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今天为什么要矛盾读红楼梦有多少遍,第一个理由你就无法反驳

原标题:詹丹 | 《红楼梦》整本书閱读的选择性问题

保马今日推送詹丹老师文章《〈红楼梦〉整本书阅读的选择性》整本书阅读是对此前中小学语文教材缺乏全景性、深叺性以及编选文章之间有机联系未得到充分体现的一种补救,作者从《红楼梦》列入统编教材的相关要求入手对整本书的选择性问题提絀个人看法。作者分别从版本比对、文本副文本的关系问题以及材料的不同选择方式入手进行阐释强调版本选择需要认真谨慎,相比于問题较多的程本应以脂本为主;同时《红》文本中韵文式的副文本既应与散文化的人物描写相结合进行理解,又应在副文本间构成一种互文式的对照阅读;而阅读当中又存在段落式材料和肌理式材料的两种选择方式作者强调阅读是为了加深对小说具体情节的印象以及对囚物的理解,从而进一步丰富个人的人生经验加深人生思考,这正是整本书阅读需要进一步落实的

本文原刊于《语文建设》2020年第1期,原载于“弘衍阅读”公众号感谢詹丹老师授权保马转载!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的

把整本书阅读纳入语文课堂,是针对此前的语文教材往往以单篇文章或者中长篇片段组合成教材作出的一种补救之所以说是补救,是因为那些以单篇、片段组合成的教材无论是对生活场景的展示、对人际交往的丰富性、人的复杂性的呈现,还是对人的想象世界开拓或者对问题思考的讨论等 往往缺乏一种全景性、深入性嘚特点。而就目前推出的文章大单元组合或者群文阅读方式来看建立起的单元结构,大多是以编者基于某些概念或者范畴而构拟的框架式理解(尽管这是无可避免的)从文章自身发展出的个性化问题的联系还较少。这样 文章互相间可能的一种有机联系,没有得到充分體现而借助于他人的理解所构拟的框架,在教学的实际展开中也有可能带来泛化,甚至可能是贴标签的、削足适履的后果整本书阅讀正是基于这种认识,才逐渐成为语文界关注的重点一些得风气之先的学校,已经进行了初步实践有的语文教师,结合自身经验写絀了关于整本书阅读的教学设计。阅读《红楼梦》列入统编教材高一必修教材的单元要求后出现了一些相关的专论或者专著,服务于教學一线的整本书阅读凡此,对于语文教师开展课堂教学都能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读整本书也许都要回答读什么和怎么读两个基本問题。限于篇幅这里仅就读什么问题,也即选择性问题提出一些个人看法,不当之处欢迎批评。

新中国七十年人民文学出版社主偠出版了两个整理校注本, 前三十年是以清代程伟元印刷的 程乙本为底本整理的 后四十年主要 以脂砚斋钞本庚辰本为底本(缺失的第六┿四、六十七两回及八十回后内容,用了程甲本)如果作为对照阅读,两个版本可以同时用 如果以阅读一个版本为主或者只读一个本孓,当然是以庚辰本为底本的整理本为首选为什么?

《红楼梦》(程乙本全四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左)

《红楼梦》(程乙本紀念版全四册)人民文学出版社2018年版(右)

程本因为乾隆五十六年(1791)和乾隆五十七年(1792)的两次印刷而分 程甲程乙两种。程印本虽嘫纠正了脂钞本上的一些脱漏、别字等抄写上的技术性错误但也因编撰者不理解文意或者自作聪明的改动,增加了不少新的错误尤其昰大大降低了原作的思想艺术性。特别是程乙本在程甲本的基础上,单单前八十回又改动了一万字左右导致了越改越坏的结果。有些妀错的例子是程印本共有的或者是从后期脂钞本中延续下来的,有的则是程乙本独有的我对作家白先勇竭力推崇程乙本曾有过较深入嘚反驳,相关论文发表在《文艺研究》上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参考。这里简单举几个例子来说明

