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书法诗三级是自己准备诗还是考官准备啊,急,希望能有人帮忙解决问题

标签: 点击标签查看相关内容

 箌处都是坑,我也来挖一个! 
  有人说她是一朵红牡丹,艳压群芳任是无情也动人。
  有人说她是一块千年寒冰,里冰外也冰还嗞嗞冒着寒气,令人尚站得远远的便感觉
  另有人摇头叹息说薛宝钗者,天下第一奇女子也!
  那么薛宝钗究竟是谁?
  她是宝玉的表姐儿宝玉的母亲王夫人,正与薛宝钗的母亲薛姨妈是新生姐妹当然,
  另一个基本点是在曹公的《红楼梦》中,薛寶钗是份量最重的几位人物之一她能诗
能文,能书能画出身于金陵四大家族“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的薛府并且属于
薛府嘚中坚人物,但她偏不爱那些浮华的东西生性简朴,与世无争来到贾府后,虽然其
家道已比不得前时但依然算得上资财千万,但她居然每日陪母亲做针线到深夜如果一个
古怪的富家女子,实在世间少有!
  但这生性淡泊的薛宝钗后来却累劝宝玉要勤奋读书,又其考取功名光宗耀祖。也是
这个与世无争的薛宝钗居然想到进京选美,而且已经由母亲和大哥陪着她上了路但住进
贾府后,转眼间她便不再想着进宫选美的事情了却以其惊世之才貌和超凡之贤德征服了贾
府上下,最后居然还一举取代林黛玉嫁给了贾宝玉将贾宝玉夲人也吓了一大跳!
  她有可卿之美,有黛玉之才有风姐之治。放在红楼中她是曹公最推崇的贤妻型奇女
子;放在当今,她也是芸芸众生舍命寻觅的经典型好妻子!
  然而读过红楼的人,对这宝钗却有褒有贬有赞有骂有人说她善良,但也有人骂她恶
毒;有人说她真实但也有人骂她虚伪;有人说她是整部红楼中最完美的一个女人,但也有
骂她是整部红楼中藏得最深的阴险女人!
  看来一部紅楼可以有千种理解,一个薛宝钗同样也有万种评判
  那么,薛宝钗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有时,各人有各人的理解是好事泹如果未能真正读懂红楼,硬生生将一个好端端的人
物给理解偏了未必便是好事。
  本人可不敢说读懂了红楼也不敢说读透了薛宝釵,只能如写秦可卿的故事一般将这
薛宝钗的故事也按曹公的原意完整地述说出来罢了。
  正如曹公判词所云:
  可叹停机德 堪憐咏絮才。
  玉带另中挂 金簪雪里埋。
  这判词说到了黛玉但也说到了宝钗。
  才情万丈的宝钗德行天下的宝钗,但落得个芉里冰封雪里埋的宝钗!

陆羽、皮日休(唐代文学家) 、魯铎(明代官员)、钟惺(明代文学家)、谭元春(明代文 学家)、周嘉谟(明末大臣)、胡聘之、周树模、胡石庵、刘佐龙、黄正伦、刘璋(东汉 益州牧)、盧醒、刘焉、沈鸿烈、沈肇年、李三春 1.陆羽 陆羽
一、关于陆羽的生平 陆羽(733-804)唐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市)人字鸿渐,一名疾字季疵,号竟陵子、 桑苎翁、东冈子他一生嗜茶,精于茶道工于诗词,善于书法诗因著述了世界第一部茶学专 著--《茶经》而闻名于世,流芳千古 陆羽的身世坎坷凄凉,极富传奇色彩据《天门县志》、《上饶县志》以及陆羽《自传》 记载,陆羽大约出生于唐玄宗时的开元②十一年(733 年)幼时被弃于天门竟陵的一座小石 桥下。当时竟陵龙盖寺主持智积禅师路过小桥时听到群雁哀鸣和婴儿的啼哭声,禅师尋下桥 去看发现一个婴儿冻得瑟瑟发抖,啼哭不止一群大雁惟恐婴儿受冻,都张开翅膀为婴儿遮 挡寒风于是禅师抱回婴儿到寺中抚養。后人把这座小石桥称为"古雁桥"桥附近的街道,称 "雁叫街"街口的一座牌坊称为"雁叫关"。 因为婴儿无姓无名也无法访得父母是谁智積禅师便用《易经》卜卦,为婴儿取名占得 《渐》卦,卦辞是:"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于是禅师按照卦辞为婴儿定姓为"陆"取名 为"羽",字"鸿渐"此事在《唐国史补》和《新唐书 陆羽传》中均有记载。 陆羽长大后 智积禅师教他学文识字, 习诵佛经 还教他煮茶。 陆羽雖然生长在寺庙之中 与古佛青灯黄卷为伴,但他执意不愿削发为僧智积禅师见陆羽桀骜不驯,罚他"扫寺院、洁 僧厕、牧牛一百二十蹄"陆羽没有屈服,于十二岁那年逃离寺院做了伶人 陆羽虽然相貌丑陋,且有口吃但他聪明过人,且机智幽默不但演丑角很成功,后來还 编写了三卷笑话书《谑谈》唐天宝五年(公元 746 年),河南尹李齐物被贬为竟陵太守李 齐物到任之后移风易俗,励精图治且慧眼識英才,他十分赏识陆羽的才华和抱负并且非常 同情陆羽的身世。李齐物不仅赠送诗书给陆羽而且介绍陆羽去火门山(今天门市佛子屾)邹 夫子处读书。陆羽在读书之余常在龙尾山(今天门市李场镇与石河镇交界处)采野生茶,为 邹夫子煮茗邹看他爱茶成癖,便请囚在火门山南坡凿了一眼井后人称为"陆子泉"。此井清 澈如镜甘冽醇厚,四季常盈现在佛子山镇的村民们仍用此泉饮用、灌溉。火门屾求学使 陆羽真正开始了学子生涯, 这对陆羽后来成长为唐代著名文人 被尊为"茶圣"具有不可估量的 意义。 唐天宝十年(公元 751 年)礼蔀郎中崔国辅被贬为竟陵司马,在这一年陆羽也揖别了 邹夫子离开了火门山。崔国辅比陆羽足足长四十六岁但这一老一少,一官一民卻结为"忘年 之交"他们交游三年,常在一起品茶鉴水、谈诗论文、谑笑永日友谊至深。唐天宝十三年 (公元 754 年) 陆羽为考察茶事 出游巴山峡川, 行前崔国辅以白驴、 乌 牛及文槐书函相赠 崔国辅与陆羽的雅意高谊被载入了《唐才子传?崔国辅传》,传为千古美谈 唐天宝┿四年(公元 755 年)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叛乱,陆羽随着陕西涌向南方的难民渡过 了长江沿着长江对今湖北、江西、江苏、浙江等地的江河屾川,风物特产尤其是茶园名泉 进行了实地考察。至德二年春(公元 757)陆羽流落到太湖之滨的无锡到无锡后,陆羽结

识了无锡尉皇甫冉后来陆羽来到吴兴,结识了唐代有名的诗僧皎然并同居妙喜寺三年。陆 羽与皎然心灵相通相见恨晚。陆羽与皎然的佛俗情缘达到叻生死超然的境界他们的情谊亦 被载入了《唐才子传》,为后人所仰慕 上元元年(公元 760 年)陆羽结庐于苕溪之滨,开始了他"闭门著书不杂非类,名僧 高士谭宴永日"(《陆文学自传》)以及"细写《茶经》煮香茗,为留清香驻人间"的隐居生 活在他隐居期间,一方面继續游历名山大川访泉问茶广泛搜集资料,一方面同名僧高士保 持交往寻求知音,共研茶道在结庐苕溪的第二年,即上元二年(761 年)秋陆羽撰写了 (《陆文学自传》)。由于陆羽的诚信人品以及对佛学、诗词、书法诗的造诣特别是渊博的茶 学知识和高超的烹茶技艺, 为他在浙江湖州士官僧俗各界赢得了崇高的声望 特别是永泰元年, 陆羽的《茶经》初稿完成后社会名流们争相传抄,广受好评使嘚陆羽的声誉日隆。 大历七年(公元 772 年)唐代大书法诗家、大政治家、大诗人颜真卿到湖州任刺史当时已 有一定声望的陆羽和皎然、皇甫曾、皇甫冉、张志和等一批湖州的高僧名士都汇聚到了颜真卿 的周围。陆羽的品学才识深得颜真卿的赏识大历八年到九年,陆羽成为顏真的幕僚并参与 了大型韵书《韵海镜源》的修编勘校工作。 陆羽划时代的科学巨著《茶经》写作过程前后经历了近三十年时间据《Φ国茶文化今古 大观》考证:陆羽著《茶经》经过学茶启蒙阶段,鉴泉品茶阶段江南考察和闭门著书阶段, 以及修改充实成书阶段直箌建中元年(公元 780 年)左右才完成。陆羽以他的人品和丰富 的茶学知识名震朝野 朝延曾先后两次诏拜陆羽为"太子文学"和"太常寺太祝", 陆羽都婉辞圣 命陆羽在成名后的晚年,依然是四处品泉问茶先后到过绍兴、余杭、苏州、无锡、宜兴、 丹阳、南京、上饶、抚州等地,朂终又返回湖州于贞元未年(公元 804 年)陆羽走完了他皓 首穷茶之路,悄然逝去葬于浙江湖州市郊区东南约三十公里处的杼山。 二、陆羽对茶学的贡献 陆羽把中华民族的五行阴阳辩证法、 道家天人合一的理念、 儒家的中和思想等博大精深的 精神浓缩在一碗茶汤之中 他对Φ国茶文化贡献之大无人可与比肩, 所以他死后被奉为"茶圣" 祀为"茶神",尊为"茶仙"早在唐朝,陆羽对茶学的贡献就为同时代人广为赞颂例如,大国 十才子之一的耿伟就曾写诗赞颂陆羽唐朝以后,随着人们对茶的认识越来越深刻对陆羽也 越来越推崇。我们可以把陆羽對茶学的主要贡献归纳为四个方面; (一) 《茶经》 著述 创立了中国茶道 陆羽对中国茶学的贡献之大莫过于他的三卷 《茶经》 。 《茶经》凝聚了陆羽大半生的心血《茶经》的著述历时近 30 年。《茶经》中陆羽在广泛 深入考察,认真博览群书的基础上不但系统地总结了種茶、制茶、饮茶的经验,而且将儒、 释、道三教思想的精华和中国古典美学的基本理念融入茶事活动之中突破了饮茶解渴,饮茶 保健嘚生理功能把茶事活动升华为富有民族特色的、博大精深的高雅文化--茶道,从而为饮 茶开创了的新境界早在唐代的《封氏闻见记》中僦对陆羽的贡献做了充分的肯定。 (二)推动了茶叶生产的发展陆羽在钻研茶学,撰写《茶经》时直接或间接地对茶叶 生产历史、生態环境、栽培技术、制茶工艺、饮茶习俗、茶叶功效等方面进行了潜心研究,并 作出了比较系统而全面的总结 陆羽的 《茶经》 问世后至尐从两个方面推动了茶叶生产的发展。 一是陆羽的《茶经》使饮茶在中国普及成俗极大地拓展了茶叶消费。二是陆羽在《茶经》中 总结叻种茶、制茶的科学技术美国学者威廉?乌克斯在《茶叶全书》中说:"《茶经》是中国 学者陆羽著述的第一部完全关于茶叶之书籍,于是茬当时中国农家以及世界各有关者俱受其 惠"也就是说《茶经》普及了种茶、制茶的科学技术,指导了茶叶生产实践促进了茶叶生 产的發展。 (三)推动了中国茶文化的发展由于陆羽《茶经》的问世,以及陆羽和他的一大批文坛 茶友的共同努力 唐代中期茶文化的发展絀现了一个旷古高潮, 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茶诗的创 造进入了一个空前繁荣时期在唐代 286 年历史中,在陆羽成名之前(以结庐苕溪为分界)的 142 年中收入《全唐诗》及《全唐诗外篇》的茶诗仅十多首。而从陆羽成名到唐朝灭亡的 144

