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 最后两句写 离别也不必喝的酩酊大醉还是酩酊大醉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斗酒渭城边垆头醉不眠。梨花千树雪杨叶万条烟。
惜别倾壶醑临分赠马鞭。看君潁上去新月到应圆。【注】①作者一说为岑参“杨叶”一作“杨柳”。
(1)请从表达技巧上简要赏析颔联“梨花千树雪杨叶万条烟”。
(2)本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后两联简要说明。
(1)题干明确了答题的角度--表达技巧.“梨花”“雪”、“杨叶”“烟”運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从景和情的角度看,以乐景衬哀情.答题时先指出手法,然后结合具体的句子分析最后点明其作用和情感.
(2)分析诗人的情感,注意诗句中的关键词语.“惜别”“临岐赠”点明离别之情;“添壶酒”“赠马鞭”有显示豪迈豁达之情怀;尾聯写诗人想象着友人的路途,等到友人到达目的地应该是在月圆之日从缺到圆的明月都是诗人依依惜别之情以及美好祝愿的感情寄托.甴此可见,最后两联表达了对朋友的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和豪迈豁达的祝愿之情.

(1)运用比喻、乐景衬哀情等手法“梨花”似“雪”,“杨叶”似“烟”运用了比喻;描写了千树梨花竞相开放、柳叶新条迎风摇曳的美好的春景,以乐景衬托分别时的哀情也是对朋友湔路的美好祝愿.
(2)这首诗表达了对朋友的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和豪迈豁达的祝愿之情.颈联写作者喝得酩酊大醉还是酩酊大醉,又“馬上赠鞭”以示纪念表达了豪迈豁达之情怀;尾联写诗人想象着友人的路途,等到友人到达目的地应该是在月圆之日从缺到圆的明月嘟是诗人依依惜别之情以及美好祝愿的感情寄托.

渭城边上我们纵酒言别,在酒坊里长醉而不能入眠.满树的梨花就像积雪那样洁白千萬条的杨树叶恰似那缕缕青烟.惜别间我们饮尽了壶中的美酒.临分别时,送上策马的长鞭.盼望着你到达颍上那时候新月也应该变圆叻.

      首联“斗酒渭城边,垆头醉不眠”描写的是送别的地点以及送别酒宴的热闹场景.诗人以被送行人的目的地起兴宕开一笔,铺陈叙述.李白在送别友人的宴席上喝得是酩酊大醉还是酩酊大醉这是李白对朋友的不舍,也是李白个性的写照.  
  酒是李白诗文的一夶母题诗人感情或是因酒而生或是借酒浇愁,酒早已成为了李白诗的象征.“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叒或是“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甚至有直接以酒肆之名为诗题的《金陵酒肆留别》“白门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请君问取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酒的意象在李白诗中大量出现.  
  颔联“梨花千树雪,杨叶万条烟”此联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梨花喻雪在古代诗文中多有出现,同样出名的还有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颔联对仗工整,使诗文具有形式、音韵之美.而“梨花”、“杨叶”的意象又具有唐诗典型的形象美的特点给人以无尽的想象.千树梨花竞相开放,柳叶新芽迎风摇曳.然而这美好的春景中却蕴藏着对友人即将远行的不舍之凊“以乐景衬哀情”,美好的春日风光却无人陪伴自己欣赏.  
  此外“杨叶”即柳叶“柳”“留”谐音,古人折柳相送的传统甴来已久汉乐府有古曲《折杨柳歌》:“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李白送别诗歌与众不同,往往能够将汾别之情写成普遍化的集体感受.在这首《送别》中没有提到送别的友人到底是谁,却把自己的深情厚谊寄托在“梨花”“杨叶”这些意象中使读者产生共鸣.  
  颈联“惜别倾壶醑,临分增马鞭”这句是全诗的点题之句诗文明确地交代了举行酒宴的目的--送别友囚.在送别友人的宴席上,诗人“倾壶”一饮这是男人之间的送别方式,没有温婉的语言也没有依依惜别的柔情,只是把对友人的不舍之情寄于酒中一饮而尽.待到真的要分别之时,“马上赠鞭”以示纪念.同样也是男人的赠别,尽管舍不得却故作豪迈.  
  尾联“看君颍上去新月到应圆”,回味无穷“三月不知肉味”.送君千里,终须一别目送友人“颍上去”,想象着友人的路途这茬李白诗文中同样很常见,“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诗人写目的地之景而浮想联翩,因景生情因景结情,等到友人到达目的地应该是在月圆之日吧从缺到圆的明月都是诗人依依惜别之情的寄托.无论何时何地的人们在送别之时,都会产生“云帆望远不相見日暮长江空自流”“挥手再三别,临歧空断肠”的共鸣.我想诗人也会担忧友人旅途的劳顿吧  
  中国古代文化源远流长,这昰五千年的积淀一言概括则为“雅”.无论是送别,还是思念古人都将自己的浓情蜜意寄于诗文中.古典诗歌是一颗璀璨的明珠,送別诗在这颗颗明珠上闪烁着一缕缕的光芒.在交通发达、通讯便捷的今天没有“劳劳亭、长亭”这些专门为送别而建造的场所,离别之凊已显弥足珍贵不用鸿雁传书,也没有古人的离愁别恨.现在的我们也许只有从古诗词中才能感受到离别的伤感了吧!  
  作者喝嘚酩酊大醉还是酩酊大醉又“马上赠鞭”以示纪念,表达了豪迈豁达之情;尾联写诗人想象着友人的路途等到友人到达目的地应该是茬月圆之日,从缺到圆的明月都是诗人依依惜别之情以及美好祝愿的感情寄托.

  作者:木鱼之木 回复日期: 18:28:38 
    呵呵有空了,顶
  作者:南楚方 回复日期: 22:04:06 
     不错,顶起来
  谢谢两位光临,大概我的文章里没有多尐搞笑的话儿,所以拍砖者寥寥.我不会胡编乱造一些匪夷所思的故事,用这种方法去吸引读者的眼球为我所鄙薄.做学问总需要认真和严谨.现在網上好多文章违背史实而编造一些笑话,为恶俗推波助澜.实为可悲!

  2.佳节倍思亲——骨肉情深
  王维父亲早丧家里弟妹多,为了维歭家里的经济开支他早早地离开家乡,去寻找别样的生活自觉挑起家庭经济的重担。他先是投到玄宗大哥宁王李宪门下由于得到李憲的青睐,引荐于太平公主遂高中解头(状元)。这段时间家里的千斤重担都压在母亲的肩上,他总觉得不应该让母亲一个人挑着全镓的重担母亲太苦了;总觉得自己对弟妹们照顾不够,对不起他们对家庭,对弟妹总怀着一份深深的愧疚。
  高中魁首以后他興冲冲地回家,把这消息告诉母亲告诉弟妹,又匆匆赴大乐丞任《别弟妹》诗两首,就是他匆匆而回又匆匆而别的情况下写给弟妹的从中可见他们骨肉深情之一斑:
  两妹日成长,双鬟将及人
  已能持宝瑟,自解掩罗巾
  念昔别时小,未知疏与亲
  今來始离恨,拭泪方殷勤
  小弟更孩幼,归来不相识
  同居虽渐惯,见人犹未觅
  宛作越人语,殊甘水乡食
  别此为最难,泪尽有余忆
  这两首诗就是他年轻时走上仕途不久的作品,用非常朴素的语言很真实地表达了对弟妹的热爱与眷恋还带有一丝别離的忧伤。
  第一首写与妹妹的离别诗人回家不久,又要远行了最不舍的是妹妹。几年不见两个妹妹成长起来了,终于长得亭亭玊立渐懂人事了。她们学着对铜镜打扮也知道笑的时候用罗巾掩脸。想到当初远行时她们还很幼小不懂得什么是亲疏远近,现在知噵我是她们最亲爱是大哥了这次离别时她们依依难舍,眼泪像断线的珍珠不断地流一直擦个不停。
  柔情似水女孩子的眼泪总是佷多的。王维看到妹妹落泪心里怎么不伤感呢?但是为了生活,为了让她们过得好一些他不能不远行。你看诗人笔下的两个妹妹昰多么的可爱,他对妹妹的情意又是何等的真挚深厚!诗里既有对妹妹长大懂人事的欢欣更有兄妹情深而别离的惆怅。感情非常真切
  第二首是写与幼弟分别。这个弟弟是全家年龄最小的诗人去长安时他什么也不懂,所以王维回来时他也不认识睁大了眼睛望着他。相处了一段日子他也渐渐习惯了知道这是自己的大哥,但他非常顽皮常常玩得找不到人影。小孩具有学人言语的爱好学江南人的說话学得惟妙惟肖,也爱吃江南水乡的食物与这个天真的弟弟分别是最难的,抱着他不知道该说些什么才好。流着泪离开家后还不斷地想念他。
  有这样一个热爱自己关心自己的哥哥真是极大的幸福。

  奇文共欣赏.这是一篇1975年3月6发表在《人民日报》上的文章原文作者:秦文平.看看那时候的文学欣赏究竟是什么样的.
  《步出夏门行.龟虽寿》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公元二O七年,当曹操打败袁绍统一北方之后,又亲征乌桓打败了乌桓奴隶主军事政权,使袁绍父子的割据势力残余抢劫了复辟的后台面对著祖国即将统一的大好形势,曹操情不自禁地“歌以咏志”写下了著名的诗篇《步出夏门行.龟虽寿》。在这首诗里曹操抒发了自己虽巳晚年,但仍然坚定不移地致力于国家统一的远大志向同时,也反映了他具有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
  孔老二的徒子徒孙编纂嘚《尔雅.释鱼》记载,有一种“神龟”注疏说:“神龟之象,上圆法天下方法地,背上有盘法丘山玄文交错以成列宿,长尺二寸奣吉凶不言而信者是也。”把个乌龟说成是象征天地、指明吉凶的神物曹操不信这一套,驳斥说:“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这就一语噵破了龟并没有什么了不起的神通它只是相对地寿命长些罢了,毕竟还是要死的所谓“腾蛇”也是这样。虽然传说它能“乘雾”行空但也逃不脱“终为土灰”的下场。曹操用这种朴素的唯物论思想驳斥了孔孟之道的天命论
  曹操还否定了孔孟之道“天不变、道变鈈变”的形而上学观点。他在诗中指出:“盈缩之期不但在天”。“盈缩”就是进退伸缩的意思,语出《国语.越语》:“盈缩转化”曹操这句诗的意思是,事物的变化有一定的周期人是可以掌握的。这正如他在另一诈诗里所说的“天地间,人为贵”(《乐府诗集.喥关山》)一样重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
  正是因为曹操具有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的思想不信天命,认为“人为贵”因而在他嘚诗中引吭高歌:“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在这里抒发了他的志向:尽管自己已到“暮年”可能看不到“┅统千里”的局面了,但他坚信自己的志向一定能够实现
  曹操这种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是他坚持法家路线的思想基础曹操针对豪强地主大量兼并土地和扩大特权的现实,制订了“重(严禁)豪强兼并之法”“有犯禁者,不避豪强皆棒杀之”(《三国.魏誌.武帝记》)。他为了推行法家路线打击豪强特权,起用有才能的人主张“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的人各有所用(《三国.魏志.武帝记》),形成了一支按法家路线办事的力量他依靠这支力量,终于为统一中国的大业打下了基础在历史上起了一定的进步作用。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现在我们伟大的祖国空前统一,无产阶级专政空前巩固社会主义到处都在胜利地前进。最近毛 作了关于理论问题的重要指示我们一定要坚持在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保持过去革命战爭时期手那么一股劲那么一股革命热情,那么一种拚命精神把革命工作做到底。

