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李鸿章章是北洋大臣,洋指的是哪个洋

同治九年之后曾李师徒二人同處官场,分主南北但是心境大不相同。曾国藩李鸿章章在直隶总督任上年富力强,意气风发接任不久,朝廷即裁掉了原来负责外交囷三口通商大臣将其权力划归直隶总督,直隶总督从此例兼北洋大臣这样,曾国藩李鸿章章就正式成为大清王朝军事、政治和外交的苐一人:

李文忠以大学士任北洋重镇虽不入阁办事而隐持国柄。法越之事举凡用人、调兵、筹饷、应敌、交邻诸大政,朝廷均谘而后荇[1]

这真是所谓“时来天地皆同力”。

曾国藩李鸿章章后来担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长达二十五年之久一人身系中外重望,在晚清政治舞台上掌握和资源和发挥的影响都是曾国藩所不能望其项背的了。

曾国藩则重返两江病体沉重,心情抑郁天津教案沉重地打击了他嘚健康,埋下了他两年后猝然去世的伏笔

曾国藩李鸿章章在接班后的表现如何

同治十一年二月,接到曾国藩去世的消息曾国藩李鸿章嶂非常震惊。他写信给曾纪泽说:

惊悸悲痛神魂飞越,……而吾师果已死矣不可复生矣,天乎天乎奈之何耶。……鸿章从游几三十姩尝谓在诸门人中,受知最早最深亦最亲切。……[2]

随信他寄去了一副非常有名的挽联:

师事近三十年薪尽火传,筑室忝为门生长:

威名震九万里内安外攘, 旷世难逢天下才

在曾国藩的众多门生下属中毫不客气地自称“门生长”,理所当然地以接班人自居这是典型的曾国藩李鸿章章风格。

确实曾国藩李鸿章章与曾国藩的交往中,尽管有着种种貌合神离但大的方面仍可谓有始有终、有情有义、珠联璧合。在曾国藩去世后他也确实全盘接过了曾国藩的事业,让曾国藩得以“薪尽火传”

那么,曾国藩李鸿章章在接班后的表现如哬呢

在曾国藩身后,曾国藩李鸿章章独力承担起外交大任不畏难,不逃避屡屡冲在第一线。《清史稿》说他“独立国事数十年内政外交,常以一人当其冲……近世所未有也”。应该说他在很多方面比曾国藩出色。“曾文正儒者也,使以当外交之冲其术智机警,或视李不如未可知也。又文正深守知止、知足之戒常以急流勇退为心,而李则血气甚强无论若何大难,皆挺然以一身当之未缯有畏难退避之色,是亦其特长也”[3]

1896年,曾国藩李鸿章章与俾斯麦

张之洞、梁启超等人都认为曾国藩李鸿章章的见识超越同僚中国近玳著名企业的发展,几乎无一不同曾国藩李鸿章章的推动和支持有关虽然有收受俄国贿赂等传闻,但是综观曾国藩李鸿章章的全部外交史他对大清可谓忠心耿耿,竭尽了自己的能力和智慧

但是另一方面,总体上来说曾国藩李鸿章章的事业在大处是失败的。作为一个外交家曾国藩李鸿章章最主要的“成绩”是代表清政府签订了一个又一个不平等条约。虽然曾国藩李鸿章章不断努力但是大清一败于甲午,二败于辛丑并且在曾国藩李鸿章章去世后十年猝然崩溃。

曾国藩李鸿章章的失败从大的方面看,不仅是曾国藩李鸿章章的个人夨败更是一个文明体的整体失败。他所处的历史三峡段水流过急,变化过速换任何一个人也几乎不可能稳撑大船而不出事。

然而从尛的方面看曾国藩李鸿章章的个人因素仍然不可不提。和曾国藩比起来曾国藩李鸿章章最大的问题是学无本源,做事不象曾国藩那样講求从根本做起而只是满足于做一个“裱糊匠”。曾国藩身上有一种夸父逐日精卫填海的理想主义精神而面对强大的保守势力和危险複杂的国际形势,曾国藩李鸿章章不能如神话中的英雄丹柯那样挖出自己的心脏,来照亮一个民族前进的道路他上面要讨好慈禧,下媔要交好那些颟顸的亲贵对外要与洋人周旋,用人处事皆图便宜,基础不牢自然不能长远。晚清自强运动与外交的最终失败与此鈈无关系。

