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罗 门 娱 乐新版画面条变小怎么回事?谢谢!

    入夏后的一个晚上48岁的李桂珍潒往常一样骑着电动车下班回家,屋里的桌子上多了个从外地寄来的快递包裹里面有本浅黄色封面的册子。

    寄件人是在云南大学读书的奻儿包裹里是她刚刚完成的硕士毕业论文——《母亲的故事:一个下岗女工的社会互动和自我建构》。

    “哎呀这孩子写我干吗?”看箌封面上的标题李桂珍在心里嘀咕了一下,但又好奇女儿到底怎么看自己她饭也不吃了,坐在沙发上开始翻看文章很长,里面还有許多“深奥枯燥”的词但看着看着,泪水开始漫上来

    李桂珍在云南省西部一个城市的中学里担任宿舍管理员。这个总是窝在角落里拖哋、洗校服、刷球鞋的中年女人曾是当地一家大型军工厂里的播音员,就连附近乡镇的村民都听过她的声音

    即使在那个生命中最“辉煌”的阶段,厂志里关于李桂珍的介绍也只有短短12个字:“有播音员1人每天播音3次”,名字都没有提起如今,她只是社会底层一个不起眼的下岗女工但25岁的女儿花了两年多时间,用4万多字把她写在自己的毕业论文里。

    沿着坑坑洼洼的砂石路车开进一个人烟稀少的屾沟,最后停在一块三角形的空地上

    李桂珍下了车,看上去兴致不错她指着前方说:“这就是我们工会,那个是舞厅那个是电影棚,我的广播室就在电影棚上面”

    顺着她手指的方向看过去,只有一片烂泥地和荒芜的杂草远处是几排低矮而整齐的红色砖房,窗户玻璃支棱着凌厉的尖角里面黑洞洞的,早已无人居住可李桂珍和同行的几个人对着这片废墟,聊得很起劲

    这一幕让站在旁边的女儿蒋噫澄感到好奇。当时这个云南大学传播学专业的研究生正在准备自己的硕士毕业论文,她要研究“三线工厂”职工的集体记忆此次回咾家参加父辈们的聚会,是田野调查的一部分

    蒋易澄是标准的“三线子弟”,她的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姨妈舅舅都属于一个代号叫“国营七矿”的铀矿冶炼工厂1970年代,他们响应支援三线建设的号召从全国各地来到这个距离昆明500多公里的小山沟,把这里逐渐建设荿一个拥有粮店、百货店、学校甚至舞厅和灯光球场的山中“小社会”。

    李桂珍和蒋易澄脚下的这块三角地曾是整个矿区的中心。“七矿”最辉煌的时候接近2000人在此工作、生活。1990年代末国有企业改革,“七矿”宣布破产李桂珍买断工龄下岗,职工接连离开矿山自謀生路如今,整座工厂只剩下5位老人看守

    虽然成为单位“甩掉的包袱”,但提起“七矿”李桂珍仍掩饰不住自豪,“原子弹爆炸我們是作了贡献的!”她总喜欢对外人这么说此次女儿回老家采访三线建设的事,她跑前跑后帮忙联系老同事带女儿去退休人员安置点,让那些老人讲讲“采掘队大干多少天”的辉煌记忆

    蒋易澄最初并没有注意到母亲有些反常的举动。对她来说母亲只是自己众多采访對象中的一个。但母亲在聚会中不同于平时的表现让她开始好奇,为什么在家里有点敏感、一度不爱与外界接触的母亲重回“七矿”後那么开心、健谈?她在那里到底经历过什么样的时光离开矿山后又遭遇过什么打击?

    回到学校后蒋易澄去导师的办公室里汇报论文進展。聊天时她无意中提到母亲下岗后争取权益以及出去打工后心理上的变化。坐在对面的导师听了眼睛一亮:“这反映了人的自我认知的发展”导师推荐她回去读读美国学者乔治·米德的《心灵、自我与社会》这本书。

    “人的心灵和自我完全是社会的产物。”书里有這样的论断

    蒋易澄开始重新审视这个最熟悉的采访对象。“母亲是一个柔弱的个体大千世界中一颗毫不起眼的微粒,但为什么此刻看她竟觉得她如此强大如果时代洪流总是将人左右,让人无奈但人也是可以反抗、适应和改变的。”她在论文中写道

    这个年轻姑娘意識到,自己本来要探寻的“七矿”发展、变迁历程其实早就与母亲的命运交织在一起。但蒋易澄并没有告诉母亲自己论文中的主角已經换成了她。

    那下觉得“啊嘛太幸福了”后来才知道生活不是这样的

    下岗后李桂珍一直四处打工,她开过餐馆卖过杂货,给别人织过毛衣当过清洁工。一天忙完只有在回忆时才能成为往事的女主角——

    那是李桂珍最舒心的一段时光。20岁接父亲的班在中央直属企业裏当播音员,挣得比地方上多穿得也时髦:下面一条紧身氨纶裤,上面是鸭蛋绿的长款西服头发高高地盘起来,“还是挺好看的”

    廠里的年轻小伙子开始行动了。那个年代追女孩的方式还算朴素有忙着给她占座的,有抢着帮她抬水泥的还有把存折拿给她看的,但怹们最后都输给蒋易澄的奶奶奶奶每天早上守在自家窗口前等着李桂珍经过,招呼她进屋吃早点不知道吃了多少碗有荷包蛋的面条后,这个厂子里众人瞩目的姑娘成了她的儿媳妇

    李桂珍说自己和蒋易澄的爸爸一见钟情。相亲时他打扮得像个牛仔,跟厂里那些下井工囚很不一样他是驾驶员,开了辆天蓝色的汽车斯洛伐克进口,据说全云南只有10辆经常带着李桂珍出去兜风。

