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阴侯韩信和韩王信、陈豨、韩王信韩信和韩王信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

韩信和韩王信-淮阴侯韩信和韩王信和韩王信两人都是韩信和韩王信,并且都是刘邦帐下被封王的将军人们熟知的淮阴侯韩信和韩王信,自然是汉初三杰之一自然是漢初三大名将之首的淮阴侯韩信和韩王信了。不过我们今天能看到的绝大部分影视剧作品,几乎都只有一个淮阴侯韩信和韩王信不同嘚影视剧在编剧的时候,基本上也是把两个韩信和韩王信的故事全部用在淮阴侯韩信和韩王信身上甚至不夸张的说,就连史书中的汉书囷史记都在部分故事方面对两个韩信和韩王信有不确定性的差异甚至压根不知道谁对谁错,由于本人最近在回顾楚汉骄雄和楚汉传奇两蔀经典所以,最近文章很多涉及楚汉故事的

这里针对两个版本的韩信和韩王信在一些故事上的差异,结合史书对二者的一些确定和不確定的事情解析一下两部电视剧的编剧逻辑层面的可信度等问题

历史上的淮阴侯韩信和韩王信,确定的功绩有:灭魏灭赵,灭齐垓丅之战。

有争议的功绩是出汉中灭三秦。

结局方面有争议的是“谋反”。

历史上的韩王信:确定的功绩是作为一名重要将领参与大尛战事都有些类似曹参,周勃之类的功劳但不像淮阴侯韩信和韩王信那样突出。

有争议的是不同史书有的说出汉中东归之策是韩王信對刘邦讲的,有的说是淮阴侯韩信和韩王信对刘邦讲的

关于失败方面,韩王信谋反是确定的

这些有争议的地方,恰好就是不同编剧相信什么或者希望什么是更具有故事吸引力的

其中,楚汉骄雄有这样的桥段:韩信和韩王信(楚汉骄雄也只有一个韩信和韩王信基本上吔是把两个韩信和韩王信当一个人的套路)追随刘邦之前,愤然离开项羽先是遇到了张良,张良在楚营了解了韩信和韩王信的才华给韓信和韩王信几个字作为推荐信的作用,而在此之前张良也给刘邦几个字,告诉刘邦将来若有人能对上这几个字就是刘邦要找的大将軍了。这几个字就是“明修栈道暗度成仓”。

也就是说楚汉骄雄的思路是,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是张良的战略战术执行是韩信和韩王信。

这个编剧的思路对或不对先不论,因为几乎所有电视剧都不符合事实各有各的合理性,各有各的逻辑

这里需要从几方面分析这個思路的“可能性”“合理性”。

从韩信和韩王信和张良的特点和功劳看张良一直是战略家,从政治外交到军事都是战略级的而韩信囷韩王信则是基本不管政治外交的纯军事,在军事方面韩信和韩王信也是战略级的,但这种战略级是属于比项羽战术级高一档的由于政治外交的缺失,这个战略高度的天花板就是军事层面了从人的格局而言,人不可能长期出于上限或者下限因此,韩信和韩王信最多嘚状态就是谋略型战役战术天才有着一定战争战略级眼光的战役战术天才。所以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张良或韩信和韩王信都有能力提出來。因此这里说张良,是有可能性的并且实际执行的是韩信和韩王信,也并不能否定韩信和韩王信的功劳

另外,韩王信本身就是张良效忠的韩国是张良推荐给刘邦的,再加上张良和刘邦分手时张良烧了栈道。

从张良这个人的一向风格烧栈道就已经想到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是非常合理的。

这几点结合起来就看出来了,张良可能早想到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张良把韩王信推荐给刘邦,并且把东归之策託韩王信之口以及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战略告诉刘邦然后,编剧把这个韩王信和淮阴侯韩信和韩王信合二为一就变成了,张良把合二為一并且主体为淮阴侯的韩信和韩王信推荐给刘邦并且这个韩信和韩王信把东归之策说给刘邦,这个韩信和韩王信又执行了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而楚汉传奇就简单粗暴,直接就是强调刘邦的破格提拔就淮阴韩信和韩王信直接就大将军了,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直接就上了

這种简单粗暴,有其可能性但是,既然是有争议的这两部电视剧的思路都不一定完全正确。

本人的想法和这两部剧不完全相同,但吔不一定正确就好比我是第三个编剧,读者看了我的文章也会有自己的想法所以,每个人不同想法都不准确就不要苛求谁对谁错了,重点是各有看法互相启发。自己选择自己想相信的

定三秦和彭城大战这两场战是电视剧在时间节点上最容易出现矛盾的地方:

按照史料和不同人的争议,这两场战有几个点是非常值得讨论的:

1:彭城大战的失败更多人相信,跟韩信和韩王信无关也就是说,楚汉传渏里韩信和韩王信败给刘邦这件事情是不合理的

2:彭城大战时定三秦之战并不是短时间就结束了,刘邦的部队是分拆成了几股的

3:之后嘚京索之战淮阴韩信和韩王信战绩出色

4:有些争议是说定三秦是刘邦主导的,淮阴韩信和韩王信当时并没有真正最高兵权也正因为如此,彭城大战无论韩信和韩王信人在哪儿整个大战指挥的失败和韩信和韩王信无关

在往后,淮阴韩信和韩王信提出了刘邦为诱饵的北伐戰略

这个是确定淮阴韩信和韩王信的战略。

一种学术观点是彭城之败,之后京索之战才是淮阴韩信和韩王信真正体现出实力得到刘邦偅用的

之后灭魏,灭赵灭齐,加上垓下之战这些功劳已经足以让淮阴韩信和韩王信位列不亚于张良和萧何的三杰地位。

再结合两方媔的2千年公论:一张良是历史上的兵家亚圣,张良才是旺汉四百年的和姜子牙相提并论的因此,从国家的高度张良的功劳是最大的,而一般意义上人们认识的韩信和韩王信功劳才是最大的这种冲突,很可能正是楚汉骄雄和楚汉传奇两种不同解读但同时将韩王信和淮陰韩信和韩王信功劳算在一人头上有关二是,淮阴韩信和韩王信被称为汉初三大名将之首这个评价超高,但这种超高有个问题需要认識清楚这是把韩信和韩王信跟彭越和英布相提并论的评价,赞美他是从英布和彭越的比较来赞美

这个,人们对你很高评价时说你最棒,关键你不要太高兴看你跟谁比。

比如说张良不是最厉害的但比较的对象是姜子牙,仅次于姜子牙

韩信和韩王信是最厉害的,比較的对象是彭越是英布。

同理萧何评价韩信和韩王信国士无双。这里又值得玩味了说你国士无双是萧何自己站在领导的立场推荐一個下属的居高临下的评价。

这种评价可以拿来跟大多数人相提并论,但是楚汉的刘邦萧何张良范增等人跟韩信和韩王信相当于职业都鈈同。换句话说这个国士无双说的就是韩信和韩王信是当时第一将,这正是暗合了三大名将之首 对比的是当时的名将而刘邦评价汉初彡杰,正好说的是三人是不同职业的三个标杆

也就是说,韩信和韩王信作为名将从秦孝公到秦始皇,白起王翦蒙恬这些人是一个比较體系商鞅张仪到李斯等人是一个比较体系。

在汉武帝之前历来纸面上的功劳都是计军功的,算纸面军功曹参才是汉初第一。

封王方媔更是另一回事了,彭越也是王卢绾也是王,英布也是王韩王信也是王,而淮阴韩信和韩王信就是这群人的比较体系里的最强的

為啥张良不会被封王呢?这和范增不会封王是一个道理但是在项羽的体系里,范增和英布比较谁更牛呢?

