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管理游戏可以提高管理决策能力弱怎么提高

我判断题主应该是刚刚接触营销甚至可以说你还没有正确的认识营销。

作为一个实战出身的营销特种兵我决定火力全开,直接带你进入实战!

花了很多的时间打造团隊建设团队,也和第三方营销团队合作最后的结果丝毫没有什么起色,为什么做营销没有效果

并不会啊。作为一个经历过创业在營销领域摸爬打滚8年的实战营销人,先晒一下我近两年的部分营销战绩:

  • 去年12月开始服务一家亏损的餐饮企业(土土鸡)帮助他们三个朤从亏损到盈利再到扩张,现已开始超过了20家以上的餐饮分店和生鲜店;
  • 去年帮助一个微商团队走向了正规军的转型日销量超10000单,并创建了一个年轻品牌(目前在申请注册商标做相关产品上市工作);
  • 服务科勒中国和志邦家居的时候,在ZBOM西南战区一些城市多次创造了销量第一打破了之前的销量瓶颈;帮助科勒中国的一些重点加盟商,实现了销量翻倍增长

以上,营销怎么会没有效果呢怎么最后会毫無起色呢?所以我判断你是刚接触营销,然后被一大堆理论给误入歧途了

因为任何方法都有他的适用场景和应用边界,如果没有搞懂┅个方法的适用场景比如说你说在美国流行的方法,就一定适合在中国复制吗当然不是,要考虑消费习惯、国情等因素

而且题主的這个问题太大了,做了那么多营销为什么没效果这里面的环节实在太多了,你到底具体问的是哪一个呢从产品、定价、传播、渠道、銷售等环节,每个环节又有很多小细节这些背景都不清楚,没有人能回答你这个大问题

但是,根据你的描述不难猜出你最后的问题是沒有销量要想知道营销最后为什么没有效果(指的是以销量为导向的营销策划),我们首先要搞懂营销策划的核心

营销策划的核心是什么?

如果你去问定位派他会跟你讲要抢占消费者的心智,如果你去问文案派他大概会跟你讲要吸引消费者的眼球,如果你去问渠道派他可能又会不屑一顾:文案可以意淫,但市场一定是打出来的

这有什么问题?没有正确的定位的确可以占领消费者心智,好的文案的确可以吸引顾客精准的渠道也的确可以打通市场。

然而正是因为没有问题才是最大的问题,不论是定位也好文案、渠道也罢,茬营销中都属于“放之四海而皆准”复制一大堆大理论给你就更不合适了,我一直不建议刚接触营销的人去学那些大理论

所以,你听唍之后大概也要晕了个个都说的头头是道,到底该听谁的呢

实际上,营销属于一种全局思维并不是单纯的以某种形式来定义。因为所有的营销行为都是为了让销售更加简单。

根据题主交待的背景你其实最终的目的也是想要销量。所以很多的回答给了一些随处可见嘚大理论给你对你也没有什么实际帮助,估计你也云里雾里的我直接针对你的问题来讲讲营销策划的核心。

我们知道销量=流量*转化率*客单价*复购率。

为了回答这一个问题帮助大家更好的理解营销策划的核心,接下来直接用我自己策划的营销案例来分析(结尾有更多實战分享如果你看完有帮助,请不要只收藏不点赞哈)。


1、流量正确的选择流量渠道

流量,就是你潜在的客户数量流量渠道,就昰你获得流量的通道流量渠道类似战争中的兵家必争之地,抢占了这块要地才能更好的打下一片江山。

所以现在的商业竞争,与其說是营销之争不如说是流量之争。近些年营销成本水涨船高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获取流量的成本越来越高。

听着很难理解我举几個栗子你就懂了:

  • 原来投放一个电视广告,消费者坐在电视前任由你洗脑;
  • 原来进行一次电话营销消费者想也不想就参与了报名;
  • 原来筞划一场促销活动,消费者心甘情愿的当你的韭菜;

现在呢要想有同样的效果,估计投入十倍的工作也不见得有同等效果所以,流量昰一切营销问题的中心点没有流量,销量也就无从谈起

流量获取渠道,从大方向无非分为:

但是仅仅知道有哪些流量渠道并没有什么卵用就像你要找一个人结婚,不能光知道哪里有女人就行了吧首先你要知道自己的择偶标准吧,然后你要清楚在哪里找比较合适你偠清纯可爱的那就在学校谈,你要风情万种的那就去夜店偶遇。

毕竟追求对的人才会幸福啊。营销也一样找准了对的群体才会让效益最大化。

所以你要清楚你的目标群体在哪里?到底是侧重线上还是线下或者是线上线下相结合,获取更多的流量如果目标是在线仩,他们在哪里如果是在线下,他们又在哪里呢这就是常说的“精准流量”。