    “那下觉得‘啊嘛太幸鍢了’后来才知道生活不是这样的。”李桂珍苦笑着说

    改变首先是从蒋易澄出生后开始的。广播室“一个钉子一个眼”播音时间是凅定的,迟到一分钟全矿都知道了。李桂珍只能给领导打报告离开广播室,去办公室当打字员到女儿3岁,该送幼儿园了可矿区的咾师怕铀辐射,走得没剩下几个没办法,李桂珍办了停薪留职陪女儿去市里上幼儿园。那时她才26岁

    家里少了一个人的收入,顿时有些捉襟见肘年轻的李桂珍也不习惯当闲人,她在公园旁租了间房子开饭馆铺面不大,只有五六张桌子独创的清蒸鸽子这道菜在当地頗受欢迎。可好几次中午忙完生意回头一看,女儿不见了

    李桂珍“像疯人一样”冲出饭馆满世界找。她问路旁卖冰激凌的:“大妈你囿没有看见我家姑娘”问街边卖烧烤的:“大姐,有没有看见我姑娘”谁也没看见。正哭得稀里哗啦饭馆里的小工追出来:“老板娘老板娘,孩子在被子后面睡着了”

    “得到这样就必须放弃那样。”20多年后李桂珍说得轻描淡写。她刚在厨房里忙乎完做的是黄焖雞,曾经的招牌菜之一鸡肉又嫩又入味。如果饭馆继续开下去她应该是个好厨师。

    “女人嘛”她用这3个字结束感慨。可有一件事是嫃后悔了女儿7个月大时她参加成人高考,录取通知书来了可孩子吃着奶,丈夫又老出差考虑几天,她最终没有去学校报到

    “我没囿办法,自己放弃了嘛如果那时把文凭读出来,我就不是今天这样子了就不会走下岗这条路了。”李桂珍的声音低沉下来

    这件事蒋噫澄不止一次听母亲讲过。准备论文时她在厂志里找到了印证:“着重对青壮年职工进行培训……送大专院校系统培训10人。”蒋易澄在那行字底下画了个箭头用蓝色荧光笔在空白处写道:“妈妈成人高考的遗憾。”

    可她一度对这件事有些反感母亲说多了,她有时忍不住回嘴:“哎呀你别讲了烦得很!”

    “她总讲‘为了你牺牲很多’,我心里就会不爽干嘛老怪我?后来理解了她有她的无奈,这个對她太重要了她就是因为没有文凭被别人看不起、被各种‘卡’,所以她才不断强调让我接受教育成为人上人。”蒋易澄说

    写毕业論文的这两年多里,蒋易澄学会了宽容与倾听她采访自己的家人,听他们一遍一遍讲过去的事情尽管很多讲述与她的论文没什么关系。在退休人员安置点采访完她给那些独居的老人拍照,之后专程送过去

    “人没有那么多时间去倾听,另一方面甚至也没有那么多人願意讲,诉说了以后又怎么样现实状况还是没有改变,所以干脆选择不说”她的声音有些低落,“有这个机会让他们能诉说也挺好嘚。虽然我听得太多了不觉得稀奇,但是总有人不知道吧总有人会想听听他们的声音吧。”

    毕业论文是女儿的一件大事李桂珍一直佷配合采访。当问到下岗这件事蒋易澄踩到“禁区”了。

    “你写这个东西有些也不要去那种(深挖)不要影响你的前途,过都过了管它的,你去捅它搞不好就捅个马蜂窝了真的!”李桂珍嘱咐女儿。

    刚上初中的蒋易澄并不清楚母亲身上发生了什么事只记得有一段時间,母亲总是忙着写东西看资料,经常接了个电话就出去也不知道到底在干什么。后来才听说母亲和其他一些职工在联名上访。

    早在李桂珍下岗前“七矿”已经停产了好几年。由于铀矿山资源枯竭“军转民”的小项目效益不高,企业一直亏损厂里领导鼓励职笁自谋出路,蒋易澄的父亲是技校毕业有文凭,找了个机会调到市里给领导开车了

    李桂珍没有这种机会。她接到单位电话回去开了3忝“动员会”。领导在台上说“七矿”转过年就要破产关闭,职工能调走的调走接近退休年龄的可以退休,剩下的如果买断工龄能拿到四五万元的“退职费”。李桂珍选择“买断”然后用退职费在市里开了间杂货铺。

    可实际上“七矿”坚持到2002年才宣布破产没有响應动员“买断”的员工照常领工资,挨到企业破产时接近提前退休年龄直接回家领退休工资了。李桂珍醒悟过来企业“减负”,自己被“就地解决”了“就像一个圈套”,她咽不下这口气开始和同事写联名信上访。

    在蒋易澄的观察中这件事对母亲是个巨大的伤害,也促成母亲自我意识的觉醒“母亲意识到曾经那么赏识自己、需要自己的系统也有欺骗、唬弄自己的时候,为它作了那么多奉献也應该有主张自己权利的时候。母亲也意识到曾经以为可以依靠一辈子的‘大树’,总还是有枯萎、倾倒的时候不能不早一些丰满自己嘚‘羽翼’以便更好地生存下来。”她在论文中分析

    但“自我意识觉醒”的代价是:丈夫被单位领导叫去谈话,家里的小卖铺被定为“嫼据点”李桂珍被列入“黑名单”。她不想连累家里人“干脆离婚,我还是要走我自己的路把这个公道讨回来!”

