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狂的人拿破仑希特勒勒和中国的皇帝一样吗?政治方面都是一人说话全国听从吗?不从者消灭吗

    毛泽东对中国的改变有利于中华囻族的生存不利于靠中国落后挨打分裂内战而生存获利的人,包括文人“公知”

    有利于中华民族的生存――毛泽东时代中国无战乱,無匪患人口翻番,寿命翻番

    ――无战乱,无匪患:1949年之前的中国战乱不断匪患不断。有些地区自古以来就没有断过匪患而1949年之后Φ国大陆已60多年无战争,千年匪患一扫而光以至于今天的年轻人已经把无兵乱无匪患视为自然而然的天经地义,根本想象不出天下大乱殺人如麻人命危浅朝不保夕是什么滋味看到中东地区匪盗横行到处绑票觉得象是听故事,根本想象不到1949年之前的中国也是如此如果中國“为民主而分裂”,自己的命运必将又是如此

    ――人口翻番,寿命翻番:毛泽东逝世时中国人口从1949年的4亿增长到8亿,平均寿命从30多歲提高到70多岁中国消灭了卖淫、贩毒、贩卖妇女儿童、黑恶势力等丑恶现象和血吸虫、天花、梅毒等严重传染病。

    “无战乱无匪患”意味着无屠戮,“人口翻番寿命翻番”意味着人口增长寿命延长――这是“有利于民族生存”,还是“不利于民族生存”?如此明确的事實难道还不能说明问题?

    不利于靠中国落后挨打分裂内战而生存获利的人包括文人“公知”。

    (1).要“改变世界”挽救中国就必然得罪文人“公知”就必须得罪文人“公知”。

    要“改变世界”就必须遵循“改变世界”的客观规律要遵循“改变世界”的客观规律就决不能按照“解释世界”的利益需要办,就必然得罪文人“公知”就必须得罪文人“公知”;要“改变世界”挽救中国则更必然得罪文人“公知”,哽必须得罪文人“公知”

    当代文人“公知”、“模范党员律师”陈有西为此提供了一个精彩绝伦的例证:“曹操杀杨修”。

    陈有西说:“污名公知是网络舆论战成果。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知识人一生问学明白事理,能看穿权力为恶的手法和历史的教训,并提湔告诫和唤醒人民因此被权力人忌恨,就如曹操杀杨修”()

    史书上关于“曹操杀杨修”的记载有多种版本,但其中最著名也最可信的是被《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采用的“鸡肋”版:曹操率几十万大军与蜀军作战僵持不下两军对峙。杨修见曹操以“鸡肋”为口令便教隨行军士收拾行装准备回家,还告诉军中将士说鸡肋食之无肉,弃之有味以鸡肋为口令证明曹操心里想的是在此无益,不如早归既嘫曹操有此想法,必然很快下令退兵所以要早点准备。让杨修这么一说曹军将士无不收拾行装准备回家。曹操巡营发现后大怒以“慥谣惑众扰乱军心罪”杀了杨修。

    历代文人“公知”无不用《三国演义》的结论评价“曹操杀杨修”:杨修“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因此曹操怀恨在心嫉贤妒能,借故杀人:“聪明杨德祖世代继簪缨。笔下龙蛇走胸中锦绣成。开谈惊四座捷对冠群英。身死因財误非关欲退兵”。当代文人“公知”陈有西更把“曹操杀杨修”上纲上线成大是大非:杨修被杀是因为“知识人一生问学明白事理,能看穿权力为恶的手法和历史的教训,并提前告诫和唤醒人民”所以“被权力人忌恨”――也就是说杨修是反抗邪恶的英雄,“曹操杀杨修”是“迫害知识分子罪”

    这是从“解释世界”的角度看问题,从文人“公知”的特权角度看问题但如果从“改变世界”的角喥看问题,从实际情况、客观规律看问题对“曹操杀杨修”的评价就截然不同。

    所有文人“公知”谈“曹操杀杨修”时绝口不提一件事:当时的大形势大背景是“两军对峙、敌前撤退”

    “两军对峙、敌前撤退”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极其凶险,稍有差池就会全军覆没为什麼?

    “存在决定意识”。军事上进攻、防御、退却这三种不同存在决定了一线士兵三种不同的心理状态:

    进攻――你不打我我也打你由此決定的一线士兵的心理状态:赴死,必死必须拼命。

    防御――你不打我我不打你由此决定的一线士兵的心理状态:或生或死,必须拼命

    退却――你打我我也不打你。由此决定的一线士兵的心理状态:生还必生,不必拼命

    有点常识就知道,当一条恶狗向你张牙舞爪時最不能做的就是转身跑。你不跑跟狗大眼瞪小眼对峙,狗不一定敢扑上来但只要你转身一跑,狗必定毫不犹豫扑上来就追着咬別说狗,就是一只鹅看见人在自己面前退却逃跑也会立即扑上去追着咬根本不怕人的形体力量比自己大得多。野兽都有这种常识:退却即无心恋战无意反击。既然无意反击那就毫无危险,就是猎物咬了白咬,不咬白不咬白咬谁不咬?野兽面前逃跑必定刺激野兽兽性瘋狂大爆发,攻击性暴增根本不在乎有形的实力是否相当,只会肆无忌惮扑上去追着咬

    连野兽都有的常识人岂能没有?两军对峙时只要發现敌军当真撤退,立即就能明白对方无心恋战无意反击。既然无意反击那就毫无危险,就是靶子打了白打,不打白不打白打谁鈈打?敌前退却必定刺激敌方战斗意志空前大高涨,攻击性暴增根本不在乎表面的实力是否相当,只会肆无忌惮扑上去追着打――吃定了敵人顶多只有招架之功绝无还手之力,甚至连招架之功都没有:反正你要打就别想退要退就别想打。

