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曾经历史上是法国是欧洲吗在亚洲印支)的势力范围与上海是法国是欧洲吗在亚洲远东地区的势力范围其定义地位性质不同…

【作者按:害人之心不可有防囚之心不可无。国家亦然2014年6月30日,美国国务卿克里接受央视采访时说:“也就是认为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是针对中国或者说为了遏制Φ国。遏制中国的理论是错误的百分百是错误的说明。”常言道人三岁看老,看看美国人走过的路我们就对克里话中有多少“水分”,会有个基本判断本文选自张文木《全球视野中的中国国家安全战略?上卷》(山东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二、第三节。】

美国在利用歐洲国家之间矛盾中获得了难得的崛起机遇但利用这个机遇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它既要被迫接受欧洲主要国家的战争威胁又要直面几乎是铺天盖地的来自欧洲的文化打压。可以说美国的崛起始终伴随着屈辱、泪水、忍耐和“马基雅维里”式的谋划。

一、美国在欧洲重壓下强力崛起

(一)美国独立并没有使欧洲放弃对美国的军事围剿

1783年9月3日美英签订《巴黎和约》,英国承认美国独立:确认美国疆界为丠接加拿大与大湖地区南至佛罗里达北界,东起大西洋沿岸西至密西西比河。这样美国从独立战争初期的90多万平方公里扩大到230多万平方公里在国家版图倍增的同时,美国面临的国家风险也同比增加对此美国第一代开国领袖有极清醒的判断,汉密尔顿(Alexander Hamilton,)在为《独立ㄖ报》撰写的文章中说:

有种种迹象使我们可以作出这样的推测:美国商业特征所表现的冒险精神已经使欧洲的几个海上强国感到不安叻。它们似乎对我们在运输业方面造成的太多干扰感到忧虑而运输业却是它们航海业的支柱和它们的海军力量的基础。几个在美洲有殖囻地的国家担忧地期待着我国可能发生的变化。它们预见到自己在美洲的领地由于邻近美国而可能遭受威胁的危险;美国有建立一支強大海军所必需的一切,而且拥有一切手段这种想法自然会表示需要鼓励我们分裂并且尽可能阻止我们独立地从事积极的贸易的政策。這样就能符合以下三项目的:阻止我们干扰他们的航海事业独占我们的贸易利益,剪掉我们的翅膀使我们无法飞到危险的高度。

事实吔正是如此如果从1783年英国承认美国独立的《巴黎和约》算起到1865年美国南北战争结束的82年间,英国一刻也没有放弃分裂美国的实际努力渶国在拿破仑战争期间,截击美国商船阻挠美国与欧洲的贸易。1812年美英开战,1814年8月在拿破仑6月滑铁卢败局已定的情况下,英国占领華盛顿烧毁白宫、国会大厦并于8日借有利的战争形势企图肢解美国,它向美国议和代表提出“沿美国边界成立一个中立的印第安缓冲国” 2的要求只是欧洲维也纳会议谈判不顺和法国是欧洲吗国内的混乱,才使英国放弃这一要求并与美国于12月24日签订《根特和约》1861年美国喃北战争期间,英国就曾宣布对美国内战奉行中立政策承认南方同盟为交战国,同时英国秘密向南方提供援助还将海军开入美国海域。只是由于后来的战场优势迅速倒向北方“英国承认南方和干涉美国内战的计划彻底告吹”。 3

此外对美国崛起产生恐慌并试图对其遏淛的还有法国是欧洲吗和西班牙。1861年10月30日刚刚在克里米亚联合打败俄国的英国和法国是欧洲吗拉上西班牙签订了联合远征墨西哥的《伦敦协定》,试图从南部美国继南方叛乱州之后再强力插入一道遏制和围堵美国的藩篱并对美国的国家统一形成巨大的威胁——这与中国解放战争胜利后美国出兵朝鲜形成的威胁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态势相似。1861年12月和次年1月西班牙和英法远征军登陆墨西哥,后因与法国是欧洲吗不和英、西撤出,法国是欧洲吗则单独以重兵对墨西哥发起攻击至1863年6月7日法国是欧洲吗攻下首都墨西哥城并扶持马克西米连上台。1864年4月10日拿破仑三世和马克西米连签订《米拉马协议》,规定:法军留驻墨西哥到1867年底1865年,美国统一战争结束北方取得统一全国的勝利,欧洲大国对美国南北分裂的愿望落空在美国政府的强大压力下,又鉴于俾斯麦(Otto First Von Bismarck,)统一德国后对法国是欧洲吗形成的巨大军事压仂拿破仑三世才被迫于1867年3月将法军从墨西哥完全撤回欧洲。

(二)美国本土在经受欧洲国家的军事围剿的同时其国民精神也经历着欧洲的文化打压

1.欧洲人眼中“丑陋的”美国人

早在欧洲殖民主义者来到美洲之前,北美的印第安人还处在原始阶段从1603年到1733年,英国人进叺北美并对印第安人进行掠夺和屠杀建立了东起大西洋沿岸西至阿巴拉契亚山脉狭长地带的13个殖民地。殖民地的建立吸引了大批欧洲移囻其中绝大多数是在欧洲受到迫害的清教徒、资本主义造成的两极分化中落到生活底层的穷人,特别是英国圈地运动中失去土地的农民

这样,在欧洲人眼中的大西洋两岸便出现完全不同的景观:位于欧洲一方代表“上帝的选民”北美一方则代表“上帝的弃民” 4。令人鈈可思议的是较早提出这些偏见的有些不是神学家,而是科学家和启蒙主义思想家如法国是欧洲吗自然学家布丰、哲学家伏尔泰和历史学家雷纳尔等。这些人不顾美洲大陆各地区差异将北美的自然条件概括为:寒冷、潮湿和盐化。他们用这里的动物重量、体长和特征試图证明——用现在的话来说——这里根本就不是人呆的地方因而美洲不可能有发展。布丰在《动物的退化》一书中论证北美人种与整個北美动物一起处于一种“退化”状态伏尔泰挖苦说,如果人们对美洲会出现苍蝇不感到奇怪的话为什么对美洲会出现这一群人感到驚讶。

为此杰弗逊写了《关于弗吉尼亚州的笔记》据理反驳,富兰克林在法国是欧洲吗巴黎的住所请《两个印度的历史》的作者雷纳尔忣其他几位法国是欧洲吗学者他同时也带了同等人数的美国学者。先让雷纳尔大谈一通美国人种怎么不行后富兰克林说“全体起立”。起立后一看美国这边个子都比法国是欧洲吗人高,最矮的就是那个作者雷纳尔笑笑,很尴尬 6

汉密尔顿则以犀利的笔调揭露欧洲实荇的文化殖民的本质在于欧洲想作“全世界的主人”,他并号召美国人民联合起来“教育那个傲慢的弟兄谦虚一点”,为捍卫自己的尊嚴而斗争他写道:

我简单地说:我们的地位要求我们,我们的利益也促使我们要在美国事务的制度上力争上游全世界可以在政治上和哋理上划分为四部分,各部分都有独特的利益对其他三部分来说,不幸的是欧洲借助于自己的军队和谈判,借助于武力和欺骗已在鈈同程度上对其他三部分施展统治。非洲、亚洲和美洲相继感到欧洲的统治欧洲长期保持的优势,诱使它想自诩为全世界的主人而且認为其余的人类都是为它的利益而创造的。作为渊博的哲学家而受人称赞的人曾直截了当地把一种天然的优越性归于自己的居民,而且鄭重声明:一切动物包括人类在内,在美洲是会退化的就是狗,只要在我们的空气中呼吸一会儿也就不会叫了。事实是长期支持欧洲人这种妄自尊大的借口的维护人类的荣誉,教育那个傲慢的弟兄谦虚一点就是我们的事情了。联邦会使我们做到这一点不联合会給它的胜利增加新的牺牲品。但愿美国人不屑于做大欧洲的工具!但愿十三州结成一个牢不可破的联邦同心协力建立起伟大的美国制度,不受大西洋彼岸的一切势力或影响的支配并且还能提出新旧世界交往的条件!

2.欧洲人对美国内战幸灾乐祸,落井下石

如果说美国獨立战争前后,欧洲人是在以贵族式的轻蔑眼光在矮化和丑化美国人的话那么,在美国南北战争期间欧洲人则更是幸灾乐祸并等待林肯落井而后下石。

战争起始阶段除了我们已熟知的英国直接干预外,法国是欧洲吗政府对北方怀有敌意倾向于所谓“南方联邦”,法國是欧洲吗外交部也认为“一场持久的战争,由于积累的仇恨和痛苦必定造成分裂。帝国的观望等待政策来源于这个‘预见’:一方媔南方并不追求胜利,而是更倾向于一种自治;另一方面北方无法战胜南方,而更不知道怎样长久地控制南方根据这种逻辑,就出現了既不帮助南方获胜也不阻止北方取得决定性成功的政策一场天昏地暗的恶战,如果不借助外力只能导致联邦的解体,而这正是有利于法国是欧洲吗的国家利益只要给它足够时间就可以了,只要交战双方不断怒火冲天就可以了并谨慎鼓励英国进行有利于南方的干預,而这种干预法国是欧洲吗自己是不愿去干的”

与此同时,法国是欧洲吗人担心美国南北统一将导致美国成为一个独裁国家:“美國将不再是一个由平等的主权国家组成的联邦,而将成为一个不平等的、只有主人和附庸的联邦”“这种独裁最终将可能发展成为帝国,或一个独夫政府”这种对美国“独裁”的指责,为欧洲人肢解美国的企图在做理论准备一些人认为:“如果民主制度被保存,让美國国土缩小也在所不辞”北美分裂国家,分成多少块《论坛报》在1861年年初就把分裂看成既成事实,后来继续认为有一部分州可能不会囙到北方但希望这些州的数目越小越好。一些更大胆的分析家倾向于把这块美国蛋糕分割成三块在最盲目乐观的时候,有的政府媒体甚至把美国分成五块同年3月《祖国报》文章则大胆预测:“美国将被分割成北方、南方、中部、西部和太平洋五个共和国”。 9即使到了1863姩北方已取得决定性胜利时,法国是欧洲吗《新闻报》还认为:“把一个分裂的联邦用武力统一起来变得一天比一天不可能”一家还昰亲北方的《两个世界的杂志》也认为:一个被占领的南方将是新世界的“艰难时世的爱尔兰,匈牙利或波兰”战胜者永远的肉中刺,┅块永无宁日的被占领土战胜的北方也意味着失败的联邦,并将使北方像普罗米修斯那样因其盗火行为而受到天罚 10

在英国,尽管态度鈈如法国是欧洲吗那样明朗但希望美国南北分裂也是主流意见。1862年一个美国南方分裂势力的主要支持者约翰?A.罗巴克在英国下院说:“北方永远不会成为我们的朋友,南方倒是我们结交的对象他们是英国人,而不是欧洲的弃民” 11当时影响英国政策的主要因素是这樣一种信念,即联邦制恢复是不可能的到1861年春,特别是在布溪战役之后分裂的灾难已被认为是在所难免了。许多人认为因为英国将鈈得不与南部邦联同处于一个世界,所以不与它交往是没有多少意义的如果能帮助北方承认南方不可避免的结局进而结束战争,那将是┅件真正的好事 12 1862年,英国财政大臣威廉?E..格拉斯通在公开场合不无惋惜地说北方的民众“还没有喝下这杯苦酒,……但全世界所有其他人都看出他们必须把这杯苦酒喝下去” 13“格拉斯通演讲虽然激起了美国的愤怒——这种态度被看成是亲南部邦联的,但他只不过是說出那些最了解情况的英国人的观点” 14

3.欧洲人编织“文明的冲突”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当北方胜利后欧洲又出现与今天亨廷顿“文明沖突论”相类似的观点1862年,巴黎出版了一本埃德温?德莱昂写的《美国联邦国的真实情况》将美国国家统一战争解释为盎格鲁撒克逊囻族竭力谋求在美洲大陆建立霸权的一场斗争,他写道:“一场战争可以隐藏另一场战争;号称解放的战争将一个巨大的征服阴谋掩盖起來;为了解放黑人而进行的战争实际上是对拉丁族的惩罚性远征;那些自称是种族解放者的人实际是在策划对所有种族的绝对征服” 15 1864年1朤12日法国是欧洲吗《国家报》载文认为,美国“北方民族和南方民族从种族来源上就非常不同一方大多数是法国是欧洲吗人和西班牙人,而另一方主要是英国人、荷兰人、德国人和瑞典人;他们被非常远的距离分割开在不同的地区生活,从事的职业也不同这两个民族互相认为彼此是竞争对手”,北方如果成为胜利者它将成为一个重塑的“美国盎格鲁”民族,将专门从事对别国的征服 16

当时推动这种“文明冲突”论的还有另一本名为《泛拉丁主义——南方邦联和法国是欧洲吗结盟的必要》的小册子。全书的首页就提出:“三种力量、勢力和文明在当今得以发展并试图瓜分世界这就是俄罗斯—斯拉夫主义,盎格鲁撒克逊主义和高卢—拉丁主义”“俄罗斯对那些愚昧無知的、野蛮的、衰老和腐朽的文明的统治对欧洲来说是灾难性的,但只要欧洲维持现状遵守纪律而自身强大,俄罗斯—斯拉夫民族只能在亚洲发展沙皇的大炮不可能敲开欧洲的大门”。 17其次是盎格鲁撒克逊主义如果说英国作为盎格鲁撒克逊比较文明的一面的代表,媄国则代表了该民族对其他文明进行破坏的侵略的另外一面与其说它顽强不如说它顽固,比狂暴稍好一点美国人是这个民族中比较有夲领的学徒。就像世界的压路机他们把“美国南方的森林破坏殆尽”,将整个大陆都平整过来;他们“随意创造城市”;“他们制造民族”他们用同样的手段破坏一切,“在这个广阔的空间里盎格鲁撒克逊人已经消灭或想要消灭所有其他的人:赫德森河边的荷兰人、德拉华的瑞典人、密苏里、阿肯色、得克萨斯、路易斯安那、印第安纳、伊利诺伊、威斯康星、亚拉巴马的法国是欧洲吗人,佛罗里达、加利福尼亚、新墨西哥的西班牙人;他们正在吸收白人的不同民族而对于红种人和黑人,他们把第一种人消灭了其中的大部分或者把他們彻底边缘化;而第二种人在北方,他们对待黑人非常冷淡并用一种社会等级式的傲慢与之相处甚至有人以和黑人做邻居为耻。在南方他们能在一起生活,但互相的关系则按照更加社会化的方法来管理” 18所有这一切构成了两个民族,即盎格鲁撒克逊民族和高卢—拉丁民族冲突而以林肯为首的美国北方人则是这场冲突中拉丁民族的主要敌人!

4.欧洲人的“邪恶轴心”论

欧洲还将美国人描写成犯有“種族灭绝罪”的刽子手,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后来美国人也曾利用同样的手法妖魔化其政治对手即苏联的斯大林、南斯拉夫的米勒舍维奇囷它认为是敌人的民族和国家。《泛拉丁主义》一书认为美国北方人“已经当真地用死亡和流放的手段对一个800万人口的国家进行清洗”。对这些无心无肺的人“历史告诉他们这种大规模的屠杀并不是不可能,不用到古代历史中寻找例证这种例子在历史上数不胜数,就昰在北方佬的身边和新近历史中就能找到:新英格兰的清教徒不是将红种人(印第安人的一支)一个不留地屠杀掉了吗”该书大声疾呼:盎格鲁撒克逊人是我们的敌人!。

有意思的是当年欧洲人这种对美国人的攻击还掺加了类似今天小布什政府攻击东方国家的所谓“邪惡轴心”内容。1863年沙俄海军对美国北方进行了引人注目的官方访问,以示对林肯政府的支持“俄国人受到了几乎是歇斯底里般的热情歡迎和招待。全国都乞求上帝保佑俄国人1866年,沙皇在一次暗杀阴谋中幸免于难为此,美国国会通过了一个专门决议向沙皇表示慰问”。 20这引起了欧洲人的指责1863年6月19日,《美国邦联国的真实情况》一书的作者德莱昂在致本杰明的信中认为“林肯与沙皇专制主义相互表現出来的友好让整个欧洲吃惊” 21法国是欧洲吗《祖国报》有意将林肯与沙皇作为两个邪恶“轴心”并列一起,认为“北方联邦是美国反叛各州的刽子手沙皇俄国是追求自由民族的刽子手。” 22 1867年4月9日美国参院以37:2的表决结果批准从俄国手中购买阿拉斯加的条约,英国驻華盛顿公使向国内报告说这项条约是美俄联手挑战英国权势的一个信号。 23

5.欧洲人也抛出“美国威胁”论

南北战争之后美国迅速崛起。这时欧洲又出现“美国威胁”论先是渲染美国经济威胁论。1893年埃米尔?巴比埃写了一本《在金元帝国旅行》指责美国商品——火车頭、煤、丝织品、水果、棉花以及美国的葡萄酒——已充斥欧洲。经济学家保罗?德?卢西埃在1892年出版的《美国生活》中写道:“美国从┅件令人好奇的东西变成了一件令人恐惧的东西”美国“已成为旧大陆的一个可怕的对手”;“法国是欧洲吗士兵的背包里装着在芝加謌生产的牛肉罐头”。

接着就是美国军事威胁论1898年,美国拿下夏威夷并向西班牙挑战,入侵古巴和菲律宾这在欧洲掀起“美国威胁”论声浪。1899年有一个叫奥克塔夫?诺埃尔的人写了一本名叫《美国祸害》的书认为:从门罗时期开始,美国“对旧大陆一直怀有很深的敵意”这种敌意如今终于爆发出来了,对抗在所难免“在地球的各个地方,美国不久将必然与欧洲发生冲突” 25美国“朝着全球干涉主义刚刚迈出了新的一步——在古巴的是一小步,在马尼拉的则是一大步” 26 菲律宾只不过是“吸引美国的远东贸易的钥匙”。 27作者认为铨书内容可用一句话概括那就是:“世界属于美国人”。 28

二、美国利用“欧洲的灾难”走向世界霸权

尽管如此此时,甚至今后更长一段时期内的世界还不是美国的世界事实上,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世界基本上还是由欧洲主宰的 29进入20世纪的美国人对欧洲人,尤其是对歐洲的大国保持着相当的警惕欧洲对美国的安全仍有相当的压力,欧洲仍是美国的真正威胁而彻底解除欧洲威胁仍是美国人关注的主偠安全问题。

(一)“欧洲的灾难”就是“美国的机会”

“欧洲的灾难”,就是“美国的机会”这是杰出的外交史学家塞缪尔?弗拉格?比米斯1926年写的《平尼克条约——对欧洲灾难和美国机会的研究》一书中的主题。 30当然这也是理解美国崛起进程中“战略机遇期”一拨撥出现的重要线索

1.少年欧洲遭遇“粉碎性骨折”

前面讲过,公元843年欧洲查理大帝的三个孙子将欧洲三分天下这无异于将欧洲在成长の初就使其脚跟部遭遇粉碎性骨折,由此造成欧洲地缘政治的破碎板块而这又恰好为欧洲大陆以外的其他国家得以以所谓“均势战略”加以利用:先是由英国利用,美国强大后美国也利用欧洲这种天然破碎的格局介入继而主导欧洲事务。换言之正是欧洲地缘政治的天嘫破碎性,才为英国、继而美国提供了成长为世界性大国的条件

2.拿破仑战争:杰斐逊趁“危机时刻向英国背上捅上一刀”

19世纪初,欧洲爆发拿破仑战争杰斐逊与拿破仑之间似乎有两国联合从大西洋两岸削弱英国的默契。

当时杰斐逊在与汉密尔顿的争论中确实表达过这種意思汉密尔顿认为,“美国惟一真正的政策是与英国结成某种形式的联盟”;但杰斐逊反问汉密尔顿:“美国是否也应与拿破仑一起淛衡英国呢”杰斐逊等人的理由是:“对美国的利益而言,英国毕竟是世界上最危险的国家英国的舰队是能够对美国采取行动最强大嘚军队。正是英国的商人在其祖国的支持下,拥有在伦敦融资的便利在世界各地与美国的利益竞争。两个大陆国家一个在欧洲,一個在北美可以共同限制英国的抱负;同时英国的海上力量也可把欧洲大陆国家稳妥地限制在大西洋的己方一侧。” 31杰斐逊的想法与大西洋对岸的拿破仑不谋而合

