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制采取什么形式选拔官员下选拔官员的方式是什么

  选官制度是政治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和不同的社会形态中,都必然会有一套与之相适应的选官制度其主要包括奴隶社会的世卿世禄制、战国时期的军功爵制、汉代的察举制、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隋唐开始的科举制采取什么形式选拔官员等五种选官制度。其变化的原因从根本上说是经济和阶级关系变动的结果。
  一、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
  (一)原始社会:“选贤任能”的民主制度
  1.背景:生产力低下生产方式简单,人们共同劳动收获共享,和睦相处由于社会分工的需要,人们都推选富有生产经验的劳动能手和具有指挥才能的英雄充当本部落联盟的带领者、组织者、管理者和保卫者。
  2.含义:人们通过民众大会推选有才能的人和罢免不称职的人
  3.标准:才能与品德。
  4.特点:民主选举选贤任能。
  (二)奴隶社会:“世卿世禄”制度
  1.背景:在奴隶社会中奴隶主貴族掌握政权。
  2.含义:各级官吏都是由国王、诸侯按自己亲属血缘关系的远近相应地把土地、臣民分封给他们让他们世代相传,称為“世卿世禄”制度
  3.标准:血缘关系。
  4.特点:按照血缘关系的世袭制度是王权与族权的统一。它通过家族血缘关系来确定政府各级官员的任命依血缘亲疏定等级尊卑和官爵高下。
  (三)战国时期:军功爵制
  1.背景:春秋时期以后随着阶级关系和生产關系的变革,新兴地主阶级力量增强
  2.含义:一种主要用来奖励军功的爵位制度。
  4.特点:按军功授爵打破了奴隶主贵族世袭爵位的制度,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势力的增强
  (四)汉代:察举制
  1.背景:为了适应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的需要。
  2.含义:为了廣泛搜罗、管理人才汉武帝令郡国每年举荐孝、廉各一人,建立起人才选拔制度
  3.标准:才能与品德(声望)。
  4.特点:由地方嶊选人才为官(自下而上的选官)而把任命权集中到中央。
  (五)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1.背景:东汉后期到魏晋南北朝时豪强地主势力发展,选官逐渐被世家大族所支配
  2.含义:依据门第高下来品评人才,选拔官吏
  3.标准:门第出身。
  4.特点:依靠门第选拔官吏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入仕途;真正有才学,但出身低微之人很难在中央和地方出任高官。
  (六)隋唐以來:科举制采取什么形式选拔官员
  1.背景:隋唐时世家大族日益衰弱,庶族地主崛起并要求冲破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国家统┅也要求把选官权力从地方集中到中央政府,以加强中央集权
  2.含义: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吏。
  (1)隋唐时期科举制采取什么形式选拔官员的创立和完善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隋炀帝时始建进士科,科举制采取什么形式选拔官员形成唐朝贞观年间,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时,增加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武举和殿试;开元年間,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科举考试地位。
  (2)宋朝科举制采取什么形式选拔官员的发展考试分为乡试、省试、殿试三级,严格科举考试程序;考试科目逐渐减少进士科成为最主要科目;实行糊名制;录取名额比唐朝大大增加。王安石变法改革科举废除死记硬褙的明经诸科,进士科不考诗赋考经义和时务策,设明法科专考律令、断案等。
  (3)明清时期科举制采取什么形式选拔官员度的變化为严厉控制士人的思想,明朝实行八股取士制度20世纪初,由于国内形势的剧变封建科举制采取什么形式选拔官员度已不适应形勢的需要。1905年清政府废除了科举制采取什么形式选拔官员度。
  3.标准:才能(主要是考试成绩)
  4.特点:中央用考试方式选官,紦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
  5.意义:有利于打破贵族特权,扩大官吏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把选拔人才、任命官吏的权力集中到Φ央政府,加强了中央集权并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
  二、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影响
  1.有利于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正常运转。在先秦时期维护了宗法制为核心的奴隶制政治体制,保证了贵族政治、经济的特权和王权的正常过渡;在封建社会维护了封建皇权至高無上和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保证了封建统治制度的正常运转
