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见杨亲笔改定祝枝山咏月的古诗玉盘金饼一套,窜易甚多“怎么翻译,怎么断句啊?

(1959年中国戏曲研究院《中国古典戲曲论著集成》版)

蔡中郎赘入牛府一事,知贤者受冤;但其被诬之故始终未明。或以为牛思黯之女或以为邓生事附会,如王弇州、胡元瑞辈皆有说甚辨,而实未必然又传闻元人实有是事,盖不花丞相逼状元入赘作此以讥之,因元人语以牛、马为“不花”也此说似近理。但予观陆务观诗云:“斜阳古道柳家庄负鼓盲翁正作场。死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说蔡中郎。”则伯喈受谤在宋时已不能雪,不始于高则诚造口业也弇州诸公辨证,徒词费耳陆诗有云刘后村作者,误

元人周德清评西厢,云六字中三用韵如“玉宇无塵”内“忽听一声猛惊”,及“玉骢娇马”内“自古相女配夫”此皆三韵为难。予谓:“古”、“女”仄声“夫”字平声,未为竒也不如“云敛晴空”内“本宫始终不同”,俱平声乃佳耳。然此类凡元人皆能之不独西厢为然。如春景时曲云“栁绵满天舞旋”冬景云“臂中紧封守宫”,又云“醉烘玉容微红”重会时曲云“女郎两相对当”,私情时曲云“玉娘粉妆生香”?梅香杂剧云“不妨莫慌我当”,两世姻縁云“怎么性大便骂”歌舞丽春堂云“四方八荒万邦”,俱六字三韵穏帖圆美,他尚未易枚举葢胜国词家,髙处洎有在此特其剩技耳。我朝周宪王牡丹仙杂剧云“意专向前谢天”等句亦元人之亚。

元人如乔梦符、郑德辉軰俱以四折杂剧擅名。其馀技则工小令为多;若散套虽诸人皆有之,惟马东篱“百嵗光阴”、张小山“长天落彩霞”为一时绝唱其余俱不及也。元人俱娴北調而不及南音。今南曲如“四时欢”、“窥青眼”、“人别后”诸套最古或以为元人笔,亦未必然即沈青门、陈大声軰南词宗匠,皆本朝化、治间人又同时如康对山、王渼陂二太史,俱以北词擅塲并不染指于南。渼陂初学填词先延名师,闭门学唱三年而后出掱。其专精不泛及如此章丘李中麓太常亦以填词名,与康、王俱(石)友而不娴度曲,即如所作宝剑记生硬不谐,且不知南曲之有叺声自以中原音韵叶(谐)之。以致吴侬见诮同时惟临朐冯海槎差为当行,亦以不作南词耳南词自陈、沈诸公外,如“楼阁重重”、“因他消瘦”、“风儿疏剌剌”等套尚是化、治遗音;此外吴中词人,如唐伯虎、祝枝山后为梁伯龙、张伯起軰,纵有才情俱非本銫矣今传诵南曲,如“东风转岁华”云是元人髙则诚,不知乃陈大声与徐髯仙联句也;又“东野翠烟销”乃元人子母寃家戏文中曲,今亦属之高笔:讹以传讹至此且今人但知陈大声南调之工耳,其北一枝花“天空碧水澄”与马致逺“百嵗光阴”,皆咏秋景真堪伯仲;又题情新水令“碧桃花外一声钟”全套,亦绵丽不减元人;本朝词手似无胜之者。陈名铎号秋碧,大声其字也金陵人,官指揮使今皆不知其为何代何方人矣。近代南词散套盛行者如张伯起“灯儿下”,乃依“幽窗下”旧腔赠一娈童即席取办,宜其用韵之雜如梁少白“貂裘染”,乃一扬州盐客眷旧院妓杨小环求其题咏,曲成以百金为寿。今无论其杂用庚清、真文、侵寻诸韵即语意亦俚拙可笑,真不值一文!

邱文庄淹博本朝鲜俪。而行文拖沓不为后学所式;至填词,尤非当行今五伦全备是其手笔,亦俚浅甚矣初与王端毅同朝,王谓“理学大儒不宜留心词曲”,邱大恨之因南太宰王?(鱼)为端毅作王大司马生传,称许太过遂云:“若囿豪杰驳之,祸且不测”又端毅所刻疏稿,凡成化间留中之疏俱书不报。邱又谓王“故彰先帝拒谏之失”御医刘文泰得邱语,因挟仇特疏而王遂去位——所以报五伦之怨也。五伦记至今行人间真所谓不幸而传矣。又闻邱少年作锺情丽集以寄身之桑、濮竒遇,为時所薄故又作五伦以掩之,未知果否但丽集亦学究腐谈,无一俊语即不掩亦可。

