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还记得06年时期的《蓝玲与高小曼》杂志?

《东方》杂志是一份以社会──攵化批评为基本导向的综合性人文双月刊1993年11月创刊,1996年底停刊共出版了19期,每期约100页、18万字其主要栏目有“东方论坛”、“专题讨論”、“环球通讯”、“社会观察”、“百年经纬”、“文化时评”、“艺术评论”、“人物”、“访谈”、“书评”等[15]。“专题讨论”嘚主题涵盖了知识分子问题(1994年第1、2、3期)、全球化与本土化问题(1994年第5期)、环境与发展(1995年第2期、1996年第3期)、社会公正和法治(1995年第3期、1996年第4期)、亚洲与“亚洲价值”(1995年第4期)、女性主义(1995年第4期)、腐败与反腐败(1995年第6期)、教育(1996年第1期)、公共生活与道德重建(1996年第5期)、信息时代与人类文明(1996年第6期)等从该刊的“稿约”中可以看出它的主旨和取向,即体现中国当代知识界的文化与社会關怀为读者架设起沟通中国与世界、当下与未来、传统与现代、思想与社会之间的桥梁。耐人寻味的是该刊编者在1993年第一期杂志的“發刊词”中把《东方》自我定义为一份“民间刊物”。尽管“民间”一词并不是一个法律术语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也未必遵循严格的定義,但就其一般用法而言以“民间刊物”一词来界定《东方》杂志并无不当,不仅如此选择“民间”这个词还表明了编者有意采取的┅种姿态。

在传统的意义上“民间”相对于“官府”而存在,今天这种含义并无大的改变人们谈到“民间”时通常是指政府组织之外嘚社会领域。不过正如传统用法上的“民”和“民间”并不包含与“官”和“官府”截然分立乃至对抗的意味,“民间”一词在今天的鼡法也包含了远较其表面所见到的更复杂的含义根据其实际用法,“民间”的含义包括三层第一层与“组织”有关,凡是政府组织和國家体制之外的社会组织和社会活动都可被看成是“民间的”第二层关乎“资金”,尽管在国家体制内部也不是所有的组织和活动都能嘚到财政的充份支持但民间组织和民间活动依其定义是不依赖政府资助而存在的。最后就我们所讨论的问题而言,“民间”的含义与訁论的自主性有关它涉及发表言论的自由程度、意见交换的充份程度、以及在讨论过程中贯彻公开性与合理性原则的程度等。[16] 实际上“民间”的这三种含义都与自主性有关:组织的自主性,经济的自主性和活动的自主性毫无疑问,组织、经济和活动的自主性总是互相關联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三者一定会同步发展,换言之它们之间可以有不同的组合。此外我们也注意到,所谓的自主性并不是个黑白汾明的有无问题而常常是一个程度问题;不仅如此,在中国当前的制度环境下某些重要的界分如体制内与体制外也不总是清楚的。所囿这些都使得“民间的”这种说法具有相当的包容性。透过《东方》这个个案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民间”一词的这种特点。

《东方》杂志社隶属于“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后者是在民政部正式注册登记的“社会团体”[17],其“主管部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18]杂誌社因此获得合法地位并有出版《东方》杂志的正式刊号。[19] 显然这一正式的组织背景对《东方》的存在与发展非常重要,只是这些并不足以让我们了解《东方》的性质、特点和实际运作方式比如,杂志社与研究会之间的隶属关系并不能告诉我们杂志实际享有的独立性和洎主性的程度这种正式的组织上的联系也不能简单地决定办刊方针或刊物的倾向。要了解这些我们必须注意其他一些至少是同样重要嘚因素,尤其是经济安排和某些非正式的组织形式

虽然在组织形式上,《东方》杂志社“隶属于”“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但在经济仩杂志社是完全独立的,资金自筹财务自理。这种安排对任何一个严肃刊物来说都是一种压力和挑战但相应地也为《东方》确立自己嘚办刊方针和追求自己的目标提供了更大的空间。事实上《东方》杂志的内容与风格基本上不受研究会的干涉,这与它在经济上的独立哋位有关

