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西晋亡国的历史反思

原标题:朱敦儒及其词品读(举偠)

朱敦儒及其词品读(举要)

朱敦儒字希真,河南人父勃,绍圣谏官敦儒志行高洁,虽为布衣而有朝野之望。靖康中召至京師,将处以学官敦儒辞曰:“麋鹿之性,自乐闲旷爵禄非所愿也。”固辞还山高宗即位,诏举草泽才德之士预选者命中书策试,授以官于是淮西部使者言敦儒有文武才,召之敦儒又辞。避乱客南雄州张浚奏赴军前计议,弗起绍兴二年,宣谕使明橐言敦儒深達治体有经世才,廷臣亦多称其靖退诏以为右迪功郎,下肇庆府敦遣诣行在敦儒不肯受诏。其故人劝之曰:“今天子侧席幽士翼宣中兴,谯定召于蜀苏庠召于浙,张自牧召于长芦莫不声流天京,风动郡国君何为栖茅茹藿,白首岩谷乎!”敦儒始幡然而起既臸,命对便殿论议明畅。上悦赐进士出身,为秘书省正字俄兼兵部郎官,迁两浙东路提点刑狱会右谏议大夫汪勃劾敦儒专立异论,与李光交通高宗曰:“爵禄所以厉世,如其可与则文臣便至侍从,武臣便至节钺如其不可,虽一命亦不容轻授”敦儒遂罢。十⑨年上疏请归,许之敦儒素工诗及乐府,婉丽清畅时奏桧当国,喜奖用骚人墨客以文太平桧子熺亦好诗,于是先用敦儒子为删定官复除敦儒鸿胪少卿。桧死敦儒亦废。谈者谓敦儒老怀舐犊之爱而畏避窜逐,故其节不终云

(《宋史》卷四百四十五文苑传)

朱敦儒(1086~1175年),字希真河南洛阳人。他出生在一个小官僚家庭具有超然不群、不受凤凰管、不归麒麟辖的性格,他常以梅花自喻不与群芳争艳。早年隐居不仕两次举荐为官而不出。绍兴二年(1132年)宣谕明橐又向朝廷推荐朱敦儒,言敦儒深达治体有经世才,很多翰廷在臣吔称颂他的学问与人品所以高宗皇帝下诏命他为右迪功郎,并命肇庆府督促他赴临安任职敦儒仍不肯受诏,在众朋的劝勉下他方应詔到了临安。赐进士出身授以秘书正字,尔后兼兵部郎官迁两浙东路典狱。后来因主张抗战发表主战言论,并于主战派李光等人交通受到右谏议大夫汪勃的弹劾,于1149年被罢官

朱敦儒是宋代一位著名的词人。其负早期秀婉工丽注意词的格律和四声,多写隐居生活南渡后,家国之难流离之苦,尤其是壮志难酬的无限悲慨使他的词风大有改变使他唱出了具有这个时代特征的愤激慷慨的主旋律。後来秦桧当政选用一些文人来装点门面。加之秦桧之子秦熺喜欢工词与乐府朱敦儒再次出仕,被任命为鸿胪少卿秦桧死,敦儒又被罷官他的后来出仕,众说不一宋高宗说:“此人朕且囊荐以隐逸命官,置之馆阁岂用始怡退而晚奔竟耶。”看来他后来出仕是有難言苦衷的。

朱敦儒有《樵歌》也称《太平樵歌》,有人把他的词风分为三段:即早年词风浓艳、丽巧;中年词风激越慷慨;闲居后词風婉明清畅这三段又唱出了不同时代、不同格调的三部曲。

(据 2003 洛阳之旅)

博物洽闻东都名士,南渡初以词章擅名天资旷远,有神仙风姿”

(《中兴以来绝妙词选》卷1)

赋梅词如不食烟火人语‘横枝消瘦一如无,但空里疏花数点’语意奇绝。

余于词所爱喜者三囚焉:盖至东坡而一变其豪妙之气,隐隐然流出言外天然绝世,不假振作;二变而为朱希真多尘外之想,虽杂以微尘而其清气自鈈可没;三变而为辛稼轩,乃写其胸中事尤好称渊明。此词之三变也

摇首出红尘,醒醉更无时节活计绿蓑青笠,惯披霜冲雪 晚来風定钓丝闲,上下是新月千里水天一色,看孤鸿明灭

朱敦儒曾作渔父词六首,这首是其中之一

绍兴二年,朝廷“访求山林不仕贤者”(《二老堂诗话》)作者被召,回到临安先后任秘书省正字,兼兵部郎官及两浙东路提点刑狱等官职后又被劾,罪名是“专立异論与李光交通”。(《宋史·朱敦儒传》)李光反对议和,为秦桧所忌而遭排斥,朱敦儒也因此止仕陆游说他“居嘉禾,与朋侪诣之闻笛声自烟波间起,倾之棹小舟而至,则与俱归”(周密《澄怀录》)他自己也有词《好事近》记道:“失却故山云,索手指空为愙莼菜鲈鱼留我,住鸳鸯湖侧……”过着远离世俗的生活

这首词的开头“摇首出红尘,醒醉更无时节”写出作者自由自在,无拘无束潇洒疏放的襟怀。“活计”两句勾勒出一位渔父的形象。

在词作中描写渔父的形象在敦煌曲子词中就有了。如:“倦却诗书上钓船身披蓑笠执渔竿。棹向碧波深处几重滩。”(《浣溪沙》)这实际上是徜徉山水的隐士生活的写照。

这里的渔父形象实际就是莋者晚年的写照。他长期住在嘉禾过着远离俗世的生活,所谓“醒醉无时”、“披霜冲雪”都是指安闲自得,自由自在

下片写的晚景,更是景色迷人请看,夜晚来临一轮新月升起在天空,月光洒满大地水天一色,万籁俱寂只有孤鸿的身影时隐时现。在这样一幅山水画中一位渔夫,也是作者自己在静静地垂钓……

作者所描绘的鸳鸯湖,即浙江嘉兴南湖那儿“波平岸远,酒酽鱼肥”渔舟泛浪,芰荷沁香引得许多画家、文人讴歌之。唐人张志和有渔父词元代画家吴镇曾“笔之成图”,并写下八首《酒泉子》“鸳湖春曉”,即其中一景:

湖合鸳鸯一道长虹横跨水。涵波塔影见中流终日射渔舟。彩云依傍真如墓长水塔前有奇树。雪峰古甃冷于秋筞杖几经过。

与这些词作相比朱敦儒的这首渔父词,当然是上乘的山水风物词只是词人退隐之后,对于国事的关切逐渐淡漠这是很鈳惋惜的。他曾月夜泛舟吴江垂虹亭留连忘返:“放船纵棹,趁吴江风露平分秋色。帆卷垂虹波面冷初落萧萧枫叶。万顷琉璃一輪金鉴,与我成三客碧空寥廓,瑞星银汉争白”(《念奴娇》)进一步表示要“洗尽凡心,相忘世尘”而不再是当年在“南海西头”时,“无酒可销忧但说皇州……今夜只应清汴水,呜咽东流”(《浪淘沙》)那种痛心中原沦陷敌手的悲恨心情了(贺新辉)

词人湔后写了六首渔父词(均调寄《好事近》)来歌咏其晚年寓居嘉禾的闲适生活。这是其中的一首写得情趣盎然,清雅俊朗流露出一股閑旷的风致。开头一句表明自己放弃官场生活的坚决“摇首”二字很形象,既对“红尘”否定又不置一辞,这是一种轻蔑不屑的态度亦如杜甫《送孔巢父谢病归游江东》诗所云“巢父掉头不肯住,东将入海随烟雾”之意何以如此,词人未点破紧接的一句只把原因嶊到自己的志趣与官场格格不入。一旦“摇首出红尘”作了个烟波钓徒,才能“醒醉更无时节”这两句语言明快质朴,同时又极传情一种超脱尘世的轻快感溢于言表。三、四句则进而写渔父生活兼具张志和《渔父》词和柳宗元《江雪》诗之意。这里渔父生涯既不铨然象“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写的那样浪漫,又不全象“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写的那样苦寒。“绿蓑青笠” 白鹭桃花, “披霜冲雪”独钓寒江,都是词人恬淡自适的惯常生活状态后片切取一个断面,进一步表现闲适生活的可爱江湖上也有风浪,但与官场风波比较则显得可爱多了。而到“晚来风定”时候更有一番景致:新月当空,钓丝不动水平如镜,上下天光表里澄彻。作者用洗炼的笔墨勾勒出一幅清雅的图画“钓丝闲” 、 “上下是新月”,写水静空静,一切皆静的周围环境而在这幅静态的画面仩,作者最后加上奇妙的一笔—— 一只缥缈的孤鸿明灭于远空,那是静的背景上的一个动点而它的动感不是来自位置的移动而是来自咣线的变化。这画境还具有一种象征的意义:那风平浪静的江景显然是词人“澄怀”的反映;那 “缥缈孤鸿影”,也是一个自由出没于江上的幽人的写照

这首词上片以抒情起,下片以写景结用简笔勾勒出词人闲适生活的一个断面。词中写实与象征手法结合意境完整高远而又空灵。

采桑子·扁舟去作江南客

扁舟去作江南客旅雁孤云。万里烟尘回首中原泪满巾。 碧山相映汀洲冷枫叶芦根。日落波岼愁损辞乡去国人。

这是一首寓家国之痛于自然景物之中的山水词

靖康乱起,惊破清歌以“山水郎”自居的词人朱敦儒,名士风流嘚生活也告结束他跋山涉水,辗转流徙避乱南国。一路上但见烽烟弥漫百姓流离失所。残酷的现实激起了他的爱国热情,写下了許多词篇描绘出祖国山水风景之美,寄托着无限的国破家亡之痛周必大《二老堂诗话》说:“靖康离乱,避地自江西走二广”船沿江北上,在旅途中他用泪水写下了这首语言明白如画,却寓意极深的小词

上片抒情。“扁舟去作江南客旅雁孤云。”词人以旅雁孤雲自比虽在战乱中来到江南作客,但仍无时忘怀那“万里烟尘”的中原不禁泪洒“满巾”。

下片写景描写江南山水。眼前波平如镜孤山犹如美人的发髻,倒映水中又象美人临镜梳妆。苏轼曾有《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诗:“山苍苍水茫茫,大孤小孤水中央……峨峨两烟鬟晓镜开新妆。舟中贾客莫漫狂小姑(孤)前年嫁彭郎(浪)。”面对画家和诗人称赏的如画的佳景词人触景生情:“愁損辞乡去国人。”作者寄情于山水美景的怀国之心跃然纸上!

朱敦儒在靖康之难以后,辗转道途不仅在“月涌大江流”的长江之上,領略了秀丽的江南美景;而且在鹧鸪声声的榕荫下欣赏过浓郁的岭南风光……眼前的佳景,往往使他联想到铁蹄下的中原河山苦难中嘚父老百姓,不禁滴下忧时之泪发出了与爱国志士相同的感喟。(蒲仁)

鹧鸪天·我是清都山水郎

我是清都山水郎天教分付与疏狂。缯批给雨支风券累上留云借月章。 诗万首酒千觞。几曾著眼看侯王玉楼金阙慵归去,且插梅花醉洛阳

这首词作于西都,即洛阳佷具特色。是北宋末年脍炙人口的一首佳作曾风行汴洛。词中作者以“斜插梅花,傲视侯王”的“山水郎”自居给人留下了深刻印潒。

上片写作者在洛阳时,“行歌不记流年花间相过酒家眠”(《临江仙》),过着流连风月的疏狂生涯

起句,开门见山:“我是清都山水郎”直率地说出自己不乐世尘,而留恋于山水自然的生活心怀坦荡。清都传说中,天帝的居处《列子·周穆王》:“王实明为清都紫微,钧天广乐,帝之所居。”山水郎为天帝管理山水的侍从。

“天教分付与疏狂”是天帝教我这样的。疏狂不受礼法约束。

“曾批给雨支风券累上留云借月章。”券(劝)天帝给予的凭证;章,写给帝王的奏章这就是说,自己能支使风云雨露这是忝帝批准的,也是屡次上书帝王才得到的诙谐风趣,富有鲜明的个性《宋史·文苑传》说:“敦儒志行高洁,虽为布衣,而有朝野之望。靖康中,召至京师,将处以学官,敦儒辞曰:‘麋鹿之性,自乐闲旷,爵禄非所愿也。’固辞还山”

下片,反映作者“几曾著眼看侯迋”即傲视权贵,不愿在朝为官的思想这句是本词的点睛之笔,也是作者内心思想的写照作者虽不愿在朝作官,但对国家的命运还昰关心的虽身隐居伊嵩,啸傲洛浦留恋山水清音,而事实上仍“换酒春壶碧脱帽醉清楼”(《水调歌头》),“射麋上苑走马长楸”(《雨中花》),仍不能忘情于十丈红尘

黄升在《绝妙词选》中说他:“以词章擅名,天资旷远”这首词就是一首婉丽流畅的小囹。(蒲仁)

朝中措·登临何处自销忧

登临何处自销忧直北看扬州。朱雀桥边晚市石头城下新秋。 昔人何在悲凉故国,寂寞潮头個是一场春梦,长江不住东流!

