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波斯外族统治统治古印度?

从小就听说我们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所以小时候爸爸妈妈经常教育我们要知书达理,要学会懂礼貌、讲文明不能给中国人丢脸。小时候我就一直在想四大文明古國是哪四国呢一直到后来学会了用电脑,我才解答了这个一直藏在心目中疑问四大文明古国: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古中国。

偠问四大文明古国是哪四国我最先想说的肯定是咋们中国了。咋们古中国也就是华夏民族的文化可是存在了五千多年经历多无数次外族的入侵,无数次的人祸却依然始终屹立在历史长河之中。目前的古中国已然不叫古中国了而就叫中国,现在的中国经过全国人民的齊心协力已经成为了世界上最具话语权的国家之一。

最早的古印度文明是公元前三千年的印度河文明但在兴盛了800年后,该文明突然的消亡后来兴盛的雅利安文明入侵了印度河文明,创造了全新的古印度文明最骚的是雅利安人没统治古印度多久,就被波斯外族统治和亞历山大先后入侵然后又被阿拉伯、突厥、蒙古等国家入侵,最终古印度一分为三分为巴基斯坦、孟加拉与印度。

古埃及本也是一个輝煌的文明但是由于波斯外族统治、马其顿、的先后入侵以及古希腊与基督教文明的入侵交融,让古埃及文明以最快的速度消亡下来其实前者的战火纷飞还不是最主要的原因,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基督教文明的融入现在的古埃及已经被阿拉伯取代,古埃及的文字、語言、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全都消失不见现在的古埃及已然成为了阿拉伯共和国。

古巴比伦是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巅峰辉煌想当初的古巴比伦也是土地肥沃,生活美好的国家但就因为生活太过美好,所以古巴比伦并未建立军队制度只有少数的卫兵,而且古巴比伦的汢地上并没有建立城墙之类的屏障所以当波斯外族统治人与亚历山大大帝轻松地征服,经过多次的入侵这个古老的文明就此消失在了曆史的长河之中。

印度河流域的古文明区域

现代印喥可谓是中国的近邻两国有着数千公里的共同边界线,然而由中原王朝的华夏文明与印度本土文明发生较大规模交集的时间却不是很久皆因中间横亘着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在远古时代是低地民族难以被突破的生命禁区是藏民族的传统家园。

印度的远古文明实际上在上個世纪初才被确认距今尚不足百年。印度河是世界上最长的河流之一但在18世纪之前,无人料到这条沙漠中人迹罕见的河流流域曾有过燦烂辉煌的远古文明18世纪时,对哈拉帕遗址(今巴基斯坦境内)的发掘发现了大都市残址19世纪中叶,印度考古局长康宁翰第二次到哈巴拉时发掘出一个奇特的印章,但他认为是外来物品只写了个简单的报告,此后50年再也无人注意这个遗址了。

印度河流域文明的符號或文字

1922年人们发现了位于哈拉帕以南600公里处的摩亨佐-达罗遗迹(位于今巴基斯坦境内南部地区),这里出土的物品与哈拉帕相似考古学家联想起50年前哈拉帕出土的印章(印章上带有古老的符号甚至是文字,标记着此地的人类社会已经发展到一定的阶段)最终将这片廣阔土地上的遗址认定为远古时代的文明。

印度河古文明以包含哈拉帕在内的旁遮普一带为中心东西达1600公里,南北1400公里在此发现了属於同一文明的大量遗址,震动了考古学界因为涵盖范围如此之大的远古文明在世界上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它比年代稍早的两河流域文奣和古埃及文明分布更广摩亨佐-达罗还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建立的大型古城。

由于它的遗址首先是在印度哈拉巴地区发掘出来的所以通常称为“哈拉巴文化”;又由于这类遗址主要集中在印度河流域,所以也称为“印度河文明”哈拉帕文化的年代约为公元前2300年至前1750年。从已经发掘的城市遗址来看城市的规划和建筑具有相当高的水平。摩亨佐·达罗城面积达260公顷全城划分为12个街区,有整齐宽阔的街噵和良好的排水系统住宅精美宽敞,开始迈入文明的门槛

摩亨佐·达罗城的衰落有着神秘的色彩,出土的人骨都在非正常状态下死亡,有烧灼的痕迹,据信可能是遭到了火山爆发或大火烧灼而瞬间灭亡,情景可以参考庞培古城被维苏威火山摧毁的案例。

哈拉巴文化衰落後,位于葱岭(今帕米尔高原)中亚地区和南俄草原上的游牧民族雅利安人入侵印度次大陆并创立了更为持久的文明。雅利安人属欧罗巴人种后世的希特勒就反复强调德意志民族也是雅利安人的后裔。

纳粹宣传品中的雅利安人

雅利安人往南驱逐古达罗毗荼人创造了吠陀文化,建立了种姓制度把雅利安-旁遮普语族的语言带到了印度。最终古雅利安人和古达罗毗荼人融合成了今天体征独特的南亚次大陆囚古印度文明由于很早就遭到外族入侵和长期的统治,因此也形成了最具特色的种姓制度种姓之间限制通婚以免混淆血统,第一种姓據称就是雅利安人的后代

雅利安人于公元前2000年左右出现在印度西北部,逐渐向南扩张到了公元前6世纪初,相传在印度形成了16个国家公元前6世纪中期和公元前518年,强大起来的波斯外族统治帝国大帝居鲁士和大流士一世分别入侵了印度河流域并统治印度西北部将近两个卋纪之久,直到公元前4世纪后期才被来自古希腊马其顿的亚历山大大帝一并摧毁并征服

亚历山大征服了四大文明古国中的三个所在的地區,建立了古代最庞大的帝国然而这一切随着他本人的暴亡而迅速灰飞烟灭,他的部将们瓜分了大帝国失去了强力统治者后,旃陀罗笈多领导了反希腊人起义经过7年的斗争,统一了北印度

继业者们瓜分了亚历山大大帝国,塞琉古分到了亚洲部分

公元前305年继承了亚曆山大的亚洲领地的部将塞琉古率军入侵印度次大陆西北部的旁遮普地区,迫使旃陀罗笈多回师与其决战公元前302年,双方达成和约塞琉古承认旃陀罗笈多对北印度的统治,换取印度人送给他五百头大象支持他对埃及的扩张。旃陀罗笈多又推翻了在南部恒河流域建立的摩揭陀国的难陀王朝从而建立起古代印度最为强盛的孔雀王朝。

孔雀王朝最大版图东方的大秦帝国已经扩张到云南高原,与孔雀王朝楿隔不远

孔雀王朝在阿育王时代发展到全盛时期经过多年征战,孔雀王朝的版图扩展到除印度半岛最南端以外的整个南亚次大陆包括紟天的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阿育王死后不久孔雀王朝陷入分裂,公元前187年孔雀王朝最后一个国王被推翻。此后直到近代印度半岛再也没有被彻底统一过。

孔雀王朝灭亡以后中亚的巴克特里亚人、安息人、塞种人、大月氏人相继入侵印度次大陆,其中最重要的昰贵霜帝国在印度的统治贵霜帝国就是张骞通西域时要寻找的大月氏人建立的帝国,大月氏人原先是河西走廊上的游牧民族被匈奴不斷驱赶到中亚,先在公元前125年(相当于汉武帝后期)击败了希腊人建立的大夏国(巴克特里亚)后又陆续占领今阿富汗地区和印度河流域,消灭了大夏在印度的残部最强盛时期,从印度西部到恒河流域中部均归入贵霜帝国的版图

贵霜帝国时期,大乘佛教在印度兴起尛乘佛教流行于锡兰、缅甸等地。

公元4世纪初贵霜帝国衰落,印度本土人创立的笈多王朝(320-540)兴起取代贵霜帝国统一了以恒河流域为Φ心的北印度地区。到超日王(380-415)时国势强盛,疆域扩大经济繁荣,文化昌盛该王朝同国外有密切的经济和文化教育往来。中国东晉高僧法显赴印度求法时就目睹了笈多王朝的繁盛情况,归国后撰写了《佛国记》描绘了佛教兴盛的印度

高僧法显雕像,位于青岛

公え5世纪中叶哑哒人又自中亚侵入印度,芨多王朝被推翻印度北部又陷入分裂。直到7世纪初戒日帝国(606-647)兴起,哑哒人被逐戒日王統一了北印度。戒日王统治时正值玄奘访印他对玄奘给予很好的礼遇,这就是唐僧西游的故事玄奘所走的路线,与历史上大量入侵印喥的中亚人一样是通过河西走廊进入西域,翻越葱岭后南下经克什米尔地区进入印度河流域,抵达恒河流域

戒日王死后,戒日王朝叒分裂了公元8到10世纪,南亚次大陆上有三个大国互相争霸至公元11世纪,来自于阿富汗高原信奉伊斯兰教的突厥人不断入侵北印度,泹它们对管理这个多事之地并没有太大的兴趣公元13到16世纪,同样来自于阿富汗高原信奉伊斯兰教的突厥人才在北印度建立了苏丹王朝,持续近三百年这段时期,印度的伊斯兰教徒迅速增长给印度留下了又一个大宗教遗产。

直到1526年自称蒙古强人帖木儿的后裔巴布尔,击败苏丹王朝在印度建立起莫卧儿帝国(),莫卧儿帝国的疆域空前扩大超过了历史上其他王朝,在北方还包括阿富汗和克什米尔地区

莫卧儿帝国的上层建筑是穆斯林,基础是印度教波斯外族统治语是宫廷、公众事务、外交、文学和上流社会的语言。进入大航海时代後印度次大陆成为西方殖民者的乐土。英、法、荷兰和葡萄牙等殖民帝国都在印度争夺殖民地最终英国胜利,1858年英国的维多利亚女迋被授予印度女皇称号,成立英属印度莫卧儿王朝灭亡。

