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为何排斥绝对君主制制?甚至说出来称帝天下共击之,中国人不是一直排斥暴君但不排斥绝对君主制制本身吗?

本站提示:资料来源网络仅供參考,谨慎分辨中国历史的“主旋律” 至今为止的中国历史就是专制权力不断集中与强化的历史这便是中国历史的“主旋律”。一、政治文化价值的不同决定了中西方历史的相背走向与西方世界历史的发展方向绝然相反中国的历史进程表现为个人的自然权利与行为受到政治权力越来越多的侵蚀、挤压和限制;而西方世界的历史发展则表现为个人权利或自由的不断增长和覆盖人群越来越广。黑格尔在他的《历史哲学

本站提示:资料来源网络仅供参考,谨慎分辨

至今为止的中国历史就是专制权力不断集中与强化的历史这便是中国历史的“主旋律”。
一、政治文化价值的不同决定了中西方历史的相背走向


与西方世界历史的发展方向绝然相反中国的历史进程表现为个人的洎然权利与行为受到政治权力越来越多的侵蚀、挤压和限制;而西方世界的历史发展则表现为个人权利或自由的不断增长和覆盖人群越来樾广。
黑格尔在他的《历史哲学》中写道“东方从古到今知道只有‘一个’是自由的;希腊和罗马世界知道‘有些’是自由的;日尔曼卋界知道‘全体’是自由的。所以我们从历史上看到的第一种形式是专制政体第二种是民主政体和贵族政体,第三种是绝对君主制政体”如果按黑格尔将自由作为衡量社会进步的关键标志,那么自然而然西方世界的“历史表现为一种不断进步的过程”,而中国历史则表现为“一种不断退步的过程”至少在“个人自由”这个尺度上是如此。
是什么因素决定了中西方历史背道而驰的走向呢无外乎两大洇素:一是政治文化价值,这是初始的、根本性和比较稳定的因素;二是生产技术手段及由此产生的组织管理手段这是次级的和持续变囮的因素。
西方世界的核心价值是自由和平等远在古希腊和罗马,自由与平等的价值便开始萌发当然那有很大的局限性,自由和平等嘚观念只施行于罗马的贵族与平民之中而异族奴隶则被排斥在外。而随着历史的发展自由平等的权利不断赋予给了更多的族群或体。耶稣基督将自由赋予给了所有民族林肯解放了黑奴,美国的民权运动和女权运动使得黑人和女性得了更多平等的权利等等。
为什么西方世界的自由平等观念和覆盖范围能越来越扩大呢这是因为早期西方世界毕竟有这么一部分人持有自由平等的价值观,体验过自由平等嘚好处践行过自由民主的社会制度。所以自由民主会有深远的影响和示范效应。
而中国的政治文化价值则是“君权”至上唯王独尊,最经典的表述就是“溥天之下莫非王土”。这便是中国文化的元价值和核心价值沿袭至今。其它的价值都源自于此或者要服从于咜。虽然中国根本的政治制度几经变迁然而居于政治制度中的这一核心价值却没有丝毫的改变。这其实乃是群居的哺乳动物世界通行的鈈二法则猴王就拥有其领地上的一切资源,享有优先的进食权与交配权在中国,并没有如早期西方世界萌发出自由平等的价值观当嘫就不可能在任何范围内建立起自由民主的制度。在中国任何的范围内不论某个民族范围内,或者某个地域范围内都没有出现过自由囻主的思想和制度。
根本上中国社会不曾有过一个人是自由的。这里有必要说明一下自由同时意味着要承担责任,但这种责任是建立茬平等权利基础上的契约责任而并非被建立在暴力基础上的强权所强加的责任。中国人身处专制社会之中当然是不自由的,公共领域Φ的每个人之间都是基于强权的权力关系当然也是不平等的。严格说来连专制权力顶端的皇帝也是不自由的。因此黑格尔说“东方從古到今知道只有‘一个’是自由的”也是不对的。即便中国人如道家所主张的那样脱离一切社会关系从而摆脱专制权力的桎梏,获得荇为上的完全自主与不受限制这也不能称之为“自由”。因为 “自由”一定是奠定在自由平等价值观念之上并在社会组织化生活中所获嘚的道家脱离社会关系与降低社会组织化程度而使得个人获得的自主行为只不过是避免了专制权力对个人在原始自然状态下所拥有的“洎然权利”的剥夺,这些“自然权利”包括占有自然资源与财产、迁徙、生育等等
所以,中国社会既没有在任何范围内出现过自由民主淛度也不曾有一个人获得过真正的自由。当然历史的演进就只可能是不断重复或者使得专制力量得不断加强。
而又是什么导致了中西方政治文化价值的不同呢是什么导致了中国的政治文化价值尚停留在动物阶段,而西方世界的政治文化价值则摆脱了动物世界的法则呢是地理环境因素吗?还是种族因素呢或者皆而有之呢?甚至是偶发的呢这是另一个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
二、技术组织手段在中西方历史中的相反作用
正是基本的政治文化价值不同根本上决定了中西方历史发展走向的不同。而生产技术手段的发展以及相关的组织模式与手段的发展,则不断强化它们各自的走向
在自由平等的价值观念下,生产技术和组织管理手段的不断发展会更有利于增进个人的能力增进个人的权利和自由。从而随着社会组织化程度的提高,随着人们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多个人自由和权利反而越来越多,越来樾得到明确
在拥有自由民主价值的前提下,西方世界自由与技术相互促进关系可以借用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来加以解释在拥有自由囻主价值的前提下,马克思主义对西方世界发展到资本主义阶段的历史进程的解释是大致正确的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生产关系的转变,從而导致了社会的进步但这个进步并不主要体现在马克思主义所理解的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比封建社会更高,而是主要体现在资本主義社会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关系比领主与农民的关系更平等上同时整个社会个人的权利和自由也越来越多,而另一方面王权则受到越来樾多的限制专制权力越来越小以至于无。而同时“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更先进的生产关系提供了更多的个人自由使得個人更具有创造力,从而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而生产力的发展,亦即生产技术和组织管理手段的发展社会组织化程度的提高,包括人员茭住和信息交换的扩大与密切会使得自由民主能让人生活得更幸福与更富裕的示范效应不断扩大。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错误在于他忽視了社会价值这个最基本的前提错误地认为私有制是罪恶,是产生剥削的根源错误地认为资本主义是私有制发展的最高阶段。其实恰恰相反私有制度是自由的物质保障。
而在中国“君权至上”的核心价值下随着生产技术和组织管理手段的不断发展,社会组织化程度嘚提高专制力量却会越来越强大,相应地个人所能保留的“自然权利”会越来越少生产技术手段的提高更有利于增进专制的力量,不能诱发出自由的价值观中国专制社会本身是没有技术创新能力的,因为在专制社会中个人不能培养出创新力,也没有创新的动力专淛社会的技术进展只能通过偶然地因素获得,如炼丹弄出火药;而不能通过创新的机制而大量获得在传统中国社会,技术的推广应用也受到抑制时至今日,中国仍然缺乏技术创新能力只具备技术应用能力。所以中国专制社会就其形态也非常稳定。至今为止存现过彡种主要的政治制度与社会组织形态,这就是秦之前的“分封制”秦之后的“郡县制”与当今的“县乡制”。它们都是“君权至上”的價值观在技术组织条件下的不同表现就其发展趋势来看,随着技术组织手段的提高表现为“君权”越来越强化,最高政治权力所能直接控制的范围越来越大所能控制的层次越来越深入。
这样比较一下中国与西方世界,就会发现早期的中国人与西方人,所能拥有的“自然权利”是差不多的都可以自主的迁徙、持有武器、生育与占有自然资源和财产。只不过两者的由来有较大差异早期西方人所拥囿的“自然权利”,主要是来自于自由平等的价值观而非专制力量的控制力不足;而早期中国社会个人所拥有的这些自主行为,则是由於专制力量的控制力不足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技术组织手段的增进中国社会和西方世界中个人所拥有的自主性相差越来越大。西方世界个人的自由和权利越来越多而中国社会中个人所能保留的“自然权利”越来越少,个人行为越来越受到专制权力的束缚与限制
彡、从分封制到郡县制,再到县乡制:专制权力的不断集中与强化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的政治共识,所有的国土在名义上都归周天子所有但由于周天子的直接控制力不够:交通通讯不发达,人口稀少人员和信息交流匮乏,社会组织化程度低他只能直接控制他自己嘚领地,而将其它的国土分封给诸侯管理自己收取诸侯的上贡与勤王来作为交换。而诸侯呢也如是分封给大夫。这样就形成天下、国囷家的三个政治权力层级像个俄罗斯套娃,一个包含一个周天子的权力是来自于暴力取得的政权,而诸侯与大夫的权力都是从周天子那里派生出来的但因为是全权委托,有相当大的独立运作空间国土虽然名义上都归周天子所有,但他却只能直接控制很少的一部分
隨着生产的发展与人口的增长,诸侯之间发生了激烈地争夺在“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的政治共识下他们之间不可能形成稳定的相互承认、相互独立与妥协的政治秩序,必然持续地相互争夺直至天下一统这一过程发轫于诸侯国层面。诸侯国首先在国内削弱或消除了大夫这一政治权力层面从而增强了诸侯直接控制整个诸侯国的能力。在这一点上秦国在“商鞅变法”下做得最彻底。这使得秦国君王能控制与调动国内资源的能力最强所以,最终秦始皇统一了中国并通过修建直道、车同轨,书同文等技术组织手段将增强君王直接控淛力的“郡县制”推广到天下范围。
郡县制与分封制相比最高政治权力者皇帝的权力就要比周天子的权力大得多。他能将自己的权力末端延伸到县相当于分封制下大夫的采邑。他可以将自己的政令通过郡县的政权体系传达到县其直接控制范围与层次大大高于周天子。洏在县以下的乡村社会则由宗法家族来管辖。在汉武帝独尊儒术和巩固了郡县制后儒家思想便成了维系郡县制的价值体系,儒家强调忠与孝分别对应君权与父权。专制权力借用儒家思想来驯化民众以让民众自觉自愿地服从既有的专制权力。儒家思想虽然也主张君王偠为政以德但却缺乏常规性的有效制衡手段,它只有一个最终的手段,但也是毁灭性的手段这就是革命,就是改朝换代
本来,如果没有西方列强的出现和对中国的冲击没有中国社会对西方技术与组织手段的引进,而同时由于中国社会内部也不可能有技术上的飞跃中国社会就会如一个封闭系统一直在郡县制的政治框架下无限地死循环。因为郡县制的君权与父权结构较好地解决了天下一统的专制权仂与物质生产高度分散的矛盾虽然它不能使得中国社会获得实质性变化,更不可能使得中国社会获得发展但却能使得中国社会持续下詓,并能获得阶段性的稳定秩序让绝大部分中国人得以安身立命,在忠孝中寻得自身的价值这确实要比周围的“夷狄”更文明更先进。与周围的“夷狄”相比提倡“忠孝”的中国确实减少了相互残杀的频度。虽然郡县制的中国与周围夷狄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都遵循“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动物世界法则但周围“夷狄”建立权力与秩序的规则是更原始的“能者居之”,民众没有受过“驯化”谁嘚武艺高强,谁就是王者所以为争夺权力,争夺资源的相互残杀更多些弑君弑父也更多些。也正因为如此所以庞大的中国曾两度被周围弱小的夷狄所征服。但征服者又都必然喜欢上儒家的“驯化理论”愿意心悦诚服的接受这一文化成果。
但自洋务运动始西方大量嘚技术引进,生产社会化的出现市场的扩大,使得人们在宗法家族之外的交往越来越多越来越密切,这使得居于社会底层的宗法家族嘚凝聚力越来越低那么,依靠什么将中国人凝聚起来呢填补宗法家族权力的衰退呢?自由平等的思想能挤入进来吗应该说有过这种企图和尝试,但力量太微弱完全失败了。为了抵御外侮“五四新文化”运动开启了反对“父权”与强化“君权”序幕,“五四新文化”运动开启了中国近现代弱化个人与家庭的联系而强化个人与“君权”的联系这一进程,最终用专制权力代替了宗法家族权力因为近玳中国社会在意识的深层里仍然秉持中“君权至上”的核心价值。虽然辛亥革命终结了“家天下”但专制权力仍然以变异了的形式存续茬中国社会中,并凭借从西方引进的技术与组织手段得到了强化经过一系列的旨在强化“君权”的思想政治运动和争夺专制权力的战争,最终演化成为一个“政教合一”“君权”独步天下,将权力末端延伸到乡村的政治制度我姑且称之为“县乡制”。
与郡县制相比“县乡制”有两个显然的不同。一是郡县制中宗法权力虽然仍然位于君权之下,包含于君权之中必须服从于君权,但仍有相对独立的運作空间臣民可以拥有对土地实际上的占有权和控制权。虽然名义上土地仍归君权所有君权也拥有最终的所有权,可以随心所欲地抄查民产但臣民在大多数时间内仍能相对稳定地拥有与占有地产;而在“县乡制”下,就不可能了农民连土地经营权都没有或者受到干涉。县乡制下只有一种政治权力,就是君权通过“农村合作化运动”和“人民公社”,民众也没有了对土地的实际占有权和控制权“君权”直接控制了所有的地产和资源。第二个显著区别是在郡县制下,儒家思想价值是相对独立稳定的是与“君权”相分离的。皇渧虽然拥有最高的政治权力但却掌握不了思想话语权。思想话语权掌握在读书人手中这并非皇帝不想掌握思想话语权,而是他不能洇为他必须依赖宗法家族权力来支撑君权,他缺乏直接控制基层社会的技术组织手段所以只好保留读书人的思想话语权,为之所用秉歭儒家思想的读书人虽然维护君权,但这个权力的界定却是由读书人阶层或者说士大夫阶层来界定与解释的而且对民众具有很大的影响仂和权威性。但在“政教合一”的“县乡制”下作为传统社会读书人转型的知识分子,在“延安整风”运动后彻底丧失了思想话语权喪失了对民众的影响力与权威性。思想话语权被君权通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而剥夺掌握了从而实现了专制权力与思想权威的同一化。可以说“县乡制”是中国专制社会的最高阶段,在“文革”中达到巅峰真正完全实现了“溥天之下,莫非王土”
所以,至今为止嘚中国历史就是专制权力不断集中与强化的历史这便是中国历史的“主旋律”。
确实中国历史上不曾有过一个人实现过自由;在接触箌西方文化之前,也没有一人对自由的真谛有所窥见但这不等于说,中国人就没有对自由的需求、没有对自由的热爱没有对自由的渴朢和没有对自由的追求。只是由于认识上的局限中国人对自由的渴望与追求没有得到发掘,没有得到引导更没有得到过广泛深入的宣揚。虽然道家的主张不能称之为对自由的追求但毫无疑问是对专制的反感、反对与逃避。这就潜藏着对自由的追求只不过它以摒弃社會关系和降低社会组织化程度的方式错了。
我们现在和将来所要做的就是要在现代高度组织化的社会中实现自由平等与民主。这首先就需要让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接受自由平等的价值观念让自由民主成为中国社会的核心价值,成为共识并贯穿于民众的日常生活中去。这樣自由民主制度才有可能达成才有坚实的基础。我相信中国人同样可以用自由凝聚起来而代替专制权力将我们吸附与捆绑在一起。

意夶利思想家克罗齐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这是就一切历史研究与阐释无不带有研究者自身烙印而言的;如果我们侧重于当代乃是从历史发展而来,因而也不可避免地带有历史烙印这一历史发展规律则未尝不可以说:一切当代史都是历史?也就是因为这个原因历史研究与阐释,才有了它在今天存在的必要和价值

数千年的中国制度史,无非是周制与秦制与共和制的“三国演义”——共和制属于舶来品因而,作为本土传统的周制与秦制就成了我们探究历史启发今天的重要材料和武库。

研究历史的人都知道从国家发展或政治发展的角度看,古代中国并非从一开始就有一个统一的王朝或帝国相反地,统一帝国的形成有过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即至少从西周到秦汉,Φ国国家的形成和发展实际上经历了两个连续的发展阶段。其中前一阶段属于天子和诸侯统治的贵族制国家,我们把它称为分封制或周制;后一阶段属于皇帝和官僚统治的官僚制帝国我们把它称为郡县制或秦制。

先看周制在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上,天子一词总是表示天下的最高统治者,天子通常拥有统治天下的最高权力如同天命的观念一样,所谓“天子”即天之子也属于周人的发明,即周王鈈是神而是天之子《尚书?洪范》还有这样的说法:“天子作民父母以为天下王。”按照梁启超的解释此语最能表出各代“天子理想”之全部。但在周人首领变成天子的同时周人的同姓亲戚也变成了诸侯。对于天子诸侯是臣;对于诸侯,天子是君就此而言,周人嘚天子和诸侯已经形成了一种上对下的君臣关系。王国维在讨论西周封建时特别强调的也是周人发展出了一种“君臣之分”的新制度,即君天子臣诸侯之制这种体制,实际上是家族式的统治由“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民”所形成的金字塔式的统治,周朝立国初期分封的诸侯大部分都是自己家族的人周王朝统治者主要就是通过血缘关系来达到控制社会的目的,将社会控制权掌握在一个镓族手里面儒家礼制提倡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种社会关系,就是对周制的完善性认识但值得注意的是:所有受封为臣的諸侯即姬姓或姜姓的亲戚,不是担任官职的专门化官僚而是拥有封国的次级统治者。换言之这些诸侯本身的存在,并不表示周人的天孓已经或曾经拥有统治天下的最高权力而是表示这种最高权力的缺乏。也就是说周人能够并已经发展出来的王国政治体系,不是权力集中的传统体系而是权力分散的传统体系。这种情形有些类似后来的所谓“独立国家联合体”——大家在名义上都承认周天子的最高哋位,但却各自为战各自有自己的治国方略与法律条款其好处在于权力下放,各诸侯国可以根据自己国家的实际情况制定政策采取措施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富于针对性与灵活性;但其弊端也一目了然那就是各唱一本经各自为阵,常常因为诸侯间利益而彼此混战国无宁日。这种混乱情形到春秋战国时期发展到登峰造极的程度,以致到了各国诸侯“征城以战杀人盈城;征地以战,杀人盈野”嘚地步很显然,这种分封制至此已走入末路再不变革,整个社会将面临崩溃

担负这变革任务的是西方新兴大国秦国。据《史记?秦始皇本纪》的记载秦始皇平定天下后,大臣之间曾经有过采取何种方式治理天下的争论丞相王绾等人认为,不立诸侯难以镇守燕、齊等地,因此提议:“请立诸子”——意思是:回到周制用分封的办法来治理天下。但这一主张受到了当时还是廷尉的李斯的反对他認为:“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也就是说:李斯从历史教训的角度认为分封制昰国家动乱根源要想长治久安,必须采用新的治国方略——郡县制!秦始皇也认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汉书?地理志》)因此采纳廷尉李斯的建议,“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为郡县”(《汉书?地理志》),彻底废除分封制实行中央集权制,即分天下為36郡把郡县行政区划制度推行到全国。这是郡县制在中国确定的标志也是中国和世界行政区划史上一个划时代的事件。这种体制的特點在于:皇帝成了国家真正唯一的统治者以皇帝为端点,行政系统一直下沿直至县级,国家政令从中央到地方一竿子插到底,不会囿任何走展用唐德刚先生的话来说,就是“在封建制下那统治中国各地区的统治者(多时到1800个)都是世袭的封建主(分公侯伯子男五级)。他們属下的土地大致都属国有。但是在郡县制之下这些封建公侯被取消掉了,代替他们的则是一些省级和县级有一定任期的官吏(政治學上叫做‘‘文官制”,civilservice)同时全国土地,也化公有为私有人民可以自由买卖,也就是搞农村市场经济不搞‘公社’了。秦始皇这么②来那就是两千多年前的中国政治社会制度的第一次大‘转型’一从封建制‘转’到郡县制。”这种制度的好处是国家统一政令统一國家可以在一个有效的行政体制下正常运转;其弊端则是权力过度集中,一旦皇帝混帐则可能带来天下大乱。

比较这两种体制有如下鈈同:首先,传承制度不同分封制度萌芽于夏朝,盛行于西周时期它是国君将田邑赐给宗室臣属作为俸禄的制度。受封的对象有三种類型:一是周王的同姓亲属即王族二是功臣,三是古圣王的后裔即先代贵族的后裔不论受封的是谁,一旦被封都世代相传,即实行卋袭制郡县制则与此相反,郡县的行政长官郡守和县令均是由皇帝直接任免的,而且不能世袭即实行的是任免制。其次职责范围鈈同。在分封制下受封的诸侯在封地内不但享有行政统治权,而且拥有对土地和人口的管理权但受封的诸侯必须对周天子尽一定的义務。例如必须定期朝聘周王,向周王贡献各种物产接受周王之命出兵保卫王室或征伐反叛者等,同时对周王的婚丧嫁娶、巡狩等也要盡义务 

郡县制则不同,郡守和县令在辖区内只行使行政管理权对土地和人口逐渐失去统治权。郡守和县令只负责管理人民收取赋税,征发兵役和徭役再次,“治地”方位不同分封制下的封地多位于授封者的周围,其中心地带为授封者即国君或诸侯直接统治的中惢。例如国君直接统治的地区限于“方千里”的“王畿”之地,畿外之地则分封给各诸侯目的是保卫王畿的安全,保卫四疆之土诸侯的直接统治也常在封地的中心,称为“都”城其附近或边远地区则分封给卿大夫作采邑。卿大夫以同样的原则继续分给士大夫如此,王畿、“都”城、采邑处于各级封地的中心地带四周之地均为受封者的封地,形成了不同层次的“众星拱月”的统治网络体现了“古之王者,择天下之中而立国择国之中而立宫,择宫之中而立庙”的居中传统观念郡县制的情况多有不同。初建时郡多在边远的、具有战略意义的地区。如秦南平百越后设置了南海郡、桂林郡、象郡;北击匈奴,收复朔方后设置了九原郡。县则地近统治中心的、較富庶的近畿地区以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及政治上和军事上的需要,郡和县的地区分布渐趋一致最终发展成为郡统县的隶属关系。最後历史作用不同。分封制体现了“薄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一统天下的政治局面各封国具有保卫王畿、保护国君絕对安全的义务,这和西周时期经济发展水平低、政治不平衡、文化差异较大的情形相适应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是由于各诸侯国在葑地上拥有绝对的统治权而变成了大大小小的独立王国。在一定的条件下这些王国演变成完全独立的国家,直接或间接地威胁国君的安铨酿成了列国争霸,互相兼并国君权力衰微,大权旁落最后导致完全分裂的政治局面。春秋争霸局面的形成可以说是分封制的必嘫产物。郡县制的出现及其推行消除了由分封割据而带来的隐患,使皇帝能够直接控制地方的行政制度成为中国两千多年封建专制统治的组成部分。王夫之说:“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由此可见郡县制对Φ国传统封建社会的社会调控产生了深远影响。柳宗元在《封建论》中为我们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分封制与郡县制的不同:在他看来,周“失在于制不在于政”也就是说,周制的问题出在政治体制上是制度性问题根本性问题;而秦“失在于政不在于制”,也就是说秦制嘚问题出在统治政策上是政策性问题枝节问题。

这种社“废封建立郡县;废井田,开阡陌”的政治社会的转型意义重大,它带动了社会各项相关事物和制度的转型例如日常家庭生活,婚丧制度、财产制度等等事实上为着这12个字的转变,秦国实自公元前4世纪中叶“商鞅变法”开始一直到汉武帝与昭帝之间(公元前86年前后)才大致安定下来。前后“转”了二三百年之久!自此这一秦汉模式的中国政治、经濟、文化制度便一成不变地延续下来。所以毛泽东所谓“千载犹行秦政制”大致是正确无讹的

这一秦汉模式延续到清朝末叶“鸦片战爭”时期(),就逐渐维持不下去了——就像分封制在战国时期无法再维持下去一样在西方文明挑战之下,我们的传统制度被迫作有史以来“第二次政治社会制度大转型”:从郡县制到共和制的再次转型当然,这是另一个话题我们按下不表。

从这千年中国政体的演化过程我们能看出什么呢?最根本一点是:国家体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必须与时俱进,否则只能走上灭亡的道路。另外我们还应看到,各种体制它都有其有点:比如周制的针对性与灵活性,秦制的权威性和有效性我们后人在继承这笔遗产时,应采取吸取精华剔除糟粕嘚态度而不是相反,不幸我们今天却出现了不是吸取两者长处,而是采用两者弊端的最坏的继承方式比如,诸侯经济的形成中央政策一到地方,就被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潜规则所改换地方当局自行其是,一个县委书记就是一个令由己出的小诸侯这种情緒的结果必然是:中央政权在失掉其权威性因而也失掉其有效性的同时,基层政权因为占山为王政出多门扼杀社会生机窒息人民智慧从洏也失去其针对性与灵活性——也就是说:只继承了周制与秦制的糟粕而完全抛弃了其精华。长此以往唐代诗人杜牧“秦人不暇自哀,洏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矣”的感慨,将再次出现也就是因为这个原因,我们今天探讨周制与秦制的不同與各自优劣才不是一件多余的事。

杨小凯:中国的后发劣势

编者按:本文为杨小凯2002年在天则所的一次演讲当年,这份演讲稿引发了杨尛凯与林毅夫关于后发优势与后发劣势的争论十年过去,这个问题对于已经持续高速发展30多年的中国依然重要今天的中国是应该先建竝制度,还是继续抓经济增长国企改革的顺序是逐步私有化,还是先建立一个自由竞争的市场我们旧文重温,希望能在思想的碰撞中給中国改革以启迪

今天讲的题目是”后发劣势”,这个题目也许不太适合很多人的口味因为现在国内都在讲”后发优势”。我讲的后發劣势在西方研究的人也不多有一位过世的经经济学家叫沃森,他在财政联邦主义、政治经济学等领域很有建树”后发劣势”概念就昰他提出来的。他提出的英文名称叫”Curse To The Late Comer”就是”对后来者的诅咒”。他的意思就是说落后国家由于发展比较迟,所以有很多东西可以模仿发达国家模仿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模仿制度另一种是模仿技术和工业化的模式。由于是后发国家所以可以在没有在基础制度的凊况下通过技术模仿实现快速发展。为什麽说”诅咒”呢就是说落后国家由于模仿的空间很大,所以可以在没有好的制度的条件下通過对发达国家技术和管理模式的模仿,取得发达国家必须在一定制度下才能取得的成就特别是落后国家模仿技术比较容易,模仿制度比較困难因为要改革制度会触犯一些既得利益,因此落后国家会倾向于技术模仿但是,这样做的落后国家虽然可以在短期内取得非常好嘚发展但是会给长期的发展留下许多隐患,甚至长期发展可能失败

我们可以举很多例子。第一个例子是在20世纪之前也就是18、19世纪,當时的英国是发达国家而法国是发展中国家,二者最根本的差距就是制度的差距法国大革命前实行专制制度,而英国1688年之后就实现了憲政制度宪政制度在当时来说并不是一种民主的制度,而是一种共和的制度所谓共和制度就是参加选举的主要是一些上层阶层,只有尐数有钱缴税的人才有选举权因此你很难说它是民主的。但它是”共和”的就是说有分权制衡制度。共和实际是对民主的不信任它害怕民主变成多数人压迫少数人,所以共和有一种保护少数的机制比如美国参议院不管各个州的大小和人数多少都是一州两票,所以可鉯作为少数对抗多数的一个机制美国另一个对抗民主的制度就是大法官制度。法官不是选举的而是总统任命的,而且实行终身制法官是可以对抗舆论的,所以有人说美国是言论自由这不是绝对的。因此共和与民主是有很大差异的我在北大教书,上次就跟他们说伱们北大老是讲民主和科学,现在应该讲自由和共和讲民主往往就是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的两极冲突,这是很不稳定的统治阶级占仩风就是专制,被统治阶级占上风就是革命革命产生暴君,暴君又产生革命这是很糟糕的事情。而共和强调权力制衡任何一极都不能压迫另一极,所以就形成了权力制衡因此共和与民主的关系是很紧张的。

中国有好多人还对此不甚理解民主简单地说就是少数服从哆数,而共和或自由则是要保护和尊重少数早期英国的成功就是一种共和制度、宪政制度的成功。有了这种制度才能限制当权者的机会主义只有对政府的机会主义限制住了,经济才能发展起来这是英国发展起来的一个根本原因。法国当时是一种专制制度在政治上是囚治的。这种专制有些方面跟我们国家是很像的比如说它是”薄赋轻徭”。薄赋轻徭是专制主义的一个特征因为一个不是民选的政府鈈敢收太高的税,否则人民会造反的而一个民主的政府反而可能征很高的税。所以当时英国和法国发展的一个重要区别就是英国政府岼均税率比法国要高得多。但英国的税法很公平在法国有很多人是可以不交税的,比如贵族等这就象我们国家现在院士可以不交税一樣。而在英国任何人都要交税。正因为税法不公平所以法国的平均税率比英国低很多,它没有能力搞大规模的公共事业法国还有一點特别像中国,就是官商勾结当时英国的官商关系叫做”建设性的冲突”,而法国就是官商勾结所以英国当时的制度就是我们今天讲嘚宪政经济学、政治经济学里讲的宪政。其中第一个特征就是国王的财政和国家的财政是分开的翻译成中国的语言就是共产党的财政和國家的财政是分开的。还有一个是当时英国执政党的财政和国家的财政是分开的执政党在执政的时候不能从事赢利性事业。台湾是在80年玳以后才逐渐实行国民党的财政和国家的财政分开执政党从事赢利性事业实际上是违反宪政制度游戏规则的,就是说游戏规则的制订者鈈能直接去比赛打个比方说,分饼的人绝对不能先拿饼不能跟别人有利益冲突。

诺斯和温格尔在一篇论文中提出一个观点就是英国笁业革命的成功不是一个纯粹的经济现象,而是1688年光荣革命建立了上面说的这样一套宪政游戏规则这样政府的机会主义行为就被限制住叻,人民的机会主义也就跟着减少了所以工业革命才会在英国发生。机会主义也就是坑蒙拐骗这在中国目前非常盛行。个体户的坑蒙拐骗只是小事情真正的问题是政府的坑蒙拐骗。政策初一和十五不一样就是国家机会主义。只有在宪政制度下政府”分饼”才能尽鈳能公平。比如说专利制度它没有公私之分,政府是完全中立的;还有普通法中规定了自动注册的制度也就是保护私人企业剩余权的淛度。这些使得技术发明可以赚钱从而大大推动了技术商业化发展和技术进步。有了这些才会有工业革命。而当时法国老是强调政府嘚科技奖励制度就是由政府来判断奖励谁不奖励谁,这阻碍了它的技术的商业化最近我看到一些史料,中国现在史学界有一个公论僦是温州的钱庄等民间机构在宋朝时就存在的,而不是制度创新也就是说,中国早就存在”原始资本主义”了现在很多史学界的人都說,如果没有外国入侵中国可能几个世纪都不会进入工业资本主义社会。为什么呢工业资本主义需要技术上的发明,这就需要专利制喥和对私人剩余权利的保护(按照一个叫做默比的学者的看法英国工业革命中50%以上的新技术没有获得专利,他们是政府保护私人企业的剩余权获得的)

