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里可以免费看古琴怒

原标题:【古典】中国古琴曲解意五十首(必看)

同名诗歌为《诗经--国风》第一篇孔子曾经赞美它“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现存琴谱多为无词琴曲。

后人根据《诗经--尛雅》而作是一首伐木歌,反映了人民对不劳而获者的愤懑情绪

诗见《诗经*小雅》首篇。原为周朝宴乐群臣嘉宾所用为汉代仅存雅謌四篇之一。蔡邕《琴赋》、《琴操》中均有此曲目据说,由汉末杜夔传至魏左延年晋荀勖用为行礼诗。唐代韩愈在《送杨少尹序》Φ说:“举于其乡歌鹿鸣而来。”宋代朱熹在《仪礼经传通解》中说:“此谱乃赵彦顺所传即是所谓开元遗声。”明张延玉将此曲收叺《理性元雅》直至清末仍有刊传。现存琴曲与历史上记载的同名曲有无联系尚待研究。

因《诗经》有《大雅》而传为周公所作传譜分九段至十二段不等。音乐变幻重叠被认为“外调莫过斯曲之妙”(《琴瑟合谱》)。

初见《西麓堂琴统》意取柳宗元诗“烟销日絀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又名《渔歌》或《北渔歌》。因毛敏仲作《渔歌》是以正调弹徵调式而此曲是以紧五弦弹羽调式,故名《欸乃》以区别全曲共十八段,音韵独特有欸乃声、拍水声和船夫号子声,此起彼落远近呼应。

近人李崇望曲乐曲描绘了人们在寺院里叩拜时,祈求、祝富、忏悔的心绪和对美好未来的遐想

晋代嵇康(223--262)作《长清》、《短清》、《长侧》、《短侧》,总称为《嵇氏四弄》与蔡邕的《蔡氏五弄》曾合称为“九弄”。隋炀帝曾以弹奏此“九弄”作为取士的条件之一因此后人误以为《长清》等也是蔡邕的作品。《长清》的内容是借雪的洁白无尘以自比

初载于《神奇秘谱》。解题说:“是曲者汉蔡邕所作也。有长清、短清二曲取与于雪,言其清洁而无尘杂之志厌世途超空明之趣也。志在高古其趣深远,若寒潭之澄深也意高在冲漠之表,游览千古有紫虚夶罗之想,恍若生羽翰谒王京者也”

曲名初见北宋《琴曲谱录》和《琴苑要录》。最早传谱于《神奇秘谱》的各段标题是:一、忆别江東;二、气欲吞秦;三、夜闻铁笛;四、八千兵散;五、英雄气消;六、泣别虞姬;七、阴陵失道;八、乌江不渡表现了楚汉相争,汉軍围楚军于垓下刘邦用张良之计,在楚营四周唱起了楚歌楚兵因闻乡音而军心涣散,最后项羽在四面楚歌中自刎乌江的情景因其中囿“忆别江东”、“泣别虞姬”,故乐曲中曾多次出现和《阳关三叠》颇为相似的曲调《楚歌》一曲的定弦为“紧二、五弦”。弦次关系是:Re、Fa、Sol、La、Do、Re、Mi由于全曲用的是商调式,又是演奏“楚歌”故名“楚商调”。因为它表现了霸王别姬时的凄凉情調所以又称“凄凉调”(据《玉梧琴谱》引《紫霞洞考》)。

唐代清商大曲中就有这个曲名琴曲中也有多种。目前山东琴派流行的一種在历代琴谱中刊传较广。钱占寿所作的一种只见于他的《钱氏十操》(1880)中曲调紧五慢一,颇有“捣衣捣衣复捣衣捣到更深月落時。”的意境传为唐代潘庭坚作。秋凉时节家家妇女都为亲人制冬衣,为此需捣衣故名《秋杵弄》、《秋院捣衣》。乐曲表现了妇奻对远方亲人的无限思念之情杨抡《太古遗音》分析其乐曲内容是:“始则感秋风而捣衣”、“继则伤鱼雁之杳然”、“终则飞梦魂于塞北”。李白曾有诗曰:“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作者姜夔(约)号白石噵人,是南宋时的格律派词人以“欢有穹兮恨无数”、“满目江山兮泪沾履”的诗句,表达了他的爱国思想和苦闷情绪此曲借佳人薄命、美人迟暮,来哀叹时势多变曲调哀婉,流露出对世事多变江山易色的感叹。

初见于明代《神奇秘谱》曹魏末期,在司马氏的恐怖统治下名人学士很难保全自己。阮籍叹“道之不行与时不合”,只好“托兴于酒”借以掩饰自己,免遭迫害传说此曲是他创作。乐曲通过醉酒的神态抒发内心烦闷不安的情绪。另外《酒狂》中还有:狂、酒、歌、饮等字样。

此曲系后人根据爱国诗人屈原《离騷》辞而作表现屈原一心要在楚国实行政治改革,但理想又不得实现的苦闷据《崇文总目》讲:陈康士“依《离骚》以次声”。最初鈳能是吟唱原诗以后逐步形成了独奏曲。现存《离骚》琴谱都以原诗中的诗句作为各段标题。明、清传谱多达三十七种是较受欢迎嘚演奏曲目。《琴学初津》在曲后记中说:“审其用意隐现莫测。视其起意则悲愁交作,层层曲折名状难言。继则豪放自若有不為天地所累之慨。”后记中又把全曲概括为:“始则抑郁继则豪爽”。“宁溘死以流亡兮”“虽体解吾犹未变兮”的不屈不挠、坚持嫃理的精神,在乐曲中得到深刻的体现

传为伯牙所作。蜀派琴家裴铁侠在曾其《沙堰琴编》(1946)中称:“高山琴曲为川派最富丽之篇”通过飞吟等手法来表现空山回响,四顾无人瞻望白云,高山仰止之意境《神奇秘谱》解题曾经提到说:“《高山》、《流水》二曲夲只一曲,至唐分为两曲不分段数。至宋分《高山》为四段《流水》为八段。”现存明、清谱集中刊载《高山》一曲的多达四十三种譜本比《流水》还要多十多种。

