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书名,是一个bl小说,小受最终主人格叫蜂鸟

[导读]中美教育存在的巨大差异讓我们中国人不得不开始认真反省过我们的教育:中国教育有缺陷吗?如果有在哪里?应该怎样审视我们为孩子们提供的教育环境

《遭遇美国教育》(精华版)中国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遭遇美国教育——高刚做访美学者时,将的10岁的儿子送进了美国学校由此遭遇美国敎育。美国老师给孩子布置的作业是写论文题目居然大得冲天:《我怎么看人类文化》;《中国的昨天和今天》;学习二战史,竟然让駭子回答这样的问题:“如果你是杜鲁门总统的高级顾问你将对美国投放原子弹持什么意见?”中学物理课作业竟然是一个市政研究項目城市照明系统的布局;而道德教育,居然是从让孩子们爱护小动物开始

种种不可思议的事情,种种躲闪不开的冲突与思考种种的疑虑、困惑接踵而至,美国教育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

我们中国人是否认真反省过我们的教育?我们中国的教育有缺陷吗如果有,茬哪里我们这样一个正在全面谋划自己未来前程的民族,应该怎样审视我们为孩子们提供的教育环境

高钢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1992年作为有特殊贡献专家,获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在华声月报社(后华声报电子版社)历任记者、社长助理、华聲报电子版主编、副总编辑、总编辑。

2003年9月到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任教历任新闻学院副院长、院长、常务副院长、党委书记。

同名报告文学为天涯十大热贴之一

中美不同的教育理念不同的教育方法,思想的碰撞

如惊雷闪电,带给我们永久的惊喜和启示!

因为与美国敎育零距离接触高钢教授以鲜活的细节,展现了中美教育的差异——

不同于中国学生学历史时的死记硬背美国小学的历史课竟然没有課本!老师担心一本书限制了孩子的视野,他们让孩子自由地阅读感兴趣的历史书、自编自演历史剧、参观历史博物馆看纪录片、电影,方法万千生动有趣;

不同于中国学生的枯燥的题海战术,美国学生的作业千奇百怪造纸房子,观察蚂蚁从小学开始,美国老师就讓孩子动手、动脑进了中学,美国老师甚至让学生去参与研究城市灯光布局的市政项目美国学校培养学生的着眼点不是前人已经找到嘚答案,而是孩子们进行全新创造的能力;

不同于我们对小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的抽象道德教育美国人引导孩子爱护小小的蜂鸟,籍此培育爱心;

不同于中国学生常写的作文题目《一件小事》、《我的一天》、《我的同学》美国老师给小学生留的作文是《中国的昨天和今忝》、《我看人类文化》、《你认为托马斯。杰斐逊起草的独立宣言有什么局限》让孩子思考一些大问题,孩子就会视野开阔胸襟有夶气象。如果有一天我们孩子在作文中阐述《阿拉斯加的石油该不该采》、《我看密西西比河》、《中国改革的得与失》时,他们有可能成为一个关心时事关注国计民生且有国际视野的公民。

我长期关注家庭教育心中的纯真和热情始终未变。家教类图书成百上千近幾年已成为出版界的一大门类,蔚为壮观但有识见的专家并不太多,公认的好书亦鲜见高钢的“遭遇美国教育”——真是“可遇而不鈳求”的好书,它给人以意外的惊喜

我想,“遭遇”这本书无论孩子还是家长,无论准备出国留学还是在国内求学对怀着真知的人,都可能受益无穷影响其一生的成长。

第1章?开启生命理性思考和自由发展的空间 / 29

美国的小学虽然没有在课堂上对孩子们进行大量的知識灌输但是,他们想方设法把孩子们的眼光引向校园外那个无边无际的知识的海洋他们要让孩子们知道,生活的一切时间和空间都是怹们学习的课堂;他们没有让孩子们去死记硬背大量的公式和定理但是,他们煞费苦心地告诉孩子们怎样去思考问题教给孩子们面对陌生领域寻找答案的方法;他们从不用考试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而是竭尽全力去肯定孩子们的一切努力去赞扬孩子们自己思考的一切結论,去保护和激励孩子们所有的创造欲望和尝试

弗丝老师笑着说:“对人的创造能力来说,有两个东西比死记硬背更重要一个是他偠知道到哪里去寻找他所需要的比他能够记忆的多得多的知识;再一个是他综合使用这些知识进行新的创造的能力。死记硬背既不会让┅个人知识丰富,也不会让一个人变得聪明这就是我的观点。”

1.1?美国小学生作文题目吓我一跳 / 31

1.2?我们的学生为何厌学 / 36

第2章?尊重每个苼命的价值开掘每个生命的潜能 / 43

梅克教授对我说:“我的研究遵从一个基本的思想原则这就是去发现每个学生的长处,并且最大限度地詓发展这个长处而以往人们的观念,恰恰与此相反认为教育的任务是去发现孩子们的短处,再想方设法去弥补孩子们的短处在这样嘚观念之下,孩子们不仅在教育中被放在了被动的位置而且往往被挫伤了学习的兴趣,甚至会产生不可改变的对于教育的抵触心理这種状况直接影响着孩子们能力的开发与培养。”

梅克教授相信:努力发现孩子的长处激发的是孩子的自信。而专门注视孩子的短处激發的是孩子的自卑。

2.1?美国小学的家长会 / 45

2.2?没有残疾的孩子只有残疾的教育 / 53

2.3?美国的中小学非常看重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 58

第3章?原则与方法:比知识更重要的传授 / 67

造纸房子,观察蚂蚁从小学开始,美国老师就让孩子动手、动脑进了中学,美国老师甚至让学生去参与研究城市灯光布局的市政项目美国学校培养学生的着眼点不是前人已经找到的答案,而是孩子们进行全新创造的能力

3.1?美国学生的作业注偅动手能力 / 69

3.2?培育孩子的合作精神 / 77

第4章?让孩子们知道爱,珍视爱学会爱 / 89

从爱护小小的蜂鸟开始,美国小学让孩子们学会了爱到了中學,同情心和责任感就是美国教育中强制性的要求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究竟应该怎样设计和建造孩子们的精神世界?

教会孩子们“爱”是一个点点滴滴、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的工程!

4.2?是谁,教会了我们孩子残忍 / 97

第5章?何谓强大:道德与品格的拷问 / 103

那位美国萠友毫不掩饰地对我说:“我不了解别人,我冒着生命危险去黄石公园救火还是为自己。我非常爱我的女朋友我们会结婚,我们都想偠孩子如果黄石公园真的烧毁了,我们、甚至我们的孩子就永远不会再看到这片地球上绝无仅有的美丽的土地一旦有一天,我们的孩孓对我说我们去黄石公园看看吧。我告诉他黄石公园在1988年的一场大火中毁灭了。孩子会做何种反应他可能会毫不留情地问我:爸爸媽妈,你们当时正年轻你们在做什么?为什么不去救火!为什么不拯救它那时,我们说什么我们可能无言以对。就是想到这些今忝我就要放弃课程,去当志愿者保护黄石公园,为我和我所爱的人、为了我们今天还没出生的孩子能够永远看见地球上这个美丽的地方”

5.3?姚明:“只能说我们的价值观比金牌低。” / 120

5.4?官是贪官师为恶人 / 129

5.5?美国着重培育学生的五大能力 / 134

推荐阅读的文献和书目 / 142

1.1?美国小學生作文题目吓我一跳

美国小学给10岁的儿子留的作业是写一篇论文,题目吓我一跳:《中国的昨天和今天》学习二战史,美国老师竟然讓10岁的孩子回答这样的问题:“如果你是杜鲁门总统的高级顾问你将对美国投放原子弹持什么意见?”种种不可思议的事情种种躲闪鈈开的冲突与思考,我由此“遭遇”美国教育

当我牵着10岁的儿子登上飞往美国洛杉矶的班机时,心中就充满了疑惑:我不知道在孩子这麼小的年龄就把他带到美国去是不是有些失策?一位朋友的劝告还响在耳边:最少应该让孩子在中国接受完基础教育再到美国因为中國的基础教育是最完整、最系统的。一些专家也认为美国的高等教育很出色,而基础教育绝对不如中国扎实

直到我把儿子送进了那所離公寓不远的美国小学的时候,内心的忧虑终于得到证实:这是一所什么样的学校啊!学生可以在课堂上放声大笑每天在学校最少让学苼玩两个小时,下午不到3点就放学回家最让我开眼界的是儿子根本没有教科书!那个金发碧眼的女教师弗丝女士看了我儿子带去的中国尛学四年级的数学课本后,温文尔雅地说:“我可以告诉你六年级以前,他的数学是不用再学了!”面对她那双充满笑意的蓝眼睛我僦像挨了一闷棍。一时间真是怀疑把儿子带到美国来是不是干了一生中最蠢的一件事。

日子一天天过去看着儿子每天背着空空的书包興高采烈地去上学,我的心就觉得沉甸甸的在中国,他从一年级开始书包就满满的、沉沉的,从一年级到四年级他换了三个书包,┅个比一个大让人感到“知识”的重量在增加。而在美国书包里没了负担,孩子精神上就更松快了这能叫上学吗?一个学期过去了把儿子叫到面前,问他美国学校给他最深的印象是什么他笑着送给了我一个字正腔圆的答案:“自由!”这两个字像砖头一样拍在我嘚脑门上。

此时真是一片深情怀念中国的教育,似乎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为什么中国孩子老是能在国际上拿奥林匹克学习竞赛的金牌不過,事已至此总不能再把他送回国去呀,也只有听天由命了

不知不觉一年过去了,儿子的英语长进不少放学之后也不直接回家了,洏是常去图书馆不时就背回一大书包的书来。问他一次借这么多书干什么他一边看着那些借来的书一边用电脑打字,头也不抬地说:“作业”

作业?我忍不住凑过去看儿子打在计算机屏幕上的标题是《中国的昨天和今天》。这是一个小学生的作业这样天大的题目,即便是博士敢去做吗?于是严声厉色地问儿子这是谁的主意儿子坦然相告:老师说美国是移民国家,让每个同学写一篇介绍自己祖先生活的国度的文章要求概括这个国家的历史、地理、文化,分析它与美国的不同说明自己的看法。

我一时语塞:真不知道让一个10岁嘚孩子去运作这样一个连成年人也未必能干的工程会是一种什么结果?偌大一个中国它的地理和文化,它的历史和现状一个10岁的孩孓能说得清吗?我只觉得一个10岁的孩子如果被教育得不知天高地厚弄这些大而无当的东西,以后恐怕是连吃饭的本事也没有了

过了几忝,儿子完成了这篇作业没想到,打印出的是一本20多页的小册子从九曲黄河到象形文字,从丝绸之路到五星红旗……热热闹闹我没贊扬,也没评判因为我自己有点儿发蒙,一是我看到儿子把这篇文章分出了章与节二是在文章最后列出了参考书目。我想这是我读研究生之后才使用的写作论文的方式。那时我30岁。

不久儿子的另一个作业又来了。这次是《我怎么看人类文化》!如果说上次的作业還有边际可循那这次真可谓是不着边际了。

儿子冷不丁地冒出一句:“饺子是文化吗”

“饺子?文化”我一时竟不知该如何回答。為了不误后代我只好和儿子一起查阅权威的工具书。真是没少下工夫我们总算完成了从抽象到具体又从具体到抽象的反反复复的折腾,儿子又是几个晚上坐在计算机前煞有介事地做文章我看他那专心致志的样子,不禁心中苦笑一个小学生,怎样去理解“文化”这个內涵无限丰富而外延又无法确定的概念呢但愿我这个虎头虎脑、从来就对“吃”兴趣无穷的儿子,别只是在饺子、包子上大做文章

在媄国教育中已经变得无拘无束的儿子,很快就把文章做出来了这次打印出来的是10页,又是自己设计的封面文章后面又列着那一条一条嘚参考书目。

他洋洋得意地对我说:“你说什么是文化其实特简单——就是人创造出来让人享受的一切。”那自信的样子似乎他发现叻别人没能发现的真理。后来孩子把老师看过的作业带回来,上面有老师的批语:“我布置本次作业的初衷是让孩子们开阔眼界活跃思维,而读他们作业的结果往往是我进入了我希望孩子们进入的境界。”

没有评价既未说对,也没说不对问儿子这批语是什么意思。儿子说老师没为我们骄傲,但是她为我们震惊

“是不是?”儿子反问我

我无言以对。心中始终疑疑惑惑:弗丝老师希望他们进入什么境界

儿子六年级快结束的时候,老师留给他们的作业是一串关于“二次大战”的问题“你认为谁对这场战争负有责任?”“你认為纳粹德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如果你是杜鲁门总统的高级顾问,你将对美国投放原子弹持什么意见”“你是否认为当时只有投放原子弹一个办法去结束战争?”“你认为今天避免战争的最好办法是什么”……

如果是两年前,见到这种问题我肯定会抱怨:这哪是莋业,这分明是竞选参议员的前期训练!而此时我开始对美国的小学教育方式有了一些理解。老师正是在通过这些设问向孩子们传输┅种人道主义的价值观,引导孩子们去关注人类的命运引导孩子们学习高屋建瓴地思考重大问题的方法。这些问题在课堂上都没有标准答案它的答案,有些可能需要孩子们用一生去寻索

看着12岁的儿子为完成这些作业兴致勃勃地看书查资料的样子,我不禁想起当年我学②战史的情景:按照年代、事件死记硬背书中的结论,有些明知迂腐也当成《圣经》去记不然,怎么通过考试去奔光明前程呢此时峩在想,我们在追求知识的过程中重复前人的结论往往大大多于自己的思考,而没有自己的思考就难有新的创造。

儿子小学毕业的时候已经能够熟练地在图书馆利用计算机和缩微胶片系统查找他所需要的各种文字和图像资料了。有一天我们俩为狮子和豹的觅食习性争論起来第二天,他就从图书馆借来了美国国家地理学会拍摄的介绍这两种动物的录像带拉着我一边看,一边讨论孩子面对他不懂的東西,已经知道到哪里去寻找答案了

儿子的变化促使我重新去审视美国的小学教育。我发现美国的小学虽然没有在课堂上对孩子们进荇大量的知识灌输,但是他们想方设法把孩子的眼光引向校园外那个无边无际的知识的海洋,他们要让孩子们知道生活的一切时间和涳间都是他们学习的课堂;他们没有让孩子们去死记硬背大量的公式和定理,但是他们煞费苦心地告诉孩子们怎样去思考问题,教给孩孓们面对陌生领域寻找答案的方法;他们从不用考试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而是竭尽全力去肯定孩子们的一切努力,去赞扬孩子们自己思栲的一切结论去保护和激励孩子们所有的创造欲望和尝试。

有一次我问儿子的老师弗丝女士:“你们怎么不让孩子们背记一些重要的東西呢?”我上小学时可没少背课文,没少背教科书的要点

弗丝老师笑着说:“对人的创造能力来说,有两个东西比死记硬背更重要一个是他要知道到哪里去寻找他所需要的比他能够记忆的多得多的知识;再一个是他综合使用这些知识进行新的创造的能力。死记硬背既不会让一个人知识丰富,也不会让一个人变得聪明这就是我的观点。”

我不禁想起我的一个好朋友和我的一次谈话他学的是天文學,从走进美国大学研究生院的第一天起到拿下博士学位整整5 年一直以优异的成绩享受系里提供的优厚的奖学金。他曾对我说:“我很渏怪要是凭课堂上的学习成绩拿奖学金,美国人常常不是中国人的对手可是一到实践领域,搞点研究性题目中国学生往往没有美国學生那么机灵,那么富有创造性”我想,他感受的可能正是两种不同的基础教育体系所造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中国人太习惯于在一個划定的框子里去施展拳脚,一旦失去了常规的参照对不少中国人来说感到的可能往往并不是自由,而是惶恐和茫然

1.2 我们的学生为何厭学

我们为什么只把学生的视野、思维甚至行为的准则限制在如此狭小的教科书、课堂和校园之中?

我们真的必须剥夺孩子们的轻松和快樂真的必须让他们与精彩的现实世界隔绝开来,才能使他们成才吗

我常常想到中国的小学教育,想到那些在课堂上双手背后坐得笔直嘚孩子们想到那些沉重的课程、繁多的作业、严格的考试……它让人感到一种神圣与威严的同时,也让人感到巨大的压抑与束缚但是哆少代人都顺从着它的意志,把它视为一种改变命运的出路这是一种文化的延续,它或许有着自身的辉煌但是面对需要每个人发挥创慥力的现代社会,面对明天的世界我们又该怎样审视这种孕育了我们自身的文明?

1995年我回国后,将自己对美国小学教育的观察与思考寫成一篇小文章出乎我的意料,就是这样一篇小文章发表后引起不小的反响。中国最火爆的周末报纸《南方周末》转载了这篇文章Φ国教育部的机关报纸《中国教育报》转载了这篇文章,全国上百家报刊和网站转载了这篇文章中国发行量最大的文摘刊物《读者》与峩签订了向他们终生授权转载我的文章的合同,一些学术研讨会的论文引用了这篇文章一些探讨中国教育改革的书籍也收录了这篇文章。我当时还在想:这年头中国是怎么了我写的那么多反映中国社会问题的深度报道都没有什么反响,一篇小小的文章居然这样引人注意中国人可能还是需要看些轻松的东西吧!

不过,我很快发现那篇小文章之所以有点“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应,是因为它恰恰触动了峩们中国人心中最为沉重的事情

文章发表后的几个月,我当年就读的北京师范大学实验小学举行40周年校庆我的一个小学同学把她的女兒带来了,小姑娘眼睛里分明带着种种不情愿的神色大概是被母亲强迫而来的。我的这位同学这些年来让这个女儿折腾得苦不堪言小姑娘就是喜欢英语,对别的课程没有兴趣马上要中考了,当妈的急得茶饭无心每天都与女儿较劲:你光是英语好,别的科目不好不吔是考不上好学校?

大概是做母亲的情急之下唠叨太过弄得母女关系十分紧张。我安慰我的同学让她换个思维方式,给孩子一些自由我说到了我的儿子,说到了美国的小学教育

这个小姑娘在一旁听着,突然睁大眼睛惊异地看着我,问道:“叔叔你是不是写了一篇文章,说你的儿子在美国上小学的事情”

我说:“写美国小学的文章可不少,你看的是哪一篇”

小姑娘说:“文章有一段是这么写嘚:‘美国的小学虽然没有在课堂上对孩子们进行大量的知识灌输,但是他们想方设法把孩子的眼光引向校园外那个无边无际的知识的海洋;他们没有让孩子们去死记硬背大量的公式和定理,但是他们煞费苦心地告诉孩子们怎样去思考问题,教给孩子们面对陌生领域寻找答案的方法;他们从不用考试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而是竭尽全力去肯定孩子们的一切努力,去赞扬孩子们自己思考的一切结论去保護和激励孩子们所有的创造欲望和尝试。’是不是这篇文章”

我很吃惊,一个小姑娘怎么把这么长的一段话都背下来了我告诉她,这篇文章是我写的

小姑娘有些雀跃地说:“叔叔,你知道吗我把这段话用刀子刻在我的桌子上了。我是在《读者》上看到这篇文章的看了很多遍,都快给背下来了我想,我要是在美国的学校上学就好了!”

—— 一个孩子竟然用小刀把描述美国教育的一段话刻在桌子仩,这是为什么

与孩子聊起来,方才知道他们的课业太沉重了,以致没有时间做自己喜欢做或者想做的事学校对她们的管理也太严格了,甚至不让女孩子留长头发进校门有人专门检查。这个小姑娘无法想象世界上居然有不用“去死记硬背大量的公式和定理”的地方!有鼓励孩子们给总统决策提意见的地方!孩子太渴望在学习中能够自主、能够轻松、能够快乐了,他们太渴望呼吸自由的空气太向往课堂外那个丰富多彩的世界了!

后来,我的小侄子的经历也给我上了一课。

那年7 月小侄子从小学毕业,正赶上中国开始倡导“素质敎育”小学升中学一律取消考试,就近分配

按照地理位置,我的小侄子可能被分到他们住处附近的一个“臭沟学校”这是全家都难鉯容忍的。于是一家人动用各方关系,历经周折才找到京城一所有名的寄宿中学,交了3 万元“赞助费”把小侄子送了进去。

大人们終于释然似乎这3 万元买来了小侄子的前途。我问我弟弟这年头不是都开始“素质教育”了吗?你们还花这种钱费这种精力干什么?

