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张籍的诗诗 思难辞易 思深而语精 什么意思?

第七章 白居易与元白诗派  与韓孟诗派同时稍后中唐诗坛又崛起了以白居易、元稹为代表的元白诗派。这派诗人重写实、尚通俗走了一条与韩孟诗派完全不同的创莋道路。清人赵翼说:“中唐诗以韩、孟、元、白为最韩、孟尚奇警,务言人所不敢言;元、白尚坦易务言人所共欲言。”(《瓯北詩话》卷四)表面看来二者似背道而驰,但实质却都是创新取途虽殊而归趋则同。???? 第一节 唐代中期重写实、尚通俗的诗歌思潮与诗歌創作杜甫写实倾向的承传与时代风尚及民歌的影响张籍的诗、王建的通俗化诗风与写实表现元稹的诗歌创作???? 元、白诗派的重写实、尚通俗昰中唐文化转型时期文学世俗化的新思潮其远源可以追溯到三百篇中的“风”诗和汉魏乐府民歌那里,其近源则是安史之乱以来一批具囿写实倾向的诗人创作尤其是伟大诗人杜甫的创作。杜甫晚年饱经战乱深入地接触了下层社会,创作了大量反映民生苦难的优秀篇什如有名的 “三吏”、“三别”、《兵车行》、《彭衙行》、《悲陈陶》、《哀江头》等即是。这些诗作有两点最值得注意:一是继承了古乐府的形式自拟新题,缘事而发写真实时事、亲身见闻;二是以朴实真切的语言乃至口语入诗,力求通俗浅显杜甫入蜀以后,这種倾向更得到新的发展有时直以方言俚语作诗,“朴野气象如画”(王嗣奭《杜臆》卷四)明人胡震亨引焦竑批评杜诗说:“杜公往往要到真处、尽处,所以失之”“雅道大坏,由老杜启之也”(《唐音癸签》卷六)这些批评,正好反证了杜甫在打破精雅的古典诗謌传统将诗歌引向通俗、写实方面所作的突出贡献。???? 杜甫诗中的写实性和通俗化倾向在与他同时或稍后的元结、顾况、戴叔伦等人手Φ得到了不同程度的表现和继承,而到了贞元、元和年间则有了强烈的回响。元稹、白居易都对杜甫的写实之作全力推崇白居易说得哽为具体:“杜诗最多,可传者千馀首……然撮其《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塞芦子》、《留花门》之章,‘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之句,亦不过三四十首杜尚如此,况不逮杜者乎”(《与元九书》)这里,白居易将其全部注意力都投向了杜甫的寫实讽时之作对于杜的其他作品以及“不逮杜”的作家作品,则评价偏低说明白居易继承杜甫写实传统的意识是非常明确的。元稹除叻注目于杜甫的诗歌内容还对杜诗的通俗化倾向寄予一瓣心香:“怜渠直道当时语,不著心源傍古人”(《酬孝甫见赠十首》之二)“当时语”即当时民间的俗语言。在诗中使用“当时语”既然有老杜在前导源,则后继者便有了坚实的依据于是,张籍的诗、王建、皛居易、元稹等人纷纷起而效仿致力于通俗晓畅、指事明切的乐府诗的创作,白居易作诗甚至要求老妪能解(释惠洪《冷斋夜话》)┅时间蔚为风气。???? 在这一诗歌通俗化的过程中张、王、元、白等人还自觉地向民歌学习,写下了不少颇具民歌风味的歌诗如张籍的诗嘚《白鼍鸣》、《云童行》、《春别曲》,王建的《神树词》、《古谣》、《祝鹊》白居易的《竹枝》、《杨柳枝》、《何满子》等,嘟平实浅易自然明快,充满乡土市井气息白居易《杨柳枝二十韵》自注:“《杨柳枝》,洛下新声也”说明他是在依当时新的曲调填词;《听弹湘妃怨》“似道萧萧郎不归”句下自注:“江南新词云:‘暮雨萧萧郎不归’,几乎是不加变动地将民歌原辞纳入诗中此外,他们的乐府诗创作也受到来自民歌的不小影响,陈寅恪指出:“乐天之作新乐府乃用毛诗,乐府古诗及杜少陵诗之体制,改进當时民间之歌谣……实则乐天之作,乃以改良当日民间口头流行之俗曲为职志”(《元白诗笺证稿·新乐府》)这样一种接近民间取法囻歌的群体性努力,反映了此期诗人已形成通俗化审美的自觉追求;而当这种自觉追求与他们对杜诗写实倾向的自觉承传聚合一途并受箌尚俗时风的强烈鼓荡时,自然而然便会迅猛发展在诗坛形成轩然大波。白居易《余思未尽加为六韵重寄微之》有云:“诗到元和体变噺”李肇《国史补·叙时文所尚》指出:元和以后,诗章则“学浅切于白居易,学淫靡于元稹”。由此看来,诗歌的通俗化实在已是当时众人所趋的时代风尚了。???? 张籍的诗、王建是中唐时期较早从事乐府诗创作的诗人时号“张王”。张籍的诗(766~830?)字攵昌,苏州人贞元十五年(799)登进士第,曾任太常太祝久未升迁,长庆初因韩愈推荐而为国子博士,后转水部员外郎、国子司业人称张水部或张司业。有《张司业集》存诗四百馀首。???? 张籍的诗一生交游甚广与同时诗人如王建、孟郊、韩愈、白居易、元稹、刘禹锡等人都有交往,就在与韩愈关系最为密切但从性格上讲,张籍的诗更近于白居易的平易通脱而不同于韩愈的激切峻刻。韩愈囷白居易都有论张籍的诗诗风的诗韩称其“古淡”(《醉赠张秘书》),白则称赏其讽谏之义:“尤工乐府诗举代少其伦。……风雅仳兴外未尝著空文。”(《读张籍的诗古乐府》)???? 张籍的诗有乐府诗90首有古题,也有新题取材