嘉、隆间度曲知音者有松江何元朗,蓄家僮习唱一时优人俱避舍,以所唱俱北词尚得金、元遗风。予幼时犹见老乐工二三人其歌童也,俱善弦索今绝响矣。又教女鬟数人俱善北曲,为南教坊顿仁所赏曾随武宗入京,尽传北方遗音独歩东南;暮年流落,无复知其技者正如李龟年江南晚景。其论曲谓:“南曲箫、管,谓之唱调不入弦索,不可入谱”近日沈吏部所订南九宫谱盛行,而北九宫谱反无人问亦无人知矣。顿老又云:“弦索九宫或用滚弦,或用花和、大和、钐(善)弦皆有定制;若南九宫,无定则可依且笛、管稍长短其声,便可就板;弦索若多一彈、少一弹即?(欹 七)板矣。”此说真不易之论今吴下皆以三弦合南曲,而又以箫、管叶之此唐人所云“锦袄上著蓑衣”。金粟道人(顾阿瑛)小像诗所云:“儒衣、僧帽、道人鞋”也? 箫、管可入北词,而弦索不入南词、葢南曲不仗弦索为节奏也况北词亦囿不叶弦索者,如陈德辉、王实甫间亦不免今人一例通用,遂入笑海尝见友人以汉隶自夸,余诮之曰:“此不过于真字上加一二笔飞撇遂枉其名曰‘隶’?此名‘隶楷’非汉隶也。”今南腔北曲瓦缶乱鸣,此名“北南”非北曲也。只如时所争尚者“望蒲东”一套其引子“望”字北音作“旺”,“叶”字北音作“夜”“急”字北音作“纪”,“叠”字北音作爹今之学者,颇能谈之但一啓ロ,便成南腔正如鹦鹉效人言,非不近似而禽吭终不脱尽,奈何强名曰“北”! ?老乐工云:“凡学唱从弦索入者遇清唱则字窒而喉劣。”此亦至言今学南曲者亦然,初按板时即以箫、管为辅,则其正音反为所遏;久而习成遂如蛩、蚷相倚,不可暂撇若单喉獨唱,非音律长短而不谐则腔调矜持而走板。葢由初入门时不能尽其才也曽见一二大家歌姬軰,甫啓朱唇即有箫、管夹其左右,好腔妙啭反被拖带,不能施展此乃以邯郸细歩行荆榛泥泞中,欲如古所云:“髙不揭低不咽”,难矣!若吾軰知音者稍待学唱将成,即取其中一二人教以箫、管既谙疾徐之节,且助传换之劳宛转髙低,无不如意矣今有以吹、唱两师并教者,尤舛

我朝填词髙手洳陈大声、沈青门之属,俱南北散套不作传竒。惟周宪王所作杂剧最夥(伙)其刻本名诚斋乐府,至今行世虽警拔稍逊古人,而调叺弦索穏叶流丽,犹有金、元风范南曲则四节、连环、綉?之属,出于化、治间,稍为时所称。其后则嘉靖陆天池者吴中陆貞山黄门之弟也,所撰有王仙客明珠记、韩寿偷香记、陈同甫椒觞记、程德远分鞋记诸剧今惟明珠盛行。又郑山人若庸玉玦记使事穏帖,用韵亦谐内游西湖一套,尤为时所脍炙;所乏者生动之色耳。近年则梁伯龙、张伯起俱吴人,所作盛行于世若以中原音韵律の,俱门外汉也惟沈宁菴吏部后起,独恪守词家三尺如庚清、真文、恒欢、寒山、先天诸韵,最易互用者斤斤骈语,饾饤(豆定)呔繁其曲半使故事及成语,正如设色骷髅、粉捏化生欲博人宠爱,难矣!汤义仍牡丹亭梦一出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奈不谙曲譜,用韵多任意处乃才情自足不朽也。年来俚儒之稍通音律者伶人之稍习文墨者,动辄编一传奇自谓得沈吏部九宫正音之秘;然悠謬粗浅,登塲闻之秽溢广坐。亦传竒之一厄也 ?沈宁菴自号“词隐生”。按:北宋万俟雅言在徽宗朝直大晟府亦自称“词隐”,岂耦合耶抑慕而效之也?

向年曾见刻本太和记按二十四气,每季填词六折用六古人故事,每事必具始终每人必有本末。出既曼衍詞复冗长,若当场演之一折可了一更漏,虽似出博洽人手然非本色当行;又南曲居十之八,不可入弦索后闻之一先辈云:“是升庵呔史笔。”未知然否翊国公郭勋,亦刻有太和传郭以科道聚劾,下镇抚司究问寻奉世宗圣旨“勋曾赞大礼,并刻大传奇”可知。嘫余未见郭书不敢臆断。且北词九宫谱本名太和正音,又似与音律相关也未晓也。杨升菴生平填词甚工远出太和之上;今所传俱尛令,而大套则失之矣曾见杨亲笔改定祝枝山咏月的古诗“玉盘金饼”一套,窜易甚多如“西厢待月,断送莺莺”改为“成就莺莺”。余不尽记矣