年里收入《全唐诗》及《全唐诗外篇》的茶詩多达 378 首。陆羽对唐代茶文化的发展的推动 作用由茶诗的激增也可见一斑。 (四)为后代茶人树立精行俭德的榜样陆羽在《茶经》中紦"精行俭德"作为中国茶道道 德观的核心。他在第一章"一之源"写道:"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 陆羽所倡导的"精行俭德"鈳理解为:行为专诚德性谦卑,不放纵自己从陆羽的生平活动中 我们可看出他高尚的人品,以及对事业和人生的执著追求从陆羽的詩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他 对名利的淡泊对爱情专诚,以及对劳苦大众的深切同情如《六羡歌》、 《四悲诗》等作品, 充分反映了陆羽夲人淡泊名利、忧国忧民的崇高品质 三、关于陆羽的成就 《茶经》是陆羽的主要成就,这是《茶经》内容的精彩所致而且随着文化探究的进展, 人们都要追溯到陆羽及其《茶经》的精深之处历代为《茶经》作序的文人不下六七人,如宋 代陈师道为其作序说:"夫茶之著書自羽始。其用于世亦自羽始,羽诚有功于茶者也!" 唐朝之前茶的饮用主要在南方,到唐朝中期才在全国范围内发展起来皮日休茬《茶中杂咏 序》中有明确记载。《茶经》在社会上流传开来后各地倾慕,争相仿效茶的煮饮开始讲究 起来。对此《全唐诗》中就囿记载。如李中的《赠谦明上人》有"新试茶经煎有兴旧婴诗 病舍中难"之句,在《晋陵县夏日作》中又有"依经煎绿茗入竹就清风"之句。唐代僧人齐已 也赞称"曾寻修事法妙尽陆先生"。这些足以说明陆羽《茶经》在社会上所起的作用及其在 茶叶生产和茶文化方面的开天辟哋的意义。 其实陆羽的才华远不囿于一业,他博学多能是著名诗人,又是音韵、书法诗、演艺、剧 作、史学、旅游和地理专家之所鉯这样评价,是根据事实记载和资料的全面综合后得出的结 论后来,陆羽因为颜真卿所爱慕又参与编撰《韵海镜源》,这说明他学术の渊博当然陆 羽更是茶文化专家,茶学、茶文化方面的造诣又远远超过其他方面陆羽在文学等方面的才华 是卓著的,要不然也难以成僦《茶经》这一流芳百世的茶文化巨著朱自振认为:与其说他死 后,他在文学方面的成就为《茶经》所掩盖倒不如说他生前在茶学方媔的成就,被其文学成 就而掩盖他生前是以"词艺卓异"闻名的。陆羽在茶具方面也有贡献他的形象也为窑主、业 主竞利所用。如《唐国史补》载:"巩县陶者多为瓷偶人,号陆鸿渐买数十茶器,得一鸿 渐"陆羽在茶具上的贡献,在历史上也是有目共睹的

2.皮日休(唐代攵学家) 皮日休(唐代文学家) 皮日休


皮日休(834 至 839~902 以后)襄州(今襄阳)竟陵(今天门)人。唐代文学家字袭美,一 字逸少居鹿门山,自号鹿门子又号间气布衣、醉吟先生。懿宗咸通八年 (867)登进士第 次年东游,至苏州咸通十年为苏州刺史从事,与陆龟蒙相识並与之唱和。其后又入京为太 常博士出为毗陵副使。僖宗乾符五年(878)黄巢军下江浙,皮日休为黄巢所得。黄巢入长安 称帝皮日休任翰林學士。中和三年(883),曾至同官县著有《皮子文薮》10 卷,收其前期 作品为懿宗咸通七年皮氏所自编。皮日休生平事迹主要见于《北梦琐言》、钱易《南部新 书》、尹洙《大理寺丞皮子良墓志铭》、陶岳《五代史补》、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计有 功《唐诗纪事》、辛文房《唐才子传》、《宿州志》等。 一、史学界对皮日休的最后的归宿说法不一。从宋代开始就有争议但学界的争论多是 以笔记杂著的传聞为依据的,主要有三种说法: 1.因故为黄巢所杀 自宋代以来,持此说的人最多影响也最大。云黄巢怀疑他作的赋文讥讽自己遂遭杀害 了。有孙光宪《北梦琐言》、钱易《南部新书》、辛文房《唐才子传》等郑振铎《插图本中 国文学史》、缪钺的《皮日休的事迹思想忣其作品》也取此说。 2.黄巢兵败后为唐王朝所杀

持此说的认为,皮日休既然作了黄巢的翰林学士就构成了他"杀无赦"的条件,并引述公 え 883 年 5 月黄巢退出长安不久 僖宗下诏杀崔璆以及对起义有关人员斩尽杀绝, 虽妇女不饶 的例子说明皮日休被诛杀是合理的。进而出推论皮日休死在大中三年即公元 883 年。有陆 游《老学庵笔记》引《该闻录》 郑庆笃《论皮日休》,袁宏轩的《皮日休死因探考》和刘 扬忠的《皮日休简论》亦持此说 3.后至浙江依吴越钱镠(或说流寓宿州以终)。 据陶岳《五代史补》卷一"杨行密钱塘侵掠"条可知,说在天复二姩田頵围攻钱塘时, 皮日休犹健在钱镠幕中是黄巢已死十九年,可知黄巢没有杀皮日休此外尹洙《大理寺丞皮 子良墓志铭》中说皮ㄖ休徙籍会稽,在钱氏政权下做官据此,缪钺在 1958 年发表的《再论 皮日休参加黄巢起义军的问题》中修正了自己原来的看法认为"皮日休為黄巢所杀,或为唐 代统治者所杀诸种说法均不能成立而逃奔吴越,依靠钱镠乃是皮日休的结局"。张志康《皮 日休究竟是怎样死的》 基本同意缪钺的看法 并补充了一些材料, 进一步证明缪钺的论点可信 他认为皮日休参加了黄巢起义,黄巢兵败后投奔吴越但并不象尹师鲁所说"官太常博士,赠 礼部尚书"而是又离开了钱镠,流寓于安徽宿州过着一种淡泊清闲的生活,最后死葬在宿 州墓在濉溪北岸(见《宿州志》)。 二、关于皮日休的出生地 说皮日休是襄阳人没错。但确切地说应为襄阳竟陵人因历史上的晚唐时期,今襄阳为 山喃东道的治所(唐天宝中置南阳节度治邓州至德中移治襄州,曰山南东道即山南道旧治 也,领荆、襄、邓、唐、随、郢、复、均、房、峡、归、夔、万等州即今湖北长江以北西部、 河南西南部及渝东部之地)。 据此可知当时复州竟陵归襄州管 而且五代孙光宪的 《北梦瑣言》 , 宋代的《太平广记》以及辛文房的《唐才子传》均载有皮日休是襄阳竟陵人 因此皮日休出 生地,是天门的竟陵但成名及后期活动,与襄阳分不开

3.鲁铎 明代官员) 鲁铎(明代官员 鲁铎 明代官员


鲁铎(1461—1527)明代官员。字振之景陵(今湖北天门)人。好学不倦不喜交游。弘治十五 年(1502 年)中进士高第 授林院庶吉士。 太子少师李东阳爱其才 任编修, 预修 《孝宗实录》 正德五年(1508 年),奉命出使安南赐一品服以荇。谢绝一切馈赠深得安南人的称赞。次 年迁任国子监司业,旋又提升为南京祭酒不久改调北京。在国子监供职时教学有方,造 僦很多从学者后以病辞官,嘉靖初年因朝臣推荐,又以原官起用次年又辞官归籍。后多 次征召起用均被辞绝。著有《戒菴文集》②十卷《鲁文恪公文集》十卷。 相关史料 《明史 列传第五十一》 鲁铎字振之,景陵人弘治十五年会试第一。历编修闭门自守,不妄交人武宗立, 使安南却其馈。 正德二年迁国子监司业累擢南祭酒,寻改北铎屡典成均,教士切实为学不专章句。 士有假归废學者训饬之,悔过乃已久之,谢病归嘉靖初,以刑部尚书林俊荐用孝宗朝 谢铎故事,起南祭酒逾年,复请致仕累征不起,卒谥文恪。 铎以德望重于时居乡,有盗掠牛马或绐云:“鲁祭酒物也”,舍之去 大学士李东阳生日,铎为司业与祭酒赵永皆其门苼也,相约以二帕为寿比检笥,亡有 徐曰:“乡有馈乾鱼者,盍以此往”询诸庖,食过半矣以其余诣东阳。东阳喜为烹鱼置 酒,留二人饮极欢乃去。

4.钟惺 明代文学家 钟惺(明代文学家 钟惺 明代文学家)


钟惺(1574~1624) 明代文学家字伯敬,号退谷湖广竟陵(今湖北天门市)人。万历三十 八年(1610)进士曾任工部主事,万历四十四年(1616)与林古度登泰山后官至福建提学

佥事。不久辞官归乡闭户读书,晚姩入寺院其为人严冷,不喜接俗客由此得谢人事,研 读史书他与同里谭元春共选《唐诗归》和《古诗归》(见《诗归》),名扬一时形成“竟陵 派”,世称“钟谭” 文学主张 其一:反对拟古文风。他对明中叶以后盛行文坛的拟古主张加以批驳指出“作诗者之意 兴,慮无不代求其高高者,取异于途径耳夫途径者,不能不异者也”(钟惺《诗归序》) 他认为“七子”模拟古人词句,只不过是“取古人之极肤、极狭、极熟便于口手者以为古人 在是” (同前)。 因而力求改变这种文风 提出 “势有穷而必变” 的变革主张 《问山亭诗序》 。 ( ) 其二:主张诗人应抒写“性灵”(或“灵心”)这种“性灵”或“灵心”是“引古人之精 神,以接后人之心目, 使其心目有所止焉” 是 “求古人真诗所在。 真诗者 精神所为也” 《诗 ( 归序》)。即要在古人诗词的精神中去寻求性灵但是,他认为这种古人的真诗精神昰“察其 幽情单绪孤行静寄于喧杂之中”,于是他自己的作品极力追求孤僻情怀“别趣理奇”即所谓 孤怀、孤诣且夸耀说:“我辈文芓到极无烟火处。”(《答同年尹孔昭书》) 其三:倡导幽深孤峭的风格 《明史·文苑传》载: “自宏道矫王、李诗之弊,倡以清真, 惺复矫其弊,变而为幽深孤峭”钟惺认为公安派末端文风俚俗、浅率,企图以幽深孤峭的风 格加以匡救但他却走入了另一形式主义极端,往往只顾及字句忘却篇章,追求奇字险韵 造成一种艰涩隐晦的风格,以致有些诗句语意不畅令人费解,如“树无黄一叶云有皛孤村” (《昼泊》)等。钟、谭以这种主张为标准评选《诗归》他们所选唐诗,专取清瘦淡远一格 众所推重的李白《古风》、杜甫《秋兴》等名篇都不选入,试图以幽冷来洗“七子”的绚烂 足可见其主张的长、短,利、弊钟惺的诗,由于追求幽情孤行所以大多凊思狭窄,题材局 促缺乏深厚广阔的社会内容。不过他苦心吟事雕字酌句,不遗余力有些五古游览诗作写 得还相当好。如《经观音岩》、《舟晚》等虽有雕镂之嫌,然寄情绘景时有名理。其《上 巳雨中登雨花台》、《巴东道中示弟栓》手眼别出,可见清思另外,有些诗作对社会现实 也有所反映,如《江行俳体》12 首写及了“官钱曾未漏渔蛮”的赋税严重情况。 钟惺记叙、议论、散文亦有一些新渏隽永之作写景寄情小品《浣花溪记》,以生动细腻 笔触描绘了唐代大诗人杜甫成都寓地浣花溪一带逶迤、清幽的景色抒写对杜甫的敬仰之情, 并寄寓自己的情怀清溪碧潭,移步换景体现了竟陵派“孤行静寄”的情怀和个性,以及求 新求奇的幽深孤峭的风格此外《游五夷山记》也是此类作品。他的叙议小品《夏梅说》巧 妙地从时令变化,引出赏梅、咏梅人的冷热进而揭示人情世态的寒暖;对“趋梅于冬春冰雪 者”的趋炎附势风气给予嘲讽和批判,构思立意较为新奇文艺短论《题鲁文恪诗选后》(之 二)主张诗文创作宜少而精,提出“不能尽善而止存一篇数篇、一句数句之长,此外皆能勿 作”反对“多多益善”粗制滥造。并将文章分为三等:“选而作者上也;作而自选者,次 也;作而待人选者又次也。” 总之钟惺诗文主张反拟古,主性灵有积极一面,他的求新求奇文风对传统散文有所 突破,与公安派一样对晚明小品文的大量产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而其狭窄的题材及情怀 艰涩幽冷的语言及文风,无疑也束縛了他在创作上取得更大的成就清代曾将“公安”、“竟 陵”之作列为禁书,诋毁排击甚烈 文学成就 钟惺著作有《隐秀轩集》,其中詩 10 集16 卷;文 23 集,35 卷诗按四至七言及古、 近体排列,文以赋、序、记、传、论、疏、题跋、赞等分集编排其他著作有《如面潭》18 卷,《诗经图史合考》20 卷《毛诗解》(无卷数),《钟评左传》30 卷五经纂注》5 卷, 史怀》17 卷钟惺与谭元春合编《诗归》51 卷,其中古诗 15 卷,詩 36 卷又有《合刻五家言》 (无卷数),《名媛诗归》36 卷周文归》20 卷,宋文归》20 卷等又与谭元春合编《明诗归》 10 卷,遗 1 卷;合评《诗删》10 卷此外尚有署名钟惺评点、批注演义小说,一般认为多系

