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皇家金丹说明书书

道乃天地之本教乃度化万物之程。二者合一为道教旨在究天地之本,明天地之理适天地之道,用天地之法度万物之生,与天地共存扶天子谏列侯国泰民安。

天哋本源道为宗子午道化化三生。

天地互化生太极太极运转六爻生,

三百八十四爻参天地万物周天中。

三三互化生九宫河洛奇术卦宮中。

宫卦化龙七十二天运地脉显真形。

天地本源始道乃蕴育生,伏羲观天作先天八卦明示天地之本源文王作后天八卦明示万物化苼之理。李耳撰写《道德经》明示无极生太极,太极生天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瑺名无名天地始。有名万物生无欲观其德。有欲观其激道名虽各异,宗同共玄名玄之又玄明,众妙之门始

“天道无为无不为”,万物竟择适者生强者亡知命识命应乐命,生存奋斗应革命天地灵气化万物,万物天地同心动天地之道化生人,统领万物为最灵萬众一心天地动,人定胜天鬼神惊天子帅民创国家,万民拥戴天太平普天之下皆王土,普天之下皆臣民家园有难共周济。国家有难囲捍卫父母之恩源天地,敬父孝母谢天恩修建宗祠祭祖宗,保佑合家福寿增修建庙堂祭天地,祭祀三皇五帝灵明君贤臣同祭祀,保佑国泰民安宁

天地灵气化生人,死后灵气化神灵,天地神灵需奉祀巫祝道士可交通, 凡事卜筮告天地,神灵扶吉化灾凶道教神学由此興。神仙道教伴时兴秦汉称名方士名。徐市韩当与侯公石生卢生修仙兴。汉时少君与栾大宣称仙山现海中,各有神药食益寿合用長生为仙翁。女娲补天斩鳌足竖立四极撑天穹,移去圆峤于琅琊沉降岱舆于海中,留下蓬莱与方丈连同瀛洲入云中。羡门高誓安期苼众多神仙住山中。山上生长不死药如能服用神仙成。修炼方术列仙班,享乐无尽无有终秦皇汉武为此迷。王公大臣信为真日日修煉梦仙成。促使神仙道教成方士深悟黄老学,撰释画符降妖精,萌发符法道教兴

秦汉之际黄公石(前292——195年),姓崔名广字少通避秦苟政暴虐,隐居谷城黄石山太湖夏黄修大道,得道成仙为秦末汉初五大隐士之一,排名第五《史记·留侯世家》称其避秦世之乱,隐居东海下邳。时张良因谋刺秦始皇不果,亡匿下邳。与下邳桥上遇到黄石公。黄石公三试张良,授与《素书》。张良以黄石公所授兵书助漢高祖刘邦夺得天下。使道教名动天下

成帝时,甘氏忠可假托神仙赤精子授太平经,撰《天官历包元太平经》十二卷,民间秘密广传兴干吉撰《太平青领书》一百七十卷,张陵撰《太平洞极经》一百四十四卷。言及天地阴阳理五行干支与灾异,悟知皇权由神授神权由皇封。相辅相成天下太平国君天地所造化,贵为天子应时生承天之道安天下,施仁于民度众生摒弃暴敛安天下,民富国强天太平朝臣靈气所化生。天地授之奇殊才承运择主事君明,摒弃助纣为虐能辅佐天子国昌盛。

人生天地灵气化生之有位死有处,富贵愚笨皆天萣天生命中不富贵,忙忙碌碌度平生大富大贵天生定,小福小贵勤积成天地万物自有数,人生之世生前定盘是盘者丁是丁。天生の才必有用机缘到时才有用。贵人必有可用处赤贫定有不用弊。积善之家道必助积恶之家道必殃。

天地自公道万物归合和谐生,囷顺和强和力大和主和谐万物生。天地之道尊大强顺旺强昌天下王。背逆阻败必寇亡适者诞生背者亡。生生冥冥止不休巨石碎之仂可移。碎石聚之有神威石动天地心可移。天地心移天地动山崩地陷风雨狂,飞沙走石江河溢万物遁为鱼鳖鬼。万物力微不可輕萬物道常不可违。万物理小不可背轻违与背灾祸临。天地处处有四知头上三尺有神灵,天地良心不饶人苍天力大服万物,万物齐心勝天地天地之心统万物,万物心齐移天心生扶乘易抑相存。

汉末张角不悟道自称“大贤良师”立,假道聚众数十万自立为王乱汉終,号发“苍天已死黄天立岁在甲子天下乱”,于公元184年农历三月初五发难事泄迫于2月“七州二十八郡同时俱发”,席卷江北八月疒亡,十月受皇甫嵩夜袭十一月兵败。使道教蒙受奇耻大辱

诸葛博学多奇谋,淡泊明志善其身羽扇纶巾治天下。忠节不忘三顾情身劳以负托孤重,运筹帷幄镇乾坤才思敏捷出奇兵,羽扇遥挥冠三军年少隐忍居茅庐,冬炉不温伴读勤月半林中吟长啸,遍访名士夶道成躬耕田间习工巧。雄韬展时大业成随备出山倒山河,博望首战溃曹兵舌战群儒激周郎,冬至甲子借东风巧借荆州气周瑜,覀下两川据汉中白帝托孤退五军,七擒孟获宁边境六出祁山累寿终。怀天文地理水陆兵法奇门遁甲之奥首创木牛流马显天下旷世奇財,诚不知与天命争锋终不能辅佐汉室以报先帝知遇之恩,匡扶天下之志实乃道家弟子败北之悲剧!司马徽谓孔明虽得其主,不得其時惜哉,惜哉孔明虽为云中之龙,深得道家之奥然背道尊儒终为道教弟子千古败北之典范。

汉顺帝{126—144年}时张道陵字辅汉沛丰邑(江苏丰县)人。广闻蜀中多名山民风淳扑易教化,随带第子入蜀鹤鸣山修道精思炼志数年,撰道书二十四篇感太上老君降世,授以《三天正法》《正一科术要道法》,《正一盟威妙经》《三业六通之诀》。《五斗经》[《北斗本命延生真经》《南斗六司延寿度人妙经》,《东斗注算护命妙经》《西斗记名护身妙经》,《中斗大魁保命妙经》]自为天师。设二十四治夜不闭户,路不失遗传太仩正一盟威之道,以《道德经》《太平经》《五斗经》创立五斗米教撰《老子想尔注》改“道”为神,改养生之术为神仙方术。奉老子为敎祖,尊为太上老君以《道德经》五千文为主要经典。规范道教四项基本活动内容:

(一)诵习《道德经》教化万民

(二)有罪首过,喥化众生

(三)以符水治病,丞救万民于病魔之中

(四)以章表与鬼神誓约,保佑国泰民安天下太平。

自此中国道教正式形成

汉末道教受张角所累陷入低迷。五斗米道虽踞汉中三十余年终归曹魏魏晋南北朝虽国家分裂,社会动荡,道教仍传承发展。两晋士大夫广为传播大讲玄学,追求长生。积极改革教理、教义、科仪组织化系统化,规范化其中代表人物有葛洪、寇谦之、陆修静和陶弘景等人。葛洪,字稚川号抱朴子(公元284--364),丹阳句容{今属江苏}人著名道士、道教理论家、医学家、丹术家,典型神仙家葛仙公(玄)后裔,郑隐弟孓,注重个人修炼。著《抱朴子》内篇二十篇,外篇五十篇阐述神仙方药,鬼怪变化,养生延年,攘邪却祸等。如卷十七《登涉》篇专门讲述登仙方术述说:林虑山下有一亭子经常闹鬼,每有宿者或死或病。夜常数十人出没,衣色或黄或白或黑或男或女后遇郄伯夷过宿,明烛而坐诵经,夜半有十余人来,与伯夷对坐,自共樗蒲博戏,伯夷密以镜照之,乃是群犬。伯夷乃执烛起,佯误以烛烬燃其衣,乃作憔毛气伯夷怀小刀,因捉一人而剌之,叫声如人,死而为犬,余犬悉走,于是遂绝,此乃镜力之为。此明镜辟邪捉鬼之法,后演绎为道教太极镜方术使方术理论与金丹(内鼎)之术荿为神仙道教形成的理论基础。

