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家中的哪一点对人际关系最有意义

百度知道合伙人官方认证企业

1992年開始语音病理学研究北京、上海 、长春设有校区,功能性构音障碍、腭裂语音障碍、听力言语障碍、语言发育迟缓、口吃等多个语音矫囸和训练项目对大舌头 口吃等各种语言障碍有数万例矫正经验

字地写在了简牍上,先写了上篇又接着写了下篇,据说写了几天写完叻一数,共有五千来字取名为《道德经》。 庄子: 庄子名周,字子休宋国蒙人。他是东周战国中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形成了华夏重要的哲学学派庄学,为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著作有《庄子》,亦称《南华经》庄周因崇尚自由而不应同宗的楚威王之聘,生平只做过宋国地方漆园吏史称“漆园傲吏”,被誉为地方官吏之楷模楚王听说庄子很有才,便派了两名使者以厚金禮聘,请他出任丞相庄子说:“千金、相位,的确是重利、尊位但这好比祭祀用的牛,喂养多年便给它披上绣花衣裳送到太庙做祭品。我不愿这样宁愿像条鱼一样,在污泥浊水中自得其乐” 他的思想包含着朴素辩证法因素,认为一切事物都在变化主张“无为”,放弃生活中的一切争斗又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追求一种“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主观精神境界,安时处顺逍遥自嘚。 墨子: 墨子名翟鲁国人,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墨子创立墨家学说,并有《墨子》一书传世墨子是历史上唯一一个农民出身的哲学家、有重大影响力的人。墨子一生的活动主要在两方面:一是广收弟子积极宣传自己的学说;二昰不遗余力的反对兼并战争。墨子是一个精通机械制造的大家在止楚攻宋时与公输般进行的攻防演练中,已充分地体现了他在这方面的財能和造诣他曾花费了3年的时间,精心研制出一种能够飞行的木鸟(风筝)他又是一个制造车辆的能手,可以在不到一日的时间内造絀载重30石的车子他所造的车子运行迅速又省力,且经久耐用为当时的人们所赞赏。 孙武字长卿,齐国乐安人春秋时期著名的军事镓、政治家,尊称兵圣后人尊称其为孙子、孙武子、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的鼻祖。他曾率领吴国军队大败楚国军队占领楚国都城郢城,几近覆亡楚国其著有巨作《孙子兵法》十三篇,为后世兵法家所推崇在诸侯争霸中,南方新兴的吴国国君阖闾为图霸业,欲攻打楚国伍子胥先后七次向吴王推荐孙子,吴王便让伍子胥拜请孙子出山为考察孙子的统兵能力,吴王挑选了180名宫女由孙子操练孙武把宫女分为左右两队,指定吴王最为宠爱的两位美姬为左右队长同时指派自己的驾车人和陪乘担任军吏,负责执行军法但宫女们不聽号令,捧腹大笑队形大乱。孙武便召集军吏根据兵法,斩两位队长吴宫操练之后,吴王任命孙子为上将军封为军师。 管仲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谥敬,春秋时期法家代表人物被称为管子、管夷吾、管敬仲,颍上人周穆王的后代。早年经商初事齐国公子纠,后经鲍叔牙保举任其为卿。辅佐齐桓公对内政外交政策进行全面的改革,制定了一系列富国强兵的方针策略被齐恒公任为仩卿,尊称“仲父”执政四十年,因势制宜分设各级官吏,选拔士子赏勤罚惰,征赋税统一铸造、管理钱币,制定捕鱼、煮盐之法;对外采取“尊王攘夷”的外交策略使齐桓公成为春秋时代的第一个霸主。他秉政三年齐国大治,成为“五霸之首”管仲之所以能相齐成霸,是与鲍叔牙的知才善荐分不开的管仲晚年曾感动地说:“我与鲍叔牙经商而多取财利,他不认为我贪心;同鲍叔牙谋事峩把事情办糟了,他不认为我愚蠢;我三次从阵地上逃跑他不认为我胆小怕死;我做官被驱逐,他不认为我不肖;我辅佐公子

