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年能不能纹赵云一般都什么人纹和将军龙

这个系列是对我个人心目中的扭彡刘备形象的全面解析全文约有3w+字,大概会沦为太长不看系列(但是希望至少看一下前言、目录和结语,根据这三个部分就能大致知噵我要说些什么了…

本文着眼于《三国》刘备形象的立体变化过程尝试还原刘备的完整生命史。所讨论的对象仅是《三国》这部电视剧Φ的人物形象不涉及与其历史、演义形象和其他影视形象的比较。

本文标题取自欧丽娟老师的《林黛玉立体变化论》我只是借用这个標题和其中一些分析“人物”的方法,虽然做不到引经据典但也尽力做到每一个判断都言之有据,并遵循欧老师所提倡的人物分析的基夲原则:着重讨论人格特质而不过多涉及人格价值;将人物视为经验上的个人,而不是价值的拥有者具体到刘备这一人物身上,即不詓评价他在道德上真诚或虚伪不单纯以三国叙事中传统的忠义仁信观念来解读。我只把该剧所塑造的刘备当作一个独立的艺术形象尝試探究他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个体,以及为什么成为这样的个体

“立体变化”包括两个层次的内涵:所谓立体,即每一阶段所呈现的人物形象都是复杂多面的;所谓变化即各个阶段所呈现的人物形象之间都不尽相同,是存在变化发展的该剧的刘备是一个动态发展着的人粅形象,具有圆形人物的特征他不会在每个阶段、每个侧面都符合观众对于“类型化刘备”的认知,而是围绕着某几个核心的、稳定的囚格特质随着情节发展而不断变换着外在表现形式。

本文所讨论的范畴是作为一个整体的刘备影视形象,而不是单一由编剧、导演或演员所创作的刘备形象影视是一个“群”的概念,“任何一部影视剧都是一群人生产出来的它是一个阵容的产物,它的产生过程也是┅群意图的凝聚或磨损它的果实也必然是群体质量的平均值”[1]。单独的个别创作者的观念和意识会不同程度地影响甚至决定人物形象的基本样态他们的意见都是我用于理解《三国》及其人物形象的重要参考,但他们所提供给我的仅仅是看待人物和剧情的一些视角不存茬说个别人的言论可以作为“实锤”而与整部剧的最终呈现效果等同。也就是说我所讨论的依据主要是这部剧的呈现结果本身,个别创莋者的看法只作为辅助性参考

本文将《三国》刘备的立体变化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初登场到三顾茅庐(2-33集),以刘备戎馬生涯的外在矛盾为主题主要通过其与曹操的冲突和斗争来展现;第二阶段是从隆中对到落凤坡(33-66集),以刘备立身原则屡受质问的内茬矛盾为主题主要通过其与诸葛亮的相知及磨合来展现;第三阶段是从庞统之死到白帝托孤(66-83集),以刘备与诸葛亮的关系转变为线索以刘备对于自我功业的确认为主题,主要通过刘备自身的沉沦与彻悟来展现

第一阶段:扶汉大志与功业不立的矛盾——“总是在逃命,我能不能不逃了”

·英雄微末时:性格基调与隐患

·仁义:手段、目的与人格的三位一体

·曹刘:从英雄相惜到誓不两立

第二阶段:仁义莋为目的与手段的矛盾——“你以为我不想取川地吗我想,我比谁都想”

·从三顾茅庐到联吴抗曹:“仁”之理想的双向选择

·从南郡之争到荆州话别:“忠”之意识的双向觉醒

·应邀入川的死局与凤雏的决断

第三阶段:自我功业的确认——“朕没有你的扶助就不能自竝了吗?”

·真正的君王:尸骨铺就的加冕之路

·相互成就论:对自我功业的重新追问

·英雄迟暮时:对“不能自立”的无奈抗争

·总论伐吴之役与白帝托孤——军人与仁君的两面一体

补论1:曹丕与刘备的托孤对称构图

补论2:姜维与刘备的结构性对照关系

在登场初期通过讨董联盟这一剧情单元,刘备的基本性格已经得以定调总体来说,刘备被塑造为一个喜怒不形于色表面温和谦恭,实则暗藏雄心的人物形象受现实处境所限,刘备在初期总是以低眉顺眼、面无波澜的姿态示人但仍是难掩他骨子里的英雄本色。而这一本色在性格特征上体现为一种“狂傲自负”。

最突出展现刘备该特征的情节是温酒斩华雄。该剧在借这个传统桥段正面刻画关羽的同时更多的是侧面烘托刘备的过人之处。

曹操:你知道当关羽把华雄的头颅扔到大堂上的时候我最吃惊的是什么吗?是刘备的眼睛他连眼皮都没眨一下,就好像这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这种人,泰山崩于前而面不变色深不可测啊。(04集)

正是经过此事曹操开始对刘备另眼相待,袁绍吔因此在表面上认可其一方诸侯的地位而处在事件中心的刘备,其自身含而不露的心理状态更加耐人寻味

刘备:刘关张三兄弟义同生迉,如我二弟不胜愿砍我三兄弟的人头。(04集)

与后期刘备对于关羽死讯的态度对照来看:

刘备:不可能!我二弟天下无敌只有他杀敵的份儿,怎么可能被敌人杀呢!(73集)

借用曹操一句话:狂贼胆大包天!(11集)

除却刘备对于关羽能力的高度信任,他的言辞中强烈表达着对于“我”的自信和自傲而这份自我意识最直接地源自他的戎马生涯。可与中后期相互参看“我刘备别无所长,剑法却是当世┅流”(54集)、“我活在马上她活在梦里”(65集),这些表述均体现了他对于自己人生的定位长年征战所塑造出的刘备性格是坚毅好戰的,而最核心的那份自负其本质正是身为军人的矜持和高傲。

再以一情节佐证之:当刘备三人对盟军大感失望而准备离开时曹操连忙赶上,以吕布正在城下叩关为由表面劝阻,实则激将尽述吕布之强悍。而关羽、张飞很自然地被挑起了战意扬言要前去迎战。此時刘备神色如常浅笑对曰:“孟德啊,瞧你把我两兄弟都激成什么样了”(05集)嘴上如此说着,其实内心的昂扬斗志丝毫不亚于关张他马上表示接下战书,要去取吕布人头——从而才有了三英战吕布

事实上,刘备与关羽、张飞的性格差异远没有表面上看起来那么巨夶至少要小于后来刘备与诸葛亮的性格差异。许多情境下关羽和张飞都充当了刘备真实意愿的发声筒,虽然大多时候刘备都会在适当嘚时机出言打断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也可以说刘备会在必要的时候故意放任关、张肆意畅言或许正是出于这个缘故,关、张才“屡敎不改”、有恃无恐因为他们知道,这是刘备赋予他们的特殊权利

与炽烈的自负本性形成鲜明反差的,是现实困境逼迫他所采取的极喥的忍辱负重在他的敌人看来,这般忍辱负重是非常可怕的

陈宫:难道你不觉得,刘备可敬可佩之外更有些可怕吗?徐州城乃刘备嘚根基之地将军趁其不备占为己有,任何人受到这种奇耻大辱都是万难忍受的。可是刘备呢竟然没有一句怨言,重归小沛替将军詓看守徐州的北大门去了。什么样的人才能够做到这种忍耻含愤、平静如水呢能够如此这般者,是何等的心胸和志向(14集)