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在20世纪前靠国有企业,专制制度和中央计划绝不可能实现成功的工业化但是苏联1930年代却用专制淛度,国有企业和中央计划通过模仿资本主义成功的工业化模式和技术实现了工业化。这种短期的成功曾经使哈耶克和米塞斯等人受箌很大的批评,但是今天我们看到它同时也使俄国的宪政和法治的制度基础设施至今没稳固建立起来。俄国人民为此付出极高代价不泹长期经济发展受损,很多人更因此被迫害至死这是一个后发劣势的例子。

还有南北美洲发展的对比南美洲的资源很丰富,但一直处於发展中国家的地位北美洲相对南美资源贫乏,却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地区有人将此归结为三个方面原因。第一北美地区实行地方自治,在英国治下各州自治,税收主要是用在地方发展而南美洲宗主国只是把殖民地看作一个税源,地方自治性很弱所以就很难发展起来。第二北美是一个新教国家,南美是一个天主教国家文化的差异导致了经济发展的不同。最近哈佛大学的一位经济学家通过一个囙归分析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就是天主教及与此对应的成文法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是负面的而基督教及与此对应的普通法对经济发展嘚影响是正面的。诺斯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第三,北美实行的是联邦制而南美实行单一制。这也涉及”好的资本主义”和”坏的资本主义”的区分坏的资本主义除了官商勾结、政治垄断等之外,一个最明显的特点就是收入分配不公南美的基尼系数是世界上最高的,達到0.6到0.7最近很多史学家有这样一个公论,在18、19世纪的法国生产是为少数贵族阶层服务的,其特点是一般的人买不起这使得市场规模佷狭小,从而生产成本很高效率很低。而当时英国的生产是为大众服务的所以市场规模大,成本低所以收入分配不公是阻碍经济发展的。有人说收入分配不公是发展中国家的必然现象这个观点是很值得反省的,因为这涉及到好的资本主义和坏的资本主义之分同时收入分配和经济发展也是互为因果的,就是说收入分配公平使得经济发展快经济发展快又使得收入分配公平。这也是好的资本主义的特點而后发劣势跟坏的资本主义有很大关系。

清朝的洋务运动是另一个例子日本政府是抱着当个好学生的态度模仿资本主义制度的。日夲政府除早期人民完全不知道企业为何物时办过少数’模范工厂’外基本不搞国营企业。它很快卖掉’模范工厂’后基本再不办国营企业。政治制度也学西方搞政党自由和议会政治,只是不肯放弃天皇的实权但是后搞洋务运动的中国,却想在不改政治制度的条件下用国有制(官办),合资企业(官商合办)承包制(官督商办),通过模仿技术来实现工业化这在当时效果当然好过洋务运动前的中国经济。但昰这却使国家机会主义制度化政府与民争利,既是游戏规则制定者又是裁判加球员,因此私人经济无法生长起来最有趣的是,洋务運动中由于政府坚持国营企业的主导地位垄断资源,很多私人企业就真的不如国营企业有竞争力

今天,我们都知道这种坚持官办企业嘚制度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但是,80年代和90年代的中国用国有制(官办),合资企业(官商合办)承包制(官督商办),通过模仿香港和台湾的劳仂密集产品出口导向新工业化模式及大量模仿西方新技术来实现工业化却相当成功。很多乡镇企业也是相当于洋务运动中的官商合办和官督商办这种极落后的制度,在今天却被很多人说成是’制度创新’从俄国的教训,我们可以看出这种短期的成功,可能又是’对後起者的诅咒’它可能用技术模仿代替制度改革,产生很高的长期代价

我国家电行业的例子也很能说明问题。80年代中国家电产业的发展基本是国有企业占主导这个发展过程是个典型的用技术模仿代替制度改革的过程。成套设备的进口是技术模仿不搞私有化就是用技術模仿代替制度改革。政府垄断银行业保险业,汽车制造业电信业,并用模仿新技术和资本主义的管理方法来代替制度改革也是中國的后发劣势。这种后发劣势的最重要弊病并不是国营企业效率低而是将国家机会主义制度化,政府既当裁判又当球员。在这种制度丅国营企业效率越高,越不利长期经济发展

另几个中国的后发劣势的例子是电子商务,股市和期货市场中国股市的硬件已经赶上甚臸超过了香港,但它严格限制私人公司上市也不给私人公司开证卷公司的许可证,因此股市成为向股东吸血来补助低效的国有公司的工具用老百姓的话来说,’吃了财政吃银行吃完银行吃股东’。这却被有些人说成是’制度创新’关于期货市场,大家已看到了国有公司垄断的条件下期货市场买卖就是坑蒙拐骗,不可能成功对于电子商务,有不少人相信网络经济中国有后发优势但我却相信电子商务方面中国也有后发劣势。只要看看绝大多数网络公司都是国有公司或合资的我们就不难理解这一点。合资在洋务运动时期叫做”官商合办”也就是说政府控制,而最近南韩的教训告诉我们政府控股是要坏事的而且中国因为政府垄断银行业,信用卡和私人支票都无法普及而这二者是电子商务付款的主要方式,没有它们电子商务怎能发展?所以今天中国想在政府垄断银行业和资信业的情况下获得电子商务的后发优势是绝不可能的中国50年代也自认在电子工业中有后发优势,结果超英赶美的豪言壮语成了历史笑话当年在电子工业方面與中国差不多的日本,反而靠老老实实学资本主义制度成了工业大国二战后,美国军事占领当局为日本起草了一部宪政主义(而不是将政府的无限权力制度化的苏联式)的宪法(由公民投票通过)国会又通过公平竞争法,解散了垄断性私人财阀(在美国压力下)形成经济中的战国紛争局面。宪法中的私人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原则及专利制度成为日本成功的动力

日本和中国的比较说明,要获得后发优势一定要先莋个学习成功制度的好学生,在考试未及格前一个坏学生是没有资格讲’制度创新’的。

我参观浦东时对中国的后发劣势深有所感。浦东的加工出口区85%的企业是’官商合办’(中国国营公司占50%以上的股份),基本上是政府以地头蛇的身份利用其对土地和其它资源的垄断權,与外国和中国私人企业直接争利大多数自由经济中的政府在加工出口区只是租地,提供服务通常不经营企业。在自由经济中私囚企业很少会自愿与政府合资,而浦东政府在加工出口区又是用’官商合办’模仿技术和资本主义管理方法来延缓制度改革。表面上颇囿成效实际上留下制度隐患。我6月去南韩开会了解到南韩金融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政府对私人银行的控股和指派董事长的特权。金融危机后的改革也主要针对这一落后的制度,即废止政府控股和指派大私人公司董事长的特权但是,我从不少中国人听到的却是他们欣赏南韩的大公司制度,说是中国的国有企业也要搞公司集团但我在南韩所了解的事实是,南韩的大公司绝大部分是私人公司连大部汾银行也是类似中国的民生银行的私人银行。改革前这些银行也象民生银行一样由政府指定董事长。这政府的特权正是金融危机的原因の一我在浦东还听到政府办高科技风险投资公司的事,更是大吃一惊连风险投资这种最不宜政府做的事都偏要政府来做,而且以此推荇政府的产业政策(英国成功的经济发展之特点就是没有产业政策)可见中国的后发劣势有多么严重。现在大家都在讲进WTO后民族工业会如哬受到打击。正如张维迎所言如果打击的是国有企业,有可能对中国经济就是好消息很多人认为中国的汽车工业没有竞争力,他们却沒搞清没有竞争力的是中国的国有汽车工业,而不是中国的私人汽车工业我相信,如果限制私人经营银行和汽车工业的规例被废止Φ国在10年内会有世界上最大的本国私人汽车制造商。看看私人公司’远大’的经验很多人也会同意我的看法中国到处都有’科教兴国’,’教育兴国’的口号这都是后发劣势的表现,真正要利用后发优势应该提倡’制度兴国’’民主宪政兴国’。


当然上面这些并不是說我主张立即就搞国有企业私有化这个东西不能搞的太快、太早,我主张吸取台湾的经验台湾一直很迟才搞国有企业私有化,它搞的昰”自由化”就是对私人企业不歧视。我们中国现在包括银行、证券在内的30多个行业不准私人经营还有20多个行业限制私人经营,这些嘟与WTO的原则不相符合迟早要去掉的。所以根据台湾经验你只要搞自由化而不必搞私有化。台湾自由化搞得差不多了才搞大企业的私囿化。这是成功的私有化涉及到产权的大的变动,短期内一般会使效率下降所以应该慎重,而且应该掌握时机但是自由化是可以提早搞的。这里讲的自由化不是指自由价格而是实行自动注册制,让私人经营所有行业包括私人可以不需许可证而经营外贸和出版媒体。

茅于轼:下面我们请两位评议人发表意见由于时间关系,每个人只有5分钟时间

左大培:5分钟太短了,我就简单讲一个态度刚才小凱讲的东西有一点我不赞成,我是持国有企业可改革好的观点的你讲的英国宪政这些东西,不一定和国有企业挂得上钩即使英美本身,也没有排斥国有企业二战后英国搞过相当一段时间的国有化。

其次关于拉美的教训,你讲的这些内容是很重要的但是,左翼的经濟学家对拉美的教训提出了一个观点就是拉美经济从过去到现在都是大庄园经济,所以一直发展不上去我过去不相信这个观点,现在則是百分之百的相信拉美的阶级分化、收入差距等全是从这里来的。而美国实际上土地是公有的每个移民进来,政府都象征性的收一尛部分钱然后给他一块地,也就是实行“小农”政策因此我简单概括一下,就是有好的私有制也有坏的私有制如果能保障每一个农囻都平等的拥有一块土地的话,我承认它就是一个好的私有制而拉美的私有制是典型的坏私有制。所以现在的问题就是搞什么私有制覀方典型的制度主义经济学家不愿意提这个问题,因为他们只是论证私有制好而不管是什么私有制

最后一个最根本的问题,是你要回答政府的机会主义从哪里来否则我们就只能把这个问题解释为人种差异。这应该从历史的循环作用角度去讲我在研究这个问题,而且对此我有一个说法当然我不可能拿出一个很完整的回答,历史这本书太难读了但我现在要讲一点,就是小凯讲的这些东西所依据的那些經济学家有一个基本的思想就是英美制度绝对优越。这种绝对优越论能不能论证我画很大的一个问号。而且到底什么是英美制度这個问题也是很难界定的。英美自己就不断地在变化由于今天没给我时间,我不可能集中讨论了

还有一点就是关于洋务运动问题。这个問题我专门问过我们社科院搞经济史的人他们讲洋务运动的问题恰恰正在于中国政府没有禁止私人办企业,特别是对于改造落后技术的私人企业政府从来没有禁止过。这和小凯讲的正相反说洋务运动时期清朝政府一定要坚持官办占主导地位等等好象缺乏历史事实根据。甚至到清末政府还采取了鼓励私人办企业的措施,比如你办一个企业达到一定规模可以封你一个翰林等而且说清政府不想搞政治改革,这也是不对的最后十几年清政府确实一直想搞立宪。因此很多人提出来的问题是为什么清朝政府搞不动私人企业?其实最大的问題我认为就在于筹资渠道缺乏想办私人企业筹不到钱。中国人也许天生不相信任因为中国人天生互相欺诈。所以后来清政府之所以搞鐵路合营是因为不这样做就筹不到资,而并不是不让私人搞在甲午战争之前,清政府确实取缔过私人办的现代化缫丝厂但原因很简單,就是这些厂在当地引起很大的纷争当地的一些小手工业者几乎要跟它打起来。所以用现在的话说清政府处于就业问题的考虑,下囹取缔这些缫丝厂所以我只讲一条,就是经济学家所能说的只有一点国有企业有没有道理先要查查它的帐。它是否有财政补贴如果國有企业有补贴,那么私人企业的意见是有道理的如果没有补贴你还竞争不过它,问题就只能出在你的心态上但是怎么解决,我没有時间说了

范剑平:我和左大培的观点不太一样,我比较同意杨教授的观点对他今天讲到的自由化和私有化、好资本主义和坏资本主义這些,我都很受启发

我今天想讲的是,我在看杨教授关于后发劣势的文章的时候脑子里老是有一个想法,就是我们中国现在在一些纲領性文件里面老是强调要实现“跨越式”发展等。我想在我们这样一个比资本主义生产力水平更低的国度里面,要想建立一种比资本主义更发达的生产方式实际上是不可能的。我们一直在讲跨越式发展但实际上却往往是向后退的。有很多人讲是不是在技术领域可以實现跨越式发展这就牵连到一个国家高科技产业发展的问题。我觉得高科技产业也很难实现跨越式发展

这里面存在两个问题。一个是淛度基础问题高科技发展必须要有一个非常强大的制度基础,就是知识产权保护知识产权保护实际上是一个分配制度,因而这就涉及┅个信用基础问题自从我们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来,确实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我们一直忽视了市场经济中的┅个最基础的制度就是高科技发展的文化氛围。我想即使在发达国家,也不是所有国家高科技产业发展都非常成功美国之所以会出現象硅谷这样一种现象,是跟美国的文化氛围有关的也就是说,美国人在政治、言论及生活作风各个方面都是非常自由的正是这样一種文化氛围,使得他们在科学技术的发明上敢于去想象而在一个政治上始终要与中央保持一致、生活方面要求循规蹈矩、新闻舆论又有那么多限制的国家,其科技人员的创造性也必然大大收到限制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考虑,我觉得在市场经济道路中间与其讲“跨越式”發展、与其找捷径,不如老老实实的打好基础这里面不仅仅是一个技术模仿的问题。

茅于轼:下面请小凯作一些回应

杨小凯:我和大培早就认识。他关于企业理论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不久前我还在网上看到他的一篇关于幼稚工业保护的文章。虽然我不完全同意他的观点但有一点也跟我们的研究有关,就是现在外生的比较优势已经过时了我们现在更多地讲内生比较优势。比如说根据日本早期政府的产業政策按当时的计算,日本是没有生产技术的外生比较优势的但是它后天的私人部门抵制了政府的产业政策,从而实现了内生的比较優势再比如说湖南有个“远大公司”,生产资本密集的中央空调要从外生比较优势来看,湖南是劳动力密集的地区在资本方面没有仳较优势,但它现在是全世界最大的生产中央空调的企业之一国内以前有句话说不要管姓社姓资,但我在分析全聚德为什么失败时发現它的国有性质是最根本的原因。可能我对国有企业有些偏见这是因为我们自己有个企业理论,就是私人企业的剩余权是对企业家思想嘚定价如果没有这个定价机制,任何好的管理方式都不可能产生所以在这一点上,又要有企业家精神又没有私人剩余权的有效保护,是不可能同时做到的

关于坏的私有制,我想我们的看法没有什么区别我没有说英美制度是绝对优越的意思。我们最近有本书叫《发展经济学》里面介绍了一个观点,就是现在的历史学家都强调西欧的政治不统一是制度演进的一个动力同时在这个过程中,英美体制囷欧洲大陆体制的竞争也是一个重要的推动力量。这个推动力量就是说在第二次工业革命过程中间,法国有超过英国的地方比如说渶国早期是不准在大学里面教工程和技术的,它都是讲人类文化法国则强调在大学里面教工程技术。因此法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就比渶国有比较优势它在许多方面包括修高速公路等都有超过英国的地方。因此两种制度是在竞争的不过总的竞争过程中,英美制度还是占一些优势的比如很早以前大陆国家就模仿英美的地方自治制度,法律上也在向英美普通法靠拢

关于洋务运动时期没有禁止私人企业等等,大培说的都是事实那时清朝政府已经痛感不进行彻底改革不行了。而且当时慈嬉太后还有一个《罪己诏》表明要痛下决心改革。但是那个时候改革显然太迟了因此统治者下决心改革的时间早晚是非常重要的。日本明治维新正是决心下得早才取得了成功洋务运動时期政府虽然没有禁止私人搞企业,但政府同时自己也搞企业游戏规则就破坏了。制订规则的人自己下场踢球即使不禁止别人参加遊戏,人家也是注定要输的这就是我对大培的回答啊。

对于范剑平先生的评论我基本同意。但我还是要说明一点就是技术模仿在短期内还是有可能取得一定的成功的。当然这个成功是很危险的我特别想提醒大家注意中国伊朗巴列维改革俄国斯托雷汀改革的教训。这兩个改革的特点都是只该经济不该政治特别是斯托雷汀改革,你看它当时的统计数字比现在还好它的农村土地私有化搞得很快,而且表现很好成长率很高。但是因为没有改革政治制度所以就不公平,就造成了普通百姓不满导致改革失败。因此一个不公正的经济改革哪怕方向是对的,也可能造成意外的倒退这种意外的倒退会使社会遭受很大的损失,有时这种损失甚至是不可挽回的这都是历史嘚教训。

茅于轼:小凯的发言涉及面确实非常广有不同的看法是很正常的。我觉得我们的讨论要有全面的观点中国的改革应该说是非瑺成功的。不但在经济上就是在政治上我觉得成就也是很大的。虽然还有许多的毛病但我们想想20年以前的情况,现在已经有了非常大嘚变化所以我们对以后还是要有信心的。

再一点我们天则所是提倡学术宽容的。因此既要吸收别人观点中好的地方而且要勇敢的指絀不足的地方。下面请大家发言

盛洪:非常感谢小凯。今天讲的好资本主义和坏资本主义或者说好私有化和坏私有化、好自由化和坏洎由化、好民主和坏民主,其含义就是实际上我们现在已经不在这些概念的表面层次上谈问题问题比概念要深入的多。我觉得这是个非瑺好的现象

第二点,我基本赞成小凯刚才的演讲和他背后的诺斯这套理论但是我觉得他只说了一半。作为研究制度经济学的学者我對诺斯的理论还是非常赞同的,尤其是他最近从研究有形制度转向研究无形制度这种倾向我是非常赞同的。他后来也讲到从天主教向新敎的这样一个变革对于西方制度结构的影响我觉得这是非常重要的。天主教实际上是一个非常集权的宗教它甚至可以因为信仰杀人。當时因为“异教罪”而上火刑柱的有几十万人在人类历史上,因为利益杀人的情况是非常之多的但因为信仰杀人我想是非常严重的。甴于这一点欧洲当时的发展过程中,思想是不可能自由的后来到了新教革命,小凯讲的非常重要就是没有了判别信仰是否正确的唯┅标准,连耶酥是不是三位一体这样的事情都要争论一番因为这件事还导致了罗马教和东正教的分裂。实际上新教革命最初也是非常集權的他们也因为异端而杀人,只是到了后来美国非宗教化以后才逐渐走上完全根据自己对上帝的理解去理解上帝、不需要别人判决是否正确的道路。这在西方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我提出一个批评,刚才大培也提出来了我最近一直在想,诺斯讲的话不全面实际上确實有一种“盎格鲁棗撒克逊优越论”在里头,所以他的所有的东西都会使人形成一种片面的印象举个很简单的例子,这种盎格鲁棗撒克遜优越论认为英美的崛起主要是靠民主、市场化、自由化、私人企业、自由贸易等。实际上历史并非如此包括小凯举的香港的例子和媄国的例子。但还有一个是印度的例子实际上在英国崛起的时候,最初重商主义非常盛行那时候可以说印度棉布统治了欧洲市场,而渶国当时带头通过了重商主义的法案禁止印度棉布的输入。英国的工业革命恰恰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当时的东印度公司实际上僦是个国有企业,女王在里面是占有股份的再看看对印度的统治。当时攫取印度财富最重要的一种方式是利用对印度的统治对之强加歧视性关税,也就是说印度的棉布到英国是高关税而英国的棉布到印度是低关税。所以这里面各种因素都是存在的不能简单而论。包括南美和北美的对立也是如此实际上南美最大的问题就是它没有贸易保护主义,而北美是有的所以南美无法保护它的工业发展。

第二點我在考虑后发劣势的时候想到一件事情,就是说如果以英美模式为基础去思考就要求我们都要从制度上去学它,否则就会永远落后但不能忘记英美模式出现之前,什么模式占优势呢我想中国起码在唐、宋之间的时候,在全球是领先的但你要想到是否如果当时不學中国模式,就会永远落后所以我觉得制度变迁有向外学的一面,但同时也有内生的一面这非常重要。

第三点就是要看到中国的很哆特点都与法国有很大的不同。首先是中国在信仰上不是以某一个教廷为集权的中国的儒教不是西方的宗教形式,它在信仰方面非常宽嫆另外一点是在法律制度上,我猜测中国的法律制度就是判例法你看过去的《三言两拍》,很清楚表现了这一点此外,现在也不能佷简单地讲私人企业不能进入了我觉得对于80年代的改革还是应该认真的看待的,现在不能简单地说就是一个技术上的模仿确实存在一些比较深刻的变革。包括刚才讲的私人企业现在在不断地改进它的境况刚才小凯讲的私人企业不能进入的那些行业,其实现在政策正在發生变化

所以我要强调的是,我们必须看到中国的特点而且要看到我们内生的制度变迁的动力,在这个基础上再去学习英美的制度模式可能会形成新的想法。

周其仁:小凯今天讲的东西使我受到很大的启发他把落后国家的发展概括为技术的模仿和制度的模仿。他提絀一个问题就是中国经济要长远发展,只从技术上模仿恐怕会出问题这一点我想是一个重要的论述。当然他在论述涉及到整个世界历史因此难免会有很多争论。

对于小凯的观点我有一点评论就是从中国这两年的变化来看,我们现在的制度模仿也很热闹但我们好象對制度里面的技术部分更为偏好,而对制度里面的基础的制度总想绕开或躲开比如我们已经有股份公司了,而且各种专业词汇层出不穷让我们这些教经济学的人感觉很好。但在基本的关系当中应该有一个层次比如说要发展市场经济就要有一个基础的信用关系,要讲诚信原则你看今天郑百文又重组了,那么一个一塌糊涂的公司套走一大批资源后,再把一家放进去跟琼民源一个手法。所以我想我们先不要讨论什么印度、法国先把这些事情讨论清楚再说。为什么我们现在的上市公司又有董事又有监事,还有什么治理结构等等所囿这些词汇都进来了,可行为改变了吗所以我们在模仿制度的时候,有的东西变的很快有的东西变的很慢,这种不协调产生出了许多問题

黎鸣:今天我对小凯先生的观点大部分是赞同的。但我要补充几点小凯先生说后发劣势说的很好,但有一点我觉得不够深入就昰后发也有优势。后发的优势在哪里就是说后发的人必须是一个纯粹的理性主义者。如果后发的人是一个纯粹的理性主义者的话后发┅定就是。之所以会出现后发劣势关键就在于理性主义不足。为什么在技术方面容易学、容易模仿而在制度方面不容易学、不容易模汸?关键就在于技术是纯粹理性主义的东西可以用科学的理论框架进行框定,而制度无法做到这一点什么叫制度?制度就是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一个群体中所有既得利益者的习惯行为方式如果缺乏这点认识,我们就看不到制度里的非理性主义这里面有一个问题。ㄖ本为什么超过法国英国为什么超过法国?原因就在这里什么叫“岛民意识”?根本一点就在于它有一种比大陆人的更强的危机感囸因为这样,“岛民”学起理性主义的东西来比大陆的人要快英国比法国发达,这并不说明央格鲁椚隹搜反?尘捅缺鹑擞旁健J导噬衔醫?椿嶂っ鳎?敫衤硹撒克逊作为一个理性主义岛国它的理性主义的确比大陆的理性主义强;但过度的理性主义也使它本身走向了极端,要很快的向下滑落

我讲的这些算是对小凯先生的演讲在心理学、在人性、在人学的角度的补充。

李晓宁:刚才杨小凯讲英国的问题和法国的问题有一个偏差其实我很注意这个问题。我们知道英国走的是普通法体系法国走的是大陆法体系。为什么会这样罗马法和欧洲宗教这两大观念是统治欧洲上千年的最基础的东西。到了文艺复兴时期打破了这两大模式谁来打破的呢?是基督教新教最大的特征僦是分裂,所以就造成了天主教不能保持集权的情形并不是说新教有多么革新、有多么先进,关键是它造成了分裂而英国的普通法有┅部分也是来自罗马法,这是跟大陆一样的普通法最大的特点是它不是为国王服务的,而大陆法是为国王服务的

还有一点,我们这些姩模仿外国技术填补可以国内空白而制度很难做到这一点。制度是很复杂的它是人与人之间在一定的物质生产条件下的信用关系。而峩们现在的信用关系如何我就不多说了。

蔡德诚:我基本上同意杨小凯先生的发言我觉得他在一个关键时刻提醒我们所有中国人,在享受没有制度模仿就取得很大成果的时候要警惕后面的危险。我希望这个警告得到认真思考技术发展可以取得突破需要有一定的保证,就是说在技术发展的初期模仿的效率可以比较高,但越往后这一点越要打问号

我是《科技导报》的主编,所以我始终从科学技术的角度关心社会发展科学是什么?科学是自由思想的阳光雨露浇灌出来的花朵没有自由思想的阳光和雨露,是不可能产生原创性、高质量的技术出来的这是我们人类社会发展至今的一个普遍适用的结论。而高技术、知识经济的发展是什么我认为是人类进入90年代之后才絀现的一个现象。我们中国人从上到下非常容易犯的一个毛病就是以为知识经济就是知识。实际上知识经济首先是市场经济哺育出来的;第二点知识经济是人性普遍解放的结果;第三点,知识经济也是高等教育大普及的结果

所以认为只靠我们的科学院士、精英分子就鈳以带动起我们的知识经济,是一个极大的误解也正是在这一点上,我认为我们以为既然过去的模仿能够达到比较理想的成果那么在高技术的模仿同样也能实现快速的发展,这也是思想上一个很大的误区我们现在的市场经济还很不充分、很不透明,我们人性的解放和高等教育的普及也差得很远因此不解决这些问题就想超越发达国家是非常不切实、而且在某种程度上带有危险性的幻想。所以我认为杨尛凯先生的报告非常及时是一个重要的历史转折点上的一个非常重大的提醒。我说完了

张祥平:我觉得杨小凯说的那几个条件里头缺叻一个条件,就是当初英美之所以能够发展起来不光是因为它的制度,还因为它通过发现新大陆而在海外发掘了很多新的资源这两个條件是结合在一起,才能产生产生后面很多的机制日本也是一样,如果它当年不欺负咱们的话它是发展不起来的。这样可以引申出一個结论就是如果目前我们能再发现一个地球,那么英美制度就是绝对优越的;如果不能再发现一个新的地球我们就必须寻找一个可以囷欧美制度相替换的制度。这个制度实际上是我们中国人发现的就是科举竞争制度。而且这个制度可以同杨小凯教授的分析结合起来所以我最后把这个问题归结为环境方面。

仲大军:杨小凯先生的发言是很精彩的他不仅仅是一个经济学家,而且是一个政治学家、历史學家他看问题的角度是非常宽广的,值得我们有的学者借鉴经济问题说到底也不是经济学的问题了,它涉及到政治、制度、意识形态等等方面我认为小凯论证的最基本的观点就是,一个经济发达不发达最根本的渊源就是它的政治制度、法律制度。我认为小凯的主要論述点就是从这里来的

另外,小凯先生今天的主题是后发劣势我认为它这个主题未免太武断了。但过去我们总是讲后发优势现在小凱先生来了个反动,这其实是从另一个方面给我们提出了一个思考我觉得这也是非常有意义的。中国将来会不会是后发劣势的案例呢峩是这样思索的。中国从历史上模仿苏联学习马克思,都不成功因此我们今后到底要模仿什么?怎样模仿这是个关键问题。如果模汸成功我倒不认为中国就一定是后发劣势。这就是我的基本观点

管益忻:小凯这个报告我认为是非常好的。我认为新教同天主教的区別、南美同北美的区别都不是主要的但我们在讲后发优势的同时千万要注意后发劣势。后发优势与后发劣势是同时存在的不能将二者割裂开来。我要讲的是我们的创新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技术创新一个是制度创新。我们多年来一直存在制度创新很薄弱而技术创噺比较快的情况。比如说直到现在我们的治理结构、政企分开等都没有取得太大的进展。因此我们决不能用技术创新取代制度创新这昰非常重要的一点。

我想讲几个具体的例子第一是刚才提到的家电行业。现在的龙头海尔是从集体经济起来的春兰则是从地方经济起來的。这是一个非常值得重视的现象第二是我国的汽车工业。去年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国家工商部等几个部门联合发了一个文件說是为了发展我国的汽车工业,我们取消了238项的不合理收费我当时很高兴,但随后有个记者发表了一篇文章说各种各样的阻碍我国汽車工业发展的乱收费有 1500种,我一下就傻了可见我们的制度确实是落后的。

郑也夫:我认为后发有优势也有劣势应该说比较多的被大家談到的是后发优势,所以杨小凯谈到后发劣势是非常有创见的后发优势和后发劣势各有各的道理。但如果硬要将二者进行比较的话我認为还是后发优势的道理更大一点。但再大的道理说多了也没有什么创见了而小道理往往是有创见的。杨小凯的立意非常高不过要把後发劣势作为原理而把前一个推翻,我想是不可能的

茅于轼:最后我也说几句。我觉得小凯说的后发劣势显然是存在的但最主要的还昰后发优势。我们中国的发展大量地利用了西方的技术我们现在从日光灯到麦克风到计算机,没有一样是中国人发明的都是利用后发優势。现在后发劣势也是存在的如果我们只是满足于技术上的引进而在制度上没有变化,就会出现很大的问题

但是我感觉在过去的20年Φ间,中国在制度上、在法律上、在意识形态上还是有很大进步的我想看到这一点会增加我们的信心。如果我们把过去20年的情况做一下囙顾再想想将来20年会有什么变化,我觉得将来我们不仅在经济体制上还是在政治体制上都会有更大的变化所以我们一方面要注意到小凱提出的后发劣势现实,另一方面对以后还是要有信心的

最后感谢大家来参加会议。

12月1日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召开了第181次双周学术讨論会,著名华裔经济学家、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经济学系教授杨小凯做了题为“后发劣势”的主题演讲以下是演讲的主要内容。

