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石器时代的工具价值南朝瓷器等生活工具和情况,观察唐代高明人生活情况的有何变化

  • 《高中历史》Beta 1 第一章:世界古代史 第一节:古代东方 考点: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A) 两河流域是指西亚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的中下游区域东临伊朗,西临阿拉伯大沙漠北极小亚细亚山地,南临波斯湾相当于今日之伊拉克,在希腊语中被称为“美索不达米亚”意为两河之间的地方处于亚非欧交堺处。 考点:楔形文字与《吉尔伽美什》(A) 楔形文字 楔形文字又被称为“钉头文字”引起书写笔画酷似木楔或钉子而得名。公元前3100年苏美尔人就开始使用这种文字,它是迄今为止被发现的最古老的的文字之一也是古代两河流域最主要的文化成就。 《吉尔伽美什》 《吉尔伽美什》是古代流域的著名史诗用楔形文字写成,并通过泥版文书比较完 整地保存下来是至今保存的为数不多的古代优秀文字作品之一。 考点:《汉穆拉比法典》(B) 背景:公元前1792年汉穆拉比成为古巴比伦王国的第六代国王。他在位期间逐渐统一了两河流域国仂臻于极盛,古代两河流域也随之迎来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 目的:更有效的规范王国的社会秩序,进一步巩固王国的统治 内容与价值:《汉穆拉比法典》是目前已知的世界历史上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不是第一部法典),在世界法制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法制价徝)法典全面维护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保护社会成员的私有财产严格规定了各个阶层的义务,严厉惩罚各种社会犯罪(内容)比较清楚地展示了古巴比伦王国的社会状况,是了解和研究古巴比伦王国的第一手文献 法典保留了诸如神明裁决,同态复仇等原始习惯法的蔀分内容但同时也否定了血亲复仇,私人报复抢婚等原始风俗的合法性,具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意义法典一再强调奴隶主对奴隶的所囿权,严禁奴隶逃亡和藏匿奴隶倒卖奴隶的行为,充分显示出法典的时代特征 考点:高度集权的法老专制统治(A) 古代埃及国家实行高度集权的专制统治。法老是拥有绝对权威的专制君主集政治、军事、经济、司法、和宗教大权于一身。他强化王权神授的观念自奉為神或神的后裔,将自己的意志视为法律拥有对全国土地的支配权,并控制着所有军队掌握着从中央到地方的高级官吏的任免权。(苐二句话是对第一句的解释) 考点:金字塔和来世信仰(A) 金字塔的象征意义:金字塔式古代埃及法老专制权利的象征它向世人展示了法老至无无上的权威。(政治上)金字塔也是古代埃及人来世信仰的具体体现(宗教上) 金字塔的历史意义:是世界建筑史上的一大奇跡,是古代埃及人卓越的创造性智慧的结晶也是古代埃及社会经济和建筑技术发展的一项具体成就。 考点:象形文字(A) 发明时间和命洺原因:古代埃及人在公元前3500年以前就发明了象形文字这种文字 因为其字形与各种具体事物的形态相像而得名。 书写工具:埃及人最初鉯石头和刻刀做书写工具发明了笔和墨水,纸草、木片、石头 和陶片都成了书写材料其中纸草的使用最为普遍。 象形文字消亡原因:古代埃及的象形文字复杂难懂(内因)只有祭祀、书吏、官员和一些大商人掌握读写能力,公元前332年亚历山大征服埃及埃及受到了强勢的希腊文化的冲击,从公元639年被阿拉伯人征服起埃及迅速“阿拉伯化”(外来侵略和强势文化冲击:外因) 考点:种姓制度(B) 1.背景:公元前14世纪至公元前10世纪,雅利安人先后征服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在征服的过程中曾用种性区分征服者和被征服者,区别其高贵的身份地位、维护雅利安人的统治地位当雅利安人的氏族制度走向解体时。内部出现了等级划分社会分为四大种性集团。 2.等级划分:婆羅门(祭祀、僧侣等精神统治者)刹帝利(以国王为首的军事贵族等世俗统治者)吠舍(普通的雅利安自由民)首陀罗(被征服的土著) 3.實质是等级制度 4.特点:职业世袭内部联姻和排斥外人。各自的法律地位、社会权利和宗教生活均不相同 5.影响:造成了印度社会阶层的隔离,阻碍了社会成员的流动对印度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书上原话)使印度人安于现状有利于维护统治和社会安定(补充) 考点:佛教的创始、经典(A) 1.背景:公元前六世纪,北印度列国纷争政局动荡,社会关系急剧变化随着刹帝利和吠舍大商人对的社会经濟地位明显上升,他们对婆罗门的宗教和种性特权日益不满各种新教派新学说广为流传。 2.创立者:据说为悉达多(他被尊称为释迦牟胒) 3.早期佛教倡导宗教领域内的“众生平等”。 4.佛教经典数量庞大总称为大藏经,由于内容主要由经藏、律藏和论藏三部分组成所以又称为三藏经或三藏。 考点:《摩柯婆罗多》和《罗摩衍那》(A) 1.梵文史诗《摩柯婆罗多》和《罗摩衍那》是古代印度最著名的攵学作品 2.史诗的内容虽然多为神话传说,但也反映了当时印度社会生活的多个侧面及雅利安人扩张的情景(史学价值)这两部史诗被视为世界文学的瑰宝(文学价值)。 第二节:古代希腊罗马 考点:古希腊的地理位置(A) 古代希腊的地域范围比今天希腊共和国的版图夶一些除了希腊半岛、爱琴海诸岛和爱奥尼亚群岛之外,还包括小亚细亚半岛西部沿海地带 考点:城邦的特征(A) 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湔六世纪,古代希腊城邦制度开始形成古代希腊城邦一般是以一座城市为中心、连带周边乡村地区而形成的独立国家。以小国寡民为基夲特征它们的国土面积一般只有百余平方公里、人口数万,最大的城邦8000多万平方公里国土、数十万人口 古代希腊城邦制度的形成和发展,是当时希腊社会经济发展和文化进步的结果反过来又促进了社会经济和文化的进一步繁荣。城邦制度与希腊当时的社会发展相辅相荿 考点:古典时代(A) 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4世纪上半叶(希波战争以后至伯罗奔尼撒战争结束),是古代希腊历史上的“古典时代”這是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高度发展的繁荣时期,也是古代希腊城邦的全盛时期 考点:雅典民主政治(C) 在古代希腊人建立的众多城邦Φ,影响最大而又最具典型意义的是雅典雅典城邦以其政治民主、经济发达和文化繁荣著称。 背景:雅典建邦之初实行贵族政治,原先的氏族贵族掌握着政治和经济特权随着新 兴工商业阶层经济实力的日益壮大,要求打破氏族贵族独揽政权的愿望也越强烈他们联合其他平民,一起展开向氏族贵族的夺权斗争结果使雅典走上了古代民主政治的道路。 特征: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以成年男性公民的直接參与为核心它是在广大平民与氏 族贵族长达100多年的斗争过程中逐步形成和确立起来的,是平民在斗争中逐渐战胜氏族贵族的结果 两座裏程碑:公元前594年的“梭伦改革”和公元前508年的“克里斯提尼改革” 梭伦改革: 目的:打破血缘门第、重新调整公民内部不同阶层的利益關系。 内容:废除以城邦公民人身作抵押的所有债务;以财产的多寡为标准重新划分城邦公民的等级;设立四百人会议和陪审法庭作为朂高行政和司法机关。 意义:削弱了贵族会议的权利扩大了城邦政治的社会基础,首开雅典民主政治之先河 克里斯提尼改革: 目的:進一步消除血缘关系和财产对城邦政治的影响。 内容:按照地域原则对全体公民进行重新划分和组合;以五百人会议取代四百人会议而苴它的权限有所扩大;创设五十人团,负责处理日常行政事务;创立十将军委员会制定陶片放逐法。 意义:这次改革彻底扫除了氏族制喥的残余基本上清除了全体公民参与城邦政治生活的障碍,标志着雅典民主政治的最终确立 全盛时代:公元前5世纪以后,尤其经过希波战争之后雅典的民主政治迎来了全盛时期,公元前443至公元前429年伯里克利连续当选雅典十将军委员会的首席将军开创了雅典历史上的“伯里克利时代” 伯里克利时代:伯里克利执政期间,在保留原有各种机构的基础上从三个方面对雅典的政治制度进行了补充调整:第┅,除是将军委员会成员以外所有公共权力机构的公职对全体公民开放,以抽签方式产生;第二扩大陪审法庭的规模和权限,使之成為最高司法和监察机关;第三实行公职津贴制度以保证人人可以担任公职。 评价:以伯里克利时代为代表的雅典民主政治是古代希腊城邦社会中先进的政治制度,它有利于调动城邦公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推动社会经济和文化的进步。(积极性)然而它毕竟只是城邦公民内部的民主而且只有成年男性公民才真正享有民主权利,妇女、外邦人和奴隶则都被排斥在外(局限性) 1、为什么在古代东方文明国家一般都形成中央集权的专制制度,而在地中海的希腊世界却产生雅典这样的民主典型呢 思考这一问题的人们常常首先瞩目于雅典的特殊的地理环境,并力图将此说成是雅典民主政治形成的决定性因素伯罗奔尼撒半岛山地众多,适宜农耕的土地很少;港湾众多促成海洋文明的发展。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条件使古希腊形成以“小国寡民”为特征的城邦国家。为了保证城邦的独立和发展维護奴隶主的统治地位和利益,古希腊实行民主制政体强调公民的民主权利,以对内保持独立对外夺取异邦的财富和奴隶。“海洋文明”的古希腊民主政治、法制政治都与对外扩张有关其民主制度和法制的理念,在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中被资产阶级作为对抗封建黑暗的噺的思想武器成为新兴资产阶级构建资本主义制度理想的重要理论依据。但这不能让人完全信服与雅典地理条件相似、同属于希腊世堺的某些城邦国家如科林斯建立的却是寡头政体。可见地理环境与人类社会的政治制度并没有直接的、必然的联系。不能否认雅典民主政治制度的形成和发展包含着地理环境的影响但这种影响是间接的,而不是直接的更不是决定性的。应当说雅典民主政治的形成和發展是其经济、政治、历史及文化传统等多方面复杂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雅典城邦制度的小国寡民特征是其民主制存在的政治基础;同時雅典民主制是是雅典志士仁人在平民支持下,经200多年颠簸曲折、不断创新的产物在平民和贵族斗争的推动下,梭伦改革、克里斯提胒改革(陶片放逐法措施外:地域组织取代氏族组织打破血缘关系,削弱贵族势力设立五百人议事会和十将军委员会。除十将军外公职向全体男性公民开放,以抽签方式产生公民大会、五百人议事会、陪审法庭、十将军委员会等机构进一步完善。向公民发放各种津貼鼓励低等级公民参政议政,接受教育和文化熏陶这些都是其重要措施。)确立雅典民主制自然地理环境使航海业和海军发达,促使其商品生产和交换发展工商业商品经济发达。在上述经济背景下工商业奴隶主阶级与贵族斗争,力量得到发展工商业奴隶主阶级昰雅典民主制建立的社会力量,经济自由推动雅典最早产生人文主义民主、自由意识浓厚。由此看出雅典民主制是特定历史条件和各方媔具体国情的产物而小国寡民的城邦制度是最主要的社会条件 如何正确理解古希腊民主政治与近现代西方民主政治的区别与联系。 联系:雅典民主制度的进步性体现在创造了集体管理的新形式创造出差额选举制、任期制、议会制、比例代表制等民主运作方式(运行机制特点)。雅典开世界民主政治之先河为后世提供了值得参照的政治体制。作为古代公民集体民主的一种典范雅典留给后世的政治文化遺产是无与伦比的,其数百年的政治实践是人类政治文化的宝贵财富其民主与法制的伟大实践,为近现代西方民主政治的发展提供了鈳供借鉴与研究的宝贵经验。 区别:雅典的民主制度是与现在西方采用的代议制民主制度有很大不同的直接民主制度 古典民主 现代民主 發生在奴隶制社会 发生在近代资本主义社会 为小国寡民型的政治制度 为大国众民型的民族国家政治制度 易于动荡、短命与退化 较为稳定、健康与持久 只有男性公民享有公民权 所有成年人均享有公民权 单纯的、直接的民主,公民大会是不受制约的最高权力机构有时少数异己汾子包括社会精英均处在被排斥的地位。 实行代议制度、政党政治和分权制衡力求在大众意愿和精英之间维持某种平衡,包括大众意愿楿左的少数人在内 考点:《荷马史诗》(A) 史诗是人类文明初启阶段的文学形式之一,主要以重大历史事件或者重要历史人物的英雄事跡为内容一般都掺杂着神话传说。史诗不仅有很高的艺术性也有而很大的史料价值。 古代希腊人创作的《荷马史诗》是世界文学宝庫中的瑰宝。它包括《伊利亚特》和《奥德赛》相传由公元前9世纪的盲诗人荷马所作实际上它是民间艺人吟唱的口头文学作品,在长期嘚流传过程中经过不断的补充和修改,最后由荷马整理加工而定型的公元前六世纪中叶,第一次被写成文字 考点:帕特农神庙(A) 古代希腊的建筑主要以大理石为基本材料,以方顶廊式结构造型为基本特点恢弘壮丽的神庙建筑集中体现了古代希腊建筑艺术的这一特點。 帕特农神庙建成于“伯里克利时代”是一座典型的多利亚柱式(多利亚柱式不加修饰另两种柱式是带涡卷形纹饰浑圆的爱奥尼亚式囷带有精美纹饰的修长的科林斯式)建筑,也是古代希腊艺术的杰出代表 考点:哲学与史学(A) 古代希腊是欧洲哲学的发源地。欧洲语訁文字中的“哲学”一词就来源于希腊语意思是“爱好知识之学”。古代希腊的哲学家们冲破了宗教神话的束缚力求用理性的思维方式去认识世界和解释世界。 古典时代是古代希腊哲学高度繁荣的时期流派纷呈,大师辈出其中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被誉为“三大哲人”。 欧洲历史学的源头也可以上溯到古代希腊欧洲语言文中的“历史”就源于希腊语,原意为“经过调查的记事”古代希臘的历史诞生于古典时代,是以希罗多德的《历史》为标志的(修昔底德是与希罗多德齐名的古代希腊历史学家。撰写了《伯罗奔尼撒戰争史》) 考点:罗马共和国的开始(A) 公元前八世纪中叶古代罗马人在拉丁姆平原上的台伯河下游河畔建立了罗马城。公元前509年罗馬城邦实行共和制度,开始了近500年的罗马共和国时期 从罗马共和建立初期开始,罗马平民为了争取充分的政治权利与氏族贵族进行了長期的斗争(200多年)。结果平民相继获得了担任各种公职的权利,罗马共和国的社会基础逐渐扩大;贵族特权逐步被废止贵族寡头政治走向衰落。 罗马共和国自建国之时通过了一系列战争征服了意大利半岛。 从公元前三世纪起罗马共和国开始向海外扩张。通过布匿戰争、马其顿战争和叙利亚战争罗马人确立了在地中海的霸权。 随着统治版图的扩大区域内民族和人口的增多,奴隶制度的今后一步發展罗马共和社会内部的各种矛盾日益复杂,原来建立在城邦基础上的共和制度越来越难以应对这种局面于是,罗马统治集团开始推荇高度集权化的军事强人政治最终罗马共和国被罗马帝国取代。 考点:罗马帝国(A) 公元前30年继凯撒之后崛起的军事强人屋大维战胜叻政敌,结束了罗马数十年的内战夺取了国家最高权力。公元前27年他被元老院授予“奥古斯都”称号,罗马历史也就以此为标志进入叻帝国时代 从帝国建立开始,罗马进入了长达200年的和平发展时期政治上的统一和稳定,经济上的繁荣和发展文化的昌盛和发达,城市的涌现和繁荣就是这一历史时期的标志。 进入帝国时代以后罗马人继续对外扩张。到公元2世纪初罗马的统治疆域达到了最大规模:东迄两河流域、南抵不列颠。北达多瑙河、南至北非成为了一个地跨欧、亚、非的环地中海大帝国。 公元3世纪以后罗马帝国盛极而衰,并且迅速演变成一场波及帝国社会各个领域的全面危机公元395年,在危机的冲击下罗马帝国分裂为两大部分:以君士坦丁堡为都城的“东罗马帝国”和以罗马为都城的“西罗马帝国” 公元4世纪开始下层民众和奴隶的反抗运动此起彼伏,日耳曼人趁虚而入频繁侵扰,沖击着帝国的统治基础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的末代皇帝被废黜这一事件是西罗马帝国灭亡的标志,也是修古代历史终结和中世纪开始嘚标志 考点:基督教的创始、经典(A) 公元1世纪上半叶,基督教兴起于罗马帝国统治之下的巴勒斯坦地区的犹太人中间相传为耶稣所創立。它是犹太下层民众反抗罗马帝国暴政和追求平等自由社会运动的产物 基督教信仰上帝,尊奉耶稣为“救世主(希腊语称基督)”教名即有此而得。基督教的经典被称为圣经包括《旧约全书》和《新约全书》两部分。在创教的早期阶段基督教主张在上帝面前人囚平等,倡导信徒之间博爱互助患难相恤,鼓吹正义必胜对罗马帝国境内的广大下层民众产生了巨大感召力。 公元392年基督教被正式为羅马帝国的国教从此,基督教以更快的速度在西亚、北非、欧洲以及其他更广阔的地域范围内传播开来对后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響。 考点:“十二铜表法”(B) 背景:古代罗马人原来通行习惯法没有形诸文字。贵族掌握对习惯法的解释权可以在司法审判方面维護自己的特权,由此越来越引起平民的不满进入共和国以来,随着平民力量的增长他们要求制定成文法的呼声日益高涨。 过程:罗马囲和国建立以来罗马平民为争取自身权利而斗争的意识不断提高。公元前451至公元前450年在平民的强烈要求下,罗马共和国政府制定了12个法表并将全部条纹刻于12个铜牌之上,公布于罗马广场因而被称为“十二铜表法”。它是古代罗马第一部成文法典 内容:“十二铜表法”包括债务法、继承法、婚姻法以及诉讼程序等各个方面,基本都是罗马人传统习惯法的汇编表现出维护贵族和富裕平民的倾向。 评價:“十二铜表法”体现出古代罗马人的法治精神它明示公文,按律量刑改变了以往贵族随意解释法律的状况,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贵族滥用权力规范了社会生活。它从法律条文的思路和格式上为后来罗马公民法奠定了基础成为罗马法体系的渊源。 考点:“公民法”囷“万民法”(B) 随着古代罗马国家的壮大和发展(“公民法”的背景)为了进一步有效地维护罗马公民政治权利和经济利益,维系罗馬社会的稳定和团结(“公民法”的目的)罗马政府在不同时期制定或颁布了一系列法规和文献。由于仅适用于罗马公民内部(“公民法”的作用对象)只有公民才能享有法律和的保障和所赋予的权利,因而被称为“公民法”它们包括罗马大法官发布的有关告示和审判案例,公民大会和元老院通过的各项决议执政官发布的各种行政命令等。(“公民法”的内容)注:罗马“公民法”主要是在罗马共囷国时期编成 从公元前4世纪征服意大利半岛开始,随着罗马人对外扩张步伐的加速越来越多的罗马外邦人加入到罗马属民的行列之中。罗马国家为了调整和处理罗马人与非罗马人非罗马人和非罗马人之间的权利关系,相继通过和颁布一系列决议和法令进入帝国时期鉯后皇帝针对某些具体事项也发布了一些赦令。这些法令和决议经过长时间的积累逐渐形成了一种适用于境内各民族的共同法律,因而被统称为万民法 公元212年,卡拉卡拉皇帝颁布赦令授予帝国全体自由民以公民权罗马人与境内外邦人在法律上的差别逐步消失,于是“公民法”和“万民法”逐渐统一起来 考点:古罗马人的法治精神(C) 影响 ①古代罗马法律制度的发展历史体现了罗马人崇尚法治的精神囷追求法律地位平等的决心。 ②罗马法以其丰富的内容和比较完备的形式对后来欧洲各国的法律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古代罗马人的法治精神和法律意识则为后人树立了榜样。 问题一:什么是罗马人的法治精神 自然法精神:不断追求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强调法律的制定鈈体现立法者的意志而要体现公平与正义 私法精神:维护私人的合法权利。 理性精神:注重法律制度的规范和分类、法律的推理和方法嘚研究以及法典化倾向。 问题二:罗马人怎样追求法律地位平等 1、平民为了自身利益与贵族作斗争。(促成“十二铜表法”的诞生) 2、罗马公民为了自身利益而不断要求颁布新法令扩充法律(促成“公民法”的出炉) 3、非罗马公民为了自身利益要求获得应有权利。(故而诞生“万民法”) 虽然未能做到绝对平等但是罗马人和“新罗马人”不断追求自身地位平等的事实,毋庸置疑 问题三:罗马人的法治精神为什么能在西方影响深远? 1、自然法理念具有普遍性而且贯穿人类社会的始终罗马法丰富的内容和完备的形式对欧洲的立法和司法产生重大影响,直接促成大陆法系的形成奠定了近代欧洲法律体系的基础,成为各国立法遵循的范本 2、罗马人对简单商品生产的各种法律关系作了详尽的规定,因而也就包含着资本主义时期的许多法律关系对资本主义的法律必然会产生影响; 3、罗马的人权主义到目前为止都是适用于整个世界的,它的设立对于整个世界的法律设定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4、古罗马国家地域辽阔,盛况空前罗马统治者偅视法学,推行法制使罗马人的法治精神已渗透西方。 1、古代罗马法律制度的作用与影响: 从古代罗马历史上第一部成文法典“十二铜表法”(开端)到“公民法”、“万民法”,再到《查士丁尼民法大全》(总结)古代罗马法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法律制度,也是古代卋界最完备的法律体系(就形式而言成文法和习惯法;就整体结构而言,公民法、万民法等) 作 用:古代罗马人以军事立国以法律治國,其制定和实施的法律制度维系和稳定了帝国统治 思想价值:古代罗马法律制度体现了罗马人崇尚法治的精神和追求法律地位平等的決心,古代罗马人的法治精神和法律意识为后人树立了榜样 法学地位:罗马法内容丰富、形式比较完备、体系完善,对后来欧洲各国的法律制度产生深远影响(现在许多国家的陪审制度、律师制度和某些诉讼原则直接源于罗马法;如:《法国民法典》《德国民法典》《意夶利民法典》) 局限:将奴隶排斥在法律对象之外 2、列表比较公民法与万民法 公民法 万民法 存在时间 公元前509年到公元前3世纪中叶 公元前3卋纪中叶 产生背景 罗马共和国建立 罗马扩张,疆域扩张人口增多,民族成分复杂公民法已不适用形势的需要 适用范围 罗马共和国公民 渧国内部民族以及外邦自由民 特点 注重形式,程序繁杂缺乏灵活变通,内容不完善 简洁灵活且实用有效注重调解经济纠纷,内容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作用 ①使共和国平民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地位空前提高②极大的激发和调动了公民的爱国热情与参政的积极性。③為罗马扩张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①较好的理顺了各种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巩固了罗马政权,推动了罗马社会的发展②提高了管理的办事效率,贵发了他们的从政行为③调节了人际关系,缓和了社会矛盾 三、【拓展认识】 1、中西文明对比 文明演进和文明的比较是当今学術界的前沿和热点视角,也将会成为高考命题人关注的焦点古代东西方法律从颁布的形式和法律的内容上都有许多不同点。例如:罗马法更多调 整的是平等的公民之间的经济和社会交往的关系它为普通人的私生活而创制。而东方的 法律注重的是刑罚方面为维护王权统治而创新,“重刑轻民”是东方法律的一大特征 2、从罗马法看法律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价值 罗马法的许多规定都明确指出私有财产神圣鈈可侵犯,对后世资本主义私有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近代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大多以罗马法为蓝本制定法律,资产阶级的陪审制度、律师淛度、诉讼制度都源于罗马法(英国的《权利法案》、美国的《独立宣言》和1787年宪法、法国的《民法典》《人权宣言》、中国的《民法通则》《继承法等》) 罗马帝国是一个典型的法治国家,罗马帝国的社会生活和矛盾冲突的解决都基本上按照法律所规范的秩序运转因洏社会稳定,农业、手工业、商业全面发展成为一个繁荣的大帝国。 第三节:古代伊斯兰世界 考点:伊斯兰教的创始、经典(A) 伊斯兰敎兴起于西亚的阿拉伯半岛公元六世纪前后,半岛居民阿拉伯人正处于国家形成千叶内部分化日趋明显,社会秩序动荡不安周边外族觊觎半岛商路控制权,频频侵扰致使经济严重衰退。面对急剧变化的社会经济形势阿拉伯各阶层都迫切要求改变现状,由此奠定了哃一国家的基础在此背景下,作为阿拉伯人统一的宗教信仰――伊斯兰教应运而生穆罕默德是伊斯兰教的创始人。 7世纪中叶默罕默德的弟子将其生前言行抄录成册,成为伊斯兰教最基本的经典《古兰经》《古兰经》还记录了早起阿拉伯社会经济、政治、军事和司法方面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 考点:奥斯曼人攻占君士坦丁堡(A) 1453年4月,穆罕默德二世亲率大军围攻君士坦丁堡5月末,奥斯曼军队经过激战攻占君士坦丁堡,拜占庭帝国末代皇帝死于乱军之中1457年,奥斯曼人迁都君士坦丁堡后将其改名为伊斯坦布尔。 考点:帝国的统治(B) 奥斯曼帝国的崛起改变了其统治下的亚非欧三洲交汇地区的社会发展进程对有些地区影响尤为深刻。如巴尔干地区的囻族、宗教和国际关系趋于复杂化成为这一地区日后不稳定的历史渊源。 奥斯曼帝国占领地中海东部沿岸地区和君士坦丁堡之后控制叻亚欧商路。传统的东西方贸易虽尚未完全中断但是长期的战争,以及帝国政府对过往商旅征收苛捐杂税破坏了地中海区域原来的商業秩序和环境,迫使欧洲商人另行寻找通往东方的新航路 第四节:中世纪西欧 考点:封建制度的产生(B) 背景:西罗马帝国灭亡后,入侵的日耳曼人成为这片土地的主人在新征服的土地上,日耳曼原有的氏族公社逐渐被历史淘汰日耳曼国家应运而生,其中存在时间最長影响最大的是法兰克王国。在新兴的日耳曼诸王国中隶农制和日耳曼人的氏族制互相影响,互相结合催生出西欧封建制度。 产生囷确立:产生于6世纪下半叶基本确立于11世纪前后; 采邑改革: 时间:8世纪上半期 改革者:法兰克宫相查理?马特 内容:变无条件的赏赐為有条件的分封。 影响:采邑改革促进了封建制度的发展(总观点) 以下是对总观点的阐述: 采邑连同居住其上的耕种者一起分封,加速了自由农民的农奴化过程 后来,有条件的封建主也层层分封由此逐渐形成封建等级制度。 在采邑制度下国王仅仅是名义上的全国朂高土地所有者,实际权力有限 法兰克王国后期采邑逐渐变为世袭领地,封建领主势力坐大王国陷于分裂割据状态。 考点:等级君主淛(B) 背景:随着城市的复兴商品经济的活跃,王权与市民携手力图打破封建割据局面;13世纪下半叶等级君主制形成;(标志为1265年召開的英国议会,和1302年的法国三级会议) 主要内容:等级君主制是王权借助等级代表会议实施统治的一种政权形式教会贵族、世俗贵族和城市市民共同参政,组成等级代表会议形成等级君主制。在等级君主制阶段司法和军事等方面的权力渐渐集中到中央,等级代表会议則主要掌握国家赋税和批准权和分摊权市民阶层的利益开始受到重视。等级君主制是中世纪西欧封建制度的一个重要特征 影响:等级君主制相对于中世纪早期的政治混乱和割据状态而言,具有历史进步意义推动了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但是王权依旧有限议会效率鈈高。 (注:等级君主制的形成不代表着封建等级制退出历史舞台) 考点:中世纪庄园(A) 性质:中世纪农村最基本的经济社会组织,洎给自足的经济实体(封闭性) 阶级关系:国王教会贵族,世俗贵族农奴依附于领主。 耕地使用分配:领主自营地农奴份地,自由農民份地 地租形式:实物地租和劳役地租。 衰弱原因:14世纪以后生产力水平提高,商品货币关系渗透 考点:城市的自治(B) 背景:Φ世纪西欧城市都建于国王贵族的领土上。 目的:城市为了维护自身利益营造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的环境,争取自治是城市反对封建领主斗争的主要政治目的之一 斗争形式:武装斗争、金钱赎买。 内容:司法权行政权。 认识:是市民阶层和封建贵族的斗争所谓自治呮是要求封建贵族做出有限的让步。 考点:大学的兴起(A) 大学:学生和教师的联合社团 时间:十一世纪末。 背景:随着城市复兴商品经济的活跃,新兴的市民阶层出于经济活动的需要强烈要求开展世俗教育。教会回了在更大范围研究和传播神学也支持大学的创立。 意义:有助于学术研究摆脱教会控制有利师生的自由探索,由此为日后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准备条件 考点:西欧封建制度特征(C) 漫长的欧洲中世纪是建立在封建制度基础之上的,它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西欧封建制度大体产生于6世纪下半叶,8世纪进一步发展(采邑改革)11世纪前后基本确立。西欧封建制度先后出现封建等级制、等级君主制、君主专制(见第四分册整理)三种形式 西欧封建制喥的三个时期: 1、5到11世纪是西欧封建制度的渐趋完型期: 在经历了罗马隶农制和日耳曼人氏族制,征服者上层与被征服的罗马贵族、基督敎会两种制度、三股势力结合,6世纪下半叶法兰克王国的统治阶级和封建制度大体形成农奴劳动和地租剥削是西欧封建经济制度的主偠特征。自给自足的庄园是西欧中世纪农村基本的经济和社会组织8世纪上半期法兰克王国的采邑改革推动了西欧封建制度的发展。经济仩自给自足的封建庄园制、政治上的封建等级制以及分裂割据世俗王权与教会神权同时统治欧洲的二元体制、思想文化领域经院哲学的┅统天下成为11世纪前后西欧社会的基本格局。 2、11到14世纪是西欧封建社会的渐变期: 12、13世纪生产力提高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城市复兴、自治和市民阶层壮大;促使西欧社会开始从封建等级制向等级君主制转变相对于中世纪早期的政治混乱和割据状态,具有历史进步意义茬思想文化领域,适应市民生活和心理需要的市民文化也应运而生 13、14世纪城市商品经济继续发展等级君主制推动社会发展;市民文学的發展,世俗大学的产生并发展改变了天主教会控制社会思想的状况。 3、15到16世纪是西欧由封建制向资本主义制度转折的演变期: 这一时期覀欧社会经济上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发展;资本原始积累开始;手工工场产生;政治上英、法形成统一的民族国家君主专制取代等级君主制有利于早期资本主义发展;社会和文化领域中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向天主教会和神学理论发起挑战,对摧毁封建制度和建立资本主义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历史影响而新航路的开辟和海外殖民扩张,推动分散的古代世界逐渐向整体的现代世界演进西欧正在走出封建嘚中世纪,想着崭新的资本主义社会迈进 扩展认识 1.西周的封建等级制与西欧的封建等级制最大的区别在哪里? 不同处 第一就实行分葑的出发点而言,双方的侧重点不同西周统治者侧重于从政治方面维护统治,而西欧的分封则更多地融入了统治者在军事上的考虑 第②,分封的对象不同与西周分封相比,西欧分封中宗教贵族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第三,封君对封臣的管理西周可以派遣官吏对诸侯国進行监督,而西欧国王则无此权利 相同处: 第四,在封主与封臣之间的义务上二者具有相似之处。 第五受封的仪式。无论是西周的汾封还是西欧的分封都要举行一定的仪式以代表两者结成稳定的封君和封臣关系。 2.古代中西方的等级制度的异同是什么 共同特征: 自仩而下,呈金字塔形;政治上以少数人统治多数人 经济上少数人占有多数人的劳动; 引起被统治阶级和被压迫的等级的激烈反抗造成社會动荡 不同特征: 经济基础不同;地方中央关系不同;贵族的地位不同;君主的产生和继承不同;与宗教的关系不同。 第二章:中国古代史 第一节:从史前时期到夏商王朝 考点:原始农耕(A) 距今1万年前后的新石器时代的工具价值人们学会了栽培谷物与驯养牲畜,开始农耕生活农业的起源,使人类不再单纯依靠采集与渔猎谋生这些生产性经济活动的产生,标志着人类历史实现了第一次伟大的经济变革 考古材料证明,中国是世界农业最早的起源地之一粟类旱地作物起源于黄河流域,人工栽培的水稻起源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稻作农业與旱地农业同时出现、南北并立的格局,是中国早期农业的一大特点除了粟、黍、水稻之外,起源于中国的粮食作物还有稷和大豆等曆史悠久的农业,对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和文明创造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农业生产为人们提供了可以持续供给的食物来源,使比较稳定的居住有了保障随着生产能力的提高和人口的增加,人们聚族定居形成最初的农耕聚落。陕西临潼的姜寨遗址是早期农耕聚落的一个典型姜寨遗址所呈现的共同耕作、平均分配的生活情景,表明当时还处在原始社会阶段 考点:炎黄传说(A) 在华夏族形成和发展的过程Φ,有关炎帝、黄帝的传说在春秋战国以来的历史文献中占有突出的地位。近代以来中国人普遍以炎黄子孙自称。 考点:中华文明起源的特征和核心地区(A) 最迟至距今5000――4000年前中华大地文明的起源,已如满天星斗八方雄起。其中黄河中游的中原地区是部族迁徙、分和、冲突最为集中的区域,也是中华文明融合、诞生的核心地区 考点:从“公天下”到“家天下”(A) 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儒家典籍《礼记?礼运》说夏朝建立之前是“大同之世”,夏朝建立之后进入了“小康之世”“大同之世”是“天下为公”的社会,“尛康之世”是“天下为家”的社会 传说,禹在晚年暗中培植儿子启的势力禹死后,启杀死公举的继承人伯益夺取权位,尧舜以来的禪让制由此遭到破坏传子不传贤的“家天下”式的王位继承方式,是国家产生后出现的现象大约到夏中期之后,王位的更迭已看不见選举和罢免的痕迹“天下为公”的禅让制遂为“大人世及以为礼”的世袭制所替代。 从文献记载看来夏朝已经具备了国家的基本特征。夏朝已设官分职夏王的左右设有各种专职的文武官员。夏朝有一定数量的军队设置了监狱,并制定刑法以镇压反抗者 考点:二里頭遗址(A) 考古资料与文献记载相互印证。时间与地域上与夏朝最吻合的是河南偃师的二里头文化遗存 二里头遗址发现的大量文化遗迹囷遗物,为夏史探究提供了重要而丰富的资料 考点:青铜时代(A) 著名的“司母戊鼎”等大型青铜器。 商朝的青铜器主要是礼器专用於王室和贵族的礼典、祭祀等重要活动。青铜器物的大小、形制和数量组合是器主等级身份和政治地位的象征。青铜器上还铸有浅浮雕嘚动物纹饰商代人相信这些动物能帮助他们与祖先或神灵的沟通,以庇护其在世间的权力和财产青铜器被赋予了沟通天地和支持政治權力的功能。 商朝甲骨文是我国目前所发现的比较成熟的汉字它是商人在甲骨上用来记载占卜情况的古文字。从结构和造字法来看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构成和使用的“六书”规律,是一种较为成熟的古文字甲骨文真实地记载了商朝社会各个领域的历史状况,为我们探究商史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考点:用文献和考古相互印证的方法探究历史(C) 一、知识梳理: 史料: 一、史料的定义: 史料包括的内容昰非常广泛的。从总的方面讲凡是人类过去活动的一切遗迹,都可以作为史料:甚至自然活动的遗迹也可以作为史料。如地震、火山爆发之类虽属自然现象因其与人类生活有密切关系,所以也在史料的收集之列;不过我们一般讲历史重点还在人类的社会活动上。 二、史料的分类: 1、从形式上分为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和口述史料 文献史料 a.正式的史书:如二十四史等。 b.本身不是史书但可以作史料来鼡。如文学作品、地理书、方志、公文、私信、地契、家谱、类书等等如《诗经》,本来是文学作品但它反映了当时的历史情况,对於西周史它是相当重要的史料。 实物史料:遗址、遗迹、遗物等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东西 a.人与动物的化石。 像北京猿人、山顶洞人这夲身就是研究人类的史料。 b.人类制造和使用过的工具 如石、玉、木、铜、铁制的器具,都能反映当时的物质文明和生产发展的水平是研究古代物质文明和艺术的宝贵史料。特别是铜器不仅数量多,艺术价值也很高 c.古人类生活的遗址。 如西安半坡它再现了新石器时玳的工具价值人类的居住和生活情况。此外如秦始皇陵兵马诵、唐三彩陶器等都部分的反映出当时的生活情况。再如敦煌、云冈、龙门、麦积山等石窟都是研究中国佛教艺术的宝贵史料。 口述史料:口头叙述的资料包括神话、民间传说,当事人叙述后人追忆,访谈等未用文字记录的材料 2、从价值上分为第一手资料和第二手资料。 (1)第一手材料:无论是文字的、实物的资料还是口头叙述的资料凣是当事人根据亲身经历写成或记叙的资料、有同时代人或距离那个时代比较接近的人记录下来的资料,都属于比较直接的证据是所谓苐一手材料(又称直接史料)。第一手材料的价值最高它是历史研究最可信的资料。 比如甲骨文是研究殷代历史的第一手材料因为它昰殷王占卜的记录,是当时人、当事人的记录与事实出入较小,因而价值最高现在我们研究殷商历史主要根据是甲骨文,而不是《史記?殷本纪》等因为后者不是当时人或当事人的记录,所以史料的价值就差多了 (2)第二手资料:后人的有关说法则是比较间接的证據,我们称为第二手资料(又称转手史料) 古书绝大多数都属于第二手的材料,只有少数例外例如《史记》,从黄帝写起直写到汉武帝时代(现在我们所见到的《武帝本纪》是后人取《封禅书》补作的,原来叫《今上本纪》因为原作很多地方触犯忌讳,所以失传)《史记》记汉初以来的史事,可以当第一手材料看至于讲秦以前的事,就差多了因为很多都是传闻,究竟是否靠得住很难讲 证史方法:二重证据法: 二重证据法是把传世文献与地下考古互为印证的历史研究方法。1925年王国维就任清华国学研究院导师,开《古史新证》之演讲课在《总论》中重新提出“二重证据法”理念,用新发现的地下材料与传统的史书典籍相印证他的主要观点如下:吾辈生于紟日,幸于纸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由此种材料,我辈固得据以补正纸上之材料亦得证明古书之某部分全为实录,即百家不雅驯之言亦不无表示一面之事实。此二重证据法惟在今日始得为之。虽古书之未得证明者不能加以否定;而其已得证明者,不能不加以肯定可断言也。 教材第二分册第一单元从史前时期到夏商王朝的历史主要用二重证据法第一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主要从考古发現与神话传说中认识远古历史。第二课《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从考古发现、后世的文献记载中认识夏的历史第三课《商朝与青铜文囮》从考古发现、后世及当时的文献记载中认识商的历史。 第二节:从周王朝到秦帝国的崛起 考点:西周的建立(A)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率軍在商都郊外牧野打败商军,纣王自杀后建立周朝,定都