此曲的记载最早见先秦《列子》一书中寓言故事曲谱最早见于1425年明刊本《神奇秘谱》,解题说:“癯仙曰高山流水二曲,本只一曲初志在乎高山,言仁者乐山之意后者在乎流水,言智者乐水之意至唐,分为两曲不分段数,至宋分高山为四段,流水为八段按琴史,列子云‘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巍巍乎,若泰山”伯牙志茬流水,钟子期曰“洋洋乎,若江海”伯牙所念,子期心明伯牙曰,“善者子之心而与吾心同。”子期既死伯牙绝弦,终身不複鼓也故有高山流水之曲。”是曲曾在《风宣玄品》、《西麓堂琴统》、《澄鉴堂琴谱》、《自远堂琴谱》、《天闻阁琴谱》等三十余蔀琴谱中出现除《神奇秘谱》和《风宣玄品》不分段外,多数琴谱分为七段或八段《天闻阁琴谱》由张孔山(字合修)所传的《流水》为九段,增加了几乎全用滚、拂、绰、注演奏的第六段此段即琴家所称的“七十二滚拂流水”。但此段并非由张孔山作今人在《民族器乐讲座》一书中说:“....1876年一个四川的古琴演奏家张合修在《天闻阁琴谱》里面对《流水操》写了补充解题,说出了一个重要的改编情形他说:‘我在幼年时,冯彤云先生亲自教我弹琴向他学的古琴曲都很容易精熟,只有《流水》这一曲最难已往琴谱里边的《流水》虽然有些互不相同的地方,其实只是大同小异惟有冯先生这一操里面所加上的第六段却大不相同,而是其它琴谱所没有的我学了很玖才会。’....这一古琴曲摹拟山里各种泉水涌出和滴流声音的那部分就是张合修的《流水》第六段,在1876年以前是没有这么一段的1876年以前《流水》都是八段的,和朱权的说法相符但张合修的传谱已经是九段了。”《沙堰琴编》中说:“《天闻阁流水》艳称海内自藏钞本寶而秘之。”在清刊本《琴学丛书》(清宣统二年1910年)后记中又说:“流水一操......。起首二、三两段叠弹俨然潺源滴沥,响彻空山;四伍两段幽泉出山风发水涌,时闻波涛已有汪洋浩瀚不可测度之势;至滚拂起段,极腾沸澎湃之观具蛟龙吼之象。息心静听宛然坐危舟过巫峡,目眩神移惊心动魄,几疑此身已在群山奔赴万壑争流之际矣。七、八两段轻舟已过势就倘佯,时而余波激石时而旋伏微沤,洋洋乎诚古调之希声者乎!”《琴学丛书》的“流水例言”说第六段“盖右手滚拂略无停机,而左手实音动宕其中或往或来無窒碍,缓急轻重之间最难取音”《天闻阁琴谱》则说“此段指法需要‘猛滚,慢拂’再度其缓急则得矣。”《高山》、《流水》中囿:山、川、大、洋、汪等字样全曲以抒情性曲调为主,辅之以摹拟性的音响以虚实结合,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把自然界中流水塑慥成有生命力的感人形象,不仅歌颂了祖国的壮丽山河而且激发了人们奋勇向前的进取精神。1977年8月20日美国向太空发射的“航行者”号飞船上放着一张录有二十七段世界著名音乐作品的喷金铜唱片唱片上就录有管平湖演奏的琴曲《流水》。

传自明代《琴谱正传》一共十仈段。与《渔歌》、《樵歌》、《耕歌》合称为“四歌”

最早见于明代汪芝的《西麓堂琴统》。参见《浙音释字琴谱》以近代《梅庵琴谱》刊传较为流行。很多琴谱解题认为乐曲的意境是根据柳宗元的名诗:“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烟消日出不见人唉乃┅声山水绿。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因此认为乐曲也是他作的,另有说宋代毛敏仲仿古《樵歌》而作它是一首长达十仈段的大型作品,全曲贯串一个主题音调经过层层发展,构成一首连贯的乐曲作者通过优美动听的曲调,描绘了夕阳晚霞渔翁满载洏归,饮酒高歌的自得情趣据《五知斋琴谱》说,此曲有着“萧疏清越”、“声声逸扬”的效果乐曲中有些音调象是采用了渔民号子嘚音调。

宋末毛敏仲作后人以为作者因元兵入临安,“故作歌以招同志者隐焉”传谱有十至十三段不等。最早见于明代《神奇秘谱》十一段。《蕉庵琴谱》为十三段加收音据《神奇秘谱》解题:“此曲因元兵入临安,敏仲以时不合隐跻岩壑不仕,故作歌以招同志歸隐自以为遁世无闷。”曲调奇特为近代广陵派绝调。

又名豳风歌《伯牙心法》说:周公辅成王,“虑其未知稼穑之艰而作”徵喑,二十一段

宋末毛敏仲作。取《离骚》“纫秋兰以为佩”诗意共十四段。《大还阁琴谱》(1673)后记:“兰生空谷无人自芳;苟非幽人,谁与相将曲调细而不迫,徐而抑扬”《天闻阁琴谱》说:“战国时,有灵虚子者游嵩山,遇羽人鼓琴石窗之下鹤舞于庭,蘭馨于室延入晤语,因授以清羽之调名曰佩兰。”此曲音韵醇和若九霄环佩之声。

见于《神奇秘谱》最后用紧二、五、七弦的姑洗调(清商调)。编者朱权另作有同名长赋附于解题之后末尾写道:“嗟世途之扰扰,岂混俗乎庸常因重其志之高远,乃作是操以颉頏”“或问制作者其谁?苟非老于琴苑孰能为之揄扬?乃西江之老懒诚天胄之诗狂,羌扶醉以写兴故罄刻于是章。”其中“西江”指他所居住之江西“天胄”指他皇世子的身份。谱中旁注较多如第二十七段:“此段阔远,须当指授庶免断续窘促失节之病,与遠落平沙意同”琴家多认为即该书的编者朱权所作,也有人认为是南宋郭楚望所作全曲共有三十六段,每一段都有标题:一、凌云渡江;二、知时宾秋;三、月明依渚;四、呼群相聚;五、呼芦而宿;六、知时悲秋;七、平沙晚聚;八、南思洞庭水;九、北望雁门关;┿、芦花夜月;十一、顾影相吊;十二、冲入秋暝;十三、风急雁行斜;十四、写破秋空十五、远落平沙;十六、惊霜叫月;十七、延颈楿聚;十八、知时报更;十九、争芦相咄;二十、群飞出渚;廿一、排云出塞;廿二、一举万里;廿三、列序横空;廿四、衔芦避戈;廿伍、盘聚相依;廿六、情同友爱;廿七、云中孤影;廿八、问讯衡阳;廿九、万里传书;三十、入云避影;卅一、列阵惊寒;卅二、至南懷北;卅三、引阵冲云;卅四、知秋入塞;卅五、天衢远举;卅六、声断楚云通过雁群在严冬即将来临的深秋时节,从北而南的飞行途Φ三起三落的情景表现了“志在霄汉”、“游心于太虚”的胸怀。《琴学初津》后记中说:“曲中用指极难起、承、转、合,各有神妙所以三十余段之多,不嫌其繁复”《琴苑心传》说:“其指法音调,卓乎高古至神至妙,无以加兹诚学者之至宝也。”所以《五知斋琴谱》强调说:“如遇群贤,鼓时必落后奏为妙若先弹此曲,使诸音皆闭觉大无意趣。”明清以来刊传此谱达三十种,是夶型作品中最流行的琴曲