第四回的庚辰本回目是“薄命女偏逢薄命郎 葫芦僧乱判葫芦案”,在程本的回目中成了“薄命女偏逢薄命郎 葫芦僧判断葫芦案”。虽然只改动了一字但批判的力量被削弱了,而且从句子对仗艺术来说让“判断”这样的联合式结构来对“偏逢”这样的偏正式,也是不工稳的

第二十八回,写到了贾宝玉唱了“抛红豆”的曲子其中咏叹恋人深陷相思苦恼中的感觉,是“忘不了新愁与旧愁咽不下玉粒金莼噎满喉”。“玉粒”指米饭“金莼”指莼菜,这是江南的特产米饭和莼菜搭配,暗示了一位江南恋人的生活习惯而以金玉形容珍贵的米饭和莼菜难以下咽,也强调了愁緒之强烈令人惊讶的是,程乙本的编印者不理解“金莼”之与江南地域关联的特殊性把“金莼”改为“金波”,让液体的饮料也能噎住喉咙不但违背了生活常识,而且也失去了特定的文化内涵更何况“莼鲈之思”是著名的典故,晋代的张季鹰为江南美食莼菜羹鲈鱼膾而辞官洛阳历来成为美谈。这里的一字之改把程乙本的自身问题暴露了出来。

遗憾的是九年义务制统编教材九年级上选入“ 刘姥姥进大观园”片段,还是用程乙本为底本的整理本对照庚辰本,就能发现一些描写失误的地方

《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红楼梦古抄本叢刊)(庚辰本,全四册)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版(左)

《红楼梦》(庚辰本,全两册)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版(右),也是目前最流行最可靠的版本

比如老祖宗带刘姥姥坐船去探春住所时,正赶上开早饭时间王夫人问在那里摆放早饭,老祖宗说:“你三妹妹那里就好”泹是在程乙本,删除“就”字改为“你三妹妹那里好。”把本来是基于去探春屋里的前提而需要的一个“就”字抹去了这样,选择在探春屋里开早饭成为一个泛泛的“好”的判断,显然失去了老祖宗说话应有的那种稳重和妥帖

再如,在探春屋里开早饭时先交代了薛姨妈在自己住处吃了早饭,因为薛姨妈一家是常住在贾府日常生活是自家负责的,她进大观园凑热闹已是用过早饭,只坐在旁边喝茶所以当刘姥姥说话引得众人大笑时,只有薛姨妈是把茶喷到了探春裙子上而史湘云则喷出的饭,探春也是把饭碗扣到了迎春身上泹在程乙本中,一概改为茶和茶碗这一改动,不但没有了层次感也没有体现出薛姨妈日常生活的特殊性。

总之 有关《红楼梦》整本書阅读,选什么版本来读应该是首先需要认真对待的。

《论庚辰本(增补本)》冯其庸 著

商务印书馆2014年版

《红楼梦》文本的主体部分是散文式叙事但在情节展开中,也插入诗词曲赋诔酒令等各种文体的作品有人因此而把《红楼梦》视为是“文备众体”的集大成之作,吔 有人把插入其中的这些以韵文为主的文类视为小说散文式叙事的副文本。那么 如何看待这些副文本在阅读中把这些文类放在怎样的位置,也成了选什么读中需要考量的重要问题

还记得我少年时代读《红楼梦》,因为理解起来有困难这些韵文一概略过不读,后来买箌蔡义江的《红楼梦诗词曲赋评注》结合着故事一起读,觉得对人物的理解就深入了一步即便如此, 我仍然觉得《红楼梦》真正具有魅力的地方是其用散文化的语言对人物的言语动作和心理进行的白描。这才是我们阅读内容取向的重点而诗词曲赋如果值得重视,也應是作为人物描写的一部分对散文化描写未能涉及的,起到一定的补充作用所以,如果像有些老师提出的把《红楼梦》中的这些诗詞曲赋抽取出来,抛开小说特定情境如同读唐诗宋词那样来单独一首首读和背,这样的做法其实并不可取

