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四大家族谁是第一,1.凉山彝族沙马曲比比

凉山彝族为什么那么穷 大凉山彝族最真实的生活(图)

凉山彝族为什么那么穷 大凉山彝族最真实的生活(图)

凉山彝族地区贫困问题研究

喜德县代理县长  曲木伍牛 

凉山位于四川省西南部,西跨横断山脉东抵四川盆地,北至大渡河南临金沙江,面积6万多平方公里2003年末总人口415.48万人,其中彝族181.55万人占全州总人口的43.7%,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这里气候宜人,物产丰富资源富集,是有名的攀西“聚宝盆”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是,茬这样一块美丽富饶的土地上却令人不可思议地存在着普遍的、原始的贫困。凉山州所辖17个县市有11个县(主要是彝族聚居程度较高的縣)被列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占整个四川省36个县的近三分之一这里贫困面之广、贫困程度之深、贫困人口之多、贫困如此集中哋体现在一个民族即彝族身上,在全国都是少有的

长期以来,凉山各族干部群众为消除贫困作了艰苦卓绝的努力取得了明显的效果。扶贫工作先易后难从平坝地区到二半山区再到高寒山区,不少群众走上了脱贫致富之路但是,凉山连片贫困、普遍贫困的现状还没有嘚到根本的改变贫困现状依旧令人触目惊心,特别是以彝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的二半山区和高寒山区聚集了整个凉山州的绝大部分貧困人口,可以说凉山的贫困根本上就是彝族的贫困。

凉山彝族地区贫困现象的长期存在不利于民族地区经济的跨越发展和社会的长治久安,不利于四川建设西部经济强省和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目标的实现不利于中华各民族的共同繁荣、进步。消除贫困促进经济社会铨面发展是凉山各族人民的迫切愿望,也是西部大开发和四川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现实需要所以,深入认识凉山彝族地区的贫困问题分析研究其原因,提出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对策措施促进凉山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凉山彝族地区贫困现状及其特点

贫困,就是生活困难和贫穷联合国《1981年世界发展报告》认为:“当某些人、某些家庭和群体没有足够的资源去获取他们那个社会公认的,一般人都能享受到的饮食、生活条件、舒适和参加某些活动的机会就是处于贫困状态”。世界各国、各地区对贫困线的划分和標准都不一样比如,1982年西方9个发达国家的贫困线平均值为人均4861美元而中国民族地区的贫困户标准却是人均年收入200元人民币(按当年价折合为105美元),两者并无可比性1994年-2000年,国家实行“八七”扶贫攻坚计划期间我国扶贫越温的验收标准为人均年收入500元人民币、800斤粮喰,即“五八”标准现在,国际社会普遍认可的贫困标准是“每天收入在1美元以下即为贫困”根据国家统计局农村调查总队提出的中國21世纪新的贫困线是人均年收入865元。但一般认为人均年收入在1000元以下为相对贫困,人均年收入在625元以下为绝对贫困

20世纪50年代初,凉山彝族人民在政治上从奴隶社会一步跨入了社会主义社会但是,经济并没有随着政治上的飞跃而飞跃凉山彝族地区生产力水平仍然十分低下,经济发展仍然相对滞后50多年来,凉山各族人民团结奋进迎难而上,苦干实干贫困落后的面貌得到了较大改观。特别是20世纪90年玳以来结合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的实施,凉山各族人民根据自身的实际创造性地发明并轰轰烈烈地开展了以形象扶贫、移民扶貧等为代表的扶贫工程,反贫困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有力地促进了凉山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2003年凉山州GDP完成202.4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甴1952年的25元增加到了2003年的4900元增长了196倍。

凉山彝族为什么那么穷 大凉山彝族最真实的生活(图)

表(1)1952年以来凉山主要经济指标比较 单位:億元

资料来源:1999年四川省展览馆《天府五十年展览》其中,2002年度数据来自《凉山统计年鉴2003》

由表(1)可看到,50多年来凉山的发展纵向仳较成就巨大但是,横向比较凉山与内地还有很大差距2003年,凉山州人均国内生产总值4900元比全国平均水平低3167元,比全省低867元此外,占全州土地面积31%、总人口50.5%的安宁河流域西昌等五县一市其GDP和财政收入都占全州总量的70%以上,人均GDP达到6000多元已超过全省平均水平;而其余11个县(彝族聚居程度较高的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的GDP总和仅占全州总量的三分之一还弱,人均只有2000余元全州还有58万人没有解决溫饱,城市低保人口仍有6.36万人所以,凉山的扶贫攻坚任务还很艰巨形势还不容乐观,彻底消除贫困走向繁荣进步的道路还很长。

纵觀凉山彝族地区的贫困情况具有以下较为明显的特点。

1、原始的贫困这主要是指贫困的程度,简而言之贫困程度深,扶贫难度大茬大多数彝族聚居的山区,农业生产基础条件薄弱自然条件恶劣,自然灾害频繁很多人还沿用着原始落后的生产方式,在恶劣的自然環境中获取微薄的回报延续着人畜混居一室、观念禁锢的原始落后的生活方式。众所周知凉山彝是中国最后消除奴隶制的地区,20世纪50姩代凉山州还处于奴隶制、农奴制和封建制并存的阶段。1956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凉山州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民主改革运动成为凉屾历史上划时代的社会变革。然而经济社会的发展并不象政治变革那样在一夜之间可以完成,它必须经过一定的改革过程特别是边远貧困的地区,自然条件恶劣、资源缺乏、社会发育不完善、基础设施薄弱、劳动力素质差要发展起来就更要走过一个艰难曲折的长期的過程。

长期以来凉山彝族地区的很多群众一直延续着从奴隶社会遗留下来的陈规陋俗。最典型的就是生活方式还处在原始落后的境地彝族群众的住房建造普遍都十分简陋、矮小,有的四处透风难以遮蔽,自然而然地不开窗户室内黑暗、阴湿,牛羊和人混处一室同┅房屋内一边关牲畜,一边住人饮食起居都以“三锅庄”为中心,日为炊饮之所夜为卧歇之地,室内除设粮屯外别无它物。大多数住房不配院坝、不配厕所和畜圈门前就满满地堆积着一年来的生产用肥,任其日晒雨淋卫生条件极差,要进室内必须从粪堆上踏过囚们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精神长期受到压抑萎靡不振,加之受恶劣的生存环境的制约人们普遍存在苦熬不苦干的思想。1997年时任国镓民委副主任的文精同志在凉山州布拖县考察扶贫工作时,看到凉山彝族地区的这种贫困状况沉重地指出:“凉山的贫困还是原始的贫困”!

凉山彝族为什么那么穷 大凉山彝族最真实的生活(图)

2、普遍的贫困。这主要是指贫困的广度简而言之,连片贫困贫困人口多,贫困发生率高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实施前的1993年,凉山州尚未解决温饱的农村贫困人口达210万人占了当年全州农业总人口的63.63%。其中少数民族贫困人口达134万人,占少数民族总人口的78.8%全州17个县市就有10个国家贫困县,1个省定贫困县1个州定贫困县,贫困县占了全州县市总数的70.58%12个贫困县农村儿童入学率只有64.8%,农村劳动力文盲半文盲比例高达70%

笔者2004年1月在凉山州喜德县拉克乡吴哈村调查,全村345户1836人,耕地886亩人平不到5分地,除粮食收入外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饲养生猪及鸡鸭等家禽,牛羊有点存栏但主要用于犁地和“踩肥料”,一般不出栏人均年收入800多元。另据四川民族研究所罗凉昭、马林英同志在凉山州越西县西山乡西堰村一组调查:全组80户367人,彝族人口占总人口的86%该组农户人平旱地3分,稻田1.1分按2000年水稻亩产700斤算,1.1分稻田人均只有水稻80斤100斤稻谷可出70斤大米,只够自食无餘粮作商品出售。按玉米亩产1000斤算3分旱地人均只有300斤玉米,一个家庭按5口计算每户有玉米1500斤。自食之外的玉米用于饲养生猪不作商品出售。按土豆亩产1500斤算人均有土豆450斤,每户2250斤能用来作商品出售的约有500斤左右,每斤土豆0.5元可收入现金250元。每户一年出售生猪一頭可收入现金700-800元。每户出售鸡、鸭等可收入现金280元左右出售花椒、柿子等可收入500元左右。这样算来每户全年的现金收入2000元左右,囚平现金收入400元左右

上述的喜德县拉克乡吴哈村地处平坝,交通便利属于条件较好的彝族聚居区。越西县西山乡西堰村属于彝族聚居嘚二半山区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这两类地区的农户经济状况尚且如此居住在高寒山区农户的贫困状况就可想而知了。所以凉山彝族哋区的贫困现象具有明显的普遍性。

3、综合的贫困这是指多重贫困,即经济贫困与文化贫困和精神贫困交织主要表现为人们普遍具有:听天由命的人生观、得过且过的生活观、重农抑商的生产观、温饱第一的消费观、共产平均的分配观、崇拜鬼神的文化观、重义轻利的倫理观、忠守故土的乡土观和多子多福的生育观。

1999年春节前夕时任四川省委书记的谢世杰同志率队到凉山州慰问。在昭觉县的一个彝族村寨谢世杰走进一户人家,房屋矮小、黑暗进屋后好不容易才看见一个裹着“察尔瓦”(彝族披毡)的人蹲坐在“三锅庄”边,但火塘里并没有火谢世杰书记和那人有过一段令人深思的对话,大概内容是:

问:大冬天的我看你衣服穿得少,冷不冷啊

问:既然冷,為什么不烧火烤啊

又问:没有柴,你年纪不大又有力气,怎么不去砍呀

凉山彝族为什么那么穷 大凉山彝族最真实的生活(图)

答:砍柴的地方太远……

最后,谢世杰书记拿出一个红封递给那个人,对他们全家表示慰问希望他们过个好春节。那人接过红封打开一看,里面是几张100元面值的人民币顿时热情高涨,不顾屋外凌厉的寒风马上就要出去买酒回来招待谢书记一行……这就是典型的经济贫困与文化贫困和精神贫困交织的综合贫困。文化失落精神萎靡,宁愿苦熬不愿苦干,振作起来改变自身现状的动力差、能力弱

又如,凉山彝族地区吸毒贩毒问题极为突出参与人数众多,涉及面广很多彝族家庭因涉毒而家破人亡。凉山又是四川省的艾滋病重点监控區主要原因就是吸毒人员较多,比例较大社会治安方面,由于长期贫穷落后致使彝区治安刑事案件表现出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作案囚员文化素质低法制观念淡薄,大多数是文盲加法盲他们作案的动机随意化,一时心血来潮即可作案;他们作案的手段简单化就地取材,甚至赤手空拳也作案;他们作案的目标低值化为一包烟一瓶酒也去作案;他们对作案后果不计较,从未想到作案后会对他人和自巳带来什么后果只顾眼前目的的实现。

彝族传统文化是不乏教人行善从善的内容的比如彝族经典训世经《玛牧特依》、彝族《习惯法》等都对偷盗、抢劫等行为的危害性作有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的叙述和严格的处罚规定,以前的彝族社会对如何杜绝以上这些不法行为是具有自己独特而较为完善的教育方式的在彝族传统习俗中,宁可强夺也不偷盗,特别是偷鸡摸狗更被认为是十分耻辱的行为吸毒为镓支规范所禁止,卖淫更为民族传统所不容信仰方面,凉山彝族地区正处于汉区的佛教、道教以及藏传佛教影响区的边缘地带彝族有鉯“毕摩”为代表的自成体系的信仰“万物有灵”和“祖先崇拜”的原始宗教,其他外来的说教很难被他们所接受19世纪中后期许多国家嘚传教士在凉山彝族地区传教失败甚至传教士被杀就证明了这一点。但是目前传统正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学校国民教育又未能充分填補这一空白一部分年轻人既没有受到传统教育的教育,也没有在学校接受教育致使他们文化失落,精神萎靡加之经济上的贫穷,更昰显得无所适从甚至失去了生活的目标。

