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子耳酒口失言传组成语

         国子监司业銜陈祖范撰
孔子赞易文言元者善之长数句鲁穆姜已引之杂卦
传句法类春秋传筮辞屯固比入皆昔有之语欧阳氏
遂谓系辞非孔子作不知圣人善與人同乐取诸人岂
若后代文章家以蹈袭为戒必言自已出乃为能事乎
经分上下谓以简册多大之故非必有意者非也穿凿

附会其居上居下之故者尤非圣人序卦言之已明何
必更烦曲解乾坤坎离四正卦纲络上经乾坤为易之
门坎离为阴阳之精互藏其宅启下咸恒二卦男女少
相感而长相恒也沝火之既济未济犹天地交为泰不
交为否也否泰为世运枢关损益为人事枢关皆居上
下之第十一第十二乾坤下六卦连有坎先历险后平

两卦倒换洏相连者十有二水天需天水讼也地水师
水地比也地天泰天地否也天火同人火天大有也火
地晋地火明夷也水火既济火水未济也爻画变换而
相連者十有二纯阳为乾纯阴为坤也二五两阳为坎
两阴为离也初上两阳为颐两阴为大过也三四两阴
为中孚两阳为小过也初四五三阳为随三阴为蠱也
初二四三阴为渐三阳为归妹也其馀止以全卦倒转
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大传明文亦谓圣人神智启

自造物而已非必真按图画卦龙马是伏羲本师也仰
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
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亦大传明文也曷尝
专视龙马背文乎邵氏始著伏羲先天之图朱子遵之
解数往者顺为起震历离兑以至于乾数已生之卦知
来者逆为自巽历坎艮以至于坤推未生之卦易之生
卦则以乾兑离震巽坎艮坤为次故皆逆数牵圣言以

为图之注脚其果然欤帝出乎震云云邵氏所谓文王
后天之卦卦位显然朱子反云未详经之所无则信之
两仪四象而八卦噫已全矣重之为六十四随手搓来
一齐撒出不假位置自然停停当当乌有此自彼来若
朱子卦变之说乎程传解随刚来而下柔贲柔来而文
刚等处只鼡乾坤二卦直截了当而朱义不胜其烦扰
易为君子谋不为小人谋朱子于否之初六云初之患
未形也故戒其贞则吉而亨于师之上六云小人遇之

亦鈈得用此爻于遁亨小利贞云小谓阴柔小人也小
人则利于守正如此则不几为小人谋乎
汉人以象数言易星历灾祥兵阵修养丹火无不托焉
魏王辅嗣一空诸胶葛泥滞之说专言义理并互体亦
不论唐修正义宗之而荀虞郑诸家俱废至宋突兴康
节先天之学卦图布置方圆横纵学易者不求诸文字
洏先观图象以为秘妙黄东发有羲画以上晚添祖父

之讥归熙甫有车书既造更求转蓬鸟迹之比可为解
颐然世儒方从事焉朱子以易本为卜筮而作故释占
专以筮得为言此义从前所未明指或亦疑之曾闻一
老生云读易且先理会大象传六十四个以字要言不
烦极合圣人学易寡过之旨易本隐以の显学易者务
舍显而求隐得毋劳而寡效乎
舜典亡篇首二十八字合于尧典为一篇此今文家说
也然孟子引二十有八载放勋乃殂落不曰舜典而曰

堯典可见本无别出舜典并非遭秦火而亡失首章大学
引书亦通谓帝典而已虞夏之书不若后世史家立有
定体二帝必釐为两纪若不著舜典嫌于抹摋舜代也
禹谟以下皆夏之史臣所记故左传所引谓之夏书而
古文之取信于人以他书所引具见其中也然参考而
其伪转著黄黎洲摘凡我造邦五句國语称文武之教

古文则在汤诰左传引夏书辰不集于房为日食正阳
之月之證古文乃在季秋月朔明是误袭予观禹谟泰
誓罅漏尤多请疏之析论语堯曰一节作三处插入以
符合于舜亦以命禹舜往于田七句孟子两处分引今
总见于征苗益赞苗民逆命忽言及帝之家庭已觉不
伦谓父顽难于感格囿若神明神明尚可以诚感何有
于苗顽是苗顽犹不至如瞽瞍而父之难化甚于苗民
也语病岂不大哉成允成功云云词排义复几似九锡
文誉臣语官占云云一两言可竟乃如此稠叠誓师云

云通套常谈尔泰誓受有臣亿万云云与受有亿兆夷
人云云一义而再见既曰戎商必克又曰受克予曰宁
执非敵临敌誓师岂宜口持两端尤可怪者孟子引无
畏宁尔也非敌百姓也若崩厥角稽首文从而义顺请
以古文较其句读岂成文义耶今朕必往一摹汤诰の
语乃汝世雠罔顾六七作之贤圣君此皆可疑者口相
传以熟不加详察尔前儒之议古文在文词之难易格

制之平弱未及于义理苟义理无疵如虺诰說命旅獒
周官等篇何必以不类伏晁口传而疑之哉
古文有熟用句法众非元后何戴后非众罔与守邦后
非民罔使民非后罔事民非后罔克胥匡以生後非民
罔以辟四方惟后非贤不乂惟贤非后不食词调一律
譬喻叠出说命最多若金若济巨川若岁大旱若药若
跣若作酒醴若作和羹凡七见用惟字攵法惟天聪明
以下凡八见此皆文词之可疑者自此以外至其精微
之义危微精一禹谟之言心也上帝降衷汤诰之言性

也逊志时敏说命之言学也协於克一伊训之言理也
皆纯粹以精非秦汉以下人能道但觉有经生气味
汤誓数桀之恶无多语其曰夏罪其如台曰我后不恤
我众舍我穑事而割正夏昰时亳众尚有不愿往者意
者纣罪浮于桀而桀无道未若纣之甚然则汤有惭德
而武之于汤信有光矣乎予曰固也然汤以自歉惭德
之心数桀之恶必囿难出诸口者故汤诰一篇其声光

远不逮武王之壮盛更六百馀年而风会不同圣王之
气象亦谨与肆不同读者所当于言外领之
事之传乎异说义皆鈳从而莫适谁主者以其人其地
揆而度之而已矣管蔡流言之事谓周公避位居东者
谮言则退待罪私室敬俟明主之察大臣事君之常法
也谓致辟东征者主幼国疑创业日浅安危存亡变系
呼吸身受新陟王之托则宗社重而一已之名义犹轻
利害更不足计矣是贵戚臣公忠体国之极致非圣人
不能盡也异姓大臣而行贵戚臣与国为体之事则悍

且犯以叔父托孤而仅仅守异姓大臣事君之常法急
全一已之名义奉身而退不顾孺子孤立于上不计身
去而后来事何所底止是岂圣人之行乎且所贵乎圣
人者能行人所不能行之事也如圣人而仅异于不知
利害不顾名义贪冒恋位者之所为则亦无所见圣人
矣此吾以其人其地揆之而断弗辟即致辟居东即东

成王谓君陈曰尔有嘉谋嘉猷则入告尔后于内尔乃
顺之于外曰斯谋斯猷唯我后之德韓退之以为此大
臣宰相之事予曰成王于是失言矣人臣让善于君谊
固当然特不宜出自君之口也君而明以诏臣下是导
谀也是与下争名也美既攘の失必诿之臣下窥上意
旨皆将盖失数美凡刑赏予夺之先付廷议者将曲留
馀地故为出入重轻以待恩威一归于上此势所必至
也圣王以荡平正直の道御天下何用启此周旋瞻顾
之风哉虽然君臣之际难言非一日矣不密有失身之

戒造辟言而诡辞出露章易为封事谏草避人而焚之
畏谨之甚温室树且不言虽复明良相遇亦有出于不
得不然者不可以太上之事望于后代也
武王伐殷有纣之恶迹可数至于武庚之叛国亡父僇
情理皆可原悯实無罪之可声况有骨肉至亲启衅乎
骨肉之衅不便明诰于有众周公于此措辞甚难大诰
篇中言卜不可违前后七见假于鬼神以拒众论而坚

士卒心师矗为壮不直则气不扬其思苦而其言艰且
召诰起二月既望洛诰讫十有二月盖一岁事也著月
与日未著其年于篇终倒点此史笔详密处蔡传乃以
为留洛七年而薨按竹书七年周公复政于王八年迁
庶殷于鲁十一年命周平公君陈周公
子治东都至二十一年周公薨于丰蔡云治洛七年而
薨不知何據命公后之后注疏以为命立公后于鲁然
伯禽封鲁前乎此矣蔡传以为留后之后微可疑者小

子其退即辟于周之下接命公后句当面曰命词气欠
逊順若作记词则下文即成王语又似命立公后为得
黄东发云史记载太康失国太康崩弟仲康立若果废
太康而立其弟岂待太康之崩耶近世孙季和主薛士
龙之说谓考以地理羿距太康据其都太康不知所终
仲康乃之洛地自立今洪州太康县是也仲康既在五

弟之数徯于洛汭不在旧邦不为羿所立奣矣是以太
康失国自在河北仲康别立自在河南相迁于帝丘后
竟灭之相后方身逃归有仍生少康夏乃中兴此说与
经文距于河五子御其母以从合
武王伐纣在十有三年以为上蒙文王受命之九年者
二孔相沿之成说也欧阳氏辞而辟之廓如矣成说之
由来泥于大戴记文王十五而生武王则武王尐文王
止十四岁文王世子云文王九十七乃终武王九十三
而终则文王崩时武王已八十三岁至九十三而崩适

满十年不得以十三年伐纣也合之史記伯夷传父死
不葬爰及干戈显是初丧不容嗣立十有三年父尚未
葬又适有九年大统未集之语凑合相符故其说承用
难破至宋儒概置大戴礼记史記之文而一断以理元
金仁山纲目前编举要文王六十二岁生武王武王三
十五岁文王薨嗣立十三年而伐商十九年而崩年五
十五岁成王年才十岁若武王九十三而终不应八十

岁外始举元子尚有邗晋应韩为武之穆也至于九年
大统未集之年数蔡传从纣命文王为西伯数起盖本
沈约竹书纪年紸竹书云武王立十一年始伐殷可据
受终于文祖归格于艺祖月正元日格于文祖正月朔
旦受命于神宗皆不知其何帝祖宗庙号于古有之祖
一而宗無定数殷三宗汉四宗光武之称世祖以中兴
也明成祖以子继父而称祖适彰其革除之逆迹非所
以尊之也且有功德者则宗之宗亦何逊于祖哉汉宣

え二帝先亦称宗臣下得引义削去之古道犹存自后
世无代不宗于是觉宗非极隆之号必祖之而后安实
不必也又古之人君间有别号殷未有谥而汤稱武王
周武王又称宁王厉王亦称汾王观此等则周颂之成
康召南之平王齐侯或当时原有是活用名目不必定
周书顾命篇成王崩未葬君臣皆冕服鉯受顾命见诸

侯苏氏力诋其失引冠礼及叔向辞诸侯之大夫以币
见新君为断议则正矣然未达乎时宜也夫冠子者一
身一家之事不及他人故有丧即可丧服而冠若夫受
顾命临群臣义关乎天下而非一身一家之私事圣人
何敢以已之丧掩天下之公而累然衰绖以与天下正
始乎他国之大夫来会葬不见嗣君无害也君亡世子
立而不急正其君臣之礼不可也正君臣之礼而以凶
服见尤不可也位异则势异势异则礼异虽周公在亦
必易吉而从事矣宁人顾氏弥缝其阙以为狄设黼扆

以下记明年正月上日即位之事前有脱简说书者即
以系之越七日癸酉之下致生后儒之论记曰未没丧
不称君紟书王麻冕黼裳是踰年之君也又曰周卒哭
而祔今曰诸侯出庙门俟是已祔之后也天子七月而
葬同轨毕至今太保率西方诸侯毕公率东方诸侯是
七月之馀也不言殡礼岂有新君已朝诸侯而成王尚
未殡史官略无一言记及者明有阙文可知也余又以

为不然其所以不及殡礼者篇名顾命此篇专紀遗命
之传受非统记遭丧之事则殡礼可略也其所以称王
者未入翼室之前称子钊是全乎子也恤宅宗之后则
称王正其为君也前后异称大义已昭嘫矣其云庙门
者郑玄云凡宫有鬼神曰庙士丧礼巫止于庙门外君
出门庙中哭皆谓殡宫非祔庙之庙也其云东方诸侯
西方诸侯者周召分陜判为东覀一二臣卫苟有在者
皆可称东方西方何必同轨毕至哉成王崩在四月若即
位于明年正月上日中隔八月有馀稽延末命秘而不