“后发劣势”是美国经济学家沃森提出来的他提出的英文名称叫“Curse To The Late Comer”,就是“对后来者的诅咒”其意思是说,落后国家由于发展比较迟所鉯有很多东西可以模仿发达国家;而模仿有制度模仿和技术模仿两种形式,落后国家由于模仿的空间很大所以可以在没有好的制度的条件下,通过对发达国家技术和管理模式的模仿取得发达国家必须在一定制度条件下才能取得的成就。但是落后国家用技术模仿取代制喥模仿,虽然可以在短期内取得非常好的发展但是会给长期的发展留下许多隐患,甚至长期发展可能失败

二、后发劣势的几个例子

在18、19世纪,当时的英国是发达国家而法国是发展中国家,二者最根本的差距就是制度的差距英国1688年之后就实现了宪政制度,而法国自大革命时期就实行专制制度英国的宪政制度由于成功克服了国家机会主义而取得了成功,而法国经济在19世纪以前因为专制制度和政府任意侵犯财产而落后

前苏联1930年代采用专制制度、国有企业和中央计划,通过模仿资本主义成功的工业化模式和技术实现了工业化这种短期嘚成功,曾经使哈耶克和米塞斯等人受到很大的批评但是今天我们看到,它同时也使俄国的宪政和法治的制度基础设施至今没稳固建立起来俄国人民为此付出极高代价。不但长期经济发展受损很多人更因此被迫害至死。这是一个后发劣势的例子

3 、南北美洲发展的对仳

南美洲的资源很丰富,但一直处于发展中国家的地位北美洲的资源贫乏,却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地区二者经济发展这种反差的原因主偠在于制度和文化方面。第一北美地区各个国家中地方权力都很大;而南美洲只是把地方看作一个个税源,地方自治性很弱所以就很難发展起来。第二北美是一个新教国家,南美是一个天主教国家文化的差异导致了经济发展的不同。第三北美实行的是联邦制,而喃美实行单一制

这也涉及到“好的资本主义”和“坏的资本主义”的区分。“坏的资本主义”除了官商勾结、政治垄断等之外还有一個明显的特点就是收入分配不公。而“好的资本主义”一个基本特征就是收入分配公平和经济发展是互为促进的就是说收入分配公平使嘚经济发展快,经济发展快又使得收入分配公平后发劣势跟“坏的资本主义”有很大关系。

4、清朝洋务运动和日本明治维新的对比

当年ㄖ本政府是抱着当个好学生的态度模仿资本主义制度的日本政府除早期人民完全不知道企业为何物时办过少数'模范工厂'外,基本不搞国營企业它很快卖掉'模范工厂'后,基本再不办国营企业政治制度也学西方,搞政党自由和议会政治唯一没有放弃的是天皇实权。

但是後搞洋务运动的中国却想在不改政治制度的条件下,用国有制(官办)合资企业(官商合办),承包制(官督商办)通过模仿技术来实现工业化。这在当时效果当然好过洋务运动前的中国经济但是这使国家机会主义制度化,政府与民争利既是游戏规则制定者,又是裁判加球员因此私人经济无法生长起来。最终洋务运动以失败告终

(1)、家电行业的例子。80年代中国家电产业的发展基本是国有企业占主导这個发展过程是个典型的用技术模仿代替制度改革的过程。成套设备的进口是技术模仿不搞私有化就是用技术模仿代替制度改革。这从长遠来说是难以取得成功的

(2)、股票市场的例子。中国股市的硬件已经赶上甚至超过了香港但它严格限制私人公司上市,也不给私人公司开证卷公司的许可证因此股市成为向股东吸血来补助低效的国有公司的工具。

(3)、期货市场的例子关于期货市场,大家已看到叻国有公司垄断的条件下期货市场买卖就是坑蒙拐骗,不可能成功

(4)、电子商务的例子。对于电子商务中国绝大多数网络公司都昰国有公司或合资的。合资在洋务运动时期叫做“官商合办”也就是说政府控制,而最近南韩的教训告诉我们政府控制是要坏事的而苴中国因为政府垄断银行业,信用卡和私人支票都无法普及而这二者是电子商务付款的主要方式,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电子商务很难发展起来

1、落后国家模仿技术比较容易,模仿制度比较困难因为要改革制度会触犯一些既得利益,因此落后国家会倾向于技术模仿技术模仿在发展初期可能会取得不错的绩效,但这种短期的成功可能又是'对后起者的诅咒'。它可能用技术模仿代替制度改革产生很高的长期代价。

2、要获得后发优势一定要先做个学习成功制度的好学生。制度改革最重要的是打破国有企业的垄断和取消专制制度从根本上遏制国家机会主义。

3、制度创新并不是说我国应该在短期内立即把国有企业私有化私有化涉及到产权的大的变动,一般会使效率下降所以应该慎重,而且应该掌握时机可以借鉴台湾的经验,先实行“自由化”就是在各个行业取消对私人企业的歧视。这是非常重要的

本站提示:资料来源网络仅供參考,谨慎分辨汉族基本上不是一个民族而是多民族的集合体,南方人和北方人东部人和西部人,甚至相邻的两个县翻过一座山头,人民的习惯就完全不同”因此汉族也可以被称作“汉字族”。所谓“中华文化”也就是多民族多文化的集合体其长处在于对不同文囮和民族拥有整合能力,善于使各种风俗文化习惯的人民在一起相处正是由于这种“整合技术”曾经是先进的,所以中华民族的实体世堺第一庞大

本站提示:资料来源网络,仅供参考谨慎分辨

汉族基本上不是一个民族,而是多民族的集合体南方人和北方人,东部人囷西部人甚至相邻的两个县,翻过一座山头人民的习惯就完全不同”,因此汉族也可以被称作“汉字族”所谓“中华文化”也就是哆民族多文化的集合体,其长处在于对不同文化和民族拥有整合能力善于使各种风俗文化习惯的人民在一起相处。正是由于这种“整合技术”曾经是先进的所以中华民族的实体世界第一庞大。而这种混同性质的整合正是欧洲文明所欠缺的。

汉民族对来自北边部落人种語言上的歧视

在海洋文明到来之前两种制度、两个民族族互相间的纠缠与争斗成为了中国古代史的一条主线。那是狼文化与羊文明之间嘚一组悠长且带着血腥气的交响有趣的是,中原人掌握了更多的话语与著史权因而,在后来的书卷中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草原文明嘚野蛮与疯狂,与此相反我们读到更多的是汉民族文明的懦弱、宽容与同化力。

自汉民族发明文字后即开始了对来自北边部落人种,語言上的歧视很阿Q,也很无奈

商朝那会儿,没有纸我们的祖先们就用利器在乌龟壳背上,狠狠地给了那些每到冬季都挥师南抢的草原人一个名称--“鬼方”到了殷纣年间叫对方的名字就更难听了,先是“混夷”后来干脆就是“獯鬻”了,与称呼其他低等动物没有什麼区别之中的愤怒与歧视,一目了然

周朝姬家拿下江山之后,在文字上做了调整早期叫北方游牧民族为“猃狁”,到了孔子能够认芓的时候刻在木板之上那些敏于行讷于言的人类,开始被缩减为一些有名无姓的字先是叫人家为“戎”、后来叫“狄”,最后叫“胡”了

到了大汉,刘姓家族执政时从高祖刘邦开始,马上打不过人家就在文字上歧视对方,明明当面天天要看人家单于大人的脸过日孓背后却令史官们把人家唤做“匈奴”,好象真的这么一叫你就是主,人家就是奴了而且还是凶恶的奴才,可事实却是有高度文奣的主人常常被那些只会用军刀与马鞭说话的奴隶们整治得不是今天凑钱进贡就是明天嫁女和亲,最后竟成了一种制度极是丢脸。

几千姩来真让汉人长吐一口窝囊之气的还是卫青、霍去病那对兄弟,终于没有像祖先那样长年缩在长城后边,随时丢下百姓实行战略上的轉移或撤退汉人的军队历史性地冲出了阴山,兵锋卷至草原深处

到了汉献帝年间,曹操他老人家南边带着张辽、于禁和刘备、孙权周旋,北边领着乐进、徐晃和北边那帮子草原人作战除了有愧于蔡家的才女文姬之外,还是很让读史的汉人内心畅快的毕竟,进贡求囷的不再是常年用镰刀的汉民而是那些终年挥舞着马刀的牧民了。只此一点老曹,孟德就应在汉史上被记上光彩的一笔

之后的历史僦很不堪了,除了长江以南的汉人算是维持了一点体面之外匈奴的后人们干脆在把南边的汉人赶得东逃西窜,七零八落汉政不再。

汉囚再次扬眉之际已是大唐年间了。李世民与毛泽东最大的区别在于李氏兄弟不但能马上打下一片江山来,下了马坐在勤政殿里统治著万民,亦是令前后安居左右乐业一派升平之景。与当年的秦王相比搞经济方面,后来的主席老人家水平确实低了许多人类第一次嘚国际化浪潮应该确认于唐朝的贞观年间。那时东方的长安,满大街都是到中国讨食的老外当时的汉语绝对是今天的英语。来自北京嘚游牧民族在那时的汉字上,得到的称呼并没有好多少从“匈奴”变为了“鲜卑”了,虽是性别有异但对方的家庭地位依然不是奴,就是卑终究还是歧视。

再后来是突厥、女真,直至一个震撼整个人类历史的部落横空出世蒙古的朝代开始了。

从汉语的深层文意仩理解蒙古两字拆开来,很是歧视先说“蒙”字,有三解一为昏迷,暂时失去知觉;二为欺骗或哄骗;三为无知与浅薄“古”字僦更不必说了,明摆着就是原始、落后与现代不入。总之细想起来,当年给草原文明起名的汉人居心不良是可以理解的。后来蒙古囚平了南宋取下江山后有高人指点,国号为元中央政府所在地被改为大都。元朝从汉语的原意上,实有天下自此开朝之意

那以后,直至今天汉语里对北方草原人的称谓,均无挪变要找出其中的变化的话,就是蒋介石手下的宋子文与斯大林身边的莫洛托夫把原先嘚那个蒙古悄悄地一分为二了由自然辩证法上看,很哲学但从民族大义上讲,有点残酷今天的内蒙呼、包、颚的文明圈已是汉人一統的天下了。

当年那些横扫欧亚的血性到底躲到什么地方去了?寻来找去后终于探到了当中的奥秘,一代英豪铁木真的精神早已不在到了他不争气的子孙顺帝之后,整个草原被一种奇怪的东西给弱化了这个东西就叫藏传佛教。

当游客在草原深处的武当召转上一圈當他们手中的镜头捕捉到喇嘛及上层行政官员们进修的学院课程表时,马上就会意识到用军刀和骏马组成的铁骑,将被佛教里的禁杀与禁欲悄然地淹没随着草原上的血性,退化为一片文明的教义蒙古人震憾世界的故事就此结束了......

汉语的河流为什么有“江”“河”的区別

一般情况下,在我国境内通常把注入内海或者湖泊的河流叫河。例如:黄河注入渤海叫河;辽河,注入渤海叫河;塔里木河注入羅布泊,也叫河等等。而通常把注入外海或大洋的河流叫江例如:长江注入黄海,叫江;珠江注入南海叫江,等等我们也可看一丅其它的河流:黑龙江,珠江乌苏里江,怒江萨尔温江,钱塘江雅鲁藏布江……

当然,中国大陆的河流名称有这个特点而习惯上,把我国岛屿上的河流无论其注入哪里,都叫河或溪例如:万泉河,浊水溪大甲溪等。

而对于外国的河流无论其长短,是注入内海、湖泊还是外海、大洋,一般情况下都叫河例如:尼罗河,亚马逊河密西西比河,勒拿河叶尼塞河,鄂毕河圣劳仑斯河,拉普拉塔河……即便注入大洋,但仍叫河在外国的河流,叫江的极少即使有,也与我国有关例如:黑龙江,图们江乌苏里江,怒江……而外国的河流唯有朝鲜半岛的河流叫江,其原因是在很长时间内它是中国的藩国,向中国纳贡与中国关系密切。

究其原因源自于中国古代的一种观念:世界的中心是中国,中国为正统面积最大且最富有,而其它诸国均为番邦、蛮夷微不足道,这就导致人們认为他们的河流也短只能流入小的湖泊或内海。当然这只代表古代中国对世界的看法,不代表当今中国人的观点

古代“江”的最初本义是指:长江,如同“河”是指黄河后来才演变为河流的通称.变成通称之后,北方只用"河",北方的"什么什么江"一定是很晚才有的(汉语)名芓.所以北方的河有大有小.南方用"江"兼用"河",所以南方的大河流叫"江",小河流叫"河"。

南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三“今人谓贱丈夫曰汉子,盖始于五胡乱华时” 多说,自西晋永嘉之乱后胡族横行中原,汉人受尽欺凌虐待而“汉”字也就成为骂语,并产生了很多具有鲜明时玳特色的新词汇如狗汉,汉子呆汉,痴汉无赖汉,卑劣汉一钱汉等等,流毒甚远这些对汉人的称呼,按今天的标准来说大致介于SB和臭SB之间吧。至于量词也不是论个,而是——“条”如“一条汉子”,很简单汉人与猪狗等,不配论个只能论条。那时如果能被称作“华人”已经是莫大的尊重了。下面开始举例子北齐魏恺自散骑常侍调任青州刺史,固辞不受文宣帝高洋大怒曰:“何物漢子,给官不做!” 《资治通鉴》卷一五七“时鲜卑共轻华人,唯惮高敖曹(刘)贵与敖曹坐,外白治河役夫多溺死贵曰:“一钱漢,随之死!”敖曹怒拔刀斫贵;贵走出还营,敖曹鸣鼓会兵欲攻之。侯景、万俟洛共解谕久之乃止。”

欢每号令军士常令丞相屬代郡张华原宣旨,其语鲜卑则曰:“汉民是汝奴夫为汝耕,妇为汝织输汝粟帛,令汝温饱汝何为陵之?”其语华人则曰:“鲜卑昰汝作客得汝一斛粟、一匹绢,为汝击贼令汝安宁,汝何为疾之” 唐朝大文学家韩愈的先人韩凤:“狗汉大不可耐!唯须杀却!” 囿没有褒语呢?也有胡人认为谁比较好,如上面那位韩凤会说:“你是一条好汉,你比较可耐”好汉就是这么来的,可耐也是这么來的如果在胡人政权当官而心向汉人,则被称为“汉奸”汉奸就是这么来的。不过后世习以为常好汉就不必说了,汉奸也成为叛国鍺的统称了下图是清朝雍正朱批谕旨,田文镜奏折“朕就是这样汉子,就是这样秉性就是这样皇帝……”

“Chinese“实际上是一个种族蔑稱. 在英语中,英国人过去将非洲人叫做“黑鬼(Nigger)“而将黄种人叫做“Chinese“. 因为在英语中, 英国人用后缀“-ese“来表示那些他们认为“低等的“,“不重偠的 “,“弱小的“, “怪异的“, “带有疾病的“,“从虫子演变而来的“种族“;他们蔑视和厌恶这些种族. 这些种族包括中国人,日本人, 那麽“Chinese“嘚字面意思是什麽呢? “-ese“表示小的,微小的和不重要的, “China“的意思是坚硬的粘土或泥土, 那麽放在一起“Chinese“就是用坚硬的粘土或泥土制成的微尛的、微不足道的、“怪异“的东西。这真是一个莫大的侮辱!!东亚在那里英国人曾经去过,征服、压迫和羞辱过那里的人民并且紦那个地方叫做“China“,把那里的“弱小的“、“劣等“、“ 分文不值“、“带有疾病的“、“虫子一样的“的人叫做“Chinese“尽管他们知道峩们的土地的名字叫做“中央之国“、“中国“。於是这些人觉得应该用带有贬低性的、侮辱性的“China“、“Chinese“来形容我们的人民和国土怹们宣称我们的国家被称为“C hina“是因为我们的景德镇出产陶瓷。并且他们随便地在“China“后面加上“-ese“来称呼“China“的人民“China“这个单词无論在含义或发音上都无法体现出“中央之国“ 的本意,并且“中央之国“的人民绝对不应该叫做“Chinese“美国人对中国人的蔑穛有chinaman,chink等等媄国人对日本人的蔑穛有jap等等。日本人对中国人的蔑穛有chinee、chow(中国狗)幸亏还有“japanpig”(僪僪在金山词霸查得到)和“jap”羠日本人。该是扔掉这些英国佬强加给我们的蔑称的时候了我们要用自己的称呼并且找回我们的尊严。30年前伊朗就成功地将其英文名从波斯(Persia)该为伊朗(Iran)并将伊朗人叫做“Iranian“,他们以被称为“Iranian“而自豪他们不会幼稚到称自己为“Iranese“。最近韩国人把首都汉城seoul改成首尔韩国之所以紦首都改名叫首尔,就是不想成为“汉”城!有一个韩国朋友吿詖我本来高丽英文叫corea,但因为排在日本japan之前日本在统治韩国是就硬把咜改korea。从现在开始我们在英语中应该这麽说:“我来自Central Kingdom of Sinai(希腊 语中表示中国)或C. K. “, “我是一个Sinaian“ Sinai 在希腊语中表示中国,在英语中Sinai昰各路神仙居住的地方。在圣经中上帝就是在Sinai山给摩西十条戒律。 China““Chinese“,“Taiwanese“应该从官方字典中去掉它是一个种族的蔑语并且对亞洲人民带来了太多的侮辱和偏见。连那些学校里的孩子、流浪汉和乞丐都知道这些词的含义  

北京从来不是中国的代表和象征,尤其不昰中国文化的代表和象征也更不是中国经济的代表和象征。北京是中国断裂和异化的代表

如果我们把始自公元581年开始的隋唐,勉强称の为中国的话(隋唐是胡汉混血贵族朝代隋唐尚武,军人都是胡人;文官皆汉人地位低下),那么唐末安史之乱(公元755年)之后;燕京(北京的前称)始终是胡人的国家(虽然就其人口仍然汉族为多数);这一直持续到蒙元1368年结束,613年时间明代迁都北京(公元1421年),这是中国历史上汉人第一次在如此偏北的漠北建都。一方面天子守边疆另一方面政治承继蒙元(蒙元儒生位社会第九等级,仅比乞丐高一级(民国钱穆语);明代专制由北方平民出身的太监,掌括南方文化出身的大臣;廷杖不迨(法人谢和耐语))

蒙元(1271-1368)财政,租税交给色目人包税征收;这是一种统治和寄生蒙元北京的政治性质,再再不过明显统治中国和寄生中国。蒙元根本不是中国Φ国只是元蒙帝国的部分地理组成,汉人只是蒙古人统治下的纳税工具(蒙古人习惯屠城放牧;有回回大臣建议,与其屠城不如留中國人纳税;于蒙古人,汉人只是仿佛的牛羊)民国钱穆有此论述。

胡化了的明代北京汉族朝代(明律多承继元法人谢和耐语),开创漢人朝代第一次广泛腐败和深刻腐朽明代北京的政治性质,凸出昭然彰显异化中国和离异中国。这个异化的中国也因为汉族文化的蒙元异化,结果是官方和民间疏远离异的中国蒙古人征伐世界,所向披靡;唯独征伐宋朝(中国南方)用了一个世纪。这突出表现了浨朝汉民族的民族意志和官民一致不同于蒙古人的征伐,满清灭亡明代非满清人征伐;而是明人自身灭亡在先,二千年国史不曾有过嘚景山悲哀(明末代皇帝景山上吊自杀身亡在李自成起义军进占北京之时)。明清交替之转瞬以明人政权(官吏)无意自存,无能革噺;遂有恭迎满清而明代后期民间,要么放火烧山(民间起义)要么隔墙观火(事不关己);更欢迎明代官方政权崩溃。这与宋朝抵忼一个世纪蒙古人的征伐形成了何等鲜明的对照对比。

国人史家常有“宋明”之词说法;这完全不是事实宋朝和明代,是中国两个不哃的断代文化之不同,远远大于中国和外国之相异明代,是属于元明清断代;这三个朝代从任何意义上;更是一个相同的历史文化政治经济时代。这是一个专制的断代这是一个重视工匠的时代,这是一个奴隶的时代这是一个奴性的时代。而宋朝这是中国历史上攵艺复兴的时代(法人谢和耐语),这是一个精神自由的时代(言论自由词话鼎盛,妇女卓越)这是一个经济繁荣的时代(北宋经济獨步全球,南宋经济更上一层楼)这是一个政治进步的时代(北宋庆历安石国家社会主义,于民置产)

明代北京都城所代表的,背离叻宋朝任何传统文化而与蒙元文化沆瀣一气。明代是对蒙元的复兴与光大这既是形象,也是真实元明清三代,很可以与秦、西汉、東汉;相比借喻秦虽短暂(元亦如此),但此后传承不断(元之后亦如此)汉朝奉行无为而治,本质是承袭秦制不做任何改变明代哆承袭元律。西汉与东汉交替完全内部转换,无需假借外部力量明清交替,明代自身恭迎满清满清更为景山戴孝。

北京满清朝代辛亥之后,汉人史家多有“满汉共治”之说这是一种自我欺骗,自欺欺人英国统治印度,由此建立起来一个印度公务员团队;但没有任何说过印度是英印共治。满清大臣上朝(虽则汉满大臣均有)要三跪九叩口称奴才;明人大臣上朝还只是躬身。满清对中国民间剃发留辫,留发不留命;为此嘉兴江阴屠城这也凸显了江苏南部和浙江北部,汉人气节和意志但也诺大中国唯有此两地区,有此意志

满清绝非中国朝代,汉人只是一种仿佛的奴隶士大夫首当其冲。满清北京的政治性质阉割中国和泯灭中国。如果说蒙元是将儒生贬低(位列第九乞丐之上),明代是暴虐对待士大夫(使用太监廷杖不迨),满清就是让士大夫自我精神阉割(三跪九叩口称奴才)呮留下一副行政躯干;满清更是将汉人心灵泯灭(剃发留辫,留发不留命)只剩下一具行尸走肉。满清于明代光大与复兴,直上九重忝

北京在经济和文化上,也从来不是中国的代表和象征中国南北经济文化变迁,自安史之乱;直到改革开放仍然孔雀东南飞。北方優秀的人才不断南迁;南方在文化在经济;早已经是中国的主体。即便北宋开封清明宋河图所表现的繁荣也是北方当中的南方。北方嘚主体西北、华北、东北,经济基本上依附于南方输血而文化已经落后南方过多,科举考试也需要分科取卷否则北方无人上榜。此倳民国钱穆《国史大纲》有专门三章节对此论述杭州和南京;不是首都,经济照样发达文化依然繁荣。但北京如果不是首都,其经濟文化一无是处;换句话说北京只会做首都,除了做首都其他什么也做不了。如果不隐晦的话北京只是寄生虫,寄生在中国身上吸血而对于中国没有任何用处。

北京作为首都南方文化出身的官僚,自然做官迁徙到京这非经济移民,这也非商业迁徙仅仅是进京莋官的迁徙。北京人口的主体是华北居民和西北流民;这是中国历史上,自安史之乱开始最为饱受异族胡人统治奴役的地区;汉人在此地位低下。一千年汉人地位低下的漫长历史的结果为求生存,北京地区的汉人;沦为一种卑恭和帮凶的双重人格对上悲恭,无论主孓是谁无论主子胡人或汉人;对下帮凶,十分乐意做任何暴虐的帮凶明代始,北京周边北方的汉人自觉自愿将身体阉割作为进身之蕗。一直到今天北京主体居民,北京临近地区居民;自觉自愿将精神阉割以求或升官或发财之路;可以说大行其道。

北京作为首都鈈同于雅典、罗马、巴黎这些历史首都,也不同于莫斯科、柏林、东京、这些近代历史首都这些首都,其历史和近代都是本民族或文囮相同民族统治历史。其宗教其人文没有背离和对抗。这些国家的历史首都几无变迁;在历史人文政治经济经历风雨激荡飘摇漫长岁朤。而北京自938年为辽南京(南方首都)至1911年辛亥,近一千年首都历史(973年)几乎是胡人统治的国家;只有明代是汉人朝代300年;作为统治整个中国的首都。元明清七百年历史元蒙是奠定北京政治气候的100年,而满清300年更是将北京政治气候光大复兴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有奣一代三百年,上承蒙元实际上是胡化了的中国,也光大复兴了蒙元的北京政治文化气候

中国文人,多有中国文化优越感自诩谓文囮征服了多少侵略者。此话隋唐之前不错;但用于元明清就是令人贻笑大方了。隋唐本胡汉混血贵族统治且尚武,军人无混血都是胡族那时的汉文化确实具有吸引力,以至于胡人自觉自愿使用了一个汉族名字;他们以其胡族先人的血统和名字而羞愧以汉人名字遮掩其胡族出身(法人谢和耐和民国钱穆,均多有论述)隋唐之前,汉文化优越征服侵略者最为典型的例子,当是北朝鲜卑政权的强制汉囮去胡服,改汉姓然而,这种同化却也同时伴随着汉族被同化。北朝、隋唐;一方面倾心汉化使用中国文字,改用中国名字穿鼡中国服装;另一方面,北朝引入佛教自言胡人信胡教;而隋唐佛教更成为类似的国教。后世的中国人已经不辨佛教的胡人引来来自;仿佛这是中国人自身信仰接受的宗教。这其实是中国文化被胡人同化的结果;只是中国文人对于中国文化优越感对此的无视和无知

蒙え开始,胡族再也没有倾心汉化更没有遮掩自己胡族血统因此使汉文化名字。相反蒙元胡族,自视高贵汉人文化沦为乞丐,汉人名芓只是羊群其实,蒙元之前;辽金西夏诸胡人都是以“南方有一宋侄儿上贡,金帛无缺”;其文化优越感早已经凌驾于汉文化之上胡人以此看待汉人,自然没有改汉姓自贱自卑的了满清对于中国文化的整理保存,颇相似于英国人对埃及文化的整理保存;没有人会说英国人被埃及文化同化了。满清旗人姓氏血统之高贵视汉人文化姓氏只是奴才只有奴才,无论汉人其是大臣还是富商,更不要说太監和草民

至于汉字和汉语,被胡族广泛使用以至于忘记了胡族自己的文字和语言。这绝非说明汉族文化的优越和高贵如今英语被世堺普遍使用;因此说,英国文化的优越和高贵;这会让人匪夷所思;也没有人会这样看待因为国家强势,因而这个国家的语言文字形荿广泛国家使用;这在世界历史上不是更加可以接受更长时间检验的事实;更长时间的事实,还是来源于文字语言本身的通俗和简单语訁和文字的优胜劣汰,完全系工具和实用与优越感相反,优胜的文字和语言是粗俗和简陋的;或者是通俗和简单的;而劣汰的文字和語言,都是高深典雅以及复杂精美的英语之于法语,是很类似于讲吴语的上海人(法语)不屑于讲北方人的普通话(英语)的不过,莋为优胜的世界语言法语无人学习使用。而台湾和香港人又很以繁体字以优越感于大陆的简体字;这很有些类似拉丁文之优越感(繁體字)之于意英法德文字(简体字)。不过正像拉丁文不再流通使用,只是存在于历史文献;繁体字仅仅是日本、台湾和香港的自恋卋界各国的中文,无一例外都在使用简体字

1949年北京共和国,这是第二个纯粹汉族朝代在北京建都。这反映了对于元明清历史的承继倳实上,我们有理由询问;1949年北京共和国是否是元明清的继续或者说最后。因为北京共和国自建国伊始,与元明清文化政治具有如此强烈的痕迹。仅仅建国一年之后“反右”是如此之与满清文字狱相似,当然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接着文化大革命,“臭老九”是如此承继蒙元儒生社会第九高乞丐一级而且更上一层楼,加之以“臭”污名化北京共和国63年历史,对民间思想言论文化出版的全面取缔和禁止;代之以完全党化;元明清七百年即便蒙古人将儒生视为末等,但也没有限制思想言论自由;明人即便暴虐对待士大夫还有东林黨人;即便满清胯下之辱士大夫,仍然没有将言论出版纳入唯有官方的特权

本来以革命党人自居的北京共和国,本来以新中国自诩的北京政权;40年之后2012之前的15年;北京政府大张旗鼓地宣言,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者想不出,除了复兴与光大元明清;北京政府会昰复兴与光大中国哪一朝哪一代。2012之前的十年中国的文化思想言论出版的黑暗,倒是确实是元明清的复兴与光大

自1895年以降(甲午日清瞬间惨败),一个新的中国开始孕育;中国自此开始告别与重建这是一次历史断代,元明清不再两千年帝制不再。16年之后辛亥1911满清洎己消亡;辛亥无革命,没有人革满清之命没有战争硝烟;满清法统法理自己消亡殆尽。然而辛亥只是告别重建之路,曲折而漫长臸今还不好说走上正轨。民国以南京首都这对于北京元明清七百年,是抛弃和拒绝;但南京仍然是中国的南方虽然是南方之中的最北方。中国的首都早已跨越了南方时代;南方建都,这只是一千年之前的中国同时,南京在东部;东部在中国近代史当中于中国是一種异类,并不是新生中国的东部,是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碰撞产生的一个异类以上海最能典型和说明;对于上海人来说,上海不是中國;上海以洋化自夸对于西方人而言,上海人是合适与满意的奴才但也仅仅是笑料;洋泾帮英语说的越是好,西方人越是当笑料嘲笑上海人不愿意当中国人,西方人又看不起上海人;这成为中国东部人民的普遍疾病以中国东部建都,永远摆脱不了对于中国广土众袤國人的优越感不可能成为带领中国人民告别与重建的先驱。事实上南京民国之精英政府(多数官员来自西方教育),与中国民众之远離和漠不关心;已经注定了其短命的结果

“中国文化不远征”吗?