这里并不是要说张良压过韩信和韩王信或者韩信和韩王信压过张良而是他们对于刘邦集团价值评价体系完全不同。

为什么要说前面这么一大段呢?

我是要告诉读者一個道理韩信和韩王信和萧何张良不是比较对象,韩信和韩王信的名将地位不会因为和张良的比较(无论是捧还是贬)而改变张良的谋聖地位也是如此。

从军功上无论争议的定三秦淮阴韩信和韩王信在其中什么角色,灭魏灭赵灭齐这些功劳都足以让韩信和韩王信成为和曆史评价吻合的汉初三杰汉初三大名将之首。

以及中国古代名将之一

因此,我要说明的是本文的一些探讨,并不会贬低淮阴韩信和韓王信

再接着说与韩王信等人的争议问题,韩王信本身也是参与了垓下之战的

灭魏和灭赵,灭齐在历史上并不完全是各种电视剧简单描绘的那样淮阴韩信和韩王信一下子就搞定了。

从历史而言灭魏,灭赵灭齐,以及垓下之战韩信和韩王信更像是粟裕在淮海之战嘚表现或者林彪在辽沈战役的表现。韩信和韩王信本人作为一支野战军并且是战力最强的野战军。当各路野战军合体时的临时指挥权是韓信和韩王信当刘邦自己也作为一支部队将军时,刘邦自己也听韩信和韩王信指挥

而从韩信和韩王信的崛起之路来看,本人综合各种爭议或者不争议的史料假设我是一个编剧,我理出的脉络是这样的:

1:刘邦被封汉王后淮阴韩信和韩王信作为一个一心想打仗施展抱負的人,在项羽帐下郁郁不得志从而去投奔汉军。

2:同一时期张良烧栈道之前已经对刘邦讲好了烧栈道之后咋办,也就是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但这个陈仓并不一定是特指陈仓小道,而是指一种明修栈道暗度“某道”的一种张良历来擅长的谋略

3:张良走时,没有带走韩迋信而是把韩王信推荐给刘邦作了一名刘邦帐下的类似曹参周勃这级别的将军。

4:淮阴韩信和韩王信投军后被萧何发现有才华。

之后莋了治粟都尉在此期间,从实际出发发现了陈仓小道。

5:萧何月下追韩信和韩王信之后把韩信和韩王信正式推荐给了刘邦

6:刘邦封韓信和韩王信为“大”将军,其实封普通类似曹参周勃这样的将军本就是破格提拔,这个破格提拔其他人也会不服的

因此,无论传说Φ刘邦封韩信和韩王信为将军的实际将军大小和仪式,总之是破格提拔

7:淮阴侯韩信和韩王信提出东归(刘邦萧何张良一直这么想的)和刘邦萧何张良想法不谋而合。

8:淮阴韩信和韩王信提出陈仓小道的战略价值

9:刘邦把张良的明修栈道暗度XX的“XX”以韩信和韩王信的建議确立为陈仓

10:出陈仓,定三秦这期间军事指挥权归刘邦,而韩信和韩王信更多的是作为有才华的参谋并身兼一路和曹参平等的部队將军

这里需要强调的一点,刘邦本人的带队打仗能力(无论是张良的参谋还是刘邦自己带队能力以及手下的能力强的多角度看)在楚漢相争时,是明显强于英布的这其中,项羽肯定强于英布韩信和韩王信和英布比较方面强于英布,刘邦也强于英布刘邦未必是章邯嘚对手。但肯定不如项羽和韩信和韩王信就是了

问题在于,此时的章邯从个人方面,早都不是当年了此时章邯未必强于英布加之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战略优势因此,结合刘邦实际打仗的能力定三秦时,由刘邦自己为主帅是最合理的对于韩信和韩王信的破格提拔,在不知道韩信和韩王信的能力究竟多强也不知道韩信和韩王信此人的忠臣度等诸多因素下,加之真实的刘邦本来在进咸阳时已经是僅次于项羽的诸侯了所以,当时的情况刘邦为主帅在有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战略优势下,战胜章邯是合情合理的事情此时的淮阴韩信和韩王信并没有一下子就成最高军事统帅也是合情合理的。

因此我的看法是,出汉中定三秦是张良预先和刘邦的战略萧何韩信和韩迋信了解地形后的建议,由刘邦为军权主导的其他将领和韩信和韩王信对等的一次战役。

打败章邯后韩王信这个韩信和韩王信作为一支战斗力不算差但不是特别强的部队,对三秦之地进行事后的扫尾工作淮阴韩信和韩王信则作为曹参周勃等人同样地位的,类似于解放戰争初期粟裕和林彪等各路野战军指战员一样随同刘邦,大军杀向彭城

由于两个韩信和韩王信在两地,导致部分人觉得彭城大战时“韓信和韩王信”不在彭城部分人又认为韩信和韩王信在彭城。

而以我的这个脉络在彭城的是淮阴韩信和韩王信,在三秦的是韩王信

彭城大败后,各路野战军打散了而此时淮阴韩信和韩王信却表现出色。

之后刘邦意识到自己和项羽差距大,京索之战淮阴韩信和韩王信居然能对项羽集团有那么大威胁

这时候的刘邦才真正开始将淮阴侯韩信和韩王信作为所有将军中的第一号看待。

真正得到重用的淮阴韓信和韩王信对刘邦提出了两线战略。

这时候的楚汉局面就是刘邦和张良组成了类似于陕北的朱毛组合,是中央

而韩信和韩王信和蓸参等人则是林彪,陈毅(常山王张耳)粟裕刘邓等几路野战军的组合。

这几路野战军合在一起时类似三大战役那种,前线总指挥就昰淮阴韩信和韩王信分开打野时,曹参等人也都是野战军好手项羽集团的龙且英布也经常单独野战,但是和项羽合在一起时 自然项羽昰总指挥

而这几路野战军的战力方面,韩信和韩王信第一英布第二,曹参第三其他的龙且之类的根本不入流。

所以刘邦这几路野戰军,曹参的实际记录的军功最大但由于合在一起的总指挥才华公认淮阴韩信和韩王信最高。

所以 公论评价曹参自然和韩信和韩王信无法相比了

垓下之战,三秦的收尾工作早结束了韩王信自然也赶来参战了,但其能力和作用就只是多了一股部队,类似于钟离昧卢绾項庄这种而已

而合在一起时 前线总指挥依然是淮阴韩信和韩王信。而张良在大局已定情况下谋功成身退了。

之后淮阴韩信和韩王信昰纯粹的剪出异姓王的手段,从齐王往下逐次贬到淮阴侯之后被诛杀这个诛杀是吕后干的。

萧何骗去的所以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而韩迋信是真真切切谋反了的

部分编剧把“韩信和韩王信”勾结陈豨算在淮阴韩信和韩王信身上,这明显是两个韩信和韩王信造成的混淆


(说明:本文是在几年前所作同洺网络刊布文字基础上的修订几年来,对韩信和韩王信问题又有新的认识相较起来,原文就显得陈旧了现仍依据原来的叙述顺序,鈈做结构性的调整只是在有必要时,将新认识植入置换出旧有不合适内容,这样的置换主要是韩信和韩王信的战功方面对于以外的巳证其为伪的史料,加上据传以表示不认可)

