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挥使入黔是明朝入黔十大都指挥什么时候

五续入黔始祖周必贤征南事由考

朱元璋起义时以都元帅身份自主行枢密院事,亲自指挥全盘军事后改为大都督府,设大都督一人名义上是“节制中外诸军事”,一切大小军政包括军官任免、军队调遣、战役指挥、战略考虑等,都由都元帅决定大都督府不过是主持后勤给养。到吴元年(1364)不再設大都督一职,改设左、右都督、同知都督、副都督、佥都督若干人均为大都督府的长官。

明朝入黔十大都指挥建立后将原来由大督府掌管的武官任免、考绩、荫袭、军队的训练、后勤给养、军丁军户管理等军事行政工作划归兵部掌管,大都督府仅保留统率全国军队嘚职权洪武十三年(1380),朱元璋撤废中书省时彻底改组大都督府,将大都督府分设为前、后、中、左、右五军都督府规定五军都督府互不统辖,分别与兵部直接联系统一奏请皇帝裁定。每一个都督府内又都设有一小群都督计有左右都督、都督同知、都督佥事、副嘟督等,俱为负责官员由朝廷指定各都督府分别统率全国各都司、卫、所,不得随便变动规定兵部有出兵之令而无统兵之权,五军嘟督府有统军之权而无出兵之令有军事行动时,兵部奏请委派某一都督府某一都督率兵出战而分调其他各都司、卫、所的兵丁归其指揮。军事行动结束将帅回归原都督府,兵丁回归原所建制

洪武十七年(1384),在全国设立都指挥使司、军卫一卫有军队五千六百人,隸下依次为千户所、百户所、总旗及小旗等建制都司卫所都隶属于五军都督府,亦隶属于兵部有事调发从征,无事则还归卫所

嘟指挥使司、卫指挥使司、千户所、百户所官员称谓及品级为:都指挥使司有都指挥使(正二品)、都指挥同知(从二品),都指挥佥事(正三品);属下有经历司经历(正六品)、都事(正七品)断事司断事(正六品)、副断事(正七品)、吏目等。都指挥使、都指挥哃知、都指挥佥事等高级军官均不世袭由朝廷从世袭军官中升任或从武举人中任命。卫有指挥使(正三品)、指挥同知(从三品)、指揮佥事(正四品)、卫镇抚(从五品)属下有经历(从七品)、知事(正八品)、吏目(从九品)、仓大使、副使等。千户所有正千户(正五品)、副千户(从五品)、所镇抚(从六品)属下为吏目。百户所有百户(正六品)、总旗、小旗卫指挥使以下军官均世袭。

除各省都指挥使司设都指挥使外还有亲军都指挥使,《明史·列传第十七·冯胜(兄国用)》:“太祖择骁勇者五百人为亲军,宿卫帐中。悉屏旧人,独留国用侍榻侧,五百人者始安。即命国用将之,以攻集庆,争效死先登。与诸将下镇江、丹阳、宁国、泰兴、宜兴,从征金华,攻绍兴,累擢亲军都指挥使。卒于军,年三十六。太祖哭之恸。洪武三年追封郢国公,肖像功臣庙,位第八。国用之卒,子诚幼,(冯)胜先已积功为元帅,遂命袭兄职,典亲军。”《明史·列传第十七·杨璟》:杨璟合肥人。本儒家子以管军万户从太祖下集庆,进总管下常州,进亲军副都指挥使”《明史·列传第十·康茂才:“康茂才,字寿卿蕲人……遂下蕲州、兴国、汉阳。沿流克黄梅寨取瑞昌,败友谅八指挥降士卒二万人。迁帐前亲兵副都指挥使”有封赠都指挥使,《明史·列传第十·丁德兴:“丁德兴定远人。归太祖于濠……下湖州围平江。卒于军赠都指挥使。”《明史·列传·第三十三·谭渊》:“谭渊清流人。嗣父職为燕山右护卫副千户燕兵起,从夺九门……成祖悼惜之即位,赠都指挥使追封崇安侯,谥壮节立祠祀之。”

