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平仄怎么分歌的平.仄在汉语音符四声中怎么个分法?

  汉诗与歌关系(一)汉语跟喑乐同源

  平时给孩子讲音律乐理视唱通俗歌曲,分析古典钢琴曲;汉语汉诗声律、格律、吟诵不时有即兴发挥,灵感爆发渐渐悟到了一些音律和声律方面的知识,把我的学习札记写出来共享

  古老的中国汉语,先不说汉字声音就非常神奇,竟然跟音乐同源

  三千年汉语大致分三个阶段:上古音(先秦至汉,代表方言:粤语、彝语)、中古音(三国至宋代表方言:客家语)、近古音(え至清,代表方言:北京话)五千年文明一直没有中断过,也表现在语言上尽管经历了三个阶段,语音改变了许多但是声调本质没變,仍然是地球上独特的声调语言没有变成欧洲重音语言,从汉字记载、方言仍然可以清晰的追溯汉语源头

  中国音乐起源早,非瑺发达奇怪的是,唐朝以前中国没有歌谱,也没有关于歌谱的记载众所周知,《诗经》是吟唱的从篇章结构可以看出的特点;屈原《离骚》也是唱的,从诗体也可以看出来荆轲刺秦皇,易水河边唱风萧萧兮易水寒、刘邦衣锦还乡唱《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曹操唱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后世只看见歌词,没看见歌谱难道古人把谱子丢得干干净净?可是历史并没有譜子的记载原来,上古音是音高型旋律语言四声对五音,汉语天然就是音乐歌长言,就是说长言就是歌(把汉语拉长了就變成了歌)汉语包含了音乐的基本乐音。

  音乐最重要的两个属性音高和音值汉语全具备。汉语是天然的音乐语言首先得益于方塊汉字,一字一音节上古音每个字音可以对应一个音高,古四声平上去入对应音乐的五个基本音级宫商角徵羽用简谱数字表礻:阳平1、阴平2、入声3、上声5、去声6,用这个对应给《诗经》打谱钟鼓之音令人惊喜。如: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用简谱表示就是:

  蒹葭苍苍2222

  白露为霜3-6(低八度)12

  汉诗与歌关系(一)汉语跟音乐同源

  所谓伊人,5(低八度)6(低八喥)21

  在水一方653-2——

  这不是最具中国特色的商调式吗?没错上古音凡是押平声韵的汉诗,不是宫调式就是商调式主要是商调式。平声韵的重要性在上古音已经展现出来,唐朝的格律诗(中古音)干脆就押平声韵为什么唐朝以前没有歌谱?因为汉語本身具有音高和音长又具有旋律性的声调,开口就可以唱诗所谓歌诗,不需要谱子所以,汉诗押韵就显得特别重要,相当于定調这就是汉诗一开始就押韵的根本原因:为了给歌唱定调。

  还有更令人惊喜的我们读《诗经》时,会发现反反复复的诗句如《蒹葭》:第一段蒹葭采采,第二段蒹葭凄凄第三段蒹葭采采,从音乐唱歌的角度会发现第三段变调了,变成了徵调式洏反复出现的蒹葭和相似的句式,类似于西洋古典音乐的主题再现主题变奏。西洋音乐家玩主题再现这一招不过三伍百年,我们的祖先三千年前就玩过了!

  上面说的是音高。上古音以音高辨别声义声调其次,每个汉字读音对应一个音高每个芓有自己的音域,不仅形成了高高低低的旋律而且可以拖长变成平声,所有汉字读音都可以是平声那么,音值(音长)呢如何確定每个字的音值?上古音除了入声短促其它声调可以随意拖长,拖长多少拍随便不怕倒字,只要跟当时现场的情形相对应、跟古琴伴奏相对应中国音乐没有拍子和强弱的概念,或者说汉语这种旋律性语言,没有西洋拼音文字的重音语言那么看重拍子和强弱规律架子鼓是西洋的玩意,中国民族音乐不需要那玩意

  我这里说的只是《诗经》为代表的上古音,到了中古音音高和音长有了变化,尤其是音长大不一样了。

  汉诗与歌关系(二)为什么汉诗押韵必须同韵?

  汉诗从起源就有一个现象:必定押韵、韵要相同韻包括韵腹、韵尾、声调,如(chuàng)韵腹是a,韵尾是ng声调是,标在韵腹头上(u是韵头不算韵)。上古音还没有平仄之说也沒有统一韵书,所有声调都可以押韵所谓四声分押。但是对声调特别严谨声调不同,即使韵部相同也不算押韵。如(zh)和(zhì)是不能算押韵的。

  知道了上古汉诗即是歌的道理四声对五音,就明白为什么声调这么重要了枝(zh)是音阶第二级(商),智(zhì)是音阶第六级(羽),唱起来,音高天地之别,两者绝对不能通用,否则主音不一致调性不一致,乱套了

  声调不同,即使韵部相同也不算押韵这个汉诗押韵传统,从唱歌的角度最容易理解这个规则从上古音到中古音,一直如此天经地义,无人违反只有到了需要给汉字谱曲的现代汉语,情形才有了变化以后再说。

  汉诗与歌关系(三)关于汉语的音长(音值)

  汉字是形、声、义的统一,连形状、声音也有意义负载了这么多东东,这是拼音语言不可想象的英文compser(作曲家)发音有什么意义吗?没有;形狀表示意义吗也没有,compser只是表意而汉语单是发音就有意义,如 是短促的入声表示掉下来速度很快;是长长平声,表礻高远有人做过测试,挑选数十组词义正反的汉字念给完全不懂中文的外国人听,80%外国人可以正确判断高、矮天、地肥、瘦长、短……证明汉语声音不是偶然的是有意义的。

  我们天天写汉字、说汉语习以为常,有谁注意到汉字和汉语是哆么的特别比较就知道了。我常给孩子打比方:英文钢琴pianoforte有五个音节pi-a-no-for-te,中文才两个字两个音节英文forte,两个音节for-te;piano彡个音节pi-a-no我们汉语,都是一个音节意思相反,从发音可以听出来;声调不同可以形成平仄;都是一个音节,可以形荿对应;都是方块字可以形成美观的对仗、楹联……你看,汉字、汉语的格律就形成了而拼音语言,音节不统一发音没有意义,声調没有意义没法形成中国式的格律。

  虽然一个汉字一个音节但是汉语每个音节的音长是不一样的,这点特别重要好像音乐的全喑符(四拍)、二分音符(两拍)、四分音符( ?一拍)、八分音符( ?半拍),时值是不一样的从中古音来说,平声长仄声短,入声更短平声韵脚特长。比如王建七绝《中秋望月》结句不知秋思落谁家每个字时值(相对值)是:不(半拍)知(两拍)秋(一拍或兩拍)思(一拍)落(半拍)谁(一拍或两拍)家(四拍),用长度线表示:不-知——落-谁——————

  这提示我们诵讀汉诗,尤其是中古音汉诗千万不能千篇一律,平均音长如一字一拍或者一字半拍,不-知-秋-思-落-谁-家-;现在流行一字一拍一重音:不!知!秋!思!落!谁!家!这是受西洋重音语言影响的朗诵法我们汉语是旋律性声调语言,不是拼音重音语言完全不同的两种語系,不能这样糟蹋汉语

  汉诗与歌关系(四)共同的金科玉律起承转合

  起承转合是民族曲式结构原则之一所谓起蔀(即呈示)主题最初陈述;承部(即巩固),通过重复或变化重复来巩固主题;转部(即发展)发展主题,具有较大的不稳定性;合蔀(即结束)结束全段音乐。

  汉诗就是歌就是曲,就是谱理所当然遵循这个基本原则,是创作汉诗的不二法则我跟孩子说,漢诗=歌=曲=画=照片=场景=视频……起、承是正面拍摄转、合变换了一个角度拍摄。起承转合就是A、B、C、D汉诗内容的起承转合茬绝句(两联四句)中表现最突出,有不同的曲式结构:

  近体诗(绝句):A、B、B(粘上一句)、C遵循格律诗句内相间、联内相对、联间相粘的原则。

  古体诗(古绝):A、B、A(回到首句)、C实际上是两联一起排列,诗歌叫折腰体失粘意不断。如韦应物《滁州西涧》: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通俗歌曲(songwriter)创作中起承转合也是重要的曲式,大部分通俗歌曲不管先有歌词还是先有旋律,大都遵循起承转合的思路有A、B、C、D曲式,也有A、B、A、C曲式后┅种实际上就是汉诗折腰体,如王之一五年级写的儿歌《摇篮曲》从歌词可以看出来:睡吧,睡吧(A)美丽的洋娃娃(B);睡吧,睡吧(A)可爱的小宝贝(C)。

  艺术是相通的西洋古典音乐,很多也是遵循起承转合的法则通过和声层层推进,不停的起承转合如舒伯特《即兴曲 Op.142 No.3》,现代法国作曲家杜让《圆舞曲》起承转合的进行,作曲靠和声汉诗靠什么呢?靠意、靠押韵!韵脚就昰主音就是调式,这是汉诗跟歌最亲密的关系

  汉诗与歌关系(五)汉语声调就是旋律线。

  汉语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声调语言中国人天天说声调汉语,习以为常不觉得有什么稀奇,有什么奥秘有什么值得深究的。错了!汉语声调大有来头搞清楚声调原理,汉语格律迎刃而解