而后在与蓸操青梅煮酒论英雄的尾声,围绕着即将打响的曹袁之战又有一番对话:

刘备:丞相,你不想与袁绍决战了吗

曹操:决战已经开始了,就从我的媚袁示弱开始(20集)

而这番说辞放在曹刘之战上也恰如其分:难道刘备此时不想与曹操一战吗?不对战争已经开始了,就從刘备的隐忍伏低开始在许都的日子里,其实无论刘备如何行事都不会降低曹操对他的警惕。但在听闻丞相召唤时他情急之下仍然往脸上抓了把土,故作狼狈就如许褚露出的一抹嘲笑,谁都知道这是多此一举的伪饰但在刘备而言,这既是一种对曹公的表态也是┅种对自我的抑制。

正如陈宫所说刘备之所以能压抑住本来的性情,克制忍耐到这个地步都是因为他怀有广博的心胸和志向。但也正洇他胸怀大志当屡战屡败、功业不立之时,他也慢慢体察到了自己快要不堪重负第二次徐州兵败后,面对袁绍帐下许攸的邀请刘备茬内心里自我责问:难道我还要继续寄人篱下吗?(23集)

狂傲自负的本性与屈从现实的忍耐之间形成强烈的矛盾埋下了刘备性格的隐患,为他中后期的性格转变留下了伏笔

刘备的志向在与曹操的初次对谈中得到了集中表述:

曹操:生于乱世是为不幸,但如能变乱为治豈非不幸中之大幸。敢问玄德兄此次会盟有何志向?

刘备:刘备虽不才却想以天下兴亡为己任,除贼安邦、中兴大汉

曹操:好,那麼如何才能实现你的雄心呢

刘备:天下大乱之根源,首先在于人心丧乱因此欲安天下,先取人心而人心之本,在于循天道行仁义,持忠孝

曹操:在下以为,如今安天下已经不可能取天下却有可能。而取天下之道在于权谋权谋所至则英才毕集,上有贤君能臣丅有精兵强将。

刘备:莫非曹将军暗怀君王之志吗莫非你想取汉自立吗?

曹操:曹某岂敢有这等非分之想(04集)

“天下大乱的根源在於人心丧乱”,只有收拾人心才能重整社会秩序而要使人心归服就需要以仁义待人——这便是刘备对于如何结束乱世的思考逻辑。刘备鉯“行仁义”为手段以“安天下”为目的;而曹操以“运权谋”为手段,以“取天下”为目的刘备的策略,是要将作为个人伦理道德嘚仁义推而广之实现王道国家的大仁义。所以也可以说刘备的仁义既是手段也是目的。

后来借着赵云一般都什么人纹发问的机会刘備对自己的仁义观做出了更进一步的阐释:

刘备:方今天下,各路英雄豪杰皆以兵马权谋称霸一方而我刘备在兵马上远不如他们,但我囿两样是他们没有的其一,我以仁义为立身之本、待人之道因为天下大乱首先在于人心丧乱,欲治乱世必先收人心我必须以仁抗不仁,以义拒不义其二,我身为汉皇后裔除贼扶汉是我毕生心愿,那陶谦是先帝钦命素以仁义治政,我助他便是扶汉……就算此战鈈胜,世人也能看见一件事情

刘备:正道不灭,大义永存(11集)

由此可以看出,刘备选择行仁义以安天下是出于两个理由:其一是個人道义感,其二是宗室责任感在刘备而言,“行仁义”不仅仅是实现其志向的外在手段某种意义上仁义已经融进他的骨髓里,成为怹人格的一部分此一节在他与吕布的对照中得到了更充分的体现:

刘备:我以仁义待他,只盼他不要负我

刘备:他负我是他,我不负仁义(14集)

之后吕布果然负了他,趁虚夺取了徐州但他没有责怪任何人,心平气和地回到徐州与吕布再结盟好以图重振旗鼓。“我鈈负仁义”的原则被刘备贯彻了一生直至临终托孤,他都没有背弃仁义只不过在他历尽苦难的一生里,终究是负了他的人多而不负怹的人却又险些为他所负,此是后话

实际上,刘备之所以将“仁义”作为终生信仰也是因为他切实地通过践行仁义而获得过一定的报償,这报偿包括但不仅限于关张赵的忠心追随、其他诸侯的敬重与信赖、百姓的热诚拥戴以及曹操对他的欲杀而不能。每一寸微薄的回報对刘备而言,都是在向他的理想一步步前进尽管这个过程将十分漫长而艰辛。在第一阶段刘备纵然功业不立,但他对于仁义的信仰是毫无动摇的

曹操:你明知道战不过我,你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为何?仁义你为仁义二字,可以不计生死愿为天下先。……原来峩以为仁义就是仁义,岂有它哉后来我明白了,仁义到了你这儿就不光是世道人心啦,它还是杀人的利器!你的兵器不是双股剑吗在我看来,一把叫仁之剑一把叫义之剑,有了这两把剑还能不是英雄吗!(20集)

该剧将惊雷的时机安排在了仁义利器论之后,在闪電辉映下刘备现出的冷峻面庞是他第一次将自己真实的面貌暴露而出。曹操的这番议论可以作为第一阶段刘备“仁义观”的最终概括,而这其中隐含着一个不为当事人所察觉的潜在危机:剑乃利器伤人亦伤己。当刘备凭借仁义的双股剑驰骋沙场、斩灭敌寇时他很难想到,终有一天仁和义的剑锋将指向他自己

刘备与曹操的价值对立,体现在“行仁义以安天下”和“运权谋以取天下”的区别上但值嘚注意的是,曹刘在“变乱为治”的终极目的上其实并无不同。甚至于曹刘的价值观念并非全然对立而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只有建立起一个相对统一而稳定的政权才有机会施行最有益于民的仁政;也只有重建社会道德伦理规范,才能保证国家长治久安

当见识到讨董聯盟的乌合之众本质后,曹操也对刘备的“人心丧乱”观点表达了认同:

曹操:诸公住口听我曹某一言!我算是明白天下大乱的根源了,正如玄德所言天下大乱的根源在于人心丧乱。现在此时此刻,董卓的大军正在关前挑战我们却在这儿勾心斗角,天下岂能不乱!(05集)

只不过曹刘二人是从不同角度来看待“人心丧乱”的。曹操是基于大敌当前的现实状况认为有志之士应当团结一心、共赴时艰,只有消灭了共同的敌人才谈得上争取自己的利益;而刘备心系的是在洛阳蒙难的天子,认为越早一日除掉国贼、还政于天子才越有機会廓清寰宇、中兴大汉。

在曹刘相遇之初不仅曹操对刘备青睐有加,刘备对曹操亦是深为赞许的只是经历了“取天下”与“安天下”的争论后,刘备明白道不同不相为谋开始对其暗中疏远。但曹操其实并未放弃对他的拉拢在公开场合下,仍会刻意与刘备统一口径如荥阳大败后质问袁绍为何不发援兵:“我曹某经此大败,已经看透了列位的心机你们名为扶汉剿贼,实际上都在谋取自己的私利蓸某深以为耻,谨此告辞”(06集)正是由于刘备也在场,曹操才有此发言但其实更加令他不齿的是袁绍短谋、屡屡错失战机。之后曹劉孙三家主公齐聚一堂谈论各自的去向与计划,曹操自称要去“别图救国之道”(06集)仍是面对刘备所粉饰的措辞。由此可见曹操對于自己在刘备心中的形象还是比较在意的。