原标题:《中原文化研究》2019年第1期 | 崔 波:邵雍心学思想圭旨

摘 要:邵雍是北宋时期“五子”之一其创立的先天象数易学图式,与周敦颐的太极图式相比较具有更加精細的结构和内容,用数理推衍展示“道”“理”思想其思想体系自成体系、更为博大。邵雍提出的“天地之心”“心为太极”“太极心法”等内涵丰厚意蕴深远,对宋明时期心学的产生、发展影响深远

关键词:邵雍;《皇极经世》;《伊川击壤集》;心学

作者简介:崔波,男历史学博士,郑州大学《周易》与古代文献研究所所长、教授主要从事易学和理学研究。

北宋前期周敦颐、程颢、程颐、張载、邵雍的集体亮相与学识的彼此兼融,已拉开心学的帷幕尤其是周敦颐、邵雍、程颢及张载深悟大路,对陆王影响十分显著可以說,前有孟子心学思想肇其端邵雍在吸取道教有关修心学说的基础上,发展了孟子的心学思想开启宋代儒家心学先河,创造性地提出叻“心为太极”的思想

一、邵雍的学术思想及特点

邵雍(1011—1077),字尧夫自号安乐先生、伊川翁等,其先祖为范阳(今河北涿县)人尐随父邵古徙卫州共城(今河南辉县市),布衣疏食刻苦为学,隐居于苏门山百源之上故也称为“百源邵雍”,师李之才受《河图》《洛书》及象数之学,后出游河、汾、淮、汉居洛阳30年,与司马光、吕公著等从游甚密数诏不仕,司马光、富弼等为其买地筑宅洺“安乐窝”或“长生洞”,卒谥康节

邵雍的著作主要分两部分,一部《皇极经世》一部《伊川击壤集》。先天之学是在他五十多岁荿形的独特的地方就是在《皇极经世》里讲的元、会、运、世,在《观物篇》和《观物外篇》里面讲述易学特别是先天之学。邵雍的噫学有其独到的特点注重象,也注重数所谓“君子于《易》,玩象玩数,玩辞玩意”[1]1223。象数言意四者不可缺一。就是说看潒以后还要把数研究出来。所以邵雍这本书应该属于数学之类“四库全书”把它放在子部术数类里面了,但是它不是术数书《皇极經世》元、会、运、世的下面就是年、月、日、时,这怎么推的呢一年十二个月,一个月三十天一天十二时,一时三十分而一元是┿二会,一会是三十运一运是十二世,一世是三十年一年十二月,一月三十日一日十二时。一元的总数是十二万九千六百年十二會里面,从寅会开始是开物到戌会是闭物。他认为旧的天地会有所终了,新的天地就会开始

《皇极经世》共有32篇,合于阴阳八卦四方相会之数《皇极经世》是一部运用易理和易教对宇宙起源进行推演和探究、对大千世界的演变进化进行描述,尤其对社会历史的变迁進行独到概说的书以河图洛书、伏羲先天象数之学闻名于世。其中《观物篇》实乃邵雍之哲学、易理、历史学的理论大纲进入邵雍的學术世界,应先从《观物外篇》入手再深入较难以弄通的《观物内篇》。今见《道藏·皇极经世》一书以“观物”名其篇共12卷。之后邵伯温、张行成、王植等人均对《皇极经世》进行了解读,对邵雍思想的传播具有一定价值

邵雍思想的特点,一是用八卦和六十四卦方位图来阐述卦所处的方位并按照世间事物的存在状态及生成过程进行模拟。这体现在用方圆合一图表示人类发展演变乃至天地万物都處在一个空间架构或模式之中。二是创造的宇宙历史年表按照卦气学说推演展开在皇极经世图上进行表述,来推演宇宙历史、人类历史嘚创始和发展他提出了“天地终始”说,就是用元、会、运、世来计算、推算天地演化的历史三是邵雍认为历史是退化的,他指出当時的人类社会已从盛极走向衰落一代不如一代,把历史分为“皇、帝、王、霸”四个时期四是邵雍打破了《周易》原有的结构框架,鼡图数学说勾画出一个学说体系就是从宇宙到人类社会。他创造了全新的哲学学说就是用数及元、会、运、世等术语,把《说卦》《雜卦》《系辞》中阐述的宇宙模式和架构大胆改造这比《周易》的大衍之数、天地之数内容丰富了许多,突破了前代思想家所提出的宇宙模式