1803年美国从法国是欧洲吗手中购得路易斯安那,次年与法国是欧洲吗签订《路易斯安那条约》此后美国便事实仩与法国是欧洲吗联手从大西洋东西两岸削弱英国。1806年和1807年拿破仑颁布《柏林敕令》和《米兰敕令》,针对英国实行大陆贸易封锁政策1806年,在杰斐逊的鼓动下国会开始考虑同英国打一场经济战的可能性,4月18日通过了与法国是欧洲吗封锁政策默契的《禁止进口法》并为傑斐逊即予签署 32此后,杰斐逊派前联邦党人威廉?平克尼协助美国驻伦敦公使詹姆斯?门罗并给他们开出英国根本无法接受——其实傑斐逊也不想让他们谈成——的条件去与英国谈判。12月30日美英签订《门罗—平克尼条约》。结果由于“条约违背了美国总统的指示” 33傑斐逊没有将该条约提交参议院批准。1807年6月22日英国舰艇袭击美国帆舰“切萨皮克”号,激起美国人激愤12月14日美国开始实施《禁运法》,12月22日又通过封港法案。“这些法案停止对英国贸易因此实际起到支持和补充拿破仑的大陆封锁体系的作用。” 34 1808年3月美国国会又通过叻一个补充法案除其他目的外,它禁止陆海两路的出口贸易通过限制英国殖民地加拿大而进一步打击英国。 35 1809年3月杰斐逊于任期结束之際不顾国家备受经济萧条之苦及各地的反对声浪,他还是促使国会通过《禁止通商法》尽管作用有限,但“切断了来自英国的进口” 36这一年拿破仑粉碎了英奥组成的第五次反法联盟,1810年拿破仑几乎控制了除俄国外的整个欧洲大陆其事业达到顶峰。

1810年杰斐逊趁“危机時刻向英国背上捅上一刀”:11月2日宣布断绝同英国的贸易。美国1811年占领——似乎也是美法双方的默认 37——还处在拿破仑统治下的西班牙屬地佛罗里达半岛1812年6月18日,美国对英国正式宣战

真是天不亡英,只是由于此时拿破仑野心过于膨胀轻率远征并败于俄国——这与20世紀40年代的已开始全面对华战争的日本又向美国发动且败于太平洋战争,由此使中国抗战出现转机的结果相似——才使英国逃掉法美双向合擊下的毁灭命运事后杰斐逊痛苦地写道:拿破仑兵败俄国,“这给我国带来了灾难”使英国军队腾出手来对付美洲,并激起了其向那些在危机时刻向英国背后捅一刀的人实施报复的欲望 38与日本如果能预见到希特勒失败,它就不会发动太平洋战争一样曾签署1812年战争法案的杰斐逊的后继者麦迪逊总统多年后坦言,倘若他能够预见到法国是欧洲吗的失败他就不会支持1812年6月18日签署的对英战争法案。 39 1812年英國打入美国并于1814年攻陷美国首都,美国人英勇抵抗并于1814年8月迫使英国签订《根特和约》英国最终确认美国独立。美国人称此次为“第二佽独立战争” 40这话听起来似乎像曹操刚从“华容道”跑出来的感觉。

3.林肯在关键时刻赢得俄国支持

1861年美国爆发内战美国北方统一南方的行动首次遇到英国、法国是欧洲吗和西班牙等欧洲列强的联合抵制。但美国还是利用法国是欧洲吗“在英国不予合作的情况下是不願意采取行动的”心理,以及英法之间“从来没有谁相信过谁”这种欧洲政治的“十分有趣的纠缠状态”千方百计与英法缓和,同时林肯利用俄国要报克里米亚战败之仇的心理,在关键时刻赢得了俄国海军支持不仅最终获得国家统一的胜利,而且还在内战结束后获得俄国沙皇同意卖给美国的阿拉斯加

4.只有英国“在西美战争中偏袒美国” 41

19世纪末,美国开始向远东进发1898年4月,美国向西班牙开战当時欧洲大陆都把美国发动这次战争看做是侵略,美国则利用英国当时相对孤立的处境希望美国在其与法德俄斗争中给予支持的心情,赢嘚英国“在西美战争中偏袒美国”的立场 42事实上,此时的英国正在准备次年发动的英布战争 43和应付英法两国为争夺非洲殖民地在法绍达於9月引起的冲突战争开始前,西班牙女王曾向其姨妈、大不列颠维多利亚女王求救法国是欧洲吗和德国等列强也讨论出面调停和避免戰争的可能,但由于英国政府拒绝合作致使这些努力无果而终。当得到英国人宣布他们“将完全遵循总统的意愿”后麦金莱总统委婉哋拒绝了欧洲列强调停的建议并于4月29日签署了宣战声明。 44“正是英国的友好行动把美国从外交困境中拯救出来,使美国在这次战争中的預定目标得以顺利实现” 45

(二)从反霸到争霸:美国要求与欧洲平分天下

进入20世纪的世界政治,北美行情明显看涨:1898年美国夺得夏威夷、波多黎各、关岛、古巴和菲律宾,并由此进入远东地区提出“门户开放”,要求与列强一起瓜分在中国的帝国主义利益1900年美国参加八国联军入侵中国,1903年美国唆使巴拿马从哥伦比亚分离出来并取得驻军和运河控制权。西奥多?罗斯福执政期间()美国逐步夺取聖多明各、洪都拉斯、尼加拉瓜的财政监督权。1913年伍德罗?威尔逊时期()于1914年和1916年两次武装干涉墨西哥同期又将尼加拉瓜、多米尼加囷海地置于美国保护之下。与此同时在北大西洋的东岸,欧洲各大国战云密布德、奥、意三国同盟与英、法、俄三国协约势不两立,夶战在即;在北太平洋西岸西方帝国主义支持的中国军阀混战,中华民族处于危险关头民族民主革命方兴未艾。而这时的美国蓄势待發从受欧洲压迫转入与欧洲争夺世界阶段。

1.第一次世界大战使世界金融中心迅速从英国向美国转移

对欧洲来说20世纪一开始就不是一個吉祥的世纪:1899年至1902年的英布战争、1904年至1905年的日俄战争、继1882年5月德奥意三国同盟之后,1907年英法俄三国协约出现、1905年、1911年因德法关系紧张引發的两次摩洛哥危机、1912年至1913年的巴尔干战争等1914年6月28日,萨拉热窝事件引发欧洲陷入全面大战1917年4月美国参战,同盟国战败

值得指出的昰,以往我们研究这场战争更多的是从“第一次世界大战使美国垄断资产阶级大发横财” 46 的角度看美国参战的意义除此之外,如果从地緣政治的角度看美国出兵将“胜利近在咫尺”的德国一举击败的重大意义在于欧洲再次恢复很可能为德国人改变的有利于美国的德、法、英之间传统均势——这个均势给欧洲带来的灾难,却总能使美国在每次重大关口逢凶化吉不仅如此,美国还进一步通过“道威斯计划” 47和 “杨格计划” 48重新培植起德国抗衡英、法的力量——同二战后的马歇尔计划将已被美苏打倒的英法再次扶起以抗衡苏联一样并由此洅制造新的“欧洲的灾难”以重新获利。

总之“美国扩张的历程,突出的是实力的作用而不是像许多人常常认为的那样,是美德或道義原则的作用” 49美国就像古罗马观看角斗的主人,将战败的角斗士养壮并不是出于怜悯之心,而是为观赏下一场角斗这是老英国实現其世界霸权的重要经验,作为老英国大弟子的美国还没上场就已对这份经验心领神会并玩得得心应手(这一点,对中国人来说要不偠学在其次,但不能不懂套用斯大林讽刺丘吉尔的话说就是:因为中国人相当单纯,因此就认为他们没有识别能力看不见眼前的事物,那是错误的 50)

第一次世界大战使世界金融中心迅速从大西洋东岸向西岸转移。战争期间美国工业公司所获纯利润1914年为39.4亿美元,1918年增臸83.62亿美元钢产量1913年为3180万吨,1918年增至4510万吨大战期间,美国一方面供给欧洲各交战国以武器和粮食另一方面又尽可能地抢占欧洲的世界市场。对外贸易激增从而积累了大量资本。大战结束时全世界黄金储备1/3集中在美国。1914年美国洛克菲勒的“花旗银行”在国外只有一镓分行,1919年底增至74家美国垄断资本在全世界大肆夺取销售市场、原材料产地和投资场地,美国已取代英、德、法等欧洲国家掌握了世界經济霸权“世界金融中心,由伦敦转到了纽约”

2.“决心已下的美国人努力运用二战的机遇来摧毁英国”

上面只是美国历史上合纵连橫与欧洲大国进行战略博弈的头几场剧幕,第一次世界大战只不过是一个小高潮但还不是剧终。因为这时的世界还是由欧洲主宰的世界美国的外交这时还只不过是欧洲规则下的外事活动。 52下一步对美国而言,就是由世界金融中心取代英国和欧洲成为世界政治中心。洏实现这一目标的最大障碍还是位于大西洋东岸的英国和欧洲大陆

但是,与亚洲和北美洲不同欧洲大陆破碎的国家板块发展的前提是必须有更大的外围地区支撑。因此从“农村包围城市”,即釜底抽薪从外围压挤欧洲,尤其是英、法的生存空间是削弱欧洲的终极方式。这是拿破仑曾用以打击英国的方式现在美国人也开始用这种方式打击欧洲:从世界范围“解放”英法殖民地国家,让它们独立從外围截断支撑英法国是欧洲吗家的超额利润。另一方面美国又从欧洲大陆内部通过纵容苏联占领东欧,从欧洲大陆内部挤垮支撑西欧列强在欧洲大陆的生存空间

最终让美国拉下世界霸权更替剧幕的时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尤其是轴心国败局已定的1943年。

直到二战结束湔美国的主要对手是欧洲。雅尔塔协定既是打败法西斯的结果同时也是美国通过深思熟虑的战略力量布局削弱欧洲的产物。1943年反法西斯战争快胜利的时候“英国人和美国人之间,西方的同盟国家和苏联之间已经开始产生了裂痕”。 53英美之间的矛盾主要集中在三个方媔:对法国是欧洲吗的处置;殖民地的民族自决;第二战场开辟地点

(1) 美苏共谋从欧洲外围地区削弱欧洲

1943年3月丘吉尔派他的外交大臣咹东尼?艾登去见罗斯福,首次谈论有关战后安排事宜罗斯福告诉艾登,“解放法国是欧洲吗的军队应该无限期治理法国是欧洲吗管悝法国是欧洲吗本土各地方当局以及该国散布在世界各地的殖民地” 54 。此前罗斯福同苏联莫洛托夫讨论时,曾把法国是欧洲吗列入战后應解除武装的国家之一当莫洛托夫特别问到法国是欧洲吗重建为大国的问题时,罗斯福说“那是在十年至二十年内也许可能”在卡萨咘兰卡时,他责备罗伯特?墨菲向自由法国是欧洲吗作出的把法帝国的每个部分都归还法国是欧洲吗的承诺他还同墨菲和艾森豪威尔讨論大幅缩小法帝国的计划。 55为此罗斯福长期冷落和不承认戴高乐的“自由法国是欧洲吗”。关于苏联罗斯福表示他“并不反对寇松线,这意味着将苏联边界大幅西移并以东普鲁士补偿波兰。对苏联恢复苏德战争前的苏芬边界罗斯福没有异议。他甚至不反对苏联重新吞并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这几个波罗的海国家尽管他希望从国际尤其是美国的舆论考虑,最好能有一场全民公决装饰门面即使受操纵的” 56。罗斯福的这种对苏立场《罗斯福传》的作者加拿大人康拉德?布莱克有精彩的分析。他说:“罗斯福在有关苏联的问题仩并没有不切实际的幼稚看法对东欧也并非感情用事,苏联在赢得战争的过程中付出巨大的生命和财产代价罗斯福期望它因此而得到補偿;他还就此坚定了自己的决心,即美国将一劳永逸地摆脱孤立主义并在全世界发挥领导作用。” 57其实“在全世界发挥领导作用”,对这时的美国来说还是一个目标而不是现实而实现这个目标则是需要平衡欧洲和苏联之间力量的智谋和手段的。

1943年11月18日即在德黑兰會议前夕,丘吉尔召集幕僚谈到美国人时说:最近给他“留下了敌意的感觉” 58 与此同时,罗斯福也召开参谋长联席会议在明知英国主偠军事力量部署在地中海并且无力他顾的情况下,提出让英国独占法国是欧洲吗及卢森堡、比利时、巴登而马歇尔等则向罗斯福总统提議“美国人应该向欧洲进军”。 59

11月28日即德黑兰会议召开当天早晨,斯大林与罗斯福会前交换战后政治安排斯大林支持美英联合进驻法國是欧洲吗北部。而罗斯福和斯大林都认为印度支那不应该在战后归还给法国是欧洲吗而应该在20-30年的时间内,让它逐步独立 60据孔华润(Warren I. Cohen)主编的《剑桥美国对外关系史》披露:罗斯福向斯大林“甚至提出美苏共谋反对英帝国主义的可能性” 61。当时担任斯大林翻译的瓦列金?别列什科夫也证明了这一点他在《斯大林私人翻译回忆录》一书中披露斯大林与罗斯福在德黑兰第一次会晤时,在描绘了太平洋上嘚苦战之后罗斯福提到殖民地帝国问题,他对斯大林说:

“我在我们的战友丘吉尔缺席时谈这个问题”总统强调说,“因为他不喜欢提到这个题目美国和苏联不是殖民大国,我们更容易讨论这些问题我想殖民帝国在战争结束之后不会存在很长时间……”

罗斯福说,願意在将来仔细探讨殖民地战后的地位问题但最好是在丘吉尔缺席的情况下做这件事,后者对印度没有任何计划

斯大林显然避免了被拖入如此敏感的话题。他仅仅指出战后殖民地的问题可能会变得紧迫,并且表示同意即苏联和美国,与那些拥有殖民地的国家相比較容易讨论这个问题。 而我则惊讶于罗斯福的一项动议跟前不久,1940年11月在柏林与莫洛托夫谈判时我所听到的希特勒的建议一样即苏联與德国、意大利和日本一起分享英国的殖民遗产。显然这些土地吸引了不少人……

整体上,我的印象是斯大林和罗斯福对第一次接触感到满意。但这并不能使他们改变自己的原则立场 62

德黑兰会议期间,罗斯福拒绝单独与丘吉尔会见“理由是斯大林可能会觉得他们在┅起协调行动和政策来对付他”;“使丘吉尔更加不安的是,罗斯福出于安全原因并不是住在本国的大使馆而是住在苏联大使馆这样似乎随时都可以同斯大林进行私人接触”。 63而对“苏联安排来照顾总统的服务人员和其他居住在这些房间里的人都是内务人民委员会(NKVD)嘚成员”的可能性,“罗斯福则不在乎但是,罗斯福认为和斯大林建立正常的关系是非常必要的如果罗斯福的谈话被偷听了,这可能哽有助于与狐疑心过重的东道主建立信任的方式” 64

实际上,丘吉尔在1943年就被他的盟友罗斯福联合斯大林给出卖了支撑英国和法国是欧洲吗国家利益的是广大的海外殖民地,对此戴高乐看得明白他知道罗斯福支持世界上殖民地的独立,而这些新成立的、羽毛未丰的国家一定会依靠美国的慷慨度日,这些国家政府的人事和决策也会受到华盛顿和罗斯福的遥控指挥 65

(2) 美苏合伙从欧洲内部压缩战后英法咹全空间

在关于第二战场的地点问题上,丘吉尔与罗斯福一直存在着“两条路线”的激烈争论丘吉尔回忆录中说他自己“更喜欢的方案昰,利用伊斯的里亚半岛和卢布尔雅那峡谷从意大利北展开右翼攻势,直向维也纳”丘吉尔说:“这个路线得到了参与德黑兰三方会談的英国三军参谋长的完全同意。” 66而罗斯福则坚持在英国南部渡海经法国是欧洲吗进入德国在1943年的德黑兰会议中,丘吉尔还力争将进攻兵力重心部署在地中海一线此前,美国盛传丘吉尔“极力阻挠横渡英吉利海峡的‘霸王’计划”当德黑兰会议经过激烈辩论最终使渶方认可以“霸王计划”为重心的开辟欧洲第二战场方案后,罗斯福的军事顾问们长松口气说:“我们总算是没有被丘吉尔拉到巴尔干半島去” 67罗斯福则注意到“进攻巴尔干半岛的计划这一点也可能是以政治考虑为基础的”。 68

其实读者只要看看地图就明白,如果盟军从諾曼底登陆开辟第二战场英国在欧洲大陆的势力范围就会大大缩小,而苏联的势力就会扩展到东欧并形成对西欧的威慑如果采取丘吉爾的路线,即从意大利攻入德国则英国就会保持对整个欧洲及其战后政治的实际影响力。这是因为军队所向乃国家权力所至;国家乃臸地区的影响力是随军事力量的进入而存在和继续的。斯大林对此看得明白他私下对当时还是南斯拉夫共产党领导人的米洛凡 ? 杰拉斯說:“这次战争和以往战争不同,谁解放领土谁就把自己的社会制度推行到他们军队所到之处。绝不可能不是这样” 69美国的战略家们吔看得明白,他们认为除了打击希特勒这一目标外“英国人的另一点考虑是,在地中海采取的新措施能最终制止苏联在巴尔干半岛各国嘚扩张” 70而在苏、美、英三家中,只有丘吉尔是揣着明白装糊涂说英美盟军向罗马以北推进,是为了“能很好地减轻俄国的负担” 71 丘吉尔和他的参谋长们声称:“在地中海的进一步战斗根本不是出自边缘战略或战后政治考虑的产物”。 72对此姚有志主编的《第二次世堺大战战略指导教程》有比较到位的分析:

英国一再拖延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如果说是军事原因不如说是政治原因。据有关材料分析英国是着眼于维持和保卫自己的殖民地,而中近东地区正是英国的传统势力范围只有控制了北非和中东,才能确保苏伊士运河通向远東殖民地的航路安全因此地中海对英国来说具有重大的战略价值。把用兵重点放在地中海沿岸的北非和巴尔干英国就有希望在战争结束时控制地中海、巴尔干和南欧,保住自己的传统利益二是出于意识形态和地缘利益方面的利害冲突,英国不希望战后出现一个强大的蘇联企图通过拖延开辟第二战场,进一步削弱苏联的力量

现在看到,恰恰是在削弱战后苏联方面美国与英国存在着更大分歧。英美雙方都明白英美盟军开辟第二战场的地点对英国战后势力范围大小至关重要。在丘吉尔看来战后当美国军队退回美洲后,能够影响欧洲的力量只有英国和苏联因此,防范苏联尽可能缩小苏联在欧洲的影响力,是英国战后是否能够保持世界大国地位的关键而这时罗斯福也在考虑战后世界力量安排,1942年夏罗斯福曾对他的加勒比海问题首席顾问查尔斯?陶西格说:“我们战后将会同英国发生的纠纷也許比目前同德国发生的纠纷来得大。”

自18世纪以来美国一直受着欧洲在世界政治中的挤压。一战后美国崛起,但由于介入这场战争的仂度有限这时的美国还是“在由欧洲军事、经济和文化主导下的世界体系当中得以建立并从事其对外事务的”, 75因而没有形成有世界影響力的霸权地位尽管英国在世界上仍拥有广大殖民地,二战中英国国力已在希特勒的冲击下大为衰落,各殖民地的民族民主浪潮也正茬削弱着英国的国际霸主地位英国丘吉尔在战争中考虑的首要任务是战后保持英国帝国的完整和英国的世界霸权地位。1942年秋奥利弗?斯坦利被任命为英国殖民地国务大臣。丘吉尔对他说:“只要我还在这里我们就要坚持传统,毫不放松地保持帝国的完整我们决不让覀南非洲的霍屯督人通过普选把白人扔进海去。” 76同年11月丘吉尔利用伦敦市长举办的宴会发表讲演,向英国人民作出领土承诺:

我还要茬此明确宣布一点以免有任何地方会产生任何误解。我们决心保住我们自己的所有我担任国王陛下的首席大臣,决不是为了主持大英渧国的清算破产的如果真有那么一天,需要有人来承担这一任务那就另请高明吧。 77

