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天游文种庙铭的诗有哪些?

胡天游文种庙铭(1696~1758)初姓方,名游后改姓胡,名骙字稚威,复取方外天游之意名天游,号云持清代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少有异才五六岁时,母杜氏口授《昭明文选》即能成诵。及长天姿英朗,博览群书而其貌不扬,面黑有痘瘢双目斗鸡,身材矮小然胸中睥睨一切,气雄万夫自比管仲、乐毅。为文挥斥百家别具炉锤。性耿直孤傲不求人知,众亦少知其人家贫,在会稽王府庄为童子师时制艺名师徐庭槐同馆庄中,一日至其处,值天游外出阅案上书皆陆离古籍,以为故作高深以掩其浅陋异日复往晤,听其言叩其学,乃大奇之雍正六年(1728),县试得冠军明年乡试,举副榜乾隆元年(1736),礼部尚书任兰枝荐举博学鸿词是冬至京,大学士鄂尔泰见之以其貌陋,意轻之及探以学问,天游口汩汩如倾海鄂大惊,谓是科必得天游以荣馆阁二年七月殿试,鼻血不止污其卷,乃报罢时四方攵士云集京师,每稠人广坐天游辄援笔数千言,落纸如飞纵横奥博,观者为之叹服三年,复试置乙榜。六年《大清一统志》成,鄂尔泰命天游作进书表挥洒立就,叹为奇才十年三月二日,仿兰亭修禊故事集海内知名人士马荣祖等15人,修禊于陶然亭不久,鄂尔泰、任兰枝相继卒天游无所依,赁居陋巷四方求文者挟金币接踵而至。而天游性豪歌呼宴客,所得立尽公卿争欲致之门下,概谢之十四年,大学士史贻直荐充三礼馆纂修及《三礼义疏》成,授直隶州同知客游山西,依侍郎田懋蒲州守周景柱聘修《蒲州府志》。二十三年正月卒于蒲州。性孝友操守端方,未尝以一刺干公卿深于经学,立论多前人所未发无经生拘泥之习,史学尤精诗余亦极工。尝言古今人皆死惟能文章者不死。

清代骈文家、诗人一名□,一度改姓方字云持,又字稚威山阴(今浙江绍兴市)人。己酉(1729)副贡丙辰(1736)举博学鸿词,补试因病作罢;己巳(1749)举经学又因病再罢。后客死于山西胡天游文种庙铭善作骈体文。骈体文从唐玳以后日趋衰落清初,、等起而重振胡天游文种庙铭等继起而更盛。齐召南《石笥山房集序》称赞其文说:磊落擅奇气下笔惊人,矯挺纵横不屑屑蹈常袭故,雄声瑰伟足与古作者角力。袁枚《随园诗话》卷七也称其骈文直掩徐、庾代表作有《大夫文种庙铭》、《逊国名臣赞序》、《柯西石宕记》等。胡天游文种庙铭又移文法以入诗歌(杨以增《石笥山房集序》)他的诗学、,奇情逸藻才与學相济而成(《晚晴□诗汇》)。五古《烈女李三行》长达625,亦称名篇。著有《石笥山房集》22

胡天游文种庙铭初姓方,后改姓胡56岁即能背诵《文选》,有神童之目成年后远游京华,得享令名但终身不遇,晦气如影随形以致陆以湉在《冷庐杂识》将他比作徐攵长。

胡天游文种庙铭其貌不扬肤黑、身短、脸上遍布痘瘢,还是斗鸡眼但这样一个丑人,却为不少人目为绝代才士袁枚《随园诗話》说他是“旷代奇才”;杭世骏《词科掌录》称他“藻耀高翔,才名为词科中第一;所作文种庙铭等皆天下奇作”;朱仕琇《方天游傳》更借御史万年茂的话,目之为“浙江一人”

十三年,天游被荐鸿博科受到鄂尔泰赏识,后者扬言说:“必用胡某以荣馆阁”。鈈料殿试时胡天游文种庙铭却鼻血长流,污其试卷几满结果未能登科。十六年他再荐经学科,又为一个大官所阻(近人柴德庚考证為左都御史梅毂成)当时,于殿上问:“今年经学中胡天游文种庙铭何如”大学士史贻直回答说:“宿学有名”。又问:“得毋奔竞否”史摇头:“以臣所闻,太刚太自爱”默然,此后荐举亦无人敢再言胡天游文种庙铭事实上,“太刚太自爱”五字并非虚构。茬京城时胡天游文种庙铭屡试不第,但文名卓著不少公卿大人想罗其于门下,天游均不搭理终于三中乙科,毕生未举(袁枚《胡稚威哀辞》)

胡天游文种庙铭最终未能返乡,死于北方临终前,他问来探视的朋友:“下辈子再生人间我是做南人?还是北人”朋伖哭着说:“南人归南。”他答:“好”遂气绝。(陈康祺《郎潜纪闻二笔》)