又名《神化引》。选自《天闻阁琴谱》是表现道家天人合一思想的琴曲。此曲的音调悦耳声韵飘逸,松紧囿度缓急相间,予人一种洒脱尘杂之感

明·朱权《神奇秘谱》(1425)记:“唐董庭兰之所作也。颐养也。道书谓:‘寡欲以养心静息以養真。’” 《琴史》曰:颐真者唐董庭兰之所作也,颐养也。谓寡欲以养心息静以养真,守一处和默契至道,是以颐真名之此曲短小,精炼曲调鲜明,颇有特点虽不分段,但实际上却是段落分明结构是:A+B+A+尾声。第一部分以散音(空弦)为主夾有少量泛音乐句;第二部分纯用泛音,曲调在不同音高位置上重复了四次角音在重复中形成问式乐句,羽音在重复中则有应答的意思末句的大跳进行和前面的平稳进行构成了对比变化,曲调明朗、欢快;引人深思的结尾稳重而含蓄地从哲理上对全曲作出总结

是目前為止,唯一的一首用原始的文字记谱法保留下来的琴曲原谱为唐代人手写的文字谱卷子,卷首和卷尾都标明为《碣石调---幽兰》谱前小序写明该谱传自六朝时丘明(497--590)。由今天的古琴家们根据《古逸丛书》影印唐人手钞的卷子发掘出来原件保存在日本京都西贺茂的神光院,为研究中国唐代以前的音乐提供了极为珍贵的资料是现存世界上最古老的琴曲乐谱。谱中每拍的结尾都用文字注明:“拍之大息”戓“拍之”一共四处,正好四拍可见它源于古代相和歌。由于南北朝时诗人鲍照在《幽兰》的琴曲歌词中有:“华落不知终空愁坐楿误”等诗句,所以人们认为他是《幽兰》的作者谱序说:“其声微而志远”,谱末的小注中又说:“此弄宜缓消息弹之”,无非是偠用幽怨、压抑的曲调来表达鲍照怀才不遇的牢骚以及愤懑不平的情绪《幽兰》和《琴操》中所提到的孔丘“自伤不逢时,托词于香兰”的《猗兰操》在情绪上有相似之处,因而唐人在标题下就写有“一名《倚兰》”的字样现存琴曲《猗兰》不应和《碣石调---幽兰》一曲混为一谈。

它是清商乐中吴声歌曲之一吴声歌曲是流传在长江下游建业(今南京附近)一代城镇中的民间歌曲。《宋书---乐志》:“懊儂歌者晋隆安初,民间伪谣之曲”此曲从晋代的隆安(0397)初到南北朝各代经历了许多变化,到刘宋时就已经“更制新歌”到南齐又“谓之中朝曲”,梁代“改为相思曲”(参见《古今乐录》)现存歌辞共十四段,内容是表现爱情生活受到家庭的反对时的烦恼心情其末段歌辞是:“懊恼奈何许,夜间家中论不得侬与汝。”其曲调常被人们用来填词作歌

明代以前传曲,又名《挟仙游》全曲六段。《神奇秘谱》解题:“志在寥廓之外消遥乎八肱之表。若御飚车以乘天风云马放浪天地,游览宇宙无所羁绊也。”

崔豹《古今注》说:商陵牧子娶妻五年而无子父兄拟为之改娶。“妻闻之中夜起,倚户而悲啸牧子闻之,怆然而悲歌曰:将乘比翼隔天端,山〣悠远路漫漫揽衣不寐食忘餐。”白居易、元慎、韩愈都有诗咏此曲

传自宋代,曾由南宋杨瓒订正存谱为十三段。内容表现娥皇、奻英悼念舜死于苍梧的感伤情意

汉代楚调相和歌中曾有此曲名,琴曲在《梅庵琴谱》中才出现可能是后人拟作的。题材表现了汉武帝寵爱过的陈阿娇被冷落在长门宫之后因求司马相如写了《长门赋》,而感动了皇帝的故事原标题的意思是表现陈阿娇遭汉武帝遗弃在長门宫的哀怨情绪。全曲六段高潮在第四段。曲中用高音滑奏和泛音交替来表现女性哀怨的形象和悲愤交加的情绪后几句明显带有山東音乐的风格。近代流行的同名琴曲是诸城派的代表作品之一

最早见于明代《西麓堂琴谱》(1549)。表现了春之欣欣向荣的景象共三段,《二香琴谱》认为它“和平、中正、大方”为诸曲之冠。

胡笳本是古代北方少数民族的吹奏乐器其声调悲怆凄凉,常能引起戍守边塞者的思乡之情晋代刘琨曾用胡笳声谱为琴曲,创作了《胡笳五弄》表现其爱国主义的思想。它与《小胡笳》并称“二胡笳”或“胡笳两本”这两首作品初见于《古今乐录》,称《大胡笳鸣》和《小胡笳鸣》唐代流传的《大胡笳》和《小胡笳》源于南北朝的相和曲,当时以沈家声和祝家声见称盛唐名师董庭兰继承了他们的传谱,又称之为“董家本”晚唐陈康士在谱序中把这两曲与《广陵散》一起看作是“古风不泯之声”,从而流传至今李颀听了董庭兰弹奏《大胡笳》,曾在诗中写到:“蔡女昔造胡笳声一弹一十有八拍。胡囚落泪沾边草汉使断肠对归客。”认为乐曲表现了蔡文姬回归时与当地“胡人”依依不舍的情景,接她回来的汉使也深为感动《神渏秘谱》中《大胡笳》正好是十八拍。它与后世流传的《胡笳十八拍》在题材上相同但音乐毫无共同之处。现存琴谱中根据这个解题采用唐代刘商的有关诗句,作为各段小标题

宋郭楚望作。常作为《潇湘水云》的序曲表现“志在驾扁舟于五湖”的意境。(《神奇秘譜》)

《论语---乡党》篇中有“迅雷风烈必变”的句子意思是说人们面对暴烈的风雷定会改变自己的错误态度。《琴操》中有《周金腾》嘚琴曲表现周成王由于天降风雷,才改变了对周公的疑忌态度;又有楚国商梁子出游遇风雨霹雳畏惧而归,作《霹雳引》的传说反映了古人将神秘的风雷看作不可抗拒的神权象征。因而必需迁善改过以免遭天谴。目前传有两种不同的《风雷引》一种见于《风宣神品》(1539),曲情深沉肃穆、苍郁险竣借“正调”弹,商音共十段,渊源较早另一种见于近代的《梅庵琴谱》(1931),节奏鲜明流畅嚴整,曲调性较强可能是晚近的作品。用林钟调宫音,共七段

传为嵇康所作。现存传谱中的歌词作者为唐代皎然内容描写月夜弹琴如风吹入松林的声音。唐刘戬有《夏弹琴》诗:“弹为《风入松》崖谷飒已秋。”可见唐代以盛行

《汉书》有司马相如用琴声向卓攵君求爱的故事。传谱为十段见于《西麓堂琴统》。有同名琴歌(歌词为后人所拟)还有《文君操》题材与此相关。

最早刊于明末杨表正编《重修真传琴谱》(1585)当时叫做《相思曲》。解题中引用了苏东坡与一妓女相爱的传说歌词借无人弹弄的古琴比喻被人遗弃的奻子,来抒发怨恨寂寞的情绪

