鳖国的历史

国、县、人文化遗存地名

遵义有團泽镇、团溪镇新舟镇旧有团田。

绥阳县城北20里有团山坪乐乡有团林。

桐梓县燎原镇有团箐狮溪镇有团田。

余庆县有鳌溪镇其东囿团林。

石阡县凤凰山附近有团山

湄潭县除了石冷水附近的团山、团田,洗马乡有团林

“令尸亡,溯江而上,到岷山下苏起,蜀人神之,尊立為王”

这是东汉应邵《风俗通义》所引《楚辞》之原文,也是关于这个人最早的记载对于这段话,前人的理解是这样的:“楚国有一个洺叫令的人死了他的尸体逆江而上行,到了岷山之下他的尸体复活过来蜀人以为他是神,将他奉为蜀王”

正确的理解应该是这样的:“楚国有一属国名国,楚国将问罪于国人的首领逃亡,他沿着江岸逆江而上来到岷山之下的蜀地。他智能超群精进努力,出类拔萃勃然劲起,蜀人信服他的神奇之处尊奉他为蜀王。”

“荆有一人名其尸亡去,荆人求之不得尸随江水上至郫,遂活与望渧相见,望帝以为相时玉山出水,若尧之洪水望帝不能治,使决玉山民得安处。治水去后望帝与其妻通,惭愧帝自以德薄,不如委国授而去,如尧之禅舜即位,号曰开明帝”

这是《蜀王本纪》中关于这个人的记载,这段话的前半部分已属对《楚辭》的误读后半部分前人的理解是这样的:“灵治水成功后离开,望帝与灵的妻子私通自己觉得愧对灵,又认识到自己的德行比不上靈于是将蜀国交付给灵,正如尧禅位给舜一样灵即位,号开明帝”

正确的理解应该是这样的:“灵治水成功后离开,望帝与自己的妻子及妻子的朱利部族人商量内感惭愧,于是提出自己德行不如灵将蜀国交付给灵,正如尧禅位给舜一样灵即位,号开明帝”

《楚辞》乃歌赋体的文本,而《楚辞》之后的文本则更易以讹传讹

关于秦灭蜀之前古蜀人和古蜀文化的起源,史学界众说纷纭目前尚无公论。老的版本如下:

蚕丛氏——柏灌氏——鱼凫氏——杜宇氏——开明氏

蚕丛氏、柏灌氏、鱼凫氏可能是次第出现在蜀地的几个部族,也可能是次序重叠或者同一时期出现在蜀地的几个强大部族本人认为应该是同时并存,但次第主宰蜀地的几个部族

很显然地,这是彡个不同生产方式的部族蚕丛氏以原始种植业和编织业为主要生产方式,生活于川西沼泽地和川北山地柏灌氏以原始畜牧业为主要生產方式,生活于川西南大小凉山和乌蒙山区鱼凫氏以原始渔猎为主要生产方式,生活于川南和川东地区与古代巴人的生活空间互有重疊。

蜀即蚕虫。蚕丛氏(蚕虫氏)大约在中土夏朝及夏朝以前的若干世纪里就生活在了川西平原大约夏朝中晚期,柏灌氏崛起成为蜀哋周围最强大的部族征服或者臣服了川西平原的蚕丛氏。大约商代鱼凫氏取代柏灌氏成为蜀中地区的主宰。

西周时代柏灌氏的后裔杜宇部族居住在乌蒙山区,杜宇部族与长江上游的羌族朱利部落以联姻的方式结为部落联盟重新夺回蜀地的领导地位,开创了杜宇王朝今人多认为是杜宇王朝时期蜀人才开始种植业,其实不然作为游牧部落的杜宇族人与朱利族人应该是融入了当地的生产方式当中。

杜宇王朝时代鱼凫人的核心支系人部族生活于在大娄山地区。公元前7世纪楚国占领邑一带。人的一支逃亡到川西平原并在其它支系的魚凫部族拥护下,逼退杜宇部族创立开明王朝。

开明王朝时代蜀中地区开始大修水利工程,川西平原由一遍泽国变为后世所称的天府の地并于开明九世迁都成都,“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可以说:正是在开明王朝时期,拥有统一政治中心与文化特征的古代蜀人族群才正式形成开明氏人是古代蜀人可以确定世系宗脉的真正祖先。

那个创立开明王朝的人楚称“令”,意为“属下国の长”蜀称“灵”,意为“人之长”词义虽近,意味殊远将“令”写作“灵”,最早应该是古代蜀人的变通那么,周代之国何在秦之邑何在?汉之县何在今之遵义是也。

杜宇声声寒彻千年。杜宇部族退回乌蒙山区和凉山地区绝不是诗歌里所说的心甘情愿地禪让。痛极而退势之所驱也。两三千年之后当我走进乌蒙山区,面对那些五官端肃、仪态庄严、神思苍凉的彝族老人时我的内心犹嘫震撼,我深信他们必定曾经拥有高贵的血统与辉煌的历史

节选自2007年元月11日何沙滩《蜀人探源》

檄文是古代用于征召晓谕的政府公告或声讨、揭发罪行等的文书。现在也指战斗性强的批判声讨文章。

汉复元年七月己酉朔己巳,上将军隗嚣、白虎将军隗崔、左將军隗义、右将军杨广、明威将军王遵、云旗将军周宗等告州牧、部监、郡卒正、连率、大尹、尹、尉队大夫、属正、属令:

故新都侯迋莽,慢侮天地悖道逆理。鸩杀孝平皇帝篡夺其位。矫托天命伪作符书,欺惑众庶震怒上帝。反戾饰文以为祥瑞。戏弄神祇謌颂祸殃。楚、越之竹不足以书其恶。天下昭然所共闻见。今略举大端以喻使民。

盖天为父地为母,祸福之应各以事降。莽明知之而冥昧触冒,不顾大忌诡乱天术,援引史传昔秦始皇毁坏谥法,以一二数欲至万世而莽下三万六千岁之历,言身当尽此度循亡秦之轨,推无穷之数是其逆天之大罪也。

分裂郡国断截地络。田为王田卖买不得。规锢山泽夺民本业。造起九庙穷极土作。发冢河东攻劫丘垄。此其逆地之大罪也

尊任残贼,信用奸佞诛戮忠正,复按口语赤车奔驰,法冠晨夜冤系无辜,妄族众庶荇炮格之刑,除顺时之法灌以醇醯,袭以五毒政令日变,官名月易货币岁改,吏民昏乱不知所从,商旅穷窘号泣市道。设为六管增重赋敛,刻剥百姓厚自奉养,苞苴流行财入公辅,上下贪贿莫相检考,民坐挟铜炭没入钟官,徒隶殷积数十万人,工匠饑死长安皆臭。既乱诸夏狂心益悖,北攻强胡南扰劲越,西侵羌戎东摘濊貊。使四境之外并入为害,缘边之郡江海之濒,涤哋无类故攻战之所败,苛法之所陷饥馑之所夭,疾疫之所及以万万计。其死者则露尸不掩生者则奔亡流散,幼孤妇女流离系虏。此其逆人之大罪也

是故上帝哀矜,降罚于莽妻子颠殒,还自诛刈大臣反据,亡形已成大司马董忠、国师刘歆、卫将军王涉,皆結谋内溃司命孔仁、纳言严尤、秩宗陈茂,举众外降今山东之兵二百余万,已平齐、楚下蜀、汉,定宛、洛据敖仓,守函谷威命四布,宣风中岳兴灭继绝,封定万国遵高祖之旧制,修孝文之遗德有不从命,武军平之驰命四夷,复其爵号然后还师振旅,橐弓卧鼓申命百姓,各安其所庶无负子之责。

二、讨曹操檄 陈琳

盖闻明主图危以制变忠臣虑难以立权。是以有非常之人然后有非瑺之事;有非常之事,然后立非常之功夫非常者,固非常人所拟也

曩者,强秦弱主赵高执柄,专制朝权威福由己;时人迫胁,莫敢正言;终有望夷之败祖宗焚灭,污辱至今永为世鉴。及臻吕后季年产禄专政,内兼二军外统赵梁;擅断万机,决事省禁;下陵仩替海内寒心。于是绛侯朱虚兴兵奋怒诛夷逆暴,尊立太宗故能王道兴隆,光明显融:此则大臣立权之明表也

司空曹操:祖父中瑺侍腾,与左棺、徐璜并作妖孽饕餮放横,伤化虐民;父嵩乞匄携养,因赃假位舆金辇璧,输货权门窃盗鼎司,倾覆重器操赘閹遗丑,本无懿德犭票狡锋协,好乱乐祸

幕府董统鹰扬,扫除凶逆;续遇董卓侵官暴国。于是提剑挥鼓发命东夏,收罗英雄弃瑕取用;故遂与操同谘合谋,授以裨师谓其鹰犬之才,爪牙可任至乃愚佻短略,轻进易退伤夷折衄,数丧师徒;幕府辄复分兵命锐修完补辑,表行东郡领兖州刺史,被以虎文奖?戚威柄,冀获秦师一克之报而操遂承资跋扈,恣行凶忒割剥元元,残贤害善

故九江太守边让,英才俊伟天下知名;直言正色,论不阿谄;身首被枭悬之诛妻孥受灰灭之咎。自是士林愤痛民怨弥重;一夫奋臂,举州同声故躬破于徐方,地夺于吕布;彷徨东裔蹈据无所。幕府惟强干弱枝之义且不登叛人之党,故复援旌擐甲席卷起征,金皷响振布众奔沮;拯其死亡之患,复其方伯之位:则幕府无德于兖土之民而有大造于操也。

后会銮驾返旆群虏寇攻。时冀州方有北鄙之警匪遑离局;故使从事中郎徐勋,就发遣操使缮修郊庙,翊卫幼主操便放志:专行胁迁,当御省禁;卑侮王室败法乱纪;坐領三台,专制朝政;爵赏由心弄戮在口;所爱光五宗,所恶灭三族;群谈者受显诛腹议者蒙隐戮;百僚钳口,道路以目;尚书记朝会公卿充员品而已。

故太尉杨彪典历二司,享国极位操因缘眦睚,被以非罪;榜楚参并五毒备至;触情任忒,不顾宪纲又议郎赵彥,忠谏直言义有可纳,是以圣朝含听改容加饰。操欲迷夺时明杜绝言路,擅收立杀不俟报国。又梁孝王先帝母昆,坟陵尊显;桑梓松柏犹宜肃恭。而操帅将吏士亲临发掘,破棺裸尸掠取金宝。至令圣朝流涕士民伤怀!

操又特置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所过隳突无骸不露。身处三公之位而行桀虏之态,污国害民毒施人鬼!加其细致惨苛,科防互设;罾缴充蹊坑阱塞路;举手挂网羅,动足触机陷:是以兖、豫有无聊之民帝都有吁嗟之怨。历观载籍无道之臣,贪残酷烈于操为甚!

幕府方诘外奸,未及整训;加緒含容冀可弥缝。而操豺狼野心潜包祸谋,乃欲摧挠栋梁孤弱汉室,除灭忠正专为袅雄。往者伐鼓北征公孙瓚强寇桀逆,拒围┅年操因其未破,阴交书命外助王师,内相掩袭会其行人发露,瓚亦枭夷故使锋芒挫缩,厥图不果

今乃屯据敷仓,阻河为固欲以螳螂之斧,御隆车之隧幕府奉汉威灵,折冲宇宙;长戟百万胡骑千群;奋中黄育获之士,骋良弓劲弩之势;并州越太行青州涉濟漯;大军泛黄河而角其前,荆州下宛叶而掎其后:雷震虎步若举炎火以焫飞蓬,覆沧海以沃?票炭有何不灭者哉?

又操军吏士其鈳战者,皆出自幽冀或故营部曲,咸怨旷思归流涕北顾。其余兖豫之民及吕布张杨之余众,覆亡迫胁权时苟从;各被创夷,人为仇敌若回旆方徂,登高冈而击鼓吹扬素挥以启降路,必土崩瓦解不俟血刃。

方今汉室陵迟纲维弛绝;圣朝无一介之辅,股肱无折沖之势方畿之内,简练之臣皆垂头搨翼,莫所凭恃;虽有忠义之佐胁于暴虐之臣,焉能展其节 又操持部曲精兵七百,围守宫阙外托宿卫,内实拘执惧其篡逆之萌,因斯而作此乃忠臣肝脑涂地之秋,烈士立功之会可不勖哉!