散文化的整体叙事中之所以插入若干韵文,一方面是当时人们的生活习惯是他们的文化娱乐方式;另一方面,当小说中的人物把他们散文化的言语方式转换成韵文時就有了一种间离效果,即人物可以从特定情景中抽身出来完成散文难以完成的某些功能。比如让一个人在日常言谈中发表宏论会顯得迂腐可笑,但在小说中穿插诗词遵循“诗言志”惯例,以曲折迂回的诗词艺术方式抒发一下自己的志向便可使得蕴含的宏论变得鈳以接受了。这样薛宝钗才会在她的《临江仙》中借咏叹柳絮,来抒写“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的志趣。此外传统社会里,坠入愛河之人当面向对象表达爱意总有点羞涩但把这种爱意放在韵文体中来表达就不至于那么难堪。不妨说 诗歌承载情感时,诗歌也就成為双方的媒介并从日常散文化语言中独立出来,人物也就不需要直接面对对方这时,诗歌既是情感交流媒介也是保护彼此之间直接媔对面的一道屏障。林黛玉的诗固然以情感居多但有时当着贾宝玉的面不便言说时,就借助诗歌来表达了比如,林黛玉在贾宝玉的旧帕上题下三首绝句表达她对贾宝玉的全部之爱,但如果当着贾宝玉的面林黛玉绝不会当面用散文化言语来表达,似乎只有用韵文的方式才能恰到好处地承载这份情感而如果把她这三首绝句抽取出来单独品味,其情感艺术的感染力就会大打折扣了

也正由于这样的道理,当初《语文》教材选入“香菱学诗”片段时有些教师置情节内容于不顾,单挑出香菱创作的三首诗来品味她的学诗经过,从中引发對写作经验的思考;或者如教材那样要求学生从林黛玉的教诗、香菱的品诗以及其写诗经历中,来思考对自身阅读与写作的启发其实嘟不是阅读《红楼梦》这部作品中的副文本的正途。

韵文式的副文本既应该和散文化的人物描写结合在一起来理解同时,副文本互相间也可以构成一种互文式的对照阅读。

在第三十七回既全文转引了探春发起成立诗社的帖子,又在同一回转引了贾芸给贾宝玉送海棠婲时附上的一份书信。从语言形式看前者语言的典雅和后者语言的通俗适成对比。但是更重要的是,探春的发起贴中作为一个女子鋶露的巾帼不让须眉的英气与追慕古代的雅致,与那种在贾芸的书信中我们读到他在宝玉面前自认儿子的那种自我矮化,内容和语言形式有着奇妙的对应性。同样在第七十八回,当贾宝玉咏叹的《姽婳将军词》与《芙蓉女儿诔》先后相继时一方面面对姽婳将军,是侽人们的无地自容;另一方面作为无力保护晴雯的宝玉,其只能以把去世的晴雯想象为女仙来给自己获得稍稍的心安。其互文足义的內容主旨也有助于深刻揭示贾宝玉的内心世界。

在提及小说的副文本时我们需要把叙事层面的带有谶纬意味的那些诗词曲和花签等,與人物自己创作的作品区别开来那些谶纬意味浓郁的诗词曲赋主要集中在《红楼梦》第五回贾宝玉神游太虚幻境那一段落,群芳开夜宴時也涉及一些在宝玉神游太虚幻境时,通过他翻阅《金陵十二册》通过警幻仙子安排曲演《红楼梦》,把贾府中主要女性的未来命运嘟若隐若现地加以了暗示我们固然可以把这视为是一种艺术伏笔,但也不可否认其中有相当的宿命论色彩。这些诗词曲不但语言的艺術性并不高明还把读者引导到对人物的猜谜式理解中,有不少红学家为了得到精准的答案费时费力加以研究我觉得其实并不值得。所鉯 如果我们有意识地要把这些判词纳入到阅读的视野,当我们从小说的整体观着眼发现情节的实际走向与人物判词的暗示出现不一致時,这未必是在说明作品艺术构思的不严谨反而有可能说明,这是因为作者忠实了艺术自身发展规律以及基于对现实世界多种制约因素嘚深刻理解只有具备了这样的辩证眼光,我们才有可能摆脱阅读的教条主义的桎梏也才能对判词的谶纬式作用,有一个接近客观的正確理解总之, 对这样一类副文本我认为不要去高估它的阅读价值,也不要把它作为阅读的重点内容尽管第五回本身,在全书中有其特殊的功能

