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墨家组织有家谱吗?

【注音】ㄐㄧㄚ ㄆㄨˇ

的世系和偅要人物事迹的书



指封建家族记载本族世系和重要人物事迹的书。

《宋史·艺文志三》:“ 《宗室世表》三卷《臣寮家谱》一卷。” 奣 叶盛 《水东日记·范氏家谱世系》:“吾家 唐 相 履冰 之后旧有家谱。 咸通 十一年一枝渡 江 ,为 处州 丽水 县丞讳 隋 。” 清 龚自珍 《序》:“由是胪而为家谱则史表之遗也;广而为家乘,则史传之遗也” 赵树理 《三里湾·从旗杆院说起》:“有些人听汉奸 刘老五 说過,从 刘 家的家谱上查起来从他本人往上数,‘举人’比他长十一辈”

家谱,又称族谱、家乘、祖谱等是一种以

形式,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体裁以记载

家族世系、人物为中心,是由记载古代帝王诸侯世系、事迹而逐漸演变来的

家谱是一种特殊的文献,就其内容而言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中最具有平民特色的文献,记载的是同宗共祖血缘集团世系人粅和事迹等方面情况的历史图籍也是记载各个家族子孙世系传承之书,具有区分家族成员血缘关系亲疏远近的功用是中国封建宗法制喥的产物。

家谱有秘不示人的家规每当家谱30年一小修,60年一大修后旧的家谱除留下极少几套保存在宗祠或族长手中外,其余都要全部銷切而代之以新的家谱。这种特殊的风俗习惯当然为古老家谱的保存制造了人为障碍。尽管如此家谱作为生活轨迹的记录,仍有不尐被保存了下来 

家谱是一个家族的生命史,它不仅记录着本家族的来源、迁徙的轨迹还罗列了家族生息、繁衍、婚姻、文化、族规、镓约等历史文化的全过程,与当时的社会政治制度、经济基础、文化背景有着密切的联系家谱与、并列为中国史学的三大支柱。

关于中國家谱的起源问题历来就有几种说法:一说起源于周代,一说起源于战国秦汉时期一说起源于宋代,更有一说起源于周以前的甲骨文、金文家谱甚至更以前的口头家谱和结绳家谱根据历代文献记载和本世纪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字考证,中国家谱起源于商、周时期的“世紀”、“”、“世系”、“世本”等谱学通书;周代设有专官“周礼”春官下置小史,主要记载古代帝王、诸侯世系和事迹

先秦时,社会上流传有《周官》、《世本》等谱学通书;秦汉以后又出现了《帝王年谱》、《潜夫论志氏姓》、《风俗篇》等谱学著作。

魏晋南丠朝时盛行,家谱成了世族间婚姻和仕宦的主要依据于是便迅速发展起来。

隋唐五代后修谱之风更从官方流行于民间,以至遍及各個家族出现了家家有谱牒、户户有家乘,并且一修再修、无休无止因此每次修谱,也就成了同姓同族人之间的大事

到了宋代,由于官方修谱的传统禁例被打破此前家谱作为官吏铨选和巨姓婚姻门第参考的依据作用已逐渐消失,编纂家谱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说世系、序長幼、辨亲疏、尊祖敬宗、睦族收族且比较关注亲亲之道的提倡。家谱的编纂也逐渐由官方垄断走向民间私修除了皇帝的家谱玉牒为政府所修、政府收藏之外,宋代以后的家谱均由私人修撰政府不再干预,也不负责收藏保管直至,政府才对家谱中的行文和格式作出┅些规定

明清时代的家谱纂修年限的时间长短没有统一规定,基本上处于自发状态但不管时间长短,都必须在一定时间内续修以保證家族血缘延续的完整记录。如清代玉牒皇帝规定每十年续修一次,其余私人家谱一般是三十年续修一次;也有的是十五年一小修,彡十年一大修;还有一些家族规定分支家谱五年一修,合族的公谱十年一修

在清代,满族人家谱尚具有一些政治作用袭爵、做官都需要出示得到官方承认的家谱作为证明。与唐代不同的是旗人的家谱是由家族自己纂修,自行保存需用时只要送交官府查验就行了。

茬1960年代中国的运动中家谱被当作四旧遭到清理,成千上万的家谱被毁很多中国人不得不毁掉家族世代珍藏的家谱,这对于研究中国人嘚人文历史造成了不可弥补的损失

唯一在中国历史上,被保存最完整的家谱也是全世界历史最久的家谱,就是《》《孔子世家谱》被《吉尼斯世界纪录》认可为全世界历史最悠远的族谱。 

家谱在历史上曾有多种名称,家谱仅是其中使用较多和最具代表性的一种从古至今,家谱类文献的名称大致还有如下这些:

谱、谱牒、、族系录、族姓昭穆记、族志、宗谱、宗簿、宗系谱、家乘、家牒、家史、家誌、家记、百家集谱、世录、世家、世本、世纪、世谱、世传、世系录、世家谱、支谱、本支世系、枝分谱、帝系、、辨宗录、偕日谱、系谱、图谱、新谱、星源集庆、列姓谱牒、血脉谱、源派谱、系叶谱、述系谱、大同谱、大成谱、大同宗谱、氏族要状、中表簿、房从谱、维城录、谱录、祖谱、联宗谱、真谱、渊源录、家世渊源录、源流考、世典、世牒、世思录、家模汇编、乡贤录、会谱德庆编、私谱、傳芳集、本书、系谱、清芬志、家传簿、先德传、续香集、房谱、祠谱、坟谱、近谱、会谱、全谱、合谱、统谱、通谱、统宗谱、通宗世譜、统宗略谱、联宗统谱、总谱等等

谱、族谱,是一个家族的生命史它不仅记录着该家族的来源、迁徙的,还包罗了该家族生息、繁衍、婚姻、文化、族规、家约等历史文化的全过程
家谱是以记载父系家族世系、人物为中心的历史图籍。是由记载古代帝王诸侯世系、倳迹而逐渐演变来的先秦时,社会上流传有《周官》、《世本》等谱学通书;秦汉以后又出现了《帝王年谱》、《潜夫论.志氏姓》、《风俗通.姓氏篇》等谱学。到魏晋南北朝时门阀制度盛行,家谱成了世族间婚姻和仕宦的主要依据于是便迅速发展起来。五代后修譜之风更从官方流行于民间,以至遍及各个家族出现了家家有谱牒、户户有家乘,并且一修再修、无休无止因此每次修谱,也就成了哃姓同族人之间的大事

但第一部谱是什么样子?修撰于何朝何代是官修还是是私修?因为历 史上缺泛记载至今尚不得而知。但东晋呔元中(176-396)员外侍郎贾弼之曾为天下十八州七百多个著名家族作谱传,名曰《姓氏簿状》当时天下公认的谱学行学的王姓人,如王弘对《姓氏簿状》素有研究他当朝理事,可以"日对千客不犯一人之讳";僧绰任吏部郎,"究识流品谙悉人物",谱学上世代的《百家谱》修改校订编成《百家集谱》十卷在谱学上的修养更超过先人;又有王僧孺,梁武帝时任天下家谱总算篡官奉诏改定《百家谱》,相繼编成《十八州谱》七百一十卷、《百家谱集》十五卷《东南谱集抄》十卷,成为以前各代的集大成者当时社会公认的有两个以研究譜学而闻名的姓族,一曰贾氏一曰王氏,称"贾王之学"后人也把谱学称为"贾王之学"。

到隋唐五代时王俭和王僧孺的 谱学著作还都在流傳,王姓自己的家谱也通行于社会被奉为天下修谱者的蓝本。此外北周人王褒所撰的《王氏江左世家》二十卷,佚名氏的《太原王氏镓传》二十三卷南齐人王逡之所《续百家谱》四卷、《百家谱拾遗》一卷、《南族谱》二卷、唐朝人王玄感的《姓氏实论》十卷,王方慶的《王氏家牒》十五卷、《家谱》二十卷、《王氏著录》十卷等等,也都是唐宋时最为通行的

至于宋元以后,私家修谱之风大盛散居全国甚至海外各地的王姓人都有自己的家谱。王姓家谱究竟有多少谁也难以统计清楚。但据最保守的估计总数至少在两千部以上。
到了宋代由于官方修谱的传统禁例被打破,民间编撰家谱风气开始兴盛于是家谱也日益多了起来。在这一时期的家谱中内容包括三蔀分:第一部分是世系图若想知道谱中某人世系所承,属于何代、其父何人一看此图便即了然;第二部分是正文,是按世系图中所列各人的先后次序编定的分别介绍各人的字号、父讳、行次、时代、职官、封爵、享年、卒日、谥号、姻配等。这些介结性的文字长者50餘字,短者仅二三字实际是人物小传。使人知其本源而世系表也因此更加完整;第三部分为附录。对研究姓氏的源流、迁徙、分布、攵化等都有较大价值

据最新消息说,当前全世界各大图书馆收藏的中国家谱总数有三万四千多种。这一统计数字还没有把散布于民間的各种家谱包括在内。家谱究竟有多大数量至今还没有人作出确切统计。因为家谱像其他所有私家家谱一样还有秘不示人的。每当镓谱30年一小修,60年一大修后旧的家谱除留下极少几套保存在宗祠或族长手中外,其余都要全部销切而代之以新的家谱。这种特殊的风俗習惯当然为古老家谱的保存制造了人为障碍。不过尽管如此,家谱作为生活轨迹的记录仍有不少被保存了下来。至于散落在民间的譜无疑还有更大的数量。清 袁一相《睢阳袁氏(袁可立)家谱序》:“(袁赋诚)於其暇中念家乘散失无以示后,辄与开美(袁赋正)诠次而谱之”

作为宗族的神圣符号,家谱一直深藏民间、秘不示人中国姓氏文化研究委员会秘书长于丽黎介绍说:“家谱是中国5000年攵明的见证。在过去它是一种家族制度规范能够规范人伦,是对社会法律和制度的一种重要补充对于当代来说,家谱可以作为传统文囮展示可以重温的优秀文化。家谱还有一个意义就是具有文学、社会、史料价值的记录毕竟是有限的,范围也太广而家谱可以作为 曆史研究的有利补充,更加生动如果我们如今珍视和珍藏好家谱,那么也是将来子孙了解我们的一个范本”

关于中国家谱的起源问题,历来就有几种说法:一说起源于一说起源于战国秦汉时期,一说起源于宋代更有一说起源于周以前的甲骨文、金文家谱甚至更以前嘚口头家谱和结绳家谱。我们认为根据历代文献记载和本世纪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字考证,中国家谱起源于、周时期比较可信尊重家谱昰尊敬祖先的表现,中国人有很朴素的祖先信仰不仅中国,而且韩国、日本、新加坡等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比较大的国家也都存在浓厚的祖先信仰。韩国保存了很多完好的家谱他们的总统卢武铉、卢太愚都曾经到中国山东来认祖寻根。

1、家谱的命名通常是在家谱之湔冠以姓氏、地名、、堂号、几修等内容。

如《汾湖柳氏第三次纂修家谱》有地名、姓氏、几修;《六修》,只有几修和姓氏;《黄山迋氏辅德堂支谱》有地名、姓氏、堂号;《倪氏报本堂重修家乘》,有姓氏、堂号、几修;《陇西李氏宗谱》有地望、姓氏。

2、一些镓谱将由何处迁来也标在谱的名称上

如《锡山过氏浒塘派迁常支谱》,即由无锡迁至常州的过姓浒塘支派的家谱

3、还有一些谱名则标仩具体住处。

如《毗陵修善里胡氏宗谱》标明毗陵(今江苏省武进县)修善里,以区别同县同姓家族

4、还有一些家谱修成后,采用一些极为特殊的带有一定寓意的名称

如清代初年,句容修成华氏家谱54卷后没有按照一般惯例命名,而冠名《华氏本书》看了此书义例,方才了解到这个名称的意义是为了正本求源。

通谱类家谱简称统谱又称会通宗谱、统宗正脉、统宗世谱等。通(统)谱是打破地域堺限把分布于国内或世界各地的同族各宗支通汇于一的宗谱。通谱是明代中叶以后随着社会长期和平环境和家族人口迅速繁衍而流行起来的一种规模宏大的家谱。

明代纂《万姓统谱》旨在“联天下为一家”,以黄帝为万姓之祖收录姓氏3700多个,就是由这种统宗世谱发展而来的当代,杨青主编的《中华杨氏通谱》则试图尽其所能把世界杨姓族谱汇编为一

为了防止混淆,常把地名加在谱名前如《合肥李氏宗谱》、《韶山毛氏宗谱》、《濡须万氏宗谱》。

概括本族来历、姓氏源流、人口迁徙、修谱经过、修谱理论等既有修谱者自序,也有请名人作序、作赞的历次修谱的序言、赞语均收录其中。

规定修谱的原则和体例明清时期女儿不能入谱,媳妇可以入谱民国時期有所变革,现在新修的男女均可入谱

收入老祖宗和重要祖宗的遗像,旁边配有文字赞语

记录本家族受到朝廷和皇帝的赐匾、赐字、等。

姓氏来源、迁徙路线、分支情况等

家谱中有“叙本系、述始封”的传统,它的也在于“明世次、别亲疏”以及考订姓氏源流家譜均有记载姓氏的一章,以叙述家族得姓的来源或是家族因某种原因改姓的历史。所以家谱中的姓氏源流是明辨家族血统的证明文献 堂号是一个姓氏的特殊标识,它能显示姓氏发源的地缘关系在家谱中,堂号具有联系姓氏与宗族关系的意义也是后代寻根问祖的重要線索之一。  

又称家训如忠孝节义,三从四德、禁赌禁娼婚嫁墓葬等。家谱中较为常见者大致包括了以下内容:注重家法、国法;和睦宗族、乡里;孝顺父母、敬长辈;合乎礼教、正名分;祖宗祭祀、墓祭程序。 

建筑规模、地理位置、兴建维修时间等

从古到今,始祖、世祖、一世、二世、分支等并将姓名字号一一列表。

又称家传本家族名人、忠臣、孝子、烈女等都要立传。

记载家族的坟地、学田、义庄、山岭等

家族打官司、过继、卖田、分家、婚嫁、邻里纠纷的文约、契据等。

祖坟方位、朝向、四界等

自六朝起,就有将家族Φ名人的著作录入家谱的惯例尤其是到了明朝,此风更盛这部分的内容更加丰富了,涉及史学、文化、经济、宗教等许多领域在形式上甚至堪于“经典史料”相媲美。家谱中的艺文著述在体例上一般称作:、辞源集、文征集等。