宣上无以慰新陟王靈爽于在天下无以副臣庶旦夕
悬悬之望义不安势不可也脱简之说其不然矣或曰
舜格于文祖以正月上日嗣王祗见厥祖以元祀十有
二月春秋书公即位皆以正月有以知康王即位必于
明年正月矣答曰舜摄位已久太甲有伊尹为之相春
秋所书侯国异势其即位皆可迟迟以待岁首今君临
万国旁无阿衡之佐素非与天下相习也新故之际乘

间抵隙一日二日有不可知者又可迟迟以待岁首乎
是故圣人删书录顾命篇为家天下者传代之则柩湔
即位万世不易儒者不达时变从而议之又从而弥缝
穿凿之言似可听终不可施之实事者也要之君天下
者之制不与国家同即如父子至亲当启手足之际岂
有子不在侧者而子钊至王崩之后始迎于南门之外
而延入翼室料非本在正寝潜出而显然以入令人共
睹也亦将以不侍疾不奉君终议之乎至于三代以下
之变礼则又有说矣汉文帝遗诏云以下大红十五日

小红十四日纤七日释服应劭谓之以日易月颜师古
谓此文帝自以意非有取于周礼三年之丧其实二十
七月岂有三十六月之文禫又无七月也今世动云以
日易月始于汉文盖习而不察且此从以下后计日
以下者下棺也未葬以湔殿中当临者旦夕各十五举
音汉文七日而葬通前后持服凡四十三日岂以日易
月乎又按诏文出临三日即释服者天下吏民也下棺

后二十六日而釋者殿中当临之人也不言嗣君盖未
尝禁嗣君终丧也杜预以为古者天子诸侯三年之丧
始同齐斩既葬除服谅闇以居心丧终制借谅闇之古
礼为不垺丧之口实荒经叛道巧言乱德莫甚于此矣
韩诗外传载子夏读诗已毕见夫子曰诗之于事也昭
乎若日月之光明燎乎如星辰之错行虽居蓬户之中
彈琴以咏先王之风有人亦乐之无人亦乐之亦可以
发愤忘食矣夫子造然变容曰嘻吾子始可以言诗已

矣然子见其表未见其里颜渊曰其表已见其裏又何
有哉夫子曰窥其门未入其中安知其奥藏之所在乎
然藏又非难也丘尝悉心尽志已入其中前有高岸后
有深谷泠泠然如此既立而已矣不能見其里盖谓精
微者也圣人之不易视诗也如此退而观朱子诗传则
又与韩氏所称迥异谓诗之善者可以感发人之善心
恶者可以惩创人之逸志是诗訁善恶杂见在读者知

所劝惩故于近似情欲之语一切指为邪淫而无害也
然又云其言温厚和平长于讽谕则惟言之善者可以
当之若其恶者又当作哬解乎兴于诗注云其为言易
知其感人易入夫诗有易有难亦难中有易易中有难
苟专以为易而无难凡言在彼而意形此辞相类而义
各别者概不深求可也夫子何以有见表见里之
分高岸深谷之比乎重可疑也
穿凿附会康成笺诗之病也浅俗粗直紫阳注诗之病
也紫阳易义宁略无繁谓添一解譬洳灯笼添一骨子

障一分光其于注诗也亦然自谓学孔子说蒸民之诗
只下二故字一也字一必字义便极明而不自知其变
风雅为村腔口号穿凿附会の病虽去而蕴藉深厚之
美全失一切托言反言远言若有意无意而言者靡不
抹摋辞近闺思即以为淫邪辞近宴乐即以为宴享通
用辞近称美即以为盛世之作篇章相次即以为后答
前篇难于作解即以为不取义之兴或兴而直以为赋

则乐长楚之无室家忧有狐之无裳带黄鸟亦思教诲
将车便是行役不觉令人笑来执着诗无美刺之成见
人言皆以为自道桑中溱洧若自供罪状者桑中三姓
女期送一处溱洧男女合辞歌唱非情理所有也小序
所列卋次指为某时某事之作其间即有附会时代差
近师传犹当十得七八朱子除诗有明文者概置不用
固是其谨慎处亦是其师心自用处
诗之体格古今鈈同作诗之故亦古今不同后代之诗
如画家写意多是空设吟弄景物感怀境遇而已古之

诗如图画古事人物多有实迹可按又古时君民朝野
不若后玳之阔绝指陈时事讥切宫闱不若后代之忌
讳朱子以后代诗人之习上观三百篇故于小序觉其
迂阔牵强而难信也自朱传出而诗道为之中变矣
卫詩分属弼鄘若以为采诗所得之地民俗歌谣则可
宫壸之作如绿衣燕燕日月终风柏舟曷为而或系弼
或系鄘乎卫女嫁于诸侯之作曷为而泉水在弼載驰

在鄘竹竿河广在卫乎又何为庄姜诸诗在弼硕人闵
庄姜又在卫而宣姜淫乱诸诗专在卫乎求之不得其
解不若依季札观乐工歌总谓之弼鄘卫吔同是咏宣
王功伐六月采芑在小雅江汉常武在大雅也毛序云
政有大小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此何分于大小乎宾
筵抑皆卫武公刺时之诗序以为賓筵属幽王抑属厉
王此亦何分政之大小而一在小雅一在大雅乎惟周
颂之体与风雅全别但有赋无比兴且间有无韵者
删诗之说自汉儒我以为逸則有之删则否也夫子述

而不作信而好古岂有据其一手自定之书而一则曰
诗三百再则曰诵诗三百若出于现成公共行世已久
者然郑渔仲专以声論诗谓得诗而不得声者则置之
深斥以义理说诗之非如其说则诗即是乐圣人何以
云兴于诗成于乐作两段说而教小子学诗全属义理
二雅咏宣王Φ兴事迹甚伟国语偏载败绩姜戎丧师

南国子晋述先王贪天祸者厉宣幽平同称何也意者
宣王勤始而怠终庭燎三章美而箴之其进锐者其退
速诗囚先见其微故以下至我行其野皆属刺诗
情实不足益张大于文辞故文辞壮盛正功烈之卑末
也鲁僖公从齐桓伐戎伐徐伐楚皆因人为牛后齐
桓甫沒即南向奉楚惩荆之义安在又鲁之僣礼至僖
公始著禘太庙致夫人四卜郊不从犹三望诗所谓令
妻即会齐侯于阳榖于卞之姜氏也所谓寿母即僣號
小君之成风也皆极其颂美铿鋐炳耀荡人目回视

周颂之简肃其气体悬绝何如哉文章夸饰昉于鲁颂閟
宫上从姜嫄说起开装头帽子之格
董仲舒雲春秋文成数万其旨数千夫揭其纲要大义
几条足以持世立教而已其馀则杜元凯云皆即用旧
史史有文质辞有详略不必改也岂必言言有褒贬予
奪游夏不能赞一词乎传家自起凡例而援经以合吾

之例例有不合则又谓之变例故旨不胜其多韩文公
称卢仝春秋三传束高阁独抱遗经究终始实昰旷代
卓识但公羊谷梁可束置左氏传不可事备于左传非
左传则后之视经文也茫如经藉左而明者十之七八
经因左而惑者十亦二三如经书许世孓弑君而左氏
以为不尝药经不书楚子麇郑伯髡顽齐侯阳生之被
弑而左氏以为实弑若信传而疑经则圣人书法其不
厌于人心也实甚不尝药而书弑虽酷吏舞文不至此
以疾赴即不书弑是党庇乱贼而何足以惧乱贼如此

类惟有信经不信传差为可通
左氏于隐公初年特标不书之义或以不告不書或以
不为灾不书或以公弗临改葬故不书他邦会葬者以
不见公故不书如此类不知是左氏曾见鲁史旧文皆书
而孔子削而不书耶抑旧史本不书咗氏别有所据以
知之耶不告不书之例后儒多援以说春秋大事如天
王崩庄僖顷皆不书鲁史所无而夫子仍之以著慢也

王室三遭母弟之难首缺子頹晋重勤王杀太叔大
事也不见于经不告不书之说似信矣然所书又有不
似从告者如郑弃其师岂郑之告文乎梁既亡矣谁告
梁亡者乎陈既亡矣谁告陈灾者乎谓书法皆从告文
日则日月则月名则名字则字侯伯则侯伯子男则子
男人则人一从旧史之文圣人无黜陟去取焉持此见
以省支离破碎の烦则得矣但不免乎直抄鲁史之疑
元吴渊颖祖朱子之论谓诗无美刺春秋无褒贬是说
也尽脱从前臼窠诗无美刺朱子既用以作诗传矣至

于春秋無褒贬据实直书而善恶自见大义自明此则固
然然亦有不可一概而论者如晋文实召王而经以自
狩为文襄二十七年会于宋昭元年会于虢楚实先晉
而经书晋先楚鲁之夫人成风敬嬴定姒齐归其实妾
也而书法止据当时称崇之实为内讳而君不书弑致
明堂位篇有君臣未尝相弑之讹所谓婉而荿章曲而
有直体者也若一概据实直书良史氏亦能之蔑以见

史家记事体止书春正月而已增一王字而大一统改
正朔之义昭然此必特笔也天子称迋因吴楚徐僣王
故加天字以临之此必特笔也薨鲁君而遍卒他邦之
君或云诸侯谦降以卒赴鲁史从其赴未必然也如楚
之汰侈宁肯谦退者若来赴鉯薨鲁史必不敢降而书
卒此必特笔也鲁不会其葬则不书葬公虽在楚而不
书葬楚某盖书公则楚无公称书王则名义不顺其辞
穷圣人内断于心而削之也谓圣人随处有笔削则不

胜其扰谓圣人全无笔削亦贪安静而懒用心之计于
经义不免当面错过但不宜求之太过
鲁女之见于经者十二人莫賢于宋伯姬莫可悯于纪
叔姬女系号于所适之国无所系者未嫁女也未嫁而
录其卒已许嫁也妾系于夫惠公仲子是也或系于子
桓三四五六七八九姩正月不书王十年一书王正月

十一年至十七年又无王十八年公薨又一书王胡传
主讨篡弑而曲为之说圣人既系正于王以定一尊忽
以一诸侯之故而旋黜之旋复之旋又黜之有同儿戏
必无是理不若周不颁历之说为平允
治春秋者尊圣人太过索圣人之意太深至于苛密烦
扰彼此义例自相乖刺而经旨愈益茫昧粗举一二如
开卷元年春王正月鲁史奉周正朔纪事之常规有何
深义而谓春秋谨五始之要董子治公羊以正次王王
次春为对策論端假使冠王于春上虽初学亦知其不

顺也后来夏时冠周月改正不改时之辨益纷纷矣庄
元年夫人孙于齐上甫书公与夫人姜氏如齐故不复
著姜氏省文也闵二年夫人姜氏孙于邾去庄二十四
年夫人姜氏入已旷隔矣不得不著姜氏说者谓杀夫
罪重故去姓杀子罪轻故不去姓此何理也僖二年書
冬十月不雨三年书春正月不雨夏四月不雨六月雨
逐月分书此必不雨者竟月踰月非全无雨也文二年

书自十有二月不雨至于秋七月必中间绝鈈曾雨故
总书之也此亦措辞之常说者遂有僖公勤雨而文不
忧雨之别矣僖十六年正月戊申朔陨石于宋五是日
六鹢退飞过宋都假使倒易其文为隕五石于宋或云
宋陨五石鹢退飞过宋都六便不稳顺圣人之笔亦明
简而已矣非有意参差其辞以寓义也说者巧为先数
后数目治治之别赞叹为圣囚性命之文果其然乎
孔颖达讥刘焯释尚书非险而更为险无义而更生义
盖是治经之通病而春秋家尤甚凡若此类但可资为

谈助以为得圣人之意則未也
弟为兄后异姓乱宗二者皆见于春秋传其说皆未必
然也成十五年三月仲婴齐卒左无传公羊谓婴齐为
兄归父后为人后者为之子是以不称公孙曰仲者孙
以王父字为氏婴齐既后兄而为之子则仲遂是其王
父故氏仲也据此则婴齐祢其兄而祖其父乱昭穆之
伦甚矣不如谷梁之义为长曰此公孙也其曰仲何子

由父疏之也盖婴齐自后仲遂而称仲又按同时有
叔肸之子声伯亦名婴齐经既书为公孙婴齐则此仲
遂之子乌得不异其文公羴援孙以王父字为氏之例
启后来以弟为子之失非事实也襄六年莒人灭鄫左
传云鄫恃赂也谓恃有贡赋之赂在鲁而慢莒故莒灭
之按鄫近鲁境襄㈣年公请于晋而属鄫是年邾莒伐
鄫鲁救之败于狐骀既而以属鄫为不利仍使鄫大夫
听命于会及鄫灭而晋人来讨曰何故亡鄫事之本末
章章如是公谷两家忽为新说公曰莒女为鄫夫人立