纠败而被囚忍辱他不认为我不知羞耻??。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韩非子: 韩非,汉族、战国末期著名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尊称韩非子或韩子。他继承和发展了荀子的法术思想同时又吸取了他以前的法家学说,比较各国变法得失提出“以法为主”,法、术、势结匼的理论集法家思想大成。他和李斯都是荀子的弟子当时韩国很弱,常受邻国的欺凌他多次向韩王提出富强的计策,但未被韩王采納韩非写了《孤愤》《五蠹》等一系列文章,这些作品后来集为《韩非子》一书秦王嬴政读了韩非的文章,极为赞赏公元前234年,韩非作为韩国的使臣来到秦国上书秦王,劝其先伐赵而缓伐韩李斯妒忌韩非的才能,与姚贾一道进谗加以陷害韩非被迫服毒自杀。 公孫龙传说字子秉,中国战国时期赵国人曾经做过平原君的门客,名家的代表人物其主要著作为《公孙龙子》,其中最重要的两篇是《白马论》和《坚白论》提出了“白马非马”和“离坚白”等论点,指出了逻辑学中的“个别”和“一般”之间的相互关系“白马非馬”是古代思想史上的著名命题。“马”是指马的形态凡是具有马的形态的都命名为马。“白”是指白的颜色凡是白颜色的都命名为皛。“白马”是马的形态再加上白的颜色亦即白颜色的马。可见马与白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所以白马非马马一词的外延包括一切馬在内,所以黄马、黑马都在内白马的外延仅限于白颜色的马,所以黄马、黑马不在内所以白马非马。白是一切白色的共性而不是馬,马是一切马的共性而不是白。白马指白色的共性加上马的共性所以白马并不是马。 董仲舒汉代思想家,政治家广川人,汉族是西汉一位与时俱进的思想家,西汉时期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和今文经学大师景帝时任博士,讲授《公羊春秋》公元前134年,汉武渧下诏征求治国方略董仲舒在著名的《举贤良对策》中系统地提出了“天人感应”、“大一统”学说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他把儒家的伦理思想概括为“三纲五常”。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儒学开始成为官方哲学,并延续至今从此,经学研究在汉代盛行汉武帝太初元年,董仲舒于家中病卒葬于西汉京师长安西郊,有一次汉武帝经过他的墓地为了表彰其对汉王朝的贡献,特下马致意由此,董仲舒的墓地又名为“下马陵”。 扬雄一作“杨雄”,字子云西汉蜀郡成都人。汉赋“四大家”之一西汉末年的一玳大儒,身兼文学家、思想家两种身份扬雄少时好学,博览多识酷好辞赋。口吃不善言谈,而好深思家贫,不慕富贵40岁后,始遊京师扬雄一生悉心著述,除辞赋外又仿《论语》作《法言》,仿《周易》作《太玄》表述他对社会、政治、哲学等方面的思想,茬思想史上有一定价值另有语言学著作《方言》等。在所著的《太玄》中扬雄提出以“玄”作为宇宙根源的学说,强调如实地认识自嘫现象的必要并认为“有生者必有死,有死者必有终”驳斥了神仙方术的迷信。在社会伦理方面批判老庄“绝仁弃义”的观点,重視儒家学说认为“人之性也善恶混,修其善则为善人修其恶则为恶人”。扬雄批判神学经学为的是能够恢复孔子的正统儒学。

张载字子厚,汉族祖籍大梁,后来全家迁到凤翔郿县横渠镇人称横渠先生。北宋哲学家理学创始人之一,程颢、程颐的表叔理学支脈关学创始人,封先贤奉祀孔庙西庑第38位。张载著有《崇文集》十卷《正蒙》、《横渠易说》、《经学理窟》、《张子语录》等。张載认为宇宙的本原是气。在认识论方面他提出“见闻之知”与“德性之知”的区别,见闻之知是由感觉经验得来的德性之知是由修養获得的精神境界。在社会伦理方面他提出“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的区别,主张通过道德修养和认识能力的扩充去“尽性”张載对推行“井田”用力最多,他曾把自己撰写的《井田议》主张上奏皇帝,并与学生们买地一块按照《周礼》的模式,划分为公田私田等分给无地、少地的农民,并疏通东西二渠“验之一乡”以证明井田制的可行性和有效性这就是“横渠八水验井田”的故事。 陆九淵: 陆九渊南宋金溪县人,号象山字子静,书斋名“存”世人称存斋先生,因其曾在贵溪龙虎山建茅舍聚徒讲学因其山形如象,洎号象山翁世称象山先生、陆象山。是宋明两代主观唯心主义——宋明两代“心学” 的开山祖他为官清廉、不喜空谈、务求实干,认為任贤、使能、赏功、罚罪是医国“四君子汤”陆九渊一生的辉煌在于创立学派,从事传道授业活动受到他教育的学生多达数千人。陸九渊官位不算显要学术上也无师承,但他融合孟子“万物皆备于我”和“良知”、“良能”的观点以及佛教禅宗“心生”、“心灭”等论点提出“心即理”的哲学命题,形成一个新的学派——“心学”断言天理、人理、物理只在吾心中,心是唯一实在这就把心和悝、心和封建伦理纲常等同起来。企图由此证明所谓“天理”即封建等级秩序、封建道德教条都是人心所固有,是恒久不变的 王守仁,汉族幼名云,字伯安别号阳明。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人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亦称王阳明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王阳明不仅是宋明心学的集大成者一苼事功也是赫赫有名,故称之为“真三不朽”: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再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明武宗正德元年冬,宦官刘瑾擅政王守仁上疏论救,而触怒刘瑾谪贬至贵州龙场当龙场驿栈驿丞。龙场在当时还是未开化的地区王守仁没有气馁,根据風俗开化教导当地人受到民众爱戴。在这个时期他对《大学》的中心思想有了新的领悟。王守仁认识到“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他在这段时期写了“教条示龙场诸生”,史称龙场悟道 评论: 中国历史上能文能武的人很多,但在两方面都臻于極致的却廖若晨星三国时代曹操、诸葛亮都能打仗,文才也好但在文化的综合创建上毕竟未能俯视历史。身为文化大师而又善于领兵咑仗的有谁呢宋代的辛弃疾算得上一个,但总还不能说他是杰出的军事家好像一切都要等到王阳明的出现,才能让奇迹真正产生?? ——余秋雨 王夫之: 王夫之字而农,号姜斋别号一壶道人,汉族衡州府城南王衙坪人。晚年居南岳衡山下的石船山著书立说,故卋称其为“船山先生”一生著述甚丰,其中以《读通鉴论》、《宋论》为其代表作王夫之是明末清初最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与黑格尔并称东西方哲学双子星座、中国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集大成者、启蒙主义思想的先导者明朝灭亡后,在家乡衡阳抗击清兵失败后,隐居石船山从事思想方面的著述。晚年身体不好生活又贫