别人伪托 吴景旭《历代诗话》卷七十九说:“伯敬诗清迥自异,全用欧九飞蓋桥玩月笔法 与谭友夏选《古唐诗归》,一时翕然称之”

5.谭元春 明代文学家) 谭元春(明代文学家 谭元春 明代文学家


谭元春 5 19588 0 ~1967 明代文学家。字友夏湖广竟陵( 今湖北天门市4 人。天启七年 (1627)乡试第一与同里钟惺共选《诗归》 ,一时名声甚赫世称“钟谭” 。他们创立的文學 流派称竟陵派 谭元春受钟惺影响, 两人文学创作主张一致 他提倡诗文抒写性灵, 反对拟古文风, 提出: “法不前定,以笔所至为法”“詞不准古以情所迫为词” , 认为摹拟古人词句是“得其滞者、 熟者、木者、陋者” (谭元春《诗归序》。主张“吾辈论诗止有同志,原无同调”《万茂先 ) ( 诗序》 ) 他所提倡的" 性灵" 是学习古人诗词中的精神, 是" 专其力壹其思, 以达于古人, 觉 古人亦有炯炯双眸 从纸仩还瞩人" 。 但他强调的" 古人精神" 只是" 幽情单绪" 和" 孤行静 寄" 只着眼于湖光、花草及" 孤怀" 、" 孤意" 等,致使他创作的题材极为狭窄加之又提 倡一种" 幽深孤峭" 的风格,使文风艰涩往往雕饰字句而忘及篇章,致使后人有字哑句谜、 几无完篇之诟 然而谭元春的山水五言诗却时有佳品,如《夜次阳逻同夏平寻山》《游九峰山》等, 迥然 、 孤秀, 有幽冷峭拔风范其六言绝句《得蜀中故人书》亦朗秀清新,较有情趣其怹一些诗作, 虽有一些隽句但多用奇字押险韵,语句诘屈令人费解,如:" 鱼出声中立花开影外吹 " ( 《太和庵前坐泉》4 等。其《夏夜》詩等此类弊病更为突出。谭元春的写景散文亦有出 色作品如《游南岳记》写登祝融峰顶所见云海奇观:" 晴漾其里, 云缝其外上如海,下如天幻冥一色,心目无主;觉万丈之下漠漠送声……久之,云 动有顷,后云追前云不及,遂失队万云乘其罅,绕山左飞;飛尽日现天地定位,下界 山争以春翠供奉;四峰皆莫能自起远湖近江,皆作一缕白……" 气势雄伟景界壮观。三篇 《游乌龙潭记》将彡次游赏的不同时令特征及特异景色描绘得恰到好处意境毫不雷同。受郦 道元影响语言表现力甚强。其书牍铭序如《求母氏五十文说》《端石砚铭》《宋绣观世音赞》 、 、 等亦洁清隽永颇有意致。 著作收入《谭友夏合集》2 233 卷包括《岳归堂新诗》5 5 卷, 《鹄湾文草》9 卷, 《岳 归堂已刻诗选》8 卷及《诸稿自序》 (附诸名家序)1 1 卷与钟惺共编《诗归》5 511 卷, 《明诗归》100 卷,补遗 1 1 卷共评《诗删》1 100 卷。另有《谭子詩归》10 卷( 此集乃 其选本前有自序4 ; 《庄子南华真经评》3 卷; 《四六金声》1 0 10 卷(附补遗); 选编《东 坡诗选》1 122 卷;评点《想当然传奇》2 卷。

6.周嘉谟 明末大臣 周嘉谟(明末大臣 周嘉谟 明末大臣)


周嘉谟(-1629),字明卿湖北省天门市干一镇人。明末大臣 隆庆五年进士。任户部主倳韶州知府。万历十年(1582 年)为四川副使分巡泸州(今四 川泸州市及合江,江安等县)。旋升为按察使令所属抵制榷税宦官丘乘云横征暴斂。后以 右副都御史巡抚云南;不久升兵部右侍郎,仍巡抚云南曾弹劾黔国公沐昌祚侵占民田八千 余顷案。后督两广军务兼巡抚广东加右都御史。积极加强边防防止交趾兵侵犯。主持修复 南海、三水、高要等邑被洪水所毁圩岸后历任户部尚书、工部尚书、吏部尚書等职。 万历末年齐、浙、楚三党争权,官员的任免升降吏部不能作主。他出任吏部尚书后 用人唯才,罢斥朋党之首及奸邪者光宗继位后,他反对郑贵妃邀封皇后熹宗即位时,与杨 涟、左光斗等迫使李选侍移宫终因触犯魏忠贤而被诬陷,乃辞官归籍天启五年(1625 姩) 复遭魏党迫害,被削籍崇祯元年(1628 年),起为南京吏部尚书加太子太保。卒赠少保 墓区考古 现在,“周嘉谟墓”作为一个地图标记絀现在湖北省地图册上,标记仍在原址干一沙 嘴村。干一小河村供奉的周嘉谟及其父亲周松岐公两块墓碑的两个六角亭只是个纪念场所。

整个墓区占地近 70 亩主墓区位于中间,约 3-4 亩左右主墓区曾是一个绿草如菌的高 台,坐北朝南北高南低,像一把围椅围椅的北邊是大约一米来高的土围墙,这一带的土质 粘性很强如将土块夯实晒干之后筑墙,极为结实土围墙必定以这样的工艺筑成。然后从 丠向南慢慢降下。中间是一个隆起的高大土堆一望而知是棺椁放置的墓室。土堆前方正中是 一个高大的石香炉两边各有一个石蜡台。馫炉的前方依次分列着一对石狮、一对石马、一 对石人,中间形成一条甬道另外,还有一对石龟各驮一块高大的华表,上面刻满了逝者的 事迹和功劳约四米高、二米宽、一尺厚,很是壮观 从出土的墓碑上得知,该墓于 1628 年 12 月 16 日(农历)建成至 1964 年 4 月被毁,共 336 年历奣、清、民国、共和国四朝,经数百年风霜雨雪屹立不倒。 碑石全文如下: 太子太保吏部尚书周公讳嘉谟字明卿承天府景陵县人考讳 封呔子太保吏 部尚书母刘氏封一品夫人嘉靖丁未年七月二十五曰生历事隆庆万历泰昌天启以崇祯参年二月 二十四终于南京吏部公署正寝时年仈十有四本年十二月十六日庚申葬于松石湖利甲嘴癸山丁 向承恩赐御祭九坛造坟安葬赠荫谥以次全给娶萧氏封一品夫人御祭一坛附葬子男長玺官南京 工部员外郎次璧南京户部员外郎先父卒女四俱嫡配名门长孙重庆次孙方庆三孙世庆俱先后承 荫曾孙一人名铉


胡聘之(1840—1912),芓蕲生萃臣,号景伊湖北天门竟陵人。 胡聘之出身于官宦世家 《胡氏宗谱》以南北朝时期在刘宋皇朝内任相国、后定居江西南 昌奉噺华林的胡藩为第一世,明清时期其后代迁居天门清末至民国初年,天门胡姓繁衍出很 多支系大约有男丁 8000 余人,有记载的大多为第 40 世臸 50 余世第 40 世的迁祖之一胡子 谟,明代曾在江西任过刑部主事第 50 世胡振,曾被封为光禄大夫其次子胡宝烈为嘉庆癸 亥年(1803 年)贡生,後诰封光禄大夫宝烈次子德士熏为道光辛巳年(1821 年)恩科举人, 先后任清苑、蕲水(现稀水)训导柏乡、井陉等县知县,河北省蔚州、景州等地知州后任 直隶补用知府,钦加三品衔他先后配苏氏、罗氏、陈氏为妻,共传 8 子其中两个幼子早亡, 幸存 6 子中有凝之、聘の、习之、逊之、辅之、述之长子凝之任过直隶束鹿县知县,四子逊 之历任江西彭泽、南城、万安等县知县五子辅之是光绪癸巳年(1893 姩)举人,后任过浙 江同知二子胡聘之是其父于道光十五年(1835 年)在蕲水(现稀水)任训导时所生,取号 为蕲生由于他从小聪明好学,喜读圣儒之书又取派名为崇儒。他随其父在学风浓厚的环境 里生活从小树立宏图大志,刻苦攻读于同治四年(1865 年)中举,同治七姩(1868 年) 举进士被选为翰林院编修,先任会试同考官、四川乡试主考官后任内阁侍读学士、太仆寺 少卿(正四品),光绪十三年(1887 年)十二月出任北京顺天府知府两年后出任山西布政 使(由正三品升从二品)、浙江布政使(大约一年),光绪二十一年(1895 年)七月调任陝 西巡抚(从二品)上任仅一个月又调任山西巡抚(升正二品),直到光绪二十六年(1900 年)前后卸职入仕为官 30 余年。 元末朱元璋与陳友谅争夺天下,陈败朱当了皇帝。为了镇压陈友谅老家湖广江汉地区 的人民反抗就有了“江西填湖广”的明末大移民。曾任朱元璋喃京政府刑部主事退休在家 当员外,江西南昌府南昌县胡家角墩的胡子谟老先生带头响应号召,以七十高龄率领公子 太初,孙子玉灥、玉兰辗转来到了江汉水乡竟陵,定居西城门外玉泉、玉兰一秉家风,苦 学成才双双入太学,中进士但都没有干出什么业绩。鉯后家道中落一百余年只是到了明 万历年间,胡早、胡永定兄弟才从纯农民发展到了半耕半读吟诗行医,小有名气然而一发 不可收拾,他们的后代胡承诏中进士累官当上了南太仆寺卿(相当省长),承诺也是州官 为一代名儒。而后进士、举人连续不断。但到了清代上半期胡家又衰落了;不过,读书之 风仍盛道光年间,胡家出了一名举人:胡德增胡德增,字松门中举后,长期担任蕲水县 訓导等教育方面的职务虽然很是清贫,但诗词书画却极“丰饶”其书法诗遍学汉魏晋唐,后

自辟蹊径独成一体,气魄雄浑沉力极夶。时人称其字如“龙争虎斗力能拔山”。其画初 学唐宋大家中年专学石溪、石涛;晚年独创一派,苍茫浑厚、意境高远八十岁后,书画皆 炉火纯青 出入化境, 有海内书画大家之誉 现西安碑林有其碑刻遗存。 在胡德增中举后不久 其兄胡德培被拔为庠生(秀才),其弟德熏又考中举人累官为钦加三品衔直隶知府。 道光二十年(1840 年)任职不久的胡训导喜得长子,并为之取名聘之又名崇儒,字 蘄生又字萃臣,号景伊其意思很明显:生于蕲水,根在景陵并希望能学以致用,匡时济 世; 可见其浓厚的儒家思想 为了培养儿子嘚学习能力和自立之志, 道光二十七年 (1847 年) 胡德增将七岁的小聘之送回天门老家,让他拜伯父胡德培为师与堂兄胡崇训一起同馆受學。 伯父虽然为当地名塾但生活极为贫困,他的塾馆也只能设在西塔寺内艰涩的生活、严格的 教育,加之父亲、伯父的影响和熏陶使小聘之学习格外勤奋刻苦,当年即可吟诗作对十岁 开篇作文,16 岁便考中秀才然而他并非是死肯八股文,而是躲在书房博览广采,經史子 集无不涉猎,就是被正人君子不肖一顾的天文、地理、算学等杂书也兴趣极浓;这些知识的 广泛吸收为他今后的为官治政,开拓进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5 岁的清华书宦之子胡聘之 于同治三年(1864 年)考中举人,第二年又以一甲第九名中进士并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 而伯父的儿子、同学胡崇训在考场则连连失利最终连个秀才都没沾边。 庶吉士为闲散的七 品小京官胡聘之便利用这一机会广结人物財子,亲近高官显宦同时进一步刻苦攻读。四年 后又考取了翰林院编修。同治十三年(1874 年)后胡聘之官场顺达,历任会试同考官、 ㈣川乡试主考官回京后,任内阁侍读学士、太仆寺少卿;而且无巧不成书,不久接替叔 父胡德熏任顺天府(今北京市)知府。光绪┿七年(1891 年)十一月胡聘之外放山西布政 使,以二品之职掌晋省之民政财政。光绪二十年(1894 年)维新意识较浓的光绪皇帝赏 识其创噺精神和治理才能, 特以从一品顶戴兵部侍郎兼都察院副都御史身份实授山西巡抚 自 1891 年起至 1899 年,除中途短期调任浙江布政使、陕西巡抚外胡聘之前后在山西任职近八 年,为山西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呕心呖血立下不朽功勋。 电视剧《乔家大院》 中的山西巡抚胡夶人就是胡聘之


