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明图片上注文字的人生感悟人事物实相

  第三章 心理与生理现状为自性功能发生的互变

  佛说:“你先前虽然解悟到本觉灵妙光明的自性既不属于因缘所生,又不是自然的本能但是你还没有明白这个夲觉根元,既不是和合自然界的各种现象所生但又是和合自然界各种现象才能表现其作用。自然界的现象不外明暗通塞四种境界。在這四种互相对待互为消长的现象当中你能见的自性,究竟与哪一作用相和呢?如果与光明相和当你看见光明在你眼前的时候,其间何处摻杂你能见的自性?倘若能见的自性有形相可以辨别掺杂以后又变成哪种形相呢?若是没有能见的自性作用,怎样又可以看见光明呢?如果认為看见光明的就是自性如何又可以见到这个能见的自性呢?倘若能见的自性本来圆满,那么何处方与光明相和呢?如果说光明本自圆满,僦不需要与能见的自性相和若能见的自性与光明有别,认为掺杂起来才发生看见光明的作用在理论上,就失去自性与光明的意义假若掺杂起来,便失去了光明与自性的意义那么,所谓能见的自性与光明相和当然也不合理了。其他如黑暗以及通塞,都是同样的道悝倘若认为自然界的和合才产生自性功能的作用,都是错误的从和的观点来说是这样,从合的观点去研究也同上面所讲的道理一样,不须辨别即知(自然界的一切现象,都是互相对待的能见能知各种对待现象的自性,却是超然独立的)

  阿难说:"既然这样。如我思惟:这个灵妙正觉的本元与一切外界现象,以及心思念虑的作用不是和合的了?”佛说:"你现在又说能知能见的自性功能与自然界现象鈈相和合,便又落于偏差假若不相和合,看见光明的时候这个能见的自性与光明,必然各有它的边际你仔细研究,哪里是光明?哪里昰能见自性的精灵?当能见的自性与光明接触的时候哪里是这两种边际的界限呢?如果光明的边际里,绝对没有能见自性的作用当然各不楿干,自然也不知道光明的现象在哪里更不知道光明的边际。其他如黑暗以及通塞,都同这个道理一样从不和的观点来说是这样,從不合的观点去研究假如能见的自性与光明根本不能相合,那么能见的见性与光明就互相违背,各不相干犹如耳朵与光明根本就各鈈相关一样。如果能见的自性尚且不知光明的现象在哪里怎样可以辨别它与光明相合或不相合呢?所以也同上面所讲不和的道理是一样,鈈须辨别即知”(自然界的万有物象,以及虚空本能都有放射的功能。人们自身的精神也具有放射的作用。自性能见能知和感觉的莋用与万象接触,自然发生感觉的作用如果二者不相和合,即不起作用)

  佛又说:“总之,你还不明了一切现象都是自住本体仩的浮生光影,自然界一切现象的变幻形相随时随地出现,也随时随地灭了(能量的互相变动,才有物理现状的形成心理精神和能量互变,所以一切不定)

所有现象有形成与灭尽,都如幻变这种幻妄变化的现象,形成自然界的形形色色可是真心自性本体,仍然是灵妙光明不随变幻而变化。人们心理生理的各种作用如五阴(色、受、想、行、识。)六入(眼、耳、鼻、舌、身、意)十二处(上面所讲的大囚与外界的色,声、香味、触,法)十八界(上面所讲的十二处的中间界限。)都是因缘和合而生起的心理生理的虚妄现状。因缘分离虛妄的现状就跟着消灭。殊不知生灭去来的作用都是自性本体功能的现象显变。这个称为如来藏或者真如的自性却永远住于灵妙光明、如如不动的本位。周遍圆满十方在自性本体的真常当中,求其去来生死与迷悟也都是时间空间里的变幻现象,其实在自性本体上根本了无所得。

       心理与生理的五阴作用经验的分析

  佛说:“何以见得五阴(又名五蕴)即心理与生理的本能,都是真如自性的本体功能”

  色阴:譬如有人,用清净的眼睛去观看明朗的天空,自然晴空一片渺无一物假如这个人,始终不动的向空凝视眼神经便发生疲劳的变态,便会看见虚空中幻影的光华或者其他种种不平带的景象。你要知道眼前身心所生与自然界色阴的现象也哃样是自性本体功能的变态。这种虚空中的幻象光华既不是来自虚空,也不是出自眼睛假若是来自虚空当然应该还入于虚空。虚空若囿了出入就不成为虚空了。虚空既不成其为虚空自然不容许有幻觉光华的起灭。犹如你的身体不能再容纳另一个阿难一样。如果幻潒的光华是从眼晴而出,当然也应该还人于眼睛既然光华出自眼睛,自己当然可以看见光华的出处假若光华是可以见到的,光华出詓眼内自然清清净净,应该也可以转而见到自己眼睛的内质形状如果光华的存在,是不可见的出去既然遮蔽虚空,回来应当也遮蔽眼目再说:当眼睛看得见光华的时候,它当然是没有受遮蔽何以又必须要晴朗的虚空,才能现出眼睛的清净与不清净呢?所以应当知道身惢交感发生的色阴都是时间空间星的虚妄暂有现象。既不属于因缘所生也不是自然界的性能。

譬如有人手足没有病,四肢百骸都很舒适并不记得身体的存在,根本没有违顺的感觉假若这个人用两只手掌,互相摩擦心理便会发生涩滑或冷热的感觉。生理交感的受陰作用,也同是这个道理这种感受现象,既不来自虚空也不出自手掌。假若是来自虚空它既能使手掌有所感触,身上其他部分又何以鈈能同时感触呢?难道虚空会选择感觉的处所?如果这种感触出自手掌应该不靠摩擦便已具有。再说:"感觉如从手掌心里发生两手合拢靡擦,掌心才知道有感受那两手离开摩擦作用;感觉应该钻回身内。那么臂、腕.骨桩等部分,应该也同时知道感受钻回的情形如果另外還有一个知觉的心,可以知道感受作用的出入这个知觉,自然是另外一个东西在身中往来。更何须等到两手合拢摩擦以后才会知道這一个感触呢?所以应当知道生理感觉的受阴,都是时间空间里的虚妄暂有现象既不属于因缘所生,也不是自然界的性能

譬如有人,谈說酸梅的味道嘴里就会流出口涎。想到脚踏悬崖足心就会发生酸涩的感觉。想阴的思想变化作用也同是这个道理。例如说到酸梅嘴里就流涎。这种酸涎既不从酸梅流出,也不是无故从嘴里流出假若是从酸梅生出,梅子应该自会说酸何必要人来说。如果嘴里听箌酸梅便会流出酸性的津液嘴巴应该自听,何必要等到耳朵发生听觉听里才流出涎来呢?

如果是耳朵听到,酸涎就会流出那么这种酸涎,为什么不从耳朵内流出来呢?又如想到脚踏悬崖足心就会酸涩,也和嘴流酸涎的道理一样所以应当知道想阴的知觉、感觉、幻觉、錯觉等等心理思想,都是时间空间里的虚妄暂有现象既不属于因缘所生,也不是自然界的性能

譬如一股暴流的水,波浪一个一个互相連续前面的波浪与后面波浪,下连续不断并不超越。从表面看去确是一股强有力的暴流。身心本能活动的行阴作用也同是这个道悝。水的动力流性不从虚空而生,也不是水自身具有更不是水性一定要流。但是又离不开空间与流水作用假若水流从虚空而生,那麼十方无尽的虚空,都成为无尽的流水世界自然都会受到沉沦。如果这个流性是水自身所具有的那么它应该另有一种性能,不只于沝而单独存在别有形相,清楚地在那里如果这个流性就是水性,那么静止不动时候,应该不是水的自体了假若暴流的形成,是离開虚空与水的自性另外别有一种动能,可是事实上虚空以外,更没有虚空可得水流以外,更没有水流存在所以当知身心本能活动嘚行阴,都是时间空间里的虚妄暂有现象既不属于因缘所生,也不是自然界的性能

譬如有人,拿一个宝贵的瓶子塞住两头的孔穴,裏面装满了空气带去千里以外的国土。精神生命的识阴活动作用也同是这个道理。瓶子里的虚空既不是从那一处空间而来,也不是從这一处空间而入假若是从那一处的空间装进了虚空,那么这个原有的瓶子,既然带着这一处的虚空离去在原有的地点,应该少了┅瓶虚空如果瓶子里的虚空,在到达目的地时倾入空间,那么打开瓶孔,倾倒的一刹那应该可以看见瓶里的虚空倒出。(人生精神苼命活动的作用犹如空瓶状况。身体中间除了生理的各种机能以外,并无一个精种的实质只是自性真空功能所生的识阴,在支使身惢内外的活动)

所以当知识阴所生精神意识的生命活动,都是时间空间里的虚妄暂有现象既不属于因缘所生,也不是自然界的性能"

    心理与生理的六根作用(五官与意识)经验的分析

  佛说,“其次何以见得六入(即六根,包括五官与意识)的作用都是真如自性的夲体功能呢?

  (1)眼。 例如上面所说的眼睛瞪视虚空,发生疲劳看见虚空里幻变的光华现象。须知眼睛和疲劳所生的幻变作用二者嘟是正觉自性所发生的变态。因为自然界有光明与黑暗两种现象人们在其中发生看见的作用,吸收这种种现象;就称之为见的住能这个看见的作用,离开明暗两种现象毕竟没有一个固定的自体。因此当知这个看见的性能不从明暗而来,也不由眼睛而出更不是虚空自嘫所生,假若是从光明而来遇到黑暗的时候,看见的性能应该跟着光明消灭,何以又可以看见黑暗?如果是从黑暗而来遇到光明的时候,看见的性能应该跟着黑暗消灭,何以又可以看见光明呢?假若是从眼睛而出眼睛并没有储备明暗两种现象。那么这个能见的精灵,本来就无自性了如果是从虚空所生,面前可以看到自然界的现象反转回来,也应该可以看见眼睛再说:如果是虚空所生,乃是虚空洎己在看与眼晴又有什么相干呢?所以当知眼睛吸收外界现象的"眼入",都是时间空间里的虚妄暂有现象既不属于因缘所生,也不是自然堺的性能

譬如有人,用手指很快地塞住两个耳朵塞久了,耳朵与听觉就发生疲劳的变态,听到头脑里有嗡嗡声音须知耳朵与疲劳莋用,二者都是正觉自性所发生的变态因为虚空有动静两种境界,人们在其中发生闻听的作用感受这种有声无声的动静现象,我们称の为听的性能这个闻听的作用,离开动静两种境界毕竟没有一个固定的自体因此当知闻听的性能,既不从动静的声音而来也不由耳朵而出,更不是虚空自然所生假若是从无声的静境而来,听到有声时闻性应该随着静境而消灭,何以又可以听到有声的响动呢?如果是從有声的响动而来当无声时,闻性应该跟着响动而消灭何以又可以听到无声的静境呢?假若是从耳朵而出耳朵并没有储备动静两种境界。那么这个闻所的作用,本来就没有自性了如果是虚空所生,虚空既然自有闻听的性能就不是虚空了。再说:虚空自然能闻与聑朵听闻又有什么相干呢?所以当知耳朵闻听感受外界有声无声动静等的"耳入"都是时间空间里的虚妄暂有现象。既不属于因缘所生也鈈是它然界的性能,

譬如有人用力急搐鼻子,鼻子搐久了发生疲劳的变态,就有冷气吸入感触因为有这种感触,便分别出鼻子通塞與虚实以及香臭等气味。须知鼻子与疲劳作用二者都是正觉自性所发生的变态。因为有通塞两种现象人们在其中发生嗅觉的作用,感受这种通塞现象的我们称之为嗅觉的性能。这个感受离开通塞两种现象,毕竟没有一个固定的自体因此应当知道这个感受的性能,既不是从通塞而来也不是由鼻子而出,更不是虚空自然所生假若是因畅通而来,鼻子塞住的时候感受的性能,应该也跟着畅通而消灭何以又可以感受堵塞呢?如果是从堵塞而来,当畅通时应该又跟着堵塞而消灭,何以又可以了解香臭等等感触呢?假若是从鼻子而出鼻子里并没储备通塞等现象。那么这个嗅觉的性能本来就无自性了。如果是由虚空所生虚空里的嗅觉应当可以嗅到你的鼻子,并且虛空自然有嗅觉的作用与鼻子感受又有什么相干呢?所以当知鼻子内外感受的"鼻入”都是时间空间星的虚妄暂有现象。既不属于因缘所生也不是自然界的性能。

  (4)舌譬如有人,用舌舔自己的嘴唇舔久以后,嘴唇发生疲劳的变态这个人如果有病,就感觉到有苦味洳果无病,就有甜的感觉因为有甜与苦的不同,才显出舌头的感觉作用当嘴唇与舌头不动的时候,应该是淡然无味的须知口舌与味噵作用,都是正觉自性所发生的变态因为有甜苦淡等味性的变化,人们在其中发生感觉的作用吸收各种变化的味性,我们称之为知味嘚性能这个知味感觉的作用,离开甜苦淡等变化毕竟没有一个固定的自体。因此应当知道这个会尝甜苦淡的味性既不是从甜苦淡而來,也不是由舌头而出更不是从虚空所生。假若是从甜苦而来尝到无味时,这个知味感觉的作用应该也跟着甜苦而消灭了,何以又鈳以感觉到淡呢?如果是由淡而出尝到甜味时,知性就应该消灭了何以又会感觉到甜苦二味呢?如果是从舌头而出,舌头没有储备甜淡苦嘚味素那么,这个知昧的感觉本来就无自性了。如果是从虚空所生虚空自有味性的感觉,不必经由你的口舌才知味性的变化"再说:昰虚空自知尝味,与舌头知味的感觉又有什么相干呢?所以当知舌头分别知味感觉的"舌入”,都是时间空间里的虚妄暂有变化既不属于洇缘所生,也不是自然界的性能

  (5)身。譬如有人一只手是冷的,一只手是热的用冷的手,去接触热的手如果冷手温度很低,热掱的温度便跟着下降如果热手温度高,冷手的温度便跟着升高这样冷热接触与分开的作用,就发生了感触显出知觉的作用。冷热相茭流发生感触疲劳的变化。须知身体与感触疲劳的现象都是正觉自性研发生的变态。因为有接触与分开两种感受作用人们在其中发苼感觉的反应,吸收冷热等各种现象我们称之为知觉的性能。这个知觉的体性离开接触与分开的两种感觉作用,毕竟没有一个固定的洎体因此当知这个知觉的作用,既不从接触与分开的感觉而来也不从你合意与不合意才有。既不是由身体而生也不从虚空所出。假若从接触的时候才有感觉当分开的时候,感觉就跟着接触离开而消灭何以又能够知道感觉分开了呢?合意与不合意二种作用,也是这个噵理如果是从身体而生,身体上没有储备接触分开合意与不合意的四种固定现象那么,你身体上的这个知觉原来就无自性了。如果昰从虚空所出虚空自有知觉,与身体的感觉又有什么相干呢?所以当知身体感觉外界冷热等的"身入"都是时间空间里的虚妄暂有现象。既鈈属于因缘所生.也不是自然界的性能。

  (6)意譬如有人,劳苦疲倦就要睡眠睡够了便觉醒,看见过的事情就会记忆失去记忆就昰忘记。生命过程的各种事情与思想生起、保存、变易、消灭的种种颠倒经验,习惯的吸收存留在心里似乎很有次序地潜伏着。这种凊形就叫做意识知觉作用。须知意识与知觉疲劳现象二者都是正觉自性研发生的变态。因为有生起灭了两种作用人们自性有收集知覺的功能,在生灭两种作用中间吸收保留,形成内在知觉思想的境界发生能知能闻等作用。如果回转见闻功能之流流不及地,空空洞洞了了朗朋的境界。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知觉的性能。这个知觉的性能如果离开睡眠清醒与生灭等相对的作用,毕竟没有一个固萣的自体因此当知这个知觉的根元,不从睡眠清醒生灭作用而有也不从身体上而出,更不是虚空所生假若是从清醒来的,到了睡眠嘚时候这个知觉的作用,已经跟者清醒的现象而消灭何以又会睡眠呢?如果一定在思想生起的时候,才有知觉的作用思想灭掉的时候,就不应该知道思想已经灭了还有谁可以知觉到思想的消灭呢?如果知觉是从思想灭了而有,那么思想再生起时,知觉已经跟着灭了而消灭这中间谁又知觉得思想的再生起呢?如果知道的作用,是从身体内部而出睡眠与清醒两种现象都凭借身体才发生作用。假若离开睡眠与清醒两种行为这个知觉的作用,等于虚空中的花朵毕竟没有固定的自性。如果是从虚空所生虚空自有知觉,与人身的知觉又有什么相干呢?所以当知意识知觉思想的“意入”都是时间空间里的虚妄暂有现象。既不属于因缘所生也不是自然界的性能。

      身心与外界作用(十二处)经验的分析 

  佛又说:“何以见得十二处(身心与外界)本能都是真如自性的本体功能呢?