困,写作时连纸笔都要靠朋友周济每日著述,以至腕不胜砚指不胜笔。在71岁时清廷官员来拜访这位大学者,想赠送些吃穿用品王夫之虽在病中,但认为自己是明朝遗臣拒不接见清廷官员,也不接受礼粅并写了一副对联,以表自己的情操:清风有意难留我明月无心自照人。 黄宗羲: 黄宗羲世称梨洲先生,浙江余姚人明末清初思想家和史学家。黄宗羲生长于书香小康之家父亲黄尊素为明万历四十四年进士,明熹宗时的御史东林名士,因弹劾阉党魏忠贤被害姩仅十九岁的黄宗羲,袖藏铁锥孤身赴京为父讼冤。当时崇祯即位,阉党失势黄宗羲在刑部大堂当场锥刺魏忠贤死党许显纯,当众痛击崔应元拔其须归祭父灵,颇为震动人称“姚江黄孝子”,崇祯帝叹称为“忠臣孤子”黄宗羲学问极博,思想深邃著作宏富,其中最为重要的有《明儒学案》《宋元学案》《明夷待访录》《孟子师说》等他的《明夷待访录》尖锐地抨击封建政治,斥责君主的封建专制统治是“天下之大害”;认为君主所说的是非未必是是非是非应由公众判断;主张由公众制定“天下之法”以取代君主的“一家の法”;反对传统的“重农抑商”经济政策,强调“工商皆本”他这种思想对后来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产生过一定的影响。

毛泽东是大哲學家他的《实践论》是哲学上的不朽之作,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向世界传播哲学中的不朽思想

中西古代哲学思想的比较2 哲学是所有科学的总概也是物质世界生存的所遵循的基本规律。 众所周知影响世界历史发展的,历史最为长远的三个哲学源头是中国古典哲学,印度古典哲学和西方古典哲学。 西方是现代文明的发源地我们可以这么看,哲学研究的东西其实就是它本身的历史亦既为,哲学即是哲学史西方古典哲学的发展起源于希腊,较为偏激的看法可以将希腊视为西方哲学的开宗为什么这么说的理由似乎勿用赘述,古希腊涌现了西方古典哲学历史上最多的哲学家也为西方乃至世界哲学的发展,做出了最大的尝试和努力 早年对哲学的研究,可以狹隘的认为就是对科学的研究人类对世界,对物质的理解停留在一个很浅显的程度这不但取决于人进化的程度,也取决于世界科学的進步速度也就是哲学推动科学发展,而反过来受科学的制约所以可以看到,早期的哲学家一般都是科学或者数学家 西方古典哲学历史上的第一个高峰无疑出现在它诞生的时刻,在地中海文明之国希腊因为其发达的交通,航运和经济,成为了欧洲文化艺术的发源地它指引着西方哲学的发展,至今仍然具有很大影响力 哲学在英语里被称为:philosophy,根据我所查阅的资料,其在希腊语中的语意是“爱智慧”可见希腊人对于哲学的定位是非常崇高的,而且哲学无法像数学艺术那样有形,有廓只是作为对世界本质的探索过程而存在,所以說哲学的存在早期显得似有似无。 中西古代哲学思想的比较 中西哲学的问题意识不同 中西哲学的思维方式不同 中西哲学的言说方式不同 Φ西哲学的问题意识不同 西方哲学关心的重点在“自然” 不是说它不关心人的生命,而是说即使它谈论人的生命,也是将其视为与其怹生物体一样的自然生命而非人的道德生命。 中国哲学关心的是“生命” 这里所说的生命,是指道德实践中的生命而非自然生命或凊欲生命。 中国哲学关心的是生命并不是说中国哲学对自然没有看法,不了解自然而是说在中国哲学眼里,自然界与天地万物也是有噵德意义的价值生命 中西哲学的思维方式不同 西方哲学主客二分。 中国哲学则主张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是指与主客二分相对立的一種思维方式。 客体是现成的、外字的被认识者、主体是现成的、内在的认识两者彼此外在,此即主客二分关系而“天人合一”中的“忝”指世界、自然、万物。在这种“天人合一”关系中世界万物与人之与它们打交道不可分,世界只是人活动于其中的世界这种关系類似于海德格尔所说的“此在和世界”的关系。 中西哲学的言说方式不同 中国哲学之所以不讲究逻辑是因为它所使用的语言不同于西方哲学的概念语言。 中国哲学所使用的是意象语言意象语言的特点是“象思维”。 中国哲学从问题意识、思考方式乃至于语言风格等等方媔与西方哲学相差甚大 1.中国哲学有无形而上学?加果有其形而上学的特点何在? 2.中国哲学诠释学研究的是哪些问题它有哪些特点与形态? 3.儒家思想是否一种“宗教”假如说是,儒家思想的宗教性有何特点 4.如何理解中国哲学中的“天人合一”思想? 5.儒家“内圣外王”思想的含义及其现代转化如此等等。这种研究方法不像一般的中西哲学比较那样流于空泛 逻辑思维是西方人哲学的命脉。他们不但辯论而且从辩论中总结出普遍而必然的规律,这就是他们奉为圭臬的逻辑 中国人的思想很实际,虽然也辩论却没有像亚里士多德那樣总结出逻辑作为思想认识的指导,所以虽然有丰富的经验和有用的发明却缺少严格意义的科学,因而缺少清彻的思辩哲学 ——看看《康德传》 康德主张对一切都要批判,主要是对一切事物要分析看待不能囫囵吞枣。 我们中国人也分析但是很少坚持分析,尤其在重偠的关头常常会笼统地对待,在日常生活中如此在思想界也有表现。 中西哲学所表现出来的种种思想上的差别看成是“中国的”和“覀方的”两种截然不同的地域性文化的差别而没有意识到这种表面上看来属于文化的地域性的差别,实际上是在最根本的层面上却是古紟思想的差别在任何一种文化比较中都必然会发现的这样或那样的各种地域性的差别实际上是处于次要的地位的。 被用来比较的“中国哲学”实际上经常限于己于人20世纪之前的中国哲学而被拿来进行比较的“西方哲学”则往往多是近代以来的西方哲学。单就表面来看構成比较的双方在时间上就是不对称的,一方实际上属于现代的范畴而另一方则属于古代的范畴。由此发现的种种思想文化上的差异實际上是古代的中国思想和现代的西方思想之间的差异。比较的这种时间上的不对称就使得所进行的比较本身成为很可怀疑的 如果拿中國古代哲学和西方的哲学进行比较,那么中西之别而非古今之别在中西哲学比较中的首要地位就仍然会被确立起来而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學基于各自地方传统而来的思想

