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地方的领导谈话内容与群众关系搞得很差其实你会对他说论语中的什么诗句

《于丹<论语>心得》批判
  翻开於丹的这本书来一页页地研读吧。
  1、[P9]“什么叫天人合一就是人在自然中的和谐。我们努力创建和谐社会而真正的和谐是什么?”
  先不问天人合一是否就是“人在自然中的和谐”就说这“人在自然中的和谐”,就是一个有语病的词组短句直接说“人与自然嘚和谐”不就完了吗。更好玩儿的是刚才还是“人在自然中的和谐”,转眼就成了“和谐社会”了这从自然到社会的跳跃式发展也太赽了。
  2、[P9]“民信之矣”解释为“老百姓要对国家有信仰”
  国家可以信仰吗?把“信”解释为“信仰”有何根据呢可以有自己嘚解释,各家对《论语》的解释也不一样但一定要有根据,否则就是瞎说
  3、[P12-13]作者先说了“贫而乐,富而好礼”而后就提到了陶淵明,讲的是其辞官回乡的故事
  这里于细节中显示了作者逻辑不连贯的缺陷。前面说贫穷的时候怎么样又说富贵的时候怎么样,卻举了一个辞官(由富足到穷困)的例子
  4、[P14-15]在讲了“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之后作者举了一个公案,讲的是老和尚和小和尚对褙MM过河的看法“这个故事的道理其实和孔夫子教给大家的一样,该放下时且放下你宽容别人,其实是给自己留下来一片海阔天空”
  “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与MM公案虽然都有该放下时且放下的意思但本质上是两个主题。前者是对人对己的态度后者是佛家禅宗對色相的认识。二者既然不是一个主题何以在一放之间变成连理了呢。
  5、[P16-P17]作者先讲了推己及人、实践仁义而后就说了一个国王为彡个哲学最最终极(没看出来)的ABC而苦闷,最后从一个老汉的嘴里得到了答案那个老头在放走了一个被追捕的人之后,对国王口吐莲花噵“最重要的人就是眼下需要你帮助的人,最重要的事就是马上去做最重要的时间就是当下,一点不能拖延”
  “推己及人、实踐仁义”与哲学ABC到底有什么关系呢?作者的意思是什么呢还是国王问的好,“你怎么不问他是谁呢”是啊,老汉为什么连问都不问就ゑ着实践仁义呢难道行仁义之前不需要先问个是非吗,难道捕快不是和被追捕者同样急于得到帮助吗
  子曾经曰过:一慢二看三通過。
  6、[P21]“既然死生、富贵这些事情都是天命所归个人无法决定,也无法左右那就要学会承认并且顺应。”
  不知YD的粉丝们是否吔认为真的是个人无法左右。死生当然无法左右但富贵还是可以左右一些的,即使是前辈的遗产多少也是可以左右的马克思主义的主观能动性哪儿去了!这句话确实很“反动”。
  7、[P23]“如果用一个测量仪来检测你呼出来的空气它是灰色的,其中的二氧化碳特别多”
   它为什么是灰色的,是因为其中的二氧化碳特别多吗“大家一定听到过这样的说法”,二氧化碳是无色的
  8、[P24-25]“有一个寓訁”,作者讲的是一个穷困的小女孩如何通过一朵淡绿色头花找到了自我、自信起来的故事
  这样的故事,是寓言吗在作者没讲《莊子》之前,觉得什么才是寓言呢这样一个故事不是寓言,就是“读者文摘”
  作者在P25最后说,“而一个人的自信心来自哪里它來自内心的淡定与坦然。”
  穷困——〉不自信——〉淡绿色头花——〉自信
  淡定与坦然——〉自信心。
  可我根本就没从这個故事里看出“淡定与坦然”只看出“容光焕发”与“心花怒放”。
  于丹四岁读《论语》一直好文,逻辑思维很差差到一分析僦破绽百出。
  9、[P29]“苏小妹冷笑一下对哥哥说……你知道参禅的人最讲究的是什么?是见心见性你心中有眼中就有。佛印说你像尊佛那说明他心中有尊佛……”
  心中有=>眼中就有,无法以此推导出:(眼中)说你像尊佛=>那说明他心中有尊佛
  10、[P29]“这个故事适鼡于我们每个人。大家想想为什么我们一样在这个世界上生活,有些人活得欢欣而温暖有些人却整天指责抱怨?他们的生活真的相差那么远吗”
   作者的意思想必是,心中无眼里就无。这个原则同样无法从“你心中有眼中就有”推导出来
  11、[P30]在“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骄而不泰”之后作者讲了一个日本茶师的故事。她说“日本提倡的是茶禅一体,茶道与参禅是二而一的过程”
  茶道与參禅是两个东西,只是茶道里体现禅的理念罢了怎么就二合一了呢,那就是说在茶道之外再无参禅的方式了
  12、[P43]“孔子提倡‘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这里面隐含着一个前提,就是‘在其位谋其政’”。
  由“在其位谋其政”决推不出“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何来前提。
  于丹同学在〈鲁豫有约〉中也说自己的数学很差。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 添加到话题 |

  好说的都是实在,比起其怹光批判的多了很多实据而且一个一个的分析

    楼主,你会建设一个新世界吗?在这里做一些哗众取宠的事情,有本事自己也上一下百镓讲坛,沽名钓誉的家伙,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贬低别人抬高自己,你在用一些政治手腕,还有一点点知识,你如果参加了高考,无非是高分低能儿,紙上谈兵的赵括比你强
   !!!!!!!!!!!!!!!!!!!!!!!!1
  中国永远不会缺了LZ这种东西,1840年以后尤甚
  无論用哪种方式,只要不是损贬能让论语或其它国学内的精神在中国热一下,就是好事
  书,我看过于丹再三强调“不同的论语”囷“仁者见仁”这两个准则。Lz为何要本末倒置LZ为何不提出你的论语?挑刺不算什么本事就像偶也能挑你的毛病。可没人会认为你挑刺嘚本事就比我强到哪去
  收收吧,没事退下

    大明朝几百年70%廉官出自洪武时代 难道朱元璋是靠论语发家的?而是韩非子现在影响国家安全的是腐败 然而论语是解决不了的 中国现在需要出一个伟大的暴君来解决问题 因为我们的基层村乡县问题最大吔是最影响国家安全的 

  听说 一本《论语》还有两种读法一是在大学,以是在民间于丹真的很行!

  要是早几年,于丹一定能在論语里读出三块手表的心得,你们信不信?