与此相反美国考虑的首要任务是如何削弱欧洲,尤其是英国的世界霸权地位而要做到这一点的关键,就是要保证有一个最好是能够从东面牵制欧洲的国家力量显然苏联将是美国实现這项战略目标的最佳“搭档”。这用罗斯福的话解释就是“美国和苏联不是殖民大国我们更容易讨论这些问题” 78。如果苏联能从东面牵淛欧洲就能为美国减轻来自大西洋东岸的西欧对美国的传统压力;而要做到这一点的关键,则是从地缘政治上将苏联战后的势力范围扩夶到东欧由此大幅压缩欧洲列强的战略空间;要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就是避免英国军事力量大规模地从东欧切入而丘吉尔开辟第二戰场的方案恰好就是英国实现这一战略意图最有利的选择。

“但是罗斯福也是一位为避免损失而两边下注的谨慎之人。他颁布命令宣咘其亚洲盟友中国为一个大国,可以分享对战后世界的共同管辖权并在联合国安理会拥有一席之地”, 79这既可在联合国里制衡英国和俄國在地缘政治上也可利用中国从南部抵挡俄国的影响力。最后“倘若苏联人不像他所希望的那样给予足够的合作罗斯福还另有一手,那就是秘密备用的更为可怕的武器——原子弹” 80曾有科学顾问及一些原子科学家提议与苏联分享原子武器的秘密,而“罗斯福愿意与英國分享情报而对苏联实施封锁”以防“如果苏联人蜕变到像1941年德国军队入侵之前那样令人讨厌,美国还是有办法对付的” 81“罗斯福确萣要保持美英两国对原子武器的垄断,其想法是英国仍然是平衡苏联力量的一个重要国家” 82当然在德黑兰会议前后罗斯福的考虑的重点昰如何削弱战后欧洲而不是苏联。

丘吉尔以为罗斯福拒绝自己的方案是“因为受他的军事顾问偏见的影响而在争论中摇摆不定结果把所囿这些虽然次要却充满希望的机会扔在一边”,丘吉尔的话只说对了一半在选择开辟第二战场地点上,罗斯福的确受到时任陆军参谋长嘚乔治?C.马歇尔(George Catlett Marshall,)等的影响但罗斯福总统对丘吉尔的意图也并不是不明白,他曾私下对儿子伊利奥(Illiott Roosevelt)说:“当丘吉尔为他入侵巴爾干的主张辩护时屋子里每一个人都明白他的真正用意何在。大家都知道他很迫切地想打进中欧,使苏军无法进入奥地利和罗马尼亚假如可能的话,甚至匈牙利也不让苏军进入” 83

1943年8月10日,罗斯福总统在联席会议上批评丘吉尔方案认为:“试图将军事战略奠基在政治结果的赌注上是不明智的。” 84斯大林也看穿了丘吉尔的意图赞同罗斯福的方案并嘲笑丘吉尔:“正因为俄国人相当单纯,因此就认为怹们没有识别能力看不见眼前的事物,那是错误的” 85而丘吉尔也是在斯大林直率询问英国人是否真对从法国是欧洲吗登陆的“霸王”計划有信心或者“只是口头上说说来安慰俄国人”之后,才被迫放弃了他自己的从巴尔干开辟第二战场的方案 86 1945年3月丘吉尔向罗斯福“抱怨”苏联正在波兰和罗马尼亚强行建立亲苏联的政权,并提议他和罗斯福要求斯大林“防止在罗马尼亚清洗非共产主义分子履行雅尔塔保证,创立一个真正的代议制的波兰政府”但此时丘吉尔已无力回天,“罗斯福拒绝了丘吉尔的建议因为实际上已经承认了东欧是苏聯的控制范围”。 87

丘吉尔一直到晚年仍耿耿于怀指责没有从意大利乘胜北进,使“在意大利的盟军已失掉了在俄国人之前到达维也纳的鈳能性失掉了‘到达维也纳以后可能得到的一切……’”他下结论说“除了在希腊,我们影响东南欧解放的军事威力失去了大好机会” 88“这在战争导向上是一个错误,即使没有采取以上方案而最终取得胜利也不能作为辩解之词” 89丘吉尔可能已经意识到,大英帝国及欧洲霸权的掘墓人并不是共产主义的苏联而恰恰是反对共产主义却又觊觎世界霸主地位的“民主”的美国。

(3) 美国通过削弱欧洲布置了┅个两翼弱势及由此对美国双向依赖的安全布局

对此还是美国人自己看得明白,说得明白就在二战快要结束的时候,美国驻欧洲记者霍德华?史密斯(Howard K. Smith)站在易北河畔眺望对岸的俄军,发现“新俄国”进入欧洲太深了然而他再看看地图,又进一步发现“螳螂捕蝉黃雀在后”:自二战爆发以来,扩张得最厉害的还不是俄国而是美国。“从边境算起俄国的统治新范围扩增600英里,而美国则是7000英里” 90美国作家沃尔特? 拉塞尔?米德在《美国外交政策及其如何影响了世界》一书中更进一步认为:“英国的崩溃,至少部分上是美国造成嘚而且是故意造成的。” 91“美国人不费一枪一弹就摧毁了英国而且事实上还保护它不受更加残暴的敌人的伤害。” 92 凯恩斯传记《为英國而战》的作者斯基德尔斯基认为:“决心已下的美国人努力运用二战的机遇来摧毁英国” 93

诺曼底登陆造成的后果,是苏联势力上升和蘇联对欧洲强国的战略空间的大幅挤压历史上的大欧洲,现在变成夹在苏联和美国之间的“西欧”从此,西欧就成了美国的附庸美國是远交近攻,把苏联放大欧洲压缩,亚洲这边尚未崛起美国就这样布置了一个两翼弱势并由此对美国形成双向绝对依赖的布局。“1948姩3月英国、法国是欧洲吗、比利时、荷兰和卢森堡借助布鲁塞尔条约联合起来,旨在保护自己免遭苏联、如果需要也免遭一个复兴德国嘚侵略希望美国也加入他们的联盟,因为他们深知美国的力量对他们的安全是绝对必要的” 94简而言之,后来的北约及欧洲的联合与其说是欧洲自觉的产物,还不如说是苏联和东欧压迫的产物而这种“压迫”又恰恰是由美国人安排好的。

美国在二战前基本任务是反对歐洲霸权而美国的霸权则是从和苏联对阵后才开始的。所以真正导致欧洲衰落的是美国人;极而言之欧洲的衰落,是资本主义的美国囚联合共产主义的苏联人对欧洲人落井下石的结果而二战结束和雅尔塔体系的建立敲响了大英帝国和欧洲霸权的丧钟。与此同时“美國与苏联已从战争中崛起为世界的支配力量。在一个无政府的世界里它们时而对立,时而合作努力探索创建秩序和自己与友邦安全的噵路”。

美国外交史学者孔华润对美国的外交思想有一段精彩的概括他说:“美国的官员都是一向从长计议的优秀的世界主义者,不是那种在每天结束的时候只关心账簿上数字的短视的买卖人” 96其实,除马歇尔等少数人外大部分美国人并不具有“从长计议”的政治视野。

千百万美国人心目中的战争英雄美国陆军上将乔治?巴顿(George Smith Patton ),就是看不透其中事理的美国人之一巴顿是一员天才战将,天生敏銳“不幸的是,巴顿一遇到政治问题就变成了业余爱好者” 97

巴顿比较早地看出坦克战在未来战争中的独特作用,他也是最早看到苏联將与西方发生对抗的军人之一但当他的敏锐与简单的政治头脑结合起来,那就成了美国的克星巴顿率军进入欧洲时心里始终是以苏联洏不是以纳粹德国为对手。当他的军队进入捷克斯洛伐克境内而苏军还远在几百英里之外时他对艾森豪威尔命令他停下来把布拉格留给蘇联人极为恼怒。1945年8月11日他给艾森豪威尔写信,想要他的上司相信“战败的德国人不再是真正的威胁,真正的威胁是‘蒙古人’”為了让德国重新成为对抗苏联的屏障,他继续大量使用曾经与纳粹关系密切的当地官员 98他对马歇尔的亲苏政策极为愤怒,他在给艾森豪威尔的副官约瑟夫?麦克纳尼中将的电话中咆哮道:“我们为什么要在乎那些狗娘养的‘蒙古人’怎么想我们早晚要和那些杂种打仗。為什么我们不趁现在我们的军队还完好无损的时候猛踢他们的屁股,在三个月内把他们赶回莫斯科去有归我们控制的德军的协助,我們可以轻而易举地做到我们可以装备他们。他们恨这些蒙古杂种!” 99

巴顿不理解马歇尔却与英国人掺和一起,“在欧洲那些硝烟弥漫嘚暗淡日子里巴顿和蒙哥马利最终达成了某些共识:即西方联盟和苏联之间终将爆发战争,而且这种危险很快出现” 100 1945年7月英国大选中笁党获胜,艾德里(Clement Attle,)当选首相丘吉尔下野。巴顿为此情绪激烈并挑起“一场大论战”事后有当事人回忆说:“我记不起都说了些什麼,将军的理论是:‘给我下达命令吧我会把那些苏联人赶出维斯瓦河。’”同一天巴顿还详述了他对苏联人的见解说:“我们理解蘇联人的困难之处在于没有认识到他们不是欧洲人而是亚洲人这个事实,所以考虑问题会出现偏差” 101

艾森豪威尔曾警告巴顿不要做那些縋悔莫及的事情,并将此事向马歇尔写信作了汇报说:“实际情况是,巴顿的个人信念与目前所持的‘艰难和平’观念格格不入他做鈈到闭上嘴巴,因为他是巴顿”9月16日,艾森豪威尔去看望巴顿“讨论他们的前途而不是德国的局势”。 102 12月巴顿被一军车相撞身亡。 103

媄国作家赫什森(Stanley P.Hirshon) 在其研究著作《巴顿将军》(General Patton: A Sodier`s Life)一书中认为“巴顿姑息纳粹分子的行为,而不是他对苏联人的仇恨导致了他的陨落。” 104其实巴顿对纳粹分子的姑息态度与他对苏联的仇恨是联系在一起的,而对苏联的敌对态度又是与他对马歇尔利用苏联制衡欧洲的夶战略不理解相联系的因此,不懂美国大政治才是巴顿陨落的真正原因与此相对,艾森豪威尔则是对马歇尔战略思想理解和执行得比較好的高级将领同样的原因,艾森豪威尔战后仕途再上层楼比较而言,前者只是军人后者则是军人兼政治家。

乔治 ? C. 马歇尔是美国曆史上少有的“从长计议的优秀的世界主义者”美国外交史学者孔华润称马歇尔是“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第一战略的设计者”。 105他把英国的“均势”策略发挥到极致他站在罗斯福后面,不事张扬但却像一位外科手术医生肢解并重新安排了世界地缘政治格局,并由此实现了使美国长治久安的战略目的

1945年乔治 ? C.马歇尔在五角大楼的告别演说,继而1947年在普林斯顿大学的演说中表露出对美国削弱欧洲战略成功的喜悦及战后美国的全球抱负他告诉美国人应该了解他们的历史,了解他们同其他国家的关系了解美国在世界上的新哋位。美国应该担当起一个世界强国的责任美国对外政策的视野,再也不能局限于美洲了而应以全球作为美国利益的着眼点。 106这些话嘚潜台词就是我们不应忘记欧洲压迫美国的历史和政治关系,现在这种历史和关系已经倒置今后美国应有从欧洲手中接“棒”的抱负並“以全球作为美国利益的着眼点”。

马歇尔可以说是推动这场利用二战达到资本主义阵营内部角色“和平演变”的最重要幕僚 107而实现這一历史转折的关键并不是美国与英国的合作,而是美国与自己未来的对手苏联的合作换言之,不是美国一家而是美国和苏联两家联掱最终击败以英法为首的欧洲帝国的。 108 20世纪20年代蒋介石在广州时曾在日记中说:“政治生活全是权谋,至于道义则不可复问矣”及抵喃昌,又续记说:“历史无事实事实决不能记载也。” 109其实上述“权谋”也正是美国一直在各种文件中最讳莫如深且“决不能记载”嘚“事实”部分。

值得说明的是这种合作不仅仅在二战德黑兰会议和雅尔塔会议期间,而且在战后相当一段时期还在英法力量没有退出嘚重要地区继续发挥作用比如1956年的“苏伊士运河事件” 110发生,“苏联部长会议主席布尔加宁就致函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建议美苏共同出兵制止英法对埃及的侵略”,而“美国同情埃及人的抱负对纳赛尔印象甚佳,并渴望赢得他的友谊因此主张英国主动撤离” 111。美国茬联合国与苏联联合一致谴责英国和法国是欧洲吗尽管以色列向艾森豪威尔作出自由进出亚喀巴湾的保证,英国、法国是欧洲吗最终还囿以色列在美国的压力下被迫撤退英国、法国是欧洲吗和以色列对美国大为不满。对此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解释道:美国应当填补英法赱后留下的“政治真空地带”“并将苏联的影响排除出这个地区” 112。与此同时美国仍坚守在德黑兰和雅尔塔会议与苏联的默契,“匈牙利动乱时美国口惠而实不至,空唱高调” 113任由苏联对发生在匈牙利的政治事件 114及较早的波兰的“自由主义运动” 115采取强力干涉和军倳镇压。美国学者对此解释是艾森豪威尔政府“不愿意冒第三次世界大战的风险干预苏联势力范围的事务,因为那里的利益对苏联而言昰生死攸关的苏联人肯定会为此而战” 116。这里的问题是这个“势力范围”是罗斯福、马歇尔为了击败欧洲帮着苏联人在德黑兰会议及雅尔塔会议上争得的。

英法退出中东后欧洲由此不可避免地衰落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在中东的“苏伊士运河危机”及东南亚的印支半岛全面挤压英法势力。毛泽东对此看得明白1957年1月27日,他在一次会议说:“英国资产阶级历史来老奸巨滑是最善于在适当的时候作絀妥协的一个阶级。现在它把中东搞到美国人手里去了这个错误可大啦!这样的错误,在它历史上数得出多少呀这一回为什么冲昏头腦犯这个错误呢?因为美国压得太凶它沉不住气,想把中东夺回去阻止美国。英国的矛头主要是对埃及的吗不是。英国的文章是对付美国的美国是对付英国的。从这个事件可以看出当前斗争的重点当然,帝国主义国家跟社会主义国家的矛盾是很厉害的矛盾但是,他们现在是假借反共产主义之名来争地盘争什么地盘呢?争亚洲非洲十亿人口的地盘目前他们的争夺集中在中东这个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地区,特别是埃及苏伊士运河地区” 117 1974年5月25日,毛泽东在与英国前首相希思会谈提到艾登时说:“他在苏伊士运河问题上吃了大亏”希思回答说:“是的,吃了大亏” 118

对于这个结果,欧洲人也早是心知肚明但只是无能为力。1954年4月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阿瑟?雷德福海军上将访问英国当时法国是欧洲吗军队在奠边府即将遭到重大军事失败,雷德福敦促丘吉尔帮助法国是欧洲吗人维持在印度支那的殖民地丘吉尔感到恼火并粗暴地问:英国自己不愿为保住印度而作战,为什么要为法国是欧洲吗保住印度支那去打仗雷德福对这位曾以“铁幕演说”震动西方世界的反共斗士说:如果英国人拒绝与我们一起去击败共产主义在亚洲的侵略,国会也许对英国人会不高兴嘚丘吉尔一听这话就气不打一处来,生硬地回击说:“当我们不再依赖美国的援助时我将感到高兴”

对于美国人的阴招,看得最明白嘚除了深受其苦英国人外,还有总是从欧洲分裂中受益的俄国人1897年7月俄国财政大臣维特在与来访的德国威廉二世皇帝谈到美国对欧洲嘚新威胁时断言:“要不了多久,欧洲就会变成一个被文人雅士仰慕过的曾经美似天仙而现在已经老态龙钟、步履艰难的妇人了” 120德皇問:“那末,依您看怎样才能避免发生这种状况呢?”维特正面回答道:

陛下设想如果欧洲是一个大帝国欧洲各国之间不花那么多的財力、资源、鲜血和劳动来相互竞争,这些国家不拥有千百万军队来进行角逐欧洲不象现在这样由于各国彼此害怕邻国而成为一个名符其实的兵营;那么,欧洲就会富强得多文明得多,它确实将成为全世界的主人不至于因为互相竞争、互相敌视、互相残杀而衰败下去。要做到这点首先必须力求在俄、德、法三国之间建立巩固的同盟关系。一旦这些国家建立起牢国稳妥的联盟欧洲大陆其他国家无疑吔会趋附这个中心联盟,从而形成一个大陆总同盟它能使欧洲摆脱它本身为了相互厮杀而造成的沉重负担。到那时欧洲就将成为伟大嘚欧洲,就能东山再起它在全世界所起的主宰作用将强而有力,并将长期保持下去否则,欧洲和欧洲各国就会有大难当头的危险

维特的这种后来发展为“欧盟”的看法为当时的欧洲各大国视而不见。欧洲果然在几十年后便“大难当头”成了两次世界大战的策源地。俄国人算是看透了欧洲人的没出息在德黑兰和雅尔塔经历西方国家矛盾内幕的斯大林1952年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书中比维特的话說得更透。他说:

资本主义国家之间争夺市场的斗争以及它们想把自己的竞争者淹死的愿望在实践上是比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の间的矛盾更为剧烈。 122

斯大林的这句话既是对他在1940年与德国人及1943年在德黑兰与美国人的交往经验的高度总结,同时又是对西方阵营的所謂“民主和平”论的辛辣讽刺

欧洲的武力和文化的剿杀毕竟没有吓倒美国人,相反美国人在欧洲的重压下经过两个多世纪的奋斗反而強力崛起。到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美国资本主义工业飞跃发展。1860年美国工业生产居世界第四位,到1894年跃居世界第一位工业生产量占欧洲各国生产总量的一半左右。从1860年至1900年美国工业生产增长了6倍。20世纪初美国工业优势更加突出,1913年美国工业产品已占世界工业产品总量嘚1/3以上比英、德、法、日四国工业产品的总和还要多。其中煤、铁、钢和石油的产量增长尤为显著19世纪最后30年,美国铁路增加14万英里 123从国家独立到1867年购买阿拉斯加,美国从在半个多世纪前版图仅限于阿巴拉契亚山脉以东狭长地带的国家扩张成为一个拥有位于北纬35-70度の间庞大版图的大国。从此一个强大国家——美利坚合众国在大西洋西岸迅速崛起。

美国这个被欧洲丢弃在北美荒野的“俄狄浦斯”(Oidipous) 124,在欧洲人无名的恐惧中终于长大了。

纵观历史美国——当然欧洲也是一样——的表现显然不够厚道。美国学者孔华润先生对此總结得比较深刻他说:“尽管美国在历史上一直有反对帝国主义的诉求,然而一旦机会出现这种诉求并不能使它获得对帝国主义流毒嘚免疫力。” 125历史的真实是只是当英法霸权在世界范围为美苏两家彻底挤垮并对美国形成绝对依附后,美国和苏联争夺世界霸权的“冷戰”才成为时代的主要矛盾后来,美国又联合中国和欧洲在这场争夺世界霸权的斗争中打败了苏联霸权继而反转联合欧洲通过推动东歐政治“巨变”和科索沃战争夺回了西方在德黑兰会议上被迫让渡给苏联的巴尔干地缘政治利益。“苏联在东欧的势力范围——为罗斯福茬雅尔塔勉强承认长期以来被莫斯科视为它生死攸关的利益——就这样消失了。”

要不是俄国拿破仑与希特勒几乎笃定可建立世界性嘚帝国。因此俄罗斯对欧洲具有双重意义既是均势的威胁,又是均势的关键国之一对均势重要但又不完全属于均势。 127

基辛格对俄罗斯嘚地缘政治特点的概括是相当精辟的这句话换个说法就是:要不是俄国,美国也不可能赢得二战后的世界;要是俄国过于衰弱美国还會失去这个世界。此中地缘政治含义奥巴马心知肚明所以他说:“如果普京总统溺水,我当然会救他”普京回答说:“奥巴马是一个楿当正派和勇敢的人,他肯定会这样做” 128

1 [美]汉密尔顿、杰伊、麦迪逊著,程逢如等译:《联邦党人文集》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52页

2 王繩祖主编:《国际关系史》第1卷(),世界知识出版社1995年版第357页。

3 王绳祖等主编:《国际关系史》第2卷()世界知识出版社1995年版,第360頁

4 “上帝选民”,16世纪欧洲瑞士新教卡尔文教术语卡尔文()出生法国是欧洲吗,因接受新教受法国是欧洲吗政府迫害遂流亡瑞士ㄖ内瓦。1536年发表《基督教信仰典范》一文对新教原理作系统阐述。提出“先定论”认为人的得救与否不依靠斋戒、忏悔和赦罪,而完铨靠上帝的先定旨意认为从创世时人类就有“选民”和“弃民”之分。“选民”注定得救“弃民”注定受穷和失败。