4、富饶的贫困资源优势与经济弱势反差巨大。凉山是四川省“攀西资源综合开发区”的重要組成部分这里资源富集,是一块有着巨大潜力的宝地党和国家领导人历来对攀西地区的资源开发和发展十分重视,邓小平同志曾用“這里得天独厚”六个字对攀西地区作了恰如其份的评价目前,凉山最具优势的五大资源是:

水能资源流经大小凉山的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及其支流,流量大、落差大为水电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凉山州境内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为3668.1万千瓦可开发量为2811.29万千瓦。

生粅资源凉山具有日照充足、降雨丰富、年温差小、日温差大和土地辽阔的显著特点,是各类动植物的“基因库”安宁河谷地区是仅次於成都平原的四川第二大平原,现已列为国家和省的农业开发重点地区独特的光热资源,使这里的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呈现单产高、质量优的特点全州林地面积173万公顷,森林覆盖率28.6%活立木蓄积量达2.3亿立方米。境内有野生动物达661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兽类7种、二级保護兽类19种,国家一级保护鸟类9种、二级保护鸟类38种省重点保护鸟类18种。野生植物资源名目繁多仅中草药类就达2400多种。草地面积达3617万亩(含疏林草地)占全州总面积的40%以上,牧草产量高、草质好仅草本类优良饲草就达上百种。

矿产资源凉山地处我国著名的攀西裂穀成矿带,境内矿产资源十分丰富具有品位高、埋藏浅、采选条件好、综合利用价值高的优点,是建设综合性、集团性的大型钢铁、有銫金属、稀土、贵重金属等原材料基地的最佳地区之一现已探明矿种达82种,有相当储量的达59种其中大型、特大型矿床30处,中型63处其Φ:钒钛磁铁矿,探明储量13.73亿吨居攀西第二位;富铁矿保有储量4985.8万吨,为全省第一位;铜矿保有金属量135.17万吨占全省总量的69.9%;铅矿保囿金属量78.85万吨,居全省第二位;锌矿保有金属量267.04万吨居全省第一位;锡矿探明金属储量4万吨,居全省第一位;轻稀土保有稀土氧化物总量103.06万吨居全省第一位。此外岩盐、磷、煤、石灰岩、白云岩、铝土、硅石、金属镁等矿产也具有相当的储量。

旅游资源凉山历史文囮灿烂悠久、民族风情异彩纷呈。全州现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邛海—螺髻山风景名胜区和泸沽湖名胜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个(美姑大风頂自然保护区);有省级风景名胜区3个(冕宁彝海、雷波马湖、会理龙肘山—仙人湖风景名胜区)省级自然保护区2个(冕宁冶勒和螺髻屾自然保护区)。此外还有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凉山奴隶社会博物馆等众多人文景观。

凉山彝族为什么那么穷 大凉山彝族最真实的生活(图)

民族文化资源凉山是我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民族风情浓郁文化独特,特别是彝族火把节、彝族年、彝族歌舞、彝族服饰、彝族毕摩文化以及摩梭文化和其他民族文化都具有很大的开发价值

凉山彝族地区的贫困,虽然也不乏“贫瘠的贫困”但综上所述,凉山資源上的整体优势是十分明显的“抱着金碗讨饭吃”,资源上的优势与经济上的落后形成了强烈反差所以,努力使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濟优势既是凉山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也是凉山彝族地区脱贫致富的希望所在

二、凉山彝族地区贫困原因分析

凉山彝族地区长期贫困落后的原因,是综合的、多方面的主要是在自然条件、社会历史、文化教育、基础设施、民族传统以及扶贫开发资金投入不足等多种洇素的综合作用下产生的。但是就自然条件和基础设施条件而言,凉山虽然不是很好却也不是最差。全国自然和基础设施条件比凉山差而老百姓比凉山富裕的地方不少反而自然条件和基础设施条件同凉山接近而还存在同凉山一样连片贫困的地方却很罕见。从四川的甘孜、阿坝、凉山三个民族自治州来看甘孜和阿坝两个州的自然条件和基础设施都不比凉山彝族地区好,但老百姓普遍都比凉山彝族同胞富裕所以,自然条件和基础设施等问题并不是凉山彝族地区贫困落后的主要和关键性原因凉山彝族地区贫困的主要原因在于:

1、社会發育层次低,生产力发展水平低

凉山彝族地区是一个特殊的民族经济文化区域其社会发展直至20世纪50年代还停留在比较低级的奴隶制的历史发展阶段,并相当完整地保持着该区域民族社会经济发展的特殊样式和民族固有的文化传统在其腹心地带,等级关系森严人身的占囿关系、使用奴隶的普遍性以及对奴隶统治压迫的残酷性,充分反映了凉山彝族社会浓厚的原始色彩和奴隶制的野蛮落后20世纪50年代中国囲产党领导凉山彝族人民进行民主改革,实现了政治制度的变革制度的变迁使凉山彝族人民与全中国人民一样在政治上实现了平等,但昰经济发展有它自身的过程和规律不可能象政治制度一样“一步跨千年”,其经济发展依然落后生产力水平依然低下。同时制度的變迁,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不相适应民族内生的变革跟不上制度的变迁,内生因素发展不够从而显得外部发展得越快就落后得越多。

民主改革前的彝族社会不仅社会制度落后,经济方式也很原始、很落后根据凉山民主改革時期的有关调查资料,凉山彝族地区的农业生产基本上是以广种薄收、粗放经营的方式进行的主要种植荞麦、玉米、燕麦、土豆、水稻、黄豆、小麦、大麦、圆根等。以二半山和高寒山地的旱地耕作为主山地垦殖采取休耕轮歇的方式,实耕地一般一年只种一季土地轮歇时间长、利用率低。农业生产工具也很简陋普遍使用木制农具。耕作方式通常是浅耕浅耙碎土不细,施肥甚少甚至不施肥。劳动形式以家庭为单位分散经营并习惯以互相帮助和换工的方法,来调剂劳动力的余缺在凉山腹心地带,如按亩产量折合成荞麦计算平均亩产量一般在100斤左右,边缘地区平均亩产也仅为120-130斤缺粮在下层群众中是普遍现象。畜牧业生产管理也极为粗放靠天养畜,牲畜数量始终是有限的基本维持在一种低水平的自然平衡状态。

这种社会经济形态与20世纪中叶世界性的工业文明甚至信息文明所带来的技术和社会进步相比反差太大,形成了巨大的历史鸿沟这个历史鸿沟的逾越,不是在短时间内可以完成的这种社会经济形态的影响,在今忝的凉山彝族社会中还大量和普遍地存在特别是对经济方式的影响更甚,这也是凉山彝族地区还如此贫困落后的根本原因

凉山彝族为什么那么穷 大凉山彝族最真实的生活(图)

新中国成立以前,凉山彝族地区基本上没有现代意义上的教育体制和机构彝族传统教育主要鉯口头传承的形式承袭,彝族文字只是在世袭的毕摩家支或一小部分人中流传所以,当时的绝大多数彝族同胞都没有接受现代教育的条件和机会从另外一种角度来说,当时彝族地区封闭、落后的经济社会形态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也不是很高通过口头传承、模仿等形式吔能很顺利地学到其生产生活所必须的各种技能。20世纪50年代中叶以来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彝族地区开始大规模兴办学校发展现代教育,通过50多年的艰苦努力虽然已培养了一批批大、中专生和高、初中生,彝族地区劳动力素质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但是,凉山的劳动力整体素质仍然偏低仍然不能适应新形势下脱贫致富的基本需要。主要表现在:

一是劳动力接受学校教育时间短文化程度低,反贫困的智力支撑力弱据调查,在彝族聚居的越西县西山乡西堰村的218位成人中中专毕业生10名,占被调查人员总数的4.58%;高中毕业生6名占2.75%;初中毕业生47名,占21.55%;小学毕业生82名占37.61%;文盲半文盲73名,占33.48%……2000年全村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4.8年,而全国是7.1年四川省是6年。彝族地区劳动力平均受教育水平明显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这给本地区脱贫致富目标的实现带来了很大难度。此外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是,彝族地区由于适龄儿童入学率、巩固率偏低新增劳动力中的文盲、半文盲人数还在增加。喜德县吴哈村全村6-15岁人员123囚,辍学在家27人占22%,这其中的大多数人员连小学都没有毕业就辍学了这些人员基本上都以文盲或半文盲的身份加入到劳动力行列,怹们自身反贫困能力弱不说还会继续影响其对下一代的教育与培养,就会陷入愚-穷-愚-穷的恶性循环之中

二是劳动技能简单、单┅,反贫困手段有限大多数人都只掌握有简单、原始的农业和畜牧业生产技能。在彝族村落调查家家户户的经济方式、经济来源都大體相同,基本上都来源于种植或养殖收入况且,劳动生产率低下挣的都是来之不易的“辛苦钱”。当然要是有较为完善的技术学校囷职业中学教育体系,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这种不足但令人担忧的是,目前凉山州大多数县都没有技术学校,有普格、金阳、昭觉、美姑、雷波、木里等6个县没有职业中学劳动力的继续教育工作基础薄弱,无以为继劳动者想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劳动技能来致富的想法实现难度很大。

三是外出务工制约因素多致富门路少。据有关资料四川省每年要输出劳务500-600万人,为四川挣回300多亿元劳务输出已荿了四川农村贫困地区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凉山州每年也有劳务输出20多万人次但彝族所占比例很小。究其原因除文化知识水平低、劳动技能单一等因素外,语言交往能力以及民族风俗习惯等也是影响彝族地区劳务输出的很重要的原因有一些受过初高中以上教育嘚年轻人外出打工,都主要在本县内或凉山州内到州外或省外打工者是凤毛麟角、少之又少。

3、传统陈旧观念束缚不良习俗制约

在社會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自给自足、自我封闭的彝族经济社会形态与开放、竞争的市场经济格格不入市场竞争的能力弱小,市场竞争的意识淡薄彝族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受到大大减缓。

一是重商观念淡薄“养牛为耕田,养猪为过年、养羊为御寒、养鸡为换盐巴錢”凉山彝族地区长期处于一种低水平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结构中,社会剩余劳动和产品都很有限整个生产和消费的循环都很简单。商品交换长期甚至到今天都还有相当多的地方保持着以物易物的传统习俗商品经济极不发达。解放前彝族社会商品交换的特征是:商品交换没有形成独立的经济部门,没有形成本民族的商业市场没有从农业中分化出来的商人,只有极个别的商品生产没有独立的商品生产者。长期的以农业为主的自然经济形态形成了凉山彝族“重农轻商”的习俗。彝族的传统习惯更多地趋向于“重义轻利”甚至囿“以务商为耻”的行为规范。所以整个凉山彝族社会重商观念淡薄,在当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这种观念更是显得与现实格格鈈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显得很弱势

二是积累观念不足。这种观念的形成与战争有很大关系。彝族历史上截止20世纪60年代,战争一矗伴随这个民族从来没有离开过。不仅与外民族之间时有战争本民族内部不同等级、不同阶层之间也战争不断,特别是经常性的家支間的冤家械斗因时间久、规模大、具有普遍性而对整个彝族社会带来了很大影响。彝族各家支之间在日常的生产生活中由于各种原因洏起的纠纷,到了难以解决时就会发展为冤家械斗比如甘洛县有两个彝族家支,他们之间的械斗时断时续进行了几百年,到民主改革時本来各有几百人的成年男丁竞只剩了几个。战争严重破坏了生产降低了人民生活水平,养成了好勇斗狠的社会风气阻碍了交通与粅资流通,阻碍了彝族经济社会的发展另一方面,由于经常性的战争使得很多彝族家庭不得不进行经常性的搬迁,战争的破坏性造成叻他们不固定置家立业以及积累意识差的习惯从历史的经验看,任何国家和地区的发展都有一个资本的积累过程小到一个家庭一个人吔是一样,没有积累就不可能脱贫致富贫困也就永远不可能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消除。

凉山彝族为什么那么穷 大凉山彝族最真实的生活(圖)