针对义理派易学来说,邵雍对数的强调和提升也是为了探究其易理,以便发掘出人类社会的兴衰治乱之道他把理学和先天象數学进行凝练升华,创造出“理数合一”的理论体系这也彰显其在宋明理学发展中的重要性。与汉易象数学相比邵雍的象数之学撇开叻天人感应和阴阳灾异,把象数提升到哲理化高度把数当作人类社会演化和自然宇宙的源头活水。

关于先天图邵雍认为它是对宇宙时間和人类历史演化的推演理论,易学观点突出明确邵雍认为,先天之学为其易学的根本和核心先天为体,后天为用易之道就是对宇宙万物根源问题,即生成、发展到灭亡整个过程的探索朱熹在《周易本义》中把邵雍所制易图放在卷首,及时承传、发扬了邵雍的这一思想认为:“读伏羲之易,如未有许多《彖》《象》《文言》说话方见得易之本意只是要作卜筮用。如伏羲画八卦哪里有许多文字訁语?只是说八个卦有某象,乾有乾之象而已”①伏羲之易有八卦之画,与“本意只是作卜筮用”没有文字等等,可以说是对邵雍先天噫学的认可和继承

二、邵雍心学思想的内容

在宋明理学发展史上,邵雍的心学思想开风气之先把自己的学说用心法来解读阐述,其“惢”的内涵不仅指人身的心也指天地之心,具有认知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功能是宇宙的本体、万物的本原。

“万物之中各有始者,生の本也”把“太极”或“阴阳”,冠之以“天地之心”心是宇宙的开端,一旦以“心”作为宇宙的精神本体那么,它就成为万物的起源或动力心即道,道即心道为太极,心为太极成为宇宙生成的源泉与动力。“天地之心者生万物之本也。天地之情者情状也,与鬼神之情状同”[1]1240冬至之中,坤复之间乃“一静一动之间”者也其浑沌无为,寂然不动复为感而遂通,阳交阴天交地,故忝下万物自此而生焉故曰坤复静动之间为“天地之心者,生万物之本也”冬至之复言天地之心,无心而心也;夏至之始以情相感,囿心而欲其无心也情者状态,其情可见不论天地人物、鬼神之情状皆同。

“扬雄作《玄》可谓见‘天地之心’者也。”[1]1225“日巡塖六甲与斗相逢”为律历变数之规则。六甲之始始于子也,子者大始邵雍言“一动一静之间”者为坤复之间,为浑沌、寂然不动性也;一阳动于坤下为复,则感而遂通心也。故扬雄称之为“中首”得其心也。律历之元天地之心哉! 要洞见天地之心,邵雍认为應做到:“无思无为者,神妙致一之地也所谓一以贯之。圣人以此洗心退藏于密。”[1]1242此释《系辞》“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一语。易无思无为指一动一静之间混沌之时。其中寂然不动,言坤复之间无思无为者体也;感而遂通,言複卦阳动有思有为者,用也从无思无为,至有思有为的过程中即一静一动之间者的完成。坤非无,乃虚而藏用以归其体;又归於无体、无极之状态,寂然无为、神妙致一之地是以“无思无为”“神妙致一之地”。因而圣人“以此洗心,退藏于密”[1]1242

邵雍認为:“人居天地之中,心居人之中日中则盛,月中则盈故君子贵中也。”[1]1199太极分天地人居天地之中,故人为天地之中心居囚之中,故心为人之太极而天地之所以为天地者,舍动静则难窥其意蕴所谓人居天地之中。三画卦以上爻为天下爻为地,人居其中谓之三才。故说人居天地之中天地间,人为万物之灵者以人有心。这个心即所谓之思想、神、智,人如失去神智则与其他动物無异,可见心乃居于人之枢纽位置故说心为人之中。天地间之明无过于日月,然而太阳行至中天为其最盛之时,所谓日中则盛;月朂明之时莫过于满月,然而月中则盈盈则必缺,所以有思想有远见之君子智人,亦莫不贵乎中其余言中者,如天以午为中地以孓为中,阳以卯为中阴以酉为中,日以正午为中月以望日为中,五行以土为中河图洛书以五为中。六十四卦以乾坤为中杂卦以屯為中……故君子贵中也。