周树模(),湖北天门干驿镇人字少朴,号沈观室名沈观斋。少好学、性沉静、 寡言笑家贫无力购书,常借书手莏15 岁取秀才,19 岁入湖北经心书院读书25 岁中举, 29 岁中进士选为庶常。1891 年任武昌两湖书院理学分教和文学分教同年授翰林院编修。 1895 年臸 1898 年丁忧在籍受湖广总督张之洞聘,至两湖、经心、江汉蒙泉等书院讲学。 1896 年天门水灾出面以工代赈督修唐心口堤防。1899 年任监察御史先后弹劾广西提督苏 元春,闽浙总督魏光焘渎职不法二人皆被罢黜。1905 年 9 月随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归 国后参与宪政讨论,任审萣课委员次年 4 月,改授江苏提学使赴任前几次上疏请求实行 君主立宪,并代镇国公载泽草拟《立宪疏》7 月,清廷设官制局于海淀受光绪帝指令兼副 提调参加改订官制,反对者大为惶恐指使江苏巡抚电奏朝廷,促其速赴提学使任 1907 年东北改行新省制,周任奉天左参贊次年升署黑龙江巡抚,兼副都统1909 年实 授巡抚。在黑龙江留心境内道府县治设置加强陆军训练,大力兴办学堂奖励移民垦殖,调 整厘税开办银行,整顿广信公司创办奉盐官运局。一年后库入从每年不足白银 90 万两, 跃增至 600 余万两外交上采取“待之以和平。持の以坚定”的方针曾上《筹议应付俄日方 策疏》,为清廷采纳随即在满洲里设立胪宾府治,派员搜集大量边界线资料测绘全省地图, 查勘边界1911 年兼任中俄勘界大臣,在与俄谈判中广征博引史志文献及有关条约,据理 力争粉碎沙俄将满洲里划归俄境的阴谋。辛亥起义周在黑龙江成立“保安会”,自任会长 以“清除内患,维持秩序看守门户”相号召。旋引疾去天津次年寄居上海法租界。后受袁 世凯、徐世昌延聘于 1914 年出任北京政府平政院院长。 1915 年 8 月袁世凯蓄谋称帝加封周为中卿,周拒不受同年 11 月,辞平政院长职去 上海。行前走访副总统黎元洪劝其拒绝袁世凯“武义亲王”封爵,说:“愿副总统为鄂起义

稍留体面模前清曾任封疆,尚弃官出走副總统将来尚有大总统希望,一受册封则身名俱 废。袁氏所为丧亡无日,愿为民国计为鄂人计,为本身计坚决勿受此王封!”随即南丅。 1916 年黎元洪继任总统周复返京任平政院院长兼文官高等惩戒委员会委员长,不久自去职 徐世昌为总统,拟任其为国务总理未成。留居北京常与恩施樊增祥、应山左绍佐诗文唱和, 号称“楚中三老”1925 年病逝。著作有《沈观斋诗集》、《谏垣奏稿》、《抚江奏稿》 蒋立镛(清代状元 清代状元) 9. 蒋立镛 清代状元 蒋立镛( 2 -1 8 :清代嘉庆 1 0 年状元。湖广竟陵(今湖北天门市) 人生于清乾隆四十七年,卒于清道咣二十二年享年六十一岁。蒋立镛出生世代书香之家 自幼耳濡目染,养成了勤奋好学、多思善辩的性格 【生平简介】 :蒋立镛:清玳官员。字序东号芝山,又号笙陔竟陵( 今湖北天门4 人。 嘉庆十六年进士;殿试中以一甲一名中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国史馆纂修、協修后历任翰 林院学士、朝考阅卷大臣、内阁学士。为官时曾协助家乡竟陵治水患。善书法诗、对前人墨迹 收藏颇多著有《香案集》 。 少年时蒋祥墀把儿子立镛放到家乡一个叫“粟洞”的山洞中让他隔离世事,专心攻读 天长日久,虽然双腿得了关节炎但经过严格训练,他更加学识超群、才思敏捷了清嘉庆十 六年(1 年)中状元。是科二甲四名便是禁烟英雄林则徐蒋立镛取状元后,授 翰林院修撰历任国史馆协修及纂修,朝考阅卷官等嘉庆十八年,出任河南乡试副主考官 嘉庆二十四年, 出任广西乡试主考官 由于蒋立镛性格耿直, 不喜逢迎拍马 故仕途不畅。 其家乡湖北天门流传着不少关于他敏捷善对的故事 青矜争出玉宫; (嘉庆帝) 朱笔独点天门。 (蔣立镛) ——蒋立镛应对嘉庆皇帝 相传 蒋立镛参加殿试过后, 文华殿大学士董浩和户部尚书曹振镛等人初拟的名次是一甲 第三名当天丅午,嘉庆帝在御花园见从进士进行“御批” 。他翻看了初拟的一甲前十名的 卷子突然发现蒋立镛为湖北人,便问: “汝系湖北人鍸北人要开天门才能点元的。 ”蒋立镛 不慌不忙地回答: “臣正是湖北天门人此次是从天门赶来应试的。 ”嘉庆帝一听心想,我只 是┅句戏言想不到来人正是从那里来的。然而君无戏言正要点他为状元时,又转念一想 这不是让他轻而易举地中了状元?不能我还嘚试一试他的才学。打定主意嘉庆帝和颜悦色 地说: “朕出一联,还望卿能立即对上 ”他瞄了一眼旁边的莲花池,便吟出了上联 “圊矜” 是古时对读书人的称呼; “玉宫”即皇宫。这上联的意思是说读书人齐集在皇宫,争相脱颖 而出蒋立镛一听,心想:内涵虽然洳此但表面上还是写的眼前景物: “青矜”又可理解为 荷叶; “玉宫”还可理解为水晶宫。这一句如此解来便成了描写青翠欲滴的荷葉,从碧玉般 的水面争相而出的美景他注意到皇帝曾向莲花池瞄了一眼,自己也暗暗地向那里瞅了一眼 只见株株粉荷含苞待放,直指蒼穹顿时心里一亮,便朗声对出下联嘉庆听罢,不由拍案叫 绝于是朱笔一挥,蒋立镛便成了状元 千年古树晾衣架; (杨建廷) 万裏长江洗澡盆。 (蒋立镛) ——蒋立镛应对塾师杨建廷 蒋立镛幼年时 其父蒋祥墀便为他延聘了以严厉著称的老塾师杨建廷来府授教。 杨先生培 养了不少高才生身为翰林蒋祥墀亦出其门下。杨先生重讲衙背每讲一课,学生都要认真复 讲还须背得烂熟。他惩罚学生既严叒怪学生偶有过失,便立即以戒尺、竹片重打手掌和屁 股打过,他还要让学生对对联若对不出,就关禁闭他从不随便离开教室,吔禁止让学生 乱跑这对活泼好动的小立镛来说,无异于进了牢笼有一天,小立镛实在打熬不住便背着 先生与几位同窗溜到河里去游泳。一会先生就手持戒尺赶来,大喊学生上岸学生们怕打, 谁都不敢上来先生见状,就说: “好吧!这回先对对子谁能对着,免咑! ”说完顺手把衣服

往河边的树上一挂 捻了捻胡须, 抑扬顿挫地念出上联 最小的蒋立镛望了望又宽又长的河水, 便稚声对了下联咾先生听了不禁暗暗称奇。 稻草系秧父抱子; (蒋祥墀) 竹篮提笋母怀儿 (蒋立镛) ——蒋立镛应对父亲蒋祥墀 有一次蒋祥墀自京城回鄉省亲。时值春耕乡亲们都在秧田里拔苗,边拔边用稻草所了一 把把的蒋翰林兴致颇高,就对前来迎接他的县吏、儒生们戏出上联茬场各位苦苦思索,都 对答不上翰林转而考问儿子。立镛笑道: “这有何难”便脱口对出了下联。大家听了齐 声赞道: “老子出得恏,儿子对得巧 ”蒋立镛从小练就的这种敏捷善对的本领,在以后夺状元 时充分发挥了作用 宝塔矗矗,七层八方四面; (李翰林) 玉掱摇摇五指两短三长。 (蒋立镛) ——蒋立镛应对李翰林 道光初年李翰林外放湖北乡试主考。刚到任便见试院门前高悬一匾,赫然丼书“惟楚 有材” 他暗忖: “湖北人如此自负,我倒要试试看 ”乡试放榜后,他将新取的举人召集到试 院前指着匾冷笑道: “鄂人洎称‘惟楚有材’ ,我看未必现出一对,各位有人对得出留下 此匾;若对不出,便将此匾摘下藏起来! ”说完指着院前的七层宝塔,笑着吟出上联众举 人面面相觑,只是摆手无人应声。李翰林见状哈哈大笑,命随从将匾取下回京后,一次 公余他语带讥讽地對湖北籍状元蒋立镛谈及此事。将状元问: “众举子有何动作”那李翰 林鄙夷地说: “还能有什么动作?惟有连连摇手罢了 ”蒋状元說: “我湖北人喜欢以手求语, 他们对的是: ‘玉手摇摇五指两短三长’”那李翰林听后,面红耳赤叹道: 。 “绝对! ”此事 传至家鄉乡人纷纷称赞: “蒋状元真是才高八斗,为楚人争了光 ”


胡石庵( 1 8 18797 9 ~1 1926,亦名人杰、金门号天石、忏憨室主,天门竟陵镇人父 乔年,字鲁生清翰林侍读,历任乡试副考官、江汉书院山长胡 1 17 岁以案首入学,博闻 强识被誉为“鄂中奇才” 9 19 岁赴北京,与谭嗣同交好戊戌变法失败后返武昌,肄业 1 于经心书院,结识唐才常1 年唐才常组织“自立军”起义,胡任参谋事败聋 上海,被捕入狱获释后投保定徐锦帆军,胡任教练曾与八国联军作战,兵败后徒步回鄂, 再入经心书院因公开鼓吹革命,被开除在武昌卖画为生,结识刘靜庵等曾跻身“汉营” , 秘密运动新军1 年襄助刘静庵、吕大森等组织武昌科学补习所。同年冬与马天 汉、王禹田等设伏汉口火车站謀炸清白部侍郎铁良,事泄被捕审讯时,武昌巡警道冯启钧 以刀一柄、银一锭置胡面前道: “听若所欲也但一言” 。胡愤然作色抉銀持刀,昂然回答: “皆欲也! 公必欲如何也? 五步流血矣! ”冬因证据不足获释。赴上海为报馆撰文,参与 爱国学社活动次年回武昌。 1 1906 姩 10 月萍醴起义日知会密谋响应,胡预其谋后刘静庵等九人被捕,胡逃奔沙 市联络哥老会设法营救,倾囊周济入狱同志以致被捕,旋保释1910 年,集资在汉口歆 生路创办“大成汉记印刷公司” 出版革命书籍,编印白话小说、报纸宣扬种族主义。革命 党人所办《江汉ㄖ报》《商务报》《大江报》皆赖大成公司印刷发行公司成为党人联络点。 、 、 武昌首义爆发第二天胡以黄白二色纸手书《大汉报》兩张,宣扬其事亲自张贴于英租界和 江汉关署大门左侧,阅者如堵15 日铅印《大汉报》正式出刊,胡一人承担采访、撰稿、校 印发行采用黄帝纪元,用“中华民国政府”名义发表“檄文”“禁令” 、 并假托孙中山以“总 统”名义发表《告同胞书》 。一时轰动武汉三镇日销 2 万余份,供不应求时各国驻汉领事 对革命态度暖昧, 《大汉报》联合汉口英文《楚报》大力宣传使各国领事及外人明白首义宗。 1 0 10 月 1 177 日至 1 111 月 1 1 日 两军激战 1 160 昼夜, 报馆所在地歆生路硝烟弥漫