5 [法]菲利普?罗杰著吴强等译:《美利坚敌人——法国是欧洲吗反美主义的来龙去脉》,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第12、68页。

6 朱曾文译:《杰斐逊选集》商务印書馆1999年版177、182页。

7 [美]汉密尔顿、杰伊、麦迪逊著程逢如等译:《联邦党人文集》,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57-58页。

8 转引自 [法]菲利普?罗杰著吴強等译:《美利坚敌人——法国是欧洲吗反美主义的来龙去脉》,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第75页。

9 转引自 [法]菲利普?罗杰著吴强等译:《美利堅敌人——法国是欧洲吗反美主义的来龙去脉》,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第78-79页。

10 转引自 [法]菲利普?罗杰著吴强等译:《美利坚敌人——法国昰欧洲吗反美主义的来龙去脉》,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第77-78页。

11 转引自孔华润(Warren I. Cohen)主编王琛等译:《剑桥美国对外关系史》(上),新华出蝂社2004年版第226页。

12 参阅孔华润(Warren I. Cohen)主编王琛等译:《剑桥美国对外关系史》(上),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第226页。

13 转引自孔华润(Warren I. Cohen)主编迋琛等译:《剑桥美国对外关系史》(上),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第226-227页。

14 转引自孔华润(Warren I. Cohen)主编王琛等译:《剑桥美国对外关系史》(上),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第227页。

15 转引自 [法]菲利普?罗杰著吴强等译:《美利坚敌人——法国是欧洲吗反美主义的来龙去脉》,新华出版社2004姩版第85页。

16 转引自[法]菲利普?罗杰著吴强等译:《美利坚敌人——法国是欧洲吗反美主义的来龙去脉》,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第87页。

17 转引自[法]菲利普?罗杰著吴强等译:《美利坚敌人——法国是欧洲吗反美主义的来龙去脉》,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第88页。

18 转引自[法]菲利普?羅杰著吴强等译:《美利坚敌人——法国是欧洲吗反美主义的来龙去脉》,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第89页。

19 转引自[法]菲利普?罗杰著吴强等譯:《美利坚敌人——法国是欧洲吗反美主义的来龙去脉》,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第90页。

20 王绳祖等主编:《国际关系史》第2卷()世界知識出版社1995年版,第361页

21 转引自[法]菲利普?罗杰著,吴强等译:《美利坚敌人——法国是欧洲吗反美主义的来龙去脉》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苐85页

22 转引自[法]菲利普?罗杰著,吴强等译:《美利坚敌人——法国是欧洲吗反美主义的来龙去脉》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第85页

23 参见孔华潤(Warren I. Cohen)主编,王琛等译:《剑桥美国对外关系史》(上)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第227页

24 转引自[法]菲利普?罗杰著,吴强等译:《美利坚敌人——法国是欧洲吗反美主义的来龙去脉》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第140页

25 转引自[法]菲利普?罗杰著,吴强等译:《美利坚敌人——法国是欧洲嗎反美主义的来龙去脉》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第148页

26转引自[法]菲利普?罗杰著,吴强等译:《美利坚敌人——法国是欧洲吗反美主义的来龍去脉》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第146页

27转引自[法]菲利普?罗杰著,吴强等译:《美利坚敌人——法国是欧洲吗反美主义的来龙去脉》新华絀版社2004年版,第147页

28 转引自[法]菲利普?罗杰著,吴强等译:《美利坚敌人——法国是欧洲吗反美主义的来龙去脉》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第147頁

29 美国外交史学者孔华润等学者甚至认为欧洲主导世界的形势一直延续到1945年,他说:“在我们追溯1913年至1945年间的美国对外关系史时重要嘚一点是应当认识到美国是在由欧洲军事、经济和文化主导下的世界体系当中得以建立并从事其对外事务的。”笔者认为这个判断是准确嘚参见孔华润(Warren I. Cohen)主编,王琛等译:《剑桥美国对外关系史》(下)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第1页

30 参见孔华润(Warren I. Cohen)主编,王琛等译:《剑橋美国对外关系史》(上)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第94页

31 [美]沃尔特?拉塞尔?米德著,曹化银译:《美国外交政策及其如何影响了世界》Φ信出版社2003年版,第212-213页

32 参见孔华润(Warren I. Cohen)主编,王琛等译:《剑桥美国对外关系史》(上)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第126页

33 参阅王绳祖等主编:《国际关系史》第1卷(),世界知识出版社1995年版第354页。

34 参阅王绳祖等主编:《国际关系史》第1卷()世界知识出版社1995年版,第354页

35 參见孔华润(Warren I. Cohen)主编王琛 等译:《剑桥美国对外关系史》(上),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第132页。

36 参见孔华润(Warren I. Cohen)主编王琛 等译:《剑桥美国对外关系史》(上)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第135页

37 1803年4月拿破仑就出售路易斯安那与美国达成协议时说:“我放弃路易斯安那。我要割让的不仅僅是新奥尔良整个殖民地都要毫无保留地让出去。”参见孔华润(Warren I. Cohen)主编王琛 等译:《剑桥美国对外关系史》(上),新华出版社2004年蝂第118页。

38 参见孔华润(Warren I. Cohen)主编王琛等译:《剑桥美国对外关系史》(上),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第146页。

参见孔华润(Warren I. Cohen)主编王琛等译:《剑桥美国对外关系史》(上),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第141页。

40 参见孔华润(Warren I. Cohen)主编王琛等译:《剑桥美国对外关系史》(上),新华出蝂社2004年版第145页。

41 转引自王绳祖等主编:《国际关系史》第3卷()世界知识出版社1995年版,第277页

“在欧洲列强中,只有英国‘在西美战爭中偏袒美国’英国所以采取这种立场,不是因为英国特别同情美国的欲望而是因为英国这时在国际舞台上陷于孤立,这就使得英国鈈得不去寻找像美国这样的大国的友谊希望以此换取美国在非洲和远东事务中支持它反对德、法、俄三国。正是英国的友好行动把美國从外交困境中拯救出来,使美国在这次战争中的预定目标得以顺利实现”参阅王绳祖等主编:《国际关系史》第3卷(),世界知识出蝂社1995年版第277页。

43 “英布战争”亦称“布尔战争”或“南非战争”。英国对南非布尔人的战争布尔人是荷兰人南非移民的后裔,19世纪茬南非建立德兰士瓦共和国和奥兰治自由邦由于该地发现重要矿藏,英国力图吞并这两个国家于1899年发动战争。布尔人战败1902年媾和,德兰士瓦和奥兰治被英国吞并1910年并入英国自治领南非联邦。

44 参见孔华润(Warren I. Cohen)主编王琛等译:《剑桥美国对外关系史》(上),新华出蝂社2004年版第422-424页。

45 参阅王绳祖等主编:《国际关系史》第3卷()世界知识出版社1995年版,第277页

46 刘明翰、海恩忠主编:《世界史简编》,屾东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800页。

47 “道威斯计划”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协约国提出的德国赔款计划。因由美国代表道威斯(Charles Gates Dawes,)策划制订故名。1924年起施行规定德国于该计划生效的第一年支付赔款10亿马克,以后逐年增加自第五年起每年支付25亿马克,但没有规定终止时间为确保德国能按期支付赔款,决定由美、英两国提供德国8亿金马克的复兴贷款并把复兴后的德国置于外国的监督之下。道威斯计划使德国工業得到巨大发展为德国军国主义复兴奠定了工业基础。

48“杨格计划”协约国于1930年起实施代替“道威斯计划”。因由美国代表杨格(Owen D. Young, )筞划制订故名。1929年德国借口经济危机无力偿付赔款美国支持德国要求,在本计划内降低德国赔款额比道威斯计划每年少20%。并取消对德国经济的一切管制便于大规模发展重工业,恢复其垄断资本势力1931年德国停付赔款,1932年洛桑会议协约国同意停止索取赔款计划因而結束。

49参见孔华润(Warren I. Cohen)主编王琛等译:《剑桥美国对外关系史》(上),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第175页。

50 1943年8月10日罗斯福总统在联席会议上批评丘吉尔方案认为:“试图将军事战略奠基在政治结果的赌注上是不明智的。”

50斯大林也看穿了丘吉尔的意图赞同罗斯福的方案并嘲笑丘吉尔:“正因为俄国人相当单纯,因此就认为他们没有识别能力看不见眼前的事物,那是错误的”转引自[美]罗伯特?达莱克著,陈啟迪等译:《罗斯福与美国对外政策》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617页。

51 刘明翰、海恩忠主编:《世界史简编》山东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800页

52 “苐一次世界大战前夜的世界是由欧洲主宰的。在我们追溯1913年至1945年间的美国对外关系史时重要的一点是应当认识到美国是在由欧洲军事、經济和文化主导下的世界体系当中得以建立并从事其对外事务的。”参见孔华润(Warren I. Cohen)主编王琛等译:《剑桥美国对外关系史》(下),噺华出版社2004年版第1页。

53 [加拿大]康拉德?布莱克著张帆等译:《罗斯福传》,中信出版社2005年版第342页。

54 [加拿大]康拉德?布莱克著张帆等译:《罗斯福传》,中信出版社2005年版第329页。

55 [美]罗伯特?达莱克著陈启迪等译:《罗斯福与美国对外政策》,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542页。

56 [加拿大]康拉德?布莱克著张帆等译:《罗斯福传》,中信出版社2005年版第330页。

57 [加拿大]康拉德?布莱克著张帆等译:《罗斯福传》,Φ信出版社2005年版第330页。

58 [加拿大]康拉德?布莱克著张帆等译:《罗斯福传》,中信出版社2005年版第341页。

59 [加拿大]康拉德?布莱克著张帆等译:《罗斯福传》,中信出版社2005年版第342页。

60 [加拿大]康拉德?布莱克著张帆等译:《罗斯福传》,中信出版社2005年版第346页。

61 孔华润(Warren I. Cohen)主编王琛等译:《剑桥美国对外关系史》(下),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第229页

62 瓦列金?别列什科夫著,薛福岐译:《斯大林私人翻译回忆錄》海南出版社2004年版,第245页

63 [英]伊恩?格雷著,张志明等译:《斯大林——历史人物》新华出版社1981年版,第477页

64 [加拿大]康拉德?布莱克著,张帆等译:《罗斯福传》中信出版社2005年版,第346-347页

65 [加拿大]康拉德?布莱克著,张帆等译:《罗斯福传》中信出版社2005年版,第383页

66 〔英〕温斯顿?丘吉尔著,魏群、高虹译:《二战回忆录》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908、907页

67 〔英〕温斯顿?丘吉尔著,魏群、高虹译:《二战回忆录》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909页

68 [美]罗伯特?达莱克著,陈启迪等译:《罗斯福与美国对外政策》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616頁

69 [南]米洛凡??杰拉斯著,赵洵、林英译:《同斯大林谈话》吉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89页

70 [美]罗伯特?达莱克著,陈启迪等译:《罗斯福与美国对外政策》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562页

71 萨本仁、萨支辉著:《丘吉尔与英国对外政策》,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版第259页。

72 [美]罗伯特?达莱克著陈启迪等译:《罗斯福与美国对外政策》,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562页。

73 姚有志主编:《第二次世界大战战略指导教程》军倳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67页

74 [美]罗伯特?达莱克著,陈启明等译:《罗斯福与美国对外政策》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612页

75 孔华润(Warren I. Cohen)主编,迋琛等译:《剑桥美国对外关系史》(下)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第1页

76 [美]罗伯特?达莱克著,陈启明等译:《罗斯福与美国对外政策》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612页

77 温斯顿??S?丘吉尔编选,李阳译:《永不屈服——丘吉尔一生最佳讲演集》世界知识出版社2009年版,第304页

78 瓦列金?别列什科夫著,薛福岐译:《斯大林私人翻译回忆录》海南出版社2004年版,第245页

79 参见孔华润(Warren I. Cohen)主编,王琛等译:《剑桥美国对外关系史》(下)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第227页

80 参见孔华润(Warren I. Cohen)主编,王琛等译:《剑桥美国对外关系史》(下)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第228页

81 参见孔华润(Warren I. Cohen)主编,王琛等译:《剑桥美国对外关系史》(下)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第228页

82 参见孔华润(Warren I. Cohen)主编,王琛等译:《剑桥媄国对外关系史》(下)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第190页

83 萨本仁、萨支辉著:《丘吉尔与英国对外政策》,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版第260页。

84 韩永利著:《战时美国大战略与中国抗日战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42页。

85 转引自[美]罗伯特?达莱克著陈启迪等译:《罗斯福与美國对外政策》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617页

86 [美]罗伯特?达莱克著,陈启迪等译:《罗斯福与美国对外政策》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616页。

87 [美]罗伯特?达莱克著陈启迪等译:《罗斯福与美国对外政策》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741-742页

88 转引自[美]罗伯特?达莱克著,陈启迪等译:《罗斯福与美國对外政策》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652页

89 〔英〕温斯顿?丘吉尔著,魏群、高虹译:《二战回忆录》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909页

91 [美]沃爾特?拉塞尔?米德著,曹化银译:《美国外交政策及其如何影响了世界》中信出版社2003年版,第134页

92 [美]沃尔特?拉塞尔?米德著,曹化銀译:《美国外交政策及其如何影响了世界》中信出版社2003年版,第137页

93转引自[美]沃尔特?拉塞尔?米德著,曹化银译:《美国外交政策忣其如何影响了世界》中信出版社2003年版,第134页

94 孔华润(Warren I. Cohen)主编,王琛等译:《剑桥美国对外关系史》(下)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第268页

95 孔华润(Warren I. Cohen)主编,王琛等译:《剑桥美国对外关系史》(下)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第248页

96 孔华润(Warren I. Cohen)主编,王琛等译:《剑桥美国对外關系史》(上)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第514页

98 威廉?B.布鲁尔著,王献志、曾文辉译:《盟军首脑决策内幕解密》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93頁

99 转引自威廉?B.布鲁尔著,王献志、曾文辉译:《盟军首脑决策内幕解密》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94页

100 威廉?B.布鲁尔著,王献志、缯文辉译:《盟军首脑决策内幕解密》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91页

105 孔华润(Warren I. Cohen)主编,王琛 等译:《剑桥美国对外关系史》(下)新華出版社2004年版,第270页

106 熊伟民:《权利的考验——乔治??C ?马歇尔传记》,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04页。

107 1959年10月16日马歇尔去世作为利益博弈对手并输在马歇尔手中的丘吉尔对马歇尔的评价是“美国最后的一位伟人”;杜鲁门则评价马歇尔是“我们这一时代伟人之中的伟人”。转引自熊伟民著:《权利的考验——乔治?C?马歇尔传记》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70页

108 迟至1946年9月的民意测验显示,只有8%的美国人願意放弃与莫斯科的和解而74%的人则认为,美苏两国对它们之间已出现的不和都负有责任参见孔华润(Warren I. Cohen)主编,王琛等译:《剑桥美国對外关系史》(下)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第248页

109 黄仁宇著:《从大历史的角度读蒋介石日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05页。

110“七月革命”后以纳赛尔为首的埃及新政府要求英国无条件撤出埃及。1954年英埃签订了《关于苏伊士运河基地的协定》,规定全部英军在协定簽订后20个月内撤出埃及1956年10月29日,第二次中东战争爆发以色列在英法支持下,出动大军分四路侵入埃及31日,在所谓“调解”被埃及拒絕后英法出动飞机对埃及开罗、亚历山大、塞得港、苏伊士等城市狂轰滥炸。11月1日联大召开紧急会议,3日联大以59票对5票的绝对优势通过立即停火和撤军的决议。在美苏强势要求下12月22日,英法军队完全撤出埃及领土

111 孔华润(Warren I. Cohen)主编,王琛等译:《剑桥美国对外关系史》(下)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第330页

112 [美]罗伯特?H. 费雷尔著,陈子思等译《艾森豪威尔日记》新华出版社1987年版,第438页

113 孔华润(Warren I. Cohen)主编,王琛等译:《剑桥美国对外关系史》(下)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第513页

114 “匈牙利事件”。 1956年匈牙利发生的一场大规模动乱

115 指“波兰十朤事件”,又称“波兹南事件”是 1956年发生在波兰西部城市波兹南的一次事件。

116 孔华润(Warren I. Cohen)主编王琛等译:《剑桥美国对外关系史》(丅),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第312页。

117 《在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上的讲话》(1957年1月27日)《毛泽东文集》第7卷,199年版第187~188页。

118 《同希思的談话》(1974年5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外交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年版第605页。

119 轉引自[美]尼克松著尤勰等译:《领导者》,世界知识出版社1997年版第13页。

120 谢尔盖?尤里耶维奇?维特著张开译:《俄国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维特伯爵的回忆》,新华出版社1983年版第96页;另可参见同书第383、36页。

121 谢尔盖?尤里耶维奇?维特著张开译:《俄国末代沙皇胒古拉二世——维特伯爵的回忆》,新华出版社1983年版第96页;参见第366、367页。

122 《斯大林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565页

123 刘明翰、海恩忠主编:《世界史简编》,山东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592页。

124 俄狄浦斯希腊神话中底比斯国王拉伊俄斯的儿子。因神曾预言他将杀父娶毋出生后就被其父弃在山崖,但为牧人所救由科林斯国王收养。长大后想逃避杀父娶母的命运,却无意中杀死亲父并娶其母为妻此处比喻美国的命运是生于欧洲但注定要毁灭欧洲的“俄狄浦斯”式的命运。参见梁德润编著:《希腊罗马神话和圣经小辞典》外语教學与研究出版社1982年版,第44页

125 转引自孔华润(Warren I. Cohen)主编,王琛等译:《剑桥美国对外关系史》(下)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第328页

126 孔华润(Warren I. Cohen)主编,王琛等译:《剑桥美国对外关系史》(下)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第465页

127 [美]亨利?基辛格著,顾淑馨、林添贵译:《大外交》海南絀版社1998年版,第121-122页

128 《奥巴马称愿救“溺水”普京》观察者网, 登录时间:2014年4月27日。

【从习近平到希拉里都曾表示過“太平洋很大,容得下中美两国”的意思可见已是中美高层许多人的共识。这句话为何能够成立如果我们回眸历史,就能发现美國的东亚外交虽然一波三折,但最终总是证明:美国在北太平洋的控制有效范围达不到太平洋西岸因此,如果美国政治家足够务实就能够认清自己东亚地缘战略的底线和极限,认可“太平洋很大容得下中美两国”的论断,并以此为基础与中国共同建立“新型大国关系”

本文原刊于《领导者》2007年6~7月第16-17期;载于张文木《全球视野中的中国国家安全战略》(上卷)第三节,参阅山东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135~249页。在习近平主席访美之时张文木教授特赐稿观察者网重刊此文。本文为下篇阅读上篇请。】

中美双方都曾表示过“太平洋很大,可以容得下两国”的意思习近平此次访美,将进一步推动中美关系的发展图为奥巴马在门前热情迎接。

三、不打不相识:力所不及嘚对华遏制全面失败——美国东亚外交的第三个时期

美国东亚外交第三个时期是在20世纪下半叶美国开始联合日本等与中国、俄国进入全媔冷战;苏联解体后,又转入通过提升日本的作用遏制中国崛起阶段其中矛盾的主要焦点是台湾问题。这一时期尤其是70年代后,太平洋地区的主要矛盾则集中表现为美国与苏联争霸矛盾此间又分二个阶段:1972年尼克松访华之前,中国是美国东亚地区的直接对手苏联只昰美国的战略对手;此后中国成了美国的战略伙伴,而苏联则成为美国的即是战略的也是直接的对手

1945年日本帝国主义的毁灭对东亚政治嘚影响是巨大的。一方面它使美国利用日本崛起建立有利于美国控制的亚洲均势的努力化为泡影,更为重要的是美国在太平洋西岸也夨去了日本这个“避雷针”或“防波堤”[98]。这迫使美国不得不“亲临前线”与中国俄国作面对面的直接对抗这种对抗不仅对东亚,更重偠的——至少在1972年尼克松访华前——是对美国带来了灾难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72年尼克松访华,美国以中国主要对手在朝鲜、越南、联合国、以及中国台湾和西藏等方面进行了空前较量其结果美国不仅在政治上一无所获,而且在军事上也是全面失败最终迫使尼克松屈尊到北京与毛泽东谈“哲学[99]。

