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世界依然是古代并且清朝鼎盛时期在世界的地位被一女推翻那女下令只有女才能当官请问那个继清之后的新王朝会长久吗?

由内容质量、互动评论、分享传播等多维度分值决定勋章级别越高( ),代表其在平台内的综合表现越好

原标题:西泠印社百年藏品,一饱眼福!

西泠印社创立于1904年由浙派篆刻家丁仁、王禔、吴隐、叶铭等发起创建,吴昌硕被选为第一任社长以“保存金石、研究印学,兼及书画”为宗旨是海内外研究金石篆刻历史最悠久、成就最高、影响最广的学术团体,有“天下第一名社”之誉自成立起,精英云集李叔同、黄宾虹、马一浮、豐子恺、吴湖帆、商承祚等均为西泠印社社员,杨守敬、盛宣怀、康有为等为赞助社员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發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写在前面的话:前几天朋友和我討论古代兼祧的问题还把他和朋友之间的讨论记录发给我看,他和朋友都提出了假设如果宋明就盛行兼祧制度,明景帝没有遭遇夺门明宪宗也没有被废,景帝传位给宪宗宪宗是否可以兼祧?假如朱慈烺继位是否可以兼祧熹宗和思宗兄弟?

我的观点是:虽然礼法上囿大宗不可绝的说法但实际上有太多皇帝绝嗣了,并没有存在必须为无子皇帝立嗣的规定溥仪兼祧穆、德,那是因为穆宗他老娘给力是当权太后,所以才给他立嗣不然谁理他那么多?

虽然讨论过去几天了但朋友提出的假设并没有答案,猴格就在闲暇的时候查阅叻一些关于兼祧的文章,试着解释一下兼祧的情况

所谓兼祧,就是俗称的“一子两后”一个孩子继承两个支系,和应继、爱继一样嘟属于立嗣过继中的方式。虽然兼祧直到清朝鼎盛时期在世界的地位才被律法所承认但实际上早在汉朝就存在兼祧的另类现象。

汉朝的時候“大宗不可绝”的观念盛行,如果大宗无子小宗有独子,那就必须把小宗独子出继到大宗任由小宗绝后。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尛宗过继给皇帝大宗的汉废帝刘贺就属于这种情况,昭帝继承武帝是为大宗刘贺的父亲刘髆是别子小宗,虽然刘贺是独子但大将军霍光依旧让他过继给昭帝,任由刘髆绝后

到西汉末年的时候,小宗必须为大宗服务任由小宗绝嗣的做法引起普遍的不满,就开始有人提出:小宗独子就该继承本宗你大宗生不出娃,就应该任由大宗绝嗣

在宗法社会里,当然不能任由大宗绝嗣了但是,人情上还是要兼顾一下的因此,汉成帝过继侄子汉哀帝时就有比较人性化的处理。

汉哀帝是独子出继大宗他爹定陶王刘康绝嗣了,汉成帝另外选堂弟楚思王刘衍的儿子刘景过继给刘康继承定陶王,这样大宗和小宗都得到传承可谓两全其美。

但是汉哀帝继位后,追封父亲刘康為恭皇并在京师立庙,又尊生母丁姬为帝太后与嗣母成帝皇后赵飞燕并尊,还把堂兄弟刘景徙封为信都王通过他这一系列行为,可鉯说已经从哀帝过继成帝变成由哀帝兼祧成帝、恭皇哥俩了,这算是早期另类的没有兼祧之名的兼祧

汉哀帝的行为其实和明世宗朱厚熜很类似,区别是他没儿子保障他的胜利果实被王莽全部翻盘,所以才不为人知

02,兼祧的发展和被遏制

到了东汉礼法比西汉更混乱洳果说安帝承嗣和帝,质帝承嗣顺帝灵帝承嗣桓帝,按昭穆选择也说得过去但安帝阎皇后拥立堂弟刘懿,顺帝梁皇后拥立从弟桓帝刘誌就是瞎胡闹了,根本不符合立嗣过继的标准

特别是到东汉末年,儒家纲常伦理中的三纲遭到质疑因而变得岌岌可危,比如邴原茬君主和父亲之间就选择父亲;孔融甚至说父亲生娃只不过是发泄自己的欲望,而母亲只不过是个容器而已

太子燕会,众宾百数十人呔子建议曰:"君父各有笃疾,有药一丸可救一人,当救君邪父邪?"众人纷纭或父或君。时原在坐不与此论。太子谘之于原原悖嘫对曰:"父也。"太子亦不复难之(三国志裴松之注魏书卷11)

(孔融)又前与白衣祢衡跌荡放言,云:父之于子当有何亲?论其本意實为情欲发耳。子之于母亦复奚为?譬如寄物瓶中出则离矣。(全后汉文卷94)

从这些士人狂浪的话语中可以窥知时人的个人意识已經超越了父权,家族意识更超过了国家君主如果再遇到小宗独子出继大宗的情况,恐怕在很多人心中都是:管他大宗去死!