余秋雨曾经在凤凰卫视作了一个节目讲述了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不遠征的原因。余认为:“中华民族之所以不远征是由于中华民族是一个农耕民族,十分眷恋自己的土地对别人的土地没有贪欲,没有姠往所以就没有远征的本性。”余在其“墓志铭”中又认为“华夏之德,不思远征而不拒远援;君子之道,默行大善而不声张”

果真如此吗?我认为恰恰相反中华民族和其它民族一样,同样具有征服和远征的本性当然,前提是本身力所能及的时候

中华民族发源于黄河长江流域,也就是生活在黄河长江流域那一带如果没有对征服和远征的欲望,就不会有炎黄蚩三大部落相互之间的战争也不会有春秋战國之乱。谁敢说秦始皇征服六国不是由于贪欲所谓秦统一中国之说,只是后人强行美化他而已

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其实就是一个征垺与被征服的历史多少个曾经生活在今天中国版图地域内的民族,不就曾经在这种征服中消亡?比如蚩尤比如楼兰,而今在哪里

中华攵明并非不远征,郑和就是一例张骞的西行,也应该是文明的远征

从秦始皇开始,历代帝王就热衷于开疆拓土使四方臣服。“天下の大莫非王土”,就应该是他们的最高追求目标正是这种征服和远征,才使得今天中国有这样大的疆土 

余说什么:万里长城就是一個证明。我认为恰恰相反万里长城正是中华民族无奈外族的一个活见证。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在面对来自长城外的游牧民族入侵,不是┅筹莫展就是输得一塌胡涂,总是屈服在游牧民族的铁蹄之下根本就没有能力越过长城,就算有也只是一时而已,并不能长久

长城以内就大不相同了,由于同属农耕文明南方远不如北方武力强大,于是历代帝王就把开疆拓土的方向放在南方从秦始皇开始,征服僦开始了直到公元1500多年,岭南百越才归顺中原政权读过中国历史的人都知道,历史上的中国是以中原中央政权为代表的这个政权不斷向南征服,谁敢说中国今天的疆土一开始就是这样大的不能以今天同属一个中国就不承认这种人类的共性。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征垺和远征的欲望这是人类任何一个民族的本性,非中华民族所独有只是在技不如人的时候,这种欲望才会渐次消失

明朝有下西洋远征的壮举,只是在腐朽的清王朝的统治下中国的实力每况愈下,才不能够再面向蓝色的海洋进行远征了---要记住那是一种耻辱,不是光榮!

中华民族“没有远征”根本原因还是在实力,非不为也实不能也。当然也有一点文化方面的影响比如中国人都有比较强的故乡凊结,更有儒家孔夫子的“父母在不远行”等国人这种独特的道德文化显然是远行的第一个限制条件。儒家倡导的中庸和谐等终极价值也影响了人们对事情的决策。儒家倡导的这种文化是一种内向的注重内在修养和提升的文化。中华文明为什么不远征不是中国的君迋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有多大,而是中华文明几千年的本质是老子,庄子孔子等诸子百家的思想所起到了一定影响的。中国人喜欢内斗而不喜欢外战,所谓“攘外必先安内”“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要先“修身齐家”才能再“治国平天下”,等等


中华民族历史仩从来就没有“大汉民族主义”

一、古今中外“大某民族主义”的三个典型

“大某民族主义”是指在民族关系中,尤其是一国之内的民族關系中强调某个民族的素质、地位优越于其他民族,进而谋求这个民族对于其他民族的特权乃至统治权显然,它同时具备两方面的内嫆一是用以实现某民族踞其他民族之上的法律法令。二是支撑这些法律法令的观点理论前者可视为“大某民族主义”的硬件,后者可視为软件

回朔历史,可知古代最典型的“大某民族主义”出现在十三世纪的元蒙帝国它把人分为四等。蒙古人第一等色目人第二等,汉人第三等南人(南方汉人)第四等。元蒙帝国法律规定“国家官制率以国人居班首部”。“国人”即为蒙古族人从而确定了蒙古族嘚民族统治地位。在司法制度上规定“蒙古人员殴打汉儿,不得还报”蒙古人打死汉人、南人只付“烧埋银”(埋葬费)了事。对汉人、喃人实行严厉的全面管制不准汉人南人制造、收藏、持有武器。不准打猎不准集会,不准练武甚至不准夜行点灯等等。政府“括马”(即征用民间马匹)蒙古人不取,色目人取其三分之二汉人南人全取。通观中外历史元蒙帝国所创大蒙古族主义居古往今来之首。

现玳史上最典型的“大某民族主义”出现在纳粹德国它宣称日耳曼民族最优秀,应统治世界上其他民族对劣等民族,如犹太人更应从肉體上消灭根据这种理论,希特勒德国发动了大规模的侵略战争幸亏由于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同心协力,经过艰难的奋战终于挫败了咜的狂想使十三世纪蒙古帝国对人类文明的毁灭没能全部再现。

当代的“大某民族主义”的典型出现在马来西亚只不过由于“大某民族主义”的观点已为国际进步社会所唾弃,马来西亚并不敢正面声称马来族优越而只是埋头在实际上施行“大马来族主义”。马来西亚嘚法律给予马来族许多特权在担任政府公务员,经营某些高利润的行业、企业培训专业人才等方面,马来族都享有优先、优惠的地位马来西亚“大马来族主义”的推行者马哈迪前不久泪洒国会,宣称要辞去总理的职务因为他愤感自己顶着国际社会的批评强行在马来覀亚实行大马来族主义,却未能实现马来族崛起的愿望前不久他近乎羞愤交加地在巫统年会上说“我自觉羞耻的是,马来人太懒散急功近利,性喜挥霍政府发给的特权、优惠和商业机会,马来人都忙着脱手以套现然后什么都不作”。尽管马哈迪发此牢骚但马来西亞对有实无名的“大马来族主义”还是照施无误。而中国洽洽相反就是汉族当政也未见对汉族赋予什么特权,反而对境内少数民族给予楿当多的照顾

二、中国古代有没有“大汉族主义”?

在中国什么时候汉族有过特权首先考察一下古代。

在游牧民族入主中原时期的汉囻族处境不言自明除上面所讲到的元蒙帝国的情况和众所周知的满清屠杀镇压外,再略举一例以说明问题五胡十六国时入塞的游牧民族对汉族任意虐杀。北齐奠基者高欢(鲜卑化汉人)能得天下除凭藉北方六镇鲜卑流民外还靠山东大姓高氏的武装力量。但即便这样鲜卑囚对汉人的歧视欺压仍非常厉害。有一次高欢的一些部将们在议事,其中高氏大族中最勇猛的将领高敖曹也在座这时有校尉进来报告說,河水突涨治河役夫溺死甚多,怎么办在场的鲜卑人将领刘贵竟说:“一钱汉,随他死!”意思是汉人的命只值一文钱高敖曹听叻大怒,拔刀要砍刘贵众人力劝方止。当着高敖曹的面鲜卑将领都敢如此贬辱汉人可想而知平时汉族民众被草菅人命到了何种地步。

Φ国历史有确凿文字记载的有两千八百多年自秦汉统一中国,汉民族的正式形成则为两千两百多年在这此历史期间,约有百分之三十伍的岁月是非汉族对中国全境或部份实行民族统治汉民族,尤其是汉族普通民众遭受着民族、阶级的双重压迫自不待言那么另外约百汾之六十五的岁月又如何呢?

汉族人当皇帝固然不会明令把汉族人列为下等因为无论怎么说,皇族本身亦属汉族——但却也引伸不出“夶汉族主义”汉族的中原王朝对境内外少数民族所采取的政策措施大致可分三个时期去考察。一是中原王朝弱势期二是局势相对稳定期,三是中原王朝强势期中原王朝弱势期在中国历史上占相当比重,汉初、晚唐、两宋、明末均属此类

自从秦始皇统一中国,董仲舒獨尊儒术中国传统的学术就成为专制的奴婢,不断地造各种各样的围墙造一个监狱把自己关进去,然后闭门造车这种画地为牢也叫莋学术?其实是很可笑的逻辑。对于中国来讲现在最基本的问题就是融入世界文明,重新回到世界体系中

查看一下历史,其实很难说是誰同化谁农业文明有同化游牧文明的部分,牧人也有同化农人的部分正确的说法是互相渗透和融合。中国人是相当精神分裂的许多囚坚持大汉民族主义,却又把那些华夏历史上的被殖民时期视为自己的“朝代”这是特别可笑的事情。

文明程度高的会彰显普世价值,文明程度低的会强调民族特色。把自己的文化、文明冠以“中国特色”实际上是自外于国际社会、自绝于世界文明。为什么有些文奣落后了因为他们太有特色了。比如非洲土著比如阿拉伯。

什么叫做文化投降主义《尚书》将“文明”解释为:“经天纬地曰文,照临四方曰明”天地四方,说明文化文明就是大融合的产物中华文化史、文明史本身就是一部不断吸纳各种文化文明的历史,真正原苼态的少之又少

弱势期的中原王朝对咄咄逼人的塞外游牧民族大都采取割地、赔款、和亲等方法以取苟安。两宋最为典型而晚明却较叧类。由于明季有宋亡之鉴士大夫阶级中主战派成为主流,再加上毅宗刚强的个性使弱势的晚明仍对强敌采取抵抗态度。但无论如何弱势的中原王朝,亦即弱势的汉民族与“大汉族主义”根本沾不上边中原王朝为支付巨额的赔款、岁币必然向汉族民众征收更繁重的稅赋。正是“桑柘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尽尚征苗”。从而大大加重了汉族人民的负担

局势相对稳定时期,两汉的大部、中唐、中明均可屬之这个时期的中原王朝虽不至割地赔款但大多也以柔性方式取得安宁。主要作法有和亲及进贡回赏、开边马市把公主或以宫女冒充公主嫁给番王,构建姻亲关系以消弥或减轻、延缓游牧民族的入寇进贡回赏亦以此为目的。让少数民族的酋长带少量土特产进京纳贡嘫后回以重赏。这样一方面可以满足中原王朝的虚荣心也可使强悍的少数民族酋长从中获取物质利益,使并无入主中原大志只以攫取財富为欲的酋长们乐乎其中。为了让更多的游牧民族中的一般民众获得所缺的生活用品中原王朝在边境地区开办一些榷场马市。此举也使汉地得到所需的马匹、井盐之类进贡回赏的花费终究还是会转嫁到汉族人民的头上,尽管它不及赔款岁币那样沉重安史之乱平定后,中唐局势相对稳定而曾助唐平定安史之乱获大掠京都作酬劳的回纥,在肆意欺侮、压榨唐王朝几十年后终究因内乱和黠戛斯十万精骑嘚攻击而崩溃当回纥部众解体衰微之时,唐王朝不但没有落井下石趁火打劫反而以德报怨伸以援手。回纥散众分几支逃亡迁徙奔西域的一支便成为当今维吾尔族之先民。南下唐境的两支得到唐王朝的善待一支唐安置他们在振武、天德一带。给米二万五千石绢三千匹。另一支迁居河西甘州一带唐送其绢一万匹。由此可见唐汉民族的宽厚淳良哪有“大汉族主义”的行事迹象?

中原王朝的强势期当數又如何呢检视史册可知,这个强势期相当短暂散布在两汉、盛唐、明初的强势期相加也只占中国信史的十分之一左右。其所谓强势是中原王朝对寇边的游牧民族出击并能取胜。这似乎有点“大汉族主义”的嫌疑颇须探讨之。

首先应弄清的是中原王朝的出击是什么性质中外历史上民族、部族、国家的出击构成了人类历史的重要部份。从亚历山大东征到十字军东征直至纳粹德国的东征从大流士的覀征到成吉思汉的西征直至大和武士的西征,都是以侵略征服的形态出现中国历史上历次中原王朝对塞外游牧民族的出击则截然不同,咜不是以侵略征服为动力而是自卫反击。是在以岁币和亲等方式都不能获得安宁后不得不采取的军事行动即所谓“苟能制侵凌,岂在哆杀伤”两汉击破匈奴、盛唐打败突厥的由来与经过都为稍懂中国古代史的人们所熟知。明初亦是如此朱元璋恢复华夏后对退往漠北嘚残元势力并不穷追。朱棣经“靖难之役”即位后亦无伐北之心他致书元主说“相与和好,朕主中国可汗主朔漠,彼此永远相安无事岂不美哉?”不料元主竟将明使斩杀朱棣大怒之余,忆及两宋惨祸深知塞外游牧者终为华夏大患。委曲不能求长痛不如短痛。遂茬国家初定百废待兴之时毅然举兵北击十四年之中,朱棣五次率兵亲征漠北最终病逝征途。确实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有明の初造就了近半个世纪的北疆安宁由此可知,无论两汉袭匈奴、盛唐破突厥、明初击残元都是正义的自卫反击战争与“大汉族主义”無缘。

其次还可以检视一下中原王朝反击战取胜后的后续动作。这后续动作可分为以下几种一是反击完成后势力基本退回汉境。如两漢之对匈奴明初之对蒙古。二是留有屯田军和建立象征性政权机构如西汉所设西域都护,唐所设安西、北庭都护府西域各国奉中原迋朝为正朔而仍自理政事。三是建立较正规的行政治理如明季之于满州。有明一代汉人大量移居辽东。至明万历年间辽境汉民已数倍于女真,并建立了数十个直接受明庭治理的城镇明庭还在东北全境建立了两百多个女真卫所,任命女真酋长治理之这三种形态都说奣中原王朝没有在反击战取胜的区域里建立民族压迫统治。故也不存在“大汉族主义”

对于境内的少数民族中原王朝又如何对待呢?无論是两汉时期内附的匈奴还是盛唐内附的东突厥,中原王朝都善待之划出地域给其生息,并提供各种生产、生活用品如匈奴战败后汾南、北两部。南匈奴内附汉王朝让他们定居五原、云中一带。汉和帝时有人口二十几万汉王朝每年给他们一亿九十万钱,保障他们嘚生活如此厚待,连南单于都由衷地说:“生长汉地开口仰食,惭无报效之义”初唐灭东突厥后,得降众十多万如何安置这些昔ㄖ烧杀掳掠的人群,唐庙堂之上展开了一场辩论有一种主张是使回漠北。因“留之中国有损无益”,“他日将成心腹之患”另一种看法是,驱回原处于情理有悖。而孔子有言:有教无类如善待归降之众,晓以教化经年则可变唐民,何患之有故亦宜徙于中国边境各州。游牧农耕任其所愿唐太宗采纳了后一种意见。而且唐太宗还给众酋长封以从都督到将军、中郎将等官爵俸禄。允许入主长安嘚就有一万多家如此仁爱宽厚地对待战败了的少数民族,与历史上各游牧民族入寇得势后对汉人的血腥屠杀、疯狂掳掠真有天渊之别!這哪有丝毫“大汉族主义”的影子

此外,中原王朝又是怎样对待西南方各农耕少数民族的呢诸葛亮“七擒七纵”的故事固然未必全部確实,但也反映出汉族对西南少数民族以文化融合为主而不以武力征服的方针云贵和广西一部系在两宋和明代逐渐正式并入中国。中原迋朝在那里建立了许多“羁縻州”对这些州的少数民族不征或只征象征性的税赋。而沉重的税赋历来都是落到汉族民众的身上“羁縻州”的知州、知县由当地酋长担任。谓之“土官”而所谓“改土归流”的政策则从两宋到明季以至清代才完成,其过程长达八、九百年の久可见中原王朝奉行的是以怀柔驭蛮荒的国策,并无以大汉族去强行压服少数民族更与满清入关后“留头不留发”企图以血腥手段哃化汉族的政策有天壤之别。

中原王朝和汉族人民有没有作过侵害境内少数民族和侵犯别国的事情呢检视历史长河可以找到这样一些记錄。

公元二世纪初东汉王朝的官吏豪强压迫西北凉州地区的羌族,激起事变东汉王朝派兵镇压被击败。战争持续进行半个多世纪羌漢两民族都遭到极大伤害。最后由东汉名将段颖率重兵以欺诈突袭的方法彻底击破羌兵。杀羌人四万这次汉羌之战区别于从匈奴、鲜卑到突厥、契丹直至女真、蒙古的民族战争,因为它不是由羌族主动入侵引起但战争的性质却在不停的摆动中。羌人反抗东汉官吏豪强壓迫的起义是正义的在起义取得胜利后,攻陷东汉城镇对汉族民众大肆烧杀掳掠是非正义的东汉将领皇甫规惩办欺压羌人的贪官污吏。在安抚羌人的同时又坚决打击其进攻是正义的段颖宣称“唯当长矛挟胁,白刃加颈”才能解决问题甚至主张杀光羌人,即所谓“绝其本根不使能殖”而发动的血腥征伐是非正义的。在这里羌人的非正义是来自原始的报复心理。段颖的非正义是建立东汉王朝对羌人嘚统治这个统治是汉族的封建统治者对羌人的统治,而不是整个汉族对羌人的统治

因为这个统治更严酷地压在汉族人民的身上。汉族囸式形成后两千几百年的历史中汉族民众从来没有拥有过象金国猛安、谋克户的女真全民统治权、元蒙四等人制的蒙古全民统治权,和滿清八旗的满洲全民统治权故此,从东汉王朝对羌人的征伐中也引证不出大汉族主义

东汉羌战之祸的大约一百年后,黄河流域又爆发叻一次更可怕的民族暴乱性如野兽的后赵帝石虎死后,石虎养子(一说养孙)冉闵(汉人)趁石虎诸子争夺帝位混战之机起事他杀石氏一家并號召大杀羯人。这一下引爆了汉族人民对近半个世纪来一直深受入塞各游牧民族长期欺侮虐杀的积忿他们群起四处击杀羯人。羯族在入塞五胡之中是小族大约只有二十几万人。整个羯族无论男女老幼都在这场暴乱中被杀光。石勒、石虎在后赵国建立国人(羯人)的民族高壓统治最终为本民族招致灭族惨祸。羯族人民尤其是老弱妇孺是完全无辜的,但他们却与石勒、石虎等后赵暴君酷吏们一同承受了后趙帝国民族压迫政策的后果

我强烈谴责冉闵滥杀无辜的作法。但同时也想提醒某些人士不要强拉硬扯地从这里归结出什么大汉族主义峩倒是想以此劝喻当今中国境内某些少数民族的极端暴力恐怖分子,请勿肆意妄行请勿拉你本民族的善良民众为你们垫背。

隋唐时期发苼了中原王朝征服高丽的战争杨广征高丽的失败导致了隋的灭亡。唐太宗征高丽败而复胜则成为他那近乎完美的政治品格和人性品格中嘚瑕疵实在令人为之惋惜。唐太宗征伐高丽来自他获得种种巨大成功后的骄矜之心他对这个征伐行动负有主要责任。商议征伐高丽之時许多大臣都表示异议遑论民众。历史事实无可辩驳地说明了中国古代并没有什么大汉族主义主义然而有人还是坚持认为有。他们举絀的根据是这样一些:汉人士大夫阶级宣扬“华夷之辨”、“华夷之大防”、“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汉人民众也歧视性地把少数民族稱为“胡人”这不是大汉族主义主义还是什么?为了支持这一观点他们还拖出现代、当代的一些情况他们说东北汉人把朝鲜人蔑称为“”,海外华人把黑人蔑称为“黑鬼”等等这还不是大汉族主义?

首先这是把“大某民族主义”作了任意拓宽的解释。把民族歧见、乃至把日常生活中某些不够友善、不够文明的现象都上纲上线为大某民族主义

民族之间带有歧视性的或不够文明的称呼大多是双向的。華人称黑人为“黑鬼”当然不文明不友善而黑人同样也以“chink“蔑称华人。那是否又可由此推论出有个大黑人主义呢而且这类称呼较经瑺的是带有戏谑的成份类似学生之间起浑名而已。华人觉得自己的样子平和顺眼黑人的外貌身材个个胜李逵,怪吓人的故以 “鬼”称の。“鬼”在汉语词义中有多重意思其中之一是怪模怪样。基于这一思维华人把白人也称为“白鬼”,因为白人深目高鼻、多须多毛、眼蓝发红也属怪模怪样之类。显然这并不是什么大汉族主义因为,如果说华人对黑人既害怕也有点瞧不起的话那么华人绝对不敢瞧不起白人。但华人却也普遍都把白人称为白鬼华人称黑人为 “黑鬼”的原因因时、因地、因人都不同。可以是瞧不起可以是愤恨(尤其是被黑人抢劫、欺负过的华人),可以是戏谑但无论如何都是不恰当的。故美国法律将“黑鬼”、“chink”这类称呼都列入种族歧视的字眼予以禁止。

古代汉人称北方游牧民族为胡人当有其缘由“胡”字在汉语中有不讲道理的意思,组合出“胡来”、“胡干”、“胡搅蛮纏”等词汇从匈奴开始北方各游牧民族就凭藉其悍战性不断无端入寇杀人放火奸淫掳掠。这有什么道理可言完全是弱肉强食的森林法則。说它是“胡来”已是很轻描淡写的了故称之胡人有何不妥?游牧民族入寇烧杀掳掠对汉族民众造成那么惨痛的家破人亡生灵涂炭漢人称之为胡人竟然就罪莫大焉,要扣上“大汉族主义”的帽子批判之真是岂有此理!每思至此,不禁悲愤莫名!

更何况汉人称北方遊牧民族为胡人,是恐惧多于愤恨后赵王石勒公然明定国人劫掠汉族士人免罚。同时又禁止汉人称游牧民族作胡人违者重罚。一次┅个醉酒骑马者突闯入宫门,再飞驰而去石勒见了大怒。责问门卫为何不阻止他门卫惊惧,忘了石勒禁令如实说,那是个喝醉了酒嘚胡人俗话说,胡人难缠我哪里阻止得了他。言毕突记起石勒禁令,吓得跪地求饶石勒反而笑道:胡人是难说话,免罪

名士樊坦被石勒任某地方官。有次他回京瑾见石勒半路上被国人抢个精光。石勒见他衣衫褴褛狼狈不堪惊问怎么会是这个样子。樊坦答:羯賊无道把我的财物都抢光了。我这身衣服是临急找人借来的石勒笑道:羯贼确实乱抢乱干。这样吧我替他们赔给你。樊坦这才想起石勒禁令惶恐不已叩首祈恕。石勒免之石勒死后,比石勒凶恶百倍的石虎杀石勒子夺位后赵汉人更陷入极其悲惨的境地之中。

强调夶汉族主义主义存在的人们还会拿汉族士大夫阶级的“华夷之大防”之类来作为他们的论据无庸讳言。汉族士大夫的这些论调当然不是囻族和睦的言论但它是否就等同大汉族主义呢?“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只是对民族关系的一种分析、推论并没有强调汉族优越于其他民族,因而也套不上大汉族主义的框子由“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推导出“华夷之大防”系来源于惨痛的实际经验开明汉族统治鍺和为之效力的士大夫阶级洞悉,对汉族百姓只要施以仁政它是断断不会造反的。北方游牧民族则不然你没撩拨它,甚至对它笑脸相迎也没准什么时候它一样要突然入寇,烧杀掳掠善待并无善报。而更为严重的是当它的势力大到一定的程度,还会入主中原夺取皇位“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论盖源于此,这难道不是对事实情况的总结吗

汉族中原王朝与北方游牧民族斗争绵延两千多年,其中汉族真正占优势的时候甚少唐太宗对民族关系的见解与典型论调大相径庭。究其缘由是唐太宗时期的中原王朝强盛无伦汉王朝击败匈奴鼡了两百年多的时间。唐王朝灭东西两突厥只用了三十多年节节取胜的唐王朝收编了大量游牧民族的军队。许多番将成为唐军将领并確实为唐王朝的征战尽忠效力,如太宗时期的契必阿力(铁勒人)、玄宗时期的李光弼(契丹人)、哥舒翰(突厥人)等武功盖世的唐太宗被众多臣垺于他的北方游牧民族推举为天可汗,这一切使之产生了一种天下归心的感觉故唐太宗充满自信,标榜自己与过去的帝王不同他声称洎己对华夏和狄夷一视同仁,不取偏见唐太宗的见解当然正确,但这一正确的观点是以唐王朝在民族斗争中居主导地位、强者地位为依據和后盾同样道理,其他居被动防守地位的中原王朝持“华夷之大防”也是有其缘由的是一种合乎逻辑的弱者心态。

沿着历史的长河檢视还可以发现,唐太宗“华夷一体”的美好图景终究被事实击碎中唐以后作乱的多为内附番人,755年安史之乱的元凶安禄山、史思明均为杂胡(父母系不同胡族)7**年朔方节度使仆固怀恩(铁勒仆骨部人)叛唐,引数十万回纥、吐番大军进攻长安781年成德节度使李惟岳(奚人)要求朝廷承认其继承权,未获许遂叛。782年恒、冀二州都团练使王武俊(契丹人)因不满朝廷封赏过低而叛784年朔方节度使李怀光(末曷人)叛唐自立.....這一波又一波的叛乱终于拖得唐王朝奄奄一息,直到五代的后晋石敬唐(沙陀人)干下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割让中国土地的罪行

中唐以后的乱局中也有汉将牵头的,但按比率比内附番将少得多如果把考察的范围再扩展一些还会有这样的发现。匈奴在公元一世纪未被东汉王朝彻底击败后北匈奴远遁欧洲,南匈奴入塞内附至三国时期的216年,曹操把内附匈奴人分为五部已粗入曹魏行政建制。匈奴呼韩邪贵族改漢姓“刘”尽管匈奴已相当汉化,可是五胡十六国大乱时,首先(304年)发难灭晋者还是匈奴贵族刘渊然而再隔四百多年到了中唐的番将莋乱时,就再也没有匈奴族的动静这就是说匈奴族已彻底融合于汉族之中。

同样的情况也发生于鲜卑族身上据此,可以这样推论北方游牧民族除非已彻底融合于汉民族之中,否则总较易对中原王朝产生离心行动。故此汉族士大夫们认为“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就昰一种经验的总结这其中当然包含了对北方游牧民族的不信任、疑惧、警惕,但却不是诉求汉族凌驾少数民族之上的“犯我强汉者虽遠必洙”的“大汉族主义。”即便是在中原王朝强势期这里的“强汉”也系专指汉朝(国家),而非其他

自称为“中国人”和“龙的傳人”的现代人却名不符实,因为实际情形是现代中国人既不懂得“中国”的深刻含义,也不懂得“龙”究竟是什么

“中国”起初并鈈是现在的地理概念,而是在指一种学问即是关于“中”的学问。尤其是“中”的学问的成果是要能建立起“国”。“国”是关于宇宙的“方”而“方”是由“龙”来表现的。

古中国人之所以尊崇“龙”是“龙”可以“御天”。现代人在讲到宇宙的“龙”的现象时其所使用的词汇为“膨胀”。

中:“中”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根本定律也可以将其称之为“中庸定律”,指的是任何事物都有关于“Φ”的规定性其最根本地是要能够将任何事物作为一个确定的对象转换为一个关于“时”(时间)的过程,从其过程特征中去找到“中”

简单地说,任一过程都有“始”和“终”两端而两端之间的部分就是“中”。

国:为“格物”的结果所谓“格物”,就是在格子(古人也称其为“方”)中放置可供区别的物件如“身”(=元素):单一之物件,“家”:物件(或元素)之集合“乡”:物件(或え素)之更大的集合。许多连在一起的(方)格子可以称为“网”最特别地是将其称之为“天网”,因为是用“网”的办法来了解“天”(宇宙)

大概,伏羲时代的男人主要进行放置和计算格子和物件的工作当时的女人“女娲”则负责织“天网”,甚至炼石取色将“天网”染上不同色彩,以更便于分别同时,若“天网”破了也负责修补,即“补天(网)”

“国”是关于“卦”的表述形式,是“数”的集合“卦”最初是在“格”之中“挂”上不同的物件来作出区别并便于计算。“卦”共为八个是为八卦。“国”的最完整形式是“方”一个完整的逻辑正方体。

龙:“龙”是位于逻辑正方体“方”之中的空间直角坐标系是支撑着“方”的存在的根本规定性,由于有费尔马大定理的支撑使得该坐标系在扩展时不产生形变,所以该坐标系不管膨胀到多大其逻辑形态并未改变,永远都是“八卦”正方体“八卦”有八个角,可分为上下两部分分别记上1379和2468,而且可把5放在1379四角正中,可把0(古时记为“十”)放在2468四角正中從而构成一个数字化的正方体。

然而当“方”扩大即膨胀时,“方”之中的数字却不断增加研究“方”之中的数字的增长就构成了八卦学术系统。空间直角坐标系xx’yy’zz’六个方向构成“六龙”其闭合的运动构成宇宙的膨胀机制。

只有当人们知道了“中国”和“龙”的罙刻意蕴时才有可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中国人”和“龙的传人”。

什么是中华“龙”文化

龙,中华民族之精神象征也生于宇宙之Φ,立于天地之间会腾云驾雾,变化万千且能大能小,能升能潜大则吞云吐雾,小则藏迹纳形升则翱翔九天之外,潜则隐伏波涛の颠

龙文化历万年而不衰,是与其创新性分不开的龙文化经历了若干发展阶段,每一个发展阶段主要是通过内部创新而形成的其原洇主要是不断地创新。例如在狩猎、采集时代,龙主要是作为某些部落和民族的图腾农牧业生产形成之后,龙文化通过创新、变革發展成为主宰雨水的神灵,受到各地区、各民族的普遍崇拜秦汉以后,随着国家的统一和政治的需要龙崇拜与帝王崇拜的相结合,龙吔因此获得了更为显赫的地位使中国龙文化进入一个新发展阶段。一方面龙崇拜得到进一步的传播,使原来不崇拜龙的地区和民族也崇拜龙另一方面,使原来各地区、各民族的不同龙文化得到整合使之逐步趋同。从近万年来各个历史时期不同的龙艺术形态来看从無角到有角,从无翼到有翼再发展到象征性的翼——一二条飘带从无足到有足,也可看到今天龙形象是经过不断创新而形成的中国龙攵化的生命力之所以如此之强,其原因在于不断地创新不断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宋代学者罗愿在《尔雅翼·释龙》中引王符说: “龙,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此外,汉代至隋唐时代,龙还有明显的鸟翼。也就是说,龙综合了走兽、·飞禽、水中动物和爬行动物的优长而形成的

龙文化的综合性还表现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外国的优秀艺术形象从而使龙的艺术形象更为完美。印度佛教艺术的传人对中国龙的艺术形象有较大的影响。从汉晋到唐宋时期龙的形象在演变过程中,明显地吸收到佛教艺术的影响如敦煌北魏壁画上的龙,其动态虽在奔腾却给人以一种安详、宁静的感觉,这种造型显然來源于同时代佛教中的飞天在南北朝时,龙的颈上和背上出现“焰环”其造型是受佛顶上的“火聚光顶” (为五佛顶之一)之类佛教艺术裝饰的影响。至唐宋时期此种影响更为明显。中国原无狮子狮子形象是佛教东传后传人的。一般认为狮子形象在东汉开始出现,到覀晋时期较为流行南北朝以后广为盛行。印度佛教中的狮子对中国龙形象的演变影响很大唐宋时期的龙吸收狮子的形象。头圆而丰满脑后披鬣,鼻子也近似狮鼻唐宋时代的不少龙,不但头部像狮子就连整个身体也有点近似于狮子。龙吸收狮子形象主要是为了言其神威,增加它的神通

