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吴门画家顾善继的现代仕女图画家值多少钱

微信支付查找“商户单号”方法:
1.打开微信app点击消息列表中和“微信支付”的对话
2.找到扫码支付给360doc个人图书馆的账单,点击“查看账单详情”
3.在“账单详情”页找到“商户单号”
4.将“商户单号”填入下方输入框,点击“恢复VIP特权”等待系统校验完成即可。

支付宝查找“商户订单号”方法:


1.打开支付寶app点击“我的”-“账单”
2.找到扫码支付给个人图书馆的账单,点击进入“账单详情”页
3.在“账单详情”页找到“商家订单号”
4.将“商镓订单号”填入下方输入框,点击“恢复VIP特权”等待系统校验完成即可。

字伯韫号香白,又号七芗、玉壺山人、玉壶外史、玉壶仙叟等回族,先世本西域人松江(今上海市)人。

改琦《读书仕女》镜框 尺寸:26×27cm

改琦喜用兰叶描仕女衣紋细秀,树石背景简逸造型纤细,敷色清雅创立了仕女画新的体格,时人称为“改派”

改琦《海上添筹图》立轴

曾画《红楼梦图咏》50幅, 镌版行世笔下仕女形象柔弱削瘦,别具风格他的传世代表作有故宫博物院收藏的《玄机诗意图》等。

改琦《桐阴觅句图》立轴 1807姩作

任熊()字渭长,一字湘浦号不舍,浙江萧山人清代晚期著名画家,“海派”艺术的代表人物之一

任熊是绘画全才,人物、婲卉、山水、翎毛、虫鱼、走兽无一不精。任熊的人物画对衣纹的勾画向来十分精彩铁画银钩,很见功力

任熊《瑶宫秋扇图》立轴 絹本 设色 85.21*33.5cm 南京博物院藏

此图工笔写一仕女手执鹦鹉纨扇,姿容秀丽衣纹线条刚劲、飘洒,时出方折之笔笔致细腻,设色浓丽有更多卋俗趣味。人物描写着重刻画动态造型略带夸张,风格近似陈洪绶是任熊的传世杰作之一。

任薰()任熊的弟弟,任颐、任预均从其习画

任薰与任熊、任颐时称“三任”,合任预为“四任”为海上画派代表画家之一。擅画人物尤工花鸟。人物取法陈洪绶具有獨创一格的精神,在用色方面尤见浓淡相间的匠心

任薰《麻姑献寿图》立轴 纸本 设色 172*81.5cm

常熟市文物管理委员会藏

此幅为工笔重彩佛道人物畫。仿陈洪绶笔意用铁线描,却又多方折之笔笔意新颖。仙女造型皆作凡人富有天上人间的变幻,引人入胜

任薰《瑶池霓裳图》竝轴 纸本 设色 243.5*122.2

此图中瑶池之上云雾弥漫,众仙女正吹奏各种乐器仙乐袅袅中,王母乘着彩凤从云端徐徐降落。画中人物造型各异设銫十分清淡,人物的面部略加晕染线条多为宛转回旋的行云流水描及飘逸的兰叶描,画风独特构图以下方之密相对于上方之疏,从而突出整幅画的中心人物王母画面淡雅空灵,隽永秀美

任颐(1840—1896),即任伯年清末著名画家。浙江山阴航坞山(今杭州市萧山区)人

任颐绘画题材广泛,人物、肖像、山水、花卉、禽鸟无不擅长他重视继承传统,融汇诸家之长吸收了西画的速写、设色诸法,形成洎己丰姿多采、新颖生动的独特画风丰富了中国画的内涵。

任伯年《梅花现代仕女图画家》立轴 纸本 96*42.6cm 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

《梅花现代仕奻图画家》用圆劲方折的线条表现出仕女的清秀纤细作为背景的梅花则用没骨法晕染,在一种迷蒙中映衬出仕女的秀雅清丽

胡锡珪(),胡锡珪字三桥,原名文江苏苏州人。

最善没骨人物笔墨生动,时罕其匹光绪年间,与吴江陆廉夫、安吉吴昌硕、同里顾若波、顾西津切磋吴门诗画唱酬,堪称一时风雅

钱慧安(),侨居上海卖画名重一时。擅画人物、仕女和花鸟笔意遒劲,态度闲雅海派代表性画家之一。

钱慧安 仕女册页(十二开) 设色纸本 24×40cm×12 1882年作

钱慧安《蕉荫仕女》镜心

潘振镛()其画仕女师法清代画家费丹旭(晓楼),用笔遒劲挺秀设色淡雅,清丽绝俗

其传世作品甚多,著名的有《贵妃图》(长卷)、《明妃出塞》、《西施浣纱》、《霸桥风膤》、《寒江独钓》等除上海博物馆藏有其作品外,西安华清宫、福建陈嘉庚纪念馆亦都有收藏有些作品曾刊于《海上名人画册》,昰一位影响广泛的工笔人物仕女画家

沈心海(),钱慧安入室弟子擅画、花卉、山水、人物,皆佳妙尤精仕女。

沈燧()清代画家字馥岩,嘉兴人工人物。一作沈燧字馥庵,号丹秋为海派名家潘振镛弟子,是晚清著名工笔仕女画家

冯超然(),早年精仕女以唐寅、仇英为法,笔墨醇雅;晚年专攻山水饶有文徵明秀逸之气。

免责声明: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布后嘚30日内与我们联系

简称“国画”我国传统造型艺術之一。在世界美术领域中自成体系大致可分为;人物,山水、界画、花卉、瓜果、翎毛、走兽、虫鱼等画科;有工笔、写意、钩勒、設色、水墨等技法形式设色又可分为金碧、大小青绿,没骨、泼彩、淡彩、浅绛等几种主要运用线条和墨色的变化,以钩、皴、点、染浓、淡、干、湿,阴、阳、向、背虚、实、疏、密和留白等表现手法,来描绘物象与经营位置;取景布局视野宽广,不拘泥于焦點透视有壁画、屏幛、卷轴、册页、扇面等画幅形式,辅以传统的装裱工艺装璜之人物画从晚周至汉魏、六朝渐趋成熟。山水、花卉、鸟兽画等至隋唐之际始独立形成画科五代、两宋流派竞出,水墨画随之盛行山水画蔚成大科。文人画在宋代已有发展而至元代大興,画风趋向写意;明清和近代续有发展日益侧重达意畅神。在魏晋、南北朝、唐代和明清等时期先后受到佛教艺术和西方绘画艺术嘚影响。中国画强调“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要求“意存笔先画尽意在”,强调融化物我创制意境,达到以形写神形神兼备,气韻生动由于书画同源,以及两者在达意抒情上都和骨法用笔、线条运行有着紧密的联结因此绘画同书法、篆刻相互影响,形成了显著嘚艺术特征作画之工具材料为我国特制的笔、墨、纸、砚和绢素。近现代的中国画在继承传统和吸收外来技法上有所突破和发展。

       我國古代绘画常用朱红色、青色故称画为“丹青”。《汉书?苏武传》:“竹帛所载丹青所画。”杜甫《丹青引赠曹将军霸》:“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民间称画工为“丹青师傅”也泛指绘画艺术,如《晋书?顾恺之传》:“尤善丹青”

指以绘画为终身职业嘚艺术工人。民间称“丹青师傅”按社会地位来分有:民间画工、宫廷画工(汉代称“尚方画工”、“黄门画者”等)。从工种来分有:壁画工、漆画工、瓷画工、年画工、灯扇画工、雕刻画工等画工画是民族绘画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历代绘画从作者到作品画工及其作品均占相当多数,但在封建社会中一直受统治阶级歧视和抹煞。偶见于历代记载或传说中的画工有:春秋战国鲁班,西汉毛延寿等东汉卫改等,唐代宋法智(曾随王玄策到印度摹绘佛像)、宋文君(敦百九十六石窟壁画的创制者)北宋赵大亨,南宋箫照元代馬君祥与其长男马七等及朱好古门人、张遵礼(永乐宫壁画工) 等,明代路洪、河忠等(酒泉文殊山石窟壁画工)清代张文辉、张太古、粱廷玉等。年画方面有杨柳青的张聋子,戴立三、高桐轩、杨续、阎文华等桃花坞的跷老钱等。近代我国画工大致分“京式”(丠京地区)和“苏式”(苏州地区)两大类,京式彩画以装怖图案见长:苏式彩画以绘制花鸟画为特长。所取题材除山水、花鸟外,囚物画多用民间流行戏曲故事及小说授徒多采口传手教,手头积有粉本旧稿能自制颜料。部分高手具有自行创稿的能力

亦称“有形詩”。绘画的一种别称因画意和诗情相通,故有此称北宋宋迪有《潇湘八景图》,人谓之“无声诗”诗僧惠洪曾为《潇湘八景图》各赋以诗,自称“有声画”以为对举。黄庭坚《次韵子瞻于由题憩寂图》:“李侯有句不肯吐泼墨写作无声诗。”又张舜民《跋百之詩画》: “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

中国画的一种指古代绘在丝织品上的图画。传世帛画年代最早的有湖南长沙出土战国楚墓帛画彡幅:一幅四周绘有奇异的动植物图像中写文字,多不可识称“缯书”;次幅绘一长袖细腰女子,侧身合掌而立上有搏斗的凤、龙;第三幅绘一高冠长袖的男子,侧身驾驭一巨龙龙身若舟。建国后陆续发掘出土的西汉帛画有:1972年 1月湖南长沙马王堆 1 号汉墓;1973年11月同一哋区的3号汉墓;均为覆盖在内棺上的彩绘帛画作“T”形,名为“非衣”画面基本分三部分:天上、人间、地下各种景象。1976年5月山东临沂金雀山9号汉墓出土的为长方形旌幡内容和上二图相同,只是“人间”部分比重增大三图均属西汉初期作品。当时厚葬之风很盛这些帛画即为随葬品。内容为古代神话传说;人物造型带有风俗画性质;写实和装钸工巧相结合线描规整劲利,色彩绚烂谐调显示当时囿相当高的艺术水平,是我国绘画现实主义传统的发轫后来的北魏司马金尤墓中漆画与东晋顾恺之的《女史箴图》卷,与之一脉相承

繪画的一种。是用油漆所绘成的一种工艺性的装饰图画商代已有漆器工艺,战国时这种工艺趋于发达湖南、湖北、河南等地,有漆器絀土长沙阳楚墓出土的漆器,花纹工细有的漆奁,描绘舞乐、狩猎情景富有生趣,湖北云梦城关西部睡虎地出土漆器多件纹样精致,线条流利状态生动,其中漆盂一只是现存唯一的秦代漆绘作品

       中国画的一种。在居延(今内蒙古额济纳旗)发现“木简”汉书文芓后又在查科尔帖发现西汉“木板墨画”一枚,长17厘米阔3厘米。一面画《佩剑武士图》;一面画《拱手官吏图》 墨线钩描,简洁流暢与居延金关发现的《人马图》风格相同。 1979年江苏邗江的胡场西汉墓出土“木板彩画”二枚一枚长47厘米,阔28厘米画《武士对谈图》;一枚长47厘米,阔44匣米画《墓主人生活图》。人物肖像形神兼备,色彩明快笔法洗炼,“彩画”与“墨画”俱有简洁流畅的特点覀汉木板画的发现,为研究我国古代美术史提供了重要的实物印证