在朱元璋起兵至建國初期战场任命,火线提拔以军功任都指挥使者更是大有人在,诸如《明史·列传·第十九·金朝兴》:“金朝兴巢人……长子镇嗣葑。二十三年追坐朝兴胡惟庸党降镇平坝卫指挥使。从征有功进都指挥使。”《明史·列传·第十九·叶升》:“叶升合肥人。左君弼据庐升自拔来归。以右翼元帅从征江州以指挥佥事从取吴,以府军卫指挥使从定明州洪武三年论功,佥大都督府事明年从征西將军汤和以舟师取蜀。越二年出为都指挥使。”《明史·列传二十一·养子德济》:“养子德济,字世美,不知何许人……帝念旧功,释之,复以为都指挥使。”《明史·列传二十二·花茂》:“花茂,巢县人。初从陈埜先,已而来归……皆报可。进都指挥使。”《明史·列传二十二·丁玉》:“丁玉,初名国珍,河中人……太祖嘉其武略,命兼指挥,更名玉……洪武元年,进都指挥使。”《明史·列传三十·马宣》:“马宣,亦不知何许人。官都指挥使。”《明史·列传三十三·王聪》:“王聪,蕲水人。以燕山中护卫百户从起兵。取蓟州,攻遵化,徇涿州。转战茌平、滑口,破南军,获马千五百。还守保定。从次江上,略南军舟济师。累迁都指挥使。”《明史·列传三十三·王真》:“王真,咸宁人。洪武中,起卒伍。积功至燕山右护卫百户。燕兵起,攻九门。战永平、真定,下广昌,徇雁门。从破沧州,追南兵至滑口,俘获七千余人。累迁都指挥使。”《明史·列传第三十四·赵彝》:“赵彝,虹人……南兵数攻城,拒守甚力,战未尝失利。累迁都指挥使。”《明史·列传第三十四·徐祥》:“徐祥,大冶人。初仕陈友谅,归太祖于江州,积功至燕山右护卫副千户。成祖以其谨直,命侍左右。从起兵,转战四年,皆有功,累进都指挥使。”《明史·列传第三十四·李浚》:“李浚,和州人……成祖至,遂大败之。累迁都指挥使,封襄城伯,禄千石。”

从载入《明史·列传》人物看,基本上是封公、封侯及一品以上的高官二品以下官员很少;在都司、军卫任职的二品以下官员才载入通志、卫志、府志。明初在军中战场任命、火线提拔而又没在都司、军卫地方任职的二品以下官员既進不了《明史》,又进不了通志、卫志、府志明朝入黔十大都指挥直系大军几百万,二品以下军官何其多能记载进史志的为少数,尤其没有担任都司、军卫地方职务者更无缘进地方志。

我入黔始祖周公讳必贤就是战场任命、火线提拔、军中任职的二品军官故正史无載、方志无记,然碑志、墓志铭、家谱却记载详实必贤殁葬贵州毕节七星关石河,金井墓碑尚存正面右边:“太祖洪武二十四姩岁次辛未季春月二十八日谷旦立。”正面中间:“皇明特授都指挥使迁黔始祖周公讳必贤思齐老府君之墓”正面左边:“孝男友钟/鑒/镜/铭;孙志荣/浩/冕/科/明/乾/贵/良/敬/成/受;拜祀。”碑联曰:“千秋俎豆齐天地百世云烟焕日星。”清康熙二┿年(1673)仕逵、仕达、仕迪、仕选大明诰授荣禄大夫周公华施碑志》:始祖周公讳必贤字思齐,湖广祁阳人也生□大元延祐庚申(1320),姿貌魁伟从太祖朱公□□平天下,以功□都指挥使诰授明威将军,太祖辛酉(1381)□傅公友德□蛮,克七星关筑城垨□,太祖辛未(1391)殁□□星关石河,寿七十有一清河道总督苏廷魁《敦睦堂周氏四修族谱序》:“森甫元孙必贤,从傅友德南征以功封明威将军,赐铁卷袭都指挥使镇守毕节七星关。”清议叙知县、朝议大夫周思慎《宗谱序》:“吾家开基始祖周公讳必贤于前奣洪武中奉命平南原驻师于七星关(今贵州毕节七星关),兼辖乌蒙(今云南昭通)、乌撒(今贵州威宁)、芒部(今云南镇雄)、水西(今贵州大方)等处汢司后始祖还朝复命,朝议以夷情畏(未)服命一子永远镇守。在明三百年中子孙繁衍,登显秩者不下百余人”湖南祁阳《敦睦堂周氏五修族谱》齿录:“从颍国公傅友德南征,以武功诰授明威将军、贵州七星关副都指挥使赐铁券,世袭其职”五修谱还载:“文清長子仁规,诰赠明威将军字成圆……李氏,诰封恭人……添润之子文清诰赠明威将军,因避讳更名清仲……于氏诰封恭人”按明朝叺黔十大都指挥封赠制度,必贤为明威将军属四品官阶,只能上封赠一代但必贤祖任都指挥使,属二品官阶上封赠二代。五修譜中记载诰赠到文清公,也就是上封赠二代这与必贤祖担任军职二品官阶相等。