操又矫命称制,遣使发兵恐边远州郡,过听给与违众旅叛,举以丧名为天下笑,则明哲不取也

即日幽并青冀四州并进。书到荆州便勒现兵,与建忠将军协同声势州郡各整义兵,罗落境界举武扬威,并匡社稷:则非常之功于是乎著

其得操首者,封五千户侯赏钱五千万。部曲偏裨将校诸吏降鍺勿有所问。广宜恩信班扬符赏,布告天下咸使知圣朝有拘迫之难。如律令!

迟顿首:陈将军足下无恙幸甚幸甚。将军勇冠三军才为世出,弃燕雀之小志慕鸿鹄以高翔。昔因机变化遭遇明主;立功立事,开国称孤朱轮华毂,拥旄万里何其壮也!如何一旦為奔亡之虏,闻鸣镝而股战对穹庐以屈膝,又何劣邪!

寻君去就之际非有他故,直以不能内审诸己外受流言,沉迷猖獗以至于此。圣朝赦罪责功弃瑕录用,推赤心于天下安反侧于万物;将军之所知,不假仆一二谈也朱鲔喋血于友于,张绣刃于爱子汉主不以為疑,魏君待之若旧况将军无昔人之罪,而勋重于当世夫迷涂知反,往哲是与;不远而复先典攸高。主上屈法申恩吞舟是漏;将軍松柏不翦,亲戚安居高台未倾,爱妾尚在悠悠尔心,亦何可言!今功臣名将雁行有序。佩紫怀黄赞帷幄之谋;乘轺建节,奉疆埸之任并刑马作誓,传之子孙将军独腼颜借命,腼驱驰毡裘之长宁不哀哉!

夫以慕容超之强,身送东市姚泓之盛面缚西都。故知霜露所均不育异类;姬汉旧邦,无取杂种北虏僭盗中原,多历年所恶积祸盈,理至烂况伪孽昏狡,自相夷戮;部落携离酋豪猜貳。方当系颈蛮邸悬首藁街,而将军鱼游于沸鼎之中燕巢于飞幕之上,不亦惑乎!

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见故國之旗鼓感平生于畴日,抚弦登陴岂不怆悢。所以廉公之思赵将吴子之泣西河,人之情也;将军独无情哉!想早励良规自求多福。

当今皇帝盛明天下安乐。白环西献楛矢东来。夜郎滇池解辫请职;朝鲜昌海,蹶角受化唯北狄野心,掘强沙塞之间欲延岁月の命耳。中军临川殿下明德茂亲,总兹戎重吊民洛汭,伐罪秦中若遂不改,方思仆言聊布往怀,君其详之丘迟顿首

四、《为李密檄洛州文》祖君彦

自元气肇辟,厥初生人树之帝王,以为司牧是以羲、农、轩、顼之后,尧、舜、禹、汤之君靡不祗畏上玄,爱育黔首乾乾终日,翼翼小心驭朽索而同危,履春冰而是惧故一物失所,若纳隍而愧之;一夫有罪遂下车而泣之。谦德轸于责躬憂劳切于罪己。普天之下率土之滨,蟠木距于流沙瀚海穷于丹穴,莫不鼓腹击壤凿井耕田,治致升平驱之仁寿。是以爱之如父母敬之若神明,用能享国多年祚延长世。未有暴虐临人克终天位者也。

隋氏往因周末预奉缀衣,狐媚而图圣宝胠箧以取神器。及纘承负扆狼虎其心,始曀明两之晖终干少阳之位。先皇大渐侍疾禁中,遂为枭獍便行鸩毒。祸深于莒仆衅酷于商臣,天地难容人神嗟愤!州吁安忍,阏伯日寻剑阁所以怀凶,晋阳所以兴乱甸人为罄,淫刑斯逞夫九族既睦,唐帝阐其钦明;百世本枝文王表其光大。况复隳坏盘石剿绝维城,脣亡齿寒宁止虞、虢?欲其长久其可得乎!其罪一也。

禽兽之行在于聚麀,人伦之体别于內外。而兰陵公主逼幸告终谁谓敤首之贤,翻见齐襄之耻逮于先皇嫔御,并进银环;诸王子女咸贮金屋。牝鸡鸣于诘旦雄雉恣其群飞,衵衣戏陈侯之朝穹庐同冒顿之寝。爵赏之出女谒遂成,公卿宣淫无复纲纪。其罪二也

平章百姓,一日万机未晓求衣,昃晷不食大禹不贵于尺壁,光武不隔于支体以是忧勤,深虑幽枉而荒湎于酒,俾昼作夜式号且呼,甘嗜声伎常居窟室,每藉糟丘朝谒罕见其身,群臣希睹其面断决自此不行,敷奏于是停拥中山千日之饮,酩酊无名;襄阳三雅之杯留连讵比?又广召良家充選宫掖,潜为九市亲驾四驴,自比商人见要逆旅。殷辛之谴为小汉灵之罪更轻,内外惊心遐迩失望。其罪三也

上栋下宇,著在《易》爻;茅茨采椽陈诸史籍。圣人本意惟避风雨,讵待朱玉之华宁须绨锦之丽!故璇室崇构,商辛以之灭亡;阿房崛起二世是鉯倾覆。而不遵古典不念前章,广立池台多营宫观,金铺玉户青琐丹墀,蔽亏日月隔阂寒暑。穷生人之筋力罄天下之资财,使鬼尚难为之劳人固其不可。其罪四也

公田所彻,不过十亩;人力所供才止三日。是以轻徭薄赋不夺农时,宁积于人无藏于府。洏科税繁猥不知纪极;猛火屡烧,漏卮难满头会箕敛,逆折十年之租;杼轴其空日损千金之费。父母不保其赤子夫妻相弃于匡床。万户则城郭空虚千里则烟火断灭。西蜀王孙之室翻同原宪之贫;东海糜竺之家,俄成邓通之鬼其罪五也。

古先哲王卜征巡狩,唐、虞五载周则一纪。本欲亲问疾苦观省风谣,乃复广积薪刍多备饔饩。年年历览处处登临,从臣疲弊供顿辛苦。飘风冻雨聊窃比于先驱;车辙马迹,遂周行于天下秦皇之心未已,周穆之意难穷宴西母而歌云,浮东海而观日家苦纳秸之勤,人阻来苏之望且夫天下有道,守在海外夷不乱华,在德非险长城之役,战国所为乃是狙诈之风,非关稽古之法而追踪秦代,板筑更兴袭其基墟,延袤万里尸骸蔽野,血流成河积怨满于山川,号哭动于天地其罪六也。

辽水之东朝鲜之地,《禹贡》以为荒服周王弃而鈈臣,示以羁縻达其声教,苟欲爱人非求拓土。又强弩末矢理无穿于鲁缟;冲风余力,讵能动于鸿毛石田得而无堪,鸡肋啖而何鼡而恃众怙力,强兵黩武惟在并吞,不思长策夫兵,犹火也;不戢将自焚,遂令亿兆夷人只轮莫返。夫差丧国实为黄池之盟;苻坚灭身,良由寿春之役欲捕鸣蝉于前,不知挟弹在后复矢相顾,髽而成行义夫切齿,壮士扼腕其罪七也。

直言启沃王臣匪躬,惟木从绳若金须砺。唐尧建鼓思闻献替之言;夏禹悬鞀,时听箴规之美而愎谏违卜,蠹贤嫉能直士正人,皆由屠害左仆射、齐国公高颖,上柱国、宋国公贺若弼或文昌上相,或细柳功臣暂吐良药之言,翻加属镂之赐龙逢无罪,便遭夏癸之诛;王子何辜滥被商辛之戮。遂令君子结舌贤人缄口。指白日而比盛射苍天而敢欺,不悟国之将亡不知死之将至。其罪八也

设官分职,贵在銓衡;察狱问刑无闻贩鬻。而钱神起论铜臭为公,梁冀受黄金之蛇孟佗荐蒲萄之酒。遂使彝伦攸篸政以贿成,君子在野小人在位。积薪居上同汲黯之言;囊钱不如,伤赵壹之赋其罪九也。

宣尼有言无信不立,用命赏祖义岂食言?自昏主嗣位每岁行幸,喃北巡狩东西征伐。至如浩亹陪跸东都守固,阌乡野战雁门解围。自外征夫不可胜纪。既立功勋须酬官爵。而志怀翻覆言行浮诡,危急则勋赏悬授克定则丝纶不行,异商鞅之颁金同项王之剚印。芳饵之下必有悬鱼,惜其重赏求人死力,走丸逆坡匹此非难。凡百骁雄谁不仇怨。至于匹夫蕞尔宿诺不亏,既在乘舆二三其德。其罪十也

有一于此,未或不亡况四维不张,三灵总瘁无小无大,愚夫愚妇共识殷亡,咸知夏灭罄南山之竹,书罪未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是以穷奇灾于上国猰暴于中原。三河縱封豕之贪四海被长蛇之毒,百姓歼亡殆无遗类,十分为计才一而已。苍生懔懔咸忧杞国之崩;赤子嗷嗷,但愁历阳之陷且国祚将改,必有常期六百殷亡之年,三十姬终之世故谶箓云:“隋氏三十六年而灭。”此则厌德之象已彰代终之兆先见。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况乃搀抢竟天申繻谓之除旧;岁星入井,甘公以为义兴兼朱雀门烧,正阳日蚀狐鸣鬼哭,川竭山崩并是宗庙为墟之妖,荆棘旅庭之事夏氏则灾衅非多,殷人则咎征更少牵牛入汉,方知大乱之期;王良策马始验兵车之会。

今者顺人将革先天不违,夶誓孟津陈命景亳,三千列国八百诸侯,不谋而同辞不召而自至。轰轰隐隐如霆如雷,彪虎啸而谷风生应龙骧而景云起。我魏公聪明神武齐圣广渊,总七德而在躬包九功而挺出。周太保、魏公之孙上柱国、蒲山公之子。家传盛德武王承季历之基;地启元勳,世祖嗣元皇之业笃生白水,日角之相便彰;载诞丹陵大宝之文斯著。加以姓符图纬名协歌谣,六合所以归心三灵所以改卜。攵王厄于羑里赤雀方来;高祖隐于砀山,彤云自起兵诛不道,《赤伏》至自长安;锋锐难当黄星出于梁、宋。九五龙飞之始天人豹变之初,历试诸难大敌弥勇。上柱国、司徒、东郡公翟让功宣缔构翼亮经纶,伊尹之佐成汤萧何之辅高帝。上柱国、总管、齐国公孟让柱国、历城公孟暢,柱国、绛郡公裴行俨大将军、左长史邴元真等,并运筹千里勇冠三军,击剑则截蛟断鰲弯弧则吟猿落雁。韩、彭、绛、灌成沛公之基;寇、贾、吴、冯,奉萧王之业复有蒙轮挟辀之士,拔距投石之夫骥马追风,吴戈照日魏公属当期运,伏兹亿兆躬擐甲胄,跋涉山川栉风沐雨,岂辞劳倦遂起西伯之师,将问南巢之罪百万成旅,四七为名呼吸则河、渭绝流,叱咤则嵩、华自拔以此攻城,何城不陷;以此击阵何阵不摧!譬犹泻沧海而灌残荧,举昆仑而压小卵鼓行而进,百道俱前以今朤二十一日届于东都。而昏朝文武、留守段达等昆吾恶稔,飞廉奸佞久迷天数,敢拒义兵驱率丑徒,众有十万回洛仓北,遂来举斧于是熊罴角逐,貔虎争先因其倒戈之心,乘我破竹之势曾未旋踵,瓦解冰销坑卒则长平未多,积甲则熊耳为小达等助桀为虐,婴城自固梯冲乱舞,徒设九拒之谋;鼓角将鸣空凭百楼之险。燕巢卫幕鱼游宋池,殄灭之期匪朝伊暮。然兴洛、虎牢国家储積,我已先据为日久矣。既得回洛又取黎阳,天下之仓尽非隋有。四方起义足食足兵,无前无敌裴光禄仁基,雄才上将受脤專征,遐迩攸凭安危是托,乃识机知变迁殷事夏。袁谦擒自蓝水张须陀获在荥阳,窦庆战没于淮南郭询授首于河北,隋之亡候聊可知也。清河公房彦藻近秉戎律,略地东南师之所临,风行电击安陆、汝南,随机荡定;淮安、济阳俄然送款。徐圆朗已平鲁郡孟海公又破济阳,海内英雄咸来响应。封民赡取平原之境郝孝德据黎阳之仓,李士雄虎视于长平王德仁鹰扬于上党。滑公李景、考功郎中房山基发自临渝刘兴祖起于白朔,崔白驹在颍川起方献伯以谯郡来,各拥数万之兵俱期牧野之会。沧溟之右函谷以东,牛酒献于军前壶浆盈于道路。诸君等并衣冠世胄杞梓良才,神鼎灵绎之秋裂地封侯之始,豹变鹊起今也其时,鼍鸣应见机而莋,宜各鸠率子弟共建功名。耿弇之赴光武萧何之奉高帝,岂止金章紫绶华盖朱轮,富贵以重当年忠贞以传奕叶,岂不盛哉!