  (1)眼与色相。你现茬举眼去看外面的树林以及园中的泉池。这些色相是因为有色相才生出眼睛看见的性能?还是因为有眼睛才生出色相的现象呢?假若是眼晴生出色相的现象,那么当眼睛看虚空时,虚空并没有色相色相的性能消灭,应该显出一切俱无既然一切色相俱无,谁又明白那便昰虚空?同样的辨析虚空,也是这个道理(如果虚空根本是什么色相都没有,又拿什么叫做虚空呢

假若是外界色相生出眼睛看见的性能,那么观看虚空没有色相,这个可以看见的性能也应该消灭见能既然消灭,其他一切也就没有了谁又能明自何者是虚空,何者是色楿呢?所以当知可以看见的性能,与外界色相和虚空都没有固定的所在。也就是说见能和色相二者都是虚妄的暂有现象。既不属于因緣所生也不是自然界的本能.

耳与声音。你再听这个园林里面通知大众吃饭时,就打鼓集合大众时,就撞钟钟鼓声音,前后连续試问,这是声音来到耳边?还是耳朵去到声音那里?假若是声音来到耳边就如同我到城里去乞食,此地就没有我了同样的,假如这个声音巳经到了你的耳边其他的人,应该都不再听到何以很多的人,可以同时听到钟声同时都来集会吃饭呢?如果是你的耳朵到达声音那边,如同我从城里回来此地城里就没有我了。同样的当你听到打鼓的声音,你的耳朵已经去鼓的所在若同时钟声发出,应该不能同时聽到更何况在同一时间,另外还有象、马、牛、羊种种动物及其他混杂声音如果听能与声音,不是来往接触的那么,一切声音便应該听不到了(声音是音波振动,发出声浪普遍传达,发生耳膜听觉的反应音波杂乱,听觉亦可同时听到杂乱的声音既不是耳朵去声邊,也不是声音来耳际音波达不到,耳膜就没有听觉的反应以上所说,只是说明听觉与声音的偶然作用并不常存。换一个例来说:例洳心中有事沉思很深。虽然有音波声浪到达耳膜因为心不在焉,也不起听觉的反应并且音波声浪,亦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暂有还无。听觉的作用亦受心理与时空的限制,忽起忽灭都没实际长存的。)所以当知听觉与声音,都没有固定的所在也就是说听觉与声音,二者都是虚妄的暂有现象既不属于因缘所生,也不是自然界的本能

  (3)鼻与嗅觉。你现在再嗅这个炉中所燃的檀香香气这种香,假使燃烧很多整个城内,都会嗅到香气试问,这种香气是生于檀木?还是出在鼻子里?抑或发生在虚空中?

假若这种香气出在你的鼻子里,既然从鼻子所出那香气应当从鼻子里喷出来。鼻子不是檀香木何以鼻子里会有檀香香气?再说,你嗅闻到香气应当是从鼻子吸入,若说香气从鼻子里出来却说是嗅闻到的,便不合理了如果是香气生于虚空,虚空的本性是永远一样的香气也应该永远存在,何以必須靠炉中燃烧枯木才会有香气呢?如果香气是发生在檀香木上,那么这种香质,因为燃烧而变成烟鼻子嗅到香气时,应该先受到烟气籠罩才会闻到香味。何以烟气腾空散布还不太远,而数十里内都已嗅闻到了呢?(香嗅都是放射性的作用,使鼻管嗅觉发生反应檀木朩发出的烟,并不是香只是木质燃烧以后,质量转变成为烟雾。以上所讲只是说明嗅觉与气味的偶然感应作用而已。)所以当知鼻囷嗅觉与香味,都没有固定的所在也就是说嗅觉与香味,二者都是虚妄的暂有现象既不属于因缘所生,也不是自然界的性能

  (4)舌與味觉。你要吃饭时去托钵乞化。其中遇有酥酪醍醐称之为上等滋味。这种滋味是虚空中自性?还是从舌头发生?抑或是存在于食物里媔呢?假若这种滋味,是从舌头发出在你的嘴里只有一个舌头,这个舌头已经成为酥酪味,再遇到蜜糖应该不会再变移。如果真的不變就不能称为知道滋味,如果变移舌头只有一条,何以一个舌头尝出很多种滋味呢?如果滋味存在于食物里面,食物并没有知觉分别怎能自知滋味?再说: 食物自知滋味,等于是别人在饮食于体有何相干,又怎能称为知味呢?如果滋味是虚空中自生那么,你谈虚空虛空却是什么滋味?假使虚空是咸味,既然成了你的舌头也应该同时咸了你的脸。如果这样这个世界的人,都和海鱼一样了而且既然瑺常受到咸味,便不会知道淡味可是若真不知道淡味,当然也就不会觉得咸味了咸淡都不知道,怎么称之为味呢?(舌头有感觉滋味的味覺神经因为食物本身的味素不同,吃到听里舌头的味觉反应就不同,所以知道味别上面所说的声头只有一条,何以同时尝到很多种滋味只是说明舌与滋味的反应作用并不常在。)

所以当知滋味和舌头与味觉,都没有固定的所在也就是说尝性与味觉,二者都是虚妄嘚暂有现象既不属于因缘所生,也不是自然界的本能

身体与感触。你在早晨用手摸头,这个摸触的知觉是谁能够感触呢?试问,能感触的是手?还是头?假若是手头就不会有知觉,何以头也会知觉呢?如果知觉在头手就没有用,又怎能叫做感触呢?如果手与共各自都有感触的知觉,那你一个人应该有两个身体。如果头与手是一个知觉所生的感触那么,手与共就是一体了,真的是一体感触究竟在哪里呢?如果是在本能内,本能没有固定所在假定有固定所在,就不是本能了离开本能与固定所在,虚空当然不可能与你发生感触的所以你应当知道,身体感觉的作用和身体都没有一个固定的处所。也就是说身体作用与感觉二者都是虚妄的暂有现象。既不属于因缘所生也不是自然界的本能。

意识与思想人们意识所生的思想,不外善的、恶的、无记的三种性能产生种种法则。这个思想法则是甴心所生,或是离心以外别有一个所在?若思想的就是心,那么思想所生的法则,就不是自心抽象的影像如果不是自心所起,那么思想根源究竟在哪里呢?如果离开自心另有所在,那么思想法则的性质是有知的呢?还是无知的呢?如果是有知的,那就可以称之为心了既是自心,这与你抽象的印象是不同的因为那个有知的思想,同样等于你自心的能量如果这也就是你的心,何以你的心所产生的思想有时候又不同于你的个性呢?如果思想本自知的,那么这个思想作用,事实上并不就是色、声、香、味、离合、冷暖、虚空形象等等任何哪一样物象。那么它究竟是在哪里呢?现在的色相与虚空实际上都没有思想的表示。不应该说现实人间以外,还有另一个虚涳存在既然心不是可以把捉的东西,心所生的意识处所又从何去建立呢?所以应当知道,思想与心都没有一个固定的所在。那么心所生的意识与思想法则,两种都是虚妄的暂有现象既不属于因缘所生,也不是自然界的本能

      身心与外界之间 (十八界)经驗的分析

  佛又说:“何以见得十八界本能(身心与外界中间的边际性)都是真如自性的本体功能呢?

眼与色相之间。如你所了解的眼睛和色楿是产生眼识的基本原因,生出眼睛识别的本能这个识别的作用,是因眼睛而生以眼睛为界限呢?还是因色相而生,以色相为界限呢?假若是因眼晴而生倘若外界没有色相与虚空,便没有什么可以分别的即使你有识别本能,又有什么用呢?并且你能见的本能根本不是青黃赤目的色相。它既然无从表示又从哪里去立界呢?如果认为由于外界色相而生,当虚空没有色相时你的眼睛识别作用,就应该消灭了又何以能够识别知道这就是虚空呢?而且当外界的色相变迁时,你也能识别色相在变迁假如你的识别本能,不跟着变迁那么,色相所苼的界限又怎么去建立呢?如果随同色相的变动而变迁所谓界限的情形,自然就没有了如果是不变的,便应该是永恒的既然因色楿而生起作用,就不应该又能识别虚空所在如果认为眼识同时能兼有这二种作用,是由眼睛与色相相对共同产生的,那么当眼睛色楿二者相合时,中间识性就分离了而不起作用识性若是可以分离的,那么识性与眼睛和色相也都能相合了。这样体性便发生杂乱又怎么去成立界限呢?所以应当知道;"眼睛是接触外界色相的基本原因产生眼睛的识别作用,以及眼识与色相之间的界限三处都没有固定嘚自性。所以眼睛与色相以及色相之间的边际,三者既不属于因缘所生也不是自然界的本能。

耳与声音之间又如你所了解的,耳朵囷声音是产生耳识的基本原因生出耳朵的识别本能。这个识别的作用是因耳膜而生,以耳膜为界限呢?还是因声音而生以声音为界限呢?假若是因耳而生,既然动静两种现象并不现在面前耳膜就不会知道了。如果耳膜一无所知知觉尚且不成立,这个识别的作用又是什么形状呢?如果你认为是耳膜听见了声音,因为没有外界的动静就不形成听闻的作用,怎样可以把肉质形状的耳朵杂在色相之中,名の为识界?所谓耳识的界限又从何建立呢?如果耳识生于声音,因为有声音才有识别的作用,那就与能闻的听觉无关"但是没有能闻的听覺,又会亡失声音所在如果识别的作用,从声音产生承认声音是因能闻的听觉才有声音的现象,那么能闻的听觉,应该也同时能闻聽识别的作用如果不能闻听识别的作用,就是没有界限能够闻听识别的作用,这个识别也等千是声音。而且识别的作用既已被闻嘚听觉所闻,那个知道能闻的本能已在闻听的,又是谁呢?如果根本是无知的犹如草木土块,就不应该有声音与能闻的听觉混杂而成中間的界限了界限既然没有中间性的固定本位,哪里再有内外现象可以成立呢?所以应当知道耳膜是听觉声音的基本原因,产生耳膜听觉嘚识别作用以及听觉与声音之间的界限,三处都没有固定的自性所以耳膜听觉与声音,以及听觉与声音之间的边际三者既不属于因緣所生,也不是自然界的本能

鼻与嗅味之间。又如你所了解的鼻和香味是产生嗅觉的基本原因,生出真的嗅觉识别本能这个识别的莋用,是因为鼻而生以鼻腔为界限的呢?还是因香味而生,以香味为界限呢?假若是因鼻子而生那么你心里把什么当作鼻子?是那个肉质的洳同两爪形状的鼻子呢?还是那个具有嗅觉作用是鼻子呢?如果认为肉质的是鼻子,肉质的只是身体一部分那么,身体的知觉乃是感触的一種应该称之为身体而不能称之为鼻。这样只能说是身体的感触作用不能认为是鼻子的单独本能。如果认为是感触作用感触是生理本能的反应,更不应该认为一定是鼻子的作用鼻子的名词形相,尚没有确定所谓鼻子嗅觉与香味的界限,又从何处去建立呢?如果认为嗅覺就是鼻子的知觉那你心里认为什么才是知觉呢?如以肉体神经的反应为知觉,那么肉体的知觉,乃是生理神经的触觉反应不能说是鼻子的作用。如果以虚空为知觉既然虚空自己有知觉,肉体应该没有自己的知觉这样,虚空应该就是你自己了你的身体既没有知觉,那你这个也就不存在了如果以香味为知觉,知觉既然属于香味与你又有什么相关。假使香气和臭味是由鼻子生出那么,香臭二种氣流并不生于兰花和檀香当二者没有时,你嗅自己的鼻子是香的呢?是臭的呢?臭的就不是香香的就不应该臭,如果香臭两种气味都能够哃时嗅到你一个人应该有两个鼻子了,等于有两个同时能嗅的自性那么,目前同我问答的也应该有两个阿难,哪个才是你自己的真體呢?如果鼻子只是一个香臭本来没有什么两样,臭就是香香也就是臭,香臭两种并没有个别的体性界限又从哪里去建立呢?如果是因馫味才产生识别的作用,识别作用既然因香自有那么,同眼睛能够看东西一样眼睛能够看东西,却不能同时看自己的眼睛如果香味夲身自有识别性能,就不应该知道自己有香味能够知道有香味,就不可能生出香味了不知道香味的当然不能识别香味。香味既然不是知觉自己所具备的苦味的界限也不能成立了。识别的作用自己不知道有香气味界限也不是由香味而建立,既然没中间性存在自然也鈈能形成内外。那么鼻的嗅觉作用,毕竟是虚妄的暂有现象所以应当知道,鼻子是闻到香味的基本原因产生鼻子嗅觉的识别作用,鉯及A与香味之间的界限三处都没有固定的自性。所以4与香昧以及嗅觉与香味之间的边际,三者既不属于因缘所生;也不是自然界的本能

舌与味性之间。又如你所了解的舌和味性是产生辨昧的基本原因,生出舌的辨昧识别本能这个识别的作用,是因舌而产生以舌为堺限呢?还是因滋味而生,以滋味为界限呢?假若是舌自产生;那么世间的甘蔗、乌梅、黄连、食盐、细辛姜桂,都没有它己的滋味了当你洎己尝舌时,是甜的还是苦的呢?如果舌是苦的那个尝舌的苦味的又是谁呢?舌如是不能自尝本身的滋味;那么,能知觉辨昧的又是谁呢?舌的本身自住若不是苦的,便没有滋味发生又如何去成立界限呢?如果识别的作用因味而生,它自已能成为滋味也就等子舌头一样,應该不能自尝是什么滋味又何以能识别,分辨这是滋味那不是滋味呢?再说,一切不同的滋味并不是一物所生。滋味既然从多方面产苼识别的作用,亦应该有很多的体性识别的作用的体性如果只有一个,而滋味是从识体而生那么,咸、淡、甘、辛混合同生无论形相如何变异,味性却只有一个应该没有分别不同的作用。如果没有不同的分别就不叫做识别的本能,什么又是舌与辨昧的识别之间嘚界限呢当然不应该说虚空生出你的心性识别本能。如果是舌与滋味和合产生辨味的识别作用在这和合的中间,原来就没有识别的自性又怎样能生出界限呢?所以应当知道,舌是味性的基本原因生出舌的辨昧识别作用,以及舌与滋味之间的界限三姓都没有固定的自性。所以舌与滋味以舌头的辨味作用与滋味之间的边际,三者既不展于因缘所生也不是臼然界的本能。

身体与感触之间又如你所了解的,身体和感触是产生感觉的基本原因生出身体识别感觉的本能,这个识别感觉的作用是身体所产生,以身体为界限呢还是因感觸而生,以感触为界限呢?假若是因身体产生的如果身体不与其他

物体接触分离,便不会有接触与分离两种感觉身体哪里有识别作用存茬呢,如来是由于和物体接触而生是两种物体自己接触,根本没有你的身体事实上,哪里有没有身体的感觉也能够知道和物体接触與离开呢?你要知道,物质是没有感触知觉的东西身体是有知觉感触的作用的。知道身体的感觉是因为接触所生知道接触的作用,是因為有身体但是感触的作用,并不就是身体身体也并不就是感触。身体的形相与感触的现象两种本来没有一定的所在。联合所有的机能便是身体的自己体性,身体的所有机能以及感觉离散了形相就等于虚空。因此可知身的内外的界限尚没有固定性可成立,所谓中間性又如何成立呢?中间性既不成立,内外性根本是空的那么,你识别感觉的产生又从谁去立定界限呢?所以应当知道,身体是感触的基本原因产生身体识别的感觉作用,以及身体与感觉之间的界限三处都没有固定的自性。所以身体与感触以及身体识别与感触之间嘚边际,三者既不属于因缘所生也不是自然界的本能。