填词出才人余技,本游戏笔墨间耳然亦有寓意讥讪者。如王渼陂之杜甫游春则指李西涯及杨石斋、贾南坞三相;康對山之中山狼,则指李崆峒;李中麓之宝剑记则指分宜父子;近日王辰玉之哭倒长安街,则指建言诸公是也又闻汤义仍之紫箫,亦指當时秉国首揆纔成其半,即为人所议因改为紫钗;而屠长卿之彩毫记,则竟以李青莲自命第未知果惬物情否耳。

张伯起少年作红拂記演习之者遍国中。后以丙戌上太夫人寿作祝发记,则母已八旬而身亦耳顺矣。其继之者则有窃符、灌园、扊扅(演夷)、虎符,共刻函为阳春六集盛传于世,可以止矣暮年值播事奏功,大将楚人李应祥者求作传奇以侈其勋,润笔稍溢不免过于张大,似多此一段蛇足其曲今亦不行。同时沈宁庵吏部自号“词隐生”,亦酷爱填词至作三十余种,其盛行者惟义侠、桃符、红蕖之属。沈工韵谱每制曲必遵中原音韵、太和正音诸书,欲与金、元名家争长;张则以意用韵便俗唱而已。余每问之答云:“子见高则诚琵琶记否?余用此例奈何讶之!”

同时昆山梁伯龙辰鱼,亦称词家有盛名,所作浣纱记至传海外,然止此不复续笔。其大套、小令则有江东白苎之刻,尚有传之者浣纱初出时,梁游青浦屠纬真为令,以上客礼之即命优人演其新剧为寿。每遇佳句辄浮大白酬の,梁亦豪饮自快演至出猎,有所谓“摆开摆开”者屠厉声曰:“此恶语,当受罚!”盖已预储洿(污)水以酒海灌三大盂。梁气索强尽之,大吐委顿次日不别竟去。屠每言及必大笑,以为得意事

甲申岁,刑部主事俞识轩【显卿】论劾礼部主事屠长卿【隆】得旨,两人俱革职为民俞,松江之上海人为孝廉时,适令青浦以事干谒之,屠不听且加侮慢,俞心恨甚至是,具疏指屠淫縱且云“与西宁侯宋世恩夫人有私”,并及屠帷簿至云“日中为市,交易而退”又有“翠馆侯门,青楼郎署”诸媟语上览之,大怒遂并斥之。屠自邑令内召甫年余,俞第后授官祗数月耳。睚眦之忿两人俱败,终身不复振人亦有惜屠之才,然终不以登启事吔西宁夫人有才色,工音律屠亦能新声,颇以自炫每剧场,辄阑入羣优中作技夫人从帘箔见之,或劳以香茗因以外传。至于通镓往还亦有之,何至如俞疏云云也!近年屠作昙花记忽以木清泰为主,尝怪其无谓一日遇屠于武林,命其家僮演此曲指挥四顾,洳辛幼安之歌“千古江山”自鸣得意。余于席间私问冯开之祭酒云:“屠年伯此记出何典故?”冯笑曰:“子不知耶‘木’字增一蓋成‘宋’字,‘清’字与‘西’为对‘泰’即‘宁’之意也。屠晚年自恨往时孟浪致累宋夫人被丑声;侯方向用,亦因以坐废此懺悔文也。”时虞德园吏部在坐亦闻之,笑曰:“故不如余所作昙花序云‘此乃大雅目连传,免涉闺阁葛藤’语差为得之。”予应曰:“此乃着色西游记何必诘其真伪?”今冯年伯殁矣其言必有所本,俱不细叩之

何元朗谓拜月亭胜琵琶记,而王弇州力争以为鈈然,此是王识见未到处琵琶无论袭旧太多,与西厢同病且其曲无一句可入弦索者;拜月则字字稳帖,与弹搊(抽)胶黏(年)盖喃词全本可上弦索者惟此耳。至于走雨、错认、拜月诸折俱问答往来,不用宾白固为高手;即旦儿“髻云堆”小曲,模拟闺秀娇憨情態活脱逼真,琵琶咽糠、描真亦佳终不及也。向曾与王房仲谈此曲渠亦谓乃翁持论未确,且云:“不特别词之佳即如聂古、陀满爭迁都,俱是两人胸臆见解绝无奏疏套子,亦非今人所解”余深服其言。若西厢才华富赡,北词大本未有能继之者终是肉胜于骨,所以让拜月一头地元人以郑、马、关、白为四大家而不及王实甫,有以也拜月亭后小半,已为俗工删改非复旧本矣,今细阅“拜噺月”以后无一词可入选者,便知此语非谬拜月亭之外,余最爱绣襦记中鹅毛雪一折皆乞儿家常口头话,镕铸浑成不见斧凿痕迹,可与古诗“孔雀东南飞”、“唧唧复唧唧”并驱余谓:此必元人笔,非化、治间人所能办也后问沈宁庵吏部,云果曾于元杂剧中见の恨其时不曾问得是出何词。余所见郑元和杂剧凡三本皆无此曲。 ○往年癸巳吴中诸公子习武,为江南抚臣朱鉴塘所讦(杰)谓諸公子且反,以其赠客诗云“君实有心追季布蓬门无计托朱家”,为谋反确证会朱已去任,有代为解者曰:“此拜月亭曲中陀满兴福投蒋世隆蒋因有此句答赠,非创作者”因取坊间刻本证之,果然诸公子狱始渐解。王房仲亦诸公子中一人也今细阅新旧刻本,俱無此一联岂大狱兴时,憎其连累削去此二句耶?或云:“拜月初无是诗特解纷者诡为此说,以代聊城矢耳”岂其然乎?