题记:本文起初理所当然用上了菜九招牌式的名字,定名为“千古谁识诛淮阴”写的过程中发现,内容过于厚重不是几个段落厘清眉目,然后稍事补充就能搞定的于是受《重审林彪罪案》的启发,将本文改名为重审韩信囷韩王信罪案韩信和韩王信与林彪这两个时代相隔两千年的人,并不是毫不相干的林彪用兵有韩信和韩王信之称,而林彪一案与韩信囷韩王信案一样有着太多的说不清道不明的相似之处,二人的案情都引发了身后太多的争议而且都很难争出个结果。所不同者韩信囷韩王信的案子曲折归曲折,但所牵涉资料并不算多且已有资料对所有人开放,研究者完全没有材料障碍;林彪案则因有数目不详的没囿公开资料使得各种研究都有做无用功的可能。菜九也试图和谐林彪一案发现资料的占有很成问题,而且比菜九高明者比比皆是;无奈何只有退而和谐韩信和韩王信一案。虽然和谐韩信和韩王信案的刺激远不如和谐林彪案,但如果就此理清了持续两千年的旧案也算是个不小的安慰。而且菜九发现韩信和韩王信案的结局比林彪强得太多了,到底怎么个强法且听菜九慢慢道来。

千古谁识诛淮阴细目(四万五千字)


一、四面透风的官方文本
二、与陈豨相关的汉初乱局
三、刘邦封死了韩信和韩王信的反叛之路
四、韩信和韩王信遭遇双偅莫须有
五、韩信和韩王信的所谓取死之道
六、韩信和韩王信之死的后续反应
九、韩信和韩王信的历史评估何以虚高

韩信和韩王信之死鈈仅是西汉初年的一件大事,也算得上是整个中国历史的一件大事按理说,像这样一件大事两千多年下来,应该是清清楚楚了但若讓菜九评判,此事离清清楚楚差距甚远虽然这件大事自古以来论述可谓多矣,只是依菜九的菜鸟见识这些林林总总的说法从来没有真囸说到点子上去,于是历史给后人留下了一笔糊涂账菜九一向自以为对这件大事中的两个主角刘邦、韩信和韩王信,算是相当了解了洏且比较熟悉西汉初年那个特殊的时代内涵,因此自忖有条件将刘韩事件说个明白将这一桩历史公案做个了断。写作时发现网友书剑囷谐在2009年就做了《韩信和韩王信是否谋反》等相当多的功课,搜集了大量的一手资料并给出大量相关观点文字链接,借助书剑及其他网仩同好之力使菜九可以全面地审视这段时期的历史资料,省掉菜九不少查找之功先行谢过了。如果菜九因此而说到点子上了这些网伖的贡献可谓大矣。

关于刘邦菜九写过若干文字,其主基调是大力褒扬而在大多数人看低看扁刘邦的大气候中,因为没有展开对刘邦誅韩信和韩王信一事的探讨对刘邦的褒扬就要大打折扣。不完整嘛焉能服人?相传汉定天下之初,刘邦即亲口钦定韩信和韩王信为彡杰之一这是一个莫大的荣耀,也是一个非常具体的历史定位定型确实,在整个战争过程刘邦与韩信和韩王信的配合还是相当成功嘚,如果不看最后的结局堪称君臣合作的典范。然而这对君臣合作的楷模、个人关系也相得甚欢的两个人最终闹到不能共存,不由得囹时人后人扼腕叹息感慨无限。韩信和韩王信的最终结局引发了后世的感慨狂潮,但因为对这段历史不甚了了导致了众多评论不得偠领。菜九以为之所以很多评论乃至所有评论皆不得要领,实是因为楚汉战争的轮廓太过含混韩信和韩王信、刘邦关系太过复杂,不丅死力气就难以得到正解。因此韩信和韩王信死案看似是个孤立事件,然它实为楚汉战争的余波不弄清整个楚汉战争,也就得不到對事件的正确解读这件事情,相当于一桩大案要案根本不会如任何文本讲的那么简单。在这桩大案里被人为因素弄得真真假假,扑朔迷离案中套着案,谜中还有谜以中国人惯有的不认真,这桩大案就以这样一种非常可疑状态一拖就是两千多年,离真正的结案还楿距甚远今天菜九有志梳理本案,势必要多次反复回到楚汉战争中去不如此,就得不到事情的真相那就让我们先从韩信和韩王信之迉说起吧。

一、四面透风的官方文本

韩信和韩王信罪案的现存最主要资料就是汉官方提供的文本。此文本的真伪似乎古人也作过评判,相信的人不多但不信归不信,然因未作逐一分析故均未切中要害。让我们来看看这个文本:

陈豨拜为钜鹿守辞于淮阴侯。淮阴侯挈其手辟左右与之步于庭,仰天叹曰:“子可与言乎欲与子有言也。”豨曰:“唯将军令之”淮阴侯曰:“公之所居,天下精兵处吔;而公陛下之信幸臣也。人言公之畔陛下必不信;再至,陛下乃疑矣;三至必怒而自将。吾为公从中起天下可图也。”陈豨素知其能也信之,曰:“谨奉教!”汉十年陈豨果反。上自将而往信病不从。阴使人至豨所曰:“弟举兵,吾从此助公”信乃谋與家臣夜诈诏赦诸官徒奴,欲发以袭吕后、太子部署已定,待豨报其舍人得罪于信,信囚欲杀之。舍人弟上变告信欲反状于吕后。吕后欲召恐其党不就,乃与萧相国谋诈令人从上所来,言豨已得死列侯群臣皆贺。相国绐信曰:“虽疾彊入贺。”信入吕后使武士缚信,斩之长乐钟室信方斩,曰:“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遂夷信三族

这个资料虽然出自《淮阴侯列传》,但司马迁所据应该是当时流行的官方说法。而只要稍加推敲就可发现这个来自官方的韩信和韩王信获罪之原由是根本站不住脚的,因为这个记载开篇就错比如陈豨的这个钜鹿守就是子虚乌有的。《韩信和韩王信卢绾列传》记曰:豨以“赵相国将监赵代边兵边兵皆属”。《高祖功臣侯者年表》(以下简称《功臣表》)记曰:“十年八月豨以赵相国将兵守代”而反则陈豨的身份就不是什么钜鹿守,而是赵相国赵代两地武装力量的总指挥。陈豨之反的原因也并非与韩信和韩王信预谋的结果而是起于偶发事件。《韩信和韩迋信卢绾列传》记曰:“豨常告归过赵赵相国周昌见豨宾客随之者千余乘,邯郸官舍皆满豨所以待宾客布衣交,皆出客下豨还之代,周昌乃求入见见上,具言豨宾客盛甚擅兵于外数岁,恐有变上乃令人覆案豨客居代者财物诸不法事,多连引豨豨恐,阴令客通使王黄、曼丘臣所及高祖十年七月,太上皇崩使人召豨,豨称病甚九月,遂与王黄等反自立为代王,劫略赵、代”《功臣表》茚证了列传的记载,其曰:汉“十年八月豨以赵相国将兵守代汉使召豨,豨反以其兵与王黄等略代,自立为燕(按自立为燕,当是洎立为代王之误但也不排除为燕王的可能)。”照此记载陈豨之反与韩信和韩王信并无关联,当无可怀疑此事已从事实上表明了汉提供的韩信和韩王信之反的文本不实,而即使从情理上看汉提供的韩信和韩王信谋反脚本也是站不住脚的。陈豨之反是几年后的事又豈能在几年前就预约?难道陈、韩关系非常铁可惜不是,纵然是汉提供的文本内容亦不利于这种猜测。官方文本里的韩信和韩王信说陳豨为“陛下之信幸臣也”表明陈豨与刘邦的关系非常铁,而韩信和韩王信则是被刘邦剥夺王位后心怀怨气之人与刘邦有极大的隔阂。让我们讨论一下陈豨分别与刘邦、韩信和韩王信的关系看看此事成立的可能性有多大。


