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当年美国拥有如今这样强大的国力强大来大力支持革命党建立强大的武装力量来消灭袁世凯的北洋军结果会怎样

张文木:美国东亚地缘战略:底線和极限(全文)

作者:张文木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3 更新时间:

美国东亚地缘战略:底线和极限(全文)

全文连载于《领导者》苐十六、十七期

一、 初入东亚:以英法俄为对手,纵容日本“顺着自己的道路走下去”——美国东亚外交的第一个时期

二、 借力打力:鉯日本为对手联合中国和俄国——美国东亚外交的第二个时期

三、 不打不相识:力所不及的对华遏制全面失败——美国东亚外交的第三個时期

(一)在太平洋西岸,美国根本就没有可以打赢一场区域性战争的资源而没有资源支撑的军事目标和外交战略,是不可能被落实嘚因此,对中国来说美国“不惜一切代价协防台湾”的承诺是句空话

(二)美国“西藏计划”的失败说明只要中国不分裂,西藏是美國永远不可能得手因而也永远不要插手的地方。

(三)美国在北太平洋的控制有效范围达不到太平洋西岸

(四)西经125度是美国力强大所不及的极限,西经130度至180度之间则是北太平洋东西两岸国家制海权将要长期磨合的海域;而太平洋的西东分界线即180度经线以东则是美国可鉯也愿意动用全部国家资源维护的安全底线

迄今为止我们不能确定美国在北太平洋海区的有效控制范围在西经125度以东的确切位置,但根據日本19世纪90年代在夏威夷和20世纪40年代在中途岛失败的经验可以肯定地说,美国可动用也必须动用全部国力强大誓死保卫的地缘政治的底線在经线(国际日期变更线)以东即在中途岛和夏威夷一带。美国东亚地缘战略的底线和极限简洁表述如下:

1.太平洋的180度经线以东在鈳以预见的时期内,是东亚任何一个大国无力涉及的海域;而西经125度即台湾以东如果中国不被有形或无形分裂的话,是美国国力强大伸展的极限因而只是有影响但不能有效控制的海域;

2.在西经125度至130度之间的北太平洋海区则是东亚大国有效国力强大可及的海域;

3.西经130度至180の间的海区则是北太平洋东西两岸大国将要长期磨合的海域;

4.从短期看,台湾问题的主要矛盾在美国但从长期看主要矛盾则在日本。因此中美在太平洋上的战略博弈过程,本质上是一个磨合过程而不是绝对冲突的过程是一个需要美国对中国西太平洋的利益有一个起码承认的过程。承认中国西太平洋利益的核心是接受中国统一台湾台湾回归之后的中美关系,应当更多地是战略合作关系;

5.由此最后得出嘚结论是:台湾问题完全掌握在中国人手里,台湾回归祖国是谁也阻挡不了的历史必然。

实际上世界政治就是一个国家间力量的合力场,其中每国的国力强大伸缩都有其极限和底线。一国国力强大伸展的极限在很多情况下就是他国国家安全的底线。而能最大限度的扩張国家利益同时又能在国力强大不及处实现战略收缩是优秀政治家必备的素质。

迄今为止美国在东亚的外交史,是一部从利用日本到否定日本再到利用日本的“否定之否定”的历史它分三个阶段: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上半叶100年间,是美国首先推动和利用日本崛起冲击东亞的中国、东北亚的俄国和东南亚英法势力范围而后当日本接近实现其战略目标并开始向美国挑战时,美国又联合俄国、中国和英国再翻手将日本力量逼回本土的历史;20世纪下半叶则是美国在先与中国和苏联进行冷战,后转而联合中国最终击垮苏联的历史;从20世纪末叶起美国的东亚外交进入否定之否定的阶段,在限制日本的同时又重新推行扶持日本崛起并利用日本制约中国和俄国的外交政策

一、初叺东亚:以英法俄为对手,纵容日本“顺着自己的道路走下去”——美国东亚外交的第一个时期

(一)利用日本崛起向西冲击中国和俄国

苐一个时期是在19世纪后半叶美国从侵略日本到承认并支持日本西太平洋崛起,抵

制日本向东太平洋扩张鼓励和支持将日本扩张力量向覀北俄国和南洋释放,以达到借日本冲击西太平洋俄国和英国力强大量的同时也牵制英国在东太平洋形成对美国的海上压力的目的。这時美国在太平洋的主要矛盾并不是与日本的矛盾而是美国与包括俄国在内的西方列强的矛盾。美日矛盾是附属性矛盾

19世纪下半叶的东亞政治呈现如下基本特征:1. 中华大清帝国、俄罗斯沙皇帝国在内乱中衰落;2. 俄国与英国在欧洲争霸而导致英日结盟,日本崛起;3. 美国为与渶国、荷兰等争霸太平洋支持日本在东亚崛起并向南冲击英荷势力范围;4. 美国为减少日本崛起对太平洋东岸的冲击,怂恿并限制日本向呔平洋西岸扩张

历史进入19世纪中叶,世界政治已是风雨飘摇世界运势正在西半球上升。在欧洲是俾斯麦统一德国、俄国农奴制改革茬北美洲是美国林肯统一美国;亚洲在西方殖民主义侵略的刺激下,印度被英国全面占领中国发生了太平天国农民大规模造反并被镇压,日本则在西方炮舰冲击下出现明治维新

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及中国战败,对东亚政治是一个巨大的震动它一方面将西方对东方的主要压仂吸引到中国,这相对减轻了其他像日本这样的国家通过改革实现国家转型 的压力另一方面,它又燃起东亚国家尤其是一直视中国为臸尊的日本看到挑战中国东亚中心地位的可能性,以及欧洲列强在非洲和南美洲的殖民瓜分完毕后进一步向东亚扩张的冲动。这同时又導致欧洲列强与日本、美国、俄国在东亚地区的冲突其间,美国东亚外交政策的总目标是承认日本崛起并尽可能将日本扩张势头向西北夶陆和南方台湾牵引以冲击英国、俄国在太平洋地区的势力范围,同时还有避免日本东进与美国冲突的策略考虑

19世纪40、50年代,大清王朝在鸦片战争中的失败使中国成了吸引西方列强的东方“磁场”就在欧洲列强将目光集中在轰然倒地的东方巨龙——中国时,美国则开始将目光停在次一级的猎物——日本除了美国力强大量不足以与西方列强争食的原因外,美国关注日本更有地缘政治的原因关于此,劉世龙同志在《美日关系()》中说得比较深刻:

进入1848年后日本在美国远东政策中的地位已升至这种程度,开国只是时间问题美国的擴张欲望不及英、俄等国,却要抢先迫使日本开国究其原因,是因为日本的战略地位对美国最重要此时,太平洋两岸的地缘政治经濟格局正在发生划时代的变化。在太平洋东岸加利福尼亚于1848年发现金矿,加速了美洲西海岸的开发加利福尼亚于1850年成为美国的第31个州,标志着美国成为一个大岛从单纯的大陆国家变为兼具大陆国家和海洋国家双重性质的国家。这不可避免地使美国更加重视太平洋和海外扩张在太平洋西岸,上海于1843年开埠使日本成为中美航线上的必经之地。随着上海逐渐取代广州而成为中国的外贸中心日本之于美國的重要性逐步上升。1850年加利福尼亚的飞剪快船开辟一条新航线把纽约、旧金山、上海(或广州)、伦敦联系起来,使日本的地理位置哽形重要1849年,美国太平洋邮船开辟纽约至旧金山的轮船航线使建立横跨太平洋的轮船航线成为指日可待的事。轮船时代的来临使横亙在中美航线上的日本列岛成为美国的必经之地。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要横渡太平洋,加煤站必不可少日本于是与夏威夷一起成为美國觊觎的对象。不仅如此当时还认为日本可大量供应煤炭,这为不产煤的夏威夷所不可企及[1]

当然,这里还需要补充的是这时美国之所以关注日本,是由于太平洋尤其是现在被美国视为生命线的通往印度洋必经的马六甲海峡的中太平洋洋区当时已被西班牙、英国、德國等欧洲列强瓜分完毕。由于中国的吸引日本连同东北亚地区,仍是这些欧洲列强没顾得上的“羔羊”这样日本便成了当时只有资格吃“剩食”的美国扩张的最佳方向。在瓜分中国问题上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不求独占只求分羹;而对待日本,一旦时机成熟美国则会独吞。正因此美国后来采取“黄雀在后”的政策,在鼓励日本向中国、俄国、英国发难完毕后再联合这些国家击败并独占叻日本。当然这只是后话

19世纪中叶,与中国锁不住国才被迫开放的经历一样1633年至1639年,幕府五次发布“锁国令”只允许同中国、荷兰、朝鲜三国有限制地贸易。1853年7月美国东印度舰队司令佩里率领4艘舰船驶抵江户湾浦贺附近,强求日本开港通商1854年2月佩里又率7艘舰船重抵江户湾,3月胁迫日本签订《神奈川条约》规定对美国开放下田、箱馆(今函馆)两港,给予美国最惠国待遇等佩里叩关迫使日本从鎖国到开国。1858年又签订《日美修好通商条约》主要内容包括开放神奈川(今横滨)、长崎、新潟、兵库等港及江户、大板两市,美国享囿治外法权此后,日本同荷兰、俄国、英国、法国也签订了类似条约日本逐步陷入半殖民地深渊。

与中国太平天国革命出现的原因大體相同日本开放后农民起义和市民暴动此起彼伏,但社会危机却导致日本走了与中国不同的维新道路1868年日本实行明治维新。1869年宣布版籍奉还1873年改革地税,1889年颁布帝国宪法1890年召开帝国会议。这些措施促进了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日本通过维新运动废除了封建幕藩体制,建立了民族国家走上资本主义,继而为争霸走上帝国主义扩张道路

面对日本的崛起,美国开始考虑与日本的关系当时日本与美国茬东太平洋夏威夷问题上有着深刻的矛盾,美国要想化解并利用这种矛盾就要考虑用其他利益与日本进行交换。为此美国采取鼓励日夲向南和向西扩张的政策,试图以牺牲英国和中国、俄国的利益来减轻日本在夏威夷问题上对美国的压力1871年7月6日,美国驻日公使德朗写噵:“一旦我们和中国发生纠纷或是和朝鲜的纠纷增加扩大,则(日本)乃是一个为友固可欢迎为敌深可惧怕的国家。”[2]因此与其與日本发生冲突,不如让日本与美国的主要对手相争而自己坐收渔翁之利。对此美国外交史学者孔华润先生在其主编的《剑桥美国对外关系史》一书中讲得更加明白:

19世纪70年代,美国的政策发生了历史性的转折(这在很大程度上预示了华盛顿未来的远东政策)美国官員抛开其欧洲同伴,单独向日本提供帮助后者自1868年开始政治转型并取得惊人成就,它决心仿造西方的工业化模式实现本国的现代化70年玳中期的美国驻日公使约翰·A.宾厄姆对日本要求关税自治表示同情,他还意识到美日合作可以削弱英国在日本市场的强大地位。这便是媄国政策转变的开端[3]

1854年7月11日,美国在日本开国仅3个多月后便迫使琉球王国与之缔结不平等条约在琉球取得通商权和治外法权。琉球接菦荷兰、葡萄牙、英国、法国和西班牙在南中国海的势力范围并与中国有更近的藩属关系。美国知道自己无力与欧洲列强抗衡就鼓励並为日本向南方扩张铺路。1872年10月15日日本对琉球采取单方面行动:以设琉球藩的方式开始吞并琉球。美国在日本承诺保证美国在琉球的利益的条件下对日本的行为“未提出异议”[4]。

如果说19世纪70年代的美国在琉球问题上先放任后偏袒日本那么在日本侵略中国的台湾问题上,它更是乐观其成

1871年11月发生琉球居民因船只遇难而漂流到台湾东部后船上人员被杀事件。1872年2月美国驻厦门领事李仙得为此乘美国船到囼湾问罪。10月12日李仙得返美途经日本横滨。美国驻日公使德朗将参加过美国1867年侵台活动的李仙得介绍给日本外务卿副岛种臣 10月24日德朗會见副岛种臣,在谈及台湾问题时表示日本如拟扩张疆域,占领他国控制不到的地方美国当乐观其成。10月25日李仙得在横滨会见副岛种臣在美国公使德朗及其秘书在场的情况下,就日本侵台事宜为日本出谋划策10月27日,李仙得向副岛种臣表示愿为日本占领台湾效力称呮需2000兵力即可攻台。美国国务卿菲什得知德朗把李仙得得到的关于台湾情报提供给日本后并未表示反对[5]1874年2月6日,日本政府决定侵略台湾並于4月4日命令陆军中将西乡从道出兵5月8日,在美军舰“蒙那肯”号的声援下日本侵略军在台湾登陆,中国随后出兵日本因准备不足,在10月31日与中国签订《中日北京专约》后退回日本对美国人参与侵略台湾特别表示“感谢”,李仙得于1875年7月在日本退职作为外国人首佽被授予旭日大绶章。

日本在美国的支持下又马不停蹄地于1875年侵略朝鲜,此前美国驻日公使宾厄姆特意将佩里年如何叩开日本的《美國舰队远征中国诸海和日本实录》一书赠给井上馨副全权大臣,以壮其行在日本的胁迫下,1876年日朝缔结《日朝修好条规》1882年7月,朝鲜爆发反日壬午事变朝鲜士兵民众联合烧毁日本在京城(汉城)的公使馆。中国和日本派军就在中日战争一触即发的时刻,美国驻华公使杨约翰(John Young)却会同海军上将出动军舰对日本进行表面为“礼节性”实则为日本助威的“访问”。[6]迫使朝鲜政府于同年8月30日再次缔结不岼等《济物条约》日本获得保护使馆的“驻兵权”。1884年12月4日日本利用朝鲜亲日势力策划宫廷政变,由于中国清府出兵日本侵略意图沒有完全实现,但还是迫使朝鲜签订了《汉城条约》对此,美国外交史学者孔华润先生在其主编的《剑桥美国对外关系史》一书中讲得奣白:

1876得日本与朝鲜直接签署了一项条约,这进一步证实了宾厄姆的判断即日本正在崛起。[7]这项条约首次改变朝鲜与中国的纳贡关系预示着该地区的权力关系将出现显著的重新调整,而日本将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主要作用1878年的一项条约中,美国允许东京享有很大程度嘚关税自主权这引起了欧洲人的不满。……华盛顿的态度表明美国在亚洲看好的是日本的未来,而不是中国或朝鲜的前途[8]

为了彻底拿下台湾与朝鲜,日本认识到必须向中国作最终摊牌并将占领台湾与解决“中国问题”总体考虑。1887年日本参谋本部草拟《征划清国策》,把战争时间定在5年后即在中国实现军队改革和欧洲各国获得远征东方实力之前。[9]1893年山县有朋提出为期十年的战略设想山县在1893年提絀的军备意见书中认为,西方列强计划侵略东方但侵略成为现实问题的时候“是今后10年内开通西伯利亚大铁路”之日。为了应付这种局勢“应是今后八九年内充分准备兵力,以便一朝有事免遭祸害并在有机可乘之时进而准备获取权益……到那个时候,可以成为我国敌掱的国家不是中国不是朝鲜,而是英法俄等国”他认为“如今后不出10年关系破裂”而发生对俄战争,则为了事前确保战略要地朝鲜僦必须早点寻找机会对清战争。[10]甲午战争期间日本大藏大臣松方正义产提出“我邦必须长期占领台湾”主张,认为:“台湾之于我邦猶如南门之锁钥,无需申论欲向南方扩张大日本帝国之版图,必须先经此门户”;“由此而达海峡诸半岛及南洋群岛”“我邦占领该哋之利益既然如此之大,则如被他国占领必对我邦损害极大”,“其他各国今后决不会袖手旁观”故 “今日若不能占领,则终将永无占领之时机”占领台湾的第四任“总督”玉源太郎主张:“若在厦门……占据优势,则我帝国恰如彼英国之于苏伊士地峡在东洋独有哃等权力,变决非难事”[11]

1899年美国占领菲律宾之前,美国在亚洲还没有夺得一个像样的基地它需要日本为其东亚政策前趟“雷区”。这┅时期美国对日本的基本政策就是纵容日本“应该让战争顺着自己的道路走下去”[12]直至太平洋战争爆发前,纵容和利用日本为美国充当東亚战略“清道夫”是美国对日外交政策的基本特点因此,在1894年日本对华发动侵略战争之前美国不仅拒绝干涉日本,还有意向日本派絀军事顾问甚至利用驻华使馆的外交特权,窝藏包庇日本间谋提供军事情报等。[13] 1894年6月日本借口朝鲜内乱出兵朝鲜。同月初美国将停在长崎的军舰“巴尔的摩”号派往朝鲜。7月23日即在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前两天,近50名美国海军陆战队员在日本军人的带领下开赴汉城[14]9朤,日本驻美公使建野乡三与美国国务卿格雷沙姆会谈双方针对中国达成默契。格雷沙姆问日本是否将尊重朝鲜独立主权建野答日本茬朝鲜没有领土野心。格雷沙姆问日本是否关注中国甚于朝鲜日本是否更希望与中国而非与朝鲜作战?建野回答:此言极是日本国内形势危急,与中国交战将……使此得到改善[15]1894年7月8日和10月6日,英国两次要求美国与欧洲列强联合干涉中日战争时美国予以拒绝。美国驻華公使查尔斯·田贝于10月23日向国务院的报告中说“中国失败在达到其王朝受到威胁之前,都是有益的经历这种事情来临之日,就是外國干涉之时”[16]田贝之子美国公使馆一等参赞田夏礼在给美国国务院的报告中推测日本打败中国并将强加于中国的一系列“改革”,这对覀方列强是有利的;他在报告中写道“日本宣称这次战争是一次文明对野蛮的战争。如果它坚持这种说法超脱其一已的私利,成为文奣的战士它自己的面前将有一个广阔的行动领域。”[17]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美国虽然鼓励日本向中国发难,但其对华政策还是与日本有区別的从日本方面说,中国的解体对日本是绝对有利这会使它在一劳永逸地解除西面中国所独有的洲际主体地缘政治板块压力的同时,還使自己处于英国一样的利用大陆分裂形势推行均势外交的有利地位但美国只希望中国主体地位削弱而不希望中国大面积解体。19世纪末Φ国面临即将被西方列强瓜分的危险美国国务卿海·约翰的思想库中国问题权威柔克义(William Rockhill)[18]“看出中国的解体会成为一场灾难。当时还佷少有人认识到这一点某些世界知名的政治家对大清帝国的瓦解即使不兴高采烈也持漠不关心的态度。柔克义却认为一个有能力在其国境内维持秩序的独立自主的中国对亚洲力量的均势是十分必需的”[19]在八国联军开进中国后,美国国务卿海·约翰“仍希望有一个稳定的中國美国在谈判中反对一切可能削弱中国的建议”。他认为“一旦中国崩溃并被瓜分美国就要面临一个不愉快的任务:在中国各地保护洎己的权益,而它的对手则远比中国人难对付此外,这场角逐的不可知的后果很可能就从毁灭中国所造成的真空中开始这将比现存的鈈稳定具有更大的威胁性。”[20]1900年罗西奥多·罗斯福给德国驻美大使施特恩贝格的信中说:“我愿意看到日本占有朝鲜。它将对牵制俄国起作用,而俄国由于它的作为应该接受这种报应。但是我真诚地希望不要分割中国。这样做将对任何人都不好。”[21]这就是说美国支持日本茬东北亚的行动只是为了牵制俄国,同时罗斯福心中还需要中国牵制日本和俄国,而要达此目的中国就不能解体。事实上美国对日夲的支持是有限的:其极限是日本要强至能牵制中、俄,但不能破坏中国和俄国对日本的牵制并由此造成日本与美国的直接对峙;其底线昰日本弱不至无力牵制中国而使中、美直接对峙这时“美国所在扮演的正是柔克义为之设计的角色——远东权力均势操纵者”[22]的角色。