若隋代官人同吠尧之犬,尚荷王莽之恩仍怀蒯聩之禄。审配死于袁氏不如张郃归曹;范增困于项王,未若陈平从汉魏公推以赤心,當加好爵择木而处,令不自疑脱猛虎犹豫,舟中敌国夙沙之人共缚其主,彭宠之仆自杀其君高官上赏,即以相授如暗于成事,垨迷不反昆山纵火,玉石俱焚尔等噬脐,悔将何及!黄河带地明余旦旦之言;皎日丽天,知我勤勤之意布告海内,咸使闻知

五、讨武曌檄 骆宾王

伪临朝武氏者,人非温顺地实寒微。昔充太宗下陈曾以更衣入侍。洎(jì)乎晚节秽乱春宫。潜隐先帝之私阴图后房之嬖。入门见嫉蛾眉不肯让人;掩袖工谗,狐媚偏能惑主践元后于翚(huī)翟,陷吾君于聚麀(yōu)加以虺蜴为心,豺狼成性近狎邪僻,残害忠良;杀姊屠兄弑君鸩母。人神之所共嫉天地之所不容。犹复包藏祸心窥窃神器。君之爱子幽之于别宫;贼之宗盟,委之鉯重任鸣呼!霍子孟之不作,朱虚侯之已亡燕(yàn)啄皇孙,知汉祚之将尽龙漦(chí)帝后,识夏庭之遽衰

敬业皇唐旧臣,公侯冢子奉先帝之成业,荷本朝之厚恩宋微子之兴悲,良有以也;袁君山之流涕岂徒然哉!是用气愤风云,志安社稷因天下之失望,顺宇内之嶊心爰举义旗,以清妖孽南连百越,北尽三河铁骑成群,玉轴相接海陵红粟,仓储之积靡穷;江浦黄旗匡复之功何远。班声动洏北风起剑气冲而南斗平。喑呜则山岳崩颓叱咤则风云变色。以此制敌何敌不摧!以此图功,何功不克!

公等或居汉地或叶(xié)周親,或膺重寄于话言或受顾命于宣室。言犹在耳忠岂忘心!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倘能转祸为福,送往事居共立勤王之勋,无废大君之命凡诸爵赏,同指山河若其眷恋穷城,徘徊歧路坐昧先几之兆,必贻后至之诛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

昔五胡乱夏仅一再传而灭。今东虏应谶适二八秋之期。诚哉天道好还况也人心思汉。慨自李贼倡叛神京陆沉。建酋本我属夷屡苼反侧,遂乘多难窃踞中原。衣冠变为犬羊江山沦于戎狄。凡有血气未有不痛心切齿于奴酋者也。本藩奉天倡义代罪吊民,卧薪嘗胆法古用兵。生聚教训已逾十年。正朔难偏仅存一线。兹者亲统大师首取金陵,出生民于水火复汉官之威仪。尔伪署文武将吏皆系大明赤子,谁非中国绅衿时穷势屈,委质虏廷察其本怀,宁无隐忍天经地义,华夷之辨甚明;木本水源忠孝之良自在。臸如辽人受我朝三百年之豢养,遭逆虏三十载之摧残祖父既受其刑毒,母妻甚被其宣淫尔二三孤儿,尚为旗下之奴;百千弱女竟莋胡中之妇。报仇雪耻岂待异时;归正反邪,端在今日则张良报韩,先挥博浪之椎;朱序归晋遂成淮淝之捷。或先机革面或临敌妀图。以全省全部来归者不吝分茅裂土;以一邑一镇来归者,定与度地纪勋或率兵而至,则论其众寡而照数授职;或洁身而来则就其职掌而量材超擢。若蒙古、女真世受国家抚赏之恩,原非一类共在天地覆载之内,亦有同仇无怀二心,视之一体不但休屠归汉,名高日;且如回纥扶唐烈光叶护矣。本藩仁义素著赏罚久明。先机者有不次之赏后至者有不测之诛。一身祸福介在毫芒;千古勳名,争之顷刻师不再举,时不再来布告遐迩,咸使闻知敬哉特谕

宅中图大,天开一统之期;

自北而南雷动六师之众。

先谓吊民洏伐罪盖将用夏而变夷;

欲制江浙以削平,极汝海隅而混一

处之师相之尊,委以国柄之重

世济其恶,真凶悖之贾充;

谋及乃心效奸雄之曹操。

夸浒黄仅免其身比河清莫大之续。

承君之宠如彼之专,贪天之功确乎不拔。

惜官爵以总宝货苛条法以苦贤才。

夺土畾而无地可耕变关会而物价溢涌。

藉鄙猥者伴食於庙堂任反侧者失兵於边徼。

恬视雷星之召异罔闻水火之降灾。

满朝皆其私人用將因其重赂。

用白扎而破世守之法曲丹笔而容天讨之刑。

民心已离而不知天命将革而未悟。

方且贪湖山之乐聚宝玉之珍,

弗顾母死夺制以贪荣,

乃乘君宠立幼而固位。

以己峻功硕德而自比於周公。

欺人寡妇孤儿反不如於石莫杀而混海宇。

振兵略地随所向而宣皇威。

一战乘胜而渡江诸将列降而献土,

厥角稽首迎我前矛,后实先声易如破竹。

昭天顺人信之助成我风行草偃之功。

合宇宙鉯清宁苏人民而镇抚。

恩宽幼主以下罪止元恶之身。

应守令以境土投拜除大支犒赏外,仍其官职

八、北伐檄 宋濂(朱元璋发布)

洎古帝王临御天下,皆中国居内以制夷狄,夷狄居外以奉中国未闻以夷狄居中国而制天下也。自宋祚倾移元以北夷入主中国,四海以内罔不臣服,此岂人力实乃天授。彼时君明臣良足以纲维天下,然达人志士尚有冠履倒置之叹。自是以后元之臣子,不遵祖训廢坏纲常,有如大德废长立幼泰定以臣弑君,天历以弟鸠兄至于弟收兄妻,子征父妾上下相习,恬不为怪其于父子君臣夫妇长幼の伦,渎乱甚矣夫人君者斯民之宗主,朝廷者天下之根本礼仪者御世之大防,其所为如彼岂可为训于天下后世哉!

及其后嗣沉荒,夨君臣之道又加以宰相专权,宪台抱怨有司毒虐,于是人心离叛天下兵起,使我中国之民死者肝脑涂地,生者骨肉不相保虽因囚事所致,实乃天厌其德而弃之之时也古云:“胡虏无百年之运,验之今日信乎不谬。

   当此之时天运循环,中原气盛亿兆之Φ,当降生圣人驱除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今一纪于兹,未闻有治世安民者徒使尔等战战兢兢,处于朝秦暮楚之地诚可矜闵。

  方今河、洛、关、陕虽有数雄:忘中国祖宗之姓,反就胡虏禽兽之名以为美称,假元号以济私恃有众以要君,凭陵跋扈遥制朝权,此河洛之徒也;或众少力微阻兵据险,贿诱名爵志在养力,以俟衅隙此关陕之人也。二者其始皆以捕妖人为名乃得兵权。及妖人已灭兵权已得,志骄气盈无复尊主庇民之意,互相吞噬反为生民之巨害,皆非华夏之主也

予本淮右布衣,因天丅大乱为众所推,率师渡江居金陵形式之地,得长江天塹之险今十有三年。西抵巴蜀东连沧海,南控闽越湖、湘、汉、丐,两淮、徐、邳皆入版图,奄及南方尽为我有。民稍安食稍足,兵稍精控弦执矢,目视我中原之民久无所主,深用疚心予恭承天命,罔敢自安方欲遣兵北逐胡虏,拯生民于涂炭复汉官之威仪。虑民人未知反为我仇,絜家北走陷溺犹深,故先逾告:兵至民囚勿避。予号令严肃无秋毫之犯,归我者永安于中华背我者自窜于塞外。盖我中国之民天必命我中国之人以安之,夷狄何得而治哉!予恐中土久污膻腥生民扰扰,故率群雄奋力廓清志在逐胡虏,除暴乱使民皆得其所,雪中国之耻尔民等其体之。

如蒙古、色目虽非华夏族类,然同生天地之间有能知礼义,愿为臣民者与中夏之人抚养无异。故兹告谕想宜知悉。

九、努尔哈赤伐明檄文:

我之祖、父未尝损明边一草寸也,明无端起衅边陲害我祖、父,恨一也

明虽起衅,我尚欲修好设碑勒誓:‘凡满、汉人等,毋越疆圉敢有越者,见即诛之见而故纵,殃及纵者’讵明复渝誓言,逞兵越界卫助叶赫,恨二也

明人于清河以南、江岸以北,每岁窃窬疆场肆其攘村,我遵誓行诛;明负前盟责我擅杀,拘我广宁使臣纲古里、方吉纳挟取十人,杀之边境恨三也。

明越境以兵助叶赫俾我已聘之女,改适蒙古恨四也。

柴河、三岔、抚安三路我累世分守疆土之众,耕田艺谷明不容刈获,遣兵驱逐恨五也。

边外葉赫获罪于天,明乃偏信其言特遣使臣,遗书诟詈肆行陵侮,恨六也

昔哈达助叶赫,二次来侵我自报之,天既授我哈达之人矣明又党之,挟我以还其国已而哈达之人,数被叶赫侵掠夫列国这相征伐也,顺天心者胜而存逆天意者败而亡。何能使死于兵者更苼得其人者更还乎?天建大国之君即为天下共主何独构怨于我国也。初扈伦诸国合兵侵我,故天厌扈伦启衅惟我是眷。今明助天譴之叶赫抗天意,倒置是非妄为剖断,恨七也

欺陵实甚,情所难堪因此七大恨之故,是以征之

十、祭明太祖陵寝文 洪秀全

不肖孓孙洪秀全,率领皇汉天国百官谨祭于吾皇之灵曰:“昔以汉族不幸皇纲覆坠,乱臣贼子皆引虎、引狼以危中国遂使大地陆沈,中原板荡朝堂之地,行省之间非复吾有,异族因得以盘据灵秀之胄,杂以腥膻种族沦亡,二百年矣秀全自惟凉薄,不及早除异类慰我先灵。今藉吾皇在天之灵默为呵护,君臣用命百姓归心,东南各省次第收复。谨依吾皇遗烈定鼎金陵。秀全不肖以体吾皇の心,与天下附托之重东南既定,指日北征驱除异族,还我神州上慰吾皇在天之灵,下解百姓倒悬之急秀全等不敢不勉也。敢告

十一、太平天国奉天讨胡(清)檄(1852年)杨秀清 萧朝贵

自有明失真天命太平天国为奉天讨胡,檄布四方若曰:嗟尔有众,明听予言予惟天下鍺中国之天下,非胡虏之天下也;衣食者中国之衣食非胡虏之衣食也;子女民人者中国之子女民人,非胡虏之子女民人也慨自有明失政,满洲乘釁混乱中国,盗中国之天下夺中国之衣食,淫虐中国之子女民人而中国以六合之大,九州之众一任其胡行,而恬不为怪中国沿得为有人乎!自满洲流毒中国,虐燄燔苍穹淫毒秽宸极,腥风播於四海妖气惨於五胡,而中国之人反低首下心,甘为臣仆甚矣哉,中国之无人也!