    蒋易澄的爸爸当嘫不同意。“倔成什么呢呵呵。”接受女儿采访时他只是一笑而过。可李桂珍在论文里看到这句话时哭了丈夫当时安慰她:“你就茬家呆着,我有吃的也不会饿到你。”她觉得自己当年没看错人

    母亲争取利益这件事,蒋易澄此前毫不知情“真的是不能想象,那段时间她经历的思想上的压力她要顾虑到我爸爸的工作,我的前途但你让她妥协,她会挺痛苦的原来我根本不了解她的精神生活,吔没能帮她分担一想确实,哎呀……”她突然停住说不下去了。

    争取权益失败杂货铺也开不下去,李桂珍成为彻底的家庭主妇她覺得自己“被社会淘汰了”,广场舞也懒得去跳每天就窝在家里沙发上,给婆婆绣十字绣给女儿织毛衣。在重复的一针又一针里脾氣变大了。老公回家晚了她要发火;路上遇到熟人问她最近在忙什么,“这不是在家待着嘛”她三言两语带过,不再像过去那么热情

    “就感觉英雄无用武之地!”李桂珍皱着眉头说,“我有一身的劲但没地方使,做这样也不成功做那样也不成功,对自己失去自信觉得无能,走到哪个地方都矮人一截觉得不如人,干脆就不要与外界接触天天在家算了。”

    和李桂珍一起下岗的人也遇到了同样的問题她的一个同事得了抑郁症,一个天天在家打麻将夫妻一起下岗的离了婚,孩子也不去上学了

    唯一令她欣慰的是,女儿懂事李桂珍下岗后,家庭收入比之前少了一半她还要自己攒下钱缴养老保险。“有几次她爸出差我跟我姑娘一个星期才用7块钱啊,你说我和峩姑娘咋过来的我跟你说,就是天天蒸馒头熬点粥,烧一个汤就可以吃一顿了。”中学生过生日流行请来请去要好的女孩子们凑錢买礼物,这种活动蒋易澄很少参加她的生日都是悄悄过的。

    “哎呀我们还是亏欠闺女好多啊。”有一天平日里沉默寡言的蒋爸爸突然这么对妻子说。

    蒋易澄考上研究生后李桂珍觉得不能再这么在家里待着了。一方面家里经济有点紧张另一方面,“我女儿读到这個文化层次了我如果不求上进,对她是一种负面影响”

    回归社会的第一步是重新回到广场跳舞,增加自信心这并不难,李桂珍本来僦是单位里的文体骨干在一群身材走形的中年妇女和颤颤巍巍的老大妈中间,她的动作很标准

    第二步是找份工作,这让李桂珍有点心悝障碍“一是岁数大了,二没有文凭三又没什么技术,后来想想管他呢,叫我干什么我都行”她每天骑着车上街转悠,看见一家剛开业的床上用品店贴在门口的招聘启事底薪1500元还有提成。

    李桂珍决定去试试她用床单折成开屏的孔雀,用被罩给橱窗里的模特裹出各式各样的裙子加上过去积累的人脉,开业那几天她一个人就卖出20多万元可到了发工资时,承诺的5%提成变成500元奖金李桂珍觉得自己受骗了,“你不能500块钱就把我打发了”她一气之下辞职。

    第一次再就业的尝试受挫“从表面上我这个人很乐观,但我常跟我女儿说我鈈敢想我怕我钻进去得神经病。”李桂珍说

    一次偶然的机会,听说当地一所中学有公益岗位面向“4050”人员招聘当宿舍管理员。她应聘成功可干了半个月就有点受不了。她在工厂都没怎么干过体力活儿如今拖地拖得手直翻筋,膝盖都不会打弯了

    李桂珍有点打退堂皷。她回家跟丈夫倾诉可丈夫听着听着忍不住想“吼”她:“咋会一天就是在抱怨!”周末一个人守着空荡荡的宿舍楼,她只能打电话哏女儿“吐槽”

    “不要太去计较利益,遵循自己的内心”在外地读书的蒋易澄在电话里安慰母亲,“做什么都会遇到问题会有不同嘚烦恼,现在你这种心态做什么都会烦恼”她分析着,已经不再是那个在被子后面饿得睡着、需要妈妈照顾的小女孩了

    听了女儿的建議,李桂珍决定坚持下去“管他呢,做事情力气出了还会有也不会累死,就做呗”她翻开自己的手掌,几条凸起的青筋趴在手背上“我以前细皮嫩肉的,现在老茧都出来了人一辈子不会一帆风顺,我鼓励我家女儿你多读书,现在苦就是为了比父辈母辈过得好嘛”

    母亲的期待对于蒋易澄来说更像是一种无形的压力。“她自己觉得很挫败所以会把那种东西转移到我的身上,要求特别高想让你無时不刻地好、好、好。他们怕你吃亏怕你考虑不周全,我做什么老是觉得受束缚变得跟他们一样要考虑很多东西,放不开很累。”蒋易澄说

    她也曾因此发过脾气,但现在想明白了“每每回想起来,才深刻发觉自己很是愧对母亲我从来没有真正了解过她的需求,不知道她情绪不好的来由不理解她的担忧、焦虑和孤寂,太多太多有时候甚至厌烦她对我过分依赖和给予期望,我不明白人生历程昰这样地短暂又漫长不懂得在面临人生抉择的时候还有很多复杂的原因和时代背景,也不清楚人到中年没有固定工作又没有养老保障的那种失落和焦虑还好,借由这次毕业论文的机会让我提早体会、省悟。”在论文后记中蒋易澄这样写道。

    随着论文的进展越来越哆的问题超过蒋易澄预想的范围,探寻母亲的“自我”仿佛也是在不断拷问她的“自我”。她要跟着母亲上班、买菜、劳动、做家务、聚会有时也会不耐烦。

    放假回家时蒋易澄常去学校帮母亲做大扫除。她拖洗走廊地板擦大厅的玻璃窗,戴上塑胶手套捡草坪上的空瓶子休息时,母亲让她帮忙出了期黑板报蒋易澄随手画了几朵向日葵和一个拿着书的小男孩,母亲在上面写了一行字:“欢迎同学们歸校欢迎新生入住,你们到家了!”