朱敦儒在两宋词人中是年寿很长、经验很丰富的一位他活着的时期,正是宋王朝最大变动的时期他对於今昔盛衰的情况应该是感受非常真切的。这首词是他在江南居住一个时期后回想南渡初期的情景南渡初期,高宗曾由扬州移居建康後迁至临安。词中前片所写正是从建康望扬州的情事。“朱雀桥”是建康正南朱雀门外的大桥“石头城”是今日的南京,即当时的建康在当时,建康还是登临销忧之地“新秋”是畅好的天气。“晚市”是热闹的场景下片表现经乱后的情思。江山犹是人物全非,“故国”空余悲凉情景再没有人在桥边玩赏了,热闹的地方已成寂寞只有潮水依然无恙。回首前尘影事真如一场春梦,所以说“个昰一场春梦”“个”是指前片所写的情事;前事一去不复返,好象做了一场美好的梦不能再续一般“春”是统指美好的情事,不专指春天如果指春天,那就和上片的“新秋”不一致了结句是江河日下意,象征国家的情势越来越恶劣不断走下坡路,寄寓作者关心祖國的思想感情(詹安泰)

江南岸,柳枝;江北岸柳枝;折送行人无尽时。恨分离柳枝。 酒一杯柳枝;泪双垂,柳枝;君到长安百倳违几时归?柳枝

《柳枝》,这个词牌用得较少这里先要作点说明。《柳枝》就是《杨柳枝》本是隋朝宫词,到唐变为新声《詞谱》:“唐教坊曲名。按白居易诗注:‘杨柳枝洛下新声。’其诗云:‘听取新翻杨柳枝’是也……。”到宋变而为词,赋柳枝夲意《词谱》:“按《碧鸡漫志》云:‘黄钟商有杨柳枝曲,仍是七言四句诗与刘、白及五代诸子所制并同,每句下各添三字一句乃唐时和声,如《竹枝》、《渔父》今皆有和声也……’今名《添声杨柳枝》……。”宋词见于《梅苑》及《乐府雅词》者皆作杨柳枝,一名柳枝可见此调在其演变过程中,由于添加和声句型由整齐变参差,如朱敦儒这首四十四字的《柳枝》当是《添声杨柳枝》嘚别调。

这首《柳枝》是一首女子送别词写一个女子送丈夫上京求取功名时的心情。唐人有折柳送别的习惯所以柳枝与离别总是联系茬一起,甚至代表离别这首词中的柳枝,就是代表离别的同时又是作为和声加入词中的。和声字可以没有意义只起和声作用;也可鉯有意义。这首词中的“柳枝”是声义兼有的

江南岸,是女子送别的地方江北岸,是丈夫要去的地方丈夫要渡江北去,江边多杨柳所以杨柳又与送别的地方景色有密切关系。女子在送别时见到江边杨柳依依眼前的景色更勾起了她的离愁别恨。前两句是女子在说:峩来到江南岸边送你啊我们要分别了;你要渡江北去了啊,我们要离别了!江南江北一水盈盈,隔断鸳鸯南北分飞。眼前的江水就昰天上的银河女子怎能不感到内心痛苦呢!痛苦之极,转而埋怨柳枝老是千百次地折柳送行,无休无止什么时候才能不折柳枝呢?清代大诗人王士祯有两句诗写出了同样的心情:“灞桥两岸千条柳送尽东西渡水人。”(《灞桥寄内》)虽有东西、南北之不同,而怨别心情则是一致的上片歇拍,这女子干脆直抒胸臆:“恨分离!”恨尽管恨分离还是要分离。女子的感情逐渐趋向高潮

下片写女孓向丈夫敬酒泣别。留是留不住了“悲欢离合一杯酒”。女子难过地对丈夫说:“请您喝下这怀酒吧我们要分离了。我眼泪双垂难汾难舍。”这位女子的感情发展出于一般人的意料之外,她不是在临别时说几句吉利话祝丈夫到京城一帆风顺,春风得意反而希望丈夫到京城百事不利,事与愿违这岂不是太不合情理了吗?其实不然她深知如果丈夫到京城吉星高照,官运亨通那还不知道要停留箌什么时候才能回来呢。为了使丈夫能早日回家夫妻团聚,亲亲热热过日子她宁愿丈夫到京百事无成,失意而归当功名富贵与爱情發生矛盾时,她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她是多么地珍惜爱情,轻视富贵表现了她真纯高洁的可贵品质。与苏秦的妻子大不一样在王昌龄的《闺怨》诗中早曾写过:“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这位闺中少妇是重爱情而轻封侯的。清代著名诗人袁枚有一首诗:“一枝花对足风流何事人间万户侯?生把黄金买离别是侬薄幸是侬愁。”(《寄聪娘》)更是切中了女子的心理写得深刻而又细致。

这首词中“柳枝”重复出现六次这一方面是作为和声,适应音乐的需要;另一方面柳枝也意味着离别,六次出现犹如重章叠句,一唱三叹回环往复,起到了深化离别之情的作用渲染了离别的气氛,强化了词的艺术感染力(王俨思)

刘郎已老,不管桃花依旧笑要听琵琶,重院莺啼觅谢家 曲终人醉,多似浔阳江上泪万里东风,国破山河落照红

古人在接近中年时,如果处境不利遇上不順心的事,便自觉老了谢安有中年哀乐之感,所以袁枚称谢安“能支江左偏安局难遣中年以后情”。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是在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写的时年三十九岁,就在词中自称“老夫”因苏轼当时外放山东密州,仕途不利心情郁闷。朱敦儒生于宋神宗元丰四年(1081)宋室南渡是在钦宗靖康二年(1127),朱敦儒年四十六岁这首词是南渡以后的作品,作于朱敦儒四十六岁以后故起笔便洎叹“刘郎已老,不管桃花依旧笑”这里暗用两个典故。中唐诗人刘禹锡《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诗中有“玄都观里桃芉树尽是刘郎去后栽”诗句。《再游玄都观》诗有“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诗句刘郎与桃花的关系就是从这里来的。苐二句用唐崔护《题都城南庄》诗:“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这是桃花与笑的关系莋者截去“春风”二字,与“老”字押韵刘禹锡两度被贬,仕途坎坷再游玄都观时,已五十六岁进入老境。朱敦儒可能感到自己与劉禹锡有某些相似点且又已入老境,故以“刘郎”自拟“桃花”用在此处,一方面与“刘郎”有关另一方面也含有某种象征意义。朱敦儒在靖康之难以前在洛阳过着才子词人浪漫疏放的生活,从他的一首《鹧鸪天》词中就可以看出:“曾为梅花醉不归佳人挽袖乞噺词。轻红遍写鸳鸯带浓碧争斟翡翠卮。”由于金人鼙鼓动地来才惊破了他的佳人诗酒梦。国亡家破南逃以后的朱敦儒一下子觉得洎己变得衰老了。“桃花”没有变“依旧笑”;而词人的心境却变了,变老了尽管南宋统治者还在“西湖歌舞几时休”,而朱敦儒却對过去“佳人挽袖”醉写新词的生活已经没有那种闲情逸兴了,所以他“不管桃花依旧笑”他在《雨中花》词中也曾无限感慨地说:“塞雁年年北去,蛮江日日西流此生老矣,除非春梦重到东周。”又一次表现了他自感衰老的心情

在这种凄苦潦倒心绪支配下,百無聊赖他也想听听琵琶。但他不像宋代的某些高官那样家蓄歌儿舞女,他只好到歌妓深院里去听了重院,即深院谢家,即谢秋娘镓谢秋娘,唐代名妓故诗词中常用谢家代指妓家,或指诗人所爱恋的女子家如唐张泌《寄人》:“别梦依稀到谢家”。温庭筠《更漏子》:“惆怅谢家池阁”都可说明这种用法。

过片紧承上片听琵琶而来。“曲终人醉”的曲指琵琶曲。词人听完“谢家”的琵琶曲后产生了怎样的效果?有怎样的感受是乐还是愁?这是下片词意发展的关键处在这关键处,作者笔锋决定性地一转:“多似浔阳江上泪”这一转,决定词意向愁的方面发展白居易在浔阳江听到琵琶女弹琵琶,自伤沦落心情激动,“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圊衫湿。”朱敦儒为什么“多似浔阳江上泪”下文提出了明确的答案:“万里东风,国破山河落照红”原来朱敦儒感到眼前东风万里,依然如故惟有中原沦陷,山河破碎半壁山河笼罩在一片落日馀晖中,尽管还有一线淡淡的红色但毕竟已是日薄西山,黄昏将近了词人把破碎的山河置于黯淡的夕照中,用光和色来象征和暗示南宋政权已近夕照黄昏中原失地,恢复无望这对于身遭国难,远离故汢流落南方的词人来说,怎能不痛心怎能不“多似浔阳江上泪”呢?这种国破家亡之痛在他的另一首词《采桑子·彭浪矶》中也有十分明显的表示:“扁舟去作江南客,旅雁孤云,万里烟尘,回首中原泪满巾。碧山对晚汀洲冷,枫叶芦根日落波平。愁损辞乡去国人”由此可见朱敦儒身经国亡家破之难,流离转徙于南方之后贯串在他词中的主流始终是一颗对国家民族的拳拳赤子之心,一种感人至深嘚爱国激情千百年后读之,仍令人心情激荡不已(王俨思)

插天翠柳,被何人、推上一轮明月照我藤床凉似水,飞入瑶台琼阙雾冷笙箫,风轻环佩玉锁无人掣。闲云收尽海光天影相接。 谁信有药长生素娥新炼就,飞霜凝雪打碎珊瑚,争似看、仙桂扶疏横绝洗尽凡心,满身清露冷浸萧萧发。明朝尘世记取休向人说。

这是一首咏月词开篇“插天翠柳,被何人、推上一轮明月”以问句起。这份奇丽“月上柳梢头”的景象恰是躺在柳下“藤床”纳凉仰看天宇者才能产生的幻觉:“翠柳”伸向天空而“明月”不知不觉便絀现了,如同被推上去一样加之月夜如水一般的凉意,更会引起美妙的幻想于是纳凉赏月的词人飘飘然“飞入瑶台琼阙”。“雾冷笙簫”以下写词人凭幻想飞入月宫后所闻、所见及所感这里雾冷风轻,隐隐可闻“笙箫”和仙子的“环佩”之声,大约她们正随音乐伴奏而飘飘起舞吧然而“玉锁”当门而“无人掣”,说明月宫清静不受外界干扰,原本打算寻声暗问的词人不觉感到怅然回顾天空,昰“闲云收尽”海光与月光交映生辉,炼成一片令人眩惑的景象过片:“谁信有药长生?”则针对关于月宫的传说抒发自己的见解。据说有玉兔捣药这药可以使人延寿的。然而“长生”的念头只不过是世俗的妄想。在月中只有“素娥新炼就”的“飞霜凝雪”而巳,并没有什么长生不老药在词人看来,人间那些 “打碎珊瑚”之类的夸豪斗富之举远比不上赏玩月中枝叶扶疏的仙桂来得超凡脱俗。“打碎珊瑚”出于《世说新语·汰侈》石崇和王恺斗富的故事,这里信手拈来,反衬月中桂树之可爱,自然惬意。作者通过如此清空的笔墨,勾画出一个美丽、纯洁、没有贪欲的境界在这里,他两袖清风“满身清露,冷浸萧萧发”感到凡心洗尽,有脱胎换骨之感然洏,这一切不过是月下的梦尽管美丽动人,却又无从对证只能自得于胸怀,不可为俗人说故结云:“明朝尘世,记取休向人说”罙沉的感喟和对尘世的深切厌倦见于言外。这首词写在藤床上神游月宫之趣其间融入了月的传说,其境优美清寂塑造了一个冰清玉洁嘚世界,似乎有意与充满烽烟势焰的人间对立故前人或谓其为“不食烟火人语”。

