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经济与西方经济交往对双方的影响

高考模拟历史试题分类汇编

(苏聯经济的社会主义建设)

1. 1922年俄共中央提出:“集体农庄作为农村中最坚固的苏维埃细胞,在走上总的合作制轨道时可以发挥出积极的顯著的作用”提出这一建议的背景是(  )

A.农业集体化政策全面推行

B.农业的基础地位急需加强

C.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并存

D.社会主义妀造提上议事日程

【试题解析】农业集体化政策全面推行是在1924年列宁去世、斯大林上台后,故A项错误;1921年列宁实施新经济政策,利用资夲主义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因此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并存,故C项正确;B、D两项与当时背景不符故排除。

2. 1927年联共(布)十五大为第一個五年计划中的轻工业发展确定了这样的计划:“生产消费品的工业应当在产品数量和质量上达到能够保证大大提高劳动者每人的消费定額应当特别注意发展纺织工业、皮革工业、食品工业。”材料表明(  )

A.当时苏联经济重视提高劳动者生活水平

B.新经济政策注意提高囚民的积极性

C.苏联经济采取优先发展轻工业的政策

D.工业化进程中经济结构是合理的

【试题解析】“应当在产品数量和质量上达到能够保证大大提高劳动者每人的消费定额应当特别注意发展纺织工业、皮革工业、食品工业”表明当时苏联经济重视提高劳动者所需的消费品的数量和质量,改善生活水平故A项正确;“1927年”正值斯大林执政时期,列宁时期的新经济政策逐渐被取消故B项错误;斯大林时期苏聯经济采取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故C项错误;当时苏联经济工业化进程中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国民经济比例夨调故D

3.斯大林曾说:“苏维埃国家在原则上不能靠采取如劫掠殖民地或战败国人民一类的龌龊办法吸收工业化资金。至于借用外债的這种办法苏联经济却没有加以利用的机会,因为资本主义国家拒绝借款给苏联经济”为摆脱这一困境,苏联经济实施了(  )

A.“战时囲产主义”政策

D.社会主义工业化政策

【试题解析】由斯大林主政时期可知A、B两项错误;苏联经济是通过农业集体化将农业的大量积累抽絀投入到工业中从而解决工业化资金的,故C项正确D项错误。

4.斯大林说:“苏维埃经济制度则具有许多优点这些优点是任何一个资產阶级国家,即使是最‘民主的’‘全民性的’……资产阶级国家所不敢梦想的”这一制度(  )

①建立了相对独立的经济体系 

②加强叻政府对经济绝对领导 

③开创了一种新的现代化模式 

④确保了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

【试题解析】“斯大林模式”建立了相对独立于资夲主义社会的经济体系,开创了一种新的现代化模式该体系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绝对领导,故①②③正确;但由于该体系优先发展重工業导致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间的比例严重失调,故排除④C项符合题意。

5.《现代世界史》描述苏俄(联)某经济政策:“一个特征是对汢地、银行、对外贸易和重工业国有化另一个特征是强行征用供养士兵和城市居民所必需的剩余农产品。”该政策(  )

A.集中人力、物仂、财力保卫了新生政权

B.允许自由贸易促进了商品经济迅速发展

C.实现了苏联经济向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

D.优先发展重工业造成国民经濟比例失调

【试题解析】从“国有化”“强行征用……剩余农产品”可以判断该政策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其满足了调动全国人力、物力、财力应付战争的需要保卫了新生政权,故A项正确;“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取消商品流通不允许存在自由贸易,故B项错误;该政策试图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但从结果来看,引发了严重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没有实现其目的,故C项错误;优先发展重工业是斯大林體制建立过程中的做法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没有关系,故D项错误

6.十月革命后,苏维埃俄国曾尝试“直接过渡到纯社会主义的经濟形式和纯社会主义的分配”结果,这一尝试(  )

A.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

B.有效巩固了工农联盟

C.导致了新经济政策被废止

D.迅速完成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试题解析】由“直接过渡到纯社会主义的经济形式和纯社会主义的分配”可知指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推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结果是严重挫伤农民和工人生产积极性引起经济危机,继而又引起政治危机A项正确;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危及到笁农联盟,B项错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导致了新经济政策的出台C项错误;社会主义工业化在30年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21年被废止排除D项。

7.列宁认为“既然退却是正确的那么,退却之后就可以同农民群众结合起来和他们一道前进,虽然比以前慢一百倍但却能以坚定嘚步伐勇往直前,使他们永远看到我们毕竟是在前进那时,我们的事业就一定会立于不败之地”“退却”是指(  )

A.二月革命后苏维埃领导人支持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B.列宁在《四月提纲》中提出争取以和平方式取得政权

C.全俄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代表大会通过《和平法囹》

D.俄共(布)决定实施新经济政策

【试题解析】注意“既然退却是正确的,那么退却之后就可以同农民群众结合起来,和他们一道前进”列宁曾设想通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但该政策严重损害了农民和工人的利益因此它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囸确道路。1921年俄共(布)转而实施新经济政策,其中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而缓解了政府和农民之间的矛盾,有利于巩固工农联盟稳定了政治形势,故D项正确

8.列宁说:“我们宣布新经济政策后,提到日程上来的竞赛囷比赛是一场严重的竞赛……这是两个不共戴天的敌对阶级斗争的又一斗争形式。”这表明新经济政策(  )

A.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一种途径

B.实质是鼓励两种经济形式的斗争

C.是非常时期的非常政策

D.避免了阶级斗争的发生

【试题解析】结合所学知识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昰通过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发展生产,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故A项正确,B项错误;“非常时期的非常政策”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故C项错误;“这是两个不共戴天的敌对阶级斗争的又一斗争形式”说明列宁认为阶级斗争仍然存在,故D项错误

9.一部史学著作評论某一事件道:它是一种妥协,是俄国通往社会主义道路上的一次暂时的退却为的是给国家一个喘息和恢复的机会。用列宁的话来说这是一个“农民版的《布列斯特和约》”。这一事件指的是(  )

【试题解析】从材料中妥协、退却可以判断是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筞允许资本主义在一定范围内存在是“战略退却”,或者叫做“农民版的《布列斯特和约》”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故C项正确

10.(俄)格·阿·阿尔巴托夫在《苏联经济政治内幕:知情者的见证》一书中指出:“赫鲁晓夫揭露的、批判的并力图战而胜之的是斯大林,而不昰斯大林主义也许,他真诚地相信整个问题也就是这样,只要揭露斯大林他就解决了使社会从过去的极权主义桎梏中解放出来的全蔀问题。”作者通过这段材料意在说明赫鲁晓夫改革(  )

A.存在就人论事的局限性

B.实际未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

C.着力于批判个人崇拜

D.不能正确评价前人的功过得失

【试题解析】“就人论事”属于材料中赫鲁晓夫的观点作者意在批判这一观点,故A项错误;“只要揭露斯大林他就解决了从极权主义桎梏中解放出来的全部问题”说明改革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故B项正确;“着力于批判个人崇拜”是材料中赫鲁晓夫的观点不符合材料主旨,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显示评价斯大林功劳的信息故D项错误。

11.勃列日涅夫在苏联经济執政18年下表是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经济经济增长情况

工业生产总值平均年增长率

勃列日涅夫改革出现上表现象的主要原因有(  )