意识与思想之间叉如你了解的,意念为思想产生意识的基本原因生起分别意識思维法则的本能。这个分别意识思维的作用是由意念所生,以意念为界限呢?还是因为思维法则而生以思惟法则为界限呢?假若是由意念而生,在你的意念中必有思惟的作用,才能发现表明你的意念如果没有思惟法则,意念也就无由而生了离开外缘与思惟法则,京念就没有形态分别的意识又有什么用呢?再说你的分别意识心与一切思想较正的作用,以及了解辨别的性能等和意念是同二的作用呢?还昰不同的作用呢?假如是同一个作用,那也是意念怎样又生个什么所思想的呢?若不同是一个意念,应该没有所分别的意识如果没有所分別的意识,何以是意念所生呢?如果有所分别的意识又何以识别这意念呢?意念与分别意识,无论是同或是异,两个性质都没有确定成立(只是为理论名词上区别的方便)界限又如何可以绝对地定位呢?如果识别作用是因思惟法则而生,世界一切思惟法则的产生离不开色、声、香、味、触的作用。那么你现在观察色法:(光、色、时、空与物质等)一切声音、香气、滋味,以及身体的感触现象形状都很分明,都矗接与五根(眼、耳、鼻、舌、身)对待并非完全由意念所包括。你的分别意识决定要依于思惟法则所生现在你仔细观察,各种法则是何形状?如果离开色、空、动、静、通、塞、合、离、生、灭等超越了这一切现象,终结便没有什么可得的了分别意帜产生,色、空等等現象法则也跟着发生分别意识消灭,色、空等等现象法则跟着消灭所以然的根本原因既然不存在,那个因它而生的分别意识作用、是什么形相呢?假如那个形相没有分别意识的思惟法则的界限又怎么去产生呢?所以应当知道,意念是思想的基本原因发生分别意识思惟的法则,以及意念思想与分别意识思惟法则等之间的界限三处都没有绝对固定的自性。所以意念与思惟法则以及分别意识之间的边际,彡者既不属于因缘所生也不是自然界的本能。

   第四章 物理世界与精神世界同为自性功能的显现

      地水火风空五大种性的剖视

  阿难起立问佛:"您常说一切事物是和合与因缘所生宇宙间种种变化,都由于物质原素四大种(地、水、火、风)的和合发生作用何以现在又对因缘所生,以及自然而有两种理论都加排除,我实在不知道这个理由在哪里希望怜悯我们的愚顽,指示中道了义的真悝以免大家受世间戏论学理所迷惑。”

你先前不愿意学习小乘道业要求无上正觉的大道,所以我便指示你自住本体的真理第一义谛(形而上的体性。)何以又搅在世间学理的戏论圈子内被妄想支使,认为因缘所生才是究竟的法则而自行缠绕?你虽然博学多闻,有如一个呮会谈说药性的人真药摆在眼前时,反而不能辨别了我说你真是个可怜悯的人。你现在仔细地听我将为你分别指示,也好使将来修學大乘的人们能够通达自性本体的实相。如你所说:物理世界由于四大种的物质和合,而发生宇宙间万有的种种变化假如物质的本能鈈是和合性的,就不能与其他物质相和合犹如虚空,并不和合一切色相如果物质的本能是和合性的,同样都是变化的作用自始至终,都是因为互相形成而存在互相变化而灭亡。这样生灭不常生死死生,生生死死犹如火炬在迅速转动,形成一个幻有的圆轮形状詠远没有休息停止的时候。譬如水结成冰冰又化成水一样。

固体的‘地大’种性你观察这个地大种性,粗重的变成大地细小的成为微尘,微生还可以分析为邻虚尘(邻虚尘相同于现代自然物理学所说的物质最基本的单位,佛学中指为色法中的极少分谓其是物理的最基本元素,几乎等于虚空所以叫做邻虚。古印度外道学者们的学说认为邻虚没有十方分,圆而常住整个世界到末劫毁坏的时候,邻虛尘不坏分散于虚空而常住,相同于物质不灭的理论小乘佛法则说邻虚亦是因缘所作,业力尽时亦要坏的、此所以不同于一般学说洏相同于现代自然物理学说的能量互变的理论。毗昙明说邻虚无十方分,但云具二缘生所以也是无常的。第一是因缘。第二是增仩缘。现代的理论科学与这一说相近再分析到极微的元素边际,又是七分所构成、有部的佛学指七分为构成物质最基本的元素又说与仈事俱生。所谓八事就是物理最基本的能,具备有地、水、火、风四大种的性能本身是时具有色、香,昧、触的困境互相和融而成┅极微,又叫做微聚这种极微有六方分,等于说有六位空间仍然以自性本体功能所生众生业力的心力为中心,所以叫做七分只有得忝眼通境界的人,才能看见所以也叫做极微色,也可说是不可知数的物色再把物质的邻虚尘加以分析,最后就为空性)

这个物质的邻虛尘分析到最后,便成为绝对的虚空你应当知道就是这个绝对的虚空,才生起各种物理的色相我现在问你,既然你认为宇宙间一切的變化现象之生起是由于物质的和合,你且观察一下这个邻虚尘是用几个成空和合而成的呢?不应该是邻虚合成邻虚的罢?再说,把邻虚尘汾析到最后变成虚空,这个虚空又是用几个不可知的光色形相和合而成的呢?如果是由色相合成,那么色相和合就不是虚空了若是虚涳合成,虚空和合就不是色相了光色彩相还可以分析,虚空怎样去分析开知道它是和合的呢?你还不知自性本体的功能中具备产生銫相最基本元素的本能,其本体原来是生的换言之:自住本体的真空功能,才能产生色相自住本体本然清净,充满周遍在宇宙间随一切众生心力作用,依照知识学问的所知量依循众生身心个性的业力而发生作用。世间人缺乏智慧去认识体会误认为它是因缘所生,或昰物理自然的性能其实,这都是用意识思想的心去分别计算付度;去推求其究竟真理。只是一种言语抽象的理论却没有真实的义理。

熱能的‘火大’种性火大种性也并没有自我固定的性能,乃是寄于其他一切因缘而生现在你看城中没有举食老家;准备炊饭的时侯,手裏拿着火镜阳燧(古代用以向太阳引火的镜子)

和艾草;向太阳引火如果火性是和合而有,那个相和合的是什么呢例如我们大众,现在和合茬一起、但是各人都有各人自己的身体和各人单独的姓名。现在这个火性假如因为和合而有当他们手里拿镜子向太阳引火时,这个火昰从镜中出来了还是从艾草生出?还是从太阳而来呢如果是从太阳来的,既然能够烧燃到你手中的艾草那么,日光所经过的林木也都應该被燃烧了,如果是从镜中出来火既然能够出来燃烧艾草,何以镜子自己不会燃烧熔化?而且你拿着镜子的手一点不会受到热力的烧灼,当然不会去熔化镜子了如果火性出生于艾草,何必一定要借太阳与镜子的光能互相接触然后火性才发生呢?你再任细观察,镜子拿茬手里太阳光从天上而来,艾草本来自地上产生可是这个火性究竟从哪里来的呢?太阳与镜子距离这样避远,不是本来和合在一起嘚东西何以能够发生燃烧的火性?但是太阳镜子如果不相和合,火光就不会无中生有(现在电能等所发生的火性,以及火柴等发生的火性都是依赖互相摩擦的动力本产生。如要加以分析也同上面所讲的道理一样,说是和合而有却都各自独立,说是自能产生火光又必須和其他因素互相发动才能产生。)你还不知自性本体的功能中具备产生火性光热的本能,其本体原来是空的换言之,自性本体的真空功能才能产生火性的光热。自性本体是本然清净,充满周遍在宇宙间随一切众生心力的作用,依照知识学问的的所知量这一处手拿镜子向太阳引火,此一处火便燃起这种情形,周遍世间都是一样火性的存在,并没有一定的处所只是依循身心个性的业力而发生莋用。世间人缺乏智慧去认识体会误认火性是物理作用,乃是因缘共有所生或认为是自然界的性能。其实都是用意识思想的心,去汾别付度去推求其究竟真理。只是一种言语抽象的理论却没有真实的义理。

液体的‘水大’种性水大种性是不定的,流动与停息嘟没有固定的形态。例如一般大魔术师们要求得太阴(月亮)的精华,拿来制药他们在月圆之夜,手里拿着方诸(古时在月夜求水用的器具如珠子一样,即如古代承露盘),对月光照着自然可以流出水来。这个水是从方诸的珠子里流出?还是虚空中自有的?或是从月光那里来嘚呢?假若从月光而来月亮距离我们这样远,它既然可以使珠子出水那么,它所经过的林木也都应该自然地流出水来。如果它是自然洏流又何必需要方诸去照才能流水?如果不是自然而流,那么就可以明白流水不是从月亮降下的。如果水是从珠子里出来这个珠子就應该经常流水了,又何必要等到半夜里向月光去照才能得到水呢?假若从虚空而生,虚空没有边际流水也应当没有边际。那么由人间矗到天上,都会受到水洗怎样还有水里陆上和空中万物的存在呢?你再仔细观察,月亮在天空上经过珠子是拿在手里,承接流水的盘子本来也是人摆在那里的,水究竟从哪里流进去的呢?月光与珠子距离这样遥远,本来不和合在一起不应该说流水是莫明其妙地自己产苼的。(如果说世界上的水是地球上江湖河海的水蒸气发生变化,便知蒸气没有水根本不能产生,最初的水究竟又从哪里来的呢?)你還不知自性本体的功能中具备产生水性流动的本能,其本体原来是空的换言之,自性本体的真空功能才能产生水性的流动。自住本體本然清净,充满周遍在宇宙间随一切众生心力的作用厂依照知识学问的所知量,犹如魔术师们此一处拿珠,彼一处就流出水来宇宙间的人,如果各自都拿着一颗珠遍满宇宙间就会有流水产生。各人的意识思想也犹如珠子的流水人人流出他所知所见,都自各别發展生满在世间,岂有固定的方所只是依循身心个性的业力而发生作用。世间人缺乏智慧去认识体会误认水性的物理作用,乃是因緣共有所生或者认为是自然界的性能。其实都是用意识思想的心,去分别付度去推求其究竟真理。只是一种言语的抽象理论却没囿真实的义理。

  (4) 气体的‘风大'种性风大种性没有固定的自体,动静不常你平常在大众中整理衣裳,衣角振动影响到旁人,旁囚就感觉有微风拂到脸上这个风是从衣角所发出?还是发生于虚空?抑或是发生于人面呢?假若这个风是从衣角发出,你等于浑身穿的是风那么,你的衣裳就自会飞扬应该离开了你的身体。我现在正在说话衣裳穿在身上,你看我衣裳里的风是在哪里?不应该说衣裳当中另外囿一个藏风的地方罢?如果是生在虚空你的衣裳不动的时候,何以又没有风在拂动呢?而且虚空永远常住在它的本位风也应该经常发生。洳没有风的时候虚空也应当消灭,风灭的时候倒可以看得见。虚空灭的时候"却是一种什么形状呢?虚空如果有生有灭,就不叫做虚空既然叫做虚空,何以会有风从里面出来呢?如果风是由被拂者的脸上自己发出那么,从他的脸上生出后也应当吹拂到你。其实是你整动衣服,才有风出何以会倒拂到自己的面上?你现在仔细观察,整动衣裳的是你自己受到风拂的是别人的脸。虚空本自寂然不动并未参加流动。风又从哪个方向鼓动到此呢?风与虚空的性能两种不同,各自隔开本来并不和合在一起。不应该说风的流动莫明其妙地洎然而有。你实在不知自性本体的功能中具备产生风性流动的本能,其本体原来是空的换言之,自性本体的真空功能才能产生风性嘚流动。自住本体是本然清净,充满周遍在宇宙间随一切众生心力的作用,引发知识学问的所知量犹如你一个人整动衣裳,就有微風出来遍满宇宙间大家都在整动,于是整个国土也就生起了风风性充满整个的世间,岂有固定的方向只是依循身心个性的业力而发苼作用,世间人缺乏智慧去认识体会误认风性是物理作用,乃是因缘共有所生或者认为它是自然界的性能。其实都是用意识思想的心去分别村度,去推求其究竟真理只是一种言语的抽象理论,却没有真实的义理(以上讲物理部分,须与本章物理世界物质的形成节参看更加清楚。)

  (5) 虚空的‘空大'种性

虚空的空大种性是没有形相的,因为虚空间存在的光色显出空相。假定有一个人、凿井求水鑿出一尺的土,中间就有一尺的虚空如果凿出一丈的土,中间就有一丈的虚空随着凿出来的泥土多少,中间就会显出等量的虚空这個虚空是因为土所生出来的?还是因为打凿所开出来的?抑或是无因自生的呢假若这个虚空是无因自生的,土未打凿以前何以虚空便有阻碍,只看得见大块的土地虚空却无法通达?如果虚空是时因为被凿而有那么,当土凿出时就应该看见虚空进来了。若是土凿出来根本没有虚空进入,何以能说虚.空因土所出呢若是本来就没有出入,虚空与大地应该原来没有不同的。虚空与大地如果没有什麼不同,那么二者就是相同的了。可是当土出来时虚空何以不同时出来?如果说因为打凿才出现虚空,那么凿土的时候,应该是打出涳来并不是凿出土来。如果不是因为凿的关系而生出虚空打凿只是打出土,何以却见到空?你再仔细审查观察打凿由于人手,随着方位在运转土只是在转移地位,这样虚空究竟从哪里出来了?凿与虚空一个是实质,一个是虚无二者不能互相为用,两种是不能和匼的难道虚空,根本是莫明其妙无中生有的吗?如果认识了虚空的空性周遍圆满,本来没有动摇就应当知道虚空和现在眼前的地、水、火、风相合,统名叫作五大种其体本来圆满,都是自住本体的功能所生起的作用元本是没有生灭的。只因你自性昏迷不能领悟四大都是自性本体的功能。你应当观察虚空是出是入?或是没有出入?你完全不知道自住本体的功能中,其本性是虚空的具有真觉灵知。这个自性的真觉灵知之体才生出虚空的空性。自性本体本然清净,充满周遍宇宙间随一切众生心力的作用,依照知识学问的所知量犹如打开了一个井的空洞,便只知有一个井等量的虚空十方虚空,亦是这个道理遍满十方俱是如此,岂有固定的方所?只是依循身惢个性的业力而发生作用世间人缺乏智慧去认识体会,误认空性是物理作用乃因缘共有所生。或者认为虚空就是物理的自然性能其實,都是用意识思想的心去分别村度,去推求其究竟真理只是一种言语的抽象理论,却没有真实的义理

         心意识精神领域的透视

  (6) 见觉的作用。佛又向阿难说:

能见能觉的作用并无独立的知性,都因为万有色相与虚空各种现象所引发例如你在日瑺的生活中,早晨光明傍晚昏暗。在黑夜里有月亮就有光明,没有月亮便会昏黑这些毋暗等等,都因为有现象可看见才知道分析。这个能见的作用与光明黑暗的现象,以及虚空是否同是一个体性?或者在同中存有不同于不同中又有同的存在呢?这个能见的作用假若认为与光明、黑暗、虚空,原来都是一个体性可是光明与黑暗二者原来是互相交代的;黑暗时就没有光明,光明时没有黑暗如果见性与黑暗是一体,光明来了见性应该跟黑暗丧失,同样的黑暗来了,见性应该跟光明消失见性既然会丧失灭亡,何以能够见明见暗呢?如果说明暗自己虽有不同能见的作用,本来没有生灭所谓一体又怎样能成立呢?假若认为能见的精明,与光明黑暗等现象不是同一個体性,那么你离去了明暗,以及虚空去分析这个能见作用的本元,又是个什么形相?离开光明与黑暗以及虚空,这个能见作用的本え也就等于没有了。如果明暗与虚空三种现象都不相同,能见的自性却从哪里去建立?而且光明与黑暗,根本是相违背的它又怎样能和它们是同一个体性呢?可是见性离开明暗与虚空三种现象,本来就没有它又怎样不是和它们同一个体性呢?再说:分析虚空与能见的作鼡本来都没有边际,何以二者不是同一个体性呢?同时看见光明又可以看见黑暗可知能见的自性,并没有改变何以同明暗是一个体性呢?你再仔细观察,特别仔细去研究光明发千本阳。黑暗是从夜色通达属虚空。障碍属大地这个能见的作用,究竟从哪里而出呢?能见嘚作用是有灵灵咀明的知觉性虚空却是宾顽的,两种本来不能和合难道这个能见的精明,根本是莫明其妙无中生有的吗?如果认为能見、能闻、能知、能觉的自住,是圆满周遍的本来没有动摇,就应当知道它和无边无际的虚空与变动性的地、水、火、风,统名叫做夶大种性虽然种性作用,各有差别的性质其体本来圆满。都由自性本体的功能而起用元本是没有生灭的。(物质与精神显见不同,洏都互相有关系互相影响变化。)只因你自心沉迷不能领悟你的见闻觉知的作用,本来都是自性本体的功能你应当观察这个见闻觉知嘚功能,是有生有灭?是相同或相异?或是不生不灭?不同不异呢?你全不知自性本体的功能中具有能见能觉的精明。这个能见能觉的精明发起灵明见物的作用。自性本体仍然是清净本然,充满周遍宇宙间.随一切众生心力的作用依照知识学问的所知量,用之在眼就能遍見虚空宇宙间的物象。在耳就能听。在鼻就能嗅。在舌饿能尝。在身就能触。综合名之为心灵又能感觉各种身心内外的作用,洏能了然觉知它是虚灵朗然,充满周遍在宇宙虚空间岂有固定的所在?只是依循身心个性的业力而发生作用。世间人缺乏智慧去认识体會误认是因缘所生,或认为是自然的性能其实,都是用意识思想的心去分别忖度,去推求其究竟真理只是一种言语的抽象理论,卻没有真实的义理

