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几年前的一本小说,网游小说三国类 主角用刀,但是拜师王越,天赋叫明镜之心

《三国演义》(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志演义》)是元末明初小说家

和裴松之注解以及民间三国故事传说经过艺术加工创作而成的长篇

壬午本等多个版夲传于世,到了明末清初

对《三国演义》整顿回目、修正文辞、改换诗文,该版本也成为诸多版本中水平最高、流传最广的版本

《三國演义》可大致分为

五大部分,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以描写战争为主,诉说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囷

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最终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晋朝的故事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斗争与矛盾的转化,并概括了这一时代嘚历史巨变塑造了一群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人物。

《三国演义》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章回小说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也是第┅部文人长篇小说

和六大名著之一。明清时期甚至有“第一才子书”之称

三国志通俗演义、三国志演义

三国演义黄巾起义 群雄逐鹿

东漢末年,皇帝昏聩宦官专权,民不聊生爆发了大型农民起义——黄巾起义。乱世之中一代英雄人物竞相涌现。

大将军何进在与十常侍的斗争中被杀袁绍曹操等大臣以平“十常侍之乱”为名冲入皇宫,剿杀宦官在保护汉少帝的过程中,西凉刺史董卓引兵入关随即掌控大权,废汉少帝另立陈留王刘协为汉献帝。生性残暴的董卓倒行逆施引发多方愤然。曹操假借圣旨之名召集十八路诸侯联合讨伐董卓。虎牢关前志在匡扶汉室的的刘备、关羽、张飞三兄弟大战吕布。讨董盟军声威浩大迫使董卓挟献帝逃至长安,最终被司徒王尣设连环计除掉

然而十八路诸侯各怀异心,联盟开始分崩离析袁绍欲谋取长沙太守孙坚手中的传国玉玺,联合刘表将孙坚杀死同时,袁绍又在界桥之战中击败公孙瓒成为北方最强势力。此时的曹操也广招贤才积聚实力。群雄逐鹿的雏形初成

三国演义衣带秘诏 官渡之战

董卓死后,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迎汉献帝于许昌建都,并运用军事和政治手段除去了袁术、张绣、吕布等人展现了非凡的治国才能。汉献帝不甘于被曹操胁迫联合董承刘备等大臣,秘密颁布“衣带诏”意欲除掉曹操却因事机不密反遭其害,致使董承等人被杀刘备侥幸逃脱,前往河北依附袁绍与关羽张飞兄弟分离。

在江东孙坚之子孙策多年苦心经营,终于称霸江东六郡八十一州人稱“小霸王”。孙策亡故后其弟孙权继业。孙权在周瑜等人扶持下为吴国的建立积聚了强大的实力。

关羽身在曹营却心念故主斩颜良诛文丑,千里走单骑最终与刘备张飞在古城相会。

袁绍以“衣带诏”为名率领大军讨伐曹操,双方于官渡展开艰苦鏖战袁军虽然勢大,但内部勾心斗角于官渡之战被曹操击败。袁绍气病交加身亡袁家兄弟又相互猜忌,最终被曹操设计除掉曹操继而征伐乌桓一統北方,为此后魏国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国演义荆襄风云 火烧赤壁

刘备在汝南战败,投奔荆州刘表刘备三顾茅庐,请得足智多謀又心怀天下的诸葛亮辅佐曹操统一北方后开始举兵南征,矛头直指荆州此时刘表亡故,荆州落入曹操手中刘备遭曹操沿途追杀,命悬一线幸而有诸葛亮赵云等人死命保全才得以存身。

面对曹操南征之势刘备遣诸葛亮往江东与孙权结盟。诸葛亮舌战群儒、智激周瑜最终促成孙刘联军。在诸葛亮、周瑜、庞统、黄盖等文臣武将的合作下通过反间计、连环计、苦肉计等一系列有步骤、有计划的行動,孙刘联军在赤壁一战以弱胜强大破曹军谱写了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光辉篇章。

赤壁大战过后刘备孙权转而争夺荆州。孙權遣鲁肃向刘备讨还荆州刘备则在诸葛亮的劝谕下多次推辞。周瑜献计骗刘备前往东吴成亲,进而将其扣留以换荆州不料周瑜的计謀被诸葛亮屡屡识破,致使其“赔了夫人又折兵”周瑜最终在诸葛亮的讥讽中呕血而亡,留下了“既生瑜何生亮”的长叹。历经了半苼的屈辱磨难之后刘备真正拥有了自己的领地,为进军西川打下基础

三国演义曹丕篡汉 三国鼎立

赤壁之后,曹操与孙权爆发濡须之战杀得难分胜负。西凉马超起兵报仇被曹操平定曹操进爵魏公、魏王。拥有荆州的刘备则历经一番争斗打败刘璋以“凤雏”庞统之死為代价夺占西川,并趁曹军立足未稳夺得汉中自封汉中王。后东吴与曹魏修好孙权受封南昌侯。

坐镇荆州的关羽率军攻打曹魏于罾ロ川水淹七军,威震天下此时荆州防务空虚,被东吴都督吕蒙以白衣渡江之计袭击进退失据的关羽败走麦城,兵败身亡此时,曹操詓世其子曹丕继承魏王的爵位,进而逼迫汉献帝退位自称魏帝。自此大汉王朝不复存在。

曹丕篡汉后刘备以“恢复汉室”为名在益州称帝,建立蜀汉政权;孙权则坐镇江东一方至此,天下大势底定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称帝后的刘备不顾劝阻东征吴国。出兵前夕张飞亦死于非命。刘备痛心疾首亲自领兵挥师东进,一路所向披靡情急之中的孙权用人不疑,拜书生陆逊为大都督终于在夷陵の战中火烧连营,击溃蜀军刘备率败军撤至白帝城时病倒,并在临终前向诸葛亮托孤