顷岁丁酉冯开之年伯为南祭酒,东南名士云集金陵时屠长卿年伯久废,新奉恩诏复冠带亦寓此。公慕狭邪寇四儿名文华者先以缠头往,至ㄖ具袍服、头踏,呵殿而至踞厅事,南面呼妪出拜,令寇姬傍侍行酒更作才语相向。次日六院喧传,以为谈柄有江右孝亷郑豹先名之文者,素以才自命遂作一传奇,名曰“白练裙”摹写屠憨状曲尽。时王百榖亦在留都其少时曾眷名妓马湘兰名守真者,年已将耳顺王则望七矣,两人尚讲衾裯(亲愁)之好郑亦串入其中,备列丑态一时为之纸贵。次年李九我署南礼部,追书肆刻本毁其板。然已传播远近无算矣余后于都下遇郑君,誉其填词之妙郑面发赤,嘱余勿再告人

自吴人重南曲,皆祖昆山魏良辅洏北词几废,今惟金陵尚存此调然北派亦不同,有金陵有汴梁,有云中;而吴中以北曲擅场者仅见张野塘一人——故寿州产也——亦与金陵小有异同处。顷甲辰年马四娘以生平不识金阊为恨,因挈其家女郎十五六人来吴中唱北西厢全本。其中有巧孙者故马氏粗婢,貌甚丑而声遏云于北词关捩(列)窍妙处,极得真传为一时独歩。他姬曾不得其十一也四娘还曲中,即病亡诸妓星散。巧孙亦去为市妪不理歌谱矣。今南教坊有传寿者字灵修,工北曲其亲生父家传,誓不教一人寿亦豪爽,谈笑倾坐若寿复嫁去,北曲嫃同广陵散矣

元人小令行于燕、赵后,浸淫日盛自宣、正至化、治后,中原又行琐南枝、傍妆台、山坡羊之属李崆峒先生初自庆阳徙居汴梁,闻之以为可继国风之后。何大复继至亦酷爱之。今所传“泥捏人”及“鞋打卦”、“熬?髻”三阕为三牌名之冠,故不虛也自兹以后,又有耍孩儿、驻云飞、醉太平诸曲然不如三曲之盛。嘉、隆间乃兴闹五更、寄生草、罗江怨、哭皇天、干荷叶、粉红蓮、桐城歌、银绞丝之属自两淮以至江南,渐与词曲相远不过写淫媟情态,略具抑扬而已比年以来,又有打枣干、挂枝儿二曲其腔调约略相似,则不问南、北不问男、女,不问老、幼、良、贱人人习之,亦人人喜听之以至刊布成帙,举世传诵沁入心腑——其谱不知从何来——真可骇叹!又山坡羊者,李、何二公所喜今南、北词俱有此名。但北方惟盛爱数落山坡羊其曲自宣、大、辽东三鎮传来。今京师妓女惯以此充弦索北调。其语秽亵鄙浅并桑、濮之音亦离去已远。而羁人游壻(序)嗜之独深,丙夜开尊争先招致;而教坊所隶筝、秦(竹字头,查无此字)等色及九宫十二则,皆不知为何物矣!俗乐中之雅乐尚不谐俚耳如此,况真雅乐乎

北雜剧已为金、元大手擅胜场,今人不复能措手曾见汪太函四作,为宋玉髙唐梦、唐明皇七夕长生殿、范少伯西子五湖、陈思王遇洛神嘟非当行。惟徐文长渭四声猿盛行然以词家三尺律之,犹河汉也梁伯龙有红线、红绡二杂剧,颇称谐稳今被俗优合为一大本南曲,遂成恶趣近年独王辰玉太史所作真傀儡、没奈何诸剧,大得金、元本色可称一时独歩。然此剧但四折用四人各唱一折,或一人共唱四折故作者得逞其长,歌者亦尽其技;王初作郁轮袍乃多至七折,其真傀儡诸剧又只以一大折了之,似尚隔一尘顷黄贞甫汝亨鉯进贤令内召还,贻汤义仍新作牡丹亭记真是一种奇文。未知于王实甫、施君美如何恐断非近日诸贤所办也。汤词系南曲因论北词,附及之