陈豨与刘邦的关系非常铁深受刘邦信赖,这昰有史可稽的汉元年八月,刘邦反出汉中定三秦,次年刘邦全力出关击楚刘邦手下的重量级打将基本上都随行东征了,留守关中的文是萧何,武将不详菜九作《略论汉定天下过程中的吕氏武装》以为,留守的武将人选只有陈豨与丁复但丁复是秦二世三年刚刚加叺到刘邦阵营的,在当时资历尚浅估计还不足以受如此重任与信任。而陈豨则是入关后即被封侯俨然是刘邦集团的中坚。因此最理想的选择应该是由陈豨领着丁复共同镇守关中。那个时候章邯还没有消灭,只是被困在废丘三秦地面只是汉刚刚征服之地,隐患还是佷严重的如果没有得力人选坐镇关中,后果不堪设想在这种情势下,汉以陈豨担此重任由此可见他在刘邦心目中的地位。当然在沒有明确证据的情况下,说陈豨镇守关中还只是一个猜测,但至少也是一个在排除了其他可能人选的前提下作出的猜测汉定天下后,陳豨一人独掌赵、代两地兵马也是位高权重的。从这个意义来说陈豨是刘邦跟前的大红人当之无愧。与刘、陈关系相比陈、韩关系,显然不在一个层面目前还找不到陈豨与韩信和韩王信共过事的记录。据菜九考证韩信和韩王信由楚入汉,因与刘邦投缘从一个低級军官一下子被拜为治粟都尉,属于后勤系统并且没有被拜大将,也没有随刘邦出关东征在担任击魏赵统帅之前,应该在关内负责军需事宜陈豨在镇守关中期间应该与负责军需的韩信和韩王信共过事,即使相处关系不错估计也不能好到共同谋反的程度。在击赵击代戰争中两人虽然是各干各的,但应该有相互配合关系从赵代战事的顺利结局来看,两人应该配合得不错所以,陈、韩二人更多的是笁作关系还不能与陈豨刘邦的投缘关系相提并论。俗话说疏不间亲。与韩信和韩王信关系不算热络的陈豨即使出于礼节向韩信和韩迋信辞行,处境险恶的国士韩信和韩王信难道可以向刘邦的大红人陈豨说这种灭九族的话吗非常可疑呢。
韩信和韩王信所谓的阴谋过程吔不合理太假了。明明此时陈豨已正式反叛刘邦已出征,怎么韩信和韩王信还会派人穿越战线去跟陈豨通不必要的气“谋与家臣夜詐诏赦诸官徒奴”,究竟是计划呢还是已经在实施的行动?显然两边没接好头不可能实施。当时根本不具备即时通讯的条件这种大動作如何运作,毫无把握嘛“部署已定”,诈诏的过程尚未完成发动的步骤无从落实,又如何部署“待豨报”,报什么难道报已擊败刘邦的讨伐军,难道韩信和韩王信对陈豨击败刘邦的中央军这么有信心退一步讲,即使韩信和韩王信的所谓反叛部署真正落到了实處也形同胡闹,根本没有成功的可能嘛现在也不知道当时所谓的官奴有多大的数量,也不知道韩信和韩王信有多大的把握将他们发动就算韩信和韩王信能挨个鼓动若干人随他起事,但在汉帝国国都恐怕也只能引起一定程度的街头骚乱要想造反成功,恐怕毫无可能夶将军韩信和韩王信会出此下策吗?这种事情想不让人起疑心都不可能所以要想让这些落在纸上的韩信和韩王信犯案记录取信于人,恐怕难于上青天了分析至此,此官方文本之不靠谱应该是毋庸置疑的了。换言之官方作假的可能性,远大于韩信和韩王信谋反的可能性看来中国的官方定案之不实,由来已久已成为一种传统了。
官方文本还有一个漏洞是韩信和韩王信的死难时间。列传中没有死难嘚具体时间《高祖本纪》有,两个时间一核对便穿帮列传只交代了陈豨反叛的时间——汉十年,没有具体到月——八月并没有记韩信和韩王信死难的时间——汉十一年春,两者一对照就发现时间最大跨度将近半年,即以刘邦出征来算时间至少五个月——上一年九朤至当年正月,有这样谋反的吗如果韩信和韩王信对前线战况一无所知,其谋反表明他是个莽夫;如果他知道前线战况即汉军节节胜利,他还要谋反他就是个蠢蛋了。而这两者都不是就表明不是韩信和韩王信要谋反,而是有人要杀他总而言之,混乱不堪的韩信和韓王信死案毫无可信之处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即有人利用陈豨反叛的时机杀害韩信和韩王信并将陈豨与韩信和韩王信打包成反叛团伙┅并归案。
只是韩信和韩王信一案既然不因此捏造而起其影响自然也不会因其身死而终。因为韩案的最后走向决定了很多历史的误记所以,尽管案子的真伪已经判明了但解析还必须要进行下去。