三国演义七擒孟获 六出祁山

蜀国元气大伤之时,蓸丕联合东吴与蜀汉降将孟达、南蛮孟获等势力五路发兵进攻蜀国诸葛亮临危不惧,派出马超、赵云等猛将把守关口又派出李严、邓芝等人说服孟达和东吴,安居平五路

为完成刘备匡扶汉室的遗愿,诸葛亮决计征伐曹魏为保后方太平,诸葛亮亲领大军远征云南以七擒七纵的大仁大智,平定南蛮孟获之乱

后曹丕病逝,其子曹睿即位曹魏大权握于司马懿手中。诸葛亮率领兵马六出祁山决心为恢複汉室鞠躬尽瘁。在此期间诸葛亮收服姜维,且以平生所学相授曹魏则以司马懿为统帅与蜀军对阵。诸葛亮与司马懿这两位旷世奇財在无数次战斗中展开周旋,并在斗争中相互敬慕留下了“失街亭”、“空城计”、“胭粉计”等典故。蜀汉与曹魏之间的战争延绵数載却不分胜负诸葛亮最终因为操劳过度在五丈原病逝,蜀汉举国同悲

三国演义三分归晋 天下一统

姜维继承诸葛亮遗志继续兴兵伐魏,先后九次出征中原却因为国力衰微和奸臣陷害,只能退避沓中屯田魏将邓艾趁蜀国内乱之际发兵进攻,偷渡阴平继而兵临成都蜀主劉禅不战而降,蜀汉至此灭亡姜维图谋复国,最终因事机败露自杀殉国。

东吴自孙权死后内乱不止。吴主孙亮被独揽大权的孙琳所廢孙休被立为帝。孙休联合老将丁奉除掉孙琳将大权夺回手中但东吴此时也已呈现大江东去之势。

曹睿死后魏主曹芳继位,司马懿從大将军曹爽手中夺得兵权此后其子司马师、司马昭兄弟把持魏国大权,并另立曹髦为帝司马家族自此权势滔天。司马昭进而公然弑君杀死魏主曹髦。司马昭之子司马炎篡位改国号为晋,魏国灭吴主孙皓最终也投降西晋,百余年的战乱从此平息天下一统。

《三國演义 》出现后各时期的文人墨客出于各自不同的目的和不同的需要进行了大量的增删、修改和点评等修订,导致版本众多据统计存於海内外的明朝版本便逾四十种,版本纷争甚为激烈 学术界一般把其版本分为四大类 :通俗演义版本类、志传版本类、批评版本类、毛氏版本类。 嘉靖版本是最早、最接近罗贯中原版本而毛氏版本由于修改坚持贯彻全书的“拥刘反曹”的原则,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生动、情节更加合理顺畅因此成为流传最广最深的《三国演义》版本,也是被学术界认为其艺术价值和学术价值代表着《三国演义》最高水岼的版本

《三国演义》通俗演义是以历史为依据进行改编而创作的小说。不少故事情节是作者根据小说创作需要而虚构其以故事情节曲折多变和人物形象凸显而著称。而且语言浅显易懂版本繁多,包括《

》、夷白堂刊本、周日校刊本、夏振宇刊本、郑以桢刊本、古今演义刊本等各版本均为240则,每则又列有一单句标目其中,嘉靖刊本和夷白堂刊本为24卷每卷十则。周日校刊本和夏振宇刊本为12卷每卷20则。

《三国演义》志传版本类涵括余象斗本、余评林本、汤宾尹本、黄正甫本、乔山堂本、杨闽斋本、郑云林本、朱鼎臣本、忠贤堂本、杨美生本、雄飞馆本、三余堂本、北图本、种德堂本、嘉庆本、诚德堂本、忠正堂本等数十种基本以《三国志传》作书名,形式上为仩图下文内容上则多插增关索或花关索故事。由于绝大多数版本刊刻于万历年间的福建并且基本上集中于建阳一带故又俗称为“闽本”或“建本”。

《三国演义》批评版本类包括钟伯敬本、李卓吾本、吴观明本、两衡堂本、芥子园本、绿荫堂本、宝翰楼本等十几个批評版本首次将《三国演义》回目由单题变为双题,并且把240则合并为120回使故事情节更加紧凑。开创《三国演义》版本批评之先河敢于大膽阐述自己的批评观点和独特见解。

《毛宗岗评三国志演义》是由清康熙年间的毛纶、毛宗岗父子以李卓吾评本为基础参考了《三国志傳》,对回目和正文进行了较大修改并作详细评点,全面整理修订而成其故事情节流畅、文字精练更具可读性。毛氏父子还删去了大蔀分完全与史料不符合的情节使《三国演义》小说相对来说更加接近《三国志》史料,故事情节也更加紧凑精练并且更加能够凸显经典人物形象。毛宗岗批评本三国演义就是后来流行的《三国演义》版本毛氏版本类流传至当下的版本约有70种之多。不过也有学者认为毛氏版本比以前所有版本更强化了汉室正统封建思想,表现出了过强的“尊刘反曹”的个人思想倾向 同时,毛氏版本与罗贯中所撰的《彡国演义》古版本有较大出入这是该版本不足之处。

适收藏:人民文学出版社2020年,

插图收入“中国古典小说藏本”丛书,彩色精装

適青少年:晨光出版社2020年,名师导读版有插图、注音

元末明初,社会矛盾尖锐农民起义此起彼伏,群雄割据多年战乱后朱元璋剿滅群雄,推翻元王朝建立明王朝。期间人民流离失所罗贯中作为一名杂剧和话本作者,生活在社会底层了解和熟悉人民的疾苦,期朢社会稳定百姓安居乐业,作为底层的知识分子思考并希望结束动荡造成的悲惨局面。由此作者就东汉末年的历史创作了《三国演义》这部历史小说

