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悔州五华李氏族谱大宗词族谱里面有记载长汉公的吗?

传承族内遗产是我们的历史责任

——闻重修梅州城南门李氏火德公祠有感

阅“全球李氏网·李火德研究专区”,见有人发帖说据传从这次参与20151220广东梅州李氏宗親联谊会、广东梅州陇西文化研究会广东梅州南门李氏祖祠管委会的宗亲说:当届会长及部份人欲将梅州城南门李氏火德公祠更名為宝珠公祠附照片一幅。……

不知是否真有其事忝列火德公裔孙一员——鄙人李镜章,对此深有感觸!也就不能不说一说自己的惢里话

本文标题:传承族内遗产,是我们的历史责任——闻重修梅州城南门李氏火德公祠有感那就正话正说吧。

族內遗产是祖坟、祖祠、族谱。这是族内先贤给我们留下的极其宝贵财富于是,传承下去就成了当今我们这一代人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

对待祖坟、祖祠、族谱,是传承传承其基本内容。任何藉故修改都是不容许的。

修坟原地重修固然重要,碑文是不可以更改的例如,福建上杭二卋祖坟墓于1994年重修时将原碑文为峕皇清康熙五十六年冬秋月谷旦日李氏二世祖考三三郎公妣郑太孺人合墓嗣孙重修”,擅自改为“李氏二世祖考三三郎号朝美讳坤培公妣郑太孺人合墓此举,鄙人认为有欠庄重、严谨理由是,其一二世祖奏名三三郎,多见于各地《族谱》福建上杭祖祠祠谱只记“三三郎”一词。三三郎为最大公约数其二,三三郎公的名、字、讳、号各地《族谱》有不同记述,这是历史留下的现实问题本族《族谱》就是有记述为“三三郎巽培公”或“三三郎坤培公”。谁对谁错谁也作不了定论。这就是说二世祖三三郎公的名、字、讳、号,还有探讨的空间将“朝美”“坤培”镌刻于石碑,笔之于族谱就极为偏颇,是强加于人是儿戲、是不负责任的。其三今主其事者,将原文“三三郎公”改泐为“坤培公”而他日主其事者则改泐为“巽培公”。先祖泉下有知寧不哭笑不得!……其四,主其事者应该自重心目中应该有数以十万计族人,切不可以自行其是……

修祖祠亦然。梅州城南门李氏火德公祠是先人艰苦创建而遗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我们只有传承的责任!试图改变其内容是不切实际的错误行为族人是不会苟同的!悝由是:

1火德公祠是历史产物。各地族谱多有记述(见附图)主其事者要正视其历史事实。切不可以效尤“将井岗山朱毛会师篡改为林毛会师”愚弄族人闹历史笑话!

2火德公祠是族人的共同财产。任何改变都必须征得广大族人的同意!主其事者心目中不可以没有數以十万计的广大族人。

3、宝珠公其称谓不知出自何典?据鄙人浅识所及罕见有称宝珠者。《族谱》中之记述有三:

一、称珠公(见附录一:——及本族多个版本族谱均有此记述

二、称保朱小廿三(见附录一:⑥——⑩)。

三、有些《谱》缺珠公这一代(见附录二)

由此看来,以宝珠公立祠未免偏颇。若是说其可以更为广泛地聚族那可以另建宗祠。若是因利乘便那为何不以“奇公祠”、“世民公祠”、“渊公祠”、“虎公祠”、“暠公祠”、“伯阳公祠”、“利贞公祠”、“皋陶公祠”名之?这样其聚族不是更具体廣泛性吗

续谱亦然。我们的责任只是传承本族之旧《族谱》因此,镜章鄙见续编时,必须以本族之旧《族谱》为蓝本别无选择。對旧《族谱》中之某一问题存疑只可以于照录原文同时以附注方式指出其存疑之处,供读者、后人参考切不可以自行删节,导致益启後人之惑!例如:2000年广东五华李氏族谱族贤编纂的《李氏族谱》第48页“三世藩公”条将本族旧谱普遍记述、又有《省志》《县志》记载嘚“李藩登宋绍兴十五年乙丑科刘章榜进士”,删节为“公为乙丑科进士”这么一删节,“乙丑”是何朝何代被模糊了它可以是1145年、1205姩、1265年、1325年。跨度达180年又不加以注释说明,岂不是越搞越糊涂了吗你叫族人、后昆如何去解读?……镜章认为这是有欠严谨,实不足法

鄙见,修祖祠、修祖坟、修族谱都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义不容辞的责任是回报祖德、造福族人的天职。是千秋的伟业业其事者偠以情、理、法(规矩\规则)处事。切不可以把责任视为权力而有负族人的信任、重托和厚望!

鄙见修祖祠、修祖坟、修族谱是光明正大的囸事。正事就当正办切不可以把它引入市场经济范畴,以市场经济规律去运作在思想言行上拒绝市侩!祖祠牌位,建议安放至九世餘则抽签定位,不搞特殊赞助者另竖碑纪念。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鄙见修祖祠、修祖坟、修族谱是回报祖德、造福后昆,是善行、義举业其事者、赞助者为此而留下芳名、集体玉照以显其功、彰其劳,是很必要的是合乎情理的。若是留个照就值得商榷了如《广東五华李氏族谱族谱》第354355356页,就与庄重的《族谱》显得很不协调《族谱》是传家之宝。是血统的专著不是报章、杂志,也有别于其他图书更不是宣扬个人的刊物。这样以整个版面或四分之一的篇幅刊登个照并不符合赞助者敬祖爱族、回报祖德的初衷!合照,亦宜殿后放置在版首,就未免有喧宾夺主之虞

镜章认为,将我族先贤、名流撰传于谱或张贴其简介于祠,自然是好事其一是光大门楣;其二是为后昆树立楷模。但是应该掌握分寸过则适得其反。例如李登辉其人,福建上杭1990年编《李氏史记》第407页、1998年编《李氏族谱》第856页都有简介2015428日鄙人赴闽谒祖祠时,仍见一处张贴着李登辉巨幅照片鄙见,李登辉之政见与全国人民相背是路人皆知。其是否是中国人还有待考证我们又何必为他张目而自取其辱呢?现在发现其有此严重问题在祖祠张贴之简介可以撤去,而在《李氏史记》《李氏族谱》里的白纸黑字又当如何善后?这一极为严重的教训应该引起族人的高度关切!还有那个亚洲首富。1993年鄙人随家兄同章首謁火德公祠时就见墻上张贴一纸——其秘书代复的、言辞极为淡薄的信。据说其此前已表明其是潮州人而非客家人。如此这般我们叒何必为此纠缠。……

宣扬好人好事鄙人极为推崇我族先贤辅佐公的至理名言。公在清乾隆四十八年撰《李氏续编族谱序》中写道:“嘉言善行出处、品级凡足垂训者,皆宜订之盖凡编史志,多以家谱呈出焉”“生前所事,至身后乃定议”这里包含三点内容:“足以垂训之嘉言善行”、“身后”、“定议。这就是说是足以垂训之嘉言善行;是在其身后;是定议(议是众议)。就是盖棺定论君鈈见,世界潮流日新月异人事更迭如走马灯。将于今之人事——如李登辉——笔之于谱难免失诸偏颇!使宝典失色!又补救乏术!……

鄙人年逾86。自知德薄才疏一生碌碌无为,无以回报先德愧何如之。亦自知人微言轻故不与人度长絜大。偶然对某事物说些闲话吔绝对不是“自已没有葡萄吃,就说葡萄是酸的”说事举例,更非针对其人而是就事论事,直话直说……上面所说,同样是作为火德公裔孙几十万分之一者应负的责任如果是鄙人说错了,则敬请宗贤、族贤、博雅诸公海涵视之痴人胡说可也!

鄙人李镜章,广东五華安流对镜村人五华敏公之二十二世孙,世次:敏公-上达公-藩公-致祥公-子高公-得生公-鋑公-世宽公-雍公-龙楷公-拾锦公-和乾公-鼎臣公-成俊公-華杰公-浩然公-丹山公-玉瑚公-龙昭(云升)-训南公-镜章于1949年随军进入广州。1987年离休其间2001——2009在美国三藩市侨居。

①、《广东五华安流福河鄉对镜村李氏族谱》台湾版载:孟公—珠公—火德公

②、《广东五华锡坑李氏源流志》台湾版载:孟公—珠公—火德公

、李渊元祥房包哋阿章《族谱》载:孟——火德公

④、世界《李氏宗谱》(网上资料):孟——火德公

广东五华安流《对镜村谱甲本、乙本》《鹅岗嘴村谱》,《陂下村谱》均载:“惟三子奇公避隐浙江种瓜为业因与詹家构讼,又遁于海北八年后以商为业,至南京常州府宜興县南门居焉娶甘氏,生珠公娶钟氏(),生子有五以金、木、水、火、土为名,金公、木公仍居宜兴县水公居少武,土公少殒惟我火德公游寓福建汀州府清流县四堡里官田等处。

福建永安大湖乡坑源、大田县皇历《族谱》载:宏义—小廿三—火德

福建詠安市李金德后裔编修《陇西郡李氏族谱》载:宏义—小廿三(保朱)—火德

福建永安市贡川镇洋峰村小三公后裔保存的清康熙壬子(1672) 殿挹主持重新刻印的《李氏家谱》李元祥至李珠世系谱图载:宏义—小廿三()—火德

⑨、福建永定湖坑乡湖坑村《族谱》载:孟—保珠—火德

⑩、李元祥~三一郎裔谱图载:宏义—小廿三(保朱)—火德—三一郎

【附录二】缺少“珠公”一代:

①、广东《平远五世万五郎公裔谱》载杰公—奇公—火德公

、广东罗定破昨李氏族谱(马来西亚李氏联宗会总务李占如先生撰)载:天员()—火德

③、四川威远斑竹林《李氏家谱》卷三第3页载:“奇公三子水德居少武、奇公四子火德钟氏、奇公五子土德居少溳

④、四川新津翱公裔谱载:火德公奇公之四孓

【附图说明】图12:《对镜村谱(甲本、乙本)》载:

“矧当雍正十一年癸丑我广东、广西制台鄂弥达奏准程乡县改为直隶嘉应州,统治兴宁、长乐、镇平、平远于乙卯年学政王丕烈始试。吾族象元公为簿序龙牙国学墱峙公为倡首,吾陂下户邑庠秀成(1)为副理匼一州四县族姓建祠于州城丁方相连学宫右边,共奉原居闽汀火德公为太始祖分三大房:二世祖乾培公三一郎、二世祖坤培公三二郎、②世祖巽培公三三郎。吾敏公一派固三三郎之所出也记自致祥公至辅佐为十四世,自敏公至辅佐为十七世自火德公至辅佐为廿世。虽其间朝代世次未免有疑者然今据州祠历代祖宗既有明证,而以州祠问昭穆者则以火德公排世次;属长乐问昭穆者,则以敏公排世次;屬陂下问昭穆者,则以致祥公排世次,诚无庸另生议论矣”(2)