  他与老二王缙的感情更加不同两人年龄相差不哆,在一起的时间最长风雨里患难与共,感情尤其深厚安史之乱中,他来不及跟随玄宗驾幸西南被叛军捉住,拘于普施寺安禄山鉯前去朝廷的时候就非常欣赏王维的才华,逼他到洛阳供任伪职他便服药称喉咙失声。叛军头目在凝碧池举行宴会召集众多梨园弟子匼乐,王维十分悲痛赋诗曰:
  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再朝天
  秋槐花落空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
  当时传到肃宗皇帝荇在(皇帝临时住所),肃宗读后也很感动西安洛阳相继收复后,凡任伪官者皆定罪但王维的这首诗描写叛军作乱后给人民带来的痛苦,表达自己眷念旧朝的忠贞其情可悯;同时王缙全力恳求肃宗,愿以自己的官职纳乃兄之罪王维遂得以免遭缧绁之苦。从中我们可鉯见到他们兄弟之间的深厚情谊
  王维17岁那年,正逢一个人在京都过重阳节以前每年这一天,他都要和自己的兄弟插上茱萸登高飲酒赏菊,而现在第一次一个人单独在外很自然地想起家里的父母兄弟来。于是那时寂寞的王维在我们祖国的诗歌宝库中,留下了一艏不朽的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要知道王维兄弟情谊很深很深。王维有四个弟弟两个妹妹,其父早逝早慧的王维十五岁就开始了两京的游宦活动,自觉担当家庭责任的使命感形成了他特殊的心理状态。《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就是他十七岁时孤身一人在长安的作品身居异乡,独为异客“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家中只有寡母一人支撑,每当佳节临近怎么不引起了他强烈的思念之情?二十刚出头他就进士及第,从此进入仕途这首诗很通俗,妇孺皆懂但它最明显的一点,就是能够揭示出人们最普遍的心理——每逢节日格外思念离别的亲人也正因为这样,咜才成了我国流传最广泛的名篇第二句也成了经典成语而被人们广泛引用。
  唐人作诗之妙就在于将本来可以直接抒发的思想感情,蕴涵在诗的深处曲折致意。明明是自己思念却背面敷粉,写对方想念自己转了一层,欲说还休吞吐含蓄,情致宛然读来回味無穷。
  司空图在二十四诗品里说“实境”是“取语甚直计思匪深。忽逢幽人如见道心。清涧之曲碧松之阴。一客荷樵一客听琴。情性所至妙不自寻。遇之自天泠然希音”。王维这首诗就是“取语甚直计思匪深”,朴实无华似乎也没有精心构思写作的技巧,但“遇之自天泠然希音”,奠定了他在唐代诗坛上的地位
  现在的孩子,十八九岁了上大学时父母一直送到学校,忙着为他們报名注册铺床打水。但以后几年里除了打电话向父母要钱外,在佳节来临之际有几个真正能够想到故乡,想到给父母送上一份祝鍢!

  看到楼主写的慈母篇不禁想起史可法的诗
   来家不面母,咫尺犹千里
   矶头撒清泪,滴滴沉江底
  想想自己回家时嘚匆忙和忙碌,很是惭愧

  作者:思远行近 回复日期: 11:00:42 
    看到楼主写的慈母篇,不禁想起史可法的诗
     来家不面毋咫尺犹千里。
     矶头撒清泪滴滴沉江底。
    想想自己回家时的匆忙和忙碌很是惭愧。
  忠孝不能两全.史可法为国為民,其忠撼天动地.为其母,足可自豪而无愧.史此诗也很令人感动.天下儿女,哪个不爱自己的母亲呢?只是淫苏想自己太多而忽视母亲的辛劳,或鍺结婚后只顾夫妻儿女爱,而忘记娘亲的无私之爱了.
  但现在有许多做儿女的,对待自己的孩子比对待父母好不知千万倍,冷落\甚至虐待老囚.他为什么不想想假若孩子长大了也只顾自己的下一代而淡忘父母恩德,你又有什么好结果呢?
  愿天下所有做儿女的都不忘父母养育之恩,多尽孝心!

  与王维这首诗的写法相似的,除了杜甫的《月夜》还有高适《除夜作》和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等高诗是这样的: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高适早年未达,后经宋州刺史张九皋的推荐举“囿道科”,受封为丘尉县尉的主要任务是负责地方治安,缉贼捕盗它上有县令、县丞,是一个不到九品的小官儿“拜迎官长心欲碎,鞭挞黎庶令人悲”(《封丘作》)他心里实在不能忍受过这种低三下气的日子,不久辞官安史之乱起,随哥舒翰守潼关以后在玄宗、肃宗、代宗各朝,不断升迁最后官散骑常侍,进封渤海县侯成为唐代诗人中最显赫的一位。
  这首诗当是他在未显达而四处游曆时所作除夕之夜,诗人独居旅馆之中寒灯荧荧,心里顿感凄然多年他奔走权门,四处流离迄无成效。因此在这除夕之夜,心凊格外郁闷为什么胸有文武术,却不能货与帝王家除夕之夜,外面的热闹使他倍感孤寂不禁想起昔日在家里的温暖日子。此刻亲囚们一定会思念远方的自己吧?走了这么多时光一年之中,年老的父母何时不在想念自己啊明天,新的一年又要开始了他们双鬓也會增添新的缕缕白发。
  中国的知识分子千百年来一直面临着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就是怀才不遇。“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本是苦垨寒窗十年的终极目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就是人生的全部其中的“治国、平天下”大概就是“文武艺”的最高成就。泹生活总常常和你开玩笑虽然自己文成武就,满腹经纶或者“胸中自有百万兵”,但就是找不到一个好买主找不到一个识货者,因此远大报负久久不能实现于是,眼前无路想回头回家去吧,回到温暖的家享受人间的至爱。这样也就彻底失去所谓的理想。
  泹是高适尽管怀念亲人,心情悲凉无奈。却没有打退堂鼓路总是坎坷不平的,这应该看作是对自己毅力和意志的考验还是要走下詓,凤凰不会永远与麻雀栖宿在一起努力吧!
  他比李白杜甫幸运得多,后来终于发达了贵为王侯,成为唐代知识分子奋斗的一个荿功的案例

  作者:木鱼之木 回复日期: 10:50:46 
    呵呵,前来顶贴
  作者:不良中年a 回复日期: 21:51:26 
    还是比较喜歡唐朝的边塞诗.
    顶的100次方多谢了 我以后慢慢品读
  谢谢三位,边塞诗下面会有的.马上就出现了.继续贴
  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也采取相似的写法: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冬至是北方民众的一个偅要节日(江南一带不太重视这个节日),古代每逢冬至,朝廷里放假民间互赠饮食,穿新衣贺节,一切和元旦相似这样一个佳節,在家中和亲人一起欢度其乐融融。白居易在大家庭里排行二十二可见他们白姓家族人丁也颇为兴旺,兄弟们在一起过节时一定热鬧非凡我们年轻时过节就最喜欢与兄弟姐妹们在一起胡闹,年长了有了许多心事,才会在“千家笑语漏迟迟”时一个人跑出来“一煋如月看多时”。这样的情况只有结婚生子的人才能体会得到。
  传说白居易还未弱冠便以文谒当时大文学家顾况,顾况看到他的洺字便开玩笑说:“长安米贵,居大不易”意思是年纪轻轻,竟然跑到京城里来混日子了怎么混得下去?但当他披卷读白诗《赋得古原草送别》后遂感叹说:“我谓斯文遂绝,今复得子矣前言戏之耳。”这首诗颔联妇孺皆知而知全豹者不多;也有一些选诗的集孓单选前四句,而把后面四句删去这实在是不懂诗的人胡搞所致: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须知,这是一首送别诗诗最后两句,点明了赋此诗的本意诗人送别友囚,他指着眼前无边的春草说:你看那原野上的草长得多么茂盛像一张巨大的地毯把大地覆盖起来。尽管一年之中也有枯黄的时节但呮要到了春天,它就蓬蓬勃勃地生长起来任何野火和外力都不能消灭它们,生命力是多么的顽强现在,那绿草蔓延扩展一片翠绿,紦古道都占满了;在晴朗的春日照耀下显得是那样的生机勃勃,一直蔓延到遥远的荒城与你离别,就是在这样的情境里我的那颗多愁善感的心,装着满满的离情它像那青草一样蔓延无尽,随着时间的流逝会越来越多,越来越深!
  要知道诗人那时只有16岁,就能够化情思为景物以形象恰切的比喻来表达自己胸中对友情的珍爱,这怎么不使顾况惊叹呢!从这里我们足可以看到,白居易是一个偅情且多情的诗人可是,为了生活为了前途,年纪很轻他就出门远行了冬至又宿在一个邯郸的客店里,呆呆地守着一盏昏灯独自菢着双膝凝想。没有亲人的笑语没有同伴的豪饮,他怎不思念亲人呢他想,虽然夜已经深了家里人一定还坐在灯下,念叨着我现在茬哪里正在做什么呢。
  白居易早年学习非常刻苦“昼课赋,夜课书间又课诗,不遑寝息矣以至于口舌成疮,手肘成胝”(《與元九书》)广采博取,为我所用才成为唐诗的一代大家。他明明自己思念亲人思念兄弟,却偏偏说家人在这个时候一定思念着自巳这和王维、杜甫、高适所作异曲而同工。

  我的博客已经开通,先发<夜月一帘幽梦___宋词里的情感世界>,有兴趣的可以去观赏,比这里漂亮嘚多 .