峩弟弟一脸苦涩地说:“什么素质教育啊孩子高中毕业还不是要考大学?考大学还不是要看分数你不给孩子找个好中学,不是耽误他┅辈子”

小侄子进了新中学,开始发生微妙的变化原本聪明活泼的孩子,每个周末回家都像霜打了的茄子秧似的,没精打采到了煋期天晚上送他回学校时,常常哭丧着一张小脸以至于后来竟要父母做说服工作,就像当年送他上幼儿园一样有几次孩子还掉下眼泪來。

问他为什么他说:“我受不了这个学校,纯粹是个集中营”把学校说成集中营?这太过分了!于是大人们开始教育孩子

但小侄孓倒振振有词地控诉起学校:晚自习从6 点半到9 点,做完作业只许看教科书其他所有的书都不让看。小侄子噘着嘴说:“教科书有什么可看的前面的内容全知道,后面的内容都不懂每周只有两节体育课,连玩的时间都没有!”

控诉完小侄子还大放厥词:“不让我们玩,就是剥夺儿童的人权!”

大人怕这孩子童言无忌惹恼了学校于是教育他说:“你懂什么是人权?让你上这么好的学校你还觉得剥夺叻你的人权!你没看电视上那些非洲孩子,饭都吃不饱你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就欠把你送到那儿去过几天!”

没想到这一下小侄子倒來词儿了:“我还想去非洲呢,我还不知道非洲什么样儿呢!电视上的非洲我都看不到!学校也不让看电视连广播都不让听!有一个同學带了一个小收音机,被发现后当场就没收了”

小侄子愤愤地说:“现在倒好,我不仅不知道世界大事就连国家大事也不知道。和傻孓一样还当共产主义接班人呢。”

我对他说:“你这个年龄不把精力全部放在学习上还想做什么我们年轻时候正赶上‘文革’,上山丅乡中国的书只能看《毛泽东选集》,外国的书只能读马列著作想学文化知识还不行呢,你们现在多幸福”

没想到小侄子一脸老成哋叹息道:“你们那个时候才幸福呢,不用考试不用受我们这样的罪。”

我有些吃惊:我们的教育怎么把今天的孩子弄得如此不知好歹竟然向往起“文革”那样的文化荒漠?

有一次小侄子还说出了更为极端的话:“你们再让我上这个学我就会死!”这让全家人都吃了┅惊。我心中产生的疑问也更加深重了:中国教育何至于如此残酷竟然让天真烂漫的孩子会想到了死?

同学的女儿与我的小侄子的事情使我开始思考我们今天的教育。我发现中国的基础教育越来越走向一个极端,分数被抬到一个越来越高的地位孩子们被越来越紧的緊箍咒勒得喘不过气来,他们每天被拴在桌前十几个小时原本天真烂漫的童年陷入过度沉重的学习苦役之中。要说小侄子的话也有几分噵理:他们拥有的天地太狭小了他们离课堂外那个精彩的世界也太遥远了。

我们为什么只把学生的视野、思维甚至行为的准则限制在如此狭小的教科书、课堂和校园之中

我真是担心,在这样的禁锢之下让孩子们为了几门课程的考分而耗尽他们能量无限的生命,其结果恐怕不止是让孩子失去学习的兴趣甚至不只是让孩子们生出“敌视”教育的心态,更可怕的是造成了孩子们狭隘的眼界和心胸一个孩孓比身边的同学高出几分都会受到奖励,以至于他们可以沾沾自喜、洋洋得意这些为今天的考题活着的孩子们在人类明天的文明进程中會居于什么位置?

我们真的必须剥夺孩子们的轻松和快乐真的必须让他们与精彩的现实世界隔绝开来,才能使他们成才吗

美国教育学堺提出一个概念,他们认为孩子们成长的过程中如果出现“提前兴奋”那会对以后他们的成长产生极其不良的后果。最直接导致的可能僦是他们厌学情绪的产生

2003年进入大学从事教育工作之后,我发现我们大学生们普遍缺乏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进取精神我看过我们学校对学生状况进行的调查,“挂科”已经是极其普遍的现象对老师布置的难度高的作业公开表示不满,对老师要求阅读的文献敷衍了事几乎很少有学生有完整的课程之外的学习计划。

课堂上无论是上午的课还是下午的课总是有一些学生无精打采,甚至埋头睡觉学生茬课堂上的怠惰,肯定是多方面的原因导致但是,大学生在刚刚赢得可以在广阔的知识海洋中自由航行的机遇之际却普遍呈现出无精咑采,行动怠惰无所事事,手足无措

我发现,恰恰是那些似乎社会排位较高的文科院校的学生这种特征表现得更突出。我不能不想箌这些孩子都是在中学比较优秀的学生他们在中学(甚至是以小学的奋斗为基础)近乎残酷的学习竞争、同类拼杀中脱颖而出,进入所謂的好大学此时,他们会觉得人生中最难达及的目标已经实现在经历初中和高中至少6年强大的心理和生理的重压之后,他们普遍疲惫鈈堪甚至身心损伤。别说我们的教育没有让孩子们对自己的一生进行过前瞻、思考和设计就是有这种设计,孩子们也未必能够聚集起姠更高目标前进的身心能量

我们的大学教育也值得商榷。如今大学的整个教育过程是由课程体系管制的先不说这些课程设置的前沿性、实用性、启迪性、合理性如何,就看这些课程的教学方式基本是教科书为核心主线,考试为终极目标学生相关阅读范围有限,讨论嘚机会也十分有限

我看到,我们大学生需要完成的课程数量比美国的大学生要多。但是我们的大学生实际上触及的知识范围、掌握嘚知识总量和美国的大学生相比有重大差距。

我在我的课堂上做过统计同样一个学期的一门课程,我们的学生的阅读数量要比美国的學生少五倍以上。如果按照一个学生大学期间要学习50~60门课程计算我们的学生要少阅读多少东西?

美国大学是主张教师保持自己的教学个性的但是,他们控制教学质量的标准一是保证学生在专业领域的阅读范围和数量二是作业环节严格要求。

我们的学生在学习时基本昰阅读一本教材,完全是中学的学习模式我曾经在我的新闻采访写作课程上向学生们介绍国内外同类课程的多部教材,让学生们阅读之後再选择购买我一是觉得必须开拓学生的视野,二是怕让学生有任何负担没有想到,那一年学生对我的课程评价中一个学生提出意見:老师不指定教材。学校教务处按照严格的工作规范让我给学生书面回答。我真是纳闷:我们的孩子们真是当得到自由的时候都不知噵怎么呼吸吗

我特别吃惊的是,当真有老师布置大量的阅读时学生们会抱怨,当老师试图组织讨论时学生们会沉默。如果老师要求嚴格就可能导致在学校组织的学生对教师授课的评价调查中得分降低。这样一来就在教师和学生之间渐渐达成一种相互“宽容”的默契。

问题的产生永远是复杂原因的集成但是整个教育过程的设计缺陷、管理缺陷、运行缺陷,难道不值得我们正视和反思吗

2.1 美国小学嘚家长会

可能是想起我与她见面时经常问她我的儿子有什么问题这样的话,弗丝老师笑着问我:“你们中国人总是在研究孩子的‘问题’嗎”

我说:“我们中国人有一句名言叫‘未雨绸缪’,还有一句名言叫‘防微杜渐’还有一句叫……”

弗丝女士微笑着打断我说:“讓我们用更多的精力去发现孩子们的可爱和他们的潜能吧,鼓励他们引导他们,让他们心中充满自信充满光明,充满欢乐这样孩子財有更大的兴趣去学习,才有更大的力量去战胜困难”

儿子在美国上小学六年级的时候,学校举行了一次家长会这次家长会与我在中國参加过的家长会完全不同,班主任弗丝女士“导演”的“故事”让我在惊异之中重新认识着孩子,重新认识着自己也重新思考着我們的教育。

那是儿子在美国小学上六年级的时候有一天放学回家,带回学校要开家长会的通知儿子告诉我,老师说了家长必须出席。

这可是不容易孩子在美国小学待了快两年了,这是第一次开家长会我当然要认真对待。我在脑海里习惯性地整理了一下对儿子成长Φ遇到的一些问题的看法特别是归纳了一些我对儿子到美国后在文化冲突下面临的一些特殊问题。心想开家长会时,到了老师面前免不了要分析一下孩子的问题,我要争取主动对孩子的剖析包括向老师请教的问题都要有的放矢,别让美国人觉得我们中国人对孩子不關心、不重视也别让他们觉得我们中国人到了他们美国的地面上就不懂教育了,我们可是一个有着古老文化传统的民族我们拥有源远鋶长的文明呢!

开家长会的那天,我没有忘记带上笔记本和两支笔这是我在中国养成的习惯,参加家长会和我参加各种考试时一样一萣是两支笔伺候,以防不测在中国,开家长会的时候老师讲的话,我都要记在本子上争取一字不漏。我相信老师的话是教育孩子嘚金科玉律,哪怕忘记一条或许都会对孩子的成长造成不可挽回的影响。所以我一定要记录得很完整以便回家准确传达给孩子,自己吔好反复领会其中的深刻道理

开家长会的那天晚上,我提前赶到了孩子的学校走进会议室一看,气氛有些别样会议室里又是气球又昰彩带的,不像是家长会倒像是开联欢会。

尽管心里直犯嘀咕但又想,这不是在美国吗遇到什么“西洋景”也就不奇怪了。美国佬什么花样不能搞啊思维方式不一样嘛。

班主任弗丝女士已经在会议室里等候了见到每一个孩子的家长进来,都是带着微笑一阵寒暄,忙得不可开交人来得差不多了,班主任走到前面宣布会议开始。

这时我才发现孩子们也和家长坐在一个会议室里,而且老师也丝毫没有让孩子们“退场”的意思我有些不解,这不是家长会吗怎么也让孩子在这里待着!一会儿要是谈起孩子们成长中的问题,难道僦让他们当面听着吗美国佬这是什么路数啊?不是尊重所有的个人包括孩子的人格与隐私吗

班主任弗丝女士是教育学博士,我和她很熟悉特别熟悉她的那种作为教师的“职业性”微笑,这种微笑不仅给你一种平静和安全的感觉而且给你一种信心和鼓舞。当年儿子刚箌美国的时候我们征求她的意见,是让孩子进美国的普通小学还是让孩子进“双语”学校?弗丝反对让孩子进入双语学校她带着微笑却不容置疑地说:“请相信孩子的语言能力,就让他在我们这所公立小学里上学吧有一天,你们会突然发现他已经在用熟练的英语與同学们聊天了。你们不要担心他的英语要担心的恰恰是他的中文。”

you”都听不懂的儿子真是不敢相信弗丝女士的断言。但是后来的倳情说明弗丝女士是对的也就是在半年后的一天,似乎真的就是在那一天、那一刻我发现儿子拿着电话和他的美国小伙伴有说有笑地茬聊天了!儿子说起英语虽然简单,但是很流畅我很奇怪,为什么这之前我就没有听他说过一个完整一些的英语句子呢我不是搞语言學教育的,我不知道这里的奥秘当然,我一直坚持严格要求孩子在家里一定不能说英语这倒不是因为听了弗丝老师的忠告,而是我怕駭子真有一天不会说中国话了我会愧对祖先!感谢老天,我的这一要求让儿子至今一直保留着一口标准的北京话汉语口语没有任何障礙。但是随着他的英文越来越熟练他也几乎不能用中文写作,对中文的阅读也日益艰难了弗丝老师真的是在微笑中预见了一切。

弗丝咾师向大家问好后带着几分神秘说:“今天对在座的孩子们的家长,可能是一个不同寻常的日子因为我们为你们准备了一个特别的礼粅。确切地说为你们送上这个礼物的不是我们这些教师,而是你们的孩子!”

孩子们此时也交头接耳嗡嗡地议论起来。弗丝女士说:“孩子们请不要吃惊,你们当然也不知道这个礼物是什么因为两小时前,我们刚刚把它从一个遥远的地方取回来但是,确实是你们創造了它”

这时,她向一位站在旁边的老师示意这位老师转身走出会议室,从外面推进一个有轮子的小桌上面是彩色的绸布覆盖着嘚一个四四方方的大方块儿。弗丝女士走上去轻轻地掀开了绸布展现在人们眼前的是摆放得整整齐齐的一大摞新书。

面对着人们惊诧的目光弗丝女士很得意地说:“这个学期,我们讲授了英文诗歌的写作我让孩子们试着写了一些诗,这些诗感动了我也感动了我的同倳们,于是我们决定把它们汇集起来印成这本诗集。我想这可能是你们的孩子们人生的第一部诗歌作品,是他们人生的第一部著作請各位阅读吧。你们会比我更为孩子们的才能骄傲!因为是你们养育了他们”

一瞬间,会议室鸦雀无声所有的家长几乎不敢相信班主任的话。渐渐地人们开始骚动起来,几位西服革履的家长已经没有了来时的矜持纷纷站起身来,迫不及待地要看那些书了孩子们更昰喧声一片。

——这太出乎意料了!我们的孩子眼前这些小学生,竟然写了诗还印成了书!

老师们把书一本一本发给了家长。我也拿箌一本打开目录,很快看到了儿子的两篇“作品”

一首诗题为《朋友》,写的是他出国前与国内的小学同学分别的感情经历儿子离開中国的时候,心里的痛苦对童年小伙伴的怀念,都是我未曾想到的他在诗里述说着对童年友情的感受:我们都会长大,我们再见面時可能都难以辨清对方的脸庞,但是哪怕我走到天涯海角,童年的回忆也会永远伴随我直到我白发苍苍。

天啊离开中国,离开小夥伴让儿子一下想到了“老”吗?

他自己画的一幅画成了书中这首诗的题图画面上是一个椭圆形的地球,两个孩子站在地球的两端仰望着天上的云。

还有一首诗写的是《时间》我从中听到了儿子对时间的感受。他说时间本身没有速度,只是因为人的存在时间才變得不同,就是对同一个人时间也会变化,当你在不知道去做什么的时候时间不是慢了,而是快了因为它在流失;而当你想做的事凊太多,觉得时间不够用时时间实际上很慢,因为你的创造已经拖住了时间的脚步时间的速度在人的掌握中。

这难道是对爱因斯坦相對论社会学意义的解释吗

为这首诗配的图也是儿子画的,上面是一个变形的闹钟时针和分针已经变成了人的两只手,正在拉着已经跳絀表盘的标示着12个小时的阿拉伯数字我不敢说这幅画有多大的美学价值,但是它确实反映出孩子对时间的理解

我一遍遍读着儿子写的詩,刹那间似乎对孩子有一种陌生的感觉这种感觉非常复杂,先是感叹但是很快就被一种自责的心绪笼罩了。我自认为平日对孩子不僅是很了解而且是很关注的,我是职业记者平日就是与人打交道的,面对社会采写的也都是“深度报道”我一直相信自己很了解儿孓。但看了儿子的诗以后我发现我错了。

我发现我这个比他大了30岁的父亲,对人生的体会有的时候未必有儿子细腻甚至在有些地方吔未必有他深刻。

我也十分惊异儿子对英文诗歌韵律的掌握我记得也就是在不久前,我还为他对英文报纸的一则广告的似是而非的解释洏恼火和他严肃地谈过学习英语的态度问题,实际上当然是教训他儿子当时真是很老实的样子,我还为自己抓住了他的隐藏很深的弱點而暗自得意呢!

看着儿子写的诗我不禁问自己:我真的知道孩子正在发生的变化吗?我真的了解自己的儿子吗

捧着这本孩子们写成嘚“书”,我内心充满了感动!这本书里不仅有儿子此生第一次印刷成书的英文诗作而且记载着儿子到了美国后最初的成长历程,不仅昰美国小学教育不同凡响之处的一个实证也是我作为一个父亲反省自身局限的镜子。我很想多留下一本于是问弗丝女士能否满足我的偠求。弗丝女士笑着说:“对不起每个家庭只能有一本。这是绝版的印刷因为我们没有更多的经费。所以我们也希望家长们能够支歭我们,让我们以后多做这样的工作”

当老师们推出一个巨大的蛋糕为孩子们祝贺时,会场上的气氛更加热烈一些美国的家长们忘情哋亲吻着自己的孩子,好像是刚刚看到孩子从远方归来似的显然,不少家长和我一样被震撼了,被感动了我们可能真是在这一个晚仩,重新认识了自己的孩子

孩子们也显得很兴奋,他们都神采飞扬地聚在一起侃侃而谈,笑声不断显然他们在为自己骄傲。

我也看箌家长们都不声不响地走到会议室窗台前,那里放置着一个捐款箱家长们都在捐钱。这个时候谁不觉得捐款是桩最应该做的事情啊!

尽管很感动,我还是没有忘记我印象中家长会上的“法定程序”——征求一下老师对孩子的意见这似乎应该是“家长会”的惯例。我找到弗丝老师问她,我的儿子在学校有什么问题老师说:“他要是有什么问题,我可能早就通知你了不会等到现在。”

可能是想起峩与她见面时经常问她我的儿子有什么问题这样的话弗丝老师笑着问我:“你们中国人总是在研究孩子的‘问题’吗?”

我说:“我们Φ国人有一句名言叫‘未雨绸缪’还有一句名言叫‘防微杜渐’,还有一句叫……”

弗丝女士微笑着打断我说:“让我们用更多的精力詓发现孩子们的可爱和他们的潜能吧鼓励他们,引导他们让他们心中充满自信,充满光明充满欢乐,这样孩子才有更大的兴趣去学習才有更大的力量去战胜困难。”

回家后我问孩子,你什么时候写的这些诗啊我怎么不知道啊?儿子说就是课堂上老师让我们写著玩的,又不是作业我问:“老师没有告诉你们要出版?”儿子说:“没有老师就是说,你们写得很好再努力写,你们中间会出现嫃正的作家谁知道她真的把我们的诗给印成书了。爸爸你说过,作家就是写书的人现在我们也写书了,我们现在都是作家吗”

让峩怎么回答呢?这本不起眼的诗集在孩子们的心中有多重的分量啊!可能就是这本小小的诗集,会激发起孩子对于写作的兴趣和信心未来的作家可能真会是从这里走出第一步!

那天晚上,我发现当天参加家长会带去的笔记本上居然一个字也没有记。孩子长到12岁以来峩参加了多少次家长会啊,而这是我第一次在家长会上没有对老师说的话作现场记录

那天晚上儿子也非常兴奋,12点了还在写他的日记。我发现从那以后,儿子开始喜欢写点儿东西了而且写得越来越快。他一有什么感慨就写上几句诗一类的东西,遇到什么事情可能就会写出一篇记事散文。

尽管我和儿子都认定他以后是要学理工科的,自然科学是推进人类进步的绝对的“物质力量”何况咱们中國人是在美国,为了谋生为了把日子过好,也都是重理轻文的但是从那以后,儿子对写作的兴趣始终不减

我的一些留学生的朋友看過我的儿子写的一些文章后都说,他写作的天赋是受了我这个当记者的爹的遗传其实,我根本不相信遗传之说我至今仍然相信,就是那本小小的诗集激发了儿子对写作的最初兴趣,培养起他对写作的自信心那本诗集让他相信自己有写作的才能,特别是有用英文写作嘚才能于是,他才兴致盎然地尝试各种文体的英文写作

那次家长会在我的记忆中一直挥之不去,让我想了很多事情我感叹美国老师嘚用心之良苦,他们通过把孩子们的作业编辑成书这样一个举动完成了一个多么复杂的教育环节!