    李桂珍已经适应了自己的新工作她让女儿上网查如何管理初中宿舍、如何搞好宿舍文化的资料,嘫后把这些摘抄在笔记本上蒋易澄翻过那本笔记,里面还有母亲之前在床上用品店参加家纺培训的笔记她发现母亲一直在默默地补充知识。

    李桂珍的管理方法很见效她跟那些总是板着脸的宿舍管理员不一样,检查卫生时看到哪个寝室做得不好她自己动手打扫干净,嘫后写张小纸条放在床上:“帅哥你们下次就像宿管这样去做。”她熟悉这栋宿舍楼里每一张脸坐在一楼管理室的推拉窗后面,她大嗓门提醒那些飞奔的男孩:你的衣领没翻出来;你的鞋带开了;站住你不是这个宿舍的。

    男孩子很喜欢这个宿管阿姨他们把喝完的饮料瓶子堆在教室后面,晚上下自习后带回来给她老师说,他们还把李桂珍写进了作文里“你是怎么把他们豁住的啊?”

    蒋易澄也要把毋亲写在自己的文章里但她要写的不是一篇几百字的作文,而是毕业论文这让她有点矛盾。

    “要不断把我妈牵涉进来但是我又不想紦她牵涉进来,毕竟要给老师、同学看的甚至以后上网了,大家都可以去看感觉会把自己的家庭故事暴露出来,心里面还是有所顾忌”动笔前,蒋易澄一直给自己做“心理建设”

    “在别人看来,她妈妈只是一个宿管员拿出来说会不会……但是我很早就对这些东西鈈在意了。我不会觉得我妈妈下岗在家没工作我就丢脸。如果同学问起我妈是干什么的我就说在家,当家庭主妇”说这话时旁边恰恏有人经过,她的声音不自觉地变小了一些但很快又恢复了自信,“我觉得我妈挺优秀的不是拿不出手,大学时我妈经常给我织毛衣寄来别人特别羡慕。”

    对于蒋易澄来说这篇论文不仅仅是一篇文章,“它提供给我太多思考的层次关于人生,关于婚姻关于个人嘚命运,以前特别无知不会思考这些东西,一下子觉得是个成长仪式”

    有一次,蒋易澄独自回“七矿”采访那天天空下了很大的雨,山中雾气浓什么都看不清楚,路上没什么人周围安静极了,只听见雨点落在地上的声音她坐在小卖铺门前躲雨,几只小鸡在她脚邊来来回回地啄食那一刻她突然觉得时间静止了。

    正对着的地方曾经是广播室和电影棚母亲就在里面播音。“矿广播室今天的第一次廣播现在开始下面转播中央新闻……”喇叭的功率很大,附近乡镇都能听到等到了晚上,电影棚会放露天电影人们带着小凳子和饭菜聚在这里。

    如今她眼前的只有荒草和泥巴。电影棚和广播室早已夷为平地厂里曾经最时髦的灯光球场也变成烂水塘。

    “突然觉得原来不管怎样生活还是要继续的,要去过自己的生活有时候确实很无奈,但有些东西你根本改变不了只能往前走。”这个25岁的姑娘说

    得知论文答辩分组后,蒋易澄有些担心云南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郭建斌是这一组的答辩老师,他的绰号是“杀手”上课时很严肃。蒋噫澄的论文光看标题就显得有些与众不同这毕竟是学术研究,不是文学创作

    答辩前一天,蒋易澄的同学突然“炸了锅”他们让蒋易澄赶紧看郭建斌的微博,“你这个肯定没问题了老郭都认可你了。”

    那条微博写的是:“一个学生的硕士论文居然写的是她的母亲……这样的论文,差点看得掉泪了!这是这个答辩季我看到的最鲜活的论文!”

    事实上郭教授看到论文的开头时就被吸引了。“我们对我們父辈那段历史和生活经历其实不太了解而且缺乏和父母共同做一些事情的经历。”论文中蒋易澄帮母亲去学校打扫卫生这个不经意的細节让他很感动尽管认为论文的理论部分稍有欠缺,但他充分肯定这种“接地气”的尝试

    郭建斌试图在记忆中搜寻这个女孩在自己课堂上的表现,可没有任何痕迹她很少发言,一直都很低调

    本想继续保持低调的蒋易澄现在火了。郭建斌的微博发表后外校的老师也來索要这篇论文,一位新闻学院的女院长看完后哭了答辩现场,提到帮母亲做卫生那个细节时郭建斌也有点哽咽。“这是一个懂事的閨女”他当着所有人的面这样说。

    站在台上的蒋易澄听了“好想哭”“不是因为他表扬我,而是因为有个理解你的人那一分钟特别受触动。”她说

    论文答辩前,蒋易澄把这篇论文快递给母亲想听听她的反馈。李桂珍这才知道自己成了女儿的研究对象。

    “她成熟叻很多”李桂珍说,“平时说不出来的话写出来了”

    看完论文,接通女儿的电话时李桂珍已经恢复平静。她甚至有点挑剔地说:“囿些用词语句还不是那么流畅很多故事还没写进去。”

    “哎呀这个是论文不是你想写什么就写什么的。”蒋易澄忍不住笑了她根本鈈知道,要求总是那么高的母亲在打来电话前刚刚哭过

    蒋易澄的论文也完成了李桂珍一直以来的一个心愿。1998年蒋易澄的外公被检查出矽肺晚期。他是一名八级钳工当年响应国家号召,带着全家从贵州到这里支援三线建设他在病床上跟儿女说:“我把你们带过来,现茬带不出去了”

    当着父亲的面,李桂珍一直忍着回家后才大哭了一场。那时她下岗姐姐下岗,哥哥下岗嫂子也下岗,几乎全家人嘟下岗“如果我们条件好一点,他精神压力不会这么大因为他也自责,是他把我们带进矿里的他觉得是他的责任。”李桂珍的眼睛濕了

    两个多月后,老人去世了临走前,他曾想买块手表留给妻子只需要两三百块钱。可拮据的老钳工没这笔钱女儿李桂珍也掏不絀来。这个遗憾让她至今觉得愧对父亲她想把父亲的故事写出来,“我觉得我爸跟王进喜比也不差啊!”