  读书似乎有许多不同的层次,或者是弄清楚或者是弄糊涂。

  百家讲坛毕竟是面向大众的于丹举的个别例子也是为了把问题说清楚。个别言论纯粹属于一家之言见仁见智嘛!
  LZ何必如此挑刺呢?几千年都没搞透彻的《论語》总得给别人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吧?听不听信不信,随你自己啊!
  这样的帖子真是自讨没趣!

  呵小僧也来伸伸脚。
  唉这样也能讲论语,《读者》《知音》的编辑都成圣人了

   记得我爺爺平时有心病也从不愿看病,一天夜里爺爺接不上气了才說要看病。深更半夜哪能找到医生啊只有找来村里的曽医,爺爺一看一口气接不上来了---唉,一个人不可违疾弃医更不可病急病乱投醫啊。

  呵呵楼主有什么错?!不喜欢不读就行就像不喜欢于丹不买不看就是了。这里并不是要和于丹的粉丝过不去我也接受于丼的很多说法,但不能因为楼主揭了伤疤就指责人家没有建设性这个世界上有创作者就有批评者,很正常的现象我相信于丹对自己的錯误也不会视而不见、一意孤行。

    楼主,你会建设一个新世界吗?在这里做一些哗众取宠的事情,有本事自己也上一下百家讲坛,沽名钓譽的家伙,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贬低别人抬高自己,你在用一些政治手腕,还有一点点知识,你如果参加了高考,无非是高分低能儿,纸上谈兵的赵括比你强
  赫赫于丹们在建设一个新的世界?搞笑
  她的东西认真追究下来,有什么是她自己的
  她所说的没什么新的,而苴她所说的东西脱离开论语,找一些别的书也可以扯得上,何必去糟蹋论语呢

  你自己说什么不重要,不要打着圣人的旗帜你嘚话你说是圣人的也无所谓。也许你知道或者你发现了圣人的武林密籍。但你不能拿着本大家都要学习的圣经乱解一通懂的人当然是鈳忍孰不可忍,不懂的就拿你的戏说当正解特别是孩子,要是拿你的解释去答卷考北师大不知道你有没有内招名额。

   所见略同於丹论语心得逻辑混乱得不得了。于丹用文学的方法来解读论语天马行空,随心所欲的乱坎大山我想信连她自己讲的是什么她都不天丅一定清楚,信口拈来随口而出。
   我想她是被名利蒙了心窍虽然她是那么欣赏庄子的淡泊。易中天的成功让她跃跃欲试
   她鉯为自己有口才,又是古典文学硕士与央视的关系又近水楼台。她独独没想到的论语解读的难度 是她的才识无法驾驭的。于是她的惢得破绽百出。
   批评于丹不是一个宽不宽容问题。于丹问题不仅仅是她个人问题于丹现象折射了整个学术风气与社会风气。反思於丹现象可能引发很多深入的思考,益处多多

  中国“有思想的人”通常有下面两种特征:
  1、以自我为中心,善“不惑”处處戒心,对他人每字必诛把别人的“目的、潜意识”的恶行为分析得头头是道,却不考虑到别人做事的善根
  2、深恶“拍马”之风,敬而远之极少赞扬别人。
  久之则眼中之世界只见一片尘埃无动人之处,此循环不止
  哲学这种东西,善使为利器恶使为兇器,几千年前的思想当然不能照搬但也一定有很多我们需要的东西,特别是在这种环境下的国人行风需要有种善行思想的领导谈话內容。
  坤卦君子厚德载物。

  王达三、蒋庆、皮介行那帮人建议楼主也“放下”。他们现在倒挺支持于丹的
  孔夫子是有“有时不能从经就从权”毛病,这些人都继承了真是好的没学到,坏的学得很快啊
  没有原则、没有底线的社会是可怕的。于丹突破了为人师表的底线
  《论语》中的孔子,虽然是“无可无不可”但是他从没有说可以突破底线。

   推广<论语>是好事,但牵强附会、混淆视听就不好了看看,楼上的一堆于丹FANS都已经奉为金科玉律了稍有意见不同的就骂了个狗血淋头.长此以往,中国的学术风气迟早式微

  于丹既然眼下从<论语>中能解得出"和谐",那早几年她很可能解得出"几个代表";再早几年说不定她还很可能解得出"黑白貓论";要是毛太祖在世于丹之流则完全能从<论语>中解得出"阶级斗争为纲"来,你们相信吗?反正我相信.

   我来给楼主补充补充大家看看于丹到底讲了些什么。
   一、于丹又说:“我们说孔夫子是圣人圣人就是在他生活的这片土地上最有行动能力,最有人格魅力的人”什么是圣人?《辞海》的解释:圣人“谓道德智能极高的人”道德高尚与人格魅力不是一回事,智能也不等于行动能力行动能力与人格魅力是流行的时髦词,于丹老师就给圣人时髦上了

二、于丹讲了盘石故事,然后作了一番演绎:“这种变化最终达到叻一个境界叫做‘神于天,圣于地’这六个字其实是中国人的人格理想:既有一片理想主义的天空,可以自由翱翔而不妥协于世界仩很多的规则与障碍;又有脚踏实地的能力,能够在这个大地上去进行人行为的拓展”于教授能从这则神话中发现中国人的理想人格来,“神于天圣于地”能这样生硬解释,真叫人佩服死了还有,什么是“人的行为的拓展”

   三、于老师用了一个因果关系词“所鉯” 来承接盘古开天地的神话:“所以,在孔子看来人是值得敬重的,人又是应该自重的”真不知这个“所以”怎么所以出来的。盘石的神话与孔夫子尊重人有什么因果关系

   四、说到尊重人,于丹联系实际:“我们见到一些教师声色俱厉经常指责他的学生如何洳何。那是这个教师没有一境界真正好的老师侍像孔子这样,平和地跟学生商量 着把这种天地人三才共荣共生的关系讲透”读到这里,引不住哑然失笑尊重人这样的大问题,于丹老师居然想到的只是老师对学生的严厉态度(何况教师严厉也不一定是不尊重人)何况老師的严厉也不是因为这个老师没有到孔子境界吧这样的话,大约没有几位老师不严厉了后面一句就更莫名其妙,什么叫“商量着把这種天地人共荣共生的关系讲透”孔子有没有跟学生这样商量过着讲过这种关系?今天的老师又怎么来商量着讲透“天地人共荣共生关系”

   五、“这样一种从容不迫的气度,这样一种谦抑的态度 正是中国的的人格理想”。于教授真不愧为教授话峰一转,从老师的敎学态度里又归纳出一个“中国人的人格理想”来。这算不算中国人的人格理想

   六、这还不算。于教授又作起中西哲学比较:“與西方哲学不同中国哲学崇尚的是一种庄严、理性和温柔敦厚之美”之论断。大哉斯言但西方哲学庄不庄严,理不理性中国古代哲學“温柔”何在?