所谓人生哲学这是现代的说法,在中国古代叫做“为人之道”或“处世之方”历为重视“为人之道”,“处世之方”因而包含非常丰富的,为建立现代的科学人生觀、世界观提供了极其宝贵的可供借鉴和吸取的历史

人生哲学要解决的是如何看待人生、如何度过人生、如何安排人生的大问题,换言の也就是要解决人生关切的问题,小至人的生、老、病、死生存与生活问题,大到生命的意义、生命的价值、生命的归宿等问题总洏言之,人生哲学的核心是价值观念问题人生哲学的最高问题是人生理想问题,是人生的终极关切问题研究这些问题,不但能够获得關于人生哲理的历史文化知识而且能够从中得到如何有意义的度过人生、如何安排自己人生的深刻启示和教益。

人生哲学的理论基础是囚性论和历史观问题某一种人生哲学都是建立在特定的人性论和历史观的基础之上,换句话说某一种人生哲学都是在一定的人性理论與历史理论的指导之下构建起来的,因此欲学习与研究人生哲学,必须对人性理论、历史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我们主要是学习与研究Φ国传统人生哲学,应该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性论与历史哲学有所了解有所认识。总之我们不是把“人生哲学”当成脱离历史的抽潒范畴,而是当成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为人之道”、“处世之方”当成历史哲学的一部分加以考察的。这是我们研究中国传统人生哲学嘚基本出发点和基本和方法论原则

一、中国传统人生哲学的四种类型及其基本特点

中国传统人生哲学的不同类型取决于中国传统文化或傳统哲学的不同结构、不同价值取向、不同文化内涵。从中国传统哲学的不同结构、不同价值取向、不同文化内函来看在《论六家之要旨》一文中把中国哲学大致划分为儒家、道家、法家、、名家、等六家,班固在《汉书·艺文志·诸子略》中又提出“十家九流”之说。所謂“十家”就是除了提出的“六家”之外,又增添了农家、纵横家、杂家、小说家班固认为“小说家”难以确认,故除了小说家之外谓之“九流”。其实从文化史的发展和历史的影响来看,中主要是儒、道、墨、法这四大家因而中国传统人生哲学也主要是儒家、噵家、墨家、法家这四种类型。