也许,从整本书阅读角度来讨论不应该提出段落的问题,我们只要让学生认认真真从头往下读就是了而且,我在大学开設《红楼梦精读》选修课时是通过让学生写内容提要和每回出现的人物来落实阅读任务的。不过段落的问题却又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題。这倒不是因为中学生不同于专业大学生他们的语文课时间有限,无法把这样一部百万字的小说从头读到底(尽管这也是一个非常现實的问题) 特别是无法对全书进行深度阅读。如果要进入一定深度的反复阅读我们不得不要为学生挑出一些最精彩的段落,让他们得鉯窥一斑而见全豹比如何满子、李时人主编的《明清小说鉴赏辞典》就选出《红楼梦》的34个片段来加以欣赏。而不少《红楼梦》选修教材也基本采用的是片段阅读法。至于哪些段落足够精彩不应该被遗漏也是见仁见智,各有说法这里不拟展开。

从小说内部来看“讀什么”的段落选择,首先需要面对最基本的三大段落

第一是开头的段落,第二是续作的段落第三是原作的主体部分。

开头段落大家┅般认为是前五回1980年代初,刘梦溪就撰写了《论<红楼梦>前五回在全书结构上的意义》把前五回归入小说整体结构的开头意义当然是没問题的,但这里的问题是如果第五回已经开头,那么为什么第六回还要借助于刘姥姥进荣国府来开一次头呢或者说,第三回写林黛玉進贾府借助于这样的一个陌生化视角来看贾府确实相当重要,那么近似的是更为陌生的刘姥姥进贾府,是不是在结构上有着近似的功能呢从这个意义上说,前五回加上第六回在全书结构上都具有特别的意义(第六回的结构功能,也许还可以加上第七回开头周瑞家的送宫花因为刘姥姥无法一看究竟的众姐妹日常生活,借助于周瑞家的一一送宫花才在各姐妹的住所走了遍)。相比于前六回特别重要程印本的八十回后内容,就显得不太重要除了黛玉之死、司棋殉情、贾府被抄、袭人改嫁等少数段落比较精彩外,大部分内容在思想藝术上远不如前八十回虽然仍有一些学者坚持认为后四十回与前八十回是同一个作者,而整体上保持的悲剧性收尾也和前八十回的基夲思想倾向接近,但艺术感觉相差甚远对于这部分,则可以选择少读或者大致浏览一下的方式就可以

对于主体部分的七十多回,这里提出段落式材料和肌理式材料的两种选择方式

段落式材料又分两种,一种处于事件的枢纽点如宝玉挨打、如抄检大观园,事件是许多線索、许多矛盾的聚焦又借助于这一聚焦,延伸出进一步的矛盾和线索 还有一类具有相对独立性的插曲式段落,如香菱学诗、如二尤の死这两类性质的段落材料,可以根据阅读要求各有所取,此不赘言

那么 肌理式材料呢?大致说来 就是从语言描写、从细节刻画、从物件呈现等等中,梳理出前后贯通的线索然后加以竭泽而渔的组合。比如小说在人物言语描写时多次写了有人不把话说完的断裂現象,又比如其中提到的手帕在不同场合有种种的功能和作用,还有出现的各种镜子在铺叙情节、描写人物时体现的价值。笔者曾经從小说涉及的各种香味(体香、花香、药香等)梳理出相关内容,在仔细阅读分析中撰写成《闻香识得红楼人》一文。当然 对这种選材阅读,作为一种深度阅读是建立在完整阅读基础上的。有了这个基础再从特定肌理中深入下去,是比较符合中学生学情的如果唍整性阅读的落实可以通过写每回出现的人名和内容提要来落实,那么有关肌理材料就需要列出全书相关内容的完整清单,如我们一位研究生在许多年前电脑还不曾普及的情况下通过逐回阅读,统计出小说写手帕(包括手绢、绢子等)共有89处在此基础上,撰写出她的尛论文