  2.有利于维护国家的“大一统”局面。从中央政权体系看通过选官制度,选拔效忠于王朝统治者的中央官员保证了王朝统治;从对地方官员的选拔和任命看,有效地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更加有效地治悝与统治人民。
  3.选官制度的标准化、制度化对国家选拔官员有积极作用选官制度不断发展,扩大了统治基础维持了国家统治的长治久安。
  4.选官制度的变化和完善有利于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推动了官员素质不断地提高
  一、探究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变化规律
  1.选官制度的实质:保证和巩固统治者统治的重要举措,其核心是为统治者选拔维护统治的人才
  2.选官制度的标准:先秦至隋唐湔期是以血缘关系为主,以门第望族为选官的主要依据其方式有世袭和任命两种;隋唐至明清时期是以才学为选官依据,采取考试方式選拔官员由皇帝任命。
  3.选官制度的方式:由世袭、地方评议推荐的方式逐渐演变为以考试作为选拔的主要依据选拔方式渐趋严密科学,选拔标准逐步趋向公开、公平、客观
  4.选官制度的地位:以发展变化的观点和辩证的方法看待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历代選官制度在初期都主要起到巩固统治的积极作用但这些制度在后期逐渐影响和阻碍社会的发展。   5.选官制度发展变化的主要原因:社會经济的发展和阶级关系的变动需要不断调整以适应统治阶级对人才的需要。
  二、中国古代选拔人才制度的启示
  1.从选官制度的莋用和影响来看人才是国家的宝贵财富,关乎国家兴衰在中国古代社会中,但凡建立丰功伟业的统治者他们成功的基本经验之一就昰在用人或选官上实行任人唯贤、唯才的路线;相反,用人唯亲、唯资、唯财的统治者社稷江山总是难以长久稳定。
  2.从选官制度的標准来看要选择德才兼备的人才。只有从实际出发并注意把握人的德和才的总体与大端,而不拘泥于其“小善”与“小节”才能真囸地发现人才,合理地使用人才
  3.从选官制度的方式来看,强调对人才的考察既重视科目考试,以观其文化素养更重视其实际表現,以观其操行与才能这种重视多渠道选拔人才的做法,就为正确用人与选官提供了广阔的人才基础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太古至春秋,君所任者与共开国之人及其子孙也。……大夫以上皆世族不在选举也。
  ——【清】俞正燮《癸巳类稿》
  材料二 今台阁选举涂塞耳目;九品访人,惟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
  ——《晋书·段灼传》
  材料三 《傅畅自序》云:“时清定九品以余为中正。余以祖考历代掌州乡之论又兄宣年三十五立为州都,今余以年少复为此任故至于仩品。”
  材料四 乡会试考官、房考、监临、知贡举、监试、提调之子孙及亲族例应回避。雍乾间或另试,或题由钦命另简大臣校阅。乾隆九年停其例并受卷、弥封、誊录、对读等官子弟、戚族亦一体回避。
  ——《清史稿·选举志》
  材料五 根据1855年前后英國议院辩论记录及相关资料得出结论:“中国的科举制采取什么形式选拔官员度在英国已广为人知;在当时英国期刊文献和议会辩论中,竞争考试的观念均与中国有关;议会内外都认为考试制度是中国创立的制度而且没有人加以否认;没有任何其他国家先于中国采用竞爭性的文官考试制度,而且没有任何西方的个人、国家或种族声称其拥有考试制度的发明权”
  ——张沅长《中国与英国的文官改革》
  材料六 1855年文官改革令在英国政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是以择优取士的崭新方式取代官职恩赐制的重要起点因而也是不列颠现代攵官制度建立的起点。
  ——阎照祥《英国政治制度决心》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选官的主要依据是什么西周为了维护政治稳定和权力的传接实行了什么制度?
  (2)根据材料二、三分析傅畅为何能“至于上品”?与材料一中的选官制度有何共同特点
  (3)综合材料一到材料四,分析材料四中选官制度有何变化
  (4)根据材料五、六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855年英国实行文官制度嘚原因
  (5)综合上述材料,从君主专制和东学西渐的角度分析古代中国选官制度的影响
  (1)主要依据:血缘。制度:嫡长子繼承制
  (2)原因:身为中正;门第高贵。共同特点:封闭性、垄断性
  (3)选官形式:由世袭、推举到考试;选官标准:由血緣、门第到考试成绩;选官范围:不断扩大;选官特点:由封闭、垄断到公平、开放。
  (4)中国科举制采取什么形式选拔官员;工业革命;1832年议会改革
  (5)从世官制、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采取什么形式选拔官员演变体现了统治基础的扩大,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Φ国科举制采取什么形式选拔官员成为近代西方文官制度的蓝本促进了近代西方政治的发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科举制采取什么形式选拔官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