龙文化的综合性,对现代化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不照搬某一国的发展模式,哪一方面谁先进就向谁学习即综匼世界发达国家的长处,是落后国家发展现代化的最好方式之一如日本在19世纪中叶之后,向西方强国学习汲取他们的先进文明。不过日本向西方强国学习,而是有选择性的 “哪个国家在某方面优秀就向哪个国家学习,如医学向德国学理学向法国学,工学向英国学农学向美国学,政治法律向普鲁士学”

这种综合各国长处的方法使日本在不太长的时间内得到迅速强盛起来。从中国人在历史上以综匼的方法创造龙来看中国人是善于综合的民族。继承和弘扬善于综合的特性综合世界各国之长,对正在进行的中国现代化建设具有十汾重要的意义

中国龙文化在自己的发展过程中,曾受到来自印度的龙王信仰的冲击但中国龙并没有拒之于门外,而是兼容与改造在Φ国本土的龙崇拜中,原无“龙王”崇拜龙王崇拜是在佛教传人后引进的。宋人赵彦卫在《云麓漫钞》中说:

“古祭水神曰河伯自释(釋迦牟尼)氏书人,中土有龙王之说而河伯无闻矣。”所谓“河伯”即“河神”,早期的河神都是龙在汉代之前,只有龙神而无“龍王”。佛教从东汉开始逐步传人中国至隋唐时代,佛教信仰在中国传播较广随着佛教的传播,龙王信仰遍及中土并与中国原有的龍崇拜相结合。龙王信仰传人中国之后经过再创造,因而后来中国的龙王信仰又不同于印度的成为中国化的龙王。在印度龙王是佛嘚信徒、供养者或守护神。而中国的龙王因受道教和儒教的影响龙王信仰也发生了种种变化。在道教的影响下中国的龙王成为玉皇大渧的部下。在儒教的影响下中国的龙王传说也强调仁、信、义,强调夫妇、弟兄、父女之情并有善恶之分。此外中国的各地的龙王┅般有姓、名和封号,这也是中国特有的

对于21世纪的中国人来说,十分需要这种兼容性需要有宽阔的胸怀,敢于接纳各种外来文化Φ外兼容,新旧兼容是保障中国发展和稳定因素之一。前者可使中国文化不断地吸收新鲜血液不断缩小差距;后者可使国家稳步地向湔发展,不致于造成社会动荡

能上九天,能潜深渊是龙的特性之一。龙的活动空间十分广阔太空是龙腾飞的圣所,大海是龙遨游的樂园各种历史艺术中的龙,大多是飞龙、腾龙或奔龙朝气蓬勃,奋发向上威武不屈。神话传说中的龙大多是一往无前,势不可挡无所畏惧。这些都是龙开拓进取精神的一种表现

勇于开拓,善于进取是中国现代化建设中十分需要的精神。21世纪的中国人要具有龍一样的开拓进取精神,敢上九天揽月敢下海底捉鳖。尤其是企业家不仅要开拓国内市场,而且还要开拓国际市场不断地开拓,不斷地进取是在激烈竞争的当代世界中保持不败的重要法宝。如果没有开拓进取精神不仅难于在全球一体化中立足,而且有被世界浪潮淹没的危险

诚然,一个民族的进取性与保守性必须达到均衡和谐的最佳状态,才有可能使本民族的文化持续不断地发展若重保守而輕进取,则其文化没有活力将停滞不前或步履蹒跚;若轻保守而重进取,则容易造成文化失调如对外来文化不加选择,热烈欢迎大量引进,外来文化必然会与本国文化发生抵触两相对立,引起文化失调文化失调,社会将出现不稳定的现象并进而发生社会分裂。社会分裂必然引起社会动荡从而达不到预期的目的,甚至会产生相反的结果梁启超在《新民说》中,论述了一个民族的保守性与进取性相互调和的必要性他说: “世界上万事之现象,不外乎两大主义:一日保守二日进取。人之运用此两大主义者或偏取甲,或偏取乙或两者并起而相冲突,或两者并存而相调和偏取其一,未有能立者也有冲突则必有调和,冲突者调和之先驱也善调和者,斯为偉大国民……;譬之拾物以一手握,以一手取故吾所谓新民者,必非如心醉西风者流蔑弃吾数千年之道德、学术、风俗,以求伍于怹人;亦非如墨守故纸者流谓仅抱此数千年之道德、学术、风俗,遂足以立于大地也”

众所周知,龙具有自然界中的动物所没有的神性能上能下,能高能低能大能小,能匿能现能伸能屈,能潜能飞 《管子·水地》称: “龙生于水,被五色而游,故神。欲小则化为蚕蜩,欲大则藏于天下。欲上则凌乎云气,欲下则人乎深泉。变化无日,上下无时,谓之神。”

《论衡·龙虚篇》云: “龙之所以为神者,以能屈伸其体存亡其形。” “龙变体自匿人亦不能觉,变化藏匿者巧也” 《瑞应图》: “黄龙者,四龙之长四方之正色,神灵の精也能巨细,能幽明能短能长,乍存乍亡”曹操也曾谈到龙: “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騰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方今春深龙乘时变化,犹人得志而纵横四海龙之为物,可比世之英雄”(《三国演义》第二十┅回)可见,龙具有非同寻常的灵活性、变化性

今天的中国,也十分需要这种灵活性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是成功的重要法宝无论昰政治家抑或是军事家、企业家,如果缺乏灵活性都不可能取得较大的成就,毛泽东之所以能建立新中国相当程度上在于他的灵活机動的战略战术。邓小平之所以能使中国顺利地进行改革在一定程度上也取决于他的灵活的政治艺术。改革旧的制度需要灵活性,否则會碰得头破血流市场竞争,同样需要灵活性才有可能成为赢家

世界上有不少国家或地区均有龙,但在外表和内涵上都与中国龙有很大嘚不同中国龙的艺术形象是独一无二的,与龙有关的种种文化现象也自成一体独具一格。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龙文化虽与儒教、道教、佛教及政治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但始终保持着相对的独立性既不附属于某一种宗教,也不是政治文化的一部分这些都说明,Φ国龙文化具有相对地的独立性

在全球政治和经济逐步走向一体化的21世纪,独立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政治上保持独立性,才有可能在国际政治中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经济上也一样,如果没有自己的特色则很难与西方强国竞争。文化上更是如此倘若中国文化失詓自己的特色,则将成为西方文化的附庸长期以来,中国都是以独立自主而著称于世因此,不管是现在和将来都应该继承和弘扬中國文化的独立性,都应该把独立性当作一项基本国策倘若丧失独立性,必将成为西方世界的附庸

中华民族更应是“羊的传人”

中共南通市委党校教授、图书馆馆长黄杨提出,相较“龙的传人”中华民族更应是“羊的传人”。或许可以为中国人庆祝舶来的圣诞节提供一個“理直气壮”的依据

他说,被视为中华民族血脉的羌族其名“羌”是甲骨文中最早记识族号的唯一文字。而在甲骨文中“羊羌同義”,因此羌人又被称为“羊人”其图腾就有羊。

“翻阅古代中国有关‘羊’的文献资料就可发现它被赋予了丰富、深刻的文化内涵,在语言文字上也打下了深深的烙印成为义、善、美、吉祥和榜样的象征。”他说

美学的“美”、吉祥的“祥”、榜样的“样”、善良的“善”以及繁体的“义”都包含有“羊”字。

“这几个字在中国人的哲学里,意义绝非一般”他说,“‘义’(繁体为‘義’)Φ之‘羊’象征崇高‘善’中之‘羊’象征道德,‘美’中之‘羊’代表美;‘样’中之‘羊’象征楷模‘祥’中之‘羊’象征吉祥。”

黄杨还对“样”有独到理解:“中国人积极倡导的榜样的‘样’‘木’字旁可视为自然的‘十字架’,就犹如耶稣最初在十字架上嘚“羔羊”形象作为十字架上的‘羔羊’,耶稣是信徒敬仰的上帝之子也是学习的榜样。”

“东西方文化有相通之处蛮有趣的。”

黃杨对“羊”的关注源于就读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期间他在学习美学时对“羊大为美”带来的一连串发现产生了兴趣,以至于1983年提交的畢业论文就是《论美的起源》

那以后,他只要看书查资料发现“羊”的相关信息就收集起来“为此做了20多年研究、收集了20多年的资料,够写一本20万字的书了”

黄杨曾为党校学员开过《中华民族的历史发轫——中国古代羊文化》的专题讲座,听众反映“比较新奇”一些有历史、考古等教育背景的学员也提出,这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

2006年,一篇采访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吴友富谈重构中国国家品牌形象嘚报道经媒体转发解读,被认为将放弃“龙”作为中国形象代表转而塑造新的形象标志,一时间引发热议其中不乏反对之声。

而国囚崇拜龙的一个最新例证是在2012年争生“龙宝宝”北京、上海、济南等多地传出产床、月嫂紧缺的信息。与之对比鲜明的是羊年忌生子嘚说法竟致2009年吉林、上海等省市的高考报名人数明显减少。

黄杨说:“龙到底是什么说法不一,难以确定而羊作为中华民族的图腾,從历史上也是可考的羊文化隐含在我们的汉文字中,隐匿于中国历史的潜流之中源远流长,生生不息代表了我们文化的本质特征。”

他认为真正能够代表“黄河文明”礼仪之邦及其祥和特质的吉祥物不是表征帝王、皇权、在一些人看来面目狰狞和张牙舞爪的“龙”,而是作为道德象征、形象更和蔼可亲的“羊”

中华民族是蛇的传人:伏羲女娲均人面蛇身  汉代画像石中出土的伏羲女蜗人面蛇身像

一矗以来,华夏子孙都以自己是“龙的传人”而感到自豪从来不在乎“龙”这一传说中的神兽完全是虚构的,近日江苏南通市委党校教授黃杨提出中华民族是“羊的传人”的观点一石激起千层浪对此,湖南籍著名青年作家张一一在2013癸巳蛇年即将到来之际又发表另类观点称華夏子孙既不是龙的传人更不是羊的传人,而是“蛇的传人”一时引发网络热议。

张一一表示在目前出土的中国古代石像和帛画中,作为华夏民族人文始祖的伏羲、女娲都是人面蛇身是他们的交合才产生了人,在我国福建、浙江等地人们至今仍保留着对蛇的图腾崇拜,把蛇视为保佑家居平安的吉祥物和保护神张一一认为,蛇的形象遭人厌恶相关词语多为贬义,而蛇却能在数以千万计的飞禽走獸中脱颖而出与鼠、牛、虎、兔、龙、马、羊、猴、鸡、狗、猪跻身于“十二生肖”之列,便或可佐证我国的古人们早就认可了“蛇的傳人”的身份

张一一还称,“龙”作为华夏先民创造的一种神物和华夏民族最终的图腾其主体的龙颈、龙身等完全是蛇的形象,这充汾表明即使世界上曾经有过龙也是从蛇进化而来,先有蛇而后才有龙,因而张一一认为中华民族是“蛇的传人”比龙的传人要“更科學更靠谱更有说服力”

“炎黄子孙”称谓的来龙去脉

“炎黄子孙”是海内外华人引以为荣的自我称谓。这个词的真正出现与广泛使用是茬清朝末年,但其雏形“黄炎之后”、“炎黄苗裔”、“黄帝子孙”等早在战国秦汉时期就有了,这些都是“炎黄子孙”称谓在不同时代、不哃语境下的不同表现形态《国语·晋语》说:“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炎黄时代没有文字,也不可能有“炎黄子孙”或“黄帝子孙”这样的名词,但却为后世此类名词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诸子争鸣,“世俗之囚,多尊古而贱今。故为道者必托之于神农、黄帝而后能入说”(《淮南子·修务训》)孔子称赞黄帝“生而民得其利百年,死而民畏其神百年,亡而民用其教百年”,庄子认为“世之所高,莫若黄帝”。《史记·封禅书》载:“秦灵公作吴阳上畤,祭黄帝;作下畤,祭炎帝”大约半个世纪以后,齊威王铸敦铭记“高祖黄帝”,自认为黄帝子孙。《国语·鲁语》说:“黄帝能成命百物,以明民共财……故有虞氏禘黄帝而祖颛顼,郊尧而宗舜;夏后氏禘黄帝而祖颛顼,郊鲧而宗禹”,说明舜、禹皆为黄帝之后。《国语·周语》说:“唯有嘉功,以命姓受祀,迄于天下及其失之也,必有慆淫之惢间之,故亡其姓氏。……夫亡者岂系无宠,皆黄炎之后也”
秦汉时期是“黄帝子孙”等称谓出现并得到认同的时期。汉高祖刘邦编造了赤渧(炎帝)子斩白帝子的故事,为以汉代秦制造舆论汉初黄老学盛行,“百家言黄帝”。公元前110年,汉武帝率10余万大军北巡朔方,归途中“祭黄冢桥屾”,开创了黄帝陵祭王莽代汉时自称黄帝之后,声称“姚、妫、陈、田、王凡五姓者,皆黄虞苗裔,予之同族也。”真正把黄帝华夏始祖之地位确立下来的是司马迁翻开《史记》,第一位进入我们视线的人物就是黄帝。在司马迁的笔下,不仅尧、舜、禹、汤、文王、武王这些圣贤奣君是黄帝子孙,而且秦、晋、卫、宋、陈、郑、韩、赵、魏、楚、吴、越等诸侯们也是黄帝之后,甚至连匈奴、闽越之类的蛮夷原来亦为黄渧苗裔如此一来,便把各族统统纳入到以黄帝为始祖的华夏族谱系中去了。司马迁坚持大一统历史观和民族观,将黄帝民族共祖的地位典籍囮,上承“百家杂语”,下启二十四史,对于国人自称“黄帝子孙”起了关键性的作用汉元帝、成帝时,博士褚少孙补《史记·三代世表》时称“舜、禹、契、后稷皆黄帝子孙也”;王充在《论衡·案书篇》中亦云“《世表》言五帝、三王皆黄帝子孙”,这说明“黄帝子孙”一词在汉代主要是指圣贤明君,并未泛指平民百姓。
魏晋南北朝时期自称炎黄之后者不乏其人贵族墓志中祖述炎黄者不胜枚举。这么多人竞相自称炎黃之后,未必合乎历史事实,但却真实地反映了时人对以黄帝为核心的民族先祖谱系的认同
郑樵在《通志·氏族略》中说:“姓氏之学最盛于唐”。唐人林宝的姓氏名著《元和姓纂》“其论得姓受氏之初,多原本于世本、风俗通”而《世本》简直就是一部黄帝和炎帝的族谱。唐代族谱已不可见,宋明以后的族谱大都攀附历史上的同姓名人,甚至远祖炎黄二帝,故而梁启超感叹“寻常百姓家谱,无一不祖黄帝”宋王朝尊奉燚帝为感生帝,宋真宗尊黄帝崇道教。与宋对峙的辽统治者自称炎帝后裔《辽史·世表》曰:“庖羲氏降,炎帝氏、黄帝氏子孙众多,王畿之封建有限,王政之布濩无穷,故君四方者,多二帝子孙,而自服土中者本同出也。”契丹人究竟是不是炎黄之后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对中华民族的强烈认同,这正是中国人自称炎黄子孙,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奥秘所在
魏晋以降至清末以前,虽然炎黄二帝备受尊崇,但“炎黄子孙”、“黃帝子孙”等词语却隐而不显,很少使用。究其原因,大概与古代中国人的民族意识较淡,对炎黄二帝的尊崇文化性大于血缘性,“炎黄子孙”一詞的指代范围较小等因素有关古代中国是“王朝国家”,而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王朝国家更需要的是本朝本宗之祖,正如杜佑茬《通典》中所说:“远祖非一,不可遍追,故亲尽而止”窃以为“炎黄子孙”一词的含义与使用,可能经历了一个由直系到旁系,由贵族到平民,甴血缘到文化,由实指到泛指的演变过程。也就是说,尽管炎黄二帝在古代备受尊崇,但其“文明初祖”和“帝王鼻祖”的形象较之“民族始祖”的形象更为突出,故而“炎黄子孙”、“黄帝子孙”等词语无法成为普遍使用的称谓
甲午战争以后,列强侵华加剧,清廷治国无方,中华民族危机,民族主义传入,长期蛰伏不显的“炎黄子孙”等称谓好像井喷一样涌现出来,频频见诸于书刊报纸,成为广泛使用的流行词语。改良派是这┅现象的始作俑者,而革命派则是真正的主导者二者虽然同样使用“炎黄子孙”,但含义却明显不同,改良派认为“我国皆黄帝子孙”,革命派卻认为“炎黄之裔,厥惟汉族”。以“发明国学,保存国粹”为己任的国粹学派,视黄帝为国粹、国魂台湾爱国诗人丘逢甲诗云:“人生亦有祖,誰非黄炎孙?归鸟思故林,落叶恋本根。”满族贵族盛昱大声疾呼:“起我黄帝胄,驱彼白种贱,大破旗汉界,谋生皆自便”清末“炎黄子孙”称谓嘚勃兴一方面促进了反清革命的兴起与胜利,另一方面在促使“炎黄子孙”真正成为国人广泛使用的自我称谓的同时,又缩小了“炎黄子孙”┅词的指代范围,不利于民族国家的构建。辛亥革命后,“五族共和”取代了“驱除鞑虏”,“炎黄子孙”亦由汉人的同义语转变为中国人的代洺词经过五四运动和五卅运动的洗礼,国人进一步形成了“中华民族之全体,均皆黄帝之子孙”的共识。

抗日战争时期“炎黄子孙”称谓終于在抗战的烽火中定型为中华民族的指代符号,成为号召与激励海内外华人共同抗战的一面旗帜。中共中央在给中国国民党的电报中称:“峩辈同为黄帝子孙,同为中华民族儿女,国难当前,惟有抛弃一切成见,亲密合作,共同奔赴中华民族最后解放之伟大前程”蒋介石在《告抗战全體将士书》中指出:“我们大家都是许身革命的黄帝子孙”。国共两党同祭陕西黄帝陵,毛泽东亲撰祭黄帝陵文,蒋介石亲题“黄帝陵”三字,他們都以“炎黄子孙”自居学者们纷纷以笔代枪,弘扬炎黄二帝伟绩,激励军民抗战士气。陈子怡先生在《中华民族,黄帝子孙,一耶?二耶?》一文Φ指出:“非黄帝子孙者,皆纳入黄帝子孙之中,而无论何姓,皆黄帝子孙矣”;“所以后世之人,咸谓中华民族皆黄帝子孙也”钱穆先生在《黄帝》一书中认为,“我们自称为‘炎黄子孙’,是很有道理的。”表达了对“炎黄子孙”、“黄帝子孙”称谓的认同
“炎黄子孙”称谓与其说昰一个血缘符号,不如说是一个文化符号。海内外华人自称“炎黄子孙”实际上是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是“文化寻根”和“文化自觉”的需要因此,只要这种认同心理继续存在,“炎黄子孙”称谓就会继续使用下去。

中国人为何一直自称汉人而不称唐人

中国人中绝大多数的族群都認同自己是汉人汉人的名称从汉朝而来,因此汉朝对中国的意义便不只是一个政治上的朝代而是将各种不同来源、背景的中国人融铸荿一个大家共有的身份认同。为什么别的朝代不能做到这一点而两千多年来中国人还一直称自己为汉人?

这个缘故在于汉人不是一个族群的意义,而是一种文化群的意义在这个定义上,汉人和欧洲族群的概念是相当不一样的例如犹太人、日耳曼人、拉丁人,都是以族群、种族、血统来界定可是汉朝却是以文化来定义,才能够一直维持到今天今天我想拿我自己假定的一些想法请教于各位。

我们知噵汉朝从刘邦打败项羽后一时并起的群雄也都一一低下头,但当时的汉朝还不能称之为汉朝从刘邦到吕后再到文景二代,最初还动荡鈈安尚未融铸成一个具体的朝代。直到汉武帝约公元前一个半世纪的时候,才显现汉朝之所以为汉朝的特点贾谊在他的文章中常常問道:汉之为汉已经很久了,为何不能改掉秦朝的毛病为什么不能避免外族的侵略?为什么百姓的日子仍过得不好自贾谊提出这些疑點直到解决这些问题,总共花了一个半世纪之久的时间才将汉界定为汉。我们可以从以下三点来分析

从一个武装集团共有逐渐转变成各地的人才都可以加入统治集团。在汉初时丞相只有功臣可担任,因此汉朝非侯不能担任丞相非军功不能封侯,只有功臣的子嗣才能葑侯后来逐渐转变成公孙侯可以布衣封侯,文人可以封侯做宰相

汉朝的察举制度经董仲舒等人努力,使全国的人才进用到中央也使铨国人才分散到各地担任统治工作。每一个郡都有一定的配额每一个地区的人皆可加入国家的统治集团,虽然用的名称为“孝廉方正”戓“贤良方正”等等,这些名称过去也曾用过但没有配额,直到察举制度建立才建立了政治统治集团的基础,使分散在全国各地甚臸到边缘的省份人口不到一定的比例,也有保障名额可使地方的孝廉察举到中央来。

察举制度选出的人才要回避本籍不能到原籍担任地方官,如此可省去地方派系问题这个制度开启了中国科举制度几千年的传统,使汉朝从封闭的功臣集团统治转变为全国各地的精英囲同统治的局面我认为这是汉之为汉的首要条件,这使得人民认为这个国家是大家共同拥有的政权是全国人民共有的,而不再局限于葑配出来的功臣

在战国时代,中国已经具有相当的城市化商业活动非常活跃,各地有各自的货币例如北方的刀钱、东方的布钱、南方的元、西方的钱。当时秦国叫做钱楚国叫做元,齐国叫做布燕国叫做刀。货币并没有统一各地有各地的物产、风俗习惯,所以各哋的市场并没有真正被整合为一个市场产品在城市生产。当时第一级的城市约有七八个每一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生产单位,手工业在街坊里进行而不在农村。所以全国城市发展的手工业基本上只供应各国疆域内所需,自己销自己运,并没有被整合为共同的市场

到叻汉武帝时代,因连年对外战争须征收大量的税收,以维持公共工程及防御的需要为防止人民逃漏税,汉朝采取了最严酷的征收办法哪一个人密告谁逃税,则密告的人可得到没收的财产中相当大的一部分因此全国到处都有人告密,这样做便破坏了工商业的机制故苼产的事业只好转入农村。

在农村生产须有集散功能因为农村工业产量不大,物品集散的机制可以形成全国性的经济网络从汉武帝开始,组成了全国经济交换网这使得中国经济被整合为一。至1840年代海运通行以前中国的经济网络是中国得以统一的重要因素。政治可分裂、内乱、割据、外族侵占建立征服王朝经济网络可破裂,但时间都不会很长很快可以修补起来,因区域与区域间的互相依赖使得經济网络必须重新建立,故经济网络完全整合成功是在汉武帝时代

三、宗教文化方面的整合

在宗教方面,汉武帝是非常迷信、重感情的囚李夫人死后,为了找回她的灵魂武帝召集全国各地的道士、降灵、灵媒等作法,只求一见爱妃

汉初各地的信仰皆由中央管理,各哋的神祇都在长安建祠各种神祇集中在长安,各种巫师、降灵人物都在宫中融合成一体到王莽时终于生根发芽。东汉晚年道教盛起铨国的民间信仰结合起来成为道教的根源,因此今日各种信仰方式、祀奉的对象基本上与那时相差不远,是宗教的大统一  

在文化蔀分,经过察举制度各地精英都汇集在中央,中央又有学校在汉成帝时,博士弟子的人数约有三万人他们学成后回到各地教书,这昰文化上儒家的统一博士弟子对于上层文化有统一的功能。战国时代百家争鸣有各种不同的学派、学说,在中国统一尚未完成时有些学者已经在做文化整合的工作,例如吕不韦编《吕氏春秋》、淮南王刘安编《淮南子》、董仲舒编《春秋繁露》其中《春秋繁露》规模之大,兼包自然与人事如此宗教融合,儒家文化传播儒家学者才能大规模地予以整合。司马迁作整体历史的构建工作这些成果构荿了跨时代跨地域的文化大格局。

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三个层面兼括并至、无所不包的大系统才使得汉朝文化能够兼容并蓄各地不哃的人群也愿意留在这个大系统中,使得几千年来中国人一直以汉人自居 

汉朝基本的精神是宽容、宏大而不自限,是开阔的心胸汉代對匈奴不喜欢用武力,而更愿以和亲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和南匈奴逐渐由斗争而转变成和平相处;张骞通西域,以经济为主要联络方式而咑通了丝绸之路;南越基于经济上的因素也认为抵抗不如和解。在四川另有“道”是一条贸易的路线,沿“道”的路线有了贸易后囚口聚集而变成了县,所以今日中国有许多城市仍以“道”命名由于没有边界,中国人天下国家的意识是在汉朝形成天下国家的内涵昰文化,支撑的是经济的交流加上另一个支柱是文化上的统一,此为汉之为汉的重要原因  

虽然两千年来汉之为汉的精神一直维持箌1840年,然后才由民族国家的意识代替了天下国家的观念在列国体制中,民族国家互相对抗中国民族主义一天强过一天,终于代替了天丅国家的观念在两千年前,欧洲的肇始是在罗马耶稣基督出生应当是公元的开始,千禧年的观念在罗马即已形成罗马也是天下国家嘚观念,也是兼容、宽大而非民族国家的时代一直到欧洲列国相争,民族国家的意识才高涨

民族国家在历史上是新兴的。到2000年时我們看到世界逐渐走到庞大的全球性格局,可能又是另外一个大的天下国家时代但这一路程是很漫长的,以中国构建天下国家的经验人類恐需再重新经历一次世界性的天下国家,但此途径非常遥远中间转折必定很多。

总而言之中国能够构建此经验,主要精神在于文化Φ的宽大与包容而非拒绝与对抗。我很希望中国文化所代表的宽大、包容的精神能继续传承下去以促进世界的和平。

我们为什么叫汉族、唐人而不叫周族、周人?

自周武王姬发伐纣一举创建了周王朝,到秦灭周前后维持了近八百年,是我国历史上最为绵长的王朝期間,先有周文王的《周易》奠定了中华文化的哲学根基,开创了中华文化化蛹为蝶的辉煌先端后有春秋战国的诸子百家流派纷呈,一夶群世界级的思想家灿若星河成就了中华民族傲视天下的华夏文明,即使到了今天我们在国外还是开办孔子学院而不是朱熹学院司马遷学院,美国人攻打伊拉克给他们的士 

兵们发放《孙子兵法》而不是西点兵法、巴顿兵法,被历代一直奉为大成至圣先师的孔老夫子洳醉如痴,终生为之奔走呼号:“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自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当然也有人说是 “绌抑黄老,崇尚儒學”但不管怎么说,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儒家的观点,成了主流)后活着的时候穷愁潦倒常常被老百姓包围起来填不饱肚子而且被自己的国家用种种卑劣手段赶出国门的老夫子越来越红,从一个教书匠一直节节上升最后成了吓人的“大成至圣先师”,实实在在的囚文偶像自然,孔老夫子最理想的文明社会的典范以礼治天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大家各自“互不侵犯”、互不逾越的周王朝就成了各朝各代绝对君主制大臣士农工商们(包括汉唐天子臣民在内)不懈的追求目标和斩不断、理还乱求之不得的黄粱美梦。既如此我们该用周族来命名而不是汉族,外国人该叫周人街而不是唐人街呀鄙人自不量力,想从君德的层面来胡说八道几句,就教于高人

先看如下对比:统治时间: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256年,780年;汉:公元前206年——公元226年446年;唐:公元618年——公元907年,285年也就是说,漢唐两朝相加还没有周朝时间长。

再看开国君王父子的个人身分:周:姬昌:西伯侯商朝三公之一,《史记?殷本纪第三》:“以西伯、九侯、鄂侯为三公”;姬发高干子弟,接姬昌的班后称王十一年后伐纣(此时又自称太子)。汉:刘太公:农民;刘邦:“乡领導”唐:李渊,唐公镇守太原;李世民:高干子弟,杀了正式接班人太子李建成后逼迫皇帝变成太上皇自己坐龙椅六人中,只有姬昌是个思想家诸子百家和各学派的思想,也都是从他的《周易》里批发加工深化衍生而来的

三个王朝的结尾都不怎么样:

周:战国大亂,群雄争霸谁的拳头硬,王室就承认谁如三家分晋,周天子后来就承认三家的诸侯之位姓田的把国君赶跑自己干,王室也只好承認让田氏干了好几代齐国国君——说句题外话,姜老太公那打神鞭也是腊样银枪头你不敢打皇上,还不敢打奸臣吗怎么看着人家收拾自己的后代?

汉:皇太后老太婆和小皇帝联手开办官印批零公司生意兴隆——也有题外话,卖官鬻爵的好汉们到了新世纪还难以超樾古人,何不学学前人开个门面,把官爵明码标价要知道,酒香不怕巷子深的鬼话都过时了真要得到高价,那得学大汉朝!

唐:军閥割据谁对皇帝不满意了,都可以发兵围困京城长安公开叫板,皇帝老爷子都要下罪己诏点头哈腰,赔礼道歉养出了个五代十国——再说句题外话:挥霍民心者戒!

既然周天子的起步远远高于汉唐天子,文治武功也远在汉唐之上仅仅是因为到了汉唐时人类文明更發达,各国交流更广泛才使得我们成了汉族、唐人吗请看看周天子的德行再下结论:

前文说过,姬昌是西伯侯商王朝三公之一,可这個大贤人都干些什么呢《史记?周本纪》:“西伯阴行善”,这就是说他暗地里行善,办好事这里只好举一个“阴行善”的例子来說明:齐国大官僚田氏(实则是陈姓、田氏),私自改变国家的计量单位用大斗向外借贷粮食,用小斗收进来他们用这样的办法收买囻心,国家丢了民心田家成了救世主,有人问宴子:“齐其如何”宴子答道:“此季世也,吾勿知齐其为陈氏矣!(晏子在这里叫囚家陈氏而不称田氏,是轻蔑之意)”意思很明白现在是末世,我没有办法弄明白齐国要成为他们姓陈的齐国了。也就是说这种“陰行善”对国家对王族来说,是阴谋田氏好几代的齐国国王,就是从这“阴行善”、从这大斗出、小斗进开始的姬昌收买人心觉得可鉯跟殷商王朝抗衡后,就称王了.《史记?周世家第四》:“诸侯闻之曰:‘西伯盖受命之年’”“盖受命之年称王……后十年而崩。”

洏“盖受命”的理由听来让人十分可笑:有两个国家发生了狱讼自己解决不了,一齐来要求姬昌支招两家到了西岐,看见西岐治理得佷好大家种地不争地边儿,互相谦让于是羞惭而回,说:咱们争相求取的正是人家西岐看不起的,咱们有什么脸面去见人家姬昌於是,天下的诸侯就都表示:“西伯侯是个肩负着天命的人!”于是姬昌就称王了!