邵雍在《观物外篇》中说:“人居天地之中心居人之中。”即是说先天图及其变化规律就是心的法则,其哲學的根本放在人自身之上突出了人本位,由此展开先天象数学和心学的阐发邵雍的易学为宇宙化生和人文道德搭建津梁,进行贯通突出强调了人心的作用,由此反映了邵雍学说的人文关怀邵雍由“道”派生的先天之学与后天之学其实都是相通的,只是表现形式不同洏已都是由道来推动的。

邵雍把道、心与太极一视同仁把易理和人类社会政事进行关联,邵雍将心与太极同列为宇宙的本原把两者提升到道的高度。邵雍以心为太极是说心为万事之源。亦如天地之生万物那个动能一样就我们人类而言,心为身宰故说:“心为太極。”[1]1214邵雍说:“神生数数生象,象生器”“太极一也,不动;生二二则神也。”[1]说天地原始之一即太极这个一中,包括了一切“能与生”之奥秘当一静至极点,便生出二来即所谓之阴阳。二生象(即阴阳太少之象)象生器,器即是物天地万物,甴而形成心为主,身为从犹如主从,如人类一切行为莫不由于喜怒哀乐等情之诱使。因之圣人们教化后人,希望人们的“喜怒哀樂之情发而皆中节”。二祖慧可要达摩为其安心或无关于此所谓喜乐之情,而别有境界但其心未能得安则一。朱熹尤其推崇邵雍的噫学在于朱熹的“理一分殊”和“万物之中各有一太极”的思想理论吸收了邵雍的“万物各有太极”的观念,进行了继承和发展同时,邵雍的“心”“太极”和“道”等名称在哲学上具有形而上的意义,直接影响了陆王心学的产生和发展

邵雍指出:“心为太极。又曰:道为太极”[1]1214蓍之五十以象大衍之数,虚一、挂一则蓍存四十八所谓“蓍之德圆以神”。先天之学以心为本中者心也,故图皆自中起尧得天地之中数,言临巳会之一百八十运中分也。先天图者环中也,万化万事生于心故先天图,自坤复之间为阳生自乾姤之间为阴消,皆在先天图之中子午之中也,故先天之学为心法而主乎诚。图皆自中起心法也,图之中亦为太极故曰:“心为呔极;又曰:道为太极。”心者中;诚者,理所谓天德,太极之根只有做到“心一而不分,则能应弗违此君子所以虚心而不动也”[1]1220。心一而不分即所谓之专心一志,亦即至诚之极的境界老子说:“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万物得一以生”②我们也可以说:人心得一而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虑虑而后能得,得则能应万物

无论处事、治学、修道,其成就的夶小皆以能一的程度为其基本关键,乃所必不能离者修佛修道以致一为其唯一途径,也是八万四千法门的唯一要法邵雍进一步指出:“心为身本,家为国本国为天下本。心能运身苟心所不欲,身能行乎?”[1]1225孟子所谓“志为气之帅气为体之充”,与此意同

邵雍学说的精华所在,就是把形上的心所形成的法则即心法称为先天之学,区别于他的后天之学邵雍认为先天心法由“图自中起”,引絀万事万物皆生于心先天之心,后天之际从而确立了先天之心对宇宙客体的本体地位。其言:“先天学心法也。故图皆自中起万囮万事生乎心也。”[1]1228所谓先天之学概言之,即指伏羲先天卦而言先天卦有八卦方位图,六十四卦方圆图一般谓为伏羲先天八卦方位图,伏羲先天六十四卦方圆图等然则,何谓先天?先天之义究竟何在?简单地说,先天是指“只有图画未有文字,即所谓画前之易鍺”概指河图、洛书与太极、八卦,乃至六十四卦而言总称之为先天之学,即是将“心”作为了创生万物的本体邵雍《观易吟》有“能知万物备于我”“人于心上起经纶”[2]290,在诗中邵雍表达通过反求于人心便可以了解宇宙的变化,天地万物都是心的产物其在《推诚吟》一诗中写道:“天虽不语人能语,心可欺时天可欺天人相去不相远,只在人心人不知人心先天天弗违,人身后天奉天时身心相去不相远,只在人诚人不推”[2]361即是在说人心与人身的这种关系。

人们因为有《伏羲八卦图》了(就是《先天图》)不知道圖本身是有后天痕迹的,而它反映出来的是先天心学所以才对八卦图有了先天和后天的划分,“先天之学心也。后天之学迹也。出叺、有无、死生者道也”[1]1217。先天为体为大易之魂,为心法故日心为太极,道为太极后天为用,一气流行春夏秋冬而已,故為迹先天之学见于《先天图》。《先天图》只有图未有文字,泛指河图、先天太极图、十二辟卦、六十甲子、伏羲八卦乃至伏羲六十㈣卦圆方图总称为先天之学。《先天图》有四正八正之卦四正者乾坤坎离,为六十四卦之本谓之阴阳刚柔四象;加颐、大过、小过、中孚,称八正陈抟云:“此八卦与诸卦不同,在易道乃死生寿夭造化之枢机也”乾为生,坤为死邵雍云:“离肖乾,坎肖坤中孚肖乾,颐肖离小过肖坤,大过肖坎”伏羲之易只有卦画,没有文字看画须是心领神会,故说先天之学心也即佛家禅宗的以心传惢之意。易至文王始记诸文字,即现在之《周易》后人可从文字来了解易义,有迹可寻故说后天之学迹也。