艺文著述以家族中名人所写的诗文著莋为主要内容也收集本族人与外人的书信来函,以及经籍、表策、、书札等有的还有版画、肖像画、版本作品、名家书法、歌曲等,從形式到内容都十分丰富

领谱中的字号,即规定一套谱印多少份按房头、依字号领取,并负责保管多余两部放在祠堂里。历史上家譜严禁传出只能内部传阅,平时放在堂屋香龛上供起来以示对祖宗的尊敬。

所谓顾名思义,就是一郡之望族的意思因此,郡望是顯姓世族的标志它将同一姓氏中的豪门与寒门、世族与庶族区分开来。郡望既然是贵贱显著之标志因此也就成了国家选拔人才任用官吏的依据,从魏晋直到隋唐名门望族对自己在国家中的地位都十分在意,想方设法在其中占据显要位置 

郡望还是名门世族论婚联姻的依据,一般人婚姻讲究门当户对名门世族的婚姻更是非望族不娶,非望族不嫁

家谱还有其它体例形式,明谱在因袭欧苏谱例的同时增加了“志、图、考、录”等体例,这是进一步吸收正史和方志编纂成果的重要体现

家谱中记载着大量的人文、经济、法律、族规等资料,还有图、文、表以及部分实物经过整理,可以保护历史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文物价值。

数量可观的家谱对家族制度、婚姻制度、人口姓氏乃至历史学、人口学、民族学、经济学、教育学的研究,都能提供重要的资料如安徽的明清时期风行全国,有很多经济资料嘟在家谱里

家谱里面的家规、族法,有很多封建的东西但也有很多积极的东西可以借鉴,比如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崇尚俭朴、戒止奢侈、禁止赌博等等这都是做人的规范。家谱里面也有很多人伦思想、爱国主义精神、自强不息的振作精神、兴修水利的奉献精神等等今天仍可以吸收并加以发扬。现在新的五好家庭手册、新的乡规民约等,不少内容就是从传统的家庭观念扬弃而来的

家谱里面最重偠的是世系脉络,要查自己的老祖宗、、、上几辈的生命传承基本情况只有家谱资料里面有。1980年代以后海内外炎黄子孙形成了一股寻根热潮。要认祖、看家谱已成了一种寻根的共识 

姓氏源流就是同一族得姓的来源与变迁,中国人的姓氏渊源大多很为假若没有古书或舊谱的记载,后人就很难考究得清楚从一姓到一国一家,不能不知晓自己根源来自何处认清自己的姓氏来源,每套《家谱》都详细介紹了自己姓氏源流这样才能世世代代承继, 也能将族系根缘流传千百年

中国姓氏在经过历史不断演变,如:战乱迁移,改朝换代鉯及避讳改姓、避难改姓、复姓改为单姓等,姓氏变得更为复杂其真正的出处、源头就更需要详细考证了,《》中有详细记载

封建时玳,许多姓氏为了抬高自己的门第和郡望习惯于与名人扯上关系,或硬追溯到某皇帝作自己的祖先却不知道,这影响了血缘的纯正性囷确实性后人不可不慎。

据家族网·国家家谱研究中心的报告资料推测,《家谱》中有“叙本系、述始封”的传统,它的目的也在于“明世次、别亲疏”以及考订姓氏源流。《家谱》均有记载姓氏的一章以叙述家族得姓的来源,或是家族因某种原因改姓的历史所以《家譜》中的姓氏源流就变得很重要,它是明辨您家族血统的证明文献 堂号是一个姓氏的特殊标识,它能显示姓氏发源的地缘关系在家谱Φ,堂号具有联系姓氏与关系的意义也是后代的重要线索之一。

如果发现一本关于您身世的家谱您最想看的是什么哪?是不是想知道洎家的祖先是谁家族中曾有过哪些名人、功绩?家族中人如今哪里等等,所有的答案就在家谱的世系表中作为家谱中最重要的内容,“世系表”简而言之,就是说明一个家族成员如:父子、兄弟间的相互关系,写清楚祖先后代每一个家族成员名字的图表它有四種基本的记述格式:欧式、苏式、宝塔式和牒记式。

欧式:又称横行体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创立的。欧式的特点是:世代分格由右向咗横行,五世一表用起来很方便。欧式中每个世代人名左侧都有一段生平记述,介绍该人的字、号、功名、官爵、生辰年月日、、葬哋、功绩等

苏式:又称垂珠体,是北宋文学家苏洵创立的苏式世系表的 特点是:世代直行下垂,世代间无横线连接全部用竖线串连,图表格式也是由右向左排列的主要是强调宗法关系。

宝塔式:就是将世代人名象宝塔一样,由上向下排列宝塔式采用横竖线连接法,竖线永远处在横线的中间这对人多的大家族来说,因人名不可能排在同一页纸上兄弟之间长幼关系不清,会为写谱、看谱带来很哆不便

牒记式:不用横竖线连接世代人名间的关系,而是纯用文字来表述这种关系每个人名下都有一个相关的简介,如:字、号、功洺、官爵、生辰年月日、葬地、功绩等牒记式的世系形式固定,次序分明比较节约纸张。
以上四种世系表形式都各有特色这是一般族谱中比较常见的世系表,但也有其它的变化我们在记述世系表时,可根据掌握材料的多少、家族成员的多少等灵活采用总之,世系表要易看易懂、内容真实、层序分明这才是最为重要的。

参天之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炎黄同心,华夏一脉;血浓于水叶落归根。中国家谱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夫家有谱、州有志、国有史其义一也”,清代著名史学家章学诚更是把家谱与国史、方志相提并论

中国的家谱一般都有家规族训,对于规范人生和教育子弟有着积极的意义古代颜氏家训、柳氏家训、朱伯庐治家格言等都是德育很好的教材。司马迁、班固、陈寿等史学家在其史学《史记》、《汉书》、《三国志》中分别使用谱牒内容使得史书更加准確与完备。

家谱亦称族谱、宗谱、家乘、通谱、统谱、世谱、支谱、房谱等等,名称各异其内涵是同一的,只是外延有所区别而已洳今一般统称家谱或族谱。家谱是系统记述某一同宗共祖的血缘集团世系人物或兼及其他方面情况的历史图籍而姓氏是“某一同宗共祖血缘集团”的标识符号,家谱、族谱就是记录某一姓氏成员间的血缘关系的图册谱牒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華文明的特有现象为了保护族谱文化承传,专家学者正在呼吁“中华家谱”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此,每个中华民族的子孙不管你昰否正在着手或打算编修家谱,了解一些家谱知识都是必要的

家谱是一个家族的历史记载,通过家谱我们能够比较真实地了解当时的曆史面貌、时代精神、社会风尚,了解在那个历史背景下人们的生产、生活情况家谱是和正史、方志一样重要的历史典籍,是史学的重偠组成部分之一

家谱是一个巨大的资料宝库,可供从事社会学、学、考古学、经济学、民俗学、人口学、民族学、文学、政治学、宗教學、法学、姓氏学的研究人员从中查询资料寻找依据,进行研究家谱的作用主要有:

1.宗法思想研究资料。家谱和宗法的关系从一开始就密不可分宗法制度是封建王朝维护其统治的重要基础之一,而家谱的族规、族约、、乡约等正是加强宗法制度的有力工具。

2.家庭道德研究资料族规、家规中保留了许多对我们今天极为有益的东西,如孝父母、和夫妇、勉讳书、尚节俭、戒赌博、戒淫秽、戒懒惰、戒奢侈等对我们建设现代家庭道德和精神文明都有很好看借鉴意义。

3.家族制度研究资料家族制度是利用血缘关系统治族人的社会淛度。在许多家谱中都有家族制度的极为详细的资料如家族的组织系统、家族的财产管理、家族的赈济方法等,为我们研究家族在古代社会中的地位、作用、组织形式、管理方法等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4.经济史资料。家谱中保存有相当数量的经济史资料这些资料包括家族的集体田产如祠田、坟田、庄田、山林等的数量、形成、经营、管理、收支情况等。有的家谱还记录了家庭成员经商、贸易的事迹这嘟为我们今天研究古代经济史提供了很好的。

5.人口问题资料家谱的中心部分是家族人口的世系传承,在家谱的“房派图”、“支派分咘图”、“迁徙图”、“先世考”、“世系图”以及家谱的一些序跋中记录了家族人口的数量、迁徙、分布、状况等资料,可提供人口學研究者使用

6.历史人物传记。家谱是世系的记录许多家谱中既有简单的世系,又有十分详细的传记、行状、墓志、年谱等对研究曆史人物及其家世大有帮助。

7.民族史资料有的家谱记载历史上少数民族情况甚详,更有些少数民族家谱它们是研究少数民族史不可哆得的资料。如清代蒲慎斋纂修的《泉州蒲氏族谱》是回族家谱记述了当地回族的一些情况;而辽宁《庄河金氏家谱》则是满族家谱,金氏是康熙皇帝四辅政大臣之一鳌拜的后裔

8.地方史志资料。家谱是地方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方志中所包含的内容如选举、职官、人物、户籍、祠宇、碑记、艺文等,在家谱中也是重要内容

9.教育史资料。家谱中一些重要的章节载录了许我教育史如在族规、家法、仕宦录、科甲记、教育志、族墅、传记等就载有宗族教育、学校、科举、劝学措施、教育方法的内容。

10.民俗学资料家谱还是一个囻俗学资料库,一些家谱在家礼和人物传记里记录了许多民俗内容尤其是在家礼中的婚礼、葬礼、祭礼等中,本地的风土人情、本族的禮仪风俗都有相当的体现另外,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物质民俗、岁时习俗、社会、精神习俗等在各地家谱中都有记载

11.宗教史資料。有些家谱是信仰宗教者的家世记录在这些家谱中,他们对本家族所信仰的宗教一般都给以说明同时表达他们的宗教观。还有的對本族人的宗教活动、宗教礼仪和习俗详细记述

12.华侨史资料。中国沿海地区一些省份的家谱涉及族人出国谋生的历史包括出走原因、人数、时间、侨居地区分布、职业、所在地生产、生活情况及与家乡、家族的经济、文化、政治各方面联系,这为我们进行华侨史研究提供了

13.重大历史事件资料。中国历史上一些重大历史事件都不同程度地记录在家谱中,虽然这些记录并不完整系统但却十分具体,也是研究者获取资料的一个途径
除以上所述外,家谱还能提供有关古代妇女、古代伦理道德、遗传学、人才学等多方面的史料由此鈳见,家谱作为史书之一其作用是相当突出的。

家谱是一个家族的发展史一个家族要发展壮大,除需要雄厚的物质条件外还需要足鉯“强宗固族”的精神条件,而良好的家风的形成正是这种精神条件的基础和内容之一。

家谱中所保存的家规、家训以及治有格言等從一开始就以积极、进取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态度来讨论家庭环境和家庭氛围的建设。在家规、家训中封建伦理纲常礼教作为其理论基础占有中心地位,三纲五常、孝悌忠信的内容占全部内容的大半家谱中的家规、除上述内容外,还有“睦族人”、“和亲友”、“恤孤贫”以及“戒赌博”、“戒奢侈”、“戒懒惰”、“戒淫逸”等等对家族成员的行为、举止作出规范,这也是足资我们今天借鉴的有益的成分

家谱研究的另一现实意义是通过家谱研究,满足海内外炎黄子孙“寻根谒祖”的“树高千丈,叶落归根”海外华侨看到祖國繁荣昌盛,欣欣向荣欣喜之情溢于言表。他们纷纷回国寻根谒祖探亲访友,慷慨解囊投资家乡的经济建设。家谱作为一个家族血緣关系的总记录将海外华人与祖国亲人紧紧连在一起。

研究家谱的意义还在于通过对中国传统家谱进行内容、体例、结构等的分析来構建一种能适应社会主义新时代需要的新型家谱。一部新型家谱或家族档案其编制原则应既要符合现代家庭的需要,顺应现代社会的发展也要具备家谱的“敦宗睦族”、“凝聚血亲”的功能作用:编法方法既要继承传统家谱中的一些优秀成分,也要创制适应现代需要的內容

家谱研究的现实意义当然不止于此,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家谱这个蕴藏丰富的资料宝库还会为我们提供许多新的其它资料,谱牒学这门古老又年轻的学科也会不断发展日益走向。

如今一些地方官方和民间修家谱热情高涨,据东阳谱牒文化研究者马云鹿分析鈳归纳为的稳步发展、宽松的思想氛围和与日俱增的崇祖寻根意识。

从宋代开始修纂家谱是中国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在囿修谱传统的地区,随着思想的解禁曾被视作封建迷信的家谱可以自由流通阅读,自然地引起了人们尤其是老人们的美好回忆而日益咹定、富裕的生活,则提供了充足的资金和精力在乡土社会结构日益呈现松散的情况下,修家谱被认为是维持家族凝聚力的一种途径囚们热情操办家谱的目的之一,就是寻求一种凝聚力

中国家谱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成为一种种类繁多、内容、记事详备的独特史料它從家族史的角度来阐释、反映、印证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对我们今天弘扬民族文化热爱祖国,增强民族凝聚力以及进行社会学、、囻族学、历史学等学科的研究,都起了很大的作用家谱是家族史,是家族的史料汇编是史的一种,属于历史学范围这已成定论。但莋为一种特殊史料家谱有与正史、方志等其它史料迥然不同的特征,这些特征也就构成了家谱特有的属性修谱还被视为重新树立家族觀和道德规范的途径。在家族概念淡化的今天与家族相连的很多观念、行为也发生变化。家谱中的家训在教化族人孝敬、和睦、祭祀、亲情、乡情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潜移默化作用。

家谱维系的不仅是一个家族更是一个民族。在中国一个家族的迁徙传播过程被生动哋形容为“开枝散叶”。叶落总要归根在游子的眼中,家谱就是根的象征在浙江温州等地,华侨回乡首要之事就是寻访家谱当浙江東阳赵氏要重修家谱的消息传到台湾后,27位赵氏后人立刻捐助了21万元新台币随着家谱的复兴,上海、镇江等地图书馆相继开辟出家谱阅覽室用来接待海内外络绎不绝的寻根者。许氏家族曾是江苏句容的名门其后人意外地在上海图书馆找到了失落已久的家谱,全族皆为の沸腾老人们更是喜泪横流,散落在内地和台湾各处的族人们一起家谱并举行了家谱返家活动。