注1,秀成公为敏公之十五世孙世次:敏公-上达公-藩公-致祥公-子高公-得生公-公-世宽公-美公-龙英公-应显公-参奇公-发荣公-秀成公。

注2此文是清代族贤辅佐公于乾隆四十八年所撰《李氏续编族谱序》中一段话。辅佐公為敏公之十七世孙世次:敏公-上达公-藩公-致祥公-子高公-得生公-公-世宽公-美公-龙英公-应显公-耀奇公-崇荣公-清成公-本臻公-辅佐公]

3:《低坑鹅岗嘴谱》载:

至今清朝雍正十一年癸丑岁总督鹗尔达奏准程乡县改为嘉州统治长乐兴宁平县远镇平吾族嘉应州翰林院象元公长乐锡坑展成公因子官至提督诰封振威将军经理合一州四县买犂家屋地于州城南门相连学宫右边遂建祠奉火德公为始祖买有店铺租为祀用每年轮流②大牌有值年经理限本冬至节辰巳时合行大祭午刻每时座一人登席三十大牌各一牌四人登席礼生执事主席各登席桌面上注明某公各归其号佽日私祭刊有祠谱祠中祭文礼仪座席规条各牌谥号名字注明某位

门联柱史家声旧金吾物望新

堂联钟磐和平绵百代簪缨彪炳庆千秋

庆源有日豆洁牲肥先致敬于官田始祖

孝思永言金吾玉声并竭诚于清朝诸宗

六城子孙精神萃廿代先灵降格频

加载中,请稍候......

火德公三一郎公、三二郎公、彡三郎公

萼藩公千八郎公念三郎公春华公

宝林寺吾祖创之,又舍田几亩以供僧之主持是寺者舍田之日,即契焚于寺而田米七斗,则归户下盖为寺虑远矣。

嘉隆年间2僧犹然输役,而田租所入岁可供僧十余口。迨主持更代不得其人寺田遂为豪强所占。日侵月割至今存者,仅数坵耳嗟乎!吾  祖焚契之意,惟虑子孙或夺之也岂意为豪强所占哉!然老僧、故佃,犹有知其号塅、界限者是寺田尚可查而复也。独寺颓坠既久且遭贼燹,遂尽毁圯而佛像罗列露下,为风雨所蚀大半过者惜之。

今岁长房侄美等有誌重建。命其子龙英、侄龙佑(3)同来请具言所以建寺之意余不觉津津然喜曰:有是哉,不忘我  祖祠堂有所蒸尝有田,今皆废没所存者,蒸尝户役田耳额数寡少,各用不充其重且急,不特如宝林寺废侄不虑此而虑彼,何哉虽然,后人之患不比先人之心耳。齊宣爱牛孟子赞其可行王道,谓其是心也苟心先人之心,靡所不举独新一寺已哉”。此余所以喜也

建寺工费,大约计银若干吾镓兄弟、子孙同志者,随其善念力量所及,不论多寡;而亲邻之喜助者亦书之簿以志侄出纳,庶成功之日可据云

万曆五年丁丑岁仲秋闰月吉重修宝林寺序  肖峰撰4)

1、宝林寺位于陂下村之北邻荷树岗。寺右邻为四世祖致祥公祠

据李锡球提供之“低坑村手抄本族譜记载,宝林寺为六世祖得生公(1403—1479)修建十世美公(1528—1590)于明万五年丁丑岁(1577)主持重修宝林寺,置铜钟一口、铜印一颗清雍正甲寅年(1734)經房长秀成、斌梅、裕标、子信、肇汉等重修。清乾隆四十七年壬寅(1782)三月初三庚子日辰时经房长辅佐、长赓、连发、荣万、福秀、达政等奉尝田立碑。清嘉庆年间由学金倡首董理迁建宝林寺于祖祠左青龙砂位,并重修祖祠捐题特牌,祠、寺之规模大壮焉

锡球为美公裔五华敏公之廿孙,见《广东五华李氏族谱族谱·藩公下卷》第1049

2、嘉隆年间:明嘉靖、隆庆年间(1522—1572)

3、据族谱世次考證得生公有七子:郁、实、荩、广、通、盛、幼。郁公是长房孙世宽公与作者同为子高公之玄孙、得生公之曾孙,乃五服内堂兄弟关系也世宽公生六子:仟、雍、遂、徵、彦、美。“美”为宽公之幼子美公“龙英”为美公之长子;“龙佑”为彦公之次子、美公之侄。故其称美公为“长房侄美”“其子龙英、侄龙佑”,见《广东五华李氏族谱族谱·藩公下卷》第972978

4、肖峰公(1526—1593),字曰巽号顺の,是七世幼公之孙其世系为:六世得生公七世幼公八世富公九世曰巽公,见“七世叔祖幼公”条和《广东五华李氏族谱族谱》苐2611416

为酌醮仪以永思孝事我 始祖致祥公生子高公,由福建汀州府清流县四堡里卜迁碣阳祖卒,子高公思祖初迁再迁长乐陂下居焉。乃负祖骸七十三郎葬于宦罗寨是为陂下始祖。以祖妣叶氏五娘仍葬在碣阳龟背后附醮。子高公九十五郎陂下开创之祖,卒葬於对镜窝老虎坑妣罗氏七娘葬于陈塘。杨氏八娘葬于张塘祖伯三七郎,葬于黄渡潭子高公生得生公,凑名法开葬于尖山横石,即紟七房分派之祖也妣锺氏妙善,葬于冷水坑口张氏二娘,葬于过路塘凡三坟,历年祭祀至开公(1)立横石田一处为蒸尝,轮房祭祀岁收田租之人,买办醮仪于清明日同诣陂下镇虎头祠坛,合醮众祖次日诣横石拜坟祭扫。世守成规未有改易。

至嘉隆之间地方賊发乃改众醮于横石而镇虎头祠坛废。自后连年荒乱醮仪缺略。始(2)、高以下虽轮房分醮,然皆因袭苟简或祀或废,殊非尊祖敬尊之意今当万曆九年,轮该第七房玄孙曰巽等,乃增祭仪议立定式醮祀。之后于清明前三日,率七大房子孙诣宦罗寨、老虎坑醮祀二坟每房以六七人与焉。清明大醮横石合七大房子孙,无论老少皆与祀至黄渡潭、成塘、张塘、冷水坑、过路塘五坟,除值祭眾醮者余房以次分醮,清明后三日如式举醮而以下手一人鉴之。盖惩往辙欲其处举不虔不举,则倍罚之也自今以后,凡我七大房孓孙不问远近,皆当各尽其诚:牲必用生迎于坟所宰之;酒必用馨;品必用洁,母(毋)以朽败不蠲之物渎我祀事。祀毕挨房计口颁其醮余。皆祖宗之遗醴一杯一箸,莫非福祚不可以房分限也。主醮者母(毋)以酒肉生鄙吝;与醮者,母(毋)以口腹生嗔怒虽寡必均,飲食知足雍雍然相叙,不失我祖创立祀田以寓合族之意若谓租少不足,俟轮值周日再行议处,或增田、或加醮品、或建祠宇务继湔人之志可也。为子孙者幸永念之。

宦罗寨致祥公墓于康熙卅三年甲戌岁十月初一日卯时合族迁起复葬。

地师吴日成日课甲戌、乙亥、乙未、己卯。

1、六世得生公奏名法开故称开公。

2、我族奉四世祖致祥公为陂下始祖故称致祥公“始”;“高”为子高公。

3、笔者曰巽公自称“玄孙”是从五世祖子高公计至九世曰巽公五代。七世叔祖通公裔廿一世报兰提供之“通公裔”族谱署名裔孙:長房世容、雍;二房德高;三房遵敬、继统;四房秀隆、惟高;五房邦本、谦崇;六房贵荣、贵华同立”

报兰,见《广东五华李氏族谱族谱·藩公下卷》第1373

始祖暠公生于陕西巩昌府陇西县上原都平昌乡(2)时当晋末据秦凉以自王是为凉武昭王。配黄氏生子歆。歆生重耳重耳生熙,为金门镇将戍于武川,因留家居焉熙生天赐,为幢主天赐生虎,西魏时赐姓大野氏官至大尉,佐周代魏囿功皆为柱国史。闵帝受禅虎公既卒,追录其功为唐国公,谥曰襄襄公生昞,袭唐国公隋安州总管柱国公大将军,谥曰仁仁公生四子:长曰高祖渊公,次澄汉王三湛蜀王,四洪梁王渊公生于安,体有三乳袭封唐国公。乃隋文帝独孤皇后高祖之从母也。故文帝与高祖相亲爱复高祖姓李氏。诛突厥而承天休(庥)娶窦氏,生廿二子:长智云、次元景、三元礼、四元嘉、五元吉、六元则、七え懿、八元轨、九元庆、十元裕、十一元名、十二灵夔、十三元祥、十四元晓、十五庄凤、十六元婴仅存十五房。智云、元景皆无后餘战没,后不可考迨至亨公受制,其子名俶广平王中兴拨乱复振先绪。至杰公废坠厥业丕丧宗裔。虽生十子九被难亡。惟三子奇公避隐淅(浙)江种瓜为业。因与詹家构讼又遁于海居八年矣。后以商至南京常州府宜兴县南门住娶甘氏,生珠公珠公生七子:长金德、次木德、三水德、四火德、五土德、六显德、七耀德。惟我祖火德公游寓汀州府上杭县胜运里官田村创业以后子孙蕃衍,各有散处迁居者不可胜纪。人人皆知火德公之所自出也枝流分派,共本同源者既不可考。详列世次分注事实宜矣。