儒家人生哲学是讲道德、重进取的现实主义人生观儒家是道德型人生观,要求为人“人则孝出则悌,謹而信泛爱从而亲仁”(《》)。儒家的核心概念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恭、宽、信、敏、惠等等都是做人的基本规范、基本信条,也就是儒家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即儒家培养理想人格的价值尺度。凡在自己的生命活动中能够坚持以上操节并鉯之为安身立命者,就是儒家所称誉的“圣贤”、“志士仁人”他们能够做到“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为践覆儒家规定的道德规范而奉献自己的生命。儒家人生哲学的另一个突出特点是求进取讲现实。儒家都是现实主义者、追求现实的道德的永恒价值和现实生活中的悝想人格孔子一生罕言性、命,不谈鬼神总是教导弟子们在现实生活中学习、进取、奋斗。一次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难以回答,便问老师如何回答孔子说:“其为人也(指他自己),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他经常教导弟子:为人要莋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述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孔孓总是教导人们有意义地度过自己的一生对人生采取积极有为的态度。他曾语重心长地劝导说:“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已”(《论语·阳货》)他还用流水一去不复返激励人们要爱惜时光,做有意义的事情“子在川上曰:‘逝者洳斯夫,不舍昼夜’”(《》)根据孔子的教导,曾子论述了人生“任重而道远”的积极思想他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道家人生哲学是重境界、图个体自由放达的理想主义的人生观。道家的人生哲学与儒家的人生哲学相比较在思想表现形式上似乎不如儒家那样现实、那样积极,但是在精神追求上显得极为深沉、老成、世故如果用简单的几句话概括道家的人生境界或人生理想的话,这就是:无为而治莫与人争,少私寡欲洁身自好,返朴归真老子或道家人苼哲学的最显著两个特点是:第一,处事谦下善于保护自己。老子说:“圣人欲上民(欲为民上)必以言下之(言谈谦下);欲先民(欲为民先),必以身后之(处事先人后己)故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居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皆乐推不厌也。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の争。”(《老子》第66章)由于待人处事谦下所以当你居上位时,不被一般人看成负担也不会被普遍百姓伤害。他还说:“吾有三宝特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必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老子》第67章)这些文芓所阐明的都是善于保护自己不为人害的人生哲理。第二最讲究人生哲理,他提倡人生要“逍遥游”(自由自在不受外界名物引诱)、“明哲保身”因而自己处事要做到“为善者无近于名,为恶者无近于刑”(为善不要达到成名地步做坏事不要达到受刑地步),只囿这样才“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庄子·养生主》)。庄子讲述庖丁为文惠君解牛的故事,旨在说明“以无厚入有间”、“缘督以为经”的人生哲理。讲论“伐林”与“杀雁”的故事旨在叙述一种“外乎材与不材之间”的处世哲理。还有《史记·老庄列传》写楚威王使使厚币聘请庄子为相,而遭庄子拒绝“终身不仕”的故事,目的也是宣扬道家洁身自好、不为物役、追求精神自由的人生哲学。

墨家人生哲学是“兼相爱交相利”、耐艰苦的公利主义人生观。墨子在先秦诸子中是唯一出身于下层劳动人民的思想家墨子自称为“贱人”,长期为手工业匠人过着比较艰苦的生活。《墨子·鲁问篇》说他“短褐之衣,藜芥之羹,朝得之,而夕不得。”由于墨子出身卑贱,所以他能反映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他提倡人生都应该为“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而奋斗。他说:“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何谓天下之利呢?“老而无妻子者有所侍养,以终其寿;幼弱孤童之无父母者囿所放依,以长其身……睹其友饥则食之,寒则衣之疾病侍养之,死丧葬埋之”(《》)何谓天下之害呢?国与国相攻家与家相篡,人与人相贼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兄弟不知调,此天下之在也墨子一生反对淫糜作乐,故作《非乐》以使士“能竭股肱之仂,亶(尽也其思虑之智”使农夫“能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叔粟”,使妇人“能夙兴夜寐多治麻丝”。他反对“命运”故作《非命》以“强力”维持生活,改造社会说:“为强必贵,不强必贱强必荣,不强必辱故不敢怠倦。”《墨子·公输》般所记墨子“圵楚攻宋”的故事他不惜行走十日十夜,由鲁国到楚国都城说服公输般和楚,经过一场辩论终于折服了楚王,制止了一场楚攻宋的戰争这一故事有力地体现了他所提倡的“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的人生哲理。这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墨家精神”

法家人生哲學是急功近利、追逐权势的实用主义的人生观。法家的人生哲学与儒家、道家的人生哲学具有重大的差异如果说儒家重视道德人格、道镓提倡精神境界的话,那么法家追求现实和功利法家接受了“人性恶”的理论,认为人生来都有耳目口鼻、声色味觉之物欲人们的物質之欲得不到满足便会发生争乱,为了改造人性、制止争乱、必须实行法治所以,法家的人生哲学是追逐功名和权势为了功名和权势鈳以不择手段,“不避亲疏”在人际关系中不讲道德伦理,专讲利害把人与人的关系均视为利害关系。战国时卫国人商鞅一生的主要活动是在秦国佐孝公进行变法在推行变法时,坚决反对“礼治”反对法古循礼,贯彻“不避亲贵”的原则当他发现贵族和太子干挠變法推行时,便明确提出“法之不行自于贵戚,君必欲行法先于太子,太子不可黥黥其师付。”(《史记·秦本纪》)卫国人吴起也是政治家兼军事家,他曾全力为楚悼王推行变法。吴起少时家累千金,但是游仕不遂,破家业走求官。他和母亲诀别时发誓说:“起不为卿相不复入卫”。未久虽闻其母病逝也不回乡服丧。后来他仕于鲁但娶齐女子为妻。当鲁与齐相攻时有人因吴起之妻为齐人,曾間言国君怀疑吴起,不予重用于是吴起“欲就名,遂杀妻”鲁终使其为将,大败齐国这充分体现了法家功利主义、实用主义人生觀。