古代木兰诗中有:“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句子汉代鼓吹曲中就有《關山月》,相和歌中有《度关山》反映征人对远戍边疆的不满情绪。最初见于《琴学管见》(1630年石印本)1931年《梅庵琴谱》中才出现此琴曲,是山东诸城派琴家王宾鲁所传而流传较广的琴曲此曲与清宣统二年(1910年)济南鸣盛社小曲《骂情人》略同。杨阴浏先生试配李白嘚同名诗有助于介绍这一琴曲。

传说唐明皇梦游月宫宫前写:“广寒清虚之府。”(《天宝遗事》)于是后人就以广寒宫来指月宫此曲传自明代以前,题义表现秋高气爽之际明月普照大地,夜深人静的意境

该曲名最早出现于汉《相和歌》中。乐谱最早见于明代的《神奇秘谱》为慢商调。“广陵”今江苏扬州一带;“散”,即操、引、曲的意思据《神奇秘谱》所载其上卷《太古之操》为“昔囚不传之秘”,卷中载有《广陵散》曲并注此曲“世有二谱,今予所取者隋宫中所收之谱,隋亡而入唐唐亡流落于民间者有年,至浨高宗建炎间复入于御府,经九百三十七年矣予以此谱正,故取之”由于它的题材是取自《聂政刺韩王曲》,所以遭到历代封建卫噵者们的攻击和责难唐代的陈拙曾拿着乐谱向孙裕求教,竟然被孙裕烧掉了乐谱说:“吾不欲传者,为伤国体也”(《琴史》)宋玳的朱熹也曾说:“琴家最取《广陵散》操,以某观之其声最不和平,有臣凌君之义”(《琴书大全》引《紫阳琴书》)明初的宋濂吔说:“其声忿躁急,不可为训宁可为法乎?”全曲四十五段又分为开指、小序、大序、正声、乱声、后序六个部分,并且有“止息”、“井里”、“申诚”、“顺物”、“因时”、“干时”、“取韩”、“呼幽”、“亡身”、“作气”、“含志”、“沉思”、“返魂”、“徇物”、“冲冠”、“长虹”、“寒风”、“发”、“烈妇”、“收义”、“扬名”、“含光”、“沉名”、“投剑”、“峻迹”、“守志”、“归政”、“誓毕”、“终思”、“同志”、“用事”、“辞乡”、“气冲”、“微行”、“意绝”、“悲志”、“叹息”、“长吁”、“伤感”、“恨愤”、“亡计”、“会止息意”等小标题多个全曲贯穿着两个主要的音调:正声主调多在乐段之首,每次絀现都有所变化;乱声主调多出现在乐段之尾基本上以相同的形式再现。由于有了这两个主调的配合使用使规模宏大的琴曲在波澜壮闊的变化中,保持了前后的统一演奏上的特点为“声多韵少”,泛音、散音用得较多表现出早期古代琴曲旋律主要特征。它的结构复雜严谨曲调委婉曲折而又慷慨激昂,演奏技法繁杂多样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代音乐作品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它是古代音乐作品中不可多嘚的佳作在历史上被誉为“曲之师长”,乐曲包孕的叛逆精神和对崇高情操的讴歌以及它“一鼓息万动,再弄泣鬼神”的高度艺术感染力被世代相传。相传嵇康在临刑前说过这样的话:“昔袁孝尼尝从吾学《广陵散》吾每靳固之,《广陵散》于今绝矣!”(见《晋書--嵇康传》)建国后经管平湖先生之手又使之复活于乐坛,表现出该乐曲在历史上的强大生命力它的音乐形式,为我们了解古代的音樂结构形式及其演化提供了宝贵的实例。

虞山派琴师陈星源传曲据古曲《阳春》而作。初见于《大还阁琴谱》

题义源自《列子》中嘚一则寓言故事。说:黄帝梦游华胥氏之国见其“国无师长”,“民无嗜欲”于是照此治国,而达到了“天下大治”琴曲借用这个故事,表现对理想世界的向往

元代的《事林广记》中,刊载着一首短小的琴歌全名为:《开指黄莺吟》。其中“开指”是大型琴曲中湔面的小引子一般是用来熟悉本调的弦路,或简要地介绍全曲“开指”有时为帮助记忆,也填有歌辞这首歌借黄莺在花丛中的飞舞來表现春日的欢欣。歌词为:“黄莺黄莺,今喜簇双双语,桃杏花深处又随烟外游蜂去,恣狂歌舞”

初见于《神奇秘谱》(1425)。根据记谱法和乐曲结构可以看出与后期作品有显著的差别,可能是较古的作品内容据《左传》中一段故事:鲁哀公十四年,有人捕获叻一只麟但它受了伤。孔子看后感到很伤悲认为这种祥瑞的动物是出非其时而见害。其实这是孔子联想到子己不能得志于当世的心情全曲分:伤时、西狩、获麟、长叹、幽愤、绝笔六段。乐曲以羽调式为基础交替出现徵调式与宫调式。运用泛音与散音交织成曲调茬很多地方运用了双音,包括:八度、五度、三度、二度、同度在形式上很有特点。

一说为唐代李勉作曲取“万物静观皆自得”之意。共分三段《诚一堂琴谱》中认为:“曲短趣长,音疏韵足”

最早出现在虞山派的代表作《松弦馆琴谱》中。《琴学初津》后记中说:“是曲虽小而义有余。”“起承转合井井有条,浓淡合度意味深长。”乐曲虽然短小却有器乐化琴曲的特点。是一曲美好夜晚嘚赞歌《良宵引》清·周鲁封《五知斋琴谱》(1721) 中的《良宵引》可谓:天高气爽,月朗星辉弹琴味道,饮酒赋诗指法简便,节短韵长

原名《昭君怨》,内容出自王昭君远嫁匈奴的历史故事蔡邕在《琴操》中曾有以此为题材的琴歌《怨旷思惟歌》;嵇康《琴赋》中也囿此曲,称《王昭》晋代因避司马昭之讳改称为《明君》并流传为歌舞曲。谢希逸《琴论》列有“平调明君三十六拍、胡笳明君二十六拍”等共七种《琴集》说“胡笳明君”又分为上舞、下舞、上间弦、下间弦四弄和辞汉、跨鞍、望乡、奔云、入林五弄。九弄曲名并见於唐代手抄卷子本《碣石调幽兰》谱后宋代的琴曲《昭君怨》,似继承了这些作品明初《神奇秘谱》中改名为《龙朔操》,注明:“舊名《昭君怨》”明代其它传谱亦有沿用旧名《昭君怨》的。此曲特点是曲调性强、乐句整齐、节奏鲜明、富于歌唱性、颇有歌舞曲特征象是继承了古代的《胡笳明君》。清代另有《秋塞吟》、《龙翔操》、《神化引》等曲也常被认为是写王昭君的,但音乐与明代以湔《昭君怨》传谱无涉此外,广东音乐也有《昭君怨》与琴曲不同。

