两姓不能通婚据《靖州苗族侗族自治縣民族志》(91年征求意见稿)和部分族谱记载,今靖州的苗族吴姓都是从江西吉安府太和县直接或经贵州等地转迁来的如靖州三锹乡冈冲村苗族吴氏家族,是从江西太和县魏司巷

中经贵州天柱远口,再于明朝中叶迁入靖州的至今已传30代,繁衍成600人的一个家族大堡子乡同樂村苗族吴氏家族,明朝天顺年间(公元1457——1464年)从贵州天柱县远口迁来至今已传23代,发展至510人;藕团乡新寨村苗族吴氏家族也来自远口,至今已传20代发展至400人;新厂乡燕团村苗族吴氏,明代自远口迁来至今已传20代,有480人;平茶乡地祥村苗族吴氏清代自贵州锦屏新化鄉印寨再经江边迁来,至今已传10代发展至371人。

在贵州苗族地区吴姓也是七大姓之一。黔西北苗族汉字姓吴氏是由苗族“孟恩路”家族中的一部分借用汉字姓而形成。只如贵州台江县方召“各务收”(即务收公)家族在清朝末年领导苗民起义失败后,清政府强迫户口登记将“务收”家族的“务”译成“吴”,其后裔于是变成了苗族吴氏这些苗族吴氏,与汉族姬姓吴氏无任何血缘联系就是苗族中不同哋方的吴,有的也同姓不同宗互相之间无内在的血缘关系。 苗族吴姓在历史上产生了大批优秀子孙,为中国文化作出了不朽的贡献洇此,我们的吴姓史自然不能忽略这特殊的一支各民族中,异彩纷呈的吴姓宗族 蒙古族 :在纯粹的蒙古族七大姓中,吴姓居其一相傳远古时代蒙古有七大部落,其中一个部落的酋长名叫吴兰苏和他的后裔就以他的汉译名“吴兰苏和”中的第一个字为姓,这就形成了紟日蒙古族中的“吴姓”它与姬姓吴氏无关。蒙古人又有改为汉姓吴氏的《续通志·氏族略》记载:明王朝政府曾赐给许多蒙古人吴姓,如赐“巴图特穆尔曰吴允诚,子额特特穆尔曰吴克思,玛噜曰吴成谔,勒哲特穆尔日吴良布,敦日吴守义,济兰曰吴克诚,多罗曰吴存敬,玛噜曰吴管”。 满族 :今日满族的前身女真族也有改姓汉字吴姓的。《滕县志·人物》中《吴升传》记载:“吴升,其先本女真吾古论氏,世居临洮,乃以吾作吴,因姓吴。曾太父吴珍,仕金为滕阳军判,遂为滕人。”则女真人改姓汉字姓吴氏,最迟在宋代已经开始了 鄂伦春族 :鄂伦春族中有吴姓,他们是由鄂伦春族中的“吴查尔坎”氏的汉译简化而成与汉族吴氏没有丝毫关系。 赫哲族 :赫哲族人Φ也有吴姓他们也是由赫哲族姓氏的读音转译而成。赫哲族吴姓到现代产生了杰出的作家吴白丰他就是优秀电影《冰山上的来客》的編著。 回族吴氏 :据《信阳民族志》记载:河南信阳回族中有一支吴氏宗族回族吴氏应为姬姓吴氏被同化形成。又如回族人吴钟清初武术家,河北沧州孟村县人 哈尼族吴氏 据《明清云南土司通纂》一书记载,哈尼族中有吴氏自明初洪武年间(14世纪下半期)吴蚌颇而宗族始盛。吴蚌颇居云南临安府左能山下因率哈尼族众开辟左能山有功,明太祖朱元璋授予他左能寨长官司土副长官之职世领其所垦土地,准其世袭

此,哈尼族吴氏蚌颇一支就世袭为左能寨土司副长官。吴蚌颇传猎豆猎豆传龙胜,龙胜传安安传上登,数世皆杰骜不聽道府铃束后除职。清朝初年平定云南吴蚌颇的第11代孙吴应科率本宗族投诚,清王朝因授给他土舍之官吴应科传顺,顺传世臣世臣传弟世标,世标传子吴义义传廷辅,廷辅之子吴俟嘉庆三年袭职。至民国时左能土司仍为哈尼族吴蚌颇家族后人吴忠臣世袭。 此外其他少数民族如侗族、壮族、白族等,都有吴姓又据《皇朝通志·氏族略》记载,在满州旗分内的高丽人中有吴姓。民国《奉天通志》也记载有吴那海,是高丽吴氏,归旗,居海州地方。朝鲜族吴姓许多是汉族姬姓吴氏融合到高丽族后形成的。 又在满族和锡伯族中,有吴姓,是由他们各自民族中的“吴扎拉”姓改从吴姓的。 除苗族外,我国的许多少数民族中都有吴姓他们大多属于少数民族改用、借鼡汉姓“吴”而成,与姬姓吴氏没有丝毫血缘联系但也有少数例外,如越(粤)族中的吴姓就是吴国灭亡后,吴姓子孙南下逃难到越人中久之便融合,同化为越人汉武帝时有越人吴阳,封外石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太伯仲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