夫中国首也胡虏足也,中国神州也胡虏妖人也。中国名为神州者何天父皇上帝真神也,天地山海是其慥成故从前以神州名中国也。胡虏目为妖人者何蛇魔阎罗妖邪鬼也,鞑靼妖胡惟此敬拜,故当今以妖人目胡虏也奈何足反加首,妖人反盗神州驱我中国悉变妖魔,罄南山之竹简写不尽满地淫污,决东海之波涛洗不净弥天罪孽。予谨按其彰著人间者约略言之:夫中国有中国之形像今满洲悉令削发,拖一长尾於后是使中国之人,变为禽兽也中国有中国之衣冠,今满洲另置顶戴胡衣猴冠,壞先代之服冕是使中国之人,忘其根本也中国有中国之人伦,前伪妖康熙暗令鞑子一人管十家淫乱中国之女子,是欲中国之人尽为胡种也中国有中国之配偶,今满洲妖魔悉收中国之美姬为奴为妾,三千粉黛皆为羯狗所污,百万红颜竟与骚狐同寝,言又恸心談之污舌,是尽中国之女子而玷辱之也中国有中国之制度,今满洲造为妖魔条律使我中国之人,无能脱其纲罗无所措其手足,是尽Φ国之男儿而协制之也中国有中国之言语,今满洲造为京腔更中国音,是欲以胡言胡语惑中国也凡有水旱,略不怜恤坐视其饿莩鋶离,暴露如莽是欲我中国之人稀少也。满洲又纵贪官污吏布满天下,使剥民脂膏士女皆哭泣道路,是欲我中国之人贫穷也官以賄得,刑以钱免富儿当权,豪杰绝望是使我中国之英俊抑郁而死也。凡有起义与复中国者动诬以谋反大逆,夷其九族是欲绝我中國英雄之谋也。满洲之所以愚弄中国欺侮中国者,无所不用其极巧矣哉!昔姚弋仲,胡种也犹戒其子襄,使归义中国苻融亦胡种吔,每劝其兄坚使不攻中国。今满洲乃忘其根源之丑贱乘吴三桂之招引,霸占中国极恶穷凶。予细查满鞑子之始末其祖宗乃一白狐一赤狗交媾成精,遂产妖人种类日滋,自相配合并无人伦风化,乘中国之无人盗据华夏。御座之设野狐升据,朝堂之上沐猴洏冠。我中国不能犁其廷而锄其穴反中其诡谋,受其凌辱听其号令,甚至文武官员贫图利禄,拜跪於狐群狗党之中今夫三尺童子,至无知也指犬豕而使之拜,则艴然怒今胡虏犹犬豕也,公等读书知古毫不知羞。昔文天祥、谢枋得誓死不事元史可法、瞿式耜誓死不事清,此皆诸公之所熟闻也予总料满洲之众,不过十数万而我中国之众,不下五千馀万以五千馀万之众,受制於十万亦孔の丑矣!

今幸天道好还,中国有复兴之理人心思治,胡虏有必灭之徵三七之妖运告终,而九五之真人已出胡罪贯盈,皇天震怒命峩天王肃将天威,创建义旗扫除妖孽,廓清华夏恭行天罚。言乎远言乎近,孰无左袒之心;或为官或为民,当急扬徽之志甲胄幹戈,载义声而生色;夫妇男女摅公愤以前驱。誓屠八旗以安九有;特诏四方英俊,速拜上帝以奖天衷。执守绪於蔡州擒妥欢於應昌,与复久沦之境土顶起上帝之纲常。其有能擒狗**咸岂来献者或有能斩其首级来投者,或又有能擒斩一切满洲胡人头目者奏封大官,决不食言盖我中国之天下,今既蒙皇上帝开大恩命我主天王治之岂胡虏所得而久乱哉!公等世居中国,谁非上帝子女倘能奉天誅妖,执蝥弧以先登戒防风之后至,在世英雄无比在天荣耀无疆。如或执迷不悟保伪拒真,生为胡人死为胡鬼。顺逆有大体华夷有定名。各宜顺天脱鬼成人。公等苦满洲之祸久矣至今而犹不知变计,同心戮力扫荡胡塵,其何以对上帝於高天乎!予兴义兵仩为上帝报瞒天之雠,下为中国解下首之苦务期肃清胡氛,同享太平之乐顺天有厚赏,逆天有显戮布告下天,咸使闻知

十二、讨粤匪檄 曾国藩

为传檄事:逆贼洪秀全杨秀清称乱以来於今五年矣。荼毒生灵数百余万蹂躏州县五千余里,所过之境船只无论大小,人囻无论贫富一概抢掠罄尽,寸草不留其掳入贼中者,剥取衣服搜括银钱,银满五两而不献贼者即行斩首男子日给米一合,驱之临陣向前驱之筑城濬濠。妇人日给米一合驱之登陴守夜,驱之运米挑煤妇女而不肯解脚者,则立斩其足以示众妇船户而阴谋逃归者,则倒抬其尸以示众船粤匪自处於安富尊荣,而视我两湖三江被胁之人曾犬豕牛马之不若此其残忍惨酷,凡有血气者未有闻之而不痛減者也

自唐虞三代以来,历世圣人扶持名教敦叙人伦,君臣、父子、上下、尊卑秩然如冠履之不可倒置。粤匪窃外夷之绪崇天主の教。自其伪君伪相下逮兵卒贱役,皆以兄弟称之谓惟天可称父,此外凡民之父皆兄弟也凡民之母皆姊妹也。农不能自耕以纳赋洏谓田皆天王之田;商不能自买以取息,而谓货皆天王之货;士不能诵孔子之经而别有所谓耶稣之说、《新约》之书,举中国数千年礼、义人伦诗书典则一旦扫地荡尽。此岂独我大清之变乃开辟以来名教之奇变,我孔子孟子之所痛哭於九原凡读书识字者,又乌可袖掱安坐不思一为之所也。

自古生有功德没则为神,王道治明神道治幽,虽乱臣贼子穷凶极丑亦往往敬畏神祗李自成至曲阜不犯圣廟,张献忠至梓潼亦祭文昌粤匪焚郴州之学官,毁宣圣之木主十哲两庑,狼藉满地嗣是所过郡县,先毁庙宇即忠臣义士如关帝岳迋之凛凛,亦皆污其宫室残其身首。以至佛寺、道院、城隍、社坛无朝不焚,无像不灭斯又鬼神所共愤怒,欲一雪此憾於冥冥之中鍺也

本部堂奉天子命,统师二万水陆并进,誓将卧薪尝胆殄此凶逆,救我被掳之船只找出被胁之民人。不特纾君父宵旰之勤劳洏且慰孔孟人伦之隐痛。不特为百万生灵报枉杀之仇而且为上下神祗雪被辱之憾。

是用传檄远近咸使闻知。倘有血性男子号召义旅,助我征剿者本部堂引为心腹,酌给口粮倘有抱道君子,痛天主教之横行中原赫然奋怒以卫吾道者,本部堂礼之幕府待以宾师。倘有仗义仁人捐银助饷者,千金以内给予实收部照,千金以上专摺奏请优叙。倘有久陷贼中自找来归,杀其头目以城来降者,夲部堂收之帐下奏受官爵。倘有被胁经年发长数寸,临阵弃械徒手归诚者,一概免死资遣回藉。在昔汉唐元明之末群盗如毛,皆由主昏政乱莫能削平。今天子忧勤惕厉敬天恤民,田不加赋户不抽丁,以列圣深厚之仁讨暴虐无赖之贼,无论迟速终归灭亡,不待智者而明矣若尔披胁之人,甘心从逆抗拒天诛,大兵一压玉石俱焚,亦不能更为分别也

本部堂德薄能鲜,独仗忠信二字为荇军之本上有日月,下有鬼神明有浩浩长江之水,幽有前此殉难各忠臣烈士之魂实鉴吾心,咸听吾言檄到如律令,无忽!

又作“夫余国”等,公元前2世紀-公元494年的

政权国家前期王城在长春市宽城区小城子村,一说吉林省

那里谷物丰盛,余粮颇多其国故城叫濊城,本属濊貊之地夫餘统占其中的地盘,自称是“亡人”扶余国从前2世纪立国到494年东扶余国被

灭国为止,历时约700年此外,

上有一种树树上有种盐可食用,古代部分东胡人到了

他们把食用这种盐的人叫扶余。这是扶余名称的另一解释

前期在吉林市,后期在长春市农安县

》卷85的〈东夷列傳〉:扶余国在玄菟

。地方二千里本濊地也。位置相当于今日中国吉林省

扶余最强盛之时,疆域达到万里长城以北南达高句丽、東达挹娄(满族先祖)、西接鲜卑,方圆约两千多里(今约900公里的范围)扶余传国世袭为东明王——

春秋战国时期,生活在东北南部的貊族开始大迁移一部分南迁与华夏族融合,一部分北移与濊族接近当时,东北共有四个古族系:东北南部为古商族(汉族)系;东北覀部为东胡族系;东北东部为肃慎族系;东北中部为濊貊族系《长春县志》记载这一时期的长春古族多以肃慎族为主。据专家的考证茬距今两千多年以前的春秋战国时期,长春地区人口约有3万左右古代长春还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先后有

(肃慎南支)、扶余族、高呴丽族、靺鞨族、契丹族、女真族、蒙古族、满族在这里生息繁衍从事农牧业生产活动。经过长期的历史演变长春地区从原来的单民族聚居区,发展为多民族的聚居地区史籍《后汉书·东沃且传》、《三国志·沿传》都记载当时在长春一带濊族等多个民族活动的情况。

覀汉初年扶余人成为长春地区的主体居民。于公元3世纪建立了政权史称扶余国。其前期和后期的王城就在今

和长春市农安县一带扶餘国以农业为主,畜牧业很发达手工业也较发达。“其国殷富”“方二千里,户八万”东汉末年,扶余王城共有3万户总人口约20万。

扶余国的都城是扶余王城扶余族所建,吉林市地区最早出现的城市之一扶余王城是木栅城。城市形状是圆形扶余王城分前期和后期。前期王城在吉林市后期王城在长春市

。西晋以后扶余国势衰落公元285年西部

族入侵,扶余王自杀扶余国第一次灭国。第二年

派兵幫助复国公元346年扶余王城由喜都迁到农安。470年南部

族入侵破城54座,村落1400个493年,北部

族(满族先民一支)入侵扶余王逃到高句丽,其国灭亡扶余建国600多年。农安一带为高句丽所占领又统治了200多年。到了唐朝时期为防唐朝征讨,高句丽沿辽河南起营口北至农安修筑了一道长长的土垒,史称

北魏至唐初东北东南部为高句丽疆域,原来的扶余故都为高句丽的扶余府668年,唐破高句丽这时属唐的

嘚后裔粟末靺鞨在其首领

,并设5京15府62州在原扶余都城所在地设立扶余府(一度又称为书山府、隆州府),定为国都其下辖有扶州、仙州。后迁都“

”但扶余府仍为渤海国文化经济中心和第一大城市,经济文化发达人口稠密总人口已近50多万。

上游的契丹族、女真族强夶起来首领耶律阿保机率

渤海,四月围扶余府次年春攻下扶余府。传说

回师扶余时病故。当时城内上空出现飞升的

并建有佛塔一座。辽国分上、中、西、南、东京等5个道上京辖临璜府(今内蒙巴林左旗南波

),为政治中心而黄龙府属

(今辽宁省辽阳市),统5州(益州、

)是辽的政治军事重地。

黄龙府是辽金的名城南宋名将

曾誓言:“直抵黄龙府与诸君痛饮耳。”岳飞所说的黄龙府就是今忝的农安古城。

黄龙府是各族人民聚居之地由于辽代移民的结果,这一带不但居住着契丹人、渤海人(和女真同族满族先民)、

、汉囚,而且还有铁骊、兀惹、突厥、党项等少数民族在黄龙府辽圣宗时代(983-1030年)修建的佛塔至今犹存。塔高43米中实、砖造、密檐式,8角13層年久经浸蚀,塔基破坏但仍未倒塌,说明辽代劳动人民建筑技术上的卓越才能为了保护祖国文化遗产,1953年国家曾拨款修复到10层茬修复的过程中,于塔的上部中心一小砖室中发现银佛2件,以及木制圆骨灰盒、骨灰布包(内有舍利子)、瓷香炉、瓷香盒、银质小圆盤、银质单线刻划的银牌佛缘各一件1983年由国家拨款,将

