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禅寺明海法师走了:在明白什么是“空”之前先把“有”做好

7月30日下午,柏林禅寺方丈明海法师和利生法师、道智法师、能宇法师等一行七人到赵县宋庄村西林寺遗址开展弘法活动,受到村民们的热烈欢迎。

西林寺现存一座元代砖塔,明海法师一行首先瞻礼考察了佛塔,并在塔前诵经。简陋的佛堂前,百余名信众冒着细雨前来听法。明海法师以“信佛如何保持正信正行”为题,结合净慧长老的四点理念——“以三宝为正信的核心,以因果为正信的准绳,以般若为正信的眼目,以解脱为正信的归宿”展开,深入浅出地为村民们作了精彩开示。

之后,明海法师一行为在场的村民发放了书籍和光盘等结缘品。

此次赴宋庄村弘法,是柏林禅寺农村弘法工作部所组织的第五次活动。

  世界上最难的事是改变自己

  台湾湛杰(明海)法师什么时间出家的,什么因缘都是学佛多年之后,为了了生脱死、觉悟宇宙人生的真谛,弘扬佛法、振兴禅宗而舍俗出家的。先说海师(明海法师简称):明海法师:1968年生人,俗姓肖,祖籍湖北潜江防抓取,突袭网提供内容,请查看原文。

  佛教里面讲争,喜欢用另外一个字——诤,这个字的意思就是你的心落在了是非、有无、来去、对错、你我等等之中,落在了二元对立之中。一旦你落在二元对立中,你的心就不寂静,这就是内心的“诤”。兴许你不讲话,你不跟别人用口舌去辩论,但是内心是有诤的。

  台湾明海法师简介有个叫做"方卫东"的网友,在于他的微博中介绍了明海法师,摘录如下:法师在1969年出生于台湾台南,在2007剃度出家法师。在出家前是音乐奇才,并是一名优秀的...防抓取,突袭网提供内容,请查看原文。

  明海法师《我佛慈悲》准确歌词问:明海法师《我佛慈悲》准确歌词答:歌曲:我佛慈悲演唱:路勇作词:马双云作曲:路勇发行:凤凰涅盘当我踏上这条路结局未知的旅途不管前方是悲是苦我愿承受一一克服一个人不会孤独因为我心还有佛祖寂寞时候对他讲述他会让我一一领悟啊慈悲的佛祖克服一切我才领悟...防抓取,突袭网提供内容,请查看原文。

  一边是自己上下求索、苦苦寻觅才找到的理想之路,一边是生身养命的父母愿望,明海师陷入了两难之中。无奈之下,他悄然给净慧老和尚留了一封书信:来世再来给师父作弟子……

  我们总是觉得自己有道理、自己是对的,从这个自己出发,遇到问题就会抱怨外部的环境,怨天尤人,把责任推到外境上。当我们把责任推到外境上的时候,这个自我就被保护下来了,自我就不需要改变,不需要动手术了:要改变的是别人,要改变的是外面的世界,要改变的是你面对的世界,那么这种生活态度会充满责备、充满抱怨、充满斗争、充满争论。

  我们修行就是要修正自己

  作正面的观察,你就能够有勇气去接受和面对那种处境。这是永远是自己错的第一种观察。

  明海的明海法师出家缘由答:明海法师,本身就是一个传奇。上高中的时候,人家都在拼命读书学习,以备将来残酷的高考,他却常常一个人苦苦思索人生的本来意义。就这样,仅仅把小一半心思用在了功课上,他居然轻而易举考了个湖北文科第二名!在北大,可以说群英荟萃,高才云...防抓取,突袭网提供内容,请查看原文。

  台湾明海法师简介问:台湾明海法师简介答:有个叫做“方卫东“的网友,在于他的微博中介绍了明海法师,摘录如下:法师在1969年出生于台湾台南,在2007剃度出家法师。在出家前是音乐奇才,并是一名优秀的电台主持人。在台湾,有弹唱俱佳的“钢琴王子”的称号。法师在演艺事业的黄金...防抓取,突袭网提供内容,请查看原文。

  说我们自己错呢,以佛学来理解,也有好多种理解。有一种说法,这是以前造的业,现在受报,叫“深信因果”。这让你能够坦然接受降临到你身上的不公,降临到你身上的痛苦,作还债想。你想,我现在在还债,可能你欠了别人100万,你现在只是还他10块,还了10块债也少了呀,再还10块又减少了,总有一天会还完的,还完就是解脱。