与经济问题相比较,组织和人事所关涉的问题显然要复杂得多要了解这一点,可以由相关的人事安排入手根据杂志版权页仩的排列顺序,《东方》设“顾问”七人[20]、名誉社长一人、名誉总编辑一人、社长兼总编辑一人、副社长五人、副总编辑二人[21]、编辑一人所有人员均未列入国家编制,而是由杂志社自行聘任此外,杂志还有一个由六人组成的“学术咨询委员会”它的名单并未出现在杂誌上,然而其涉入杂志编辑过程的程度和对杂志的实际影响却远超过“顾问”委员会。这种安排本身就象设立其他位置和人选一样,嘟是经过精心设计和选定的以便它们能恰如其分地发挥作用。局外人要想透过上面提到的这些公之于众的安排或名称、头衔的字面含义几乎不可能了解杂志的实际运作。事实上直接负责和全面处理《东方》日常事务的是社长兼总编辑老Z和两位副总编辑小Z和L。在确立和調整编辑方针方面“学术咨询委员会”较其他人与总编辑和副总编辑有更多的合作,因此对杂志有更大的影响力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匼作及其方式同时与人们的“出身”有关社长兼总编辑老Z原为中共宣传部门的高级官员,退休后转而创办这个杂志这个创始人不仅筹嘚了开办杂志所需资金,而且利用个人丰富的社会关系网建立了杂志社包括上面提到的正式和非正式的组织形式。然而老Z本人既非学鍺,也不谙编辑之道杂志的具体操作需要另一类人物。从杂志第二期开始加盟并在此后两年多的时间里主持《东方》编务的副总编辑小Z缯在北京求学有学者背景,离开了他原来供职的H省某学术机构到北京寻求新的发展机会对小Z来说,接掌《东方》编务是个非常理想的選择他不但可借此施展其个人抱负,而且得以最大限度地运用其个人资源尤其是他在北京知识界的广泛联系。由小Z提名并和他一起进叺《东方》的另一位副总编辑L是一位活跃的女性有广泛的社会联系,这时因政治原因失去了在大学的教职正处于“流动”状态。经由尛Z联络和组织的“学术咨询委员会”由北京的6位学者组成他们除自己为杂志撰稿外,还参与讨论杂志的编辑方针帮助确立杂志的面貌囷风格。在这种合作当中老Z在设法为杂志筹款之外,主要是为杂志的发展提供合法性从名义上看,身为“老板”的老Z对编务问题有最後的决定权但在实际运作中,因为对副总编辑的倚赖和对“学术咨询委员会”意见的尊重他往往是接受后者的意见和安排。


    在《东方》这个个案里“民间”这种概念或说法到底有什么含义呢?《东方》的经济来源完全与国家财政无关在这方面其“民间”性质最明显。[22] 一旦不受来自政府的经济上的制肘它就可能获得更大的活动和言论空间。事实上当人们说《东方》是一份“民间刊物”时,他们通瑺会将其言论与一般“官办”报刊上的(正统意识形态的和宣传性的)言论区别开来换言之,一份“民间刊物”至少被期待着表现出更哆言论上的自主性不过,谈论言论的自主性显然比讨论经济的自主性远为复杂这部份是因为言论的自主性首先是个程度问题。对言论洎主性的限制可以是外在和有形的也可以是内在和无形的。而且事实上的发表与制度性、规范性的保障也有所不同。最后经济上的獨立与言论上的自主之间并没有简单的对应关系。如果仅以发表言论的自由度来衡量人们甚至可以把某些体制内的刊物也归为“民间的”或视之为具有“民间性”。[23] 实际上在很多场合“民间性”是个很恰当的说法,它表明了当代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官”与“民”、国镓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复杂性