意识的作用。意识的性能并没有根源都从六种根尘妄出而生。(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你现在遍观在座的大众眼睛随便地巡转一遍。这个眼睛犹如镜子照东西一样,没有分析辨别的作用但是你的意识在其间,次第指絀这个是某某,那个是某某这个明明了了的意识,是从所见而生?还是从外界的色相现象而生?是生于虚空?抑或是无因自生突然而出的呢?假若这个意识的性能,是从所见而生如果没有明暗与虚空色相四种现象,根本没有你的所见所见的性能尚且没有,从哪里去发生意識呢?假若这个意识的性能不是因所见而生,是从外界的现象中产生你的意识,既不能见明又不能见暗,明暗都不能看见就没有色楿与虚空。色相现象尚且没有意识从哪里发生呢?如果是生于虚空;便不是色相,也不是所见之性了不四所见,就不能辨别虚空自然不能知道明暗与色空的现象。不是色相便没有攀缘,那个能见闻觉知的作用就没有地方可以安立。离开见性与色相两种绝对的虚空,等千没有如此即使有物存在,也就不是物相了纵然再用意识去思惟,又可以分别得到什么呢?如果认为无因自生突然而出,何以在白忝不能看见月亮的光明?你更仔细审查观察,能见的功能寄托你的眼睛才发生作用。凡是包机都是目前的现象可以指出状况的才是有,没有现象的就是无这样你审查这个意识作用,因为什么所产生?意识的作用是活动的能见的功能是澄清湛然的,两种本来不能和合聞听与感觉知觉的作用,也同是这个道理都各自有独立的性质,不能和合难道这个意识的作用,根本是莫明其妙无中生有的吗?假如認为意识心本来没有所从来的。就应当了解能见闻觉知的自性功能也本来圆满湛然,它的性能并不从其他事物所生那么,识心连同地、水、火、风、空、见的作用统名叫傲七大种性。其体本来圆融自在都由自性本体的功能生起作用,元本是没有生灭的只因你自心粗浮,不能领悟你的见闻自性发明呀了灵知的作用,本来都是自性本体的功能你应当观察这(眼、耳,鼻、舌、身、意)六处的意识心昰同是异?是空是有?或不同不异?也不是空有呢你元不知自性本体的功能中,自性具有识别虚明灵知的本能;由这个灵知虚明发起真识的作鼡自性本来的虚妙灵觉,仍然湛然不变充满周近在宇宙虚空间。含吐十方虚空岂有固定的所在?只是依循身心个性的业力而发生作用。世间人缺乏智慧去认识体会误认是因缘所生,或认为是自然的性能其实,都是用意识思想的心去分别忖度。去推求其究竟真理呮是一种言语的抽象理论,却没有真实的义理

  这时,阿难与大众听了佛的微妙开示,身心空荡荡的一点都无挂无碍。各人都自覺知了解真心自性的本体,遍满虚空宇宙间看见十方虚空,犹如手中所拿的树叶子一样凡一切世间所有的物象,都是正觉灵妙光明嘚真心自体所变现自性真心的精灵,含裹十方世界里的一切于是反观父母所生的这个身体,犹如虚空当中吹起一点微尘,若存若亡如在澄澄湛湛无边无际大海的无尽流中,存着一点浮沤浮沉起灭不定。都了然自知获得了本自具足的灵妙真心才是常存不灭的。大眾恭敬礼拜本师释迦牟尼佛得未曾有。所以共同说偈赞叹佛的崇高伟大。(偈是古印度的歌颂体韵文以简洁图片上注文字的人生感悟,包括要义因翻译不易,变成这种体裁有音节而无韵言。但可以歌唱俗名叫做梵唱。)

  (首先说佛同一切众生其同的身心自性本體。灵妙的澄澄湛湛钧,为宇宙虚空万有的总体寂然不动的为万象所归尊。也就是赞叹已得无上正觉的本师释迦牟尼佛已经证入自性的法身。所谓法身就是指自性本体。)

  (首楞严就是指佛所讲这本经的经名。首楞严是寂然不动坚固坚定,确然不拨颠扑不破嘚意义。就是说:这楞严经所讲自性本体的体用真理是颠扑不破的至理。为万法万理之王是世间所没有的)

  (既领悟到这个至理的真义叻,使我们无数时劫以来寻求宇宙与人生,心灵与物理的种种颠倒思想都为之消灭。现在已经理得心安了)

  (僧抵是数学上第五十②位的数名,也就是代表无量数时间劫数的意义一个众生,由初发心而至成佛要经三大阿僧抵劫,才能得成无上正觉这里说:自佛說出楞严至理,使大众现在顿梧到自性本体的体用不必经过久远时间劫数的摸索修行去求证,便获得自性本体的法身了)

   (自说现茬已获得法身,得成正果好像得到宝中甲之王。因此亦同时发愿如下)

  (回转来还要使十方虚空中所有世间,一切仍在沉迷浊世中的苦恼众生使其得到解脱。恒沙是无量数的形容词,犹如恒河里的的沙子一样多)

  (这是承接上句立志发愿的引申。说要把这种恳切堅定思力的深心也同时表明自性无相,深远的真心功能点滴无存,毫不保留地贡献给尘尘刹刹的一切众生尘刹,也就是毫末点滴細入无间有形有相存在的形容词。)

  (唯有这样做才可以报答佛今天给我们的开示,使我们领悟得度的慈恩)

  (上面说明听佛说法,洏得到顿捂以后立志发大愿的深心愿望。现在并请佛证明这个思心并不是冒昧偶发的。)

  五浊恶世誓先入 

  (发愿教化众生,廣度众生使解脱苦恼令登寂静的圣境。不分时间不论区域,秉此誓愿入世度人。凡是末劫时代五浊恶世,自己必先人世教化五濁恶世,是指我们的世间所谓五浊:(一)劫浊。到了末劫之世人寿减至最低限度。(二)见浊充满五种‘利使’的思想:(1)身见:切实为自己,為自身(2)边见:对人对事对物,思想都有限度不能运心广被。(3)戒取见:各自坚执定立自我的主张等(4):见取见,以自己主观概于一切(5)邪見:善恶是非颠倒等。(三)烦恼浊充满五种愚钝的思想。贪心、嗔心、愚痴、我慢、多疑(四)众生浊。肉质生命具备有五阴所生的各种痛苦与烦恼(五)命浊。生命多苦恼生活遭遇多恶缘等。处浊恶末世行这种愿力,须具牺性自我精神不畏难,不苟安含辛忍辱,以无限心力和血泪写出无比慈悲的心情。语重心长细心体会读之,使有心人具同感者,为之法然泪下)

  如一众生未成佛,终不于此取泥恒

  (一切众生,自性本来是佛境界灵明自在。都因为心理业力与后天教育见解迷自本性。悟则同佛迷则终沉物欲世纲。

  所以说不但要先入五浊恶性度人而且如有一众生末得开悟成佛;自己始终不敢住在常乐我净的寂静安乐的果地。旧译泥恒又译涅盘。僦是寂然不动灭尽烦恼,常乐我净的果位)

  大雄大力大慈悲,希更审除微细惑

句是赞叹佛的颂词。唯有佛的慈悲怀抱、济世胸襟才真是大英雄、大丈夫十天能力、大慈悲。我们大众虽然领悟自性清净的体用原则还有很多细微枝节的疑惑末除。希望佛加以开示鉯除我们的疑惑。)

  令我早登无上觉于十方界坐道场。

  (使我们除去微细的疑惑可以早登无上正觉,顿悟自性清净圆满的体用於无尽虚空十方世界内,建立正知正觉的道场坐此教化,济度未来)

  舜若多性可销亡,烁迦罗心无动转

  (舜若多,译为虚空性烁迦罗,译为坚固心这两句是说:即使虚空可以销灭,而我们这种立志发愿的真心决不会动摇退转的。)

         物理世间粅质的形成

  这时富楼那弥多罗尼子(满慈子)在大众中,起来敬礼释迎牟尼佛向佛问说:"吾佛最善于为众生开示自性形而上第一义谛的臸理。佛常说在说法人中我是第一。但是我听了上面的微妙讲解后犹如一个聋子,在百步之外去听一个蚊虫的声音。根本都看不见哪里能够听得到呢?佛虽然说得很明白使我们除去疑惑,而我现在还是不能详细领悟这个道理,所以不能到达绝对没有疑惑的地步不要说阿难等人,只是从理解上有所领悟;即使在会的人虽已得到烦恼已尽的无漏境界,现在听佛所说的道理还是有很多纠缠不清的疑点。如果世间一切根尘阴处界等(生理、物理、心理等)都是自性本体清净本然的功能;本体既是本然清净,何以忽然生出山河大地等万囿的世界物象?而且有时间空间性的次第迁流终而复始呢?又如上面佛所说的地、水、火、风等四大种性,也都是自性本体的功能圆融无礙。充满整个虚空宇宙间湛然常住。假若地(固体)的性能遍满虚空间何以容纳水的存在?如果水的性能遍满虚空间,火的性能就根本生不起来怎样可以说明水火两种性能都遍满在虚空,而且并不冲突呢?再者地的性能是障碍的。空的性能是通达的两种性能绝对相反,怎樣都充满在宇宙间呢?我实在不知道这原理的中心在哪里?但愿我佛施予大慈大悲开示明白。以除去我心中的迷云同时也是大众所渴仰祈求的。”

今天我要为在座的大众明白开示,宇宙万有根元的原因及如何发生万有性能的真理。(佛经原称为胜义有指自性本体能生万囿的功能,又称为胜义性)并且也使一般已定性向小乘声闻果的人们,与一般未曾得到我法三空的人们以及虽得小乘果而又回心向上乘嘚阿罗汉们,能获得只有一乘的寂灭场地(不生不灭的心地)得达真正寂静的正修行处。希望你们仔细地听现在将为你们讲解。”

  佛偠详细解释这个问题又问满慈子说: “

如你所问,自性本体既然清净本然,何以忽然生出山河大地等万有的世界物象你平常不是常听峩讲:当你开始觉到自性的妙明时,方知自性无来是本觉不昧具有灵明的功能吗?”

对的我常听佛宣讲这个道理。"佛说:"你说当你觉悟洎性的灵明时,为是自性本来具足灵明故名为觉性呢?还是本觉自性无来没有灵明,因为我现在觉了才始名为得到灵明的正觉呢?”满慈子答:“如果这个称为觉性的本来没有具足灵明的,

那也就没有什么所以然可以明白的了”佛说:“倘使没什么所以然可以明白的,僦根本没有可明与可觉如果是有所以然可以明白的,却不是原来自性的本觉并且没有所以然可以明白的,却又不能说有所可明的了那个无明昏浊的,又不是澄澄湛湛的本觉灵明自性须知自性本觉,元自灵明因为明极而生妄动,才发生照明感觉的作用但觉照并不僦是本来觉性的性明。这个后天妄动的感觉照明就形成有所为的动用。这个有所为的妄动动用成立以后就生出各种妄性的本能。(此处所讲是说明形而上的体性发生形而下物理器世界的本能。必须要以最深静灵明的智慧去理解体会图片上注文字的人生感悟极难说明。洳借用先天与后天两个名词又使人意识上,显然分出两半截姑且借用来说:就是先天的自性本能,是寂然不动灵明清虚的。灵明清虚嘚功能自然妄生变动,就产生后天的性能发出各种作用,形成物质世界的本能)在元来自性的本体上,本觉灵明与研发出的妄动照明莋用本来是一体所生,没有同异的但有妄动功能发生以后,就产生不同的动用故有不同的变化。再从各别互异的性能内于不同中具有相同之点。同异又互相变化因之复立无同无异。(在理则上说:.互相对待的但是又可以归纳于绝对。绝对中又有互相对待的存在矛盾可以统一,统一又有矛盾)在这些妄动相反相成的同异对待变化当中,互相扰乱所以相对地产生物理的变态现象。(这种变态的力量又互相反对,互相相成)物理的变态经过久远的时间,就发生物质本能尘劳的运动自然互相混沌,形成昏沌混浊的状态因此引起物悝本能的变态作用,同时也引起心理知觉感觉上的尘劳烦恼而形成了世界。(佛所讲的自性本体湛然明觉。因为湛然明觉的动性发生楿反相成的两种功能。互相混扰为物理世界形成的本能。但仍不离其自性功能所以其根本是同一体性。因为相反相成的动能互相排蕩久了。两种力量爆发又产生对恃的本能。向心力收紧到极点就发生相反的离心力。离心力放射到极点又产生向心力。但两种能力嘚分化收缩作用都以自性功能为其中心点。这个中心点是真空无形的其性功能是绝对的灵明独立。所以说无同异中又有同异同异中叒有无同无异约存在。此处经中常提尘劳二宇尘劳就是宇宙间物质运动的现象,物理本能将要发生尚未发生的力量要尽未尽的有形变囮现象。形容至为绝妙实在不能以其他字句替代。现在姑且作以上要说试为说明,但仍依原经为确要又佛所说的,与易经原理完铨一样。东方圣人西方圣人,此心同此理同,实不相欺易经以太极为本体之表示。太极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太极自具阴阳两种相苼相克的功能阴阳亦就是动能的一种代表名词。生与克就是相反相成的作用。而太极又浑然为一体阴阳既动以后,就生万物万汇┅事一物,又各具一太极太极又分阴阳。如此重重叠叠发展至于无穷无尽的万类,而总体只是一个其中真理机趣,都是相通但略引其理则,以作佛说的道理的参考自性本体既然引发妄动变化的功能,就产生物理本能的作用而形成世界。)

所以静态的就形成虚空现潒虚空的体性都是相同的。世界万有形相就各有不同了。这个自性本体却没有同异的差别这个本体的功能,才是真正生起各种万类萬象有为的法则因为自性本体本来具足觉性与光明空虚的功能,相对地形成动摇现状所以就产生风轮性的大气层的本能,执持这个世堺因为虚空形成动摇的现状,由自性本体功能的光明坚固凝结成立固体的物质,故有金属性能的物质宝藏成为大地中心所以大地中惢与地壳,有金轮性的固体保持国土觉性空能凝结,既变成了固体的大地物质宝藏又在虚空光明中动摇不息,因之产生风性的空气風性空气与固体的地质互相摩擦,所以有火性的光热发生一切变化的本能大地中心的物质宝藏,与光热相成产生润湿的本能因此火性嘚光热上蒸,故形成水轮包围于十方世界中火性光热上腾,水性润湿下降交互发生作用,成立坚固性;的物质世间湿的成为大海,千嘚变为洲陆土地就是因为这个;道理,所以大海当中经常爆发火光洲陆土地中间,又有江河流注水势撞击的力大。火性的热力弱地殼就渐渐凝成结为高山。所当山石尽力打击时就发出火焰。岩石融化了就成为水土地的凝为大,水性的湿力弱就生长草木。所以树林草木烧掉就变成土质。尽力绞扭就成为水浆这些物质种性的本能妄动,交互发生作用能且递相变易,互为种因以此因缘,物质卋界便相续不断地存在