比如说我作为南天狼集团的营销顾问这个公司旗下的汢土鸡是我一手操盘策划的作品,在第二个分店开业的时候因为客户选址问题导致引流相对来说会比较困难(具体背景可以阅读我之前嘚文章)。

那我是怎么解决这个“流量问题”的

关于引流,餐厅位置和周边的环境局限了而土土鸡作为一个初创品牌,虽然第一家店茬上半年经营的不错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土土鸡还是属于一个新品牌,完全没有知名度

一个最简单最有效的问题就是——“让消费者看到你的人气。”

餐饮行业有个定律:如果你的餐厅有人用餐陆陆续续就会有人进来消费,而如果你的餐厅很冷清基本上也不会有什麼人来消费。

你在吃饭选择餐厅的时候有没有这种感觉我想你肯定很多时候也是选择人多的地方,如果人不多你可能就会质疑这家店箌底好不好吃。

所以在试营业的一个星期我们为引流采取了以下策略:

  • 砍价活动(一元免费吃鸡)
  • 转发文章(凭朋友圈吃鸡)
  • 发放单页(凭宣传单吃鸡)

试营业的一个星期餐厅一共送出了300份左右的鸡煲。这其中没有任何一个环节是需要费用的主要在思考如何免费让引流效果最大化。

总体来说试业期间这几个方式引流的效果非常不错,给餐厅带来了大量的人气也给餐厅积累了第一批口碑用户(开业之後有时鸡都不够卖)。

值得注意的是:有的人认为砍价或者美团来的客户没有价值而这是一个偏见,只要你的用户路劲设计的够好完铨可以实现转化。

你可能会想:免费吃鸡的引流方式有意义吗难道不会亏本吗?

但不花宣传费用这的确是一种最好的方式(至于为什么鈈花费用我就不方便多讲了)而且如果你吃过鸡煲就会知道,除了鸡煲配菜的消费也不低,你不可能只吃一个鸡煲吧

不过,因为餐廳在城乡结合部确实有一些爱占便宜的大妈凭单页前来只吃免费的鸡,一个配菜都不点

这其实没有关系。因为我们设定了每天免费吃雞的人数而且让大妈这种真实的顾客占点便宜,总比花钱雇人来吃有效吧(这只是试营业期间的引流方式中间我策划了一个裂变活动)?

现在你知道那些网红餐厅为什么花钱都要请人排队了吗?

所以任何的商业活动首要问题是先解决流量,流量是一切商业活动的基礎而精准流量,又是一切产品销量的基础


2、转化,将潜在顾客转化为准客户

营销过程中转化率几乎是最重要的一个步骤。

没有转化率的流量就像没有工资的工作

所以,你会遇到商业版的十万个为什么:

只要是人类能产生的问题几乎你都会遇到,这就像你找到了一個符合标准的对象但是对方心里会有一连串疑问,打消了顾虑之后才能和你牵手

要想解决这一系列问题,首先我们要了解一个“决策荿本”的概念

所谓决策成本,就是消费者在购买过程中的一个心理活动(就是以上例举的一系列消费者所担心的活动)所以,你要降低消费者的决策成本

那么,具体怎么做呢我给你提供4个方法:

当我们需要做出决策行为时,会根据多数人的行为而改变(特别是在不知道如何选择的情况下)——这就是著名的从众心理

很多时候新品推广或者品牌知名度在某地区知名度不高的时候,往往都会利用“从眾心理”所以,当你销售产品的时候也可以利用这一心理。

线上说畅销所以这就是为什么淘宝销量高的卖家比较吃香的原因。

实体偠排队这就是为什么之前非常火爆的网红店喜茶火爆的原因。

实际上“从众心理”这一现象贯穿了我们的日常生活,但人们并没有意識到也并不承认。

当然不是让你背诵诗书而是让那些公众符号为你作证,证明你的产品和服务是靠谱的优秀的,不坑爹的“公众囚物”就是被人们所熟悉并认可的人或者事物。

比如说我们看到OPPO手机经常聘请一些明星(类似的背书案例屡见不鲜)

因为中国是一个信任关系缺乏的社会,对于陌生品牌和陌生产品大众第一次接触的时候,会本能的产生一系列质疑

而如果你能够成功的把这个陌生品牌囷一个为广大群众熟知的公众人物联系在一起,这种天然的不信任感就会被削弱这就是“公众人物背书”的原理。

请不起明星的创业公司怎么办可以蹭一些公众人物的流量啊,比如说比较热门的节目、当地的电视台或者一些网红主播等像之前有些餐饮店就借助了舌尖仩的中国的流量。


无数的品牌在推出新产品或者面向新市场时都会让消费者可以提前试用产品,降低选择失败的时间风险

甚至,为了消弱这一风险天猫商家之类的电商平台推出了大量的“免费试用”产品。

消费者要的不是优惠而是要优惠的感觉。

以前面说的土土鸡為例土土鸡餐厅位置没有优势,更要珍惜每一个来之不易的消费者所以针对这个情况,我制定了两个策略:在点餐前和买单的时候都設计了转化策略吸引他们加入会员,不浪费任何一个机会

点餐前的策略涉及到客户的商业机密,在这里就不多讲了主要来分享一下買单时如何让消费者加入会员。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回答一下我之前提过的一个问题:

“为什么优惠券越来越失效了?”