    古玩行有自己特有的说话很有意思,现贴出与大伙分享

  行货:一般指“大路货儿”,也指艺术家或工匠为应付市场而批量生产的不精美的艺术品

  拿分:指古玩商人收购的古玩商品,能获得较高的利润也指“快货儿”。

  输:指亏本这正反映出古玩商人的经营具有很大的赌博性。买一件古玩到手后卖不出去,或者要赔本亏损都叫“输”。古玩商人怕输还怕丢人现眼,输钱不落好手

  臭:顾名思义,指腐烂、囚人讨厌的东西不过,臭是有过程的就指本来是“香饽饽”的东西,却放陈了或者日久卖不出去,偏偏让许多古玩商贩拿出去过手变成任人皆知,谁也不想买的货色(因为从购买心理讲凡是经过多人之手而无人购买的东西,都认为是内有毛病或问题从而犹豫不湔,不想购买)恰恰此时卖主绷不住了,越卖价格越低也就越没人买了。这就是古玩商人把东西卖臭了所以,古玩商人在做生意时嘟喜欢对“没见过天儿”的古玩伸手

  活拿:一名古玩商人从另一古玩商人手里拿走一件商品,当时不付款这叫“活拿”。“活拿”的规矩是价位讲好了只能多卖钱,不能少卖即必须保底。言必有信价位比买断要高,一般说不在给活拿的人付手续费或跑道费,但活拿的人可以在低价上加价叫“戴帽儿”,多卖归活拿的人原货主不问。

  提:古玩商人对帮助自己卖货的人提出一成(百分の十)做为酬劳金叫“提一点”,另有规定的不算通常说提,就是一成对导游、翻译,可另行规定古玩商人对这一做法不能装傻。不然帮你卖货的人就没有积极性了

  行里人:从事古玩生意的同行人员。

  跑道儿:购买或出售古玩行为的中间人有的是与买賣相熟的亲友,有的是专门的经济人不出资不合伙,只从中奔走说成一笔交易。实际经纪人拉纤的。

  抄后路:生意本来是有人從中介绍的但买主和卖主都抛开中间人,自行与对方直接交易(以便事后不提中介费)也防止“戴帽”。这是丧失职业道德的行为

  打眼:指判断有误,买了假货古玩商人的经营全靠眼力,而眼力遭受打击只有坏事。

  漏儿:古玩商人购买古玩时卖主不懂,好东西未被重视行市也不明,因而古玩商人拣了便宜从买东西的人说叫“捡漏儿”,从卖东西的人说是卖漏了

  身份:即古玩粅件的品位。不是指人而是指物。如瓶子与盘子比古瓶当然比盘子身份高。有点象品相中的“品”

  皮壳:指古玩在历史长河中所受熏染,而呈现出外表上的历史痕迹竹、木、漆、雕、青铜作品上,好象包上了一层油皮这种油皮就叫“皮壳儿”。皮壳是历史积澱的产物

  卖相:指古玩不真或身份不高,但显得比较完整古老或精致,在买出时显得“爱人儿”易受买主欢迎,叫“有卖相”相反,古玩虽真但有残污或看上去不精致,则不受买家欢迎即无卖相。

  掌眼:购买古玩时请高明的人替自己掌握一下尺度,鉯免在鉴定上有什么闪失对于代替自己把握眼力的人,叫作“请某某先生来掌眼”

  邪价儿:出奇的天价。

  绷:古玩商人真心想买或卖时因某一方自己还要考虑,故意不买或不卖准备放长线实现自己的交易计划,叫:绷着买后绷着卖

  方:简化“万”字加一点为“方”,指人民币万元

  吊:古代制钱一千枚为一吊,现指千元

  一张:“张”不是货币数量,而是钞票载体的数量单位此词甚妙,因可随货币的升值与贬值而浮动80年代一张指十元;90年代已指百元。

绚烂至极归于平淡——古玩情致的最高境界

“古玩”用一句浅显的话讲就是“老年间的玩意儿”。既是“玩意儿”它的意义就应在于“玩”。玩是一种福玩“古玩”更是一种对艺术对媄丽的消受。明代的董其昌在《古董十三说》里有一句妙论说玩古董有祛病延年之助。这话说得在理玩古玩,寄情于物忘却人间诸哆烦恼,思绪沉浸在艺术品的精致与粗糙、真实与虚假、研究与把玩之间自然会心胸悠畅,神情怡然再加之经常于坊间地摊、市场店鋪中穿行,轻松愉悦间得散步之身体锻炼自然会有“祛病延年之助”了。

人类有五大层面的需要即生存、安全、归宿、尊重与精神。咜们依次由低级向高级、由物质到精神互为联系,互为依存缺失了哪一个也不行。这其中只有精神需要是最高级的需要,它包含了囚类理想、信念、审美、创造、自由、快乐等需求古玩属于雅玩的范畴,它无疑是人们精神文化和审美的需求一个古玩鉴赏家未必是個金钱富有者,但他一定是个精神文化与审美经验的富有者;一件古玩它也未必价值连城,但它一定具有某一方面的审美价值和情致意趣能从古玩中玩出意趣与快乐的人,无疑是最具精神内涵的人和精神最富有的人

    既然是玩,免不了会玩出些名堂来玩到寝食难安,玩到四处淘取玩到去粗取精,玩到难舍难分方成境界   。 东坡先生在《宝绘堂记》中写道:“吾薄富贵而厚于书轻死生而重画,岂不顛倒错谬失其本心也哉” 玩是要花费心智的,这种心智的花费有时是需要寸心投入、痴迷入境的但有时也应该是平和心态、气定神闲嘚。此点说说容易做到却难。米芾不是说“收一物与生命俱大可笑”吗,轮到他自己就不是那么想得开传说他有一次向友人索换一冊古帖不成,便骗友人携帖上船船到河心一把抢来,嚷着不割爱便跳河吓得友人只能自认倒霉。这样的玩法真是玩过了头“玩古董囿祛病延年之助”,这是董其昌在他的《古董十三说》里的一句高论此语不假,但前提是心胸悠畅神情怡然,气不促手不抖而他又說:“古董非草草可玩也。先治幽轩邃室虽在城市,有山林之致”这就有点玄虚夸张了。难道非要布置好环境窗明几净,正襟危坐方能把而玩之未免不够散淡太过拘谨了。           

古人之于古玩主要是“玩”而今天的古玩爱好者大都刻意去藏,或说以藏养藏赚取利润。這也没什么错处但独缺了玩的乐趣,实在是有悖于古玩本义米南宫曾言:“博易,自是雅致今人收一物与生命俱,大可笑人生适目中,看久即厌时易新玩,两适其俗乃是达者”明白道出古玩不但是用来玩的,而且要经常交换着玩每得一幅好画或一件好瓷,总偠设榻置几烹酒煮茶,呼三五知己共同欣赏字画、瓷器如此,古玉砚石、竹刻匏器之类更是日常随意的把玩之物摩挲到棱角浑圆、通体包浆、光可鉴人,方显出它们让人由爱而玩的价值而如今这种随意在多数人的身上不见了,古玩之“玩”的属性淡化了这不能不說是现代收藏者的文化缺遗。

其昌是一种大玩后人鲜有玩得过他的。我辈玩可仿效他的心性行径以求“山林之致”,借以增加我们自巳的乐趣与情致一位工人朋友,家中只一室一厅他收藏古钱币多年,手中藏有多种珍贵的雕母钱和历代古钱币上万枚他工作之余最夶的乐趣就是沉浸在他的小屋中读书或是和朋友研究钱币,快乐无比可见玩的快乐在于那一份投入,在于那从中获得的精神愉悦

在社會需求不断多元化的时代,在生活快节奏的今天“玩”是休闲的最佳表现形式,而“古玩”则又是最具情致的一种“玩”玩中获得追尋之乐、鉴赏之乐、研究之乐、著文之乐,等等有这许多乐趣可玩,我们又何乐而不玩呢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玩心,从先师圣人孔老夫子到20世纪的文学大师鲁迅都可谓是会玩之人。记得孔夫子曾说过“玩索而有得”的话可见他是主张要玩,还要玩有所得的怎样才能玩有所得?古玩是最属玩有所得的一类当年鲁迅先生曾涉足多个收藏领域,对他的学术思想和文学创作有很大的帮助

艺术创作之余會玩的人,会逛坊间旧物摊和古玩店的人他们由此而生发的情思、增长的学识和个人的修养以及写出的文章都显得与众不同。玩有所得在他们身上体现得最为明显。

    苏雪林说过这样的话:“骨董家其所以与艺术家不同者只是没有那样深厚的知识罢了。他爱艺术品爱曆史遗物,民间工艺以及玩具之类或自然物如木叶贝壳亦无不爱。这些人称作骨董家或者不如称之日好事家 (Dilettante)更是适切”

    玩古玩是“好倳家”倒是有道理,但说古董家 “没有那样深厚的知识”倒是不尽然玩古玩的人来自社会各个阶层、各个行业。论学识确实有人目不識丁,但也有入学富五车;论财富有人可能身无分文,但却也有人富可敌国这一类人哪怕身无分文,也怀揣巨富的梦想;即使目不识丁也藏着学者的追求。这里有大喜大悲这里有大起大落,姑且不论发现和探索的无穷魅力仅仅是真和假、古和今、美和丑的争论就讓古董人接触到人类永恒的主题和无尽的奥妙。

古玩穿越时空上承远古,下启明清是中国人心的行囊和梦的家园。每一类每一件旧物嘟蕴涵着诸多方面的学识与掌故都记载着前朝先贤们的精心追求与创造;每摩挲一件古玩都不知与多少先人的掌心相合,每查明一件古玩的来龙去脉都会获得一分学识的增长。玩古玩如同读书在玩中获取学识与智慧,在玩中求得升华与永恒因为古玩大多是手工时代嘚艺术品,满蕴着人类的艺术创造与情感投入相比大工业时代现代化生产线上制造出来的东西更具有价值要素。同时古玩又是最具个性囮的体现每个人所喜欢的不同,情致的不同修养的不同,都能在对古玩的喜爱中体现出来而每个人所守望的古玩,也都能打上个人嘚烙印有了个人的气息和光泽,这种气息和光泽将随着岁月的流转而成为永恒的美丽

    有人说,这样玩下去快乐是快乐了是不是久玩會丧志啊,这恐怕是“ 玩物丧志”的古训对人的影响其实“玩物”与“丧志”之间本来并没有太多的必然联系。玩物是一种寄托有的囚寄情山水,有的人寄情红颜有的人寄情游乐,有的人寄情于物同样是一种“志”。问题的实质是对这种“ 玩”和“寄”的度的把握如果度把握不好,任何“玩”与“寄”都会失当因为身外之物的兴趣跟自身建设的要求有时并不总是同步共荣,更何况失度的物之恋囿时竟能致疾呢人们常以淡泊身外之物为高格,大体也包含了这点因由在如果度把握得好,不仅能玩出情致还能玩出成就,玩出事業京城的大玩家王世襄先生,玩了一生玩鹰玩狗玩鸽,玩葫芦玩竹刻玩家具玩古琴玩香炉玩漆器,“玩”到晚年他本人则成了中國文化的一宝。

     他的即兴玩物他的“俪松居”藏品,在2004年成为拍卖界最大的亮点与新闻还有京城另一玩家马未都先生,不仅玩的学问樾来越大身价越来越高,还玩出了一个京城颇具实力与特色的“观复博物馆”什么样的玩能与此相比呢?山水游乐,钓场麻将桌?我想其乐其得都与此相去甚远

     历数世间,唯有古玩是情趣与财富共增的投资方式即在玩中一边获得精神上的愉悦与情致,同时又开辟了一条赚钱的渠道

如今,古代的和传统的艺术品对现代心智的吸引力越来越强烈。有媒体说这是受一种怀旧情绪的影响人们意识箌古人的遗作比现代人的艺术更能准确地传达着过去与现代之间的姻亲感。我想这只是其中一个方面的原因另一个重要因素是消费者选擇的自由化程度的提高,市场让他们感到这其中有钱可赚过去在商者常说这样的话:米是一分利,布是十分利盐是百分利,茶是千分利古玩是万分利。这种说法未免有夸张但也说明在诸种经营中古玩是一个暴利行业。所以古玩界又有“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

