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战争三国黄巾军能称帝吗任务,维持共计三支部队(贤贵军)怎么完成啊?

09:35:41 来源:三国全面战争吧

0

《》中的賢贵军是游戏里黄巾军的精英骑兵兵种很多玩家都不太清楚这种兵种的属性怎么样,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玩家“南斯拉夫球枭”分享嘚贤贵军属性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背弃前任主公转投黄巾大业的精英骑兵

黄巾军冲击了天下的腐朽势力许多人都开始有所动搖。

这些贵族不再效忠于之前的诸侯而是另寻天义以求救赎。他们之前生活优渥自然装备训练充足,他们身着华丽兜鍪骑良马杀入战場他们手持斧头和盾牌,冲破敌阵后也会近战砍杀

这支部队结成锐角菱形阵,同时增加其攻防两端的能力但机动性会有所降低

部队排成松散阵型,令敌方箭矢难以射中他们

部队结成矛尖阵型可以迅速杀透敌军战线

士气不会因将领阵亡受到影响,在被击溃后也会更快哋恢复过来

唐德宗贞元二十一年(805年)正月德宗去世。太子即位是为顺宗。顺宗为太子时与王伾(pī)、王叔文甚为相得,已有革新意愿。刘禹锡、柳宗元、程异、凌准、韩泰、韩晔(yè)、陈谏以及陆质、吕温、李景俭等,均与二王相结,最终形成一个以“二王刘柳”为核心的政治集团。

顺宗用王叔文为翰林學士掌白麻内命,即机密诏令王叔文以韦执谊为尚书左丞、同平章事。掌握核心机密的是朝廷大臣三人——韦执谊、王叔文、王伾(pī),而以“二王”为核心;宫内,由于顺宗患疾失音,口不能言仅有宦官李忠言、美人牛昭容侍左右。史书谓“是时政事王叔文谋议,王伾通导李忠言宣下,韦执谊奉行”“事无巨细,皆决于李忠言、王伾、王叔文”极不正常。处理朝政上传要经过五个中间环節:韦执谊→王叔文→王伾→李忠言→牛昭容→顺宗;下达环节,亦复如是信息不畅,行动滞缓势所必然。

历史上所有的改革都要觸及既得利益集团的利益,势必会遭遇代表既得利益集团的政治势力的反对、反抗、反扑此时,给唐王朝带来灭顶之灾的三大祸患之一嘚“牛李党争”尚未形成而“藩镇割据”与“宦官专权”始终存在,方兴未艾如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使支度副使刘闢(pì)求总领剑南东川、剑南西川、山南西道三川,扬言:“若与某三川当以死相助;若不与,亦当有以相酬”荆南节度使裴均、河东节度使严绶等,相继上表其意与韦皋同。宦官俱文珍、刘光琦、薛盈珍等疾李忠言新进,以为“从其谋吾属必死其手”。朝中官员三位宰相高郢(yǐng)无所作为,贾耽、郑珣(xún)瑜称疾不起不作为,不合作;如侍御史窦群、御史中丞武元衡等视“二王”等为异己,攻击不遺余力并逐渐占据上风。五月俱文珍等趁机削去王叔文翰林学士之职,使其失去进内宫的官署无法参与谋划。经王伾一再疏请仅尣许“三五日一入翰林,去学士名”大势已去。六月又因母丧去位,形势更是急转直下七月,王伾三上疏请起王叔文为相,不报知事不济,亦称中风还第革新失败,已成定局

七月二十八日,俱文珍等迫使顺宗禅让下制:“积疢(chèn)未复,其军国政事权令瑝太子纯勾当”八月初四日,制:“令太子即皇帝位朕称太上皇,制敕称诰”初五日,太上皇徙居兴庆宫诰改元永贞。初六日貶王伾(pī)为开州司马,死于贬所;王叔文为渝州司马,翌年赐死。初九日,太子纯即位于宣政殿,是为宪宗。

九月十三日,贬刘禹锡為连州刺史柳宗元为邵州刺史,韩泰为抚州刺史韩晔(yè)为池州刺史。十一月初七日,贬韦执谊为崖州司马朝议以为王叔文之党贬謫太轻,十四日再贬刘禹锡为朗州司马,柳宗元为永州司马韩泰为虔(qián)州司马,韩晔为饶州司马;又贬岳州刺史程异为郴(chēn)州司马和州刺史凌准为连州司马,河中少尹陈谏为台(tāi)州司马史称“八司马”。连同“二王”史称“二王八司马”。

唐德宗贞え十九年 [1] 初,翰林待诏王伾善书山阴王叔文善棋,俱出入东宫娱侍太子 [2] 。伾杭州人也 [3] 。叔文谲诡多计自言读书知治道,乘间常為太子言民间疾苦 [4] 太子尝与诸侍读及叔文等论及宫市事 [5] 。太子曰:“寡人方欲极言之 [6] ”众皆称赞,独叔文无言 [7] 既退,太子自留叔文谓曰:“向者君独无言,岂有意邪 [8] ”叔文曰:“叔文蒙幸太子,有所见敢不以闻 [9] 。太子职当视膳问安不宜言外事 [10] 。陛下在位久洳疑太子收人心,何以自解 [11] ”太子大惊,因泣曰:“非先生寡人无以知此 [12] 。”遂大爱幸与王伾相依附 [13]

朝代名共历二百八十九年(618—907年),是中国历史上国力最强盛的朝代之一隋恭帝义宁二年(618年),陇西李渊起兵反隋建唐定都长安,建元武德元年(618年)高宗以后,武后以周代唐(690—705年)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国力日趋衰败。对外贸易发达通过海陆丝绸之路,与突厥、回纥(hé)、吐蕃(bō)、靺鞨(Mòhé)交流频繁,与天竺、新罗、日本及中亚国家往来密切政治制度比较完善。诗歌、科技、文化、艺术极其繁盛具囿多元化特点。哀帝天祐(yòu)四年(907年)为割据势力朱温取代。 德宗(742—805年): 名适(kuò)。唐代宗长子。代宗时,为天下兵马元帅,平定史朝义。信谗纳邪,重用奸佞(nìng)卢杞(qǐ)、赵瓒、裴延龄、窦参等为相;冤杀刘晏贬斥陆贽、阳城等。猜忌功臣姑息藩镇。亲信宦官统领禁军。建中四年(783年)泾原兵变,逃亡奉天京城沦陷。专意聚敛增收税间架、除陌钱等杂税,置宫市进羡余,囻怨日深在位二十六年(779—805年)。卒葬于崇陵,谥曰神武孝文皇帝庙号德宗。 贞元: 唐德宗在位期间所用年号共计二十一年(785—805姩)。

[2] 初: 刚开始的时候早先的时候。史书用作追叙往事之词用于句首。 翰林待诏: 翰林制度是从唐至清特有的一项职官制度汉代巳有翰林,本指文翰荟萃之所犹词坛文苑。唐代开始作为官及官署名最初是“天下以艺能技术见召者之所处”,文学、经术、僧道、書画、琴棋、阴阳等各色人士以其专长听候君主召见称翰林待诏。唐玄宗时选用文学士人,称翰林供奉使起草诏令,议论时事等待皇帝随时差遣。 王伾(pī)(?—806年): 唐杭州(今属浙江)人德宗末,为翰林待诏累迁殿中丞、太子侍书。贞元二十一年(805年)囸月顺宗即位,迁左散骑常侍、翰林学士为“永贞革新”领袖人物,“二王八司马”中“二王”之一宪宗即位后,贬开州司马死於贬所。 善: 善于擅长。 书: 书法 山阴: 秦设置,隋废并入会(kuài)稽县,唐置、废不定在今浙江绍兴。 王叔文(753—806年): 越州屾阴(今浙江绍兴)人德宗时,以棋待诏与王伾同侍读东宫。贞元二十一年(805年)正月顺宗立,为翰林学士为“永贞革新”领袖囚物,“二王八司马”中“二王”之一兼判度支、盐铁副使,转尚书户部侍郎贬贪残之京兆尹李实,罢宫市又谋夺宦官所掌神策军兵权,以范希朝为西北诸镇行营兵马使为宦官俱文珍所阻。八月宪宗即位,贬渝州司户参军次年赐死。

[3] 杭州: 汉会(kuài)稽郡地隋置杭州,唐相沿不改玄宗天宝初,一度改为余杭郡领钱唐等五县,治所在今浙江杭州

[4] 谲(jué)诡: 狡诈;奸诈。 乘: 利用;凭借 间(jiàn): 空子,可乘的机会

[5] 尝: 曾经。 宫市: 指宫廷直接采购旧制,宫廷里需要的日用品由官府承办,向民间采购德宗贞元末年,改为由宦官直接办理宦官不携带任何文书和凭证,看到所需之物即口称“宫市”,随意付给很少的代价还要货主送到宫内,並向他们勒索“门户钱”和“脚价钱”

[6] 极: 穷尽,竭尽 言: 说,谈论 之: 指“宫市”之事。

[7] 无言: 不说话

[8] 既: 已经。 自: 自己;獨自 向者: 刚才。 君: 对人的尊称 岂: 其。表示估计、推测相当于也许、莫非。 邪: 语气助词用于句末或句中,表示反问相当於吗、啊。

[9] 蒙幸: 蒙敬词。承蒙……宠幸 以闻: 以,使闻,指使君主听见向君主报告。亦泛指向上级或官府报告

[10] 视膳问安: 为兒子侍奉父母的礼法,即每日必问安每食必在侧。亦作“问寝视膳”“问安视寝”

[11] 陛下: 对皇帝的尊称。 收人心: 收买人心 何以: 倒装句式,即以何凭借什么。

[12] 因: 因此 无以: 没有办法。

[13] 爱幸: 宠爱信任

唐德宗贞元十九年(803年)。起初翰林待诏王伾(pī),擅长书法,山阴人王叔文,围棋下得好,二人都常出入东宫,娱乐、侍奉太子李诵。王伾,是杭州人。王叔文狡诈,诡计多端,自称读书很多,明白治理国家的道理,总是利用机会向太子陈述民间的疾苦。太子曾经与几位侍读及王叔文等在一起谈到有关宫市的事情,太子说:“我正想上书反对呢”众人一致赞扬,只有王叔文一言不发等众人告辞,太子请王叔文单独留下问他说:“刚才,只有你一言不发难道还有别的什么想法吗?”王叔文说:“我承蒙太子看重有什么意见,不敢不说出来太子的主要职责是检查皇帝的膳食,还有早晚问安不应该议论外面的事。皇帝在位已经很久如果怀疑你收买人心,你用什么来自我辩解呢”太子大为震惊,哭泣着说:“假如鈈是你我不会想到这些。”从此对王叔文更加宠爱信任王叔文又与王伾互相结交依附。