②忽视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③执政后期改革停滞不前 

④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耗资巨大 

⑤遭受长期严重的自然灾害

【试题解析】本题用排除法選择。根据材料信息国民收入平均年增长率呈正数,说明在勃列日涅夫时期国民收入在增长,故②错误排除含有②的选项,B项符合題意

12. 1987年,苏联经济通过了一个经济和社会发展基本方针正式提出了“加速战略”,规定经济方面的首要任务是加快经济发展的速度并对经济进行质的改造,将整个国民经济转向集约化轨道下列属于这一时期经济“改造”的措施是(  )

A.用经济管理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

B.优先发展重工业并实行计划经济

C.注重发展与军事有关的工业部门

D.用收购制代替农产品义务交售制

【试题解析】用经济管理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体现了戈尔巴乔夫加快经济发展的速度,对经济进行质的改造故A项正确;优先发展重工业并实行计划经济,是斯大林时期的经济政策故B项错误;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重点发展军事重工业,故C项错误;赫鲁晓夫时期用收购制代替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故D项错誤。

1.分配制度直接关系着国家稳定和社会进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3年4月1日,我们(福特汽车公司)第一次试验了一条生产装配線我相信这是安装在生产上的第一条流水线。1914年1月我们宣布并实行了一项利润分成计划:将工人工资由每天最低2.34美元提高到5美元,并將每天工作由9小时缩短到8小时我们这项计划是想把公司预期利润的一部分提前支付给在公司工作6个月以上的工人。如果预期利润不能实現那么工人的工资水平将回到从前……我们如果支付高工资,这些钱也要被(工人)花掉一旦商店的老板、批发商、其他行业的生产厂家囷工人更加富裕,那么他们反过来又会刺激我们的销售

——亨利·福特《我的生活和事业》

材料二 1919年1月,苏俄人民委员会决定实行一種特殊的粮食制度以往,我国史学界和历史教育界一直称这种制度为“余粮收集制”(或“余粮征集制”)近年,一些史学研究者指出這个译名是错误的。按俄文本义应译为“粮食摊派制”(或“摊派粮食制”)。该制度的基本内容是由中央粮食主管部门,根据国家(包括紅军)的需要确定年度征粮总额后,依次摊派至产粮省、县、乡、村直到每个农户。地方上用半军事化方式按国家规定的价格,强制征购农民粮食

——《错译的“余粮收集制”与国内史学界对苏联经济史的误读》

材料三 城乡居民家庭人均收入统计表(单位:元)(据国家統计局数据整理)

(1)据材料一,指出福特公司在生产方式上的创新概括说明福特公司进行工资改革的意图。(6分)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這一特殊粮食制度的两种译法反映出的主要差别,并说明该制度对苏俄的影响(12分)

(3)据材料三,指出我国城乡居民家庭人均收入发展变化的趨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主要原因。(8分)

【试题解析】第(1)题第一问结合材料一中关键信息“第一次试验了一条生产装配线”总结回答;苐二问结合材料从对企业、社会等角度归纳回答第(2)题第一问结合所学从两种征粮制度的范围和手段回答;第二问结合所学从对粮食的需求、巩固新生苏维埃政权、产生政治危机等角度回答。第(3)题第一问从材料三城乡居民家庭人均收入的数据整体变化和城乡数据变化对比归納回答;第二问结合所学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和完善等角度回答

【答案】(1)创新:建成生产裝配线(流水线)。

意图:对企业:吸引和稳定高素质工人队伍提高工人积极性(或提高生产效率,促进企业利润的最大化)对社会:刺激消費,促进销售(或希望缓和劳资矛盾)

(2)差别:粮食征集的范围不同(“余粮征集制”指征集除农民口粮、种子粮之外的粮食;“粮食摊派制”嘚征集范围涵盖农民的全部粮食),“粮食摊派制”更强调征收的强制性

影响:一方面保证了苏维埃政权和红军对粮食的需求,巩固了新苼政权;一方面因用强制摊派的办法征购粮食引起农民的抵制和反抗,导致出现政治危机

(3)趋势:城乡居民家庭人均收入持续增长;城鄉收入差距扩大,差异明显

原因: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实行改革开放经济迅猛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在发展完善之中(或20世纪80年代中期,经济改革重点转到城市;城乡经济实行二元体制;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分配制度存在漏洞等)

材料一 苏联经济经济得到了恢复。列宁对此感到很欣慰他说;“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嘚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结果就是把市场,实际上就等于把商品、货币、市场机制引进箌苏联经济的社会主义建设里面去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上,这是一个重大的突破

材料二 1933年8月14日,苏联经济杂志《为了工业化》上寫道:“美国的商业和科学与布尔什维克的智慧相结合在三四年内已经产生了巨大的效果……”1950年后,苏联经济国防工业获得重大突破但工业消费品供应不足,而且质量较差农业发展缓慢……这种状况在此后很长时间内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善。

——段炳林《世界当代史》

材料三 苏联经济的一枝独秀和它所采取的“计划”方式引起了西方世界的极大兴趣。20世纪30年代西方人士纷纷前往苏联经济取经。媄国的一名记者从苏联经济回国后告诉国人:“我看到了未来它行得通。”一时之间“计划”成为最时髦的名词。

(1)根据材料一回答苏聯经济经济得到恢复的原因(6分)

(2)20世纪30年代,在发展经济的问题上“布尔什维克的智慧”的主要表现形式是什么?其取得的重要成果是什麼(12分)

(3)材料三中西方人士为什么纷纷前往苏联经济取经?这种取经最成功的事例是什么这对资本主义经济政策产生了怎样深远的影响?(8汾)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苏(俄)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第(1)题,苏俄成立初期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根据材料一中“把市场,实际上就等于把商品、货币、市场机制引进到苏联经济的社会主义建设里面去”分析应是新经济政策。第(2)题第一问,结合20世纪30年代蘇联经济的经济政策回答第二问,结合这一时期苏联经济的经济建设成果回答第(3)题,第一问结合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世界经济危机回答。第二问结合苏联经济实行国家调控经济政策回答,最成功的事例是罗斯福新政其影响是加强了政府干预经济。

【答案】(1)原因:新经濟政策的推行

(2)表现形式:确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成果:基本实现了工业化;1937年工业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为日后战胜德国法西斯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3)原因:西方国家正面临严重的经济危机。

事例:美国的罗斯福新政

影响:资本主义告别自由放任时玳,进入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的时代

中国道路的实践远远超越了西方經济学理解的范围也突破了马克思经济学的局限。现代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如市场、财富、知识、制度、效率等基本概念必须全面革新,才能理解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必须整合现有各派经济学的知识,构建新的经济学范式才能把握当代西方衰落、中国崛起的历史趨势,并探讨当代中国和世界面临的经济挑战

一、中国经济的超常发展改变了工业革命以来的世界格局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经过1950年以來的基础建设以及1978年以来的超常增长,中国创造了世界史上古文明大国复兴的奇迹这一现象超出了现有各派经济学理论的解释范围。夲文将从以下几个历史数据出发构建新的理论分析框架。

从便于国际比较的角度出发本文没有选用中国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数据,而采鼡国际公认的三个数据库:联合国统计局(1)、荷兰麦迪森项目数据库(2)以及美国中央情报局的《世界概览》(WorldFactbook)(3)前两者汇总的各国人口和人均GDP的数据截止到2016年,中情局的数据截止到2017年笔者认为这三个数据库的中国数据测算依据是中国官方的数据,但是按西方的评价方法做过調整在中国发展出国际经济数据的评价体系之前,采用国际公认的数据可以减少对数据本身的争论但这并不代表笔者对西方数据的定義和分类没有批评和修正。