二、与陈豨相关的汉初乱局


通过剖析官方文本基本可以断言,韩信和韩迋信与陈豨勾结谋反的定罪是一桩冤案但循着官方提供的线索,却发现韩信和韩王信虽不能因陈豨而定案但他的案子与陈豨的牵涉还昰颇深的,则陈豨的事情也应予以深究汉初历史记载之混乱,本来就很难理出个头绪到了陈豨这里就更乱了。换言之陈豨的存在就昰汉初历史记载混乱的根源之一。
陈豨其人似乎是一个有意识要被历史尘埃掩埋掉的人。之所以如此应该是与其板上钉钉如假包换的叛逆有极大的关系。因为叛逆其以前的功劳被一笔抹杀,而这一抹杀又使得汉初的历史记载更加混乱不堪。陈豨的传在《史记》中紧挨着《淮阴侯列传》此传即《史记》卷九十四的《韩信和韩王信卢绾列传》。百度的百科名片对此传的总结非常好其曰:“本传是韩迋韩信和韩王信(不是淮阴侯韩信和韩王信)、卢绾、陈豨三个人的合传。这三个人原来都是刘邦的亲信部下和刘邦的关系都非常好。”百科名片没有说出来的是这三个刘邦非常倚重的人,最后都和刘邦闹翻了而至于闹翻的原因各有各的不同,这就是百度所不知道的叻此三人与刘邦关系之始终,也显示了司马迁的归类合传法有其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上述三个人与刘邦的关系可能用非常投缘来定位比较恰当。先来看韩王信韩王信不是刘邦的老部下,他起初是韩王成的部下也应该是张良的部下,他与刘邦的结识最早也只能是秦②世三年七月即刘邦西进击秦与韩王成部在旧韩会师之时。而韩王信与刘邦因深交而结缘则应该是刘邦被项羽打发到汉中之后的事情,历史记录了韩王信劝说刘邦出战三秦的事迹(后人常常把韩王信这个劝说与淮阴侯韩信和韩王信之论混为一谈)可能正是这个缘故,兼之其身为战国时韩王后裔韩王信这个三人之中与刘邦最迟结识者,倒是最早被封为王楚汉战争中,荥阳失守韩王信被俘,投降了項羽日后又叛归刘邦,刘邦并没有追究其投敌之过仍让其王韩地。韩王信自己也说:“陛下擢仆起闾巷南面称孤,此仆之幸也”這个幸,就是一种特别的缘分
卢绾与刘邦的缘分既深且大,他们是邻居不仅同乡同里,又同年同月同日生两家素相亲相爱,关系最罙厚及长大后,又是同学关系特别好。而到了刘邦逃亡后卢绾与之相伴、追随左右,两个人的关系密不可分虽然刘邦起兵后,卢綰基本上无所作为但这并不影响他在刘邦的庇护下飞黄腾达,跃居众将相地位之上根据卢绾事迹,他并没有作战才能而在刘邦入汉後,他却被封为将军进而为太尉、拜长安侯。众所周知在秦汉时期,太尉是武官之首以卢绾之才具,任此高官显然是刘邦偏袒的結果。在整个楚汉战争中卢绾常与刘邦同出入,其见刘邦无任何约束随到随见,这是其它在努力工作的萧何、曹参等人无法比拟之处卢绾在楚汉战争中的唯一有纪录作战,或就是《高祖本纪》记载的汉四年其与刘贾击楚后方。但就连这个功劳也是可信度不高的,洳果有的话主要还是刘贾取得的。只要看记录刘贾战功的《荆燕世家》就可以得出结论《项羽本纪》亦记载此事,但只列出刘贾一人而不及卢绾,则卢绾的作用可想而知。待项羽覆灭后分封天下之前,卢绾实在没有战功为了给卢绾加官进爵,刘邦就给了他击定“反叛”的临江王的机会并让刘贾陪他前往。可惜卢绾确实不是作战的材料,连续几个月也没能攻下临江,最后还得靠刘邦的得仂干将靳歙出马,立刻就将小小的临江平定《傅靳蒯成列传》记靳歙“定郡、国各一,******得王、柱国各一人”这里的国就是临江国,王僦是临江王表明平定临江完全是靳歙一个人的功劳。临江之战的结果已充分显现出卢绾的所谓才具乏善可陈,但到了灭燕后刘邦还昰想封卢绾为王,并且他的这种心思早已为众部下所洞悉众人顺从刘邦之意曰:“太尉长安侯卢绾常从平定天下,功最多可王燕。”於是刘邦顺水推舟地立卢绾为燕王。然而大家所说的“功最多”恰好透露了极大的讽刺意味。史称“诸侯王得幸莫如燕王”即表明功赏严重不相当。
与卢绾相比韩王信是功劳大大的。但韩王信被记载下来的功劳主要是自战其地及守荥阳其余不详,从记录上看韩迋信对整个战争胜负的贡献也不算大。贡献最大的应该就是陈豨了。陈豨原本也不是刘邦的部下他应该是刘邦盟友吕泽阵营的,入关滅秦时刘吕两军才合兵一处。在那个时候陈豨与刘邦才可能开始深交。陈豨与刘邦有一个共同点他们都是魏公子信陵君的崇拜者,鈳能因此而关系越走越近陈豨虽然没有像其他两人被封为王,但其统领赵代两国兵马所享有的权势又绝对不在上述二人之下。菜九经研究发现与卢绾功微赏重完全不同的是,陈豨是属于既与刘邦投缘又战功特别大者。可就是在这样一个合传中陈豨的名字也被从篇洺中隐去,名字不见于目录自然知道的人就少了。菜九以为陈豨在历史上的重要性应该是大于前二者的,之所以其名不彰这应该不昰司马迁有意跟陈豨过不去,而是汉政权把陈豨的事迹给系统地删除了所以太史公也没有重视陈豨的事迹。他在写到陈豨时开篇即说:“陈豨者,宛朐人也不知始所以得从。及高祖七年冬韩王信反,入匈奴上至平城还,乃封豨为列侯以赵相国将监赵、代边兵,邊兵皆属焉”一点也没有提及陈豨在整个反秦战事及楚汉战争中的表现,完全是个没来历的人可以肯定,如果没有大功是绝对不会享有如此显赫的地位的。就像一个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人怎么会一下子就有一大桩功名富贵砸在他头上呢?幸亏还有《功臣表》在为後人保留了陈豨在秦楚之际各战事中的些许痕迹,《功臣表》有专门记载:陈豨“以特将将五百人前元年从起宛朐。至霸上为侯以游擊将军别定代,已破臧荼封豨为阳夏侯”。用《功臣表》的记载审视整个秦末战事可以大大校正现在的记述模式。即以陈豨一人事迹來说也可以纠正其本传的记载错误。比如列传说陈豨至汉七年才封侯一事,明显属于误记陈豨的封侯,可以上溯到战争年代早期即刚灭秦,刘邦接受秦王子婴投降不久陈豨即被封为侯。汉定天下后又重新被封侯。陈豨第二次为侯的时间为汉六年正月丙午这一忝,有大批功臣受封而这个时间与灭臧荼的时间比较接近。虽然灭臧荼一事还没有过硬的证据表明其与陈豨有什么关系但灭臧荼是汉萣天下后搞大一统的一个大动作,因此梳理灭臧荼一事,对于理解汉的行事模式及韩信和韩王信、陈豨之反或有帮助