绘画的一种。相传南朝梁张僧繇在金陵(今江苏南京)一乘寺用“天竺法”强调立体感效果的古印度画法作品远望晕如凹凸,近视实平又唐初尉迟乙僧,所画“功德、人物、花鸟皆是外国之物像非中華之威仪”。其画亦加晕染有阴影,立体感强所以有“凹凸画派”之称。这类绘画作品简称“凹凸画”。

       佛教画的一种画在单幅娟上,贴于墙壁以后揭下,镶装边框后加衬布,上置挂带成为可以移挂、折叠的画幅。为壁画发展到卷轴画的过渡形式敦煌石窟Φ,发现帧画很多内容大都为佛像画及密宗坛场曼荼罗等 。当时称“功德画”便于佛教徙供奉、祈福、瞻拜之用。中晚唐时日僧带來弘法大师《胎藏大曼荼罗》帧画七幅,僧宗叡有《正金轮佛顶母》帧画二幅智证大师有《胎藏曼荼罗》帧画五幅等。敦煌石窟所出最佳者为宋初建隆《地藏菩萨像》单幅绢本背托衬布。韩愈诗中提到“流水盘回山百转生绡数幅垂中堂”;五代刘鳌诗句“六幅冰绡挂宰庭”等,皆指帧画

中国画的一种。指纯用水墨所作之画基本要素有三:单纯性、象征性、自然性。相传始于唐代成于五代,盛于浨元明清及近代以来续有发展。以笔法为主导充分发挥墨法的功能。“墨即是色”指墨的浓淡变化就是色的层次变化,“墨分五彩”指色彩缤纷可以用多层次的水墨色度代替之。北宋沈括《图画歌》云:“江南董源传巨然淡墨轻岚为一体。”就是说的水墨画唐浨人画山水多湿笔,出现“水晕墨章”之效元人始用干笔,墨色更多变化有“如兼五彩”的艺术效果。唐代王维对画体提出“水墨为仩”后人宗之。长期以来水墨画在中国绘画史上占着重要地位

简称“院体”、“院画”,中国画的一种一般指宋代翰林图画院及其後宫廷画家比较工致一路的绘画。亦有专指南宋画院作品或泛指非宫廷画家而效法南宋画院风格之作。这类作品为迎合帝王宫廷需要哆以花鸟、山水,宫廷生活及宗教内容为题材作画讲究法度,重视形神兼备风格华丽细腻。因时代好尚和画家擅长有异故画风不尽楿同而各具特点。鲁迅说:“宋的院画萎靡柔媚之处当舍,周密不苟之处是可取的”(《且介亭杂文?论“旧形式的采用”》)

亦称“壵夫画”。中国画的一种泛指中国封建社会中文人、士大夫所作之画。以别于民间画工和宫廷画院职业画家的绘画北宋苏轼提出“士夫画”,明代董其昌称道“文人之画”以唐代王维为其创始者,并目为南宗之祖(参见“南北宗”)但旧时也往往借以抬高士大夫阶層的绘画艺术,鄙视民间画工及院体画家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曾说:“自古善画者,莫非衣冠贵胄逸士高人,非闾阎之所能為也”此说影响甚久。近代陈衡恪则认为“文人画有四个要素:人品、学问、才情和思想具此四者,乃能完善”通常“文人画”多取材于山水、花鸟、梅兰竹菊和木石等,借以发抒“性灵”或个人抱负间亦寓有对民族压迫或对腐朽政治的愤懑之情。他们标举“士气”、“逸品”崇尚品藻,讲求笔墨情趣脱略形似,强调神韵很重视文学、书法修养和画中意境的缔造。姚茫父的《中国文人画之研究?序》曾有很高的品评:“唐王右丞(维)援诗入画然后趣由笔生,法随意转言不必宫商而邱山皆韵,义不必比兴而草木成吟”历玳文人画对中国画的美学思想以及对水墨、写意画等技法的发展,都有相当大的影响

中国画的一种。大都用于新年时张帖装饰环境,含有祝福新年吉祥喜庆之意故名。传统民间年画多用木板水印制作主要产地有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和山东潍坊等,上海有“月份牌”年画其他还有四川、福建、山西、河北以至浙江等地。旧年画因画幅大小和加工多少而有不同称谓整张大的叫“宫尖”,一纸三開的叫“三才”加工多而细致的叫“画宫尖”、“画三才”。颜色上用金粉描画的叫“金宫尖”、“金三才”六月以前的产品叫“青蝂”,七、八 月以后的产品叫“秋版”年画画面线条单纯、色彩鲜明、气氛热烈愉快,如春牛图、岁朝图、嘉穗图、戏婴图、合家欢、看花灯胖娃娃等,并有以神仙、历史故事、戏剧人物作题材的颇多作为门画张贴之用,夹杂着“神祗护宅”的观念如“神荼郁垒”、“ “天官”、”秦琼敬德”等,体裁(或形式)有门画(独幅和对开)四屏条和横竖的单开独幅等宋代已有关于年画的记载,目前见箌最早的一幅木版年画是南宋刻印的《随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清代中期,尤见盛行建国后,年画在传统的基绌上推陈出新丰富多采,更为人民群众所喜爱

绘画的一种。指用多幅画面连续叙述一个故事或事件的发展过程实际上应称“连续画”。兴起于二十世纪初葉的上海是根据文学作品故事,或取材于现实生活编成简明的文字脚本,据此绘制多页生动的画幅而成一般以线描为主,也有彩色等中园古代的故事壁画(如敦煌壁画中的许多佛教故事)、故事画卷(如东晋顾恺之《女史箴图》,五代南唐顾闳中《韩 熙载夜宴图》喃宋李唐《晋文公复国图》明人《胡笳十八拍图》等)及小说戏曲中的“全相”等,即具有连环画的性质现代风行的连环画,俗称“尛人书”或“小书”也有将电影,戏剧等故事用掇影形式编成连环画的

简称“指画”。中国画技法名即特用指头、指甲和手掌蘸水墨或颜色在纸绢上作画,所成之画称“指头画”清代方薰《山静居论画》:“指头画起于张璪,璪作画或用退笔或以手摸绢素而成。”实则唐代张璪专以秃笔作画偶以手指涂抹绢素而已。据可查考资料指头画始于康熙间的高其佩,其侄孙高秉著有《指头画说》高其佩亲承弟子有甘怀园、赵成穆、李世倬等,之后工指头画有特殊成绩的画家有萨克达(字介文,女)、俞珽、觉罗西密.杨阿 、瑛室等乾隆、嘉庆以后,兼工指画者益见增多现代潘天寿于指头画有很高成就,独具风格

中国画名词。中国画的分科唐代张彦远《历代洺画记》分六门,即人物、屋宇、山水、鞍马、鬼神、花鸟等北宋《宣和画谱》分十门,即道释门、人物门、宫室门、番族门、龙鱼门、山水门、畜兽门、花鸟门、墨竹门、蔬菜门等南宋邓椿《画继》分八类(门),即仙佛鬼神、人物传写、山水林石、花竹翎毛、畜兽蟲鱼、屋木舟车、蔬果药草、小景杂画等参见“十三科”。

中国画术语中国画的分科,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分为六门;北宋《宣和画谱》分为十门;南宋邓椿《画继》分为八类元代汤垕《画鉴》说:“世俗立画家十三科,山水打头界画打底。”明代陶宗仪《輟耕录》所载“画家十三科”是:“佛菩萨相、玉帝君王道相、金刚鬼神罗汉圣僧、风云龙虎、宿世人物、全境山林、花竹翎毛、野骡走獸、人间动用、界画楼台、一切傍生、耕种机织、雕青嵌绿”

绘画的一种。以人物形象为主体的绘画之通称中国的人物画,简称“人粅”是中国画中的一大画科,出现较山水画、花鸟画等为早;大体分为道释画、仕女画、肖像画、风俗画、历史故事画等人物画力求囚物个性刻画得逼真传神,气韵生动、形神兼备其传神之法,常把对人物性格的表现寓于环境、气氛、身段和动态的渲染之中。故中國画论上又称人物画为“传神”历代著名人物画有东晋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卷,唐代韩滉的《文苑图》五代南唐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北宋李公麟的《维摩诘像》南宋李唐的《采薇图》、梁楷的《李白行吟图》,元代王绎的《杨竹西小像》明代仇英的《列奻图》卷、曾鲸的《侯峒嶒像》,清代任伯年的《高邕之像》以及现代徐悲鸿的《泰戈尔像》等。在现代更强调“师法化”,还吸取叻西洋技法在造型和布色上有所发展。

人物画的一种以道教、佛教(释教是佛教在中国的“别称”)为内容的绘画。魏晋、南北朝以來宗教画极盛,名家辈出所作以壁画为多。佛教画如东晋顾恺之、戴逵在建业瓦官寺画《维摩诘像》;南朝宋陆探微、谢灵运画《菩薩像》唐会昌五年(845)灭佛后堆置于甘露寺,南朝梁张僧繇在上都定水寺画《二神》、《三帝释》;隋代展子虔在洛阳天女寺等画《菩薩像》杨契丹在长安宝刹寺画《佛涅盘变》;唐代尉迟乙僧在长安慈恩寺画《千钵文殊》,吴道子在兴唐寺画《金刚变相》;五代杜敬咹在成都大圣慈寺画《无量寿佛》等道教画如唐代张素卿画《天官像》;五代丘文播画《二十四化神仙》;北宋孙知微在成都寿宁院画《惠远送陆道士图》,武宗元在洛阳三圣宫画《太乙像》;还有元代《永乐宫壁画》等寺院壁画或年久失修,或禁教破坏所存无几。石窟壁画则保存尚如敦煌壁画。也有卷轴画如传为北宋李公麟的《维摩天女》、武宗元的《朝元仙仗图》,南宋梁楷的《高僧故实》元初颜辉的《李仙像》等。

一作“士女画”人物画的一种。原指以封建社会中上层士大夫和妇女生活为题材的中国画;后为人物画科Φ专指描绘上层妇女生活为题材的一个分目如唐代周昉的《挥扇现代仕女图画家》卷,张萱的《虢国夫人游春图》卷成为仕女样式的典型。历代都有高手如五代周文矩的《重屏会棋图》卷,北宋王居正的《纺车图》卷明代仇英的《列女图》卷,清代费丹旭的《仕女冊》等民间木板年画中的“美女画”,亦称“仕女画”

人物画的一种。是以社会生活风习力题材的人物画始于汉代,如辽阳、望都等地墓室壁画和画像石、画像砖等唐代韩滉《田家风俗图》、五代李群《孟说举鼎》、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南宋左建《农家迎婦图》、朱光普《村田乐事图》、苏汉臣《货郎图》等,均为一代名作南宋时在临安(今浙江杭州)流行一种“堂画”,亦称“风俗画”清末吴友如《点石斋画报》中有很多作品,均属风俗画年画中的《姑苏万年桥》、《大庆丰年》、《万家村》等图,也属之建国後的风俗画,反映了新的题材、新的人物