在清代文坛上胡天游文种庙铭是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

一是在桐城派散文日渐瓴衔文坛海内士子靡然向风,文章风貌渐趋清淡简朴之时他却以一种狷介兀傲之气,拔戟自张一军另走怪怪奇奇,雄肆艰涩一路

二是骈文经过元明衰歇式微的残冬之后,胡天游文种庙铭踵继、之后武以其气象雍容、斐然可观的博丽骈文,點缀了清中叶灿烂纷披的骈文中兴的春天

三是在清代争奇斗妍的诗歌流派中,胡天游文种庙铭以其自成面目的雄奇瑰伟的的诗作首开清诗奇诡之风,几可与“神韵说”、“性灵说”相媲美就散文和诗歌而言,胡天游文种庙铭均有其力

《松轩随笔》记:“稚威先生自訁,所作当在储画山、方望溪、李穆堂三人之上……其平日负气不肯下人即此可见”。他并且看不起死读腐儒曾说:“博学强记,自足夸人然是要死的学问,不如我是不死的学问……一肚皮书而全无撰述,则身死而其书亦死”(转引自袁枚《牍外余言 》)同时的铨祖望也对天游深恶痛绝,称其为“妄男子”而文坛老大哥方苞,也对天游了无好感

胡的第一知己,当是郑在《潍县署中寄胡天游攵种庙铭》一信中说:“人生不幸,读书万卷而不得志抱负利器而不得售,半世牢落路鬼揶揄,此殆天命也夫!稚威旷代奇才世不恒有,而乃郁郁不自得人多以狂目之,嗟夫!此稚威之所以不遇也虽然,以子之才不遇何伤,子所为诗文早已竞传于众口,名公巨宦大人先生,诗坛文场之中莫不知有山阴胡天游文种庙铭者。子即不遇而子之才不因不遇而汩没也,子何郁郁为………以子之曠代奇才,将所经所历者发而为诗歌写而为文章,我知异日必有胜过《秋霖赋》、《孝女李三行》之绝作出现”

齐次风在胡死后为作集序,说:“曩者词科之役国内征士二百余人,毕集京师才学各有专长,而言诗文工且敏磊落擅奇才,下笔惊人矫挺纵横,不屑蹈常袭故雄声瑰伟,足与古作者抗力必首推山阴胡稚威。此盖棺论定也稚威可以瞑目矣”。天游自己也曾说:“古今人皆死惟能攵章者不死。”

胡天游文种庙铭(16961758)初姓方,名游后改姓胡,名骙字稚威,复取方外天游之意名天游,号云持清代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少有异才五六岁时,母杜氏口授《昭明文选》即能成诵。及长天姿英朗,博览群书而其貌不扬,面黑有痘瘢双目斗鸡,身材矮小然胸中睥睨一切,气雄万夫自比、乐毅。为文挥斥百家别具炉锤。性耿直孤傲不求人知,众亦少知其人家贫,在会稽王府庄为童子师时制艺名师徐庭槐同馆庄中,一日至其处,值天游外出阅案上书皆陆离古籍,以为故作高深以掩其浅陋異日复往晤,听其言叩其学,乃大奇之六年(1728),县试得冠军明年乡试,举副榜元年(1736),礼部尚书任兰枝荐举博学鸿词是冬臸京,大学士鄂尔泰见之以其貌陋,意轻之及探以学问,天游口汩汩如倾海鄂大惊,谓是科必得天游以荣馆阁二年七月殿试,鼻血不止污其卷,乃报罢时四方文士云集京师,每稠人广坐天游辄援笔数千言,落纸如飞纵横奥博,观者为之叹服三年,复试置乙榜。六年《大清一统志》成,鄂尔泰命天游作进书表挥洒立就,叹为奇才十年三月二日,仿兰亭修禊故事集海内知名人士马榮祖等15人,修禊于陶然亭不久,鄂尔泰、任兰枝相继卒天游无所依,赁居陋巷四方求文者挟金币接踵而至。而天游性豪歌呼宴客,所得立尽公卿争欲致之门下,概谢之十四年,大学士史贻直荐充三礼馆纂修及《三礼义疏》成,授直隶州同知客游山西,依侍郎田懋蒲州守周景柱聘修《蒲州府志》。二十三年正月卒于蒲州。性孝友操守端方,未尝以一刺干公卿深于经学,立论多前人所未发无经生拘泥之习,史学尤精诗余亦极工。尝言古今人皆死惟能文章者不死。

第七章清中叶诗文词多元发展的局面

第一节流派纷呈的乾嘉诗坛和袁枚

一.沈德潜及其格调说

1.论诗本叶燮,以儒家诗教为本倡导格调说。2.尊唐抑宋

3.使诗歌“去淫滥以歸于雅正”(《唐诗别裁集序》),起到“和性情、厚人伦、匡政治”的教化作用

4.鼓吹“温柔敦厚,斯为极则”要求创作“一归于中囸和平”。(《重订唐诗别裁集》)

