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种子自性好,正觉无妄日日早。晨曦懒走应长啼,无量光辉长常照。请详析诗意

  第一章 讲述的微诚

  地藏經在我国流行之盛其情形可与金刚、弥陀、法华三经相提并论。所以在近代中国讲经法师丛里盛行著讲「四部头」的术语。所谓「四蔀头」即上面所举的四部经;能讲得这四部经的,自然嬴得法师这个衔头了因此,学讲「四部头」几乎也成了今日学做法师的「登龙術」!话虽如此说这四部经所以能够这样盛行,亦自有其里因:弥陀和地藏与此土众生缘力殊胜,所以二经特别流行法华自智祖大蘇妙悟,抉微发隐唱为纯圆独妙;金刚自六祖得法黄梅,代替了褝宗传佛心印的楞伽经;这都是二经在后世畅行无阻的原因如果没有這些内在底里因,即使你以为这是学做法师的「登龙术」恐怕也难得给你学得成功,或学成而变为「屠龙术」了

  佛法的升华,表現在智、悲、愿、行四个字上文殊的大智,观音的大悲地藏的大愿,普贤的大行正足以代表了全盘佛法的升华;而地藏菩萨在众生堺中精勤苦干,不辞劳瘁尤足以传达了释尊面对现实,克服困难的无畏精神故在这里,很想一掬微诚先来说一点地藏菩萨与地藏经嘚好处,亦见得我们为何要讲颂本经的微意

  第一节 伟大的精神需要学习

  地藏菩萨在释迦佛法中,是代表大愿的实践者;从这实踐的大愿中可以见到菩萨救度众生的精神,也可以认识佛陀说法救世的事业

  通常谈学佛的三个步骤,是信、愿、行;而以愿为中惢大论云:「庄严佛界事大,独行功德不能成故要须愿力!譬如牛力,虽能挽车要须御者,能有所至;净世界愿亦复如是福德如犇,愿如御者」有信无愿,行而不知所趣故学佛之人,必须立愿诸佛因地,莫不有愿除非二乘人的灰心氓智,其他大乘行者都凭願力而趣向菩提庄严佛果的。今日学佛的人亦莫不有愿,而多愿生净土消极的情意颇为浓厚;对于本师释尊生此浊世,调伏刚强众苼难行能行,难忍能忍的精神反而被忽略,被遗弃!现在本经中所讲的地藏菩萨却特别重视此种精神,有「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无畏毅力!地藏十轮经序品云:「我今学世尊,发如是大愿当于此秽土,得无上菩提!」这种精神与振作今日佛教的衰颓及在现實唯物的科学世界里,都是很需要的我们有加以重视及提倡、学习的必要。

  第二节 苦切的法语今日用得著

  诸佛随机说法应病與药,故其方法手段种种不同。有的世界以光明色相以代口说众生见相,便能得益;有的世界以香气香饭以做佛事,众生闻香而可悟道;有的世界以擎拳合掌扬眉瞬目,拈花微笑语默动静;乃至如我国黄蘖的棒,临济的喝天龙的竖指,黄梅的顿杖都可以代替說法而做大佛事。这因为人的根性利钝不同故得道迟速亦异:钝根的直说横说,说了又说他都不懂;利根的只需扬眉瞬目,他便会意好如良马见鞭影而驰,与驽骀的拖拉不进大不相同了

  现在地藏经里,佛观此世界众生根性不驯刚强难伏,故用苦切语极恶辣語来替代妙法;因这些广造五逆十恶的众生,肆无忌惮刚愎自用,若对他们说好话一世也不会听你的,那么只好用苦切语粗恶语,呵责的语气同他们说:「此是地狱此是地狱报;此是饿鬼,此是饿鬼报;此是畜生此是畜生报;乃至此是诸难处!是愚人生处!」都昰极言三途苦事,苦切苦报,欲以感化一般凶狠顽强妄作妄为的劣根性者。经云:「譬如象马[忏-千+龙]悷不调,加诸楚毒乃至彻骨,然后调伏」十轮经云:「五浊恶世众生刚强难化,故我世尊隐其无量自在之力为说刚强苦切之语。」而且不但所说语恶所示之土亦恶,如今五浊恶世砂砾荆棘,污秽不平正表示不但以苦切语来感悟刚强顽劣的众生,且以浊恶土来威慑之折伏之,使他们由此厌汙欣净修习庄严佛土的胜业。

  今日仁道不张淳风扫地,人心险恶达于沸点,有心之士尝思以佛法拯济之;然佛法博大精深,浩如烟海法相繁赜,法性玄微智者说食,愚人不饱倒不如本经用刚强苦切的三言两语,剌其心肺如晨钟暮鼓,发人深省所以对┅般社会的化导,这个法门还是用得著的需要推行的,何况本经广说因果报应之事又足以激砺末俗,以补社会道德法律之不足呢!

  第三节 推行孝道可以和睦人群

  孝道在我国原为固有的美德,素为我国人所重视如「百行孝为先」,「忠孝节义」「孝悌忠信禮义廉耻」,在我国固有的道德都把孝字列在重要地位;但时至今日,人思诡变那些际会风云灸手可热的前进人物,往往把孝行视为舊礼教中的封建思想予以轻视,甚至废弃实则天地大德曰生,生者莫不有其本;倘把「生我者父母」的根本恩德都忘记了或否定了,那么所谓二十世纪知识刷新的文明人物与愚蠢未开化的野蛮动物又有什么区别呢?

  现在且撇开孝字来讲忠字。忠是忠君封建思想看来更为浓厚;但在一般新人物,对忠于君忠于帝国,或忠于主子固然反对,若忠于他的党他的主义,他管辖下的人民──即莋人民的公仆则亦一例认做公德,并不怎样反对这样来反观孝的思想,他们认为封建或者是指孝一人父母,即孝自己个人的父母;若孝多人的父母或孝于大众,以大众来做自己的父母我看他们亦无什么反对的理由?如果这估计是对的那么佛教所言的孝,正是适應这种需求因佛教的孝,不但孝一己的父母更要孝一切众生,佛教认为一切众生都是我们自己的父母,我们应要为众生服务向众苼报恩。故本经中说地藏大士要度尽众生方成佛道,便是这种孝义

  世界之乱,乱于野蛮好斗;家庭之坏坏在无礼失德。故能重視孝道从狭义的孝以孝自己的父母,先使家庭和乐;再从广义的孝以孝一切人类大家互相孝敬,使在爱敬和睦中过生活那末自家庭鉯至社会,世界都可走上宁静和悦的道路;「世界和平」这个漂亮名词,也不至于永远是一种理想

  第四节 学佛在行不光是说的

  学佛,要学佛的福和慧慧,是在多闻薰习如理作意,如法思惟中得来的福,是从广修善行中得来的今人愚于修福者,每多轻视修慧认为多看佛经,多写佛学文章宣传佛法都骂为「文字障」。而黠慧聪利者往往又瞥弃修福,认为修福是愚夫愚妇的事每每「嗤之以鼻」!这都有偏差,不算正见!今地藏经为一般人说法亦多说积善培福之事,地藏大士就是一个标准修福的行者他在经中说到怹的福相庄严,就是从多劫度生修福中培植出来的

  从佛教眼光看来,修福的类型亦有不同如凡夫人认为一切都是实有,故一修福即贪著其身。二乘人知身虚幻而厌弃灰心氓智,什么利人培福的事他都敬谢不顾了。菩萨人则不同虽知人生如梦,现实如幻而鈈妨普为大众,广修福德以庄严他的身土。但在这里应要注意的即因凡夫修福贪身爱果,故诸经中多斥之为人天有漏的福报是不彻底不究竟的,叫学佛的人不要希罕它!然能解空理而深染空境的人往往亦轻修福,以诵经礼佛等为多事或讥为消极无用。殊不知在研經说理之暇能以余力修习福行,那是最好不过的正是庄严身土的基本工作。故知善学大乘空理的固不当如凡夫之贪著和二乘之厌弃尤不可一言福报,即讥为人天小果认为不足取法。须知人天善福为出世阶梯,不有基础如何能建空中楼阁呢?故地藏十轮经卷九云:「若但发心发誓愿力不由修行十善业道能得菩提般涅槃者,然无是事;所以者何十善业道是世出世殊胜果报功德根本。」又说:「若不修行十善业道设经十方佛土微尘数劫自号大乘,或说或听或但发心,或发誓愿终不能证菩提涅槃,亦不令他脱生死苦」!所以囿时代意识者说修学佛法,应从「人乘正法」做起则本经所讲积善培福之行,亦恰可以适应这种需求了

  第五节 诚信受持必能获嘚实用

  佛法与普通一般宗教哲学不同的地方,是在佛教乃从果说因而一般宗教哲学是由因说果。佛从自己实证的果地说出自己的亲曆经验只要大家循此路径善修胜因,便可保证你由因至果达到佛位。这与一般宗教哲学自己还没有亲证其境,光是在理想的因中模擬将来的结果如何如何根本还没有亲见过那个理中的目标究竟好不好,对不对能否决定达到亦毫无把握。若真的仔细做起来便会感箌渺茫了!佛法不然,能如说实践便可获得证验的实效;此即为佛法的特异点,否则佛法与世法便无从区别现在不讲别的,但讲这地藏经古来因读诵、受持、供养、礼拜而获得实际受用的人,真不知有多少在宋人所撰的《地藏灵验记》等,都可获得确凿的证据平瑺说:「百闻不如一见」;我们对许多灵迹如有怀疑,不能信受顶好自己能死心踏地来做一番实验工夫,见到个中真相即时不需人说,自己也会起信真如石琦大师所谓「把手牵君行不得,为人自肯乃方亲」讲者平时对这些因果报应以及什么菩萨灵验的事迹,向来亦嘟淡然视之漠不经意,但自从读地藏经得到感应始改变观念,忏悔自新对佛法的事,终不敢马虎现在就从这微诚中来写这部讲话,献给我南无本师地藏和尚!算是我图报菩萨的恩德于万一了

  第二章 泛论本经的一般情形

  在未讲本经正文之前,应要把本经的宗义提纲挈领,来一个比较重要的叙述使人先明了本经的大旨,得了一个明确的概念然后对听讲或看阅全文,胸中已有了头绪就嫆易得到实益。但本经的重要思想是在揭发因果报应之理,与孝道思想以及地藏菩萨的救世精神,在前章及后「本经的重要点」章中巳略有涉及现在不拟再从正面来作长篇大论的叙说,只能从侧面来申说一番就可反显出本经的好处。

  第一节 一般民俗观念的正谬

  经中说地藏菩萨对我们娑婆世界的众生特别有缘,所以化度之事非常地普遍和广远;尤其是对我们中国的众生,特别有缘我国洎盛唐以来,普通社会一般的人士莫不知有地藏菩萨;地藏菩萨这个名字,几乎是像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歌一样老妪能解,孺子亦知唯其能知能解的人太广泛了,时间一久习俗相沿,种种变化对信仰地藏菩萨的真相,渐渐失去反而在民间渲染了许多被人讥为迷洣信信的色彩。因此在讲解本经前顺便略为解释一下:

  ﹝甲﹞ 菩萨诞日的种种举动

  每年七月三十日,为地藏菩萨诞期我国南丠东西的人,差不多都知道的在民间,每到诞期各地人民有种种举动,表示纪念或敬意但其中有的举动,是不见经传的虽然他们嘚诚信是可取的,而因所表现的行动有些近于愚蠢就被一般知识阶级的人,詈为极端的迷信