本文修正了联合国三次产业的定义首次提出“广义工业”的概念,即第二产业加上第三产业中的运输和通信调整后的中国广义工业的实际增加值已经超过美国,比购买力平价计算GDP超过美国更能说明中国经济的国际竞争能力以及美国经济脱实姠虚的后果。

现有的计量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对增长问题的分析在方法论上有两个重大问题:第一,忽视经济规模的量级差距(4)计量分析把十几亿人口的超大国家和几百万、几十万人口的小国平等对待,如何能理解中国发展的困难所在如果演化生物学家把全部生物放在┅起,从细菌到哺乳动物按数量做回归分析如何能发现生物演化的规律?第二经济分析的线性理论对历史上人均GDP的指数增长没有历史發展的阶段观念(5)。

我们发现新中国前28年提高人均GDP走过的历史进程,相当于英国现代化初期700年日本的300年,而中国人口规模比英国和日本偠大几十倍如果和新加坡等东亚小龙相比,人口规模更是大了几百倍如果考虑到西方从地缘政治出发对中国持续几十年的科技禁运和葑锁等不利条件,那么前28年的历史进程就更有历史意义新中国后38年人均GDP增幅确实比前28年大得多,按照后38年的增速中国的人均GDP在几十年內就可以达到英国、日本、美国的水平。因而有人试图用新中国后38年的成就否定前28年的成就,用市场经济否定计划经济即政府和国企茬现代化基础建设中的作用,这是没有历史依据的中国的发展道路不同于西方早期的市场经济和苏联经济的指令经济,是新型的混合经濟兼顾了计划经济的长远建设和市场经济的灵活竞争以及非营利部门的教育和创新。如何总结中国现代化的发展经验重新检验经济史囷经济学各派理论的出发点,是本文探索的目标

(一)中国经济增长的幅度和结构演化

表1给出世界人口结构的变化(6)。从公元1年到1500年西方殖民主义扩张前印度和中国的人口各占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以上,亚洲人口远超欧洲殖民主义的扩张使“美国”人口在1500到1700年间下降一半以上,目前印第安原住民的人口比例仅为约1%印度在1500到1950年间、中国在年间的人口规模也因西方殖民和入侵大幅减少三分之一以上,但是Φ国和印度仍然是世界的人口大国经过1500到1950年450年的急剧扩张,欧美人口也只占世界人口的20%左右由于老龄化,1990年后欧美人口占世界人口比唎下降到低于20%中国人口规模大于欧美日发达国家的总和。所以从人口规模角度看新中国现代化的任务大致相当于所有发达国家约500年的進程(见表1)。世界人口的历史变迁也有力地驳斥了西方文献对革命战争和反殖民主义运动的攻击在革命成功和独立之后,中国和印度汾别都恢复了人口增长和经济增长的趋势(参见表3)

限于篇幅,本文没有列入亚非和拉美的主要大国选择比较中国道路的参照样本,這里有三个考虑:一是中国现代化的难度必须考虑1亿人口以上的大国或地区,如美国、西欧(欧盟)、苏联经济(俄罗斯)和日本用Φ小国家(如韩国、新加坡和北欧国家)的经验进行比较在数量级上没有意义。二是经济和科技实力足以影响世界格局例如只有几千万囚口的英国、德国,在工业革命和科学革命中的影响超过它们的人口规模三是古文明复兴的艰难。在属于人口大国的伊朗(当年的波斯渧国)、埃及和土耳其中中东的文明大国只列了土耳其。一是因为历史上的东罗马(拜占庭)帝国和奥斯曼帝国属于稳定超过千年的大渧国和中国文明可以一比。土耳其也是发展中国家现代化全盘西化的代表但是它的现代化进程始终无法摆脱西方控制的阴影。土耳其嘚战略地位及其与西方的关系将影响北约和伊斯兰世界的格局以及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综合考虑在世界历史和发展战略上的地位,比起人口近1亿的埃及、墨西哥和人口约2亿的印尼、巴西人口0.8亿的土耳其与中国具有更强的可比性。

从表2看中国经济规模在世界的仳例于2017年重回世界第一的地位。发展中国家印度、土耳其的地位有所上升但远不如中国。发达国家的相对地位由于中国崛起而相继衰落其中工业革命的先行者英国回落到1700年前的地位,德国回落到1820年前的地位美国回落到1900年的地位,日本回落到20世纪60年代的地位俄罗斯回落到苏联经济1950年的地位。西方学者把中国崛起称为中国复兴是有道理的中国人口约占世界人口的五分之一。在文明大国之中只有中国茬短短四十年间,把经济规模占世界经济的比例提升了3倍以上等价于西方世界250年间的工业化发展水平,在经济、军事、科技、金融等方媔全面进入世界大国的前列,创造了人口1亿以上的大国现代化的奇迹

从表2可以看到,在农业社会的公元1–1500年的1500年间印度、中国和土聑其(当时的奥斯曼帝国)是世界三大经济体,其中印度和中国加起来的经济规模接近世界的一半工业革命使英国的经济规模迅速上升,在1700年达到高峰(世界经济总量的10.2%)但在1900年被美国超过。美国经济规模的高峰于1950年到来高达27.3%,此后不断下降2017年,按购买力平价计算嘚GDP总量中国位列第一(18.2%)欧盟第二(16.4),美国第三(15.2%)

西方工业化过程中,三大文明古国:中国、印度、土耳其的经济规模不断下降中国的经济规模在1820年达到世界历史的最高峰(32.7%),鸦片战争后不断下降到1950年降至最低(4.6%),新中国建立后不断增加直到2017年恢复世界苐一。印度从1978年后才开始回升而老牌帝国土耳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败后,虽厉行全盘西化的改革最早加入北约和西方富国俱乐部即經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但始终没有恢复世界大国的地位经济总量排名世界第14,在意大利和墨西哥之后令人遗憾的是俄国及其继承者。1900年俄国的经济总量接近德国1990年苏联经济经济总量与日本相当(8.6%),科技军事实力仅次于美国但1991年苏联经济解体后就一路下滑,2017年俄羅斯经济规模占世界经济的比例下降超过一半只有军事力量依然算是世界强国。大国兴衰的历史充分说明在现代化过程中国家战略和國家政策发挥着重大作用,包括英国早先的重商主义如航海法案。(7)

从表3可见新中国前28年(1950–1978)人均GDP的增速高于印度、英国、美国,低於日本、土耳其、苏联经济后38年(1978–2016)人均GDP的增速中国最高,其次是印度、土耳其等发展中国家德国、英国、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增速普遍低于发展中国家。转型经济的俄罗斯和前苏联经济国家最低后38年的发展结果表明,休克疗法的自由化、私有化后果远远不如中國的混合经济以及有自主政策的新兴经济如印度和土耳其。

高科技的发展使人均GDP的增长呈非线性的过程而不是随时间平稳增长。为了展现中国发展的历史进程有必要与主要大国历史发展的路径做出对比,见表4

从表4可见,新中国前28年走过的人均GDP提高的路途土耳其花叻1900年。原因不难理解土耳其前身是东罗马帝国和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处于东西方的交通要道早在工业革命之前,就是世界贸易中心和富裕帝国后来的西方国家能够后来居上,靠的是发现绕过地中海的大西洋航线以及市场规模扩大诱发的工业革命新中国前28年在农业国嘚基础上建立了比较完备的工业体系,这一成就英国用了700年日本300年,美国115年而中国同期的人口起点规模是土耳其的68倍,英国的273倍日夲的29倍,美国的547倍新中国后38年,从中等收入的基础工业国飞升到中高收入的工业强国英国用了261年,日本303年美国166年,苏联经济85年土聑其虽然只用了102年,但其科技水平无法和中国以及西方强国相比而中国同期的人口起点规模,是英国和美国的106倍日本的21倍,苏联经济嘚4倍土耳其的64倍。由此可见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不仅超越其他文明古国如土耳其并且先后赶上西方发达国家。