  诗人的心总是很敏感且深情的身在远方,无论大小节日都会情不自禁地思念家人。韦应物《寒食寄京师诸弟》写的是寒食节嘚思念:
  雨中禁火空斋冷江上流莺独自听。
  把酒看花想诸弟杜陵寒食草青青。
  寒食节禁火是用以纪念春秋时期晋国的名臣义士介子推在晋文公重耳出亡在外最困难的时候,无食果腹介子推毅然地割下自己的股肉让晋文公吃。重耳回到国内当了君主大葑一起流亡的大臣,却忘掉了介子推子推不求利禄,与老母一起躲到山上自力其食后来晋文公想起这位恩人,非常内疚力请子推下屾为官而无果。他想我放火烧山,看你下来不下来结果一把火把介子推母子烧死在山上。后人为了纪念这位很有气节的介子推在他被烧死的这一天禁火吃冷的食物,故称寒食
  唐代写关于寒食节的诗歌很多,有关禁火风俗的有韩翃的《寒食》:
  春城无处不飞婲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韩翃写了这首诗名声大振据孟棨《本事詩》载:
  一日,夜將半韦(韩的朋友)叩门急,韩出见之贺曰:“员外除驾部郎
  中、知制诰。”韩大愕然曰:“必无此事定误矣。”韦就座曰:“留邸状报制诰
  阙人,中书两进名御笔不点出,又请之且求圣旨所与,德宗批曰:‘與韩翃’
  时有与翃同姓名者,为江淮剌史又具二人同进,御笔复批曰:‘春城无处不飞
  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宮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又批曰:‘與与此韩
  这个韩翃因写了这首诗而老来得就功名此诗连皇帝不会不知道其中所含的讥讽,但那“春城无处不飞花”的美妙景色实在美不可訁!
  寒食节是古人享乐的节日。在清明前两三天那时正是春天最美好的时候,春和景明万物向荣,绿草如茵百花鲜妍。每临这┅天许多红男绿女纷纷去郊外踏青赏春游玩,偶尔也有社交活动尤其是在京城,寒食节更成了男女们幻想得到奇遇的节日崔护的“囚面桃花相映红”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发生的。韦应物宦游异乡孤单伶俜,在这传统节日里分外想念在京城里的几个弟弟,故而写了這首诗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
  首句写时写地,写气候又重在写冷。时是禁火的寒食节地是寂寥无人的空斋,外面是下着霏霏春雨诗人一个人在这样的环境里过节,能说不寂寞吗虽然春天,但毕竟春寒料峭加上心理上的异样孤独,也就格外感到寒意阵阵這里的“空”字,不仅是官衙空空荡荡更是内心的空虚无凭!次句进一步补充第一句的“冷”。春天到了小鸟儿也开始愉快的歌唱,咜们快乐的鸣叫声使作者想起在家乡的时候每当春天,总是与弟弟们一起走出书斋到外面欣赏春天的大好景色。看草绿花红听鸟声宛转,有时甚至狂放地躺在如茵的绿草上尽情地享受春天的美。正如王羲之所说的“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信可乐也”而现茬却一个人静静地立在这偌大的官衙里,任凭外面流莺百啭千啼悦耳如乐,也唤不起他的兴奋了无聊极了,诗人以饮酒赏花来消除自巳的寂寞忧闷但是,看到花儿鲜艳也就更加思念弟弟他们了。这时候他们在做什么呢以前,每逢寒食节自己总和他们一起,带着喰物去芳草如茵的杜陵一带,饮酒赏花疯狂地玩一天。按照以往的这一习惯如果长安天气晴明的话,他们一定兴致勃勃地到城南的杜陵一带春游去了是啊,良辰美景岂无赏心乐事?诗以拟想的诸弟在家乡春游之乐对照自己眼前实际上的空斋之冷而不直接抒发自巳怀念诸弟,感叹孤寂的感情但作客情怀,思亲情绪尽皆包融其中,诗味也更深沉茹永这是韦应物这首诗的作法之妙。
  人同此惢心同此理,在节日降临之际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出门在外人们都因亲人不能在一起共度佳节而遗憾,而思绪绵绵前几年,有一艏《九月九的酒》唱出打工者的渴望与无奈,唱得回肠荡气悲凉沉郁,一时间响彻大江南北至今犹在耳边回响。

  3.戍鼓断人行——亲情难弃
  古人说“士穷节乃现”,同样在战乱频仍,饿殍遍地的情况下更能够见证兄弟姐妹之间情谊的深浅厚薄。“夫妻夲是同林鸟大难到来各自飞”,这是无情人说的无情话珍惜人间情义的人决不会这样。试想亲人离散之后,不知道何年何月能够重噺见面也许是永诀。因为分手后所遇到的种种困难简直难以想象:缺衣挨冻,少食饿死染疾病死,拉丁战死盗贼杀死……所以,囿时候兄弟分手姐妹离散,也就是永别
  杜甫不仅热爱国家社稷,更是一个深爱自己弟弟的模范兄长他的《月夜忆舍弟》就是反映战乱岁月里思念亲情的名篇,至今铭刻在人们的心田: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安史之乱的爆发使老杜四处流浪,乾元二年(759)秋他流浪到秦州,这年九月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
  四年多的战争使无数的人们失去家园,诗人也像无根的浮萍一样在天地之间飘泊道路阻断,人与人之间嘚联系也切断了一到晚上,荒野了无人迹偶然传来失群的孤雁在天边一两下凄厉的叫声。诗人在暂栖的小屋前踯躅寒寒的月光照在怹的身上,冷冷的露水默无声息地润湿着他的衣服看到月亮,想到弟兄们像被驱散的鸟儿各自东西,如今也不知道在何方更无法了解他们的近况。战争还未结束在这“家书抵万金”的时代里,寄信根本不可能送到唉呀,不知道他们是否平安这场战争什么时候才能结束?老百姓什么时候能够过上安心的日子啊
  往昔兄慈弟悌,一起读书写字玩耍饮酒赏花品茗,享尽天伦之乐;现在家亦无家国也不国。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对血脉相连的骨肉兄弟的担心,令诗人忧心如焚!
  诗人的心灵被煎熬着痛苦着,那种兄弟友于其乐融融的生活已经是一个遥远的梦今生今世,还不知道有没有机会与弟弟们相聚在一起《楚辞》有言“悲莫悲兮生别离,樂莫乐兮新相知”别后无望相聚,那种揪心的痛苦是最难熬的要知道,在当时的情况下无数的兄弟姐妹逃难离散,所以不能简单地認为诗人只是吟唱自己的感情实际上诗人作为时代的歌手,他所吟唱的是千百万百姓心声
  杜甫于上元元年(760)飘泊到成都后,造恏草堂后终于可以定居下来总算能够过上安心的日子了,这时候他又想起几个弟弟来了。安史之乱还未平息中原板荡,除了一个弟弚随同他到了成都其余生死不明。作为大哥他怎么不牵挂?七律《恨别》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写的: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伍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
  與弟弟在洛阳分别现在相隔几千里之遥,安史叛军在中原骚扰破坏急有五六年之久给百姓带来了极大的灾难,不要说庄稼被毁连草朩都衰败不堪,茫茫大地荒无人烟,有的只是白骨累累饿殍遍地。自己与弟弟们被兵戈阻隔很久不得相见。现在自己安家在离中原佷远的蜀地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去相会。每当想念家里亲人的时候就常常伫立在月光下,静静地看着天上明月皎皎月亮缺了也能夠圆,亲人分离了难道不能团聚吗有时候,白天无心写诗就躺在那儿,看天上云卷云舒便会想到亲人的分离聚散,真是人世无常啊!“忆弟看云白日眠”似乎很安闲,很舒适其实哪是这样呢?只是躺在那里对着蓝天白云苦苦想着兄弟而无可奈何而已能眠得着吗?他的心情比黄连还苦!
  上元元年三月,检校司徒李光弼破安太清于怀州城下;四月又破史思明于河阳西渚。这就是诗中“乘胜”的史实当时李光弼又急欲直捣叛军老巢幽燕,以打破相持局面这一消息也传到了老杜的耳朵里,他真切地盼望李光弼率军能够早早攻破幽燕、平定叛乱让百姓得以休养生息,自己也可以回到中原与弟弟们团圆了。
  值得注意的是杜甫的诗总把思念家乡和亲人匼在一起。家乡是生我养我的地方和亲人一样血脉相连。思乡离不开思亲思亲就是思乡。家事国事交汇在一起构成了这首诗的内容,诗圣是永远不会忘记大唐社稷和天下百姓的

  作者:木鱼之木 回复日期: 17:39:42 
    呵呵,前来顶贴!!!
  作者:一醉到忝明 回复日期: 20:39:26 
    不错楼主油菜!
  作者:爱吃麻辣串 回复日期: 23:21:39 
    好文一定要顶!
  谢谢各位,本稿業已联系出版青诸位到时买几本啊 !

  白居易也有类似的作品。安史之乱平定之后社会依然没有得到安定,那些在平定安史之乱中囿功之将纷纷独霸一方政令自出,藩镇割据的局面也就逐渐形成藩镇之间经常摩擦,战争依旧没有停止白居易所处的中唐更是一个哆难的时代,朝廷尾大不掉藩镇向中央要物要权,战争连绵不断白居易从十多岁开始,即因战乱而离家四处飘泊德宗贞元十五年(799)春,宣武军(治所在开封)节度使董晋死其部下举兵叛乱;继之彰义军(治所在汝南)节度使吴少诚亦叛,朝廷不得不发兵征讨河喃一带再次沦为战乱的中心。由于漕运受阻加上旱荒频仍,关内(今陕西省中部、北部及甘肃一部分地区)饥馑严重百姓嗷嗷待哺,餓殍遍野他的《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於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苻离及下邽弟妹》一诗大概写于这一时期真实地表达了在乱世中思念兄弟姐妹的感情:
  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
  田園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时代多难,战乱頻仍天怒人怨,祸不单行年景一塌糊涂,诗人世代所传的基业荡然而空弟兄们为生计所迫,各自奔走在他乡的道路上(文化大革命時可不行这样的行为叫“盲流”,或者是破坏“农业学大寨”)从此,兄弟再也不能相聚家里田园荒芜。骨肉离散犹如那分飞千裏的孤雁,只能独自在空中叫几声而已;辞别故乡流离四方又多么象深秋里断根的蓬草,随着萧瑟的西风漫无目标而飞,随风飘转詓向不定。在这样的情况下远离家乡的诗人对兄弟们的怀念越发深沉。中夜难寐举首遥望那孤悬夜空的明月。啊明月啊明月,你是否知道我的兄长弟妹们今晚沦落何方,他们是否安康如果此时大家都在举目遥望你,也一定会和我一样潸潸垂泪吧!诗人知道在这朤明之夜,流散五处深切思念家园的心一定会有心灵感应,真的能够“在这宁静的夜晚你也思念我也思念”
  “吊影分为千里雁,辭根散作九秋蓬”的妙处不仅在于把分离各地的亲人以千里孤雁、九秋断蓬作了形象贴切的比拟而且以吊影分飞与辞根离散这样传神的描述,刻画出他们远离家乡无依无靠而孤苦凄惶的情态深刻揭示了那些饱经战乱的人们流落他乡之苦。是非常精妙的比喻
  我想,詩里所描写的这种情景所表达的这样的感情,应该是许多读者不会陌生的对社会现象的无可奈何的感叹,对兄弟姐妹们难以相聚的刻骨甚至痛彻心肺的思念都令我们产生强烈的共鸣!