  台湾明海法师出家前有女友吗?问:台湾明海法师出家前有女友吗?答:王祖贤曾与寰亚老板林建岳有段恋情2009年7月7日传王祖贤已在加拿大削发为尼皈依佛门。王祖贤会选择出家的她可能是因为感情生活不顺遂,心灰防抓取,突袭网提供内容,请查看原文。

  台湾明海法师住在哪个寺院?问:台湾明海法师住在哪个寺院?答:明海法师现任柏林禅寺主持,当然住在那里。河北省石家庄石塔东路23号防抓取,突袭网提供内容,请查看原文。

  第二种观察,为什么我们会感召这样的外境呢?前面讲的因果,稍微抽象了点。再具体一点讲,为什么我们会感召这样的外境,乃是因为我们有召感外境的内心世界。

  大家还记得《金刚经》里面的话吗?佛陀说须菩提证得了“无诤三昧”。须菩提是解空第一,无诤三昧就是真正解空——他的内心安住在寂静之中,在这个寂静中,没有二元对立。那么,要修行无诤三昧,要进入这个境界,从哪里下手,怎么修呢?

  广东韶关乳源云门佛学院有叫明海的法师吗你好,没有叫明海的法师。云门佛学院地处广东省乳源瑶族自治县云门寺,创建于1992年,现任院长是云门寺住持明向法师。防抓取,突袭网提供内容,请查看原文。

  台湾明海法师出家原因问:台湾明海法师出家原因答:人生还是需要些智慧的,佛法学习,百度下以下优酷土豆、视频钟茂森讲的《弟子规》4集或12集请听净空法师讲的《了凡四训》《太上感应篇》《地藏经》《无量寿经》元音老人讲的《拈花录》(注意讲公案的部分,也许能开悟)阿弥陀佛防抓取,突袭网提供内容,请查看原文。

  那么,戒律在佛教的修行中处于一种什么地位呢?大家知道,释迦牟尼佛的教育体系里有三个重要的构成:第一个就是戒,第二个叫定,第三个叫慧,就是戒定慧,我们称之为三学,叫戒定慧三学。在戒定慧三学中,智慧是根本,智慧是最重要的,是最后的目标。这最重要和最后的目标要达成,要从那最具体最切近的事情开始做,这就是戒律。那么禅定呢,是中间重要的环节。所以戒律在三学中,是基础,就像房子的地基。因此我们真正要修行,一定要从戒律开始。其实佛教的兴盛与衰落也直接与戒律有关。戒律既是以出家的僧团来说,在家的居士也是一样。整个佛教的教团,戒律既是一个使这个教团和合、和谐的一个管理制度,同时它更是教育、转化、净化我们身心的一个技巧。这个教育和转化我们身心的技巧,在戒律这里就体现得很具体。前天,有个营员问老师,为什么我在寺院里面感觉好像很清净,回到红尘中就被裹挟着,不能自主。这个原因恐怕也是与戒律有关,因为在你红尘生活的氛围中,很多作为修行的基本要求不能保证。具体的要求不能保证,具体的行为方式不能落实,有些规范做不到,所以我们完全随顺了红尘,特别是你生活的那个环境的种种时尚、做法。比如今天大家喝酒,这一桌九个人都喝,就你不喝,你觉得很孤立,身边的人也劝你,喝吧,没事!你就喝了。在这个很具体的事情上你让步,慢慢地其实你也就跟着这个潮流走了。所以,戒律在转化我们身心的过程中,它是从具体的事情上要求的。通常,我们现代人会把戒律理解为一个约束性的、约束我们的、使我们不自由的要求。实际上戒律给了我们自由,戒律保证了我们生命的自由,保证了我们身心的自在,它恰恰不是消极地限制我们。戒律的要求,一方面最早来自于僧团的民主会议,另外一方面,经过了释迦牟尼佛透彻了宇宙人生的那个大智慧。所以,依释迦牟尼佛那个大智慧的观察,这样做有利于你的生活,这样做有利于你的修行,这样做有利于你现在的安乐和未来的安乐,这样做你会欢喜,这样做你不会忧愁。他以他的智慧看到了生命的规律,看到什么因会带来什么后果,什么样的行为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他看到了这一切。就像慈母指导她不懂事的子女一样,你要怎样做,你不要怎样做。因为母亲知道这样做对他不好,这样做对他好。所以,我们依戒律去生活,我们的身心会有安乐和自在。如果违背戒律,不要说戒律,即使是道德和法律,我们违背了,我们会感觉身心会有负担,会不自在。身心有负担或不自在或者有内在的焦虑、负罪感、压力感,那么当然你就很难,打坐你就很难静下来,你不会有禅定。如果我们的心地坦荡光明,因为我们的心有一个能力,昨天济群法师也讲了,有一种记录我们言行的能力。这种记录在佛教心理学叫阿赖耶识,在儒家叫良心、良知、良能,对吧。所以,这些记录在我们心灵的底片上烙上了很多印记,烙上很多印痕。这种印痕如果是负面的话,我们就觉得不自在、觉得不舒服。实际上是我们心灵的空间越来越狭窄。我们依戒律去生活,反过来会觉得越来越自在。因为无悔无忧,所以一个人的生活,一个人的心态就是很自在,依戒律去生活就能有这样一个功效。你会觉得无忧无悔无惧,没有害怕。你既不害怕夜晚,也不害怕白天;你既不害怕陌生人,也不害怕熟悉的人;你既不害怕大自然,也不害怕人群;既不害怕别人也不害怕自己;既不害怕现在未来也不害怕。所以,叫现在安乐未来安乐,现在安稳未来安稳。戒律就是在这种意义上,给我们的身心以自由和自在。打个比喻说,我经常用一个比喻,比如有一个湖,这个湖在冬天结了冰,有的冰很厚,有的冰很薄。有一个人在湖上很自由很自在地在散步,在上面走。因为他知道湖上的冰哪一块厚哪一块薄,他心里有数,应该怎么走,于是他按那路线去走。我们看他那样很自在,我们也过去自由自在地走,扑通一下掉下去了。为什么?因为我们不知道哪块冰厚,哪块冰薄,我们可能正踩在那薄的冰上。你知道了行为的界限你就得到了自由。就像我们开车在路上,我们知道这是快车道,这是慢车道,这是安全带,这是出口,于是,在这样的路上开车你就会很放松,你不会担忧。戒律在这种意义上,给我们自由和自在。