這里还需要说明的是英国和俄国对日本南向扩张的态度则与美国有相当的不同。19世纪下半叶英国对日政策是希望日本在东北亚扩张牵制俄国以减轻俄国同期在中亚波斯和阿富汗与英国强劲争霸的压力[23]为此英国反对日本对台湾的扩张,而沙俄则怂恿日本割占台湾以冲击英國的利益1874年日本侵台时,英国驻华公使威妥玛向日本使节大久保利通表示:如果日本不把矛头指向台湾而去侵略朝鲜将会得到英国的援助。1894年5月正值朝鲜局势告急日英双方进行谈判,6月中旬英国承认了日本对朝鲜的武装侵略7月16日,两国正式签订条约英国同意取消茬日租界及其行政权,废除在日领事裁判权提高关税率,这对日本战时外交是一重大支持英国外交大臣金伯雷在签字仪式上承认,“這样的条约对于日本来说其效果确实不少。说其效力比在击败中国的大军更为远大也不为过”7月23日英国政府又对日本表示,若中日开戰不以上海为战场,英国将采取“中立”[24] 两天后,日本便向中国开战8月1日中国与日本先后宣战。次年4月17日中国战败并被迫签订《馬关条约》。战争前后西方列强均抱着“渔翁得利”的准备。当中国被迫签订《马关条约》的当天俄国正式向德法提出对日干涉的请求,德法随即同意并迫使日本放弃辽东半岛作为回报,除“赔款”外中国还复照日本答应“不将福建省内三地让与或租借给别国”。這个复照便成为日本以福建省为其势力范围的依据[25]

1895年中国在甲午战争中的失败对东亚地区影响是结构性的。首先日本占领中国台湾岛並将福建纳入日本的势力范围,这使日本实现后来“大东亚”战略的关键一步同时这也使日本接触到了英国对日本扩张可以容忍的极限。与此同时俄、德、法三国对日本干涉成功,又使俄国在东北亚的力量大增加上1891年5月俄国建设横跨西伯利亚铁路工程开工。1896年也就昰中日甲午战争结束的第二年,俄国开始建设符拉迪沃斯克军港这便加深了太平洋地区美国、英国,尤其日本对俄国的担忧1895年甲午战爭后,日本、俄国在东北亚的崛起这刺激了美国加速抢滩太平洋的行动。1898年4月美国向西班牙开战7月7日,美国趁英国忙于英布战争的空隙在日本政府抗议中兼并为日本人视为东部安全重要战略屏障的夏威夷。同年西班牙战败,美国夺取了西班牙的属地古巴、菲律宾、波多黎各和日本进入东太平洋的战略要塞关岛这也从东南两向切断日本向东、南太平洋扩张的进路。1899年美国实现对萨摩亚群岛的瓜分,从而拉起了东径180度从阿留申群岛经夏威夷到萨摩亚群岛的东太平洋的防御链条这反过来又刺激了日本南下与美争夺的冲动。

1900年8月20日屾县有朋提出《关于北清事变善后》意见书,主张调头再次南下提出“经营南方”的看法, 认为“中国……虽可暂免瓜分但因国家生氣久已衰耗,自身已无恢复之力”所以,将来被瓜分的可能性是很大的日本“自当谋求将来遇有瓜分之机,不至误算”“其方案宜擴张势力范围,并要求在该范围内取得驻屯军队、铺设铁路、采掘矿山等特权”“于福建之外,应更将浙江划归我势力范围”“其界限应达到江西,抑或涉及浙江及江西之一部”“将来可与台湾相对,成犄角之势平时可为我在中国内地工业贸易之根据地,一旦有事則可扼东亚之咽喉以制敌方之侵犯”。[26]1900年8月日本趁八国联军镇压义和团运动之机,出兵中国厦门因遭到美国在内的列强而被迫中止。12月美国又向日本非正式地提出美国海军在中国福建三沙湾获得加煤站的建议,[27]这引起日本的极大警觉这种从东南两向对日本形成合圍包抄的压力又反过来刺激日本加快先解决俄国,再总体与美国摊牌的军事行动1898年日本贵族院议长近卫笃麿对康有为首次使用“亚洲门羅主义”一语。[28]

在打击俄国问题上美国与日本的目的是一样。美国人认识到“西伯利亚大铁路及其支线不仅可以开发俄国辽阔的东部地區而且还会改变世界贸易的方向,取代伦敦控制的苏伊士运河作为通住中国的关键路线并主宰中国——如果说不是环太平洋地区——嘚事务”[29];时任海军助理部长西奥多·罗斯福向麦金莱总统汇报时警告“俄国对美国的亚洲利益的威胁日甚一日”[30]。美国这时对日外交的基夲政策是遏制日本向东太平洋扩张作为补偿支持日本战胜中国后再从俄国那里获取利益。美国对日外交政策的要义是将日本改造为美國在亚洲的打手,同时又是美国阻挡亚洲强国力强大量进入东太平洋的“防波堤”[31]

1904年2月8日,日本海军袭击俄国驻中国旅顺的舰队日俄戰争拉开序幕。1905年1月日军攻陷旅顺口,3月又在沈阳附近击溃了俄国陆军主力5月俄国从波罗的海调来的增援舰队也在对马海峡被日军击敗。9月5日日俄两国签订《朴茨茅斯和约》,俄承认朝鲜为日本的势力范围;将在中国辽东半岛(包括旅顺口和大连)的租借权转让与日夲割让库页岛南部给日本。

1904年2月10日即在开战的第二天罗斯福在的日记中写道“对日本人的胜利,我高兴透了因为日本在做有利于我們的事。”同时他又对德国驻美大使施特恩堡表示:“从我们的利益说我们希望日俄战争延长下去,希望它们两败俱伤尽可能地耗尽え气,即使在战后两国的边界也还未得到解决两国在利益范围的界限上也一如战前那样对峙。这样就可使它们保持战争状态而且抑制咜们在别的方面的野心,日本就无法在胶州威胁德国也无法在菲律宾威胁我国了。”1905年6月16日罗斯福表示:在亚洲大陆与中国有关的事凊解决之前,日本的矛头将不会指向菲律宾[32]另一方面,西奥多·罗斯福也意识到日俄战争意味着美日矛盾将提上日程,认为:“俄国作为一个东亚大国之被推翻对我们的安全来说是……不幸的”,“最好还是让俄国和日本对峙使一方对另一方发挥抑制作用”。[33]因此他主張要“防止俄国从整个东亚被赶走”[34]1904年3月19日,他在一封私人信件中表示“如果日本获胜不仅斯拉夫人而且我们大家都不得不考虑东亚嘚一个巨大的新势力。胜利将使日本自动地成为东方的一个难以对付的强国”[35]

事实上日本对俄战争胜利后,日本与俄国的矛盾开始转向與美国的矛盾而美国解决这一矛盾的外交政策基本是以西换东,即将日本的扩张需求向中国和苏联推进以减轻日本对东太平洋美国的战畧压力而这正是1894甲午战争、1905日俄战争前,美国将日本扩张需求引向西北面以减轻南面菲律宾压力的政策的翻版

(二)“可怜的塔夫脱”,美国不知深浅首次触礁东北亚

1909年塔夫脱(William Howard Taft,)就任美国总统。他认为罗斯福姑息日本情愿把美国在华利益置于次要地位以换取日本嘚好感的政策“是一个方向性的错误”。[36]他一反罗斯福的东亚政策提出可以利用经济手段,通过“金元外交”来与日本和俄国争夺东北亞的利益塔夫脱的对华政策得到中国清政府的积极响应,清政府试图在中国东北引入美国以抵消日俄的力量

1909年,美国开始大力向中国嘚投资市场渗透最初塔夫脱想从满清政府修建粤汉铁路而发行债券中为美国银行家争取到份额,但迫于俄日压力未能成功。后塔夫脱叒以个人名义致电醇亲王敦促他同意给美国资本家同等的一份债券,还是迫于列强的压力为清政府婉拒。6月美国银行团的代表司戴德先到伦敦拜会欧洲银行界后才到奉天见到主张引入美国资助开发铁路的任锡良。任锡良筹划了一个方案由美国银行出资修筑一条从锦洲橫贯满洲的铁路10月中美终于签署一项由美国银行团出资兴建锦瑗铁路的协定。同时为了减轻来自俄日的压力,塔夫脱还提出一项诺克斯“中立化”计划建议把满洲的铁路全部中立化或国际化。塔夫脱天真地认为俄国人为减轻在中东铁路的亏损,可能乐于同意美国的這项计划假如再能获得英、法、德的支持,日本对南满铁路的控制也就随之告终美国在中国东北的商业利益就会扩大。

“这是一个伟夶的梦想但是它像许多美梦一样,在旭日升起的时候消失了”[37]塔夫脱并不知道经济只是政治的继续的道理。他怀着威尔逊或戈尔巴乔夫式的伟大报复以为他所面临的已经是一个经济扩张可以代替军事扩张的“文明”时代。他根本没有意识到美国来到了一个要与俄日虎ロ夺食并且是俄国人和日本人为此地交过手流过血才划清势力范围的地方。尽管俄日之间有矛盾但面临第三者介入,尤其是当时力量並不是很强的美国人介入的时候他们捍卫其势力范围的决心就不是仅凭几堆“金元”就能撼动的。事实上尽管“美国是当时唯一能够在遠东同日本抗衡的力量但它的海军实力还没有强大到可以跨过太平洋同日本较量的程度”。[38]而没有海军为后盾的经济扩张无异于八面威风却不能奔走的泥足巨人。

塔夫脱的外交攻势引起俄日及其他列强的警觉也引起他的前任对欧洲实力和均势外交有深刻理解的西奥多?罗斯福的不安。他对儿子长叹“可怜的塔夫脱”他写信并拜访塔夫脱,告诫他:应将美国的国力强大用于力所能及且有重要利益的地方他认为:日本可能成为包括美国在太平洋领地在内美国安全的严重威胁。亚洲大陆的利益对日本是生死攸关的而美国在那里的利益,特别是在满洲的利益“实在不重要而且美国人民也不会甘心为它冒导致冲突的最低限度的风险”。他警告塔夫脱:在满洲向日本挑战需要巨大的军事力量相当于把英国海军和德国陆军结合在一起的实力。罗斯福对塔夫脱的理想主义“新计划”大泼冷水说:当一个强大嘚国家有意不顾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而宁愿使用武力时“门户开放”政策就毫无用处。当前美国除辩论外并不具备和日本在东北亞进行大规模较量的实力。罗斯福建议塔夫脱放弃带有攻势的东北亚政策[39]

姜还是老的辣,后来事实还是证明罗斯福的判断是正确的即東北亚那是美国力强大所不及的地方。

塔夫脱的建议首先遭到日俄的拒绝英国、法国也不愿在东北亚支持塔夫脱的建议而得罪日俄。更為严重的还是塔夫脱介入东北亚政策使刚发生过军事冲突的日本和俄国迅速走向联合。1909年12月24日日本小村外相向俄国驻日大使提议继1907年《俄日协约》之后,“现在正是应当迈出第二步的时机在满洲的共同利益是两国政治关系继续发展的基础”。[40]小村提议得到俄方的“全嘫一致”的回应;1910年3月5日俄国政府正式授权驻日大使马列夫斯基向日本提出建立政治同盟的条件。日本政府于3月9日决定以明确划定两国茬东北的势力范围、为维护在那里的利益而采取共同措施并互相支援为目标同俄国缔结新协约。会谈于4月初举行在会谈中俄国外相伊茲沃尔斯基称:“若问满洲将来归谁掌握,当然应为日俄两国所有”[41]日本公使本野则答说:“即使不用这样露骨的文字来表现,我想要找到一个同样意义的文句并不难”[42]7月4日,伊兹沃尔斯基和本野一郎分别代表本国政府签署第二次《俄日协约》和《俄日秘密条约》“苐二次俄日协约签字的日子正是美国的国庆日,这种选择本身完全可以视为对美国远东政策的强硬回答它表明,日俄两国企图永远把美國拒之东北之外”[43]中国历史学者崔丕先生对这个协约评价说:

十分清楚,这次俄日协约不仅大大扩大了第一次协约的范围而且在瓜分Φ国东北问题上具有更深刻的明确性。就其巩固各自既得利益抗拒其他列强的争夺来说,则无异于一项进攻性的同盟其影响之深远,遠远超出了中国东北地区、东北亚洲的范围[44]

在日俄抵联合强硬抵制下,美国不得不放弃“满洲铁路中立化计划”而转入以与英、法、德國合伙组建“四国银行团”方式介入东北亚后还是迫于日本和俄国压力,1911年9月四国银行团决定:“银行团不利用合同第十六款将其活动擴大到‘满洲’不妨碍俄、日两国向该地区贷款。”[45]1912年日本和俄国被纳入四国银行团,四国银行变为六国银行1913年3月18日,美国新任总統威尔逊发表《美国对华政策声明》表示不再支持美国财团留在六国银行团内3月21日,美国正式退出六国银行团与此相应,美国在强势角逐东北亚的外交努力也在触礁后随之结束

20世纪初塔夫脱在东北亚的失败使美国首次认识到了美国东亚扩张的极限;但只是在半个世纪後的朝鲜战争后,美国才真正领悟到:东北亚是美国力强大不及的地区

二、 借力打力:以日本为对手,联合中国和俄国——美国东亚外茭的第二个时期

美国东亚外交的第二个时期是在20世纪上半叶其特点是美国开始限制日本向南扩张,在日本彻底将英国和美国赶出南中国海后再联合英国、苏联和中国击败日本并使美国力强大量推进到西太平洋。这一时期的美国在太平洋上的直接对手是日本而英国、法國等欧洲国家则是美国的战略竞争者。但从全球形势看在1941年12月7日,日本袭击美国珍珠港之前欧洲在远东的势力已被日本冲得荡然无存,日本这时已转为美国的既是战略的也是直接的对手而英国则成了美国的战略伙伴。

(一)19世纪末日本东扩止于夏威夷

让日本感受到其擴张的极限的事件首先表现在与美国在夏威夷的争夺上。夏威夷是太平洋上的岛国地处太平洋战略要津,同时也是近世美国和日本双方安全边界的临界点它与中途岛等一起构成美国容忍日本扩张的最底线。

19世纪前半叶夏威夷是中美太平洋航线上的中继站和捕鲸船的補给基地。美国于1842年承认夏威夷王国并于1849年缔结美夏威夷王国通商条约此后美国在夏威夷与日本展开争夺并迫使日本向东扩张在此停步。19世纪后半叶美国谋求兼并夏威夷日本则希望夏威夷保持独立,双方矛盾上升1871年6月,日本与夏威夷建立外交关系缔结修好条约。1873年1朤6日美国驻日公使德朗请求国务院指示“日本政府如果努力以和平的方式在夏威夷人民的同意下吞并该岛,美国政府是否对此举有任何反对”美国务卿菲什明确答复美国不同意任何别国兼并夏威夷。[46]1884年日本政府批准向夏威夷移民至1890年,夏威夷的日本移民已达12360人占夏威夷总人口的13%。同期美国移民仅为1928人三年后即1893年日本移民为10万人,是同期美国移民的10倍[47]1893年1月,美国驻夏威夷公使和美国海军陆战队参與下当地美国移民推翻夏威夷女王,建立新政府请求并入美国。2月日本即派“浪速”舰抵檀香山与日本“金刚”舰会合以表达对美國的不满,11月17日日本再派“浪速”舰前往夏威夷,告知日本驻檀香山总领事“不承认任何可能成立的政府”[48]这迫使美国改变了立即吞並夏威夷的做法。罗斯福对此不满说:“我们如果不占夏威夷日本、德国或英国就会占。”[49]

夏威夷危机反过来也加速了日本向西扩张的步伐1894年日本为打开东亚“难局”[50]发动甲午战争。次年日本获胜后即调头再与美国争夺夏威夷1897年6月16日,美国和夏威夷在华盛顿签署合并條约日本派舰,美日双方海军对峙美国不惜武力坚守东太平洋的安全底线。由于日本在东北亚立足未稳还受着俄国的战略压力。日夲只有先西后东将夏威夷问题留待将来总体解决,1897年12月22日日本撤回对美国合并夏威夷的抗议。此举标志着日本东扩的极限与美国容忍ㄖ本东扩的底线在夏威夷得到日本的初步默认和美国的确认

(二)美国牺牲中国东北并没有阻挡日本向太平洋的扩张

日俄战争后,东亚“最显著的特点是日俄修好与日美交恶斗争的格局也由日本恃英抗俄演变为日本联俄制美,日美对立随之取代日俄对立”[51]

年日本陆军淛定第一个正式的军事战略计划,由《帝国国防方针》、《帝国军队之用兵纲领》、《国防所要兵力》三部分级组成计划将日本的扩张偅心仍放在俄国,而将美国列为仅次于俄国的假想敌主张由陆军“对俄国能在远东使用的兵力取攻势”,海军在东洋对美国海军取攻势”“在东亚对俄、美兵力取攻势”。 [52]

1907年美国也制定了第一个正式的对日战争计划,并决定就可能与日本发生的战争进行联合研究[53]同姩6月美国决定派美国战斗舰队进行一次环球航行,“此举是对日美关系恶化的反应旨在威慑日本,使之不敢轻举妄动”[54]1908年后,美国国會分两次拨款180亿美元加强夏威夷设防,使之成为海军的战略基地1911年,美国第一次制定在后来不断修改和升级的对日作战的“橙色计划”同年美国海军军事学院为未来的日美冲突作出预测,认为在这场冲突中日本谋求打破美国的遏制政策,在控制现在和将从事侵略的海上侧翼的同时确保其贸易通道这要求日本通过夺取菲律宾、关岛、或许还攻占夏威夷来把美国逐出西太平洋。以此为前提美军将单獨对日作战,迫使日本撤出中国东北地区战争将以海战而非陆战的形式进行。美国将由此取得制海权收复失地并抑制日本的商业。最佳设想是一个或一个以上的盟国将在东亚大陆的一场战争中阻止日本,这将转移美国面临的来自日本的威胁[55]

1908年11月30日,美日双方在一段時间的拉锯式的讨价还价后日本驻美大使高平小五郎与美国国务卿鲁特达成协定即《鲁特—高平协定》(亦称《罗脱—高平协定》)。這是日美就地区安全首次公开达成的一个全面但却十分脆弱的协议“目的在于维持上述地区(即太平洋地区——笔者)内彼此的所有权”。[56]这实际上已包含与日本划分势力范围并暗示日本仍有向西北扩张余地1908年9月6日,日本驻美大使高平小五郎向小寿太郎外相报告他与羅斯福总统谈话后的印象是:“罗斯福愿把‘满洲’与中国的其他领土区别对待”。[57]1915年3月13日美国国务卿布赖恩对日本向中国提出21条发表聲明称:“合众国有理由反对日本关于山东、南满和蒙古东部的‘要求’;尽管如此,合众国坦率地承认版图的接近造成日本和这些地區之间的特殊关系。”[58]1917年4月美国对德宣战,随后出兵欧洲参与第一次世界大战随后在太平洋地区与日本作了适度妥协。11月2日日本与媄国在华盛顿签署《兰辛—石井协定》,进一步确认布赖恩的声明称“合众国和日本两国政府承认领土的接近造成两个国家之间的特殊關系,因而合众国政府承认日本在中国特别是在它的与之接近的部分,有特殊的利益”[59]

《兰辛—石井协定》是美国在参与欧洲大战因洏无力西顾太平洋特殊条件下与日本签订的带有不得已而忍让一时的文件,它表明日美合作关系至此已臻极限1922年秋,美国政府以与《九國公约》的精神相悖为由向日本提议并在日本的反对中于1923年4月废除了“兰辛-石井协定”。[60]此后的美日矛盾渐升为太平洋地区的主要矛盾

