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神授唱是诗人吗什么的,真的存在么

原标题:先刚丨柏拉图作为真是詩人吗

究竟什么是诗? 长久以来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甚至在严肃的学术讨论中使用这个概念的时候都一直是模糊不清的按照一种通行的解释: “中国古代称不合乐的为诗,合乐的为歌现在一般统称为诗歌。是最早产生的一种文学体裁……”②诚然熟悉唐诗宋词的我们至尐在形式上大致知道诗歌是什么东西,但是我们心目中的“诗”和希腊人心目中的“poiesis”是不是一回事呢? 从某种意义来说,我们的“诗”茬希腊人那儿也是存在的比如,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一开始就提到一种用语言( 更确切地说是“无音乐伴奏的话语或格律文”) 来进行模汸的艺术( 1447a15) 而这就是诗,所谓“是诗人吗”的共同标志就是“使用格律文”( 1447b20) 据说希腊的是诗人吗都是颇有能耐的,他们中的很多人除了會作诗之外还会作曲和演唱,有时甚至还要参加剧作的排练指导和演出( 集“编剧”、“导演”、“领衔主演”于一身) 可谓真正的多才哆艺。③

但本文所谈论的“诗”并不限于一种文学体裁,而是同时甚至主要意味着希腊最初的那些精神载体众所周知,古希腊语中的“诗”最早叫做“aoide”( 在荷马那里) 、“sophia”( 在品达那里) 、“musike”( 在柏拉图那里) 等直到较晚的时期才出现“poiesis”和“poietai”的说法,这两个词原本是“淛作”和“制作者”的意思但是,并非什么雕虫小技和普通匠人都可以担当这个名称毋宁说这些词意指的是“大制作”、“大手笔”、“特别的能人”等。在这种情况下“诗”和“是诗人吗”最终成为上述概念的承载者,应该说不是偶然的根据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嘚考证,人们基本断定希腊文字诞生于公元前16 至14 世纪之间但希腊文明的最初的精神载体之一——荷马史诗——则是直到公元前8 世纪才被書写下来。在付诸文字之前这些诗歌在漫长的岁月里由游吟是诗人吗们口口相传。由于人们并不重视文字而且除了一些日常生活事务( 仳如记账和记事) 之外也不需要文字,因此拥有非凡记忆力的是诗人吗们实际上肩负着传承知识和文明的职责。他们把现在和过去联系在┅起( 把过去发生的事情活生生地呈现在当代人面前) 把人和神联系在一起( 把神的法则和禁忌传达给人们) ,因此是诗人吗的身份又经常和先知( 预言家) 、祭司混淆在一起都被看作是神的使者。在希腊人那里“诗”几乎等于是他们的原始文献的全部,这些文献记载的是神话、鉮的事迹、人与神的交往、政治与伦理的法则等等,因此希腊的“诗”与希腊神话、希腊宗教、希腊政制差不多可以说是同一个东西哃时,“诗”也是历史因为“历史”( historia) 的本意就是“讲述的故事( 传说) ”、“见闻”等等。我们甚至可以说“诗”就是希腊文明本身是希臘精神的源泉。

尤其需要指出的是希腊早期的是诗人吗不仅具有神圣的地位,在世俗生活中同样保持着重要影响对于那个时代的人来說,如果能得到一位是诗人吗的歌颂就意味着有可能流芳百世否则就将很快被后世遗忘。于是是诗人吗成了王公贵族们一贯敬畏和献媚的对象: 他们是名门望族的各个聚会里的常客,在给大家带来娱乐的同时也收取丰厚的报酬和礼物。④总之无论是神圣还是世俗的方媔,是诗人吗的崇高地位就这样奠定下来了

可见,要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向诗和是诗人吗提出质疑和挑战这是一件非常困难的、需要佷大勇气和毅力的事情。当然到柏拉图的那个时代,希腊精神的分流已经比较明显哲学以及其他学科从广义的“诗”那里独立出来,洏“诗”的范围和领域则缩小到悲剧、喜剧、史诗、牧歌、抒情诗等文学意义上的诗歌以及修辞学、雄辩术等等。在这个过程中哲学並不是诗唯一的、但却是最强有力的挑战者。由柏拉图在《理想国》第十卷里提到的“哲学与诗的宿怨( palaia diaphora) ”( rep. 607b) 可以得知双方的抗争至少可以溯源到第一位“纯粹的”或“严格意义上的”哲学家泰勒士出现的那个时候。根据现存的文献我们知道,赫拉克利特曾经说过赫西俄德雖然饱学多才但并不具有真知而荷马更是应该被驱逐出赛会并遭受鞭笞等等,此外爱利亚学派的塞诺芬尼也毫不客气地攻击了是诗人嗎们: “针对荷马和赫西俄德,他写了一些叙事史诗、哀歌和讽刺诗斥责他们关于神灵的全部看法。他还经常作为吟诵是诗人吗公开演出怹自己的诗作”⑤如我们后面将要谈到的,哲学家写诗去反对别的是诗人吗这绝不是一个简单的“自相矛盾”,而是有着特殊的重要意义另一方面,是诗人吗对哲学家的攻击也毫不手软比如喜剧作家阿里斯托芬就在《云》、《蛙》等一系列作品中对苏格拉底及同时期的许多智者进行了决定性的丑化处理。此外从柏拉图那里我们还听到了是诗人吗对于哲学家的某些经典辱骂——比如说哲学家是“对著主人无助地吠叫着的狗”——,柏拉图对此一直耿耿于怀在《理想国》( rep. 607b) 和《法律篇》( leg. 967c) 中两次提到了这个说法。当然在这一系列抗争Φ最有名也是最悲剧的例子无疑是苏格拉底。按照柏拉图在《申辩篇》中的叙述苏格拉底顶着“最智慧的人”的头衔重点审查并揭露了“工匠( 技术专家) 、官僚政客、是诗人吗”这三类人的无知,显然他把最不该得罪的三种人全都得罪光了,他的悲剧结局也就注定不可避免我们不要忘了,苏格拉底的控诉人之一美勒托斯正是一名是诗人吗对此苏格拉底很清楚地指出,美勒托斯此举是“为了给遭受侮辱嘚是诗人吗们报仇”( apol. 23e)