在明朝入黔十大都指挥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朝廷管军倳防卫,少数民族负责地方行政治理明朝入黔十大都指挥廷直管的都指挥使司、布政使司及卫所;由少数民族管理的宣慰司、宣抚司,吔称土司系少数民族地方自治首脑机关。明朝入黔十大都指挥廷与少数民族经常发生冲突致使少数民族举事,以致战争不断就贵州來说,明清两朝皆不太平,少数民族连连起义反对朝廷。最大的一次数天启元年(1621)水西宣慰同知安邦彦举事不但攻下毕节卫,还┅路势如破竹攻下省城贵阳,直到崇祯三年(1630)才平息战事以致官方文史资料遭到毁灭,还波及民间谱牒史料故很多家谱荡然无存。就以《大定府志》为例除了水西土司史料详细外,明朝入黔十大都指挥时期朝廷直管的卫所史料阙失清大定府知府黄宅中组织编修《大定府志》时,对于明朝入黔十大都指挥毕节卫阙失的史料以《明史》中相关记载补入,故对随傅友德征南二品一下指挥没有记载包括十八指挥,唯入黔姓氏谚语流传:“李杜许冯郭范张牟杨左右伍周王。支明姜蒋与黄马十八指挥进黔江。再就是《大定府志》茬《谨案》中记载:“指挥均世职前二十七人中,林秀、林继宗、林晟当为一族;李汉、李宗祐、李当阳、李绎、李同初当为一族;刘清、刘瑞当为一族;在唐氏及柳、左、朱、孙、宋、韩、章、二王、裴、汤、陈、徐、邓、丁、杨共二十一族安国泰《采访册》云,从傅友德南征其指挥留镇毕节者凡七家:曰傅氏,今住猪场者其裔盖氏,今毕节惟一族即其裔。秦氏今住十八家者其裔。章氏章諫之后。张氏今住王长官屯者其裔。吴氏今住前所者其裔。节氏今亡。又十大指挥:谭氏今其后颇微,住南关台氏,今亡丁氏,金住猪场者其裔皮氏,今亡左氏,今住五龙桥者其裔刘氏,毕节刘氏甚多惟住南箐者是其裔。林氏今住田坝桥者其裔。李氏今毕节李氏亦多,惟住长地埂者是其裔白氏,今亡王氏,毕节王氏亦多惟住猪场者是其裔。又四家:翟氏住青箐者其裔。聂氏住河官屯者其裔。周氏住周泥站者其裔。琅琊氏今亡。综核安国泰《采访册》凡二十一家,其所云章氏、丁氏、左氏、刘氏、林氏、李氏、王氏与《毕节志》同。其琅琊氏疑即王氏之别称。余十三族志咸不之及。翟氏、周氏今迁贵阳,子孙甚显其谱咸雲‘先世为毕节指挥’,知《采访册》之所言不误也合志、册所载共三十四族云。姑识于此以俟知者之补缉。”补入《大定府志》明初毕节卫部分史料均为《明史》一品以上封公、封侯高官。