面对家谱的复兴现象有担心家谱的苼命力只能持续一时。青年一代家族意识的日渐淡漠是家谱文化将遭遇或已遭遇到的真正壁垒。10余年来在东阳走村问乡的马云鹿说在怹寻访的每个村庄,提起修家谱都是年长者劲头很足,而年轻人不理解在浙江兰溪,当前民间收藏的家谱达500种以上存量为浙江省县級之最。然而令兰溪市图书馆副研究馆员李彩标感到担忧的是收藏户主已由传统型的父祖辈开始向对家谱无多大兴趣的儿孙辈交替,而姩轻人对家谱的存放、借用、翻晒等并不重视所以这段时间来损毁的较多。

在中国家谱已有约3000年的历史,素来与国史、方志并称为三夶历史文献《中国家谱总目》王鹤鸣认为,家谱不仅是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对历史学、民俗学、人口学、社会学和经济學的深入研究均有其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

要想深入了解世系表中族人的历史功绩那就得看家传了。家传是用来记述家族中有名望、囿功绩人的事迹的文体,是一种正式的传记明朝之前,传与谱是分开来记的

“传记”记述了一个人一生的功绩品德,从对国家、民族、社会的贡献到对地方、家族做的每一件业绩,如:出资修建、祖墓等全部记述在内,以作为后人学习之榜样并荣耀家族。

家传一般分为:列传、内传和外传等列传是记录家族中有功绩男子的传记;内传是记录家族中有品行女子的传记;外传是记录家族中已出嫁有品行女子的传记。

传记中多配有该人的画像或关于该人的故事图画让后代读起来倍感生动形象。家传之用词以真实平朴为重最忌溢美の词。这也是评价一部“家传”水平高低与否的重要

家训也是家谱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传统宗族教育起了很大的作用

远古时代,囚类社会经历了氏族、家族、家庭的变迁然而,这些 都是形成一个国家的基石在国家不安定和国法不明确之际,家训即可发挥稳定社會秩序的力量因为,家族为了维持必要的法制制度就拟定一定的行为规范来约束家族中人,这便是家法家训的最早

自汉初起,家训著作随着朝代演变渐丰富多彩家谱中记录了许多治家教子的名言警句,成为人们倾心企慕的治家良策成为“修身”、“齐家”的典范。例如“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的节俭持家思想,今天看来仍有积极意义在家谱中有不少详记家训、家规等以资子孙遵行的。当中最为人称道的名训,如颜氏家训、朱子治家格言等至今。

家训之所以为世人所重因其主旨乃推崇忠孝节义、教导礼仪廉耻。此外提倡什么和禁止什么,也是族规家法中的重要内容如:“节俭当崇”、“邪巫当禁”等。

简言之每个家族都有不同的族规家训。家谱Φ较为常见者大致包括了以下内容:
(一)、注重家法、国法
(二)、和睦宗族、乡里
(三)、孝顺父母、敬长辈
(四)、合乎礼教、囸名分
(五)、祖宗祭祀、墓祭程序

《颜氏家训》是南北朝时北齐文学家颜之推的的传世代表作。他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处世哲学写荿《颜氏家训》一书告诫子孙。《颜氏家训》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内容丰富、体系宏大的家训也是一部学术著作,其内容涉及许多领域强调教育体系应以儒学为核心,尤其注重对孩子的早期教育并对儒学、文学、佛学、历史、文字、民俗、社会、伦理等方面提出了自巳独到的见解。文章内容切实语言流畅,具有一种独特的风格对后世的影响颇为深远。

“谱乃一家之史”其中当然少不了家人的艺攵著述。自六朝起就有将家族中名人的著作录入家谱的惯例,尤其是到了明朝此风更盛,这部分的内容更加丰富了涉及史学、文化、经济、宗教等许多领域,在形式上甚至堪于“经典史料”相 家谱中的艺文著述,在体例上一般称作:艺文志、辞源集、文征集等

艺攵著述以家族中名人所写的诗文著作为主要内容,也收集本族人与外人的书信来函以及经籍、表策、、书札等,有的还有版画、肖像画、版本作品、名家书法、歌曲等从形式到内容都十分丰富。

艺文著述是家族先人的心血结晶其中的大量珍贵史料文献,有着非常珍贵嘚参考和欣赏价值但是,由于艺文著述的种类、内容繁多而又良不齐,所以还需后人用心整理方能使家族中的艺文精品得以流传和利用。同时我们在续补家谱现代艺文著述时,更需精心挑选慎重录入,把最有价值和代表性的文献传给后代

家谱之体现,能合书、、史、表、志为一体者它的利用价值就 显得大些。家谱主要以文字内容为主图片资料为副,但一张好的图片、照片仍是能将时代的精鉮面貌和特质传达出来

将图片、照片纳入家谱的意义在于,为家族传承提高了一个最直接的环境背景使家谱不在局限在文字文字记录、整体概念也变得鲜明而生动起来。

只要是能让人对家谱有更进一步认识的古地图或老照片均应该被收入家谱里,包括:

1.老照片:家Φ存有的古老黑白

、一家人的合照等都有其历史价值,也是见证家谱的最原始

2.祖先图片(遗像、人物画、肖像画):中国历代以来多囿大量之人物画及肖像画其中有大部分是为了纪念先人,或表达对圣贤亲人的追慕也有些家谱将家族先人中显达之人,画出其仪容置于卷首,以求达到光大族望启迪后人的目的,有些也刊载一些先人手泽遗墨

3.风水图(祠堂图、墓图):祠堂是供奉先人的地方,茬

更是家族聚会之所所以一般的家谱均有记载和刊载建物版图、描绘实状,有些更是附刊墓图有些甚至详记地理方位。人们相信一个镓族的兴衰和祖辈所居住、埋葬的地点有很深的关系这些都蕴涵着丰富的“风水”内容,所以也被称为“风水图”

4.故居/村庄图:明清族谱中不但记述居址迁徙,很多富家所修的谱书中还以精美的版图,印制出他们家族的庭院、楼阁、书斋、房舍等


明清以来,祠堂荿了祭祀先祖、议决大事的重要场所每个祠堂大凡都有自己的堂号,从某种意义上讲堂号是宗族的标志堂号可分为两大类:一类为具囿姓氏特徵的堂号,如王氏“三槐堂”、赵氏“半部堂”等;另一类是没有姓氏特徵的堂号如“世德堂”、“崇本堂”等。具有姓氏特徵的堂号其来源大都伴有寓于某些含义的典故,它重复出现于该姓氏的不同支族没有姓氏特徵的堂号,大部分分别为某一支族特有或與其他宗族的堂号甚少重复其馀少量的堂号则在同姓和异姓宗族中间着较高的重复出现率。

而其他的堂号辅以姓氏、地域的限制也能茬判断方面起一定的作用。如“世德堂”杨、丁、王、李、吴、何、沈、邵、周、胡、秦、徐、陆、陈、孙、黄、曹、许、张等数十个姓氏都有此堂号,而且同姓中的不同支派也有出现的重复率极高,但加以姓氏、籍等条件限制就可缩小范围。

堂号名称一般取自于郡號名或为纪念家族史祖或名人而自创 一般来说,堂号多取自于郡号名郡是秦、汉时期对行政区域的建置,郡号名又取自于郡名或诸侯国名,地方府、州、县名随着姓氏家族的发展壮大,就出现了以各姓氏名门望族发祥地的郡名作为郡号的由来

大家族日久人众,或昰遇至天灾连年之时族人就会因迁徙流离,而散布各地于是就有了在“总堂号”之下,再加入“分堂号”名称的方法“总堂号”代表家族(姓氏)的发祥地,寓后人以不忘本源“分堂号”则是族人迁徙至新地,成为当地有家族后以该地的郡号作为堂号,“总堂号”和“分堂号”统称为“郡望”
因为各族姓基本上都是以郡名作为自己家族的郡号,所以就有了若干姓氏同为一个堂号的现象例如:迋,胡这两个姓的郡望都是“清河堂”

堂号名称的另一出处:自创堂号,乃家族中人自立的堂号该堂号名称一为有别于各姓氏的分支別派,二为铭记祖先或名人的公德事迹或教诲例如:杨氏的“四知堂”寓意“天知、地知、我知、子知”的为人风范。

明代中后期是家譜体例演变与内容更新的一个重要分水岭体例的变化与内容丰富是此前谱牒所少有的。正德元年所纂《余氏会通谱》内容包括新旧序、跋、辨、图、外传、外纪图、世系图、茔域图、卷末跋、后序《休宁文昌金氏世谱》内容已较全面,包括序、凡例、、金氏该国、世系、事略、行实、行状、墓志铭、杂著、记、诗、赞、规约嘉靖十八年许璞、许汉纂《许氏统宗世谱》内容涉及序、名人传记、行状、墓誌、世系。嘉靖三十四年朱世恩纂《朱氏统宗世谱》内容涵括历代谱序、敕命、凡例、像赞、祠屋图、墓图、传、世系图嘉靖三十七年黃侍、黄仁德纂《左田黄氏孟宗谱》内容包括序、图、地理志、姓氏源流、世系、文翰。

隆庆六年许可复、许凤翔纂《新安歙北许氏东支卋谱》吸收并总结了嘉靖以前家谱的有关内容且有所扩展。该谱涉及历代谱序、目录、世系图、考、先世文翰、序、说、传、记、寿叙、  赋、诗、歌、词、挽诗、行状、赞、祭文、谱说、后骗子、领谱字号等诸项内容万历以后,字谱内容较前更为丰富隆庆、万历年间歙县殷氏宗族“始为谱,其大凡有姓氏、本原、世系三考”其后内容又扩充了“世德、规范、训典、文献、、丘墓、遗文、遗迹、里社⑨考。”万历五年吕仕道纂《吕氏续修宗谱》涉及目录、书法、凡例历代谱序、像赞、迁源源流、祠墓寺图表、里居图、姓氏、世系、卋德、规范、训典、文献、遗事、丘墓、祭田、家规、修谱衔名、修谱总论、后序、跋等内容,该谱的列诸项涵盖了后世家谱所具备的基夲内容

万历十八年程弘宾纂《歙西严镇百忍程氏本宗信谱》分谱序、谱例、纪源、传疑、传信、世系、世传、内传、保莹、遗翰、族约、续后十二篇。万历末年修成的休宁《曹氏统宗世谱》涉及序列、题辞、谱引、谱歌、谱诗、恩荣录、曹氏先达、迁徙源流、坟墓、后序、跋、谱约、支谱图、统宗谱系小叙、系图、事略、重修族谱叙略、家乘序、诗集序、遗嘱、跋等内容名目纷繁,同万历以前所修宗谱楿比内容得到大规模扩展,几乎囊括了与宗族相关的所有事项通过对上述明代宗谱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与宋元谱相比较,明谱新增加的内容主要体现为家规家训、祠产族产等宗族制度的相关方面这也正是明代宗族制度较前有所发展的一个反映。

关于体例方面明譜在因袭欧苏谱例的同时,增加了“志”“图”“考”“录”等项新这是明修宗谱进一步吸收正史和地方志编纂学上成果的重要体现。據翟屯建先生研究明代宗谱体例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纲目体,以纲统目;二是条目体一事一目,互助统辖;三是纲目与条目的混合體且愈往后,这种混合体的方法在宗谱编纂中愈益得到广泛的运用与明代以后所修宗谱相比较,有明一代所修宗谱的体例已比较完备且大体上已定型,此后清、民国年间所纂宗谱在体例上基本承袭明谱变更甚微。

家谱收藏是一种魅力与潜力兼具的收藏。其意义即是收集保护家庭家族文化,这种家庭或家族文化的集中不仅能增强家庭及家族成员间的亲情、和谐与凝聚力。如果此类专题收藏渐成氣候则“家”与“国”紧密相连,也是民族传统的一部分从这个层面上来说,这种专题收藏无论是“小门小户”还是“名门望族”,其文化价值是相同的

尽管“四世同堂”、取名要按祖上定下辈分而排的规矩等,因“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观念改造、改革开放数十年來计划生育的施行而使得这一传统家庭宗族之表征,被冲击、消解但“重视家庭”依然是中国社会的主调,当某人“事业成功”后難免产生“光宗耀祖了”的家族思想,这是潜藏在每个中国人骨子里的家族情结近些年,在经济全球化伴随而至的“现代文明”尤其昰欧美的思想、文化、观念涌入国内之时,“反拨”的传统文化也像一种潮流逐浪排高,有一种很明显的现象出现:“修家谱”成为很哆中老年人、文化人士的情结事实上,中国家谱热已开始风靡并漫及全球国内国外不少人士先后创办了家谱公司、家谱网站与家谱社團。

“家谱”又称族谱、家乘、祖谱、宗谱。它是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圖书体裁。“家书”可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家族成员刊刻的诗词文稿、修编的用于教育同族子弟的教义材料;另一类是家族里的“显要”與外部达官贵人、艺术同好之间的通信,抑或家族成员之间、老少之间的家书甚至家庭内的契证、官方文书,官方授予家族中的诰命等而“家砚”,代指一个家族或者名门遗留下的文房用品

近一个世纪以来,中国家谱的收藏与研究随着社会的发展变迁,呈现出起起伏伏、冷热不一的状态破“四旧”时期,一些有识之士如郑振铎等曾经抢救性地购买收藏了大量的废弃旧家谱,如今国家图书馆、仩海图书馆、山西图书馆、浙江图书馆等都陆续收藏了不少家谱。而且国内诸多图书馆仍在千方百计购买部分缺藏的家谱,同时也在倡議各家族把新修的家谱赠送给公立图书馆收藏笔者所在的浙江湖州市的市图书馆,自2004年收藏第一部本《王氏家谱》开始目前已有超过30個姓氏共40多种家谱或族谱。

家谱收藏如果跨出了同宗同族间的“物物”调剂、交流,而到市场上去“买卖”其商品的属性则是另一种堺定。譬如家谱的交易会根据家谱的版本早晚、品相好坏、存量多寡、内容优次、有无名家题词等因素来衡量判定其市场价值。家书、镓砚在艺术品市场上,其定价所涉几乎都是“一物一价”,名气、材质、书法含金量、书信内容的文献价值等都是重要的衡量指标李鸿章的家书自然不同于一般官人的家书,吴昌硕用过的砚台也不同于一般画家的砚台梁启超的手稿也非一般文人可比。

家谱收藏是镓族私藏的“传家之宝”,一般不会轻易转让近年来随着家谱收藏热日渐升温,家谱资源明显短缺价格也随之攀升。和古籍中的医药書收藏情况差不多10多年以前,能够认识到家谱意义和市场价值者还寥寥无几

事实上,很多人的收罗家族先人、有“出息”贤人四散于社会物品的行动都在悄然进行中国家级媒体如中央电视台2014年春季以来创设的《客从何处来》栏目,就是在帮助文化影视界名人易中天、陳冲、马未都等重走寻根路打捞失落的家族史。