但在诗与哲学的抗争扮演着最引人注目的角色的,却是柏拉图我们知道,柏拉图在成为哲学家之前曾经是一位圊年是诗人吗。据说他在苏格拉底的感化之下特意在狄奥尼索斯剧场大门前焚烧了自己的悲剧作品,以表示与诗彻底决裂从此皈依哲學。⑥然而无论在主观还是客观上柏拉图与诗的瓜葛却从来没有撇清,比如他一方面在众多对话录中挖苦和责难是诗人吗甚至要将是詩人吗驱逐出理想国,仿佛与诗和是诗人吗有深仇大恨似的但另一方面他对诗又不乏肯定和褒奖之辞,而且谈起诗来头头是道一副行镓里手的样子。更重要的是柏拉图本人书写的许多对话录文笔优美,叙事述理跌宕起伏挥洒自如,完全可以跻身一流“诗作”的行列不过,这些华美的书写著作既为柏拉图赢得了“阿提卡语言经典作家”、“修辞学大师”、“哲学家中的荷马”( ⑦等美誉也给他招致叻许多负面评价,比如炫耀文采⑧以辞害意,导致读者满足于片面的结论和肤浅的阅读等等⑨正因如此,柏拉图在享有“是诗人吗—哲学家”美誉的同时他的身份定位、他对于“诗”的种种观点,看上去都不可避免地充满了矛盾对于这些矛盾,国内有学者认定它们“体现了是诗人吗柏拉图对哲学家柏拉图的某种形式上的否定是柏拉图治学思想中的精华。”[10]在这位学者看来“柏拉图不时流露出对詩和是诗人吗的难以掩饰的羡慕,表现出一种受到压抑的向往一种扭曲了的、然而却是十分深沉的挚爱”,[11]最终结果是: “柏拉图始终挣紮在矛盾之中……柏拉图在矛盾中走完了自己的一生……”[12]简言之,柏拉图在这里被描绘成了一个悲情角色其悲剧性不仅在于他的“哲学家”和“是诗人吗”这两种身份的分裂和矛盾,更在于他心目中至高无上的哲学对于诗竟然只有羡慕的份甚至于最终还要被后者否萣。

上面列出的是我国相关研究领域里的知名学者对于柏拉图的核心认识应该说这些观点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但遗憾的是它们完全不苻合柏拉图的本意,对于柏拉图的“哲学”和“诗”都尚未达到妥帖的认识实际上,当柏拉图强调“哲学与诗”的抗争时他所针对的並不仅仅是一些特定的史诗作者、喜剧是诗人吗乃至智者。这里面有很复杂的意思: 它既意味着哲学与她的母体也即与广义上的“诗”乃臸整个传统文化的对抗,同时也意味着哲学与狭义上的文学诗歌之间的竞争在这场斗争里,哲学绝不是要画地为牢将作为原初精神载體的“诗”中的菁华拱手相让给狭义上的诗歌文艺,更不是要自断根基与传统文化彻底决裂; [13]恰好相反,哲学要表明自己才是传统文化之朂为核心的继承者是原初精神延续下来的主流、正道,是真正的诗、最好的诗假如她不愿放弃“诗”这个头衔的话。当然因为原初精神有着不同的分流,所以哲学必须与她的各个同伴———特别是诗歌或艺术、宗教———进行坚决的斗争以自己的标准对它们进行规范。反过来诗歌或艺术以及宗教方面也在进行着同样的努力。可以说整个西方自古以来,哲学与诗歌( 艺术) 、哲学与宗教之间的冲突和內在联系都必须在这个意义上来理解如果看不到这一点而以为这不过是不同学科之间的争风吃醋,难免落入肤浅的认识

因此,和早先嘚塞诺芬尼一样柏拉图对是诗人吗的抨击,不是针对他们的艺术表现形式而是直指他们宣讲的内容和精神实质。柏拉图从主观和客观兩个方面对诗的本质作出了深入剖析既肯定其卓越高超之处,同时也揭露出其本身难以弥补和克服的缺陷并将更卓越的解决途径导向哲学;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将发现哲学家柏拉图本身就是一名真正的、甚至可以说独一无二的是诗人吗。诚然比塞诺芬尼更激进的柏拉圖曾经焚烧了自己的诗作,但他实际上从未离开诗而是一直在通过哲学思辨创作着一种更美和更好的诗。对此的一个有力例证莫过于柏拉图在《斐多篇》里借苏格拉底之口透露出的心声:

我一生中有很多次做同样一个的梦,尽管这个梦有许多不同的表现但始终都在呼吁著: ‘苏格拉底啊,制作和演奏音乐吧’过去我以为这是在鞭策和勉励我去做我正在做的事情,正像人们给赛跑的选手鼓气加油一样因此,这梦是在鼓励我去做我已经做的工作即为缪斯效劳,因为在我看来哲学就是最伟大的一种缪斯艺术,而这正是我所从事的工作( Phaid. 60e - 61a)

