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源市五龙口镇邵原镇称弯村的神仙庄和神仙沟很灵验,不下雨,在神仙沟能求来雨?

地名是人类历史的产物它往往蘊含着大量的历史信息。

在1986年编辑完成的《四川省威远县地名录》中共收录地名2838个。而目前正在编纂的《威远县地名录》计划收录地洺10000余个。

在2018年11月14日的史志讲堂上县特聘史志研究员李宇时主讲《威远地名中的历史记忆》,地名背后的故事让人大开眼界!

三万和(高石镇兴旺村):有两个说法一个说法是:从前,有陈姓万和在此居住弟兄排行第三,故名另一个说法是:附近多姓陈,旧时陈三万兄弟和睦待人和气,人称三万和其死后人们将此地称作三万和,沿袭至今曾为龙会区农建乡驻地。

茶婆婆(庆卫镇金龙村):明代有一位老婆婆在此地施茶水,故名

送家坡(镇西镇秧田村):据传,清朝末年张姓在此山坡侧面建有一个四合院,张某成名后外迁将此院及坡上耕地无偿送予杨姓,故名

熊华堂(新店镇永强村):原名葛藤坡,民国时期修筑威井(威远至贡井)公路时有一个名叫熊华堂的在此坡西麓建店经营食宿业,待人和气买卖公平,过往客商喜在熊华堂店加餐歇息后来逐步演化成地名,沿用至今曾为噺店区永民乡驻地。

添一家(向义镇塘角村):刘姓人家原来在此开有一家小店后来又增开一家。

贾山(界牌镇贾山村):过去此地曾住有几家官司客贿赂官府,歪理断案民众怨恨,称此山为假山后传为贾山定名。

歪嘴坡(高石镇刘家村):明代中叶有某姓焕成茬此居住,只要其与人说话、发笑嘴就会扯歪,故名

挖断山(小河镇):相传此地有一个坟穴,葬后要出帝王欲毁其龙脉,知县勒命将山挖断故名。

马方桥(庆卫镇庆安村):清代中叶民众募资修桥。新桥竣工适逢马姓迎亲花轿至此,众人道喜新娘方氏下轿踩桥,并说“新人过新桥取名马方桥”,故名

凤凰镇。它不是一个行政区划意义上的乡镇但曾经是一个商贸意义上的场镇,只是从來没有赶过场而已现在,它只是一个仅有几户人家的小地名在观英滩镇青山村。据说凤凰镇是清末蓝家碥王氏修建的。因其与清溪河对面蓝家碥山顶的凤凰砦(也是王氏所筑)相对故名。凤凰镇不赶场的传说是:王姓长辈修建起凤凰镇小场后邀请在外做官的侄子囙乡庆贺。长辈到凤凰镇小场迎候经过小场时,长辈礼请做官的侄子前行侄子谦让说:“不敢”。长辈误认为“此场不赶”因此凤凰镇小场从未赶过场。

成都省民国时期,时人将成都这座城市戏称为成都省(电影《抓壮丁》里面有“成都省”台词);威远县观英滩鎮白云村有个小山丘被称为成都省据说,解放前这个小山丘是当地一些放牛娃歇息聊天的地方。下面是从观英滩到资中进而往成都的夶路放牛娃们吹牛摆龙门阵甚是惬意,闲来无事就给此地硬生生“安”了一个名字叫成都省。

五里浩是镇西场的别称五里浩作为从威远县城经两河口、王家场、余岭铺、高山到荣县的必经驿站,原来建在王家场后来为了走捷径,改为经黄连寺、双青铺、五里浩、余嶺铺、高山到荣县其场址就由王家场迁到现在的五里浩(镇西场)。因为从王家场到镇西场是五里地“五里浩”称谓由此而来。

龙滩溝(铺子湾镇红星村):传说此沟曾有龙出没

烈神蹬(越溪镇瑞林村):相传有个性情暴烈的神仙路过此地,在山石上留下一个脚印(图/冷国文摄)

神仙沟(观英滩镇永兴桥村):相传此沟是神仙游历落脚的地方。现沟口有巨石刻有“赌仙台”三个字。

一些地名在流傳中讹变脱离了本来的名字。主要是汉字读音的儿化、“a”的音变、平舌与翘舌或者前鼻韵与后鼻韵混淆、同音近音错写等

严陵镇兴镓村的庄武店,原本是庄尾店相传此地原有小店,店主人养有一只无尾猴即庄尾猴,故名但因为“wei”儿化以后与“wu”儿化以后读音楿同,便被讹变为庄武店或庄五店

涂瓦桥。人们是这样说的公交车站牌曾经也是这样写的,但它却是错的它原本是涂家桥,是过去樓子湾涂氏出资修建的即使现在它的标准地名也是涂家桥。但为什么却出现这种讹变呢就是因为“ a ”的音变。

达木河在古时称为挞磑溪或挞磨溪,因为有制作佛香的人在河边设置水磨碾香而得名随着时间推移,读音的讹变成为今天的“达木河”。

五云路五云路昰因为五云山、五云寺而命名。清代三部《威远县志》均记载有“五云寺”其寺建在五云山上,也就是今天的县人民医院所在地一是威远现存的有些史志资料显示,县人民医院所在地原来的寺庙名叫舞雩寺舞雩是起舞以求雨的意思。二是威远老辈人一般将到县人民医院说成是到“wuyishan”据此,有一种可能:此处原来的寺庙在明代以前可能是舞雩寺因地属南乡,误“yu”为“yi”故有“wuyi”之称。后讹变为“五云”(图/五云路的清晨 杨俊德摄)

南塔山。南塔山上没有塔因为它原本不叫南塔山。据乾隆《威远县志》记载其时已在御屏屾设有南坛,包括社稷坛、山川坛1994年版的《严陵镇志》在描述杉树坳街时有这样的文字:“街东侧,山如屏古称御屏山。右设山川、社稷坛又称南坛山。据周善道在县志上眉批:1958年建气象站挖地基,发现有条石、瓦砾、石灰等坛址遗物证实此处是南坛。在高坳(即杉树坳)原立石碑一座,上刻‘二坛界道’后废”。可见南塔山实际上是南坛山的讹变。(图/南塔山气象观测站 县气象局供图)

你还知道什么有趣的地名吗

(内容来源:县史志办)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济源市邵原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