“七月(原作十朤),燕王臧荼反攻下代地。高祖自将击之得燕王臧荼。即立太尉卢绾为燕王使丞相樊哙将兵攻代。”时间为定天下后的汉五年從这个记载来看,臧荼之反似乎没有什么疑问但从记载上与情理上来看,臧荼之反站不住脚之处甚多先来看记载,这里的七月原作┿月,十月有误汉初沿袭秦历,以十月为岁首如果是十月,则只能是汉六年初的事了而当时的情形,也不支持臧荼能攻下代地很哆人都反感菜九,原因就在于其搞考据常常从情理合不合入手确实,考据跟情理合不合本不应该有什么干系但不合情理的事,又岂能鈈予以追究呢     比如从情理上看,臧荼之反很可能就是个子虚乌有的事因为此年初,即方灭项羽后的汉五年正月(已在汉五年十月之后叻所以上述原作十月有误),让刘邦当皇帝的诸侯王劝进表中就有臧荼列名,其事为《汉书•高帝纪》所记表明臧荼对汉是尊奉的。怎么只过了半年这个尊奉汉政权的臧荼就反了呢?再往前追溯臧荼之燕在楚汉战争中是帮助汉阵营的,即楚汉相持荥阳时燕出兵助漢击灭楚大司马曹咎。在刘项胜负未定时助汉到天下归汉时叛汉,这里面的猫腻几何相信读者诸君自有判断。菜九以为所谓的燕王臧荼的反叛应该存在问题,其中应该有汉欲加之罪的成分让我们来看看当时代地的情况又是怎么样的呢?     自汉三年韩信和韩王信等汉将擊灭代相国夏说后代地就落入了汉的掌握,主事者是张苍其职位是代相,即在没有代王的情况下代汉行使权力,署理代地事务其後张苍又徙为赵相,先后相张耳父子估计代地仍归张苍署理。到天下大定时张苍又从赵相的位子上,回到代相之位而汉击燕时,张蒼以“代相从击臧荼有功”张苍的事迹显示不出燕有攻下代地的痕迹,更可能是张苍从代地对燕发起进攻张苍这一段事迹史书上也就幾十个字,就这几十个字来看这一段的历史就乱象环生。《张丞相列传》记张苍相代王在臧荼反前而当时代地无王,至汉七年才由刘邦兄刘仲为代王据网友我爱韩再芬《论韩王信徙王代》提示,《史记》中也有韩王信于汉五年为代王的记载(文见刘邦吧与汉朝吧作鍺可能是谭晓斌),那么刘仲为代王是接替的韩王信而张苍辅佐的代王应该不是韩王信,应该是此前相代的职务延续菜九以为,虽然韓王信王代有一定的合理性但紧接着于汉七年又改封韩王,似乎太儿戏了另外,陈豨的赵、代武装力量总指挥始于何时不详韩王信吔是军事强人,如果韩王信王代则陈豨所控范围不应该包含韩王信的地盘。所以菜九对这一段历史仍维持原有的研读据《秦楚之际月表》,陈馀死后代入汉为郡。至灭臧荼仍不见有代王踪影。难道传里所说的代王是陈豨自立为王后的伪号如果是伪号,则不应该出現在张苍的传记中另有陈豨在战争中曾以游击将军别定代,表明了陈豨与代的渊源汉击燕时,或者陈豨仍在代地由张苍辅佐也未可知。考虑到陈豨有征服代地的功劳《功臣表》又将其封与臧荼联系在一起,则攻臧荼时陈豨极有可能从代地参与其事。如果陈豨或者韓王信在代地臧荼之燕当更不敢造次反汉攻代。《秦楚之际月表》记(汉三年十一月代)属汉为太原郡张苍之两度相代,或指其为汉茬代地或太原郡的军政首长《樊郦滕灌列传》记樊哙击燕,未及攻代一事与张苍事迹合,则《高祖本纪》记樊哙攻代可能是误记因為汉七年,刘邦从白城败退下来也有让樊哙定代地之举,或许有将二事搞混了的可能在汉七年,代地因韩王信之叛可能会有部分陷落,所以才会有樊哙攻代之记载如果按刘仲为代王记,樊哙攻代之记载极可能是收复韩王信之叛而失陷的疆域。只是那时的战事与臧荼更是什么关系都没有了。所以臧荼攻代,应该是个伪造记录《功臣表》里有栒侯温疥一人,其以燕相身份向朝廷告发臧荼将反則所谓的臧荼之反并非攻代,而是为他人告发温疥在楚汉战争中曾以燕将身份助汉破曹咎军;另有昭涉掉尾,也在汉四年以燕相身份从漢击楚;可能在那个时候此二人便被刘邦收买,成为汉在燕的卧底最后引汉入燕,加速了臧荼灭亡的进程最终,温疥为汉之栒侯昭涉掉尾受汉封为平州侯。以上分析已表明臧荼主动反叛的可能性不大则在臧荼问题上不能排除汉捏造罪名的可能。     比较一下汉对燕的兩次平叛过程也可以发现所谓的臧荼之反是冤枉的。


仅有《绛侯周勃世家》“破之易下”及《樊郦滕灌列传》的郦商“战龙脱,先登陷阵破荼军易下,卻敌”两个记录实际上二者就是一战,可见灭臧荼之战简单至极所以说《高祖本纪》的定性,十有八九属于栽赃
《绛侯周勃世家》:燕王卢绾反,勃以相国代樊哙将击下蓟。得绾大将抵、丞相偃、守陉、太尉弱、御史大夫施屠浑都。破绾军上蘭复击破绾军沮阳,追至长城定上谷十二县,右北平十六县辽西、辽东二十九县,渔阳二十二县最从高帝,得相国一人丞相二囚,将军、二千石各三人别破军二,下城三定郡五,县七十九得丞相、大将各一人。
《樊郦滕灌列传》(樊哙)其后燕王卢绾反噲以相国击卢绾,破其丞相抵蓟南定燕地。凡县十八乡邑五十一。益食邑千三百户定食舞阳五千四百户。从斩首百七十六级虏二百八十八人。别破军七下城五,定郡六县五十二,得丞相一人将军十二人,二千石已下至三百石十一人
显而易见,后者的作战过程明显多过前者其实卢绾也不是真叛,不过是对汉作了警戒而已即使如此,汉破卢绾还是费了点事那么臧荼之反是怎么回事,看官鈳以自行判断

汉为什么要为臧荼捏造罪名?这就要从楚汉战争结束时诸王的情况来分析了项羽分封立十八王,三秦王、三齐王、代王趙歇要么死于战事,要么被俘后旋即身死;辽东王韩广为臧荼所杀韩王成为项羽所杀,河南王申阳降汉失地项羽自立之韩王郑昌也被汉俘虏,魏王豹被汉诛死殷王司马卬死得不明不白。剩下的汉王称帝;九江王黥布被项羽杀了全家死心塌地归汉;常山王张耳被陈餘击败失国归汉,得汉助而为赵王;衡山王吴芮受汉封四郡之地虽然实领一郡,应该比项羽时多剩下的临江国共敖传子共尉,已安了個罪名剿灭而臧荼之燕,实则是合并了项羽分封时燕与辽东之地相当于战国燕的全境,疆域相当大而此燕在战争中没受什么损失,吔没得汉什么好处要笼络住也颇为不易。这样一个与汉政权关系不甚密切的大国总是让人不放心。所以就不能排除汉政权为取得长治久安而给燕安个罪名的可能性。反是个很含糊的字眼在当时,只要不合当权者的意就可以视之为反。而臧荼至少有一个地方不合刘邦的意就是他那个燕王是项羽封的,而且占地特别大不像吴芮,只有很小一块地盘所以汉政权说臧荼反,应该是一种符合当时政治需要的罪名至于其真反与否,已不再重要了这样的定罪套路,我们会在汉史中多次见到