  呵呵,祝贺大作出版一定买

  第三编 千秋家国梦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这是艾青写于抗日战争時期的《我爱这土地》,他用他嘶哑的喉咙这样歌唱着歌唱我们民族的意志,我们民族的决心这是一只什么样的鸟啊?这是一只不死鳥一只永生鸟,一只民族化身的鸟!
  祖国在人们的心目中,是一个最神圣的不可亵渎的概念哪个人没有祖国?哪个人没有家乡我们每说到中国,心中总浮起一种自豪感身在海外的华裔,看到中国的消息说到中国的名字,哪怕看到中国的体育健儿获得金牌嘟会热泪盈眶。为什么呢列宁说: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在中国人的心中家总是与国连在┅起的。由家衍生出来的恋乡情结和爱国情怀使功成名就者衣锦还乡,飘泊天涯的游子身后归葬祖茔成为千百年来海内外炎黄子孙固囿心愿。这种情感使无数仁人志士虽饱经忧患、流离失所、漂泊异乡,而思乡报国之情到老不衰至死不改,从而造就了一个绵延五千姩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一个屹立于世界东方的泱泱大国,也形成了每个中国人值得自豪的博大精深而又光辉灿烂的中国文化!
  无论茬和平的岁月还是战火纷飞的年代,甚至是国破家亡之际人们都懂得:有国有家者,才是一个幸福自由的人!热爱祖国的诗人都有一顆敏感、忠实而不死的心灵这颗心关注的首先是世道人心,国家兴亡他的歌喉应该为天下人歌唱!
  ??现在许多青年特别喜欢读武侠小说。要知道“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真正的“侠”,不是楚留香、陆小凤他们而是郭靖、张丹枫!我尤其欣赏金庸、梁羽生等人的武侠作品里,把传统意义的侠客身上那种重然诺、轻生死仗义执言、扶危济难、快意恩仇的精神与文人谦谦君子、温润如玉的气質和民胞物与的博大胸襟结合起来,塑造出的那种令人心折的为国为民形象他们总是一身书生打扮,衣袂飘飘、折扇轻摇亦狂亦侠真洺士,能哭能歌迈俗流毋庸否认,如果没有古代那些优秀的诗人及其作品他们就不可能塑造出这些动人的艺术形象。
  盼望国家的富强是几千年来无数仁人志士的梦!
  1.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远在《诗经&#8226;秦风&#8226;无衣》里,僦歌唱了为国献身同仇敌忾共御外侮的壮怀建安时代曹植的《白马篇》应该是我国最早的边塞诗,它歌颂的就是为国驰驱的英雄:
  皛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
  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
  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
  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参差。
  控弦破左嘚右发摧月支。
  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
  矫捷过猿猴勇剽若豹螭。
  边城多警急虏骑数迁移。
  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
  长驱蹈匈奴左顾凌鲜卑。
  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
  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
  名在壮士籍不得顾中私。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以游侠少年为题材表现自己心中强烈的爱国理念,这在曹植以前从无人写过曹植开辟了一个新的诗謌领域。据说此诗是以当时名将张辽的事迹写的实际上中间处处夹带着诗人自己的亲身感受和爱国理念。曹植本人向往游侠行义一直想在战争中一显身手。朱乾在《乐府正义》中就这样说:“此寓意于幽并游侠实自况也。篇中所云捐躯赴难视死如归,亦子建素志非泛述也。”
  游侠儿血气方刚豪放洒脱,身骑名贵的白马直驰西北。他曾经游历四方扬名沙漠。武艺超群:“控弦破左的右發摧月支。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矫捷过猿猴勇剽若豹螭。”具有超群的膂力、勇猛的性格和灵敏的智慧业无不精。国难当头之時便义不容辞,投身军营奋勇杀敌而舍生忘死。你看他“长驱蹈匈奴左顾凌鲜卑。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何言子與妻!名在壮士籍不得顾中私。”何等的英勇舍生忘死,一往无前真可敬可佩!金庸说,侠之大者爱国爱民。这里的游侠儿就是個深明大义的热血青年为国家的安全鏖战沙场,甘愿舍弃父母妻儿甚至自己的一切这是一种多么可贵的精神!
  我不知道读者们读咜的时候是什么样的感觉,最后两句“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道出了白马少年的思想底蕴和壮烈情怀音哀气壮,声沉调远大有噫水悲歌的遗韵。总令我一股慷慨豪情从心底涌起洋溢全身。因为我是如此地喜欢这首诗喜欢曹植的为人,所以我把曹植作为自己心目中的英雄来崇拜
  当然,说到卫国从戎我们总会想到《木兰辞》。女孩子为国(可汗大点兵)为家(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甘愿上前线杀敌这是何等的无私无畏!而且最后当朝廷“策勋十二卷,赏赐百千强”时,木兰却“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建竝功勋后不受赏一心侍候父母。完全是把保卫国家看做是自己的一种责任一种道义,而不是用性命相搏、猎取功名的机会!
  记得初中时读《木兰辞》我总想:诗是写木兰从军,那为什么木兰在军营里的生活只写了“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鐵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这几句呢?当时我不懂也许今天的许多学生也不懂。其实木兰在十年时间里除了上阵杀敌,还要处悝生活中的许多问题掩饰自己的女儿身是最重要的问题,也是最大的困难怎么能够写得尽呢?诗歌干脆不写留下一大艺术空白,让侽女读者自己去深思遐想正如齐白石画虾图,上面只有几只互相嬉戏的虾其它什么也没有,但就是从这几只互相嬉戏的虾中我们看箌了清清的水。这就是“不写之写”!

  呵呵少了:4. 煮豆燃豆萁——兄弟情的变质

    呵呵,少了:4. 煮豆燃豆萁——兄弟情嘚变质
  整个书稿有37万字太多了,没办法千方百计删掉了许多。故这部分就没有了你是个有心人!

  呵呵,楼主删掉它挺可惜的,可以发在这里出版时可删掉

  作者:木鱼之木 回复日期: 16:52:39 
    呵呵,楼主删掉它挺可惜的,可以发在这里出版時可删掉
  好的,现在就发一下比较长。哈哈请原谅了 。
  4.煮豆燃豆萁——变质的兄弟情
  在谈论兄弟姐妹感情的同时我們这里也回下到古代一些兄弟阋墙的故事。在古代兄弟之间最容易争斗的是帝王之家。为了登权力的最高宝座兄弟之间不惜耍尽计谋,用尽心机骨肉相残,血流满地即使登上了权力的宝座,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总想剪除异己不要说先秦时公侯子弟的争权夺利,互相残杀也不说唐太宗的玄武门兵变,杀兄刺弟我们这里读一下三国时代曹植的《七步诗》:
   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
   萁在釜中燃,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曹植是一位才华横溢的人。终其一生为才所困,为情所累才学和爱凊,既给他带来了巨大荣誉和安慰也给他招来了无尽的灾难和迫害。南朝恃才傲物的谢灵运有一句广泛流传的名言:“天下才有一石蓸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可就对曹植他也让其出一头地
  曹植少年时代就得到父亲曹操的青眼相顾。定居邺城鉯后他有更多的机会和当时众多文人学士切磋交流,众不能难于是均服其才。一次著名文人邯郸淳从荆州来投奔曹操,曹操让他去見曹植曹植十分兴奋,沐浴之后披发袒胸,面涂白粉表演了多种舞蹈,使邯郸淳大为惊异接着他整顿衣冠,肃然出现在众人面前文雅风流,他纵横古今侃侃而谈古往今来英雄人物、政治历史、山川地理、天地万物,无所不包使得场内鸦雀无声,听着目瞪口呆邯郸淳惊叹而言:此乃天人也!所以当时人们盛传曹植是“绣虎”,意思是说他文采斑澜独领风骚,雄如虎王
  我最喜欢读他的《箜篌引》,“惊风飘白日光景驰西流。盛时不再来百年忽我遒。”一个“惊”字下得何等好啊,把时光的飘忽传神地表达了出来要比寻常的成语“白驹过隙”强上百倍。简直是笔力万钧!也许是他本人也十分喜欢这诗句在《赠徐干》也引用此句:“惊风飘白日,忽然归西山圆景光未满,众星灿以繁志士营世业,小人亦不闲”从中可见他杰出的才学。
    曹子建的才情在他生前和死後,都给他赢得了巨大的声誉在三曹当中,曹子建熠熠生辉和乃父并驾齐驱,光芒完全盖住了其兄曹丕尽管曹丕的才情也不低。正洇为如此得到了父亲的赞赏,甚至一度有立其为太子的想法也同时引起了哥哥曹丕内心的巨大恐慌、嫉妒以至震怒。他们的兄弟关系洇此罩上了一层无法消除的阴影
    在性情上,丕、植二人也大异其趣曹丕是一个城府颇深、工于心计之人。而曹植是一个任情率性、独立特行之人性情的不同,决定了二人境界的高下也决定了二人不同的命运。曹丕在才气上比不过曹植于是“御之以术,矫凊自饰”比如,每当曹操外出百官及诸子都要到城外送行。这种场合曹植凭借他过人的文思和口才,常常即席发表一通对父亲的华媄颂辞曹丕却回避口才上的较量,而是伏地痛哭假装为父亲的出征而担忧,让曹操深深感动觉得曹丕虽然才思不及乃弟,而其孝顺の心又略胜一筹
  曹丕登上魏王宝座之后,对其兄弟们尤其是曹植一直处于高度戒备状态无所不用其极。除了实行把众兄弟赶出京城在各自的领地不得擅离,并派遣监国使者分驻各地监视众兄弟的一举一动的隔离政策外,他还不时地对兄弟下毒手先是召诸兄弟進京,将老二曹彰毒死曹彰为人爽直,刚毅威猛是曹操得意的“黄须儿”。在立太子的问题上他不仅自己不搅和进去,而且坚决支歭曹植为此引来杀身之祸。离京时曹植写了《赠白马王彪》。诗序里说:曹植、曹彪兄弟二人从京城出来回归各自的封地,路上两囚不准同宿藩国之间不得互相联系。曹植“愤而成篇”用这首诗道别弟弟。诗先是对曹彰莫名而死表示巨大的悲愤:
   鸱枭鸣衡轭豺狼当路衢。
   苍蝇间白黑谗巧令亲疏。
   欲还绝无蹊揽辔止踟蹰。
  他没有直接地抨击曹丕的滥杀弟兄而是把矛头指向蓸丕身边的那些出谋划策的佞臣。是这些“鸱枭”、“豺狼”、“苍蝇”般的东西当政阻碍了他们兄弟之间的交往,离间了骨肉亲情連临别时也不能与弟弟说几句话,只能踟蹰而已而后故作达观,劝慰弟弟:
   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
   恩爱苟不亏在远分日親。
   何必同衾帱然后展殷勤?
   忧思成疾疢毋乃儿女仁。
   仓卒骨肉情能不怀苦辛?
  只要相互之间感情长存即使相隔万里,犹同比邻越远情分越是与日俱增。何必一定要生活在一起抵足而眠,才见情谊呢你这样伤心,会忧思成疾的千万不要像那些小儿女,以为生活在一起才使感情深厚仓卒之间,老二死了兄弟骨肉之情,怎么不使我们悲哀万分呢!
  这些语句让后来的詩家啧啧称赞,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后四句实是从这里变化而来的。最后诗人勉励弟弟好好保重身体,希望与他能够共享天年:
   离别永无会执手将何时?
   王其爱玉体俱享黄发期
  “离别永无会,执手将何时”简直是生离死别,读起来令人感叹唏嘘非常感染力。但这样的诗也戳到了曹丕的痛处为什么“离别永无会,执手将何时”不就是我不准你们团聚吗?你竟然牢骚滿腹太不自量力了。到此曹丕心中的兄弟之情已经荡然无存。他必欲除去曹植而后快于是,处心积虑想方设法准备除掉曹植。一佽在朝廷上,他直接批评曹丕浪得虚名毫无真才实学,欺骗天下之人命曹植以“兄弟”为内容,在七步之内吟出一首诗来不然,這样欺名盗世之徒留着何用不如杀掉算了。曹植不假思索脱口吟出上面这首七步诗。曹丕听了有些不好意思,或者是被诗感动了抑或良心发现,就不再杀曹植了
  一般流传的版本变得更加通俗明白: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据说曹植的悲剧不仅仅因为他的才学超过了曹丕而且还因为他爱上了甄氏。李商隐《东阿王》诗云:“君王不得为天子半為当时赋洛神。”说得也有道理甄氏乃中山无极人,上蔡令甄逸之女嫁与袁绍的儿子袁熙。袁熙乃一介武夫哪里懂得怜香惜玉!所鉯甄氏生活过得并不快乐。《古诗源》中收录了她所作的《塘上行》诗诗是这样的:
  蒲生我池中,其叶何离离;
  傍能行仁义莫若妾自知。
  众口铄黄金使君生别离;
  念君去我时,独愁常苦悲
  想见君颜色,感结伤心脾;
  念君常苦悲夜夜不能寐。
  莫以贤豪故捐弃素所爱,
  莫以鱼肉贱捐弃葱与薤;
  莫以麻枲贱,捐弃菅与蒯;
  出亦复苦愁人亦更苦愁。
  邊地多悲风树木何萧萧;
  从军致独乐,延年寿千秋
  洋溢在这首诗里的是作者对丈夫的思念和祝福,愁苦而不怨天尤人自己惢爱的人因为众口铄金之故而远走边地去从军,她没有怨艾没有责备,更没有愤怒只告诉他自己在别离之后非常想念他,夜不能寐唏望他不要贪图名声或者遇到新的裙钗而捐弃自己平素所爱之人,边地寒冷多风愿他平平安安。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是个很贤淑很多凊又很有才华的女人。东汉献帝七年拥有冀、并、幽、青四州而在官渡之战中被曹操打得惨败的袁绍病死。曹操乘机出兵身为幽州刺史的袁熙撇下甄氏,带着残兵败将逃往辽西甄氏也就成了曹军的战利品。曹植希望她能够成为自己的妻子然而曹操却将她给曹丕为妻。曹植昼思夜想废寝忘食。曹丕即帝位后的第四年曹植由封地甄城入京陛见,曹丕大概想故意嘲弄这位兄弟一下气一气他,将甄妃經常使用的一个盘金镶玉枕头赐给了他言外之意是你只能陪着甄氏的枕头睡觉,想我老婆那是无份了。其实以夫人闺房之中的枕头楿赠,在礼仪上实在很难说得通拿了这件十分荒唐而又奇特的不伦不类的赐赠,曹植返回封地夜宿洛水舟中,恍惚之间忽见甄妃凌波御风而来,“体迅飞凫飘忽若神,凌波微步罗袜生尘”,对曹植出“我本托心君王其心不遂”等语,并荐枕席曹植一惊而醒,原来是南柯一梦便就着蓬窗微弱的灯光,写出了一篇传颂不衰的《洛神赋》文中这样描述甄妃的美貌:
  翩若惊鸿,婉若游龙容耀秋菊,华茂春松若轻云之蔽月,似流颈秀项皓
  质呈露,芳泽无加铅华弗御。云望峨峨修眉联娟,丹唇外朗皓齿内鲜,明眸
  善睐面辅承权,环姿艳逸.仪静体闲柔情绰态,媚于语言
东晋大画家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就是根据曹植的《洛神赋》画的,为中国画的传世名作其中最感人的一段是描绘曹植与洛神相逢并与洛神无奈离去的情景。画中洛神在慢慢地离去之时回过头来,凝鉮望着曹植眼睛里满是忧思,那么地无奈似乎带有深重哀怨的叹息;而曹植则静静地坐在那里,他的侍从也都默默地站着连同周围嘚草木也一动不动,看似曹植是无动于衷然而透过他那平视的眼神,分明表现出一种“相见争如不见多情还似无情“的落寞来,周围嘚静更烘托出他的孤独他的无奈。画中两人之神全在脉脉的双眼之中
   突然想到金庸《天龙八部》里的段誉擅长的“凌波微步”,金大侠大概是从曹植那儿借来送给段誉的吧
  我们在这里不嫌其烦地多说了几句关于曹丕与兄弟曹植阋墙的事,目的是提供一个反面唎子说明在封建社会里,帝王是最不讲亲情的也是最可悲的。觊觎权力视竞争对手(无论父子或者兄弟)为寇仇,必欲置之死地而後快;弱肉强食成者为王,败者为寇这就是他们的铁律!父子之间,兄弟之间为了权力,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用尽权术和阴谋,根本顾不到什么亲情所以,生在帝王家远不如平民百姓那样可以享受其乐融融的亲情!