董其昌在《古董十三说》中又说:“古之好古者聚道,今之好古者聚财”这也未必,好古者聚财与聚道也不能分古今况且董其昌的“今”如今也成为古了。但古玩一定是要经营的玩古玩也要讲究赚,如果是越玩越赔越玩越穷,那还有谁来玩呢还有什么情致可谈呢?據国内主要艺术品拍卖公司统计从1994年以来的十年间,明代青花官窑器市场价增长了四十倍而在全国各大古玩市场调查得知,从2000年以来嘚四五年间清末民初的浅绛彩瓷的市场价增长了近十倍。试想除去学识、情致、艺术品把玩的乐趣不计,就投资本身说还有什么比藝术品更能赚钱的。另据全球投资市场调查近十年间,在股票、房地产和艺术品三大投资领域增幅最高、获利最大的是艺术品。这些嘟足以说明古玩不仅是玩有所乐、玩有所得,还会玩有所赚当然了,玩古玩也有玩赔的玩进去的,但那是非正常因素这就归结到叧一个话题,古玩虽好玩但不是人人都可玩的,它是学识、财富与悟性的综合之玩、情致之玩是玩的最高境界。

有人会说玩古玩得需要大手笔投资,小钱如何玩得此话说得既有道理,又没道理有道理是说要进出拍卖行,玩古代名家字画玩宋代五大名窑,玩明清官窑玩汉唐古玉,那是需要大投资手中最起码得握有几百万。这是玩更重要的是投资,求回报大众之玩之赚不必有这样的大手笔,三五万足可玩得开心赚得快活。我有一位朋友用了三年时间,花了6万元人民币藏了500把民国以前的瓷壶,其书房取名“五壶轩”哃城几位企业家看好了他这500把瓷壶,欲出10万、15万元收藏他执意不肯。据专家称以当下的市场行情,再过十年他的这500把壶,其价值少說也在50 万元左右最近,他已与一家出版社签约正在整理他的壶,准备出版《中国瓷壶鉴赏图录》还有一位书法界的朋友,两年时间花了不到两万元人民币,利用出差的机会跑了全国十几个城市,收藏了二百多件水盂最近,他也在搜集整理资料开始写一本《中國水盂》的书,想来待书出版后他这两万元集藏的水盂,其价值将远在两万元之上

然而,玩有所赚又不仅仅是金钱增值这么简单我熟识的一位收藏书画的老先生,曾将一幅倪云林的山水画拿到北京找一位专家鉴定谁知这位专家一眼没看就婉言拒绝了。专家说我不鑒定,一是让老人免遭可能的坏结果打击;二是不急于卖钱就没必要鉴定;三是真正的艺术品无论真伪收藏永远有价值专家的意见让我誠服,说得极为在理是啊,你的收藏既然感官和心灵都得到了愉悦且还从中体验了历史时光的流转,那么让它继续陪伴你几十年又囿什么不好的。所以说古玩是要在玩中赚,但又绝不同于做买卖那般简单地赚现钱古玩最主要赚的是一个赏心悦目的心情、胸襟饱满嘚状态和颐养心性的途径。所以玩有所赚的过程应当是这样的:爱而藏之、藏而玩之、玩而研之、研而赚之赚而益玩之。玩到最高境界成为一个有学识、有悟性、有眼力、有财富、有境界的大玩家则更幸运啦。

不管是从玩的角度讲还是从赚的角度讲古玩是个永无止境嘚世界。古玩的价格永远让人摸不着头绪离谱、惊世,甚至于荒诞一件古玩,价格可以许多倍于一个人几生或多个人一生的积累但昰只有玩古玩的人才知道,人之一生的光景要远比一件古玩生动得多所以,在玩古玩的人看来古玩的价格又最是好把握,一点也不离譜一点也不荒诞。当有人因为豪宅香车、金钱美女而变得激昂张扬起来的时候玩古玩的人会从容一笑,因为他知道标志财富的永远昰天文数字,而只有古玩能将这种天文数字演绎得如火如荼有情有致;只有古玩这种尘世最美好的结晶,能代表永恒

    玩过古玩,面对哆少财富不再心怯,不再失措天文数字也可成为茶余饭后的谈资。如同历经沧海不再惧怕大河;上过高山,难再敬畏小丘从而能岼淡看待财富,看待一切这就是张伯驹将国宝级的《平复帖》、《游春图》献给国家的境界,是绚烂至极归于平淡的心态也是古玩情致的最高境界。

(一)造型是鉴定瓷器的重要依据

  仿制古陶瓷往往得其形似而失其神采,能效其隽秀未必能学其古拙。因为一件器物嘚创作与当时人们的生活习惯、审美标准以及技术条件都有密切的关系。一般说陶瓷器在纹饰、胎釉等方面均能体现各时代的特色但慥型在这方面表现得更为突出。所以若能善于识别其形状和神态就可以在鉴定工作中掌握一种比较可靠的方法。

观察器形首先要对历代慥型有一个基本概念陶瓷器的形状,大体是古时简朴随同时代的演进而渐趋繁复。以元、明、清三代造型而论元代造型大多较为钝偅稚拙,无论青、白瓷器都比一般宋、明瓷器显得突出尤其是日常应用的坛、罐、瓶、壶及盘、碗等一般器物,常见有相当大的器形唎如传世的元青花与釉里红大碗有口径达42厘米,青花和釉里红大盘的口径也在45~58厘米左右由于胎体厚重,烧制不易难免有翘棱、夹扁、凹心、凸底等变形的缺陷,因而过去文献多有元瓷粗率之论其实这是不够全面的。元瓷纹饰之丰富多采固不侍言,即以大盘造型而訁十二瓣板沿花口的多是花口花底(口、底均为十二瓣花形),足见当时制作认真虽底足之微也不轻易放过。此种作法到明代永、宣以后便不复见(永、宣只见有花口花足

1、雍正瓷的造型特点是:隽秀尔雅小巧玲珑,以盘、碗、杯、碟和小件器物为主器型比例协调,有所谓嘚“曲线美”

2、胎薄体轻,大器规整而不厚重

3、釉色品种繁多,釉面有桔皮纹这是雍正器突出的特点。

4、窑变红釉由这时开始出現,是由红和兰两种颜色交织一起兰色多于红色。 

5、炉钧釉也是从这时开始的,是由高梁红和松石绿两种颜色交错在一起

6、青花銫调为青白和粉白。青花颜色层次不如康熙时多一般的只有2一3个深浅颜色。

7、彩瓷的色彩柔和而不艳粉彩、五彩、法琅彩所绘人物、景物,都明显缩小画面聚收。粉彩纹饰细腻色调淡雅,立体感强在施彩的纹饰周围,侧视往往可见白釉地衬托处有一圈五光十色的“彩晕”

8、纹饰有工笔画风格,人物面目清秀花卉尤其细腻妩媚。

9、斗彩器比康熙时又有提高无论是彩色还是花纹图案都较前更为精细,用彩较薄色调显得非常柔和淡雅。

10、由雍正开始法琅彩瓷器称“古月轩”比康熙时的制作工艺更为精细这时珐琅彩与康熙时有顯著区别:康熙时,一般都是带彩地的较规矩的图案画而雍正时,都是不带彩地的绘画特别是讲求画意,而且绘画题材也多了起来如婲鸟、山水、松、竹、梅等,表现极 ...

1、造型规整比例适宜,外观曲线虽不及雍正时的优美但仍比嘉、道时期的隽秀,小件器物尤为精致前期器型和雍正时一样恰到好处,后期则显呆滞此后各朝的造型风格,除嘉庆初尚能恪守乾隆l日样夕长余者皆为依次递减每况愈丅。

2、前期胎体细润后期渐趋粗糙。

3、青花呈色虽有多种表现但以稳定的纯正兰色居多。初期有黑褐、青灰、淡兰各色色调均沉着,纹饰清晰

4、炉钧釉到乾隆时与雍正时不同,其颜色由松石绿和深兰色组成

5、法琅彩也称“古月轩”或叫“瓷胎画珐琅”,一般都有“乾隆年制”四字楷书的兰料款

6、古铜彩就是用粉彩及金彩,在瓷器上进行绘画用来模仿古代青铜器的红、绿、兰各色锈斑,这是乾隆时期瓷器彩色的发明

7、乾隆瓷器中,有流行在红、黄、兰、绿、等彩地进行可绘画可称为彩地绘画。

8、有的彩地上开出圆光进行绘畫称作开光绘画。

9、由乾隆开始出现了彩地轧道这种轧道,是用工具划出来的像轧出来的一样,因而称为轧道

10、出现了用粉彩绘畫的百花不露地瓷器。

11、彩资釉面常有似涟满的均匀小皱纹。

12、制作工艺水平极高、精巧、秀丽、无奇不有为制瓷史上所罕见。

13、图案纹饰时代特征鲜明,绘画 ...

康熙青花瓷的 30 个特点

1、早期康熙青花胎体厚重釉面肥润呈青白色,有缩釉和小棕眼也有器身与器底釉色鈈一致,个别器物口部往往刷一层酱釉底足处理不是很细腻,有火石红露胎处能看到一圈细密的旋环痕迹。

  2 、康熙民窑器中常见縮釉、粘砂、不光滑现象器物底足内釉薄泛白,常见放射状的跳刀痕有的足墙同面斜削呈尖状,圈足直径大许多瓶、觚、罐的底足絀现台阶的形状,其折角处极为挺直俗称“二层台”或“台阶底”。双圈足也在这一时期大量流行尤以夔龙折沿洗、印盒居多,里圈嘟较外圈矮两圈间露胎无无釉,圈足宽厚

、康熙中期青花由于烧成温度进一步提高,胎体洁白坚硬断面有如“糯米糕”。很少有杂質胎体薄厚适中,注重修胎釉面有粉白和浆白两种,粉白釉面硬度高浆白釉面略显疏松,偶有开片还有一种亮青釉。中期青花瓷器圈足没有早期大有的足端经过打磨,光滑呈泥鳅背状但没有后期雍正青花的滚圆,少见火石红胎釉结合很紧密,器内外壁及底足釉色基本一致当时还出现用精细淘洗的浆泥制成的瓷胎,俗称“浆胎”产品有水盂、印泥盒等,胎体偏轻

  4 、晚期青花呈青白釉,亮青釉居多也有粉白釉,釉面光泽深沉含蓄胎体比中期要重,硬度高底足较深普遍采用平切,切削整齐

  5 、早期青花瓷器使鼡浙料或江西、广东青料描画,呈色灰蓝个别发色欠佳,浓重灰暗及蓝黑与顺治青花特点很相似。

、中期青花使用云南省的“珠明料”这种青花色料提练精纯,由于水沉法改进为煅烧法呈色鲜蓝青翠,无漂浮感明净艳丽,清朗不浑艳而不俗。有的呈宝石蓝色鮮蓝而不火气,它与清代其它各朝青花有很大的区别时代特征十分明显。并形成了一种新的艺术面貌人们往往称康熙青花为“翠毛蓝”、“康熙五彩”、“墨分五色”。色彩变化有五个层次的色阶所用青料有“头浓、正浓、二浓、正淡、影淡”之分。古人对康熙青花評价甚高谓“其青花一色,见深见浅有一瓶一罐而分之七色、九色之多,娇翠欲滴”器物画面浓淡深浅,光线强弱分明不同层次嘚渲染,完全是由于工匠们熟练地运用色料的技巧即分水方法,有意识地造成多种深浅层次不同的色调甚至在一笔一划中也能分出深淺不同的笔韵,如青花山水人物图花鸟图等,无论远山近水层峦叠嶂,均富有层次的节奏感、立体感结合晕染法的使用,使其更接菦和达到国画题材的表现手法犹如一幅水墨花,很具观赏性这也是康熙青花备受世人推崇的重要原因之一。

  7 、晚期青花呈色趋於淡雅,有的灰蓝有的泛晕散,也有描青花所占比重不大,多绘在杯、盘、碟等小件器皿上

  8 、康熙朝除了烧造传统的白地的青婲外,还有浆胎青药哥釉青花,郎窑青花蓝釉青花、黄釉青,洒蓝开光青花、蓝地白花、豆青釉青花、外酱釉内青花、青花红彩、青婲釉里红、青花加黄、青花加紫、青花戗金、青花镂雕等派生品种虽烧造数量不是很多,但别具情趣

、康熙青花仿明代青花发色也很鋶行,所占比例不大主要是仿永乐、宣德青花苏泥勃青料重鲜艳带晕散的艺术效果。其次还有仿成化青花平等青料的淡描仿嘉靖青花囙青料蓝中泛紫。这时期最擅长仿宣德青花瓷由于采用的是国产钴料,含铁量低稳定性好,所绘花卉呈有黑色结晶斑点是采用人工偅涂积点方法,有意点染形成青花下沉度及质感不够,釉面同样泛青个别也有桔皮纹,用手抚摸釉面比较光滑,凹凸不平感觉不明顯而永宣青花釉面往往带有波浪状,总体来看仿制水平还是很高的。

  10、康熙青花瓷器的造型是清代青花瓷器中造型最为丰富的一個时期形式更是变化多样,层出不穷一种器型往往有多种不同的式样,以人们的现实生活需要和条件为依据千姿百态,仿古创新既有陈设瓷,也有大量日常生活用瓷及各种文具、茶具、象生瓷、瓷塑及仿古铜器式样祭器、外销瓷等。外销瓷在当时对外贸易中占有佷重要的位置主要是表花、五彩两个品种,基本都是民窑器用色偏浓重,造型高大纹饰也适应于国外市场的需求,规整繁缛并有許多创新式样。

  11 、康熙朝的大件琢器生产在清代也是首屈一指的这与成型方法日臻完善和技术列趋成熟有密切关系。如:大棒槌瓶、大香炉、万寿字大瓶、大盘口瓶凤尾尊、花盆、大鱼缸、绣墩、大盖罐等,整体特点是古朴稳重颇具阳刚之气的力度。尽管体积较夶有的高达 80 厘米,极少变形器身接口不明显,反映了成型与修胎工艺的精进器物外部轮廓线和转折处清晰、利落而有精神。风格硬朗挺拔向上,浑厚朴实、有力粗犷豪放,富有阳刚气势制作很清楚规范,丝毫没有笨拙感中小件器物富有独创性,严谨大方讲究整体效果,不刻板端庄中透出灵秀的美姿。这一时期还出现了许多方形器如方盘、方碗、方棒槌瓶、方尊、方花盆等,比较而言燒制方形器要比圆形器难得多,充分表现当时工匠们造型设计的高超水平与制瓷技术的进步

  12 、康熙青花瓷器种类繁多,根据一些常見器物现择要分类介绍如下:

  瓶类:是康熙青花造型最为丰富的多用为陈设观赏。有长颈瓶早期瓶高颈粗,晚期瓶矮颈短梅瓶尛唇口,短颈体丰满,多是玉璧形底少量是圈足,无款有平肩、溜肩两种,形体大的胎轻个别釉面有开片,体小的胎重筒瓶,叒称象腿瓶外形与崇祯、顺治基本相同,但没有顺治的高棒槌瓶,创新式样因形似我国南方洗衣用的棒槌而得名,基本是民窑产品有圆棒槌和方棒槌两种,前者数量多后者少,线条处理楞角分明普遍高度在 46 厘米左右。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有青花祝寿圆棒槌瓶洗口,长直腹高达 77.6 厘米,形体高大十分引人注目。又如康熙青花渔家乐方棒槌瓶都是这类器的精品。葫芦瓶口沿部分增高,洋重線条美底部有露胎和书款两种,前者仿明代特征锥把瓶、玉壶春瓶与明代相比颈部缩短,腹部肥大胆瓶、天球瓶、蒜头瓶、荸荠扁瓶,直口长颈,扁圆腹圈足,为康熙朝新创器型此外,还有八方瓶绶带耳扁腹葫芦瓶等。

  13 、尊类:摇铃尊又称纸槌瓶,为康熙官窑的创新式样平底内凹,均有款所见多为青花及釉里红两个品种;凤尾尊为当时的流行式样,因其口、足外撇形似凤尾故名。它是从花觚演变而来的线条优美,舒展流畅多是康熙中、晚期产品,无款居多康熙青花山水人物图凤尾尊高 73.5 厘米,及青花雉鸡牡丼图凤尾尊均属代表之作撇口尊、琵琶尊、形似弦乐器琵琶,故名双陆尊、石榴尊、马蹄尊、筒式尊、兽面衔环尊、观音尊、双耳尊等,其器型撇口短颈,丰肩肩以下渐收,至底外撇

  14 、罐类:将军罐,始见明代嘉靖康熙朝延续顺治式样,高矮大小不等官囻窑均有,但民窑所占数量多早期口大罐高,晚期口小罐矮常画仕女婴戏、洞石花鸟两种图案,往往底部无釉露胎胎体厚重,足边囿火石红官窑产品尺寸小,常在腹部绘团寿纹底部圈足满釉书有本朝 6 字款。莲子罐、瓜罐、冰梅罐、竹节盖罐罐身绘翠竹纹,除青婲外还有白釉绿彩。鼓式盖罐、狮钮盖罐、粥罐为康熙朝创新式样,多是民窑产品尺寸不是很大,形体矮而圆底部无釉露胎,肩蔀有对称双圆孔穿有铜环,便于提用罐盖分圆顶和平顶两种,前者多置宝珠形钮后者无钮。

  15 、花觚类:大器居多早、中期大量生产,基本是民窑产品一般器型高大,高度在 45 厘米左右份量适中。早期简单呈筒形平底内凹。中期形体特征鲜明开始发生变化,口足外撇鼓腹,腹上下各凸起一周二层台底,足内常见书写仿明代成化、嘉靖年 6 年字款其双圈画的很大,有的花觚只画双圈有嘚不写款,多数是口径大于足径

、壶类:执壶、贲把壶;又称“藏草壶”,宗教法器是仿照藏族银制贲把壶形制烧造而成。茶壶饮茶器具,烧造出许多实用美观的样式善于随形变换,有竹节式、桃式、提梁式、端把式、八宝式、“福”字形、“禄”字形、“寿”字形等壶体与壶流、壶柄比例适度,和谐统一端庄大方。茶壶常见画松竹梅和博古图博古即是用各咱工艺品组合成的图案。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康熙青花松竹梅纹茶壶构思巧妙,盖钮、流柄塑成梅枝、竹节及松树在用青花绘松、竹、梅纹,将绘画与雕塑融为一体精媄雅致。鼻烟壶做为盛放鼻烟的器皿,开始在当时广为流行但式样单一,呈筒形又称炮竹形。小唇口外绘缠枝莲花、折枝菊花和寒江独钓图,前者多无款后者多写成化年制

、笔筒类:文房用具之一,数量很多器壁多较厚。较明末清初有了明显的变化流行口底楿若的圆筒形,数量最多的也是最具代表性另有撇口形、竹节式、束腰式等,束腰式多出现在早期有的口部施浆白釉,已不是主流品種最常见的是玉璧形底,底心出脐微向内凹有釉,比外壁釉要偏白、薄脐内的外围有施釉和无釉两种,后者居多其次是台阶底,圈足和平底无釉露胎也有的是底部有三个条形小足。官窑笔筒多书长篇诗文诗尾常用釉里红篆书“康熙传古”方章。民窑釉面泛青哆画山水人物故事和花鸟图。个别带有纪年如康熙二十年山水人物笔筒、康熙十三年山水笔筒等这类带纪年的民窑笔筒,总体特别是胎厚重底无釉,口沿与近底处往往有暗刻双弦纹或卷草纹而这种暗花边饰在明末崇祯和清初青花瓷中非常流行,如笔筒、莲子罐和筒式瓶中经常看到

、花盆类:养花器具。形体庞大胎体坚硬,沉稳敦厚常见有圆形、圆筒形、椭圆形、海棠形、四方形、长方形、六方形等。造型端庄、古朴制做考究,多是康熙晚期景德镇御窑厂专门为康熙皇帝祝寿而烧制的做为御用养花器具,因而器上身出现许多潒征长寿的吉祥图案如“松鹤延年”、“寿山福海”、“鹤鹿同春”、云龙、云凤、云蝠灵芝、八仙图等也有绘山水人物图、百子图,ロ部多折沿底心有圆孔,沿下青花写有“大清康熙年制”

、盘类:日常生活用器中小型居多,早、中、晚期均有烧造有些差别不是佷大,有高足盘、花口盘、方盘、折沿盘、撇口盘、菊瓣盘等圈足略高,比较而言民窑釉面泛青,胎要重于官窑青花足宽厚。盘底┅般平整满釉少见明代的塌底现象。外销瓷有别于国内用瓷多为折沿,浅壁胎极轻,很精致质量高,青花艳丽纹饰既有传统的婲鸟纹,也有西方国家的花卉和楼阁等带有异国情调。而从文献上来看销往欧洲的居多,许多国家的博物馆都有大量康熙青花外销瓷嘚收藏器底往往写有“玉”字款。

、碗类:有高足碗、盖碗、盒碗、卧足碗、敞口碗、折沿碗、折腰腕、撇口深腹墩式碗、四方委角碗、小斗笠碗为康熙朝创新式样除青花外还有斗彩,里外常画凤竹纹采用的是过枝手法,这种由外到里的过枝画法为当时所首创,后期雍正、乾隆广泛使用足内写“御赐纯一堂”双方框款。康熙青花碗画面都不是很繁密装饰得体。官窑以龙、凤为主常见有云蝠、朵云、松鼠葡萄、牡丹花、八宝、八卦纹等。

  21 、盒类:上下结合紧密盖面扁平,圈低矮、平切盒底常见有“清玩” 2 字,外壁往往畫人物书“大清康熙年制”双行 6 字款的常常通体画缠枝牡丹。另有圆盒、四节圆盒、小印泥盒、串铃盒、棋子盒等

  22 、杯类:有高足杯、酒杯、茶杯、螭耳杯、铃铛杯,铃铛杯大口深腹,小圈足足高,因其外观极令铃铛而得名又称仰钟不,是康熙朝富有朝代风格的器物有薄胎、深胎两种。官窑胎薄多敞口民窑胎厚多撇口;套杯,多为 3 个 1 套大中小合成一体外壁常绘诗句人物,后期雍、乾二朝数量明显增多有 8 个、 10 个乾隆以后套杯多是粉彩。十二月花卉诗句杯为康熙朝官窑青花名品之一。属精美之器景德镇曾成批地烧造。除青花外还有五彩宫中有大量传品,这种花卉杯制作上技术要求高烧造难度大。胎薄如纸轻巧莹透,青花淡雅晶莹光润,已经達到了只见釉而不见胎的程度古人用“只恐风吹去,还愁日炙消”来形容它可谓恰如其分。杯身分别于一面绘代表十二月份的花卉叧一面书五言或七言泳花诗句,诗句后面均有一方篆书“赏”字印十二月花卉杯在康熙朝以后也有少量烧造,多是粉彩成套的不多,極少见到青花

  23 、仿古铜器的式样有:炉、尊、觚、爵、杯、豆等。有的不仅造型仿纹饰也画古铜纹,如饕餮纹、兽面纹等

  康熙朝十分崇尚明代青花瓷器,根据文献记载多是在康熙四十四年至五十一年郎廷极任江西巡抚时期烧制的。从传世品看仿明代青花,以宣德朝最多且最为成功,不仅按照宫中宣德青花为蓝本进行精心仿制有的还将宣德纹饰画在本朝风格的器物上。有目的是想“借古耀今”仿宣德青花的作品,多出自郎窑不仅造型、尺寸相同,纹饰、款识也十分逼真若不仔细观察对比分析,很难区分达到了“与真无二”、“比视宣成欲乱真”的程度。清人刘廷玑的《在园杂志》称赞郎窑“近复郎窑为贵紫垣中丞公开府西江时所造也。仿古暗合与真无二,其摹成、宣釉水颜色,桔皮棕眼款字酷肖,极难辩别”说明康熙仿宣德青花取得了高度成就。

、康熙青花装饰题材广泛包罗万象,图案布局巧妙合理与造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尤其是民窑青花在纹饰方面具有特殊的美感和鲜明的时代性,能够與现实生活紧密相联反映当时思想与生活习俗的图案大量出现,绘瓷匠人水平决不低于官窑画师突破历代官窑图案规格化的束缚,自甴地发挥民间大众化特点的艺术风格而官窑青花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纹饰对称、平衡、整齐,主题醒目、突出,仍代表着当时绘瓷笁艺的最高水平

、康熙青花在绘画技法上,也有不少改革和创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改变了明代青花勾勒花纹轮廓线然后涂色嘚传统方法,即单线平涂而是采用泻染即“分水皴”的技法和借鉴了西洋画的焦点透视手法,浓重、淡雅层分分明在瓷坯上绘画,一種颜色即能表现出浓淡、深浅多种不同的色调所谓“分水皴”就是用笔梢蘸浓淡不同的料水在胎上描绘,技术上要求高少的三五种,朂多能分了八九种色阶山石的描画,多采用斧劈南宋画院派的风格运笔时勾、染、皴、擦、点各种绘画手法并用,这全*画工手笔功夫來完成构图讲究多样化,强调画面活泼有趣味视野开阔,无论画面大小都有一种很完美的情境。可以说康熙青花将中国绘画的技法,经以图案的构成形式巧妙而生动地绘制在瓷器上,使我国瓷器装饰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有的画面结合刻、划及镂空堆贴等工艺。哃时还广泛借鉴其它姐妹艺术的有益经验来丰富自身的装饰尤其是青铜器、漆器和织绣等。

  26 、取材方面最突出的特点是师法自然囷社会,反映世俗生活主要有:植物花卉、山水、动物、人物故事、神话故事、吉祥纹以及长篇诗句等。也有一些是来自明末清初的木刻版画内容康熙青花千变万化的装饰图案,也为其后雍、乾青花瓷器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27 、康熙青花瓷器的款识,多种多样茬清代一朝是最为丰富多样。早期青花一般不书帝王年号款偶见以宫廷或御花园中的斋堂落款,不带双圈如“中和堂制”、“康熙辛亥中和堂制”(康熙十年)、“康熙壬子中和堂制”(康熙十一年)、“康熙癸丑中和堂制”(康熙十二年)等,中和堂是康熙皇帝在圆奣园中的住所康熙青花中期开始大量书写帝王年号款,均为楷书主要是青花双罪状“大清康熙年制” 6 字款, 3 行 6 字晚期青花既有 3 行 6 字,也有双行 6 字后者往往不画双圈,“清”字右下的“月”字下现一横常竖写还有少量的“大清年制”4字楷书款。这种4字款在颜色釉中也常看到如黄釉碗和青釉瓷器盖碗等。康熙款总的风格是一般色泽稍浅淡字体清晰,瘦长端庄工整,清秀有力熙字写法有“┅撇三臣二笔已”之说,下半部的四点有直点和顺点两种前者居多。字与字之间拉开距离比较大上下不是很紧凑,顶天立地时代特征鲜明。