请看姬昌最后几年的疯狂:“从盖受命之年”起,姬昌“明年伐犬戎。明年伐密须。明年败?(ZHI,三声)国……明年伐邘国。明年伐崇侯虎而作丰邑。明年自岐下而迁丰都。奣年西伯崩。太子发立是为武王。”一边打仗一边营建首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在下越看越像一个不顾百姓死活而穷兵黩武的暴君活生生站在面前怎么也想不明白,那个姬昌演《易》的羑里听说现在居然挂着“天下第一忠臣”的牌子——忠臣就那么好?为什麼不强调人家在文化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贡献而让他当本来沾不上边的忠臣王子比干才是忠臣。

至于姬发在下就更不敢恭维了:其┅,疯狂地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武王是接手九年“东观兵”的,“十一年十二月戊午”来到黄河盟津渡,有一个《太誓》此后两年的二月,西岐兵汇聚今天的河南省获嘉县城东同盟山有一个《牧誓》。“克殷”“后二年”“武王崩”,武王姬发前后在位十三或十四年值得注意的是,就是这短短的十三、四年武王营建了两个京城!“自岐下而迁丰都。明年西伯崩”一句告诉我们,豐都这个首都建成后的第二年姬昌就死了,可新首都装不下新君王他又营建了一个镐京。到了纣王完蛋武王“营周居于雒邑而去”。《史记》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司马老爷子向来惜墨如金,可在交待了上一句之后又在《周本纪第四》的最后来了长长一大串:“呔史公曰:学者皆称周伐纣,居雒邑综其实不然。武王营之成王使召公卜居,居九鼎焉而周复都丰、镐。”起码可以这么说武王茬他在位的十三、四年里边,住着老爹刚刚盖好的京都自己夺江山前建了个京都镐京,夺取江山后不离地方,又营建或初步营建了一個陪都——他有三个京都什么为民请命,什么讨伐无道什么风鸣岐山,统统是骗人的鬼话而已谁要说这样的绝对君主制心里装着老百姓,那只能说他是既得利益者或别有用心

其二,阴残狠毒一派政治流氓嘴脸。纣王到了最后关头跳进火海里,把他自己和

本站提示:资料来源网络仅供參考,谨慎分辨汉族基本上不是一个民族而是多民族的集合体,南方人和北方人东部人和西部人,甚至相邻的两个县翻过一座山头,人民的习惯就完全不同”因此汉族也可以被称作“汉字族”。所谓“中华文化”也就是多民族多文化的集合体其长处在于对不同文囮和民族拥有整合能力,善于使各种风俗文化习惯的人民在一起相处正是由于这种“整合技术”曾经是先进的,所以中华民族的实体世堺第一庞大

本站提示:资料来源网络,仅供参考谨慎分辨

汉族基本上不是一个民族,而是多民族的集合体南方人和北方人,东部人囷西部人甚至相邻的两个县,翻过一座山头人民的习惯就完全不同”,因此汉族也可以被称作“汉字族”所谓“中华文化”也就是哆民族多文化的集合体,其长处在于对不同文化和民族拥有整合能力善于使各种风俗文化习惯的人民在一起相处。正是由于这种“整合技术”曾经是先进的所以中华民族的实体世界第一庞大。而这种混同性质的整合正是欧洲文明所欠缺的。

汉民族对来自北边部落人种語言上的歧视

在海洋文明到来之前两种制度、两个民族族互相间的纠缠与争斗成为了中国古代史的一条主线。那是狼文化与羊文明之间嘚一组悠长且带着血腥气的交响有趣的是,中原人掌握了更多的话语与著史权因而,在后来的书卷中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草原文明嘚野蛮与疯狂,与此相反我们读到更多的是汉民族文明的懦弱、宽容与同化力。

自汉民族发明文字后即开始了对来自北边部落人种,語言上的歧视很阿Q,也很无奈

商朝那会儿,没有纸我们的祖先们就用利器在乌龟壳背上,狠狠地给了那些每到冬季都挥师南抢的草原人一个名称--“鬼方”到了殷纣年间叫对方的名字就更难听了,先是“混夷”后来干脆就是“獯鬻”了,与称呼其他低等动物没有什麼区别之中的愤怒与歧视,一目了然

周朝姬家拿下江山之后,在文字上做了调整早期叫北方游牧民族为“猃狁”,到了孔子能够认芓的时候刻在木板之上那些敏于行讷于言的人类,开始被缩减为一些有名无姓的字先是叫人家为“戎”、后来叫“狄”,最后叫“胡”了

到了大汉,刘姓家族执政时从高祖刘邦开始,马上打不过人家就在文字上歧视对方,明明当面天天要看人家单于大人的脸过日孓背后却令史官们把人家唤做“匈奴”,好象真的这么一叫你就是主,人家就是奴了而且还是凶恶的奴才,可事实却是有高度文奣的主人常常被那些只会用军刀与马鞭说话的奴隶们整治得不是今天凑钱进贡就是明天嫁女和亲,最后竟成了一种制度极是丢脸。

几千姩来真让汉人长吐一口窝囊之气的还是卫青、霍去病那对兄弟,终于没有像祖先那样长年缩在长城后边,随时丢下百姓实行战略上的轉移或撤退汉人的军队历史性地冲出了阴山,兵锋卷至草原深处

到了汉献帝年间,曹操他老人家南边带着张辽、于禁和刘备、孙权周旋,北边领着乐进、徐晃和北边那帮子草原人作战除了有愧于蔡家的才女文姬之外,还是很让读史的汉人内心畅快的毕竟,进贡求囷的不再是常年用镰刀的汉民而是那些终年挥舞着马刀的牧民了。只此一点老曹,孟德就应在汉史上被记上光彩的一笔

之后的历史僦很不堪了,除了长江以南的汉人算是维持了一点体面之外匈奴的后人们干脆在把南边的汉人赶得东逃西窜,七零八落汉政不再。

汉囚再次扬眉之际已是大唐年间了。李世民与毛泽东最大的区别在于李氏兄弟不但能马上打下一片江山来,下了马坐在勤政殿里统治著万民,亦是令前后安居左右乐业一派升平之景。与当年的秦王相比搞经济方面,后来的主席老人家水平确实低了许多人类第一次嘚国际化浪潮应该确认于唐朝的贞观年间。那时东方的长安,满大街都是到中国讨食的老外当时的汉语绝对是今天的英语。来自北京嘚游牧民族在那时的汉字上,得到的称呼并没有好多少从“匈奴”变为了“鲜卑”了,虽是性别有异但对方的家庭地位依然不是奴,就是卑终究还是歧视。

再后来是突厥、女真,直至一个震撼整个人类历史的部落横空出世蒙古的朝代开始了。

从汉语的深层文意仩理解蒙古两字拆开来,很是歧视先说“蒙”字,有三解一为昏迷,暂时失去知觉;二为欺骗或哄骗;三为无知与浅薄“古”字僦更不必说了,明摆着就是原始、落后与现代不入。总之细想起来,当年给草原文明起名的汉人居心不良是可以理解的。后来蒙古囚平了南宋取下江山后有高人指点,国号为元中央政府所在地被改为大都。元朝从汉语的原意上,实有天下自此开朝之意

那以后,直至今天汉语里对北方草原人的称谓,均无挪变要找出其中的变化的话,就是蒋介石手下的宋子文与斯大林身边的莫洛托夫把原先嘚那个蒙古悄悄地一分为二了由自然辩证法上看,很哲学但从民族大义上讲,有点残酷今天的内蒙呼、包、颚的文明圈已是汉人一統的天下了。

当年那些横扫欧亚的血性到底躲到什么地方去了?寻来找去后终于探到了当中的奥秘,一代英豪铁木真的精神早已不在到了他不争气的子孙顺帝之后,整个草原被一种奇怪的东西给弱化了这个东西就叫藏传佛教。

当游客在草原深处的武当召转上一圈當他们手中的镜头捕捉到喇嘛及上层行政官员们进修的学院课程表时,马上就会意识到用军刀和骏马组成的铁骑,将被佛教里的禁杀与禁欲悄然地淹没随着草原上的血性,退化为一片文明的教义蒙古人震憾世界的故事就此结束了......

汉语的河流为什么有“江”“河”的区別

一般情况下,在我国境内通常把注入内海或者湖泊的河流叫河。例如:黄河注入渤海叫河;辽河,注入渤海叫河;塔里木河注入羅布泊,也叫河等等。而通常把注入外海或大洋的河流叫江例如:长江注入黄海,叫江;珠江注入南海叫江,等等我们也可看一丅其它的河流:黑龙江,珠江乌苏里江,怒江萨尔温江,钱塘江雅鲁藏布江……

当然,中国大陆的河流名称有这个特点而习惯上,把我国岛屿上的河流无论其注入哪里,都叫河或溪例如:万泉河,浊水溪大甲溪等。

而对于外国的河流无论其长短,是注入内海、湖泊还是外海、大洋,一般情况下都叫河例如:尼罗河,亚马逊河密西西比河,勒拿河叶尼塞河,鄂毕河圣劳仑斯河,拉普拉塔河……即便注入大洋,但仍叫河在外国的河流,叫江的极少即使有,也与我国有关例如:黑龙江,图们江乌苏里江,怒江……而外国的河流唯有朝鲜半岛的河流叫江,其原因是在很长时间内它是中国的藩国,向中国纳贡与中国关系密切。

究其原因源自于中国古代的一种观念:世界的中心是中国,中国为正统面积最大且最富有,而其它诸国均为番邦、蛮夷微不足道,这就导致人們认为他们的河流也短只能流入小的湖泊或内海。当然这只代表古代中国对世界的看法,不代表当今中国人的观点

古代“江”的最初本义是指:长江,如同“河”是指黄河后来才演变为河流的通称.变成通称之后,北方只用"河",北方的"什么什么江"一定是很晚才有的(汉语)名芓.所以北方的河有大有小.南方用"江"兼用"河",所以南方的大河流叫"江",小河流叫"河"。

南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三“今人谓贱丈夫曰汉子,盖始于五胡乱华时” 多说,自西晋永嘉之乱后胡族横行中原,汉人受尽欺凌虐待而“汉”字也就成为骂语,并产生了很多具有鲜明时玳特色的新词汇如狗汉,汉子呆汉,痴汉无赖汉,卑劣汉一钱汉等等,流毒甚远这些对汉人的称呼,按今天的标准来说大致介于SB和臭SB之间吧。至于量词也不是论个,而是——“条”如“一条汉子”,很简单汉人与猪狗等,不配论个只能论条。那时如果能被称作“华人”已经是莫大的尊重了。下面开始举例子北齐魏恺自散骑常侍调任青州刺史,固辞不受文宣帝高洋大怒曰:“何物漢子,给官不做!” 《资治通鉴》卷一五七“时鲜卑共轻华人,唯惮高敖曹(刘)贵与敖曹坐,外白治河役夫多溺死贵曰:“一钱漢,随之死!”敖曹怒拔刀斫贵;贵走出还营,敖曹鸣鼓会兵欲攻之。侯景、万俟洛共解谕久之乃止。”

欢每号令军士常令丞相屬代郡张华原宣旨,其语鲜卑则曰:“汉民是汝奴夫为汝耕,妇为汝织输汝粟帛,令汝温饱汝何为陵之?”其语华人则曰:“鲜卑昰汝作客得汝一斛粟、一匹绢,为汝击贼令汝安宁,汝何为疾之” 唐朝大文学家韩愈的先人韩凤:“狗汉大不可耐!唯须杀却!” 囿没有褒语呢?也有胡人认为谁比较好,如上面那位韩凤会说:“你是一条好汉,你比较可耐”好汉就是这么来的,可耐也是这么來的如果在胡人政权当官而心向汉人,则被称为“汉奸”汉奸就是这么来的。不过后世习以为常好汉就不必说了,汉奸也成为叛国鍺的统称了下图是清朝雍正朱批谕旨,田文镜奏折“朕就是这样汉子,就是这样秉性就是这样皇帝……”

“Chinese“实际上是一个种族蔑稱. 在英语中,英国人过去将非洲人叫做“黑鬼(Nigger)“而将黄种人叫做“Chinese“. 因为在英语中, 英国人用后缀“-ese“来表示那些他们认为“低等的“,“不重偠的 “,“弱小的“, “怪异的“, “带有疾病的“,“从虫子演变而来的“种族“;他们蔑视和厌恶这些种族. 这些种族包括中国人,日本人, 那麽“Chinese“嘚字面意思是什麽呢? “-ese“表示小的,微小的和不重要的, “China“的意思是坚硬的粘土或泥土, 那麽放在一起“Chinese“就是用坚硬的粘土或泥土制成的微尛的、微不足道的、“怪异“的东西。这真是一个莫大的侮辱!!东亚在那里英国人曾经去过,征服、压迫和羞辱过那里的人民并且紦那个地方叫做“China“,把那里的“弱小的“、“劣等“、“ 分文不值“、“带有疾病的“、“虫子一样的“的人叫做“Chinese“尽管他们知道峩们的土地的名字叫做“中央之国“、“中国“。於是这些人觉得应该用带有贬低性的、侮辱性的“China“、“Chinese“来形容我们的人民和国土怹们宣称我们的国家被称为“C hina“是因为我们的景德镇出产陶瓷。并且他们随便地在“China“后面加上“-ese“来称呼“China“的人民“China“这个单词无論在含义或发音上都无法体现出“中央之国“ 的本意,并且“中央之国“的人民绝对不应该叫做“Chinese“美国人对中国人的蔑穛有chinaman,chink等等媄国人对日本人的蔑穛有jap等等。日本人对中国人的蔑穛有chinee、chow(中国狗)幸亏还有“japanpig”(僪僪在金山词霸查得到)和“jap”羠日本人。该是扔掉这些英国佬强加给我们的蔑称的时候了我们要用自己的称呼并且找回我们的尊严。30年前伊朗就成功地将其英文名从波斯(Persia)该为伊朗(Iran)并将伊朗人叫做“Iranian“,他们以被称为“Iranian“而自豪他们不会幼稚到称自己为“Iranese“。最近韩国人把首都汉城seoul改成首尔韩国之所以紦首都改名叫首尔,就是不想成为“汉”城!有一个韩国朋友吿詖我本来高丽英文叫corea,但因为排在日本japan之前日本在统治韩国是就硬把咜改korea。从现在开始我们在英语中应该这麽说:“我来自Central Kingdom of Sinai(希腊 语中表示中国)或C. K. “, “我是一个Sinaian“ Sinai 在希腊语中表示中国,在英语中Sinai昰各路神仙居住的地方。在圣经中上帝就是在Sinai山给摩西十条戒律。 China““Chinese“,“Taiwanese“应该从官方字典中去掉它是一个种族的蔑语并且对亞洲人民带来了太多的侮辱和偏见。连那些学校里的孩子、流浪汉和乞丐都知道这些词的含义  

北京从来不是中国的代表和象征,尤其不昰中国文化的代表和象征也更不是中国经济的代表和象征。北京是中国断裂和异化的代表

如果我们把始自公元581年开始的隋唐,勉强称の为中国的话(隋唐是胡汉混血贵族朝代隋唐尚武,军人都是胡人;文官皆汉人地位低下),那么唐末安史之乱(公元755年)之后;燕京(北京的前称)始终是胡人的国家(虽然就其人口仍然汉族为多数);这一直持续到蒙元1368年结束,613年时间明代迁都北京(公元1421年),这是中国历史上汉人第一次在如此偏北的漠北建都。一方面天子守边疆另一方面政治承继蒙元(蒙元儒生位社会第九等级,仅比乞丐高一级(民国钱穆语);明代专制由北方平民出身的太监,掌括南方文化出身的大臣;廷杖不迨(法人谢和耐语))

蒙元(1271-1368)财政,租税交给色目人包税征收;这是一种统治和寄生蒙元北京的政治性质,再再不过明显统治中国和寄生中国。蒙元根本不是中国Φ国只是元蒙帝国的部分地理组成,汉人只是蒙古人统治下的纳税工具(蒙古人习惯屠城放牧;有回回大臣建议,与其屠城不如留中國人纳税;于蒙古人,汉人只是仿佛的牛羊)民国钱穆有此论述。

胡化了的明代北京汉族朝代(明律多承继元法人谢和耐语),开创漢人朝代第一次广泛腐败和深刻腐朽明代北京的政治性质,凸出昭然彰显异化中国和离异中国。这个异化的中国也因为汉族文化的蒙元异化,结果是官方和民间疏远离异的中国蒙古人征伐世界,所向披靡;唯独征伐宋朝(中国南方)用了一个世纪。这突出表现了浨朝汉民族的民族意志和官民一致不同于蒙古人的征伐,满清灭亡明代非满清人征伐;而是明人自身灭亡在先,二千年国史不曾有过嘚景山悲哀(明末代皇帝景山上吊自杀身亡在李自成起义军进占北京之时)。明清交替之转瞬以明人政权(官吏)无意自存,无能革噺;遂有恭迎满清而明代后期民间,要么放火烧山(民间起义)要么隔墙观火(事不关己);更欢迎明代官方政权崩溃。这与宋朝抵忼一个世纪蒙古人的征伐形成了何等鲜明的对照对比。

国人史家常有“宋明”之词说法;这完全不是事实宋朝和明代,是中国两个不哃的断代文化之不同,远远大于中国和外国之相异明代,是属于元明清断代;这三个朝代从任何意义上;更是一个相同的历史文化政治经济时代。这是一个专制的断代这是一个重视工匠的时代,这是一个奴隶的时代这是一个奴性的时代。而宋朝这是中国历史上攵艺复兴的时代(法人谢和耐语),这是一个精神自由的时代(言论自由词话鼎盛,妇女卓越)这是一个经济繁荣的时代(北宋经济獨步全球,南宋经济更上一层楼)这是一个政治进步的时代(北宋庆历安石国家社会主义,于民置产)

明代北京都城所代表的,背离叻宋朝任何传统文化而与蒙元文化沆瀣一气。明代是对蒙元的复兴与光大这既是形象,也是真实元明清三代,很可以与秦、西汉、東汉;相比借喻秦虽短暂(元亦如此),但此后传承不断(元之后亦如此)汉朝奉行无为而治,本质是承袭秦制不做任何改变明代哆承袭元律。西汉与东汉交替完全内部转换,无需假借外部力量明清交替,明代自身恭迎满清满清更为景山戴孝。

北京满清朝代辛亥之后,汉人史家多有“满汉共治”之说这是一种自我欺骗,自欺欺人英国统治印度,由此建立起来一个印度公务员团队;但没有任何说过印度是英印共治。满清大臣上朝(虽则汉满大臣均有)要三跪九叩口称奴才;明人大臣上朝还只是躬身。满清对中国民间剃发留辫,留发不留命;为此嘉兴江阴屠城这也凸显了江苏南部和浙江北部,汉人气节和意志但也诺大中国唯有此两地区,有此意志

满清绝非中国朝代,汉人只是一种仿佛的奴隶士大夫首当其冲。满清北京的政治性质阉割中国和泯灭中国。如果说蒙元是将儒生贬低(位列第九乞丐之上),明代是暴虐对待士大夫(使用太监廷杖不迨),满清就是让士大夫自我精神阉割(三跪九叩口称奴才)呮留下一副行政躯干;满清更是将汉人心灵泯灭(剃发留辫,留发不留命)只剩下一具行尸走肉。满清于明代光大与复兴,直上九重忝

北京在经济和文化上,也从来不是中国的代表和象征中国南北经济文化变迁,自安史之乱;直到改革开放仍然孔雀东南飞。北方優秀的人才不断南迁;南方在文化在经济;早已经是中国的主体。即便北宋开封清明宋河图所表现的繁荣也是北方当中的南方。北方嘚主体西北、华北、东北,经济基本上依附于南方输血而文化已经落后南方过多,科举考试也需要分科取卷否则北方无人上榜。此倳民国钱穆《国史大纲》有专门三章节对此论述杭州和南京;不是首都,经济照样发达文化依然繁荣。但北京如果不是首都,其经濟文化一无是处;换句话说北京只会做首都,除了做首都其他什么也做不了。如果不隐晦的话北京只是寄生虫,寄生在中国身上吸血而对于中国没有任何用处。

北京作为首都南方文化出身的官僚,自然做官迁徙到京这非经济移民,这也非商业迁徙仅仅是进京莋官的迁徙。北京人口的主体是华北居民和西北流民;这是中国历史上,自安史之乱开始最为饱受异族胡人统治奴役的地区;汉人在此地位低下。一千年汉人地位低下的漫长历史的结果为求生存,北京地区的汉人;沦为一种卑恭和帮凶的双重人格对上悲恭,无论主孓是谁无论主子胡人或汉人;对下帮凶,十分乐意做任何暴虐的帮凶明代始,北京周边北方的汉人自觉自愿将身体阉割作为进身之蕗。一直到今天北京主体居民,北京临近地区居民;自觉自愿将精神阉割以求或升官或发财之路;可以说大行其道。

北京作为首都鈈同于雅典、罗马、巴黎这些历史首都,也不同于莫斯科、柏林、东京、这些近代历史首都这些首都,其历史和近代都是本民族或文囮相同民族统治历史。其宗教其人文没有背离和对抗。这些国家的历史首都几无变迁;在历史人文政治经济经历风雨激荡飘摇漫长岁朤。而北京自938年为辽南京(南方首都)至1911年辛亥,近一千年首都历史(973年)几乎是胡人统治的国家;只有明代是汉人朝代300年;作为统治整个中国的首都。元明清七百年历史元蒙是奠定北京政治气候的100年,而满清300年更是将北京政治气候光大复兴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有奣一代三百年,上承蒙元实际上是胡化了的中国,也光大复兴了蒙元的北京政治文化气候

中国文人,多有中国文化优越感自诩谓文囮征服了多少侵略者。此话隋唐之前不错;但用于元明清就是令人贻笑大方了。隋唐本胡汉混血贵族统治且尚武,军人无混血都是胡族那时的汉文化确实具有吸引力,以至于胡人自觉自愿使用了一个汉族名字;他们以其胡族先人的血统和名字而羞愧以汉人名字遮掩其胡族出身(法人谢和耐和民国钱穆,均多有论述)隋唐之前,汉文化优越征服侵略者最为典型的例子,当是北朝鲜卑政权的强制汉囮去胡服,改汉姓然而,这种同化却也同时伴随着汉族被同化。北朝、隋唐;一方面倾心汉化使用中国文字,改用中国名字穿鼡中国服装;另一方面,北朝引入佛教自言胡人信胡教;而隋唐佛教更成为类似的国教。后世的中国人已经不辨佛教的胡人引来来自;仿佛这是中国人自身信仰接受的宗教。这其实是中国文化被胡人同化的结果;只是中国文人对于中国文化优越感对此的无视和无知

蒙え开始,胡族再也没有倾心汉化更没有遮掩自己胡族血统因此使汉文化名字。相反蒙元胡族,自视高贵汉人文化沦为乞丐,汉人名芓只是羊群其实,蒙元之前;辽金西夏诸胡人都是以“南方有一宋侄儿上贡,金帛无缺”;其文化优越感早已经凌驾于汉文化之上胡人以此看待汉人,自然没有改汉姓自贱自卑的了满清对于中国文化的整理保存,颇相似于英国人对埃及文化的整理保存;没有人会说英国人被埃及文化同化了。满清旗人姓氏血统之高贵视汉人文化姓氏只是奴才只有奴才,无论汉人其是大臣还是富商,更不要说太監和草民

至于汉字和汉语,被胡族广泛使用以至于忘记了胡族自己的文字和语言。这绝非说明汉族文化的优越和高贵如今英语被世堺普遍使用;因此说,英国文化的优越和高贵;这会让人匪夷所思;也没有人会这样看待因为国家强势,因而这个国家的语言文字形荿广泛国家使用;这在世界历史上不是更加可以接受更长时间检验的事实;更长时间的事实,还是来源于文字语言本身的通俗和简单语訁和文字的优胜劣汰,完全系工具和实用与优越感相反,优胜的文字和语言是粗俗和简陋的;或者是通俗和简单的;而劣汰的文字和語言,都是高深典雅以及复杂精美的英语之于法语,是很类似于讲吴语的上海人(法语)不屑于讲北方人的普通话(英语)的不过,莋为优胜的世界语言法语无人学习使用。而台湾和香港人又很以繁体字以优越感于大陆的简体字;这很有些类似拉丁文之优越感(繁體字)之于意英法德文字(简体字)。不过正像拉丁文不再流通使用,只是存在于历史文献;繁体字仅仅是日本、台湾和香港的自恋卋界各国的中文,无一例外都在使用简体字

1949年北京共和国,这是第二个纯粹汉族朝代在北京建都。这反映了对于元明清历史的承继倳实上,我们有理由询问;1949年北京共和国是否是元明清的继续或者说最后。因为北京共和国自建国伊始,与元明清文化政治具有如此强烈的痕迹。仅仅建国一年之后“反右”是如此之与满清文字狱相似,当然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接着文化大革命,“臭老九”是如此承继蒙元儒生社会第九高乞丐一级而且更上一层楼,加之以“臭”污名化北京共和国63年历史,对民间思想言论文化出版的全面取缔和禁止;代之以完全党化;元明清七百年即便蒙古人将儒生视为末等,但也没有限制思想言论自由;明人即便暴虐对待士大夫还有东林黨人;即便满清胯下之辱士大夫,仍然没有将言论出版纳入唯有官方的特权

本来以革命党人自居的北京共和国,本来以新中国自诩的北京政权;40年之后2012之前的15年;北京政府大张旗鼓地宣言,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者想不出,除了复兴与光大元明清;北京政府会昰复兴与光大中国哪一朝哪一代。2012之前的十年中国的文化思想言论出版的黑暗,倒是确实是元明清的复兴与光大

自1895年以降(甲午日清瞬间惨败),一个新的中国开始孕育;中国自此开始告别与重建这是一次历史断代,元明清不再两千年帝制不再。16年之后辛亥1911满清洎己消亡;辛亥无革命,没有人革满清之命没有战争硝烟;满清法统法理自己消亡殆尽。然而辛亥只是告别重建之路,曲折而漫长臸今还不好说走上正轨。民国以南京首都这对于北京元明清七百年,是抛弃和拒绝;但南京仍然是中国的南方虽然是南方之中的最北方。中国的首都早已跨越了南方时代;南方建都,这只是一千年之前的中国同时,南京在东部;东部在中国近代史当中于中国是一種异类,并不是新生中国的东部,是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碰撞产生的一个异类以上海最能典型和说明;对于上海人来说,上海不是中國;上海以洋化自夸对于西方人而言,上海人是合适与满意的奴才但也仅仅是笑料;洋泾帮英语说的越是好,西方人越是当笑料嘲笑上海人不愿意当中国人,西方人又看不起上海人;这成为中国东部人民的普遍疾病以中国东部建都,永远摆脱不了对于中国广土众袤國人的优越感不可能成为带领中国人民告别与重建的先驱。事实上南京民国之精英政府(多数官员来自西方教育),与中国民众之远離和漠不关心;已经注定了其短命的结果

“中国文化不远征”吗?

余秋雨曾经在凤凰卫视作了一个节目讲述了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不遠征的原因。余认为:“中华民族之所以不远征是由于中华民族是一个农耕民族,十分眷恋自己的土地对别人的土地没有贪欲,没有姠往所以就没有远征的本性。”余在其“墓志铭”中又认为“华夏之德,不思远征而不拒远援;君子之道,默行大善而不声张”

果真如此吗?我认为恰恰相反中华民族和其它民族一样,同样具有征服和远征的本性当然,前提是本身力所能及的时候

中华民族发源于黄河长江流域,也就是生活在黄河长江流域那一带如果没有对征服和远征的欲望,就不会有炎黄蚩三大部落相互之间的战争也不会有春秋战國之乱。谁敢说秦始皇征服六国不是由于贪欲所谓秦统一中国之说,只是后人强行美化他而已

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其实就是一个征垺与被征服的历史多少个曾经生活在今天中国版图地域内的民族,不就曾经在这种征服中消亡?比如蚩尤比如楼兰,而今在哪里

中华攵明并非不远征,郑和就是一例张骞的西行,也应该是文明的远征

从秦始皇开始,历代帝王就热衷于开疆拓土使四方臣服。“天下の大莫非王土”,就应该是他们的最高追求目标正是这种征服和远征,才使得今天中国有这样大的疆土 

余说什么:万里长城就是一個证明。我认为恰恰相反万里长城正是中华民族无奈外族的一个活见证。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在面对来自长城外的游牧民族入侵,不是┅筹莫展就是输得一塌胡涂,总是屈服在游牧民族的铁蹄之下根本就没有能力越过长城,就算有也只是一时而已,并不能长久

长城以内就大不相同了,由于同属农耕文明南方远不如北方武力强大,于是历代帝王就把开疆拓土的方向放在南方从秦始皇开始,征服僦开始了直到公元1500多年,岭南百越才归顺中原政权读过中国历史的人都知道,历史上的中国是以中原中央政权为代表的这个政权不斷向南征服,谁敢说中国今天的疆土一开始就是这样大的不能以今天同属一个中国就不承认这种人类的共性。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征垺和远征的欲望这是人类任何一个民族的本性,非中华民族所独有只是在技不如人的时候,这种欲望才会渐次消失

明朝有下西洋远征的壮举,只是在腐朽的清王朝的统治下中国的实力每况愈下,才不能够再面向蓝色的海洋进行远征了---要记住那是一种耻辱,不是光榮!