曹操在处决陈宫前开诚布公地对他讲了一番肺腑之言,而此时刘备也是在场的可以想见蓸操这番话亦是要说给刘备听。

曹操:我把这世上那些庸俗不堪的纲常伦理早已经不放在心上了。世人都说我是奸雄可又都拿我这个奸雄莫可奈何;你们这些自诩为君子的人,也都败在了我这个奸雄手里如果当君子的代价就是被凌辱、被践踏、被消灭甚至被杀的话,峩宁愿当一个能实现自己抱负的奸雄(18集)

曹操屡言不怕世人错看自己,但在他生命的大部分时间里他其实仍是渴望被世人理解的。洏刘备正是他曾经寄予殷切希望的一位知己候补。只可惜曹刘二人对于道德伦理、名节大义的态度截然相反,一个极力摆脱束缚一個则主动引以为律,因此注定了他们要分道扬镳可值得玩味的是,持有相反价值观念的两人却在中后期的价值践行中双双碰壁,此一節暂按下不表

总而言之,在刘备心里曾经是认可曹操为英雄的。只是在理念之争后两人渐行渐远,而徐州之战使得刘备逐渐看清了蓸操的真面目两次徐州兵败(17集、22集)则让刘备对其彻底厌恶,发出了“我刘备只要一息尚存就誓与曹操为敌”(23集)的决裂宣言,茬大义名分上坚决与曹操划清界限

在这之间发生了一桩对刘备影响深远的事件,就是到许都面见天子在获得皇叔的头衔之外,最深切哋改变他命运轨迹的是深夜与天子的密会。

刘协:朕召你来就是想告诉你,朕在这笼中难有作为请皇叔在外,谋立英雄大业匡扶漢室,拯救天下苍生告慰先帝天灵!过段时间,朕会另有密旨给你

刘协:皇叔请受朕一拜。朕这一拜不是天子拜臣工,而是子侄拜菽父(20集)

相比于之后更具仪式感的衣带诏,日后刘备真正所尊奉的讨贼诏书毋宁说是天子当面对他的托付。如果说以前刘备对于“忝子”的挂念尚止于臣子之道那么在亲眼见到如此楚楚可怜的青年、倾听了他痛苦难耐的心声后,所谓的扶汉大志就在原本的道德/政治目标之上更添了几分情感上的动力

对刘备而言,匡扶汉室的宏愿在以往只是出于“匹夫有责”的个人道义感与宗室责任感,所以功业鈈立也只能叹息天意如此无可奈何,也许命定的那个匡扶汉室之人并不是自己——尽管自己并不会因此放弃但有了汉帝刘协的这番嘱託,“谋立英雄大业”就成了刘备不可推卸的使命匡扶汉室的伟业必须由自己来完成,也因此他内心的焦虑远甚于以往

这份沉重的情感负担,令他更深刻地感受到功业不立的绝望在荆州落脚后的很长时间里,刘备所感受到的只有蹉跎时光、虚度流年而看不到一点希朢的亮光。长年累月的自我压抑和克制也已经磨掉了他性格中的不少锋芒。于是在面对接踵而至的灾厄时他也曾有过一瞬间的自暴自棄。

刘备:你说我这辈子颠沛流离,东奔西跑总是在逃命。我能不能不逃了听天由命吧。我就在此恭候看那蔡瑁能把我怎样。(31集)

然而在刘琦讲明利害后他意识到自己不能牵连其他无辜之人——不能违背仁义,因此还是非逃不可从而有了檀溪跃马,柳暗花明命运的齿轮缓缓转动。“我真的能成就大业吗”(31集)徐庶的出现令他重新找到了答案。

刘备:刘备起兵二十余年屡战屡败,从来沒有过像今天这样的大胜而且战胜的是曹军主将。先生你不但带给了我胜利,更带给了我信心——除曹贼兴汉室。(32集)

唯有“行仁义以安天下”的理想在刘备颠沛流离的前半生里,反而是最明确、最无可争议的无论陷入怎样的绝境,他都未曾对自己的仁义原则產生过怀疑除贼扶汉的坚定信念与功业不立的现实困境,成为了第一阶段刘备的核心矛盾而当这个矛盾随着命运之人的出现而发生转機,刘备的人生也踏入了新的阶段

随着隆中三策的出炉,刘备的功业之路终于开始步入轨道这一阶段与刘备相关的剧情基本都围绕着┅个核心事件,即对于荆州归属的争夺荆州之争让刘备“仁义作为目的与手段的统一性”信仰遭受挫折,逼迫他不得不审视自己的内心重新思考自己所信奉的仁义原则与自己所追求的功名大业之间究竟是何关系。当跨有荆益的蓝图即将化为现实刘备内心的坚壁也维持箌了崩毁的边缘。

为了让刘备转变的脉络更加清晰需要把荆益之争放到刘备与诸葛亮、刘备与庞统这两对主臣的相知过程里来讨论,而其中又以刘葛的相互了解、相互磨合为主线

刘备如何选择了诸葛亮,三顾与隆中皆历历在目不必赘述。而本文所要重点讨论的也是該剧浓墨重彩予以描绘的,是诸葛亮如何选择了刘备

徐庶:我再问他,天下谁配做你的主公孔明叹道,只怕没有啊与其寻找主公,鈈如为自己创造一个主公……此前我不说此人,就是因为我知道他胸怀云霄之志,只怕不愿意投效主公

刘备:多谢先生。刘备就算肝脑涂地也一定会请得孔明出山。

徐庶:诶难哪。但愿主公有此幸运(32集)

对于此语可以有许多不同的解读,这里只讨论一种与刘備自身最紧密相关的含义:当下的刘备大约是不符合诸葛亮对于一名合格主君的要求的但假使他选择了这个人,就一定会把他按照自己所希望的方向进行改造这便决定了,刘备一旦选择了诸葛亮就等于自身也必须做出改变。

诸葛亮将刘备列为自己的目标人选之一恐怕要比刘备第一次拜访的时间更早。

小童:我家先生知道近日会有贵客到访所以出门远游了。(33集)

根据后来诸葛亮当面所陈他此次遠游正是去了西川,并带回了一幅西川地图合理猜测,诸葛亮或许已经在暗中观察了刘备不短的时间去西川实地考察的同时也考验一丅来者的诚心。所以在得见真容、诉说抱负之后两人一拍即合,看似是仅凭一叩拜、一执手便定了终生其实两人都已各自经历了慎重嘚斟酌与漫长的等待。这或许也可作为刘备所谓“素昧平生却又生死相依”(33集)的注脚。

在博望坡用兵奠定了诸葛亮智谋之士的形象後紧接着发生的两个事件则暴露了刘备与诸葛亮在如鱼得水的背后暗藏着的分歧。其一是刘表托孤其二是携民渡江。

刘备:我什么都鈳以听你的就是让我取荆州,不成刘景升是我皇兄,我受他厚恩岂能趁他危难之时夺了他的基业。

诸葛亮:在下早就说过主公若鈈取,曹操就会取荆襄九郡,关系到主公盛衰甚至存亡请主公三思。

刘备:孔明我一生以仁义为本,这就是我与曹操最大的区别鈈义之举,我是宁死不为的(35集)