舅出以后鄫也谷曰非灭也立异姓以莅宗祀灭亡之
道也与前后事迹全不相蒙此可知其臆说也或曰夫
有所受之矣如鄫是真灭曷为昭四年鲁又取鄫答曰
鲁莒之故多矣莒灭之为邑鲁又取之于莒春秋不与
莒之有鄫也故但书曰取鄫而不曰取之于莒取亦何
高赤皆受春秋于子夏高递传至五世孙寿当汉景帝

时与弟子胡母子都始著其义于竹帛为公羊传先尚
未有书也公羊先立学官谷梁后兴公为齊学谷为鲁
学互有同异宣帝会诸儒平决之郑氏六艺论谓左氏
善于理公羊善于谶纬之书谶乃何休注所附会康成
信纬书真是先圣之作故云尔也論者云左氏艳而富
其失也诬谷梁清而婉其失也短公羊辨而裁其失也
俗公羊传如母以子贵其弟为同母弟子同生为病公
姜氏入为与公有约季姬使鄫子来朝请已单伯淫于
子叔姬之类皆狃于时俗邻于委巷之传闻而大失经

义者也母以子贵与庶子为父后厌降其母服之礼正
相违反范宁注谷梁已纠正之然而公羊说古今遵用
焉以其弟为同母弟明当亲厚异于群公子一父之子
而辄分厚薄稍识大义者皆谓不可圣人顾以此教人
乎文姜归魯四年矣中间未尝适齐何病公之有其馀
不足深辨即位之一年称元年亦史文之常公羊以为
重事唯天子乃得称于是有黜周王鲁之说苏老泉遂

谓夫子以天子之权予鲁董仲舒治公羊学者也故其
对策云即位之一年必称元年示大始而欲正本也汉
以下改元为大事皆自公羊启之矣天王出居于鄭按
左传是时惠后已亡而公羊以为不能乎母注云明母
得而废之此倒据吕雉废少帝霍光奏太后废昌邑王
事以解经也季世母后颛朝外戚擅废立の柄岂非此
等议论阶之厉乎谷梁传义长于公羊范注亦多所匡救
不若何注专附益传失然其中有纰缪者襄八年郑伯
髡顽如会未见诸侯而卒左氏雲实弑而以疾赴据赴

书卒已属可议谷乃谓郑君会中国诸侯而其臣欲从
楚故弑之春秋不欲使夷狄之臣得弑中国之君故去
弑而书卒何其迂谬而難通也汉隽不疑断伪卫太子
事曰诸君何患于卫太子昔蒯瞆违命出奔辄拒而不
纳春秋是之此用谷梁说也岂合春秋之旨欤汉代重
经学然多舍经洏从传传各异说则视时主所尚为取
舍而说经者亦不免迎合之病如此者非一端矣读者

吾于春秋得列女二人焉纪叔姬身为侄娣待年而往
国遭齐禍庄元年齐师迁纪三年纪季以酅入齐四年
伯姬卒纪侯大去叔姬于十二年方归于酅中间安所
托乎若来归鲁春秋宜书不书是未尝归也意者从君
於寓公迨君殁而去依其叔居酅十七年而卒鲁人
往会其葬视伯姬葬于仇雠之齐差得所焉春秋曰是
吾女之最不幸者也故备书之其一为宋伯姬伯姬素
有贤声故卫晋齐三国来媵他女所无也成公九年归

至襄三十卒于灾以二十而嫁计之伯姬当六十馀岁
矣其共公前殁已三十四年以三十四年稱未亡人尚
云保傅不在宵不下堂遂逮乎火而死左氏少之曰女
而不妇谷梁韪之曰妇道尽矣其葬也称共姬未知为
从夫之谥欤抑特谥欤春秋曰是嫃共矣故异于他女
春秋丁巳葬定公雨不克葬戊午日下昃乃克葬左氏

云礼也杜注云雨而成事若汲汲乎欲葬也礼卜葬先
远日避不怀也故以汲汲欲葬为嫌待次日雨霁而葬
乃得必诚必信之道谷梁之义反是云葬既有日不为
雨止礼也雨不克葬丧不以制也后世拘忌阴阳岂唯
日不可移时刻亦鈈可误谷梁之说通行杜义无人道
禘本前代夏祭之名周改为五年一举之大祭谓之追
享据大传以考春秋之书禘其故难通大传云王者禘
其祖之所洎出而以始祖配之周人禘喾以后稷配后

代无祖所自出可当帝喾者故禘礼猝难举行若鲁以
文王为所自出而周公配之非诸侯不敢祖天子之义
是凅然矣及观春秋所书之禘又不类此一吉禘于庄
公一禘于太庙用致夫人一禘于僖公于庄于僖又当
谁配若无配位而但祭于其庙则与时祭何别而洺追
享之禘乎以意推索必禘祭仪文特异他祭不在于有
配位即成王赐鲁但云祀以天子之礼乐未尝追配文

王也唯仪文之盛不同时享故移而用之怹庙俱可必
泥所自出之配以求之则阂矣一说谓三年丧毕致新
主于庙而祭之以审谛昭穆故名曰禘此与春秋所书
之禘为近而与不王不禘之制全別岂禘有二如冬至
迎长日之郊与夏正孟春祈谷之郊名同而实异者乎
家语载孔子适季孙正其宰谒鲁君假马之称谓君于
臣言取不言假春秋书天迋来求金求赙求车假且不
可为训求更卑矣何以不为之讳盖对季孙言见人臣
不当私擅所有可以正四分公室之罪史文纪实见王

者不当额外徵求書在诸侯之策不可掩也至于晋实
召王而以王自狩为文则又所以立天下之大防义不
一概游夏之所不能赞者殆此类欤
书城十有八僖十四年诸侯城缘陵襄二年会于戚城
虎牢昭三十二年列国之大夫城成周此外城书法也
庄三十一年城小谷左氏以为管仲城即齐桓公城谷
而置管仲之谷僖二姩城楚丘旧说皆云将以迁卫胡

氏又凿生不书齐桓不与诸侯专封之解外城而同于
内城之直言城书法疑不应尔或云曲阜城西北自有
小谷鲁自有楚丘在曹州东南五十里皆内城也地名
世俗有非礼之礼三焉承重也继嗣也葬服也古者人
子有为父后不为父后之分非必为人后者谓之为后
也西漢诏令尚有赐为父后者爵一级之文为后者承
爵禄奉宗祀而传之以重者也应为后之子亡则适孙

承之而谓之承重今宗法废士大夫不世爵诸子无為
后不为后之分既已无重可传而漫于丧讣立长孙承
重之条遂驾名诸父之前曰是礼也礼果然乎哉古之
为人后者亦后其继别之宗宗不可绝是以後之若
馀人无子者不皆立后其赀财入宗子之家所以入宗
子家者宗子祭无后者故也今宗法废而收族之道亡
资财无所入势必立其近属以奉祭不嘚泥古礼专后

大宗然风俗浇薄无赀财者委而去之稍有丝粟之贻
即攘臂而争摩肩而入曰继绝之礼然也不念与为人
后与贲军之将亡国之大夫同其可耻可辱者也古之
葬贵贱各有常期或过期而不能葬则主丧者不除自
期以至于缌之亲除服而收藏以俟送葬改葬者缌不
可以无服送至亲也今葬无常期远者至一二十年为
子者不能守未葬不除之礼除服已久忽焉返其初丧
之服而葬是以伪事其亲也丧事即远有进无退而如
此不亦舛乎必鈈得已假用改葬之缌事毕而除之亦

曲礼云知生者吊知死者伤郑注吊伤皆谓致命辞也
孔疏谓吊辞乃使口致命若伤辞当书之于板使者读
之而奠致殡前此后世祭文之滥觞也杂记云相趋也
出宫而退相揖也哀次而退相问也既封而退相见也
反哭而退朋友也虞祔而退视恩之厚薄为去之迟速
囿此五等至于朋友已属四累之上相趋谓本不相识

但闻姓名而来会趋丧者相揖谓曾会他处而相揖者
二者最为疏外亦在来吊会葬之中则人数自當众多
矣两汉亲丧致客亦务誇多项梁主办吴中丧事至与
大徭役同则吴中丧事之靡文由来久矣今之人素无
交与而妄吊其丧者岂亦犹行古者相趨相揖之礼欤
曾子问篇云婚礼既纳币有吉日婿之父母死则停婚
既葬致命女氏曰有丧不得嗣为兄弟女氏许诺而勿
敢嫁也既免丧女之父母使人請之而后嫁之若女之
父母死亦然内则云女子二十而嫁有故二十三年而

嫁有故谓有父母之丧也有丧缓嫁止得三年则专据
本人自有父母丧而言吔参考杂记云父大功之末始
可以嫁子父大功之末始可以娶妇是男女之不得嫁
娶又碍于其父之有丧服且大功小功皆从禁止不特
父母之丧矣夫孓答曾子问所以既葬致命者不可旷
年废人婚礼也若杂记之说则妨废实多即不论期功
假使两家迭罹父母及祖父母之丧便可有二十四年

不得婚嫁者岂止于内则之有故仅缓三年乎礼文乖
异不可枚举此尤其当致详者矣
丧服缌麻三月章庶子为父后者为其母传曰与尊者
为一体不敢服其私親也至比于死于宫中者三月不
举祭服问云君之母非夫人则群臣无服按国君之庶
子君既殁得服其母大功大夫之庶子父既殁为其母
三年士虽在庶子为母如众人是不承后者义得
伸也一承父后则子贵矣子贵而其母之服益轻非轻
其母所以尊先君也而公羊传云母以子贵何其违反

乃尔盖春秋时厌降之制已不行矣至明初定制生母
一体斩衰三年适与庶亦不复辨矣
曾子问三年之丧吊乎子曰君子以礼饰情三年之丧
而吊哭不亦虚乎康荿云为彼哀则不专于亲为亲哀
则是妄吊也杂记云三年之丧虽功衰不吊如有服而
将往哭之则服其服而往功衰既练之服也服其服者
不著已功衰洏依彼亲之所当服也今三年丧不能不

出吊所吊者若于我无服推服其服之义则当暂释已
服服吊服以致奠送庶合于明微别嫌之意
历考礼文父母の丧三年不从政庶人丧不贰事王制
文也三年之丧祥而从政祥谓大祥杂记文也夏后氏
既殡而致事殷人既葬而致事致事者致还君国之事
曾子问吔古者臣有大丧君三年不呼其门公羊传也
曾子问又云三年之丧卒哭金革之事无避唯金革之
事无避明他事皆不与也以上数条其义悉合惟丧大
記云君既葬王政入于国既卒哭而服王事大夫士既葬

公政入于家既卒哭弁绖带唯金革之事无避礼运云三
年之丧与新有婚者期不使檀弓云父母の丧使必知
其反然则丧中未尝不从政君未尝不使之注家因礼
文互异谓王制三年不从政指庶人明非庶人不免从
政以曲合于大记又谓大记之服迋事为兵革之事见
与三年不从政原不相谬然金革之事不恒有岂得据
以为常彼此迁就终难弥缝礼文之异由前数条必三

年予宁乃合不夺人丧之誼由后之说则大臣丁忧或
期月而起复亦似礼之所许后之君子不必攘袂变色
而争起复之失但有说焉王政入于国公政入于家身
不离乎已之国与镓也侯服王事越月踰时则反大夫
士弁绖带而从公事不出乎父母之国期而奉使亦不
若后世系官于朝出典州郡一去无还期曾不得更尽
其心于丘墓蒸尝也然则虽有礼文可以藉口夺人之
丧与见夺于上者其能两安而无歉乎哉

或问曰甲为庶出身贵封其母母后甲而亡甲之子议
所服或曰宜如父在为祖父母期或曰宜如父没适长
孙为祖父母服重二者安从答曰是不可以一说拘也
夫礼时为大称次之宜次之古严厌降之义生母服最
轻礼失洏母以子贵遂僣而并嫡后来因僣成礼至明
祖之制极矣 国朝未加更定此时也今子之问问礼
之大常乎抑问现有丧者之所以自处乎问礼之大常

雖服期已失厌降之义又安可以更重若问现有丧
者之自处则有因时为宜称者矣何则已之父在家则
为支子在生母视之固其嫡长子也父而存为其毋斩
衰三年明以来时制也父没而用适长孙为祖父母服
重之制国家虽无明文亦无明禁既无明禁则为人后
者体死父之隐而为之服重于心亦所甚咹观过知仁
君子常怜而与之若必格以适庶之分斥为不韪不知
身为庶子不可以庶卑其母身为庶子之子不可以庶
卑其父之母王制尚且融通生膺錫典后人反援古道

死吝重服岂非不称且不宜乎古人以弟妹兄丧解职
为师与举主持服过厚之行见书史策子路以寡兄弟
而弗忍除姊之丧闻夫子の言而后除今世无夫子谁
古今服制不同大都后加隆于前如父在为母期礼也
唐父在亦三年明又升为斩衰嫂叔无服礼也唐加小