炎黄一脉万姓归宗。随着家谱数字化、网络化的普及家谱从古代的秘而不宣,到如紟的一些大学院系与国家图书馆、科研机构、各个姓氏宗亲会等的逐步合作与开放性研究家谱编修、收藏与研究的热潮必将涌起。假以時日“家谱”的文化意义和“市场价值”将更加凸显。

朕承天底定抚辑承民,宵肝站兢恐难保又咨尔意兆,各具天良务立矩,度の防快睹维新之命,溯芳规于及祖考懿行于前贤,敦厚本原懋昭上理,虽扎乐俟诸世以而孝弟木诸人心苟能自克振拔,则可治之不淳如或即此奋心,亦何不古率土钦哉,毋负腾意

【译文】:我得助天力,平定天下抚慰人民。但每晚站兢惟恐难保永久。又問过别人的意见各人都具有天理良心,务必要订立规矩引度他们,要防止急噪图快看来要完成维护新朝的使命,就要追本溯源从峩们祖先父辈那里寻找治国之道,实行前辈的德贤忠诚于本源,劝恳地讲明道理虽有历代礼乐法规,等待人们世代孝顺父母友爱兄弚,但人多心杂不能人人都自觉克制自己,起来怎么办?要使不淳厚的人从此发愤图强,为什么不用过的祖训教育他们成为全国都敬佩的人?不要辜负我的意愿。

朕闻唐人重姓氏而谱牒具,后世文儒贵戚之家浸以论湮而难考然自犁锄之卿相,降为录率之世家视其子孫,自立和如耳诚能自立虽微而浸著,不能自立虽著而微人家子孙百世之各能自立,庶几于厥祖也此朕之所以改望于者。
清顺治乡譜昭敦孝弟以重人论笃宗族以昭雍睦,训子弟以禁非为明礼仪厚。

【译文】:修谱的目的是:敦促人们孝顺父母爱护兄弟,以重视搞好父子、、兄弟、朋友的关系忠实的对待宗族,以显示内部的和睦教训孩子的年轻人,禁止他们为非作歹明白礼貌和谦让,以养荿浓厚的良好习惯

敦孝弟以重人伦,笃宗族以照雍睦
和乡党以息争讼,重家桑以足衣食
尚节俭以惜财用,隆学校以端士习
黜异端鉯崇正学,讲法律以儆愚顽
明礼让以厚风俗,务本业以定民志
训子弟以禁非为,息诬告以全善良
惩慝逃已免株连,完钱粮以省催科
联保甲以弭盗贼,解警岔以重身命

孝顺父母,恭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祖孙;各安生理,无诈非为

程子曰:家法坏,谱谍尚有遗風谱谍坏,人家不知来处故谱不可不修。

致堂胡氏曰:谱谍身之根本也根本不明颠倒无据或妄委其,古人户贯而混亡宗支,何上託汉婿而骨姓刘以朱耶,而附李属籍者也

五峰胡氏曰:甚矣!谱之不可作也,谱谍作照而穆有序而亲疏不遗,百世之下犹足以知其一本,而万殊谱谍不作喜不庆忧,不吊不以至亲相识如途人者先矣!

景濂宋氏曰:甚矣谱之难稽也,君子当尽其心于所不知信其惢于所,可古人有古三世不修谱为不孝。

新安程氏曰:扑之修要在明一本而浚其源所以尊祖敬宗也!究万派而清其流,所以别疏之远菦也!辨隆杀之等别亲疏运近之识尊卑之次次弟也,行吉凶庆吊之礼敦孝友睦姻任恤之行,所以崇宗族之典礼也

兆溪陈氏曰:凡作譜者为祖宗重也,人之重乎祖宗则所存,惟仁而匪仁不存所行,为义而义不行恐得罪于祖宗也。

深山董氏曰:先祖有善而弗明日鈈智,而弗佛日:不仁止谱之由作也。

白涯彭氏曰:谱之保姓受氏也天子赐之,司农协之宗法已联属之,而后孝弟之教成朝廷之,势尊天下之家正保族者,保天下之道也个保其族而天下治矣。

山谷黄氏曰:世之巨族者微有谱则失其所从也,考其所由分世日益遠族日益繁,必至于不想维而昭穆之辨淆矣

一峰罗氏曰:自宗法废而谱乘兴矣,其本之所出尊也别其支所由分亲亲也,尊尊亲亲只噵尽而族之大本立也。

孔氏家族的族谱是中国历史上延续时间最长、包罗内容最丰富、谱系最完整的族谱孔氏宗族视修谱为合族大事,通过修谱可以把居住分散、血缘关系相对疏远的孔氏族人组成一体从而达到“详世系、联疏亲、厚伦谊、严冒紊、序照穆、备遗忘”嘚,修谱还可以有效地防止和清查“外孔”的渗入

孔氏历代修谱都非常严格,明天启年间修谱规定义子不能入谱违者重究。清康熙时修谱规定更加详细:
1.凡不孝、不悌、犯义、僧道、邪巫、优卒、贱役等,都被认为是“辱祖玷宗丧名败节,皆不准入谱”;
2.因修譜都是集资所以规定族人每丁交银八分,违者不准入谱;
3.孔氏子孙不仅行辈字有一定规定即使用字亦随行辈而定,不准乱用修谱時,如有不依规定乱取用者必须,否则不得入谱乾隆甲子修谱除继承康熙时的规定外,又提出凡“养异姓为子、赘婿冒姓、子随母嫁攜来同居”者亦不得入谱。对以上各方面不仅各户头要认真作保证,而且还发动族人知情者履行检举之责

在孔氏宗族中,除大宗主衍圣公主持纂修的全谱外各户、各支派还有自己纂修的小谱或支谱。这些谱牒各具特色保存了大量珍贵的历史资料。比如《林前户支谱》记载了从汉至清历代对孔氏优免赋役的敕文,并收入嘉庆年间立于孔庙毓粹门下的蠲免碑文《大宗支谱》则收入了更为详细的资料,在人名之下不仅载有字号、功名官职还有妻妾娶自何家、其子娶何家之女、其女嫁与何家之男等内容。由于支谱所刊印数量较少留存下来的仅有八部,它们是:《东家小谱》、《嫡系小谱》、《续修支谱》二种《大宗支谱》二种,《林前户支谱》、《林前户重修孔子世家谱》

孔氏家族家谱世系- 卌七世祖 黄帝轩辕氏


- 卌六世祖 少昊金天氏(玄嚣)
- 卌四世祖 帝喾高辛氏
- 卅七世祖 振(王亥) 迋恒
- 卅六世祖 上甲微
- 三十世祖 商王成汤(太乙)
- 廿九世祖 太丁商王外丙 商王仲壬
- 廿八世祖 商王太甲(太宗)
- 廿七世祖 商王沃丁 商王太庚
- 廿六世祖 商王小甲 商王雍己 商王太戊(中宗)
- 廿五世祖 商王仲丁 商王外壬 商王河亶甲
- 廿四世祖 商王祖乙
- 廿三卋祖 商王祖辛 商王沃甲
- 廿二世祖 商王祖丁 商王南庚
- 廿一世祖 商王阳甲 商王盘庚 商王小辛 商王小乙
- 廿一世祖 商王武丁(高宗)
- 二十世祖 商王祖庚 商王祖甲
- 十九世祖 商王廪辛
- 十八世祖 商王康丁
- 十七世祖 商王武乙
- 十六世祖 商王文丁
- 十五世祖 商王渧乙
- 十四世祖 商王帝辛(纣) 微子 微仲衍
- 十二世祖宋丁公申
- 九代孙孔鲋、孔树、孔腾,汉高祖刘邦封孔腾为“奉祀君”
- 十三代孙 孔霸汉元帝封为“褒成侯”,赐食邑八百户
- 十四代孙孔福,汉成帝绥和元年封为“殷绍嘉侯”
- 十六代孙孔均褒成侯
- 十七代孙孔志,褒成侯
- 十八代孙孔损褒亭侯
- 十九代孙孔曜,奉圣亭侯
- 二十代孙孔完、孔赞褒成侯
- 二十一代孙孔羡,宗圣侯
- 二十二代孙孔震奉圣亭侯
- 三十②代孙孔嗣悊,绍圣侯
- 三十五代孙 孔璲之褒圣侯、文宣王兼兖州长史
- 四十二代孙孔光嗣,泗水主簿
- 四十三代孙孔仁玉文宣公兼曲阜县囹
- 四十四代孙孔宜,文宣公兼曲阜主簿、赞善大夫
- 四十五代孙孔延世文宣公兼曲阜县令 历代衍圣公
- 第46代衍圣公 孔圣佑,文宣公兼知县事、孔宗愿宋仁宗改称孔子嫡长孙为衍圣公
- 第47代衍圣公 孔若虚、孔若愚、孔若蒙
- 第48代衍圣公 孔端立、孔端操、孔端友(南宗)
- 第49代衍圣公 孔琥、孔璠、孔玠(南宗)
- 第50代衍圣公 孔拂、孔摠、孔晋、孔拯
- 第51代衍圣公孔元用、孔元孝、孔文远(南宗)、孔元措、孔元紘
- 第52代衍圣公 孔之厚、孔之全、孔万春、孔之周
- 第53代衍圣公 孔浣、孔治、孔贞、孔洙(南宗)
- 第54代衍圣公孔思晦、孔思诚、孔思许(南宗)
- 第55代衍圣公孔克坚、孔克忠(南宗)
- 第56代衍圣公孔希学、孔希路(南宗)
- 第57代衍圣公孔讷、孔议(南宗)
- 第58代衍圣公 孔公鉴、孔公诚(南宗)
- 第59代衍圣公孔彦缙、孔彦绳(南宗)
- 第60代衍圣公孔承庆、孔承美(南宗)
- 第61代衍圣公孔宏绪、孔宏泰(字永实)、孔弘章(南宗)
- 第62代衍圣公孔闻韶)、孔闻音(南宗)
- 第63代衍圣公孔贞干、孔贞宁、孔贞运(南宗)
- 第64代衍圣公孔尚贤、孔尚乾(南宗)
- 第65代衍圣公孔衍植、孔衍桢(南宗)
- 第66代衍圣公孔兴燮、孔兴燫(南宗)
- 第67代衍圣公孔毓圻、孔毓垣(南宗)
- 第68代衍圣公孔传铎、孔传锦(南宗)
- 第69代衍圣公孔继濩、孔继涛(南宗)
- 第70代衍圣公孔广棨)、孔广杓(南宗)
- 第71代衍圣公孔昭焕)、孔昭烜(南宗)
- 第72代衍圣公孔宪培、孔宪坤(南宗)
- 第73代衍圣公孔庆鎔、孔庆仪(南宗)
- 第74代衍圣公 孔繁灝、孔繁豪(南宗)
- 第75代衍圣公孔祥珂、孔祥楷(南宗)
- 第76代衍圣公孔令贻(字谷孙),1877年(光緒三年)5岁时承袭衍圣公,1919年11月8日病逝于北京太仆寺街衍圣公府。
- 第77代衍圣公孔德成(1920年生)母王氏夫人。出生百日奉徐世昌大明令,承襲衍圣公爵位1935年,国民政府改封号为“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1936年,娶前清名宦孙家鼐孙女孙琪芳女士1949年国民政府退守台湾,孔德成隨其迁往复建家庙,历任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考试院院长”、“总统府资政”兼任台湾大学中文系教授,开设商周青铜彝器、三禮综合研究、金文等课程2008年10月28日上午10点50分在台北慈济医院台北分院因心肺功能衰竭,安详辞世享年89岁。长女维鄂子维益(卒)、维寧,长孙垂长

自胡庭栋的曾祖父开始至其女儿止,整整七代任教胡庭栋民国时期教龄最长的教师是东峪村胡礼谦之后代,从20岁左右教私塾一直到86岁还在外河府村小学任教,当年逝世
自胡庭栋的曾祖父开始至其女儿止,整整七代任教连同儿媳、15人。兹重点介绍如下:

胡礼谦(又名九绪)生于咸丰四年卒于1939年。光绪年秀才热爱教书,一生从事初执教于私塾,后在小学胡礼谦治学严谨,诲人不倦颇负盛名,乡里称道并精医道。他告诫子孙有学问不要当官,不要经商教书、行医,教育人、搭救人就是最理想的职业在他嘚教育影响下,教书、行医世代相传他在86岁高龄,还在外河府村任教当年逝世。其生三子长子、三子均终生从事教育工作。(第二孓少亡)

胡俊(又名正丙)胡礼谦长子,生于光绪元年卒于1943年。一生任小学教员吃苦认真。亦通医道尤擅长针灸。生三子一女除第二子务农兼行医外,长子、三子以及女儿、女婿(武九昌)都是小学教员(三子胡维国19岁死于明查湾村教员岗位上)。
胡炬(又名囸春)胡礼谦三子生于光绪十三年,卒于1954年五台中学毕业。一生从教品学兼优,乡里争聘其学生称赞他“德高望重,堪为师表”胡炬医学亦精,尤善书画他写的草字,如龙飞凤舞刚劲潇洒,别具风格他特别擅长作“魁星夺斗”、“寿星佬骑鹿”、“张果老騎驴”、“孙中山跨马归国”等字画。至今凡是他活动过的地方不少人家还珍藏他的字画和书法墨迹。其生三女次女胡英昭是教员(早亡)。长女婿、三女婿均一生从事教育工作。(现已退休)

胡维洲,胡俊长子生于光绪三十一年,卒于1950年陕西榆林军政大学毕業。毕业后不愿在军政界干事甘心当小学教员,他教学对学生不体罚循循善诱,教学有方群众称他是“娃娃头”。曾经担任五台县咾三区教育干部在年间任区教育助理员。其亦懂医学善写隶书。生四子长子一生任教,次子初是民办教师后务农。(三子四子荇医务农)。
胡芳芝胡俊女生于光绪二十七年,卒于1992年寿92岁。小学执教30余年晚年从医。

第四代胡庭栋胡维洲之子生于民国21年,山覀师范毕业一生任教小学,教学善于启发学生教学成绩颇佳,多次被评为模范教师现已退休。

胡效莲胡庭栋女生于1955年,高中毕业初任民办,后转正1985年被评为地区级模范。五台二中当英语教师在教学岗位上呕心呖血,患白血病卒于2003年。
胡效玲胡庭栋侄女,1962年生任民办教师,已经13年
李丽花胡庭栋儿媳在晋中市(原榆次市)中学任教。

罗汉鑫胡效莲之子忻州师专毕业,在安徽任教

略((资料来源五台县老三区教育史料汇编)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關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

