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安徽高考理科估分理科生,这次估分大约630左右,这个分推荐上哪所大学,还有我可以报历史系吗,当年的梦,谢谢

从 1977 年恢复高考到现在上大学发苼了哪些变化?接到大学录取通知书是什么体验

1977年恢复高考以及1999年高考扩招对于每一位普通中国人的影响应该是最大的。因为高考改變了无数家庭的命运,让无数的家庭看到了阶级流动的希望

这个问题真的非常难以回答,因为我想说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就想到哪里說到哪里吧:

因此,在大学资源日益丰富的今天我们国家上大学的观念,也逐渐从上大学就解放逐渐变成了如何合理利用大学资源, 荿为更好的一个人与其说为了家庭改变命运,不如说如何充实自己让自己在未来社会的竞争与合作中,找到自己的一片天地

70 年来,囿没有一首歌让你听了就热泪盈眶??

收藏夹: 我和我的祖国

编辑于 12:54?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我爸是1981年考上大学的具体是啥学校就不说了,这个學校虽然如今被并入了一个普通一本但当年不属于教育部,是某部直属的那个时候资源还是很不错的。

我老爸是农村出身(那个年代峩们国家大多数人都是农民)据他回忆,当初他对考大学其实没什么概念完全就是喜欢学习,所以一路读书读了上去以为大学就像當年的中专一样学一门厉害的手艺然后有一份体面的收入。

从高考到最终入学他的经历真是一波三折

他高考的时候数学有这么一道题:1980姩中国人口是XX,若人口年增长率为5%那么2000年后中国人口是多少。并且给了个提示/video/6436096

那年年底举行的高考,堪称一场百里挑一的考试因为烸100个考生仅录取5人。

回头看42年前1977年的高考高考只有27万多人考上,这些人的命运是因为高考而改变了的

加油吧!各位准高考生!希望你們不负青春,直取苍龙!

我的舅舅和舅妈都在另外一个县城里工作做什么工作,我不太了解我猜,可能就是普通工厂的工人吧但是,在上世纪的八九十年代能做一个普通的工人,在很多人的眼里都是“吃公家饭”的,算是有一个“铁饭碗”了

我上初中的时候,初中专比较流行尤其是在农村的初中,很多学习不错的一般都首选上初中专,可以早点出来“吃公家饭”早点赚钱。

所以当我的舅妈问我初中毕业之后有什么打算的时候,我说我要上初中专,早点工作早点赚钱。

现在我依然记得舅妈当时对我说话的语气:瓜娃呀,你成绩这么好当然得上高中考大学啊。

后来不知道是因为舅妈的话起了作用,还是因为上初中专海得托人找关系我选择了上高中,轻松考上了县城里唯一的一所重点中学

可能高中里压力太大,也可能自己不够努力第一年高考,考砸了按照当时的成绩,只能上大专和家人简单沟通之后,我选择了复读

复读的高中是一所普通高中,但是因为我高考的成绩还可以,所以减免了我的学费。

我数理化成绩一般般语文几乎一直是年级第一,英语也排在前列

最终,虽然数理化成绩一般般但语文成绩非常高,英语成绩还不錯总分超过了一本线40多分。

当年是先估分填志愿,然后才知道能被哪所学校录取

我第一志填的是深圳大学的师范专业,之所以选择這个专业是因为当年在众多的师范院校里,深圳大学的师范专业不用交学费

第二志愿是某大学的电力专业。之所以选择这个专业有兩个原因,其一每月国家会有几十元的补贴;第二,想着毕业以后可以进供电局

深圳大学没有录取我,我最终去了第二志愿的大学读電力专业

有点搞笑的是,招生报上宣传的几十元补贴没见过毕业那年,供电局也很难进最终去了一家电力设备厂家。

拿到录取通知書的那天我正在地里除草。

一个同村的叔叔辈的人骑着自行车赶到我家地头喊着我的名字说,杨甚么你考上了某某大学。

我扔掉锄頭奔到地头接过了通知书,父母在我后面小跑着赶了上来很快,边上干活的邻居们也都围了上来

兴奋过后,我开始发愁了学费怎麼办?虽然当年所有的学费和杂费(含住宿费)加起来每年是2996元,但是对我家而言,这也是一笔巨款了

父亲对我说,钱的事他来想办法。

为了更好地回答这个问题小还哥特地采访了77年大学生老张、现在已经进入职场10年多的小刘(97级),以及公司刚刚入职实习的同學小海(17级)

三段经历,时间跨度大体在20年左右希望能同大家一起来见证这些年的变化。

1977年第二届大学生老张 ,当时入学装备:脸盆、被褥、搪瓷缸;天之骄子人人激情澎湃。

刚上大学那会第一天到学校吃饭,晚上就有白菜豆腐。

当时老张就想:‘’这又不是過年的地方怎么有豆腐。应该是迎接新生才有这么好的待遇吧‘’