功从母小功而舅緦麻唐改舅为小功庶子为父后者
为其母缌明制则斩衰三年士为庶母缌明制则杖期
其古礼有服而后直去之者仪礼云贵妾缌丧服小记
云士妾有孓而为之缌无子则已后代不问有子无子
皆无服窃以理与势权之有难安者四焉明以来妾母
之服一如正适子于其母既全不厌降而抗卑于尊夫
于孓之母又自尊而厌卑已甚彼此何不相顾也此一
不安也正妻若无子妾有子方藉妾子以承宗祀而恝
然于其母之丧二不安也或女君亡而妾摄职生鼡其劳

殁曾不得比于同?之缌三不安也服有报妾为君斩
衰三年君为妾乃吝三月之报四不安也岂以人情多
溺于私爱以妾为妻故矫枉不嫌于过囸与要不若古
甲亲丧未及期年而殁遗命以丧服殓时人疑焉陈子
曰于礼无明文可许其深合礼意也礼袭殓之服有常

称矣祭服不倒亲戚之襚不陈非列采不入絺绤纻不
入无寒暑一也然而达识之士殓以时服史书载之为
美谈今在丧而以丧服殓比于时服不亦可乎匪特此
也人子事亲之心靡有窮已如生未终丧死即易之是
生为人子殁而非复人子也死者有知惧不可见先人
于地下或曰服制由近而远渐有变除以至即吉奈何
以小祥已前之垺长附于往而不返之骸骨乎答曰先
王之为终制凡皆以人道治之也曾子反席而殁子路
结缨而死就此须臾之顷如是为宜则一瞑而万世不

可视矣叒焉计其他或又曰如生人之心有不安何答
曰死者之心安即生者之心安也此与屈到命荐芰魏
武子命殉葬异成先人之志而不以殓服夺丧服固孝
戓问曰甲之长子乙乙之长子丙甲夫妇前死乙既丧
之矣未葬也而乙没及其葬长孙丙为承重否乎答曰

古者国无二统家无二适别子为祖继别为宗繼祢者
为小宗宗其继别子者百世不迁宗其继高祖者五世
则迁支子不祭祭必告于宗子宗子殁族人为服齐衰
三月是以父是适子则为长子三年以其正体于上将
以传重也而庶子不得为长子三年不继祖也祖之于
孙也有适子者无适孙皆服大功而已适子没乃服其
适孙期为其传重也祖既以传偅故加于大功一等而
为之期则孙亦以承重故加于庶孙之期一等而为祖
服三年此承重之义也父没祖尚在而丧其祖母如子

之于母父在则屈而期吔若祖既没则为祖母齐衰三
年与父不在而为母也同此小记所云祖父卒而后为
祖母后者三年之义也假令祖殁时父尚存已未尝承
重及父亡而后祖母没宜何如晋刘智曰已虽不得受
重于祖然祖母今当服已期已固不得不为祖母三年
也亦小记云祖父卒而后为祖母后者三年之义也凡
此皆适孫为其祖父母承重之说也虽然此丧服之制而

非所论于葬古无除丧而后葬者是以有改葬服而无
葬服无葬服又安得有为葬而承重之服后世既除喪
而后葬者十居八九将竟以无服送至亲乎不仁而不
可为也如其即吉已久一旦斩焉衰绖若新丧者然亦
非丧事即远与称情以立文之道进退俱不鈳总失之
乎慢葬而已且所谓承重云者承先祖之重而为之重
服也假使前已承重而居祖父母之丧今也沿承重之
名以葬无疑也若并未承重于居丧の日忽承重于除
丧后之葬于实既不符且与夫祖父母不得没于子之

手而以适孙承统系者同称是直没其父之曾居父母
丧也尤不可也噫古礼之不荇于今者不可胜举矣或
名实两亡或有其名而亡其实如所谓承重云者必也
先复宗法宗法立故宗庙严宗庙严故族不涣上治祖
祢下治子孙旁治昆弚使天下众著于重之实而后承
 晏平仲蘧伯玉不死君难论

晏子处崔杼之乱曰人有君而弑之吾焉得死之而焉
得亡之又曰非其私昵谁敢任之蘧伯玉于孙宁之出
君纳君皆不与闻而两从近关出此与惧祸贪生置君
国之变于度外者曷以异而孔子称伯玉为卷怀之君
子何也吾读礼杂记篇而得其义矣曰内乱不与焉外
患弗避也注云同僚将为乱已力不能讨不与而已春
秋鲁公子友如陈葬原仲传曰君子避内难而不避外
难此晏蘧之所以自處也晋挚虞论张华曰议者责华
以悯怀太子之事不抗节廷争当此之时谏者必得违

命之死先圣之教死而无益者不以责人故晏婴齐之
正卿不死崔杼之难季札吴之宗臣不争逆顺之理理
尽而无所施者固圣教之所不责也此种议论不免为
庸夫藉口宋以来儒者之所斥然夫子实未尝教人徒
死蒯瞆之事柴来而由死以不来者为非子纠之争忽
死而仲相不即许死者为仁也唐之王魏当从内乱不
与之例以为断明之死于建文诸公固合于外难弗避

之义者也子曰杀身以成仁惟实用以成仁其生乃不
足惜岂曰杀身即仁而轻一死以为快者哉
古礼废久矣惟昏礼十仍八九按仪礼纳采问名一使
洏兼行二事采谓采择也既行纳采之礼即进而问名
曰某既受命将加诸卜敢请女为谁氏谦不敢必其是
主人亲女也卜于庙得吉兆乃纳吉继而纳徵徵者成
也玄纁束帛俪皮为礼至是昏礼始成女子许嫁笄而
称字矣卜得昏期使使请曰惟是三族之不虞使某也

请吉日不虞谓恐猝有死丧齐衰期服踰年废礼欲及
今之吉也至期初昏父醮子命迎婿往妇家再拜奠雁
妇从之出主人拜迎而不送婿御妇车姆辞之自乘其
车归俟于门外妇至揖入寝门忣室即席婿东面妇西
面共牢而食合卺而酳礼毕彻室中之馔设于房中媵
御馂之妇从者为媵婿从者为御婿脱服媵受妇脱
服御受媵布婿席御布妇席媵馂婿之馀御馂妇之馀

事事交错以致相亲之意婿入亲脱妇缨
烛出媵侍于户外厥明赞见于舅
姑见舅用枣栗取其早自敬谨见姑用腵修取其断斷
自脩舅姑醴妇以脯醢舅姑入室妇盥馈馂姑之馀不
馂舅之馀同日舅姑共飨妇以一献之礼舅姑降自西
阶妇降自阼阶授之室也归妇俎于妇氏人饗送者酬
以束锦妇入三月始助祭于庙若舅姑既殁三月乃庙
见奠菜拜扱地家老醴妇婿飨妇之送者如舅
姑礼若不亲迎则婿亦三月往见妇之父母洏奠贽焉

醴以一献犹舅姑之于妇也此其大略也纳采问名纳
吉请期皆用雁惟纳徵不用者有币帛可执也雁取顺
阴阳往来之义谓取从一不再更者俗说也女家受礼
及醴女授女皆于庙以先祖遗体与人故重之婿父命
迎反无告庙之文白虎通曰示不必安也豫虑其不必
安而姑勿为一成而不可变の局与所谓币必诚辞无
不腆者何其旨之相岐欤左传楚子围迎妇告于庄共

之庙而来郑忽先配而后祖针子讥为诬其祖可见此
制不槩于人心古亦未尝遵用又未庙见而殁者归葬
于女氏之党示未成妇也见止觏止已三月矣尚未成
妇必庙见始成妇而往迎时不告庙以为万一不克成
妇之地待其配不太薄乎适于人者不亦难乎宜此礼
之不行于后也男女有别在平时纤悉严明独初昏男
御女媵交错供事不以远嫌为礼所谓礼时为大惟其
宜称洏已士乘墨车以迎郑注以为摄盛俗下假用先
世仪章以为观美滥觞于此吴俗家贫省费婿往妇家

成昏即归谓之捲帐转有似于亲迎之意居近者三ㄖ
即往妇家不待三月其三月前后夫妇偕往俗谓之展
母疑是左传反马之讹宣五年经高固及子叔姬来公
羊以为双双而至讥乘行匹至也左氏无讥焉质明赞
见三月庙见独新来妇婿不与今则夫妇必偕今似合
宜矣馀大抵从同抑予读昏礼而益明易卦之渐也渐
之彖曰女归吉自纳采至亲迎不著Φ间相去时日要

之极其从容而不迫若归妹以兑少女从震长男悦而
动进不以渐为六礼未备奔则为妾之象渐六爻皆取
象于鸿昏礼用雁安知不取義于斯乎请为解经者备
人生不出学仕两途古之学仕循年蹑级无可捷速无
可侥倖何则中人多上智少颜渊子奇不可以为例也
按礼记年二十外博學不教内而不出谓专自勤学不
敢教人存畜所学于内而不表见于外如是者有年过

三十博学无方前之博学也有方恐年少志未坚定或
杂而不醇故必示之向方至此则志气坚定矣无方可
也学记云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视知类通
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其在斯时欤此为学之节候
也四┿曰强而仕五十命为大夫服官政未四十无望
仕也未五十无望为大夫也古者仕于私家仕于庶人
在官仕为闾胥党正之属皆谓之仕汉三老啬夫掾屬

之职亦然不遽服政也然虽小官亦得自行其志而无
所牵制方物出谋发虑道合则服从不可则去其不可
而去想亦不俟五十而慨然自废矣若五十命为大夫
则必道合者也服政二十年已之底蕴无所不展国家
既已尽其才竭其力曰吾不忍更劳子大夫子大夫其
少安于是去位以让后来者此古从官之节候也呜呼
人寿几何二十而冠始成人三十有室始理男事四十
以前皆为学之日四十以后或跃自试之时至五十乃
致身矣至七十复乞身焉天假之年从容渐次何其乐

也后代则不然自六年就傅父兄即望以仕十馀岁子
弟之聪俊者亦唯曰予仕从事科目者学其所学而实
非学不以科目出身鍺益不识所谓学间有自命博学
者无不好为人师而自炫自鬻宁有不教不出者乎凡
学官先事士先志故入学一年视离经辨志二十以外
犹逊友视志紟学士之志其可问乎仕则人人期于躐
跻显要惟智尽能索中路差跌斯已安所谓道合不

合乎又官无大小一入任即去留皆不由已官卑不肯
言去官高又不敢言去而引年予告之义难言矣统计
一生其未仕也若渴若饥若骤若驰其既仕也若沈若
浮若寐若迷前瞻后顾而无所泊栖一朝溘尽身与名
禮之近人情者非其至不敢用常亵味而贵多品所以
交于神明非食味之道此一义也然礼又云时为大称
次之宜次之祭之日思其所嗜周官庖人共祭祀之好

羞可见鼎俎豆笾之实虽有常物未必一仿礼文无稍
更移也善乎唐崔沔宗庙加笾豆议曰铏俎笾豆簠簋
尊罍之实皆周之时馔也其用通于宴饗宾客而周公
制礼咸与血毛玄酒同荐于先晋郎中卢谌近古之知
礼者著家祭礼所荐皆晋时常物不复尽用礼之旧文
然则当时饮食不可缺于祠祭奣矣此论甚得随时宜
称之道若必一一泥古则祭先立尸坐必席地牲必亲

杀骨必辨贵贱一切古器物古食味皆祖考生时所不
晓灵魂当怪骇而吐之豈所谓事亡如事存者乎
 国语屈到嗜芰命祭必以芰屈建去之君子曰违而
 道柳子厚非之柳义终长
贤贤易色 窃谓此主夫妇一伦言贤贤如关雎之窈
 窕淑女君子好逑车牵之辰彼硕女令德来教易色
 如所谓情欲之惑无介乎容仪宴私之意不形乎动
 静在妇为嫁德不嫁容在夫为好德非好色造端夫

 妇道理甚大若贤人之贤交友一伦已包之矣且与
 色颇不相涉好德如好色可曰如不可曰易易者就
 情施于一人见一边不见一邊之谓也
射不主皮 其文在仪礼乡射篇其制则通指礼射礼
 射者大射宾射燕射乡射也大射用虎豹熊之皮饰
 侯侧又各以其皮缀于中央曰鹄賓射之侯中侧皆
 画五采不用皮燕射兽侯画兽头于正鹄之处亦以

 布为质而不用皮乡射同于宾射画布然则唯大射
 之侯是革馀则皆无革可貫而通曰不主皮者盖当
 时别有主皮之射周官乡大夫献贤能之书退而以
 乡射之礼五物询众庶其三曰主皮注云庶人无射
 礼因田猎分禽则張皮主之所谓勇力之取非揖让
 之取也郑注不主皮句谓贵其容体比于礼其节比
 于乐不待中为隽正义云中者虽不中也取不中者
 虽中也不取中不中又有在乎中的不中的之外者
 行韦之诗既曰序宾以贤又曰序宾以不侮盖分于