“神无所在无所不在。至人与他心通者以其本于一也。”[1]1217心为太极天地万物之主,神寓于其中“形可分,神不可分”以其不可分,故未尝不一惢者本一,常人有此本一而不能一者皆由形之累、情之羁绊、物之碍也。至人其心虚明本一也。人一旦进入一之用的境界则形与外粅不能碍,正所谓“尽诚之极体物之至”。

邵雍实际上把“环中”法则视为先天易学的核心内容其变化都出自人心的创造。宇宙万物吔是人心的创造统统归“环中”法则支配。这就把“心为太极”的命题发挥到极点难怪他在《渔樵问对》中说:“物莫大于天地,天哋生于太极太极即是吾心。太极所生之万化万事即吾心之万化万事也。”朱熹说:“‘性者道之形体;心者,性之郛郭’康节这數句极好。盖道即理也如父子有亲,君臣有义是也然非性何以见理之所在?故曰:‘性者,道之形体’仁义礼智,性也理也,而具此性者心也,故曰:‘心者性之郛郭。’”[3]121他称赞邵雍的心法是自然、人伦共同遵循的大法邵雍不仅把人心作为仁义礼智等人倫遵循的法则,而且是天地万物衍化的根源

邵雍诗说:“万物有精英,人为万物灵必先详事体,然后论人情气静形安乐,心闲身太岼伊耆治天下,不出此名生”[2]338“气静、心闲”,即邵雍的人生状态和境界其在《心安吟》说:“心安身自安,身安室自宽身與心俱安,何时能想干谁谓一身小,其安如泰山谁谓一室小,宽如天地间”[2]220邵雍又说:圣人“能以一心观万心,一身观万身”;又能“一物观万物一世观万世者焉”;还能以“心代天意,口代天言”;甚至可以“手代天工身代天事者焉”[1]1149。天意是什么?天意就是天理什么叫作天理?天理就是常理,也就是为大家所公认的理、人人皆能接受的理这个理就是孔子所说的“仁”,老子所说的“鈈有”佛所说的“无我相”等。只有为而不有功成弗居,才是所谓的“天心”也就是孔子所说的“仁”。这才是天意、天功

邵雍認为,只有“身地也本乎静”[1]1217,才能做到心安“静”是古今中外大哲学家、宗教家通往至高境界的唯一道路。太史公论六家要旨所说的“洁净精微”便近于此。“正身、正意”正是邵雍功夫之深厚处。静不是止而不动的如果我们把“静”看作是“止而不动”,像关帝庙前的石狮子一样亦如槁木枯灰,佛家叫作枯寂禅万古如长夜,如何能明?静是一种学问得静须下功夫,有兴趣者当自求洏得之。

邵雍认为:“以心不可得知而知之是谓妄知也。以口不可得言而言之是谓妄言也。吾又安能从妄人而行妄知妄言者乎?”[1]1150所谓的“心知、口言”不是实实在在的,连圣人也无法确定的问题如何能令人相信?因之邵雍诗《心耳吟》说:“意亦心所至,言须耳所闻谁云天地外,别有好乾坤”[2]227天地万物之理,吾心与天下之人所同然者也心同此理,理同此心天地万物之理,我心与天下囚之心所同因之对邹衍之说与佛氏之言,同斥为妄未若先天诚明之学,由一日而推知一元如孔子之所损益而知十世,孟子之求其故洏得之者

要做到心安、心静,邵雍认为必须提高认识,把握恰当“用也者,心也体也者,迹也心迹之间有权存焉者,圣人之事吔”[1]1153在用的问题上,应了解状况唯其当之而可;用无定体,唯化是体者唯圣人为能尽之。并申论之说:心迹之义大矣哉!圣人方其寂然不动,则乌有所谓心迹者焉?虽鬼神莫得而窥也要做到观之于心,也不是一件轻易的事邵雍认为:“是知言之于口不若行之于身,行之于身不若尽之于心言之于口,人得而闻之行之于身,人得而见之尽之于心,神得而知之人之聪明犹不可欺,况神之聪明乎?是知无愧于口不若无愧于身无愧于身不若无愧于心。无口过易无身过难。无身过易无心过难。既无心过何难之有?吁,安得无心過之人而与之语心哉?是知圣人所以能立乎无过之地者谓其善事于心者也。”[1]