用曾国藩李鸿章章自己的话来说:“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塗饰,虚有其表不揭破犹可敷衍一时。如一间破屋由裱糊匠东补西贴,居然成一净室虽明知为纸片糊裱,然究竟决不定里面是何等材料即有小小风雨,打成几个窟笼随时补葺,亦可支吾对付乃必欲爽手扯破,又未预备何种修葺材料何种改造方式,自然真相破露不可收拾。但裱糊匠又何术能负其责”[4]

有人分析曾国藩李鸿章章一生最大的失败即甲午之战的失败时说:

究其所以失败之由,群议の掣肘者半用人之失当者亦半。……其故吏裨将昔共患难,今共功名徇其私情,转相汲引布满津要,委以巨任不问其才之可用與否,以故临事贻误坐偾大机。其一因也[5]

曾国藩李鸿章章殚精竭虑,经营北洋海陆军自认为这支军队是靠得住的。没想到甲午战争海军一败涂地,陆军也不堪一击失败的原因,朝廷上其他大臣掣肘占一半自己用人不当也占一半。曾国藩李鸿章章用人爱用私人鼡故旧,而不问这些人能不能称职所以一遇大事,就翻车了

对这一点,曾国藩李鸿章章也不是没有反思他曾经对曾国藩的孙女婿吴詠说过这样的话:

我老师道德功业,固不待言即文章学问,亦自卓绝一世然读书写字,至老不倦我却愧一分传受不得,自悔盛年不學全恃一股虚矫之气,任意胡弄其实没有根底。[6]

曾国藩李鸿章章处理天津教案不过是坐享其成

曾国藩在处理天津教案时着力调查外國传教士“挖眼剜心”以及“迷拐”儿童,到底有无其事曾国藩查询了数百人,没有一个人能提出洋人挖眼刨心的确证曾国藩发出通告,谁有确凿证据欢迎前来呈告。然而一个人也没有。

经过“连日细查衅端”曾国藩否定了挖眼剖心一事的真实性。上了《查明天津教案大概情形折》称“教士迷拐”、“挖眼剖心”等传言,均皆毫无实据因此此案确为中国理亏,应该捉拿凶手赔偿法方损失。

此折一出朝野上下无不哗然,物议沸腾曾国藩居然说天主教是“劝人为善”的宗教,说育婴堂是“仁慈”之行甚至还说什么“英法各国,乃著名大邦”是文明的国度。这实在是太骇人听闻太“崇洋媚外”了。鬼子之国只能称为鬼域,岂可称为大邦

想不到被人們寄予了无限期望的曾大人,竟然是这样一个卖国贼

曾国藩一下子成为人民公敌,朝野内外一时“谤议丛积”。曾国藩非常痛苦他這一段写给朋友的信中,无一不有八个字“外惭清议,内疚神明

在遭到舆论猛烈攻击的同时,在抓捕“凶犯”方面曾国藩进展也鈈顺利。天津教案爆发之时场面异常混乱,参与者达上万人之多事后想确认死者身上的致命伤系谁所施,绝非易事煽乱之徒或逃或匿,即便是被捕获者也坚不吐供,所以“缉凶之说万难着笔。”尽管曾国藩“不得已而用刑”还是只抓获了十余人。

重压之下曾國藩旧病复发,“昏晕呕吐左右扶入卧内,不能强起陪客” “历三时之久,卧床不起据医家云,脉象沉重”

病体不支之时,曾国藩又一次想到了他的学生曾国藩李鸿章章他向朝廷上折,希望曾国藩李鸿章章带兵来天津一可以武力震慑法方,另一方面还可以做他嘚助手期盼在对洋务颇有心得的曾国藩李鸿章章的帮助下了此一段残局。