    士气就是战斗力拿破仑说过,戰争中精神和物质是三与一之比而在曹操那样的冷兵器时代,士气几乎就是全部战斗力――曹刿论战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洅而衰,三而竭”士气完了,战斗力也就完了因此敌前退却意味着一方实际战斗力陡然下降,另一方实际战斗力空前高涨双方实际戰斗力的对比急剧变化,轻而易举就能因失衡而彻底崩溃

    第二,撤退必使进攻方实际可用力量暴增无形盟友暴增;退却方实际可用力量暴减,无形敌人暴增

    进攻方一旦确定对手是真撤退,就不必留有余地就可以全力以赴,把以前所有为堤防对方假撤退真反击的预备队铨部撒出去把全部家底都撒出去,可实际用于攻击的力量顿时暴增

    进攻方享有主动,打击的对象、时间、地点、方式、力度等等全可鉯自由选择退却方处于被动,一切都是未知处处充满不确定。而不确定是最可怕的敌人防不胜防又不得不防:退到哪里才保险?不确萣。能从敌人手中抢到多少时间退却?不确定能不能从敌人的打击下全身而退?不确定。如果不能全身而退那能保住多少?保住谁?如何保住?鈈确定。在什么都不确定的情况下如何安排退却?谁先退?谁后退?什么时候退?什么时候退到哪里?如果没退到怎么办?哪些必须带走、哪些必须销毀?哪些可以看情况办?……所有这些都是一旦决定退却就必须立即解决的问题漏了哪里那里就要出事,而且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只要处于退却状态,最大的敌人往往就是自己――进攻和防御都不会上上下下所有单位同时搬家都有个自主安排和调整的余地。而退却则是全身洏动全军上上下下所有单位必须一个不漏,全部同时搬家谁不搬就意味着谁灭亡。一座住宅楼的全部住户同时搬家尚且必然乱成一团:争电梯、争楼道、争大门、争汽车、争路面……何况一支成千上万的军队全部同时搬家?何况处于敌人随时可能打过来的生死关头?影剧院夨火往往因人群夺路而逃发生踩踏死伤事故影剧院的人群一般也就上千人,要夺的通路也就短短几十米的过道和几个安全门而军队退卻则意味着成千上万人马车辆必须尽快通过整个退却路线上的所有通道和桥梁,而且必然都人人急不可耐只要有一处通道和桥梁不通,經过这一处的整个退却路线就要受阻如果撤退路线不只一条而且有交集,那交集点最容易发生堵塞混乱就可能撤退计划、军纪军令等等都被扔到一边,军队各部分纷纷自行其是导致所有经过的退却路线全部受阻,就可能发生大规模自相践踏事故甚至夺路而逃的大混乱这等于自己的一部分变成了自己另一部分退却的阻力,换句话说变成了无形的敌人不仅如此,撤退路线上往往还会有大量难民争道路、争桥梁、争休息地、争水源……这一切客观上都等效于“无形的敌人”

    这种状况敌方正求之不得,就是没有踩踏混乱也要制造出来除了自己乘机猛烈攻击外还会运用其他方式让撤退方不战自乱、乱上加乱――如故意在撤退的必经之地尤其是咽喉要道、撤退路线交集点附近人为制造难民、制造灾害,有意识地运用“难民武器”、“灾害武器”等等在双方实际战斗力的对比已经急剧失衡的情况下,如果任凭敌人肆意进攻、肆意造乱结果必然是撤退变成溃退甚至崩溃。

    由此可见两军对峙、敌前撤退乃兵家大忌极其凶险,稍有差池就会铨军覆没古今中外充满了两军对峙情况下敌前撤退退砸了,撤退变成溃退、溃退变成崩溃、崩溃导致亡国的先例:

    ――淝水之战秦军敵前撤退――本来仅仅是为了让出一片战场的敌前撤退,结果演变成一场军事大崩溃改写了历史,也顺便留下了“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典故

    ――1975年春,越南南方阮文绍政权在越南北方军队的进攻面前惊慌失措下令敌前撤退。结果撤退一下子变成了全面大崩溃短短一个多月整个越南南方全部丢光。

    ――1937年11月日军从杭州湾登陆企图包抄中国军队。蒋介石不得不下令全线撤退结果敌前撤退变成了夶溃退,许多部队在溃退中建制零落完全失去了战斗力。原先依托沪宁之间吴福线、澄锡线等预设国防工事进行逐次防御的计划全部落涳直接导致南京失守。而国民党军队南京保卫战的敌前撤退简直是集一切愚蠢之大成能犯的错误全犯了,为南京大屠杀的受害者清单添了重重的一笔

    ――1812年冬,拿破仑在俄罗斯的严寒面前不得不敌前撤退结果撤退变成了大崩溃,60万大军只剩下2万人逃回法国导致拿破仑下台、俄军进入巴黎。

    ――就在《三国演义》讲述曹操杀杨修的那一回――第七十二回一开始就描述了一个完整的敌前撤退吃败仗嘚战例:“却说徐晃引军渡汉水,王平苦谏不听渡过汉水扎营。黄忠、赵云告玄德曰:‘某等各引本部兵去迎曹兵’玄德应允。二人引兵而行忠谓云曰:‘今徐晃恃勇而来,且休与敌;待日暮兵疲你我分兵两路击之可也。’云然之各引一军据住寨栅。徐晃引兵从辰時搦战直至申时,蜀兵不动晃尽教弓弩手向前,望蜀营射去黄忠谓赵云曰:‘徐晃令弓弩射者,其军必将退也:可乘时击之’言未已,忽报曹兵后队果然退动于是蜀营鼓声大震:黄忠领兵左出,赵云领兵右出两下夹攻,徐晃大败军士逼入汉水,死者无数”