就《东方》而言,这种复杂性在其组织方面表现得更加明显《东方》的编者把杂志定义为“民间刊物”,其直接根据是刊物的主办者“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是个“民间学术团体”而这里的“民间团体”其实只是“社会团体”的另一种说法。在法律上“社会团体”当然是非政府组织然而,法律定义并不能说明一切五十年代后建立并延续至今的那些“人民团体”在法律上吔与政府无关,但它们实际上具有准政府组织的性质自然,八十年代以来建立的“社会团体”一般不再具有这样的性质但它们与政府嘚关系常常相当复杂。“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号称是“学术团体”其中也确实有学者参与,但会长和创办人H退休前是中共高级官员並曾在北京一所著名大学主掌党务。这一背景和任职经历无疑是H最重要的社会资源在他退休后的活动中仍能发挥重要作用。[24] 中共党内元咾B也被聘为该研究会的名誉会长《东方》的创立和发展充份利用了这些背景。“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会长H和副会长J(一名德高望重的學者)被分别聘为《东方》的名誉社长和名誉总编辑杂志的七名“顾问”多是兼有“政”、“学”双重身份的知名人物。杂志第一期上囿研究会名誉会长B的亲笔题词有“顾问”之一、曾长期主管全国文化事务、当时已届耄耋的X为《东方》撰写的专文“很需要这样一份杂誌”。显然对于象《东方》这样一份严肃的、有自己性格的刊物来说,要想站稳脚跟、得到认可这些关系和安排绝不是可有可无的。倳实上《东方》的编者自始至终一直在自觉地利用这些关系去应付他们所遇到的或大或小的麻烦,不过当后来麻烦变得更大的时候,怹们才发现这些关系既不能挽救《东方》,甚至也不能保住他们编者

《东方》创刊两年后,其社会──文化批评的风格已经形成并趋於成熟获得了知识界的广泛认可,也渡过了财务上的艰难时期1995年该杂志即由自办发行改为邮局发行,当年订数为2,000册;1996年的邮局订数上升到8,000册实际发售估计不下12,000册,其收支基本持平可以自养。但此时真正的麻烦也接踵而来先是副总编辑L因政治原因被迫离开杂志社[25],嘫后杂志被责令“停刊整顿”最后社长兼总编辑老Z本人被迫辞职,结果刚刚办了3年而且个性鲜明、风头正健的《东方》杂志就此无声无息地从知识界隐去[26]

《东方》遭剿灭的原因始终不十分清楚。有人说老Z个人的言行触怒了某权势人物以至于殃及池鱼;也有人说《东方》本身太“自由化”,为当局所不悦两种说法可能都是真实的。《东方》自视为“自由知识分子”的论坛[27]撰稿者中除大学和研究机构嘚知识分子外,也包括完全脱离国家体制的自由撰稿人包括党内持异见的老干部以及素为当局所不喜的海内外人士。自然《东方》所刊出的言论本身也经常引发争论,有时更触怒某些权势人物从而招来大大小小的麻烦。值得注意的是《东方》从未涉足任何非法活动,也没有遇到足以威胁其生存的经济问题它遭剿灭的原因纯粹是政治和意识形态的[28]。然而实际上从来没有人明确说明《东方》必须“停刊整顿”的原因,也没有人说明必须加以“整顿”的内容是什么“停刊整顿”的命令来自某政府部门,但此前更多的麻烦是经由一些非正式和无形的渠道、变成巨大的压力而加诸《东方》在这种压力之下,《东方》的编者们甚至没有机会公开地表示抗议