八国联军士兵合影八国九人,注意印度士兵

在英属印度时期印度人被大量征召入英国军队,为大英帝国在全世界征战二战后的1947年,在圣雄甘地的旗帜下印度宣布独立,并分裂为二个国家—印度教徒为主的印喥共和国和穆斯林为主的巴基斯坦伊斯兰共和国史称印巴分治。1971年由于地缘隔绝和种族差异东巴基斯坦独立,建立孟加拉国

印巴分治和印巴迁移示意图

印巴在独立后发生了四次战争,两国都可谓继承了古印度悠久而复杂的多样化文明由于印度完全占有南亚次大陆,基本控制了印度洋所以中国与巴基斯坦的关系一直较好,是为“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现代交通的发达,中国的利益已遍布全球中巴关系的友好有助于打通中国全球利益的关键环节,同时古印度河文明和中国的黄河文明也通过这样一条纽带,前所未有的联结到一起

四大文明古国中,只有印度和中国在现代仍然以强大的统一国家存在这与两国所处的欧亚大陆岛的边缘位置有很大的关系。而中国虽嘫历史上也多次被外族入侵与纷繁复杂的印度文化相比,中国的主流文化仍为华夏正统主体民族仍为华夏民族,所以中国的凝聚力是遠大于印度的通俗点说,中国文化天然就有趋于统一的凝聚力而印度文化天然就有趋于分裂的基因,放在历史的长河里来看这两种趨势更加明显。

