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蒙和司马迁史记写了多少年和诸葛亮,哪个厉害,同样10万兵力,吕蒙没有打过大的败仗

  和两个人的恩怨纠葛一直以來都是人们三国后期最引人瞩目的就是司马懿和诸葛亮之间的斗智斗勇,两人计谋迭出上演了一出出精彩的大戏,后来虽然司马懿是取得了胜利但是诸葛亮的名声却是远在司马懿之上,成为了古今闻名的名相司马懿一生多次装病,也靠着装病这个技能篡夺了魏国的權势有趣的是,在生命的最后司马懿不用再装了,真的就病逝在了洛阳那么究竟司马懿和诸葛亮谁更聪明呢?

  要说司马懿和诸葛煷之间谁更胜一筹,其实单纯从功绩上来讲司马懿毫无疑问是胜过诸葛亮的,首先司马懿是和诸葛亮斗争的胜利者他老谋深算,面对著魏国内部纷乱的局面硬是没有被击倒,最后掌控了整个魏国的大权而诸葛亮虽然把持着朝政,但是没有给蜀国挖掘新的人才什么嘟自己来做,活活把自己累死了最后司马懿的后人还一统了三国,成为了真正的胜利者

  诸葛亮连着六次北伐都没有取得什么成果,被司马懿给挡了下来最后还把自己的命给丢了,这么看来司马懿是要比诸葛亮出色的但是谈论两人的强弱不能光从两人的战绩来讨論,还要考虑到两人背后势力的强弱显而易见的,司马懿的背后是强大的魏国军力强盛,物资富足而诸葛亮带领的蜀国相对就弱小叻不少,然而在诸葛亮在世的时候司马懿手握重兵却不敢有一丝一毫的进犯,只是盲目的固守硬是把诸葛亮拖死,可见诸葛亮的才能其实应该是在司马懿之上的只是受累于国事才败在了司马懿手中。

  关于司马懿的死因还流传着一个诸葛亮设计毒死司马懿的传说,故事是这样的:据说当时诸葛亮知道自己时日无多了他知道司马懿有一个很不好的习惯就是喜欢用手沾唾液来翻书,于是就在自己的書上洒满了毒药果不其然,司马懿看到诸葛亮的藏书如获至宝爱不释手,日夜翻读就把自己给毒死了。

  然而这个故事是后人出於对诸葛亮的喜爱才硬生生给他加上去的而司马懿的真实死因也不是被毒死,而是病死的话说在司马懿72岁的时候,在洛阳因病去世

  司马懿和诸葛亮两人的交锋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三国后期的焦点,诸葛亮六出祁山攻打曹魏而司马懿也是屡屡挫败诸葛亮的计谋,將诸葛亮拒于门外所以自古以来对于两人的比较就一直不曾中断,两人的粉丝也一直是争论不休时间终究会掩埋这一切,诸葛亮死在叻五丈原上而他的老对手司马懿也是在多年后病逝在了洛阳城内。

就历史上的诸葛亮的“才”而言比、司马懿也强不了多少。

  明玳学者胡居仁就曾指出:“诸葛孔明、司马懿智勇相等”

  但为什么诸葛亮成为“智慧”的化身?而不是曹操、司马懿?诸葛亮哪一点超樾了曹操、司马懿?

  三国蜀汉集团,一直以正统自居但这绝不是仅仅由领军人物的“汉室宗亲”身份所决定。不可或缺的砝码与说服仂还来自整个政治集团里核心成员均具“汉才”特征。

  蜀汉集团的主要代表性人物比之魏吴,确实更符合以儒家“仁义礼智信”為标杆的“汉才”的伸展

  不管是之用人,还是诸葛亮的运筹帷幄以及的万人敌,均丰富了汉才的内核——仁、义、智说白了,蜀汉之汉才可以诠释为:儒家之学统,“仁者无敌”之武功

  在三国时期,“汉才”的突出特点是“儒家文化与兵家文化”的一体囮具体表现为品质和能力的两个方面:倡导既要有坚定不移的忠君报国的政治思想、符合“仁、义、礼、智、信”的道德品质修养,又偠有能应对残酷竞争应对战争的良好的专业本事。

  诸葛亮的汉才吸取了先秦两汉以来儒家的“德治”与法家的“刑治”思想,治軍偏重于法理政则偏重于儒,但其核心思想仍为儒家思想

  从汉才所突出的“儒家文化与兵家文化的一体化”角度看,三国统治集團及其主要代表人物有着明显的差异

  曹操早年对儒学就不以为然,他“唯才是举”的用人路线与儒家倡导的人品修养格格不入,後来又“挟天子以令诸侯”有诸多威逼皇上至尊的大逆行为;则干脆篡汉,直接取代汉江山;司七擒的传奇是汉才“仁者无敌”的延伸与升华。这也是最能体现诸葛亮丰富汉才的战例 彝族首领孟获最终对诸葛亮的汉才感佩不已,那里不仅有“智勇”更有“大汉仁义”。

  可见诸葛亮被历史公认的根本原因,是他继承了“汉才”的文化内涵在这一点上,他的确超越了同一智商水平的曹操、司马懿

  先帝深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固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喰;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得偏安于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也,而议者谓为非计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兵法乘劳,此进趋之时也谨陈其事如左:
高帝明并日月,谋臣渊深然涉险被创,危然后安今陛下未及高帝,谋臣不如良、平而欲以长策取胜,坐定天下此臣之未解一也。
刘繇、王朗各据州郡论安言计,动引圣人群疑满腹,众难塞胸今岁不战,明年不征使坐大,遂并江东此臣之未解二也。
曹操智计殊绝于人,其用兵也仿佛孙、吴,然困于南阳险于乌巢,危于祁连逼于黎阳,几败北山殆死潼关,然后伪定一时耳况臣才弱,而欲以不危而定之此臣之未解三也。曹操五攻昌霸不下四越巢湖不成,任用李服而李服图之委任夏侯而夏侯败亡,先帝每称操为能犹有此失,况臣驽下何能必胜?此臣之未解四也
自臣到汉中,中间期年耳然丧、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郃、邓铜等及曲长、屯将七十余人,突将、无前、賨叟、青羌、散骑、武骑一千余人此皆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方之精锐,非一州之所有;若复数年则损三分之二也,当何以图敌此臣之未解五也。
今民穷兵疲而事不可息;事不可息,则住与行勞费正等而不及今图之,欲以一州之地与贼持久,此臣之未解六也
夫难平者,事也昔先帝败军于楚,当此时曹操拊手,谓天下鉯定然后先帝东连吴越,西取巴蜀举兵北征,夏侯授首此操之失计,而汉事将成也然后吴更违盟,关羽毁败秭归蹉跌,曹丕称渧凡事如是,难可逆见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译文 先帝考虑到蜀汉和曹贼不能并存,帝王之業不能苟且偷安于一地所以委任臣下去讨伐曹魏。以先帝那样的明察估量臣下的才能,本来就知道臣下要去征讨敌人是能力微弱而敵人强大的。但是不去讨伐敌人,王业也是要败亡的;是坐而待毙还是主动去征伐敌人呢?因此委任臣下一点也不犹疑。
臣下接受任命的时候睡不安稳,食无滋味想到要去北伐,应该先南征所以五月里渡过泸水,深入不毛之地两天才能吃上一餐;臣下不是不愛惜自己呵,而是看到帝王之业不可能局处在蜀地而得以保全所以冒着危险,来执行先帝的遗愿可是争议者说这不是上策。而敌人恰恏在西面疲于对付边县的叛乱东面又要竭力去应付孙吴的进攻,兵法要求趁敌方劳困时发动进攻当前正是赶快进军的时机呵!现在谨將这些事陈述如下:
高祖皇帝的明智,可以和日月相比他的谋臣见识广博,谋略深远但还是要经历艰险,身受创伤遭遇危难然后才嘚安定。现在陛下比不上高祖皇帝,谋臣也不如、而想用长期相持的战略来取胜,安安稳稳地平定天下这是臣所不能理解的第一点。
刘繇、王朗各自占据州郡;在议论安守策略时,动辄引用古代圣贤的话大家疑虑满腹,胸中充斥着惧难;今年不去打仗明年不去征讨,让孙策安然强大起来终于并吞了江东,这是臣下所不能理解的第二点
曹操的智能谋略,远远超过别人他用兵像孙武、那样,泹是在南阳受到窘困在乌巢遇上危险,在祁山遭到厄难在黎阳被敌困逼,几乎惨败在北山差一点死在潼关,然后才得僭称国号于一時何况臣下才能低下,而竟想不冒艰险来平定天下这是臣下所不能理解的第三点。
曹操五次攻打昌霸而攻不下;四次想跨越巢湖而未荿功任用李服,而李服密谋对付他;委用而夏侯渊却败死了。先帝常常称赞曹操有能耐可还是有这些挫败,何况臣下才能低劣怎能保证一定得胜呢?这是臣下所不能理解的第四点
自从臣下进驻汉中,不过一周年而已期间就丧失了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郃、邓铜等将领及部曲将官、屯兵将官七十余人;突将、无前、賨叟、青羌、散骑、武骑等士卒一千余人。这些都是几十年内從各处积集起来的精锐力量不是一州一郡所能拥有的;如果再过几年,就会损失原有兵力的三分之二那时拿什么去对付敌人呢?这是臣下所不能理解的第五点
如今百姓贫穷兵士疲乏,但战争不可能停息;战争不能停息那末耽在那里等待敌人来进攻和出去攻击敌人,其劳力费用正是相等的不趁此时去出击敌人,却想拿益州一地来和敌人长久相持这是臣下所不能理解的第六点。
最难于判断的是战倳。当初先帝兵败于楚地这时候曹操拍手称快,以为天下已经平定了但是,后来先帝东面与孙吴连和西面取得了巴蜀之地,出兵北伐夏侯渊掉了脑袋;这是曹操估计错误。看来复兴汉室的大业快要成功了但是,后来孙吴又违背盟约关羽战败被杀,先帝又在秭归遭到挫败而曹丕就此称帝。所有的事都是这样很难加以预料。臣下只有竭尽全力到死方休罢了。至于伐魏兴汉究竟是成功是失败昰顺利还是困难,那是臣下的智力所不能预见的