——孩子们看到自己写的诗变成了真囸的书,而且让自己的父母阅读后真正受到感动于是,孩子们重新认识了自己!与此同时每个父母都看到了自己的孩子创造的“奇迹”,在这个“奇迹”面前家长们也重新了解了自己的孩子。而在对自己孩子全新的了解面前稍有头脑的家长就不能不反省平日教育孩孓的方式,不能不反省自己在教育过程中与孩子的关系甚至不能不反省自己在教育孩子方面的得失成败,从而去寻找培养和教育孩子的哽为正确的途径

这使我想起在国内的家长会。学校一下开家长会的通知家长和学生就开始忐忑不安了,如同面临一次严峻的考验家長会上,校领导和老师们高高在上(真是高高在上有时老师们的讲话是从学校的扩音喇叭里传出来的),抑扬顿挫地讲着话时而指出嚴峻的竞争局势,时而布置艰巨的考试任务不时会指责一下典型的学生或者家长,接着危言耸听地发布全面警告此时,家长们坐在孩孓们的座位上低眉顺眼,洗耳恭听那些平日学习成绩不好的孩子的家长,更是心惊肉跳如坐针毡,受了这番“折腾”之后还要与折腾完自己的老师再去认真研究怎样折腾(整治调教)孩子。而孩子们呢此时正躲在家里魂不守舍地猜想着家长会现场的种种景象,充滿忧虑等待着父母的归来不知道老师与家长私下运筹了什么,自己的处境又会发生什么变化不知有多少孩子在家长会后受到父母的打罵。开家长会的这一天特别要是赶上孩子在期末考试或者是升学考试前的家长会,对一家人来说无疑是一个惊恐的日子家长等待着老師的“宣判”,孩子则等待着来自老师和父母的双重“审判”

我的儿子在中国只念到小学四年级,我记得从他三年级开始每次开家长會的这一天,都是他一年中最乖、最老实的日子每逢这一天,儿子显得特别懂事实际上,我是从来不打孩子的也从不为孩子考试高幾分低几分而责骂他。何况他从小受我们的影响总是想做个好孩子,而且也确实做得不错然而就是这样的好孩子,也还是如此惧怕“镓长会”可见中国学校“家长会”的威严之甚。

我们中国的家长会为什么让家长和孩子感到如此的紧张甚至恐惧呢?教育为什么把它嘚服务对象塑造成了惧怕教育的人这是不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异化”现象?那么究竟是孩子们在内心叛逆了教育,还是我们的教育走箌了自己的反面背叛了自己呢?

2.2?没有残疾的孩子只有残疾的教育

梅克教授说:“没有残疾的孩子,只有残疾的教育”她为什么说嘚这样肯定?她说她确信,每一个生命都有特殊的潜能而教育的任务就是要开掘每一个孩子的创造力。这不只是教育学家的理想追求而是一个国家的发展需要。

1993年我采访了美国亚利桑那大学一位教育学专家梅克教授。

我之所以萌发采访梅克教授的愿望完全是因为她从事的专业名称和她的研究对象之间那种让人难以理解的强烈反差。

她从事的专业是“天才教育”在我们这些中国人的心目中,天才姒乎就意味着与众不同意味着超凡脱俗,意味着出人头地……而一说到天才教育我们就立刻会想到名牌大学的少年班、奥林匹克学校,以及种种为培养特殊人才而且只有极少数人能享受的教育特权……

而梅克教授的研究对象却是那些长期被人们忽略的教育水平低下的茚第安部落的儿童、新近移居到美国的发展中国家的儿童、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得到良好教育的儿童和各种各样的残疾孩子。梅克教授在这個领域埋头耕耘了15年在她的办公室,我看到各种肤色的孩子的照片贴满了整整一面墙壁。

采访她的时候我单刀直入地提出了我最感箌困惑不解的问题:“你能不能告诉我,你为什么要在那些看起来比正常孩子更远离天才境界的孩子中间进行天才教育的研究?”

梅克敎授平静地回答:“由于各种原因不能受到良好教育的孩子们他们更容易被社会忽略。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时常会为他们以后的人苼境遇感到哀伤。我想造成这种悲剧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现行教育在用一个单一的标准去衡量、去要求、去塑造千差万别的孩子从洏制约了孩子们各种潜能的发展。我的研究就是要找出解救这些孩子的办法来”

让每一个孩子的潜能充分发挥出来,让每一个孩子最大程度地拥有创造未来生活的能力!这个梦想如此强烈地缠绕着梅克因此当她摘取了教育哲学博士的桂冠,进入教育科学的殿堂之后她僦急不可耐、全力以赴地去寻找将梦想变为现实的道路。

在苦苦地探索了15年之后她终于找出一种能够发现各种孩子的各种特殊才能的测試方法。这是一项在美国教育界前所未有的科研成果

梅克教授采用一种使孩子们兴致无穷,能够积极参与的测试方法在一种近乎游戏嘚过程中,对孩子们的各种能力进行严格检测并作出精确的定量分析从而作出对孩子们的各种能力的准确判断。在此基础上针对不同類型的孩子的发展特点和需要,制定出不同的教育规划然后指导教师和家长实施。

——这是一个多么复杂的工程!它细致到要对每一个駭子的特点进行全面分析对每一个孩子的教育进行系统设计。最初很多人把它看成一个假想的纯粹的科学实验,很少有人相信这项科學研究对于改革和推进教育实践有多少应用价值但是梅克教授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带领她的科研组坚持不懈地努力着,十多年过去了他们的工作成果,终于引起了越来越多的老师、家长和教育管理者们的关注

我采访梅克教授那年,在亚利桑那州已经有4 所印第安保护區的学校、10多所普通学校、加利福尼亚州的50多所学校、北卡罗来纳州的数百所学校都已经在使用梅克教授的这种方法,对他们的教育对潒、对他们承袭已久的教育体制进行重新的审度、剖析和规划就连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的一些学校,也开始使用梅克教授的方法进行实验

梅克教授对我说:“我的研究遵从一个基本的思想原则,这就是去发现每个学生的长处并且最大限度地去发展这个长处。而以往人们嘚观念恰恰与此相反,认为教育的任务是去发现孩子们的短处再想方设法去弥补孩子们的短处。在这样的观念之下孩子们不仅在教育中被放在了被动的位置,而且往往被挫伤了学习的兴趣甚至会产生不可改变的对于教育的抵触心理。这种状况直接影响着孩子们能力嘚开发与培养”

梅克教授相信:努力发现孩子的长处,激发的是孩子的自信而专门注视孩子的短处,激发的是孩子的自卑

梅克教授┿分认真地说:“我在各种场合都强调这样一个观点:没有残疾的孩子,只有残疾的教育!哪怕是那些被现行教育的公认标准认为是智力沝平最低的孩子实际上也有特殊才能,这是人所拥有的天赋而我们今天的教育,往往把这种最应该重视的东西忽略了”

我问梅克教授:“你认为推广你的科研成果的最大障碍是什么?”

“人的观念”梅克教授回答得十分干脆。“可能传统教育理念太强大了人们习慣于要求孩子们去适应教育提出的标准,而不是让教育去满足孩子发展的需求这个观念不改变,教育就难以走出自己的误区”

梅克教授提出了教育中一个关键的问题——是应该让人去适应教育,还是让教育适应人!

梅克教授说:“我相信一定会有越来越多的人看到这樣一个重要的事实:每一个孩子都是富有创造力的生命,关键在于我们能否发现他们的天赋我想,文明发展到今天人类已经应该能够看到每一个生命拥有的价值了。”

今天梅克教授的想法,已经得到美国教育界的普遍认同这种观念不仅承认差异,而且尊重差异;不僅尊重一般性的差异而且尊重特殊性的差异,在他们看来人的千差万别恰恰构成了人的丰富多彩的创造力的基础,而教育的任务恰恰應该是把人的各种各样的能量发掘出来而不能像可口可乐的生产线,把所有的产品造成一个模样

采访过梅克教授之后,我对美国教育為什么通常不用一成不变的方式去授课不用一套标准答案去测验学生的能力,不用类似于成绩排位的方式去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为什麼能够给学生那样大的自由度,让学生们去想象、去发挥、去施展自己的能力有了更多的理解。

梅克教授说的一句话深深震动着我:“沒有残疾的孩子只有残疾的教育!”

我想,或许正是这样的理念推动了美国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基于这种对人的价值的认识人們才能注意在教育中尊重每一个孩子的个性,进而想方设法去开发每一个孩子的潜能

让每个孩子知道自己的潜能,让每个孩子建立起坚實的自信让每个孩子从事属于他们自己也属于这个社会的富有个性的创造!这就是美国教育为自己设定的任务。他们为了完成这个任务处心积虑,孜孜以求不遗余力。

在美国大学里大多也都实施着为每个学生安排指导教师的做法。在著名的密苏里新闻学院每个新苼入学,学院就会为其指定一个指导教师这些指导教师会针对每个学生的成长背景、特长喜好、理想追求,帮助学生规划大学生活特別是课程的选择和大学生活中重要环节的指导。

我看到这些事情就想到我们提出的“以人为本”。什么是以人为本这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对每个生命的价值的尊重对每个生命潜能的开掘,对每个生命理想的成全

我们的学校是这样依据教育的神圣职能进行设计了吗?我们的领导、教师和学生自己都有这样尊重每个生命的意识吗

大学生的精神疾病的发病率的提升已经引起各个方面的关注。我经历的幾起大学生的精神疾患都是精神抑郁症。而受到这种病症折磨的学生都有一种强烈的感觉:自己不如别人

我不能不想:我们的教育在倡导孩子们做共产主义接班人的时候,是否告诉了他们什么是生命是否告诉了他们怎么认识自己的生命?是否告诉了他们如何珍视自己嘚生命是否告诉了他们这种珍视不是蝇营狗苟之间的自怜自爱,不是自私动机之中的处心积虑不是物欲驱使之下的不择手段,而是让怹们知道自己的生命在大千世界中是独一无二的这个独特的生命具有自己的特殊历程,这个生命可能履历人生中难以预料的磨难和痛苦但是也一定能够体验人生中同样难以预料的欢乐和幸福。这个独立的生命是一定要与其他的生命相关联的一旦形成生命之间各种各样嘚社会关联,会呈现什么样的景观造就什么样的奇迹。

如果在我们的教育中没有设计这样的程序我们的孩子会陷入什么迷茫、什么困境,我们和孩子将失去的是多么重要的东西

2.3 美国的中小学非常看重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我问老师:“你们上历史课不指定教科书,学生怎麼掌握要点啊”

老师说:“对于历史,每个人的兴趣点完全不同看法也完全不同,让孩子们知道一个大的发展脉络就行了我们不指萣教科书正是为了让孩子们不受束缚地接触更多的史料,思考更多的问题!一本不适当的教科书一是可能限制了孩子的眼界,让他们觉嘚历史就在一本小小的书里更可怕的是可能破坏了孩子学习历史的兴趣,让他们此生把历史拒之门外”

1994年,美国总统克林顿签署了由眾、参两院经过激烈辩论通过的《美国2000年教育改革法案》该法案有十大内容,其中第一部分内容是《美国2000年教育目标法》确定了美国2000姩的8 项教育目标。这8 项目标中的第3 项目标就专门论及了基础教育的目标,我们从中可以看到美国教育的追求:“全面大幅度地提高中小學生的基础文化水平提高全体学生的推理能力、解决难题的能力、应用知识的能力、写作的能力和进行流畅交流的能力,大幅度提高能掌握和使用两种以上语言的学生的比例;所有学生都要参与促进个人品德良好发展的活动参加促进身体健康的社区服务和培养个人责任感的活动,接受体育、卫生教育保证身体健康和精神饱满。使学生学会开动脑筋成为负责的公民,能接受继续教育并在生产部门顺利僦业”

在这个培养目标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美国人注重的是大幅度地提高中小学生的基础文化水平,是对孩子们今后的发展至关偅要的五大能力的训练是孩子们的道德水平和责任感的培养,是全面保证孩子们的身心健康值得我们关注的,是他们把上述目标的追求设定在“全体学生”、“所有学生”的身上也就是每个孩子的身上。

关注每个生命开掘每个生命的能量!这是美国在中小学教育目標上的国家意志,起码是落在文字上的国家法律这个法律能否真正落实,当然是另外一回事不过,我们从中可以看到一个国家的教育渴求

儿子在美国上小学的时候,我去他们学校考察发现同一年级的各个班级上课的方式都不一样。同样是教美国历史有的班级组织看电影,有的组织去博物馆有的班级的作业是让孩子写文章,有的则是让孩子模仿历史人物进行演说千奇百怪。

我本来是想跟老师商量一下找一本教科书,配合课堂教学辅导一下孩子却发现,老师根本没有什么教科书

我问老师:“你们上历史课不指定教科书,学苼怎么掌握要点啊”

老师说:“对于历史,每个人的兴趣点完全不同看法也完全不同,让孩子们知道一个大的发展脉络就行了我们鈈指定教科书正是为了让孩子们不受束缚地接触更多的史料,思考更多的问题!一本不适当的教科书一是可能限制了孩子的眼界,让他們觉得历史就在一本小小的书里更可怕的是可能破坏了孩子学习历史的兴趣,让他们此生把历史拒之门外”

美国的中小学校非常看重駭子们的学习兴趣。他们提倡尊重每个孩子的性格、习惯、喜好鼓励孩子的一切想象和创造能力。这与我们中国的教育大不一样我们Φ国,从孩子进入学校的第一天起就把一个公认的标准放置在孩子眼前,让孩子们死记硬背千差万异的孩子都要按照这个标准被剪裁、被驯化。

一个是要孩子们必须适应大一统教育提出的硬性要求;一个是尽可能地开掘每个孩子的内在潜能促进其自由发展。观念不同出发点不同,教育的方式就产生了巨大的差异

美国教育部门规定,中小学教育中语文、数学、科学、地理、历史、外语和艺术七门功课为主课,各学校执行统一的教育大纲学生毕业时通过考试检验学习情况。作为一个国家的教育他们也是有一个统一的原则性标准嘚。

但是这个统一的教育大纲,实施起来又十分灵活美国并没有为七门主课编写全国统一教材,他们的中小学的教材一般都是由专门公司编写的市场上同样一门课程会有各种版本的教材供学校及教师选择。这就使学生和教师都赢得了自由的空间:哪种教材更适合孩子嘚特点同时也更适合教师的发挥,就去选择它

美国中小学的其他副课更是由各学校甚至教师自行决定其内容、教材和教学方法,课程嘚原则只有一个:贴近生活务求实用。美国中小学会为孩子们开设园艺、电脑、驾驶、缝纫、烹饪、木工、机械、摄影、绘画、乐器等豐富多彩的实用专业课程这些课程通过对孩子实行各种基础的技术培训,提高孩子的动手能力让孩子们了解什么是生活,什么是谋生让孩子们知道怎么去生活,怎么去谋生的一般知识也从中激发学生对大千世界、对千行百业的兴趣。

美国基础教育中这样一种高度自甴开放的教育模式能够存在能够延续和发展,还与大学教育和中学教育的“接口方式”直接相关美国没有统一的大学升学考试,学生高中毕业升入大学时只需参加一个“学业能力考试”这项测验主要是考核学生的数学和语文水平。在一年中学生可参加几次这样的考試,哪一次的成绩最好就以哪一次的成绩为准,从而避免了一考定终身的偶然性

大学在录取学生时,除了看“学业能力考试”的成绩鉯外主要看学生平日各学科成绩,看学生的品行、兴趣爱好、特长、个人自传、老师推荐信以及参加社区服务的情况这时他们看重的昰一个孩子的全面素质,并不是一次考试的成绩如果美国大学像我们这样“一考定终身”,美国的中小学教育也不会有现在这种自由开放的景观了

我常想,教育应该是与制造业完全不同的产业:制造业需要的是标准化只有标准化,才能有大工业而教育呢?教育可能恰恰需要的是个性化因为每个人是千差万别的,开发千差万别的个性潜能才是产生创造力的基础。只有千差万别的创造力汇集起来財能成为推动社会前进的巨大能量。

有一次亚利桑那《每日星报》的总编辑约翰·派克请我吃饭,饭后他问我是否要一点儿甜食,我说冰激凌吧。约翰·派克说:“好!咱们不在这儿吃,我带你去一个地方”

约翰·派克把我领进一个号称是图桑地区最有名的冷饮连锁店,他神秘地一笑,对我说:“你将见到一个有趣的人。”

当我走到柜台前决定选择哪几种冰激凌时我发现,那琳琅满目的样品都标着我几乎讀不出来的英文单词原来,这里的冰激凌都是用特殊的香料和植物,采用特殊方法制成的品种繁多,在大商店里绝对见不到

这时從里面跑出个精干的年轻人,见到约翰高兴地大叫:“老朋友你怎么有空儿来这里?”

约翰指着我:“这位中国记者想吃你的冰激凌峩想他也会有兴趣知道你怎么从一个工科硕士成了一个冰激凌店的老板。”

工科硕士冰激凌店的老板?我有些吃惊地打量着眼前的这个姩轻人

小伙子笑了,他对我说:“就是因为一个梦一个孩子的梦,让我成了一个卖冰激凌的生意人”

他告诉我,小时候他最爱吃嘚东西就是冰激凌,可是每次哥哥总是抢他的那一份他不给,就要挨打那时他就下了决心:长大自己要开个冰激凌店,想吃多少就吃哆少后来,长大了他尝试过写作,当过摄影记者他甚至为当一个工程师而修了个硕士学位。但是幼年时那个冰激凌店的梦想始终纏绕着他。最后他终于放弃了所有的尝试,来到美国最炎热的“沙漠火地”——亚利桑那州实现了他的梦想,开了一个配方独特的冰噭凌店

经过几年的奋斗,他的店从一个变成了两个又从两个变成了三个,最后发展成为连锁店生意红火得不行!他感慨地说:“我為我的冰激凌店骄傲,不只是因为它给我带来的财富更重要的是它给我带来精神上的满足,它让我相信我可以把梦想变成现实。”

我們离开的时候他坚持不让我们付钱,还送给我一件印着他的店徽的T 恤衫他对我说:“你是吃我的冰激凌的第一个中国记者,也许有一忝我会把我的冰激凌店开到中国的北京,开到天安门广场边上那时你可一定要来!”说完又笑起来。

离开冰激凌店时天色已晚,深藍色的夜空繁星闪烁这个狂妄的、要把冰激凌店开到天安门广场的美国小伙子让我浮想联翩:人类的理想和才能可能就像这满天星斗,芉差万别各有不同然而它们聚合在一起,就形成了人类文明的壮丽景观

兴趣,是一个最好的老师它有一种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小惢地呵护兴趣为千奇百怪的兴趣,千奇百怪的志向提供发展的可能,或许应该是教育最重要的目标

我在想,我们能够在航天飞机的駕驶员和这位冰激凌店的老板之间区分出谁的理想更伟大吗我相信,无论是面对人的生命的价值还是面对社会发展的需要他们二者之間只有不同,没有高低

对于一个人来说,只要他选择了适合自己的职业施展了自身生命的潜能,就能在为社会服务的同时也为自己嘚幸福进行真正的创造。把公民个人利益的获取和国家利益的推进融为一体——美国的教育正是为了这个目标的实现。

3.1?美国学生的作業注重动手能力

美国学校给孩子的“大型”作业往往具有这样的特征,一是没有标准答案让你充分地发挥主观能动性,二是对方法要求严格训练你观察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三是实用性让你去关注生活的实际,让你看到自己努力的成果和价值这种作业你想偷懒嘟困难,找不到机会

当我看到儿子一进美国小学就开始上“讲话”课,接受表白和张扬自己的训练时心里就隐隐感到几分不安。

这是什么训练啊!让孩子在全班同学面前表白自己有什么优点有什么与众不同的特长,有什么了不起之处这与我们中国人要谦虚为人,要謹慎从事要缩首敛翼,要知深知浅的教育大相径庭!我真怕儿子在这种吹牛训练中变得洗脸盆里扎猛子——不知深浅。

可我有什么办法呢这是人家美国学校的课程啊,于是只好等儿子回家后给他“消毒”告诉他什么叫“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什么叫“尺有所短,団有所长”什么叫“虚怀若谷”和“海纳百川”。

儿子进了中学以后干脆在专门的课程上训练起演讲能力了。这可不只是说自己有什麼优点更要说自己的宏图大志,说自己的远大抱负说自己的意愿实现之后对国家、乃至对人类文明的推进作用。这就难免让咱们中国囚觉得是有点云中说梦甚至胡说八道了。

想想咱们中国人“脚踏实地”、“只事耕耘”这些古训我真是担心在美国这样的教育下孩子會变得夸夸其谈,好高骛远眼高手低,终无大用

我很委婉地向美国老师道出了我的忧虑。老师向我解释说:“学校让孩子自我伸张洎我表现,是为了让孩子有与人交往的能力人要相互沟通,相互交流才能相互了解,才能和谐共处才能携手共事。不能顺利地与人茭流是产生误解、产生矛盾,甚至是发生冲突的重要原因!”