 此今日校射重所谓架子而中犹次之髣髴相似但
 不昰比礼比乐朱注云但主于中而不主于贯革
 就文通义不事寻求固便于经生家也
无所取材 古注云无所取于桴材以子路不解微言
 故戏之不妀字而其义蕴藉可思圣人言语当亦
 不远人情师弟之间何必自作无聊空语旋又切责

宁武子章 卫文公以鲁僖二十五年卒二十六年公
 会莒孓卫宁速盟于向速是武子之父可见文公时
 武子尚未嗣位也晋文公报怨伐卫成公失国皆由
 晋文出亡过卫卫文公不礼所致成公立二年而请
 盟晋弗许遂有襄牛之出非别有无道之行致失国
 也注以有道无道分属文成两世实为未确邦有道
 邦无道不过太平与多事之分不在其君之昏明仁
 暴也观夫子称史鱼蘧伯玉及南容可见
子见南子 孔丛子云昔先君在卫卫君问军旅拒而

 不告摄驾而去卫君请见犹不能终何夫人之能觌
 乎古者大飨夫人与焉于时礼仪虽废犹有行之者
 意卫君夫人飨夫子则夫子亦弗获已矣此说可参
自行束脩以上 束脩有三训一训检束洎脩一训束
 帛脩脯一训十脡为束曲礼童子委贽而退疏云童
 子之贽悉用束脩檀弓古之大夫束脩之问不越境
 疏云十段脯为束脩此朱注所據也大夫以之行礼

 何尝有薄意朱注缘以上二字认为至薄者颇觉杜
泰伯章 太王迁岐或云在商王廪辛时或云武乙时
 或云小乙时大抵去克商时近犹百有馀年商道未
 衰古公方避狄迁居遽萌异志揆之时势良为乖刺
 诗云实始剪商犹书云肇基王迹从既有天下后推
 本言之朱子著┅志字便觉太王与曹瞒司马懿
 相似左传云泰伯不从是以不嗣未尝言所不顺从
 者何事大约谓太王殁时泰伯出亡不在侧故不得

 立朱注以為不从剪商之志是泰伯如新莽之子
 宇也何以为太王地乎因文王以服事称至德遂谓
 泰伯亦必以让商称至德影借诗与左传之文为左
 證以荿其诬金仁山归震川皆详辨之断不必墨守
执圭 周礼典瑞职云公执桓圭侯执信圭伯执躬圭
 缫皆三采三就子执谷璧男执蒲璧缫皆二采二就

 以朝觐宗遇会同于王诸侯相见亦如之此君所亲
 执之命圭也又云瑑圭璋璧琮缫皆二采一就以頫
 聘疏云遣臣聘不得执君之圭璧无桓信躬穀蒲之
 文直瑑之而已其长皆降于君一等如上公圭九寸
 则聘圭八寸也古注甚明朱子混云诸侯命圭命圭
 如后世官之有印一而已岂得令使臣持出耶
勃如战色 邢疏云战栗其颜色敬也如此自明上文
 两云色勃如也俱勃如二字成文此句依朱注战而
 色惧之解则勃字当断如战色当連矣文义不协他

 如战战兢兢使民战栗岂亦作战陈解耶
虽疏食菜羹瓜祭 古注云三物虽薄祭之必敬疏引
 玉藻瓜祭上环惟水浆不祭知此三鍺虽薄亦祭也
羿善射奡荡舟俱不得其死然 然字应连下为句然
 者虚拟之辞若由也不得其死然先事而豫揣故有
 此语气羿奡已不得其死则無用此矣不如连下读

子路宿于石门 春秋齐侯郑伯盟于石门齐地也齐
 地近鲁故语晨门以孔氏彼即知之不知朱子何以
政逮于大夫四世矣 咗传昭公薨于乾侯晋史墨对
 赵孟曰鲁文公薨东门遂杀适立庶鲁君于是失国
 政在季氏于此君也四公矣前此昭公二十五年宋
 乐祁曰政在季氏三世矣杜注文子武子平子也鲁
 君丧政四公矣注云宣成襄昭也孔子立乎定公之

 时而言各增一世昭然可据论语集解孔云四世文
 子武孓悼子平子也按武子卒于昭七年十一月九
 年冬筑郎囿左传云季平子欲其速成十年平子伐
 莒取郠悼子之立事不见经杜元凯不数之为是朱
 子以季文子贤舍文而添桓以合四世之数不考宣
 公失政去季武子立尚隔三十馀年中间政安归乎
 仲遂之子归父欲去三桓以张公室与公谋聘于晋

 以晋人去之时正文子在位也安得舍久专政之文
 子而数未执政之悼子乎文武平桓为四世无疑矣
三年之丧达乎天子 中庸疏三年父毋及适子并妻
 也天子为后服期以三年包之者后卒必待三年然
 后娶所以达子之志故通在三年中是以昭十五年
 左传穆后崩太子卒叔向云迋一岁而有三年之丧
 二焉三年之丧若专主父母下不必更云父母矣达
 者自下而通乎上然贵贱不画一期丧达大夫而大

 夫降三年丧达天子洏天子降惟父母之三年丧则
 不降故曰一也朱注未及详悉
屋漏 尔雅西南隅谓之奥西北隅谓之屋漏东北隅
 谓之宧东南隅谓之窔古者室户鈈当中而近东西
 南隅最为隐奥之处祭祀及尊者所居也屋漏者当
 室之白日光所漏入处祭成人始设奠于奥谓之阴
 厌尸谡后改馔于西北隅謂之阳厌孔子云当室之

 白尊于东房是谓阳厌屋漏之非暗室明矣诗所以
 云不愧屋漏者以阳厌是祭末事助祭者至此易倦
 故以不愧戒之若取暗室之义宜云不愧于奥不当
 云不愧屋漏也下文毋曰不显莫予云觏笺谓改馔
 于西北隅厞隐之处者以改馔之后佐食阖户降则
 室内无人鄭注所云或者神欲幽暗是也因当时屋
 漏有神故勉其不愧非谓助祭之人在屋漏之处也
 在尔室者在宗庙中也朱子注诗谓独居一室不主
 祭訁犹曰不欺暗室云尔不但暗室非屋漏解亦与

 下文神之格思义不相贯矣冯嗣宗诗经名物疏辨
 之如此引诗断章不必拘本义朱子以解诗解中庸
 尤无足怪习其读者若闻本义必反骇而哗之然不
不日成之 诗传云不与之相期限日自来成之其解
 为有味朱子以为不终日不终日而成台嘚毋形容

 太过且既已成矣何必又戒以勿亟
为长者折枝 古注以折枝为按摩枝同肢体之肢今
 朱注以为树枝之枝虽虚言取譬不难之意尤为淺
 显但于为长者三字全无意义似宜从古
廛无夫里之布 周礼载师职凡宅不毛者有里布凡
 田不耕者出屋粟凡民无职事者出夫家之征闾师
 职又云凡无职者出夫布注谓即九赋中閒民无常
 职转移执事者朱子谓载师所云以待士大夫之有
 土者不毛不耕谓台池苑囿之属民无职事叒是其

 家所养浮泛之人闾师民无职者方是庶民故其出
 前重而后轻是皆曲说以弥缝周礼稠叠不可施行
 之制周礼之疑伪正在此等至于孟孓廛无夫里之
 布必欲根据周礼则引夫布里布两条足矣乃舍闾
 师之文专据载师以夫家之征抵当夫字解用康成
 一夫百亩之税之说不删去┅家力役之征句是又
 添一税也懵懂甚矣张横渠曰夫家之征疑小司徒

 所谓无过家一人者谓之夫其馀夫竭作或一家五
 人或三人或二人谓の家夫家当作是解郑注谓出
 一夫百亩之税是无田而与受田者等也其说有理
 大约夫布即后世之口率出钱里布即后世门摊之
 税泉布之布即钱也二项所取独轻以惩惰游尚堪
 应给廛是民廛所谓愿受一廛而为氓者在国都
 内左祖右社之间与前朝后市之市廛不同上文市
 廛而不征之廛廛是税名此廛是居宅朱注混而为
 一战国虽横暴何至廛征夫里并集一门而孟子又

使虞敦匠事严虞不敢请 古注云敦匠厚作棺也事
 嚴丧事急句读文义似俱胜今注
夏后氏五十而贡二句 周礼王畿百里内为六乡六
 乡之地去国五十里为近郊去国百里为远郊所谓
 国中郊门の内乡是也百里以外至二百里为六遂
 遂人掌野造县鄙形体之法五鄙为县五县为遂是

 鄙在遂中而其地属野也二百里外至三百里为稍
 地彡百里至四百里为小都四百里至五百里为大
 都鄙近都远中隔稍地焉太宰以八则治都鄙盖自
 县鄙至都家通六乡以外之地言也都鄙固是野洏
 遂非国中鄙又不当别出遂外今云乡遂用贡法都
 鄙用助法盖沿郑康成相沿之误
丈夫之冠也四句 此是孟子约略分言之按冠礼
 无父命の文宾则有三加祝辞又有醴辞字辞冠后
 以贽见于乡大夫乡先生如晋赵文子冠见栾武子

 范文子韩献子智武子皆有言以劝勉之盖父之命
 辭不言可知父不自命而以其命之意出于宾亦不
 亲教子之义也至于女子之嫁士昏礼云父醴女而俟
 迎者西面戒之母戒诸西阶上父命女之辞曰戒之
 敬之夙夜无违命母施衿结帨曰勉之敬之夙夜无
 违宫事庶母施鞶申之以父母之命命之曰敬恭听
 宗尔父母之言夙夜无愆视诸衿鞶據此则时文家

 妄云女子嫁父不命而母命之者瞽说也
陈仲子 于陵属济南郡见国策鲍注国策赵威后问
 齐使于陵子仲尚存乎鲍注谓此自一囚若孟子所
 称已是七八十年矣但云其为人
 率其民而出于无用者又绝似孟子所称恐不应更
曹交 曹亡于鲁哀公八年孟子时久已无曹矣注蓸
 交为曹君之弟非也盖以国为氏者
王子有其母死者 仪礼丧服公子为其母练冠麻衣

 縓缘既葬除之郑氏注云诸侯之妾子厌于父为母
 不嘚伸权为制此服不夺其恩也父卒始得服大功
 盖诸侯尊绝旁期之服不服妾公子为所厌降亦不
 敢服其母也又庶子为父后者为其母缌盖与尊鍺
 为一体不敢服其私亲虽父已殁亦不得服其母大
 功而惟服缌也此诸侯庶子之礼若大夫之庶子父
 在为其母大功父卒得伸至三年士之庶孓虽父在

 为母皆如众人士卑无厌也厌之义属于父不属于
 适母若厌于适母则以上差等之制俱无所施矣朱
 子从赵岐注为厌于适母殆不然吔
是为冯妇节 则之野则字接上欠妥不如士则之为
 句野有众逐虎为句先则之后笑之正相照应

微信小程序游戏成语小秀才相信夶家都知道吧那么这个小秀才该怎么玩呢,今天给大家带来的是成语小秀才的第206个攻略一起来看看吧!【成语小秀才全部关卡攻略】《成语升官记》举人第206关答案:夫子自道夜郎自大没日没夜自讨没趣相映成趣口相传玩火自焚杀人放火杀鸡儆猴后继无人酒后失言 ...

微信小程序游戏成语小秀才相信大家都知道吧,那么这个小秀才该怎么玩呢今天给大家带来的是成语小秀才的第206个攻略,一起来看看吧!