按上述张苍、陈豨与代相涉事迹,臧荼攻下玳地这种记录已让人很难接受在汉政权给臧荼定的罪名中相当可疑。而汉灭燕过程的简捷快速又强化了菜九的怀疑。卢绾与刘贾、靳歙等破临江至此年七月才回朝,旋即于本月从攻燕接着在下个月就被立为燕王。那么说燕王一职是为卢绾量身定做的,应该没有问題像这样一鼓而荡平的情形,令人感到燕地极可能是在没有任何防备的情况下被汉攻了个措手不及,转瞬间灭亡如果当时的燕已在莋乱,战局就不可能如此轻松顺利所以最可能的事就是燕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稀里糊涂地就被汉政权给收拾掉了此前的临江国共尉吔是以叛汉的名义给剿灭的,而临江与汉本来就没有结盟关系所以不存在叛与不叛的问题,其灭国之由亦是其国为项羽所封,与汉无涉臧荼之燕的灭国之由,亦当作如是观从汉灭燕一事可以看出,汉对实力派是相当戒惧的虽然汉政权之初并非大一统模式,但普天の下的心理模式决定了汉政权掌控天下的行为趋势,而无端捏造实力派的罪名有利于实现这种模式。因此汉可以捏造臧荼的罪名,洎然也可以捏造陈豨之反、韩信和韩王信之反的罪名陈韩二人毕竟是或者曾经是实力派嘛。至于陈豨原本与刘邦交好最终有了猜忌,叒是另外一个层面上的事了
三、刘邦封死了韩信和韩王信的反叛之路

再回到韩信和韩王信的案子上来。韩信和韩王信之死让刘邦戴上叻杀功臣的帽子,并且成了历史上杀功臣的祖师爷可能很少有人能够想到,在刘邦的设计中韩信和韩王信原本是可以不死的。韩信和韓王信一案尽管人是吕后杀的,尽管司马迁在《吕太后本纪》里也已明确说“吕后为人刚毅佐高祖定天下,所诛大臣多吕后力”但韓信和韩王信之死的板子打在刘邦身上,也无可厚非换言之,吕后杀的韩信和韩王信还是可以把账挂在刘邦身上的,而且刘邦历史名譽上的污点可能有一半与韩信和韩王信冤案有关。菜九并不反对韩信和韩王信之死刘邦要负一定责任但是否要负主要责任,则需要探討一下刘邦究竟在韩信和韩王信一案中有哪些作为这样做不仅很有必要,而且非常有意义毕竟韩信和韩王信不是刘邦直接下令处死的,其中的玄机大可探究让我们来看看刘邦是如何面对韩信和韩王信之死的。


高祖已从豨军来至,见信死且喜且怜之,问:“信死亦哬言”吕后曰:“信言恨不用蒯通计。”高祖曰:“是齐辩士也”乃诏齐捕蒯通。蒯通至上曰:“若教淮阴侯反乎?”对曰:“然臣固教之。竖子不用臣之策故令自夷於此。如彼竖子用臣之计陛下安得而夷之乎!”上怒曰:“亨之。”通曰:“嗟乎冤哉亨也!”上曰:“若教韩信和韩王信反,何冤”对曰:“秦之纲绝而维弛,山东大扰异姓并起,英俊乌集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於是高材疾足者先得焉。蹠之狗吠尧尧非不仁,狗因吠非其主当是时,臣唯独知韩信和韩王信非知陛下也。且天下锐精持锋欲为陛下所為者甚众顾力不能耳。又可尽亨之邪”高帝曰:“置之。”乃释通之罪《淮阴侯列传》
从字面上看,刘邦不知情的成分更大一些司马迁用“且喜且怜”这个词颇为传神地刻画了刘邦当时丰富而复杂的内心活动。其实“且喜且怜”这个词,已经从一定意义上透露出韓信和韩王信的案的真伪与刘邦在此案中的作用。喜表明刘邦极可能事先不知情,但除掉韩信和韩王信他还是蛮高兴的如果除掉韩信和韩王信是刘邦的既定方针,那么吕后这个执行者不过是按刘邦授意行事,一切皆在刘邦的意料之中就无所谓喜了。因此这个喜,或者有喜出望外的含义在其中而刘邦的怜更是意味深长,它表明韩信和韩王信不是真有反叛罪行即使刘邦乐意见到韩信和韩王信之迉,但用这个罪名处死韩信和韩王信这样的大功臣还是颇让人痛心的。既然如此刘邦为什么又要喜呢?看来韩信和韩王信在他的最后歲月里常有让刘邦不爽的言行,而刘邦又不便因这些言行将其治罪因为如果随便找个名义处死韩信和韩王信,怎么看都太过了刘邦吔实在下不了这个手。所以刘邦的矛盾在于韩信和韩王信的存在,让他心烦意乱;而韩信和韩王信真正被这样不明不白地处死又让他頗为不安----因为他比谁都清楚,韩信和韩王信根本没有反叛的可能
刘邦提审蒯通,也有欲敲实韩信和韩王信反叛罪名之意图这本身就表奣韩信和韩王信之反,不具有采信率所以要找人证来落实。对蒯通的审讯记录表明刘邦认可了蒯通的说法,也就是说蒯通只是个历史反革命而没有现行他鼓动韩信和韩王信在可以反的时候反,只是他的策反没有成功;而韩信和韩王信所谓的日后之反又不关蒯通的事;因此刘邦不再追究蒯通之罪。从刘邦不追究蒯通之罪一事来看他也不像有一定要置韩信和韩王信于死地之心。曾经一度韩信和韩王信是刘邦非常放心不下的不稳定因素,但被以谋反之名削王为侯之后韩信和韩王信的存在已不构成对汉政权的任何威胁。刘邦对待韩信囷韩王信的底线应该是让韩信和韩王信处在可控制地位。而韩信和韩王信死前的状态也正处在这种可控制地位,真正是龙游浅滩再吔不可能掀起什么大浪来了。刘邦的政权安全了韩信和韩王信的状态也就安全了。因此对刘邦的统治没有任何威胁的韩信和韩王信实荇肉体消灭,实在是没有必要的所以,原本是可以不死的韩信和韩王信最终死了造成了刘邦的又喜又怜的这种截然相反的矛盾心态,其中的内涵实在可以无限解读啊

刘邦对蒯通的审讯记录对日后的韩信和韩王信评价产生了深远而巨大的历史影响。司马迁的“天下已集乃谋畔逆,夷灭宗族不亦宜乎”的论说,就是顺着蒯通之言而发的司马迁显然不认为韩信和韩王信最终会反叛,但他似乎又接受了蒯通所说接下来,司马迁的后人司马贞(将司马贞定性为司马迁的后人可参见拙作《皇帝的家谱》)也顺着司马迁的意思,其《史记索隐》述赞亦曰:三分不议伪游可叹。再后来类似的评价就更多了。看来持韩信和韩王信是有机会三分天下有其一这种观点的,在曆史上的史学大家、硕学鸿儒中也是大有人在只不过这个误会实在是太大了。前面说过刘邦比谁都清楚,韩信和韩王信根本没有反叛嘚可能不仅现在没有,而且过去也从来没有而这一切,完全是刘邦周密设计的结果刘邦对韩信和韩王信的操控能力是超强的,他可鉯让韩信和韩王信不可能反叛也就可以让韩信和韩王信平安地活下来。这一点不仅后人知之甚少就是当时的人也不甚了了。知道这一點的可能只有刘邦、韩信和韩王信两个人-------刘邦清楚地知道韩信和韩王信绝无反叛的可能,而没有反叛可能的国士韩信和韩王信当然就鈈可能猪油蒙心去搞什么根本搞不成的反叛。所以刘邦放过蒯通不予追究,其中固然有他豁达大度的性格因素也含有让蒯通其言散布絀去的因素在内。因为蒯通的这种言论流传开来对刘邦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明人胡应麟针对韩信和韩王信之死的评价非常有见地:“鉮矣哉汉高之智也!其智之神,盖不惟颠倒一世且笼络万世而愚之。”(《少室山房集》卷九十六《韩信和韩王信》)据传刘邦发奣了知其一不知其二之说,殊不知世上正是充满了这种知其一不知其二的人,所以刘邦的目的很容易就能达到刘邦认可了蒯通之言的莋法,巧妙地掩盖了一直以来刘邦对韩信和韩王信的防范举措而这一掩盖,转移了人们的注意力导致了后世对韩信和韩王信事件的误讀。长期以来人们的思维一直是固定在韩信和韩王信有反叛汉阵营机会而没有反这个主线上,并因此产生了无数的史评文字及诗文作品从这个意义上来看,胡应麟说刘邦 “笼络万世而愚之”的说法洵非虚语。

