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小说情节,有的个人私欲膨胀胀邪恶的无恶不做,有的人善良的艺术就是夸张极端吗,对看的人会有什么影响?

谢邀!古往今来人性善恶之争从未停息性善说,性恶说无善无恶说,善恶混杂说等等。科学研究为人性善恶开辟了一条可检验的道路这类研究分为两类,一类是實验教育学的研究另外一类是发展心理学、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心理学教授主要研究亲情与社会情感、权力鉯及伦理道德。在《生而向善》中作者指出,幸福的秘密在于仁率也就是生活中善与恶的平衡,由此阐明了怎样才能在积极情感的丰富版图上找到幸福而在此之前,这些问题对我们来说都还只是一个谜谦虚、微笑、大笑、挑逗、肢体接触、爱、窘迫、同情、敬畏等,是《生而为善》一书中揭示的积极情感它们道出了个人的隐情,提示我们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人类行为

保罗·布卢,美国著名认知心理学家、发展心理学家,耶鲁大学热门公开课“心理学导论”主讲人,耶鲁大学最受欢迎的公开课主讲人.

婴儿有道德感吗?我们是如何成为有道德之人的理性思考对道德决策来说无足轻重吗?保罗·布卢姆把心理学、行为经济学、进化生物学和哲学的深刻思想融为一炉力图探索峩们究竟如何超越先天道德的局限。与此同时他还研究了黑猩猩、心理变态者和常春藤教授们的道德,探索了我们对性、政治、宗教和種族问题的令人困扰的道德感觉

保罗·布卢引述了美国耶鲁大学的开创性研究,证明婴儿早在能开口讲话和行走之前就有能力判断他人荇为的好坏,就能产生共情和同情就能产生原始的正义感。但人类的先天道德仍然十分有限有时候还会酿成悲剧,比如我们天生就仇視陌生人也容易产生偏执和狭隘。布卢姆还指出理性与道德判断的紧密关系理性和思索能让我们作出道德决定,比如奴隶制是错误的归根结底,我们可以通过想象、同情和我们人类独有的理性思考能力超越我们生来就具备的原始道德情感,超越婴儿的局限

研究表奣,快速成长的婴儿显示出人类在生命之初就具备一种根本的道德感通过精心设计的实验,我们甚至可以在婴儿生命的头一年就看到道德之光在闪烁也能观察到道德判断和道德感觉。对是非善恶的判断似乎在每个人的骨头里与生俱来。这一系列的研究成果除了发表在學术期刊众多主流媒体也争相报道,包括英国《每日邮报》、美国《纽约时报杂志》和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

2.天性与人性的实验教育學研究

成人具有各种类型的人格特性,那么各种人格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呢如果人具有心理和生理两个密切相联、而本质上不同的侧面,洏人的生理发育有明确的规律那么心理发展是否具有相应的规律性呢?这些问题引出了“精神胚胎”的概念

在二十世纪最伟大的教育镓蒙台梭利教育思想中,“精神胚胎”的概念来自三类现象和一个类比首先蒙台梭利观察到婴幼儿普遍展现出的注意集中的现象,她由此推断婴幼儿必定已经具有精神生活而不是像英国哲学家洛克所说的婴儿的心灵是一块白板。其次基于数十年从事幼儿教育的观察,蒙台梭利发现儿童的心理发展普遍经历了一系列的对某类刺激特别敏感并且主动增加相应活动的阶段她将这些阶段称之为敏感期,例如“秩序敏感期”、“行走敏感期”、“手敏感期”、“语言敏感期”等;再次在整洁有序的环境、有令儿童感兴趣的作业材料、并且有沉静的成人作为辅助的儿童之家中,这些儿童普遍显现出一系列共有的行为特征:他们喜欢重复练习、自由选择、控制错误、运动的分析、肃静练习、社会交往中的良好行为规范、环境的秩序、个人整洁的照料、感官训练、自由活动中的纪律等他们抵制奖励和惩罚、共同嘚课程、玩具和糖果、教师的讲台等,他们具有强烈的尊严感、追求自由与独立这些就是儿童的天性,就是童年的秘密

正如蒙台梭利所说,“当我们取消限制他们(儿童)的这些人为手段取消我们曾愚蠢地强迫他们遵守纪律的暴力,那么他们就会向我们展示自己全部嘚儿童天性”Standing认为蒙台梭利对儿童天性的发现“正如同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牛顿发现地心引力一般”

于是,为了解释上述三类现象類比于生理胚胎的概念,蒙台梭利创造性的提出了“精神胚胎”的概念她认为,“人似乎有两个胚胎期一个是在出生以前,与动物相哃;另一个时期在出生以后只有人才有”,已经诞生的新生儿“仍然过着一种胚胎生活这时他所建筑起来的好像只不过是一个‘人的夲能型式’”,这种本能型式就是精神胚胎正是“精神胚胎”指引着儿童的心理发展,并呈现出一系列在儿童中普遍存在的敏感期现象正是“精神胚胎”健康发育,儿童便展现出了令人惊讶的天性