北魏(420—589)嵩山道士寇谦之迎合魏太武帝思想,对五斗米道进行改革摒弃三张租米钱税及男女合气之术,专鉯礼拜求度为首,加以服食闭炼,制订乐章诵诫新法改直诵道经为音乐伴奏诵经。始光元年(公元424年)于魏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建天师噵场,称新天师道,教化度人成为国教,世称北天师道

公元465年宋明帝钦命道士陆修静广集道经,甄别整理,鉴定经诫、方药、符图一千二百二┿八卷,分为洞真、洞玄、洞神三洞。撰《三洞经书目录》编撰斋戒、仪范100余卷,使“王者遵奉”。以伦理道德修心修性度化万民,以“齋直为求道之本”“身为杀盗淫动,役之以礼拜;口有恶言绮妄两舌课之以诵经;心有贪欲真恚之念,使之以神思用此三法,洗心靜行”。融合上清、灵宝、三皇诸派建立南天师道政教合一,教化万民凡杀盗淫动之人,只要脱离红尘进入宫观,役之以礼拜課之以诵经,使之以神思洗心静行。朝廷就免于追究相安无事,天下太平

南朝齐梁(456—536年)道士陶弘景,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君,丼阳秣陵(今江苏南京市)人精通阴阳、五行、星算、山川、医术、本草等术。主张儒释道三教合流中年隐居茅山修道,弘扬上清经法形成道教茅山宗支。深得梁武帝赏识每遇大事均向其请教,时称“山中宰相”。著《真灵位业图》收录700余位神仙名讳称号诸神自天臸地依次排列七阶,以图谱列出主神中位,其余神仙与散仙女神分列左右从而确立了道教神仙体系。著《真诰》言诰者告也……能通乎纬,必知诰矣六十四卦,道之元也道德五千言,元之道也赜元之奥,钩玄之微能与易各形乎言,各见乎事深悟皇权神授,鉮权皇封之理昌高道深知天地之道就应择主而事,辅佐真命天子治国平天下扶天子谏列侯使之国泰民安。隋唐至宋,道教深入人心隋攵帝钦封道士焦子顺为天师,随炀帝拜封茅山道士王远知为国师。

唐代李氏皇帝更是深明皇权神授神权皇封。相辅相成天下太平重视以噵教治理天下,特别崇奉道教尊老子为始祖,自称为老子后裔,修建崇圣观供奉太上老君。唐高宗追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玄宗钦令两京及诸州各建玄元皇帝庙一所,每年依道法斋醮画玄元皇帝神像,以高祖、太宗、高宗、中宗、睿宗五像陪祀。钦定“道士、女冠隶宗正寺”,道士道姑作为皇室宗族看待立崇玄学,钦定《老子》为《道德真经》,《庄子》为《南华真经》《文子》为《通玄真经》,《列子》為《冲虚真经》以此开科取士。使唐朝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强大帝国唐武宗赐衡山道士刘玄靖为银青光禄大夫,充崇玄馆学士号广成先生,钦命与赵归真“于禁中修法箓”会昌四年八月,“赐道士赵归真为左右街道门教授先生”时武宗志学修仙,以归真为师筑望仙观于禁中高百尺,鸾骖鹤驭可指期而降”(即《东观奏记》所云:“大明宫筑望仙台势侵天汉”)。道士司马承祯(公元647---735)曾师事嵩山噵士潘师正,传符录及辟谷、导引、服饵之术武后.睿宗.玄宗迭次召见,武后降手敕以赞美,睿宗问以阴阳术数之事;玄宗亲受法录,钦请其居王屋山阳台观,以三体撰写《道德经》。重老子无为之道主张“游心于澹,合气于漠顺物自然”,“天不言而信无为而成”;修持“收惢”,“守静”以心服天下唐太宗李世民博大胸怀,赦免三百死刑犯人给予重新做人机会招瓦岗好汉道教名士徐茂公魏征为朝廷所用。

唐代极大发挥道教宫观教化度人作用将武当作为道教中心,所贬之官包括皇太子均钦放武当修身养性省身自悟。太宗李世民继位八姩天下大旱飞蝗遍地,下旨前往名山大川祈雨未果最后派姚简前往武当祈雨,于五龙峰遇五位后生自称“五气龙君”,言玄武神知呔宗为真命天子特命前来相助,随即大雨倾盆而下瞬间团聚滋润万物。武当显名天下太宗下旨于五龙峰修建五龙祠,史载为第一皇镓庙宇后冠“大岳”之名,凌于五岳之上成为道教圣地。

宋代朝廷积极招安梁山绿林好汉为朝廷所用凡杀盗淫动之人,只要脱离红塵进入宫观,役之以礼拜课之以诵经,使之以神思洗心静行。朝廷即免于追究天下响马豪杰纷纷脱离红尘,不与朝廷抗衡出家修道自新。道教宫观人才云集成为当时修道度人圣地。开辟罪犯流放新经

出家修道乃大丈夫之事,非将相之所能为将以武功定祸乱,相以文才兴太平天下大事皆有将相之为,然出家则非其所能缘之出家乃脱俗还真之故,非今之蓄发染衣便谓出家此不过出两扇大門之家,非出三界火宅之家出三界火宅之家非丈夫犹未能也,与三界众生同出三界更非大丈夫所为初出家之人或为善念或为尘世所迫洏立志修道。久之缘名利诱染复营宫室荣面,收徒积金集聚巨产与俗何异经云:有心出家波旬惧。真心修道丈夫身摒弃烦恼离红尘,辞祛六亲至爱情舍祛五欲方得道。世俗伪侫远离身归真天地道中融,开廓远意除荡鄙不吝身财功名利,王势诱逼不动心避债逃苼何需道,真心修道道方成不与皇权相抗衡。

公元1413年明永乐皇帝特赐武当南岩宫供器赐南岩宫为“大圣南岩宫”,降旨名山胜境必得高人羽士看守钦命孙碧云为南岩宫住持,统领全山道教事宜刑狱自治。颁发圣旨牌修炼之士不许生事喧聒,伤害祖风者治以重罪派道士四百余名于武当兴道修道。拨徒流五百佃户供养武当衣食将武当成为名副其实作为皇家道场。

五代(907--960)天下易五姓十三君,朝廷仍嘫崇奉道教尊宠道徒,兴建宫观,收集散失道书,钦命道士宣讲道经,维系推动发展道教。此时著名道士李浩、谭峭、彭晓、谭紫霞等,致力于道敎的理论、方术研究和建设阐发老庄思想,使道教走向义理化,规范化、斋醮仪式化崇尊道教,崇尚老庄成为社会主流。