历来撰史修志主修及参与人对自家历史比较重视,比如《大定府志》修撰時没有周姓人参与,府志中没有我支记载;编修《大定县志》时我支有周光奎参与,故县志中就有我支人物详细记载在贵州,值得┅提的是《兴隆卫志》该志是周瑛所撰,所以卫志中对周瑛入黔先祖周庸一、周庸二、周兴征战事由记载颇详周瑛(1429—1502),字廷润號草庭,一号涧松兴隆卫(今黄平县城)人,祖籍江西临川出生于兴隆卫一军人世家。周瑛于明景泰元年(1450)乡试中举景泰五年(1454)中进士,任刑部郎天顺年间任临安、衡州太守,后升太仆寺卿成化中升任广东左参政,继任广西右布政使周瑛历官三十余年,卓囿政声“所至兴学立师,正已率属治化大善”,归里后捐家产建草庭书院协办兴隆卫学,在草庭书院撰写了《兴隆卫志》又将为官以来所著诗文手稿辑成《草庭类稿》一书,共七十二卷其书目载入《明史艺文志》。

虽然府志记载我毕节七星关周氏较少但碑志、墓志铭、家谱记载详实,无可辩驳附带说明一下,我七星关周氏一直由祖居地湖南祁阳县马江埠度其里(今祁东县金桥镇)族人来贵州畢节收集史料回去编入族谱,待谱竣工后又送来贵州毕节一至六修族谱皆如此,不存在贵州谱、湖南谱之说均属于《敦睦堂周氏族譜》。

加载中请稍候......

内容提示:平坝白云陈氏入黔始祖陈旺史事考述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33| 上传日期: 15:27:02| 文档星级:?????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檔

朱 智律师。 2002年毕业于云南大学法学院获法学学士学位,同年通过首届国家司法考试现在云南衡炜律师事务所。朱律师在校期间就积极投身于理论实践之中大学四姩时间以公民身份代理了近百件案子,尤以维护弱势群体权益闻名

法英祖生卒及入黔年代考证

关于法英祖生卒及入黔年代一直是困扰族众的家族历史问题。光绪谱、民国谱《详载本源录》均记载法英祖于元朝末年乙卯年二月初二日卯时在新城乡出生,娶祖妣刘氏系指揮之女生于丁巳年四月初八日巳时,徐氏生于丁巳年八月初二日卯时法英祖逝于丙午年冬月二日寅时,享年五十二岁刘、徐二祖妣先后逝于戊申年三月,均安葬在窝冲屯八六谱《沛国郡始茔序》对法英祖的生卒甲子作了更改,更改为法英祖生于元末癸卯(1363年)年二朤初二日卯时逝于戊申年(1427年)冬月二日寅时,享年六十四岁

光绪谱、民国谱和八六谱均一致记载法英祖于洪武十六年奉旨南征由楚叺黔驻大平坝镇守芒部土府,防土府之顽(变)洪武二十三年叙功拨守毕节卫左所屯伍,逝后安葬于窝冲屯

关于法英祖生卒年代(甲孓)记载,八六谱与光绪谱、民国谱显然不同但法英祖于洪武十六年奉旨南征由楚入黔记载又完全一致,这当中问题出在哪点究竟是咣绪谱和民国谱记载正确,还是八六谱的更改正确还是二者都不正确,抑或有其他种情况

要回答清楚上述问题,首先从八六谱为什么偠更改光绪谱和民国谱关于法英祖生卒甲子和年龄记载根据部分年长者族人介绍,原因是八六谱的修谱族人发现光绪谱和民国谱关于法渶祖的生卒甲子记载本身以及与刘徐二氏祖妣的出生甲子出现了严重逻辑矛盾,不更改不符合“实际”具体说来为:一、查干支纪年え朝末年没有“乙卯”甲子,整个元朝就只有一个“乙卯”甲子是元朝中期的1315年;在往后就是明朝入黔十大都指挥初期的1375年;二、光绪谱囷民国谱记载刘、徐二氏祖妣生于丁巳年四月和八月查干支纪年,整个元朝丁巳年只有1317年是丁巳年明初丁巳年是1377年。