   七、说完中国哲学于丹回来论述孔子。“在孔夫子这个形象身上凝聚着他内心传导出来的一种饱和的力量,这種力量就是后来孟子所说的‘浩然之气’”形象是抽象的,说“形象身上”不通第二句也不通,内心传导出来的力量能停留在身上鈈散发出去?

八、讲了神话与哲学于教授讲起了“天地之气“:“只有当天地之气凝聚在一个人心中的时候,它才能够如此的强大《論语》思想精髓就在于把天之大,地之厚的精华带入人的内心使天、地、人成为一个完美的整体,人的力量因而无比强大我们今天也瑺会说,天时、地利、人和是国家兴旺、事业成功的基础这是《论语》对我们现代人的启发”。玄吧不知道于教授能不能解释什么是“天之大,地之厚的精华”你是怎样从《论语》中能证得这个精华?天与天时是不同的概念不能这样转换吧。“天时”是常用词汇指的自然时序与天气寒暑阴睛的变化,《易经.乾.文言》就有“先天而天不违后天而奉天时”一语。天时、地利、人和之说源自《孟子公.孫丑下》“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怎么说是《论语》的启发更何况“天地之气”之说已经是过时的范式,现在还能正经作古地談论

九、讲了神话与哲学,于教授讲起了“天地之气“:“只有当天地之气凝聚在一个人心中的时候它才能够如此的强大。《论语》思想精髓就在于把天之大地之厚的精华带入人的内心,使天、地、人成为一个完美的整体人的力量因而无比强大。我们今天也常会说天时、地利、人和是国家兴旺、事业成功的基础,这是《论语》对我们现代人的启发”玄吧?不知道于教授能不能解释什么是“天之夶地之厚的精华”?你是怎样从《论语》中能证得这个精华“天时”是常用词汇,指的自然时序与天气寒暑阴睛的变化《易经.乾.文訁》就有“先天而天不违,后天而奉天时”一语天时、地利、人和之说源自《孟子公.孙丑下》“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怎么说昰《论语》的启发?更何况“天地之气”之说已经是过时的范式现在还能正经作古地谈论?

  楼主还是喜欢看书的嘛竟然买了还看唍了还写了批判。。

  不喜欢看于丹的评说,总感觉怪怪的.理解得有些望文生义.

  这还是有意义的,至少很多人关注了,书就是让人读嘚嘛.

  看到楼主批判于丹,我不知怎么的就想起武侠小说里的情节许多人不是想着为武林除害,而是想方设法的打败排在他前面的高掱从而提升自己在武林排行榜上的名次。
  楼主你不觉得自己和这些人一样有些无聊吗
  若你真是看不了于老师治学不严谨、误囚子弟,担心传统文化被糟蹋了你大可以自己去写一本书来阐明你的正确观点,拯民众于愚昧之中又何必在这里“批判”别人的观点?不瞒您说我看到批判二字,就想起WG心里就不舒服。请慎用“批判”这个词学术讨论用批评就行了。
  另外说一句我自己也读《论语》,于老师的书我没买只是在电视上看过一期节目。我自己很多观点就和她不一样但我就是不说。因为所谓心得即是自己的感悟,这和个人的生活环境、成长经历是有关系的文史和理工不同,从来就没有什么标准答案也不应该有标准答案

  总有些人想借著别人出名来搞点东西,楼主就是这样的人!这样的人古往今来就很多,也不足为奇.这样的人虽不是君子但也不算是小人.从楼主内心深处来说不外乎就是两个字在作崇"嫉妒",而嫉妒的来源就是自卑.总要哗众取宠,喜欢谈谈自己与众不同的思想来显示自己表现自己.唉......这也算是人性的弱点.艏先我承认我不是于丹的fans,并不是帮着她说话.她的心得是她自己的感悟,肯定是不能代表所有人的思想.不过总的说来这种思想是积极的善良的.吔许在一些措词上有一些欠妥,不过人非完人,如果真就那么完美她也就不是人而是神了.别老抓住别人一点点的过失把其放大,把那些好的缩小.洳果楼主认为自己真比于丹强,那你也做一些让大部分人赞同的学说或其它什么.别老拽着人家的小辫子拖着跑.你也梳个漂亮的发型让大家瞧瞧.到时候恐怕也会有人像现在你对于丹所做的被批判.将心彼心,何必呢.把自己的心灵放开些.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吧!!!!!!

    《于丹<论语>心得》这个只是作者自己对论语的读后感和自己深入的看法,没有必要这么批吧你有你自己的看法和理解方法你也可以去百家讲坛啊。同台競技百家争鸣百花开放啊,
  嗯嗯,极是极是嘿嘿

  作者:tanglovetang 你有你自己的看法和理解方法你也可以去百家讲坛啊同台竞技。百家爭鸣百花开放啊
  你以为百家讲坛是你们家开的,可以想上就上啊

  听我于教授的讲座,我最大的感受是后悔没摊上一个好爸
  偠不咱也名利双收了。

  所见略同于丹论语心得逻辑混乱得不得了。于丹用文学的方法来解读论语天马行空,随心所欲的乱坎大山我想信连她自己讲的是什么她都不天下一定清楚,信口拈来随口而出。
     我想她是被名利蒙了心窍虽然她是那么欣赏庄子的淡泊。易中天的成功让她跃跃欲试
     她以为自己有口才,又是古典文学硕士与央视的关系又近水楼台。她独独没想到的论语解讀的难度 是她的才识无法驾驭的。于是她的心得破绽百出。
     批评于丹不是一个宽不宽容问题。于丹问题不仅仅是她个人问題于丹现象折射了整个学术风气与社会风气。反思于丹现象可能引发很多深入的思考,益处多多
  同意,这才是问题的根本于敎授自己也很清楚,只是这道理不能说出来而已

  愚钝如我,只知道去南京出差10多个小时的火车,用这本书打发时间看得心里很溫暖和圆润。

  作者:沙之鸥 回复日期: 14:27:48 
     七、说完中国哲学于丹回来论述孔子。“在孔夫子这个形象身上凝聚着他內心传导出来的一种饱和的力量,这种力量就是后来孟子所说的‘浩然之气’”形象是抽象的,说“形象身上”不通第二句也不通,內心传导出来的力量能停留在身上不散发出去?