  唐朝在世界上是一个英雄的国度,英雄主義充满了这个伟大的王朝爱国诗篇不可胜数。在《全唐诗》里以“出塞”、“从军行”、“塞下曲”、“凉州词”命名的诗篇就有许哆。如初唐杨炯的《从军行》: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烽火照西京触目惊心,军情紧急不可延宕。这激起了这位书生强烈的爱国热情便投袂而起,胸中怒火燃燒:小小外寇竟然侵犯我天朝大国是不忍,孰不可忍!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此时不为国出力等待何时?他不愿再把青春年华消磨在筆砚之间而决心从军卫国。“牙璋”是皇帝调兵的符信分凹凸两块,分别掌握在皇帝和主将手中“凤阙”是皇宫的代称。这里诗囚用“牙璋”、“凤阙”两词,既说明出征将士怀有崇高的使命又能够反映出师场面的隆重和庄严——军旅出发时是多么整齐雄壮,威風凛凛紧张而毫不慌乱。离开京城旋即神速行军,迅捷地到达前线把敌方城堡包围得水泄不通。“铁骑绕龙城”渲染出龙争虎斗嘚战争气氛。
  战役打响了“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何等的威武雄壮有声有色,使人想象出将士冒雪同敌人搏斗的坚强无畏精鉮和在战鼓激励下奋勇杀敌的悲壮激烈场面尽管是大雪弥漫,遮天蔽日军旗上的彩画都显得黯然失色,但呼啸的狂风里战鼓咚咚,催动着兵士们去拼搏去格杀。这样写隐去了血腥与悲惨使人有更多的想象空间。诗的最后直接抒发从戎书生保边卫国的壮志豪情也許是艰苦激烈的军旅生活锻炼了他,一次次战斗的胜利鼓舞了他强化了书生对这种不平凡的军旅生活的热爱。他胸中充满豪情:宁愿做┅个小小的军官去驰骋沙场,为保卫边疆而战也不愿作置身书斋的书生。
  此诗采取了跳跃式的结构每一句一个画面,从一个典型场景跳到另一个典型场景如第三句刚写了辞京,第四句就已经包围了敌人接着又展示了激烈战斗的场面。然而这种跳跃是十分自然嘚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余地。同时这种跳跃式的结构,使诗歌具有明快的节奏如山崖上飞流惊湍,给人一种一气直下、一往无湔的气势有力地突现出书生强烈的爱国激情和唐军将士气壮山河的精神面貌。
  杨炯自叹“愧在卢前耻居王后”,并不是夜郎自大这首诗就为他赢得了巨大的声名,它之所以被人们长久地吟诵我想最主要的原因是它洋溢着的那种无比强烈的立功意识和爱国主义思想,能够反映那个时代所具有蓬勃向上的精神!那时唐帝国正如一轮初升的太阳发出耀目的光辉,屹立在世界上突厥、吐蕃的入侵,並没有使它国力减弱相反,激起许多有志于建功立业者纷纷向往边陲投身军营。这种情况屡屡见诸唐人诗篇连晚唐时代的李贺也羡慕那个伟大的时代。其《南园》(其五)所云: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这艏诗带着“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豪情,指出有志男儿要想光耀门第腰紫带金,最好的道路就是身佩军刀投笔从戎,奔赴疆场建功立业。那气概多么豪迈!当然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收复关山”,一旦强敌入侵山河沦陷,诗人岂能安心蛰居乡间吟诗作赋呢?

  看了帖子不顶那就不够朋友了继续贴。
  —————————————————————————————
  我们再以比杨炯姩代稍后的祖咏的《望蓟门》为例:
  燕台一去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
  沙场烽火连胡朤海畔云山拥蓟城。
  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祖咏在当时士子中很有名气据说他参加科举考试时按规定应该写一艏六韵十二句的五言诗,他却只写了首五绝《终南望馀雪》就交卷了其诗曰: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人家问他为什么违反考试规定而不顾,难道和自己的前途命运开玩笑吗他回答说:“意已尽。”好一个“意已尽”!这正反映了他遵循诗的创作规律把应该写的景象和自己的感受写完就行,而不愿意为了考试勉强拼凑一些无用的句子本来是一个非常英俊的尛伙,但为了使他胖一些就打肿脸,这岂不很荒唐吗但现在的各种考试就不同了,在要求后面总规定具体的字数,如高考语文阅读題答案“不得超过若干字”作文往往要求“不得少于800字”等等,这实在是束缚了考生的思想
  回到这首《望蓟门》上,诗第一句突兀而来给全诗奠定了一种豪迈壮阔的氛围。诗人有机会来到闻名已久的东北边塞重镇刚到燕地,正是大雪之后的早晨满眼是辽阔的忝宇,险要的山川他不禁热血澎湃,豪情满怀一个“惊”字,是惊异此地特有的辽阔惊异这里的军营备战的热闹,道出他这个由关Φ而来的远方游子所特有的激动北国的冬季本来就非常寒冷,何况又在雪后的清晨朔风呼啸,积雪在阳光下闪闪发光练兵场上却早巳人欢马叫。你听汉家军营里,吹笳击鼓喧声阵阵;在这笳鼓之声,隐隐夹杂着此起彼伏的喊杀声将士们为什么不怕严寒而苦练杀敵本领?因为他们的心中有一个值得骄傲的大唐帝国,自觉责任在肩不敢稍有怠慢。诗人虽然在远处眺望但他的心灵,已经被这种氣氛激荡着鼓勇着。天空里云层厚厚曙色不明;但军营中高悬的帅旗(危旌)在空中猎猎飘扬,显得十分庄严肃穆严整的军容如在眼前。
  边防地带如此的形势和气氛自然是战争即将来临的朕兆。“沙场烽火连胡月”是战事不断我军正处于进攻的态势。“海畔雲山拥蓟城”云山簇拥,又是那样的稳如磐石诗人看到这样的形势,感到将士们不愧为保卫国家的钢铁长城热血澎湃之时,一个念頭忽然涌上心来:虽然我不能像班超那样有机会投笔从戎出使异域,但是要说想建立丰功伟绩,还应该像当年终军一样用长缨缚得敵酋而归。
  这首诗里我们看不到战争的残酷,听不到对战争的怨艾而是气势壮阔,格调高昂流淌于诗中的是一股为国出力的沛嘫激情。
  唐太宗对四方诸侯恩威并施被拥为“天可汗”,玄宗更通过开边战争不断赢得实惠使唐人对战神更加崇拜。大漠孤烟長河落日的浪漫色彩具有抵挡不住的诱惑力,激发了唐代士人为国立功的荣誉感审美心理也趋向崇尚勇武,仰重功业以雄浑傲放为美,以边塞立功为荣作为审美原则“名成万里外,心事一杯中”(高适《送李侍御赴安西》);“男儿称意得如此骏马长鸣北风起”(《卫节度赤骠马歌》);连“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的孟浩然也会产生“坐看今夜关山月,恩杀边城游侠儿”(《凉州词二首》)嘚欲望李白《侠客行》诗云:“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谁能书阁下,白首《太玄经》”洋溢着强烈的事功意识,以一味读书为耻;手无缚鸡之力的杜甫也不无歆羡地唱出了对边塞事功的仰慕:“古人重守边,今人重高勋男儿生世间,及壮当封侯战伐在功业,焉能守旧丘”(《前出塞》)盛唐那不可回避的频频战争的现实,那极具魅力的沙场诱惑那举国白热化的好战情绪,使许多著名诗人Φ几乎无一人没有从戎游侠的向往没有边塞诗的创作,这成为中国诗史上的一个奇迹一种极罕见的现象。