由此一经推理僦会出现下面不符合常识,逻辑错误明显的结论:法英祖如果是元朝乙卯年出生的人只能是元延佑二年(1315年),如果是明初乙卯年出生嘚人只能明洪武八年(1375年),于是就会出现法英祖不可能在洪武十六年六十八岁或者八岁携带六十五或五岁的二祖妣随军南征入黔的可能性

鉴于光绪谱和民国谱记载的上述逻辑矛盾“问题”,八六谱的续修谱书族人们出自更正家谱“错误”的好心和态度,将法英祖生於“乙卯”年的甲子改为“癸卯”(1363年)把逝于“丙午”年的甲子改为“戊申”年(1427),把享年五十二岁改为六十四岁八六谱更改法渶祖生卒甲子后,表面看来确实解决了光绪谱和民国谱记载内容违背逻辑和常理的问题;但是更多的问题又出来了,首先是更改老谱记載的生卒甲子没有史料考证支撑;第二是无法解释为什么选择相信老谱记载的“洪武十六年”奉旨南征入黔(查明朝入黔十大都指挥历史檔案洪武十六年冬月时,朝廷已经下令班师回朝了不存在调北征南的史实),而不相信老谱记载的法英祖生卒甲子第三是按照古人幹支纪年养成的习惯,多数人记忆甲子(包含属相)比皇帝纪年更为常见和准确加上光绪谱和民国谱均记载,道光五年建翠祖和元启祖茬组织家族重修法英祖坟墓时清理出的“秘伏碑”上准确记载了法英祖和刘徐二祖妣的籍贯及生卒葬年月日时(没有说记载得有生卒的皇渧纪年时间和洪武十六年南征入黔内容)为此推断,老谱记载法英祖的生卒甲子内容比洪武十六年出征的皇帝纪年内容可信度更高(此段为考证家谱历史的客观叙述文字,绝无批判八六谱修谱族人之意)

那么,光绪、民国和八六谱书关于法英祖生卒甲子和入黔年代记載的矛盾之处和迷惑根源究竟在哪点对此问题,家族里很多热心族人经过多年的努力考证尤其是“应泰祖碑”的出土,终于解开这个“谜团”有了准确的答案。

一、光绪谱、民国谱和八六谱记载法英祖是洪武十六年南征入黔错误因为这个年代记载的错误,导致生卒甲子娶祖妣年龄、南征入黔等一系列的时间矛盾和迷惑出现;以前部分热心研究家史的族人根据贤祖支登绶祖及祖婆碑记,良祖支登高祖修赫章大桥时代现(瑜字辈)祖生死簿记载,以及家族人口代数等考证推断法英祖应是出生于1495年或1555年这两个乙卯甲子才符合逻辑和瑺理,加上现在出土的“应泰祖碑”碑文记载可以完全准确断定法英祖生于1495年这个乙卯年。

现在看来“应泰祖碑”是考证法英祖出生囷入黔年代的铁证,此碑立碑时间是明朝入黔十大都指挥永历十二年(1658年)孝男名是登字辈的禄爵职印绶五祖,孝孙名是朝字辈中碧、璽、棟、极、仕、彦、杰宁(有看不清的字),但都无祖妣姓氏上碑这说明朝入黔十大都指挥字辈祖人均未成年,推断此碑是登字辈嘚几个祖人为应泰祖所立登字辈以登爵祖来算,立碑时五个儿子已经出生但还未成年,其估计在3540岁之间由此,用1658年减去35年即为登爵祖出生之大概年(1623年)按照人类繁衍代率平均大概25岁左右一代反减推算,法英祖应出生在明朝入黔十大都指挥中期1498年左右在根据光緒谱和民国谱记载法英祖出生的甲子为“乙卯”年来定,应是出生于明弘治八年(1495年)才为准确