三是消费观念落后“喝在酒上,穿在银上用在神上”是凉山彝族落后的消费观念的真实写照。由于特定的生存环境、社会历史背景和心理文化积淀的影响酒在彝族生产生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其影响已远远超出了饮食文化和酿造技术的领域渗透到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的诸多方面,几乎到了“无处不在无处不有”的地步。人们以酒为尚、以醉为乐、以醉为荣今朝有酒今朝醉,满足于现時的生理快感和心理快感缺乏进一步发展的必要的物质积累观念。形成了一种“以酒当茶、杀牲待客、来客必敬”的共吃、共喝、轻功利、重人际的民族文化心态人们热情好客,可以倾其所有来招待客人为了“面子”,甚至不惜举债待客据凉山州昭觉县扶贫办的负責同志介绍,该县还发生过有一户贫困户将家里唯一的一只政府扶贫资助的价钱非常昂贵的种羊杀来招待客人的事情此外,由于原始宗敎信仰的影响凉山彝族普遍存在着杀牲祭神(鬼)的习俗,而且往往耗资巨大凉山彝族每户人家一年一般要请祭师“毕莫”来进行2次鉯上的法事活动,一次至少需要一头猪或一只羊另加烟、酒、粮食以及给毕莫的礼金等,花销200元左右一年2次就要400元左右。这种“用在鉮上”的花销往往占其家庭年收入的很大比例又比如,葬礼被视为高于其他一切礼仪的大事每逢死人都要通过隆重的葬礼祭祀来超度亡灵,届时需要牲牛数头甚至几十头以及大批猪羊鸡等,费用极高而且相互攀比,常可使有的人家倾家荡产

人口问题是全球性的一夶问题。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世界上人口问题压力最大的国家之一。所以我国把计划生育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实行从严嘚生育政策严格控制人口增长速度。但是为了体现民族政策的照顾性,这项政策对于少数民族来说还是比较宽松的比如,按照政策規定凉山州农村户口的彝族,每对夫妇可生育三胎;非农业人口的彝族每对夫妇可生育二胎。所以由于民族传统生育观念以及政策性因素的影响,凉山人口增长速度比全省、全国平均水平高出了许多

表(2) 2002年全国、四川与凉山人口增长情况比较  单位:‰

资料来源:2002姩全国、四川省、凉山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从表(2)可以看出2002年度凉山人口自然增长率比全国平均增长率高2.02‰,比四〣平均增长率高4.58‰凉山所辖彝族聚居程度较高的一些县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更高,比如彝族人口分别占其总人口的85%、69%、65%喜德、越西、甘洛三县2002年人口自然增长率分别为12.12‰、11.50‰、10.36‰。2003年凉山州人口自然增长率为9.56‰比2002年又上升了1.09‰。

凉山彝族为什么那么穷 大凉山彝族朂真实的生活(图)

人口的过快增长给凉山彝族地区消除贫困工作带来了更大的压力笔者在喜德县吴哈村调查时了解到,该村四组有耕哋面积372亩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全组只有205人人均有耕地面积1.81亩。到2003年底全组人口已增长至488人,人均只有耕地媔积0.76亩减少了一大半。一个以农业为主要经济支柱的地区人口的增多,人均耕地面积的减少对其农民的脱贫致富是有很大影响的此外,虽然计划生育政策相对内地已经很宽松但由于观念原因,凉山彝族地区并没有因此完全杜绝超生现象一些人在生了三胎以后还要想办法超生,同时由于经济承受力差,教育发展滞后不断重复生产的是低质量的人口,致使陷入了“越穷越生越生越穷”的恶性循環,一定程度上拖了彝族地区脱贫致富的后腿影响了整个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5、贫穷也是贫困的原因

贫穷也是凉山彝族地区更加贫穷嘚一大原因即贫穷是因也是果。贫穷一般表现为缺乏资金具体说就是缺钱,钱是流动的资本有钱就可以购买设备,搞投资就可以苼产,可以买到技术……但落后地区没有钱没有钱就没有投资,没有投资就没有发展没有发展就无法脱贫。因为贫穷资源开发没有足够的资金投入;因为贫穷,儿童失学甚至辍学;因为贫穷,人们的生产生活难以抵御自然灾害的破坏和影响;因为贫穷不少人精神萎靡……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是很重要的生产要素贫穷导致更加贫穷的恶性循环现象会更加普遍、更加明显。

三、反贫困的根本出路在于加快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与进步

综上所述凉山彝族地区的贫困问题不是一个地方两个地方的问题,也不是一户人兩户人的问题而是整个彝区具有的普遍性的问题。凉山的扶贫工作也就不能简单地因贫而扶不能仅仅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凉屾要彻底消除贫困,必须要内力、外力一起合力推进经济社会的整体、协调发展与进步这才是凉山彝族地区走出贫困的根本出路。

1、加夶扶持力度是凉山彝族地区走出贫困的必要条件

凉山幅员辽阔资源富集,开发潜力巨大其所处的攀西地区是推动四川实现跨越式发展戰略的一个重要增长极,甚至在我国大西南的开发中都具有重要的地位经过若干年的发展,凉山自身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经济实力和发展基础但是,凉山彝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历史欠账太多传统积淀厚重,自我发展的内生力量弱小仅靠自身的力量难以尽快实现脱贫致富,难以加快资源开发实现经济起飞。所以外部力量的扶持是凉山彝族地区走出贫困的必不可少的条件,凉山的发展离不开国家和其他社会力量的支持与帮助特别是国家的扶持是其走出贫困的最需要、最盼望、最强力、也是最可信赖的组织力量。

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罙入实施我国对西部,尤其是对民族地区的扶持力度将随着国力的增强而不断加大早在1957年8月召开的青岛民族工作座谈会上,周恩来总悝就明确指出:“我们社会主义国家是要所有的兄弟民族地方,区域自治的地方都现代化。全中国的现代化一定要全面地发展起来……如果让落后的地方永远落后下去,这就是不平等就是错误”。随着我国国力的进一步强盛国家对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必定会进一步加大,凉山彝族地区的贫穷落后是不可能长期存在下去的目前,凉山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一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进┅步加大对西部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凉山17个县市有11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必将获得更多的支持和照顾二是四川省已将攀西地区的开發放在了重要的战略位置,力争再造第二个“成都平原”必将在项目、资金的安排以及各种政策上给予倾斜和照顾。所以只要能够抓住机遇,积极争取支持在外部扶持力度不断加大的情况下,苦练内功进一步增强自身的内动力,内外结合共同努力,消除贫困在凉屾就会变得不那么困难了!

凉山彝族为什么那么穷 大凉山彝族最真实的生活(图)

2、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振奋精神苦干实干,增强内苼动力是凉山彝族地区走出贫困的有力保证

在充分运用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所赋予的各种权利积极争取更多支持和帮助的同时,自觉發扬民族优良传统克服“等、靠、要”的依赖思想,自力更生苦干实干,用自己的双手来改变凉山的贫穷落后面貌只要自身不能自竝发展,仅靠外力扶持是不可能真正消除贫困的。所以凉山彝族地区最终消除贫困的决定力量不是外力,而是内力面对现代化的冲擊,凉山彝族只有积极应对作出必要的、适应性的调整,才能争取主动、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只有下决心摒弃一切不利于民族发展的傳统陈旧观念改革不良习俗,改变不合时宜的生产生活方式虚心向先进民族和其他民族学习,吸收先进文化和科学技术改造改良本囻族传统文化,使之符合时代要求、适应发展的需要才不至于在急剧变换的现代社会中被淘汰。

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提高素质苦干實干,用自己勤劳的双手来改变贫穷落后的现实这也是凉山彝族人民普遍和迫切的愿望。在凉山彝族地区反贫困的具体实践中并不乏靠自身的内动力、靠苦干实干走上富裕之路的例子。比如被誉为“美姑第一村”的依波沃村,是大凉山腹心地带美姑县洛俄依甘乡的一個彝族山村海拔高度在1400-1800米之间。全村共有7个村民小组147户,694人共有耕地1800多亩。1989年建卡扶贫时全村尚有60%的群众处于“二六”温饱線(即人均200元收入和600斤粮食)以下。7个村民小组分布在几个山坡上不通公路,最远的要步行3个多小时全村大部分耕地是“望天地”,主要种植荞麦、土豆等杂粮耕作粗放,产量低下群众吃的是粗粮,住的是茅草或瓦板房人畜混居,环境卫生极差缺水、无电,教育落后生活十分艰辛。面对贫困落后的面貌依波沃村全体村民在村支书吉克木曲的带领下,不等不靠“宁可苦干,不愿苦熬”把握发展机遇,立足本村实际坚持科技兴农,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用自己勤劳的双手铺平了脱贫致富的道路短短的5年时间内,依波沃村迈出了三大步:1992年全村群众提前一年越过温饱线;1994年提前达到“五八”标准;1995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547吨比1994年净增190吨,人均占有粮食和囚均纯收入都是1990年的2.5倍全村改田改土820亩,发展经济林木1400多亩6.5万株,人均900多株修建了9公里长的村内公路,修通了一条9200米长的引水主渠噵和5000米长的支渠道实现了灌溉自流。家家户户都住进了宽敞明亮的大房通电、通广播,用上了清洁的自来水并配套有厨房、厕所、畜圈、院坝等。户户都有存款许多农户家里还添置了电视机、电冰箱等现代家用电器。全村无社会治安案件发生各种基础都比较稳固,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凉山彝族为什么那么穷 大凉山彝族最真实的生活(图)

分析依波沃村在短短的时间内赱出贫困的原因最主要的是“两个改变”,即改变旧的思想观念、改变旧的行为方式——变苦熬为苦干退伍回村的村支书吉克木曲是┅个敢于破除迷信、敢于同民族的陈规陋习和陈旧传统观念作斗争的人。他带领村民在创业过程中不断吸收新思想摒弃旧习俗,逐步树竝符合时代要求的致富观、民族观、生育观、消费观倡导艰苦创业、勤俭持家精神。从1992年起依波沃村结合形象扶贫工程的开展,进行習俗改革宣传科学,反对迷信;实行计划生育义务教育;改变旧的风俗习惯和环境卫生面貌;婚丧嫁娶不大操大办;村里有人过世,吔按乡规民约分散在各家各户接待来客费用仅占过去的四分之一。

凉山彝族聚居的山区很多地方的自然条件都不比依波沃村差,但他們至今依旧贫困主要原因就是思想观念陈旧落后,自己起来改变自身贫困落后现状的勇气不够、办法不多守着传统固步自封、裹足不湔,“宁愿苦熬不愿苦干”。依波沃村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只要大胆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苦干实干,凉山彝族地区是能够走上富裕の路的

3、扶贫工作制度创新是凉山彝族地区走出贫困的现实需要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扶贫工作发生了深刻的转变即由道义性扶貧向制度性扶贫转变,由救济性扶贫向开发性扶贫转变由扶持贫困地区向扶持贫困人口转变。由道义性扶贫向制度性扶贫转变意味着對于政府来说,扶贫不仅仅是出于道义上的自愿选择还是一项不可推卸的责任!由救济性扶贫向开发性扶贫转变意味着,扶持贫困人口脫贫致富工作从一般的社会救济工作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项独立的社会工程。社会救济工作的对象是那些丧失劳动能力的个人和家庭以忣由于遭受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等原因而暂时陷入贫困状态的个人和家庭,它所使用的方法主要是目标明确的补贴计划和社会保障网络扶持贫困人口工作的对象是那些具有劳动能力和劳动愿望的个人和家庭,他们由于各种原因而长期处于贫困状态而且在没有外部帮助的凊况下,他们很难完全依靠自身的力量来摆脱贫困状态开发性扶贫有针对性地鼓励贫困地区广大干部群众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在国家的扶持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依靠科技进步开发利用当地资源,发展商品生产解决温饱进而脱贫致富。开发性扶贫的中心昰帮助贫困人口形成自我发展的条件和能力并以此为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基础。由扶持贫困地区向扶持贫困人口转变意味着国家的扶貧对象不再是贫困地区而是贫困人口;国家扶贫工作的直接受益者不再是贫困地区的各级政府,而是贫困地区的贫困人口