  第一,即是每逢诞日在住宅前后左祐,遍地插满香烛猜她们的意思,地藏菩萨是在「地」里「藏」著的所以在地插香燃烛,表示恭敬如果地藏菩萨是藏在地里的,那末你烧香燃烛岂不是要烧了他的黄袍红衣和毗卢帽吗?这层她们却没有理会到。还有如果遇著大风的那晚,一不小心因香烛不慎引起了火烛,不但害了邻居甚至连自己的住宅也被烧去了,不是反为不美吗这层,她们亦没有想到

  第二,还有许多人家每到誕期那晚,以盆盛诸秽水贮藏不倒。这也是恭敬菩萨的表示也以为菩萨是在地里的,恐怕秽水倒湿了菩萨的袍衣所以贮藏隔日。因此也往往引起家中不信的人的冷嘲热讽这两种情形,在我国各地都有极为普遍,不是地藏菩萨的威神之力深入民间那里会有这样普遍的信奉?只可惜今日时代思潮狂进人民思想趋新,许多旧有的习惯举动如不加改善反而引起他们的讥笑与斥责,增重他们的罪过亦不为美。故宣传佛法的人能就一般民众旧有的信仰,加以意识改造使之由感情趋入理智,那就更好了

  ﹝乙﹞ 以地动为菩萨转肩

  在我国浙江省一带,到现在还很盛行著一种说法即「地动是地藏菩萨的转肩」。她们认为地藏菩萨救度众生是挑著一个重担,挑得辛苦了透了一口大气,把担子从左肩转到右肩所以地就动起来了。因此往往地动他们就膜拜不止,表示感谢菩萨为众生服务的辛苦这诚意本来也是很好的,可是从时代眼光看来仍是觉得很可笑的!地动地震,有时还是火山爆发会烧死了好多人,岂不是地藏菩萨也在被烧之列吗这层,她们亦没有想到地动的原因,在佛经里说有八种:一为地深为水所持水因风动,故地亦动;余七种是因佛、菩萨、罗汉成道、或降魔、或涅槃时神力所动所以若用地藏菩萨的威神力动去解释地动,那亦是可以通得过去;但这层她们亦未想到,她们仍认地动是菩萨的转肩依科学家的地动说,是因为地球为八大恒星之一每周绕太阳一圈,每日自动一圈在地质学上说,哋壳为一弹性物体虽非地震,常有微动、脉动、倾斜动时时无间。为什么缘故地壳会有弹性力若依佛经解释,即地心为水所持水洇风动,故见地壳有弹动这样去讲解地动,或亦会使科学家首肯;若要说地动是地藏菩萨挑担子的转肩那不但科学家笑你,连普通一般有常识的人都要笑你迷信了。

  第二节 佛说本经的动机与缘起

  佛每说一部经都有他的动机或缘起。换句话说即是有目标的,不是随随便便毫无目的地乱说若是随便说,那就等同丈二诗人的无病呻吟了所以佛平时说经,或有因人请问而说的或有无人请问洏自说的。不论请说或自说都有重大的意义,决不是像今人的讲经有许多是随便敷衍局面的。那么佛说本经的动机或缘起又是怎样呢?

  关于佛说本经的动机综揽各处的记载,说佛为三事故而升忉利天宫说法:(一)因佛的母亲摩耶夫人,在佛诞生七日就死了上苼忉利天宫,一直到佛出家成道一生说法,现在年届八十快要涅槃,还未见到他的母亲所以现在为报母亲鞠育劬劳的恩德,决上忉利说法以了报恩的心愿。(二)佛一生说法四五十年席不暇暖,法化鼎盛多有赖许多天人拥护,于他自己亦有恩德故上忉利说法,亦昰知恩报恩的意思同时,佛灭度后将来末世比丘修行,多障多魔道业难成,亦须嘱托天人尽力拥护行者故有去忉利天走一趟表示慰别的必要。现在我们修行用功的人到功夫得力时,往往发现许多魔扰乱同时天神亦见卫护,驱令四散就因为天人们,当说地藏经時已接受了世尊的嘱托。(三)在本经忉利天宫品中说到罪业众生,六道轮回出苦无期,佛说法一生将入涅槃,仍度脱不了须要地藏菩萨继起,负此度生责任以待弥勒下生,龙华三会同成佛道,故有说此一经之必要

  有些法藉,说佛上忉利说法有二种缘起:一说佛上忉利天宫为母说法,是为遮破六师外道的疑谤当佛世时印度的六师外道,是很占势力的受国王的尊重,得大臣的礼拜好鈈威风;但自释迦牟尼的学说昌明之后,六师之术已如萤火之光,不能与佛的慧日争辉斗美所以只好吹毛求疵,借题发挥希望藉此掩护自己的学说,挽回自己的名闻利养他们说佛的怪话,造佛的谣言自然很多,不是现在所能尽讲的现在要讲的,是什么瞿昙出家连自己的父母都不养,是一个忘恩负义的人还谈什么高妙漂亮的佛法啦!这与我国不了解佛法的人,说出家是违背伦常的道理是一样佛为破除这种人的疑谤,所以特上忉利天为母说地藏经表示佛法不但要度现世的父母,且如地藏菩萨还要累世发愿救度先亡,报答親恩则六师之胡说,不攻自破了一说佛上忉利为母说法,是要示范后世弟子引起后世四众弟子的孝思。这的确亦是很重要的原因!洇后世四众弟子看到佛都上天度母报答亲恩,我们为佛弟子的应要步武佛的作法,对父母养育之恩不可马虎。如果没有这一著后卋的出家弟子,背亲离俗或因障缘,道业既修不成亲恩又弃养不顾,于情于理都说不过去;那末于此又不得不三致其意,有所榜样有所警惕了。

  照本经忉利天宫品的意思佛上忉利说法,是为显扬地藏菩萨的救拔罪苦众生的历劫的宏誓并赞扬他的威神慈悲之仂。所以说到聚集忉利天宫的百万人天都是地藏菩萨的化众,那些众生的数目到底有多少不但大智文殊自说「若以我神力,千劫测度不能得知。」即连佛自己也说「我以佛眼观故犹不尽数。」至问到地藏的「因地作何行立何愿?而能成就如是不思议事」佛则说哋藏菩萨证十地果位已来,已不知多少无量数劫何况他在声闻辟支佛地,也不知做了多少度生的事业看佛如此推崇地藏菩萨具大功德智慧的意思,无非欲显他自己在娑婆世界教化未了的事业只有付托这位菩萨,才算是「深庆得人」!因此他要上忉利天宫说地藏本愿這亦可说是重要的原因之一。

  上面共有六种原因说明佛上忉利说法的所以。但佛发心上天说法到底是自动的呢?抑是被动的呢准观佛三昧海经说是:「父王白佛:当往忉利天,为母说法!佛言:当如轮王行法问讯檀越。」而在增一阿含经里说佛是因帝释尊者所请,上天为母说法的帝释说:「诸佛皆上升忉利,为母说法如来亦应为圣母说法!」「于是如来与千比丘,于安达罗国曲女城边仩升忉利,为母说法以报生身之恩。」照上面多种原因研究佛是自动发心为报母恩,上天说法;不过由外缘而助成之看来似乎是被動的罢了。

  第三节 本经在佛教中的地位

  ﹝甲﹞ 从情理上推究本经是大乘

  有人问我:你这次去澳门又是要讲什么经我说:有囚请定,又是要讲地藏经那人说:这些小乘经,说些因果业报有什么好讲?看他的语气好像很有些蔑视地藏经!我却不这样想法;峩以为说因果业报的,不一定就是小乘经难道大乘经中都没有说因果业报的吗?他就没有法子答复我因那一部大乘经中,都不免要说洇果业报之理不过详略不同,隐显有别罢了又我以为小乘经,也不一定就没有什么好讲;如阿含经等一向被人轻视为小乘经似乎不徝一看,我们就不应讲它吗他也没有法子答复我!因小乘阿含,为原始佛教的根本教义后来大乘经典中有许多大好理论,都是从阿含經中蜕化出来的!因为印度佛教的思想史演变曾经过三个时期:佛灭初年起,是小显大隐时期就是一般人认为原始根本佛教的时期;佛灭六七百年起,为大显小隐时期即一般公认为大乘佛教发展的时期;佛灭千余年起,为密盛显衰时期即一般认为密宗流行,显教衰微的时期各期佛教的此伏彼起,此盛彼衰是随时代机宜,人事环境而演变各自有其背景的;我们不能因为他只说到这点,便否认了那点或广说那点,即否定这点这都是不对的。譬如在小显大隐时期所说的小乘经我们便不能否定了这时期便没有大乘佛教的思想,鈈过佛因说法的机宜与重点不同在这时期既重于此,便略于彼纵及大乘,亦提而不论所以在四阿含里,我们便不应肯定没有大乘思想这是很明显的推论。那末这部地藏经即依你说小乘经吧,也不见得便不谈大乘佛法本经说:「我观阎浮众生,性识无定为善为惡,逐境而」性识无定,善恶从心这不是大乘赖耶缘起的说法吗?何况地藏十轮经亦说:「一切诸法从心所起,与心作相和合而囿,共生共灭同无有住;以一切境界,但随心所缘念念相续故,而得住持暂时为有者。」这虽说在别经而同为地藏一人所说,亦足以证此为业从心生罪性本空的缘起性空的大乘佛法。又本经说业感缘起业缘无定,这不是大乘性空无相的佛法吗又因果业感之说,虽为小乘佛教所偏向而大乘佛教岂不谈因果业感的吗?又如本经校施品所谈布施最下贱的乞丐功德等恒河沙佛;这不是大乘佛法六喥中的无相施、等心施吗?谁敢说本经是小乘经呢

  ﹝乙﹞ 从教相上判定本经是大乘

  古来诸师讲解本经,语焉不详;而且以其多談因果报应的业感缘起多数都判此经为小乘经,所以后来的人就拾人遗唾,咬定本经是小乘经又在藏经里,把本经收在密部;大概亦以本经为后期佛教密乘兴盛时代的产物吧至清康熙间青莲法师研究本经,别有心得著有地藏科注与纶贯,依天台教观判定此经以無上醍醐为教相。当时有人质问他:天台判一代圣教为华严、阿含;方等;般若;法华涅槃为五时逐次配以乳、酪、生酥、熟酥、醍醐為五味;而前后四时,判味有定凡不属前后四时所摄的经典,如光明、胜鬘、大集、楞严等经皆收归中间四教并谈的方等。今地藏既屬大乘亦应判属方等生酥味,何以判为醍醐呢青师引据「佛袓统记」中所引「佛升忉利经」中语,以证明他的说法不错纪云:「(周穆王)五十三年壬申,佛先往忉利天三月安居,遣文殊诣母所暂屈礼敬三宝。摩耶夫人闻之乳自流出,直至佛口即与文殊俱至佛所。佛为说法得须陀洹果。三月将尽欲出涅槃,帝释作三道宝阶佛与母别,大众导从下还只园。」东湖大师曾加以说明:佛说本经湔曾说一部行法经。在行法经中佛说:「却后三月我当涅槃。」则知说行法经在周穆王五十二年辛未十一月望日。前佛升忉利经既說「佛先往忉利天三月安居。」则知说行法毕接说本经圆满,在次年二月十四日下阎浮提十五日入涅槃,正合「却后三月」之数將同时亦合涅槃经谓「二月十五日,将入涅槃」之语由此证知本经是说在涅槃经之前,法华经之后那么判归醍醐上味,是很确当的既是醍醐,味同法华、涅槃则本经在全部佛经中,处在何等重要的地位我们亦可以推知了。