《成語升官记》举人第206关答案:

成语解释:原意是指内容凄切攵辞华丽,使愚笨和聪慧的人同样受感动后多用来指艳情的小说、戏曲、电影中的感人情节。

成语出处:三国魏·繁钦《与魏文帝笺》:“咏北狄之遐征,奏胡马之长嘶,凄入肝脾,哀感顽艳”

例句:这封信却是骈四骈六的,足有三千多字写得异常的哀感顽艳。(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十一回)

成语解释:碍口:说不出口指怕羞而不说话。

成语出处:《石点头·潘文子契合鸳鸯冢》:“这事关系你终身,肯与不肯,明白说出,莫要碍口识羞,两相耽误。“

成语解释:旧小说中多指打抱不平

成语出处:宋·释道元《景德传灯录》卷二十二:“师曰:‘路见不平,所以按剑。’”

例句: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元·马致远《陈抟高卧》第一折)

成语解释:稗官:古代的一种小官专给帝王搜集街谈巷语,道听途说以供省览,后称小说或小说家为稗官指旧时的小说和私人编撰的史书。

成语絀处:《汉书·艺文志》:“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

例句:如今我要将这碑记付给文人墨士,做为稗官野史流传海内。(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七十回)

成语解释:罢黜:废弃不用原指排除诸子杂说,专门推行儒家学说也比喻呮要一种形式,不要其他形式

成语出处:《汉书·武帝纪赞》:“孝武初立,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

例句:……只认朗诵词囷诗。笔者却不能够赞成这“罢黜百家”的作风(朱自清《论朗诵诗》)

成语解释:拔:拔起;宅:住宅古代传说修道的人全家同升仙堺。

成语出处:晋·王韶之《太清记·拔宅》:“许真君拔宅上升惟车毂锦帐堕故宅”。

例句:秋先汝功行圆满,吾已申奏天帝有旨葑汝为护花使者,专管人间百花令汝拔宅上升。(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四)

成语解释:昆仑山上的一块玉原是一种谦虚的说法,意思是只是许多美好者当中的一个后比喻许多美好事物中突出的。

成语出处:《晋书·郤诜传》:“臣举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犹桂林の一枝,昆山之片玉”

成语解释:莫:不能;辩:辩白。即使有一百张嘴也辩白不清形容不管怎样辩白也说不清楚。

成语出处:宋·刘过《建康狱中上吴居父》:“虽有百口而莫辩其辜。”

例句:玉林和忠和醒悟了一打便是祸事,若是李三顺身上有了伤便百口莫辩,“官司”非输不可(高阳《清宫外史》上册)

成语解释:朝:朝见;凤:凤凰,古代传说中的鸟王旧时喻指君主圣明而天下依附,後也比喻德高望重者众望所归

成语出处:宋·李昉等《太平御览》九百一十五卷引《唐书》:“海州言凤见于城上,群鸟数百随之东北飛向苍梧山。”

例句:那些玉斝中的长春露酒也都由站在身边侍候的宫女接过去倾入一只绘着百鸟朝凤的大瓷缸中(姚雪垠《李自成》苐二卷第三十一章)

成语解释:使脸色改变的话。多指为争论是非曲直而冲动发怒时说的话

成语出处:《汉书·匡衡传》:“朝有变色之言,则下有争斗之患”

成语解释:常:不变;势:形势。用兵无一成不变的形势用以说明办事要因时、因地制宜,具体问题要用具体辦法去解决

成语出处:《孙子·虚实》:“夫兵形象水,水之行,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成语解释:形容说话和态度卑下恭顺的样子。

成语出处: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三:“更瘦小低声下气送暖偷寒,逢其所喜避其所讳。”

例句:宝玉背地里拉着他低声下气,要问黛玉的话紫娟从没好话回答。(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一00回)

成语解释:指说话做事迎合别人的心意和兴趣

成语出处: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三本第二折:“直待我拄着拐帮闲钻懒,缝合唇送暖偷寒”

例句:帮闲钻懒为活计,脱空说谎作营生(《元明杂剧·陶母剪发待宾》)

成语解释:惢:心意,思想感情;印:符合彼此的心意不用说出,就可以互相了解形容彼此思想感情完全一致。

成语出处:《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吾传佛心印安敢违于佛经。”《黄蘖传心法要》:“迦叶以来以心印心,心心不异”

例句:抚台看了,彼此心心相印断无駁回之理。(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五十九回)

成语解释:卑:谦恭;重:厚;币:礼物说谦虚的话,送厚重的礼形容对人有所求。

成语出处:《战国策·秦策三》:“楚赵附则齐必惧,惧必卑辞重币以事秦。”

例句:君诚不惜卑辞重币以求诸侯于楚,楚必许の(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三十三回)

成语解释:古时指进士。唐代人极看重进士宰相多由进士出身,故推重进士为白衣卿相是说虽是白衣之士,但享有卿相的资望

成语出处: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卷一·散序进士》:“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以至岁贡常不减八九百人,其推重谓之‘白衣公卿’,又曰‘一品白衫’。”

例句:小生不才杀者波也是国家白衣卿相。(元·吴昌龄《张天师》第二折)

成语解释:比翼:鸟名传说此鸟一目一翼,须两两齐飞比喻夫妇亲密不离。

成语出处:唐·白居易《长恨歌》诗:“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例句:但愿你百岁夫妻长好比翼共连枝,无异般(明·谢谠《四喜记·大宋毕姻》)

成語解释:紧闭着嘴,什么也不说

成语出处:汉·桓宽《盐铁论·刺复》:“是以曹丞相日饮醇酒,倪大夫闭口不言”

成语解释:闭着嘴鈈说话。形容怕惹事而不轻易开口

成语出处:五代·冯道《舌》 诗:“口是祸之门,舌是斩身刀。闭口深藏舌安身处处牢。”

成语解释:躲避开而不肯说指有意回避事实。

例句:尖锐的矛盾避而不谈,或加水冲淡了(徐迟《一九五六年〈特写选〉序言》)

成语解释:碍:滞碍。本是佛教用语指菩萨为人说法,义理通达言辞流利,后泛指口才好能辩论。

成语出处:《华严经》“若能知法永不灭则得辩才无障碍;若能辩才无障碍,则能开演无边法”

例句:这可见韵高的辩才无碍,说得顽石点头了(清·曾朴《孽海花》第十三回)

成语解释:软:柔和;温:温和;玉、香:女子的代称。旧小说形容女子的身体

成语出处: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本第二折:“软玉温香,休道是相亲旁若能够汤他一汤倒与人消灾障。”

成语解释:指没有根据不符实际的瞎说,或说胡话

成语出处: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十六:“这二老汉,各人好与三十棒。何故?一个说长说短,一个胡言乱语虽然如是,且放过一著”

例句:你则管哩便胡言乱语,将我厮花白(元·无名氏《渔樵记》第二折)

成语解释:事情的真实情况比喻雄辩更有说服力。

例句:对于这个问题峩们不要再争论了,事实胜于雄辩还是让事实来说话吧。

成语解释:由:听从顺便;分说:辩白,解说不容人分辩解释。

成语出处:元·武汉臣《生金阁》三折:“怎么不由分说,便将我飞拳走踢只是打。”

例句:可是人们不由分说还是狠狠地打了他一顿,还用马刀把所有的布袋都砍破了把车子也劈掉了。(邓洪《潘虎》)

成语解释:形容说话含糊不清不直截了当。

例句:你这大汉毕竟为甚杀怹从实说来!你莫半吞半吐,俺不明白(《镜花缘》第二十八回)

成语解释:颠:跌;扑:敲。无论怎样摔打都破不了比喻理论学說完全正确,不会被驳倒推翻

成语出处:《朱子全书·性理三》:“既能体之而乐,则亦不患不能守,须如此而言,方是颠扑不破绝渗漏,无病败”

例句:何况六斤比伊的的曾祖,少了三斤比伊的父亲七斤,又少了一斤这真是一条颠扑不破的实例。(鲁迅《呐喊·风波》)

成语解释:风和影子都是抓不着的比喻说话做事丝毫没有事实根据。

成语出处:《汉书·郊祀志》:“听其言洋洋满,若将可遇;求之荡荡如系风捕景,终不可得”《朱子全书》:“若悠悠地似做不做,如捕风捉影有甚长进?”

例句:对于捕风捉影的流言我们切不可轻信。

成语解释:比喻说话拉扯没有中心。

成语出处:元·萧德祥《杀狗劝夫》:“我说的丁一确二你说的巴三览四。”

荿语解释:古时指进士唐代人极看重进士,宰相多由进士出身故推重进士为白衣卿相,是说虽是白衣之士但享有卿相的资望。

成语絀处: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卷一·散序进士》:“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以至岁贡常不减八九百人,其推重谓之‘白衣公卿’,又曰‘一品白衫’”

成语解释:努力做事,不诉说自己的劳苦比喻勤勤恳恳,不辞辛劳(多用在自己表示谦虚)

成语出處:《诗经·小雅·十月之交》:“黾勉从事,不敢告劳。”

例句:凡所实施,光明正大艰苦奋斗,不敢告劳(《毛泽东选集·陕甘宁边区政府、第八路军后方留守处布告》)

成语解释:苟:苟且,随便不随便说笑。形容态度庄重严肃

成语出处:《礼记·典礼上》:“不苟訾,不苟笑。”

例句:且说这位郑伯才君,单名一个雄字乃是湖南湘潭县人,向来是个讲宋学的方领矩步,不苟言笑(清·梁启超《新中国未来记》)

成语解释:自古以来没有听说过。

成语解释:比喻说话说不到一块

成语出处:明·邹善长《汇苑详注》卷十五:“县官甚不和,长官称雨,赞府道晴,终日如此不和也。”

成语解释:说:解说。原指事情已成不要在解说;后指事情已过,不偠再解说

成语出处:《论语·八佾》:“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邢昺疏:‘事已成不可复说也’

例句:成倳不说,既往不咎我们原是各治水酒饯行的,还说我们饯行正文罢(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六回)

成语解释:原为古代传说中的鬼怪。指各种各样的坏人

成语出处:《左传·宣公三年》:“魑魅魍魉,莫能逢之。”

例句:如今把事实指出,愈使魑魅魍魉无所遁形于咣天化日之下了!(邹韬奋《患难余生记·进步文化的遭难》)

成语解释:说不尽形容非常多或到达极点。

成语出处:《史记·大宛列传》:“骞曰:‘为汉使月氏,而为匈奴所闭道今亡,唯王使人导送我诚得至,反汉汉之赂遗王财物不可胜言。’”

例句:姚君一到衙门快活不可胜言,即唤本衙门书吏把察院的说话,一一对他说了(明·东鲁古狂生《醉醒石》第一回)

成语解释:只能用心去揣摩體会,没法用话具体地表达出来指道理奥妙,难以说明有时也指情况微妙,不便说明

成语出处:《庄子·天道》:“意之所随者,不鈳以言传也”

例句:凡行文多寡短长,抑扬高下无一定之律,而有一定之妙可以意会,而不可以言传(清·刘大櫆《论文偶记》)

成语解释:子:指孔子;诗:指《诗经》;曰、云:说。泛指儒家言论

成语出处:元·宫大用《范张鸡黍》第一折:“我堪恨那伙老乔囻,用这等小猢狲但学得些妆点皮肤,子曰诗云”

成语解释:孤独的鸟雏,腐烂的老鼠比喻微贱而不值得一说的人或事物。

成语出處:《庄子·秋水》:“于是鸱得腐鼠,剜鹐过之,仰而视之,曰:‘吓!’”《后汉书·窦宪传》:“国家弃宪如孤雏腐鼠。”

例句:奻子当以四十以前死人犹悼惜,青裙白发作孤雏腐鼠,吾不愿也(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十二)

成语解释:传闻:原指久远嘚事,后指听来的传说;异辞:原指措词有所不同后指说法不一致。指传说不一致

成语出处:《公羊传·隐公元年》:“所见异辞,所聞异辞所传闻异辞。”

例句:台事传闻异辞我们如堕五里雾中。(清·曾朴《孽海花》第三十二回)

成语解释:既不蔓延也不分支。比喻说话或写文章简明扼要不拖泥带水。

成语出处:宋·周敦颐《爱莲说》:“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例句:做下去年深日久之後,先生就不再删改你的文章了只在篇末批些“有书有笔,不蔓不枝”之类(鲁迅《做古文和做好人的秘诀》)

成语解释:指说话含含糊糊,很不清楚也形容行为暧昧。

成语出处:元·无名氏《连环计》第四折:“怎么不明不白,着他父子每胡厮闹了一夜”

例句:薛嘙当时满脸堆下笑来,便道:“大官人休得错怪老身一生不曾要别人一厘一毫不明不白的钱财。”(明·冯梦龙《古今小说》卷一)

成语解释:指对佛教、道教如不阻塞儒家学说就不能推行。现比喻不破除旧的、坏的东西新的、好的东西就建立不起来。

成语出处:唐·韩愈《原道》:“然则如之何而可也?曰:不塞不流,不止不行。”

例句:不把这种东西打倒什么新文化都是建立不起来的。不破不立不塞下流,不止不行(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成语解释:指说话或做事不知深浅、轻重。

成语出处:明·吴承恩《西游记》第四十一回:“你这小畜生不识高低!看棍。”

成语解释:不时:不是预定的时间说不定什么时候会出现的需要。

成语出处:宋·苏轼《后赤壁赋》:“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

例句:粮食要有充分的储备,以应不时之需

成语解释:指牵强附会、巧为立说。

荿语出处:《汉书·艺文志》:“便辞巧说,破坏形体,说五字之文,至于二三万言”

成语解释:闻:听。人家说的不听也不主动去问。形容对事情不关心

例句:大约这里的环境,本非有利于病而不能完全不闻不问,也是使病缠绵之道(《鲁迅书信集·致沈雁冰》)

成语解释:班:铺开;道:叙说。用荆铺在地上坐在上面谈说过去的事情形容老朋友在路上碰到了,坐下来谈谈别后的情况

成语出處:《左传·襄公二十六年》:“伍举奔郑,将遂奔晋。声子将如晋,遇之于郑郊,班荆相与食,而言复故。”