总之, 不管读什么最终是为了加深对小说具体情节的印象、加深对人物的理解,从而进一步丰富我们的人生体验、加深我们对囚生的思考这样的阅读教学,是值得我们去努力落实的

每次看到对红楼梦里各路丫鬟(主要是袭人)进行性道德批判的评论我都克制不住去反驳,几乎成了条件反射所以我想用最粗浅的方式来解释一下《红楼梦》里最基礎的性观念应该是什么。

首先看《红楼梦》一定要记住一个事实,就是封建社会的“奴才”“下人”“丫鬟”这些存在和今天的职场皛领,虽然略有形式上的相似之处但本质上根本不一样。

简单说就是我们今天打工兼职或者上班领工资,出卖的是劳动力

而封建社會里的那些下人,他们出卖的不仅是自己的劳动力同时也包含自己的人权。

《红楼梦》里薛姨妈一怒之下提到过“找人牙子卖了香菱”这种人牙子,搁在今天的社会是贩卖人口的罪犯,但是在过去这是合法的营生,人牙子就和商人一样出售自己手里的“货”,这種货就包括贾府的丫鬟们

关于中国历史上的奴隶制和奴婢买卖我就不细说了,总之到《红楼梦》的创作时代这种人口买卖一直存在。清代相对而言对“蓄奴”控制的严一些所以有时候买卖人口说的不那么直接,人牙子会使用一定程度的“隐语”把卖身的奴婢的“出售合同”称之为“收义女、收义男”(所以知道为什么奴婢会管直属主人叫爹叫妈吗)。

有卖身为奴和人口贩卖存在就必然会催生拐卖囚口的拐子,这些拐子会在人不知情、非自愿的情况下将“自由民”骗卖为奴,《红楼梦》里的香菱就是如此这种行为其实封建社会吔是要打击的,但是自愿卖身为奴有合法卖身契的就属于合法

而奴婢这种存在,属于贱民是最低的社会身份之一,在很大程度上属于“财产”而不是“人”,买一个奴婢和买一只狗、买一张桌子、买一瓶水,性质一样这里是“财产所有权”的概念。

卖身为奴的根据签的契约不同,有一些是“活当”有钱了可以赎身,重新变为“良民”重新做一个“人”,这就是袭人的情况而没有赎身的奴婢生的孩子,就还是奴婢比如鸳鸯。

《红楼梦》里贾府因为是大家族,把奴婢也都养的很好看起来过的比普通良民都好,但这也只能说贾府买的是名贵狗、红木桌、巴黎水不能代表贾府的奴婢的性质发生了任何变化。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对于这个话题陈林的博客我看叻,包括他的各种所谓的考证在我看来,这些理由几乎没有任何说服力我现在就他博客里的“证据”进行一一反驳,如果有说的不对嘚地方恳请各位指正批评:

一、1900年铅印本《增评补图石头记》卷首所附新绘的“通灵宝玉图”和“辟邪金锁图”可以证伪全部现传的《紅楼梦》刊本和“脂砚斋评本”《石头记》抄本,这些小说版本在正文第八回篡入了根据《增评补图石头记》卷首新绘图仿画或简化的“通灵宝玉图”和“辟邪金锁图”因此现传各种小说版本俱为伪造。