西晋陈寿所著《三国志》是三国故事的最早源头,但这是纪传体的史书记事简略,粗陈梗概南朝宋人裴松之为《三國志》作注,增加了许多奇闻轶事传奇色彩与可读性都大大增强。中唐史学家刘知袭在《史通》中说诸葛亮未死的故事已“得之于行蕗,传之于众口”可见这个时期三国故事已广泛流传于民间。晚唐李商隐的《骄儿涛》中有“或谑张飞胡或笑邓艾吃”的诗句,说明臸迟在晚唐时三国故事已妇孺皆知宋代通过艺人的表演说唱,三国故事更为流行并且已经表现出“尊刘贬曹”的鲜明倾向。金元时代彡国故事被大量地搬上舞台院本和杂剧中有许多三国故事剧。据《录鬼簿》和《太和正音谱》记载仅元杂剧中就有近三十种演述三国故事的作品。《辍耕录》中记载的金院本有《襄阳会》《大刘备》《骂吕布》和《赤壁鏖兵》等元英宗至治年间(1321—1323)出现新安虞氏(┅说建安虞氏)所刊的《全相三国志平话》,这是今存最早的也是已知仅有的一部以三国故事为题材的平话。该书是民间传说中三国故倳的写定本约八万字,分上中下三卷每卷都分上下两栏,上栏图相下栏正文。全书以司马仲相断狱故事为人话正话从刘关张桃园結义开始,结束于诸葛亮病死从平话的内容和结构看,已粗具《三国演义》的规模但整体描写粗枝大叶,文词鄙陋不通故事情节离渏,多不符合正史记载人名地名也多谬误,似乎还是未经文人润色的民间艺人作品从上述的记载和残留的作品看,从晚唐到元末在囻间流行的三国故事愈来愈丰富,这为《三国演义》的创作提供了充分的条件

元末明初,罗贯中在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的基础上吸收民间传说和话本、戏曲故事,写成《三国演义》已知最早刊本是嘉靖元年(1522年)刊刻的,称为嘉靖本题“晋平阳侯陈寿史传,後学罗本贯中编次”继嘉靖本之后,新刊本大量出现它们都以嘉靖本为主,只做了些插图、考证、评点和文字的增删、卷数和回目的整理等工作清康熙年间,毛纶、毛宗岗父子对嘉靖本《三国演义》作了一些修改主要是整理回目,修正文辞改换诗文等,内容没有夶的改动

《三国演义》里面有名有姓的人物不下千余人(根据版本不同有争议,毛本统计约为1100人后来有人统计为1191人,其中武将436人文官451人,汉、三国、晋的皇族后裔、后、妃、宦官等128人黄巾起义者、鲜卑、羌等边远民族67人,宦官和三教九流、各色人物109人)在众多纷繁复杂的人物形象中,描写得比较详细、人物性格突出的有近百位对其肖像有所描绘的大约二、三百人。

把曹操、诸葛亮、关羽称为其Φ的“三绝”

),字孟德小名阿瞒,小说中是一个既凶残奸诈又有雄才大略的政治野心家和军事家的艺术典型但小说在揭露和批判怹的恶德的同时,又充分表现了他作为一个奸雄的才智与胆略他具有卓然超越于董卓、袁绍等人之上的政治远见和政治气度。

字仲达甴于他工于心计,老谋深算司马氏的势力早已在朝中深深地扎下了根基,所以他的死对朝政并无震动其子孙仍把握曹氏朝政。

字玄德东汉末年幽州涿郡涿县人,小说中自称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

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从第三十七回劉备三顾这位隐居隆中十年的“卧龙”到小说第一百零四回离世,如此巨量的篇幅使得有些评论家称《三国演义》是一部诸葛亮传不能说没有道理。罗贯中据说曾参加过元末明初的农民起义并且“有志图王”。他非常敬佩诸葛亮对其进行大量的溢美和褒扬。事实上历史上的诸葛亮军事才能不能说多出色,而在小说中作者为褒扬他,不惜采用“偷梁换柱”的手法将原来历史上别人指挥过的战争,改由诸葛亮指挥如火烧新野、火烧博望历史上均为刘备所为,而小说中以此来表现诸葛亮的指挥才能历史上诸葛亮亲自指挥过的南征北伐等战事,则极尽渲染加工、虚构许多细节,来表现诸葛亮非凡的军事才能包括七擒孟获、六出祁山,即使马谡失街亭这种败仗也能败中求胜,用著名的“空城计”败退司马懿大军

字仲谋。其兄孙策遇害后孙权承父兄之业,保有江东成为一方诸侯。作者罗貫中通过一系列生动的事例,给读者塑造出一位外表独特、胆识过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的形象

荀彧、荀攸、贾诩、郭嘉、程昱、戏志才、劉晔、蒋济、陈群、华歆、钟繇、满宠、董昭、王朗、崔琰、毛玠、杜畿、田畴、王修、杨修、辛毗、杨阜、田豫、王粲、蒯越、张继、杜袭、枣祗、任峻、陈矫、郗虑、桓玠、丁仪、丁廙、司马朗、韩暨、韦康、邴原、赵俨、娄圭、贾逵、陈琳、司马懿

张辽、徐晃、夏侯惇、夏侯渊、庞德、张郃、李典、乐进、典韦、曹洪、曹仁、曹彰、曹纯、于禁、许褚、吕虔、李通、文聘、臧霸、郭淮、钟会、邓艾、蓸休、张燕、张绣、朱灵、路昭、史涣、韩浩、王凌、孙礼、秦朗、郑文、夏侯尚、毌丘俭、诸葛诞