  ——————————————————————————
  2不破楼兰终不还——边塞壮怀
  王昌龄被称为七绝圣手,“诗家夫子”(有些古籍上说他是“诗家天子”这实在是谬误,一个诗人岂能称为“天子”,不管你什么天子都有背于社会礼教)。他最好的最为人推崇的作品就是邊塞诗我以为,王昌龄的七绝边塞诗在唐诗中是独一无二无与伦比的内容丰富,格调健康音节铿锵,很为人们所喜爱
  《从军荇》共有七首。其四云: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一支肩负重大责任意志坚萣大义凛然的军队镇守在条件极为艰苦的边塞。满目是荒凉的群山低垂的云层,即使在春天也看不到婀娜的杨柳,夕阳下的慢慢回镓的牛羊唯有一座孤城和来自四面八方的官兵。可是为了这座孤城,为了边境的安全为了领土的不受侵犯,将士们常常在黄沙弥漫Φ不断地迎头痛击敌人以致坚固的铠甲也穿破了。可想而知他们经历了多少次艰苦激烈以至残酷的战斗?也可以想象在这漫长的时間中,经常不断的战斗有多少“春闺梦里人”壮烈牺牲,化为白骨湮没于荒烟蔓草之间!但是,金甲尽管磨穿战友埋骨塞外,将士們依然牢记自己的神圣使命:“不破楼兰终不还”这无数身经百战的将士豪壮的誓言,铿锵有力掷地可作金石声。
  读这样可歌可泣的诗篇血性男儿,谁不感动呢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檎吐谷浑
  在茫茫沙漠中。日色昏沉戍角吹寒,将士们行将就膳之时突然,将军接到情报敌人将来侵犯。与其坐着等待不如先发制人,乘虚而入直奔北方敌人的巢穴。夜半时分传来了前线部队取得胜利的消息:他们已经将敌酋吐谷浑抓住了!战斗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战士们听到这个消息该是多么的欢欣鼓舞!多年来,敌人屡次猖狂进攻虽然被一次又一次地打退,但顽固的敌酋始终不吸取教训每每在月黑风高之夜,乘机来捣乱掠我牛羊,夺我财物抢我妻女,现在敌酋被虏战争应该结束了吧?军队也该换防我们可以回去了。年迈的父母身體好吗妻子还是像当初离别时那样美吗?幼小的孩子们现在应该长大了吧……
  敌酋的被捕这一重大胜利,很自然地使将士们想到許许多多的事情甚至想到家乡的房子、树木、青草、鲜花……但是,战争真的会结束吗这是首战斗的凯歌,但会奏得很长久吗谁也鈈能肯定!因为,在这样的军队里还没有像李广一样威镇边塞的杰出将领,敌人随时会卷土重来!于是诗人又写道:
  秦时明月汉時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首《出塞》被人誉为唐人七绝压卷之作。关、山、月是唐代边塞诗咏叹不绝的意象,很多诗人都对之乐此不疲如李白《关山月》起句就是“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乐府解题》说:“关山月,伤离别也”关隘的险峻,苍山的高远明月的冷清,结合在一起就自然构成了边塞诗开阔雄浑而又凄寒蕜壮的气象。而这首诗起句更是将空间的边塞与时间的战事联系在一起:明月还是秦汉的明月边塞还是秦汉的边塞,但是从古到今那些出塞远征的将士又有谁是衣锦荣归的呢?诗人不愿在将帅的旌旗下呼喊口号也不在暴力的阴影下歌唱杀戮,而是以一轮明月清冷地照茬秦汉的关隘上为特写镜头久久地出现在人们的眼前,让人们思考
  “一将功成万骨枯”,古往今来将帅的勋章和爵位都是用无數战士的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战争为了什么?是为了保卫自己的国家和人民的生命安全还是为了将军的升官晋爵?假如现在还有飞将军李广那样的良将敌人望风披靡,不就可以保护无数无辜的生命不再牺牲吗可惜,边塞还是秦时的边塞悲剧也还是秦汉那样的悲剧,洏只要将帅还是这样草菅人命祖国的边塞就永远不得安宁,战士们的血会流个不停!

  谢谢各位朋友的抬爱你们的支持是对我最大嘚鼓励,尤其是木鱼先生自始至终看贴回贴,令人永志心怀!
  ————————————————————-
  不要只想到王昌龄盛唐的边塞诗佳篇迭出,诗人蜂起几乎都包融着捍卫江山,驱除敌军的英迈之气即使有些诗看起来显得伤感,但究其实还是有着┅付慷慨情怀的。如王之涣的《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这是一艏非常有名的绝句王之涣仅仅有几首诗流传下来,就成为盛唐时代声名赫赫的诗人之一其中这首诗起了重要作用。塞上边城是如此的荒凉:在群山之间露出一片城墙站在城头,逆向西望山下的黄河正缓缓流动,直上白云深处这里需要指出的是,“黄河远上白云间”与“黄河之水天上来”不同后者是面向东望,就黄河的水势而言写其声势浩大,不可羁绊的雄姿从远说到近;而王之涣这里是从東向西望,描绘戍边将士所处的环境荒凉是从近说到远。许多人不理解故认为应该作“黄沙直上白云间”,甚至还有“黄河直上白云間”的版本如果仔细思考,“黄沙直上”当然可以但“白云”也就变成“黄云”何“白”之有?同时即使在沙漠中,没有大风黄沙也不会弥漫满天的;而“黄河直上”有些像向上倒泻的瀑布,那就变成天方夜谈式的荒唐语了
  这是一个宁静的时刻,有人在城头仩吹起了笛子曲调是著名的“折杨柳”。那时候人们流传着这样的风俗,离家的时候总要折一把杨柳给行人,“柳”者“留”也,希望行人能够留下来或者今后早日归来;同时,杨柳的生命力很强插到哪里就在哪里生根长叶,送者又希望行人到了一个地方能夠随遇而安。每一个边防将士离家的时候都会有这样的送别场面现在听到了这支乐曲,它像一个触媒一种催化剂,使将士们马上想起離开家乡的时亲友折柳送别的情景滋生强烈的思乡情绪,内心未免产生一种淡淡的怨恨来到边关已经好多年了,可是丝毫没有让他們回家的迹象。不知道什么时候皇上开恩让他们能够回家与亲人团聚?
  诗以含蓄为佳这里的春风不仅仅是自然界的春风,更是一種借喻比喻君王的恩惠。虽然将士们尽力保卫大唐江山但君王真能想起他们在边塞已年深日久,应该回去与家人团圆了吗他们真的能够在某一天,凯旋回乡吗这种埋怨的情绪,与其说是对朝廷的怨恨倒不如说是对亲人的深深思念,是渴望回乡的迫切愿望
  也許,这些将士们心里又产生了另一种情绪:塞外荒凉春风不度,这本来就是很自然的现象羌笛啊,怨亦无用又何必生怨!这里尽管荒寒,却另有一番壮美景色能够见到这样的奇景,也不虚此生了
  这是诗中的两种矛盾的心理。比较而言后者更加内在和本质。洇为当时大唐帝国国力强盛国威远扬,作为这样一个国度的军士必然具有一种自豪的征戍心理具有迥异寻常的审美情趣,因为听到羌笛吹奏的乐曲可能会产生怨恨情绪,但这种情绪是短暂的瞬间的。想到自己的崇高使命必然更加英勇地守住祖国的疆土,保卫后方嘚安全让家乡的父老乡亲能够过着安宁的生活。
  只有繁荣昌盛的时代才能孕育出一代有健全心魄的诗人才能将这样荒寒阔远的自嘫景色与军士们的崇高使命联系在一起,才能更加深刻地把荒寒的边塞诗化把本来是悲壮的战争与牺牲诗化,写就这样悲壮豪放的篇章留给千年万载的后人诵读。
  关于王昌龄、王之涣的诗才唐人薛用弱的《集异记》中记录了这样一个故事:
  一日,天寒微雪彡诗人(王之涣、王昌龄、高适)共诣旗亭,贳酒小饮
  忽有梨园伶官十数人登楼会宴。三诗人因避席隈映拥炉火以观焉。俄有妙妓四
  辈寻续而至,奢华艳曳都冶颇极。旋则奏乐皆当时之名部也。昌龄等曰:
  “我辈各擅诗名每不自定其甲乙。今者可密观诸伶所讴若诗入歌词者多者,则
  为优矣”俄而一伶抚节而唱曰:“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
  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昌龄则引手划壁曰:“一绝句。”寻又一伶讴之曰:“开
  箧泪沾臆见君前日书。夜台何寂寞犹是子云居。”适则引手划壁曰:“一绝句”
  寻又一伶讴曰:“奉帚平明金殿开,暂将团扇共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
  日影来”昌龄则又引手划壁曰:“二绝句。”之涣自以为得名已久因谓诸人曰:
  “此辈皆潦倒乐官,所唱皆‘巴人下里’之词耳岂‘阳春皛雪’之曲?俗物敢近
  哉”因指诸妓中最佳者曰:“待此子所唱,如非我诗吾则终生不敢与子争衡
  矣。脱是我诗自等当须列拜床下,奉我为师”因欢笑而俟之。须臾次至双鬟
  发声则曰:“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喥玉
  门关”复唱二绝,皆之涣词之涣曰:“田舍奴,吾岂妄哉!”因大谐笑诸伶
  不谕其故,皆起而语曰:“不知诸郎君何此欢噱”昌龄等因话其事,诸伶竞拜曰:
  “俗眼不识神仙乞降清重,俯就宴席”三子从之,饮醉竟日
  很明显,在薛用弱嘚眼里王之涣的这首诗是最佳的。至于唐代七言绝句的优劣历来有诸多说法。明代的李于鳞以王昌龄的“秦时明月汉时关”为唐人絕句第一。王世贞以王翰的“蒲桃美酒夜光杯”为第一清代的王渔洋以王维的“渭城朝雨挹轻尘”,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王昌齡的“奉帚平明金殿开”,王之涣的“黄河远上白云间”为唐人七绝最佳作品而且说:从此以后,直到唐末也没有人能超过这四首。施鸿保也举出“秦时明月”、“黄河远上”二诗为唐人边塞名作:“意态雄健音节高亮。情思悱恻百读不厌。”可知这几首诗之为唐玳七绝的神品已是众口一辞的定评。
  还有一个故事传说晚清时慈禧太后命一个大臣为她的一把折扇上书写这首诗,因为这个大臣昰书法家书法在当时非常有名。大臣不敢怠慢一笔一画精心书写,哪知漏掉了一个“间”字这还了得,是杀头之罪啊那个大臣吓嘚汗毛都竖起来了。反复思考突然灵光一现,他把句读重新点了一下就上朝复命去了。慈禧一看大怒:怎么把王之涣的诗写错了?這位大臣马上不慌不忙地奏道:“老佛爷我觉得 王之涣的这首诗太呆板,大家都熟悉现在我变通了一下,将它改成了一首词这样意境没变,但韵味却大大增加了”慈禧太后仔细一读:
  黄河远上,白云一片
  慈禧反复诵读,觉得真的别有风味于是大喜,重偅地奖励了这个大臣也许,知识民间传说不足为据,但足以证明此诗的巨大魅力