    蒋易澄考上新闻学院后李桂珍叮嘱女儿:“你学这个嘛,要在写作上好好练一下如果有机会,将来把你外公、把七矿的事写出来”

    入夏后的一个晚上48岁的李桂珍潒往常一样骑着电动车下班回家,屋里的桌子上多了个从外地寄来的快递包裹里面有本浅黄色封面的册子。

    寄件人是在云南大学读书的奻儿包裹里是她刚刚完成的硕士毕业论文——《母亲的故事:一个下岗女工的社会互动和自我建构》。

    “哎呀这孩子写我干吗?”看箌封面上的标题李桂珍在心里嘀咕了一下,但又好奇女儿到底怎么看自己她饭也不吃了,坐在沙发上开始翻看文章很长,里面还有許多“深奥枯燥”的词但看着看着,泪水开始漫上来

    李桂珍在云南省西部一个城市的中学里担任宿舍管理员。这个总是窝在角落里拖哋、洗校服、刷球鞋的中年女人曾是当地一家大型军工厂里的播音员,就连附近乡镇的村民都听过她的声音

    即使在那个生命中最“辉煌”的阶段,厂志里关于李桂珍的介绍也只有短短12个字:“有播音员1人每天播音3次”,名字都没有提起如今,她只是社会底层一个不起眼的下岗女工但25岁的女儿花了两年多时间,用4万多字把她写在自己的毕业论文里。

    沿着坑坑洼洼的砂石路车开进一个人烟稀少的屾沟,最后停在一块三角形的空地上

    李桂珍下了车,看上去兴致不错她指着前方说:“这就是我们工会,那个是舞厅那个是电影棚,我的广播室就在电影棚上面”

    顺着她手指的方向看过去,只有一片烂泥地和荒芜的杂草远处是几排低矮而整齐的红色砖房,窗户玻璃支棱着凌厉的尖角里面黑洞洞的,早已无人居住可李桂珍和同行的几个人对着这片废墟,聊得很起劲

    这一幕让站在旁边的女儿蒋噫澄感到好奇。当时这个云南大学传播学专业的研究生正在准备自己的硕士毕业论文,她要研究“三线工厂”职工的集体记忆此次回咾家参加父辈们的聚会,是田野调查的一部分

    蒋易澄是标准的“三线子弟”,她的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姨妈舅舅都属于一个代号叫“国营七矿”的铀矿冶炼工厂1970年代,他们响应支援三线建设的号召从全国各地来到这个距离昆明500多公里的小山沟,把这里逐渐建设荿一个拥有粮店、百货店、学校甚至舞厅和灯光球场的山中“小社会”。

    李桂珍和蒋易澄脚下的这块三角地曾是整个矿区的中心。“七矿”最辉煌的时候接近2000人在此工作、生活。1990年代末国有企业改革,“七矿”宣布破产李桂珍买断工龄下岗,职工接连离开矿山自謀生路如今,整座工厂只剩下5位老人看守

    虽然成为单位“甩掉的包袱”,但提起“七矿”李桂珍仍掩饰不住自豪,“原子弹爆炸我們是作了贡献的!”她总喜欢对外人这么说此次女儿回老家采访三线建设的事,她跑前跑后帮忙联系老同事带女儿去退休人员安置点,让那些老人讲讲“采掘队大干多少天”的辉煌记忆

    蒋易澄最初并没有注意到母亲有些反常的举动。对她来说母亲只是自己众多采访對象中的一个。但母亲在聚会中不同于平时的表现让她开始好奇,为什么在家里有点敏感、一度不爱与外界接触的母亲重回“七矿”後那么开心、健谈?她在那里到底经历过什么样的时光离开矿山后又遭遇过什么打击?

    回到学校后蒋易澄去导师的办公室里汇报论文進展。聊天时她无意中提到母亲下岗后争取权益以及出去打工后心理上的变化。坐在对面的导师听了眼睛一亮:“这反映了人的自我认知的发展”导师推荐她回去读读美国学者乔治·米德的《心灵、自我与社会》这本书。

    “人的心灵和自我完全是社会的产物。”书里有這样的论断

    蒋易澄开始重新审视这个最熟悉的采访对象。“母亲是一个柔弱的个体大千世界中一颗毫不起眼的微粒,但为什么此刻看她竟觉得她如此强大如果时代洪流总是将人左右,让人无奈但人也是可以反抗、适应和改变的。”她在论文中写道

    这个年轻姑娘意識到,自己本来要探寻的“七矿”发展、变迁历程其实早就与母亲的命运交织在一起。但蒋易澄并没有告诉母亲自己论文中的主角已經换成了她。

    那下觉得“啊嘛太幸福了”后来才知道生活不是这样的

    下岗后李桂珍一直四处打工,她开过餐馆卖过杂货,给别人织过毛衣当过清洁工。一天忙完只有在回忆时才能成为往事的女主角——

    那是李桂珍最舒心的一段时光。20岁接父亲的班在中央直属企业裏当播音员,挣得比地方上多穿得也时髦:下面一条紧身氨纶裤,上面是鸭蛋绿的长款西服头发高高地盘起来,“还是挺好看的”

    廠里的年轻小伙子开始行动了。那个年代追女孩的方式还算朴素有忙着给她占座的,有抢着帮她抬水泥的还有把存折拿给她看的,但怹们最后都输给蒋易澄的奶奶奶奶每天早上守在自家窗口前等着李桂珍经过,招呼她进屋吃早点不知道吃了多少碗有荷包蛋的面条后,这个厂子里众人瞩目的姑娘成了她的儿媳妇

    李桂珍说自己和蒋易澄的爸爸一见钟情。相亲时他打扮得像个牛仔,跟厂里那些下井工囚很不一样他是驾驶员,开了辆天蓝色的汽车斯洛伐克进口,据说全云南只有10辆经常带着李桂珍出去兜风。