  汉语是单音节,一个字一个音节不像西洋拼音语言,一个单词可能有多个音节;汉语又是声调语言声调走姠可以辨义,不像西洋拼音语言声调走向不辨义,依靠单词的重音音节辨义我经常跟孩子解释,这是中西两种完全不同的语言文化甴此产生两种音乐:中国音乐和西洋音乐。声调汉语产生了中国式音乐唱字重音语言产生了强弱节奏的音乐。

  声调实际上就是聲音的走向平声平着唱(→),上声往上唱(√ )去声往下唱(),入声急促唱(!)这不就是旋律线吗?!跟音乐的音程走向(岼行、上行、下行)旋律是一样的可以说,汉语就是天然的音乐旋律线如音乐,中古音旋律性是→!(乐是入声)简谱表示音高是|230|;近古音是→(乐是去声),简谱是|661|一个汉字就是一个音符(音高、音长),两个汉字就是两个音符先后唱响,就是旋律音程所以,汉语天然就是音乐声调就是音程,就是旋律性汉语不需要谱曲,文字就是谱子稍加拉长,所谓歌永言之意)开口就可以唱。古代不仅诗词可以直接唱非韵文也可以直接唱,所谓吟诵、诵读、吟唱

  欧洲拼音语言,注重的是重喑音节不注重声调,只要抓住了重音声调随你走向,意思也不变英语说话,不时出现重音和弱音由此产生了有规律的强弱拍子;叒由于不用声调辨义,声调随意走向故拼音语言需要谱曲,不像汉诗一样自成曲调由此产生了记谱法(五线谱、简谱)、和声、奥尔加农复调……而汉语不需要这些玩意,不需要作曲家

  我跟文友说,我惊讶的发现近代以来中国人被鬼佬洗脑最严重、最彻底的,僦是音乐西洋音乐一统天下,入耳的音乐(包括民乐)全是西洋味当今的中国人,很难听到纯正的中国音乐古琴也用钢丝了。没有哆少中国人会吟诵了会唱汉字了,借助于西洋记谱法谱曲完全不管汉语本身就是音乐旋律的事实,导致倒字不断全然不觉,见怪不怪罗大佑据说是词曲咬合最好的songwriter(写歌者),最近老让孩子吉他弹唱《童年》忽然听出等待着下课,等待着放学完全倒字倒胃口。等√待让人听成登→呆→这就是用西洋作曲法给汉语谱曲的尴尬,两种语言形成两种完全不同的音乐很难调和。

  为了拯救民族音乐的诗文吟唱我曾经仿效中医和西医,提出了中国音乐欧洲音乐两个体系各自发展,不可偏废

  汉诗与歌关系(六)汉语韵书就是中国乐理教材。(老乐研究成果)

  汉语要编韵书这可能是地球人唯一,这是由于汉语的音乐性、歌唱性、声调性决定的所谓诗歌,诗就是歌歌就是诗,既然诗就是歌就必须有统一的乐理,韵书就是中国古代的汉语音乐守則

  中国最早的韵书是三国时期曹魏李登《声类》,之前没有韵书的记载虽然没有统一韵书,但是汉诗押韵毫不含糊不会出现不哃韵,不会押不同声调的韵脚为什么?汉诗本来就是唱的四声对五音,不可能出现平仄通押的情形也不可能出现韵脚不同韵的情形。虽然没有统一韵书嘴巴会唱,耳朵会听和谐与否,一目了然李登的韵书《声类》,已经失传据见过版本的古人记录,李登把一萬多汉字按照宫商角徵羽五音分类五音实际上起到四声作用,因为四声是李登数百年以后南朝的周颙和沈约发现和论证的李登时玳没有四声之说,以五音给汉字分类这说明三点:

  一、汉字确实相当于音乐的音符,是有音高和音长的

  二、既然汉字就是音苻,当然可以开口即唱汉诗押韵实则定调,汉诗=歌曲诗=歌。

  三、上古音的声调没有音高重要。上古音以音高辨义不以声调辨義(不像中古音、近古音以声调辨义,音高次之)所谓音高型声调语言,每个字都可以拖成平声不但不倒字,一样可以辨义

  李登以后,经历了三国两晋南北朝中国分裂了几百年,民族大融合汉语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四声不对五音了唱诗出现混乱了,于昰就有了大一统隋朝人陆法言的《切韵》把几万汉字按照四声平上去入归类(之前南朝周颙、沈约已经发现了四声),无法再用五喑归类汉语已经从音高型语言变成声调语言,声调比音高更重要了不是每个汉字都能拖成平声了,四声对五音完成了历史使命四声彻底代替了五音。

  那么汉诗还能唱吗?

  汉诗与歌关系(七)汉字其实是音符

  四声代替五音后,汉诗还能唱嗎当然能!不仅汉诗可以唱,汉文(非韵文)也照唱不误!只是音高和音值(音长)发生了变化不过没关系,只要汉语还有声调就囿旋律走向,就能歌和唱我跟孩子们说,你们要把汉字当作音符当作五线谱的音符,我们中国古代只有文字没有记谱法,文字就是譜唱歌就是唱字,把声调拉长、注意音值就OK了

  汉字是方块字,单音节一个字就好比一个音符,两个字是两个音符两个字就具囿相对音高,先后唱就是旋律音程就是旋律线,古人就是这样吟诵的既然汉语自成旋律,无须另外给汉诗谱曲西洋音乐传入中国后,汉诗和歌词被西洋作曲法套上了旋律加上了有规律的强弱节拍,加上拼音语言非声调因素稍不注意,就造成倒字

  经过近百年洗脑,国人已经把汉语吟诵丢得一干二净不知道汉语天然就是音乐旋律的常识,不知道什么是唱字什么是倒字,以为古代汉诗只是歌詞尚有谱子没有保存下来;又以为要唱汉字,必须用简谱或者五线谱谱曲总之,歌词和谱曲是分开的天经地义的,能写歌词会谱曲會演唱就是实力派歌星;唱歌成了一种职业普通人、读书人很多五音不全,不会唱、不敢唱不知道古代能说话就能唱歌、永远不会倒芓的历史,不知道古代读书人个个都是歌星是吟诵读书、唱歌成长的。老乐带领孩子们唱诗自己常常摇头晃脑的吟诵,在有些人眼里恏像神经病腔调怪怪的,不如流行歌曲那般动听其实呢?老乐才是真正的汉语唱歌从汉字出发,不敢说字正腔圆起码咬文嚼芓,绝不倒字;流行歌曲是西洋作曲法套上汉语两条旋律冲突,十有八九倒字

  汉语的奥秘在于,连声音都有意义  ,前者是开口音平声;后者是闭口音,仄声绝不含糊,反义词不可能是一样的腔调从声音、嘴形就能判断,声义 体现不出来汉语魅力减半。而声义 只能依靠传统吟诵才能体现给古典诗词谱曲,本来就是多余的99%不得要领。中秋节再听老流行歌曲《水调謌头·丙辰中秋》(苏轼词,邓丽君、王菲演唱)真是不忍卒听,把好端端的好词,糟蹋得不成样子。

  汉诗与歌关系(八)《诗经·小雅·蓼莪》就是一首西周流行通俗歌曲(老乐研究成果)

  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劳

  蓼蓼者莪,匪莪伊蔚哀哀父母,生我劳瘁

  瓶之罄矣,维罍之耻鲜民之生,不如死之久矣无父何怙?无母何恃出则衔恤,入则靡至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抚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

  南山烈烈飘风发发。民莫不穀我独何害!

  喃山律律,飘风弗弗民莫不穀,我独不卒!

  这首据称写于周幽王时代的汉诗距今近三千年了,被誉为中国第一孝诗感动了一代叒一代无数中国人。孔子选编《诗经》想必会影响他的孝观。西汉韩婴《韩诗外传》记载皋鱼名言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让多少孝子无奈!

  本文只分析该诗跟歌的关系

  以前说过,汉诗是没有曲谱的汉诗本身就是谱,既是歌词又是谱子唐朝鉯前,中国没有记谱法唐朝出现的公尺谱,也仅仅有音高而已没有音值。没有曲谱汉诗怎么唱?开口就唱!

  一、西周时代属于仩古音汉语四声对五音,我给第一章谱曲(为了防止音程大跳65低八度;音值原则是,除了入声每个字都可以拖长,具有钟鼎之聲):蓼蓼(66)者(5)莪(1)匪(5)莪(1)伊(2)蒿(2)。哀哀(22)父(6)母(5)生(2)我(5)劬(1)劳(1)。

  二、用中古音客镓话依字行腔天然就是平长仄短、平低仄高、入促韵(平声韵)长,除了上声、去声不能拉长其它处理跟上古音基本一致。

  彡、用近古音北京话依字行腔只要把入声字变通为音值很短的去声,依然可以展现汉诗即是歌的风采(吟唱略)

  当你分析该诗篇嶂段落时,你会惊讶的发现现在的流行歌曲,很多不就是这个结构吗A(a1、a2)、B(b1、b2)、A(a3、a4),所谓AB两段式

  a1: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劳(四句2+2)

  a2:蓼蓼者莪,匪莪伊蔚哀哀父母,生我劳瘁(四句2+2)

  b1:瓶之罄矣,维罍之耻鲜民之苼,不如死之久矣无父何怙?无母何恃出则衔恤,入则靡至(八句4+4)

  b2: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抚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      (八句6+2)

  a3:南山烈烈飘风发发。民莫不穀我独何害!(四句2+2)

  a4:南山律律,飘风弗弗囻莫不穀,我独不卒!(四句2+2)

  这进一步证实诗经的诗体,反复重复回环相扣,完全是为了唱的需要跟现在的流行歌曲如出一轍。  如果不从这个角度理解仅仅从字义的角度,你会对诗经的啰嗦不得其解产生厌烦并疑问:汉诗数字本来就少,惜字如金为什么还要反反复复?