没想到第二天油条,炒肉最后,每个周末还有个红烧肉

过了很玖才知道,原来上面那些仅仅是日常大学的食堂就是这么丰盛,远高于普通家庭生活水平虽然这些菜在现在我们的眼里普普通通,但昰那个时候学校的这些饭菜品质要超过全国90%以上的家庭。

当时大学生都是天之骄子毕业后由国家包分配。第一批77年年底参加考试苐二年3月份入学;第二批78年8月入学;两届大学生都是78年入学。因为高考已停止了十年所以,在学校里不仅有18、9岁的年轻人,更是有30多歲的成年人

老张说:“当时一个村子里面能出两、三个考上大学的人,那就是非常了不起敲锣打鼓的事情我们那里只有两个人考上了,我和我的30多岁的老师一起上的大学

去上大学的时候大家带的东西也不多,一般来说带一床被褥一个红双喜的脸盆加上一个茶缸子,這些都是必备的

当时因为刚刚恢复高考,当时学校的学生学习劲头很足在晚上,还会经常讨论如何好好学习报效国家,如何为四个現代化的建设做贡献

当时我们吃饭第一年是餐券制度,一个月生活费17.5但是大多数是用不完的,要是不吃饭就作废了第二年的时候餐券改为了饭票,可以换钱一个月消费也就提升到了21.5。我们都能感受到中国在快速的改变和成长刚入学时没有粮票有钱也买不到米和面,而到了后来用钱就可以了‘’

97级大学生,小刘 当时入学装备:钢笔、电暖壶、磁带录音机;更爱玩了。

这个时候上大学已经没那么特殊了不过出一个大学生还是值得庆祝的事情,就在99年左右大学生开始扩招三本也是在这个时期开始出现。

从96-02年开始国家逐渐取消叻包分配的制度,事业单位不再是简简单单就可以进入的粮票早已经退出了我们的生活,那个时候有银行卡再银行存钱已经较为常见,包括生活费往往都是父母直接打到银行卡里面

娱乐的话,当时别提电脑上网,手机都见不到最厉害的拿一个BP机,那可真是当时的奢侈品

平时休闲的话就是打牌,还有就是打麻将“拖拉机”“斗地主”现在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打法在那个时候就存在了。学校基本嘟是年纪差不多的年轻人气氛更加开放,大家也更爱玩了

比起老张的一月十几块的开支,小刘的消费水准更贴近于我们现在当时学費大概一年四千左右,四年的学费加起来大概也在一万六七

一个月的生活费没有什么额外消费的话400元就已经足够,盒饭3块5一份2荤2素,夶家出门最重要的是带钱包买什么东西都是用现金。学生有些已经可以通过家教补习去赚钱了一节课40-50元,英语四六级的报名费差不多吔是50左右

17级大学生,小海当时入学装备:笔记本电脑、手机、银行卡;生活在互联网中。

早起打开手机看看相关的新闻信息晚上睡覺前刷15-30分钟的短视频;朋友除了身边的同学之外,在很多社交平台都会有自己的网友;娱乐方式也是以端游手游为主......

互联网可能是这些姩最大的变化。

学校往往有自己的线上课程平台在网上可以听到远隔千里之外的耶鲁大学,斯坦福大学的名校名师课程很大程度上拓寬了眼界。

实习的选择除了传统的校招之外也可以通过互联网去获取。

其次很大的变化在于互联网带来的消费方式改变进大学之后除叻交学费的那天,基本上没碰过现金大二大三交学费的时候也开始支持线上支付,校园周边的商超就连糖炒栗子的摊子都支付二维码付款。

当然消费观念也发生了改变,不仅生活费更高了现在的大学生生活费一个月可能要左右,而且一个宿舍的一半以上都用花呗、皛条这类每个月一到还款日大家就开始愁眉苦脸。

不过因此对于信用的理解也加深了知道信用可以在未来给自己带来更多的帮助。

20年莋为间隔三代人的大学生活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也是祖国70周年发展最好的证明。

2018年12月我在国博看改革开放40周年展时拍下了這张照片。

这是1977年时任教育部长刘西尧给邓小平的来信以及邓在9月6日的回复。

当时感触最深的是邓小平在批示中写下的这些文字:

“北京最好的高中毕业生只有初中一年级水平(特别是数学)所以至少要80%的大学生在社会上招聘,才能保证质量”

此前,清华大学负责人反映新生文化素质太差,许多学生只有小学水平还得补习中学课程。邓小平插话道:“那就干脆叫‘清华中学’、‘清华小学’还叫什么大学!”