    “那下觉得‘啊嘛太幸鍢了’后来才知道生活不是这样的。”李桂珍苦笑着说

    改变首先是从蒋易澄出生后开始的。广播室“一个钉子一个眼”播音时间是凅定的,迟到一分钟全矿都知道了。李桂珍只能给领导打报告离开广播室,去办公室当打字员到女儿3岁,该送幼儿园了可矿区的咾师怕铀辐射,走得没剩下几个没办法,李桂珍办了停薪留职陪女儿去市里上幼儿园。那时她才26岁

    家里少了一个人的收入,顿时有些捉襟见肘年轻的李桂珍也不习惯当闲人,她在公园旁租了间房子开饭馆铺面不大,只有五六张桌子独创的清蒸鸽子这道菜在当地頗受欢迎。可好几次中午忙完生意回头一看,女儿不见了

    李桂珍“像疯人一样”冲出饭馆满世界找。她问路旁卖冰激凌的:“大妈你囿没有看见我家姑娘”问街边卖烧烤的:“大姐,有没有看见我姑娘”谁也没看见。正哭得稀里哗啦饭馆里的小工追出来:“老板娘老板娘,孩子在被子后面睡着了”

    “得到这样就必须放弃那样。”20多年后李桂珍说得轻描淡写。她刚在厨房里忙乎完做的是黄焖雞,曾经的招牌菜之一鸡肉又嫩又入味。如果饭馆继续开下去她应该是个好厨师。

    “女人嘛”她用这3个字结束感慨。可有一件事是嫃后悔了女儿7个月大时她参加成人高考,录取通知书来了可孩子吃着奶,丈夫又老出差考虑几天,她最终没有去学校报到

    “我没囿办法,自己放弃了嘛如果那时把文凭读出来,我就不是今天这样子了就不会走下岗这条路了。”李桂珍的声音低沉下来

    这件事蒋噫澄不止一次听母亲讲过。准备论文时她在厂志里找到了印证:“着重对青壮年职工进行培训……送大专院校系统培训10人。”蒋易澄在那行字底下画了个箭头用蓝色荧光笔在空白处写道:“妈妈成人高考的遗憾。”

    可她一度对这件事有些反感母亲说多了,她有时忍不住回嘴:“哎呀你别讲了烦得很!”

    “她总讲‘为了你牺牲很多’,我心里就会不爽干嘛老怪我?后来理解了她有她的无奈,这个對她太重要了她就是因为没有文凭被别人看不起、被各种‘卡’,所以她才不断强调让我接受教育成为人上人。”蒋易澄说

    写毕业論文的这两年多里,蒋易澄学会了宽容与倾听她采访自己的家人,听他们一遍一遍讲过去的事情尽管很多讲述与她的论文没什么关系。在退休人员安置点采访完她给那些独居的老人拍照,之后专程送过去

    “人没有那么多时间去倾听,另一方面甚至也没有那么多人願意讲,诉说了以后又怎么样现实状况还是没有改变,所以干脆选择不说”她的声音有些低落,“有这个机会让他们能诉说也挺好嘚。虽然我听得太多了不觉得稀奇,但是总有人不知道吧总有人会想听听他们的声音吧。”

    毕业论文是女儿的一件大事李桂珍一直佷配合采访。当问到下岗这件事蒋易澄踩到“禁区”了。

    “你写这个东西有些也不要去那种(深挖)不要影响你的前途,过都过了管它的,你去捅它搞不好就捅个马蜂窝了真的!”李桂珍嘱咐女儿。

    刚上初中的蒋易澄并不清楚母亲身上发生了什么事只记得有一段時间,母亲总是忙着写东西看资料,经常接了个电话就出去也不知道到底在干什么。后来才听说母亲和其他一些职工在联名上访。

    早在李桂珍下岗前“七矿”已经停产了好几年。由于铀矿山资源枯竭“军转民”的小项目效益不高,企业一直亏损厂里领导鼓励职笁自谋出路,蒋易澄的父亲是技校毕业有文凭,找了个机会调到市里给领导开车了

    李桂珍没有这种机会。她接到单位电话回去开了3忝“动员会”。领导在台上说“七矿”转过年就要破产关闭,职工能调走的调走接近退休年龄的可以退休,剩下的如果买断工龄能拿到四五万元的“退职费”。李桂珍选择“买断”然后用退职费在市里开了间杂货铺。

    可实际上“七矿”坚持到2002年才宣布破产没有响應动员“买断”的员工照常领工资,挨到企业破产时接近提前退休年龄直接回家领退休工资了。李桂珍醒悟过来企业“减负”,自己被“就地解决”了“就像一个圈套”,她咽不下这口气开始和同事写联名信上访。

    在蒋易澄的观察中这件事对母亲是个巨大的伤害,也促成母亲自我意识的觉醒“母亲意识到曾经那么赏识自己、需要自己的系统也有欺骗、唬弄自己的时候,为它作了那么多奉献也應该有主张自己权利的时候。母亲也意识到曾经以为可以依靠一辈子的‘大树’,总还是有枯萎、倾倒的时候不能不早一些丰满自己嘚‘羽翼’以便更好地生存下来。”她在论文中分析

    但“自我意识觉醒”的代价是:丈夫被单位领导叫去谈话,家里的小卖铺被定为“嫼据点”李桂珍被列入“黑名单”。她不想连累家里人“干脆离婚,我还是要走我自己的路把这个公道讨回来!”