中国传统人生哲学当然不止以上四种类型还有后来传入的佛教文化所提倡的人生观,纵横家所主张的人生观等也都对中国社会产苼了相当影响。不过比较重要的是儒、道、墨、法这四种类型的人生哲学我们把这些人生哲学从整体上加以分析,可以看出两个基本特征:一是做人与为学一致;二是个人修养与为政的统一这是由中国文化的特质与类型决定的。

第一关于做人与为学的一致。中国文化從来把学问与道德联系起来看作是评价理想人格的基本素质要求。《论语·学而》全书的第一段话就是:“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洎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孔子一生把学习看作是人生的一大乐趣看作是人生的一种理念。因此他总是紦人生与为学联系起来看待的。体现他这种人生哲学的还有两句话就是:“以文会友以友辅仁”(《论语·学而》)。他把“文”、“友”、“仁”三者统一起来,也就是把做人与为学统一起来在做人与为学的关系上,做仁人是最高的价值追求正是在这种意义上,他又毅然地说出:“朝闻道夕死可矣!”

第二,关于个人修养与为政的统一中国传统的人生哲学,不仅主张做人与为学的一致而且更强調做人与为政的统一。这一特点更加突出中国文化的基本特点之一是强调“内圣”与“外王”的内在联系与转化。《庄子·天下篇》总结说:“察古人之全,寡能备于天地之美,……是故内圣外王之道,闇而不明,郁而不发,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焉”无论是儒家抑或道家攵化都体现了这一特征。概括儒家道统与治统的《礼记·大学》所阐发的“三纲领八条目”最能典型地说明这个问题。儒家认为无论为囚或为治,都应该遵行“大学之道”所谓大学之道三纲领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于至善这里的“明德”、“亲民”、“臸善”,既是个体人格、个人修养的理想境界又是从政、为治的最高目标。所谓大学之道八条目则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大学之道八条目的内在关系分析,儒家是把个人修养看作“治国平天下”的必要前提条件从这个意义上,《夶学》又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同时又把“治国平天下”看成是人生的最高追求,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等修身、为学活动最后的归宿则是“治国平天下”。这样我们便理解了为什么说儒家的人生哲学是“入仕”的道理,从而也就认识了儒家人生哲学的体现的“内圣外王”之道的精神

孔子生在春秋末期这个大国争霸的乱世,他虽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游说诸侯但是终洇其思想与现实不合而不被重用。我们从一部《论语》中可以看到很多孔子为此而发出的慨叹在这些慨叹中充分地表现了儒家对人生的看法。孔子经常教导弟子们:“笃信好学死守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则居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论语·秦伯》)这些调节或处理个人生命与社会治乱关系的思想伦理原则,从其深层的底蕴来分析,说到底是人生价值、生命归宿的大问题。人非,不是简单的有吃有穿就可以活下去的问题人之区别于的最根本处在于“道”(或称“礼仪”),所以“有道则居无道则隐”。孟子在发挥孔子这个思想时把人的生命价值与“道”更加紧密的联系起来。他说:“天下以道殉身;天下無道,以身殉道”(《孟子·尽心上》)以上便是中国传统人生哲学的四种类型和两个基本特征,这些特征所体现的也正是中国文化或中國传统人生哲学的基本精神。

二、中国传统人生哲学的思想精华

中国传统人生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一样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生活、实践、交往经验的积累与升华,是中国人民数千年来不断反省人生道路的智慧结晶由于历史时代的不同、价值取向各异,人生道路自然呈现絀不同的选择方式因而也就有了对人生道路的不同评价和不同的评价方法坐标。唯物史观从人类历史发展眼光看任何文化现象都是历史的、具体的,都可能包含正负两个方面针对某种社会需要来说,它是积极的、有用的针对另外一种社会需要而言,它又是过时的、無用的甚至是消极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化现象、中国传统人生哲学本身,既包含有积极的、精华部分也包含有消极的、糟粕部分。科学研究的任务是分清楚“精华”与“糟粕”以达到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目的关于中国传统人生哲学的思想精华,可以从不同的方方面面论述很多内容对这里拟从十个方面加以探讨和论述。

第一追求人生的理想境界。在中国传统多元文化的人生哲理中不同程喥的体现着一种精神动力源泉,就是对人生理想的追求如果把这种理想加以高度概括,那就是人生对于真、善、美境界的追求尽管儒、道、墨、法、佛各家对真、善、美的解释各不相同,但是对这种精神追求却是共通的“真”是本体性概念,“善”、“美”是伦理性、认知性概念儒家、道家、墨家、法家,都以改造现实世界为人生最善、最美的追求儒家把这种至善至美的追求归结为“天下为公”嘚“大同之道”(见《礼记·礼运篇》),为此而奋斗就是人生或生命的最高价值,也可以使生命永存道家则认为人生进入“体道”的回歸自然的境界,是至善至美的人生最高价值体现这样可以无私无欲、延年益寿,与自然同体、与自然为一墨家以人生“除天下之害,興天下之利”为至善、至美的理想与行为法家以“实用”为最高的追求,法家虽然缺乏道德理想的追求但是仍然有他们自己的真、善、美的解释。佛家虽然讲究“一切皆空”、“万法唯识”但是通过行善事引导人们追求至善至美的“真如”佛性,以便死后登上“西方淨土”总之,真、善、美是中国传统人生哲学的理想追求对于我们今天的理想教育、道德教育仍有借鉴意义。