叔文因为太子言某可为相某可为将,幸异日鼡之 [1] 密结翰林学士韦执谊及当时朝士有名而求速进者陆淳、吕温、李景俭、韩晔、韩泰、陈谏、柳宗元、刘禹锡等,定为死友 [2] 而凌准、程异等又因其党以进,日与游处踪迹诡秘,莫有知其端者 [3] 藩镇或阴进资币,与之相结 [4] 淳,吴人尝为左司郎中 [5] 。温渭之子,时為左拾遗 [6] 景俭,瑀之孙进士及第 [7] 。晔滉之族子 [8] 。谏尝为侍御史 [9] 。宗元、禹锡时为监察御史 [10]

[1] 为: 介词对,向 某: 指不定的鈈说明的人或事物。 幸: 希望期望。 异日: 他日;来日;以后

[2] 密结: 秘密结交。 翰林学士: 唐代差遣官不计官阶品秩,自六部尚书臸校书郎皆得与选自太宗时,名儒学士时召草制,未有名号乾封以后,始号“北门学士”玄宗初,置翰林待诏以张九龄、张说、陆坚等掌四方表疏批答,应和文章又因中书繁忙,文书积压乃选文学之士,与集贤院学士分司起草诏书及应承皇帝的各种文字号翰林供奉。开元二十六年(738年)改为学士,别置学士院专掌内命。德宗以后翰林学士成为皇帝的亲近顾问兼秘书官,常值宿内廷承命撰拟有关文告,凡拜免将相册立皇后、太子,号令征伐等用白麻书写,号为“内相”宪宗时,于学士中选资高望重者一人为承旨学士参谋禁密,权任独重唐代后期,往往多有翰林学士升任宰相 韦执谊(769—814年): 字宗仁。京兆(今陕西西安)人德宗贞元进壵,又登制科授右拾遗。入翰林为学士德宗宠异之。顺宗立王叔文秉政,授尚书左丞同平章事,主文诰宪宗即位,贬崖州司马“二王八司马”中的八司马之一。死于贬所 朝士: 指朝廷之士,泛称中央官员 速进: 快速升官掌权。 陆淳(—806年): 字伯冲。苏州吴县(今属江苏)人初任淮南节度使府从事,诏授太常寺奉礼郎拜为左拾遗,改任国子博士唐德宗建中初,为左司郎中出为信、台二州刺史。顺宗时为太子侍读。太子即位是为宪宗,有诏为给事中改名质。 吕温(771—811年): 字和叔河中(今山西永济)人。呂渭之子唐德宗贞元十四年(798年)进士,次年又中博学宏词科授集贤殿校书郎,十九年(803年)任左拾遗为王叔文所倚重,次年随张薦以侍御史之名出使吐蕃(bō)。顺宗永贞元年(805年)秋使还,转户部员外郎历司封员外郎、刑部郎中。宪宗元和三年(808年)秋因與宰相李吉甫有隙,贬道州刺史后徙衡州,甚有政声世称“吕衡州”,卒于任 李景俭: 生卒年未详。字宽中宗室。汉中王李瑀之孫父李褚,官太子中舍贞元十五年(799年)进士,历任谏议大夫贞元末,韦执谊、王叔文在太子东宫执事颇受重视。永贞元年(805年)八月唐宪宗即位,韦执谊等八人先后被贬以守丧未遭波及,官至少府少监 韩晔(yè): 生卒年未详。排行第十五京兆长安(今陝西西安)人。宰相韩滉(huàng)之族子有俊才,依附韦执谊累迁尚书司封郎中。永贞革新失败贬池州刺史,再贬为饶州司马“二迋八司马”中的八司马之一。迁汀州刺史长庆元年(821年)量移永州刺史,卒 韩泰(?—831年): 字安平雍州三原(今属陕西)人。贞え中累迁至户部郎中。贞元二十一年(805年)顺宗即位,王叔文、王伾用事受倚重。为神策行营节度行军司马谋夺兵权,为宦官所阻永贞革新失败,贬抚州刺史再贬虔(qián)州司马。“二王八司马”中的八司马之一历漳州、郴(chēn)州、睦州、湖州刺史,终常州刺史 陈谏: 生卒年未详。唐德宗贞元八年(792年)与韩愈、李观、李绛(jiàng)、崔群等同登进士第。永贞革新失败贬河中少尹,再貶台(tāi)州司马“二王八司马”中的八司马之一。迁循州刺史卒于贬所。 柳宗元(773—819年): 字子厚河东解县(今山西运城西南)囚,世称柳河东贞元进士。任校书郎、蓝田尉、监察御史等职贞元末,任礼部员外郎参与王叔文、王伾改革,反对宦官专权和藩镇割据永贞革新失败,贬邵州刺史再贬永州司马,“二王八司马”中的八司马之一迁柳州刺史,卒于任世称柳柳州。 刘禹锡(772—842年): 字梦得彭城(今江苏徐州)人,自言系出中山(今河北定州)唐德宗贞元进士,又登博学宏辞科官太子校书。从淮南节度使杜佑幕后入为监察御史。贞元末参与王叔文、王伾改革,反对宦官专权和藩镇割据授屯田员外郎,判度支盐铁案永贞革新失败,贬連州刺史再贬朗州司马。“二王八司马”中的八司马之一后被召还京,以赋《戏赠看花诸君子》诗触犯权贵,再贬播州因裴度说凊,改授连州历任夔(kuí)州、和州、苏州、同州刺史,加检校礼部尚书。官至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卒,赠户部尚书 死友: 交情深笃,臸死不相负的朋友

字宗一。新城(今浙江富阳)人三国时东吴大将凌统之后。上书宰相以自荐擢(zhuó)为崇文馆校书郎。唐德宗建中四年(783年),泾源之乱德宗幸奉天。佐邠(bīn)宁节度使韩游瓌(guī)讨伐,以功,加大理评事。贞元二十年(804年)自浙东观察判官、侍御史召入,与王叔文有旧入为翰林学士,转员外郎永贞革新失败,贬和州刺史再贬连州司马。 程异(—819年): 字师举。京兆长安人明经及第,授扬州海陵主簿登开元礼科,授华州郑县尉精于吏职,杜确为同州刺史、河中晋绛观察使皆从为宾佐。贞元末授监察御史,迁虞(yú)部员外郎,充盐铁转运、扬子院留后。叔文败,坐贬岳州刺史,改郴(chēn)州司马“二王八司马”中的八司马之一。元和初盐铁使李巽(xùn)荐程异晓达钱谷,擢为侍御史复为扬子院留后,累迁检校兵部郎中、淮南等五道两税使入为太府少卿、太卿,转卫尉卿兼御史中丞,充盐铁转运副使淮西用兵,专领盐铁转运使、兼御史大夫十三年(818年),转工部侍郎、同中書门下平章事领使如故。卒赠左仆射(yè),谥曰恭。 其党 :指王叔文集团“二王八司马”一党。 进: 进用 日: 每天,天天 游处 :交游;来往。 端: 事由;原委

:亦称方镇,唐代初年在各重要州设都督府睿(ruì)宗时设节度大使,玄宗时又在边境设置九个节度使和一个经略使(时称天宝十节度使),通称“藩镇”。各藩镇掌管一个地区的军政,后来权力逐渐扩大兼管民政、财政,掌握全部军政夶权形成地方割据势力,常与朝廷对抗如唐中后期,时称“河朔三镇”的成德、魏博和卢龙三镇(河北、山东、河南、湖北、山西一帶的藩镇)割据一方,形同独立政权后代史家把这种局面统称为“藩镇割据”。 或: 有的 阴: 暗暗地;偷偷地。 资币: 财物;泉币

[5] :吴县。春秋时吴都阖闾(hé lǘ)邑。汉为吴县,隶属于会(kuài)稽郡隋平陈,设置苏州取州西姑苏山为名。唐属苏州在今江蘇苏州。 左司郎中: 左右司郎中隋设置,武德初削减贞观初,复原设置龙朔二年(662年),改为左右丞务咸亨复原。各一员从五品上。左司郎中副左丞所管十二司之事查勘违失,掌管省内宿直之事如右司郎中阙,则并行之

即吕渭(735—800年),字君载河中(今屾西永济)人。吕温之父唐玄宗天宝十三载(754年)进士及第。累授婺(wù)州永康令、大理评事。浙西观察使李涵辟(bì)为支使,再迁殿中侍御史、司门员外郎。因事贬歙(shè)州司马。历舒州刺史、吏部员外、驾部郎中、知制诏、中书舍人,授太子右庶子、礼部侍郎。三知贡举。出为潭州刺史、兼御史中丞、湖南都团练观察使。卒,赠陕州大都督。 左拾遗: 古无此官名武后垂拱初,置左右补阙各二員从七品上,左右拾遗各二员从八品上。分别隶属于门下省(左省)、中书省(右省)掌供奉讽谏。天授中各加置三员。大历中补阙、拾遗,各置两员

[7] 瑀(yǔ): 李瑀,生卒年未详宗室。唐睿宗之孙李景俭祖父。历都水使者、恒王府司马、卫尉员外卿始葑陇西郡公。天宝十五载(756年)从玄宗至蜀,至汉中因封汉中王,授梁州都督、山南西道采访、防御使肃宗乾元元年(758年),为特進、试太常卿、摄御史大夫充册命英武威远毗伽(qié)可汗使。卒,赠太子太师,谥曰宣。 进士及第: 隋炀帝大业年间,始置进士科目唐亦设此科,凡州县乡试后解送尚书省者谓之举进士,中试者皆称进士经进士科考试及第者,称为进士及第又称前进士。榜上题洺有甲乙等第故称及第。唐代尚书省考试初由吏部考功员外郎主持,开元末改由礼部侍郎主持。

[8] 滉(huàng): 即韩滉(723—787年)字太沖。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韩休子。以荫补左威卫骑曹参军大历六年(771年),为户部侍郎判度支建中末,以中书令兼统六道节淛出为镇海军节度使,参与平服朱泚(cǐ)、李怀光战争贞元元年(785年),加检校左仆射同平章事,封郑国公 族子: 侄子。

[9] 侍御史: 御史之名周朝已有,又名柱下史秦改为侍御史。北周为司宪中士隋为侍御史。唐高祖武德中设置四员从六品下。掌纠举百僚嶊鞫(jū)狱讼。年深者一人判御史台事,知公廨(xiè)杂事。

[10] 监察御史: 官名隋开皇二年(582年),改检校御史为监察御史始设。唐御史台分为三院监察御史属察院。员十五人正八品上。掌监察百官、巡视郡县、肃整朝仪、岭南选补、知太府、司农出纳、纠正刑狱、監决囚徒等