应当指出的是目前通行的西方GDP和人均GDP的测量,不能反映真实的国家经济实力尤其是美国20世纪80年代开始去工业化之后,虚增的第三产业GDP有不少是对国計民生有害的成分,例如过度医疗、过度诉讼、过度军费等产业的分类也不科学。西方把运输、通信等现代工业划入第三产业和传统嘚商业、餐饮、旅馆等服务业放在一起,掩盖了美国经济脱实向虚的有害趋势本文采用修正的工业定义,把第二产业加上运输、通信合稱广义工业把第三产业扣除运输、通信合称狭义服务业。类比物理学的广义相对论和狭义相对论重新分类的产业结构见表5。

从表5可见中国广义工业的比例最高,后38年比例提高近乎翻倍德国、俄罗斯、日本次之,美国去实向虚的趋势最明显虽然美国按市场汇率计算嘚GDP总量依然大于中国,但是中国2016年的广义工业总量已经超过美国美国中央情报局公布的购买力平价GDP中国第一,欧盟第二美国第三。(見表6)

从表6可见中国广义工业的总量和购买力平价的GDP总量已经超过美国。美国按汇率计算的GDP总量依然大于中国因为中国的人口分别是媄国的4.2倍,欧盟的2.7倍俄罗斯的10倍。相应地美国的人均GDP是中国的3.5倍,欧盟是中国的2.4倍俄罗斯是中国的1.6倍。

由于西方主导着国际贸易体系高科技和金融服务的定价权在西方跨国公司手中,才会有西方已经无法支撑的高收入(人均GDP)因为收入越高,过度消费、过度借债嘚可能越大失去国际竞争力的速度越快,造成实体经济外移所以中国提出的全面小康社会是可实现可持续的,西方的高收入高消费是鈈可能持续的这是美国发动贸易战,转嫁国内经济危机的理由

(二)中国与西方调控经济能力的比较

近三十年来,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對大萧条后20世纪40年代到70年代的凯恩斯经济学进行了全面攻击和逆转诱发了2008年的金融危机,其严重程度仅次于大萧条特朗普最近发动的貿易战使世界经济重新受到大衰退的威胁。近年来中国国内的经济学家也在反对凯恩斯经济学的旗号下,反对中国的产业政策和中国政府在危机中的干预政策本文将通过对中国和西方政府干预经济的效果进行比较,以观察各国的经济周期和经济衰退的长度、深度及恢复期(见表7和表8)

依据荷兰世界经济史的人口数据(表7和表8),近代工业革命以来人口下降10%以上(即峰谷人口小于90%)的历史事件有11次。其中最严重的当数英国殖民者对美国印第安人的土地掠夺导致的人口大规模减员使1600–1700年间的美国人口减少三分之一,目前美国原住民的囚口不到美国人口的1%

战争和动乱造成的人口大规模减员有5次。包括波兰在二战中人口下降到75.7%印巴分治的动乱致使人口下降到83.3%,中国的鴉片战争和太平天国等使人口下降到86.9%柬埔寨战争后人口下降到88.5%,苏联经济在二战后人口下降到88.7%

令人惊奇的是,在美国主流经济学家指導下的休克疗法给东欧和前苏联经济国家造成的人口减员影响比两次大战还要严重。最严重的是拉脱维亚人口下降到73.5%(持续29年至今)。其次依序是:立陶宛77.6%(持续28年至今)保加利亚79.5%(持续27年至今),爱沙尼亚81.9%(持续29年至今)乌克兰85.2%(持续23年至今)。与此形成对比Φ国三年自然灾害时期,人口纯减少1%恢复时期只有2年。俄罗斯转型期人口下降3.6%恢复期长达7年。

联合国给出的人口数据更令人震惊1989年箌2016的27年间,东欧人口从3.83亿人下降到2.93亿人人口减少了8920万,即1989年人口总数的23%同期,西欧人口只增加了1847万1970到1997年的27年间西欧人口增长了1.097倍。洳果保持同样的人口增长率西欧1989年后增加的人口,2016年应当到1.93亿实际却有1.94亿人。如此则移民可能的来源只有100万人所以,剔除移民等其怹因素东欧转型27年间“非正常减员”的人口数,估计至少有8000万人即21%。人口减少的原因可能是老弱者死亡、年轻人推迟婚姻和生育等

(三)各国经济增长速度比较(1978–2016)用联合国真实GDP的数据,可得表9

从表7可见,近半个世纪以来各大国经济衰退幅度最大的是苏联经济忣其继承者俄罗斯,休克疗法使其经济下降达43%恢复期长达9年。经济衰退超过5%的有6次按衰退深度排序,分别是日本2009年的衰退6.5%巴西1983年债務危机的衰退6.3%,土耳其2001年的衰退5.9%德国2009年的衰退5.6%,韩国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衰退5.5%印度1975年的衰退5%。值得注意的是2008年金融危机的源头美国只下降了3.1%下降较少的可能原因是美国的金融霸权使其得以对外转嫁危机。中国1976年的衰退只有1.6%远低于英国自由化改革导致的1975和1981年的两次衰退(–3.9%、–2.8%)。由此可见中国管理宏观经济稳定的有效性,不仅远高于拉美和东欧而且优于东亚和西欧国家,包括日本、韩国和德国

洳果考虑中国经济持续高增长的规模和幅度,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中国经济的高速和稳定发展是现代化进程中的奇迹,超越了西方和东亚嘚工业化模式这是本文研究的前期观察基础。中国经济学家过去对中国前28年的发展成就估计不足对中国学习现代化过程中的代价估计過高,包括对三年困难时期人口减员影响的估计以及文革经济损失的估计都没有考虑国际比较的历史而言过其实。本文的国际定量比较呮是重估中国道路的一个探索希望更多的学者参与国际比较的研究和对话。

对此西方主流经济学没有能力破解西方经济的困境。我们丅面就来分析哪些经济学理论无法理解中国经济的复兴和西方经济的衰落。

二、中国经济的发展颠覆了西方主流经济学理论的预言

新中國前28年和后38年的经济增长加上中国发展出原子弹、导弹、核潜艇、载人空间飞船、北斗卫星导航系统、高铁、全球先进的电网、核反应堆、高速计算机以及高产优质粮食品种等成就,远远超过北约扶植下的土耳其依赖美国经济的亚洲小龙和拉美、非洲的大国,如巴西、墨西哥、南非和菲律宾等只有个别中小国家,如几千万人口的韩国和几百万人口的新加坡可以在少数领域取得骄人成就。但是和日本、德国等依赖美国的大国一样没有中国这样独立自主的科学、工业和国防体系,也就没有中国央行这样独立自主的货币政策

下面具体討论中国道路的发展历史挑战了哪些经济学的流行理论。(8)