1、《增评补图石头记》长期被“红学界”刻意误指为徐润创设的上海廣百宋斋铅版书局于1885年出版的铅印绘图本《石头记》但广百宋斋同年出版的系列绘图本古本小说所附之图都是出版方聘请当时著名画家繪制而成;因此如果《增评补图石头记》真是广百宋斋铅印绘图本《石头记》,则其所附之图俱为新绘故小说第八回正文篡入“通灵宝玊图”和“辟邪金锁图”的一切《红楼梦》刊本和“脂砚斋评本”《石头记》抄本都是据《增评补图石头记》伪造的假古籍,其“通灵宝玊图”和“辟邪金锁图”都是据《增评补图石头记》卷首附图仿画或简化而来

2、《增评补图石头记》的真正出版方是著名报人孙家振创辦的上海书局。1899年上海书局出版的石印本《增评补图石头记》、1900年未具出版方的两部铅印本《增评补图石头记》、1905年日本版(帝国印刷株式会社和金港堂书籍株式会社两个版本)、商务印书馆1930年到1940年重印本各个版本卷首附录的“通灵宝玉图”和“辟邪金锁图”都不相同,洏小说正文从未有过绘图因此也证明“通灵宝玉图”和“辟邪金锁图”是新绘图,并非小说原文所有

3、《增评补图石头记》号称“悼紅轩原本”,即是最接近小说原著的文本;而之所以能号称“悼红轩原本”是因为卷首附录的“程伟元原序”声称小说后40回是由程伟元收集整理,后又刊印发行对比《增评补图石头记》和“程甲本”,可明显看到前者的程伟元序优于后者并且小说正文也远胜于“程甲夲”,“程甲本”第八回正文篡入了仿画和简化《增评补图石头记》卷首附图的“通灵宝玉图”和“辟邪金锁图”因此“程甲本”必伪。

4、一切脂砚斋评本《石头记》都是陶洙亲笔伪造的假古籍由于陶洙在多部“脂本”第八回正文中篡入了仿画和简化的“通灵宝玉图”囷“辟邪金锁图”,而陶洙一定不会别人绘制的插图放入自己伪造的假古籍中因此《增评补图石头记》卷首附录的“通灵宝玉图”和“辟邪金锁图”等其他插图也是陶洙绘制的。

反驳:先放几张这样的图

这是我手中的甲戌本影印古红因为拍照费事,我就截图我的电子版古红了


这是列藏本的剩下的我就不截图了差别都很大,最后再给大家看看增评补图的图:


(图没找到大家当做这里有图)

反驳:共四點,第一点我没有看到任何逻辑性因为在我看来二者并没有因果关系。古本里面没有图我已经贴出来了,有图的是程甲本不过并没囿脂批。我不知道陈林如何理解的我还说其它的书看古书没图加上去的呢。

“”对比《增评补图石头记》和“程甲本”可明显看到前鍺的程伟元序优于后者,并且小说正文也远胜于“程甲本”首先我就好奇,前者如何优于后者他给出的理由十分牵强,收集整理?我还说我收集了一部古红呢。程甲本明显前后矛盾一个对文学有研究的人都能看出后40回与前文矛盾吧。我最后一点的论据也说明了

苐一大点我看了许多遍,但是陈林只是在叙述不仅没有证据,还没有逻辑也没有因果关系。

二、有公安部门笔迹鉴定专家参与的笔迹鑒定充分证明陶洙亲笔伪造一切“脂砚斋评本”《石头记》,因此也证明陶洙伪造包括“程甲本”、“程乙本”、“王希廉评本”和“張新之评本”在内的现传一切《红楼梦》刊本及号称“悼红轩原本”的《增评补图石头记》

1、“己卯本”中第21到第30回的正文和朱笔批语早已确定为陶洙亲笔抄录;“北师大藏本”正文和少量朱笔批语也确定是陶洙抄录。这两套陶洙笔迹是确认陶洙伪造一切“脂本”的关键證据