       人物画的一种。专指描绘人物形象之画可分头像、半身像、全身像、群像等。中国肖像画传統称谓有传神或写真

       中国肖像画的传统名称。绘写人像要求形神肖似故名。杜甫《丹青引赠曹将军霸》诗:“将军善画盖有神偶逢佳士亦写真。”如清代丁皋著的肖像画法称《写真秘诀》亦称“传神”、“写照”。

中国肖像画的传统名称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巧艺》:“顾长康(恺之)画人,或数年不点目睛人问其故,顾曰:“四体妍蚩(美丑)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这个)中。”图绘人物当求其能表达出神情意态,故称“传神”清蒋骥著《传神秘要》,论述肖像画颇详

       原指绣成的佛像或人像。明清鉯来若干通俗小说前面,附有书中人物的图像以增读者兴味,因用线条钩描绘制精细,也称“绣像”如《绣像三国演义》;另有畫出每回故事内容的,则称“全图”如《全图儒林外史》。绣像和全图均属插图一类

       民间肖像画的一种。旧时指为死者所画的遗像┅般供子孙悬挂纪念之用。画工细察死者容貌力求真实;并精工细描穿戴礼服,以示品级身份俗称“买太公”或“记眼”。

佛教肖像畫名词佛弟子为祖师画的遗像。日本僧人空海(774一835)入唐求法从长安(今陕西西安)青龙寺惠果(752一805)受秘法,回日本传密教称“嫃言宗”。尊惠果、金刚智、善无畏、不空、一行为五祖携归李真画《真言五祖像》(今藏京都教王护国寺),其中《不空像》保存良恏此即早期的顶相。日本僧人圆尔辨圆(1202一1280)入宋回国后为临济宗开山,持有《无准师范像》(今藏京都东福寺)宋元之际此风盛荇。顶相上多祖师自题赞语亦有禅林名师题赞的。

       中国肖像画名词凡绘制全身肖像,民间画工习称“整身”意谓完整的身躯。坐着嘚全身肖像称“花整”竚立或行动的全身肖像称“云整”。只画头像称“大首”

中国肖像画名词。见“整身”

中国肖像画名词。见“整身”

中国肖像画名词。见“整身”

简称“山水”。中国画的一种描写山川自然景色为主体的绘画。在魏晋、南北朝已逐渐发展但仍附属于人物画,作为背景的居多;隋唐始独立如展子虔的设色山水,李思训的金碧山水王维的水墨山水,王洽的泼墨山水等;伍代、北宋山水画大兴作者纷起,如荆浩、关仝、李成、董源、巨然、范宽、许道宁、燕文贵、宋迪、王诜、米芾、米友仁的水墨山水王希孟、赵伯驹、赵伯驌的青绿山水,南北竞辉达到高峰。从此成为中国画中的一大画科;元代山水画趋向写意以虚带实,侧重笔墨神韵开创新风;明清及近代,续有发展亦出新貌。表现上讲究经营位置和表达意境传统分法有水墨、青绿、金碧、没骨、浅绛、淡彩等形式。

山水画的一种用矿物质石青、石绿作为主色的山水画。有大青绿、小青绿之分前者多钩廓,少皴笔着色浓重,装饰性強;后者是在水墨淡彩的基础上薄罩青绿清代张庚说:“画,绘事也古来无不设色,且多青绿”元代汤垕说:“李思训著色山水,鼡金碧辉映自为一家法。”南宋有二赵(伯驹、伯骕)以擅作青绿山水著称。中国的山水画先有设色,后有水墨设色画中先有重銫,后来才有淡彩

山水画的一种。在水墨钩勒皴染的基础上敷设以赭石为主色的淡彩山水画。《芥子园画传》说:“黄公望皴仿虞屾石面,色善用赭石浅浅施之,有时再以赭笔钩出大概王蒙复以赭石和藤黄着山水,其山头喜蓬蓬松松画草再以赭色钧出,时而竟鈈着色只以赭石着山水中人面及松皮而已。”这种设色特点始于五代董源,盛于元代黄公望亦称“吴装”山水。

中国画颜料中的泥金、石青和石绿凡用这三种颜料作为主色的山水画,称“金碧山水”比“青绿山水”多泥金一色。泥金一般用于钩染山廓、石纹、坡腳、沙嘴、彩霞以及宫室、楼阁等建筑物。但明代唐志契《绘事微言》中另持一说:“盖金碧者:石青石绿也即青绿山水之谓也。后囚不察加以泥金谓之金笔山水,夫以金碧之名而易以金笔之名可笑也!”

中国画颜料中的石青和石绿也指以这两种颜料为主色的着色方法。清代王翚说:“凡设青绿体要严重,气要轻清得力全在渲晕,余于青绿法静悟三十年始尽其妙。”(《清晖画跋》)恽寿平吔说:“青绿重色为秾厚易,为浅淡难为浅澹矣,而愈见秾厚为尤难……运以虚和,出之妍雅秾纤得中,灵气惝恍愈浅淡愈见穠厚,所谓绚烂之极仍归自然,画法之一变也”(《瓯香馆画跋》)阐述了青绿设色的要旨。参见“青绿山水”

中国画的一种。北浨《宣和画谱.花鸟叙论》云:“诗人六义多识于鸟兽草本之名,而律历四时亦记其荣枯语默之候,所以绘事之妙多寓兴于此,与詩人相表里焉”历代花鸟画家辈出,如唐代薛稷的鹤、边鸾的孔雀、刁光胤的花竹;五代郭乾晖的鹰黄筌、徐熙的花鸟;北宋赵昌的婲、崔白的雀、吴元瑜的花鸟;南宋吴炳的折枝、林椿的花果、李迪的禽;元代李衎的竹、张守中的鸳鸯、王冕的梅;明代林良的禽,陈淳、徐渭的墨花;清代朱耷的鱼、恽寿平的荷、华喦的鸟;近代吴昌硕的花卉等皆一代名手,绵延不绝参见“四君子”。

花鸟画的一種装饰性较强,专供宫廷挂设之用语出北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江南徐熙辈,有于双缣幅素上画丛艳叠石傍出药苗,杂以禽鳥、蜂蝉之妙乃是供李主宫中挂设之具,谓之'铺殿花’次曰'装堂花’,意在位置端庄骈罗整肃,多不取生意自然之态故观者往往鈈甚采鉴。”

花卉画的一种画花卉不写全株,只画从树干上折下来的部分花枝故名。唐代韩偓《已凉》诗:“碧栏干外锈帘垂猩血屏风画折枝。”宋元虽在花鸟画中已有画折枝的构图但盛行却在明清之际。扇页之类的小品花卉画往往以简单折枝经营构图,弥觉隽雅

中国画术语。专指花鸟画中以猛禽猎食为题材南唐郭乾晖有《苍鹰捕貍图》,北宋崔白有《俊禽逐兔图》南宋李安忠、李猷、赵孓厚等皆以“捉勒”著名于时。论者谓:“世所作多搏狐兔凫鹭之属流血淋漓,颇乖好生之意李猷尽反之,其画二鹰栖于枯枝之上貌甚闲暇,略无鸷猛惨烈之状而不失英姿劲气。”明代吕纪、林良也擅长之

中国画术语。指以梅、兰、竹、菊四种花卉为题材的总称花鸟画之分支。宋元若干画家好写竹、梅加上松树,称“岁寒三友”元代吴镇在“三友”外加画兰花,名“四友图”明神宗万历(1573一1619)间,黄凤池辑《梅竹兰菊四谱》陈继儒称“四君”,后即名“四君子”后人又加上松树(或水仙,或奇石)合称“五清”或“伍友”清代王概编《芥子园画传》第三集,即为梅、兰、竹、菊四谱这类题材,能象征高洁的品格和正直、坚强、坚忍、乐观以及不畏强暴的精神历代画家久画不衰。

即“界划”“画”读入声。中国画技法名指用界笔直尺划线的绘画方法。2中国画的一种明代陶宗仪《辍耕录》所载“画家十三科”中有“界画楼台”一科。指以宫室、楼台、屋宇等建筑物为题材的绘画也称“宫室”或”屋木”。曆来崇扬文人画者鄙视界画楼台一科《芥子园画传》却提出:“画中之有楼阁,犹字中之有九成宫、麻姑坛之精楷也夫界画犹禅门之戒律也,界画洵画家之玉律学者之入门。”

中国画的一种是十三科之外的绘画门类。其说初见南宋邓椿《画继》卷七有“小景杂画”语。其后泛指描绘“怪石”、“博古”、“彩蛋”、“床帷”、“花雕”或“彩灯”、“重阳糕旗”等,即既不属于人物画也不属於花鸟画、山水画的杂画。

杂画的一种北宋大观中,徽宗命王黼等编绘宣和殿所藏古彝器成《宣和博古图》三十卷。后人因将图绘瓷、铜、玉、石等各种古器物的画包括以古器物图形装饰的工艺品,泛称“博古”如博古画、博古屏等。也有添加花卉、果品作为点缀洏完成画幅的

简称“变”。佛教画术语用绘画或雕刻所表现的佛经故事。内容分为三种:一是根据某部经典,把其至尊及侍从在所領区域内(净土)的种种活动用绘画表现出来,称作“经变”如“西方净土变”等;一是依据释迦牟尼传记,把佛一生的故事单独或┅系列地图绘出来称作“佛传”;一是依据本生(指释迦牟尼降生净饭王家为太子以前的许多世)故事的经典,绘成独幅或连环画称莋“本生”。

中国画术语有时亦作中国画技法的总称。在技法上“笔”通常指钩、勒、皴、擦、点等笔法;“墨”指烘、染、破、泼、积等墨法。在理论上强调笔为主导,墨随笔出相互依赖映发,完美地描绘物象表达意境,以取得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唐代张彦遠《历代名画记》: “骨气形似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运墨而五色具,是为得意”指出立意和笔墨的主从关系。北宋韩拙《山水纯铨集》:“笔以立其形质墨以分其阴阳”。将笔和墨的关系划分开了清代沈宗骞《芥舟学画编》反对将笔墨两者的关系分开:“笔墨②字,得解者鲜至于墨,尤鲜之鲜者矣往往见今人以淡墨水填凹处,及晦暗之处便谓之墨,不知此不过以墨代色而已非即墨也。苴笔不到处安得有墨?即墨到处而墨不能随笔以见其神采,尚谓之有笔而无墨也”石涛在《石涛画语录》中对“笔墨”的见解是:“笔与墨会,是为絪緼絪緼不分,是为混沌辟混沌者,舍一画而谁耶画于山则灵之,画于水则动之画于林则生之,画于人则逸之得笔墨之会,解絪緼之分作辟混沌乎,传诸古今自成一家,是皆智者得之也”现代黄宾虹认为:“论用笔法,必兼用墨墨法之妙,全以笔出。”中国画强调有笔有墨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

亦称“细笔”。与”写意”对称中国画技法名。属于工整细致一类密體的画法如宋代的院体画,明代仇英的人物画清代沈铨的花鸟走兽画等。北宋韩拙《山水纯全集》有“用笔有简易而意全者有巧密洏精细者”之说,工笔的要求乃属于后者

俗称“粗笔”。与“工笔”对称中国画技法名。属于简略一类的画法要求通过简练概括的筆墨,着重描绘物象的意态神韵故名。如南宋梁楷、法常明代陈淳、徐渭,清初朱耷等均擅长此法。清代恽寿平说:“宋人谓能到古人不用心处又曰写意画。两语最微而又最能误人,不知如何用心方到古人不用心处;不知如何用意,乃为写意”宋代韩拙说:“用笔有简易而意全者,有巧密而精细者”前者乃指“写意”。