下面我们将要讨论的是不是中国和美国的是是非非,而是像美国这样一个超级大国在这场时间长达半個世纪的遏制中国的战略中为什么竟会输得如此彻底;如果知道了失败的原因,那我们也就知道未来美国坚持以中国为对手的东亚政策將是今后美国在东亚地区的控制力可达到的有效边界有效边界就是一国国力可以有效到达并发挥有效作用的合理边界。

A:两场战争同┅结果

(一)朝鲜战争:美国二次触礁东北亚

1950年6月25日,朝鲜内战爆发26日美国总统下令美国远东地区的部队支援韩国军队作战,27日杜鲁门宣布他已命令第七舰队进驻台湾海峡9月15日,美军在朝鲜西海岸仁川登陆28日,美军占领汉城10月中旬,美韩军队的先头部队离鸭绿江中朝边境仅约10公里25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兵分三路过江参战这样,朝鲜战争实际上就成了世界头号霸权国家美国与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嘚首次且力量极为悬殊的交手大出美国意料,1953年7月27日美国最终被迫坐在谈判桌前与中朝军队签署停战协议

迄今为止,与今天我们一些忼战研究中的情形相似中国人对朝鲜战争的自豪感往往掩盖了对中国胜利原因的深入研究。研究者往往从是否道义及作战是否英勇等角喥来研究这场战争成败原因但这很不够,因为这样的研究并不能解释历史上有些斯巴达克式的殉难事件

其实,美国人对什么是“战后亞洲”的认识不是通过宣传而正是通过这场战争得到的。美国人在开始时也是处在感性认识阶段或说根本就没想到输字,而是一步到位地想战后如何在美国领导下对朝鲜全境进行战后治理美国外交历史学者对此评论说:

艾奇逊与麦克阿瑟一样瞧不起中国人,倾向于把怹们发出的威胁低估为恐吓深信中国人不敢冒险与美国的压倒性火力对抗。更有甚者从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与中国人打交道的經验判断,美国领导人认为如果中国人胆敢插手,他们将很快被消灭[100]

美国人这时根本听不进任何反对的意见。1950年7月10日美国参谋长联席會议在写给约翰逊的NSC76号文件中指出了朝鲜半岛“对美国来说并不具有决定意义”“在全球战争爆发之前,或者说在全球战争的初期美國在一个不具有战略重要性的地区调派大批军队对抗苏联,这从军事角度而言是不明智的”[101]杜鲁门的轻率使他的政府忽视这种警告,认為:“他们可以指挥联合国军越过把共产主义北方和非共产主义南方一分为二的三八线肃清北方的共产党分子,也许是在比李氏政权更囻主的政府之下统一整个朝鲜”[102]9月9日,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出台NSC81/1号文件在“美国在朝鲜的行动方案”中称:

联合国军队在三八线以北采取行动,把北朝鲜军队赶到该线以后或击败这些军队是有法律依据的可以指望联合国军总司令会获得采取军事行动的授权,包括在朝鮮三八线以北实施追击时进行两栖和空降或地面行动从而彻底摧毁北朝鲜武装力量,只要采取那些行动时苏联或中国共产党大规模部隊没有进入北朝鲜,没有宣布有意图进入北朝鲜也没有威胁在北朝鲜以军事方式对抗我们的行动。

应同时授权参谋长联席会议指示在朝鮮的联合国军总司令制定占领北朝鲜的可能性计划[103]

也就是说,这时美国所想的并不是什么阻止北朝鲜的“侵略”而是要占领整个朝鲜。这当然引起中国人民的不满1950年9月30日,周恩来在国庆大会上发表讲话宣布:中国人民“不能听任帝国主义者对自己的邻人肆意侵略而置の不理”10月1日美国不顾中国警告越过38度线,向北推进10月3日,周恩来总理接见印度驻华大使潘尼迦时表示若“联合国军”越过三八线,中国将出兵援助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10月4日,美国与英国等国辩论“中国共产党人介入朝鲜”问题美国国务艾奇逊为难地表示:“联合国军经过重组之后将开进北朝鲜,现在阻止这项进程为时已晚”目前“惟一合适的路线将是一条坚定、勇敢的路线,我们不能过汾地被中共可能只是吓唬人的举动所吓倒”[104]10月8日,毛泽东向中国人民志愿军颁发“迅即向朝鲜境内出动协同朝鲜同志向侵略者作战并爭取光荣的胜利”的命令。[105]10月25日中国军队越境作战10月12日,美国中央情报局仍不相信中国的警告称“中国共产党人无疑害怕与美国开战嘚后果”,“除非苏联做出进行一场全球战争的决定这种干涉行动在1950年还不可能发生,这段时间里干涉很可能局限在继续秘密为北朝鮮人提供援助的水平上”。[106]

三天后(10月15日)放不下心的杜鲁门总统亲自飞赴约克岛与麦克阿瑟讨论朝鲜局势。杜鲁门希望得到有关中国戓苏联是否会干涉的“第一手情报和判断”麦克阿瑟一付赵括论兵的口吻告诉总统:

朝鲜的复兴只有等到军事行动结束后才能开始。我楿信对整个南北朝鲜进行的正式援助将在感恩节前结束北朝鲜几乎没有什么抵抗力量——只剩下约1.5万人——而那些我们没有消灭的力量將会随着冬季的来临被消灭。在我们的临时集中营里现在约有6万名战俘

十分不幸的是,他们正在北朝鲜追求一个无望的目标他们有10万囚作为补充兵员接受训练,这些人训练无素领导无方,装备极差但他们却十分固执,我讨厌去消灭他们他们只是为了保全面子而战。东方人宁可死也不愿丢面子

现在我正率第一装甲师向平壤推进。我正在考虑组织一个坦克、卡车小分队派它们直取平壤。这得取决於我们在以后48小时获得的情报我们已经拿下了元山。我正在调遣第五集团军它能在一周内拿下平壤。北朝鲜人正在犯他们以前犯的同樣错误没有做出纵深部署。一旦口子合起来在北朝鲜将会发生与南朝鲜同样的事情。

我希望能在圣诞节前把第八集团军撤到日本那將使重组的第五集团军由第二师、第三师和联合国分遣队组成。我希望联合国能在新年第一天组织选举军事占领一无所获。所有的占领嘟是失败(总统点头称是。)大选过后我希望能撤出一切占领军。[107]

当杜鲁门总统问“中国人或苏联人干预的可能性有多大”时麦克阿瑟回答说:

很小。假如他们在头一两个月干预那还管用。现在我们已不再害怕他们干预了我们不再畏首畏尾了。[108]

其实麦克阿瑟那趙括式的轻率,正好为中国所利用11月18日毛泽东在给彭德怀等同志的电报中说:

敌方对我实力还认为是六万至七万人,“并不是一个不可侮的势力”这点对我有利;

美、英、法对我毫无办法,悲观情绪笼罩各国只要我军多打几个胜仗,歼灭几万敌军整个国际局势就会妀观。[109]

美国外交史学者孔华润对麦克阿瑟和杜鲁门在此时此刻的轻率扼腕唏嘘他写道:

不幸的是,在胜利的时刻杜鲁门政府向任何胜利者都要面对的最危险的诱惑之一——扩大战争目标的诱惑——低下了头。杜鲁门及其顾问不再满足于击退侵略和解放南朝鲜他们断定,斯大林不会来帮助他的朝鲜代理人了他们可以指挥联合国军越过把共产主义北方和非共产主义南方一分为二的三八线,肃清北方的共產党分子也许是在比李氏政权更民主的政府之下统一整个朝鲜。这固然存在着风险,因为中国人说如果联合国军越过三八线他们就要介入但是,艾奇逊与麦克阿瑟一样瞧不起中国人倾向于把他们发出的威胁低估为恐吓,深信中国人不敢冒险与美国的压倒性火力对抗更囿甚者,从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与中国人打交道的经验判断美国领导人认为,如果中国胆敢插手他们将很快被消灭。[110]

11月24日麦克阿瑟从东京飞到朝鲜,他发布一份公报称:

如果成功这次进攻实际上应结束战争,恢复朝鲜和平与统一使联合国军能迅速撤出,允許朝鲜人民和国家享有充分主权和国际平等地位[111]

后来的事实证明,曾在欧洲战场和太平洋战场上叱咤风云的美国人却在朝鲜战场上栽在囸处在百废待兴的共产党中国手里从1950年10月25日至1951年6月10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先后进行了五次战役双方战线就在“三八线”一带稳定了下来。1951年4月杜鲁门将“联合国军总司令”麦克阿瑟解职。5月美国国务院政策办公室主任乔治·凯南向苏联驻联合国代表马立克透露了美国政府希望与中朝方面举行停战谈判的信息。1951年7月10日,中朝方面与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为另一方在板门店举行会谈1953年7月27日,又方正式签署停战协定

麦克阿瑟免职回国,美国外交史专家孔华润对此事评价说:

杜鲁门不得不解除在狂躁与沮丧消沉之间莫衷一是的麦克阿瑟的职务对一位伟大的美国英雄来说,这是一个颇为辛酸的结局不幸的是,他的解职又给政府增添了骂名[112]美国民众给予麦克阿瑟以盛大欢迎。[113]

这说明当时美国人也不愿意接受美国可能失败的结果但事实是曾在二战中大展威风的美国人确实是失败了,并且是败在尚处“一穷二白”的中国人手里
接踵而至的是,与美国的军事失败同步的是其外交的全面失败

五十年代初的联合国基本上可以说是美国可鉯按自己意志使用的外交资源,自战争开始起美国对联合国一直是先斩后奏。在战争之初美国在联合国中拥有远比中华人民共和国更為广泛的外交资源。1950年6月25日朝鲜内战爆发当日下午2时,安理会应美国要求召开会议美国代表首先提出一项要求谴责北方所谓“侵略”嘚决议草案,该草案最后以9票赞成、1票(南斯拉夫)弃权、1票缺席(苏联)作为安理会第82/1950号决议获得通过6月27日,美国杜鲁门总统发表声奣正式宣布美国武装干涉朝鲜和使用武力阻止中国人民解放台湾的决定。当日美国又操纵联合国安理会开会,安理会又在7票赞成、1票反对(南斯拉夫)、和苏联缺席及埃及、印度未参加投票的情况下通过了与杜鲁门声明相呼应的“紧急制裁案”,即安理会第83/1950号决议與此同时,美国宣布它已经命令它的空军和海军掩护并支持韩国政府部队并于三天后通知安理会它已下令海军封锁朝鲜海岸并授权使用哋面部队。7月7日安理会又在7票赞成、3票弃权(埃及、印度、南斯拉夫)与苏联缺席的情况下,通过了第84号决议要求会员国依照安理会決议提供军事和其他援助,以供美国指挥的“联合国军”的统一使用同时要求美国就“联合国军”采取的行动向安理会提出报告。决议還授权联合国军在朝鲜执行军事任务时使用联合国旗7月8日,美国总统杜鲁门任命美国远东驻军总司令麦克阿瑟为“联合国军”总司令除美国外,由十五个国家[114]先后参加联合国军7月14日,美国获李承晚完全授权可以在朝鲜境内指挥大韩民国的陆海空三军1951年1月20日,美国在聯大第一委员会提出诽谤中国为“侵略者”的提案并凭借其把持的表决机器于1月30日强行通过这一提案。2月1日第五届联大的美国的操纵丅,通过诬蔑中国“侵略”朝鲜的决议并决定成立所谓“集体措施委员会”,企图对中国实行“制裁”[115]

但随着战争的扩大,美国使用這些外交资源能力日渐减小7月下旬,麦克阿瑟提出拟于9月中旬在仁川登陆的计划与此同时,美国军政双方也在考虑越过三八线作战的鈳行性8月取得一致意见,认为应重提1947年联大关于建立“一个统一、独立和民主的朝鲜”的目标以配合美国北进扩大战争规模的军事意圖。1950年9月19日第五届联大开幕,美国先争取英国支持并由英国提出一项“八国提案”[116]该提案于10月7日以联大47票赞成、5票反对(苏联、捷克、波兰、乌克兰和白俄罗斯)与7票(印度、埃及、南斯拉夫、黎巴嫩、叙利亚、巴门和沙特)弃权获得通过。美国开始遇到国际社会——盡管是微弱的——的抵制

12月4日至8日,美国总统与英国首相艾德礼在华盛顿举行会晤协调双方立场。杜鲁门坚持坚守朝鲜的立场认为“迎战共产主义的唯一办法就是消灭它。朝鲜之后会是印度支那接下来是香港、然后是马来亚。不看清我们要遵循的路线是不可能找到解决办法的”国务卿艾奇逊说“我们可以在朝鲜拼命打仗,把战事尽可能拖长尽我们所能地惩罚敌人。那样我们在谈判中的地位不會太糟”。[117]英国不同意将大量资源用于朝鲜战场艾德礼奉劝美国的朝鲜政策应实行多边协商,他说:“我们必须考虑联合国内的意见以忣欧洲、美国和亚洲的意见……如果我们卷入与中国人的战争,我们必须考虑这对美国、欧洲和亚洲的舆论有何影响”他说他“已经努力从中国人感觉的角度看待这个问题。我们自己把它视为联合国对抗侵略中国共产党人不是联合国成员国,所以不会从那些考虑出发他们把这个问题视为那些军队,特别是美国军队对抗他们的行动”[118]

12月7日,艾奇逊向英方递交“美国在朝鲜两个可供选择的方案”英方认为联合国多数国家不会同意第二种即“继续打下去,如打败了非撤出朝鲜不可到时美国将把战争扩大到中国”的方案,并强调英国鈈同意用有限战争对付中国即把战争扩大到中国部分地区。英国认为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是让中国进入联合国[119]英美双方讨论使用原子彈问题。艾德礼单独问杜鲁门美国是否正在更积极地考虑使用原子弹,杜鲁门表示:“英国与美国政府在这个问题上一直是同伴他不會在不和英国商量的情况下使用原子弹的。”[120]

1951年除夕中朝军队发动第三次战役,突破“三八线”再克汉城、仁川,直逼“三七线”1朤13日,联大政治委员会通过一项由“三人委员会”提出的有关朝鲜及其他远东诸问题的各项原则意见主要内容有首先在朝鲜按排停火;停火后“所有非朝鲜的军队将分适宜的阶段撤出朝鲜”;“一俟获致关于停火的协议,大会将设立一个适当机构其中将包括有英国、美國、苏联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四国政府代表,以便依照现有的国际义务与联合国宪章的规定来求得远东问题的解决其中包括福摩萨(台湾)问题和中国在联合国中的代表权问题”。该决议以50票赞成、7票反对(苏联、乌克兰、白俄罗斯、波兰、捷克斯洛伐克、萨尔瓦多及台湾國民党代表)、1票弃权(菲律宾)获得通过[121]这一决议不符合美国政府的意愿,但鉴于战场上的严峻形势和盟国的要求和谈的呼声也不嘚不勉强投了赞成票。美国舆论和两党国会议员纷纷热指责艾奇逊要他引咎辞职。共和党国会领袖塔夫脱甚至称这项决议是“美国曾经哃意过的最彻底的投降”[122]

至此,美国在联合国的外交资源开始明显萎缩时至1953年,美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首次外交较量也随军事失败而慘败

(二)越南战争:目标与资源不匹配导致美国再次失败

越南战争几乎是朝鲜战争的复制,而美国对越战的战略设计所犯的战略目标與资源不匹配的致命错误几乎也是朝鲜战争的复制

“肯尼迪在印度支那所面临的紧急事件首先来自老挝”。[123]1961年初老挝内战不断,美国扶持的代理人不可能在大选中获胜“美国明确向苏联发出信号:美国宁愿开战也不允许共产党接管老挝”。[124]为此美国准备军事干涉

1961年4朤27日,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召开会议海军少将,海军行动部主任伯克“在整个会议期间反复而强烈地表明这样的观点:除非美国准备在咾挝进行军事行动否则我们将会失去整个东南亚。”同时他也意识到“在老挝采取行动还存在极大的困难一旦战争爆发,我们必须准備进行激烈、长期、艰苦的战争并且很有可能卷入与共产党中国的战争”。[125]4月28日助理国务卿迪安·腊斯克(Dean Rusk, )致电国务院明确表达自巳的看法,认为“我们在老挝卷入大规模的战争不符合我们特殊的国家利益”“一定不能同意总统在偶发事件还没有完全暴露时就做出決定,动用美国有组织的军队这可能会迅速引起朝鲜战火重燃、冲绳岛和日本的基地遭到轰炸、沿海岛屿和福摩萨可能受到空中以及其怹形式的攻击。”[126]

4月29日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总统国家安全顾问麦乔治·邦迪司法部长、肯尼迪、副国务卿鲍尔斯、副国务卿帮办约翰逊、助理国务卿克瑙吉、远东事务副助理国务卿约翰·斯蒂夫斯、海军少将、海军行动部主任伯克等就军事介入老挝可行性进行评估。会上充满着目标与资源间的悖论斯蒂夫斯几乎与当年麦克阿瑟持同一逻辑,认为:“如果我们决定我们守不住了那么我们就是在写下在东喃亚失败的第一章。”[127]伯克认为:“你每作一次让步下一次就更难坚持。如果我们放弃老挝我们将不得不把美国军队派驻到越南和泰國。我们将不得不投入更多的兵力去取得胜利——或许是‘全套的’现在占领要比以后更容易些。我们现在要做的事情是登陆老挝尽鈳能多地控制一些地区,明确我们不能被赶出东南亚”[128]

接着美国再次陷入如果中国参战的两难悖论及其无解之解即用无限手段——用使鼡原子弹——解决有限问题的困境之中。

军方代表德克尔将军说:“我们在东南亚不可能赢常规战争;如果我们投身进去我们就应该争取胜利,这就意味着对河内、中国的轰炸或许甚至使用原子弹。”[129]罗伯特·弗朗西斯·肯尼迪没有把握地设想:“如果我们把部队开进去然后又撤退出来,那时我们看起来会比现在还愚蠢”他反复问:“我们是否准备坚持到最后?”军方代表勒梅将军说:“可能发生的朂糟糕的事是共产党中国的卷入”肯尼迪问:“可以不可以用空军来解决问题。”国务部长麦克纳马拉陷入无解之解说:“你可能要鼡核武器了。”最后会议转了一圈又陷入两难困境斯蒂夫斯说:“我们面临的问题是我们能否承受得起东南亚的陷落。”[130]只是由于1962年7月23ㄖ老挝问题在日内瓦签字确认老挝中立,授权国际控制委员会监督停火并要求在75天内从老挝撤出一切外国军事人员,美国才放弃大规模军事干涉老挝的选择但美国却没有化干戈为玉帛,而是将战略目标指向越南其战略意图还是遏制中国。

1963年11月2日肯尼迪遇剌,副总統约翰逊继任次年约翰逊逊赢得大选。1964年起约翰逊政府逐步将美国在越南军事行动从“特种战争”升级为“局部战争”。与此同时媄国决策层还是在由中国参战导致的战争规模继续扩大而赢得战争的手段却极为有限的两难之中。

“约翰逊曾告诉参议员曼斯菲尔德表奣他不想再有一个朝鲜战争之类的事情发生,但也不想随后有人再提出‘谁丢失中国’这一类问题。”[131]可就是这种犹豫使约翰逊再次犯叻杜鲁门曾在约克岛曾犯的轻视中国和苏联的同样的错误

1964年2月15日,美国政策规划委员会主席罗斯托提醒国务卿:“我们得到警告如若姠北推进,战争将会升级我还相信,又有一些战机被布置到海南和华南”他警告国务卿:“若没有对在敌人能力范围内任何程度的升級行动做最充分的准备,我们不应执行攻击的计划哪怕是有限的行动。升级的可能性是与他们对我们的决心与可支用的实际军事力量的判断成反比”[132]2月21日,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要求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就美国在越南军事行动进一步升级的可能性进行评估3月2日,参谋长聯席会议在给麦克纳马拉的复函中认为“共产党中国有能力同时在诸如东南亚、韩国和台湾这样广泛的地区中的一个发动有限的地面和/或著空中攻击然而,有限的后勤能力严重制约了他们在多个地区支持陆海空行动的能力但通过集中力量于任何一地,他们能够发动一场铨方位的攻击行动”接下来参谋长联席会议在选择手段上立即陷入两难境地,即将无限非常规手段——核武器——应用于有限和常规战爭认为:“广泛使用基于空中力量之上的地面和海上力量,但非核攻击可能不会促使共产党中国/北越中止侵略然而核攻击却极有可能迫使他们放弃侵略。以封锁形式使用海上力量是最有效的但在它产生实质效果之前需要相当的时间。另一些诸如声东击西的两栖袭击也鈳起到类似的作用以空中和海上方式使秘密常规武器会比单纯空中行动更为有效。然而对于硬目标,秘密武器的效果相对就小得多”[133]同时参谋长联席会议还建议“使用美国军事力量空袭共产党中国的核弹制造基地”。[134]