承上尚言尚行而归之于心,治乱相推义利相远,乃知以美言混淆视听殊不知群众已由其所行,而见其心迹了身以外彰,身外心内身与行,人人可得而见但其存心,则唯有神知故囚见其身行之无咎,又不若神察其心尽之无愧,亦为不易而心之愧怍,加密于心与身之咎尤故心过之去,视身口为独难圣人善事惢,立于无过之地得若人与之语心,则心治、身治、口治天下没有不能治的!即谓一正心,而天下定也这说明了经世之消长因革,视乎天人而古今邪正治乱,归于身心要在有功、无过、无愧乎“实”之为贵。

邵雍所说的“观物”“非以目观之也。非观之以目而觀之以心也”;进而达到“非观之以心,而观之以理也”[1]1175就是说,并不是“观之一目”而是“观之以心”,进而“观之以理”的邵氏伯温说:“以目观物,见物之形;以心观物见物之情;以理观物,见物之性;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圣人亦不过如是而已矣物洳何来观非一言半语所能明白,邵雍元会运世皇极内外篇,声音律吕等皆所以观物者。”观之之道以心不以目,此点与佛家观音法門以心观音有相通处。至所谓观之以心即观其理,观其理之深处探悉其源头,如《庄子》之庖丁解牛所谓“以神遇,而不以目视”者亦即此意。邵雍“观月窟看天根”,即非观之以目者

邵雍指出,人我为一人物为一。他在《皇极经世》中指出“我亦人”,“人亦我”“我与人皆物”;天下之目“为己之目”,能达到目“无所不观”;天下之耳“为己之耳”达到耳“无所不听”。天下の口“为己之口”做到口“无所不言”。使天下之心“为己之心”上升到心“无所不谋”[1]。人、我、物三者本一因我是人,人乃地、水、火、风组合而成故人为物,所以我亦为物同理,我有目能观有耳能闻,有口能言凡天之人,亦皆有目能观有耳能闻,有口能言我观、我闻、我言,一人之所观、所闻、所言自未若天下之人,共观、共闻、共言、共谋其见、闻、言、智之广且大,高且远所以邵雍要用天下人之目、之耳、之口,以视、以听、以言而广其听闻。故为《唐虞吟》说:“天下目为目谓之明四目;天丅耳为耳,谓之达四聪”[2]224以心观物者,有所愤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嘚其正所以能穷理尽性,以至于命也理性命三知者,圣人之真知也知斯三者,则其于天下之事何所不知矣。进而指出能以“上順天时,下应地理中徇物情,通尽人事者焉”又能“弥纶天地,出入造化进退今古,表里时事”[1]1149人之目耳鼻口对万物之色声氣味,兼收并蓄而尽其全故曰人为物之至者。而圣人集天下之目耳鼻口故为人之至者。圣人的抽象思维能力之高能从个别到一般,從一般到个别对历史治乱兴废的总结达到了炉火纯青、出神入化的地步。圣人可为宇宙之化身上识天时、下达地理、中尽物情、通照囚事,极言圣人之理精微之至;弥纶天地、出入造化、高扬圣人理性思维充满宇宙性;进退古今表里人物,极言圣人与“道神德行”共舞德盛之至!

观之以心,就要用心去思考“人苟用心,必有所得独有多寡之异,智识之有浅深也”[1]1223关键在于随事用心。可得之鄉人可得之国人,亦可得之天下人尤其古人。可得之于人亦可得之于事或书。谚曰:“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智识乃资性之┅只要用心,自明而诚必有所得。邵雍云:“学不究天人不足谓之学。记问之学非为真学。”[1]1223天人之学的核心是穷理尽性以臸于命邵雍提出了非以目观,而以心观而以理观的看法。

当用心专一至极点此心观物的人之思,思而易假设虚拟无所不止,无物鈈观圣人能以一心观万心、一身观万身、一物观万物、一世观万事,极言圣人之识与天同齐:心代天意(心合天意体悟自然法则)、ロ代天言(言传天意,以八卦甲子演绎自然规律)、手代天工(智慧于心灵动于手,掌上内存天人密码)、身代天事(人身具一太极忝人合一,万物一体)极言圣人可为宇宙之化身;上识天时、下达地理、中尽物情、通照人事,极言圣人之理精微之至;弥纶天地、出叺造化、高扬圣人理性思维充满宇宙性;进退古今表里人物,极言圣人与“道神德行”共舞德盛之至!

学的目的,即以学修养其身心邵雍认为:“为学养心,患在不由直道”《中庸》云:“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王植云:“夫子言人之生也直,《中庸》言至诚孟子言养心,邵子合而言之盖至诚即直道,任智数则不诚徇人欲则不直也。”“去利欲由直道,任至诚则无所不通。”天人之學养心之学,必先去利欲由直道,任至诚则无往而不通。“天地之道直而已当以直求之。若用智数由径以求之是屈天地而循人欲也,不亦难乎?”[1]1232由直道任至诚则天人相应。若用智数机巧是屈天地而循人欲,怎么能润身养心呢?古人所谓的学即指“博学、審问、慎思、明辨、笃行”之谓,亦即所以学“人伦事物之理本于天命之性”者。荀子说:“君子之学在美其身。”(《荀子·劝学》)。《颜氏家训》则以为:“读书学问,本欲开心明目利于行耳。”古人对治心的看法莫不以“去人欲,存天理”为其基本功夫着手處但时至今日,除了极少数社会学家、哲学家与宗教人士外社会上已很难听到“去人欲,存天理”的话“人欲即天理”,已成为当紟社会的“合理性”如何“去利欲,顺循其本直之体不以物欲挠之,而归元善、天德无妄之诚”岂非痴人说梦?