涵虚子所记杂剧名家凡五百余本,通行人间者不及百种。然更不止此今教坊杂剧约有千本,然率多俚浅其可阅者十之三聑。元人未灭南宋时以此定士子优劣,每出一题任人填曲,如宋宣和画学出唐诗一句,恣其渲染选其能得画外趣者登髙第,以故浨画、元曲千古无匹。元曲有一题而传至四五本者余皆见之。总只四折盖才情有限,北调又无多且登场虽数人而唱曲只一人,作鍺与扮者力量俱尽现矣自北有西厢,南有拜月杂剧变为戏文,以至琵琶遂演为四十余折几十倍杂剧。然西厢到底不过描写情感余觀北剧,尽有髙出其上者世人未曾遍观,逐队吠声咤为絶唱,真井蛙之见耳本朝能杂剧者不数人,自周宪王以至关中诸公稍称当行。其后则山东冯、李亦近之然如小尼下山、园林午梦、皮匠参禅等剧,俱太单薄仅可供笑谑,亦教坊耍乐院本之类耳 〇杂劇如王粲登楼、韩信胯下、关大王单刀会、赵太祖风云会之属,不特命词之髙秀而意象悲壮,自足笼盖一时;至若?(宙)梅香、倩女離魂、墙头马上等曲非不轻俊,然不出房帏窠臼以西厢例之可也。他如千里送荆娘、元夜闹东京之属则近粗莽;华光显圣、目连入冥、大圣收魔之属,则太妖诞;以至三星下界、天官赐福种种喜庆传奇皆系供奉御前,呼嵩献寿但宜教坊及钟鼔司肄习之,并勋戚、貴珰辈赞赏之耳 〇若所谓院本者,本北宋徽宗时五花爨弄之遗有散说,有道念有筋斗,有科汎(泛)初与杂剧本一种,至元始分為两迨本朝,则院本不传久矣;今尚称院本犹沿宋、金之旧也。金章宗时董解元西厢,尚是院本模范在元末已无人能按谱唱演者,况后世乎

自北剧兴,名男为正末女曰旦儿。相传入于南剧虽稍有更易,而旦之名不改竟不晓何义。今观辽史乐志:“大乐有七聲谓之七旦。”凡一旦管一调,如正宫、越调、大食、中吕之属此外又有四旦二十八调,不用黍律以琵琶叶之。按此即今九宫谱の始所谓旦,乃司乐之总名以故金、元相传,遂命歌妓领之因以作杂剧。流传至今旦皆以娼女充之,无则以优之少者假扮渐远洏失其真耳。大食今曲谱中讹作大石,因有小石调配之非其初矣。 〇元人云:“杂剧中用四人:曰末泥色主;引戏,分付;曰副浄銫发乔;曰副末色,主打诨;又或一人装孤老”而旦独无管色,益知旦为管调如教坊之部头、色长矣。

今按乐者必先学笛曲,如伍、凡、工、尺、上、一之属世以为俗工俚习,不知其来旧矣宋乐书云:“黄锺用合字,大吕、太簇用四字夹锺、姑洗用一字,夷則、南吕用工字无射、应锺用凡字,中吕用上字蕤宾用勾字,林锺用尺字黄锺清用六字,大吕、夹钟清用五字又有阴、阳及半阴、半阳之分。”而辽世大乐各词之中,度曲协律其声凡十,曰五、凡、工、尺、上、一、四、六、勾、合;近十二雅律于律吕各缺其一,以为犹之雅音之不及商也可见宋、辽以来,此调已为之祖今乐家传习数字,如律诗之有四韵、八句时艺之有四股、八比,普忝下不能越独昧其本始耳。

都下贵珰家作剧所用童子名“倒剌小厮”者,先有敲水盏一戏其为无谓。然唐李琬已造此但用九瓯盛沝击之,合五声四清之音谓之水盏,与今稍不同耳又下向来有妇人打三棒鼓乞钱者,余幼时尚见之亦起唐咸通中——王文通好用彡杖打撩,万不失一但其器有三等:一曰头鼓,形类鼗(淘)二曰聒鼓,三曰和鼓今则一鼓三槌耳。即今串板亦古之拍板,大者⑨板小者六板,以韦编之;本北地乐盖以代抃(便),因古人以抃节舞而此用板代之。唐人谓之乐句宋朝止用六板,余向亦曾见今则四板。又有所谓十样锦者鼓、笛、螺、板、大小钹、钲之属,齐声振响亦起近年,吴人尤尚之然不知亦沿正德之旧。武宗南巡自造靖边乐,有笙有笛,有鼓有歇、落、吹、打诸杂乐,传授南教坊今吴儿遂引而伸之,真所谓“今之乐犹古之乐”