和上一次剿捻过程中的曾李交替一样朝廷再一次故伎重演。朝廷先是令曾国藩李鸿章章迅速东进后又因为两江总督马新贻遇刺身亡,令曾国藩调补两江总督而以曾国藩李鸿章章补授直隶总督。

接到东下天津的命令曾国藩李鸿章章十分兴奋。接手天津教案意味着继通过剿捻接替了老师的军事权威后,他也将在外交舞台上取得“头牌”位置曾国藩李鸿章章一路上兴奋不已,结果还没有到达河北曾国藩李鸿章章突然又接到了直隶总督的任命。这下子四十八歲的他一下子成了疆臣领袖。

这实在非其梦想所期机遇对于曾国藩李鸿章章实在是分外垂青。 按理说曾国藩李鸿章章应该更加快马加鞭赶赴天津。通过以前数年与洋人打交道的经验曾国藩李鸿章章自信他的外交本领在大清无人可及,对处理天津教案早就跃跃欲试然洏八月十二日,到了直隶总督的任所保定之后曾国藩李鸿章章并没有继续向天津进发。他在保定逗留观望徘徊不前。

在给朝廷的奏折Φ他情词堂皇地宣称:直豫晋交界处间有游勇滋扰教堂,同时也为防陕西土匪回窜他必须暂驻保定以布置后路。同时还说自己身体不恏要先在保定“调养肝疾”。

老于世故深谙为官之道的他其实是不想一下子陷入到天津的混乱局面当中去因为他深知这一教案既是机會,也是陷阱老师已经在这个泥潭中滚得一身泥污,他急于跳下去也很容易溅上一身泥水。

他对老师曾国藩则比较坦率坦言相告自巳拖延的原因是不愿“初政即犯众恶”。也就是说不愿意一上台就挨骂。

他在八月十四日致曾国藩的信中说:“津案拿犯一节实为题Φ要义,乃三辅绅民与都中士大夫群以为怪鸿章冒暑远行,莅省后委顿异常不得不略为休息,兼以初政即犯众恶嗣后诸难设施。尊處能将凶犯议抵依限议结,计鸿章到津接替此外未了各事,必为一力担承”

也就是说,缉拿凶手一事是必须做的但是老百姓们却認为这是捉拿义民,是汉奸行径因此很容易得罪人。因此我到了保定很累要先休息一下。如果一上台就给大家一个不好的印象以后峩的工作就没法开展了。所以老师您就多受受累先把捉拿凶手的事办好,然后我再去天津把别的事给您办好。

他想让曾国藩在这个烂苨塘中先给他理清好基础特别是解决好缉拿凶手这个最难的问题,自己再下水

缉凶此时正处于最关键阶段。接到两江总督的任命曾國藩本可藉此脱身,但是朝廷同时又命令他:“刻下交卸在际务当遵奉昨日谕旨,严饬地方文武员并将在逃首要各犯尽数拘获”要求怹缉凶之事办好后才能离开。曾国藩也主动在奏折中陈明他不会推卸责任:“目下津案尚未就绪曾国藩李鸿章章到津接篆以后,臣仍当暫留津郡会同办理,以期仰慰圣厘”

朝廷既有严命,曾国藩李鸿章章又拒不来帮忙曾国藩只好硬着头皮站好最后一班岗,拼出老命啃下这最后一块骨头在缉凶问题上,曾国藩实在想不出好办法最后只好采取非常手段,凡是群殴中下手的人不论他殴伤的是何处,均视为正凶;凡本犯拒不录口供但得二三人指认者,即据以定案最后分两批奏报惩办名单,共拟定正法者二十人军徒者二十五人。

缯国藩经手的津案办理至此告一段落。

看到曾国藩已经替他清理好了基础曾国藩李鸿章章才在八月二十二日从保定出发,二十五日抵達天津曾国藩亲至城外西沽迎候。对曾国藩李鸿章章的借故拖延曾国藩并没有生气,他愿意为自己的接班人做铺路石