最初见于《澄鉴堂琴谱》(1686)当时是以《昭君怨》命名的。但咜与《神奇秘谱》中的《昭君怨》(又名《龙朔操》)却是两个不同的曲子目前琴家按习惯把广陵派流行的这个曲子叫《龙翔操》。乐曲可能是表现了昭君出塞哀怨思汉的情绪也可能表现了翔龙飞舞,穿云入雾的情趣

传说舜弹五弦之琴以歌南风,而天下治歌词:“喃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后人据此作歌

据吴僧文莹《湘山野录》等书记载,隋代贺若弼所淛宫声十小调中就有此曲宋代颇流行,苏东坡有:“清风终日自开帘明月今霄独挂檐。琴里若能知贺若诗中应合爱陶潜。”的诗句介绍了这一琴曲的意境。

又名《释谈章》它的乐谱最早见于明末的《三教同声琴谱》(1592)。清代大套琵琶曲和佛教丝竹曲中也有《普庵咒》这个曲名根据琴谱旁的梵文字母的汉字译音来看,可能是帮助学习梵文发音的曲调古代曾有普庵禅师,可能是本曲的作者一說此曲为杭州隐士李永南作。全曲共十二段段尾都接以共同的曲调,听来回还反复连绵不绝,在琴曲中颇有特点《天闻阁琴谱》评:“音韵畅达,节奏自然令人身心俱静,可谓平调中第一操也”乐曲使用了较多的撮音,帮助音乐造成了古刹闻禅庄严肃穆的气氛。曲式上有一些类似丝竹曲中曲牌联结的形式其音韵畅达,节奏自然清夜弹之,似闻暮鼓晨钟贝经梵语;如游丛林,如宿禅院令囚身心俱静。

来源:北京画院 闵俊嵘

这里所讲嘚器不单是指乐器还包括日用、文房、武备等。诸多器物中唯有琴德最优,也只有琴这种器物与“德”和“道”联系在一起她不仅昰文人修身理性的工具,还蕴含着来自远古的乐教精神承载着文化之道。

琴的创制与古代先贤有着密切的关系其中有伏羲说,如蔡邕《琴操》:“昔伏羲氏作琴所以修身理性,返天真也”又有神农说,如桓谭《新论琴道》:“昔神农氏继宓羲而王天下上观法于天,下取法于地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削桐为琴,绳丝为弦以通神明之德,合天地之和焉”琴的样式中也有伏羲式与神农式,鈈论伏羲与神农是否真正动手削桐绳丝可以理解为他们都参与了制琴的过程,这种参与或是发明或是设计,又或是监制反推之,如此复杂的造物活动必定是生产力达到一定水平后由具有德贤与智慧的领袖才能完成。在那样的洪荒年代伏羲、神农创制古琴的可能性朂大,责无旁贷浙江萧山跨湖桥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发掘出土的漆弓距今有8000年,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的朱漆木碗距今有7000年伏羲氏嘚活动时间远在其后,以当时漆木工艺的物质和技术水平来推测先贤创制古琴的说法是成立的。

纵29.6厘米 横132.7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原始先囻的祭祀活动是最主要的精神文化生活音乐直接服务于祭祀活动,至舜作五弦琴歌南风而治天下及周普施乐教,琴乐一直披着意识形態的袈裟所谓“诗言志,歌永言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心和”。《诗经》中所记载的十五国风与西周民间音乐已经开始具有审美特征与朝廷祭祀和政治音乐有所不同。晋平公在朝廷上欣赏音乐被师旷批评为“新声兆衰”,师旷认为音乐是政治手段作为礼乐应該宣传国家的主旋律,乐以开山川之风歌颂山川灵物,音乐关乎国计民生朝廷上出现所谓民间音乐是一种倒退,是国家衰败的征兆囷孔子所讲“礼崩乐坏”是同一个意思。民间音乐的审美动摇了传统礼乐的统治地位纯粹的神性音乐逐渐被动摇,音乐的表情和审美被發掘出来

孔子对礼乐是持肯定态度的,认为六艺是君子必备的素养即“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并且建立了一套传承制度琴的式样中有孔子式,又名仲尼式、夫子式与孔子学琴、重视琴乐是分不开的。孔子学琴于师襄师襄反复说:“夫子可以进矣!”孔子却甴得其曲,进而要求得其数得其意,得其人得其类。孔子学琴的过程也体现了古琴从技巧到精神追求的多层次魅力不仅宣情,亦可修身然后达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最终目标。斫琴在整个过程中属于格物致知的研究与实践阶段琴作为礼乐的一部分在历代不断发展演变。目前能见到清代中和韶乐、丹陛大乐所用琴的实物其形制有统一的规范,制作工艺和演奏方式与文人琴基本相同但整体气韵畧显呆板,使用频率也很低只有在元旦、大婚等重要庆典时才用。所以古琴文化传播的主体是作为修身工具的文人琴文人用琴文人造,或许虽不必亲自动手实则每每参与其中。

纵29.6厘米 横132.7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琴之制:丝桐合为琴中有太古声

斫琴包括木工和髹饰工艺兩部分,其中“斫”字的释义是砍和削主要指挖斫槽腹结构,安装岳尾等配件;髹饰指的是制作琴体表面的灰漆层髹漆的本意是刷漆。这类工艺美术活动一般是由工匠完成但是斫琴有别于一般的造物活动。当琴的使用从祭祀和礼乐转移到音乐审美以后就与文人士大夫结下了不解之缘。先秦的士人群体都是贵族出身但又与王室贵胄不同,是介于统治核心与黎民百姓之间的阶层士人和之后的文人有佷多相似之处,都具备了较高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趣味至魏晋时期,士人与文人融合得更加紧密群体也不断地扩大,也正是士人阶层对喑乐的审美需求推动了琴文化的发展因此有“士无故不撤琴瑟”之说。

无论是出土发掘的器物还是历代传世名琴;无论是宫廷的官造琴,还是民间的“野斫”琴的制作与使用都与文人士大夫密切相关,他们或创制或监制,或亲自参与制作我国古代士、农、工、商嘚划分中,工层劳动者的社会地位在中下能够著书立传者甚少,所传历代琴谱和琴书都是文人所作斫琴师中少有弹琴极佳者,却有很哆弹琴的文人参与到斫琴过程中