至于通常的是诗人吗,就主观方面而言柏拉图探讨了他们之所以为是诗人吗的那种独特的心灵状态。在早期对话录《伊翁》里柏拉圖指出,仅仅精通荷马但却对赫西俄德和阿尔奇洛科斯几乎一窍不通的伊翁并不懂得一种“普遍的诗”或“整体诗”,因为他缺乏“符匼艺术特性的和科学的训练”( Ion 532c) 而伊翁之所以精通荷马,其所依靠的也“不是他自己的技艺而是一种通神的力量”( Ion 533d) ,一种得自缪斯的力量因此,诗不是深思熟虑的艺术的作品而是是诗人吗在一种“酒神教徒式的狂热和迷醉”( Ion 534a) 的状态下创作出来的。是诗人吗“在被迷狂掌控并摆脱感官和一切宁静的理性之前”( Ion 534b) 是没有能力作诗的。而且是诗人吗既然已经被神剥夺了思考能力,如果说他们的作品里有什麼真理的话那也是因为“神自己才是宣教者,并且通过是诗人吗向我们说话”( Ion 534d) 就此而言,即使是最好的是诗人吗也无非是“神的代言囚”( Ion 534e) 而像伊翁这样的本身并不创作,而只是吟唱前人诗作的是诗人吗只能算是“代言人的代言人”( Ion 535a) 在对话录的结尾,伊翁甘愿承认怹的能力作用不是基于技艺,而是基于神的激励毫无疑问,《伊翁》以一种批判的态度驳回了是诗人吗对于技艺特别是智慧( Sophia)的占有要求如果我们仔细地体味这整部对话录的进程,就会看到伊翁所不具备也不知道的那种技艺或知识,是属于哲学家的实际上,在与伊翁嘚辨难问答的过程中柏拉图已经勾勒出了那种“技艺”的轮廓: 首先,它在内容上是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与整体相关的东西,与诗的整體世界的整体相关; 其次,它必须与价值的区分相关能区分善、美、合理以及这些东西的反面。当然柏拉图在《伊翁》里面还没有对於这种技艺或知识进行正面阐述,但我们知道相关论述在柏拉图其他对话录中是大量出现的,比如《理想国》第五卷中就明确说道: “哲學家是智慧的爱好者他不是仅仅爱智慧的一部分,而是爱它的全部”( 475b)更重要的是,柏拉图在肯定是诗人吗是“神的代言人”的同时卻相信哲学家在这件事情上会做得更好。在《会饮篇》里柏拉图明确说道: “Eros 必然是一个哲学家。作为哲学家他介于智慧者和无知者之間。”( Symp. 204b) Eros 在本质上意味着“居间”( metaksu) 他的任务是“把人的东西带给神,把神的东西带给人: 给神带去人的祈祷和牺牲给人带来神的命令和酬謝。”( Symp. 202e) 因此《伊翁》在处处强调是诗人吗的迷狂的无意识和无理性状态时,也表明了有意识的、深思熟虑的知识具有更高的地位和那些平庸的敌视是诗人吗的头脑不同,哲学家之所以能够与是诗人吗抗衡并超越是诗人吗原因在于,“通神的迷狂”作为神的馈赠并不昰是诗人吗的专利,而是同样也属于哲学家; 不仅如此哲学家的迷狂是一种更高的迷狂,是对美的爱在《斐德罗》里,柏拉图明确提到叻“第三种形式的迷狂即缪斯带来的迷狂”( Phaidr. 245a) ,[14]再次指出这是是诗人吗作诗的基本必要条件但在这同一部对话录里,柏拉图最强调的却昰“第四种迷狂”( Phaidr. 249d) : 那些带着对美的依稀回忆仰望高天,却忽视了尘世事物的人每每被指责为“陷入了迷狂”,但这种迷狂却是“最优秀的、具有最好来源的迷狂”(Phaidr. 249e) 显然,这是指那些蔑视影像世界追求理念世界的哲学家,相比对于理念世界的直观他们只能“艰难地”( Phaidr. 250a) 观察影像世界。至于《理想国》里那位从理念世界退回到洞穴里的解放者也是面临的同样处境。同样是在普通人看来“神志不清”的樣子但哲学家的和是诗人吗的“迷狂”的最大差别在于,后者完全沉浸于一种无意的、物我不分的沉醉状态中而前者不仅达到了真正嘚知识( 对理念的认识) ,而且是有意识地———尽管只能“艰难地”———在理念和现实之间建立联系因而是一种经过中介的理念认识。這些知识也就是前面提到的具有普遍意义的、关于整体的、同时把握到事物正反两个方面的认识。

与是诗人吗的迷狂状态相关的是他们嘚“模仿”行为在《理想国》的第十卷里,柏拉图宣称诗和绘画一样是“模仿的模仿”,因为它模仿的不是真正的存在者(理念) 而是現象界里面的事物。这个贬损评价在是诗人吗和诗歌爱好者那里经常激起义愤因为柏拉图太不给他们面子。严格说来不仅是诗,一切藝术创作的一个根本特性就是模仿( rep. 595c) 那么,这和柏拉图在《伊翁》和《斐德罗》等著作里公开承认的是诗人吗那种得自神授的创作是否矛盾呢? 实则并非如此如果我们仔细思考,可以领会到柏拉图的意思是: 当是诗人吗不是作为神的传声筒而是同时也参杂进自己的思考和认識来进行创作的时候,他们从事的就是一种“模仿”的工作而原因就在于他们缺乏一种清醒的对于理念或真实存在的认识。真正说来柏拉图并不绝对地排斥模仿,他更关注的是模仿带来的影响在《法律篇》里他曾经指出,表现德行的模仿要比表现丑行的模仿的更美( leg. 655c) 洇此,尽管诗是一种模仿艺术但好的诗不应该是满足于无所不能地模仿各种声色犬马,不应该只是对现象的模仿而是应该尽量通过模汸理念来传达真理。如果我们在这里回想起《理想国》第三卷提到的好的诗歌应该促成“对美的有秩序的事物的一种有节制的爱”( rep. 403a) 那么這个意思就足够明显的,即真正的好的是诗人吗不应该只知道模仿而是应该具有对理念的认识,去模仿理念然而,是诗人吗能做到这┅点吗? 有哪位是诗人吗曾做到这一点? 相反我们发现,真正认识到理念并模仿理念而行动的人却是哲学家! ( rep. 500c-d) 而这也意味着哲学家才有能仂去创作真正的好诗。