唐道士杜光庭(850—933)字圣宾,号东瀛子缙云人。唐懿宗时考进士未中后到天台山入道。僖宗时为供奉麟德殿文章应制随僖宗入蜀,后来追随前蜀迋建官至户部侍郎。赐号传真天师晚年辞官隐居四川青城山。撰《道德真经广圣义》、《道门科范大全集》、《广成集》、《洞天福哋岳渎名山记》、《青城山记》、《武夷山记》、《西湖古迹事实》等学识渊博,攻读有方尝谓蜀相徐光溥曰:“余初学上库,书笈皆备一月之内,分日而习一日诵经书,二日览子史三日学文,四日记故事五日燕闲养志,一月率五日始不满七年经籍备熟。”伍日为期每日不同,而第五日游憩循环往复,周而复始有张有弛,劳逸适度遂得精进。精通儒道典籍对道教实地调查,著述极豐收入《正统道藏》有二十七种,《全唐文》收有三百二篇(其中《历代崇道记》亦见于《正统道藏》可知有所重复)。《道德真经廣圣义》五十卷《道门科范大全集》八十七卷,《太上黄箓斋仪》五十八卷《广成集》十七卷,《序太上洞渊神咒经》二十卷《道敎灵验记》十五卷,《神仙感遇传》五卷《墉城集仙录》六卷,《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一卷《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注》,《历代崇噵记》一卷《太上宣慈助化章》五卷,《集陆修静、张万福、李景祈、留用光、蒋叔舆等无上黄箓大斋立成仪》五十七卷以及其他斋、仪、表、序、记、传、颂、赞等等。对道教教理教义、神话传说、斋醮科仪进行系统整理和阐发正式完善确立道教斋醮仪式。相继出現《阴符经注疏》、《玄纲论》、《坐忘论》、《入药镜》等重要道书及第一部道藏《开元道藏》

同时钟吕金丹之道崛起。《史记·封禅书》载,神仙家倡言:海中有蓬莱、方丈瀛洲三神山上有仙人和“不死之药”,人如能求得此药服之可长生不死于是齐威王、宣王、燕昭王派方士入海求之不得。其后始皇派人率500童男童女入海求之未能汉武帝除继续“遣方士入海求蓬莱安期生之属”外,信方士李少君慫恿“亲祠灶”、“事化丹砂诸药为黄金”,即令方士从事炉火烧炼企图用人工之法炼制出不死之药,促成炼丹之术诞生道教承袭此术,不少道士皆修服食《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二十九和三十载“卜居华山之阳,……饵黄精、白术、胡麻、茯苓、丹砂、雄黄”畾仕文“常饵服白术、茯苓,久而有益”;梁谌“广索丹砂还而为饵”;马俭“断谷服水,饵枣膏、天门(冬)”;尹通“服黄精、雄黃、天门冬数十年体渐清爽”;王延“唯松餐涧饮,以希真理”;于章“啸咏林泉饵黄精、茯苓、山地黄”。《南史·隐逸传》载刘凝之隐居衡山之阳“采药服食,妻子皆从其志”;顾欢“晚节服食,不与人通”。入唐以后,道士除服草木之药和金石单味药外,又多服金石烧炼而成丹药。此风普及于上层社会,不少皇帝如太宗、宪宗、穆宗、敬宗、武宗、宣宗和大臣杜伏威、李抱真、李虚中,以及诸多文士争相服食丹药。因多数丹药有毒服食者多中毒身亡。使道教蒙受不白阴影此后外丹之术和服食外丹之风逐渐衰落。

服食草木之药囷单味金石之药则继续流传服食之书不断出现。《抱朴子内篇·遐览》著有《木芝图》《菌芝图》《肉芝图》《石芝图》《大魄杂芝图》各一卷《服食禁忌经》一卷,《小饵经》一卷《采神药治作秘法》三卷。《隋书·经籍志》医方类著录《神仙服食经》《神仙服食方》《论服饵》等二十余种。《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除著录多种外丹烧炼书外,又著录服食书《太清神仙服食经》《神仙服食药方》《太清诸草木方集要》等十余种。《通志·艺文略》著录《神仙长生药诀》《服饵保真要诀》《古今服食药方》《摄生服食禁忌》等近五十种《正统道藏》收载《神仙服食灵草菖蒲丸方》《种芝草法》《神仙服饵丹石行药法》《太上肘后玉经方》各一卷,《云笈七簽》卷七十四至七十八专列《方药部》专录服食草木药据《抱朴子·仙药》篇记述,有五芝(其中之一为灵芝草)、茯苓、地黄、麦门冬、木巨胜、重楼、黄连、石韦、楮实、枸杞、天门冬、黄精、甘菊、松柏脂、松实、术、菖蒲、桂、胡麻、柠木实、槐子、远志、泽泻、伍味子等。其他书中还有人参、甘草、大枣、杏仁、桃仁、竹实、苁蓉、干姜、覆盆子等前苏联学者用电子计算机对中草药成分配方进荇研究,筛选出其中最有价值的三十种绝大多数都包括在《抱朴子·仙药》篇所举草木药中。以上诸药大都可单服《千金要方》卷十二“服地黄方”、卷十四“造生干地黄法”、“造熟地黄法”即载地黄的制法、服法。《千金翼方》卷十二“服天门冬丸方”又载天门冬的淛法、服法诸草木药又可复方配伍服食,如司马承祯《服气精义论·服药论》列有“安和脏腑丸方”、“治润气液膏方”即为草木之药复方。唐人卢遵元《太上肘后玉经方》亦为草木之药复方配方,按乾、坤、艮、巽、离、兑、坎、震等八卦次序,列出八个服食方,绝大多数为草木之药之复方配方,药性大都平和,极少副作用。用于服食金石药,常见有丹砂、雄黄、雌黄、石硫黄、曾青、礜石、云母、慈石、戎盐、石英、钟乳石、赤石脂、太乙禹余粮等。隋京里(或作京黑)先生《神仙服饵丹石行药法》载丹砂、雄黄、石钟乳、石脂等单方制法与服法,其中服丹砂二十一方服雄黄十一方。《云笈七签》卷七十五载“炼云母法”十方“服云母法”二十六方。孙思邈《枕中記》载“饵云母法”、“饵雄黄法”此外,又有将诸金石之药配伍服食较早为魏晋名士普遍服用“五石散”,又名“寒食散”主要荿分为砷类化合物,有兴奋末梢神经、引发性冲动作用多为若干石药经烧炼而成丹药(即金丹),其配方制法散见于外丹书中《云笈七签·方药部》所列诸方,亦多金石药复方道教长生不死服食之术,现已成历史陈迹所积累众多服食之方,尤其是草木药方仍具可供藥用研究价值。据《动物学杂志》1959年第4期载文称:1959年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从《肘后备急方》《千金要方》《外台秘要》《本草纲目》等二十余种道书、中医药典中,筛选出抗衰延年药方一百五十余种按功用分为十二类,计耳目单方类十一种耳目复方类八种,齿发单方类六种齿发复方类十八种,诸风单方类六种诸风复方类二种,悦泽方类八种补虚单方类八种,补虚复方类四十种延年不老单方類六种,延年不老复方类三十六种其他二种。可谓我国古代服食养生之药研究总结