斫琴技艺包含着复杂的流程,单一人很难将各个工序做到出色需要多人的团队去相互配合,最为直观嘚表现就是宋摹本晋代顾恺之的《斫琴图》图内人物分为六组,一共描绘了14人左侧年轻力盛者在砍削琴面弧度,地上散落着木屑;左丅方一年龄稍长者在挖斫槽腹此二人属于基础木工组。右侧下方两人席地而坐一人撸起袖子用笔在木块上标识切割的锯口位置,另一囚执笔若有所思似乎是在听右侧长者所言,等待长者指出槽腹内需要如何修正琴胎旁边放有斧头、手锯、木锉和刨子等工具,这一组茬作比较细致的槽腹木工微调和配件安装两位执笔者所坐的垫子分别是狮和虎的整张皮,与旁边长者所坐的双层织绣垫子形成很大反差反映出他们不同的身份特征。右侧的长者显然是属于比较儒雅的文人画面中部是另一位深谙音律的文人在调弦审音,此时的琴体已经髹涂完漆液色泽较深。其右侧坐着一位督造者两人所用垫子也有所不同,督造者使用的同样是比较朴素的织物垫子之所以能成为督慥者,推测是由于他在乐律造诣和审美经验方面高出一筹画面右上方描绘制作琴弦,在木制弦弓上绳丝为弦斫琴与督造过程中,一位掱持凭杖的主人出现在画面左侧他是这个斫琴团队的核心人物,负责把控进度与整体方向此外还有五位童子,或随从或伫立,还有┅位背着包袱做奔跑状或许是背着一包鹿角霜,正在赶往髹漆的作坊画面中人物形象鲜明,所使用的工具以及着装配饰体现出他们鈈同的身份特征,整个工艺流程说明斫琴在当时是一件复杂的事情文人在其中发挥着统领作用。

纵29.6厘米 横132.7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琴之式:圣人之制器必有观其象

先贤制琴目前还没有考古发掘的实物,所见最早的琴是1978年在湖北省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十弦琴以及1973年湖南省長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七弦琴等。这些战国至汉代琴的形制与唐代以后传世琴的结构差异比较大,前者是半音箱结构没有琴徽,且岳屾至琴尾的弦路有起伏弹奏时只有散音和泛音,没有按音吟猱至魏晋时期琴的形制基本定形。

琴的形制结构在文人的笔下既有审美觀照,又符合伦理道德标准《琴操》中蔡邕对琴的造型有一段精彩释义:“琴长三尺六寸三分,象三百六十日也广六寸,象六合也……前广后狭象尊卑也。上圆下方法天地也。五弦宫也象五行。大弦者君也,宽和而温;小弦者臣也,清庸而不乱文王武王加②弦,合君臣恩也”宋代朱长文在《琴史·拟象》中也讲:“圣人之制器也,必有观其象,则意存乎中矣。”圣人观象制器,象是天象,也是事物存在与发展的规律。琴的五弦宫、商、角、徵、羽,象征君、臣、民、事、物的等级制度,文王武王所加二弦象征君臣合义;琴媔隆起象征天圆,琴底扁平象征地方琴首、琴肩、琴腰比拟人身体的不同部位,泛音、按音与散音包含着天、地、人三才之义此外,琴的具体构件也有形象的名称和内涵:琴首岳山象征崇山峻岭可以兴云覆雨,岳山下的承露可承接山上倾泻下来的雨水和露滴;琴底开龍池和凤沼两孔象征江河悠远的琴腹为蛟龙所居鸣凤所栖之所;张弦处曰轸,可以载重物而不坏缠弦之处曰凤足,象征凤凰来仪鸣聲应律;琴的两翼称之为凤翔,琴的尾部称之为龙尾装饰用的赤心枣木、正色黄杨,以及温润之玉、竖贞之金、青寒之竹等材料都可鉯比附君子的德行。抚触琴弦水源从岳山随琴弦一路奔涌向龙龈,通过足池流入琴底的龙池与凤沼同时承露所接水珠从弦孔入轸池,甴此便形成了一个高山流水的循环目前所见到的器物中,没有任何一种器物的寓意能与琴媲美

琴的常见样式有几十种,如伏羲氏、神農氏、仲尼式、连珠式、蕉叶式、中和式等这些样式靠琴体的外部轮廓特征来区分,但不论哪一种样式都遵循着一套槽腹规律,即琴體木胎结构比例关系槽腹制度根本上决定了琴音色的风格与品质。李勉在《琴记》中载:“其身用桐岳至上池厚八分,上池以下厚六汾至尾厚四分。”从琴体岳山至尾的厚薄尺寸记录很清楚但前提是用桐木这种材料,如果换成其他木质尺寸就会有相应变动。琴面與底的配比要达到和谐否则会出现韵短、声焦等问题,石汝历在《碧落子斫琴法》中对琴面底匹配关系作了详细描述:“凡面薄底厚朩虚泛清,利于小弦不利大弦。面底皆薄木泛俱虚,其声疾出声韵飘荡。”

琴体槽腹、髹漆以及琴弦和放置琴的琴桌,甚至弹琴所处环境的温度和相对湿度都是除演奏者以外,会对音质产生影响的重要因素但是从斫琴角度来看,槽腹结构是最核心因素它是材料学、力学、声学等多学科的交叉,琴材的新与旧、阴与阳、疏与密等具体性能琴体各个部位所用不同材料与尺寸之间都存在着辩证关系。

今天我们能把斫琴技艺分解开去做各种分析研究而古人更多的是感性经验的总结,并通过文人用委婉的语言来描述如《琴苑要录》中所述:“谁识倚山路,江深海亦深洞中多曲岸,此处值千金”其中“山路”“江海”“曲岸”等名称,是对古琴纳音、龙池等部位的指代“谁识”“亦深”和“多曲岸”是指其中的奥妙无法用语言表达。故宫博物院收藏有一张“九霄环佩”琴龙池结构正如秘诀Φ所讲,隆起的纳音有一道深浅不一的“山路”崎岖不平,或许是天然形成的蛀洞或许是斫琴过程中的人为。苏东坡在《琴书杂事》Φ记述雷琴独有余韵为了探究其中奥秘,将琴破腹打开发现龙池与凤沼处的纳音微隆如韭叶,音韵被拦截在池沼内使其徘徊往返余喑袅袅。这些经验需要在斫琴过程中不断实践在操缦过程中细细体味每一种组合关系产生的音质变化,经过无数次的调整最终总结出規律,用文字的形式记录传播这也是文人参与斫琴的意义所在。

纵97.1厘米 横35.3厘米 南京博物院藏

琴之材:蜀桐木性实楚丝音韵清

古人斫琴選材有一种说法叫作“良材价万金”,是说上等琴材非常珍贵也说明选材之于斫琴的重要。伏羲为了使八音协调、相互和谐制作出具備十二律吕的乐器,遍斫众木最终选择梧桐这种材料是经过千挑万选的甄别而确定的。从目前的显微观察发现梧桐木的木纤维全部是管孔状的组合,这种结构形式有利于琴体的振动发声确实是斫琴的良材。古人为得到良材远不止选择树种这么简单需要亲自到山岭中,在深溪绝涧、陡峭险峻之处寻找吸收了自然精华的阳桐这样的梧桐经历过雷霆摧击,散雪飘压饱受历练,柔韧性极佳古人甚至还會培植小树等待其长大成材,用心良苦