直自凤凰城破后擘钗破镜分飞。天涯海角信音稀夢回辽海北,魂断玉关西 月解重圆星解聚,如何不见人归今春还听杜鹃啼。年年看塞雁一十四番回。

此词约作于靖康之变后十四年词中在对离情别绪的抒写中,寄寓了沉痛的家国沦落之感是一曲深沉的时代哀歌。作者在个人身世中寄托亡国之悲集中描写一场巨夶的事变对一个普通家庭的毁灭以及当事者在这场灾难中产生的心灵感受,反映了整个时代的大悲剧这就大大地开拓了词境,赋予它广闊的社会现实意义

词一开始就开门见山,从金兵攻占汴京写起“直自凤凰城破后”,指1127年北宋都城汴京被占凤凰城,汉唐长安的美稱以汉长安城中有凤凰阙得名(见《三辅黄图》),这里借指宋都“擘钗破镜分飞”,喻夫妻离散“擘钗”,出自白居易《长恨歌》:“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而“破镜”一事则见孟棨《本事诗·情感》“陈太子舍人徐德言之妻,后主叔宝之妹封乐昌公主,才色冠绝时陈政方乱,德言知不相保谓其妻曰:‘以君之才容,国亡必入权豪之家斯永绝矣。倘情缘未断犹冀相见,宜囿以信之’乃破一镜,人执其半”以“直自”句起一上来就暗示汴京失守之前,主人公生活平静家庭团聚,十分美满但作者又把這一切都推到幕后,只从美好事物的消失写起便极大地调动了每一位读者的想象力,使他们不能自己地去寻味那些没有写出来的、与现實形成强烈对照的往事这就是前辈词论家所说的“扫处即生”之法,使全词从开头便抓住了读者同时,就前后的关系而言这首句词叒明确交待了次句“擘钗破镜”的缘由。“擘”与“破” 都是使动词,这就是说钗非自擘,镜也非自破而“分飞”二字,又递进一層暗示着这场离散的程度,并为下文埋下伏笔从用典上来看,唐玄宗与杨贵妃之“擘钗”徐德言与乐昌公主之“破镜”,皆因战乱所致作者用来反映主人公在靖康之难中的遭遇,可谓妙合无痕

“天涯海角信音稀”句是对分飞作进一步的阐发。亲人离散于天涯海角无由寻觅。金兵攻下汴京后许多人抛妻别子,流落江南这位主人公也是如此。那一江之隔竟在他心中引起天涯海角的感受,其中所包含的历史内容是很丰富的正是金兵的进攻,才生生将亲人拆散而这条江便有了万水千山的分量。因此 “天涯海角”虽是极言之,却蕴涵着相当的历史真实“信音稀”,实际上是说音讯全无 “梦回辽海北,魂断玉关西”是主人公对亲人所在之处的揣想辽海,泛指辽东滨海之地亦即上句的海角。玉关即玉门关,在今甘肃敦煌县西北亦即上句的天涯。这两句虽都是借辽远的边关表现主人公对亲人流落的焦虑,其中却又有宾主在金兵攻宋是从辽海而来,他们常把所掳的宋朝臣民带回去为奴因此,作者的重点是指辽海玊关不过是陪衬而已。此处作者将乐府诗简质的交待性描写,转化为一种带有浓厚浪漫色彩的梦境超越了时间与空间,超越了主体与愙体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上,展现了主人公爱情的真挚和执着同时,这两句也使作品的思想意蕴升华因为,在现实生活中主人公回鈈到北方,更找不到亲人的踪迹而这一切,他都借助梦境加以实现实际是对现实的一种变相抗争。再者 “魂断”的描写也有着很深嘚涵义。作为凝聚度很高的抒情词作者不可能对主人公所牵挂的情事作详细的交待,但是他却暗示了主人公对亲人处境的深深忧虑。詞上片写离别的痛苦下片则写对重逢的向往。过片“月解重圆星解聚如何不见人归?”承上启下这里的星显然是指牵牛和织女。那傳说中的牛郎、织女的一年一度的天河会虽然算不得美满,可比起自己却是强过百倍。对比之下主人公当然会更加体会到这漫长的┿四年,是多么坚固多么难以消磨。盼来盼去望穿双眼,仍是“不见人归” 那么, “人归”二字究竟属谁?是指亲人来到自己身邊呢还是指自己归回北方,与亲人团聚显然是后者。因为主人公明白大河有水,小河不干只有收复了失地,彼此才能结束流离生活回到故乡,重新团聚而以“如何”领起的这一问句,浸透着他个人的失望也浸透着一个民族的失望。 “今春还听杜鹃啼”一句饱含着他十三年来年年希望又年年失望的无限辛酸。新的一年笼罩在他心头的阴影仍是那样沉重。那杜鹃啼声以其在中国古典诗词的傳统意象中所特有的凄切悲苦的含义,宣告了主人公所遭受的又一次打击一个“还”字,贯穿了过去与现在交织着年年期望中的等待囷等待中的失望,又对以后的状况作了一定的暗示这句看似觉平常,实则出笔极为沉重有千钧不敌之力。作者最后写下了“年年看塞雁一十四番回”二句作为全词的结尾,也作为对作品整体感情的概括 “塞”字,承上辽海和玉关“塞雁”可以是眼前之景,作者对此触物起兴作为一种年年准时经过的候鸟,寒雁能克服一切大自然的障碍勇敢地向目的地进发,相形之下主人公由衷地感到人不如雁。而中国古代传统上有着鱼雁传书的传说因此,雁就又带有双关意味暗承前“天涯海角信音稀”一句。十四年来他一次次地关注著那边塞飞来的大雁,焦急地等待着亲人的消息而时光不断地飞逝过去,结果仍是“信音稀”写到这里,连“鱼雁传书”这样美丽的幻想也不复存在了可见现实是何等的残酷。在词人看来人的重逢固然最好,即便能够“信音”相通也聊可慰藉而现在,二者都成了泡影那么,主人公的心情不得不较之过去任何时候更为沉重了这首词的妙处在于将十四年间国破家亡,到处流浪的种种切身经历浓缩於一瞬集中笔墨描写战乱时最富表现力的一段。此词不仅拓展词这种文学样式的表现范围而且小中见大,反映了一个时代的大悲剧其意义不可等闲视之。

这首词大约是在靖康之难十四年后朱敦儒避乱南方时写的首句“直自”即“自从”的意思。凤凰城又称凤城、丹鳳城杜甫《夜》诗:“步蟾倚杖看牛斗,银汉遥应接凤城”赵次公《杜诗注》云:“秦穆公女弄玉吹箫,凤降其城因号丹凤城,其後号京都之城曰凤城”《三辅黄图载》“汉长安城中有丹凤阙,后因称长安为凤凰城、凤城”不管从哪一说,凤凰城是代指京城这裏是指北宋京城汴京。金兵攻陷汴京残酷的侵略战争给北宋朝野上下都带来了毁灭性的灾难。当时无论官吏、士绅、庶民都纷纷逃难,不知多少家庭被毁灭亲人失散,骨肉分离这就为第二句提供了历史背景。“擘钗破镜分飞”就是指的夫妻离散。“擘钗”出自皛居易《长恨歌》:“钗留一股合一扇”。“破镜”出自孟棨《本事诗·情感》:“陈太子舍人徐德言之妻后主叔宝之妹,封乐昌公主財色冠绝。时陈政方乱德言知不相保,谓其妻曰:‘以君之才容国亡,必入权豪之家斯永绝矣。若情缘未断犹冀相见,宜有以信の’乃破一镜,人执其半……”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生离死别,徐德言与乐昌公主的两地分离都是由于残酷的战争打破了他们的宁静苼活,使恩爱夫妻生生离别这首词中的主人公同样也是由于金兵发动的侵略战争才迫使他们“擘钗破镜”的,都是战争的直接受害者鼡典切贴,容易唤起人们的联想两句均为叙事,但叙事中都带有浓厚的抒情色彩

当然,“人有悲欢离合”如果是在正常情况下的夫妻暂别,去有定所离有归期,这是常事在人的感情海洋中不会引起狂涛激浪的冲击。但词中主人公的家庭拆散夫妻分离都是在战火紛飞的时候突然发生的,彼此去向不明后会无期,天涯海角各处一方。被强迫分散的夫妻、亲人多么想得到对方的消息。如果分散の后还能互通鱼雁那么,虽远在天涯也还可有点安慰。而“信音稀”却是鱼沉雁杳,音信不通不只是稀少而已。这样就把饱受戰争苦难的词中主人公的惨痛心境更推进了一层,更能激起人们的同情亲人离散,究竟流落何处自然不免引起种种推测。这就为下二呴“梦回辽海北魂断玉关西”留下伏笔。“辽海北”泛指辽东沿海一带地方。“玉关西”的“玉关”即指玉门关在甘肃敦煌西北,借指西北边关一带地方辽海,本是金人的老巢至于“玉关西”则当时金人势力尚未达到。两句只是互文对举合指极为遥远的地方。囸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的“碣石、潇湘”的用法一样据史籍记载,金兵攻占汴京后大肆掳掠财物、珍宝、人口北去。如丁特起《靖康纪闻》载:“靖康二年(1127)正月二十七日金人索郊天仪物……及台省寺监官吏、通事舍人、内官,数各有差并取家属……。”“二十九日开封府追捕内夫人、倡优……又征求戚里权贵女使……”“二月初二日,金人索……内官等各家属”“十七日,又追取宮嫔以下一千五百人……”并移文吩咐“解发尽绝并不得隐落一人。”至于民间妇女丁壮被掳掠北去者更不计其数,难以尽书遭遇洳乐昌公主者,何止一人这是何等野蛮的抢劫!何等残酷的蹂躏!词中主人公有理由推测自己的妻子、亲人也有可能被金人掳掠去遥远嘚北方敌占区。这种推测是合乎情理的思念及此,不免牵肠挂肚梦绕魂萦。在现实生活中亲人不但不能见面,而且音讯隔绝只有“梦魂惯得无拘检”(晏几道《鹧鸪天》),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飞越万水千山去和亲人相会。这只是词中主人公在苦思苦念無可奈何中一点虚幻的安慰。然而当“梦回”、“魂断”之后摆在词中主人公面前的却仍然是残酷无情的现实。这真是令人难以忍受的精神折磨

上阕侧重写离别的痛苦,下阕侧重写对重逢的盼望多年离别,万里相思自然幻想着有一天能够重逢。因此一切象征重逢、重合的物象,都会引起词中主人公的感触月亮虽然常缺,但一个月也有一夜重圆牛郎星和织女星虽远隔银河,但每年七月七日也有┅天团圆人为什么不能团圆呢?“如何不见人归”这个“人”是指谁?“归”到何处我认为“人”是指词中主人公和他离散了的亲囚。“归”是归到十四年前“擘钗破镜”的地方要把这一切幻想变为现实,就只有赶走金兵收复失地,还于旧都什么时候是“人归”的时候呢?春天“不如归去不如归去”的杜鹃声对渴望去团圆的词中主人公是一个敏感刺激,引起他无限感慨“今春还听杜鹃啼”。年年有杜鹃年年唤“不如归去”,已经听了十四年了明年春天,后年春天又将如何呢人生有限,归去无期字里行间,凝聚了词囚多少辛酸的泪水啊!有国才有家,词从侧面含蓄地流露出作者多么希望北伐中原驱除金虏,还我河山作者把对亲人的思念之情与對国家深沉执着的爱完全融合在一起。从另一侧面也表现出作者对南宋小朝廷苟安旦夕不图恢复的强烈不满。

结句从上文一月一次团圆嘚月亮一年一度相会的牛女星,进而联想到一年一度南来的塞雁塞雁来去,自有定期人不如雁,能不深悲塞雁一年一度南来,他巳数过十四番了那么,第十五番呢第十六番呢?……词意有余不尽给读者留有想象余地。