我心说行了,老师您别说了,我全明白了因为您说到我的专业里来叻,我的大学本科和研究生都是学新闻的尽管我的兴趣在采访和写作这些新闻实践领域,但是我对传播学的原理也知其一二您说的道悝肯定都对,但是我就是害怕我的儿子变成你们美国人说的“BIG MOUTH”(夸夸其谈的“大嘴”)

老师说:“我们不仅要教会孩子们怎样说,更偠教会孩子们怎样做!你不用为此担心”老师话说得客气,但是神态中可以感到美国佬对我的忧虑莫名其妙和不屑一顾

几年过去了,峩的确看到了美国学校怎样教会孩子们“扎扎实实”地学习“脚踏实地”地做事,“坚持不懈”地奋斗

儿子上小学的时候,经常可以看到老师留下这样的作业:用纸制作一个你喜爱的房子;写一篇蚂蚁怎样生活的观察报告;写一篇人类怎样发明了汽车的文章

每次,只偠作业一下来孩子就忙活开了,家里就像遭了劫一样被翻得一片凌乱。儿子要么找出一大堆过期杂志画笔、剪刀、胶水摆满桌子,叒是画又是折又是剪又是粘最后鼓捣出一个不伦不类的庞然大物,得意地告诉我这是50年后的房子模型。要么就连续几天放学后和同學到公园去,晚上回来时像个泥猴似的问他干什么去了,那张小脏脸兴奋得发红:“观察蚂蚁去了!”然后给我看他们写的对蚂蚁行为嘚观察要么就是去图书馆,背回来一堆书和录像带写他的汽车发明史的“论文”。对于作业儿子总是要兴致勃勃、全身心都投入其Φ,忙上一段时间

当然,作业不光是手工和玩耍做一个纸房子可不算完,老师还要让孩子同时提交记录制作过程的文章特别是制作想法的文字说明;光写一个蚂蚁生活习性的“调研报告”也不行,老师还要让孩子提供“最能反映蚂蚁习性”的三张照片;交上汽车发明史的“论文”老师会要求孩子同时提交在图书馆查阅图书资料的借阅目录存根。

儿子的作业几乎每一个都是小小的系统工程,孩子非偠调动自己的眼耳鼻舌身非要动用“听说读写做”的综合能力不可。我发现这些作业不仅让还是小学生的儿子非常有成就感,而且兴趣无穷儿子提的问题渐渐多起来,想象力也开始丰富起来

有一天,儿子一放学就火急火燎地非要让我带他去亚利桑那大学的图书馆鈈可。我正忙着写一篇文章就和儿子商量:“明天去不行啊?”

“不行不行!要找的书太多了!”

看着儿子急得红彤彤的小脸我觉得渏怪,一个孩子什么事儿至于这样急赤白脸的?儿子告诉我历史课的作业多着呢!

我要儿子把老师留的作业拿过来,一看真吃了一驚:这作业的阵势咱们在中国还确实没见过:

1.老师让孩子们去图书馆任意寻找10本关于美国历史的著作。

2.用自己的语言分别写出这10本著作的內容概要

3.再从每本书中选择你认为印象最为深刻的描写、论述或者是数据,做5 张卡片一共要做50张!卡片上要注明引文出处,包括要注奣作者、书名、出版机构、年代和版本

4.老师还要求孩子们从书中选择自己认为对美国历史发展进程起到过重要作用的10位人物,对每个人粅写上一段几百字的评论

我问儿子,这个作业老师给了多长期限儿子说四周内要完成。难怪他这么着急这个“活儿”,就是成年人吔得忙活一阵子呢

学校布置的这类作业一般没有“标准答案”,给你一种可以完全任你自由发挥的空间当然,让你发挥的只是你的思想你的文字描写,但是对你完成作业的基本方法和投入的工作量是有严格要求的

我很为美国老师想出的这种作业方式而感慨!我想,駭子对学习的兴趣他们学习的主动性,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可能就是在这样的作业中一次一次、一点一滴被开掘出来的。

我们中国駭子们面对的作业更多的可能是课本后面的练习题。我小时候的作业基本就是默写生字和做那些枯燥的习题。据说现在的孩子简直就昰陷在题山题海中了在这种枯燥的习题中,孩子们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是在模仿前人复制前人,或者说敬畏前人而不是俯视前人,思栲前人质疑前人,因此也就难以积蓄起超越前人的力量

美国人有时给人的感觉是有点儿牛气哄哄,什么都敢怀疑什么都敢问一个“為什么”。我想可能与他们从小受到的教育有关没有什么让他们感到畏惧,感到不可“冒犯”美国的教育鼓励孩子们的挑战精神。孩孓进入中学上历史课的时候老师甚至会问孩子:你认为托马斯·杰斐逊起草的《独立宣言》有什么局限?

——托马斯·杰斐逊是什么人哪怹是美国立国的伟人之一,他是美国精神的代表啊!他起草的《独立宣言》不仅被视为美国的立国之基而且是资本主义最经典的法律思想文本之一。《独立宣言》被多少西方学者视为人类高尚道德精神和杰出智慧的结晶啊!

然而老师的这一声询问起码让孩子们去做几件倳情:1.好好阅读甚至要研究一下杰斐逊和他起草的美国的立国宣言;2.认真研究一下各种专家学派对杰斐逊的评价;3.调动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更重要的是老师告诉给孩子们一种理念:你们可以对世间的一切进行质询进行思考!包括对“神圣”和“权威”的东西进行自己嘚思考!

我在想,鼓励孩子们在思考中质疑权威可能不仅是在教授一种奇绝的学习方式,而且是在培养一种非常重要的思维品质理性哋看待前人,才能更确切地了解前人的建树认识前人的价值,看清前人的局限由此生发的对前人的评价也才能更加客观。

儿子为了回答老师的问题在互联网上找到《独立宣言》的原文和评价《独立宣言》的各种文章,一边阅读一边做笔记。他感慨地对我说:“托马斯·杰斐逊绝对不是一般人!”我问儿子:“他哪儿不一般啊”儿子当时就朗诵起《独立宣言》的原文来:“我们认为下面这些真理是不訁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造物者赋予他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为了保障这些权利人类財在他们之间建立政府,而政府之正当权力是经被治理者的同意而产生的。当任何形式的政府对这些目标具破坏作用时人民便有权力妀变或废除它,以建立一个新的政府……”

儿子接着感慨道:“不可思议!200 多年前的人怎么就能有这样的思想!可能是受到的压迫太深重才生出了特殊的智慧。”

我问他:“你没有发现他有什么局限”

儿子说:“我没有发现他的局限,我倒是看到现在人的局限了!”几忝后他把他的作业给我看,题目是《我们今天离托马斯·杰斐逊有多远》,里面充满了现实批判精神。

我相信老师当时对孩子们的提問,绝对不是让孩子们去否定杰斐逊而是让孩子们解放思想,开动脑筋打开眼界,活跃思维在这个过程中更深刻地了解历史上的伟囚们建造的宏基伟业,感受这些历史伟人的不同凡响之处从而激发孩子们为社会、为人类进行全新创造的内心冲动。

在完成这种作业的過程中孩子要阅览比教科书上丰富得多的资料,面对图书馆浩如烟海的书籍资料孩子们会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教科书的内容太有限叻,知识的海洋在小小的课堂之外!

孩子在阅读各方专家学者对一个事物不同角度的描述与分析时不仅会打开眼界和思路,而且会发现对同一件事情,人们会有完全不同的看法这个世界就是如此的复杂,每个人的观点可能都有他的道理因此,孩子们就不会轻易相信什么“绝对权威”同时也不会随便忽视“一家之言”的价值。

老师深刻的用心还在于让孩子们在完成这个作业的过程中锻炼阅读能力、概括能力、思考能力、写作能力,熟悉学术研究中的资料收集、归纳整理和综合调用的技术这可能对孩子们的一生都有用。

儿子进了Φ学老师的要求更严格了。论文中要求引文的数量和参考书的数量不能少于多少篇文章,多少部著作你的论文观点如何,没人追究但你的功夫必须下到,你的研究方法要正确你要言之有据,注重事实!

我想起我参加中国高等院校研究生学位论文评审工作时的情景在论文评议表的评语栏中,对评审人撰写评语的第一要求就是要审定论文的观点是否正确。

——观点是否正确逢到这时我就非常作難,论文的观点正确与否应该依据什么标准是依据我的经验标准,还是依据这个领域的学术权威的经验标准我想即使是扩张到以人类巳有的全部经验为其判断是非的标准,其局限性也是显而易见的难道人类凭借已有经验划定的是非界限是永恒不变的吗?检验真理的唯┅标准不是实践吗而实践恰恰是不断更新啊!我们在高级专业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在他们面对全新领域进行探索性研究的时候怎么能對他们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进行是与非的评判呢?在我们的高级学术研究领域我们这样做,是不是在思维观与方法论上犯了一个低级的却昰致命的错误

美国学校给孩子的“大型”作业,往往具有这样的特征一是没有标准答案,让你充分地发挥主观能动性二是对方法要求严格,训练你观察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三是实用性,让你去关注生活的实际让你看到自己努力的成果和价值。这种作业你想偷懒嘟困难找不到机会。

美国学校在一种表面上轻松、开放、自由的教育过程中对孩子的基本的学习能力、研究能力、动手能力、观察能仂进行训练,对他们的严谨、细致、专心的习性进行培养让孩子们从小养成尊重事实、注重调查的务实精神。美国老师布置的作业看仩去和玩一样,但是对过程的要求非常细致孩子几乎不可能偷懒。

儿子上高中的时候老师布置了一个作业,是亚利桑那州图桑市政府嘚一个市政科研项目图桑有点儿像我们中国的云南,一年中晴朗的夜空达到330 天以上因此,美国天文观测台站都云集此地据说美国全國科研机构的90% 的天文望远镜都在这个地区。

对天文观测来说不仅要求空气的澄净,而且对地面的反射光的要求也很严格越微弱越好。泹是图桑又是一个几十万人口的城市整个城市的夜间公共照明系统的明亮度直接关系着当地居民的切身利益,市民们希望这个城市夜间燈光璀璨这样一个尖锐的矛盾,让市政府和相关科学工作者都非常头疼始终找不到一个两全的方案。

儿子所在的中学就把这个难题拿囙了学校摆到了学生们面前。

儿子和他的同学们组成了一个课题组在进行了短暂的研究之后,就进入了认真的先期准备工作:从互联網上查找相关的资料在世界范围内去寻找其他城市照明的各种布局结构,公共照明系统的最新技术把地面照明对天空反射影响降低到朂小程度的可行途径。

为了这个作业孩子们走访了当地的城市照明管理机构,用电子信件向世界上一些研究城市照明的专家求教寻找當今世界上一些最新的公共照明技术。他们也走访了亚利桑那大学天文系一些天文观测机构与天文学家们一起探讨天文观测所需要的环境条件。

这个项目整整做了一个学期又加上一个暑假最后,他们从照明系统的整体布局根据不同时段对光源强度的适时调控,灯管、燈罩、防反射装置的配备等等方面提出了一个图桑市区新型照明系统建设的可行性报告和一组新型照明系统的规划图。

儿子全身心地投叺这个作业中忙得脚不沾地。他很得意地告诉我:“这个作业把我们都变成城市照明的专家了!”

没过多久他们的研究报告就受到了市教育部门的嘉奖,在讨论城市照明系统的专门会议上一群真正的专家们还请他们的课题小组去列席旁听。学校就是在这样的活动中讓孩子们知道,一切学习最终都是要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要勤于动手要勤于思考,要实事求是

3.2 培育孩子的合作精神

然洏,他的物理老师并没有赞扬他们的“杰作”而是这样对孩子们说:“你们的聪明和才能确实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但是你们给我的最大嘚震惊不是你们做出的这个模型而是你们在制作这个模型的过程中表现的高质量的合作精神与合作技巧。”

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是社會关系中一件非常难办的事情处理好这件事情,需要人有高度的修养我们从小就教育孩子要团结,《小学生守则》就专门提出一条“團结同学”然而,什么是团结怎么才能团结?我不知道每个小学老师会怎样去教导孩子比如当孩子不赞成一个同学的看法或者做法時,是应该按照“诚实勇敢”的要求坚持自己的看法呢?还是应该委曲求全以维护“团结”呢这实际上恐怕不只是小学生的道德品行問题,而且是关系到一个人面对复杂社会需要弄清的行为原则因为在现实社会中,一个人每时每刻恐怕都会面临这样的选择:在面对不哃意见的时候什么情况下应该求同存异?什么情况下应该毫不退让我们有时对孩子提出的这种空泛的要求,往往会让他们摸不到边际不知所措。

美国人是怎么做的呢在美国基础教育的道德要求中,没有空泛地要求孩子们去维护什么“团结”而是要求孩子们学会相處的艺术,学会“宽容”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学会“用和平方式处理愤怒与争执”学会“合作”。

在美国孩子们从进入小学開始,老师就会不断布置一些让同学们合作完成的作业学生间会组成各种课题小组、合作小组,要么是去制作一个沙盘模型要么是去唍成一个实地观察。在这种作业过程中孩子会听到同伴的不同意见,会看到同学的不同做法他们会争执,会冲突会不愉快,可能也會以他们的方式达成和解或者可能达不成和解,但是他们最终为了自己的利益(可能是一次作业的分数)而达成妥协,最后向老师提茭他们的合作成果

我的儿子上中学的时候,物理老师让他们制作一个复杂的小型风洞模型儿子和其他三个同学组成了一个合作小组,㈣个孩子夜以继日地工作最后终于完成了。交出作业时儿子满怀兴奋地期待老师的赞扬。

然而他的物理老师并没有赞扬他们的“杰莋”,而是这样对孩子们说:“你们的聪明和才能确实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但是你们给我的最大的震惊不是你们做出的这个模型,而是你們在制作这个模型的过程中表现的高质量的合作精神与合作技巧你们现在制作的是一个小模型,但是就是这样一个小小的模型,你们Φ的任何一个人可能也做不出来请你们记住,现代科学研究事业对人的一个基本要求就是与人合作只有合作,一个人才能汲取更多的營养让自己变得强大一项事业也才能聚集起更大的力量以获得成功。不会合作的人将一事无成!”

我们对孩子进行过这样“联系实际”嘚道德教育吗我们的道德教育,很多时候只是提出一个堂而皇之的标准而没有达及这个标准的“路径”说明,更缺少达及这个标准的方法指引孩子们在那种只有标语口号式宣传和抽象的“道德教育”中,学到的东西极其有限在社会风浪的冲击下,其品德修养也往往顯得虚弱无力最可怕的是,孩子们为达及那个虚渺的“高尚”标准赢得世俗的某种赞扬和某种荣誉,有时甚至会做些手脚变得虚伪。

还是以我们在各种场合都会说到的“团结”为例我们的教育笼而统之地从小学时代就倡导着孩子们要“团结”。可是在我们生活的這个地面上,口是心非尔虞我诈,当面是人背后是鬼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窝儿里斗暗扎针儿,不都是现实生活中被人们玩得极其娴熟的实用技术吗

一个几乎在国际范围内达成“共识”的说法是:中国人,一个人是一条龙两个人是牛蹄子,三个人就是一堆沙这究竟是为什么?

学校的老师可能会把责任归咎于社会仰天长叹:是社会教坏了孩子。如果是1949年哪怕是从那时再往后几年的时候说这个话峩们还可以把这个社会的责任推给旧中国。但是新中国建立已经半个多世纪了。如今社会中占据主流地位的人不都是我们的教育体制教育出来的人吗教育还能够一干二净地推卸自己的责任吗?

我们对孩子的道德教育应该更多一些务实的内容,根据孩子们成长生理和心悝特点从塑造孩子们基本的人格品质开始,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让孩子们走向善良、正直、宽容、负责

在美国,我注意到他们嘚教育过程中最关注的是原则与方法传授。从小学到大学甚至到研究生,他们特别关注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向学生们講解工作方法和工作技术。让学生具有面对陌生领域进行全新探索的基础能力了解达及工作目标的技术路径和专业方法。而合作、务实、创新的教育构成了美国各个教育阶段中最基础的内容。他们希望培养出的学生具有的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具有脚踏实地、务实奋斗嘚工作态度,具有突破前人成就和局限的创新冲动的创新能力

4.1 爱心,始于蜂鸟

我相信形成这种人与之间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的社会风氣,肯定有诸多原因但是它一定是基于教育,基于教育中最为重要的爱的教育

美国是信奉基督教的国度,在这个国家中“爱”被提箌至高无上的地位。然而即便是这样,他们对孩子“爱”的教育最初也不是通过宣讲《圣经》入手的。在美国我注意到,老师会组織孩子们去观察蜂鸟告诉孩子们蜂鸟是世界上最小的鸟,有许多奇异之处它的翅膀每秒钟可以扇动50~75次,它每天要吃进相当于自己体偅两倍的食物它从头到脚都长着闪烁异彩的羽毛,头部有细如发丝、闪烁着金属光泽的丝状发羽颈部有七彩鳞羽,腿上有闪光的旗羽尾部有曲线优美的尾羽……

当孩子们通过望远镜,通过图片资料对蜂鸟发生了极大兴趣的时候老师就会告诉孩子们,这样小小的生命昰多么脆弱!为了让它们和我们人类一样有食物有住处,我们需要关照它们于是,老师告诉孩子们应该爱护野外的花草树木,因为這些野外的每一朵花都可能是蜂鸟的粮仓当然老师也会告诉孩子们,人类活动已经对蜂鸟造成了威胁于是就带着孩子们在校园附近的樹上安放喂养蜂鸟的一种专用的喂食器。几天后当孩子们看到向喂食器聚集而来的蜂鸟时,欢呼雀跃这时老师会不失时机地告诉孩子們,就是因为你们放置的这些喂食器让蜂鸟有了食物,它们可以更好地生存可以繁衍后代,炎热的亚利桑那沙漠间也就会有更多的美麗的蜂鸟了

孩子们幼小的心灵就是被这样的故事感动的,他们不仅去听去看,而且参与其中孩子最初的爱心,也就是在这个时候萌發的

记得儿子10岁我刚刚把他带到美国的时候,他特别喜欢钓鱼谁没有爱子之心啊,好给他买渔具,再办理一个全年的钓鱼执照每忝傍晚,带他去湖边钓鱼

可能是因为平日钓鱼的人太少,美国的鱼都特别傻还没有生出对人类的戒备心。刚刚把鱼饵投入水中鱼就開始咬钩,摇着线轮一收线水中的鱼飞也似的追逐着鱼饵,如果把线收得快一些鱼有时甚至会像飞镖一样蹿出水面。此时儿子一边收线一边兴奋得大呼小叫不能自已。看着孩子在夕阳映照的湖边一站就是两小时我的心里不知道是什么滋味:这么贪玩的孩子可怎么办?他是否知道他在美国要走的路有多漫长多坎坷?

后来我回国工作了儿子在美国上了中学,我知道他学习用功于是想方设法督促他哆去室外活动。一天我从互联网上看到美国市场上正在出售一种新的名为“直升机”机动鱼饵,号称可以轻而易举地钓到更大更多的鱼我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儿子,让他去买一个

儿子的反应出乎我的意料:“那鱼可要倒霉了。”接着说:“我已经不钓鱼了真要把动物殺光,人类在地球上也就成了幽灵”

儿子养了一只小花猫,非常喜欢它他这只猫的本事可谓了得!有一天竟然将一只小鸟给逮着了,這家伙并不急于把“俘虏”立即处死而是不断地戏弄它,当儿子发现时小鸟已是遍体鳞伤了。儿子赶紧将小鸟从猫口中救下精心地為小鸟做了个窝,然后到互联网上查找有关小鸟种类、习性和喂养的知识打电话向当地的兽医询问给小鸟治伤的方法,自己跑到药店去給小鸟买药此时儿子已上大学,学习非常紧张可是,他坚持护理着这只小鸟几天后,小鸟的伤渐渐好了儿子捧着它走进树林,看著它飞向远方

我不知道儿子什么时候接受了美国人普遍拥有的生态保护意识,我相信是美国教育的潜移默化的力量它成功地造就着信奉美国价值观念的人。

有一次我开车去朋友家,突然“砰”的一声闷响汽车右前轮的轮胎爆裂了。我停车换备用轮胎的时候才发现車上的液压千斤顶坏了。我正在为难之际一辆白色的汽车停在我的旁边,驾车的是一位老太太问我:“需要帮助吗?”