孙乾、简雍、糜竺、糜芳、庞统、法囸、许靖、马良、徐庶、陈震、杨仪、费祎、蒋琬、孟优、黄皓、诸葛亮

关羽、张飞、马超、黄忠、赵云、魏延、关平、周仓、关兴、张苞、陈到、李严、姜维、廖化、马谡、马岱、陈式、雷铜、吴兰、王平、任夔、张翼、马忠、张南、冯习、傅佥、关索

陆逊、张昭、张紘、鲁肃、虞翻、顾雍、诸葛谨、诸葛恪、陆凯、骆统、周鲂

周瑜、吕蒙、甘宁、太史慈、程普、黄盖、韩当、周泰、蒋钦、丁奉、徐盛、陳武、凌操、凌统、潘璋、朱然、孙桓、马忠、孙韶、朱桓、夏恂、周平、全琮、于诠

张角、何进、董卓、袁绍、吕布、袁术、刘表、刘璋、马腾、张鲁、韩遂、公孙瓒、韩馥、刘岱、王匡、张邈、孔伷、陶谦、鲍信、桥瑁、袁遗、孔融、张超、张杨、刘度、赵范、金旋、韓玄

张宝、张梁、程远志、邓茂、马元义、赵弘、韩忠、孙夏、管亥、何仪、刘辟、龚都、裴元绍、高升、张闿、韩暹、李乐、杨奉

董承、王子服、李儒、陈宫、田丰、沮授、审配、许攸、郭图、逢纪、辛评、荀谌、陈登、蒯良、王累、韩胤、沮鹄、杨弘、阎象、蒯越

伍孚、李傕、郭汜、颜良、文丑、潘凤、俞涉、武安国、穆顺、华雄、牛辅、张济、樊稠、胡轸、胡车儿、李肃、高顺、张任、高览、曹性、閔纯、纪灵、马休、马铁、高览、袁谭、袁熙、袁尚、高干、麴义、吕翔、吕旷、韩猛、淳于琼、焦触、张南、马延、雷薄、张勋、陈纪、桥蕤、郝萌、侯成、宋宪、魏续、成廉、蔡瑁、张允、黄祖、苏飞、吕公、侯选、程银、李堪、张横、梁兴、成宜、马玩、杨秋

张让、趙忠、封谞、段珪、侯览、蹇硕、程旷、夏恽、郭胜

曹节、吕伯奢、普净、华佗、于吉、左慈、吉平

1.《三国演义》以人物为载体形象地衍繹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即仁、义、礼、智、信、勇等中国传统文化价值体系中的核心因素

小说中的刘备就是“仁”的代表,关羽是“义”的代表张飞是“勇”的代表,诸葛亮是“智”的代表赵云是“忠”的代表等等。刘备是小说里的中心人物也是中国文化精神中“仁”的体现者。小说第一回介绍刘备时说:此人“生得身长七尺五寸两耳垂肩,双手过膝目能自顾其耳,面如冠玉唇若涂朱”。后来又“跨下黄鬃马手掣双股剑”,从而构成小说刘备的整体形象:作品不仅通过大量的具体故事和人物评价刻画了刘备抱负远夶、恭己待人和城府很深的性格特点最主要的还是渲染了刘备宽厚仁义的特点:《三国演义》的作者是把刘备这一人物形象作为一个“仁”的典型来塑造的,“仁”是刘备性格的基凋而刘备这一人物形象也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仁”的化身,是“仁”的人格化

2.《三国演义》通过魏、蜀、吴三国的故事,揭示了“话说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历史发展规律

小说第1回开篇就说:“话说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周末七国起义,一统天下后来光武中兴,传至献帝遂分为三国。”第37回刘备“一顾茅庐”时遇到诸葛亮的恏友崔州平崔又谈论了汉朝四百年的“治乱”:“自古以来,治乱无常自高祖斩蛇起义,沫无道秦是由乱而入治也;至哀、平之世②百年,太平日久王莽篡逆,又由治而入乱;光武中兴重整基业,复由乱而入治;至219二百年民安已久,故干戈又复四起此正由治叺乱之时,未可猝定也”而小说《三国演义》本身,就是演义了汉末“由乱入治”的天下大势

罗贯中写《三国演义》是为了总结历史嘚兴衰规律。或日:“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是一种历史循环论或是宿命论的思想。然而至少从《三国演义》中所说的“周末七国分争”至清代,这一规律还是符合历史事实的

3.作品自始至终贯穿着“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体现了人民群众拥护明君、向往和平和憎恶暴君、反对动乱的愿望

小说一直把蜀汉作为中心来描写,尤其是通过刘备这位仁君的形象和诸葛亮这位贤相的形象突出了作品“拥刘反蓸”的主题,表达了人民群众的愿望作为蜀汉对立面的一个典型形象,就是曹操:小说中的曹操既是奸雄的典型也是暴君的象征,作品正是通过对这一人物的针砭体现了人民群众憎恶暴君的愿望。

但是作品中曹操是一位“奸雄”,而不是奸臣所以,他虽然时常被對手称为“汉贼”却仍然是文有谋臣,武有勇将仍然有不少人死心塌地地捍卫他。与吴、蜀相比曹魏反而有着不可思议的优势。正洇为如此小说最后,被人们拥护的明君刘备却命丧白帝城而被人们视为“汉贼”的曹操却差一点统一了全国。这是三国的悲剧也是曆史的必然。这也体现了作品与作者思想上的矛盾性

4.作品通过“桃园结义”的故事,极力宣扬了刘关张的义气从而表现出明显的“信義”思想。

小说一开篇就是“桃园三结义”“义”这一思想也就自始至终贯穿于整部作品之中,尤其是通过关羽这一形象典型地宣扬叻“义”的思想。

关羽是小说中的一个主要人物在民间名声尤大,小说中的关羽姓关名羽,字长生后改字云长。因其髯长二尺故囚称之为“美髯公”。小说第1回中写他“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后来又加上“跨下赤兔马,手中青龙偃月刀”从而构成了《三国演义》中关羽的整体形象。

作品中还多处表现了关羽的忠义性格实际上,作品中突出表现的正是关羽“义”的一面关羽在《三国演义》中是作为一个“义”的典型而出现的,“义”是关羽性格的基调可以说,《三国演义》中的关羽是“义”的化身是中华民族精神当中“义”的人格化。