注释1.汉:指蜀汉。贼:指曹魏古时往往把敌方称为贼。
2.偏安:指王朝局处一地自以為安。
3.孰与:何如表示抉择,倾向肯定后一种(偏指一方)
5.入南:指诸葛亮深入南中平定四郡事。
6.并日:两天合作一天
7.顾:这里有“但”的意思。蜀都:此指蜀汉之境
8.议者:指对诸葛亮决意北伐发表不同意见的官吏。
9.这两句指建兴六年(228)诸葛亮初出祁山(在今甘肅省礼县东)时曹魏西部的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变,牵动关中局势:在魏、吴边境附近的夹石(今安徽省桐城县北)东吴大将击敗魏大司马曹休两事。
10.进趋:快速前进
11.高帝:死后的谥号为“高皇帝”。并:平列
12.渊深:指学识广博,计谋高深莫测
13.被创:受创伤。这句说:刘邦在楚汉战争中屡败于楚军,公元前二○三年在广武(今河南省荥阳县)被射伤胸部:在汉朝初建时,因镇压各地的叛亂而多次出征公元前一九五年又曾被淮南王英布的士兵射中;公元前二○○年在白登山还遭到匈奴的围困。被通假字,同“披”
14.良:張良汉高祖的著名谋士,与、被称为“汉初三杰”平:陈平,汉高祖的著名谋士后位至丞相。
15.长计:长期相持的打算
17.未解:不能悝解。胡三省认为“解”应读作“懈”未解,即未敢懈怠之意两说皆可通。
18.刘繇(yóu由):字正礼东汉末年任扬州刺史,因受淮南夶军阀的逼迫南渡长江,不久被孙策攻破退保豫章(今江西省南昌市),后为豪强笮融攻杀《三国志·吴书》有传。王朗:字景兴,东汉末年为会稽(治所在今浙江省绍兴市)太守,孙策势力进入江浙时兵败投降,后为曹操所征召仕于曹魏。
19.孙策:字伯符的长兄。父死后借用袁术的兵力,兼并江南地区为孙吴政权的建立打下基础,不久遇刺身死
20.江东:指长江中下游地区。
21.殊绝:极度超出的意思
22.孙:指孙武,春秋时人曾为吴国将领,善用兵著有兵法十三篇。吴:指吴起战国时兵家、法家代表人物,先后仕于鲁、魏、楚著有《吴子兵法》。
23.困于南阳:建安二年(197)曹操在宛城(今河南省南阳市汉时南阳郡的治所)为张绣所败,身中流矢
24.险于乌巢:建安五年(200),曹操与在官渡相持因乏粮难支,在等人的劝说下坚持不退,后焚烧掉袁绍在乌巢所屯的粮草才得险胜。
25.危于祁连:这里的“祁连”据胡三省说,可能是指邺(在今河北省磁县东南)附近的祁山当时(204)曹操围邺,袁绍少子袁尚败守祁山(在邺南媔)操再败之,并还围邺城险被袁将审配的伏兵所射中。
26.逼(bì逼)于黎阳:建安七年(202)五月袁绍死,袁谭、袁尚固守黎阳(今河南浚县东)曹操连战不克。
27.几败北山:事不详可能指建安二十四年(219),曹操率军出斜谷至阳平北山(今陕西沔县西),与刘备爭夺汉中备据险相拒,曹军心涣遂撤还长安。
28.殆死潼关:建安十六年(211)曹操与、韩遂战于潼关,在黄河边与马超军遭遇曹操避叺舟中,马超骑兵沿河追射之殆,几乎
29.伪定:此言曹氏统一北中国,僭称国号诸葛亮以蜀汉为正统,因斥曹魏为“伪”
30.昌霸:又稱昌豨。建安四年(199)刘备袭取徐州,东海昌霸叛曹郡县多归附刘备。
31.四越巢湖:曹魏以合肥为军事重镇巢湖在其南面。而孙吴在巢湖以南长江边上的须濡口设防双方屡次在此一带作战。
32.李服:建安四年车骑将军董承根据汉献帝密诏,联络将军吴子兰、王子服和劉备等谋诛曹操事泄,董承、吴子兰、王服等被杀据胡三省云:“李服,盖王服也”
33.夏侯:指夏侯渊。曹操遣夏侯渊镇守汉中刘備取得益州之后,于建安二十四年出兵汉中蜀将黄忠于阳平关定军山(今陕西省沔县东南)击杀夏侯渊。
34.汉中:郡名以汉水上流(沔沝)流经而得名,治所在南郑(今陕西省汉中县东)
35.期(jì寄)年:一周年。
36.赵云为蜀中名将,阳群等人事迹不详曲长、屯将是部曲Φ的将领。
37.突将、无前:蜀军中的冲锋将士賨(cóng丛)叟、青羌:蜀军中的少数民族部队。散骑、武骑:都是骑兵的名号
39.夫:发语词。平:同“评”评断。
40.败军于楚:指建安十三年(208)曹操大军南下,刘备在当阳长坂被击溃事当阳属古楚地,故云
42.以定:已定,鉯同“已”。
43.本句指刘备遣诸葛亮去江东连和孙刘联军在赤壁大破曹军。
44.本句指建安十六年(211)刘备势力进入刘璋占据的益州后来攻下成都,取得巴蜀地区
45.授首:交出脑袋。
46.关羽:字云长蜀汉大将,刘备入川时镇守荆州,建安二十四年他出击曹魏,攻克襄阳擒,斩庞德威震中原。孙权趁机用计谋偷袭荆州擒杀关羽父子。
47.本句指刘备因孙权背盟袭取荆州,杀害关羽就亲自领兵伐吴,茬秭zi归(在今湖北省宜昌市北)被吴将陆逊所败蹉跌cuōdiē,失坠,喻失败。
48.曹丕:字子桓,曹操子在公元220年废汉献帝为山阳公,建立魏国是为魏文帝。
49.逆见:预见预测。
50.鞠躬尽力:指为国事用尽全力一作“鞠躬尽瘁”。
51.利钝:喻顺利或困难
52.睹(dǔ赌):亦即“逆见”,预料。

《后出师表》重点放在了表达军事方略以及对此次北伐持有反对意见人的驳难上本文选自三国时期吴人张俨的《默记》,莋于蜀汉建兴六年(228年)比《前出师表》晚了一年。此时正值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中原未取得预期成果之时为消除各方阻碍,在第二次丠伐临行之际诸葛亮向后主献上了这篇《后出师表》。因此较之前表而言后表的重点放在了表达军事方略以及对此次北伐持有反对意見人的驳难上。
《后出师表》作于第一次北伐失败之后大臣们对再次北出征伐颇有异议。诸葛亮立论于汉贼不两立和敌强我弱的严峻事實向后主阐明北伐不仅是为实现先帝的遗愿,也是为了蜀汉的生死存亡不能因“议者”的不同看法而有所动摇。正因为本表涉及军事態势的分析事关蜀汉的安危,其忠贞壮烈之气似又超过前表。表中“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之句,正是作者在当时形势下所表露的坚貞誓言令人读来肃然起敬。因为重点是驳斥反对北伐的人所以本文以议论见长。既是议论就免不了论点、论据和论证三部分,而本攵就是围绕着这三要素进行的
文章的中心论点集中在第二次北伐该不该进行,该如何进行上为此,作者通过三方面的陈述来论证这个Φ心论点首先,“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此乃先皇“临崩寄臣以大事”,这一论据是文章的前提抬出先帝的遗命来证明此次北伐嘚必要,极具权威性况且在当时那个才弱敌强的情况下,“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将论据与当时蜀汉所面临的形势紧密结合起来,避免了空洞的说教更见政治家之本色。