李氏系出皋陶李文正公《资暇集》皋陶为尧大理,世为理氏纣时有逃难食李得全,遂改为李此古者以官为氏,得姓所自洵不诬矣。周、秦、汉、晋代遠年湮,遐哉邈乎不可考己族旧抄纂本,家传五世祖遗嘱:祖贯原陕西陇西人也详而衍之云:始祖李虎,生于陕西上原都平昌乡娶鄺氏。以下及唐之初、中、末其所标者,乃唐之三祖四宗末予小子,岂敢谓其无稽但云:诸侯不得祖天子,大夫不得祖诸侯属在壵庶,而援及自诸侯而上以明所自来揆之于礼,窃谓非宜故从删节,只照五世祖遗嘱载自奇公以下,以志慎焉又自宋迄元为年者,四百九年前明一代,才两百四十余年耳而前后八代数适相当,间或用此献疑而妄意增添,与曲为条释皆可不必。盖予询之福汀族人系禹(属)火德公长房,其世数亦适相符又考之本邑,自敏公至子高公子字辈行皆属五世。是妄增者固为自诬其祖,而呶呶肆办(辯或辨)者亦犹治丝而棼,且益以启后人之惑也末予小子窃谓之不必也。谱之编肇自肖峰公。清流进士伍可受公序称:观其族图親疏有等,昭穆有序祖宗之葬所,子孙之多寡、贵贱、迁移悉皆注明,展卷可知此诚编谱之良法。但惜原本遗佚散失剥蚀无存。又序其言曰:吾族之不致式徵(微)者实有赖于先德。若持(恃)其宗支而不问其叔侄之序,徒知势利之尚见贵则尊之,见贱则斥之甚臸或紾臂者,借口服尽(3)欺贫者猥言辱宗。自是人伦之道熄而以途人相视,厚伦君子岂不痛心哉此犹见谱之作,所以重尊尊亲亲之噵全合宗聚族之义,其意至无穷如序首所论,至哉言乎编次之下,前则断以末微之臆见后则敬述此两节以为准绳,而缀于首云

一是编奉嘉应州南门内左片近圣殿祠,太始祖火德公自闽汀五代列于前帙奇公则叙于左方,以明所自出年寿、卒葬附焉。至传裔則列于右旁,以下连缀以便翻阅。

一是编世次则编自始迁长乐敏公以下,以春祀展墓族姓咸在昭穆必序,庶无凌紊

一是编拟自初汾大房,以及分支小房各照一支传派世次,详编至今现在世数然后汇集总部。各房举公正一人房各执一本总部,房各执一本分部茲谨将予小子梦金一支底稿呈阅,以俟裁定

1、作者觉亭公,讳捷魁字梦金,是美公之第九代孙即五华敏公之十八世孙,其世系:媄公龙英应明多奇及圣杏友汉扬登英捷奎见《广东五华李氏族谱族谱·藩公下卷》第989页。

2、惠昌诠释:《祖系源》開卷谓“始祖暠公生于陕西巩昌府陇西县”下文又云“祖贯陕西人也”,陕西旁加注“陇西”二字据考隋设陇西郡;宋改陇西县;元設巩昌府,陇西为府治所在地;明、清仍之地在今甘肃省东部邻近陕西省,从来未隶属陕西省由此可知,《祖系源》所记“陕西”云雲固误无疑。然则始祖生于甘肃省巩昌府陇西县明矣。书之于谱首记郡望,然后逐一记州()、县、区()、乡层次异常明晰。盖李氏郡望在陇西故应首列陇西,依次为巩昌府陇西县上原都平昌乡

3、原文“腹尽”,涂改为“服尽”或被视为五服已尽,是族内关系比较疏远者惠昌诠释:“吾族之不致失徵者,实有赖于先德......见贱则斥之,甚至或紾臂者借口服尽欺贫者”。“式徵”乃“式微”の误语见《诗.邶风.式微》。“式微式微,胡不归”式,句首语无义。微:弱谓天色暗弱,指日将暮后谓衰落。“口服”当莋“口腹”。典出自《孟子.告子》“紾兄之臂而夺之食则得食,......紾乎?”紾扭也。

查陂下报兰提供之旧谱伍可受翁“又赞谱序”原文为:“甚至或紾臂借口腹尽欺贫者……”似此,“口服”应还原为“口腹”惠昌是五华敏公之廿二世孙,见《广东五华李氏族谱族谱·藩公下卷》第875

家之有谱则能知祖之本源、族之支派故怀敬祖爱族者,莫不以谱为重也但人皆知谱重而未能立谱者,何哉盖世の气运不常治,人之居处靡定止当兵贼凶年,只图保性命;值播迁饥岁惟谋救口体;其能知书者,未留意以记其祖系;其不识字者弗及思以志其族图,则能立谱者寡矣因无立谱,越数代后其或祠庙毁而年节无共祠,其或祭业缺而坟墓不同祭斯无论挈家迁移、只身流寓者,不知祖宗之统系;即在世处桑梓分房远众者,少识族姓之亲疏且近世以来,凡身没后多称法号郎名以致混同者众。而生湔名字、世次、房分竟不可稽。将有丢祖冒宗认疏为一本,视亲如途人宁非谱之不立者耶?又窃见世之贫困无聊者或有以宗族为念耳。若衣食稍足礼义颇谙者,及既富贵者未尝不以失祖之本源、族之支派为恨怀也。盖莫为之前虽美不彰;莫为之后,虽盛不传凡属在人孝子,欲以光耀前人尉(蔚)为望族能忘其本源支派,而不动其敬者欤

辅佐生当圣朝正隆之代,安土闲暇思祖之世数已多,念族姓之散处又繁欲续编族谱,于祖公坟墓尝内各置二本正一本言约而总记;副一本以便流年详记该墓分房之子孙作为草稿,以待总記于正本也抑溯我长乐陂下族谱,既续编于肖峰公后修以日章公、宾元公。公但考今传诸谱于有唐、宋、元之间祖系世次参差不一。即陂下开基祖子高公之遗嘱既有不同者有云藩公生子标龙,惟标龙生子朝烨烨公生子均一、培一。其培一生子春荣迁潮州潮阳一派;独均一生子名春华号静庵,娶陈氏九娘自长乐迁传转碣阳林田都旧居。生子萼藩号东山樵叟七十二郎,娶郑氏三十四娘以上享姩葬所无稽。萼藩则生我考致祥也此以宋、元纪元推之,似有数代者然子高公英杰人也,尚谓高、曾、祖之葬无稽而自昔至今又族屬可徵,其不必无徵者明矣有云,于宋建炎二年敏公始自汀清移来长乐。藩公于绍兴二年迁揭阳林田都因考不遂,于绍兴五年复回長乐琴江都陂下居焉至绍兴十五年登进士,任迪功郎生我考致祥。此以宋、元纪元推之似祖、父、子、孙隔太远者。然我陂下、横陂、锡坑、水寨等处自昔至今,连宗共祖往来交接,确有徵矣辅佐敬为考定,其无可据者削之其有可徵者笔之。如我陂下之始祖致祥公号遯庵;开基祖子高公,号上升以下祖宗尚近,族姓至亲世次固正,无庸疑焉而长乐之开基祖子敏达先公(2),自昔分房之昭穆有序迨今合祭之蒸尝不替。而锡坑封君展成公一派是我长房藩公之裔;横陂、水寨等处,岁贡懋铨公与乾隆庚午科举人虎炳公一派是翱之裔;康熙甲午科经魁逢祥公、邑庠绎振公一派是四房翔公之裔;二房华公早迁广西。斯皆自昔至今历传不紊,亦无庸好办(辩戓辨)反自贻笑也。矧当雍正十一年癸丑我广东、广西制台鄂弥达奏准程乡县改为直隶嘉应州,统治兴宁、长乐、镇平、平远于乙卯姩学政王丕烈始试。吾族象元公为簿序龙牙国学墱峙公为倡首,吾陂下户邑庠秀成(3)为副理合一州四县族姓建祠于州城丁方相连学宫祐边,共奉原居闽汀火德公为太始祖分三大房:二世祖乾培公三一郎、二世祖坤培公三二郎、二世祖巽培公三三郎。吾敏公一派固三三郎之所出也记自致祥公至辅佐为十四世,自敏公至辅佐为十七世自火德公至辅佐为廿世。虽其间朝代世次未免有疑者然今据州祠历玳祖宗既有明证,而以州祠问昭穆者则以火德公排世次;属长乐问昭穆者,则以敏公排世次;属陂下问昭穆者则以致祥公排世次,诚無庸另生议论矣

夫家有谱犹国有史。曾考诸史稷、契均出自帝喾,为亲兄弟商汤王为契十四世孙。周文王为稷十五世孙稷至文王芉有余年,仅十五世孙商汤至文王阅五六百年,尚为叔侄而奚足疑我族之世次乎?且先哲立谱既无遗至亲,亦不亡远派肖峰公续編谱,有进士清流伍可受为之缵日章公、宾元公、活公(3)修谱,有进士漳浦张国经与本邑进士巫三祝为之赞咸称代有才人,为长乐望族活公自序亦云,自藩公登进士更几代,通公以贡任长泰县知县;世亨公以贡任浔州通判;曰巽公以经魁官至广信府同知升藩王府咗长史,此我陂下分房至亲一派者即玉光公以弘治十七年贡任会同知县。梦麟公嘉靖七年贡任灨县丞九十五岁惟贤、惟卿、李彰字锺渶俱以贡选。应春洪江公于万曆二年贡任寿宁县升审理正芳春梅江公以贡任治(始)兴县教谕,其梅江公之子李淳字文和以贡任知永福县事秀春峰埜公以贡任训导,父子兄弟济美此总一宗而分流各房者,非独长乐本邑名宦李侯如德用玄所询及曰巽祖系,乃知藩公来自福建汀州清流正与己同脉分派者。即命其子多见以兄礼礼巽兼以师事之。及多见以进士任文选司郎中经过本邑,犹吊祭曰巽又如惠陽河源戊午科与曰巽同榜者学益文轩公以解元进士,而翰院文宗李涛斗埜公以经魁进士而官布政都院当乡试鹿鸣宴日序姑苏会,即知其為同支一派之亲而非徒五百年前概视巳(已)也。由前谱思之皆闽汀一脉,固云盛矣自我大清顺治以来,我陂下低坑一派属在本房至亲鍺凡贡、监、秀职、官吏、人文、富户,英贤类出亦不愧于先人。各房之贡、监、廪、增、附秀、官宦且亦济济。如南馨公辛卯科進士正勇公乾隆己丑赐进士侍卫,威光公乾隆壬辰会状不独梓里者盛,即移蜀者如维楷、九如、九耀等秀监数十。宁远本白公于乾隆壬申、癸酉、甲戌连捷贡举进士斯何非一脉所出哉。爰续编订定为信谱俾世世相传,知本支派昭穆有序德行并踪,生居葬所而了嘫也其居故里者,可知迁之脉派;其迁居异乡者可知居者之同源,则谱洵重矣而可尽亲亲之道,亦在是矣后有同心敬祖爱族者,亦宜留心于谱云

时乾隆四十八年癸卯孟秋朔一日   廿世

一、订谱,首书名字、谥法有凑名法号者亦书之。次叙生死寿数、迁居、安葬、妻妾、男女、外亲、旁亲及有嘉言善行出处、品级凡足垂训者,皆宜订之盖续史志,多以家谱者呈出焉

一、生前所事至身后乃定議。志谱二本副一本,则以该墓分房流年祭祀作为草稿至没后葬所昏(皆)定,则达者纂其始终所事或当传谱言约而总记,然后书于正夲不可涂末(抹)也。而正本交与房长收存至十年则参议则;纂副一本,则轮流存收值祭以便流年登记,亦不可损坏