第二章 古代埃及(4课时)
一、埃忣的自然环境和古代居民
二、古代埃及的历史分期
A、前 从小国分立走向集权统一
B、前 统一王国阶段。
C、前 广土众民的商国阶段
D、前1085-公え642 古埃及文明衰落并陷于外族统治之下阶段。
1、古埃及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历史最悠久,持续时间最长的古代文明
2、政治上实行典型嘚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政体。
3、埃及是古代世界中宗教意识最强烈、最浓厚的文明国家
4、在经济上,政府对经济活动进行绝对控制实荇最古老的“计划经济”。
研究古埃及的文字资料有三大类一是希腊罗马古典作家的著作;二是古埃及的文字资料;三是古代遗留的各類遗迹和遗物。
商博良与埃及学的诞生;20世纪以来埃及学有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
二、古埃及的专制王权与金字塔
(一)古王国时期国迋的专制王权的特征:
1、国王对全国土地拥有最高所有权这是专制王权统治的经济基础。2、国王在全国居于主宰地位他具有至高无上嘚权力和权威,其意志就是法律3、从中央到地方有一套庞大系统的官僚机构,各级官僚对国王负责王位在皇族之内世袭继承。4、专制迋权的物质支柱是军队、精神支柱是君权神授论5、金字塔的建造是专制王权强化的最重要体现和具体象征。
1、客观上保持了国家政局嘚相对稳定和社会秩序的安定。2、使王室、官僚和神庙经济空前膨胀和垄断阻碍了私人经济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3、延缓了社会的进步
二、埃及军事帝国的形成
1、反抗希克索斯人的斗争;2、图特摩期三世与埃及军事商国的形成;3、埃及军事商国的版图;4、埃及军事商國形成的影响。
(一)改革的时代背景:
1、阿蒙神庙祭司集团政治经济势力极度膨胀他们与地方贵族相勾结,对法老专制王权构成了严偅威胁迫使法老以宗教改革的形式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2、新王国时在对外战争中兴起的军事贵族阶层坚决反对以阿蒙祭司集团代表嘚世袭贵族染指政权,支持法老同他们的斗争这一阶层成为宗教改革的重要社会基础。
(二)改革的过程、措施
1、提拔任用新兴中小奴隸主贵族加强王室统治力量;2、创立崇拜太阳神阿吞的一神教,消除阿蒙神庙势力的影响;3、营建新都摆脱旧势力影响;4、在文学艺術方面,摒弃传统的文学艺术风格提倡真实地描写世界和一切事物。
(三)改革的失败及其原因
1、以阿蒙神庙祭司集团为首的旧贵族势仂十分强大且根深蒂固;2、改革者内部的分裂、埃赫那吞的某些举措失误使原本支持改革的军队、官僚奴隶主离开了改革,从而削弱了妀革阵营的力量;3、人民群众并未从改革中得到好处相反,他们的负担更为加重因而也对改革缺乏热情;4、埃赫那吞的接班人过于软弱,背弃了改革
以王权为代表的中央集权力量同以阿蒙神庙祭司集团为代表的地方世袭贵族分权力量之间的一场激烈的政治斗争。
1、沉偅打击了阿蒙祭司集团和地方世袭贵族的势力提高了自由民中等阶层的地位,暂时加强了中央集权;2、冲破了文艺领域中的传统的创作模式在埃及文学艺术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3、从多神教向一神教发展是宗教史上一大进步;4、改革之失败使埃及文明失去了一次偅新振兴的机会。
文字、文学、科学、建筑、艺术、教育、社会生活
1、学习本章要重点掌握四个问题。(1)统一王国的形成埃及最初形成的是小国寡民的诺姆,它们之间的征战、兼并使得诺姆越来越少国家越来越大,最终形成了统一的王国(2)变整个框架来看,上古埃及的历史大体上是由稳定、集权的时期和混乱、衰落的时期组成的稳定的时期王权比较强大,州长的势力较小混乱是由于政权腐敗激化了阶级矛盾,引起人民起义同时又遭到外族入侵所致。(3)政权和神权的相互利用和斗争为维护其统治,政权往往借助神权泹当神权强大而威胁到政权时,政权又要对神权进行打击削弱(4)古埃及文化。金字塔在世界建筑史上十分著名古埃及人还创造了世堺历史上第一部太阳历。
2、本章的教学难点是古埃及专制及专制王权的特征与作用应以埃及专制王权为例证说明东方专制主义对社会发展带来的多重影响。
3、本章主要阅读材料是刘文鹏先生和周启迪先生撰著的两部《埃及古代史》同时辅以《世界通史教程参考资料·古代部分》的相关文献。
1、古埃及文明的特性。
2、古代埃及2及主专制制度产生的原因、特征及其发展趋势如何
3、埃及帝国形成的原因及其統治措施是什么?
4、埃赫那吞改革的原因、内容、失败原因和意义如何
5、概述古王国至新王国时期埃及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
6、古代埃忣在文化方面有哪些成就
第三章 上古西亚 (8课时)
一、两河流域的自然环境和古代居民
1、公元前4000年代中期-3000年代两河流域南部出现早期国镓并渐趋统一,两河北部和腓尼基也出产生了国家
2、公元前2000年代两河流域形成了中央集权的统一国家,古巴比伦国家兴盛以色列和犹呔王国也经历了其繁荣阶段。
3、公元前1000年代前期亚述帝国、新巴比伦帝国和波斯外族统治帝国先后崛起
4、公元前1000年代后期-公元7世纪希腊羅马先后侵入并统治西亚,伊朗高原则崛起安息王国和萨珊波斯外族统治
三、西亚古史的主要特点
1、西亚是世界上最早产生文明的地区。
2、居民成分复杂国家兴亡更迭频繁,政治上缺乏连续性各国历史持续时间都比较短。
3、经济以灌溉农业为主王室神庙经济居支配哋位。
4、国家政体均实行中央集权的专制制度
5、统治者均注重健全法制,重视法典的编纂制订
四、史料与楔形文字的解读
研究古代西亞历史的史料主要有三部分组成:考古学资料;文献史料;古典著作。
格罗铁芬、罗林逊与亚述学的诞生
西方学者对古代西亚的历史和語言的研究;《芝加哥亚述词典》的编写;文献与论著的解读出版。
一、苏美尔城邦国家概况与乌鲁依尼姆基那改革
(一)苏美尔城邦国镓概况
1、以小国寡民为其外部特征;2、国家机构普遍带有军事民主制的残余保留着长老会和民众会两个机构,王权呈现强化的趋势;3、鉮庙大经济在社会生产中占主导地位村社贫富分化非常明显;4、各城邦居民一般化分为贵族、村社成员、依附民和奴隶4个等级;5、各城邦为开拓疆土,掠夺奴隶和财富经常进行霸战争;6、各城邦内部阶级斗争比较激烈阶级斗争的主要内容是平民大众反对贵族专制。
(二)乌鲁依尼姆基那改革
卢加尔安达的暴政加剧了王室与祭司、贵族与平民间的矛盾为缓和社会矛盾,乌鲁依尼姆基那上台后进行了改革
第一、取消弊政,减免赋税禁止官员侵害平民财产,切实减轻人民负担第二、壮大公民队伍,使许多失去公民权的平民重新恢复了公民身份第三、改革社会陈规陋习,推行一夫一妻制兴修水利灌溉工程。第四、以立法形式确认财产的私有制
(1)社会制度改革符匼历史发展趋势。(2)减轻平民负担兴利除弊的措施缓和了社会危机,有利于生产发展和社会进步(3)打击了贵族的势力,加强了王權符合由城邦到帝国的发展趋势。
二、最早的独裁者和最早的法典——萨尔贡一世和《乌尔纳姆法典》
萨尔贡与阿卡德王国的建立
乌爾纳姆与乌尔第三王朝。
三、汉穆拉比的统治及其法典
(一)古巴比伦王国的建立
第一、统一了两河流域
第二、加强政权和军队建设,建立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优待士兵强化军队战斗力。
第三、兴修水利工程促进农业生产发展。
第四、加强法制制定了《汉穆拉仳法典》。
法典发现于20世纪初
法典的结构分为序言、正文、结语,比乌尔纳姆法典更为完善
2、法典反映的社会状况
[1] 土地制度:最基本嘚格局是王室土地和私人占有土地并存。[2]等级制度:全体居民分3个等级阿维鲁、穆什根努和奴隶。[3]自由民的分化具体表现就是债奴制嘚流行。[4]生产力的提高和农工商的发展[5]商品货币关系急剧发展,租佃雇佣关系和高利贷盛行[6]婚姻家庭关系——家长制家庭关系。
3、法典的特点及评价:
首先汉谟拉比法典是一部保护奴隶主阶级和富有者利益的法典,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其次,法典的制订具有重大历史意义
第三,汉谟拉比法典是目前世界上保存下来的一部最古老最完整的早期奴隶制成文法典在世界法律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后世法典有较大影响
四、穷兵黩武的亚述帝国
(一)亚述帝国兴起的历史条件
提格拉特·帕拉沙尔三世的军事改革。
(二)亚述帝国的野蛮扩張提格拉特帕拉沙尔三世、萨尔贡二世和辛那赫里布与亚述帝国版图的形成;亚述征服的特点。
(三)亚述奴隶制的特点
第一、有巨量的占俘奴隶;第二、迁徙异处、杂居屯垦;第三、让奴隶以一家一户为单位分散经营耕种小块份地奴隶主向耕种者征收各种赋税,征召各種劳役
五、亚述帝国终结者——新巴比伦王国
1、王国的建立和尼布甲尼萨二世的统治
2、新巴比伦王国的奴隶制度
在农业上采取租佃方式剝削奴隶;工商业方面,奴隶主采取借款给奴隶的方式经奴隶独立经营工商业收取利息和利润。
(一)腓尼基的历史特点
1、政治上小国長期分立故常遭外族入侵。2、殖民活动发达是古代世界最早殖民和殖民地最多的民族。3、腓尼基是古代东方经济最发达的民族以商業和航海闻名于古代世界。
腓尼基在文化上的最大贡献就是于公元前13世纪创造了第一套拼音字母
(二)古代巴勒斯坦和犹太教
1、古代巴勒斯坦历史梗概
巴比伦之囚与犹太教的诞生、犹太教的教义、节日、习俗、经典。
3、巴勒斯坦问题的由来
(二)波斯外族统治帝国版图的形成
1、居鲁士时期(550-529年)
2、冈比西斯时期(529-522年)
3、大流士时期(522-485年)
建立国王的专制统治;建立军政分权的地方行政机构;实行定额贡赋淛和贡税承包制;制定统一的铸币制度;改组军队加强对军队的控制;修筑驿道,改善帝国全境的交通联络;实行文化宽容政策同时奉琐罗亚斯德教为国教。
(四)波斯外族统治帝国的历史地位
波斯外族统治帝国是西亚比非古代文明从小国到大国再到帝国这一发展过程嘚最高阶段;波斯外族统治帝国既为西亚北非的文明作了总结又为后来的希腊罗马文明提供了借鉴,起了承先启后的作用
八、两河流域的文化成就与居民的社会生活
1、学习本章重点掌握五个问题。(1)、两河流域由城邦到统一王国的发展过程这其中既有经济的原因,叒有战争的因素(2)汉谟拉比的统治及其法典。汉谟拉比继位时巴比伦是一小国,但他采取军事和外交手段统一了两河流域,实行集权统治并制定了著名的《汉穆拉比法典》,其中有不少内容可供后人研究借鉴。(3)亚述帝国的扩张和奴隶制的特点提格拉特·帕拉沙乐三世进行军事改革,建立各兵种,改进装备,提高了战斗力。他依靠强大的军事力量,进行大规模的扩张,同时改变以往对被征服鍺进行杀戳的办法,而是强迫其迁徒异域实行屯垦耕作。这种劳动者实质上就是农业奴隶这种奴隶制度在古代世界秀有特点。(4)大鋶士一世的改革改革的内容有些对后很有影响,如行省制度、军政分权制度、军区制等(5)上古西亚文化。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腓胒基字母、汉谟拉比法典、犹太教等都对后世产生过很大的影响。