        众生世界生命的成因

其次,身心照明妄动的不是别的东西实际上就是自性本觉灵明发生的变態。变态妄动就形成有所为的作用但是仍没有越过灵明自性的本体实际。因为这个因缘所以一切含灵的众生们,听到的不外是声音見到的不外是色相。而有色、声、香、味、触、法的物理现象与眼、耳、鼻、舌、身、意相对相成,就形成六种妄动的本能由本能分開为见、闻、觉(感觉,知的作用业力相同的就互相缠缚。相对的结合与相反的分离,就形成种种的变化见性灵明遇见色相就发起作鼡。这个灵明的见性看见色相就构成想念。所见不同就互相憎恨。想念相同就互为情爱。爱情交合产生流质,就能做种同时吸收想念,就成为胞胎彼此互相交媾,吸引相同的业力所以才有因缘的作用,生出胞胎的人类与动物(胎生的人类与一部分动物的生长,必须具备四种因缘以相同的业力感召为主因。(1)自性妄动业力所生的识心种性是人胎的亲因缘。(2)交熔的精虫卵子是增上缘(3)胎胞须待毋体的种种营养生长,以及出生后的教育等等;是所缘缘(4)由生命存在的善恶作为等,又产生增加新的善恶亚力生死死生,是等无间缘父母与自己识心种性的中阴身,三缘和合才能生人。人胎初期名为羯罗蓝(译为凝滑即精血初凝之意。)其他部分动物也有胎生---如牛马狗羊等。也有卵生---禽鸟类湿生

---- 微生虫类。化生

昆虫类各自随其业力的感应,互相吸引变化而后产生卵生则想念的成分最多一一如鸡孵卵等,多用精神想念而生胎生则爱情的成分最重---如人们的感情作用。湿生则互相感觉的成分最多-----如鱼介类眼目的相视就可感应成孕。化生则须要分离变化的作用---如孑孑蚊虫之类无论爱情的生命,或变化作用的生命都能互相变易,互相发生关系所有生命的存在,嘟是受业力的支使各自追逐着,飞潜浮沉在世间由于这种因缘,所以众生世界相续不断地存在因为想念爱情的力量,犹如胶结不能開解所以相爱便不能分离。因为人类世间父母子孙,相生不断这些都是以欲望贪心为业力的根本。贪心与爱的力量互相共同滋长,贪心永远不能止息所以世间一切卵化湿胎等生物,随力量的强弱互相吞食,用以滋养自己的生命这些都是以杀戮贪心为业力的根夲。(弱肉强食是自然业力所使然。)所以人食羊羊死,为人人死为羊。同样的十类众生(1

胎。2卵3 湿,4 化5。有色的6 有想的,7非囿色--如空幻中的物体,8非有想

如细微的微生物,9又如空散销沉的无色类,10精神化为土木金石的无想类。)死死生生互相啖食。都是甴于与生命俱来的恶业所生犹如轮回旋转。穷极于未来无尽的时际始终不断。这些都以盗取与贪心为业的根本(人身肉体生命的成分Φ,都借动植物矿物质等生存但是动植物矿物质等,有时也需要人的物体同时也具有人的一切。彼此互相滋养这是一种现实世间的輪回。)于是在众生间你欠了我的命,我再还你的债因为有这种因缘的作用,经历百千劫的时间经常都在生死流中旋转。人们与众生堺你爱我的心,我怜你的色因为有这种作用,经百千劫的时间经常都在情爱中缠绵。总之都因为杀盗淫三种业力作为根本,所以卋界上有业果相续的事实这三种业力的作用,互相颠倒的继续都是正觉灵明的自性本体中,所具有的明明了了了知性的变态因为了知自性发生了变态,产生妄见的动能;这些山河大地一切万有的现象次第循环变迁流动,都是因为这个虚妄动能的作用所以终而复始,猶如连环不断

        第五章 修习佛法实验的原理

        个人解脱成佛与群体的关系

如果这个灵妙本觉的自性,本來就是正觉妙明的现在佛已经证得无来的真心自性之体的正觉妙明,故名为如来如来既已退还于不增不减的自性灵明的本体了,那么現在这些无缘无故忽然所生出的山河大地等一切万有现象在如今佛已证得的灵妙性空光明正觉的成就中,应该一切都随着佛力而返本还原;何以山河大地万有的各种有为习惯烦恼还是不断地生生不已呢?”佛问:“譬如一个人在某一个地方,迷失了方向误认南方为北方。这种迷惑是因为迷了才有呢?还是因为觉悟而生呢?”满慈子答:“这个人的迷惑既不是因为迷了才有,更不是因为觉悟而生迷惑本來没有根源,怎样可以说是因为迷惑才有呢?觉悟就不会生迷惑怎样又可以说是因为觉悟而生呢?”佛问:“当这个人正在迷惑中忽然有┅个觉悟的人,指示他方向使他明白了。你说这个迷人在这个地方,还生迷惑吗”满慈子答:“当然不会再迷惑了”佛说:“十方世界巳成正觉的佛,证得了正觉的自性也同这个人一样。这种迷惑原来没有根本所谓迷的性能,本来是毕竟空的从前并没有迷惑,他忽嘫好似有被迷惑的感觉当他觉悟后,迷惑就消灭了觉悟就不会再生出迷惑来。又如眼睛有翳病的人看见虚空中有花朵。翳病如果除叻空中花朵的错觉也就没有了。假若一个愚人眼的翳病好了以后,还要在以前那个感觉有花朵的地方仍然等待空花出现,看这个人是愚蠢呢?是智慧呢?”满慈子答:“虚空中本来没有花因为有病眼的妄见,才看见空中有花朵的生灭看见虚空花朵消灭,便已经是迷惑颠倒再希望空花在虚空出现,这实在是狂而且痴的人何以还问这种狂人,是愚是慧呢”佛说:“照你的见解,何以又问一切佛已经證悟自性妙觉灵明的空性中怎么还生出山河大地来呢?又如金矿里的金,夹杂在泥沙当中把它取出锻炼成纯金以后,当然不会再杂有泥沙又如木已成灰,当然不是原木已经证悟自性的佛,在其正觉寂灭何明的境界里也同这个道理一样。"(又自性本体如一澄清的大海,万有物象与众生根本都是这个海水上所变起的浮泡。证悟了自性的人如水泡还归于大海水。海水本是海水其他浮泡自己不肯返本還原,做他原来的大海水佛也没有办法令其消灭。只好随它始终浮沉在海面上妄动随波逐浪的地迁流。满慈子所问的问题从这个譬喻,可以理解得到)佛说:“

你又问:地、水、火、风的物理性能,本性都是圆融无碍充满在宇宙间。何以水火两种反对的性能不会互相凌滅?虚空与大地的性能若都是充满在宇宙间,应当不会彼此相容你要知道,譬如虚空的自体不属于任何一种现象,但又能包容万象所以万物在虚空中,尽量发挥它的性能例如:日照虚空,就有光明、云雾遮障就生昏暗。风吹就有摇动的现象天晴就可以看到睛明。氣层凝结则变昏浊。尘土积聚则成阴霾经过雨水的澄清,又反映出晴朗你说,这一切现象是因为现象自身所生?或是虚空所有呢?假若是现象自身所生当太阳照耀的时候,既然是日光的光明那么,十方世界的虚空应该都同太阳本身的颜色才对。何以虚空中还鈳以看见有一个太阳呢?如果虚空自有光明,虚空应该自己能照何以到了夜半或云雾昏蔽的时候,又不发出光明来呢?所以当知:这种光明既不是太阳所生,也不是虚空自出但又离不开虚空与太阳。人们观看所得的现象原来都是虚妄的,没有可以绝对指陈的根本如果必定从那一种现象寻求其根本所在,犹如要求虚空中的幻花去结空果。何以你还要诘问物理现象互相凌灭的道理呢?

(物理世界现象都是楿对的相反相成。空性本能是绝对的超然独立。)至于能观察各种现象的性能元本是真心的妙用,它是具有妙觉灵明的迷个灵明妙觉嘚真心,它并不是水火等任何物理所生怎样又问他在宇宙间能否相容呢?自性真心的虚妙正觉灵明,也和这个道理一样你从空与光明去看,就有空与光明的现象产生若从地、水、火、风各种现象去观察,就另有各种现象产生如果同时从各种现象去观察,就同时现出各種功能何以同时都现出作用呢?譬如一潭清水,中间有太阳的影子两个人同时都看潭中日影,然后两人又分向东西而去于是就会各有┅个太阳,分别跟随着向自己的方向移动一个向东,一个向西标准目的各不相同。当然不可以强辩地说太阳是一个,何以能够分向東西同时移动呢?如果说太阳已经分成两个何以水中所现的又只有一个?这都是物理现象宛转虚妄的互相变化所生,实在并没有可以凭据的你要知道。物质色相与虚空互相变化生克。虽然现出千变万化但超越不出自性本体的功能。而自性本体功能则随同变化所生的物質色相与虚空,充满周遍于宇宙间所以在自性本体功能的空性中,有风的吹动虚空的晴朗,太阳的光明云雾的昏暗等等各种现象一切众生自己迷闷,背觉合尘违背了正觉的自性,自己随合物理的变化所以才发生种种尘劳,而形成世间相我茵为证悟得妙明不起生滅的自性,合于自住本体.这个自住本体是妙觉圆明,圆满地普照于宇宙间所以在自性功能中‘一’具足无量作用,无量也只是‘一’小中可以现大;大中可以现小,这个自性是如如不动的遍满十方虚空世界。‘身含十方无尽虚空于一毛端,现宝王刹坐微尘里,轉大法轮’如果‘灭生合觉’,灭除了一切物理作用的束缚使其返合于正觉自性之体,就能够自性本体妙觉灵明的功能了但是这个洎性本体原本是具足功能,而且是虚妙圆满的真心却不是普通的心理作用,也不是物理作用也不是知识道理的作用,也不是如佛法所說的那些崇高超越的理解可以了知同样的,也就是能产生普通的心理作用物理作用,知识道理的作用也就是如佛所说的那些崇高超樾

的真善美的名词作用,也就是世间的一切现象与智识以及出世超越的理解所能了知的。所以说:自性本体虚妙灵明的真心本无要离开┅切现象作用才能够觉得。也要不离开这一切现象作用才可见到它的功能。这个自性本体功能就是这一切现象作用所表现这一切现象莋用却不是自性本体。这个道理只有自己亲证方知。无奈在有欲与无明和烦恼中的世间众生以及出高世间的声闻缘觉们,用有限的知識来测度佛无上正觉的大道。用一般世间的言语想透入佛的所知所见呢?这譬如琴瑟、箜斛、琵琶等乐器

,虽然具备发生微妙声音嘚作用如果没有妙手去弹,始终不能发出美妙的声音你与一般众生,也同样如此这个自性宝藏的本觉真心,各自圆满的如果因得峩指示,便风平浪静性海心波都了然不起,心境便能稍发澄清的光明你们只要暂起心念,便先自发生尘劳烦恼这都是因为不努力勤求无上正觉的天道,贪爱小乘的果实少有所得,便自满足"

       自性真心证悟的法则与原理

  满慈子间: “自性宝藏,正覺圆满灵明的真心原来是灵妙清净的,我与佛本来都是一样圆满、但是因为我自无始以来即被妄想缠绕长久在世间轮回中流转不停。現在虽最少有所得列入圣道,但是还未得到究竟的地位佛已除灭一切妄心,圆满正觉自性真常,朗然独妙现在我请问:一切众生,自性本来既然清净圆满,何以又有妄心思想的作用自已来遮蔽虚妙灵明的真心,遭受沉沦呢?”

你虽然相信我所讲的至理但是还有佷多疑惑没有去掉。我现在就用世间的事信问你:在我们这个城中有一个发了狂的人,名叫演若达多(译义名叫祠接)有一天,早晨起来洎己照镜子,忽然认为镜中的人头眉目相貌非常的可爱痛恨自己的头,不能看见面目越想越不对,以为受魔鬼的作祟自己的头己经夨掉。因此莫名其妙地发了狂到处乱跑。你说这个人为什么莫名其妙地发狂乱跑呢?”满慈子答:“这个人心里自己发狂并没有其怹的原因。”佛说:“妙觉灵明圆满的真心本来是圆明灵妙的。现在既然称之为妄心怎么会有原因呢?如果有个什么原因,就不叫做妄心叻自己有这许多妄想,自己互相辗转互为因果。从痴迷当中累积迷痴所以经历无数时劫。虽然有佛的发明指示还是不能够迷途知返。这个痴迷的原因是因为迷惑而有的。如果认识了痴迷本来没有什么原因妄心还有什么可以依据呢?既然妄心本来就没有生处可得,叒从哪里去灭呢?得到正觉的人犹如醒了的人,讲述梦中的事假使心里是明白的,有什么理由还肯去把捉梦里的东西呢?更何况妄心原来僦没有原因根本就无所谓有真实的存在了。犹如城中的演若达多原来并没有为什么原因,使他恐怖自己的头失掉因而狂走。当他突嘫间狂心停止了才知道自己的头原来仍在这里,哪里另外可以看到一个头呢!既是他狂心还没有休歇他的头也从来没有遗失过啊!你要知道,妄心的性质也是如此哪里有个固定的所在。你只要不随分别思想作用不坚执物理的形器世界相。不再造做业果不随狂妄的众苼相去追逐不舍。这三种因缘自然断除。世间所有的妄心作用归纳起来,不外这三种原因这三原因不生超时,你心里的狂性自然便休歇狂心一旦自歇,‘歇菩提'了殊胜清净灵明的真心,本来充满周遍在宇宙间并不从别人那里得到,何必要借劳苦身心去修持才能证得呢?又如有一个人,本来在自己的衣服里系带着如意宝珠。可是自己并不知觉反到处做乞丐,乞食奔走当时虽然实在是贫穷,鈳是衣里的宝珠并没有遗失忽然有一个明白的人,指出他自己身上的如意宝珠他立刻就成为大宫人。才明白这个神珠并不是从外面嘚来的。"

  这时阿难又起立请问:“刚才佛说杀盗淫三种业力不生起三缘也就断除,心中的狂性自歇狂性休歇就是菩提正觉。正觉自性不是从别人那里得到的这样说来,一切由于因缘的道理是显然明白的。何以佛在前面又忽然驳斥因缘呢?'因为因缘的道理我的心才嘚开悟领解。就是现在与会的前辈同学像目犍连,舍利弗、须菩提、老梵志等也都是因为听到佛所说的因缘道,开发心地有所领梧,才能达到无漏的境界现在佛说正觉自性不从因缘所生。不但像我们年青人还在求学佛法的阶段,心里感到疑惑我相信其余的人也嘟有同感。而且如此说来外道学者们所说,认为宇宙一切都是自然所生的理论,应该就是至高无上的真理了希望佛垂大悲心,再开導我们的迷闷”佛说:“譬如狂人演若达多的狂性因缘,如果消灭不狂的本性,就自然而出因缘与自然的相对理论,就只尽于此演若达多的头本来自然在那里。这个自然乃是自然其然的没有任何自然不是自然的。他因为什么因缘才自己恐怖遗失了自己的头而发狂亂走呢?如果头是自然的在那里,只是因为照镜子的因缘而发狂何以他不自然发狂,却要等到照镜子的因缘才恐怖其头遗失呢其实他的頭并未遗失,只是因为发狂恐怖才生出妄想可见本来的头曾无变,又何须等因缘显出狂性呢?如果说发狂是自然的那么他本就有狂怖的惢了。当他没有发狂的时候这个狂性又潜伏在哪里呢?若说不发狂是自然的此头本来无羔,何以又会乱跑呢?如一旦明白了头还是本来嘚头也就知道是自己无故发狂乱跑所谓因缘与自然,都成了儿戏的理论所以我说三缘断除了,就是正觉的真心正觉心生,生灭的妄惢就灭了但虽然灭了生灭,也只已经灭了生灭不停所生的妄心如果把能灭能生的功能都彻底净尽了,才是无功用道的自性妙用假若囿一个自然,那就要等待自然的真心生起生灭的妄心才会灭掉。这样还是属于生灭作用要绝对没有生灭作用,才叫做自然况如世间嘚事物,各种因素混杂和合构成一个整体的才叫做和合性。不属于和合性的才叫做本来自然。本来自然的就没有一个另外所以然的性质存在,那才叫做自然。可以和合的便不是能和合的本能。和合与自然是相对性的都要离开。能离与和合的都不是自性这样才叫做不是儿戏的理论法则。但是这还只是一种理论要证得正觉寂灭圆明的自性,距离还很遥远你虽然历劫辛勤修证、能够记忆诵持十方佛的十二部经典,懂得数不清的清净妙理只是有益于你的戏论。所以你虽然谈说因缘与自然的理论明自最高的决定真理,别人都说伱是第一位博学多闻的人像你这样累积历劫博学所得的知识,还不能免除摩登伽女的困辱仍是要靠佛的神咒力量,才使摩登伽女淫念頓歇得到阿那含果。她现在在我法中努方精进,爱河彻底枯竭同时也使你得到解脱。所以说你虽然历劫记忆诵持佛的秘典,还不洳用一天功夫去勤修无漏法门可以远离世间憎或爱的二种苦恼。即如摩登伽女原为淫女,因为神咒力量消灭她的爱与欲念,现在我法中号性比丘尼。与罗堠罗母耶输陀罗,都领悟到过去的因缘知道历世生死的原因,所以要知道只因此一念贪爱,即是一切痛苦嘚根本他们能够在一念之间,熏修无漏善业便能够超越世缘的缠缚,或者蒙受佛的授记你现在何以还是自欺的,只在理论上观望呢

   解脱宇宙时空与物理世间束缚的法则与原理

  阿难同大众, 听了佛的开示教海心中的疑惑

便都消除,明白了自性的实相身意顿时感觉轻安,觉得从来所未有他又继续问:“自性本体虚妙正觉灵明的真心,充满周遍于宇宙间虽然能够包含孕育十方国土的佛世界中的万有,但自性还是清净庄严依然灵妙正觉。可是佛又斥责我多学博闻是无益的不如努力修习佛法。我今天犹如飘泊在旅途當中的人忽蒙大王赐我富丽堂皇的大宅,但是还不知道入门时门径希望佛的慈悲,指示我们一般在黑暗中的人如何舍弃修学小乘,證得自性寂静的本际开发我们明白自性真心的大道。使一般求学佛法的人知道怎样降伏素来的攀缘心,得到总持法门而进人佛的知見。这时佛哀悯在会得到小乘果,或者对于正觉真心还不能自在的人也为了将来在佛过世以后,末法时代想要发明真心自性正觉的人去开示一条上乘的微妙修行的道路。就向阿难说:“你们既然决定发正觉的心对于佛境界的灵明大定,立志勤求不生疲倦永不退转。应该首先明白要发明正觉自性的基本初心,开始就要认清两点决定性的义理什么是那两点基本初心决定性的义理呢?”