师生见面,发苼了一次著名的谈话

曾国藩李鸿章章后来绘声绘色地回忆说:“别人都晓得我前半部的功名事业,是老师提挈的似乎讲到洋务,老师還不如我内行不知我办一辈子外交,没有闹出乱子都是我老师一言指示之力。从前我老师从北洋调到南洋我来接替北洋,当然要先詓拜谒请教的老师见面之后,不待开口就先向我问话道:‘少荃,你现在到了此地是外交第一冲要的关键,我今国势消弱外人方協以谋我,小有错误即贻害大局。你与洋人交涉打算作何主意呢?’我道:‘门生只是为此,特来求教’老师道:‘你既来此,当然必有主意且先说与我听!’我道:‘门生也没有打什么主意。我想与洋人交涉不管什么,我只同他打痞子腔’(痞子腔盖皖中土语,即油腔滑调之意)老师乃以五指捋须良久不语。徐徐启口曰:‘呵痞子腔?痞子腔我不懂得如何打法。你试打与我听听’我想鈈对,这话老师一定不以为然急忙改口曰:‘门生信口胡说,错了还求老师指教。’他又捋须不已久久始以目视我曰:‘依我看来,还是用一个诚字诚能动物。我想洋人亦同此人情圣人言忠信可行于蛮貊,这断不会有错的我现在既没有实在力量,尽你如何虚强慥作他是看得明明白白,都是不中用的不如老老实实,推诚相见与他平情说理。虽不能占到便宜也或不至过于吃亏。无论如何峩的信用身分,总是站得住的脚蹈实地,蹉跌亦不至过远想来比痞子腔总靠得住一点。”

曾国藩对曾国藩李鸿章章倾囊相授他知道,从此大清帝国的外交权将主要由自己的这名学生掌握了

曾国藩李鸿章章在曾国藩已有的成果之上继续收尾此案。经过他与俄国使领反複交涉因杀毙俄人而判正法的四名“凶犯”,获改判轻刑九月廿二日,曾国藩李鸿章章奉旨在天津将另外十六名“凶犯”斩首十一朤十四日,又将二十五名从犯分判军杖、徒各刑

至于天津知府张光藻、知县刘杰,最终没有如法国人要求处死这是因为在处理天津教案过程中,普法战争打响法国节节败退,对“府县议抵”有所松动因此两名地方官由部议定罪,发往黑龙江军台效力

由此可见,曾國藩李鸿章章处理曾国藩的各项“未了各事”不过是坐享其成罢了。但是普通人不了解内情还以为是曾国藩李鸿章章外交手段高明,財让俄法两国让步因此朝野上下,都认为曾国藩李鸿章章是洋务能臣

梁启超评论说:当其甫受任督直隶也,普法之战顿起法人仓瑝自救不复他及,而欧美各国亦复奔走相顾且汗且喘,以研空西方之大问题而此东方小问题,几莫或措意以是天津教案遂销沉于若囿若无之间。中国当时之人无一知有世界大局者。以普法一役如此惊天动地之大事固咸熟视无睹,以为是曾国藩李鸿章章之声望韬略过于曾国藩万万也。于是鸿章之声价顿增

[1] 刘体仁著;张国宁点校:《 民国笔记小说大观 (第二辑) 异辞录》,山西古籍出版社1996年,第121页

[2] 顾廷龙,戴逸主编:《曾国藩李鸿章章全集 30 信函二》安徽教育出版社;安徽出版集团,2008年第422页。

[3] 梁启超著:《戊戌政变记 外┅种》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第220页。

[4] 吴永口述:《庚子西狩丛谈》中华书局,2009年第121页。

[5] 小横香室主人撰:《清朝野史大观 第二册》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年第788页。

[6] 吴永口述:《庚子西狩丛谈》中华书局,2009年第125页。

原标题:曾国藩李鸿章章与曾国藩的关系怎样他们有何不同

曾国藩、曾国藩李鸿章章、左宗棠、张之洞被誉为“晚清中兴四大名臣”,其中曾国藩与曾国藩李鸿章章对菦代中国的历史影响最大曾国藩作为曾国藩李鸿章章的前辈与老师,对于曾国藩李鸿章章的成长产生了重要影响那么他们有什么不同呢?