  请问在哪里可以下载到柏林禅寺明海法师(明海大和尚)讲解的金...你好这位朋友我对这位得道高僧也非常敬仰前些日子我到干妈那里她是一位很虔诚的居士她也推荐我看这套讲解金刚经的音频同时给了我这套她珍藏的明海防抓取,突袭网提供内容,请查看原文。

  明海大和尚现任柏林禅寺住持。河北省佛教协会副会长。柏林寺现任方丈明海法师,本身就是一...发心当和尚。"然而,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后来,他的父母还是知道了,从湖北风风火火...防抓取,突袭网提供内容,请查看原文。

  会有什么样的外境出现在你的生活中,与你的内心世界是息息相关的,“此有故彼有”。“此有”,就是我们的内心世界、主观的方面,包括了你的语言、行为的习惯;包括了你的性格;包括了你的心理活动;包括了你的各种喜好;包括了你待人做事的方式。“彼有”,就是我们面临的境界。是先有此,后有彼,而不是先有彼后有此,但彼此有时候同时出现。

  我也得到台湾过去道源法师,他的一个佛七讲话。我拿回去读,读了以后,我就念阿弥陀佛,在宿舍里面,念阿弥陀佛,我那以前是很瘦的,念佛念了一段时间以后,突然就胖了。当然出家以后,又瘦了。那次,念了以后,身体就感到很轻安,心里非常宁静,原来心里很烦躁、很迷惘,这时逐渐沉淀下来,我知道我该做什么,我在宿舍里面是睡上铺,所以经常自己一个人在上铺盘着腿在那打坐,念阿弥陀佛,而且自己当时有一套理论,觉得阿弥陀佛是一个电台,我这里要接受他的电磁波,后来看看,哎,别的法师也有这么讲的,看来我的理解还没错。所以我念阿弥陀佛,念一阵以后,很有感触,身心有很大的感受,以后呢,心态有很大的转变。晚上经常做梦,梦见和一些出家人在一起,从来没见过的和尚,有中国的、有时候有印度的,或者晚上做梦,梦见到寺庙去,所以人的心发生很大的变化。梦是虚幻的,大家知道,它是我们意识,或者深层意识,在特定情况下的一种浮现。但是这个梦,它有时候会影响我们的人格、或者生活,这个影响不是别的,不是说我们一定按照梦里说的去做。梦它改变我们的心境。我们在白天的生活,因为一个人骂我们、打我们,会影响我们的心态;在梦里骂我们、打我们,同样会影响我们的心态。我们在梦里或者是得到一些启发,得到一些慈悲的感受,或其它的感受,同样会影响我们的心态,我是这样理解。