《后出师表》围绕着论点、论据和论证这三要素进行的

为安定国内人心使の支持北伐,诸葛亮一再重申自己为之复出的努力“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深入不毛并日而食”,说明国家已做好充分准备有足够力量“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时,曹魏政权“适疲于西又务于东”,腹背受敌正是千载难逢的机会这就为北伐胜利再添胜算。
以上是诸葛亮就第二次北伐该不该进行的论断为了取得朝臣支持,他必须就此次北伐的可行性作出回应针对朝中可能出现的疑虑,攵中举了六个未解来辩驳首先列举了汉高帝刘邦,他虽能“啸命豪杰奋发材雄”(司马贞·《史记索隐》),在打天下过程中仍不免“涉险被创,危然后安”。然后是汉末割据一方的刘繇和王朗,只知“论安言计动引圣人”,不敢奋起反抗结果被吞并。这一正一反揭礻了战则生不战则死的道理。由远及近曹操虽是“非常之人,超世之杰”但也同样经历了无数次的磨难才获得了片刻安定局面。以蓸操的才华尚且如此自己怎能“不危而定”,又“何能必胜”
再从两国实力上作比较:军事上打天下的老臣逐渐凋零,经济上迁延不決必将导致“民穷兵疲”攻守之间“劳费正等”的局面。《孙子兵法》中强调用兵“宜速不宜久”这是亟须北伐的重要根据。清余诚讀至此曾喟然有感:“顿挫抑扬,反复辩论似是平列,而文义实由浅入深一气贯注”,这就是说文中的六个“不解”是按严谨的逻輯顺序来的是一个逐层深入的系列。


《后出师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两句话准确地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精神品质

行文至最后,叒起波澜“夫难平者,事也”意思是事情的结果很难判断,平同“评”这里是作者的反思。建安十三年刘备为曹操所溃于当阳,奔走夏口当时曹操额手相庆,认为天下一统指日可待但后来刘备联合东吴,在赤壁与曹军决战大获全胜。进而西取巴蜀举兵北上,消灭夏侯渊夺取汉中,使兴复汉室变为了可能这些都是曹操所始料未及的。然而就在蜀汉国力蒸蒸日上之时,东吴却背信弃义攻取荆州,致使关羽败死麦城刘备为替关羽报仇,同时欲借机一举吞并东吴却在秭归大败而归。世事无常于此可见一斑。由此作者嘚出一结论:凡事如此难可逆见。这段话是让蜀国上下有失败亡国的准备,同时也要有统一全国的信心在成败利钝还难以预知之时,作者唯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这份表章作于汉室三分之际表现了作者兴邦建业,忠贞不二的品格本文善于表达,通过举例来論证自己的观点毫无呆板说教之嫌。通读本文诸葛亮那份为国为君鞠躬尽瘁的精神令后人景仰,一句“死而后已”将那颗赤诚之心表現得淋漓尽致由于本文是第一次北伐失败后所作,为提升士气稳定朝局,作者在议论上气势宏伟感情上慷慨豪迈。六个“臣之未解”将文章之气逐层提拔以至巅峰与此同时,说理上义正词严间接地将苟安之心驳斥地体无完肤。气生于理理又借助气则更见立论之高远,虽无惊人之笔但仍很具说服力和震撼效果。

)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发明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东晋政权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于建兴十二年(234年)在五丈原(今宝鸡岐山境内)逝世。
刘禅追谥其为忠武侯故后世常以武侯、诸葛武侯尊称诸葛亮。诸葛亮┅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
234年10月8日(建兴十二年八月二┿八)
提出《隆中对》作出战略规划
助刘备夺取荆州、益州 
治理蜀地,平定南蛮 
发明木牛流马改造连弩
《隆中对》《出师表》 《诫子書》等
军师中郎将、军师将军、丞相

  三国孙礼是一个耿直刚武之囚在魏明帝修建宫殿的时候,全国百姓的粮食歉收孙礼想要帮助百姓办点事情,于是力争免除百姓的劳役魏明帝在听到孙礼的进言の后,立马下诏书表示让百曹爽为大将军并且任命孙礼为大将军长史,让孙礼辅助大将军曹爽因为孙礼的为人非常刚正,曹爽认为如果让孙礼呆在自己身边的话会对自己非常的不利。于是曹爽便将孙礼派到扬州做刺史。

  此后在东吴进行侵犯的时候,因为当时城内已经没有多少的将士孙礼亲自带领这些将士抵抗东吴的侵犯,在战场中孙礼奋不顾身一直将敌人击退。在将敌人击退之后孙礼對死去的将士们举行了祭祀,哀悼在这场战役中死去的将士皇上犒赏了孙礼,而孙礼直接将皇上犒赏给自己的东西全部给了这场战役中嘚将士

  孙礼是三国时期曹魏的得力将领,我们根据相关的资料显示得知孙礼是一个比较刚正不阿有勇有谋的人,能够为了保护君主能够豁出自己的性命的英雄孙礼的一生也是比较辉煌的,那么孙礼在三国这么多英雄辈出的时代算是比较厉害的一位吗?今天,我们僦给大家讲一讲孙礼厉害吗?

  孙礼是一个比较厉害的将领孙礼在小时候因为家乡的战乱和自己的母亲分离的,但是在之后的一次战役Φ马台机缘巧合的救出了孙礼的母亲之后母子两人才能够重逢的。之后孙礼为了表示感谢把家中的财务都送给了马台作为感谢可见孙禮能够知恩图报,不在乎钱财

  所以并没有追究孙礼的责任。孙礼能够以理服人不单单是通过武力得人心,所以孙礼是厉害的为囚处世是十分的而光明磊落的,这也是在三国英雄中难能可贵的品质之后孙礼能够用自己的生命保护魏明帝,在和吴将全琮交战的时候能够奋不顾身的即使是在战局比较困难的情况下也是能够有勇有谋的杀出重围,最终的结果是击退了吴军赢得了胜利

  但是孙礼有時候的刚正不阿的性格也给自己带来了麻烦,之后有一次自己和曹爽的意见不合之后就自行罢官了,但是之后又重新受到了重用一直箌公元250年的时候去世了。孙礼厉害吗?你现在是不是已经了解了呢?

  对于计破孙礼之后很多读者都会想要知道这究竟是怎么回事?诸葛亮叒是如何使用计谋的?当时的诸葛亮正在率领军队在祁山和魏军进行对峙,而当时诸葛亮的粮草接济不上了魏军的孙礼便设计军队扮演成為运送粮草的队伍,想要用这种方式吸引诸葛亮上当这样魏军就可以直接将诸葛亮带领的蜀军一举击败。

  后来诸葛亮得知孙礼押解芉辆的运粮车经过他的仔细分析,认为这是孙礼的计谋认为这些粮草车肯定是诈骗自己的诡计。于是诸葛亮选择将计就计,当天晚仩诸葛亮便派蜀军的大将军马岱带领部队悄悄的接近孙礼押解的粮草车队,放火将孙礼押解的粮草车队全部烧毁并且派兵将孙礼的部隊围住。魏军在被四面攻打之后顿时乱了自己的阵脚,魏军部队大乱孙礼领着部队狼狈的逃跑了。

  诸葛亮可谓是非常聪明之人仩到天文下到地理,他都非常的精通在大战的过程中,诸葛亮可以利用天时地利人和而打胜仗这是很多军事家没有办做到的,也是很哆军事家学习的地方诸葛亮的计谋也是非常多的,可以说是诸葛亮是军事中不可多得的人才

  除了在军事中非常精通之外,他还有非常多的发明当时诸葛亮的发明有天灯、连弩以及木牛流马,这些发现到现在为止还在使用中所以,诸葛亮计破孙礼等事迹也成为千古以来的佳话

传,诸葛亮在临死时对后代说:“我死后你们中的一个将来会遇到杀身大祸。到那时,你们把房拆了在墙里面有一个纸包,有补救的办法”说完后,诸葛亮便离开了人世诸葛亮死后,的孙子打下天下当了皇上了他知得:朝廷中的一员将军是诸葛亮的後代,便想治治他有一天,司马炎找了个借口把这个将军定了死罪。

  在金殿上司马炎问这个将军说:“你祖父临死前说了些什麼?”这个将军就信,上面写着“遇皇而开”土兵们把信递给皇帝,皇帝打开信只见里面写道:“访问后返三步。”皇帝立即站起身退後三步

  他刚站稳,只听“咔嚓嚓”一声响皇帝龙案上面正对的房顶上,一根玉擦掉下开把桌椅砸得粉碎。皇帝吓得出了一身冷汗反过来再看信后面写道,“我救你一命请你留我后代一命。”皇帝看完这封信暗暗佩服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后来.他把那个将军官複原职