1964年10月28日美国驻苏大使汤普森致信总统安全事务助悝邦迪,对越南战争提出异议说:

我感到不安的是同整个亚洲相比美国政府的时间、精力和资源投入到南越和老挝的太多。这或许是我們面临共产主义大挑战不可避免的结果但我们仅把精力集中于狗的尾巴而非狗本身上,最近的发展更加剧了这一情况(我还要说我甚臸不能断定这尾巴到底属于哪条狗,过分强调北京对于南越危机的责任是危险的)[135]

1964年11月,越南民主共和国总理范文同访问莫斯科勃列ㄖ涅夫向越南人作出在北越遭到美国进攻时予以支持的保证。1965年1月苏联宣布苏联部长议会主席柯西金出访东南亚国家柯西金在访问越南囷朝鲜途中顺访北京。但美国决策者再次犯了麦克阿瑟在约克岛上曾犯的轻视中国和苏联的错误他们认为:“苏联虽然增加了对北越的軍事和经济援助,其宣传作用却大于实际作用”[136]2月中旬,美国正式实施第一阶段的“火箭行动”轰炸计划3月2日,开始对北越实施“雷嗚行动”持续大规模轰炸计划

1965年3月8日,美国在岘港登陆进一步将以越南国内对立为主的“特种战争”升级为美国直接侵略越南的“局蔀战争”。作出此决定前约翰逊总统也被困在有限常规手段与无限常规战争间挣扎:一方面是“柯西金将鼓励河内继续加强他们所实施嘚颠覆政治活动和游击战争”[137],另一面又是如美国从越南撤退“这将会为共产党接管整个东南亚铺平道路”。[138]2月3日约翰逊总统无奈地問其助手:“如果你们是美国总统该怎么做?”[139]2月8日参议员迈克·曼斯菲尔德上书约翰逊总统,痛陈已见:

你们可回忆一下我在会议上闡述的内容,那就是在我们采取任何行动前必须充分体会到它们的全部涵义,包括所涉及的费用、事实等依我看来,如果我们在北越赱得太远那么可能比我们在朝鲜所处的境地还恶劣。

从更广泛的方面而言我们不仅不能依赖于南越人,也不怎么能信任老挝人、泰国囚或柬埔寨的任何人在印度支那之外,由于东南亚事件的不断发展我们被挤进“钳子”中。中国对东南亚有不祥的影响在一定情形丅,马来西亚发生的事情促成澳新美安全条约这是一个号召我们给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提供援助的条约。

最后正如你所知的,我们和遍咘全球不同的国家或国家集团已签订了大约42个不同类型的多边安全条约并已散布到全球各地。除了核武器我们已没有能源或力量能遵從这些协议。如果同时要求实现承诺的话我们就会“手伸得越长,力量越薄弱”就算通过整体动员,我看也没有什么希望能同时实现這些义务的很大一部分

现在对这种情况的回答是:我不知道。别人也不会知道但我相信在亚洲本土上冲突扩大的趋势和不断加深的军倳义务,不会有一个答案尽管我们的愿望相反。[140]

参议员迈克·曼斯菲尔德这封情切意真的信于第二天就受到总统安全事务特别助理邦迪的一一驳回其基本逻辑还是没有摆脱前述两难困境,只不过是避重就轻而已邦迪并没有正面回答参议员提出的“手伸得越长,力量越薄弱”这样一个尖锐问题[141]

2月10日,国家安全委员会小詹姆斯·汤姆森致函国家安全委员会切斯特·库柏,也对在越南军事升级一连提出四个疑問:1.我们正视——总统正视——中国全面干预的危险了吗2.这进一步提出一个问题:我们愿意——总统愿意——在东南亚面对北越和中国軍队联合发起地面战争吗?3.也许是更重要的美国人民愿意面对在越南的地面战争——一场已经使民族疑虑重重的战争,它远远超过明确嘚朝鲜战争所具有的一些关系(侵略和“联合国”的反应)吗4.最后,在很多新闻界和国会议员的批评下被忠诚地坚持“谈判”的想法怎样了呢?以前许多有思想的人还坚持这种想法吗最后他提出自己的看法:

总之,我担心我们很快就会面临这样一个基本问题即南越昰否会表现出如我们希望看到的那样,是否值得同中国打一场地面战且在这场战争中苏联很难保持中立立场,发生这场战争的几率是很高的[142]

即使到了1966年就连以提出“遏制战略”出名的乔治·凯南也在一次电视转播的听证会上表示“这场战争是愚蠢的,而且极有可能导致一場与中国的灾难性对抗。他坚持认为撤军虽然意味着共产主义对南越的统治,但不会对美国任何重要利益造成损害”[143]

尽管如此,美国政府始终摆脱不掉合乎逻辑但又实现不了因而对美国而言是近乎无限的战略目标1965年2月13日,助理国务卿鲍尔以备忘录的形式向约翰逊总统彙报经国防部长讨论过的“关于在北方逐步施加军事压力的计划所可能造成的风险”评估报告报告在一系列关于中国参战的无之解难题Φ又回到“美国面临与中国的地面战争将引起美国是否需要使用核武器的争论”,认为“回想一下朝鲜战场的经历一些美国人争辩说,呮要使用核武器就可避免美国地面部队与中国大规模部队的战争因为核武器使美国占有明显的优势”。[144]2月18日在鲍尔的备忘录的基础上形成《特别国家情报评估》,确认如果美国大规模军事介入越南战争中国、苏联也将大规模介入。

但美国最终还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3朤8日美军在岘港登陆,进一步将以越南国内对立为主的“特种战争”升级为美国直接侵略越南的“局部战争”美国与苏联和中国的地緣政治较量在越南大规模展开。

1965年3月25日《人民日报》发表《全世界人民动员起来,援助南越人民打败美国侵略者》社论表明中国将履荇国际主义义务,派遣自己的人员给南越人民以一切必要的物质支援,同时也时刻准备派遣自己的人员同南越人民一道共同战斗。4月2ㄖ周恩来总理对巴基斯坦总统阿尤布·汗以1950年10月3日向印度驻华大使潘尼迦表示中国出兵意志时同样的口气说:“战争扩大时,是无法划┅条界线的就像火势会蔓延一样”,他强调:“美国说这是局部战争它所进行的是有限轰炸和有限的扩大,但是即使它主观上想限淛战争扩大,实际上也限制不了”战争将会扩大到中国。周恩来严厉警告美国玩火的危险他声明:即使美国不把对越南的侵略扩大到Φ国,中国也一样要援助越南而且已作好了同美国作战的一切准备,但中国不会主动挑起战争中国人说话是算数的。[145]4月8日黎笋率团訪问中国正式向中提出了派遣志愿军部队的援越的请求。中越两国达成原则协议:中国将向越南派遣防空、工程、铁道、后勤等志愿部队5月16日,周恩来向来访的越南南方“民解阵”领导人重申只要越南需要,中国将如同入朝参战那样入越参战;中国边境省份已作好了准備整个中国也作好了准备;如果美国扩大到中国领土,战争就无法限制了;美国打空战中国就可以打地面战。[146]1965年6月至8月第一批志愿軍工程部队和高炮支队从广西云南奔赴越南战场,1966年8月周恩来向范文同建议,中国可派出100名军事专家组成小组,深入越南南方帮助越喃南方人民的抗美斗争;1967年中国领导人甚至答应北越领导人,一旦美国在越南使用原子弹中国也将向北越提供核炸弹,以破坏美国在喃方的军事基地截止1967年,中国在北越的志愿部队人数达到15万人与此同时,苏联对越南抗美战争提供军事和物资的援助也在急剧增加“数量远远超过了中国”:其中包括先进的战斗机、坦克和地对空导弹及3000名军事技术顾问。[147]

与朝鲜战争不同——在朝鲜战场上中国一出兵,美国就开始准备后撤而这次在越南战场上,中国一旦出兵美国就面临着麦卡锡时代“谁丢失中国?”的精神压力因而,战争一旦开启美国政府就没有退路,美国参战的合理性的论证迫使美国人必须全力以赴1965年11月3日,国防部长麦克马拉为约翰逊总统起草的文件針对中国以确定“在越南的行动方针”文件认为:

美国的战略。关于2月份决定的轰炸北越和7月份批准的第一阶段部署计划只有它们有助于长期遏制共产党中国的政策时,才有意义中国——像1917年的德国,像30年代末西方的德国和日本以及像1947年的苏联——是一个潜在的大國,其威胁在于削弱我们在世界上的重要性和有效性;更遥远但更危险的是把所有的亚洲国家组织起来反对我们。美国长远的政策是建竝在我们国家的一种直觉性理解基础上的即认为亚洲的人民和资源能够很有效地被中国或中国人组织的联盟动员来反对我们,而这一个聯盟的潜在力量能够迫使我们处于守势并威胁到我们的安全。这种直觉式的对安全威胁的理解融合另一种理解——也就是说我们根据自巳的方式认为如果我们想要实现我们的国家目标,美国应该行动起来它是一种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大多数保持相同发展方向的需要。峩们会走向经济上的富裕走向开放的社会,走向与各国进行合作;我们继承的角色和我们已经为自己选择的未来发展方向的意识形态盡我们最大的努力,使它们沿着我们喜欢的方向前进如果一些有力量的充满敌意的国家——不论是德国、日本、苏联,还是中国——被尣许和我们相反的意识形态去组织它们自己的世界我们的目标就不能实现,而我们领导者的角色也就不能发挥作用

一个遏制中国的长遠努力有三条前线(意识到苏联在北面和西北面“遏制”中国):(a)日本—朝鲜前线;(b)印度—巴基斯坦前线;和(c)东南亚前线。紟天要决定在人力、金钱和国家荣誉上做出巨大投资的话只有在考虑了在东南亚其他国家持续的平衡努力和其他两上重要的前线以后才囿意义。亚洲的趋势是朝着两个方向跑——因而也不利于我们的利益;没有理由对我们在下一个10年或20年打造我们的盟国和联合战线(特别包括日本和印度)的能力过度悲观这将防止中国实现它的目标,直到它的热情衰落下去这而,这个工作——即使我们能够把一些责任轉移到一些亚洲国家身上——将继续要求美国予以关注、金钱、以及有时不幸包括生命[148]

1965年2月7日,越南共产党的军队突袭了在波来古(Pleiku)嘚一处美军基地约翰逊下令实施大规模轰炸计划,该命令于2月28日生效“美国的空中力量的大规模使用也未见成效。约翰逊取消了目标選择上的很多限制但仍无济于事。中央情报局和国防情报局的评估表明轰炸对北越士气或向南方输送人员和物资的能力没有什么明显嘚影响。”[149]

1965年至1967年是越南战争大规模升级的时期1965年美国对北越的空袭机次为35000次,1966年为79000次1967年为10.8万次;同时投掷炸弹的吨位分别为63000吨、13.6万噸和22.6万吨。[150]此间美国似乎因朝鲜战争对中国参战有神经质式的担心担心中国突然“从天而降”。1966年1月25日助理国务卿钱尔给约翰逊的备忘錄中写道:

很明显加速中国正式介入战争的过程中有一个作为开端的突破口是我们无法忽略的。但是我们的确不知道它在什么地方不圉的是,我们也许只有在灾难发生之后才能找到它

我们在朝鲜战争期间就没能正确把握战争开始的突破口。直到30万中国军队从天而降出現在我们面前时我们才意识到与中国的战争开始了。[151]

1950年10月在朝鲜我们对于中国的意图面临同样的问题。情报机构那时自信中国不会介叺我们应该永远不要忘记杜鲁门总统和麦克阿瑟将军之间一场对话的内涵:

“杜鲁门总统问麦克阿瑟将军,你认为中国是否有可能加叺北朝鲜一边参战?”

“麦克阿瑟将军摇摇头说:我可以说这几乎不可能发生他们有几十万人在鸭绿江边,但他们没有空军力量如果怹们试图过江,我们的空军部队会屠杀他们的可能最多6万人就可以做到,我们的步兵能轻取他们我预计朝鲜的空中之战会在感恩节前結束,我们可以让士兵们回家至少在圣诞节前到日本。”

就在杜鲁门总统和麦克阿瑟将军谈话时已经有10多万中国共产党部队在北朝鲜,另外有20多万人准备跨过鸭绿江在11月中旬至少有30万中国士兵投入战斗,而南朝鲜、美国和其他联合国军甚至没有意识到他们的存在在這场战争结束以前,中国共产党军队在朝鲜达到了顶峰超过了100万人。[152]

约翰逊及其顾问们对批评无动于衷战争持续升级,但“所有迹象嘟表明美国的军事努力徒劳无益”[153]与此同时,美国对华政策也开始向导致后来“尼克松主义”的遏制战略后退1966年6月美国国务院—国防蔀特别研究小组研究报告就“美国的基本战略选择”提出看法,认为:

为应付中国给我们带来的难题我们必须在三种主要基本的国家战畧中做出选择,即脱身、遏制和摊牌第一和最后一种战略所带来的缺点明显地超出了它们的优点。[154]

今日的北京政权正处在革命时代的曙咣之中毛离世之后的新时代与正在消逝的时代如何不同,这一点现在无人能说出但变化迟早要来临。[155]

美国准备将中国视为构成和平的亞洲均势的众多组成部分之一[156]

长期来看,我们希望对中国的遏制如有必要的话,在很大程度上交由日本和苏联来进行我们的力量和影响则保留用来校正出现的不均衡情况。如果我们能取得地区力量均衡的有力地位这是我们在亚洲的主要目标之一,如果我们和其他自甴国家能与中国形成合作性关系遏制战略将会真正取得成功。[157]

1967年春曾坚决支持越战升级的美国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承认升级未能达到主要目的,建议总统停止或限制轰炸后与约翰逊意见不合,麦克纳马拉离开五角大楼在越南问题上,约翰逊在政府内陷入众叛亲离的困境[158]1968年1月31日,越南南方军民发动春节攻势历时45天,他们对36个省会、5个大城市、64个区府和50个战略村同时发动进攻袭击了美国大使馆、覀贡机场、“总统”府和南越“政府”总参谋部,并攻占古都顺化歼敌15万人。世界为之震惊3月,约翰逊政府被迫宣布部分停止轰炸

1969姩1月20日,尼克松就任美国总统并转而推行“战争越南化”——实质是准备从越南撤退——政策5月3日,美国国防部长莱尔德宣布美国从南樾撤军的三个基本条件5月14日,尼克松就越南战争发表演说称美国在南越仅追求有限目标,针对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阵线提出《十点全面解决办法》愿意在年内从南越撤出大部分外国军队。9月26日尼克松在白宫宣布要在1970年年底或1971年年中以前结束越南战争。[159]1973年1月27日美国被迫签订《巴黎协定》(即《关于在越南结束战争、恢复和平的协定》)。1975年越南军民发动旱季攻势,4月30日解放西贡,5月1日解放整个南方

美国自北方战线即朝鲜战争之后,又在南方战线即越南战场上再次遭到失败其主要对手还是同一个中国。与朝鲜战争相比美国在樾南投入更大,败得更惨!

(三)美、中败成原因分析

1.美国朝鲜战场失败原因分析

朝鲜战争是自太平洋战争结束以来几乎由美国独立承擔的与以中国为主要对手的区域性战争1950年10月15日,麦克阿瑟曾在杜鲁门总统面前以嘲讽的口气对法国是欧洲吗军队的战斗力提出的疑问怹说:

印度支那的局势令人费解。法国是欧洲吗人有15万人组成的最优秀的部队指挥官是声誉最高的。他们的军队是我们在防御带的两倍对抗他们的力量只相当于北朝鲜人的一半,我不理解他们为什么不能消灭干净他们本可以4个月内把敌人消灭,可是近来我们看到出现叻僵局这提出了一个更引人关注的问题。法国是欧洲吗军队的能力和质量如何他们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表现得很出色。他们在第二次夶战中表现不佳现在的法国是欧洲吗士兵的水平令人怀疑。如果法国是欧洲吗人不打算战斗我们是表示反对的,因为防御欧洲的任务昰与他们密切相关的他们在印度支那拥有法国是欧洲吗军队的精华,而他们却没有战斗[160]

令美国怎么也没料到的是美国军人在朝鲜战场與中国人交手后得到的却是与法国是欧洲吗在印度支那得到的同样结果,这个结果将麦克阿瑟的话改动一下就是美国人“他们在朝鲜半岛擁有美国军队的精华而他们却没有战斗”。麦克阿瑟提出为什么在越南法国是欧洲吗会失败的问题现在我们需要回答的是在朝鲜美国為什么会失败的问题。

是美国人没有明确的战略吗并不是。

如我们在前面提到的1949年12月下旬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拟定了NSC48/1、48/2号文件(即《媄国的亚洲政策》)[161],其中已将太平洋战争结束后美国面临的地缘政治形势看得明明白白这些半个世纪前的研究结论即使在今天美国人嘚视角看也是非常到位的。

是美国没有政治和外交资源吗也不是。

可以说二战结束之初,美国对联合国拥有巨大影响力当时事关朝鮮的几个联合国决议在美国操控下获得通过。

在这场力量对比如此悬殊的战争中为什么是竟是强大的一方失败呢

(1)战争目标没有相应嘚战争资源支撑

读读美国当年的文件就不难对在美国失败有一个规律性的认识。1950年11月3日国务院远东司中国科负责政治事务的官员斯图尔特在写给助理国务卿腊斯克等的备忘录中对这场即将开始的大规模战争提出他们的评估,认为:

国务院中国事务科深切关注到目前恶化的丠朝鲜局势我们卷入与共产党中国冲突的可能性越来越大。我们没有必要列出这种事态为我们带来的种种军事和政治问题与共产党中國的重大冲突违背我们的利益,也不符合中国人民的利益那种冲突只会使苏联和中国国民党人受益。我们心里应该想到:要是与中国的戰争引发第三次世界大战这对美国人和中国人都是一种悲剧,是可能给美国带来灾难的事情我们应千方百计地尽力防止出现这种局面。[162]

11月9日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应国防部长马歇尔要求对这场战争作出评估,他们在写给马歇尔的《备忘录》中话说得更明白:

朝鲜与美国楿距甚远让美国长期在那一地区打一场未宣战的战争,其人力、物资和金钱耗费都是巨大的相反地,中国与朝鲜是近邻所以让中国囲产党人无限期打这场战争,用他们取之不尽的人力加上苏联的设备,代价相对就小多了美国部队继续卷入朝鲜事务符合苏联和世界囲产主义的利益,这样能给美国的军事和经济力量带来沉重的负担

让军队不足的美国参加战略上并不重要地区的战争也是符合苏联利益嘚。从全球战争的角度讲美国因此会失去平衡,而苏联会进一步完善并完成其全球争霸的计划准备发动一场突然袭击。

如果容忍未宣戰的战争来削弱我们的实力使我们经不起苏联在其他地方发动的进攻,对朝鲜进行的干涉就会妨碍美国的安全在这种情况下,美国可能会在朝鲜取得小规模战争的胜利但如果全球战争爆发,美国就会败给苏联[163]

应该把中共在朝鲜进行干涉的问题作为一个紧急问题尽一切努力用政治手段解决。最好是通过联合国解决就我们的意向,通过我们的盟国进行直接谈判与中共政府组成临时委员会以及通过其怹可行的方法让共产党人放心。[164]

12月1日五角大楼参谋长联席会议上,国防部副部长洛维特认为苏联人知道朝鲜对美国并不是一个具有决定意义的地区其次是失去朝鲜可能会威胁到日本,并且也许会最终失去朝鲜和日本的结果但西欧才是美国的主要关注点,美国宁可看到夨去朝鲜和日本的结果也不能失去西欧。J.劳顿·柯林斯将军“强烈反对舍曼上将关于守住朝鲜的观点。认为即使从地缘政治上考虑朝鲜也“一文不值因为俄国人占有海参崴和另一侧的阵地”。他认为对付中国出兵除了“只有使用或威胁使用原子弹”美国实际上无计可施。[165]12月29日参谋长联席会议致电麦克阿瑟:

从获得的所有估计来看,中共似乎有能力把联合国部队赶出朝鲜只要他们想这么做。有两种方式阻止这一能力成为现实:一种是敌军认为这么做付出的代价太大而自动放弃;一种是在那战区投入大量额外的美国军队不过这么做的結果是严重妨碍美国在其他地区的投入,包括影响日本的安全从其他联合国成员国为朝鲜获得大量额外部队是不可行的。我们相信朝鮮不是一个打一场大规模战争的地方。我们还相信我们不应在面对全面战争的威胁日益增加的情况下把我们剩下的可用的地面部队投入箌对抗中共部队的行动中。[166]

事实上美国在中国参战不久就意识到美国全面卷这场战争的危险性,但是由于美国将美国的军事行为与所谓“道义原则”[167]而不是基于现实政治的国家利益相捆绑使美国骑虎难下。中国出兵没有几天美国政府就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并开始考虑“怎样才能体面地摆脱出来”[168]的问题。马歇尔说:“接受停火会表明我们十分软弱”[169]

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于1950年11月28日下午3时在白宫就朝鲜問题召开会议。参加这次会议的人有:总统、副总统、国防部长马歇尔将军、艾奇逊国务卿、柯林斯将军、海军部长马修斯、海军上将舍曼及国务院、财政部等方面人员马歇尔已开始考虑退出战争问题,他说:“我们的目的是履行我们的联合国义务但是不要变成一个国镓或者作为联合国的一个成员国卷入在中国与中共的全面战争。”他再次强调了其他陆海空三位部长的观点“即我们不应与中共发生战争”会上,参联会也支持马歇尔认为“我们不应被拖入同中国共产党的战争”副总统在会上问总统:麦克阿瑟将军是否作过让军队在圣誕节前回家的声明,如果作了他是否知道迫在眼前的是什么。马歇尔认为麦克阿瑟的声明令美国尴尬表示美国必须想办法回避它。副總统说中国可能投入了比现在估计多得多的人力,除非美国能投入更多的人力否则前景十分黯淡。马歇尔回答说:“这个可能性令人沮丧”表示他不知道答案,但希望避免卷进朝鲜冲突应考虑美国“怎样才能体面地摆脱出来”。国务卿艾奇逊说也许应该告诉麦克阿瑟:联合国和美国的观点是“他没有必要占领那一地区,我们希望结束这一冲突我们无法在朝鲜击败中国人,他们可以比我们投入得哆最后杜鲁门总统批评“有些人宁可看着国家垮也不愿政府取得成功。虽然不是所有人都这么想但是有一部分确实这么想”。[170]

12月4日杜鲁门会见英国首相艾德礼讨论朝鲜问题并诉苦衷,说:“美国在东方和西方负有责任我们自然首要考虑欧洲的防务,但是我们同样对朝鲜、日本、菲律宾负有责任正如英国对香港和新加坡负有责任一样。”艾德礼看到西方人的弱点他说:“我们没有十分强大的部队”,“就英国而言他们几个月都不可能调任何军队去那里”。艾德礼劝杜鲁门:“整个问题十分严重且十分令人厌烦联合国可能会丢媔子,特别是在远东丢面子我们也都会丢面子,但是我们必须衡量利弊英国人民在他们的历史上曾经面对过一些艰难的局面。”在他看来西方人“不能如此深陷于东方,这样会使我们自己在西方处于攻击之下毕竟西方是我们对抗共产主义阵线的主要战场。”[171]杜鲁门與艾德礼“他们讨论了原子弹及其使用问题”这表明美国对中国出兵后的朝鲜战场已无计可施。

1951年2月美国政府文件中明确提出从朝鲜撤军问题。这离中国出兵参战还不足四个月2月13日,美国国务院与参谋长联席会议讨论从朝鲜撤军问题会上参联会表达了他们关于从朝鮮撤军的立场,即“由于美国还承担其他军事义务他们倾向于下一个冬季前撤军,但是朝鲜的军事局势表明无法强制执行这一撤退”助理国务卿腊斯克认为:“从朝鲜地区撤出军队是我们的政治目标,因为我们可以利用这些力量从事国内建设、保卫日本和西欧等等”[172]2朤23日,国务卿艾奇逊在写给总统的备忘录中美国再次重复不能继续扩大朝鲜战争的原因他写道:

联合国军需要大量增援以展开北朝鲜的夶规模行动。而无论美国还是其他国家都不可能提供这些增援力量即便可能,将这些力量投入朝鲜就会使其他地区面临苏联的威胁。即使联合国增兵莫斯科—北平轴心仍有无限的后备军队可投入朝鲜,以阻碍联合国军的全面胜利随着战事向北推进,敌人的力量及阻圵联合国军前进的力量将显著加[173]

事实上,联合国所有成员包括积极参与朝鲜战争的大多数国家,都强烈反对任何逾越三八线的行动這些意见的基本理由是:(a)把敌人赶回三八线以北就完成了反侵略的主要任务;(b)进入北朝鲜(1)便无法早日解决朝鲜问题,因为敌囚不会接受除了三八线以外的任何东西(2)大大增加了同中国发生敌对行动的压力,(3)在亚洲一个并不具有决定性意义的行动中不断增加军事资源投入(4)大大增加苏联直接介入朝鲜的风险以及随后的全面战争风险。[174]

权衡利弊联合国军向北全面越过三八线地区并非仩策。

a.将此备忘录交与参谋长联席会议作为政策基础以便准备给麦克阿瑟的批示草案并供总统考虑。

b.经总统同意向麦克阿瑟传达该指示后国务院将与其他参加朝鲜战争的各国商议此事。[175]

上述分析结论与“联合国军总司令”麦克阿瑟的见解发生冲突杜鲁门经与国防蔀长、国务卿、参谋长联席会议商讨后于1951年4月11日免除了麦克阿瑟的职务,这标志着美国朝鲜政策从1950年10月15日杜鲁门总统在中国10月25日出兵后僦由在约克岛与麦克阿瑟讨论后形成的可以扩大战争规模的立场,迅速转到准备从朝鲜撤出的立场李奇微接替麦克阿瑟后的任务并不是咑仗而是让美国“体面地”从朝鲜战争中摆脱出来。1951年11月6日参谋长联席会议指示李奇微:“我们宁可接受共产党的建议,也不要中断谈判或使谈判出现僵局”[176]1953年7月27日美国最终被迫坐在谈判桌前与中朝军队签署停战协议。

我们看到造成美国朝鲜政策上述转变的直接原因表面上看是中国出兵,而其深层原因则是美国没有支撑在朝鲜与中国发生全面战争的物质资源从1951年5月3日到6月27日,参议院军事委员会和外茭委员会举行为期七周的远东军事形势联合听证会会上杜鲁门说:“全面进攻中国的军事行动必须避免,不要说别的理由只因为它是┅颗巨大的饵雷。”[177]艾奇逊说如果进攻中国,“就要冒被陷入无底洞的危险这种战事没有个结束的日子,它会把我们的血放干”[178]而俄国人在欧洲就可以放手地干。1951年底面对久拖不决的朝鲜战争,参谋长联席会议在致国防部长马歇尔的《备忘录》中近乎哀号地写道:“从美国的军事角度出发美国的陆、海、空军长期被困在一场无结果的战争中,还有不断的人力和物力的损失这是无法让人接受的。”如果美国坚持扩大战争目标那美国就不能不面对“美国为实现其目标还要在朝鲜投注多少军事资源”的问题。[179]正因此1951年4月6日,总统、国防部及国务院曾批准参谋长联席会议的建议即授权麦克阿瑟可以“调遣美国远东驻军攻击敌人驻满洲的空军基地及飞行器并打击山東半岛的威海卫附近区域”[180],但这项批准通知直到麦克阿瑟卸任前被扣下未发给他[181]李奇微接替麦克阿瑟后,再次要求“进攻敌人在满洲囷山东半岛的空军基地”的授权[182]尽管得到参联会的同意,但受到相当复杂或说根本无法操作的条件限制[183]

现在回头总结美国在朝鲜战争夨败——同样也是后来直至半个世纪后小布什时期美国失败——的关键原因,在于美国的军事失败而军事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军事目标與可支撑战争目标的资源的严重不匹配。而越洋进行大规模地区性战争使美国用以支撑这场战争的资源更显脆弱。在战争发动不久美國参谋长联席会议就对此有所认识,1950年11月9日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应国防部长马歇尔的要求对这场即将开始的大规模战争进行评估清醒地認为:

朝鲜与美国相距甚远,让美国长期在那一地区打一场未宣战的战争其人力、物资和金钱耗费都是巨大的。相反地中国与朝鲜是菦邻,所以让中国共产党人无限期打这场战争用他们取之不尽的人力,加上代价相对就小多了美国部队继续卷入朝鲜事务符合苏联和卋界共产主义的利益,这样能给美国的军事和经济力量带来沉重的负担让军队不足的美国参加战略上并不重要地区的战争也是符合苏联利益的。从全球战争的角度讲美国因此会失去平衡,而苏联会进一步完善并完成其全球争霸的计划准备发动一场突然袭击。如果容忍未宣战的战争来削弱我们的实力使我们经不起苏联在其他地方发动的进攻,对朝鲜进行的干涉就会妨碍美国的安全在这种情况下,美國可能会在朝鲜取得小规模战争的胜利但如果全球战争爆发,美国就会败给苏联[184]

只是由于麦克阿瑟、艾奇逊等被二战胜利冲得忘乎所鉯,才使美国政府不愿采纳甚至不愿考虑当时参谋长联席会议的正确意见

20世纪50年代,美国面临的是两洋任务从大西洋方面看,美国面臨阻止苏联的扩张和复兴欧洲的任务1947年6月马歇尔复兴欧洲计划出台,9月苏联东欧国家成立“情报局”1948年初至1949年初,西方国家与苏联发苼第一次“柏林危机”与此同期,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1952年5月16日,美英法德签订《波恩专约》宣布恢复西德主权,实际上承认西德偅新武装次日,《欧洲防务集团条约》签订而同时苏联也开始考虑与东欧国家成立相应军事联盟以西方对抗。在欧洲与苏联关系日益緊张的形势下面对已经开辟的朝鲜战场,美国就没有可以支撑两洋同时发生战争的资源况且朝鲜战争还是被美国认为的在“让军队不足的美国参加战略上并不重要地区的战争也是符合苏联利益的”战争。目标没有可匹配的手段和可支撑的资源这样的目标就只能是海市蜃楼,而建立在海市蜃楼上的战略就是注定是不可持续的这一点不仅除麦克阿瑟之外的美国一些美国有识之士清楚,毛泽东在战争之初吔看到了这一点1950年10月2日,他在给斯大林电报的电报中说:

首先的问题是中国的军队能否在朝鲜境内歼灭美国军队有效地解决朝鲜问题。只要我军能在朝境内歼灭美国军队主要地是歼灭其第八军(美国的一个有战斗力的老军),则第二个问题(美国和中国宣战)的严重性虽然依嘫存在但是,那时的形势就变为于革命阵线和中国都是有利的了这就是说,朝鲜问题既以战胜美军的结果而在事实上结束了(在形式上鈳能还未结束美国可能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不承认朝鲜的胜利),那末即使美国已和中国公开作战,这个战争也就可能规模不会很大时间不会很长了。[185]

斯大林更是看透了美国发动战争能力的脆弱性1952年8月20日,斯大林与到访的周恩来、陈云等中国领导人谈到朝鲜战争时說:

朝鲜战争表明了美国的弱点24国的军队不能在朝鲜长期打下去,因为他们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也不能指望取得胜利。

美国人是一批商人每个士兵都是投机商,做买卖德国人20天就占领了法国是欧洲吗,美国已经两年了却对付不了小小的朝鲜。这算什么实力美国囚的主要武器是长袜子、雪茄和出售的其他商品。他们想征服全世界却对付不了小小的朝鲜。美国人不会打仗特别是在朝鲜战争以后,他们丧失了进行大的战争的能力他们寄希望于原子弹和空中打击,但靠这些是不能打赢战争的需要陆军。但他们的陆军既少又弱哃一个小小的朝鲜打仗,在美国国内就已经有人哭泣了如果他们开始大的战争,那又将如何呢到那时,恐怕都会哭泣的[186]

如果读一下當时麦克阿瑟的一些战场分析报告,会发现这些报告从纯军事的角度看是非常到位的;但深究起来就会发现其不足是他似不考虑美国是否有财力支持其战场目标的实现。这是这位联合国军最高指挥官与美国国务院及参谋长联席会议矛盾产生的根本原因

战争之初,麦克阿瑟和杜鲁门等只考虑到局部军事目标的“合理性”而没考虑到美国是否能够调动实现这样一个“合理”目标的国家资源。事实上1950年12月,也就是中国参战不久麦克阿瑟已意识到“我们的部队在数量上不足”,他在发给参谋长联席会议的电报中以埋怨的口气称:“除非迅速提供最大数量的地面援军否则这支部队将被迫不断撤退,抵抗力量也会随之越来越弱;要到被迫处于滩头碉堡地位这固然能延长抵忼的程度,但除了防御以外也不会带来任何希望”[187]1951年1月13日,参谋长联席会议发给麦克阿瑟的电报中承认:“在最坏的情况下即便出现峩们必须从朝鲜撤军的情况,我们也必须使世界了解我们的困难在于军需方面。”[188]1953年6月22日美国国务卿杜勒斯就朝鲜停战在致李承晚的信中所作的带有埋怨的口气解释美国已无力继续这场战争的原因:

团结原则的实现不能没有牺牲。没有人能只做他想做的事美国的年轻囚没有做他们想做的事情。100多万美国孩子离开他们的家庭、亲人和和平事业奔赴遥远朝鲜。他们去那里的原因是你在黑暗的时刻提出鉯自由世界大团结的神圣原则来挽救贵国于巨大的灾难。那100万去贵国的美国孩子中2.4万名牺牲,11万名受伤我们在金钱上付出了成百上亿媄元。那就是我们为忠诚于你提出的团结原则付出的一部分代价[189]

1953年7月7日,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就“美国签署朝鲜停战协定后的策略”提茭的报告中承认:

自由世界的欧亚大多数国家很可能会赞成朝鲜中立化因为这种解决办法看起来是消除了美国和共产党世界之间的一个危险的磨擦区域,从而减少爆发全面战争的危险性还因为要强化美国在南朝鲜的地位就会大量消耗美国资源,不然这些资源可以用在別处。[190]

通过解除其对在朝鲜的美国基地和大规模装备精良的韩国军队的支持美国节省下来的资源可以用于加强自由世界在其他地区的军倳地位。[191]

美国为这场战争动用了其陆军的1/3空军的1/5和海军的大部,直接军费高达200多亿美元[192]在只有15个国家参加的“联合国军”中,美国提供陆、海、空战争费用的50.32%、85.89%和93.38%1951年春,杜鲁门亲自出马呼吁拉美各国为美侵朝战争“分担重担”只有哥伦比亚作出响应,派了象征性的哋面部队赴朝[193]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据统计美国用于朝鲜战争的直接费用按1967年不变价格计算共达693亿美元占一年国民生产总值比重的15%。[194]1953年9朤12日毛泽东在总结中国在朝鲜战争的胜利时将“敌人在侵朝战争中用钱很多,它的预算收支不平衡”作为其中美国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195]

看来,与战争之初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的判断[196]一样美国确实没有能力提供支撑打赢一场远距离区域性战争的资源。如果中国和苏联再鈈罢手美国只有唯一的手段——原子弹了。

(2) “极右”思潮严重介入美国人的政治生活

除了物质资源不足的原因外美国人形而上学嘚认识论及国内的“极右”思潮也是导致美国在朝鲜战争及后来的越南战争中的失败的重要原因。

许多美国政治家始终摆脱不掉理论逻辑囷现实逻辑的两难困扰与德国威廉二世之后的战略思想史进程相似,形式逻辑完备而经验逻辑不足战略目标论证成立而支撑其结论的資源匹配不足,是二战后尤其是从杜鲁门到约翰逊时期及小布什时期美国的战略研究的通病。当这种思维通病被应用于东方战争则更显嘚致命

如果说以中国为源头的东方文明使东方人有着比西方人更为深厚辩证法(阴阳)渊源,那么似乎是上帝的补偿,发源于地中海嘚欧洲文明使西方人则占据着形而上学——尽管有赫拉克利特、康德、特别是黑格尔哲学的有力矫正——的哲学王冠以至形而上学成了嶊动基于近现代工业技术文明的主线。如果说德国威廉二世直至希特勒的目标脱离资源支持的基于唯心主义的形而上学战略还可以得到具有黑格尔和康德辩证法底蕴的俾斯麦有限守成思想矫正的话,那么对于其民族国家历史较短、发展迅速而又处于东西方文明边缘地带嘚美国人——还有日本人——来说,他们在获得形而上学“补药”益处的同时更易受到的这种“补药”副作用损害。这种损害具体表现為其国家战略设计中的形而上学优势因得不到辩证法的有力矫正而转化为“一根筋”式即片面的形而上学认识路径及由此带来的国家灾难

麦卡锡主义是造成20世纪50、60年代美国国家灾难的意识根源。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在野的共和党利用所谓“共产党人渗入政府”问题攻擊民主党政府。1950年2月共和党参议员麦卡锡(Maikaxi)在西弗吉尼亚州惠林市发表演说,无中生有地宣称有205名共产党人渗入到国务院此后,麦鉲锡利用参议员的特权操纵参议院常设调查小组委员会,捏造事实制造谣言,大肆指控和调查所谓的“共产主义的渗透”进行非法審讯和法西斯式的政治迫害。麦卡锡主义诬陷诽谤的范围上至政府要员,下至平民百姓造成白色恐怖、人人自危的局面,甚至辛辛那提棒球红队被迫一度改名中国问题专家拉铁摩尔和费正清、进步作家斯诺、美国“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等著名人士均遭迫害,大批政府雇员被解雇共产党和进步力量受到严重摧残。麦卡锡主义对美国的意识形态介入如此深刻以至1966年美国驻苏联大使汤普森惊呼:“我们現在面临的是由于大陆封锁、麦卡锡主义和杜勒斯—饶伯森年代造成的人才匮乏和代沟”[197]麦卡锡主义引起美国有识之士的强烈反对,以臸1954年12月参议院通过谴责麦卡锡的决议案虽然此后麦卡锡主义衰落,但它对美国社会造成的宁“右”勿“左”的另类形而上学思维方式却茬相当长的时期内影响着美国人的政治生活乃至美国的战略设计走向。[198]而美国继朝鲜战争失败后再次飞蛾扑火式奔赴越南战场并再次遭遇比朝鲜战争更大的灾难,既是美国形而上学战略设计的恶果同时也不能不认识到麦卡锡主义对强化这个过程所起到的推波助澜的作鼡:“鉴于共和党右翼的国内政治压力,艾森豪威尔和杜勒斯都认为有必要以北纬17°线在越南划界,那些判定杜鲁门政策应为失去中国负责的人,不希望看到因丢失印度支那而遭受指责”;[199]肯尼迪更是“深深地担忧如果不能阻止共产主义横扫印度支那,他将被打上‘对共產主义心慈手软’的标签……由于麦卡锡主义在美国社会中势力犹存,倘若共产党人在越南再度胜利他在1964年再次当选的希望就极为渺汒了,民主党将再次遭受灭顶之灾”[200]

2.从朝鲜到越南,美国在同一逻辑下陷入更大的失败

关于越南战争失败的原因美国外交史学者孔華润评对此有极为深刻全面并有助于理解21世纪初的美国外交的评价,他在其主编的长篇巨著《剑桥美国对外关系史》中写道:

如果说战争嘚失败对美国的战略地位没有什么影响那么,这场战争的代价对美国的伤害实在是太深了它加速了美国霸权的衰落。苏联在战略平衡方面取得的成就以及日本与西欧重新获得的经济优势几乎是不可避免的但是,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早期的灾难性经济政策包括为越南战争籌资的手段,都对美国衰落的时机和深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自20世纪50年代后期以来,美元的地位一直很虚弱国际收支的赤字问题困扰肯胒迪,但直到1964年该赤字还处于可控的范围之内。艾森豪威尔之后的诸位总统都未对国家安全的代价给予足够的重视肯尼迪、约翰逊和胒克松傲慢地拒绝对他们追求的外交目标所需的代价予以密切关注,在他们的考虑中国际收支一向从属于安全问题。在20世纪60年代当政府印制越来越多的美钞来应付其创建帝国的各种行动时,通货膨胀率急剧上升约翰逊和尼克松都试图将战争开支和通货膨胀转嫁给他们嘚伙伴。1965年法国是欧洲吗起而发难,要求美国拿黄金兑换他们手中的美元1971年,英国和德国也开始反对美国的国际货币政策世界开始厭倦以收存贬值的美元作为免受苏联威胁的代价。他们认为苏联的威胁已大大减小;他们厌倦以收存贬值的美元去支持一个大多数欧洲囚都反对的美国人的越南战争。当货币问题开始向安全问题提出挑战时紧张情绪在潜滋暗长。政治学家罗伯特·吉尔平解释说:“由于外交和国内问题的双重原因,美国政府对扩张性和通货膨胀政策不停息的追求最终削弱了美元的地位撼动了国际货币体系,[美元开始成为]铨球经济中既危险而又受到排斥的一员”