美国的太平洋外交大体上是英国大西洋外交的继承和创造性应用。英国对欧洲的传统政策是大陆均势其要义是努力确保大陆国家间力量平衡,在这种平衡中使之相互制衡从而造成谁也不能单独挑战英国霸权地位的地缘政治格局。16世纪初英国首席大臣 T.沃尔西支持西班牙同法国作战,但当西班牙取得支配欧洲的优势时转而倾向法国。1896年英国首相索尔兹伯里在伦敦市长宴会致词时提出:英国应该不参加凅定的同盟与集团保持行动自由,便于操纵“欧洲均势”均势外交在欧洲政治中有很广泛的影响。英国的均势外交基于现成破碎的欧洲大陆地缘政治形势美国崛起后,面对的太平洋是以俄国和中国这两大主体板块并以中国为中心主体板块的地缘政治形势。主体对主體美国在东亚外交就没有矛盾可利用,从而也就没有推行“均势外交”的条件而19世纪下半叶日本的崛起和中国衰落,使美国认识到这昰利用日本打破亚洲地缘政治主体板块的天赐良机:利用日本的扩张需求在“保全”中国的——实质是为了保住中国对其他国家的牵制仂量——前提下,支持日本在东北亚成长为有利于美国在太平洋西岸实行“大陆均势”的新的主体地缘政治板块同时也可将必然要出现嘚日本东进势头消耗,至少部分消耗在东北亚以减轻美国的安全压力。这种战略不同于又源于老牌英国的“大陆均势”政策而在美国外交史中能够理解其中深义并在制定美国外交政策中能对其创造性运用的人并不多,而始终沉没于领袖们身后的柔克义、马汉[61]、马歇尔[62]和基辛格等学者则是我们后人解开上述美国外交战略思想的关键人物

在日本打败俄国后几年,时任驻俄公使柔克义意识到美国不要过于忽視俄国在太平洋的积极作用1911年1月21日,他写信给国务卿诺克斯认为:“俄国在远东的友好与合作似乎非常重要其价值将随着日本的扩张洏不断增加。”[63]随着日本南向扩张日益明显柔克义的亚洲设计方案开始进入美国政治家视野,1932年11月17日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与苏联外交人民委员李维诺夫签署协议,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行文至此,必须给读者交待的是柔克义的思想是美国远东外交研究中具有源头意义的环节。如果说柔克义利用日本牵制中国和俄国的思想在西奥多·罗斯福时代曾对美太平洋安全政策产生重大作用的话,那么,柔克义的利用俄国牵制日本的思想在后来富兰克林·罗斯福时期的马歇尔那里则得到了天才和创造性地运用和发挥:美国不仅利用俄国人在太平洋战争中牵制并打败了日本而且还利用俄国人在欧洲战场打败了希特勒,并通过将苏联力量引入东欧而最终挤压并窒息了欧洲的世界霸權

1923年日本开始把美国当做唯一的假想敌,同年修订的《帝国国防方针》中预言“日美冲突,势在必至”[64]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美國对日本的外交政策“考虑的核心问题不过是在何种程度上把日本这股‘祸水’引向或限制在中国东北地区”[65]但日本这时完全忘却了美國曾在19世纪70年代对日本侵略中国台湾行动的支持,以及英国和美国曾在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和1905年日俄战争中对日本的支持最终对曾帮助日本崛起的美国和英国反咬一口, 1937年7月日本发动对华全面侵略战争。1938年10月日本占领广州、武汉。接着全速向南进军: 1941年12月日本偷袭珍珠港并迅速向南中国海推进;到1942年夏,先后占领新加坡、缅甸、菲律宾、印尼、关岛、威克岛、新几内亚一部分、阿留申群岛以及太平洋上其他许多岛屿

(三)“奇怪的战争”[66]:美国借助日本为其充当远东战略“清道夫”

这里有一个长期困扰人们的问题,即从1931年“九一八”倳变至1941年12月日本袭击珍珠港之间美国的远东利益已受到日本的严重冲击,1937年12月12日日本飞机还在中国长江上击沉美国炮舰“帕奈”号[67],泹此间美国与日本的经济联系不仅没有缩小反而有增无减如下表所示

年日美贸易额的变化(千日元)


来源:转自刘世龙著:《美日关系)》,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版第721页。

尤其让人难以理解的是美国国务院在1939年4月6日发表的新闻公报中已明确告知:“1937年,日本大量屯集各種原料和用于军事工业及重工业的原材料1937年下半年和1938年全年,日本在中国采取了战争行动1937年和1938年满洲大幅增加外国(日本除外)商品嘚进口显然与日本的军事行动有关。”[68]从1937年美国对日本开始采取日益严格的经济限制措施,但事实上战争的关键物资石油及相关石油制品的美日贸易却不降反而不断增加。1937年美国输往日本的钢铁、飞机及其零件、车床、石油、汽油、铜、铅分别1936年增加15.3倍、1.5倍、2.5倍、0.5倍、0.5倍、1.4倍和1/10;1938年日本进口的战略原料中,美国所占份额石油及石油制品、机器、废铁、铜、飞机、铁合金、铅、汽车分别占65.6%、67.1%、90.4%、90.9%、76.9%、82.7%、45.5%、64.7%。从1937年至1939年美国对日本输出总额每年保持2亿多美元,其中军需物资所占份额1937年58%,1938年为66%1939年竟达81%。[69] 1940年7月26日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签署的第2417号公告中开始限制对日石油产品的出口[70] 但此项公告并未严格执行。“美国对日石油出口在1940年比1939年增加21%1941年前五个月又为1940年全年的50%。此时美国对日出口的74%为石油”[71]

与此同时,美国对中国的出口贸易量却远低于日本如下表所示:

美国对中国及日本的出口()


占美国絀口总额比例(%)

上表可见,美国对中国1939年的出口价值总额只是1932年的水平,而对日1939年的出口价值总额与1932年相比高出72%这说明,至少在1940年之前,美国昰有意通过弱化中国的抵抗力量而达到放纵日本南下的目的1940年9月24日,日军入侵印支27日,日本与德国、意大利三国在柏林签《德意日三國同盟条约》1941年4月16日,美日两国签署《日美两国谅解方案》提出“通过两国的共同努力,在太平洋上建立起以道义为基础的和平并迅速达到两国间恳切而友好的谅解”。[72]6月22日德国向苏联开战。到1941年11月罗斯福及同僚已不再怀疑美日战争不可避免但美国军方领导人,包括陆军参谋长马歇尔和海军战争部长斯塔克都认为美国尚未作好两洋作战的准备希望“设法把战争的爆发推迟到最后时刻”,避免在遠东立即卷入为此罗斯福亲笔给赫尔写了有效期为六个月的备忘录,其中第一条就是“美日恢复经济关系——现在一定数量的石油和大米、以后再加别的”[73]条件是换取日本不可能采取的不再向印度支那和满洲边境地,或南边的任何地方增兵“1941年5月6日,中国取得从美国獲取租借物资的资格但石油继续源源不断地流向日本,罗斯福政府按照它自己认为例行的步调推选一项鼓励中国限制日本,使美国置身于太平洋战争之外的政策”[74]11月24日,赫尔根据总统指示拟就了一个临时过渡办法,遭到中国、英国、荷兰、澳大利亚的反对12月7日,ㄖ本向美国宣战[75]

那么,这里要问的是马歇尔等认为的“美国尚未两洋作战的准备”,以及“设法把战争的爆发推迟到最后时刻”是什麼意思呢目前美国公布的文件都将之归于美国的先欧后亚的战略安排,其次是美国国内的孤立主义限制了罗斯福提前对日本采取行动[76]泹是我们只要研究一下,当时美国全球战略及面对的主要矛盾就会有新的认识。

美国外交史学者孔华润等学者正确地指出:

第一次世界夶战前夜的世界是由欧洲主宰的在我们追溯1913年至1945年间的美国对外关系史时,重要的一点是应当认识到美国是在由欧洲军事、经济和文化主导下的世界体系当中得以建立并从事其对外事务的[77]

笔者认为这个判断不仅是准确的,而且也是我们思考太平洋战争前美国对日外交的夶背景正如孔华润先生所说:“注意到美国诞生的世界舞台是由欧洲军事、经济、和文化所塑造这一点是重要的,因为它为这一年轻国镓的内政外交提供了起点”[78]如果同意这个基本判断,那么我们可以说直至1945年8月15日之前,与美国在欧洲面临的既要打败德国又要打败英法欧洲的双重任务一样在东亚地区,美国同样面临着既要打败日本也要对欧洲落井下石,驱逐并收夺英国、德国、荷兰等老牌殖民主義在东亚地区的势力范围的双重任务换言之,在驱逐欧洲殖民主义在亚太势力问题上美国与日本是一致的,这一点在1941年4月16日发表的《ㄖ美两国谅解方案》中就有明确的表述该方案第七条A点认为:

日、美两国政府不承认欧洲各国将来在东亚和西南太平洋接受领土的割让,或者对现存的国家进行合并[79]

正因此,美国才支持日本在东北亚和有限支持日本在东南亚扩张支持的下线是不能影响东太平洋的安全,上线是日本冲垮欧洲列强在亚太的殖民体系

但在这之后太平洋的政治主导权上,美日关系则是对立的如前所述,美国对日外交政策僦是利用日本最大限度地削弱中国传统的主体板块地位、俄国在东北亚的扩张势头和欧洲列强在东南亚势力范围然后,再联合这些国家咑败日本以收渔翁之利而所有这些又都是服务于柔克义等战略学者为美国提出的在西太平洋建立类似欧洲英、法、德之间那样的有利于媄国长期控制和操纵的中、俄、日之间的均势平衡的战略目标的。

其实早在19世纪末美国就研究和实施这一外交战略。1895年5月面对日本的崛起,西奥多·罗斯福要求海军军事学院制定一个战争计划。于是,以海军少将蒙哥马利·西卡德为首的特别委员会基于在夏威夷与日本、茬古巴与西班牙同时进行两场战争的设想年,由于俄国因素的存在美国的主要倾向是借重日本的力量。1901年美国海军还有两种意见,委员会在春季完成的一个计划中就设想一场英日美为一方俄德法为另一方的战争。1902年日英同盟成立后美国仍认为日本具有不确定性,泹利用日本的倾向在增强里米上将在1902年5月的总委员会的会议上宣布:英日虽是最可怕的对手,但在一场可能的对俄法的战争中却是最鈳能与美国联合的两个大国。1904年5月日俄战争爆发后,美国海军仍坚持:优先计划一场在远东反对德俄法联盟的可能的战争尽管日本不能确定,但仍可同英国一起被视为美国最可能的盟国海军的上述立场很快被陆军否定,陆军部长和海军部长在1902年6月批准陆军军事学者H.布利斯提出的优先考虑西半球的战争设想认为未来可能性最大的战争原因是,一个欧洲列强的行动或目标与门罗主义的冲突[80]如果再考虑從1922年2月6日《五国海军条约》之后直到1930年1月,以史汀生为首的美国代表团在伦敦海军会议上与英、法、日、意诸国代表在取得舰艇吨位份额仩的讨价还价[81]我们就能理解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前,美国全球战略中需要优先解决并不是日美矛盾而是美国与欧洲的矛盾这使借重日本削弱欧洲在亚太的势力的策略自觉不自觉地成为美国战略家们不便明说的共识,这也是上述马歇尔等提出的“美国尚未两洋作战的准备”以及“设法把战争的爆发推迟到最后时刻”理由的更深层的原因。换言之所谓“最后时刻”就是英法等被德、意、日打得再也爬不起來但又不至断气死去的时刻,这是1823年4月28日美国国务卿昆西?亚当斯在写给驻西班牙公使训令中提出的“等待苹果成熟”[82]政策在20世纪的创造性运用作为美国战略家的老师的英国人对美国学生们的这点小把戏看得明白,英国学者C.A.麦克唐纳在书中写道:

最糟糕的是美国的政策鈳能把英国拖入十分危险的境地而又不能充分保证支持英国。1931年以后在远东的情况似乎尤其如此在那儿,先是在满洲危机中而后又在1934姩的海军谈判中,美国人看来决心推动英国与日本对抗(其实也在另一方面推动日本与英国对抗——笔者)而英国政府是极力想避免这種局面的。在满洲危机期间鲍尔温抱怨说:“从美国人那儿除了空话以外你什么也不能得到。他们说得天花乱坠但是只是说说而已!”后来他还直言不讳地说他“对美国人讨厌至极”因而不愿意会见他们。1932年时的外交大臣西蒙指出:“我们必须记住尽管如果我们不与媄国人协调行动,美国会表示十分惊讶……但如果我们与他们协调行动,他们就会把工作的主要压力和责难丢给我们”华盛顿总是“紦针对日本的困难工作”留给伦敦去做。[83]

不是吗在英法等老牌殖民主义没有被打到这份上之前,在东亚地区美国不惜让出菲律宾以纵嫆日本向南“狂飙突进”[84]。在欧洲地区1935年2月,墨索里尼向东非增派军队以加强1934年12月开始的对埃塞俄比亚的入侵;3月,希特勒再次违反凣尔赛条约宣布将德军增加到条约限额的5倍共50万并恢复征兵。可美国于1935年8月31日通过中立法案规定禁止向交战国运输军火。10月当国联准備对意大利制裁并要求美国表态时罗斯福则通知赫尔说,美国将遵循一种“独立的”政策;既要置身于战争之外又要防止战争的延长。同时罗斯福还认定石油、煤炭、铜锭等不在中立法禁运的物资之列他只同意对这些原料实行“道义上”的禁运。事实上1935年10月同1934年10相仳,美对意出口总额虽略有下降但石油产品、纯铜和废钢铁却增长1倍多,而在1935年最后3个月里美国运往意大利的石油比平时还多3倍。[85]1936年3朤德国重新占领莱茵区。“由于最近一次国会辩论中表现出美国人要求严守中立的情绪加之英法两国在反对柏林方面不可能采取坚定竝场,因此美国对希特勒的行动采取了‘不干涉’的总政策”[86]英国学者C.A.麦克唐纳对美国人的《中立法》看得透彻,他在书中写道:

华盛頓在拒绝保证英国属地安全的同时继续反对任何英日和解亚洲并不是英国利益遭受挫折的唯一地区。伦敦的许多人责怪美国先是破坏了1933姩的世界经济会议然后又通过《中立法》,使欧洲的形势日益恶化正如霍尔所指出的,这些行动“不仅证实了许多不相信美国任何有效帮助欧洲人的疑虑而且暴露了民主阵线的分歧,因而不可避免地加强了独裁者们日益增长的力量”张伯伦感到只要《中立法》还存茬,美国就不能对欧洲的稳定作什么贡献[87]

1937年7月,罗斯福总统邀请英国首相张伯伦到华盛顿共商合作方案张伯伦拒绝并留下一句名言:“除了甜言蜜语,最好别依靠美国人任何东西”[88]

这其实一点也不奇怪,英国绥靖德国是为了削弱苏联;那美国就不能绥靖德国、意大利和日本以削弱英国吗?当然可以不到万不得已,在国际斗争中难得有“同一个战壕的战友”美国默认德国在欧洲、意大利在地中海、默认日本在太平洋将英国打到心力交瘁之际,再被美国再榨一遍“油水”后美国才向英国伸出援助之手。1940年9月27日德意日签订三国同盟条约,英国已在大西洋和太平洋被打得遍体鳞伤并绝无反手之力的情况下邱吉尔于当月请求罗斯福提供武器,罗斯福同意向英皇家海軍转让50艘超龄驱逐舰作为交换英国付出的代价是英国从纽芬兰到特立尼达之间8个海军基地的“将以九十九年为期租与合众国”使用权。[89]羅斯福不无得意地致国会的咨文中向全国宣布这项趁火打劫的交易时说:

在纽芬兰和百慕大建立基地的权利是慷慨地赠予和高兴地接受的禮物上述的其他基地则以交换我们五十艘逾龄驱逐舰来获得的。

……这是从购买路易斯安那以来为加强我国的国防而采取的最重要的行動[90]

即使如此,美国还在1941年4月16日与日本签署了《日美两国谅解方案》称:“美国政府阐明:美国对欧洲战争的态度,不论现在和将来鈈受攻击同盟的约束,即决不援助一方面的国家而攻击他方面的国家美国政府声明:坚持对战争的嫌恶态度,因此不论现在和将来,對于欧洲战争的态度只取决于为保卫本国的福利和安全而考虑。”更有甚者美国与日本置英、法国国难予不顾,在该方案第七条A点共哃声明:“日、美两国政府不承认欧洲各国将来在东亚和西南太平洋接受领土的割让或者对现存的国家进行合并。”[91]另一方面又于8月14日媄英两国签署《大西洋宪章》只是到了1941年12月7日日本袭击珍珠港,1942年“ABDA(即美国、英国、荷兰、澳大利亚——笔者)”防线为日本基本打垮后美国才真正开展与英国在太平洋上的战略合作。1942年2月23日英国政府与美国政府签订并同日生效的《联合王国政府与美利坚合众国政府关于在进行反侵略战争中相互援助所适用原则的协定》;6月2日,与中国签订并于同日生效的《中美抵抗侵略互助协定》;6月11日与苏联簽订并于同日生效的《美利坚合众国与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关于在进行反侵略战争中相互援助所适用原则的协定》。这时美国与日夲的战争才真正开始可这时欧洲英法在大西洋的力量已被德国和意大利打散,在太平洋的力量则被日本冲的荡然无存美国就像拳击裁判,在一方倒下数十下后才将败者扶起;不同的只是美国是在败方倒下并将败方口袋掏空后才将败方扶起。1941年6月希特勒挥师进攻苏联杜鲁门就说:

如果我们看到德国占了上风,就应该援助俄国;如果俄国要赢了就去帮助德国,这样才能让他们大拼个够尽管我可不希朢看到希特勒获胜![92]

实际上,现在所有的文件都在强调——实际是夸大——美国对日本的容忍是由于其“欧洲第一”的战略同时也是由於美国国内保守主义对罗斯福的制约。[93]这都没错但确切地说,是罗斯福借助了这些因素延长日本在太平洋——实际上还有德国在大西洋——上对英国的冲击在太平洋上,当日本冲垮东南亚英法势力范围的时候日本的南进扩张也就到了美国容忍日本南下的底线。只有到這个时候美国才开始比较彻底地对日本实行石油禁运,其对日本的致命效果在日本经济学家大野健一所著并于2005年出版的《从江户到平成》一书中有如下冷静评估:

如果停止从美国进口石油日本的石油储备只能维持1-2年。

暂且不谈导致日本战败的政治和外交原因仅从经济方面分析的话,原因就是缺乏燃料和原材料以及由此引发的战时经济的崩溃。日本在战争中几乎丧失了所有的船舶因此根本无法从殖囻地和占领区向本土运输物资。[94]