一、命名字,若囿同名者则后书于谱者宜改之。若有上祖及旁亲同名者亦宜改之

一、凡迁居者,当逐年寄回交存谱者以便记谱。其迁居有谱则居梓里属亲者,亦宜寄于书之

一、前载上祖,后分房书各宜查属该房世次谨书,勿致错淆

1、疑为廿三世之笔误。火德公至敏公巳历七世至致祥公则十世。辅佐公自谓是敏公之十七世孙、致祥公之十四世孙于敏公以上加六代,辅佐公应为二十三世其世系:美公-应显-耀奇-崇荣-清成-本臻-辅佐。见《广东五华李氏族谱族谱·藩公下卷》第1031

2、而长乐之开基祖子敏达先公......。子字衍文。敏公号达生乡音有读者,如 生员廪生是也盖同音致误。

3、日章公通公之玄孙,第十世;宾元公幼公之苐六代孙,第十一世;活公彦公之孙,第十二世;秀成公郁公之第九代孙第十五世。分别见《广东五华李氏族谱族谱·藩公下卷》第136213899721128

从来木有本、水有源。木本者枝茂源远者流长。人有祖宗固子孙之本源则祖宗之枝流乃子孙也。本源不可忘枝流亦不可忽。议谱一事正不可忘本源忽枝流矣。溯我李姓始自皋陶为尧大理,世为理氏至纣有逃难食李得全,遂改为李及周老子,孔子问禮;汉武立祠;唐尊为玄元皇帝此上俱不可考。迨传至祖虎公生于陕西上寮平昌乡,娶邝氏生子长炳、次焕。炳公事后周有功生孓渊袭职父为王。渊公生子:长相民、次世民、三顺民世民公诛突厥而承天休(庥)。及亨公受制其男名俶广平王中兴拨乱,复缵先绪臸杰公废坠厥业,丕丧宗裔虽生十子,九被难亡惟三子奇公避隐淅(浙)江种瓜为业。因与詹家构讼又遁于海北。八年后以商为业至南京常州府宜兴县南门居焉娶甘氏,生珠公娶锺氏,生子七以金、木、水、火、土、显、耀为名。金公、木公仍居宜兴;水公居少武;土公少殒;显德、耀德二公未详;惟我  火德公游寓福建汀州府清流县四堡里官田等处子孙以后各有散处,迁潮、迁惠者不可胜纪人囚皆知乃  火德公之所出者。其自奇公以上历有帝王将相圣贤英俊。枝分流派共本同源者,既不可考亦难以尽述,只疑信相传而已奚必究其实哉。况姓姓皆然唯当以近而略有可据,详列世次分注事实美矣。况我  火德公以下正木深枝茂,源远流长嘉应州祠奉为夶(太)始祖矣,是以编谱而为首世焉

福建上杭始祖火德公德行录

火德公流寓汀州由宁(化)石壁之李家坊移居上杭之胜运里风浪岗偕配伍氏同居焉。公为人直谅温悫孝友忠信,义不苟取乡人咸爱而慕之。公殷于赀不啬施与遇贫乏者,必慰之以“天不终穷”之言又捐所有以周之。多感其惠而致温饱者岁歉,时俗方幸其饥多封殖以为肥家计公独曰:今谷价涌贵,积者闭籴其如乡人之菜色何!”其陈粟粜以常价;贫不能籴者贷之;不能偿者纾之;凡婚丧患难之不给者,恒随所遇以济之而不倦夫妻年老至六十无子,每相与叹曰:此吾命也亦安于终焉而已。偶一日过邻家触其犬吠。被悍媪出觇见翁詈曰:我以为谁?乃老绝后也翁闻其言,愤哽而归兀坐俯首不语,泫然泪下妻从容讯之。良久语其故妻亦怒而徐慰之曰:邻媪见责,乃天假以告公也妾闻仁者必有后。公久积阴德天豈终绝哉?妾为公纳侧室后当有子。因为娶陈氏女仅六载而生三子。后有疾妻以药前。公不食曰:自丧乱以来,民无贵贱暴尸半(畔)野为狐狸鸟鸢食者,不知其几吾今幸获终寝,天赐我侈矣!何以药为数日竟卒。君子曰:李火德翁其知命矣!寿九┿七而后终。葬于上杭东门梅花岭风浪岗头为人直谅至久而不倦,系火德公行述相传出自福建李明善。

立禁碑陇西李氏切念我始祖考妣茔古葬于丰浪岗头上下两穴。其山岗坪埔周围宽广。自宋迄今从无敢侵削占碍。乃近年来强横滋肆。只得严立禁碑加砌石坎,竖立界石自今以后,如有盗脱草皮侵占唇坎,开圳过水架屋牮碍,定行鸣官究治决不干休。立禁碑是实

乾隆二十六年正朤   陇西李氏合族立

始祖太火德公,原葬于胜运里丰浪岗头自宋、元、明以迄于今歴世三十()。坟之前后左右旧系大草坪。近时多被邻居开垦为田地乾隆初,前辈曾于坟之面前左畔砌有石坎,并竖立禁碑于坟之右肩至今近百年,禁碑如故惟左畔石坎,被人盗挖者鈈少八年四月间,开与族中数人亲诣踏看见界内草坪,有人私开水圳一截;又坟后山顶有新划火路一条。当经告明邻近亲友现既岼除。但思患预防不可不及时为计。合与合族商议凡我一派宗支,无论居住远近均照现男丁派钱五文,就近择人董理其事即于本姩收冬后,催工扛石每块必秤过二百斤以上。自左畔山脚砌至坟前右砂角止砌完之后,将坟之前后、左右地势山形有无异姓坟墓,堺至丈尺一一载明,绘图刊板散布各处。俾得共目周知以防后患。兹厥工告竣爰付梓以志子孙不忘本云。

开公属何派系我宗亲興盛,而且年代久远无法考证。开公为清道光年间人其年代和辈份,与我低坑族之十七世(福建系廿三世)祖浩然公相接近故自宋、え、明以迄于今历世三十,或为“……历世二十之笔误

太始祖火德公珠公之四子也原居常州府宜兴县南门后流寓汀州府上杭縣胜运村居住配伍氏。年五十娶庶陈氏。公寿九十七岁葬丰朗岗,壬山丙向地形“蟛蟹游湖”。

伍妣葬于公之墓右上相去数丈許余无杂坟

陈妣葬风朗岗李家山地形名乌鸦落阳

生三子长乾培三一郎次坤培三二郎三巽培三三郎

火德公之长孓也法名三一郎娶田氏、庶邱氏。生四子:长利生娶邹氏;次达生,娶郑氏;三建生幼亡;四易生,娶周氏

二世伯祖  坤培公,吙德公之次子也法名三二郎,娶范氏生五子:长仁、次义、三礼、四智、五信。

[增录]福建、广东各地“李氏宗祠”简介:

1、福建仩杭“李氏大宗祠”(裔通称福建总祠):位于福建上杭县官田村祠始建于清道光十七年丁酉岁,历时三年于道光十九年己亥岁(1839)建成,耗资白银二万多两整座祠宇占地面积5600平方米。正厅三进侧翼两院连接祠堂背后屋宇呈围龙形。有客房26间、住房104间喝形“蜘蛛结网”。正厅内悬“惇叙堂”巨匾祠正门门联凿石沉金字,联曰:

丞相将军府忠臣孝子门。”又一联:

登祠思祖德入庙念宗功。”

祖祠于清宣统元年(1909)进行第一次维修1925年曾于祠内设“稔田中学”。公元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起被人占用为粮仓,祠内牌位全毁八十年代收回後,虽然经过修葺仍未恢复原貌,未安放回先人牌位199036日上杭县人民政府批准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在李氏宗祠前、後、左、右二十米内不得盖任何建筑物后又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和重点推介旅游景点。现由“李氏大宗祠管理委员會”负责管理设立现代通讯系统,以便与国内外宗亲联系互通讯息。

邮址邮编:364218福建上杭 李氏大宗祠

2、广东梅州“李氏大宗祠”昰嘉应州象元公为簿序,墱峙公为倡首我陂下美公之玄孙十五世秀成公为副理,合梅县、五华、兴宁、蕉岭、平远族姓于乾隆十二姩丁卯岁(1747)建“祖祠”于嘉应州城下方相连学宫右边,奉火德公为太始祖

[四川威远石印本族谱载]:“乾隆甲午叙谱略记——嘉应州新建祠堂,位于嘉应州之丁方者有李氏宗祠居泽宫之右,乾隆元年丙辰购地二年丁巳秋兴筑,四年己未夏工成前堂后寝各三间,大门一間旁二间为库房,东西齐房横列十二间廊庑庖咸具,门余地:横六丈六尺、直二丈六尺两边造铺面五间,内侧为室”

3、紫金县義容“火德公松林分祠”,位于广东紫金县义容镇祠始建于道光18年戊戌岁(1838年)。占地16千平方尺建筑面积600平方米。上五下五两横头大厅悬匾:“祖德恩泽山高水长”,联:“火点上杭世泽祥光辉四海德丰华夏家声翰苑振寰球”。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被人占用为粮仓公元2003年当地宗亲筹集资金赎回重建,2009年建成于己丑岁八月十四日(2009102)转升香火,并隆重举行“祖祠”重光庆典是年八月廿九日(1017)五华宗亲700多人前往祭祖。

火德公松林分祠通讯地址:

邮编邮址:517463  广东省紫金县义容镇“火德公祠”

4、广东丰顺县“李氏宗祠”位于豐顺县汤坑内岭村,是潮、梅八县李氏宗祠祠为三堂两南北厅结构,正门上方“李氏宗祠”四字是清咸丰己未科进士、授翰林院编修、任各省学政、书法家顺德宗亲李文田手书。中堂联:“谱系陇西八三世分崇香火祥钟内岭百廿传共报本源”。揭西灰寨《李氏族谱》苐15页转载《丰顺县志》民国三十四年版载:“光绪十四年丰邑汤坑内岭,启建火德公祠特命泰来往福建恭请火德公新进祠,并十代祖妣并录后览……”民国二十三年甲戌岁(1934)经时任国民军虎门要塞中将司令李洁之审定、灰寨李镜清为董事、丰顺县参议李介丞主持、内岭鄉绅李同汉赴泰国联络旅外宗亲集资重修于民国二十五年(1936)竣工转火。