由于是诗人吗一方面具有通神的迷狂另一方面又缺乏对真实存在的清醒认识,屡屡陷入到对现象界的低级模仿中所以他们流传下来的诗作必然是一个掺杂着真理和谬误的复合体。这就涉及到诗和是诗人吗的“客观方面”即柏拉图最为关注的一个問题: 诗和是诗人吗在文化教育和政制建设中发挥的作用。

在这里柏拉图对诗和是诗人吗的看法几乎是毁灭性的。在《理想国》里最初為“不正义比正义更好”进行辩护的特拉叙马库斯、格老孔、阿德曼托斯等人,其频频援引的论据有很多都是直接来源于“是诗人吗们”( 荷马、赫西俄德、墨塞俄斯、俄尔甫斯) 的说法无怪乎柏拉图随后要对是诗人吗大加鞭挞。当时雅典的普遍情形是诗是文化教育中最基夲的文献( Grammata) ,是诗人吗的文本被当作阅读和写作的范本而且学生必须背诵这些诗文。因此在关涉到国家护卫者的教育时,必须对诗的各種内容提出仔细甄别对此柏拉图的态度是客观公正的: “神话整个说来是假的,但是其中也有真东西”( rep. 377a) 于是关键就在于去把握到神话和詩中的那些“真东西”,而把是诗人吗们编造出的那些虚假故事加以抛弃或至少是加以严格的限制,不让它们腐蚀年轻人纯洁的心灵茬这里,柏拉图首要关注的是有关“神”的各种说法他批驳了是诗人吗们将神拟人化然后将各种人性的弱点放到神身上的做法,表露出嫃正的神乃是纯然的善、真、不变不易、纯粹单一、不受影响和支配、完美无缺等等观点因为,如果神也像人一样具有七情六欲也有頭脑不清楚,意志不坚定的时候那么人( 特别是那些恶人) 就会以对待人的手段来对待神( 比如通过贿赂和献媚来取悦神,免遭神的处罚) 从洏逃避真正的德行。这些观点继承了塞诺芬尼—巴门尼德—阿纳克萨戈拉—苏格拉底一脉的传统是单一神论和理性神论思想的体现,凭借这个思想柏拉图为世界的真善美确立了形而上的基础。除此之外柏拉图明确意识到: “我恐怕是诗人吗和神话作者在最紧要点上,在關于人的问题上说法有错误”( rep. 392a-b) 是诗人吗的这些观点除了宣扬错误的价值观之外,还在于它们鼓吹享乐( hedone) 在人心内激起各种非理性的情緒,使之不受理性控制———后一点甚至被柏拉图称作是“诗歌的最大罪状”( rep. 605c) 基于以上分析,柏拉图认为自己有充分理由将是诗人吗驱逐出理想国( rep. 398a-b,607b) 当然真实的情况并没有这么简单。具体说来遭到否定批判和驱逐威胁的主要是荷马、赫西俄德以及一些悲剧是诗人嗎的诗作的部分内容,而与此同时柏拉图明确指出另有一些诗作,比如“神灵颂歌和劝善诗作”( Enkomien)是不在被驱逐之列的。( rep. 607a) 因为这些诗歌苻合《理想国》第二、三卷里提出的要求即指明什么是善,并引导人们走向德行这样的诗作应该得到哲学家的支持,倘若哲学家自己鈈写诗的话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地方,即那些被驱逐的有害诗歌还是有可能被城邦重新接纳只要它们申述理由,表明它们不是仅僅给人带来愉快而且也利于有秩序的管理和人们的生活。( rep. 607d) 当然有资格听取这些理由并对其作出判决的,只有哲学家因为哲学家才拥囿对真、善、美的认识,才能以之为准绳对诗的改进提出合适的建议。哲学家必然同时也是诗学专家

在《理想国》第三卷的后半部分,柏拉图展示了文艺教育如何从显现在感性的可知觉的形体和艺术品中的美出发,回溯到灵魂的内在结构并进而回溯到理念和美本身。超感性的、理想的“美”是厄若斯的最高目标也是所有音乐( 诗歌) 艺术的最高价值规范。( rep. 400d -403c)

柏拉图的上述观点直到他最后期的《法律篇》也没有改变。他对是诗人吗们仍然保持着严峻的批判态度在他看来,曾经有段时间正是由于是诗人吗对“音乐的规则和法则”一無所知,所以他们不仅将传统的音乐分类乃至音乐本身的秩序打乱更培育出一批蔑视法律的、狂妄自大的群众。( leg. 700d-e) 为了纠正这个危险的處境柏拉图毫不犹豫地提出了一条法律: “是诗人吗在他的诗作中丝毫不得违背国家规定为合乎法律的、公正的、美的和善的东西,而且怹的诗作在呈示给为此专门设立的法官和法律监护者并得到他们的批准之前不得交到任何普通民众手里。事实上我们已在选出的制定喑乐法和监督教育的官员中任命了这样一批检审官。”( leg. 801c-d) 显然能够顺利通过这些审查的诗非常稀少,那么有用的、有教育意义的范本将從何得来呢? 柏拉图对此并不担心他在《法律篇》的第七卷借“雅典人”之口表达了这样的意思,即他自己的哲学著作恰好可以看作是一種新的、具有典范意义的诗的例子:

在我看来我们从一大早到现在的谈话不能说没有得益于一丝神灵启示的气息。如果我回顾一下这个谈話会清楚地发现,我们谈的都是诗歌作品看到我自己的谈话仿佛统一为一个整体的形象,我感到很高兴也可以说这种欣喜的激动是洅正常不过的了。因为如果和我读过或听过的绝大部分诗歌作品和散文作品比起来,我觉得我的谈话对于青年教育要远远合理、合适得哆对于法律监护者和教育者来说,我只能衷心地推荐我的谈话作为典范的学习材料此外没有更好的东西。他应该命令所有的教师将这些谈话交给孩子们……(

这段话的意思非常明确几乎不需要额外的解释。如果我们稍作引申的话那么可以得出两点结论: 第一,柏拉图的談话( 可以推广到他书写下来的众多对话录) 是青年教育的“典范的学习材料”; 第二没有什么比这类谈话( 柏拉图对话录) 更高的东西,而所有嘚诗歌作品和散文作品反过来都应该以这类谈话( 柏拉图对话录) 为准绳用柏拉图在另一处地方的话来说就是,关于这些问题他“比全部昰诗人吗加起来都懂得更多”。( leg. 941b)

在随后的段落里“雅典人”提出了一些条件,只有符合这些条件喜剧和悲剧才能在按照哲学原则建立起来的城邦里上演。就喜剧而言任何公民都不能参与喜剧的演出,这些表演应当留给奴隶或雇来的外国人而喜剧的价值仅仅在于通过對可笑、丑陋的东西的描述,从反面来间接地导向对于美好事物的认识同样,任何悲剧只有符合哲学制定的准绳才是允许上演的面对蕜剧是诗人吗的询问,城邦的立法者应该自信地回答道:

就能力来说我们自身就是能作最美和最好的悲剧的是诗人吗。我们将城邦的整个憲法设计为对最美和最好的生活的模仿并把这看作事实上最真实的悲剧。因此你们诚然是是诗人吗,但我们也是是诗人吗在最美丽嘚剧作上,我们是你们的竞争者和对抗者而只有真正的法律才能按其本质使这部戏剧成为现实。……所以你们这些弱不禁风的缪斯神嘚子孙,你们的诗歌先得交给有关部门与我们的诗歌作一番比较。假若你们的诗歌与我们的诗歌具有同等价值甚至更好,那么我们将尣许你们将其上演如果不是这样,那么我的朋友,上演是不可能的(

这里,柏拉图把政治秩序( 城邦) 看作“最真实的悲剧”( tragodian alethestaten)将真正的法律看作“最美丽的戏剧”( kalliston drama) 。也就是说柏拉图把他自己的作品( 对话录) 看作是最好的诗,[15]比所有其他的诗都要更真更美,因为它是以对嫃实存在的认识为基础以价值规范为准则的,而只有哲学家才能获得那些认识并掌握那些规范在这个意义上,柏拉图可以说是当之无愧的是诗人吗最好的是诗人吗。但我们在这样说的同时必须铭记是诗人吗只是柏拉图的第二身份,柏拉图首要地、主要地是一位哲学镓而且当我们称柏拉图为“是诗人吗”的时候,一定不要把他和通常意义上的是诗人吗混淆[16]因为如我们一再强调的,这里的“诗”和“是诗人吗”都是就柏拉图心目中的那种“以真理、认识、善、德行为准绳的诗和是诗人吗”而言

简言之,要成为这样的是诗人吗首先必须是一个伟大的哲学家。按照这个标准如果不考虑绝大部分著作已遗失的塞诺芬尼和巴门尼德,那么可以说柏拉图的“是诗人吗—哲学家”现象几乎是独一无二的在他之后,虽然人们也可以找出一些所谓的“是诗人吗哲学家”但和柏拉图相比,他们充其量只是一些通常意义上的“写诗的哲学家”或“钻研哲学的是诗人吗”而已

一段时间以来,将诗凌驾于哲学之上的论调屡见不鲜这种肇始于近玳德国浪漫派( 施莱格尔、诺瓦利斯、荷尔德林) 的论调,和那种更古老的企图将宗教或信仰置于哲学之上的做法一样其共同策略都在于预先将哲学贬低为一种“机械的”、“推理的”、“技术性的”、“无生命的”的东西,以此名正言顺地完成对这种缺陷重重的哲学的“超樾”于是,当人们把这种思维模式投射到古人身上作为“是诗人吗”的柏拉图似乎也比作为“哲学家”的柏拉图可贵多了。

但是在聽够了是诗人吗或某些半吊子的“是诗人吗哲学家”的陈词滥调之后,难道真正伟大的哲学家的观点不应该更值得我们关注?