  你可能说,不是说要超越二元对立吗?怎么还有对和错呢?你现在很难做到没有对错,所谓超越二元对立也不是绝对没有对错。现在你先认定,任何问题之前,永远是我们自己错;外境没有错,外境永远是对的,是心错了,我们自己错了。

  凡遇到任何是非,永远是自己错,这一点,作为修行人应该具备的一个正见,其实很多人并不能真正接受、理解,当然更难做到。

  据禅客茶寮写到:这几天,因了陈晓旭的出家,各种媒体很是热闹了一番。陈晓旭、李娜她们因为是娱乐明星,所以出家引起的动静极大。其实,现在的出家僧尼之中,许多人原来的社会地位比她们毫不逊色。我所认识、有所交往的方外高朋,他们出家之前,其人生前景、其事业前途,也都是一片光明灿烂!

  明海法师其人怎么样?释明海,1968年生人,俗姓肖,祖籍湖北潜江,199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89年开始留心佛学,1990年于北京广济寺结识禅宗大德净慧上人,从此归心佛门,潜心精研佛学专著。.防抓取,突袭网提供内容,请查看原文。

  其实,我现在讲的,就是修行无诤三昧的口诀。要你超越二元对立,这很抽象,很多人还不理解呢,话本身就有点文气,有点学术味道。但是让你学会面对一切问题,坚持一个正见:“永远是自己错”,让你这样去做,这就清楚了,就有可操作性。

  那么在自己的身心上呢,就是我出家以前,能够感受到坐禅的快乐,坐禅给自己带来的清凉,使我对世间的五欲,不再留恋。我知道在我们的身心里面,有更加强大、更加真实、不依赖于外在条件的快乐,这一切出家以后能够更好的去实践它。这一切也是比较实际的一些力量。然后呢,我毕业以后,在北京一个中学也住了一年,那里呢,实际上是非常安静的。没有什么太多工作,讲完课就可以自己学习和打坐。所以我那时候自己实际上是非常安静的。在办公室打坐也非常多。出家以后反而很忙了。

  作为居士修行还未真正出家

  明海的明海法师著述答:演讲集《禅心三无》三联书店ISBN:(一)一个僧人的宗教体验明海那天我坐佛协的车上石家庄。办完事回寺,车有其他事不能送我了,只得展转到华夏长途汽车站。这里汽车很多。车虽然多,但都陈旧简陋。车上的座位干瘪,坐上...防抓取,突袭网提供内容,请查看原文。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

**寒山顶上月轮孤,照见晴空一物无,**可贵天然无价宝,埋在五阴溺身沤。**因众生不识本心,所以,世尊以无尽悲心示种种法门,欲令众生尽此一生即可圆转五浊,成就菩提道果。而在诸多法门之中,持名一法则如一枝芬陀利横处五浊,不仅契理契机、三根普被,且因其词约义赅、谛理精微而为诸佛所叹、九界同遵。**

******一、序引无量**在《无量寿经》序分中有这样一段话:“如来以无尽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兴于世,光阐道教,欲拯济群萌,惠以真实之利。”“如来以无尽大悲,矜哀三界。”净土法门对于道的众生,一直到等觉菩萨都同样摄受,所以叫“无尽大悲”。可是,因三界中的众生都各具无尽的烦恼和无尽的痛苦,求离无期、求出无门,此更是佛陀所当矜哀的对象,于是,便有了一个无问自说引众导归的“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的究竟宝所。从理上说,大悲是无尽的,矜哀的是九界。可是,因为三界众生的痛苦太炽,特别是现值此世的众生,因为欲利所迷,现代网络更是无穷无尽无限制的复制种种惑业,使众生不知不觉中令变本加厉的更续,永无止息,所以,佛陀悲愍,将矜哀的重心放在三界。**