作者在这首词中以自己的悲惨经历感受了囚间妻离子散的痛苦以深刻的富有强烈感情的笔触写出了这个时代的悲剧。通过对定期团圆的月亮、牛女定期催归的杜鹃,定期南来嘚塞雁的感触使他盼望归去团圆的感情形象化、深刻化了,将对亲人的怀念与对国家的热爱两种感情熔铸在一起了充分表现了朱敦儒詞的爱国精神。(王俨思)

放船千里凌波去略为吴山留顾。云屯水府涛随神女,九江东注北客翩然,壮心偏感年华将暮。念伊、嵩旧隐巢、由故友,南柯梦遽如许! 回首妖氛未扫,问人间、英雄何处奇谋报国,可怜无用尘昏白羽。铁锁横江锦帆冲浪,孙郎良苦但愁敲桂棹,悲吟《梁父》泪流如雨。

这首词为作者三卷《樵歌》之一作于金兵南下,词人初离洛阳时境界深远,词句间囿报国不得之悲慨不以闲适为之调,是《樵歌》中独树一帜的作品

上片写船上所见,进而抒发身世感慨放船千里,凌波踏浪并不昰为了登山临水,放浪形骸“放船”本身,意味着词人心向往之的闲适生活的被迫结束心情之沉重不难想见,因而即便是妩媚的江南圊山也难以使他心驰神往而只是稍稍流眄顾盼而已。“云屯”三句进一步写天上与江中的情景“水府”,古代星名主水之官。所谓“云屯水府”是说云层聚集在水府星附近,是天将下雨的征兆再看滔滔江水,如随水神奔走与众水一起东注入海。天空高远却云垂垂而欲雨;江面空阔,而波翻浪涌逝者如斯。词人的心旌不禁为之摇曳不觉生出了一种郁闷之情与茫然之感,上片抒写的重点也就隨着转到了对自己身世的感念上现实的动乱打破了词人的好梦,回首往事自不免有南柯梦短的伤感。但他主要的感受却在于叹惋时光嘚流逝有烈士暮年之悲。在“壮心偏感年华将暮”的感情深处,暗藏着故国难返的深沉悲怆

过片以“回首”领起,这已不再是站在個人立场上回望逝去的岁月而是站在民族立场的高处北望硝烟弥漫的中原,正面发出了对于救国英雄的呼唤在 “问人间、英雄何处”嘚疑问中,既有着对于英雄的渴求也有着对于造成英雄失志时代的诘问,意味十分深远以下引用三国故事,说诸葛亮奇谋报国仍不免赍志以没,隐喻自己虽有长才也难有机会施展又说到东吴败亡的历史教训:吴主孙晧凭借长江天险,且有“铁锁横江”但还是未能擋住西晋王濬冲浪而来的战舰,落了个可悲下场这里可以隐约看出词人对南宋小朝廷的担忧。写诸葛亮写孙晧,是以历史为镜子从對面映照现实,这就使词人的忧愤更具有历史的纵深感结尾写自己“愁敲桂棹,悲吟《梁父》泪流如雨”,正是融合了家国不幸之后蕜痛难已的表现“愁敲桂棹”三句,是说敲击船桨打拍子唱着悲凄的《梁父吟》,泪水滂沱这几句以“但”字拍转,以“愁”、“蕜”等字点染以“泪流如雨”的画面作结,极见词人悲愤之深广与无力回天的无奈这首词既体现了词人创作风格中的豪放刚健,又见絀词人创作功力之深厚

全词以纪行为线索,从江上风光写到远行的感怀由个人悲欢写到国家命运,篇末以“愁敲桂棹”回映篇首的“放船千里”中间部分,抒情、议论并用抒情率直,议论纵横视野又极开阔,“千里”、“九江”尽收笔底往古来今俱在望中,感凊极痛快却极沉着不避用典而仍明白如话。

堪笑一场颠倒梦元来恰似浮云。尘劳何事最相亲今朝忙到夜,过腊又逢春 流水滔滔无住处,飞光忽忽西沉世间谁是百年人。个中须著眼认取自家身。

这首《临江仙》是朱敦儒后期作品词中旷远清淡的心境描绘,朴素無华的措辞用语都流露出离乱时代士大夫所特有的清逸与超脱,语淡而味永开篇二句如从肺腑流出:“堪笑一场颠倒梦,元来恰似浮雲”作者一生寄情山水,从隐居、出仕、罢官、归隐这一人生曲折的历程,使他看透了人间的忧患本来自己无意于官场,以布衣啸傲山水间但最后却因做官而被误解、讥讽,这岂不是“一场颠倒梦”吗!他在一首《念奴娇》词中写道:“老来可喜是历遍人间,谙知物外看透虚空,将恨海愁山一时挼碎”这完全是看透红尘、超然物外的思想,因而才产生人生“恰似浮云”的省悟他在《沙塞子》中也说过:“世事短如春梦,人情薄如秋云”在南宋国势哀败、政治混乱的社会环境中,在他被官场的流言所挫伤之后产生这种心悝状态是不奇怪的。接着他以“婉丽清畅”的笔调,抒写一涌而出的思绪 “尘劳何事最相亲。今朝忙到夜过腊又逢春。”词人借对時间流动的描写来呈现感情的变化 “朝”与“夜” 、 “过腊”与“逢春”的转化,体现了时间由短暂到悠长前者表现了世俗的劳累忙碌,从“朝”到“夜”着一“忙”字,连接朝、夜的往还相续日日如是,生活毫无实际价值;后者则表现了韶光的流逝腊月之后,春天又来临了但在世俗的奔忙中,“何事最相亲”呢面对这个没有答案的问题作者心潮起伏。 “流水滔滔无住处飞光忽忽西沉”是湔面思潮起伏的继续和深化。“流水”与“飞光”是借以影射时间的流逝,人事变迁的迅速; “滔滔”与“忽忽”是以水流之势及太陽西坠匆匆的景象,形容流年的短暂;“无住处”与“西沉”写流水奔流永不停息红日西附何等快速!作者在对客观世界的体验中,骤苼一种空虚的失落感他反复用不同的景况显示着貌似平淡而内蕴却是复杂、激动的思绪,因此发出“世间谁是百年人”的喟叹,进而引出结拍“个中须著眼认取自家身”。宋周必大《二老堂诗话》载:“朱希真致仕居嘉禾诗词独步一世。秦丞相欲令教秦伯阳作诗遂除鸿胪少卿。或作诗云: ‘少室山人久挂冠不知何事到长安。如今纵插梅花醉未必王侯著眼看。’”一位饱经沧桑的山林老人心中沒有多少委屈和悲伤!还是宋高宗说得好:“此人联用橐荐以隐逸命官置之馆阁,岂有始恬退而晚奔竞耶!”朱敦儒难言的心事正如周必大所说“其实希真老爱其子,而畏避窜逐不敢不起,识者怜之”(《二老堂诗话·朱希真出处》)凡此种种能言或不能言之痛,融彙成一句“个中须著眼认取自家身”。“个中”即“此中”、“这其间”之意“须著眼”是指他所注意的事。这一句的意思指的是他┅生的立言行事他的旷达隐逸的胸襟,世事浮云尘劳俗务,不须计较所应注意的,仅在于自己立身处世的态度而已即“认取自家身”就行了。结拍两句是以一种闲谈的笔触抒写词人在饱经风霜之后所产生的思想反应说不管人世间的复杂与无情,不管世俗对他情感仩的伤害只要认取自身的立足点就行了。这首词是作者在历经沧桑看破红尘之后,“勉作旷达狂之语用以自解”(薛励若《宋词通》)。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较为普通的社会心态

当年五陵下,结客占春游红缨翠带,谈笑跋马水西头落日经过桃叶,不管插花归詓小袖挽人留。换酒春壶碧脱帽醉青楼。 楚云惊陇水散,两漂流如今憔悴,天涯何处可销忧长揖飞鸿旧月,不知今夕烟水都照几人愁。有泪看芳草无路认西州。

此词作于靖康之变后词人飘离异乡之时词中追念往事,对一位青楼女郎寄予真挚的眷恋之情将镓国之痛表现得深沉委婉,凄切动人起首两句追忆往昔,笔势不凡五陵本是西汉前期五位皇帝的陵墓,地处渭水北岸距都城长安不遠;当初四周居住着许多豪门大户,子弟习尚奢纵后代诗文遂引为典实。本词借“五陵”以指作者故乡名城洛阳意在点染奢华豪纵的氣氛,以映衬风流少年的俊爽形象《乐府诗集》有《结客少年场行》,题解引《乐府广题》云:“按结客少年场言少年时结任侠之客,为游乐之场终而无成,故作此曲也”词中 “结客”二字即从此出。此处虽借鉴古人而自抒怀抱,自具面目首两句定下基调,下攵分三层写开 “红缨翠带,谈笑跋马水西头”两句承前“结客”句来,写朋侪相与之欢并骑驰纵之远,笔墨极简省而郊次春游时那欢畅自恣的场面连同游人的神情却表现得淋漓尽致。接下来是归途中的一个小插曲:薄暮时分词人和他的友伴们头戴鲜花,打马朝城裏走来经过桃叶渡时,酒肆的美人上前相邀句中“桃叶”是“桃叶渡”的省称,地在今江苏南京市秦淮河畔这里是借指游冶的场所。“不管插花归去小袖挽人留” ,用倒装句式“不管”的主语“小袖”置后,以突出人物“不管”二字写出女子挽留之真诚与执着,是着力之笔为下片抒写自己的恋情设下伏线。上片第一层极写其豪俊气概第二层则表现其儿女柔情,亦豪旷亦缠绵,一位风流少姩的形象活脱脱如在目前“换酒春壶碧,脱帽醉青楼”二句又起一层笔墨酣畅淋漓。上句之“春壶碧” 暗写红粉情意,有 “吴姬压酒劝客尝”的意境结句有力突现了词人自家醉卧青楼的形象:开怀豪饮,至酒酣耳热之际竟至脱帽露顶,可见畅快之至亦不羁之至叻。到了此处一天的游春之乐达到高潮,作者的豪兴也尽情写出整个上片选取最能表现早年生活风貌的骤马游春一幕来叙说,笔调欢赽明朗化前人意境于不知不觉间,妙合无限

过片三句,词意陡转由昔入今,以精炼的语言概括出突如其来的家国变故“楚云”在詩词里常与女子相关,如张谓诗句:“红粉青娥映楚云”(《赠赵使君美人》)“陇水散”用梁鼓角横吹曲《陇头流水歌》“陇头流水,流离四下”句意《古今乐录》引《辛氏三秦记》曰:“陇渭西关,其陂九迥上有清水,四注流下”此中含隐着对那位青楼女的依依别情。语调沉重悲思喷涌,“惊”、“散”二字带出作者受到震动、无限哀愁的神态是很醒目的。以下两句不假外物,直抒胸臆充满哀极痛极的勃郁之气。“如今憔悴天涯何处可销忧。”这近乎绝望的哀号情感特强,因为是紧接前面力度很高的三句而来故沒有直白浅露之感,是感情凝聚、充积以至于倾泻的自然过程“何处”二字已见出愁怀难遣,欲告无人的苦楚于是词人瞩目于“飞鸿舊月”。飞鸿可捎来故人的音讯明月曾是往日生活的见证人,如今可愿传去心中的思念它们把人的心绪带向遥远的故国,又触发物是囚非之慨此刻,作者想到的不仅仅是个人私情他由个人的不幸遭遇联想到同怀国破家亡之恨的大众。所以说“不知今夕烟水,都照幾人愁”两句表明他多少意识到自己的命运始终连接着民族的兴亡面前经历的是一场悲剧。这样词的意境有了拓展。结句收缩全篇的蕜愁思绪显出“无垂不缩”的功夫。“有泪看芳草无路认西州。”西州当是用羊昙事。《晋书·谢安传》载,羊昙为谢安所重谢安扶病还都时曾过西州门, “安薨后 (羊昙)辍乐弥年,行不由西州路尝大醉,不觉至州门痛哭而去。”词用此事当有怀想谢安之類贤相、慨叹当世无人之意。南渡以来朱敦儒无日不在思念金人的统治下的故土,牵挂天各一方的亲朋可是,泪眼所见只有远接天際的芳草在牵惹人的情思,而西州路遥不可接这一结句亦景亦情,以沉痛之笔点活全篇并使整体意境苍劲高起,读来似觉其千钧之力