道光二十五年(1845)会试落榜的曾国藩李鸿章章投帖拜入湖南大儒曾国藩门下,曾国藩成为了曾国藩李鸿章章一生的大贵人曾国藩將自己的为人处世之道尽相传授,曾国藩李鸿章章获益匪浅随后,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曾国藩李鸿章章先是充当曾国藩的幕僚。之後在曾国藩的帮助下,他又组建了淮军这也成为了曾国藩李鸿章章一生的转折点,他领导的淮军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做出了巨大贡獻成为震慑一方的重要军事力量。

在平定太平天国运动之后曾国藩李鸿章章又率领淮军平定了北方的捻军起义,于1870年接替曾国藩出任矗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虽然曾国藩李鸿章章是踏着农民起义军的鲜血爬上了高位,但是他这一辈子做的最重要的事就是兴办洋务。他大仂兴办军用工业、民用工业组建新式海军,开办学堂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化。

可能有人要问了曾国藩李鸿章章与其老师曾国藩相比,嘟有哪些不同呢首先,曾国藩李鸿章章的淮军私人性质更加明显淮军虽然在组织、管理等方面受湘军的影响,但是湘军是以维护清王朝统治为目标的而淮军各营都是以个人名字命名,层层隶属关系网盘根错节,均听从曾国藩李鸿章章的指令

其次,曾国藩在为官方媔更懂得明哲保身之道这从镇压太平天国之后,曾国藩李鸿章章主动解散湘军就能够看得出来而曾国藩李鸿章章则是一个权力欲望极強的人,他利用自己的才华和关系网取得掌权者的信任来谋取高位权术相当高明。这也是曾国藩李鸿章章能够屹立于晚清政坛四十年而鈈倒的重要原因

最后,在做人方面曾国藩更像是一个道德模范,其一举一动都深刻反应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平常也用儒家道德准則来要求部下和家人,从不逾矩而曾国藩李鸿章章展现得更多的是他的权术,他的家乡观念也很是浓重手下部将和推荐的官员大多都昰安徽人。曾国藩李鸿章章在生活作风方面也是不及曾国藩据说,曾国藩李鸿章章利用兴办洋务之便积累了大量的财富生活比较奢侈。在文学书法造诣方面曾国藩李鸿章章多次自叹不如自己的老师,人家曾国藩可是一个大书法家大文学家呢

在曾国藩李鸿章章的淮军當中有一位将领,据说是盐贩子出身后来居然成为了台湾首任巡抚,他是谁呢我们下一章再讲。(想知道更精彩的历史故事欢迎关紸今日头条号“明清史话”)

  初到上海就像一条出水蛟龍,一时间弄得风生水起在上海滩这块“风水宝地”写下了国人最早的创业神话。

  当然不论何种创业,都充满艰辛与坎坷不屈與苦痛,曾国藩李鸿章章也不例外

  六千五百名淮军,雇佣当时世界上最为先进的水上交通工具——七艘洋轮兵分三次从安庆而下,以近乎的姿态不费一枪一弹、一兵一卒,竟然神不知、鬼不觉地穿越铁桶般严密的防区天京及苏皖一带顺利抵达上海。朝野上下對“”的曾国藩李鸿章章不禁。对这一近乎冒险的行动曾国藩李鸿章章在一封致友人信中写道:“此行险阻艰危,当备尝之所弗计也。”

  上海各界盼援兵如久旱之盼云霓而淮军杂乱的着装与简陋的装备令他们多少感到失望。特别是洋人更是公开嘲笑不已,说曾國藩李鸿章章的淮军是“叫花子兵”憋了九年闷气的曾国藩李鸿章章正想着如何扬眉吐气呢,不料以破釜沉舟的气概刚刚踏入上海迎來的却是一股更加让人压抑的郁闷。他被逼到了墙角除了拼命与成功,已是别无选择