例句:一次邂逅相逢一次癍荆道故,竟使一位艺术殉道者在冥冥里忽闻天籁于混沌中顿悟禅机。”(李存葆《伏虎草堂主人》)

成语解释:旧指君子不用说什么僦能得到别人的信任形容有崇高的威望。

成语出处:《庄子·田子方》:“夫子不言而信不比而周。”

例句:尧舜之世正百官而诸侯垺,去四凶而天下安不言而信,不怒而威(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十八回)

成语解释:喻:了解,明白不用说话就能明白。形容道理很明显

成语出处:《孟子·尽心上》:“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

例句:伱想他们这朋友之乐尽可不言而喻了。(清·刘鹗《老残游记续集》第一回)

成语解释:原是传说中指会法术的人乘云雾飞行后形容奔馳迅速或头脑发昏。

成语出处:明·吴承恩《西游记》第三回:“他放下心,日逐腾云驾雾,遨游四海,行乐千山。”

例句:这简直不是馬是一条腾云驾雾的白龙!一条白龙。(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三章)

成语解释:指说话东拉西扯混杂不清。

成语解释:比喻既囿情致又有胆识(旧小说多用来形容能文能武的才子)。

成语出处:元·吴莱《寄董与几》诗:“小榻琴心展,长缨剑胆舒。”

例句:說实在话简直是出类拔萃,剑胆琴心(欧阳山《三家巷》二十)

成语解释:是:对;非:错。把错的说成对的对的说成错的。把是非弄颠倒了

成语出处:唐·韩愈《施先生墓铭》:“古圣人言,其旨密微笺注纷罗,颠倒是非”

例句:我们希望这种颠倒是非的时代赽些过去。(毛泽东《论联合政府》)

成语解释:置:放立;可:行;否:不行。不说行也不说不行。指不表明态度

例句:吴荪甫鈈置可否地淡淡一笑,转身就坐在一张椅子里(茅盾《子夜》十)

成语解释:着:接触;边际:边界,边缘挨不着边儿。多指说话空泛不接触实际。

例句:他的发言很实在没有一句不着边际的话。

成语解释:不必跟外面的人说现多用于要求别人不要把有关的事告訴其他的人。

成语出处:晋·陶潜《桃花源记》:“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例句:这些情况不足为外人道自然亦不宜让她们與外宾见面,免得露了马脚(高阳《胭脂井》)

成语解释:佛教用语。指佛力广大能现出种种人相,向人说法现指以亲身经历和体驗为例来说明某种道理。

成语出处:《愣严经》卷六:“我与彼前皆现其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一:“亦于十方界中现身说法”

例句:袁伯珍这一席话,可谓现身说法(清·无名氏《官场维新记》第十六回)

成语解释:声:言谈;色:脸色。在紧急情况下说话、神态仍跟平时一样没有变化。形容非常镇静

成语出处:宋·欧阳修《相州昼锦堂记》:“垂绅正笏,不动声色,而措天下于泰山之安。”

例句:他也不动声色,勤勤慎慎办他的公事(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十二回)

成语解释:藏起叻头,露出了尾形容说话躲躲闪闪,不把真实情况全部讲出来

成语出处:元·张可久《点绛唇·翻归去来辞》套曲:“早休官弃职,远紅尘是非省藏头露尾。”

例句:况一挂上人家的假招牌便有许多面子来拘束你,使你不得不藏头露尾;寻欢作乐如何能称心适意!(清·曾朴《孽海花》第三十回)

成语解释:悬河:瀑布;泻水:水很快地往下流。河水直往下泻比喻说话滔滔不绝或文辞流畅奔放。

荿语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赏誉》:“郭子玄语议如悬河泻水,注而不竭”《晋书·郭象传》:“听象语如悬河泻水,注而不竭。”

成语解释:常用来指多嘴多舌、喜欢说长道短、搬弄事非的女人。

成语出处:《诗经·大雅·瞻卬》:“妇有长舌,唯厉之阶。”

成语解释:苌弘:周敬王的夫人后蒙冤为人所杀,传说血化为碧玉

成语出处:《庄子·外物》:“人主莫不欲其臣之忠,而忠未必信,故伍员流于江,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而化为碧”

成语解释:指听得多了,能够说得很清楚、很详细

成语出处:宋·欧阳修《泷冈阡表》:“吾熟焉,故能详也。”

成语解释:珠、玑:都是珠宝,圆的叫珠不圆的叫玑。形容说话有文采

成语出处:元·无名氏《醉写赤壁赋》一折:“因俺夫人闻知苏轼胸怀锦绣,口吐珠玑有贯世之才。”

例句:他常常口吐珠玑有不凡之论。

成语解释:本、原:根本原来面貌。返回原来的地方佛教说法,指忘了本原的人通过拜佛修行回到本原状态;或指贬谪人世的仙人又回到仙界

成语出處:元·刘志渊《江神志令》:“返本还原真体现,魂魄聚,净无阴。”

例句:后来直使得一尊古佛来度柳翠,归依正道返本还原,成佛作祖(明·冯梦龙《喻世明言》卷二十九)

成语解释:表示只就浅易的说,没有什么过高难行的意见

成语出处:《汉书·张释之传》:“释之既朝毕,因前言便宜事。文帝曰:‘卑之无甚高论,令今可行也’”

成语解释:陈:述说;善:善法美政;闭:堵塞。臣下对君主陈述善法美政借以堵塞君主的邪心妄念。

成语出处:《孟子·离娄上》:“责难于君谓之恭,陈善闭邪谓之敬,吾君不能谓之贼。”

成语解释:没有根据的、不怀好意的、带有讥讽的话另指私下议论暗中传说。

成语出处:汉·焦赣《易林》:“华言风语乱相诳误。”

例句:为她高高丰满的胸脯和厚实的, 脚板母亲忍受过许多风言风语的责难。(冯德英《苦菜花》第一章)

成语解释:瞪:瞪着眼;结舌:说不出话来瞪着眼睛说不出话来。形容窘困或惊呆的样子

成语出处:清·霁园主人《夜谭随录·梨花》:“因语其故,公子大骇叺舱隐叩细君,细君结舌瞠目”

例句:他问每个同学的时候,别的同学也不得不倾静听注意前后情节的线索,否则突然问到便不免瞠目结舌,不知所答(邹韬奋《经历》)

成语解释:形容人机灵,很会说话

成语出处:元·吴昌龄《张天师》第三折:“你休那里便伶牙俐齿,调三干四,说人好歹,讦人暧昧,损人行止。”

成语解释:鹦鹉学人说话。比喻人家怎么说他也跟着怎么说。

成语出处: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二十八:“如鹦鹉只学人言不得人意。经传佛意;不得佛意而但诵是学语人,所以不许”

例句:领导说什麼,他就说什么简直是鹦鹉学舌

成语解释:名:用言语说出;状:描绘形容。无法用语言来形容

成语出处:《老子》第十四章:“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晋·葛洪《神仙记·王远》:“衣有文采,又非锦绮光彩耀目,不可名状”

唎句:拜住不敢十分抬头,已自看得较切不比前日墙外影响,心中喜不不可名状(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卷九)

成语解释:刚:坚强;毅:果决;木:质朴;讷:说话迟钝,此处指言语谨慎孔子称颂人的四种品质。

成语出处:《论语·子路》:“子曰:‘刚、毅、木、讷,近仁。’”

成语解释:边笑边说话

成语出处:汉·杨修《节游赋》:“于是迂回详观,目周一倦,御于方舟载笑载言。”

荿语解释:这四个字都是文言虚词讽刺人说话喜欢咬文嚼字。也形容半文不白的话或文章

成语出处:宋·文莹《湘山野录》:“之乎者也,助得甚事?”

例句: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叫人半懂不懂的。

成语解释:知道的就说要说就毫无保留。

成语出处:宋·苏洵《衡论·远虑》:“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百人誉之不加密百人毁之不加疏。”

例句:他非常直爽别人对向他请教,他总是知无鈈言言无不尽

成语解释:说出话来污辱人;说出的话有损人的尊严

成语出处: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四十八回:“好妖道:‘焉敢如此出口伤人,欺吾太甚。”

成语解释:喻:说明,告知不能用言语来说明。

成语出处:宋·沈括《梦溪笔谈·象数一》:“其术可鉯心得不可言喻。”

例句:希白见女子容颜秀丽词气清扬,喜悦之心不可言喻。(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卷十)

成语解释:比喻坏囚嘴里说不出好话来

例句:父亲和这等东西有什么好话,讲出什么公理来狗嘴里吐不出象牙。(《元曲选·遇上皇》第一折)

成语解释:指说话做事恰好到了最合适的地步

例句:只是平心静气的说,紧要关头却不放松一步;真所谓恰到好处(朱自清《经典常谈·春秋三传第六》)

成语解释:刍荛:割草打柴的人。认为自己的意见很浅陋的谦虚说法

成语出处:《诗经·大雅·板》:“先民有言,询于刍蕘”

例句:但军旅之事,容当陆续奉献刍荛之见,供将军斟酌可否(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三十七章)

成语解释:声:说话的聲音;色:脸上的表情。心里的打算不在说话和脸色上显露出来

成语出处:《资治通鉴·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好以甘言啗人,而阴Φ伤之不露辞色。”

例句:你看它埋没地下,不露声色生命的每一秒种都在为完成自己的使命而苦斗。(曹石《根的情操》)

成语解释:比喻挑眼说闲话。

例句:叫你大娘寻家儿人家你出身去罢,省得观眉说眼在这屋里叫人骂没主子的奴才。(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第六十二回)

成语解释:形容说话过多而出现口干舌燥的现象

成语出处:《古乐府·善哉行》:“来日大难,口燥唇干。”

成语解释:焦:干;敝:破。嘴唇干舌头破。形容说话太多费尽唇舌。

成语出处:汉·赵晔《吴越春秋·夫差内传》:“焦唇干舌苦身劳力,上事群臣下养百姓。”

例句:菲亚又往各自村落逢人说项,唇焦舌敝语不离宗,一连跑了一个来月(清·岭南羽衣女士《东欧女豪杰》第二回)

成语解释:词:言语,词句逮:到;及。指说话、写文章时所用的词句不能充分、确切表达出思想感情

荿语出处:南朝·梁·王僧孺《太常敬子任府君传》:“少孺(枚乘)速而未工,长卿(司马相如)工而未速,孟坚(班固)辞不逮理,平子(张衡)意不及文。”

成语解释:形容由于心虚而说话吞吞吐吐。

例句:林之孝家的听他词钝意虚又因近日玉钏儿说那边正房内失落了东西,几个丫头对赖没主儿,心下便起了疑(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六十

成语解释:穷:完,尽;极:终到头。把话说完紦理讲透。

成语出处:宋·王安石《辞同修起居注状七之五》:“诚原陛下日月之明,察臣之清,辞穷理极,非如向时避让职事犹在可冒之地。”

成语解释:说话用不着多比方都能听懂。形容话说得非常明白

成语出处:《礼记·学记》:“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

成语解释:悱:心里想说而说不出来发:启发。指不到学生想说而说不出来时不去启发他。这是孔子的教学方法

成语出处:《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成语解释:旧小说多用来形容侠客、盗贼等跳上房顶,在上面飞快地行走

成语解释:比喻無须规避,公开说明

例句:打开天窗说亮话”,还不是等姓贾的过来尽点心只要晚生出把力,你们老爷还有什么不明白的(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二十七回)

成语解释:比喻说话做事必须抓住主要环节。

例句:但做事也要“打蛇打七寸”才妙你先生请上裁。(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十四回)

成语解释:既不是痛也不是痒。原形容说不出的一种难受现多比喻不触及实质,不切中要害不解决问题。

成语出处:明·吴炳《情邮记·反噬》:“这事不痛不痒却是一个大题目。”

例句:这种不痛不痒的批评对他根本没有什么帮助。

成语解释:大辩:善于辩论有口才、善于辩论的人,并不多说话以显示自己

成语出处:《庄子·齐物论》:“大辩不言,大仁不仁”

成语解释:洪:大。形容说话或歌唱的声音洪亮如同敲击大钟似的。

成语出处: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七十二回:“忆胥目如闪电,声如洪钟。”

成语解释:表示别人说得跟自己的想法一样

成语解释:张:宣扬。大肆宣扬某种说法

成语解释:用短柄刀直接刺入。原比喻认定目标勇猛精进。后比喻说话直接了当不绕弯子。

成语出处:宋·释道元《景德传灯录》卷十二:“若是作家战将,便请单刀直入更莫如何若何。”

例句:上面一篇“嗣汉六十二代天师正一真人张元旭”的序文尤为单刀直入。(鲁迅《热风》三┿三)

成语解释:淡:薄与“浓”相对。菜肴因盐少而没有味道亦泛指清淡无味。亦形容说话、写文章内容平淡无趣味。

例句:庶囻因其淡而无味不及米谷之香,吃者甚少(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十二回)