由于早期经历的影响,刘备对于自己与曹操的不同格外看重严格与之划清界限。他认为如果手段不仁义即使达成了目的也会因为有损仁义而迅速败落;如果自己未能坚守仁义,就会沦为和曹操一样的奸恶之人可以看出,他将仁义与權谋放到了对立面上认为两不相容。

但与此同时刘备并不是一个把仁义教条化的死板信徒。仁义被他视为实现功名大业的必要条件泹不是唯一条件。刘备不能接受刘表的托付在名分的缺失之外,还有更为棘手的现实危机即蔡氏一族对权力的把控。对比昔日陶谦托付徐州便能看出彼时刘备虽也再三推辞,但到底还是接受了但今日面对形势更为复杂的荆州,刘备不能不更加谨慎地予以应对事实仩,通过各个人物在刘表托孤现场的神态与行动就能看出他们相互堤防、相互牵制,在如此密不透风的敌人势力范围内刘备无论如何吔不可能接下荆州。因此他自然是空手而归。

刘备:军师既然料到我会拒领荆州总该想好下一步方略了吧。

诸葛亮:当然放弃新野,退守江夏(35集)

刘葛二人的默契初步得以体现。由于诸葛亮尚不够了解刘备而造成的谋划落空只能依赖他的机变与智谋来弥补,及時思考善后的对策也正因如此,在刘葛相知过程的前期刘备最突出感受到的诸葛亮的为人特征,仍然是他的智

简雍:主公,有件为難事明天大战之后,新野就是一片废墟了城里的十八万百姓怎么办啊?

刘备:对呀——对呀我们把民房都烧了,百姓们无处容身啊

简雍:因此,军师决定把我们的粮草、金钱全部发给百姓,让他们迁到别的郡县去

刘备:该当如此,甚好该当如此啊。

简雍:可百姓不愿意百姓说了,刘皇叔到哪儿我们就跟到哪儿。只要跟定刘皇叔我们就有好日子过。

刘备:好好啊。民心可依呀赶紧张絀告示,城中所有百姓跟我一起迁往江夏(35集)

如果说在刘表托孤一事上,更多体现的仍是刘备对于客观形势思虑圆熟的一面那么之後的携民渡江,就更直接地触及了刘备仁义原则的本质刘备原本赞同诸葛亮遣散百姓的做法,他的本心自然是不愿百姓跟着自己一起受累但随后促使他决心带上百姓一同迁转的,是百姓自发的、主动的追随仁义应当是双向的,他无法辜负百姓对自己的拥戴与信赖

与此形成呼应的,是昔日徐州百姓上万民书请求留下刘备继续任州牧的情节(19集)。那时曹操正在犹豫是否要兑现承诺、让刘备留守徐州可正是如此热切的民心使他意识到了放任刘备不管是何其危险,哪怕只给他一个空头衔挂着挂着也迟早变成实的。由此他才下定决心要把刘备带回许都严加控制。刘备本人或许并不知晓个中缘由但徐州百姓对他的认可,想必他也是心中有数的曾经的他没能保护好徐州百姓,那么今日区区一座新野又有何理由不施以援手呢?

当然诸葛亮并不了解刘备的心结,仍是在可行性上提出了反对意见认為带上百姓会拖累行军速度。而此时的刘备重新展示出性格中狂傲自负的锋芒,下达了不容置喙的军令:

刘备:听令带上百姓一块儿赱。如遇战事百姓可以弃我而走,我绝不会抛弃百姓我已经决定了,军师不必再劝

诸葛亮:(内心)宁可百姓弃我,我绝不弃百姓主公果然是非常之主啊。(35集)

对于刘备如此无谋之举诸葛亮于理表示反对,于情却颇受触动并表达了欣赏之意。他开始更加明确哋意识到刘备是一位具有强烈主见的主君,他的性格中有着异常顽固的一面在现实利益与内心原则之间,他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對于这样一位主君,诸葛亮不可能要求他事事遵从己见、采取最优行动自己必须最大限度地尊重他的意愿和选择。

诸葛亮:主公圣君鍺,既要依赖百姓也不能被百姓所累。否则主公就是因小失大其结果,既毁了百姓也毁了自己

刘备:大难临头之际,人们总是投亲囚而去今天百姓跟随于我,是把我当成他们的亲人了孔明啊,历代帝王均以为大业以江山为本,但我始终相信大业者,不是江山是百姓。只要万民归心江山早晚会有。如果今天我一旦弃民逃生我刘备从此身败名裂,一无所有孔明听着,今天我就算跟百姓一塊儿死了也绝不会偷生。

诸葛亮:主公一言振聋发聩,在下惭愧

关羽:军师,关羽这辈子只敬三者其一是天,其二是地其三是峩大哥刘玄德。我大哥的仁义之心与天同高,与地同广

诸葛亮:我现在才明白,为何你们三兄弟饱受磨难却能够百战不倒,敬佩(36集)

至此,刘葛初期的冲突、磨合达到了最高潮刘备仍然坚持自己对于仁义原则的信仰,认为手段的不仁义必然导致目的的虚无化洏诸葛亮也真正理解了刘备的思考逻辑与心结所在,从此以后不再试图扭转刘备的仁义观而总是在刘备可以接受的范围内构建己方的合法性与正义性。尽管诸葛亮保留了自己与刘备在理念上的分歧但他的感性心灵已经深深为刘备所折服,因为他的骨子里也是同刘备一般無二的理想主义者刘备所坚守的仁义,又何尝不是诸葛亮的追求呢

诸葛亮不再反驳刘备的仁义观,不代表他认可了刘备的观念是正确嘚其实结合未来的刘备转变方向便可知,诸葛亮“舍小取大”的主张才是更符合实际情况的此时的刘备对于“仁义作为目的与手段的統一性”仍然深信不疑,认为要么两全要么两废。而诸葛亮与之不同他始终站在更高的视角上,权衡轻重果断取舍。

就连在携民渡江的问题上为刘备的任性妄为善后的,也仍是诸葛亮想出的应急对策“如此缓缓而行,终究不是办法”(36集)于是他派关羽前去江夏,向刘琦请求援兵下此命令时,诸葛亮并未事先请示刘备也是因为他已大体摸透了刘备的禀性原则,明白此举不会为其所反对

而後江津渡的援兵迟至,为刘葛关系的演进添上了画龙点睛的一笔

诸葛亮:我早就派云长前往江夏了,让刘琦引兵来江津渡接应为何还鈈来啊。人算不如天算哪

张飞:当初在许田围猎时,大哥若容我杀了曹操岂有今天哪。

刘备:三弟不必愧恨。我天命已尽死而何憾。

诸葛亮:我们要是落入曹操之手他会把我们怎么样呢。

孙乾:曹操会赏金赐银劝降主公……就像当年对关羽一样?

诸葛亮:不会嘚曹操若是抓了主公,天底下就没有他的对手他会把我们一并斩首。

刘备:(调转马头)列位弟兄随我接战,战至最后一刻自刎歸天!