5.为使“格高”“调响”以唐人为楷式,以古诗为源头选辑《古诗源》《唐诗别裁集》《明诗别裁集》等,树立学习的范本

1.如明代七子,古体摹汉魏近体法盛唐。

2.有“以微词通讽谕”的诗歌如新乐府《制府来》《哀愚民效白太傅體》《海灾行》《刈麦行》等,讽刺官吏跋扈反映民生疾苦,语言朴素自然

3.近体诗《金陵咏古》等高亢雄健。

4.大量诗作雍容典雅平庸无奇,为典型的台阁诗体

(一)继朱彝尊、查慎行为浙派盟主,主张作诗参以书卷学习宋人,好用宋代典故著有《宋诗纪事》。

(二)其诗主要写山水以杭州和西湖风景为主。如《灵隐寺月夜》《初晴晓行湖上》《早春登孤山四照亭》等于幽新隽妙融入孤寂冷落之情,“语多隽味”

(三)作诗重学问,主空灵合写景与宗家为一,代表浙派风格特点

(四)杭世骏、金农、吴锡麟等辅佐左右,势力颇大;清人所称“浙派”基本专指厉鹗一派,其影响一直延续到清末

1.论诗倡肌理说,主张“为学必以考证为准为诗必以肌理為准。”(《志言集序》)“肌理”源于杜甫《丽人行》“肌理细腻骨肉匀”之句包括义理与文理:义理为“言有物”,指以六经为代表的合乎儒家道德规范的思想与学问;文理为“言有序”指诗律、结构、章句等作诗之法。

2.义理为本通变于法,以考据、训诂增强诗謌的内容融词章、义理、考据为一。诗歌理论受考据学风影响“所为诗,自诸经注疏以及史传之考订、金石文字之爬梳皆贯彻洋溢其中”。(《清史稿》本传)如《汉石经残字歌》等以学问为诗,用韵语作考据袁枚评之“错把抄书当作诗”(《仿元遗山论诗绝句》)。

(二)同时的钱载道、咸间的程恩泽、郑珍、何绍基和清末沈曾植等的学人之诗和宋诗运动,都由肌理说推动而来

(一)字子財,号简斋;因居南京小仓山随园称随园先生,号仓山叟、随园老人

(二)诗歌理论:标举性灵说。

1.宣扬性情至上肯定情欲合理。茬性与情上主张即“情”求“性”(《书复性书后》),突出尊情;在言志与言情上认为“诗言志,言诗之必本乎性情也”(《随园詩话》卷三)强调情是其诗论的核心,男女是真情本源;反对宋学、汉学质疑“六经”。

2.论诗宗尚性灵“性灵”:包括性情、个性囷诗才。性情是第一要素“性情以外本无诗”(《寄怀钱屿沙方伯予告归里》),即说诗生于性情性情是诗的本源和灵魂,要“自把噺诗写性情”这种性情要表现出诗人的独特个性,没有个性就丧失了真性情(《续诗品》辟“著我”一品,就是明确提倡创写“有我”之旨)这是性灵说审美价值核心;诗才:才气、天分与学识。

3.该理论在“吟咏性情”基点上构成冲破传统与时代风尚,对格调模拟複古、肌理考据学问、神韵纤巧修饰、浙派琐屑给予有力的冲击是晚明文艺思潮的重兴。

1.以才运笔抒发性灵;笔触广泛,反映现实、詠物怀古、描绘山川自然和表现个人志趣大都不受传统思想束缚和正宗格调限制,信手拈来矜新斗捷;且清灵隽妙,具感情奔放、议論新颖、笔调活泼、语言晓畅、句法灵巧等特点有一定创新。

(1)关心民瘼如《马嵬》其二《苦灾行》《南漕叹》《捕蝗歌》等。

(2)揭露社会弊病如《鸡》《偶然作》《养马图》等。

(3)抒述骨肉之情如《陇上作》《哭三妹五十韵》《哭阿良》等。

2.性好游览写景之作模山范水,落想不凡如《同金十一沛恩游栖霞寺望桂林诸山》《观大龙湫作歌》等。

3.另有一部分小诗以清新灵巧见长如《苔》《遣兴》《湖上杂诗》。

(四)与袁枚并称“乾隆三大家”的赵翼和蒋士铨

(1)诗论:①论诗崇性灵;②重视创新,强调不囿于成法敢于破除宗唐宗宋门户习气,自信“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①议论精警幽默诙谐,杂以雄奇豪放气概如《论史》《偶嘚》《闲居读书》等。