(四)美国对华地缘战略设计及其失败

美国原本是想利用日本的扩张改变东亚以中国为主体的地缘政治格局使美国在两翼都出现易于为美国操纵的欧洲式的破碎型地缘政治格局。这在1941年4月16日美国与日本签署的《日美两国谅解方案》中以文件嘚形式得到确认该文件第三部分“两国政府对于中国事变的关系”中声明:“美国总统承认下列条件,并在日本国政府对此提出保证时美国总统应根据这些条件,向蒋政权作和平劝告”其“劝告”内容之一即H点明确表示美国“承认满洲国”。该方案第五部分保证“在這个谅解方案得到成立并经两国政府批准后日、美两国各自需要对方所有的物资时,由对方保证确实供应”;“为了促进两国间的经济匼作美国对日本提供足够的信用贷款,以改善东亚经济状况为目的而实现工商业的发展和日、美的经济合作”[95]1942年8月3日,罗斯福行政助悝居里曾对蒋介石说:“华盛顿部分人之印象已不将中国东北认系中国的一部分应作为战后日俄两国间之缓冲国。”[96]12月2日罗斯福总统嘚政治顾问兼蒋介石政府的政治顾问拉铁摩尔(Owen Lattimore,)[97]对苏联大使披露美国的战略意图,说:“华盛顿和伦敦在考虑或把东北留给日本,或紦东北变成‘缓冲地带’以便(在任何情况下)保障远东的均势。”[98]1943年11月魏德迈还建议“在欧洲,盟国应推迟在西部开辟反对希特勒德国的第二战场直到德国人同俄国人在东部打得更加两败俱伤。在亚洲他敦促不要完全摧毁日本的力量而应该保留一部分,‘以对付蘇联的扩张’”[99] 即使到了1945年11月20日,驻华美军司令魏德迈向美国政府提出关于中国问题的报告还提议由国民党政府集中力量控制华北,洏把中国东北交由国际托管[100]只是苏联在出兵中国东北打败日本“关东军”并将东北交给毛泽东领导的中国共产党武装力量,以及在中国囲产党在辽沈、淮海和平津战役取得胜利并胜利渡江以后美国肢解太平洋西岸中国板块的企图才化为泡影。

征服者被被征服者所征服吔是大国兴衰的一条重要规律。如果说利用日本肢解中国主体地缘政治板块是一百多年来美国东亚外交的企图的话,那么利用美国虚化這一目标从而保住了中国在亚洲的主体板块则是太平洋战争和朝鲜战争期间中国政治家的最大成就笑到最后的是笑得最好的:1937年中国抗戰,1940年中国已被分成若干个政治实体1945年抗战胜利后,中国减化为两个政治实体并成为四大战胜国之一;到1949年中国除台湾外基本完成国镓统一。1953年中国在朝鲜战场上打败曾打败日本人的美国人;1964年中国成为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有核国家从1937年到1949年,如果说日本人在太平洋曾為美国人充当了“战略清道夫”的话那从某种意义上看,美国人又为中国人在东亚当了一次“战略搬运工”不可一世的美国人至今也沒有意识到这一点,从这些线索探索20世纪上半叶的东亚政治在朝鲜、印度都被大国肢解为两个国家的新地缘政治环境中,不能不说从結果看中国是四大战胜国中的最大赢家。

三、 不打不相识:力所不及的对华遏制全面失败——美国东亚外交的第三个时期

美国东亚外交第彡个时期是在20世纪下半叶美国开始联合日本等与中国、俄国进入全面冷战;苏联解体后,又转入通过提升日本的作用遏制中国崛起阶段其中矛盾的主要焦点是台湾问题。这一时期尤其是70年代后,太平洋地区的主要矛盾则集中表现为美国与苏联争霸矛盾此间又分二个階段:1972年尼克松访华之前,中国是美国东亚地区的直接对手苏联只是美国的战略对手;此后中国成了美国的战略伙伴,而苏联则成为美國的既是战略的也是直接的对手

1945年日本帝国主义的毁灭对东亚政治的影响是巨大的。一方面它使美国利用日本崛起建立有利于美国控淛的亚洲均势的努力化为泡影,更为重要的是美国在太平洋西岸也失去了日本这个“避雷针”或“防波堤”[101]。这迫使美国不得不“亲临湔线”与中国和苏联作面对面的直接对抗这种对抗不仅对东亚,更重要的——至少在1972年尼克松访华前——是对美国带来了灾难从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72年尼克松访华,美国以中国为主要对手在朝鲜、越南、联合国、以及中国台湾和西藏等方面进行了空前较量其结果媄国不仅在政治上一无所获,而且在军事上也全面失败最终迫使尼克松屈尊到北京与毛泽东谈“哲学”[102]。

下面我们将要讨论的不是中國和美国的是是非非,而是像美国这样一个超级大国的长达半个世纪的遏制中国的战略为什么竟会输得如此彻底如果知道了美国失败的原因,那我们也就知道未来美国以中国为对手的东亚政策的有效边界有效边界就是一国国力强大可以有效到达并发挥有效作用的合理边堺。

(一)两场战争同一结果

1. 朝鲜战争:美国再次触礁东北亚

1950年6月25日,朝鲜内战爆发26日美国总统下令美国远东地区的部队支援韩国军隊作战,27日杜鲁门宣布他已命令第七舰队进驻台湾海峡9月15日,美军在朝鲜西海岸仁川登陆28日,美军占领汉城 10月中旬,美韩军队的先頭部队离鸭绿江中朝边境仅约10公里25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兵分三路过江参战这样,朝鲜战争实际上就成了世界头号霸权国家美国与新生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次且力量极为悬殊的交手大出美国意料,1953年7月27日美国最终被迫坐在谈判桌前与中朝军队签署停战协议

迄今为止,与今天我们一些抗战研究中的情形相似中国人对朝鲜战争的自豪感往往掩盖了对中国胜利原因的深入研究。研究者往往从是否道义及莋战是否英勇等角度来研究这场战争成败原因但这很不够,因为这样研究的结论并不能解释历史上有些斯巴达克式的殉难事件

其实,媄国人对什么是“战后亚洲”的认识不是通过宣传而正是通过这场战争得到的。美国人在开始时也是处在感性认识阶段或说根本就没想到输字,而是一步到位地想战后如何在美国领导下对朝鲜全境进行战后治理美国外交史学者对此评论说:

艾奇逊与麦克阿瑟一样瞧不起中国人,倾向于把他们发出的威胁低估为恐吓深信中国人不敢冒险与美国的压倒性火力对抗。更有甚者从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間与中国人打交道的经验判断,美国领导人认为如果中国人胆敢插手,他们将很快被消灭[103]

美国人这时根本听不进任何反对的意见。1950年7朤10日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在写给约翰逊的NSC76号文件中指出了朝鲜半岛“对美国来说并不具有决定意义”“在全球战争爆发之前,或者说在铨球战争的初期美国在一个不具有战略重要性的地区调派大批军队对抗苏联,这从军事角度而言是不明智的”[104]杜鲁门的轻率使他的政府忽视这种警告,认为:“他们可以指挥联合国军越过把共产主义北方和非共产主义南方一分为二的三八线肃清北方的共产党分子,也許是在比李氏政权更民主的政府之下统一整个朝鲜”[105]9月9日,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出台NSC81/1号文件在“美国在朝鲜的行动方案”中称:

联合國军队在三八线以北采取行动,把北朝鲜军队赶到该线以后或击败这些军队是有法律依据的可以指望联合国军总司令会获得采取军事行動的授权,包括在朝鲜三八线以北实施追击时进行两栖和空降或地面行动从而彻底摧毁北朝鲜武装力量,只要采取那些行动时苏联或Φ国共产党大规模部队没有进入北朝鲜,没有宣布有意图进入北朝鲜也没有威胁在北朝鲜以军事方式对抗我们的行动。

应同时授权参谋長联席会议指示在朝鲜的联合国军总司令制定占领北朝鲜的可能性计划[106]

也就是说,这时美国所想的并不是什么阻止北朝鲜的“侵略”洏是要占领整个朝鲜。这当然引起中国人民的不满1950年9月30日,周恩来在国庆大会上发表讲话宣布:中国人民“不能听任帝国主义者对自己嘚邻人肆意侵略而置之不理” 10月1日美国不顾中国警告越过38度线,向北推进10月3日,周恩来总理接见印度驻华大使潘尼迦时表示若“联匼国军”越过三八线,中国将出兵援助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10月4日,美国与英国等国辩论“中国共产党人介入朝鲜”问题美国国务艾奇逊为难地表示:“联合国军经过重组之后将开进北朝鲜,现在阻止这项进程为时已晚”目前“惟一合适的路线将是一条坚定、勇敢嘚路线,我们不能过分地被中共可能只是吓唬人的举动所吓倒”[107]10月8日,毛泽东向中国人民志愿军颁发 “迅即向朝鲜境内出动协同朝鲜哃志向侵略者作战并争取光荣的胜利”的命令。[108] 10月25日中国军队越境作战10月12日,美国中央情报局仍不相信中国的警告称“中国共产党人無疑害怕与美国开战的后果”,“除非苏联做出进行一场全球战争的决定这种干涉行动在1950年还不可能发生,这段时间里干涉很可能局限在继续秘密为北朝鲜人提供援助的水平上”。[109]

三天后(10月15日)放不下心的杜鲁门总统亲自飞赴约克岛与麦克阿瑟讨论朝鲜局势。杜鲁門希望得到有关中国或苏联是否会干涉的“第一手情报和判断”麦克阿瑟一副赵括论兵的口吻告诉总统:

朝鲜的复兴只有等到军事行动結束后才能开始。我相信对整个南北朝鲜进行的正式援助将在感恩节前结束北朝鲜几乎没有什么抵抗力量——只剩下约1.5万人——而那些峩们没有消灭的力量将会随着冬季的来临被消灭。在我们的临时集中营里现在约有6万名战俘

十分不幸的是,他们正在北朝鲜追求一个无朢的目标他们有10万人作为补充兵员接受训练,这些人训练无素领导无方,装备极差但他们却十分固执,我讨厌去消灭他们他们只昰为了保全面子而战。东方人宁可死也不愿丢面子

现在我正率第一装甲师向平壤推进。我正在考虑组织一个坦克、卡车小分队派它们矗取平壤。这得取决于我们在以后48小时获得的情报我们已经拿下了元山。我正在调遣第五集团军它能在一周内拿下平壤。北朝鲜人正茬犯他们以前犯的同样错误没有做出纵深部署。一旦口子合起来在北朝鲜将会发生与南朝鲜同样的事情。

我希望能在圣诞节前把第八集团军撤到日本那将使重组的第五集团军由第二师、第三师和联合国分遣队组成。我希望联合国能在新年第一天组织选举军事占领一無所获。所有的占领都是失败(总统点头称是。)大选过后我希望能撤出一切占领军。[110]

当杜鲁门总统问“中国人或苏联人干预的可能性有多大”时麦克阿瑟回答说:

很小。假如他们在头一两个月干预那还管用。现在我们已不再害怕他们干预了我们不再畏首畏尾了。[111]

其实麦克阿瑟那赵括式的轻率,正好为中国所利用11月18日毛泽东在给彭德怀等同志的电报中说:

敌方对我实力还认为是六万至七万人,“并不是一个不可侮的势力”这点对我有利;

美、英、法对我毫无办法,悲观情绪笼罩各国只要我军多打几个胜仗,歼灭几万敌军整个国际局势就会改观。[112]

美国外交史学者孔华润对麦克阿瑟和杜鲁门在此时此刻的轻率扼腕唏嘘他写道:

不幸的是,在胜利的时刻杜鲁门政府向任何胜利者都要面对的最危险的诱惑之一——扩大战争目标的诱惑——低下了头。杜鲁门及其顾问不再满足于击退侵略和解放南朝鲜他们断定,斯大林不会来帮助他的朝鲜代理人了他们可以指挥联合国军越过把共产主义北方和非共产主义南方一分为二的三仈线,肃清北方的共产党分子也许是在比李氏政权更民主的政府之下统一整个朝鲜。这固然存在着风险,因为中国人说如果联合国军越过彡八线他们就要介入但是,艾奇逊与麦克阿瑟一样瞧不起中国人倾向于把他们发出的威胁低估为恐吓,深信中国人不敢冒险与美国的壓倒性火力对抗更有甚者,从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与中国人打交道的经验判断美国领导人认为,如果中国胆敢插手他们将很赽被消灭。[113]

11月24日麦克阿瑟从东京飞到朝鲜,他发布一份公报称:

如果成功这次进攻实际上应结束战争,恢复朝鲜和平与统一使联合國军能迅速撤出,允许朝鲜人民和国家享有充分主权和国际平等地位[114]

后来的事实证明,曾在欧洲战场和太平洋战场上叱咤风云的美国人卻在朝鲜战场上裁在正处在百废待兴的共产党中国手里从1950年10月25日至1951年6月10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先后进行了五次战役双方战线就在“三八線”一带稳定了下来。1951年4月杜鲁门将“联合国军总司令”麦克阿瑟解职。5月美国国务院政策办公室主任乔治· 凯南向苏联驻联合国代表马立克透露了美国政府希望与中朝方面举行停战谈判的信息。1951年7月10日中朝方面与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为另一方在板门店举行会談。1953年7月27日双方正式签署停战协定。

麦克阿瑟免职回国美国外交史专家孔华润对此事评价说:

杜鲁门不得不解除在狂躁与沮丧消沉之間莫衷一是的麦克阿瑟的职务,对一位伟大的美国英雄来说这是一个颇为辛酸的结局,不幸的是他的解职又给政府增添了骂名。”[115]美國民众给予麦克阿瑟以盛大欢迎[116]

这说明当时美国人也不愿意接受美国可能失败的结果。但事实是曾在二战中大展威风的美国人确实是失敗了并且是败在尚处“一穷二白”的中国人手里。

接踵而至的是与美国的军事失败导致其外交的全面失败。

五十年代初的联合国基本仩可以说是美国可以按自己意志使用的外交资源自战争开始起,美国对联合国一直是先斩后奏在战争之初,美国在联合国中拥有远比Φ华人民共和国更为广泛的外交资源1950年6月25日朝鲜内战爆发,当日下午2时安理会应美国要求召开会议,美国代表首先提出一项要求谴责丠方所谓“侵略”的决议草案该草案最后以9票赞成、1票(南斯拉夫)弃权、1票缺席(苏联)作为安理会第82/1950号决议获得通过。6月27日美国杜鲁门总统发表声明,正式宣布美国武装干涉朝鲜和使用武力阻止中国人民解放台湾的决定当日,美国又操纵联合国安理会开会安理會又在7票赞成、1票反对(南斯拉夫)、和苏联缺席及埃及、印度未参加投票的情况下,通过了与杜鲁门声明相呼应的“紧急制裁案”即咹理会第83/1950号决议。与此同时美国宣布它已经命令它的空军和海军掩护并支持韩国政府部队,并于三天后通知安理会它已下令海军封锁朝鮮海岸并授权使用地面部队7月7日,安理会又在7票赞成、3票弃权(埃及、印度、南斯拉夫)与苏联缺席的情况下通过了第84号决议,要求會员国依照安理会决议提供军事和其他援助以供美国指挥的“联合国军”的统一使用,同时要求美国就“联合国军”采取的行动向安理會提出报告决议还授权联合国军在朝鲜执行军事任务时使用联合国旗。7月8日美国总统杜鲁门任命美国远东驻军总司令麦克阿瑟为“联匼国军”总司令。除美国外由十五个国家[117]先后参加联合国军。7月14日美国获李承晚完全授权可以在朝鲜境内指挥大韩民国的陆海空三军。1951年1月20日美国在联大第一委员会提出诽谤中国为“侵略者”的提案,并凭借其把持的表决机器于1月30日强行通过这一提案2月1日,第五届聯大的美国的操纵下通过诬蔑中国“侵略”朝鲜的决议,并决定成立所谓“集体措施委员会”企图对中国实行“制裁”。[118]

但随着战争嘚扩大美国使用这些外交资源能力日渐减小。7月下旬麦克阿瑟提出拟于9月中旬在仁川登陆的计划,与此同时美国军政双方也在考虑樾过三八线作战的可行性。8月取得一致意见认为应重提1947年联大关于建立“一个统一、独立和民主的朝鲜”的目标,以配合美国北进扩大戰争规模的军事意图1950年9月19日,第五届联大开幕美国先争取英国支持并由英国提出一项“八国提案”[119],该提案于10月7日以联大47票赞成、5票反对(苏联、捷克、波兰、乌克兰和白俄罗斯)与7票(印度、埃及、南斯拉夫、黎巴嫩、叙利亚、巴门和沙特)弃权获得通过美国开始遇到国际社会——尽管是微弱的——的抵制。

12月4日至8日美国总统与英国首相艾德礼在华盛顿举行会晤,协调双方立场杜鲁门坚持坚守朝鲜的立场,认为“迎战共产主义的唯一办法就是消灭它朝鲜之后会是印度支那,接下来是香港、然后是马来亚不看清我们要遵循的蕗线是不可能找到解决办法的”。国务卿艾奇逊说“我们可以在朝鲜拼命打仗把战事尽可能拖长,尽我们所能地惩罚敌人那样,我们茬谈判中的地位不会太糟”[120]英国不同意将大量资源用于朝鲜战场。艾德礼奉劝美国的朝鲜政策应实行多边协商他说:“我们必须考虑聯合国内的意见以及欧洲、美国和亚洲的意见。……如果我们卷入与中国人的战争我们必须考虑这对美国、欧洲和亚洲的舆论有何影响。”他说他“已经努力从中国人感觉的角度看待这个问题我们自己把它视为联合国对抗侵略。中国共产党人不是联合国成员国所以不會从那些考虑出发。他们把这个问题视为那些军队特别是美国军队对抗他们的行动”。[121]

12月7日艾奇逊向英方递交“美国在朝鲜两个可供選择的方案”,英方认为联合国多数国家不会同意第二种即“继续打下去如打败了非撤出朝鲜不可,到时美国将把战争扩大到中国”的方案并强调英国不同意用有限战争对付中国,即把战争扩大到中国部分地区英国认为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是让中国进入联合国。[122]英美雙方讨论使用原子弹问题艾德礼单独问杜鲁门,美国是否正在更积极地考虑使用原子弹杜鲁门表示:“英国与美国政府在这个问题上┅直是同伴,他不会在不和英国商量的情况下使用原子弹的”

1951年初,中朝军队发动第三次战役突破“三八线”,再克汉城、仁川直逼“三七线”。1月13日联大政治委员会通过一项由“三人委员会”提出的有关朝鲜及其他远东诸问题的各项原则意见。主要内容有首先在朝鲜按排停火;停火后“所有非朝鲜的军队将分适宜的阶段撤出朝鲜”;“一俟获致关于停火的协议大会将设立一个适当机构,其中将包括有英国、美国、苏联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四国政府代表以便依照现有的国际义务与联合国宪章的规定来求得远东问题的解决,其中包括福摩萨(台湾)问题和中国在联合国中的代表权问题”该决议以50票赞成、7票反对(苏联、乌克兰、白俄罗斯、波兰、捷克斯洛伐克、薩尔瓦多及台湾国民党代表)、1票弃权(菲律宾)获得通过。[124]这一决议不符合美国政府的意愿但鉴于战场上的严峻形势和盟国的要求和談的呼声,也不得不勉强投了赞成票美国舆论和两党国会议员纷纷热指责艾奇逊,要他引咎辞职共和党国会领袖塔夫脱甚至称这项决議是“美国曾经同意过的最彻底的投降”。[125]

至此美国在联合国的外交资源开始明显萎缩,时至1953年美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首次外交较量吔随军事失败而惨败。

2. 越南战争:目标与资源不匹配导致美国再次失败

越南战争几乎是朝鲜战争的复制而美国对越战的战略设计所犯的戰略目标与资源不匹配的致命错误几乎也是朝鲜战争的复制。

“肯尼迪在印度支那所面临的紧急事件首先来自老挝”[126]1961年初,老挝内战不斷美国扶持的代理人不可能在大选中获胜。“美国明确向苏联发出信号:美国宁愿开战也不允许共产党接管老挝”[127]为此美国准备军事幹涉。

1961年4月27日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召开会议,海军作战部部长伯克海军少将“在整个会议期间反复而强烈地表明这样的观点:除非美國准备在老挝进行军事行动,否则我们将会失去整个东南亚”同时他也意识到“在老挝采取行动还存在极大的困难。一旦战争爆发我們必须准备进行激烈、长期、艰苦的战争,并且很有可能卷入与共产党中国的战争”[128]4月28日,助理国务卿迪安?腊斯克(Dean Rusk, )致电国务院明確表达自己的看法认为“我们在老挝卷入大规模的战争不符合我们特殊的国家利益”。“一定不能同意总统在偶发事件还没有完全暴露時就做出决定动用美国有组织的军队。这可能会迅速引起朝鲜战火重燃、冲绳岛和日本的基地遭到轰炸、沿海岛屿和福摩萨可能受到空Φ以及其他形式的攻击”[129]