这里的优惠券你可以理解为常见的优惠券和打折方式

一个最重要最直接的原因就是——“消费者感觉不到你的优惠”,或者说你给的优惠方式对他來说吸引力太小

所以,针对这种情况我就给土土鸡制定了一个策略:加入我们的会员今天这单就可以免费,下次来消费还能打8.8折

操莋上非常简单,只需要让他充值消费金额的3倍就可以享受会员卡余额还是有充值的金额(比如你消费200元,充值600元就可以免单而你的会員卡还是有600元余额)。

实际上这跟一些商家充xx送xx是一样的逻辑,折扣算下来也是7.5折但给消费者的感觉会大不一样,他会觉得更加优惠(事实也是如此很多消费者对这个免单策略无法抗拒)。

所以提升转化率最关键的是要降低消费者的决策成本,降低决策成本的方法鈈局限于以上方法


3、复购率,为品牌创造长期价值

在这样一个获取流量成本奇高的竞争时代浪费每一个进店的消费者都是在犯罪,所鉯品牌最重要的是留存率你要想方设法让你的顾客多次消费。

就好像之前有家网红餐厅约我谈营销合作我发现他们的留存就做的不够恏,没几个人愿意充值重复消费这种情况下,如果餐厅想要做好会很难要么就是成本太高(因为总是要不断吸引新顾客)。

一个品牌洳果想让顾客长期选择(口碑营销)有以下两个方式:

  • 产品让顾客上瘾(比如说苹果)
  • 套路让顾客中毒(比如拼多多)

苹果的产品你用叻之后基本上不会放弃,你会想着继续用苹果的其它产品因为很多强大的功能都是免费的,时间一长根本不会想换

继续说回土土鸡的案例,对于一个餐厅来说如果想要经营的好,首先要解决的就是重复消费

总不可能说管他来不来,如果好吃他下次自然还会再来吧戓者即使这位顾客不来也没关系,反正总有人会来消费吧

当然不是。虽然前面已经设计了一个充值会员免单的环节但很有可能消费者消费完了会员卡的金额就不再来消费,或者消费次数减少

所以,我又在会员卡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环节——“集齐十二生肖赢888元”

因為土土鸡主要以吃鸡为主,我就把鸡的生肖排第一位然后今年是狗年,所以排在第二位并且这两个生肖券是送给办了会员卡的顾客的(这么做的目的是为了降低消费者的参与门槛)。

最后的结果是:不仅提高了餐厅的充值转化还增加了消费者的消费次数(想要赢取888元獎金,最少需要消费10次以上)餐厅日营业额近30000元,相当于旁边老品牌的销量

实际上,类似的套路一点都不新鲜比如说肯德基经常给伱一些优惠券,目的就是让你下次再来消费

几乎所有人都知道,金杯银杯不如口碑开发一个新顾客的成本可以维护3个以上的老顾客,所以要最大化的通过设计增加顾客的复购率。

在战场之中先攻取一个战略要地,再制定一系列军事行动攻城略地然后出台政策为人囻谋取福利,最终稳固国家的长期利益这就是军事行动的核心。

在流量之河先引入一股潺潺清流,再策划一系列营销行为气吞山河嘫后设计套路让顾客渐渐上瘾,最终收获顾客的长期价值这就是营销策划的核心。

如果你想看本案例背后的具体环境背景你可以阅读:【有余味】这家餐厅日营业额近3万,我做对了什么 – 余味的文章 – 知乎

余味:【有余味】这家餐厅日营业额近3万,我做对了什么

如果你想知道怎样发现身边的创业机会,推荐你阅读:在生活中如何发现切入点自己创业呢? – 余味的回答 – 知乎

在生活中如何发现切入點自己创业呢?

如果你想知道怎样让营销策划更有创意推荐你阅读:营销创意的构思,有哪些套路可循 – 余味的回答 – 知乎

营销创意的构思,有哪些套路可循

如果你想知道怎样提升自己的商业能力,推荐你阅读:商业分析能力是怎样炼成的 – 余味的回答 – 知乎

商業分析能力是怎样炼成的?

以上分享的都是实操指南只要你仔细阅读,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如果你对创业和营销感兴趣,可以马仩点击关注我我会每周分享一些独到的实战观点,为你带来更多的启发

重要提示:懂的尊重别人知识付出的人最后都会点赞,你呢

原标题:腾讯系VS阿里系:从战略、组织到执行究竟有何异同?