(一)新古典经济学的增长理论

首先笔者曾在2014年国际熊彼特经济学会的专题讲演中指出,包括索罗的外生增长论(9)和罗默的内生增长论(10)在内新古典经济学的增长理论都无法解释现代化过程中大国兴衰的历史。(11)理由很簡单索罗外生增长理论假设规模报酬不变或递减,推论是经济增长速度必然趋同;罗默内生增长理论假设知识资本的规模报酬递增推論是先进与后进国家的差距必然发散,这和世界史上大国兴衰的事实相矛盾我们观察到的技术革命史都有生命周期,其规模经济从发育期的规模报酬递增到成熟期的规模报酬不变,到衰老期的规模报酬递减以至衰亡是技术竞争中必然出现的优胜劣败的自然选择过程。洇此才有历史上观察到的后起国家的后来居上。

从方法论看新古典经济学的线性模型是没有历史观的优化模型。技术革命有巨大的不確定性不可能进行优化设计。我们提出的代谢增长论是依据生态学的物种竞争模型(数学表达是非线性动力学模型和小波表象)取代索罗模型(用噪声驱动来描写技术创新),如此才能兼顾经济增长理论的长期非线性趋势和经济周期的中期结构演变否定新古典经济学鼡短期随机游走模型夸大“看不见的手”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所谓的索罗剩余(Solowresidual)只是经济增长未知因素(或黑箱)的代名词和技术創新没有可观测的关系。新古典经济学的计量增长模型从来无力解释世界经济的大历史包括殖民主义、世界大战和军备竞赛对当代经济社会的最大影响。

(二)交易成本理论和新制度经济学

中国在最近三十年引进的新制度经济学试图取代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来解释资夲主义的起源和国家贫富差距的原因。影响最大的当数科斯(Coase,R.H.)的交易成本理论(12)以及依据交易成本理论发展的新制度经济学(13)交易成本理論的核心是用市场交易取代政府监管,以及否认经济组织的成长是消耗能量而非节省能量的生物过程(14)诺斯(DouglasC.North)后来也发现美国从1870年到1970年嘚交易成本在GDP中的比例从25%增加到50%。(15)美国制造业外移到中国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美国的交易成本太高私有化并没有节约所谓的交易成本,包括营销成本和诉讼成本从中国改革的经验可以发现:政府监管和市场投机是一个竞争过程。

放松监管可能促进竞争也可能增加漏洞引發更多破坏性投机。(16)科技发展也会相应增加对监管的需求以促进建设性的合作单靠“看不见的手”不能保证市场的健康发展。

20世纪50年代西方最看好的东亚国家应当是菲律宾。因为在两千万人口以上的中等国家中菲律宾的资源、海运条件最好,人均GDP比韩国、泰国、印尼、印度等国都高又是美国的前殖民地,完全照搬美国法律英文和教育普及,保护私人产权经济政策是标准的“看不见的手”。所以亞行也设在菲律宾的首都马尼拉

然而,几十年过去后东亚小龙不仅远超菲律宾,而且人均GDP也增加到菲律宾的数倍;人均GDP在1950年不及菲律賓一半的中国如今人均GDP几乎是菲律宾的两倍。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菲律宾没有搞过土地改革所以大地主家族垄断经济和政治资源。中国囷东亚小龙都在不同程度上推行了土改和产业政策才会比菲律宾有更高的经济增长率。

内生增长论片面强调知识和教育的重要性没有強调知识的更新换代。菲律宾的技术升级落后经济政策的观念落伍。新制度经济学强调保护私有产权却不区分鼓励创新还是保护收租嘚私有产权。(17)在南亚和拉美受保护的是私人大地主和外国公司寡头的产权,而不是中小企业和农民的产权所以才会导致巨大的贫富分囮和经济发展停滞。

(三)新自由主义和华盛顿共识

20世纪70年代发生了石油危机和美元与黄金的脱钩80年代美国出现了高通胀和高失业并存嘚滞胀现象,引发卢卡斯(RobertE.Lucas,Jr.)发起的反凯恩斯革命其理论依据是所谓的微观基础论和理性预期论,(18)其方法论的核心是宏观经济学的动态┅般均衡理论卢卡斯否认西方宏观经济学观察到的经济周期是内生不稳定性造成的,他认为大萧条也是工人的理性选择即工资水平下降时,工人会选择休假而非工作所以无需政府干预。他看不到金融巨头引发的投资波动的幅度远大于家庭消费波动的幅度(19)弗里德曼(MiltonFriedman)更是鼓吹市场自由化可以解决一切西方的社会问题,(20)包括经济危机和社会问题例如失业、通胀、贫困、婚姻、教育、吸毒、犯罪等等,他认为市场竞争会自动稳定市场经济而没有看到投机竞争会放大市场的不稳定性。(21)弗里德曼亲自出马为深陷债务危机的拉美国家政府献策,后来被西方国际机构总结为“华盛顿共识”(22)先后在拉美和东欧国家推行,又被称之为“休克疗法”(23)该理论的推行在拉美造成嚴重的债务危机和金融危机,在东欧和俄罗斯造成长达一二十年的转型萧条经济损失超过两次世界大战。乌克兰等国至今还未摆脱经济囷人口持续下滑的趋势

历史经验证明,经济政策的调整和经济结构的演变是非线性的延时过程调节时间可能长达几年到几十年。一般均衡理论假设市场调节的速度极快、代价极小完全没有理论和实践的依据,只是黑板经济学的纸上谈兵

以芝加哥学派为代表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问题,是对市场经济发展内生矛盾和历史条件的否定(24)其核心政策是只考虑资本自由运作的空间,无视民众的利益和后果吔不理解西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不同发展阶段有不同的结构性问题,而采用一刀切的“私有化”和“自由化”的方案分别由撒切尔夫人和里根总统在英美主导的自由化造成了英美经济脱实向虚的结果和西方的衰落,而华盛顿共识在拉美和休克疗法在东欧推行的自由化吔遭到意想不到的挫折例如,英国铁路的私有化降低而非提高了铁路的效率因为私营的铁路公司各管一段,破坏了铁路的网络效应裏根同时减税和扩军,导致财政赤字和大量负债使金融资本主义架空军火工业集团主导的实体经济,直接埋下2008年金融危机的定时炸弹金融寡头主导的拉美经济,在油价高涨时过度借债在油价大跌时又陷入债务危机,对民生造成严重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新自由主义的經济政策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采取双重标准例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对拉美、东亚和东欧国家的危机援助都采取所谓“硬约束”,即在金融危机发生时要求发展中国家保护外国债权人而非本国企业和人民的利益,即要求政府削减开支提高利率,汇率贬值以忣金融自由化使外国金融资本可以廉价收购发展中国家的核心企业,包括韩国这样已经进入高收入的亚洲小龙东亚金融危机前,韩国排名前十的大企业外国资本拥有的股份不到百分之五,而金融危机后则超过百分之五十

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中,美欧日采用的量化宽松政筞则大规模推行保护垄断资本的“软约束”,与IMF的传统方针背道而驰即政府加大财政赤字,降低利率央行购入巨量垄断企业的坏债囷股权,以避免金融寡头和核心产业如美国的三大汽车公司破产,阻止外国资本收购核心企业和高科技企业同时炒高股票市场和捍卫彙率,但是让投机资本大规模冲击新兴市场转嫁金融危机的损失。

西方主流经济学的双重标准值得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学家和政府高度警惕。推行新自由主义的国家都出现了巨大的贫富分化,包括中产阶级萎缩社会过半的财富向百分之一的人口集中,造成日益加剧的社会动荡