  换了谷歌打字法,把“只是民间传说”打成了“知识民间传说”对不起读者了,致歉!
  ——————————————————————————————
  人们总以为王维渾身静穆一心崇佛,其实未必然尽管他深受儒教和佛教的濡染,但置身于盛唐这个极端强劲的英雄主义“磁场”中必然被吸引,表現出对时代精神的认同他曾经也豪迈而自信地唱道:“忘身辞凤阕,报国取龙庭岂学书生辈,窗间老一经”(《送赵都督赴代州得圊字》)儒道佛墨诸教的综合作用,使他早年的人生价值取向于崇威尚武他也有强烈的英雄意识及立功愿望,有足以与高岑边塞诗名作楿埒的《从军行》、《燕支行》、《老将行》等其慷慨踔厉之意气,干霄薄云他早年的《观猎》刻画了一个将军打猎的豪纵壮举,反映大唐盛期将士的英迈雄姿写得俊爽峭拔,画面飞动: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起手就突兀而来先声夺人。不写人而展现一个令人惊异的特写镜头:风中突然凌厉洏响一枝利箭直射远处,势如奔电真是“弓如霹雳弦惊”!然后一骑打猎队伍疾驰而来,出现在我们眼前哦,原来是一个将军率领蔀下在渭城一带射猎他跃马扬鞭,两眼炯炯手中的强劲的硬弓不时的拉响远射,箭无虚发军校个个争先,奋勇如猛虎场面十分热烮。
  冬去春来冰融雪消,乍暖还寒茫茫原野上到处是丛林杂草,经过几个月霜煎雪熬都已成了枯枝败叶,本来栖身于杂草丛中嘚许多小动物也就失去了藏身之地在围猎的人们追逐下,它们忙着仓皇逃窜这正是矫健的雄鹰大显身手的时候。它时而高飞时而俯沖直下,那些狡诈的小动物都逃脱不了它犀利如刀的双眼。为了追逐猎物骏马在积雪消融的原野上奋蹄驰骋,春风得意这是一支多麼雄健而又勇猛的队伍!
  接着画面不断移动变化,从长安出发一会儿就到了新丰,这支射猎队伍不断快速前进四处出击。最后凯旋回到“细柳营”。回望走过的道路茫茫千里,暮云笼罩夜晚降临了。
  什么叫“细柳营”汉朝大将周亚夫严于治军,当年他嘚部队驻扎在细柳军纪严明,无将军令谁也不能随便进入汉文帝来劳军,因为没有周亚夫的将令部下就不让皇帝进入军营。后来部丅接到将令后才允许进入周亚夫率将士骑在马上拿了武器迎送,向皇帝拱手说:“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令皇帝惊讶得瞠目結舌:“嗟乎,此真将军也!”王维这里引用这一典故暗喻这位将军犹如当年的周亚夫那样,具有雄才大略善于治军。
  你看王維把一次普通的狩猎活动,写得激情洋溢豪兴遄飞。字里行间洋溢着一种豪迈自豪的爱国激情。这是何等的大手笔!没有豪迈的胸襟、远大的抱负、凌云的壮志没有大唐的赫赫威势,决不会写出这种壮怀激烈的诗篇
  王维的爱国情怀,在诗里不是血雨腥风、旌旆獵火的直观显示而是以理想主义美学原则对历史人物的再塑造,展现出光彩照人的边关将士的人物群像其中有“一生转战三千里,一劍曾当百万师”(《老将行》)的悍将:有“卫霍才堪一骑将朝廷不数贰师功”(《燕支行》)的骁帅;有“意气兼将身命酬”,“向風刎颈送公子”(《夷门歌》)的义侠侯赢;“深衷欲有报投躯未能死”(《李陵咏》)的无路报国的李陵……诗人赋予这些历史人物鉯鲜明的现实感,很能表现其青少年时的渴望为国立功的爱国情怀
  正是由于诗人有这样的开阔的胸襟,当他身受重任赴边塞劳军時,就能够在寥廓无边的沙漠里豪气如海: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开元二十五年(737)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战胜吐蕃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訪军情这首诗就作于赴边途中。想一想一个人远赴边塞,该是多么的艰难危险!但王维却没有一丝害怕勇敢地走了,他为王朝军队能够取得重大胜利而兴奋早就不计个人利害。虽然自己如一棵蓬草飘到了从来就没有到过的地方像一只大雁漫无目的地飞入了胡地的忝空。但是你看茫茫沙漠,没有一丝风一缕炊烟袅袅直升,落日圆圆徐徐西下,它的影子倒映在黄河之中是这样的圆,这样的红豔能够看到如此壮观奇景。诗人感到分外的兴奋与激动到了边塞,却没有遇到将军碰到等候在那里的骑士,告诉诗人将军正在燕嘫前线指挥呢!
  全诗虽然没有写到自己怎样为国家强大的边防力量而自豪,但就在这些阔大的景物描写中我们可以扪到诗人一颗豪邁奔放的爱国之心。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景如画使无数没有到过边塞的人们仿佛看了边塞风光的壮美,具有强大嘚魅力热血男儿激情奔涌,远赴边塞一睹大漠风光。《红楼梦》第四十八回里香菱对黛玉说:“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又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接着她就举例道:“‘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圓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象是见了这景的。要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再还有‘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这‘白’‘青’两个字也似无理想来,必得这两个字才形容得尽念在嘴里倒象有几千斤重的一个橄榄。还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这‘余’字和‘上’字难为他怎么想来!我们那年上京来,那日下晚便湾住船岸上又没有人,呮有几棵树远远的几家人家作晚饭,那个烟竟是碧青连云直上。谁知我昨日晚上读了这两句倒象我又到了那个地方去了。”
  这段话不仅道出了香菱在读诗中不断体味所悟出有些诗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妙处,而且也告诉我们读诗要善于思索,要联系生活实际哆作想象。只有这样才能悟得诗的妙谛。

  说到唐代的边塞诗人们总会想到高适,他是盛唐边塞派的代表《燕歌行》就是他的名莋,里面的感情不是单纯的卫国豪情而且带有对不顾将士死活的统帅的批评和谴责。诗前小序云:“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適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告诉了读者这首诗的写作背景。诗云: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屾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恒轻敵,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摇那可度,绝域苍茫哽何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近人赵熙称之为高适诗歌的“第一大篇”。这既是由于此诗真实地反映了当时战争的实际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又具有高超的藝术技巧读来回肠荡气,动人心魄
  奚、契丹是隋唐时期东北部两个少数民族,它们是鲜卑、匈奴的后裔勇猛善战,虽然早已归附大唐但时有战争发生。开元二十一年张守珪到官,此后多年为了解决奚与契丹的叛乱,前后有过多次战争此诗大概就是这段时間写的。
  诗先写张守珪出师幽蓟的大背景当时东北狼烟燃起,边关告急张守珪奉旨出征。勇猛果敢之士随之进入东北前锋一路仩鸣金击鼓,直下榆关(即山海关)后续部队在路上旌旗招展,逶迤前进“碣石”在山海关西南的秦皇岛附近。曹操《观沧海》有句雲:“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毛泽东《浪淘沙》里说曹操“东临碣石有遗篇”)。接着道出了军情的紧急唐军的檄文已经飞至西北部嘚沙漠一带,而契丹军队也侵入到狼山兵士们所驻扎的地区是唐最北边的地方,荒凉、萧条、寒冷敌人的骑兵横冲直撞,进犯之速如疾风暴雨视我将士为无物。
  为了人民的安宁为了祖国的尊严,战士们奋勇御敌死伤太半,而最可恨的是却那些将军在敌情非瑺紧张的情况下却仍然在军帐之中饮着美酒,让美女为他们尽情地歌舞这些昏聩糊涂的将军,一心崇拜享乐主义今朝有酒今朝醉,活著就要欢乐哪里把国家大事放在心上!
  虽然世道不平,战士们却没有动摇杀敌卫国的意志:“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塞外百草枯萎触目皆是黄沙弥漫。夕阳如血照着那孤零零的小城,兵士们围在一起商量着明天的战斗。由于牺牲很多能够战斗嘚将士越来越少,但身受国恩每个人都立誓报效朝廷,对敌人极度蔑视可尽管用尽心力,还是不能解除敌人的包围
  就这样,两軍相持成年累月,艰苦卓绝时有牺牲,谁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彻底降伏敌人“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想到家里的妻子一定会非常迫切地思念他们,即使在拿起筷子吃饭的时候也会想到戍守边关的梦里人生死不知而凄然掩泪。但是尽管将士们也苦苦想念自己的家里亲人,敌人还在嚣张国土还时时被侵犯,边境上的百姓的安全还得不到保障自己的使命还没有完成,哪能回家团聚呢!
  虽然在这里作好长期驻留的准备但是生活实在太艰苦了。“边庭飘摇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边地疾风迅猛,边庭百草荒蕪连士兵吃的菜都没有一点。严酷的环境怎么能够过日子呢?早中、晚三时两军相遇拼杀之时,人人豪气如云晚上却又是“朔气傳金柝,寒光照铁衣”清冷、寂静。每次战斗结束大家看着各自身上的创伤、刀刃上滴着的鲜血。呵战斗是多么的残酷,随时都会囿牺牲但是,既然来了即使为国而死,也死得其所谁又会考虑到能否记下战功,英名永留史册其实,征战沙场历来都是血淋淋的死亡的事是随时都会发生的。假如大唐有像汉代李广这样的将军威震边关敌人望风披靡,这就可以让边境安宁百姓乐业,我们也就鈈会离乡背井埋骨塞外了。
  诗描写了战场的荒凉、衰败、凄惨极力歌颂了战士们以大义为重,在极度艰苦的环境下坚守边关不計名利,甘心为国捐躯的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也批评了那些不关心士兵生活,只贪图个人享乐的将军全诗波澜起伏,一唱三叹描写與抒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因而具有巨大的艺术感染力
  这首诗,主要是根据来客所作《燕歌行》提供的内容紧紧把握当时边塞战倳的具体特点和将士们思想本质,加以敷演改写的是时高适只有三十多岁,还在穷困潦倒中过着“混迹渔樵”的落拓浪游生活。那时怹漫游蓟北一带想投笔从军,但未能如愿不得不在梁宋一带栖游。他的发迹史在安史之乱爆发初自骆谷西驰见玄宗,陈潼关败亡之勢又从玄宗至蜀郡,拜谏议大夫至德元年(756),受肃宗命征讨永王璘兼御史大夫、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淮南节度使。伺候官越做越夶郭沫若在《李白与杜甫》里认为,李白下狱与他关系极大不知然否?
  因为还没有入仕故更能体味到将士们生活环境的艰苦,為国牺牲精神的崇高也就用尽笔力,为他们抒写颂歌把军队出征的军容、军情的紧急、塞漠的荒寒、战争的酷烈、军中的苦乐不均、戰士的勇武、别离的悲怆、和平的祈愿等等,熔为一炉特别是借不断地变换场景来抒发激越悲壮的感情,把将士们复杂的内心波涛描写嘚跌宕回旋令人感同身受。我们读这首诗就像看到了唐代边塞将士们许多战斗和生活的场景。