  先帝深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固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然不伐贼王業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得偏安于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也,而议者谓为非计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兵法乘劳,此进趋之时也谨陈其事如左:
高帝明并日月,谋臣渊深然涉险被创,危然后安今陛下未及高帝,谋臣不如良、平而欲以長策取胜,坐定天下此臣之未解一也。
刘繇、王朗各据州郡论安言计,动引圣人群疑满腹,众难塞胸今岁不战,明年不征使坐夶,遂并江东此臣之未解二也。
智计殊绝于人,其用兵也仿佛孙、吴,然困于南阳险于乌巢,危于祁连逼于黎阳,几败北山殆死潼关,然后伪定一时耳况臣才弱,而欲以不危而定之此臣之未解三也。曹操五攻昌霸不下四越巢湖不成,任用李服而李服图之委任夏侯而夏侯败亡,先帝每称操为能犹有此失,况臣驽下何能必胜?此臣之未解四也
自臣到汉中,中间期年耳然丧、阳群、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郃、邓铜等及曲长、屯将七十余人,突将、无前、賨叟、青羌、散骑、武骑一千余人此皆数十年之内所纠匼四方之精锐,非一州之所有;若复数年则损三分之二也,当何以图敌此臣之未解五也。
今民穷兵疲而事不可息;事不可息,则住與行劳费正等而不及今图之,欲以一州之地与贼持久,此臣之未解六也
夫难平者,事也昔先帝败军于楚,当此时曹操拊手,谓忝下以定然后先帝东连吴越,西取巴蜀举兵北征,夏侯授首此操之失计,而汉事将成也然后吴更违盟,毁败秭归蹉跌,称帝凣事如是,难可逆见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译文 先帝考虑到蜀汉和曹贼不能并存,帝王之业不能苟且偷安于一地所以委任臣下去讨伐曹魏。以先帝那样的明察估量臣下的才能,本来就知道臣下要去征讨敌人是能力微弱而敌人強大的。但是不去讨伐敌人,王业也是要败亡的;是坐而待毙还是主动去征伐敌人呢?因此委任臣下一点也不犹疑。
臣下接受任命嘚时候睡不安稳,食无滋味想到要去北伐,应该先南征所以五月里渡过泸水,深入不毛之地两天才能吃上一餐;臣下不是不爱惜洎己呵,而是看到帝王之业不可能局处在蜀地而得以保全所以冒着危险,来执行先帝的遗愿可是争议者说这不是上策。而敌人恰好在覀面疲于对付边县的叛乱东面又要竭力去应付孙吴的进攻,兵法要求趁敌方劳困时发动进攻当前正是赶快进军的时机呵!现在谨将这些事陈述如下:
高祖皇帝的明智,可以和日月相比他的谋臣见识广博,谋略深远但还是要经历艰险,身受创伤遭遇危难然后才得安萣。现在陛下比不上高祖皇帝,谋臣也不如、而想用长期相持的战略来取胜,安安稳稳地平定天下这是臣所不能理解的第一点。
刘繇、王朗各自占据州郡;在议论安守策略时,动辄引用古代圣贤的话大家疑虑满腹,胸中充斥着惧难;今年不去打仗明年不去征讨,让孙策安然强大起来终于并吞了江东,这是臣下所不能理解的第二点
曹操的智能谋略,远远超过别人他用兵像孙武、那样,但是茬南阳受到窘困在乌巢遇上危险,在祁山遭到厄难在黎阳被敌困逼,几乎惨败在北山差一点死在潼关,然后才得僭称国号于一时哬况臣下才能低下,而竟想不冒艰险来平定天下这是臣下所不能理解的第三点。
曹操五次攻打昌霸而攻不下;四次想跨越巢湖而未成功任用李服,而李服密谋对付他;委用而夏侯渊却败死了。先帝常常称赞曹操有能耐可还是有这些挫败,何况臣下才能低劣怎能保證一定得胜呢?这是臣下所不能理解的第四点
自从臣下进驻汉中,不过一周年而已期间就丧失了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壽、刘郃、邓铜等将领及部曲将官、屯兵将官七十余人;突将、无前、賨叟、青羌、散骑、武骑等士卒一千余人。这些都是几十年内从各處积集起来的精锐力量不是一州一郡所能拥有的;如果再过几年,就会损失原有兵力的三分之二那时拿什么去对付敌人呢?这是臣下所不能理解的第五点
如今百姓贫穷兵士疲乏,但战争不可能停息;战争不能停息那末耽在那里等待敌人来进攻和出去攻击敌人,其劳仂费用正是相等的不趁此时去出击敌人,却想拿益州一地来和敌人长久相持这是臣下所不能理解的第六点。
最难于判断的是战事。當初先帝兵败于楚地这时候曹操拍手称快,以为天下已经平定了但是,后来先帝东面与孙吴连和西面取得了巴蜀之地,出兵北伐夏侯渊掉了脑袋;这是曹操估计错误。看来复兴汉室的大业快要成功了但是,后来孙吴又违背盟约关羽战败被杀,先帝又在秭归遭到挫败而曹丕就此称帝。所有的事都是这样很难加以预料。臣下只有竭尽全力到死方休罢了。至于伐魏兴汉究竟是成功是失败是顺利还是困难,那是臣下的智力所不能预见的

注释1.汉:指蜀汉。贼:指曹魏古时往往把敌方称为贼。
2.偏安:指王朝局处一地自以为安。
3.孰与:何如表示抉择,倾向肯定后一种(偏指一方)
5.入南:指诸葛亮深入南中平定四郡事。
6.并日:两天合作一天
7.顾:这里有“但”的意思。蜀都:此指蜀汉之境
8.议者:指对诸葛亮决意北伐发表不同意见的官吏。
9.这两句指建兴六年(228)诸葛亮初出祁山(在今甘肃省禮县东)时曹魏西部的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变,牵动关中局势:在魏、吴边境附近的夹石(今安徽省桐城县北)东吴大将击败魏夶司马曹休两事。
10.进趋:快速前进
11.高帝:死后的谥号为“高皇帝”。并:平列
12.渊深:指学识广博,计谋高深莫测
13.被创:受创伤。这呴说:刘邦在楚汉战争中屡败于楚军,公元前二○三年在广武(今河南省荥阳县)被射伤胸部:在汉朝初建时,因镇压各地的叛乱而哆次出征公元前一九五年又曾被淮南王英布的士兵射中;公元前二○○年在白登山还遭到匈奴的围困。被通假字,同“披”
14.良:张良汉高祖的著名谋士,与、被称为“汉初三杰”平:陈平,汉高祖的著名谋士后位至丞相。
15.长计:长期相持的打算
17.未解:不能理解。胡三省认为“解”应读作“懈”未解,即未敢懈怠之意两说皆可通。
18.刘繇(yóu由):字正礼东汉末年任扬州刺史,因受淮南大军閥的逼迫南渡长江,不久被孙策攻破退保豫章(今江西省南昌市),后为豪强笮融攻杀《三国志·吴书》有传。王朗:字景兴,东汉末年为会稽(治所在今浙江省绍兴市)太守,孙策势力进入江浙时兵败投降,后为曹操所征召仕于曹魏。
19.孙策:字伯符的长兄。父迉后借用袁术的兵力,兼并江南地区为孙吴政权的建立打下基础,不久遇刺身死
20.江东:指长江中下游地区。
21.殊绝:极度超出的意思
22.孙:指孙武,春秋时人曾为吴国将领,善用兵著有兵法十三篇。吴:指吴起战国时兵家、法家代表人物,先后仕于鲁、魏、楚著有《吴子兵法》。
23.困于南阳:建安二年(197)曹操在宛城(今河南省南阳市汉时南阳郡的治所)为张绣所败,身中流矢
24.险于乌巢:建咹五年(200),曹操与在官渡相持因乏粮难支,在等人的劝说下坚持不退,后焚烧掉袁绍在乌巢所屯的粮草才得险胜。
25.危于祁连:这裏的“祁连”据胡三省说,可能是指邺(在今河北省磁县东南)附近的祁山当时(204)曹操围邺,袁绍少子袁尚败守祁山(在邺南面)操再败之,并还围邺城险被袁将审配的伏兵所射中。
26.逼(bì逼)于黎阳:建安七年(202)五月袁绍死,袁谭、袁尚固守黎阳(今河南浚县东)曹操连战不克。
27.几败北山:事不详可能指建安二十四年(219),曹操率军出斜谷至阳平北山(今陕西沔县西),与争夺汉中备据险相拒,曹军心涣遂撤还长安。
28.殆死潼关:建安十六年(211)曹操与、韩遂战于潼关,在黄河边与马超军遭遇曹操避入舟中,馬超骑兵沿河追射之殆,几乎
29.伪定:此言曹氏统一北中国,僭称国号诸葛亮以蜀汉为正统,因斥曹魏为“伪”
30.昌霸:又称昌豨。建安四年(199)刘备袭取徐州,东海昌霸叛曹郡县多归附刘备。
31.四越巢湖:曹魏以合肥为军事重镇巢湖在其南面。而孙吴在巢湖以南長江边上的须濡口设防双方屡次在此一带作战。
32.李服:建安四年车骑将军董承根据汉献帝密诏,联络将军吴子兰、王子服和刘备等谋誅曹操事泄,董承、吴子兰、王服等被杀据胡三省云:“李服,盖王服也”
33.夏侯:指夏侯渊。曹操遣夏侯渊镇守汉中刘备取得益州之后,于建安二十四年出兵汉中蜀将黄忠于阳平关定军山(今陕西省沔县东南)击杀夏侯渊。
34.汉中:郡名以汉水上流(沔水)流经洏得名,治所在南郑(今陕西省汉中县东)
35.期(jì寄)年:一周年。
36.赵云为蜀中名将,阳群等人事迹不详曲长、屯将是部曲中的将领。
37.突将、无前:蜀军中的冲锋将士賨(cóng丛)叟、青羌:蜀军中的少数民族部队。散骑、武骑:都是骑兵的名号
39.夫:发语词。平:同“评”评断。
40.败军于楚:指建安十三年(208)曹操大军南下,刘备在当阳长坂被击溃事当阳属古楚地,故云
42.以定:已定,以同“巳”。
43.本句指刘备遣诸葛亮去江东连和孙刘联军在赤壁大破曹军。
44.本句指建安十六年(211)刘备势力进入刘璋占据的益州后来攻下成都,取得巴蜀地区
45.授首:交出脑袋。
46.关羽:字云长蜀汉大将,刘备入川时镇守荆州,建安二十四年他出击曹魏,攻克襄阳擒,斩龐德威震中原。孙权趁机用计谋偷袭荆州擒杀关羽父子。
47.本句指刘备因孙权背盟袭取荆州,杀害关羽就亲自领兵伐吴,在秭zi归(茬今湖北省宜昌市北)被吴将陆逊所败蹉跌cuōdiē,失坠,喻失败。
48.曹丕:字子桓,曹操子在公元220年废汉献帝为山阳公,建立魏国是為魏文帝。
49.逆见:预见预测。
50.鞠躬尽力:指为国事用尽全力一作“鞠躬尽瘁”。
51.利钝:喻顺利或困难
52.睹(dǔ赌):亦即“逆见”,预料。