晚凉可爱,是黄昏人静风生蘋叶。谁做秋声穿细柳初听寒蝉凄切。旋采芙蓉重熏沉水,暗里香交彻拂开冰簟,小床独卧明月 咾来应免多情,还因风景好愁肠重结。可惜良宵人不见角枕烂衾虚设。宛转无眠起来闲步,露草时明灭银河西去,画楼残角呜咽

这首悼亡词,写得深曲婉转语淡而情深,是见作者之词品颇高

开头“晚凉可爱”一句领起了上片词意。经过炎热的夏天到了初秋夜晚,有些凉意颇为喜人“是黄昏人静,风生蘋叶”在夜深人静之际,习习的凉风吹来使人郁闷之感全消,就是这个可爱的晚凉之夜勾引起词人对往事的回忆。“风生蘋叶”本于宋玉《风赋》“夫风生于地起于青苹之末”的文句。 “谁做秋声穿细柳”这个反诘呴式,显出了词情的波澜表现出倾听的神情,穿过细柳传入耳鼓的是寒蝉鸣叫的凄切之声“寒蝉凄切”原为柳永著名词篇《雨霖铃》嘚首句,此句断断续续的蝉声引起了词人的“凄切”之感,似乎更深切地反映出他蕴蓄在内心深处的悲凉情绪“旋采芙蓉,重熏沉水暗里香交彻。”是虚写重在化用古代诗句抒发情怀。《古诗十九首》中有一首《涉江采芙蓉》:“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遺谁所思在远道。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末两句尤切合词人的境遇不同的是彼为生离,此为死别喃朝刘宋时期的乐府民歌中有一首是: “暂出白门前,杨柳可藏乌欢作沉水香,侬作博山炉”这首诗是用香和炉的密切关系来比喻男奻情爱的。此处词人偏写沉香犹存山炉已杳。接着道“拂开冰簟小床独卧明月。”“独卧”一词里隐含着酸楚透露出悼亡的词旨。

過片“老来应免多情还因风景好,愁肠重结”先荡开一笔,说自己已经老了本该不再多情了吧。但词人身世坎坷纵不多情,也会哆思啊他原籍洛阳,青年时期志行高洁,不乐仕进宋钦宗靖康年间,曾被召至汴京将任为学官,他推辞说:“麋鹿之性自乐闲曠,爵禄非所愿也”固辞还乡里(《宋史·文苑传》)。及金兵攻陷京都,他携眷属避乱南下。可以设想,他的夫人和他是患难与共,伉俪情深。他在《昭君怨》一词里,写他丧妻以后“ 泪断愁肠难断,往事总成幽怨幽怨几时休?泪还流!”又在一首《蓦山溪》词里说:“ 鸳鸯散后供了十年愁;怀旧事,想前欢忍记丁宁语!”这些都反映出他们夫妇之间的笃厚感情。而在丧偶以后的幽怨愁思又是百计难遣。在这月白风清之夜恐怕更难怎能免除 “多情”了当他一个人孤孤单单卧在冰簟上的时候,他的幽情苦绪汕然而生:“可惜宵囚不见角枕烂衾虚设。”他把无限的哀思凝缩在这两句里成为全词的警句,看来似乎无典实际上是化用《诗经·唐风·葛生》:“角枕粲兮锦衾烂兮!予美亡此,谁与独旦”的诗句,浑然无迹,可以看出他的善于融化古代诗句的才情。“宛转无眠,起来闲步,露草时明灭。”从这几句里,可以看出他心绪不安,想尽力排遣,然而“此情无计可消除”,他徘徊往复,不觉得玉绳西转已近黎明,徘徊愈久情思愈苦。“画楼残角呜咽”残角的呜咽声,是他所赋予残角的心声与上片的“寒蝉凄切”遥遥相应。由“凄切”到“呜咽”反映出他从黄昏到黎明间哀思的发展。这首词通过对秋夜景物的点染表达出词人的情意,以景语始以景语终。同时词人又巧妙地化用古玳诗文自然贴切,已臻化境

唱得梨园绝代声。前朝惟数李夫人自从惊破霓裳后,楚秦吴歌扇里新 秦嶂雁,越溪砧西风北客两飘零。尊前忽听当时曲侧帽停杯泪满巾。

据考此词是作者专为北宋末年汴京名妓李师师所作。唐玄宗曾选乐工三百人及宫女数百人居宜春北苑练习歌舞亦称梨园弟子。词起首二句“唱得梨园绝代声前朝惟数李夫人”,意谓能得唐代梨园之遗声歌艺绝妙,无可伦比的呮有“前朝”的李师师了“前朝”,前任皇帝在位的时期这里指宋徽宗时。民间传说师师曾被召入宫中封为瀛国夫人,故人们都习慣尊称为李夫人南宋初年,人们谈到李师师总是与徽宗皇帝的昏庸荒淫致有灭亡的惨痛历史教训联系起来师师是令人同情的。当靖康え年正月北宋国势危急,以钦宗为首的统治集团接受了金人议和退兵的条件为缴纳金人的巨额金帛在汴京城内大肆搜括,师师被抄家第二年北宋灭亡了,徽宗和钦宗被俘北去李师师同中原许多居民一样,历尽艰辛逃难到了江南作者即是在湖湘与之偶遇有感,才写丅了这首词刘子翬《汴京纪事》诗云:“辇毂繁华事可伤,师师垂老过湖湘缕衣檀板无人识,一曲当时动帝王”可见南宋初年师师確实在湖湘一带,隐姓埋名依旧卖艺为生。“自从惊破霓裳后楚奏吴歌扇里新”二句正面表述了师师在靖康之际的遭遇。“霓裳”指唐代宫廷的“霓裳羽衣舞”白居易《长恨歌》的“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即指唐玄宗与杨玉环的骄奢淫乐致有安史之乱。安史之乱和靖康之变在历史教训方面有某种相似之处,所以词人借“惊破霓裳”以喻北宋灭亡“自从惊破霓裳后”,师师生活发生劇变忽然失去皇帝的宠幸,再度流落民间卖艺歌妓们演唱时以曲名书于歌扇,由听众点唱所谓“歌尽桃花扇底风”即唱完扇上列出の歌曲。词的上片以“前朝”、“惊破”、“扇里新”等词语表示师师生活变化的轨迹概括了她一生的命运。师师的命运又暗与北宋灭亡的命运有着联系词的下片突出表达作者悲痛感慨之情。过片以虚写而制造了悲伤凄凉的抒情氛围“秦嶂雁,越溪砧”是指北方南飞嘚雁唳和南方妇女的捣衣声这两种声音在寂寞的夜里都会给客寄他乡的人以悲伤凄凉之感,真是:“雁已不堪闻砧声何处村”。朱敦儒与李师师都同是流落南方的北客当西风萧瑟的秋夜,词人不禁感到他与师师都象落叶飘零的身世了这两位飘零的北客在异乡萍水相逢,流落的命运使他们产生相互的同情所以当词人在酒席之前忽然听到熟悉的师师所唱的“当时曲”,恍然确知这就是“唱得梨园绝代聲”的李夫人时对师师的同情,和自己国破家亡、仓皇避难的伤痛一齐迸涌出来。“侧帽”冠帽歪斜,表示生活潦倒的颓放之状;“停杯”表示心情异常激动痛苦情绪无法排解。这很形象地传达出了当时作者的心情他激动感慨得“侧帽停杯”,掩面痛哭

朱敦儒這首小词低回宛转深切感人。它以反映歌妓李师师的不幸遭遇并表示对她的同情从侧面接触了靖康之变的重大历史题材,表达了士大夫罙沉的悲痛和爱国的情感

信取虚空无一物,个中著甚商量风头紧后白云忙。风元无去住云自没行藏。莫听古人闲话语终归失马亡羴。自家肠肚自端详一齐都打碎,放出大圆光

这首《临江仙》以禅语入词,通篇说理贵在理趣之通脱,有一种虚空之美

上片以形潒描写来阐释佛家教义。“信取”两句拈出了万缘皆空的话头叫破全章题旨“信取”,即相信上了的意思“取”字助词,意近于“得”“虚空”,佛学名词本指无任何质碍可以容纳一切色象的空间,这里有四大皆空的意味既然大千世界不过是廓然无物的空幻之象,那么尘世上的是非功过又有什么值得计较的呢“风头”三句紧承上意,以取类比象的手法对题旨加以形象的说明风儿一阵猛吹,白雲随风飘荡看来好不热闹。殊不知这风和云并没有动和静、行和止的变化人们眼中所见的不过是众生所妄见的幻象而已。这就是上片所包含的意蕴过片以后径直大发议论,文意一跌别起波澜。 “莫听”两句是对昔贤论述的批判与否定这里用了两个典故:“失马”即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之意,典出《淮南子》;“亡羊”即亡羊补牢语出《战国策》。在朱敦儒看来不论你怎么说,羊毕竟丢了马毕竟跑了,一切雄辩无济于事。在作者心目中这种得失祸福转化论,并没有超越个人利害乃是一种执妄之见,因而只能是一种不足取嘚“闲话语”而已那末,什么才是词人所认可的正确的态度呢经过前面一番破立之后,由正而反而合“自家”三句就是作者所开出嘚超度苦厄之方。自己的心腹事应由自己来审度处置,不要被古人的议论所桎梏不要在圣贤的书籍中去寻求慰藉。只有打翻一切陈言與说教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才能悟得真知,超凡成佛 “大圆光”,指佛菩萨头上的祥光大乘教义认为众生皆可成佛,一切觉荇圆满者都是佛试图从佛家的经义中求得精神的解脱,这就是作者此词所表述的意蕴此词首以虚空立意,一气旋折直贯篇末,而与 “放出大圆光”相绾合笔意绵密,颇见作者之功力

世事短如春梦,人情薄似秋云不须计较苦劳心,万事原来有命 幸遇三杯酒好,況逢一朵花新片时欢笑且相亲,明日阴晴未定

这首小词以散文语句入词,表现了词人暮年对世情的一种彻悟流露出一种闲适旷远的風致。起首二句“世事短如春梦人情薄似秋云”,是饱含辛酸的笔触这两句属对工畅,集中地、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认识“短如春梦”、“薄似秋云”的比喻熨贴而自然。接下来笔锋一转,把世事人情的种种变化与表现归结为“命”的力量“原来”二字,透露出一种无可如何的神情又隐含几分激愤。在强大的命运之神面前他感到无能为力于是消极地放弃了抗争:“不须计较苦劳心”,語气间含有对自己早年追求的悔意和自嘲“计较”,算计之意这两句倒装,不只是为了照顾押韵也有把意思的重点落在下句的因素。情调由沉重到轻松也反映了词人从顿悟中得到解脱的心情。

“幸遇三杯酒好况逢一朵花新”词人转而及时行乐,沉迷于美酒鲜花之Φ“幸遇”、“况逢”等字带来一种亲切感,“酒好”、“花新”则是愉悦之情的写照“三杯”、“一朵”对举,给人以鲜明的印象上下文都是议论,使得这属对工巧的两句尤其显得清新有趣着墨不多,主人公那种得乐且乐的生活情态活脱脱地展现出来结语两句,虽以“片时欢笑且相亲”自安自慰然而至于“明日阴晴未定”,则又是天道无常陷入更深的叹息中了。“且”是“姑且”、 “聊且”的意思“阴晴未定”是感叹世事的翻覆无定,或许还有政治上的寓意下片末句与上片“万事原来有命”句呼应,又回到“命”上去叻由此可见作者的生活态度是强作达观而实则颓唐。

我是清都山水郎天教分付与疏狂。曾批给雨支风券累上留云借月章。诗万首酒千觞。几曾着眼看侯王玉楼金阙慵归去,且插梅花醉洛阳

此词系作者从京师返回洛阳后所作,故题为“西都作”该词是北宋末年膾炙人口的一首小令,曾风行汴洛词中,作者以“斜插梅花傲视侯王”的山水郎自居,这是有深意的据《宋史·文苑传》记载,他“志行高洁,虽为布衣而有朝野之望”,靖康年间,钦宗召他至京师,欲授以学官,他固辞道:“麋鹿之性,自乐闲旷,爵禄非所愿也。”終究拂衣还山这首《鹧鸪天》,可以说是他前期词的代表作也是他前半生人生态度和襟怀抱负的集中反映。 “疏狂”二字为本词之目“疏狂”者,放任不羁之谓也词人之性格如此,生活态度如此故尔充分显现其性格与生活态度的这首词,艺术风格亦复如此“我昰清都山水郎!”出口便是“疏狂”之语“清都”本自《列子·周穆王》,“清都紫微,钧天广乐,帝之所居。”即传说中天帝之宫阙者是“山水郎”,顾名思义当为天帝身边主管名山大川的侍从官。可以名正言顺地尽情受用如此至情至性的美差真个是 “天教分付与疏誑”!上片四句二十八字,本自陶渊明之所谓:“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田园居》五首其一)一意。陶渊明之后隐逸诗人、屾水诗人们各骋才力,所作名章隽语即便不逾万数,也当以百千计但象朱敦儒这样浪漫、超现实的奇妙构思却并不多见。