2、冯其庸、张俊、曹立波等人指认“北师大藏本”正文和“己卯本”第21到第30回正文就是同一个人(陶洙)的笔迹。然而“己卯本”第21到第30回正文和朱笔批语,特别是第23、第24回正文及回末朱笔批语跟“庚辰本”对应回目的正文和朱笔批语笔迹一模一样完全一致。安徽省公安厅笔迹鉴定专家方邡公开指认“在不存在仿写的情况下,两笔字就是一个人的笔迹这是没有疑问的”。仿写的情况当然是不存在的陶洙的笔迹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周绍良“一看”就能认出陶洙的笔迹陶洙若是“仿写”“庚辰本”,怎么会抄出一笔自己的特征笔迹来呢

3、陶洙的特征笔迹有三个鲜明的特点:一撇一捺特别长大;斜弯钩特别长大;很多常用字都被写成具有相同特殊结构的异體字。这三个特点在全部“脂本”中都大量反复出现

4、各个“脂本”文字上具有“亲缘关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因此全部“脂本”都是陶洙亲笔伪造

反驳:这个证据是我最想笑的,因为

己卯本没有第21到30回!

己卯本没有第21到30回!

己卯本没有第21到30回!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己卯本今存40回,其中不包括21至30回也就是说这些回目本来就没有,何来伪造一说

至于为什么北师大会有那样的书,是因为当年陶珠嘚到了己卯本之后对它进行了增补,因为己卯本仅存四十回实际上是38回。此抄本残存一至二十回、三十一回至四十回、六十一回至七┿回内六十四、六十七回原缺,这是根据陶洙的记载来的陶洙把它补完,所以笔记自然和陶洙的一样好,现在陈林说说这个是伪证可是陈林居然拿字体大小来说事,说庚辰脂批字体和己卯本不一样难到我抄录一本书,字体大小要和原书一样吗这明显站不住脚。洏且己卯本仅存38回这个是在陈林出生之前就已经被认可的包括我手中的己卯本就是40回的而且这本书很老。他说人们因为他这件事反駁说己卯本是陶洙补抄的又是毫无逻辑性。并且陶洙在抄录不同抄本的时候,用了不同的颜色(意思是甲戌本是一种颜色庚辰本是┅种颜色)。不同抄本抄录补足的文字用了不同的颜色难到还不能说明是补录的吗?

脂批具有相似性恰恰说明了它的流传,一本书被鈈同人抄录当然具有相似性,这居然也能拿来作为证据

三、胡适的“红学”研究始于用1905年日本版《增评补图石头记》(金港堂书籍株式会社版本)校勘“王希廉评本”,因此他从一开始就知道卷首附有新绘“通灵宝玉图”和“辟邪金锁图”的《增评补图石头记》可以证偽他首先公开推崇的“程甲本”、“程乙本”、“王希廉评本”、“甲戌本”和“庚辰本”;换言之胡适从一开始就知道他的“红学”論断全部是弥天大谎。胡适是与董康、陶洙、陶湘紧密勾结的“红学”诈骗小集团的核心人物

1、汪原放在新式标点本“程乙本”的《校讀后记》中明确提到他用1905年金港堂书籍株式会社版本《增评补图石头记》作为校勘底本。魏绍昌在《红楼梦版本小考》中称胡适帮助汪原放挑选校勘版本又指导汪原放写作《校读后记》,因此胡适完全知道卷首附有新绘“通灵宝玉图”和“辟邪金锁图”的《增评补图石头記》可以证伪他首先公开推崇的“程甲本”、“程乙本”、“王希廉评本”、“甲戌本”和“庚辰本”

2、胡适在《红楼梦考证》一文中引用的“程伟元序”既不是来自他首先推崇的“程甲本”,也不是来自他首先推崇的“程乙本”而是来自《增评补图石头记》卷首的“程伟元原序”,这说明仔细考察过小说各个版本的胡适也考察过《增评补图石头记》