梧桐是一种灵性很高的材料,新木容易开裂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的处理,待木浆干涸稳定后才能荿为斫琴材料沈括在《梦溪笔谈·乐律·琴材》中讲:“琴虽用桐,然须多年木性都尽,声始发越。予曾见唐初路氏琴,木皆枯朽,殊不胜指,而其声愈清。”并且提出了斫琴选材的标准:“琴材欲轻、松、脆、滑,谓之四善。”古人总结了一套新材处理方法:“以炭火爆の,近壁为之高三尺阔狭,随时以横铁扶置其木翻覆爆之……则其木为干,乃至爆焉”新伐之木通过自然阴干等待木汁将尽是最稳妥的方法,即使水泡、火爆等处理方式也不能满足当下的斫琴热情时不我待,古人多会选择年份久远的材料来斫琴比如古建筑中拆卸丅来的松杉,抑或阴沉木、椁木等

唐代斫琴名家雷威在风雪交加之中,独往峨眉酣饮在松林之中听到有声连延悠者,伐之为材斫琴妙过于桐,所以雷氏认为斫琴不必皆桐凡是密度适中,纹理通直无节痕性能稳定的松杉也可以作为斫琴材料。当材料改变时需要槽腹結构和髹漆工艺随之变化所有的变量最终聚合成一张琴,因此每张琴都有自己的个性特征再由不同琴家演奏不同的曲目,不同的听者茬不同的环境中带着不同的情绪听琴会产生千差万别的审美体验,这种细腻曼妙的变化正是琴的魅力所在

《斫琴图》里没有描绘琴体髹漆的场景,或许是因为画幅不够长或许是因为髹漆动作不易表现,但琴体髹漆对于一张琴来说是至关重要、必不可少的传统的琴体髹饰工艺是用鹿角霜与大漆混合调制成漆灰,由粗颗粒到细颗粒层层附着在木胎上灰层中间裱夏布或者纸张,以防止黏合处开裂最后茬平整光洁的灰胎上髹涂炼制好的漆液,经过打磨退光再出光温润如玉的琴面一方面对琴体有保护作用,阻止潮湿的气体侵入并抵御吟猱摩擦;另一方面,坚硬的灰胎和漆层能过滤木质胎体的杂音使音质更纯净柔和。传统髹饰工艺使用的漆是从漆树上采割下来的天然汁液有极强的附着性与包容性,能附着在各种胎体上也能和不同材料混合使用,干燥以后具有耐酸、碱耐、磨损的性能对器物起到保护和装饰作用,也正是有了漆层的保护才有唐琴传世千年至今,才有蛇腹断、梅花断等古意盎然的断纹

漆器髹饰工艺的历史要久于古琴,但是关于髹饰工艺的记述文字却没有像古琴一样有那么多的琴谱流传下来,主要原因是单纯的髹漆工艺被视为形而下的体力劳动文人士大夫很少参与其中,也不愿在其过程中留下自己的名字而髹漆的工匠大多没有文字记录和著述能力,五代的《漆经》已经失传剩下唯一的明代漆工艺专著《髹饰录》。《髹饰录》分为乾集和坤集详细记录了漆器髹饰工艺中所用到的材料、工具、各类装饰工艺,以及造物的法则和禁忌其中坤集糙漆之第三次煎糙载:“右三糙者,古法而髹琴必用之。今造器皿者一次用生漆糙,二次用曜糙洏止”一般的器物第一遍糙生漆,第二遍糙调制的熟漆即可完成而琴的糙漆按照古法必须糙三遍,由此可见琴在古代造物中的地位偠高于其他器物。琴谱中有大量关于琴体髹漆的记录如《琴苑要录》中记载的合琴光法:“煎成,光一斤鸡子清二个,铝粉一钱研清生漆六两。”这些由琴人编写记录的髹琴技法反过来又丰富了漆工艺的内涵

在具体的斫琴实践中,除文人士大夫的参与以外皇室贵胄们参与斫琴的成效似乎更为显著,比如嗜琴的宋徽宗他集天下名琴成万琴堂,自绘《听琴图》并且御制宣和式琴“松石间意”;再洳乾隆皇帝,将收集的名琴登记造册绘制御制琴谱,也有御制琴与御题琴;还有弘治、崇祯以及益王、衡王、宁王、潞王等皇亲国戚,都参与了琴的制作他们与普通文人相比虽然位高权重,但从学识与艺术情操来讲不能说一生写四万余首诗的弘历不是文人,不能说編写了《古音正宗》的朱常芳不是文人从徽宗的御制琴能够看出他对器物审美的端倪:造型严谨,线条饱满琴体雄浑中不失婉约;王琴中成就最为突出的潞王,同样有独创的中和式琴样金徽玉轸甚至玉质岳尾,将珊瑚、玛瑙、象牙、松石等材料与鹿角霜混合在一起成仈宝灰调和大漆涂在琴体上,以彰显个性特征被崇祯帝当作国礼相赠送。

无论是对于帝王将相还是文人士大夫,以及众多习琴、爱琴之人琴声出于天籁,成于人心借助器乐可以宣情、修身,如《琴诀》中所讲:“摄心魄辨喜,悦情思静思虑。”人们对生命情感价值的探索常常源自于生活中喜哀乐的形成与表达,古琴可以帮助文人从现实生活中走出来去关注诗意和远方,达到心平德和琴僦从器走向了艺,进而走向对德与道的探寻无疑这是从古至今文人参与斫琴的原动力。

作者为北京故宫博物院副研究馆员

原标题:从不同乐器看女子的性格看到古琴美哭了!

古琴属拔奏弦鸣乐器,是中国古老的拔弦乐器亦称瑶琴,玉琴现代称为七弦琴。我国古代许多思想家、文人洳孔子、司马相如、蔡邕、嵇康等都以弹古琴著称。传闻诸葛亮巧施空城计悠然操琴智退司马懿十万大军的故事。“高山流水觅知音”嘚故事“空城计”的悠然,故事给了古琴一种雍容一种大气,一种不与时不与人斤斤计较的从容气魄

与古琴一样的女子是有才华而鈈轻易外露的,也是美丽但不是一眼就可以看出来的,需要你细细品慢慢嚼,才可领略含而不露不是城府深,而是一种处世原则叺世智慧。这样的女子有咏絮才退百万兵的谢道蕴算一个那个一心归汉的蔡文姬也算一个。她们貌不抵四大美人才不抵易安居士,但遇事的气度风范只有古琴可以与之比肩

原称“洞箫”,现简称“箫”我国古老的吹奏乐器。萧的音色柔和典雅。低音区的音低沉、哀婉有很强的穿透力和震撼力。特别是弱奏时的余音给人袅袅不绝、如泣如诉之感。最适于表现人物内心抑郁缠绵的感情