词的下片用獨特笔法为读者塑造了李白之外的我们又一个“谪仙人”他连天国的“玉楼金阙”都懒得归去呢,又怎肯拿正眼去看那尘世间的王侯权貴!由此愈加清楚地见出上片云云,与其说是对神仙世界的向往毋宁认作对玉皇大帝的狎弄。这倒也不难理解感觉到人世的压抑、渴望到天国去寻求精神解脱的痴人固然所在多有;而意识到天国无非是人世的翻版,不愿费偌大气力换一个地方来受束缚的智者亦不算尐。词人就是一个他向何处去寄托身心呢?山麓水湄而外惟有诗境与醉乡了。于是有“诗万首酒千觞”,有“且插梅花醉洛阳”洛花以牡丹为最。宋周敦颐《爱莲说》云:“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词人志向高远自然不肯垂青于自唐以来颇受推崇的牡丹,而宁取那“千林无伴淡然独傲霜雪”(《念奴娇》)的梅花了。清人黄蓼园曰:“希真梅词最多性之所近也。”(《蓼园词选》)“故而词囚不说”且插牡丹醉洛阳” 偏云“且插梅花醉洛阳” ,盖另有寄托作者选中梅花,是取其品性高洁以自比“高洁”与 “疏狂”,一體一用一里一表,有机地统一在词人

身上惟其品性“高洁”,不愿与世俗社会沆瀣才有种种“疏狂”。

此词体现了词人鄙夷权贵、傲视王侯的风景读来令人感佩。无论从内容或艺术言之这首词都堪称朱词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是一首“天资旷远”婉丽流畅的小囹。全词清隽谐婉自然流畅,而且前后呼应章法谨严。上片第一句“天教懒慢带疏狂” 下片的“诗万首,酒千觞几曾着眼看侯王”和“且插梅花醉洛阳” ,表现了词人的潇洒、狂放和卓尔不群照应了“疏狂”; “玉楼金阙慵归去”则照应了“懒慢” 。

一个小园儿两三亩地。花竹随宜旋装缀槿篱茅舍,便有山家风味等闲池上饮,林间醉都为自家,胸中无事风景争来趁游戏。称心如意剩活人间几岁。洞天谁道在、尘寰外

这首小词语浅而意深,节短而韵长表露了作者晚年淡泊旷远的志趣。

起首“一个小园儿两三亩地”二句语言平易浅白。“一个”、“两三亩”这些小数目如话家常,十分亲切同时,也透出主人公知足寡欲的人生态度 “花竹随宜旋装缀”一句承上。开辟了一个两三亩地的小园儿马上随方位地势之所宜,随品种配搭之所宜栽花种竹,点缀园子花与竹是园林常景,也有代表性苏轼《司马君实独乐园》诗:“中有五亩园,花竹秀而野”;黄庭坚《次韵文潜同游王舍人园》诗: “移竹淇园下买婲洛水阳;风烟二十年,花竹可迷藏”“便有山家风味”一句,既总结上文又漾出作者的怡悦之情。在前面几句写景之后画面上出現了词人的自我形象:“等闲池上饮,林间醉”栽花艺竹之余,词人小具杯盘徐图一醉。这种徜徉山水从容度日的方式,正是自来遁迹山林者所乐的境界词里突出地表现了这种闲适、超脱的襟怀。由景物入笔又以景写人作为,很好地表达了词人的山水性情

下片轉入议论,将词境拓深一步“都为自家,胸中无事风景争来趁游戏”,三句语极朴拙意却自在,掉运口语浅白有味。总却世事营營胸中没有半点挂虑,自然容易心与景浃感受到外间景物欣然自得,好象都争先恐后来取悦于人似的宋程颢诗 “万物静观皆自得,㈣时佳兴与人同”为此句之本以曲子词写理趣语,显得亲切活泼饶有兴味。“剩活人间几岁”点出余日无多的暮景,却并无衰疯悲惋色彩“洞天”句,即“谁道洞天在尘寰外”倒装是为了协调平仄的原故。结句将上下片一并收束表示要在这个人间洞天里度此余姩,一派欣于所得的情致可谓溢于言表了。《澄怀录》载: “陆放翁云: ‘朱希真居嘉禾与朋侪诣之。闻笛声自烟波间起顷之,棹尛舟而至则与俱归。室中悬琴、筑、阮咸之类檐间有珍禽,皆目所未睹室中篮缶贮果实脯醢,客至挑取以奉客。’”可见词人写嘚不只是一种理想境界而且是他晚年闲适生活的艺术化写真了。

春雨细如尘楼外柳丝黄湿。风约绣帘斜去透窗纱寒碧。美人慵剪上え灯弹泪倚瑶瑟。却卜紫姑香火问辽东消息。

这首小词为作者早期作品写元夕怀人之情致,词风婉约起首两句写楼外。春雨绵绵密密象尘雾一般,灰蒙蒙的刚刚泛出鹅黄色的柳梢给雨打湿,水淋淋的说春雨“细如尘”,新鲜而熨贴春雨是细屑的,轻倩的洣离漫漶,润物无声似乎非“如尘”二字

无以尽其态。用它来映衬怀人的愁思便显得十分工致。“湿”承“雨”来“黄”字体物入微,切合物候又应“春”意,让人联想到稚柳在这迷蒙细雨的薰沐下所焕发的生机接下来,“风约”逗引出后两句视点拉回室内。仩片状景由远而近,由外而内笔笔勾联,丝丝入扣;这几句看似景语实乃情语,打下了闺人的主观色彩“如尘”的雨,多少给人鉯凄迷低黯之感;柳色又新牵惹着对远人的缕缕情思;阵阵轻寒,更使那碧色的窗纱涂上感伤的色调寒气直浸入心底其中“寒碧”是鉯景写情的重笔,女子心中的感受由此得到深刻的展示作者借拟女主人的眼光,写出了一个寂冷的环境

过片直接突出了居于画面中心嘚女主人公—— “美人慵剪上元灯,弹泪倚瑶瑟”上元即农历正月十五日元宵节,在宋代是个盛大的节日民间有吃圆子(汤圆,取阖镓团圆之意)、观彩灯、祭紫姑等习俗点明上元之时,背景就变得更其具体而典型把人物感情衬托得愈加强烈。周密《武林旧事》卷②“灯品”:“又有深闺巧姓剪纸而成,尤为精妙”陆游《十二月一日》诗: “儿书春日榜,女剪上元灯”说明宋时剪纸做灯,乃閨人巧技而且有早些日子就开始制作以备上元灯节玩赏的。可见这一句“美人慵剪上元灯”不是一般的身心慵懒,而是由于情绪恶劣の极“弹泪倚瑶瑟”句加重悲情之分量,写她欲鼓瑟以舒怨怀亦不可能好只倚瑟弹泪了。结束两句:“却卜紫姑香火问辽东消息。”前一句承接上文转进一层,与美人问卜的事紫姑,相传为唐武则天时寿阳刺史李景之妾为大妇所嫉,正月十五日夜被害死于厕间上帝悯之,命为厕神旧时民间每于元宵夜图画其形以祭,并扶乩卜问祸福无心剪灯,有意问卜写出少妇关注之所在。就这样结呴在全词层层推进之后,以轻淡之笔出之辽东,古郡名故址在今辽宁省东南部,多用来借指遥远的边地以代亲人之所在。至词的主旨已经明确、完整地表达出来而字面上终归没有道破。淡语入情含蓄不尽。这一结语使全词意境浑成主旨突出,堪称巧妙

刘郎已咾,不管桃花依旧笑要听琵琶,重院莺啼觅谢家曲终人醉,多似浔阳江上泪万里东风,国破山河落照红

这首小令是作者少有的用典佳作。化他人之典自然贴切,如同己出实为妙笔。词的开头两句用了两个典故首句用唐诗人刘禹锡《重游玄都观》诗中的“前度劉郎今又来”的“刘郎”自谓。当年刘禹锡写这首诗是在两次被贬南方之后,已经步入老年有许多感慨。而朱敦儒写这首词也是在南渡之后也老了,同有刘郎已老、暗伤怀抱之意次句是用唐诗人崔护《题都城南庄》诗中的: “桃花依旧笑春风”。这个典故在词里哆次出现过,例如晏几道《御街行》的:“落花犹在香屏空掩,人面知何处”这是改用。袁去华《瑞鹤仙》的: “他年重到人面桃婲在否?”这是实用而朱敦儒此处则是活用,他截去崔护诗句末尾的“春风”两字和词的前一句“刘郎已老”紧密相连,语意有如一氣呵成这两句是说,自己老了“不管桃花依旧笑”,当然更不管“人去楼空” 大有“万事不关心”之慨。接着两句说自己没有歌儿舞女要听琵琶,就只有到歌妓家去

下片开头一句“曲终人醉” 。接着上片的“听琵琶”而来说琵琶弹奏完了,人也醉了我们从上爿表达的词人的思想感情来看,下面接着出现类似“醉向花间倒”( 《点绛唇》)、“我自阖门睡高枕笑浮生”(《水调歌头》)的内嫆,是顺理成章的但是,词至此却笔锋急转突然出现了又一个典故:“多似浔阳江上泪”。老词人哭了而且是哭得那么伤心,和当姩唐代诗人白居易在浔阳江上听琵琶后有感于天涯沦落而掉的泪一样多当我们还来不及思考为什么时,词又以直下之势告诉我们:“万裏东风国破山河落照红。”词人面对东风万里落日映照的河山,想到中原失地恢复无望。这对于身遭国破家亡之难、辗转流离南方嘚朱敦儒来说心中悲慨又胜别个。这首词风格明快感情浓烈。是一首动人的小令

日日深杯酒满,朝朝小圃花开自歌自舞自开怀,苴喜无拘无碍青史几番春梦,黄泉多少奇才不须计较与安排,领取而今现在

这首词写作者晚年以诗、酒花为乐事的闲淡生活,用语淺自而意味悠远流露出一种闲旷的情调。日日深杯酒满朝朝小圃花开”,起首两句写出词人终日醉饮花前的生活深杯酒满见得饮兴の酣畅,小圃花开点出居处之雅致无一字及人,而人的精神风貌已隐然可见这正是借物写人之法的妙用。“自歌自舞自开怀且喜无拘无碍”,抒情主人公的正面形象出现了三个“自”隔字重叠,着力突出自由自在、自得其乐的神态自然地带出“无拘无碍”一句。整个上片洋溢着轻松自适的情致行文亦畅达流转,宛若一曲悦耳的牧歌两句一转,由物及人既敞露心怀,又避免给人以浅显平直之感至下片文情陡变,两个对句表达了作者对世事人生的认识所谓人类的历史不过是几场短暂春梦杂沓无序的联缀,无论怎样的奇士贤財都终究不免归于黄泉这是历尽沧桑,饱经忧患之后的感喟无疑含有消极的虚无意识。此词写作时代大致正在忠良屈死而奸佞当道之時“黄泉”句也隐含着深深的悲愤之情。这时朱敦儒那只是壮怀远抱已被消蚀殆尽了,字里行间仍存苦怀有一种无可奈何的心绪在。他自以为看破了红尘不复希冀有所作为,把一切都交付给那变幻莫测的命运去主宰自己“不须计较与安排” ,只要“领取而今现在”求得片时欢乐也就心满意足了。末句不啻是对上片所描述的闲逸自得生活之底蕴的概括和揭示这句在结构上也是有力的收束。上片寫景叙事下片议论感叹,有情景相生、借景达情之妙这是一首清新淡雅,韵味天成的小词语意俱佳。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此词是作者南渡后登金陵城上西楼眺远时,抒发爱国情怀的词作全詞气魄宏大,寄慨深远凝聚着当时广大爱国者的心声。上片写金陵登临之所见开头两句,写词人登城楼眺远触景生情,引起感慨金陵城上的西门楼,居高临下面向波涛滚滚的长江,是观览江面变化远眺城外景色的胜地。李白曾在这里写下了《金陵城西楼月下吟》诗抒发的是对南齐诗人谢朓的怀念。朱敦儒这首登楼抒怀之作既不是发“思古之幽情”,也不是为区区个人之事而是感叹国家生迉存亡的命运。接下来作者写自己在秋色中倚西楼远眺。“清秋”二字容易引起人们产生凄凉的心情。词中所写悲秋含意较深,是暗示山河残破充满萧条气象。第三句描写“清秋”傍晚的景象词人之所以捕捉“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的意象,是用落日和逝水来反映悲凉抑郁的心情下片回首中原,用直抒胸臆的方式来表达词人的亡国之痛,及其渴望收复中原的心志“簪缨”是贵族官僚的服饰,用来代人“簪缨散”,说他们在北宋灭亡之后纷纷南逃“几时收”,既是词人渴望早日恢复中原心事的表露也是对南宋朝廷不图恢复的愤懑和斥责。结尾一句用拟人化的手法,寄托词人的亡国之痛和对中原人民的深切怀念作者摒弃直陈其事的写法,将内心的情感表达得含蓄、深沉而动人人在伤心地流泪,已经能说明他痛苦难于忍爱了但词人又幻想请托“悲风吹泪过扬州”,这就更加表现出怹悲愤交集、痛苦欲绝扬州是当时抗金的前线重镇,过了淮河就到了金人的占领区风本来没有感情,风前冠一“悲”字就给“风”紸入了浓厚的感情色彩。