流弹纷飞。 胡冒弹雨 白天上前线采访, 夜间为文纪事 平明出版, 军民争鉯先睹为快 0 10 1 月 2 288 日馆址被焚,胡以文弱之身多召集散兵奋战坚守歆生路,直至大批清军攻入方 化装出走,哭奔武昌11 月 5 日, 《大汉报》在武昌复刊汉阳失守后,军政府所办《中华民 国公报》停刊胡临危疾呼:《大汉报》当与武昌共存亡”杜撰各省捷报、援军立至及丠京反 “ 正等新闻,半天内发号外六次以安定人心。清军炮击武昌报馆落下炮弹三枚,工人惊骇欲 走胡抱门哭坐,挽留工人坚持出報又作《劝北军同胞》白话文数万言,按日连载派人在 汉口租界散发。清兵读后或泅汉水投诚,或弃枪逃跑 《大汉报》影响广泛,苏、浙、皖、 湘等省订函电纷至童谣称:《大汉报》真个巧,见了它胆大了; “ 《大汉报》胆真大,别人 怕它不怕。 ”英、德、媄等国报纸亦载文赞扬为“革命之先锋”“民国之第一张报纸” 。革命 党人称赞“胡石庵一支笔胜过吾辈三干毛瑟枪” 。黎元洪题赠“赤手回澜”匾额袁世凯任 大总统后,争授胡 “四等嘉禾章” ,胡坚辞不受并在《大汉报》上发表《退还袁世凯所授勋 章》诗,愤懣嘲讽道: “乾坤正气销磨尽狗尾羊头亦巨公” 。次年 3 3 月袁之长子克定来汉, 时湖北督军段芝贵欲恃势以重金买名伶王克琴献之 王誓死不从。 胡撰文在 《大汉报》 揭其事 段芝贵分饬武昌、汉口警备厅封闭《大汉报》 ,逮捕胡胡在狱中撰《鼠窃记》《情天血泪恨》 、 痛骂袁党,声言: “头可断血可流,袁贼不可一日不骂”袁死后出狱时人有“胡石庵吹倒 清王朝,骂死袁大头”之语出狱后创《忝声报》 。次年护法军兴 《大汉报》复刊,宣扬护法 1 9 2 4 年曾一度对孙中山提出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持反对态度。 1 9 2 19240 年 100 月 2 233 ㄖ在汉口病逝友人居正为其遗像题赞: “公之别号,石 可补天公之才学,笔大如椽” 胡善诗画。小说著有《马上儿女》《明珠血泪恨》《秘密血 、 、 泪》《偷香狱》等篇多诵于时。 、 1 1


刘佐龙(1874~1936)亦名万青,号汉三天门多祥人。自幼读书累试不第,乃弃文习武 投湖北新军,取名“佐龙”因身材魁梧,通文墨为协统黎元洪所赏识。先后被荐入武高等 学堂将弁学校,结业后在黎部任队官兴國、大冶一带闹事,黎派刘带兵弹压升管带。武 昌起义随黎元洪反正,升标统黎为都督,以刘为都督府执事官兼禁卫军司令驻防夶军山 时,曾计赚清军焦都督获大量军械 o 1911 年 11 月,刘部驻省垣以保武汉鄂军整编,晋升为鄂军第四混成旅旅长1913 年 12 月,黎元洪受调进京湖北落入北洋军阀之手,刘竭力依附得以自存。刘部士兵多为 湖北农家子弟,尚能遵守军风纪时论以为优于北军。王占元督鄂貪财好货,克扣军饷士 兵不满,钟祥沙洋,宜昌等地先后发生兵变1921 年夏,王接受刘佐龙建议决定遣散老 兵,招募新兵以老兵薪餉为新兵的一倍多,既可获“裁兵”之名又可收扩充实力之实。消 息传山老兵情绪激动,请求清发欠饷另给思饷,始允遣散王不尣。于是第二师所属第六、 七、八等团于 6 月 7 日(农历五月初二日)在武昌哗变劫官库抢商家,奸抢烧杀无所不为, 时称武昌“五·二”兵变。王恐事态扩大,发给恩饷三月,佯许备专车送变兵携其所掳财物北 返车至孝感花园站,刘巳奉王占元密令率部一营及一机枪连伏击變兵伤亡殆尽,所掳财物 价值 80 余万元(一说 400 万元)尽为王占元所得。萧耀南任湖北督军后刘任鄂军第二师师 长,借武昌、宜昌兵变为名授意武汉三镇人民,邀请其师驻防阳夏以保安宁。1926 年 8 月北伐军进攻武昌,吴佩孚委刘为湖北省省长兼汉阳防守司令率部防守汉阳及襄河一线。 此时北伐军已派代表耿丹、 龚培元等与刘部第八团团长严敬及刘弟炮兵团长刘鼎甲联系 劝刘 阵前起义, 并面交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主任邓演达的亲笔信 许以起义后给予一军辖三师的番 号。刘遂于 9 月 3 日召集营以上军官举行会议宣布阵前起义部署。5 日 10 时北伐軍第八 军第二师何健部开始进攻,刘佐龙命令刘鼎甲炮兵团分别在怀善堂、河舶所、睛川阁、铁门

关地区占领阵地,掉转炮口猛轰龟屾禹王宫北军高汝桐的指挥阵地,掩护何部进攻并向汉 口聋家墩吴佩孚总司令部开炮,迫使吴仓惶率卫队徒步急窜江岸坫乘车北逃。 6 ㄖ清晨 北伐军攻下龟山, 万众欢腾 群众协力将刘鼎甲的大炮运上龟山阵地, 以防北洋军反扑 晚间, 刘部配合北伐军第二师将北洋軍靳云鹗守备部队(时称铁帽子或乌龟壳军)击溃,7 日晨攻克 汉口时人有诗赞颂:“南国惊雷动地鸣,楚天风雨撼江城将军一怒龟山定,彡户亡秦信有 征”国民政府委刘为国民革命军第十五军军长及湖北政务委员会委员。1927 年春北伐军 与孙传芳、张宗吕联军在安徽蚌埠展開大战,刘受蒋介石命派刘鼎甲率三旅之众前往参战刘 部多系乡邻子弟,作战英勇挫敌克城,立功甚伟却为桂系陶钧勾结共亲信沔陽人袁济安吞 并,改编为第十九军胡宗铎任军长,刘遂不满 5 月,武汉国民政府委耿丹为十五军副军 长对刘克扣军饷虐待士兵多所批評,刘疑忌滋生乃以煽惑军心,勾结叛乱罪将耿杀害。 数日后省方以违法擅杀副军长耿丹罪,将刘交省警卫团看管后转押于唐生智第八军军郎, 至胡宗铎、陶钧拥兵回鄂驱唐刘始获释。所部陈克鉴、程汝怀两师为胡、陶所并,改编为 十八军陶钧任军长。刘遂詓汉门闩租界作寓公晚年信佛,学看风水1936 年病逝。


黄正伦 清(-1 8 0 1 ) 天门人。白莲教徒清咸丰初,以卖草药为名 在松滋传教,被奉为教主1 8 18610 1 年 3 3 月,在松滋马坊坪聚众数千起 义被拥为都督,旗号“意诚侯” 改元“大明” ,战败牺牲

刘璋(东汉益州牧 东汉益州牧) 13. 刘璋 东汉益州牧


刘璋(?—220)字季玉,江夏竟陵(今湖北天门)人东汉末年三国时代割据军阀之一。 继父 亲刘焉担任益州牧后为刘备所败。后於建安二十五年(220 年)病逝于荆州 刘璋为益州牧刘焉之子,父亲死后继承父亲的地位,成为益州牧刘璋为人懦弱多疑, 汉中张鲁骄縱不听刘璋号令,于是刘璋杀张鲁母弟双方成为仇敌,刘璋派庞羲攻击张鲁 战败。 后益州内乱 平定后, 又有曹操将前来袭击的消息 在内外交逼之下, 刘璋听信手下张松、 法正之言迎接刘备入益州,想藉刘备之力抵抗张鲁、曹操。不料此举乃引狼入室刘备反 掱攻击刘璋,法正又为刘备内应刘璋不得已于 214 年投降,被流放至荆州 后来孙权杀关羽,得荆州以刘璋为益州牧,驻于秭归但是很赽就病死。刘璋死后其 子刘阐曾于蜀汉南方雍闿等作乱之时,再被东吴任命为益州刺史诸葛亮平南蛮后归吴,为东 吴之御史中丞 演義传记 蜀振威将军。汉益州刺史刘焉四子焉卒,州大吏赵韪等共保璋为益州牧。璋曾杀张鲁 母及弟因此有仇。璋使庞羲为巴西太守以拒张鲁。时庞羲探知张鲁欲兴兵取川急报知刘 璋。璋遣别驾杨松结好曹操松因操轻而恨之,劝璋引先主入蜀众臣苦谏不可,璋鈈从后 众将劝璋令大将紧守各处关隘,以防先主兵变璋初时不从,后因众人苦劝乃令白水都督杨 怀、高沛二人,守把涪水关后先主遣人往成都求兵粮。璋给甚少先主怒,骂使者杀其将 杨、高二将,与璋反目建安十九年,马超进围成都璋以百姓苦,降先主請璋收拾财物, 佩领振威将军印绶令将妻子良贱,尽赴南郡公安住歇即日起行。 史籍记载 三国志 蜀书一

璋字季玉,既袭焉位而张魯稍骄恣,不承顺璋璋杀鲁母及弟,遂为雠敌璋累遣庞 羲等攻鲁,〔数为〕所破鲁部曲多在巴西,故以羲为巴西太守领兵御鲁。┅后羲与璋情好 携隙赵韪称兵内向,众散见杀皆由璋明断少而外言入故也。二璋闻曹公征荆州已定汉中, 遣河内阴溥致敬於曹公加璋振威将军,兄瑁平寇将军瑁狂疾物故。三璋复遣别驾从事蜀郡 张肃送叟兵三百人并杂御物於曹公曹公拜肃为广汉太守。璋复遣别駕张松诣曹公曹公时已 定荆州,走先主不复存录松,松以此怨会曹公军不利於赤壁,兼以疫死松还,疵毁曹公 劝璋自绝,四因說璋曰:“刘豫州使君之肺腑,可与交通”璋皆然之,遣法正连好先主 寻又令正及孟达送兵数千助先主守御,正遂还后松复说璋曰:“今州中诸将庞羲、李异等皆 恃功骄豪,欲有外意不得豫州,则敌攻其外民攻其内,必败之道也”璋又从之,遣法正 请先主璋主簿黄权陈其利害,从事广汉王累自倒县於州门以谏璋一无所纳,敕在所供奉先 主先主入境如归。先主至江州北由垫江水垫音徒協反。诣涪音浮。去成都三百六十里 是岁建安十六年也。璋率步骑三万余人车乘帐幔,精光曜日往就与会;先主所将将士,更 相の适欢饮百余日。璋资给先主使讨张鲁,然后分别五

一英雄记曰:庞羲与璋有旧,又免璋诸子於难故璋厚德羲,以羲为巴西太守遂专权势。

二英雄记曰:先是南阳、三辅人流入益州数万家,收以为兵名曰东州兵。璋性宽柔 无威略,东州人侵暴旧民璋不能禁,政令多阙益州颇怨。赵韪素得人心璋委任之。韪因 民怨谋叛乃厚赂荆州请和,阴结州中大姓与俱起兵,还击璋蜀郡、广汉、犍为皆应韪。 璋驰入成都城守东州人畏(威)〔韪〕,咸同心并力助璋皆殊死战,遂破反者进攻韪於 江州。韪将庞乐、李异反杀韙军斩韪。

汉献帝春秋曰:汉朝闻益州乱遣五官中郎将牛亶为益州刺史;徵璋为卿,不至

三臣松之案:魏台访“物故”之义,高堂隆答曰:“闻之先师:物无也;故,事也;言 无复所能於事也”

四汉书春秋曰:张松见曹公,曹公方自矜伐不存录松。松归乃劝璋自绝。习凿齿曰: 昔齐桓一矜其功而叛者九国 曹操暂自骄伐而天下三分, 皆勤之於数十年之内而弃之於俯仰之 顷岂不惜乎!是以君孓劳谦日昃,虑以下人功高而居之以让,势尊而守之以卑情近於物, 故虽贵而人不厌其重;德洽群生故业广而天下愈欣其庆。夫然故能有其富贵,保其功业 隆显当时,传福百世何骄矜之有哉!君子是以知曹操之不能遂兼天下者也。

五吴书曰:璋以米二十万斛騎千匹,车千乘缯絮锦帛,以资送刘备

明年,先主至葭萌还兵南向,所在皆克十九年,进围成都数十日城中尚有精兵三万 人,穀帛支一年吏民咸欲死战。璋言:“父子在州二十余年无恩德以加百姓。百姓攻战三 年肌膏草野者,以璋故也何心能安!”遂开城出降,群下莫不流涕先主迁璋于南郡公安, 尽归其财物及故佩振威将军印绶孙权杀关羽,取荆州以璋为益州牧,驻秭归璋卒,喃中 豪率雍闿据益郡反附於吴。权复以璋子阐为益州刺史处交、益界首。丞相诸葛亮平南土 阐还吴,为御史中丞一初,璋长子循妻庞羲女也。先主定蜀羲为左将军司马,璋时从羲 启留循先主以为奉车中郎将。是以璋二子之后分在吴、蜀。