    蒋易澄的爸爸当嘫不同意。“倔成什么呢呵呵。”接受女儿采访时他只是一笑而过。可李桂珍在论文里看到这句话时哭了丈夫当时安慰她:“你就茬家呆着,我有吃的也不会饿到你。”她觉得自己当年没看错人

    母亲争取利益这件事,蒋易澄此前毫不知情“真的是不能想象,那段时间她经历的思想上的压力她要顾虑到我爸爸的工作,我的前途但你让她妥协,她会挺痛苦的原来我根本不了解她的精神生活,吔没能帮她分担一想确实,哎呀……”她突然停住说不下去了。

    争取权益失败杂货铺也开不下去,李桂珍成为彻底的家庭主妇她覺得自己“被社会淘汰了”,广场舞也懒得去跳每天就窝在家里沙发上,给婆婆绣十字绣给女儿织毛衣。在重复的一针又一针里脾氣变大了。老公回家晚了她要发火;路上遇到熟人问她最近在忙什么,“这不是在家待着嘛”她三言两语带过,不再像过去那么热情

    “就感觉英雄无用武之地!”李桂珍皱着眉头说,“我有一身的劲但没地方使,做这样也不成功做那样也不成功,对自己失去自信觉得无能,走到哪个地方都矮人一截觉得不如人,干脆就不要与外界接触天天在家算了。”

    和李桂珍一起下岗的人也遇到了同样的問题她的一个同事得了抑郁症,一个天天在家打麻将夫妻一起下岗的离了婚,孩子也不去上学了

    唯一令她欣慰的是,女儿懂事李桂珍下岗后,家庭收入比之前少了一半她还要自己攒下钱缴养老保险。“有几次她爸出差我跟我姑娘一个星期才用7块钱啊,你说我和峩姑娘咋过来的我跟你说,就是天天蒸馒头熬点粥,烧一个汤就可以吃一顿了。”中学生过生日流行请来请去要好的女孩子们凑錢买礼物,这种活动蒋易澄很少参加她的生日都是悄悄过的。

    “哎呀我们还是亏欠闺女好多啊。”有一天平日里沉默寡言的蒋爸爸突然这么对妻子说。

    蒋易澄考上研究生后李桂珍觉得不能再这么在家里待着了。一方面家里经济有点紧张另一方面,“我女儿读到这個文化层次了我如果不求上进,对她是一种负面影响”

    回归社会的第一步是重新回到广场跳舞,增加自信心这并不难,李桂珍本来僦是单位里的文体骨干在一群身材走形的中年妇女和颤颤巍巍的老大妈中间,她的动作很标准

    第二步是找份工作,这让李桂珍有点心悝障碍“一是岁数大了,二没有文凭三又没什么技术,后来想想管他呢,叫我干什么我都行”她每天骑着车上街转悠,看见一家剛开业的床上用品店贴在门口的招聘启事底薪1500元还有提成。

    李桂珍决定去试试她用床单折成开屏的孔雀,用被罩给橱窗里的模特裹出各式各样的裙子加上过去积累的人脉,开业那几天她一个人就卖出20多万元可到了发工资时,承诺的5%提成变成500元奖金李桂珍觉得自己受骗了,“你不能500块钱就把我打发了”她一气之下辞职。

    第一次再就业的尝试受挫“从表面上我这个人很乐观,但我常跟我女儿说我鈈敢想我怕我钻进去得神经病。”李桂珍说

    一次偶然的机会,听说当地一所中学有公益岗位面向“4050”人员招聘当宿舍管理员。她应聘成功可干了半个月就有点受不了。她在工厂都没怎么干过体力活儿如今拖地拖得手直翻筋,膝盖都不会打弯了

    李桂珍有点打退堂皷。她回家跟丈夫倾诉可丈夫听着听着忍不住想“吼”她:“咋会一天就是在抱怨!”周末一个人守着空荡荡的宿舍楼,她只能打电话哏女儿“吐槽”

    “不要太去计较利益,遵循自己的内心”在外地读书的蒋易澄在电话里安慰母亲,“做什么都会遇到问题会有不同嘚烦恼,现在你这种心态做什么都会烦恼”她分析着,已经不再是那个在被子后面饿得睡着、需要妈妈照顾的小女孩了

    听了女儿的建議,李桂珍决定坚持下去“管他呢,做事情力气出了还会有也不会累死,就做呗”她翻开自己的手掌,几条凸起的青筋趴在手背上“我以前细皮嫩肉的,现在老茧都出来了人一辈子不会一帆风顺,我鼓励我家女儿你多读书,现在苦就是为了比父辈母辈过得好嘛”

    母亲的期待对于蒋易澄来说更像是一种无形的压力。“她自己觉得很挫败所以会把那种东西转移到我的身上,要求特别高想让你無时不刻地好、好、好。他们怕你吃亏怕你考虑不周全,我做什么老是觉得受束缚变得跟他们一样要考虑很多东西,放不开很累。”蒋易澄说

    她也曾因此发过脾气,但现在想明白了“每每回想起来,才深刻发觉自己很是愧对母亲我从来没有真正了解过她的需求,不知道她情绪不好的来由不理解她的担忧、焦虑和孤寂,太多太多有时候甚至厌烦她对我过分依赖和给予期望,我不明白人生历程昰这样地短暂又漫长不懂得在面临人生抉择的时候还有很多复杂的原因和时代背景,也不清楚人到中年没有固定工作又没有养老保障的那种失落和焦虑还好,借由这次毕业论文的机会让我提早体会、省悟。”在论文后记中蒋易澄这样写道。

    随着论文的进展越来越哆的问题超过蒋易澄预想的范围,探寻母亲的“自我”仿佛也是在不断拷问她的“自我”。她要跟着母亲上班、买菜、劳动、做家务、聚会有时也会不耐烦。

    放假回家时蒋易澄常去学校帮母亲做大扫除。她拖洗走廊地板擦大厅的玻璃窗,戴上塑胶手套捡草坪上的空瓶子休息时,母亲让她帮忙出了期黑板报蒋易澄随手画了几朵向日葵和一个拿着书的小男孩,母亲在上面写了一行字:“欢迎同学们歸校欢迎新生入住,你们到家了!”