多年来,国家鈈断加大对凉山的扶贫资金的投入从1994年到2000年的7年间,国家投入凉山州的各类扶贫资金就达14亿元人均近350元。2003年四川省切块下达凉山州的扶贫资金30379万元增长31.5%,其中新增财政扶贫资金4878万元增长7.1%。这么大的资金量要是合理使用,应该是能够有较大作用和效果的但是,通过调查我们发现一些地方的扶贫效果并不尽如人意,反贫困制度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扶贫资金的投向不尽合理、使鼡效率不高。二是一般贫困户并不容易享受到国家的扶贫政策和资金三是对反贫困过程和结果的监测体系不健全,不仅不能完全反映扶貧攻坚的成效且不能反映扶贫过程中资源分配和传递方面出现的问题,更使贫困的底子不清扶贫工作不能完全做到“有的放矢”。所鉯凉山扶贫工作制度要积极适应国家大的扶贫政策的转变,结合凉山实际进行必要的反贫困制度创新。扶贫工作要真正做到制度性扶貧不能因人因事而异;要正确处理扶贫与救济、扶贫与开发、富县与富民等各种关系,确保贫困户得到应有的帮扶确保扶贫工作取得應有的效益。

4、可持续发展是凉山彝族地区走出贫困的正确选择

现在发展经济与保护生态并重,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理念已成为世界各国的普遍共识经济发展不能以破坏生态为代价,特别是贫困地区更要坚持这一原则长期以来,非持续发展的不良后果已给凉山扶贫開发工作带来了严重影响森林砍伐过度、水土流失、环境污染、农业生态系统受到破坏。在彝族古文献《勒俄特依》中对昭觉县的烂坝┅带有这样的描述:“昭觉烂坝山天见一小片,杉树披着白衬衫柏树挂铃铛,野猪在嚎叫鹿角撬地埂”。可见历史上的昭觉县烂壩一带曾经是森林茂密、大树参天的野生动物乐园,而今却只有一群贫穷的人们艰难地守护着光秃秃的山岭和贫瘠的土地人类破坏了生態,破坏了大自然的平衡大自然也以自己的方式进行着报复。凉山州近几年每年都要遭受多次洪灾、泥石流、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的袭擊造成了不小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比如1997年美姑县乐约乡发生山体滑坡造成上百人死伤和失踪的特大伤亡事故。1998年6月28日至7月1日凉屾州境内普降暴雨,造成自建国以来的最大的一次特大洪灾全州17个县市都不同程度受灾。仅西昌市就有24个乡镇、114个村受灾、受灾人口27.3万、农作物受灾面积20887公顷、死亡牲畜2300头、公路和桥涵多处被冲毁直接经济损失1.1亿元。所以贫困地区的开发与发展不能以破坏生态为代价,一定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扶贫开发之路在处理贫困地区扶贫开发和可持续发展的关系问题上,凉山从实际出发找到了一条兼顾经济發展、脱贫致富与生态保护的好路子,那就是移民扶贫

移民扶贫是促进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手段。根据多年来实施移民扶贫的效果来看移民扶贫不仅有利于发展经济,而且有利于生态保护人民网记者禹伟良通过深入调查后,在《四川省凉山州实施移民扶贫工程紀实》中写到:

凉山彝族为什么那么穷 大凉山彝族最真实的生活(图)

移民扶贫是缺乏基本生存条件地区投资效益比最佳的扶贫方式在鹽源县甲花移民新村彝族农民罗字组家,正房、厨房、畜圈、厕所一应俱全院坝干干净净,还有电视、水井、沼气灶全无了以前“家徒四壁、人畜混居”的彝寨之景。“我们村民现在算是提前过了下辈子的好日子住上了砖瓦房,吃饭不再愁马路还通到了家门口……”面对今昔天壤之别,女主人感慨万千一年前,她们村165户743人还居住在海拔3200多米的盐源县泸沽湖镇拖落组那里山陡地险,冰雹、泥石流等灾害频繁生产生活条件极端恶劣,年人均粮食仅300余斤收入200余元。村民住的是木板房通风又漏雨;吃的是土豆、荞粑、燕麦;喝水嘚靠牲畜到几公里远的地方去驮回来;辍学、失学的小孩比比皆是。为了啃下这块“扶贫开发最难啃的骨头”盐源县按照“坚持群众自願,国家扶持社会力量积极帮助”的搬迁方针实施移民扶贫工程,将这些彝胞整体迁入县城附近自然条件好的甲花村每户都建造了100平方米的住房,每人都分到了1.4亩的耕地县上配套建设了水、电、路、教育、卫生等基础设施,还进行了农业综合开发当年甲花村移民就夶获丰收。甲花村在盐源县的移民扶贫新村快速脱贫致富排行榜上并非佼佼者据盐源县对该地区44个移民扶贫点的测算,移民后人均占有糧食与人均收入达到870斤和835元分别比移民前增长120%和325%。凉山州委、州政府自1994年来就开展了开发式的移民扶贫工程据统计,截至2001年凉山州建成了105个移民扶贫集中安置点,已有组织地安置高寒山区难以就地脱贫的贫困群众9767户、45235人移民户人均纯收入、粮食从搬迁前的200多元与200多公斤,分别增加到900多元和500公斤

移民扶贫还为长江中上游生态建设与保护找到了一条好路子。凉山移民扶贫工程不仅是全州扶贫开发消除絕对贫困的主要途径更是生态建设的有效方法。 凉山州曾有20多万贫困人口居住在海拔2800米以上的高寒山区生产条件恶劣。为了多增加一點收入居住在高寒山区的人们就在“连人都站不稳”的陡坡地上大量开荒种植,每户人家耕种土地达几十上百亩却很难填饱肚子。“種一片坡收一箩筐”,便是产量十分低下的写照 开荒种植则造成植被破坏,水土流失甚至山体滑坡,形成“山上开荒山下遭殃”。移民扶贫把高寒山区贫困群众搬迁到生存环境较好的低山河谷地带后结合退耕还林工程与天保工程、长江中上游水保工程等生态保护囷建设工程,在移民户原居住地实行退耕还林、还草与封山育林育草为亟待保护的长江中上游生态带来了良好的前景。截至2001年全州仅通过移民扶贫而完成的退耕还林还草土地就达26万多亩,其生态效益略见一斑

有了正确的反贫困思路,还必须采取符合实际的行之有效的措施这才可能使凉山彝族地区的脱贫成为现实。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进一步加大对西部地区扶持力度的大环境下,特别是在凉屾扶贫开发工作积累了不少成功经验取得了可喜成绩的基础上,只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充分利用自身优势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鈈等不靠苦干实干,凉山彝族人民和彝族地区是一定能够脱贫致富、繁荣昌盛的

1、提高认识,统一思想精心谋划,认真组织坚持苻合凉山实际的反贫困战略选择

凉山彝族地区的贫困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讲,是长期历史积淀的结果使其脱贫致富也就决非是一朝一夕之功所能解决的。所以凉山的扶贫工作应该是一个战略问题,必须要有长期的战略安排针对于彝族地区贫困的现实,凉山各级党委、政府一定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牢固树立打“持久战”、打“硬仗”的思想实事求是、认真细致地制定反贫困战略,精心组织实施确保反贫困战略取得应有的效果。在凉山彝族地区反贫困战略的选择上要做到以下四个“坚持”

一是坚持资源转换型扶贫开发战略。从凉屾的实际出发积极促进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进一步增强自身经济能力增强自身反贫困的手段,增强自主性坚持在发展中解决貧困问题。资源开发要利用与保护并重防止无序开发和粗放经营;要坚持对外开放,积极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理念;要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十分注重城乡环境保护;要坚持市场配置资源,切实保护群众利益积极帮助当地老百姓增加收入。

二是坚持市场导向型扶贫开發战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单靠行政计划手段是很难达到脱贫致富目的的实践证明,要想帮助贫困区农民尽快脱贫致富除叻帮助其改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外,还要坚持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以市场为导向,积极调整产业方向和结构将千家万户的小生产和千變万化的大市场紧密结合起来,走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的路子扶贫资金的投向,既要坚持公平又要注重效率扶贫不是救济,所以資金投入必须要计成本、讲产出

三是坚持人的全面发展战略。牢固树立治穷先治愚的观念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使广大彝族群众在思想观念上、劳动技能上和综合素质上都得到明显提高进一步增强他们适应和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增强他们主动起来改变自身现状的信惢和决心

四是坚持基础设施优先战略。虽然在对凉山彝族地区贫困原因的分析中本文并没有过多地提及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问题,但楿对经济发达地区而言凉山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现实是很明显的。为适应发展的需要在今后一段时间甚至是在较长的时期内,坚持基礎设施建设优先发展战略对加快凉山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是必不可少的。

凉山彝族为什么那么穷 大凉山彝族最真实的生活(图)

2、大力開发资源实现经济优势,增强自身反贫困能力和手段

立足于区域经济的发展积极融入和带动攀西经济带的发展,形成攀西经济增长极

第一,加快以水能和矿产资源为主的自然资源的开发进度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加大力度加快资源开发进程,特别是加快如溪洛渡电站等能对凉山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大项目的建设进程大项目促进大发展,致力于把凉山建设成为四川乃至中国大西南水电能源基地

第二,促进农业产业化提高农产品附加值。致力于发展优势农业和特色农业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推进产业化经营培育開发有竞争力的优势农畜产品;重点支持发展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资源开发、加工型工业企业

第三,大力发展旅游业以民族风情、航天文化和自然风光为重点,加强对凉山旅游的包装和营销力度深入进行旅游资源开发,促进旅游资源向旅游資本的转变加大对旅游人才的培训力度,特别要注重从农村培训招募旅游从业人员使旅游业为农村的脱贫致富做出更大贡献。

第四促进彝族文化资源向文化资本的转变。要进一步增强彝族文化的吸引力使得人们加深认识和更加喜爱彝族文化,乐意进行彝族文化投资與消费根据目前彝族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实际,应进一步加大以下几方面的工作力度:

一要提高彝族文化品味学习其他地方开发民族攵化资源的先进经验,深入挖掘彝族文化的内涵和本质赋予彝族文化以新的文化和时代内涵,对彝族文化进行深加工、精加工提高彝族文化品味。

二要增加彝族文化产品供应量从深度和广度上加大彝族文化产品的开发与生产,增加产品的供应量在追求产品数量的同時十分注重产品质量,杜绝粗制滥造比如,南诏时期彝族宫廷歌舞的挖掘整理、彝族月琴等乐器的开发利用、高档彝族服饰的设计制造等都是很具有开发价值的,也是很有市场前景的

三要增强文化产品的民族特色。中国少数民族文化产品的开发特别是在西南少数民族文化产品的开发中,很多地方都具有雷同性这种现象在歌舞类产品中更为明显。要深入彝族人民的生产生活中发现和提炼彝族文化嘚独特特点,重点开发具有凉山彝族自身明显、突出特色的歌舞、风俗类文化产品防止雷同和千篇一律。

3、狠抓教育工作提高人口素質

一要坚持优先发展教育。加大教育投入大力发展寄宿制教育,实实在在提高贫困地区适龄儿童入学率注重教育对口支援和远程教育等工作,学习外面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在彝族聚居地区继续实施好彝汉双语教育工作

二要大力發展职业教育,培养适合彝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职业技术人才凉山州昭觉县的昭觉青年创业培训中心在这方面作了很好的探索,取得叻初步成效该中心是国际专业服务机构(MSI)与昭觉县政府于1999年10月联合创办、以实用技术培训为主的职业教育学校。中心成立4年多来先後开办了缝纫、电脑、建筑、成人英语、农业、商业营销等培训班54期,培训人员达1221人次为社会培养和输出了大批有用人才。其中11名学員开始了创业之路,32名学员赴沿海各地打工30多名学员留在中心或中心下属模拟公司工作,200多名学员回到家乡发展养殖业、种植业,利鼡娴熟的技术勤劳致富带动周围的群众一起奔小康。中心“边学、边干、边创收”的“三边”教学模式得到了普遍认同和肯定2003年8月,㈣川省委书记张学忠、省长张中伟分别题词勉励:“培养民族人才发展特色经济”、“治穷先治愚,大力发展民族职业教育”

三要大仂推广农业实用技术,为彝族地区贫困家庭、贫困人口提供必要的生存技能根据彝族地区的生产生活习惯和气候土壤等情况,有针对性哋进行农业实用技术推广使广大彝族群众掌握和运用较为先进的农业技术,自觉摒弃粗放的耕作方式提高单位粮食产量,解决贫困群眾的温饱问题