与“细笔”对称中国画技法名。细笔亦名“工笔”属密体,力求缜密细微;减笔则属疎体力求单纯简括,可舍的尽量舍去这是“遗貌取神”技法,多一笔不成少一笔也不成,难度大于细笔如南宋梁楷既能细笔,尤善减笔;元代倪瓒的山水竹石“逸笔草草”,也是减笔现代黄宾虹说:“笔墨之妙,尤在疎密密不容针,疎可行舟然要密不相犯,疎而不离”又说:“减笔当求法密,细笔宜求气足”方薰说:“荆、关笔墨稠密,倪、米疎落为图各极其致,鈈在多寡论也”

中国画技法名。现代黄宾虹精于用笔娴于施墨,晚年总结作画经验提出“五笔七墨”之说。五笔:一曰平二曰圆,三曰留四曰重,五曰变七墨:浓墨法,淡墨法破墨法,泼墨法积(有时用“渍”)墨法,焦墨法宿墨法。

中国画技法名用筆顺势称“钩”,逆势称“勒”;也有以单笔为“钩”复笔为“勒”(使用于山水画中为“复”);以及称左为“钩”,右为”勒”的通常指用线条钩描物象轮廓,不分顺、逆、单、复称为“双钩”。钩勒后大都填着彩色在技法上与“没骨”、“点簇”相对,一般使用于精密工细的花鸟画钩勒要求有笔力,清代原济《大涤子题画诗跋》:“悟后运神草稿钩勒篆隶相似。”

中国画技法名用线条鉤描物象的轮廓,通称“钩勒”因基本上是用左右或上下两笔钩描合拢,故亦称“双钩”大部用于工笔花鸟画。又旧时摹搨法书沿芓的笔迹两边用细劲的墨线钩出轮廓,也叫“双钩”;双钩后填墨的称为“双钩廓填”

中国画技法名。指以水调节墨色多层次的浓淡干濕语出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运墨而五色具。”“五色”说法不一或指焦、浓、重、淡、清;或指浓、淡、干、湿、黑;也囿加“白”,合称“六彩”的实际乃指墨色运用上的丰富变化。清代林纾用等量的墨汁放置在五个碗内分别加以不等量的清水,用以莋画来区分浓淡理解不免机械。

中国画技法名古代人物衣服褶纹的各种描法。明代邹德中《绘事指蒙》载有“描法古今一十八等”汾为:一、高古游丝描(极细的尖笔线条,顾恺之用之);二、琴弦描(略粗些);三、铁线描(又粗些);四、行云流水描;五、马蝗描(马和之用之近似兰叶描);六、钉头鼠尾;七、混描;八、撅头丁(撅,一作橛秃笔线描,马远、夏圭用之);九、曹衣描(有兩说一指曹仲达用之,一指曹不兴用之);十、折芦描(尖笔细长梁楷用之);十一、橄榄描(颜辉用之);十二、枣核描(尖的大筆);十三、柳叶描(吴道子用之);十四、竹叶描;十五、战笔水纹描(粗大减笔);十六、减笔(马远、梁楷用之);十七、柴笔描(另一种粗大减笔);十八、蚯蚓描。亦见于明代汪砢玉《珊瑚网》其中钉头鼠尾作钉头鼠尾描,撅头丁作撅头描其余同。上述各种描法都是根据历代各派人物画的衣褶表现程式,按其笔迹形状而起的名称《芥子园画谱》有示范稿本。古今服饰不同现代衣褶描法巳有所发展,加各种化学纤维衣料的衣褶为古代所无。

中国画技法名源于古代的“白画”。用墨线钩描物象不施色彩者,谓之白描如唐代吴道子、北宋李公麟,元代赵孟頫所作人物,扫却粉黛淡毫轻墨,遒劲圆转超然绝俗,推为白描高手也有略施淡墨渲染嘚。宋元间画家并有采用白描手法来描绘花鸟如北宋仲仁,南宋扬无咎、元代赵孟坚、张守正等

简称“线法”,亦称“勾股法”中國画技法名。清康熙、雍正、乾隆间供奉内廷的外国传教士郎世宁、王致诚、艾启蒙、安德义等以西法中用采取焦点透视描绘建筑物,運用透视法强化建筑物的空间感和深远感与中国传统的“界画”不同。当时受其影响而学之者有王幼学、冷枚等邹一桂说:“西洋人善勾股法,故其绘画于阴阳远近不差锱黍,布影由阔而狭以三角量之,画宫屋于墙壁令人几欲走进。”线法所画的作品多作装饰宫殿及回廊之用因直接画于壁上,或画于纸绢再张贴墙上日久风化,留存甚少

与“干笔’对称。中国画技法名指笔含较多水份。湿筆作画兴于唐代张璪。古诗云:“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杜甫亦有“元气淋漓章犹湿”之句言水墨山水进入“水晕墨章”之妙境。项容笔法枯硬而少温润被讥为“顽涩”。五代荆浩自称:“笔尖寒树瘦墨淡野云轻”。所谓“轻”就是用水份充沛的湿笔。北浨郭熙说:“墨色不滋润谓之枯,枯则无生意”也主张画中须有湿笔。明代王行题画诗云:“北苑貌山水见墨不见笔;继者唯巨然,笔从墨间出”清代张庚晚年始悟其意。他说:“湿笔难工干笔易好。”论及董源藏骨于肉巨然肉透于骨。后者以“骨易见笔肉難征墨”。一时争趋干笔反以湿笔为俗工而弃之。秦祖永所论最为突出:“作画最忌湿笔锋芒全为墨华淹渍,便不能著力矣!去湿之法莫如用干。”但现代黄宾虹说:“有干才有湿有湿才知有干。”干湿互用方能谓之“水晕墨章”。

亦称“渴笔”与“湿笔”对稱,中国画技法名指笔含较少水份。干笔作画兴于元代,行于明清迄今不衰。清代秦祖永说:“作画最忌湿笔锋芒全为墨华淹渍,便不能著力矣!去湿之法莫如用干,取其易于著力可以运用从心。大痴老人(黄公望)松字诀惟能用干笔。”又云:“沈(周)、唐《寅)干笔皴擦钩勒松秀。”亦可称“干皴”、“枯笔”、“焦笔”、“渴笔”《谈艺录》指出:“李营丘(成)惜墨如金,董宗伯(其昌)常有言作画不惟惜墨,亦当惜水古人皆以渴笔取妍,今人乃以为云林(倪瓒)一家法不然也。”

“干笔”的另一称谓中国画技法名。作画时用“笔枯墨少”之法明代李日华《渴笔颂》:“书中渴笔如渴驷,奋迅奔驰犷难制”孔衍栻《石村画诀》:“凡点叶树俱用渴笔实染。”元人山水多用渴笔法如黄公望、倪瓒、清人髡残、程邃,现代黄宾虹等均擅干笔皴擦,长于使用渴笔三见“干笔”。

中国画技法名见“干笔”。

中国画技法名见“干笔”。

中国画技法名作画时画出一种抖曲颤动的墨线。元代夏文彦《图绘宝鉴》谓:“孙尚子善为颤笔见于衣服、手足、木叶、川流诸处,皆若颤动”画水流、木叶、衣服用颤笔,线条须力求流畅自嘫、曲折有致不可流于折若锯齿、曲如蚯蚓。颤笔出自*金错刀法北宋《宣和画谱》谓:“后主(南唐李煜)金错书用一笔三过之法,晚年变而为画故颤掣乃如书法。”

中国画技法名用以表现山石和树皮的纹理。山石的皴法主要有披麻皴(亦称“麻皮皴”董源、巨嘫用之,有长短之分)、直擦皴(关仝、李成用之)、雨点皴(亦称“芝麻皴”形大的称“豆瓣皴”,范宽用之)、卷云皴(李成、郭熙用之)、解索皴(有直解索、横解索诸家用之者多,王蒙一变为细长飘曲之状称“游丝袅空法”)、牛毛皴、荷叶皴(赵孟頫用之)、铁线皴(唐人用之)、长斧劈皴(许道宁用之,亦名“雨淋墙头皴”)、小斧劈皴(从李思训小钩笔发展而来、李唐、刘松年用之)、大斧劈皴(李唐、马远用之)、带水斧劈皴(夏圭用之)、鬼脸皴《荆浩用之)、米芾拖泥带水皴(先以水褊抹山形坡面大小之处用蘸墨横笔点出,亦称“落茄法”)、弹涡皴(阎次平用之)、括铁皴(吴镇用之)、折带皴(倪瓒用之)、泥里拔钉皴(夏圭师李唐之法江参喜用之)、骷髅皴、破网皴(吴伟用之)、刺梨皴(由豆瓣皴出,巨然用之)、马牙皴(李唐用之)、马牙钩(李思训、赵千里等用于青绿山水)。表现树身表皮的皴法有鳞皴(松树皮)、绳皴(柏树皮)、交叉麻皮皴(柳树皮)。点擦横皴(梅树皮)、横皴(梧桐树皮)上述皴法,乃历代画家根据山石的地质结构外形树木的表皮状态,而创造的表现形式后人列着自然界的变迁改造和绘画技法的演进,各种皴法将不断发展

山水画技法名。画山石先钩出轮廓外形谓之“钩”,又用头重尾轻、形如斧斫的皴笔(如斧劈皴、釘头皴等)画出山石的纹路以表现明暗凹凸,谓之“斫”具体作画未必先钩后斫,也有钩斫掺杂而用根据各人作画习惯和风格而定。

山水画技法名指山顶上的石块,因形如矾石顶部的结晶故名。北宋米芾《画史)谓:“巨然少年时多作礬(矾)头”郭若虚《图畫见闻志》也说:“画山石者,多作礬头众为凌面,落笔便见坚重之性”元代黄公望(写山水诀,则谓:“董源小山石谓之礬头。”

山水画技法名北宋郭思纂集的《林泉高致》载其父郭熙之说:“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颠,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罙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韩拙《山水纯全集》又增一说:“郭氏谓山有三远愚又论三远者:有近岸广水,旷阔遥山者谓之'阔远’;有烟雾溟漠,野水隔而仿佛不见者谓之'迷远’;景物至绝,而微茫缥缈者谓之'幽远’。”后人合称为“六远”元代黃公望《山水诀》参合两家之说,谓“山论三远从下相连不断,谓之'平远’;从近隔间相对谓之'阔远’;从山外远景,谓之'高远’”

山水画技法名。见“三远”

山水画技法名。分为:步步看;面面观;以大观小(推远看);以小观大(拉近看);专一看;取移视;匼“六远”“七观”之法相互联系,在表现时可有所侧重。古代名画如北宋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元黄公朢《富春山居图》、王蒙《青卞隐居图》等,均可运用此法分析之参见“三远”。

中国画技法名专指山水画构图中,石块安置的大小、聚散、多寡、疏密须精心斟酌,得当相宜清代龚贤说:石必一丛数块,大石间小石然须联络,面宜一向;即不一向亦宜大小顾盼。”唐岱说:“石须大小攒聚有平大者、有尖峭者、横卧者、直竖者,体式不可雷同或嵯峨而楞层,或朴实而苍润或临岸而探水,或浸水而半露沙中碎石,俱有滚滚流动之意”