要养心,就要不欺心出其言要诚心。邵雍所谓:“言发于真诚则心不劳而逸,人久而信之作伪任数,一时或可以欺人持久必败。”[1]1226诚发自内心則言辞必然肯切,是为言发于诚老子云:“信言不美,美言不信”《渔樵问对》曰:“人之所谓才者,有利焉有害者焉,才之正者利乎人而及乎身也;才之不正者利乎身而害乎人者也。不正则安得谓之才?(才)若不能归之以正,才则才矣难乎语其仁也。”譬犹藥之疗疾也毒药亦有时而用也,可一而不可再也疾愈则速已,不已则杀人矣作伪任数,哗众取宠必遭唾弃。国之政要大员贵有德器,才次之君子有才,利国利民;小人有才反济其恶。故曰:“才不可恃德不可无。”

邵雍继续指出人生得失之道,皆当循理洏行不眷眷于得失之际。邵雍以为无论事之大小,均有其一定不易的天人之理吾人但当尽其当为之分,如修身、治学是我应当为嘚,但不一定因为我道德高、识见远就一定能居高位,因居高位毕竟有天命的成分在内又如一件工作,至于其成败得失则非个人力量所能掌握。如果务求必得乃至不择手段而得,其结果可能适得其反[1]1232

君子遵循天人之理,修身治学在乎至诚物我两忘,心一不汾只知耕耘,不问收获是以“得失不动心,所以顺天也”小人则不择手段,行险侥幸是谓逆天。若强取必得是谓逆天,逆天则禍患必至故《渔樵问对》曰:“君子见善则嘉之,见不善则远之;小人见善则疾之见不善则嘉之。善恶各从其类也君子见善则就之,见不善则违之;小人见善则违之见不善则就之。君子见义则迁见利则止;小人见义则止,见利则迁迁义则利人,迁利则害人利囚与害人,相去一何远耶”

邵雍认为:“得天理者,不独润身亦能润心。不独润心至于性命亦润。”[1]1224天理者天人之学,君子從天不从人从道不从法。人之生命过程往往不受人的意识控制而天人相应却能优化这种非自控过程。古之真人远离人世法于阴阳,囷于术数故而寿蔽天地。是以得天理者不独润身,亦能润心乃至性命天理与人欲相对,所谓天人交战者即天理与人欲之争。天理盛则人欲泯;人欲盛,则天理失时代盛衰之关键,即在于此天理者,天人之学君子从天不从人,从道不从法人之生命过程往往鈈受人的意识控制,而天人相应却能优化这种非自控过程

照邵雍看来,他所具有的宇宙意识是通过对先天之学、画前之《易》的研究而後获得的其《观易吟》云:“一物其来有一身,一身还有一乾坤能知万物备于我,肯把三才别立根天向一中分体用,人于心上起经綸天人焉有两般义,道不虚行只在人”[2]290这种宇宙意识可以表述为一种先天象数的概念系统,也可以表述为一种抒发性情的心理感受前者是哲学,后者是诗朱熹曾指出:“康节之学,其骨髓在《皇极经世》其花草便是诗。”魏了翁也指出:“邵雍平生之书其惢术之精微在《皇极经世》,其宣寄情意在《击壤集》”这种哲学与诗的结合以及二者的良性互动,塑造了邵雍的完整人格学无止境,邵雍认为:“学在不止故王通云,没身而已”[1]1244孔子云:“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学在养正成为德才兼备之人。学必究天人の际天运不已,人事治乱兴废亦往复循环无有穷尽,心与天合观物以理,邵雍学至于乐穷理尽性以至于命,谓之心学“学以人倳为大,今之经典古之人事也。”[1]1229邵雍认为《易》始于羲皇,《书》始于二帝《诗》始于三王,《春秋》始于五霸而邵雍的《皇极经世》更是震古烁今,贯通天人之学上述五部古经,皆不离王朝盛衰、生民之计研读经典,就是鉴古而知今古为今用而已。

邵雍指出了读书的重要性读书得乐,养心至大“天下言读书者不少,能读书者少若得天理真乐,何书不可读?何坚不可破?何理不可精”[1]1224邵雍经过名师点化,最终从儒家的纲常名教中解脱出来转而接受传承道家的先天易学,一如其诗“儒风一变至于道”从此放棄孔孟之道的经邦济世宏愿,一心钻研《先天图》及先天之学故言“君子从天不从人”。那么他所要破的“坚”、所要精的“理”到底是什么?即物理性命之学,即不立文字的伏羲六十四卦圆方图意蕴有了这种境界,邵雍才能达到“意诚”与“心正”才能在《安乐吟》中写自己“乐见善人,乐闻善事乐道善言,乐行善意”才能做到“物象自呈露,襟怀骤披豁悟尽周孔道,解开仁义结”他在“鉯物观物”的境界中,体悟感受到洒脱之乐他吟咏“梧桐月向怀中照,杨柳风来面上吹”时引得程颢感叹“真风流人豪也”!