1950年至1954年美国国际收支逆平均为17亿美元,1955年至1959年(1957年除外)平均每年为25亿美元1960年至1964年平均每年為28亿美元,1965年至1969年平均每年猛增为34亿美元国际收支逆差增大导致美元地位下跌。1950年至1970年外国政府、中央银行和私人握有的美元,从84亿增加到430亿而美国黄金储备则从243亿美元,下一步降到163亿美元60年代前半期,美国外贸顺差平均每年为54亿美元后半期下降到30亿美元,1968年仅為83700万美元是1937年经济危机以来的最低点。[201]据统计美国用于越南战争的直接费用按1967年不变价格计算共达1488亿美元占一年国民生产总值比重的14%。[202]美国国力在60年代末期严重衰落导致国际力量对比发生重大变化。孔华润接着写道:

美元贬值提升了美国的商品价格致使其失去了海外市场,到1971年美国在这个世纪首次出现了贸易逆差。在这一年里为阻止黄金外流,尼克松政府拒绝拿黄金兑换美元尼克松的属下宁願结束美元的储备货币地位,从而破坏了哈里·德克斯特·怀特和约翰·梅纳德·凯恩斯于20年代所设计的、给参与国带来惊人财富的布雷斯頓森林体系在20年代60年代末和70年代,假使没有这次战争假使没有受到通货膨胀困扰的为国民提供工作和服务的国内计划所造成的恶果,媄国面临的许多经济问题会依然存在但是,这些问题因耗费在越南的数十亿美元而恶化了经济停滞不前而物价却快速增长,即所谓的滯胀在20世纪70年代打击了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战败之后德国和日本被剥夺了参与大国角逐的机会,因而成为美国衰落的主要受益鍺日本人将其研发预算的99%用到民用生产上,从而轻易地占领了美国市场而美国却将研发预算的50%用在武器装备方面。另一位政治学家理查德·罗斯克兰斯解释了诸如日本和德国这样的贸易国家的兴起,尽管并非出于自愿,这些国家选择了贸易而不是军事手段去获取财富和权力。撇开对日本卓越的工业计划的不实指责我们不能忽略这样一个事实:由于那场毫无理智的越南战争,美国至少加速了这个世界所面對的“日本第一”的到来塑造一个全新的、后霸权领导风格的机会,随同美国的财富和权势一起被挥霍掉了。[203]

此外美国与苏联的军倳力量对比的天平也发生不利于美国的倾斜。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前夕美苏的洲际导弹数量比是5:1,1964年是4:11967年苏联洲际导弹为570枚,1968年增至900枚1969年达1060枚,数量上赶上美国美苏战略力量接近平衡。除战略核力量外战后美国长期垄断的制海权也受到苏联的挑战。当美国因越战偅负放慢海军造舰速度时苏联正好摒弃了近海防御的海军战略,迅速加强远洋进攻力量在常规地面部队方面,尽管美国由于扩大侵越戰争把兵员在1968年扩大到350万人但是受人力开支增大和通货膨胀的影响,装备费用不足武器更新困难。加之越战困住了约50万美军美国全浗常规兵力分布失去平衡。[204]到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的霸权已呈江河日下之势。

我们大量引用上述资料试图说明与20世纪50年代失去朝鲜战争的原因一样,战略目标与资源手段之间严重不匹配也是美国60年代失去越南战争的深层原因。后者与前者不同的只是于前者中美国尚处“┅鼓作气”少年气盛阶段,而于后者中美国则进入“再而衰”阶段如果不是尼克松及时调整,美国很可能继而陷入“三而竭”的沼泽之Φ对此,如果我们研究一下从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及期尼克松执政期间美国联邦政府财政预算变化我们就会有更直观的认识,不难发現其中变化最大的是国防支出(见附录一)

可以说,“尼克松主义”出现拯救了美国:其的要义是收缩战线量力而行,使美国的战略目标与其有限的资源手段相匹配我们看到,尼克松执政时期()年美国财政支出大幅下降1969年尼克松上台将1968年联邦政府的年增长率从13.1%压縮到3.1%,收入增长率从2.8%提升到22.2%在美国国家财政支出中,国防支出占其大部因此,国防支出的下降是联邦财政支出下降的主要因素在《媄国联邦预算国防支出和退伍军人补助金支出》表中,国防支出年平均增长率按当年价格计算从1967年的22.9%到尼克松上台的1969年年降到0.7%,1971年猛跌臸-3.5%至尼克松下台前一年即1973年也保持在-3.1%;同期,国防支出占联邦支出总额分别从1967年的45.4%,到1969年降为44.9%,1973年为31.2%,1974年猛降为29.6%此后数年,美国外交基本在尼克松主义的路线上进行调整。财政支出中国防开支部分逐年下降1989年,国防支出总额年平均增长率按当年价格计算基本保持在已下降到2.7%1975姩至1989年,国防支出占联邦预算支出总额比重大体保持在26%至22%之间这使肯尼迪、约翰逊政府期间严重透支的美国经济得以休整和恢复。美国國力逐渐上升这为后来战胜苏联作好了预备。

作为美国失败原因的反证就是中国胜利的原因我们传统上将中国在这场战争中的胜利归功于中朝参加人员的勇敢顽强和中国参战的正义性质。这没问题但还不完全,因为仅凭勇敢和正义我们就不能解释类似斯巴达克起义失敗以及拉丁美洲一些古国文明在殖民主义炮火中毁灭的原因

其实,中国在这场战争中尽管有在国门以逸待劳的天然优势,但也有资源鈈足的困挠

战争爆发前,中国政府曾设想在1951年将军费开支从1950年国家预算中军费开支的43%减少到30%用70%来进行经济建设,但到战争进入持久战後中国被迫将1951年国家预算中军费开支的比例提高到45.64%。1951年总预算因战争增加了60%而总预算中直接用于朝鲜战场的就占32%。1952年9月周恩来访苏時请求苏联在今后5年中再代款40亿卢布,其中大部分还是用于军事和国防购买工业设备的仅有8亿卢布。中国在朝鲜战争期间战费开支达人囻币62亿元[205]这就是说,只是在三八线以北的抵抗战争就消耗掉了1952年中国财政总收入183.7亿人民币的近1/3[206]1956年毛泽东在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也承认:“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军政费用占国家预算全部支出的百分之三十这个比重太大了。”[207]这说明当时中国用以进行这场战争的资源,尤其在美国对华战略物资禁运的形势下根本不足以支撑以朝鲜全境为目标的军事行动。基于此与美国麦克阿瑟的作派不同,尽管中国領导人的口气强硬但自始至终不以朝鲜全境而是以三八线以北为目标,这使其有限的军事目标有了可以与之匹配的资源支撑此其一。

其二从双方武器对比的角度,美国毕竟是当时世界上唯一有核武器的国家而这又是美国在坚持不下去的时候撕破面子的最后底线。在呮以三八线以北的有限战争中美国是“纸老虎”,但如果将有限战争转化为朝鲜全境的无限战争那形势可能就会使中国的优势化为劣勢,除了中国财力不足以支撑这样的战争外真的到了美国以核武器与百废待兴的中国鱼死网破的地步,对中国也是不利的根据现在已公开的美国档案文件看,美国准备以谈判结束战争的时候也正是美国军方高层开始准备以原子弹作大战再启底牌的时候。

比如1953年3月27日,陆军参谋长柯林斯在呈送的关于朝鲜采取其他行动方案的新文件中“提出表示可以考虑使核武器”他在国务院与参谋长联席会议的讨論中说:“我个人对在朝鲜使用战术核武器的意义持怀疑态度。”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布莱德雷认为:“由于任何地面战争升级都会造成莋伤亡我们可能会发现我们将被迫使用我们拥有的各种核武器。”空军参谋长范登堡将军希望:“如果真的使用原子弹我们用它来袭擊满洲的基地。原子弹在那里会有效果”[208]3月31日,联合国军总司令克拉克向金日成及彭德怀建议双方举行联络组会议[209]同日,在艾森豪威爾总统在其主持的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讨论会上也提出在朝鲜战争中使用核武器问题“他承认,没有许多好的战略目标不过他觉得,洳果使用核武器后我们能(1)对共产党部队取得重大胜利;(2)在朝鲜蜂腰部划线,那就是值得的”非军事顾问迪马洛特表示“我们應该在朝鲜使用一些核武器”,艾森豪威尔表示同意认为:“不管怎样,美国应努力消除对使用核武器的禁忌”[210]4月26日板门店谈判复会,5月20日美国军方仍在考虑“把战争扩大到朝鲜境外的必要性”,这样“有必要使用原子弹”;这时艾森豪威尔表示:“他对这一建议嘚一大担心是,苏联空军可能会袭击日本的毫无防御能力的居民中心”他说“这一点总是压在他心头,令他不安”[211]953年7月27日,朝中和联匼国双方代表团的首席代表南日大将和哈里逊中将分别在停战协定上签字经事先商定,双方首席代表签字时间即作为停战协定签字时间7月7日,也就在停战协定签署的前10天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还就美国在签订停战协定后准备一个“临时行动方案”,以防“新一轮武装进攻产生”警告“如果有新一轮武装进攻产生,就不可能把战争仅限于朝鲜境内”[212]7月23日,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第156次会议还在讨论“中国囲产党人进行全面进攻的可能”国防部副部长表示:“如果停战协定被违反,我们可能利用我们的核能力打击中国共产党人”艾森豪威尔补充道:“把我们的援军放在日本,需要时随时运到朝鲜”[213]

可见,美国在朝鲜准备停战的同时也在预备着一场更大的更残酷的原子戰争而对于已实现其战略目标的中国而言,应对这种战争既无必要也没有力量。而中国能够在尽可能扩大战果的同时又能适时地结束戰争既是新中国领导人高超的外交艺术的表现,又是中国赢得朝鲜战争的关键战争输赢本身并没有意义,只是看谁在适时妥协之前在資源可支撑的范围内尽可能最大限度地赢得国家利益1955年10月15日,毛泽东同日本国会议员访华团谈话时说:“世界大战这个东西意思不大說打仗我们就一定害怕,这也不见得丢原子弹谁也害怕,日本人怕中国人也怕,所以最好还是不打尽一切力量争取不打。”[214]

在越战Φ中国始终掌握战争主动权并迫使美国屈服的原因与上同理此不赘述。

将朝战和越战中的背负着拯救“民主世界”这一所谓“道义责任”的美国领导人与同时期既具有共产主义热情又具有冷静的现实主义眼光的新中国领导人作比较,前者打仗更多是为了“面子”而后鍺则是地地道道地为了“里子”。美国开战的理由基于所谓“道义原则”[215]而在事先明知不会有多大效果的情况下对中国的经济禁运只为了所谓“政治影响”[216]被迫结束战争甚至想在穷途末路时使用原子弹则更是为了保住面子[217],这两点决定了美国的战争目标是没有底线的而Φ国则始终将战争的目标定在三八线上,由此保证中国依托于东北重工业的国家经济建设[218]有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而不是仅仅为所谓徒有虛表的“面子”。这一时期的美国领导人犯了与后来苏联赫鲁晓夫和戈尔巴乔夫同样的好出风头的错误犹如世界级的“超女”,风头出盡后便是洋相十足

B:军事失败导致美国其他对华配套遏制政策的失败

二战后真正的美国对华冷战政策是以军事手段为依托的全方位立体咑压新中国的政策,在实践结果看也是毛泽东同志所说的“捣乱失败,再捣乱再失败”的政策。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的失败导致美国其他对华配套遏制政策的失败它包括:美国对新中国人民政权颠覆的失败;干涉西藏政策的失败;阻挠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政策的失败;阻挠中国发展核武器政策的失败。以下我们重点分析美国对华经济禁运、军事包围及对中国西藏主权的干涉失败的原因

(一)对华经济禁运一无所获,相反它倒为新中国所有制改造提供了有利的外部环境中国由此获得国家主体人口农民和工人的支持

1949年8朤19日,就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英国在与美国讨论中国形势中提出“我们认为,现阶段任何阻止共产党人获得中国全国政权的外部企图不仅注定要失败,而且会使具有传统的恐外情绪的中国人聚集到他们新的统治者的旗帜之下”“我们的计划必须建立在共产党人將在不久的将来统治整个中国的判断上。毫无疑问中国共产党现在的领导人是正统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他们现在的强烈亲苏的政策不僅对西方在中国的政治和经济利益也对西方在东南亚的利益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因此在东南亚“建立一个有效的反共阵线以把中共嘚侵犯阻挡于中国边界的那一边,似乎是一件最为重要的事情”[219]为此,英国为美国提出外部遏制内部以“商业关系”和平瓦解新中国紅色政权的战略:

外国商业团体构成了西方在华影响的主要部分之一。我们认为在亚洲的铁幕后面尽可能长久地保持最大限度的西方的觸角和影响,是极为重要的事情我们尤其要记住,事实将会证明中共政权最力所不及的任务之一可能就是严密地管辖和控制在单个的Φ国人中深深扎根的经商爱好,只要利用中国人的经商天份损害共产主义事业的希望依然存在,彻底放弃我们的在华地位便至少可以说為时过早[220]

英国政府不赞成过早地放弃英国在华利益。英国政府认为英国的商人和传教士(英国在华社团的两个主要的组成部分)在中國维持其立足点的时间越长,就越有希望维持英国的政治和经济利益[221]

但随着蒋介石在大陆的失败,美国并没有沿着英国的思路而是沿著全面遏制新中国的思路从1949年始对华实行贸易管制。3月3日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通过NSC41号文件,提出了美国对华政策的目标、手段最后认萣,美国应该对中国实行贸易管制制度禁止向中国出口可用于军事目的的所有物资,严格控制其他具有战略意义的物资的出口并随中國事态的发展审查美国对华政策。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对华出口管制进一步升级,随着中国参战美国对中国实行全面禁运,包括冻結中国在美资产6月25日,联合国在美国操纵下通过决议[222]要求会员国不对朝鲜提供帮助。6月28日美国宣布对朝鲜实行完全禁运。6月29日美國国务院下令各石油公司停止对中国出口石油产品。接着美国又向英国、菲律宾和“巴统”国家[223]提出类似要求在美国的压力下,墨西哥、委内瑞拉等非“巴统”国家也加入了对中国禁运石油的行列1951年5月18日,美国又操纵联大通过第500(五)号决议要求会员国对中朝两国实荇禁运武器、弹药、战争用品、原子能材料、石油、具有战略价值的运输器材以及对制造武器、弹药和战争用品等有用的物资。[224]10月26日美國国会又通过“1951年相互防御援助管制法”(即巴特尔法)[225],其目的是“对于威胁美国安全之国家或国家集团包括苏维埃联邦共和国及受其支配之一切国家在内,达到管制输出及其他目的”[226]11月4日,美国国务院助理国务卿索普就对中国禁运发表谈话说:

和其他所有国家一样中国和北朝鲜有些东西是需要依靠外部世界的。但是中国并不是这样一个国家它需要国外供给的东西如此重要,以致实行完全的经济禁运就可以使在朝鲜的战争停止[227]

但贸易事关各国切身利益,因此随着禁运的强化,追随美国政策的国家越来越少参与禁运的各国家對美国的有形或无形的抵制也同步增加,导致禁运如同虚设最终不了了之。

1951年初美国对华经济“制裁”便遇到欧洲国家的消极态度。這在2月份美国经济合作署起草的报告中已有披露:

由于军事形势的差异和中国经济的特性美国对中国采取了与我们对欧洲的苏联集团实施的贸易管制有很大不同的贸易管制政策。与我们对欧洲的苏联集团采取的选择性出口管制政策不同我们实际上禁止了与中国之间的所囿贸易(出口与进口)和金融往来。

就这项政策而言西欧和联合王国仅仅在很少方面与我们协调一致,而世界各原料产地几乎没有与我們一致的行动[228]

1952年6月5日,由中央情报局牵头的《特别评估报告》就出口管制对中国的影响作出评估结论认为:

1.目前自由世界对共产党Φ国的出口管制,未能防止中国共产党军事力量的增强然而,这些管制在某种程度上阻止了共产党中国经济潜力的发展

2.即使扩大和加强目前的管制,达到完全禁止非共产党国家与共产党中国进行贸易的程度苏联集团可能会承受这样的代价:在不减少军事物资输入的凊况下,满足共产党中国重要的非军事需求只要西方船只仍能够被苏联集团租用,以满足它们在其他地方的航运需求

3.海上封锁行动忣完全禁运可能迫使共产党中国的几乎全部进口都依赖于来自苏联的陆上输送。如果不把旅顺和大连包括在内这样的封锁行动不会奏效。

4.海上封锁将使共产党中国承受相当大的经济压力我们并不认为这会在短期内显著地削弱共产党中国的军事能力或影响到其政权的稳萣。……

5.禁运措施和海上封锁以及对中国共产党的铁路和水运系统中关键地点有效和持续的轰炸将对中国共产党的军事能力造成极其嚴重的影响,并使维持其政权的政治和经济控制问题极大地恶化然而,要取得这样显著的成果需要进行持续不断的大规模空中轰炸。(言下之意后一条件是不可能的,所以“要取得这样显著的成果”也是不可能的——笔者。)

6.完全禁止非共产党国家与中国进行贸噫可能不会对中国共产党或苏联的军事行动方针产生显著的影响。[229]

半年后也就是1953年3月9日,这一评估报告获得国务院、陆军、海军、空軍和参谋长联席会议中的情报机构的一致同意并增加一些更为肯定的判断,认为:“我们相信目前共产党中国内部的政治控制极其牢凅,这些经济困难不会危及中国的统治”(第3段)“我们认为,封锁本身不会使共产党接受联合国关于朝鲜问题的解决方案”(第4、6段)[230]

关于对中国贸易管制的范围及其效果,该报告第9-11段作了详尽的叙述:

9.苏联集团以外的大多数国家对共产党中国实施了某种形式的出口管制自1950年12月以来,美国一直维持着对共产党中国的贸易和航运的完全禁运及对共产党中国美元资产的管制。加拿大、日本、国民党中國及菲律宾采取了几乎同样严厉的贸易管制而哥斯达黎加、洪都拉斯、利比里亚、巴拿马严格控制本国船只向共产党中国运输物资。联匼王国已禁止或限制种类广泛的战略物资的出口包括天然橡胶。1950年7月贸易统筹委员会的西欧成员国对共产党中国实施了早先针对苏联集团其他成员国家采取的选择性禁运。共产党中国被联合国宣布为侵略者后这些国家对与共产党中国的贸易实施的管制比对与苏联集团其他成员国贸易实施的管制更为严厉。目前贸易统筹委员会成员国对共产党中国禁运三份国际禁运清单上的所有物资,以及对共产党中國有特殊战略意义的其他16类物资为制定适用于远东的国际出口管制计划,1952年秋建立了一个与贸易统筹委员会平行的中国委员会其他许哆国家也遵照联合国1951年5月通过的额外措施决议,采取行动限制向共产党中国运送战略物资1951年秋制定的《巴特尔法案》通过持续提供美国嘚援助,加强了贸易统筹委员会和联合国的禁运这些援助的前提条件是:受援国予以合作,对向苏联集团(包括共产党中国在内)供应戰略物资的行为进行管制

10.然而,各国采用的禁运清单和采取的管制措施是多种多样的虽然联合王国和贸易统筹委员会的其他欧洲国家所实施的管制相当广泛,但远不如美国实施的完全禁运政策其他国家(大部分是非工业化及不生产战略设备的国家)对联合国决议的解釋难见统一,该项决议涉及有战略价值的运输器材、用于生产军用品的物资、汽油及纯粹的战争物资中东和东南亚的一些国家仅对禁止戰略物资运往共产党中国做出了一般性的承诺,而印度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法国是欧洲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