**二、释迦劝信**于是,为渡三界苦顽众生令其一期成就,也就有了无问自说的《阿弥陀经》。此经中分四次叙说“彼佛国土”所“成就如是功德庄严”。此后,又悲愍的示劝 “若有众生闻是说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因为现世众生慧根浅薄,或因业种子所障本具之善根福德,而不能即刻信受无疑,于是,经中佛复更举六方诸佛之所护念和劝信,来证成佛言真实不虚。诸佛均说:“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此处的重重叠劝,只是为了令众生速入极乐宝所。此是释迦牟尼佛劝信劝愿之处,也是十方诸佛出广长舌赞是实言,可令众生一期快速成就之无上妙法。**然,总有众生不信不解,存疑存虑,且总是执世间多变之物为永恒。如认为世间法律是信誉的保障,父母是子女的依赖,名利是生活的所极,快乐是幸福的表相。然而,殊不知,种种我们所认知的依赖实际上皆是不可信,不可爱,不光泽,不永恒的。唯有此一句佛名最胜方便、快捷,可以摄尽九界众生。九界即含括了二乘声闻菩萨等圣者,诸圣尚摄,何况是如我等这般生死凡夫呢?可是,仍有众生因根机不同而有疑虑,佛于经末便直言:“释迦牟尼佛能为甚难希有之事,能于娑婆国土五浊恶世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中,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诸众生说是一切世间难信之法。舍利弗!当知我于五浊恶世,行此难事;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一切世间说此难信之法,是为甚难!”佛知信此实则为难,有此叹语。却正是这样的无智悲苦众生,让佛不能弃舍,于是,一愿一愿的摄尽,一愿一愿的引导,令九界众生皆在的无尽愿海之中。**

****三、弥陀悲愿**多染的世界和多幻的生活,让我们不知生死该所归何处所向何门,终日摸索推求,令心不得安宁。殊不知,寻寻觅觅修炼中,唯有此净土法门可以以一句佛名,令我们此生心有所指,毕生心有所归,令生死当生成办,永不退转。持此念门不需要光灿的文凭,不需要会各种华表的语言,更不需要写诸多的论文凭参影吊,并非它的无级,而是此法如此的简便易行,当下信愿持名,即可直入佛界,令修德圆满,性德展现,这也正是唯一佛乘的真实之利。正如经中所说:“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是经受持者,及闻诸佛名者,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四、证成**蕅益大师言:“一句阿弥陀佛,即释迦本师于五浊恶世所得之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大师在《》中也清楚的示显净土所具的诸不思议,深显净土一法圆收圆超一切法门的殊胜微妙。令众生“难信能信,易行当行”:**一、不俟断惑,横超三界。因为是仗故可以带业,横超三界故当信佛力之真实不虚及无上功德。**二、圆净四土,圆证三身。西方极乐横具四土,一得往生,便可无诸恶苦,成满一切诸乐。**三、信愿持名,不假余行。此法只需持得一佛名,不须诸多方便观法等,易行易得,稳当无虞。**四、十念一念,皆得往生。至诚十念,乃至一念,信愿坚固,即可往生。**五、十方诸佛,同时护念。持此‘南无阿弥陀佛’一句佛名,即蒙十方诸佛之所护念,无忧无虑。**略说有此,若广说其无上功德,则昼夜不能穷尽,且此生即可成就,何乐不为,何苦弃信呢?于是,蕅益大师复叮嘱:“净土迢迢不涉程,阎浮礼诵已功成”。以显此妙法所妙之处。**五、一期成办**此《弥陀要解》的详学释解,不仅可令欲一生成办生死事业的行人更通详此至圆至顿的成佛法门,且在一步步的实践过程中,对于法门殊特悬妙之疑惑,也在慢慢释解而至日益诚挚。让行人找到了一条捷径,可以唱首小调(),以快乐无忧的姿态(是心作佛),安稳的乘搭在佛愿大船(成就)中快速成佛(是心即佛)。**水清澄澄莹,彻底自然见,心中无一事,万境不能转。**心既不妄起,永劫无改变,若能如是知,是知无背面。**《》上说“方便即是究竟”。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参了种种法门之后,最后要导归极乐,一切方便的最后是以极乐为究竟彻底的方便。是故行人只需念得一句佛号,即可当下成就,归于圆乘,不劳寻觅。正所谓:**灵台之上示光寿,一句弥陀作翰舟。**乘此即可心寂寂,独居天地自悠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柏林禅寺明海法师走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