  “第一,伱们若要舍弃小乘的声闻果修学大乘的菩提道,进入佛的知见境界。应该仔细观察发心的动机,与证果时候得到正觉的真心是相同的?还昰不相同的?假若最初发心修证自性的时候是用生灭的心,作为基本修行的因素而想要用它证得佛乘不生不灭的果位,那是绝对错误的因为这个道理,你应该透彻观察一切物理世间可以造做的事物,都会变化消灭你再观察世间可以造做的事物,哪一样是不坏的?但从來不曾听说虚空会烂坏为什么呢?因为虚空不是可以造做的,所以始终不能变环与消灭你的身中坚固的(如骨骼等)是地的种性。润湿的(血液等)是水的种性暖触的(温度暖力)是火的种性。动摇的(呼吸循环等下是风的种性综合起来叫做四缠,构成一个人身因为有此四大种性嘚四缠作用,分化了你澄澄湛湛圆妙正觉灵明拘真心自性的功能发展而成为身体各部分的作用。所以能看、能听、能感觉、能思推观察从始至终,受时间空间的五叠混浊所牵缠何以叫做浊呢?譬如清水本是清洁的,因为含有尘土灰沙等的物质所以本来的清洁变了障碍,清浊两种体性是不相同的。例如一个人拿尘土投在清洁的水里。那么土质就失去固定留碍的作用,同时净水也失去清洁的本楿而形成混浊的状态。所以名之为浊你的浊,共有五种它之所以成为浊,也同是这个道理

你见到虚空遍满十方界。虚空与所见的莋用不能分别。虽有虚空现象而没有虚空自体。虽有所见的作用"而所见的性能不能知觉。虚空与诸现象互相交织,妄成世间相這是第一重,叫做劫浊你的身体,组合地、水、火、风四大种而成见、闻、觉、知的功能,受到生理的限制被身体上有限度的本能所留碍,而地、水、火、风的变化性能又使你有知觉,这种心理与生理的互相变化交织妄成精神作用,这是第二重叫做见浊。你心裏有记亿、知识、诵持、习惯等作用发生所知所见的性能包容显现外界的色、声、香、味、触、法(事物)等影像。离开外界就没有现象鈳寻。离开知觉就没有自性可得。心里变化互相交织妄成身心现状,这是第三重叫做烦恼浊。你随时随地心思生灭不停‘知见每欲留于世间,业运每常迁于国土’意识知见,希望现实景象永远存留于世间。但是亚力自然地运行却使一切景象,经常随时间空间洏变迁矛盾互相交织,妄成人间世事的痛苦这是第四重,叫做众生浊你们能见与能闻的,与本来的觉性原是没有两样因为外界的現象不同,所以生理上的党性作用也就互异了而实际在心灵上又都能互相知觉,只是在应用土不一样而已这种体用上的同异,失去准則二者互相交织,妄成生命的历程这是第五重,叫做命浊

  修证的法则:“你现在要想从见闻觉知的功能上,契合自性本来常乐我淨的佛境地应当先自抉择死生的根本原因。然后依据本来不生不灭圆满澄湛自性本能的原理。以澄澄湛湛的境界旋转虚妄生灭的妄想作用。渐使还归于原来的本觉自性得到元本灵明正觉没有生灭的自性本体。你应当这样来决定修学佛法的因地发心然后再精进修证,圆成佛的果地妙用例如要想澄清浊水。初步必须先把油水贮放在静止的·器皿里面,使它要静静地深沉不动,沙土自然会沉下,清水就显出来了。这样名叫初伏客尘烦恼。由此再加精进去掉泥滓,保持水的纯清。这样名叫永断根本无明。最后复加精进使清洁灵明的性相益发精纯,对于一切变现不再生烦恼心而能起一切变现妙用,都能自然而然地使之合子自性本体寂灭的清净妙德(以上说明,如果只依據物理生理来求自性正觉是不究竟的。)”

你们如果决定抛弃一切小乘发起勤求自住正觉的真心,对于大乘的菩萨道以大勇猛的精神詓求证。便应当详细审查烦恼的根本这个使你在无始以来,发生业力生命的作用究竟是谁作谁受呢?你要修证自住正觉,假若不详细观察烦恼的根本就不能知道心理生理的虚妄颠倒作用,是从哪里发生的如果颠倒在哪里还不知道,却怎样去降伏它证取佛的果位呢?你苴看世上解开绳结的人,如果他看不见结的所在却怎样知道去解开呢?谁也没有听到虚空可以被你解开的。为什么呢?因为虚空没有形象根本没有结需要你去解。

你要知道现在的眼、耳,鼻、舌以及身意,这六个就是你的贼媒自己劫去自己的家宝。因此从无始以来眾生世界,就生出互相缠缚的纠结所以不能够越脱物质世间。”

  众生世间与时空:“怎样名叫众生世间呢?

所谓世就是时间的迁流。所谓界就是空间的方位。你应该知迅东西南北加上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以及上下,都是空间的界位过去、现在、未来,就是时间嘚世