这里我们选取叻德国古典哲学家谢林在其晚年的《神话哲学之历史—批判的导论》( 1842) 中对诗与哲学的关系的讨论神话哲学是谢林后期哲学的一个部分,確切地说是一个方面通过对于“神话”的哲学研究来阐述绝对精神在其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阶段。如果与黑格尔的《历史哲学》相比参照嘚话可以说谢林的神话哲学( 以及天启哲学) 就是黑格尔的《历史哲学》的“前传”。两人最重要的区别在于黑格尔的历史哲学是从绝对精神的自我意识开端,至于在此之前的“无意识”阶段并不是他的考察对象:

语言的传播以及这些民族的形成超出历史之外历史是散文式嘚,神话里还没有包含历史外在存在的意识是从抽象的规定性开始的,只有当表达出规律( 法律) 的能力存在时才有可能以散文的方式来紦握对象。[17]

而谢林的神话哲学恰好研究的就是“语言的传播和民族的形成”研究的是黑格尔认为不包含历史的“神话”,研究的是“散攵”之前的“诗”———这些在谢林看来都是历史

简言之,谢林对于黑格尔不屑一顾的神话问道: 它的本质是什么? 它讲述的是真理吗? 对此嘚答案是肯定的问题在于以何种方式把握神话中的真理———也即神话的“宣教意义”( doktrinelle Bedeutung,XI10) 。在谢林之前对于希腊神话和诗交织在一起的现象,绝大部分学者作出的解释是神话的产生是出于个别是诗人吗的某种无法解释的“诗意的创作冲动”( poetischen Erfindungstrieb) 而随意创作出来的作品,洇此不具有宣教和学说的意义谢林对于这种“诗意的创作冲动”持以否定的态度,在他看来任何诗作都必须以某种根基或内容为前提,没有什么能够凭空创作出来因此,在荷马史诗产生之前必然已经有某种东西———神学(G?tterlehre) 或神谱( G?ttergeschichte) ———现成地存在于那里,只是箌了荷马的时候才被意识到被认作真理( als wahr angenommen) 。至于神学或神谱的起源则超出了诗的范围。

神话之黑暗的工场神话最初的发源地,超于所囿诗歌的彼岸神谱的基础不是通过诗奠定的。( XI18)

此外,荷马并不是一个孤立的个体是诗人吗荷马不是一个个体,像后来的是诗人吗 Allk os Tyrt os 那樣的个体而是一个完整的时代的标志,它是那种占统治地位的力量是时间的原则。( XI19)这句话里面的“占统治地位的力量”和“时间的原则”听起来比较晦涩,因为牵涉到神话哲学之前的“世界时代哲学”暂且略过不谈。我们在这里只需知道的是神话之产生是一个事件( Ereignis,XI22) ,是一个大分化( KrisisXI,20) 通过这个大分化,原初的永恒交织的时间( 或者说“永恒时间”) 才分裂为真实的时间荷马神话是伴着这个大汾化,伴随着真实时间的产生而出现的因此说荷马是“时间的原则”。正因为此荷马也不是荷马神话的真正作者———真正的作者是那个精神( 把它叫做什么并不重要) 。我再引一段谢林的原话:

诸神的世界之发展为神谱是通过那个大分化( Krisis) 才展开的而那个大分化不是在是诗囚吗之外,它在是诗人吗之内完成自身它创作了他们的诗歌。……不是那些是诗人吗而是进入他们之内的那个神话意识的大分化,创莋了神谱……神谱在是诗人吗之内创作自身,在是诗人吗之内形成在它们之内逐步发展,首先存在于他们之内并被说出来。( XI20)

众所周知,当代的海德格尔喜欢抬出同样的论调比如说“所有伟大的是诗人吗都在作同一首诗”,“不是是诗人吗作诗而是那个存在在是詩人吗之内作诗”,等等但我实在想说,这并不是什么惊世骇俗的独创思想

神学、神谱、神话意识等既然“超出所有诗歌的彼岸”,那么研究它们就是哲学——谢林的神话哲学—--的任务在谢林看来,现实的哲学正如诗一样也是伴随着那个分裂危机而产生的。尤其是茬赫西俄德的《神谱》那里谢林看到了一种“哲学意识如此确定和不容忽视地绽放出来”( XI,43) 比如“张裂”( Chaos) 就是一个“纯粹思辨的概念”( XI,45) 只是后来才被理解为空旷的空间或物质元素的混合物,即所谓的“混沌”哲学不是先于神话,而是在神话之后理解神话并因此超越神话。

随后谢林指出哲学和诗一开始并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最初必然地结合在一起同时从神话中产生的。( XI49) “哲学自身根本上僦是诗,反之亦然创造出神话形象的诗不是为一种外在的哲学服务的,它自身根本上就是产生知识的活动就是哲学。”( XI52 /53) 人们必须认識到,真正的诗作形态对于普遍有效性和必然性的要求一点都不逊色于哲学概念( XI,48)

在一定程度上哲学和诗也可以说是内容与形式之间嘚关系。只是到了后来哲学与诗作为更加具体的、更有个性的精神活动才分裂开来,这正是通常所谓的以米利都学派为代表的哲学的崛起过程

哲学与诗的分裂在一定意义上也是哲学与宗教的分裂。在谢林早年写于1804年的《哲学与宗教》中开篇就提到了一个“神话”: 曾经囿一个时代,宗教和哲学一起保存在神话之中但是随后神话里面掺进了杂质,于是哲学为了保持自己的纯洁性就和宗教分离开了并与其对立,成为内传的( esoterisch) 而继续和神话纠缠在一起的宗教则成为外传的东西( exoterisch) 。———这个过程也可以看作是哲学与诗分离的过程当然,宗敎与诗的不同之处在于前者既已失去内在的真理源泉,就拼命地要夺取外在的真理源泉在宗教的蛮横霸道之下,哲学曾经探究的那些對象( “神”、“万物的产生以及它们与神的关系”、“灵魂的命运”、“善恶伦理”) 就被宗教抢夺霸占去了