4月29日,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总统国家安全顾问麦乔治?邦迪、司法部长肯尼迪、副国务卿鲍尔斯、副国务卿幫办约翰逊、助理国务卿克瑙吉、远东事务副助理国务卿约翰?斯蒂夫斯、海军少将、海军作战部部长伯克等就军事介入老挝可行性进行評估会上充满着目标与资源间的悖论。斯蒂夫斯几乎与当年麦克阿瑟持同一逻辑认为:“如果我们决定我们守不住了,那么我们就是茬写下在东南亚失败的第一章”[130]伯克认为:“你每作一次让步,下一次就更难坚持如果我们放弃老挝,我们将不得不把美国军队派驻箌越南和泰国我们将不得不投入更多的兵力去取得胜利——或许是‘全套的’。现在占领要比以后更容易些我们现在要做的事情是登陸老挝。尽可能多地控制一些地区明确我们不能被赶出东南亚。”[131]

接着美国再次陷入针对中国参战的两难悖论及其无解之解即用无限手段——用使用原子弹——解决有限问题的困境之中

军方代表德克尔将军说:“我们在东南亚不可能赢常规战争;如果我们投身进去,我們就应该争取胜利这就意味着对河内、中国的轰炸,或许甚至使用原子弹”[132]罗伯特?弗朗西斯?肯尼迪没有把握地设想:“如果我们紦部队开进去,然后又撤退出来那时我们看起来会比现在还愚蠢。”他反复问:“我们是否准备坚持到最后”军方代表勒梅将军说:“可能发生的最糟糕的事是共产党中国的卷入。”肯尼迪问:“可以不可以用空军来解决问题”国务部长麦克纳马拉陷入无解之解,说:“你可能要用核武器了”最后会议转了一圈又陷入两难困境。斯蒂夫斯说:“我们面临的问题是我们能否承受得起东南亚的陷落”[133]呮是由于1962年7月23日老挝问题各方在日内瓦签字,确认老挝中立授权国际控制委员会监督停火,并要求在75天内从老挝撤出一切外国军事人员美国才放弃大规模军事干涉老挝的选择。但美国却没有化干戈为玉帛而是将战略目标指向越南,其战略意图还是遏制中国

1963年11月2日,肯尼迪遇剌副总统约翰逊继任,次年约翰逊赢得大选1964年起,约翰逊政府逐步将美国在越南军事行动从“特种战争”升级为“局部战争”与此同时,美国决策层还是在由中国参战导致的战争规模继续扩大而赢得战争的手段却极为有限的两难之中

“约翰逊曾告诉参议员曼斯菲尔德,表明他不想再有一个朝鲜战争之类的事情发生但也不想随后有人再提出‘谁丢失中国?’这一类问题”[134]可就是这种犹豫使约翰逊再次犯了杜鲁门曾在约克岛曾犯的轻视中国和苏联的同样错误。

1964年2月15日美国政策规划委员会主席罗斯托提醒国务卿:“我们得箌警告,如若向北推进战争将会升级。我还相信又有一些战机被布置到海南和华南。”他警告国务卿:“若没有对在敌人能力范围内任何程度的升级行动做最充分的准备我们不应执行攻击的计划,哪怕是有限的行动升级的可能性是与他们对我们的决心与可支用的实際军事力量的判断成反比。”[135]2月21日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要求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就美国在越南军事行动进一步升级的可能性进行评估。3朤2日参谋长联席会议在给麦克纳马拉的复函中认为“共产党中国有能力同时在诸如东南亚、韩国和台湾这样广泛的地区中的一个发动有限的地面和/或着空中攻击。然而有限的后勤能力严重制约了他们在多个地区支持陆海空行动的能力。但通过集中力量于任何一地他们能够发动一场全方位的攻击行动”。[136]接下来参谋长联席会议在选择手段上立即陷入两难境地即将无限非常规手段——核武器——应用于囿限和常规战争,认为:“广泛使用基于空中力量之上的地面和海上力量但非核攻击可能不会促使共产党中国/北越中止侵略,然而核攻擊却极有可能迫使他们放弃侵略以封锁形式使用海上力量是最有效的,但在它产生实质效果之前需要相当的时间另一些诸如声东击西嘚两栖袭击也可起到类似的作用。以空中和海上方式使秘密常规武器会比单纯空中行动更为有效然而,对于硬目标秘密武器的效果相對就小得多。”[137]同时参谋长联席会议还建议“使用美国军事力量空袭共产党中国的核弹制造基地”[138]

1964年10月28日,美国驻苏大使汤普森致信总統安全事务助理邦迪对越南战争提出异议说:

我感到不安的是同整个亚洲相比,美国政府的时间、精力和资源投入到南越和老挝的太多这或许是我们面临共产主义大挑战不可避免的结果。但我们仅把精力集中于狗的尾巴而非狗本身上最近的发展更加剧了这一情况。(峩还要说我甚至不能断定这尾巴到底属于哪条狗过分强调北京对于南越危机的责任是危险的。)[139]

1964年11月越南民主共和国总理范文同访问莫斯科,勃列日涅夫向越南人作出在北越遭到美国进攻时予以支持的保证1965年1月苏联宣布苏联部长议会主席柯西金出访东南亚国家。柯西金在访问越南和朝鲜途中顺访北京但美国决策者再次犯了麦克阿瑟在约克岛上曾犯的轻视中国和苏联的错误,他们认为:“苏联虽然增加了对北越的军事和经济援助其宣传作用却大于实际作用。”[140]2月中旬美国正式实施第一阶段的“火箭行动”轰炸计划。3月2日开始对丠越实施“雷呜行动”持续大规模轰炸计划。

1965年3月8日美国在岘港登陆,进一步将以越南国内对立为主的“特种战争”升级为美国直接侵畧越南的“局部战争”作出此决定前,约翰逊总统也被困在有限常规手段与无限常规战争间挣扎:一方面是“柯西金将鼓励河内继续加強他们所实施的颠覆政治活动和游击战争”[141]另一面又是如美国从越南撤退。“这将会为共产党接管整个东南亚铺平道路”[142]2月3日,约翰遜总统无奈地问其助手:“如果你们是美国总统该怎么做”[143]2月8日,参议员迈克·曼斯菲尔德上书约翰逊总统,痛陈已见:

你们可回忆一丅我在会议上阐述的内容那就是在我们采取任何行动前,必须充分体会到它们的全部涵义包括所涉及的费用、事实等。依我看来如果我们在北越走得太远,那么可能比我们在朝鲜所处的境地还恶劣

从更广泛的方面而言,我们不仅不能依赖于南越人也不怎么能信任咾挝人、泰国人或柬埔寨的任何人。在印度支那之外由于东南亚事件的不断发展,我们被挤进“钳子”中中国对东南亚有不祥的影响。在一定情形下马来西亚发生的事情促成澳新美安全条约,这是一个号召我们给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提供援助的条约

最后,正如你所知嘚我们和遍布全球不同的国家或国家集团已签订了大约42个不同类型的多边安全条约,并已散布到全球各地除了核武器,我们已没有能源或力量能遵从这些协议如果同时要求实现承诺的话,我们就会“手伸得越长力量越薄弱”。就算通过整体动员我看也没有什么希朢能同时实现这些义务的很大一部分。

现在对这种情况的回答是:我不知道别人也不会知道。但我相信在亚洲本土上冲突扩大的趋势和鈈断加深的军事义务不会有一个答案。尽管我们的愿望相反[144]

参议员迈克·曼斯菲尔德这封情切意真的信于第二天就受到总统安全事务特别助理邦迪的一一驳回,其基本逻辑还是没有摆脱前述两难困境只不过是避重就轻而已。邦迪并没有

原标题:伟大的中国工业革命

来源:观察者网、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中心作者:文一,美国联邦储备银行(圣路易斯分行)高级经济学家兼助理副行长清华大學讲席教授。

今天我讲的题目是“伟大的中国工业革命”我在演讲里面主要还是想给中国的经济发展,还有未来的走向以及其他发展Φ国家遇到的很多问题一个新的视角和思考维度。因为工作单位的关系要做一个声明,这是我自己的观点不代表所在工作单位。

我觉嘚对中国崛起这样一个现象无论怎样评估都不为过。我把它看成是人类经济史上自英国工业革命以来最为壮观的历史事件之一道理很簡单:

英国工业革命到现在接近250年,但是目前为止只有10%左右的人口真正生活在完全工业化的国家如果中国能够完成自己的工业革命,就意味着又多了20%的人口能够进入现代的工业文明而且用更短的时间。英国工业革命用了好几百年我们目前为止只用了30多年,再往下发展②、三十年总共也就五、六十年的时间。

而且中国崛起不是靠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和战争它带给全世界经济的拉动力量相当于当年大渶帝国崛起的100倍,相当于当年美利坚合众国崛起的20倍

所以这个力量非常强大和伟大,它拉动非洲、拉美、亚洲甚至欧美发达地区,给怹们带来前所未有的增长机遇另外,中国还有可能在人类文明现有基础上发展出新的增长方式、创造新的工业文明和文化

我们大家知噵30多年前,中国还非常的贫困人均收入当时只有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国家的人均收入的三分之一。但是中国今天已经成为全球最大、最具活力的制造业中心生产全球一半的钢铁,是美国的八倍全球60%的水泥,世界25%以上的汽车中国目前也是全球最大的专利申请国,专利申请总数已经超过了美国和日本的总和中国还是全球最大的一系列的工业产品和农产品的生产大国,这一点大家都很清楚

中国超级工程之一:刚刚启用的全球口径最大的射电望远镜

从全球前五大工业生产国的制造业生产总值来看,1970年代中国完全在最底部但是随着中国嘚改革开放,经济一步一步上升先后超越其他的老牌工业强国,2010年超过了美国成为世界第一而且增长的趋势很难再被扭回。我们再看專利申请总数中国也是从世界排名非常底端开始起步,尤其到了90年代末期和2000年初期开始把发达国家一个一个超越目前专利申请总数远遠超过了美国和日本的总和。

但是中国是在一种特有政治制度下实现的超强的经济增长这个现实使全世界都感到非常的吃惊,疑惑不解以至于非常多的人,包括我们很多中国人自己比如政府官员和企业家还有学者,仍然认为这个增长奇迹不可持续

1.解释中国奇迹的几種观点

如何解释这个现象?在很多解释中国过去增长奇迹的理论中我找出两个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他们是两个极端其它的都可以看莋介于两者之间。

第一种观点认为中国目前为止的超常增长不过是一个强政府利用各种行政资源和初步市场化改革红利,以价廉劳动力、低效率的政府和国企投资为手段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所制造的“振兴假象”因此根本不可持续。

这种观点认为中国的短期增长与覀方自文艺复兴以后的全面崛起有本质性的区别。原因很简单:中国没有西方自工业革命前就实现了的政治制度变革没有民主、法制、囚权、言论自由的传统, 没有现代法律体制没有真正的市场经济,没有资本的和土地要素的自由流动没有西方式的知识产权,没有真囸的技术创新只能不断复制甚至剽窃西方技术。

一句话中国没有一系列当年使得西方产生科学和技术革命的政治、文化、经济、宗教、和社会条件。因此中国不过是一个对现代西方文明的蹩脚的,拙劣的虚伪而不踏实的模仿者而已。中国至今仍然根深蒂固的封建意識官本位,和裙带资本主义就是很好证明这种观点在国内外非常有代表性。

另外一种观点认为中国的经济增长不过是向历史的自然囙归。中国曾经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和先进文明至少从公元前200年到公元后1800年领导世界文明近2000年,而且是唯一一个没有中断过的文明体系只是到了英国工业革命时才开始落伍了。因此中国文化的优越性决定了它再次崛起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正如拿破仑所说:“中国是┅头睡狮一旦觉醒就会再次震撼世界。”所以这个观点认为中国崛起毫不奇怪理所当然,是向其伟大历史和文化传统的自然回归

2.两種观点经不起推敲

在我看来这两种观点都经不起推敲。首先一个缺乏良性激励机制,有效社会管理制度和包容型开放经济结构的国家昰不可能在改革开放后保持30多年的高速增长,从一个贫穷的农业社会迅速转变成一个全球最大、最具活力的制造业中心。

这一点资源富饶的非洲没有做到,政治和金融制度更加“优越”的拉丁美洲没有做到工业、科研、教育基础更加雄厚的东欧和俄罗斯在引进资本主義和市场经济后也没有做到。

其次如果灿烂的古代文明和优秀文化传统是中国再次崛起的根本原因,为什么我们目前还没有看到埃及、茚度、希腊和奥斯曼帝国的重新崛起呢因此这两种观点都是有问题的,我们需要新的观点和理论

新的理论观点是什么呢?首先我们需偠把西方近代文明的神秘面纱揭开很多教科书和媒体误导了我们。西方文明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我要引用历史学家对西方文明的考察來证明。

《棉花:一部全球史》的作者哈佛大学经济史学家斯文?贝克特

哈佛大学经济史学家斯文?贝克特在研究了英国工业革命以后怹指出,“当年的大英帝国作为第一个开启工业化的国家,并非是一个后来人们所描绘的自由、开明和廉政的国家相反,它是一个军倳开销庞大的、总是处于战争状态的、奉行干涉政策的、高税收的、债台高筑的、极端贸易保护主义的官僚集团和强权国家它也绝对不昰一个民主的国家。”

看来大家一定要知道历史要多读历史。如果你觉得这个哈佛大学经济学家还不够著名我引用一个最著名的经济史学家,莫基尔(Joel Mokyr)他是美国西北大学的著名经济史学家。

美国西北大学经济史教授莫基尔Joel Mokyr

他认为在工业革命的前夕和初期“英国社会幾乎没有什么法律和秩序来保护工业财产和人权,而是充斥着大量的抢劫和偷盗以及由经济或政治上的民怨引起的地方暴动。…[当时]的渶国并没有1830年之后(即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后)的警察队伍那样的专业警力法庭系统也笨拙而昂贵,并充满了不确定性和不公因为没有官方正式的法律执行机制,整个英国依赖着民间残酷惩罚的威慑效应维持治安惩罚大多是私人性的,犯罪预防大多是民间自己实施的:超过八成的犯罪惩罚是由被害人私下实施执行的”

因此,我觉得我们必须严肃地回答新制度经济学家张五常先生提出的一个问题这个問题是向所有中国经济学家和西方经济学家的挑战。他说:

“我可以在一星期内写成一本厚厚的批评中国的书然而,在那么多的不利困境下中国的高速增长持续了那么久,历史上从来没有出现过……中国一定是做了非常对的事情才产生了我们见到的经济奇迹那是什么呢?这才是真正的问题”

因此,仅仅靠指出中国的问题不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和解释中国的增长奇迹。中国的问题非常多别的国家问題也很多。但是为什么中国增长这么快而别的国家做不到因此一定要把中国做对了的东西找出来,才算是真正的经济学家才能够在今後继续的改革开放中不至于犯颠覆性错误。

那很多人会说中国奇迹没有什么了不起它做对了的事情不外乎是搞了市场经济。但是一听到這个解释菲律宾就笑了,它搞市场经济比你中国时间长为什么没有同样的效果?乌克兰和俄罗斯也笑了他们搞市场经济比你中国彻底,为什么他们没有起飞拉丁美洲国家也笑了,他们独立建国搞市场经济时你中国还在哪里?所以要找出中国做对了的地方看来还嫃不容易。

3.少数国家引爆了工业革命

刚才林毅夫教授介绍的思想就是从一个非常新颖的视角来帮助找出中国做对了的事情以下是我的观點。我的观点如果用简单的一句话来概括就是中国终于在洋务运动一百多年的探索之后,成功引爆了一场工业革命找到了工业革命的秘诀。

但问题就来了什么是工业革命的秘诀?如果这个秘诀存在大家都可以如法炮制。那为什么中国以前不知道这个秘诀为什么还囿那么多落后国家不知道这个秘诀?250年前英国究竟怎样找到它的

但可惜的是,经济学家和经济史学家长期以来为揭开工业革命之谜争论鈈休现在还搞不清楚工业革命为什么发生,为什么最早发生在英国而不是法国和德国,为什么没有发生在同时期的中国和印度就像媄国经济史学家克拉克2012年所指出的,“解释工业革命仍是经济史上的终极大奖它到目前已激励了一代又一代学者穷其一生,但总是无果洏终”

我认为中国的经验可以照亮这个历史之谜,帮助揭开工业革命的秘密因为中国正在经历一场工业革命。

历史上的工业革命我們知道它对人类的生产力带来了一次突然的突破性的飞跃。在工业革命产生之前人类几千年,不管哪个国家不管什么朝代,人均收入嘟很低徘徊在马尔萨斯陷阱的边缘。

但是到1800年之后产生了一个彭慕兰说的“大分流”,少数国家因为引爆了工业革命其收入不断地增长,生活水平不断地提高而剩余的国家却留在马尔萨斯陷阱里面徘徊,包括洋务运动时期和民国时期的中国

为什么只有少数国家成功复制了英国的工业革命?西方式的民主政治绝不是充分必要的条件

遗憾的是,到目前为止只有少数国家和地区成功地复制了英国的笁业革命,虽然说不清它究竟是什么东西比如西欧地区,大概从1820年开始到1960年左右完成了工业化美国也是大概同样的时间段开启和完成叻工业革命。

日本开启比较晚大概晚了50年,然后用更短的时间在1960年代也完成了工业化进入福利社会。亚洲四小龙战后崛起花更少的時间实现经济起飞,但是他们不是每个都完全完成了工业化比如台湾的人均收入目前只有美国的60%左右。

我们把这些国家和地区加在一起也不过就是10%到15%的世界人口。剩下的都没有开启或完成工业化

为什么目前为止只有少数国家获得成功呢?现在最流行的解释经济发展的悝论叫做新制度经济学。这套理论很简单认为人类社会大概有两种政治制度,一种是包容性的制度比如说君主立宪和民主制。

这个淛度意味着它能够限制精英阶层的权力限制他榨取和剥夺他人成果的权利,因而意味着良好私有产权保护人们从而有积累财富和发明創新的积极性,从而导致经济增长

另外一种是榨取性制度,比如说专制和独裁这个制度下没有很好的私有产权保护,人民因而没有劳動和积累财富的积极性因为积累了以后也被国王和专制政府抢去了,也不会去创新发明这就意味着贫穷。

因此在这个理论看来解决貧穷的办法很简单,就是实现一人一票的民主选举这个理论在阿西莫各路和鲁滨孙的《国家为什么失败》这本书里面得到了很好的阐述。

在我看来这个理论无法自圆其说第一,它与历史事实不符比如英国不是在民主制度下崛起的,虽然有过光荣革命带来的君主立宪咜的私有产权保护力度并没有因为君主立宪而改变,它的法律制度也没有因此而变得更加完善前面已经引用了历史学家们的论述。又比洳德国和俄国在19世纪中期以后的崛起也不是靠民主制度而是在专制制度下崛起的。

第二 这个理论与当代的实践也不符。当代实践表明当我们把民主制度通过革命强加给发展中国家时,这些国家并没有因为采纳了民主制度而富强反而是不断的内乱,比如伊拉克、利比亞、阿富汗、埃及、乌克兰等

第三,这个理论不能解释很多其它现象比如俄罗斯经济改革后采纳了民主制,但是并没有因此变成超级經济大国和中国奇迹形成鲜明的对照。

又比如日本在19世纪末明治维新开始的崛起并不是在民主制下进行的韩国在六七十年代的迅速工業化是在独裁统治下实现的,新加坡的独立后的经济起飞也不是在民主制下实现的

第四,我们也看到即使在同样的政治和法律制度下仳如在美国不同的城市和同一城市不同的街区,即便有同样的制度、同样的私有产权保护、同样的法律我们却能看到一边是大面积贫民窟,另外一边是富得冒油的财富;一边是非法抢劫和无法无天另外一边是社会秩序和守法奉公。

又比如意大利的政治制度和产权保护在铨国各地是一样的法律制度也是一样的,但是南部意大利比北部要贫穷很多为什么?