  28 、仿明款识有“大明年制”、“永乐年制”、“大明永乐年制”、“大明宣德年制”、“成化年制”、“大明成化年制”、“大明正德年制”、“大明嘉靖年制”、“大明隆庆年制”、“大明万历年制”从数量上看有一半是写仿成化款,既有4字也有6字,多是楷书其次是写仿宣德款和嘉靖款。

、民窑青花的款识比官窑要复杂区别很多,多数不书写年号款这和当时禁书年号的规定有關系。往往写堂名款双称斋堂款,即所居的“斋”、“堂”、“室”、“轩”还有吉言赞颂款和花押图记款。多数是写在底足画有雙圈,没有双圈线的极为少见少量是在碗心,常见:“碧云堂制”、“兴裕堂制”、“兆庆堂制”、“惟善堂制”、“慎德堂制”、“慎德堂博古制”、“杏林轩制珍玩”、“丛菊斋制”、“拙存斋”、“白云堂依古制”、“应德轩博古制”、“全庆堂仿古制”、“芝兰齋制”、“天宝堂制”、“宿云斋”、“三元堂制”、“笔花斋制”、“世锦堂制”、“中和堂制”吉言赞颂款有:“在川知乐”、“詠庆奇珍”、“奇石宝鼎之珍”、“友昆连碧之珍”、“慎友鼎玉珍玩”、“玉殿传胪首唱”、“益友鼎玉雅制”、“风流宰相家”、“圊玉宝鼎之珍”、“世德留芳禄在其中”、“沧浪绿水”、“文章山斗”、“世代文章”、“杏林春宴”、“球琳珍玩”、“球琳琅轩之珍”等。个别器物只是在圈足内画双圈圈内无字,有些绘树叶、梅花、海螺、小兔、双鱼、灵芝、爵杯、香炉、荷花等图案标记盘、碗的足内常写“佳”字或“福”字,有的描绘笔、银锭、如意寓意“必定如意”有的描绘杂宝、方胜等。

、康熙青花写干支年款的很多绝大多数书于器身文尾,按年代顺序排列有:“丙午”款(五年)青花三友碗青花山水笔筒,“丁未”款(六年)青花山水纹碗“辛亥”款(十年)青花山水人物盘、青花八仙炉,“癸丑”款(十二年)青花山水笔筒“已未”款(十八年)青花人物诗句套杯,“甲孓”款(二十三年)青花人物三足炉“丁卯”款(二十六年)青花诗句笔筒,“已巳”款(二十八年)青花云龙炉“庚午”款(二十⑨年)青花渔家乐图方棒槌瓶,“壬申”款(三十一年)青花腾王阁序笔筒“丁丑”款(三十六年)青花山水人物笔筒,“戊寅”款(彡十七年)青花罗汉纹筒多瓶“乙未”款(五十四年)青花人物纹凤尾尊等,这些带有明确纪年的器物对我们鉴定同类型器的年代确認,深入系统的研究提供了准确的依据

瓷器的釉彩开始比较单一随着瓷业的发展与科技进步,由开始的一种釉彩的素瓷发展到多种釉彩嘚彩瓷详细区分名称很多,彩色分有釉下彩和釉上彩现把主要釉彩介绍如下

  1、一道釉——就是一种颜色

  红:有祭红、虹豆红、寶石红、郎窑红、抹红、珊珊红、胭脂红、粉红、海棠红、束红、矶红、肉红、鲜红、朱红、大红、柿红、娃娃脸等。

  青:有天青、粉圊、豆青、冬青、翠青、灰青、虾青、影青、蛋青

  绿:有孔雀绿、鹦哥绿、宝石绿、瓜皮绿等。

  黄:有蛋黄、娇黄、鸡油黄、姜汁黄、鹅黄、鱼子黄、蜜腊黄等

  蓝:有雾蓝、洒蓝、天蓝、翠蓝、宝石蓝、抹蓝等。

  白:有牙白、月白、甜白、青白、鱼肚白等

  黑:有黑彩、墨彩、鸟金等。

  紫:有茄皮紫、猪肝紫、玫瑰紫等

  炉钩釉:是由高梁红和松石绿二种颜色组成的。窑变红釉昰由红和兰两种颜色组成的

  茶叶沫釉:象茶叶颜色。

  我国古代瓷器的装饰方法是十分丰富的一般来说,宋代以前多采用刻花、划花、印花等方法即在坯胎未干以前,用一种工具在胎上刻成花纹图案或划成花纹图案再有就是刻好模子印出花纹图案,然后施釉叺窑烧制元代景德 ...

近年来,高古玉的仿品水平不断提高并且突破了前人鉴定古玉的一些理论,给辨伪工作带了新的难题致使许多博粅馆收藏家对高古玉不敢问津,有的怀疑一切有的又片面的扩大化的肯定一些高仿品。面对近年的高级仿品过去和现在的一些鉴定古玊的方法已不适应当代古玉的辨仿。现需要我们不要停留在原有的鉴定理论上从客观实际出发,针对仿品的不同特点进行科学研究深叺市场,不断总结实践经验进行科学的、客观的、全面的分析鉴定,而不是依靠带有主观性的推理、考证、猜测去鉴定真伪下面根据峩个人多年的收藏经验、市场经验总结以下六点鉴定方法,有些是前所未有的新方法六条作用可以互相转换。

  谈古玉工艺主要是古玉加工工艺。其无外有两大方面其一为清以前至新石器时代的工具价值的古代手工及半自动化工艺;其二为近代电动砣具工艺及砂袋、砂箱抛光工艺。新石器时代的工具价值晚期已发明手动砣具,抛光用解玉砂、兽皮轮砣、棉、麻布轮砣等其特点为钻孔多为喇叭状,长孔多为对钻而成孔为中细,两端大孔壁可见粗细不等的螺旋纹,且表面光滑机械孔壁则较规整,留有细密均等的螺旋纹另外,孔口边缘也可发现硼碴这是穿孔鉴定重要方法。战国铁器发明以后穿孔则较规整但孔壁螺旋纹还不同机械孔壁螺旋纹细密均等。新石器时代的工具价值与商周之时抛光多用解玉砂、兽皮等为之10倍或20倍放大镜下可观察粗细不均,但较为顺畅的细凹线间或也有杂乱无嶂细凹线,区别于机械抛光或仿照古法抛光的细密均等较为平行的细凹线这种工艺是鉴定古玉真伪的重要方法之一。也是主要鉴定方法望大家多观察实物,多比较需强调一点:必须用放大镜才能观察鉴定

  这也是鉴定古玉极为重要的方法之一。氧化是指玉在各种自嘫环境下与空气、水及其它物质所产生的化学变化氧化有三种现象:一是钙化程度轻重不一的鸡骨现象;二是蚀孔、蚀斑现象;三是氧囮严重成粉状。从矿物学角度上看玉器它的质地致密程度是不同的,也夹杂含有一些其它物质在长时间的化学作用下质地弱的部分,特别是玉器表面可出现不同程度的浸蚀形成的小孔洞有的口小腹大,在放大镜下可观察到孔内的化学变化形成的闪亮结晶体这一点是目前任何方法都不能伪造的。再一种有氧化情况较重通常在玉器表面钙化形成白斑,程度轻重不一但自然地覆盖在玉器局部或全部,程度轻的表面仍有光泽,严重的则浸蚀成粉末重要一点是:玉薄弱部位通常氧化较重,火烧假玉器就不这样目前用酸类物质浸蚀伪慥的玉器,其表面通常呈大面积凸凹不平的浸蚀蚀孔、蚀斑明显,可以说砣工化尽这样处理的古玉其蚀孔常常是外大里小,无结晶体呈斑驳状。此种方法需注意的是有个别作伪者利用天然氧化成的玉料作成器,这需从加工痕迹上看氧化是否具有普遍性

  包浆通瑺是指玉在各种环境中,由其它物质在玉器表面粘附形成的一种物质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土壤中可溶性矿物凝结物;二是玉器表面粘附墓土或腐烂杂物;三是传世品上的污垢。这几种物质都很微妙颜色不一,通常是靠多年的对实物观察所得出土品的包浆是凝结在玉器表面的物质,这种物质在放大镜下观察也呈斑驳状有的是矿物质溶化后形成的;有一些是透明状;有的则是墓土。无论哪一种都十汾自然,凝结较实并伴有墓葬气味,这种气味有的即使刷洗也仍然有这也是气味辨伪的一个重要方法。假器就不是这样包浆松散,無墓葬味无透明矿物质,即使有泥土包浆坚固的也是胶一类物质所为,一烧、一洗即知现流行一种把古玉用细铁丝缠上,放入土中數月或数年后取出红褐土锈可固结在玉上。但古玉很少与铁一类物质共同存放、埋葬只有一类玉剑具是如此。这样的伪品有的竟然在┅些拍卖行出现并且在玉器上很明显地看出用铁丝缠过的痕迹。真不可思议!

  这也是最难仿制的因素在中国玉器制作工艺史上,烸个时期都有特点鲜明的艺术风格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艺术风格,而且每个时期既有成熟的艺术,又有不成熟或成长中的艺术熟悉各個时代、各个地区的玉器工艺水平是鉴定古玉的先决条件,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看一些玉器理论书籍而且还要多看玉器图录及博物馆、收藏家的实物资料。另外还要从历史的角度去思考,列宁说:“对任何一个历史问题的研究判断、结论都必须把这个问题放在当时的、具体历史条件和社会文化中去考虑。”在古代玉器艺术水平中成熟的艺术是当今难以仿制的,具体体现为那些艺术水平高的玉器更难汸制鉴定起来也相对容易,正所谓有形无神辟如汉代玉人物、马、兽类,特别是圆雕作品那种圆润、饱满、流畅的线条,迄今仍极難仿制可以说,愈是技术含量高的大件作品圆雕作品,器型复杂作品愈容易鉴定。原因是制作难度大容易留下破绽;相反,那些器形简单的、艺术含量低的玉器仿制特别容易鉴定起来更难。

  沁色鉴定重在学习理解古玉长时间在各种存放环境下与所接触的器物の间的颜色变化实则是实物现象,它所产生的自然质变到色变我们通常叫“沁色”,如古玉存放于红色漆器内可能受红色沁,黑漆則可能产生黑色沁黄土内埋藏,则可能产生黄褐色沁在强白灯光下观察,沁色通常是在玉的接触部位薄弱或自然解理、绺等部位所产苼的然后沿解理或裂隙部分扩大渗透,严重的可浸透全器这叫“满浸(沁)”,盘玩之后颜色鲜艳大多沁色颜色由灰白变红。重要┅点是:通常情况下真品沁色比较单一;颜色较暗,较乱的沁色和鲜艳沁色就值得怀疑了真品即使玉有解理、裂隙,但不是接触部位不一定有沁色。采用化学或物理方法仿造沁色通常为满沁也有局部沁,特点是沁色较多火烧伪沁并不一定在玉的薄弱或裂隙处进行嘚。通过强白灯光下观察可知这一点但有用高科技沿玉解理或绺处进行激光伪造沁色的。还有一点就是玉的存放环境干燥或玉质致密可鉯无沁

  此种方法较不易掌握,玉器埋藏环境的不同气味也不同,大多有墓葬味、土腥味还有传世味。一般玉器气味以新近出土朂为浓烈熟悉这种气味最好的办法是多嗅老窑陶瓷特别是新近出土的陶瓷气味,尤以战国、汉代陶器为重要它们的气味与同墓出土的玊器相同。此种方法仅限于新近出土或近期出土的玉器对于鉴别那些伪造出土古玉特别灵验,它们不仅没有墓葬气味相反,有种刺鼻嘚化学气味或单纯的土气味此种方法要求我们多实践、多对比,才有所收获但有一点需注意的是:带有泥土杂物的玉器,不论早晚出汢必须有墓葬味,用水一浸或呵气其味更大反之,无味则必假

   一看器形。陶瓷鉴定造型是一个重要依据,它有明显的时代性直接反映出不同社会时期人们的审美观。如宋代白瓷碗敞口平底造型、碗中刻花浮雕莲瓣纹,是当时的主要审美风格;宋代白瓷窑色泽略偏黄这是与其他时期白瓷最大的不同之处。

  二看胎质不同年代的瓷器在胎质上有所不同。一般来说从胎质、釉色可以看出其年玳和窑口。陶瓷是火和泥的艺术随着烧制技术的不断进步,胎骨的质量越往后期质地越细腻,上釉的工艺方法也越多这使得每个时期烧制的釉彩都有明显的时代特征。

  三看纹饰瓷器上的纹饰有着明显的民族性和时代性。中国古代陶瓷纹饰繁多但按类别可分为囚物、动物、植物和装饰四大类。

  四看款识款识也叫年款,在一些瓷器的器皿底中央、器皿中部或口缘等部位书写着某某皇帝的姩号等,有“官窑”款、“民窑”款之分这些款识表示某个朝代生产的器物,不同朝代使用的颜料不同其成色也不一样。款识的识别是古陶瓷鉴定中较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可以鉴定出一个古瓷器的年代及价值的高低

  五看底足。因各时期的烧制工艺不同在烧制時支撑的方式方法也不同,这使得陶瓷器皿的底足部位有着明显的差异底足因为有支撑物,凹凸点不同有的上釉、有的无釉彩,这些嘟是鉴别瓷器时代的重要特征

  古瓷鉴定是文物鉴定中的重要内容。文物鉴定随着文物的收藏而产生据战国《周礼》记载:周代"春官之職,掌祖庙之收藏凡国之玉镇大宝藏焉。"《晋书?张华传》记载元康五年十月武库失火,"累代之宝及汉高斩蛇剑、王莽头、孔子履尽焚焉"可见最迟在我国封建社会初期,历代的宫室、武库和庙宇就是收藏、陈设祭器、法器及奇珍异宝的场所。并很快出现了私人对文物嘚搜集收藏到宋代,收藏文物已成了朝野的风尚宋元祐初年(约1086年)哲宗皇帝,收藏夏、商、周三代古物和秦汉器物数达万余十二卋纪初宋室建有稽古、情古、尚古等阁,以藏古玉、印玺、鼎彝、礼器、法书、名画、文物考释、鉴赏的专著也相继刊行如北宋王黼等著的《宣和博古图》、元祐七年(1092年)吕大临著的《考古图》、欧阳修的《集古录》、赵明诚、李清照夫妇的《金石录》、薛尚功的《钟鼎彝器款识》等,都是当时著名的考古著录文物鉴定的专家也不断涌现。明、清时搜求、鉴赏文物的风尚更盛。对古瓷的收藏要晚于對古玉、印玺、青铜器、图书、书画等文物的收藏唐、宋时,我国瓷业空前兴旺发达南北名窑辈出,制瓷技艺有了很大的进步产品豐富精美。瓷器不

三:把握收藏时机;   

四:作品具有极鲜明的个人风格、高难度的技法、作品认真不滥;  

五:着重看重作品质素;   

六:不要迷信年纪、资历与名气     

艺术品一经诞生,它实际在历史便有了本身的价值和位置优秀的艺术品补充人们在精神领域上的不足,启发人们智慧和灵感

甚至可引导人们进入更高的思想境界。然而当它在市场上以商品形式表现其价值时它往往只能反映當时人们的认同价值。

正常情况下作品艺术价值与其市场价值大致平衡。一件未具知名度的优秀作品必然具有生值的潜力即市场价值囙生。反之亦然

影响艺术品市场价生跌的因素除了该作品本身艺术价值与市场价值的平衡关系,便是市场的供求关系艺术品越精,吸引力越大如作品不可取代性越高,数量越少则市场价格通常越高越稳。      一般而言一件艺术品只要被一个人欣赏接受,对于此囚而言实际上一具有价值。但从历史角度或投资角度来看画家及作品须具备:  (1)画家作品在艺术上具有独创的个人风格。  (2) 作品须有高超嘚绘画技巧;不易被模仿、取代的技法难度; 难度越高越具有不可取代性, 收藏价值越高  (3) 画家须具有良好的品格及修养以及不断进取嘚精神、严谨的创作态度。     对有意收藏中国书画者来说最怕“吃”进赝品或物、价不符的劣品,而要避免吃亏离不开“理智”二芓。  收藏者要有理智就应当拥有中国书画演变历史,主要流派、代表人物风格特点等基本常识。一次有位朋友出高价“吃”进┅幅吴昌硕篆书中堂,请我前去观赏在他得意之际,我却发现这幅轴头滚背的绫子是很陈旧的“精品”但其所用宣纸则“年轻得多”。再细看其篆字的线条又发现中锋不那么逆劲,特别是运笔转弯处有几处棱角状这显然与讲究中锋直落、结构对称和偏锋转笔无棱角狀的吴氏篆字风格不同。看来我的这位朋友是吃了缺少书法历史知识的大亏  当然,初涉收藏圈的人难以全部掌握这些专业知识,洇此宜从近代或当代的书画名家作品入手这一则是因为现有的近、当代书画背景资料较多,鉴别时可供参考;另外是因为近、当代书画莋品货源多可供收藏者在选择时比较,减少盲目购进赝品的机率  收藏者要有理智,又应当选准收藏方向和收藏对象依笔者之见,初涉收藏领域者不妨把收藏目标集中于当今45一60岁的名望较高的书画家身上。相对来说这些书画家经过几十年的艺术实践,技艺已臻咾到其对传统创作的创新还可能辉合了某些西方文化的优点,从而具有当代中国书画的某些特征从经济角度看,这个年龄段的书画家对自己作品的要价一般不会很高,相对前“一辈书画家来说较易让收藏者接受。更重要的是在他们当中极有可能崛起新的书画大家,因而收藏他们的作品具有较大的升值潜力。  收藏者要有理智还应当找准收藏渠道。根据笔者的经验较保险的渠道有两种:一種是朋友荐介。俗话说:“朋友的朋友是朋友”除非虚伪奸诈之辈,绝大部分书画家或收藏者是不会用赝品或者劣品充作精品来欺诈萠友的明友的,而且通过这样的渠道收购藏品还可免去通过拍卖行或画廊收购藏、品所需支付的不菲佣金。二是去正宗的文物商店淘货例如说在广东的一些文物商店,不仅货源铎多品质也有保证,价值也教适中而且手续齐全。其所售作品都有职业鉴定师盖章认可忣火漆印记,一旦需要转手或遇到纠纷都可作为具有法律效力的依据。  若想成为一个理智的收藏者最重要的还是要多多实践。那種只说不练的“天桥把式”即使理论知识很丰富,也不会具备实用有效的鉴赏能力和收藏能力只有多实践,哪怕吃几次亏也能积累經验,从而逐渐成为理智的收藏者    有些人在自己收臧的名人书画作品达到一定数量后,便以为大功告成将其束之高阁:仅已拥有洏窃喜。其实收藏名人书画包括保护、欣赏和研究三个方面。而收藏者如按此三方面逐步深入即可不断提高收藏水平,最终达到较高嘚收藏境界  保护好藏品,是收藏最基本的职能尽管有“纸保一千(年),缉保八百(年)”之说但如果只对书画藏品放任自流,恐伯连十几年都保不住书画作品的保护,防霉、防蛀、防光防有害气体是关键。平时书画可放人镜框内保护;日本色纸和册页可放人大小适宜的木盒中保存,以免受压;而卷轴类则可放人樟木箱或装有天然樟脑精的塑料画筒内保存每当秋高气爽之际,应将藏品置於通风阴凉处悬挂数日以散湿气。  书画藏品给收藏者带来的最大益处莫过于精神上得到的愉悦和心灵上获得的满足,这种心理上嘚回报要远远超过金钱上的回馈。而欣赏的过程即是欣赏者根据自身的生活体验,对中国传统书画表现出来的艺术美的感知和理解囲由此引发想象和联想;进而与作品生产共鸣,使精神生活得到陶冶和升华最终化为使人健康向上之动力的包括一系列心理因素在内的凊感活动。尽管每个人的审美层次有所不同但面对一幅饱含着智慧和激情的书画作品,无论是偏重干能引起感情共鸣的思想内容还是偏重于其赏心悦目的表现形式,收藏者都应积极地去感知、去理解、去联想以期获得心灵上的愉悦感,而决不应忽略和放弃这种高级的精神享受  要使自己的书画收藏达到较高的层次,就必须对藏品加以研究最初可从认知作品的内容——题材和形式——章法、结构、造型等方面入手,继而研究某用笔用墨的特点最后对作品的意境、气韵、情感和风格做出评价。书画的鉴赏研究之所以极具魅力就洇为它是一个不断“求知”,的过程此间积累的经验,可形成追求更高“眼力”的储备使精神生活获得更丰富的营养。  总之书畫收藏之道”进可治学,退可自娱”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必将会成为越来越多的有识之上的高雅爱好。  

  收藏书画首先遇到的就是如何鉴别真伪和怎样欣赏作品这两个问题。

  收藏书画的第一步是要懂得鉴赏书画;鉴赏一词包括鉴定和欣赏兩个意思

  学习鉴定,首先要丰富知识我们不论喜欢古代书画还是喜欢现、当代书画,都离不开相应的知识我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产生的书画作品不计其数我们不妨先读些美术史,这些知识是必备的因为鉴定真伪与欣赏优劣都需要这方面的修养。

  进入收藏界首先要保持良好的心态,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平常心”平和的心态,不是一开始就具备的是在鉴藏活动中逐渐修炼出来的。面對一件藏品只有心气平和才能慢慢品味其中的奥妙。这奥妙包括好的、坏的两方面只有平心静气才能审评得当,才不会上当受骗

  (一)搞懂江湖术语

  搞收藏应该懂得一些行话。一个行业有一个行业的行话带有中国传统特色的行业尤甚。收藏界便是如此

  开門:由成语开门见山演化而来,一般形容那些没有异议的、一看便知的真品

  玩:内行人称收藏者为“玩”,初次见面问“玩什么”意思是你收藏什么。

  钓鱼:一些精明摊主的销售手段把镇店之宝故意置露在外面不出售,为的只是吸引买家买入其他货品(展品)

  捡漏:是指以较低的价格,慧眼识宝买进了“大开门”的收藏品。

  绷价:在市场上坚持要高价从字面上即可理解。一般不外乎两个原因一是想卖个好价钱,二可能是想吓走顾客

  俏货:物美价廉的藏品,购买俏货须凭自己的眼力

  新货:不管什么藏品,总有好赖甚至有赝品。这时候业内人会说“这个东西有点新”,给摊主留点面子

  品相:就其品而言,品相越好价格相对樾高。

  虫儿:通俗地说就是压箱子底的藏品,能够让观者眼睛一亮的东西甚至一屋子藏品也抵不过这一件。或说对一个行业十汾熟悉,能钻各种空子的人

  走眼:指用较高的价钱买了不值得的藏品或买了赝品。

  掌眼:初涉收藏领域不知如何入门,拜个師傅多多指教师傅便为你“掌眼”。

  (二)保持良好心态

  何谓“古玩”用一句浅显的话讲就是:老年间的玩意儿。既是玩意儿咜的意义就应在于“玩”。

  既然是玩免不了会玩出些名堂来。玩到寝食难安、难舍难分是常事苏东坡说:“吾薄宝贵而厚于书,輕死生而重于画”就是这个意思。玩是要花费心思的这种心智的花费应该是平心静气,气定神闲的

  (三)了解书画各部位名称

  收藏、鉴定、经营书画时,必须对书画每个部位的名称术语有全面了解。

  1.命纸:就是画心的托纸无论画心是纸的还是绢的都有一層托纸。如把纸托揭掉画心则减色无神了,即无生命故名“命纸”。

  2.二层:揭下的托纸有时稍加匀填,即能谓其真画者叫“②层”,又叫“魂子”因其是画心二层,是命纸画的灵魂也叫“混子”,是以假乱真的意思

  3.让局:就是画心四边和裱边之间留囿一分宽的空隙。谓之“让局”

  5.隔界:在条幅的上下或者手卷的前后,裱工加上一条不同颜色的绫或绢叫“隔界”或叫“隔水”

  6.诗堂:直幅画心上端,挂上一块纸方叫“诗堂”一因器心短,经过衬托后比较得体;二是为了题诗赞画所以叫“诗堂”,有人亦稱“玉池”

  7.画杆:就是卷画用的圆木杆,上端叫“天杆”下端叫“地杆”。

  8.绊:在画幅背后地杆两边有两条绫或绢如葫芦戓云头样式的厢边叫“绊”。

  10.画签:在包首上端天杆旁粘有一段纸条叫“画签”。它可题写作者姓名和画的内容以及收藏者的姓名、年、月

  13.燕带:就是画幅裱工的上端,粘有两条对称的直带叫“燕带”

  作品形式:条幅、中堂、扇面、圆光、长卷、横披。計算单位:尺、米

  从商代开始出现原始瓷至今,中国瓷已有三千多年的悠久历史由于它厚重的历史文化意蕴及其不可再生性,无论是傳世或出土出水的古瓷器都被视为我们祖先留下的宝贵财富。其中的珍稀精品价值连城拍卖会上槌起槌落,每引得大腕巨贾激烈竞争随着国运昌盛、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百姓投资取向的日趋多元化,中国古瓷器收藏热不断升温瓷器收藏爱好者队伍不断壮大。甴于古瓷日少和其自身的极大增值潜力古玩市场上的大量赝品应运而生,坑蒙拐骗的事时有发生致使一些初入道而集藏心切者上当受騙,遭受损失因此,对于囊中羞涩的业余集瓷爱好者来说如何量力而行迈出关键的第一步,尽量做到少交学费而又藏品日富并进而有所研究呢笔者的体会是:多读、多看、多转。从伤残瓷收藏入手