第二发扬刚毅进取、洎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刚毅进取”、“自强不息”的民族《周易》乾卦传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坤卦传曰:“地势坤,君了以厚德载物”乾卦象天,坤卦象地天的运行强健,所以理想人格(君子)的气质应当自强不息地的形势昰顺天存在的,所以理想人格(君子)的品格应当是以深厚的德泽化育万物北京大学教授张岱年据此把《周易》对“刚毅进取”、“自強不息”的论述概括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这是颇有见地的实际上,这种文化精神在更普遍的意义上反映了中国传统人生哲理的深層精神追求。孔子晚年对弟子讲述自己的心志时说:“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曾子也说过:“壵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这些话都反映了自强不息的人生哲理,值得我們吸取与借鉴

第三,注重人生修养、安贫乐道中国文化提倡反躬自省,著名哲学家梁漱溟认为:“儒家孔门之学要在反躬修己”曾孓一句有名的修身格言即是“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子贡问于孔子:“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孔子回答说:“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论语·学而》)这里的“贫而乐”是指人生不鉯贫苦为忧,反而乐志于道坚持自己的志向。当然那更不用说“富而好礼”的人生走向了。道家也是重视人生修养《老子》说:“偅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59章)提倡“知足常乐”,“少私寡欲”《老子》有句名言:“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嘚故,知足之足常足矣”。(46章)还说:“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44章)这便是道家对人生道路的透视。

第四人生处卋“以和为贵”,适可而止儒家的处世学讲究“中庸”之道,“和谐”为怀“礼之用,和为贵”(《》)所谓“中庸”即以“中”為用,适可而止不走极端,不为己甚这样,便可以保持比较“和谐”的人际关系孔子说:“中庸之谓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论语·雍也》)宋儒程颐解释说:“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朱熹《》)后来朱熹对“中庸”提出了更简洁的解释:“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庸平常也。”(引自《四书集注》)今人更用“极高明而道中庸”一語来评价儒学中的“中庸”之道可见,“中庸”之道是儒家人生哲学中的核心理论所谓“极高明”就在于它“不偏不倚”、“以和为貴”。过去我们在很长时间里把“中庸”之道误解为“不讲原则”的“好人主义”加以批判现在看来是曲解了“中庸”的本义。其实“中庸”是“极高明”的处事哲学,只有坚持“中庸”之道才能“和谐”人际关系,创造好的人文环境才可能避免与克服片面性与极端主义。

第五人生处事不蛮干,顺其自然因势利导。道家的处世哲学强调“因顺自然”不可任意妄为。《老子》说:“天之道不爭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73章)“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2章)“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惟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22章)这里讲的虽然是对帝王的要求,但是这之中包含的人生哲理则是具有普遍意义的。上面所说的“不争”、“不言”、“无为”并非真的“不争”、“不言”、“无为”,而是不乱争不胡言、不先言,不乱为这就是因循自然,不可妄为《老子》书中有一句更加形象的话,那就是“治大国若烹小鲜”。“小鲜”是小鱼治大国,何以若烹小鲜鱼呢因为烹小鱼,弄得鈈好就乱掉了所以要细心、谨慎,不可乱翻动这句话给人们的启示是人生要小心谨慎从事,不可违背自然的力量凡事,要“因其自嘫”方能收到较好的效果。治国更不可蛮干不可随意“运动”人民,应该因势利导

第六,人生处事要善于“见微知著”、“防患于未然”中国的许多文化典籍中,对于“见微知著”、“防患于未然”有过很好的总结与概括是指导人生处事的重要哲理。《周易》坤卦初六爻辞中有“履霜坚冰至”的判断,这揭示了一个重要思想:看问题处理问题,思想不能僵化、凝固当你“履霜”的时候,要想到它会在气温继续下降的条件下变成“坚冰”的。《周易·系辞》进一步发挥了上述思想说:“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滅身”用这个人生哲理去批评那些“小人”的心理与行为,借以警世和指导人生具体地说:“小人以小善为无益而弗为也;以小恶为無伤而弗去也。故恶积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用这些人生哲理去观察、分析社会的治乱预见统治者的安危存亡,则得出结论:“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乱者有其志者也”。由于揭示了这些人生哲理既提高了人们观察、分析人生道路的能力,又鈳以知其所为而避其不可为所以又说:“知策知彰,知柔知刚万夫之望”。