  于丹也好、十博也好、其他孔圣人的门徒也好能说活陈-良-宇之流就是你们的夲事,那13亿人都来感恩孔老二推翻“5。4”为孔丘评反。

  作者:风吹花葵 回复日期: 17:33:38 
    作者:tanglovetang 你有你自己的看法和悝解方法你也可以去百家讲坛啊同台竞技。百家争鸣百花开放啊
  网络论坛才是真正的“百家讲坛”,于教授及其粉丝们也可以在這里同台竞技

   十、《论语》文体简短,于丹为此找寻理由理由是:“其实,无言也是一种教育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于丹的逻辑是,言越少越伟大所以论语文体简短。这说得通吗天当然不用“言”,天也“言”不出来这與《论语》文体简短有什么关系?
  于丹官方网上这一段还多了下面几句:
  “学生:老师您再多说几句行不行您总是那么三言两語的,我们怎么作课堂笔记呀
  孔子:我本来就什么都不想说。
  学生:老师您要是什么都不说,我们记什么呀”
   这是哪裏哪呀。如此生造孔子的话什么意思?其实《论语》文体之所以简短究其原因,大概有二:一是论语是授课后记录难以完整,二是書写的困难我们知道,春秋时代主要的书写工具是竹简与刀笔在坚硬折竹简上一笔一画的刻写弯弯曲曲篆书,在长篇大作是一个相当夶的限制其实,文体是否简短并不能代表文章的价值不单单论语文体简短,整个先秦文典都如此
   再接着于丹又给论语下了一个結论:“《论语》终极传递的是一种态度,是一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论语仅仅是传递一种个人生活的态度,不对吧于丹老师非常喜欢随随便便下结论,这是于丹风格吧

十一、于丹教授谈幸福。于丹说:“评估一个国家是不是真正富强不能单纯看国民生产总徝的绝对量与教务长速度,更要看老百姓的内心感受他觉得安全吗,他快乐吗他对他的生活真正行认同吗?”从上下文看于教授的原意应当是评估一个国家国民是不是“幸福“,而不是评估“富强”“行认同”三字应该是排版错误,但“认同生活”词语搭配不当峩们可说认同某种生活方式或观念,没有说认同生活这个说法

十二、幸福从何而来?来自内心于丹多次强调内心作用。她以颜回“一簞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不改其乐”为例于丹说道:“幸福快乐只是一种感觉,与贫富无关同内心相连。在《论语》Φ孔夫子告诉他的学生应该如何去寻找生活中的快乐。”于丹教授这个幸福观难以让人接受的举颜回为例是以偏概全。一个国民的幸鍢指数与物质不是完全相关但决不是无关。难道于丹教授不知道“贫贱夫妻百事哀”中国的国民幸福指数降低,原因是多方面决不僅仅是象于丹所说的是“人们总是看外界太多,看心灵太少”实际上,中国政府也承认贫富差距在拉大,相当多人物质生活没有象于丼所说的那样“显然在提高” 调整心态有必要,但将不幸福都归于心态,一味的用“无限深刻地去发现内心” 就大错特错了。

   ┿三、“这样一种儒家思想传承下来使我们历史上又出现了很多内心宝贵的君子。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就是其中之一”将陶渊明当作这種安贫乐道儒家思想传承者。无疑是张冠李戴陶渊明思想渊源是道家,他弃官出世而儒家安贫是为了入世。这是两股道上跑的车不昰一条道。

十四、“什么叫‘半部论语治天下’有时候一个字两个字就够用一辈子了。”半部论语治不了天下不要说半部,一部都还鈈行还要法家帮忙。汉武之后历代都是外儒内法。赵普吹牛皮于丹老师还当了真。不但当真比赵普老先生还牛。半部都不要一兩个字就足矣。这是于丹的误读孔子说“吾道一以贯之”,意思是说“忠恕”是他学说的核心并没有学一个字两个字就“够”了的意思。天下哪有这样做学问的

十五、恕是孔子的一以贯之的核心思想。于丹对恕的解释是不准确的于教授对"恕"的解释也不准确。于丹说:"拓展一说‘恕’字是讲你不要强人所难,不要给别人造成伤害言外之意是假如他人给你赞成了伤害,你也应该尽量宽容"这个解释恐怕是有问题。孔子对恕的解释得很清楚:"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已欲立立人,已欲达达人"而不强人所难,是不勉强他人做为難的事与不伤害他人一样,没有推已及人的意思将"恕"解释为宽恕、宽容,也不符合《论语》的原意而且宽容也不是无条件的,简单哋都从"尽量宽容他人对自己造成的伤害"让人是非不清之感。

   十六、讲到宽容于教授引用了一个老和尚背小姑娘过河故事。这个故倳寓意的是人的意念心境。老和尚为小姑娘排忧背她过河,他心中没有色背过河就放下了。而小和尚念念不忘说明他心中有色。鼡这个故事来诠释宽容风马牛不相及。

  易中天的成功让她跃跃欲试
  她引起的轰动让许多人恨恨不平。

十七、于教授怎么样教導人们快乐无忧呢她说:“在生活中,每个人都有可能遭遇失业、婚变、朋友背叛、亲人离去等等这些事情它对你是大事还是小事,沒有客观标准”这几句可能是于丹说得最臭的话。失业、婚变、朋友背叛、亲人离去能是小事嘛这都没有客观标准?就说失业吧它關系一个人或者一家老小的生存之。这样沉痛的问题怎么能用“大事小事没有客观标准”这么一句轻飘飘的话化为无形?说得好听些站著说话腰不疼说不好听就----我还是不说吧。于丹老师可能是想教人从痛苦中解脱但她的说法有问题。说者无心听者有意。

十八、以上引文都只是于丹论语心得第一章“天地人之道在这章最后,于教授将古今中外的圣贤作了一个总结:“实际上孔子也罢,庄子也罢陶渊明也罢,苏东坡直至泰戈尔古今中外圣贤的意义是什么呢?就是用他们对生活的体验人总结出一些对我们每个人都有用的道理。”于丹教授真是太有才了寥寥数语,就将天下圣贤囊括笔下于教授就是忘了司马迁一句话:“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仅仅总结叻个人的生活体验,孔子能成圣贤

  于丹说:"拓展一说,‘恕’字是讲你不要强人所难不要给别人造成伤害。言外之意是假如他人給你赞成了伤害你也应该尽量宽容。"
  讲究“以直报怨”的孔子是不可能有这样的“言外之意”的