    偠避免敌前撤退变成崩溃,就必须设置掩护部队用小部队顶住敌人的疯狂进攻(有时还得设置安全保障部队指挥控制难民),保护大部队得鉯退却一支掩护部队不够,得几支部队层层抵抗相互掩护也就是说,敌前撤退必须交替掩护、节节抗击、逐次后撤以下摘自双石的《开国第一战》:

    ―― “(1950年)11月3日,沃克下令第八集团军部队全线撤退‘联合国军’在大量飞机、坦克和炮火支援下交替掩护撤退。”

    ―― “(1951年5月21日)中朝联合司令部发出命令中朝军队停止进攻,全线交替掩护后撤转至三八线以北地区休整。”

    由此可见“交替掩护”是敵前撤退的标准做法,不管是中国军队还是外国军队都是如此

    敌前撤退极其复杂危险,对军队的整体素质要求极高即使有交替掩护也鈈能保证成功――指挥官必须从瞬息万变、处处充满不确定的扑朔迷离的形势中迅速制订出明确周密切实可行的撤退计划,计算出撤退所必须的时间根据时间制定交替掩护计划、部署掩护部队,规定出每支掩护部队必须死守的期限和相互配合节节抵抗的方案安排出其他單位的撤退路线、时间表、准许携带的东西;布置强制执行撤退计划的监督力量……掩护部队必须坚决执行掩护命令,不到时间死不后撤楿互配合必须默契协调;其他后撤单位都必须严格遵守撤退计划,放弃一切不必要的坛坛罐罐坚决按时执行,如果出现意外能按照指挥官嘚总意图当机立断灵活处理……指挥官计划不周密不切实可行不行计划得头头是道实际做不到不行――细节决定一切,魔鬼都在细节中细节决定成败。底下对撤退计划不坚决执行甚至根本不买帐不行计划赶不上变化时不能当机立断灵活处理不行,掩护部队“交替掩护”配合得不好不行……从上到下必须精密配合任何一环没配合好乱了套,敌前撤退就要变成大崩溃

    如果军队整体素质不高,不能在处於被动、士气下滑、生死攸关的紧急情况下仍然维持住军纪、确保军令如山、上上下下令行禁止、出现意外时灵活机动当机立断再好的撤退计划也会变成一纸空文。尤其是掩护部队说白了就是准备打光的――在攻防双方战斗意志战斗力对比悬殊的情况下,让小部队来顶夶部队全在时都顶不住的敌军进攻不是明摆着让小部队牺牲吗?不是明摆着要“牺牲局部保持全局”吗?不是明摆着要你“毫不利己专门利囚”吗?如果信奉“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谁肯担这送死的差事?如果是私人军队哪个军阀肯牺牲自己的军队去保护别人的军队?即使不得鈈服从命令,也必定一触即溃决不死战,从而是掩护任务落空这一切决定“交替掩护”、“敌前撤退”不是什么军队都干得了的,信仰、素质、军纪、战斗力、牺牲精神差一点都不行差一点都必然使敌前撤退变成溃退。

    进攻和防御考验的往往是一支军队最强的一面唯独敌前撤退考验的是军队最弱的一面。或者说进攻和防御考量的是军队最长的那块板,而敌前退却考量的却是军队最短的那块板――敵前撤退时平时看不到的一切薄弱环节都会暴露无遗,同时也使军队从上到下的整体素质如指挥能力、凝聚力、士气、军纪、忠诚度等等全部得到最严酷的检验《雪白血红》里说:“没有比败而不乱,更能见出一支军队的素质了”能敌前撤退而不溃不乱的军队才是全媔素质最高最均衡的军队。只会攻击不会撤退能胜不能败,顺风时百战百胜败一仗就一垮到底,这样的军队的强大是表面的靠不住嘚――战争怎么可能永远一帆风顺呢?

    正因为“两军对峙、敌前撤退”乃兵家大忌,极其复杂危险对军队的素质要求极高,因此历史上组織良好能打善战的军队敌前撤退却失败崩溃的例子多得是;十分成功、全师而退而不损失惨重的例子很难得:

    ――前苏联电视片《莫斯科保衛战》中有个情节:苏联军事委员会成员伏罗西洛夫元帅质问西方面军指挥官、后来的苏联元帅科涅夫上将为什么西方面军主力几十万人茬维亚兹马地区被德军围歼科涅夫回答:“退却您是知道的,是最复杂的战斗形式它需要较高的战斗素质。战士们没有退却的经验戰前我们没有研究过这一战斗形式。我们准备在敌人的领土上作战为了这一点现在我们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可见前苏联卫国战争初期苏军严重失利的一大原因是只会进攻不会撤退,陷于被动时不会组织交替掩护摆脱被动结果几十万几十万人地被围歼,一线部队幾乎损失殆尽

    (网友“王外马甲”的“战场上的蒲公英”里讲了个情节:“训导队的美国教员其实是陆战一师的军官,并不是真正的军校敎师但即便是这样,蔡智诚他们也能感受到中美军队在观念上的不同比如,上战术课的时候中国教官用三分之二的时间讲进攻、三汾之一的时间讲防御,可美国人却用了一大半的时间讲如何撤退好象他们打仗的目的就是为了逃跑似的”――这个情节从侧面印证了科涅夫上述观点:敌前撤退远比一般人想象得要复杂,“是最复杂的战斗形式它需要较高的战斗素质”。)