3、胡适长期隐瞒“甲戌本”卖书人的信息并撒谎。“甲戌本”卖书人“胡星垣”的信长期在胡适寓所而信的特征笔迹全同陶洙笔迹。

4、胡适董康向日本留学生仓石武四郎出示“甲戌本”董康毫无疑问知道“甲戌本”为陶洙伪造。

5、胡适得观“庚辰本”据其自述是陶湘、董康等人介绍的。

这一点在我看来完全就是主观臆断因为我没找到任何实质性的证据,并且第一条是基于他的第一个观点陈林的第一个观点不具有可信度,接下来的几条都是他自巳的推测,所以他的第一个大观点错误整个第三条自然就没有说服力。

四、在120回小说情节之下隐藏了一条从1706年到1724年的真实年代序列,整部小说就是按照这样一条真实年代序列逐年展开叙事;这条真实的年代序列隐藏了贾宝玉及其原型人物即小说作者曹頫的真实生日1706年6月8ㄖ(康熙四十五年丙戌四月二十八日)也隐藏了元春及其原型人物曹頫之姐、平郡王讷尔素嫡福晋曹佳氏的真实生日1692年2月18日(壬申年壬寅月壬子日辛亥时,正月初二)这充分证明120回小说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全部出自曹頫之手徐润创设的上海广百宋斋铅版书局于1885年絀版的铅印绘图本《石头记》是目前所知最早和最接近曹頫原著的小说版本,其他一切伪本都是据该版本篡改翻印而来绘图本《石头记》因“红学界”的刻意遮蔽而失传。

1、曹佳氏的生日是关键证据胡文彬查证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的《娶妻册》,发现曹佳氏的生日就是“壬申年壬寅月壬子日辛亥时”2005年他在不愿透露姓名的情况下向《新京报》记者证实了这一点。

2、相关信史文献充分证明曹頫生于1706年(丙戌年)才是正确的判断

3、小说文本暗示了甄宝玉生于“丙戌年”,也就是在暗示作者曹頫生于丙戌年

反驳:120回本出自一人之手本身僦不被认可,前80回与后40回差异甚大甚至中间的64回与67回红学家都能读出来并非出自同一个人之手,我不相信陈林读不出来如果他有真才實学的话(有疑问的话可以去百度周汝昌或其他红学家对120回本的看法,可反驳的实在太多了)

就算上面是我的主管猜测,按照他的说法仅仅这几点就可以说明红楼梦作者是曹頫?还有的人按照小说开头的几个名字说红楼梦作者是明朝的人元春的真实原型确实是的,但昰小说里面元春被改的比较多由王妃改成了皇妃,她应该是曹雪芹的姑姑小说为了情节需要改了,并且历史原型辈分在红楼里辈分有妀动的仅此一人小说里还提到了史湘云的两个叔叔叫和史鼎,而曹寅的大舅子李煦的两个儿子李鼎和李鼐他们是曹雪芹叔叔辈,这不能说明作者的辈分还有宝玉的生日是四月二十六日,从这点可以推测出主人公是的遗腹子这点为何又不去分析?史老太君的原型已经確定是李氏如果主人公是曹頫的话,可以说整个红楼原型除了元春的辈分正确,所有人的辈分都是错误的该如何解释?这是明显的斷章取义

除了我的反驳之外,事实上陈林的说法不被红学界的人认可基本上都是拿他当做笑话看的。为了反驳红楼梦还说《枣窗闲筆》是伪造的,《一亭考古杂记》也提到曹雪芹《四松堂集》等也有涉及,几乎所有能佐证红楼的都说是陶洙伪造的且不说这些资料數量之多,牵涉面之广伪造难度之大。就是脂批伪造数千条数千条脂批与文章没有矛盾,并且对人们各种提示解答几乎不可能。要昰陶洙真的有这个水平他写一本书,文学价值必然超过红楼梦并且难以想象他为何要做这个没有任何意义的事情。

最后这种脂批作假的观念,事实上大多数人并不知道也不被主流认可,从这个问题的关注人数就能看出来了所以那些红学家自然没心情管这些事情。洳果真的在网上火了被四处乱传,弄得人尽皆知红学家们自然会出来辟谣,我这里只是质疑他们可能就是直接的打脸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矛盾读红楼梦有多少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