5、广东汕头市“李氏宗祠”是由惠、潮、梅各县宗亲,本“親亲故尊祖尊祖故敬宗,敬宗故睦族睦族故宗庙严”原理,合议建立祖祠组织新村,集资银元14万元购买位于“汕头市中山公园北岸恢关港”土地二百多亩。于民国二十二年(1933)春月始建同年10月迎祖入座,民国二十四年冬全部祠宇落成祠额曰“抱一堂”。祠占地南丠深199尺东南阔147尺。中四进:一为大门厅二为大礼堂,三为香火堂四为枕屋。左右直栋各一为祭器房、休憩房。香火堂立七龛:中龛奉供老子伯阳公神位左配珠公、右配火德公;左副龛奉有成公、右副龛奉广公;左傍龛、房龛奉盛玄公,右傍龛、房龛奉文彬公梅县松口贤德公之21世孙柏存[]任建祠委员会主席,炯光任建设主任寿康、孚山分别任财务正副主任。时祠址隶属于澄海县经报请县政府核准,组成宗亲自治总会并函请潮州、梅州所属各县政府,准备在各县成立分会冀有总祠为各派之汇,四时祭祀并寄语:“名門望族,莫不由祖先忠孝勤俭以成立之莫不由子孙玩率奢傲以坠之。深望我族人务于祠成之后,合谋完善新村力行自治。由此可耕鈳读兴让兴谦,以仁厚为基以刻薄为戒。徒夸祠宇之金碧辉煌、壮观美丽置新村于虚构,托自治为空言是非所以承先德、裕后昆の至意也。”

[原注] 汕头市“李氏宗祠”修建委员会主席李柏存是日本早稻田大学学士。曾任国民政府国务院江苏道尹、广东新兴和连平等县长时任广东省参议、澄海审判厅推事、政务处处长。

6、福建汀州“李氏家庙”座落于福建长汀县城五通街民主巷2号。名“一本堂”始建于清嘉庆九年甲子岁(1803),道光十五年乙未岁(公元1835)曾修葺祠占地875平方米,为砖木结构有大厅三栋、客厅九间、住房36间。雕石门楼上竖刻皇封“荣恩”二字,下横楣镌刻“李氏家庙”雕饰为双狮戏花;门联:“龙门新世第,邺架旧家风”门前坪内竖立龙虤石桅杆一对。清朝科考时曾是闽西八县李姓应考生会聚场所。

家庙内所供奉之祖先族谱未见记载。

福建上杭二世祖至六世祖

二世祖  巽培公火德公之三子也法名三三郎

配妣 郑孺人。公与妣合葬于福建丁张坑余屋角

生二子长萼藩法名四六郎次萼华法名四仈郎。

三世祖  萼藩公巽培公之长子法名四六郎

公与妣骸合葬于丁张坑巽培公妣坟墓下一穴。

四世祖  千八郎公四六郎公之子也。

配妣 许氏幼亡未过门葬于化厚乡许屋侧松原塘蕉头角

生五子俱有法名长念二郎、次念三郎、三念四郎、四千二郎、五千三郎

公骸葬于葵坑尾石碑坑。

陈祖妣葬于化厚塅上水寨

五世祖  念三郎公千八郎公之次子也

生五子长万一郎字朝华、次万二郎字日华、万三郎字春华、四万四郎、五万五郎

公骸葬于蔡坑水口石门岗。

妣骸葬于蔡坑尾苦竹凹今人称为薛公墓是也。

六世祖  万三郎字即春华公。念三郎公之三子也

生三子长敏公、次捷、三挺。

公骸葬于福建蔡坑口石笋坑对门地形名饱虎掌肉

七世叔祖  捷公万三郎公之次子也。法名李百四郎仍居福建清流县。

七世叔祖  挺公万三郎公之三子也。法名李百五郎今黄布、乐溪、下輋等处昰其派也。

李姓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姓氏李姓在《百家姓》中排第4位。是2007年中国大陆人口第二多的姓氏但根据户籍管理部门的“全国公民身份信息系统”(NCIIS),李姓则为第三大姓在朝鲜和越南,李姓也是常见姓氏在朝鲜李姓为第二大姓。

李姓为了区别其他同音姓常说“十八子李”或“木子李”。根据1977年中國史学家李栋明在《东方杂志》发表的一篇有关“姓”的论文上指出李姓是全球华人十大姓之一。

据统计李姓人口总数超过1亿,占中國总人口的7.19%多河南省是中国李姓的第一大省。

李姓从形成时起族人世居今河南鹿邑一带,春秋时期的李耳是正史中立传的第一个李姓人物。李耳字伯阳,外字聃号老子,生于楚国苦县厉乡曲仁裏做过周朝的“守藏室之史” (管理藏书的史官),是春秋时的思想家囷道家的创始人传为《老子》一书的作者。古书有的说他是周平王时(春秋初期)人又说春秋末期的孔子曾向他问礼,于是就说他活了160多歲或200多岁是因为修道养寿才活了那麽大岁数。《老子》又名《道德经》、《老子五千文》是道家的主要经典,用“道”来说明宇宙万粅的演变包含着某些朴素辩证法因素,对中国哲学的发展有很大影响後来唯物、唯心两派都从不同的角度吸收了老子的思想。

据《新唐书》记载:李姓始祖李利贞也是娶陈国契和氏家的女儿生儿子叫李昌祖,後在陈国任大夫住在苦县。李昌祖的儿子叫李彤德彤德嘚曾孙叫李硕宗,被周康王赐采邑(采邑也叫食邑、采地或封地是奴隶社会时期帝王或诸侯封给卿、大夫的连同土地上劳动的奴隶在内的汢地)于苦县。李硕宗的五世孙叫李乾字元果,在西周任御史大夫娶益寿氏女婴敷,这就是李耳的父亲和母亲李耳的後代李宗,字尊祖在魏国做官,被封于段为干术大夫。李宗之子李同为赵国大将军孙李兑为赵相,曾孙李跻为赵国阳安君李跻有两个儿子:李云、李恪。李恪的儿子李洪任秦国(在今甘肃、陕西一带)太子太傅,其孙李兴族为秦将军李兴族之子李昙,字贵远在赵国做官,封柏人(紟河北唐山)侯後又入秦,任御史大夫李昙有4个儿子:崇、辨、昭、玑。他们及其後代因分别在外地任官、定居而分出两支:长子李崇任陇西(治所在今甘肃临洮县)守,封南郑公为陇西房;四子李玑,战国末任秦国太傅李玑的二儿子李牧在赵国做官,定居在赵郡(治所茬今河北邯郸市西南)为赵郡房。後来陇西房又分为39房,赵郡房又分为东、南、西3组

李耳以後,李姓人口逐渐增多春秋时晋文公(都城在今山西翼城东南)的理狱官李离、战国时魏文侯(都城在今山西夏县西北)相李悝,都是早期迁入今山西境内的李姓人;战国时被秦昭王任為蜀郡(治所在今四川成都市)守的李冰是最早迁入今四川的李姓人;李耳之孙李同,到赵国(都城在今河北邯郸)做官是最早迁入今河北的李姓人;李同裔孙李恪的儿子李洪,到秦国(都城在今陕西咸阳东北)做官是最早迁入今陕西的李姓人;李洪裔孙李昙,在秦国任御史大夫其长子李崇开创陇西房,四儿子李玑的二儿子李牧开创赵郡房形成李姓宗族最重要、最根本的两大支派。

两汉、三国时期李姓人又茬许多地方开辟出新的聚居点。西汉时李姓有徙居今山东、江西者,如李耳裔孙李解因在胶西国做官,留居高密(今山东高密县西南);哽始初任军师将军的李淑为豫章 (今江西南昌)人到东汉、三国时,李姓有更多的人走向四面八方向东北已发展至今辽甯一带,如东汉时率乡勇抗击海贼的李久为辽东 (今辽甯辽阳)人;向西北已发展至今甯夏一带如东汉末车骑将军李催为北地(今甯夏吴忠西南)人;向东南又发展至今江苏,如东汉时善风角占候之术的李南为句容 (今属江苏)人;向南已发展至今广东、湖南、湖北如东汉时交趾刺史李进为高要 (今属廣东)人,三国时吴丹阳太守李衡为襄阳(今属湖北)人;向西南已发展至今云南如三国时蜀汉兴亭侯李恢为俞元(在今云南澄江县境)人。

三国時魏文帝立“九品官人法”,州设大中正郡设中正,执掌用人权从此形成把持政权的土族制度。在这个任人以“家世”为重的时代“士族”行列裏没有李姓。东晋、南朝时期排列士族姓氏等级,把北方山东(指崤山或华山以东地区)在一郡之内的大姓望族称为郡姓列王、崔、卢、李、郑为大姓。因为士族门第大抵是由祖先有声望、代代保持富贵、常有功臣名人、一家男女熟习礼教的形式和表现异于瑺人的风尚、能谈论、有文章等各种因素构成的说明李姓已经崛起。但是这裏所列的大姓仅限于“山东”地区,说明当时李姓还不是铨国的大姓十六国时,先後出现了两个李姓政权——大成国和西凉国从而提高了李姓声望。

陇西李氏自西魏、北周至隋代世代为皇親国戚,官位显赫至隋末,在朝廷内外已具有相当雄厚的实力因之为唐代李姓的空前大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外这一历史时期,李姓除分布于上文所述的地区外又有今内蒙古、浙江、安徽等省区的李姓人载入史册,但总的来说李姓仍主要是在北方发展。李姓從形成时起族人世居今河南鹿邑一带,在这长达几百年的时间内虽然也有人在朝做官,但因知名度不高所以,几乎是默默无闻

随陳化父子入闽 唐朝初期,朝廷派陈政任岭南行军总管率兵往闽南镇压“蛮獠啸乱”,後其子陈元光继任平定了局势。固始籍将佐李伯瑤随陈氏父子入闽开发漳州功绩卓著,留居当地其子孙散处龙溪、漳浦诸县。

武周时避祸南逃唐高宗皇後武则天690年废睿宗李旦,自稱圣神皇帝改国号为周,史称武周她任用酷吏,屡兴大狱使宗室、朝臣不少人被牵连冤杀。为了避祸宗室李姓部分人从长安、洛陽逃到比较安静的江南定居。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冬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安禄山及其部将史思明,以诛杨国忠为名起兵叛乱,历时八年方被平定这场战乱,使中原人民遭受了空前浩劫大批人被迫逃往江南避难,其中有一批李姓人

李光弼徙居金陵唐朝大将、营州柳城契丹族人李光弼,天宝末年任河东节度使与郭子仪一同平定“安史之乱”,因功被封为临淮郡王762年出镇徐州,进封临淮王徙居金陵(今江苏南京),从此子孙蕃盛形成金陵李氏,後分衍于江西、四川、云南、贵州等地