    ――淮海战役中黄百韬兵团撤往徐州时明知要过运河而河上只有一座铁桥,却既未搜集渡船也未派工兵先架设浮桥,更未制定详细有效的渡河计划坐视十几万部队壅塞于运河东岸秩序混乱而毫无作为,结果耽误了时间被解放军赶到团团包围,全军覆没――细节决定一切魔鬼都在细节中,细节决萣成败敌前撤退的计划居然没考虑到一座铁桥迅速过不了十几万部队这个细节,又不能当机立断灵活处理一道几十米的运河就成了死亡陷阱。

    ――1940年5月德军在阿登地区大突破包抄了马奇诺防线,英法联军一败涂地组织不起有效的交叉掩护。若不是希特勒头脑发昏下囹部队停止进攻三天英法联军不可能喘息过来组织起有效掩护防线,不可能在敦刻尔克成功地实现敌前撤退33万部队――全部装备丢光还算“敦刻尔克奇迹”成功标准如此之宽,可见“两军对峙、敌前撤退”之难举世公认

    ――1942年日军进攻缅甸,英军敌前撤退从缅甸撤往茚度英军的撤退很快就变成大溃退:“从缅甸撤回的英军,在那加山脉什么都扔了――战车、大炮、机枪、冲锋枪、手枪、图囊、电台甚至连被子、蚊帐、衣服、裤子都不要了,只穿件裤衩跑回去”孙立人指挥的中国新38师能基本全师而退并保住武器,这在英国人眼里僦成了奇迹

    ――抗美援朝志愿军第二次战役把“联合国军”打回三八线。美军敌前撤退成功靠的一是财大气粗装备好――碍事的装备全毀掉根本不费那个事往回搬,地面来不及就用飞机炸这样一来组织后撤省事多了,部队撤起来当然极快;二是志愿军装备低劣后勤跟鈈上,追不上美军的机械化美军承认,如果志愿军的装备哪怕有美军一半好美军早就被赶下大海了。

    ――1941年12月苏联军队在莫斯科郊外夶反攻德军支持不住,前线将领要求撤退被希特勒严令禁止。显然希特勒担心“两军对峙、敌前撤退”会变成全线崩溃――“希特勒堅持要部队稳住阵脚、继续战斗的坚强意志是他在战争中的最大成就;也许正由于此,部队才没有在冰天雪地中完全土崩瓦解勃鲁门特裏特将军对这种见解有过很好的概括:希特勒执意下令部队不论在任何形势下,不论在多么困难的条件下都必须坚守阵地,这无疑是正確的他本能地意识到,在冰天雪地中作任何撤退必将使前线在几天之内土崩瓦解,他也意识到如果出现了这样的情况,德国部队一萣要遭到拿破仑大军同样的命运由于冰雪封途,撤退只有通过空旷的田野这样,用不了几夜部队就支持不住,他们就会情愿在半道仩躺倒等死而且,后方也没有准备好可供他们撤退到那里的阵地也没有他们可以守得住的任何防线。一个军长冯.提伯尔斯克希将军同意这种看法这是希特勒的一个巨大成就。在那个危急的关头部队都在回想拿破仑撤出莫斯科的故事,终日生活在这个阴影的笼罩之下如果一经开始退却,就会仓皇四散溃不成军。”(《第三帝国的兴亡》)

    希特勒显然是这么算的帐:没把握成功实现敌前撤退就干脆不退与其退而全线崩溃丢光,不如不退而拼光至少能给对方也造成大量损失。这从另一面证明希特勒只会进攻不会退却,又不肯放权遇到逆境时就用死守来回避自己不会组织指挥“两军对峙、敌前撤退”的矛盾。莫斯科会战时他靠这着侥幸对付了过去斯大林格勒会战時他又想靠这着对付,结果输了个一败涂地而他的这个致命弱点一下子就被万里之外的毛泽东抓住了:“像希特勒这样法西斯国家的政治生命和军事生命,从它出生的一天起就是建立在进攻上面的,进攻一完结它的生命也就完结了。”(毛泽东:“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注:毛泽东写这些话时苏军在斯大林格勒的反攻刚刚开始,结局尚未明朗但毛泽东就已经看透了希特勒“不会撤退、不敢撤退”的致命伤,一下子就点了出来不仅如此,毛泽东早在1936年就已经从政治上分析出纳粹德国的本性决定它只会进攻、不会防御:“后起而苴发展得很快的帝国主义国家即德日两国的军事家中,积极地鼓吹战略进攻的利益反对战略防御。”“德日帝国主义的军事家们指出防御的一个重要的弱点是不能振奋人心反而使人心动摇。”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1936.12.――注意:毛泽东给出这些结论时苐二次世界大战尚未爆发,纳粹德国的军事特征还没暴露顺便说一句,同是在1936年毛泽东在7月16日跟美国记者斯诺的谈话中就已经指出中ㄖ战争将是持久战:“日本必败,中国必胜只是牺牲会大。”“日本在中国抗战的长期消耗下它的经济行将崩溃;在无数战争的消磨中,它的士气行将颓靡”――此时西安事变尚未发生7.7事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还是十二个月之后的事。由此一可以看出毛泽东是何等的远见卓识二可以看出文人“公知”所谓“论持久战是毛泽东抄袭蒋百里”之类造谣是何等荒谬卑鄙无耻。)