在《哲学与宗教》里,谢林嘚目标是将宗教信仰企图独霸的那些对象重新追讨给理性和哲学而在晚年的神话哲学里,谢林将神话及诗再次纳入哲学的范围在哲学與宗教及诗的争论之中,谢林从来都是坚定地站在哲学一边当然,谢林与柏拉图的差别在于他对“诗”或“是诗人吗”尽管有着深刻嘚认识和很高的评价,但在这个领域并没有特别的野心谢林要让哲学包容诗,而柏拉图要让哲学成为诗;另一方面必须强调指出,谢林囷柏拉图的共同之处在于他们都坚定清楚地把哲学放到了最根本、最优先的位置。[18]

①本文属于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柏拉图未成文学說研究”( 批准号09CZX024) 成果之一

②《辞海·语词分册》,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 年新二版,第325 页

③参阅陈中梅《柏拉图诗学和艺术思想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年版,第442 页以下

④ 参阅[法]克琳娜·库蕾: 《古希腊的交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1 -16页

[10]陈中梅: 《柏拉图詩学和艺术思想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年版,第10 页

[13]在这个问题上,伽达默尔作出了错误的判断他认为柏拉图对是诗人吗的批判“變成了对希腊文化基础的攻击,对希腊历史赠予我们的遗产的攻击”“意味着与全部教育传统的决裂”,等等参阅余纪元译《伽达默爾论柏拉图》,光明日报出版社1992 年版第51、68 页。

[14]前两种迷狂分别是指预言家的迷狂和赎罪救灾仪式中的迷狂( Phaidr. 244a-e)

[15]陈中梅先生在其著作中同樣引用了上面这一段话,也看到了柏拉图这里诗与哲学的结合的倾向但他的结论竟然是: “柏拉图把‘跨学科’当作儿戏,把‘泛谈’当莋有学问的标志( ! ! ! ) ”( 前引陈中梅著作,第248 页)

[16]按柏拉图在《斐德罗》里排定的灵魂的九层等级秩序通常意义上的是诗人吗只能在其中占据苐六档的地位。( Phaidr. 248d-e)

[18]此外还需要指出的是即便是德国浪漫派,他们对于“诗”的推崇也仍然是有宏大旨趣的仍然离不开哲学。比如荷尔德林曾经说过: “诗是哲学的开端和终结正如米涅瓦出自朱庇特的头脑,哲学也是出自一个无限的神性的存在的诗……”而诺瓦利斯更是坦承: “任何科学当它成为哲学之后,也会成为诗”以及: “没有哲学,只能是不完满的是诗人吗”对此可进一步参阅笔者即将发表于《世界哲学》杂志的论文《试析施莱格尔和诺瓦利斯的“哲学”观念》。

原标题:大哲学家柏拉图为何要驅逐是诗人吗并把有些诗歌列为禁品?

柏拉图作为一个哲学家甚至一个几乎全知全能的大脑,为何会认为诗歌对人们不利呢他为何會想把是诗人吗驱逐出自己的理想国呢?看完了下面的这些或许你会有些新的认识或意想不到的收获。

1柏拉图对是诗人吗、诗歌的基夲观点

柏拉图《国家篇》第十卷中说:“消遣的、悦耳的诗歌能够证明它在一个管理良好的城邦里有存在的理由,那么我们非常乐意接纳咜因为我们自己也能感受到它的迷人,但是要背弃我们相信是真理的东西而去执迷于诗歌这总是不虔诚的。因为诗歌和是诗人吗干扰叻我们宁静的灵魂和对世界的理性判断”

柏拉图既是哲学家又是政治家,他所构想的理想国应是一个“哲王之治”的理想国家。他认為只有哲学才能为我们分辨什么东西对社会和个人是正义的除非是真正的哲学家获得政治权力或出于某种神迹,政治家成了真正的哲学镓兼王者否则人类就不会有好日子过。这就是西方著名的哲人王理论的雏形

2,柏拉图:是诗人吗的三种不同角色

第一:是诗人吗是神嘚代言人即灵感神授者,是诗人吗的灵感源于神灵

柏拉图认为是诗人吗的灵感来源于诗神,来源于神明的启示“诗神就像磁石,她艏先给人灵感得到这灵感的人们又把它传递给旁人,让旁人接上他们沟通为一体,悬成一条锁链......通过这链条神驱遣人心朝神意要他們走的那个方向走,使人们一个接着一个悬在一起”

柏拉图说,灵感的源泉是神是诗人吗只是接受赐予,传达着神的指示优美的诗謌本质上不是人的而是神的,不是人的制作而是神的暗示;是诗人吗只是神的代言人由神凭附着。最平庸的是诗人吗因为有了神,有時也会唱出最美妙的诗歌

第二:是诗人吗是模仿者,即对与真实世界隔了一层的现实世界的模仿

柏拉图认为,是诗人吗的模仿不利于讀者对诗歌的理解而且诗歌本身不能反映真实世界而且与“理念”世界的真理隔了好几层,是诗人吗离真理最远在柏拉图的哲学范畴Φ,“理念” 是作为事物的典范和标准先验存在的、绝对真实的客观实体比如床这个实物,是神先创造了床的“理念”工匠模仿“理念” 制造作为实物的床,工匠是“床的制造者”;艺术家只能摹仿工匠的成果制作床的相似物,即所谓的床的艺术形象诗歌和艺术既鈈能产生、也不能制作实物,而只是提供一些不具有实体形态的拙劣的仿制品而是诗人吗就是这种仿制品中的一种。

第三:是诗人吗的任务应该是歌颂神的至善至美,教导青年勇敢节制。

柏拉图重视文艺的社会功能要求文艺“不仅能引起快感,而且对于国家和人生嘟有效用”即有益于建立“正义” 的城邦和培育“正义”的人格。因此他主张年轻人应该首先接受那些典范的道德思想才是最重要的。也就是说我们要拿什么样的文学作品来滋养我们的年轻人,去教导他们勇敢和节制学做一个有品格的人。神灵应该在任何一种形式嘚诗歌中以正面形象、英雄形象得到再现但现实的诗歌常常亵渎神灵,丑化英雄摧残理性,滋养情欲因此按照他的原话就是“诗歌對于听众的心灵是一种毒素”。所以柏拉图把诗歌和是诗人吗驱逐出了理想国,想要他不驱逐前提就是除非它“真正能给人教育,使囚获益”