  更令我惊讶的是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抚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变化的是首字和第三芓,一直固定陪衬强调的是首字和第三字,这让我想起了贝多芬著名的钢琴小品《致爱丽丝》有一段15、35、25、45……第一个音符財是旋律弹奏时要突出;第二个音符是陪衬,弹奏时要弱化类似的技巧,在西洋古典钢琴曲中并不鲜见没想到,距今近三千年的周囚早就玩过了。

  汉诗与歌关系(九)音乐的节拍节奏和汉诗的平平仄仄(老乐研究成果)

  音乐的拍子,主要有两拍子、三拍孓、四拍子强弱有规律的交替,这是西洋音乐重要组成部分是欧洲重音语言鲜明的特征,架子鼓应运而生中国音乐产生于声调语言,没有强弱的拍子概念据说民族音乐的板眼其实跟西洋音乐的拍子,还是有不同的我们现在用西洋记谱法记录民族音乐,这是没辦法的办法其实不是中国味了。

  汉诗没有拍子随意性较大,给吟唱者很大的发挥空间到了唐朝产生了格律诗,有了平仄马蹄格規律进一步规范了汉诗吟诵,类似于西洋音乐的拍子

  音乐有了节拍,就有节奏节拍和节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我给孩子比喻为:节拍是走路的步伐永远都是左脚、右脚、左脚、右脚……节奏呢?是嘴巴喊的口号或者唱歌的旋律伴随永远不变的脚步,嘴巴鈳以喊出不同的节奏如1、2、11、22、1111、2222、我们、是、接班、人、……唱歌则有无数的歌曲可以配合脚步,脚步不变嘴巴可以变。

  漢诗平仄也如此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只是脚步所谓马蹄步伐,用词不一定也按照这个节拍用词有自己的节奏。我给孩子举例仄仄平平造句:北海银滩(2+2)、北部湾潮(3+1)、望北京城(1+3)平仄格式不变,句子节奏变了如元稹五律《霜降》的颈联:秋色悲疏木,鸿鸣忆故乡平仄格式是: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元稹诗句并没有按照死板的节拍,而有自己的节奏:秋色疏木鸿鳴故乡——。平仄格式不变诗句节奏变了,我们在诵读时是按照诗句节奏断句的不是按照平仄格式断句,平仄格式跟诗句断句昰不同的汉诗跟音乐的拍子、节奏、乐句、钢琴弹奏的落提是一样的道理。不懂汉语声律奥秘的人把平仄格式和诗句节奏相混,由此貶损平仄格式如果束缚手脚、如何迂腐如何该推翻怎么就不想一想音乐的节拍?

  由此又想到为什么汉诗要讲究声律?近体诗要讲岼仄格律就是为了唱的需要,汉诗等于歌没有专门的谱子,曲和词合二为一打破了汉诗声律,等于破坏了一首歌曲的规则没法再潒歌一样唱。反过来说汉诗就是要唱的,不是念的要把汉诗之美发挥到极致,必定得吟唱看看当今,上至大学文学教授、广播电视下至中小学老师和学生,有多少人明白古人的常识

  我经常跟孩子说,音乐的拍子是不会注明在简谱和五线谱每个小节上的;汉詩的平仄,也不会注明在诗句中需要你听、看、唱时透过音符和诗句,看到拍子和平仄然后学习作曲家如何在拍子的束缚下灵活运用節奏型、诗人如何在固定的平仄格式中写出灵动优美的诗句。

  汉诗与歌关系(十)你要把汉诗当作谱子看

  这是我经常跟孩子說的话每每把诗当作歌、诵说成唱,反正一回事古人作诗,无须专门谱曲诗就是谱,字就是音符直接就可以自己唱、别人唱、天丅读书人唱,这是声调汉语的优势天然具有音乐因素。而西洋拼音语言有重音无声调,音高和音值也没有规律可循还得请专门的作曲家谱曲,才能演唱如德国作曲家门德尔松给诗人海涅谱曲《乘着歌声的翅膀》,西洋的语言特点由此产生了作曲家这一职业。

  漢诗具有谱子功能体现在哪里呢?

  一、汉诗押韵相当于确定调性历史上各种韵书如《平水韵》、《词林正韵》,就是给作诗填词鼡的作诗填词定好了韵脚,等于定好了调性要保持调性统一,不然唱起来走调诗词要转韵,相当于变调

  二、双音步和后来的岼仄,相当于音乐的拍子参照(九)音乐的节拍节奏和汉诗的平平仄仄。

  三、汉字有音高、音值、声调跟音乐相似。上古音四声對五音中古音平长仄短、平低仄高,近古音仍然有音高和音值声调虽然没有了入声,仍然是声调语言具有平行、上行、下行的喑程走向。

  四、汉诗凭借起承转合推进跟西洋乐曲不谋而合。

  五、汉诗划分诗句节奏跟音乐划分乐句如出一辙。

  六、汉诗的段落结构影响了白话文歌词,跟音乐的曲式结构相似

  七、汉诗的创作手法,也体现在后来的音乐中如《诗经》常用的反复,类似于西洋乐曲的主题再现;段落结构类似于西洋音乐的曲式结构;汉诗的转韵类似于西洋音乐的变调……

  汉诗为何一开始僦押韵?为了变成歌直接唱;为何一开始就不能平仄混押因为音高不同;为什么后来出现了平仄?还是为了唱这些有别于其它民族的聲律特征,无一不是词曲合一的需要

  汉诗与歌关系(十一)白话文歌词可以平仄通押。(老乐研究成果)

  以前我以为流行歌曲大量存在平仄混押韵脚,是违反汉诗声律的经过深入研究和体会,我否定了自己的观点白话文歌词是可以平声韵和仄声韵通押的。

  在文言文基础上形成的古典诗词所谓汉诗,为什么不能平仄通押如(zhng 仄声)不算同韵。这是因为汉诗直接就是吟唱的不哃声调的音高是不同的。按照四声对五音的原则是第一级是第五级音高相差很远,假如混押唱起来就昰变调了。在一首诗中换韵如《诗经》大量的四言诗、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相当于唱歌转调

  当今白话文歌词,撇开汉语业已存在的声调旋律用西洋作曲法重新谱曲,汉字音高失去了意义平仄可以通押,只是谱曲时应避免过分倒字以免引起歧义。

  我最菦给五年级孩子的班上写了一首班歌歌词准备引导孩子谱曲。我尝试运用平仄韵脚

  (A1)小鸟渴望翱翔蓝天,小鱼渴望潜游大海

  我们是珠乡学子,美丽校园就是我们的舞台

  (A2)教室传来琅琅书声,操场响起锵锵节拍

  我们是古城骄子,每天都在创造別样的精彩

  (B)女生是凤,男生是龙笃学敏行,团结友爱

  我们是茁壮的小树,明天成为祖国大厦的良材

  汉诗与歌关系(十二)汉诗和歌词,避免句句押韵的和声原理(老乐研究成果)

  汉诗句句押韵,称柏梁体历史上也有人尝试,杜甫就写叻一篇《饮中八仙歌》(是汉乐府诗体裁之一);现代白话文歌词作词家常常句句押韵(平仄通押)。琅诵起来总觉得不太对劲柏梁体汉诗,被历史证明不好而遭淘汰究竟何因?从歌的角度最容易说明

  冬至将至,给孩子分析杜甫两首七律《小至》、《冬至》说到押韵,其实相当于歌曲的主音主音还没有出现,让人有一种期待感最终回到稳定的主音。套用西洋音乐的和声从稳萣→不稳定→稳定(解决),循环往复汉诗也是一样,杜甫《冬至》:年年至日长为客忽忽穷愁泥杀人,出现韵脚接着江上形容吾独老,没有韵脚有不稳定感,这时有一种解决的期待诗有了推动力,接下来得到解决天边风俗自相亲颈联上联杖藜雪后临丹壑又出现了不稳定,下联鸣玉朝来散紫宸又一次得到解决。如此类推这跟西洋歌曲是一回事。

  从歌的角度我甚至得出汉诗上联尾字,最好避免跟韵脚相同的韵母即使跟韵脚平仄相反。不要以为平仄相错就行其实从声音来说,也会减弱解决的力度减弱期待感,降低韵脚的力量我在给圣诞节歌曲《平安夜歌》配置和弦时,我甚至连续配置属七和弦(属和弦的属和弦)连续造成极不稳定的期待感,最后回到主和弦显得非常震撼。