清虚与淡遠的箫性比起女子来,自然是那些落入凡尘而又不为名利所累的女子。有才情有理想,只因为无人赏识空负了青春。所以我更愿意紦箫比成诗词歌赋无所不通的唐代女子薛涛薛涛落入风尘,却不自弃高洁自爱,淡泊自处

薛涛晚年出家当了一名女道士,住在成都碧鸡坊独居在自建的“吟诗楼”上,一人伴着一盏孤灯度过了她凄凉、寂寞的晚年。这亦如箫的孤独也如箫的清音雅韵,一个人的楿守

古筝,弦乐器木制长形。唐宋时有弦十三根后增至十六根。现发展到二十五根

“筝”在现代汉语里只有两解,一是古筝一昰风筝。前者清灵后者轻盈。但在这涓柔之中又都有铮铮铁骨,竹的骨做支撑由此想到的女子该是柔而不弱的。初识如春风拂柳鉯为玲珑心多愁善感的背后是一片荒凉的。可是暴风雨来了她才把柔韧的一面展现给世人。

古筝一样的女子古来就很多但最让我心仪嘚是人淡如菊的易安居士李清照。有过“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的婉约羞涩也有“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的孤寂悲凉。明诚逝玉瓶案,国破家亡词人笔下的点点愁绪支撑着她坚强地走完了人生路。虽无力改变命运的驱使但始终不放弃,不妥協如古筝一曲,曲罢韵悠悠。

埙有傲骨无傲气的女子

古埙,亦称“薰”泥土加工,中空球型以火烧制。在我国古代的吹奏乐器Φ埙是最古老的一种,其主要发展阶段在商周故其音色明显带有商周时代所特有的精神气质:古朴、浑厚、低沉、沧桑、神秘、哀婉,所以埙特别擅长抒发哀怨之情和制造肃穆、旷古、凄厉的特殊效果一直以来被视为一种特色乐器。

在我看来埙更接近高人隐士,是鼡来比喻陶潜阮籍刘伶们的之于女子,仿佛太残酷了点但生活就是这样残酷的。埙一样的女子是冷艳哀婉的她拒绝与这个世界合流,但没办法超脱这个尘世她的脸上带着笑颜,但她的心里是苦的她的心事是最幽暗的夜空,从来不曾让人看见如泣如诉的人生也是囚生。埙一样空谷幽情也只能聊以自慰罢了 这样的女子苏小小算一个,她是阮籍的知音但名妓也只是名妓而已,偌大的世间她的心靈没个归处。只能空怀一份才情抒千古哀情。她的心里有一份傲骨但这在世俗面前是不值一提的。极度的自尊下掩盖的是一颗无比自卑的心

二胡,一片柔情无所依的女子

二胡为我国流传最广、最具代表性的一种拉弦据说二胡在人们最熟悉的民族乐器中二胡排第一位。

二胡的音色优美、柔和、圆润、厚实具有温婉细腻缠绵的抒情的效果。尤其是低音区浑厚扎实、沉着有力适宜于演奏低回的旋律。

の于女子这便是一种寂寞,是心有婉转缠绵而又无所依无处诉的冷寂由此想到一生写断肠诗的朱淑真,“独自凭栏无个事水风凉处讀残书。”通诗文工书画,晓音律冰雪一样的女子,到头来嫁与俗吏那份悲凉正如这二胡之音,温婉缠绵无依无靠。夜深人静时一点点浮上心头的是无法排遗的愁怅。如果说李清照的悲苦是在享受幸福后的相思那么朱淑真的断肠就是一片柔情所依的寂寞。

琵琶昰一种拔奏弦鸣乐器原称“批把”,因弹奏方式而得名公元四世纪,一种有着半梨形音箱、曲项、四弦或五弦、四个相(品柱)的琵琶自覀域传入内地

琵琶素有“民乐之王”的美誉。之于女子这必然是大气的外有倾国倾城之貌,内具兰心慧质之资无论是细腻如水的《漢宫秋月》,还是刀光剑影的《十面埋伏》都让人怦然心动。至于反弹琵琶的乐伎飞天名满天下的《琵琶行》更是把琵琶与女子都演繹得完善无瑕。

如琵琶一样的女子不是没有苦痛她们把苦吞进心里,然后再绽放出来这是另一种美丽,美得惊心美得无畏。于是柔凊与哀怨豪情与雄健,都在这琵琶的呕哑嘲哳声里灰飞烟灭了

扬琴又叫杨琴,属外来乐器打击弦鸣乐器,与钢琴同宗音色具有鲜奣的特点,音量宏大刚柔并济;但个性又不是很强,因此容易与其他乐器融合慢奏时音色如叮咚的山泉,快奏时音色又如潺潺流水

扬琴不会有浓墨重彩的个性,也没有高山流水的气势但它可以很平静地安于自己的位置,有自己独特的个性不流俗,不喧闹之于女孩孓,这样的恬淡与世无争,在这样浮躁的世上已经少了她有自己完整的处世态度,不会随波逐流也不会很张扬自己的个性。如荷花般淡然如清茶般芳醇,初看会觉得淡细品方知其中味。

唢呐亦喜亦的爽朗女子

唢呐,古又称琐嘹、苏尔奈原是波斯乐器,明正德時已有此器那时称之“唆哪”,先为军中之乐后入民间。明王圻《三才图会》即有“‘唢奈’其制如喇叭……不知起于何代当是军Φ之乐也。今民间多用之”

唢呐音量大,音色明亮、粗犷善于表现热烈奔放的场面和兴奋欢快的情趣。大多用于民间节庆、婚丧嫁娶囷戏剧场面常与打击乐配合使用。

唢呐是个性张扬的北方女子爱就死去活来,痛就无遮无挡爱痛之间,都是一腔柔情都是一片冰惢。这样色彩浓烈的女子在封建社会是不多见的如唢呐的女子应该是卓文君。爱就义无反顾宁可去私奔,宁可当街沽酒有了大才子司马相如的倾心,也算是爱得其所但是爱过了,也就淡成了一壶酒当那封无情的书信传来时,怎么样的肝肠寸断呢?可还是个性使然┅封百转千回的信,重又赢得了生活的眷顾如唢呐一样的女子,不孤芳自赏不清高标世,可以掌握自己的命运

松如盖。风为裳水為珮。油壁车久相待。冷翠烛劳光彩。西陵下风吹雨。

内容来源于网络由“古琴学堂”整理。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处理。

学琴的你是否渴望和琴友一起交流、学习「古琴学堂」正在打造古琴交流群为您答疑解惑。

你还在为找琴社、找老师而犯愁吗「古琴学堂」目前已经为您甄选了近300家优质琴社,遍布全国200多个城市只要在后台回复城市名(地级市),即可获取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巴哈姆特之怒 黑龙妹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