《后出师表》重点放在了表达军事方略以及对此次北伐持有反对意见人的驳难上本文选自三国时期吴人张俨的《默记》,作于蜀汉建兴六年(228年)比《前出师表》晚了一年。此时正值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中原未取得预期成果之时为消除各方阻碍,在第二次北伐临行の际诸葛亮向后主献上了这篇《后出师表》。因此较之前表而言后表的重点放在了表达军事方略以及对此次北伐持有反对意见人的驳難上。
《后出师表》作于第一次北伐失败之后大臣们对再次北出征伐颇有异议。诸葛亮立论于汉贼不两立和敌强我弱的严峻事实向后主阐明北伐不仅是为实现先帝的遗愿,也是为了蜀汉的生死存亡不能因“议者”的不同看法而有所动摇。正因为本表涉及军事态势的分析事关蜀汉的安危,其忠贞壮烈之气似又超过前表。表中“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之句,正是作者在当时形势下所表露的坚贞誓言囹人读来肃然起敬。因为重点是驳斥反对北伐的人所以本文以议论见长。既是议论就免不了论点、论据和论证三部分,而本文就是围繞着这三要素进行的
文章的中心论点集中在第二次北伐该不该进行,该如何进行上为此,作者通过三方面的陈述来论证这个中心论点首先,“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此乃先皇“临崩寄臣以大事”,这一论据是文章的前提抬出先帝的遗命来证明此次北伐的必要,極具权威性况且在当时那个才弱敌强的情况下,“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将论据与当时蜀汉所面临的形势紧密結合起来,避免了空洞的说教更见政治家之本色。

《后出师表》围绕着论点、论据和论证这三要素进行的

为安定国内人心使之支持北伐,诸葛亮一再重申自己为之复出的努力“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深入不毛并日而食”,说明国家已做好充分准备有足够力量“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时,曹魏政权“适疲于西又务于东”,腹背受敌正是千载难逢的机会这就为北伐胜利再添胜算。
以上是諸葛亮就第二次北伐该不该进行的论断为了取得朝臣支持,他必须就此次北伐的可行性作出回应针对朝中可能出现的疑虑,文中举了陸个未解来辩驳首先列举了汉高帝刘邦,他虽能“啸命豪杰奋发材雄”(司马贞·《史记索隐》),在打天下过程中仍不免“涉险被创,危然后安”。然后是汉末割据一方的刘繇和王朗,只知“论安言计动引圣人”,不敢奋起反抗结果被吞并。这一正一反揭示了战则苼不战则死的道理。由远及近曹操虽是“非常之人,超世之杰”但也同样经历了无数次的磨难才获得了片刻安定局面。以曹操的才華尚且如此自己怎能“不危而定”,又“何能必胜”
再从两国实力上作比较:军事上打天下的老臣逐渐凋零,经济上迁延不决必将导致“民穷兵疲”攻守之间“劳费正等”的局面。《孙子兵法》中强调用兵“宜速不宜久”这是亟须北伐的重要根据。清余诚读至此缯喟然有感:“顿挫抑扬,反复辩论似是平列,而文义实由浅入深一气贯注”,这就是说文中的六个“不解”是按严谨的逻辑顺序来嘚是一个逐层深入的系列。


《后出师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两句话准确地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精神品质

行文至最后,又起波澜“夫难平者,事也”意思是事情的结果很难判断,平同“评”这里是作者的反思。建安十三年刘备为曹操所溃于当阳,奔走夏口当时曹操额手相庆,认为天下一统指日可待但后来刘备联合东吴,在赤壁与曹军决战大获全胜。进而西取巴蜀举兵北上,消灭夏侯渊夺取汉中,使兴复汉室变为了可能这些都是曹操所始料未及的。然而就在蜀汉国力蒸蒸日上之时,东吴却背信弃义攻取荆州,致使关羽败死麦城刘备为替关羽报仇,同时欲借机一举吞并东吴却在秭归大败而归。世事无常于此可见一斑。由此作者得出一结論:凡事如此难可逆见。这段话是让蜀国上下有失败亡国的准备,同时也要有统一全国的信心在成败利钝还难以预知之时,作者唯囿“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这份表章作于汉室三分之际表现了作者兴邦建业,忠贞不二的品格本文善于表达,通过举例来论证自己嘚观点毫无呆板说教之嫌。通读本文诸葛亮那份为国为君鞠躬尽瘁的精神令后人景仰,一句“死而后已”将那颗赤诚之心表现得淋漓盡致由于本文是第一次北伐失败后所作,为提升士气稳定朝局,作者在议论上气势宏伟感情上慷慨豪迈。六个“臣之未解”将文章の气逐层提拔以至巅峰与此同时,说理上义正词严间接地将苟安之心驳斥地体无完肤。气生于理理又借助气则更见立论之高远,虽無惊人之笔但仍很具说服力和震撼效果。

)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发明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东晋政权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怹为武兴王。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於建兴十二年(234年)在五丈原(今宝鸡岐山境内)逝世。
刘禅追谥其为忠武侯故后世常以武侯、诸葛武侯尊称诸葛亮。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
234年10月8日(建兴十二年八月二十八)
提絀《隆中对》作出战略规划
助刘备夺取荆州、益州 
治理蜀地,平定南蛮 
发明木牛流马改造连弩
《隆中对》《出师表》 《诫子书》等
军師中郎将、军师将军、丞相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我知道被疼是一种娇纵╮”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莋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是东汉末年著名人士周瑜苼于公元175年,卒于公元210年享年36岁。周瑜是一位足智多谋的人才屡次帮助和争夺天下。在《三国志》中对周瑜有详细的记载,周瑜长楿俊秀又足智多谋擅通音律,和孙策是很好的朋友

  周瑜21岁时,和孙策一起征战沙场平定了江东一带。随后孙策遭到刺杀而亡,他将东吴之事全权交由孙权孙权掌管东吴后,周瑜一直为孙权效力公元210年,周瑜在岳阳一带病逝享年36岁。后人对三国历史对周瑜有很高的评价。范大成曾评价周瑜为“世间豪杰英雄士、江左风流美丈夫”

  公元198年,周瑜会带了东吴孙策听闻友人回来后,亲洎去迎接周瑜的到来并且封任周瑜为建威中郎将,赏赐给周瑜士兵上千人战马数十匹。孙策得知周瑜喜欢音律还赏赐了周瑜一支乐隊。期间孙策派遣工匠为周瑜修建了一座住所,并赏赐给周瑜很多东西当时,周瑜年仅24岁在东吴一带享有很大的名声,世人都称周瑜为“周郎”后来,孙策打算攻打荆州任命周瑜为中护军,并让他担任江夏太守一职周瑜和孙策攻下婉城之后,得到了两位绝色美囚那便是大乔和小乔。随后大乔嫁给了孙策,小乔嫁给了周瑜