4.为什么中国前三次工业化尝试没有引爆工业革命

让我们回到中国。中国的经济发展能够给我们很多启示来重新理解工业革命,也能重新帮我们很好的理解中国为什么能崛起中国1978年開启的改革开放并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雄心勃勃的工业化尝试,这至少是第四次了第一次是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以后,由洋务运动開启的

清朝晚期的那次尝试用了半个世纪没有能够解决中国的贫穷、落后、国家无能问题,因此产生了辛亥革命辛亥革命认为在清朝政府之下的中国工业化之所以没有成功,是因为政治制度落后所以进行了政治制度的激进改革,而且相当的全面和彻底它不像英国光榮革命那样仅仅限制了皇室的权力,而是干脆彻底废除了它比英国光荣革命还要彻底。

辛亥革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基于西方宪法嘚“包容性”政府新共和政府通过全面模仿美国的民主、分权(即立法、行政、司法权力三分)的政治制度来推动中国工业化进程。

中國那时最著名的口号是“民有民治,民享”和“只有科学和民主才能救中国”。受过教育的精英革命者认为清政府工业化失败以及中國的长期落后是由于其缺乏民主和一个包容性、多元化的政府(正如新制度学派所主张的那样)

当时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基本上是全媔的模仿了美国的政治制度。但是辛亥革命以后我们知道中国照样经历了长期的动乱军阀混战,国力强大衰弱无法抵御外敌。40年以后中仍然贫穷。虽然取得了好多社会进步但是远远不足以引爆一场工业革命。

正是因为民国期间中华大地持续的动荡和贫穷才导致了囲产主义革命和1949年新中国的建立。这开启了中国的第三次工业化尝试

第三次工业革命时期,中国采纳的是计划经济因为当时中国已经落后这么多年,误掉了这么多的工业发展的机会所以想以更加激进的方式实现工业化,模仿了苏联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

这一时期,经過30年的努力中国也取得了相当多的成绩比如文盲数大大减少,人均寿命从35岁提高到68岁婴儿死亡率从每千250人降低到每千40人,虐疾病发病率从5.55%降低到0.3%人口从6亿万增长到10亿,建立了独立自主的国家、有效行政能力的政府、一个初步完善(但高度亏损)的工业体系

但是这些荿绩仍然不足以引爆一场工业革命。而且如果不改革开放,会是死路一条你看所有那些搞社会主义的东欧国家最后都垮了,而且他们當年的工业基础比我们还雄厚因此我们也不会独善其身。

中国前面三次工业化为什么没有成功引爆工业革命呢是因为缺乏市场经济和私有产权保护吗?不是的现在国内外大量的历史学家,尤其是美国和欧洲的历史学家普遍认为中国在清朝的私有产权保护和市场经济,比同时代的欧洲和英国还要好还要发达,但并不因为如此清朝就有能力开启工业革命

那又是因为缺乏包容性的民主和政治制度吗?伱也许会说清朝的私有产权保护很好市场机制完善,但是政治制度非常的腐败然而辛亥革命就是改变了这点,一方面保留了清朝留下來的土地私有制度和市场经济同时还从政治的上层建筑实行了一系列的现代化变革,但是仍然没有导致中国的工业革命

让我例举一些簡单的历史事实,看一看私有产权制度下市场机制是如何失灵的从而理解为什么单靠市场机制和私有产权不可能爆发工业革命。

一位法國天主教随军牧师于年期间游历中国在《中华帝国见闻》一书中记述到:

“毫无疑问,再也没有一个国家像这个泱泱天朝上国一样深陷于如此多灾多难周而复始的贫困。没有哪一年这个国家不会出现大规模的饥荒。朝不保夕的人们不可计数只要来一场使一个省粮食歉收的干旱、洪水或其他什么灾害,整个人口的三分之二会立马挨饿你会常常看见乞讨的大军,其中有男人、女人和小孩他们一起行進,只为在什么村镇找到一点点给养他们中的许多人在抵达可能获救的目的地之前就昏倒在路旁死去了。你会看到他们的尸体躺在田野囷路边而你经过他们时大概都不会加以注意:毕竟这一恐怖的惨景在这里实在是太平常而熟悉。”

中国清朝的私有产权保护和土地私有淛度没能解决这样的问题1911年的辛亥革命没能改变中国农村和农业的悲惨图景。革命在高层引进了多元化的政治体制而在底层仍继承了清朝的私有土地产权制度。

1920年代末到访过中国的一位英国经济史学家就曾经再一次描绘了中国农民的悲惨处境: “在许多地方农民就像昰一群水淹到脖子上的人,只要再起一点涟漪就足够淹死他们了在山西,最近几年有三百多万人饥饿致死同时有约40万妇女和儿童被人販子通过交易易手。”

一位美国作家和社会学家在1940年代研究了中国山西的状况之后也写到:“每年粮食储备耗尽之后的春季饥荒就会大量出现奴隶(通常是女性),地主暴力内战,地方性黑手党式的秘密组织以及其他各种各样的兽行:这些就是中国世俗日常生活的真楿。”

这些景象只是许多前工业社会所面临问题的一个缩影不是中国独有。这些景象同时也是共产主义在落后国家全面兴起和共产党在Φ国发动激进土地改革的社会经济基础和时代背景共产主义不是马克思一个人在那里号召,广大工人农民就盲目跟从的一定有其强大嘚社会背景和经济基础。因此我们在这里可以理解为什么毛泽东当年提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但是在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下媔中国虽然取得了很多的进步,但是也不足以引爆一场工业革命以至于到了1970年代末,一场新的改革和工业化尝试势在必行

而这一次嘗试却意外成功,中国终于自洋务运动一百二十年后引爆了一场震撼世界的工业革命使得中国踏上了工业化的坦途,迅速从一个农业国轉变为全球制造业中心而且很快会超越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虽然中国的工业化过程还没有完成

5.1978年中国引爆工业革命

那么中国苐四次工业化的道路,与前三次有什么不同呢为什么这次如此顺利呢?我这里无意想把后30年和前30年做分割它们都是有机联系在一起的,但是通过分开考察才能抓住它的特色而这绝不是简单的第6个包子和前面所吃的包子那么简单。

如果真是这么简单那就意味着中国1980年鈈需要改革也能够变成今天一样的富裕和强大,但这是不可能的同时,我们也决不能忽略前三十年打下的基础它为后三十年的起飞奠萣了很多看不见的却十分扎实的地基,虽然它本身不足以引爆一场工业革命

问题的关键在于,没有任何一个经济学理论告诉一个发展中國家怎样开启工业化怎么样复制英国的工业革命,所以大家都是在摸索中国第四次摸索采取了一个极为谨慎保守的“摸着石头过河”嘚策略,具有以下的特征

我先介绍一下这些特征,等会儿我再将他们与工业革命的一般模式相比大家就比较清楚了。

第一点中国当時拒绝全盘西化,在维持即有政治结构稳定的前提下引进市场化改革坚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先做实验然后再推广

第二点,Φ国的市场化改革不是像拉美国家、东欧国家、俄罗斯一样全面铺开而是从农村改革开始,不是从工业(国有企业改革)开始也不是從金融业的改革开放和自由化开始。而是让农民和贫民百姓先致富由下而上。这里面藏有深刻的经济学道理

第三点,鼓励乡镇企业盡管乡镇企业采用的生产工具和技术是远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的,而且和当年的国企都没法相比但既使是这样,中国政府一旦发现乡鎮企业赚钱能够帮助广大基层人民致富,也采取了果断的措施支持乡镇企业

这是决定中国从此以后走上工业化坦途、开启工业革命非瑺关键的一点。我们经济学理论界以前对这点认识不足

第四点,鼓励发展制造业用日用制造品而非仅仅用原材料去换取外汇和机器;峩们长期制定各种产业政策鼓励制造业出口。

第五点我们长期维持各级政府对招商引资的热情和对基础设施的投资。这方面越南向我们學习也取得了很好成绩

第六点,因为我们是转型国家我们不光是一个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我们还是一个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濟的转型所以有很多当年遗留下来的缺乏经济效率的国企。但是我们没有像拉美、东欧、俄罗斯那样把国企全面地私有化

全面私有化國企是一个非常错误的主张,甚至到今天来讲还是非常错误的主张国有企业对于国家发展战略非常重要。当年我们国企的私有化是有条件逐步逐步进行的比如抓大放小,采纳了双轨制和混合型所有制而且今天我们仍然重视培育富有国际竞争力的国企。这一点非常重要不要迷信西方经济学。

第七点我们进行的是渐进的产业升级,由轻工业到重工业由劳动密集型到资本密集型,由高储蓄到高消费這种循序渐进的产业升级方式里面都隐藏着深刻的经济学原理,不仅符合林毅夫教授提出来的新结构经济学的资源禀赋原理也符合我下媔将要提出的工业革命原理。

6.成功的工业革命都经历了

我们现在来看看发达国家所经历的工业革命的“胚胎发育”式的演化模式工业革命这个问题我们以前不太去研究,现在去研究才发现有一个非常惊人的模式叫做“胚胎发育”的模式。它有五个阶段到目前为止几乎所有成功工业化的国家都经历了这些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工业革命之前的原始工业化阶段,这个阶段在欧洲经历了几百年的时间也就昰我们国家的乡镇企业高速发展阶段。与我国的乡镇企业繁荣类似的乡村企业在16-18世纪的英国、荷兰、比利时、法国和其它西欧国家繁荣叻几百年。

这些大批量欧洲乡镇企业也是在当时欧洲各国的重商主义政府的支持下繁荣的不是自然爆发产生的。它们的特点是都以远距離贸易为其生产的目的而不是自给自足或满足当地需求为目的。换句话说它们都以农村剩余劳动力为主力,以远距离的全球贸易为目標

这个乡镇企业繁荣阶段由各国政府修建人工运河和原始公路网络为契机,为引爆工业革命所需要的统一国内外市场和营销网络奠定了基础为训练一支产业大军做好了准备。正是这个原始工业化阶段最终在政府正确的产业政策(尤其是全面扶持纺织业的产业政策)支持丅启动了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就是用劳动密集型的规模化大生产方式(工厂体制),来生产终端的轻工消费品或小商品主要是纺织品,把它们倾销到全球但是机器和生产工具可能是手工造的,而不是量化(规模化)生产的

这个产业革命首先在英国發生,是因为英国历代皇室和政府自16世纪起就开始以举国之力为本国乡镇企业提供和创造了全球最大的纺织品市场和棉花原材料供应基地(比如殖民印度、美洲、非洲的棉花产地)而不是因为英国的光荣革命和君主立宪。

随着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不断推进就产生了对新的能源、新的动力、新的交通运输方式的巨大市场需求,以加速商品的生产和运输提高流通速度和单位总重量,因而使得老式的能源-动力-運输体系成为经济继续发展的瓶颈

这刺激了新型能源-动力-运输新技术的发明和工业应用,产生了一个工业“三位一体”的大繁荣比如潒煤炭开采,蒸汽机发明和改进铁路和公路基础设施的繁荣。

这个能源-动力-运输“三位一体”繁荣是由市场需求驱动的也是由强政府供给推动的。因为“三位一体”环节很大成分是公共产品必须靠国家力量和有为政府来提供和提携。这个三位一体繁荣就自然会导致重笁业繁荣并诱发第二次工业革命大量采煤需要大量挖掘工具,大量制造蒸汽机需要规模化生产零部件和大量车床大量铺设铁路轨道需偠规模化炼铁、炼钢。

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征就是对所有生产资料、中间产品和生产工具的规模化大生产包括钢铁、煤炭、铁路、机器、通讯设施、轮船、汽车等等运输工具。这也使得采用新技术和量化生产方式来生产这些重工业产品有利可图所以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征就是一系列工业新技术的大爆发。

每一个国家一旦引爆第二次工业革命都立刻进入一个新技术大爆发时代,不管他们以前是如何模汸和引进英国先进纺织和铁路技术的因为重工业的产业链特别漫长,零部件和生产环节非常多且复杂产品多样化特别高,创新机会也僦特别多对本土国情又特别依赖,而且全部重工业体系如果完全依靠进口会十分昂贵因此一定会刺激创新发明。

这是为什么法国、德國、美国、日本、还有目前的中国都是到了第二次工业革命阶段才开始逐步摆脱对外国技术的依赖并大量涌现出自己的创新发明的。

第②次工业革命完成以后一个经济体就完成了一个回路,不仅是终端产品能量化生产连中间产品和生产工具都能量化生产。在这样的基礎之上生产力大大跃进,人类社会就有条件进入第五个阶段即福利社会阶段。

而这个阶段也是农业现代化的阶段因为农业不可能是┅开始就现代化(机械化)的,而是要等到一个国家能够规模化生产机器和生产工具的时代

比如农业技术在美国长期落后,直到美国快唍成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时候即1920年,农业人口仍然占总人口的50%只有等到资本变得廉价(也就是能够规模化生产所有农业机械和其它生产笁具),人力变得昂贵一个国家才能够全面开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因为农业现代化需要大量资本现代农业是资本密集型的。

福利社会阶段有两个特点一个是经济福利,比如免费教育、免费医疗、社会安全网、退休和失业保险等等。还有政治福利比如各种各樣的天赋人权。

人权这个东西在完成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前都只是喊口号从来没有真正实现过。比如美国是在完成第二次工业革命以后才開始由社会力量来推动各种政治福利的包括妇女、儿童和黑人的各种基本人权,同性恋、残疾人、甚至犯人的人权也得到保护一人一票的民主选举才获得真正实施。这些都是需要经济基础

7.不同工业化国家的共同演化模式

描述了工业革命的演化模式以后,我们再来对比┅下所有的工业化国家都走过这些阶段。

英国是第一个开启工业革命的但是在这之前有一个长期的助跑阶段,至少从1600年开始一直到1760姩,即亚当?斯密写《国富论》的时候乡镇企业在英国繁荣了一、二百年,满山遍野的乡村企业到处都是

英国政府大量地鼓励英国乡鎮企业和比利时、荷兰、爱尔兰、法国等国家的乡镇企业竞争,制定一系列贸易保护法令帮助他们创造欧洲和全球市场

而且这个乡镇企業的繁荣,是由一大批富裕的依靠全球殖民和奴隶贸易发财商人集团(阶级)帮助融资、组织生产和销售的因为单门独户的农民不可能洎己依靠劳动分工去组织企业、创造大市场,他们缺乏资金、原材料也不知道销售渠道在哪里,知道了也无力控制和维持安全、惩罚欺詐

是这些商人把原材料拿给农民,提供信用担保负责销售。他们都是“持剑经商”同时还依靠强大皇家海军的武力保护。因此原始笁业化阶段的出现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政府和中介这个中介就是一大批在政府的支持下,通过全球贸易致富的商人由他们形成的。

这样┅个几百年的原始工业化过程终于在18世纪中期以后的英国引爆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它首先发生在英国的纺织业而不是别的国家或别的產业,因为只有英国政府通过多代皇室的不懈努力和奋发图强为英国乡镇企业创造了全球最大的纺织品市场,羊毛和棉花原材料供应、苼产基地以及全球销售网络。

这一切都受到英国一系列航海法令和皇家强大海军的保护因为市场如此之大,依靠工厂体制和养活专业笁人来实行规模化生产的技术才有利可图市场太小的话量化生产的方式是赚不到钱的。

所以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前提条件是乡镇企业繁荣囷农产品商业化先让广大农民致富,向原始制造业就地输出剩余劳动时间并为他们开辟和创造国内外统一大市场。

由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繁荣在1830年到1850年,即马克思写政治经济学手稿期间造成了对新型能源、动力和运输的巨大的需求,传统的能源-动力-运输方式远远不夠用了因此在英国政府财政支持下爆发了煤炭-蒸汽机-铁路“三位一体”的大繁荣,解决了瓶颈问题

也由于对钢铁、机器和其它重工业產品的量化生产的需求,引爆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其特征是对所有的中间产品,钢铁、水泥、机器、桥梁、隧道进行规模化的量化生产。

第二次工业革命在英国大概在1900年左右完成每次工业革命的浪潮会相互重叠一部分,时间界限不一定是非常清晰的

1900年以后英国才真正嘚全面进入福利社会。比如向社会全体成员提供经济福利失业保险,公费医疗教育社会安全网,等等还有每人一票的全民选举在1928年開始实行。

讲完英国现在我们来看美国。美国在地理大发现之后各种欧洲移民,尤其是英国移民把英国的乡镇企业技术和农村商业囮思维带到美国,使得美国的乡镇企业在1820年之前繁荣了一、二百年1820年左右才爆发了第一次工业革命。而在这之前农村的商业化、以远距離贸易为目的的工场手工业在全国各地蓬勃发展

1820年到1860年左右,即到美国内战期间在重商主义强政府主导下,美国通过大量引进和剽窃渶国的产业技术在纺织业率先实现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当时美国利用的主要驱动能源是畜牧、流水和木材而不是煤炭和蒸汽机,美国東部的河流和木材很丰富是它可以利用的比较优势。

1830年到1870年期间美国迎来了第一次铁路建设的高潮在强政府的主导下进入克服能源-动仂-交通运输瓶颈为目标的一次全面建设高潮,1830年前后全国的主要运河修建的资金有70%是由政府提供的

1850年到1870年之间在政府招标和民间出资的方式下,给予铁路公司以铁路沿线获取垄断利润为诱惑美国爆发了铁路建设的热潮。

大规模铁路建设热潮和对其它生产工具的日益增长嘚巨大需求自然引爆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因为基础设施所用所有中间材料都要进行量化生产否则的话跟不上,也不合算

所以通过跨洋铁路系统和其它基础设施建设,海外贸易的急剧扩张还有美国领土的急剧扩大,美国于1870年左右成功引爆第二次工业革命而且花了大約70年时间完成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实现了钢铁、汽车、化工产品的大规模生产和核心技术上对英国和欧洲的领先。

第二次工业革命高潮の后的1920年美国仍然还有50%的人口生活在农村。

接下来的二、三十年由于资本的不断量化生产才能够迅速的推广机械化的农业耕种,因此農业机械化要在第二次工业革命高潮后才能开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完成的时候才能实现。

毛泽东时代我们一开始就要搞农业现代化你搞不起,搞了也要破产而我们目前已经进入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高潮,因此搞农业机械化的成本开始大大降低

美国在完成第二次工业革命以后,主要是二战以后进入了福利国家阶段。而且美国人对印第安人的屠杀从第一个欧洲殖民者到美国落脚,一直到1900年没有停止过而且这个屠杀美国政府一直不承认,到了21世纪的2001年美国印第安人事务局才在印第安人压力下正式公开承认了历史上对印第安人的有组織的驱赶和战争,是属于种族灭绝和大屠杀

美国1960年代爆发了全面的人权和妇女解放运动,1965年才实现普选即在美国人权宣言几百年之后,在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一两百年之后在完成第二次工业革命几十年之后才实现了普选。

但是美国现在却要求那些还没有开启原始工业囮或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国家搞民主制和全民选举。美国1994年才通过反暴力侵害妇女法案2015年通过同性恋婚姻法,而且美国到目前没有废除迉刑废除死刑其实是所有福利国家的标志,但美国还没有做到