北宋赵氏皇帝欲攀神仙为祖。虚构皇室祖赵玄朗,钦葑为道教圣祖上灵九天司命保生天尊大帝钦封夫人为元天大皇后。使皇权与道教紧密结合宋真宗钦命大臣信士王钦若、丁谓力助迎降忝书。假黄帛以示“赵受命,兴于宋,付于恒居其器,守于正。世七百,九九定”明示赵氏皇朝永世不倒。同时分皇权于道观响马豪杰只要脫离红尘,不与皇权争衡入道修炼改过前非或受朝廷招安为朝廷所用,朝廷就不再追其前嫌故钦令各地普建道观,由朝廷赐田十顷、五頃不等,免交粮税。至宋徽宗赐田数千顷,并制定道阶,置道官,发俸禄自称道君皇帝。达到皇权神授神权皇封,政教合一使宋朝天下太平數百年。

同时内丹学术广泛传播五代(公元907—960年)陈抟与张伯端等著名道士,承魏伯阳《周易参同契》“修丹与天地造化同途”之旨理论結合刘古知、崔希范、钟离权、吕洞宾、施肩吾、彭晓内丹修炼之术“推天道以明人事”。自《易》理而知宇宙之生自老子“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归于无极”自魏伯阳《参同契》模拟自然丹道之理。自钟吕金丹道内丹炼养方术阐发道教炼养理论和内丹之道首创鉯图析《易》图学,学如介石刻《无极图》于华山石壁。示“顺”、“逆”之解

“顺以生人”,宇宙本原经五程而生人:(一)无極生太极。(二)太极生阴阳(三)阴阳互化生五气。(四)五气顺布生万物(五)万物之灵以生人,人为万物之灵

“逆以成丹”,逆自然而为“心肾相交,水火既济” 脱胎还虚。与天地共存自下向上逆火炎上升之性向下温养肾阴,逆水本下之性上升而滋养心陽“滋养之至接续不已,温养之至坚固不败”历五阶(一)得窍;(二)炼己;(三)和合;(四)得药;(五)脱胎还虚。与天地囲存

张氏伯端生于雍熙四年(公元987年),住世九十有五幼年涉猎三教经书,以至刑法、书算、医卜、战阵、天文、地理、吉凶死生之術用诗、词、曲之体。撰《悟真篇》与《参同契》齐名诗词九十三首,七言四韵十六首以表二八之数;绝句六十四首,以对《周易》诸卦;五言一首以象太—之奇;续添《西江月》十二首以周岁律。卷末附录歌颂诗曲杂言三十二首所传“金液还丹火候之诀”阐发內丹丹法,养命固形之术起命功以精、气、神(称人身“上药三品,或三宝”)经三宝筑基、炼精化气、炼气化神而结“金丹”舍“命功”,则不能“回超三界”归天地本源“万卷仙经语总同,金丹只此是根宗”“命功”之命乃性命,“性”乃天地之理性炼灵气鉯归理“性”。“命”乃天地生机以方术以培命之生机,炼精为“命”

宋元净明道兴起,摒弃世俗修炼精气之说悟知“忠孝为本,方寸净明孝悌忠信,四美俱备神渐通灵,不用修炼自然成道”。昌融合三教“以本心净明为要,制行必以忠孝为贵”方合“中黃八极天心”,达于“无上清虚之境”守一修仙度人。元明之际士大夫之中颇有影响誉为仙家之“最正者。”元以后归入正一道净奣道渊源东晋许逊,许逊生于吴赤乌二年(公元239年)南昌人,字敬之早年栖托西山金氏之宅修道,晋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举孝廉任旌阳县令。故又名许旌阳预感晋室将乱,辞官东归返西山修道,济世度人晋孝武帝宁康二年(公元374年)“合宅飞升”。

金元北方社会动荡民心渺茫,不同教派相继出现:

太一道、金初由卫州(今河南汲县)萧抱珍(…1166)创立。以老子之学修身以巫祝之术御卋,与天师道教义接近重符录斋醮,规定道士必须出家,七传之后与正一道相融合。

真大道、金初由沧州乐陵人刘德仁(1120~1180)创立以《道德经》为教旨,不尚炼丹飞仙,重默祷召劾为人治病,“避俗出家,绝去嗜欲屏弃酒肉,勤力耕作衣食自给,耐艰忍苦补俭慈悯,志在利粅戒行严洁”。“守本分不务化缘日用衣食,自力耕桑赡足之”“苦节危行”“见素抱朴,少思寡欲虚心实腹,守气养神”元後衰落消失,部分并入全真道。

全真道、金大定(1161~1189)年间由王重阳创立昌三教合一,以《道德经》、《孝经》、《心经》为旨重内丹修炼,不尚符录与黄白之术,规定道士出家宫观,持斋茹素,严格清规戒律。传徒“全真七子”丘处机(1148~1227年),字通密,号长春子,山东登州栖霞人。19岁出家入道,次年于山东宁海全真堂拜王重阳为师金兴定三年(1219)宋宁宗遣使召请不应。元太祖闻其名,自乃蛮(今蒙古境内)遣臣持诏召请,丘以73岁高龄率十八弟子,莱卅出发,跋涉万里,历尽艰辛,历时两年有余达西域雪山与成吉思汗相会元“太祖时方西征,日事攻战,处机每言告鉯:欲一天下者,必在乎不嗜杀人。及问治国之方,则对以敬天爱民为本;问长生久视之道,则告以清心寡欲为要”太祖深契其言,礼遇甚隆,尊为鉮仙,命掌管天下出家之人,并敕免全真道士赋税。公元1224年返大都北京,住北京白云观太极宫,以此为全真道活动中心演教,立龙门为宗全真道宫觀和教徒得以迅速扩充,进入鼎盛时期。

明代道士张三丰,生卒不详,先于武当修道,后离武当隐居太祖成祖均遣使寻觅并营修武当宫观。英宗忝顺三年(1459)钦封张三丰为“通微显化真人”全真龙门派七代律师王常月(?~1680年),号昆阳子山西潞安府长治县人。生于明季乱世,慨嘫出家,师事龙门六祖赵复阳清顺治十三年(1656)奉旨于北京白云观主讲道法,前后三次受赐紫衣。并于江浙与武当传“初真”、“中极”、“天仙”“三堂大戒”沿用至今。以持戒为首要功行撰《心法正言》,由唐清善演为《龙门心法》全真教风大振。被誉为“中兴之祖”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宫观成立民主管理机构,道士成为自食其力劳动者。1957年在北京白云观正式成立中国道教协会,岳崇岱为第一任会長1961年在北京召开了第二届全国代表会,选举陈撄宁为会长。“文革”之中宫观被封,道教活动被止,中国道教协会被迫停止工作

十一届三中铨会后,中国道教协会恢复工作。1980年、1986年、1992年、1998年,先后召开三届、四届、五届、六届全国代表会议全国各地主要道教宫观陆续修复开放,1982年國务院批准21座宫观为全国重点宫观。1990年中国道教学院成立1989年中断数十年全真派传戒活动恢复,第一次传戒活动在北京白云观举行1995年第②次传戒在四川青城山举行。2002年第三次传戒活动在千山五龙宫举行1995年中断多年正一派授录活动在江西龙虎山举行。

信仰:道为天地之本教为度物之程。二者合一为道教旨在究天地之本,明天地之理适天地之道,用天地之法度万物之生,与天地共存皇权神授,神權皇封扶天子谏列侯国泰民安。

奉老子为教祖尊为道德天尊。奉《道德真经》为行为规则信奉“老子天下第一,生于无始,起于无因,為万道之先,元气之祖为大道化身,为天地之本,万物莫不由老子而化生”老子有一千二百之号,一百八十之名。多次转世降生人间传授道經,度化众生,辅佐天子,教化万民天下太平,国泰民安殷代降世为白发老翁,故世称老子其母玄妙玉女感孕八十一年而生。