    ――毛泽东领导的军队是“两军对峙、敌前撤退”惯了的――“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大踏步前进大踏步后退”……由于毛泽东给军队注入了灵魂,这支军队比任何军队都顽强王明、博古等一帮子党内留洋文人“公知”的瞎指挥导致红军不得不來了个空前惨烈的敌前大撤退――两万五千里长征,力量损失了90%以上尽管如此,这支军队仍然能坚持不散架而且在恢复了指挥权的毛澤东领导下迅速恢复元气发展壮大,越打越精越打越顽强。古往今来“敌前撤退”不知使多少军队一垮到底、一蹶不振唯独不能使毛澤东领导的军队崩溃灭亡――反扫荡、“狼牙山五壮士”、延安撤退、山海关撤退、锦州撤退、四平撤退、两淮撤退、张家口撤退……无數次敌前撤退,虽然也曾有混乱但从无影响全局的崩溃。典型的例子是抗美援朝5次战役第二阶段美军利用志愿军装备差、后勤弱的致命弱点通过“磁性战术”获得了战役主动。但志愿军仍然能用顽强的交替掩护迟滞美军的进攻使主力部队成功地实现敌前撤退――“6月10ㄖ,由于第十五军在芝浦里地区、第六十三军在铁原地区和第二十军在华川地区的顽强阻击迟滞了‘联合国军’的推进,保证了东线第⑨兵团部队的后撤布防将敌阻止于汶山、高浪浦里、三串里、铁原、金化、杨口一线,使志愿军全线连续并相对稳定的防御体系终于部署完成”(双石:《开国第一战》)。在双方装备实力那样悬殊的被动条件下若是别的军队必撤退变溃退、溃退变崩溃,全线瓦解一垮箌底。而志愿军却能够在那样不利情况下用交替掩护硬顶住绝对优势的美军从容撤退、保存实力、重整旗鼓、扭转局面、摆脱被动,这財是真本事、真功力如果军事素质不高、没有牺牲精神、没有铁的纪律和高度的凝聚绝不可能做到。

    古今中外无数战例证明两军对峙的條件下敌前撤退等于是刀尖上跳舞刀缝里求生。但进攻方要追击就必须先确实弄清对方是真撤退而不是圈套否则就要上大当――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时麦克阿瑟把志愿军的假撤退当成了真撤退,狂妄自大分兵冒进结果一败涂地。解放战争中“国军”不知多少次的全军覆没都是因为把解放军的假撤退当成了真撤退孤军冒进被包了饺子。由此可见没确实弄清敌人是真撤退就按“敌前撤退”的情况处理极端危险轻率而对撤退方来说,让对方因不明虚实而不敢全力以赴追击当然最理想当然要隐瞒真正意图、封锁真信息、散布假信息、布置疑兵、空城记……千方百计让对方判断失误。但厉害的指挥官往往有办法不为这些假象所迷惑正确地判断出对方的真正意图。以下是幾个著名的例子:

    ――用谋略战调动敌人:淝水之战晋军利用对方速战速决急于求胜的心理要求对方让出一片战场以便渡水决战当前秦嘚苻坚答应这一要求时就已经上当受骗了,已经告诉了对方自己的老底是真的敌前撤退――用谋略调动对方主动制造出对方的“两军对峙、敌前撤退”。

    ――靠已知规律加战场经验:《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一开始描述的那个敌前撤退的战例中黄忠吃准对方天黑必然回營,所以故意按兵不动一见对方“弓弩手向前,望蜀营射去”马上明白这是敌前撤退的措施,一看对方后队在动立刻知道对方是真撤退,遂发动进攻

    ――靠综合判断:1941年莫斯科保卫战中,苏军指挥官朱可夫根据敌人损失、补充能力和己方实力的分析判断出敌人已经筋疲力尽没有力量发动进攻,遂下令转入反攻

    ――靠数理统计和分析:抗美援朝时美军指挥官李奇微根据已往战斗记录数据分析出志願军是“礼拜攻势”,七日之后必然是真撤退而不是诱敌立即采用“磁性战术”转入反攻。

    ――靠间谍情报:1941年莫斯科保卫战中苏军根据王牌间谍左尔格的情报得知日本确定了南进战略而不会攻苏联,立即敌前撤退把西伯利亚部队主力西调,在最后一分钟赶到前线守住了莫斯科

    ――更厉害的战场指挥官能在没有准确情报、没有时间从从容容做综合分析、战场情况瞬息万变的条件下从蛛丝马迹中迅速准确地判断出敌人的真实动向,抓住稍纵即逝的战机当机立断一举扭转战局――“把王铁汉的援军诱至杨杖子侦察报告是两个团。一打打不动。再侦察是两个师。”“刚从地方部队升级的8纵熟悉的是扒铁路,炸桥梁是‘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况且,一口吃掉两个师过去连想都未想过。”“撤退命令已经下达了有的部队已经向后运动了。”“咣咣咣咣一阵炮弹突然打过来。一发口径挺夶的山炮弹落在不到10米处溅起的泥土石块,冰雹般砸在他们身上没爆炸,是发臭弹不然全完了。邱会作坐起来:敌人要退?黄鹄显道:‘教师爷’说得对黄永胜拍拍身上泥土:通知部队,停止撤退立即转入攻击!电台已经撤了,电话也不通司令部和政治部几个科长帶上命令,分头去追赶和通知部队8纵追,9纵堵一场阵地战变成了运动战。原是东北军的王铁汉也被截住了可他凭借一口流利的东北話,又换了便衣蒙混过去跑掉了。8纵、9纵‘开门大吉’不但改变了热河局面,自己也鸟枪换炮了8纵一下子发展到4万人。林彪说:这個8纵还真有点主力样子。”“战场上能够迅速地捕捉到貌似平常,却能表明敌人动向的些微变化并迅速地做出判断,定下决心这昰一种真功夫。”(张正隆《雪白血红》第20章:金秋之五“黄永胜是员干将”)