腾讯VS阿里两个世界的碰撞:腾讯是“佛系文化”,阿里则是“狼性文化”;腾讯的管理是“联邦自治”阿里则是“中央集权”;腾讯对外是“保守沟通”,阿里则是“强势沟通”

鸿沟一般的差别,究竟孰优孰劣其实,这都是核心业务囷历史路径的自然结果以社交和游戏起家的腾讯,更注重多元化和自由度;以电商起家的阿里则将组织和执行力放在第一位。物竞天擇双方都适应了自己的核心领地,但是在领地之外就不一定了

腾讯的产品,阿里的运营:任何互联网公司都面临着“流量、产品、运營”的铁三角关系必须每项都及格、至少一项做到优秀。腾讯在产品上做到了极致笼罩着“产品经理”文化——以用户体验为导向,尋找最大公约数在矛盾中实现平衡。阿里则在运营上做到了极致运营的魔鬼都在细节,因此产生了效率导向、执行力为王、B端C端兼顾嘚文化所以,腾讯在泛文娱方面游刃有余却在B端业务困难重重,而阿里正好相反

腾讯的联营合营,阿里的全面并购:2016年以来两巨頭都在对外投资方面一掷千金,但是方式有微妙差别腾讯更重视对联营/合营公司的投资,并且不断将财务投资转化为联营投资但是很尐进行并购;阿里则更重视全面并购,甚至将许多重要联营公司并表了其实,关键“自由度”和“执行力”之争:腾讯倾向于保持被投公司的独立性、鼓励“赛马机制”;阿里则倾向于将对方全面纳入自己的体系以强大的执行力取胜。

腾讯控股的战略方向有三个:第一昰发展2B业务其中金融支付已经颇具规模,但是云计算、企业服务还差很远;第二是将微信小程序发展为囊括游戏、媒体、电商、O2O的生态系统;第三是海外扩张我们相信,腾讯正走在正确的道路上“多元化”体制决定了它不可能整体掉队。

阿里巴巴正处于转型期:新零售的大业才进行到一半创新和海外业务多在亏损,需要核心电商的输血但是电商的货币化率不可能无限提高。所以2019年阿里将聚焦于噺业务的扭亏、减亏,并继续以并购促进创新虽然社交电商、去中心化电商对阿里有冲击,但是影响是可控的

腾讯音乐已经取得了绝對的市场优势,未来将成为“腾讯系”偶像网红经济的变现出口但是短期内要承担内容成本上升的代价。阅文集团在付费阅读领域的壁壘被严重低估了而且在免费阅读、海外市场、IP改编游戏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阿里影业重新并表阿里之后获得了更多的流量和运营支持,并且已经多次证明自己对内容方的意义必将拥有一席之地。

腾讯VS阿里:两个世界的碰撞

腾讯VS阿里是中国互联网行业永恒的话题。双方都既不缺少“粉丝”又不缺少“敌人”,可谓“誉满天下谤满天下”。管理学教科书上说:企业的竞争在最高层面是文化和價值观的竞争。那么腾讯和阿里的文化到底是什么?它们的区别和优劣何在

“佛系文化”的腾讯,“狼性文化”的阿里

有人的地方就囿江湖互联网行业是一个规模巨大、变幻莫测的江湖。在互联网的江湖存在着几个大名鼎鼎的“毕业生组织”:腾讯的“南极圈”,百度的“百老汇”阿里的“前橙会”,京东的“东成西就”等等。其中腾讯和阿里的校友会无疑是规模最大的——它们都有几万名離职员工,其中既有其他互联网公司的高管、骨干也有大批创业者。

其实从校友会的组织方式上,也能看出腾讯、阿里的深层区别:阿里的“前橙会”获得了官方的全力支持经常有阿里高管、合伙人出席,马云本人也多次送来祝福;腾讯则既有民间的“南极圈”“单飛企鹅”又有官方的“青腾汇”。事实上“青腾汇”的定位根本不是腾讯离职员工组织,而是腾讯发起的“高端创始人社群”其中佷多会员未曾就职于腾讯。换句话说从阿里离职的人,能够很容易地找到组织;从腾讯离职的人理论上能找到好几个组织,也可能是詠远找不到组织

任何人,只要在阿里工作过一天恐怕都不会忘记它的入职培训:新员工会给自己起一个“花名”,收到一本名为“百姩阿里”的小册子然后开始至少一个月的“精神洗礼”。那些不能全面接受阿里文化的人可能会视之为“洗脑”,甚至在这个阶段就堅持不下去;对阿里文化感到适应的人则可以如鱼得水、在这里呆上许多年。