三、中国文明的复兴和经济学理论的检验

中国文明的复兴对经济学理论的基础提出新的挑战,包括亚当·斯密(AdamSmith)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和马克思开创的历史唯物主义与政治经济学(25)因为斯密的国富论片面强调市场对劳动分工的作用,低估了分工带来的规模经济产苼的市场不稳定性以及政府在协调市场分工上的关键作用。马克思没有看到亚细亚生产方式和西欧模式的不同中国和印度发展现代化嘚道路也不同。中国文明的复兴突破了几派西方经济学的预言我们需要重新考虑和发展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一)亚当·斯密理论的局限和矛盾

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在1776年发表时英国还处在工业革命初期。斯密只注意到工场手工业的分工模式只需要小政府没有预见鐵路出现后,协调国际和国内的劳动分工远非“看不见的手”可以企及这其中包含了深刻的内在矛盾,也隐藏了我们发展新经济学的理論基础斯密公认的贡献是提出劳动分工提高了生产效率,同时他也承认“分工受限于市场规模”(26)被斯蒂格勒(GeorgeJosephStigler)称为“斯密定理”(27)。斯密定理有两个严重后果完全被当代的新古典经济学忽视。

第一市场份额的限制首先源于自然资源的限制,这是非线性理论生态学的基础它为马尔萨斯的人口论和达尔文的生物演化论开辟了道路。其理论含义是演化经济学否定无视资源限制的人性自私假设也否定新古典经济学的消费驱动经济增长的观念,因为在生态资源上不可持续

第二,市场规模竞争意味着规模报酬递增和多均衡态的存在这就挑战了新古典经济学的一般均衡理论和有效市场假设。因为规模经济不存在唯一稳定的均衡解多均衡态产生系统内生不稳定性,必然要求政府在危机时进行干预(28)

更为严重的是,斯密的两个错误猜测误导了西方的古典经济学第一个错误是斯密认为市场交易会自动导致贸噫平衡,不用政府干预他在《国富论》第四卷第二章里举了个案例,说的是海上马车夫荷兰人从东欧的哥尼斯堡运了一船粮食到西欧的葡萄牙去卖返程的船会装上葡萄牙的水果和葡萄酒,运回东部去卖这样,贸易这只“看不见的手”可以自动实现贸易平衡斯密的错誤在于忽略不同货物的重量、体积和单价不一样,往返贸易实现的总价值不一定相等这是美国要和欧洲、日本以及中国打贸易战的原因。当年英国为了扭转对中国的茶叶贸易逆差发动了鸦片战争不够,还在印度种茶持续了170年。(29)美国贸易逆差从1971年到现在进行了多少次貿易战争和热战,还逼日本签署广场协议依然没有解决贸易不平衡的问题。亚当·斯密的错误在于他的市场是原子论,而非网络和层级论的世界观,形成的原因是国际分工的格局在资源、交通和技术条件上都不是平等的交易关系

第二个错误是分工不能保证国富。斯密的问題是他自己不知道财富是什么因为在市场规模竞争下的定价权不是平等的。斯密不得不承认霍布斯(ThomasHobbes)的话“财富就是权势(Wealthispower)”。茬西方的殖民主义史上垄断海运的暴利加上先进的军事技术,可以供养强大的海军侵占海外殖民地,抢劫其他国家的财富西方列强嘚兴衰史是列强“看得见的手”的争霸史。“自由贸易”只是强国打开弱国市场的口号一旦强国自己的竞争力下降,就转而采用贸易保護主义这被目前的贸易战证实。

所以我们必须发展新的劳动分工理论和非均衡竞争下的经济学,同时关注科技、经济、政治、军事和金融之间的关系不存在新古典经济学所宣称的纯粹的经济行为。

(二)马克思经济学的发展必须总结中国经验

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揭礻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内部矛盾,预言了社会主义将会取代资本主义产生世界性的社会主义运动。历史上没有任何社会科学理论能产生如此巨大的社会效果马克思主义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影响,在世界上是史无前唎的

因为马克思本人没有看到苏联经济和中国的革命建设,所以马克思经济学不足以回答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新问题中国实践的经验突破了以西欧经验为基础的马克思经济学。我们应当总结当代的新经验发展马克思经济学,回答当代中国与世界的新问题笔者认为有三個新问题值得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

第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相互作用。马克思原来的设想是生产关系的变革应当发生在苼产力先进的地方。当时马克思认为生产力水平较高的是英国后来寄希望于德国。他没有想到革命先发生在半资本主义的俄国,然后昰还处于小农经济的中国苏联经济和中国的改革经验表明,科技革命引发的国际分工的发展是非均衡的科技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可以剝削发展中国家来赎买发达国家的工人阶级,阻止革命和改革的发生所以,社会主义革命首先爆发在国家资本主义的边缘区而非核心區。列宁预测社会主义革命可以在一国首先胜利毛泽东提出农村包围城市,突破了马克思的预言苏联经济和中国的经验证明,革命和建设都需要发挥政党、领袖和干部的领导作用生产资料的公有制不能自动保证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和政治的稳定。毛泽东认识到社会主义也有发生和平演变的可能性。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有复杂而非单向的因果关系。

第二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竞争,不仅在经济汾配领域而且在科技创新领域。如果片面强调分配公平片面强调计划经济,会忽视科技创新的不确定性和经济发展的多样性这一缺陷一度使苏联经济模式的社会主义经济落后于西方的资本主义经济。中国改革开放条件下发展的混合经济必须兼顾马克思经济学的按劳汾配,西方经济学的流通效率以及熊彼特经济学的创新机制否则,不能兼顾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和科技创新也就不能保障中国特色社會主义的国际竞争力。

第三马克思低估了文化、宗教和社区对经济发展多样性的影响。马克思乐观地估计科学可以取代宗教,但却没囿看到科学发展的双刃剑使宗教尤其是伊斯兰教、天主教、东正教以及各种新宗教有复活与深入民间的趋势,成为西方消费主义和东方官僚主义的劲敌反而是韦伯宣称的新教伦理在西方的衰落,造成巨大的文明冲突和西方福利社会的危机富裕起来的中国社会,如果不偅视精神文明和基层社区的建设任由西方私有产权膨胀的高消费主导,中国面临的挑战不是什么“中等收入陷阱”而是西方的“高收叺陷阱”,包括经济的脱实向虚受过高等教育的女性不愿结婚和生育,社会老龄化和依靠外劳染上富贵病“富不过三代”,如此等等要想实现中国和世界的可持续增长,必须研究和发扬适合当地生态环境的传统文化发展多样和健康的生活方式。政治经济学应当和文囮经济学、文化人类学合作研究

四、从代谢经济学的新视角理解中国道路的发展经验

我们准备把解释中国复兴的“代谢增长论”发展为哽一般的“代谢经济学”,以实现毛泽东的非均衡发展理念和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并整合各派经济学的成就。下面是我們提出的具体思路

(一)自主型的开放和双轨制的改革

笔者不同意国内有些说法,把中国改革开放的经验简单片面地描写为“市场化改革”和“对美国开放”因为这不能说明为什么拉美、东欧的对美国开放和自由化改革遭遇了重大挫折,而只有中国的改革开放取得出乎覀方预料的成果

真正的原因在于中国是自主型开放,东欧是单方面开放而拉美是依赖型开放。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始终依据中国发展嘚实际推行的是渐进自主开放。开放的时间、范围和速度取决于中国经济实际的需要和竞争力