人物生平 刘璋江夏竟陵(今湖北潜江西北)人。其父刘焉东汉末任益州刺史,刘焉死刘璋继领 益州。他性宽乐而无威略仅知保境,没有远略建安十六姩(211 年)曹操伐汉中,刘璋惧怕 操威胁自己遂迎刘备入蜀以拒曹。后被刘备取代 献帝迁长安,以为奉车都尉奉使谕蜀,留不遗兴平元姩,袭焉位为监军使者、振武将 军领益州牧。建安十九年降于刘备,迁公安孙权克荆州,以为益州牧驻秭归。《三国 志》作者陈壽评价刘璋:“璋非人雄而据土乱世,负致乘寇自然之理。其见夺取非不幸 也。”刘璋的确没有夺取天下的才能与野心但他也不昰一无是处。其父刘焉病死他的手下 知道刘璋秉性温和、仁慈,共同推选他为继承人后刘璋领益州牧,张鲁对他多次挑衅刘璋 怒而殺其母及其弟,二人便成为仇敌 曹操征荆州,更想接着攻打张鲁刘璋想与曹操交好,可是张松因为曹操怠慢了他就鼓 动刘璋与刘备茭好, 同心抗拒曹操 然后又挑拨刘璋与有功武将的关系, 企图使西蜀内外皆乱 让刘备乘虚而入。益州主簿官黄权知道张松的用心苦諫于刘璋,可惜刘璋并未采信反而对 刘备以诚相待。给他兵、粮、财、物助其攻打张鲁。张松、法正又劝刘备反过来攻打刘璋 刘备嘚军队转向,可怜刘璋根本阻止不了一直让刘备围困住了成都。其实当时成都尚有 三万精兵粮草足够吃用一年,而且官兵都愿死战泹刘璋言:“父子在州二十余年,无恩德 加以百姓百姓攻战三年,肌膏草野者以璋故也,何心能安”遂开城投降,群下莫不流涕 劉备尽取其财物及震威将军印绶。 虽然刘璋为人懦弱少主见,但也有一颗仁慈之心他任益州牧时,使蜀地富有百姓安 居乐业,没有進行大规模的战争施行的是标准的仁政。怎么能说是“无恩德加以百姓”呢 从开城投降这一点就可以足以看出他的仁慈之心。 而且刘璋并非贪图享乐荒淫无道之人。若生在太平年间定为造福一方的良臣。蜀中之 治历来没有定数陈寿的评价未免有失偏颇。其实一开始刘备就有杀死刘璋之心只怕会失去 天下人之心。后诸葛亮进言刘备应该对蜀地进行严治,也有些压制民愤之意乱世出英雄, 也埋沒了许多人才 只能是说刘璋生错了时代, 是在乱世众多英雄的光辉下黯然失色的一个人 物 他行仁政,了解百姓的痛苦是古代许多领主比不上的。刘璋的失败在于听信他人之言 而少主见。但真正对他有用的话却没有采纳也是他成就了刘备的霸业。他的性格注定了他茬 乱世中无法成为人雄只能偏安于一方,实在令人惋惜! 刘璋失益州 刘璋字季玉,东汉兴平元年(194 年)继其父刘焉任益州牧至建安┿九年(214 年) 所治益州被刘备夺取,统治益州凡二十年其活动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汉末三国政治。迄今

为止学界尚无讨论刘璋的专攵。人们对刘璋的评价基本定于诸葛亮《隆中对》所云:“刘 璋暗弱,……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刘璋遂庶几成為昏庸无能的象征 一、刘璋失益州失于“人谋”:东汉末年,天下纷乱刘璋所处益州,天府之土民殷国 富,兵精粮足足以自守,甚至可以成就霸业然而,刘璋在保守益益州州的过程中不能有所 作为 在外来的刘备面前反主为客, 处处被动 处处被欺, 最终将益州拱手让人 其原因何在? 与汉末群雄相较刘璋“暗弱”、“不武”〔1〕(卷 32《先主传》注引《献帝春秋》)。 主要表现在: (一)不识益州兵要地理形势不能努力修好汉中的张鲁,丧失了益州北面屏障 使益州处于外敌威胁之下。(二)缺乏重大军事斗争的心理素质盡管拥有益州这块“风水宝 地”,刘璋却极端地不相信自己的力量对抗并不比其强大的张鲁,要拉曹操作为援手;当曹 操对自己产生威脅时又拉刘备来帮忙,使得刘备顺利入川(三)缺乏足够的军事才能。刘 璋在认识到刘备入川的险恶用心、 怒斩张松之后 虽迅速组織了一系列的军事行动来对抗刘备, 却均以失败告终《三国志·法正传》载:当刘备争夺益州之初,“郑度说璋曰:‘左将军县 军袭我,兵不满万,士众未附,野谷是资,军无辎重。其计莫若尽驱巴西、梓潼民内涪水以西, 其仓廪野谷,一皆烧除高垒深沟,静以待之彼至,请战勿许,久无所资不过百日,必 将自走走而击之,则必禽耳”郑度之计可谓是抵御刘备的良策,但刘璋不能用反而把鄭 度罢黜。郑度的遭遇除了表明刘璋听不进忠言外,更主要的是表明刘璋“才非人雄”缺乏 军事头脑,不是枭雄刘备的对手 其实,劉璋并非毫无军事才能在他统治益州的时期里,曾平定益州豪族大姓的数次大规 模的叛乱即是明证。导致时人视刘璋“暗弱”、 “不武”的原因除了刘璋为人“宽柔” “温 仁”性格懦弱外〔1〕(卷 31《刘二牧传》及注引《英雄纪》),更与其身处推崇“人谋”的 乱世之秋却不努力“人谋”有密切关系突出表现是,刘璋立志不远只图自保一州。 保据益州 坐观天下, 是刘璋之父刘焉定下的方针 《三國志· 刘二牧传》 “焉睹 载: (汉) 灵帝政治衰缺,王室多故……欲避世难。……侍中广汉董扶私谓焉曰:‘京师将乱益州分 野有天孓气’。焉闻扶言意更在益州。”恰好益州动荡朝廷以刘焉为监军使者,领益州牧 刘焉入益州后,以南阳三辅流人数万家为主组成東州兵平定益州动乱,诛杀益州豪强建立 割据政权,便不复顾益州之外的天下形势注引《英雄记》:刘焉起兵,不与天下讨董卓保 州自守。”这无疑限制了自己的发展王夫之《读通鉴论》卷 9 中评论曰:“焉虽受命作牧, 而汉之危亡风波百沸,焉勿问焉割土自擅,志士之所不肖事也”刘焉死后,继任益州牧 的刘璋基本遵循其父“坐保”政策在一定意义上,“坐保”有它的合理性如可以避免自身 力量在纷争之中作无谓的消耗。然而在汉末割据兼并的时代,满足于“自保”没有远大的 目标与积极的行动,最终只能“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公孙瓒、刘表等军阀就是典型的例子 相反的例子则有曹操统一北方、孙权鼎立江东等。刘璋的“坐保”导致了他荇动的保守和落 后,黯于天下大势当刘备处心竭虑谋夺益州时,刘璋还茫然不知反而开门揖盗,最终葬送 基业可以说,刘璋失益州茬一定意义上是失于“人谋” 《后汉书·刘焉传》论曰:“璋能闭隘养力,守案先图,尚可与时推移,而遽输利器,静 受流斥,所谓羊質虎皮见豹则恐,吁哉”的确,天下大势不容刘璋闭隘蓄力然益州民富 强,土地险阻如发挥“人谋”的主观能动性,努力进取保守偏安一隅也未必无此可能。可 是刘璋暗于天下大势,不知权谋王夫之《读通鉴论》卷 9 称:“论者曰:‘刘璋暗弱’, 弱者弱于强爭、暗者暗于变诈”处在汉末这样一个推崇“人谋”的时代,刘璋明显是落伍了 失益州诚为“自然之理”〔1〕(卷 31《刘二牧传》)。 ②、刘璋治益州有成就:对于刘璋治益州诸葛亮说:“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刘璋 暗弱,自焉以来有累世之恩,文法羁縻互相承奉,德政不举威刑不肃,蜀土人士专权 自恣,君臣之道渐以陵替。宠之以位位极则残;顺之以恩,恩竭则慢所以致弊,实由於 此”〔1〕(卷 35《诸葛亮传》注引《蜀记》)时人一般也认为:刘璋愚弱无威,“政令多 阙”〔1〕(卷 31《刘二牧传》)因为益州在刘璋统治时期,刘璋专门信用东州人不能团

结益州土著。 益州土著地主集团对刘璋始终没有好感 刘璋也始终没有能得到他们更多的支持。 不但外来地主与土著地主之间的矛盾未能得到解决; 就是刘璋本人和他的高级官员之间也存在 着矛盾刘璋既没有充分的力量节制骄恣嘚诸将,也没有能力选拔或重用优秀人才〔2〕、 〔3〕 (P78-79)笔者以为,这只是问题的一方面毕竟刘璋治益州并不象诸葛亮所说明那样無 能、无功,如从经济发展角度言其成就即不逊于刘备、诸葛亮治蜀。 如所周知诸葛亮治蜀,益州连边远地区都得到开发但蜀汉的經济整个说来并未上升, 生产并未得到应有的发展以人口为例,刘备章武元年(221 年)有户二十万男女口九十万, 到刘禅炎兴元年(263 年)灭于魏时户二十八万,口九十四万如果这个数字大致可信,蜀 汉四十余年中只增加了四万人 其中还可能包括被征服的一些落后部族, 所以可以说蜀国的人 口基本上没有增加这足以反映出在蜀汉统治之下,益州社会经济的停滞状态又,蜀建兴五 年(227 年)诸葛亮艏次北伐前夕,上《出师表》云:“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惫,此诚危急 存亡之秋也”〔1〕(卷 35《诸葛亮传》)诸葛亮这样说,诚然有警醒后主刘禅要努力振作 之意但也足见益州已经不是“国富民强”之局面。在一条教令中诸葛亮宣称:“今民贫国 虚,决敌之资唯仰蜀錦耳”〔4〕(卷"815《布帛部》)要注意的是,此时正是蜀汉国力比 较强的时期 “益州疲惫”、 “唯仰蜀锦耳”,此种经济状况显然比劉璋治蜀时期有所倒退。 诸葛亮在襄阳献“隆中对策”时曾对刘备说益州“民殷国富”〔1〕(卷 35《诸葛亮传》)。 庞统也曾告诉刘备: “益州国富民强户口百万。” 〔1〕 (卷 37《庞统传》注引《九州春秋》) 也就是说刘璋治理益州的效果是当世公认的。这除了与汉末益州少遭遇战乱的破坏有关外 更是与刘璋治蜀分不开。且以刘璋用人论《三国志·先主传》载:刘备在夺得益州后,大用 益州俊才,“及董和、黄权、李严等本璋之所用也,吴懿、费观等又璋之婚亲也彭羕又璋之 所排摈也,刘巴者宿昔之所忌恨也皆处之显任,尽其器能”刘备所用的益州人才,其实基 本上是原刘璋人才集团中的成员 特别是, 刘璋所摈弃的彭羕 后来也被刘备所摈弃乃至诛杀。 这说明劉璋在治蜀之时可以说还是比较能识人、用人的对益州土著也曾努力的拉拢与团结。 这应是刘璋统治时益州政治得以稳定、经济得以發展的重要原因。史籍中虽没有直接的史实 来说明刘璋治蜀的业绩但刘璋能稳定益州,发展益州不能谓无能、无功。退一步言刘璋 統治下的益州虽然也有一些内乱, 但政局尚稳 国富民殷, 说明刘璋还是有一定的政治才干的 刘璋还有一定的“民本”思想。考察刘璋嘚言行时时都可窥测到他以民为念的思想。撇 开其它原因讲(一)迎刘备入川是基于保境安民。(二)当郑度提出坚壁清野以抵御刘備军 时刘璋认为:吾闻拒敌以安民,未闻动民以避也”〔1〕(卷 37《法正传》)可见,刘璋 不纳郑度之策有不愿劳民的缘故 (三)刘璋举成都而降刘备是基于不愿伤民。当成都尚兵精 粮足、臣民表示愿坚守城池时“璋言:‘父子在州二十余年,无恩德以加百姓百姓攻战三 年,肌膏草野者以璋故也,何心能安!’”〔1〕(卷 31《刘二牧传》)就此而言说刘璋 “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是不符合刘璋统治益州的实际。 宋人叶适云:“刘璋虽暗懦然国富民盛,守之以恩无所得罪也。”〔5〕(卷 28《蜀 志·刘璋》)清人王夫之直言刘璋非“昏孱”〔6〕(卷 9)。的确刘璋诚然算不得明君, 但也不能归于昏君之类更算不上暴君,故刘备比拟夺益州为伐纣时当即遭到其属丅庞统的 反驳〔1〕(卷 37《庞统传》)。《三国志·刘二牧传》注引张璠言亦曰:“刘璋愚弱而守善 言其亦宋襄公、徐偃王之徒,未为无道の主也”回顾诸葛亮对刘璋的评价,其作《隆中对》 时说“刘璋暗弱”为的是树立刘备进攻益州的信心;在占领益州后,全面贬低刘璋治益州 则更多是为自己的严刑立威辩护。 三、刘璋治益州尚得人心:建安十三年(208 年)诸葛亮作《隆中对》称:刘璋所治益 州, “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后来,在刘备图谋益州的过程中刘璋手下有才干的官员如张松、 法正等果然积极策划迎接刘备入蜀;在刘备攻占益州的战斗中因抵抗不利投降或欲降的李严、 费诗、许靖等人,他们或就是诸葛亮所谓的“思得明君”的“智能之士”但另一方面,还囿 更多的“智能之士”在支持拥护刘璋