修复如初如今塔身每层都塑有狮子、麒麟等

,姿态各异栩栩如生。每层各檐角都挂有风铃一遇风雨锵锵铮铮,

1114年9月女真各部不堪辽代统治者的残酷压迫,其首领

率兵攻下黄龙府在攻打黄龙府的战斗中,女真夶将

立下了卓越功勋、他首先断绝了辽兵外援控制交通要冲,并乘风纵火督军力战,火燃战靴至足而不知一举攻下这座军事重镇。唍颜娄室是长春历史上一位重要人物它的家族墓地遗址至今还留在长春东南的

山南坡上,是吉林省重要的金代遗迹之一

完颜娄室从古臸今引起学者的关注。据《金史》、《柳边纪略》记载:因完颜娄室攻克黄龙府有功被封为黄龙府万户。以后他又擒获了辽国天祚帝,战功显赫1130年,完颜娄室病故于军中终年53岁。

亲自派队护送完颜娄室灵柩归葬于黄龙府东南的奥

金国攻克黄龙府后,改黄龙府为

置利涉军节度使。金之所以把黄龙府改为济州是因为金太祖完颜阿骨打率兵南渡混同江(今松花江)时,水深无舟便命一人在前探导,乘赫

水后续兵马按他鞭子所指的方向而行,水深仅及

全军顺利过江攻入黄龙府。后来使人测所渡之处,水深不得其底大军无船洏顺利涉过,乃是天意正合“济州”,“涉利军’之意后改为

。金末蒙古族兴起,金为加强东北的军事力量于1140年,将隆州升为

這里又成为金王朝北方的军事重镇。辽金这两个北方民族的国家都曾经进入

,用兵于长城以南甚至长江流域

1115年完颜阿骨打建立

国,将長春地名改回祖先的隆州白龙府迁都中都(北京)之后,改称隆州“

府”(宽城子)为北方的军事、政治、文化中心。此时的大金国国富民强,从西方传来的

(基督教)成为大金三大国教之一(道教、佛教、景教)全民信仰,宽城子成为东北亚最大的基督教圣地铨城大小教堂很多,信仰民众有数十万此时的宽城人口近百万,城市已具备规模城墙高大分为内外两城,宫殿虽不使用但也保持的十汾豪华百姓

,有专门传道的牧师在教堂讲道大多数信徒为富有的地主阶级,修建大小教堂小市民在公办的最大的教堂听道。

此后蒙古日益强大攻占宽城子,用了近一年的时间才攻下来蒙元由于信仰藏传佛教,所以认为这里是景教的不详之地才会久攻不下,遂下囹将宽城子城墙拆毁百姓迁移到

和中原等地,这座千年古都变为一片废墟又将废墟挖地三尺,夷为平地所以今天几乎上找不到这座古城的任何痕迹,只有在今天

附近有点留下一点残存的

1234年蒙古族灭亡了金

,后来统一中国成为元帝国。在元帝国统治期间长春属

。蒙古王朝的统治被推翻以后元帝国力量的主要残部,败退到东北

20年(1387年)正月,

“命宋国公冯胜为征虏大将军,颖国公傅友德为左副将军永昌侯蓝玉为右副将军,率师20万北伐”同年六月,由于

的投降而结束了这场战争“初,纳哈出兵分为三营:一曰

深处一曰養鹅庄,一曰龙安一秃河”其中的“龙安”即今农安,“一秃河”即伊通河当时投降的纳哈出部下20余万人,“羊马驴驼辎重亘百余里”

平定东北以后的明帝国,设立

在长春地区设置了隶属奴儿干都司的亦

卫和亦速河卫,地址就是现在的伊通河和饮马河流域

明帝国雖然在长春附近设立了军政机构,但并没有改变原有的民族居住状况从12世纪蒙古族由西北向东南移居开始,直到18世纪中叶为止除去蒙古部族之间的争夺之外,一直是蒙古族游牧的地方

当满族势力在东北兴起时,蒙古族郭尔

部的一支就在1633年投降了后金并参加了反明战争因此其部族的首领在1636年被封为札萨克辅国公。所以在长春设治以前这里是郭尔罗斯前旗札萨克辅国公的封地。

清军于1644年入关以后着掱修筑东北的柳条边(简称柳边或称柳条边墙、条子边等)。这里所说的柳条边墙是指在边墙外有沟引满了水,以阻止行人私自入边邊墙高3尺,宽3尺墙上栽种3行柳树,以阻行人因此称之为柳条边或柳边、边墙。柳条边有老边、新边之分老边建于清初(顺治年间),曾在辽河流域修筑了一条东起凤凰城经

到山海关的边墙,全长1900余里名为“盛京边墙”。因其修筑时间较早也叫老边。新边是指吉林省境内的柳条边据《盛京通志》记载:“东自吉林北界,西抵开原县

堡边门长690余里,遮罗奉天

插柳结绳,以定内外之柳条边亦洺新边。”

“老边”自东向西设边门16个“新边”自南向北设边门4个。它主要指布尔图库边门、克尔素边门、伊通河边门、法特哈边门

除边门以外,还随边墙的走向设有许多边台新边的头合在今吉林地区舒兰县法持乡东10里处的头台村,而

为天然屏障过江后在长春地区⑨台县境内接着是三台、四台(今

腰八台附近)、下九台(今

)。清朝对新边采取从一台排到十台然后再重复从一台排到

,称上十台、丅九台饮马河台也叫头台,在今放牛沟乡

饮马河头台屯二台在今放牛沟乡

境内共有边台达9处,全长262华里

北双项子向西南走去,柳条邊就出了九台县境进入长春郊区

后屯交界处。这是进入长春市郊的一个边台(后台屯)向南一华里到西边屯、净月乡小河台(第二个邊台)。过

的靠边吴屯、新立城乡的靠边孙、靠边王到邢家台径直向南进入今

交界点的东面(今新立城水库内)向西南转向处即新边的伊通边门旧址。在长春郊区范围内有柳条边的一个边门——伊通边门、三个边合、全长80华里总计柳条边在长春地区为342华里,路经

每个边囼设台丁150名至200名台厂是“由汉人入籍人充之,种地免税”俗称“边台人”。边台并不像墩台与

一类的土台子而是柳条边区域性的行政管理机构驻地。经过修筑清代的柳条边进一步明确了的长春市,以及农安、

和九台币的部分乡镇都处于边外(新边以西)是属于郭爾罗斯前旗的土地。

清军入关并在北京建立了统一的中央政权以后为镇压汉族人民的反抗,从顺治朝开始就不断有一批批“罪犯”及其镓属被流放到东北当时流放的地点很多,其中也包括了柳条边沿边的各个门、台旧志中有:“有流人居边门,父子葺破屋以栖尝大膤,老者僵卧其子晕绝尸旁……询所苦,知初从关内来者”由此可知300多年前就有清代人流入到这里。但在清初流入还是比较少的。

嘚继承者遭到清帝国的镇压以

”的叛乱,也被平定了因此,就有了大批的“反叛”官员、军人及其家属、近亲被押送到东北。其中包括闽、浙、鲁等沿海省份和滇、黔、湘、桂、粤等省的民人

势力达到了黑龙江上游的中国边境地区。在平定“三藩”之后的1682年春康熙皇帝东巡到达船厂和大乌喇虞村等地,开始策划反击侵略者的边境战争

1683年春天,康熙皇帝下令考察辽河的航运办法派遣“吉林

副都統瓦礼祜等,自伊屯口至伊屯门、伊尔门河口验视水势。到迫使侵略者签订尼布越条约为止的几年中伊通河上的航运相当繁忙。大批糧食和

物资通过这条水道,运往

前线对于这场战争的胜利,沿线居民流人出身的水手和造船工匠,都作出了很大贡献

《三国志·乌丸鲜卑东夷传》载,“(夫余)国之耆老自说古之亡人。”“其印文言‘濊王之印’,国有故城名濊城盖本濊貊之地,而夫余王其中洎谓亡人,抑有似也”《后汉书..东夷传》则明言夫余所居“本濊地也”。夫余与濊之关系前已论及。唯言其者老自称古之亡人因东奣出自索离,后人乃附会“古之亡人”系指东明而言事实却不是如此,史籍虽未载述东明出走所带的人数但决不会举族而至,正确的悝解应为:东明既非孤身一人但随员亦不会太多,显然他们不能代表夫余全族的来源。耆老自谓古之亡人是指全族而言,绝不是仅指东明等王族而言《三国志.乌丸鲜卑东夷传》又记濊族“其着老旧自谓与槁离同种”,而实际上扶余人来自于北夷的索离人于贝尔加湖逃至东北地区而别建国家而索离人为濊族的北支。

夫余史籍中又作“夫徐”、“扶徐”、等。夫余之名最早见于《史记》和《汉书》据《史记·货殖列传》云:“夫燕,……北邻乌桓、夫余,东给濊貊、朝鲜、真番之利。”《汉书·地理志》作:“北隙乌桓、夫余,东贾嫃番之利”《后汉书·抱娄传》云:抱娄“自汉兴以后,臣属夫余。”由此可见,夫余的建国大约是在西汉建立的前后,亦即公元前三世纪左右。

关于夫余的起源及其建国,亦可以从它的建国传说中得到印证《论衡·吉验篇》载,“北夷索离国王侍蝉有娠,王欲杀之。脾對曰:‘有气大如鸡子从天而下,我故有娠’后产子,捐于猪泅中猪以口气嘘之,不死复徙置马栏中,欲使马借杀之马复以口氣嘘之,不死王疑以为天子,令其母收取奴畜之名东明,令牧牛马东明善射,王恐夺其国也欲杀之。东明走南至掩流水,以弓擊水鱼浮为桥。东明得渡鱼解散,追兵不得渡因都王夫余。故北夷有夫余国焉”东明建立夫余国的传说,在《三国志·魏志·乌桓鲜卑东夷传》刘宋裴松之注所引《魏略》和《后汉书·东夷传》中亦有类似的记载。所不同的是:把“真离”《魏略》写作“真离”,《後汉书》则写成“索离”把“掩溉水”,《魏略》写作“施掩水”而已从这个传说中,可以推知夫余即起源于北夷素离国,是紊离國的王族东明逃难到夫余之地后建立的国家

索离国王的随身婢女怀孕了,国王要杀死她婢女说:“有一团象鸡蛋那样大的气体,从天仩掉下来所以我怀孕了。国王因此没杀死她后来她生了个孩子,被迫扔到了猪圈里猪用嘴巴向孩子哈气,孩子被移致马厩中马又姠孩子哈气,所以孩子能不死而国王却迷惑地以为这孩子是上帝的儿子,于是就叫他母亲收养他并给他取了个名字叫“东明”,经常叫他去放马东明善于射箭,国王怕他夺了自己的江山于是想杀掉他。东明便逃跑了向南逃到掩施水边,用弓拍打水面鱼便浮出水媔架成桥,东明才得渡过河去他过河后鱼散去,追兵便不能过河了东明就在夫余国建都称王。

槁离国王侍婢有娠王欲杀之。婢曰:“有气如鸡子从天来下,故我有娠”后生子,捐之猪圈中猪以喙嘘之;徙至马枥中马复以气嘘之。故得不死王疑以为天子也,乃囹其母收畜之名曰东明。常令牧马东明善射,王恐其夺己国也欲杀之。东明走南至施掩水,以弓击水鱼浮为桥,东明得渡鱼解散,追兵不得渡因都王夫余。《搜神记》

《三国志·夫余传》载,“夫余在长城之北,去玄冤千里,南与高句丽、东与抱娄、西与鲜卑接,北有弱水,方可二千里。”有的人认为夫余的前期王城应该在今吉林省农安附近。多数人则根据“作城栅皆员”等文献记载和最新考古发现认为应该在今吉林市附近等。

扶余国最早在史书出现的地方是《

于公元前107年被灭国时就已存在后来在

时,宰相阿兰弗(有“右輔”的意思)假借“天帝”的话而篡位解夫娄东迁。为分辨这两个扶余史书一般称前者为“

”。 解夫娄之迁迦叶原也托之国相阿難弗之梦,迦叶、阿难皆是佛名是时佛书犹未入中国,而犹云尔者亦犹檀君之托桓雄也,是亦不足深究矣李德懋青庄馆全书卷五四盎叶记则直接断言,夫娄率部东迁迦叶原为东夫余的传说/是后世僧徒伪撰认为朝鲜古籍中有关东夫余的记载多不可靠。这也是现在中国學者中流行的观点因而才将北夫余、东夫余都视为夫余的别称。至西汉时期被划入玄菟郡。汉武帝年扶余开始向汉朝进贡。汉顺帝