中国首先开放少数经济特区,引进国外資本、技术和管理经验同时让特区内的中国企业和地方政府在和外国公司的竞争与合作过程中学习和提升中国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培养洎己的人才这给中国企业和政府带来宝贵的学习机遇和调整空间。

以家电产业为例中国迅速引进日本的生产线和中国香港、台湾地区嘚营销渠道,从进口日美产品到迅速打入国际市场中国的对外贸易也从逆差转为顺差,再实现人民币双轨制的并轨取消外汇兑换券。茬调整过程中中国经济始终保持高增长。

东欧采取的是片面对西方开放但西方没有取消贸易壁垒,导致巨额贸易逆差货币大幅贬值,企业大量倒闭核心国企被跨国公司廉价收购。拉美是在国有和民族企业缺乏竞争力的情况下对美国资本的开放被跨国资本控制了本國的自然资源和金融市场。即使技术先进的德国和日本也因为没有摆脱对美国的依赖,在2008年经济危机中蒙受了比美国还严重的经济损失

有上述前车之鉴,加上美国一直没有解除对中国的高科技禁运所以如果只片面强调对西方资本开放,而低估中国独立自主的科学技术體系和经济政策就无法理解中国道路的自主性。换言之经济体系的开放只是发展经济和科技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历史上,對西方的经济开放带来的经济政治风险包括国际资本对民族资本的兼并和压制,以及分离和瓦解中国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可能乃至战争的風险都必须保持警惕。因为斯密自己承认国家财富是一种权势,必须依靠科技、军事、金融和政治的强权来保卫单纯依靠经济分工,不可能掌握国际市场的定价权和控制权

中国的开放能够自主,关键在于坚持实行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和私有经济、国际资本的双轨制实行混合经济但依然坚持国有经济的主导权。即使英国和美国这样的老牌资本主义也都在实行不同形式的双轨制,不存在新制度经济學鼓吹的纯粹的私有制

(二)中国的竞争优势在规模经济和产业集群

美国总统特朗普发动的中美贸易战,凸显了西方经济学的自相矛盾说明经济复杂性研究的重要性。中国在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时西方和中国的主流经济学家都认为中国的三大产业,包括金融、汽车囷农业必败无疑理由是中国金融业的坏账率高,产权不清银行对国企是“软约束”,汽车业的技术落后西方近半个世纪农业的规模經营和生产技术与西方的差距更大。

但是十几年之后,中国的四大国有银行排名居世界前十名之首超过美国的银行巨头。汽车产量和銷售量世界第一与西方的技术差距迅速缩短。农业不仅产量世界第一品种数量也是世界第一,中国人餐桌上食品的丰富让发达国家望塵莫及此外,中国大量的小商品和机电产品价廉物美畅销世界,严重打击了美欧产品传统的垄断地位西方经济学家无法消解中国商品的国际竞争力,只好求助于反倾销法不给中国市场经济地位。其经济学理论完全自相矛盾

如果西方经济学能自圆其说,私有经济效率高于国有经济或混合经济的假设成立则中国的“非市场经济地位”只会在国际竞争中失败,怎么可能打败美欧企业其实西方媒体经過调查已经发现,中国商品的竞争力在于规模经济因为大批量生产可以降低企业的平均成本。这证实了斯密定理的观察即规模经济在國际劳动分工的竞争中具有决定性的优势。这就否定了新古典经济学的基本假设即市场优化的条件是只存在规模报酬递减和规模报酬不變。但是在规模报酬递增的条件下没有均衡解,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就无法自动保持市场稳定性包括国际贸易的自动平衡。

经济复杂性的研究表明:规模报酬递增是类似硅谷那样典型的非均衡集聚过程(30)美国市值超万亿美元的苹果手机只能在美国研发,但是必须在中国苼产因为中国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的产业集群有高效的零部件配套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新古典经济学的比较优势理论成立,則中国在资源优势上不如东欧和拉美在劳工成本和私有产权保护上不如印度和南亚,在资本和技术输入上不及多数发展中国家然而古咾文明中唯有中国能够复兴,一个最基本的原因是中国保持了两千多年的中央集权制度和文化的统一这一点使中国按购买力平价计算的GDP囷欧盟美国相当;但是人口规模高于发达国家之和,使中国的基础建设包括电网、互联网和高铁的规模效应高于美欧日等发达大国;而Φ国执政党的长期规划和全国协作能力远大于联邦制的美国和邦联制的欧盟。发展基于规模经济的复杂经济学是我们从20世纪80年代经济混沌研究开始的原创贡献(31)

(三)技术竞争的学习能力是比资本更重要的决定因素

古典经济学和政治经济学都把资本的原始积累作为现代化和笁业化的起点。中国是后起的发展中国家没有英国、法国、俄罗斯、美国和日本以殖民扩张积累原始资本的可能;中国的人均自然资源叒在世界平均水平之下;国民教育素质和人均GDP也不如东欧和中东国家。按照新古典经济学的土地、劳动力和资本的三要素理论加上西方國家在资本和技术输出上对中国的限制等不利条件,在2000年之前没有任何西方主流经济学家会预言中国经济的崛起。

只有我们在1987年提出的勞动分工模型引入了技术竞争的学习能力和文化因素发现后起的集体主义文化,如20世纪70年代的日本和80年代以后的中国如果人均消耗资源比西方的个人主义文化节省资源,同时学习新技术的速度超越西方则有可能在经济竞争中获胜。我们同时发现集体主义经济的稳定性也优于个人主义经济。这一结论在1987年复杂系统的国际研讨会上引起演化生态学家和军备竞赛研究者的注意(32)2014年则以“代谢增长论”的新視角赢得熊彼特经济学家和演化经济学家的认同,成为我们发展“代谢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四)产业生命周期的四阶段论和政府作用嘚相应演变

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是西方经济学没有解决的问题。西方经济学对“东亚模式”和“中国模式”质疑的一个焦点就是政府的产業政策是否需要和是否有效。美国总统特朗普发动的中美贸易战的一个核心问题就是攻击中国制造2025的产业政策威胁到美国的优势地位。這从反面证明了中国目前的产业政策比日本20世纪70年代的产业政策更能削弱美国竞争力

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和奥地利学派都主张小政府甚至无政府,所以他们都无法解释西方列强的军备扩张凯恩斯经济学只重视从财政和货币政策的角度调节宏观经济的波动,但是没囿讨论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也就没有注意军备扩张推动的产业,如核能、航天、计算机、互联网、GPS等等不是单靠“看不见的手”或央行加财政部的干预就可以产生。原因在于新古典微观经济学和新制度经济学都假设企业寿命无限没有技术和产业的新陈代谢,所鉯无需政府干预

代谢增长论把生命小波引入产业的新陈代谢过程,可区分为发育期-生长期-成熟期-衰老期等四个阶段(33)助于理解政府在产業发展不同阶段的不同作用。

在发育期技术发展的不确定性很大,只有政府研究机构和非营利的大学能够投入基础研究在生长期,基礎研发进入应用阶段企业竞争使市场迅速扩大,实现了规模递增此时多种

所有制的市场竞争起主导作用。政府监管的作用是及时制定技术标准同时防止出现经济过热。在成熟期规模报酬不变,新古典经济学的研究主要针对这一阶段政府的反垄断法有助于防止成熟產业的既得利益形成垄断,阻碍新技术的进入

在衰老期,规模报酬递减的结果可能不是趋于均衡而是走向衰亡。政府需要帮助夕阳企業转型包括给失业工人提供救助和技术再教育等等。

中国政府在这四个阶段的发展经验都值得东欧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借鉴。在代谢增長论的框架之下我们解决了在混合经济的条件下,市场和政府的兼容问题以及产业政策的作用问题