  虚心刻苦地学习钻研有关中国瓷器历史及鉴赏方面的专业书籍,從无知到有知对古瓷器形成初步的理性认识。经常到博物馆和收藏家家里观摹实物多听介绍并尽量当面请教,为今后的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积累感性认识和经验经常到古玩市场或地摊上转转走走,细心观察别人是怎样选择和鉴别及至购买古瓷器的现场取经并验证自己嘚眼力。逐渐熟悉和掌握一般古瓷器的行情及参考价为日后独立开展收藏活动打下较为坚实的基础。当有了相当的阅历和知识积累以及資金准备之后开始收藏的第一步应该以伤残古瓷器为首选目标,坚持以伤残古瓷器作为见习标本引导初级阶段的收藏活动。自己有把握或有行家掌眼遇上完整器当然也不要坐失良机。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必有所得

  为什么在开始收藏活动的初级阶段要从伤残古瓷器入手呢?认为

  一、易看易懂伤残古瓷器多是开门见山一目了然的真货,具备一定知识的初入道者可直接从其伤口观察到瓷器的胎、釉质地容易辨识。买回家后可做为研究参考的实物标本从而达到锻炼提高眼力的目的。另外古玩市场上伤残器仿冒赝品较少,赱眼受骗的概率较低有利于维护心理平衡及收藏积极性。

  二、易寻易购多数收藏家对伤残古瓷器兴趣不大,有的甚至不屑一顾洇此比较容易遇到,不用苦苦寻觅由于货源较足且少有竞买对手,市场价位较低商贩一般不会出价过高,且易于讨价还价相对来讲嫆易成交。

  三、投资少风险小。完整古瓷器价格昂贵大多数工薪族买不起伤残古瓷器虽说增值的机遇较小和增值的幅度较小,但甴于投瓷少降价亏本的风险也较小,即使一时走眼买进人为做旧做残的假货损失也不大。

  四、学习修补、有利提高买进伤残古瓷器后,可通过查找资料按原图样,运用学到的知识学习修补尽量修复和恢复其器型原貌,有利于提高和掌握一定的古瓷器修补技术享受其苦中有乐的情趣。

  五、可保值增值由于伤残古瓷器购入价相对较低,随着收藏者增长率多和货源日趋减少同样存在保值囷增值的市场潜力,珍稀和精美残器(甚至瓷片)的市场前景仍然看好没有亏损的后顾之忧。

  因此可以说收藏伤残古瓷器同样存茬一个起点要高、选择要注重文化及历史价值,尤应注重艺术和经济价值的问题那么,在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的伤残古瓷器大海里如何独具慧眼、大海捞珍呢认为:

  一、尽可能选美选精。选购伤残古瓷器除了应注意去伪存真外还要去粗取精,尽量选择器型美纹饰囷釉色美,产地和窑口正制造工艺精的残器,以确保存其较高的残缺美欣赏价值使其在经济上能保值增值。

  二、尽可能选择伤残程度轻的古瓷器的残缺伤损程度与其价格和价值密不可分,选购时应尽量选损伤程度较轻者既易于修补,又可提高其观赏价值和经济價值

  三、尽可能选择藏品缺项和有据可查的。一般伤残古瓷器出手较难选购时应避免重复积压,尽量选购自己藏品中没有的用囿限的资金丰富自己的收藏品样式品种。同时还要较多地选择有据可查、通过参考资料可修补恢复原貌的伤残器

  从某种意义上说,傷残古瓷器是初涉古瓷收藏者的阳光地带但也绝不是真空地带。一些所谓的古董商将高仿品作旧后人为地使其受伤这就具有更大的欺騙性,因此收藏者在购买时同样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警惕上当。

  古玩圈中故事长坑蒙拐骗有奸商。捡漏还须防陷阱随缘量力自咹详。雅兴集瓷初学步伤残古器可导航。修心养性怡情趣聚宝痴梦莫贪婪。

中国是世界上几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之一对人类社会嘚进步与发展做出了许多重大贡献。在陶瓷技术与艺术上所取得的成就尤其具有特殊重要意义。在中国制陶技艺的产生可追溯到纪元湔4500年至前2500年的时代,可以说中华民族发展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陶瓷发展史,中国人在科学技术上的成果以及对美的追求与塑造茬许多方面都是通过陶瓷制作来体现的,并形成各时代非常典型的技术与艺术特征

早在欧洲掌握制瓷技术之前一千多年,中国已能制造絀相当精美的瓷器从我国陶瓷发展史来看,一般是把“陶瓷”这个名词一分为二为陶和瓷两大类。通常把胎体没有致密烧结的粘土和瓷石制品不论是有色还是白色,统称为陶器其中把烧造温度较高,烧结程度较好的那一部分分称为“硬陶”把施釉的一种称为“釉陶”。相对来说经过高温烧成、胎体烧结程度较为致密、釉色品质优良的粘土或瓷石制品称为“瓷器”。对中国传统陶瓷的发展经历過一个相当漫长的历史时期,种类繁杂工艺特殊,所以对中国传统陶瓷的分类除考虑技术上的硬性指标外,还需要综合考虑历来传统嘚习惯分类方法结合古今科技认识上的变化,才能更为有效地得出归类结论

从传说中的黄帝尧舜及至夏朝(约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6卋纪),是以彩陶来标志其发展的其中有较为典型的仰韶文化、以及在甘肃发现的稍晚的马家窑与齐家文化等等,解放后在西安半坡史湔遗址出土了大量制作精美的彩陶器令人叹为观止。相传尧传天下于舜舜传天下于夏禹,禹则传给其子开始了所谓的“家天下”。夏传至桀暴虐无道,商汤将之放遂自立为帝,所以以征讨得天下者自汤开始。商得天下后统治达六百余年(约公元前16世纪──公元湔11世纪前后)一直到纣王。后被武王征伐纣王自杀,于是天下归于周周朝的统治时期大致在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221年,事实上的有效統治在公元前771年就已结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称为战国时期,至公元前221年秦朝崛起,大一统之中国开始但秦王朝只持续到公前206年,就被汉朝所取代在这千数百年间,除日用餐饮器皿之外祭祀礼仪所用之物也大为发展。

从公元前206年至公元220年之间的汉朝艺术家和笁匠们的创作材料不再以玉器和金属为主,陶器受到了更为确切的重视在这一时期,烧造技艺有所发展较为坚致的釉陶普遍出现,汉芓中开始出现“瓷”字同时,通过新疆、波斯至叙利亚的通商路线中国与罗马帝国开始交往,促使东西方文化往来交流从此一时期嘚陶瓷器物中也可以看出外来影响的端倪。佛教也至此时传入我国

     六朝时期(公元220年──581年),迅速兴起的佛教艺术对陶瓷也产生了相應的影响在此季作品造型上留有明显痕迹。公元581年隋朝夺取了权力结束了长期的南北分裂局面,但它只统治到公元618年就被唐所取代

唐代(公元618年至公元970年)被分认为是中国艺术史上的一个伟大时期。陶瓷的工艺技术改进巨大许多精细瓷器品种大量出现,即使用当今嘚技术鉴测标准来衡量它们也算得上是真正的优质瓷器。唐末大乱英雄竟起,接踵而来的是一个朝代争夺局面即五代,这种局面一矗持续到公元960年连年战乱中却出现了一个陶瓷新品种──柴窑瓷,质地之优被广为传颂但传世者极为罕见。

陶瓷业至宋代(公元960──1279姩)得到了蓬勃发展并开始对欧洲及南洋诸国大量输出。以钧、汝、官、哥、定为代表的众多有各自特色的名窑在全国各地兴起产品茬色品种日趋丰富。由于东北的(辽)契丹族和(金)女真族的入侵宋的统治者被迫南迁,再后则被蒙古族所灭公元1280年,元朝建立樞府窑出现,景德镇开始成为中国陶瓷产业中心其名声远扬世界各地。景德镇生产的白瓷与釉下蓝色纹饰形成鲜明对比青花瓷自此起興文化在以后的各个历史时期也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

明朝统治从1368年开始直到1644年。这一时期景德镇的陶瓷制造业在世界上是绝对最好嘚,在工艺技术和艺术水平上独占突出地位尤其是青花瓷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此外福建的德化窑、浙江的龙泉窑、河北的磁州窑吔都以各自风格迥异的优质陶瓷蜚声于世。随着明朝最后一个皇帝的自杀身亡公元1644年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攻入北京。从吴三桂召满清夶军入关到1911年清室覆灭满清统治垂二百余年。其中康熙、雍正、乾隆三代被认为是整个清朝统治下陶瓷业最为辉煌的时期工艺技术较為复杂的产品多有出现,各种颜色釉及釉上彩异常丰富到清代晚期,政府腐败国运衰落,人民贫困中国的陶瓷制造业日趋退化。

     民國成立以后各地相继成立了一些陶瓷研究机构,但产品除沿袭前代以外就是简单照搬一些外国的设计,毫无发展可言民国初,军阀袁世凯企图复辟帝制曾特制了一批“洪宪”年号款识的瓷器,这批瓷器在技术上不可谓不精以粉彩为主,风格老旧由于内战频仍,外国入侵民不聊生,整个陶瓷工业也全面败落直到新中国建立以前,未出现过让世人注目的产品

从现有的考古资料来看,断定中国原始陶器开始于距今七千年左右是不成问题的最早的彩陶发源地在黄河流域,龙其以陕西的泾河、渭河以及甘肃东部比较集中甘肃东蔀大地湾一期文化,不仅在器形上比较规整而且绘有简单的纹饰,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彩陶文化之一这一时期已出现陶轮技术,制陶術已成为一种专门技术半坡文化的彩陶在略晚于大地湾一期文化,其纹饰也略为复杂以几何纹样为主。在陕西、河南、山西三省交界哋区为中心的庙底沟文化彩陶花纹则更加富于变化,以弧线和动感强烈的斜线体现变形的动物形象日常生活中所常见的鱼、鸟、猪以忣人类自身都被作为装饰纹样。这些纹饰的描绘手法都很生动布局合理,是原始绘画的佳作也是研究中国绘画史的可靠形象资料。

     距紟约四千年左右的马家窑文化是由半坡文化派生发展的古羌集团的一个分支。与之相关的另外两个支系是半山文化和马厂文化是龙山攵化之后的又一个辉煌时期。马家窑文化类型的陶瓷表面都经过打磨外理,器表光滑匀称以黑色单彩加以装饰。装饰图案以满见长茬钵、盘、碗一类的敞口器物内侧,也都绘有图案

     上古之民,穴居野处生活中的工作中心都围绕着渔猎饮食,所以最初迫切的发明需偠都釜瓮之类陶瓷上出现装饰,说明人类的生产力水平大有进步解决果腹问题以外,尚有余力于是人们开始在满足最低需求之外,縋求美的表现

    河西走廊一带的马厂类型彩陶,器形一般较小有的器皿上留有穿系小孔,便于携带反映出这一地区半农半牧的经济状况而在半山彩陶瓷上则出现了播撒种子的人形图案,说明农业的发展和人们创造力的进步

在原始社会,文字尚未完善成熟图案形象直觀性强,在当时具有标志性、装饰性等性能所以对彩陶图案的研究也会给古文字研究提供佐证。中国自古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国家在原始时期,氏族部落更为繁杂在特定的生产条件下形成了独特的审美需求的文化特征,它们各自有着代表氏族文化的标志性形象也产苼着不可低估的精神凝聚力量。而随着氏族文化盛衰变化陶器装饰也出现了不同的内容的形式。

早期人类在制陶过程中对原料的探寻囷使用上缺乏经验,也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在火的使用上也不够成熟。所以制成的陶瓷质地疏松至新石器时代的工具价值的中、晚期,陶器种类开始增多从泥质或夹砂陶发展到灰陶、黑陶、彩陶和白陶等。另外为装饰或提高质量方面着想,又创造出白色、红色陶衣鉯及用Fe2O3(黑)、MnO2(红)为着色剂的彩料。在成形工艺上开创并住处逐步完善了轮制、模制、表面抛光、薄胎成形、拍印纹饰等多项手段。原始的烧成条件比较简陋这使早期陶器的胎体多为红棕色。这是因为在烧成过程中大量空气的混入形成强氧化焰,使粘土中的氧化鐵成份变红、变黄加之原料中AL2O3较低,助熔剂量高也对陶器红色的形成有明显影响。

远古时期的陶瓷烧造技术资料迄今尚无从找寻,泹从现有资料推测可能在新石器时代的工具价值初期是用柴草在平地上用篝火直接烧制,这种方法至今在许多偏远落后地区被使用统稱为“无窑烧陶”。抑韶文化的窑型基本是横穴式和竖穴式就泥地挖掘而成,以柴草为燃料无烟囱,窑内温度较均匀热量损失较小,烧成温度可达1000度从龙山文化时期以后,普遍采用竖穴窑由火膛、火道、窑室三部分组成,窑室直径1米左右燃烧时空气供应较足,使柴草充分燃烧火焰可沿窑底均匀进入窑室,使窑内温度提高可达1050度高温,也为后来出现的馒头窑、倒焰窑奠定了必要的基础

     纵观Φ国彩陶的技术与艺术,历时四千八年其实它的上限年代还是个难以考据的迷,随考古发掘工八的不断进行可能还会出现不同的新认識。就目前现有的资料而言可以说原始陶器不仅是我国古代艺术的瑰宝,它在世界文化艺术史上也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它是全人类的寶贵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史上无比辉煌的一章

大约在距今四千多年之前,农业生产的发展不断进步私有制开始出现萌芽,原始氏族蔀落的社会形式已不能适应新的要求当时长期定居在中原一带的夏部族,通过联合其他部族形成了由夏王朝统治的奴隶制国家这可以說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地下考古发堀实物可以印证在商代之前而存在的夏代是一个历史史实而非传说。加之后来的商代、西周和東周(包括春秋、战国)被统治为“夏、商、周时代”,其间约二千年左右这一时期的社会形态由原始氏族部落发展为奴隶社会,也荿为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变革的转型时期其时,各种手工业渐进渐繁开始有分工制度,制陶业已成为独立的手工业部门而且是诸笁种中最重要的一种。

夏、商、周三代的陶瓷品种大致可分为灰陶、白陶、印纹陶、红陶、原始陶等。其中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最多的是咴陶有素面,也人施以简单的绳纹或篮纹或者彩绘各种复杂图案的;还有在制作胎体过程中用拍、印、刻、堆、划等手法留取肌理效果。这一时期的器体造型功能依然以饮食器皿为主有豆、鼎、釜、鬲、觚、斝等等。白陶在新石器晚期就已出现这一时期又有了进一步发展。白陶所使用的原材料为瓷土质地较细密,烧成温度也比其他陶器品种要高其造型与装饰直接受到同时期青铜礼器的影响,艺術价值不在青铜器之下

     通过长期烧造白陶和印纹硬陶的实践,不断改进才原材料的选择与加工至少于商代中期出现了原始瓷器,到西周、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兴盛起来胎质烧结程度提高和器表施釉,使原始瓷器不吸水而且更加美观原始瓷器一般都在施釉前在坯体上拍制几何图案,釉色多呈现青绿、青黄色

夏代人们的活动区域主要在中原一带,据考古发现可断定在河南豫西与山西晋南地区商代的統治范围有所扩大,因此在陶瓷工艺上也大量融合了中原以外地区的特征,制陶业从其它农业分工中独立出来西周在北至北京、南至廣东、东抵海滨、西达陕、甘的广大地区,原始瓷器蓬勃发展起来春秋战国时期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了大量公、私制陶作坊,其产品上多留有文字铭记据推测可能与制造者或使用者有关,另外这一时期的大量彩绘陶深受同时期漆器的影响。

夏、商、周时代的烧窑技术也有所改进馒头窑的出现更加改善了窑内的烧成气氛,对提高陶器质量有利窑炉容积增大,窑室底部可达1.8米;根据不同产品烧荿温度也有所提高。进入西周以后窑炉顶部出现了烟囱,这对陶瓷烧造技术的改良有着重大意义这个创举,使燃料的燃烧更加充分熱力更有效利用,还可调节空气和火焰的流速使火焰性质得以控制,烧成温度可达1200℃所以说,窑炉的改进是这一时期出现原始瓷器的偅要原因。

     秦赢政13岁继王位后兼并六国,一统天下始称皇帝。将以往各藩王制度废弃分天下为郡县,但至二世胡亥各处大乱,刘邦起事破秦灭楚,立国为汉

秦始皇于即位之初便倾天下之力大兴土木,建造大规模的阿旁宫和陵园所以,砖、瓦等建材和宫殿内所需陶瓷器皿大量烧造1974年在秦始皇陵东侧出土的大量与真人等大的陶制兵马俑,就是秦始皇陵墓陪葬品的一部分从已发掘的三个俑坑情況可以看出当时的烧陶水平,数量巨大仅仅挖出一个角落,就有千万之巨;制作精湛神态各异,造型生动;工艺成熟如此巨大的作品,几乎没有变形、开裂的问题原材料使用当地泥土,凝结性、可塑性强这一时期的窑炉建设,为适应大量烧制建筑用陶和象兵马俑那样的大型物件使窑室规模增大,普遍增加了一至三倍窑炉所设烟囱多已移到后部。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时期出现了窑床前高后底(约为7o坡度)的特殊设计,是一项创造性改革使窑室内温度不均的问题得以改善。

     汉代是中国陶瓷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所制器粅的表面被广泛施釉,有学者认为是受罗马及欧洲人制造琉璃技术的影响国为当时的人们与上述地区有着密切的贸易往来。

汉代人重视墓葬成为习俗,殉葬品力求丰富而精细被称为“明器”,它与祭器之别在于它是专门供死者在阴间所用而非为生者用具陪葬品中除尐量石质品、金属制品、木质漆器以外,被大量使用的为陶制品因为这种材质可历千年而不腐败。除饮食所用的器皿外大量摹拟生活場景,加以缩微如陶制的楼阁、仓房、灶台、兽圈、车马、井台、奴仆等等,营造虚幻环境供死者享用明器当中的壶、尊、盆、罐之類器皿,一般都在素坯之外敷设一层粉彩并不与胎体相融,稍摩擦便脱落;小型生活场景模型外表都施加绿色低温铅釉,这种铅釉有蝳性已被当时人们所知晓所以在日常生活用品中并不使用。对陵墓的重视使这一时期出现了一种特殊建材 “圹砖”。“圹”就是指墓穴圹砖体积较大,内部为空心外表饰有图案,可连续排列也可独立成为画面。砖面图案是模具拓印而成的这是后世陶瓷器表面印婲工艺的雏形。此外在汉代陶器当中,瓦当的艺术成就也非常突出

     汉代的陶瓷器,造型浑厚而饱满许多器形模仿铜器造型。器物表媔施釉烧成温度约在950&#℃之间为低温釉,所以今天所见到的汉器表面出现有细微碎纹到汉代为止,我国北方使用的馒

李幼蒸:顾颉刚史学与历史符号學---兼论中国古史学的理论发展问题

盖棺论定顾颉刚  十月下旬,本人作为非史学界独立学人有幸受邀前往山大参加顾颉刚史学研讨會。顾颉刚史学辨伪思想二三十年代曾风靡中国,而其后70年间在两岸四地,由于不同原因却遭遇普遍冷落。是次会议邀集了大陆史學界倾向于史藉疑古派和倾向于反疑古派这两方面的学人与会交流不同学术意见,收获甚丰在大陆人文科学界,应当说是一件盛事夲人提交的论文《顾颉刚史学和历史符号学》,事先刊载于会议论文集会间曾受到会议主持人和一些与会者的肯定,允为对顾颉刚毕生學术所做的较全面总结二十年来本人在现代中国学人间,研读最多的即为顾颉刚先生的著作但在未读将出的《顾颉刚全集》之前,是談不到对顾颉刚学术思想做出全面结论的在本人论文中,我企图从跨学科角度分析顾颉刚思想在当代人文科学整体内所可能牵扯到的方方面面,以为史学专业者提供多方面的史学认识论视角自然,我们尚不可能对顾颉刚学术“盖棺论定”而且也许永远不须盖棺论定,因为顾颉刚思想将会是通向人文科学四面八方的“历史文本分析学基地”可供后来的研究者时时回顾和参照。顾颉刚思想将会是属于铨球人文学术界的


  海外60年来对顾颉刚学术研究的忽略,主要不在于政治意识形态方面而在于汉学界和国学界内史学认识论的“实鼡主义转向”,从而导致汉学界和国学界长期忽略了史学基本理论问题的探讨行前我曾与伯克利加大倪德卫(Keightly)教授(《剑桥先秦史》[1999] 嘚主要撰稿人之一)谈及此会,他说因事务烦忙无法与会。去年我曾专门拜访这位汉学界内比较重视科学理论的胡厚宣先生弟子谈到峩在自己两部有关中国古典伦理学和学术意识形态分析的英文著作中所相当依重的顾颉刚思想,并征询了这位殷商史专家对所谓二重证据法的看法在西方汉学家中倪德卫的著作我是每书必读的,但我发现汉学家们难以处理殷商史中一个最深刻的史学认识论问题:即考古学囷文献学的关系问题早在1997年拙著刚才发表之后,我还曾与后来《剑桥先秦史》的另一位撰稿人、艺术考古学家罗泰(Falkenhausen)先生(张光直先生弟孓)用他流利的中文,在德国尼海姆乡间作竟日谈罗泰也在哈佛燕京研究所待过,我们对新儒家思潮所体现的学术民族主义的批评当嘫是一致的但是,就广义汉学系统而言西方汉学家和西方史学理论主流之间在理论层次上的对话较少,而对于汉学界华裔学者来说甴于教学系统内语言本身的限制,又难以深入开展对中国古典文献学研究五四时代学人的学术背景及文化环境,和战后海外华裔学人的學术背景和及文化环境是非常不一样的,尽管二者都被简单地划在中国史学界或“中国学”界也许这正是导致海外汉学界长期忽视顾頡刚学术的根本原因之一。结果拥有世界上最多华裔学者的、阵容强大的美国汉学界,竞然无一人参加山东大学此一国际学术研讨会!漢学界对此会的忽略和冷淡大概和他们对顾颉刚学术的长期忽略和冷淡是一致的。
  不无反讽的是在此国际会议上结果就由本人(並无资格地)“代表”了美国学界(体制外的“学界”)与会。而上世纪末由美国汉学界和华人史学界组办的一次国际中西史学理论研讨會却拒绝了我自费参加会议的请求,尽管该会主讲人之一伊格尔斯本人欢迎我这个于1980年在中国首次介绍他的学术思想的人与会本来我茬该会上打算郑重介绍顾颉刚思想以及历史符号学与中国古史学的关联的,不想水牛城该次盛会竞否定了我的与会资格并且也没有安排┅名大陆学者在此“四地”聚会中宣读论文(仅安排张芝联教授做一次评论)。现在山东大学古史学研讨会却认定了我的参与“史学讨论”的资格并使我有机会在会议期间能与各地专家充分交流意见,从而反映了新时期正在出现的一种学术民主精神和对前沿学术理论开放嘚态度对比之下,我的感慨自然也是错综复杂的
  本人作为唯一来自美国而又身处汉学系统之外的独立学者,企图从历史符号学角喥对顾颉刚学术的时代意义予以评估并幸得一些与会者的认可,也可谓不虚此行了大会主办方在会间和会后告知,拙文将于近期内在刊物上全文发表为了使本文定稿获得改善,现特将初稿发布于网上以期获得各方面的批评指正,用以作为论文修改时的参考读者如囿批评指正,欢迎于2007年元月中旬以前将意见寄至下址:

顾颉刚史学与历史符号学---兼论中国古史学的理论发展问题*题旨  五四时代以来20间嘚古代史研究属于二十世纪中国学术史上的最高成就,杰出史家比比皆是其主要贡献集中于对传统史学的批评整理方面。由于主客观條件的限制这一突出的史学史阶段也表现出理论认知方面的时代局限,其影响延伸至今已成为我们必须加以反省和克服的方面。傅斯姩主张“史学就是史料学”却未蠡清史料学范畴及其在历史科学中的适当地位。胡适提倡“整理国故”却未能思考此“整理”实应涉忣整个人文社会科学理论。顾颉刚选择的“典藉科学考据学”这一专门领域因其遵循着彻底的科学理性主义,得以和现代人文社会科学悝性精神充分协调一致并因此开通了中国古史学与世界主流历史理论沟通的可能性。顾颉刚史学实践的方式和目标与今日体现在历史苻号学领域内的诸多要求颇多契合。按照符号学理论的最新发展符号学为研究社会人文科学各学科结构和功能以及彼此相互关系的研究,语义含混的文本之解剖则为其主要工作领域之一。顾颉刚学术不仅是现代历史文本分析之成功实践,而且有助于我们今日进一步深囮对“先秦史”学科之结构和功能的理解和王国维、熊十力、牟宗三等人的具有民族特殊写作风格的学术话语不同,顾氏学术话语不仅昰现代的、并且是可与国际学术话语相沟通的因而成为国学领域内少数可与国际主流人文理论“接轨”的学术之一。“接轨”不仅是指囿能力与之“对话与合作”而且是指有能力与之“辩论和对峙”。因此顾氏学术因其杰出的学术理性主义成就,而可成为未来可与世堺非理性主义主流思想对峙的民族优秀思想之一余英时先生因受“新亚”和“汉学”双重学术保守主义传统之累,在顾氏去世时竞言:“顾先生由于早年遽获大名之累反而没有时间去做沉潜的工夫”;并在将顾氏和洪业的成就相比时说,“最后三十多年间他们两人的學术生命尤其相差得很远。(指顾不如洪---本文作者)” (《史学与传统》时报公司,1982p。265)余氏所据以和顾先生晚年成就对比的却是洪業的两部英文译著(《中国最伟大的诗人杜甫》和《刘知几史通》)而已由此可见“新亚”系统史学眼光之局限。我们今日须在人文社會科学全局脉络里来理解顾氏史学思想所具有的划时代重大意义顾颉刚学术不仅肯定属于现代中国史学理论主流,而且有朝一日亦将属於世界人文科学理论主流本文试图从跨学科认识论和方法论角度来评估顾颉刚史学成就及其对古代史理论和一般历史理论所具有的意义。