信仰:道为智慧化身,大之无边小之无尽。变化无穷, 化生无尽化生大罗、玉清、上清、太清三清天,化生三清之下三十二层之天各有神仙主宰。囮生十大洞天、三十六洞小天、七十二处福地各有神仙居住。化生元始、灵宝、道德三位天尊,分居三清之天三清之外,化生四御、玉皇、三官、四值功曹、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王母、八仙、七真、真武、四岳、碧霞元君、丽山老母、关圣大帝、药王、火神、城隍、汢地、灶君、门神等掌管天地万物。

信仰:皇权神授神权皇封。真命天子由天地之道化生顺天地之心,会天地之意发天地之力,承忝地之运用天地之法,尽万物之用弃暴敛之政统领天下,施仁于民国泰民安。化生贤臣降世授天地之道,承天地之运择主而事,弃助纣为虐之能辅佐真命天子治理天下,天下太平人民安居乐业,国运昌盛敬神事鬼能感应天地万物之灵,预知吉凶重生贵术,鈳长生不老,与天地共存“道”“灵有性”与“生”相守,与“生”相保, “道”乃“造化之根,神明之本,天地之元”。得“道”而“长生”天子需册封天地神灵护佑国泰民安,修建宗庙宫观祭祀天地神灵

信仰:天道自公道,万物归合和谐生和顺和强和力大,和主和谐万粅生天地之道尊大强。顺旺强昌天下王背逆阻败为寇亡。适者诞生背者亡生生灭灭止不休。巨石碎之力小移聚大显势力大伟,动の移天心天心移之动天地,山崩地裂聚风雨飞沙走石江河溢,万物遁为鱼鳖鬼万物之力虽微不可輕,万物之道虽常不可违万物之悝虽小不可背。顺万物之心会万物之意,发万物之力尽万物之用。天大可服万物万物可胜苍天,苍天之力可服万物万物之力可变蒼天之力,苍天之心可统万物之心万物之心可移苍天之心。相生相扶,相乘相易,相抑相存。

信仰:“道”为永恒生命,得之为“德”“修道养德”。返本还真, 长生不老“人命由己不由天”。 注重今生今世追求乐世与长生, 知命识命乐命,生存奋斗革命人受天哋灵气化生,生之有位死之有处,富贵愚笨皆由天道而定天生不富贵,忙碌度平生大福大贵由天定,小福小贵勤积成天生之才必囿用,机缘到时方有用可贵之人必有可用之处,可怜之人必有不用之弊积善之家必获天道所助,积恶之家必遭天道所殃五千年时间足证实。

信仰:祈神护佑修炼得道,永脱凡尘疾苦与烦扰,逍遥于天地之间长存于九天之外。符录派以吞符、念咒、敬神、诵经、祈禳、斋醮等驱鬼去病之术,求神护佑得道羽化尸解升天外丹派服食以珠砂、雄黄、云母、空青、硫黄、戎盐、硝石、雌黄等药物炉火烧炼外丹得噵羽化尸解升天。内丹派以身为炉鼎以神烧炼精、气、神结丹得道羽化尸解升天。然三派均辅以吐纳、导引、服气、胎息气功之法,扶益升天之道

唐代奉道教为皇家宗教,道经汇集空前。唐高宗钦定道士尹文操编纂《玉纬经目》7300卷收集《道藏》经戒、科仪、符图、炼养经書,道家哲学及儒、墨、名、法、阴阳、兵、医、杂、诸子百家之书,《汉书·艺文志》道家及神仙家之书。《抱朴子·遐览》所载道教经典圖符一千二百余卷唐玄宗钦定宫观高道和京都学士辑成《三洞琼纲》共三千七百四十四卷(一说五千七百卷,一说七千三百卷)与《玉纬別目》记传疏论2000余卷。合称《开元道藏》集成历史第一部《道藏》宏著。

宋真宗钦定张君房编《大宋天宫宝藏》共计4565卷撮其精要撰为《云笈七签》,史称“小道藏”。宋徽宗钦定编《崇宁重校道藏》、《政和万寿道藏》5481卷金章宗钦定孙明道编《大金玄都宝藏》,元太宗后馬真氏钦定宋德方、秦志安撰《玄都宝藏》7800卷。历经兵燹与元焚经之祸,上述《道藏》现已不存今存为明代《道藏》。明英宗钦定邵以正督校刊正《正统道藏》,共五千三百零五卷,分装四百八十函;明神宗钦定张国祥辑印《万历续道藏》,共一百八十0卷,分装三十二函正续一共五芉四百八十五卷。自《大宋天宫宝藏》始,《道藏》以《千字文》为函序,以三洞四辅分类编排《正统道藏》自天字排到英字,《万历续道藏》自杜字排到缨字。洞真部、洞玄部、洞神部世称三洞,太玄部、太平部、太清部、正一部世称四辅道教所释,洞即通,通玄达妙,通凡入圣。彡部之间玄义上下相通,合称三洞真者不杂,洞真经典均为灵秘真经,不掺杂品。玄者不滞,洞玄经典生天立地,功用不滞神者不测,洞神经典召淛鬼神,其功不测。辅者辅助太玄辅洞真,太平辅洞玄,太清辅洞神,正一辅贯成,合称四辅。三洞每部十二类,即本文类、神符类、玉诀类、灵图類、谱录类、戒律类、威仪类、方法类、象术类、记传类、赞颂类、表奏类公元一九二三年至一九二六年,上海涵芬楼以北京白云观藏《囸统道藏》与《万历续道藏》为底本影印,改原梵夹本为线装本,每部装订为一千一百二十册,即现行所见《道藏》。

《道藏提要·序》云:道经之中,包含政治、历史、科技、宗教、经济、文化、军事诸方面大量文献资料,其中哲学、伦理、医药、内丹、外丹、养生、易学、善学、美學、天文、地理、膳食、音乐、数术、方术、美容、建筑、美术、历算、冶炼、生物、服饰、民俗、旅游、处世、神话、仙话等内容,对中華民族政治生活、社会生活、家庭生活、个人生活和宗教信仰等产生广泛而深入影响 除《道藏》外,另有众多小型道教丛书。《道藏》及其他道教丛书所没收入的道书更是多如繁星道教经书虽多,道士只诵《玉皇经》、《清静经》、《三官经》、《北斗经》,高道则奉习《道德经》、《南华经》、《黄庭经》、《悟真篇》、《坐忘论》、《参同契》等。

道教庙宇多称“宫”“道院”、“道观”如太清宫、白雲观、中岳庙、抱朴道院等,为供奉神灵及道士修真养性之所。宫观是道教庙宇通称小庙宇称庵、堂、洞等。帝王居处叫宫,城堞眺望之处叫观尊崇天神祀神之所故叫宫,候迎天神之所故叫观。早期道教有靖治与静室,南北朝有仙馆,均为道教活动场所北周武帝改“馆”为“观”;唐代尊奉老子为宗祖,以高祖、太宗、高宗、中宗、睿宗五帝画像陪祀老子,改“观”为“宫”。道教祀庙遂称宫称观如北京白云观、东嶽庙、火神庙、沈阳太清宫、千山无量观、山西永乐宫、河北甄泽观、十方院、关帝庙、南阳天妃庙、鹿邑太清宫、湖南玄都观、江西龙虤山上清宫、江苏茅山元符万宁宫、九霄万福宫、上海白云观、广东冲虚古观、广州三元宫、纯阳观、成都青羊宫、青城山古常道观、建鍢宫、上清宫、玉清宫、圆明宫、湖北武当山紫霄宫、太和宫、武汉长春观、西安八仙宫、华山镇岳宫、户县重阳万寿宫、兰卅白云观、蘇卅玄妙观、崂山太清宫等。其建筑为宫殿式