根据其他史料和“应泰祖碑”来考证确萣了法英祖出生的年代后,就能知道三代谱书记载法英祖“洪武十六年”南征入黔的错误出在哪点了我支派最早的光绪谱序言明确记载峩支派谱书是四世国宾祖口遗六世登魁祖,登魁祖简辑后传九世建翠祖订辑十世祖元启祖于清朝道光年间开始清支叙谱,光绪年间才有囸式文字谱书传世也就是说我们支派谱书对祖源的记载是先口传再文字记载,这当中三百多年的历史几代人难免会口传错误,家族中熱心研究家史的族人都不谋而合有这个看法普遍认为是口传家史时把“明武十六年”(1521年)后南征入黔驻大平坝镇守芒部土府,误传成叻“洪武十六年”朱元璋调北征南历史镇雄这个地方很多家族都喜欢把来黔“开山鼻祖”一世祖认为是明洪武年间朱元璋派来南征更为榮耀;为此,后人修谱时有真搞错时代的也有故搞错时代的情形。这也是镇雄很多家族历史错乱序言把一世祖记载为明初南征来黔,苐三代第四代出生或者亡于万历中后期无法自圆其说的原因。

关于上述考证论断法英祖生1495年于明武十六年(1521年)后南征入黔,不仅有“应泰祖碑”和其他史料的相证更有国家的历史档案来佐证。我支派三代谱书均记载法英祖奉旨南征镇守芒部土府,防土府之顽(变)查阅《镇雄大事记》(镇雄县志办一九九一年十月版),此间确有朝廷调兵防土府之变的史实。1、正德十六年十二月辛丑日()朝廷命指挥何卿提督四川,贵州等处守备于永宁驻剿匪巡按贵州御史胡琼奏:“芒部毋响等寨数越后等箐处烧劫,道路不通乞行区处。”事下兵部议谓:“毕节等卫地属贵州,……查得四川叙泸大坝地方与乌蒙、芒部等府密迩,芒部夷贼出劫必经永宁,乞命何卿提督前项地方操练兵马查缉夷贼无出……”。上允其议故有是命;21522年,因芒部土知府陇慰死陇政争袭仇杀,贵州参将率兵两万五芉人进剿斩首二百,生俘二十降众数百,陇政逃乌撒;31523年四川坝底参将何卿请兵诛芒部叛夷陇政、支禄等;415247月,贵州抚按官湔后奏报:“芒部逆贼陇政、阿核等纠集苗夷剽略毕节卫等处,杀伤官兵毁官民房甚众”。兵部言:“贼势猖獗宜大加征剿,请敕鍸广守臣听都御史杨一渶调取永保土兵。……上从之其湖广士兵当调与否,命杨一渶酌议行…..;5、十月甲辰,贵州四川抚按杨一渶等条上议处芒部事宜:“一谓地方虽初安但贼首陇政窜逃乌撒,土舍安宁等送出死躯未辩真假,祸本犹在不可不防,……一请调毕節卫所官军屯戌本府而以丁明(查毕节志丁明为指挥使)领之,…..”兵部议,俱从之

以上史料充分证实,自正德十六年(明武十六姩)开始芒部土司一直在与乌撒、乌蒙等地土司相互勾结顽固动乱,朝廷不停调军进剿驻军屯戌,这当中也包括调湖广之兵这与我支派三代谱书记载:“毕疆四夷未靖,水西乌蒙互相骚扰土府乌撒亦多顽固吾祖勤劳王事,调驻北里大平坝防土府之顽(变)”内容完铨吻合这说明,上述考证论断是完全正确的这个考证论断既符合法英祖南征入黔镇守的史实,也符合谱书记载的法英祖生卒甲子符匼娶妻年龄,带妻随军的年龄的逻辑和常理

法英祖军职考证(初稿)

关于法英祖一生的军职务(位),一直也是家族里迷惑的家史族谱墓碑资料有以下三种内容记载:

一、一)、我支派光绪谱《敦亲睦族传家谱序》和民国谱《沛国郡谱序》记载,法英祖中式武举入营充衞(卫)力士受指挥之职奉旨南征镇守芒部土府后叙功拨守贵州毕节镇守左所屯伍,维时毕疆四夷未靖水西乌蒙互相骚扰,土府乌撒亦多负固吾祖勤劳王事靡有宁居,拨守左所窝冲屯垦未辟之田调驻北里大平坝防土府之顽(变),后殁葬窝冲屯好朱家大坟包二)、《家垂训言》里记载,法英祖自楚来黔由毕隶镇一生勤劳倍历艰辛,兹即阅人阅世之余犹深入以凄惨之感矣,想幼而奋志功名长洏勤立军功充衞力士不无披坚执锐之劳,承命指挥豈惮风栉雨之苦且此时毕疆初闢诸夷顽固,我祖职(备)微员忠干王事,东镇北垨不惜与军民同体,拨守左所恳窝冲之田也调驻北里大平坝防土府之变也。三)、光绪和民国谱《详载本源录》载法英祖叙功拨守畢节卫左所屯伍候补将军,开辟窝冲屯就地修造二茔一单一双号朱家大坟包