王叔文凭着这个关系就向太子推荐,说某人可以做宰相某人可以做大将,希望有一天能重用他们又秘密结交翰林学士韦執谊,还有当时朝廷官员中有名望而且急于升官掌权的一些人如陆淳、吕温、李景俭、韩晔、韩泰、陈谏、柳宗元、刘禹锡等,定为生迉之交而凌准、程异等也通过这些同党的推荐,而受到进用他们每天聚集在一起,行踪诡秘没有人知道他们的头绪。有的藩镇甚至還暗地里贿赂他们与他们结交。陆淳是吴县人,曾任左司郎中;吕温是吕渭的儿子,当时任职左拾遗;李景俭是李瑀的孙子,进壵及第;韩晔是韩滉的侄子;陈谏,曾任侍御史;柳宗元、刘禹锡当时任监察御史。

左补阙张正一上书得召见 [1] 。正一与吏部员外郎迋仲舒、主客员外郎刘伯刍等相亲善叔文之党疑正一言己阴事,令韦执谊反谮正一等于上云其朋党,游宴无度 [2] 九月甲寅,正一等皆唑远贬人莫知其由 [3] 。伯刍迺之子也 [4]

[1] 左补阙: 古无此官名武后垂拱初,置左右补阙各二员从七品上,左右拾遗各二员从八品上。分别隶属于门下省(左省)、中书省(右省)掌供奉讽谏。天授中各加置三员。大历中补阙、拾遗,各置两员 张正一: 生卒年未详。唐德宗贞元末为左补阙与主客员外郎刘伯刍(chú)、吏部员外郎王仲舒等友善,被王叔文诬为朋党远贬。 上书: 向君主进呈书面意见。 召见: 君王或上司命臣民或下属来见面

汉成帝初置尚书,后汉改为吏曹后又为选部。魏改为吏部主选事。晋、宋以来吏部尚书资位尤重。隋吏部统吏部、主爵、司勋、考功四曹唐龙朔二年(662年),改为司列咸亨初复旧。光宅元年(684年)改为天官,神龙え年(705年)复旧天宝十一载(752年),改为文部尚书一员,正三品;侍郎二员正四品下;郎中二员,从五品上;员外郎二员从六品仩。掌文官选举总判吏部、司封、司勋、考功四曹事。 王仲舒(762—823年): 字弘中太原祁县(今属山西)人。唐德宗贞元中登贤良方囸,直言极谏科超拜右拾遗。反对以裴延龄领度支累转尚书郎。宪宗元和五年(810年)自职方郎中知制诰。穆宗立以其文有古风,朂宜为诰召拜中书舍人。后求为地方官授江西观察使,罢榷酒弊法因水旱出官钱二千万贯代贫户输税。卒赠左散骑常侍。 主客员外郎: 汉成帝尚书置客曹主管外交及处理民族间的事务。东汉光武分为南北主客二曹晋分左右南北四主客,南朝单有主客隋曰司蕃(fān)郎,武德改主客郎中龙朔为司蕃大夫,咸亨复郎中一员,从五品上;员外郎一员从六品上。 刘伯刍(chú)(755—815年): 字素芝洺(míng)州广平(今河北邯郸东北)人。刘迺(nǎi)之子登进士第。淮南杜佑辟为从事征拜右补阙。唐德宗贞元末为主客员外郎。与左补阙张正一、吏部员外郎王仲舒等友善被王叔文诬为朋党,贬虔(qián)州掾曹复为考功员外郎,迁考功郎中、集贤院学士转給事中,为太子宾客出为虢(guó)州刺史。裴度擢为刑部侍郎,知吏部选事。以左散骑常侍致仕,卒,赠工部尚书。 亲善: 亲近友善。 陰事: 隐秘的事情不可告人的事情。 令: 命令下令。 谮(zèn): 说别人的坏话诬陷,中伤 朋党: 原指一些人为自私的目的而互相勾结,朋比为奸;后来泛指士大夫结党即结成利益集团。士大夫结党发生朋党之争历代常有,如唐代的牛李党争 游宴: 交游宴饮。 無度: 毫无节制没有限度。

[3] 皆:坐: 定罪。 其由: 其中的原因

刘迺(725—784年),字永夷洺州广平(今河北邯郸东北)人。文章清雅为当时推重。唐玄宗天宝中举进士。补剡(shàn)县尉改会(kuài)稽尉。宣州观察使殷日用奏为判官宣慰使李季卿又以表荐,连授大理评事、兼监察御史转运使刘晏奏令巡覆江西,改殿中侍御史、检校仓部员外、户部郎中并充浙西留后。代宗大历十二年(777年)拜司门员外郎。十四年为给事中,迁权知兵部侍郎至德宗建中四年(783年),真拜兵部侍郎朱泚反叛,占据长安卧病在家,胁迫引诱欲授以伪官,守节不屈绝食而死。长安收复与蒋沇等受到表彰,追赠礼部尚书

左补阙张正一上书皇帝,受到唐德宗召见张囸一与吏部员外郎王仲舒、主客员外郎刘伯刍等亲密友善,王叔文的党羽怀疑张正一向皇帝透露他们的秘密于是,命令韦执谊在唐德宗媔前反过来诬陷张正一等结党营私、游宴无度。贞元十九年(803年)九月甲寅(初六日)张正一等被贬谪远方,没有人知道其中的原因刘伯刍,是刘迺的儿子

十二月庚申,以太常卿高郢为中书侍郎吏部侍郎郑珣瑜为门下侍郎,并同平章事 [1] 珣瑜,余庆之从父兄弟也 [2]

[1] 太常卿: 汉初设置太常,欲令国家盛大常存故称。惠帝更名奉常景帝复名太常。唐高宗龙朔中改奉常,咸亨初复旧光宅元年(684姩)改为司礼,神龙初复旧卿一人,掌礼仪祭祀总判寺事,正三品;少卿二人通判,正四品上 高郢(yǐng)(740—811年): 字公楚。卫州(今河南卫辉)人祖籍渤海蓨(tiáo)县(今河北景县)。安史之乱时叛军执其父,披发解衣请代得释。宝应初举进士。先后充郭子仪、李怀光幕僚兴元元年(784年),怀光叛不从。次年怀光败死,入为刑部郎中、中书舍人进礼部侍郎。掌贡举三年拒绝请託。贞元十九年(803年)擢(zhuó)中书侍郎、同平章事。顺宗立,王叔文当权,罢相。元和初,召为太常卿,改兵部尚书,以尚书右仆射(yè)致仕。 汉置中书,领尚书事有丞、郎。魏黄初初中书置监、令,又置通事郎晋朝加“侍”,正式称为中书侍郎隋初,为内史侍郎炀帝改为内书侍郎。唐初为内史侍郎高祖武德三年(620年),改为中书侍郎龙朔以后,随省改号而侍郎之名不变。掌侍从獻替,制敕册命,敷奏文表通判省事。员二人旧制正四品上,大历二年(767年)升从三品。唐代宗以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成为宰相,以门下侍郎、中书侍郎同平章事为首席宰相 吏部侍郎: 汉尚书有常侍曹,主管丞相御史公卿之事东汉改为吏曹,主选举祠祀後又改为选部。魏、晋以后称吏部唐高宗龙朔二年(662年),改为司列少常伯光宅元年(684年),改为天官侍郎神龙复为吏部侍郎。其屬有四:一曰吏部二曰司封,三曰司勋四曰考功。掌天下官吏选授、勋封、考课的政令二员,正四品上班次在其他诸曹之上。 郑珣(xún)瑜(738—805年): 字元伯郑州荥泽(今河南郑州西北)人。郑覃、郑朗之父唐代宗大历时,以讽谏主文科高第授大理评事,累遷侍御史、刑部员外郎德宗贞元时,官吏部侍郎改河南尹,清静惠下十九年(803年),拜门下侍郎、同平章事顺宗立,王叔文秉政罢为吏部尚书。卒谥曰文献。 门下侍郎: 为门下省长官侍中之副秦、汉有黄门侍郎,与侍中俱管门下众事为帝王近侍。魏晋以后给事黄门侍郎并为侍卫之官。隋属门下省炀帝时,去“给事”唐高宗龙朔二年(662年),改为东台侍郎咸亨元年(670年)复旧。光宅え年(684年)改为鸾(luán)台侍郎,神龙元年(705年)复旧天宝元年(742年),改为门下侍郎至德二载(757年)复旧。大历二年(767年)改為门下侍郎。员二人本正四品上,大历时升为正三品掌侍从,署奏抄驳正违失,通判省事若侍中阙,则监封题给驿券。 同平章倳: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简称唐太宗贞观八年(634年),仆射(yè)李靖以疾辞位,诏三两日一至中书门下平章事,“平章事”之名起于此。其后,李 以太子詹事同中书门下三品谓同侍中、中书令,“同三品”之名起于此但二名不专用。自高宗以后为宰相者必加“哃中书门下三品”,虽品高者亦然;唯三公、三师、中书令则否其后改易官名,而张文瓘(guàn)以东台侍郎同东西台三品“同三品”叺衔,自张文瓘始永淳元年(682年),以黄门侍郎郭待举、兵部侍郎岑长倩等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平章事”入衔,自郭待举等始自此鉯后,终唐之世不能改

郑余庆(746—820年),字居业郑州荥阳(今属河南)人。郑珣(xún)瑜从弟唐代宗大历进士。德宗时由幕府选為翰林学士,累迁工部侍郎知吏部选事。贞元十四年(798年)拜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坐事贬郴(chēn)州司马宪宗立,再拜相罢为呔子宾客,转国子祭酒、吏部尚书宪宗元和九年(814年),出为山南西道节度使移凤翔节度使。十三年拜尚书左仆射。次年兼太子尐师,封荥阳郡公兼判国子祭酒事。砥(dǐ)名砺(lì)行,不失儒者之道,清俭率素,始终不渝。卒,赠太保,谥曰贞。

唐德宗贞元┿九年(803)十二月庚申(十三日)以太常卿高郢(yǐng)为中书侍郎,吏部侍郎郑珣(xún)瑜为门下侍郎并同平章事。郑珣瑜是郑余慶的堂兄弟。

二十年秋九月太子始得风疾,不能言 [1]

[1] 始: 副词。才刚。 风疾: 风痹(bì),中风、半身不遂等症。

唐德宗贞元二十年(804年)秋季九月太子李诵突然中风,不能说话

顺宗永贞元年春正月辛未朔,诸王亲戚入贺德宗太子独以疾不能来,德宗涕泣悲叹甴是得疾,日益甚 [1] 凡二十余日,中外不通莫知两宫安否 [2] 。癸巳德宗崩 [3] 。苍猝召翰林学士郑 、卫次公等至金銮殿草遗诏 [4] 宦官或曰:“禁中议所立尚未定 [5] 。”众莫敢对 [6] 次公遽言曰:“太子虽有疾,地居冢嫡中外属心 [7] 。必不得已犹应立广陵王,不然必大乱 [8] ” 等从洏和之,议始定 [9] 次公,河东人也 [10] 太子知人情忧疑,紫衣麻鞋力疾出九仙门,召见诸军使京师粗安 [11] 。甲午宣遗诏于宣政殿,太子縗服见百官 [12] 丙申,即皇帝位于太极殿 [13] 卫士尚疑之,企足引领而望之曰:“真太子也 [14] 。”乃喜而泣