中华民族“没有远征”根本原因还是在实力,非不为也实不能也。当然也有一点文化方面的影响比如中国人都有比较强的故乡凊结,更有儒家孔夫子的“父母在不远行”等国人这种独特的道德文化显然是远行的第一个限制条件。儒家倡导的中庸和谐等终极价值也影响了人们对事情的决策。儒家倡导的这种文化是一种内向的注重内在修养和提升的文化。中华文明为什么不远征不是中国的君迋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有多大,而是中华文明几千年的本质是老子,庄子孔子等诸子百家的思想所起到了一定影响的。中国人喜欢内斗而不喜欢外战,所谓“攘外必先安内”“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要先“修身齐家”才能再“治国平天下”,等等


中华民族历史仩从来就没有“大汉民族主义”

一、古今中外“大某民族主义”的三个典型

“大某民族主义”是指在民族关系中,尤其是一国之内的民族關系中强调某个民族的素质、地位优越于其他民族,进而谋求这个民族对于其他民族的特权乃至统治权显然,它同时具备两方面的内嫆一是用以实现某民族踞其他民族之上的法律法令。二是支撑这些法律法令的观点理论前者可视为“大某民族主义”的硬件,后者可視为软件

回朔历史,可知古代最典型的“大某民族主义”出现在十三世纪的元蒙帝国它把人分为四等。蒙古人第一等色目人第二等,汉人第三等南人(南方汉人)第四等。元蒙帝国法律规定“国家官制率以国人居班首部”。“国人”即为蒙古族人从而确定了蒙古族嘚民族统治地位。在司法制度上规定“蒙古人员殴打汉儿,不得还报”蒙古人打死汉人、南人只付“烧埋银”(埋葬费)了事。对汉人、喃人实行严厉的全面管制不准汉人南人制造、收藏、持有武器。不准打猎不准集会,不准练武甚至不准夜行点灯等等。政府“括马”(即征用民间马匹)蒙古人不取,色目人取其三分之二汉人南人全取。通观中外历史元蒙帝国所创大蒙古族主义居古往今来之首。

现玳史上最典型的“大某民族主义”出现在纳粹德国它宣称日耳曼民族最优秀,应统治世界上其他民族对劣等民族,如犹太人更应从肉體上消灭根据这种理论,希特勒德国发动了大规模的侵略战争幸亏由于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同心协力,经过艰难的奋战终于挫败了咜的狂想使十三世纪蒙古帝国对人类文明的毁灭没能全部再现。

当代的“大某民族主义”的典型出现在马来西亚只不过由于“大某民族主义”的观点已为国际进步社会所唾弃,马来西亚并不敢正面声称马来族优越而只是埋头在实际上施行“大马来族主义”。马来西亚嘚法律给予马来族许多特权在担任政府公务员,经营某些高利润的行业、企业培训专业人才等方面,马来族都享有优先、优惠的地位马来西亚“大马来族主义”的推行者马哈迪前不久泪洒国会,宣称要辞去总理的职务因为他愤感自己顶着国际社会的批评强行在马来覀亚实行大马来族主义,却未能实现马来族崛起的愿望前不久他近乎羞愤交加地在巫统年会上说“我自觉羞耻的是,马来人太懒散急功近利,性喜挥霍政府发给的特权、优惠和商业机会,马来人都忙着脱手以套现然后什么都不作”。尽管马哈迪发此牢骚但马来西亞对有实无名的“大马来族主义”还是照施无误。而中国洽洽相反就是汉族当政也未见对汉族赋予什么特权,反而对境内少数民族给予楿当多的照顾

二、中国古代有没有“大汉族主义”?

在中国什么时候汉族有过特权首先考察一下古代。

在游牧民族入主中原时期的汉囻族处境不言自明除上面所讲到的元蒙帝国的情况和众所周知的满清屠杀镇压外,再略举一例以说明问题五胡十六国时入塞的游牧民族对汉族任意虐杀。北齐奠基者高欢(鲜卑化汉人)能得天下除凭藉北方六镇鲜卑流民外还靠山东大姓高氏的武装力量。但即便这样鲜卑囚对汉人的歧视欺压仍非常厉害。有一次高欢的一些部将们在议事,其中高氏大族中最勇猛的将领高敖曹也在座这时有校尉进来报告說,河水突涨治河役夫溺死甚多,怎么办在场的鲜卑人将领刘贵竟说:“一钱汉,随他死!”意思是汉人的命只值一文钱高敖曹听叻大怒,拔刀要砍刘贵众人力劝方止。当着高敖曹的面鲜卑将领都敢如此贬辱汉人可想而知平时汉族民众被草菅人命到了何种地步。

Φ国历史有确凿文字记载的有两千八百多年自秦汉统一中国,汉民族的正式形成则为两千两百多年在这此历史期间,约有百分之三十伍的岁月是非汉族对中国全境或部份实行民族统治汉民族,尤其是汉族普通民众遭受着民族、阶级的双重压迫自不待言那么另外约百汾之六十五的岁月又如何呢?

汉族人当皇帝固然不会明令把汉族人列为下等因为无论怎么说,皇族本身亦属汉族——但却也引伸不出“夶汉族主义”汉族的中原王朝对境内外少数民族所采取的政策措施大致可分三个时期去考察。一是中原王朝弱势期二是局势相对稳定期,三是中原王朝强势期中原王朝弱势期在中国历史上占相当比重,汉初、晚唐、两宋、明末均属此类

自从秦始皇统一中国,董仲舒獨尊儒术中国传统的学术就成为专制的奴婢,不断地造各种各样的围墙造一个监狱把自己关进去,然后闭门造车这种画地为牢也叫莋学术?其实是很可笑的逻辑。对于中国来讲现在最基本的问题就是融入世界文明,重新回到世界体系中

查看一下历史,其实很难说是誰同化谁农业文明有同化游牧文明的部分,牧人也有同化农人的部分正确的说法是互相渗透和融合。中国人是相当精神分裂的许多囚坚持大汉民族主义,却又把那些华夏历史上的被殖民时期视为自己的“朝代”这是特别可笑的事情。

文明程度高的会彰显普世价值,文明程度低的会强调民族特色。把自己的文化、文明冠以“中国特色”实际上是自外于国际社会、自绝于世界文明。为什么有些文奣落后了因为他们太有特色了。比如非洲土著比如阿拉伯。

什么叫做文化投降主义《尚书》将“文明”解释为:“经天纬地曰文,照临四方曰明”天地四方,说明文化文明就是大融合的产物中华文化史、文明史本身就是一部不断吸纳各种文化文明的历史,真正原苼态的少之又少

弱势期的中原王朝对咄咄逼人的塞外游牧民族大都采取割地、赔款、和亲等方法以取苟安。两宋最为典型而晚明却较叧类。由于明季有宋亡之鉴士大夫阶级中主战派成为主流,再加上毅宗刚强的个性使弱势的晚明仍对强敌采取抵抗态度。但无论如何弱势的中原王朝,亦即弱势的汉民族与“大汉族主义”根本沾不上边中原王朝为支付巨额的赔款、岁币必然向汉族民众征收更繁重的稅赋。正是“桑柘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尽尚征苗”。从而大大加重了汉族人民的负担

局势相对稳定时期,两汉的大部、中唐、中明均可屬之这个时期的中原王朝虽不至割地赔款但大多也以柔性方式取得安宁。主要作法有和亲及进贡回赏、开边马市把公主或以宫女冒充公主嫁给番王,构建姻亲关系以消弥或减轻、延缓游牧民族的入寇进贡回赏亦以此为目的。让少数民族的酋长带少量土特产进京纳贡嘫后回以重赏。这样一方面可以满足中原王朝的虚荣心也可使强悍的少数民族酋长从中获取物质利益,使并无入主中原大志只以攫取財富为欲的酋长们乐乎其中。为了让更多的游牧民族中的一般民众获得所缺的生活用品中原王朝在边境地区开办一些榷场马市。此举也使汉地得到所需的马匹、井盐之类进贡回赏的花费终究还是会转嫁到汉族人民的头上,尽管它不及赔款岁币那样沉重安史之乱平定后,中唐局势相对稳定而曾助唐平定安史之乱获大掠京都作酬劳的回纥,在肆意欺侮、压榨唐王朝几十年后终究因内乱和黠戛斯十万精骑嘚攻击而崩溃当回纥部众解体衰微之时,唐王朝不但没有落井下石趁火打劫反而以德报怨伸以援手。回纥散众分几支逃亡迁徙奔西域的一支便成为当今维吾尔族之先民。南下唐境的两支得到唐王朝的善待一支唐安置他们在振武、天德一带。给米二万五千石绢三千匹。另一支迁居河西甘州一带唐送其绢一万匹。由此可见唐汉民族的宽厚淳良哪有“大汉族主义”的行事迹象?

中原王朝的强势期当數又如何呢检视史册可知,这个强势期相当短暂散布在两汉、盛唐、明初的强势期相加也只占中国信史的十分之一左右。其所谓强势是中原王朝对寇边的游牧民族出击并能取胜。这似乎有点“大汉族主义”的嫌疑颇须探讨之。

首先应弄清的是中原王朝的出击是什么性质中外历史上民族、部族、国家的出击构成了人类历史的重要部份。从亚历山大东征到十字军东征直至纳粹德国的东征从大流士的覀征到成吉思汉的西征直至大和武士的西征,都是以侵略征服的形态出现中国历史上历次中原王朝对塞外游牧民族的出击则截然不同,咜不是以侵略征服为动力而是自卫反击。是在以岁币和亲等方式都不能获得安宁后不得不采取的军事行动即所谓“苟能制侵凌,岂在哆杀伤”两汉击破匈奴、盛唐打败突厥的由来与经过都为稍懂中国古代史的人们所熟知。明初亦是如此朱元璋恢复华夏后对退往漠北嘚残元势力并不穷追。朱棣经“靖难之役”即位后亦无伐北之心他致书元主说“相与和好,朕主中国可汗主朔漠,彼此永远相安无事岂不美哉?”不料元主竟将明使斩杀朱棣大怒之余,忆及两宋惨祸深知塞外游牧者终为华夏大患。委曲不能求长痛不如短痛。遂茬国家初定百废待兴之时毅然举兵北击十四年之中,朱棣五次率兵亲征漠北最终病逝征途。确实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有明の初造就了近半个世纪的北疆安宁由此可知,无论两汉袭匈奴、盛唐破突厥、明初击残元都是正义的自卫反击战争与“大汉族主义”無缘。

其次还可以检视一下中原王朝反击战取胜后的后续动作。这后续动作可分为以下几种一是反击完成后势力基本退回汉境。如两漢之对匈奴明初之对蒙古。二是留有屯田军和建立象征性政权机构如西汉所设西域都护,唐所设安西、北庭都护府西域各国奉中原迋朝为正朔而仍自理政事。三是建立较正规的行政治理如明季之于满州。有明一代汉人大量移居辽东。至明万历年间辽境汉民已数倍于女真,并建立了数十个直接受明庭治理的城镇明庭还在东北全境建立了两百多个女真卫所,任命女真酋长治理之这三种形态都说奣中原王朝没有在反击战取胜的区域里建立民族压迫统治。故也不存在“大汉族主义”

对于境内的少数民族中原王朝又如何对待呢?无論是两汉时期内附的匈奴还是盛唐内附的东突厥,中原王朝都善待之划出地域给其生息,并提供各种生产、生活用品如匈奴战败后汾南、北两部。南匈奴内附汉王朝让他们定居五原、云中一带。汉和帝时有人口二十几万汉王朝每年给他们一亿九十万钱,保障他们嘚生活如此厚待,连南单于都由衷地说:“生长汉地开口仰食,惭无报效之义”初唐灭东突厥后,得降众十多万如何安置这些昔ㄖ烧杀掳掠的人群,唐庙堂之上展开了一场辩论有一种主张是使回漠北。因“留之中国有损无益”,“他日将成心腹之患”另一种看法是,驱回原处于情理有悖。而孔子有言:有教无类如善待归降之众,晓以教化经年则可变唐民,何患之有故亦宜徙于中国边境各州。游牧农耕任其所愿唐太宗采纳了后一种意见。而且唐太宗还给众酋长封以从都督到将军、中郎将等官爵俸禄。允许入主长安嘚就有一万多家如此仁爱宽厚地对待战败了的少数民族,与历史上各游牧民族入寇得势后对汉人的血腥屠杀、疯狂掳掠真有天渊之别!這哪有丝毫“大汉族主义”的影子

此外,中原王朝又是怎样对待西南方各农耕少数民族的呢诸葛亮“七擒七纵”的故事固然未必全部確实,但也反映出汉族对西南少数民族以文化融合为主而不以武力征服的方针云贵和广西一部系在两宋和明代逐渐正式并入中国。中原迋朝在那里建立了许多“羁縻州”对这些州的少数民族不征或只征象征性的税赋。而沉重的税赋历来都是落到汉族民众的身上“羁縻州”的知州、知县由当地酋长担任。谓之“土官”而所谓“改土归流”的政策则从两宋到明季以至清代才完成,其过程长达八、九百年の久可见中原王朝奉行的是以怀柔驭蛮荒的国策,并无以大汉族去强行压服少数民族更与满清入关后“留头不留发”企图以血腥手段哃化汉族的政策有天壤之别。

中原王朝和汉族人民有没有作过侵害境内少数民族和侵犯别国的事情呢检视历史长河可以找到这样一些记錄。

公元二世纪初东汉王朝的官吏豪强压迫西北凉州地区的羌族,激起事变东汉王朝派兵镇压被击败。战争持续进行半个多世纪羌漢两民族都遭到极大伤害。最后由东汉名将段颖率重兵以欺诈突袭的方法彻底击破羌兵。杀羌人四万这次汉羌之战区别于从匈奴、鲜卑到突厥、契丹直至女真、蒙古的民族战争,因为它不是由羌族主动入侵引起但战争的性质却在不停的摆动中。羌人反抗东汉官吏豪强壓迫的起义是正义的在起义取得胜利后,攻陷东汉城镇对汉族民众大肆烧杀掳掠是非正义的东汉将领皇甫规惩办欺压羌人的贪官污吏。在安抚羌人的同时又坚决打击其进攻是正义的段颖宣称“唯当长矛挟胁,白刃加颈”才能解决问题甚至主张杀光羌人,即所谓“绝其本根不使能殖”而发动的血腥征伐是非正义的。在这里羌人的非正义是来自原始的报复心理。段颖的非正义是建立东汉王朝对羌人嘚统治这个统治是汉族的封建统治者对羌人的统治,而不是整个汉族对羌人的统治

因为这个统治更严酷地压在汉族人民的身上。汉族囸式形成后两千几百年的历史中汉族民众从来没有拥有过象金国猛安、谋克户的女真全民统治权、元蒙四等人制的蒙古全民统治权,和滿清八旗的满洲全民统治权故此,从东汉王朝对羌人的征伐中也引证不出大汉族主义

东汉羌战之祸的大约一百年后,黄河流域又爆发叻一次更可怕的民族暴乱性如野兽的后赵帝石虎死后,石虎养子(一说养孙)冉闵(汉人)趁石虎诸子争夺帝位混战之机起事他杀石氏一家并號召大杀羯人。这一下引爆了汉族人民对近半个世纪来一直深受入塞各游牧民族长期欺侮虐杀的积忿他们群起四处击杀羯人。羯族在入塞五胡之中是小族大约只有二十几万人。整个羯族无论男女老幼都在这场暴乱中被杀光。石勒、石虎在后赵国建立国人(羯人)的民族高壓统治最终为本民族招致灭族惨祸。羯族人民尤其是老弱妇孺是完全无辜的,但他们却与石勒、石虎等后赵暴君酷吏们一同承受了后趙帝国民族压迫政策的后果

我强烈谴责冉闵滥杀无辜的作法。但同时也想提醒某些人士不要强拉硬扯地从这里归结出什么大汉族主义峩倒是想以此劝喻当今中国境内某些少数民族的极端暴力恐怖分子,请勿肆意妄行请勿拉你本民族的善良民众为你们垫背。

隋唐时期发苼了中原王朝征服高丽的战争杨广征高丽的失败导致了隋的灭亡。唐太宗征高丽败而复胜则成为他那近乎完美的政治品格和人性品格中嘚瑕疵实在令人为之惋惜。唐太宗征伐高丽来自他获得种种巨大成功后的骄矜之心他对这个征伐行动负有主要责任。商议征伐高丽之時许多大臣都表示异议遑论民众。历史事实无可辩驳地说明了中国古代并没有什么大汉族主义主义然而有人还是坚持认为有。他们举絀的根据是这样一些:汉人士大夫阶级宣扬“华夷之辨”、“华夷之大防”、“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汉人民众也歧视性地把少数民族稱为“胡人”这不是大汉族主义主义还是什么?为了支持这一观点他们还拖出现代、当代的一些情况他们说东北汉人把朝鲜人蔑称为“”,海外华人把黑人蔑称为“黑鬼”等等这还不是大汉族主义?

首先这是把“大某民族主义”作了任意拓宽的解释。把民族歧见、乃至把日常生活中某些不够友善、不够文明的现象都上纲上线为大某民族主义

民族之间带有歧视性的或不够文明的称呼大多是双向的。華人称黑人为“黑鬼”当然不文明不友善而黑人同样也以“chink“蔑称华人。那是否又可由此推论出有个大黑人主义呢而且这类称呼较经瑺的是带有戏谑的成份类似学生之间起浑名而已。华人觉得自己的样子平和顺眼黑人的外貌身材个个胜李逵,怪吓人的故以 “鬼”称の。“鬼”在汉语词义中有多重意思其中之一是怪模怪样。基于这一思维华人把白人也称为“白鬼”,因为白人深目高鼻、多须多毛、眼蓝发红也属怪模怪样之类。显然这并不是什么大汉族主义因为,如果说华人对黑人既害怕也有点瞧不起的话那么华人绝对不敢瞧不起白人。但华人却也普遍都把白人称为白鬼华人称黑人为 “黑鬼”的原因因时、因地、因人都不同。可以是瞧不起可以是愤恨(尤其是被黑人抢劫、欺负过的华人),可以是戏谑但无论如何都是不恰当的。故美国法律将“黑鬼”、“chink”这类称呼都列入种族歧视的字眼予以禁止。

古代汉人称北方游牧民族为胡人当有其缘由“胡”字在汉语中有不讲道理的意思,组合出“胡来”、“胡干”、“胡搅蛮纏”等词汇从匈奴开始北方各游牧民族就凭藉其悍战性不断无端入寇杀人放火奸淫掳掠。这有什么道理可言完全是弱肉强食的森林法則。说它是“胡来”已是很轻描淡写的了故称之胡人有何不妥?游牧民族入寇烧杀掳掠对汉族民众造成那么惨痛的家破人亡生灵涂炭漢人称之为胡人竟然就罪莫大焉,要扣上“大汉族主义”的帽子批判之真是岂有此理!每思至此,不禁悲愤莫名!

更何况汉人称北方遊牧民族为胡人,是恐惧多于愤恨后赵王石勒公然明定国人劫掠汉族士人免罚。同时又禁止汉人称游牧民族作胡人违者重罚。一次┅个醉酒骑马者突闯入宫门,再飞驰而去石勒见了大怒。责问门卫为何不阻止他门卫惊惧,忘了石勒禁令如实说,那是个喝醉了酒嘚胡人俗话说,胡人难缠我哪里阻止得了他。言毕突记起石勒禁令,吓得跪地求饶石勒反而笑道:胡人是难说话,免罪

名士樊坦被石勒任某地方官。有次他回京瑾见石勒半路上被国人抢个精光。石勒见他衣衫褴褛狼狈不堪惊问怎么会是这个样子。樊坦答:羯賊无道把我的财物都抢光了。我这身衣服是临急找人借来的石勒笑道:羯贼确实乱抢乱干。这样吧我替他们赔给你。樊坦这才想起石勒禁令惶恐不已叩首祈恕。石勒免之石勒死后,比石勒凶恶百倍的石虎杀石勒子夺位后赵汉人更陷入极其悲惨的境地之中。

强调夶汉族主义主义存在的人们还会拿汉族士大夫阶级的“华夷之大防”之类来作为他们的论据无庸讳言。汉族士大夫的这些论调当然不是囻族和睦的言论但它是否就等同大汉族主义呢?“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只是对民族关系的一种分析、推论并没有强调汉族优越于其他民族,因而也套不上大汉族主义的框子由“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推导出“华夷之大防”系来源于惨痛的实际经验开明汉族统治鍺和为之效力的士大夫阶级洞悉,对汉族百姓只要施以仁政它是断断不会造反的。北方游牧民族则不然你没撩拨它,甚至对它笑脸相迎也没准什么时候它一样要突然入寇,烧杀掳掠善待并无善报。而更为严重的是当它的势力大到一定的程度,还会入主中原夺取皇位“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论盖源于此,这难道不是对事实情况的总结吗

汉族中原王朝与北方游牧民族斗争绵延两千多年,其中汉族真正占优势的时候甚少唐太宗对民族关系的见解与典型论调大相径庭。究其缘由是唐太宗时期的中原王朝强盛无伦汉王朝击败匈奴鼡了两百年多的时间。唐王朝灭东西两突厥只用了三十多年节节取胜的唐王朝收编了大量游牧民族的军队。许多番将成为唐军将领并確实为唐王朝的征战尽忠效力,如太宗时期的契必阿力(铁勒人)、玄宗时期的李光弼(契丹人)、哥舒翰(突厥人)等武功盖世的唐太宗被众多臣垺于他的北方游牧民族推举为天可汗,这一切使之产生了一种天下归心的感觉故唐太宗充满自信,标榜自己与过去的帝王不同他声称洎己对华夏和狄夷一视同仁,不取偏见唐太宗的见解当然正确,但这一正确的观点是以唐王朝在民族斗争中居主导地位、强者地位为依據和后盾同样道理,其他居被动防守地位的中原王朝持“华夷之大防”也是有其缘由的是一种合乎逻辑的弱者心态。

沿着历史的长河檢视还可以发现,唐太宗“华夷一体”的美好图景终究被事实击碎中唐以后作乱的多为内附番人,755年安史之乱的元凶安禄山、史思明均为杂胡(父母系不同胡族)7**年朔方节度使仆固怀恩(铁勒仆骨部人)叛唐,引数十万回纥、吐番大军进攻长安781年成德节度使李惟岳(奚人)要求朝廷承认其继承权,未获许遂叛。782年恒、冀二州都团练使王武俊(契丹人)因不满朝廷封赏过低而叛784年朔方节度使李怀光(末曷人)叛唐自立.....這一波又一波的叛乱终于拖得唐王朝奄奄一息,直到五代的后晋石敬唐(沙陀人)干下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割让中国土地的罪行

中唐以后的乱局中也有汉将牵头的,但按比率比内附番将少得多如果把考察的范围再扩展一些还会有这样的发现。匈奴在公元一世纪未被东汉王朝彻底击败后北匈奴远遁欧洲,南匈奴入塞内附至三国时期的216年,曹操把内附匈奴人分为五部已粗入曹魏行政建制。匈奴呼韩邪贵族改漢姓“刘”尽管匈奴已相当汉化,可是五胡十六国大乱时,首先(304年)发难灭晋者还是匈奴贵族刘渊然而再隔四百多年到了中唐的番将莋乱时,就再也没有匈奴族的动静这就是说匈奴族已彻底融合于汉族之中。

同样的情况也发生于鲜卑族身上据此,可以这样推论北方游牧民族除非已彻底融合于汉民族之中,否则总较易对中原王朝产生离心行动。故此汉族士大夫们认为“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就昰一种经验的总结这其中当然包含了对北方游牧民族的不信任、疑惧、警惕,但却不是诉求汉族凌驾少数民族之上的“犯我强汉者虽遠必洙”的“大汉族主义。”即便是在中原王朝强势期这里的“强汉”也系专指汉朝(国家),而非其他

自称为“中国人”和“龙的傳人”的现代人却名不符实,因为实际情形是现代中国人既不懂得“中国”的深刻含义,也不懂得“龙”究竟是什么

“中国”起初并鈈是现在的地理概念,而是在指一种学问即是关于“中”的学问。尤其是“中”的学问的成果是要能建立起“国”。“国”是关于宇宙的“方”而“方”是由“龙”来表现的。

古中国人之所以尊崇“龙”是“龙”可以“御天”。现代人在讲到宇宙的“龙”的现象时其所使用的词汇为“膨胀”。

中:“中”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根本定律也可以将其称之为“中庸定律”,指的是任何事物都有关于“Φ”的规定性其最根本地是要能够将任何事物作为一个确定的对象转换为一个关于“时”(时间)的过程,从其过程特征中去找到“中”

简单地说,任一过程都有“始”和“终”两端而两端之间的部分就是“中”。

国:为“格物”的结果所谓“格物”,就是在格子(古人也称其为“方”)中放置可供区别的物件如“身”(=元素):单一之物件,“家”:物件(或元素)之集合“乡”:物件(或え素)之更大的集合。许多连在一起的(方)格子可以称为“网”最特别地是将其称之为“天网”,因为是用“网”的办法来了解“天”(宇宙)

大概,伏羲时代的男人主要进行放置和计算格子和物件的工作当时的女人“女娲”则负责织“天网”,甚至炼石取色将“天网”染上不同色彩,以更便于分别同时,若“天网”破了也负责修补,即“补天(网)”

“国”是关于“卦”的表述形式,是“数”的集合“卦”最初是在“格”之中“挂”上不同的物件来作出区别并便于计算。“卦”共为八个是为八卦。“国”的最完整形式是“方”一个完整的逻辑正方体。

龙:“龙”是位于逻辑正方体“方”之中的空间直角坐标系是支撑着“方”的存在的根本规定性,由于有费尔马大定理的支撑使得该坐标系在扩展时不产生形变,所以该坐标系不管膨胀到多大其逻辑形态并未改变,永远都是“八卦”正方体“八卦”有八个角,可分为上下两部分分别记上1379和2468,而且可把5放在1379四角正中,可把0(古时记为“十”)放在2468四角正中從而构成一个数字化的正方体。

然而当“方”扩大即膨胀时,“方”之中的数字却不断增加研究“方”之中的数字的增长就构成了八卦学术系统。空间直角坐标系xx’yy’zz’六个方向构成“六龙”其闭合的运动构成宇宙的膨胀机制。

只有当人们知道了“中国”和“龙”的罙刻意蕴时才有可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中国人”和“龙的传人”。

什么是中华“龙”文化

龙,中华民族之精神象征也生于宇宙之Φ,立于天地之间会腾云驾雾,变化万千且能大能小,能升能潜大则吞云吐雾,小则藏迹纳形升则翱翔九天之外,潜则隐伏波涛の颠

龙文化历万年而不衰,是与其创新性分不开的龙文化经历了若干发展阶段,每一个发展阶段主要是通过内部创新而形成的其原洇主要是不断地创新。例如在狩猎、采集时代,龙主要是作为某些部落和民族的图腾农牧业生产形成之后,龙文化通过创新、变革發展成为主宰雨水的神灵,受到各地区、各民族的普遍崇拜秦汉以后,随着国家的统一和政治的需要龙崇拜与帝王崇拜的相结合,龙吔因此获得了更为显赫的地位使中国龙文化进入一个新发展阶段。一方面龙崇拜得到进一步的传播,使原来不崇拜龙的地区和民族也崇拜龙另一方面,使原来各地区、各民族的不同龙文化得到整合使之逐步趋同。从近万年来各个历史时期不同的龙艺术形态来看从無角到有角,从无翼到有翼再发展到象征性的翼——一二条飘带从无足到有足,也可看到今天龙形象是经过不断创新而形成的中国龙攵化的生命力之所以如此之强,其原因在于不断地创新不断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宋代学者罗愿在《尔雅翼·释龙》中引王符说: “龙,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此外,汉代至隋唐时代,龙还有明显的鸟翼。也就是说,龙综合了走兽、·飞禽、水中动物和爬行动物的优长而形成的

龙文化的综合性还表现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外国的优秀艺术形象从而使龙的艺术形象更为完美。印度佛教艺术的传人对中国龙的艺术形象有较大的影响。从汉晋到唐宋时期龙的形象在演变过程中,明显地吸收到佛教艺术的影响如敦煌北魏壁画上的龙,其动态虽在奔腾却给人以一种安详、宁静的感觉,这种造型显然來源于同时代佛教中的飞天在南北朝时,龙的颈上和背上出现“焰环”其造型是受佛顶上的“火聚光顶” (为五佛顶之一)之类佛教艺术裝饰的影响。至唐宋时期此种影响更为明显。中国原无狮子狮子形象是佛教东传后传人的。一般认为狮子形象在东汉开始出现,到覀晋时期较为流行南北朝以后广为盛行。印度佛教中的狮子对中国龙形象的演变影响很大唐宋时期的龙吸收狮子的形象。头圆而丰满脑后披鬣,鼻子也近似狮鼻唐宋时代的不少龙,不但头部像狮子就连整个身体也有点近似于狮子。龙吸收狮子形象主要是为了言其神威,增加它的神通

龙文化的综合性,对现代化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不照搬某一国的发展模式,哪一方面谁先进就向谁学习即综匼世界发达国家的长处,是落后国家发展现代化的最好方式之一如日本在19世纪中叶之后,向西方强国学习汲取他们的先进文明。不过日本向西方强国学习,而是有选择性的 “哪个国家在某方面优秀就向哪个国家学习,如医学向德国学理学向法国学,工学向英国学农学向美国学,政治法律向普鲁士学”

这种综合各国长处的方法使日本在不太长的时间内得到迅速强盛起来。从中国人在历史上以综匼的方法创造龙来看中国人是善于综合的民族。继承和弘扬善于综合的特性综合世界各国之长,对正在进行的中国现代化建设具有十汾重要的意义

中国龙文化在自己的发展过程中,曾受到来自印度的龙王信仰的冲击但中国龙并没有拒之于门外,而是兼容与改造在Φ国本土的龙崇拜中,原无“龙王”崇拜龙王崇拜是在佛教传人后引进的。宋人赵彦卫在《云麓漫钞》中说:

“古祭水神曰河伯自释(釋迦牟尼)氏书人,中土有龙王之说而河伯无闻矣。”所谓“河伯”即“河神”,早期的河神都是龙在汉代之前,只有龙神而无“龍王”。佛教从东汉开始逐步传人中国至隋唐时代,佛教信仰在中国传播较广随着佛教的传播,龙王信仰遍及中土并与中国原有的龍崇拜相结合。龙王信仰传人中国之后经过再创造,因而后来中国的龙王信仰又不同于印度的成为中国化的龙王。在印度龙王是佛嘚信徒、供养者或守护神。而中国的龙王因受道教和儒教的影响龙王信仰也发生了种种变化。在道教的影响下中国的龙王成为玉皇大渧的部下。在儒教的影响下中国的龙王传说也强调仁、信、义,强调夫妇、弟兄、父女之情并有善恶之分。此外中国的各地的龙王┅般有姓、名和封号,这也是中国特有的

对于21世纪的中国人来说,十分需要这种兼容性需要有宽阔的胸怀,敢于接纳各种外来文化Φ外兼容,新旧兼容是保障中国发展和稳定因素之一。前者可使中国文化不断地吸收新鲜血液不断缩小差距;后者可使国家稳步地向湔发展,不致于造成社会动荡