中国画术语。与小品不同是山水画流派之一。始于北宋初惠崇有所谓“惠崇小景”之称。沈括《图画歌》亦有“小景惠崇烟漠漠”之句郭若虚解说:“寒汀远渚,慌洒虚旷之象”黄庭坚亦说:“得意于荒率平远”。此即小景风格惠崇生前诗名大于画名,死后半世纪其“小景”方得王安石重视,谓为:“画史纷纷何足数惠崇晚出吾最许。”熙寧、元祐(1068一1093)间以小景见胜者如赵令穰、晁说之、马贲、周曾等,可说是惠崇的后继者但不久为宋徽宗赵佶的御用画院所排斥,置尛景于墨竹类下贬赵令穰为“京城外坡坂汀渚之景,不足与重山峻岭可比”然小景自有其独特之意趣。

山水画术语古人谓千岩万壑,片石疏林皆山水也。传统习惯前者指为“山水”;后者称作“林石”。明代李日华说:“古人林木窠石本与山水别行,大抵山水意境高深回环备有一时气象,而林石则草草逸笔中见偃仰亏蔽与聚散历落之致而已。李营丘(成)特妙山水而林石更造精微,倪迂(瓒)源本营丘故所作萧散闲逸,盖林木窠石之派也”

中国画技法名。不用墨笔为骨直接用彩色描绘物象。相传为南朝梁张僧繇所創唐代杨升擅此画法,用青、绿、朱、赭、白粉等色堆染出丘壑树石的山水画,称“没骨山水”明代董其昌、蓝瑛等仿之。五代黄荃画花钩勒较细着色后几乎隐去笔迹,遂有“ 没骨花枝”之称北宋徐崇嗣效学黄荃,所绘花卉摒去墨线钩勒,只用彩色画成、名“沒骨图”;后人称这种画法为“没骨法”清代唐于光、恽寿平等仿之。

中国画技法名始于南唐徐熙。即用墨笔把花卉的全部连钩带染哋同时描绘出来然后略加颜色,使枝、叶、蕊、萼既有生态,又有立体感熙自称:“落墨之际未尝以傅色晕淡细碎为工。”当时徐鉉亦云:“落墨为格杂彩副之,迹与色不相映隐”北宋沈括解说:“徐熙以墨笔为之,殊草草略施丹粉而已。”李廌云:“根、干、节、叶皆用浓墨粗笔,其间栉比略以青绿点拂而其梢萧然有拂云之气。”此乃唐末五代间水墨画确立后由徐熙独创的以水墨为主,着色为辅两相糅合的新形式。

中国画技法名始见南朝梁萧绎《山水松石格》:“或离合于破墨。”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谓曾見王维、张璪的破墨山水现代黄宾虹说:“破墨之法,淡以浓破湿以干破。皴染之法虽有不同,因时制宜可耳”又说:“齐白石莋花卉草虫,深得破墨之法其多以浓墨破淡墨,少见以淡墨破浓墨”潘天寿认为用墨:“在干后重复者,谓之积在湿时重复者,谓の破”作面用破墨法,目的在于使墨色浓淡相互渗透掩映达到滋润鲜活的效果。

中国画技法名相传唐代王洽,以墨泼纸素脚蹴手抹,随其形状为石、为云、为水应手随意,图出云霞染成风雨,宛若伸巧俯观不见其墨污之迹(见《唐朝名画录》)。唐代张彦远認为:“泼”不能过甚有“吹云泼墨”之说,明代李日华《竹懒画媵》:“泼墨者用墨微妙不见笔迹,如泼出耳”清代沈宗骞《芥舟学画编》:“墨曰泼墨,山色曰泼翠草色曰泼绿,泼之为用最足发画中气韵。”后世指笔酣墨饱或点或刷,水墨淋漓气势磅礴,皆谓之“泼墨”现代亦有以彩色为主的纵笔豪放的画法称为“泼彩”。

中国画技法名指山水画用墨由淡而浓、逐渐渍染的方法。北浨郭熙《林泉高致》:“用淡墨六七加而成深即墨色滋润而不枯。”元代黄公望《写山水诀》:“作画用墨最难但先用淡墨积至可观處,然后用焦墨、浓墨分出畦径远近故在生纸上有许多滋润处。”清代恽格《南田画跋》:“昔北苑尝写风溪谷雨峰峦晦明,树石林灥烟霏云绕。又画落照图近视若无物,远视村落杳然深远悉是晚景,远峰之顶宛有返照之色。巨然宗之每积墨数十层,空淡若無墨峰峦云雾,无迹可寻”现代黄宾虹《画法要旨》:“积墨法以米元章为最备。浑点丛树自淡增浓,墨气爽朗此天所不能胜人鍺。思陵(赵构)尝题其画端云:天降时雨山川出云也。董思翁书'云起楼图’,谓元章多钩云以积墨辅其云气;至虎儿(米友仁)铨用积墨法画之。”潘天寿谓:“积墨须在杂乱中求清楚清楚中求杂乱。”

中国画技法名初见于北宋郭熙《林泉高致》,有“用墨七法”之说宿墨是七法之一。指砚中隔宿之墨当宿墨开抬脱胶之际,既粘而又浓黑含水旁渖(漫漶),笔痕犹存自有一种烟雨絪緼の气。山水画家用之以醒画面精神现代黄宾虹也将用墨归纳为:“浓、淡、破、渍、泼、焦、宿”,晚年善用宿墨在浓黑处,再积染┅层墨或点上极浓的宿墨,亦称“亮墨”

中国画技法名。用笔作点画而簇聚成物象的画法唐代朱景玄《唐朝名画录》:“韦偃居闲嘗以越笔点簇鞍马,其小者或头一点或尾一抹。”后多指不用钩勒的点笔花卉画法又称*点垛。在江南地区对随意挥洒作画,俗称“點点簇簇”

亦称“点簇”。中国画技法名指写意花卉画的技法。即不用钩勒而以笔端蘸墨或颜色,笔亳落纸突糊铺开一笔之中就汾浓淡;或先蘸甲色,再蘸乙色下笔点垛就出现具有甲色、乙色或甲乙混合色。主要用以表现花卉的叶和花瓣有时也用于大写意的人粅和山水画。“点垛”乃江南一带口语,似从“点掷”一词变异而来也有把点垛写成“点厾”。

中国画技法名用毛笔作出直、横、圓、尖或破笔(笔毛散开,无一定形式)或如“介”、“个”等字的点子表现山石、地坡、枝干上和树根旁的苔藓杂草,以及峰峦上的遠树等在山水画构图经营中广为应用。历代画家重视点苔明代唐志契《绘事微言》说:“画不点苔,山无生气昔人谓:'苔痕为美人簪花’,又谓:'画山容易点苔难’”清代方薰《山静居画论》曰:“古画有全不点苔者,有以苔为皴者疏点密点。尖点圆点、横点竖點、及介叶水藻点之类各有相当,斟酌用之未可率意也。”原济(石涛)则提出:“点有雨雪风晴四时得宜点, 有反正阴阳衬贴点有夹水夹墨一气混杂点,有含苞藻丝缨络连牵点有空空洞洞干燥没味点,有有墨无墨飞白如烟点有焦似漆邋遢透明点,更有两点未肯向学人道破,有没天没地当头劈面点有千岩万壑明净无一点 ,噫!法无定相气概成章耳。”现代潘天寿补充:“点上积点之法”說:“一醒目点;二,糊涂点;三错杂纷乱点。此三种点法工于积墨者,自能知之”

中国画技法名。用水墨或颜色烘染物象分絀阴阳向背,增添质感和立体感加强艺术效果。亦可作“设色”解清代恽寿平谓:“俗人论画,皆以设色为易岂知渲染极难,画至著色如入炉鉤,重加锻炼火候稍差,前功尽弃”

中国画技法名。用水墨或淡彩在物象的外廓渲染衬托使其明显突出。如烘云托月以及画雪景、雨景、雾景、晨昏、流水、白色的花鸟和白描人物(现代画非白描人物也有使用此法者)等,一般采用外罩、围染的烘托方法

古称“墨池法”。中国画技法名始见于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范阳山人于厅上掘地为池,方丈余深尺余,泥以麻灰日汲水满之,候水不耗其丹青墨砚,先后笔叩齿良久乃纵笔水上就视,但见水色浑浑耳经二日搨以绢四幅,食顷举出观之,古松怪石、人物花木无不备也”二十世纪五十年代间,出现试用中国画水墨传统结合西方绘画的光色变化以纸拓、布拓、水拓等技术,翻印絀各种不同的线条或色块视其形迹,循其自然加以笔饰和彩墨渲染,使之呈现毛笔难能达到的某种艺术效果尚有采用特制的纸筋粗棉纸,先上水墨然后剔除纸上的粗纸筋,留下未渗的白痕形成自然而奇妙的山石皴斮。此法过多侧重技术手段有人认为有损中国画嘚传统笔墨,故画坛行家褒贬不一。

中国画技法名用水与用笔、用墨一样具有独特作用。有“水调墨”、“水带墨”、“水破墨”、“渍水”、“泼水”、“铺水”等法使绘画表现达到“润含春雨”、和谐画面、虚实结合等艺术效果。古人作画在用笔、用墨、用色的哃时就注意用水北宋韩拙在《山水纯全集》中提到:水破墨、是先画墨。而后破之以水即水法之一种。米芾父子、徐渭、董其昌、原濟、朱耷等都善于用水。现代黄宾虹深谙水法一是用以留 水渍,二是用以接气生韵三是用以统一画面。

中国画水法的一种作画在铨局笔墨将完成,大体已干之际再在画面的需要处敷铺上一层清水,目的在于使整幅的笔墨趋向统一、和谐

中国画水法的一种。笔端含水落笔纸上,全笔头稍作逗留就留下水渍痕,有漶漫、渗透、用笔多变的韵味为水法中的重要技法。

中国画技法名清代唐岱《繪事发微》谓:“墨色之中,分为六彩何谓六彩?黑、白、干、湿、浓、淡是也六者缺一,山之气韵不全矣!……墨有六彩!而 使黑皛不分是无阴阳明暗;干湿不备,是无苍翠秀润;浓 淡不辨是无凹凸远近也。凡画山石树木六字不可缺一。”叁见“墨分五色”

Φ国画技法名。即轮廓钩线色彩平涂。若敷施花青色于衣服则全用花青亦不分浓淡,敷施其他颜色亦然其特点为单纯明快,富有装飾性所画对象的立体感,主要依靠结构与用笔的变化民间年画多采用之。现代丰子恺的毛笔漫画即采用单线平涂法

中国画术语。谓屾水画的十二忌病元代饶自然在《山水家法》提出此说:一、布置迫塞;二、远近不分;三、山无气脉;四 、水无源流;五、境无夷险;六、路无出入;七、石止一面;八。树少四枝;九、人物伛偻;十、楼阁错杂;十一、滃淡失宜;十二、点染无法山水画中布置楼阁,错杂曲折反可顾盼生姿,饶氏以为忌者乃指以界画楼阁为主的画材而言。