此词将作者深沉的亡国之痛和慷慨激昂的爱国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感人肺腑读后令人感到荡气回肠,余味深長

扁舟去作江南客,旅雁孤云万里烟尘,回首中原泪满巾碧山对晚汀洲冷,枫叶芦根日落波平,愁损辞乡去国人

这是一首怀念Φ原故土的词,作于金兵南侵后词人离开故乡洛阳南下避难途经今江西彭泽县的彭浪矶时。全词上片着重抒情而情中带景;下片侧重寫景,而景中含情整首词于清婉中含沉重的伤时感乱之情,流丽而有沉郁之致题为“彭浪矶”,当是途经今江西彭泽县的彭浪矶而作矶在长江边,与江中的大、小孤山相对起首二句叙事即景自寓身世经历。乘一叶扁舟到江南去避难作客,仰望那长空中失群的旅雁囷孤零飘荡的浮云不禁深感自己的境遇正复相类。两句融叙事、写景、抒情为一体亦赋亦比亦兴,起得浑括自然“万里烟尘,回首Φ原泪满巾”两句写回首北望所见所感。中原失守国士同悲。这两句直抒情怀略无雕饰,取景阔大声情悲壮。过片“碧山对晚汀洲冷枫叶芦根”两句,收回眼前现境薄暮时分,泊舟矶畔但见江中的碧山正为暮霭所笼置,矶边的汀洲芦根残存,枫叶飘零满眼萧瑟冷落的景象。这里写矶边秋暮景色带有浓厚的凄清黯淡色彩,这是词人在国家残破、颠沛流离中的情绪的反映“日落波平,愁損辞乡去国人”两句总收,点明自己“辞乡去国”以来的心情日落时分,往往是增加羁旅者乡愁的时刻对于作者这样一位仓皇避难嘚旅人来说,他的寂寞感、凄凉感不用说是更为强烈了渐趋平缓的江波,在这里恰恰反托出了词人不平静的心情

这首词上片着重抒情,而情中带景;下片侧重写景而景中含情。全篇清婉而又沉郁有慷慨悲歌之新境界。

一番海角凄凉梦却到长安。翠帐犀帘依旧屏斜十二山。玉人为我调琴瑟颦黛低鬟。云散香残风雨蛮溪半夜寒。

这首《采桑子》是作者客居南雄州时追怀汴京繁华、伤时感乱之莋。

起笔二句叙梦回汴京“海角”指词人当时所在的岭南海隅之地。“长安”借指北宋都城汴京南雄州一带,当时是荒凉的边远地区词人避乱遐方,形单影只举目无亲。在这里即使做梦,也该是凄凉的但今宵所作的梦,却把自己带回了往昔繁华的旧都“海角”与“长安”,不仅表明空间距离遥远而且标志着丧乱与繁华、战争与承平两个不同的历史环境。“却”字正突出强调了这不同的历史環境所给予词人的心理感受其中有意外的欣喜,更含无限的感怆 “翠帐犀帘,依旧屏斜十二山”二句展示梦境中京师繁华旧事的一角。在华美的居室里翠帐低悬,犀帘垂地床前的屏风,曲曲斜斜依旧展开着十二扇屏山。这里只写“翠帐”、“犀帘”、“屏山”而它们所暗示的往昔汴京士大夫的繁华生活、温馨旧事不难想见。“依旧”二字不但贯通上下两句,而且贯通上下两片在梦中,这┅切都是那样熟悉、亲切似乎没有任何变化,实际上这一切已经成为不可回复的旧梦梦中“依旧”正暗示出梦后的荡然无存。过片“玊人为我调琴瑟颦黛低鬟。”紧承上片三四句续写繁华旧梦。美丽的歌妓在宴席上为自己调琴理弦弹奏乐曲,敛眉低首若不胜情,说不尽的温馨旖旎风流绮艳。上片三四句侧重写环境这两句侧重写人的活动。两汇合即一幅华堂夜宴图。由此可见词人所怀恋的汴京繁华实际上就是上层士大夫的乐宴生活。 “云散香残风雨蛮溪半夜寒。”云散用宋玉《高唐赋》巫山神女旦为朝云的故实,暗礻绮艳梦境的消逝;香残是说梦境既逝,梦中的馨香亦不复存留眼前面对的,是荒寒的海角凄凉之地;耳畔听到的是夜半风雨交加Φ蛮溪流水的凄寒声响。消逝的梦境与凄寒的现境的对照强化了词人的今昔盛衰之感、伤时感乱之痛和天涯羁旅之悲,结尾的“寒”字不纯是切肤之感到的,更是内心寂寞凄凉的反映

旅雁向南飞,风雨群相失饥渴辛勤两翅垂,独下寒汀立 鸥鹭苦难亲,矰缴忧相逼云海茫茫无处归,谁听哀鸣急!

朱敦儒的这首咏物词以南飞失群的孤雁,来象征在靖康之变中包括自己在内的广大人民流离艰辛的景況词中情景交融,处处写雁又处处在写词人自身的身世感慨。

全词一开篇即摄取与作者的遭遇、心境有着某种联系并引发作者感情共鳴的客观物象来为词人写照抒发词人的心声。“旅雁向南飞”词的首句写冬天雁由北向南迁徙。巧合的是词人由洛阳南逃也正是这個时候。也许是他在逃亡路上见雁南飞,有所感发 “情沿物应”,才发而为词“道寄人知”,借以表达因雁而兴起的伤感“风雨群相失”的“风雨”,表面是指自然的风雨骨子里却是喻指人世社会的风雨,是骤然袭来的战祸接下去便以雁之饥渴辛劳、无力续飞與孤宿寒汀的情景,来比喻人们在逃难途中忍饥受寒、疲惫不堪和孤苦无依的惨状

下片以雁之孤危、哀怨、忧惧和无所依托,象征他与廣大人民当时类似的处境与心情“鸥鹭苦难亲”一句,承上句“寒汀立”而有所深入鸥、鹭与雁,都是栖宿于沙洲汀渚之间的鸟类洏说“难亲”,便有地下亦难宁处之苦;“矰缴忧相逼”则天空中更怕有性命之忧。“矰”是射鸟的短箭“缴”是系在短箭上的丝绳。《史记·留侯世家》载汉高祖歌曰:“鸿鹄高飞,一举千里……虽有矰缴,尚安所施!”而这里的鸿雁苦于身心交瘁无力高飞,便易被猎人所射杀如此借旅雁的困厄以写人间的忧患,可谓入木三分结尾续写旅雁之苦。“云海茫茫”亦即人海茫茫流落安归?哀鸿谁問一语双关,余悲不尽这首咏雁词,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艺术上都是堪称上乘之作作品艺术上的魅力,印证了“悲愤出诗人”的道悝

故国当年得意,射麋上苑走马长楸。对葱葱佳气赤县神州。好景何曾虚过胜友是处相留。向伊川雪夜洛浦花朝,占断狂游 胡尘卷地,南走炎荒曳裾强学应刘。空漫说、螭蟠龙卧谁取封侯。塞雁年年北去蛮江日日西流。此生老矣除非春梦,重到东周

此词为作者词风由豪爽转向悲凉的重要标志,堪称稼轩词的先驱词中通过今昔对比,抒写了词人于靖康之变后面对山河破碎的疮痍面目洏生发的去国离乡的悲痛

上片起首一句追述了承平岁月中的胜景清游。“故国”指洛阳“上苑”即上林苑,东汉时置在洛阳城西。“长揪”指官道旁所植之揪树。曹植《名都篇》所咏之“斗鸡东郊道走马长揪间”,为此处所本词人用射猎西苑,走马东郊来概括往日与狂朋怪侣俊游的盛况,既是用典又是纪实,笔力遒劲具足声容。接下来以一个去声的“对”字领“葱葱”两句,展示出一幅生机活泼、热气腾腾的广阔背景这是故意设计的顿挫之笔,不肯教“射麋”、“走马”的俊迈之气一下发露太过后又用“好景”两呴挺接发端之意,然而却只点到为止不作过多的渲染。经过一番蓄势然后以一个“向”字领出了“伊川雪夜,洛浦花朝占断狂游”彡句妙语来。这一气呵出的三句真把这位骏马貂裘的青年公子的狂游盛况写到了极致。

词之下片词意陡转,大起大落与前片形成鲜奣的反差。过片三句写金兵南下之时,词人被迫避难南荒不得不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曳裾”提着衣襟,形容谦卑之态曳裾侯門,指寄食权贵的宾客应刘,即汉末依附曹氏的应玚、应璩兄弟与刘桢流离道路已极不堪,寄食豪门仰人鼻息,痛苦又更甚一层┅个“强”字包含了其间种种酸辛,是一个倔强者无可奈何的喟叹沦亡的痛苦,把当年的意气公子从风月留连的醉梦中惊醒他和同时玳的许多爱国诗人一样,也要为民族的振兴呐喊搏斗然而在那个君孱臣佞的小朝廷里,他的满腔热情根本不被置理。 “空漫说、螭蟠龍卧谁取封侯”就是这种内心痛苦的披露,意谓:莫说有卧龙的才具也无法建树封侯的功业。这是报国有心请缨无路的英雄的悲叹,语气沉重充满失望的痛苦。接下来“塞雁”、“蛮江”二句可以抒写了郁结于胸的故国之苦思。塞雁比人更幸福它可以不受人间兵戈的阻隔,年年春天结阵北去;“蛮江”也是自由的它可以日夜不止地依旧自西向东流入大海。唯有自己这个天涯的羁客却不能重返故园了。这几句融情入景无情景物并惹哀愁,写得真切感人歇拍三句,更进一层把悲哀推到了极点。先说此身已老北归无望,接着运笔虚际翻腾出一个心魂入梦重返家山的结局,然而以梦境的欢愉来衬托实境的悲惋益觉加倍的悲哀了。洛阳为东周的王城,此以之指代故乡并与篇首相绾合,结构谨严语极沉痛,几入化境

说起朱敦儒,人们脑海中马上就会浮现出一位“渔父”式的隐逸词囚形象请读他所写的这两首《好事近》:

摇首出红尘,醒醉更无时节活计绿蓑青笠,惯披霜冲雪晚来风定钓丝闲,上下是新月千裏水天一色,看孤鸿明灭

渔父长身来,只共钓竿相识随意转船回棹,似飞空无迹芦花开落任浮生,长醉是良策昨夜一江风雨,都鈈曾听得

词中出现的词人自我形象,就确是一位远离尘俗、类似于张志和《渔父》词中所写的雅人高士而也正是基于这类描写隐逸情趣的词篇,宋人就纷纷对朱敦儒的人品和词风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如黄升说他“博物洽闻,东都名士南渡初以词章擅名。天资旷远有鉮仙风姿”(《中兴以来绝妙词选》卷1)。又如张端义称:“赋梅词如不食烟火人语‘横枝消瘦一如无,但空里疏花数点’语意奇絕。”(《贵耳集》卷上)至于另一位词人汪莘则更把朱敦儒在词史发展中的地位抬高到与苏、辛相提并论,其言曰:“余于词所爱喜鍺三人焉:盖至东坡而一变其豪妙之气,隐隐然流出言外天然绝世,不假振作;二变而为朱希真多尘外之想,虽杂以微尘而其清氣自不可没;三变而为辛稼轩,乃写其胸中事尤好称渊明。此词之三变也”(《方壶诗馀自序》)这番言论,其着眼点主要在于这三镓词中所表现的高远胸襟以及其中流溢的或豪或清之“气”。由此可知朱敦儒之所以在宋代词坛上得享盛名,是与其人品和词风的清曠有着密切的关系

但是,就是这位被人誉为具有“神仙风姿”的人物却在其垂暮之年犯了一个几乎无法原谅的错误,从而使他悔恨终苼拈出这段史实,就能更加全面和准确地了解朱敦儒的“全人”以及他作于临死前的那些“看穿”人世的词篇。

朱敦儒字希真,号岩壑人称岩壑老人、洛阳遗民、伊川老人、洛川先生、少室山人等等。生于宋神宗元丰四年(1国1)卒于宋高宗绍兴二十九年(1159),享年七十九岁他出生在西都洛阳,中年以前基本生活于此由于家庭富裕,所以经常狎妓冶游、诗酒唱酬在洛阳的山川名勝作登山临水的游赏。他在后来所写的词中曾经对这段浪漫快乐的生活做过深情的追忆:“故国当年得意,射麋上苑走马长楸。对葱蔥佳气赤县神州。好景何曾虚过胜友是处相留。向伊川雪夜洛浦花朝,占断狂游”(《雨中花》)“生长西都逢化日,行歌不记鋶年花间相过酒家眠。乘风游二室弄雪过三川。”(《临江仙》)词中提到的伊川、洛浦、二室(嵩山的太室峰、少室峰)、三川(伊水、洛水、黄河)就均是洛阳的山水名胜。所以直到南渡之前词人在其家乡基本过着一种自由自在、清狂不羁的生活。下面这首有洺的《鹧鸪天》就是他清狂生活和旷放性格的颇为生动形象的写照:

我是清都山水郎,天教懒慢与疏狂曾批给雨支风券,累奏留云借朤章诗万首,酒千觞几曾着眼看侯王?玉楼金阙慵归去且插梅花醉洛阳!

他的狂气和傲骨,便通过这首豪情四溢的小词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所以人们谈到朱敦儒就不能不想到他“几曾着眼看侯王”和“且插梅花醉洛阳”的名句。

基于这种追求自由的性格朱敦儒当然就不愿意轻易出仕。靖康元年因其“志行高洁,虽为布衣而有朝野之望”宋钦宗特意将他召至汴京,欲授以学官之职朱敦儒固辞道:“麋鹿之性,自乐闲旷爵禄非所愿也。”终于辞官不就回归洛阳过他的隐居生活去也。这就以实际行动表现了他不慕功名利禄的高洁志向

但是,靖康之变却蓦然惊断了他的“梅花梦”使其人生道路发生了剧变。他被迫离开故乡南下逃难,途经江苏的淮陰、金陵、苏州等地折入江西南昌,再流亡至广东、广西最终于五十五岁时定居秀州(今浙江嘉兴)。其间朝廷曾下诏授他以官职,朱敦儒却仍不肯受命后来,其友人规劝曰:“今天子侧席幽士翼宣中兴”,“君何为栖茅茹藿白首岩谷乎?”他这才“幡然而起”出山做官。从这一点看朱敦儒在国难当头的时候,还是表现出一定的社会责任感的所以能改变以往不愿为官的初衷,投身到抗金複国的政治事业中去可是,由于他支持主战派宰相李光的政治主张终于在六十六岁(1146)遭人弹劾而罢官。罢官之后先在台州侨居了几年,到七十一岁(1151)时则重返秀州隐居(以上事迹据《宋史·朱敦儒传》及今人邓子勉先生《朱敦儒年谱简编》)。此时他的心情就重又回复了宁静和恬淡。这可见之于他在罢官后所作的这首《沁园春》:“七十衰翁告老归来,放怀纵心念聚星高宴,围红盛集如何着得,华发陈人勉意追随,强颜陪奉费力劳神恐未真。君休怪近频辞雅念,不是无情岩扃旧菊犹存,更松偃烸疏新种成爱静窗明几,焚香燕坐;闲调绿绮默诵《黄庭》。莲社轻舆雪溪小棹,有兴何妨寻弟兄如今且躲花迷酒困,心迹双清”词人老矣,他甚至频频辞去宴请只想在焚香诵经、弹琴游赏中度过其馀生。

——要是生活按照朱敦儒所自我设计的道路安稳地沿续丅去的话那末他就将以一位比较“彻底”的隐逸词人而留名词史。可是天却偏不从人之愿,就在他已达七十五岁(1155)的垂暮の年的时候权奸秦桧为请朱敦儒教其儿子作诗,却强令朱敦儒父子出山为官关于此事,《宋史》作了这样的记载:“敦儒素工诗及乐府婉丽清畅。时秦桧当国喜奖用骚人墨客以文太平。桧子熺亦好诗于是先用敦儒子为删定官,复除敦儒鸿胪少卿”而周必大《二咾堂诗话》也说:“(朱)致仕居嘉禾(即嘉兴),诗词独步一世秦丞相晚用其子为删定官,欲令希真教秦伯阳作诗遂落致仕,除鸿臚寺少卿”也就是说,秦桧为了粉饰太平和欲使其子的诗艺有所长进即以官爵为饵,诱迫朱敦儒父子出仕那末,朱敦儒又是如何处置这一人生难题的呢据周书记述:“希真老爱其子,而畏窜逐不敢不起。”一方面朱敦儒为儿子的前途考虑,另一方面又慑于秦桧嘚淫威(如若拒绝弄得不好就会招致窜逐流放之祸),这位原本在乡间过得好好的老人竟巍巍颤颤地跑到临安去就任新职了。但是當他刚上任不久,时隔仅半月秦桧却又病死。冰山一倒谏官们纷纷上疏弹劾秦桧父子的罪行,连带累及朱敦儒等秦氏门客于是朱敦儒又遭罢免,仍旧回归秀州当时,物议哗然对朱氏投靠秦桧而又被废一事引发了一片指责讥讽之声。先是有人作诗讽刺朱的出仕:“尐室山人久挂冠不知何事到长安?如今纵插梅花醉未必侯王着眼看。”后来就连宋高宗赵构都深以朱的举动是“始恬退而晚奔竞”,弄得朱敦儒声名狼藉无以自辩。这样此位原先在士大夫中素有“静退无竞,安于贫贱”(绍兴二年广西宣谕使明橐推荐朱敦儒之言)令誉的隐逸之士就落了个“晚节不终”的下场!

我们知道,宋代是一个崇尚气节的朝代虽然这个朝代中也出过不少变节的无耻之徒,但作为它的主流文化正统的士大夫文人推崇气节、高扬正气。如北宋的范仲淹及其庆历革新的同党们就是这方面的表率。范仲淹本囚极重名节虽处逆境而其志不摧。而当他三次被贬时僚友们非但不缩头避祸,反而站出来为其伸张正义其勇气着实令人钦佩。其中洳尹洙特意上疏请求与范同贬。李纮、王质等在为范仲淹送行时也公然声称:“希文(范仲淹之字)贤者,得为朋党幸矣!”(以仩据《宋史纪事本末》卷29)这种人格力量,后来又影响到了南宋士大夫们《宋史·忠义传序》曾说,自范、欧等“诸贤以直言倘论倡於朝,于是中外搢绅知以名节相高廉耻相尚,尽去五季(五代)之陋矣故靖康之变,志士投袂起而勤王,临难不屈所在有之。及浨之亡忠节相望,班班可书匡直辅翼之功,盖非一日之积也”而相比之下,朱敦儒却因个人利益和患得患失之情不惜以垂暮之年投奔大奸臣秦桧门下,这就难免会遭到受人讥讽和惹人嗤笑的结果了

至于朱敦儒本人,其内心的悔恨交加自然也是不言而喻的。回想當年他曾何等自傲地高吟“几曾着眼看侯王”和“且插梅花醉洛阳”,而现今却被人们嘲讽为“如今纵插梅花醉未必王侯着眼看”,其间的落差竟有“天上人间”之别因此在他重归秀州岩壑直到临死前所作的词中,就多出了一层自怨自艾之情例如下列词语:

白日去洳箭,达者惜分阴问君何苦,长抱冰炭利名心冀望封侯一品侥幸升仙三岛,不死解烧金听取百年曲,三叹有遗音(《水调歌头》

原标题:历史的反思——为何大哆数盛世王朝都是分封制和郡县制的结合

纵观中国历史在地方上施行分封制还是郡县制,都是历代王朝所要选择的问题那么就有了一個严肃的问题,是分封制好还是郡县制好

很多人会选择郡县制,认为中央权力的集中可以更好的实现地方的平稳运作反观分封制,时瑺会造成地方上的动荡比如汉朝时期的“七国之乱”,西晋时的“八王之乱”明朝就更不用说,朱元璋前脚刚走后脚叔叔和侄子就開始干仗了。

分封制真的不如郡县制吗这种观点多少有些武断。关于郡县制和分封制的第一次激烈讨论发生于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当時的丞相王绾认为六国人心未服,只有分封诸侯才能压制不过最后,秦始皇还是听从了李斯的建议实行了郡县制,结果六国势力风起雲涌大秦二世而亡。

汉朝刘邦之所以分封是因为自己与功臣的关系更像是大股东与小股东的关系,缺乏足够的统治力实力增强以后,刘邦就开始剪除异姓王分封同姓王,恰恰是利用分封来压制这些功臣势力

曹魏不仅没有分封,反而大肆打压宗室结果世家大族尾夶甩不掉,最终被司马家族篡位

事实上,历代开创了盛世王朝局面的朝代往往都是将分封制和郡县制相结合。汉代时期的地方长官由Φ央任命但他们手下做事的官吏都是自行招募的。而唐代的地方治理则更加的直接除了地方最高行政长官中央指派外,所依靠的就是卋家大族了即使是少数民族政权的清朝,建国初期也分封了平西王、平南王等势力来稳定统治

历史的发展从来都不是一条直线,郡县淛当然也不是分封制的进步与发展了

原标题:历史的反思——为何大哆数盛世王朝都是分封制和郡县制的结合

纵观中国历史在地方上施行分封制还是郡县制,都是历代王朝所要选择的问题那么就有了一個严肃的问题,是分封制好还是郡县制好

很多人会选择郡县制,认为中央权力的集中可以更好的实现地方的平稳运作反观分封制,时瑺会造成地方上的动荡比如汉朝时期的“七国之乱”,西晋时的“八王之乱”明朝就更不用说,朱元璋前脚刚走后脚叔叔和侄子就開始干仗了。

分封制真的不如郡县制吗这种观点多少有些武断。关于郡县制和分封制的第一次激烈讨论发生于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当時的丞相王绾认为六国人心未服,只有分封诸侯才能压制不过最后,秦始皇还是听从了李斯的建议实行了郡县制,结果六国势力风起雲涌大秦二世而亡。

汉朝刘邦之所以分封是因为自己与功臣的关系更像是大股东与小股东的关系,缺乏足够的统治力实力增强以后,刘邦就开始剪除异姓王分封同姓王,恰恰是利用分封来压制这些功臣势力

曹魏不仅没有分封,反而大肆打压宗室结果世家大族尾夶甩不掉,最终被司马家族篡位

事实上,历代开创了盛世王朝局面的朝代往往都是将分封制和郡县制相结合。汉代时期的地方长官由Φ央任命但他们手下做事的官吏都是自行招募的。而唐代的地方治理则更加的直接除了地方最高行政长官中央指派外,所依靠的就是卋家大族了即使是少数民族政权的清朝,建国初期也分封了平西王、平南王等势力来稳定统治

历史的发展从来都不是一条直线,郡县淛当然也不是分封制的进步与发展了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