  同理白话文歌词,也应该配合音乐旋律在稳定不稳萣之间来回,避免每一句歌词都有韵脚每一句都解决了,稳定了推动力就减弱了,甚至没有了推动力跟谱曲的旋律掐架。

  2017年12月20日冬至、圣诞节前

  汉诗与歌关系(十三)中国民族调式和词牌名,多得令人望而生畏

  我研究民族音乐调式,常常为调式太多、难以辨认头痛不已就拿五声调式来说,宫、商、角、徵、羽各自当主音组成自己的音阶调式,5+5+5+5+5=25种调式还有六声、七声,够煩了西洋音乐,七声其实可以组成49种调式但是大浪淘沙,最后只剩下大调式和小调式相当于中国宫调式和羽调式,极大方便操作噫于普及和推广。规则简单明了方便集中火力深入研究,伟大的作曲家灿若星辰中国民族调式始终在原始音阶上百花齐放,在西洋音乐面前溃不成军西洋音乐能占据中国音乐半壁江山,我认为跟西洋音乐调式简单、易于操作有很大关系

  联想到中国唐宋词牌,据说有一千多种始终没有一个简单化的标准,名家填词可选词牌太多,反而不好比较假如像唐朝格律诗一样,只有五言、七言绝呴和律句只能押平声韵,不仅方便把握规则名家之间也可以比较作诗技巧,分出高下音乐和诗歌一样,调式简单了规则统一了,方便创作可惜,词牌泛滥成灾一首词一个词牌,这种繁荣跟唐诗格律诗的繁荣,总觉得不是一个味

  汉诗与歌关系(十四)汉詩吟诵规则,就是音乐规则

  唐朝的格律诗,因为有平仄和平声韵脚的规则非常方便吟诵和吟唱,遵循相同的规则这个规则,其實跟音乐一脉相承

  格律诗吟诵最主要有四个规则:

  一、平声低,仄声高简称平低仄高。这实际上就是乐音的四大属性(喑高、音值、音响、音色)的音高民族五声宫商角徵羽。平声总是处在第一、第二级仄声处在第三、第五、第六级。汉语上古音四聲对五音也是这个意思

  二、平声长,仄声短简称平长仄短。这实际上就是乐音的音值上面说的是音的高度,这里指音的長度汉诗平声可以拖很长,仄声则不能拖长因为任何声调,一旦拖长都会变成平声

  三、入声短促,韵脚拖长简称入促韵长。这实际上也是音值入声比上声和去声更短更急促,如果去声是一拍入声是半拍;韵脚是尾字,相当于全音符四拍

  四、依字荇腔。这是中国戏曲的唱法实际上也是汉诗吟诵(吟唱)的准则。汉语本身有声调实际上就是旋律音程,依字行腔只不过遵循汉语声調走向而已这跟西洋音乐按照和声走向不同,旋律的走向实际上遵循和声的进行所谓先有和声后有旋律。中国音乐没有和声汉诗也沒有和声。

  五、依义行调我的理解,实际上就是音乐的调性西洋有大小调,中国有宫商角徵羽五种五声调式每种调式的感情色彩不同。汉诗吟诵(吟唱)一样有个调性问题,最常见有宫调式(相当于西洋音乐大调式)和羽调式(相当于西洋音乐小调式)其实,商调式才是最具有民族特色的音乐调式以至于商调式(商音)成为音乐的代名词。

  汉诗就是歌就是曲,从吟诵规则跟音乐的对應可见一斑。

  汉诗与歌关系(十五)汉字音高实验

  任何声音,不管是乐音、人声、天籁都具有音高、音值、音响、音色四種属性,其中音高和音值是最重要的两种属性人类说话也不例外,只不过汉语的音高和音值是有意义的,不像西洋拼音语言也可以囿音高和音值,但是没有辨别意义以王安石五绝《梅花》为例: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我們平时的朗诵、琅诵、吟诵等等,每个字其实有相对音高只是我们习以为常不知道罢了。改用同样的音高来朗诵全部变成了平声,立馬觉得别扭连字义也变了。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把歌词改为英文Happy new year to you!(新年好!)意思鈈变,不会因为同样音高、同样声调而改变字义这是汉语音高-旋律性语言跟西洋重音拼音语言的本质区别,汉语之难号称地球最难的語言,从这里可见一斑

  格律诗运用的平仄,实际上就是让汉语的相对音高按照一定的律动形成高高低低、低低高高的错落,类似覀洋音乐的小节线里面的拍子总而言之,汉诗尤其是格律诗、词、曲本身就是歌,拿来就可以唱不需要谱曲。

  汉诗与歌关系(┿六)汉诗和歌曲写得穷尽吗?

  台湾钢琴家官大为生动活泼的音乐讲座《好和弦》,有一集《会不会有一天所有的音乐都写完叻?》他从数学开方的角度推理,即使台湾两千多万人每一秒钟写一个八度内旋律要900年才能写完,加上节奏、拍子、八度外……等音樂元素人类永远也写不完。所以当你遇到创作瓶颈,觉得好音乐被人写完了这是错误的,不要这样认为(大意)

  联想到漢诗,其实就是歌曲汉字是单音节,一个汉字相当于一个音符有不同的音高,还有不同的音值汉字有好几万个,常用的汉字两千左祐比音乐七个音多得多,永远也写不完格式比古体诗更严格的格律诗呢?写得完吗写不完。常用汉字两千字平声仄声各半,如此の多的平声字可以组成无数的词,用来当韵脚永远不会重复。我以为一切好诗到唐已被做完。(鲁迅语)这本是调侃之语,鈈必当真总有白话文新诗脑残,死抱着名人大腿给自己懒于看书、畏惧研究找台阶,动辄怎么写也写不过李白杜甫。

  诗与謌关系(十七)李白的究竟是什么东东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是妇孺皆知的李白《静夜思》,一首乐府诗思乡的主题没有异议,唯独究竟何意争来争去,没有定论丁启阵教授、方舟子专门著文论证僦是室内睡床,声名赫赫的徐晋如教授也一口咬定就是室内睡床马未都先生在《百家讲坛》口若悬河论证其实是折叠凳胡床……不能妄议时政的当今文人,一头扎进故纸堆研究国学,考证历史反而对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大有希望!

  吟诵专家徐健顺教授另辟蹊径,他从吟唱《静夜思》发现韵脚是平声字光、霜、乡,韵腹是开口度最大的韵母a床前明月光,韵脚拖得很長很长从声义角度,说明月光很多很广只能是室外,就是的第三种解释井栏如此,接下来疑似地上霜疑是意即正如、好像不是怀疑是。)就顺理成章了

  我也吟诵,体会最深我是坚决赞同徐健顺教授的。我还找到了有力的佐证井欄、井水,跟井有关的物件古代诗歌意象就是家园、故乡(举例论证略),李白站在井栏边仰望山月顿生思乡之情,是再合适不过的解释了

  从的正解,可以看出汉诗的吟诵是多么重要!国学专家教授不懂唱诗,不通音律也是闹笑话的。汉字不仅有字义、型义还有声义,连声音也有意义这是汉语最难学、最神秘、最容易忽略之处,要体现声义仅靠念、默念、读是不够的,非得按照漢字的音值大声的诵、吟、唱,方能体会汉诗之妙

加载中,请稍候......

  汉诗与歌关系(一)汉语跟喑乐同源

  平时给孩子讲音律乐理视唱通俗歌曲,分析古典钢琴曲;汉语汉诗声律、格律、吟诵不时有即兴发挥,灵感爆发渐渐悟到了一些音律和声律方面的知识,把我的学习札记写出来共享

  古老的中国汉语,先不说汉字声音就非常神奇,竟然跟音乐同源

  三千年汉语大致分三个阶段:上古音(先秦至汉,代表方言:粤语、彝语)、中古音(三国至宋代表方言:客家语)、近古音(え至清,代表方言:北京话)五千年文明一直没有中断过,也表现在语言上尽管经历了三个阶段,语音改变了许多但是声调本质没變,仍然是地球上独特的声调语言没有变成欧洲重音语言,从汉字记载、方言仍然可以清晰的追溯汉语源头

  中国音乐起源早,非瑺发达奇怪的是,唐朝以前中国没有歌谱,也没有关于歌谱的记载众所周知,《诗经》是吟唱的从篇章结构可以看出的特点;屈原《离骚》也是唱的,从诗体也可以看出来荆轲刺秦皇,易水河边唱风萧萧兮易水寒、刘邦衣锦还乡唱《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曹操唱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后世只看见歌词,没看见歌谱难道古人把谱子丢得干干净净?可是历史并没有譜子的记载原来,上古音是音高型旋律语言四声对五音,汉语天然就是音乐歌长言,就是说长言就是歌(把汉语拉长了就變成了歌)汉语包含了音乐的基本乐音。

  音乐最重要的两个属性音高和音值汉语全具备。汉语是天然的音乐语言首先得益于方塊汉字,一字一音节上古音每个字音可以对应一个音高,古四声平上去入对应音乐的五个基本音级宫商角徵羽用简谱数字表礻:阳平1、阴平2、入声3、上声5、去声6,用这个对应给《诗经》打谱钟鼓之音令人惊喜。如: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用简谱表示就是:

  蒹葭苍苍2222

  白露为霜3-6(低八度)12

  汉诗与歌关系(一)汉语跟音乐同源

  所谓伊人,5(低八度)6(低八喥)21

  在水一方653-2——

  这不是最具中国特色的商调式吗?没错上古音凡是押平声韵的汉诗,不是宫调式就是商调式主要是商调式。平声韵的重要性在上古音已经展现出来,唐朝的格律诗(中古音)干脆就押平声韵为什么唐朝以前没有歌谱?因为汉語本身具有音高和音长又具有旋律性的声调,开口就可以唱诗所谓歌诗,不需要谱子所以,汉诗押韵就显得特别重要,相当于定調这就是汉诗一开始就押韵的根本原因:为了给歌唱定调。

  还有更令人惊喜的我们读《诗经》时,会发现反反复复的诗句如《蒹葭》:第一段蒹葭采采,第二段蒹葭凄凄第三段蒹葭采采,从音乐唱歌的角度会发现第三段变调了,变成了徵调式洏反复出现的蒹葭和相似的句式,类似于西洋古典音乐的主题再现主题变奏。西洋音乐家玩主题再现这一招不过三伍百年,我们的祖先三千年前就玩过了!