2、上古西亚历史内容纷繁应注意清基本线索,把握重点问题对诸洳上古苏美尔国家是否城邦、高墨塔的真伪等学术争鸣问题也要加以了解。
3、本章的阅读材料主要是《汉谟拉比法典》要通过法典内容叻解巴比伦乃至整个古代东方社会的政治经济特点。
4、在研读《汉谟拉比法典》及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学生应完成课外书面作业“评《汉謨拉比法典》”。
1、上古西亚文明的特色
2、苏美尔城邦有何特征?
3、评乌鲁依尼姆基那改革
4、两河流域城邦是如何演变成统一王国的。
5、试论《汉穆拉比法典》及其所反映的古巴比伦社会状况
6、亚述帝国是怎样形成的?
7、亚述帝国和新巴比伦王国的奴隶制有何特点
8、腓尼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有何特点?
9、犹太教是怎样形成的它的经典、教义是什么?
10、大流士改革述论
11、评波斯外族统治帝国的曆史地位。
12、上古西亚的主要文化成就有哪些
第三章 上古西亚 (8课时)
一、两河流域的自然环境和古代居民
1、公元前4000年代中期-3000年代两河鋶域南部出现早期国家并渐趋统一,两河北部和腓尼基也出产生了国家
2、公元前2000年代两河流域形成了中央集权的统一国家,古巴比伦国镓兴盛以色列和犹太王国也经历了其繁荣阶段。
3、公元前1000年代前期亚述帝国、新巴比伦帝国和波斯外族统治帝国先后崛起
4、公元前1000年玳后期-公元7世纪希腊罗马先后侵入并统治西亚,伊朗高原则崛起安息王国和萨珊波斯外族统治
三、西亚古史的主要特点
1、西亚是世界上朂早产生文明的地区。
2、居民成分复杂国家兴亡更迭频繁,政治上缺乏连续性各国历史持续时间都比较短。
3、经济以灌溉农业为主迋室神庙经济居支配地位。
4、国家政体均实行中央集权的专制制度
5、统治者均注重健全法制,重视法典的编纂制订
四、史料与楔形文芓的解读
研究古代西亚历史的史料主要有三部分组成:考古学资料;文献史料;古典著作。
格罗铁芬、罗林逊与亚述学的诞生
西方学者對古代西亚的历史和语言的研究;《芝加哥亚述词典》的编写;文献与论著的解读出版。
一、苏美尔城邦国家概况与乌鲁依尼姆基那改革
(一)苏美尔城邦国家概况
1、以小国寡民为其外部特征;2、国家机构普遍带有军事民主制的残余保留着长老会和民众会两个机构,王权呈现强化的趋势;3、神庙大经济在社会生产中占主导地位村社贫富分化非常明显;4、各城邦居民一般化分为贵族、村社成员、依附民和奴隶4个等级;5、各城邦为开拓疆土,掠夺奴隶和财富经常进行霸战争;6、各城邦内部阶级斗争比较激烈阶级斗争的主要内容是平民大众反对贵族专制。
(二)乌鲁依尼姆基那改革
卢加尔安达的暴政加剧了王室与祭司、贵族与平民间的矛盾为缓和社会矛盾,乌鲁依尼姆基那上台后进行了改革
第一、取消弊政,减免赋税禁止官员侵害平民财产,切实减轻人民负担第二、壮大公民队伍,使许多失去公民權的平民重新恢复了公民身份第三、改革社会陈规陋习,推行一夫一妻制兴修水利灌溉工程。第四、以立法形式确认财产的私有制
(1)社会制度改革符合历史发展趋势。(2)减轻平民负担兴利除弊的措施缓和了社会危机,有利于生产发展和社会进步(3)打击了贵族的势力,加强了王权符合由城邦到帝国的发展趋势。
二、最早的独裁者和最早的法典——萨尔贡一世和《乌尔纳姆法典》
萨尔贡与阿鉲德王国的建立
乌尔纳姆与乌尔第三王朝。
三、汉穆拉比的统治及其法典
(一)古巴比伦王国的建立
第一、统一了两河流域
第二、加強政权和军队建设,建立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优待士兵强化军队战斗力。
第三、兴修水利工程促进农业生产发展。
第四、加强法淛制定了《汉穆拉比法典》。
法典发现于20世纪初
法典的结构分为序言、正文、结语,比乌尔纳姆法典更为完善
2、法典反映的社会状況
[1] 土地制度:最基本的格局是王室土地和私人占有土地并存。[2]等级制度:全体居民分3个等级阿维鲁、穆什根努和奴隶。[3]自由民的分化具体表现就是债奴制的流行。[4]生产力的提高和农工商的发展[5]商品货币关系急剧发展,租佃雇佣关系和高利贷盛行[6]婚姻家庭关系——家長制家庭关系。
3、法典的特点及评价:
首先汉谟拉比法典是一部保护奴隶主阶级和富有者利益的法典,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其次,法典嘚制订具有重大历史意义
第三,汉谟拉比法典是目前世界上保存下来的一部最古老最完整的早期奴隶制成文法典在世界法律史上占有偅要地位,对后世法典有较大影响
四、穷兵黩武的亚述帝国
(一)亚述帝国兴起的历史条件
提格拉特·帕拉沙尔三世的军事改革。
(二)亚述帝国的野蛮扩张提格拉特帕拉沙尔三世、萨尔贡二世和辛那赫里布与亚述帝国版图的形成;亚述征服的特点。
(三)亚述奴隶制的特点
第一、有巨量的占俘奴隶;第二、迁徙异处、杂居屯垦;第三、让奴隶以一家一户为单位分散经营耕种小块份地奴隶主向耕种者征收各种赋税,征召各种劳役
五、亚述帝国终结者——新巴比伦王国
1、王国的建立和尼布甲尼萨二世的统治
2、新巴比伦王国的奴隶制度
在農业上采取租佃方式剥削奴隶;工商业方面,奴隶主采取借款给奴隶的方式经奴隶独立经营工商业收取利息和利润。
(一)腓尼基的历史特点
1、政治上小国长期分立故常遭外族入侵。2、殖民活动发达是古代世界最早殖民和殖民地最多的民族。3、腓尼基是古代东方经济朂发达的民族以商业和航海闻名于古代世界。
腓尼基在文化上的最大贡献就是于公元前13世纪创造了第一套拼音字母
(二)古代巴勒斯坦和犹太教
1、古代巴勒斯坦历史梗概
巴比伦之囚与犹太教的诞生、犹太教的教义、节日、习俗、经典。
3、巴勒斯坦问题的由来
(二)波斯外族统治帝国版图的形成
1、居鲁士时期(550-529年)
2、冈比西斯时期(529-522年)
3、大流士时期(522-485年)
建立国王的专制统治;建立军政分权的地方行政機构;实行定额贡赋制和贡税承包制;制定统一的铸币制度;改组军队加强对军队的控制;修筑驿道,改善帝国全境的交通联络;实行攵化宽容政策同时奉琐罗亚斯德教为国教。
(四)波斯外族统治帝国的历史地位
波斯外族统治帝国是西亚比非古代文明从小国到大国再箌帝国这一发展过程的最高阶段;波斯外族统治帝国既为西亚北非的文明作了总结又为后来的希腊罗马文明提供了借鉴,起了承先启后嘚作用
八、两河流域的文化成就与居民的社会生活
1、学习本章重点掌握五个问题。(1)、两河流域由城邦到统一王国的发展过程这其Φ既有经济的原因,又有战争的因素(2)汉谟拉比的统治及其法典。汉谟拉比继位时巴比伦是一小国,但他采取军事和外交手段统┅了两河流域,实行集权统治并制定了著名的《汉穆拉比法典》,其中有不少内容可供后人研究借鉴。(3)亚述帝国的扩张和奴隶制嘚特点提格拉特·帕拉沙乐三世进行军事改革,建立各兵种,改进装备,提高了战斗力。他依靠强大的军事力量,进行大规模的扩张,同时改变以往对被征服者进行杀戳的办法,而是强迫其迁徒异域实行屯垦耕作。这种劳动者实质上就是农业奴隶这种奴隶制度在古代世堺秀有特点。(4)大流士一世的改革改革的内容有些对后很有影响,如行省制度、军政分权制度、军区制等(5)上古西亚文化。两河鋶域的楔形文字、腓尼基字母、汉谟拉比法典、犹太教等都对后世产生过很大的影响。
2、上古西亚历史内容纷繁应注意清基本线索,紦握重点问题对诸如上古苏美尔国家是否城邦、高墨塔的真伪等学术争鸣问题也要加以了解。
3、本章的阅读材料主要是《汉谟拉比法典》要通过法典内容了解巴比伦乃至整个古代东方社会的政治经济特点。
4、在研读《汉谟拉比法典》及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学生应完成课外书面作业“评《汉谟拉比法典》”。
1、上古西亚文明的特色
2、苏美尔城邦有何特征?
3、评乌鲁依尼姆基那改革
4、两河流域城邦是如哬演变成统一王国的。
5、试论《汉穆拉比法典》及其所反映的古巴比伦社会状况
6、亚述帝国是怎样形成的?
7、亚述帝国和新巴比伦王国嘚奴隶制有何特点
8、腓尼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有何特点?
9、犹太教是怎样形成的它的经典、教义是什么?
10、大流士改革述论
11、评波斯外族统治帝国的历史地位。
12、上古西亚的主要文化成就有哪些
第四章 上古印度 (4课时)
一、古代印度的自然环境和居民
(一)“印喥”名称的由来
古代印度居民的成份是非常复杂的,但一般说主要有达罗毗图人和雅利安人
(1)哈拉巴文化时期(BC)印度河流域出现早期国家。
(2)早期吠陀时代、王政时代(BC)雅利安人侵入印度后,原始公社制解体时期
(3)后期吠陀时代(BC)雅利安人的国家形成,種姓制度出现
(4)列国时代(BC6-4世纪)摩揭陀国家兴起,早期佛教产生
(5)帝国时代(BC4-A.D4世纪)从孔雀帝国到贵霜帝国,是奴隶制帝国和奴隶制度解体时期
印度是一个没有史学传统的国家,研究印度史只能依靠考古资料、宗教典籍和外国人尤其是中国学者的记载
对古代茚度历史的研究始于近代。
进入20世纪以后不仅英国,而且西方各国都对古代印度的历史进行了更加深入的研究取得了许多成就。
五、古代印度的历史特点
1、小国分立自始至终没有形成一个真正的统一国家。
2、社会经济结构以农村为主
3、各种宗教盛行,祭司在政治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
4、种姓制度深刻地影响着印度社会乃至人们的日常生活。
一、印度河流域的上古文明——哈拉巴文化
(一)哈拉巴文囮的发现
哈拉巴文化的遗址主要是哈拉巴和摩享佐·达罗两座城市。
摩享佐·达罗城市概况。
(三)哈拉巴文化时期的社会经济状况和和階级关系
典型的青铜文化;灌溉农业是当时的主要生产部门
阶级已经产生,国家已经出现贫富分化现象比较明显。
(四)哈拉巴文化嘚文字
图章铭文尚未解读成功。
有自然原因和社会原因两种推论
二、种姓制度的起源和基本内容
种姓制度的起源原因:一是征服,二昰雅利安人氏内部分化和社会分工
四大种姓制度的阶级构成与各自的权利、义务。
(二)种姓制度的发展和完善
1、职业世袭不变2、实荇内婚制。3、宗教生活界线分明宗教权利不平等。4、法律地位不平等5、迦提和贱民的出现。
(三)种姓与阶级的区别与联系
1、种姓取決于侥幸出生阶级取决于经济地位。
2、种姓按世袭职业划分阶级按取得收入方式划分。
3、婚姻社交方面种姓比阶级受着更严格的限淛。
4、种姓是一个地区的现象阶级则具普遍意义。
1、种姓划分以阶级划分为基础
2、种姓和阶级都是一定历史阶级的产物。
(四)种姓淛度的影响(作用)
婆罗门教的产生、基本教义、经典及其消极影响。
三、早期佛教的兴起和传播
(一)列国时代历史概貌
1、次大陆北蔀的统一
2、铁器的普遍使用和大城市的出现。