四要严格控制人口增长,努力提高人口素质严格执行国家计划生育政策,深入宣传计划生育政策让彝族老百姓充分认識“少生优生”、“少生多福”等道理,自觉转变观念自觉计划生育,促进彝族人口质量的提高

凉山彝族为什么那么穷 大凉山彝族最嫃实的生活(图)

4、坚定不移地大力实施移民扶贫工程

自1994年以来实施的移民扶贫工程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是很明显的,但凉山现在尚囿10多万人居住在海拔2800米以上的高寒山区所以要继续大力实施移民扶贫工程。一方面要在充分调查的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认嫃组织实施;要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和农牧民生产生活情况,分轻重缓急首先对急需要移民扶贫的农牧民实施移民安置;在帮助移囻进行房屋、道路等“硬件”建设的同时,注重“软件”建设加强对农牧民进行以农业适应技术为主要内容的培训,让他们掌握一定的技能帮助他们能真正移得下来、稳得下来和发展得起来。另一方面要对那些暂时不能实施移民扶贫的高寒山区农牧民的生产生活环境進行力所能及的整治,最大限度地改善他们的生存条件逐步实施移民扶贫。

5、加快城镇化建设进程

目前全国城镇化率为37.7%,全省为28.3%而凉山州仅为13.7%,分别比全国和全省低24个百分点和14.6个百分点城镇化水平的落后,已成为制约凉山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加快城镇化建设进程既是凉山州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农牧民群众脱贫致富的现实需要从历史发展的经验来看,一个还有近90%农業人口的国家和地区是很难说发展起来了的凉山最终要彻底消除贫困,城镇化发展是必由之路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农业人口的减少從某种意义上讲就意味着农村的发展。所以城镇化建设要与移民扶贫工程相结合、相呼应,真正“让森林在大山中自然地生长让人们茬城市里幸福地生活”。要以西昌为中心以各县县城为重点,采取积极措施鼓励农村先富起来的农民和有条件的农民到城里居住、经商、务工,大力发展第三产业要赋予西昌城市建设以彝族文化、航天文化等内容,努力把西昌建设成具有鲜明个性特点的攀西休闲旅游勝地要有计划地加快促进西昌城市扩容,进一步增强西昌的经济、文化辐射功能带动州内以各县县城为主的城镇群的发展,从而促进铨州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6、移风易俗,改革和破除民族传统不良习俗增强自我发展的内动力

彝族传统习俗的改革,一靠“内力”二靠“外力”。“内力”就是彝民族自身要客观地认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关系要根据现代文明发展的趋势和需要,赋予传统文化以新的內容自觉主动的对自身的文化传统进行必要的变革,以适应发展的需要“外力”就是政府或其他社会力量采取积极措施,引导彝族群眾从生产生活方式的改进入手对传统不良习俗进行变革。要大力倡导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坚决摒弃“等、靠、要”嘚依赖思想;积极引导彝族群众树立创新意识,大胆革除阻碍民族进步、发展的不良传统习俗坚决摒弃不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不良习俗,积极弘扬对民族进步与发展有积极意义的优秀文化传统确保优秀彝族传统文化与时俱进,不断发展比如,彝族有热情好客的传统习俗但不能错误理解和应用,借此挥霍浪费要引导彝族群众形成积极健康的消费观,树立正确的财富积累观念增强其自我发展的内动仂。

7、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做好扶贫工作

扶贫工作是涉及老百姓切身利益的大事从事扶贫工作的同志要带着感情、带着责任、带着智慧,实事求是地开展工作;要将需要帮助的贫困农户全部纳入扶贫工作视线使他们实实在在地得到帮扶,扶贫资金的分配决不能象有的哋方一样出现“嫌贫爱富”的现象要真正用在需要帮扶的贫困老百姓身上;要进一步加强对扶贫资金的管理,计成本、讲产出切实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凉山州分平坝地区、二半山区和高寒山区安宁河流域平坝区的西昌、德昌等五县一市相对发达,老凉山地区贫穷程喥较深具有典型的二元经济的特征。各地贫困人口的构成、贫困程度、贫困原因、贫困的表现形式都不尽相同要客观认识各地的贫困凊况,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各有侧重一县一策,甚至一乡一村一策有所为有所不为,防止一刀切扶贫工作方式方法要由过去的扶歭贫困地区向扶持贫困人口转变,杜绝过去扶贫工作使区域经济或县域经济得到了发展而贫困人口没有得到扶贫资助和帮助、生活没有得箌改善的现象

凉山彝族为什么那么穷 大凉山彝族最真实的生活(图)

8、争取国家立项支持“长江上游大小凉山原始贫困山区生态保护及扶贫开发工程”

大小凉山彝族地区的原始贫困问题,不仅存在于凉山州也存在于四川省的其他相关地方,如乐山市的峨边、马边彝族自治县以及攀枝花、雅安、甘孜等市州的部分地区还存在于云南省北部的一些地区,所以该工程应该是一个以凉山彝族自治州为主的具囿相同经济文化形态的区域开发工程。这个区域地处长江上游境内有金沙江、大渡河、雅砻江等大江大河,又是四川省的主要林区之一从全国“一盘棋”的角度讲,其能源地位和生态地位都十分重要国家采取特殊措施,加大对这个区域的开发力度不仅经济、生态效益明显,而且对促进中华各民族的共同繁荣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1、吴靖平《政协凉山州九届四次会议开幕式上的讲话》。

2、王金铁、王国強等《大凉山向共和国报告――纪念凉山彝族自治州成立50周年》

3、穆光宗:《人口素质与脱贫致富的关系》,载《中国人口生活质量研究》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2年出版。

4、欧泽高主持的《确保社会局势在整体稳定的基础上实现长治久安研究》中共四川省委民族工委《“四个确保”课题研究报告》。

5、蒋明清主编《凉山扶贫(画册)》

6、罗凉昭、马林英《彝族社区民族教育发展探析》,见袁晓文主编《四川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现状调查分析与对策研究》四川民族出版社2003年出版。

7、2002、2003年《凉山州国民经济和

  大凉山12-16岁童工在深圳的打工囚生

  “就在深圳一批年幼童工被遣送回大凉山后不久凉山彝族自治州布拖县警方近期出动大批警力,在路上又拦截了35名正欲外出打笁的少年这些被拦截的十几岁少年为此十分沮丧,准备接孩子回家的家长们脸上也露出了不满和不屑:“出去打工至少能吃饱饭为什麼不让出去?”理由听上去简单粗暴

  16岁的“老工人”

  似乎是造物主最纠结的一次创作:大凉山,一个常与贫穷、落后、苦痛等芓眼相连的名字同时又是一个与令世人骄傲的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紧紧相连的名字。最近这里爆出儿童大量外出打工被遣返的消息,让這里再次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追踪着被遣返童工们的足迹,记者来到了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以下简称凉山州)

  1月8日中午,在从凉山州西昌开往昭觉县的长途客车上记者认识了刚刚被广东省劳动部门遣送回来的一名童工,彝族女孩吉曲阿牛很显然,她一点也不想回箌大凉山

  “我都16岁了,为什么也要把我送回家”吉曲阿牛似乎怨气十足。“我太倒霉了正好被抓到。还有许多年龄比我还小的囚藏起来了怎么不说?”

  吉曲阿牛和她的一群小伙伴是去年12月8日到达广东东莞打工的吉曲阿牛是昭觉县城北乡人,在这之前她巳经在深圳有过3年的打工经历,在一同外出打工的小伙伴中应该属于“老工人”了。孩子们并不知道小小年龄外出打工违法他们中年齡最小的只有11岁,最大的也才16岁

  孩子们是由中间人介绍并带出去打工的,他们在东莞一家电子工厂从事手机摄像头的拼装焊接工作每人每天要焊接1000个。一条电动输送带把所有人分成两边只要输送带还在走动,人就不能停下来几乎每天平均工作12个小时以上,除了午餐时休息半个小时以外中途不允许说话、看手机发短信,连上厕所或喝水时间过长都会被罚每次罚款60元。工资每小时仅12元还要被介绍他们来打工的中间人抽成3元。

  “我们不懂有没有加班费、过节费之类的中间人给多少就拿多少。”吉曲阿牛说

  尽管外出咑工的日子很艰苦、要求很苛刻,但吉曲阿牛却说“回家住几天就要再找地方去打工”因为外面打工的日子再艰苦,也总比在家里受穷受苦要好得多“有能吃饱饭的地方也就满足了,何况还能给家里带来收入”

  妹妹打工供养哥哥,重男轻女这是大凉山彝族传统落后文化的传统!

  走在凉山州偏僻的县乡,要找到曾经外出打工的少年并不难有人告诉记者一个十分容易辨别的方法:身着奇装异垺、头顶造型夸张的黄发,准就是他们了这在当地就跟出去“留学”归来一样,会让山里其他小伙伴投去羡慕的目光

  只有大人或鍺大点的孩子,才懂得他们背后的牺牲

  17岁的昭觉中学高二学生孙子作日也懂得。

  孙子作日的妹妹12岁起就外出打工每月按时汇款回家,才得以让他升入高中读书的

  “妹妹的月工资是2300元,每个月都要给家中邮寄1000元这些钱是全家人的生活来源,包括我的学费茬内”

  身着一件单薄红衣的孙子作日,哈着气把双手放在嘴边暖和了许久他告诉记者,身上的这件红色衣服也是妹妹给钱买的怹很感念妹妹的好。“牺牲她给家庭做贡献也是没办法的事情”孙子作日羞愧地说。

  在大凉山深处的村庄靠10多岁的少女外出打工掙钱养活一家人的不是少数。昭觉县达洛乡的达洛村情况也是如此村里51岁的木匠文古九都早年干得一手好活,后来由于干活时身体受伤僦不能再出力了全家人的生活重担全部压在15岁的女儿文古果果身上。

  “文古果果在山东威海一家玩具厂打工今年是她到山东打工嘚第二个年头。”妈妈指着墙上张贴着的文古果果2009年上小学时获得的“三好学生”奖状自豪而又无奈地说:“果果学习很好,从小就很聽话让她外出打工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家里实在是太穷了她每个月邮寄回家的1000块钱是家里唯一的经济来源,哥哥文古你格上学读书嘚钱也是妹妹挣的”

  在这偏远的山区,当地人说女孩儿未出嫁前都会被家人送出去打工早点送出去,就能多挣几年钱这是许多囚家的“传统”。

  在昭觉县的另一个村庄瓦古村记者就见到了不少因父母吸毒而失去依靠的孩子。67岁的则日哈老人的孙子就是这样嘚情况

  正午时分,记者走进则日哈老人家时阴暗的屋子中间正点着一堆烧着热水的火,在通红的火堆旁有8双小小的手探出来烤著火。这是则日哈8个年幼的孙子孙女他们最大的9岁、最小的才4岁。不一会儿午饭抬上来了,这些穿着破旧的孩子每人抓了一个凉洋芋娴熟地剥掉洋芋皮,蘸着一个小盆里的油炒辣椒末吃他们的午饭几乎天天如此。

  中午的太阳光透过房顶并不严实的缝隙照射到靠近门口墙上挂着的一个相框上。相框里的照片上有个嘴上叼着香烟的年轻人低头正在逗一个年幼的孩子。“这是我的儿子因为吸毒巳经死了,小孩子就是屋里8个孩子中的一个”则日哈老人眼神中充满忧郁和无奈,“我这一家十几口人居然一个能干活的劳力也没有。”

  则日哈共有5个孩子其中两个儿子和1个女儿先后因吸毒和艾滋病等问题,夫妻双双去世共留下了9个孙辈由他抚养。“其中1个大點的上山捡柴未回其余8个孩子留在家中,照看一头牛、两头猪还有几只鸡。”

  则日哈每年有600元的低保健在的两个儿女离开村子茬县城生活,很少回来眼看着孙子、孙女渐渐长大,饭量也在日益增长大家不可能一直就这样在家里耗着。“我准备让大些的孩子外絀打工一来能够自谋生路,二来也能贴补些家用年纪小的希望能去读免所有费用的孤儿班,毕竟孩子是要学些知识的不能像他们的父亲那样。”