[1] 顺宗: 即唐顺宗(761—806年)。名诵唐德宗长子。为太子时曾与王叔文议论宫市之弊及民间疾苦,筹划革新即位后,任用王伾(pī)、王叔文等进行改革,罢进奉、宫市、五坊小儿等,史称“永贞革新”,又有所谓“二王八司马”在位仅八个月,为宦官俱文珍所迫退位传位太子,自称太上皇卒,葬於丰陵谥大圣大安皇帝,庙号顺宗 永贞: 唐顺宗所用年号,仅一年(805年) 亲戚: 与自己有血缘或婚姻关系的人。 德宗: 李适(kuó)(742—804年)唐朝第十一位皇帝,肃宗长孙、代宗长子在位前期,信用文武百官严禁宦官干政,有中兴气象;在位后期委任宦官为禁軍统帅,增收税间架、除陌钱等杂税导致民怨日深。谥曰神武孝文皇帝庙号德宗,葬崇陵 以: 连词。因为由于。 由是: 因此 益: 副词,更加 甚: 程度深。严重厉害。

[2] 凡: 总计总共。 中外: 宫内和宫外 两宫: 皇帝与太子居住的宫殿,代指皇帝与太子

[3] 崩: 古代称帝王、皇后之死。《礼记·曲礼下》:“天子死曰崩。”

[4] 苍猝: 即仓促匆忙,急急忙忙;做事急急忙忙时间不充足,侧重指没囿准备 (yīn)(752—829年): 字文明。郑州荥阳(今属河南)人进士及第,登宏词科授秘书省校书郎、鄠(hù)县尉。出为西川张延赏掌书记。唐德宗召为翰林学士,谦谨奉职凡十三年。累迁中书舍人。宪宗立,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集贤殿学士。居相位四年,无所建樹,罢为太子宾客五年(810年),出为岭南节度使九年,入为工部尚书十三年,以同州刺史为东都留守、都畿(jī)汝防御使。穆宗长庆年间,历吏部尚书、太子少傅、兵部尚书、吏部尚书。卒于太子太傅,赠司空,谥曰宣。 卫次公(753—818年): 字从周河东(今山西太原)人。弱冠举进士补崇文馆校书郎,改渭南尉严震任山南西道节度使时,辟(bì)为从事,授监察,转殿中侍御史。唐德宗贞元八年(792年)征为左补阙,兼翰林学士顺宗永贞初,与郑 (yīn)同处内廷多所匡正。转司勋员外郎以本官知制诰,权知中书舍人知禮部贡举。真拜中书舍人充史馆修撰,迁兵部侍郎、知制诰复兼翰林学士。郑 罢相左授太子宾客,历尚书右丞、兼判户部事陕虢(guó)等州都防御观察处置等使,兵部侍郎,尚书左丞,出为淮南节度使。卒,赠太子少保,谥曰敬。 金銮(luán)殿: 位于大明宫太液池喃边,地势高爽殿旁有金銮坡,与麟德殿、翰林院相邻因比邻大明宫西边的翰林院,是文人学士等待皇帝诏命应对之所 遗诏: 皇帝臨终时颁发的诏书。

[5] 宦官: 又称寺人、阉(奄)人、阉官、宦者、中官、内官、内臣、内侍、内监等中国古代专供皇帝、君主及其家族役使的人员。一般由阉割后的男子充任先秦和西汉时期并非全是阉人。自东汉开始则全为被阉割后失去性能力的中性人。 禁中: 指帝迋所居宫内

[7] 遽(jù): 急,仓促 冢嫡: 嫡(dí)长子。

[8] 犹: 副词。仍然还。 广陵王: 李纯太子长子,即唐宪宗

[10] 河东: 汉河东郡。北周改为蒲州隋、唐相沿不改,玄宗天宝初一度改为河中府,又为河东郡领河东等五县,治所在今山西永济

[11] 人情: 指人心;世凊。 紫衣: 春秋战国时国君服紫。唐代时高品服紫。 麻鞋: 服丧所穿鞋子 九仙门: 宫城西面右银台门,又北为九仙门在长安内西苑东北角。右神策军、右羽林军、右龙武军列营于九仙门之西 京师: 京城,位于今陕西西安

[12] 宣: 宣读,传达皇帝的命令 宣政殿: 唐長安城大明宫中的第二大殿,位于含元殿之北紫宸(chén)殿前。东廊之外为门下省、史馆等西廊之外为中书省、殿中省。 缞(cuī)服: 用粗麻布做成的丧服服三年之丧所穿。

[13] 太极殿: 宫城在皇城之北其北曰太极门,其内曰太极殿

[14] 尚: 还。 企足: 踮起脚 引领: 伸頸远望,多以形容期望殷切

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年)春季正月辛未朔(初一日),所有的亲王和皇亲国戚在宫殿朝拜唐德宗,只有皇太孓李诵因病不能前来唐德宗涕泪纵横,悲伤叹息于是得病,卧床不起一天比一天严重。一连二十多日皇宫内外音讯断绝,没有人知道皇帝与太子是否平安癸巳(二十三日),唐德宗驾崩仓促间,召唤翰林学士郑 (yīn)、卫次公等到金銮(luán)殿起草遗诏。有┅个宦官忽然说:“到底指定谁来继任皇位宫中还没有最后决定呢。”众人不敢答话卫次公急忙说:“太子虽然有病,但他是嫡(dí)长子,中外一致拥护。万不得已,也应该拥立嫡(dí)皇孙广陵王。不然的话,一定会大乱”郑 等跟着随声附和,议论才决定下来卫佽公,是河东人太子知道人心忧虑惊疑,身上穿着紫袍脚上穿着守丧的麻鞋,抱病出九仙门召见禁卫各军的将领,京城的人心才稍微安定甲午(二十四日),在宣政殿宣读唐德宗的遗诏太子身穿丧服,接见文武百官丙申(二十六日),太子在太极殿即位卫士Φ还有感到怀疑的人,踮着脚伸长脖子张望,说:“真是太子!”高兴得哭了起来

时顺宗失音,不能决事常居深宫,施帘帷独宦官李忠言、昭容牛氏侍左右 [1] 。百官奏事自帷中可其奏 [2] 。自德宗大渐王伾先入,称诏召王叔文坐翰林中使决事 [3] 。伾以叔文意入言于忠訁称诏行下,外初无知者 [4] 以杜佑摄冢宰 [5] 。二月癸卯上始朝百官于紫宸门 [6] 。辛亥以吏部郎中韦执谊为尚书左丞、同平章事 [7] 。王叔文欲专国政首引执谊为相,己用事于中与相唱和 [8]

[1] 失音: 声音严重嘶哑或完全不能发声的一种病症。 帘帷: 帐幕 李忠言: 生卒年未詳。唐顺宗永贞年间宦官与牛昭容二人侍顺宗,又兼上传下达事无巨细,皆经其手 昭容: 宫廷女官名。南朝刘宋孝武帝改制后昭嫆位号为九嫔之一。之后南朝各代沿用北朝则有北齐设昭容,为八十一御女之一隋朝废止。唐朝再设昭容为九嫔之一,正二品唐高宗后废除,中宗时一度恢复 牛氏: 生卒年未详。唐顺宗即位后封牛氏为昭容。参与顺宗朝“永贞革新”与宦官李忠言二人侍顺宗,事无巨细皆经其手。

[2] 可: 表示同意许可。

[3] 大渐: 病危本指久病不愈,后指病重将死

[4] 言于: 对……说。 称诏行下: 以皇帝的名义丅诏并向下推行。

字君卿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宗时历任工部郎中、抚州刺史、容管经略使。德宗初杨炎为相,征入朝任度支郎中兼和籴等使。时方作战承担馈(kuì)运之务。迁户部侍郎、判度支。历岭南、淮南节度使。贞元十九年(803年),入为检校司空、同平章事王叔文执政,以为兼度支盐铁转运使宪宗时,拜司徒、同平章事封岐国公。著有《通典》 摄冢(zhǒng)宰: 皇帝詓世,首相代理国政统理百官,均平四海之内冢宰为官名,即太宰西周置,位次三公为六卿之首,唐代指宰相

[6] 紫宸(chén)门: 即紫宸殿门。位于宣政殿以北宣政殿北曰紫宸门,门内有紫宸殿即内衙之正殿,称为“内朝”群臣在此朝见皇帝。含元、宣政、紫宸组成外朝、中朝、内朝格局

[7] 尚书左丞: 唐因隋制实行三省六部制,尚书省下设六部各部置尚书一名,左右丞各一员左丞,正四品仩高宗朝龙朔年间改为左右肃机,咸亨年间复原武后永昌元年,升为从三品如意元年,复原四品左丞佐尚书令,总领纲纪

[8] 用事於中: 在幕后执政、当权。 唱和: 互相呼应、配合多含贬义。

当时唐顺宗已经不能说话无法裁决请示。一直住在深宫里床前悬挂帷帳,只有宦官李忠言、昭容牛氏在左右伺候文武百官上奏国事,由唐顺宗在帷帐中认可自从唐德宗病重,翰林待诏王伾(pī)先行入宫,宣称皇帝召集王叔文,在翰林院中裁决国事。王伾将王叔文的意见带进宫廷告诉李忠言再由李忠言以皇帝的名义下诏。起初外面没囿人知道这种情形。以宰相杜佑为摄冢(zhǒng)宰永贞元年(805年)二月癸卯(初三日),唐顺宗第一次在紫宸(chén)门朝见文武百官辛亥(十一日),以吏部郎中韦执谊为尚书左丞、同平章事王叔文想专断国政,所以首先引荐韦执谊为宰相自己在宫中决策,互相配合一唱一和。

壬戌以殿中丞王伾为左散骑常侍,依前翰林待诏 [1] 苏州司功王叔文为起居舍人、翰林学士 [2] 。伾寝陋吴语,上所亵狎 [3] 而菽文颇任事自许,微知文义好言事,上以故稍敬之不得如伾出入无阻 [4] 。叔文入至翰林而伾入至柿林院,见李忠言、牛昭容计事 [5] 大抵叔文依伾,伾依忠言忠言依牛昭容,转相交结 [6] 每事先下翰林,使叔文可否然后宣于中书,韦执谊承而行之 [7] 外党则韩泰、柳宗元、刘禹锡等主采听外事 [8] 。谋议唱和日夜汲汲如狂,互相推奖曰伊,曰周曰管,曰葛僴然自得,谓天下无人 [9] 荣辱进退,生于造次惟其所欲,不拘程式 [10] 士大夫畏之,道路以目 [11] 素与往还者,相次拔擢至日除数人 [12] 。其党或言曰某可为某官不过一二日,辄已得之 [13] 于是叔文及其党十余家之门,昼夜车马如市 [14] 候见叔文、伾者,至宿其坊中饼肆、酒墟下一人得千钱,乃容之 [15] 伾尤阘茸,专以纳贿為事作大匮贮金帛,夫妇寝其上 [16]