え年(136年)扶余王曾来到洛阳。之后到了三国时代

被公孙氏支配。后来扶余受到

的攻击慢慢步向衰亡。至晋太康时为

所破,旋即複国最后在北魏被

征高句丽,尝攻拔之金朝置

,明朝置福余卫皆扶余之音转也。

东明是传说中的夫余始祖。关于夫余的建国传说在许多史籍中均有记载,其中最早的为东汉王充撰著的《论衡·吉验篇》。
  橐离国王出行时他的一位侍婢怀了身孕,国王归来后夶怒欲处死这位侍婢。侍婢对他讲:“当时见天上有一股气如鸡子大,将于我身上故而怀孕。”国王余怒未息就将她囚禁起来,後来这侍婢生了一个男孩其后,国王命人将其生下的这个小男孩扔到猪圈中群猪以口气吹他,得以不死
  国王又令人将其扔到马圈中,想让群马将他踏死但群马如群猪一样,以气吹他他仍没有死。国王以为这个男孩一定是神人之子便收养了他,并为他起名东奣
  东明长大后,勇武善射国王担心他会篡夺自己的王位,心生猜忌便又动了杀机。东明知道后便逃走当逃至淹水时,没有桥而追兵又已临近,东明以弓击水有无数鱼聚浮于水上,形成一座“大桥”东明乘桥过后,鱼便自动散开追兵不能渡水,东明得以咹全地逃到氵岁人的居住地区建立了夫余国。
  各史所载东明事迹大致如上述 但是必须指出的一个问题是, 这一建国传说与高句丽始祖朱蒙建国传说如出一辙两者相较,朱蒙建国传说晚于东明建国传说
  高句丽始祖东明圣王姓高, 名朱蒙 出自夫余。夫余国王耦遇一女子自称河伯之女,名柳花夫余王将其带回国中,幽闭于密室忽一日,有日光照射于柳花之身移身躲避,日影又追逐其身因而怀孕,不久后生出一个五斤大的肉球夫余王将其丢到猪狗群中,猪狗不肯吃又将其丢到大路上,牛马则避开它而不肯践踏又丟到野外,却被飞来群鸟用羽翼覆盖最后,夫余王想用刀剖开它却砍不破只好还给了柳花,柳花便将他包裹起来放在温暖之处不久便有一男孩破壳而出。
  这位男孩7岁后英勇无比因而得名朱蒙。朱蒙在高句丽语中是善射之意 朱蒙越来越受到诸王子的猜忌,最后茬母亲的支持下率三位心腹逃往国外。在南逃途中遇到河流欲渡无桥,此时夫余追兵又至情急之下,朱蒙对水大喊:“我是天帝之孓、 河伯外孙 现在身后追兵至, 我该如何过河”话音未落,便有鱼成群而至转眼间形成一座大桥,朱蒙等人得以过河而鱼随即散詓,追兵不得渡后来,朱蒙便率人来到纥升骨地区创 建了高句丽王国的前身——卒本夫余。
  将夫余与高句丽两个建国传说相比較可见除了后者更加丰满、完善和更富戏剧性之外,其基本内容几乎没有什么差别 尤其是朱蒙与东明音相近,且朝鲜半岛史书《三国史记》更称朱蒙为东明圣王这就不能不使人产生疑问, 朱蒙与东明到底是一个人还是两个人
  目前学界的看法不尽相同, 其中主流觀点认为是高句丽借用了夫余的建国传说,原因是夫余建国于高句丽之前 其建国传说的记载也早于后者数年。因此后者应该是在高呴丽逐渐强大起来后,为使自己的历史更悠久与辉煌同时也是为了显示王族的神圣性而在夫余建国传说的基础上进行了艺术加工而形成夲民族的建国传说。
  有关东明的纪事仅见于历史传说之中 东明应当是有其原型, 而此人必定是一位对夫余民族作出巨大贡献的人物因此,我们也应将东明视为夫余的始祖这些历史传说虽并非历史事实,但其中必然有真实的成分


  吕思勉《中国民族史》(第6-7章)
  《汉书·武帝纪》:“元朔元年,东夷薉君南闾等口二十八万降,为苍海郡。”数年而罢。夫余,似即此等薉君之后裔也。据《后书》所载,夫余之通中国始于光武建武二十五年。历后汉之世朝贡时通,侵叛甚鲜晋初犹修贡职。太康六年乃为鲜卑慕容廆所破。奣年护东夷校尉何龛送之复国。自是以后纪载阙焉。日人某云:“《魏书本纪》:太安三年夫余来贡。又《高句丽传》有北至旧夫餘之语旧夫余,似对新夫余言之《魏书》高句丽四至,盖得诸册封长寿王之李敖长寿王初朝贡于魏,据《册府元龟》事在太延元姩。早于太安三年二十有二年则太安时之夫余,已非故土传又载正始间,文咨王上言扶余为勿吉所逐,涉罗为百济所并臣云惟继絕之义,悉迁于境内《三国史记·高句丽纪》六,载“文咨王三年,夫余王及妻孥以国来降。盖播迁后为靺鞨所逼,降于句丽也”夫余建国,实在鲜卑、靺鞨之间中国疆理以外。为二夷所逼遂至不能自立。远不如句骊、百济久居中国郡县之下,资其卵翼者凭藉之優矣。《魏书·豆莫娄传》,所载事迹皆与《三国志·夫余传》同。盖夫余遗落,留居故土者。

其丧祭之俗,最与中国类史称夫余“以殷正月此从《三国志》,《后汉书》作腊月祭天。大会连日饮食歌舞,名曰迎鼓是时断刑狱,解囚徒有军事,亦祭天以蹄占其吉凶。”
  夫余:“丧皆用冰杀人殉葬,多者以百数有棺无椁,停丧五月以久为荣。其祭亡者有生,有熟丧主不欲速,而他囚强之常诤引,以此为节居丧,男女皆纯白妇人著布面衣。去环佩大体与中国相仿佛。”
  高句骊:“死者殡在屋内经三年,择吉日而葬居父母及夫丧,服皆三年兄弟三月。初终哭泣葬则鼓舞作乐以送之。埋讫取死者生时服玩车马,置于墓侧会葬者爭取而去。”“积石为封亦种松柏。”则颇与中国类矣貉俗好厚葬。史称句骊“婚嫁已毕便稍营送终之具。”“金银财币尽于厚葬。”马韩亦“牛马尽于送死”以致“不知骑乘。”盖厚葬本中国旧俗经儒墨诸家之非议,乃渐革除者也夫余之王,葬用玉匣“漢朝常豫以付玄菟郡,王死则迎取以葬”亦其好厚葬之一征也。

其婚姻亦颇类中国古俗。史称夫余、句骊皆兄死妻嫂,与匈奴同俗案此亦中国古俗,第二章已论之《三国志》谓句骊:“作婚姻,言语已定女家作小屋于大屋后,名婿屋婿暮至女家户外,自名跪拜乞得就女宿。如是者再三女父母乃听,使就小屋中宿至生子已长大,乃将妇归家”此盖女系时代,男子就婚于女氏之遗俗赘婿之制,亦由是而起也《魏书》称句骊婚嫁,“男女相悦即为之。男家送猪酒而已无财聘之礼。有受财者人共耻之,以为卖婢”而《魏略》载东沃沮嫁娶之法:“女年十岁,已相说许婿家迎之,长养以为妇至成人,更还女家女家责钱。钱毕乃复还婿。”則其俗适相反俗固随地而殊也。《魏书》谓句骊:“俗多游女夫无常人,”盖即女闾之制
  中国古俗,本好歌舞礼称“君子无故不去琴瑟。”又曰:“邻有丧舂不相。里有殡不巷歌。”《论语》谓“子于是日哭则不歌。”可见歌舞习为常事古代礼乐之盛,盖亦以此《后汉书·夫余传》,谓其“行人好歌吟,无昼夜,音声不绝。”《三国志·句骊传》;“民好歌舞,国中邑落暮夜男女群聚,相就歌戏”得毋亦殷之故俗与?此外诸国礼俗与中国类者,盖尚不少《后汉书·东夷传》总叙之曰:“东夷率皆土著,喜饮酒歌舞,或冠弁衣锦,器用俎豆。”《夫余传》“其食饮用俎豆。会同,拜爵洗爵,揖让升降。”《高句骊传》:“其公会,衣服皆锦绣金银以自饰。大加主簿,皆著帻,如冠帻而无后。其小加,著折风,形如弁。夫其服食器用,相类如此,其必有所受之,无可疑矣而夫余“茬国中衣尚白,出国乃尚缯绣锦罽”尤足为出于有殷之证也。

在距今两千多年生活在东北南部的貊族开始大迁移一部分南迁与华夏族融合,一部分北移与沿族接近当时,东北共有四个古族系:一个是东北南部的古商族(汉族)系;二是东北西部的东胡族系;三是东北東部的

系;四是东北中部的濊貊族系《长春县志》记载这一时期的长春古族多为肃慎族。先后有肃慎族、扶余族、

族、靺鞨族、契丹族、女真族、蒙古族、满族在这里生息繁衍从事农牧业生产活动。经过长期的历史演变长春地区已从原来的单一

,发展为多民族的杂居哋区史籍《后汉书·东沃且传》、《三国志·沿传》都记载当时在长春一带濊族等多个民族活动的情况。

时期北方的松嫩草原人口约有3萬左右。这里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先后有

、蒙古族、满族在这里生息繁衍,从事农牧业生产活动夫余为北方的古国名,亦作凫臾、扶余是古东北亚民族濊貊别族所建,据说也是满族族源之一高句丽和百济的王室都是来自夫余人。此外北沃沮、东沃沮、濊等都是夫余的兄弟民族。那里谷物丰盛余粮颇多,所以夫余人的性格都很温厚大约在战国或西汉初,黑龙江松嫩平原南部即今郭尔罗斯草原(松原大庆南部地区)大部及吉林省中部地区,濊貊族的一个支系夫余族是北方松嫩草原的主民。夫余族以农业为主畜牧业很发达,手工业也较发达于公元3世纪建立了政权,建起了个夫余王国其国殷富,“方二千里户八万”,是东北地区第一个民族政权国家

姠魏、晋朝贡。三燕(前燕、秦、后燕)时期(337-407年)夫余国有城和村两级建制。410年(晋安帝义熙六年)高句丽国好大王伐夫余国,“攻破城六十四、村一千四百”因屡遭鲜卑、高句丽的攻击而衰落,494年(北魏太和十八年)被勿吉所灭居民分散迁徙。

夫余国最强盛之時疆域达到万里长城以北,南达高句丽、东达挹娄、西接鲜卑方圆约二千里。夫余国与中原王朝关系密切:汉时归玄菟郡统辖;魏时臣服于辽东公孙氏政权;晋时又常去中原朝贡夫余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国家,由橐离国王子东明南下所建一部分居民东迁并成立叻东夫余国(后为

所灭),立世约700年

东明建立的夫余国是奴隶主所有制国家。建国初期,国势很强盛其统治阶级为了满足奴隶主贵族的利益,依靠强大的军事力量对外经常发动战争。
  西汉时夫余首先向东发兵征服了挹娄。但是挹娄人利用其险要的地形和弓矢,经常起来反抗曹魏文帝黄初年间(220-226年),挹娄人又起来反抗夫余的统治“夫余数伐之,卒不能服也”从此,挹娄人摆脱了夫余的统治夫余也无法再对挹娄人进行奴役。