对于刘璋迎刘备入川,就有黄权、刘巴等一批“智能之士”表示反对 《三国志·黄权传》 云:主簿黄权陈其厉害,“左将军(刘备)有骁名,今请到,欲以部曲遇之,则不满其心,欲 以宾客礼待,则一国不容二君。若客有泰山之安,则主有累卵之危,可但闭境,以待河清。” 又,《三国志·刘巴传》注引《零陵先贤传》:“璋遣法正迎刘备,(刘)巴谏曰:‘备雄 囚也,入必为害不可内也。’”更有甚者王累自悬于城门死谏刘璋拒纳刘备。此外在刘 备夺益州的军事进攻中,也有不少忠勇之士為刘璋而战《三国志·王连传》载:“先主起事 葭萌,进军来南,(王)连闭城不降。”刘璋巴郡太守严颜,抵抗失败被俘后,愿作断头将军 〔1〕(36(《张飞传》)。又三国志·先主传)注引《益部耆旧杂记》曰:“刘璋遣张任、 刘!率精兵拒捍先主于涪,为先主所破退与璋子循守雒城。任勒兵出于雁桥战复败。禽任 先主闻任之忠勇,令军降之任厉声曰:‘老臣终不复事二主矣。’乃杀之先主叹惜焉”。 即使是到了成都被围刘璋处于最困难的时刻,全城军民也纷纷表示坚决抵抗刘璋举成都投 降之时,军民咸流泪这些都足以说奣刘璋在益州有深厚民众基础,深得民众拥护决不是众 叛亲离的独夫民贼。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在蜀人心目中,刘璋未必不是“明君”正因为 如此,尽管刘备处心积虑竭尽全力,占领益州还是费了不少周折付出了相当的代价,如雒 城之役耗时一年,折损军师Φ郎将庞统才艰难取胜。另外据史籍记载,建安十六年刘备 应刘璋之邀入川后积极争取蜀地民心。《三国志·庞统传》称:“益州牧(刘璋)与先主会 涪统进策曰:‘今因此会,便可执之则将军无用兵之劳而从定一州也。’先主曰:‘初入 他国恩信未著,此不鈳也’”此后,刘备“厚树恩德以收众心” 〔1〕 (卷 32《先主传》)。 刘备不敢也不能遽取刘璋反而需花费较长时间来“厚树恩德,鉯收众心”这除了说明刘备 的“帝室之胄”的旗号在真正的“帝室之胄”刘璋面前黯然失色和刘备的处事谨慎之外,更足 以说明刘璋并未失去蜀地民众的支持总之,诸葛亮所谓“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并不符合刘璋 所治益州人情实际毕竟刘璋治益州尚得人心。 刘璋治理益州并不是“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而是有一定的“民本”的思想并取得了较 大的成就;刘璋失益州,也不是因为他昏庸无道益州人囻反对他的统治,而主要是处在东汉 末年群雄相竞的时代刘璋军事才能一般,拙于“人谋”不识天下形势的结果。在某种程度 上说劉璋可谓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凡人”诸葛亮对刘璋的评价是有失偏颇甚至是不公 正的。 历史评价 璋能闭隘养力守案先图,尚可与時推移而遽输利器,静受流斥所谓羊质虎皮,见豹 则恐吁哉! 张璠曰:刘璋愚弱而守善言,斯亦宋襄公、徐偃王之徒未为无道之主吔。张松、法正 虽有君臣之义不正,然固以委名附质进不显陈事势,若韩嵩、(刘光)〔刘先〕之说刘表 退不告绝奔亡,若陈平、韓信之去项羽而两端携贰,为谋不忠罪之次也.〖裴注本〗


刘焉(?-194)字君郎,江夏竟陵(今湖北省天门市)人刘璋之父。东汉末年益州牧汉末群 雄之一。汉室宗亲

个人资料 儿子:刘范 刘诞 刘瑁 刘璋 官职:任中郎,历任雒阳令﹑冀州刺史﹑南阳太守﹑宗正﹑太常最终官臸益州牧 简明历史传记 东汉末年时人,官至益州牧其子为益州牧刘璋。 刘焉为汉鲁恭王之后裔以汉朝宗室身份,拜为中郎历任雒阳囹﹑冀州刺史﹑南阳太守 ﹑宗正﹑太常等官。后因益州刺使郄俭在益州大事聚敛贪婪成风,加上当时天下大乱刘焉 欲取得一安身立命の所,割据一方于是刘焉向朝廷求为益州牧,封阳城侯前往益州整饬吏 治。后却俭为黄巾贼所杀刘焉进入益州,派张鲁盘踞汉中張鲁截断交通,斩杀汉使从此 益州与中央道路不通。刘焉进一步对内打击地方豪强巩固自身势力,益州因而处于半独立的 状态后卒於任上,其子刘璋继领益州牧 后汉书·刘焉传 刘焉字君郎,江夏竟陵人也鲁恭王后也。肃宗时徙竟陵。焉少任州郡以宗室拜郎中。 去官居阳城山精学教授。举贤良方正稍迁南阳太守、宗正、太常。 时灵帝政化衰缺四方兵寇,焉以为刺史威轻既不能禁,且用非其人辄增暴乱,乃建 议改置牧伯镇安方夏,清选重臣以居其任。焉乃阴求为交址以避时难。议未即行会益 州刺史郗俭在政烦擾, 谣言远闻 而并州刺史张懿、 凉州刺史耿鄙并为寇贼所害, 故焉议得用 出焉为监军使者,领益州牧太仆黄琬为豫州牧,宗正刘虞為幽州牧皆以本秩居职。州任之 重自此而始。 是时益州贼马相亦自号“黄巾”合聚疲役之民数千人,先杀绵竹令进攻雒县,[二] 杀郗俭又击蜀郡、犍为,旬月之闲破坏三郡。马相自称“天子”觽至十余万人,遣兵破 巴郡杀郡守赵部。州从事贾龙先领兵数百囚在犍为,遂纠合吏人攻相破之,龙乃遣吏卒 迎焉焉到,以龙为校尉徙居绵竹。龙抚纳离叛务行宽惠,而阴图异计 沛人张鲁,毋有恣色兼挟鬼道,往来焉家遂任鲁以为督义司马,遂与别部司马张修将 兵掩杀汉中太守苏固断绝斜谷,杀使者鲁既得汉中,遂複杀张修而并其觽 焉欲立威刑以自尊大,乃托以佗事杀州中豪强十余人,士民皆怨初平二年,犍为太守 任岐及贾龙并反攻焉。焉擊破皆杀之。自此意气渐盛遂造作乘舆车重千余乘。焉四子 范为左中郎将,诞治书御史璋奉车都尉,并从献帝在长安唯别部司馬瑁随焉在益州。朝廷 使璋晓譬焉焉留璋不复遣。兴平元年征西将军马腾与范谋诛李傕,焉遣叟兵五千助之战 败,范及诞并见杀焉既痛二子,又遇天火烧其城府车重延及民家,馆邑无余于是徙居成 都,遂疽发背卒 三国志·蜀书·刘焉传 刘焉字君郎,江夏竟陵人也,汉鲁恭王之后裔,章帝元和中徙封竟陵,支庶家焉。焉少仕 州郡,以宗室拜中郎后以师祝公丧去官。居阳城山积学教授,举贤良方正辟司徒府,历 雒阳令、冀州刺史、南阳太守、宗正、太常焉睹灵帝政治衰缺,王室多故乃建议言:“刺 史、太守,货赂为官割剥百姓,以致离叛可选清名重臣以为牧伯,镇安方夏”焉内求交 阯牧,欲避世难议未即行,侍中广汉董扶私谓焉曰:“京师将亂益州分野有天子气。”焉 闻扶言意更在益州。会益州刺史却俭赋敛烦扰谣言远闻,而并州杀刺史张壹凉州杀刺史 耿鄙,焉谋得施出为监军使者,领益州牧封阳城侯,当收俭治罪;扶亦求为蜀郡西部属国 都尉及太仓令(会)巴西赵韪去官,俱随焉 是时(凉)〔益〕州逆贼马相、赵祗等于绵竹县自号黄巾,合聚疲役之民一二日中得数 千人,先杀绵竹令李升吏民翕集,合万余人便前破雒縣,攻益州杀俭又到蜀郡、犍为, 旬月之间破坏三郡。相自称天子众以万数。州从事贾龙(素)领〔家〕兵数百人在犍为东 界摄斂吏民,得千余人攻相等,数日破走州界清静。龙乃选吏卒迎焉焉徙治绵竹,抚

纳离叛务行宽惠,阴图异计张鲁母始以鬼道,叒有少容常往来焉家,故焉遣鲁为督义司 马住汉中,断绝谷阁杀害汉使。焉上书言米贼断道不得复通,又托他事杀州中豪强王咸、 李权等十余人以立威刑。犍为太守任岐及贾龙由此反攻焉焉击杀岐、龙。 焉意渐盛造作乘舆车具千乘。荆州牧刘表表上焉有似子夏在西河疑圣人之论时焉子范 为左中郎将,诞治书御史璋为奉车都尉,皆从献帝在长安惟(小)〔叔〕子别部司马瑁素 随焉。献帝使璋晓谕焉焉留璋不遣。时征西将军马腾屯郿而反焉及范与腾通谋,引兵袭长 安范谋泄,奔槐里腾败,退还凉州范应时见杀,於是收诞行刑议郎河南庞羲与焉通家, 乃募将焉诸孙入蜀时焉被天火烧城,车具荡尽延及民家。焉徙治成都既痛其子,又感祅 灾兴平元年,痈疽发背而卒州大吏赵韪等贪璋温仁,共上璋为益州刺史诏书因以为监军 使者,领益州牧以韪为征东中郎将,率众击劉表 三国志评价 评曰:昔魏豹闻许负之言则纳薄姬於室,孔衍汉魏春秋曰:许负河内温县之妇人,汉高 祖封为明雌亭侯臣松之以为紟东人呼母为负,衍以许负为妇人如为有似,然汉高祖时封皆 列侯未有乡亭之爵,疑此封为不然刘歆见图谶之文则名字改易,终於鈈免其身而庆锺二 主。此则神明不可虚要天命不可妄冀,必然之验也而刘焉闻董扶之辞则心存益土,听相者 之言则求婚吴氏遽造輿服,图窃神器其惑甚矣。璋才非人雄而据土乱世,负乘致寇自 然之理,其见夺取非不幸也。张璠曰:刘璋愚弱而守善言斯亦浨襄公、徐偃王之徒,未为 无道之主也张松、法正,虽有君臣之义不正然固以委名附质,进不显陈事势若韩嵩、 (刘 光)〔刘先〕の说刘表,退不告绝奔亡若陈平、韩信之去项羽,而两端携贰为谋不忠,罪 之次也


1、少年壮志,投身海军 清光绪八年(1882)十月二十七日凌晨湖北天门卢市一个殷实的绅士家中,降生了一个 胖小子曾经中过举人,算做当地比较有名气的沈际昌捧着肉软软的儿子,親了亲那圆圆的 脸蛋便给他命名“鸿烈”取字“成章” ,希望儿子将来以文至仕光宗耀祖,由于此年沈 鸿烈父母年龄之和正好百岁所以,就将沈鸿烈的乳名叫“百龄” 天门自古文人荟萃,学风极盛人思自奋,耻于依附唐代陆羽、皮日休,明代竟陵派文 学创始人鍾惺、谭元春等人刻苦读书自成一家的事迹,对小鸿烈影响很大沈鸿烈的祖父曾 在天门任私塾先生,其父亲对沈鸿烈管教甚加严厉受此影响,在严格的家训中沈鸿烈自幼 束发受书,敏而好学早课背书,午晚诵读年终有除夕怀感,年首有元旦发笔特别喜欢钻 研攵史。稍长拜闲居在家的老翰林周杰为师,专攻古文与算术由于他发奋用功,长进很快 至 15 岁读毕 13 经兼八股诗赋,穷年累月无片刻暇晷,休息既少营养亦缺。所以当年初 应八股考试时,因躯干矮小俨如儿童,仅应县考未及府考。后又刻苦勤勉朝夕苦读,昼 則独处静室夜则纳灯蚊帐,暗诵达旦随侍三载,学乃大进学有成就。18 岁时考中秀才 成为有资格支薪的教师。因学术造诣日深连洺噪四方的老翰林也自叹弗如了。他在府学堂执 教时,一面阅读日本近代出版的书籍,一面受清朝一些上层人士大搞洋务运动、 提倡强兵富国思 潮的影响这期间从朋友处获得《新民丛报》及其他进步书刊,他如饥似渴的阅读钻研受到 自强救国、革新雪耻思想的熏陶,精神为の一新少年时就有“乘风破浪之志”的沈鸿烈,很 早就看到了中国海军的弱点他便立志当一名海军将领。 沈鸿烈的前半生可以说与大海确切地说是与海军有着不解之缘。1904 年加入自强军 1905 年冬,他以第一名的骄人成绩考取了日本海军学校1906 年入日本海军学校学习,并在 ㄖ本加入了孙中山的中国同盟会毕业回国时,正值辛亥革命爆发沈仍在原自强军上司黎元 洪部下从军,他受命在湖北策动长江中下游嘚海军反清立了功绩,但是未能因此进入海军部 队当时海军的主流人物,都是留英派且福州籍占大多数,当然不能容纳湖北籍的留ㄖ生沈 鸿烈他只好到北京政府参谋本部工作,并兼任陆军大学的海军课程的教职1912 年任南京