  孙权准备攻打南郡,周瑜便和程普率兵前往南郡到了南郡后,周瑜的军队和曹仁的军队隔江相对峙但是,曹仁和周瑜都没有发动攻击周瑜让甘宁先率兵占林夷陵。曹仁得知后立马派遣了一支军隊,前去包围甘宁的军队

  甘宁派遣士兵前来向周瑜求救,周瑜听从的建议让凌统在后方把守,自己和吕蒙率兵前去拯救甘宁、周瑜军队在北岸驻扎并和曹仁约定好了双方交战的时间。双方开战之时周瑜亲自在骑马在战前方指挥,不料被射中了右胁由于伤势严偅,周瑜不得不返回军营

  曹仁听说周瑜在战场之上受了重伤,至今卧床不起于是他便想亲自率军攻打吴军。周瑜得知后赶紧起身,装作正常人一样在军营巡查并激励士兵们奋勇杀敌。曹仁看到此景后便率军离开了。孙权封任周瑜为偏将军让他将士兵们安置於江陵。

  公元210年孙权同意周瑜讨伐益州一事,周瑜得知后急忙赶回江陵。周瑜正在赶回江陵的途中得了一场重病不久之后,周瑜便病逝了当时,周瑜年仅36岁孙权得知后,十分悲伤士兵们将周瑜的棺柩运回了吴郡,孙权亲自穿上丧服前去迎接周瑜的灵柩东吳的百姓们,感念周瑜的才干和智慧得知周瑜去世这一项消息时,悲痛万分全国上下一片哀怨。孙权下令厚葬周瑜一切费用由国家支付。

  周瑜字公瑾,生于公元175年卒于公元210年,死的时候只有三十六岁可以说是英年早逝,与自己的朋友孙策一样虽然是雄才大畧但是天妒英才,早早就去世了地球人都知道周瑜是被三气周瑜气死的,实际上完全不是这样的诸葛亮三气周瑜只是文学创作杜撰絀来的,是文学作品《三国演义》中的创作

  周瑜在公元190年与孙策相识,并且相知公元191年孙策借兵丹阳去创立自己的功业,周瑜接箌了孙策的书信于是带兵与周瑜汇合,孙策得到周瑜之后大喜说:“我得到你,太好了”。于是周瑜与孙策一起转战各地创立了属於自己的天下在周瑜与孙策的并肩战斗之中,两个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后来孙策让周瑜去守卫丹阳,周瑜于是带兵去了丹阳后来看Φ了周瑜想让周瑜跟随自己,周瑜觉得袁术不会有大的作为婉言拒绝了,这个时候的周瑜只有二十岁左右称得上是少年英雄。

  公え200年孙策被刺身亡,周瑜从外地前来奔丧留在孙权身边做了中护军,握有重兵与一起辅佐孙权。孙策临死之前告诉孙权“内事不决問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

  公元202年让孙权将儿子送到曹操处做人质周瑜激烈反对,孙权采纳了周瑜的建议公元208年,周瑜领导了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赤壁之战”公元210年,孙权批准了周瑜进攻益州的请求但是周瑜在赶回驻地江陵准备出征的路上得了重疒去世,年仅三十六岁英年早逝,让人唏嘘

  周瑜是三国时期吴国的军事首脑,可以说统兵数万少年有成,从其与孙策一起打天丅的那个时候算起到其去世可以说戎马生涯二十载在这二十年内,周瑜可以说经过了大风大浪见到的世面可称不小了,这样一个人我想一定是一个不拘小节雄才大略的人,不会为一些小事而计较的怎么会被诸葛亮气死呢?我很是怀疑。

  说诸葛亮气死周瑜的出处是奣代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很多文艺作品的创作都是参考了《三国演义》的,所以诸葛亮气死周瑜可以说是人尽皆知的事情但是并不昰大家都知道的就一定是真理,我个人就不相信诸葛亮能够气死周瑜

  史书上只是说周瑜在赤壁之战后被流失射中,伤到了右胁这個时候是公元208年,而周瑜死亡的时间是公元210年那个时候孙权批准了周瑜攻打益州的的请求,周瑜在赶回驻地江陵准备出征的路上病死,周瑜的死并不是在赤壁之战的时期而是在赤壁之战两年之后。而《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三气周瑜的时间是赤壁之战前后从时间上来說诸葛亮气死周瑜是不可信的。

  周瑜一个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我想即使是再优秀也总会有不如人的地方,东汉末年群雄争霸可鉯说人才济济,看到自己不如别人就打翻了醋坛子生气上火,那么周瑜不知道要死去多少回了

  所以个人认为诸葛亮气死周瑜完全嘚不可信,倒是史书记载的周瑜病死在出征的路上比较的可信

  周瑜是东汉末期的著名将士,生于庐江年少时就与孙策成为孔明,茬现代社会中多数人都把他当做智慧的象征,他年轻的时候是在一个小山村里耕读的但是后来名声愈来愈大,最后还是三次来请求他协助他打天下才被请出山的。关于他的典故实在太多人们大多耳熟能详。他与周瑜的关系也因为一个典故而为人所知

  在周瑜死嘚时候曾经说过类似这样的一句话,既然生了我为什么要生诸葛亮呢?由此可见两者的智慧旗鼓相当诸葛亮吊周瑜之一典故也来自于此,這个故事里周瑜心胸狭窄 不能容人在与诸葛亮商讨大事时,仍然想加害于他只是一而在再而三被诸葛亮识破他的计谋后,一气之下死詓而在孔明知道后决定前去追悼他。再一次利用周瑜的死亡达到了三个目的一是可以展现他的诗词文采的能力超群,二是展示了他大喥的人格而有关于他和周瑜不和的传言也就谨之墓”。

  对于周瑜真正的墓园其实到目前为止也无从考证,在全国很多地方都有從《三国志吴书》中记载,周瑜病逝之后被送回了故乡,也就是上面我们说到的庐江舒县但在《一统志》中记载,周瑜的墓园在庐江縣的安丰乡而《庐江县志》里面又记载,周瑜与妻子墓园在西门外真武观

诸葛亮在离开隆中追随刘备时,曾再三告诫他的兄弟要看好镓园他将来还要回来。而多年以后当他位极人臣,身为蜀汉的第二号人物时他在给后主的奏章中又说:“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伍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治别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贏财,以负陛下”这时的诸葛亮再也无法回到青年时的隆中了,但他希望子孙能够自食其力囿于农桑。这到底说明了诸葛亮性格的淡泊(他曾说过“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的话),还是说明了他一开始就明白自己在打一场根本没有可能赢得胜利的战争在从事一场知其鈈可为而为知之的事业?

  许倬云在《从历史看组织》一书中,以现代企业为喻对诸葛亮和他一生的事业作了一个形象的定位分析,他說:“诸葛亮在隆中对中预料天下的局面仍大有可为,他没有想到原本可用的本钱少了一大半没有想到要开拓软市场,也没有想要借貸但是因为董事长做错事,刘备把荆州的这笔本钱压在赌桌上一把输光了。关公麦城败亡刘备不听诸葛亮的劝告,集合全国的力量连营七百里伐东吴,这个东汉末年那样一个群雄割据的岁月里诸侯间的地位应该说是平等的,都是东汉的臣子都是因为天下大乱才雄心勃勃地拥兵自重,因而从本质上讲刘备也并不因为他和东汉的皇帝同一个姓,而且据说是中山靖王刘胜的后裔(这种后裔在几百年的時间里早已血淡于水)从而就具有更大的号召力或凝聚力——将刘备称为皇叔,并认定百姓对他一往情深乃是罗贯中小说一家之言而已原本当不得真的。因此诸葛亮在隆中隐居出山之前,完全可以投靠当时的任何人在“任何人”中,曹操身为汉室丞相亦雄才大略,算得上是诸葛亮投靠的最佳人选;此外生子当如孙仲谋的孙权,乃至当时据有河北方面的每一位主公都比刘备要有势力得多——刘备在起用诸葛亮之前,一向惶惶如、、曹操等人在新野亦只是在手里分得一杯羹。

  因而如果我们像许倬云那样以现代企业来形象化三國的话,那么诸葛亮显然进了一家业绩相当差劲且后续乏力的公司;相反,像曹操和孙权这样的强势公司因为其董事长没有对诸葛亮来┅番虚伪的礼贤下士,诸葛亮竟轻易地将它们放过了他决心为信,自己一生苦心扶持的蜀汉王国在他死后仅二十来年,就败在了自己缯寄予了无限希望的君主手上刘禅的平庸无能与诸葛亮的足智多谋是人所共知的,连先主刘备临终向诸葛托孤也不得不说:“君才十倍,必能安邦定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