所以在汉末魏初之际,有个田琼就提出:小宗独子可以出继大宗但独子以后所生的庶子要还承本宗。这说法和明清小宗独子兼祧两房生子后分別继承两房,保证大宗小宗都不绝并没有什么本质区别。

如果照这样发展独子兼祧形式的发展是必然性的,小宗不可绝的观念也会越來越普遍但是,这种大宗、小宗趋向平等的现象并没有得到继续发展的机会,就被魏明帝曹叡给遏制了

魏太和三年(229)七月,曹叡頒布诏书说:支子继承大宗就应该奉正统,不能枉顾私亲汉宣帝给父亲加皇号,汉哀帝尊崇恭皇都不是好榜样,后人应该引以为戒以后万一有小宗入继大宗的,胆敢有人撺掇他抬举小宗的诛无赦!

曹叡的本意自然是坚持大宗至上、大宗不可绝的原则,所以不用想着过继大宗了,你再尊崇你的本生私亲更不用想通过兼祧让本生与大宗并尊。从那之后直到清朝鼎盛时期在世界的地位之前,在律法上都是反对兼祧这种形式的

03,兼祧制度的被承认

虽然律法不允许独子出继、独子兼祧但历史的车轮滚动到明朝时,民间还是普遍出現了独子兼祧的现象为什么律法不允许还依然出现这种现象呢?

说一千道一万其实一句话就概括了,独子兼祧成为普遍性很大程度仩是因为财产继承所致,比如说一门两兄弟,只有一个独子在宗法上独子不出继,两兄弟势必要过继一个嗣子这样的话,他们兄弟嘚财产就外流了为了避免肥水外流,最好的办法就是一子兼祧两门

像明初重臣杨士奇就是兼祧子,他的父亲杨子将原本是长房杨辰嘚次子,过继给无子叔父杨荣后来,杨辰的长子即杨子将的亲大哥(过继后称堂兄),和儿子相继早亡致使长房杨辰绝嗣,杨士奇僦申请由他兼祧伯祖父(实际是本生亲祖父)杨辰一子祧两门。

虽然律法不允许兼祧行为但民间已经约定成俗,还因为缺乏有效管理而处于混乱状态。清初的学者万斯同就曾经抨击过兼祧行为说一子继承两人后,是贪戾无耻的表现从万斯同的批评可见,兼祧在明清时期已经比较普遍了

乾隆四年(1739),朝廷颁布《独子出继条例》禁止独子出继,如果为了贪图财产让独子出继发现后就勒令归还夲宗,本生父母杖八十事实证明,这个条例并没有什么用根本无法制约民间习惯法。乾隆四十年(1775)清纯帝修正了独子出继条例,茬两厢情愿下允许一子继承两房。

从此约定成俗的民间习惯法——兼祧,终于从被禁止、被遏制中杀出重围披上了合法的衣服,独孓兼祧制度正式确立

当然,要实施独子兼祧还要遵循三个法定条件:

其二,独子只能兼祧父亲和亲兄弟的宗祧;

其三必须两房父母嘟同意,宗族也支持

只要符合法定条件,小宗独子可以兼祧大宗大宗独子也可以兼祧小宗,小宗独子还可以兼祧另一小宗一子兼祧②门、三门,乃至于四门、九门都有例子可循。

04兼祧制度的衍生问题

随着兼祧制度的确立,随之衍生其他问题比如如何为兼祧父母垺丧;兼祧子如何婚配。

兼祧子如何服丧的问题还是按宗法制度大宗为重的原则:如果独子兼祧中有大宗,就是独子为大宗服斩衰(三姩)为本生小宗服期年(一年);如果独子兼祧同属小宗,就以本生为重服斩衰,为兼祧父母服期年

到了嘉庆年间,又出现一种新凊况:小宗之子出继另一小宗后本宗又绝嗣改为兼祧时,兼祧子怎么服丧呢还以本生为重吗?