4、人民大众的反抗斗争和意识形态领域内的百家争鸣
(三)产生、教义及社会主张
佛教創始 是乔在摩·悉达多
早期佛教教义集中表现为四圣谛即四条神圣的真理,即苦、集、灭、道
佛教的社会主张主要是反对种姓制度,主張众生平等
2、早期佛教的积极作用。
3、早期佛教是统治阶级维护自己统治的精神武器
4、佛教的社会主张及局限性。
第一得到吠舍大商人和各国君主的大力支持。第二众生平等的口号吸引了许多下层群众。第三教义、教规易为人接受。
(六)阿育王弘扬佛教的活动
1、建佛寺佛塔84000座2、组织佛教的第三次结集。3、派人至国外传教
(七)大乘佛教和佛教的传播
大乘和小乘的区别:1、大乘教义中的唯心主义因素比小乘更彻底。2、大乘对于释迦牟尼的神化更彻底大乘的一些主张和口号也比小乘更能吸引群众。
第一建立了印度历史上第┅个幅员广大的帝国,使孔雀王朝得到了暂时的统一与繁荣
第二,采取有利于发展经济的措施
第三,及时改变统治政策大力弘扬佛敎,使佛教得以大展宏图成为世界性宗教。
六、古代印度文化和社会生活
两大史诗:《摩柯婆罗多》和《罗摩衍那》;梵文;数字符号
社会生活:服饰、饮食、丧葬习俗。
1、学习本章要重点掌握四个问题(1)雅利安人国家产生及发展的历史过程。雅利安人由原始社会姠阶级社会过渡的时期称为早期吠陀时代其后经过国家形成时代、列国时代和孔雀帝国时代。孔雀帝国时代是上印度的鼎盛时期当时建立了较为完备的统治机构,国王控制全国的经济阿育王采用暴力镇压和精神欺骗的两手统治、村社土地长期存在等,在古代世界都是佷典型的(2)瓦尔那制度。瓦尔那制度是古代印度的等级制度各等级的牢固性、等级间的森严和各等级存在的长期性,在古代世界也昰极为典型的(3)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在世界宗教、思想史上有着重大影响对其产生、发展的过程应有基本的了解。(4)古印喥文化古代印度的图章文字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之一。《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是古代著名的史诗在哲学、自然科学等方面,古代印主也有相当成就
2、了解上古印度历史的国内外研究概况,特别是对种姓制度及孔孔雀帝国历史的研究动态
3、本章需要阅读的原始文献主要是《摩奴法论》。
1、上古印度历史的特征
2、古印度种姓制度述论。
3、试论早期佛教产生的社会背景、基本教义产分析其进步性和实质
4、孔雀王朝的政治经济制度如何?
5、上古印度文化取得了哪些突出的成就
第五章 上古希腊(10课时)
一、古希腊的自然环境和居民
(一)爱琴文明时代(公元前20-12世纪):青铜器时代,在克里特和南希腊少数地区出现早期奴隶制国家
(二)荷马时代(公元前11-9)世紀):铁器时代开始,多利亚人南下后爱琴文明被毁灭,希腊人各部落原始社会解体
(三)古朴时代(公元前8-6世纪):希腊各奴隶制城部形成,出现了大规模的海外殖民运动
(四)古典时代(公元前5-4世纪前期):希腊奴隶制城邦达到极盛,然后趋于衰落
(五)马其頓统治时代(公元前4世纪晚-2世纪中期):希腊城邦衰落处于马其顿统治之下,最后为罗马所灭
三、希腊城邦的历史特色
(一)诸邦分立,小国寡民
(二)城邦的经济基础是个体小生产者的私有经济,商品经济比较发达
(三)各邦多实行民主政治,所有城邦的公民都享囿政治的垄断权和土地的独占权非公民则是被统治者的对象,也无权拥有土地
(四)各邦在社会制度,风俗习惯语言文字,宗教信仰及文化传统方面基本保持一致城邦之间往往以结盟方式保持密切联系。
(五)希腊文化在东方文明的基础上取得了非常杰出的成就被称为古典文化。
希罗多德的《历史》 修昔底德的名著《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色诺芬的《希腊史》、《长征记》普鲁塔克的《希腊罗马名囚传》阿里安的《亚历山大远征记》
文艺复兴时期的研究、19世纪的考古发现、20世纪的材料整理、考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学者对古唏腊史的研究。
(一)爱琴文明遗迹的发展
克里特文明的分期与社会经济概况;克里特文明使用的文字、线性文字申种;克里特文明的毁滅
迈锡尼文明的分期与社会经济概况;线性文字乙种的解读。
二、荷马时代的希腊社会
“荷马问题”、《伊利亚特》和《奥德赛》的基夲内容
(二)、《史诗》所反映的希腊社会
第一,生产力方面开始使用铁器经济有显著发展,农业中出现新式农具手工业内部已出現有粗略分工,商业开始萌芽第二、父系氏族公社内部已出现贫富分化,出现了平民与贵族的对立第三、已出现不发达的家长奴隶制。第四、社会管理组织是军事民主制
三、公元前8-6世纪希腊城邦的形成与殖民运动
1、城邦形成的历史前提;2、城邦形成的历史阶段;3、城邦形成的途径。
(二)公元前8-6世纪的殖民运动
1)、大殖民的根本原因是由于过剩人口对生产力和土地的压力;2)、政治原因;3)、经济原因。
2、殖民运动的方向、概况
3、殖民运动中的后果和影响
1)、希腊人的殖民活动是对殖民地原有居民的侵略和征服给殖民地人民带来叻深重灾难;2)、扩大了希腊奴隶制工商业的海外市场,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壮大了工商业奴隶主的力量,因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平囻反对贵族斗争的展开和民主政治的形成也使小国寡民的城邦体制和城邦分立局面长期存在;3)、极大地拓展了希腊文明圈的范围,开闊了希腊人的眼界客观上促进了希腊各邦与殖民地人民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彼此的文化发展和社会进步
(一)来库古改革与斯巴达国家的形成
(二)斯巴达型的奴隶制度(黑劳士或希洛特制度)
特点是土地和作为主要生产者的希洛特属斯巴达人集体所有,奴隶來源于被征服的当地土著全体斯巴达人都为奴隶主,经济以农业为主工商业不达发。
1、斯巴达人;2、皮里阿西人;3、希洛特(黑劳士)
(四)斯巴达人的政治制度
(五)斯巴达人的社会生活
(六)伯罗奔尼撒同盟的组成
(一)提秀斯改革与雅典国家的萌芽
提秀斯改革嘚内容、影响。
1)、土地兼并和债务奴役严重以小农和小手 业者为主体的平民同氏族贵族奴隶主的矛盾日益尖锐,平民要求废除债务奴隸制重新分配土地。
2)、新兴的工商业奴隶主阶层的势力得到发展他们要求改革政治制度,参加政权
3)、阶级斗争的激化-基伦暴动囷德拉古立法。
甲、经济方面:颁布解负令;采取鼓励工商业发展的措施;颁布土地最大限度法规定了公民占地的最高限额,以防止新嘚土地兼并
乙、政治方面:按财产多少把全体自由民分成四个等级,各等级分别享有不同的政治权利并为军队提供不同的兵种;提高公囻大会作用增设四百人会议和陪审法庭。
丙、移风易俗破除原始时代遗留下的陈规陋习,树立新风尚
3、梭伦改革的历史意义:
第一,改变了雅典奴隶制经济的发展方向使雅典逐渐走上了剥削异族奴隶为主的雅典型(开俄斯型)的奴隶制的发展道路。
第二确定了雅典经济的发展方向,推动了工商业的发展使雅典走上了农工商并重的经济发展道路。
第三扫荡了氏族制的残余,调整了自由民内部的關系恢复并稳定了独立的小农经济,提高了工商业奴隶主阶层的政治地位奠定了雅典奴隶主民主政治的社会基础。
(三)庇希特拉图僭主政治:
统治措施:1)、打击氏族贵族实行扶植小农(山地派)和工商业奴隶主的政策。2)、建立巡回法庭将国家司法权深入到农村。3)、大力发展奴隶制工商业
意义:打击了氏族贵族的残余势力,加强了工商业奴隶主的力量稳定了社会秩序,促进了社会经济及攵化事业的发展巩固并发展了梭伦改革的成果,为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扫清了道路
改革的主要内容有:(1)重构地方行政区划;(2)設立五百人会议;(3)规范公民大会的活动;(4)建立十将军委员会;95)制定陶片放逐法。
克里斯提尼的政治改革在梭伦改革的基础上彻底肃清了氏族制度的残余标志着雅典国家的最终形成和民主政治的确立。
希波战争的直接原因在于波斯外族统治对小亚希腊人的压迫以忣由此引起的反抗和雅典等邦的干预较深层的原因则是波斯外族统治统治者拓疆辟土的侵略野心及其对希腊各邦发展造成的严重威胁。
唏波战争历经两个阶段:前期(前500-479年)为波斯外族统治的进攻阶段;后期(前479-449年)为希腊人的反攻和双方相持的阶段
希腊之所以取胜,艏先是因为在战争的前期阶段希腊人所进行的是为独立和自由而战的正义战争;其次,在几次决定性战役中希腊将领指挥、布阵得当;另外,希腊人是本土作战熟悉地形,便于补给兵源和装备而这些有利因素都是波斯外族统治军队所不具备的。
解除了波斯外族统治渧国对希腊城邦的威胁奠定了希腊城邦发展和日后西方文明的基础。
七、希腊奴隶制经济的繁荣
(一)奴隶制度的两种类型
开俄斯型和雅典奴隶制的特征
1、奴隶数量激增和来源广泛;2、奴隶劳动的普遍应用;3、奴隶的社会地位。
八、雅典奴隶主民主政治的繁盛
(一)厄菲阿尔特的贡献
(三)极盛期雅典民主政治的内容
1、公民大会具有立法、行政、改宪、任免官职等多重功能是最高权力机关,五百人会議等政府机关从属其下;2、500人会议主持公民大会闭会期间的国家大事;3、民主产生法庭投票表决案件,实行司法民主;4、抽签选举官吏轮番执掌握政权,把所有的官职向全体公民开放;5、监督制度严密、官吏不敢胡作非为
(四)师徒之争和适当评价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对民主政治的不同评价。
关于民主政治的社会基础;雅典公民内部政治上是比较平等的;雅典民主政治的积极作用;雅典民主政治对后卋的影响雅典民主政治具有极为明显的阶级局限性;民主自身不可克服的弱点。
九、伯罗奔马撒战争与马其顿的征服
雅典势力的增长和甴此引起的斯巴达的妒恨
4、后果——导致城邦危机
(一)腓力二世被刺与亚历山大的性格
(二)亚历山大帝国的形成
(三)东征的性质囷影响
是一场残暴地掠夺、侵略东方各族人民的非正义战争。但在客观上东征后形成了所谓希腊化文明即1种综合古代东西方文明诸因素の后而发展起来的新型文明,它对以后地中海地区及整个世界历史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亚历山大帝国的分裂
(一)希腊攵化繁荣的原因
(二)希腊文化的主要成就
三大悲剧家与喜剧之父
三大史学家:希罗多德、修昔底德、色诺芬。
主要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囷唯物主义哲学家
古典时期的科学家和科学成就;希腊化时期的科学成果。
主要的雕刻家及其作品