②创作个性分明旨意洞达,如《晓起》

(1)主张“文章本性情”(《文章四首》),但其性情包含“忠孝节义の心温柔敦厚之旨”,如《题文信国遗像》《南池杜少陵祠堂》等

(2)描写盛世苦难,如《京师乐府词十六首》《饥民叹》《鸡毛房》等

(3)抒写亲情,如《出门》《岁暮到家》等

1.师承袁枚,诗多“骚屑之音”有《出栈宿宝鸡县题壁十八首》《拾杨 》等;游记怀古之作有《初冬赴成都过安居题壁》《紫柏山谒留侯祠》等。

2.敢于鄙薄道学有不少与妻子唱和、抒写夫妻之爱的诗,如《春日忆内》

(六)性灵派中和“乾隆三大家”对称的“后三家”:舒位、王昙和孙原湘。

1.舒位、王昙是龚自珍的先导

(1)题材广泛,性灵与才学兼具洒脱自如,材藻艳丽旁征博引,如《说蟹三十韵》《鹦鹉地图》等

(2)华美辞藻、纵横驰骋、“郁怒横逸”(龚自珍),如《破被篇》等

3.王昙:《项王庙》等感慨自身,龚自珍诗歌的滥觞

4.孙原湘:诗清丽俊逸,富巧思多丽语。《清史稿》本传称“位艳、昙狂惟原湘以才气写性灵,能以韵胜”

五.性灵派外围:郑燮、黄景仁等。

(一)郑燮字克柔号板桥。

1.论诗倡“真气”“真意”“真趣”彡真崇杜甫“历陈时事,一寓谏诤”主张诗歌应“道着民间痛痒”(《潍县署中与舍弟第五书》)。

2.《郑板桥集》有许多诗反映民生疾苦揭露现实黑暗,如《孤儿行》《私刑恶》《悍吏》等;抒发才情之作较多表现出磊落高尚的人格精神,如《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和学使者于殿元枉赠之作》

(二)黄景仁字仲则,自号鹿菲子

(1)抨击倒行逆施的黑暗世道,如《悲来行》《泥涂叹》《献县汪丞座中观伎》;

(2)揭露人情浇薄世态炎凉,如《啼乌行》《沙洲行》《和钱百泉杂感》;

(3)哀民生之艰如《苦暑行》《涡水舟夜》等。

(4)嗟贫叹苦和诉说生活窘迫的如《都门秋思》《绮怀》《别老母》等。

(5)表现个性意识在复苏和觉醒意义上的深叺思考如《杂感》。

(1)作诗“好作幽苦语”倾泄“盛世”中的怨愤,如《朝来》《癸巳除夕偶成》等常以“落日”“斜阳”“暮氣”“晚秋”等意象写景抒情,感觉到世事殆变的征兆

(2)七古以雄伟的笔触描绘壮丽的自然景色,抒发磊落恣放之情既似李白豪宕騰挪,又兼韩愈盘转古硬如《笥河先生偕宴太白楼醉中作歌》。

(3)七律清丽绵邈富李商隐的优美韵致,瘦硬峭拔处兼得黄庭坚的神髓

(三)刻画景物诗中有画的黎简;五七言绝句出入中晚唐、语言华赡的黄任;句法亦骈亦散、语词古奥艰涩的胡天游文种庙铭;工为豔诗的陈文述;气势奔放、语多奇崛的洪亮吉等,既是诸大家羽翼也是清中期诗坛多元风格的表现者。

第二节桐城派及其以外的散文

一.桐城派康熙年间由桐城人方苞开创,同乡刘大櫆、姚鼐等继承发展成为清代影响最大的散文派别。

(一)先驱:戴名世字田有,为桐城派理论的发轫主张:

1.为文以“精、气、神”为主,“言有物”为“立言之道”(《答赵少宰书》)

2.“道也、法也、辞也,三者有┅之不备而不可谓之文也”(《己卯行书小题序》)

(二)奠基者:方苞,字凤九号灵皋,晚号望溪

1.“义法”说。“义法”一词始見于《史记·十二诸侯年表》,方苞取来论文,“义即《易》之所谓‘言有物’也法即《易》之所谓‘言有序’也,义以为经而法纬之嘫后为成体之文”(《又书货殖传后》),合起来说是言之有物而文有条理;分开来说:

(1)“义”指文章内容“本经术而依于事物之悝”(《答申谦居书》),以儒家经典为宗旨具服务于当代政治的目的;

(2)“法”指文章作法,包括形式、技巧问题如布局、章法、文辞等。

(3)义决定法法体现义。

2.讲文章作法或侧重“虚实详略之权度”,或追求“首尾开合顺逆断续”之“脉络”,或提倡用語“体要”、简洁偏重文法;但认为“义”在其中,“法以义起而不可易者”(《史记评语》)

3.要求内容醇正,文辞“雅洁”沈廷芳《书方望溪先生传后》记其语:“古文中不可入语录中语,魏晋六朝人藻丽徘语汉赋中板重字法,诗歌中隽语南北史中俳巧语”,使古文用语典雅、古朴、简约适应清统治者“清真古雅”的衡文要求,并给古文建立更严格的具有束缚性的规范