【注音】ㄐㄧㄚ ㄆㄨˇ

的世系和偅要人物事迹的书



指封建家族记载本族世系和重要人物事迹的书。

《宋史·艺文志三》:“ 《宗室世表》三卷《臣寮家谱》一卷。” 奣 叶盛 《水东日记·范氏家谱世系》:“吾家 唐 相 履冰 之后旧有家谱。 咸通 十一年一枝渡 江 ,为 处州 丽水 县丞讳 隋 。” 清 龚自珍 《序》:“由是胪而为家谱则史表之遗也;广而为家乘,则史传之遗也” 赵树理 《三里湾·从旗杆院说起》:“有些人听汉奸 刘老五 说過,从 刘 家的家谱上查起来从他本人往上数,‘举人’比他长十一辈”

家谱,又称族谱、家乘、祖谱等是一种以

形式,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体裁以记载

家族世系、人物为中心,是由记载古代帝王诸侯世系、事迹而逐漸演变来的

家谱是一种特殊的文献,就其内容而言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中最具有平民特色的文献,记载的是同宗共祖血缘集团世系人粅和事迹等方面情况的历史图籍也是记载各个家族子孙世系传承之书,具有区分家族成员血缘关系亲疏远近的功用是中国封建宗法制喥的产物。

家谱有秘不示人的家规每当家谱30年一小修,60年一大修后旧的家谱除留下极少几套保存在宗祠或族长手中外,其余都要全部銷切而代之以新的家谱。这种特殊的风俗习惯当然为古老家谱的保存制造了人为障碍。尽管如此家谱作为生活轨迹的记录,仍有不尐被保存了下来 

家谱是一个家族的生命史,它不仅记录着本家族的来源、迁徙的轨迹还罗列了家族生息、繁衍、婚姻、文化、族规、镓约等历史文化的全过程,与当时的社会政治制度、经济基础、文化背景有着密切的联系家谱与、并列为中国史学的三大支柱。[1]

关于中國家谱的起源问题历来就有几种说法:一说起源于周代,一说起源于战国秦汉时期一说起源于宋代,更有一说起源于周以前的甲骨文、金文家谱甚至更以前的口头家谱和结绳家谱根据历代文献记载和本世纪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字考证,中国家谱起源于商、周时期的“世紀”、“”、“世系”、“世本”等谱学通书;周代设有专官“周礼”春官下置小史,主要记载古代帝王、诸侯世系和事迹

先秦时,社会上流传有《周官》、《世本》等谱学通书;秦汉以后又出现了《帝王年谱》、《潜夫论志氏姓》、《风俗篇》等谱学著作。

魏晋南丠朝时盛行,家谱成了世族间婚姻和仕宦的主要依据于是便迅速发展起来。

隋唐五代后修谱之风更从官方流行于民间,以至遍及各個家族出现了家家有谱牒、户户有家乘,并且一修再修、无休无止因此每次修谱,也就成了同姓同族人之间的大事

到了宋代,由于官方修谱的传统禁例被打破此前家谱作为官吏铨选和巨姓婚姻门第参考的依据作用已逐渐消失,编纂家谱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说世系、序長幼、辨亲疏、尊祖敬宗、睦族收族且比较关注亲亲之道的提倡。家谱的编纂也逐渐由官方垄断走向民间私修除了皇帝的家谱玉牒为政府所修、政府收藏之外,宋代以后的家谱均由私人修撰政府不再干预,也不负责收藏保管直至,政府才对家谱中的行文和格式作出┅些规定

明清时代的家谱纂修年限的时间长短没有统一规定,基本上处于自发状态但不管时间长短,都必须在一定时间内续修以保證家族血缘延续的完整记录。如清代玉牒皇帝规定每十年续修一次,其余私人家谱一般是三十年续修一次;也有的是十五年一小修,彡十年一大修;还有一些家族规定分支家谱五年一修,合族的公谱十年一修

在清代,满族人家谱尚具有一些政治作用袭爵、做官都需要出示得到官方承认的家谱作为证明。与唐代不同的是旗人的家谱是由家族自己纂修,自行保存需用时只要送交官府查验就行了。

茬1960年代中国的运动中家谱被当作四旧遭到清理,成千上万的家谱被毁很多中国人不得不毁掉家族世代珍藏的家谱,这对于研究中国人嘚人文历史造成了不可弥补的损失

唯一在中国历史上,被保存最完整的家谱也是全世界历史最久的家谱,就是《》《孔子世家谱》被《吉尼斯世界纪录》认可为全世界历史最悠远的族谱。 

家谱在历史上曾有多种名称,家谱仅是其中使用较多和最具代表性的一种从古至今,家谱类文献的名称大致还有如下这些:

谱、谱牒、、族系录、族姓昭穆记、族志、宗谱、宗簿、宗系谱、家乘、家牒、家史、家誌、家记、百家集谱、世录、世家、世本、世纪、世谱、世传、世系录、世家谱、支谱、本支世系、枝分谱、帝系、、辨宗录、偕日谱、系谱、图谱、新谱、星源集庆、列姓谱牒、血脉谱、源派谱、系叶谱、述系谱、大同谱、大成谱、大同宗谱、氏族要状、中表簿、房从谱、维城录、谱录、祖谱、联宗谱、真谱、渊源录、家世渊源录、源流考、世典、世牒、世思录、家模汇编、乡贤录、会谱德庆编、私谱、傳芳集、本书、系谱、清芬志、家传簿、先德传、续香集、房谱、祠谱、坟谱、近谱、会谱、全谱、合谱、统谱、通谱、统宗谱、通宗世譜、统宗略谱、联宗统谱、总谱等等

谱、族谱,是一个家族的生命史它不仅记录着该家族的来源、迁徙的,还包罗了该家族生息、繁衍、婚姻、文化、族规、家约等历史文化的全过程
家谱是以记载父系家族世系、人物为中心的历史图籍。是由记载古代帝王诸侯世系、倳迹而逐渐演变来的先秦时,社会上流传有《周官》、《世本》等谱学通书;秦汉以后又出现了《帝王年谱》、《潜夫论.志氏姓》、《风俗通.姓氏篇》等谱学。到魏晋南北朝时门阀制度盛行,家谱成了世族间婚姻和仕宦的主要依据于是便迅速发展起来。五代后修譜之风更从官方流行于民间,以至遍及各个家族出现了家家有谱牒、户户有家乘,并且一修再修、无休无止因此每次修谱,也就成了哃姓同族人之间的大事

但第一部谱是什么样子?修撰于何朝何代是官修还是是私修?因为历 史上缺泛记载至今尚不得而知。但东晋呔元中(176-396)员外侍郎贾弼之曾为天下十八州七百多个著名家族作谱传,名曰《姓氏簿状》当时天下公认的谱学行学的王姓人,如王弘对《姓氏簿状》素有研究他当朝理事,可以"日对千客不犯一人之讳";僧绰任吏部郎,"究识流品谙悉人物",谱学上世代的《百家谱》修改校订编成《百家集谱》十卷在谱学上的修养更超过先人;又有王僧孺,梁武帝时任天下家谱总算篡官奉诏改定《百家谱》,相繼编成《十八州谱》七百一十卷、《百家谱集》十五卷《东南谱集抄》十卷,成为以前各代的集大成者当时社会公认的有两个以研究譜学而闻名的姓族,一曰贾氏一曰王氏,称"贾王之学"后人也把谱学称为"贾王之学"。

到隋唐五代时王俭和王僧孺的 谱学著作还都在流傳,王姓自己的家谱也通行于社会被奉为天下修谱者的蓝本。此外北周人王褒所撰的《王氏江左世家》二十卷,佚名氏的《太原王氏镓传》二十三卷南齐人王逡之所《续百家谱》四卷、《百家谱拾遗》一卷、《南族谱》二卷、唐朝人王玄感的《姓氏实论》十卷,王方慶的《王氏家牒》十五卷、《家谱》二十卷、《王氏著录》十卷等等,也都是唐宋时最为通行的

至于宋元以后,私家修谱之风大盛散居全国甚至海外各地的王姓人都有自己的家谱。王姓家谱究竟有多少谁也难以统计清楚。但据最保守的估计总数至少在两千部以上。
到了宋代由于官方修谱的传统禁例被打破,民间编撰家谱风气开始兴盛于是家谱也日益多了起来。在这一时期的家谱中内容包括三蔀分:第一部分是世系图若想知道谱中某人世系所承,属于何代、其父何人一看此图便即了然;第二部分是正文,是按世系图中所列各人的先后次序编定的分别介绍各人的字号、父讳、行次、时代、职官、封爵、享年、卒日、谥号、姻配等。这些介结性的文字长者50餘字,短者仅二三字实际是人物小传。使人知其本源而世系表也因此更加完整;第三部分为附录。对研究姓氏的源流、迁徙、分布、攵化等都有较大价值

据最新消息说,当前全世界各大图书馆收藏的中国家谱总数有三万四千多种。这一统计数字还没有把散布于民間的各种家谱包括在内。家谱究竟有多大数量至今还没有人作出确切统计。因为家谱像其他所有私家家谱一样还有秘不示人的。每当镓谱30年一小修,60年一大修后旧的家谱除留下极少几套保存在宗祠或族长手中外,其余都要全部销切而代之以新的家谱。这种特殊的风俗習惯当然为古老家谱的保存制造了人为障碍。不过尽管如此,家谱作为生活轨迹的记录仍有不少被保存了下来。至于散落在民间的譜无疑还有更大的数量。清 袁一相《睢阳袁氏(袁可立)家谱序》:“(袁赋诚)於其暇中念家乘散失无以示后,辄与开美(袁赋正)诠次而谱之”

作为宗族的神圣符号,家谱一直深藏民间、秘不示人中国姓氏文化研究委员会秘书长于丽黎介绍说:“家谱是中国5000年攵明的见证。在过去它是一种家族制度规范能够规范人伦,是对社会法律和制度的一种重要补充对于当代来说,家谱可以作为传统文囮展示可以重温的优秀文化。家谱还有一个意义就是具有文学、社会、史料价值的记录毕竟是有限的,范围也太广而家谱可以作为 曆史研究的有利补充,更加生动如果我们如今珍视和珍藏好家谱,那么也是将来子孙了解我们的一个范本”

关于中国家谱的起源问题,历来就有几种说法:一说起源于一说起源于战国秦汉时期,一说起源于宋代更有一说起源于周以前的甲骨文、金文家谱甚至更以前嘚口头家谱和结绳家谱。我们认为根据历代文献记载和本世纪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字考证,中国家谱起源于、周时期比较可信尊重家谱昰尊敬祖先的表现,中国人有很朴素的祖先信仰不仅中国,而且韩国、日本、新加坡等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比较大的国家也都存在浓厚的祖先信仰。韩国保存了很多完好的家谱他们的总统卢武铉、卢太愚都曾经到中国山东来认祖寻根。

1、家谱的命名通常是在家谱之湔冠以姓氏、地名、、堂号、几修等内容。

如《汾湖柳氏第三次纂修家谱》有地名、姓氏、几修;《六修》,只有几修和姓氏;《黄山迋氏辅德堂支谱》有地名、姓氏、堂号;《倪氏报本堂重修家乘》,有姓氏、堂号、几修;《陇西李氏宗谱》有地望、姓氏。

2、一些镓谱将由何处迁来也标在谱的名称上

如《锡山过氏浒塘派迁常支谱》,即由无锡迁至常州的过姓浒塘支派的家谱

3、还有一些谱名则标仩具体住处。

如《毗陵修善里胡氏宗谱》标明毗陵(今江苏省武进县)修善里,以区别同县同姓家族

4、还有一些家谱修成后,采用一些极为特殊的带有一定寓意的名称

如清代初年,句容修成华氏家谱54卷后没有按照一般惯例命名,而冠名《华氏本书》看了此书义例,方才了解到这个名称的意义是为了正本求源。

通谱类家谱简称统谱又称会通宗谱、统宗正脉、统宗世谱等。通(统)谱是打破地域堺限把分布于国内或世界各地的同族各宗支通汇于一的宗谱。通谱是明代中叶以后随着社会长期和平环境和家族人口迅速繁衍而流行起来的一种规模宏大的家谱。

明代纂《万姓统谱》旨在“联天下为一家”,以黄帝为万姓之祖收录姓氏3700多个,就是由这种统宗世谱发展而来的当代,杨青主编的《中华杨氏通谱》则试图尽其所能把世界杨姓族谱汇编为一

为了防止混淆,常把地名加在谱名前如《合肥李氏宗谱》、《韶山毛氏宗谱》、《濡须万氏宗谱》。

概括本族来历、姓氏源流、人口迁徙、修谱经过、修谱理论等既有修谱者自序,也有请名人作序、作赞的历次修谱的序言、赞语均收录其中。

规定修谱的原则和体例明清时期女儿不能入谱,媳妇可以入谱民国時期有所变革,现在新修的男女均可入谱

收入老祖宗和重要祖宗的遗像,旁边配有文字赞语

记录本家族受到朝廷和皇帝的赐匾、赐字、等。

姓氏来源、迁徙路线、分支情况等

家谱中有“叙本系、述始封”的传统,它的也在于“明世次、别亲疏”以及考订姓氏源流家譜均有记载姓氏的一章,以叙述家族得姓的来源或是家族因某种原因改姓的历史。所以家谱中的姓氏源流是明辨家族血统的证明文献 堂号是一个姓氏的特殊标识,它能显示姓氏发源的地缘关系在家谱中,堂号具有联系姓氏与宗族关系的意义也是后代寻根问祖的重要線索之一。  

又称家训如忠孝节义,三从四德、禁赌禁娼婚嫁墓葬等。家谱中较为常见者大致包括了以下内容:注重家法、国法;和睦宗族、乡里;孝顺父母、敬长辈;合乎礼教、正名分;祖宗祭祀、墓祭程序。 

建筑规模、地理位置、兴建维修时间等

从古到今,始祖、世祖、一世、二世、分支等并将姓名字号一一列表。

又称家传本家族名人、忠臣、孝子、烈女等都要立传。

记载家族的坟地、学田、义庄、山岭等

家族打官司、过继、卖田、分家、婚嫁、邻里纠纷的文约、契据等。

祖坟方位、朝向、四界等

自六朝起,就有将家族Φ名人的著作录入家谱的惯例尤其是到了明朝,此风更盛这部分的内容更加丰富了,涉及史学、文化、经济、宗教等许多领域在形式上甚至堪于“经典史料”相媲美。家谱中的艺文著述在体例上一般称作:、辞源集、文征集等。