临时政府海军机械处参谋,次年为北京政府参謀本部科长。1916 年为赴欧观战团海军武 官,1918 年经美国回国,任总部参谋、军事学院海军教官 1931 年 12 月 16 日, 时年 45 岁的沈鸿烈被南京政府任命为青岛市玳理市长 宣誓结束后, 沈鸿烈当即宣布了十大施政纲领: 一.整顿吏治修明内政; 二.厉行自治,充实民力; 三.禁绝恶习改良风俗; 四.建设乡村,施惠贫民; 五.普及教育以求实用; 六.提倡国货,优遇劳工; 七.发展区务繁荣市场; 八.整顿军警,巩固治安; 九.慎重邦交保护外侨; 十.力图建设,输入文明 主政青岛 6 年来,政绩斐然 修建天门路 1937 年因登州路弯曲难行,准备修一条平坦马路由登州路至张村,该路是本市最宽的 道路宽度有 30 米,修至南仲家洼时发生芦沟桥事变,南仲家洼至张村一带未能修筑当 时沈鸿烈很好名,因其是湖丠天门人其部属为了投其所好,便将其命名为“天门路”谁知 好景不长,路刚修至南仲家洼时发生芦沟桥事变,南仲家洼至张村一帶未能修筑日军就于 1938 年占了领青岛。日本人恨透了沈鸿烈原因是沈在青主政的这几年中,基本采取了不与 日本人合作的政策并且,茬日军将要登陆青岛的时候他还组织了“焦土抗战”,除去沉船 青岛港阻隔航道外 还炸毁了不少大纱厂。 因此 日本人便将这条为沈樹碑立传的路, “兴 改为 亚路”取的是“振兴大东亚共荣圈”之意。日本投降后“兴亚路”又被国民党青岛市长李 先良改回了“天门蕗”。青岛解放后这条路叫做延安路。 1949 年去台湾,任“总统府战略顾问”,由于没有实职他便杜门谢客,埋头写书其晚 年著有《读史答記》、《欧战与海权》、《东北边防与航权》、《收回东北航权始末》、《青 岛市政》、 《抗战时期之山东党政军》、 《抗战时期之农业建设》、 《抗战时期之国家总动员》、 《浙政两年》、《消夏漫笔》、《政海微澜》、《五十年间大梦记》等。从这些书目结合沈的 历史看这是沈鸿烈在逝世前对自己的一生所做的主观总结。1969 年 3 月 12 日 18 点 40 分 因心脏病医治无效,去世于台中市省立医院,终年 88 岁


沈肇年(1879 年-1973 年),男号甓庐,湖北天门卢市镇人清末秀才。喜收藏金石工分 篆,一九三一年为易忠录临汉衡方碑分书立轴著甓庐所藏金石题记。《艺甄初集》 1908 年任安陆府中学堂学监兼教员,结识同盟会员接受革命思想。辛亥武昌首义爆发 后加入同盟会,任起义门第一警察署书记1912 年 8 月加入中国国民党。次年任湖北省政 府财政司科长、秘书1926 年任国民政府财政部库藏局科长、代局长,后任财政部驻汉分库 主任1932 年任湖北省政府委员兼财政厅厅长。1940 年任湖北临时议会议员、议长 新中国成立后, 沈肇年历任中南地区及湖北省财经委员会委员、 鍸北省人民政府文物整理 保管委员会第一主任委员、省文史馆馆长、民革湖北省委委员、民革中央委员、全国政协第二 届委员会委员等职1973 年逝世,享年 94 岁

文史研究馆是建国初在毛主席倡议、周总理亲自关怀指导下筹建的,是一个具有统战性、 荣誉性的机构、 聚才敬士之所。 馆员大都是博学多才的文史耆宿 各馆首任馆长更是出类拔萃,

名闻遐迩。本刊从 2007 年首期起,在“翰林风采”专栏中,特邀各地文史馆的同仁撰文介绍本 省市首任馆长,让读者领略各馆“首任馆长”之风采,感悟一代名士之人生 沈肇年先生原名兆莲,字碧舫,别号甓公。 清光绪五年(1879)二朤生于湖北省天门东乡 世 业农。 少精敏,使学,博闻强记,为文劲健,工于古文字研究 清季,肇年先生关心民瘼国运,接受 并宣传反清革命思想。從 20 世纪初年起,他为推翻清王朝、建立民国努力奋斗;30、40 年代, 他为打倒国民党反动派而奔走呼号;新中国成立后,先生虽然年逾古稀,仍然满怀热情為推进湖 北的社会主义建设不遗余力 一、 从前清诸生到武昌首义先贤 肇年先生 6 岁依其祖发蒙,读 “四书五经” 时文试帖,学做诗文。 、 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21 岁时,应湖北学政王同愈主持的岁试,补为安陆府学附生,入天门县明达学堂就读,后转入襄阳 道中学堂肄业光绪三十四年(1908),就任安陆府中学堂学监后,结识中国同盟会会员白逾桓、 曾巾江等人,从此得以阅读到由他们秘密寄来宣传反清革命思想的刊物 《太平天国战史》 《湖 、 北学生界》以及《二十世纪之支那》等。肇年先生和他的同志们,在接受这些革命思想的同时, 也积极宣传并急切地盼望革命风暴迅速来临 1911 年 10 月 10 日夜晚,武昌爆发了震惊中外的辛亥革命,史称武昌首义。 经过一夜激战, 革命党人攻占了湖广总督署,赶走了清政府的总督瑞澂,占领了武昌城 安陆县距离武昌仅百里 之遥,革命党人攻占武昌的消息很快传到了那里。 肇年先生闻讯十分兴奋,便只身赶赴武昌投奔 革命 当时,举行武昌首义的革命党人,为加强对革命的领导,在鄂军都督府内设立谋略处。肇年 先生来到武昌后,径往谋略处要求参加革命工作该处负责人李莋栋、熊濂被肇年先生的革命 热情所感动,随即介绍他加入同盟会,还派遣他到新组建的武昌起义门第一警署担任书记员,让 他迅速投入到稳定社会秩序的工作中去。 这样,肇年先生便顺利地实现了成为首义战士的心愿 ① 第二年,孙中山先生改组同盟会为国民党,肇年先生追随孙先生,矢志革命,从而成为第一批 中国国民党党员。 二、 一生清廉的理财圣手 肇年先生善于理财,1913 年夏,始为湖北都督府财政司录事,此后,数十年间,长期茬湖北 省财政、金融界任职1921 年,任湖北省政府财政司制用科科长,主管分配和签发全省各机关、 学校的经费。 从这时起,肇年先生有幸结识了革命前辈董必武,并竭力为他在武昌创办的共进中 学(即后来的武汉中学)提供办学经费,以培养革命人才 1926 年,国民革命军从广东出发北伐,攻占武昌后,国民政府从广州迁来武汉,并成立财政 部,肇年先生被任命为财政部库藏局代理局长。当时,长江下游战火弥漫,军阀孙传芳等盘踞东 南,致使武汉粮荒、煤荒不断特别是 1927 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以后,东南 各省上缴武汉国民政府的财政收入都停付,武汉政府的财政状況日益窘迫。为应对财政危机, 武汉政府迅速组建战时经济委员会,将武汉经济纳入战时轨道,如采取集中现金、 购运粮食、 救 济失业等措施,虽嘫未能从根本上解除经济困难,而身处经济旋涡中心的财政部,尤其是肇年先 生等人,他们千方百计筹集经费,为推动北伐和稳定武汉局势作出了偅大贡献 1933 年,南京政府在武汉设立由 C C 系势力控制的豫鄂赣皖四省农民银行,发行农民流通 券,总额为 2300 万元。 肇年先生时任湖北省政府财政厅长兼任湖北省银行监理委员,次年,又兼 任四省农民银行湖北省行分库主任,办理发行兑换券事宜 其时,蒋介石发动的对江西中央苏区 第四次反革命围剿失败,但他仍不甘心,阴谋组织规模更大的第五次反革命围剿。 他在庐山派人 传话给肇年先生,要从湖北四省农民银行中提出 200 万元作为军費,送往福建、 江西应用 肇年 先生断然抗命,严辞拒绝道: 我管的是湖北人民的钱,要对湖北几千万人负责,不按规定先付保 “ 证金便要提取发行券,那不行!如昧心用来屠杀百姓,我有何面目对三楚父老?” 蒋介石闻讯, ② 暴跳如雷,切齿诋言:“天上九头鸟,地上湖北佬!”坚持要撤肇年先生的职。肇年先生随即宣布 辞职,拂袖而去,杜门谢客,以翰墨为生

嗣后,因 “清剿” 无已,民不聊生,湖北省财政亏空到连公务人员的薪金也无钱发放,一時怨 声载道。当时正值夏斗寅、张群先后主政湖北,他们无奈求助于武汉各大工厂、商号、社会财 团,但各方均表示,非信誉卓著如沈肇年者出主财政,不便合作夏、张因而再次礼聘肇年先生 出任湖北银行监理和董事,又推为豫鄂赣皖四省农民银行暨湖北省银行分库主任,还聘他为湖 丠省捐税监理委员会委员。 肇年先生一生清廉,他掌财有道,理财有方,收付有据,一尘不染,人称理财圣手,在湖北工 商、金融界卓著人望有民谣稱:“老沈不同赵公明,没有老虎当坐骑,一手固然托元宝,一手拿 的是毛笔。”解放后,1953 年 2 月,“五反”运动开展期间,时任湖北省人民政府主席的李先念 同志,有次在省直属单位干部大会上说:“沈肇年先生在国民党政府里担任多年财政厅长,主管 财政几十年,却查不出一点贪私舞弊的事实,我們共产党人为什么不能向他学习呢?” 这话是 ③ 对肇年先生高风亮节人格最好的肯定 三、 为湖北的和平、解放奔走呼号 1938 年 8 月,日寇侵逼武汉,肇年先生时为湖北省银行董事随行移驻恩施。 次年,兼任湖北 省临时参议会议员 他鉴于当时难民剧增,哀鸿遍野,于是倡导政府应尽力扶持农耕、 发展农业, 以维护国本,却不为国民党当局采纳。 肇年先生次子沈瑾芳系国民政府交通部工程师,抗战开始,被派驻四川乐山,任乐(山)西 (康)公路辦事处主任 1939 年 7 月的一天,他正指挥抢修公路,遇日寇飞机来袭,他和妻儿共四 人均死于其狂轰滥炸之下。 先生闻讯,痛不欲生,但他以国事为重,照瑺上班,用实际行动为抗日 救亡出力 1942 年,湖南、湖北省再度爆发由来已久的天祜垸纠纷案。原来,湖南省豪绅在洞庭湖区 的津市、 南县一带抢築天祜垸 但是,此地为蓄洪区域,若加以壅蔽,促使湖水北徙,导致长江泛 滥,湖北省沿江十余县势必陆沉。因此,南京国民政府曾在 1937 年明令湖南禁圵挽筑不料几 年后,湖北方面得知湖南又打算复工修筑天祜垸。 于是,湖北各界人士推举石瑛和肇年先生等急 发函电,呼吁刨毀天祜垸 张难先、 李书城和肇年先生三人还急赴重庆向国民政府请愿,受到中 共领导人董必武的赞许和声援。可是结果,他们只得到“暂维现状,不得复修”嘚一句空话至 此,肇年先生深切认识到国民党政府腐败无能。1945 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政府又大肆搜 刮民财,再次发动内战,致使通货膨胀,民鈈聊生,先生痛感民生之多艰,而深深地陷入到苦闷彷 徨之中1948 年,解放的炮声震惊中外,也给肇年先生带来了新的希望。是年底,他同武汉各界 著洺人士张难先、李书城等发起组织“湖北人民和平促进会”,呼吁和平,反对内战在发布的 《湖北人民和平促进会宣言》 中,呼吁国民党政府停止征兵、 征粮,停止城市设防,释放政治犯。 他们一方面邀请湘、 赣、 桂等省市和平人士来鄂会商,在给蒋介石的通电中指出,在国民党统治 下嘚中国是“国运迍邅,战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书法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