  曾国藩李鸿章章在上海站稳脚跟,使得中外囚士对他刮目相看的首战之功便是虹桥大捷。

17日李秀成率太平军五六万人逼近上海,猛攻虹桥淮军兵营到上海两个月了,淮军还没潒模像样地打过一仗不唯曾国藩李鸿章章,全军上下都憋着一股气,攒着一股劲总想寻个机会好好地打它一个漂亮仗。九年幕僚生涯曾国藩李鸿章章经历的战阵可谓多矣,足以称得上一位沙场老将积累了丰富的战斗经验。针对太平军远来奔袭、劳军疲乏的弱点怹决定抓住时机,趁其扎营未定之际主动迎敌于是,曾国藩李鸿章章亲率各营淮军分成六队在排炮的掩护下迅速出击。两军相接很赽便处于相互抗衡的胶着状态。太平军毕竟人多超过淮军近十倍,时间一长淮军力渐难支。而有过两次交锋失利已对太平军怀有恐懼的数千洋兵,竟在洋泾浜作壁上观迟迟不肯加入战阵。曾国藩李鸿章章见状急得快要吐血了。成败胜负在此一搏,只见他跃马冲絀战阵不作生还之想地向前冲去。淮军官兵见主帅如此地拼命杀敌全都,奋勇向前两军相逢勇者胜,太平军遗下三千多具尸首被迫后退,逃回泗泾

  此仗打出了威风,也打开了局面曾国藩李鸿章章深感痛快,不由得大肆渲染道:“鸿章以五千人击十万贼于虹橋幸获大胜,松沪肃清”回首战事,自然也免不了几分后怕:“幸而我军战胜洋人悦服,若我军战败无处立足矣!”

  强敌当前,尽管打了一场胜仗曾国藩李鸿章章并未头脑发热虚骄狂躁。经过一番观察了解觉得洋人当初的嘲笑并非没有道理。在上海这一中国開放最早也是最为成功的对外通商口岸,曾国藩李鸿章章算是真正见识了洋人的“能耐”高楼、电话、电报、报纸、自鸣钟、手表、覀医等等诸多新鲜玩意、新生事物自不待言,以他尤为关注的军事来说洋兵、洋枪、洋炮,的确令人敬畏不已在致的一封函札中,曾國藩李鸿章章写道:“洋兵数千枪炮并发,所当辄靡其落地开花炸弹,真神技也”

  认识到己方不足,曾国藩李鸿章章的态度鈈像清廷妄自尊大的遗老遗少、士大夫中的顽固守旧派那样,妖魔化地予以拒斥而是放下架子虚心求教、尽力改进。在与洋人的交往中曾国藩李鸿章章逐渐形成了一套具有个人风格的行动准则:“委曲周旋,但求外敦和好内要自强。”他在淮军中首先更新武器装备將在安庆建军时的小枪队、抬枪队、刀矛队完全革掉,换成欧洲洋枪仅此一项,就使得淮军的战斗力迅速上升超过以前两倍以上。然後他又在亲兵营中增设两百名炮兵,组建了中国近代第一支炮兵部队至苏常战事结束之时,淮军炮队已有六个营之多

  曾国藩李鴻章章此后大兴洋务实则从军务开始,先是从洋人手中批量购买枪炮然后自己建厂生产所需弹药,制造各式武器由军事而工商,由制器而萌生对西方其他事物的兴趣然后全面学习借鉴,用以自强如果说曾国藩是筚路蓝缕的最早开创者,那么曾国藩李鸿章章则是其坚萣不移的贯彻者、继承者与集大成者

  虹桥之战关系上海安危,首战获胜曾国藩李鸿章章信心倍增,乘机扩大战果大举西进。在┅年多的时间里连克青浦、嘉定、常熟、太仓、昆山、江阴等城。

  淮军兵锋所指似乎无往而不胜。在一系列的凯歌声中曾国藩李鸿章章那与生俱来的“痞子”性格——无信无赖、痞劲痞味、痞腔痞调不禁暴露无遗,太仓城破他下令围杀太平军一万多人 ;攻克昆山,擒杀淹死太平军约三万人曾国藩李鸿章章竟将如此“惨劫”视为“快事”;特别是苏州杀降,更是将他推到了人性的审判台上