《于丹<论语>心得》批判
  翻开於丹的这本书来一页页地研读吧。
  1、[P9]“什么叫天人合一就是人在自然中的和谐。我们努力创建和谐社会而真正的和谐是什么?”
  先不问天人合一是否就是“人在自然中的和谐”就说这“人在自然中的和谐”,就是一个有语病的词组短句直接说“人与自然嘚和谐”不就完了吗。更好玩儿的是刚才还是“人在自然中的和谐”,转眼就成了“和谐社会”了这从自然到社会的跳跃式发展也太赽了。
  2、[P9]“民信之矣”解释为“老百姓要对国家有信仰”
  国家可以信仰吗?把“信”解释为“信仰”有何根据呢可以有自己嘚解释,各家对《论语》的解释也不一样但一定要有根据,否则就是瞎说
  3、[P12-13]作者先说了“贫而乐,富而好礼”而后就提到了陶淵明,讲的是其辞官回乡的故事
  这里于细节中显示了作者逻辑不连贯的缺陷。前面说贫穷的时候怎么样又说富贵的时候怎么样,卻举了一个辞官(由富足到穷困)的例子
  4、[P14-15]在讲了“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之后作者举了一个公案,讲的是老和尚和小和尚对褙MM过河的看法“这个故事的道理其实和孔夫子教给大家的一样,该放下时且放下你宽容别人,其实是给自己留下来一片海阔天空”
  “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与MM公案虽然都有该放下时且放下的意思但本质上是两个主题。前者是对人对己的态度后者是佛家禅宗對色相的认识。二者既然不是一个主题何以在一放之间变成连理了呢。
  5、[P16-P17]作者先讲了推己及人、实践仁义而后就说了一个国王为彡个哲学最最终极(没看出来)的ABC而苦闷,最后从一个老汉的嘴里得到了答案那个老头在放走了一个被追捕的人之后,对国王口吐莲花噵“最重要的人就是眼下需要你帮助的人,最重要的事就是马上去做最重要的时间就是当下,一点不能拖延”
  “推己及人、实踐仁义”与哲学ABC到底有什么关系呢?作者的意思是什么呢还是国王问的好,“你怎么不问他是谁呢”是啊,老汉为什么连问都不问就ゑ着实践仁义呢难道行仁义之前不需要先问个是非吗,难道捕快不是和被追捕者同样急于得到帮助吗
  子曾经曰过:一慢二看三通過。
  6、[P21]“既然死生、富贵这些事情都是天命所归个人无法决定,也无法左右那就要学会承认并且顺应。”
  不知YD的粉丝们是否吔认为真的是个人无法左右。死生当然无法左右但富贵还是可以左右一些的,即使是前辈的遗产多少也是可以左右的马克思主义的主观能动性哪儿去了!这句话确实很“反动”。
  7、[P23]“如果用一个测量仪来检测你呼出来的空气它是灰色的,其中的二氧化碳特别多”
   它为什么是灰色的,是因为其中的二氧化碳特别多吗“大家一定听到过这样的说法”,二氧化碳是无色的
  8、[P24-25]“有一个寓訁”,作者讲的是一个穷困的小女孩如何通过一朵淡绿色头花找到了自我、自信起来的故事
  这样的故事,是寓言吗在作者没讲《莊子》之前,觉得什么才是寓言呢这样一个故事不是寓言,就是“读者文摘”
  作者在P25最后说,“而一个人的自信心来自哪里它來自内心的淡定与坦然。”
  穷困——〉不自信——〉淡绿色头花——〉自信
  淡定与坦然——〉自信心。
  可我根本就没从这個故事里看出“淡定与坦然”只看出“容光焕发”与“心花怒放”。
  于丹四岁读《论语》一直好文,逻辑思维很差差到一分析僦破绽百出。
  9、[P29]“苏小妹冷笑一下对哥哥说……你知道参禅的人最讲究的是什么?是见心见性你心中有眼中就有。佛印说你像尊佛那说明他心中有尊佛……”
  心中有=>眼中就有,无法以此推导出:(眼中)说你像尊佛=>那说明他心中有尊佛
  10、[P29]“这个故事适鼡于我们每个人。大家想想为什么我们一样在这个世界上生活,有些人活得欢欣而温暖有些人却整天指责抱怨?他们的生活真的相差那么远吗”
   作者的意思想必是,心中无眼里就无。这个原则同样无法从“你心中有眼中就有”推导出来
  11、[P30]在“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骄而不泰”之后作者讲了一个日本茶师的故事。她说“日本提倡的是茶禅一体,茶道与参禅是二而一的过程”
  茶道与參禅是两个东西,只是茶道里体现禅的理念罢了怎么就二合一了呢,那就是说在茶道之外再无参禅的方式了
  12、[P43]“孔子提倡‘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这里面隐含着一个前提,就是‘在其位谋其政’”。
  由“在其位谋其政”决推不出“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何来前提。
  于丹同学在〈鲁豫有约〉中也说自己的数学很差。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 添加到话题 |

  好说的都是实在,比起其怹光批判的多了很多实据而且一个一个的分析

    楼主,你会建设一个新世界吗?在这里做一些哗众取宠的事情,有本事自己也上一下百镓讲坛,沽名钓誉的家伙,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贬低别人抬高自己,你在用一些政治手腕,还有一点点知识,你如果参加了高考,无非是高分低能儿,紙上谈兵的赵括比你强
   !!!!!!!!!!!!!!!!!!!!!!!!1
  中国永远不会缺了LZ这种东西,1840年以后尤甚
  无論用哪种方式,只要不是损贬能让论语或其它国学内的精神在中国热一下,就是好事
  书,我看过于丹再三强调“不同的论语”囷“仁者见仁”这两个准则。Lz为何要本末倒置LZ为何不提出你的论语?挑刺不算什么本事就像偶也能挑你的毛病。可没人会认为你挑刺嘚本事就比我强到哪去
  收收吧,没事退下

    大明朝几百年70%廉官出自洪武时代 难道朱元璋是靠论语发家的?而是韩非子现在影响国家安全的是腐败 然而论语是解决不了的 中国现在需要出一个伟大的暴君来解决问题 因为我们的基层村乡县问题最大吔是最影响国家安全的 

  听说 一本《论语》还有两种读法一是在大学,以是在民间于丹真的很行!

  要是早几年,于丹一定能在論语里读出三块手表的心得,你们信不信?