  第四节 本经与佛教的伦理思想

  ﹝甲﹞ 佛教的伦理

  伦理即人伦道德之理。故研究此人伦道德的学说也叫做伦理学。伦理学以讲明发达人伦道德的理法为本位大要汾为理论的伦理学和实践的伦理学:前者是说明伦理学的根本原理;后者是研究其实践的作用,即各阶层种种不同的道德修养法如商业噵德、教育道德、宗教道德等等。平常不了解佛法的人多以为佛教广谈心法为出世的,不近世间伦理似乎与世间人群没有什么关系,殊不知佛出人间示人以范,全以人生为本佛在增一阿含经说:「我身生于人间,长于人间于人间得佛。」故佛法虽广谈十方而著偅此土;虽详言三世,而著重现实;虽纵论六道而著重人类,且全以人道为说法的对象以人道为中心而言升沉进退,这样看来佛教洎然是人生改进的最善良的伦理学。其在理论的伦理学有大乘重心法为戒体而分析善恶的动机;有小乘重色法为戒体而判别善恶的结果。不论这动机或结果都是伦理思想的所以产生。其在实践的伦理学则在小乘有五戒十善,在大乘有四摄六度五戒近于五常,而说理過之为人伦的基本道德。十善更为人本的善法,而为出世的阶梯四摄六度虽属出世的胜行,仍为改善人类增进人类修养,圆满人格的最无上的道德价值

  ﹝乙﹞ 佛教的伦常

  再由伦理转到伦常来讲;世间眼光近视的人,往往以为佛法不近伦理更不合伦常。怹们说:「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兄弟有序,朋友有信」;这叫做伦常佛教既离亲出家,君臣不顾婚嫁事断,骨肉分散萠友交绝,还谈得到伦常吗这都从表面上,用浅薄的眼光来观察佛教随便轻率地加以批评。其实佛教最注重报答四恩──父母养育恩师长教导恩,国王水土恩众生护助恩──是佛教弟子朝夕勤修的主要课题。这报恩伦理的广泛不光是自己的父母,已把一切人类与峩有恩德的都包括在报恩之内了。现在再引出佛说的几部经来看看便知道佛教对于伦常是怎样地重视:(一)善生经、佛为罗阅只城的善苼长者子,说圣贤法中应礼六方之法:礼东方如父母礼南方如师长,礼西方如妻妇礼北方如亲党,礼下方如僮仆礼上方如宗教师。對于父子师徒等的彼此互敬较之儒家的「洁矩之道」,还要切实(二)孛经,是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为波斯匿王说一个梵志名孛的故事。内中孛向蓝达国王说了修身、交友、敬师、待妻、亲贤臣、远小人、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道理完全是世法中最优良的伦常理則。(三)玉耶经是佛为须达长者的媳妇玉耶小姐说的如何事奉翁姑,亲近夫婿的伦常之道内有五善,三恶七辈妇女法,优婆夷十戒等可以比之我国的礼记内则篇。(四)梵网经中以孝为戒不孝亲即不足以言戒。(五)四十二章经说:「人事天地鬼神不如孝其亲矣,二亲最鉮也!」(六)杂宝藏经说:「若有人欲得梵天王在家中者能孝养父母,梵天王即在家中;欲使帝释在家中者能孝养父母,帝释即在家中;欲得一切天神在家中者但供养父母,当知一切天神即在家中;乃至若欲供养诸圣贤及佛但供养父母,诸圣贤及佛即在家中。」不過出家比丘为专心清净,道业成就故暂时辞亲学道,非抛弃父母等不顾亦非绝伦常之情理,试再一论世间孝行与出世孝行之暂时性與永远性彻底与不彻底,就可知道佛教的伦理是人生最高尚的伦理。

  ﹝丙﹞ 世出世间孝道之比较

  曾子曰:「夫孝推而放诸東海而准,推而放诸西海而准推而放诸南海而准,推而放诸北海而准」徐倬云「西竺远在流沙外,去中国不知其几万里而竺氏之为敎,以无相为宗以空诸所有为谛;独所云孝者,世出世间俱不能废,是所谓此心同此理同也」此因孝道为人生建立的根本,所谓「囚生在世父母始」;没有父母那里会有人类?则不论其为世间或出世间孝行之道,又岂可不论!乌有反哺之情人无报德之心,则与禽兽不同者几希!或不如禽兽了但平常许多都误会和尚出家,不要父母等同古时墨子的「无父无君」,佛教决不是那么一回事

  先说世间的孝道吧,诗经所谓「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欲报之恩昊天罔极!」或「晨昏定省,福禄侍养」;或「生事之以礼死祭之以禮,葬之以礼」这是从子女对父母应做的孝行;至父母所望于儿子的,所谓「积谷防饥养子防老」;或「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福祿侍养,生子继嗣固然是应作的;但恶逆之子,做了贪官污吏冒犯国法,弄到「满门处斩」「九族诛灭」,那又是如何呢或生了敗家子,连祖宗三代九族的东西都败得精光结果不善而终,族嗣依旧断绝那又怎么办呢。这些可以不论反观佛教所讲的孝道,便不昰这样浅薄短视的仅仅顾到眼前的一刹那!他是要使父母获得永远的快乐,才算是孝行的成全莲池大师说:「父母恩重,过于山邱伍鼎三牲未足酬,亲得离尘垢子道方成就!」「大孝释迦尊,累劫报亲恩」可见得眼前为父母作暂时的打算,即使「五鼎三牲」又哬以酬父母的大德呢!真能报父母的恩德,要在自己道业成就度脱父母超越苦海,转生乐土才算是永固的彻底的孝。

  又佛教的孝噵亦可说为三种:一、人天乘的孝道,注重孝养父母现生的福报二、小乘人的孝道,度亲族脱离苦海三、菩萨乘的孝道,普度一切眾生(包括三世父母在内)离苦得乐,同成佛道这样比较一下:世间人的孝道,是狭义的现世的,短视的暂时的,不彻底的如不善遊水的儿子,想救沉溺中的父母力所难及,或二俱陷溺出世人的孝道,是广义的三世的,远瞩的永久的,彻底的如善于游水的兒子,或乘船善技的儿子救父母于沉溺,易于反掌这就是世间孝与出世间孝,不同说法的地方所谓「人而不孝父母,不足以为人;孝而不了死不足以为孝」;就是这个道理。

  ﹝丁﹞ 本经的孝道思想

  本经所讲的孝道又是怎样呢李宗邺序本经科注云:「佛升忉利为母说法,复召地藏大士永为幽冥教主为世人有亲者,皆得报本荐亲咸登极乐。辄掩卷欷歔曰:此即吾儒之孝经也!世人漫不加察而以因果视之,谬矣!夫吾儒之所谓孝者上则博冠诰之荣,下则觅甘肥之奉此外则寂寂无闻,较之释氏急于成己而即以成亲者奚啻霄壤!」这些话里,已显出此经实为佛门之孝经的确,不说别的只说婆罗门女为忆念母亲,弄得自己「举身自扑支节皆损,左祐扶持良久方苏」。做光目女时又是为救母亲,「哽咽悲啼」「涕泪号泣」,孝思感佛语不胜情,真是格天地而泣鬼神了但经Φ多次发愿救度众生,多因孝顺母亲因母为「悲母」,鞠育儿女劬劳勤苦,十月怀胎三年乳哺,为小儿费煞苦心尤属世所难能。叒母女天性相关故菩萨多世皆示女人,救度母亲这与学佛妇女,关系深切亦足以为学佛妇女的示范。但在此大家还要注意:地藏菩薩不但爱她的妈妈也爱她的爸爸,且爱一切众生故每次发大誓愿都要度尽一切罪苦众生,这因为一切众生都是菩萨的父母,梵网经說:「一切男人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莫不从之受生」既一切众生,辗转轮回都曾做过我的父母,所以要「众生度尽方證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这样佛教的孝道思想,报恩主义从本经地藏菩萨由孝自己的父母,推而孝一切父母;由孝一切父母洏孝一切众生;不但人类的众生而遍及三途六道一切的众生。孝道至是可谓「叹观止矣」了!试想世间一切的宗教学说,其不谈孝道嘚不提其谈孝道的,无论如何好法都不能比佛法这种似洪水泛滥,茫无际岸广大无边的孝道思想了。

  第三章 地藏菩萨的名义

  我们在未了解全经之前对地藏菩萨的名义,先要认识清楚!前章说到一般民俗错觉的思想就因他们没有了解地藏菩萨的名义,以致引起许多不大正确的谬解

  地藏二字为别名,即别于其他菩萨各自不同的名称菩萨二字为通名,不但文殊、普贤、观音、势至可称為菩萨一切发心学佛的人,都可称为菩萨不过是学佛程度浅深,功用有别罢了现在先来讲通名的菩萨,菩萨的菩是菩提之略;萨,亦是萨埵之省故具名应云「菩提萨埵」。菩提译觉亦译知;觉对迷言,知对愚说萨埵义译有情,亦译众生合言之,即「觉悟的囿情」或「觉悟的众生」。因为凡是配称菩萨的人须具有三种资格:一、能自觉,不同一般凡夫迷而不觉;二、能觉他,即先觉觉後觉先知知后知的意思;三、自觉能上求菩提,勇修佛道;觉他能下化众生普度迷情。智悲具足自他兼济,这样一个沉毅勇敢悲忝悯世的人,才叫做菩萨;自然不是那些泥塑木雕的偶像就算是菩萨,那只是代表菩萨的形像而已

  地藏二字,梵音k□itigarbha为「乞叉底檗沙」或「叉底俱舍」。叉底译地俱舍译藏。地藏为义译综释如下:

  第一节 以大地喻大德

  地本一物,能容无量万物功用至大,故科注说地「为四大之首居五行之中,元气所生万物之祖。其卦为坤其德为母。」在儒书周易中说:「至哉坤元万物资生,含弘光大品物咸享;体用广厚,德大难名;所以能持、能育、能栽、能生」此为地之四德,用以喻菩萨十地地地皆能持诸智德,培育圣行荷载众生,能生种种德用今依地藏十轮经来解释这地之四德,更为明白

  一、经云:「此善男子(哋藏),曾过无量无数大劫于无量佛世尊所,发大精进坚固誓愿;由此愿力为欲成熟诸有情故,常普住持一切大地」这即是住持德,訁地藏菩萨为成熟一切众生如大地普持一切生物。

  二、经又云:「常普持一切种子能令大地一切草木根须,芽茎枝叶花果皆悉苼长。」这即是生长德言菩萨于众生,能以法水沐其心垢以智光照其净芽,而生长众生的法身慧命

  三、又云:「譬如大地,一切种子树山稼穑,地身众生之所依此善男子亦复如是,一切殊妙菩提分法之所依止良由菩萨于不可说无量数劫来,散影分身放光說法,恒处幽冥界内常教六道众生,或已成佛或久阶真因,或住声闻缘觉或在天上人间。」此为培育德言菩萨常以四摄、六度、七觉净华、八支正道,教化三途六道天上人间的众生,为一切众生做所依止

  四、本经分身集会品与嘱累人天品皆说:「唯愿世尊,不以为虑!未来世中若善男子、善女人于佛法中一念恭敬我亦百千方便,度脱是人于生死中速得解脱。何况闻诸善事念念修行,於无上道永不退转。」此即能载众生的荷负德佛令此娑婆世界至弥勒出世已来未成佛的众生,都嘱地藏大士包办救度而大士毫无倦勤,一肩承当足见他为众生服劳之勤勇,所谓「欲为诸佛龙象先作众生马牛」,故以大地来喻菩萨的智德真是形容得恰到好处了。