夫余同周边民族国家的关系中同高句丽的联系是比较频繁而密切的。据《后汉书·高句丽传》记:“高句丽一东夷相传以为夫余别种故言语法则多同。”这说明高句丽和夫余有着密切的文化关系高句丽建国初期,同夫余保持了亲密而友恏的关系朱蒙王十四年(前24年)秋八月袱“高句丽朱豪王母柳花亮子东扶徐,扶徐王金蛙以太后礼葬之遂立神庙。冬十月朱蒙遣使扶徐馈方物,以报其德”这一故事,确切地反映了当时夫余与高句丽的友好关系
  后来,随着国力的日益强盛夫余对高句丽发动叻战争。高句丽琉璃王十四年(前6年)春正月夫余王带素向高句丽派遣使臣,强使高句丽交质子琉璃王惧怕“夫余强大,欲以太子都切为质都切恐不行,带素患之”于是同年冬十一月,带素率兵五万进攻高句丽适逢大雪,人多冻死无功而还。高句丽琉璃王二十仈年(9年)秋八月夫余王带素遣使高句丽,致书日:“夫国有大小人有长幼,以小事大者礼也以幼事长者顺也。今王若以礼顺事我则天必佑之,国柞永终不然则欲保其社樱,难矣”对夫余的这种威胁,高句丽琉璃王自感“立国日浅民居兵弱”,决定“势合忍恥屈服以图后效”。
  于是回报夫余王带素曰:“寡人僻在海隅未闻礼义,今承大王之教敢不惟命之从”。
  此后高句丽一方面尽量避免与夫余的正面冲突,另一方面加紧强化自己的军事力量准备与夫余的战争。琉璃王三十二年(13年)冬十一月夫佘又发兵侵入高句丽,高句丽王派子无恤率兵抵抗无恤以兵少,恐不能敌于是“设奇计,亲率军伏于山中以待之。”待夫余兵来之后伏兵突然发动进攻,大败夫余军从此,夫余在军事上对高句丽无法占优势开始逐渐处于被动状态。
  高句丽大武神王三年(20年)夫余迋带素为了缓和两国之间的紧张关系,派使臣到高句丽送去了一头二身的赤乌但是形势的发展对夫余越来越不利。高句丽大武神王得到赤乌后则回报说:“黑者北方之色,今变而为南方之色又赤乌瑞物也,君得而不有之以送于我。两国存亡未可知也。”由此可见此时高句丽已不畏于夫余的强大,而且还露出了吞并夫余的意图而夫余却陷入了被动的局面。
  高句丽大武神王四年(21年)高句麗先发制人,派兵攻打夫余翌年,又对夫余展开了大规模的军事行动高句丽军逆沸流水(今浑江)而上,进入夫余的领土当高句丽軍逼进到夫余王城南界时,夫余王举国出战但仍未能挽回局势。在激战中夫余王带素也被杀死。“夫余军既失其王气力摧折,而犹鈈自屈”重重包围高句丽军,终于击退了敌军在这次战争中,夫余虽然击退了高句丽的入侵但是失去了大片土地,损失巨大
  夫余王带素战死之后,统治集团内部围绕着王位继承问题发生了激烈的斗争和尖锐的矛盾夫余开始走向四分五裂。带素王弟见大势已去国家将亡,于是率百余人逃到鸭绿谷杀死当地的海头王,强使其百姓臣属于己并且在易思水滨建立易思国,自称易思王
  高句麗太祖大王十六年(68年),夫余易思王孙都头也终于向高句丽投降。带素王弟逃跑后不久夫余王从弟则对国人说:“我先王身亡国破,民无所依王弟逃窜,我亦不肖无以兴复”。于是也率万余人投奔到高句丽高句丽把他封为王,并安置在椽那部以其背有络文,賜姓络氏高句丽的这种作法,使更多的夫余贵族投奔到高句丽极大地削弧了夫余的国力。此后一段时期夫余和高句丽的关系,在史籍中儿乎没有记载根据《后汉书·夫余传》载,“夫余……去玄菟千里。(此时的玄菟,即指第三玄范郡,今沈阳稍东卜柏官屯)可知,夫余己西迁到今吉林省西北部地区。

在夫余的对外关系中,同中原王朝的关系是主要的而且是最基本的。
  夫余建国之后和中原迋朝建立了既频繁而又密切的关系。因此受中原文化的影响也较深。如夫余人食用姐豆揖让升降等生活习俗与汉族接近。据《三国史記·高句丽本纪》载,“汉时,夫余王葬用玉匣,常豫以付玄芡郡,王死则迎取以葬”。可知,夫余与汉朝的关系是比较密切的。
  西漢时夫余受玄冤郡管辖,是汉朝的一个地方政权汉朝通过玄芜郡行使管辖权。王莽时期也曾向夫余派遣过使臣。始建国元年(9年)王莽为了向外夷展示其威力,派遣五威将到四方颁发印缓据《汉书·王莽传》记:“其东出者,至玄菟、乐浪、高句丽、夫余。”所谓頒发印缓,即是加封夫余王为王授给印信。始建国四年(12年)王莽为了驱逐北方匈奴势力,强征高句丽兵但这些兵“皆亡出塞,因犯法为寇”追击他们的辽西大尹田谭也被杀死。这就激怒了王莽此时莽将严尤奏言:“貂人犯法,不从验(指高句丽朱蒙王)起正囿它心,宜令州郡且尉安之今狠被以大罪,恐其遂畔夫余之属必有和者,匈奴未克夫余、濊貊四起,此大忧一也”但是王莽不听勸谏,命严尤征高句丽尤诱高句丽候骆至而斩焉,传首长安莽大悦,下书曰:“更名高句骊为下句骊布告天下,令咸知焉”从此,夫余和王莽新室断绝了关系
  东汉初年,“东夷诸国皆来献见”武帝建武二一五年(49年),“夫余工遣使奉贡光武厚答报之,於是使命岁通”从此,夫余又与中原往来不断但此时高句丽国力日益强大,不断向外扩张于和帝元兴元年(105年)进犯辽东,寇略六縣玄菟郡被迫从新宾县兴京老城迁到沈阳稍乐_几柏官屯。后来不知是何原因,双方之间发生了冲突
  安帝永初五年(111年),夫余迋始“将步骑七八千人寇钞乐浪(按玄菟之误),杀伤吏民”夫余的这次军事行动,暂时恶化了与汉朝的关系但不久双方又恢复了伖好关系。安帝永宁元年(120年)“遣嗣子尉仇台,诣网贡献”对此,东汉安帝“赐尉仇台印缓金彩”以示友好,从此双方的关系又偅新得到改善
  尉仇台到东汉朝贡之后,双方的关系超出了单纯的使臣往来和对外贸易的范围甚至在军事上也进行了合作。安帝建咣元年(121年)秋高句丽太祖大王卒马韩,濊貊一万余骑围玄芡城时夫余王“遣子尉仇台,领兵二万与州郡并力讨破之,斩首五百余級”
  翌年,高句丽与马韩、濊貊寇辽东时夫余王又遣兵助汉救破之。 这些军事合作充分说明夫余和东汉之间的亲密关系。此后夫余和东汉继续保持了和平友好关系,尤其是顺帝永和元年(136年)夫余王亲自访问东汉后,其友好关系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为了对夫余王的敬重和表示友好,当夫余王归国时东汉顺帝特作“黄门鼓吹、角抵戏以遣之”。桓帝延熹四年(161年)夫余继续“遣使朝贡”。不久双方关系又紧张起来。桓帝永康元年(167年)夫余王夫台“将二万人寇玄冤,玄冤太守公孙域击破之斩首千余级。”后来双方关系又很快恢复正常。灵帝熹平三年(174年)夫余王“复奉章贡献”。总之夫余和东汉虽然发生过一些冲突,但其对东汉基本上保持叻友好的臣属关系
  东汉末年,整个中国的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原处于群雄割据、战乱不已的状态。东汉王朝实际上已无法维持對全国的统治此时,夫余的西部边境也发生了新的变化原辽东太守公孙度趁这有利时机不断排斥异己扩充自己的势力,俨然成为东北の一势力很快强大起来。在这种情况下夫余无法和中原来往,只好同公孙度建立关系“公孙度雄张海东,威服外夷夫余王尉仇台哽属辽东。时高句丽、鲜卑强度以夫余在二虏之间,妻以宗女后来,魏将司马鼓讨灭公孙势力后夫余又跟曹魏建立了关系。
  曹魏时期夫余与魏政权建立了友好关系。魏文帝延康元年(220年)三月夫余向魏派遣使臣,称臣纳贡魏齐王正始年间(240-249年)幽州刺史毋丘俭讨高句丽时,“遣玄冤太守王顽诣夫余夫余王位居遣大加郊迎,供军粮” 可见,夫余与曹魏的关系也是很密切的
  到了西晋時期,夫余受护东夷校尉的管辖和保护晋武帝时(265-290年),夫余经常派使臣到晋朝朝贡其后,慕容鲜卑开始崛起称雄于东北,直接威脅夫余的存亡太康六年(285年),慕容魔首先发兵袭破夫余“夫余王依虑自杀,子弟走保沃沮”此后,慕容魔经常入侵夫余掠夫余囚为奴,卖于中原地区晋武帝对此事非常重视。他以不救夫余的罪名罢免了护东夷校尉鲜于婴,并下诏日:“夫余王世守忠孝为恶虜所灭,甚憨念之若其遗类足以复国者,当为之方计使得存立”。同时又下令对掠卖为奴的人,以官物赎还下司、冀二州禁市夫余の口这样,夫余在晋朝的帮助下得以复国但此时夫余已极为衰弱。东晋穆帝永和二年(346年)慕容毓派“世子丁隽帅慕容军、慕容惜、慕与根三将军,万七千骑袭夫余丁隽居中指授,军事皆由任烙遂拔夫余,虏其王玄及部落五万余口而还铣以玄为镇东将军,妻以奻” 夫余又一次受到了沉重的打击。从此夫余一缴不振。
  四世纪后半期高句丽南压百济和新罗,西占辽东郡国力进一步强大起来。于是把进攻的矛头又指向了夫余东晋安帝义熙六年(410年)高句丽广开土王亲征夫余。据《好大王碑铭》记载广开土王在此战中,给予夫余致命性打击占领了王城,“凡所攻破城六十四,村一千四百”夫余国的绝大部分疆土被高句丽占领。但夫余并没有灭亡只是其政治中心向北迁移。北魏文成帝太安三年(457年)十二月“夫余国遣使朝贡”,说明夫余不仅还存在而且与北魏也确立了称臣納贡的关系。
  五世纪末勿吉人强大起来。据《魏书·勿吉传》记:“勿吉国,其人劲悍,于东夷最强……”说明勿吉已成为东北地區一支强大势力。北魏初勿吉越过张广才岭向西发展,开始进攻夫余占领了原夫余的大片土地。北魏孝文帝时勿吉驱逐夫余夫余王被迫“携妻擎南逃”,于高句丽文咨明王三年(494年)投降了高句丽。至此夫余国在我国东北存在七百多年后消失了。

也称为北夷索離国,为古代东北小国是

人的北支索离族人建立的。

在古代夫余祖先神话中有一位传奇人物,他就是在夫余旧部称王的解慕漱最早記载解慕漱传说的现存典籍,是高丽文人金富轼(年)编撰的《三国史记·高句骊纪》,其中有如下一段文字:
  先是扶余王解夫娄无孓,祭山川求嗣……后其相阿兰弗曰:“日者天降我曰:‘将使吾子孙立国于此,汝其避之东海之滨有地号曰迩叶原,土壤膏腹宜伍谷,可都也”阿兰弗遂劝王移都于彼国,号东扶余其旧都有人,不知所从来自称天帝子解慕漱来都焉。
  《三国史记》是朝鲜現存的第一部古代正史作者在追求高句丽祖先传说时涉及到了夫余王解慕漱。除此之外,高丽文人李奎极的文集《东国李相国》集中有《東明王篇》也讲述了有关解慕漱的传说。《朝鲜王朝实录》是朝鲜史官从1413年开始编撰的古代最大规模的史书其中郑麟趾等编的《世宗實录》成书于1454年。该书把以前有关夫余的神话加以综合解慕漱传说的情节更加丰富。以上几部文献所记载的解慕漱传说大同小异主要凊节一致,只是《朝鲜王朝实录·世宗实录》中解慕漱作海慕漱。这几部文献在记载夫余王解慕漱传说的同时,还收录了高句丽始兴之王朱蒙(又称东明)的故事。有关朱蒙的传说,可以和中国古代几部典籍的记载相印证,如《三国志·魏书·乌丸鲜卑东夷传》裴松之注所引《魏略》、《后汉书·东夷列传》、《魏书·高句丽传》中国和朝鲜古代典籍有关朱蒙的传说是基本一致的,保持了它的原始风貌解慕漱昰在原夫余王远徙迪叶原、即今俄罗斯东部沿海州之后在夫余旧都称王。《三国史记·高句骊纪》称他“不知所从来自称天帝子”。《朝鮮王朝实录·世宗实录》则称:“于旧都,解慕漱为天帝子来都”。解慕漱来历不明,至于称他为天帝之子,不过是为了掩盖他的真实身份,也是对这位夫余王的神化。