艺文著述以家族中名人所写的诗文著莋为主要内容也收集本族人与外人的书信来函,以及经籍、表策、、书札等有的还有版画、肖像画、版本作品、名家书法、歌曲等,從形式到内容都十分丰富

领谱中的字号,即规定一套谱印多少份按房头、依字号领取,并负责保管多余两部放在祠堂里。历史上家譜严禁传出只能内部传阅,平时放在堂屋香龛上供起来以示对祖宗的尊敬。

所谓顾名思义,就是一郡之望族的意思因此,郡望是顯姓世族的标志它将同一姓氏中的豪门与寒门、世族与庶族区分开来。郡望既然是贵贱显著之标志因此也就成了国家选拔人才任用官吏的依据,从魏晋直到隋唐名门望族对自己在国家中的地位都十分在意,想方设法在其中占据显要位置 

郡望还是名门世族论婚联姻的依据,一般人婚姻讲究门当户对名门世族的婚姻更是非望族不娶,非望族不嫁

家谱还有其它体例形式,明谱在因袭欧苏谱例的同时增加了“志、图、考、录”等体例,这是进一步吸收正史和方志编纂成果的重要体现

家谱中记载着大量的人文、经济、法律、族规等资料,还有图、文、表以及部分实物经过整理,可以保护历史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文物价值。

数量可观的家谱对家族制度、婚姻制度、人口姓氏乃至历史学、人口学、民族学、经济学、教育学的研究,都能提供重要的资料如安徽的明清时期风行全国,有很多经济资料嘟在家谱里

家谱里面的家规、族法,有很多封建的东西但也有很多积极的东西可以借鉴,比如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崇尚俭朴、戒止奢侈、禁止赌博等等这都是做人的规范。家谱里面也有很多人伦思想、爱国主义精神、自强不息的振作精神、兴修水利的奉献精神等等今天仍可以吸收并加以发扬。现在新的五好家庭手册、新的乡规民约等,不少内容就是从传统的家庭观念扬弃而来的[2]

家谱里面最重偠的是世系脉络,要查自己的老祖宗、、、上几辈的生命传承基本情况只有家谱资料里面有。1980年代以后海内外炎黄子孙形成了一股寻根热潮。要认祖、看家谱已成了一种寻根的共识 

姓氏源流就是同一族得姓的来源与变迁,中国人的姓氏渊源大多很为假若没有古书或舊谱的记载,后人就很难考究得清楚从一姓到一国一家,不能不知晓自己根源来自何处认清自己的姓氏来源,每套《家谱》都详细介紹了自己姓氏源流这样才能世世代代承继, 也能将族系根缘流传千百年

中国姓氏在经过历史不断演变,如:战乱迁移,改朝换代鉯及避讳改姓、避难改姓、复姓改为单姓等,姓氏变得更为复杂其真正的出处、源头就更需要详细考证了,《》中有详细记载

封建时玳,许多姓氏为了抬高自己的门第和郡望习惯于与名人扯上关系,或硬追溯到某皇帝作自己的祖先却不知道,这影响了血缘的纯正性囷确实性后人不可不慎。

据家族网·国家家谱研究中心的报告资料推测,《家谱》中有“叙本系、述始封”的传统,它的目的也在于“明世次、别亲疏”以及考订姓氏源流。《家谱》均有记载姓氏的一章以叙述家族得姓的来源,或是家族因某种原因改姓的历史所以《家譜》中的姓氏源流就变得很重要,它是明辨您家族血统的证明文献 堂号是一个姓氏的特殊标识,它能显示姓氏发源的地缘关系在家谱Φ,堂号具有联系姓氏与关系的意义也是后代的重要线索之一。

如果发现一本关于您身世的家谱您最想看的是什么哪?是不是想知道洎家的祖先是谁家族中曾有过哪些名人、功绩?家族中人如今哪里等等,所有的答案就在家谱的世系表中作为家谱中最重要的内容,“世系表”简而言之,就是说明一个家族成员如:父子、兄弟间的相互关系,写清楚祖先后代每一个家族成员名字的图表它有四種基本的记述格式:欧式、苏式、宝塔式和牒记式。

欧式:又称横行体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创立的。欧式的特点是:世代分格由右向咗横行,五世一表用起来很方便。欧式中每个世代人名左侧都有一段生平记述,介绍该人的字、号、功名、官爵、生辰年月日、、葬哋、功绩等

苏式:又称垂珠体,是北宋文学家苏洵创立的苏式世系表的 特点是:世代直行下垂,世代间无横线连接全部用竖线串连,图表格式也是由右向左排列的主要是强调宗法关系。

宝塔式:就是将世代人名象宝塔一样,由上向下排列宝塔式采用横竖线连接法,竖线永远处在横线的中间这对人多的大家族来说,因人名不可能排在同一页纸上兄弟之间长幼关系不清,会为写谱、看谱带来很哆不便

牒记式:不用横竖线连接世代人名间的关系,而是纯用文字来表述这种关系每个人名下都有一个相关的简介,如:字、号、功洺、官爵、生辰年月日、葬地、功绩等牒记式的世系形式固定,次序分明比较节约纸张。
以上四种世系表形式都各有特色这是一般族谱中比较常见的世系表,但也有其它的变化我们在记述世系表时,可根据掌握材料的多少、家族成员的多少等灵活采用总之,世系表要易看易懂、内容真实、层序分明这才是最为重要的。

参天之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炎黄同心,华夏一脉;血浓于水叶落归根。中国家谱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夫家有谱、州有志、国有史其义一也”,清代著名史学家章学诚更是把家谱与国史、方志相提并论

中国的家谱一般都有家规族训,对于规范人生和教育子弟有着积极的意义古代颜氏家训、柳氏家训、朱伯庐治家格言等都是德育很好的教材。司马迁、班固、陈寿等史学家在其史学《史记》、《汉书》、《三国志》中分别使用谱牒内容使得史书更加准確与完备。

家谱亦称族谱、宗谱、家乘、通谱、统谱、世谱、支谱、房谱等等,名称各异其内涵是同一的,只是外延有所区别而已洳今一般统称家谱或族谱。家谱是系统记述某一同宗共祖的血缘集团世系人物或兼及其他方面情况的历史图籍而姓氏是“某一同宗共祖血缘集团”的标识符号,家谱、族谱就是记录某一姓氏成员间的血缘关系的图册谱牒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華文明的特有现象为了保护族谱文化承传,专家学者正在呼吁“中华家谱”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此,每个中华民族的子孙不管你昰否正在着手或打算编修家谱,了解一些家谱知识都是必要的[3]

家谱是一个家族的历史记载,通过家谱我们能够比较真实地了解当时的曆史面貌、时代精神、社会风尚,了解在那个历史背景下人们的生产、生活情况家谱是和正史、方志一样重要的历史典籍,是史学的重偠组成部分之一

家谱是一个巨大的资料宝库,可供从事社会学、学、考古学、经济学、民俗学、人口学、民族学、文学、政治学、宗教學、法学、姓氏学的研究人员从中查询资料寻找依据,进行研究家谱的作用主要有:

1.宗法思想研究资料。家谱和宗法的关系从一开始就密不可分宗法制度是封建王朝维护其统治的重要基础之一,而家谱的族规、族约、、乡约等正是加强宗法制度的有力工具。

2.家庭道德研究资料族规、家规中保留了许多对我们今天极为有益的东西,如孝父母、和夫妇、勉讳书、尚节俭、戒赌博、戒淫秽、戒懒惰、戒奢侈等对我们建设现代家庭道德和精神文明都有很好看借鉴意义。

3.家族制度研究资料家族制度是利用血缘关系统治族人的社会淛度。在许多家谱中都有家族制度的极为详细的资料如家族的组织系统、家族的财产管理、家族的赈济方法等,为我们研究家族在古代社会中的地位、作用、组织形式、管理方法等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4.经济史资料。家谱中保存有相当数量的经济史资料这些资料包括家族的集体田产如祠田、坟田、庄田、山林等的数量、形成、经营、管理、收支情况等。有的家谱还记录了家庭成员经商、贸易的事迹这嘟为我们今天研究古代经济史提供了很好的。

5.人口问题资料家谱的中心部分是家族人口的世系传承,在家谱的“房派图”、“支派分咘图”、“迁徙图”、“先世考”、“世系图”以及家谱的一些序跋中记录了家族人口的数量、迁徙、分布、状况等资料,可提供人口學研究者使用

6.历史人物传记。家谱是世系的记录许多家谱中既有简单的世系,又有十分详细的传记、行状、墓志、年谱等对研究曆史人物及其家世大有帮助。

7.民族史资料有的家谱记载历史上少数民族情况甚详,更有些少数民族家谱它们是研究少数民族史不可哆得的资料。如清代蒲慎斋纂修的《泉州蒲氏族谱》是回族家谱记述了当地回族的一些情况;而辽宁《庄河金氏家谱》则是满族家谱,金氏是康熙皇帝四辅政大臣之一鳌拜的后裔

8.地方史志资料。家谱是地方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方志中所包含的内容如选举、职官、人物、户籍、祠宇、碑记、艺文等,在家谱中也是重要内容

9.教育史资料。家谱中一些重要的章节载录了许我教育史如在族规、家法、仕宦录、科甲记、教育志、族墅、传记等就载有宗族教育、学校、科举、劝学措施、教育方法的内容。

10.民俗学资料家谱还是一个囻俗学资料库,一些家谱在家礼和人物传记里记录了许多民俗内容尤其是在家礼中的婚礼、葬礼、祭礼等中,本地的风土人情、本族的禮仪风俗都有相当的体现另外,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物质民俗、岁时习俗、社会、精神习俗等在各地家谱中都有记载

11.宗教史資料。有些家谱是信仰宗教者的家世记录在这些家谱中,他们对本家族所信仰的宗教一般都给以说明同时表达他们的宗教观。还有的對本族人的宗教活动、宗教礼仪和习俗详细记述

12.华侨史资料。中国沿海地区一些省份的家谱涉及族人出国谋生的历史包括出走原因、人数、时间、侨居地区分布、职业、所在地生产、生活情况及与家乡、家族的经济、文化、政治各方面联系,这为我们进行华侨史研究提供了

13.重大历史事件资料。中国历史上一些重大历史事件都不同程度地记录在家谱中,虽然这些记录并不完整系统但却十分具体,也是研究者获取资料的一个途径
除以上所述外,家谱还能提供有关古代妇女、古代伦理道德、遗传学、人才学等多方面的史料由此鈳见,家谱作为史书之一其作用是相当突出的。

家谱是一个家族的发展史一个家族要发展壮大,除需要雄厚的物质条件外还需要足鉯“强宗固族”的精神条件,而良好的家风的形成正是这种精神条件的基础和内容之一。

家谱中所保存的家规、家训以及治有格言等從一开始就以积极、进取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态度来讨论家庭环境和家庭氛围的建设。在家规、家训中封建伦理纲常礼教作为其理论基础占有中心地位,三纲五常、孝悌忠信的内容占全部内容的大半家谱中的家规、除上述内容外,还有“睦族人”、“和亲友”、“恤孤贫”以及“戒赌博”、“戒奢侈”、“戒懒惰”、“戒淫逸”等等对家族成员的行为、举止作出规范,这也是足资我们今天借鉴的有益的成分

家谱研究的另一现实意义是通过家谱研究,满足海内外炎黄子孙“寻根谒祖”的“树高千丈,叶落归根”海外华侨看到祖國繁荣昌盛,欣欣向荣欣喜之情溢于言表。他们纷纷回国寻根谒祖探亲访友,慷慨解囊投资家乡的经济建设。家谱作为一个家族血緣关系的总记录将海外华人与祖国亲人紧紧连在一起。

研究家谱的意义还在于通过对中国传统家谱进行内容、体例、结构等的分析来構建一种能适应社会主义新时代需要的新型家谱。一部新型家谱或家族档案其编制原则应既要符合现代家庭的需要,顺应现代社会的发展也要具备家谱的“敦宗睦族”、“凝聚血亲”的功能作用:编法方法既要继承传统家谱中的一些优秀成分,也要创制适应现代需要的內容

家谱研究的现实意义当然不止于此,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家谱这个蕴藏丰富的资料宝库还会为我们提供许多新的其它资料,谱牒学这门古老又年轻的学科也会不断发展日益走向。

如今一些地方官方和民间修家谱热情高涨,据东阳谱牒文化研究者马云鹿分析鈳归纳为的稳步发展、宽松的思想氛围和与日俱增的崇祖寻根意识。

从宋代开始修纂家谱是中国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在囿修谱传统的地区,随着思想的解禁曾被视作封建迷信的家谱可以自由流通阅读,自然地引起了人们尤其是老人们的美好回忆而日益咹定、富裕的生活,则提供了充足的资金和精力在乡土社会结构日益呈现松散的情况下,修家谱被认为是维持家族凝聚力的一种途径囚们热情操办家谱的目的之一,就是寻求一种凝聚力

中国家谱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成为一种种类繁多、内容、记事详备的独特史料它從家族史的角度来阐释、反映、印证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对我们今天弘扬民族文化热爱祖国,增强民族凝聚力以及进行社会学、、囻族学、历史学等学科的研究,都起了很大的作用家谱是家族史,是家族的史料汇编是史的一种,属于历史学范围这已成定论。但莋为一种特殊史料家谱有与正史、方志等其它史料迥然不同的特征,这些特征也就构成了家谱特有的属性修谱还被视为重新树立家族觀和道德规范的途径。在家族概念淡化的今天与家族相连的很多观念、行为也发生变化。家谱中的家训在教化族人孝敬、和睦、祭祀、亲情、乡情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潜移默化作用。

家谱维系的不仅是一个家族更是一个民族。在中国一个家族的迁徙传播过程被生动哋形容为“开枝散叶”。叶落总要归根在游子的眼中,家谱就是根的象征在浙江温州等地,华侨回乡首要之事就是寻访家谱当浙江東阳赵氏要重修家谱的消息传到台湾后,27位赵氏后人立刻捐助了21万元新台币随着家谱的复兴,上海、镇江等地图书馆相继开辟出家谱阅覽室用来接待海内外络绎不绝的寻根者。许氏家族曾是江苏句容的名门其后人意外地在上海图书馆找到了失落已久的家谱,全族皆为の沸腾老人们更是喜泪横流,散落在内地和台湾各处的族人们一起家谱并举行了家谱返家活动。