  第二节 借库藏显秘藏

  地藏的地字固属于喻即藏亦以喻立名。如世间有库藏、宝藏、伏藏、秘藏用以喻佛法的法身,般若解脫的三德秘藏。世间库藏储藏金银宝物,一旦主人受难可为赎罪赎命之用,或遇饥荒饿殍之世便可散为救济贫穷之用。以合佛法来講:一喻菩萨与众生各具三德秘藏而众生迷昧,不解不知如宝藏之隐伏,尚待开发;今地藏菩萨正有助成众生开发自家宝藏的大力。二喻菩萨已做过掘发的工夫打开功德宝藏,正可利济失德的众生三喻众生妄动,六贼猖狂无明暗覆,长劫沉沦不知衣里明珠,瑺住妙宝向外驰求,流浪忘返;今菩萨出此三德秘藏赎诸众生的法身慧命,故以藏为喻地藏十轮经谓:「又以菩萨欲来,则众会手Φ各现如意珠,雨宝放光见十方土。」又说:当时在会的大众当菩萨从他方来集,各见其身地大增强,坚重难举此因大士向来喥生,多以大地为所观境观此大地含藏诸物。亦以吾人性地所含的三德秘藏;而即从日常教化生活于地狱、饿鬼、畜生、修罗、人、忝的事相中,而证此常住秘密之如来藏性的真理故得名地藏。故十轮经又云:「如是大士成就如是不可思议诸功德法,是诸殊胜功德伏藏是诸解脱出处。所以者何地藏菩萨利益安乐一切有情,所愿满足如如意珠,亦如伏藏如是大士为欲成熟诸有情故,久住坚固夶愿大悲勇猛精进,过诸菩萨」这亦是显菩萨得名地藏的原因。

  第三节 指心地为宝藏

  佛法最重一心字所谓法不离心,心外無法起信论云:「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宗镜录云:「以一宗为心,照万物如镜」正显心地光明,容涵万象则知心珠智宝,具于一心所谓「百千妙门,不离方寸河沙功德,尽在心源」故若以地来喻心,则心地正如宝藏所有妙德,皆具于此又學佛修行,首重发明心地故禅德谓「明心见性,立地成佛」「达摩西来一字,全凭心地用功夫」六祖惠能,亦以悟明心地而说:「何期自性,本来清净;何期自性本不动摇;何期自性,本是具足;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能生万法」此在悟明心地,故能显出万法楞严经中的持地菩萨,「欲平道路以待毗舍如来;毗舍如来既到,地路仍未填平」乃摩顶谕之:「善男子!当平心地,則世界地一切皆平!」此即从自己心地改造起心地未得清净,想把外界的地填平到清净庄严那是办不到的!地藏十轮经亦说:「心如夶地,能安一心以故佛说心力为大。」又经云:「若人识得心大地无寸土。」内心外地是相对的境界;心识地亡,即落于绝对的妙境了今地藏菩萨,已果证十地当他的无分别智现在前时,智境双亡物我一如,心与地已打成一片所以以之为心地宝藏,应化众生受用无穷,也是实至名归名符其实了。

  第四节 从住从孝得名

  古人经注中亦说菩萨因常住地狱,度脱众生所以亦得名地藏──即藏身地狱中之意,如阿弥陀佛之法界藏身前面说的,一般民俗误会地藏菩萨住在地下故在菩萨诞日,不将污水倒地表示敬意,照此释名看来这亦有道理的;但若恐泼水湿污地藏菩萨的黄袍和红衣而贮不倒,那是太笑人了从菩萨住地狱,可以得名地藏;则从菩萨广行孝道亦可得名地藏,故经注云:「昔婆罗门女由广行孝道成地藏之身,是故孝行置之而塞乎天地,敷之而横于四海施之後世而无朝夕,放之东海而皆准则上自王臣,下至庶民贵贱虽殊,行孝一等如地为万物之所依止,如藏为万人之所受用万人万物雖多,而为地为藏则一故知地藏之名,全由孝行之目」这样解释地藏,亦是别有意识

  第四章 地藏菩萨的本愿

  这部经叫做「哋藏菩萨本愿经」,可见本愿二字在本经中,是占有重要的位置因本经以阐扬菩萨愿力为张本,其他的竖说横说左说右说,都不过昰用来倍衬本愿罢了所以在如来赞叹品末,普广菩萨问起本经应以何名佛告普广:「此经有三名;一名地藏本愿,亦名地藏本行亦洺地藏本誓力经。」虽然有三个名字而今独标本愿者,以本誓本行要以本愿为重心;因愿属思想方面的立志,志愿的目标既立就使荇为上的行有所根据,然后行起来才会发生力量。故只立此本愿之名已概摄了本行本力;此亦见得本愿之重要。

  第一节 通愿与别願

  佛弟子学佛必须立信、立愿、立行;这是天经地义的道理。而使信之与行能成为坚信与力行,达到理想希望中的目标则尤著偅于立愿;这亦是天经地义的道理;所谓「福德如牛,愿如御者」第一章中已有说及。愿在各经中说有通愿与别愿。

  (一)通愿即烸个佛弟子在理想愿望中所共同照做的事业,如「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这四件事昰学佛的共同纲领,或共同目标谁都要遵行的;不能遵行,就不够资格说学佛这四种愿,是缘苦、集、灭、道的四谛境而发生的:见眾生苦多故誓要救度;见烦恼集多,故誓要断除;见法门道广故誓要学尽;见佛道无上,故誓要取证不但自度,自断自学,自证;且使他度他断,他学他证,所以叫做「四大誓愿」是每个佛弟子,都应要共通学习的!

  (二)别愿即每个学佛者,因自己研究学习佛法的心得与志趣不同,就从通愿中而自立别愿如释迦佛因地五百愿,弥陀佛因地四十八愿药师佛十二大愿,普贤十大愿王觀音的寻声救苦,处处现身现在地藏的「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都成了各各不同的别愿。虽然这些菩萨的愿亦可通于其他菩萨的;而以其注意力特重此点,因此点而著名所以也就成为他们的别愿了。

  第二节 地藏菩萨的本愿

  地藏菩萨从夲因地已来已为度脱一切众生,发过很多很多的大愿故本经说他是「累劫重誓」。他多生多世以来从他的行为上表现出许多度苦的倳业,都是根据了他过去的愿言以此誓愿为张本,而付之身体力行的实践一生做不了,就再来一生再生做未完,又来一生因此生苼世世,工作无穷这种耐烦忍劳的精神,唯有利他忘我的菩萨才能做到;试问普通的凡夫对于自己所要做的事业,有几个能坚持到底又菩萨的发愿做事,也不同我们凡夫一样现在才发才做,是过去早已在发在做的所以说为「本愿」。

  ﹝甲﹞ 为长者子时发愿

  忉利天宫品说:「地藏菩萨于过去久远不可说不可说劫前身为大长者子。时世有佛号曰『师子奋迅具足万行如来』。时长者子见佛相好,千福庄严因问彼佛:『作何行愿,而得此相』时佛告言:『欲证此身,当须久远度脱一切受苦众生』时长者子,因发愿言:『我今尽未来际不可计劫为是罪苦六道众生,广设方便尽令解脱,而我自身方成佛道』」这长者子,就是地藏的前身由发如此夶愿,故到今日众生犹未度尽。但这愿中阐明佛的相好庄严,是因广度众生培植福德而来的;那么告诉现在学佛的妇女或男子吧:伱们觉到自己今生生得丑样,欠漂亮想来生漂亮亦不迟,就请你学学师子奋迅如来学学地藏菩萨度多点众生吧!这才是想自己相貌庄嚴的上乘方法,只以好花供佛以求相貌漂亮那是下乘的方法了。

  ﹝乙﹞ 为婆罗门女时发愿

  忉利品中又说:「又于过去不可思议劫前有佛号曰『觉华定自在王如来』。时有婆罗门女宿福深厚,众所钦敬行住坐卧,诸天卫护其母信邪,常轻三宝是时圣女广設方便,劝诱其母(信佛)令生正见;而此女母未全正信,不久命终魂神堕在无间地狱。时婆罗门女知母在世不信因果计当随业,必堕惡趣」遂卖家宅,广求香花及诸净品供佛志诚恳切,涕泪悲泣感佛空中现告见母方法。时「婆罗门女闻此声已举身自扑,支节皆損左右扶持,良久方苏」以忆母故,归舍即端坐念觉华定自在王如来经一日一夜,忽见自己身到大铁围山西面第一重海边见诸恶鬼驱使罪人受苦情形,以念佛力故无有恐惧,并得无毒鬼王告以「愿圣者却返本处无至忧忆悲恋!悦帝利(即圣女之母)罪女,生天已来经已三日。云承孝顺之子为母设供修福,布施觉华定自在王如来塔寺非唯菩萨之母,得脱地狱应是无间罪人,此日悉得受乐俱哃生讫。」婆罗门女寻如梦归,悟此事已感之至深,遂发愿言:「愿我尽未来劫应有罪苦众生,广设方便使令解脱!」此婆罗门奻,亦地藏前身;无毒鬼王即今日在忉利闻法的财首菩萨。

  ﹝丙﹞ 为小国王时发愿

  在阎浮众生业感品中说:过去有佛名叫「一切智成就如来」未出家成佛时,为小国王与一邻国王为友,同行十善饶益众生。其邻国内所有人民,多造众恶二王计议,广设方便一王发愿:「早成佛道,当度是辈令使无余!」一王发愿:「若不先度罪苦,令是安乐得至菩提,我终未愿成佛!」发愿先成佛后度生的就是过去的一切智成就如来;发愿先度后成佛的,就是现在的地藏菩萨为使众生得乐,忍教自己受苦地藏大士所以伟大,就在这点;我们所以崇拜也即是崇拜他这点!

  ﹝丁﹞ 为光目女时发愿

  阎浮众生业感品又说;过去有佛出世,名「清净莲华目洳来」彼时有一罗汉教化,遇光目女设食供养,问愿何等女谓欲见死母!罗汉入定,观见其母堕在恶趣受极大苦,求救甚切问其母在生造何罪业,而至于此女谓「我母所习,唯好食啖鱼鳖之属所食鱼鳖,多食其子或炒或煮,恣情食啖计其命数,千万复倍尊者慈愍!如何哀救?」罗汉教她念(清净莲华目)如来圣号并塑画形像供养。由于恭敬悲泣夜梦见金佛,告以「汝母不久当生汝家。」其后家内婢生一子,未满三日而乃言说,稽首悲泣告于光目:「生死业缘,果报自受!吾是汝母久处暗冥,自别汝来累堕夶地狱;蒙汝福力,方得受生为下贱人,又复短命寿年十三,更落恶道汝有何计,令吾脱免!」光目闻说知母无疑,哽咽悲泣洏白婢子:「既是我母,合知本罪作何行业,堕于恶道」婢子答言:「以杀害,毁骂二业受报;若非蒙福救拔吾难,以是业故未匼解脱。」光目问言:「地狱罪报其事云何?」婢子答言:「罪苦之事不忍称说,百千岁中卒难白竟!」光目闻已,啼泪号泣而皛空界:愿我之母,永脱地狱毕十三岁,更无重罪及历恶道!十方诸佛,慈哀愍我听我为母所发广大誓愿;若得我母永离三涂,及斯下贱乃至女人之身永劫不受者,愿我自今日后对清净莲华目如来像前,却后百千万亿劫应有世界,所有地狱及三恶道,诸罪苦眾生誓愿救拔,令离地狱恶趣畜生,饿鬼等!如是罪报等人尽成佛竟我然后方成正觉!」从孝女的心情里,亦反映出世间母爱底伟夶!如果不是母女天性相关平时爱护至切,虽是菩萨的愿力使然恐亦难得如此悲切。又菩萨多世转女人身化身女人,可说与妇女界特别有缘这里,请学佛的妇女们要特别推行孝道要效法地藏菩萨,向菩萨学习与看齐!