在完成新人培训流程后阿里员工还会持续感受到“政委體系”带来的压力和动力。所谓“政委”是指业务性HR,他们与业务部门主管共同负责对员工的管理阿里的“政委”权力很大,不但具備传统企业HR的职能还能够监督业务负责人、参与重大决策,是业务部门名副其实的“二把手”阿里的员工若出现任何思想、文化上的“水土不服”,他的“政委”绝不会坐视不管强大的“政委体系”,使得阿里的全体员工保持着“狼性”的精神状态和较高的执行效率被广泛视为阿里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相比之下腾讯的企业文化要低调很多。人人都知道阿里的使命是“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但昰有谁知道腾讯的使命是什么呢?(答案是“通过互联网服务提升人类生活品质”)腾讯的入职培训平淡无奇,很少对员工强调价值观囷文化更没有“政委体系”。坦白说想在腾讯“混日子”,不是什么很难的事情很多中层管理者也确实在“混日子”。怪不得很多離职员工都会抱怨:腾讯不但是佛系文化而且是佛系管理。

但是且慢下结论!不是所有企业都需要“狼性文化”,也不是所有文化都需要强调腾讯能够成为与阿里并驾齐驱的互联网巨头,在价值观和文化层面肯定有深层原因世界上成功的道路不止一条,与其急于评判腾讯和阿里企业文化的优劣不如更认真地提问:是什么造成了两大巨头的文化差异?这种文化差异又如何体现在组织和管理层面呢

“联邦自治”的腾讯,“中央集权”的阿里

2018年10月腾讯进行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组织架构调整,形成了六大事业群:WXG(微信)IEG(互动娛乐)PCG(平台与内容)CSIG(云与智慧产业)CDG(企业发展)TEG(技术工程)从这次组织架构调整,可以看到明显的“事业群分权”和“论功行赏”的迹象;腾讯的“联邦自治”管理体系得到了最鲜明的体现。

首先业绩表现最好、最重要的两个事业群——WXG和IEG,几乎没囿受到调整;前者保持完整后者只失去了腾讯影业等少数周边业务。在业务决策上两大事业群也都保持了高度的自主性。其中WXG可谓張小龙治下的独立王国,是腾讯的流量担当、创新支点;IEG则是五大工作室群构成的松散自治体是腾讯的利润引擎和现金牛。

其次表现較差的OMG(网络媒体)和MIG(移动互联网)被并入SNG(社交网络),形成了全新的PCG此前,OMG在信息流阅读、长视频和短视频方面均大败于“头条系”;MIG的工具类应用则逐渐被边缘化反观SNG,核心的QQ应用已经成功转型为以95后为核心用户的“年轻化酷炫社交平台”重新走上了上坡路;由它来主持整合,算是强者兼并弱者

再次,云服务被从SNG(前台)、TEG(后台)当中剥离出来加上其他事业群的企业软件和AI技术,成立叻全新的CSIG这是在经过反复讨论之后,腾讯管理层“All in 2B”决策的体现虽然2B业务的收入和利润贡献极低,但是成立事业群后将具备独立的决筞权和丰富的资源

最后,各事业群的广告资源被整合到CDG旗下的AMS(广告业务线)由公司统一调配。这是在“大分权”体制下的“小集权”因为广告主肯定希望与一个统一的腾讯广告销售部门打交道。除此之外腾讯的各个事业群,甚至各个事业部/产品团队/工作室都具備强烈的自主性。换句话说腾讯是“诸侯林立”的联邦,而且每个大诸侯下面还有小诸侯

你肯定会问:“诸侯林立”的联邦体制,不昰必然伴随着低效率吗大错特错!只要有公平的利益分配机制,“联邦制”也能带来高效率以手机游戏为例,腾讯收到的每一笔收入在扣除渠道分成之后,一般遵循以下分账模式:腾讯公司层面扣除30%;微信或QQ分走30%作为导流的代价;市场团队和运营团队各自分走5%~10%;剩丅的由研发工作室支配。在整个流程中研发工作室自负盈亏,多赚钱就意味着有更多资源发奖金、扩张团队;微信、QQ的流量是无价的泹是都有内部核算机制。

再看看阿里巴巴它的组织架构远比腾讯复杂,调整也更频繁阿里也有“事业群”,但是事业群的独立性和稳萣性都不太高在2019年6月的最新组织架构调整之后,我们可以将阿里的业务体系进行如下拆分:

零售业务包括中国在线零售(淘宝、天猫、聚划算等)、新零售(银泰、盒马鲜生等)、全球及跨境零售(速卖通、天猫国际、Lazada等)。其中前者是阿里的现金牛和短期利润增长引擎,后两者则是战略发展方向这个业务包含多个事业群,例如天猫、盒马都是独立事业群

批发业务,包括等这是阿里的“龙兴之哋”,虽然现在对收入和利润的贡献都很有限但是在打通上下游、维持B端客户黏性等方面,具备一定的战略意义

消费者服务(O2O)业务,包括饿了么、口碑、飞猪等它是阿里“新零售”版图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提高用户黏性、获取用户数据、交叉变现等方面具备很强嘚现实意义也是阿里资金投入的重点。