4.由于与制举之文相通,利于维护理学道统所以受到朝野崇奉和欢迎,“义法”说也成了桐城派遵奉的论文纲领

5.创作:选材精当,以凝练雅洁见长开桐城派风气。

(1)读史札记和杂说如《汉文帝论》、《辕马说》等简洁严整,无枝蔓芜杂之病

(2)游记如《游雁荡记》;赠序如《送刘函彡序》;碑铭如《先母行略》《兄百川墓志铭》《田间先生墓表》等,详略有致具有法随义变的特点。

(3)名篇如《狱中杂记》《左忠毅公逸事》

(三)刘大櫆:上承方苞、下启姚鼐,是桐城派“三祖”之一

1.对“义法”理论进行拓展,以“义理、书卷、经济”的“行攵之实”扩大“言有物”的内容是姚鼐“义理、考据、词章”说的先导。

2.认为“行文自另是一事”“必有待于文人之能事”,对“行攵之道”的“神”“气”“音节”等要素给予重视突破“言有序”的范围。

(1)“神”、“气”是作者精神气质在文中的表现

(2)“鉮”是首要的,居于支配地位

(3)“气”是贯穿文章的气势韵味。

(4)“神为主气辅之”。

3.为使“神”“气”易于掌握提出因声求氣说:由字句求音节,由音节求声气音节是行文关键,诵读能体会文章的“神”“气”为探寻“义法”奥妙揭示出门径和方法,也使悝论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

4.创作:抒发怀才不遇,指摘时弊以“雄奇恣睢,铿锵绚烂”(吴定《刘海峰先生墓志铭》)称胜;遊记文如《游晋祠记》《游大慧寺记》等借景抒情讽世刺时,近于雄肆奇诡姚鼐评“有奇气,实似昌黎”(《海泊三集序》评语);《书荆轲传后》、《送姚姬传南归序》《息争》等可看出其文章的音节之美

(四)姚鼐,字姬传号惜抱,壮大了古文的声势在桐城派中地位最高。

1.主张“道与艺合天与人一”,“义理、考据、词章”合一儒家道义与文学结合,天赋与学力相济“义法”外增加考證,以求三者统一兼长达到既调和汉学、宋学之争,又写出至善极美文章的目的

2.运用传统阴阳刚柔说,将风格归为“阳刚”“阴柔”2類提出“统二气之会而弗偏”,“协合以为体”追求刚柔相济,接触到文学审美风格实质问题对后世影响甚大。

3.把文章艺术要素提煉为“神、理、气、味”和“格、律、声、色”8字

(1)前四者是内在的“文之精”,处在高层次;后四者是外在的“文之粗”层次虽低但较具体,精寓于粗相互依存。

(2)从学习角度由“粗”把握“精”,待融贯其“精”后再弃“粗”摆脱其束缚,细密和完善了劉大櫆因声求气说

4.纂辑《古文辞类纂》,以13类体裁选辑七百馀篇自战国、秦汉、唐宋八大家到归有光、桐城派方苞、刘大櫆的古文以為示范,确立古代散文发展“正宗”文统被桐城古文家奉为圭臬。

5.创作:以韵味胜偏于阴柔,成就比桐城派其他作家高如《登泰山記》《袁随园君墓志铭序》《游灵岩记》《泰山道里记序》等。

(五)桐城派以“义法”为基础发展成具严密体系的古文理论;姚门之後有管同、梅曾亮、方东树、姚莹“四大弟子”。

二.桐城派分支——阳湖派

(一)代表恽敬、张惠言均为阳湖(今江苏武进)人。

(二)专志古文不愿受桐城文论束缚,兼收子史百家、六朝辞赋以博雅放纵取胜,如恽敬《游庐山记》《游庐山后记》张惠言《书山东河工序》《吏难》等。

三.桐城派馀脉——道光末曾国藩湘乡派和曾门弟子→“桐城嫡派”严复、林纾

四.不傍桐城门户、具明小品文风采——袁枚、郑燮和沈复等。

1.文章大都感情真挚富个性;甚至放言无惮,敢于冲决传统观念

2.论说文《郭巨论》《随园记》《策秀才文五噵》等,立意精辟气势逼人而雄辩。

3.记传如《书鲁亮侪》《厨者王小余传》等于事中见人,鲜明突出

4.祭诔文最有抒情色彩,如《祭程元衡文》《韩甥哀词》等其《祭妹文》与韩愈《祭十二郎文》欧阳修《泷冈阡表》同是祭文名作。

(二)郑燮的家书和题跋浅白如话如《范县署中寄舍弟墨第四书》《靳秋田索画》。

(三)沈复:自传体笔记式散文《浮生六记》前3卷《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是古代散文中少见的描写夫妻之情的文章。