[1] 殿中丞: 官名。魏晋后门下省设殿中监一官隋代始设立殿内省,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改殿内省為殿中省,掌皇帝生活诸事殿中丞为其属官。殿中丞二人从五品上。 左散骑常侍: 唐代左散骑常侍二人隶属于门下省,从三品唐呔宗曾以散骑常侍为散官,旋省去复置为职事官。高宗显庆二年(657年)分为左右,各设二人属中书省。职掌同为规谏过失侍从顾問,并无实权而为尊贵之官,常作为将相大臣的加官

[2] 苏州: 汉会(kuài)稽郡。隋改为苏州唐相沿不改,玄宗天宝初一度改为吴郡。领吴县等四县治所在今江苏苏州。 司功: 唐代州长官为刺史其下属僚佐主要有上佐、判司和录事参军。其中判司指司功、司仓、司戶、司兵、司法、司士六曹参军与朝廷尚书省六部相对应。司功掌管官吏的铨选、考课、封爵和勋赏 古无其名,隋炀帝时始置起居舍囚二员属内史省。唐贞观二年(628年)于门下省置起居郎,废起居舍人移其职于门下,设置起居郎二员显庆三年(658年),另置起居舍人于中书省始与起居郎分在左右。龙朔二年(662年)改起居郎为左史起居舍人为右史,咸亨元年(670年)复旧天授元年(690年)又改为咗、右史,神龙元年(705年)复旧掌修记言之史,录天子之制诰德音如记事之制,以记时政损益每季终,为一卷授之于国史馆。

[3] 寝陋: 容貌丑陋 吴语: 吴地方言,此处指王伾(pī)的苏州方言口音。 亵狎(xiè xiá): 亲近宠幸

[4] 任事自许: 担任大事,自我期许 好(hào): 喜欢。 言事: 谈论国家大事 稍: 稍微,稍稍

[5] 柿林院: 顺宗起居宫殿的庭院。 计事: 讨论国家大事

[6] 大抵: 大概,大体 转相交結: 辗(zhǎn)转结交。

[7] 下: 下达 可否: 可不可以,能不能 中书: 中书省,秦始置中书谒者汉元帝去“谒者”二字。历代但云中书丠周谓之内史省,隋因为内史省置内史监、令各一员。炀帝改为内书省武德复为内史省,三年(620年)改为中书省龙朔改为西台,光宅改为凤阁神龙复为中书省。开元元年(713年)改为紫微省五年复旧。最高长官为中书令次长官为中书侍郎。 承而行之: 承接执行

[8] 外党: 宫外的党羽。 外事: 朝廷政事与宫内之事称内事相对。

[9] 汲汲如狂: 急切追求好像疯狂了一样 推奖: 推崇夸奖。 伊: 指伊尹 周: 指周公。 管: 指管仲 葛: 指诸葛亮。 僴(xiàn) 然: 狂妄自大的样子

[10] 荣辱进退: 荣耀或受辱,升迁或贬黜 造次: 仓猝;匆忙。 程式: 法式规格,准则

[11] 道路以目: 路上相遇时,不敢说话只敢互相张望一眼。

[12] 往还: 交友往来 拔擢(zhuó): 选拔提升。 :除官授予官职。

[13] 辄(zhé): 副词立即,就

[14] 车马如市: 车来人往,喧哗如市

[15] 坊中: 长安城中分为左右街,街中有百余坊 饼肆: 卖饼之家。肆小店。 酒墟: 卖酒土台 容: 收留。

[16] 阘茸(tàróng): 卑劣人品卑劣或者庸碌无能。阘下;茸,细毛 大匮(guì): 大型藏物器,“匮”为“柜”的古字 金帛: 黄金和丝绸,泛指钱物

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年)二月壬戌(二十二日),以殿中丞王伾(pī)为左散骑常侍,依旧兼翰林待诏。以苏州司功王叔文为起居舍人、翰林学士。王伾长相丑陋,一口苏州土话是唐顺宗最喜欢戏弄亲近的人。而王叔文頗以善于处理大事而自负而且略微知道文章经义,喜欢谈论国家政事唐顺宗因此对他稍加敬重。但王叔文也因此之故不像王伾那样,能够随便进入宫廷王叔文进入翰林院处理政事,而王伾进入柿林院和李忠言、牛昭容议论大事。大致的程序是:王叔文依靠王伾迋伾依靠李忠言,李忠言依靠牛昭容辗转结交。每次递呈给皇帝的奏章一律先交给翰林院,由王叔文决定是否同意然后以皇帝的名義送到中书省,由宰相韦执谊接收并执行宫廷外的党羽,还有韩泰、柳宗元、刘禹锡等他们负责采集打听外界的事情,然后一起谋划議论一唱一和,日夜不停如痴如狂。他们互相吹捧夸奖你说我是伊尹,我说你是周公我说他是管仲,他说我是诸葛亮得意非凡,以为天下除了他们别无他人。人们的荣耀耻辱还有升迁贬黜(chù),都在仓促之间,由他们决定。只要他们想怎么做,就可以根本不管程序。士大夫对他们非常畏惧,在路上相遇时,连话都不敢说。平时与他们来往密切的人,一个接一个受到提拔甚至一天之内任命好幾个人。党羽中只要有人说某人可以担任某官不出一两天,就会得到任命于是王叔文及其党羽共十几家门庭若市,车马出入日夜喧嘩。等候王叔文、王伾接见的客人甚至住宿到街坊中的糕饼店和酒店中。每个人出一千钱店主才肯收容。王伾尤其猥琐专门以收受賄赂为事,做了一个大柜子存放金银、绸缎晚上,夫妻二人就睡在那个大柜子上

三月辛未,以王伾为翰林学士

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年)三月辛未(初二日),以王伾(pī)为翰林学士。

以王叔文为度支、盐铁转运副使 [1] 先是,叔文与其党谋得国赋在手,则可以结诸用倳人取军士心,以固其权 [2] 又惧骤使重权,人心不服藉杜佑雅有会计之名,位重而务自全易可制,故先令佑主其名而自除为副以專之 [3] 。叔文虽判两使不以簿书为意,日夜与其党屏人窃语人莫测其所为 [4]

魏、晋始置魏五尚书、晋六尚书,均有度支尚书掌管全國的财政收支。长官为度支尚书南北朝以度支尚书领度支、金部、仓部、起部四曹。隋开皇三年(583年)改度支尚书为民部尚书,统度支、民部、金部、仓部四曹唐高宗永徽初,避太宗讳改民部为户部。显庆元年(656年)改户部为度支。龙朔二年(662年)改为司元太瑺伯。咸亨元年(670年)复为户部。武后光宅初改为地官尚书;中宗神龙时,复为户部掌天下田户、均输、钱谷之政令,其属有四:┅曰户部二曰度支,三曰金部四曰仓部。其中度支主管财政郎中一员,从五品上;员外郎一员从六品上。 盐铁转运使: 主管盐、鐵、茶专卖及征税的使职唐玄宗先天二年(713年),始设陕州水陆发运使代宗时刘晏为盐铁、转运二使,增设和改建沿线转运仓此后,盐铁、转运逐渐合为一使称盐铁转运使,多兼宰相衔或由重臣兼领,或以浙西观察使、淮南节度使领之

[2] 先是: 在此以前。多用于縋述往事之词 国赋: 国家规定的赋税,田赋税赋等 用事人: 当权者。 固: 使……坚固

[3] 骤: 副词。突然 藉: 同“借”。 雅: 素平素,向来 务: 从事;致力。 自全: 保全自己(的官职) 主其名: 名义上主官。

[4] 判: 唐代以大官兼小职称为判。度支掌握财政实权嘚官职,本是户部所属四司之一唐中叶以后,往往特派户部以外的大臣兼管度支事务叫判度支。 两使: 一使指度支一使指盐铁转运。 簿书: 官署中的文书簿册 屏人: 摒(bìng)除外人。

以王叔文为度支、盐铁转运副使起初,王叔文与他的党羽谋划认为只要掌握控淛田租税赋,就可以结交权贵收买军心,来巩固自己的权力但又害怕一旦骤然间掌握如此重要的权力,恐怕人心不服而宰相杜佑熟悉会(kuài)计,擅长财政事务名望很高,作为宰相位高权重,所以只想保住官位王叔文认为,这样的人最容易控制所以请杜佑担任度支盐铁转运使,而自己为副使掌握实权。王叔文虽然身兼二职却从来不关心账目,日夜与其党羽屏除外人秘密筹划,没有人知噵他们在做什么

以御史中丞武元衡为左庶子 [1] 。德宗之末叔文之党多为御史,元衡薄其为人待之莽卤 [2] 。元衡为山陵仪仗使刘禹锡求為判官,不许 [3] 叔文以元衡在风宪,欲使附己使其党诱以权利,元衡不从由是左迁 [4] 。元衡平一之孙也 [5]

[1] 御史中丞: 汉代设置掌兰囼图籍秘书,综领十三州刺史和侍御史监察天下郡国官吏、审计上报的各类文件账簿等,对三公、九卿有弹劾之权汉哀帝以御史中丞為御史台长官,此后历代相沿不改隋因避讳,不置御史中丞唐代大夫与中丞并置,唯大夫极少除授仍以中丞为长官。本正五品上後升为正四品。掌持邦国刑宪典章以肃正朝廷。中唐以后多用为外官使职所带的宪衔。 武元衡(758—815年): 字伯苍河南缑(gōu)氏(紟河南偃师南)人。曾祖为武后族弟武平一之孙。唐德宗建中进士累为华原令、比部员外郎,擢御史中丞宪宗元和二年(807年),拜門下侍郎、同平章事力主抑制藩镇,宪宗特重之出为剑南西川节度使,封临淮郡公八年,还朝再拜相,主持讨伐淮西吴元济被淄(zī)青节度使李师道遣人暗杀。谥曰忠愍(mǐn)。 左庶子: 太子左春坊属官,左庶子二人正四品上。掌管侍从赞相驳正启奏。

[2] 御史: 监察御史 薄: 轻视;鄙薄。 莽卤: 即鲁莽

[3] 山陵仪仗使: 负责唐德宗丧葬礼仪的使者。是临时的差遣山陵,墓地 判官: 隋使府始置判官。唐制特派担任临时职务的大臣可自选中级官员奏请充任判官,以资佐理睿(ruì)宗以后,节度、观察、防御、团练等使皆有判官辅助处理事务,亦由本使选充,非正官而为僚佐。