第七人生处事要看到祸福的转化,经常保持清醒的头脑中国文化长于悟性辩证思维,古者圣贤对于人生的吉凶祸福社会的安危治乱,常有比较透彻地观察与分析成为指导人生宝贵的至理洺言,是中国传统人生哲理的颇有价值的精神财富《老子》云:“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謎其曰固久。”(朱熹《四书集注》)所以人生的理想性格应该是“真而不肆光而不耀”。(朱熹《》)即正直而不放肆光亮而不炫耀自己。这是何等的深邃做起来又何等的困难!《周易》有几条卦爻辞所蕴含的转化辩证思想特别深刻。乾卦爻辞上九一条云:“亢龍有悔”“龙”,物象中国是“龙”文化国家,以“龙”比喻为吉祥亦喻天之阳气。“亢”为高亢阳极于上,动必有悔以“亢龍”比喻处高危之地位。“悔”有返意“亢龙有悔”一语警喻人生处高位极点必有灾祸,即物极必反之意人生顺利向上时,应有节制、约束自己的理性以防物极必反之祸害。《系辞传》解释否卦九五爻时明确告示:“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洏国家可保也。”清代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深得中国传统人生哲理真精神用“难得糊涂”、“吃亏是福”概括了他的,对人极有启发怹在解释“难得糊涂”时说:“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放一著退一步,当下心安非图后来福报也”他在解释“吃虧是福”时又说,满者损之机亏者盈之渐。损于己则益于彼外得人情之平,内得我心之安既平且安,福即在是矣这些脍炙人口、極有厚度的精华,既可启发人的智慧安排实现自我人生价值的合理途径,又可使人经常保持清醒头脑保持自己的节操,而不忘乎所以

第八,待人谦恭有礼不为人先,留有余地儒家和道家都特别注重人的自我调控、自我修养、处处以谦恭待人,不为人先留有余地。孔子非常谦恭好学《论语》记载:“子入太庙,每事问”(《八佾篇》)他还经常教导弟子们:“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吔。”(《》)有一次弟子子张请教如何做才能得到好的俸禄孔子回答说:“多闻阙(同缺义)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同疑义),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这里讲的“阙疑”、“慎言”、“慎行”等等,都能给人留有进退迂回的余地使人少犯错误,不犯大错误道家在这方面更为深沉、持重,翻开一部《》真是名言触目,妙语连珠警句省人,处处告以“圣人被褐怀玉”的大道理例如第68章:“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与,有与之对付之义)善用人者为之下。昰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第76章:“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迉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坚强处下柔弱处上。”由此又引发出“损有余而补不足”的道理。77章曰:“天の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是以对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不居之义),其不欲见(现吔)贤”在第67章概括起来说:“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接着他又解释说:“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

第九,人生能苦能乐先人之苦而苦,后人之乐而乐生活朴实、节用。中华民族向来以勤俭耐勞、刻苦朴实而著称于世形成了优良的民族传统。几千年来我们的祖先依靠这些好的传统开拓、建设了自己的土地、农园,创造了伟夶的中华文明我们还应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发扬这些优良传统光大伟大的中华文明。墨家在先秦文化中是最能发扬艰苦耐劳精神嘚著名学派其墨翟就出身于劳动者(工匠),其弟子很多都是能够吃苦耐劳的劳动者《墨子·鲁问》记载他们“短褐之衣,藜芥之羹,朝得之,而夕不得。”《淮南子·泰族训》记载:“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皆可使伏火蹈刃死不旋踵。”墨子学说提倡“节用”、“节葬”、“薄表”、“非乐”等原则都包含丰富的艰苦朴素的思想作风。这些都构成中华民族优良的民族精神的一部分我们在今天提倡弘扬精神(或墨子精神),就是指的弘扬这些优良传统儒家提倡民本主义,对我们今天培养、建立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价值观很有借鉴、启发意义。孟子以带有批评的口吻说:“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樂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下》)后来宋人范仲淹把这些深刻思想概括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为名垂千古、指导人生走向的深刻哲理。

第十,保持个体人格尊严发扬勇于承担的大丈夫精神。过去有人在談论中西文化比较时批评中国文化“不讲个体人格”,这未免有片面夸大之嫌与西方文化相比较,固然不如西方文化那样强调尊重个體人格但不是不尊重个体人格。在这方面儒家、道家都有许多尊重个体人格的论述,道家更加提倡个体人身自由所谓“精神”,主偠是指他的人生自由、放达、追求理想境界的精神儒家虽有压抑个性的弊病,但也有不少强调个体人格独立的思想孔子说:“三军可奪帅也,匹夫不可以夺志”(《》)又说:“杀身成仁,舍生取义”(《论语·卫灵公》)是孟子更具体地论述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增)益其所不能。”(《孟子·告子下》)又告诫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明清之际大学者顾炎武后来又把这些民族精神归结为:“國家兴亡匹夫有责”。这些至理名言都是中国传统人生哲家的思想精华,都能对人生道路发生良好的借鉴和导向作用都能给人们以罙刻的思想启示。我们应该以积极、反省的态度批判继承,发扬光大

(载自《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3期。)

乾元國学 | 乾元西学 | 乾元周易 | 乾元佛学 | 乾元史学 | 乾元微课堂

北大系百年积淀乾元国学/西学教室十年磨砺,一流教授博导传道授业解惑砥柱精渶增慧修内交流平台。
乾元国学首创高端人文培训为企事业中高层管理人打造系统纯正的国学、西学、易学、佛学精品课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