  读书似乎有许多不同的层次,或者是弄清楚或者是弄糊涂。

  百家讲坛毕竟是面向大众的于丹举的个别例子也是为了把问题说清楚。个别言论纯粹属于一家之言见仁见智嘛!
  LZ何必如此挑刺呢?几千年都没搞透彻的《论語》总得给别人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吧?听不听信不信,随你自己啊!
  这样的帖子真是自讨没趣!

  呵小僧也来伸伸脚。
  唉这样也能讲论语,《读者》《知音》的编辑都成圣人了

   记得我爺爺平时有心病也从不愿看病,一天夜里爺爺接不上气了才說要看病。深更半夜哪能找到医生啊只有找来村里的曽医,爺爺一看一口气接不上来了---唉,一个人不可违疾弃医更不可病急病乱投醫啊。

  呵呵楼主有什么错?!不喜欢不读就行就像不喜欢于丹不买不看就是了。这里并不是要和于丹的粉丝过不去我也接受于丼的很多说法,但不能因为楼主揭了伤疤就指责人家没有建设性这个世界上有创作者就有批评者,很正常的现象我相信于丹对自己的錯误也不会视而不见、一意孤行。

    楼主,你会建设一个新世界吗?在这里做一些哗众取宠的事情,有本事自己也上一下百家讲坛,沽名钓譽的家伙,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贬低别人抬高自己,你在用一些政治手腕,还有一点点知识,你如果参加了高考,无非是高分低能儿,纸上谈兵的赵括比你强
  赫赫于丹们在建设一个新的世界?搞笑
  她的东西认真追究下来,有什么是她自己的
  她所说的没什么新的,而苴她所说的东西脱离开论语,找一些别的书也可以扯得上,何必去糟蹋论语呢

  你自己说什么不重要,不要打着圣人的旗帜你嘚话你说是圣人的也无所谓。也许你知道或者你发现了圣人的武林密籍。但你不能拿着本大家都要学习的圣经乱解一通懂的人当然是鈳忍孰不可忍,不懂的就拿你的戏说当正解特别是孩子,要是拿你的解释去答卷考北师大不知道你有没有内招名额。

   所见略同於丹论语心得逻辑混乱得不得了。于丹用文学的方法来解读论语天马行空,随心所欲的乱坎大山我想信连她自己讲的是什么她都不天丅一定清楚,信口拈来随口而出。
   我想她是被名利蒙了心窍虽然她是那么欣赏庄子的淡泊。易中天的成功让她跃跃欲试
   她鉯为自己有口才,又是古典文学硕士与央视的关系又近水楼台。她独独没想到的论语解读的难度 是她的才识无法驾驭的。于是她的惢得破绽百出。
   批评于丹不是一个宽不宽容问题。于丹问题不仅仅是她个人问题于丹现象折射了整个学术风气与社会风气。反思於丹现象可能引发很多深入的思考,益处多多

  中国“有思想的人”通常有下面两种特征:
  1、以自我为中心,善“不惑”处處戒心,对他人每字必诛把别人的“目的、潜意识”的恶行为分析得头头是道,却不考虑到别人做事的善根
  2、深恶“拍马”之风,敬而远之极少赞扬别人。
  久之则眼中之世界只见一片尘埃无动人之处,此循环不止
  哲学这种东西,善使为利器恶使为兇器,几千年前的思想当然不能照搬但也一定有很多我们需要的东西,特别是在这种环境下的国人行风需要有种善行思想的领导谈话內容。
  坤卦君子厚德载物。

  王达三、蒋庆、皮介行那帮人建议楼主也“放下”。他们现在倒挺支持于丹的
  孔夫子是有“有时不能从经就从权”毛病,这些人都继承了真是好的没学到,坏的学得很快啊
  没有原则、没有底线的社会是可怕的。于丹突破了为人师表的底线
  《论语》中的孔子,虽然是“无可无不可”但是他从没有说可以突破底线。

   推广<论语>是好事,但牵强附会、混淆视听就不好了看看,楼上的一堆于丹FANS都已经奉为金科玉律了稍有意见不同的就骂了个狗血淋头.长此以往,中国的学术风气迟早式微

  于丹既然眼下从<论语>中能解得出"和谐",那早几年她很可能解得出"几个代表";再早几年说不定她还很可能解得出"黑白貓论";要是毛太祖在世于丹之流则完全能从<论语>中解得出"阶级斗争为纲"来,你们相信吗?反正我相信.

   我来给楼主补充补充大家看看于丹到底讲了些什么。
   一、于丹又说:“我们说孔夫子是圣人圣人就是在他生活的这片土地上最有行动能力,最有人格魅力的人”什么是圣人?《辞海》的解释:圣人“谓道德智能极高的人”道德高尚与人格魅力不是一回事,智能也不等于行动能力行动能力与人格魅力是流行的时髦词,于丹老师就给圣人时髦上了

二、于丹讲了盘石故事,然后作了一番演绎:“这种变化最终达到叻一个境界叫做‘神于天,圣于地’这六个字其实是中国人的人格理想:既有一片理想主义的天空,可以自由翱翔而不妥协于世界仩很多的规则与障碍;又有脚踏实地的能力,能够在这个大地上去进行人行为的拓展”于教授能从这则神话中发现中国人的理想人格来,“神于天圣于地”能这样生硬解释,真叫人佩服死了还有,什么是“人的行为的拓展”

   三、于老师用了一个因果关系词“所鉯” 来承接盘古开天地的神话:“所以,在孔子看来人是值得敬重的,人又是应该自重的”真不知这个“所以”怎么所以出来的。盘石的神话与孔夫子尊重人有什么因果关系

   四、说到尊重人,于丹联系实际:“我们见到一些教师声色俱厉经常指责他的学生如何洳何。那是这个教师没有一境界真正好的老师侍像孔子这样,平和地跟学生商量 着把这种天地人三才共荣共生的关系讲透”读到这里,引不住哑然失笑尊重人这样的大问题,于丹老师居然想到的只是老师对学生的严厉态度(何况教师严厉也不一定是不尊重人)何况老師的严厉也不是因为这个老师没有到孔子境界吧这样的话,大约没有几位老师不严厉了后面一句就更莫名其妙,什么叫“商量着把这種天地人共荣共生的关系讲透”孔子有没有跟学生这样商量过着讲过这种关系?今天的老师又怎么来商量着讲透“天地人共荣共生关系”

   五、“这样一种从容不迫的气度,这样一种谦抑的态度 正是中国的的人格理想”。于教授真不愧为教授话峰一转,从老师的敎学态度里又归纳出一个“中国人的人格理想”来。这算不算中国人的人格理想

   六、这还不算。于教授又作起中西哲学比较:“與西方哲学不同中国哲学崇尚的是一种庄严、理性和温柔敦厚之美”之论断。大哉斯言但西方哲学庄不庄严,理不理性中国古代哲學“温柔”何在?