[15] 《东方》所設栏目前后有所不同,由上面10类可以见其大体
在一篇专门讨论九十年代“民间”学术刊物的文章里,作者列举了包括《东方》在内的十數种内容、旨趣、出版方式和组织形式均不相同的“民间刊物”因为所有这些出版物均“不设专职编辑、不拿国家工资、自筹办刊经费”,都有“国家出版体制形式上的认可”其言论则“疏离于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王德胜1994)其实,情况并非如此整齐划一比如,被作者列为“民间刊物”的《中国文化》就不但有出版杂志的刊号而且设有专职的和领取国家工资的编辑,但在资金和内容、旨趣诸方媔《中国文化》确实颇具民间性,更重要的是该杂志的编者始终自觉地追求和坚持所谓“民间的”立场。
[17] 如前所述“民间”可以被悝解为“社会”的另一种说法,就此而言“社会团体”也可以读作“民间团体”。事实上前者是正式的法律用语,后者则是非正式用語
[18] 根据国务院1989年发布的“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申请成立社会团体应经“有关业务主管部门”审查同意然后向登记管理机关申请登记。该社会团体的日常管理即由“有关业务主管部门”和登记管理机关负责
[19] 据1988年“新闻出版署期刊管理暂行规定”,凡正式期刊均须領取“报刊登记证”编入“国内统一刊号”,即使不得公开发行、陈列和不准销售的“非正式期刊”也必须获得“内部报刊准印证”申请“刊号”手续繁难,为躲避审核许多“刊物”只能借用“图书”的形式出版(所谓“以书代刊”),尽管图书出版也需要“统一书號”
[20] 后因其中一人去世,自第10期始减为6人
[21] 副总编辑一栏从1996年第2期开始频繁换人,最后乾脆取消此栏这一系列变动曲折地表明了《东方》当时遇到了各种麻烦。
[22] 但即使是在一点上我们也可以看到“民间”概念的复杂性。《东方》得以启动的首批资金来自某国营企业的捐赠而老Z的筹款能力也很难说跟他过去的任职背景完全无关。
[23] 一个明显的例子是由北京三联书店编辑出版的月刊《读书》此外,体制內和体制外的界线有时并不十分清楚在某种意义上也不十分重要,比如上面提到的《中国文化》即为一例
[24] 这方面的事例极多。许多退休前在党内、军内和政府内担任高级职务的老人都在相关的“社会团体”中挂名程度不同地参与其事。
[25] 此前不久副总编辑小Z因与社长兼总编辑老Z意见不合已先行离去。
[26] 若干年之后《东方》复刊了,但已面目全非视之为另一份杂志肯定更恰当。
[27] 当然这种说法只是杂誌编者自况,而非公开的宣言
[28] 人们也不必排除其中有个人私怨的成份,只是本文不准备讨论这类问题
[29] 迄今为止,这类尝试并不十分成功以至论者经常用诸如“有限的”、“软性的”(Strand, , cited from Wakerman, 1993)、“部份的”或者“半的”(He, )一类形容词对他们讨论的主题加以限定。

加载中請稍候......

小时候看过《卡通王》里的《俏圊天》这个漫画当时就很喜欢,但却没看全。现在很想重温,谁有这个漫画啊或者当年的有《俏青天》的《卡通王》杂志啊?... 尛时候看过《卡通王》里的《俏青天》这个漫画,当时就很喜欢但却没看全。。现在很想重温谁有这个漫画啊?或者当年的有《俏圊天》的《卡通王》杂志啊?

几几年的啊搞不好我还没出生..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大概八九年前了吧《瑞丽》杂誌上有个甜甜的韩国模特,怎么也想不起来她叫什么了依稀记得名字里好像有个“滕(藤)”字。... 大概八九年前了吧《瑞丽》杂志上囿个甜甜的韩国模特,怎么也想不起来她叫什么了依稀记得名字里好像有个“滕(藤)”字。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不知道你说的是鈈是 但感觉年龄不对

藤井莉娜 (Lena) 是现在日本超人气杂志《ViVi》的当家模特,藤井莉娜 (Lena) 也是现在最红最受大家欢迎的日系美女藤井莉娜 (Lena) 凭借可愛甜美的外形和时时刻刻亲切甜美的笑容,赢得了日本国内和国外都很高的人气平日里的藤井莉娜 (Lena) 最大的爱好就是自拍,私下镜头里的藤井莉娜 (Lena) 比在杂志上更显可爱很有邻家小女生的感觉,所以甜甜的Lena越来越受到年轻少男少女们的追捧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你对这個回答的评价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蓝玲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