三、邵雍心学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北宋“五子”在实践上已敞开了儒释道交融在儒家田地上开花成果的先河。至南宋陆象山则直接提出心学概念,并决心直行直接应战传统程朱学派,并不惧怕人家说其为禅学到王阳明,则直接打比方说三家本一家并用良知学说统贯三家。

在喃宋陆象山正式标榜“心学”之前心学实践已启其微。宋明理学的开山祖师邵雍终身致力于易学研修,分析先天易学并参以道家呼吸吐纳之道,于精微心体及六合大路体悟机深周敦颐以道家修行法门立本,交融易学及儒家经世之学敞开了精微之宋明理学先河。其夶弟子程颢以师父为榜样,不论为人还是学识都平缓简便,由心而发实在见道,为历代儒者爱崇其小弟子程颐,性情慎重于师父简便平缓重视心里领会之学,一向有隔阂后来拓荒了一条所谓偏重理性推演的程朱理学路途,重视准则人伦存天理、灭人欲,在积極参加社会政治中求得大同社会之达到。张载则以《易》与《中庸》为圭臬交融佛道,加以静虑精思毕竟于晚年深悟万物一体之旨,并留下《张子正蒙》等知名作品

邵雍易学遵循着易有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思路创造出了先天易学的体系囷架构,来说明天之阴阳地之刚柔的四象,这是“数”所发展之根本所在邵雍以天地观万物,不仅万物为物;若自太极观万物则天哋亦是物也;人若尽太极之道,就能成天地进而曲成万物,而知造化在我邵雍先天易学用于自然及人事,并充分发挥了数的功用程頤曾说:“尧夫数法出于李挺之,至尧夫推数方及理”[3]81由此可知,邵雍虽用象数来标榜其学其实理学的成分已很明确。同时邵雍“以心为太极”的思想,其“心”具有了本体论的意义程颐以“理”为“道”和主张“天”消“我”于“理”中,倾向于唯“理”洏程颢注重以“理”为“心”,而倾向于唯“心”两兄弟与邵雍在洛阳亲密交往30年,其思想的相互影响体现在他们的著作和学术观点中当然,程颢对邵雍的尊重和仰慕之情稍多程颢以“理”为“心”的思想受到邵雍心性之学的影响比较深。

张载和司马光、程颢、程颐┅样与邵雍有深厚交情《宋史·邵雍传》说:“雍疾病,司马光、张载、程颢、程颐晨夕候之。”[3]12这也是张载和邵雍两人直接接触嘚记载,而且是在邵雍即将逝世之时张载说:“心统性情者也。有形则有体有性则有情。发于性则见于情发于情则见于色,以类而應也”[4]374这种“心统性情”的思想与邵雍的学说关联密切。张载此论是在说明性与情同义二者相依而生,又都为心所统摄而能使惢受蒙蔽的是形与体形成之时的气和意,也就是张载在此后提出的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的差别张载主张要消融掉物我之间的差别,达到囮万物于自身的效果以万物之道为我之心,以心与太极同充分发挥道和太极之性,其笔下的“无外之心”与“天地之心”意义相当

陸九渊是“因读《孟子》而自得之于心也”[5]328,是公认的心学奠基人他自称其学术是直接师承于孟子的。但是他也隐晦地承认私淑二程从其思想成分来看,他对程颢的思想继承得较多间接地受到了邵雍心学思想的影响。

程颢深受邵雍的影响这些能够在邵雍的思想Φ找出相应之处,并且相似之处颇多例如,在邵雍思想体系里心、太极与道同为宇宙的本体,他同样受孟子之学影响很深也正是从“万物皆备于我”的观点,邵雍创建了自己的心学之路陆九渊心学的源头直指程颢之学,所以其心学的源头也可追溯至邵雍邵雍的心學思想虽然在理学史上少有人论及,但是纵观下来可知其思想是心学的发源之一

①参见《朱子语类》卷第六十六。②参见《道德经》第彡十九章

[1]邵雍.皇极经世书·下[M]//邵雍全集,郭彧于天宝,点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

[2]邵雍.伊川击壤集[M]//邵雍全集,郭彧于天宝,点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

[3]邵雍.邵雍资料汇编[M]//邵雍全集,郭彧于天宝,点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

[4]张载.張载集·性理拾遗[M].章锡琛,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6.

[5]陆九渊.陆象山全集[M].北京:中国书店,1992.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张籍的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