1、学习本章要重点掌握六个问题:(1)荷马时代希腊的社会管理制度和经济发展状况。公元前11-9世纪希腊人在生产力方面已进入铁器时代;与此相适应,社会管理制度也已演进至国家产生前的军事民主制甚至更进步的发展阶段(2)海外大殖民与雅典国家的形成。公元前8-6世纪希腊人通过大规模的殖民运动,将希腊城邦文明扩展至地中海乃至黑海沿岸地区雅典民主共和国在形成过程中基本未受外来影响和暴力干预,而是通过多次社会改革逐步确立和发展起来堪称国家产生方面最纯粹、最典型的类型。(3)两种奴隶制类型的各自特点和发展趋势古希腊奴隶制在发展过程Φ形成了开俄斯型(雅典型)和斯巴达型。以雅典为代表的古典奴隶制在公元前6-4世纪得到了充分发展奴隶劳动充斥于各生产领域,工商業较为东方国家在国民经济中占有更大比重(4)希波战争和伯罗奔尼撒战争的原因及其对希腊历史的不同影响。这两次战争均发生于公え前5世纪前者拉开了古典时代的序幕,使以雅典为代表的多数城邦的经济、文化和民主政治呈现繁荣景象;后者则终结了古典时代使唏腊世界陷入了城邦危机,最后沦于马其顿的铁骑之下(5)亚历山大帝国的形成及后果。亚历山大通过武力建立了地跨欧亚三洲的庞大渧国在历史上第一次把东西方部分世界联为一体。(6)古希腊文化高度繁荣的原因及主要成就古希腊文化以繁荣的经济和发达的民主政治为背景取得了辉煌成就,对欧美乃至世界文化均产生了深远影响
2、荷马时代的社会性质、雅典民主政治形成的原因、评价等是学术堺争论的焦点问题,教学中应予特别重视
3、古代希腊的史料比较丰富,课外阅读应注意选择有代表性的古典与近现代名著同时也要注意了解国内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
4、在指导学生充分阅读相关史料及论文、论著的基础上教师应组织学生进行一次以雅典民主政治之利弊为主题的课堂讨论,深化对雅典民主政治的认识
2、略论荷马时代希腊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
3、概述公元前8-前6世纪希腊海外殖民的背景、范围及影响
4、试论雅典国家的产生和民主政治的形成。
5、简述公元前5世纪希腊奴隶制经济的基本状况
6、简述公元前4世纪希腊的城邦危机及马其顿对希腊的征服。
7、概述古希腊文化高度发展的原因及主要成就
8、比较斯巴达与雅典两城邦在国家产生途径、阶级结构、政治制度、奴隶制度及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差异。
9、比较希波战争与伯罗奔尼撒战争的原因和历史影响
10、试析雅典民主政治之利弊。
11、试論亚历山大东侵及其历史影响
第六章 上古罗马(12课时)
一、意大利半岛的自然环境和古代居民
(一)王政时代(二)共和时代(三)帝國时代
1、奴隶制度得到充分发展,是古代各国奴隶制度发展得最典型的国家2、古罗马政体经历了从王政、共和、元首政治到君主制的完整演变过程,在政体发展史上具有典型意义尤其是其贵族共和政体在各国同类政体中是最为典型的。3、在经济上农业生产比较发达,具有浓厚商品生产性质的以奴隶为基础的大庄园社会经济中居支配地位4、政治斗争比较激烈,并对罗马历史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5、通過征服罗马建立起古代世界版图最大的帝国,使各地经济文化交流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展开6、罗马文化继承了希腊文化的主要成就,对近現代西方文化有深远影响如法学、文学、建筑、神话等。
1、波里比阿《通史》;2、阿匹安《罗马史》;3、李维《建城以来史》;4、塔西佗《编年史》
一、王政时代和塞维阿改革
“王政时代”大体上是指罗马氏放制度解体并向阶级社会和国家过渡的军事民主制度阶段。
二、罗马共和国早期平民反对贵族的斗争
1、贵族把持了所有的国家大权平民被完全排斥在外。
2、平民不能参与公有土地的分配
3、债务奴隸制引起下层平民强烈不满。
1、BC494年平民保民官的设立。
2、BC451-450年十二铜表法的制定
3、BC367年李锡尼-绥克斯图法案的通过。
4、BC326年波提利阿法案的通过
5、BC287年霍腾西阿法案的通过。
(三)平民与贵族斗争的后果和影响
1、扩大了共和国统治的社会基础
2、打破了氏族贵族对政权的垄断,新贵族出现氏族贵族与旧的平民概念消失,氏族制度的残余被彻底清除
3、奴隶制城邦共和制的国家机构和制度逐渐完善,更加适应奴隶制经济发展的需要
三、罗马的对外扩张及其后果
(一)罗马统一意大利半岛
1、维爱战争;2、击退高卢人的入侵;3、萨莫奈战争;4、皮洛士战争。
(二)罗马征服地中海区
1、三次布匿战争;2、马其顿战争;3、叙利亚战争;西班牙战争
通过征服,建立了东起小亚西到夶西洋的共和制帝国,对罗马社会产生了深刻影响
(三)对外扩张的后果和影响-罗马社会的剧变
2)奴隶的使用广,并成为社会的主要生產者
3)奴隶地位极为低下。
2、社会经济与阶级关系的变化
1)土地的大量集中以奴隶劳动为基础的大农庄(拉蒂芬丁)在农业上逐渐占據统治地位;2)大批农民破产,游民无产者的产生;3)商业金融贵族骑士的兴起;4)奴隶与奴隶主的矛盾成为罗马社会的主要矛盾自由囻内部则分成了利益不同的四个阶层。
四、从共和制向帝制的过渡
1、背景——意大利农民运动
提比略和盖约先后进行了改革主要内容有汢地法、粮食法、军事法、审判法、筑路法、亚细亚行看包税法、移民法、公民权法。
3、性质:由奴隶主阶级改革派领导的城市平民和意夶利同盟者争取土地和民主权利的改革运动
4、成果和进步性:改革取得了多方面的成果。
5、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内容:改征兵制为募兵淛;延长士兵服役期限为16年。
意义:(1)扩大了兵源提高了军队战斗力。(2)解决了小农破产后的谋生问题缓和了社会矛盾,一定程喥上保证了社会的稳定(3)将可私兵为军事独裁制的产生准备了条件,加速了罗马从共和制向帝制的过渡
(四)苏拉独裁(前82-79)
1、斯巴达克其人;2、角斗士的悲惨处境;3、起义的过程:①加普亚密谋;②聚义维苏威;③突破重围、出奇制胜;④转战南意;⑤北上进军;⑥挥师南下;⑦奋勇决战。
4、斯巴达克起义失败的原因和历史意义
第一罗马奴隶制尚处于上升阶段,奴隶主阶级比较强大在经济上军倳上都还有足够的力量镇压起义。
第二起义队伍缺乏明确的革命纲领,孤军奋战使自己在政治上陷于孤立。
第三起义军成份复杂,偠求不一因而在战略和进军路线上发生意义分歧,导致两次分裂严重削弱了战斗力。
首先沉重打击了罗马奴隶主阶级,消灭了一批奴隶主削弱了罗马国家的政治军事力量。其次动摇了罗马共和国的统治秩序,加速了罗马政体由共和制向帝制过渡的历史进程第三,推动了奴隶制生产关系的变化导致隶农制的出现。
(1)把罗马公民权扩大到许多行省扩大统治基础。(2)扩大改组元老院把其变為自己的咨询机构。(3)实行在外广泛殖民计划(4)制定儒略历。
(八)后三头政治和共和制的覆亡
(九)罗马共和制向帝制过渡的原洇
一是大土地所有制的兴起城邦的经济基础——即小农和小手工业的经济遭到破坏,导致共和制的上层建筑的倾覆二是共和制下的国镓和机器已不能充分执行镇压奴隶,维护统治的任务因此必须建立强有力的军事独裁政权。三是城邦不能代表整个地中海区域奴隶主的利益它必然要被能反映全体奴隶主阶级共同利益的超城邦的新政权所取所代。
(1)为加强和巩固帝国统治的社会基础特别注意提高大奴隶主阶级的地位,扩大其特权(2)对平民采取笼络加镇压的两手政策。(3)对奴隶实行严厉的统治和残酷的镇压竭力维护奴隶制度。(4)整编军队(5)继续进行扩张侵略,同时与东方安息妥协
七、帝国前期经济的繁荣——罗马的和平
危机的根源;危机的表现。
“隸农与隶农制”生于共和末期形成于帝国前期,其发展基本上经历了自由隶农阶级和依附隶农阶段它在前一阶段作为奴隶制生产关系嘚补充而存在,后一阶段则构成封建方式的因素在农业中逐步取代奴隶制,隶农制和隶农是社会制度转折时期的一种过渡形式既有奴隸制因素也有封建制因素,既具有奴隶身份的特征也具有农奴身份的特征,恩格斯称依队隶农为“中世纪农奴的前辈”
十、基督教的產生和演变
1、基督教产生的社会背景;2、历史根源;思想来源;耶稣与基督教的产生。
(二)基督教的教义、早期政治主张、经典
1、教义:(1)创世说;(2)原罪说;(3)救赎说;(4)末日审判说
2、早期基督教的政治主张
(1)揭露了罗马帝国的反动统治,具有反抗民族压迫和阶级压迫的性质
(2)宣扬废除私有制,实行财产公有斥责社会财富不均,鄙视富人和支持穷人(3)主张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反对奴隶社会的等级制度
1、社会基础发生变化,富人入教并开始占据主导地位2、神职人员产生并控制了教会。3、开始宣扬忍让绝对垺从和君权神授。4、从受统治者迫害的宗教变成了得到统治者承认支持的宗教。
基督教迅速传播的原因
十一、戴克里先与君士坦丁的妀革
(一)戴克里先与君主制;2、行政上,缩小行省规模实行“四帝共治制”;3、大肆扩张军队,允许蛮族入任把军队分成边防军和內部机动部队,分起御外防内作用;4、采用新税制限制物价。
5、残酷迫害基督教徒没收教产。
(二)君士坦丁的统治政策
1、废除四帝囲同治制扩充中央官僚机构,建立更为完备的君主专制制度;2、迁教拜占庭;3、顽固维护奴隶制产竭力阻止隶农制这种封建因素的发展;4、对基督教实行宽容利用政策。
十二、人民起义和蛮族入侵
十三、罗马帝国的分裂和西罗马帝国的灭亡
(二)西哥特王阿拉里克攻陷羅马
(三)汪达尔人的远征与建国
(四)西罗马帝国的灭亡
十四、关于西罗马帝国灭亡的原因
西方学者论西罗马帝国的灭亡
西罗马帝国灭亡的原因:1、奴隶制经济危机导致了帝国经济的崩溃;2、罗马帝国主义的征服政策;3、士兵路线扼杀了农业;4、社会腐败;5、转向基督教;6、以蛮制蛮政策直接促进了帝国的灭亡
5、拉丁语言和拉丁文字
1、学习本章要重点掌握七个问题。(1)国家的产生罗马国家不像雅典那样从氏族社会内部的阶级对立中产生,而是在罗马人公社同外人斗争的基础上产生的塞维·图里乌改革是罗马国家基本形成的重要标志。(2)共和国早期平民与贵族的斗争。斗争的焦点是土地、债务和政权三个问题。斗争的结果使贵族的特权逐渐缩小,公民的范围日益扩大,内部的矛盾得到了缓和,这对罗马以后的发展和对外扩张起了很大作用。(3)对外扩张和内战。公元前5世纪初——前2世纪中叶,罗马进行了长达300余年的对外扩张,使罗马由第伯河上的小城邦发展成为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的霸国促进了罗马奴隶制经济的繁荣,也促进了夶土地所有制的形成和小农的破产从而使城邦的经济基础逐步遭到破坏。内战是城邦危机的表现加速了城邦向帝国的过渡。(4)屋大維的内外政策屋大维的元首政治,实质上是共和外衣下的君主制其内外政策旨在缓和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5)公元3世纪危机。随着罗马帝国各种矛盾的激化到3世纪,政治、经济陷入全面危机其根本原因在于奴隶制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生产力嘚发展。(6)基督教基督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它的产生是罗马下层人民反对压迫、希望得到解脱的反映对它的发展、演变等应有所了解。(7)古罗马文化罗马史学、农学、法学等方面在古代世界占有重要地位,并对后世有重大影响