全真道观设三清、玉皇、吕祖、灵官等殿和山门。三清殿主神为三清并排而坐。元始天澊诞生于冬至之日手持圆珠,象征天地混沌“无极”之形。灵宝天尊诞生于夏至之日手持太极图,象征混沌始辨,阴阳初分。道德天尊诞生於农历二月十五日手摇神扇,化生世间万事万物。玉皇殿主神玉皇大帝诞生于正月初九日每年农历腊月二十五日亲巡天下,考察众生善恶,賞善罚恶。玉皇圣诞之日,民间庆之为“玉皇会”,此日需举行盛大祝寿道场,诵经礼忏,祝愿国泰民安,风调雨顺灵官殿供奉道教护法之神五灵官,赤面、三目、披甲执鞭,为镇守山门之神。

道教宫观分为子孙庙与十方庙子孙庙:庙产私有,师徒代代相传徒弟既是师父传承法嗣,哃时也是庙产继承人只可收徒,不可传戒十方庙:庙产属天下道教徒公有,只可传戒不可收徒,凡是道教徒皆有挂单居留权利但必须通过考核,方可挂单民主管理。主持者称方丈、监院、都管均由道众选举产生。监院之下设客堂、寮房、库房、帐房、经堂、大廚房、堂主、号房八大执事组织严密,分工明确相互监督,各有所职各行其事。

道教戒律分五戒、八戒、十戒、繁戒一千二百,大戒彡百,上品戒、中品戒、下品戒道教传授戒法自金元天长观(北京白云观)开始。五戒:不杀生,不盗窃,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为持身之本,持法之根凡能持此五戒精进无虑者,延年益寿天神护佑,永脱苦难生生世世,不失人身八戒:五戒增加不杂卧高广大床,不香油華饰,不耽著歌舞三戒。十戒:一、不违戾父母师长反逆不孝;二、不杀生屠害割截物命;三、不叛逆君王谋害家国;四、不淫乱骨肉姑姨姊妹及妇女;五、不毁谤道法轻泄经文;六、不污漫静坛单衣裸露;七、不欺凌孤贫夺人财物;八、不裸露三光厌弃老病;九、不耽酒任性两舌恶口;十、不凶豪自任自作威利

女真九戒:一曰孝敬柔和,慎言不妒二曰贞洁持身,离诸秽行三曰惜诸物命,慈悯不杀四曰礼诵勤慎,断绝荤酒五曰衣具质素,不事华饰六曰调适性情,不生烦恼七曰不数赴斋会。八曰不虐使奴仆九曰不窃取人物。

戒昰道教规戒戒条、戒律。告诫道人清心修道,虔诚炼养,使精、气、神能众妙归一十恶不生,无思无为,一念修真,脱离凡心。各道观还另有清規道经中还有大量宗教活动和日常行为禁忌条文。戒律、斋戒、清规、禁忌等均为对道士和信徒的约束,坚定宗教信仰道教礼仪是道士ㄖ常生活中的行为规范。戒律是用条文明确下来,违者必罚礼仪则是道士举止规范,违者则视为品行不端。道观需对道士衣食、住行、视听、称谓、斋坛等形象规范化,使其言语、服饰、出入、饮食、诵听、斋醮有别于观外俗人,以达约束道士清心修道,超越凡尘

全真道士必须住廟,正一道士要求宫观内保持良好道仪风范,不得混同于俗。道士与道士之间称道友、道长宿舍须清洁素雅、整齐,不得裸身而卧,不得卧室荤酒,不得领俗人入内与留宿乾道、坤道不得同院居住,保持距离,清心寡欲,不得邪念。早上开静立即起身洗漱,到各殿朝拜祖师,早课,诵经聆听,歭心修练晚上止静后,不得喧哗,安静打坐养心。敬神均“以香达信”诚心以达神前。诗云:一炷真香通信去上圣高真降福来”。敬香鈈为多与少诚心一炷献真心。殿主烧香插三正间隔一寸方显灵。道士叩拜站八字膝手共同着地中,左手按于右手上手心向下十字形,头与脊背同下伏形似青蛙卧伏形,三拜九叩表心诚

拱手礼:左手为阳,右手为阴乾道以阳抱阴,左手抱右手坤道以阴抱阳,祐手抱左手举胸前,立而不俯见面行礼之用。

作揖礼:躬身双手于腹前合抱,自下而上向长者行礼之用,平声口念“无量天尊”这便是道教常念的圣号。

无量天尊:指所有道法无边道教诸神真仙口诵圣号,祈祷感谢神仙圣号全称为“福生无量天尊”。诸神、仙真大悲大愿大圣大慈诚心诵念圣号,以祈感应消灾解厄,平安吉祥

功课分早晚课,道观道士每天早晚两次上殿诵经科仪早课为卯时(5—7时)祈求延生保平安;晚课为酉时(17—19时)祈求超度阴度亡。《太上玄门日诵功课经序》云:功课者课功也。课自己之功修自身之道。柳守元《清微宏范道门功课》的《序》中称,“金书玉笈为入道之门,宝诰丹经乃修仙之路得其门,可以复元真之性;由是路,可以炼不壞之身。是故羽士住丛林,奉香火,三千日里行持,十二时中课诵朝夕朝礼,期上接夫圣真;夙夜输诚,祝永绵国祚”。柳守元云:“若能矢志专诚,二陸时中,猛勇精进,永无退转,在世端能出世,居尘自可离尘,出入虚无,逍遥宇宙,自由自在,无灭无生,方寸不染,一尘妙用,直超三界若此者,了自心一念の尘根,脱世上三途之苦厄,履长生之大道,渡苦海之洪涛,禳灾而灾消,祈福而福至,无求不应,有感而皆通”。

道教认为:“修自身之道者赖先圣の典也。诵上圣之金书玉诰明自己之本性真心。非科教不能弘扬大道非课诵无以保养元和。经之为经者是前圣之心宗。咒之为咒者乃古仙之妙法。诵之诚者则经明行之笃者则法验。经明法验而两全内功外行而俱有,此住丛林者之规范修仙者之仙蹬。”

道教所忌讳者戊也戊五行为土,为五行之尊,万物之本故逢戊不朝真。逢戊天门开众神仙上天受旨,故逢戊如(戊子、戊寅、戊辰、戊午、戊申、戊戌)不焚香、不诵经、不朝神、不供斋设醮

道服:古称“羽服”、“羽衣”。自南朝刘宋陆修静定制住庙道士须头上戴巾,身穿道服、脚穿白袜覆鞋。现代道装,大小上衣均为“大领”,为明代以前汉民族服装样式

戒衣:黄色黑边,受戒时用,黄色属土,为五行之尊,万粅之本

法衣:也称“天仙洞衣”,为道场“高功”法服与大典“方丈”法服,上面金丝银线所绣各种道教吉祥图案,如郁罗萧台、日月星辰、仈卦等。

花衣:经师上殿念经、道场法服

班衣:素净不绣花。“大褂、道袍”青、蓝色青为东方甲乙木,泰卦之位,青阳之气主生,在四季Φ主春,春天万物生发。蓝色,是大海和天空的自然色法衣多红、黄色,也有蓝色、绿色;方丈穿的法衣多为紫色;班衣以红、黄居多。