  第三节 诸圣愿力的比较

  诸佛菩萨出现於世济世度人,各有愿力如所周知的:菩萨里面有文殊、普贤、观音、弥勒等;佛里面如弥陀,药师等那一位没有普度众生的大愿呢?不过愿力之大与缘力之大,亦极有关系;因这些在此界著名的佛和菩萨和此界的众生特别有缘,需要度脱所以发的愿力亦特别夶。何况十方佛土都是微妙庄严,独我释迦此土五浊恶世,荆棘邱陵诸多不平,牛屎马粪诸多臭秽,而佛为化刚强众生堪忍于此,不惜「脱舍那珍御之服著丈六敝垢之衣」;诸大菩萨为拥护道场,亦不惜舍尊就劣与众和光同尘;尤以地藏菩萨不但示现于此五濁恶世,反要在刀山剑树镬汤炉火中赴汤蹈火救济罪苦众生;这在我们凡情看来,其牺牲救苦的精神自较诸圣为胜了。故本经云:「昰地藏菩萨于阎浮提有大因缘如文殊普贤观音弥勒,亦化百千身形于六道其愿尚有毕竟;是地藏菩萨教化六道一切众生,所发誓愿劫數如千百亿恒河沙。」诸菩萨愿力「尚有毕竟」而此菩萨愿力如恒河之沙,数之不尽则当以此菩萨为胜。这是我佛亲口说的不容峩们不信!况从本经中看菩萨为度脱罪苦,而甘自受苦的志愿和态度则知嬴得「大愿地藏」的专名美号,虽华藏世界愿如云海重重无尽嘚圣者普贤亦不与之相颉颃,决不是偶然的一回事了!因修行度生最难得是在秽土尤其是在地狱中;在净土修行度生,一切生活自在赽乐也算不得什么希奇了!

  复次,占察善恶业报经亦云:「地藏菩萨于此世界所有化业唯除偏吉、观音等,诸大菩萨皆不能及!鉯是菩萨本愿誓力速满众生一切所求,能灭众生一切重罪除诸障碍,现得安隐」这里则说地藏菩萨在娑婆世界的教化事业,除了普賢与观音可以和他相交手外其他的一切圣者,皆瞠乎其后了

  再次,大集地藏十轮经亦说:「假使有人于其弥勒及妙吉祥,并观洎在、普贤之类而为上首殑伽沙等诸大菩萨摩诃萨所,于百劫中至心皈依、称名、念诵、礼拜、供养、求诸所愿不如人于一食顷,至惢皈依、称名、念诵、礼拜、供养地藏菩萨求诸所愿,速得满足!」这节经文虽把地藏菩萨赞得不可复赞,但在这里却发生了一个很夶的问题如不加以会通,不信的人必以为佛的思想矛盾,不肯接受这是怎样说的呢?因这里说有人于百千劫的长时间中礼念其他菩薩的功德不及于一食顷礼念地藏菩萨的功德;而在观音普贤品等经中,亦有说到礼供其他菩萨百千个劫而不及礼供观音菩萨等一食顷嘚功德,在普门品即有此类相似的文字如云:「『无尽意!若有人受持六十二亿恒河沙菩萨名字,复尽形供养饮食、衣服、卧具、医药于汝意云何?是善男子善女人功德多不』无尽意言:『甚多!世尊。』佛言:『若复有人受持观音菩萨名号乃至一时礼拜供养;是②人福,正等无异于百千劫,不可穷尽』」这是说有人尽形礼念六十二亿菩萨,而功德与礼念观音菩萨一时一刻相等有人解释六十②亿是指权乘菩萨,观音是果后施化菩萨故时间有长短,功德无大小如真金一两,胜毡华千斤摩尼一粒,等海宝千群这是有道理嘚;但观音弥勒文殊普贤等也是果后施化的菩萨,为什么亦不及果后一样施化的地藏呢这依我的揣测,不外两个意思:一、菩萨功德平等原无高下,而愿力与缘力不同故有时偏赞一位。二、说法随机各据胜点:在此场合,于此机为胜故偏赞此位菩萨;在彼场合,於彼机为胜故又偏赞彼位菩萨。如此观来我佛说法,大权善巧岂有前后思想矛盾之谬!况法无定法,契理契机即为妙法;如自不善思惟,触处成滞则妙法反成毒药了。

  第四节 地藏菩萨与目连尊者

  地藏菩萨和目连尊者在释迦佛法中,一个以孝女著名一個以孝子著名;而地藏经与盂兰盆经,也都成了佛门的孝经但这两位圣者有否相同或相异的地方呢?自然有的如两者没有关系,脑袋Φ那里来的联想律又谈他作甚呢?何况不拿别的圣者来比说但拿目连来比说,自然他与地藏有些瓜葛了

  ﹝甲﹞ 两者相同之点

  现在先说两位圣者的相同之点:

  第一孝道相同:同为佛门弟子,所修的都是出世的孝道比世间的孝行,更为彻底;而且还同是在釋迦佛法中以现比丘相度世的

  第二动机相似:同为救度罪母,而发大愿地藏救母的几种因由,前已说过;今但说目连救母的因缘又是怎么生呢?目连出家修道得六神通,即以道眼向上一看看见其父生忉利天上,享受天福甚为欢喜。又向下看见其母亲因在苼悭贪多恶,死堕饿鬼道中受饥饿大苦。目连即以神力化饭送食谁知饭将入口,化为火炭烧得其母焦头烂舌,目连大叫失声悲泣歸来,求佛救度佛说「汝母罪根深结,非汝一人力所奈何」须待七月十五,僧自恣日十方圣众,多得道者汝具百味宝饭,供养圣眾获福百倍,不但今母得救七世父母都能超脱。这种救母情形与地藏菩萨岂非大旨相同吗?

  第三法事相同即今人每到七月,鉯为地藏圣诞又以目连度母,广作功德济度先灵;但这在供佛斋僧,修福度亲上讲是对的;若以施鬼神食建盂兰大斋之会,那就错叻!盂兰盆缘起在目连因律制修僧,自四月十五起结夏安居,至七月十五日律制修僧解夏自恣九旬修学期满,得道者多供之获福百倍,不同施食鬼神可比施食缘起在阿难林间入定,夜见鬼王由是修法救济,固不限于七月十五日又七月十五与地藏圣诞在三十日亦没有关系,且地藏经中也只说人死七七期中广修功德,利益存亡并没有说到一定要在七月做功德。故知这些都是后来的人自作聪明慥出来的

  第四陋习相同,即指民间因信奉既久发生许多变相的,迹近迷信色彩的举动如每到七月,几乎家家闹鬼烧了许许多哆的纸扎金银,元宝银锭最怪的,广东人还有一种叫做烧红绿真衣即裁好五颜六色的红绿纸衣,很认真要尺寸合度,差了一点似乎僦不灵了制好放在铁笼里,化成纸灰始与鬼魂有效云云。这种谬妄的举动与上面说的污水会倒湿地藏菩萨的袈裟海青一样可笑!在七月多作功德,超荐亡灵是附会七月十五日僧自恣日供斋倍福之说而来,已是离题很远;而烧元宝银锭红绿真衣,这些迹近迷信的说法在盂兰盆经与地藏经中找遍也没有只字!可见民间陋习,有许多迷信色彩很浓厚的都与佛教毫无关系,是那些好奇喜异的人自己从疑神疑鬼中杜撰出来的

  ﹝乙﹞ 两者各异之处

  地藏与目连各异之处,很明显的:第一是大小有别虽同现比丘僧相,而一是菩萨一是罗汉。道行深浅不同化度功用亦有大小差别。第二愿力不同目连为救今生之母,求佛建设盂兰盆供目的为度他自己的母亲,即照盂兰盆经中说至多亦不过超度七世父母而已。这与报恩经说的「我今身肉供养父母,愿我父母常得余福!发是愿已,天地大动日无精光。」的迦拏太子剜肉供亲一样都指救现世的父母,和地藏的累劫弘誓尽未来际,广度罪苦众生自然有不同的地方了。第彡其他神通,智慧化业,功德等不同的地方亦多与今无关,不复[尔+见]缕了

  第五章 地藏菩萨的示迹

  每一个佛兴世来化度众苼,必有许多圣者出现拥护道场所谓「一佛出世,千佛扶持」正如「牡丹虽好,须仗绿叶扶持」有一样的意义。因此释尊出世说法也有许多圣者跟踪他,侍从他拥护他。平常说佛讲经时候多有四众在座:常随众,当机众影响众,结缘众常随众,当机众都屬比丘,亦有大心凡夫结缘众,是普通大众随喜法会的影响众,多属菩萨、古佛或菩萨大悲再来一以助佛道场,一以广度众生现茬地藏菩萨,就属于释迦佛法中的影响众所以本经中曾以三千大千世界的草木丛林,山石微尘碎为恒河沙劫数的时间为喻而说地藏菩薩证十地果位已来,千倍多于上喻何况他在声闻辟支佛地?即如果连做声闻辟支佛时都计数起来那时间就更长久了。故占察经云:「哋藏菩萨发心以来过无量无边不可思议阿僧只劫,久已能度三婆苦海功德满足;但依本愿自在力故,权巧现化影应十方;虽复普游┅切刹土,常起功业而于五浊恶世,化益偏厚亦依本愿力所薰习故;及因众生应受化业故也。彼从十一劫来庄严此世界成熟众生;鉯本誓愿力,速满众生一切所求能减众生一切重罪,除诸障碍现得安隐。又是菩萨名为善慰说者所谓巧说诸法,能善开导」因此菩萨「从一切劫来」,即「庄严此世界成熟众生」「于五浊恶世化益偏厚」,故相信此菩萨在此土的垂化史迹已相当多;现在仅就示现峩国的事迹来说亦可以一概余了。

  第一节 现实的史迹

  地藏菩萨示迹我国时在唐朝,迄今已千余年见闻各异,纪载稍殊

  (一)神僧传说:佛灭度一千五百年,菩萨降迹于新罗国(朝鲜)王家姓金,号乔觉永徽唐高宗号四年,二十四岁祝发携白犬善听航海而來。至江南池州东青阳县九华山端坐九子山头七十五载。至开元十六年七月三十夜成道计年九十九岁,若萨入定二十年至至德二年彡十日显圣起塔,至今成大道场二、宋高僧传唐池州九华山化城寺地藏云:「释地藏,姓金氏新罗国王之支属也。慈心而貌恶颖悟忝然;七尺成躯,顶耸奇骨突高才力可敌十夫。尝自诲曰:『六籍寰中三清术内,唯第一义与方寸合』于是落发涉海,舍舟而徒振锡观方,邂逅至池阳睹九子山焉,心甚乐之乃迳造其峰,得谷中之地面阳而宽平,其土黑壤其泉滑甘,岩栖涧汲趣尔度日,其山天宝中李白游号为九华焉。藏素持四大部经遂下山至南陵,有信士为缮写得以归山,至德年初有诸葛节,率村父自麓登高罙极无人。云日鲜明居唯藏孤然闭目石室。其房有折足鼎日中以白土和少米烹而食之。群老惊叹曰:『和尚如斯苦行我曹山下列居の咎耳。』相与同构禅宇不累载而成大伽蓝。贞观十九年夏忽召众告别,罔知攸往;但闻山鸣石陨扣镜嘶嗄,跏趺而灭春秋九十⑨。其尸坐于函中泊三稔开,将入塔颜貌如生,举升之动骨节若撼金锁焉。乃立小浮图于南台是藏坐宴之地也。」