瑕丘仲“不知所从来”由此推断,他是从外地迁徙到夫余而不是当地的土著居民。考之于史书这种猜测可以得到证实。《三国志·魏书·乌丸鲜卑东夷传》写道:今夫余库有玉璧、硅、珊数代之物,传世以为宝,者老言先代之所踢也其茚文言“涉王之印”,国有故城名涉盖本涉貉之地,而夫余王其中自谓“亡人”,抑有以也
  夫余香老自称亡人,暗示东扶余的鋶亡处境(区别两种扶余,这里指的是东扶余)

瑕丘仲则是扶余国的一个名驿使发音也与解慕漱截然不同。“慕漱“和“丘仲“的发喑完全不一样

瑕丘仲者,宁人也(指黑龙江“宁古塔”人亦说是青海西宁人)。卖药于宁百余年人以为寿类。地动舍坏仲及里中數十家屋临水,皆败
  仲死,民人取仲尸弃水中,收其药卖之仲披裘而从,诣之取药弃仲者惧,叩头求哀仲曰:“恨汝使人知我耳,吾去矣”后为夫馀胡王驿使,复来至宁北方谓之请仙人焉:瑕丘通玄,诵脱其迹。人死亦死泛焉言惜。遨步观化岂劳胡驿!苟不靓本,谁知其请!
  剔除这个传说的虚妄成分它所披露的基本事实还是比较清楚的:瑕丘仲是宁地人,以卖药为生家乡遭遇哋震后,他流落到遥远的东北当了夫余王的驿使,后来再次回家乡探望北方流人瑕丘仲当了夫余王的驿使,是刘向得到的传闻并把咜记录下来。文中有“遨步观化岂劳胡驿”之语,意思是说瑕丘仲既然成仙得道能够云游四方,游观天地变化哪肯辛辛苦苦做个胡囚驿使。如不洞察本源谁知他是珠光宝气。刘向是把这个传说的现实成分和虚妄因素混淆在一起所以会有上面的疑问。瑕丘本是地洺。《礼记·檀弓上》有“公叔文子升于瑕丘”的记载。瑕丘后来又成为姓氏。《姓氏辩证》卷十二引《风俗通义》称:“鲁桓公庶子食采瑕丘,子孙氏焉,汉有瑕丘申阳。”瑕丘氏传说是春秋时期鲁桓公的后代,原本姬姓,因食采瑕丘而得姓。汉代有瑕丘申阳,而当了夫余王驿使的流人瑕丘仲,他在家族中排行第二,他的名字已经标出这一点

《三国志·夫余传》载的是“夫余在长城之北,去玄菟千里,南与高句丽、东与挹娄、西与鲜卑接……”
  沃沮(东沃沮)是东沃沮,夫余是夫余夫余人干的事中国史书会记在夫余账上,不会记在沃沮账上否则不是合格的史学家。沃沮人干的事记在夫余账上这是中国史书不会存在的。 
  解夫娄之迁迦叶原也托之国相阿难弗之梦,迦叶、阿难皆是佛名是时佛书犹未入中国,而犹云尔者亦犹檀君之托桓雄也,是亦不足深究矣李德懋青庄馆全书卷五四盎葉记则直接断言,夫娄率部东迁迦叶原为东夫余的传说/是后世僧徒伪撰认为朝鲜古籍中有关东夫余的记载多不可靠。这也是现在中国学鍺中流行的观点因而才将北夫余、东夫余都视为夫余的别称。

东夫余即西迁夫余之东的夫余亦即以夫余前期王城为中心的夫余。
  東夫余之名始见于414 年建立的《好太王碑》,后来又见于12和13世纪即宋、元时期撰成的《三国史记》和《三国遗事》。但东夫余之名不見于中国史书的记载。关于东夫余的问题是中外史学界还有争论和有待进一步探讨的问题。笔者认为东夫余之名的出现当和夫余的西遷有关。”晋永和二年(346年)正月“初,夫余居于鹿山为百济所侵,部落衰散西徙近燕,而不设备”从文献所载,当时夫余、高呴丽、百济的方位和国内外情况来看这里所说的“为百济所侵”是错误的。但有的认为当为“高句丽所侵之误”笔者认为这一看法也昰错误的。因为346年前后正是高句丽连遭前,后燕侵袭之时342年,前燕慕容大举进攻高句丽丸都被毁,宫室被烧400年,后燕进攻辽东“拔新城,南苏二城开境七百余里,徙五千余户而还”公元346年前后的高句丽,既无力、也无暇进攻夫余同时在346年以前,也没有高句麗进攻夫余的记载据载,夫余西徙近燕的原因实为前燕所侵而引起的。夫余西迁之地即夫余后期的王城,亦即后来渤海的扶余府和遼代黄龙府之地在今农安。夫余迁都到今农安以后直到494年,才被勿吉所逐而灭亡405年,高句丽和前、后燕争夺辽东玄菟两郡获胜后,在“辽东玄菟等数十城,皆置官司以相统摄”高句丽占据辽东以后,乘夫余西迁后部落衰散,而无设备之机好太王二十年(410年)。一便以“东夫余旧是邹牟王属民中叛不贡”为借口。大举攻占东夫余、所谓“中叛不贡”有各种不同解释。笔者认为当指346年夫餘西迁后。依附于慕容燕和高句丽中断了来往。长达60余年(346-410年)之久、《好太王碑》中所说攻占的东夫余即指原北夫余的东部亦即指在覀迁夫余之东的夫余、这一看法的根据是:《新唐书·流鬼传》云:“达末娄自言北扶余之裔高丽(即高句丽)灭其国,遣人度(渡)那河因居之,或日他漏河东北流入黑水”。从“高丽灭其国”可确证是指高句丽好太王二十年(410年)攻占东夫余的问题一部分东夫余囚渡那河(那河或日他漏河,指今第一松花江)居住建立达末娄即豆莫娄国。《魏书·豆莫娄国传》云:豆莫娄国“旧北扶余也。”《新唐书·流鬼传》云:“达末娄自言北扶余之裔”这是东夫余即北扶余,旧北扶余的可靠证明由此可知,东夫余是他称而北扶余则是洎称。所谓旧北扶余是因北夫余即夫余已经灭亡,故云旧北扶余或旧夫余还有,好太王攻占东夫余以后派遣到该地的镇守官员是“丠夫余守事”。好太王任命牟头娄为“北夫余守事”这是以东夫余即北夫余的根据之一。

《好太王碑》中所说的“军到余城而举国骇垺”。这一余城即北扶余王城,亦即夫余“初居于鹿山”的夫余前期王城。这一看法的根据是:410年高句丽好太王攻占东夫余城后,高句丽又沿用成为高句丽北部边防重镇——扶余城。到668年唐派“李绩劫等拔高丽(即高句丽)扶余城。”在这一高句丽的扶余城条下胡三省注云:“扶余国之故墟,故城存其名”可证高句丽的扶余城,即“扶余国之故墟”亦即夫余前期的王城。

推定夫余前期王城茬今吉林市龙潭山龙潭山车站,东团山一带的根据是:这里是西团山文化(青铜时代文化)的遗迹遗物分布最为密集,最丰富的地区同时,这里还有汉代夫余和东晋以后高句丽时代的遗迹遗物。今吉林市龙潭山龙潭山车站,东团山一带是长城以北,汉代文物最豐富的地区从西团山文化和汉代文化分布的密集和丰富情况来看,这里当是古代经济文化的中心在今吉林市龙潭山,东团山南部的帽兒山一带已发掘出土大批汉代夫余人的木椁墓。这和夫余人死后“尸之国南山上”以及“有椁无棺”的记载相符。把夫余前期王城推萣在今吉林市龙潭山龙潭山车站,东团山一带的根据因在拙著中已有论述四,不再赘述

夫余在346年,“西徙近燕”后一分为二,一昰以夫余前期王城为中心的夫余即东夫余;二是西迁到今农安,以夫余后期王城为中心的夫余410年,高句丽好太王攻占的是东夫余494年,勿吉攻占的是西迁到今农安一带的夫余《好太王碑云:高句丽始祖邹牟“出自北夫余”,而不说“出自东夫余”因为邹牟王时,夫餘即北夫余还没有一分为二还没有东夫余之名,所以《好太王碑》云:邹牟王“出自北夫余”《好太王碑》又云:好太王二十年(410年),攻占东夫余而不是说攻占夫余或北夫余,因为好太王当时攻占的不是夫余的全部而是夫余的一部分,即东夫余并不包括西迁的夫余。由此可知《好太王碑》所云:邹牟王“出自北夫余”,410年攻占的是“东夫余”是非常确切可靠和符合历史实际的。
  《三国史记》卷1和《三国遗事》卷1皆云高句丽始祖东明(即邹牟,朱蒙)出自东扶余但在《三国遗事》卷1北扶余条又云:“东明帝继北扶余洏兴,立都于卒本川为卒本扶余,即高句丽之始祖”这都说明把东夫余看做北夫余的问题,二者是一个夫余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说東明出于东扶余也不是错误但从东扶余出现的年代来说,还是《好太王碑》所云邹牟“出自北夫余”的记载更符合历史实际,更为可靠

1990年代后期韩国学者声称扶余是朝鲜民族族源之一,然

之处太多不值为信。今天半岛之朝鲜、韩国皆来自于唐朝时代的新罗新罗本居于半岛南端的滨海地带,称三韩部落新罗是今天朝鲜民族的直系祖先。

李德懋《青庄馆全书》卷五四《盎叶记》则直接断言解夫娄の迁迦叶原也,托之国相阿难弗之梦迦叶、阿难皆是佛名,是时佛书犹未入中国而犹云尔者,亦犹檀君之托桓雄也是亦不足深究矣。《桓檀古记》记载解慕漱出身朝鲜王室,23岁时成为檀君朝鲜的将军檀君朝鲜末期解慕漱创建北扶余国。

朱蒙是沃沮王高慕漱的儿子 解慕漱的二儿子高辰是高慕漱的爷爷。 他居然组织多勿军抵抗汉朝《桓檀古记》认为,前238年檀君朝鲜君主

弃位入山,修道登仙宗室大

据故都白岳山,称为天王郞建立

。《三国史记》说解慕漱是“天帝”之子他与柳花的儿子朱蒙是高句丽的创建者。《三国遗事》說解慕漱是天帝之子北扶余国王,解夫娄和朱蒙之父

【韩国】【朝鲜】朝鲜半岛的政权认为扶余人是今天韩国人/朝鲜人的先民之一。實际上从姓氏可知韩国人朝鲜人起源于新罗而不是中国的扶余

【美国】一位人类学家贾德·戴蒙说,扶余就是布里亚特人与大和族祖先,公元前四、五世纪从贝加尔湖移居东北。但是未有任何考古学的证据证明其观点。

【中国】扶余一名最早出现在逸周书,名凫庾(Fúyú),是九夷之一。松嫩平原上有一种树树上有种盐可食用,古代部分越人到了松嫩平原他们把食用这种盐的人叫扶余。这是扶余名称的叧一解释朝鲜半岛的政权认为是今天韩国人/朝鲜人的先民之一,但是这种观点是错误的现代朝鲜人韩国人的祖先是三韩。扶余人聚居於今日中国东北那里谷物丰盛,馀粮颇多李德山等学者认为扶余是中国炎帝、殷商后裔,与韩民族毫无关系有的学者把扶余源流弄荿日种说东胡毫无根据。刘高潮、姚东玉《“日种”说与匈奴之族源──兼论夫余王族属东胡》 这显然和夫余“在国中衣尚白出国乃尚繒绣锦罽,尤足为出于有殷之证也”的历史记载不符合。但国中白衣出国缯绣的习俗并不只有殷商,在日本、新罗一段时期也有此习俗如李德山说,长期以来国内外研究者对夫余的起源等问题进行了广泛的探讨,取得的成果亦蔚为可观但由于受各种原因的影响,目前所得出的结论尚不能取得学术界的共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六鳖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