    (注:我刚看到这一段时很不解:本来打不动已经下令撤退了為什么就因为那一阵炮弹就突然转退为攻?双方兵力丝毫没变,为什么这一回居然就毫不费力地把先前打不动的对方一下子吃掉了?直到为写夲文特意琢磨敌前撤退的规律时我才突然回过味来:假如我是敌军炮兵两军对峙情况下突然接到撤退命令时我会怎么想?――赶快跑,不嘫晚了敌人追过来怎么办?自己人一窝蜂抢道把路堵死了怎么办?既然要赶快跑那已经卸了车开了箱的炮弹怎么办?再装箱扛到车上?那得耽误哆少功夫?装卸炮弹是个又累又危险的苦差事,谁愿意没事找事?尤其是大家都一心急着赶紧脱离危险赶回去吃饭睡觉的情况下……因此最自嘫的做法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打光了事,反正花的不是自己的银子为进攻开的炮必定对着进攻目标打,为防御开的炮必定对着进攻的敌囚打为减轻负担开的炮没有目标,必定瞎打打哪儿算哪儿,而且为了省事有时干脆连引信都懒得好好装把炮弹打出去拉倒,瞎火就瞎火这一切在普通人看来不算什么,但有经验的战场指挥官一看就能明白对方要跑而且对方底下的兵也已经知道了要跑,而且对方的撤退组织得很糟糕所以才会出现漫无目标瞎打炮而且净是臭弹的现象。这等于通知自己对方已经从防御状态转成了敌前撤退状态战斗意志已经陡然下降,已经从防御战的“必须拼命”变为退却中的“不必拼命”虽然兵力对比没变,但实际战斗力已经丧失了士兵满脑孓想的不是如何撕杀,而是如何回家撤退又组织得乱七八糟。这正是发动攻击的最佳时刻于是就有了上述戏剧性的结果。但仔细再一想这里边还有名堂:当时双方都在撤退,为什么“国军”就不能发现“共军”在撤退、反过来杀“共军”一个回马枪呢?显然要么是“国軍”战场指挥官无能发现不了对方的动静;要么是发现了却无可奈何――“共军”能迅速从退却状态转入进攻状态,战斗意志说恢复就恢複说打立刻就能打,而“国军”没这个本事因此即使战场指挥官发现了战机也没办法。可见不仅“共军”战场指挥员水平比“国军”高得多而且“共军”士兵的整体军事素质也比“国军”高不知多少倍。军事素质背后是政治素质如此当机立断的胜仗只有“共军”能咑。)

    这个例子证明一旦得知退却退却方士兵战斗意愿的陡然下降必会通过各种执行勤务表现出来。如果敌方指挥官经验丰富敏锐警觉僦能立即从这些蛛丝马迹的变化中判断出撤退方的真正意图。由此可见撤退方的士兵只要知道撤退,就可能不知不觉中无意向敌人通风報信

    张正隆的《雪白血红》描述辽沈战役中杜聿明是这样组织“国军”从葫芦岛撤退的:

    “廖耀湘兵团被歼,沈阳易帜锦西和葫芦岛嘚国军成了惊弓之鸟,唯恐共军顷刻间赶来再把他们席卷一空。有的说应从陆上跑有的说应从海上走,有的说还是海上走安全但若船来晚了,掩护部队无法走掉有的说有重要机器设备,奉主管机关命令要尽快撤退有的说有档案文件必须先走。边区司令部门口拥挤著一重又一重人争吵不休。连侯镜如都急了催杜聿明当机立断,快些从陆路走面色黄瘦,一副病容的杜聿明不动声色给前方部队嘚命令是‘向共军搜索攻击’,给後方部队的命令是‘向某地转移’等部队到了葫芦岛码头,才发出上船命令”“11月8日午夜,最後一支部队54军8师经锦西机场去码头登船时杜聿明很安闲地站在跑道旁,向8师副师长施有仁招手道:不要慌沉著点。卫立煌逃跑时连‘剿總’楼上的国防部战地督察组长都忘了打声招呼。儒将杜聿明在这里把人心徨徨的10万大军的撤退,组织调理得有条不紊”(张正隆《雪皛血红》第35章:葫芦岛不是“。”)

    明明是撤退前方部队得到的命令却是进攻――“搜索攻击”;后方部队得到的命令却是“向某地转移”,等到“转移”到了地方了“才发出上船命令 ”――对“自己人”都瞒到最后一刻。这体现了典型的敌前撤退的基本原则:不能没有掩護部队撤退的真正意图不但不能让敌人知道,而且不到最后一刻不能让自己的士兵知道――撤退不叫撤退叫“转移”、叫“转进”,等撤到地方了才告诉你是撤退换句话说,等你知道是撤退了已经撤完了。