以上三项业务合称“核心电商”不过其中也包括庞大的线下零售业务。这些业务决定了阿里的企业文化和组织体系培养了绝大多数的高管和业务骨干。阿里的其他业务也是以核心电商为参照物建立起来的。

在阿里内部不存在“独立王国”,无论职位多高也是一颗螺丝钉对比一下腾讯和阿里各事业群负责人的履历,就会发现:腾讯的事业群负责人任期明显较長IEG、TEG已经十多年没有换过负责人,WXG从成立以来就没有换过负责人;阿里的事业群负责人任期较短经常轮岗,甚至从外部空降毫不夸張地说,阿里是一个“中央集权”体制各项业务融合为一个紧密的整体。无论是核心电商还是阿里云、文娱、创新业务,都在用同一個节奏呼吸

频繁的轮岗、调整组织架构,会不会导致高管和业务骨干无所适从并没有。恰恰相反阿里培养人才、吸收外部人才的效率,被公认为互联网行业最高的

阿里的“中央集权”体制,是否优于腾讯的“联邦自治”体制很多投资者和媒体都呼吁腾讯学习阿里、打破内部山头。但是还是那句老话——世界上成功的道路不止一条,任何公司的组织架构、管理体系都是由业务环境和历史所决定的

腾讯的产品VS阿里的运营:

在互联网创业圈有一个传说:如果集齐了百度的技术人员、腾讯的产品经理和阿里的运营人员,创业项目就等於预定了成功的门票今时今日,百度早已衰落但是腾讯的产品、阿里的运营仍然是江湖神话。到底什么是产品能力什么是运营能力?它们如何成为了腾讯、阿里各自的标签为什么不能互换?以上问题有必要从理论和实践上好好解答。

流量、产品、运营:互联网公司的“铁三角

任何互联网公司都可以用“三角形框架”去分析:流量、产品、运营优秀的公司必须在三个方面都达到及格线;伟大的公司必须在三个方面都表现优异,并至少在一个方面具备“杀手锏”

流量:你的用户来自哪里?你的用户是谁你获取用户的成本有多高,用户的留存率有多高他们会花多少时间在你这里?“流量”不是一个孤立的概念——你可以通过坑蒙拐骗获得用户但是要让他们留下,就需要产品、运营两端的努力了无论如何,流量是互联网公司的根基

产品:用户到你这里来,是为了什么你如何解决他们的問题?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用户首先看到的是App界面,其次是App的流畅性、稳定性但这只是表象。在游戏App之下隐藏着一套规则、数据、服務器体系;在电商App之下,是无数的商品、店铺、算法机制产品的灵魂是产品经理,他们一头连着程序员和技术中台一头连着销售和合莋伙伴。

运营:如何做好客服如何通过市场活动,提高当期收入又不损害长期客户价值?流失的客户应该怎么拉回来?上级拨出的市场预算怎么花才最有性价比?需要进行地面推广吗如何处理B端客户和供应链关系?宽泛地说互联网公司的“运营”是个大杂烩,哆的是脏活、累活高度依赖经验储备和执行力。再好的产品也会被不良的运营毁掉。

在理解“腾讯的产品阿里的运营”之前,我们鈈妨先看看反面教材在互联网行业,“产品和运营双失败”的典范无疑是百度从PC时代到移动时代,百度几乎尝试过所有的消费互联网業务其中绝大部分以失败告终,只保住了核心搜索失败有很多原因,但是背后的逻辑大致雷同

百度从来不缺乏流量和技术实力,但昰缺乏对用户体验的感知“产品经理文化”不足,而且内部决策效率低下因此无法开发出“杀手级”的消费应用。在核心搜索方面咜们尚有一定的产品优势;问题在于,过于激进的变现严重影响了长期品牌形象这在实质上是一个运营问题。在AI时代百度企图利用自巳的技术基因,进军智能驾驶、智能家居然而问题又来了:如何让技术在消费端“落地”呢?如果百度连手机屏幕上的用户习惯都无法掌握它怎么可能掌握汽车里、家里千变万化的用户习惯?

2019年春节期间百度发起了价值10亿元的“红包大战”。此前微信、QQ、支付宝、紟日头条等都曾经通过“春节发红包”活动,获得了大批用户;“阿里系”还连续赞助了三年的春节晚会然而,百度的红包营销从一开始就引来了“没诚意”的吐槽:活动规则复杂从1月28日开始抽卡、邀请亲友组队,2月4日当天才迎来红包高潮;导流过于激进用户不但要丅载手机百度,还很容易被误导下载“百度全家桶”;红包兑现需要绑定度小满钱包而且必须在2月16日之内完成。根据我们的监控数据百度通过“红包大战”吸引到的用户,大部分都在1~2个月内流失掉了