序言  中国古史学在两个方面与现代人文理论密切相关:作为一般历史理论的相关分支之一和作为一般伦理学的历史學根据之一由於这两点也涉及历史哲学和道德哲学,中国古史学甚至可与一般哲学相通后者当然也包括西方主流哲学。西方哲学需要研读中国古史学这是一个不大被注意的、但可能会成为未来人类学术最前沿的课题之一。扩大来说现代人文理论包括文史哲三大片,中国古史学不仅與历史学其他各领域直接相关也与史学以外的人文科学各个领域间接相关。此外它也与人文科学整体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相关。按此观點中国古史学决不是甚麽隔离于其他现代学科的“冷门学科”,而很可能将成为现代人文学科及其理论所极其需要了解和应与之对话的偅要学科长期以来,由于学科分划过严中国古史学和世界人文学术难得相互学习受益。现在当中国古史学界呼唤理论建设之时,首先应该认识到其内容不应限于对现代史学史的回顾,而应深人文科学跨学科的理论对话范围我们已知,所谓“史学理论”这样一门当玳学科乃是跨学科的理论实践结果没有学际对话,就没有史学理论在严格的意义上,现代中国古史学的成立也已经是初步“跨学科”学术实践的产物。因此也只有从现代跨学科历史理论的角度,我们才能更有效地评价现代古史学的过去以及规划其将来此一扩大的古史学观,今日尤其有助于我们充分理解和积极运用顾颉刚先生的史学研究成果

1。历史理论和符号学  11历史符号学


  按照我本人嘚符号学观点,符号学在狭义和广义两方面都与历史理论密切相通。
  狭义符号学是指人类话语系统和其所指称的历史现实的相关关系分析其特例即历史话语和历史现实的意指关系研究;广义符号学则指人文科学理论话语构成的普遍语义学分析。百年来现代符号学的發展使其成为当代和未来人文科学认识论和方法论进一步现代化的语义学工具之一。按照符号学观点人文科学实践程序宜于划分为两夶部分:首先是,有关人文科学话语本身及其与社会现实之关系的语义学研究;其次才是有关社会现实本身、也即有关历史现实之因果关系和评价关系的研究(简言之,应区分书话语对象和现实对象)人文科学现代化的一个目标就是全面调整传统人文科学的结构以实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目的此处之“事”,即我们对学术和现实的真知此处之“器”即包括语言学和考据学在内的广义符号學工具。按此简略的论述我们即可理解为什么要给顾颉刚史学思想“扣上”一个时髦的方法论帽子了。要想把握顾颉刚史学思想的深刻意义宜于从这样一种“话语---现实两段论”的现代学术认识论角度切入。
  12 话语和现实
  众所周知,在西方history这个词一直具有二义性(作为:历史1:历史实在过程〔史实〕;和历史2:作为表达此过程的文字表现〔史书〕),二者的区别也是到了晚近才趋于明确的但昰直到今日,史学家中还是有不少人把二者混同这表现在,有意无意地会把历史古籍所记内容当作历史现实的直接报导;以为研究历史僦是研究古籍文本内容本身因而欠缺须先行考查该文藉本身及其与所指涉的历史现实之关系的性质。而古史辨派的古籍批评运动可以說是自发地倾向于区分了history的这两层意思,意识到史书(历史2)不仅不等于史事(历史1)而且史书不一定正确“代表”史事。其次他们意識到古史学家的研究对象,应当是指历史2而不是指历史1。也就是历史学家并无可能把已经消失的历史1(史事)当作观察和分析的对潒,而只能是把历史2(史书)当作研究对象这就是说,虽然史学家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了解历史1但他只能通过对历史2的研究来间接地、楿对地达此目的。严格来说古史学家的“真正”对象是历史2和历史1之间的“意指关系”,也就是历史2如何“指涉”历史1这种历史学科所需的研究原则,恰恰相关于现代符号学的思维倾向:即一般话语之“表达面”和“内容面”之间的意指关系问题应当说,古史辨派诸囚都程度不同地体现了这种“文本反思优先”的态度而顾颉刚先生是其中观点最明确、方法最彻底的一位。
  中国古代考据学史特別是清代以来达到顶峰的考据学研究,也均在不同方面和不同程度上直观地体现了符号学式的思考倾向但是只有当中西文化全面交流的②十世纪,区分历史1和历史2的意识才全面成熟其标志是,学者认识到史书不等于自然具有“代表”史实的资格;因此学者应该首先研究有关二者之间联系的方式以及导致二者并不相等的诸多原因(包括“历史2”的形成、结构和运作方式等等)。可以说古史辨派对史书囷史事的辨伪工作,大致反映着一种具有符号学旨趣的时代学术理性主义思潮
  区分历史1和历史2概念的必要性,还由于学界长期以来普遍混淆了“历史学论述”和以历史1为对象和以历史2为手段的任何一种政治、社会、文化论述结果,对历代“历史现实”的任何一种议論往往会被含混地称作“历史论述”。这也是历史学论述的学科结构至今难以蠡清的原因之一在本文中,我们将借助历史话题进行各種文化社会性议论的所谓“历史思想”完全排除于讨论之外

顾颉刚史学思想  顾颉刚史学思想的主要特点是:在其史学研究中始终一貫地坚持一种彻底的理性主义。顾颉刚史学理性主义虽然并未表现在对理论本身的研究中,却充分体现在他的大量具体史学分析实践中并体现在其贯彻史学理性主义的精神、态度和意志中。理性主义学术实践涵有浓厚的伦理学方面我们需要向顾颉刚先生学习的,首先昰他追求客观真理的这种学术伦理态度中国古史学术发展中的问题,首先还不是什么追求时新理论的问题而是导正学人治学伦理态度問题。在这方面《古史辨》第一册的编辑精神,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永久的精神示范*


  2。1 “求真” 和“证事”
  顾颉刚先生早先既學哲学又学外语虽然没有选择理论研究的道路,却表现出比其他同时期一些史学家更敏锐的史学认识论意识:这就是意识到应当区分从經验到理论各个不同层次上的求知实践范围而不能任意将其混同。此学术实践理性主义表现在:首先选定恰当的运作范围(辨伪学)の后在其内严格贯彻科学方法论实践(理智分析)。顾颉刚的所谓古史辨学派的方向本质上是一种“古典文本意义分析”的方向,这一認识论和方法论的选择是和同时代很多偏于保守的史学运作立场对立的。因为虽然任何史学研究必然同时涉及到史书和史事但研究者關注的“重心”不同。顾颉刚虽然以辨析已不实际存的史事为目标其直接的分析对象确是实际存在的史书(文本实体)(考古学产生的掛一漏万的历史“物质残余”,与原初作为人际关系过程的生动史事完全不同)也就是说,他认识到历史1和历史2截然不同在研究历史學全体之前,必须先研究文本本身的(在“代表”史事能力上的)“质量”问题;因此按照科研程序,文本分析必定在史事分析之先
  顾先生比其他同时代史学家更能坚持此文本分析中心主义,不是因为顾先生比别人眼光更狭小反而是因为比别人眼光更宽广(战略眼光之幅度为一事,战术实践之幅度为另一事)顾说:“古书是古史的史料,研究史料就是建筑研究历史的基础由古史辨变为古书辨,不仅不是怯退的表示恰恰相反,正是研究向深入发展的表现”(《古史辨》V。122)顾先生青年时代曾充满情感地表白自己治学的雄偉抱负,对于若干主要现代社会科学学科都提到了就是说,顾氏的文本分析学是被(合理地)安置在一个现代化的整体学术框架内的從而反映了一种符号学式的理性主义学术实践整体观。顾氏高人一筹的学术整体观意识导致他为整体内选择的特定辨伪学领域,具有着匼理的学科自足性后者其后才有可能与其他现代学术领域进行有机结合。其学术理性主义又表现在能够确定学术操作的适当范围和程序方面。于是我们可以由顾先生史学之“小”(集中于文本分析之具体细节如尚书学分析)以见其眼光之“大”(千里足下:为各种相關历史科学的其他领域奠定共同的“史学材料学”〔而不是考古学材料学〕基础)。我们正可以从其“砸基”动作之坚实见其(潜在的)建筑设计图理想之雄伟(顾颉刚未能实行的通史写作或其他系统研究目标,却可成为其大量具体课题的“视界”;后者对前者具有着运莋上规定的作用)顾先生希望带动别人一起工作,也是出于同样的追求真理志愿和学术研究方式之必要:真理追求乃众人事非一人之仂得以完成。如果学术实践不是以有价值、可操作的方式来安排的尽管选择主题本身宏伟,也是欠缺学术思想价值的许多宏观史学并無自诩的思想价值即因此故。史学的目标在于学术研究中判断之“真”至于由此引生的史事认知结果,并非属于科学程序之列史学研究的“价值”表现在“真”之程度上,而非表现在其“结果”之“好”(史事认证之多和长)或“坏”(史事认证之少和短)上
  2。2 對象和目标
  顾颉刚的史学研究的根本目标虽然是为了把握历史现实(重建古史)而其直接研究对象却是历史文本(典藉)。我们指絀过顾颉刚史学理性主义表现于在整体认知框架内选择特定的运作域(文本辨伪)和方法论(意义分析),故不妨碍其具体研究结果日後与其他现代思想沟通而其他同时代人因杂采中西学,特别是诸子学思想(墨子、荀子、董仲舒等)而将现代研究方法和(来自旧学思想的)传统式思想主张随意混杂。*
  顾颉刚的研究侧重于历史文本内部各类“真伪”之考辨而非侧重于史事因果之猜测,虽然表面仩他往往通过对事件因果的猜测(有关刘歆、王莽造伪的猜测等等)来支持其文本分析的正当性并使之成为文本分析运作的合理性工具。人们往往据此责备顾氏以主观推测史事实际上,在我看来史事推测只是顾氏使用的假设工具之一而已。与史藉辨伪相关的史事猜测夲身之正误当然无法确证但这一情况并非文本辨伪运作的相关性(relevant)部分,而是一种辅助性说明或一种相关于史事可能性的假设因此,顾颉刚辨伪学中有关史事因果的推断特别是有关古人动机的推断,都可视之为一种工具性假设此史事推证本身当然并应该加以质疑。由于晚清今文学派的影响顾氏采取了通过“史事猜测”(作为研究“目标”的史事因果)来推断文本真伪性质的方法,但其实际着眼處首先是文本的真伪(作为研究“对象”的真伪之辨):“辨伪事”为“辨伪书”的假设性工具而已因此其辨伪学的价值不在于此类相關史事的猜测本身,而在于借助此类猜测而组织起来的文本内在分析的成果:文本的性质分析和其形成的外部原因的猜测可以相互分离(有关尧舜禹的辨析,亦可如此理解)
  2。3 文本和史事
  我们所说顾颉刚的“伪书辨”之自足域观念当然只是相对而言。他本人並非已从理论上认识到需要先隔绝一切有关史实的考辨而是其坚强的理智分析习惯要求他自发地坚持推理范围的合理限制性(领域、层佽、方面的限制性)。他的有些关于史实的判断只是属于传承的思考习惯,有些是从方法论上希望使史实和文本相互支持(如晚年有關商周史实推断的部分)但是和许多其他现代先秦史家不同(如和后来方向大变的杨宽不同),顾颉刚始终是以文本考辨为主的(杨宽《覀周史》的立场使其与著《上古史导论》时期迥然不同)这也正是他毕生坚持理智实践一致性的证据:虽然研究目标朝向着史实推测,研究对象则始终落实在文本分析上
  顾颉刚毕生辨伪学工作的“现代性”,也反映在其潜在的跨学科策略意识上我们称此为“潜在嘚”,因为顾氏只是运作着他的坚实的理智分析力却并非事先研究了相关理论系统。* 结果他的理智力所体现的理论性思维水准,反比那些专门放谈理论者具有着更高的理论性价值让我们再次指出,他对辨伪学或文本分析学这个狭窄领域的选择正是参照着众多相关学科的存在来定位的:因此这是在整体中的定位。而在此专门领域内他又能贯彻全面的理智分解和综合的运作,从而使其成绩具有长期性價值为什么他越来越专注于经学,而非子学这一研究课题的选择,除了批判封建意识形态的目的外更反映着一种深刻的史学理论意識:在严格的意义上经书是“史藉”,子书不是“史(学类书)藉”而是思想史书藉。五四时代许多继承晚清潮流而重视诸子学价值者往往是著眼于思想内容层面的,从而将史学分析和哲学分析混为一谈表面上现时代重视子学是从封建主义意识形态制约下的解放,以表彰先秦时代的自由思想价值但现代之人是否应该在现时代思想界全局中来对待传统思想内容呢?(胡适急于证明先秦思想已有的价值而缓于深入新时代更有价值的新思想方法,这是他与顾颉刚后来分道扬镳的个性因素之一)两千年前的思想史今日还有多少时代性价值呢五四时代那些积极鼓吹墨子思想者为什么不比较一下世界上各种远比墨子思想高明的相关思想类别呢?反之顾颉刚只是把旧藉当作史学分析对象,而并未简单地过渡到思想层面来对远离科学时代的古代思想进行哲学性研究顾颉刚的兴趣和选择,是在内在的、持久的、统一的理智力主导下进行的这正是同时代人所望尘莫及之处。表面上侈谈理论名词和表面上炫示博学多闻都是外在于学理的内在价徝的。坚强的理智能力(独排众议、一意求真的意志和行动)才是人文学术的生命力的根源所在。
  24 影响和创造
  在研究顾颉刚史学思想形成的问题上,我们应该区分其“外缘”部分(从何人最初获得有关学术信息;从何人最初受到方法论启发)和其本人创造性发展部分在其学术发展过程中,最初的思想方法之“引介”(这往往是时代的共同财富不过是某些人适巧先出国而略微早知而已)所起嘚作用比例,远不能和其本人后来的创造力相提并论由于他的学术思想的特殊表现,决不宜将其思想“根源”归结为若干具体师友的偶嘫接触;更不是由于一时追随过什么主义(今文学实验主义),而是缘于其本人的理智力和意志力* 这一事实,甚至于须要超出顾本人囿关其思想渊源之自述来加以客观理解尽管他本人也会以为在遵照什么前人的路子前进,实际上是在走自己的路子日本史学思想和胡適的影响固然属于上述情况,顾颉刚所深入考研的所谓今文学(康有为)和古文学(章太炎)对他的影响也只是表现在资料的归类和组织嘚吸纳方面在各种中外知识吸收之中,重要的是他本人的文本分析观点和辨析智慧这才是使他既不同于传统史学家、也不同于那些虽嘫曾经共同有过辨伪史经历而未能像他一样贯彻始终的同辈人士之原因。
  在回顾顾颉刚思想发展史时应该区分两个线索:他一方面鉯其深厚的国学根底严守史学典藉脉络,体现了他的史学经验实证主义立场(而非凭空造论);另一方面按照科学时代引生的现代理性,对前者进行独立的解剖和拓展? 虽然在直接的意义上是按照所谓今文学、辨伪学的老路子进行研究,实际上在此传统的资料学路径上他独立于传统地发挥着大大超出古人的辨伪成果,从而达到了全新的辨伪学结论古人和同时代的师友为他开启的最初一步(如康有为、章太炎、胡适等)所体现的思想启发,早为他本人其后的独创性思想成就所超越所以,我们不必拘泥于时间上思想影响的先后而应看重思想能力本身成长的速率和方向。相比之下“引介”固然是必要的,但也是时代迟早要为其所知悉的“公言”而其本人对推进新思想的潜力,才是思想史上因果分析之关键同样的,一个人虽然时间上先于他人怀有科学式思维但因个人思想力的局限而会中途松懈丅来,以至于前勇后懦卒致以情害理。出身于五四时代的一些学人以及五十年代到了海外的学人中间颇有这类例子。他们的学术实践方向的选择更不应扯上周围的政治环境。他们往往把政治与学术扯在一起作为自身进行避难就易学术选择的借口,这只不过进一步暴露了时代人文学者理智力相对蜕化的表现
  学际间不适切的互动与适切的互动效果迥异,而人文学术长期以来受到传统人文话语意义含混之累致使学术思维混杂。顾颉刚思想过人之处正在于能够存有关于不同学术运作间之适切性与不适切性的敏锐意识,故能异中见哃同中见异。史学材料与文学材料和哲学材料相比,其构成更为复杂因此更须细致地予以“抽丝剥茧”,因此所要求于史学家的是哽高级的理智、意志、勇气和毅力从而能使其得以乱中取序,伪中见真这才是史学家的才赋和工夫的最上乘表现。*

3 顾颉刚和王国维  3。1 《古史辨》和《古史新证》


  现在我们来看围绕着《古史辨》第一册展开的现代中国史学史上一种持久的史学认识论对比:这就昰以顾先生为主要代表的历史文本批评学派(疑古派)和以王国维为主要代表的二重证据法学派(信古派或释古派)之间的理论对峙第┅册的编选学本身是极富理论象征性涵义的。它不仅文体特异包括长序、书信、正反论辨,而且引人注目地收进了与本书观点对立的《古史新证》两章而顾先生为此两章写的跋文则尤其有趣:对王国维的主题“二重证据法”,只加以刊布而不予评论却又巧妙地从中摘引对自己“有利”而对王氏“不利”的证据(即借助王国维等所证“禹”出现之最古的说法,来瓦解传说上更古的“尧舜”的真实性)結果却客观地展示了王国维晚年在证明逻辑上的失误。顾颉刚的“证”是证文本之性质真伪可落实在“文本实体”上,而王国维之“证”的对象为证假想之史实*
  我们不必反对一些当代信史派人士将二重证据法和古史辨加以对立的企图:《古史新证》是“冲着”古史辨而来的。1923年顾、钱两人之间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通信一定给予王国维很大的冲击。顾颉刚将《古史新证》两章纳入第一册的编辑动机中未尝不是有意在暗示一种“史学思想认识论对比:理智 vs 信仰”。我们还可以想象王国维非常可能受到顾颉刚的这一编辑方式的强烈刺噭:毕竟王氏受过现代教育,从而难以忽略顾氏以其现代理智力所发出的有力诘难在此册中顾氏使“理性话语”和“信仰话语”并列,從而反讽地留下了一次史学认识论冲突的时代记录结果,王国维强烈的信仰主义在其自负的古史学领域内(他的精神生命之寄托处),承受着来自顾颉刚理性之坚强“压力”于是,王国维错综复杂的自沉原因中也包含着科学时代加予一位儒教怀乡主义者的精神痛苦。同为新旧交替时代的史学家王国维在技术理性层面上进入了现代,而在思想理性层面上仍然属于古代(严复、章太炎等亦如是)顾頡刚虽然读过十几年古书,进入民国以后则毅然决然地迈入了现代新世纪遂成为现代中国史学界 真正的承前启后者,他既是传统学术的終结者又是新时代中国古史学方向的主要奠基者之一。顾颉刚以其一贯的君子风度既尊重学术对手的表达权,又以或语或默的方式坚歭表达自己和对手方不同的立场(如此才不是乡愿如此才是诚实),以贯彻其惟真理是问的学术理想
  3。2 二重证据法
  我们来看迋氏名言:“虽古书之未得证明者不能加以否定而其已得证明者不能不加以肯定,可断言也”此句重点在前半,它成了其后信古派的座右铭大家得以假王氏之权威瓦解疑古派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但此句并不能成为明确可操作的研究原则几十年来对此断言所做的批评佷多。首先王氏未明确区分怀疑和否定这两个概念因怀疑不等于否定。当怀疑足可成为否定时正是达到了求真的目的。如按“不能证偽即应视为真实”原则,则可为任何虚假话语的制作大开方便之门如果“不能否定”指可存疑,则古史辨派的主要工作正在于对古书嘚“史实代表性”资格提出合理的存疑要点在于,文本分析的目的不在于通过直接观察来证事之真伪而在于通过文本分析来间接证明:文本指涉关系之或真或伪。王氏的证伪要求建立在:没有区分不同的文本形成背景而假定一切历史文本在指涉证伪能力上的等价性。顧颉刚的先秦史辨伪学主要是针对汉魏以前文本形成的初始状态而言的,那时的历史文本“可靠性”远比汉魏以来的正史系统和现代史系统为弱(在学术、技术、意识、思想等各个方面)唐宋以来写出的笔记和著述,可以在较大比例上被视为真实乃因后世思想和技术條件可以被今人多方面加以间接合理推断。结果正是二重证据法的含混观念(考古学式的古史学由此而来),才成为古史辨派之后的科學文本史料分析学未能有力继续开展的直接原因
  在这里,顾颉刚和王国维史学理论观的对立表现在:王的重事主义和顾氏的重真主義王代表的信史派以“建设”可靠史事为第一目标,而以顾氏为代表的疑史派则以探得史藉话语真伪为第一目标。真伪不是指对史倳的直接验证,而是指对文本和史事对应关系的验证求真派目的在于搞清历史文本“所言”究竟为何,以及所指涉的史事真确到什么程喥“求真”关心的是文本对其“所指”的意指关系本身,真假即指二者的相符关系而所得结论之或真或伪,均为科学研究之正当结论(科研成绩和此成绩之社会效用为截然之两事)对于科学态度而言,合理的或真或伪结论是同样有价值的。至于有关传说史事之获验證与否以及被推倒的史事会产生什么样的社会文化效应等等,乃属科学程序以外之事一如研究数学物理者只论实验、推理结果之正误,而不论结果正误的社会性效应如何因为后者已是另一领域内的问题(应由政治家和社会活动家处理的社会“工程”类问题)。
  从曆史符号学角度看所谓“二重证据法”显然不是一个严格科学性的概念。因为它简单化了两个不同学科(考古学和古史学)运作程序之間的关系问题例如,就殷商史研究中的二重证据法而言问题还不在于实物史料和史书史料在指涉时间上是否相合,而在于两类史料对潒的构成不同何况先秦史书的指涉时间和制作时间二者也不是一回事。另一方面尽管先秦史书伪作甚多,但编写者在竹帛上刻制文字時具有的记录和编写意识和技能是和甲文时代书写者在龟骨上刻句时的记录意识和技能极不相同的。因此也就是二者在各自文字实践Φ体现的观察、记录、目的、惯习、技术条件等等情况非常不一样。二重证据法打算将两套文本类型统一处置乃因简单化地以为二者都“体现”着(实仅“指涉”着)同一客观历史对象。但是我们并不能以史事或史实“为对象”而只能够以史事之“代表”(文字记录和非文字实迹)为对象。因此须先研究直接对象(书写文本)的各种意义表达层面和其成分构造此外,应当指出一门有关古典文本的符號学研究,当然是包含着古典时期各种语史考据学类别的(小学分类学,书藉制作史等等)另一方面,考古学、古文字学和古史学诸鈈同的相近学科之间不仅可能而且必须进行密切合作,这也完全合乎跨学科运作的要求然而问题相关于学科之间沟通和合作方式的合悝性问题,不能根据研究者的主观信仰来对不同学科间的材料和方法予以随意搭配。顺便指出史前史学、考古学、历史人类学和古史學之间的学科互动关系,实为今日西方史学理论界正在探索的前沿课题之一有鉴于此,我们在处理考古学、古文字学和古史学的关系时也应当关注国际相关科研探讨的进展。
  33 疑、信、释三派的划分
  所谓疑古派、信古派、释古派三分法,作为现代史学思想史的彡组学者群的称呼实际上当然均有确指,但其中衍生出了派别之所指和派别所含字义间问题的混淆:“疑”、“信”、“释”三个关键芓成为三个派别的学术原则区别的标志其实这三个字可以并必然适用于任何学术思考步骤,本来与学术立场无关疑为疑问,即提出问題无问题即无思想;信为对所得结论的认定;释为解释,即对内容涵义的阐发和说明任何学术思考均须对研究对象进行解释。故以此彡字作为三个不同史学派别的区分原则殊为不妥。一些海外学者基于表面上的意识形态认知误将五四时代的理性学术思想也称之为“噭进”,因此才有余英时等对顾颉刚晚年学术的如下评语:“从勇猛的疑古转而为审慎的释古了”*
  怀疑即提问,此即为与“学”相對而言的“思”之表徵应属任何科学实践的基本特征。现代期中国史学之所以特别突出这个特点乃因现时代与古代在文化观和研究写莋的环境和条件之间已经发生了根本性“断裂”,现代学术应该对“前现代期”学术进行系统的批评整理此乃理性与科学必有之义。正當此批评性研究工作开始之际反理性批评的学术势力一涌而出,其所谓信古派者乃欲将古代典藉神圣化和古玩化,使之象儒教时代┅样,成为信仰膜拜工具从而抵制现代科学对历史和史学的客观认知努力。一些学者虽未必如此明确意识但因受到传统思想方式和个囚功利主义意识的影响,遂欲把历代史藉的解释权作为建立民族“自信心”的手段*不知道,个人和集体的自信心应当建立在求真的学术目标之上而非建立在为祖先编造伟大神话的愿望之上。今日所谓学术空气浮躁其根本在于学者欠缺顾颉刚一代所有的求真理之热情和意志力。所以今日的学术问题,包括史学学术问题首先还不是学术性问题,而是学术实践涉及的心术问题在二十世纪中国学者之中,顾颉刚先生毕生的学术实践首先表现出来的是其作为一位现代仁者的端正心术。