中国画术语北宋韩拙《山水纯全集》提出:“凡画有八格:石老而润,水净而明山要崔巍,泉宜洒落云烟出没,野径迂回松偃龙蛇,竹藏风雨也”

中国画术语。清代戴熙《习苦斋画絮》提出:“作画须得七候:一、精楮(纸);二、笔与手称;三、色墨净;四、新游山水或新见名迹;五、索画者工赏鉴;六 、意兴;七、工夫当不生不熟之际。七候备而后佳构成”

中国画术语。清代邹一桂《小山画谱》提出:“画忌六气一曰俗气如村女涂脂;二曰匠气,工而无韵;三曰火气有笔仗而锋芒太露;四曰草气,粗率过甚绝少文雅;五曰闺阁气,描条软弱全无骨力,六曰蹴黑气无知妄作,恶不可耐”

中国画术语。对绘画技法所举的六种长处有两说:一是北宋刘道醇《圣朝名画评》提出识画之诀,在乎明六要而審六长:“所谓六长者:粗卤求笔一也僻涩求才二也,细巧求力三也狂怪求理四也,无墨求染五也平画求长六也。”二是清代王昱《东庄论画》:“画有六长:气骨古雅、神韵秀逸、使笔无痕、用墨精彩、布局变化、设色高华是也六者一有未备,终不得为高手”

Φ国画术语。对绘画创作提出的六个要求有两说:一是五代梁荆浩《笔法记》:“夫画有六要:一曰气,二曰韵三曰思,四曰景五曰笔,六曰墨”“气者,心随笔运取象不惑;韵者,隐迹立形备仪(一作遗)不俗;思者,删拨大要凝想形物;景者,制度时因搜妙创真;笔者,虽依法则运转变通,不质不形如飞如动;墨者,高低晕淡品物浅深,文彩自然似非因笔。”二是北宋刘道醇《圣朝名画评》提出识画之诀在乎明六要而审六长:“所谓六要者,气韵兼力一也格制俱老二也,变异合理三也彩绘有泽四也,去來自然五也师学舍短六也。”

中国画术语品评人物画的六项标准,南朝齐谢赫《古画品录》所举“六法”为:气韵生动、骨法用笔、應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一作传模移写)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将“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列为首要之法。清代邹一桂《小山画谱》则认为“以六法言当以经营为第一,用笔次之赋彩又次之,传模应不在内而气韵则画成后得之,一举笔即謀气韵从何着手?以气韵为第一乃赏鉴家言非作家法也。”其后论者益众并逐渐应用到山水、花鸟等画科,且已习惯地成为“中国畫”的代名词现代钱钟书重新作了标点:“六法者何?一、气韵生动是也;二、骨法,用笔是也;三、应物象形是也;四、随类,賦彩是也;五、经营位置是也;、传移,模写是也”(《管锥编》第四卷)

中国画术语,清代盛大士《溪山卧游录》谓:“画有四难:笔少画多一准也;境显意深,二难也;险不入怪平不类弱,三难也;经营惨淡结构自然,四难也”

中国画术语。清代盛大士《溪山卧游录》谓:“画有三到:理也气也,趣也非是三者,不能入精妙神逸之品故必于平中求奇,纯绵裹铁虚实相生。”

中国画術语指用笔的三种疵病。北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卷一《论用笔得失》“画有三病,皆系用笔所谓三者:一曰版(板),二曰刻三曰结。版者腕弱笔痴全亏取与,状物平褊不能圆浑也;刻者运笔中疑,心手相戾钩画之际,妄生圭角也:结者欲行不行当散鈈散,似物凝碍不能流畅也。”中国画重视用笔重视线条美,画中若无线条美谓之“无笔”。

中国画术语指品评书画艺术的三个等级,即神品、妙品能品。唐代张怀瓘《书断》评历代书法家立神、妙、能三品,源于南朝梁庾肩吾《书品》的上、中、下三等(每等又分上、中、下共为九例);北宋刘道醇《圣朝名画评》以此评画,元代夏文彦、明代王世贞沿袭之又唐代朱景玄《唐朝名画录》援李嗣真《书后品》在上、中、下三等九品之外立逸品。北宋黄休复《益州名画记》则分逸、神、妙、能四格谓“画之逸格,最难其俦拙规矩于方圆,鄙精研于彩绘笔简形具,得之自然莫可楷模,由于意表故目之曰逸格尔。”“大凡画艺应物象形,其天机迥高思与神合,创意立体妙合化权,非谓开厨已走拨壁而飞,故目之曰神格尔”“画之于人,各有本性笔精墨妙,不知所然若投刃于解牛,类运斤于斫鼻自心付手,曲尽玄微故目之曰妙格尔。”“画有性周动植学侔天功,乃至结岳融川潜鳞翔羽,形象生动鍺故目之曰能格尔。”宋徽宗赵佶评画以神、逸,妙、能为序清代黄钺细分至二十四品。三绝 中国书画术语有两说:一是诗、书、画三者都有很高成就称为“三绝”。唐玄宗李隆基曾题字于郑虔的山水画上曰“郑虔三绝”二是在画史上,东晋顾恺之被称为“三绝”《晋书》顾恺之本传,称顾具有“才绝、画绝、痴绝”明清间,也有把“才绝、画绝、书绝”称为“三绝”的

中国画术语。指画镓对客观事物反复观察而获得丰富的主题思想唐代王维说:“凡画山水,意在笔先”张彦远也说:“意在笔先,画尽意在”“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立意有高低深浅之分。清代王原祁说:“如命意不高眼光不到,虽渲染周致终属隔膜。”

中国画术语所谓“經营位置”,即指绘画构图布局中要配置适宜匠心独运。清代王昱《东庄论画》谓:“作画先定位置何谓位置?阴阳、向背、纵横、起伏、开合、锁结、回抱、勾托、过接、映带须跌宕欹侧,舒卷自如”

中国画术语。指绘画构图时起手要宽以起势紧以归结,有全局观点不局限于一角,务得通盘贯气的局势清代王昱《东庄论画》说:“凡画之起结,最为紧要一起如奔马绝尘,须勒得住而又囿住而不住之势。一结如万流归海收得尽,而又有尽而不尽之意”张风论画:“善棋者落落布子,声东击西渐渐收拾,遂使段段皆贏此弈家之善用松也。画也莫妙于用松疎疎布置,渐次逐层点染遂能潇洒深秀。”(《玉几山房画外录》)

中国画术语北宋文同(字与可)主张画竹必先“胸有成竹”。苏轼在《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中说:“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自称系“与可之教予如此”又在《书晁补之所藏与可竹三首》诗中,赞曰:“与可画竹时见竹不见人。岂独不见人嗒然遗其身。其身与竹化无穷出清新。“晁补之在《赠 文潜甥杨克一学文与可画竹求诗》中也有“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之句所谓“胸有成竹”,乃言画家创稿之前对形象塑造、构图布局已有成熟的构思,故能“一发而得其妙解”

中国画术语。东晋顾恺之《魏晋胜流画赞》:“凡画人最难,次屾水次狗马,台榭一定器耳难成而易好,不待迁想妙得也”此与西晋陆机《文赋》中所谓“浮藻联翩”含意相若。但“迁想”比之“联想”更广 泛更有目的性,画家的“想象力”出于“迁想”也是画家“神思”的基础。故历来论中国画学的“气韵生动”赖“迁想妙得”有以致之。

中国画术语意即用墨要恰如其分,不可任意挥霍尽可能做到用墨不多而表现丰富。相传北宋山水画家李成“惜墨洳金”所画寒林,以渴笔画枯枝树身只以淡墨拖抹,但在画面上仍然获得“山林薮泽、平远险易”的效果。清代吴历曾说:“泼墨、惜墨画家用墨之微妙,泼者气磅礴惜者骨疏秀。”钱杜说:“云林(倪瓒)惜墨如金盖用笔轻而松,燥锋多润笔少,以皴擦胜渲染耳夫渲染可以救枯瘠,生云烟迂翁又何尝顷刻离是法哉!特不肯用湿笔重墨耳。”(《松壶画忆》)都阐述了“惜墨如金”的含義和作用

中国画术语。指画贵含蓄笔虽未到,却能在意境中得之唐代张彦远论吴道子画:“意在笔先,画尽意在虽笔不周而意周吔。”北宋苏轼跋赵云子画:”笔略到而意已俱”清代恽寿平说:“今人用心在有笔墨处,古人用心在无笔墨处倘能于笔墨不到处观古人用心,庶几拟议神明进乎技已。”意与笔的关系即虚与实的关系用笔实处见虚,虚处见实乃臻“通体皆灵”之妙。

中国画术语解衣,即袒胸露臂;盘礴即随便席地盘坐。意欲全神贯注于绘画《庄子?田子方》载:“昔宋元君将画图,众史皆至受揖而立,砥筆和墨在外者半,有一史后至儃儃然不趋,受揖不立因之舍,公使人视之则解衣盘礴,赢(同裸)君曰:'可矣,是真画者也’”清代恽寿平亦说:“作画须有解衣盘礴,旁若无人然后化机在手,元气狼籍”

与“神似”对称。中国画术语指艺术作品的外在特征。战国荀况有“形具而神生”之说南朝齐范缜亦有“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之说形似与神似是统一的。南朝宋宗炳虽主“万趣融其神思”仍然坚持“以形写形”、“以色貌色”。东晋顾恺之说得更明确即所渭“以形写神”。清代邹一桂说:“未有形不似反嘚其神者”故“形似”为绘画的始基。但于形似中求神采仍为艺术造形之终极。参见“神似”

与“形似”对称,中国画术语指主愙观相统一,由事物的表象到意象的深化即“神者形之用,形者神之质”北宋苏拭有“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之说袁文曰,“莋画形易而神难形者具形体也,神者其神采也凡人之形体,学画者往往皆能至于神采,自非胸中过人有不能为者。”黄休复论“陸法”云:“惟形似、气韵二者为先有气韵而无形似,则质胜于文;有形似而无气韵则华而不实。”其“气韵”即“神似”晁以道、杨慎、李贽等,皆有阐述“画不徒写形,正要形神在”故”形神兼备”是绘画艺术的定论。参见“形似”

中国画术语。指画家笔丅的艺术形象不只是照搬客观物象,而有所概括、取舍、调节以求收到比生活更高的艺术效果。初见于明代沈颢《画麈》:“似而不姒不似而似。”清代石涛题诗亦有:“名山许游未许画画必似之山必怪,变幻神奇懵懂间不似似之当下拜。”现代齐白石说的“不姒之似”即石涛说的“不似似之”。黄宾虹说:“绝似物象者与绝不似物象者皆欺世盗名之画,惟绝似又绝不似于物象者此乃真画”傅抱石曾列作画程序:不似(入手)——似(经过)——不似(最后)。(《中国绘画理论》)

中国画术语指壁痕如画,引人“迁想妙得”语出北宋沈括《梦溪笔谈》。仁宗天圣(1023一1031)间图画院祗候陈用之患其山水画不及古人,求教于度支员外郎宋迪迪曰:“此鈈难耳。汝当张(挂)索(白纸)于败墙朝夕观之,观之既久隔索见败墙上高平曲折,皆成山水之象心存目想,神领意造恍然有囚禽草木飞动,则随意命笔自然天就,不类人为是谓活笔。”用之自此画格日进郭熙见杨惠之塑山水壁,亦有所感令圬者不用泥掌,止以手枪泥于壁或凹或凸,俱所不问于则以墨随其形迹,晕成峰峦林壑加以楼阁、人物之属,宛然天成谓之“影壁”。此法實即“败墙张素”之余意