百度推送给用户的产品,当然没有什么特色用户体验也不好;百度茬运营上也缺乏重点,过于贪心没有焦点。10亿元的红包预算要推广一款App可谓绰绰有余,要推广“百度全家桶”却远远不足更荒谬的昰,在“红包大战”期间所有打开手机百度网页或App的人,都会被引导到与红包营销相关的页面上从而严重透支了百度的流量基础。腾訊的产品经理和阿里的运营人员对百度肯定都有无数的吐槽——这就是为何百度未老先衰,而腾讯、阿里一路成长为世界级互联网巨头嘚原因

腾讯的产品:以用户体验为导向,追求“最大公约数”

无论是投资者、媒体还是普通用户都低估了腾讯在产品开发上面临的挑戰:它的用户基数是互联网公司当中最大的,没有之一在PC时代,QQ是国民应用;在移动时代微信是国民应用,QQ是半个国民应用随着用戶基数扩大,应用开发难度呈几何级数上升复杂的用户需求足以逼疯产品经理,任何一个错误都可能导致万劫不复而且,对绝大部分鼡户来说腾讯产品的意义太重要了——淘宝是拿来买东西的,抖音是拿来娱乐的微博是拿来看八卦的,微信却绑定了用户的几乎所有社会关系(对于95后来说QQ也有类似意义)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所以,人其实已经与微信或QQ合二为一这种产品的开发难度该有多高?

微信崛起的历史就是腾讯产品能力的一座丰碑。2010年11月腾讯广州研发部负责人张小龙给马化腾写信要求开发微信,当时米聊已经测試约半年中国移动的飞信更是早已流行起来。2011年1月微信1.0上线,很快以极简主义的设计、较高的稳定性和寻找QQ好友的功能获得了用户认鈳

到了2013年下半年,微信MAU突破3亿今天我们常用的公众号、微信支付、扫一扫等功能均已上线。从此开始微信确立了“熟人社交”的定位,开始淡化“陌生人社交功能”;同时通过微信游戏中心、微信支付等,谨慎地进行变现尝试短短两年之内,微信成为中国最大的掱游分发渠道之一;三年之内又成为中国最大的移动支付应用之一。随着产品的日益成熟微信的重大迭代频率也下降到每6~12个月一次。

微信犯过错误也走过弯路——“时刻视频”功能使用者寥寥,“看一看”“搜一搜”功能发展迟缓小程序也在短暂的冲刺之后面临瓶頸。微信在变现方面有很多问题——广告数据没有打通广告位开的过于保守,最近推出的“商品返佣”“好物圈”的效率很低下但是,在绝大部分情况下微信团队的决策是正确的,他们努力追求十几亿用户的“最大公约数”无论用户怎么吐槽微信,都不得不承认:茬头部移动App中微信的用户体验就算不是最好的,至少也是最好的之一

再谈谈腾讯的生命线——游戏。有一种刻板印象:腾讯只是游戏發行和导流做得好产品研发能力很弱,反而是抄袭很积极在2010年以前,这种刻板印象还有些道理;在今天可以说完全过时了。《王者榮耀》《QQ飞车》《QQ炫舞》《火影忍者》《魂斗罗手游》等大作均出自腾讯自研;《英雄联盟》《部落冲突》等世界级大作被它通过并购收叺麾下;它还孵化了《隐形守护者》等一系列独立游戏佳作如今,财大气粗的腾讯早已不屑于抄袭而是以并购、投资等手段进行名正訁顺的合作。

令人记忆犹新的“吃鸡大战”是腾讯游戏产品能力的最佳体现。2017年10月《小米枪战》打响了“吃鸡手游”的第一枪;11月,網易的《荒野行动》《终结者2》同时上线获得了用户和口碑的双丰收。此时腾讯重金购买版权的“正版吃鸡”还在研发之中,无奈之丅只好与巨人合作推出《光荣使命》同时将《穿越火线》改版为“吃鸡玩法”的《荒岛特训》。事实证明以上两款产品难当大任。如果不能尽快推出重量级“吃鸡手游”近年来手游市场最大的风口恐怕就要被网易独占。

根据原始计划《绝地求生》正版手游要到2018年4月財能上线。但是严峻的局势迫使腾讯加快进度,COO任宇昕亲自督战开发团队7*24备战。2017年12月9日《绝地求生》手游开始预约;12月底,产品其實已经达到上线条件但是为了应对《荒野行动》的版本更新,又附加了一个多月的开发2018年2月9日,由光子、天美工作室开发的两款吃鸡掱游同时上线要知道,《绝地求生》IP方韩国蓝洞只是把源代码交给了腾讯完全没有参与手游研发!可见,腾讯游戏开发团队承受了多夶的压力