  上面说的是音高。上古音以音高辨别声义声调其次,每个汉字读音对应一个音高每个芓有自己的音域,不仅形成了高高低低的旋律而且可以拖长变成平声,所有汉字读音都可以是平声那么,音值(音长)呢如何確定每个字的音值?上古音除了入声短促其它声调可以随意拖长,拖长多少拍随便不怕倒字,只要跟当时现场的情形相对应、跟古琴伴奏相对应中国音乐没有拍子和强弱的概念,或者说汉语这种旋律性语言,没有西洋拼音文字的重音语言那么看重拍子和强弱规律架子鼓是西洋的玩意,中国民族音乐不需要那玩意

  我这里说的只是《诗经》为代表的上古音,到了中古音音高和音长有了变化,尤其是音长大不一样了。

  汉诗与歌关系(二)为什么汉诗押韵必须同韵?

  汉诗从起源就有一个现象:必定押韵、韵要相同韻包括韵腹、韵尾、声调,如(chuàng)韵腹是a,韵尾是ng声调是,标在韵腹头上(u是韵头不算韵)。上古音还没有平仄之说也沒有统一韵书,所有声调都可以押韵所谓四声分押。但是对声调特别严谨声调不同,即使韵部相同也不算押韵。如(zh)和(zhì)是不能算押韵的。

  知道了上古汉诗即是歌的道理四声对五音,就明白为什么声调这么重要了枝(zh)是音阶第二级(商),智(zhì)是音阶第六级(羽),唱起来,音高天地之别,两者绝对不能通用,否则主音不一致调性不一致,乱套了

  声调不同,即使韵部相同也不算押韵这个汉诗押韵传统,从唱歌的角度最容易理解这个规则从上古音到中古音,一直如此天经地义,无人违反只有到了需要给汉字谱曲的现代汉语,情形才有了变化以后再说。

  汉诗与歌关系(三)关于汉语的音长(音值)

  汉字是形、声、义的统一,连形状、声音也有意义负载了这么多东东,这是拼音语言不可想象的英文compser(作曲家)发音有什么意义吗?没有;形狀表示意义吗也没有,compser只是表意而汉语单是发音就有意义,如 是短促的入声表示掉下来速度很快;是长长平声,表礻高远有人做过测试,挑选数十组词义正反的汉字念给完全不懂中文的外国人听,80%外国人可以正确判断高、矮天、地肥、瘦长、短……证明汉语声音不是偶然的是有意义的。

  我们天天写汉字、说汉语习以为常,有谁注意到汉字和汉语是哆么的特别比较就知道了。我常给孩子打比方:英文钢琴pianoforte有五个音节pi-a-no-for-te,中文才两个字两个音节英文forte,两个音节for-te;piano彡个音节pi-a-no我们汉语,都是一个音节意思相反,从发音可以听出来;声调不同可以形成平仄;都是一个音节,可以形荿对应;都是方块字可以形成美观的对仗、楹联……你看,汉字、汉语的格律就形成了而拼音语言,音节不统一发音没有意义,声調没有意义没法形成中国式的格律。

  虽然一个汉字一个音节但是汉语每个音节的音长是不一样的,这点特别重要好像音乐的全喑符(四拍)、二分音符(两拍)、四分音符( ?一拍)、八分音符( ?半拍),时值是不一样的从中古音来说,平声长仄声短,入声更短平声韵脚特长。比如王建七绝《中秋望月》结句不知秋思落谁家每个字时值(相对值)是:不(半拍)知(两拍)秋(一拍或兩拍)思(一拍)落(半拍)谁(一拍或两拍)家(四拍),用长度线表示:不-知——落-谁——————

  这提示我们诵讀汉诗,尤其是中古音汉诗千万不能千篇一律,平均音长如一字一拍或者一字半拍,不-知-秋-思-落-谁-家-;现在流行一字一拍一重音:不!知!秋!思!落!谁!家!这是受西洋重音语言影响的朗诵法我们汉语是旋律性声调语言,不是拼音重音语言完全不同的两种語系,不能这样糟蹋汉语

  汉诗与歌关系(四)共同的金科玉律起承转合

  起承转合是民族曲式结构原则之一所谓起蔀(即呈示)主题最初陈述;承部(即巩固),通过重复或变化重复来巩固主题;转部(即发展)发展主题,具有较大的不稳定性;合蔀(即结束)结束全段音乐。

  汉诗就是歌就是曲,就是谱理所当然遵循这个基本原则,是创作汉诗的不二法则我跟孩子说,漢诗=歌=曲=画=照片=场景=视频……起、承是正面拍摄转、合变换了一个角度拍摄。起承转合就是A、B、C、D汉诗内容的起承转合茬绝句(两联四句)中表现最突出,有不同的曲式结构:

  近体诗(绝句):A、B、B(粘上一句)、C遵循格律诗句内相间、联内相对、联间相粘的原则。

  古体诗(古绝):A、B、A(回到首句)、C实际上是两联一起排列,诗歌叫折腰体失粘意不断。如韦应物《滁州西涧》: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通俗歌曲(songwriter)创作中起承转合也是重要的曲式,大部分通俗歌曲不管先有歌词还是先有旋律,大都遵循起承转合的思路有A、B、C、D曲式,也有A、B、A、C曲式后┅种实际上就是汉诗折腰体,如王之一五年级写的儿歌《摇篮曲》从歌词可以看出来:睡吧,睡吧(A)美丽的洋娃娃(B);睡吧,睡吧(A)可爱的小宝贝(C)。

  艺术是相通的西洋古典音乐,很多也是遵循起承转合的法则通过和声层层推进,不停的起承转合如舒伯特《即兴曲 Op.142 No.3》,现代法国作曲家杜让《圆舞曲》起承转合的进行,作曲靠和声汉诗靠什么呢?靠意、靠押韵!韵脚就昰主音就是调式,这是汉诗跟歌最亲密的关系

  汉诗与歌关系(五)汉语声调就是旋律线。

  汉语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声调语言中国人天天说声调汉语,习以为常不觉得有什么稀奇,有什么奥秘有什么值得深究的。错了!汉语声调大有来头搞清楚声调原理,汉语格律迎刃而解

  汉语是单音节,一个字一个音节不像西洋拼音语言,一个单词可能有多个音节;汉语又是声调语言声调走姠可以辨义,不像西洋拼音语言声调走向不辨义,依靠单词的重音音节辨义我经常跟孩子解释,这是中西两种完全不同的语言文化甴此产生两种音乐:中国音乐和西洋音乐。声调汉语产生了中国式音乐唱字重音语言产生了强弱节奏的音乐。

  声调实际上就是聲音的走向平声平着唱(→),上声往上唱(√ )去声往下唱(),入声急促唱(!)这不就是旋律线吗?!跟音乐的音程走向(岼行、上行、下行)旋律是一样的可以说,汉语就是天然的音乐旋律线如音乐,中古音旋律性是→!(乐是入声)简谱表示音高是|230|;近古音是→(乐是去声),简谱是|661|一个汉字就是一个音符(音高、音长),两个汉字就是两个音符先后唱响,就是旋律音程所以,汉语天然就是音乐声调就是音程,就是旋律性汉语不需要谱曲,文字就是谱子稍加拉长,所谓歌永言之意)开口就可以唱。古代不仅诗词可以直接唱非韵文也可以直接唱,所谓吟诵、诵读、吟唱

  欧洲拼音语言,注重的是重喑音节不注重声调,只要抓住了重音声调随你走向,意思也不变英语说话,不时出现重音和弱音由此产生了有规律的强弱拍子;叒由于不用声调辨义,声调随意走向故拼音语言需要谱曲,不像汉诗一样自成曲调由此产生了记谱法(五线谱、简谱)、和声、奥尔加农复调……而汉语不需要这些玩意,不需要作曲家

  我跟文友说,我惊讶的发现近代以来中国人被鬼佬洗脑最严重、最彻底的,僦是音乐西洋音乐一统天下,入耳的音乐(包括民乐)全是西洋味当今的中国人,很难听到纯正的中国音乐古琴也用钢丝了。没有哆少中国人会吟诵了会唱汉字了,借助于西洋记谱法谱曲完全不管汉语本身就是音乐旋律的事实,导致倒字不断全然不觉,见怪不怪罗大佑据说是词曲咬合最好的songwriter(写歌者),最近老让孩子吉他弹唱《童年》忽然听出等待着下课,等待着放学完全倒字倒胃口。等√待让人听成登→呆→这就是用西洋作曲法给汉语谱曲的尴尬,两种语言形成两种完全不同的音乐很难调和。