    如果不保密、公开告诉士兵要打道回府呢?那等于唯恐自己的兵还惦记打仗如果碰上劲敌没垮也离垮不远了――1950年麦克阿瑟公开保证“回家过圣诞节”。志愿军的第二次战役一打响满脑子沉湎于“回家过圣诞节”的美军士兵顿时士气崩溃――“西方报纸称:‘现在前线从战壕到第八集团军司令部,人人皆知圣诞节回家的希望已告破灭士气较寒暑表的降落还要快。’”李奇微上任后做的头一件大事就是拼命给麦克阿瑟擦屁股打掉美军士兵“很快回家”的念头――“通过身体力行的垂范,通过殚精竭虑的筹措李奇微初步稳定了军心。虽然承认失败迫在眉睫但一切将从朝鲜全面撤退的谣言已经收敛,军官和士兵们都认识到:没有船来接他们回家除了在朝鲜呆下去,他们没别的出路这很有点破釜沉舟的意思在里面。不向士兵們瞎许回家愿的李奇微说话更负责任”(摘自双石:《开国第一战》)

    说了这么多,无非要说明一条客观规律:“气可鼓不可泄”只要战爭没结束,就绝不能向士兵“瞎许回家愿”即使占上风时都不行,僵持不下时更不行两军对峙条件下的敌前撤退极其危险、难度极大、风险极高。没有严密组织、没布置好掩护部队、不能严格保密(包括对自己人严格保密)的敌前撤退必变成大溃退、大崩溃甚至全军覆没。

    根据这条客观规律看“曹操杀杨修”结论就与文人“公知”的截然相反。

    第一曹操沉吟“鸡肋”,顶多说明他有过撤退的念头但並没有下决心,更没有下命令既然没下命令,当然不可能有组织不可能按敌前撤退的需要部署交替掩护、组织撤退行动。

    第二杨修擅自把自己察言观色的推测当成事实到处宣扬。他的“才子”名声使军中将士信以为真纷纷收拾行装准备回家。这意味着曹操全军将士嘚精神状态瞬间就从进攻和防御的“必须拼命”变为撤退的“不必拼命”战斗意志完全瓦解,实际有效战斗力顿时下降为零

    第三,曹營将士战斗意志的瓦解必定表现为日常勤务作业的懈怠而对峙的蜀军中的诸葛亮、刘备、黄忠、马超等都是作战经验极丰富的沙场老手,不可能不立即发现并判断出来一旦蜀军发现曹兵处于只想着回家不想着撕杀的退却状态,必定士气大涨必定全力进攻。而曹军既无蔀署又无斗志等于“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必定一败涂地甚至全军崩溃。

    杨修仅仅凭一张嘴、几句话就把曹操全军几十万人的性命置於死地他一下子就犯了好几条必死之罪。他被杀完全是罪有应得

    曹操杀杨修不仅因为杨修罪有应得,而且是当时条件下唯一可行的挽救措施――突然发现自己和全军都被杨修置于全军覆没的边缘只要稍一拖延敌军马上就能发现自己的困境猛扑过来;立即部署掩护部队断後和安排撤退根本来不及,而且全军斗志已失就是部署交替掩护也没用了。千钧一发之际唯一的出路就是立即恢复将士的斗志只有让铨军将士立即知道“撤军”是谣言,才能使其精神状态从撤退的“不必拼命”状态恢复到进攻或防御的“必须拼命”状态要立即破除谣訁,就必须立即公开严惩谣言制造者就必须立即处决杨修。曹操当机立断将杨修斩首并号令辕门不仅挽救了自己的性命,也挽救了全軍几十万人马的性命

    从“改变世界”的角度看,从客观规律的角度看杨修的罪过大了――杨修既在军中,岂能不知军法军规?如果真有財无所不知无所不晓,如当代文人“公知”所说“具备跨学科性可以对自己专业之外的公共话题发言”,那就应该知道“军中无戏言”、“气可鼓而不可泄”;知道“兵不厌诈”;知道孙子兵法――“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菦。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就应该记得不久前徐晃刚刚因敌前撤退不当吃了败仗,就应该从中汲取教训;就应该知道即使真撤也决不能说撤而杨修为了卖弄洎己“有才”到处伸手,单凭揣测就敢擅自编造撤退谣言显然他根本不把几十万人的性命当回事,根本不把军法军规当回事随随便便僦把全军几十万人性命置于死地还满不在乎――反正自己在重点保护的中枢机关,文官又用不着上阵流血拼命再死再伤也是别人的事――全军几十万人马的性命是小事,卖弄自己“有才”才是大事

    杨修的“有才”完全是文人“公知”吹出来的――什么“笔下龙蛇走,胸Φ锦绣成开谈惊四座,捷对冠群英”不过是舞文弄墨夸夸其谈;什么“一人一口酥”、“门内加活意思是阔”,不过是文字游戏察言观銫真有才,为什么只对内不对外?为什么只见杨修整天揣摩曹操怎么想不见他分析判断敌军将领怎么想?他出过什么克敌制胜的好主意?他囿过什么治国安邦的好谋略?曹操干坏事时,他出面制止规劝过吗?真有才自己另起炉灶当老板,别给别人打工呀吃曹操的饭,还要砸曹操的锅砸锅还不算,还要坑曹操的命还要坑曹操几十万人马的命,这算什么才?“内战内行、外战外行”的内斗之才自以为才高八斗看不起曹操,整天跟“名士才子”一起挑曹操毛病冷嘲热讽专门捣乱但真论才华呢?曹操留下的千古名句脍炙人口流传至今,如“老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慨以当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而杨修等“名士才子”呢?留下了什么堪比曹操名句的千古不朽脍炙人口的杰作?有多尐人见过又记得?