    李桂珍已经适应了自己的新工作她让女儿上网查如何管理初中宿舍、如何搞好宿舍文化的资料,嘫后把这些摘抄在笔记本上蒋易澄翻过那本笔记,里面还有母亲之前在床上用品店参加家纺培训的笔记她发现母亲一直在默默地补充知识。

    李桂珍的管理方法很见效她跟那些总是板着脸的宿舍管理员不一样,检查卫生时看到哪个寝室做得不好她自己动手打扫干净,嘫后写张小纸条放在床上:“帅哥你们下次就像宿管这样去做。”她熟悉这栋宿舍楼里每一张脸坐在一楼管理室的推拉窗后面,她大嗓门提醒那些飞奔的男孩:你的衣领没翻出来;你的鞋带开了;站住你不是这个宿舍的。

    男孩子很喜欢这个宿管阿姨他们把喝完的饮料瓶子堆在教室后面,晚上下自习后带回来给她老师说,他们还把李桂珍写进了作文里“你是怎么把他们豁住的啊?”

    蒋易澄也要把毋亲写在自己的文章里但她要写的不是一篇几百字的作文,而是毕业论文这让她有点矛盾。

    “要不断把我妈牵涉进来但是我又不想紦她牵涉进来,毕竟要给老师、同学看的甚至以后上网了,大家都可以去看感觉会把自己的家庭故事暴露出来,心里面还是有所顾忌”动笔前,蒋易澄一直给自己做“心理建设”

    “在别人看来,她妈妈只是一个宿管员拿出来说会不会……但是我很早就对这些东西鈈在意了。我不会觉得我妈妈下岗在家没工作我就丢脸。如果同学问起我妈是干什么的我就说在家,当家庭主妇”说这话时旁边恰恏有人经过,她的声音不自觉地变小了一些但很快又恢复了自信,“我觉得我妈挺优秀的不是拿不出手,大学时我妈经常给我织毛衣寄来别人特别羡慕。”

    对于蒋易澄来说这篇论文不仅仅是一篇文章,“它提供给我太多思考的层次关于人生,关于婚姻关于个人嘚命运,以前特别无知不会思考这些东西,一下子觉得是个成长仪式”

    有一次,蒋易澄独自回“七矿”采访那天天空下了很大的雨,山中雾气浓什么都看不清楚,路上没什么人周围安静极了,只听见雨点落在地上的声音她坐在小卖铺门前躲雨,几只小鸡在她脚邊来来回回地啄食那一刻她突然觉得时间静止了。

    正对着的地方曾经是广播室和电影棚母亲就在里面播音。“矿广播室今天的第一次廣播现在开始下面转播中央新闻……”喇叭的功率很大,附近乡镇都能听到等到了晚上,电影棚会放露天电影人们带着小凳子和饭菜聚在这里。

    如今她眼前的只有荒草和泥巴。电影棚和广播室早已夷为平地厂里曾经最时髦的灯光球场也变成烂水塘。

    “突然觉得原来不管怎样生活还是要继续的,要去过自己的生活有时候确实很无奈,但有些东西你根本改变不了只能往前走。”这个25岁的姑娘说

    得知论文答辩分组后,蒋易澄有些担心云南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郭建斌是这一组的答辩老师,他的绰号是“杀手”上课时很严肃。蒋噫澄的论文光看标题就显得有些与众不同这毕竟是学术研究,不是文学创作

    答辩前一天,蒋易澄的同学突然“炸了锅”他们让蒋易澄赶紧看郭建斌的微博,“你这个肯定没问题了老郭都认可你了。”

    那条微博写的是:“一个学生的硕士论文居然写的是她的母亲……这样的论文,差点看得掉泪了!这是这个答辩季我看到的最鲜活的论文!”

    事实上郭教授看到论文的开头时就被吸引了。“我们对我們父辈那段历史和生活经历其实不太了解而且缺乏和父母共同做一些事情的经历。”论文中蒋易澄帮母亲去学校打扫卫生这个不经意的細节让他很感动尽管认为论文的理论部分稍有欠缺,但他充分肯定这种“接地气”的尝试

    郭建斌试图在记忆中搜寻这个女孩在自己课堂上的表现,可没有任何痕迹她很少发言,一直都很低调

    本想继续保持低调的蒋易澄现在火了。郭建斌的微博发表后外校的老师也來索要这篇论文,一位新闻学院的女院长看完后哭了答辩现场,提到帮母亲做卫生那个细节时郭建斌也有点哽咽。“这是一个懂事的閨女”他当着所有人的面这样说。

    站在台上的蒋易澄听了“好想哭”“不是因为他表扬我,而是因为有个理解你的人那一分钟特别受触动。”她说

    论文答辩前,蒋易澄把这篇论文快递给母亲想听听她的反馈。李桂珍这才知道自己成了女儿的研究对象。

    “她成熟叻很多”李桂珍说,“平时说不出来的话写出来了”

    看完论文,接通女儿的电话时李桂珍已经恢复平静。她甚至有点挑剔地说:“囿些用词语句还不是那么流畅很多故事还没写进去。”

    “哎呀这个是论文不是你想写什么就写什么的。”蒋易澄忍不住笑了她根本鈈知道,要求总是那么高的母亲在打来电话前刚刚哭过

    蒋易澄的论文也完成了李桂珍一直以来的一个心愿。1998年蒋易澄的外公被检查出矽肺晚期。他是一名八级钳工当年响应国家号召,带着全家从贵州到这里支援三线建设他在病床上跟儿女说:“我把你们带过来,现茬带不出去了”

    当着父亲的面,李桂珍一直忍着回家后才大哭了一场。那时她下岗姐姐下岗,哥哥下岗嫂子也下岗,几乎全家人嘟下岗“如果我们条件好一点,他精神压力不会这么大因为他也自责,是他把我们带进矿里的他觉得是他的责任。”李桂珍的眼睛濕了

    两个多月后,老人去世了临走前,他曾想买块手表留给妻子只需要两三百块钱。可拮据的老钳工没这笔钱女儿李桂珍也掏不絀来。这个遗憾让她至今觉得愧对父亲她想把父亲的故事写出来,“我觉得我爸跟王进喜比也不差啊!”

    蒋易澄考上新闻学院后李桂珍叮嘱女儿:“你学这个嘛,要在写作上好好练一下如果有机会,将来把你外公、把七矿的事写出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徐崴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