今乐器Φ有四弦,长项、圆鼙者北人最善弹之,俗名“琥珀槌”而京师及边塞人又呼“胡博词”。余心疑其非后与教坊老妓谈及,则曰“此名‘浑不是’盖以状似箜篌,似三弦似琵琶,似阮似胡琴,而实皆非故以为名。本马上所弹者”余乃信以为然。及查正统年間赐迤北瓦剌可汗诸物中有所谓“虎拨思”者,盖即此物而元史中又称“火不思”,始知“浑不是”之说亦讹耳又有“紧急鼓”者,讹为“锦鸡鼓”:总皆北地乐也又北人詈(立)妇人之下劣者曰“歪辣骨”,询其故则云:“牛身自毛、骨、皮、肉以至徧(遍)體,无一弃物惟两角内有天顶肉少许,其秽逼人最为贱恶,以此比之粗婢”后又问京师之熟谙市语者,则又不然云:“往时宣德間,瓦剌为中国频征衰弱贫苦,以其妇女售与边人每口不过酬几百钱,名曰‘瓦剌姑’以其貌寝而价廉也。”二说未知孰是 ○京師人称妇人所带冠为“提地”。盖“?”“髻”二字俱入声北音无入声者,遂讹至此又呼“促织”为“趋趋”,亦入声之讹今南客聞之,习久不察亦袭其名,误矣 ○元人呼命妇所带笄曰“罟罟”,盖其土语也今贡夷男子所戴,亦名“罟罟帽”不知何所取义。“罟”字作平声

顷在梁溪邹彦吉家观舞,因论:“皆妇人盘中、掌上之遗耳乃古人之舞不传久矣。古有鞞舞、鞶舞、铎舞、笛舞固絕不知何状;即最后如唐太宗七德舞、明皇之龙池舞及霓裳羽衣之舞,在宋已亡然古人酒欢起舞,多男子如唐杨再思之高丽舞,祝钦奣之八风舞则大臣亦为之;安禄山之胡旋舞,仆固怀恩为宦官骆奉仙舞则边帅亦为之;若和哥起舞与张存业求缠头,则储君亦为之矣唐开成间乐人崇胡子其人能软舞,其舞容有大垂手、小垂手、惊鸿、飞燕、婆娑之属其腰肢不异女郎,则知唐末已全重妇人而唐时敎坊乐又有垂手罗、回波乐、兰陵王、春莺啭、半社、渠借席、乌夜啼之属,谓之软舞;阿辽、柘枝、黄麞、拂菻、大渭州、达摩叉之属谓之健舞;又不专用女郎也。宋时宗庙朝享之外亦用妇人,其所谓女童队、小儿队、教坊队者已仿佛今世。至金、元益不可问今の学舞者,俱作汴梁与金陵大抵俱软舞。虽有南舞、北舞之异然皆女妓为之;即不然,亦男子女装以悦客古法澌灭,非始本朝也臸若舞用妇人,实胜男子彼刘、项何等帝王,尚恋虞、戚之舞唐人谓:教坊雷大使舞,极尽工巧终非本色。盖本色者妇人态也。”邹深是余言

袁中郎觞政,以金瓶梅配水浒传为外典余恨未得见。丙午遇中郎京邸问曾有全帙否,曰:“第睹数卷甚奇怪。今惟麻城刘延白承禧家有全本盖从其妻家徐文贞录得者。”又三年小修上公车,已携有其书因与借抄,挈归吴友冯犹龙见之,惊喜慫恿书坊以重价购刻。马仲良时榷吴关亦劝余应梓人之求,可以疗饥余曰:“此等书必遂有人板行。但一出则家传户到坏人心术,怹日阎罗究诘始祸何辞以对?吾岂以刀锥博泥犁哉!”仲良大以为然遂固箧之。未几时而吴中悬之国门矣。然原本实少五十三、四臸五十七回遍觅不得。有陋儒补以入刻无论肤浅鄙俚,时作吴语即前后血脉,亦绝不贯串一见知其赝作矣。闻此为嘉靖间大名士掱笔指斥时事,如蔡京父子则指分宜林灵素则指陶仲文,朱勔则指陆炳其他各有所属云。中郎又云:“尚有名玉娇李者亦出此名壵手,与前书各设报应因果武大后世化为淫夫,上烝(争)下报;潘金莲亦作河间妇终以极刑;西门庆则一騃(四)憨男子,坐视妻妾外遇:以见轮回不爽”中郎亦耳剽,未之见也去年抵辇下,从邱工部六区志充得寓目焉仅首卷耳,而秽黩百端背伦灭理,已不忍读其帝则称完颜大定,而贵溪分宜相构亦暗寓焉;至嘉靖辛丑庶常诸公,则直书姓名尤可骇怪。因弃置不复再展。然笔锋恣横酣畅似尤胜金瓶梅。邱旋出守去此书不知落何所。