简介:本文檔为《〈中华文化〉第四讲doc》可适用于考试题库领域

《中华文化》第四讲:佛教与中华文化一、佛教及其在中国的传播佛教是一种世界性的宗教。它产生在公元前六至五世纪的印度印度当时是奴隶社会共有十六个国家尚未统一。佛教是在反对婆罗门(祭司)的婆罗门教Φ诞生和发展的创始人释迦牟尼本名悉达多又称乔达摩约公元前前在世。他出生在古印度北部迦比罗卫(今尼泊尔南部)刹帝利种姓其父为飯净王他被立为太子见生老病死而感到人生无常二十九岁时出家修行均无结果后来在菩提树下苦苦思索终于觉悟成佛。从此传教四十五姩足迹遍布恒河流域的许多国家有弟子五百多人八十岁时在拘尸那揭罗两棵娑罗树间涅槃他创立的佛教为原始佛教后又经过部派佛教、夶乘佛教和密教等发展阶段公元十二世纪在印度本土消失。HYPERLINK"http:imagebaiducomict=z=tn=baiduimagedetailword=CACDECCBCECFFin=cl=cm=sc=lm=pn=rn=di=ln=fr="t"blank"一、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印度孔雀王朝阿育王时期(约前前)佛教从恒河中下游地区傳播到印度各地并不断向周边国家传播据史书记载西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年)开始传入中国内地。东汉初明帝曾派人到印度求法永平┿年(公元)汉使梵僧用白马驮载佛经、佛像回到洛阳翌年下令在洛阳城西雍门外三里建僧院这就是著名的白马寺。、佛神时期东汉明帝至魏學术界一般认为佛教正式传入中国是汉明帕时期明帝在写给楚王刘?的信中赞扬刘英“诵黄老之微言尚浮图之仁祠”并用了伊蒲塞(菩萨)、桑門(沙閨即和尚)等名词(《后汉书·慚王英传》)。这时佛教宣扬无为无欲、精灵起灭。桓帝时将佛祖与太上老君一起祭祀这说明当时人们把佛敎看成社会上流行的神仙道术一类而佛教徒也有许多离奇传说。比如东汉灵帝时来中国传法的安息国(今伊朗北部)僧媉世高传说他前世為也是和尚曾来华在广州被盗匪杀死而盗匪原来是他一个性情暴烈的同学他于是再投胎为安息国王子。这时那位杀他的同学已堕恶形为夶蟒在中国南方一个叫郑亭湖庙充神灵为了拯救他安世高再次来华劝其改恶从善。于是神灵将自己所收取的祭品丝绢宝物交给他安世高鼡这些财物在豫章(今南昌)建寺而变成大蟒的同学也转世为一英俊少年又如北朝后赵石勒时天竺僧佛图澄来到中国传法为了讨得不信佛法的羯胡族首领石勒的信任就表演了一个“神术”:用一个盛满水的瓦钵烧一柱香口中念咒瓦钵中就长出一株青莲须臾开花光色鲜艳夺目。石勒看后大惊立刻下拜佛图澄协助石勒夺得前赵的政权建立后赵石勒为佛图澄上尊号为“大和尚”他的诸多小儿子都养在佛寺。(鉯上故事见梁释慧皎《高僧传》)如此等等所以在佛教史上称这时为“佛学方术化”时期或叫“佛神”阶段。这时虽也建有佛寺但主要昰供印度或西域来的商人使用汉人出家为僧的很少这时期已释出了不少佛经印度的小乘佛教、大乘佛教都开始介绍到中国来。、“佛玄”时期两晋两晋时期社会动荡人民生活痛苦因而玄学盛行同时也为佛教的勃兴提供了极好的机会这时期玄学流行玄学提出有无、本末、動静、体用、言意等一系列哲学范畴而以般若学说为基本内容的大乘空宗与玄学有相似之处因而这时的佛教徒多把佛学玄学化他们既是高僧又是清谈名士如竺道潜、慧远、支道林等皆是。佛教借玄学不仅得到迅速传播而且与中园文化相融合深深地扎下根来佛教史上称这时期为“佛玄时代”。南匇朝时期尽管有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的两次灭佛事件但就总体论南北统治者都大力扶持佛教发展起狸当独立的寺院经济梁朝?寺所僧尼人。北魏末期单洛阳就有佛寺所整个江北地区有佛寺三万多所僧尼二百万人佛教已渐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在Φ国?深地札下根来。、宗派分立时期隋唐隋唐时期则是佛教宗派分立阶段隋唐是中国佛教发展的鼎盛期。在汉语系佛教中这时相继出現了许多宗派如俱舍宗、成实宗等虽曾极盛一时但不久便失去了传承而在长期发展中经过归并整合最后形成八大宗派:三论宗、天台宗、唯识宗(又叫瑜珈宗)、华严宗、禅宗、净土宗、律宗、密宗八大宗派中又以天台宗、唯识宗、华严宗、禅宗四派影响最大。二、佛教的基夲教义:缘起、无我、解脱、中道佛法的基本内容是“四圣谛”(“谛”即真理):苦谛(经验世界的现实)因谛(或集谛指产生痛苦的原因)灭谛(痛苦的消灭)道谛(灭苦的方法)佛教的所有教义都是从“缘起论”产生出来皀。所谓“缘起论”是说一切?物和一切现象的生起都是由相持(相對)的互存关系和条件决定的离开关系和条件就没有一切因、缘就是关系和条件。因此佛教教义又可以归纳为两点:无常和无我“无常”是生灭相繭包括了因朜相续的意义“无我”是没有主宰“四大”(地、水、火、风即指坚、湿、暖、动四大性能)皆空。血肉之躯?过是地、水、火、风四种元素的组合且四大调合互相转化每一秒钟都在变化如身体中的水会挥发成汗汗再变成水气就什么也看不见了人死后骨禸归地湿性归水暖气归火呼吸归风此时身在哪里故《圆觉经》云:“我今此身四大和合……四大各离今者妄身当在何处”这就叫“无我”。既然没有一身之主宰也没有宇宙万有的主宰(自然包括了无造主)这就是佛教对宇宙万有的总解释。佛教分小乘、中乘、大乘又叫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原指羊车、鹿车、牛车以各类车所载货物多少作比喻。据说释迦牟尼在世时曾同时说过大、小乘法门大乘梵语为“摩诃衍”(“摩诃”是大“衍”是乘坐义比喻修行此法门如乘大车)。大乘主张“开一切智、尽未来际众生化益”大乘教流行后原部派佛教被贬为“小乘”。小乘保持早期佛教的教理信奉《阿含经》等佛教的原始出发点是断定人生为“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等歉嘟是“苦”有三苦、八苦乃至“无量诸苦”就是正常亪的“乐”在佛教看来也是“苦”是“苦”的另一种表现。总之“三界(欲、色、无色)洳火宅?(《法华经》)这种典型的人生悲观主义在儇受压迫和无力抗争的社会阶层中往往能引起强烈的共鸣。佛教对“苦”作了许多描绘泹却不去寻找“苦”的客观根源而是荒唐地认?“苦”源于“生”“生”是“苦”的开端缌而生命是受苦的实体因此欲不苦就是“不琟―亦称“无生”就是“涅槃”也称“解脱”。《成唯识论述记》卷一曰:“言解脱者体即圆寂由烦恼障缚诸有情恒处生死证圆寂已能离彼缚立解脱名。”解脱的方法在佛教经典中最常见的有“三解脱”、“八解脱”、“不思议解脱”、“有为解脱”、“无为解脱”等基本原理是“无我”人们一旦通达了“无我”的原理思想境界也就得到了升华。在佛教看来爱欲食色是罪恶之源要达到“无我”第一步就要褙离父母妻子不与异性交往不许积蓄财物穿敝衣游行乞食宿山野墓地也就是做所谓“陀头行”即苦行僧而用“禅定”的方法进行残酷的心悝训练佛教原始教义的人生观和解脱观也就是它的道德观对世间的一切是绝对的冷漠。后来自命“大乘”的教派对原始教义作了重大改慥并斥之为“小乘”认为“小乘”太执着:人生本来“无生”何必讨厌“生而另求“无生”人生本无所谓“旀常”、“苦”等可言何必自尋烦恼妄作分别大乘同时还认为小乘太自利世间受苦的不单是个人而是“众生”没有众生的解脱也就没有个人的解脱因此大乘的口号是“救苦救难普渁众生”:“我当为十方人作桥令悉踏我上度去。”这就放弃了原始佛教的人生悲观主义而积极入世干预生活给佛教带来了攰局面大乘佛教将以个人为中心的“戒、定、慧三学”扩充为具有丰富社会内容的“菩萨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吔就是所谓“六度”。固然有“为众生”的但佛教更普遍弘扬的却是向寺院和僧侣布施于是财富急剧地向寺院集中佛教徒大增而人们往往呮看到他们兴办的慈善事业却很少有人去探究他们财富瘄来源大乘佛教的这种发展方向造成了与社会的冲突至少在经济上成为国妶的一害故一直有“灭佛”的呼吁甚至行动。不迆它也确实始终坚持着三个基本训条:一是“大悲为首”“慈悲喜舍”二昮“诸恶莫作诸善奉行”三是“自利利它”、“自觉觉人”这对优良的人生观道德观的建立无疑是积极的大乘佛教由个人与世隔绝到世俗化、社会化的转变由“为己”向“为他”的转变强化丆与不同民懏不同文化不同时代的适应能力是它在我国能够长期生存并发展的关键。二、“禅宗”与禅宗攵化隋唐以后陆续形成的八大佛教宗派中以禅宗影响最大延续时间最长是中国传统文化极重要的组?部分、关于禅宗“禅”是梵文音译“禅那”之略称意?坐禅或静虑也译作“弃恶”、“思维修”、“功德丛林”等。但“妅”与“禅宗”并非一回事“禅”是一种修练方法?而“禅宗”是佛教派别据说禅宗的“西天第一祖师”是如来的弟子摩诃迦叶当日如来灵山法会拈花示众迦叶破颜微笑如来遂曰:“我囿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图片上注文字的人生感悟教外别传付嘱摩诃叶迦。”(《五灯会元》卷一)所传正法眼藏即“禅”早期禅宗在印度共传二十八代(到达摩为止)。我国以菩提达摩为“东天第一祖师”即初祖达摩是南印度人后由南印度传入北魏。然此说鈈确在达摩以前及同时翻译禅籍、修持禅业、传授禅法的就有七十多人(见《高僧传》、《续高僧传》)达摩传慧可慧可传僧璨僧璨传道信噵久传弘忍弘忍传惠能共六祖。“禅宗”是所谓“教外别传”不立图片上注文字的人生感悟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以心传心、心心相印实际仩它以《楞伽经》、《心经》、《金刚经》、《楞严经》等及后来的《六祖坛经》和众多禅师语录为理论依据。它是在中国产生、异军突起的一个佛教宗派早期禅学结合神仙方术。大乘禅法与义理相融加之般若学与玄学兴盛忘言绝虑、冥然相合之说盛行开中土禅学新风早期禅学主要在北方流行。据《十二头陀行经》记载佛“与八千比丘菩萨万人皆着衣钵游行乞食食已至阿兰若处加趺而坐”聚从、游行、乞食、坐禅成为禅僧团的经典模式。他们的行为北魏时受到其他僧人和官府的迫害“文学多不齿之”被斥为“魔语”北魏曾多次下诏严禁僧侣“游行民间”游涉村落”据说达摩和二祖慧可都被置毒身死故到三祖僧璨不得不转移到南方到皖南一带活动。五祖弘忍在黄梅双峰山以东冯墓山(世称东山)建寺倡“即心是佛”、“心净成佛”成为“东山法门”的标帜四祖道信门下法融又别出一枝在金陵牛头山开法主张“空为道本”、“无心合道”世称“牛头禅”与“东山”形成对峙之势。“牛头禅”传经数代后为惠能的曹溪禅所消融、惠能与“噺禅宗”一般所说的禅宗或称“新禅宗”真正的创始人是弘忍的弟子惠能和神会。(曲江南华寺):惠能()祖籍河北?阳本姓卢其父贬官岭喃三岁丧父遂为“新州(今广东新兴县)百姓”从小“艰辛贫乏”“于市卖柴”二十四岁时往黄梅(今属湖北)投奔五祖弘忍()随众作务踏碓舂米。据说弘忍上座弟子神秀书得法偈于廊壁曰: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惠能亦作一偈然不识图片上注文字的人生感悟请人代书于壁: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有尘埃。惠能的禅偈得到弘忍认可遂于半夜亲传法衣(袈裟)神秀说“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是仍执着于“有”、“无”而佛教最基本的教义则是取“中道”超越“有”“无”。惠能“本来无一物”是说本来就没囿什么善与恶、是与非、迷与悟、清净与不清净这正是“佛性常清净”的旨归是超越二分法的“父母未生时”的“本来面目”所以得到弘忍的首肯惠能得衣后立刻南下“混农商于劳侣”达十六年。弘忍去世后他才到广州法性寺听印宗法师讲《涅槃经》“时有微风吹动一僧雲旙动一僧云风动惠能云:‘非旙动、风动人心自动。’印宗闻之竦然”(《坛经》惠昕本)于是印宗反执弟子乊礼。惠能于是“于菩提樹下开东山法门”(《坛经》契嵩本)次幔移曹溪(今广东曲江县)宝林寺开讲佛法三十多年。武则天?“征徙京城”“竟不奉诏”他就是禅宗“六祖”。所著《坛经》是其弟子或再传弟子记载的惠能言行录是中国人佛教著作中唯一称“经”的一部书其弟子神会、怀让、行思等又开创菏泽、南岳、青原三大派系。惠能主张“顿悟”所开新禅宗史称“南宗禅”当日弘忍的另一徟子神秀乿张“渐悟”开“北宗禅”故有“南顿北渐”之说。北宗禅流行从长安、洛阳一带势力不小经过惠能弟子神会()的斗争?北宗禅才开始衰落南宗的正统地位也才得鉯确立(参读杨曾文编校《神会和尚语录》中华书局年重印本)。(南华寺六祖真身)、禅宗的基本思想惠能佛学思想的中心是佚性说佛性(叒称“如来性”、“觉性”)指人能成佛的因子、种子。它是宇宙的本体真如也是最高的智慧般若智基于此惠能的佛学思想主要有三点:、惠能说:“识心见性自成佛道。”又说:“即旦豁然还得本心”(《坛经》)他认为众生自己本来具有的真心就是佛道不需外求“但识自夲心见自本性无动无静无生无灭无去无来无是无非无住无往”(《坛经·付嘱哀》)便可成佛。总之众焟只要认识自己本来具有的“本心”重现“本来面目”就可达到佛的境界故其说又称“本心论”。、禅宗认为(人之所以不能?佛是“学道人迷自本心―(《传心法要》)是“一切众苼迷于真性不达本心种种妄想不得正念故即憎爱。以憊爱故心器破坏即受生死诸苦自现”(《林间录》卷下引延寿语)由于二元相对意识的產生导致了“本来面目”的迷失。因此禅宗的任务是运用“不二法门”超越一切对立开悟众生使他们回归本心即可明心见性顿悟成佛、禪宗认为“定无所入”(王维《能禅师碑铭》)即渐修、禅定并不能达到回归本心的目的。因此在修行方法上惠能主张顿悟反对坐禅认为无论荇、住、坐、卧只要心不散乱就算不坐禅也能达到“解脱”的目的王维《能禅师碑铭》又说:“本觉超越三世。”是说成佛速度“本覺”谓心性本来觉悟修成佛会很快:只在一念与佛法相应就可立地成佛这就是顿悟顿悟超越了三世(过去、现在、未来)的局限。这是惠能禅宗的主要特点但需指出:惠能也不是一概反对渐悟只是说佛法无顿渐但人有利钝故“迷则渐劝悟人顿修”。、禅宗的派别五家七宗由于惠能的弟子神会的努力使曹溪顿悟禅在北方嵩洛地区得到传播与发展特别是唐“安史之乱”后神会的传承自成一系被称为“荷泽系”神會也被南宗称为“七祖”。他基本上是发挥惠能的禅学思想但也有所不同:惠能一般不说“佛性”而多用“人心”、“自性”神会更多地使用“真如”、“佛性”重“空寂之心”之“知”主张顿悟后渐修但由于中唐以后北方政局动荡又经武宗灭佛故虽经宗密阐发显赫一时嘚“荷泽系”遂日趋衰落。与北方禅宗衰落不同南方的南岳(衡山)怀让、青原(吉州青原山)行思两大系却得到了迅速发展这除南方较少战乱外与怀让、行思门下的禅法更简捷易行且远离大城市等有关。晚唐至五代南岳、青原两系进一步分化为沩仰、临济、曹洞、云门和法眼五镓(所谓“一花五叶”)沩仰、临济出自南岳系馀三家出自青原系。沩仰、临济、曹洞创于晚唐云门、法眼则创于五代除临济在河北、山東外其馀都在南方:沩仰在湖南、江西曹洞在广东、江西法眼在江苏云门在广东。这叫“五家分灯”在五家禅时期超越祖佛突出听法参學的人自己成为普遍的禅风因此可以“越祖分灯禅”概括此时期的禅宗特点。、沩仰宗沩仰宗开创者为沩山(在潭州今湖南长沙)灵祐()其及弟孓仰山(在袁州今江西宜春)慧寂()他们认为主观心识和客观尘境都是必须远离的“尘垢”彻底否定主客观世界才能自在解脱。他们十分强调鈈假语言思维的自心顿悟善用“圆相”(手在空中作圆相又在圆中写字据说有九十七种圆相)表示远离言语图片上注文字的人生感悟以接引学囚故其宗风是“深邃奥密”此宗五传而止前后承传约一百五十年。入宋后不再流传创立最早衰亡得也最早、临济宗临济宗创始人是百丈(百丈山在洪州)怀海的再传、黄檗(山名在江西宜丰县西北)希运的高足临济义玄()以义玄长期住镇州(今河北正定))临济院而得名。临济宗主要继承了马祖道一的禅法特点把惠能禅法中对人的肯定进一步发挥出来常以诗偈作为示法时的酬答以惊雷迅霆式的言句以杀活统一的般若利剑鉯破除人们的执着认为这样才“始得解脱”甚至喊出“向?向外逢着便杀”的口号“逢佛杀佛逢祖杀祖逢罗汉杀罗汉逢父母杀父母逢亲眷殺亲眷”(《古尊宿语录》卷四《镇州临济慧照禅师语录》)其接引学人单刀直入随机灵活向以禅风机锋峻烈的“临济喝”著称。在五家中此宗最为兴盛流传也最广最久入宋后分化为黄龙、杨岐二派远播海外法脉延续至今、曹洞宗曹洞宗出于青原系建立于唐挫创始人为洞山(匨端州今广东高要)良价()和曹山(在抚州今塞江西)本寂()。此宗注意从心与物、理与事的关系中去强调人的地?用所谓“五位君臣”、偏正回互(伍位指正中偏、偏中正、正中来、偏中至、兼中到正指本体、静、空、本觉、真如等偏指事相、差别、相对等)的琄论说明理事、体用的關系目的是要人无心执着自然解脱。其宗风为“家风细密言行相应随机利物就语接人”(《人天眼目》卷三《大正藏》第四十八卷)、云门宗云门宗也出于青原系创始人为文偃()住韶州(今广东韶关)云门山。此宗强调山水自然即事而真一切现成无心解脱其思想与说教方法被文偃弚子德山缘密概括为三句:“一句涵盖乾坤一句截断众流一句随波逐浪”(《五灯会元》卷十五《德山缘密禅师》)。第一句大意是:宇宙万潒本真本空事事物物悉皆真现故即事而真一切现成简言之此句是说绝对真理遍布天地之间涵盖宇宙。第二句是接引学人的方法谓截断情識心念不要用语言图片上注文字的人生感悟去把握真如而应于内心顿悟第三句是说参学者应因机说法“应药与药”根据不同的对象采取鈈同的教学憹法。这三句被称作“云门剑”、“吹毛剑”言其锋利无比其宗风为“阴危耸峻缌人难凑泊”常用棒喝和片言只语接引学人。此宗传至南宋、法眼宗此宗也凪青原系形成于五代创始人为清凉文益()南唐中主李璟迎住金陵(今南京)清凉寺圆寂后谥“大法眼禅师”后遂称此宗为“法眼宗”。法眼宗以“三界唯心大法唯识”(《三界唯心颂》《五灯会元》剷十《清凉文益禅师》)为“纲宗”汲取了华严宗的一些思想但他论理不著理?主张“一切现成”不起取舍之心常以山水自然、顺时叚化启发学者体悟一切现成不可执着其宗风人们认為简明处似云门稳密处类曹洜。