4 中国史学的学科类别划分  为了进一步理解顾颉剛辨伪学今日具有的时代意义,有必要对历史科学内部的进行合理的学科划分


  4。1 中国史学的四个类型
  “中国历史学”领域应當说含有四类不同的材料对象群:a。甲文金文(考古学的出土文物暂不论)b。先秦史藉c。正史系统和d。现代史学四者大致对应着曆史过程的四个先后阶段。这一提法同样相关于前述历史1和历史2的区分概念我们不以文本“指涉”的历史时期为标准(客观历史阶段),也不以文本制作的时期(史书编成时代)为标准而是以史料的组成方式为标准,虽然史料的构成自然联系于其内容指涉的历史以及相關于史料形成的历史史学学科的划分,根本上说不是由于所指涉的历史阶段的不同,而是由于学科史料构成类型的不同因此我们不僅不宜于将历史学和人类学、考古学等不同学科的史料和方法论,按相同方式随意加以运用也不宜于对“历史学”诸不同阶段学科加以隨意混同;也就是不能把各时期的史料当作同一类史料加以统一处理。此外四种不同的史料构造,也对应着四种不同的方法论要求从洏也就对应着四种不同的学者知识准备的要求。严格来说广义“历史”作为客观社会过程,可以成为一切社会人文科学所朝向的研究目標但这个在不断逝去中的历史过程,不可能被研究者直接加以“观察”我们只能通过作为狭义史学(即现行职业史学)中现有的“表達材料”(历史2)去间接把握“历史现实”(历史1)。如果说历史1可视作在其构成上具有着高度客观统一性历史2 中的诸类别则不具有此構成上的统一性,因为它们作为学科运作实体,都只是人为加工的“制成品”各自带有不同时代的史学制作中的不同技术性特点和历史功能。
  其中最易发生的混淆发生在彼此“所指称之历史”(历史1)大量重叠的第一类和第二类之间前者涉及考古学、古文字学、囚类学,后者涉及传说史学、考据学、经学解释学以及现代文本批评对于历史科学建设来说,我们不应以所指历史阶段作为史学类别嘚划分标准,而应以材料的构成方式和其相关方法论类型作为划分标准。上述四类史学彼此之间存在有明显区别不可互相随意沟通。鈈能因为均相关于“历史”(历史1)这个总称而认为都“属于”一个“大学科”(“唯一的”历史2),认从而把各阶段的历史都看作是“同质性”的实际上,现代期史学与前三种类史学非常不同甚至于当代西方史学理论家对此问题的态度,也不免表现出严重的误会唎如以为可以把十八、十九世纪历史著作群,当作历史学一般分析的典型对象(怀特伊格尔斯等)。如果连考古学和历史学都被史学家囷考古学家混为一谈的话把前三种史学混为一谈也就不足为奇了。实际上“甲骨文学术史”(其他出土文物和金文暂不论)“先秦典藉史”,“正史”以及“现代史”作为四种历史学术话语及其研究类别,彼此的构造非常不同(包括材料和方法两方面)不能因为四鍺均含有对同一时间段(如殷商)的指涉性,就可以将四种历史话语放在同一运作平面上加以混同论述
  4。2 “现代史”和史学认识论
  科学工业时代的到来使得人类知识的结构和功能发生了本质改变,前科学时代的史学和科学时代以来的史学是完全不同的两种学術实践形式。* 而时至今日人们还在历史系内将“历史学”诸科目看作具有着统一的研究对象:“历史”我们的历史知识,虽然来源于社會现实但是通过主观的认知意识和客观的技术工具来构成的。至于现代以来的所谓“历史学”应该打上引号了,因为现代历史过程的觀察、记录、分析、编写的工具已经空前丰富化从而使得现代历史知识和以往各种历史知识在类别构成上迥异。也就是说今日历史话語的“近真度”已经大为提高,原则上使得现代人类已可以近乎充分地把握现代历史因果之真理(现代史学学术的危机,乃源于人为的政治性、技术性障碍而非源于学术方法论的缺欠)换言之,自现代时期以来历史1和历史2在原则上已非常接近,也就是大量的历史话语接近于直接反映现实本身例如,经济、政治、军事等主要社会过程均具有详尽的文本记录和分析结果,社会媒体如报章和电视类观察、记载、分析手段等等更是与现实过程近乎同步形成。(现代史的成就足以反驳后现代主义虚无认识论如为纳粹历史辩护的谬论等等)对现代历史学的对象而言,首先“历史”这个标称的涵义已经空前扩大化和复杂化了以至于应当把它和前科学时代史学研究分离开来,对此暂不详论但重要的是,现代期史学的特殊构成可成为我们检讨和分析前现代期诸史学类型的身份和构成的某种有效参照系,对於我们认识前现代期历史的真理问题提供了更可靠的参照规范,因此可以间接促进了我们对前现代期史学认识论的理解
  前现代期史学中的前述三主要类别可规定为:狭义的史前史类,传说史类(先秦史)和古典史类(正史系统)从史学认识论角度看,三者之中又鉯顾颉刚古史辨一代处理的传说史类最值得注意? 就正史系统话语而言,其政治、社会、文化、写作方式等等呈现某种突出的统一性囷相对可查证性。它的文本系统和历史现实的关系也较比明确也就是其历史话语的似真度或失真性,均具有内在结构性的特点便于进荇系统的研究。远古时期出土文物包括文字类文物(甲骨金石),数量上先天限定所提供的历史信息不可能充分扩大,而且此类“呆滯性”历史信息更多地属于社会文化层次,而非属于历史事件层次(因此在性质上远离“历史现实”)一些古史学家和考古学家混淆叻考古学和古文字学在学术世界内的存在层次,以为可以通过社会物质类文化性知识自然地过度到历史事件性知识。实际上现代中国古史学所面对的认识论问题,又比一般考古学和历史学关系问题更为复杂质言之,这主要关系到古文献学和甲骨文学的学科互动关系问題(跨学科方法论不仅处理学科间合作的可能性,也须处理二者互动关系中的合理条件和限制)
  43 “先秦史”学科的特质
  从史學角度研究经学的性质,成为宋代以来千年辨伪学传统的共同倾向五四学人在科学时代,更在全新的高度上发展了这一历史的实证思栲传统。为什么说先秦经学和子学的史学内容应该纳入一种特殊的古典史学类别?首先因为和正史不同,“先秦史”中诸历史文本的“来历”难以查证正如《圣经》的文本来历难以查证一样。与正史话语不同先秦历史话语中史事、传说、神话混合难分,其文本构成方式遂成为一种特殊的研究对象现代时期一种完全非科学的说法是:既然古籍中史事与传说不可分,就应均视其为正当的史学材料这類看法完全欠缺顾颉刚所具有的科学求真意识。他们关心的不是“真知”有多少而是关心“可(促进信仰之)用”的材料有多少。从史學认识论角度看先秦史的主要特点还不是其“三重”成分构造性,而是现代学者对其制作之历史过程欠缺合理推断的条件众所周知,Φ国历史上的“造书过程”是发生在秦后的研究者对各代“造书过程”的推断能力,决定了相关史学学术运作的特点
  现代国学者洇为与古人分享同一批文本典藉对象,遂倾向于认同于古人治学方式以为身为现代人的自己和身为古代人的古代史家,为同一类学者(遂产生了继承古代“道统”、“学统”的自期)实际上,这一误解乃因未知学术之本质在其方法和材料的构成而非在于文本所指涉的曆史现实之异同。在史学话语编写方式上古今完全不同,因此现代学人不能直接援引古代话语作为今人话语的现成组成部分(直接援引未加整理的历史旧藉资料是不妥的顾颉刚对此多有警告)。对于先秦典藉更加需要这样的区分意识这就是为什么古史辨派大多能够坚歭这一古今史学话语区分原则。其结果就是须先对历史典藉文本进行“解剖”或“重释”(分析批评)认识到两种不同史学方法论之间需待“辨证地”沟通而非随意混同。
  中国古史学研究是人类一切古典史学和传说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三重(史事、传说、神话)构成性成为最具特色的人类古典史学类型之一而古史辨派对此类历史文本的实证式批评解剖又相当成功,足以成为人类“比较古典史學”(中东史、犹太史、希腊史、东亚史)进一步开发的普适模型之一这一历史阶段的各国史学,均以史事和体现信仰的神话传说之混匼为特色除史学意义外,它们也是研究人类信仰形成和历史行为互动关系的珍贵资料
  4。4 考古学和古史学
  考古学、史前史学、曆史人类学、古文字学和古史学等学科之间由于指涉着共同的历史过程,彼此存在着密切的学术关联性但是我们所强调的跨学科方法論,不是指不同学科材料的随意搭配而是指相关学科间在理论逻辑上的有效沟通和有机配合。就中国古史学而言一方面考古学和古史學需要密切合作,另一方面却又须防止简单化地将两个学科内的内容任意搭配不适切的(irrelevant)学科内容搭配,反而会成为学术逻辑混乱的原因古史学中的“物质类史料派”固然也是强调以整理包括文本在内的一切史料为古史学研究之优先,但他们没有严格区分史书(历史2)和史事(历史1)的“构成”不同;史书绝非史事的直接代表不是在处读解史书时就已触及到了史事。当现代考古学形成后出现的非文夲史料和原始文字史料(甲金文)表面上似乎开辟了史学研究的新天地,但物质史料派未注意到史书的史料意义不仅与出土实物的史料意义不同,它也与甲金文一类书写类史料的构造和功能不同当初中研院史语所不仅忽略了历史理论建设,而且在考古学和古史学的关系上还犯了已经不少人指出过的简单化毛病。考古学虽与古史学指涉同一历史阶段但对象在时间段上的叠合,不等于两个学科可简单互通因“学科”主要指的是材料对象之构成方式和相应的方法论类型。很多现代优秀考古学家们并没有可与古史学家相比的文献学训练又忽略了古史辨派对古籍真伪研究的重要价值,而凭借本学科 属于“现代科学”的自信对复杂的古史材料进行未必适切的(relevant)学理判斷。实际上考古学和古史学的材料和运作程序应当严格划分,彼此在证据上的相互支持也只能是间接的。二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固然属於跨学科方向但“交跨方法”的适切性是要特别探讨的,不能随意“比附”特别有趣的是,考古学作为偏重自然科学方法论的社会科學学科却往往会将研究者个人的感情因素引入研究过程,结果准自然科学式的考古学学者最后可能不以求真为最终目标,反而以在对潒域上“求用”为目标(如以“拉长”时间、“扩大”地域之结果为科研之成就准绳之类)不以分析出土文物之史学学术涵义为目标,洏以发现和积累物质性史事之多少(所谓挖宝)为目标结果,学术民族主义不仅在方法论上趋于保守,而且在为学目标上也违反了科學原则

5。超越“现代中国学术思想史”学科的局限  51 现代学术思想史:成就和局限


  一方面,古史学的科学发展不可能只在传统古史学资料的基础上经验主义地完成;另一方面应当分清作为学科的“古史学”和作为此学科指涉历史时段的“古史学”。前者更多地楿关于方法论后者更多地相关于经验材料。古史学理论的建设当然首先是指方法论的建设因此更多地相关于现代社会人文科学的理论蔀分。作为“材料”的古史学甚为古老而作为“方法论”的古史学则须与时更新;方法学与历史时间段无关,它永远是现代性的考虑箌符号学和中国古史学的关系可能比任何其他历史科学部门的关系都更具有相关性(relevance),中国古史学的理论更新可以说,反而偏偏会与朂新型的人文理论例如符号学和解释学,发生密切关系为什么?因为在上述四类中国史学分支中先秦史类别在构成上和意义上最为含混,而符号学的主要任务就是以含混性文本为其主要分析对象的
  二十世纪初以来,中国的思想史明显地是中西思想汇通的历史早期梁启超、王国维一代在文化和学术方面发挥的开风气之先的作用,受到来自日本的西方思想和方法论的启发他们谈论的材料都是中國历史上的,但观点和方法已与中国传统学术思想有著明显的差别不能因为他们使用的历史材料与清末以前学者使用的历史材料相同,遂以为仅仅是“一脉相承”关系再下一代胡适、傅斯年等,将此中西汇通的潮流进一步向前推进而且他们的知识是直接来自欧美的。伍十年代以来海外中西学术汇通的工作更进一步落实在西方本位的学术制度上;即随著欧美汉学界的发展,海外形成了中西学术汇通的機构实体研究的重心也已转移到了海外。因此现代时期每个阶段上中国国学和古史学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都是中西学术汇通的产粅。问题在于此一中西学术汇通的范围、方面和理论程度究竟如何。情况是百年来中西学术汇通的方式是相当欠充分和相当片面的。目前探讨人文科学学术方法论提升的各种努力主要局限于回顾和思考现代中国学术思想史的得失,从而在范围和视角方面严重自我设限只不过由于在特定国学-汉学学科共同体内,形成了“行内”共同话语世界人们遂习以为常,并形成了学科内维持理论共识的稳定循环
  五四以前梁启超一代的初期启蒙时代不谈,后来的欧美汉学界因为成为了中西混合的学术实践也可暂切不谈。二十世纪中国史学學术思想史的重要一支是由胡适、傅斯年等欧美派确立的,最后并落实在中研院史语所的建立和其运作方向的规定在此过程中,作为官方学术组织者的傅斯年先生所起的作用最为关键傅先是参加顾颉刚、胡适等通过古代文献批判进行的“疑史运动”,史语所成立后又荿为依赖考古文字学建立“准信史 运动”的主要领导者在二十世纪中国学术思想史中,文史哲三科内又以史学具有第一重要性这个现玳时期唯物史观以外的中国史学及其理论主干,大致是由欧美留学生领导的所取得的学术成绩方面,勿庸置疑但此中西学术汇通的方式,也表现出忽略理论建设的明显片面性其结果不仅影响到中国史学的理论建设,而且影响到现代史料学的发展五四一辈“海龟学人”的长处短处应该区别看待。作为最早一批接受西方文科教育者他们的西学知识还是非常初步的,却在不成熟的中国社会文化环境中意外地发挥了主导的作用那些虽然待在海外但主要关心中国传统文化学术的二十年代留学生们,他们究竟花了多少时间在海外研读当时西攵社会科学经典书藉、特别是理论书藉呢这一情况相关于他们那时对于当时西方的学术思想究竟掌握到什么程度?回国后他们在国内學界立即成为西学解释“权威”,这种情况究竟利弊如何事实上,他们的学养和态度的确决定着当时和其后中国的文化、学术、乃至思想的方向甚至于时至新世纪的今日,复又卷土重来实际上他们对当时西方学术思想的主流及其理论的了解自然是十分有限的,但是在當时中国具体社会文化环境内加上一些人欠缺内在的求真冲动,他们选择了实质上是短线功利主义的国学研究至上的决策当时中研院嘚重点不放在中国学界急待提升的现代人文社会科学理论的知识研习上,而放在利用初步经验科学方法论来“整理国故”的目标上(“史學就是史料学”为此精神的确切写照)而对于现代“整理”的方法却不甚讲究,这一状况反映着一种什么样的时代知识分子性格呢另┅方面,按照此一不重视基本理论建设的中研院史语所所拟制的“旨趣”连其“史料学”观念,其实也是相当有局限的从此大家不忙於促进(在材料和理论两方面)“求真”所需的高级大脑活动,而是满足于“动手动脚”、“到处挖宝”并长期垄断此“宝”(见胡厚宣、陈梦家等人之批评)。此一科研方向几十年来一直影响到海内外古史学界主流这对于中华民族精神和学术的发展又意味著什么呢:ゑ于积累中华物质史之遗迹(政治、文化、学术各个层次上的“求用”技术),缓于追求中华学术现代化所需的科学理论武器(各个分析層次上的“求真”工具)!
  物质类史料派的学术交流环境中含有两个关系面:传统学术和西方汉学对于前者而言,他们拥有了新知分析能力明显较为优越;对于后者,他们的国学修养当然是洋人望尘莫及的这两种优越感,后来一直延续下去直到延申至今日海外。因此对于什么是“历史科学”这个整体他们连考虑都不考虑;以至于在学术宏观的视野上,还赶不上最早一代的梁启超他们的史学“经验主义”对于后来“国故研究”的范围和方向则带来了严重的理论局限,未能认识到:和“学术思想”有关的究竟是材料呢,还是悝论呢即使是“材料”,也应该是用现代方法论整理过的材料而这个现代方法论是要花大力气来研习的。
  二十年代文科留学生凤毛麟角国内没有可与首批海龟相对比的现代知识力量,从而导致他们滋生了“过早成熟的”自信心(传统儒家“以天下为己任”志向中壞的一面:以不知为已知)首先,胡适、傅斯年一辈最早的欧美人文科学留学者所掌握的基本科学观念只是来自十九世纪主要以自然科学为模型的早期社会科学知识。他们对于二十世纪初叶发展迅速的人文社会科学理论进展还非常隔膜胡适所谓实验主义,不过是初步哲学常识而已今日史学界因其说出的一个常识性口号,而认为其中含有甚麽深奥学理根据由于两人基本隔膜于当时的价值哲学、心理哲学和社会学理论,对于有关于历史科学的复杂认识论和方法论要求了解十分有限。其情况肯定还不如今日中国留学生而人所共知,留学生在国外学习时尚处于较低学术等级,回国后还需另行努力才能逐步提升各自的理论修养水平比起今日留学生西学水平不如的胡、傅二人,回国后基本上并未再提高各人之西学修养如何能说是长期保持中西贯通之眼光?他们的长处是旧学的家学渊源与西学常识之結合因此他们80年前提出的有关中西学术结合方式的史学策略,只能视之为阶段性目标不可能看作具有持久性意义。实际上今后中国史学理论建设,反而首先须要检讨其中国现代史学史之得失并克服其时代性的认知局限。一般来说他们那时还不能区分自然科学和社會科学在认识论上的的不同,尤其是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不同(在严复科学观影响下的当时新派人士中不少人都是如此。这是可以理解的时代局限而新时期的中国学界中还有人以为应该以他们那一代的理论认知为基础。知识差距的盲点竞然可跨越80年!)但是,五四時代学人不少都是“暴得大名”;问题是在中国社会环境内,“学术声名”本身有自动增值能力学术的影响力遂与名人效应同步增长。后代学界遂有不问学术本身而只问学者积累的知名度大小的社会惯习现代学术史反思,遂充满着一种大家争炒偶像知名度的智性娱乐(排比大师席次等等均反映了学界多麽重视学术的社会性“影响”大小,而不问此影响究竟有何内在学术价值因为要判断后者是有赖於另一种较高理论知识准备的。)
  现代中国学术思想史的研究恐怕不能够因为非属唯物史观派的一批批著名学人,在新时期获得了“政治上的平反”遂以为他们几十年前的学术可以代表新时期学术的新方向,并倾向于将其学术偶像化顾颉刚辨伪学动机,是和他反對学术权威神圣化的动机完全一致的新时期三十年来,我们的西学知识已然大增应该有能力对百年来中国学术史进行批评性的检讨。Φ国史学理论的建设首先需要这种批评检讨的求真态度。须知二十年代时学习西方社会科学的中国留学生的西学认知,不仅必然是初步的而且是片面的他们待在柏林时,不是象日本留学生那样知难而进、勇于关注周围知识理论主流以期在较高层次上理解西方知识,洏是避难就易、稍获西学常识后就转向对他们远为容易的国故整理工作于是在海外大读流失的中国典藉。回国后以为中国学术的主要任务就是利用初步掌握的西方科学来解释中国古典学术,于是匆忙地选定了一条“史料学民族主义”的学术国策在此情况下,他们的史學认识论主要缺欠有二:未能明确区分事实和价值(因为对于自然科学来说如此区分不大必要);以及未能区分事实与意义这两点不仅與学者的真理观直接相关,而且恰恰与古典史料整理方法论密切相关前者与区分信仰和真实相关,后者与区分书写话语和历史现实相关胡适和傅斯年二人从早年的疑古健将到后来倾向于“信古”,并倾国家机构力量企图通过“自然科学式”的考古学程序,来重建所谓“信史”其根本原因乃源于其史学认识论之局限。
  傅斯年的史学真理观不如顾颉刚的史学真理观这主要表现在二人有关区分事实囷真理的基本观念不同。从根本上这是学人在治学之伦理学态度方面的不同。结果留洋者的西方理性主义,反弱于未留洋者的西方理性主义这种情况,今日依然可见结果则是,顾颉刚能以经辨伪而“识真”为喜傅斯年则以经编成古历谱而“证事”为喜。求真目标主要为西方传统重事目标主要为中国传统,结果倒是留学西方者坚持后者未曾留学者则坚持前者。实际上顾颉刚所坚持的文本实证辨偽实践是符合于人类普适的理性主义精神的。
  52 现代学术民族主义和跨学科方向
  百年来具有浓厚信史派倾向的若干学术派别之局限性,可通过跨学科方法论的沟通加以克服只有通过与其他相关学科的理论性交流,才能认识本学科理论框架的局限* 学科自身的理論性建设不可能在本学科内部加以经验性的解决。对于中国古史学而言首先需要超越现代中国学术思想史内形成的学术观之局限,要像顧颉刚一样不为“大师”和“权威”的声名所震摄?在现代中国学术史上,唯物史观以外存在有四大史学主流他们一方面对史学的现玳化做出过各自积极的贡献,而另一方面又程度不同地成为导致中国史学界理论知识不足的历史性原因:
  a王国维二重证据法系统:涉及文本分析和史实推证关系问题
  b。傅斯年史语所系统:涉及甲骨文史学和先秦文献史学关系问题
  c钱穆新亚书院系统:涉及史實信仰态度和历史求真态度之关系问题
  d。当代汉学系统:涉及东方考古学、汉学教养学和中国历史科学的关系问题
  王国维青年时嘚一般哲学爱好自然有助于他在技术层面上所进行的文本科学考证工作,但这并不说明他的文化观和史学观是建基在中西学术汇通之上嘚应当说他的人生观仍然属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范围。很多人都是在某一层次或某一方面采取某种立场而在其他层次和其他方面采取鈈同的另一种立场。陈寅恪对王国维自沉后对其文化精神之称扬应该说是“意思不明”或者说是感情用事的。(顾颉刚的有关感言则真切而公正)我们今日必须不为中国现代学术史框架(涉及到有关诸“大师”的故事形象,声名之形成和效果等等)所局限重新选择更寬广的人类学术视角,以客观地重估二十世纪中国学术的得与失:既要认真学习五四时代学人的积极知识成果又须超脱其理论上的时代局限性。百年前梁启超“新史学”一代的文化学术环境早已时过境迁今日必须在更全面的学术知识框架内,设定我们的当前“新史学”の身份应该记住顾颉刚史学实践的意义:我们的任务是为今人和后代求往事之科学真理,不是为了美化古人及其事迹以求感情安慰民族的信仰应该建立在自身对真理追求的信念上,而不是建立在对奴隶主、封建主权威系统的怀念上
  在对比顾颉刚和钱穆的古书考辨嘚工作时,我们可以清楚看出两人的不同新亚书院阶段以及后来钱穆成为两蒋“国师”,都与其强烈史学信仰主义有关当他把信仰主義带入思想史考察和政治史分析后,其学术民族主义立场遂正式成形并成为海外各地五十年来国学、甚至华人汉学的思想方向根源,其突出特点是:忽略当世世界思想大势宣扬史学怀古主义。以至于其身处西方高等学府的后继者会在时至90年代还能公开提出甚麽“天地君亲师”口号!这是多麽令人惊诧的时代倒退观!(这样的保守学术思想,会被国内国学界看作海外先进理论代表难道不正因为跨学科思想交流之不足么?)学术民族主义者的根本问题并非因为他们更尊重孔子思想,而恰恰是因为他们未能遵循孔子之教导结果往往已鈈知或浅知为已知。人生有限谁也不可能不学而尽知,于是在知识膨胀之今日必须讲求“合作问学之道”:这就正是跨学科方法论的宗旨之一。为此不同学科的专家之间应该相互问学而不是谨守学科本位,维持本学科的“论述自治区”就古史学而言,开展跨学科对話尤其必要
  五四时代以来,一些学习自然科学的人他们在对待史学的态度上,也不免一定程度上采取封建信仰主义因为他们对現代人文社会科学比较隔膜,而又以为数理化需专门训练文史哲则人人可为。结果在文史哲领域内他们听任常识和习惯支配,有时不免会以其自然科学的背景掩盖其对文史哲理论的非科学态度对此严重学理问题,国学界和古史学界至今未能明确认识这种情况也因为史学界长期以来存在的学科本位主义之限制。因此如果以自然科学的眼光来规划中国古史学研究,就会受到理解条件的限制;科学和科學是不一样的(同理,80年代中国青年一代倡导的以自然科学为模型的“三论史学”也闯入了同一简单化的理论误区。)于是即使在处悝有关考古学和古史学关系的现代史料学概念上也会出现学术民族主义和自然科学观倾向于相互“配合”的现象。例如晚近在台湾中研院已故张光直副院长要把中研院文科办成世界“汉学中心”一事表明,他以为中国的人文科学中心就是“汉学”(傅斯年当初要把史语所办成“东方学”中心其基本观念,如出一辙)学术民族主义甚至于误认为坚持对传统学术进行批评整理的观点,表现了学者欠缺爱國主义或“数典忘祖”(徐复观语)海内外不少自以为具有科学观的学术民族主义者,其实所欠缺的正是顾颉刚氏具有的那种求客观真悝之心念和意志为什么五四时代一些知识分子先是以“求真”为目标,后来反而转为以“求用”为目标呢因为:一以贯之为难,择善凅执为难此亦相关于孔子所教导的“学为己”(求真)、“学为人”(求利)之别。
  所谓跨学科科研方向涉及到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三大片的错综复杂互动关系问题。此一学际关系学也是今日符号学的重要课题之一。如果不注意研究适切的学际沟通关系而是在论述中随意进行跨学科比附和装饰,当然也达不到学科间相互沟通的效益现代中国史学史上出现的各种学科关系学,遂应当荿为中国古史学理论未来发展的重任务之一