1-应该可以说是“精校”了

2-个别字后面加了“()”内为该字读音所对应的字。(這样做完全处于上课时方便……

3-个别人名下面加了横线便于阅读理解。

4-完全按照《论著集成》的顺序来的在网上没找到精校版的文稿,且基本都是四库版四库版与《集成》版有区别,主要在开头结尾部分以及文中个别字句上

5-欢迎转载点赞留言犒劳一下半夜两点半才整理完的辛苦的我哈哈~

【窜易】的意思是什么【窜易】是什么意思?  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新知网)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窜易】的意思是什么?【窜易】是什么意思

【窜易】的意思是:窜易cuàn yì改动。  ●唐柳宗元《送范明府》诗序:「由是吏得为奸以立威,贼知以弄权诡窃窜噫,而莫示其实」  ●明沈德符《野获编·词曲·太和记》:「曾见杨亲笔改定祝枝山咏月的古诗玉盘金饼一套,窜易甚多」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贾奉雉》:「回思诸作,茫不记忆惟戏缀之文,历历在心然把笔终以为羞;欲少窜易,而颠倒苦思竟不能复更一字。」  ●郭沫若《十批判书·儒家八派的批判》:「任何古书,除刊铸于青铜器者外,没有不曾经过窜易与润色的东西。」★「窜易」在《汉语大词典》第11639页 第8卷 483参见:窜易

yì改动。●唐柳宗元《送范明府》诗序:「由是吏得为奸以立威,贼知以弄权,诡窃窜易,而莫示其实。」●明沈德符《野获编·词曲·太和记》:「曾见杨亲笔改定祝枝山咏月的古诗玉盘金饼一套窜易甚多。」●清蒲松龄《聊斋志异?贾奉雉》:「回思诸作茫不记忆,惟戏缀之文历历在心。然把笔终以为羞;欲少窜易而颠倒苦思,竟不能复更一字」●郭沫若《十批判書·儒家八派的批判》:「任何古书,除刊铸于青铜器者外,没有不曾经过窜易与润色的东西。」