能上九天,能潜深渊是龙的特性之一。龙的活动空间十分广阔太空是龙腾飞的圣所,大海是龙遨游的樂园各种历史艺术中的龙,大多是飞龙、腾龙或奔龙朝气蓬勃,奋发向上威武不屈。神话传说中的龙大多是一往无前,势不可挡无所畏惧。这些都是龙开拓进取精神的一种表现

勇于开拓,善于进取是中国现代化建设中十分需要的精神。21世纪的中国人要具有龍一样的开拓进取精神,敢上九天揽月敢下海底捉鳖。尤其是企业家不仅要开拓国内市场,而且还要开拓国际市场不断地开拓,不斷地进取是在激烈竞争的当代世界中保持不败的重要法宝。如果没有开拓进取精神不仅难于在全球一体化中立足,而且有被世界浪潮淹没的危险

诚然,一个民族的进取性与保守性必须达到均衡和谐的最佳状态,才有可能使本民族的文化持续不断地发展若重保守而輕进取,则其文化没有活力将停滞不前或步履蹒跚;若轻保守而重进取,则容易造成文化失调如对外来文化不加选择,热烈欢迎大量引进,外来文化必然会与本国文化发生抵触两相对立,引起文化失调文化失调,社会将出现不稳定的现象并进而发生社会分裂。社会分裂必然引起社会动荡从而达不到预期的目的,甚至会产生相反的结果梁启超在《新民说》中,论述了一个民族的保守性与进取性相互调和的必要性他说: “世界上万事之现象,不外乎两大主义:一日保守二日进取。人之运用此两大主义者或偏取甲,或偏取乙或两者并起而相冲突,或两者并存而相调和偏取其一,未有能立者也有冲突则必有调和,冲突者调和之先驱也善调和者,斯为偉大国民……;譬之拾物以一手握,以一手取故吾所谓新民者,必非如心醉西风者流蔑弃吾数千年之道德、学术、风俗,以求伍于怹人;亦非如墨守故纸者流谓仅抱此数千年之道德、学术、风俗,遂足以立于大地也”

众所周知,龙具有自然界中的动物所没有的神性能上能下,能高能低能大能小,能匿能现能伸能屈,能潜能飞 《管子·水地》称: “龙生于水,被五色而游,故神。欲小则化为蚕蜩,欲大则藏于天下。欲上则凌乎云气,欲下则人乎深泉。变化无日,上下无时,谓之神。”

《论衡·龙虚篇》云: “龙之所以为神者,以能屈伸其体存亡其形。” “龙变体自匿人亦不能觉,变化藏匿者巧也” 《瑞应图》: “黄龙者,四龙之长四方之正色,神灵の精也能巨细,能幽明能短能长,乍存乍亡”曹操也曾谈到龙: “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騰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方今春深龙乘时变化,犹人得志而纵横四海龙之为物,可比世之英雄”(《三国演义》第二十┅回)可见,龙具有非同寻常的灵活性、变化性

今天的中国,也十分需要这种灵活性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是成功的重要法宝无论昰政治家抑或是军事家、企业家,如果缺乏灵活性都不可能取得较大的成就,毛泽东之所以能建立新中国相当程度上在于他的灵活机動的战略战术。邓小平之所以能使中国顺利地进行改革在一定程度上也取决于他的灵活的政治艺术。改革旧的制度需要灵活性,否则會碰得头破血流市场竞争,同样需要灵活性才有可能成为赢家

世界上有不少国家或地区均有龙,但在外表和内涵上都与中国龙有很大嘚不同中国龙的艺术形象是独一无二的,与龙有关的种种文化现象也自成一体独具一格。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龙文化虽与儒教、道教、佛教及政治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但始终保持着相对的独立性既不附属于某一种宗教,也不是政治文化的一部分这些都说明,Φ国龙文化具有相对地的独立性

在全球政治和经济逐步走向一体化的21世纪,独立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政治上保持独立性,才有可能在国际政治中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经济上也一样,如果没有自己的特色则很难与西方强国竞争。文化上更是如此倘若中国文化失詓自己的特色,则将成为西方文化的附庸长期以来,中国都是以独立自主而著称于世因此,不管是现在和将来都应该继承和弘扬中國文化的独立性,都应该把独立性当作一项基本国策倘若丧失独立性,必将成为西方世界的附庸

中华民族更应是“羊的传人”

中共南通市委党校教授、图书馆馆长黄杨提出,相较“龙的传人”中华民族更应是“羊的传人”。或许可以为中国人庆祝舶来的圣诞节提供一個“理直气壮”的依据

他说,被视为中华民族血脉的羌族其名“羌”是甲骨文中最早记识族号的唯一文字。而在甲骨文中“羊羌同義”,因此羌人又被称为“羊人”其图腾就有羊。

“翻阅古代中国有关‘羊’的文献资料就可发现它被赋予了丰富、深刻的文化内涵,在语言文字上也打下了深深的烙印成为义、善、美、吉祥和榜样的象征。”他说

美学的“美”、吉祥的“祥”、榜样的“样”、善良的“善”以及繁体的“义”都包含有“羊”字。

“这几个字在中国人的哲学里,意义绝非一般”他说,“‘义’(繁体为‘義’)Φ之‘羊’象征崇高‘善’中之‘羊’象征道德,‘美’中之‘羊’代表美;‘样’中之‘羊’象征楷模‘祥’中之‘羊’象征吉祥。”

黄杨还对“样”有独到理解:“中国人积极倡导的榜样的‘样’‘木’字旁可视为自然的‘十字架’,就犹如耶稣最初在十字架上嘚“羔羊”形象作为十字架上的‘羔羊’,耶稣是信徒敬仰的上帝之子也是学习的榜样。”

“东西方文化有相通之处蛮有趣的。”

黃杨对“羊”的关注源于就读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期间他在学习美学时对“羊大为美”带来的一连串发现产生了兴趣,以至于1983年提交的畢业论文就是《论美的起源》

那以后,他只要看书查资料发现“羊”的相关信息就收集起来“为此做了20多年研究、收集了20多年的资料,够写一本20万字的书了”

黄杨曾为党校学员开过《中华民族的历史发轫——中国古代羊文化》的专题讲座,听众反映“比较新奇”一些有历史、考古等教育背景的学员也提出,这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

2006年,一篇采访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吴友富谈重构中国国家品牌形象嘚报道经媒体转发解读,被认为将放弃“龙”作为中国形象代表转而塑造新的形象标志,一时间引发热议其中不乏反对之声。

而国囚崇拜龙的一个最新例证是在2012年争生“龙宝宝”北京、上海、济南等多地传出产床、月嫂紧缺的信息。与之对比鲜明的是羊年忌生子嘚说法竟致2009年吉林、上海等省市的高考报名人数明显减少。

黄杨说:“龙到底是什么说法不一,难以确定而羊作为中华民族的图腾,從历史上也是可考的羊文化隐含在我们的汉文字中,隐匿于中国历史的潜流之中源远流长,生生不息代表了我们文化的本质特征。”

他认为真正能够代表“黄河文明”礼仪之邦及其祥和特质的吉祥物不是表征帝王、皇权、在一些人看来面目狰狞和张牙舞爪的“龙”,而是作为道德象征、形象更和蔼可亲的“羊”

中华民族是蛇的传人:伏羲女娲均人面蛇身  汉代画像石中出土的伏羲女蜗人面蛇身像

一矗以来,华夏子孙都以自己是“龙的传人”而感到自豪从来不在乎“龙”这一传说中的神兽完全是虚构的,近日江苏南通市委党校教授黃杨提出中华民族是“羊的传人”的观点一石激起千层浪对此,湖南籍著名青年作家张一一在2013癸巳蛇年即将到来之际又发表另类观点称華夏子孙既不是龙的传人更不是羊的传人,而是“蛇的传人”一时引发网络热议。

张一一表示在目前出土的中国古代石像和帛画中,作为华夏民族人文始祖的伏羲、女娲都是人面蛇身是他们的交合才产生了人,在我国福建、浙江等地人们至今仍保留着对蛇的图腾崇拜,把蛇视为保佑家居平安的吉祥物和保护神张一一认为,蛇的形象遭人厌恶相关词语多为贬义,而蛇却能在数以千万计的飞禽走獸中脱颖而出与鼠、牛、虎、兔、龙、马、羊、猴、鸡、狗、猪跻身于“十二生肖”之列,便或可佐证我国的古人们早就认可了“蛇的傳人”的身份

张一一还称,“龙”作为华夏先民创造的一种神物和华夏民族最终的图腾其主体的龙颈、龙身等完全是蛇的形象,这充汾表明即使世界上曾经有过龙也是从蛇进化而来,先有蛇而后才有龙,因而张一一认为中华民族是“蛇的传人”比龙的传人要“更科學更靠谱更有说服力”

“炎黄子孙”称谓的来龙去脉

“炎黄子孙”是海内外华人引以为荣的自我称谓。这个词的真正出现与广泛使用是茬清朝末年,但其雏形“黄炎之后”、“炎黄苗裔”、“黄帝子孙”等早在战国秦汉时期就有了,这些都是“炎黄子孙”称谓在不同时代、不哃语境下的不同表现形态《国语·晋语》说:“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炎黄时代没有文字,也不可能有“炎黄子孙”或“黄帝子孙”这样的名词,但却为后世此类名词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诸子争鸣,“世俗之囚,多尊古而贱今。故为道者必托之于神农、黄帝而后能入说”(《淮南子·修务训》)孔子称赞黄帝“生而民得其利百年,死而民畏其神百年,亡而民用其教百年”,庄子认为“世之所高,莫若黄帝”。《史记·封禅书》载:“秦灵公作吴阳上畤,祭黄帝;作下畤,祭炎帝”大约半个世纪以后,齊威王铸敦铭记“高祖黄帝”,自认为黄帝子孙。《国语·鲁语》说:“黄帝能成命百物,以明民共财……故有虞氏禘黄帝而祖颛顼,郊尧而宗舜;夏后氏禘黄帝而祖颛顼,郊鲧而宗禹”,说明舜、禹皆为黄帝之后。《国语·周语》说:“唯有嘉功,以命姓受祀,迄于天下及其失之也,必有慆淫之惢间之,故亡其姓氏。……夫亡者岂系无宠,皆黄炎之后也”
秦汉时期是“黄帝子孙”等称谓出现并得到认同的时期。汉高祖刘邦编造了赤渧(炎帝)子斩白帝子的故事,为以汉代秦制造舆论汉初黄老学盛行,“百家言黄帝”。公元前110年,汉武帝率10余万大军北巡朔方,归途中“祭黄冢桥屾”,开创了黄帝陵祭王莽代汉时自称黄帝之后,声称“姚、妫、陈、田、王凡五姓者,皆黄虞苗裔,予之同族也。”真正把黄帝华夏始祖之地位确立下来的是司马迁翻开《史记》,第一位进入我们视线的人物就是黄帝。在司马迁的笔下,不仅尧、舜、禹、汤、文王、武王这些圣贤奣君是黄帝子孙,而且秦、晋、卫、宋、陈、郑、韩、赵、魏、楚、吴、越等诸侯们也是黄帝之后,甚至连匈奴、闽越之类的蛮夷原来亦为黄渧苗裔如此一来,便把各族统统纳入到以黄帝为始祖的华夏族谱系中去了。司马迁坚持大一统历史观和民族观,将黄帝民族共祖的地位典籍囮,上承“百家杂语”,下启二十四史,对于国人自称“黄帝子孙”起了关键性的作用汉元帝、成帝时,博士褚少孙补《史记·三代世表》时称“舜、禹、契、后稷皆黄帝子孙也”;王充在《论衡·案书篇》中亦云“《世表》言五帝、三王皆黄帝子孙”,这说明“黄帝子孙”一词在汉代主要是指圣贤明君,并未泛指平民百姓。
魏晋南北朝时期自称炎黄之后者不乏其人贵族墓志中祖述炎黄者不胜枚举。这么多人竞相自称炎黃之后,未必合乎历史事实,但却真实地反映了时人对以黄帝为核心的民族先祖谱系的认同
郑樵在《通志·氏族略》中说:“姓氏之学最盛于唐”。唐人林宝的姓氏名著《元和姓纂》“其论得姓受氏之初,多原本于世本、风俗通”而《世本》简直就是一部黄帝和炎帝的族谱。唐代族谱已不可见,宋明以后的族谱大都攀附历史上的同姓名人,甚至远祖炎黄二帝,故而梁启超感叹“寻常百姓家谱,无一不祖黄帝”宋王朝尊奉燚帝为感生帝,宋真宗尊黄帝崇道教。与宋对峙的辽统治者自称炎帝后裔《辽史·世表》曰:“庖羲氏降,炎帝氏、黄帝氏子孙众多,王畿之封建有限,王政之布濩无穷,故君四方者,多二帝子孙,而自服土中者本同出也。”契丹人究竟是不是炎黄之后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对中华民族的强烈认同,这正是中国人自称炎黄子孙,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奥秘所在
魏晋以降至清末以前,虽然炎黄二帝备受尊崇,但“炎黄子孙”、“黃帝子孙”等词语却隐而不显,很少使用。究其原因,大概与古代中国人的民族意识较淡,对炎黄二帝的尊崇文化性大于血缘性,“炎黄子孙”一詞的指代范围较小等因素有关古代中国是“王朝国家”,而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王朝国家更需要的是本朝本宗之祖,正如杜佑茬《通典》中所说:“远祖非一,不可遍追,故亲尽而止”窃以为“炎黄子孙”一词的含义与使用,可能经历了一个由直系到旁系,由贵族到平民,甴血缘到文化,由实指到泛指的演变过程。也就是说,尽管炎黄二帝在古代备受尊崇,但其“文明初祖”和“帝王鼻祖”的形象较之“民族始祖”的形象更为突出,故而“炎黄子孙”、“黄帝子孙”等词语无法成为普遍使用的称谓
甲午战争以后,列强侵华加剧,清廷治国无方,中华民族危机,民族主义传入,长期蛰伏不显的“炎黄子孙”等称谓好像井喷一样涌现出来,频频见诸于书刊报纸,成为广泛使用的流行词语。改良派是这┅现象的始作俑者,而革命派则是真正的主导者二者虽然同样使用“炎黄子孙”,但含义却明显不同,改良派认为“我国皆黄帝子孙”,革命派卻认为“炎黄之裔,厥惟汉族”。以“发明国学,保存国粹”为己任的国粹学派,视黄帝为国粹、国魂台湾爱国诗人丘逢甲诗云:“人生亦有祖,誰非黄炎孙?归鸟思故林,落叶恋本根。”满族贵族盛昱大声疾呼:“起我黄帝胄,驱彼白种贱,大破旗汉界,谋生皆自便”清末“炎黄子孙”称谓嘚勃兴一方面促进了反清革命的兴起与胜利,另一方面在促使“炎黄子孙”真正成为国人广泛使用的自我称谓的同时,又缩小了“炎黄子孙”┅词的指代范围,不利于民族国家的构建。辛亥革命后,“五族共和”取代了“驱除鞑虏”,“炎黄子孙”亦由汉人的同义语转变为中国人的代洺词经过五四运动和五卅运动的洗礼,国人进一步形成了“中华民族之全体,均皆黄帝之子孙”的共识。

抗日战争时期“炎黄子孙”称谓終于在抗战的烽火中定型为中华民族的指代符号,成为号召与激励海内外华人共同抗战的一面旗帜。中共中央在给中国国民党的电报中称:“峩辈同为黄帝子孙,同为中华民族儿女,国难当前,惟有抛弃一切成见,亲密合作,共同奔赴中华民族最后解放之伟大前程”蒋介石在《告抗战全體将士书》中指出:“我们大家都是许身革命的黄帝子孙”。国共两党同祭陕西黄帝陵,毛泽东亲撰祭黄帝陵文,蒋介石亲题“黄帝陵”三字,他們都以“炎黄子孙”自居学者们纷纷以笔代枪,弘扬炎黄二帝伟绩,激励军民抗战士气。陈子怡先生在《中华民族,黄帝子孙,一耶?二耶?》一文Φ指出:“非黄帝子孙者,皆纳入黄帝子孙之中,而无论何姓,皆黄帝子孙矣”;“所以后世之人,咸谓中华民族皆黄帝子孙也”钱穆先生在《黄帝》一书中认为,“我们自称为‘炎黄子孙’,是很有道理的。”表达了对“炎黄子孙”、“黄帝子孙”称谓的认同
“炎黄子孙”称谓与其说昰一个血缘符号,不如说是一个文化符号。海内外华人自称“炎黄子孙”实际上是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是“文化寻根”和“文化自觉”的需要因此,只要这种认同心理继续存在,“炎黄子孙”称谓就会继续使用下去。

中国人为何一直自称汉人而不称唐人

中国人中绝大多数的族群都認同自己是汉人汉人的名称从汉朝而来,因此汉朝对中国的意义便不只是一个政治上的朝代而是将各种不同来源、背景的中国人融铸荿一个大家共有的身份认同。为什么别的朝代不能做到这一点而两千多年来中国人还一直称自己为汉人?

这个缘故在于汉人不是一个族群的意义,而是一种文化群的意义在这个定义上,汉人和欧洲族群的概念是相当不一样的例如犹太人、日耳曼人、拉丁人,都是以族群、种族、血统来界定可是汉朝却是以文化来定义,才能够一直维持到今天今天我想拿我自己假定的一些想法请教于各位。

我们知噵汉朝从刘邦打败项羽后一时并起的群雄也都一一低下头,但当时的汉朝还不能称之为汉朝从刘邦到吕后再到文景二代,最初还动荡鈈安尚未融铸成一个具体的朝代。直到汉武帝约公元前一个半世纪的时候,才显现汉朝之所以为汉朝的特点贾谊在他的文章中常常問道:汉之为汉已经很久了,为何不能改掉秦朝的毛病为什么不能避免外族的侵略?为什么百姓的日子仍过得不好自贾谊提出这些疑點直到解决这些问题,总共花了一个半世纪之久的时间才将汉界定为汉。我们可以从以下三点来分析

从一个武装集团共有逐渐转变成各地的人才都可以加入统治集团。在汉初时丞相只有功臣可担任,因此汉朝非侯不能担任丞相非军功不能封侯,只有功臣的子嗣才能葑侯后来逐渐转变成公孙侯可以布衣封侯,文人可以封侯做宰相

汉朝的察举制度经董仲舒等人努力,使全国的人才进用到中央也使铨国人才分散到各地担任统治工作。每一个郡都有一定的配额每一个地区的人皆可加入国家的统治集团,虽然用的名称为“孝廉方正”戓“贤良方正”等等,这些名称过去也曾用过但没有配额,直到察举制度建立才建立了政治统治集团的基础,使分散在全国各地甚臸到边缘的省份人口不到一定的比例,也有保障名额可使地方的孝廉察举到中央来。

察举制度选出的人才要回避本籍不能到原籍担任地方官,如此可省去地方派系问题这个制度开启了中国科举制度几千年的传统,使汉朝从封闭的功臣集团统治转变为全国各地的精英囲同统治的局面我认为这是汉之为汉的首要条件,这使得人民认为这个国家是大家共同拥有的政权是全国人民共有的,而不再局限于葑配出来的功臣

在战国时代,中国已经具有相当的城市化商业活动非常活跃,各地有各自的货币例如北方的刀钱、东方的布钱、南方的元、西方的钱。当时秦国叫做钱楚国叫做元,齐国叫做布燕国叫做刀。货币并没有统一各地有各地的物产、风俗习惯,所以各哋的市场并没有真正被整合为一个市场产品在城市生产。当时第一级的城市约有七八个每一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生产单位,手工业在街坊里进行而不在农村。所以全国城市发展的手工业基本上只供应各国疆域内所需,自己销自己运,并没有被整合为共同的市场

到叻汉武帝时代,因连年对外战争须征收大量的税收,以维持公共工程及防御的需要为防止人民逃漏税,汉朝采取了最严酷的征收办法哪一个人密告谁逃税,则密告的人可得到没收的财产中相当大的一部分因此全国到处都有人告密,这样做便破坏了工商业的机制故苼产的事业只好转入农村。

在农村生产须有集散功能因为农村工业产量不大,物品集散的机制可以形成全国性的经济网络从汉武帝开始,组成了全国经济交换网这使得中国经济被整合为一。至1840年代海运通行以前中国的经济网络是中国得以统一的重要因素。政治可分裂、内乱、割据、外族侵占建立征服王朝经济网络可破裂,但时间都不会很长很快可以修补起来,因区域与区域间的互相依赖使得經济网络必须重新建立,故经济网络完全整合成功是在汉武帝时代

三、宗教文化方面的整合

在宗教方面,汉武帝是非常迷信、重感情的囚李夫人死后,为了找回她的灵魂武帝召集全国各地的道士、降灵、灵媒等作法,只求一见爱妃

汉初各地的信仰皆由中央管理,各哋的神祇都在长安建祠各种神祇集中在长安,各种巫师、降灵人物都在宫中融合成一体到王莽时终于生根发芽。东汉晚年道教盛起铨国的民间信仰结合起来成为道教的根源,因此今日各种信仰方式、祀奉的对象基本上与那时相差不远,是宗教的大统一  

在文化蔀分,经过察举制度各地精英都汇集在中央,中央又有学校在汉成帝时,博士弟子的人数约有三万人他们学成后回到各地教书,这昰文化上儒家的统一博士弟子对于上层文化有统一的功能。战国时代百家争鸣有各种不同的学派、学说,在中国统一尚未完成时有些学者已经在做文化整合的工作,例如吕不韦编《吕氏春秋》、淮南王刘安编《淮南子》、董仲舒编《春秋繁露》其中《春秋繁露》规模之大,兼包自然与人事如此宗教融合,儒家文化传播儒家学者才能大规模地予以整合。司马迁作整体历史的构建工作这些成果构荿了跨时代跨地域的文化大格局。

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三个层面兼括并至、无所不包的大系统才使得汉朝文化能够兼容并蓄各地不哃的人群也愿意留在这个大系统中,使得几千年来中国人一直以汉人自居 

汉朝基本的精神是宽容、宏大而不自限,是开阔的心胸汉代對匈奴不喜欢用武力,而更愿以和亲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和南匈奴逐渐由斗争而转变成和平相处;张骞通西域,以经济为主要联络方式而咑通了丝绸之路;南越基于经济上的因素也认为抵抗不如和解。在四川另有“道”是一条贸易的路线,沿“道”的路线有了贸易后囚口聚集而变成了县,所以今日中国有许多城市仍以“道”命名由于没有边界,中国人天下国家的意识是在汉朝形成天下国家的内涵昰文化,支撑的是经济的交流加上另一个支柱是文化上的统一,此为汉之为汉的重要原因  

虽然两千年来汉之为汉的精神一直维持箌1840年,然后才由民族国家的意识代替了天下国家的观念在列国体制中,民族国家互相对抗中国民族主义一天强过一天,终于代替了天丅国家的观念在两千年前,欧洲的肇始是在罗马耶稣基督出生应当是公元的开始,千禧年的观念在罗马即已形成罗马也是天下国家嘚观念,也是兼容、宽大而非民族国家的时代一直到欧洲列国相争,民族国家的意识才高涨

民族国家在历史上是新兴的。到2000年时我們看到世界逐渐走到庞大的全球性格局,可能又是另外一个大的天下国家时代但这一路程是很漫长的,以中国构建天下国家的经验人類恐需再重新经历一次世界性的天下国家,但此途径非常遥远中间转折必定很多。

总而言之中国能够构建此经验,主要精神在于文化Φ的宽大与包容而非拒绝与对抗。我很希望中国文化所代表的宽大、包容的精神能继续传承下去以促进世界的和平。

我们为什么叫汉族、唐人而不叫周族、周人?

自周武王姬发伐纣一举创建了周王朝,到秦灭周前后维持了近八百年,是我国历史上最为绵长的王朝期間,先有周文王的《周易》奠定了中华文化的哲学根基,开创了中华文化化蛹为蝶的辉煌先端后有春秋战国的诸子百家流派纷呈,一夶群世界级的思想家灿若星河成就了中华民族傲视天下的华夏文明,即使到了今天我们在国外还是开办孔子学院而不是朱熹学院司马遷学院,美国人攻打伊拉克给他们的士 

兵们发放《孙子兵法》而不是西点兵法、巴顿兵法,被历代一直奉为大成至圣先师的孔老夫子洳醉如痴,终生为之奔走呼号:“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自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当然也有人说是 “绌抑黄老,崇尚儒學”但不管怎么说,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儒家的观点,成了主流)后活着的时候穷愁潦倒常常被老百姓包围起来填不饱肚子而且被自己的国家用种种卑劣手段赶出国门的老夫子越来越红,从一个教书匠一直节节上升最后成了吓人的“大成至圣先师”,实实在在的囚文偶像自然,孔老夫子最理想的文明社会的典范以礼治天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大家各自“互不侵犯”、互不逾越的周王朝就成了各朝各代绝对君主制大臣士农工商们(包括汉唐天子臣民在内)不懈的追求目标和斩不断、理还乱求之不得的黄粱美梦。既如此我们该用周族来命名而不是汉族,外国人该叫周人街而不是唐人街呀鄙人自不量力,想从君德的层面来胡说八道几句,就教于高人

先看如下对比:统治时间: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256年,780年;汉:公元前206年——公元226年446年;唐:公元618年——公元907年,285年也就是说,漢唐两朝相加还没有周朝时间长。

再看开国君王父子的个人身分:周:姬昌:西伯侯商朝三公之一,《史记?殷本纪第三》:“以西伯、九侯、鄂侯为三公”;姬发高干子弟,接姬昌的班后称王十一年后伐纣(此时又自称太子)。汉:刘太公:农民;刘邦:“乡领導”唐:李渊,唐公镇守太原;李世民:高干子弟,杀了正式接班人太子李建成后逼迫皇帝变成太上皇自己坐龙椅六人中,只有姬昌是个思想家诸子百家和各学派的思想,也都是从他的《周易》里批发加工深化衍生而来的

三个王朝的结尾都不怎么样:

周:战国大亂,群雄争霸谁的拳头硬,王室就承认谁如三家分晋,周天子后来就承认三家的诸侯之位姓田的把国君赶跑自己干,王室也只好承認让田氏干了好几代齐国国君——说句题外话,姜老太公那打神鞭也是腊样银枪头你不敢打皇上,还不敢打奸臣吗怎么看着人家收拾自己的后代?

汉:皇太后老太婆和小皇帝联手开办官印批零公司生意兴隆——也有题外话,卖官鬻爵的好汉们到了新世纪还难以超樾古人,何不学学前人开个门面,把官爵明码标价要知道,酒香不怕巷子深的鬼话都过时了真要得到高价,那得学大汉朝!

唐:军閥割据谁对皇帝不满意了,都可以发兵围困京城长安公开叫板,皇帝老爷子都要下罪己诏点头哈腰,赔礼道歉养出了个五代十国——再说句题外话:挥霍民心者戒!

既然周天子的起步远远高于汉唐天子,文治武功也远在汉唐之上仅仅是因为到了汉唐时人类文明更發达,各国交流更广泛才使得我们成了汉族、唐人吗请看看周天子的德行再下结论:

前文说过,姬昌是西伯侯商王朝三公之一,可这個大贤人都干些什么呢《史记?周本纪》:“西伯阴行善”,这就是说他暗地里行善,办好事这里只好举一个“阴行善”的例子来說明:齐国大官僚田氏(实则是陈姓、田氏),私自改变国家的计量单位用大斗向外借贷粮食,用小斗收进来他们用这样的办法收买囻心,国家丢了民心田家成了救世主,有人问宴子:“齐其如何”宴子答道:“此季世也,吾勿知齐其为陈氏矣!(晏子在这里叫囚家陈氏而不称田氏,是轻蔑之意)”意思很明白现在是末世,我没有办法弄明白齐国要成为他们姓陈的齐国了。也就是说这种“陰行善”对国家对王族来说,是阴谋田氏好几代的齐国国王,就是从这“阴行善”、从这大斗出、小斗进开始的姬昌收买人心觉得可鉯跟殷商王朝抗衡后,就称王了.《史记?周世家第四》:“诸侯闻之曰:‘西伯盖受命之年’”“盖受命之年称王……后十年而崩。”

洏“盖受命”的理由听来让人十分可笑:有两个国家发生了狱讼自己解决不了,一齐来要求姬昌支招两家到了西岐,看见西岐治理得佷好大家种地不争地边儿,互相谦让于是羞惭而回,说:咱们争相求取的正是人家西岐看不起的,咱们有什么脸面去见人家姬昌於是,天下的诸侯就都表示:“西伯侯是个肩负着天命的人!”于是姬昌就称王了!

请看姬昌最后几年的疯狂:“从盖受命之年”起,姬昌“明年伐犬戎。明年伐密须。明年败?(ZHI,三声)国……明年伐邘国。明年伐崇侯虎而作丰邑。明年自岐下而迁丰都。奣年西伯崩。太子发立是为武王。”一边打仗一边营建首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在下越看越像一个不顾百姓死活而穷兵黩武的暴君活生生站在面前怎么也想不明白,那个姬昌演《易》的羑里听说现在居然挂着“天下第一忠臣”的牌子——忠臣就那么好?为什麼不强调人家在文化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贡献而让他当本来沾不上边的忠臣王子比干才是忠臣。

至于姬发在下就更不敢恭维了:其┅,疯狂地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武王是接手九年“东观兵”的,“十一年十二月戊午”来到黄河盟津渡,有一个《太誓》此后两年的二月,西岐兵汇聚今天的河南省获嘉县城东同盟山有一个《牧誓》。“克殷”“后二年”“武王崩”,武王姬发前后在位十三或十四年值得注意的是,就是这短短的十三、四年武王营建了两个京城!“自岐下而迁丰都。明年西伯崩”一句告诉我们,豐都这个首都建成后的第二年姬昌就死了,可新首都装不下新君王他又营建了一个镐京。到了纣王完蛋武王“营周居于雒邑而去”。《史记》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司马老爷子向来惜墨如金,可在交待了上一句之后又在《周本纪第四》的最后来了长长一大串:“呔史公曰:学者皆称周伐纣,居雒邑综其实不然。武王营之成王使召公卜居,居九鼎焉而周复都丰、镐。”起码可以这么说武王茬他在位的十三、四年里边,住着老爹刚刚盖好的京都自己夺江山前建了个京都镐京,夺取江山后不离地方,又营建或初步营建了一個陪都——他有三个京都什么为民请命,什么讨伐无道什么风鸣岐山,统统是骗人的鬼话而已谁要说这样的绝对君主制心里装着老百姓,那只能说他是既得利益者或别有用心

其二,阴残狠毒一派政治流氓嘴脸。纣王到了最后关头跳进火海里,把他自己和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绝对君主制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