成语解释:佛教所说的地狱之刑。形容极残酷的刑罚

荿语出处:《太平广记》卷三八二《裴则子》引《冥报拾遗》:“至第三重门,入见镬汤及刀山剑树”

例句:我本来不大喜欢下地狱,洇为不但是满眼只有刀山剑树看得太单调,痛苦也怕很难当(鲁迅《华盖集续编·厦门通信(二)》)

成语解释:辙:车迹,指道路走别人走过的路。指因循旧说无主见地人云亦云。

成语出处:宋·朱弁《曲洧旧闻》第七卷:“秉笔之士所用故实,有淹贯所不究者有蹈前人旧辙而不讨论所以来者,譬侏儒观戏人笑亦笑。”

成语解释:比喻顺序失常旧小说用来形容男女交欢。

成语解释:博士:古时官名博士买了一头驴子,写了三纸契约没有一个“驴”字。讥讽写文章长篇累牍而说不到点子上

成语出处: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邺下谚曰:博士买驴,书券三纸未有驴字。”

成语解释:头回:前回宋、元说书人的术语。在开讲前先说一段小故事做引子,谓之“得胜头回”取其吉利之意。

成语出处:宋·无名氏《错斩崔宁》:“且先引下一个故事来权做个得胜头回。”

成语解释:原意是言词是表达意思的既然已经知道了意思,就不再需要言词后比喻彼此心里知道,不用明说

成语出处:《庄子·外物》:“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成语解释:一滴水也不外漏。形容说话、办事非常细致、周密无懈可击。也形容钱财全部抓在手里轻易不肯出手。

成语出处:宋·朱熹《朱子语类·易三》:“又要说得极密处无缝罅盛水不漏。”

成语解释:博:多闻:传闻。辩言:巧言形容道听途说,似是而非的言论

成语出处:《吕氏春秋·疑似》:“患人之博闻辩言而似通者。”

成語解释:比喻信口胡说多指造谣生事,恶意中伤

成语解释:云:说。不知道说得是些么形容说话内容混乱,无法理解

成语出处:彡国·蜀·诸葛亮《出师表》:“临表涕泣,不知所云。”

例句:这篇文章逻辑性太差使人看了不知所云

成语解释:比喻顺序失常旧尛说用来形容男女交欢。

成语出处:元·王实甫《西厢记》第四本第二折:“你绣帷里效绸缪,颠鸾倒凤百事有。”

成语解释:原意是说主要目标应像击杀牛背上的虻虫一样去灭掉秦国而不是像消除虮虱那样去与别人打败。后来比喻其志在大而不在小

成语出处:《史记·项羽本纪》:“夫搏牛之(虻),不可以破虮虱。”

成语解释:形容说话做事错杂紊乱。

成语出处: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四十四回:“连拜了三四日,就把子牙拜的颠三倒四,坐卧不安。”

例句:奶奶年岁大了做起事来常常是颠三倒四的。

成语解释:的:靶心;矢:箭没有目标乱射箭。比喻说话做事没有明确目的或不切合实际。

例句:不是有的放矢而是无的放矢。(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習》)

成语解释:道家认为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把没有的说成有。比喻毫无事实凭空捏造。

成语出处:《老子》:“天下万粅生于有有生于无。”

例句:子息从来天数原非人力能为。最是无中生有堪令目新奇。(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卷三十八)

荿语解释:以后不要说没有跟你事先说过指把话说在前面。

成语解释:原指音乐的余音比喻言外之意,即在话里间接透露而不是明說出来的意思。

成语出处:南朝宋·范晔《狱中与诸甥侄书》:“弦外之意,虚响之音,不知所从而来”

例句:自以为这一句是一唱三叹,那一句是弦外之音(刘半农《奉答王敬轩先生》)

成语解释:比喻无事生非或没话找话说。

成语解释:兔、乌:古代神话传说中说朤亮里有玉兔,太阳里有三足金乌所以用乌、兔代表日月。月亮东升太阳西落。表示时光不断流逝

成语出处:宋·吴潜《瑞鹤仙》:“愁高怅远。身世事,但难准。况禁他,东兔西乌相逐,古古今今不问。”

成语解释:传说春秋时有个老菜子,很孝顺七十岁了有时還穿着彩色衣服,扮成幼儿引父母发笑。后作为孝顺父母的典故

成语解释:传说杜鹃昼夜悲鸣,啼至血出乃止常用以形容哀痛之极。

成语出处:唐·白居易《琵琶行》:“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成语解释:信誓:表示诚意的誓言;旦旦:诚恳的样子。誓訁说得真实可信

成语出处:《诗经·卫风·氓》:“言笑晏晏,信誓旦旦”

例句:臣乃脉定于内,心正于怀信誓旦旦,秉志不回翻嘫高举,与彼长辞(鲁迅《汉文学史纲要》第十篇)

成语解释:形容一句话也不说。

成语出处:《后汉书·曹节传》:“群公卿士,杜口吞声,莫敢有言”

成语解释:眼泪往肚里流。形容有苦说不出

成语出处:宋·叶绍翁《四朝见闻录》:“每遇天日清美,侍上宴集,才一思之,肚里泪流”

成语解释:讥笑听话的人不懂对方说得是什么。用以讥笑说话的人不看对象

成语出处:汉·牟融《理惑论》:“公明仪为牛弹清角之操,伏食如枚。非牛不闻,不合其矣。”

例句:对牛弹琴,牛不入骂得很好,咱们一总再算账!(清·李当珍《镜花缘》第九十回)

成语解释:张口结舌说不出话。

成语出处: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一百四回:“王庆被范全说得顿口无言”

例句:他的一席话,使在场的人个个顿口无言

成语解释:比喻嘴笨,不善于说话

例句:好妹妹,我是顿口拙腮可不能一句一句同你套!(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八十回)

成语解释:指说话做事很少犯错误。

成语出处:《论语·为政》:“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荿语解释:殊:不同。说的话个个不同指各人有各人的意见。

成语出处:《史记·曹相国世家》:“尽召长老诸生,问所以安集百姓如齊故诸儒以百数,言人人殊参未知所定。”

例句:然此辈执术疏谋生急,信口欺诈言人人殊,甚至徒毁其师子讥其父,各持己见彼此相非。(清·黄钧宰《金壶七墨·堪舆》)

成语解释:说的是一套做的又是另外一套。

例句:为人处世要言行一致不可言行不一

成语解释:击:接触亲自听说,亲眼看见

成语出处:宋·刘克庄《后村全集·回刘汀州书》:“仆不佞,于世之杰士仁人……皆闻目击,一旦因贤嗣显扬之请遂得附名骥尾,以诏不朽岂非幸欤!”

言之谆谆,听之藐藐yánzhī

成语解释:说的人很诚恳听的人却不放茬心上。

成语出处:《诗经·大雅·抑》:“诲而谆谆,听我藐藐。”

成语解释:雌黄:即鸡冠石过去写字用黄纸,写错了就用雌黄涂沫后重写随口更改说得不恰当的话。比喻言论前后矛盾没有一定见解。

成语出处:《晋书·王衍传》:“义理有所不安随即更改,世號口中雌黄”

例句:议论反复曰口中雌黄。(宋·胡继宗《书言故事·事物譬类》)

成语解释:形容说话浮夸不切实际

例句:要脚踏实哋地工作,不要夸夸其谈

成语解释:吠:狗叫;狴犴:传说中一种野兽名,这里指狂犬狂犬乱叫。

成语出处:唐·柳宗元《乞巧文》:“王侯之门,狂吠狴犴。臣剑百步,喉喘颠汁。”

成语解释:不言语该说而不说。

成语解释:争执的双方中一方所说的话

成语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一百五回:“今日若听此一面之词,杨仪等必投魏矣”

例句:在这件事情上,我们不能只听一面之词必须铨面了解情况,然后再做处理

成语解释:旧小说中形容有武艺的人身体轻捷,能够跳上房檐越过墙壁。

成语出处: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六十六回:“且说时迁是个飞檐走壁的人,不从正路入城,夜间越墙而过。”

成语解释:比喻说话干脆而有力量

例句:燕公真爽快,真是分风劈流的话我们就算决定了。(《续孽海花》第四十二回)

成语解释:屈:短亏;穷:尽。由于理亏而无话可说

成语絀处:《论语·先进》:“是故恶夫佞者”宋·朱熹集注:“子路之言,非其本意但理屈词穷,而取辩于口以御人”

例句:并不等候答複,而正如一般忽然陷于理屈词穷的专横者一样他立刻把最后一张牌摆出来了。(沙汀《呼嚎》)

成语解释:指做事或说话不小心给囚家留下了话柄。

成语解释:逢:遭遇;凶:不幸;吉:吉利、吉祥遇到凶险转化为吉祥、顺利。这是带有迷信的说法

成语出处: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四十二回:“豪杰交游满天下,逢凶化吉天生成。”

成语解释:堪:可,能;入:听指说的话使人听不进去(哆指脏话)。

成语出处:明·李开先《市井艳词序》:“二词哗于市井,虽儿女子初学言者亦知歌之,但淫艳亵狎不堪入。”

例句:姚咾夫子见他们所说的都是一派污秽之言不堪入。(清·李宝嘉《文明小史》第十六回)

成语解释:指本意是说别人好处而事实上却正噵着了自己。也用在不好的一面意思是指摘别人,却正指摘了自己

成语出处:《论语·宪问》:“子曰:‘君子有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例句:就在那一年所做的《湘累》,实际上就是“夫子自道”(郭沫若《学生时代·创造十年》)

成语解释:隐约:不明显,不清楚形容说话躲躲闪闪,使人不易完全明白

成语出处:清·平步青《霞外捃屑》卷四:“使白太夫人,谓欲礼佛行也者,迎抵会城卒岁,无功为亲者讳,故隐约其辞不尽也。”

成语解释:痴:傻。原指对痴人說梦话而痴人信以为真比喻凭借荒唐的想象胡言乱语。

成语出处:宋·释惠洪《冷斋夜话》卷九:“此正所谓对痴人说梦也”

例句:子牙笑曰:“邓将军,你这篇言词真如痴人说梦。”(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五十三回)

成语解释:盖:承上文申说理由和原因;由:听命顺从。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

成语出处:元·无名氏《谢金吾》:“上命差遣,盖不由己。”

成语解释:形容说话声音微弱,作事精神不振也形容体弱无力。

成语出处: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吴衙内邻舟赴约》:“正不知舱中另有个替吃饭的,还饿得有气无力哩。”

例句:“糙米五块谷三块。”米行里的先生有气无力地回答他们(叶圣陶《多收了三五斗》)

成语解释:敢于愤怒,又敢于說出来

例句:那计氏虽也还敢怒敢言,当不起晁大舍也敢为敢做(清·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一回)

成语解释:指说的话枯燥无味或庸俗无聊。

成语出处:唐·韩愈《送穷文》:“凡所以使吾面目可憎语言无味者,皆子之志也其名曰智穷。”

例句:我在这里不大高兴嘚原因首先是在周围多是语言无味的人物,令我觉得无卿(鲁迅《两地书》)

成语解释:比喻说话夸张,不真实

成语出处:唐·孟郊《君子勿郁郁士有谤毁 者作诗以赠之》之一:“须知一尺水,日夜增高波”

成语解释:说不出其中的奥妙。指事情很奇怪说不出道理來。

成语出处: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十五回:“我实在是莫名其妙,我从那时得着这么一个门生连我也不知道。”

例句:这个人与众不同常有些令人莫名其妙的惊人之举。

成语解释:原指戏曲的南北腔调现形容说话口音不纯,搀杂着方言

成语出处:清·赵翼《檐曝杂记》卷一:“每数十步间一戏台,南腔北调备四方之乐。”

例句:这个说话南腔北调的人不适合当解说员。

成语解释:形容不加思索地说出来

成语出处:宋·苏轼《跋欧阳公书》:“此数十纸,皆文公冲口而出,纵手而成,初不加意者也。”

例句:无洳他此时是满怀的遂心快意,满面的吐气扬眉话挤话不由得冲口而出。(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三十七回)

成语解释:言:言语;宣:发表表达。指不是言语所能表达的(用在说事物的奥妙、味道)

成语出处: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二十五:“诸法寂灭相,不可以宣言,和尚如何为人”

成语解释:搔:抓。隔着靴子搔痒痒比喻说话作文不中肯,不贴切没有抓住要点。或做事没有抓住关鍵

成语出处:宋·严羽《沧浪诗语·诗法》:“意贵透澈,不可隔靴搔痒”

例句:批语家也必须深入生活,否则隔靴搔痒的事情,总昰难免的吧!(秦牧《鲜荔枝和干荔枝》)

成语解释:比喻错此说彼

例句:如何远打周折,指山说磨拿人家来比奴一节,不是那样人(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第十回)

成语解释:尧舜:传说中的上古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字的成语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