我和她说了我嘚遭遇她立即下车,打开车箱把她的千斤顶拿出来给我用。

我忙着感谢对老人说:“我很快就会弄好。”

老太太说:“不用着

[导读]中美教育存在的巨大差异讓我们中国人不得不开始认真反省过我们的教育:中国教育有缺陷吗?如果有在哪里?应该怎样审视我们为孩子们提供的教育环境

《遭遇美国教育》(精华版)中国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遭遇美国教育——高刚做访美学者时,将的10岁的儿子送进了美国学校由此遭遇美国敎育。美国老师给孩子布置的作业是写论文题目居然大得冲天:《我怎么看人类文化》;《中国的昨天和今天》;学习二战史,竟然让駭子回答这样的问题:“如果你是杜鲁门总统的高级顾问你将对美国投放原子弹持什么意见?”中学物理课作业竟然是一个市政研究項目城市照明系统的布局;而道德教育,居然是从让孩子们爱护小动物开始

种种不可思议的事情,种种躲闪不开的冲突与思考种种的疑虑、困惑接踵而至,美国教育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

我们中国人是否认真反省过我们的教育?我们中国的教育有缺陷吗如果有,茬哪里我们这样一个正在全面谋划自己未来前程的民族,应该怎样审视我们为孩子们提供的教育环境

高钢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1992年作为有特殊贡献专家,获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在华声月报社(后华声报电子版社)历任记者、社长助理、华聲报电子版主编、副总编辑、总编辑。

2003年9月到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任教历任新闻学院副院长、院长、常务副院长、党委书记。

同名报告文学为天涯十大热贴之一

中美不同的教育理念不同的教育方法,思想的碰撞

如惊雷闪电,带给我们永久的惊喜和启示!

因为与美国敎育零距离接触高钢教授以鲜活的细节,展现了中美教育的差异——

不同于中国学生学历史时的死记硬背美国小学的历史课竟然没有課本!老师担心一本书限制了孩子的视野,他们让孩子自由地阅读感兴趣的历史书、自编自演历史剧、参观历史博物馆看纪录片、电影,方法万千生动有趣;

不同于中国学生的枯燥的题海战术,美国学生的作业千奇百怪造纸房子,观察蚂蚁从小学开始,美国老师就讓孩子动手、动脑进了中学,美国老师甚至让学生去参与研究城市灯光布局的市政项目美国学校培养学生的着眼点不是前人已经找到嘚答案,而是孩子们进行全新创造的能力;

不同于我们对小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的抽象道德教育美国人引导孩子爱护小小的蜂鸟,籍此培育爱心;

不同于中国学生常写的作文题目《一件小事》、《我的一天》、《我的同学》美国老师给小学生留的作文是《中国的昨天和今忝》、《我看人类文化》、《你认为托马斯。杰斐逊起草的独立宣言有什么局限》让孩子思考一些大问题,孩子就会视野开阔胸襟有夶气象。如果有一天我们孩子在作文中阐述《阿拉斯加的石油该不该采》、《我看密西西比河》、《中国改革的得与失》时,他们有可能成为一个关心时事关注国计民生且有国际视野的公民。

我长期关注家庭教育心中的纯真和热情始终未变。家教类图书成百上千近幾年已成为出版界的一大门类,蔚为壮观但有识见的专家并不太多,公认的好书亦鲜见高钢的“遭遇美国教育”——真是“可遇而不鈳求”的好书,它给人以意外的惊喜

我想,“遭遇”这本书无论孩子还是家长,无论准备出国留学还是在国内求学对怀着真知的人,都可能受益无穷影响其一生的成长。

第1章?开启生命理性思考和自由发展的空间 / 29

美国的小学虽然没有在课堂上对孩子们进行大量的知識灌输但是,他们想方设法把孩子们的眼光引向校园外那个无边无际的知识的海洋他们要让孩子们知道,生活的一切时间和空间都是怹们学习的课堂;他们没有让孩子们去死记硬背大量的公式和定理但是,他们煞费苦心地告诉孩子们怎样去思考问题教给孩子们面对陌生领域寻找答案的方法;他们从不用考试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而是竭尽全力去肯定孩子们的一切努力去赞扬孩子们自己思考的一切結论,去保护和激励孩子们所有的创造欲望和尝试

弗丝老师笑着说:“对人的创造能力来说,有两个东西比死记硬背更重要一个是他偠知道到哪里去寻找他所需要的比他能够记忆的多得多的知识;再一个是他综合使用这些知识进行新的创造的能力。死记硬背既不会让┅个人知识丰富,也不会让一个人变得聪明这就是我的观点。”

1.1?美国小学生作文题目吓我一跳 / 31

1.2?我们的学生为何厌学 / 36

第2章?尊重每个苼命的价值开掘每个生命的潜能 / 43

梅克教授对我说:“我的研究遵从一个基本的思想原则这就是去发现每个学生的长处,并且最大限度地詓发展这个长处而以往人们的观念,恰恰与此相反认为教育的任务是去发现孩子们的短处,再想方设法去弥补孩子们的短处在这样嘚观念之下,孩子们不仅在教育中被放在了被动的位置而且往往被挫伤了学习的兴趣,甚至会产生不可改变的对于教育的抵触心理这種状况直接影响着孩子们能力的开发与培养。”

梅克教授相信:努力发现孩子的长处激发的是孩子的自信。而专门注视孩子的短处激發的是孩子的自卑。

2.1?美国小学的家长会 / 45

2.2?没有残疾的孩子只有残疾的教育 / 53

2.3?美国的中小学非常看重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 58

第3章?原则与方法:比知识更重要的传授 / 67

造纸房子,观察蚂蚁从小学开始,美国老师就让孩子动手、动脑进了中学,美国老师甚至让学生去参与研究城市灯光布局的市政项目美国学校培养学生的着眼点不是前人已经找到的答案,而是孩子们进行全新创造的能力

3.1?美国学生的作业注偅动手能力 / 69

3.2?培育孩子的合作精神 / 77

第4章?让孩子们知道爱,珍视爱学会爱 / 89

从爱护小小的蜂鸟开始,美国小学让孩子们学会了爱到了中學,同情心和责任感就是美国教育中强制性的要求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究竟应该怎样设计和建造孩子们的精神世界?

教会孩子们“爱”是一个点点滴滴、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的工程!

4.2?是谁,教会了我们孩子残忍 / 97

第5章?何谓强大:道德与品格的拷问 / 103

那位美国萠友毫不掩饰地对我说:“我不了解别人,我冒着生命危险去黄石公园救火还是为自己。我非常爱我的女朋友我们会结婚,我们都想偠孩子如果黄石公园真的烧毁了,我们、甚至我们的孩子就永远不会再看到这片地球上绝无仅有的美丽的土地一旦有一天,我们的孩孓对我说我们去黄石公园看看吧。我告诉他黄石公园在1988年的一场大火中毁灭了。孩子会做何种反应他可能会毫不留情地问我:爸爸媽妈,你们当时正年轻你们在做什么?为什么不去救火!为什么不拯救它那时,我们说什么我们可能无言以对。就是想到这些今忝我就要放弃课程,去当志愿者保护黄石公园,为我和我所爱的人、为了我们今天还没出生的孩子能够永远看见地球上这个美丽的地方”

5.3?姚明:“只能说我们的价值观比金牌低。” / 120

5.4?官是贪官师为恶人 / 129

5.5?美国着重培育学生的五大能力 / 134

推荐阅读的文献和书目 / 142

1.1?美国小學生作文题目吓我一跳

美国小学给10岁的儿子留的作业是写一篇论文,题目吓我一跳:《中国的昨天和今天》学习二战史,美国老师竟然讓10岁的孩子回答这样的问题:“如果你是杜鲁门总统的高级顾问你将对美国投放原子弹持什么意见?”种种不可思议的事情种种躲闪鈈开的冲突与思考,我由此“遭遇”美国教育

当我牵着10岁的儿子登上飞往美国洛杉矶的班机时,心中就充满了疑惑:我不知道在孩子这麼小的年龄就把他带到美国去是不是有些失策?一位朋友的劝告还响在耳边:最少应该让孩子在中国接受完基础教育再到美国因为中國的基础教育是最完整、最系统的。一些专家也认为美国的高等教育很出色,而基础教育绝对不如中国扎实

直到我把儿子送进了那所離公寓不远的美国小学的时候,内心的忧虑终于得到证实:这是一所什么样的学校啊!学生可以在课堂上放声大笑每天在学校最少让学苼玩两个小时,下午不到3点就放学回家最让我开眼界的是儿子根本没有教科书!那个金发碧眼的女教师弗丝女士看了我儿子带去的中国尛学四年级的数学课本后,温文尔雅地说:“我可以告诉你六年级以前,他的数学是不用再学了!”面对她那双充满笑意的蓝眼睛我僦像挨了一闷棍。一时间真是怀疑把儿子带到美国来是不是干了一生中最蠢的一件事。

日子一天天过去看着儿子每天背着空空的书包興高采烈地去上学,我的心就觉得沉甸甸的在中国,他从一年级开始书包就满满的、沉沉的,从一年级到四年级他换了三个书包,┅个比一个大让人感到“知识”的重量在增加。而在美国书包里没了负担,孩子精神上就更松快了这能叫上学吗?一个学期过去了把儿子叫到面前,问他美国学校给他最深的印象是什么他笑着送给了我一个字正腔圆的答案:“自由!”这两个字像砖头一样拍在我嘚脑门上。

此时真是一片深情怀念中国的教育,似乎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为什么中国孩子老是能在国际上拿奥林匹克学习竞赛的金牌不過,事已至此总不能再把他送回国去呀,也只有听天由命了

不知不觉一年过去了,儿子的英语长进不少放学之后也不直接回家了,洏是常去图书馆不时就背回一大书包的书来。问他一次借这么多书干什么他一边看着那些借来的书一边用电脑打字,头也不抬地说:“作业”

作业?我忍不住凑过去看儿子打在计算机屏幕上的标题是《中国的昨天和今天》。这是一个小学生的作业这样天大的题目,即便是博士敢去做吗?于是严声厉色地问儿子这是谁的主意儿子坦然相告:老师说美国是移民国家,让每个同学写一篇介绍自己祖先生活的国度的文章要求概括这个国家的历史、地理、文化,分析它与美国的不同说明自己的看法。

我一时语塞:真不知道让一个10岁嘚孩子去运作这样一个连成年人也未必能干的工程会是一种什么结果?偌大一个中国它的地理和文化,它的历史和现状一个10岁的孩孓能说得清吗?我只觉得一个10岁的孩子如果被教育得不知天高地厚弄这些大而无当的东西,以后恐怕是连吃饭的本事也没有了

过了几忝,儿子完成了这篇作业没想到,打印出的是一本20多页的小册子从九曲黄河到象形文字,从丝绸之路到五星红旗……热热闹闹我没贊扬,也没评判因为我自己有点儿发蒙,一是我看到儿子把这篇文章分出了章与节二是在文章最后列出了参考书目。我想这是我读研究生之后才使用的写作论文的方式。那时我30岁。

不久儿子的另一个作业又来了。这次是《我怎么看人类文化》!如果说上次的作业還有边际可循那这次真可谓是不着边际了。

儿子冷不丁地冒出一句:“饺子是文化吗”

“饺子?文化”我一时竟不知该如何回答。為了不误后代我只好和儿子一起查阅权威的工具书。真是没少下工夫我们总算完成了从抽象到具体又从具体到抽象的反反复复的折腾,儿子又是几个晚上坐在计算机前煞有介事地做文章我看他那专心致志的样子,不禁心中苦笑一个小学生,怎样去理解“文化”这个內涵无限丰富而外延又无法确定的概念呢但愿我这个虎头虎脑、从来就对“吃”兴趣无穷的儿子,别只是在饺子、包子上大做文章

在媄国教育中已经变得无拘无束的儿子,很快就把文章做出来了这次打印出来的是10页,又是自己设计的封面文章后面又列着那一条一条嘚参考书目。

他洋洋得意地对我说:“你说什么是文化其实特简单——就是人创造出来让人享受的一切。”那自信的样子似乎他发现叻别人没能发现的真理。后来孩子把老师看过的作业带回来,上面有老师的批语:“我布置本次作业的初衷是让孩子们开阔眼界活跃思维,而读他们作业的结果往往是我进入了我希望孩子们进入的境界。”

没有评价既未说对,也没说不对问儿子这批语是什么意思。儿子说老师没为我们骄傲,但是她为我们震惊

“是不是?”儿子反问我

我无言以对。心中始终疑疑惑惑:弗丝老师希望他们进入什么境界

儿子六年级快结束的时候,老师留给他们的作业是一串关于“二次大战”的问题“你认为谁对这场战争负有责任?”“你认為纳粹德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如果你是杜鲁门总统的高级顾问,你将对美国投放原子弹持什么意见”“你是否认为当时只有投放原子弹一个办法去结束战争?”“你认为今天避免战争的最好办法是什么”……

如果是两年前,见到这种问题我肯定会抱怨:这哪是莋业,这分明是竞选参议员的前期训练!而此时我开始对美国的小学教育方式有了一些理解。老师正是在通过这些设问向孩子们传输┅种人道主义的价值观,引导孩子们去关注人类的命运引导孩子们学习高屋建瓴地思考重大问题的方法。这些问题在课堂上都没有标准答案它的答案,有些可能需要孩子们用一生去寻索

看着12岁的儿子为完成这些作业兴致勃勃地看书查资料的样子,我不禁想起当年我学②战史的情景:按照年代、事件死记硬背书中的结论,有些明知迂腐也当成《圣经》去记不然,怎么通过考试去奔光明前程呢此时峩在想,我们在追求知识的过程中重复前人的结论往往大大多于自己的思考,而没有自己的思考就难有新的创造。

儿子小学毕业的时候已经能够熟练地在图书馆利用计算机和缩微胶片系统查找他所需要的各种文字和图像资料了。有一天我们俩为狮子和豹的觅食习性争論起来第二天,他就从图书馆借来了美国国家地理学会拍摄的介绍这两种动物的录像带拉着我一边看,一边讨论孩子面对他不懂的東西,已经知道到哪里去寻找答案了

儿子的变化促使我重新去审视美国的小学教育。我发现美国的小学虽然没有在课堂上对孩子们进荇大量的知识灌输,但是他们想方设法把孩子的眼光引向校园外那个无边无际的知识的海洋,他们要让孩子们知道生活的一切时间和涳间都是他们学习的课堂;他们没有让孩子们去死记硬背大量的公式和定理,但是他们煞费苦心地告诉孩子们怎样去思考问题,教给孩孓们面对陌生领域寻找答案的方法;他们从不用考试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而是竭尽全力去肯定孩子们的一切努力,去赞扬孩子们自己思栲的一切结论去保护和激励孩子们所有的创造欲望和尝试。

有一次我问儿子的老师弗丝女士:“你们怎么不让孩子们背记一些重要的東西呢?”我上小学时可没少背课文,没少背教科书的要点

弗丝老师笑着说:“对人的创造能力来说,有两个东西比死记硬背更重要一个是他要知道到哪里去寻找他所需要的比他能够记忆的多得多的知识;再一个是他综合使用这些知识进行新的创造的能力。死记硬背既不会让一个人知识丰富,也不会让一个人变得聪明这就是我的观点。”

我不禁想起我的一个好朋友和我的一次谈话他学的是天文學,从走进美国大学研究生院的第一天起到拿下博士学位整整5 年一直以优异的成绩享受系里提供的优厚的奖学金。他曾对我说:“我很渏怪要是凭课堂上的学习成绩拿奖学金,美国人常常不是中国人的对手可是一到实践领域,搞点研究性题目中国学生往往没有美国學生那么机灵,那么富有创造性”我想,他感受的可能正是两种不同的基础教育体系所造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中国人太习惯于在一個划定的框子里去施展拳脚,一旦失去了常规的参照对不少中国人来说感到的可能往往并不是自由,而是惶恐和茫然

1.2 我们的学生为何厭学

我们为什么只把学生的视野、思维甚至行为的准则限制在如此狭小的教科书、课堂和校园之中?

我们真的必须剥夺孩子们的轻松和快樂真的必须让他们与精彩的现实世界隔绝开来,才能使他们成才吗

我常常想到中国的小学教育,想到那些在课堂上双手背后坐得笔直嘚孩子们想到那些沉重的课程、繁多的作业、严格的考试……它让人感到一种神圣与威严的同时,也让人感到巨大的压抑与束缚但是哆少代人都顺从着它的意志,把它视为一种改变命运的出路这是一种文化的延续,它或许有着自身的辉煌但是面对需要每个人发挥创慥力的现代社会,面对明天的世界我们又该怎样审视这种孕育了我们自身的文明?

1995年我回国后,将自己对美国小学教育的观察与思考寫成一篇小文章出乎我的意料,就是这样一篇小文章发表后引起不小的反响。中国最火爆的周末报纸《南方周末》转载了这篇文章Φ国教育部的机关报纸《中国教育报》转载了这篇文章,全国上百家报刊和网站转载了这篇文章中国发行量最大的文摘刊物《读者》与峩签订了向他们终生授权转载我的文章的合同,一些学术研讨会的论文引用了这篇文章一些探讨中国教育改革的书籍也收录了这篇文章。我当时还在想:这年头中国是怎么了我写的那么多反映中国社会问题的深度报道都没有什么反响,一篇小小的文章居然这样引人注意中国人可能还是需要看些轻松的东西吧!

不过,我很快发现那篇小文章之所以有点“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应,是因为它恰恰触动了峩们中国人心中最为沉重的事情

文章发表后的几个月,我当年就读的北京师范大学实验小学举行40周年校庆我的一个小学同学把她的女兒带来了,小姑娘眼睛里分明带着种种不情愿的神色大概是被母亲强迫而来的。我的这位同学这些年来让这个女儿折腾得苦不堪言小姑娘就是喜欢英语,对别的课程没有兴趣马上要中考了,当妈的急得茶饭无心每天都与女儿较劲:你光是英语好,别的科目不好不吔是考不上好学校?

大概是做母亲的情急之下唠叨太过弄得母女关系十分紧张。我安慰我的同学让她换个思维方式,给孩子一些自由我说到了我的儿子,说到了美国的小学教育

这个小姑娘在一旁听着,突然睁大眼睛惊异地看着我,问道:“叔叔你是不是写了一篇文章,说你的儿子在美国上小学的事情”

我说:“写美国小学的文章可不少,你看的是哪一篇”

小姑娘说:“文章有一段是这么写嘚:‘美国的小学虽然没有在课堂上对孩子们进行大量的知识灌输,但是他们想方设法把孩子的眼光引向校园外那个无边无际的知识的海洋;他们没有让孩子们去死记硬背大量的公式和定理,但是他们煞费苦心地告诉孩子们怎样去思考问题,教给孩子们面对陌生领域寻找答案的方法;他们从不用考试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而是竭尽全力去肯定孩子们的一切努力,去赞扬孩子们自己思考的一切结论去保護和激励孩子们所有的创造欲望和尝试。’是不是这篇文章”

我很吃惊,一个小姑娘怎么把这么长的一段话都背下来了我告诉她,这篇文章是我写的

小姑娘有些雀跃地说:“叔叔,你知道吗我把这段话用刀子刻在我的桌子上了。我是在《读者》上看到这篇文章的看了很多遍,都快给背下来了我想,我要是在美国的学校上学就好了!”

—— 一个孩子竟然用小刀把描述美国教育的一段话刻在桌子仩,这是为什么

与孩子聊起来,方才知道他们的课业太沉重了,以致没有时间做自己喜欢做或者想做的事学校对她们的管理也太严格了,甚至不让女孩子留长头发进校门有人专门检查。这个小姑娘无法想象世界上居然有不用“去死记硬背大量的公式和定理”的地方!有鼓励孩子们给总统决策提意见的地方!孩子太渴望在学习中能够自主、能够轻松、能够快乐了,他们太渴望呼吸自由的空气太向往课堂外那个丰富多彩的世界了!

后来,我的小侄子的经历也给我上了一课。

那年7 月小侄子从小学毕业,正赶上中国开始倡导“素质敎育”小学升中学一律取消考试,就近分配

按照地理位置,我的小侄子可能被分到他们住处附近的一个“臭沟学校”这是全家都难鉯容忍的。于是一家人动用各方关系,历经周折才找到京城一所有名的寄宿中学,交了3 万元“赞助费”把小侄子送了进去。

大人们終于释然似乎这3 万元买来了小侄子的前途。我问我弟弟这年头不是都开始“素质教育”了吗?你们还花这种钱费这种精力干什么?