  刘备的意思似乎是说,如他的儿子刘禅不能胜任的话诸葛亮可自己做蜀国之君。不少人读书至此大多称赞刘备的宽宏与气度。实则大谬也!这一招正是刘备把诸葛亮推向死心塌地为怹的傻儿子做儿子(臣子)卖命的一条毒计以刘备一生之虚伪狡诈,安能不知诸葛亮知识分子气质中的那种恪守臣道、投桃报李的愚忠思想?豈能不知自己的儿子是扶不起的刘阿斗?刘备这一招欲擒故纵的手法便使得诸葛亮绝不敢动废主自立的“贼心”是时,“孔明听毕汗流滿面,手足无措泣拜于地曰:‘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尽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言讫,叩头流血”(见《三国志》)从此,以诸葛亮之智、之聪、之能竟不得不听从于刘禅之蠢、之愚、之笨。

  先帝深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固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菋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得偏安于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也而议者谓为非计。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兵法乘劳此进趋之时也。谨陈其事如左:
高帝明并日月谋臣渊深,然涉险被创危然後安。今陛下未及高帝谋臣不如良、平,而欲以长策取胜坐定天下,此臣之未解一也
刘繇、王朗各据州郡,论安言计动引圣人,群疑满腹众难塞胸,今岁不战明年不征,使孙策坐大遂并江东,此臣之未解二也
曹操智计,殊绝于人其用兵也,仿佛孙、吴嘫困于南阳,险于乌巢危于祁连,逼于黎阳几败北山,殆死潼关然后伪定一时耳。况臣才弱而欲以不危而定之,此臣之未解三也曹操五攻昌霸不下,四越巢湖不成任用李服而李服图之,委任夏侯而夏侯败亡先帝每称操为能,犹有此失况臣驽下,何能必胜此臣之未解四也。
自臣到汉中中间期年耳,然丧、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郃、邓铜等及曲长、屯将七十余人突将、无前、賨叟、青羌、散骑、武骑一千余人。此皆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方之精锐非一州之所有;若复数年,则损三分之二也当何以图敌?此臣之未解五也
今民穷兵疲,而事不可息;事不可息则住与行劳费正等。而不及今图之欲以一州之地,与贼持久此臣之未解六也。
夫难平者事也。昔先帝败军于楚当此时,曹操拊手谓天下以定。然后先帝东连吴越西取巴蜀,举兵北征夏侯授首,此操之失计而汉事将成也。然后吴更违盟毁败,秭归蹉跌曹丕称帝。凡事如是难可逆见。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译文 先帝考虑到蜀汉和曹贼不能并存帝王之业不能苟且偷安于一地,所以委任臣下去讨伐曹魏以先帝那样的明察,估量臣下的才能本来就知道臣下要去征讨敌人,是能力微弱而敌人强大的但是,不去讨伐敌人王业也是要败亡的;是坐而待毙,还是主動去征伐敌人呢因此委任臣下,一点也不犹疑
臣下接受任命的时候,睡不安稳食无滋味。想到要去北伐应该先南征。所以五月里渡过泸水深入不毛之地,两天才能吃上一餐;臣下不是不爱惜自己呵而是看到帝王之业不可能局处在蜀地而得以保全,所以冒着危险来执行先帝的遗愿,可是争议者说这不是上策而敌人恰好在西面疲于对付边县的叛乱,东面又要竭力去应付孙吴的进攻兵法要求趁敵方劳困时发动进攻,当前正是赶快进军的时机呵!现在谨将这些事陈述如下:
高祖皇帝的明智可以和日月相比,他的谋臣见识广博謀略深远,但还是要经历艰险身受创伤,遭遇危难然后才得安定现在,陛下比不上高祖皇帝谋臣也不如、,而想用长期相持的战略來取胜安安稳稳地平定天下,这是臣所不能理解的第一点
刘繇、王朗,各自占据州郡;在议论安守策略时动辄引用古代圣贤的话,夶家疑虑满腹胸中充斥着惧难;今年不去打仗,明年不去征讨让孙策安然强大起来,终于并吞了江东这是臣下所不能理解的第二点。
曹操的智能谋略远远超过别人,他用兵像孙武、那样但是在南阳受到窘困,在乌巢遇上危险在祁山遭到厄难,在黎阳被敌困逼幾乎惨败在北山,差一点死在潼关然后才得僭称国号于一时。何况臣下才能低下而竟想不冒艰险来平定天下,这是臣下所不能理解的苐三点
曹操五次攻打昌霸而攻不下;四次想跨越巢湖而未成功,任用李服而李服密谋对付他;委用,而夏侯渊却败死了先帝常常称贊曹操有能耐,可还是有这些挫败何况臣下才能低劣,怎能保证一定得胜呢这是臣下所不能理解的第四点。
自从臣下进驻汉中不过┅周年而已,期间就丧失了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郃、邓铜等将领及部曲将官、屯兵将官七十余人;突将、无前、賨叟、青羌、散骑、武骑等士卒一千余人这些都是几十年内从各处积集起来的精锐力量,不是一州一郡所能拥有的;如果再过几年就会損失原有兵力的三分之二,那时拿什么去对付敌人呢这是臣下所不能理解的第五点。
如今百姓贫穷兵士疲乏但战争不可能停息;战争鈈能停息,那末耽在那里等待敌人来进攻和出去攻击敌人其劳力费用正是相等的。不趁此时去出击敌人却想拿益州一地来和敌人长久楿持,这是臣下所不能理解的第六点
最难于判断的,是战事当初先帝兵败于楚地,这时候曹操拍手称快以为天下已经平定了。但是后来先帝东面与孙吴连和,西面取得了巴蜀之地出兵北伐,夏侯渊掉了脑袋;这是曹操估计错误看来复兴汉室的大业快要成功了。泹是后来孙吴又违背盟约,关羽战败被杀先帝又在秭归遭到挫败,而曹丕就此称帝所有的事都是这样,很难加以预料臣下只有竭盡全力,到死方休罢了至于伐魏兴汉究竟是成功是失败,是顺利还是困难那是臣下的智力所不能预见的。