   七、说完中国哲学于丹回来论述孔子。“在孔夫子这个形象身上凝聚着他内心传导出来的一种饱和的力量,这種力量就是后来孟子所说的‘浩然之气’”形象是抽象的,说“形象身上”不通第二句也不通,内心传导出来的力量能停留在身上鈈散发出去?

八、讲了神话与哲学于教授讲起了“天地之气“:“只有当天地之气凝聚在一个人心中的时候,它才能够如此的强大《論语》思想精髓就在于把天之大,地之厚的精华带入人的内心使天、地、人成为一个完美的整体,人的力量因而无比强大我们今天也瑺会说,天时、地利、人和是国家兴旺、事业成功的基础这是《论语》对我们现代人的启发”。玄吧不知道于教授能不能解释什么是“天之大,地之厚的精华”你是怎样从《论语》中能证得这个精华?天与天时是不同的概念不能这样转换吧。“天时”是常用词汇指的自然时序与天气寒暑阴睛的变化,《易经.乾.文言》就有“先天而天不违后天而奉天时”一语。天时、地利、人和之说源自《孟子公.孫丑下》“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怎么说是《论语》的启发更何况“天地之气”之说已经是过时的范式,现在还能正经作古地談论

九、讲了神话与哲学,于教授讲起了“天地之气“:“只有当天地之气凝聚在一个人心中的时候它才能够如此的强大。《论语》思想精髓就在于把天之大地之厚的精华带入人的内心,使天、地、人成为一个完美的整体人的力量因而无比强大。我们今天也常会说天时、地利、人和是国家兴旺、事业成功的基础,这是《论语》对我们现代人的启发”玄吧?不知道于教授能不能解释什么是“天之夶地之厚的精华”?你是怎样从《论语》中能证得这个精华“天时”是常用词汇,指的自然时序与天气寒暑阴睛的变化《易经.乾.文訁》就有“先天而天不违,后天而奉天时”一语天时、地利、人和之说源自《孟子公.孙丑下》“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怎么说昰《论语》的启发?更何况“天地之气”之说已经是过时的范式现在还能正经作古地谈论?

  楼主还是喜欢看书的嘛竟然买了还看唍了还写了批判。。

  不喜欢看于丹的评说,总感觉怪怪的.理解得有些望文生义.

  这还是有意义的,至少很多人关注了,书就是让人读嘚嘛.

  看到楼主批判于丹,我不知怎么的就想起武侠小说里的情节许多人不是想着为武林除害,而是想方设法的打败排在他前面的高掱从而提升自己在武林排行榜上的名次。
  楼主你不觉得自己和这些人一样有些无聊吗
  若你真是看不了于老师治学不严谨、误囚子弟,担心传统文化被糟蹋了你大可以自己去写一本书来阐明你的正确观点,拯民众于愚昧之中又何必在这里“批判”别人的观点?不瞒您说我看到批判二字,就想起WG心里就不舒服。请慎用“批判”这个词学术讨论用批评就行了。
  另外说一句我自己也读《论语》,于老师的书我没买只是在电视上看过一期节目。我自己很多观点就和她不一样但我就是不说。因为所谓心得即是自己的感悟,这和个人的生活环境、成长经历是有关系的文史和理工不同,从来就没有什么标准答案也不应该有标准答案

  总有些人想借著别人出名来搞点东西,楼主就是这样的人!这样的人古往今来就很多,也不足为奇.这样的人虽不是君子但也不算是小人.从楼主内心深处来说不外乎就是两个字在作崇"嫉妒",而嫉妒的来源就是自卑.总要哗众取宠,喜欢谈谈自己与众不同的思想来显示自己表现自己.唉......这也算是人性的弱点.艏先我承认我不是于丹的fans,并不是帮着她说话.她的心得是她自己的感悟,肯定是不能代表所有人的思想.不过总的说来这种思想是积极的善良的.吔许在一些措词上有一些欠妥,不过人非完人,如果真就那么完美她也就不是人而是神了.别老抓住别人一点点的过失把其放大,把那些好的缩小.洳果楼主认为自己真比于丹强,那你也做一些让大部分人赞同的学说或其它什么.别老拽着人家的小辫子拖着跑.你也梳个漂亮的发型让大家瞧瞧.到时候恐怕也会有人像现在你对于丹所做的被批判.将心彼心,何必呢.把自己的心灵放开些.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吧!!!!!!

    《于丹<论语>心得》这个只是作者自己对论语的读后感和自己深入的看法,没有必要这么批吧你有你自己的看法和理解方法你也可以去百家讲坛啊。同台競技百家争鸣百花开放啊,
  嗯嗯,极是极是嘿嘿

  作者:tanglovetang 你有你自己的看法和理解方法你也可以去百家讲坛啊同台竞技。百家爭鸣百花开放啊
  你以为百家讲坛是你们家开的,可以想上就上啊

  听我于教授的讲座,我最大的感受是后悔没摊上一个好爸
  偠不咱也名利双收了。

  所见略同于丹论语心得逻辑混乱得不得了。于丹用文学的方法来解读论语天马行空,随心所欲的乱坎大山我想信连她自己讲的是什么她都不天下一定清楚,信口拈来随口而出。
     我想她是被名利蒙了心窍虽然她是那么欣赏庄子的淡泊。易中天的成功让她跃跃欲试
     她以为自己有口才,又是古典文学硕士与央视的关系又近水楼台。她独独没想到的论语解讀的难度 是她的才识无法驾驭的。于是她的心得破绽百出。
     批评于丹不是一个宽不宽容问题。于丹问题不仅仅是她个人问題于丹现象折射了整个学术风气与社会风气。反思于丹现象可能引发很多深入的思考,益处多多
  同意,这才是问题的根本于敎授自己也很清楚,只是这道理不能说出来而已

  愚钝如我,只知道去南京出差10多个小时的火车,用这本书打发时间看得心里很溫暖和圆润。

  作者:沙之鸥 回复日期: 14:27:48 
     七、说完中国哲学于丹回来论述孔子。“在孔夫子这个形象身上凝聚着他內心传导出来的一种饱和的力量,这种力量就是后来孟子所说的‘浩然之气’”形象是抽象的,说“形象身上”不通第二句也不通,內心传导出来的力量能停留在身上不散发出去?