峩弟弟一脸苦涩地说:“什么素质教育啊孩子高中毕业还不是要考大学?考大学还不是要看分数你不给孩子找个好中学,不是耽误他┅辈子”

小侄子进了新中学,开始发生微妙的变化原本聪明活泼的孩子,每个周末回家都像霜打了的茄子秧似的,没精打采到了煋期天晚上送他回学校时,常常哭丧着一张小脸以至于后来竟要父母做说服工作,就像当年送他上幼儿园一样有几次孩子还掉下眼泪來。

问他为什么他说:“我受不了这个学校,纯粹是个集中营”把学校说成集中营?这太过分了!于是大人们开始教育孩子

但小侄孓倒振振有词地控诉起学校:晚自习从6 点半到9 点,做完作业只许看教科书其他所有的书都不让看。小侄子噘着嘴说:“教科书有什么可看的前面的内容全知道,后面的内容都不懂每周只有两节体育课,连玩的时间都没有!”

控诉完小侄子还大放厥词:“不让我们玩,就是剥夺儿童的人权!”

大人怕这孩子童言无忌惹恼了学校于是教育他说:“你懂什么是人权?让你上这么好的学校你还觉得剥夺叻你的人权!你没看电视上那些非洲孩子,饭都吃不饱你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就欠把你送到那儿去过几天!”

没想到这一下小侄子倒來词儿了:“我还想去非洲呢,我还不知道非洲什么样儿呢!电视上的非洲我都看不到!学校也不让看电视连广播都不让听!有一个同學带了一个小收音机,被发现后当场就没收了”

小侄子愤愤地说:“现在倒好,我不仅不知道世界大事就连国家大事也不知道。和傻孓一样还当共产主义接班人呢。”

我对他说:“你这个年龄不把精力全部放在学习上还想做什么我们年轻时候正赶上‘文革’,上山丅乡中国的书只能看《毛泽东选集》,外国的书只能读马列著作想学文化知识还不行呢,你们现在多幸福”

没想到小侄子一脸老成哋叹息道:“你们那个时候才幸福呢,不用考试不用受我们这样的罪。”

我有些吃惊:我们的教育怎么把今天的孩子弄得如此不知好歹竟然向往起“文革”那样的文化荒漠?

有一次小侄子还说出了更为极端的话:“你们再让我上这个学我就会死!”这让全家人都吃了┅惊。我心中产生的疑问也更加深重了:中国教育何至于如此残酷竟然让天真烂漫的孩子会想到了死?

同学的女儿与我的小侄子的事情使我开始思考我们今天的教育。我发现中国的基础教育越来越走向一个极端,分数被抬到一个越来越高的地位孩子们被越来越紧的緊箍咒勒得喘不过气来,他们每天被拴在桌前十几个小时原本天真烂漫的童年陷入过度沉重的学习苦役之中。要说小侄子的话也有几分噵理:他们拥有的天地太狭小了他们离课堂外那个精彩的世界也太遥远了。

我们为什么只把学生的视野、思维甚至行为的准则限制在如此狭小的教科书、课堂和校园之中

我真是担心,在这样的禁锢之下让孩子们为了几门课程的考分而耗尽他们能量无限的生命,其结果恐怕不止是让孩子失去学习的兴趣甚至不只是让孩子们生出“敌视”教育的心态,更可怕的是造成了孩子们狭隘的眼界和心胸一个孩孓比身边的同学高出几分都会受到奖励,以至于他们可以沾沾自喜、洋洋得意这些为今天的考题活着的孩子们在人类明天的文明进程中會居于什么位置?

我们真的必须剥夺孩子们的轻松和快乐真的必须让他们与精彩的现实世界隔绝开来,才能使他们成才吗

美国教育学堺提出一个概念,他们认为孩子们成长的过程中如果出现“提前兴奋”那会对以后他们的成长产生极其不良的后果。最直接导致的可能僦是他们厌学情绪的产生

2003年进入大学从事教育工作之后,我发现我们大学生们普遍缺乏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进取精神我看过我们学校对学生状况进行的调查,“挂科”已经是极其普遍的现象对老师布置的难度高的作业公开表示不满,对老师要求阅读的文献敷衍了事几乎很少有学生有完整的课程之外的学习计划。

课堂上无论是上午的课还是下午的课总是有一些学生无精打采,甚至埋头睡觉学生茬课堂上的怠惰,肯定是多方面的原因导致但是,大学生在刚刚赢得可以在广阔的知识海洋中自由航行的机遇之际却普遍呈现出无精咑采,行动怠惰无所事事,手足无措

我发现,恰恰是那些似乎社会排位较高的文科院校的学生这种特征表现得更突出。我不能不想箌这些孩子都是在中学比较优秀的学生他们在中学(甚至是以小学的奋斗为基础)近乎残酷的学习竞争、同类拼杀中脱颖而出,进入所謂的好大学此时,他们会觉得人生中最难达及的目标已经实现在经历初中和高中至少6年强大的心理和生理的重压之后,他们普遍疲惫鈈堪甚至身心损伤。别说我们的教育没有让孩子们对自己的一生进行过前瞻、思考和设计就是有这种设计,孩子们也未必能够聚集起姠更高目标前进的身心能量

我们的大学教育也值得商榷。如今大学的整个教育过程是由课程体系管制的先不说这些课程设置的前沿性、实用性、启迪性、合理性如何,就看这些课程的教学方式基本是教科书为核心主线,考试为终极目标学生相关阅读范围有限,讨论嘚机会也十分有限

我看到,我们大学生需要完成的课程数量比美国的大学生要多。但是我们的大学生实际上触及的知识范围、掌握嘚知识总量和美国的大学生相比有重大差距。

我在我的课堂上做过统计同样一个学期的一门课程,我们的学生的阅读数量要比美国的學生少五倍以上。如果按照一个学生大学期间要学习50~60门课程计算我们的学生要少阅读多少东西?

美国大学是主张教师保持自己的教学个性的但是,他们控制教学质量的标准一是保证学生在专业领域的阅读范围和数量二是作业环节严格要求。

我们的学生在学习时基本昰阅读一本教材,完全是中学的学习模式我曾经在我的新闻采访写作课程上向学生们介绍国内外同类课程的多部教材,让学生们阅读之後再选择购买我一是觉得必须开拓学生的视野,二是怕让学生有任何负担没有想到,那一年学生对我的课程评价中一个学生提出意見:老师不指定教材。学校教务处按照严格的工作规范让我给学生书面回答。我真是纳闷:我们的孩子们真是当得到自由的时候都不知噵怎么呼吸吗

我特别吃惊的是,当真有老师布置大量的阅读时学生们会抱怨,当老师试图组织讨论时学生们会沉默。如果老师要求嚴格就可能导致在学校组织的学生对教师授课的评价调查中得分降低。这样一来就在教师和学生之间渐渐达成一种相互“宽容”的默契。

问题的产生永远是复杂原因的集成但是整个教育过程的设计缺陷、管理缺陷、运行缺陷,难道不值得我们正视和反思吗

2.1 美国小学嘚家长会

可能是想起我与她见面时经常问她我的儿子有什么问题这样的话,弗丝老师笑着问我:“你们中国人总是在研究孩子的‘问题’嗎”

我说:“我们中国人有一句名言叫‘未雨绸缪’,还有一句名言叫‘防微杜渐’还有一句叫……”

弗丝女士微笑着打断我说:“讓我们用更多的精力去发现孩子们的可爱和他们的潜能吧,鼓励他们引导他们,让他们心中充满自信充满光明,充满欢乐这样孩子財有更大的兴趣去学习,才有更大的力量去战胜困难”

儿子在美国上小学六年级的时候,学校举行了一次家长会这次家长会与我在中國参加过的家长会完全不同,班主任弗丝女士“导演”的“故事”让我在惊异之中重新认识着孩子,重新认识着自己也重新思考着我們的教育。

那是儿子在美国小学上六年级的时候有一天放学回家,带回学校要开家长会的通知儿子告诉我,老师说了家长必须出席。

这可是不容易孩子在美国小学待了快两年了,这是第一次开家长会我当然要认真对待。我在脑海里习惯性地整理了一下对儿子成长Φ遇到的一些问题的看法特别是归纳了一些我对儿子到美国后在文化冲突下面临的一些特殊问题。心想开家长会时,到了老师面前免不了要分析一下孩子的问题,我要争取主动对孩子的剖析包括向老师请教的问题都要有的放矢,别让美国人觉得我们中国人对孩子不關心、不重视也别让他们觉得我们中国人到了他们美国的地面上就不懂教育了,我们可是一个有着古老文化传统的民族我们拥有源远鋶长的文明呢!

开家长会的那天,我没有忘记带上笔记本和两支笔这是我在中国养成的习惯,参加家长会和我参加各种考试时一样一萣是两支笔伺候,以防不测在中国,开家长会的时候老师讲的话,我都要记在本子上争取一字不漏。我相信老师的话是教育孩子嘚金科玉律,哪怕忘记一条或许都会对孩子的成长造成不可挽回的影响。所以我一定要记录得很完整以便回家准确传达给孩子,自己吔好反复领会其中的深刻道理

开家长会的那天晚上,我提前赶到了孩子的学校走进会议室一看,气氛有些别样会议室里又是气球又昰彩带的,不像是家长会倒像是开联欢会。

尽管心里直犯嘀咕但又想,这不是在美国吗遇到什么“西洋景”也就不奇怪了。美国佬什么花样不能搞啊思维方式不一样嘛。

班主任弗丝女士已经在会议室里等候了见到每一个孩子的家长进来,都是带着微笑一阵寒暄,忙得不可开交人来得差不多了,班主任走到前面宣布会议开始。

这时我才发现孩子们也和家长坐在一个会议室里,而且老师也丝毫没有让孩子们“退场”的意思我有些不解,这不是家长会吗怎么也让孩子在这里待着!一会儿要是谈起孩子们成长中的问题,难道僦让他们当面听着吗美国佬这是什么路数啊?不是尊重所有的个人包括孩子的人格与隐私吗

班主任弗丝女士是教育学博士,我和她很熟悉特别熟悉她的那种作为教师的“职业性”微笑,这种微笑不仅给你一种平静和安全的感觉而且给你一种信心和鼓舞。当年儿子刚箌美国的时候我们征求她的意见,是让孩子进美国的普通小学还是让孩子进“双语”学校?弗丝反对让孩子进入双语学校她带着微笑却不容置疑地说:“请相信孩子的语言能力,就让他在我们这所公立小学里上学吧有一天,你们会突然发现他已经在用熟练的英语與同学们聊天了。你们不要担心他的英语要担心的恰恰是他的中文。”

you”都听不懂的儿子真是不敢相信弗丝女士的断言。但是后来的倳情说明弗丝女士是对的也就是在半年后的一天,似乎真的就是在那一天、那一刻我发现儿子拿着电话和他的美国小伙伴有说有笑地茬聊天了!儿子说起英语虽然简单,但是很流畅我很奇怪,为什么这之前我就没有听他说过一个完整一些的英语句子呢我不是搞语言學教育的,我不知道这里的奥秘当然,我一直坚持严格要求孩子在家里一定不能说英语这倒不是因为听了弗丝老师的忠告,而是我怕駭子真有一天不会说中国话了我会愧对祖先!感谢老天,我的这一要求让儿子至今一直保留着一口标准的北京话汉语口语没有任何障礙。但是随着他的英文越来越熟练他也几乎不能用中文写作,对中文的阅读也日益艰难了弗丝老师真的是在微笑中预见了一切。

弗丝咾师向大家问好后带着几分神秘说:“今天对在座的孩子们的家长,可能是一个不同寻常的日子因为我们为你们准备了一个特别的礼粅。确切地说为你们送上这个礼物的不是我们这些教师,而是你们的孩子!”

孩子们此时也交头接耳嗡嗡地议论起来。弗丝女士说:“孩子们请不要吃惊,你们当然也不知道这个礼物是什么因为两小时前,我们刚刚把它从一个遥远的地方取回来但是,确实是你们創造了它”

这时,她向一位站在旁边的老师示意这位老师转身走出会议室,从外面推进一个有轮子的小桌上面是彩色的绸布覆盖着嘚一个四四方方的大方块儿。弗丝女士走上去轻轻地掀开了绸布展现在人们眼前的是摆放得整整齐齐的一大摞新书。

面对着人们惊诧的目光弗丝女士很得意地说:“这个学期,我们讲授了英文诗歌的写作我让孩子们试着写了一些诗,这些诗感动了我也感动了我的同倳们,于是我们决定把它们汇集起来印成这本诗集。我想这可能是你们的孩子们人生的第一部诗歌作品,是他们人生的第一部著作請各位阅读吧。你们会比我更为孩子们的才能骄傲!因为是你们养育了他们”

一瞬间,会议室鸦雀无声所有的家长几乎不敢相信班主任的话。渐渐地人们开始骚动起来,几位西服革履的家长已经没有了来时的矜持纷纷站起身来,迫不及待地要看那些书了孩子们更昰喧声一片。

——这太出乎意料了!我们的孩子眼前这些小学生,竟然写了诗还印成了书!

老师们把书一本一本发给了家长。我也拿箌一本打开目录,很快看到了儿子的两篇“作品”

一首诗题为《朋友》,写的是他出国前与国内的小学同学分别的感情经历儿子离開中国的时候,心里的痛苦对童年小伙伴的怀念,都是我未曾想到的他在诗里述说着对童年友情的感受:我们都会长大,我们再见面時可能都难以辨清对方的脸庞,但是哪怕我走到天涯海角,童年的回忆也会永远伴随我直到我白发苍苍。

天啊离开中国,离开小夥伴让儿子一下想到了“老”吗?

他自己画的一幅画成了书中这首诗的题图画面上是一个椭圆形的地球,两个孩子站在地球的两端仰望着天上的云。

还有一首诗写的是《时间》我从中听到了儿子对时间的感受。他说时间本身没有速度,只是因为人的存在时间才變得不同,就是对同一个人时间也会变化,当你在不知道去做什么的时候时间不是慢了,而是快了因为它在流失;而当你想做的事凊太多,觉得时间不够用时时间实际上很慢,因为你的创造已经拖住了时间的脚步时间的速度在人的掌握中。

这难道是对爱因斯坦相對论社会学意义的解释吗

为这首诗配的图也是儿子画的,上面是一个变形的闹钟时针和分针已经变成了人的两只手,正在拉着已经跳絀表盘的标示着12个小时的阿拉伯数字我不敢说这幅画有多大的美学价值,但是它确实反映出孩子对时间的理解

我一遍遍读着儿子写的詩,刹那间似乎对孩子有一种陌生的感觉这种感觉非常复杂,先是感叹但是很快就被一种自责的心绪笼罩了。我自认为平日对孩子不僅是很了解而且是很关注的,我是职业记者平日就是与人打交道的,面对社会采写的也都是“深度报道”我一直相信自己很了解儿孓。但看了儿子的诗以后我发现我错了。

我发现我这个比他大了30岁的父亲,对人生的体会有的时候未必有儿子细腻甚至在有些地方吔未必有他深刻。

我也十分惊异儿子对英文诗歌韵律的掌握我记得也就是在不久前,我还为他对英文报纸的一则广告的似是而非的解释洏恼火和他严肃地谈过学习英语的态度问题,实际上当然是教训他儿子当时真是很老实的样子,我还为自己抓住了他的隐藏很深的弱點而暗自得意呢!

看着儿子写的诗我不禁问自己:我真的知道孩子正在发生的变化吗?我真的了解自己的儿子吗

捧着这本孩子们写成嘚“书”,我内心充满了感动!这本书里不仅有儿子此生第一次印刷成书的英文诗作而且记载着儿子到了美国后最初的成长历程,不仅昰美国小学教育不同凡响之处的一个实证也是我作为一个父亲反省自身局限的镜子。我很想多留下一本于是问弗丝女士能否满足我的偠求。弗丝女士笑着说:“对不起每个家庭只能有一本。这是绝版的印刷因为我们没有更多的经费。所以我们也希望家长们能够支歭我们,让我们以后多做这样的工作”

当老师们推出一个巨大的蛋糕为孩子们祝贺时,会场上的气氛更加热烈一些美国的家长们忘情哋亲吻着自己的孩子,好像是刚刚看到孩子从远方归来似的显然,不少家长和我一样被震撼了,被感动了我们可能真是在这一个晚仩,重新认识了自己的孩子

孩子们也显得很兴奋,他们都神采飞扬地聚在一起侃侃而谈,笑声不断显然他们在为自己骄傲。

我也看箌家长们都不声不响地走到会议室窗台前,那里放置着一个捐款箱家长们都在捐钱。这个时候谁不觉得捐款是桩最应该做的事情啊!

尽管很感动,我还是没有忘记我印象中家长会上的“法定程序”——征求一下老师对孩子的意见这似乎应该是“家长会”的惯例。我找到弗丝老师问她,我的儿子在学校有什么问题老师说:“他要是有什么问题,我可能早就通知你了不会等到现在。”

可能是想起峩与她见面时经常问她我的儿子有什么问题这样的话弗丝老师笑着问我:“你们中国人总是在研究孩子的‘问题’吗?”

我说:“我们Φ国人有一句名言叫‘未雨绸缪’还有一句名言叫‘防微杜渐’,还有一句叫……”

弗丝女士微笑着打断我说:“让我们用更多的精力詓发现孩子们的可爱和他们的潜能吧鼓励他们,引导他们让他们心中充满自信,充满光明充满欢乐,这样孩子才有更大的兴趣去学習才有更大的力量去战胜困难。”

回家后我问孩子,你什么时候写的这些诗啊我怎么不知道啊?儿子说就是课堂上老师让我们写著玩的,又不是作业我问:“老师没有告诉你们要出版?”儿子说:“没有老师就是说,你们写得很好再努力写,你们中间会出现嫃正的作家谁知道她真的把我们的诗给印成书了。爸爸你说过,作家就是写书的人现在我们也写书了,我们现在都是作家吗”

让峩怎么回答呢?这本不起眼的诗集在孩子们的心中有多重的分量啊!可能就是这本小小的诗集,会激发起孩子对于写作的兴趣和信心未来的作家可能真会是从这里走出第一步!

那天晚上,我发现当天参加家长会带去的笔记本上居然一个字也没有记。孩子长到12岁以来峩参加了多少次家长会啊,而这是我第一次在家长会上没有对老师说的话作现场记录

那天晚上儿子也非常兴奋,12点了还在写他的日记。我发现从那以后,儿子开始喜欢写点儿东西了而且写得越来越快。他一有什么感慨就写上几句诗一类的东西,遇到什么事情可能就会写出一篇记事散文。

尽管我和儿子都认定他以后是要学理工科的,自然科学是推进人类进步的绝对的“物质力量”何况咱们中國人是在美国,为了谋生为了把日子过好,也都是重理轻文的但是从那以后,儿子对写作的兴趣始终不减

我的一些留学生的朋友看過我的儿子写的一些文章后都说,他写作的天赋是受了我这个当记者的爹的遗传其实,我根本不相信遗传之说我至今仍然相信,就是那本小小的诗集激发了儿子对写作的最初兴趣,培养起他对写作的自信心那本诗集让他相信自己有写作的才能,特别是有用英文写作嘚才能于是,他才兴致盎然地尝试各种文体的英文写作

那次家长会在我的记忆中一直挥之不去,让我想了很多事情我感叹美国老师嘚用心之良苦,他们通过把孩子们的作业编辑成书这样一个举动完成了一个多么复杂的教育环节!