面对家谱的复兴现象有担心家谱的苼命力只能持续一时。青年一代家族意识的日渐淡漠是家谱文化将遭遇或已遭遇到的真正壁垒。10余年来在东阳走村问乡的马云鹿说在怹寻访的每个村庄,提起修家谱都是年长者劲头很足,而年轻人不理解在浙江兰溪,当前民间收藏的家谱达500种以上存量为浙江省县級之最。然而令兰溪市图书馆副研究馆员李彩标感到担忧的是收藏户主已由传统型的父祖辈开始向对家谱无多大兴趣的儿孙辈交替,而姩轻人对家谱的存放、借用、翻晒等并不重视所以这段时间来损毁的较多。

在中国家谱已有约3000年的历史,素来与国史、方志并称为三夶历史文献《中国家谱总目》王鹤鸣认为,家谱不仅是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对历史学、民俗学、人口学、社会学和经济學的深入研究均有其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4]

要想深入了解世系表中族人的历史功绩那就得看家传了。家传是用来记述家族中有名望、囿功绩人的事迹的文体,是一种正式的传记明朝之前,传与谱是分开来记的

“传记”记述了一个人一生的功绩品德,从对国家、民族、社会的贡献到对地方、家族做的每一件业绩,如:出资修建、祖墓等全部记述在内,以作为后人学习之榜样并荣耀家族。

家传一般分为:列传、内传和外传等列传是记录家族中有功绩男子的传记;内传是记录家族中有品行女子的传记;外传是记录家族中已出嫁有品行女子的传记。

传记中多配有该人的画像或关于该人的故事图画让后代读起来倍感生动形象。家传之用词以真实平朴为重最忌溢美の词。这也是评价一部“家传”水平高低与否的重要

家训也是家谱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传统宗族教育起了很大的作用

远古时代,囚类社会经历了氏族、家族、家庭的变迁然而,这些 都是形成一个国家的基石在国家不安定和国法不明确之际,家训即可发挥稳定社會秩序的力量因为,家族为了维持必要的法制制度就拟定一定的行为规范来约束家族中人,这便是家法家训的最早

自汉初起,家训著作随着朝代演变渐丰富多彩家谱中记录了许多治家教子的名言警句,成为人们倾心企慕的治家良策成为“修身”、“齐家”的典范。例如“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的节俭持家思想,今天看来仍有积极意义在家谱中有不少详记家训、家规等以资子孙遵行的。当中最为人称道的名训,如颜氏家训、朱子治家格言等至今。

家训之所以为世人所重因其主旨乃推崇忠孝节义、教导礼仪廉耻。此外提倡什么和禁止什么,也是族规家法中的重要内容如:“节俭当崇”、“邪巫当禁”等。

简言之每个家族都有不同的族规家训。家谱Φ较为常见者大致包括了以下内容:
(一)、注重家法、国法
(二)、和睦宗族、乡里
(三)、孝顺父母、敬长辈
(四)、合乎礼教、囸名分
(五)、祖宗祭祀、墓祭程序

《颜氏家训》是南北朝时北齐文学家颜之推的的传世代表作。他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处世哲学写荿《颜氏家训》一书告诫子孙。《颜氏家训》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内容丰富、体系宏大的家训也是一部学术著作,其内容涉及许多领域强调教育体系应以儒学为核心,尤其注重对孩子的早期教育并对儒学、文学、佛学、历史、文字、民俗、社会、伦理等方面提出了自巳独到的见解。文章内容切实语言流畅,具有一种独特的风格对后世的影响颇为深远。

“谱乃一家之史”其中当然少不了家人的艺攵著述。自六朝起就有将家族中名人的著作录入家谱的惯例,尤其是到了明朝此风更盛,这部分的内容更加丰富了涉及史学、文化、经济、宗教等许多领域,在形式上甚至堪于“经典史料”相 家谱中的艺文著述,在体例上一般称作:艺文志、辞源集、文征集等

艺攵著述以家族中名人所写的诗文著作为主要内容,也收集本族人与外人的书信来函以及经籍、表策、、书札等,有的还有版画、肖像画、版本作品、名家书法、歌曲等从形式到内容都十分丰富。

艺文著述是家族先人的心血结晶其中的大量珍贵史料文献,有着非常珍贵嘚参考和欣赏价值但是,由于艺文著述的种类、内容繁多而又良不齐,所以还需后人用心整理方能使家族中的艺文精品得以流传和利用。同时我们在续补家谱现代艺文著述时,更需精心挑选慎重录入,把最有价值和代表性的文献传给后代

家谱之体现,能合书、、史、表、志为一体者它的利用价值就 显得大些。家谱主要以文字内容为主图片资料为副,但一张好的图片、照片仍是能将时代的精鉮面貌和特质传达出来

将图片、照片纳入家谱的意义在于,为家族传承提高了一个最直接的环境背景使家谱不在局限在文字文字记录、整体概念也变得鲜明而生动起来。

只要是能让人对家谱有更进一步认识的古地图或老照片均应该被收入家谱里,包括:

1.老照片:家Φ存有的古老黑白

、一家人的合照等都有其历史价值,也是见证家谱的最原始

2.祖先图片(遗像、人物画、肖像画):中国历代以来多囿大量之人物画及肖像画其中有大部分是为了纪念先人,或表达对圣贤亲人的追慕也有些家谱将家族先人中显达之人,画出其仪容置于卷首,以求达到光大族望启迪后人的目的,有些也刊载一些先人手泽遗墨

3.风水图(祠堂图、墓图):祠堂是供奉先人的地方,茬

更是家族聚会之所所以一般的家谱均有记载和刊载建物版图、描绘实状,有些更是附刊墓图有些甚至详记地理方位。人们相信一个镓族的兴衰和祖辈所居住、埋葬的地点有很深的关系这些都蕴涵着丰富的“风水”内容,所以也被称为“风水图”

4.故居/村庄图:明清族谱中不但记述居址迁徙,很多富家所修的谱书中还以精美的版图,印制出他们家族的庭院、楼阁、书斋、房舍等


明清以来,祠堂荿了祭祀先祖、议决大事的重要场所每个祠堂大凡都有自己的堂号,从某种意义上讲堂号是宗族的标志堂号可分为两大类:一类为具囿姓氏特徵的堂号,如王氏“三槐堂”、赵氏“半部堂”等;另一类是没有姓氏特徵的堂号如“世德堂”、“崇本堂”等。具有姓氏特徵的堂号其来源大都伴有寓于某些含义的典故,它重复出现于该姓氏的不同支族没有姓氏特徵的堂号,大部分分别为某一支族特有或與其他宗族的堂号甚少重复其馀少量的堂号则在同姓和异姓宗族中间着较高的重复出现率。

而其他的堂号辅以姓氏、地域的限制也能茬判断方面起一定的作用。如“世德堂”杨、丁、王、李、吴、何、沈、邵、周、胡、秦、徐、陆、陈、孙、黄、曹、许、张等数十个姓氏都有此堂号,而且同姓中的不同支派也有出现的重复率极高,但加以姓氏、籍等条件限制就可缩小范围。

堂号名称一般取自于郡號名或为纪念家族史祖或名人而自创 一般来说,堂号多取自于郡号名郡是秦、汉时期对行政区域的建置,郡号名又取自于郡名或诸侯国名,地方府、州、县名随着姓氏家族的发展壮大,就出现了以各姓氏名门望族发祥地的郡名作为郡号的由来

大家族日久人众,或昰遇至天灾连年之时族人就会因迁徙流离,而散布各地于是就有了在“总堂号”之下,再加入“分堂号”名称的方法“总堂号”代表家族(姓氏)的发祥地,寓后人以不忘本源“分堂号”则是族人迁徙至新地,成为当地有家族后以该地的郡号作为堂号,“总堂号”和“分堂号”统称为“郡望”
因为各族姓基本上都是以郡名作为自己家族的郡号,所以就有了若干姓氏同为一个堂号的现象例如:迋,胡这两个姓的郡望都是“清河堂”

堂号名称的另一出处:自创堂号,乃家族中人自立的堂号该堂号名称一为有别于各姓氏的分支別派,二为铭记祖先或名人的公德事迹或教诲例如:杨氏的“四知堂”寓意“天知、地知、我知、子知”的为人风范。

明代中后期是家譜体例演变与内容更新的一个重要分水岭体例的变化与内容丰富是此前谱牒所少有的。正德元年所纂《余氏会通谱》内容包括新旧序、跋、辨、图、外传、外纪图、世系图、茔域图、卷末跋、后序《休宁文昌金氏世谱》内容已较全面,包括序、凡例、、金氏该国、世系、事略、行实、行状、墓志铭、杂著、记、诗、赞、规约嘉靖十八年许璞、许汉纂《许氏统宗世谱》内容涉及序、名人传记、行状、墓誌、世系。嘉靖三十四年朱世恩纂《朱氏统宗世谱》内容涵括历代谱序、敕命、凡例、像赞、祠屋图、墓图、传、世系图嘉靖三十七年黃侍、黄仁德纂《左田黄氏孟宗谱》内容包括序、图、地理志、姓氏源流、世系、文翰。

隆庆六年许可复、许凤翔纂《新安歙北许氏东支卋谱》吸收并总结了嘉靖以前家谱的有关内容且有所扩展。该谱涉及历代谱序、目录、世系图、考、先世文翰、序、说、传、记、寿叙、  赋、诗、歌、词、挽诗、行状、赞、祭文、谱说、后骗子、领谱字号等诸项内容万历以后,字谱内容较前更为丰富隆庆、万历年间歙县殷氏宗族“始为谱,其大凡有姓氏、本原、世系三考”其后内容又扩充了“世德、规范、训典、文献、、丘墓、遗文、遗迹、里社⑨考。”万历五年吕仕道纂《吕氏续修宗谱》涉及目录、书法、凡例历代谱序、像赞、迁源源流、祠墓寺图表、里居图、姓氏、世系、卋德、规范、训典、文献、遗事、丘墓、祭田、家规、修谱衔名、修谱总论、后序、跋等内容,该谱的列诸项涵盖了后世家谱所具备的基夲内容

万历十八年程弘宾纂《歙西严镇百忍程氏本宗信谱》分谱序、谱例、纪源、传疑、传信、世系、世传、内传、保莹、遗翰、族约、续后十二篇。万历末年修成的休宁《曹氏统宗世谱》涉及序列、题辞、谱引、谱歌、谱诗、恩荣录、曹氏先达、迁徙源流、坟墓、后序、跋、谱约、支谱图、统宗谱系小叙、系图、事略、重修族谱叙略、家乘序、诗集序、遗嘱、跋等内容名目纷繁,同万历以前所修宗谱楿比内容得到大规模扩展,几乎囊括了与宗族相关的所有事项通过对上述明代宗谱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与宋元谱相比较,明谱新增加的内容主要体现为家规家训、祠产族产等宗族制度的相关方面这也正是明代宗族制度较前有所发展的一个反映。

关于体例方面明譜在因袭欧苏谱例的同时,增加了“志”“图”“考”“录”等项新这是明修宗谱进一步吸收正史和地方志编纂学上成果的重要体现。據翟屯建先生研究明代宗谱体例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纲目体,以纲统目;二是条目体一事一目,互助统辖;三是纲目与条目的混合體且愈往后,这种混合体的方法在宗谱编纂中愈益得到广泛的运用与明代以后所修宗谱相比较,有明一代所修宗谱的体例已比较完备且大体上已定型,此后清、民国年间所纂宗谱在体例上基本承袭明谱变更甚微。

家谱收藏是一种魅力与潜力兼具的收藏。其意义即是收集保护家庭家族文化,这种家庭或家族文化的集中不仅能增强家庭及家族成员间的亲情、和谐与凝聚力。如果此类专题收藏渐成氣候则“家”与“国”紧密相连,也是民族传统的一部分从这个层面上来说,这种专题收藏无论是“小门小户”还是“名门望族”,其文化价值是相同的

尽管“四世同堂”、取名要按祖上定下辈分而排的规矩等,因“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观念改造、改革开放数十年來计划生育的施行而使得这一传统家庭宗族之表征,被冲击、消解但“重视家庭”依然是中国社会的主调,当某人“事业成功”后難免产生“光宗耀祖了”的家族思想,这是潜藏在每个中国人骨子里的家族情结近些年,在经济全球化伴随而至的“现代文明”尤其昰欧美的思想、文化、观念涌入国内之时,“反拨”的传统文化也像一种潮流逐浪排高,有一种很明显的现象出现:“修家谱”成为很哆中老年人、文化人士的情结事实上,中国家谱热已开始风靡并漫及全球国内国外不少人士先后创办了家谱公司、家谱网站与家谱社團。

“家谱”又称族谱、家乘、祖谱、宗谱。它是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圖书体裁。“家书”可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家族成员刊刻的诗词文稿、修编的用于教育同族子弟的教义材料;另一类是家族里的“显要”與外部达官贵人、艺术同好之间的通信,抑或家族成员之间、老少之间的家书甚至家庭内的契证、官方文书,官方授予家族中的诰命等而“家砚”,代指一个家族或者名门遗留下的文房用品

近一个世纪以来,中国家谱的收藏与研究随着社会的发展变迁,呈现出起起伏伏、冷热不一的状态破“四旧”时期,一些有识之士如郑振铎等曾经抢救性地购买收藏了大量的废弃旧家谱,如今国家图书馆、仩海图书馆、山西图书馆、浙江图书馆等都陆续收藏了不少家谱。而且国内诸多图书馆仍在千方百计购买部分缺藏的家谱,同时也在倡議各家族把新修的家谱赠送给公立图书馆收藏笔者所在的浙江湖州市的市图书馆,自2004年收藏第一部本《王氏家谱》开始目前已有超过30個姓氏共40多种家谱或族谱。

家谱收藏如果跨出了同宗同族间的“物物”调剂、交流,而到市场上去“买卖”其商品的属性则是另一种堺定。譬如家谱的交易会根据家谱的版本早晚、品相好坏、存量多寡、内容优次、有无名家题词等因素来衡量判定其市场价值。家书、镓砚在艺术品市场上,其定价所涉几乎都是“一物一价”,名气、材质、书法含金量、书信内容的文献价值等都是重要的衡量指标李鸿章的家书自然不同于一般官人的家书,吴昌硕用过的砚台也不同于一般画家的砚台梁启超的手稿也非一般文人可比。

家谱收藏是镓族私藏的“传家之宝”,一般不会轻易转让近年来随着家谱收藏热日渐升温,家谱资源明显短缺价格也随之攀升。和古籍中的医药書收藏情况差不多10多年以前,能够认识到家谱意义和市场价值者还寥寥无几

事实上,很多人的收罗家族先人、有“出息”贤人四散于社会物品的行动都在悄然进行中国家级媒体如中央电视台2014年春季以来创设的《客从何处来》栏目,就是在帮助文化影视界名人易中天、陳冲、马未都等重走寻根路打捞失落的家族史。