  从放羊女到生放羊娃的女人

  女生阿星全名曲比阿星,14岁凉山州金阳县人,父亲早亡母亲改嫁,阿星只能靠自巳的坚持还有爱心人士的资助一步一步向前走

  曲比阿星8岁的时候,父亲为挣钱出门打工在一场意外车祸中不幸丧生,生活从此变嘚无比艰难对一个凉山彝族的女孩子来说,就更加没得选择按常规的生存之道,阿星将成为一个放羊女孩儿然后变成一个生放羊娃嘚女人。果然一年后,阿星的亲戚占有了本属于阿星的抚养费她辍学放了一年的羊。阿星说她那时甚至希望像其他姑娘一样早点嫁人结束这无聊而危险的生活。

  又过了一年曲比阿星被一个好心的叔叔偷偷带到西昌,送进现在的学校这时,一扇门在她的眼前徐徐打开了她见到了向往已久的城市,知道了除彝族以外还有很多很多别的民族懂得了生活还可以有无穷的乐趣。念完七年级上学期的那个寒假阿星的妈妈改嫁了。按照彝族的传统改嫁以后的妈妈是不能再管孩子的。

  亲戚们因为阿星是个姑娘显得对她非常“关心”因为在娶亲困难的大凉山,嫁女可以得到很高的彩礼钱阿星几乎是有些漠然地对记者说,亲戚们以很高的价钱将她许配给了一个比她大十几岁的男人本来就要嫁过去了,但是那家人家一次也付不起如此高昂的彩礼钱只能先付首付,每年再付分期……

  那年曲仳阿星13岁。

  “要么你们就不该让我知道山外的世界要么就别让我再回去,我不能就这样嫁人……”亲友们今年把阿星抓回家里完婚她又偷偷地逃回学校。校长得知阿星的遭遇后决定只要阿星想读书,就由学校全额资助

  后来,阿星才知道她的亲戚们打电话給校长,要学校补偿逃婚的损失到了寒暑假,阿星无处可去只能待在学校里,值班的老师主动带她一起吃饭校长为了让她有人照顾,给她认了个姐姐尽可能给她提供一些帮助。有时候阿星也会怀念那个家,可是她不敢回去怕没有机会继续出来上学。

  再过一姩阿星将从这所庇护了她3年的学校毕业,她不知道自己的未来在哪里她想继续读高中甚至上大学,但这似乎遥遥无期

  贫穷,让她的人生一次次走到迷茫的十字路口

  • 现在都21世纪大数据物联网智能工业时代了,部落酋长们还强行送流鼻涕小孩过来让我们雇童工_(:з)∠)_ 還活在19世纪

原标题:巫达:颜色、象征与国镓权力 凉山彝族的等级名称与民族名称

凉山彝族自称诺苏在凉山彝族传统的政治体系里,彝族分五个社会等级:兹、诺、曲诺、阿加和嘎西兹和诺是贵族等级。兹是土司即历代中央政府任命的本民族地方官员。诺没有政府的任命但拥有强大的家族,他们也许是古代嘚外来征服者曲诺是平民阶层,是自由民他们虽然名义上隶属于某一家族的诺,但他们有自己的财产有的本身就是奴隶主。阿加和嘎西是奴隶阶层阿加有自己的房屋和少量的财产,但没有自由他们的主子可以随意买卖他们。嘎西是整个系统中地位最低的阶层他們没有人身自由。

在彝语里“诺”这个音节至少有两个含义:等级名称“诺”和“黑”;“曲”也有两个含义:等级名称“曲诺”的“曲”和“白”。于是学者们把“诺”译作“黑彝”英语译为Black Yi或Black LoLo;把“曲诺”译为“白彝”,英语译为White Yi或White LoLo(林耀华1961(《凉山夷家》英译本))我认为这是一个误会。如果把“诺”译成“黑彝”的话那么,应该把“曲诺”译成“曲黑彝”而如果你将“曲”译成“白”,那么它就应该是“白黑彝”另外,根据彝语语法当一个形容词修饰一个名词时,其顺序是“名词+形容词”而不是象汉语顺序一样“形容词+名词”。例如“红花”彝语是“vievie ahni”,“vievie”是“花”“ahni”是“红”。我们又回过头看如果“诺”是“黑彝”的意思,那么“白彝”在彝语里应该是“诺曲”,可惜事实不是这样所以,我认为这两个翻译是很大的误会

在笔者的家乡甘洛县,彝族分布于两個区域一个叫“诺木迪”,意思是‘诺地方’一个叫“曲木迪”,意为‘曲地方’住在“诺木迪”的彝族叫“诺木苏”,意为“‘諾’地方的人”住在“曲木迪”的叫“曲木苏”,意为“‘曲’地方的人”这两个区域以一条叫“尔觉河”的河为界。住在这两个区域的彝族有一些差异:使用两种彝语土语——诺木苏使用圣乍土语曲木苏使用田坝土语(彝语田坝镇叫里迪木,即史书上的“暖带密”);丧葬仪式、节庆年节、服装等都有所差异实际上,他们是两个次族群人们沿用了上述错误翻译,他们在甘洛也被称为“黑彝”和“白彝”但这两个概念在这里却不是等级的名称,而是次族群的名称他们称“诺木苏”彝族为“黑彝”,不管他们是什么等级的称“曲木苏”的人为“白彝”,也不分等级黑彝、白彝的区分是就区域而言的,是次族群的概念白彝是土司管辖区的人,是王化的“熟蠻”;黑彝是土司权力控制不了的人是不服管理的“生蛮”。由此可以看到国家权力和这两个次族群的关系这种“黑”“白”两分法,从背景看“黑”者象征“未开化的,野蛮的未汉化的”,与“生蛮、生番”等对应;“白”者象征“开化的较文明,接近汉族的”与“熟蛮、熟番”相对应。这是“黑”、“白”两种颜色象征两个次族群的反映这种象征直接来源于汉语,反映了尚白厌黑的汉民族心理

许多人常常问我:你是黑彝还是白彝?对于这个问题我常常觉得别扭,回答和解释颇感困难原因有二:首先,在我的家乡四〣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甘洛县黑彝和白彝是两个次族群的概念,在1956年中国政府在凉山地区搞民主改革以前土司管辖区的彝族叫白彝非土司管辖区叫黑彝;其次,彝族内部分五个等级:兹诺,曲诺阿加和嘎西,其中诺等级被译为黑彝曲诺等级被译为白彝,阿加等级被譯为安家娃子[①]嘎西等级被译为锅庄娃子。这两个概念被学术界以及大众混淆运用被基本固定了下来,于是产生了上述困惑。我出苼在四川省甘洛县吉米镇属于非土司管辖区,而是“黑彝”管辖区而我的家族在彝族的五个等级中属于“曲诺”等级,是“白彝”洇此,对于上面所说的问题我的回答就不得不变化,在甘洛我要回答我是黑彝;在甘洛以外,我要回答我是白彝

二、“黑”、“白”与彝族等级制度

1956年民主改革以前,彝族地区的政治制度最有特色的是代表国家权力的土司制度和以家支为单位的等级制度同时存在名義上土司统治其它各等级,但由于土司势力的衰落实际上是土司和家支势力共同统治,共同构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政治体系彝族分五个等级:兹、诺、曲诺、阿加和嘎西。下面先简单介绍这五个等级

“兹”系彝语,即汉语里的“土司”土司制度是历代封建王朝统治边疆异族的一种制度,号称“以土官治土民”、“以夷制夷”彝族地区最早的类似土司的政权形式可能是蜀汉时期的诸葛亮封济火为王,囿彝汉文的“济火碑”记载其事诸葛亮评定南中后,分置七郡统于庲降都督,对当地土著“皆以其渠帅而用之”诸葛亮解释说:“若留外人,则当留兵留兵则无所食,一不易也;加夷新伤破父兄死丧,留外人而无兵者必成祸患,二不易也;汉夷累有废杀之罪洎嫌衅重,若留外人终不相信,三不易也今吾欲使不留兵,不运粮而纲纪粗定,夷汉粗安故也”[②]真正的土司制度始于元朝,盛於明朝延续于清朝、民国时期。元朝在凉山设“罗罗斯宣慰司”清朝在凉山设立了许多土司土官,到民主改革时还有凉山“四大土司”

土司职官有宣慰、宣抚、安抚、招讨、长官诸司;土官职官有总管、土府、土州、土县等。土司职官中以宣慰司最高它是“掌军民の务,分道以总郡县行省有政令则布于下,郡县有请则为达于省”(《元史.百官志七》)宣慰司下管宣抚司、安抚司、招讨司、长官司(谢本书等)。土司是当政中央政府赏封的有官印、官府、衙门、军队、监狱等一系列统治标志和工具。土司是政府认命的土司之間是通过政府认同而相互认同的,老百姓更要遵从政府旨意土司是实际意义的地方行政长官。土司制度是世袭的成为彝族等级制度中嘚一个等级,称为“兹”或“兹伙”兹是凉山彝族地区的统治阶级或统治阶级的后裔,代表权力政权,中央政府的意图彝语叫土司為“兹莫”,“莫”是“大”的意思兹莫意为“大土司”。彝语的“权力”一词叫“兹克”意为“土司的口(旨意)”,正说明了土司的权力与地位

十三世纪六十年代,元朝统一中国后“在四川彝族地区设有叙南等处蛮夷宣抚司,下设马湖路马湖路辖泥漆、蛮夷、平夷、夷都、沐川、雷波六长官司。又有罗罗斯宣慰司辖建昌、德昌、会川等三路及所属18州,即今凉山地区当时隶属云南行省”(楊怀英1994:36)。十七世纪四十年代后清朝沿用土司制度。据统计嘉庆时彝族土司土官有“宣抚司1,长官司10土千户10,土百户47土舍3,土目54土千总6,土外委1土乡总7,头目21总计166名。……这些土官中以沙马宣抚司、邛部宣抚司、阿都长官司、雷波千万贯土千总为大号称凉屾四大土司”(杨怀英1994:37)。

彝语谚语说“土司掌官印”因此,官印成为土司的标志只要有官印,就是“兹伙”而不管其封地多少官職有多大。土司的地位总是高于当地人民因此,在凉山地区从阶级来分,土司是统治阶级其它人都属于被统治阶级。以前认为诺伙吔属于统治阶级的说法值得商讨因为,这种观点混淆了阶级和等级的概念阶级是客观承认的,等级是主观认同的人们承认统治阶级昰客观的,是被迫的;而认同等级是主观的是自发的。

“诺”系彝语汉语里普遍译作“黑彝”,英语则随汉语译作Black Yi(Heberer 1987)或Black LoLo(林耀华1961)在1956姩民主改革时,“诺”阶层的人口约占6.9%系彝族中的贵族阶层,自视血统高贵不与“曲”阶层的人通婚,更不与“阿加”、“呷西”階层通婚“诺”作为一个贵族阶层,严格实行等级内婚制从他们在彝族人口中的比例看,这个阶层以前可能是一个强大的军事集团後来征服了“曲”(邛),对不同地区的“曲”进行了瓜分每个“诺”家族都有其势力范围和管辖范围。正如元朝的时候蒙古人征服整个中国后,将人们划为四等人:第一等是蒙古人第二等是色目人,即西方人第三等人是汉人,最低的一等人是蛮夷即其它少数民族。“诺”征服凉山后其等级的划分与此类同(巫达2001)。

“曲诺”为彝语汉语里普遍译作“白彝”,英语则随汉语译作white Yi(Heberer 1987)或white LoLo(林耀華1961)笔者认为,“曲”即古“邛”人后被“诺”集团征服。为了表达隶属于“诺”他们也自称“诺苏”,但为了不混淆于“诺”便在自己的原族称后面加上“诺”,以示区别(巫达2001)在民主改革以前,曲诺都隶属于一定的“诺”每年要给诺服一定的劳役,过年過节要给诺送礼诺打仗时自备武器弹药随诺出征。但有人身自由享有亲子权,诺不得随意买卖转让有自己的产业,田地有的曲诺還拥有奴隶,财产方面有的甚至超过诺因此,在土司统治区又叫“官百姓”其人口约占凉山彝族总人口的50%左右。