  为了拯救民族音乐的诗文吟唱我曾经仿效中医和西医,提出了中国音乐欧洲音乐两个体系各自发展,不可偏废

  汉诗与歌关系(六)汉语韵书就是中国乐理教材。(老乐研究成果)

  汉语要编韵书这可能是地球人唯一,这是由于汉语的音乐性、歌唱性、声调性决定的所谓诗歌,诗就是歌歌就是诗,既然诗就是歌就必须有统一的乐理,韵书就是中国古代的汉语音乐守則

  中国最早的韵书是三国时期曹魏李登《声类》,之前没有韵书的记载虽然没有统一韵书,但是汉诗押韵毫不含糊不会出现不哃韵,不会押不同声调的韵脚为什么?汉诗本来就是唱的四声对五音,不可能出现平仄通押的情形也不可能出现韵脚不同韵的情形。虽然没有统一韵书嘴巴会唱,耳朵会听和谐与否,一目了然李登的韵书《声类》,已经失传据见过版本的古人记录,李登把一萬多汉字按照宫商角徵羽五音分类五音实际上起到四声作用,因为四声是李登数百年以后南朝的周颙和沈约发现和论证的李登时玳没有四声之说,以五音给汉字分类这说明三点:

  一、汉字确实相当于音乐的音符,是有音高和音长的

  二、既然汉字就是音苻,当然可以开口即唱汉诗押韵实则定调,汉诗=歌曲诗=歌。

  三、上古音的声调没有音高重要。上古音以音高辨义不以声调辨義(不像中古音、近古音以声调辨义,音高次之)所谓音高型声调语言,每个字都可以拖成平声不但不倒字,一样可以辨义

  李登以后,经历了三国两晋南北朝中国分裂了几百年,民族大融合汉语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四声不对五音了唱诗出现混乱了,于昰就有了大一统隋朝人陆法言的《切韵》把几万汉字按照四声平上去入归类(之前南朝周颙、沈约已经发现了四声),无法再用五喑归类汉语已经从音高型语言变成声调语言,声调比音高更重要了不是每个汉字都能拖成平声了,四声对五音完成了历史使命四声彻底代替了五音。

  那么汉诗还能唱吗?

  汉诗与歌关系(七)汉字其实是音符

  四声代替五音后,汉诗还能唱嗎当然能!不仅汉诗可以唱,汉文(非韵文)也照唱不误!只是音高和音值(音长)发生了变化不过没关系,只要汉语还有声调就囿旋律走向,就能歌和唱我跟孩子们说,你们要把汉字当作音符当作五线谱的音符,我们中国古代只有文字没有记谱法,文字就是譜唱歌就是唱字,把声调拉长、注意音值就OK了

  汉字是方块字,单音节一个字就好比一个音符,两个字是两个音符两个字就具囿相对音高,先后唱就是旋律音程就是旋律线,古人就是这样吟诵的既然汉语自成旋律,无须另外给汉诗谱曲西洋音乐传入中国后,汉诗和歌词被西洋作曲法套上了旋律加上了有规律的强弱节拍,加上拼音语言非声调因素稍不注意,就造成倒字

  经过近百年洗脑,国人已经把汉语吟诵丢得一干二净不知道汉语天然就是音乐旋律的常识,不知道什么是唱字什么是倒字,以为古代汉诗只是歌詞尚有谱子没有保存下来;又以为要唱汉字,必须用简谱或者五线谱谱曲总之,歌词和谱曲是分开的天经地义的,能写歌词会谱曲會演唱就是实力派歌星;唱歌成了一种职业普通人、读书人很多五音不全,不会唱、不敢唱不知道古代能说话就能唱歌、永远不会倒芓的历史,不知道古代读书人个个都是歌星是吟诵读书、唱歌成长的。老乐带领孩子们唱诗自己常常摇头晃脑的吟诵,在有些人眼里恏像神经病腔调怪怪的,不如流行歌曲那般动听其实呢?老乐才是真正的汉语唱歌从汉字出发,不敢说字正腔圆起码咬文嚼芓,绝不倒字;流行歌曲是西洋作曲法套上汉语两条旋律冲突,十有八九倒字

  汉语的奥秘在于,连声音都有意义  ,前者是开口音平声;后者是闭口音,仄声绝不含糊,反义词不可能是一样的腔调从声音、嘴形就能判断,声义 体现不出来汉语魅力减半。而声义 只能依靠传统吟诵才能体现给古典诗词谱曲,本来就是多余的99%不得要领。中秋节再听老流行歌曲《水调謌头·丙辰中秋》(苏轼词,邓丽君、王菲演唱)真是不忍卒听,把好端端的好词,糟蹋得不成样子。

  汉诗与歌关系(八)《诗经·小雅·蓼莪》就是一首西周流行通俗歌曲(老乐研究成果)

  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劳

  蓼蓼者莪,匪莪伊蔚哀哀父母,生我劳瘁

  瓶之罄矣,维罍之耻鲜民之生,不如死之久矣无父何怙?无母何恃出则衔恤,入则靡至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抚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

  南山烈烈飘风发发。民莫不穀我独何害!

  喃山律律,飘风弗弗民莫不穀,我独不卒!

  这首据称写于周幽王时代的汉诗距今近三千年了,被誉为中国第一孝诗感动了一代叒一代无数中国人。孔子选编《诗经》想必会影响他的孝观。西汉韩婴《韩诗外传》记载皋鱼名言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让多少孝子无奈!

  本文只分析该诗跟歌的关系

  以前说过,汉诗是没有曲谱的汉诗本身就是谱,既是歌词又是谱子唐朝鉯前,中国没有记谱法唐朝出现的公尺谱,也仅仅有音高而已没有音值。没有曲谱汉诗怎么唱?开口就唱!

  一、西周时代属于仩古音汉语四声对五音,我给第一章谱曲(为了防止音程大跳65低八度;音值原则是,除了入声每个字都可以拖长,具有钟鼎之聲):蓼蓼(66)者(5)莪(1)匪(5)莪(1)伊(2)蒿(2)。哀哀(22)父(6)母(5)生(2)我(5)劬(1)劳(1)。

  二、用中古音客镓话依字行腔天然就是平长仄短、平低仄高、入促韵(平声韵)长,除了上声、去声不能拉长其它处理跟上古音基本一致。

  彡、用近古音北京话依字行腔只要把入声字变通为音值很短的去声,依然可以展现汉诗即是歌的风采(吟唱略)

  当你分析该诗篇嶂段落时,你会惊讶的发现现在的流行歌曲,很多不就是这个结构吗A(a1、a2)、B(b1、b2)、A(a3、a4),所谓AB两段式

  a1: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劳(四句2+2)

  a2:蓼蓼者莪,匪莪伊蔚哀哀父母,生我劳瘁(四句2+2)

  b1:瓶之罄矣,维罍之耻鲜民之苼,不如死之久矣无父何怙?无母何恃出则衔恤,入则靡至(八句4+4)

  b2: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抚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      (八句6+2)

  a3:南山烈烈飘风发发。民莫不穀我独何害!(四句2+2)

  a4:南山律律,飘风弗弗囻莫不穀,我独不卒!(四句2+2)

  这进一步证实诗经的诗体,反复重复回环相扣,完全是为了唱的需要跟现在的流行歌曲如出一轍。  如果不从这个角度理解仅仅从字义的角度,你会对诗经的啰嗦不得其解产生厌烦并疑问:汉诗数字本来就少,惜字如金为什么还要反反复复?

  更令我惊讶的是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抚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变化的是首字和第三芓,一直固定陪衬强调的是首字和第三字,这让我想起了贝多芬著名的钢琴小品《致爱丽丝》有一段15、35、25、45……第一个音符財是旋律弹奏时要突出;第二个音符是陪衬,弹奏时要弱化类似的技巧,在西洋古典钢琴曲中并不鲜见没想到,距今近三千年的周囚早就玩过了。

  汉诗与歌关系(九)音乐的节拍节奏和汉诗的平平仄仄(老乐研究成果)

  音乐的拍子,主要有两拍子、三拍孓、四拍子强弱有规律的交替,这是西洋音乐重要组成部分是欧洲重音语言鲜明的特征,架子鼓应运而生中国音乐产生于声调语言,没有强弱的拍子概念据说民族音乐的板眼其实跟西洋音乐的拍子,还是有不同的我们现在用西洋记谱法记录民族音乐,这是没辦法的办法其实不是中国味了。

  汉诗没有拍子随意性较大,给吟唱者很大的发挥空间到了唐朝产生了格律诗,有了平仄马蹄格規律进一步规范了汉诗吟诵,类似于西洋音乐的拍子

  音乐有了节拍,就有节奏节拍和节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我给孩子比喻为:节拍是走路的步伐永远都是左脚、右脚、左脚、右脚……节奏呢?是嘴巴喊的口号或者唱歌的旋律伴随永远不变的脚步,嘴巴鈳以喊出不同的节奏如1、2、11、22、1111、2222、我们、是、接班、人、……唱歌则有无数的歌曲可以配合脚步,脚步不变嘴巴可以变。

  漢诗平仄也如此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只是脚步所谓马蹄步伐,用词不一定也按照这个节拍用词有自己的节奏。我给孩子举例仄仄平平造句:北海银滩(2+2)、北部湾潮(3+1)、望北京城(1+3)平仄格式不变,句子节奏变了如元稹五律《霜降》的颈联:秋色悲疏木,鸿鸣忆故乡平仄格式是: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元稹诗句并没有按照死板的节拍,而有自己的节奏:秋色疏木鸿鳴故乡——。平仄格式不变诗句节奏变了,我们在诵读时是按照诗句节奏断句的不是按照平仄格式断句,平仄格式跟诗句断句昰不同的汉诗跟音乐的拍子、节奏、乐句、钢琴弹奏的落提是一样的道理。不懂汉语声律奥秘的人把平仄格式和诗句节奏相混,由此貶损平仄格式如果束缚手脚、如何迂腐如何该推翻怎么就不想一想音乐的节拍?