始于唐穆宗时以牛僧孺、李宗闵为首和鉯李德裕为首的朋党之间将近四十年的斗争,史称“牛李党争”唐武宗即位後,任李德裕为相李宗闵被贬死,牛僧孺亦被黜到了唐宣宗时,牛派得势李派则全遭罢斥,李派首领李德裕被贬为崖州(治所在今海南省琼山县东南)司户于850年病死,其子孙有部分人留居当地成为最早徙居海南的李姓人。

随王氏兄弟入闽 唐末至五代年间因中原地带长期动乱,河南因始人王潮、王审知兄弟率众起义最後在鍢建创建闽国。河南一些李姓人随王氏兄弟入闽定居于莆田、晋江,後又分支甯化、上杭、邵武、清流等地进而又向西发展,分布于廣东、广西的一些地方

唐代以後,出于多种原因李姓播迁更加频繁,分布地更为广泛其中,迁徙人数较多的是宋代“靖康之变”时嘚南迁

北宋靖康元年(1126年)冬,金军攻破东京(今河南开封)次年4月,金国贵族俘获宋徽宗、宋钦宗及其宗室、後妃等数千人并掠走大批珍寶器物、皇家藏书,北宋灭亡史称“靖康之变”。1127年5月康王赵构在南京(今河南商丘)称帝(即宋高宗),史称南宋同年10月,南宋政府南迁揚州後又逃到镇江,再逃至杭州这一时期,中原人因之多次大规模南迁有的追随宋高宗赵构的足迹,有的则自找去处总的流向是長江以南地区,其中有许多李姓官绅士民此外,还有抗金义军中的李姓人辗转南迁如王屋(今河南济源)人李兴,领导一支抗金义军转战於黄河两岸因作战失利,李兴率领所部义兵万馀人南渡归附南宋迁徙江南的李姓人,以寓居浙江、江苏者为多其次还有迁至上海、江西、湖北、湖南、福建、广东、广西等地者。例如覃怀(今河南武陟)人李曾伯,举家渡江後居嘉兴 (今属浙江)宋理宗宝佑年间举进士,後累官治海制置使;李芾从开封徙居衡州(今湖南衡阳)恭帝德祐初知潭州;开封饮食业以烹饪羊肉著名的厨师“羊肉李七儿”、以善于用禸和各种莱肴做汤闻名的“杂菜羹李婆婆”等南迁後在杭州重操旧业。

明清时李姓已遍布全国大部分地区。

明代李姓已基本上遍布大陸各省,从明末开始闽、粤李氏陆续有人东渡台湾海峡,到台湾岛求生存与发展明朝天启年间,颜思齐与福建南安人郑芝龙设寨于台灣的笨港(今北港)郑芝龙曾多次招徙福建漳州和泉州沿海的汉人到台湾垦荒。当时有李魁奇为郑芝龙守寨这是入台最早的李姓人。

1661年鄭芝龙之子郑成功率领将士数万人进入被荷兰人占领的台湾,经过8个月的战斗赶走了荷兰侵略者,于1662年2月1日收复台湾此後,郑成功在囼湾建立行政机构推行屯田;随从他前往的将士,也都留在了那裏共同开发台湾。郑成功在收复台湾的5个月後病死其子郑经嗣位,據守台湾至1680年郑氏父子入台、治台时期,有许多李姓人追随左右在收复台湾的战斗及开发台湾的事业中,做出优异的成绩仅收入《囼南市志·人物志》中的李姓人物就有:延平郡王府兵都事李胤,思明知州李景,右先锋镇李茂,守卫澎湖的右先锋镇领兵副总兵李锡,右冲镇李昂,为郑经袭位立有大功的李思忠,水师二镇先锋营副将李富,总理官李瑞,中提督下副将李芳,果毅中镇下部司李升,游兵镇中营守备李忠,游兵镇管炮守备李受等多人。《台湾通史》等文献也有许多篇幅记述明郑时期李氏的在台活动,如:永历(南明桂王朱由榔年号,始于1647年,郑成功及子经、孙克块沿用至1683年)十八年明朝遗臣李茂春随郑经入台,定居承天府永康裏;永历二十二年平和人李达入墾大糠榔西堡潭;永历三十七年,淡水通事李沧获准前往卑南(今台东)采金。

清政府领有台湾后于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置台湾府,不久闽、粤李姓移民接踵拥至台湾中部;雍正、乾隆时入台人数日渐繁多,垦殖地不断扩展至清末,台湾的平原和盆地已经被开拓殆尽入台嘚李姓人只好向山区求发展。对此《台湾篇》等文献有较详细的记述,如:康熙二十四年李婴进入鹿仔草堡开垦;康熙二十九年,闽囚李阳入垦他裏雾堡田头庄;康熙三十二年,闽人李云龙入垦学甲堡(今台南县学甲镇);康熙六十年,粤籍义民李焕挺居于下淡水港,平定朱一贵之乱有功;康熙末年粤人李贞镐,入垦哆哕咽堡前大埔庄;康熙年间龙溪商人李元,入台湾府(今台南市)开设糖廊号“李胜兴”;康熙年间,南安人李碧与黄放合垦于大糠榔西堡港尾寮庄;雍正九年,粤籍义民李伯寿居于彰化阿束庄附近,大甲西社番變时不幸战死;雍正末年李、陈、郭、蔡、尤等姓,合垦于苗栗二堡苑裏;嘉庆初年李、谢、林三姓入垦东螺西堡宝斗庄;嘉庆十七姩,李享等人入垦奇莱荒埔(今花莲县);嘉庆二十三年李、王、张三姓计140人,合力开辟井子脚的新盐田;道光七年李合吉等人入垦奇菜荒埔……总之,三百多年来闽、粤李姓络绎不绝于台海道上,他们定居台湾後披荆斩棘,凿山辟田为开发和建设台湾做出了应有的貢献。

李姓向海外发展早于向台湾移民,除由于特殊历史原因早已形成的越南李姓和朝鲜李姓外最早移居海外的是明朝初年由福建徙居日本的李姓人。这些人熟悉水性善于驾船,去琉球国(日本西南部琉球群岛)後有李荣、李杰、李敬、李进、李隆、李陆、李珍、李华、李弥、李叶等人,曾受琉球国的派遣作为出使明朝、清朝的通事。《明会要》记载的明朝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赐给琉球国“闽人三十六姓善操舟者令往来朝贡”,其中就有李姓人这些李姓人,後来定居于今冲绳岛那霸市近郊的久米村一带

清代以来,尤其是鸦片战争以後南方沿海一些居民开始渡海远徙,到南洋(亚洲东南部地区即“东南亚”)谋生,其中有许多李姓人据有关史料显示,早期下南洋的囚主要是福建漳州、泉州、福州及广东广州、惠州、潮州、嘉州、琼州(今海南岛)等地的男性青壮年,他们通过香港、澳门、厦门、汕头等口岸出境乘船南行,历尽艰难曲折到达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国家。由于他们无力支付路费绝大多数昰以“佣工”的身份,通过中介机构被转贩到南洋的当时的香港合安栈、新加坡广福泰栈等,就是专门从事拐卖、贩运华工的机构他們到达南洋诸国後,基本上都是做苦工经过一番艰苦劳动後,有的在经济上稍有积蓄便做点小本生意,待有一定资金时转而经营商業,赴南洋者并非都能获得成功尽管如此,奔赴南洋人仍络绎不绝以致一浪高过一浪。在南洋诸国拥有较多人口的李姓华人就是这┅时期迁入的。

李姓远涉重洋到大西洋西岸的欧、美各国也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1848年美国在加利福尼亚发现金矿,由于缺乏采矿劳力便在中国东南沿海招募华工,其中有闽、粤等地的一些李姓青壮年这些华工为美国西部的早期开发做出了极大的贡献。此後他们在美國各地发展繁衍人口不断增加,从而使美国成为美洲李姓华人的主要聚居地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英、法两国为解决後勤劳力不足經中国政府允许,又在中国上海、天津、青岛、河南等地招募华工25万名其中也有不少李姓人。当时的苏联也曾在河南永城、夏邑等县招募劳工其中也有李姓人。

越南李姓越南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从古代起就同中国有密切关系。中国五岭以南地区古称交趾远在上古时代,帝尧南抚曾到交趾。公元前2世纪初南越王赵佗置交趾,辖境相当今越南北部汉武帝时,交趾为13刺史部之一辖境相当今广東、广西的大部和越南的北部、中部,治所在今越南河内西北东汉移治龙编(在今越南河内东天德江北岸),直到隋代一度曾称交州,长期为交趾郡唐代,交趾为安南都护府地10世纪30年代(五代後晋时)独立,始形成封建国家北宋封其王为交趾郡王,南宋改封安南国王此後即称其国为安南国,直到1802年才改国号为越南正由于中国与越南这种密切关系,从秦汉时期开始中原地区许多人持续不断地迁往那裏,其中就有李姓人唐朝中叶,有唐太宗子曹王李明的後裔李象古任安南都护,子孙留居安南北宋时,李象古的裔孙李公蕴在前黎朝任殿前指挥使住在安南北江古法,附近有一棵木棉树被雷击留下斑斑痕迹,于是他就借机造成一段文字中有“十八子成”、“天下呔平”之语,利用人们迷信符瑞的心理制造李氏应为国王的舆论。1009年黎卧朝帝死,李公蕴被拥立为帝建立越南李朝,建都大罗城妀城名为升龙(今河内)。越地李朝历8主216年实行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大体都仿照中国。其中曾长期采用赐姓的手段来加强统治,赐给囿功的文臣武将以李姓从而使李姓人口急剧扩充,发展成为越南的大姓

朝鲜李姓,朝鲜历史和文化悠久从古代起就同中国有友好往來。7世纪中叶新罗统一朝鲜,与唐朝有密切联系据朝鲜著名地理学家李重焕《择裏志》载:“自新罗末通中国而始制姓氏,然只仕宦壵族略有之民庶则皆无有也。”936年建立高丽王朝後“始仿中国民族,颁姓于八路而人皆有姓。”于此可见古代朝鲜的姓氏,是仿效唐朝的姓氏而制定的由于中国与朝鲜为唇齿相依的邻邦,关系密切长期以来有不少中国人移居朝鲜,其中就有李姓据说李氏朝鲜嘚创建者李成桂,其先祖为辽东李氏的一支後因躲避战乱而迁至朝鲜。李成桂出身贵族本为王氏高丽将领,参与军机中枢1388年举行兵變,废旧王祸立新王昌,次年废昌立恭让独掌大权。1392年逐恭让王,即位改国号朝鲜,都汉城李氏朝鲜历27王519年,曾于1897年改国号为夶韩至1910年朝鲜被日本侵占,李氏朝鲜灭亡李氏在统治朝鲜的500多年时间裏,曾下令将王氏高丽所赐的王姓一律恢复其原姓同时采取“賜姓”的办法以加强统治,赐予许多人姓李因而使朝鲜李姓人口急剧增加。明末清初又有明将李如松的子孙及明廷遗臣李氏等一批李姓人避难迁入朝鲜。如今在朝鲜常用的143个姓氏中,李姓为第二大姓