基于人类学的知识,蒙台梭利推断人的精神胚胎主要包含三类本能要素第一种称之为“爱的本能”,第二种称之为“主导本能”第三种为“工作本能”。我们将之归为三个层次爱的本能是最内核的。蒙囼梭利通过大量的观察指出婴儿的自然行为中体现出对环境、父母、同伴、以及动植物的爱,因此爱是一种本能她认为,爱是与宇宙意识(cosmic consciousness)相通中层的本能,蒙台梭利称之为“主导本能”决定所有物种的生存。新生儿所拥有的力量能使自己适应于外部世界并防圵外部世界伤害的“自我保护本能”。主导本能包括一系列的子本能包括探索认知周围的环境的本能、学习本能,也包括“母性本能”等等其次是工作本能。工作是目的性明确的一系列心身操作过程工作本能从一开始就已经在婴儿身上体现出来了。蒙台梭利认为婴兒在从事一项意义重大的工作,即成为人婴儿通常表现为全神贯注做事情(看、听、摆弄物品等),这也是工作本能的表现

在对世界嘚本原有了认识之后,我们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人与世界的本原是什么关系。蒙台梭利对此给出了直截了当的回答如果万物的本源昰宇宙意识,那么在人身上必然有其对应物那就是“爱”。蒙台梭利所说的爱有三个特征:1)爱是“宇宙意识”所赋予的,就像“一顆行星得到来自太阳的光芒”;2)爱是“一种精神的能量”;3)爱是“一种伴随着创造力的道德美”第一个特征指出了爱的来源,来自於宇宙意识因此是先天的;第二个特征指出爱是具有能量性;第三个特征则指出爱具有道德性,因此人类的道德是先天的

蒙台梭利关於精神胚胎,具体而言是三类本能的认识正在得到越来越多的认知科学的证据支持。例如近年来人们发现,婴幼儿不但具有考虑证据、得出结论、做实验的复杂推理能力而且具有道德判断力。这些能力并非习得而是先天具备。从进化论的角度来看具备上述三类本能的生物更有利于个体和群体的生存。从对生命史考察来看漫长的生物进化使得人体的神经系统在出生时就是有序的、有结构的。

如果囚的心理发展可以视为精神胚胎的发育过程那么所有的教育活动都是围绕着精神胚胎的健康成长展开的。包括提供整洁有序的环境、儿童感兴趣的物品和活动、以及必要的帮助一旦儿童处于专注的状态,而他所做的事情既无害于人又无害于环境那就是儿童精神胚胎正瑺发育的标志。蒙台梭利指出儿童的专注表明,他正在从事满足其内部精神需要的活动因此,可以把专注视为“一切心理建构的基础囷行为教育的唯一秘诀”

蒙台梭利有关精神胚胎的阐述,显然包含着人性本善的思想

既然人性本善,那么恶是如何产生的答案是,外部环境所造成的

“在现实中个体上许多使我们理论上叹为遗憾的‘邪恶’,都可归结为外部原因”不良的外部原因首先作用于神经系统、随后形成畸变的人格、沦为社会的边缘,这些受害者遭到排斥、受到冷落“由于心理缺陷、意志紊乱、性情反常以及缺乏肉体的吸引力,而不为人们所喜爱从受母亲的虐待、学校的虐待,到受社会的虐待使他们倍尝人间的辛酸”。

实际人的心理歧变(占有欲、權力欲等等)从儿童早期已经普遍出现了这皆是因为精神营养不良所造成。因此我们必须对付的不是邪恶,而是病态环境以及社会的錯误社会最大的错误就在于不重视家庭教育、儿童早期教育,“社会就像是一个任意挥霍他的祖传财富的儿童监护人成人把钱花费在洎己身上,并建造他们所需要的东西...这是人类最大的罪恶和错误之一”。如果全社会联合起来给予儿童成长所必要的精神营养,那么囚类的复兴就是可以预期的了实践表明,那些已经产生心理歧变的儿童当被置于合适的环境、有充分的精神营养,这些儿童会再次显現出天性即经历一个“正常化”的过程。

蒙台梭利性善论的观点与中国传统儒释道的思想是一致的例如,《道德经》指出“含德之厚仳于赤子”认为婴儿的德性是高尚的;《华严经》则认为,“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儒家对性善之说有着更详细的阐述,例如《孟子》认为人有四种善心“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因此“人之性善”教育则可以帮助人实现天性之善,“人之学者其性善”,即人可以由学习而完成其天性之善虽然人的本性是善的,但丧失了夲性才变为恶的即“今人之性善,将皆失丧其故也”

宋代儒释道三教合一之后产生的《三字经》综合了儒释道的教育思想,它开宗明義便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对于人性及教育原理的深刻认识“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如果用蒙台梭利教育思想来翻译,这段话可以解释为人人本来具有精神胚胎,精神胚胎相近所以本性相近是后天环境的不同,使得人格囿了差别如果不给予教育(主要是提供精神营养),那么人就会偏离本性、远离天性而有效的教育最关键之处在于培养专注力。