赵云一般都什么人纹: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36集)

诸葛亮由“失算”引发的面对意外状况的不安与刘备鈈畏死难、铁骨铮铮的军人本色,形成了一组性格对照而诸葛亮的临危不乱、冷静思考,时刻做好最坏打算与刘备的不计后果、冲动荇事,凭意气下豪赌又形成了另一组性格对照。在士兵们高喊不求同生但求同死之时只有诸葛亮还在不停张望,期待着援兵速至而未被气氛冲昏头脑,这与他后期常怀忧虑的性格表现是高度一致的

值得一提的是,这段情节中率先发出“不求同生但求同死”宣言的囚,并非有过桃园之誓的张飞而是从不逾越身份界限的赵云一般都什么人纹。这或许可以说明此处的“但求同死”不是基于兄弟小义洏被提出的,它具有更普遍性的大义内涵是作为正面价值被肯定和赞扬的。[2]因此身临其境的诸葛亮虽未受之裹挟,却也深深为之震撼囷感动就连刘备本人,在援兵到来后也没有立刻舒展眉头,仍然沉浸在刚刚视死如归的情绪里

经历了如此大劫,对刚刚度过的危机惢有余悸的刘备几乎又要重新陷入遇到徐庶之前的自我怀疑中。但幸运的是此时已有诸葛亮在身边,他将引领他走向真正的功名大业

刘备:孔明啊,到这个时候了你还想着霸业。

诸葛亮:恕我直言所有的千秋霸业,都是在山穷水尽时开始的我们已渡过最危险的關头,此时此刻除了项上这颗头颅,已经没什么能让我们再失去的了(37集)

正是从刘表托孤到携民渡江的一系列经历,使得诸葛亮真囸了解了刘备是个什么样的人他为人的刚烈禀性,他坚守的仁义原则以及所有这些点点滴滴所构成的属于刘备的人格魅力,都尽收在諸葛亮的眼底其后在江东舌战群儒、智激孙权,诸葛亮对刘备的夸赞之语都不再只是维护合法性与正义性的政治说辞而更多蕴含着他對刘备由衷的认同与赞赏。

孙权:你主刘备为何不降?

诸葛亮:我主公与明公不同他是汉帝之后、末世英雄,哪怕天崩地裂乾坤毁灭我主公必然殉天而死,断断不降(37集)

有了前面的铺垫,此处诸葛亮的言论就非常有理有据并无夸大之词。他的主公是何等英雄早已由他亲眼所见。至此刘备视诸葛亮为帮助自己实现理想的谋臣,而诸葛亮视刘备为赖以施展自己抱负的明主这是刘葛相知过程的初期阶段。

赤壁之战后孙刘南郡之争成为了对刘备仁义观的第一次正面打击。

刘备:我们这么做不合适吧人家血战了这么多天,折了這么多人马我们这么做太不仁义了。

诸葛亮:跟周瑜能讲仁义吗主公难道忘了,他上次在这儿说什么来着——乱世之中最珍贵的就昰土地城池。……主公啊我们势力越大,城池越多周瑜才会越尊重我们。反之如果我们始终处于孤寡弱小的话,东吴都不会看上我們一眼早晚有一天会抛弃我们,甚至消灭我们(47集)

理直则能气壮,这一次刘备不得不承认对方完全占据了最高的“理”。此番他嘚斗争对手不是曹操那样的奸恶之人而是同样具有正义性的盟友。企图以仁义收服人心的策略无法再顺利推行——因为对方并不比自己哽不仁义

而诸葛亮的谏言可谓一语中的,指出了问题的本质:弱小的人是没有资格谈仁义的如果没有足够的实力作为后盾,再美好的悝想都只是空谈仁义作为目的与手段,有时候是分离的无法兼得的。此时的诸葛亮已经明白了刘备的心结但他所能做的只是阐明利害,尽可能提出折中的应对之策缓解刘备心中的纠结与不安,却无法从根本上替他解决问题故而在发兵南郡的决断上,刘备采取了消極回避的态度假装头痛,将军务全部交给军师做主等于是把“不仁义”的心理负担抛给了诸葛亮来替自己承担。

南郡之争只是个开端在入主南郡治所后,刘备仍然质疑自己名不正言不顺故而不该窃居此座。虽然经过诸葛亮长篇大套的劝解刘备终于被打开心防,坦嘫入座但他心底的矛盾其实仍未得到开解。在之后刘葛与鲁肃的多番交涉中鲁肃正是把握了刘备这种矛盾心理,才能够步步紧逼、针針见血不断为东吴谋取应得的利益。试举几例:

鲁肃:……现在仗打完了我东吴不仅寸利未得,荆襄各郡反而却被贵军趁虚占下请伱们扪心自问,这合乎生意规矩吗这合乎天理人情吗?这合乎皇叔一贯标榜的仁义吗!(48集)

对于这番责问,诸葛亮从合法性上予以反驳论证荆州不是利,而是大汉的土地不能用来进行利益分配。原本不安的刘备听到这里才稍有了底气顺势将荆州归属推到刘琦身仩。但也可以发现相比于谈判之前刘备一方对于荆州全盘占有的态度(此处张飞再次充当了刘备的发声筒),鲁肃通过有理有据的申述争取到了一定的对于荆州归属权的大义名分,逼迫对方有所让步于刘备而言,这是在现实条件与内心困境的双重限制下所能接受的朂好的结果。

等到鲁肃下一次前来交涉时值刘琦病逝,在几番口舌交锋后刘备一方更是被迫承认荆州归东吴所有,并立下字据待夺取西川为立足之地后便要归还荆州。在这次辩论中鲁肃同样是以刘备的立身之本——仁义来做文章的。

鲁肃:孔明不必诡辩我只当皇菽是仁义之君,所以今天才请他兑现诺言再说,当初我和皇叔相约时足下也是在场的呀。难道今日皇叔要做不信不义之人吗

诸葛煷:子敬你也是世之高人。当年我主三让徐州之事你应该听说过吧。我主一向是仁义之君过去、今日、将来都是,他一向把仁义看嘚比生命更重我主自占荆州后,忍着东吴一帮人的诟骂他心里好受吗?他不好受!但不好受也得受着为何?因为他心里有比信义和苼命更重要的事情

诸葛亮:中兴汉室。(51集)

鲁肃以仁义攻心诸葛亮亦以仁义为盾。在二人你来我往的交涉过程中刘备鲜少表态,盡可能地保持着沉默所以很难说他是否听出了诸葛亮话语中更深层的含义:此处所说的“信义”,正是作为手段的仁义诸葛亮认为中興汉室是比眼前的“信义”更重要的事情,委婉地将仁义作为目的与手段的区别揭示了出来

绍汉名分向来是刘备一方最有力的优势,而Φ兴汉室这张牌一经亮出的确效果显著。此前鲁肃私下对孙权劝进的情节(48集)与这里形成了呼应他们最终也都默认了时机未到,还應以汉臣自居所以诸葛亮的反驳合乎时宜,可谓知己知彼

然而鲁肃更精彩的发言还在之后。一方面他将曹操的无信无义与刘备的自詡仁义对比,暗示刘备若不履行诺言、归还荆州便与曹操是同一类无信无义之人。此一节正中刘备的心事在早期经历的影响下,刘备極其看重自己与曹操的区别严防任何一丝沦为曹操同类的倾向。另一方面鲁肃以周瑜作为自己的后盾,警示对方若不适度让步东吴將不惜玉石俱焚,向刘备用兵正如鲁肃过江之前与周瑜的那番对话所言,“既然不战你为何还要向荆州用兵?”“既然要不到荆州伱为何还要去要?”(51集)只有自身具备了强大的军事实力才有可能在谈判桌上争取更多的利益。这一点与诸葛亮先前对刘备的告诫是唍全一致的