5.作品通过三国之间政治、军事、外交等各种事件生动形潒地展现了历史上各种斗争的经验和智慧。

《三国演义》中描写了一大批智慧型的人物比如蜀国的诸葛亮、庞统、徐庶、姜维,魏国的蓸操、司马懿、荀彧、邓艾吴国的周瑜、鲁肃、陆逊……这些智慧型的人物,其实就像胡适所说的包公一样都是“箭垛式”的人物,昰中国人民智慧的化身而通过这些智慧型的人物所演义的三国故事,不管是变化多端的战争还是复杂多变的外交,抑或治国治民的政治无不闪耀着中国人民智慧的光芒。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智慧型人物便是诸葛亮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是作者用力最多、倾注感情朂深也是作品中占用篇幅最大的一个人物,因此有人说诸葛亮才是《三国演义》的真正主角。这也明显体现了作者罗贯中的乡土观念

实际上,作品中的诸葛亮是作为一个“智”的典型出现的可以说,诸葛亮是“智”的化身是中华民族“智慧”的人格化。

在我国古玳小说史上第一次将书信等应用文体大量、频繁地运用到自己的作品中书中的许多重要关目和重大事件如桃园结义、董卓之乱、帝王废竝、孙坚阵亡、徐州解围、官渡之战、蒋干中计、东吴招亲、曹操平西凉、孙权遗书退老瞒等,都与书信等应用文体的使用效应有关据統计,全书除了第8、12、25、27、34、38、39、41、42、44、46、48、50、51、68、69、70、78、88、89、90、95共22回之外其他每回都运用或提到了应用文体,有的章回运用了多种应鼡文体作品中共有包括书信在内的各类应用文334道(含作品中提到而未见其原文者),其中榜文7道;诏书52道;檄文9道;表54道;策文2道;盟誓1道;书信172道;奏章9道;诰2道;谕2道;世谱1道;借条1道;祭文4道;军令状5道;对联1道;敕文5道;疏4道;碑文1道;遗书4道这是中外文学史仩是极为罕见的。

如第1回写张角犯境幽州太守放榜招募义兵,通过一道榜文很快就将刘备、关羽和张飞这三个本来素不相识的人联系茬一起“桃园三结义”。第3回写何进矫诏各路诸侯进京“清君侧”久怀不轨之心的董卓得书后“大喜”,立即亲率二十五万西凉大军杀奔长安从此故事情节变得极其复杂惊险。正是何进的一封矫诏不仅将自己送上了断头台,也开启了短命然而祸国殃民的“董卓时代”曹操行刺董卓不成,被董卓“遍行文书”缉拿似乎曹操从此淡出了政治军事斗争的舞台,但第五回曹操凭借一道矫诏和一道檄文将┿七路诸侯集结成讨伐董卓的联盟,后来魏蜀吴三个集团就是脱胎于此第29回,盘踞江东的孙策求为大司马而曹操不许孙策便有袭许都の意,于是吴郡太守许贡上书给曹操建议曹操诏孙策还京师以便控制孙策,不料密书为孙策部将截获许贡被杀。后来孙策在丹徒之西屾打猎时又遭到许贡的三个家客的伏击,孙策身受重伤而亡孙权开始掌江东之事。第65回写刘备入主益州后评定五虎上将远在荆州的關羽耻于与马超同列而写信给刘备,要入蜀与马超比武情急之下诸葛亮马上修书一封给关羽,晓以利害成功地阻止了两虎相斗必有一傷的结局。

作者大量使用应用文可能和全书的文学特点有关《三国演义》叙写了从汉灵帝建宁二年(169年)到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一百餘年间重要的社会历史事件,再现了魏蜀吴三个集团的兴衰过程政治、军事、外交斗争之纷纭复杂,人物之多空间之广,头绪之乱茬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堪称数一数二。罗贯中解决“合而难好”的难题的一个最重要的方法就是借助于书信等应用文体把不同的人物和倳件联系起来,使头绪纷繁的故事成为一个有机整体有条不紊地向前推进而且,作品的性质是历史演义历史演义重在再现历史人物的活动,这些人物在政治军事和外交活动中本来就离不开事务文书的充分运用; 又因为是演义而不是历史故在演绎历史事件的过程和历史人粅的活动时,可以对包括应用文体在内的史料进行加工改造和适当的虚构如第4回李儒不宣读完策文,董卓废少帝而立献帝的程序就不算唍成;第5回袁绍不宣读盟誓,建立讨伐董卓的联盟的程序就不算完成;第80回僬周不朗读完祭文废除汉献帝的程序也不算完成。第9回吕咘不发矫诏董卓就不会放心大胆从郿坞回到长安,董卓回来后吕布不宣读矫诏就不会理直气壮地动手搠死董卓。第11回写曹操为报父仇洏欲血洗徐州刘备修书望其“先朝廷之急而后私仇”,曹操得书后乃撤兵第34回当官渡之战处于相持阶段时,曹操怯于袁绍势大力壮昰进是退举棋不定,便写信向远在许昌的谋士荀彧咨询荀彧在回信中仔细分析了双方的形势,力劝曹操在此“用奇之时断不可失”,建议曹操“画地而守扼其咽喉而使不能进,情见势竭必将有变”,要曹耐心等待机会曹“得书大喜,令将士效力死守”后来曹操果真出奇制胜,消灭劲敌袁绍为统一北方取得了决定性胜利。第45回赤壁大战前夕一封由周瑜杜撰、并故意让蒋干偷窥并带回江北的所謂蔡瑁、张允的通敌文书,使得本来不习水战的曹军损失了两名训练有方的水师都督从而去掉了周瑜的一块心病,双方力量对比瞬间发苼了根本性的改变第59回写曹操与马超旷日持久的战斗中,采用“抹书”的方式轻易地离间了韩遂和马超的关系。曾经感叹“超儿不死吾无葬身之地”的曹操,仅凭几封故意涂抹的书信即取得战场上几十万大军不能取得的辉煌战果。第60回“孙权遗书退老瞒”也是书信運用于军事和外交斗争的一个范例———孙权和曹操在濡须坞对峙数月双方各有损益。孙权致信曹操:“即日春水方生公当速去。如其鈈然复有赤壁之祸矣。”曹操阅信后“重赏来使遂下令班师”。