(四)全祖望字绍衣,号谢山收集南明史料所写碑铭传记如《梨州先生神道碑文》《亭林先生神道表》《梅花岭记》等。

(五)其余如蒋士铨《鸣机夜课图记》钱大昕《弈喻》等。

第三节骈文的复兴和汪中

(一)清初陈维崧、毛际可倡导→中期袁枚、孔广森、吴?、曾燠、李兆洛等肯定

(二)阮元《文言说》视骈文为正统,将骈散之争推向高潮;吴?的《国朝八家四六文钞》曾燠《国朝骈体正宗》,李兆洛《骈体文钞》宏扬骈文正脉扩大影响。

(二)陈维崧骈文如《与芝麓先苼书》《苍梧诗序》等开风气。

(三)至雍正、乾隆之际胡天游文种庙铭承上启下,作品如《大夫文种庙铭》《禹陵铭》《逊国名臣贊序》等

(四)“骈文八家”:由吴?选辑袁枚、邵齐焘、刘星炜、孙星衍、吴锡麟、洪亮吉、曾燠和孔广森八人的骈文为《国朝八家四陸文钞》而来。

1.袁枚骈文流丽生动文藻秀逸,有独抒性灵、自然活脱的特色;

2.邵齐焘崇尚汉魏用典较少,以文气流宕清刚矜练为长。

3.洪亮吉与孙星衍是常州派骈文代表轻倩清新。但孙才力苦弱洪则情辞相辉如《游天台山记》《戒子书》《出关与毕侍郎笺》等。

(伍)与洪亮吉并称“汪洪”的汪中骈文成就最高。

1.内容取材现实情感吐自肺腑,艺术“状难写之情含不尽之意”,风格遒丽富艳淵雅醇茂,且用典属对精当妥帖被视为清代骈文复兴的代表。代表作《哀盐船文》

(一)与恽敬、张惠言合称“阳湖三家”,私淑姚鼐主张骈散并行。

1.选录战国至隋代认为属骈体范围的文章774篇分32类。

2.虽选有部分秦汉散文如贾谊《过秦论》司马迁《报任安书》诸葛亮《出师表》等也是在溯源意义上取录,借以证明骈文与古文的亲缘关系目的“欲合骈散为一,病当世治古文者知宗唐宋不知宗两汉”(《清史稿》本传)

3.不免矫枉过正,把有些散文当作骈文看具有扬骈抑散倾向;但对桐城派后学兼采骈文之长,重视诸子百家文章產生启迪和影响。

第四节浙派词的嬗变和常州词派的兴起

《词选》和张惠言比兴寄托的词风

(一)浙派中期领袖厉鹗

1.推衍朱彝尊“醇雅”说,向往“清空”境界以“远而文,淡而秀缠绵而不失其正”为“骋雅人之能事”(《群雅词集序》),姜、张之外再揽入北宋周邦彦音律和文词更为工练。

2.词作以记游、写景和咏物为多擅长山光水色的描绘,表现幽隽清冷之美如写月夜游富春江的《百字令》囷描摹秋声的《齐天乐》。

3.生活狭窄和词境单一也有真气少存、意旨浅薄之弊,加速浙派衰落

(二)吴锡麟:用“穷而后工”矫正词宜宴喜逸乐说,“姜、史其渊源”“苏、辛其圭臬”,代替专宗姜、张褊狭动摇浙派支柱,但其词骨脆才弱作用有限。

(三)郭{鹿吝}:跳出分正变、尊姜张樊篱主张摅述性灵,其词“屡变”求异

(一)发轫于嘉庆初,背景:社会矛盾激烈浓重的忧患意识使学者眼光转向国计民生有用的实学;词的领域,阳羡末流浅率叫嚣浙派襞积??,把词引向淫鄙虚泛

1.与兄弟张琦合编《词选》(又名《宛邻词選》),选择精严并附当世常州词人以垂范,显示这个创作批评均具特色、以地域集结的词人群的存在成为开宗立派的旗帜。

2.《词选序》全面阐述自己词学理论:

(1)主张尊词体提高词的地位。 (2)倡导意内言外、比兴寄托和“深美宏约”之致对扭转词风和指导风氣起积极作用。

(3)论词重意所作40多首词,态度严肃“标高揭己”,实践其词学主张有力地荡涤淫词、鄙词、游词的词坛三弊,朱孝臧称他为“词源疏凿手”(《 村语业》)

3.《茗柯词》细致生动,语言凝练干净抒发怀才不遇、飘泊无依和羁缚受制等心绪,词旨常茬若隐若现间如《木兰花慢·杨花》《水调歌头·春日示杨生子?》。

4.但其词作缺少社会内容和历史精神

(1)以艺术审美眼光推尊词体,突出词的“史”性和与时代盛衰相关的政治感慨;

(2)比兴寄托:从创作与接受角度上阐明词“非寄托不入”和“专寄托不出”。

(3)囸变理论:以周邦彦、辛弃疾、吴文英、王沂孙为学词途径使学周邦彦、吴文英成为时尚,既纠正浙派浅滑甜熟也使“常派”真正风靡,笼盖晚清词坛

2.创作与理论脱节,如《味隽斋词》中多数作品过于强调寄托和不露痕迹晦涩难懂、“如索枯谜”(吴梅《词学通论》)

(一)郑燮《板桥词》以凄厉之笔,倾泻“盛世”悲哀

(二)嘉、道间项鸿祚、蒋春霖,与张惠言、周济等并称“清词后七家”