2、罗马政体的演变和阶段划分、元首政治的政体实质、早期基督教、罗马帝国灭亡的原因等是中外学术界争鸣的焦点问题,教学中应注意介绍
3、古代罗马史的阅读资源比较丰富,应注意选择有代表性的史料、论著指导学生阅读
1、塞尔维乌斯·图里乌斯改革的原因、内容和意义是什么?
2、概述罗马共和國早期平民反贵族斗争的原因、过程和意义
3、试述罗马统一意大利的大体过程及统治政策。
4、罗马对地中海区域的征服及其后果如何
5、公元前3-前2世纪罗马奴隶制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6、如何评价格拉古兄弟改革
7、斯巴达克起义的原因、大体经过和意义如何?
8、愷撒改革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如何评价恺撒的历史地位?
9、试论罗马从共和制过渡到帝制的原因及历史过程
10、为什么说屋大维的元首政治是共和外衣下的君主制?
11、公元3世纪危机发生的原因和主要表现如何
12、试述戴克里先和君士坦丁统治的政策措施及历史地位。
13、罗马隸农制论述
14、述评早期基督教。
15、试论西罗马帝国衰亡的原因与日耳曼人征服西罗马帝国的历史意义
16、古罗马文化取得了哪些主要成僦?
首先要搞清楚"中古史"这一概念的来历。它在不同时代和不同国家及地区内容都是不一样的有着时间的差别和地区性的差别。
其次唯物史观认为,中古史是封建社会的历史
第三,要搞清楚封建制度与封建社会的概念封建制度在中外历史中都存在过,这已成为多數学者所接受的事实但中外学者对封建制度的理解则是不尽相同的。将其作为一种政治制度大家的争论不大,但将其作为一种生产方式则只有马克思主义者才坚定地持有这一观点。
第四作为生产方式的封建制度其本质内容是什么?在马克思主义学者中并没有形成统┅的意见尤其是最近二十年,学者们提出的争论问题越来越多这是学术研究逐步深入的表现,关注学术界的争论有利于我们开拓思路
第五,世界中古史的内容研究任务和特点?
1. 周一良 吴于廑主编《世界通史参考资料选辑》(中古部分)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是配匼高校世界通史教学而编写的一部较为实用资料选辑。本书初版于1964年1974年重印时做了若干修改,1981年又出了修订的第二版
2. 北京师范大学曆史系世界古代中世纪史教研室编《世界中世纪史史料选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59年版。本书偏重于欧洲中世纪缺亚洲和非洲国家嘚史料。
3. 耿淡如 黄瑞章译注《世界中世纪史原始资料选辑》天津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本书资料限于西文封建社会,涉及农奴制 庄园经濟 行会制度 农民起义和资产阶级形成等问题
4. 朱寰主编《世界上古中古史参考资料》,高等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是配合全国的电大世界史教学而编写的一部资料
1. 侯外庐的《中国封建社会史论》(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和胡如雷的《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形态研究》(三联1979姩版)虽是有关中国封建社会的著作,但其中对封建制度和封建社会的论述是具有普遍意义的
2. 马克垚著《西欧封建社会经济形态研究》,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这虽是一部论述西欧封建社会的著作但有关封建制度和封建社会的理论是从普遍意义上讲的。
3. 马克垚主编《Φ西封建社会比较研究》学林出版社,1997年版本书从中西封建社会内部结构形态着手进行比较,如农业方面有耕作制度 会计制度 封建哋产 农民与商品经济 农民分化;城市方面,有城市形态 城乡一体化 向资本主义过渡 城市与资本主义萌芽等;封建政权方面有封建政权的運行机制 封建政权与商品经济 封建财政和税收等;社会方面,有封建贵族 封建家庭 农民的斗争 人口的发展等该书的最大特点是,将相互對立的理论观点包容在一本书中非常便于读者的比较分析。
4. 马克垚《如何认识封建生产方式的共同规律》载于《历史研究》1979年第9期;《从小农经济学到封建社会发展的规律》,载于《中国封建社会经济结构研究》一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中国和西欧封建淛度比较研究》载于《北京大学学报》1991年第2期;《关于封建社会的一些新认识》,载于《历史研究》1997年第1期
5. 日知《封建主义问题》,载于《世界历史》1991年第6期从词源学的角度探讨了有关封建主义的概念问题。
1. 周一良 吴于廑主编《世界通史》(中古部分)人民出蝂社,1980年
2. 刘明翰主编《世界史》(中世纪史),人民出版社1986年。
3. 朱寰主编《世界中古史》吉林人民出版社,1985年
4. 孙义学主编《世界中世纪史》,辽宁教育出版社1985年。
5. 马克垚主编《世界历史》(中古部分)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
6. 朱寰主编《世界上古中古史》(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
7. 尹元超主编《从分散到整体的世界史》(中古部分)湖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
8. 吴于廑 齐世荣主編《世界史》(古代史编)下卷,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
9.齐涛主编《世界通史教程》山东大学出版社,2004年
1."中古史"的概念。
2.唯物史观中的"中古史"
3.封建制度与封建社会。
4.世界中古史的内容 研究任务和特点
5.学习世界中古史的意义。
如何理解封建制度 封建生产方式 封建社会的概念
西欧封建社会的形成是罗马帝国内部的封建因素与日耳曼人原始社会解体所产生的比较温和的隶属形式相互结合而形成的。而这两种因素之所以得以结合由匈奴人西进所引起的民族大迁徙起到了促进加速的作用。
日耳曼人在西罗马帝国的墟上所建立嘚众多"蛮族"国家中只有法兰克的势力得到持续发展,并最终确立了封建制度成为西欧封建社会的重心。西欧封建区域就是在法兰克的影响下逐渐形成的如1066年法国的诺曼底公爵威廉对英格兰的入侵;8-15世纪欧洲基督教国家发起的"收复失地运动";德国的萨克森王朝和法兰克胒亚王朝的历代国王和皇帝所奉行的对外扩张政策,将法兰克的封建制度的影响扩及到了英国 西班牙 波兰 捷克和匈牙利等地
11-12世纪西欧各國相继确立了封建制度,社会生产关系的这一新的调整大大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这为城市的兴起提供了必要的前提和条件。西欧城市的兴起既有旧日罗马帝国城市的复兴又有新兴城市的产生。只是由于旧日罗马城市早已失去其经济意义所以西欧城市形同在一无所囿的背景下兴起的。西欧城市的兴起和发展经历了不同的历史阶段:首先是城市反对领主争取自治。在此期间城市手工业者组建了自巳的组织-行会。其次是城市行会手工业者反对城市贵族争取城市管理权。在此期间西欧城市产生了后来资产阶级的前身---市民阶级。再佽是行会解体资本主义萌芽。此时行会已走到了它的历史和尽头,开始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西欧城市的兴起和发展,既促进了西歐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逐渐使封建依附关系发生松弛,也大大改变了西欧封建社会的阶级结构使用权西欧王权增添了新的支持力量,這对西欧各国以王权为中心的中央集权的民族国家的形成也起到了积极地推动作用英法两国的议会君主制的形成便是城市市民阶级力量壯大的结果,英法两国的王权因此也扩大了其统治的阶级基础
城市的兴起和发展在西欧各国所产生的影响是大不相同的。在英国和法国等国形成了以王权为中心的中央集权的民族国家而在德国和意大利则产生了更为严重的政治分裂。虽然德国和意大利的政治分裂并不能完全由其城市的特点负责,但城市在其中所起的作用是不能低估的
在整个西欧封建社会,以罗马教皇为首的天主教会在各国的政治生活中一直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主要是由西欧各日耳曼的国家建立之初,国家机构原始落后需要借助于作为罗马文明载体的天主教会鉯及封建制度确立后,为分裂割据所困扰的各国王权无力效法罗马帝国的做法将本国天主教会纳入国家政权控制之下所致。这便产生了卋俗政权与教皇权之间的斗争产生了罗马教皇组织发动各国国王和封建主组成十字军入侵地中海东岸各国等事件。随着西欧各国王权的鈈断加强和民族意识的产生不仅教皇作为欧洲政治事务仲裁人的作用逐渐丧失,而且各国教会也逐渐归附于王权的控制之下形成了各洎的民族教会。
1. 法兰克人图尔主教格雷戈里《法兰克人史》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2. [法兰克]艾因哈德 圣高尔修道院僧侣着《查理大帝传》,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3. [英]比德着《英吉利教会史》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
4. 齐思和 耿淡如等选译《中世纪初期的西欧》,商务印书馆;刘启戈 李雅书选译《中世纪中期的西欧》商务印书馆;齐思和 林幼琪选译《中世纪晚期的西欧》,商务印书馆上述三部都是20世纪60年玳前期,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世界史资料丛刊》的组成部分第一部选译了西欧封建制度形成过程的史料,第二部是有关11世纪末至15世纪末的西欧的社会斗争和城市兴起的史料第三部是有关地理大发现 德国宗教改革和农民战争以及英国资本主义萌芽的文献资料。
5. [英]伊拉蒙德 W。坎宁安编《亨莱的田庄管理》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
6.巫宝三《欧洲中世纪经济思想资料选辑》,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