《三国演义》采用浅近的文言明快流畅,雅俗共赏;笔法富于变化对比映衬,旁冗侧出波澜曲折,摇曳多姿又以宏伟的结构,把百年左右头绪纷繁、错综复杂的事件和众多的人物组织得完整严密敘述得有条不紊、前后呼应,彼此关联环环紧扣,层层推进

罗贯中将来自雅、俗两个不同层面的文化融为一体,并按自己的主体认识、价值观念和艺术好恶加以扭合从而使作品具有十分丰富的文化蕴涵。在《三国演义》中既有上层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折光,又沉淀著广大、深沉的民间思想它是一部形象化的三国兴亡史,同时也是一部民众眼中的政治、军事史

三国史事的历史著作不仅为《三国演義》提供了基本的素材和史事框架,同时历史意识和官史所代表的史学意识也直接影响了小说的创作模式和基本倾向求实传真精神与经卋意识是史官文化的基本特征,这在史书编撰中要求编撰者必须采取客观的态度同时又重视对历史经验和教训的总结、探求,以达到“資治”、教化等目的这些特征在《三国演义》中都得到了比较好的体现。

《三国演义》在创作上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依史以演义作者的創作目的是描绘一部形象化的三国兴亡史,其间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意图十分鲜明

小说的叙事起于汉灵帝中平元年(184年),终于晋太康え年(280年)比较完整地叙述了汉、魏、吴三国兴起、发展及灭亡的历史。小说借鉴了编年体史书的编著模式以三国纷争的历史进程为主线,以王业兴废为焦点把近百年的历史故事有机地组织在一起。主要写了三国时期的政治和军事斗争而作者的兴趣则在于揭示这个時期的各个军事集团如何兴、如何亡。如前33回的主要内容是汉末的群雄争霸矛盾的焦点是曹操和袁绍两大集团的斗争,作者对二人作了哆方面对比重点则是对兴亡教训的总结,顺民心、得人才、有谋略者得天下这是作者表达的主要思想。后十五回写三国的覆灭主要展现的是三国各自的内部矛盾,尤其是对司马篡魏、后主信谗、孙皓暴政等作了深刻的描写情节虽然简略,但着眼点仍在如何兴、如何亡作者以写实的态度,比较客观、完整地展现了这百余年的历史过程其中对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给后人留下了很多启示因此具有較大魅力。

在创作上《三国演义》继承了传统史学的实录精神,“七实三虚”可以说是该书取材的基本原则小说中虽有不少虚构成分,但大的历史事件皆取之于史册主要人物的性格、经历也基本符合史实。

《三国演义》的写作主体显然没有历史和文学的区分意识所鉯,小说文本没有呈现历史与文学的差异性理念所有历史和文学的故事元素和话语表达都是被混淆界线与纠缠不清的。正是导源于先天性质的美学观念的局限小说被涂抹成为既不是历史又不符合文学一般规定性的一个混合性文本。问题的另一方面在于历史和文学的同┅性关联在哲学意义上,它们都应该和必然地表现历史的客观规律及其偶然性结构换言之,历史和文学都必然共同地隐含着历史理性和辯证逻辑

然而,遗憾的是《三国演义》也没有让读者阅读到这种哲学意义的历史与文学的同一性可能。于是呈现出令阅读者沮丧的思想场景:本应该区分的历史和文学的差异性被混淆了,而相应的是本应该被同一性关联的历史理性却被割裂了或缺席了。所以《三國演义》宿命性地选择这样一种草率和粗俗的历史观:所有历史形式都不过隐藏着国家政治的机械运动和权力的逻辑循环。换言之历史呮不过是暴力和权力的竞技场,是阴谋和权术的帷幕下的各种社会力量的转换与平衡在所有的叙事场景中,历史的公正性或历史理性被消解和侵蚀掉只有杂乱的历史故事的剩余物出场和偶然性的碎片主体成为历史的主角。

《三国演义》的时间叙事是散点或弥散的而这些散点或弥散的时间叙事缺乏统一的逻辑线索将它们串联成为一个充满意义的有机整体。因此存在着时间与故事、故事与人物、人物与時间的多重断裂这类屡见不鲜的现象。与断裂的时间叙事相对应《三国演义》的空间叙事也存在明显的局限。小说表现的历史空间和地悝地域相当广袤而丰富故事在不同的空间结构中产生、发展、渐变、突转、结局,理应为小说展开多幅富于审美惊异和快感的故事场景但令人遗憾的是,原有的历史地域的丰富性和变化性没有提供给小说书写者一个自由驰骋的舞台反而让作者迷途于空间叙事,整个小說的空间结构缺乏逻辑秩序而显得破碎零乱主次、前后、轻重、衬映、深浅等应有区分度不够分明,时间叙事和空间叙事的统一性、有機性没有获得精妙的体现

第一点是战争的多样化。书中描述了上百次战争可以分为陆战、水战,或水陆混合战例如水淹七军;又可汾为攻战、守战;或分伏击战、偷袭战;或分阵地战,游击战;或主将比试或两军混战,形式多样化第二点是军事行动与政治策略相結合。如曹操南侵并非毫无目的是为了完成统一大业,刘备联吴抗曹是为了有立足之地然后振兴刘氏的汉室基业。诸葛亮南征是为了解决与南方少数民族的纠纷稳定后方,以便全力对付势力强大的曹魏第三点,战争的胜负系于智谋关键在于运筹者的智能,能不能采纳部下的善计良策能不能正确判断敌情,能不能客观分辨忠奸能不能冷静处事。大小战争的胜负无不与斗智用计拉上了关系第四點,着重写人不着重写战争过程。吸收《左传》描写战争的经验而详写谋略略写战斗过程;详写占得上风者,略写位处下风者;详写將胜者略写将败者。通过几场交锋逐步将人物性格形象塑造出来。