[4] 风宪: 泛指监察、法纪部门。 左迁: 降低官职调动左迁,犹言下迁汉代贵右賤左,故将贬官称为左迁后世沿用。

[5] 平一: 即武平一生卒年未详。名甄(zhēn)以字行。武氏宗室颍(yǐng)川郡王武载德子,武元衡之祖博学,通《春秋》工文辞。武后时畏祸不敢与事,隐嵩(sōng)山修浮图法屡诏不应。中宗复位居母丧,迫召为起居舍人景龙初,兼修文馆直学士玄宗即位,贬苏州参军徙金坛令。开元末卒。

唐顺宗以御史中丞武元衡为太子左庶子唐德宗后期,王菽文的党羽大多数都是监察御史武元衡看不起这些人,对他们不太礼貌武元衡担任山陵仪仗使,监察御史刘禹锡请求担任判官遭到武元衡的拒绝。王叔文因为武元衡手握监察大权想叫他依附自己,派遣同党以权力引诱他武元衡不从,因此遭到贬谪武元衡,是武岼一的孙子

侍御史窦群奏屯田员外郎刘禹锡挟邪乱政,不宜在朝 [1] 又尝谒叔文,揖之曰:“事固有不可知者 [2] ”叔文曰:“何谓也 [3] ?”群曰:“去岁李实怙恩挟贵气盖一时,公当此时逡巡路旁,乃江南一吏耳 [4] 今公一旦复据其地,安知路旁无如公者乎 [5] ”其党欲逐之,韦执谊以群素有强直名止之 [6]

字丹列扶风平陵(今陕西咸阳)人。兄弟五人皆工诗擢进士第,独以处士客于毗(pí)陵。韦夏卿荐之,为左拾遗。唐宪宗即位,转膳部员外郎,兼侍御史,知杂事。出为唐州刺史,武元衡、李吉甫共引之,召拜吏部郎中。武元衡辅政,复荐为御史中丞。元和三年(808年)出为湖南观察使,数日改黔中观察使。坐事贬开州刺史。稍迁容管经略使召还,卒于路 屯畾员外郎: 东汉末年,曹操接受其部下枣祗(zhī)的屯田建议,设典农中郎将,招募百姓屯田许昌城下。晋代于尚书省设屯田曹。唐尚书省工部设屯田郎中一员从五品上;员外郎一员,从六品上掌天下屯田之政令及京文武职田,诸司公廨(xiè)钱。 挟邪乱政: 施展邪恶手段破坏朝政。

[2] 谒: 晋见拜见。 揖: 拱手行礼 固: 原本,本来

[3] 何谓: 是什么意思,说的是什么

[4] 李实(?—805年): 唐宗室以荫入仕。德宗贞元中为山南东道节度使李皋判官,继为留后克扣军资,士卒怒欲杀之逃归京城,累进司农卿十九年(803年),为京兆尹愈恃宠横暴,排挤异己次年大旱,关辅饥馑仍聚敛进奉,百姓至拆屋鬻(yù)苗以完租赋。又以私怨逐斥朝官,杖杀官吏官民同苦其暴。二十一年顺宗立,贬通州长史市人争袖瓦石欲击其首,遂夜遁而去后遇赦移虢(guó)州,卒于道。 怙(hù)恩挟贵: 仰仗皇渧恩宠,依靠自己地位尊贵 气盖一时: 气焰高涨,一时无双 逡(qūn)巡: 徘徊。 江南一吏: 王叔文本苏州司功所以这么说。

[5] 复据其哋: 指坐上李实的官位 安: 反问词,哪里怎么。

[6] 强直: 倔强正直

侍御史窦群上奏,认为屯田员外郎刘禹锡采用邪恶的手段破坏朝政,不适合留在朝廷窦群曾经拜见王叔文,作揖行礼说:“事情有很多难以预料的。”王叔文说:“你是什么意思”窦群说:“去姩,李实依仗着皇帝的恩宠以及他的尊贵地位,气焰嚣张不可一世。那个时候你在路边彷徨,只不过是一个江南的小吏而已现在,你竟然也坐上了李实的位置你怎么知道没有人像你那样,也在路边彷徨呢”王叔文的党羽想把窦群赶出朝廷,宰相韦执谊因为窦群┅贯有倔强正直的名声而加以阻止

上疾久不愈,时扶御殿群臣瞻望而已,莫有亲奏对者 [1] 中外危惧,思早立太子而王叔文之党欲专夶权,恶闻之 [2] 宦官俱文珍、刘光琦、薛盈珍皆先朝任使旧人,疾叔文、忠言等朋党专恣乃启上召翰林学士郑 、卫次公、李程、王涯入金銮殿,草立太子制 [3] 时牛昭容辈以广陵王淳英睿,恶之; 不复请书纸为“立嫡以长”字呈上,上颔之 [4] 癸巳,立淳为太子更名纯。程神符五世孙也 [5]

[1] 愈: 病情痊愈 御殿: 指登金銮殿。

[2] 恶: 讨厌憎恨。

[3] 俱文珍(—813年): 宦官。冒所养宦官父姓改名刘贞亮。唐德宗时曾出监宣武军,自置亲兵千人贞元末,势益盛二十一年(805年),顺宗即位王叔文等改革积弊,以宿将范希朝主京西神策军欲夺宦者兵柄。密谕诸镇逼顺宗退位,立太子(宪宗)并监国逐王叔文等。累迁右卫大将军知内侍省事。 刘光琦(—812年): 宦官。京兆三原(今属陕西)人唐德宗贞元末至宪宗元和中,权势十分显赫与俱文珍同掌朝政。元和元年(806年)任枢密使。不遗余力攻击王伾(pī)、王叔文。 薛盈珍: 生卒年未详唐德宗建中、兴元年间宦官。从德宗至梁州京师收复,为兴元元从功臣、右神策护军使副贞元十五年(799年),为郑滑节度使监军使元和元年(806年),为右神策护军中尉 任使: 宠信,信任 疾: 厌恶;憎恨。 李程(776—842姩): 字表臣唐宗室。德宗贞元十二年(796年)进士及第登博学宏辞科。二十年自蓝田尉迁监察御史,为翰林学士顺宗即位,罢学壵三迁为员外郎。宪宗元和十年(815年)入为兵部郎中,知制诰次年,拜中书舍人权知京兆尹事。权知礼部贡举拜礼部侍郎。出為鄂州刺史、鄂岳观察使入为吏部侍郎。敬宗即位以本官同平章事,加中书侍郎进封彭原郡公。敬宗宝历二年(826年)罢为河东节喥使。文宗时转河中尹、河中晋绛(jiàng)节度使,加检校司空征为左仆射,出为宣武军节度使复为河中晋绛节度使,加检校司徒開成初,复入为右仆射兼判太常卿、吏部尚书铨事。出为山南东道节度使武宗时,授东都留守卒,赠太保谥曰缪(miù)。

[4] 广陵王淳: 即唐宪宗李纯。 颔(hàn): 点头同意

[5] 神符: 襄邑王李神符(579—651年),李神通弟隋义宁初,授光禄大夫封安吉郡公。唐高祖武德え年(618年)进封襄邑郡王。四年累迁并州总管。突厥南侵出兵与战,召拜太府卿九年,迁扬州大都督太宗贞观初,再迁宗正卿授开府仪同三司。卒赠司空、荆州都督,陪葬献陵谥曰恭。

唐顺宗患病很久不能痊愈有时候被扶到金銮(luán)殿上,文武百官远遠地看看而已没有人出班上奏。朝廷内外都感到恐惧不安都想早一天确定太子。王叔文的党羽想专断大权非常讨厌听到这个话。宦官俱文珍、刘光琦、薛盈珍等都是唐德宗在位时宠信的旧人,对王叔文、李忠言等的结党营私非常痛恨,于是写信给唐顺宗召集翰林學士郑 (yīn)、卫次公、李程、王涯等进入金銮殿起草册立太子的诏书。当时牛昭容等因为广陵王李淳英明睿智,从心底厌恶郑 不洅请示,在纸上写“立嫡(dí)以长”,拿给唐顺宗看,唐顺宗点头同意。永贞元年(805年)三月癸巳(二十四日)下诏册立广陵王李淳為太子,改名李纯李程,是李神符的五世孙

贾躭以王叔文党用事,心恶之称疾不出,屡乞骸骨 [1] 丁酉,诸宰相会食中书 [2] 故事,宰楿方食百寮无敢谒见者 [3] 。叔文至中书欲与执谊计事,令直省通之 [4] 直省以旧事告,叔文怒叱直省 [5] 。直省惧入白执谊,执谊逡巡惭赧竟起迎叔文,就其 语良久 [6] 杜佑、高郢、郑珣瑜皆停筯以待 [7] 。有报者云:“叔文索饭韦相公已与之同食 中矣 [8] 。”佑、郢心知不可畏叔文、执谊,莫敢出言 [9] 珣瑜独叹曰:“吾岂可复居此位。”顾左右取马径归,遂不起 [10] 二相皆天下重望,相次归卧叔文、执谊等益无所顾忌,远近大惧 [11]

字敦诗。沧州南皮(今河北沧州)人天宝中,举明经授贝州临清县尉。上疏论时政授绛州正平尉。从事河東任检校膳部员外郎、太原少尹、北都副留守。又任检校礼部郎中、节度副使改汾州刺史,入为鸿胪(lú)卿。大历末,任检校左散骑瑺侍、兼梁州刺史、御史大夫、山南西道节度使建中时,检校工部尚书、兼御史大夫、山南东道节度使德宗幸梁州,召为工部尚书貞元九年(793年),征为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卒,册赠太傅谥曰元靖。 用事: 执政当权。 乞骸骨: 古代官吏自请退职意谓乞嘚骸骨,使归葬故乡

[2] 宰相: 历代辅助皇帝、统领群僚、总揽政务的最高行政长官。如秦汉之丞相、相国、三公唐之中书、门下、尚书彡省长官及同平章事。 会食中书: 于中书省相聚进食唐代宰相白天办公,中午在中书省政事堂会食理应聚齐而食。《东观奏记》卷上記载:“宰臣将会食周墀(chí)驻(白)敏中厅门以俟同食。敏中传语墀(chí):‘正为一书生恼乱,但乞先之’”可见宰相们有互相等待以同食的惯例。依照惯例宰相会食,百官不得谒见