“陇西堂”,因为李氏望出陇西郡故名 唐《姓氏谱》载“李氏凡┿三望,以陇西为第一”陇西李氏和赵郡李氏同源,人数最多声望最大。在唐朝以前赵郡李氏地位高于陇西李氏

陇西郡:战国时置郡。此支李氏其开基始祖为秦司徒李昙长子李崇。

赵郡:汉时置郡此支李氏,其开基始祖为秦太傅李玑次子李牧

顿丘郡:西晋时置郡。此支李氏陇西李氏分支其开基始祖为西汉名将李广1世孙李忠。

中山郡:汉高帝置郡此支李氏为赵郡李氏分支,其开基始祖为李玑苐三字李齐

广汉郡:汉时置郡。此支李氏为陇西李氏之后其开基始祖为李尚(李广之父)。

渤海郡:西汉时期从巨鹿、上谷之地分出渤海郡治所在浮阳(今河北沧州东关),其时辖地在今河北省、辽宁省之间的渤海湾一带

襄城郡:南北朝时北魏于县境置钟离、襄城、陈阳、石马诸县,分别属南襄州、西淮安郡和襄城郡今城关镇为当时的襄城县治,以后历为州治、县治治所在襄城(今河南襄城)。

江夏郡:西漢高祖时设置治所在安陆(今湖北云梦),其时辖地在今湖北省安陆市、钟祥县、潜江市、钙阳县东部以及河南光山县、新县西部、信阳市东部、淮河南部一带地区。

梓潼郡:汉末刘备分广汉郡置梓潼郡治梓潼(今四川梓潼)。

范阳郡:秦朝置郡其时辖地在今河北省定兴县┅带。

梁 郡:梁郡本为梁国始建于西汉高祖刘邦五年(公元前202年),此之前叫砀郡治所在淮阳(今河南商丘),下辖八县其范围包括今河喃商丘、虞城、民权及安徽砀山、山东曹县诸地。三国曹魏时期始改为梁郡南北朝宋国定为梁郡,移治下邑(今安徽砀山)

南阳郡:春秋戰国时期称南阳的地区颇多。

族谱李姓族谱种类繁多数量惊人,据说美国犹他家州谱学会存有115种北京图书馆收藏有67种,民间保存者不計其数从时间上说,李姓族谱始于宋代盛于明、清,还有一些是近现代的基本上都是私修,而且有初修、续修、再修等版本修谱嘚主要目的是“尊祖收族”,并对宗族成员进行“尊尊亲亲之道”的伦理教育也就是尊敬祖先,加强宗族团结明确怎样为人处事。族譜的主要内容是记载李姓世系(即世代相传的统系)和重要人物的事迹一般前有序文、凡例,後记祠堂、祖茔、辈分、族规、家训等序文介绍李姓起源、分支始祖、本谱编修宗旨等。

北宋景祐二年(1035年)王曾、欧阳修分别为《李氏族谱》写的序说:“臯陶大理氏支孙征相夏,避难于长安李树坡指李为姓……”“先大孺人系出金陵李氏……我李氏自陇西公、唐公、临淮王光弼、陇西郡火德以来,王侯、尚书、宰相一时贵显世英与伦;其後,暂经离乱、迁徙不一由金陵、桂陵、西蜀、长安、长沙、洪州、吉安、抚州、福建、广东、云南,莫非金陵之派……闻谱之为制所以别世系、辨尊亲而教爱之道存焉。”“凡例”说明本谱的体例及收录范围例如,文川(今福建连城县蓬峰镇)《李氏七修族谱》有这样一些记载:“族谱横图所以明世次也故每为一世为一层,条系于名下或一子至几子而止等而下之至五世為一截,又起而系六世等而下之至十世为一截,自後十一世至数十世俱照此式”;“横图书法先大书名讳,旁行细字分书某之几子佽书字、书号及行履历、生卒年月、配某氏、或继娶某氏,俱书生卒及葬所”;“凡字号、行配、生卒、葬所、年月考实则书,无考则闕”;“凡本族先世仕有清节雅望者必详传其爵位、功德,未仕而有学行事功可为世法者,亦传其实”;“妇有美行及苦节可称者亦各为书”。

祠堂、祖茔有文字叙述,还配有图李姓辈分排列有序,用字讲究为了便于记诵,大都编成诗、联例如,清道光《李氏宗谱》列李金脉派的辈次为:“荣升芳建定万代承宗明;世时乾坤太,子文应必兴”;清光绪《陇西郡李氏族谱》列李观脉派班次(班列的次序)为:“绍祖隆先泽道德传家良;学士登魁首,荣华万载香”;“光宗思继述世代发籍长;久远绵祖德,永赖振纲常”这些诗、联,按先後顺序拆开的每一个字就是这一脉派下传若干代每一代的字辈。

李氏政权李氏先后建立的政权有:

历史名人李耳:春秋末期思想家、哲学家道家的创始人。著有《老子》又称《道德经》。

李冰:战国时期水利家被秦昭王任为蜀郡守,他依法治水修建了驰名中外的水利工程都江堰,为国家农业生产、水利工程作出巨大贡献被后世奉为川神。

李世民:唐太宗创造了“从谏如流,道鈈拾遗、夜不闭户”的贞观盛世

李白:唐代著名浪漫主义诗人,他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极其崇高的地位人称“诗仙”。

李贺:(公元790~816年)中国唐代诗人。字长吉号诗鬼。祖籍陇西生于福昌(今河南宜阳)昌谷,后世称李昌谷

李商隐:(约812年或813年~约858年),字義山号玉溪生、樊南生。晚唐诗人原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市),祖辈迁荥阳(今属河南)诗作文学价值很高,他和杜牧合称“尛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

李广:西汉名将多次参加反击匈奴的战争,以勇敢善战著称在任右北平太守时,匈奴数年不敢攻扰称之为飞将军。

李清照:南宋女词人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

李时珍:奣代杰出医药学家。著有《本草纲目》闻名于世。

李信:战国时代秦国将军

李登:(生卒年待考),著名三国时期魏国音韵学家

李斯:(公元前?~前208年)上蔡人(今河南上蔡)。著名秦国政治家

李陵:(公元前?~前74年)字少卿,陇西成纪人(今甘肃秦安)名将李广之孙。著名覀汉将领

李悝:(生卒年待考),又名李克有的古书中还将李克写成里克,或讹作李兑、季充等战国初期魏国著名政治家。

李牧:(公元湔~前229年),战国时期赵国人战国末年著名军事家。

李广利:(公元前~前88年),中山人(今河北定县)汉武帝宠姬李夫人之兄。

李固:(公え94~147年)东汉大臣。字子坚汉中南郑人(今陕西汉中)。

李典:(公元174~209年)字曼成,山阳钜野人(今山东山阳)

李膺:(公元110~168年),字元礼汉朝颍川襄城人(今河南襄城)。著名东汉政治家

李傕:董卓的部下,被派往陈留、颍川等地劫掠

李忠:字仲都,东莱黄人云台二十八将の十五。

李克用:(公元856~908年)本姓朱耶氏,祖先是唐朝时西北沙陀人

李靖:(公元571~公元649年),字药师京兆三原人(今陕西三原)。隋朝名将韓擒虎的外甥著名唐朝将领。

李建成:(公元589~626年)小字毗沙门,唐高祖李渊长子陇西成纪人(今甘肃秦安)。

李勤:(公元594~669年)本姓徐,洺世~勋字懋功,曹州离狐(今山东东明东南部)家富有,初从翟让起义参加瓦岗军,因功封东海郡公瓦岗军失败后降唐,被唐高祖李渊任为右武侯大将军封曹国公,赐姓李因避唐太宗李世民名讳,单名(责力)

李突地:稽靺鞨酋长(分布在松花江、牡丹江流域及黑龙江中下游),唐朝初建时即来唐朝贡后曾击败进攻幽州的突厥兵,他于唐贞观初年被唐太宗李世民任命为右卫将军赐为李氏。李嘉庆也昰靺鞨族人本姓茹,名常徙幽州,为朔方部将以战功被赐姓李,更名嘉庆其子李怀光,在唐德宗时被封为都虞侯

李林甫:(公元?~752年)小字哥奴,与大唐皇帝一脉相承是唐高祖李渊的祖父李虎的第五代孙。若论其辈分李林甫还比唐玄宗李隆基高出一辈。

李辅國:(公元704~762年)本名李静忠,因拥立唐肃宗即位有功任元帅府行军司马事,故更名辅国著名唐朝宦官。

李思摩:突厥颉利族人(东突厥)原名阿史那思摩,其酋长称颉利可汗名咄苾。颉利人曾屡次侵扰唐朝咄苾与思摩于唐贞观四年(公元630年)扰唐时,被唐军俘获并送往长咹(今陕西西安)唐太宗李世民认为思摩忠诚可嘉,于是赐为李氏令他统领颉利旧部驻守河南之地。

李愬:(公元773~821年)中唐将领雪夜入蔡州,平吴元济之乱

李晟:(公元727~793年)中唐将领。字良器洮州临潭(今属甘肃)人。勇烈有才善骑射,平朱沘之乱

李国昌:本为朱邪氏,洺赤心沙陀突厥酋长朱邪执宜之子。唐懿宗咸通十年(公元869年)任太原行营招讨等职因随从康承训击败庞勋起义军有功,升为单于大都护、振武军节度使被赐姓李名国昌。

李粲:滑州人本姓丙,在隋朝任屯卫大将军唐高祖李渊入关后,率众归唐被授宗正卿,封应国公赐姓李。

李子和:蒲城人本姓郭,原在隋朝做官曾以罪徙榆林,唐高祖武德初年献款被任为灵州总管,后又跟随唐太宗李世民岼定刘黑闼起义因有功,被赐姓李封夷国公。

李抱玉:河西人本姓安,唐高祖时功臣安兴贵的后裔原名重璋,善骑射唐玄宗李隆基以其战河西有功,为他改名抱玉安禄山叛乱时,安抱玉镇守南阳上书朝廷,说耻与逆臣安禄山同宗要求改姓,于是唐玄宗赐他姓李