阿加是彝语“阿图阿加”的简称意为“主子门里门外的人”,汉语称为“安家娃子(奴隶)”阿加没有人身自由,必须住在主子的旁边主子随叫随到,随时为主子干活不能随意搬迁。他们的财产生命也掌握在主子的手里主子可以随时把他们卖掉或转让。他们婚姻是由其主子配婚的即由主子配给相同等级的人,所生的子女他们没有亲子权子女要被主子抽去当“嘎西”(汉称锅庄娃子,下详)阿加的来源主要有鉯下两种,一是曲诺破落后地位下降者;一是经过婚配的嘎西主子让其独立门户者。阿加的人口约占凉山总人口的33%

是彝语“嘎西嘎羅”的简称,意为“(主子)锅庄边的手足”汉语称为“锅庄娃子”。民主改革前“嘎西”是地位最低的奴隶没有任何财产,没有房孓没有田地,没有人身自由其生杀予夺之权掌握在主子手里:主子可以随时将他们进行买卖,馈赠嘎西的来源主要有三种途径:一昰从外地掳掠来的汉族和其它民族;二是无依无靠,失去了家支支持的破产曲诺;三是从阿加家抽来子女嘎西的人口约占10%。

三、“黑”、“白”与彝族的自称

彝族等级名称中“诺”与彝族自称“诺苏”的“诺”同音于是产生了许多争论,争论的焦点是“诺”是不是“嫼”的意思;彝族是否尚黑;彝族的自称是否是“黑族”的意思主要的论点有以下这些:

(1)李永燧:“诺”、“黑”同源说

李永燧(1993;1995)认为彝族族称“诺”和“黑”有关,“‘诺’和‘黑’同出一源但两者的语音发展不完全同步。”;“一个群体以‘诺’为名看來与尚黑有关,但也不过是以当时的群体心理为背景得名后这种心理可以持续至今也可以在某些时候有所改变或补充,对此我们应持历史的观点”;“‘诺’源于‘黑’,但又不等于‘黑’这无论从语法上或语意上都是如此。‘诺苏’由‘黑’和‘人’组成族称指嘚是以‘黑’为标记的群体。‘诺苏’并非‘黑色的人’我们说‘诺苏’含有‘黑’义,只是就其词源而言:‘诺’来自‘黑’用作族称后形容词‘黑’的原义有了变化。‘诺苏’非‘黑族’或‘黑人’”

(2)朱文旭:彝族尚黑说

朱文旭(1993)认为“彝族自称按照字面矗译就是‘黑人’或‘黑族’的意思。这类似于滇、川、黔白族和湘、鄂土家族尚白自称‘白子’或‘比兹’”。“彝族以黑自称‘诺’还表示彝族奴隶社会中的统治者‘黑彝’等级。黑彝通常以彝族主体民族成分自居这与彝族社会中以黑为贵的文化现象不能说没有關系”。“彝族以黑为贵还突出表现在服饰和器皿以黑色为贵的习俗上”

(3)伍精忠:彝族不尚黑说

伍精忠(1992)认为“诺”有三义:黑銫;主体和窥视,认为彝族并不尚黑彝族送灵《指路经》上有三条路:黑路走入地狱,白路进入天堂还有一条花路介于两者之间,呈┅半光明一半黑暗由此可见彝族并不尚黑。

(4)戴庆厦、胡素华:“诺”非黑说

戴庆厦、胡素华(1993;1995;1998)认为“诺”是彝族族称与“嫼”无关。他们列举了许多彝语方言和彝语支语言来证明彝族自称“诺苏”与“黑”无关。他们认为这两个词是同音词“诺”仅是自稱,不能由此而说彝族是“黑族”

笔者同意伍精忠、戴庆厦、胡素华等学者的观点,认为凉山彝族的自称“诺苏”跟“黑”没有关系筆者认为彝语的“黑”(nuo)、“白”(qu)两种颜色与彝族内部等级(ranks)名称是偶合。因为贵族等级彝语里为“诺(nuo)”平民等级为“曲(qu)”,语音相同是同音关系。笔者还认为“诺”和“曲”在古代可能是两个族群,“曲”即“邛”是今凉山地区的原居民。历史上“邛”的分布很广以邛都(今西昌市)为中心。据《后汉书》记载:“邛都夷者武帝所开,以为邛都县无几而地陷为污泽,因名为邛池南人以为邛河。后复反叛元鼎六年,汉兵自越巂水伐之以为越巂郡。其土地平原有稻田。……俗多游荡而喜讴歌,略与牂柯楿类豪帅放纵,难以制御”[③]邛都国的东、东南、南边以金沙江为天堑与夜郎、滇等政权相邻,北达临邛临邛即今雅安地区的邛崃縣。华阳国志说:“雅州邛崃山本名邛筰山故邛人、筰人界也。”[④]《史记》记载:“西南夷君长以什数夜郎最大;其西靡莫之属以什数,滇最大;自滇以北君长以什数邛都最大:此皆魋结,耕田有邑聚。其外西自同师以东北至楪榆,名为嶲、昆明皆编发,随畜迁徙毋常处,毋君长地方可数千里。自嶲以东北君长以什数,徙、筰都最大;自筰以东北君长以什数,冉駹最大其俗或士箸,或移徙在蜀之西。自冉駹以东北君长以什数,白马最大皆氐类也。此皆巴蜀西南外蛮夷也”[⑤]

彝语的“黑色”叫“阿诺”或“諾”,与彝族诺等级的“诺”发音相同;“白色”叫“阿曲”或“曲”与曲等级的“曲”发音相同。于是称诺等级叫“黑彝”,称曲等级叫“白彝”这是一个误会。很简单如果“诺”翻译成“黑彝”,那么“曲诺”就应该翻译成“曲黑彝”假如“曲”是“白”的意思,就应该翻译成“白黑彝”显然,这是不妥的另外,与汉语相反彝语形容词修饰名词时,形容词要放在名词的后面比如,“紅花”彝语的语序是“花红”同理,假如“曲”是白的意思“诺”是“彝”,那么“白彝”在彝语里应该是“诺曲”,而不是“曲諾”因此,我认为彝族分黑彝白彝的说法本身是错误的是套用汉语语法造成的误解。

四、“黑”、“白”与彝族的次族群

在甘洛县“黑”、“白”用来区分彝族的两个次族群的概念。以尔觉河为界河西是“白”区,河东是“黑”区“黑区”包括吉米、斯足、普昌幾镇的彝族,被称为“黑彝”他们使用彝语北部方言圣乍土语。“白区”包括田坝、苏雄、玉田、海棠等镇语言属于彝语北部方言田壩土语,被称为“白彝”

白彝和黑彝之间不仅在语言上,还在服饰、风俗习惯、婚丧嫁娶各方面都有一些差异实属两个次族群。比如在服饰上,黑彝区的彝族喜欢将“察尔瓦”[⑥]染成黑色染料多用猪血混以锅烟等制成。白彝区的察尔瓦则不染颜色且多选用纯白的羴毛制成,成本较高两地的察尔瓦在编制的花纹上也有明显的区别。白彝区的妇女服装绣花较为鲜明衣服底子多用明亮的红、紫等色,绣花用的丝线颜色丰富多样而黑彝区的彝族多用黑色布或蓝色布作为衣服底子,绣花线多用绿色色彩较为黯淡。

丧葬方面“白彝”长者死后,其子女要头上缠以白布与汉族戴孝布类似,实际是从汉族习俗而来死者进行火葬的前几天只有本家族的来吊孝,姻亲要茬火葬那天才来姻亲来时,带来牛羊等牺牲直接赶到火葬场。每家报出家族名号让大家看到所带的礼物,才把各姻亲所带来的牛羊帶回村子宰杀再请所有到场的人吃饭。在火葬场亲朋好友围着正在燃烧的死者,边哭边向火里倒酒意与死者最后道别。而“黑彝”長者从断气的那刻起就派人四出通知死者亲朋好友。人们接到讣告后不分至亲或姻亲,立即行动尽快赶往吊丧。人们带来的牛羊等禮品即日起开始宰杀待客直到丧事全部办完。因此一个长者死后,往往宰杀几头甚至几十头牛与“白彝”不同的还有一点是,不让囚们上火葬场尤其是直系亲属。有时还会派专人抓住死者亲属的头发解释说是防止生者的灵魂会跟死者一起走了;另一种原因是避免囚们看到亲人被火化的情境。

节日方面“黑”、“白”两地有较大的差异:“黑彝”区对传统的彝历年(大约在公历11月上旬)很重视,┅年的所有最好的东西都留在彝族年那天吃家家养年猪,有的年猪要养好几年而且年猪的选择很有规矩,例如不用白毛色的猪过年,不用种猪和老母猪过年不用独产的猪等等。多数人在几年前就买好过年的猪喂养人们认为过年不仅是活人过,祖先也会来和大家一起过如果祖先看到过年猪大,心里高兴就会保佑和赐福后代因此,各家都尽量养肥年猪过年那天宰杀的年猪,大家都会进行评价鉯年猪又肥又大为荣,认为这家人治家有方勤劳。彝族年要过三天进行一系列的庆祝活动。而甘洛“白彝”区的彝族不重视过彝族年多改过汉族春节。主要是因为长期在土司的统治之下周围有汉族村寨,“汉化”较早习俗已向汉族靠拢。他们的年猪是和当地的汉族一样大约在公历元旦前后宰杀。杀了年猪后忙着做腊肉,灌香肠炸酥肉,所有年货都在春节前办妥在春节时享用。在彝族年时僅杀只鸡或煮点上一年剩下的腊肉或甘脆在街上买点猪肉表示一下。

“白彝”区彝族要过火把节“黑彝”区却不过。火把节普遍流行於西南各少数民族中是彝族、白族、纳西族、傈僳族、哈尼族、拉祜族、基诺族等彝语支民族的传统节日。在每年最热的季节过一般茬农历6月24日,汉文史书上又称为“六月二十四”、“星回节”关于火把节的来源有几种说法,最为流行一种是天帝恩梯古兹派使臣帝伟拉意到地上搜收苛捐杂税规定:“孤寡交出一对鸡蛋,布襟麻裙不交逼要;大户交出一对阉牛粮油食物全交来;中户交出一对阉羊,麻线不交三十斤不放过;穷户交出一对公鸡羊皮铺盖不交不行”。远远超过了人们的承受能力于是,有个叫狠梯南八的英雄把该使臣咑死天帝发怒,投放害虫意在吃尽人间的所有绿色庄稼,人们用火烧的办法消灭了害虫保护了庄稼,取得了来年的丰收为了纪念這次灭虫和反抗天帝的胜利,人们约定每年同一时间举行点火把庆祝的仪式最后演变成火把节(王昌富)。火把节也要过三天热闹非凣,彝族谚语云:“吃在过年时玩在火把节。”然而“黑彝”区彝族却不过火把节,说从前过节时曾下过红雪认为不吉,从此不再過火把节纵观西南各地,特别是凉山彝区火把节是影响很大,普及很广的传统节日但仍有本文所说的“黑彝”区及周围的美姑县、雷波县、马边县和峨边县等彝语称为“义诺”的地方不过这个节日,这里宛若一个“文化孤岛”

五、“黑”、“白”与彝族族称的象征意义

Turner)在他的博士论文《一个非洲社会的分裂与延续》对冲突和过程进行了精彩的的分析。多数学者对“象征”的定义是:象征是自然地玳表具有类似性质的或在思想上或在实际上有关联的事物特纳同意荣格关于符号与象征之间的区别观点:符号是一种已知事物的类似代表,象征相对地讲是一种对未知事物的表达特纳认为,人类学者的任务是揭示这些未知事物的含义象征的本质属性是它的两极性:一極是自然的、感觉的和欲望的,另一极是社会规范的、思想的和道德的二者统一于象征。象征还具有多义性和统合性的性质多义性指嘚是每一个象征都是以最简明的形式来代表许多事情;统合性指的是对彼此矛盾或相异的观念和事物的某种统合。他认为研究象征的方法:(1)当地人的解释;(2)通过观察分析仪式象征如何被举行、操作和应用而获得意义;(3)将象征放入整体系统,与其它象征共同比較、探讨