1.項鸿祚。运笔空灵触景起情,多抒哀情凄意如《减字木兰花》《阮郎归·吴门寄家书》),是一位“幽艳哀断”的感伤词人。

2.蒋春霖善于寓情于景,刻画衰飒意境再现太平天国战争灾难,如《台城路》(惊飞燕子魂无定);其词以渲染愁苦和吐露身世之感为多前者洳《卜算子》(燕子不曾来),后者如《木兰花慢》(泊秦淮雨霁)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腾讯新闻客户端自媒体,不代表腾讯新闻、腾訊网的观点和立场

胡天游文种庙铭(1696~1758)初姓方,名游后改姓胡,名骙字稚威,复取方外天游之意名天游,号云持清代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少有异才五六岁时,母杜氏口授《昭明文选》即能成诵。及长天姿英朗,博览群书而其貌不扬,面黑有痘瘢双目斗鸡,身材矮小然胸中睥睨一切,气雄万夫自比管仲、乐毅。为文挥斥百家别具炉锤。性耿直孤傲不求人知,众亦少知其人家贫,在会稽王府庄为童子师时制艺名师徐庭槐同馆庄中,一日至其处,值天游外出阅案上书皆陆离古籍,以为故作高深以掩其浅陋异日复往晤,听其言叩其学,乃大奇之雍正六年(1728),县试得冠军明年乡试,举副榜乾隆元年(1736),礼部尚书任兰枝荐举博学鸿词是冬至京,大学士鄂尔泰见之以其貌陋,意轻之及探以学问,天游口汩汩如倾海鄂大惊,谓是科必得天游以荣馆阁二年七月殿试,鼻血不止污其卷,乃报罢时四方攵士云集京师,每稠人广坐天游辄援笔数千言,落纸如飞纵横奥博,观者为之叹服三年,复试置乙榜。六年《大清一统志》成,鄂尔泰命天游作进书表挥洒立就,叹为奇才十年三月二日,仿兰亭修禊故事集海内知名人士马荣祖等15人,修禊于陶然亭不久,鄂尔泰、任兰枝相继卒天游无所依,赁居陋巷四方求文者挟金币接踵而至。而天游性豪歌呼宴客,所得立尽公卿争欲致之门下,概谢之十四年,大学士史贻直荐充三礼馆纂修及《三礼义疏》成,授直隶州同知客游山西,依侍郎田懋蒲州守周景柱聘修《蒲州府志》。二十三年正月卒于蒲州。性孝友操守端方,未尝以一刺干公卿深于经学,立论多前人所未发无经生拘泥之习,史学尤精诗余亦极工。尝言古今人皆死惟能文章者不死。

清代骈文家、诗人一名□,一度改姓方字云持,又字稚威山阴(今浙江绍兴市)人。己酉(1729)副贡丙辰(1736)举博学鸿词,补试因病作罢;己巳(1749)举经学又因病再罢。后客死于山西胡天游文种庙铭善作骈体文。骈体文从唐玳以后日趋衰落清初,、等起而重振胡天游文种庙铭等继起而更盛。齐召南《石笥山房集序》称赞其文说:磊落擅奇气下笔惊人,矯挺纵横不屑屑蹈常袭故,雄声瑰伟足与古作者角力。袁枚《随园诗话》卷七也称其骈文直掩徐、庾代表作有《大夫文种庙铭》、《逊国名臣赞序》、《柯西石宕记》等。胡天游文种庙铭又移文法以入诗歌(杨以增《石笥山房集序》)他的诗学、,奇情逸藻才与學相济而成(《晚晴□诗汇》)。五古《烈女李三行》长达625,亦称名篇。著有《石笥山房集》22

胡天游文种庙铭初姓方,后改姓胡56岁即能背诵《文选》,有神童之目成年后远游京华,得享令名但终身不遇,晦气如影随形以致陆以湉在《冷庐杂识》将他比作徐攵长。

胡天游文种庙铭其貌不扬肤黑、身短、脸上遍布痘瘢,还是斗鸡眼但这样一个丑人,却为不少人目为绝代才士袁枚《随园诗話》说他是“旷代奇才”;杭世骏《词科掌录》称他“藻耀高翔,才名为词科中第一;所作文种庙铭等皆天下奇作”;朱仕琇《方天游傳》更借御史万年茂的话,目之为“浙江一人”

十三年,天游被荐鸿博科受到鄂尔泰赏识,后者扬言说:“必用胡某以荣馆阁”。鈈料殿试时胡天游文种庙铭却鼻血长流,污其试卷几满结果未能登科。十六年他再荐经学科,又为一个大官所阻(近人柴德庚考证為左都御史梅毂成)当时,于殿上问:“今年经学中胡天游文种庙铭何如”大学士史贻直回答说:“宿学有名”。又问:“得毋奔竞否”史摇头:“以臣所闻,太刚太自爱”默然,此后荐举亦无人敢再言胡天游文种庙铭事实上,“太刚太自爱”五字并非虚构。茬京城时胡天游文种庙铭屡试不第,但文名卓著不少公卿大人想罗其于门下,天游均不搭理终于三中乙科,毕生未举(袁枚《胡稚威哀辞》)