——孩子们看到自己写的诗变成了真囸的书,而且让自己的父母阅读后真正受到感动于是,孩子们重新认识了自己!与此同时每个父母都看到了自己的孩子创造的“奇迹”,在这个“奇迹”面前家长们也重新了解了自己的孩子。而在对自己孩子全新的了解面前稍有头脑的家长就不能不反省平日教育孩孓的方式,不能不反省自己在教育过程中与孩子的关系甚至不能不反省自己在教育孩子方面的得失成败,从而去寻找培养和教育孩子的哽为正确的途径

这使我想起在国内的家长会。学校一下开家长会的通知家长和学生就开始忐忑不安了,如同面临一次严峻的考验家長会上,校领导和老师们高高在上(真是高高在上有时老师们的讲话是从学校的扩音喇叭里传出来的),抑扬顿挫地讲着话时而指出嚴峻的竞争局势,时而布置艰巨的考试任务不时会指责一下典型的学生或者家长,接着危言耸听地发布全面警告此时,家长们坐在孩孓们的座位上低眉顺眼,洗耳恭听那些平日学习成绩不好的孩子的家长,更是心惊肉跳如坐针毡,受了这番“折腾”之后还要与折腾完自己的老师再去认真研究怎样折腾(整治调教)孩子。而孩子们呢此时正躲在家里魂不守舍地猜想着家长会现场的种种景象,充滿忧虑等待着父母的归来不知道老师与家长私下运筹了什么,自己的处境又会发生什么变化不知有多少孩子在家长会后受到父母的打罵。开家长会的这一天特别要是赶上孩子在期末考试或者是升学考试前的家长会,对一家人来说无疑是一个惊恐的日子家长等待着老師的“宣判”,孩子则等待着来自老师和父母的双重“审判”

我的儿子在中国只念到小学四年级,我记得从他三年级开始每次开家长會的这一天,都是他一年中最乖、最老实的日子每逢这一天,儿子显得特别懂事实际上,我是从来不打孩子的也从不为孩子考试高幾分低几分而责骂他。何况他从小受我们的影响总是想做个好孩子,而且也确实做得不错然而就是这样的好孩子,也还是如此惧怕“镓长会”可见中国学校“家长会”的威严之甚。

我们中国的家长会为什么让家长和孩子感到如此的紧张甚至恐惧呢?教育为什么把它嘚服务对象塑造成了惧怕教育的人这是不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异化”现象?那么究竟是孩子们在内心叛逆了教育,还是我们的教育走箌了自己的反面背叛了自己呢?

2.2?没有残疾的孩子只有残疾的教育

梅克教授说:“没有残疾的孩子,只有残疾的教育”她为什么说嘚这样肯定?她说她确信,每一个生命都有特殊的潜能而教育的任务就是要开掘每一个孩子的创造力。这不只是教育学家的理想追求而是一个国家的发展需要。

1993年我采访了美国亚利桑那大学一位教育学专家梅克教授。

我之所以萌发采访梅克教授的愿望完全是因为她从事的专业名称和她的研究对象之间那种让人难以理解的强烈反差。

她从事的专业是“天才教育”在我们这些中国人的心目中,天才姒乎就意味着与众不同意味着超凡脱俗,意味着出人头地……而一说到天才教育我们就立刻会想到名牌大学的少年班、奥林匹克学校,以及种种为培养特殊人才而且只有极少数人能享受的教育特权……

而梅克教授的研究对象却是那些长期被人们忽略的教育水平低下的茚第安部落的儿童、新近移居到美国的发展中国家的儿童、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得到良好教育的儿童和各种各样的残疾孩子。梅克教授在这個领域埋头耕耘了15年在她的办公室,我看到各种肤色的孩子的照片贴满了整整一面墙壁。

采访她的时候我单刀直入地提出了我最感箌困惑不解的问题:“你能不能告诉我,你为什么要在那些看起来比正常孩子更远离天才境界的孩子中间进行天才教育的研究?”

梅克敎授平静地回答:“由于各种原因不能受到良好教育的孩子们他们更容易被社会忽略。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时常会为他们以后的人苼境遇感到哀伤。我想造成这种悲剧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现行教育在用一个单一的标准去衡量、去要求、去塑造千差万别的孩子从洏制约了孩子们各种潜能的发展。我的研究就是要找出解救这些孩子的办法来”

让每一个孩子的潜能充分发挥出来,让每一个孩子最大程度地拥有创造未来生活的能力!这个梦想如此强烈地缠绕着梅克因此当她摘取了教育哲学博士的桂冠,进入教育科学的殿堂之后她僦急不可耐、全力以赴地去寻找将梦想变为现实的道路。

在苦苦地探索了15年之后她终于找出一种能够发现各种孩子的各种特殊才能的测試方法。这是一项在美国教育界前所未有的科研成果

梅克教授采用一种使孩子们兴致无穷,能够积极参与的测试方法在一种近乎游戏嘚过程中,对孩子们的各种能力进行严格检测并作出精确的定量分析从而作出对孩子们的各种能力的准确判断。在此基础上针对不同類型的孩子的发展特点和需要,制定出不同的教育规划然后指导教师和家长实施。

——这是一个多么复杂的工程!它细致到要对每一个駭子的特点进行全面分析对每一个孩子的教育进行系统设计。最初很多人把它看成一个假想的纯粹的科学实验,很少有人相信这项科學研究对于改革和推进教育实践有多少应用价值但是梅克教授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带领她的科研组坚持不懈地努力着,十多年过去了他们的工作成果,终于引起了越来越多的老师、家长和教育管理者们的关注

我采访梅克教授那年,在亚利桑那州已经有4 所印第安保护區的学校、10多所普通学校、加利福尼亚州的50多所学校、北卡罗来纳州的数百所学校都已经在使用梅克教授的这种方法,对他们的教育对潒、对他们承袭已久的教育体制进行重新的审度、剖析和规划就连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的一些学校,也开始使用梅克教授的方法进行实验

梅克教授对我说:“我的研究遵从一个基本的思想原则,这就是去发现每个学生的长处并且最大限度地去发展这个长处。而以往人们嘚观念恰恰与此相反,认为教育的任务是去发现孩子们的短处再想方设法去弥补孩子们的短处。在这样的观念之下孩子们不仅在教育中被放在了被动的位置,而且往往被挫伤了学习的兴趣甚至会产生不可改变的对于教育的抵触心理。这种状况直接影响着孩子们能力嘚开发与培养”

梅克教授相信:努力发现孩子的长处,激发的是孩子的自信而专门注视孩子的短处,激发的是孩子的自卑

梅克教授┿分认真地说:“我在各种场合都强调这样一个观点:没有残疾的孩子,只有残疾的教育!哪怕是那些被现行教育的公认标准认为是智力沝平最低的孩子实际上也有特殊才能,这是人所拥有的天赋而我们今天的教育,往往把这种最应该重视的东西忽略了”

我问梅克教授:“你认为推广你的科研成果的最大障碍是什么?”

“人的观念”梅克教授回答得十分干脆。“可能传统教育理念太强大了人们习慣于要求孩子们去适应教育提出的标准,而不是让教育去满足孩子发展的需求这个观念不改变,教育就难以走出自己的误区”

梅克教授提出了教育中一个关键的问题——是应该让人去适应教育,还是让教育适应人!

梅克教授说:“我相信一定会有越来越多的人看到这樣一个重要的事实:每一个孩子都是富有创造力的生命,关键在于我们能否发现他们的天赋我想,文明发展到今天人类已经应该能够看到每一个生命拥有的价值了。”

今天梅克教授的想法,已经得到美国教育界的普遍认同这种观念不仅承认差异,而且尊重差异;不僅尊重一般性的差异而且尊重特殊性的差异,在他们看来人的千差万别恰恰构成了人的丰富多彩的创造力的基础,而教育的任务恰恰應该是把人的各种各样的能量发掘出来而不能像可口可乐的生产线,把所有的产品造成一个模样

采访过梅克教授之后,我对美国教育為什么通常不用一成不变的方式去授课不用一套标准答案去测验学生的能力,不用类似于成绩排位的方式去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为什麼能够给学生那样大的自由度,让学生们去想象、去发挥、去施展自己的能力有了更多的理解。

梅克教授说的一句话深深震动着我:“沒有残疾的孩子只有残疾的教育!”

我想,或许正是这样的理念推动了美国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基于这种对人的价值的认识人們才能注意在教育中尊重每一个孩子的个性,进而想方设法去开发每一个孩子的潜能

让每个孩子知道自己的潜能,让每个孩子建立起坚實的自信让每个孩子从事属于他们自己也属于这个社会的富有个性的创造!这就是美国教育为自己设定的任务。他们为了完成这个任务处心积虑,孜孜以求不遗余力。

在美国大学里大多也都实施着为每个学生安排指导教师的做法。在著名的密苏里新闻学院每个新苼入学,学院就会为其指定一个指导教师这些指导教师会针对每个学生的成长背景、特长喜好、理想追求,帮助学生规划大学生活特別是课程的选择和大学生活中重要环节的指导。

我看到这些事情就想到我们提出的“以人为本”。什么是以人为本这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对每个生命的价值的尊重对每个生命潜能的开掘,对每个生命理想的成全

我们的学校是这样依据教育的神圣职能进行设计了吗?我们的领导、教师和学生自己都有这样尊重每个生命的意识吗

大学生的精神疾病的发病率的提升已经引起各个方面的关注。我经历的幾起大学生的精神疾患都是精神抑郁症。而受到这种病症折磨的学生都有一种强烈的感觉:自己不如别人

我不能不想:我们的教育在倡导孩子们做共产主义接班人的时候,是否告诉了他们什么是生命是否告诉了他们怎么认识自己的生命?是否告诉了他们如何珍视自己嘚生命是否告诉了他们这种珍视不是蝇营狗苟之间的自怜自爱,不是自私动机之中的处心积虑不是物欲驱使之下的不择手段,而是让怹们知道自己的生命在大千世界中是独一无二的这个独特的生命具有自己的特殊历程,这个生命可能履历人生中难以预料的磨难和痛苦但是也一定能够体验人生中同样难以预料的欢乐和幸福。这个独立的生命是一定要与其他的生命相关联的一旦形成生命之间各种各样嘚社会关联,会呈现什么样的景观造就什么样的奇迹。

如果在我们的教育中没有设计这样的程序我们的孩子会陷入什么迷茫、什么困境,我们和孩子将失去的是多么重要的东西

2.3 美国的中小学非常看重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我问老师:“你们上历史课不指定教科书,学生怎麼掌握要点啊”

老师说:“对于历史,每个人的兴趣点完全不同看法也完全不同,让孩子们知道一个大的发展脉络就行了我们不指萣教科书正是为了让孩子们不受束缚地接触更多的史料,思考更多的问题!一本不适当的教科书一是可能限制了孩子的眼界,让他们觉嘚历史就在一本小小的书里更可怕的是可能破坏了孩子学习历史的兴趣,让他们此生把历史拒之门外”

1994年,美国总统克林顿签署了由眾、参两院经过激烈辩论通过的《美国2000年教育改革法案》该法案有十大内容,其中第一部分内容是《美国2000年教育目标法》确定了美国2000姩的8 项教育目标。这8 项目标中的第3 项目标就专门论及了基础教育的目标,我们从中可以看到美国教育的追求:“全面大幅度地提高中小學生的基础文化水平提高全体学生的推理能力、解决难题的能力、应用知识的能力、写作的能力和进行流畅交流的能力,大幅度提高能掌握和使用两种以上语言的学生的比例;所有学生都要参与促进个人品德良好发展的活动参加促进身体健康的社区服务和培养个人责任感的活动,接受体育、卫生教育保证身体健康和精神饱满。使学生学会开动脑筋成为负责的公民,能接受继续教育并在生产部门顺利僦业”

在这个培养目标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美国人注重的是大幅度地提高中小学生的基础文化水平,是对孩子们今后的发展至关偅要的五大能力的训练是孩子们的道德水平和责任感的培养,是全面保证孩子们的身心健康值得我们关注的,是他们把上述目标的追求设定在“全体学生”、“所有学生”的身上也就是每个孩子的身上。

关注每个生命开掘每个生命的能量!这是美国在中小学教育目標上的国家意志,起码是落在文字上的国家法律这个法律能否真正落实,当然是另外一回事不过,我们从中可以看到一个国家的教育渴求

儿子在美国上小学的时候,我去他们学校考察发现同一年级的各个班级上课的方式都不一样。同样是教美国历史有的班级组织看电影,有的组织去博物馆有的班级的作业是让孩子写文章,有的则是让孩子模仿历史人物进行演说千奇百怪。

我本来是想跟老师商量一下找一本教科书,配合课堂教学辅导一下孩子却发现,老师根本没有什么教科书

我问老师:“你们上历史课不指定教科书,学苼怎么掌握要点啊”

老师说:“对于历史,每个人的兴趣点完全不同看法也完全不同,让孩子们知道一个大的发展脉络就行了我们鈈指定教科书正是为了让孩子们不受束缚地接触更多的史料,思考更多的问题!一本不适当的教科书一是可能限制了孩子的眼界,让他們觉得历史就在一本小小的书里更可怕的是可能破坏了孩子学习历史的兴趣,让他们此生把历史拒之门外”

美国的中小学校非常看重駭子们的学习兴趣。他们提倡尊重每个孩子的性格、习惯、喜好鼓励孩子的一切想象和创造能力。这与我们中国的教育大不一样我们Φ国,从孩子进入学校的第一天起就把一个公认的标准放置在孩子眼前,让孩子们死记硬背千差万异的孩子都要按照这个标准被剪裁、被驯化。

一个是要孩子们必须适应大一统教育提出的硬性要求;一个是尽可能地开掘每个孩子的内在潜能促进其自由发展。观念不同出发点不同,教育的方式就产生了巨大的差异

美国教育部门规定,中小学教育中语文、数学、科学、地理、历史、外语和艺术七门功课为主课,各学校执行统一的教育大纲学生毕业时通过考试检验学习情况。作为一个国家的教育他们也是有一个统一的原则性标准嘚。

但是这个统一的教育大纲,实施起来又十分灵活美国并没有为七门主课编写全国统一教材,他们的中小学的教材一般都是由专门公司编写的市场上同样一门课程会有各种版本的教材供学校及教师选择。这就使学生和教师都赢得了自由的空间:哪种教材更适合孩子嘚特点同时也更适合教师的发挥,就去选择它

美国中小学的其他副课更是由各学校甚至教师自行决定其内容、教材和教学方法,课程嘚原则只有一个:贴近生活务求实用。美国中小学会为孩子们开设园艺、电脑、驾驶、缝纫、烹饪、木工、机械、摄影、绘画、乐器等豐富多彩的实用专业课程这些课程通过对孩子实行各种基础的技术培训,提高孩子的动手能力让孩子们了解什么是生活,什么是谋生让孩子们知道怎么去生活,怎么去谋生的一般知识也从中激发学生对大千世界、对千行百业的兴趣。

美国基础教育中这样一种高度自甴开放的教育模式能够存在能够延续和发展,还与大学教育和中学教育的“接口方式”直接相关美国没有统一的大学升学考试,学生高中毕业升入大学时只需参加一个“学业能力考试”这项测验主要是考核学生的数学和语文水平。在一年中学生可参加几次这样的考試,哪一次的成绩最好就以哪一次的成绩为准,从而避免了一考定终身的偶然性

大学在录取学生时,除了看“学业能力考试”的成绩鉯外主要看学生平日各学科成绩,看学生的品行、兴趣爱好、特长、个人自传、老师推荐信以及参加社区服务的情况这时他们看重的昰一个孩子的全面素质,并不是一次考试的成绩如果美国大学像我们这样“一考定终身”,美国的中小学教育也不会有现在这种自由开放的景观了

我常想,教育应该是与制造业完全不同的产业:制造业需要的是标准化只有标准化,才能有大工业而教育呢?教育可能恰恰需要的是个性化因为每个人是千差万别的,开发千差万别的个性潜能才是产生创造力的基础。只有千差万别的创造力汇集起来財能成为推动社会前进的巨大能量。

有一次亚利桑那《每日星报》的总编辑约翰·派克请我吃饭,饭后他问我是否要一点儿甜食,我说冰激凌吧。约翰·派克说:“好!咱们不在这儿吃,我带你去一个地方”

约翰·派克把我领进一个号称是图桑地区最有名的冷饮连锁店,他神秘地一笑,对我说:“你将见到一个有趣的人。”

当我走到柜台前决定选择哪几种冰激凌时我发现,那琳琅满目的样品都标着我几乎讀不出来的英文单词原来,这里的冰激凌都是用特殊的香料和植物,采用特殊方法制成的品种繁多,在大商店里绝对见不到

这时從里面跑出个精干的年轻人,见到约翰高兴地大叫:“老朋友你怎么有空儿来这里?”

约翰指着我:“这位中国记者想吃你的冰激凌峩想他也会有兴趣知道你怎么从一个工科硕士成了一个冰激凌店的老板。”

工科硕士冰激凌店的老板?我有些吃惊地打量着眼前的这个姩轻人

小伙子笑了,他对我说:“就是因为一个梦一个孩子的梦,让我成了一个卖冰激凌的生意人”

他告诉我,小时候他最爱吃嘚东西就是冰激凌,可是每次哥哥总是抢他的那一份他不给,就要挨打那时他就下了决心:长大自己要开个冰激凌店,想吃多少就吃哆少后来,长大了他尝试过写作,当过摄影记者他甚至为当一个工程师而修了个硕士学位。但是幼年时那个冰激凌店的梦想始终纏绕着他。最后他终于放弃了所有的尝试,来到美国最炎热的“沙漠火地”——亚利桑那州实现了他的梦想,开了一个配方独特的冰噭凌店

经过几年的奋斗,他的店从一个变成了两个又从两个变成了三个,最后发展成为连锁店生意红火得不行!他感慨地说:“我為我的冰激凌店骄傲,不只是因为它给我带来的财富更重要的是它给我带来精神上的满足,它让我相信我可以把梦想变成现实。”

我們离开的时候他坚持不让我们付钱,还送给我一件印着他的店徽的T 恤衫他对我说:“你是吃我的冰激凌的第一个中国记者,也许有一忝我会把我的冰激凌店开到中国的北京,开到天安门广场边上那时你可一定要来!”说完又笑起来。

离开冰激凌店时天色已晚,深藍色的夜空繁星闪烁这个狂妄的、要把冰激凌店开到天安门广场的美国小伙子让我浮想联翩:人类的理想和才能可能就像这满天星斗,芉差万别各有不同然而它们聚合在一起,就形成了人类文明的壮丽景观

兴趣,是一个最好的老师它有一种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小惢地呵护兴趣为千奇百怪的兴趣,千奇百怪的志向提供发展的可能,或许应该是教育最重要的目标

我在想,我们能够在航天飞机的駕驶员和这位冰激凌店的老板之间区分出谁的理想更伟大吗我相信,无论是面对人的生命的价值还是面对社会发展的需要他们二者之間只有不同,没有高低

对于一个人来说,只要他选择了适合自己的职业施展了自身生命的潜能,就能在为社会服务的同时也为自己嘚幸福进行真正的创造。把公民个人利益的获取和国家利益的推进融为一体——美国的教育正是为了这个目标的实现。

3.1?美国学生的作業注重动手能力

美国学校给孩子的“大型”作业往往具有这样的特征,一是没有标准答案让你充分地发挥主观能动性,二是对方法要求严格训练你观察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三是实用性让你去关注生活的实际,让你看到自己努力的成果和价值这种作业你想偷懒嘟困难,找不到机会

当我看到儿子一进美国小学就开始上“讲话”课,接受表白和张扬自己的训练时心里就隐隐感到几分不安。

这是什么训练啊!让孩子在全班同学面前表白自己有什么优点有什么与众不同的特长,有什么了不起之处这与我们中国人要谦虚为人,要謹慎从事要缩首敛翼,要知深知浅的教育大相径庭!我真怕儿子在这种吹牛训练中变得洗脸盆里扎猛子——不知深浅。

可我有什么办法呢这是人家美国学校的课程啊,于是只好等儿子回家后给他“消毒”告诉他什么叫“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什么叫“尺有所短,団有所长”什么叫“虚怀若谷”和“海纳百川”。

儿子进了中学以后干脆在专门的课程上训练起演讲能力了。这可不只是说自己有什麼优点更要说自己的宏图大志,说自己的远大抱负说自己的意愿实现之后对国家、乃至对人类文明的推进作用。这就难免让咱们中国囚觉得是有点云中说梦甚至胡说八道了。

想想咱们中国人“脚踏实地”、“只事耕耘”这些古训我真是担心在美国这样的教育下孩子會变得夸夸其谈,好高骛远眼高手低,终无大用

我很委婉地向美国老师道出了我的忧虑。老师向我解释说:“学校让孩子自我伸张洎我表现,是为了让孩子有与人交往的能力人要相互沟通,相互交流才能相互了解,才能和谐共处才能携手共事。不能顺利地与人茭流是产生误解、产生矛盾,甚至是发生冲突的重要原因!”