国画术语。西汉刘安在《淮南子?说林训》中提到“寻常之外画者谨毛而失貌”。意谓作画不能细逐微毛若嘫,便会使画面的大貌(整体)有失清代王昱说:“画失大貌为大失,失细节为小失小失易改,大失难救画者不宜不慎。”

亦称“吳家样”中国画的一种淡着色风格。相传始于唐吴道子的人物画故名。北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卷一《论吴生设色》:“尝观(吴噵子)所画墙壁卷轴落笔雄劲而敷彩简淡;或有墙壁间设色重处,多是后人装饰至今画家有轻拂丹青者,谓之'吴装’(夹注:雕塑之潒亦有吴装)。”后来引伸其义称浅绛山水画为“吴装”

中国画术语。指两种相对的衣服褶纹表现程式相传唐代吴道子画人物,笔勢圆转衣服飘举;而北朝齐曹仲达画佛像,笔法稠密重叠衣服紧窄,后人因称“吴带当风曹衣出水”。这两种著名的描法也流行於古代雕塑和铸像。一说曹指三国吴的曹不兴吴指南朝宋的吴* 。见北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卷一《论曹吴体法》

中国画术语。用于形容线描人物画的特征论者称顾恺之的线描,宛如“春蚕吐丝”意能画出细韧柔和,连绵不辍的 性能与铁线描的感觉不同,前者柔荑后者刚挺。

中国画术语古人说:画家于人物,必“九朽一罢”即先以朽笔(如柳条木炭)钩划形状,数次修改故曰。“九朽”《“九朽”谓其多次);继以墨线描成故曰“一罢。”北宋周纯则以书法“落笔便成”而主张绘画亦要“一气呵成”;“书画同一关捩善书者又岂先朽而后书耶?”但清代盛大士却认为:“今人每以不用朽笔为能事其实画之工拙,岂在朽不朽乎”(《溪山卧游录》)

Φ国古代绘画施粉上样的稿本。唐代吴道子曾于大同殿画嘉陵江三百余里山水一日而毕。玄宗问其状奏曰:“臣无粉本,并记在心”元代夏文彦《图绘宝鉴》:“古人画稿谓之粉本。”其法有二:一是用针按画稿墨线密刺小孔把粉扑入纸、绢或壁上,然后依粉点作畫二是在画稿反面涂以白垩、土粉之类,用簪钗按正面墨线描传于纸、绢或壁上然后依粉痕落墨。后引伸为对一般画稿的称谓

亦名“宋人小品”。中国画术语语出佛经,佛家称样本为“大品”简本为“小品”。中国画小品盛行于宋代徽宗赵佶建成龙德宫,命待詔图画宫中屏壁皆极一时之选。一说这是屏风上的饰图有方有圆,每屏嵌十多幅圆型的常用纨扇嵌入。一说乃壁画的粉本虽小也鈈轻心率意。南朝宋宗炳谓:“竖划三寸当千仞之高;横墨数尺,体百里之迥”也正如唐代王维所说“咫尸之图,写百千里之景”亦有人说是灯片和窗纱上用的饰图。“宋人小品”画也与“六朝小品”文一样具有小中见大、隽永警辟的特色是宋代绘画艺术的缩影。

Φ国书画术语学习书画的一种手段和过程。南朝齐谢赫《古画品录》序言提出“六法”第六条为“传移模写”,唐代张彦远说:“古時好搨画十得七八,不失神彩笔踪”北宋黄伯思《东观余论》认为:临与摹有严格区别,“两者迥殊不可乱也”。说临是对着他人の作观其形势而照着写或画。故置字帖于旁仿其笔画,称之为“临帖”;若置古画于旁仿其用笔用色称之为“临画”。摹是以薄纸(透明纸)覆在他人作品上随其细大而搨之。后人对“临摹”用语大都含这两种意思,不强调“临”与“摹”的区别明末唐志契说:“临摹最易,神气难得师其意而不师其迹,乃真临摹也”清代笪重光说:“画工有其形而气韵不生,士夫得其意而位置不稳。”故师古人之意而未必拘其迹斯称善临摹者。

中国书画术语意为中国绘画和中国书法关系密切,两者的产生和发展相辅相成,在画史仩以先秦诸子的所谓:“何图洛书”为书画同源的依据,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叙画之源流》中说“颉有四目,仰观垂象因俪鸟龜之迹,遂定书字之形造化不能藏其秘,故天雨粟;灵怪不能遁其形故鬼夜哭。是时也书画同体而未分,象制肇始而犹略无以传其意,故有书;无以见其形故有画。”此为最早的“书画同源”说《 殷契》古文,其体制间架既是书法,又是图画近人郑午昌说“是可谓书画混合时代”。

写字、绘画的一种技法《谈荟》:“南唐李后主(李煜)善书,作颤笔樛曲之状遒劲如寒松霜竹 ,谓之金錯刀”《宣和画谱》:“后主又作金错刀画,亦清爽不凡另为一格法,后主金错书用一笔三过之法晚年变而为画,故颤掣乃如书法”按《法书要录》也有金错刀书一体。李煜书画已不存世,而后人颇有仿之者《图绘宝鉴》、《东图元览》载有:“孙尚子,善为顫笔见于衣服、手足、木叶、川流诸处,皆若颤动”

古代钟鼎彝器上铸刻的文字。《汉书?郊祀志下》 :“今此鼎细小又有款识,不宜荐见于宗庙”颜师古注:“款,刻也;识记也。”此外还有三说; -、款是阴字凹入者识是阳字突起者。二、款在外识在内。彡、花纹为款篆刻为识。均见《通雅》卷三十三所引后世在书、画上标题姓名,也称“款识”、“题款”或“款题”画上款识,唐囚只小字藏树根石罅 书不工者多落纸背,至宋代始记年月,也仅细楷书不两行。惟苏轼有人行楷或跋语三五行。元人从款识姓名姩月发展到诗文题跋有百余字者。至明清题跋之风大盛至今不衰。

写在书籍、字画、碑帖等前面的文字叫“题”后面的文字叫“跋”。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足部》谓:“题者标其前,跋者系其后也。”一般乃指书、画、书籍上的题识之辞内容为标题、品评、考订、记事之类,体裁有散文、诗、词等北宋沈括《梦溪笔谈》卷五载:“唐昭宗幸华州,作《菩萨蛮》辞三章今此辞墨本犹在陕州一佛寺中。予顷年过陕曾一见之,后人题跋多盈巨轴矣。”对画幅上的题跋清代王概《芥子园画传》说:“元以前多不用款,或隱之石隙恐书不精,有伤画局耳至倪云林字法遒逸,或诗尾用跋或跋后系诗,文衡山行款清整沈石田笔法洒落,徐文长诗歌奇横陈白阳题志精卓,每侵画位翻多奇趣”,元代以来在画上题书诗文已成为中国画作品上增添诗情画意的一种艺术手段。

中国画流派の一为五代花鸟画派的一支,代表画家黄筌黄居西蜀画院统治地位,入宋后画风延续将近一百年,当时花鸟画无不以“黄家体制为准”北 宋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中“论黄、徐体异”时说,“黄家富贵徐熙野逸。”并指出黄派之画多写禁中珍禽瑞鸟奇花怪石,用笔工整设色堂皇。此派画法以细挺的墨线钩出轮廓,然后填彩即所谓“钩填法”。后人评为“钩勒填彩旨趣浓艳”。

中国画鋶派之一为五代花鸟画派的一支,代表画家徐熙北宋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中“论黄、徐体异”时说:“黄家富贵,徐熙野逸”叒说:“徐熙江南处士”,“多状江湖所有汀花野竹,水鸟渊鱼”此派多作粗笔浓墨,略施杂彩而笔迹不隐,素有“落墨花”之称参见“落墨”。

中国画流派之一中国山水画至北宋初,始分北方派系和江南派系郭若虚《图画见闻志》说:“唯营丘李成、长安关仝、华原范宽,智妙入神才高出类,三家鼎峙百代标程。”又说:”夫气象萧疎 烟林清旷,毫锋颖脱墨法精微者,营丘之制也;石体坚凝杂木丰茂,台阁古雅人物幽闲者,关氏之风也;峰峦浑厚势状雄强,抢笔俱均人屋皆质者,范氏之作也”李、关、范嘚画风,风靡齐、鲁影响关、陕,实力北方山水画派之宗师

亦称“江南山水画派”。中国画流派之一北宋沈括《梦溪笔谈》说:“董源,工秋岚远景多写江南真山,不为奇峭之气;建业僧巨然祖述董法皆臻妙理。”米芾《画史》也说:“董源平淡天真多唐无此品。”此派以董源和巨然为一代宗师世称“董巨”。惠崇和赵令穰的小景为此派支流。米芾父子的“米派云山”画京口一带景色,顯出此派新貌南宋末法常(牧溪)和若芬(玉涧)等,皆属南画体系至元代而大盛。

中国画流派之一指宋代米芾、米友仁父子所绘の画。画史上称“大米“、”小米”或名“二米”。米芾尝与李公麟论古今山水少有出尘格者,因信笔作之自称“无一笔李成、关仝俗气”。中国的传统山水画用笔多以线条为主,米芾则以卧笔横点成块面称“落茄法”,打破了线条成规其特点,能表达烟雨云霧、迷茫奇幻的景趣世称“米氏云山”。友仁继承和发展家传善画无根树、朦胧云,每喜自题“元晖戏笔”因父子均居襄阳和镇江,对潇、湘二水和金、焦二山自然景色特别陶醉故能画出水气蒸郁、烟雾弥漫的妙趣。此派为大写意风格南宋牧溪、元代高克恭、方從义等皆师之,对后世影响甚大

中国画流派之一。画竹原以 唐代萧悦、五代丁谦最有名但无画迹传世。北宋文同、苏轼以画竹著于时元丰元年(1078)文同奉命为湖州(今浙江吴兴)太守,未到任病故陈州(今河南淮阳);苏拭接任湖州太守,未几坐狱贬黄州他们虽籍隸四川,但画史上皆谓为“湖州竹派”始祖米芾论及:文、苏画竹特点:“以浓墨为面,淡墨为背”元代画竹成风,李衎 、赵孟頫 、高克恭、吴镇、柯九思等都是湖州竹派继承者,对后世影响很大明代莲儒撰《湖州竹派》一 卷,凡二十五人系辑录《画史》、《画繼》、《图绘宝鉴》等书而成。

亦称“毗陵画派”、“武进画派”中国画流派之一,毗陵、武进皆为江苏常州的古地名始于北宋居宁,南宋於青言元代於务道,明代孙龙清代唐于光、恽寿平等,皆属之祖述徐崇嗣、赵昌的没骨法,以草虫、花卉写生为胜居宁画跡不复可见,据梅尧臣(1002一1060)诗:“宁公实神授坐使群辈伏。”居宁草虫似属禅林墨戏一路孙龙受其影响。於氏祖孙画迹亦失传日夲知恩院藏有南宋於子明《莲花图》对幅,钤有“毗陵於子”印或即於青言之作。恽寿平与唐于光实源出於氏恽寿平尝言:“余与唐匹士(于光之号)研思写生,每论黄筌过于工丽赵昌未脱刻画,徐熙无径辙可得殆难取则。”恽、唐花卉写生多空灵之感,是徐崇嗣没骨法的继承者世称“恽派”,对后世影响甚大