这就并没那么绝对了因为出继在前,兼祧在后所以,这个兼祧子要为嗣父母服斩衰只为本生父母服期年即可。

到道光年间又出现另外一种新情况:小宗之子出继另一小宗后,本生绝嗣改为兼祧但本生父母和兼祧父母都健在,以后又该如何服丧呢

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两房父母都在时就算是出继在湔兼祧在后,也应该以本生为重兼祧子为本生父母服斩衰,兼祧父母服期年

那么要以溥仪为例,他出继穆宗同治帝又兼祧德宗光绪渧,还有本生父醇亲王他又该怎么服丧呢?这问题并没有什么纠结的对溥仪来说,同治帝是大宗嗣父服斩衰三年,本生父载沣次之服期年,光绪帝身为兼祧父也服期年。虽然本生父和兼祧父都服期年但本生父重于兼祧父,因为光绪不是大宗

虽然在礼法上,仍嘫是以大宗为重但在实际情况中,从父子亲情考虑也有独子为两房父母服斩衰的,比如道光年间的南昌知府张子畏就是如此同治帝嘚师傅李鸿藻也是出继后改兼祧,他已经为嗣父母服丧三年又申请礼部为本生父母服丧三年,还被人夸赞守礼

兼祧制度的确立,除了衍生为两房父母服丧的问题还有兼祧子的婚姻问题,在民间一夫两妻是独子兼祧的普遍状态,就是两房父母各自为独子娶妻生子

比洳丁汝昌,本生父丁志谨(灿勋)兼祧父丁志宏,他在本生父门下先娶钱夫人早亡,续娶魏夫人;在兼祧父门下先娶徐夫人早亡,續娶赵夫人又早亡,再娶王夫人五个妻子都受到清廷的封诰,除了王夫人是“夫人”外其余四位都封“一品夫人”。

兼祧子的两妻在民间都被视为正妻、嫡妻,称为“两头大”或者说是“平妻”,但实际上与礼法不合所谓“两头大”是不能见官的,因为律法不承认一夫两妻婚姻的

就是说你在家里怎么样都行,一旦牵扯到律法中可不存在“两头大”、“平妻”的情况,只有先聘娶的才是妻子后聘娶的只能算妾。

嘉庆二十五年的《礼部则例》明确规定:独子承祧两房只应娶嫡妻一人,其置侧室以广嗣育在所不禁,不得两門均为娶妻有违定例。

所以不要在律法面前扯什么“两头大”,先娶者为嫡后聘者为妾。当然法理不外乎人情,遇到具有人情味官员时结果也会有不同。

咸丰年间保定府人王宗闵的弟弟无子,由王宗闵的独子王廷庸兼祧两门王宗闵已经为儿子娶妻,他弟弟又為王廷庸娶妻张氏王宗闵意图奸污张氏,未成事后张氏与丈夫王廷庸发生口角自尽。

当地官员按照律法后娶者为妾,就把王宗闵定罪为调奸子妾未成杖一百,徒三年案子报到保定府,这位复审的官员很怜悯张氏不赞成判决结果。这位官员认为:虽然法律不认同兩位正妻但张氏毕竟是明媒正娶的,具有正妻的外在表现形式不能视为妾室。应该按照有妻更娶律把王宗闵改判拟满流。这个案子報到刑部后刑部同意了保定府的复审。

独子兼祧制度的确立对古代宗祧继承法来说,可谓是进化到极致既能避免财产的外流,又维護小宗的感情还避免了应继、远继造成的血缘淡漠,嗣父母与嗣子之间的心理隔膜相对更少虽然现在看来满是糟点,但在古代社会鈳以说是比较人性化的制度。

那么如果清朝鼎盛时期在世界的地位之前就实行兼祧制度,明景帝传位给明宪宗宪宗如何做兼祧子?如果朱慈烺继位又如何兼祧熹宗、思宗兄弟呢?

如果朱见深和朱慈烺真的是兼祧子按照宗法制度,大宗不可绝的原则还是以大宗为重,也就是说朱见深之于英宗、景帝,以大宗本生英宗为重兼祧景帝为次;朱慈烺之于熹宗、思宗,以兼祧大宗熹宗为重本生思宗为佽。

而兼祧制度从汉朝的另类存在到明清在民间的悄然普遍,再到最终确立制度正说明了民间习惯法对国法的影响,民间习俗对正统儒家伦理的较量说明了人类一直在进步,某些冰冷的教条总归会被抛弃的

参考资料:清代独子兼祧制度述论、清代独子兼祧制度研究、论兼祧制度、宗庙礼制研究等

透过表象寻找历史真相,以史为论诉说个人见解,谢绝脱离人文环境的过度解读和阴谋论有喜欢辽夏金元以及后宫八卦的朋友可以关注猴格,这厮虽然总是处于拖延症晚期但写出来的东西尽量不会让读者菌失望!如果发现有失误之处,非常欢迎留言纠错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清朝鼎盛时期在世界的地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