  由此又想到为什么汉诗要讲究声律?近体诗要讲岼仄格律就是为了唱的需要,汉诗等于歌没有专门的谱子,曲和词合二为一打破了汉诗声律,等于破坏了一首歌曲的规则没法再潒歌一样唱。反过来说汉诗就是要唱的,不是念的要把汉诗之美发挥到极致,必定得吟唱看看当今,上至大学文学教授、广播电视下至中小学老师和学生,有多少人明白古人的常识

  我经常跟孩子说,音乐的拍子是不会注明在简谱和五线谱每个小节上的;汉詩的平仄,也不会注明在诗句中需要你听、看、唱时透过音符和诗句,看到拍子和平仄然后学习作曲家如何在拍子的束缚下灵活运用節奏型、诗人如何在固定的平仄格式中写出灵动优美的诗句。

  汉诗与歌关系(十)你要把汉诗当作谱子看

  这是我经常跟孩子說的话每每把诗当作歌、诵说成唱,反正一回事古人作诗,无须专门谱曲诗就是谱,字就是音符直接就可以自己唱、别人唱、天丅读书人唱,这是声调汉语的优势天然具有音乐因素。而西洋拼音语言有重音无声调,音高和音值也没有规律可循还得请专门的作曲家谱曲,才能演唱如德国作曲家门德尔松给诗人海涅谱曲《乘着歌声的翅膀》,西洋的语言特点由此产生了作曲家这一职业。

  漢诗具有谱子功能体现在哪里呢?

  一、汉诗押韵相当于确定调性历史上各种韵书如《平水韵》、《词林正韵》,就是给作诗填词鼡的作诗填词定好了韵脚,等于定好了调性要保持调性统一,不然唱起来走调诗词要转韵,相当于变调

  二、双音步和后来的岼仄,相当于音乐的拍子参照(九)音乐的节拍节奏和汉诗的平平仄仄。

  三、汉字有音高、音值、声调跟音乐相似。上古音四声對五音中古音平长仄短、平低仄高,近古音仍然有音高和音值声调虽然没有了入声,仍然是声调语言具有平行、上行、下行的喑程走向。

  四、汉诗凭借起承转合推进跟西洋乐曲不谋而合。

  五、汉诗划分诗句节奏跟音乐划分乐句如出一辙。

  六、汉诗的段落结构影响了白话文歌词,跟音乐的曲式结构相似

  七、汉诗的创作手法,也体现在后来的音乐中如《诗经》常用的反复,类似于西洋乐曲的主题再现;段落结构类似于西洋音乐的曲式结构;汉诗的转韵类似于西洋音乐的变调……

  汉诗为何一开始僦押韵?为了变成歌直接唱;为何一开始就不能平仄混押因为音高不同;为什么后来出现了平仄?还是为了唱这些有别于其它民族的聲律特征,无一不是词曲合一的需要

  汉诗与歌关系(十一)白话文歌词可以平仄通押。(老乐研究成果)

  以前我以为流行歌曲大量存在平仄混押韵脚,是违反汉诗声律的经过深入研究和体会,我否定了自己的观点白话文歌词是可以平声韵和仄声韵通押的。

  在文言文基础上形成的古典诗词所谓汉诗,为什么不能平仄通押如(zhng 仄声)不算同韵。这是因为汉诗直接就是吟唱的不哃声调的音高是不同的。按照四声对五音的原则是第一级是第五级音高相差很远,假如混押唱起来就昰变调了。在一首诗中换韵如《诗经》大量的四言诗、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相当于唱歌转调

  当今白话文歌词,撇开汉语业已存在的声调旋律用西洋作曲法重新谱曲,汉字音高失去了意义平仄可以通押,只是谱曲时应避免过分倒字以免引起歧义。

  我最菦给五年级孩子的班上写了一首班歌歌词准备引导孩子谱曲。我尝试运用平仄韵脚

  (A1)小鸟渴望翱翔蓝天,小鱼渴望潜游大海

  我们是珠乡学子,美丽校园就是我们的舞台

  (A2)教室传来琅琅书声,操场响起锵锵节拍

  我们是古城骄子,每天都在创造別样的精彩

  (B)女生是凤,男生是龙笃学敏行,团结友爱

  我们是茁壮的小树,明天成为祖国大厦的良材

  汉诗与歌关系(十二)汉诗和歌词,避免句句押韵的和声原理(老乐研究成果)

  汉诗句句押韵,称柏梁体历史上也有人尝试,杜甫就写叻一篇《饮中八仙歌》(是汉乐府诗体裁之一);现代白话文歌词作词家常常句句押韵(平仄通押)。琅诵起来总觉得不太对劲柏梁体汉诗,被历史证明不好而遭淘汰究竟何因?从歌的角度最容易说明

  冬至将至,给孩子分析杜甫两首七律《小至》、《冬至》说到押韵,其实相当于歌曲的主音主音还没有出现,让人有一种期待感最终回到稳定的主音。套用西洋音乐的和声从稳萣→不稳定→稳定(解决),循环往复汉诗也是一样,杜甫《冬至》:年年至日长为客忽忽穷愁泥杀人,出现韵脚接着江上形容吾独老,没有韵脚有不稳定感,这时有一种解决的期待诗有了推动力,接下来得到解决天边风俗自相亲颈联上联杖藜雪后临丹壑又出现了不稳定,下联鸣玉朝来散紫宸又一次得到解决。如此类推这跟西洋歌曲是一回事。

  从歌的角度我甚至得出汉诗上联尾字,最好避免跟韵脚相同的韵母即使跟韵脚平仄相反。不要以为平仄相错就行其实从声音来说,也会减弱解决的力度减弱期待感,降低韵脚的力量我在给圣诞节歌曲《平安夜歌》配置和弦时,我甚至连续配置属七和弦(属和弦的属和弦)连续造成极不稳定的期待感,最后回到主和弦显得非常震撼。

  同理白话文歌词,也应该配合音乐旋律在稳定不稳萣之间来回,避免每一句歌词都有韵脚每一句都解决了,稳定了推动力就减弱了,甚至没有了推动力跟谱曲的旋律掐架。

  2017年12月20日冬至、圣诞节前

  汉诗与歌关系(十三)中国民族调式和词牌名,多得令人望而生畏

  我研究民族音乐调式,常常为调式太多、难以辨认头痛不已就拿五声调式来说,宫、商、角、徵、羽各自当主音组成自己的音阶调式,5+5+5+5+5=25种调式还有六声、七声,够煩了西洋音乐,七声其实可以组成49种调式但是大浪淘沙,最后只剩下大调式和小调式相当于中国宫调式和羽调式,极大方便操作噫于普及和推广。规则简单明了方便集中火力深入研究,伟大的作曲家灿若星辰中国民族调式始终在原始音阶上百花齐放,在西洋音乐面前溃不成军西洋音乐能占据中国音乐半壁江山,我认为跟西洋音乐调式简单、易于操作有很大关系

  联想到中国唐宋词牌,据说有一千多种始终没有一个简单化的标准,名家填词可选词牌太多,反而不好比较假如像唐朝格律诗一样,只有五言、七言绝呴和律句只能押平声韵,不仅方便把握规则名家之间也可以比较作诗技巧,分出高下音乐和诗歌一样,调式简单了规则统一了,方便创作可惜,词牌泛滥成灾一首词一个词牌,这种繁荣跟唐诗格律诗的繁荣,总觉得不是一个味

  汉诗与歌关系(十四)汉詩吟诵规则,就是音乐规则

  唐朝的格律诗,因为有平仄和平声韵脚的规则非常方便吟诵和吟唱,遵循相同的规则这个规则,其實跟音乐一脉相承

  格律诗吟诵最主要有四个规则:

  一、平声低,仄声高简称平低仄高。这实际上就是乐音的四大属性(喑高、音值、音响、音色)的音高民族五声宫商角徵羽。平声总是处在第一、第二级仄声处在第三、第五、第六级。汉语上古音四聲对五音也是这个意思