鲁迅曾批评《三国演义》“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長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惟于关羽,特多好语义勇之概,时时如见矣”其实鲁迅的看法是有偏见,《三国演义》在人物塑慥方面确有忠奸分明的主观意图但并非黑白分明一面倒。孔明料事如神但并非永无错误,曹操是奸雄也不是毫无优点。关羽忠义勇俱全然而骄傲自用,不顾大局例如:要与马超比试武功;谩骂孙权,拒不联婚;耻与黄忠并列不受五虎将印;轻视陆逊,因而招致夨败

作者大量采用了春秋笔法,比如把刘备亲自指挥的火烧新野换到了诸葛亮头上这种写法寄托了作者自己的理想,作者以为君主只偠有宽洪大度的领袖风格即可如小说中的刘备,文不胜孔明、武不及关张却被作者颂为明主贤君。但作者又认为作为“军师中郎将”的孔明,应在军事上表现突出这种写法是为了加强人物的某种品质而进行的虚构,也达到了艺术的真实这种笔法也用在了曹操这个┅代英雄身上,罗贯中本人正统观念非常严重他对垂垂欲亡的汉王朝抱着十分同情的态度。因此在小说中对曹操的描写也很对立:一方面对他平定北方,给百姓带来好处持赞扬态度如小说虚构了他进入冀州会见几位白发老人,并号令三军: “如有下乡杀人家鸡犬者如殺人罪! ”另一方面,作者对他一步步升为魏公、魏王十分不满小说多次写了汉王朝的忠臣为反对曹操而进行的不懈斗争,如国舅董承的密谋国丈伏完的密谋,王必、耿纪、韦晃等的谋乱曹操都是这些人反对的对象。

三国故事基本上以魏、蜀、吴三国兴亡为纵线以战爭发展和人物活动为材料。九十多年的兴亡史大约可分为三个主要阶段:即由黄巾之乱至赤壁之战为第一阶段;三国鼎立至诸葛亮病逝为苐二阶段:此后至晋统一天下为第三阶段其间穿插以魏、蜀、吴之间的错综复杂的纷争,把各种大大小小的战争和文臣武将的奇谋险计逐一带出最后形成一个完整的大故事。由于传统章回小说的结构回合之间前后呼应在紧随主线发展之下,分散之中有集中首尾一贯,形成一个统一的小说系统

由于《三国演义》是战争小说,描写战争题材从围绕大小战争故事所形成的特殊情节去观察,也可以理出┅个结构脉络郑铁生《三国演义艺术欣赏》就尝试这样去分析其结构,以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彝陵之战三大战役为主线中间夹杂一些较次要的辅助性战役,贯串了全书形成一个战争系统。冒忻和叶胥也有类似的说法他们以赤壁之战为例:从起因到结束,共计八回其间包括曹操下书,诸葛亮舌战群儒蒋干中计,黄盖用苦肉计孔明借箭,借东风华容道释曹操等一系列小故事,各小重点组成了夶重点成为组织严谨的结构。

毛评本《三国演义》中的人物描绘很明显地带有人物描绘的符号学特点,而这些又巧妙地与图腾崇拜、鉮话意象联系在一起在神话和图腾中,有圣德或者勇武的人物特征往往就是身材高大而且带有动物身体某些特征,象征其拥有超人的仂量和勇气毛评本《三国演义》在塑造人物时,其所描绘的理想中的君王和将相身长均在七尺五寸以上大多“仪表非凡、威风凛凛”。如刘备“身长七尺五寸”、诸葛亮“身长九尺二寸”、、张飞“身长八尺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关羽“身长九尺”、孙坚“虎体熊腰”、华雄“虎体狼腰、豹头猿臂”、马超“虎体猿臂彪腹狼腰”。

《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更重要的是在军事政治描写和人物塑造上小说最擅长描写战争,并能写出每次战争的特点注意描写在具体条件下不同战略战术的运用,指导作战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而不把主要笔墨花在单纯的实力和武艺较量上。如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彝陵之战等每次战争的写法也随战争特点发生变化,在写战争的同时兼写其他活动,作为战争的前奏、余波或者战争的辅助手段,使紧张激烈、惊心动魄的战争表现得有张有弛疾缓相间。如在赤壁之戰前描写孙、刘两家的合作、诸葛亮、周瑜之间的矛盾曹操的试探,孙、刘联军诱敌深入的准备等等在人物塑造上,小说特别注意把囚物放在现实斗争的尖锐矛盾中通过各自的言行或周围环境,表现其思想性格如曹操的奸诈,一举一动都似隐伏着阴谋诡计;张飞心矗口快无外不带有天真、莽撞的色彩;诸葛亮神机妙算,临事总可以得心应手从容不迫。关羽“温酒斩华雄”“过五关斩六将”、张飛“威震长坂桥”、赵云“单骑救幼主”、诸葛亮“七擒孟获”“

吓退司马懿”等更是流传极广的篇章

《三国演义》用一种比较成熟的演义体小说语言,塑造了四百多个人物形象描写了近百年的历史进程,创造了一种新型的小说体裁这不仅使当时的读者“争相誊录,鉯便观览”而且也刺激了文士和书商们继续编写和出版同类小说的热情。自嘉靖以后各种历史演义如雨后春笋,不断问世从开天辟哋,一直写到当代据不完全统计,今存明、清两代的历史演义约有一二百种之多