二、八六谱载,法英祖系征南十大指挥官职指挥使,十大指挥指挥使分别是朱法英、詹仁一、汪神三、申亨四、邓龙六、郎神保、龚仁九等但注明十大指挥人名说法不一,仅供参考

三、法英祖半年重修墓碑中榜记载为:明敕(诰)封伍候补将军(夫人)朱公(母)讳法英(刘氏)老府(太)君墓。

从上述三种记载可以得看出三代谱书和八八年墓碑对法英祖军职记载有武举(文科中式叫举人,武科叫武举)、卫力士、指挥、指挥使、伍候补将军五种军职务(位)这五种军职中,究竟哪些真实可考哪些与史与实不符,这需要从明朝入黔十大都指挥历史地方志和谱书记载内容进行分析考证。

一)、武举和卫力士考证;查明史明初洪武二十年礼部提议恢复武举考试,朱元璋予以否决认为这是“歧文武为二,途自轻天下無全才”(《明太祖实录》卷一八三)。建文帝四年(1402年)正月明朝入黔十大都指挥设京卫武学但无武举,后朱棣篡位京卫武学停办宣德年间,山东巡抚包德曾建议开设武举单倍礼部以“非旧制”驳回(《明宣宗实录》卷五八)。明宪宗时痛感军政废弛对军官世袭嘚弊病认识较为深刻,重开武举明代第一部《武举法》正式诞生,但主要面对军队选拔官自本职量加署职二级;民籍人事考中武举,所授官职依然是文职卫经历月支米三石试卫知事月支米二石(《明宪宗实录》卷十)。正德十三年规定民籍中举者其只能“委管本州县囻壮(民壮指的是明代的一种经常性杂役由乡民组成,以补卫所军丁的不足)”见(《明武宗实录卷一六六》)。查明朝入黔十大都指挥卫所军人职务档案发现力士这个职位不是锦衣卫特有军种,为确保军源和战力明朝入黔十大都指挥承袭了元代的军户制度:“凡戶三等,曰民、曰军、曰匠民有儒,有医有阴阳。军有校尉有力士,弓、铺兵匠有厨役、裁缝、马、船之类”。“卫力士”这个職位是所有卫所都需要有的军种,一般是充当旗手、鼓手职位

由此,可以得出两个结论:一是说明法英祖不可能是洪武十六年中式武舉因为明朝入黔十大都指挥武举是成化年间才开始,明朝入黔十大都指挥这之前并没有武举考试反过来印证年代考证篇结论是正确的(关于法英祖出生和入黔年代见年代考证篇);二是说明光绪谱和民国谱记载法英祖十六岁庚午科中式武举应该是可信的(文献考证要待忝一阁藏书,明朝入黔十大都指挥《武举乡试录》出版查阅看看是否能够找到),记载法英祖武举入营充卫力士是正确的这就解开了峩们一直不明白的问题,既然法英祖中式武举了为什么没有授官职,还要充最一般军人职位的迷惑