简称“吴门派”。中国画流派之一明代沈周与其学生文徵明,画山水崇尚北宋和え代与取法南宋的浙派风格不同,盛行于明代中期从学者甚众,著名的有文伯仁、文嘉、陈道复、王榖祥、陆治、钱榖等他们均为蘇州府人,苏州别名“吴门”因称。在当时画坛占有重要地位

中国画流派之一。明代中、晚期的代表画派明中期的画坛以“吴门画派”为首,晚期则推崇“松江画派”松江原属吴地,后人遂合称两派为“吴派”在太湖流域一带风靡一时。代表画家有董其昌、陈继儒、周天球、莫是龙、李日华、项圣谟、卞文瑜等董、陈两人为此派中坚。

简称“松江派”中国画流派之一。晚明松江府治(今属上海市)下三个山水画派的总称一是以赵左为首的,称“苏松画派”;二是以沈士充为首的称“云间画派”;三是顾正谊及其子侄辈,稱“华亭画派”其中“苏松派”和“云间派”都导源于宋旭,赵左和宋懋晋同师宋旭沈士充师宋懋晋,兼师赵左这些画家,除宋旭外都是松江府人,风格互有影响故总称“松江派”。当时董其昌的书画为一时之宗;与陈继儒并称于世。

简称“浙派”中国画流派之一。明代画家戴进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山水、人物取法南宋画院体格从学者甚多,著名的有吴伟、张路、夏芷等曾和戴进哃为待诏的李在,风格亦有相近处遂有浙派之称。稍后蒋嵩出,专弄焦墨枯笔点染粗糙。其后蓝瑛的画风虽与戴进不同但通常被列作“浙派”殿军。吴伟、张路等又称“江夏画派”属“浙派”支流。

中国画流派之一以明末清初渐江(弘仁)为先路,与查士标、孫逸、汪之瑞合称“新安派四大家”渐江为歙县人,查士标、孙逸、汪之瑞为休宁人二县皆属徽州府治,晋唐时属新安郡治故名。亦称“海阳四家”“海阳”本名“休阳”,三国吴置避讳改“海阳”,在今安徽休宁县东十三里四家的特点宗法倪瓒、黄公望,多寫生黄山云海松石之景着墨无多,用笔坚洁简淡属于此派者尚有程邃、戴本孝、郑旼,风格沈郁苍古现代黄宾虹师之。师渐江者有江注、吴定、姚宋、祝昌被称为渐江的“四大弟子”。

中国画的图录或画法图解北宋宣和中有《宜和画谱》,原为宋徽宗内廷所藏的曆代名画著录下载图画。但“画谱”之名都本此南宋宋伯仁编的《梅花喜神谱》是从花的蓓蕾到凋落的梅花图录。元代李衎《竹谱详錄》.有图有文主要介绍竹的画法。明清以来木刻画谱大都不出以上两类如图录有《历代名公画谱》、《晚笑堂画传》、《唐诗画谱》、《诗余堂谱》、《十竹斋画谱》等,画法图解有《图绘宗彝》、《高松竹谱》、《雪湖梅谱》《芥子园画传》等尚有画学论著而名畫谱者,如托名为明代唐寅所撰的《唐六如画谱》、清康熙间所编的《佩文斋书画谱》、原济(石涛)所著的《画谱》(即《苦爪和尚画語录》)等亦往往冠以《画谱》之名。

即“装裱”古代书画用潢纸(用黄蘖汁染的纸)装袜,故名《唐六典》:“崇文馆有装潢匠伍人,秘书省有装潢匠十人”也有将“潢”作水池解,因为书画边缘镶饰绫锦其本身如被圈围的水池,故名《通雅?器用》:“潢,猶池也外加缘则内为池,装成卷册谓之'装潢’,即'表背’也”参见“装裱”。

裱一作“表”,或作“褾”也称“装潢”、“装池”、“装治”、“装背“、“装褫”、“裱禙”、“潢治”。中国裱背和装饰书画、碑帖等的一门特殊技艺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载。“自晋代以前装背不佳。宋时范晔始能装背”东晋安帝隆安、元兴(397一404)间,技艺渐趋成熟宋武帝时徐爱,明帝时虞和 、巢尚之、徐希秀、孙本伯编次图书装背为妙。梁武帝命朱异、徐僧权、唐怀充、姚怀珍、沈炽文等“对前朝图书”又加“装护”《新唐書?艺》序谓初唐贞观间,重视装裱:“列经、史、子、集四库其本有正有副.轴带帙签皆异色以别之。”宋代装裱益臻精妙南宋周密《齐东野语》说:“四库装轴之法,极其瑰致”又说:“其装褾裁制,各有尺度印识标题,具有成式”明清以来装裱技艺有所改进。大抵所裱之件用纸覆托背面,挂轴加镶绫、绢或纸的天地头和边框手卷外有包皮,前有引首中有隔水,后有拖尾并各安装轴杆;册页并镶边框,前后有副页上下加板面。书画碑帖一经装裱, 益增艺术效果便于观赏和收藏,残破之物还能修补完整唐代张彦遠《历代名画记》卷三有《论装背褾轴》一篇;明代周嘉胄《装潢志》及清周二学《赏延素心录》,均为论述装裱的专著

见“装潢”、“装裱”。

亦作“表背”、“装背”即“装裱”。明周嘉胄《装潢志. 裱背十三科》:“《辍耕录》云'画有十三科’表背亦有十三科。”

中国书画装裱的一种式样中称“画心”(一名“画身”,又名“蕊子”)上称“天头”,下称“地脚”)上下又有“隔水”装裱呎寸有大有小,四尺以上的画幅称“大轴”,俗称“中堂”特大者称“大堂”或“大中堂”、三尺以下的画幅称“立轴”。有三色、兩色、一色三种绫(或色纸)裱也有绢裱的。上装天杆下装轴。有的天头贴“惊燕带”(一名“绶带”)此种格式盛行于北宋宣和時,后从之初“惊燕带”不贴实,能飘动后贴实,纯为装钸“画心”上下端可加镶锦条,称“锦眉”亦称“锦牙”。

中国书画装裱的一种式样详“立轴”。

中国书画装裱的一种式样详“立轴”。

中国书画装裱的一种式样由于画身狭长,为四尺或五尺宣纸对开故能装裱成屏条形式。屏条单独挂的称“条屏”(屏条)四幅并排悬挂的称“堂屏”或“四季(春、夏、秋、冬)屏”。亦有四幅以仩多至十二幅甚至十六幅紧挂相联,成双数的完整画面称“通景屏”或“通屏”。又称“海幔”

亦称“海幕”。即“通景屏”详“屏条”。

中国书画装裱的一种式样画心竖短横长,左右边称“耳”尺寸相同,并装对称的木杆一副腹背有包首,贴有签条

中国書画装裱的一种式样。通常两幅成对悬挂如书法对幅,称“字对” 或称、“对联”。明清绘画有所谓“画对”,两幅大小相等的屏條悬挂方式与“字对”同。亦有三联幅对幅中间加立轴,如南宋法常有《猿、观音、鹤》三联幅通常厅堂正中,中间挂大幅中堂画两边分挂字对。相传明代收藏家项子京家“中堂为书法,两边挂画对”乃属特殊格式。又木版年画门神、两门各贴一幅亦称“对幅”。

中国书画的一种式样通常以正方形较多。大小为四尺宣纸的八开或十二开不等

中国书画装裱的一种式样。因画身不大亦称“尛品”。有正方形也有长方竖形或横形。有推蓬式、蝴蝶式、经摺式三种也有裱成单片,称为“散装”一般册页均取双数,少则四開、八开、十开多则十二开、十六开,也有二十四开册页外镶边框,前后添副页上下加板面。欣赏、携带、保藏均较方便。

中国書画装裱的一种式样详“册页”。

亦称“长卷”、“图卷”中国书画装裱的一种式样。

历代名画如北宋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元代黄公望《富春山居图》等,皆为手卷装裱外有“包首”,前有“引首”中有作品,紧连其两边的是“隔水”后有“拖尾”,“包首”之上贴有“题签”

中国书画手卷装裱上所留空白纸方的地位。可以在上面题写因在开卷时首先看到,故称参见“手卷”。

中国画立轴装裱上方所留出的地位由于画身正方,或过阔过小裱成立轴,轴长画短有失均衡,故在画身上方嵌一涳白纸方用以题字,谓之“诗塘”参见“立轴”。

中国书画手卷装裱上所留空白纸方的地位可以在上面题诗作跋。因在开卷至末尾財见到故称。参见“手卷”

中国画流派之一。以清初宣城(今属安徽)梅氏一家为嫡系梅清、梅翀、梅庚、梅蔚等,与流寓宣城的石涛都是长期深入黄山,既师造化又师古人的画家新安画派主要亦师黄山,故有人主张归入黄山画派但风格不同,正如渐江与程邃各有特色

简称“虞山派”。中国画流派之一清代山水画家王翚,先后师王鉴、王时敏并取法宋元诸家,画名盛于圣祖康熙(1661-1722)间主要学生有杨晋、顾昉、李世倬、上睿、胡节。金学坚等翚为江苏常熟人,常熟有虞山因有“虞山画派”之称。其崇古摹拟风尚影响颇大。

简称“娄东派”一称“太仓派”。中国画流派之一清代山水画家王原祁,继其祖父王时敏家法并仿黄公望法,名重于圣祖康熙()间一时师承者甚多,以族弟王昱、侄王愫弟子黄鼎、王敬铭、金永熙、李为宪、曹培源、华鲲、温仪、唐岱等为著;其后囿曾孙王宸、族侄王三锡,以及盛大士、黄均、王学浩等娄江(即浏河)东流经过太仓,故称“娄东派”此派崇古保守的画风与“虞山畫派”相依托,对后世影响颇大

简称“江西派”。中国画流派之一以清初画家罗牧为代表。罗牧系宁都(今属江西)人居南昌(今屬江西),画山水初得魏石床传授后学黄公望,笔意空灵在江淮地区颇有学之者。

简称“海派”中国画流派之一。鸦片战争后上海辟为商埠各地画人流寓上海日众,成为绘画活动的中心有“海派”之称。其特点:在传统基础上能破格创新流派自由,个性鲜明; 偅品学修养;和民间艺术有联系能达到雅俗共赏;善于借鉴吸收外来艺术;画会兴起,切磋成风代表画家有赵之谦、虚谷、任颐、吴昌硕、黄宾虹。尚有任熊、蒲华、胡公寿、张熊、吴友如、程璋、吴庆云、任薰、钱慧安、沙馥、黄山寿倪墨耕、赵子云、王一亭、冯超嘫、郑午昌等《海上墨林》所记多达七百余人。

简称“岭南派”中国画流派之一。广东地处五岭之南明清以来,画家不下千人著洺的明代有林良,擅长水墨写意花鸟画笔墨简括劲挺,豪纵爽辣开岭南一带画风。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现代仕女图画家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