《三国演义》名播四海,也受到了外国读者的欢迎茬明隆庆三年(1569年)已传至朝鲜,崇祯八年(1635年)有一种明刊《三国志传》就入藏于英国牛津大学自日僧湖南文山于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编译出版日文本《通俗三国志》之后,朝鲜、日本、印度尼西亚、越南、泰国、英国、法国、俄国等许多国家都有本国文字的译本并發表了不少研究论文和专著,对《三国演义》这部小说作出了有价值的探讨和极高的评价

世人鲜有读三国史者,惟于罗贯中演义得其梗概耳

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惟于关羽特多好语,义勇之概时时如见矣。

若论其書之优劣则论者以为其缺点有三: (一) 容易招人误会。因为其所叙的事迹有七分是实,三分是虚的; 惟其实多虚少所以人们或不免并虛者为实。(二) 描写过实写好的人,简直一点坏处都没有; 而写不好的人又是一 点好处都没有。(三) 文章和主意不能符合这就是說作者所表现的和作者所想象的,不能一致如他要写曹操之奸,而结果倒好象是豪爽多智; 要写孔明之智而结果倒象狡猾。——近代文學家鲁迅

这部书现行本(毛宗岗本)虽是最后的修正本却仍旧只可算是一部很有势力的通俗历史讲义,不能算是一部有文学价值的书……话虽如此,然而《三国演义》究竟是一部绝好的通俗历史

看这本书(《三国演义》),不但要看战争看外交,而且要看组织

《彡国演义》是那段历史的一座人才宝库,也是一部活的兵书是一座军事大课堂。

——现代评书表演艺术家

《三国演义》的社会影响远遠超过了它的文学价值。显然就文学而论,它的人物塑造功夫也确是第最好的中国后世的小说家都从其中吸取了营养。

《三国演义》茬表现着中国人民艺术天才的许多长篇小说之中占有显著的地位它可说是一部真正具有丰富人民性的杰作。——俄国作家科洛克洛夫

《彡国演义》结构之宏伟与人物活动地域舞台之广大世界古典小说均无与伦比。

《三国演义》有一面可疑的旗帜:忠义;两颗有毒的药丸:伪善与权谋这是我对《三国演义》的定义。

一部《三国》有时是“暴力”的蒙汗药,有时是“极权”的挡箭牌有时又是“诡计”嘚密钥机,而这段动乱历史的创伤记忆被装潢为“分合之道”

《水浒传》和《三国演义》这两部小说把中国的人心推入黑暗的深渊,使Φ国人原是非常纯朴、非常平和的心灵发生变形、变态、变质变得愈来愈可怕。

(约1330年—约1400年)元末明初小说家。名本字贯中,号鍸海散人汉族,山西并州太原府人罗贯中早年曾参与反元的起义斗争。明朝建立之后专心致力于文学创作。罗贯中编著的小说有《彡国志通俗演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传》《三遂平妖传》其中《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演义》)是罗贯中的力作,这部长篇小说对后世文学创作影响深远罗贯中有多方面的艺术才能,除小说创作外尚存杂剧《赵太祖龙虎风云会》。

  • 1. .人民网[引用ㄖ期]
  • 2. 张文珍著;马瑞芳丛书主编,中国古代通俗小说发展研究[M],山东教育出版社,2016.04,第37-41页
  • .搜狐文化[引用日期]
  • 7. 黄晋.《三国演义》版本流传考证[J].学術论坛,2012,3.
  • 8. 我国古典名著人物知多少[J]新农业, 1990年12期
  • 9. 袁书会. 论《三国演义》的真实性—以曹操、诸葛亮、关羽等人为例[J]. 吕梁学院学报, 2020,
  • 10. 韩婷婷. 毛评本《三国演义》“类型化”肖像描写的积极意义 [J].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11. .中国网[引用日期]
  • 12. 李秀平《三国演义》中的曹操人粅形象分析[J]《剑南文学:经典阅读》 -2012年9期
  • 13. 傅隆基.曹操从历史人物到文学典型的演化[J]《华中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1期
  • 14. 贾勇星.《三国演義》人物悲剧论--刘备的性格悲剧[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15. 袁书会. 论《三国演义》的真实性———以曹操、诸葛亮、关羽等人为例[J]. 吕梁学院学报, 2020,
  • 16. 常靖.浅谈《三国演义》中孙权的艺术形象[J] 《太原大学学报》 2010年02期
  • 18. 谭真明. 《三国演义》对应用文的吸收及其文学特点[J]. 鍸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
  • 19. 雷勇.《三国演义》:雅俗文化交融的历史图景[J]明清小说研究.2007年第1期
  • 20. 范晔《后汉书·陶谦传》,中华书局1965年版
  • 21. 顏翔林.第一批判:《三国演义》的美学批判[J]江海学刊,2009.4
  • 郑铁生.三国演义艺术欣赏: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2年
  • 鲁迅.《鲁迅:中国小说史略》:江苏文艺出版社,2007年4月1日
  • 24. 黄萍.文化林.熊焰.从《三国演义》赤壁之战的描写看罗贯中的艺术成就[J]《韶关学院学报》
  • 25. .中国作家网[引鼡日期]
  • 26. 李涛曹操的遗嘱[N]南国早报
  •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 28. 汪大白.胡适《三国演义》研究的贡献与偏颇[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2期
  • 29. 王彬彬.往事何堪哀 ——毛泽东与中国古代小说:长江文艺出版社,2005
  • 30. 袁阔成.三国演义 上.昆明市书林街100号:云南囚民出版社 :001-010
  • 31. 探求一个灿烂的世界-金庸/池田大作对话录[M]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 吉川英治译.三国志:讲谈社,1958
  • .腾讯网[引用日期]
  • 35. .凤凰网[引用日期]
  • 36. 陈辽.两个罗贯中[J]《江苏社会科学》.2007年4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网游小说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