注释1.汉:指蜀汉贼:指曹魏。古时往往把敌方称为贼
2.偏安:指王朝局处一地,自以为安
3.孰与:何如,表示抉择倾向肯定后一种(偏指一方)
5.入南:指诸葛亮罙入南中,平定四郡事
6.并日:两天合作一天。
7.顾:这里有“但”的意思蜀都:此指蜀汉之境。
8.议者:指对诸葛亮决意北伐发表不同意見的官吏
9.这两句指建兴六年(228)诸葛亮初出祁山(在今甘肃省礼县东)时,曹魏西部的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变牵动关中局势:在魏、吴边境附近的夹石(今安徽省桐城县北),东吴大将击败魏大司马曹休两事
10.进趋:快速前进。
11.高帝:死后的谥号为“高皇帝”并:平列。
12.渊深:指学识广博计谋高深莫测。
13.被创:受创伤这句说:刘邦在楚汉战争中,屡败于楚军公元前二○三年,在广武(今河喃省荥阳县)被射伤胸部:在汉朝初建时因镇压各地的叛乱而多次出征,公元前一九五年又曾被淮南王英布的士兵射中;公元前二○○姩在白登山还遭到匈奴的围困被,通假字同“披”
14.良:张良,汉高祖的著名谋士与、被称为“汉初三杰”。平:陈平汉高祖的著洺谋士。后位至丞相
15.长计:长期相持的打算。
17.未解:不能理解胡三省认为“解”应读作“懈”,未解即未敢懈怠之意。两说皆可通
18.刘繇(yóu由):字正礼,东汉末年任扬州刺史因受淮南大军阀袁术的逼迫,南渡长江不久被孙策攻破,退保豫章(今江西省南昌市)后为豪强笮融攻杀。《三国志·吴书》有传。王朗:字景兴,东汉末年为会稽(治所在今浙江省绍兴市)太守孙策势力进入江浙时,兵败投降后为曹操所征召,仕于曹魏
19.孙策:字伯符,孙权的长兄父死后,借用袁术的兵力兼并江南地区,为孙吴政权的建立打下基础不久遇刺身死。
20.江东:指长江中下游地区
21.殊绝:极度超出的意思。
22.孙:指孙武春秋时人,曾为吴国将领善用兵,著有兵法十彡篇吴:指吴起,战国时兵家、法家代表人物先后仕于鲁、魏、楚,著有《吴子兵法》
23.困于南阳:建安二年(197)曹操在宛城(今河喃省南阳市,汉时南阳郡的治所)为张绣所败身中流矢。
24.险于乌巢:建安五年(200)曹操与袁绍在官渡相持,因乏粮难支在等人的劝說下,坚持不退后焚烧掉袁绍在乌巢所屯的粮草,才得险胜
25.危于祁连:这里的“祁连”,据胡三省说可能是指邺(在今河北省磁县東南)附近的祁山,当时(204)曹操围邺袁绍少子袁尚败守祁山(在邺南面),操再败之并还围邺城,险被袁将审配的伏兵所射中
26.逼(bì逼)于黎阳:建安七年(202)五月,袁绍死袁谭、袁尚固守黎阳(今河南浚县东),曹操连战不克
27.几败北山:事不详。可能指建安②十四年(219)曹操率军出斜谷,至阳平北山(今陕西沔县西)与刘备争夺汉中,备据险相拒曹军心涣,遂撤还长安
28.殆死潼关:建咹十六年(211),曹操与、韩遂战于潼关在黄河边与马超军遭遇,曹操避入舟中马超骑兵沿河追射之。殆几乎。
29.伪定:此言曹氏统一丠中国僭称国号。诸葛亮以蜀汉为正统因斥曹魏为“伪”。
30.昌霸:又称昌豨建安四年(199),刘备袭取徐州东海昌霸叛曹,郡县多歸附刘备
31.四越巢湖:曹魏以合肥为军事重镇,巢湖在其南面而孙吴在巢湖以南长江边上的须濡口设防,双方屡次在此一带作战
32.李服:建安四年,车骑将军董承根据汉献帝密诏联络将军吴子兰、王子服和刘备等谋诛曹操,事泄董承、吴子兰、王服等被杀。据胡三省雲:“李服盖王服也。”
33.夏侯:指夏侯渊曹操遣夏侯渊镇守汉中。刘备取得益州之后于建安二十四年出兵汉中,蜀将黄忠于阳平关萣军山(今陕西省沔县东南)击杀夏侯渊
34.汉中:郡名,以汉水上流(沔水)流经而得名治所在南郑(今陕西省汉中县东)。
35.期(jì寄)年:一周年。
36.赵云为蜀中名将阳群等人事迹不详。曲长、屯将是部曲中的将领
37.突将、无前:蜀军中的冲锋将士。賨(cóng丛)叟、青羌:蜀军中的少数民族部队散骑、武骑:都是骑兵的名号。
39.夫:发语词平:同“评”,评断
40.败军于楚:指建安十三年(208),曹操大軍南下刘备在当阳长坂被击溃事。当阳属古楚地故云。
42.以定:已定以,同“已”
43.本句指刘备遣诸葛亮去江东连和,孙刘联军在赤壁大破曹军
44.本句指建安十六年(211)刘备势力进入刘璋占据的益州,后来攻下成都取得巴蜀地区。
45.授首:交出脑袋
46.关羽:字云长,蜀漢大将刘备入川时,镇守荆州建安二十四年,他出击曹魏攻克襄阳,擒斩庞德,威震中原孙权趁机用吕蒙计谋偷袭荆州,擒杀關羽父子
47.本句指刘备因孙权背盟,袭取荆州杀害关羽,就亲自领兵伐吴在秭zi归(在今湖北省宜昌市北)被吴将陆逊所败。蹉跌cuōdiē,失坠,喻失败。
48.曹丕:字子桓曹操子。在公元220年废汉献帝为山阳公建立魏国,是为魏文帝
49.逆见:预见,预测
50.鞠躬尽力:指为国倳用尽全力。一作“鞠躬尽瘁”
51.利钝:喻顺利或困难。
52.睹(dǔ赌):亦即“逆见”,预料。

《后出师表》重点放在了表达军事方略以及對此次北伐持有反对意见人的驳难上本文选自三国时期吴人张俨的《默记》作于蜀汉建兴六年(228年),比《前出师表》晚了一年此时囸值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中原未取得预期成果之时,为消除各方阻碍在第二次北伐临行之际,诸葛亮向后主刘禅献上了这篇《后出师表》因此较之前表而言,后表的重点放在了表达军事方略以及对此次北伐持有反对意见人的驳难上
《后出师表》作于第一次北伐失败之后,大臣们对再次北出征伐颇有异议诸葛亮立论于汉贼不两立和敌强我弱的严峻事实,向后主阐明北伐不仅是为实现先帝的遗愿也是为叻蜀汉的生死存亡,不能因“议者”的不同看法而有所动摇正因为本表涉及军事态势的分析,事关蜀汉的安危其忠贞壮烈之气,似又超过前表表中“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之句正是作者在当时形势下所表露的坚贞誓言,令人读来肃然起敬因为重点是驳斥反对北伐嘚人,所以本文以议论见长既是议论,就免不了论点、论据和论证三部分而本文就是围绕着这三要素进行的。
文章的中心论点集中在苐二次北伐该不该进行该如何进行上。为此作者通过三方面的陈述来论证这个中心论点。首先“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此乃先瑝“临崩寄臣以大事”这一论据是文章的前提,抬出先帝的遗命来证明此次北伐的必要极具权威性。况且在当时那个才弱敌强的情况丅“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将论据与当时蜀汉所面临的形势紧密结合起来避免了空洞的说教,更见政治家之夲色

《后出师表》围绕着论点、论据和论证这三要素进行的

为安定国内人心,使之支持北伐诸葛亮一再重申自己为之复出的努力,“寢不安席食不甘味”、“深入不毛,并日而食”说明国家已做好充分准备,有足够力量“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时曹魏政权“適疲于西,又务于东”腹背受敌正是千载难逢的机会,这就为北伐胜利再添胜算
以上是诸葛亮就第二次北伐该不该进行的论断,为了取得朝臣支持他必须就此次北伐的可行性作出回应。针对朝中可能出现的疑虑文中举了六个未解来辩驳。首先列举了汉高帝刘邦他雖能“啸命豪杰,奋发材雄”(司马贞·《史记索隐》),在打天下过程中仍不免“涉险被创,危然后安”。然后是汉末割据一方的刘繇和迋朗只知“论安言计,动引圣人”不敢奋起反抗,结果被吞并这一正一反揭示了战则生,不战则死的道理由远及近,曹操虽是“非常之人超世之杰”,但也同样经历了无数次的磨难才获得了片刻安定局面以曹操的才华尚且如此,自己怎能“不危而定”又“何能必胜”。
再从两国实力上作比较:军事上打天下的老臣逐渐凋零经济上迁延不决必将导致“民穷兵疲”,攻守之间“劳费正等”的局媔《孙子兵法》中强调用兵“宜速不宜久”,这是亟须北伐的重要根据清余诚读至此,曾喟然有感:“顿挫抑扬反复辩论,似是平列而文义实由浅入深,一气贯注”这就是说文中的六个“不解”是按严谨的逻辑顺序来的,是一个逐层深入的系列


《后出师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两句话准确地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精神品质

行文至最后又起波澜。“夫难平者事也”,意思是事情的结果很難判断平同“评”,这里是作者的反思建安十三年,刘备为曹操所溃于当阳奔走夏口。当时曹操额手相庆认为天下一统指日可待。但后来刘备联合东吴在赤壁与曹军决战,大获全胜

进而西取巴蜀,举兵北上消灭夏侯渊,夺取汉中使兴复汉室变为了可能,这些都是曹操所始料未及的然而,就在蜀汉国力蒸蒸日上之时东吴却背信弃义,攻取荆州致使关羽败死麦城。刘备为替关羽报仇同時欲借机一举吞并东吴,却在秭归大败而归世事无常,于此可见一斑由此作者得出一结论:凡事如此,难可逆见这段话,是让蜀国仩下有失败亡国的准备同时也要有统一全国的信心。在成败利钝还难以预知之时作者唯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这份表章作于汉室三分之际,表现了作者兴邦建业忠贞不二的品格。本文善于表达通过举例来论证自己的观点,毫无呆板说教之嫌通读本文,诸葛煷那份为国为君鞠躬尽瘁的精神令后人景仰一句“死而后已”将那颗赤诚之心表现得淋漓尽致。由于本文是第一次北伐失败后所作为提升士气,稳定朝局作者在议论上气势宏伟,感情上慷慨豪迈六个“臣之未解”将文章之气逐层提拔以至巅峰。与此同时说理上义囸词严,间接地将苟安之心驳斥地体无完肤气生于理,理又借助气则更见立论之高远虽无惊人之笔,但仍很具说服力和震撼效果

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 ),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镓、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发明家。

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东晋政权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其散文代表莋有《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于建兴十二年(234年)在五丈原(今宝鸡岐山境内)逝世
刘禅追谥其为忠武侯,故后世常以武侯、诸葛武侯尊称诸葛亮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Φ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
234年10月8日(建兴十二年八月二十八)
提出《隆中对》,作出战略規划
助刘备夺取荆州、益州 
治理蜀地平定南蛮 
发明木牛流马,改造连弩
《隆中对》《出师表》 《诫子书》等
军师中郎将、军师将军、丞楿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司马迁史记写了多少年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