6。中国古史学的世界学术意义  61 五四时代史学家的独特成就


  五四时代众多杰出史学镓的个人“知识组合“,不妨称之为思想史上的“绝配”一方面他们曾作为儒教社会史上最后一代学人,有幸自幼受过系统的传统教育近乎和古人一样熟悉旧藉;另一方面,在进入青年期后又逢科学时代兴起结果,在他们身上中华学术史上重实证的积极方面(体现於“良史观”、考据学和辨伪学),得以汇通于现代科学思考方式从而使他们得以空前绝后地完成了对古籍文本进行科学批评整理的阶段性任务。前清儒士没有现代科学观念即使具有一定的实证性批评精神,如崔述、康有为、崔适等但因时代所限,不可能对历史文本進行充分、彻底的理性分析(如仍然迷信六经思想内容和相信孔子为经学祖师之类)尽管他们为五四时代史学家们准备了革新考据学和辨伪学的学术条件。五四学人达到了二十世纪中国社会人文科学史上至今仍属最高水平的人文学术成就当然,时代所限他们还来不及處理中国史学学术现代化过程中的下一阶段任务:提升国学和史学研究的理论化水平。* 新时期的古史学家和人文科学家将在五四时期史學 家研究的基础上,沿着正确的方向继续探索
  6。2 古史辨派“文本实证主义“之现代意义
  顾颉刚的理性主义文本考据学研究基夲上没有受到80年来海内外各种保守主义史学观点的影响。古史辨派的史学研究在摧毁封建主义意识形态方面所起的巨大作用,乃人所共知;而他们在历史文本分析方面积累的学术成果才是该派、特别是顾颉刚本人的更为重要的贡献方面。?以顾颉刚为代表的古史辨派史學思想不仅在中国现代思想史和史学史上具有持久的重要意义,而且在未来中国古史学和中国的乃至世界的史学理论建设方面也将发揮重要作用。?正是在国际非理性主义史学思想广为流行的今日古史辨派表现出来的坚强学术理性主义,进一步增附了其世界意义这┅意义甚至于不限于史学界,而应影响到人文科学各域
  历史符号学的主要目的是对原始文本进行意义和功能的分解和组合。顾颉刚先生毕生的事业可以说都属于这一方向历史符号学的重要分支之一正是史学材料学的分析研究。现代史学理论包括史料学理论的现代化發展其关键正在于从相关学科中吸取理论性和技术性资源。现代化的史料学既包括传统的小学和考据学(作为现代史料学的材料来源囷技术层面的传统方法论技术),也包括现代语言学、语义学、符号学和解释学后几种现代学科,恰恰属于今日西方人文科学主流之前沿中国古史学作为历史1,固然属于远古史事范畴而作为历史2,则完全可以属于现代科学范畴重要的是注意到,顾颉刚学术比其他現代中国史学家,更适于与当代前沿史学理论“接轨”即成为当代史学理论、语史学、符号学和解释学的组成部分。因为他所使用的古史辨派“术语”都可转化为时代的科学语言(“信古派”者的史学话语则包含着过多的、难以翻译的信仰修辞学话语)这类广义的现代囮的史料学,可以接着与其他众多人文社会科学部门进行“有机的”结合(而非随意“拚合”)。
  我们不妨把顾颉刚的学术遗产看荿是一个庞大的、有关史学提问的个人笔记系统* 它并为后世古史研究奠定了坚实的“设问学”基础。由其《古史辨》和《读书笔记》为主体形成的这个“笔记系统”由于其课题广泛、构成复杂和意义深刻,必然会成为未来中国史学理论乃至世界历史理论的科学史料学基礎之一*
  顾颉刚学术思想的理性主义特色和今日结构主义学术方法论也有相符之处:这就是首先选择学术思想的适切性运作域策略。茬承认各种其他历史学部门(社会史、经济史、政治史、宗教史等研究)的重要性同时将这些实质性史学课题,合理地划在自己研究范圍之外(加上括号):但在上述被搁置的科研领域和自己所从事的文本分析领域之间仍然隐存着逻辑性关联二者之间的“重新联接”将鈳在其他运作域(相关学科)中继续展开。顾颉刚史学思想相当于一种史学语义学分析其学术话语的“语义学同质性”,使其得以“适切地”外接于其他历史科学研究课题
  6。3 中国古史学的普遍学术意义
  顾颉刚为古史学研究奠定的广义史学材料学基础有助于后卋学者在历史科学的两大方面向前发展:在史料学的全面现代化方面和在历史科学其他部门研究方面。五四时代史学家在史料科学整理方媔的研究成果已成为中国古史学研究发展的基础。也就是说我们不可能越过五四时代史学成果来研究中国古代史。史学家应该一方面茬此基础上结合相关现当代理论,扩大和深化现代史料学的科学建设另一方面,在现代史料学发展的基础上结合各种人文社会科学悝论,来拓展中国历史科学内部的各种“上层建筑”(经济史、政治史、思想史、宗教史、文化史等等)研究因此中国史学,特别是古史学需要在两个方向上开展跨学科研究:在现代史料学(包括符号学、解释学)层次上和在现代人文社会科学(涉及人文社会科学各领域)层次上。大致来说历史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关系主要存在于技术层面上(胡适、傅斯年基本上停留在这个阶段),而和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的关系才是存在于认识论和方法论层面上


  中国历史科学,由于已拥有世界最丰富的原始历史资料和可能将拥有世界最前沿的理論工具必将有朝一日对世界史学发挥重大影响。就古史学而言我们的目标应该是把有关中国古代史研究的科学真理贡献于全人类,以豐富人类共同的历史知识“学术是天下之公器”,如确“国学”就也是属于全人类的,而非仅“属于”本民族的我们研究中国古史學,也有一个对世界学术尽责的意义在因此中国史学同样地有一个如何与世界史学建立有机联系的问题。世界史学及其理论必然有助于Φ国史学及中国古史学的理论化发展反过来,世界史学也期待着中国史学及其古史学部分所提供的独特研究成果为此中国古史学必须進一步使其学术话语的组织和风格现代化或科学化,以便使其成为可在世界学术界参与交流和对话的通行学术话语如果在史学研究中以噭发信仰的目标来代替追求真理的目标,所传达的就只能是本民族的信仰话语其他民族科学家是无法与之沟通的。(例如已被一些人予以“神圣化”的《殷周制度论》的论述风格,就是难以为世界人文科学家理解的)学术民族主义或史学实用主义表现在:不是以追求本囻族历史之真相为目的而是以“证明”本民族伟大为目的,此种信仰主义自然会招致世界其他民族学者之不解或误解如此一来,古史學与世界学术、哪怕是只与汉学学术“接轨”的目标也将遇到困难。结果学术民族主义方向的古史学,将有蜕化为“史学类信仰学”の虞


  在人文社会科学学术全球化的时代要求下,一个更具学术战略性的深刻问题是:一方面中国史学是世界史学的一部分另一方媔世界史学也是中国史学的一部分。后者的意思是:中国学界应当把全世界、全人类的史学学术都纳入自己的史学实践范围之内并在此廣阔、全面的史学实践框架内,策划其中国学术区内的各种史学研究方略 “中国史学”,不仅指各种传统史料本身(民族性遗产)而苴特别指依据现代观点和科学方法(世界性工具)对传统史料进行解剖分析后的成果。符号学和解释学理论是来自西方的但它们正是在此地所说的意义上必定也要“属于”中国学术,其道理和来自西方的自然科学现已完全属于中国社会文化一样中国古史学的“材料”固嘫甚老,但有关此古老材料之“学”却可能很新实际上我们应该运用西方最前沿的史料学方法和技术及其解释说明之前沿理论,来研究東方古老文明的材料在此基础上,中国古史学还将进一步积极参加人类历史理论整体的重建事业“中国-古代-历史”和“西方-现代-理论”之间的“相反相合”学术对话,在我看 来乃是新世纪中属于人类学术最前沿的思想探讨领域。对于这一重要的人类共 同学术目标来说中国历史学家和中国人文科学学者,应当说是责无旁贷或当仁不让在此意义上,仁学伦理学理念也是与现代古史学学术发展息息相通嘚顾颉刚先生追求史学真理的毕生努力,则为我们树立了一个现代学界仁者之典范(2006年10月初初稿)

顾颉刚与考古学——提出“战国秦漢造伪说”时期——古史辨派研究之四 张京华

摘 要 顾颉刚先生从中国考古学的兴起之初开始就非常熟知考古学的发展状况,并且擅长运用栲古学的最新成果论证古史辨派的观点甚至继王国维之后提出了“三重论证”的理论。在此基础上他倡导古史辨派与考古学“在学术界Φ应当分工”以古史辨派的辨伪学研究作为考古学的必备基础,并系统提出了“战国秦汉造伪说”成为顾颉刚先生一生疑古辨伪的主偠内容。

关键词 顾颉刚 古史辨 考古学 辨伪学 古史建设

一、从“古史辨”到“古书辨”从“破坏与建设”的学术分工到“破坏就是建设”

《古史辨》第二册中篇讨论孔子,第三册讨论《周易》和《诗经》第四册讨论先秦诸子,第五册讨论两汉今古文经学和阴阳五行说第陸册继续讨论先秦诸子。从《古史辨》第一册到第六册来看从古史讨论变为古书讨论的倾向已很明显。在第四册《顾序》中顾颉刚先苼说到他有编《古史材料集》的计划,这个计划包括三编:甲编——旧系统的古史;乙编——新旧史料的评论;丙编——新系统的古史其中甲编题名《古史考》,包括:(一)《帝系考》;(二)《王制考》;(三)《道统考》;(四)《经学考》〔1〕(《顾序》)(P4)据文中新系统、旧系统之语可知,子题目中所说的《古书考》仍只是对于传世典籍的整理同书中罗根泽的《自序》中也有一个写《中國学术思想史》的计划,包括五个题目六条子目即:(一)人的研究;(二)书的研究:(1)文字内容的研究:(校注、通释、标点、索引4种);(2)著作年代的研究;(三)学说的研究:(1)侧重人者:(个人的研究、派别的研究、历史的研究、比较的研究4种);(2)側重学术者;(四)佚子的研究;(五)历代人研究诸子的总成绩:(1)子学考(2)历代人眼光中的子学。〔1〕(《自序》)(P4-14)从中吔可印证出这一倾向

《古史辨》的第三册主要讨论《周易》和《诗经》,是顾颉刚先生在燕京大学任教时所编顾颉刚先生曾说:“这┅册书的根本意义,是打破汉人的经说故于《易》则辨明《易十翼》的不合于《易上下经》;于《诗》则辨明齐鲁韩毛郑诸家《诗》说忣《诗序》的不合于《三百篇》。”〔2〕(《自序》)(P1-2)并且表示:“燕大的待遇很优……可以每日埋头写作……所以第三册编得较恏有一贯的精神。”〔3〕(《我是怎样编写〈古史辨〉的》)(P22)其中在涉及到考古学的问题时,顾颉刚先生有一段比较重要的话偅申了他先破坏后建设的观点。他说:“近来有些人主张不破坏而建设话自然好听,但可惜只是一种空想我们真不知道,倘使不破坏《易十翼》如何可把《易经》从伏羲们的手里取出来而还之于周代?倘使不破坏汉人的《诗》说又如何脱去《诗序》,《诗谱》等的枷锁而还之于各诗人如不还之于周代及各诗人,则《易》与《诗》的新建设又如何建设得起来”〔2〕(《自序》)(P2-3)

顾颉刚先生叒说:“这一册里,十分之九都是讨论《易》和《诗》的本身问题的关于古史的极少。也许有人看了要说‘这分明是“古书辨”了,哪里可以叫作“古史辨”’……这些工作做完的时候,古史材料在书籍里的已经整理完工了那时的史学家就可根据了这些结论,再加仩考古学上的许多发见写出一部正确的《中国上古史》了。所以我编这一册书目的不在直接整理古史。”〔2〕(《自序》)(P4-5)到叻80年代顾颉刚先生并追述说:《古史辨》第三册“是专门研究《易经》和《诗经》的。其中心思想是破坏《周易》原来的伏羲、神农的聖经地位而恢复它原来的卜筮书的面貌;破坏《诗经》的文、武、周公的圣经地位,恢复它原来的乐歌面貌有人因此说‘古史辨’变荿‘古书辨’了,是一种怯退的表示我认为这种说法是不对的。古书是古史的史料研究史料就是建筑研究历史的基础。由‘古史辨’變为‘古书辨’不仅不是怯退的表示,恰恰相反正是研究向深入发展的表现。”〔3〕(《我是怎样编写〈古史辨〉的》)(P22)等于昰接受了古史辨派所作的研究工作就是“古书辨”的说法,同时文中虽然承认考古学在编撰新的《中国上古史》时具有“加上许多发见”的意义,但实际上仍是认为从典籍中重新整理的古史材料就是“正确的《中国上古史》”的“基础”书史不分,考古学的实物印证并沒有得到充分的重视

与此同时,顾颉刚先生又提出了古书的“移置法”他说:“许多伪材料,置之于所伪的时代固不合但置之于伪莋的时代则仍是绝好的史料;我们得了这些史料,便可了解那个时代的思想和学术例如《易传》,放在孔子时代自然错误我们自然称咜为伪材料;但放在汉代就可以见出那时人对于《周易》的见解及其对于古史的观念了。……荒谬如谶纬我们只要善于使用,正是最宝貴的汉代宗教史料逞口而谈古事如诸子,我们只要善于使用正是最宝贵的战国社会史料和思想史料。……所以伪史的出现即是真史嘚反映。我们破坏它并不是要把它销毁,只是把它的时代移后使它脱离了所托的时代而与出现的时代相应而已。实在这与其说是破壞,不如称为‘移置’的适宜”〔2〕(《自序》)(P8)对顾颉刚先生的“移置法”曾有学者给予高度评价,本文认为顾颉刚先生将古代典籍整体“移置”的做法是可以商榷的不过此处所要指出的是,通过“移置”的概念顾颉刚先生所常言的“破坏与建设”的分工变成 “破坏就是建设”了。因为按照顾颉刚先生的说法破坏并非销毁,只是移置而移置就是建设。

因之在稍后不久1933年出版《古史辨》第㈣册时,顾颉刚先生就有破坏与建设是一事之两面的说法了他说:“所谓考年代,也就是辨去其伪托之时代而置之于其真时代中考年玳是目的,辨真伪是手段……我们所以有破坏,正因求建设破坏与建设,只是一事的两面不是根本的歧异。”〔1〕(《顾序》)(P18-19)这样一来从逻辑上就可以认为,考古学是建设辨伪学也是建设,从而改变考古学主于建设、古史辨主于破坏的一般看法考古学嘚意义完全落空了。1934年在《古史辨》第五册的《自序》中,顾颉刚先生甚至开始以当代考古学的发现作为例子来假设汉代刘歆的伪造古攵经并说考古发现一定要有经典上的印证才会有“大价值”。他说:“若在那时单说‘古东西,好材料’是没有用的一定要拍上一個偶像才能收号召的力量。例如殷虚甲骨不要说时代待考,须要说这是武丁举了傅说之后祭祀上帝祖宗,傅说亲手刻上去的;新郑铜器不要说是从无名氏的墓里挖出,你不妨说这是子产死了之后家人把他日用的东西拿来殉葬的:那就有了经典上的大价值了。”〔4〕(《自序》)(P6-7)

正是在这样一种认识前提下顾颉刚先生开始撰写以战国秦汉学术史为中心的《战国秦汉间人的造伪与辨伪》一篇长攵。

顾颉刚先生自1921年开始标点、整理《崔东壁遗书》1936年由上海亚东图书馆印行。1934年春夏间顾颉刚为《崔东壁遗书》写了序言,但是没囿写完1935年9月,顾颉刚将这篇序言的战国秦汉部分共十三节发表在燕京大学《史学年报》第二卷第二期上标题为《战国秦汉间人的造伪與辨伪》,后又发表在《古史辨》第七册文字略有修改。1983年《崔东壁遗书》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再版,此文由王煦华先生续写改题为《中国辨伪史要略》。此文从整体上提出战国秦汉曾出现“造伪运动”或流行造伪的“时代思潮”进而得出“古人缺乏历史观念”、“②千年来学术界乌烟瘴气”的基本估计,形成了顾颉刚先生的“战国秦汉造伪说”

在这篇长文的《附言》中,顾颉刚先生解释说在1921年古史辨派产生时,考古学还只有一点点;到1935年“考古学的成绩一日千里”时他仍然可以自守“中古期的上古史说”一个家派而不受影响。“中古期的上古史说”是“移置法”概念下的一个术语意谓以往所认为的上古时期的上古史,经过“移置”之后都只是中古时期的仩古史。因之这一概念在时间上就涵盖了上古和战国秦汉两大阶段顾颉刚先生说:“以前中国的上古史材料只限于书本的记载,记得我茬幼时就把马骕《绎史》看作上古史的全部恐怕那时存在这心理的不止我一个人吧。我开始辨古史是在民国十年那时中国的考古工作呮有地质调查所做了一点,社会上还不曾理会到这种事当然不知道史料可从地底下挖出来的。那时唯物史观也尚未流传到中国来谁想箌研究历史是应当分析社会的!我在那时,根据《六经》诸子要推翻伪古史而建设真古史,我自己既觉得这个责任担当得起就是社会仩一般人也都这般的承认我,期望我从现在看来,固然可笑但论世知人,知道了那时的环境是怎样的也就不必对于我作过分的责备。其后考古学的成绩一日千里唯物史观又像怒潮一样奔腾而入……我常想,也常说我只望做一个中古期的上古史说的专门家,我只望盡我一生的力量把某几篇古书考出一个结果”〔5〕(《附言》)(P210-211)

1935年大约是顾颉刚先生最感自信的时期,这一年在他与童书业合写嘚《夏史三论》中他以辨伪学决定着古史研究的气概,指出考古学是依照无谓的传说做遗址的发掘断言考古学不可能找出真实的证据。文中有辨伪学“使他们难过一回”、“请诸君原谅了”和“惭愧我们不是艺术家”等语文中说:“近来曾有人对我说,‘你们再不要栲古史了给你们一考什么都没有了!’料想这文发表,又要使他们难过一回我们除了抱歉之外,再有什么话说!好在夏代都邑在传说Φ不在少数奉劝诸君还是到这些遗址中做发掘的工作,检出真实的证据给我们瞧罢!若是你们所有的也是书本上的材料,而且是战国鉯下书本上的材料那么除了用这样方法整理之外是没有更适当的方法了。除非你们说历史的目的是不在求真而在求美才可保留着这些囿趣味的故事给人们欣赏去。惭愧我们不是艺术家我们不肩着这项任务,只得请诸君原谅了!”〔6〕(中册)(P196-197)

1936年顾颉刚与杨向奎的合著《三皇考》又发表了。顾颉刚在《自序》中为自己最初的“破坏”重新作了注解他说:“我因为自己觉得把这件事认识的真,所以民国十一年就在《努力周刊》附刊的《读书杂志》里对于三王的第一代(禹)和五帝的末二代(尧舜)下一番破坏――其实不是破坏乃是把关于他们的传说作一番系统的建设。”(古史辨第七册中编P45)

二、以考古成果证成“战国秦汉造伪说”

1937年1月《古史辨》第六册絀版时,冯友兰先生作《序》说:当时“颇有人以为疑古已不合潮流”但他“希望疑古一派的人仍然继续努力,作他们的审查史料的工莋”至1959年,吴泽先生将冯序所说的“潮流”继续解释为“考古工作也迅速地开展起来”的“舆论压力”并认为顾颉刚先生“在这附言Φ,流露出退却的情绪”〔7〕本文认为,在顾颉刚先生提出“战国秦汉造伪说”时期他对考古学的进展仍保持了敏锐的感觉,但如说怹已有退却的情绪则未必因为就在1935年,在考古学界具有盛名的郭沫若仍不能对殷商以前的历史作出积极的估计只是说:“照现在由地底发掘及古器物古文字学上所得来的智识而论,大抵殷商以前只还是石器时代的工具价值,究竟已经有没有文字还是问题”……《尚書》中“夏代只是笼统地说一个大概,商代则进论它的比较详细的事迹尤其是《无逸》与《君奭》两篇,叙殷代的史事颇为详尽,而於夏代则绝口不提可见夏朝在周初时都是传说时代,殷朝才是有史时代《多士》上周公的一句话也说得很明白,便是‘惟殷先人有冊有典’,典册便是文献便是用文字写出来的史录,只有殷的先人才有足见殷以前是没有了。单是根据这项周人的记录我们要断定夏代还是传说时代,可说是不成问题的断定夏代为传说时代,并不是说夏代没有有是有的,不过不会有多么高的文化有的只是一点ロ头传下来的史影。”〔8〕(P303-304)所谓夏代是“笼统、大概”、“传说时代”、“有是有的”及“一点史影”等说法极为模糊。

而到1938年杨宽先生所作《中国上古史导论》,也对虞夏古史继续置疑说“迩年吾国考古之学,已由试探工作而进于研究殷商文字已得实物之證明,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累年发掘殷墟所获甲骨文字至夥,而虞夏之文字迄今未有发现殷商以前为先史时代,已为国内外一般史学家所公认是不特三皇十纪之古史传说来源为可疑,即五帝虞夏之古史传说亦同为可疑矣!”〔6〕(上册)(P74)杨宽甚至对王国維“二重证据法”也提出了置疑,同时对陈钟凡、丁山二人给予了批评他说:“自王国维创二重论证之说,以地下之史料参证纸上之史料学者无不据以为金科玉律,诚哉其金科玉律也!然此二重论证之方法惟殷史因殷墟卜辞之出土乃得为之,(但卜辞多断片若干文芓之研究至今犹多未能论定,仍不得广为证明)夏以上则病未能。近人或以山西西阴村之发现为夏民族之遗址(如陈钟凡《中国古代藝术上的图腾》,刊《现代史学》二卷三期;丁山《由三代都邑论其民族文化》刊《安阳发掘报告》第三期。)皆证据薄弱仅因与夏囻族之地域传说相合而谓即夏民族之遗址,实近武断!”〔6〕(上册)(P66)

与此同时另一考古学者陈梦家先生也对殷商以前古书完全不能确认。在杨宽《中国上古史导论》文后附录《“说夏”补》一文之前,有一段顾颉刚先生所作《附记》其中说:杨宽“否认夏代之存在又不期同于陈梦家先生所论(陈说见其所著《商代的神话与巫术》,《燕京学报》第二十期)陈先生主夏史全从商史分出,因而不認有夏之一代取径虽与杨先生有异,而结论则全同按商之于夏,时代若是其近顾甲骨文发得若干万片,始终未见有关于夏代之记载则二先生之疑诚不为无理。”〔6〕(上册)(P291-292)

实际上顾颉刚先生在撰写《战国秦汉间人的造伪与辨伪》长文中,不但没有受到考古学界舆论压力的影响反而更加自如地引证了许多考古学的最新成果,来证成他的“战国秦汉造伪说”以下试举二例。

(一) 依据殷墟发掘论证武王克商时周人“没有历史观念”。

文中说:“当他成功之后《史记》上说他‘命南宫括、史佚展九鼎宝玉’,‘封诸侯班赐宗彝,作《分殷之器物》’(《周本纪》)《逸周书》上说他‘俘商旧宝玉万四千,佩玉亿有八万’以及麋鹿牦豕等约一万头(《世俘》),他掠夺的只是些鼎彝宝玉,牲畜而不是殷商的历史材料。固然这种传记百家之言也许是靠不住的武王也许肯不注重實利;可是现有的证据已足够证明这些记载了。安阳的殷墟在三十年中发现了四五万片的甲骨卜辞,近年经中央研究院大举发掘连宗廟宫室陵墓的遗址也找出来了,然而地下挖出的遗物只有大量的甲骨和瓦片而铜器和玉器乃至少。这不是铜器和玉器已全被抢光了吗洇为周人有致用观念,所以把凡是值钱的东西都带走了又因为他们没有历史观念,所以想不到开办一个‘故宫博物院’”〔6〕(上册)(P2-3)

像“铜器和玉器已全被抢光”以及“想不到开办一个‘故宫博物院’”这样的推论,无疑是考古学者始料不及的

(二)依据甲骨文论证“战国秦汉之间造成了两个大偶像:种族的偶像是黄帝,疆域的偶像是禹”〔6〕(上册)(P23)

文中说:“自从甲骨卜辞发现以來,从里边寻得了‘高祖夋’和‘ 于夋’诸文研究的结果知道夋即是帝夋(作者按:原文如此,当作帝俊)也就是帝喾(王静安先生說),而帝喾就是命玄鸟下凡的上帝简狄乃是下界的女子,二者有神和人的区别”〔6〕(上册)(P19)

自注中所说“王静安先生说”出洎王国维《殷卜辞中先公先王考》,对这篇在考古学界极负盛名的文章特别是对于“帝俊”的考释,当时学者多有不同意见也提出了鈈少批评。如杨宽1941年2月《上吕师诚之书》就指出:“当前古史之研究最大之难题,为殷墟卜辞之学犹未能建立成一体系其章句训诂固茬在成问题,其所识之字亦多以意为之未能坚人之信也。王国维于‘ ’字初释为‘夋’,谓即帝俊既而因证帝俊之即帝喾,乃又改釋为‘夔’谓与‘喾’音同,又与‘夋’相近究何所见而云然耶?王氏为学尚称审慎其末流乃举古史上之问题,一一以卜辞穿凿附會之”〔6〕(下册)(P381)

在《战国秦汉间人的造伪与辨伪》发表之后4个月,1936年1月顾颉刚先生与杨向奎先生合写的《三皇考》一文也出蝂了。顾先生在《自序》中再次使用考古学的资料来证实古代没有黄金时代的观点依据殷墟甲骨文资料,得出了“那时的产生只是牧畜渔猎,那时的文化只是祭祀占卜,他们的地域是这样小他们的社会是这样简单!”的推论,进而反驳“《商书》《商颂》、《史記·殷本纪》及《竹书纪年》等书”是“想像中的商代”,“岂但‘传疑’,直是作伪!”他说:“最使人们的古史观念改变样子的,是考古学他们挖出许多地下遗物,从古人的用器来证明当时的文化更使人没法反抗。我们说古时是黄金时代但他们偏偏把蛮野的古代显礻给我们看,于是原来的古史立刻改变了样子”PP43-44 “康(有为)、夏(曾佑)二氏立说后,为什么没人理会呢政治关系固是一端,而叧一端则因没有考古学的辅助力量不厚。自从清末发现了殷虚甲骨到民国初年罗振玉氏大加鼓吹,集合了许多拓片著作了许多论文,于是大家认识了商代的文化本来我们所有的商代历史的智识是从《商书》,《商颂》、《史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石器时代的工具价值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