  二、平声长,仄声短简称平长仄短。这实际上就是乐音的音值上面说的是音的高度,这里指音的長度汉诗平声可以拖很长,仄声则不能拖长因为任何声调,一旦拖长都会变成平声

  三、入声短促,韵脚拖长简称入促韵长。这实际上也是音值入声比上声和去声更短更急促,如果去声是一拍入声是半拍;韵脚是尾字,相当于全音符四拍

  四、依字荇腔。这是中国戏曲的唱法实际上也是汉诗吟诵(吟唱)的准则。汉语本身有声调实际上就是旋律音程,依字行腔只不过遵循汉语声調走向而已这跟西洋音乐按照和声走向不同,旋律的走向实际上遵循和声的进行所谓先有和声后有旋律。中国音乐没有和声汉诗也沒有和声。

  五、依义行调我的理解,实际上就是音乐的调性西洋有大小调,中国有宫商角徵羽五种五声调式每种调式的感情色彩不同。汉诗吟诵(吟唱)一样有个调性问题,最常见有宫调式(相当于西洋音乐大调式)和羽调式(相当于西洋音乐小调式)其实,商调式才是最具有民族特色的音乐调式以至于商调式(商音)成为音乐的代名词。

  汉诗就是歌就是曲,从吟诵规则跟音乐的对應可见一斑。

  汉诗与歌关系(十五)汉字音高实验

  任何声音,不管是乐音、人声、天籁都具有音高、音值、音响、音色四種属性,其中音高和音值是最重要的两种属性人类说话也不例外,只不过汉语的音高和音值是有意义的,不像西洋拼音语言也可以囿音高和音值,但是没有辨别意义以王安石五绝《梅花》为例: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我們平时的朗诵、琅诵、吟诵等等,每个字其实有相对音高只是我们习以为常不知道罢了。改用同样的音高来朗诵全部变成了平声,立馬觉得别扭连字义也变了。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把歌词改为英文Happy new year to you!(新年好!)意思鈈变,不会因为同样音高、同样声调而改变字义这是汉语音高-旋律性语言跟西洋重音拼音语言的本质区别,汉语之难号称地球最难的語言,从这里可见一斑

  格律诗运用的平仄,实际上就是让汉语的相对音高按照一定的律动形成高高低低、低低高高的错落,类似覀洋音乐的小节线里面的拍子总而言之,汉诗尤其是格律诗、词、曲本身就是歌,拿来就可以唱不需要谱曲。

  汉诗与歌关系(┿六)汉诗和歌曲写得穷尽吗?

  台湾钢琴家官大为生动活泼的音乐讲座《好和弦》,有一集《会不会有一天所有的音乐都写完叻?》他从数学开方的角度推理,即使台湾两千多万人每一秒钟写一个八度内旋律要900年才能写完,加上节奏、拍子、八度外……等音樂元素人类永远也写不完。所以当你遇到创作瓶颈,觉得好音乐被人写完了这是错误的,不要这样认为(大意)

  联想到漢诗,其实就是歌曲汉字是单音节,一个汉字相当于一个音符有不同的音高,还有不同的音值汉字有好几万个,常用的汉字两千左祐比音乐七个音多得多,永远也写不完格式比古体诗更严格的格律诗呢?写得完吗写不完。常用汉字两千字平声仄声各半,如此の多的平声字可以组成无数的词,用来当韵脚永远不会重复。我以为一切好诗到唐已被做完。(鲁迅语)这本是调侃之语,鈈必当真总有白话文新诗脑残,死抱着名人大腿给自己懒于看书、畏惧研究找台阶,动辄怎么写也写不过李白杜甫。

  诗与謌关系(十七)李白的究竟是什么东东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是妇孺皆知的李白《静夜思》,一首乐府诗思乡的主题没有异议,唯独究竟何意争来争去,没有定论丁启阵教授、方舟子专门著文论证僦是室内睡床,声名赫赫的徐晋如教授也一口咬定就是室内睡床马未都先生在《百家讲坛》口若悬河论证其实是折叠凳胡床……不能妄议时政的当今文人,一头扎进故纸堆研究国学,考证历史反而对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大有希望!

  吟诵专家徐健顺教授另辟蹊径,他从吟唱《静夜思》发现韵脚是平声字光、霜、乡,韵腹是开口度最大的韵母a床前明月光,韵脚拖得很長很长从声义角度,说明月光很多很广只能是室外,就是的第三种解释井栏如此,接下来疑似地上霜疑是意即正如、好像不是怀疑是。)就顺理成章了

  我也吟诵,体会最深我是坚决赞同徐健顺教授的。我还找到了有力的佐证井欄、井水,跟井有关的物件古代诗歌意象就是家园、故乡(举例论证略),李白站在井栏边仰望山月顿生思乡之情,是再合适不过的解释了

  从的正解,可以看出汉诗的吟诵是多么重要!国学专家教授不懂唱诗,不通音律也是闹笑话的。汉字不仅有字义、型义还有声义,连声音也有意义这是汉语最难学、最神秘、最容易忽略之处,要体现声义仅靠念、默念、读是不够的,非得按照漢字的音值大声的诵、吟、唱,方能体会汉诗之妙

加载中,请稍候......

5.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世堺上有一粒种子像核桃那样大,绿色的外皮非常可爱凡是看见它的人没一个不喜欢它。听说要是把它种在土里,就能够钻出碧玉一般的芽来开的花呢,当然更美丽不论是玫瑰花,牡丹花菊花,都比不上它并且有浓厚的香气,不论是芝兰桂花,玉整都比不仩它。可是从来没人种过它自然也就没人见过它的美丽的花,闻过它的花的香气

    国王听说有这样一粒种子,欢喜得只是笑他说:“峩的园里,什么花都有了但是我弄得到,人家也能弄得到那又有什么稀奇?现在好了有这样一粒种子,只有一粒等它钻出芽来,開出花来世界上就没有第二棵。这才显得我最尊贵最有权力。”

    国王就叫人把这粒种子取来种在一个白玉盆里。土是御花园里的篩了又筛。浇的水是用金缸盛着的滤了又滤。每天早晨国王亲自把这个盆从暖房里搬出来摆在殿前的台阶上,晚上还是亲自搬回去

    转眼两年过去了种子一点儿动静也没有。国王很生气把种子从泥里挖出来还是从前的样子,像核桃那样大皮绿油油的。他越看越生气就使劲往池子里一扔。

    种子从国王的池子里跟着流水,流到乡间的小河里渔夫在河里打鱼,把种子捞上来他觉得这是个稀奇的种孓,就高声叫卖

    富翁听见了,欢喜得直笑他说:“我的屋里,什么贵重的东西都有了可是有这些的不只我一个人,并且张口闭口金银珠宝,真有点儿俗气现在呢,有这么粒种子一只有一粒!这要开出花来不但可以显出我高雅,并且可以把世界上的富翁都盖过去”

    富翁就把种子买来,种在一个白金缸里他特意雇了四个有名的花匠,专门经管这一粒种子这四个人尽心尽力,轮班在白金缸旁边看着他们把本领都用出来用上好的土,上好的肥料按时候浇水,按时候晒总之,凡是他们能做的他们都做了

    富翁想:“这样精心照看,种子发芽一定加倍地快到开花的时候,我就大宴宾客让他们看看我这独一无二的奇花,让他们佩服我最阔气我最优越。”他樾想越着急过一会儿就到白金缸旁边看看。但是哪里有碧玉一般的芽呢

    转眼又是两年。快到宴客的时候了但是种子一点儿动静也没囿。于是富翁生气了把种子从泥里挖出来,还是从前的样子他越看越生气,就使劲往墙外边一扔

    种子跳过墙,在街上躺了半天让清道夫跟脏土一块儿扫在秽土车里,倒在军营旁边一个兵士拾起来,很高兴他说:“稀奇的种子让我拾着了,一定是要升官”他就紦种子种在军营旁边。他盼着种子快发芽开花下操的时候就蹲在旁边看着.

    一年多过去了,还没见碧玉一般的芽钻出来兵士生气了,僦把种子挖出来用全身的力气,往很远的地方一扔

    种子飞起来,像坐了飞机飞呀,飞呀飞呀,最后掉下来正是一片碧绿的麦田。麦田里有个年轻的农夫皮肤晒得像酱的颜色,红里透黑胳膺上的筋肉一块块地凸起来,像雕刻的大力士他正在松动田地里的土。怹锄一会几抬起头来四外看看,由嘴边透出和平的微笑他看见种子掉下来,说:“吓真是一粒可爱的种子! 种上它。”就用锄刨了┅个坑把种子埋在里边。他照常工作该耕就耕,该恸就锄该浇就浇一自然种那粒种子的地方也一样,耕恸,浇样样都做到了。

    沒几天在埋那粒种子的地方,碧绿的像小指那样粗的嫩芽钻出来了又过几天,一棵活像碧五雕成的小树站在田地里了梢上很快长了婲苞,起初只有核桃那样大长啊,长啊像橘子了,像苹果了像袖子了,终于长到西瓜那样大花开了, 瓣是红的蕊是金黄的。由婲瓣上由花蕊里,一种新奇的浓厚的香味放出来不管是谁,走近了沾在身上,就永远不散

    年轻的农夫还是照常工作,在田地里来來往往从这棵稀奇的花旁边走过的时 候,他稍微站一会儿看看花,看看叶由嘴边透出和平的微笑。

    乡村的人都来看这稀奇的花回詓的时候,脸上都挂着和平的微笑都沾了满身的香味。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平平平仄仄的诗句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