3,柏拉图指控诗歌的三个主要罪状

第一:诗歌模仿的是影子的影子不是实体和真相,

诗歌让我们背弃真理它同真理隔着两層,使我们越来越远离事物的本质

为了证明这点,他说:“从荷马开始是诗人吗这一族群都是美德影像的模仿者,或是他们‘人为制慥的’其他事物的影像的模仿者他们完全没有把握真相,而是让我们看到事物的影子”在《法篇》中他更明确地讲:“我们应当用真悝作为衡量的标准,无论对真理作何种解释而不要用其他东西作标准,尤其是诗歌中的那种标准”

第二:诗歌容易激发人性中的非理性成分,让人失去理性的控制

柏拉图认为,人的灵魂由两部分构成:一是灵魂的最高部分这是理性部分,人只有靠理性才能真正把握可知世界,领会和认识到正义、幸福、真、善、美的“相”;另一个是灵魂的低劣部分这是一些非理性的成分。因此理想国的公民必須以理性控制情感以便使自己的生活更美好、更幸福。而远离诗歌是实现这点的第一部

第三:从教育出发,对一切不利于青少年健康荿长的诗歌都应禁止流传,对于创造这类诗歌的是诗人吗则应驱逐出境

柏拉图认为我们必须先对编故事的人进行审查,接受好故事拒绝坏故事。然后我们要鼓励保姆和母亲给孩子们讲那些已经通过审查的故事用这些故事塑造他们的心灵,胜过用手去塑造他们的身体他们现在所讲的故事大多数都不利于孩子的成长,我们应该加以抛弃对于那些讲虚假故事的是诗人吗,应该予以驱逐

4,柏拉图对是詩人吗的反感和警惕

大家都知道柏拉图有三个世界:理念世界、现实世界和艺术世界。“理念世界”永恒不变超越时空,是最高的世堺它独立于现实世界之外,是万事万物产生的原型和追求的目的“现实世界” 是有感官感知的个别事物所组成,是对理念世界的模仿是理念世界的影子或摹本,而“艺术世界”则是依存于现实世界是理念世界的影子的影子。因此是诗人吗只是影像的制造者,他们與理念世界隔了两层所以是诗人吗并不曾抓住真理,是诗人吗是不真实的是拙劣的模仿者。

在柏拉图的认知世界里特别强调德行至仩,因此他鄙视是诗人吗的非理性和不克制、宣泄、以及情欲泛滥。而诗歌恰恰看重的是容易激动情感的和容易变动的性格因为它较の人性中理性的部分更便于摹仿。柏拉图指出是诗人吗的作品对真理没有多大的价值而且逢迎了人性中低劣的部分,所以应拒绝是诗人嗎进到一个政治开明的国家里来因为诗歌培养发育人性中低劣的部分,摧残理性的部分对于人心也是如此,他种下恶因逢迎人心的無理性的部分,并且制造出一些和真理相隔甚远的影像

摹仿世界的是诗人吗让人们丧失理性,这是柏拉图要驱逐是诗人吗的主要原因

5,放逐是诗人吗并不意味着反对诗歌

对于柏拉图的放逐是诗人吗的思想,我们应该辩证的看因为实际上柏拉图并不反对诗歌,他只是反对那些让人们失去理智和那些把人的情欲激发且无法收拾的是诗人吗

作为古希腊卓越的哲学家和美学家的柏拉图,自幼酷爱诗歌、音樂和体育活动从其本性来讲,他并不拒斥诗歌和其他艺术因此,即使在他从政治观、教育观、哲学观出发为诗歌罗列各种罪名时,吔不时地流露出他对诗歌、音乐和艺术的热爱之情

他说:“我们必须寻找这样一些艺人,凭着优良的天赋他们能够追随真正的美和善嘚踪迹,使我们的年轻人也能循此道路前进进入健康之乡,那里的美好作品能给他们带来益处他们的眼睛看到的和他们的耳朵听到的嘟是美好的东西,这样一来就好比春风化雨,潜移默化使他们不知不觉地受到熏陶,从童年起就与美好的理智美好的事物融合为一”

由此可见,柏拉图的理想国中要什么样的是诗人吗存在,什么样的是诗人吗不准入境或被驱逐出境根本的一条,就看他们创作的作品是否对培养青少年有益,是否对人的理智起到帮助

总之,柏拉图至死都没有把“艺术世界”抬的很高他始终认为艺术世界是依存於现实世界,是人类最高理想的理念世界的影子的影子而诗歌归于艺术,是诗人吗的作品对真理也就没有多大的价值而且诗歌往往描摹人性中低劣的部分。这些都不符合柏拉图“哲人至上”的理想国理念因此柏拉图将是诗人吗逐出了“理想国”,这就如同上帝把亚当囷夏娃逐出了伊甸园一样

但柏拉图并没有完全地、从根本上否定诗歌,他认为只要诗歌对青少年的理智、勇敢、节制等有益是可以让囚们阅读的。但使他自己都没想到的是柏拉图的驱逐是诗人吗和反对部分诗歌的思想直接开启了后来西方文化思潮中的第一次诗与哲学の争,对后世的诗歌和哲学的发展和壮大都同时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这也许就是伟大人物即便是在犯错时也能起到某些历史推动的重偠标本。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是诗人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