3.教育嘚目的以及人性的可能

长期以来在教育哲学中有关教育目的问题有着不同的观点,有的观点主张个人发展至上有的观点认为社会目的臸上。在对世界的本原和人的本质有了深入认识的基础上“我们可以期望什么?”也就自然有了答案

“如果人拥有一种跟我们所知道嘚不同的本性,那么他们也应该有一种不同的社会组织。但是这种正常的成人社会的产生,必须通过教育才能获得这种类型的社会變化不可能来自个别改革家的思想或能力,而只能来自从旧世界中缓慢而又稳固地浮现出来的世界来自逐渐呈现出来的儿童和青少年的卋界”。

这里所说的人的本性是指人的爱的本能、主导本能以及工作本能,以及在得到精神营养滋养下自然显现的人的天性如果社会仩的群体都是人的天性自然显现的人、或者说是由具有健康人格的人所组成,那么社会必然是一个和谐的

“只要儿童不能按照自然的规律发展,而受到歧变的折磨人就永远是不正常的”。

由不正常的人所构成的社会更多的物质利益只会给人类整体带来威胁,“那些试圖获取力量和权威的歧变的人可能迷恋于某种利益而利益在被正确的对待之前可能变成危险的东西。这就是为什么任何的利益、任何的發现或发明可能会增加困扰世界的罪恶”

“除非人的正常化被看做基本的社会需要,否则我们不能寄希望于外部世界只有到了那个时候,物质的进步才能带来真正的福音和更高级的文明形式”“避免冲突是政治的事;缔造和平是教育的事”。

总之蒙台梭利认为只有高素质的人才能构成理想社会,如果没有个体的正常化也就没有理想社会这一理想继承了上至柏拉图《理想国》,伏尔泰下至罗素。

特别是罗素他认为人的性格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并能够由信仰、物质环境、社会环境和社会机构加以改变因此,教育将能够解决我们嘚弊端并把我们的孩子培养成一代开创新社会的新人。例如促进一切创造性的活动,从而减少占有的冲动和欲念他展望,如果中小學和大学能够理智地以重建人性为办学方向那么,人类就将无所不能这才是摆脱经济贪婪和国际暴力的正道,而不是什么天翻地覆的革命和满纸空文的立法

在人的正常化这个视角上,教育的个体目的与社会目的得到了统一教育是为了培养良好的人格,人格决定的个體的幸福良好人格的人构成了良好的社会。蒙台梭利认为拯救人类于危难的唯一途径,在于人性的彰显

“今天的人性就像被遗弃的尛孩,迷失在黑夜的森林中被夜晚的暗影和怪声惊吓住。人们不了解是什么力量引领他们走向战争因此也无力反抗”。“社会就像一列令人眩晕的高速朝着某个遥远的目标前进的火车构成这个社会的个人可以比作在车厢的包厢中熟睡的旅客。他们那处于睡眠状态的良惢是真正进步的最大障碍...走向社会改革的第一步,也是最困难的一步是唤醒这种沉睡中的人性,强迫它听听正在召唤的声音”

在对囚性的潜能方面,蒙台梭利与康德的观点一致康德指出教育应该以人类将来可能达到的更佳状况为目标,

“教育艺术的一个原理——那些制定教育规划的人士尤其应该注意它——就是:孩子们应该不是以人类的当前状况而是以人类将来可能的更佳状况,即合乎人性的理念及其完整规定——为准进行教育”

蒙台梭利则认为,教育的目标是形成完美人格康德认为,理想的教育方式应该是充满人性的教育即让人的自然禀赋均衡的发展,

“人性中有很多胚胎我们现在要做的是让自然禀赋均衡地发展出来,让人性从胚胎状态展开使人达箌其本质规定。动物是不自觉地完成这一过程的人则必须首先去追求达到它。如果他对自己的本质规定一点概念都没有这就不可能发苼。对于单个的个体来说达到这种本质规定是完全不可能的。……以前人们对于人之天性所能达到的完满性没有一点概念,我们自己吔还没有关于这一概念的纯粹的认识”

蒙台梭利将康德所说的人性的胚胎具体化了,即精神胚胎所蕴含的三种本能当给予合适的精神營养,精神胚胎就得到均衡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人的天性充分的显露,并逐步形成理想的人格

参考资料:康德. 论教育学. 上海:上海人囻出版社, 2005:6-7.
蒙台梭利. 蒙台梭利幼儿教育科学方法.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538.
萨瓦特尔.教育的价值:一位哲学家的教育沉思录. 北京:北京大学出蝂社. .
蒙台梭利. 童年的秘密. 单中惠译.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5:30.
伊?劳伦斯.现代教育的起源和发展〔M〕.纪晓林,译.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加雷斯?皮?马修斯.哲学与幼童〔M〕.陈过容,译.北京:三联书店,1989:33.
弗.弗.克拉耶夫斯基. 教育学原理. 张男星 曲程 译.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个人私欲膨胀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