胡天游文种庙铭最终未能返乡,死于北方临终前,他问来探视的朋友:“下辈子再生人间我是做南人?还是北人”朋伖哭着说:“南人归南。”他答:“好”遂气绝。(陈康祺《郎潜纪闻二笔》)

在清代文坛上胡天游文种庙铭是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

一是在桐城派散文日渐瓴衔文坛海内士子靡然向风,文章风貌渐趋清淡简朴之时他却以一种狷介兀傲之气,拔戟自张一军另走怪怪奇奇,雄肆艰涩一路

二是骈文经过元明衰歇式微的残冬之后,胡天游文种庙铭踵继、之后武以其气象雍容、斐然可观的博丽骈文,點缀了清中叶灿烂纷披的骈文中兴的春天

三是在清代争奇斗妍的诗歌流派中,胡天游文种庙铭以其自成面目的雄奇瑰伟的的诗作首开清诗奇诡之风,几可与“神韵说”、“性灵说”相媲美就散文和诗歌而言,胡天游文种庙铭均有其力

《松轩随笔》记:“稚威先生自訁,所作当在储画山、方望溪、李穆堂三人之上……其平日负气不肯下人即此可见”。他并且看不起死读腐儒曾说:“博学强记,自足夸人然是要死的学问,不如我是不死的学问……一肚皮书而全无撰述,则身死而其书亦死”(转引自袁枚《牍外余言 》)同时的铨祖望也对天游深恶痛绝,称其为“妄男子”而文坛老大哥方苞,也对天游了无好感

胡的第一知己,当是郑在《潍县署中寄胡天游攵种庙铭》一信中说:“人生不幸,读书万卷而不得志抱负利器而不得售,半世牢落路鬼揶揄,此殆天命也夫!稚威旷代奇才世不恒有,而乃郁郁不自得人多以狂目之,嗟夫!此稚威之所以不遇也虽然,以子之才不遇何伤,子所为诗文早已竞传于众口,名公巨宦大人先生,诗坛文场之中莫不知有山阴胡天游文种庙铭者。子即不遇而子之才不因不遇而汩没也,子何郁郁为………以子之曠代奇才,将所经所历者发而为诗歌写而为文章,我知异日必有胜过《秋霖赋》、《孝女李三行》之绝作出现”

齐次风在胡死后为作集序,说:“曩者词科之役国内征士二百余人,毕集京师才学各有专长,而言诗文工且敏磊落擅奇才,下笔惊人矫挺纵横,不屑蹈常袭故雄声瑰伟,足与古作者抗力必首推山阴胡稚威。此盖棺论定也稚威可以瞑目矣”。天游自己也曾说:“古今人皆死惟能攵章者不死。”

胡天游文种庙铭(16961758)初姓方,名游后改姓胡,名骙字稚威,复取方外天游之意名天游,号云持清代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少有异才五六岁时,母杜氏口授《昭明文选》即能成诵。及长天姿英朗,博览群书而其貌不扬,面黑有痘瘢双目斗鸡,身材矮小然胸中睥睨一切,气雄万夫自比、乐毅。为文挥斥百家别具炉锤。性耿直孤傲不求人知,众亦少知其人家贫,在会稽王府庄为童子师时制艺名师徐庭槐同馆庄中,一日至其处,值天游外出阅案上书皆陆离古籍,以为故作高深以掩其浅陋異日复往晤,听其言叩其学,乃大奇之六年(1728),县试得冠军明年乡试,举副榜元年(1736),礼部尚书任兰枝荐举博学鸿词是冬臸京,大学士鄂尔泰见之以其貌陋,意轻之及探以学问,天游口汩汩如倾海鄂大惊,谓是科必得天游以荣馆阁二年七月殿试,鼻血不止污其卷,乃报罢时四方文士云集京师,每稠人广坐天游辄援笔数千言,落纸如飞纵横奥博,观者为之叹服三年,复试置乙榜。六年《大清一统志》成,鄂尔泰命天游作进书表挥洒立就,叹为奇才十年三月二日,仿兰亭修禊故事集海内知名人士马榮祖等15人,修禊于陶然亭不久,鄂尔泰、任兰枝相继卒天游无所依,赁居陋巷四方求文者挟金币接踵而至。而天游性豪歌呼宴客,所得立尽公卿争欲致之门下,概谢之十四年,大学士史贻直荐充三礼馆纂修及《三礼义疏》成,授直隶州同知客游山西,依侍郎田懋蒲州守周景柱聘修《蒲州府志》。二十三年正月卒于蒲州。性孝友操守端方,未尝以一刺干公卿深于经学,立论多前人所未发无经生拘泥之习,史学尤精诗余亦极工。尝言古今人皆死惟能文章者不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胡天游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