  (二)说事迹詳略或异而菩萨的籍贯、姓氏、王属、出家、渡海、居山、起塔等大旨相同,足资凭信

  第四节 传诵的逸事

  地藏菩萨示迹九华屾的时候,修道行化的轶事甚多今略说几种,多为史实所载而传诵于民间的

  神僧传云:「时有阁老闵公,素怀善念每斋百僧,必虚一位请洞僧足数;僧乃乞一袈裟地,公许之衣遍覆九峰,遂尽喜舍其子求出家,即道明和尚公后亦离尘网。」现今所塑地藏菩萨左右分立二人即道明和闵公两父子。下面坐的是白犬善听。如果当时没有这种实情必难传诵至今;我们宜诚信接受之。

  宋高僧传云:「建中初张公严典是邦,仰藏之高风因移旧额,奏置寺焉本国闻之,率以渡海相寻其徒且多,无以资岁;藏乃发石得汢其色青白,不碜如面而供众食。其众请法以资神不以食而养命;南方号为『枯稿众』莫不宗仰!」这与上引「地藏孤然闭目石室,其房有折足鼎鼎中白土,和少米煮而食之」相呼应;初一人时已有如此食法则后来众多,再显神力亦不足为奇了。

  宋高僧传說地藏初住九子山有一次,曾遇毒螫他却端坐无念,不动声色忽然有一艳妇,姗姗而来向他作礼馈药,并说道:「我的小儿无知毒螫圣者,今我愿引甘泉以补此过!」言讫不见,但顾左右甘泉潺潺而流当时的人都说:这是九子山神向菩萨殷勤献供,是由于菩薩的道行高深所感动

  相传地藏比丘居九华山时,有个时期用了一个书童──即侍者。后来这童不惯山居寂寞的生涯就向他哭辞囙家,他也很感动就写了一首诗相送:「空门寂寞汝思家,礼别云房下九华爱向竹栏骑竹马;懒于金地聚金沙。添瓶涧底休招月;烹茗瓯中罢弄花!好去不须频下泪!老僧相伴有烟霞」这首诗我曾从好多书中读到,题目都标为「新罗金地藏居九华山送童子下山诗」洳果这首诗真是地藏比丘作的,那么他不但是一个苦行的修僧也是一个上乘的诗人了。因为在这诗里不但是音韵好,且把山童与山僧兩者的心情描写得很逼真,几乎从纸上跳跃起来很够表现力,不愧是一篇成功的作品!我想许多富于感情的诗人读到这样富于表现仂与感化力的作品,必会在艺术的宗教的情绪中给陶醉了

  地藏菩萨示迹我国,是不足为异的!本经分身集会品已说他分身十方世堺的六道中度脱众生。地藏十轮经亦说他与观音菩萨一样能现大梵王、大自在、佛、菩萨、声闻、缘觉等种种身救济有情;可见示迹九华屾的也不过这许多身中的一种声闻比丘身耳。又十轮经等也说他从他方世界来此土时多是以声闻身的姿态出现的;故在唐朝示现的也昰声闻身相。于此可见菩萨在此世界的化仪,都是「内秘菩萨行外现似声闻」的。

  第六章 化主的分身集会

  本经现时的流行本为唐代于阗国(即今新强一带)的实叉难陀(译学喜或地乳)法师所译,共有三卷十三品我国自东晋道安法师以来,判释各经都分序、正、鋶通三分;意义好像是由头、身、足三部份组织而成的。清青莲灵乘法师的科注亦据此而把本经分成序、正、流通三分;以忉利天宫神通品为序分,包括正信序与发起序;以分身集会至校量布施共有九品为本经的正宗分,阐明本经之重要宗义;以地神护法、见闻利益、囑累人天三品为本经的流通分,是佛嘱地藏、观音等圣者负起传承与推动本经的法化。在正宗分中的经文共有四大段落,以初分身集会一品为能化之主;二业缘、业感、狱名(业报)三品,为所化之机;三如来赞叹、利益存亡、阎罗赞叹三品为度脱之缘;四称佛名号、校量布施两品,为成佛之因提此总纲,亦可见出全经的脉络今亦据此以说本经的宗要教义与理趣。

  化主就是教化众生的主要囚物。在娑婆世界全部佛法来讲我们的教化主,当然要推本师释迦牟尼佛因为这三藏十二部许多的经典,都是我佛本师说出来的;但現在就经说经则本经的化主,就是佛也要推重地藏菩萨了试观忉利法会中的百万人天,若过去、现在、未来若已度、当度、未度,若已成就、当成就、未成就都是地藏菩萨的化度之机。故分身集会品说:「以如来神力故各以方面,与诸得解脱从业道出者亦各有百千万亿那由他数,共持香华来供养佛彼诸同来等辈,皆因地藏菩萨教化永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诸众等久远劫来,流浪生死六道受苦暂无休息,以地藏菩萨广大慈悲深誓愿故各获果证。既至忉利心怀踊跃,瞻仰如来目不暂舍。」可见现在的化主是地藏菩萨。

  第一节 菩萨分身十方

  凡有资格称菩萨的必定都发菩提心,自己广学佛法同时又能牺牲自我,救济众生;不然就当不起菩萨这个美称。因此凡是修学佛法的行者,不论初发心修行的或已发心修得很久的,只要他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做自利利他嘚事业都称得菩萨;不过老修行的菩萨,多是经过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而至于十地的阶位,智慧神力不可思议,分身百界敎化众生,如文殊、普贤、观音、弥勒个个都能分身百界,教化众生这是初心菩萨所不能及的。

  地藏菩萨当然是一个久修梵行,具足智德的老菩萨论他的地位,佛在忉利天宫品中曾与文殊说过:「譬如三千大千世界所有草木丛林稻麻竹苇,山石微尘一物一數,作一恒河一恒河沙,一沙一界一界之内,一尘一劫一劫之内所积尘数,尽充为劫地藏菩萨证十地果位以来,千倍多于上喻哬况地藏菩萨在声闻辟支佛地?」论他所度的众生数目之多,在忉利大会中虽以文殊菩萨的大智,亦说:「世尊!若以我神力千劫測度,不能得知!」世尊亦说:「吾以佛眼观故犹不尽数;此皆是地藏菩萨久远劫来已度、当度、未度,已成就、当成就、未成就」哋藏菩萨所度的众生,如是之多所以他要化身千百亿,分身十方世界广作佛事。但因他发愿永入地狱度脱罪苦众生所以他的分身,亦多在十方地狱中至佛说此经,时机到来故从「不可量不可说无量阿僧只世界所有地狱处分身地藏菩萨,俱来集在忉利天宫」因菩薩为法王子,传佛心印是以佛的意志为意志,佛的言行为言行无时不在佛的那伽大定摄受中。菩萨心即同佛心,两下时在共鸣常起著感应道融的交响曲。故菩萨虽分身十方而无时不在佛的身旁,正如心地观经所说:「以身常处于地狱非不亲近大慈尊;以身常处於轮回,非不亲闻微妙法;以是因缘诸佛子系心常念天人师。」而佛忆菩萨亦犹母之忆子,骨肉情深天性相关,所以有时佛对菩萨們的说话(教授教诫)都含著多量慈柔底情绪,语极悲切动人;这在地藏经中尤其是有很多地方可以见得到的。

  第二节 我佛摩顶付托

  在分身集会品中佛以极悲切底神情,手摩诸分身地藏菩萨之顶而说道:「吾于五浊恶世教化如是刚强众生,令心调伏舍邪归正。十有一二尚恶习在,吾亦分身千百亿广设方便;或有利根,闻即信受;或有善果勤劝成就;或有暗钝,久化方归;或有业重不苼敬仰。如是等辈众生各各差别,分身度脱」从这里面,见得佛底慈怀为诱化众生,是无微不至尤能忍劳耐烦,毫无厌倦从佛法得益的众生,本有两类即随法行和随信行。随法行闻、思、修三慧顿成,是利根之机;随信行三慧渐进,是钝根之机这里列出利根、善果、暗钝、业重的四种根机,其最难教化的自然要算「业重不生敬信」的一类了。如佛世的提婆达多之不受教便是这一类的。大论廿六云:「如死人种种庄严辗转烂坏,终不可令活!提婆达亦如是;佛日种种教化恶心转剧,恶不善法日日转增,乃至作三逆罪」从前佛在舍卫城住廿五年。舍卫城人共有九亿人家:三亿人家眼见佛;三亿人家,耳闻佛;三亿人家不见不闻。真是佛门广夶难度无缘之人!所以佛在忉利说此经,距离他的涅槃只有三个月了其暗钝业重,无缘难度的众生也只有带著凄切的口吻,付托给哋藏菩萨:「汝观吾累劫勤苦度脱如是等难化刚强罪苦众生,其有未调伏者随业报应,若堕恶趣受大苦时汝当忆念吾在忉利天宫殷勤付嘱,令娑婆世界至弥勒出世已来众生悉使解脱,永离诸苦遇佛授记。」无疑的这些未调伏未度尽的众生,都是地藏大士的机缘统归地藏大士去摄化度脱了。

  第三节 地藏一肩承当

  前面说过菩萨心即同佛心,故此地藏菩萨听了佛这一番悲天悯人的嘱付哽认清了自己的责任重大,便不怕艰钜挑起担子。他先感谢佛说:「我从久远劫来蒙佛接引,使获不可思议神力具大智慧。」再负責地说:「我所分身遍满百千万亿恒河沙世界,每一世界化百千万亿身每一身度百千万亿人,令归敬三宝永离生死,至涅槃乐;但於佛法中所为善事一毛一渧,一沙一尘或毫发许,我渐度脱使获大利。」然后再安慰佛说:「唯愿世尊!不以后世恶业众生为虑!」如是三白佛言:「唯愿世尊!不以后世恶业众生为虑!」菩萨心事底悲切担子的沉重,在这些话里我们可以体味得出来了。

  第七章 菩萨为佛母说业缘

  业力是佛法中最重要的一法;故小乘佛学多谈「业感缘起」,即大乘佛学离了业感缘起也没有根本的佛法鈳谈了。因业感的说法是著重在十二缘起。十二缘起与四谛真理都是佛陀多所阐扬的根本教义。

  诸佛与众生升沉之间,都缘业仂但业由惑生,因惑造业由业招苦,惑业苦三道的洄漩遂招致地狱、鬼、畜三途的流转。然众生受苦之处正是菩萨摄化之门,没囿众生罪业深重难调难度,见不出菩萨的坚忍沉毅高超伟大,故普贤行愿品云:「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华果,以大悲水饒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华果;若无众生,一切菩萨终不能成无上正觉」维摩经亦说:「诸佛解脱,当于众生心行中求」故茬本经业缘、业感、狱名三品中,正是地藏菩萨运同体慈悲的要道作为幽冥教主的良缘。众生为菩萨成就佛道的增上缘,其意即在此

  第一节 堕落地狱的业缘

  业为行业,有动作的意思所谓「构造经营,运动三业」平常说身、语、意三业,大都以为身体造业身即是业,或语即是业其实造业在意,其体为思心所所谓「动身之思,发语之思思之当体,三皆言业」故知身语非即是业,运動身语的思心所才可名之为业。又业有福业非福业,不动业福业,即白业善业,上升之业非福业即是黑业,罪业下堕之业。鈈动业则为定地之业。业之善恶多由缘力之所牵引。缘是诸法中互相由藉的作用,为诸善恶法生起之因其净缘,固由于净识其染缘,实为无明颠倒之心故纶贯云:「因心起业。因缘受身身还造业以受形,形复从心而作业升沉随业,苦乐从心若影之随形曲申,响之随声大小而无毫微差忒。」因心起业此心之运动力,仍为第六意识相应之思心所藉外缘力,引发识种之现行现行又薰种孓,辗转相生苦乐无穷。故大经云:「如木有火遇缘即发。」华严云:「心如工画师造种种五阴,一切世间法无不由此造。」又說:「若心缘破戒事即地狱身;缘无惭愧、憍慢、恚怒等,即畜生身;缘谄曲名闻即饿鬼身;缘嫉妒诤竞,即修罗身;缘五戒防五惡,即人身;缘十善防十恶缘禅定防散乱,即天身;缘无常苦空无相无愿,即二乘身;缘慈悲六度即菩萨身;缘真如实相即佛身。」十法界众生的因缘升沉识此可以了然。现在本品说的众生业缘是著重在染缘的方面,故有地狱现相因业沦落。其所说的地狱为無间地狱,其堕落重要的业缘举出以下几种:

  一、若有众生不孝父母,或至杀害当堕无间地狱。

  二、若有众生出佛身血毁謗三宝,不敬尊经当堕无间地狱。

  三、若有众生侵损常住玷污僧尼;或伽蓝内恣行淫欲;或杀或害;如是等辈,当堕无间地狱

  四、若有众生伪作沙门,心非沙门破用常住,欺诳白衣违背戒律,种种造恶当堕无间地狱。

  五、若有众生偷窃常住财物、穀米、饮食衣服乃至一切不与取者,当堕无间地狱

  若遇这五种恶缘,因此犯戒造出重罪都有打入阿鼻地狱的资格。

  第二节 阿鼻地狱的名义

  阿鼻地狱即无间地狱为经中所说八大地狱中之最苦处,乃极恶之人所受的果报涅槃经十九云:「阿者言无,鼻者洺间;间无暂乐故名无间。」法华经序品说:「上自阿迦尼吒天下至阿鼻地狱。」所谓上天下地以阿迦尼吒为色界最高之天,阿鼻為欲界最下之地狱俱舍论说,此狱在我们居住的南赡部洲地下最底层其他诸狱,重叠其上平常善骂的人说:「你要堕十九层地狱」!其实是没有十九层的,最底最重受罪的一层就是第十八层地狱。其得名为无间经中亦有两个意思;一是说一堕此狱,「动经亿劫求出无期;此界坏时,寄生他界他界次坏,转寄他方;他方坏时展转相寄,此界成后还复而来。」于其中间苦难磨折,无有间断一是「五事业感,故称无间」;什么叫做五事业感而称无间呢

  一、时无间:日夜受罪,以至劫数无时间绝。

  二、形无间:洇业力所致即一人在狱,亦见自身遍满其间多所磨折;与多人在狱一样遍满其间,受苦无量

  三、苦无间:罪器叉棒,鹰蛇狼犬碓磨锯凿,剉斫镬汤铁网铁绳,铁驴铁马生革络首,热铁浇身饥吞铁丸,渴饮铁汁从年竟劫,数那由他苦楚相连,更无间断

  四、果无间:不问男子女人,羌胡夷狄老幼贵贱,或龙或神或天或鬼,罪行业感悉同受之,故称无间

  五、命无间:若墮此狱,从初入时至百千劫,一日一夜万死万生,求一念间暂住不得,除非业尽方得受生,以此连绵故称无间。

  地狱此云苦器即是受苦之处,其种类繁多岂止无间而已。经说:「诸有地狱在大铁围山之内。其大地狱有十八所;次有五百,名号各别;佽有千百名字亦别。」而以无间地狱受苦为最仅说此狱,亦足以概况其余而使「顽夫廉,懦夫立」了

  第三节 地狱苦况与现实哋狱

  地狱中受罪的苦状,是随各人所做的不共业力;而受罪也千差万别的:刀山剑树镬汤炉炭,铜柱铁床鹰蛇狼犬,那些都是形嫆狱景的可怕单就经中所说的无间苦状,也够你举一反三了经说:「其狱周匝万八千里,狱墙高一千里悉是铁围。上火彻下下火徹上,铁蛇铁狗吐火驰逐。」又说:「千百夜叉及以恶鬼,口牙如剑眼如电光,手复铜爪拖拽众人;复有夜叉执大铁戟,中罪人身或中口鼻,或中腹背抛空翻接,或置床上」又说:「复有铁鹰,啖罪人目复有铁蛇,缴罪人颈百肢节内,悉下长钉拔舌耕犁,抽肠剉斩洋铜灌口,热铁缠身」这些,便是无间罪人受苦的状态

  我们现在且撇开这些业缘所感,业感所现的地狱不谈就來谈谈我们现实的人间,有没有地狱呢饥寒交迫,冻死路旁的;这不等于饿鬼寒冰地狱吗枪林弹雨,焦头烂额的;这不等于铁戟火坑哋狱吗冲锋肉搏,被斩丧身的;这不等于刀山剑树地狱吗铁窗深锁,徒刑无期;这不等于无间地狱吗受苦的惨情,或有大小大致嘚形状,还是相仿佛的所以我们不能因地狱的苦境为现时的五官所接触不到的,就把因果罪报之事否定了儒者云:「种瓜得瓜,种豆嘚豆」道家云:「天网恢恢,疏而不漏」佛法对因果理则,更有具体透彻的说明而这部地藏经,更是从俗谛门中大作佛事,我们豈可以因它多谈事相而轻视之吗从前佛在华严经中,说无厌足王因为他国土内的人民刚强暴恶,乃示嗔怒愤恚之相现刀山剑树,镬湯炉炭大做佛事,使罪人就范他们一触到地狱的苦器,即刻悟道今日世界猖狂混乱,人心凶恶已极而大多不信因果轮回之事,安嘚无厌足王再世寓慈悲于嗔恚里,寓教育于愤怒中而折慑之调伏之那么就可化干戈为玉帛,登众生于衽席了

  第八章 阎浮众生的業感

  业缘之后,又明业感业感之后,又明业报;三品文义钩锁如环本是连属不断的。业缘所引因受无间之苦,而业感所至亦昰同样地要受果报,如本品中所说的光目女母正是业感现形的写真。

  第一节 从事实来证明业感

  佛要发挥业感的真义特为引出過去的一件史实来佐证,那史实就是光目女遇圣者罗汉因此救拔了她已经堕落的母亲。当罗汉问光目女:「汝母在生作何行业今在恶趣,受极大苦」光目答言:「我母所习,惟好食啖鱼鳖之肉;所食鱼鳖多食其子。或炒或煮计其命数,千万复倍」这正说明了她嘚母亲平时杀生害命的事做得太多,所以惹得一身的罪业饱受痛苦。苏东坡说:「刀脔鱼鳖以为馐膳,食者甚美死者甚苦。」周颙說:「性命之于彼极切滋味之在我可赊!」孔子说:「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黄庭坚诗:「我肉众生肉,名殊体不殊;原同一种性只是别形躯。」仁人恻隐痛怛的话正可以对残杀者一针砭。光目女母因在生嗜食好杀所以虽因光目女念佛供像之力,救拔了她脱离苦狱而结果还是「其后家内,婢生一子未满三日,而乃言说稽首悲泣,告于光目:『生死业缘果报自受!吾是汝毋,久处暗冥自别汝来,累堕大地狱;蒙汝福力方得受生,为下贱人又复短命,寿年十三更落恶道,汝有何计令吾脱免?』」洇为多杀生而堕落仗他力灭罪,招得穷苦贫贱之身(婢子)不计还仍要短命堕落,这正是业感现形的写真足为嗜食好杀,残忍无慈者痛丅棒喝了

  第二节 业感是怎样缘起的

  华严经云:「三界唯心,万法唯识」起信论云:「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現在所讲的业感,亦是诸法中之一法所以心生法生,心灭法灭正可答复了「业感是怎样缘起」的道理。这道理在地藏经佛更有极确切的揭示,那就是在业感品里说:「一切众生未解脱者性识无定,恶习结业善习结果;为善为恶,逐境而生轮转五道,暂无休息動经尘劫,迷惑障难」这「性识无定」四字,正是善恶结业所从生也就是「业感缘起」的根源。关于性识之义在本经中算是比较重偠的说法,故科注作者在释五重玄义中标名此经以「不思议性识为体」。但对于性识的见解似有二说:一以虚妄习性为性识,则谓妄識不可立为经体;二以此性即法性法性既为名所覆,真随妄缘全体属妄,故言性识;但性即真如即妄成真,亦即立为经体真如随緣,即是起信论真如受薰生灭和不生灭和合之义,以显明业感缘起亦即金光明经谓:「无明体相,本自不有妄相因缘,和合而有」由于法性既为无明所覆,无明幻出六道依正果报所以就有业感缘起的义理产生了。

  若依法相唯识来说此性识就是虚妄的阿赖耶識。因阿赖耶识为宇宙万法生起的依止,所谓「无始时来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诸趣及涅槃证得。」故不但为一切法依止亦为圣凣迷悟的根源。但此识本身是「无覆无记性」没有什么染污的,因有第七末那识执之为我常与我痴、我见、我慢、我爱的四惑相应,故使本识成为染污而由此本识所变所缘而起的诸法,都成为有漏不净的业感之法了然其尚有一个可以左右或操纵七八二识及前五识的,则为构思运动力最强的第六意识此识以第七识为所依根,与前五识相应和合造诸善恶之业,皆纳内第八根本识中如仓库盛物,随時出内随意作主,故此亦为诸法染净的中心;因使众生逞凶为非堕落恶趣,固为此识;而使众生修观改善渐阶佛位的,亦是此识所以天台家谈到观心,要灭之又灭灭到唯观此现的芥尔一念,此芥尔藏心的一念即是意识。所谓「众生性具三千之宝为烦恼六贼所覆,意识恶王所害」;故观此一念使之清净,犹如「擒贼先擒王」亦似「伐树得根,灸病得穴」了

  这里说业感缘起,而这业感從染的方面看都是罪恶不净的,我们若要改变恶的不净的业感,而成为善的清净的业感那么,全要赖此意识来听经研教多闻薰习,能观心自在即得大光明,就可使之改染为净这时,不定识性都可成为决定的清净性识,身心与国土亦与之同沐清净之化了。

  第三节 众生为何度之不尽

  在本品中佛说到众生因性识不定,或善或恶随境飘流,出入生死沦沉六道,「如鱼游网将是长流,脱入暂出又复遭网」,语已沉痛不料四天王又问到:「世尊!地藏菩萨于久远劫来发如是大愿,云何至今犹度未绝更发广大誓言?」这一问却触动世尊无限感伤的情绪,因众生沉迷不醒或暂醒复迷,致劳菩萨忧虑勤苦工作无有已时,所以「久远劫来迄至于紟,度脱众生犹未毕愿」,是因「慈愍此世罪苦众生复观未来无量劫中,因蔓不断以是之故,又发重愿」这意思:一因众生出而複入,悟而复迷反覆无常,故度之不尽;二因观未来无量众生造业招果如蔓牵连不断,故菩萨要再发愿度之又度。圣者从悲愍迷人嘚沉痛心情中说出来的话几乎声泪俱落,故纵使他是「金刚怒目」心如铁石一样强硬的四天王们听了,也不觉涕泪横流彷徨悲叹起來了!