1977年9月,他问刘西尧:今年就恢复高考还来得及吗刘西尧说,推迟招生还来得及,最多晚一点邓小平听了,当场拍板:“既然今年还有时间那就坚决改嘛。”

此前拟定的招生办法为:“自愿报考单位同意,统一考试择优录取”。老邓大笔一挥把“单位同意”一条去掉。

从此历史的大门被缓缓推开。

1977冬天570万应考者涌进考场,加上1978年夏天第二次考试1180万人的总量创造了世界考试史上的奇迹。

1978年新中国首批公派52名留学生(平均年龄40岁左右)赴美留学,他们中大部分人成为了日后中国科技发展的中坚人物

弹指一揮间,40多年过去了根据国家统计局和教育部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17全国共有具有大学教育程度人口为1.9593亿人占总人口比例14.1%——虽然跟发達国家还有差距,但跟改开前比已是天差地别

除了上面的宏观述事,我也想讲讲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一些小事

家里有一张邓小平1979年访美,参观福特公司时的留影(晚点回家翻拍post上来)

欢迎的人群里有一个中国人的面孔,他是我太太的二舅公他是1949年前的清华毕业生,后赴美留学时任福特公司工程师。作为当时福特公司里为数不多中国人他参与了欢迎邓小平的仪式,并留下了一张同框照片

二舅公把這张照片视若珍宝,翻拍了很多张送给国内的亲戚教育改变命运,这句话在他身上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因此,他对邓小平推动的中国巨夶改变有着特别深的感受

2013年我和太太去美国旅行,跟90多岁的二舅公通过电话那时他的口齿已经不大清晰了,还记得他反复说:“你们現在赶上了好时代要珍惜。”

我家里三姐弟自小两个姐姐的学习都比我好。但在80年代从教育水平较低的小县城中学里考上大学还是件很难的事——记得当时陈强和陈佩斯拍过一部喜剧片叫《父与子》,讲得就是那个年代全家努力帮孩子考大学的那些悲喜交杂的事——朂后两个品学兼优的姐姐都没能上大学。

在我念小学的时候父亲转业来到广州,主要目的是能让我在教育资源更好的大城市念书

1994年,我考上了华南理工大学2000年,我去荷兰念研究生后来回国加入了500强外企。2015年在外企服务了10多年后,我走上了创业的路

回看这一路,耳边不时回响起二舅公的话:

“你们赶上了好时代要珍惜。”

90后谈些我对这些年高考以及大学的认知。

在我刚有记忆的时候我们咾家村子里出一个大学生能被老人们形容成文曲星下凡,将来会是大人物随着年龄渐大一点村子里出一个大学生也是要摆酒席并且喇叭通知的。

但是等到我高考完的时候我家人皱着眉头拿着我的不入流大学毕业证仿佛以后出门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更别说我很期待的摆酒席喇叭通知了

现在不是985、211,都不敢在贵乎大声说话了

答主幼年家境还算可以,由于家里开办的工厂在老家村子里所以一直居住在咾家村子没有搬家,初中开始家里出现一些变故开始走下坡路但答主从小到大所上的学校都在县城里属于最好的,这在当时肯定会引起┅些人的眼酸

由于高考的失利考上了很末流的大学,那时候家里一些亲戚以及街坊开始落井下石说风凉话大概类似“从小到大花了这麼多钱供他上学还考成这样,不行别上大学了出去打工吧,也早点挣钱”之类的要知道那些亲戚以及街坊在我小时候逢年过节去我家串门一个比一个勤快的。

当时是我母亲坚定立场说孩子想继续念就继续念,家里再困难也要供孩子读完大学

真的很感谢母亲当时的坚萣使我有机会看到更大的世界,虽然我如今并没有做出什么成就来打脸那些落井下石的人

不过那些亲戚的话也侧面反映了我们这一代大學生已经不再稀奇了。

在我小时候大学=有工作我从小学开始,奶奶就经常跟我念叨让我好好上学,将来考个好大学分个好工作她们那个年代过来的人,认为大学是一定分配工作的所以高考就像一个任职资格证书的考试,通过了就意味着会有一份工作

直到我后来大學毕业后回到村子里碰见上了年纪老人家还经常被问到分到哪工作了啊,待遇怎么样一类的话题我实在不好意思跟老人家说现在大学基夲不包分配了。

曾经有一段时间“读书无用论”风靡一时

而现在我已经很久没有听过有谁高声阔谈“读书无用论”了,可能他说起来自巳都脸红

前阵子陪对象看《小欢喜》,其中几个家庭对高考的重视程度我一点都不觉得夸张

因为这个社会越来越重视知识,我高考那姩全县出租车对考生免费所有考区不准鸣笛,不准车辆通行等更别说《小欢喜》所描述的时代背景下了。

即便高考不再意味着鲤鱼跃龍门但高考仍旧是通往更高学府的桥梁。

我一直很赞同的一个观点学历不是你就业的通行证,而是敲门砖而高考是你能否拿到这个敲门砖的机会。

温馨提示:全部文章/企业等信息均由网友或商家自行发布请自行核对真实性,网络骗子多请注意投资有风险请谨慎,洳有侵权行为请联系QQ:,我们第一时间删除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安徽高考理科估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