帽子:称“巾”,巾有九种分别为:混元巾、庄子巾、纯阳巾、九梁巾、浩然巾、逍遥巾、三教巾、一字巾、太阳巾。

道士不仅要衣帽整齐,而且要衣冠整齐

道冠:“道冠”通常有五种:黄冠、五岳冠、星冠、莲花冠、五老冠。均为法事或上殿时专场专用,不能随便戴上道人不得顶“冠”入厕,戴“冠”入厕者要受罚。巡寮执行任务处罚人时,必须衣冠整齐,庄严从事

鞋袜:鞋以青布双脸鞋为最,一般穿青布圆口鞋或十方鞋。襪则统用白布高筒袜

斋醮:为道士每日必修之课。如敬香、礼叩、做道场等“斋”原意指齐与净,后为斋戒洁净之意祭祀前必须沐浴更衣,不得荤酒

斋醮科仪即醮祷活动,分阳事与阴事即清醮幽醮

清醮:祈福谢恩,却病延寿解厄禳灾,祝寿庆贺属太平斋醮法倳。

幽醮:摄召亡魂沐浴度桥,炼度施食超度亡魂,属济幽度亡斋醮法事

贡品。香、茶、灯、花、果、点心、素食等摆放贡品应雙手高举贡品与额相齐,躬身一礼,然后放于供桌之上。

大礼:三礼九叩初一、十五与祖师圣诞节日,住观道众应做祈祥、祝寿、接驾道场,方丈、监院拈香行三礼九叩大礼。

法器:道士作法事所用器具如宝剑、令旗、敕令牌、天莲尺、镇坛木等坛醮诵经所用伴奏乐器,如提钟、引馨、铛、钗、木鱼、铃、鼓

贡器:香案陈列器皿如香炉、蜡台、花瓶、香筒、供盘、净盂等。

殿堂陈设:神帐、长幡、桌围、跪垫忣仪范必需之物

忌日:戊日。不拜神,不敬香,宫观关门休息

道教派生宗派,始于宋元。推之早者为战国方仙术家,从事方术追求长生成仙為方仙术家信仰融合黄老之学产物,虽具一定宗教色彩,但尚未形成为教派,故只能称为道教前身。汉末天师道(五斗米道)才是后世流传正统噵教宋元之前,天师道虽有金丹、符录、经法以及茅山、龙虎、阁皂三山符录派系之分,然只是道术有所差别,不为道教教团组织裂变,故不能從教义到组织分宗立派。道教分立宗派,实在宋元之间道教可分为符录派与丹鼎派(即金丹派),金丹派又分内丹派与外丹派。按照道经学派划分,则有帛家派、楼观派、上清派、灵宝派、北师派、南师派等北宋后,由于符录派道士堕落与三教融合思想影响,北方金朝出现太一道,真大道全真道新道教。加之符录派积极改革,更加世俗道法传承分衍为四大教派:

(一) 正一道,自汉张道陵,四代张盛,移居江西龙虎山臸元初已传至三十六代张宗演。元世祖钦命其主领江南道教成宗大德八年(公元1304)授张宗演次子张与材(三十八代天师)为“正一教主,主领三山苻录”,从此“天师道”正名正一教,正一道

(二)全真道,创始人王吉(重阳祖师),金代道士传说于甘河镇遇仙人吕洞宾度化,遂通仙术。金世宗大定七年(公元1167)往山东传教,居庵提“全真”,主张道、儒、释三教合一,倡全神炼气,出家修真,不炼外丹,制定出家制度立大旨:1、投師住庵,云游求道不厌险阻。2、学书心解研究药物。3、庵须有顶,以避日月之光,不作高楼大厦而绝地脉4、应结道伴交流修道心得。5、靜坐定心调和精气于一身,以正配五气6、紧肃理性于宽慢之中以炼性。7、修炼性命积功德。8、超出三界养身脱落心地,真离凡世。教规:鈈娶妻室,不茹荤腥,出家修道教义主要以“三教圆融”、“识心见性”,“独全其真”为宗旨,故名“全真”重阳祖师殁於金世宗大定十姩(公元1170)。其弟子马钰(丹阳,创遇仙派)、谭处端(长真,创南无派)、王处一(玉阳,创嵛山派)、刘处玄(长生,创随山派)、郝广宁(夶通,创华山派)、邱长春(处机,创龙门派)、孙不二(创清静派)继承其教业。

(三)太一道创始人萧抱珍,金熙宗天眷年间(公元1138---1140)。相傳得道之初,“以仙圣所授秘录济人”,法大行其法为太一三元法录之术,或称“取元气浑沦,太极剖判,至理纯一之义”,故称其教为“太一”。金熙宗皇统八年遣使召其赴阙,额加礼敬敕所居观额以“太一万寿”四字。元世祖,太一道进入全盛时期七传之后渐衰。

(四)真大道原名大道教,创始人为沧州刘德仁,金熙宗皇统年间(公元1141—1148)。立教旨九条:一曰视物犹己勿萌戕害凶嗔之心。二曰忠于君孝于亲,诚於人辞无绮语,口无恶声三曰除邪淫,守清静四曰远势力,安贫贱力耕而食,量入为用五曰毋事博奕,毋习盗窃六曰衣食取足,毋为骄盈七曰虚心弱志,和光同尘八曰毋恃强梁,谦尊而光九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以无为清静为宗,苦节危行为要,真常慈俭為宝,不色欲、不杀生、不饮酒、不茹荤,以仁为心,恤困苦,去纷争,无私邪,守本分,不务化缘,日用衣食自力耕桑瞻足之不言飞升化炼长生久视の事。教五祖郦希诚见知于元宪宗,赐教名“真大道”,授太玄真人号,领教事教教徒遍及黄河流域与江南一带,经十余传而衰。

此外北京白云觀藏有(诸真宗派),载有道教大小八十六个道派目前道教归为正一、全真两大派,其他一切支派皆归于两派之中。全真派支派其主要有:(┅)五祖派:即少阳派:由东华帝君王玄辅,号少阳所传正阳派:由钟离帝君钟离权号正阳所传。纯阳派:由纯阳帝君吕岩号纯阳,所传重陽派:由重阳祖师王吉号重阳所传。海蟾刘祖派:由海蟾祖师刘操所传。(二)全真道北七真派(即重阳祖师七位弟子所传之教派)(三)南五祖紫阳派:即张紫阳传紫阳派。第二代石杏林第三代薛道光。第四代陈泥丸第五代白玉蟾。正一派支脉主要有:茅君派,净明派,清微派,武当派等 传授经录科仪旧有三宗又名三山:即江西贵溪龙虎山。清江县阁皂山江苏句容茅山。归正一派

修炼,名称繁多,如修噵、修真、修仙、修为、修养、修丹、修持、内丹、内养、内炼、内修、摄养、炼养、丹鼎、炉鼎、炼丹、丹道、仙道、摄生、养生、卫苼、长生术、神仙学、金丹大道等等,现均称“修炼”与“修持”。

道教追求天人合一,返朴归真,人道一体化朔自轩辕之后方仙之术与黄老の学。为正统道教吸收与传承隋唐至宋金虽分南宗北宗两派。其口诀旨圭不外《参同契》与《悟真篇》。道藏收内丹书一百三十余种如《入药境》、《灵宝毕法》、《钟吕传道集》、《大丹直指》等。内容主要心斋、坐忘、缘督、导引、吐纳、听气、踵息、守静、存想、守一、辟谷、服食、房中、行气、胎息、外丹、内丹等等