二)、指挥和指挥使考证;指挥,意思为发令调度本身不是一种职务,但受命就是一种职责指挥使,指挥使明朝入黔十大都指挥的军职,最高军事长官秩正三品。下辖指挥同知二人(副长官从三品),指挥佥事人(正四品)等属员按照我们光绪谱和民国谱书的记载:法英祖“幼而奋志功洺长而勤立军功,充衞力士不无披坚执锐之劳承命指挥豈惮风栉雨之苦,且此时毕疆初闢诸夷顽固我祖职(备)微员,忠干王事东鎮北守,不惜与军民同体拨守左所恳窝冲之田也,调驻北里大平坝防土府之变也”内容来看,法英祖武从举入营充力士到承命指挥东鎮北守依然记载为“我祖职微员”开垦未劈之地,说明法英祖职位不高查阅明朝入黔十大都指挥《武职选薄》和毕节县志毕节,毕节衛指挥使和千户甚至部分百户都有记载,所谓十大指挥使名讳连百户都有记载并且百户以上武职都实行袭职,我们两个入黔二世祖永秀祖、永兴祖谱记都是军人但是也一样无半点记载(明朝入黔十大都指挥武职试百户以上都要登记于黄册),这说明法英祖应该是百户、试百户(六品、从六品)以下军职但又从谱书记载有指挥职、叙功两次调动来看,应该是总旗(管理指挥五十六人相当于现在排长)但非文职的经历或试卫知事(文官不带兵,指挥兵)更为符合明朝入黔十大都指挥军队任职规定和谱书记载内容也就是说,光绪谱和囻国谱记载的法英祖受指挥职是一般意义上的指挥职位,不是明朝入黔十大都指挥卫所高级军职的指挥使职务八六谱记载的十大指挥嘚指挥使记载应属理解错误,于史于实不符

三)、伍候补将军职务考证;查中国历代历史和明朝入黔十大都指挥历史,军人将领职务中既无“伍候补将军”职衔,也无“候补将军”职衔有明一朝军人职衔从正二品到从五品为:正二品,初授骠骑将军升授金吾将军,加授龙虎将军;从二品初授镇国将军,升授定国将军加授奉国将军;正三品,初授昭勇将军升授昭毅将军,加授昭武将军;从三品初授怀远将军,升授定远将军加授安远将军;正四品,初授明威将军升授宣威将军,加授广威将军;从四品初授宣武将军,升授顯武将军加授信武将军;正五品,初授武德将军升授武节将军;从五品,初授武略将军升授武毅将军。这也说明明朝入黔十大都指挥授军人将军军衔是从五品以上,以下并不授衔法英祖军职如上所析证应是百户(六品)以下,所以也不可能授将军军衔那么,光緒谱书、民国谱书和八八墓碑记载的“伍候补将军”职衔倒底是怎么一回事怎么解释这个记载内容呢?其实认真研究谱书,这是因为古文断句造成的误解光绪民国老谱书记载原话为:“叙功拨守贵州毕节卫住左所屯伍候补将军开辟窝冲屯”,经查明朝入黔十大都指挥衛所制度史料和乾隆至同治时期毕节县志发现明朝入黔十大都指挥卫所建制为卫、千户所、百户伍,镇雄现在从拨机(旧称播箕)、小岼坝、白鸟、塘房、大平坝、中屯、柳林、陈贝屯等一线过来就是毕节卫后所设置的十二伍即十二个百户伍(相当于现在部队的连)驻紮地,左所屯是毕节左所下的一个百户伍即“左所屯伍”于是前人在阅谱书时,错将伍断句在后把“伍”放在了“候补将军”前,于昰理解成了“伍候补将军”职衔;那谱载“候补将军”又怎理解呢这里要重点理解“候”字,这个字是等候的意思应该是一种后人的願望,正如封建时代立碑时家家都写上“待封”、“待诰”一样希望后人有出息了,朝廷追封老人一个衔位以光宗耀祖一样。这个应昰后人叙谱书时写的一种封建时代的普遍习惯和愿望为此可以析证,八八墓碑记载的“伍候补将军”是一种误读“候补将军”是后人敘谱的一种习惯和愿望更为准确。

综上所述法英祖军职(位)考证结论为,于正德年间中式武举后入营(具体入湖广哪个卫所从军还需繼续考证)充卫力士苦立军功受总旗指挥之职(法英祖虽然不是中上层军官,但能通过武举充卫力士升职这也是谱载法英祖能娶刘指揮(估计也是下层军官)之女,同时还能娶徐氏祖妣有两个配偶的原因吧),由楚奉调入黔调驻北里大平坝镇守芒部土府后叙功拨守畢节卫住左所屯伍开垦军田应为准确史实。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明朝入黔十大都指挥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