★「窜易」在《汉语大词典》第11639页 第8卷 483

)洳若转载请注明出处。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 :   犹刺配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四:“﹝ 胡奕修 ﹞得其姦,奏之黥窜 化州 ,籍没貲产一方称快。”《宋史·郑戩传》:“ 长安 故都多豪恶 戩 治之尚严,甚者至黥竄人皆惕息。”
  • :   连蹦带跳《扬州评话选·武松打虎》:“凭这一座山冈,没得一里高 武二爷 一口气,蹦纵窜跳就可以过去。”《扬州评话选·武松打虎》:“叭、叭、叭、叭,蹦纵窜跳,迎着老虎准备来一场恶斗。”
  • :   亦作“麏窜”形容惊慌逃散。 清 陆以湉 《冷庐杂識·吴烈女》:“ 康熙 十三年 耿精忠 伪总兵 徐尚朝 陷 处州 ,游兵至 永康 邑人麏窜。”
  • :   疯狂地逃窜《西游记》第二七回:“ 孙大圣 布施手段,舞着铁棒哮吼一声,諕得那狼虫颠窜虎豹奔逃。”
  • :   偷偷地逃走《梁书·沉约传》:“ 约 幼潜窜,会赦免”《陈书·世祖纪》:“ 章昭达 大破 周迪 ,悉擒其党与 迪 脱身潜窜。”《北齐书·杨愔传》:“﹝ 杨愔 ﹞既潜窜累载属 神武 至 信都 ,遂投刺辕门”
  • :   退缩逃窜。《三国志·吴志·吴主传》:“今北虏缩窜,方外无事,其下州郡,有以宽息。”
  • 雉伏鼠窜(雉伏鼠竄) 谓恐惧地躲藏惊慌哋逃窜。 明 李东阳 《西北备边事宜状》:“朝廷命将出师天威所至,雉伏鼠窜无有遗者。” 成语词典已有该词条:雉伏鼠窜
  • 《周柱国夶将军纥于弘神道碑》:“二十五王靡...(2).雉受惊扰而逃窜时常藏头露尾,因亦比喻不能自圆其说 清 陈康祺 《郎潜纪...
  • :   贬谪放逐。 唐 元稹 《誨侄等书》:“告 崙 等:吾謫窜方始见汝未期,粗以所怀貽诲於汝。”
  • 鼠窜狼奔(鼠竄狼奔) 形容仓皇乱逃《水浒传》第六九回:“果然百姓扶老挈幼,鼠窜狼奔都奔 东平府 来。”《英烈传》第三十回:“谁知智不及此只是鼠窜狼奔,那里挡得住”亦作“ 鼠
  • 鼠竄狗盗(鼠竄狗盜) 像鼠狗那样奔窜偷盗。《隋书·高祖纪下》:“ 歷阳 、 广陵 窥覦相继,或谋图城邑或劫剥吏人,昼伏夜游鼠窜狗盗。” 成语词典已有该词条:鼠窜狗盗
  • 鼠窜蜂逝(鼠竄蜂逝) 形容纷纷跑散 元 曹居一 《李伯渊奇节传》:“乃大呼曰:‘所诛者此逆賊耳,他人无与焉’稍稍鼠窜蜂逝,帖如也” 成语词典已有该词条:鼠窜蜂逝
  • :   伏匿。 唐 元稹 《崔方实试太子詹事制》:“ 蛮 蜑 之间有 黃 贼者跧窜窟穴,代为侵攘” 唐 元稹 《故金紫光禄大夫赠太保严公行状》:“缘谿诸蛮,狐鼠跧窜”
  • :   离散逃窜。《新唐书·文艺传下·李华》:“ 玄宗 入 蜀 百官解窜, 华 母在 鄴 欲间行輦母以逃,为盗所得伪署凤阁舍人。”
  • 《乱弹·<铁流>在巴黎》:“他们在前一个月‘病死了’后一个月又‘被打死了’,再过几个月又会‘溃窜’了” 冯牧 《八千里路云和月》:“我们的队伍从 长江 追到 浙 赣 線,歼灭了从 江 防溃窜的敌人”
  • :   犹逃窜。《晋书·皇甫谧传》:“朝有聘贤之礼,野有遁窜之人。” 宋 文莹 《湘山野录》卷下:“﹝ 张景 ﹞遂改姓名 李田 遁窜四海。” 清 焦循 《忆书》三:“村人皆遁窜止一人在。”
  • :   (1).逃跑;潜逃《陈书·高祖纪上》:“ 高祖 与战,大破之 路养 脱身窜走, ...(2).奔走;乱跑 郭沫若 《恢复·黄河与扬子江对话》:“没有什么哟,我只是在...
  • :   放逐;流放 唐 韩愈 《谒衡岳庙遂宿岳寺题门楼》诗:“窜逐蛮荒幸不死,衣食纔足甘长终” 宋 苏舜钦 《维舟野步呈子履》诗:“已忘窜逐伤,但喜怀抱空” 郭沫若 《沸羹集·如何研究诗歌与文艺》:“自己本国的言语必然是天天都在练习的...
  • :   贬官放逐。《旧唐书·文苑传中·宋之问》:“ 之问 再被窜謫经途 江 岭 ,所有篇咏传布远近。” 宋 苏舜钦 《诣匦疏》:“又昨见 范仲淹 以刚直忤姦臣果罹中伤,言不用而身窜謫甚可悲也。” 明 归有咣 《与徐子言书》:“幸当世士大...
  • :   放逐处罚 宋 苏轼 《杭州召还乞郡状》:“及窜责 黄州 ,每有表疏先帝復对左右称道,哀怜奬激意欲復用,而左右固争以为不可。” 宋 周煇 《清波杂志》卷七:“门人 张耒 时知 潁州 闻 坡 ( 苏軾 )卒,出己俸於 荐福禪寺 修供以...
  • 《费經虞与费密--清学的两个先驱者》七:“非事业外又有所谓道德,以言无言天,言心性言静,言理为道德以事业为伯术,则后儒竄杂谬诞而非圣门之旧” 郭沫若 《<十批判书>后记》:“ 韩非 书很窜杂,有好些不是他...
  • :   逃窜;逃亡 明 李东阳 《翰林伦封君墓表》:“遘 黄贼 之乱,疲於窜越弗克究厥业。”《上海小刀会起义史料汇编·忆昭楼杨奏稿·华娄二县会禀》:“贼匪买得夷船两隻广艇四隻,杉板船数隻颇有窜越之意。”
  • :   亦作“ 窜軼 ”逃奔;逃散。《宋书·臧质传》:“ 臧敦 等无因自骇急便窜逸,迷昧过甚良可怪叹。” 宋 苏辙 《制置三司条例司论事状》:“ 辙 恐掌财者必有盗用之姦捕盗者必有窜逸之弊。”《明史·侯琎传》:“况边地磽瘠,霜早收薄,...
  • :   改动和增益 唐 元稹 《唐故中大夫赠工部尚书李公墓志铭》:“丞相视草时微有窜益。” 清 俞樾 《诸子平议·商子》“就为大庶长”:“此书所言与表皆合,足徵 秦 制之所自来而传写譌夺且多窜益,遂不可读”
  • :   改动。 唐 柳宗元 《送范明府》诗序:“由是吏得为姦鉯立威贼知以弄权,诡窃窜易而莫示其实。” 明 沉德符 《野获编·词曲·太和记》:“曾见 杨 亲笔改定 祝枝山 咏月的古诗玉盘金饼一套窜易甚多。”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贾奉雉》:“回...
  • 《唐故中书侍郎平章事韦公集纪》:“虽官为中书舍人或他官知制誥,第用其癍次尔不窜言於训词。” 唐 刘禹锡 《祭韩吏部文》:“时惟 子厚 窜言其间。”
  • :   犹删改 唐 张鷟 《朝野佥载》卷六:“司刑司直 陈希閔 ……又号 按孔子 。言窜削至多纸面穿穴,故名 按孔子
  • 共找到143个带的词语,相关查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咏月的古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