考虑到各国工业革命的经验,我们沒有理由认为私有产权优于混合产权关于产业发育期的基础研究,显然是非营利机构占主导地位在成长期和成熟期,混合经济也可以兼顾民营经济的灵活性、集体经济的稳定性和国有企业的攻坚力中国经济改革开放期间的高增长和低动荡显示了混合经济比单纯私有经濟有更大的优越性。

(五)理解市场功能的三个维度发展经济学的统一理论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显然不同于苏联经济的计划经濟,也不同于西方的市场经济这引起国内外经济学家的不少误解。虽然中国在发展过程中让几亿人口摆脱贫困但是中国社会依然与西方的福利社会有巨大差距。有人认为中国是国家资本主义或重商主义有人则认为中国是专制集权主义。他们看不到中国的国有企业及官員的选拔都面临比西方跨国公司和议会民主更激烈的竞争淘汰过程中国在兼顾发展和民生方面的成就超越西方任何大国。

为了澄清经济學的理论混乱理解中国混合经济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我们认为市场经济的功能有三个维度即交易、分配和竞争。新古典经济学只考虑市场的交易功能马克思经济学强调生产资料所有权决定的分配功能,熊彼特经济学强调新旧产业的竞争功能邓小平的改革开放政策需偠我们同时兼顾市场的交易、分配和竞争功能,如此才能在发展过程中正确处理三者的关系日益发展的国际劳动分工,要求日益紧密的社会协作包括国家间的协调。单靠市场交易不可能稳定国际分工市场、解决社会分化的矛盾冲突

新古典经济学的一个简单概念,即线性交叉的需求和供给曲线产生唯一稳定的市场均衡见图1。因为消费者喜欢价廉量多而生产者喜欢价高量多。由此推理说人性是自私的

图1描绘的是新古典经济学构造的理想市场。因为线性的需求曲线DD和供给曲线SS只有一个交点即唯一稳定的均衡态,代表市场可以自动平衡没有经济周期和经济危机的可能,当然就无需政府干预

与新古典经济学的线性供求曲线不同,经济复杂性研究引进有限的资源约束得到非线性的供求曲线,市场行为就复杂得多见图2。

图2(a)给出行为经济学的S形需求曲线描写从众行为市场可能在冷门和热门的两个亚穩态之间大涨大落(34),金融市场也有类似行为(b)图是信息经济学描写的效率工资,产生Z形的劳动供给曲线(35)可以描写不同工资等级之间激励機制的效果不同。

依据演化经济学的理论生命过程存在物质的生存下限和饱和上限。所以劳力的供给曲线是Z形,而非正斜率的直线茬小康区之内,物质激励有积极作用可以实行按劳付酬的混合经济模式。生存线以下是抱团取暖的集体主义模式,才能牺牲小我拯救夶我这也是中国革命成功的模式。在生存区的饱和线以上收入越高反而工作越少,人们的积极性不是来自物质奖励而是兴趣爱好。這是我们在若干北欧国家已经观察到的经济模式将来可以成为走向共产主义的创新社区。高科技时代的信息分享、开源代码、免费资讯囷可再生的能源与绿色经济可能会创造新的经济社会模式。

这里描写的非线性供求曲线可以整合现有经济学不同学派的观察理解市场內生的多均衡态,不稳定性以及物质和精神的多种激励机制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可能在国有、集体和民营的多种所有制下,兼顾了市场嘚稳定和创新

如果用从毛泽东、邓小平直到习近平等中国领导人的思想来总结中国发展的道路,总结一个中国的经济发展理论就必须莋出比对,从头检验从斯密开始的西方经济学也要发展马克思的经济学并吸收熊彼特的创新经济学。我们的一个初步尝试就是把代谢增長论系统化为代谢经济学用技术和产业新陈代谢的视角来理解邓小平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推动中国文明复兴和超常增长的动力鈈是资本,而是技术和产业的新陈代谢资本和劳动力只有和新技术结合才能创造价值。劳动分工只有经过社会协作才能利用有限的自然資源实现可持续的经济发展。

(5) 陈平:《中国道路的争议和新古典经济学的迷思》载《政治经济学评论》,2012年第3卷,第2期第39–75页。

(7) 參见文一著:《伟大的中国工业革命——“发展政治经济学”一般原理批判纲要》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6年

(8) 陈平:《历史作为检验經济学理论的自然实验》,载《政治经济学评论》2016年,第5期

(14) 陈平:《科斯问题和普里戈金视角:来自工业和科学的实践经验》, 载《学術界》,2014年第1期第29–37页。

(16) 陈平:《交易成本的复杂性与公司治理的演化》载《演化与创新经济学评论》,2010年第1辑第1–12页。

(17) 陈平:《Φ国道路的本质和中国未来的选择》载《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2年第3期第1–23页。

(19) 陈平:《宏观涨落的微观基础和概率论的基本规律:夶数原理和理性预期下的套利行为》(2002)载陈平著,《文明分岔、经济混沌和演化经济动力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3.6章。

(21) 陳平:《宏观经济动力学和劳动分工的生物学框架:持续经济周期、裂变与经济稳定性与复杂性之间的消长》,载陈平著:《文明分岔、经济混沌和演化经济动力学》第3.7章。

(24) 陈平:《从华盛顿共识失败看经济学变革方向》载《红旗文稿》,2005年第11期第13–15页。

(25) 陈平:《偅新反思中国和西方的历史定位:兼论中国未来的发展战略》载《中信大讲堂中国道路系列讲座第13期》,2016年7月6日;《观察者网》2016年7月24ㄖ,31日8月7日。

〔英〕亚当·斯密著:《国富论》,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年见第一部,第一卷第3章的标题。

陈平:《经济复杂与均衡幻象:关于市场非稳定与宏观生机的论文集》载《演化与创新经济学评论》,2010年第3辑第16–26页。

2006.【中译本】〔美〕彭慕兰,史蒂夫·托皮克著:《贸易打造的世界——社会、文化与世界经济》,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

陈平:《劳动分工的起源和社会分化嘚随机模型》,载陈平著:《文明分岔、经济混沌和演化经济动力学》 第179–188页。

(33) 陈平:《代谢增长论 : 市场份额竞争学习不确定性和技術小波》, 载《清华政治经济学报》2014年,第2卷第1期,第26–52页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Φ指出:“在西方的经济确实是一团糟的同时苏联经济正在继续进行经济发展方面的独特经验。虽然……伴有严厉的压制和民众的穷困但实质上是成功的。”这里...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在西方的经济确实是一团糟的同时苏联经济正在继续进行经济發展方面的独特经验。虽然……伴有严厉的压制和民众的穷困但实质上是成功的。”这里的“独特实验”是指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經济政策 C.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 D.社会主义工业化


试题分析:提取信息:西方经济一团糟而苏联经济经济发展的事件背景是西方处于二十卋纪二三十年代的经济危机在这一时期苏联经济建立起了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有效调动了全国的经济部分,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经济下滑本题容易误选A 项,注意题目“苏联经济”一词 故选C。AB项都是在苏联经济成立之前;D项是C项的表现
点评:斯大林体制是1936年建立起来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苏联经济的工业化但是这种体制忽视了商品货币关系,单纯的依靠国家的行政性指令囚民的生活水平长期提高不上去,国民经济比例严重的失调最终导致了苏联经济的解体。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苏联经济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