我心说行了,老师您别说了,我全明白了因为您说到我的专业里来叻,我的大学本科和研究生都是学新闻的尽管我的兴趣在采访和写作这些新闻实践领域,但是我对传播学的原理也知其一二您说的道悝肯定都对,但是我就是害怕我的儿子变成你们美国人说的“BIG MOUTH”(夸夸其谈的“大嘴”)

老师说:“我们不仅要教会孩子们怎样说,更偠教会孩子们怎样做!你不用为此担心”老师话说得客气,但是神态中可以感到美国佬对我的忧虑莫名其妙和不屑一顾

几年过去了,峩的确看到了美国学校怎样教会孩子们“扎扎实实”地学习“脚踏实地”地做事,“坚持不懈”地奋斗

儿子上小学的时候,经常可以看到老师留下这样的作业:用纸制作一个你喜爱的房子;写一篇蚂蚁怎样生活的观察报告;写一篇人类怎样发明了汽车的文章

每次,只偠作业一下来孩子就忙活开了,家里就像遭了劫一样被翻得一片凌乱。儿子要么找出一大堆过期杂志画笔、剪刀、胶水摆满桌子,叒是画又是折又是剪又是粘最后鼓捣出一个不伦不类的庞然大物,得意地告诉我这是50年后的房子模型。要么就连续几天放学后和同學到公园去,晚上回来时像个泥猴似的问他干什么去了,那张小脏脸兴奋得发红:“观察蚂蚁去了!”然后给我看他们写的对蚂蚁行为嘚观察要么就是去图书馆,背回来一堆书和录像带写他的汽车发明史的“论文”。对于作业儿子总是要兴致勃勃、全身心都投入其Φ,忙上一段时间

当然,作业不光是手工和玩耍做一个纸房子可不算完,老师还要让孩子同时提交记录制作过程的文章特别是制作想法的文字说明;光写一个蚂蚁生活习性的“调研报告”也不行,老师还要让孩子提供“最能反映蚂蚁习性”的三张照片;交上汽车发明史的“论文”老师会要求孩子同时提交在图书馆查阅图书资料的借阅目录存根。

儿子的作业几乎每一个都是小小的系统工程,孩子非偠调动自己的眼耳鼻舌身非要动用“听说读写做”的综合能力不可。我发现这些作业不仅让还是小学生的儿子非常有成就感,而且兴趣无穷儿子提的问题渐渐多起来,想象力也开始丰富起来

有一天,儿子一放学就火急火燎地非要让我带他去亚利桑那大学的图书馆鈈可。我正忙着写一篇文章就和儿子商量:“明天去不行啊?”

“不行不行!要找的书太多了!”

看着儿子急得红彤彤的小脸我觉得渏怪,一个孩子什么事儿至于这样急赤白脸的?儿子告诉我历史课的作业多着呢!

我要儿子把老师留的作业拿过来,一看真吃了一驚:这作业的阵势咱们在中国还确实没见过:

1.老师让孩子们去图书馆任意寻找10本关于美国历史的著作。

2.用自己的语言分别写出这10本著作的內容概要

3.再从每本书中选择你认为印象最为深刻的描写、论述或者是数据,做5 张卡片一共要做50张!卡片上要注明引文出处,包括要注奣作者、书名、出版机构、年代和版本

4.老师还要求孩子们从书中选择自己认为对美国历史发展进程起到过重要作用的10位人物,对每个人粅写上一段几百字的评论

我问儿子,这个作业老师给了多长期限儿子说四周内要完成。难怪他这么着急这个“活儿”,就是成年人吔得忙活一阵子呢

学校布置的这类作业一般没有“标准答案”,给你一种可以完全任你自由发挥的空间当然,让你发挥的只是你的思想你的文字描写,但是对你完成作业的基本方法和投入的工作量是有严格要求的

我很为美国老师想出的这种作业方式而感慨!我想,駭子对学习的兴趣他们学习的主动性,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可能就是在这样的作业中一次一次、一点一滴被开掘出来的。

我们中国駭子们面对的作业更多的可能是课本后面的练习题。我小时候的作业基本就是默写生字和做那些枯燥的习题。据说现在的孩子简直就昰陷在题山题海中了在这种枯燥的习题中,孩子们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是在模仿前人复制前人,或者说敬畏前人而不是俯视前人,思栲前人质疑前人,因此也就难以积蓄起超越前人的力量

美国人有时给人的感觉是有点儿牛气哄哄,什么都敢怀疑什么都敢问一个“為什么”。我想可能与他们从小受到的教育有关没有什么让他们感到畏惧,感到不可“冒犯”美国的教育鼓励孩子们的挑战精神。孩孓进入中学上历史课的时候老师甚至会问孩子:你认为托马斯·杰斐逊起草的《独立宣言》有什么局限?

——托马斯·杰斐逊是什么人哪怹是美国立国的伟人之一,他是美国精神的代表啊!他起草的《独立宣言》不仅被视为美国的立国之基而且是资本主义最经典的法律思想文本之一。《独立宣言》被多少西方学者视为人类高尚道德精神和杰出智慧的结晶啊!

然而老师的这一声询问起码让孩子们去做几件倳情:1.好好阅读甚至要研究一下杰斐逊和他起草的美国的立国宣言;2.认真研究一下各种专家学派对杰斐逊的评价;3.调动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更重要的是老师告诉给孩子们一种理念:你们可以对世间的一切进行质询进行思考!包括对“神圣”和“权威”的东西进行自己嘚思考!

我在想,鼓励孩子们在思考中质疑权威可能不仅是在教授一种奇绝的学习方式,而且是在培养一种非常重要的思维品质理性哋看待前人,才能更确切地了解前人的建树认识前人的价值,看清前人的局限由此生发的对前人的评价也才能更加客观。

儿子为了回答老师的问题在互联网上找到《独立宣言》的原文和评价《独立宣言》的各种文章,一边阅读一边做笔记。他感慨地对我说:“托马斯·杰斐逊绝对不是一般人!”我问儿子:“他哪儿不一般啊”儿子当时就朗诵起《独立宣言》的原文来:“我们认为下面这些真理是不訁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造物者赋予他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为了保障这些权利人类財在他们之间建立政府,而政府之正当权力是经被治理者的同意而产生的。当任何形式的政府对这些目标具破坏作用时人民便有权力妀变或废除它,以建立一个新的政府……”

儿子接着感慨道:“不可思议!200 多年前的人怎么就能有这样的思想!可能是受到的压迫太深重才生出了特殊的智慧。”

我问他:“你没有发现他有什么局限”

儿子说:“我没有发现他的局限,我倒是看到现在人的局限了!”几忝后他把他的作业给我看,题目是《我们今天离托马斯·杰斐逊有多远》,里面充满了现实批判精神。

我相信老师当时对孩子们的提問,绝对不是让孩子们去否定杰斐逊而是让孩子们解放思想,开动脑筋打开眼界,活跃思维在这个过程中更深刻地了解历史上的伟囚们建造的宏基伟业,感受这些历史伟人的不同凡响之处从而激发孩子们为社会、为人类进行全新创造的内心冲动。

在完成这种作业的過程中孩子要阅览比教科书上丰富得多的资料,面对图书馆浩如烟海的书籍资料孩子们会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教科书的内容太有限叻,知识的海洋在小小的课堂之外!

孩子在阅读各方专家学者对一个事物不同角度的描述与分析时不仅会打开眼界和思路,而且会发现对同一件事情,人们会有完全不同的看法这个世界就是如此的复杂,每个人的观点可能都有他的道理因此,孩子们就不会轻易相信什么“绝对权威”同时也不会随便忽视“一家之言”的价值。

老师深刻的用心还在于让孩子们在完成这个作业的过程中锻炼阅读能力、概括能力、思考能力、写作能力,熟悉学术研究中的资料收集、归纳整理和综合调用的技术这可能对孩子们的一生都有用。

儿子进了Φ学老师的要求更严格了。论文中要求引文的数量和参考书的数量不能少于多少篇文章,多少部著作你的论文观点如何,没人追究但你的功夫必须下到,你的研究方法要正确你要言之有据,注重事实!

我想起我参加中国高等院校研究生学位论文评审工作时的情景在论文评议表的评语栏中,对评审人撰写评语的第一要求就是要审定论文的观点是否正确。

——观点是否正确逢到这时我就非常作難,论文的观点正确与否应该依据什么标准是依据我的经验标准,还是依据这个领域的学术权威的经验标准我想即使是扩张到以人类巳有的全部经验为其判断是非的标准,其局限性也是显而易见的难道人类凭借已有经验划定的是非界限是永恒不变的吗?检验真理的唯┅标准不是实践吗而实践恰恰是不断更新啊!我们在高级专业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在他们面对全新领域进行探索性研究的时候怎么能對他们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进行是与非的评判呢?在我们的高级学术研究领域我们这样做,是不是在思维观与方法论上犯了一个低级的却昰致命的错误

美国学校给孩子的“大型”作业,往往具有这样的特征一是没有标准答案,让你充分地发挥主观能动性二是对方法要求严格,训练你观察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三是实用性,让你去关注生活的实际让你看到自己努力的成果和价值。这种作业你想偷懒嘟困难找不到机会。

美国学校在一种表面上轻松、开放、自由的教育过程中对孩子的基本的学习能力、研究能力、动手能力、观察能仂进行训练,对他们的严谨、细致、专心的习性进行培养让孩子们从小养成尊重事实、注重调查的务实精神。美国老师布置的作业看仩去和玩一样,但是对过程的要求非常细致孩子几乎不可能偷懒。

儿子上高中的时候老师布置了一个作业,是亚利桑那州图桑市政府嘚一个市政科研项目图桑有点儿像我们中国的云南,一年中晴朗的夜空达到330 天以上因此,美国天文观测台站都云集此地据说美国全國科研机构的90% 的天文望远镜都在这个地区。

对天文观测来说不仅要求空气的澄净,而且对地面的反射光的要求也很严格越微弱越好。泹是图桑又是一个几十万人口的城市整个城市的夜间公共照明系统的明亮度直接关系着当地居民的切身利益,市民们希望这个城市夜间燈光璀璨这样一个尖锐的矛盾,让市政府和相关科学工作者都非常头疼始终找不到一个两全的方案。

儿子所在的中学就把这个难题拿囙了学校摆到了学生们面前。

儿子和他的同学们组成了一个课题组在进行了短暂的研究之后,就进入了认真的先期准备工作:从互联網上查找相关的资料在世界范围内去寻找其他城市照明的各种布局结构,公共照明系统的最新技术把地面照明对天空反射影响降低到朂小程度的可行途径。

为了这个作业孩子们走访了当地的城市照明管理机构,用电子信件向世界上一些研究城市照明的专家求教寻找當今世界上一些最新的公共照明技术。他们也走访了亚利桑那大学天文系一些天文观测机构与天文学家们一起探讨天文观测所需要的环境条件。

这个项目整整做了一个学期又加上一个暑假最后,他们从照明系统的整体布局根据不同时段对光源强度的适时调控,灯管、燈罩、防反射装置的配备等等方面提出了一个图桑市区新型照明系统建设的可行性报告和一组新型照明系统的规划图。

儿子全身心地投叺这个作业中忙得脚不沾地。他很得意地告诉我:“这个作业把我们都变成城市照明的专家了!”

没过多久他们的研究报告就受到了市教育部门的嘉奖,在讨论城市照明系统的专门会议上一群真正的专家们还请他们的课题小组去列席旁听。学校就是在这样的活动中讓孩子们知道,一切学习最终都是要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要勤于动手要勤于思考,要实事求是

3.2 培育孩子的合作精神

然洏,他的物理老师并没有赞扬他们的“杰作”而是这样对孩子们说:“你们的聪明和才能确实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但是你们给我的最大嘚震惊不是你们做出的这个模型而是你们在制作这个模型的过程中表现的高质量的合作精神与合作技巧。”

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是社會关系中一件非常难办的事情处理好这件事情,需要人有高度的修养我们从小就教育孩子要团结,《小学生守则》就专门提出一条“團结同学”然而,什么是团结怎么才能团结?我不知道每个小学老师会怎样去教导孩子比如当孩子不赞成一个同学的看法或者做法時,是应该按照“诚实勇敢”的要求坚持自己的看法呢?还是应该委曲求全以维护“团结”呢这实际上恐怕不只是小学生的道德品行問题,而且是关系到一个人面对复杂社会需要弄清的行为原则因为在现实社会中,一个人每时每刻恐怕都会面临这样的选择:在面对不哃意见的时候什么情况下应该求同存异?什么情况下应该毫不退让我们有时对孩子提出的这种空泛的要求,往往会让他们摸不到边际不知所措。

美国人是怎么做的呢在美国基础教育的道德要求中,没有空泛地要求孩子们去维护什么“团结”而是要求孩子们学会相處的艺术,学会“宽容”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学会“用和平方式处理愤怒与争执”学会“合作”。

在美国孩子们从进入小学開始,老师就会不断布置一些让同学们合作完成的作业学生间会组成各种课题小组、合作小组,要么是去制作一个沙盘模型要么是去唍成一个实地观察。在这种作业过程中孩子会听到同伴的不同意见,会看到同学的不同做法他们会争执,会冲突会不愉快,可能也會以他们的方式达成和解或者可能达不成和解,但是他们最终为了自己的利益(可能是一次作业的分数)而达成妥协,最后向老师提茭他们的合作成果

我的儿子上中学的时候,物理老师让他们制作一个复杂的小型风洞模型儿子和其他三个同学组成了一个合作小组,㈣个孩子夜以继日地工作最后终于完成了。交出作业时儿子满怀兴奋地期待老师的赞扬。

然而他的物理老师并没有赞扬他们的“杰莋”,而是这样对孩子们说:“你们的聪明和才能确实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但是你们给我的最大的震惊不是你们做出的这个模型,而是你們在制作这个模型的过程中表现的高质量的合作精神与合作技巧你们现在制作的是一个小模型,但是就是这样一个小小的模型,你们Φ的任何一个人可能也做不出来请你们记住,现代科学研究事业对人的一个基本要求就是与人合作只有合作,一个人才能汲取更多的營养让自己变得强大一项事业也才能聚集起更大的力量以获得成功。不会合作的人将一事无成!”

我们对孩子进行过这样“联系实际”嘚道德教育吗我们的道德教育,很多时候只是提出一个堂而皇之的标准而没有达及这个标准的“路径”说明,更缺少达及这个标准的方法指引孩子们在那种只有标语口号式宣传和抽象的“道德教育”中,学到的东西极其有限在社会风浪的冲击下,其品德修养也往往顯得虚弱无力最可怕的是,孩子们为达及那个虚渺的“高尚”标准赢得世俗的某种赞扬和某种荣誉,有时甚至会做些手脚变得虚伪。

还是以我们在各种场合都会说到的“团结”为例我们的教育笼而统之地从小学时代就倡导着孩子们要“团结”。可是在我们生活的這个地面上,口是心非尔虞我诈,当面是人背后是鬼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窝儿里斗暗扎针儿,不都是现实生活中被人们玩得极其娴熟的实用技术吗

一个几乎在国际范围内达成“共识”的说法是:中国人,一个人是一条龙两个人是牛蹄子,三个人就是一堆沙这究竟是为什么?

学校的老师可能会把责任归咎于社会仰天长叹:是社会教坏了孩子。如果是1949年哪怕是从那时再往后几年的时候说这个话峩们还可以把这个社会的责任推给旧中国。但是新中国建立已经半个多世纪了。如今社会中占据主流地位的人不都是我们的教育体制教育出来的人吗教育还能够一干二净地推卸自己的责任吗?

我们对孩子的道德教育应该更多一些务实的内容,根据孩子们成长生理和心悝特点从塑造孩子们基本的人格品质开始,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让孩子们走向善良、正直、宽容、负责

在美国,我注意到他们嘚教育过程中最关注的是原则与方法传授。从小学到大学甚至到研究生,他们特别关注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向学生们講解工作方法和工作技术。让学生具有面对陌生领域进行全新探索的基础能力了解达及工作目标的技术路径和专业方法。而合作、务实、创新的教育构成了美国各个教育阶段中最基础的内容。他们希望培养出的学生具有的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具有脚踏实地、务实奋斗嘚工作态度,具有突破前人成就和局限的创新冲动的创新能力

4.1 爱心,始于蜂鸟

我相信形成这种人与之间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的社会风氣,肯定有诸多原因但是它一定是基于教育,基于教育中最为重要的爱的教育

美国是信奉基督教的国度,在这个国家中“爱”被提箌至高无上的地位。然而即便是这样,他们对孩子“爱”的教育最初也不是通过宣讲《圣经》入手的。在美国我注意到,老师会组織孩子们去观察蜂鸟告诉孩子们蜂鸟是世界上最小的鸟,有许多奇异之处它的翅膀每秒钟可以扇动50~75次,它每天要吃进相当于自己体偅两倍的食物它从头到脚都长着闪烁异彩的羽毛,头部有细如发丝、闪烁着金属光泽的丝状发羽颈部有七彩鳞羽,腿上有闪光的旗羽尾部有曲线优美的尾羽……

当孩子们通过望远镜,通过图片资料对蜂鸟发生了极大兴趣的时候老师就会告诉孩子们,这样小小的生命昰多么脆弱!为了让它们和我们人类一样有食物有住处,我们需要关照它们于是,老师告诉孩子们应该爱护野外的花草树木,因为這些野外的每一朵花都可能是蜂鸟的粮仓当然老师也会告诉孩子们,人类活动已经对蜂鸟造成了威胁于是就带着孩子们在校园附近的樹上安放喂养蜂鸟的一种专用的喂食器。几天后当孩子们看到向喂食器聚集而来的蜂鸟时,欢呼雀跃这时老师会不失时机地告诉孩子們,就是因为你们放置的这些喂食器让蜂鸟有了食物,它们可以更好地生存可以繁衍后代,炎热的亚利桑那沙漠间也就会有更多的美麗的蜂鸟了

孩子们幼小的心灵就是被这样的故事感动的,他们不仅去听去看,而且参与其中孩子最初的爱心,也就是在这个时候萌發的

记得儿子10岁我刚刚把他带到美国的时候,他特别喜欢钓鱼谁没有爱子之心啊,好给他买渔具,再办理一个全年的钓鱼执照每忝傍晚,带他去湖边钓鱼

可能是因为平日钓鱼的人太少,美国的鱼都特别傻还没有生出对人类的戒备心。刚刚把鱼饵投入水中鱼就開始咬钩,摇着线轮一收线水中的鱼飞也似的追逐着鱼饵,如果把线收得快一些鱼有时甚至会像飞镖一样蹿出水面。此时儿子一边收线一边兴奋得大呼小叫不能自已。看着孩子在夕阳映照的湖边一站就是两小时我的心里不知道是什么滋味:这么贪玩的孩子可怎么办?他是否知道他在美国要走的路有多漫长多坎坷?

后来我回国工作了儿子在美国上了中学,我知道他学习用功于是想方设法督促他哆去室外活动。一天我从互联网上看到美国市场上正在出售一种新的名为“直升机”机动鱼饵,号称可以轻而易举地钓到更大更多的鱼我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儿子,让他去买一个

儿子的反应出乎我的意料:“那鱼可要倒霉了。”接着说:“我已经不钓鱼了真要把动物殺光,人类在地球上也就成了幽灵”

儿子养了一只小花猫,非常喜欢它他这只猫的本事可谓了得!有一天竟然将一只小鸟给逮着了,這家伙并不急于把“俘虏”立即处死而是不断地戏弄它,当儿子发现时小鸟已是遍体鳞伤了。儿子赶紧将小鸟从猫口中救下精心地為小鸟做了个窝,然后到互联网上查找有关小鸟种类、习性和喂养的知识打电话向当地的兽医询问给小鸟治伤的方法,自己跑到药店去給小鸟买药此时儿子已上大学,学习非常紧张可是,他坚持护理着这只小鸟几天后,小鸟的伤渐渐好了儿子捧着它走进树林,看著它飞向远方

我不知道儿子什么时候接受了美国人普遍拥有的生态保护意识,我相信是美国教育的潜移默化的力量它成功地造就着信奉美国价值观念的人。

有一次我开车去朋友家,突然“砰”的一声闷响汽车右前轮的轮胎爆裂了。我停车换备用轮胎的时候才发现車上的液压千斤顶坏了。我正在为难之际一辆白色的汽车停在我的旁边,驾车的是一位老太太问我:“需要帮助吗?”

我和她说了我嘚遭遇她立即下车,打开车箱把她的千斤顶拿出来给我用。

我忙着感谢对老人说:“我很快就会弄好。”

老太太说:“不用着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