现在我们来谈谈日本。大家对日本的历史也是有误解认为日本真正的現代化是明治维新开始,其实不对日本在江户时代经历了将近300年的商业繁荣。因为与中国相比日本文明在亚洲是很落后的到了江户时玳才真正开始复制我国的唐宋工商文明。但是日本运气好复制了我们的唐宋文明以后就直接接上了欧洲的工业革命。

而我们在唐宋工商繁荣以后贪图市场经济的享乐政府和军队变小变弱了,被蒙古人打进来给灭了明朝又重新回到重农主义时代。

日本它没有经历这些曲折它在明治维新之前,实际上农村商业化和乡镇企业在日本就相当繁荣了只是那时候还没有打开全球市场。明治维新开启以后为他的鄉镇企业打开了全球市场经过明治前半期的孕育,1890年左右日本完成了原始工业工业化这个为第一次工业革命助跑的早期阶段

然后,日夲迅速在明治后期即年,引爆了第一次工业革命也即以劳动密集型方式规模化生产纺织品和其它轻工业品的工业革命。

日本的第一次笁业革命发生在1890年到1920年期间这个期间日本还打了两次战争,中日战争和日俄战争不仅用武力开拓殖民地和全球市场,而且利用战争赔款引进西方技术和从事基础设施建设

这也是一场在政府主导下引爆的工业革命,主要发生在纺织工业以出口世界市场(尤其中国和亚洲市场)为目的。所以日本的长期目标就是要和欧洲抢占亚洲市场不惜以武力和战争为手段。

在1900年到1930年期间日本也是在军政府的主导丅通过国家投资来克服能源、动力、交通工具“工业三位一体”的巨大瓶颈,大力引进发电技术和铁路技术国有化了全国的私有铁路企業,实行全国统一的铁路规则和轨距标准为日本第二次工业革命做了准备。这个期间日本通过每年巨大的政府投资基本实现全国铁路電气化。

1920年左右在工业三位一体建设高潮的推动下日本开启了第二次工业革命,也就是重工业革命

重工业革命要求对几乎所有工业产品,包括矿产、冶炼、化工、机械产品和其它生产工具实现规模化生产当然也包括武器和军工产品。

这使得日本有能力量化生产飞机、夶炮和航母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这个过程在二战期间中断二战以后日本继续完成第二次工业革命和对新技术的赶超,包括农业现代囮1960年代日本才在美国占领下真正进入福利社会。

我们现在再来看中国尽管政治制度不同(实际上所有那些老牌资本主义国家间的政治淛度很不一样,有很大的差别的)中国第四次工业化很顺利,原因在于其产业升级路径和工业革命模式高度吻合也符合自己的比较优勢。

但是中国的第四次工业化也是靠政府主导,如果政府不主导农民是没法利用他的比较优势去依靠专业分工来组织企业的。自给自足的农民很难组织起来去形成企业,尤其是现代化大企业

但是中国这次工业革命之所以能够顺利引爆,是它没有搞大的跳跃式发展咜老老实实地重新回去补课,从乡镇企业开始补课可惜当时没有任何人知道中国需要补课,补原始工业化的课补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课,然后才能开启重工业部门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就连邓小平先生也不知道。

在下面我把中国改革开放以后的发展阶段分成三个阶段(三个┿年):

第一个十年是1978年到1988年这个期间中国成功复制了英国历史上用两三百年走过的乡村工业繁荣,也就是原始工业化阶段那十年也僦是我们乡镇企业的爆发阶段。重走原始工业化的道路产生了大量的乡镇企业,而且我们的乡镇企业很有特点是集体所有制,不是私囿制这也是我们的创新。

在改革开放初期的十年乡镇企业数量增长了12倍,生产总值增长了将近14倍它在GDP占比从14%上升到将近50%。

1988年的时候還没人瞧得起中国虽然中国已经迅速通过乡镇企业基本完成了原始工业化阶段。其实英国在引爆第一次工业革命时(1776年左右)也没人瞧嘚起英国拿破仑嘲笑它是个“小店主”之国,因为原始工业化阶段达到的成果仍然很原始但是却对引爆第一次工业革命十分关键。

中國在1988年仅乡镇企业就创造了将近1亿个就业岗位农民的平均收入水平增长了12倍。由于消费品出现了爆炸性增长中国在八十年代中期就基夲告别了短缺经济,同时解决了面临所有计划经济国家的一个最严重的问题就是“短缺经济”和威胁所有农业国家的“粮食安全”问题。

八亿农民是这个时期改革的最大受益者发展经济和工业化要从农村开始,农村包围城市(毛泽东)

第二个十年,从1988年到1998年这个阶段中国终于在原始工业化的基础上引爆(复制)了第一次工业革命,也就是以规模化方式、劳动密集型方式生产和出口大批量日常消费品嘚革命

这个期间遍布中国城乡各地的劳动密集型工厂应运而生,农民工开始大规模流动生产了大量轻工业产品,以满足国内和国际市場的需求但是高端生产设备主要靠进口。期间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纺织品的出口国抓住了纺织品这个最大的轻工产品市场,就占领了苐一次工业革命的制高点

很多人把中国发展到今天归结为加入了世贸组织的结果,这是以偏概全中国加入世贸六年前(1995年)就已经成為全球最大的纺织品出口国和生产国,这才是中国能长期发展的关键而这和中国政府的长期的纺织业政策密不可分。

加入WTO当然很好不需要殖民和炮舰政策就能帮助我们进一步打开了国际市场,可印度和俄罗斯以及那么多落后国家也加入了WTO又有什么结果呢?因此机遇永遠只属于有准备的人

是中国通过原始工业化引爆了第一次工业革命,使其在入世之前就为占领全球纺织品市场做好了充分准备在这段期间,中国的乡镇企业继续高速发展雇佣农村剩余劳动力达到全国人口的三成,其产值在1978年和2000年间平均每年增长28%,三年翻一番

第三個阶段,1998年至今这个期间中国通过基础设施升级和高铁联网顺利了引爆了第二次工业革命,以后一直在这条路上奔跑利用第一次工业革命创造的对能源-动力-运输的巨大市场需求,和积累的社会高储蓄中国政府开始克服能源、动力、交通、通讯等瓶颈,由此引爆了中国嘚第二次工业革命

这场革命是重工业领域实现对冶金、钢铁、矿产、大型机械设备、精密仪器、化工材料等的规模化大生产。换句话说受到对机械设备、中间产品和交通工具等产品市场快速扩张的刺激,煤炭、钢铁、水泥、化纤等生产和技术迎来了高峰

这一时期共有400哆万公里现代公路建成通车,比历史上美国工业化同期的公路多出50%

记得改革开放初期我们国家的高层政府官员从美国考察回来的时候,對美国佩服得五体投地说我们不能指望赶上美国,只是修美国的高速公路体系就要花我们上百年乃至千年的时间

现在中国28个省、自治區直辖市中(可能还会更多)建成的高速铁路,总里程达到1.6万公里比全世界其余地区加起来的总和还要多出一半。

高速铁路涉及钢铁、冶金、复合材料、机车、新型动力、底盘、制动、电源、稳压、感测、通讯、电讯、制动控制、信号集成、信号传输、安全控制等几十个科研和工业部门和数百个制造门类和数以万计的产品种类,涉及工业和工程质量的整体提高和监管体制以及生产管理的完善是“中国淛造”整体水平急剧上升的标志。

因此对高铁的量化生产涉及对所有零部件和上下游产业链的规模化生产,而每个环节的固定资本投入囷研发投入都十分巨大没有规模化大市场行吗?没有第一次工业革命造就的轻工业基础和小商品规模化生产能力以及市场、通讯、电力囷其它基础设施网络行吗?没有政府的产业政策行吗

是市场原教旨主义的胜利?

反思一下:中国快速工业化是不是市场原教旨主义的勝利呢国内多数经济学家都是这样认为的,说中国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不就是邓小平改革开放以后引进了市场机制的结果,而且还很不徹底如果进一步彻底把国企都私有化,土地都私有化政府通通退出经济领域,中国不仅还能够增长更快而且才有希望赶上美国。

这個观点需要好好反省一下首先市场肯定是一个关键因素,我们改革以后引进了市场要素但是市场是不是充分呢?远远不充分清朝时候的市场制度比欧洲还要好,怎么没有引爆工业革命

民国时代除了市场机制还有政治变革,也没有引爆工业革命市场有什么作用呢?峩们知道市场的作用是迫使参与者互相竞争刺激生产商提高管理和技术水平,然后让达尔文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毁灭性创造,來淘汰那些效率低下的国企和私企这是市场力量起作用的地方。

但是中国崛起不是市场原教旨主义的胜利这恰巧是这么多采纳市场经濟的国家试了一、二百年和这么多次都没有出现工业革命的关键。

人类几千年长期处于市场经济和私有制状态为什么就英国首先开启工業革命?而计划经济这个实践与几千年的历史相比不过一瞬间那些采纳计划经济的国家恰好是由于私有制度和市场经济严重失灵,没有給他们带来经济繁荣反而使他们长期饱受西方列强的蹂躏和殖民,因此才决定用计划经济来实现工业化的

很多拉美国家采纳了很多年嘚市场经济,也没有成功引爆工业革命东欧国家和俄罗斯改革后完全拥抱了市场经济,也没有引爆工业革命反而去工业化严重,沦为農产品和原材料出口国

9.被西方经济学忽略的因素:

成本高昂的公共品提供者

那是为什么呢?关键就是表面上看起来与“市场原理”冲突嘚很多非市场要素比如产业政策,被西方经济学忽略了因此按照华盛顿共识改革的国家,没有一个成功的我这里再提三点被西方经濟学忽略的因素:

第一,政治稳定和社会信任除非没有战争并存在民间的广泛的社会信任,让那些自给自足、封闭、独立、无序、未受敎育的农民自己实现专业分工和创建企业从事基于劳动分工原理的规模化生产和远距离销售活动,其组织成本是高不可攀的谁能够保障他们的粮食安全?

自由市场不是免费的而是成本非常高昂的公共品,必须由强大的政府去提供

第二统一大市场。为了使得建立于劳動分工基础上的规模化大生产有利可图必须首先创造一个统一的国内市场和世界市场。

但是规模化大市场是一个“公共品”其创建的社会成本非常高昂,没有任何劳动者个体或单个企业甚至一个产业有此能力和意愿去提供这个公共品;因而必须由某种统一的意志和社会仂量(比如国家和政府)出面去组织和协调大市场的创造和建立

第三,市场监管为了使得市场能够有效和安全运行,必须存在必要的楿当复杂精致的国家监管机制防止欺诈等不诚信行为。而这个监管的成本尤其高昂没有监管,以追求个人利益为目标的市场力量和贪婪一定会摧毁市场经济本身(俄罗斯改革失败就是最好证明)

正是上述三种高昂成本的存在,阻碍了规模化制造业和大型企业在众多农業社会和发展中国家的形成和发育尤其是那些采纳了放任自流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政策的国家,和在工业化完成之前就尝试西式民主制喥的国家

这也就解释了,虽然私人产权保护制度和民主体制都已就位但历史上的清政府和中华民国政府并没能在19世纪和20世纪上半叶引爆中国的工业革命。

一个国家贫穷的原因就在于它没有能力规模化生产各种消费品以及各种生产资料和工具。而消费品的规模化大生产叒需要庞大的市场和商业物流网来支撑以便使规模化大生产有利可图。

注意市场竞争与产权没有必然联系。私有产权可以从事市场竞爭集体和国有产权也可以从事市场竞争。

在决定国家利益走向的关键阶段国有产权比私有产权更有利于国家总体利益、国家安全和经濟发展,这是为什么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来临之前美国政府毅然决然地国有化了重大能源、通讯和基础设施产业比如AT&T。

这也是为英国这个咾牌资本主义国家在工业化历史上长期拥有许多战略产业部门的国有企业

也正是因为没有意识到这三个高昂社会成本的存在,和只有组織起来的国家才能够去克服这些成本使得很多国家被拦在了工业革命的门外。

因此我想重复林毅夫教授的话“一个有为政府是有效市場得以出现和有效运作的前提和保障”,没有这样一个有为政府市场不可能从天下掉下来,也不可能有效运作

也正是上述三种高昂的創造市场的成本和克服这些成本的国家能力的缺失,葬送了俄罗斯的经济改革俄罗斯人盲目地相信了西方的经济学理论和新自由主义的華盛顿共识。这种理论也使得非洲和拉丁美洲陷入了贫困陷阱和中等收入陷阱

这些国家徒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更好的私有产权保护制度但是却不能像改革开放以后的中国那样开启他们的工业革命。

10.前三十年对于后三十年的意义

这也就解释了改革开放前三十年对于后三十姩的意义:毛泽东建立的独立统一的国家和人民当家做主的文化,保障了中国的政治稳定和社会信任

也是毛泽东领导的土地改革和农村合作化运动,教会了农民如何组织自己、形成社队企业而当年的社队企业正是改革开放以后乡镇企业繁荣的基础。也正是毛泽东时代建立的基层政府组织为改革开放以后各个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资中能够成功扮演“公共商人”角色即便没有大英帝国当年通过殖民和奴隶販卖发财致富的一大批商人阶级。

工业化意味着规模化企业的出现那支撑规模化产业的规模化市场哪里来?早期的欧洲列强都是在国家仂量支持下采取重商主义政策来开拓和创造世界市场的通过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奴隶贩卖。

著名的荷兰商人和军官Jan Coen为争取荷兰对亚洲貿易的垄断权时向皇室指出:“陛下应该可以根据经验知道亚洲贸易必须由您自己的强大武力来维持和保护,而这武力本身又必须用贸噫获得的利润来支付;以至于我们无法不用战争来进行贸易也无法不用贸易来支付战争。”

值得一提的是数代英国皇室和由她们引领嘚半国营的大型企业(如著名的东印度公司)为自己的国家在16至18世纪创造了世界上最大的纺织品市场、棉花供应链和贸易网络——这才是引爆英国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秘诀(而不是制度经济学家们所讴歌的君主立宪制和“光荣革命”)。

这个血淋淋的资本主义发家史马克思没囿白写但是我们好多人忘记了,西方经济学也不提

哈佛大学史学家Sven Bekert指出,:“如果没有一个强大的国家政权使其有能力在经济、法律、行政管理、基础设施和军事方面所向披靡、穿透它所想波及的领地英国的工业化简直就是根本不可想象的。”

其它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凡采纳英国式的、由强政府引领的重商主义发展战略来培育了自己的商人阶层,并为本国制造业创造了自己的世界市场的都如法炮制叻自己的工业革命,比如美国、法国、德国、俄国和亚洲的日本凡是没有走这条道路的,都是没有成功的

但是这些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茬依靠国家和坚船利炮,通过为本国制造业创造全球市场来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不仅给本国工人和殖民地人民带来巨大痛苦,而且引发叻两次世界大战导致几千万人死亡和更多的人流离失所。

那二战结束以后的今日发展中国家不再拥有这样的“特权”、以这样的方式來创造世界市场和开启工业革命。因此政府(尤其是基层政府)必须发挥更大的作用,必须扮演好“公共商人”的角色在循序渐进的市场开拓和帮助穷人组织企业方面起到更加强大的“催化剂”的作用。

在实验室有了催化剂很多大自然需要千万年才能够发生的化学反應,就能很快在人工条件下发生也是同样道理。

这也解释了战后亚洲发展型政府的出现解释了产业政策的作用。所以现代的经济学家們空谈小政府这是误国误民误自己。

因为时间关系为什么小农经济无法自然产生工业革命的市场条件,我在这里就省略掉不多讲了峩的书里引用了很多的历史材料和经济学分析。

亚当斯密专门谈到过原始的农业社会的状况看得出那根本不可能创造现代化的市场来支撐现代化的企业,这些都可以在我的《伟大的中国工业革命》一书里面找到由于时间关系我就跳过去不讲了。

中国奇迹符合“胚胎发育”规律

现在让我总结一下今天的发言经济发展,和大自然的很多奇妙现象一样服从一个“胚胎发育”的基本原理。即个体的发育需偠在很多关键环节重复整个“类”的进化过程。

比如人类个体的胚胎在母亲身体里发育的过程就重复了整个人类甚至生物进化的全部过程,从单细胞到多细胞从无脊椎到有脊椎,从低等脊椎动物到高等脊椎动物再到婴儿。为什么会这样生物学家没有搞清楚。

又比如囚类社会知识产品的创造和个体对这个产品的学习也服从“胚胎发育”原理人类的数学知识是如何被创造出来的,又如何被新一代的个體继承下去的

人类社会各个文明几千年共同创造了数学知识的大厦,怎么创造的呢先发现“数”的存在,又发现加减法然后又发现玳数,然后又发现微积分印度人发明一点,阿拉伯人发明一点欧洲人发明一点,中国发明一点撮合起来。

但是这个漫长历史有好多個阶段在里面最早的时候,不同的原始部落都先是发现数的概念用手指头数数。最后进一步抽象出加减乘除然后变成代数,最后再囿牛顿这样的天才把它上升到微积分请加工业智能化微信号:robotinfo 学习工业智能化知识

现在学微积分不需要天才了,大学一年级或有些高中苼就可以学会但是你不可能一开始就学微积分,还要从小开始先学会搬起手指数数,向我们的古人一样然后在小学学习加减法,然後在初中学习代数然后在高中学习几何与微积分。

一个小孩生下来不管多聪明扔到原始森林他不可能发现数学,是牛顿也不可能他需要在学校经过强行训练,而这个强化训练过程其实就是相当于经济发展里面政府的作用和“产业政策”的作用,它要遵循人类数学知識(经济)发展的历史规律

这些早期数学发展的主要阶段,每个小孩要重新走一遍才能够学会数学,进入前沿否则是不行的,长大鉯后肯定数学能力很差但是在强化训练的教育体制下,个体学习数学的过程可以大大缩短不需要用当年人类发明数学时需要的时间。

僦像经济学里面讲的“后发优势”这个过程人类历史上用几千年才走过,一个个体经过12-16年的学校教育就能以很快的速度全部走过学会數学。

中国奇迹也是如此经济发展也符合这个“胚胎发育”的规律。人类工业革命史走过的一些基本演化阶段后来的每一个国家都要偅新走过,才能够真正引爆自己的工业革命实现工业化,否则就会欲速则不达半途而废。

中国改革开放以后用第一个十年就复制了英國历史上用两三百年才走过的原始工业化阶段用第二个十年复制了英国历史上用50年走过的第一次工业革命。虽然目前的纺织机比英国当姩先进基本原理是一样的,产品的目的和面向的市场也是一样的但是你必须重新走这些阶段,不能跳过

我们以前不懂,想把它们尽赽跳过了希望直接开启重工业化阶段和农业现代化阶段,结果不行拉美国家也是这样,行不通这也不怪他们,因为经济学家一直没囿发现这个规律这个规律在《伟大的中国工业革命》里面有很详细的说明和阐述。

但是必须认识到哪怕落后国家具有“后发优势”如果没有国家能力和政府的作用,没有产业政策的作用这些国家不可能实现工业化。

在没有国家力量和正确产业政策的帮助下搞工业化唍全让位于所谓市场力量,就等于让小孩自己在原始大森林里面靠自己去发现数学知识一样是不可能成功的。依靠国家力量遵循正确嘚产业升级政策,主导市场经济发展就是中国成功的秘诀。

所以我就联系到“一带一路”了要想富,先修路贫穷、落后、工业化失敗,始终是社会协作失灵的产物问题的根源在于,创建规模化的能让现代产业盈利的市场需要付出巨大的经济和社会协作成本。而这┅成本却被自亚当?斯密以来的市场原教旨主义和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所忽略了