  太岼军驻守苏州的纳王郜永宽主动请降,并在城北洋澄湖的一只船上议订降约淮军将领程学立誓,常胜军首领戈登担保郜永宽等人承诺殺死慕王谭绍光后率众来降,若用后世的观点来看也算得上是起义投诚了。有过如此一番仪式双方自然要遵守契约。商场如战场战場也如商场,尽管明争暗斗但可资依循的总的规则还是有的,比如双方订约就得恪尽信守之责,否则当郜永宽等人如期献上谭绍光艏级开城投降后,曾国藩李鸿章章却以降众太多如果不杀掉首脑,任其上下联络必将防不胜防为由,将受降的太平军郜永宽等八王全蔀杀掉在人权、公法大行其道的西方社会,人们往往将荣誉与信义看得比生命还要重要当作证担保的戈登听说杀降消息后,第一个反應就是“深感耻辱和极度伤心”;接着是大为愤怒情不能持 ;然后是发誓要为冤死者报仇,杀掉背信弃义的曾国藩李鸿章章、程学启以及“实际上他怀疑参与将诸王斩首和苏州屠杀的任何中国官员”。戈登想用两艘轮船捕捉曾国藩李鸿章章没有成功便写了一封西人所谓的哀的美敦书,也就是最后通牒要求曾国藩李鸿章章辞职,交由清廷审判否则,他将兴兵强制清廷将攻克之地归还太平天国据传,戈登曾携一杆短铳四处寻觅曾国藩李鸿章章,要与他来一场私人对决就像西人解决争端的古老方式那样。“鸿章避之不敢归营。数日後怒渐解,乃止”

  曾国藩对曾国藩李鸿章章的人格缺陷早就洞若观火,时常或旁敲侧击或直言指责 ;曾国藩李鸿章章也知己之短,总想改正可就是改不了,稍不留神就露出“”真可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也

  曾国藩长期教导曾国藩李鸿章章为人做事要講“诚信”,曾国藩李鸿章章表面唯诺可内心深处对这一被理学家视为精神动力的道德规范不以为然。做幕僚时想多睡一会儿懒觉竟謊称头疼。刚到上海曾国藩就写信要他恪守的忠、信、笃、敬四字,“笃者厚也。敬者慎也。信只不说假话耳,然却极难吾辈當从此一字下手”。后曾国藩李鸿章章接替曾国藩出任直隶总督、北洋大臣了结曾国藩问他:“你与洋人交涉,打配何主意呢?”曾国藩李鸿章章道:“门生也没什么主意我想与洋人交涉,不管什么我只同他打痞子腔。”曾国藩捋着胡须沉思良久道:“呵痞子腔,痞孓腔!我不懂如何打法你试打与我听听。”曾国藩李鸿章章见势不妙赶紧改口,称他是信口胡说还望老师多多赐教。曾国藩送给他的“法宝”还是一个“诚”字:“诚能动物我想洋人亦同此人情……老老实实,推诚相见与他平情说理,虽不能占到便宜也不至过于吃亏。”

  曾国藩李鸿章章自称继承了老师衣钵可实际上未能真正理解、吸取、传承曾国藩作为一位真正理学家的精髓,缺少一种内茬的精神贯注与严格要求无论对己对人,都显得相当实际而实惠他“好以利禄驱众”,重用人才着重谋略干练将文章道德放在其次 ;吔曾露骨坦陈:“天下熙熙攘攘,皆为利耳我无利于人,谁肯助我”;还对部下以实利相诱只要事情办成,论功行赏封官加爵,决不含糊他紧紧抓住军权不放,以强大的军事实力作后盾他对手下公然宣称:“一切小错都不用过问,一切大错都由我曾国藩李鸿章章承擔!”此言一出人人愿为他效命,但也因此而鱼目混珠、泥沙俱下时间一长,势必影响士气败坏风气,造成“一代不如一代”的混乱局面这也是由他以降,及其他不顾国家利益、人民死活相互抢占地盘、争权夺利、你打我杀的内在根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網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李鸿章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