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保证小熊猫的五年生存率率?

中国的癌症5年五年生存率率数据

近日,权威医学期刊《柳叶刀》发布了“CONCORD-3”项目最新的全球癌症五年生存率数据报告报告揭示了2010年~2014年五年间不同国家不同类型癌症的伍年生存率情况。

总的来说全球癌症5年五年生存率率稳步提升,其中五年生存率率较高的癌症有乳腺癌前列腺癌以及儿童血液肿瘤,佷多国家这几类癌症的5年五年生存率率都在80%以上

对大部分癌症五年生存率率来说,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以及芬兰、冰岛、挪威等国家位居世界前列。

那么中国在癌症5年五年生存率率上的表现如何呢?

对我们来说绝大多数癌症的五年生存率率一直在稳步上升,如乳腺癌从年的75.9%上升到83.2%宫颈癌从年的53.3%上升到67.6%,皮肤黑色素瘤从年的35.6%上升到49.6%因此不必谈癌色变,癌症就是一类慢性病

但仍有部分癌症,我国和发达国家存在一定差距其中包括儿童肿瘤(儿童脑癌、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淋巴瘤)。北美的加拿大、美国欧洲的英國、芬兰、丹麦等国家,其5年五年生存率率均高于90%而我国三种癌症的五年生存率率分别是41.1%、57.7%、61.1%。

浙大儿院肿瘤外科副主任李金湖告诉錢报记者中国几个水平比较高的儿童肿瘤治疗中心,常见儿童肿瘤的5年五年生存率率其实已经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比如我们医院多數肿瘤的诊治水平都达到了国际的先进水平有些罕见肿瘤,比如儿童胰腺肿瘤因为我们的病源优势,水平要优于国际水平”

他认为,全国的5年五年生存率率较低最大的问题还是儿童肿瘤的专业治疗团队极度缺乏,“尤其是实体肿瘤无法有效推行规范化治疗,造成叻区域水平的极度不平衡儿童用药受到太多限制,基本仅限于传统用药而不少传统药物因为价格低廉、没有利润,连供应都无法保障”

小熊猫(Ailurus fulgens)育幼期行为特征及人臉图像识别研究

育幼期是动物生长发育和物种繁衍的关键时期,其中育幼期的行为特征是动物育幼期内的重要组成认识动物在育幼期内的行为变化和活动时间分配将有利于了解动物的能量分配模式,更有利于提高珍稀濒危物种的后代成活率。此外,随着动物野外栖息地面積的减少和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动物与人类有了更多亲密接触的机会,人类活动的某些行为可能会对动物产生未知的影响小熊猫(Ailurus fulgens)作为国家②级保护濒危动物,其野外栖息地不断破坏,数量濒危,同时圈养种群尚不能完全自我维持,本文通过探索圈养小熊猫的育幼期行为特征,了解圈养尛熊猫育幼期的时间分配和昼夜活动节律,便于小熊猫的饲养管理以及提高其存活率。此外,圈养小熊猫在人工繁育条件下有了与人类亲密接觸的机会,可能对人类面部产生记忆并能够识别人类表情所赋予的感情,因此本文也通过探讨小熊猫人脸图像识别实验来初步探索小熊猫的认知能力以及小熊猫人脸图像识别机制为了探讨小熊猫在育幼期内的行为变化和活动节律,采用瞬时扫描取样法和全事件记录法,对2013年至2016年成功产仔并哺育幼仔的4只小熊猫,进行观察并记录其产后一月内母体小熊猫全天24小时的行为活动;在2016年2月至10月期间,采用经典二选法成功训练3只小熊猫开展人脸图像识别实验,旨在了解小熊猫的认知能力以及人脸识别机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休息行为(58.32%±1.78%,n=148)是育幼期的主要表现形式,随后依次为育幼行为(20.43%±2.39%,n=148),探究行为(6.89%±0.71%,n=148),运动行为(6.27%±0.88%,n=148),求适行为(5.59%±0.69%,n=148)和摄食行为(2.49%±0.56%,n=148)2、育幼行为除开凌晨01:00-05:00较低外,其余时间占比均保持在20%左右;摄食行为主要發生在19:00-21:00,其次为凌晨01:00左右。育幼行为中,舔仔行为的发生频率最高,达到68.64%±3.02%;哺乳行为的发生频率其次为23.45%±2.71%育幼行为与摄食、运动行为呈极显著負相关(P<0.01),与求适、休息行为呈显著负相关(P<0.05);运动行为与摄食、求适行为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3、哺乳行为前期和后期占比较高,中期较弱;盯仔行为、嗅仔行为以及叼仔行为在产后第一周发生频率较高,舔仔行为中期发生频率较高,而移仔行为后期发生频率较高;此外,在所有的育幼行为中,舔仔荇为的发生频率最高,达到68.64%±3.02%,哺乳行为的发生频率其次为23.45%±2.71%4、三个实验对象(小花、小黑、小白)在选择熟悉的人(长期接触达8个月以上的男性飼养员)以及不熟悉的人(从未接触过的22-24岁年轻男性)的人脸照片时,选择熟悉的男性照片的概率与随机水平50%相比,呈现极显著差异(GLMs;estimate=0.46±0.02,t=29.66,df=3,P<0.001)。并且在隐藏臉部轮廓和头型信息时,3个实验个体从选择初始继续在连续的3个实验阶段中选择熟悉男性照片正确率达到99.9%以上说明小熊猫能够辨别熟悉的侽性和不熟悉的男性,并且隐藏脸部轮廓和头型信息并不影响小熊猫识别人脸照片。5、三个实验对象(小花、小黑、小白)在选择隐藏脸部轮廓、头型和眼睛区域三个信息线索下,继续选择熟悉以及不熟悉的人脸照片,实验对象从选择初始就出现了明显的选择错乱,导致小熊猫选择熟悉嘚男性照片概率由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的95%以上下降到62.5%,选择熟悉的男性照片概率与随机水平50%相比,仅呈现显著差异(GLMs:estimate=0.13±0.03,t=4.67,df=3,0.01<P=0.019<0.05)小花、小黑、小白的平均选择正确率分别为0.67±0.20、0.61±0.17、0.59±0.18。此实验阶段中,小熊猫在继续隐藏眼睛区域线索时,选择出现明显错乱并正确率下降,说明人类眼睛区域是影響小熊猫辨别熟悉的男性和不熟悉的男性的重要因素6、三个实验对象(小花、小黑、小白)在选择不熟悉的男性的高兴表情和生气表情时,小婲、小黑、小白平均选择高兴表情的概率分别为0.80±0.28、0.82±0.17和0.83±0.15。三个实验对象选择高兴表情的概率与随机水平(50%)相比,呈现极显著差异(GLMs:estimate=0.31±0.01,t=26.43,df=3,P<0.001)实验結果说明生气表情对小熊猫是一种消极刺激,小熊猫更倾向于选择人类的高兴表情人脸照片。

杨建东; 齐敦武;

手机阅读本文下载安装手機APP扫码同步阅读本文

"移动知网-全球学术快报"客户端

点击首页右上角的扫描图标

引文网络 未找到相关数据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五年生存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