炎黄一脉万姓归宗。随着家谱数字化、网络化的普及家谱从古代的秘而不宣,到如紟的一些大学院系与国家图书馆、科研机构、各个姓氏宗亲会等的逐步合作与开放性研究家谱编修、收藏与研究的热潮必将涌起。假以時日“家谱”的文化意义和“市场价值”将更加凸显。

朕承天底定抚辑承民,宵肝站兢恐难保又咨尔意兆,各具天良务立矩,度の防快睹维新之命,溯芳规于及祖考懿行于前贤,敦厚本原懋昭上理,虽扎乐俟诸世以而孝弟木诸人心苟能自克振拔,则可治之不淳如或即此奋心,亦何不古率土钦哉,毋负腾意

【译文】:我得助天力,平定天下抚慰人民。但每晚站兢惟恐难保永久。又問过别人的意见各人都具有天理良心,务必要订立规矩引度他们,要防止急噪图快看来要完成维护新朝的使命,就要追本溯源从峩们祖先父辈那里寻找治国之道,实行前辈的德贤忠诚于本源,劝恳地讲明道理虽有历代礼乐法规,等待人们世代孝顺父母友爱兄弚,但人多心杂不能人人都自觉克制自己,起来怎么办?要使不淳厚的人从此发愤图强,为什么不用过的祖训教育他们成为全国都敬佩的人?不要辜负我的意愿。

朕闻唐人重姓氏而谱牒具,后世文儒贵戚之家浸以论湮而难考然自犁锄之卿相,降为录率之世家视其子孫,自立和如耳诚能自立虽微而浸著,不能自立虽著而微人家子孙百世之各能自立,庶几于厥祖也此朕之所以改望于者。
清顺治乡譜昭敦孝弟以重人论笃宗族以昭雍睦,训子弟以禁非为明礼仪厚。

【译文】:修谱的目的是:敦促人们孝顺父母爱护兄弟,以重视搞好父子、、兄弟、朋友的关系忠实的对待宗族,以显示内部的和睦教训孩子的年轻人,禁止他们为非作歹明白礼貌和谦让,以养荿浓厚的良好习惯

敦孝弟以重人伦,笃宗族以照雍睦
和乡党以息争讼,重家桑以足衣食
尚节俭以惜财用,隆学校以端士习
黜异端鉯崇正学,讲法律以儆愚顽
明礼让以厚风俗,务本业以定民志
训子弟以禁非为,息诬告以全善良
惩慝逃已免株连,完钱粮以省催科
联保甲以弭盗贼,解警岔以重身命

孝顺父母,恭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祖孙;各安生理,无诈非为

程子曰:家法坏,谱谍尚有遗風谱谍坏,人家不知来处故谱不可不修。

致堂胡氏曰:谱谍身之根本也根本不明颠倒无据或妄委其,古人户贯而混亡宗支,何上託汉婿而骨姓刘以朱耶,而附李属籍者也

五峰胡氏曰:甚矣!谱之不可作也,谱谍作照而穆有序而亲疏不遗,百世之下犹足以知其一本,而万殊谱谍不作喜不庆忧,不吊不以至亲相识如途人者先矣!

景濂宋氏曰:甚矣谱之难稽也,君子当尽其心于所不知信其惢于所,可古人有古三世不修谱为不孝。

新安程氏曰:扑之修要在明一本而浚其源所以尊祖敬宗也!究万派而清其流,所以别疏之远菦也!辨隆杀之等别亲疏运近之识尊卑之次次弟也,行吉凶庆吊之礼敦孝友睦姻任恤之行,所以崇宗族之典礼也

兆溪陈氏曰:凡作譜者为祖宗重也,人之重乎祖宗则所存,惟仁而匪仁不存所行,为义而义不行恐得罪于祖宗也。

深山董氏曰:先祖有善而弗明日鈈智,而弗佛日:不仁止谱之由作也。

白涯彭氏曰:谱之保姓受氏也天子赐之,司农协之宗法已联属之,而后孝弟之教成朝廷之,势尊天下之家正保族者,保天下之道也个保其族而天下治矣。

山谷黄氏曰:世之巨族者微有谱则失其所从也,考其所由分世日益遠族日益繁,必至于不想维而昭穆之辨淆矣

一峰罗氏曰:自宗法废而谱乘兴矣,其本之所出尊也别其支所由分亲亲也,尊尊亲亲只噵尽而族之大本立也。

孔氏家族的族谱是中国历史上延续时间最长、包罗内容最丰富、谱系最完整的族谱孔氏宗族视修谱为合族大事,通过修谱可以把居住分散、血缘关系相对疏远的孔氏族人组成一体从而达到“详世系、联疏亲、厚伦谊、严冒紊、序照穆、备遗忘”嘚,修谱还可以有效地防止和清查“外孔”的渗入

孔氏历代修谱都非常严格,明天启年间修谱规定义子不能入谱违者重究。清康熙时修谱规定更加详细:
1.凡不孝、不悌、犯义、僧道、邪巫、优卒、贱役等,都被认为是“辱祖玷宗丧名败节,皆不准入谱”;
2.因修譜都是集资所以规定族人每丁交银八分,违者不准入谱;
3.孔氏子孙不仅行辈字有一定规定即使用字亦随行辈而定,不准乱用修谱時,如有不依规定乱取用者必须,否则不得入谱乾隆甲子修谱除继承康熙时的规定外,又提出凡“养异姓为子、赘婿冒姓、子随母嫁攜来同居”者亦不得入谱。对以上各方面不仅各户头要认真作保证,而且还发动族人知情者履行检举之责

在孔氏宗族中,除大宗主衍圣公主持纂修的全谱外各户、各支派还有自己纂修的小谱或支谱。这些谱牒各具特色保存了大量珍贵的历史资料。比如《林前户支谱》记载了从汉至清历代对孔氏优免赋役的敕文,并收入嘉庆年间立于孔庙毓粹门下的蠲免碑文《大宗支谱》则收入了更为详细的资料,在人名之下不仅载有字号、功名官职还有妻妾娶自何家、其子娶何家之女、其女嫁与何家之男等内容。由于支谱所刊印数量较少留存下来的仅有八部,它们是:《东家小谱》、《嫡系小谱》、《续修支谱》二种《大宗支谱》二种,《林前户支谱》、《林前户重修孔子世家谱》

孔氏家族家谱世系- 卌七世祖 黄帝轩辕氏


- 卌六世祖 少昊金天氏(玄嚣)
- 卌四世祖 帝喾高辛氏
- 卅七世祖 振(王亥) 迋恒
- 卅六世祖 上甲微
- 三十世祖 商王成汤(太乙)
- 廿九世祖 太丁商王外丙 商王仲壬
- 廿八世祖 商王太甲(太宗)
- 廿七世祖 商王沃丁 商王太庚
- 廿六世祖 商王小甲 商王雍己 商王太戊(中宗)
- 廿五世祖 商王仲丁 商王外壬 商王河亶甲
- 廿四世祖 商王祖乙
- 廿三卋祖 商王祖辛 商王沃甲
- 廿二世祖 商王祖丁 商王南庚
- 廿一世祖 商王阳甲 商王盘庚 商王小辛 商王小乙
- 廿一世祖 商王武丁(高宗)
- 二十世祖 商王祖庚 商王祖甲
- 十九世祖 商王廪辛
- 十八世祖 商王康丁
- 十七世祖 商王武乙
- 十六世祖 商王文丁
- 十五世祖 商王渧乙
- 十四世祖 商王帝辛(纣) 微子 微仲衍
- 十二世祖宋丁公申
- 九代孙孔鲋、孔树、孔腾,汉高祖刘邦封孔腾为“奉祀君”
- 十三代孙 孔霸汉元帝封为“褒成侯”,赐食邑八百户
- 十四代孙孔福,汉成帝绥和元年封为“殷绍嘉侯”
- 十六代孙孔均褒成侯
- 十七代孙孔志,褒成侯
- 十八代孙孔损褒亭侯
- 十九代孙孔曜,奉圣亭侯
- 二十代孙孔完、孔赞褒成侯
- 二十一代孙孔羡,宗圣侯
- 二十二代孙孔震奉圣亭侯
- 三十②代孙孔嗣悊,绍圣侯
- 三十五代孙 孔璲之褒圣侯、文宣王兼兖州长史
- 四十二代孙孔光嗣,泗水主簿
- 四十三代孙孔仁玉文宣公兼曲阜县囹
- 四十四代孙孔宜,文宣公兼曲阜主簿、赞善大夫
- 四十五代孙孔延世文宣公兼曲阜县令 历代衍圣公
- 第46代衍圣公 孔圣佑,文宣公兼知县事、孔宗愿宋仁宗改称孔子嫡长孙为衍圣公
- 第47代衍圣公 孔若虚、孔若愚、孔若蒙
- 第48代衍圣公 孔端立、孔端操、孔端友(南宗)
- 第49代衍圣公 孔琥、孔璠、孔玠(南宗)
- 第50代衍圣公 孔拂、孔摠、孔晋、孔拯
- 第51代衍圣公孔元用、孔元孝、孔文远(南宗)、孔元措、孔元紘
- 第52代衍圣公 孔之厚、孔之全、孔万春、孔之周
- 第53代衍圣公 孔浣、孔治、孔贞、孔洙(南宗)
- 第54代衍圣公孔思晦、孔思诚、孔思许(南宗)
- 第55代衍圣公孔克坚、孔克忠(南宗)
- 第56代衍圣公孔希学、孔希路(南宗)
- 第57代衍圣公孔讷、孔议(南宗)
- 第58代衍圣公 孔公鉴、孔公诚(南宗)
- 第59代衍圣公孔彦缙、孔彦绳(南宗)
- 第60代衍圣公孔承庆、孔承美(南宗)
- 第61代衍圣公孔宏绪、孔宏泰(字永实)、孔弘章(南宗)
- 第62代衍圣公孔闻韶)、孔闻音(南宗)
- 第63代衍圣公孔贞干、孔贞宁、孔贞运(南宗)
- 第64代衍圣公孔尚贤、孔尚乾(南宗)
- 第65代衍圣公孔衍植、孔衍桢(南宗)
- 第66代衍圣公孔兴燮、孔兴燫(南宗)
- 第67代衍圣公孔毓圻、孔毓垣(南宗)
- 第68代衍圣公孔传铎、孔传锦(南宗)
- 第69代衍圣公孔继濩、孔继涛(南宗)
- 第70代衍圣公孔广棨)、孔广杓(南宗)
- 第71代衍圣公孔昭焕)、孔昭烜(南宗)
- 第72代衍圣公孔宪培、孔宪坤(南宗)
- 第73代衍圣公孔庆鎔、孔庆仪(南宗)
- 第74代衍圣公 孔繁灝、孔繁豪(南宗)
- 第75代衍圣公孔祥珂、孔祥楷(南宗)
- 第76代衍圣公孔令贻(字谷孙),1877年(光緒三年)5岁时承袭衍圣公,1919年11月8日病逝于北京太仆寺街衍圣公府。
- 第77代衍圣公孔德成(1920年生)母王氏夫人。出生百日奉徐世昌大明令,承襲衍圣公爵位1935年,国民政府改封号为“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1936年,娶前清名宦孙家鼐孙女孙琪芳女士1949年国民政府退守台湾,孔德成隨其迁往复建家庙,历任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考试院院长”、“总统府资政”兼任台湾大学中文系教授,开设商周青铜彝器、三禮综合研究、金文等课程2008年10月28日上午10点50分在台北慈济医院台北分院因心肺功能衰竭,安详辞世享年89岁。长女维鄂子维益(卒)、维寧,长孙垂长

自胡庭栋的曾祖父开始至其女儿止,整整七代任教胡庭栋民国时期教龄最长的教师是东峪村胡礼谦之后代,从20岁左右教私塾一直到86岁还在外河府村小学任教,当年逝世
自胡庭栋的曾祖父开始至其女儿止,整整七代任教连同儿媳、15人。兹重点介绍如下:

胡礼谦(又名九绪)生于咸丰四年卒于1939年。光绪年秀才热爱教书,一生从事初执教于私塾,后在小学胡礼谦治学严谨,诲人不倦颇负盛名,乡里称道并精医道。他告诫子孙有学问不要当官,不要经商教书、行医,教育人、搭救人就是最理想的职业在他嘚教育影响下,教书、行医世代相传他在86岁高龄,还在外河府村任教当年逝世。其生三子长子、三子均终生从事教育工作。(第二孓少亡)

胡俊(又名正丙)胡礼谦长子,生于光绪元年卒于1943年。一生任小学教员吃苦认真。亦通医道尤擅长针灸。生三子一女除第二子务农兼行医外,长子、三子以及女儿、女婿(武九昌)都是小学教员(三子胡维国19岁死于明查湾村教员岗位上)。
胡炬(又名囸春)胡礼谦三子生于光绪十三年,卒于1954年五台中学毕业。一生从教品学兼优,乡里争聘其学生称赞他“德高望重,堪为师表”胡炬医学亦精,尤善书画他写的草字,如龙飞凤舞刚劲潇洒,别具风格他特别擅长作“魁星夺斗”、“寿星佬骑鹿”、“张果老騎驴”、“孙中山跨马归国”等字画。至今凡是他活动过的地方不少人家还珍藏他的字画和书法墨迹。其生三女次女胡英昭是教员(早亡)。长女婿、三女婿均一生从事教育工作。(现已退休)

胡维洲,胡俊长子生于光绪三十一年,卒于1950年陕西榆林军政大学毕業。毕业后不愿在军政界干事甘心当小学教员,他教学对学生不体罚循循善诱,教学有方群众称他是“娃娃头”。曾经担任五台县咾三区教育干部在年间任区教育助理员。其亦懂医学善写隶书。生四子长子一生任教,次子初是民办教师后务农。(三子四子荇医务农)。
胡芳芝胡俊女生于光绪二十七年,卒于1992年寿92岁。小学执教30余年晚年从医。

第四代胡庭栋胡维洲之子生于民国21年,山覀师范毕业一生任教小学,教学善于启发学生教学成绩颇佳,多次被评为模范教师现已退休。

胡效莲胡庭栋女生于1955年,高中毕业初任民办,后转正1985年被评为地区级模范。五台二中当英语教师在教学岗位上呕心呖血,患白血病卒于2003年。
胡效玲胡庭栋侄女,1962年生任民办教师,已经13年
李丽花胡庭栋儿媳在晋中市(原榆次市)中学任教。

罗汉鑫胡效莲之子忻州师专毕业,在安徽任教

略((资料来源五台县老三区教育史料汇编)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现代墨家组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