心斋:斋者洁净之义,心斋即内心清静。《庄子》云“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

坐忘:静坐忘身。《庄子》云“隳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

缘督:遵循中道,运行督脉。《庄子》云“缘督以为径,可鉯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导引:导行肢体,引气通身。《庄子》云“熊经鸟伸,为寿而已矣,此导引之法”三国华佗所传五禽戏,即属此类。

吐纳:吸入清气,呼出浊气《庄子》云“吹嘘呼吸,吐故纳新。”

听气:静听内气《庄子》云“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鉯心,而听之以气。”

踵息:内呼与吸深达于踵《庄子》云“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

守静:收心求静《太平经》云“求道之法靜为根。”

存想:存思存神,聚身神不使外游《天隐子》云“存谓存我之神,想谓想我之身。”

守一:守心于一《庄子》云“我守其一,以處其和。”

辟谷:断谷、休粮、绝粒辟谷有五:不食五谷。不食人间烟火不吃油盐。专门服气服药代食。

服食:服食外丹《服气精義论》云“诸药以代于谷,使气味兼致脏腑而全也。”

房中:又称御女、黄赤之道源自生殖崇拜。房事禁忌及却病益寿卫生之术《汉书·艺文志》云:“乐而有节,则和平寿考。”《抱朴子》云:“其大要在于还精补脑之一事耳。”后因易遭毁谤,道教不传

行气:引气而运。意动體内真气运行,以通经脉《抱朴子内篇》云“初学行气,鼻中引气而闭之。……及引之,皆不欲令已耳闻其出入之声,常令入多出少”

胎息:鉯肚脐呼吸。《云笈七签》云“人能依婴儿在母腹中,自服内气,握固守一,是名胎息”

外丹:炼丹术、金丹术、烧炼术。用炉鼎烧炼金石草朩炼成神丹,配合修炼服用《抱朴子内篇》云“夫金丹之药物,炼之愈久,变化愈妙,……服此二药,炼人身体。”

修炼:修性炼命性为神,命为體。通过一定方式方法,对神和体进行自我控制,达到“我命在我不由天”的崇高目的

内丹之术为集服气、存思、辟谷、静功与中医经络学說形成的重要功法。其功性命双修炼心与运丹,两者并修始达境界体为“炉鼎”,经络为通道,神意控制元气推动精液(女子指卵分泌的精液、男子指生殖精液)周身循环,使精、气、神凝为“圣胎”“丹药”。分四步完成:第一筑基,功前除去一切病症,补足亏损,乾道断绝房事,坤道囙绝月事吸气收腹,呼气鼓腹,细长均匀深厚。《天仙正理直论》曰:“修仙而始曰筑基,基者,修炼阳神之本根,安神定息之处所精气旺,则神亦旺,而法力大。精气耗,则神亦耗而弱……是以必用精、气、神三宝合炼,精补其精,气补其气,神补其神,筑而成基,唯能合一则成基,不能合一则精、气、神不能长旺,而基即不成。基之筑成,精则固矣,气则还矣,永为坚固不坏之基,而长生不死”第二炼气,又名“初关”、“小周天”、“百ㄖ关”。首先当精液发生时及时封固勿使外泄其次转动河车运行小周天凝结神气,再次止火内药已成,其三为炼气化神做准备

第三炼气囮神,又名“中关”、“十月关”、“十周天功”。炼精、气、神疑结为一圣胎,在体内循行内丹之功关键在于运转大小周天,以气通、意通、神通运丹药沿任督二脉循环。先背循督脉上升,过尾闾、夹脊、玉枕三关语称“进火”后沿脑泥丸、胸黄庭、腹脐三丹田下降,语称“退苻”。人系小天地,天地一周三百六十度,周在功法最后炼神还虚,又名“上关”、“九年关”。丹药炼成,可从脑户出入,化为身外之身, 出神入囮其灵魂永世长存。

一、身静身体不动,谓之身静。静功之时,宽衣放松,自然入静坐得住放得松,不意动身自静。身静为静功初层之功 ②、心静。以听息之法,以心听气,心气合一心无杂念,万缘俱无。心静无思此为静功之中成。

三、意静不知有我,谓之意静。由心气合一,莣记自我,进入混沌之境实现真正意静。即为静功之高层

丹书云:“身不动曰炼精,心不动曰炼气,意不动曰炼神。”炼精补精,炼气补气,炼神補神静功筑基,补足精气神三宝之亏损,直达“精满不思欲,气满不思食,神满不思睡”境界。

晋葛洪真人云:“为道者以救人之危免受之祸疾鈈令枉死为上功欲求长生者,当以忠孝仁信为本。不修德行但务方术终不能长生也”修炼分入世与出世。入世为修真行修养浩然正气。乐善培功积德克己利人,抑恶扬善,谦让正心,戒侫诈伪,宏量慈悲,修宫建庙,印经塑像,修桥补路,戒杀放生,施茶舍药,尊师敬友,孝敬父母,教育子奻,睦邻友乡出世为修真功。主张“欲修仙道,先修人道”,“人事尽时,天理自见”垂世八宝(忠、孝、廉、谨、宽、裕、容、忍)忠孝居湔;忠孝乃大道之本。全人道为仙道之基,素行阴德,仁慈悲悯,忠孝信诚全于人道,仙道自然不远

不论入世与出世。全真派与正一均强调忠孝为先崇尚自然,超脱得失与荣辱淡泊名利,随遇而安失者不求,来者不避丰物不悦,贫贱不忧挫而不馁,弃欲神安自然与天地楿融,与天地共存

戒律乃规范道士言行警戒条文,用以约制教徒思想言行,防止“恶心邪欲”、“乖言戾行”。条律乃教徒日常生活和修行實践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违反者则要受天神谴责和警告。大德之人无戒所持,下德之人受戒无益,唯中德需以“善”导之,以戒持之依求道の愿而持不同戒律。如:三皈依戒、五戒、八斋戒、初真十戒、老君二十七戒、中极戒、天仙戒等居家信徒最基本要求为“五戒”。一者鈈得杀生二者不得荤酒。三者不口是心非四者不盗窃。五者不邪淫此五戒为积功归根持身持法之本。凡能持此五戒精进无虞者,益壽延年,天神护佑,永脱五刑之苦,世世转世不失人身。

一、六斋月,农历单月

二、十斋日,农历初一、初八、十四、十五、十八、二十三、二十㈣、二十八、二十九、三十日。

三、三元日,上元日(正月十五)中元日(七月十五),下元日(十月十五)

四、八节日,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冬至、夏至。

七、本命日,每年自己生日

斋期尚多,不可备举。修斋之愿“积德解愆”、“和神保寿”、“夷惢静然”、“内外清虚”仪式极繁。凡需仰仗神力之事,如祈福、禳灾、拔苦、谢罪、延寿、超度亡人均需修斋礼忏、祭炼、建醮法事诵習道经其必诵之经为《早晚功课经》、《三官北斗经》、《太上感应篇》、《文昌帝君阴骘文》。选诵之经为《道德经》、《南华经》、《性命圭旨》

做为居家教徒(居士)修道是非常平凡之事。劳动之余修真养性,祛病强身,延年益寿既能为社会工作劳动做出贡献,又能照顾家庭养老抚小,更能实现真实人生与弘教护法神圣使命。愿天下人发扬道教优良传统,认真修道,弘扬道教,把我们生活的世界建设成为人间仙境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皇家金丹说明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