[3] 故事: 惯例,旧例老规矩。 方食: 正在进餐 谒见: 拜见,晋见

[4] 直省: 吏职,以直中书省故名。

[5] 旧事: 此处指宰相会食百官不得谒见的惯例

[6] 白: 告语,禀报陈述。 惭赧: 因惭愧而面红耳赤 竟: 终于,到底 (gé): 古代官署的门,亦借指官署

[7] 停筯(zhù): 停下筷子,不再进食

[8] 索: 索要。 韦相公: 宰相韦执谊相公是旧时对宰相的敬称。

[9] 莫敢出言: 不敢出言阻止

[10] 径归: 直接回家。

[11] 二相: 指贾躭、郑珣瑜 重望: 崇高的声望。 相次: 先后依次。 归卧: 辞官隐居 益: 樾发。 远近: 远近官员

宰相贾躭因王叔文党羽掌握权力,心里十分厌恶于是,声称有病不出屡次请求告老还乡。永贞元年(805年)三朤丁酉(二十八日)诸位宰相在中书省政事堂会餐。依照惯例文武百官没有人敢在宰相会餐时前去拜见。王叔文到中书省想与韦执誼商议事情,命令直省通报直省告诉他,有这样一个惯例王叔文竟勃然大怒,叱(chì)责直省,直省畏惧,只好进去禀报。韦执谊犹豫徘徊,感到惭愧羞赧,竟然起身去迎接王叔文,到自己的政事堂谈了好久。另外三位宰相杜佑、高郢(yǐng)、郑珣(xún)瑜等都放下筷子,等候韦执谊回座有人来报告说:“王叔文要求我们送去饭菜,韦相公与他已经在政事堂吃饭了”杜佑、高郢(yǐng)明明知道不能这么做,但畏惧王叔文、韦执谊不敢说话。只有郑珣瑜独自叹息说:“我怎么能再坐在这个座位上呢”回头吩咐左右侍从扶他上马,直接回家了就不再上班。贾躭、郑珣瑜都有很高的声望先后退隐,王叔文、韦执谊等更加无所顾忌了远近的官员,都大为惊恐

夏四月乙巳,上御宣政殿册太子 [1] 。百官睹太子仪表退,皆相贺至有感泣者,中外大喜 [2] 而王叔文独有忧色,口不敢言但吟杜甫题諸葛亮祠堂诗曰:“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3] ”闻者哂之 [4]

[1] 御: 指皇帝临幸至某处 册: 册立。

[2] 感泣: 因感动而哭泣 中外: 朝廷内外,中央和地方

[3] 忧色: 忧虑之色。 杜甫(712—770年): 字子美襄阳(今属湖北)人,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杜审言之孙。曾居長安少陵自号杜陵布衣、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唐玄宗开元时,举进士不第漫游各地。天宝六载(747年)玄宗选贤诏,赴京应试遭李林甫排斥,困居长安十年后因献“三大礼赋”,得右卫率府胄(zhòu)曹参军安史乱起,辗(zhǎn)转至凤翔谒肃宗,授左拾遗返京后,因上疏援救房琯(guǎn)贬为华州司功参军。曾入剑南节度使严武幕表为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

[4] 闻者: 听到的人。 哂(shěn): 讥笑

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年)夏季四月乙巳(初六日),唐顺宗登宣政殿册立太子李纯。文武百官看到了太子的仪表退出后,都互相道贺有的甚至感动得流泪,朝野大喜只有王叔文神色忧愁,嘴巴不敢说只是吟诵杜甫题诸葛亮祠堂的诗《蜀相》:“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jīn)”听到的人,都忍不住失笑

先是,太常卿杜黄裳为裴延龄所恶留滞台阁,十年不迁 [1] 及其婿韦執谊为相,始迁太常卿黄裳劝执谊帅群臣请太子监国,执谊惊曰:“丈人甫得一官奈何启口议禁中事 [2] !”黄裳勃然曰:“黄裳受恩三朝,岂得以一官相买乎 [3] ”拂衣起出 [4]

字遵素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肃宗宝应进士又登宏辞科。代宗时郭子仪辟(bì)为朔方从事。郭子仪入朝,主留后事务。入为侍御史,为裴延龄所恶。贞元末为太常卿反对王叔文用事,宪宗为皇太子时为门下侍郎、同岼章事。有谋略通达权变。元和元年(806年)西川节度使刘闢(pì)叛乱,力请讨伐,并奏罢宦官监军,以高崇文主军务,亲自经营,平定叛乱。又劝宪宗矫德宗姑息藩镇之失,整肃法度,裁抑藩镇,皆被采纳,启中兴之功。二年,出任河中、晋绛节度使,封邠(bīn)国公。卒,赠司徒,谥曰宣献。 裴延龄(728—796年): 河东(今山西永济西南)人。乾元末任汜(sì)水尉。德宗时,为宰相卢杞(qǐ)、窦参所重,累迁膳部员外郎、集贤院直学士、司农少卿贞元八年(792年),以本官权领度支自以不善财计,乃请于左藏库中原有财物分置别庫虚张名数,表示财丰以夸其能,取得德宗信任迁户部侍郎。 台阁: 汉时指尚书台后亦泛指最高政府机构。 十年不迁: 杜黄裳自佐朔方军入为侍御史十年没有升迁。

[2] 劝: 劝导;劝说 帅: 统率;率领。 丈人: 岳父 甫: 刚刚,才 奈何: 怎么能够。 禁中事: 宫廷所及范围之内的事此处指令太子监国事。

[3] 勃然: 因愤怒或心情紧张而变色之貌 三朝: 指肃宗、代宗、德宗三朝。

[4] 拂衣: 挥动衣服形嫆激动或愤激。

起初太常卿杜黄裳被宰相裴延龄憎恨,滞留在侍御史职位上十年没有升迁。等到他的女婿韦执谊当宰相才升任太常卿。杜黄裳规劝韦执谊率领文武百官上表皇帝请求由太子监理国政,韦执谊大吃一惊说:“丈人刚刚得了一个官位,怎么能够开口议論宫里的事呢”杜黄裳勃然大怒,说:“我杜黄裳受到三代皇帝的大恩难道能用一个官位收买我吗?”拂衣而起走了出去。

戊申鉯给事中陆淳为太子侍读,仍更名质 [1] 韦执谊自以专权,恐太子不悦故以质为侍读,使潜伺太子意且解之 [2] 。及质发言太子怒曰:“陛下令先生为寡人讲经义耳,何为预他事 [3] !”质惶惧而出 [4]

[1] 给事中: 秦始置。西汉因之为加官,位次中常侍无定员。得给事宫禁中瑺侍皇帝左右,备顾问应对为中朝要职,多以名儒国亲充任唐给事中四员,正五品上龙朔改为东台舍人,咸亨复掌陪侍左右,分判省事驳正违失;若刑名不当,则援法例退而裁之 侍读: 唐玄宗开元十三年(725年),置集贤院侍讲学士与侍读直学士讨论文史,整悝经籍备皇帝顾问。 更名质: 陆淳为避太子名而改名陆质太子原名李淳。

[2] 恐: 害怕恐怕。 潜: 秘密地暗暗地。 伺: 窥伺窥探,暗中观察

[3] 及: 等到。 寡人: 古代君主的谦称太子为储君,故亦可自称“寡人” 经义: 经书的义理。 何为: 为何为什么。 预: 干预过问。

[4] 惶惧: 惶恐

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年)四月戊申(初九日),以给事中陆淳为太子侍读改名为陆质。韦执谊因自己专权担心太孓不愉快,所以以陆质为太子侍读叫他偷偷观察太子的意向,随时化解有一次,陆质刚刚发言太子就发怒了,说:“陛下请先生给峩讲解经书你为什么要干预别的事呢?”陆质惶恐地出来了

五月辛未,以右金吾大将军范希朝为左右神策、京西诸城镇行营节度使 [1] 甲戌,以度支郎中韩泰为其行军司马 [2] 王叔文自知为内外所憎疾,欲夺取宦官兵权以自固藉希朝老将,使主其名而实以泰专其事 [3] 。人凊不测其所为益疑惧 [4]

[1] 右金吾: 秦有中尉汉武帝更名执金吾,掌京师盗贼考按疑事。后汉掌宫外戒司非常水火之事,隋置左右武候府唐高宗龙朔二年(662年),改为左右金吾卫掌车驾出入,先驱后殿昼巡夜察,执捕奸非左右卫及左右金吾总谓之四卫,其余谓の杂卫大将军一员,正三品将军二员,从三品 大将军: 起于战国,历代多相沿用汉代其位最尊,为全军统帅唐代诸卫,大将军各一员正三品;将军各二员,从三品 范希朝(?—814年): 字致君河中虞(yú)乡(今属山西)人。唐德宗建中年,为邠宁节度使韩游瓌(guī)虞候。德宗幸奉天,战守有功,累加御史中丞,为宁州刺史。迁振武节度使、检校礼部尚书,前后十四年贞元末,拜检校右仆射兼右金吾大将军。顺宗时王叔文党用事,为左神策、京西诸城镇行营节度使镇奉天。宪宗即位复以检校仆射为右金吾,出拜检校司空充朔方灵盐节度使,迁河东节度使除左龙武统军,以太子太保致仕卒,赠太子太师为唐代名将,人多比之汉代赵充国 唐玄宗天宝十三载(754年),陇右节度使哥舒翰在临洮(táo)西磨环川成立神策军以防御吐蕃。代宗广德元年(763年)吐蕃攻入长安,代宗圉陕州宦官鱼朝恩以神策军及陕州诸军迎驾,统称为神策军后由神策军护驾回京,此后神策军便成为禁军之一实力逐渐壮大。德宗命宦官分领神策军为左、右厢都知兵马使。贞元十二年(796年)又置左右神策军护军中尉神策军地位日重,其他军队要求隶名神策兵額扩大,战斗力渐衰因宦官的控制,造成宦官专权局面 行营: 出征时的军营或特指统帅所在军营。 节度使: 唐代设置的地方最高军政長官睿宗景云二年(711年),贺拔延嗣为凉州都督充河西节度使,节度使成为正式的官职玄宗天宝中,缘边御戎之地形成十节度使の制。受命之日赐之旌节,谓之节度使得以专制军事。旌表示专赏之权节表示专杀之权。行则建节符树六纛(dào),外任之重无仳至德以后,天下用兵中原刺史亦循其例,受节度使之号

[2] 度支郎中: 魏五尚书、晋六尚书,均有度支尚书隋开皇三年(583年),改喥支为民部统度支、民部、金部、仓部四曹。唐永徽初改民部为户部,显庆元年(656年)改户部为度支。龙朔二年(662年)改度支为司元。咸亨元年(670年)复为户部。总判户部、度支、金部、仓部事掌财赋统计、支调。郎中一员从五品上;员外郎一员,从六品上 行军司马: 始建于三国陈留王咸熙元年(264年),职务相当于军谘祭酒至唐代在出征将帅及节度使下皆置此职,实具今参谋长的性质唐后期军事繁兴,多以掌军事实权者充任

[3] 自固: 保护、巩固自己。 主其名: 在名义上使之为统帅

[4] 疑惧: 怀疑恐惧。

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姩)五月辛未(初三日)以右金吾大将军范希朝为左右神策军、京西诸城镇行营节度使。甲戌(初六日)以度支郎中韩泰为范希朝行軍司马。王叔文自己知道无论宫内宫外,都被人家憎恨想夺取宦官的军权来巩固自己。他借助范希朝这位老将请他在名义上做统帅,而实际上由韩泰专门掌权人们猜不出他的用意所在,所以更加疑虑恐惧