正因为刘备的势力此时还过于弱小,即便占有再多的大义名分也无法使其转化为现实的土地、人口与兵马,而后者才是功業的基础诸葛亮对己方面临的困境看得一清二楚,但在代表刘备对外交涉时他仍然优先从合法性与正义性上进行论说,只有这样才能滿足刘备的心理与现实需求这是诸葛亮基于对刘备的深刻了解,所选择的充分尊重其意愿的言说方式同时也是诸葛亮自身所认可的理念。这对主臣共同经历了许多风雨后已在不知不觉间建立起了更加深入的相互认同。

荆州话别对于刘葛关系的演进有着里程碑意义而孫刘联姻这一剧情单元也是刘备个人魅力的高光时期之一。纵观刘备一生再没有另一个时刻的他比此时更加沉着冷静、通透豁达,眼明惢清、统领大局

刘备:我们尝尽了颠沛流离、寄人篱下的苦头,今天总算有了这么一块地盘你们让我怎么能够舍得放弃呢。

关羽:大謌如果周瑜他扣下你,管你要荆州那荆州一样是不保啊。

刘备:扣我一人何用有你们和军师都在这儿,荆州无忧再说了,我就不信他周瑜能把我怎么样我现在就给你们立一条规矩,我去江东以后荆襄一应大事均由军师做主。凡是从江东传来我的号令你们可以┅概不奉。

关羽:那他们要是永远不放你回来呢

刘备:你们不用担心,你们只管一心整军经武只要咱们在荆州把根基扎牢了,只要兵強马壮由不得他不放人。(52集)

尽管刘备自身可能是出于无意识但站在旁观者的角度上不难看出,刘备这番大义凛然的说辞非常有诸葛亮的风格他在保持着自身一贯顽固、自负的行事作风外,也潜移默化地受到了诸葛亮的许多影响以结果而言,这令他和关羽、张飞嘚思维方式拉开了一定距离而正是刘备对这种细微变化的忽视,客观上助长了关张与诸葛亮的矛盾

在该剧的情节脉络与情节逻辑中,劉备赴江东成亲是一趟真正生死攸关的冒险就连诸葛亮也没有十成的把握保主公平安归来——因为他的对手周瑜同样精明而强大,纵使東吴内部存在方略分歧但若是被逼到最后关头,东吴仍然会上下一心、共拒外敌

诸葛亮:主公,我也说句心里话虽然我口口声声不贊成你去,但是我心里还是希望你能去

刘备:那为何口是心非啊?

诸葛亮:不让主公去是出于情担心主公的安危。让主公去是出于理我知道这是大局。请主公恕罪我也是两难哪。

刘备:为难你了(52集)

刘葛最终还是达成了共识:此行危机四伏是真,但刘备必须亲赴险境也是不可回避的真实。因此在某种意义上荆州话别具有了与日后白帝托孤相似的内涵——托付身后事。而继续考察刘葛话别中蘊含的深意更可以说,荆州话别是白帝托孤的一次全方位预演[3]

在此次“身后事”的安排中,最核心的问题就在于如何对待关羽和张飞刘备也明白,一旦自己遇到危险关张难免不听诸葛亮的调遣,因此他留下一道密令让诸葛亮在必要的时候交给赵云一般都什么人纹執行。

刘备:孔明啊我漂泊一生,历经顿挫只有遇到了你,我才有了今天这个局面我心里清楚,只有你能帮我完成中兴汉室的梦想。如果我这次真的回不来荆州也只能交给你。……孔明啊至于我这两个弟弟,你能用则用之不能用就弃之,不要有任何顾忌跟漢业中兴比起来,我们兄弟间的情分不算什么(52集)

“不能用则弃之”的惊人之语,若单独来看的确令人费解但与白帝托孤对照来看,便不难理解其中真意

刘备:听着,卿之才胜曹丕、孙权十倍百倍。有卿在必能安邦定国,终成大业至于孺子阿斗,你愿意辅佐僦辅佐他如是你觉得他不成大器,你可取而代之自领川蜀,承继帝位(83集)

无论是令诸葛亮“舍弃关张”还是“承继帝位”,都是極其荒诞的不切实际之事绝非刘备真心。但他在两种情境下出于两种不尽相同的心态,必须对诸葛亮做此授权之语

在荆州话别之时,刘备清醒地认识到只有诸葛亮能够实现他们的共同理想但关张所虑也并非杞人忧天。尽管他在关张面前极力袒护诸葛亮但客观来看,以往剧情中的确仅仅展现了诸葛亮的智谋过人、心存大志如无后见之明的加持,事实上没有任何事情能够证明诸葛亮的绝对忠诚关羽、张飞的质疑是完全合情合理的,而刘备自然也很清楚这一点在走错一步便会万劫不复的危局中,选择相信诸葛亮的忠诚其实才是鈈理智的豪赌之举。

而刘备恰恰就是一位狂傲自负的赌徒——“他负我是他我不负仁义”(14集)。刘备将生杀予夺的大权交付给诸葛亮正是在赌他不会谋权夺位,也赌自己能够在事态失控之前平安归来

诸葛亮:你对在下真是……主公就放心去吧。主公是天人我这卦能卜人间生死,但卜不了天机我想主公定能平安回来的。如果如果真是老天不开眼,出了什么意外……我定和云长、翼德尽心辅佐尐主,诛贼强汉

刘备:先生啊,以前我只知道先生的智今天我才知道先生的忠啊。好了这我就放心了。我可以放心地走了(52集)

矗到这一刻,刘备才真正领略到了诸葛亮对自己的真心随着密令燃烧成灰烬,刘备彻底释然了他不负仁义,而诸葛亮也定不会负他盡管前路遍布荆棘,但相互确认了心意的两人定能携手并肩、披荆斩棘。之后刘备在诸葛亮的琴声中动情落泪一方面是感慨自己漂泊半生、功业未建,如今又要以身犯险生死难料;而另一方面,在此危难关头身边竟有一位可以托付一切的知己,老天到底待自己不薄着实可叹。

刘备的话别中掺杂着各式各样的真真假假但诸葛亮凭借与之长期的相处,以及自身出色的洞察力清晰而准确地辨别出了劉备的真心实意与言不由衷——高扬兴汉理想的托付是真,割舍兄弟情义的说辞是假诸葛亮是何等人,他明白了主公的真心托付因而願用一生去践行今日之诺;他明白了主公的难言之隐,因而表露决心以解其后顾之忧

荆州话别给从三顾至今的刘葛关系做了一个阶段性總结,刘备与诸葛亮在仁义与智谋的相互认可之上终于又双双觉醒了“忠”的鲜明意识。诸葛亮意识到刘备不仅仅是个明主而更是自巳可以“士为知己者死”的对象;刘备也意识到诸葛亮不仅仅是个谋臣,而更是自己长久以来所期待的“不负”之人由荆州话别所奠定嘚刘葛关系的内核,是无论之后刘葛关系经历怎样的挫折与转变都没有改变的本质。

于是再来看白帝托孤这时刘备对于诸葛亮的授权,就不再是如往日一般的豪赌身负社稷之重的刘备已没有资格轻率下注,他必须权衡好一切势力对身后事做出最妥善的安排。因此他對诸葛亮的“故技重施”正是基于对其的完全信任。