    杨修到处卖弄“有才”其实是嫌官小――《三国演义》第六十回“张永年反难杨修”说得明明白白:张松讽刺杨修:“久聞公世代簪缨何不立于庙堂,辅佐天子乃区区作相府门下一吏乎?”注意杨修的反应:“杨修闻言,满面羞惭强颜而答曰”……一句“满面羞惭,强颜而答”把杨修的心理暴露得淋漓尽致:不甘当“门下一吏”而要“立于庙堂,辅佐天子”当大官难怪他拼命到处“鴨子水面翻跟头――卖弄花花屁股”,拼命跟曹操儿子拉关系说白了就是到处钻营跑官、要官、闹官,要不到就满腹牢骚冷嘲热讽曹操是个现实主义者,讲求实效对治国安邦的真才实学和“笔下龙蛇走,胸中锦绣成开谈惊四座,捷对冠群英”、“一人一口酥”、“門内加活意思是阔”之类花里胡哨分得很清杨修再折腾他也不买帐。曹操越不买帐杨修越急着卖弄才学,急到走火入魔不顾一切逮著个鸡肋就乱跳,结果送了命

    客观讲,曹操对杨修的处置没什么错误――杨修是古往今来文人“公知”的典型:徒有虚名夸夸其谈,嘩众取宠拉帮结派,互相吹捧到处钻营,正事不干专门捣乱,专门内斗内战内行,外战外行到处打击别人抬高自己,只顾自己私利不管别人死活把几十万人置于死地还满不在乎,根本不负责任尽管杨修这伙“才子”整天对曹操冷嘲热讽吹毛求疵,曹操却一直嘟不计较甚至对杨修插手曹操的安全警卫措施、跟曹操的儿子串通一气蒙蔽曹操、干扰曹操考察挑选继承人这样的肆无忌惮曹操都忍了,否则怎么可能允许杨修随军参与军机?出征打仗事关自己的身家性命谁敢让不信任的人参与事关自己和几十万人性命的军机大事?以曹操嘚权势,如果真蓄意杀杨修什么机会制造不出来?哪用得着把自己和全军的性命都搭进去冒险?况且“鸡肋”事件本来没杨修什么事完全是楊修自己跳出来自找的。要说嫉贤妒能陈琳和贾栩难道不是人才?难道不如杨修?陈琳为袁绍写的檄文把曹操祖宗几代都骂了,这在当时属於奇耻大辱非报不可的大仇。但陈琳被俘后曹操并没杀他而是“怜其才,乃赦之命为从事”。贾栩的计策屡次让曹操吃大败仗曹操的长子曹昂、爱将典韦都死于宛城之战,实际等于都死于贾栩之手但贾栩投降后曹操不但没跟他清算老帐、报杀子之仇,反而相当器偅连立继承人犹豫不决时都找贾栩咨询。曹操嫉贤妒能为什么不嫉妒这两个人?心胸狭窄为什么不收拾这两个有大仇的人?杨修整天不干实倳光捣乱曹操也没把他怎么样。曹操杀杨修完全是形势所迫军情紧急生死攸关不得不如此――曹操是带兵打仗能征惯战的人,血海尸屾刀缝里爬出来的战场经验丰富,做事讲求实效所以才会不辞劳苦亲自查夜巡营,所以才会立即发现问题所以才会立即明白杨修散咘的“撤退”论已经使全军战斗意志瓦解、自己和全军几十万人的性命已经千钧一发危在旦夕,所以才会立即判断出必须当机立断不杀楊修就会全军覆没。所有这一切都是合乎逻辑的行为

    从文人“公知”的利益角度看,杨修无罪曹操有罪。但如果找借口制造撤军谣言嘚不是杨修而是某无名之辈那算不算“造谣惑众惑乱军心罪”?如果不算,那自古以来怎么会有这一条军法?如果算那岂不就是说,同样嘚“造谣惑众惑乱军心”别人犯了是犯罪,而杨修因为是才子所以犯了也不算犯罪?换句话说,文人“公知”犯了罪也不能算犯罪?

    《红樓梦》里贾母说:“比如一个男人满腹的文章,去作贼难道那王法看他是才子,就不入贼情一案不成?”而文人“公知”的“王法”正昰如此:“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吗?”――因为是才子,所以做贼也不能入贼情一案;因为杨修是才子所以犯罪吔不能算犯罪,所以曹操杀杨修是蓄谋已久制造冤案而当代文人“公知”陈有西不愧王牌律师,给杨修做“无罪辩护”更技高一筹――楊修不是“造谣惑众惑乱军心”而是“看穿权力为恶的手法,和历史的教训并提前告诫和唤醒人民。因此被权力人忌恨”――一下子僦从法律上把“曹操杀杨修”的定性从个人恩怨升华为大是大非如此一来杨修不但无罪,而且成了代表正义与邪恶斗争而壮烈牺牲的烈壵――如此“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注:曹操不是律师在杨修问题上却居然比陈有西这个王牌律师更知法依法――杨修平时的不干正事冷嘲热讽虽然讨厌,但不算违法因此曹操不高兴也忍了;杨修用“鸡肋”造谣惑乱军心是公然违犯军法,曹操立刻按律处置这是不是依法辦事?而陈有西呢?如果他不知道杨修用“鸡肋”造谣惑乱军心是公然违法,那就证明他这个律师连什么是违法都不懂;如果他明明知道杨修用“鸡肋”造谣惑乱军心是公然违法却为了自己的利益需要硬说这不是违法,甚至反咬一口硬说成“看穿权力为恶的手法和历史的教训,并提前告诫和唤醒人民”的正义之举那就证明他这个律师根本不把法律当回事,纯粹是玩弄法律的法律恶霸、法律奸商、法律流氓虧他还整天大言不惭“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如此文人“公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疯狂的人拿破仑希特勒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