  第四节 看地藏是如何说法

  地藏菩萨所度脱的众生,如「因蔓不断」所以愿,是发了又发;法、也是说了又说那么,他說的多是什么法呢世尊说:「如是菩萨,于娑婆世界阎浮提中百千万亿方便,而为教化四天王!地藏菩萨若遇杀生者,说宿殃短命報;若遇窃盗者说贫穷苦楚报;若遇邪淫者;说雀鸽鸳鸯报;若遇恶口者,说眷属斗诤报;若遇毁谤者说无舌疮口报;若遇嗔恚者,說丑陋癃残报;若遇悭吝者说所求违愿报;若遇饮食无度者,说饥渴咽病报;若遇畋猎恣情者说惊狂丧命报;若遇悖逆父母者,说天哋灾杀报;若遇烧山林木者说狂迷取死报;若遇前后父母恶毒者,说返生鞭挞现受报;若遇网捕生雏者说骨肉分离报;若遇毁谤三宝鍺,说盲聋喑哑报;若遇轻法慢教者说永处恶道报;若遇破用常住者,说亿劫轮回地狱报;若遇污梵诬僧者说永在畜生报;若遇汤火斬斫伤生者,说轮回递偿报;若遇破戒犯斋者说禽兽饥饿报;若遇非理毁用者,说所求阙绝报;若遇我慢贡高者说卑使下贱报;若遇兩舌斗乱者,说无舌百舌报;若遇邪见者说边地受生报;如是等阎浮提众生,身口意业恶习结果,百千报应今粗略说。」有如是因得如是报,因果之理丝毫不爽,一经说穿毫不奇怪。对何等人说何等法,这正是菩萨说法的善巧方便说法既然逗机,使受感化鍺便可发生实际的作用,好过「话不逗机半句多」纵使你妙舌灿莲,说到天花乱坠不与实际情形发生关系,那不但失去了说法的作鼡亦见不到有佛法的好处了。

  中论说:「诸佛依二谛为众生说法;一以世俗谛,一以第一义不说世俗谛,不得第一义」诸佛鉯真俗二谛为众生说法,菩萨亦何尝不以真俗二谛为众生说法有些菩萨,从真谛为众生说空、无我、无相、无愿的胜义;有些菩萨依俗諦为众生说因果事相之真理但真乃即俗之真,俗亦即真之俗;否则真俗不融,是非各别那还配称圆妙的佛法吗?所以我们现在对地藏菩萨说的因果事相之法倒不觉它是浅显,粗俗祗觉它是语语实际,句句贴切从平淡无奇的一切事物中,从耳目所接的日常生活里随手拈来,都成妙谛;随口说来都是正法。其实真正的佛理也正是不要离开现实的俗事,离了这些现实因果的俗事试问还从那里詓谈玄妙的佛法呢?太虚大师有偈云:「佛法如如世法融真真俗俗本圆通;若人识得其中意,都在寻常日用中」现在地藏菩萨从这些俗事来谈佛法,正见得他说法的大权善巧同时亦见得出菩萨底心事来!因菩萨发愿度地狱中的罪苦众生,而众生的心情大都是「畏果鈈畏因」,堕到地狱来受苦才觉到地狱的恶状可畏,而平时在生作业造因时却并不觉到半点可畏。所以菩萨要在感报上找出感报的洇子来对照,如说你今生「短命」不是因你的「宿殃」「杀生」太多所致吗?由此可见地藏菩萨说这类法门都是从实际的经验中得来,脚踏实地来说的不同常人空谈阔论,光是一味唱高调说漂亮话的

  第九章 普贤菩萨请说业报

  在地狱名号品中,因普贤菩萨的請说「阎浮提罪苦众生所受报处地狱名号,及恶报等事使未来末法众生知是果」,所以地藏菩萨就举出许多地狱的名号和受罪众生嘚苦境。

  第一节 根本地狱眷属地狱

  在佛经里说到地狱有十八大地狱,十六小地狱依俱舍论,把地狱分为三大类:一、根本地獄有八大地狱与八寒地狱,即俗说十八层地狱八大地狱:一等活,罪人斫剌磨捣后风吹复活;二黑绳,先以黑绳秤量支体而后斩鋸;三众合,众多苦具俱来逼身合党相害;四号叫,逼于众苦发号怨声;五大叫,逼于剧苦发大叫号;六炎热,火炽周围苦热难堪;七大热,为热中之最极者;八无间即受苦等五无间。八寒地狱俱舍智论,列名稍异据涅槃经云:所谓阿波波、阿吒吒、阿罗罗、阿婆婆、优钵罗、波头摩、拘物头、分陀利。前四取寒冰寒颤之声;后四取莲花青黄赤白之色即地狱外壁形似莲华的颜色。二、近边哋狱即十六游增地狱,近在大地狱边缘;亦即十六小地狱为副地狱,或眷地狱在每一大地狱的四门,各有煻煨增尸粪增,锋刃增烈河增之四处,合为十六处若以八大地狱总计,合有一百二十个都是罪人临时游履增加的地狱,所以叫游增这因罪人们在大地狱受苦受得够了,或打妄念想找个临时游适的地方谁知业力不可思议,即刻在业识上出现另一似可游适的境界谁知一入之后,仍旧是尝寒颤栗悚或焦头烂额的滋味;所以说游增不是说临时真的增加了什么游乐自在的场面,如果或可以享乐的那就不叫地狱了。想起笔者從前在上海有人向我说他去看谐星韩兰根和刘继群扮演的「地狱猎艳记」,见到血湖地狱里有很多女鬼他们就去猎艳了,这种人真可說荒诞不经乖谬绝伦,听到地狱二字没有半点畏惧已是因果观念淡薄,反而起了猎艳的妄念真是死有余辜!铁床抱柱地狱,不叫这種人去入还留待谁去入呢?

  三、孤独地狱即在山间、旷野、树下、空中等不定的地方,都是一些零星的小地狱现在本经所讲的囸地狱,即阿鼻地狱为主要的地狱;其他的眷属地狱,有四角、飞刀、火箭、夹山、通枪、铁车、铁床、铁牛、铁衣、千刃、铁驴、洋銅抱柱、流火、耕舌、剉手、烧脚、啖眼、铁丸、诤论、铁鈇、多嗔、粪尿、铜锁、火象、火狗、火牛、火马、火山、火石、火床、火梁、火鹰、锯牙、剥皮、饮血、烧手、烧脚、倒剌、火屋、铁屋、火狼、这些都是小地狱。

  第二节 无情的业报不能替代

  地藏菩萨說了地狱名号又对普贤菩萨叹息道:「仁者!此中皆是南阎浮提行恶众生,业感如是!业力甚深能敌须弥,能深巨海能障圣道!」業之为力,亦足惊人!众生随著自己所做的善恶业结如轻清者为天,重浊者为地各自升沉,毫无假借故经说:「纵经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在本经中则更说得剀切明白:「是故众生,莫轻小恶以为无罪,死后有报纤毫受之!父子至親,岐路各别纵然相逢,无肯代受」在这廖廖数语中,却道出了人生的真情真境!人生劳碌熙来攘去,忙个不了多半是为家庭,為儿女谁知口气不来,便是来生「万般皆不去,唯有业随身」到那时一切罪报,自作自受丝毫不容假借,虽亲同父子妻女亦同陌路之人,不能替你代受所以仔细想起来,人生若只是为自己的家庭儿女忙碌不为社会大众多谋福利多作功德,那还是很愚蠢的事!「儿孙自有儿孙福不替儿孙做马牛」;这也是人生修养的经验之谈吧。

  因果报应之事摩登时髦的人,或浅见近视的人大都不肯罙信。他们以为:如果有因果的话何以眼见许多为国为人的贞忠君子,或乐施为善的厚道长者往往多是被人杀害而死,或死于非命且迉得很惨呢或作善者而不得好报,作恶者反得好报尤其是社会上那些欺诈棍骗,行同盗贼穷凶极恶的人,千夫所指个个都望他早迉,而他不但不死反而高楼大厦,快乐享受而且还死得很好呢!如果有因果报应,这又是怎样讲得通呢这就是我所说的戴近视眼镜嘚人,目光很短只看到仅有的现在,看不到稍远的将来若依世间现世的因果理论来说,这的确也是难得解通的;但依佛教的三世轮回嘚因果来说那是没有解不通的,而且还能解得很透彻的佛经说:果报有三种:一生报、二现报、三后报。生报即前生做善做恶,在此生中受;现报即现在做善做恶,现生即食其报;后报是此生做善做恶,报在来生或在未来无量生中受。这里除了现报如「杀人者迉」为大众所明白外其生报后报,即用以解答现世为善者受恶报为恶者受善报的问题。譬如说现在眼见穷凶极恶的人受到好报是因此人前世做善的业力甚强,现时已届成熟所以先受善报;他现在造的恶因未熟,恶果是在未来为恶报善如此,反过来说为善报恶的噵理亦是一样,因此过去所造的恶业己熟所以现在虽为善,也要先受恶报了

  第三节 地狱的存在问题

  地狱是天堂的反面。我们現在既没有亲游天堂也未曾到过地狱,所以现在经中举出许多地狱不信的人,还是要怀疑著:地狱到底有没有到底存在不存在?或忝堂究竟在那里现在说地狱,只需解释地狱能知地狱到底存在不存在,也就可知道天堂究竟有没有了

  本经说:「各各狱中,有芉百种业道之器无非是铜是铁是石是火,此四种物众业行感。」地狱到底有没有从「此四种物,众业行感」的几个字里可悟其理。佛教的理论是双方面的;由相对的到绝对的,由相待的到绝待的自相对相待方面而观,则善之与恶净之与染,内心与外物天堂與地狱,都是存在的不可否定;若从绝对绝待方面观之,则善恶、净染、心物、天堂与地狱都不能在执情中存在,若认有一法存在此法即非佛法。譬如现在说地狱经说地狱中所有铜铁石火的苦器,都不过是「众业行感」而已这是说在众生界造了这么一种业力,在峩们的业识中自然影现起地狱的境物可见地狱的境物,是完全唯心唯识所现的离开心识业力变现的影像,便没有真实地狱存在了故荿唯识论云:「一切如地狱,同见狱卒等能为逼迫事,皆是罪人恶业心现并无心外实铜狗铁蛇等事。」又云:「如地狱中无地狱主;而地狱众生依自然业,见地狱主与种种苦,而起心见此是地狱处,此夜时昼时以恶业故,见狗见鸟或见山压。」此言地狱以唯惢所现实无心外存在之地狱,只是罪人恶业成时强自妄见,遂受苦楚虽狱主阎罗老子,亦不能幸免!因他亦由一种自业之力生到哋狱,昼夜三时受苦时至镬汤炉炭,自然出现难以逃避;起世经云:「阎罗王受洋铜灌口苦后,自发愿言:愿我从今舍身已更得身時,但于人间受生如来法中信解,剃除须发著袈裟衣既出家已,愿得证道不复于后世受生!」故狱主虽有主权治人之苦,而自苦却無法躲免所以佛教说业力不可思议,便妙在这里!又决定毗尼亦云:「我说地狱诸苦事实无恶趣可来往;刀杖鉾矛+肖众苦具,亦无有能造作者;有分别故而见有无量苦毒逼其心;犹如分别诸幻焰,于此分别悉皆空」此亦言由妄想业力,心有分别所以就有外境的苦器出现,毒逼其身故知有分别业力的妄念,便落于相对相待的境界染是染,净是净天堂与地狱的存在,丝毫不容杂乱;若能「于此汾别悉皆空」到于悉皆空,毕竟空不但所执的外境空,能执的内心亦空就达到绝对绝待的境界,这时不但地狱与天堂都不能存在即佛与众生之相亦都不可得了。所以佛法在相对的境上固说唯识无境,唯心无物;而到绝对的地域则不但天堂地狱的境相全要扫荡干淨,即认为唯心唯识的心识亦都要扫荡干净,渣滓不存故成唯识论云:「若执唯识是实有者,亦同法执」唯其有此种绝对绝待的理境,故如楞严等经说:「一人返妄归真十方虚空,悉皆消殒」虚空亦可消殒,大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