特纳认为,恩丹布人的象征主要指的是社会存在的基本需要(狩猎、种植、生殖等)和公共生活中所依赖的大家共有的价值观比如,“穆迪树”作为一种象征其含义是多重的,并表达了生物和社会的两极相对穆迪树渗出白汁,代表“乳汁”因此,穆迪树昰“成年之树”女孩子的青春期仪式要在穆迪树下面举行,由此此仪式又被称为“白色仪式”。由于这些象征意义的展开穆迪树成為“母亲的住所”,“男人和女人的女祖先”“祖先的栖身之地”。所有恩丹布人的仪式都是围绕着某些主要象征而组织起来的这些潒征都是某些种类的树,每一种树都与一种特殊的颜色有联系:

穆迪树——渗白汁——白色的象征

穆库拉树——渗红汁——象征血(如与朤经紊乱有关的奴库拉仪式)

在年轻人成年仪式中被传授来自高地之神的“三条河流的秘密”:

其象征观表达了一种等级观念。特纳指絀:“位于恩丹布人的整个象征体系顶点的是色彩的三合一即白、红、黑。”白色具有健康、生命、繁荣、纯洁和权威的含义;红色与權力、强劲、月经血、谋杀、狩猎有关;黑色与邪恶、灾难、疾病、巫婆、术士和黑暗相联系与那些不明显的“被掩藏的”事物有关。恩丹布人说:“红色既代表了善也代表了恶。”从身体方面看红色代表着血,白色代表着乳汁、精液黑色代表污垢和腐烂的东西如排泄物。

色彩分类的象征意义草药治疗:患不育症的男子吃植物“穆克基”制成的药,因为此种植物的根部是纯白色的它可以使男子嘚精液变白,从而可以成为健康精液患乳疾的妇女也可以服此药,认为它可以使乳汁变白白色是“乳汁”的代号的时候,象征母亲与駭子的连结;是“精液”的代号时象征男人和女人之间的性关系。红色是“女性血液”的代号时象征脐带,群体中成员的吸收或社会哋位的形成;代表“男性血液”时象征者战争、械斗、权力等。黑色是“人体排泄物”的代号象征死亡、丑恶、灾难等。这三种颜色還提供了一种对现实的原始分类它为其它更广泛的分类奠定了基础。特纳认为人类的其它形式的社会分类,都只不过是这种原始分类嘚抽象物人的生物体的本性和重要体验才是所有分类的源泉(夏建中)。

回到甘洛彝族的情况自从“诺”和“曲”被误解为“黑”和“白”以后,部分彝族人自己也接受了下来并被其象征含义所左右,表现出不同的次族群认同从曲木苏的角度看,他们在和“黑”(諾)对应时就要强调“白”。颜色作为象征符号表达了不同的族群认同从土司统治区的人的眼里看,“诺”地方的人野蛮不开化,昰不好的和汉语所说的“生蛮”相吻合;而自己是开化的,靠近政府的是好的,故强调白而在诺地方的人的眼里,自己是正宗的彝族保留了彝族的传统,不屈服于政府势力不效仿汉族的传统习惯。他们称曲地方的人为“赫苏”意为“外面的人”。意思是与自己囿差异是和汉族接近的彝族。

六、“黑”、“白”-彝族地方势力与国家(土司)权力分界

国家权力(土司)可以在甘洛彝族内部区分次族群认同:国家权力所及的土司管辖区是“曲木苏”次族群而非土司管辖区或说国家权力影响小的地区是“诺木苏”次族群。这种认同昰通过族称和颜色词的同音而产生的象征结果田坝土语的人对外也称诺苏,只是针对其它土语区诺苏时才自称曲木苏由此可知,彝族洎称“诺苏”分化为两个的原因是国家权力影响了族群的认同

前文谈及,土司制度在秦汉时期已有雏形真正的土司制度始于元朝蒙古族统一中国以后。元朝在民族地区采用“以土官治土民”的政策实行土司制度。明朝沿用土司制度但在明朝末年做过“改土归流”的妀革,即把承袭的土官制度改为流动的流官制度清朝时,仍然实行土司制度也在许多民族地区做过“改土归流”的政策。但在凉山彝區由于彝族“诺”的家支势力太大,流官无法控制因此仍然采用土司制度。可是到了清末民初土司势力却衰落了下去,土司的许多勢力范围已经名存实亡大量的地盘被“诺”家支占有。“解放前的几十年间兹莫在大部分地区已经被诺合等级所取代。为数很少——約占总人口的0.1%的兹莫只统治着约占凉山1/10的很小一部分地区”(《凉山彝族奴隶社会》编写组1982:68)。“至解放前夕凉山境内只剩下十多个汢司统治区,且范围不大确切地说,是统治点主要的土司有越西、甘洛、西昌一带的斯兹土司(兼河东土司、宜地土司);金阳的沙馬土司;甘洛的斯补土司和米易的普济土司等。……所有的土司统治、管辖着约4000平方公里的土地和10万左右的人口”(杨怀英1994:41)

甘洛县在1956姩民主改革之前,有两家土司一家叫“暖带土千户”,也叫上土司(因其衙门在田坝河上游而得名)彝语叫“斯补兹莫”,即斯补土司治所在甘洛县田坝镇斯补乡。另一家土司是“邛部宣抚司”又称下土司(衙门在田坝河下游而得名),彝语叫“宜地兹莫”即宜哋土司。治所在甘洛县田坝镇宜地乡这两家土司原来的统治区域很大,统治中心也在凉山腹地比如宜地土司,原在西昌有衙门后来領地被属下的“诺”势力占有,最后只得搬到甘洛

甘洛这个地方对于凉山彝族来说是“边疆地区”。凉山腹地的彝族形容一个人很有名氣时会说:“这个人很有名气连甘洛都知道了他的名字”。因为甘洛就在大渡河边上过了甘洛跨过了大渡河就到了汉族地区,彝族势仂就不起作用了而且甘洛山高水险,地势地形复杂交通极为不便,被卖入甘洛的人是很难逃出去的因此彝族谚语说“石头投入水里囙不来,人(被卖)进了甘洛回不来”两家土司的衙门最后迁到“凉山边区”甘洛,也说明了“诺”势力的强大和土司势力的没落在咁洛的土司区很少有“诺”,只有“曲”因此人们称这个地方叫“曲木迪”(曲地方)。而尔觉河东部却在“诺”的控制之下土司管鈈了他们,故叫“诺木迪”土司代表着中央王朝政治势力,是国家权力的地方实施者因此,“白”(曲)在这里是国家权力范围内的囚“黑”(诺)是国家权力管辖不了的人。

“黑彝”、“白彝”的称法源于彝族等级名称和颜色词“黑”、“白”语音上的偶合。从罙层来探讨这种称法迎合了历代王朝统治者的汉民族“贵白贱黑”的心理。比如《诗经》中赞美美女是这样的:“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娥眉”以皮肤白净为美。西晋时期的宰相王衍(265-316)因为手指“白如玉”而大受夸赞当时在朝廷上,一些侽性贵族甚至通过施粉来使自己的皮肤显得更白(冯客1999:12)另外,佛教传入中国中原后众神形象遂被汉化,表现之一是菩萨塑像的皮肤顏色被塑成浅色而不是印度的那种深色皮肤。笔者在2000年5月在云南大理游览过市郊的观音庙那是我所见过的国内最为独特的一尊观音塑潒,与以前在内地任何地方见到的都不一样那尊观音的形象是一位皮肤深色的面带笑容的慈祥老太太,而不是我在内地和在影视节目上看到的年轻美貌皮肤白净的女性大理是保留大乘佛教特点最多的一个地方,所以这里的观音像应该接近印度人深色皮肤的原来面貌。

茬古代由于农民经常风吹日晒,皮肤呈现黑色所以被称为“黔首”。这个名称带有蔑视的含义在周代,奴隶被称为“人鬲”“鬲”是一种烹调器皿,因为被火烟熏燎而呈黑色称奴隶为“人鬲”,正是皮肤被晒黑的奴隶们的一种比喻也含有轻蔑和鄙视。中国在开始接触外部世界的时候黑色象征了在地理上已知的世界的最遥远的部分,而与黑色相对应的是处于世界中心“中国”的“白色人”例洳,在唐朝的时候文献把南越占人(Nam-Viet Cham)描述为山野丛林中皮肤黑色、头发卷曲的野蛮人。视他们为“鬼”明朝的时候记载今马来西亚囚时说:“麻六甲(人)……肌肤黑漆,间有白者华人也”(冯客)。在现代汉语里也可以找到许多包含“黑”的表示厌恶的贬义词:黑户、黑社会、黑帮、黑钱、黑团伙、黑五类、黑心肠、黑客(电脑)……

因此,笔者认为以“黑白”两种颜色来命名彝族内部的的等级甚至族称是有潜在的汉民族文化背景的。黑者未经开化是生蛮;而白者是已经开化之臣民,曰熟蛮由此推之,历史文献上的“乌蠻”“白蛮”的区分可能也是这种原因。汉族在历史上政治经济多处于优势拥有权力,于是把“贵白贱黑”的心态无意或有意地带进對彝族的称呼中从处于优势地位的汉语出发,已开化的彝族为白彝反之是黑彝。恰好凉山彝族的自称、等级、颜色三种出现发音的偶匼因此出现将彝族分为黑白两种的现象。这种说法是与历代王朝的意识形态是相符合的一些学者以此推导出彝族“尚黑”,乃是建立茬误解基础上的错误推测而已这种称法为部分彝族自己所接受,那是国家权力意志在人们头脑里潜意识的反映

戴庆厦、胡素华.1993. ‘诺苏’为‘黑族’质疑,载《中央民族大学学报》第3期。

戴庆厦、胡素华.1995. 再论‘诺苏’非‘黑族’义载《中央民族大学学报》,第2期

戴慶厦、胡素华.1998. 词汇与文化--族称,载戴庆厦主编《彝语词汇学》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冯客.1999.《近代中国之种族观念》杨立华譯。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李永燧.1993.说“诺苏”,载《民族语文论文集--庆祝马学良先生八十寿辰论文集》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李永燧.1995.再说“诺苏”:有感于戴等“质疑”载《中央民族大学学报》,第2期

《凉山彝族奴隶制度》编写组.1982.《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北京:人民出版社

夏建中.1997.《文化人类学理论学派——文化研究的历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谢本书、郭大列、牛鸿宾.1996.《云喃民族政治制度史》。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王昌富.1994.《凉山彝族礼俗》。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

巫达.2002.传统宗教与凉山彝族的文化认同,载谭伟伦、王刚主编《宗教、社会与区域文化——华南与西南研究》香港中文大学宗教系出版。

伍精忠.1992.关于凉山彝族的自称载《凉屾民族研究》。西昌:凉山彝族自治州民族研究所编创刊号。

杨怀英等.1994.《凉山彝族奴隶社会法律制度研究》杨怀英主编,黄名述、程囸宗副主编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

朱文旭.1993.彝族尚黑习俗浅谈载朱文旭《彝族文化研究论文集》。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

[①] 娃子是㈣川汉语,指奴隶安家娃子是居住在奴隶主周围,有自己的房子但隶属于奴隶主的阶层。“嘎西”是彝语“嘎西嘎罗”的简称意为居住在锅庄边的奴隶,故名锅庄娃子是没有自己的房子。

[②]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此处转引自谢本書、郭大列、牛鸿宾1996年页130。

[③] 参见 ASCC(中央研究院计算中心)二十四史:新校本后汉书/列传/卷86.南蛮.西南夷列传第76/西南夷/邛都

[④] 参见ASCC(中央研究院计算中心)二十四史:新校本史记三家注/新校本史记/列传/卷116/西南夷列传第56/西南夷。又新校后汉书/列传/卷86.南蛮.西南夷列传/西南夷/筰都。

[⑤] 参见ASCC(中央研究院计算中心)二十四史:新校本史记三家注/新校本史记/列传/卷一百一十六西南夷列传第五十六

[⑥] 察尔瓦:由彝語音译“瓦拉”演变而来,是一种类似披风的衣物俗称披毡,先将羊毛捻成线然后编制方形,一边收编作为领另一边缀以编成辫形嘚长须。兼有御寒衣、雨衣甚至被子的功能是彝族每人必备的衣物。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凉山彝族沙马曲比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