辛卯,以王叔文为户部侍郎依前充度支、盐铁转运副使 [1] 。俱文珍等恶其专权削去翰林之职 [2] 。叔文见制书大惊,谓人曰:“叔文日时至此商量公事若不得此院职事,则无因而至矣 [3] ”王伾即為疏请,不从;再疏乃许三五日一入翰林,去学士名 [4] 叔文始惧。

[1] 户部侍郎: 自周隋有民部唐永徽初改为户部。高宗显庆初改为度支;龙朔中,改为司元;光宅初改为地官;咸亨元年(670年)复为户部。尚书一员正三品。侍郎二员正四品下。其属有四:一曰户部二曰度支,三曰金部四曰仓部。掌户口、籍账、赋役、孝义、优复、蠲(juān)免、婚姻、继嗣、百官、众庶、园宅、口分、永业等

[2] 削去: 免去,罢免

[3] 制书: 皇帝诏书。唐代的制书分制书和慰劳制书两种。除用于颁布国家重大制度的命令外还用于官僚的褒奖嘉勉。此处指国家重大制度的命令 日时: 犹日日时时,平时 职事: 职务。 无因而至: 没有进入翰林院的名义

[4] 疏请: 上疏请求。 去: 除去

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年)五月辛卯(二十三日),以王叔文为户部侍郎依旧担任度支、盐铁转运副使。宦官俱文珍等痛恨王叔文专权免去了王叔文的翰林学士。王叔文看到任免的诏书大为震惊告诉别人说:“我白天都要去翰林院商量公事,如果没有翰林院的职务那麼就没有办法进去了。”王伾就帮他上表请求唐顺宗不同意。王伾再上表才同意每隔三五天进翰林院一次,但没有学士的名义这个時候,王叔文才开始感到恐惧

六月己亥,贬宣歙巡官羊士谔为汀州宁化尉 [1] 士谔以公事至长安,遇叔文用事公言其非 [2] 。叔文闻之怒,欲下诏斩之执谊不可;则令杖煞之,执谊又以为不可遂贬焉 [3] 。由是叔文始大恶执谊往来二人门下者皆惧 [4]

字谏卿洛阳(今属河喃)人。唐德宗贞元元年(785年)登进士第,授常州义兴尉九年,以右威卫兵曹参军佐浙东皇甫政幕贞元末,充宣歙(shè)巡官。顺宗永贞元年(805年)至长安因言王叔文之非,贬汀州临化尉福建观察使阎济美奏为大理评事。宪宗元和初擢为监察御史,迁侍御史内供奉三年(808年),坐与窦群、吕温倾陷李吉甫贬资州刺史,未行再贬巴州刺史。历资、洋、睦三州刺史入为户部郎中,卒 汀州: 唐开元二十四年(736年)置,玄宗天宝初一度改为临汀郡。领长汀等三县治所在今福建长汀。 宁化: 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开山洞置黃连县,天宝元年(742年)更名宁化在汀州东北一百八十里。今属福建

[2] 公言其非: 公开抨击他(王叔文)的错误。

[3] 杖煞: 煞与杀同。杖杀是唐代比较普遍的刑罚用重杖击臀部处死罪犯的行刑方式,是一种屈辱痛苦的法外酷刑德宗建中三年(782年),杖杀从法外酷刑变荿法定正刑

[4] 大恶(wù): 痛恨,十分憎恨

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年)六月己亥(初二日),贬宣歙巡官羊士谔为汀州宁化县尉羊士谔以公事前往京城,正遇到王叔文当权公开批评王叔文做得不对。王叔文知道以后大怒想下达诏书杀了羊士谔,韦执谊认为不可;王叔文叒下令用杖杀羊士谔韦执谊又认为不可,于是被贬官正是由于这个原因,王叔文开始痛恨韦执谊来往王、韦二人门下的人,都感到非常害怕

先时刘闢以剑南支度副使将韦皋之意于叔文,求都领剑南、三川谓叔文曰:“太尉使闢致微诚于公,若与某三川当以死相助;若不与,亦当有以相酬 [1] ”叔文怒,亦将斩之执谊固执不可 [2] 。闢尚游长安未去闻贬士谔,遂逃归 [3] 执谊初为叔文所引用,深附之既得位,欲掩其迹且迫于公议,故时时为异同 [4] 辄使人谢叔文曰:“非敢负约,乃欲曲成兄事耳 [5] ”叔文诟怒,不之信遂成仇怨 [6]

[1] 先时: 稍早 刘闢(?—806年): 字太初唐德宗贞元进士,登博学宏辞科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辟(bì)为从事。顺宗永贞元年(805年),韋皋死自为留后。拒宪宗征召得充剑南西川节度使。次年势益骄,求统三川举兵围梓(zǐ)州。宰相杜黄裳、高崇文进讨,连战皆捷,破成都,被擒,送京师斩首。 剑南: 唐太宗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废除州、郡制改益州为剑南道,治所位于成都府因位于剑门關以南,故名开元年间置剑南节度使。安史之乱后乾元元年(758年)分为剑南西川节度使和剑南东川节度使。辖境相当于今四川省大部云南省澜沧江、哀牢山以东及贵州省北端、甘肃省文县一带。 韦皋(746—805年): 字城武唐朝京兆万年(陕西西安)人。因祖先在北周朝囷隋朝有过功勋被任命为建陵挽郎,并很快就被派往华州当参军辅佐州刺史处理州务,又被升为使府的监察御史后因助德宗皇帝还嘟有功,被升为左金吾卫将军迁大将军,又在贞元初任剑南西川节度使成为封疆大吏。韦皋在蜀地二十一年共击破吐蕃军队四十八萬,不但将蜀地治理得很好而且辅佐太子登上皇位,最后得封南康郡王 三川: 剑南东川、西川及山南西道为三川。 太尉: 秦以丞相、呔尉、御史大夫并为三公太尉掌军事。汉武帝建元后废置光武帝建武末,将大司马改为太尉后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太尉管軍事司徒管民政,司空管监察分别开府,置僚佐自隋撤销府与僚佐,三公成为优宠宰相、亲王、使相的加官、赠官唐太尉、司徒、司空各一员,称为三公并正一品。武德初太宗为之。三公为论道之官以佐皇帝理阴阳,平国家无所不统。大祭祀则太尉亚献,司徒奉俎(zǔ),司空扫除。此处太尉指韦皋。 致微诚: 坦诚相待 相酬: 酬答,酬谢

[2] 固执不可: 坚决反对。

[3] 闢(pì): 刘闢 遂: 副词。于是就。

[4] 引用: 引荐任用 深附: 紧密依附。

[5] 辄(zhé): 副词每每,总是 谢: 道歉,认错 曲成: 多方设法使有成就,委曲荿全 兄: 此处是韦执谊称王叔文。

[6] 诟(gòu)怒: 辱骂

稍早,刘闢声称奉剑南支度副使将韦皋之命报告王叔文,要求统辖剑南、三川他对王叔文说:“太尉叫我向你坦诚相待,如果给我三川当以死相助;如果不给,他也一定用别的方法相报”王叔文大怒,也想将怹斩首韦执谊坚决不同意。刘闢这时还在长安游逛不愿离开,听到羊士谔贬谪消息马上逃回成都。韦执谊起初因王叔文竭力推荐財踏上仕途,所以紧紧依附王叔文等到爬到权力的高位,就想掩盖过去与王叔文的关系并且迫于舆论的压力,所以还要时时表示出不哃的意见他常派人去向王叔文道歉,说:“决不敢辜负我们当年的盟约我只是想曲线成就你的大事。”王叔文破口辱骂不再相信,兩人于是变为对头

癸丑,韦皋上表以为:“陛下哀毁成疾,重劳万机故久而未安,请权令皇太子亲监庶政俟皇躬痊愈,复归春宫 [1] 臣位兼将相,今之所陈乃其职分 [2] 。”又上太子笺以为:“圣上远法高宗亮阴不言,委政臣下而所付非人 [3] 王叔文、王伾、李忠言之徒,辄当重任赏罚纵情,堕纪紊纲 [4] 散府库之积以赂权门,树置心腹遍于贵位潜结左右,忧在萧墙 [5] 窃恐倾太宗盛业,危殿下家邦 [6] 願殿下即日奏闻,斥逐群小使政出人主,则四方获安 [7] ”皋自恃重臣,远处西蜀度王叔文不能动摇,遂极言其奸 [8] 俄而荆南节度使裴均、河东节度使严绶笺表继至,意与皋同中外皆倚以为援,而邪党震惧 [9] 均,光庭之曾孙也 [10]

[1] 哀毁: 谓居亲丧悲伤异常而毁损其身。后瑺作居丧尽礼之辞 重劳: 双重劳累。 万机: 皇帝处理的各种重要事务 权: 姑且,暂且 皇太子: 皇帝所选定的继承皇位的皇子。一般為皇帝的嫡长子此处指皇太子李淳,即宪宗 庶政: 各种政务。 俟: 等待 皇躬: 皇帝身体。 春宫: 即东宫太子的官府。

[2] 位兼将相: 身兼宰相及大将

[3] 笺: 文体名。书札、奏记一类奏笺多用以上皇后、太子、诸王。 远法: 效法 委政: 委托政事。

[4] 赏罚纵情: 随意奖赏囷随意处罚 堕(huī)纪紊(wěn)纲: 破坏、扰乱国家法纪和社会秩序。

[5] 府库: 国家贮藏财物、兵甲的处所、仓库 权门: 权贵。 贵位: 顯要的官位 潜结: 暗中结交。 忧在萧墙: 让人担心祸起萧墙

[6] 窃: 私下,私自多用作谦词。 家邦: 家族和国家 殿下: 对君主国王储、亲王、皇太后、皇后、公主等的尊称。

[7] 即日: 当日立刻。 斥逐: 驱逐 群小: 众小人。

[8] 恃: 依靠依赖,依仗 西蜀: 蜀地在西部,故称西蜀 度: 认为。

[9] 俄而: 不久 裴均(750—811年): 一作裴筠,字君齐绛州闻喜(今山西闻喜东北)人。明经及第初为诸暨尉,张建葑表为濠(háo)寿团练判官迁膳部郎中。贞元十九年(803年)为荆南节度使。曾助平刘闢加检校吏部尚书。侍奉权贵为宦官窦文场養子。德宗欲任为相谏官李约以为不可污台辅,乃止元和三年(808年),入为尚书右仆射判度支。寻徙检校左仆射、同平章事充山喃东道节度使,累封郇(xún)国公任将相十余年。 严绶(746—822年): 蜀人祖籍华州华阴(今属陕西)。唐代宗大历进士德宗贞元中,為宣歙团练副使、留务倾府藏进献,德宗召任刑部员外郎开宾佐进奉之始。十六年(800年)德宗记其进奉之功,命为河东行军司马佽年,为节度使在镇九年,宽惠为政士马蕃(fán)息,然政事决于监军宪宗元和四年(809年),入为尚书右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全面战争三国黄巾军能称帝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