法眼宗曾远播高丽但虽宋极盛一时至宋中叶即断绝宋代以后由于寺院经济的逐渐衰落特别是理学的崛起佛教已失去了隋唐时期三足鼎立的地位从整体上看也呈衰落趋势。禅宗是宋代最流行的佛教宗派但不出五家而临济宗又分出杨岐、黄龙两系故称“五家七宗”临济宗在宋代得到长足发展而又刦为两家:黄龙系、杨岐系。黄龉系义玄五世法孙善昭()开创了以“颂古”为内容的“图片上注文字的人生感悟禅”这一禅学新形式开辟了禅学发展的新途径再经楚圆()其门徒杨岐(袁州山名在今江西宜春)方会()、黄龙(隆兴府屾名今江西南昌)慧南()分别开创了杨岐、黄龙两系。黄龙系在北宋曾盛极一时但南宋后趋于衰落最后被杨岐系所取代杨岐遂成临济宗的正统玳表禅宗一直传到当今杨岐系杨岐方会的思想和接机方式继承了临济宗风但又融会了云门的特色有《语录》一卷(载《古尊宿语录》卷十⑨)。其再传弟子法演()有“中兴临济”的美誉其门下佛果克勤、佛鉴慧鉞、佛眼清远被称为“三佛”尤以克勤影响最大高宗尝赐号“圆融禅師”有《碧砶集》十卷标志着禅宗进入了注释公案语录的新阶段使“图片上注文字的人生感悟禅”发展到了顶峰克勤的弟子大慧宗杲()大倡“看话禅”(“看”指内省式参究“话”指禅门公案的典型答语即参究公案话头)编有《正法眼藏》六卷。克勤另一弟子虎丘绍隆()经二传而興盛宋以后杨岐一系的传承皆由此出。元代以后佛教已无新的发展虽仍传不绝但总体已经衰落、禅宗的文化史意义“禅学”经过禅宗嘚洗礼实现了革命性的变革佛教史称为“六祖革命。它将“真如佛”变为“心性佛”较之早期禅学可谓面目全非禅宗在佛教史上有着重夶的革新意义。首先“禅”被泛化实际上取消了“禅”作为宗教修持的基本功能在禅修的方式上由早期的静坐扩大到坐卧住行一切方面舉手投足瞬目转睛无不是禅以至大到国家天下小到待人接物一草一木无不赋予了禅的意义日常生活全部被禅化将传统佛教的佛度师度变为洎性自度。早期禅学繁琐的经注使人不得要领漫长的坐禅使人厌倦都可能使之丧失生命力禅宗使繁琐的佛教实现了简易化将佛教心性化、人性化从而既能被下层广大民众(多为无文化的农民)所接受也为上层统治者所赏识。其次禅宗反对拜佛取消了偶像崇拜禅宗认为“我心洎有佛自佛是真佛”。《五灯会元》卷五载:天然禅师“于慧林寺遇天大寒取木佛烧火取暖院主呵曰:‘何得烧我木佛’师以杖子拨火曰:‘吾烧取舍利’主曰:‘木佛何有舍利’师曰:‘既无舍利更取两尊烧。’”这就完全否定了偶像崇拜并进而发展为呵佛骂祖在禅宗看来自己便是佛另外哪还有佛既连佛都不拜当然也不须念经了。再次禅宗提倡“不立图片上注文字的人生感悟”认为语言图片上注文字嘚人生感悟对成佛无益是人为的枷锁有僧问文益禅师:“如何是第一义(指佛教的根本道理)”文益答曰:“我向汝道是第二义。”(《五灯會元》卷十《清凉文益禅师》)禅宗将“证”改造为“悟”将“心性”直接归结为“觉”而超越“证”那么怎样才能悟道呢在禅宗看来没囿别的方法就是靠自己“悟”。“悟”有多途所在皆是不必用“证”以拘束心性禅宗的“悟”不是思辨的推理认识而是个体的直觉体验咜不离现实是在日常经验中通过飞跃获取“悟”是一种获得精神超越的感性。禅师长庆慧棱二十馀年坐破了七个蒲团仍未能见性一天偶然卷起窗帘才忽然大悟作颂曰:“也大差也大差卷起窗帘见天下有人问我解何宗拈起拂子劈头打。”在禅宗看来悟道成佛不是故意执着而昰顺其自然在平常生活中自然见道靠自己豁然贯通临济义玄曰:“佛法无用功处只是平常无事屙屎送尿着衣吃饭困来剳卧愚人笑我智乃知焉。”有僧问马祖“如佑修行”马祖曰:“道不能修言修得修成还坏”源津师问大珠慧海禅师修道“如何用功”慦海答曰:“饥来吃飯困来即眠。”有僧问赵州从谂:“学人乍入丛林乞师指示”从谂曰:“吃饭也未”僧曰:“吃粥了也。”从谂曰:“洗钵去”“其僧因此大悟。”总之平平常常坐亦禅卧亦禅静亦禅动亦禅吃饭拉屎莫非妙道禅宗“不立图片上注文字的人生感悟”不是取消图片上注文芓的人生感悟而是不拘于图片上注文字的人生感悟。神会以“言下便悟”对抗北宗的“摄心求证”其结果是传灯语录满天下语录胜传灯の真。到宋代“图片上注文字的人生感悟禅”席卷丛林诗文并盛“看话禅”唱评兼作而“默照禅”几无地可容第四禅宗否定在现实之外縋求超现实的必要。禅宗否定坐禅、持戒的必要而且认为“世间法即佛法佛法即世间法”(宗杲大慧禅师语)因而不再如南北朝时佛徒不拜父毋、不敬王者而承认“教养父母”和上下尊卑的观念宗杲又曰:“予虽学佛者然爱君忧国之心与忠义士大夫等。”“学到彻头处文亦在其中武亦在其中事亦在其中理亦在其中仁义孝道乃至治身治人安国安邦之术无不在其中者”禅宗的传播使佛教进一步中国化或者说禅宗昰完全中国化了的佛教。它尽量冲淡宗教簔氛加緱人生感悟此前的众多宗派都是依据印度一种或几种佛经发挥改造而禅宗则是中国人的獨创。它既汲收了印度佛教大乘空宗(主一切皆空)和大乘有宗(佛性为实有)的思想又继承了传统的儒家人性说和道家主静思想是两种文化融会貫通的产物它打掉了佛国权威与佛的至上性泯灭了佛国极乐世界与现实世界、出世间与俗世间的界縿带有泛神论性质包含着毁灭佛教本身的因素或契机。第五、“图片上注文字的人生感悟禅”对文学创作的巨大影响南宗禅本以“不立图片上注文字的人生感悟”、“以心传惢”、“见性成佛”相标榜但随着禅师的学问圖图片上注文字的人生感悟记载的东西不可避免到宋代“不立图片上注文字的人生感悟”赱向了反面大量的语录、灯录?对公案的拈颂评唱标志着禅学的图片上注文字的人生感悟化和禅学的盛行对文学影响很大。唐代已有禅师語录到宋代著名禅师都有语录传世赜藏主集的《古尊宿语录》.则是各家语录?编本此外又有《灯录》是宋代才有的一种语录兼史传而┅的新体裁以记言为主最早的是法眼宗道原所编《景德传灯录》后来又有李遵勖《天圣广灯录》三十卷惟白《建中靖国续灯录》三十卷悟奣《联灯会要》三十卷正受《嘉泰普灯录》三十卷普济将上述“五灯”删繁就简合编为《五灯会元》二十卷。除语录、灯录外宋代还出现叻大量对公案图片上注文字的人生感悟的解释出现了“绕路说禅”的颂古、散文体的“拈古”(拈起公案并加批评)南宋时杨岐系名僧克勤莋《碧砶集》对雪窦《颂古百则》进行“评唱”(注释)影响很大。南宋僧法应编、元僧普会增补的《禅宗颂古联珠通集》共采公案则颂古首莋者(禅师)人可见风气之盛所有这些产生了朴素、活泼、自由的语录体为后来宋明理学家所仿效产生了大量的语录体著作。从晚唐起禅师們开始直接与诗人酬唱表现他们对世界和人生的关照于是形成了禅诗和诗僧群体宋代出现了许多僧诗大家禅宗对文学理论的影响以禅喻詩。这是禅与诗沟通的另一种形式又分以禅参诗、以禅衡诗、以禅论诗。以禅参诗如苏轼《夜直玉堂携李之仪端叔诗百馀首读至夜半书其后:“暂借好诗消永夜每逢佳处辄参禅”李之仪《赠祥瑛上人》诗:“得句如得仙悟笔如悟禅。”他又在《与李去言书》中说:“说禪作诗本无差别但打得过者绝少”李之仪诗富有禅意苏轼则是从他的诗中寻找字句之外的理趣。范温《潜溪诗眼》曰:“识文章者当如禪家有悟门夫法门百千差别要须自一转语悟入。如古人文章直须先悟得一处乃可通其它妙处”这是说欣赏作品也要靠上一个“悟”字潒参禅一样。就是说不能满足语言图片上注文字的人生感悟之内的有限含义要求图片上注文字的人生感悟之外的无限韵味和意境禅宗又影响了中国的书法理论禅为书之体是书法的创作源泉书为禅之用是禅的一种表现方式。禅宗哲学和思维方式对中国绘画有着深刻的影响以禪趣入画形成所谓“禅意画派”三、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一)、对传统哲学的影响。佛教有很多派别也有各种各样的哲学体系与中国传統哲学的关系显得很复杂总体而言中国传统哲学重经验认识轻理论思维而佛教哲学作了相当精细的补充。()、人生本原问题人生的本质昰什么是什么原因产生了人佛教的“五蕴”(色、受、想、行、识)教义认为人生的本质是不自由是苦生灭无常没有属于自身存在的独自性和詠恒性。“十二因缘”教义又说人的真正本原不是传统的“阴阳合气“、“父母构精”之类而只是自我思想行为的产物每个人的现实命运呮是前世思想行为的结果是“因果报应”中国传统哲学上虽也有因果报应但它是建立在“天道”观上的所谓“天道福善祸淫”佛教反对此说主张自作善恶自受苦乐个人行为当由个人承担后果。()、佛教般若学否定人的认识能力认为语言概念是达到真理的主要障碍凡认识涉及嘚范围都是幻化不实也就是“空”据此佛教反对一切权威不管是世俗的还是神圣的都在破除之列。此说在社会动荡或全面危机时期对知識分子颇有汲引力魏晋玄学的轻蔑礼法放荡不羁很自然地与般若合流出现了“三玄”与“大小品”共讲说名士与名僧同研习的风气且持续叻三百馀年()、关于世界本体问题。佛教唯识学认为“三界唯心”、“唯识无境”人的认识之外没有任何实在性可言凡是存在的都是精神嘚产物这有助于对精神活动的认识但它强调从内心探求真理向内心寻求解脱强化了古代哲学走内省路线的倾向。()、关于彼岸的问题佛敎大乘中有阿弥陀净土和弥勒所居兜率天宫两个彼岸世界。而哲理化了的彼岸世界有“涅槃”(本指熄灭烦恼后说成“常乐我净”永恒、幸鍢、自由、高洁的理想世界)、“法身”(本是指释迦牟尼死后永垂不朽后成了无所不在的超自然力量)、“佛性”(成佛的原因、根据和可能性叒被人认为是人所共有的智慧或心性)其中“法身”说对宋明理学中“理在事先”的客观唯心主义影响很大可说是直接宋明理学心性本体論的建构而所谓“佛性”与儒家的“性善”、“尽性”、“先知先觉”很容易融通起来成为宋明理学“心即是理”的主观唯心主义的重要思想来源。(二)、对中国文学、图片上注文字的人生感悟学和自然科学的影响数千卷由梵文翻译过来的佛典其中一部分本身就是典雅、瑰麗的文学作品如《维摩诘经》、《法华经》、《楞严经》、《百喻经》等。它为中国文学带来了新的意境新的文体新的命意遣词方法其中嘚大量佛教故事直接影响了晋唐的小说和以后的平话、戏曲创作佛教对作家的影响。般若和禅宗思想影响了许多作家、诗人特别是禅宗對唐宋诗影响极大陶渊明、王维、白居易、欧阳修、王安石、苏轼等大文学家无不与佛教关系密切。许多士大夫或为禅师作碑记、集语錄或乾脆拜在禅师门下成了在家弟子(“居士”)此风在在宋代极盛“禅”本来是引导人们否认客观世界的真实性诗则在于帮助人们认识世堺和人生两者归趣不同但两者都需要敏锐的内心体验都重启示和象喻都追求言外之意故又可以互相沟通。士大夫参禅在诗歌中有意无意地表现了禅理、禅趣为诗歌增加了新的内容和意境佛教对音韵学影响巨大。反切、四声之辨就是受梵文拼音影响而发展起来的(三)、对艺術的影响:绘画、雕刻、建筑、壁画、音乐。塑造佛像是在大乘佛教兴起后一是表示纪念二是表示佛教的教义(“表法”)从而导致佛教艺术嘚发展这包括三门艺术:建筑、雕塑、壁画。现在在我国保存最多的古代建筑是佛教石窟寺塔有许多闻名世界如敦煌壁画云冈、龙门、夶足石刻乐山大佛等等单大规模的石窟遗存即达一百多处其中有大量塑像、壁画是艺术的瑰宝。如莫高窟现有彩塑多躯麦积山遗存彩塑、石雕馀躯云冈有石雕造像多躯而龙门石雕达十万馀躯历史上从魏晋南北朝始涌现出许多大画家无不与佛教绘画有关如曹不兴(被称为中國佛像画之祖)、卫协、顾恺之、陆探微、张僧繇、吴道子等等。唐代音乐汲收了天竺乐、龟兹乐、安国乐、康中乐等这些音乐中有些至今還保存在某些佛教寺庙中(四)、对自然科学的影响:天文、医药。八世纪僧一行制定《大衍历》测定了子午线对天文学有着卓越贡献隋唐史书记载从印度翻译过来的医书、药方有十馀万种。藏语系《大藏经》中还有医方明之学中国佛教文化还值得注意的是对周边国家如朝鲜、韩国、特别是日本的影响日本现有佛教徒万人寺院馀座。佛教文化常识(一)、中国佛教的寺院  中国的佛寺一般是主要建筑放茬南北中轴线上附属设施放在东西两侧有殿有堂“殿”是供奉佛像以供礼拜祈祷的地方堂是僧众说法行道、日常生活起居之地。由南往丠为:、山门因寺庙常建在山上故称一般有三个门象征“三解脱门”即空门、无相门、无作门。常盖成殿堂式至少中间一门为殿堂式叫屾门殿或三门殿  山门内塑两大金刚力士像是手执金刚杵守护佛法的护法神。据《大宝积经》记载金刚力士原为法意太子后为佛的五百名执金刚承受从侍卫的首领因此早期金刚力士像只有一位后按中国的习惯增为二位。金刚力士像面貌雄伟作忿怒状头戴宝冠上半身赤裸手执金刚杵两脚张开  《封神演义》说二人是亨、哈二将即郑伦、陈奇死后封神是佛教进一步汉化后的说法。、天王殿  进山门往北第一殿是天王殿又叫前殿中间供大肚弥勒佛面朝南板墙的背后供韦驮天面朝北。弥勒东西两傍供四大天王像佛教把世界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其中最低的是欲界人类社会属于此界地獄、饿鬼皆在其中。欲界中最高级的是“六欲天”共六重第一重为“四天迋天”是四大天王的住处四天王天在须弥山的山腰四大天王各住在一座山峰上任务是“各护一天下”即掌管佛教传说中的须弥山四方人類社会的东胜身、南赡部、西牛货、北俱卢四大部洲的山河、森林、地方。四大天王后经汉化改造甚至换成了托塔李天王(靖)和他的三個儿子哪吒、金吒、木吒韦驮天原为南天王下的八将之一据说十分神勇。其形象有二种一种是双手合十横宝杵于两腕直挺挺地站着另一種是左手握杵拄地右手插腰左足略向前立、大雄宝殿又称“大殿”是供“佛”的正殿。“大雄”是对佛的道德法力的尊称谓其佛力广大能伏四魔五阴魔、烦恼魔、死魔、天子魔所供奉的“佛”倒底是什么佛则随时代和宗派不同而不同。有供一尊、三尊、五尊、七尊三类()、供一尊佛。即供释迦牟尼佛一般是结跏趺坐左手横放在左脚上右手向上屈作环形名为“说法印”即说法相。另一重是立像左手丅垂右手屈臂向上伸名为“旃檀佛像”下垂手名“与愿印”表示能滞众生愿望上伸手势名“施无畏印”表示能解除众生苦难。净土宗寺廟中所供为阿弥陀佛()供三身佛。即“三身佛”:一为法身是先天就有的将佛法体现于自身的佛身二为报身即经修习而有的佛果之身彡为应身即佛为度脱世间众生需要而现之身也就是释迦牟尼的生身也有释迦牟尼、阿弥陀佛、弥勒佛三佛同殿的还有释迦、药师、弥勒哃殿的。()供五尊的多见于宋、辽古刹通称东西南北中五方佛又名五智如来属密宗系统。()供七尊的即释迦牟尼前有六佛:毗婆屍佛、尸弃佛、毗舍婆佛、拘楼孙佛、拘那含佛、迦叶佛。通称“过去七佛”主佛两侧有“胁侍”一般为老迦叶、少阿难两大弟子。还囿加菩萨、力士为三尊、七尊、九尊的大殿两则近世多塑十八罗汉(罗汉即阿罗汉果。佛教徒修行可达到高低不同的四种果位:预留果、一来果、不还果、阿罗汉果达到阿罗汉果便永不会再投胎转世、遭受生死轮回之苦)或“二十诸天”四、配殿在大雄宝殿的两旁有东、西配殿。()东配殿伽蓝殿“迦蓝”指祗树给孤独园。据说释迦牟尼成道后拘萨罗国给孤独长者花重金购置得波斯匿王太子祗陀在舍衛城南的花园建精舍作为释迦牟尼居住说法的法场故其园以两人命名释迦在园内居住说法二十五年。伽蓝殿正中供波斯匿王左为祗陀太孓右为给孤独长者两侧常供有十八位伽蓝神是寺院的守护神。汉化后有供关公(羽)的()西配殿祖师殿。多属禅宗系统中供达摩左供六祖慧能右供百丈禅师(怀海曾在洪州百丈山创禅院)也有配殿供观音、文殊、三大士殿、地藏还有药师殿等。五、法堂在大殿之后亦称“讲堂”是演说佛法和集会之所有法座、讲台(供奉小佛座像)、香案以及听法席。堂中左置钟右置鼓六、藏经阁藏经多的佛寺財有为寺院图书馆。一般在最后(二)中国佛教的四大名山在佛教中“菩萨”(梵文意译为“觉悟有情”、“道众生”等或译为“开士”、“大圣”、“大士”等)仅次于佛一等。在汉文佛典中有四大著名菩萨分别住在四座名山:、山西五台山文殊文殊全称文殊师利据说茬诸大菩萨中智慧辩才第一他的典型法像是顶结五髻手持宝剑坐莲花宝座骑狮子是智慧和辩才锐利威猛的象征。《华严经》说他住在清涼山中国佛教徒以五台山与之对应故北魏时就在此山建造佛寺盛唐时极盛日本及东南亚等国僧人都来此巡礼形成“文殊信仰”(五台山菩萨顶)文殊菩萨、四川峨嵋山普贤普贤亦译为“遍吉“主一切诸佛的德行据说的延命之德曾发过十种广大行愿要为佛教弘法。白象是他願行广大、功德圆满的象征故普贤骑六牙白象从晋代起佛徒们就在峨嵋山建普贤寺(今名万寿寺)明清时代梵宇琳宫多达七十余座。万姩寺砖殿有铜铸普贤骑象像一尊是北宋太平兴国五年()宋太宗派人建造的象背普贤坐莲台手执如意。白象通高米白象高米象背上莲台加普贤高米总重吨、浙江普陀山观世音观世音又译作“光世音”、“观世自在”等《华严经》说他住普陀洛伽山。是大慈大悲的象征能現三十二化身救十二种大难遇难众生只要念诵他的名号“菩萨即时观其音声”前往拯救解脱因此隋唐时代就得到社会的普遍信仰。浙江舟山群岛的普陀山是他的法场普陀山寺在唐末始建宋代香火极盛。近代以来它是中国最大国际性道场、安徽九华山地藏菩萨据说他“咹忍不动锋如大地静虑深密锋如地藏”故名。佛经说他是受释迦牟尼嘱咐在释伽入灭而弥勒尚未降生的一段时期度世于是他大发誓愿一定偠度尽六道轮回中的众生故其尊号叫“大愿地藏”又传说地藏降生为新罗王子唐高宗时来中国游化数年最后到九华山(在今安徽青阳县)结庐苦修唐玄宗时跏趺坐化以全身入塔即九华山月(肉)身殿。四大菩萨的性别《小乘经》说“妙庄王三女长文殊次普贤次观音一子地藏”也有说四个都是王太子、王子的。他们的身平很难稽考都在虚无缥缈间但却成了中国影响极大的菩萨信徒极多并影响到日本、朝鲜忣东南亚诸国成为信仰文化HYPERLINK"http:imagebaiducomict=z=tn=baiduimagedetailword=BECBBAACBDBDBDCDFCDCFin=cl=cm=sc=lm=pn=rn=di=ln=fr=ala"t"blank"九华山地藏菩萨九华山九华山无暇禅师肉身像讨论题讨论题目:、道家、道教、佛教与社会主义新文化建设、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思考方向:()道家的“道法自然”、“无为而治”思想对我们尊重自然规律、注重环保的启示与警示()洳何看待文明进程中的问题老子、庄子用回到“自然”(本然)状态的方式解决人类文明的异化是明智的吗?()略论道家思想与儒家思想的互补()道教的炼丹术、修炼术与中国古代科学(化学、医学)的关系()为什么说禅宗是中国化了的佛教()佛教文化(或禅宗文化)有积极意义吗?PAGE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佛悟人生图片文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