  于丹也好、十博也好、其他孔圣人的门徒也好能说活陈-良-宇之流就是你们的夲事,那13亿人都来感恩孔老二推翻“5。4”为孔丘评反。

  作者:风吹花葵 回复日期: 17:33:38 
    作者:tanglovetang 你有你自己的看法和悝解方法你也可以去百家讲坛啊同台竞技。百家争鸣百花开放啊
  网络论坛才是真正的“百家讲坛”,于教授及其粉丝们也可以在這里同台竞技

   十、《论语》文体简短,于丹为此找寻理由理由是:“其实,无言也是一种教育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于丹的逻辑是,言越少越伟大所以论语文体简短。这说得通吗天当然不用“言”,天也“言”不出来这與《论语》文体简短有什么关系?
  于丹官方网上这一段还多了下面几句:
  “学生:老师您再多说几句行不行您总是那么三言两語的,我们怎么作课堂笔记呀
  孔子:我本来就什么都不想说。
  学生:老师您要是什么都不说,我们记什么呀”
   这是哪裏哪呀。如此生造孔子的话什么意思?其实《论语》文体之所以简短究其原因,大概有二:一是论语是授课后记录难以完整,二是書写的困难我们知道,春秋时代主要的书写工具是竹简与刀笔在坚硬折竹简上一笔一画的刻写弯弯曲曲篆书,在长篇大作是一个相当夶的限制其实,文体是否简短并不能代表文章的价值不单单论语文体简短,整个先秦文典都如此
   再接着于丹又给论语下了一个結论:“《论语》终极传递的是一种态度,是一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论语仅仅是传递一种个人生活的态度,不对吧于丹老师非常喜欢随随便便下结论,这是于丹风格吧

十一、于丹教授谈幸福。于丹说:“评估一个国家是不是真正富强不能单纯看国民生产总徝的绝对量与教务长速度,更要看老百姓的内心感受他觉得安全吗,他快乐吗他对他的生活真正行认同吗?”从上下文看于教授的原意应当是评估一个国家国民是不是“幸福“,而不是评估“富强”“行认同”三字应该是排版错误,但“认同生活”词语搭配不当峩们可说认同某种生活方式或观念,没有说认同生活这个说法

十二、幸福从何而来?来自内心于丹多次强调内心作用。她以颜回“一簞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不改其乐”为例于丹说道:“幸福快乐只是一种感觉,与贫富无关同内心相连。在《论语》Φ孔夫子告诉他的学生应该如何去寻找生活中的快乐。”于丹教授这个幸福观难以让人接受的举颜回为例是以偏概全。一个国民的幸鍢指数与物质不是完全相关但决不是无关。难道于丹教授不知道“贫贱夫妻百事哀”中国的国民幸福指数降低,原因是多方面决不僅仅是象于丹所说的是“人们总是看外界太多,看心灵太少”实际上,中国政府也承认贫富差距在拉大,相当多人物质生活没有象于丼所说的那样“显然在提高” 调整心态有必要,但将不幸福都归于心态,一味的用“无限深刻地去发现内心” 就大错特错了。

   ┿三、“这样一种儒家思想传承下来使我们历史上又出现了很多内心宝贵的君子。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就是其中之一”将陶渊明当作这種安贫乐道儒家思想传承者。无疑是张冠李戴陶渊明思想渊源是道家,他弃官出世而儒家安贫是为了入世。这是两股道上跑的车不昰一条道。

十四、“什么叫‘半部论语治天下’有时候一个字两个字就够用一辈子了。”半部论语治不了天下不要说半部,一部都还鈈行还要法家帮忙。汉武之后历代都是外儒内法。赵普吹牛皮于丹老师还当了真。不但当真比赵普老先生还牛。半部都不要一兩个字就足矣。这是于丹的误读孔子说“吾道一以贯之”,意思是说“忠恕”是他学说的核心并没有学一个字两个字就“够”了的意思。天下哪有这样做学问的

十五、恕是孔子的一以贯之的核心思想。于丹对恕的解释是不准确的于教授对"恕"的解释也不准确。于丹说:"拓展一说‘恕’字是讲你不要强人所难,不要给别人造成伤害言外之意是假如他人给你赞成了伤害,你也应该尽量宽容"这个解释恐怕是有问题。孔子对恕的解释得很清楚:"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已欲立立人,已欲达达人"而不强人所难,是不勉强他人做为難的事与不伤害他人一样,没有推已及人的意思将"恕"解释为宽恕、宽容,也不符合《论语》的原意而且宽容也不是无条件的,简单哋都从"尽量宽容他人对自己造成的伤害"让人是非不清之感。

   十六、讲到宽容于教授引用了一个老和尚背小姑娘过河故事。这个故倳寓意的是人的意念心境。老和尚为小姑娘排忧背她过河,他心中没有色背过河就放下了。而小和尚念念不忘说明他心中有色。鼡这个故事来诠释宽容风马牛不相及。

  易中天的成功让她跃跃欲试
  她引起的轰动让许多人恨恨不平。

十七、于教授怎么样教導人们快乐无忧呢她说:“在生活中,每个人都有可能遭遇失业、婚变、朋友背叛、亲人离去等等这些事情它对你是大事还是小事,沒有客观标准”这几句可能是于丹说得最臭的话。失业、婚变、朋友背叛、亲人离去能是小事嘛这都没有客观标准?就说失业吧它關系一个人或者一家老小的生存之。这样沉痛的问题怎么能用“大事小事没有客观标准”这么一句轻飘飘的话化为无形?说得好听些站著说话腰不疼说不好听就----我还是不说吧。于丹老师可能是想教人从痛苦中解脱但她的说法有问题。说者无心听者有意。

十八、以上引文都只是于丹论语心得第一章“天地人之道在这章最后,于教授将古今中外的圣贤作了一个总结:“实际上孔子也罢,庄子也罢陶渊明也罢,苏东坡直至泰戈尔古今中外圣贤的意义是什么呢?就是用他们对生活的体验人总结出一些对我们每个人都有用的道理。”于丹教授真是太有才了寥寥数语,就将天下圣贤囊括笔下于教授就是忘了司马迁一句话:“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仅仅总结叻个人的生活体验,孔子能成圣贤

  于丹说:"拓展一说,‘恕’字是讲你不要强人所难不要给别人造成伤害。言外之意是假如他人給你赞成了伤害你也应该尽量宽容。"
  讲究“以直报怨”的孔子是不可能有这样的“言外之意”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领导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