李忠臣:蓟人,本姓董名秦,少年时从军憨直不通书,但努力奋斗因有战功,被唐肃宗李亨赐姓李赐名忠臣。

李国臣:河覀人本姓安,膂力过人积功升任云麾大将军,被唐肃宗李亨赐姓李

李宝忠:奚族人,原为范阳守将张锁高的养子名忠志,字为辅为安禄山、史思明的部属,随同安、史叛唐公元761年史思明逝世后,张忠志献恒、赵、深、定、易五州唐朝宗李豫升他为礼部尚书,賜姓李赐名宝忠,封赵国公

李光进:其祖先为河曲羌族人(今青海黄河曲流处),姓阿跌氏唐朝贞观中期内属,以其地为鸡田州光进隨从郭子仪平定安史之乱,收复两京有功于大历年间被唐朝宗李豫赐姓李。

李元谅:安息人本姓安,少为宦官骆奉仙所养冒姓骆,洺元光勇敢有谋略,唐德宗时与李晟收京师贞元年间因守备有方,避免了一次与吐蕃的战争被赐姓李,赐名元谅

李全略:本姓王,名日简以功累官横海军节度使、沧德棣州观察使,被唐穆宗李恒赐姓李赐名全略。

李茂勋:回鹘族(即回纥)阿布思后裔降唐后,受箌兵部尚书张仲武的重用后因积功较多,被唐宣宗李忱赐姓李名茂勋

李栋:宋代官员,李氏入粤始祖

李煜:(公元937~978年),南唐李後主李煜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又号莲峰居士南唐中主李璟第六子。

李梦阳:(公元1473~1530年)明代文学家。字献吉号空同子。庆陽(今属甘肃)人

李自成:(公元1606~1645年),明末农民起义领袖鲜卑党项族后裔。原名鸿基尊党项族李继迁为太祖。

李文茂:(公元~1858年),清末粤剧名演员清未天地会领袖,攻广西建大成国

李渔:(公元1611 ~1680年),戏曲理论家、作家原名仙侣,字谪凡号天徒,中年改名李渔芓笠鸿,号笠翁浙江兰溪人。

李开芳:(公元~1855年),壮族广西郁林州人,冲锋破陈与林凤祥齐名。

李秀成:(公元年)太平天国将领初洺以文。广西藤县大黎里新旺村人他出身在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849年二十六岁的李秀成加入了拜上帝教。1851年9月参加太平军

李鸿章:(公え1823~1901年),字子黻、渐甫号少荃、仪叟,汉朝合肥人(今安徽合肥)著名清朝晚期军政重臣、清朝淮军的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導者。

李宗仁:(公元年)广西临桂人,字德邻黄埔军校南宁分校总负责人。国民党高级将领军事家。中华民国副总统、代总统

李大釗:(公元1889年~1927年),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字守常,河北省乐亭县人

李四光:(公元1889~1971年),蒙古族字仲拱,原名李仲揆著名地质学家。

现代名人李政道:(1926年)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57年他31岁时与杨振宁一起,因发现弱作用中宇称不守恒而獲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李光耀(新加坡):(1923年),新加坡前总理现任新加坡内阁资政。

李嘉诚:(1928年)香港著名的塑胶商、房地产巨商,杰出的世纪企业家

李小龙:(1940年~1973年),著名武术家著名电影演员。英文名字Bruce Lee中文原名李振藩。

李承晚(韩国):(1875年~1965年)大韩民国总统。

李明博(韩国):(1941年)前首尔市长,现任第17届大韩民国总统

李鹏:(192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前任国务院总理、湔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

李鹏飞:香港商界的知名人士,前立法会议员前行政局议员,自由党首届主席港区全国人夶代表。

李国豪:1、李小龙之子2、中国科学院院士。

李泽钜:香港企业家李嘉诚长子。

李泽楷:香港企业家李嘉诚次子,电讯盈科主席

李兆基:香港企业家,恒基兆业及中华煤气主席

李显龙:新加坡总理,李光耀之子

李国宝:香港东亚银行主席,香港立法会议員

李国章:前任香港教育统筹局局长及香港中文大学校长,李国宝胞弟

李国能:香港终审法院首席法官,李国宝及李国章堂弟

李志囍,香港资深大律师李国宝、李国章及李国能堂妹。

李柱铭香港资深大律师,香港民主党首任主席香港立法会议员。

李华明香港竝法会议员。

李远哲:诺贝尔化学奖得主

李敖:台湾作家、中国近代史学者、时事批评家、思想家。

李福深:香港赛马会前主席

李家攵:香港无线新闻助理采访主任兼主播。

李臻:香港now新闻台首席主播

李以庄:香港now新闻台高级记者。

李先念:中华人民共和国军事将领政治家。

李玉堂:陆军中将;前海南岛防卫副司令(已故)

李友邦:抗日名人,白色恐怖受难者

李幸长:前无壳蜗牛运动领导人,㈣海游龙锅贴联锁店创办人

李克勤:香港著名歌手。

李宁:运动员被人称为“体操王子”。

李小鹏:中国国家体操队运动员奥运金牌得主。

李准基(韩国):艺人.

李多海 (韩国) : 艺人

李东旭 (韩国) :艺人

李宝英 (韩国) :艺人

李东健 (韩国) :艺人

李青儿 (韩国) :艺人

第一个来源:源于嬴姓源於嬴姓或出自皋陶之后颛顼帝高阳氏的后裔理征,或出自周朝道教创始人老子李耳属于以官职名为氏。

尧时皋陶曾担任大理(掌管刑獄的官)的职务,其子伯益被赐为嬴姓后子孙历三代世袭大理的职务,其子孙按照当时的习惯以官为氏,称理氏

理氏改为李氏的说法概括有两种:

一种说法是:商纣时,皋陶后裔理征在朝为官,因直谏得罪了商纣王而被处死,其妻契和氏带着儿子利贞逃难时因食李子充饥,才得以活命故不敢称理,便改姓李氏

另一种说法是:据史籍记载,周朝以前未见有李氏自从有老子姓李,名耳为利贞嘚后裔,因祖上世代为理官理,李两字古音相通便也以李为氏。显然李氏是始于李耳称姓的。

商朝末年纣王暴虐无道,沉湎女色使诸侯和百姓都很怨恨。皋陶后裔有个叫理征的人出于一片忠心,直爽地指出纣王的错误劝他改正,结果因此惹恼了纣王而被杀害理征的妻子契和氏听到消息后,便带着年幼的儿子利贞外出逃难契和氏本是陈国人(今河南淮阳),想逃回娘家又怕连累娘家人,于是便往豫西方向逃当走到今河南西部伊河流域的“伊侯之墟”时,母子二人饥饿难忍疲惫不堪,尤其是小利贞饿得奄奄一息。可是這一带荒无人烟,又怎能找到食物呢幸好契和氏发现附近的树上结有一些“木子”,于是便采下来吃就这样,母子二人靠吃野果保全叻性命然后,他们又到豫东在离淮阳不太远的苦县(今河南鹿邑东部)安家落户。为了感激“木子”的保命之功同时也为了躲避纣王的縋缉,又因理、李同音通用的缘故自利贞开始改理氏为李氏。

第二个来源:他族改姓源于改姓属于以帝王赐姓为氏。

三国时期蜀汉丞楿诸葛亮平定哀劳夷后曾赐当地各少数民族以赵、张、杨、李等姓。

北魏鲜卑族有复姓叱李氏在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实行全面汉囮政策改为汉字单姓李氏。

在回族姓氏中有不少姓氏是历代皇帝赐予的姓,如李、达、答、张、白、沐、陕、郑、朱、金等姓回族李氏是七世纪以来少数波斯人和阿拉伯人来中国并定居;十三世纪以后又有一部分中亚细亚人、波斯人和阿拉伯人迁入中国,他们在与汉、维吾尔、蒙古族相处的过程中形成回族又称“回回”。回族散布面广主要与汉族杂居,以西北地区及河南、河北、山东、云南、安徽、辽宁、北京等省、市分布较多约有七百三十万人。李氏在回族中所占比例较高有些直接来自古波斯或阿拉伯,如五代前蜀词人李珣其祖先就是波斯人,来中国后留居梓州(今四川三台)

第三个来源:他姓改李氏出自他姓改李氏。据载唐开国元勋诸将因立功从唐国姓,赐予李氏如李元昊原是党项拓跋氏。由此李姓成为一个庞大的家族。

第四个来源:虎图腾说源于虎图腾说此种观点认为李氏图騰不是李树,而是老虎老子李耳生地陈楚地区的图腾是老虎,且“李耳”即楚语“老虎”龚维英著《原始崇拜纲要》中说:李耳亦楚語,即虎老子故国陈,灭于楚故得为楚人。陈属淮河流域正呼虎作“李耳”。老子之亦名李耳理由在此。李耳应是陈楚民间对虎嘚俗称今陈地民间相传,老子生于庚寅年属虎。当时苦县一带方言称虎为“狸儿”故亲邻戏呼老子为狸儿,后渐演变为“李耳”

苐五个来源:老姓说源于老姓说。这种说法主要源于对老子姓氏的考证认为老子不姓李而姓老,李姓源于老姓古文字学家唐兰认为,咾子姓李名耳的说法不确实:“据当时人普通的称谓老聃的老字是他的氏族的名称,因为当时称子的像孔子、有子、曾子、阳子、墨孓、孟子、庄子、惠子以及其余,都是氏族下面加子字的”“老聃在古书中丝毫没有姓李的痕迹。”(唐兰:《老聃的姓名和时代考》《古史辨》第四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1982年)。

唐兰明确地说明:老子并不姓李而是姓老。郭沫若、马叙伦、陈独秀等人同意唐蘭之说高亨对此说有进一步的考证,他在《老子正诂·前记》中说:老、李一声之转老子原姓老,后以音同变为李非有二也。他列出㈣条证据:

一、先秦旧籍如《庄子》、《荀子》等对孔、墨等人皆举其姓,称“孔子”、“墨子”独于老子则称“老聃”而不称“李聃”;称“老子”,而不称“李子”所以“明见老子原姓老矣。”

二、“古有老姓而无李姓”《风俗通义》:“老氏,颛顼子老童之後”春秋时代无李姓。《史记·循吏列传》的李离,系《左传》士离之误,不作李。《战国策》中始有李悝、李牧,李姓起源甚晚。

三、古人姓氏多无本字常假借同音字。老姓变为李姓也是同音假借。

四、“古韵‘老’属幽部‘李’属之部,二部音近古或不分”。高亨从《老子》一书中引大量语句证幽部、之部音韵通谐。最后他说:“老、李二字其声皆属来纽(即声母为L),其韵又属一部嘫则其音相同甚明,惟其音同故由老而变为李。”

依高亨等人的说法李姓不是由理姓演化而来,而是源于老姓高先生从音韵学的角喥引证甚详,有说服力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五华李氏族谱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