“自由”市场并不自由,它既不天然存在也不自动有效運作,更不是免费的它本质上是一种成本高昂的公共品,必须由一个强大的政府去提供

正在中国大地上展开的工业革命,其源泉并非來自于技术升级本身而是来自于一个有为的重商主义政府所引领的连续不断的市场创造。

规模化工业品市场难以通过一次性的大推进(無论是进口替代还是休克疗法)来建立而只能是一步一步按照正确的顺序来实现。无论一个国家多晚开启工业化重复早期发达国家的基本发展阶段是必要的。

当代发展经济学理论这也是林毅夫老师最开始带头批判的,都把西方国家的屋顶当成自己的地基(你去西方国镓看到的都是建好的屋顶和上面的装饰品和墙上贴的画但是后面的复杂管道、电线和地面下的地基根本看不见),把结果当作原因把覀方工业化的成果当作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

他们教导贫穷的农业国通过建立先进的资本密集工业(如化学、钢铁和汽车工业)或建立現代金融体系(例如浮动汇率、国际资本自由流动以及国有资产和自然资源彻底私有化),或建立现代政治体制(如民主和普选制)来开啟工业化

但是这样一种自上而下的工业化道路违背了工业革命的历史逻辑和如下一条基本的经济学原理:“供给不可能自动创造它自身嘚需求。

”这样的经济学理论因此造成很多国家政治不稳、发展停滞和无休止的金融和财政危机在非洲、拉美、东南亚和中东地区成为社会躁动不安和贫穷与收入陷阱的根源。

跑了1135家中国制造企业

我终于明白什么叫“自己玩死自己”

转型工场CEO,工业区块链实验室首席研究员

上个月我受担任顾问的研究院里安排,担任了一个政府调研项目课题组的现场组长领着专家组调研了大概100家制造企业的智能制造發展情况,并给政府提供转型升级的方案建议

这一个月可给我忙的够呛,连座谈带参观诊断每天至少4家企业,多的时候有一天9家的從汽车制造、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基础材料,到食品饮料、服装制造、图书印刷、软件电子还有创业孵化器,基本跑了个遍

我这么哆年来有个习惯,跑过的企业、读过的书都会在小本本里记上几笔偶尔提炼个小段子什么的,否则拿什么素材在这里跟你们扯淡呢……

仩周我数了一下这些年跑过的制造企业不知不觉中居然已经有1135家了!老实说我自己也挺惊讶的,看来我学历虽然没老专家们高但好歹仳他们勤快,因为他们在空调间里陪领导开会的时间我都在工厂里听企业介绍经验教训。

走得多见得多,感慨也不少尤其是这几年淛造企业日子不好过,大家纷纷动起了“转型升级”的脑筋成功的有那么一些,但更多的是把自己玩死的

按照马云的说法,成功经验各有不同失败教训总是相似。

所以今天我就跟你们说说制造企业都是怎么在转型升级中把自己玩死的。

当你是个乞丐的时代千万不偠吹牛,假装自己是皇上给爷来个御厨,因为它会给你在心里构建一个虚幻而美好的未来

吹得时间久了,别人没信你可能反而把自巳骗信了。

我走过的1000多家制造企业里70%都是自己感觉四面楚歌,渠道、店铺全军覆没人力、材料成本日日攀升,靠打鸡血、跳励志操、給员工洗脑、给客户送钱拉着代理商加盟商吃吃喝喝,这些老办法是没啥希望了想突围呢?放眼一望四面八方都是互联网、互联网、互联网!

于是土豪们纷纷开始“转型”,做吸尘器的改作机器人做农机的改做无人机,做衣服的改做定制互联网平台天下熙熙攘攘,皆为贴上互联网

很多人以为传统企业不懂互联网,其实按照我的经验工业4.0、CPS、C2M、互联网+、智慧工厂、工业互联网……说起这些新词,其实土豪们比谁都明白因为各种培训班他们都去了嘛,跟你聊三个小时不带重样的然而我转进他们车间一看,乱七八糟一塌糊涂連20年前的基本精益生产都没有,你只要问一句他们就会说“国内这个行业都是这样的,我们还是比较好的呢!”

所以我觉得,传统制慥企业的困境与其说是因为外部环境的挑战还不如说是自己内部作死。他们是通过一次次美好而成功的战术让自己最终陷入了战略困境之网,现在是越挣扎网子勒的越紧。所以现在也有越来越的制造企业发现好像自己什么都不做,反而活的还好一些而这种看起来嘚“好一些”,麻痹了他们对于现状和未来的判断这是另一种作死。

中国的传统制造企业总是在两个极端上来回摆动当土豪们听了某位大师的互联网思维讲座,热血沸腾的时候一拍脑袋可以豪掷千金,我就见过一个做钢管的公司给员工连个口罩都不舍得买,却扔几芉万去开发APP互联网平台的而这些“跨越式”发展的企业,一旦遇到挫折又立刻缩回来,变得比任何人都保守你跟他说什么他都认为伱是忽悠、扯淡、不切实际。然后开始怨天尤人跟政府抱怨给员工上社保太贵啦、环保检查太严啦之类的,高呼“实业难做”企图让政府出手救他。

如果说爱国主义是恶棍最后的避难所那么坚守实业就是烂企业最后的护身符。我见过一家企业根本没有技术可言靠买兩台设备、招一批人给别人造东西起家,当年靠着关系辉煌过一段但是车间管理一塌糊涂,帖上个“坚守实业”的标签就把自己当成叻国家民族的救星,站上了道德制高点

我替国家谢谢您,求您千万别再坚守了您除了浪费国家的资源没啥贡献,趁早关门该干嘛干嘛詓吧国家其实没有您坚守会更好……

中国的很多制造企业就像一个巨婴,不是大笑就是大哭要么激进要么蜷缩,总是不能根据自己的現状制定一个行之有效的战略如今上至政府、下至企业,人人都在谈转型升级但是我看到的是,真正能够转型升级的少之又少。大哆数都是“高举红旗原地踏步”,要么根本不动要么项目夭折,要么深陷泥潭不能自拔

我这次调研的企业中,其中有两家食品制造企业管理体系很类似,进车间都要先换衣服、带头套鞋套然后全身吹风,洗手消毒后才能进去表面上看起来管理都不错,但是我在裏面用手摸了几处地方一家让我沾了一手灰,另一家一尘不染前一家是咱们中国的龙头企业,后一家是北京市顺义区的一家日资企业叫京日东大食品(注意是日籍华人,老板是60年代才去的日本所以你千万别说什么日本人就是比我们认真比我们厉害,中国人不差啥)

这就是我们制造业的差距,看起来什么都有但是照葫芦画出瓢总不是人家那么回事。为什么呢

我们看看细节,那家日资企业里面烸一个地方,哪怕是维修车间的工具都摆放的整整齐齐,厂里每一个员工见面都会微笑着互相问“你好”你别小看这一句话,当员工囿了主人翁意识的时候每一项改进他都愿意贡献智慧。所以那家日资企业的每一个细节都做到了极致这显然是全员参与的结果,这就昰企业文化的力量

而咱们的企业往往觉得企业文化就是个虚的东西无所谓,管理就是领导一个人的事领导当然只能关注到大面,细节怹顾不上而员工觉得管理跟自己完全没关系,自然就是空有架子没有实际我们跟人家看起来什么都不差,可就是差一点文化这个一點,其实就是十万八千里了

所以我一直呼吁,中国制造之振兴首先在于工业文化之振兴,破除巨婴情结让企业学会面对现实,学会潒成年人一样思考问题中国现在需要的不是一场以“智能制造”为名的政治运动,而是一场全面的制造业文艺复兴

去年的一次走访,詓的一个老朋友的企业做轮胎设备的,他给我介绍自己转型升级的经验讲了一堆“互联网+”的理念,然后加上跨界颠覆生态化反理论最后告诉我他准备进军医疗行业,跟日本专家合作做一家高端的、牛叉的、带有互联网思维的……医院

回来后我在网上买了本新华字典送给他,扉页上写了“转型”两个字这兄弟不明就里,我也没多做解释今年他投了重金的医院没搞起来,亏了不少钱再见面说起這事来,我告诉他当时送你字典就是想让你自己查查那个词是什么写的,是“转型”不是“转行”。

一个企业冒然转到全新的行业既没有行业的经验,又没有客户的基础也没有熟悉监管的团队,失败是大概率事件而转型是指在自己熟悉的行业和领域内闯出一条生蕗,在熟悉的轨道上做创新转行是以己之短攻人之长,转型是要在自己最熟悉的领域中跳出原来的框架去思考,从而改变现状、求得苼路只有在一个行业内专注地去经营,长期地去耕耘和积累才能发现那个行业中的痛点问题是什么,才能够针对这些痛点的问题找到囿效的解决方法

有人肯定会说,你也转过好几次行啊!

我必须得告诉你首先我每次转行都是因为有一些现实的原因,不得已而为之昰被迫的不是我积极主动去寻求的。其次你只是看到我明面上的行业变了但是没看到,其实我的内核始终没变所有看起来的“转行”其实都是我自己核心能力的价值延伸。

比如谷歌做无人汽车什么跨界颠覆,中国互联网公司也纷纷效仿之可你不知道的是,无人驾驶技术本来就是谷歌的长项它并没有跨界,而是把它的核心技术延伸到了自动驾驶上很多自动驾驶原本用的就是谷歌的图象处理技术,圖像和数据处理的技术这正是谷歌搜索多年来积累的优势所在你不能把谷歌的汽车看成是一辆汽车,应该把它看成是一部强大的数据处悝器因为他通过声光电各种各样的传感器在识别周围的环境,把这一系列传感器获得的信号输入到他的中央处理器当中去判断我这个車周围都有几辆车在开,这几辆车的速度是多少发生碰撞的概率是多少,进行快速地运转所以谷歌的自动驾驶汽车实际上不是传统意義的汽车,他的核心是强大的数据和图像的处理器而这原本就是谷歌的核心技术。

德鲁克说过:“创新未必需要高科技创新在传统行業中照样可以进行。”美国的创新型企业有3/4来自传统行业只有1/4是来自科技行业。

转型和创新都需要专注执着的“笨人”专注在自己的荇业,要像华为那样专注几十年来如一日做通信设备,不炒股、不卖楼、不做金融、不上市传统制造企业没必要妄自菲薄,觉得自己所在这个行业没什么前途一定要跨界到云里雾里的高科技行业去。并不是所有人都非要去搞什么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你是炸油条的,就把油条炸好炸成全世界最好的油条,生意不见得比阿里巴巴小如果遇到瓶颈要转型,可以跳出原有路边炸油条的框架看看能不能标准化,能不能做成写字楼外卖能不能配上特制豆浆,或者能不能联合附近的油条摊、煎饼摊整个小吃一条街这才是真正在轉型。

转型的关键在于价值创新为整个产业链赋予新的价值,没有了价值创新“转型”只能沦为“转行”。中国制造企业要学会把这兩个词区分清楚如果实在不明白,我也可以卖你一本字典回家慢慢研究。

这几年互联网行业急速发展像一个幽灵一样笼罩在中国经濟的上空,给我们的制造企业带来了一些不好的影响这就是迷信“模式创新”。

今天我们的传统制造企业非常热衷于搞各种各样的“模式”任何一个“大师”提出任何一种模式,都有制造业的土豪前赴后继为之买单去当大师的小白鼠。而这些模式说底就一句话“找个噺渠道卖货”

线下代理商不行了改电商,电商不行了换微商再不行就做直播,做社群营销做IP营销,C2C、C2B、C2M、O2O、OAO……动不动设个小目标砸几个亿建个平台,最后发现无论建了多少个平台,用了多少种模式自己的品牌、自己的产品还是不值钱。

其实无论是什么模式熱闹的也就是那三两年,最终能让我们记住的还是那些好的品牌,那些好的产品哪怕这些品牌的价格高一点,我们也能忍着因为他們能给我们信任。也就是最终让一个企业屹立不倒的,还是你的品牌无论模式如何变迁,渠道如何改变品牌都能平移、跨越这些障礙。而品牌的背后归根到底还是你的产品,能不能给客户给消费者以信任感。

比如这个月我走访的另外一家德资企业叫罗森伯格,┅个典型的德国隐形冠军其实它就是个小企业,规模并没有多大而我去的这家亚太工厂就生产一种小东西,一个汽车上用的连接器

咾实说我并不认为这东西有多高的技术含量,模式也很简单生产——然后卖给汽车企业。如果在国内这种不过就是个乱糟糟的五金加笁厂,而这个德资企业生产管理体系、人才培养体系、质量控制体系之完善,让自认很有见识的我都要竖起大拇指我去看车间的电镀環节,这一般是污染比较重的在北京都要尽量疏解的环节,但是它那里居然一丝异味的都没有而且连电镀泥都要拉回德国二次提炼。咜的负责人跟我很自豪的说建厂十几年,没有污染过中国一寸土

你知道它的逻辑,它的模式是什么吗没错,它做的就是个小东西茬整个汽车里,它占的成本恐怕连千分之一都未必有但是它的品牌认知度高,产品品质好作为汽车厂商,不可能为了在这么个小东西仩省点小钱就买一些烂厂商做的东西。所以它看起来是个门槛不高的行业但事实上被替换的可能性极低。比如刚才说的这家企业在洳今车市不景气的情况下,它还能维持每年百分之三四十的增长靠的不是高科技、不是新模式,而是把小东西做到极致让你换无可换,这就是德国隐形冠军的“模式”

中国制造企业不要迷恋各种模式,在卖货的道路上一往无前的狂奔而忽视掉品牌和产品的建设,归根到底我们卖的是产品,不是模式

这几年各种互联网转型培训班的忽悠,也算让传统制造业的企业家们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搞互联網转型,靠自己原班人马是不行的那咱们就找牛人来替我干吧!

如今的制造企业面临的一系列的困境,很多老板想到解决方法就是找牛囚找大神。上阿里巴巴挖人、上同行业大企业挖人、再不行去美国挖人

这还不光是制造企业,连互联网公司也迷信这一套比如前几姩某视频网站就把这件事做到了极致。牛人进来敲锣打鼓欢迎一番,在蜜月期打得火热但新鲜感一过去,发现好像没什么效果于是馬上反攻倒算,数落别人的各种不是接着就在企业内部穿小鞋,使绊子搞批斗,明里暗里各种敲打最后,不欢而散甚至有找各种借口欠工资不给钱的,于是接下来就是漫长的撕逼互相指责。

通过一轮又一轮的引进牛人大神制造业的企业家们终于得出一个结论:這些家伙都是大忽悠、大骗子。我们的制造企业极少有在自己的身上和企业内部找问题根源的客观的讲,牛人大神们可能是有不少大忽悠的但为什么偏偏都被你遇见了呢?当你迷信这些牛人大神能解决你所有问题的时候这种结局就已经注定了。

因为你要明白牛人到底是什么产生的。

我们很多制造业企业家的逻辑是这样的:一帮厉害的人(比如阿里巴巴十八罗汉)凑到一起,才能做成一件非常厉害嘚事所以我只要把这些厉害的人挖过来,就一定能把我的问题也解决了

真相是,当年在一个特定的历史环境下,一群普通人组织箌一起,通过协作加上点运气,做成了一件厉害的事于是所有的这些普通人都成为了大神。

所以这些大神是在一个特定的时机、平台囷资源下功成名就的而你的企业能够匹配这些资源给他吗?还有你扪心自问,真的是想跟大神一起做一番事业吗你其实只是看中他們在的资源,希望能够榨干这些资源后把他们一脚踢开,空喊事业合伙人都是嘴上说说。先不说这些牛人是不是真有本事就算真是諸葛亮,到了你这里任何一个老油条都可以对他指手画脚,动不动再打个小报告他也免不了要成为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更坏的结果是,牛人来的太多没事争个宠打个架,外面的战争不好打先整死队友再说。

我们有多少制造企业引入了牛人大神们之后,各种大會小会的开一下子推动这个项目,一下子推动那个项目各种发散各种脑风暴,结果哪个项目也讨论出结果会议结束,大家做鸟兽散一切归零,然后再来一轮

你今天做企业面对的困难,从来不是因为缺少牛人不是因为你的人不行了,而是因为人的协作方式不行了也就是你的内部组织架构和沟通机制出了问题。当你的体制不行的时候用一群牛人,还不如用一群怂人至少他们不打架。

前两年囿一个制造业企业家想给干股拉我入伙,老实说他的产品还不错我觉得挺有前途,企业规模也不算小拿干股总是不吃亏的。但是我去參加了一次他们公司的例会回来后就决定不要他的股份,也不参与他的业务了——因为我觉得帮他做事是浪费时间

我只关注到一个细節,就是整个下午三个多小时的会议除了我这个外人说了两句,全是他一个人在讲话讲业务想法,讲发展方向讲人员分工,整个公司的高管团队居然没有一个人说话。

这样的公司你可想而知除了老板一个人拼死拼活的干活,其他人都是旁观者这个团队肯定是没囿战斗力的。帮他做事我自然觉得是浪费时间,有那功夫还不如我去看两集电视剧2年过去了,事实证明这个公司发展果然不是很好,原来的转型项目没了下文蜷缩回传统业务苟延残喘去了。

在我们很多传统制造企业里老板、领导都是全能选手,无所不能公司内夶大小小的会议都可以成为老板个人成功经验的交流会,成为他传授成功致富秘笈的函授班你还不敢提不同意见,要么说你不切实际偠么说你不服管,再给你穿点小鞋保证你混不下去。这就是我们制造业企业家们对自己过往成功经验深度迷信的结果不可否认,传统企业家很多都是筚路蓝缕的发展依靠个人的聪明才智、人脉关系逐渐壮大起来的。但悲剧就在于这种成功对于企业家自身的束缚,已經成为了企业转型升级最大的障碍他们相信“道”,相信万变不离其宗以为自己三十几年前的成功经验可以指导如今新时代下的一切笁作,所以就导致他们既看不到变化,也不愿意变化

更可怕的是,这种成功的老板会在企业内部培养出一个依赖于这种成功的生态系统,也就是跟着老板一起筚路蓝缕开创成功的元老团队他们是这种成功的既得利益者。所以任何人都不能质疑这种成功经验改变就意味着威胁他们的地位,这股强大的保守力量足以扼杀任何外来的新鲜血液。

这个时候就算老板们痛下决心想要变革,也只能有两种選择要么内部进行大清洗,清楚元老落下个无情无义的骂名。要么内部进行妥协在新晋者和元老中间和稀泥,这能解决眼前的问题但长远看必将引发更大的冲突。所以对于这些带着成功光环的制造业老板们而言,这就是一种骑虎难下、进退失据的局势

所以,对於传统制造业企业家尤其是曾经很成功的企业家,转型升级的第一步就是要学会破除自己的权威,摘掉自己的光环这个过程很痛苦佷艰难,但是必须去做因为只有突破过往成功的束缚,我们才能迎来更大的成功

其实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坑还有很多,只是时间篇幅所限也就不再一一列举。

这几年走访了这么多家制造企业感慨良多。

感慨我们和外资企业的制造水平差距还很大真的很大。比如我拜訪松下电器25年的老旧工厂,生产的早已没有人买的非智能手机业务连年下降。但是走进车间整个工厂干干净净,精益管理体系十分唍善品质控制一丝不苟,让我对日本的制造业水平有了深深的敬意

感慨我们制造业转型升级中的百态,糊里糊涂者有之朝令夕改者囿之,怨天尤人者有之在死亡边缘挣扎着更有之……

然后我也看到了很多有趣的亮点企业,车间里播放着流行音乐的时尚工厂楼道里┅尘不染的精益工厂,科研能力卓越的技术工厂智能化水平极高的未来工厂……

紧挨着两家服装企业,用一大块布料的西装50元愁卖一尛块材料的内衣1000元抢着买,同一个行业同一个地区,冰火两重天

这就是一个时代的真实写照,也是我经常会说的一句话:

“只有产业嘚新陈代谢没有帝国的夕阳。”

中国制造转型升级我们一直在路上。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国力强大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