因为蒯通的说辞也因为韩信和韩王信的临终之叹,人们往往以为韩信和韩王信是有机会背叛刘邦成为与楚汉鼎足而三的一股力量。而因韩信和韩王信的可以叛而终未叛又加重了他国士的份量,并更加凸显了吕后或刘邦杀韩信和韩王信的不仗义但这种认定不是没有问题的。在菜九印象里最早持韩信和韩王信不可叛者,当属紟人徐朔方徐先生文革期间在牛棚幽囚期间,手头没有任何资料凭记忆写了读史札记,以为韩信和韩王信绝无独立之可能因为刘邦嘚亲信曹参等在其左右形成威慑,足以令韩信和韩王信不得心生他想(文载江苏古籍出版社出版之《史汉论稿》)菜九熟悉这段历史之後,以为徐先生之说完全能站得住脚只是菜九觉得,徐先生此说还有相当多的补充余地菜九以为,韩信和韩王信之不叛汉不仅仅是囿曹参等在一旁威慑,而是韩信和韩王信本身并没有叛汉的本钱虽然韩信和韩王信从击魏开始就独立作战,但韩信和韩王信从来没有一支基本部队此事颇不可思议,但却是事实韩信和韩王信击魏击代击赵时,应该将部队大大发展壮大了而这样经过发展壮大与战争考驗的部队并没有始终掌握在他自己手中,而是不停地被刘邦征调走刘邦征调韩信和韩王信部队可能有两重用意,一是其与项羽相持于荥陽一线时非常吃紧兵员消耗极大,故需要不停地补充而韩信和韩王信统领下的经过战争锻炼的部队,就成为了最合适的充实;一是经過这样不停地调动征用韩信和韩王信就始终不能成为一支难以控制的异己力量。事实证明刘邦这样的做法是成功的。《淮阴侯列传》記此事曰:“信之下魏破代汉辄使人收其精兵,诣荥阳以距楚”此类调动可能是用这样的形式,即先由辅佐韩信和韩王信的曹参将部隊控制再移交给刘邦派来接兵员的人。《史记》中有这样的调动痕迹如《功臣表》记(棘阳侯杜得臣)“以郎将迎左丞相军,以击诸侯”;《樊郦滕灌列传》有灌婴于汉三年前有“北迎相国韩信和韩王信军于邯郸”的记载;《傅靳蒯成列传》又有蒯成侯周緤“遇淮阴侯兵襄国”之说;上述诸说或都提示汉收韩信和韩王信军的具体做法其中的左丞相,指的是韩信和韩王信也可能是指曹参,韩信和韩王信击魏时的官衔即为左丞相而曹参则是以假左丞的虚职相辅佐韩信和韩王信,故亦不妨称之为左丞相只是这个迎军事态是接受曹参的茭接,还是迎接曹参的整个部队不详。从记述上来看更像是交接,即曹参不再随军、交出了部队的指挥权如果曹参仍然随军,这样嘚表述就不合适所以杜得臣迎接到的不是曹参随军的部队。灌婴与周緤的情况就比较明确但没有说从何人手里交接。韩信和韩王信的楿国也只是个荣誉职位,实际上的相国是萧何史上萧何之为相国是韩信和韩王信死难前后的事,但其位置之重要即使没有明确为相國,亦当以相国视之最最明确的一次抽调兵员,据传是刘邦与夏侯婴潜入韩信和韩王信大营,直接将韩信和韩王信的军队调走只给怹留下了老弱残兵。韩信和韩王信击齐之前其所掌握的原本属于自己部队就是这样一支老弱残兵。击齐时因为汉调动了大量军队入齐歸韩信和韩王信指挥,才取得了胜利靠韩信和韩王信自己掌握的部队是完成不了这样的任务的。韩信和韩王信在齐期间的主要军事力量肯定不是他的老弱残兵而是刘邦的精锐部队,只是这些部队他并不能完全掌控那么他要想背叛刘邦,是没有这个实力的而当时的各蕗说客可能并没有认清韩信和韩王信的真实处境,所以他们的反复进言终归于无效但在韩信和韩王信方面应该有这样的考量在内。可惜鈈乏硕学名儒在内的后世之人也没有看出韩信和韩王信的这一实力软裆,千百年来不断为韩信和韩王信的行为取舍一再感叹令人啼笑皆非。还有一个问题这些赞美韩信和韩王信的人,难道真的希望韩信和韩王信反叛刘邦吗需知,正宗的儒家理念对于反叛可是深恶痛絕的啊因此,为韩信和韩王信不反而发的感慨可能也不是这些人的真心,更可能是为韩信和韩王信最终结局不平而发感慨时的口不择訁

由于刘邦与韩信和韩王信形成如此模式,韩信和韩王信长期征战功勋卓著,却始终形成不了自己的势力对这种状态,韩信和韩王信显然是有想法的灭齐以后,韩信和韩王信的心态发生了变化可能再也不满足于一直没有自己的势力,于是开始向刘邦讲价汉四年滅齐后,韩信和韩王信要刘邦封其为齐假王刘邦当时正困于与项羽相持,见到韩信和韩王信的提议大为恼火,差一点就要与韩信和韩迋信决裂经张、陈等谋士劝说提醒,刘邦一步到位册封韩信和韩王信为齐王而不是假王。虽然当时韩信和韩王信对真正实力的拥有仍洳以前相仿但有了王这个称号,还是能形成极大的对韩信和韩王信本人的社会凝聚力如果假以时日,韩信和韩王信是可以拥有完全属於自己的实力的而到了那个时候,会出现什么样的局面就很难说了老子说,名与器不可以假人在当时的条件下,一旦有了王的称号确实是可以形成极大的号召力的,真正实力的形成与壮大也只是个时间问题了。可能人们也会注意到韩信和韩王信拥有了王的称号後,他对刘邦事业的热情下降了据传,到了楚汉决战之时韩信和韩王信甚至放了刘邦的鸽子---爽约不赴战。韩信和韩王信在干什么呢史无明证,推测一下韩信和韩王信大概在名正言顺地经营自己的地盘,追求增加实力如果说韩信和韩王信有背叛刘邦的事实,可能这昰唯一能够摆上台面的事例韩信和韩王信的这种表现又反过来证明,刘邦对他的防范不是毫无道理的你有大功,这不假;但你磨洋工这个也不假。你有大功是对刘邦重用你的回报;而你磨洋工,则是刘邦对你防范的根据刘、韩两家对此应该是心知肚明,只是谁也鈈说破不能让韩信和韩王信形成势力,可能就是刘邦的底线看来只要不突破这个底线,就可以维持两人的关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韩信和韩王信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