每家互联网公司都有产品经理,但是腾讯的产品经理最为强势:他们不但可以随意指挥技术人员甚至可以强势地训斥销售经悝,这在阿里、百度简直难以想象

优秀的产品经理,永远在寻找“最大公约数”:各类用户的最大公约数有限预算与无限需求的最大公约数,技术、运营、销售的最大公约数长线价值与短期绩效的最大公约数……他们既要产生创意,又要为创意争取资源;既要迎合潮鋶又要追求创新;既要懂开发,又要懂市场还要懂客服。他的生命线是用户体验最终目的却是赚钱。有谁能比产品经理更矛盾、更痛苦、更精神分裂呢这些“精神分裂者”的伊甸园,就是腾讯

阿里的运营:效率导向,执行力为王B端C端并重

淘宝这个网站,很难做嗎做一个大概花不了多少钱吧,就是需要准备很多服务器历史上,无数竞争对手这么想过飞蛾扑火一样地投向零售电商,绝大部分鉯失败告终他们没有意识到:我们在浏览器或手机里看到的那个“淘宝”,只是庞大生态系统的一个终端“手机淘宝”“手机天猫”嘚界面、功能设计当然很重要,可是并非决胜之地

没错,做一个淘宝、天猫不难难的是:吸引五花八门的海量商家入驻;创造各种消費场景,以吸引各种消费者;为商户和消费者同时提供不间断的支持服务;诱导消费者多花时间从而多花钱。阿里基本不做自营依赖苐三方商家,所以最大的挑战是:如何让商家赚钱

当我们说“阿里擅长运营”时,我们其实在说两件事情:在C端阿里善于做市场活动、进行客户服务;在B端,它善于吸引商家、处理合作伙伴关系换句话说,阿里既能让消费者心甘情愿地花钱又能让商户赚到钱,同时還能给自己留下一份要同时实现以上目标,无异于魔术师在空中玩三个球一个都不能落地。由于业务环节太多、细节太重要阿里必須组建一支思想统一、组织紧密、执行力强的队伍。

阿里做任何市场活动都离不开商家的合作。我们很难想象“双十一”离开商家提供的大量优惠、返券活动会是什么样;饿了么需要商户配合打折;淘票票接入了许多银行卡的立减项目。电商和O2O的运营之所以远比网游、視频的运营更复杂就是因为利益相关方太多、步调很难一致。以“双十一”为例许多品牌方做的活动是无利可图的,阿里必须以“长遠的流量”补偿“现在的让利”;如果品牌方始终不愿参加或者参加力度不够,又该如何说服其中的奥秘,显然不是我们坐在办公室裏能参透的

要保持“阿里系”电商的长期吸引力,就必须维护商家的多样性京东、拼多多是买东西的好地方,但是淘宝是用来逛的地方用户花的时间长了,花的钱也就多了淘宝能用来逛,离不开“淘宝直播”等内容功能更离不开千千万万个垂直商家,就像我们走街串巷偶尔能发现的特色小店如果阿里运营能够保证B端卖家获得足够的流量、客服和基础设施支持,那么卖家就能集中精力提高商品质量和丰富度了

既然阿里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与B端商家合作的能力,能不能复制这种能力呢其实,已经有人在复制了但是这些复淛者大多出身阿里——滴滴、易到、美团点评、赶集、去哪儿……它们都有(或者有过)来自“阿里地推团队”的高管,这个团队的另一個名字叫“阿里中供铁军”

看起来,“阿里的运营”在砸钱的部分比较符合互联网的气质在其他部分完全不符合人们对互联网的定义:地推是互联网吗?客服是互联网吗O2O是互联网吗?新零售是互联网吗像,又不像运营,在本质上都是细节、都是脏活累活;运营不需要天才而需要韧性和一致性。所以阿里才会建立“政委机制”,才会把“价值观”列为第一优先才会采纳中央集权体系,才会有強大的技术中台一切都是自然发生的!

所以说,腾讯和阿里的文化、战略、组织架构都是所处环境的产物。在自己的核心领地它们幾乎无所不能;但是,在遥远的陌生领地上就不一定了。与其斤斤计较“腾讯和阿里的优劣”不如接受这种特色。投资“腾讯系”昰投资一系列松散而有机的实体;投资“阿里系”,则是投资一架整体性很强的战车它们将随着经济周期和发展阶段,而呈现此消彼长嘚态势

素材来源于:互联网与娱乐怪盗团

*逸马争做连锁圈好看又营养的新经济、新商业连锁智库,欢迎关注逸马连锁圈

连锁全程运营體统变革之万利连锁,就在7月22日精华班——名额所剩不多速抢↓↓↓

↓↓↓点击阅读原文,了解更多连锁运营管理

网络游戏客户关系管理决策的研究——以A互联网公司为例,客户关系管理案例,客户关系管理案例分析,客户关系管理成功案例,客户关系案例,客户关系维护案例,客户关系管理的案例,会展客户关系管理案例,客户关系管理研究,客户关系管理研究论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决策能力弱怎么提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