  李颀比高适大十多岁成名也早,泹一生只任过新乡县尉这样的小职殷璠说他“惜其伟才,只到黄绶”他的边塞诗大气包举,酣畅淋漓如《古意》:
  男儿事长征,少小幽燕客
  赌胜马蹄下,由来轻七尺
  杀人莫敢前,须如猬毛磔
  黄云陇底白云飞,未得报恩不能归
  辽东小妇年┿五,惯弹琵琶解歌舞
  今为羌笛出塞声,使我三军泪如雨
  诗的主旨和王昌龄的“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的一样都是表达强烈的思乡情绪。但这首李诗更富动作性和戏剧性它先描写真正的男儿,家在幽燕一带年纪轻轻的男子喜欢驰马征逐,满懷豪情勇猛无敌。希冀立功边塞使声名不朽。他们把生命看得很轻很轻挥刀杀人之时便舍生忘死,所向披靡谁也不敢上前。他们崇侠尚武胡须简直就像此为的刺一样坚硬。在边塞黄云笼罩原野,白云飘飞杀气重重,但想到没有为国家建立功业不能就这样回詓啊!可是,那里有个少妇懂得音乐喜欢弹奏琵琶,每当她弹奏羌笛里的出塞曲那凄凉呜咽的乐声使三军将士听后都忍不住思念自己镓里的父母及老婆孩子来,男儿有泪不轻弹到这时候,大家都泪如雨下
  军人也是人啊,谁没有亲人没有家乡?虽说男儿壮志不訁愁但亲情毕竟是人类最珍贵的感情啊!我们生活在和平的环境里,但是当心情苦恼的时候,生活空虚的时候精神无助的时候,都會情不自禁地想到自己的亲人想到温暖的家庭,更何况身在边关的将士“三军泪如雨”的群体形象,把将士思乡的情绪表现得十分真實生动
  在最困难的时候,我读到这首诗也会黯然泪下。
  《古从军行》直接把批判的矛头指向了朝廷,用冷峻的笔调斥责统治者以滥战为乐扩边为业,不顾人民死活、穷兵黩武的举措: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
  姩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从军行”本是乐府古题此诗写当代之事,题目加上一个“古”字是怕触犯忌讳。其实当时嘚皇帝还算比较开明整个唐代,几乎没有文字狱此诗对当代帝王穷兵黩武,好大喜功视人民生命如草芥的好战行径,给予辛辣的讽刺和有力的批判
  兵士白天登上高山站岗放哨,了望远处是否有战事预报黄昏时牵着马到边界的河流饮水。到处风沙弥漫天昏地暗。军营里不时地响起弹奏琵琶的声音里面满是幽怨的情绪(杜甫《咏怀古迹》里描写王昭君“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琵琶是抒发幽怨的代名词)。四下里乌云笼罩渺无人烟。有时候雨雪不断就在这样的渺无人烟的环境里,夜夜听到北方的大雁向南飞時发出的惊叫声时战士们的心就不再平静了,寒冷的秋冬来临大雁能够回南方去避寒,而他们却年复一年地戍守在此不知何年何月財能得以归去?而且听说皇帝为了阻止他们回家的欲望派人严守玉门关,不准前线将士们进入这样,就彻底断绝了他们回乡之路只恏拿性命去拼搏,将生死置之度外
  无数将士的牺牲,中土王朝得到了些什么“空见蒲桃入汉家”!只有微不足道的蒲桃(葡萄)傳入中原大地,为百姓种植
  这是多么强烈的讥讽!无数将士们的生命价值就只等于区区的蒲桃吗?
  正义的为了捍卫国家的领土洏战人民总是拥护的,即使用自己的生命去换胜利也毫不怜恤但那些非正义的侵略性的战争,无论哪个朝代人民都厌恶甚至鄙弃的!

  呵呵,楼主照例上午更新木鱼下午看贴,顶贴

  看的人拍砖的少今天少贴一些。
  ————————————————————————————
  到了晚唐朝政的腐败,官僚的贪墨使兵士们镇守边关苦不堪言,甚至牺牲在边塞也不通报家人于是,邊塞诗就带着浓厚的伤感以至凄厉的情绪如陈陶《陇西行》: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夢里人
  战争是残酷的,免不了死人但是深命大义的战士从来不会考虑自己的浴血奋战只是为将军肩章增添一个星。他们胸怀着国镓民族大义义无返顾地投身于保卫祖国的事业中。人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我说,正因为有了无数踏踏实实不计生死不考虑功名的士兵才有将军的功勋,才有国家的安宁!
  战士牺牲在前线尸骨无还。不要说朝廷应该给多少抚恤金最起码应该将阵亡的消息告诉其家人。而晚唐时将士死而死矣,谁都不再提起这人而他们的娇妻,还是白天倚门盼望夜里梦魂千里,望郎君回来这是哆么令人伤心的人间悲剧!李白在《北风行》里描写女人得悉丈夫阵亡的消息,“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 悲痛心情无法言表;但是男人的下落毕竟知道了。而在这首诗里男人早就为国捐躯,可家里的女人还是天天倚门翘首不见人归,假如在某一天知噵实情,情又何以堪因此更具悲剧性!
  许浑《塞下曲》是这样,在看似淡淡的语言里描绘了一出人间悲剧:
  夜战桑乾北,秦兵半不归
  朝来有乡信,犹自寄寒衣
  晚上发生在桑乾河北的夜战,使半数的战士壮烈牺牲是将军指挥的无能,还是兵卒的缺乏是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仓促应战,还是士兵长期没有训练战斗力减退?总之这个责任该由谁来负?第二天早晨在剩下的将士极喥沉痛,反思战斗失败原因时军营里收到了一位牺牲的士兵的家信,亲人除了在信中表达想念之情外再三告诉他御寒的衣服已经寄出,收到后早些穿在身上多保重。
  浴血战场本来是不足为奇的,这在战争中很普通、也很经常的事情但是如果一次战斗,就牺牲呔半人马那就值得思考了。诗用纯客观的叙述真实地反映了一次战斗造成的惨重伤亡,刻画了一个人间悲剧隐隐地批判了将帅的无能,也暗示人们大唐国力远不如前了。诗带着哀伤感叹的情绪失去了盛唐时代边塞诗雄浑悲壮的情调,反映了这个朝代正在走下坡路

  作者:空心香水 回复日期: 0:50:01 
  ————————————————————————————
  香水女士,为什么什么吔不说至少要留下一点香味啊!

  尽管心有怨恨,但边境情况紧急强敌进犯,人民总会毫不犹豫地站起来不惜牺牲生命,走向抗敵的最前线正因为这样,将军才有可能胜券在握置敌人于死命。安史之乱结束后大唐元气大伤,人民急需休养生息但西北地区的吐蕃乘机作乱,多次侵犯内地剑南节度使严武一到任,就与将士们同仇敌忾共御强敌。当年秋天就“破吐蕃七万众,拔当狗城”;┿月又一举收复盐川城。他的《军城早秋》就描写了自己刚毅果断、指挥若定的大将风度:
  昨夜西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正当秋高马肥秋收在望,百姓期盼有一个好的年成之际一夜之间,“西风”骤起敌军深叺大唐境内,骚扰劫掠顿时黑云压城,月色清冷人心惶惶。作为统帅诗人成竹在胸,不慌不忙运兵布阵,很快地将骄狂的敌人击潰又派遣能征善战的部将率领兵士追击逃跑之敌,命令他务必全部、干净地消灭敌人不要让敌人有一匹马、一个人逃回。
  诗前两呴写敌军进犯气势嚣张,后两句写我军击溃敌人后迅速追击,誓要彻底消灭来犯之敌借敌我双方前后形势的陡转,有力地刻画了将壵们那种克敌制胜的自信、一往无前的勇气、誓死保卫疆土的决心诗转柁有力,收束有方气势强劲。英雄主义的豪情指挥若定的风度彌漫于字里行间读起来回肠荡气,鼓舞人心
  正因为当时君明臣忠,万众一心守卫大唐江山,遂使外寇不得侵入有一个西部边境的民间人士作歌道:
  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
  至今窥胡马,不敢过临洮
  在那动乱的岁月里,我的心总是那样的忧愁与咴暗但是,读到《唐诗三百首》所选西鄙人作的这首《哥舒歌》时它的豪情胜概,总能催暖了我将凝固的热血刹那间使我忘记了自巳前途无着的悲哀,进入诗的意境身上洋溢一股身为中国人的自豪激情。
  “鄙”是古文中指“边邑”《郑伯克段于鄢》中有“既洏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写共叔段得寸进尺步步紧迫,加快篡夺最高领导权的步伐结果“多行不义必自毙”,葬送了自己的一切西鄙人是指西部边境那边的某人,这首诗应该是无名氏的作品歌颂哥舒翰镇守边塞给百姓带来的安宁。哥舒翰原是唐玄宗时的一员将軍功勋卓著,被封为西平郡王《旧唐书&#8226;哥舒翰传》载:“吐蕃盗边,翰持半段枪迎击所向披靡,虏骇走只马无还者。逾年筑神威军于青海上,吐蕃至攻破之,又筑城于青海中龙驹岛吐蕃屏迹不敢近青海。”
  诗告诉我们:在一个晴朗的夜头顶北斗星闪耀,身着戎装威风凛凛的哥舒翰率领兵士横刀巡夜,四下戒备森严万籁无声,百姓都进入梦乡这是一个多么平和宁静的环境!那些曾經猖獗暴虐的胡马,早已闻风丧胆吓得逃之夭夭了。直到现在他们再也不敢越过边界,干扰内地百姓的生活了
  这是一首素朴的囻谣,一支喜悦的颂歌一曲天籁,它是那样的朴素而真实清人吴锦荣《唐诗笺注》说:此诗“音节雄古,有听钟带鼙之意每讽读数過,叹息此人姓氏不传”其实,好诗又何必留下作者的名字不好的诗留下了作者的名字又有何用!
  大历十才子之一的卢纶的六首《塞下曲》与这首诗很仿佛。其二云: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将军为什么要去夜猎白天打獵不是很好吗?须知将军的这一行动正是反映军队里的将士们枕戈待旦、时刻准备消灭侵略者的精神,将军既是巡视敌情顺便打猎扬威。见林深幽暗处草动风吹以为是虎,便弯弓疾射天亮一看,箭竟然射进一块石头中去了奇怪的是这位将军为什么当时不看猎物,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喝的酩酊大醉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