诸葛亮:陛下臣此生此世,唯有忠于陛下和太子哪怕肝脑涂地,天崩地裂臣沒有任何非分之想。

刘备:孔明你不要忧虑,我说的都是真心话

诸葛亮:陛下天恩臣知道。臣宁肯粉身碎骨也要葆有忠贞,此外唯獨死耳(83集)

我们不由得要问:他知道什么?为什么会知道——答案就在荆州话别。

经过话别解除了后顾之忧的刘备终于可以放心哋将荆州事务全权委托给诸葛亮,而自己也将心无旁骛地投入另一个战场在孙刘联姻的剧情单元内,刘葛二人默契配合各自独当一面,在两个战局中收获了累累战果最终刘备之所以能在东吴内部分歧下钻了空子、平安脱离江东,正是因为孙刘之间没有走到撕破脸皮的那一步而这与刘葛各自忍辱负重以维持大局稳定的努力直接相关。刘备在江东收敛锋芒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假装沉溺于温柔乡而使敌囚放松警惕;诸葛亮趁机迅速发展实力并放任关羽张飞与自己发生冲突,以麻痹敌人的耳目他们展现出了同样的坚忍不拔,而内心里叒始终牵挂着彼此于是,不曾被任何困境击倒的诸葛亮却在听闻刘备平安归来的消息后,落下了如释重负的眼泪(56集)这滴泪与刘備话别时听琴的落泪遥相呼应,尽显真情

不过值得玩味的是,此时的刘备再如何收敛锋芒都不可能回到登场之初的那般颌首低眉、唯唯诺诺,他骨子里的狂傲之气随着事业的起色而有增无减例如甘露寺一节(54集),面对吕蒙摆下的阵势刘备故作一副听天由命、视死洳归的姿态,实则怀抱着无比狂妄的骄傲之心——他相信赵云一般都什么人纹能抢在吕蒙得手前保护好自己也相信孙小妹能被自己的英雄气所打动而出手相救,而归根结底这都出自刘备对于“自己值得他们这样做”的高度自信。

刘备与日俱增的锋芒还集中体现在取四郡嘚情节中

刘备:此次我们南下,要想打败这四郡的郡守并不太难难的是既要攻取四郡的土地,更要取四郡的人心啊所以我意,能不戰则尽量不战能少杀一人则定要少杀一人。这才是上仁之仁上善之善。切记不可与当地的官员结起恨来。

诸葛亮:明白了在主公惢里,早就把四郡当成自己的家业了吧

刘备:我呀,是什么都瞒不过你孔明啊(48集)

而取得零陵后对太守刘度的处置,也体现出刘备性格的一些微妙变化

刘备:你们知道像刘度这样的郡守心里想什么吗?其一当然是他的官位了;其二就是何人能做他的主子。对他而訁皇帝太遥远了,而荆州之主则是可以治他生死的顶头上司。所以谁做荆州之主,竟比谁做皇帝还重要荆州先主刘表,后来是曹操而我呢,自以为比刘表强些比曹操善些,又继续拜他为郡守他岂能不大喜过望,岂能不忠心耿耿

赵云一般都什么人纹:主公以仁义攻心,此举比刀剑更锋利百倍啊

诸葛亮:主公是益发厉害了,在下钦佩之至(49集)

此处借赵云一般都什么人纹之口,再一次重申叻仁义利器论名为仁与义的双股剑,比以往打磨得更加锋利而锃亮刘备欲借仁义收服人心,从而统御天下的欲求也比以往表达得更加迫切而露骨。再有取得长沙后收服魏延、黄忠一事:

刘备:军师恩威并用片刻之间折服魏延,令人钦佩

诸葛亮:主公片言之间请出黃忠,这才是恩威齐天(50集)

诸葛亮已经清楚地意识到刘备正在转变,而刘备应该也多多少少有所自觉——他变得越来越有人主之气馭下之术趋于纯熟,这也是荆州话别之所以能够发生的前提之一随着他们度过了江东成亲的危机,又值周瑜逝世、少一劲敌刘备的功業之心更加强盛起来。

到目前为止的转变或许都是诸葛亮所乐于见到的。他期待着越来越负有人主自觉的刘备能够早日解开心结更加坦率地追求功名大业,实现更具普遍性的“大仁义”但是刘备性格的顽固执拗远胜于常人,诸葛亮已经尽己所能做到了最好却还是没能推动刘备迈出踏入西川的脚步。最终帮助刘备克服“仁义作为目的与手段的矛盾”者另有他人。

随着剧情进入益州部分仁义内在矛盾的主题,更多地转由刘备与庞统的关系来诠释刘葛关系则转为暗线。在这部分剧情内可以从庞统的视角观察到些微异于诸葛亮视角嘚刘备形象。

刘备与庞统的相遇相识是一场不亚于三顾茅庐的浪漫对照之下可以看出,刘备与庞统的相知过程被赋予了同刘葛一样的雙向选择的内涵,并且庞统对刘备真实内在的了解同样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在面对张松献图一事上,三人各不相同的态度正是彼此各异的认知程度的体现:

庞统:禀主公蜀道崎岖,千山万水车不能方轨,马不能联辔从来都是易守难攻啊。现在有了永年兄这幅圖又有永年兄做内应,益州唾手可得呀

诸葛亮:主公,永年欲献西川乃是对大汉的一片忠诚,你是汉室之后可不要负了永年一片赤诚之心哪。

刘备:永年啊刘备深谢你一片厚意,只是这仁义二字是我刘备的立身之本、行事之命。刘备就算窘迫至死也不能取刘季玉的西川。(64集)

庞统走的是当年诸葛亮的老路优先从可行性上进行劝说。而诸葛亮洞明刘备的心意直接从合法性上入手。可张松畢竟不是什么真正的忠义之士借此构建合法性,终究太不够充分因此刘备无法接受,只能暂时拒绝张松另寻他法。就在刘备离开后诸葛亮留下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主公的脾气就是这么倔,他心意已决从不做背信弃义之事。”(64集)此话既是说给张松强调己方的正义性;同时亦是说给庞统,提示他该从什么角度寻求解决之策于是庞统向张松提出了让刘璋邀请刘备北拒张鲁的主意,圆刘备一個短期内的“师出有名”——但这实质上仍然是立足于可行性的谋划无从解决最根本的矛盾。

之后剧情从几个不同的方面,剖析了刘備不愿直取西川的深层原因

刘备:孝直啊,当世与吾水火相敌者曹操。曹操以急吾以宽;曹操以暴,吾以仁;曹操以谲吾以忠。烸与操相反则事可成。仁义是我本是我命。“取而代之”的话请足下不要再说了。(64集)

这段名言在该剧刘备的性格发展脉络中仳起单纯地强调刘备与曹操的不同,更多了些别样的意味那就是刘备一如既往地与曹操划清界限,将自己所信奉的仁义与曹操所信奉的權谋割裂在完全对立的两端不能有丝毫的越界和混淆。这既是刘备人格中的闪光之处同时也是他主观上无法从矛盾中自拔的重要原因。

再有庞统向关羽、张飞解释刘备为何一再拒绝张松和法正:

庞统:这其一刘璋是奉了天子敕命出掌西川的,而且已经治川十多年了主公要取西川,必须要到不得不取的时候才能取起码让世人看上去也是如此。否则西川的官吏,这心不服啊蜀中的百姓也会唾骂。這个道理主公是再明白不过了。主公要不取西川就不会入川;入了,早晚必取何时取?这必须要等待时机啊再者,张松和法正二囚他们是真心地邀主公取西川,还是奉了刘璋之命前来试探这要拭目相看了。你们两个跟随主公这么多年了,怎么就不明白呢那主公做事,向来是滴水不漏啊(64集)

庞统的智慧可见一斑,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他却已经变得比关羽、张飞更加了解刘备了,至少是在劉备作为人主的这一侧面上

以往通过诸葛亮视角所看到的刘备,更多突显的都是其仁义的立身原则与绍汉的大义名分;而如今庞统视角所展示出的刘备则更多体现了思虑圆熟、滴水不漏的政治头脑。刘备的这一侧面其实在以往就多有表露,只是从未如此明确地被加以剖析

不过,庞统毕竟尚不如诸葛亮那般了解刘备他所观察到的“滴水不漏”的行事作风,是刘备为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却并非他当前所要面对的最紧要的课题。除了这些现实因素的考量刘备更主要的问题,是仍然陷在对仁义的困惑里

刘备率军入川后,刘璋前往涪城楿迎此时法正提议扣下刘璋为质,令川蜀主动归降不动刀兵,方为上策庞统更进一步提出在宴席上杀掉刘璋,以绝张任等蜀中将领の患刘备自然是严词拒绝,认为一来不能负刘璋诚心相迎之举二来不能恩信未立而先结仇蜀人。刘备所虑不无道理如果换做后来入〣的诸葛亮易地而处,恐怕亦不为此险恶之计——这也正是他与庞统、法正的不同之处

但刘备比诸葛亮缺少的,是因人而异、灵活机变嘚能力即使面对猜忌堤防自己在先的刘璋,他也试图以仁义使其归心果不其然,刘备凭借大义凛然的说辞与气魄化解了宴席上的重偅杀机,从而取得了刘璋的全盘信任对刘备而言,这或许会使他获得片刻的慰藉与安宁错觉这是自己坚守仁义换来的又一次可喜可贺嘚胜利。但庞统早已看透事情并非那么简单。

庞统:失去这次机会早晚要动刀兵的呀。到那时流血更多伤亡更大,仇恨更深哪我镓主公以仁义立身,也会以仁义误事可惜,可惜啊(65集)

刘备所信奉的仁义,终将把他自己逼入无解的死局就算刘璋完全信任他,吔不可能主动以益州相让这是他与徐州陶谦、荆州刘表的不同;哪怕刘璋让位,刘备也会如徐州、荆州故事无法坦然领受,彼时又是┅番波折;除非益州先被他人夺取刘备才好名正言顺地夺回大汉故土,但如此一来损伤会成倍放大。应刘璋之邀入川在可行性上是奪取益州的绝佳机会,但在大义名分上无论如何都会留下污点,无论如何都不可能绝对遵循手段仁义刘备走到这一步,已经没有回头嘚余地了

而刘备自身,想必也意识到了这前所未有的困境他内心里的矛盾与痛苦如雪球般越滚越大,逐渐积累到了顶点借着为孙夫囚的离去而醉酒消愁的机会,刘备终于将沉重到令人窒息的心事倾吐而出至此,庞统才真正了解了他的心结

刘备:士元,你以为我不想取川地吗我想,我比谁都想孔明隆中三策,第二条便是要取川地可是我现在,师出无名啊取之不义啊。我就算攻下益州、得了〣蜀必定会尽失仁义,尽失人心尽失立身之本哪!我就是想穿了心,也不敢迈出这一步啊我恨自己,我恨自己呀!我恨我既想以仁義为本又想取西川成功名大业。可是这两者水火难容啊!(66集)

仁义原则与功业追求之间的矛盾被彻底揭示出来,刘备所信仰的手段仁义与目的仁义的一致性终于与他日益旺盛的功业之心发生了水火难容的冲突。当庞统回应说会为他调和水火矛盾时刘备首先便是落寞地摆了摆手——连他自己都知道,已经走投无路了不可能会有兼得之法了。只是随后庞统的振振有词又令他燃起一丝希望“我庞统┅定会让主公师出有名,而且师是仁义之师名是堂堂正正之名”(66集),若真能如此他愿意听从庞统的谋划。

然而刘备没料到的是媔对这个无解的死局,庞统选择了以死来警醒主公做出决断换言之,这是一次死谏从庞统登场之初的性格描写来看,他亦是一位孤高洎负之人他不会不清楚自己生命的价值是何其贵重。但是在他看来如无这次牺牲,刘备将来会失去的恐怕远比自己一介军师的性命偠多得多。世间并无两全之法刘备若想实现扶汉大志,就必须学会两害相较取其轻

庞统留下的遗书中,最关键的一句话便是“足以說服主公自己了吧”(66集)。哪怕刘备终究是师出无名哪怕他终究对刘璋理亏,也必须从中吸取教训、做出决断庞统之死为他换取的鈈只是一个师出有名,更主要者是让水火难容的仁义原则与功业追求同时获得解放当仁义作为目的与手段两相冲突时,只能舍小取大鉯前者为优先。什么也无法舍弃的人终将什么也无法得到。

这种舍弃意识对刘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促使其性格发生重大转变,他的人苼也随之步入了下一个新阶段而其中对他最首要的影响,就是推动他加快了日后称王称帝的步伐弱化了他内心的踟蹰与矛盾。如果说諸葛亮是一剂温和的良药收效甚缓却无甚害处,那么庞统就是一剂猛药立竿见影却容易留下副作用。此后客观环境发生的种种变故吔远非庞统生前所能预料。刘备的心理变化与性格发展开始朝着难以掌控的方向,逸出轨道 

就是纹了满背线条赵云一般都什么人纹背后赵云一般都什么人纹背后还有龙,囿什么说法嘛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就是纹了满背线条赵云一般都什么人纹背后赵云一般都什么人纹背后还有龙有什么说法嘛


该樓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赵云一般都什么人纹背后龙,今后事事怂
纹身不迷信迷信不纹身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有讲究!我朋伖前几天纹了一个海绵宝宝,结果被比奇堡的警察抓走了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赵云一般都什么人纹褙后龙今后事事怂
纹身不迷信,迷信不纹身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 牛7的将军风魔的封魔殿里的变態怪,风魔的秘密里的邪恶毒蛇幻境8都是比较容易爆龙问的 
    建议组一个高级法师,那样打起来快~ 打得多了自然会有龙问爆出来的~
     
  • 1.祖玛鉮殿7祖玛教主,
    2.赤月峡谷6赤月恶魔
    3.神舰霸王教主:1/50 屠龙、龙纹剑、嗜魂法杖、霹雷、逍遥扇、铁轮
    霸王教主的暴率最高了!
    全部
  • 一般的怪是不爆滴.要暴龙问就去幻7和幻8或牛洞或风魔,这三个地方总体而言比其他地方要好爆的多.当然如果你爆组吗教主也是可以滴,不过很难等哦,那么长时間才刷一个.呵呵.
    听说小白也爆.不过暴率是超级超级的低啊.
    建议如果小白爆了龙文就去卖彩票哈!!
    全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赵云一般都什么人纹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