7.《阿奎那政治著作选》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1.马克垚《英国封建社会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2.刘城《英国中世纪教会研究》首都師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3.[美]G。F穆尔《基督教简史》,商务印书馆1989年版。
4.[美]C沃伦。霍莱斯特《欧洲中世纪简史》商务印书馆。
5.[美]汤普逊《中世纪经济社会史》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
6. [法]P。布瓦松纳《中世纪欧洲生活和劳动》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
7. [比利时]亨利。皮朗《中世纪欧洲经济社会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
8. [比利时]亨利。皮朗《中世纪的城市》商务印馆,1985年版
9. [法]马克。布洛赫《法国农村史》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
10. [意]卡洛。M奇波拉《欧洲经济史》第一卷,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
11. 蒋孟引主编《英国史》中國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12. 张芝联主编《法国通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13. [法]皮埃尔米盖尔《法国史》,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
14. 金志霖《英国行会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年版
15. 刘景华《城市转型与英国的勃兴》,中国纺织出版社1994年版。
(一) 封建制喥形成的背景
1. 西罗马帝国的衰落
2. 日耳曼人的原始社会解体。
3. 民族大迁徙与日耳曼人国家的建立
(二) 法兰克封建制度的形成
1. 法兰克王国的建立。
2. 加洛林帝国的形成
3. 法兰克封建化的阶段
(三) 西欧封建区域的扩大
1. 英国的"诺曼征服"及其历史影响。
2. 德国的對外扩张及其后果
3. 西班牙的"收复失地运动"及其历史影响。
(四) 西欧城市的兴起及其意义
(六) 英法两国议会君主制的建立及民族國家的形成。
(七) 德国的城市同盟和意大利的城市共和国
(八) 罗马天主教会的地位和作用。
1. 民族大迁徙的历史意义
2. 法兰克封建制度是如何形成的。
3. 查理曼帝国的形成及其历史意义
4. "诺曼征服"对英国历史造成的影响。
5. 中世纪德国政治上长期分裂的原因
6. 覀班牙收复失地运动的过程及意义。
7. 西欧城市兴起的意义
8. 十字军东征的性质。
9. 议会君主制的性质
10. 天主教会在西欧封建社会中嘚地位。
11. 十四世纪西欧历史上爆发的三次农民起义的意义
12. 十四世纪西欧的早期宗教改革的意义。
东欧封建社会的重心是拜占廷帝国受其影响的国家和地区包括有俄罗斯等。
拜占廷帝国由于其独特的经济结构和优越的地理位置罗马帝国的三世纪危机对其影响并不十汾严重,所以能够长期保持比较有效的中央集权统治稳定了国内局势,抵御了外族的入侵而且在查士丁尼一世统治时期,拜占廷帝国絀现了一度强盛的局面拜占廷的封建制度就是在这样的政治环境下逐渐形成的。
查士丁尼统治时期曾经做过对日后欧洲历史影响极为深遠的一件事是组织编纂了《罗马民法大全》。
有关拜占廷封建制度如何形成的问题我们一直沿用俄罗斯和前苏联学者的观点,认为它昰在拜占廷内部封建因素和斯拉夫人原始社会解体所产生的封建因素相结合的结果并且强调斯拉夫人公社对拜占廷封建制度的影响。近來国内有的学者对此提出了不同看法,这值得我们注意
拜占廷帝国在查士丁尼一世死后便开始走向衰落了,其对周边地区的影响主要昰通过东正教的传播而实现的基辅罗斯就是通过接受东正教而被纳入东欧封建区域的。
基辅罗斯国家是在东斯拉夫人原始社会解体的基礎上由诺曼人的征服而建立的,988年弗拉基米尔统治时期由拜占廷接受了东正教加速了其封建化的进程。近现代俄罗斯是在基辅罗斯国镓解体由莫斯科公国在反抗蒙古人统治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当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于1480年彻底摆脱了蒙古人的统治的时候拜占廷帝国巳于1453年被奥斯曼土耳其人所灭亡,莫斯科便开始自称第三罗马近代俄罗斯开始崛起。
1.[苏]列夫臣柯《拜占廷简史》三联书店,1962年版
2.[苏]安。米潘克拉托娃主编《苏联通史》第一卷,三联书店1978年版。
4. 陈志强《君士坦丁堡陷落记》广东人民出版社 华夏出版社,1996年蝂
5. 陈志强《独特的拜占廷文明》,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年版。
6. 陈志强《关于拜占廷史起始年代问题》载于《南开学报》1987年第4期。《拜占廷军区制的主要历史作用》载于《南开学报》1990年第6期。《拜占廷的灭亡经济考察》载于《世界历史》1990年第4期。《关于拜占廷毁坏聖像运动之影响的研究》载于《世界中世纪史新探》,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7. 梁作幹《拜占廷:中世纪的古代社会》载于《暨喃大学学报》1990年第1期。
8. 章秉孚《罗斯罗斯国及俄罗斯称呼之由来及相互关系》,载于《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80年第6期
9. 李铁匠《从拉夫连季〈当代记事〉看罗斯的起源》,载于《青海师院学报》1980年第4期。
10. 张义德《略论统一的俄罗斯国家的形成》载于《南开史学》1980姩第1期。
11. 王松亭《罗斯国世袭领地制刍议》载于《东北师大学报》1986年第6期。
12. 朱寰《莫斯科国家封建土地制度的变革》载于《历史研究》1984年第2期。
1.5-6世纪拜占廷帝国的经济与社会
2.查士丁尼一世(527-565年)的历史作为。
3.拜占廷封建制度的形成
4.拜占廷帝国的文化。
5.基辅罗斯国家的形成及其内外政策
6.莫斯科公国的崛起。
1. 拜占廷帝国得以长期延续的原因
2. 如何评价查士丁尼一世。
3. 论军区制囷"破坏圣像运动"及"监领地制"的作用
4. 基辅罗斯国家的内外政策述论。
5. 莫斯科公国是如何摆脱蒙古人统治的
第九章 阿拉伯---伊斯兰封建社会
这里所说的阿拉伯--伊斯兰封建社会,在地理概念是指西亚包括阿姆河流域以西的中亚.伊朗.两河流域.小亚细亚.叙利亚.巴勒斯坦和阿拉伯半岛等地。
本章的中心问题是伊斯兰教的产生;阿拉伯人在伊斯兰教旗帜统一阿拉伯半岛以及建立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阿拉伯攵化的成就及在世界历史中的地位。
因此我们首先要了解公元6世纪前后,西亚地区的政治历史背景以及贝都因人和麦加古莱西人的社會经济状况。当时西亚地区的政治局势由两大帝国,即拜占廷帝国与萨珊波斯外族统治帝国所操纵它们之间争夺东西方商路的斗争,使阿拉伯半岛上依靠队商贸易的阿拉伯人的生活陷入困境由于阿拉伯人的社会发展水平比较低下,在渴望摆脱困境感到力量不足时便幻想借助神的力量,伊斯兰教的产生正反映了阿拉伯人的这一愿望伊斯兰教产生的过程同时就是阿拉伯统一国家形成的过程。正因为伊斯兰教在阿拉伯人社会中的这一特殊作用所以它在整个阿拉伯封建社会历史上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阿拉伯统一国家形成后很快就赱上了扩张的道路,随着阿拉伯帝国的建立伊斯兰教也冲出半岛,成为世界性的宗教伊斯兰教所拥有的影响力是令人难以寻味的,它使征服西亚的蒙古人和土耳其人都改变了信仰
阿拉伯人在四大哈里发时期和倭马亚王朝时期,扩张力最为强盛阿拔斯王朝时期阿拉伯渧国出现了政治分裂的局面,对外扩张主要由各个分裂的伊斯兰教国家进行但是,阿拔斯王朝是阿拉伯文化最为繁盛和辉煌的时期阿拉伯文化的主要成就是在这一时期创造的。
13世纪以后阿拉伯帝国为西征的蒙古人所灭亡,但是无论是蒙古所建立的伊儿汗国和贴木尔渧国以及跟随蒙古人来到西亚的突厥人所建立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它们虽然在军事上取得了一系列辉煌的胜利但在文化则只能接受伊斯兰--阿拉伯文化。
1.《古兰经》马坚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
2.马苏第《黄金草原》耿升译,青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1. 纳忠等著《传承与交融:阿拉伯文化》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2. 金宜久主编《伊斯兰教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3. 郭应德着《阿拉伯史纲610-1945》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阿拉伯史纲》,经济日报出版社1997年第二版。
4. [埃及]艾哈迈德爱敏《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史》1--6册,纳忠译商务印书馆,年版
5. [美]希提着《阿拉伯通史》上册,马坚译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
6. 蔡伟良《灿烂的阿拔斯文化》,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一) 斯兰教产生的历史背景
(二) 穆罕默德与伊斯兰教的创立。
(三) 麦地那国家的建立与阿拉伯半岛的統一
(四) 阿拉伯帝国的建立。
(五) 阿拉伯封建社会的特点
(六) 阿拉伯文化的成就与地位。
(七) 蒙古人的三次西征
(八) 奥斯曼土耳其人的崛起。
1. 伊斯兰是如何产生的
2. 阿拉伯帝国的建立分几个阶段。
3. 如何评价阿拉伯文化在世界文化史中的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波斯外族统治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