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二战的坦克怎么没什么双联装或者三联装炮塔的?


【军武次位面】作者:小平平

  上篇我们提到了世界各国争相加入陆地多炮塔神教,苏联红军自然也要跟上这股时髦风,派出军购组赴英国探讨神教事宜,奈何英国只卖给红军技术简单的超轻型劳埃德坦克和维克斯六吨坦克。将独立号列为绝密不予出售。


  ▲卡登劳埃德坦克,可以看得出其结构极其简陋


  ▲维克斯6吨坦克,样子萌萌哒

  苏联军购团自然不希望伟大的苏维埃政权由这些纸片一样的坦克保卫,在购买重型多炮塔技术遭到约翰牛拒绝之后,代表团中后来担任坦克工业部副人民委员的西蒙?金兹贝格悲愤的奋发图强道:“苏联可以凭自己的力量完成重型多炮塔坦克的研发。”

  苏联全国上下掀起了研发多炮塔坦克的热潮,当时一本家喻户晓的著名书籍曾写到:



  之后一段时间,红色的多炮塔洪流就成为了西方国家陆军的梦魇……直到其神话随着苏芬战争破灭……

  作为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献礼工程,一轻一重两种坦克被提上研发日程。

  三炮塔的中型坦克被命名为T-28,重量为28吨,在1933年莫斯科阅兵式上亮相,30毫米装甲板包裹的椭圆形炮塔内装有1门76毫米主炮和1挺并列机枪,前部有两具可旋转的机枪塔,成员为6人,采用410马力发动机,时速37公里,有效航程220公里。


  当红军于1933年推出了首辆的T-28时,法国陆军仍还大量使用FT-17,而德国国防军、美国陆军则连一辆中型坦克都没有。数年里,国际上没有中型坦克能与T-28相比。T-28拥有当时算是先进的现代化装备,如无线电(全部T-28都有)和高射机枪。


  ▲第一批T-28全都装配了双向无线电,其独特的框型天线围绕在主炮塔上

  T-28也是苏联第一型拥有焊接车身、电动旋转炮塔和随动吊篮的装甲车辆。在此之前,坦克炮塔的转动只能靠驾驶员人力手摇,虽然某些坦克加装了液压助力,但是毕竟手摇不如电动的来的靠谱,很多年后生产的KV-2坦克甚至都要依靠手摇转动炮塔。


  ▲装备152毫米榴弹炮,硕大无朋的KV-2坦克炮塔也是手摇转动,战斗种族真是一身力气有处使(图片出自《少女与战车》)

  1932年10月,T-28中型坦克正式定型。主要研制者金茨布尔格等三人获得了列宁勋章,另有5名突出贡献者获得了劳动红旗勋章。


  ▲列宁勋章,为苏联二战前的最高奖赏,早年颇为珍贵,但后来愈发愈滥

  在拥有最多光鲜的背后,T-28坦克也有诸多明显的缺陷,其设计缺乏弹性导致零件极容易磨损,活塞弹簧悬吊系统较差(不过当时在二战坦克上使用的优良悬吊装置在T-28出现时都还未发展,这个缺点也无可厚非),发动机和变速箱也有相当程度的缺陷,尽管T-28与德国的IV号坦克早期型的装甲与火力相当,但IV号坦克是以良好的基础设计而制的,T-28却是在一个糟糕的地盘设计上改良的。


  ▲二战后期,残存下来的T-28坦克已经不适合正面战场的作战,大多数被当作牵引运输车使用,颇有英雄迟暮之感。

  从1932年问世,到卫国战争爆发后逐步退出一线战场,T-28中型坦克只走过了短短十几年,成为苏联坦克发展中的匆匆过客。虽然如此,从世界坦克发展史上来看,T-28中型坦克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它是苏联第一种中型坦克,也是世界上第一种真正意义上的中型坦克……

  T-28成功研发的同时,苏维埃的另一型重型坦克也诞生了,1933年,以伏罗希洛夫元帅命名的第174号工厂设计出一种重型多炮塔坦克,在列宁格勒的坦克制造厂生产,并被命名为T-35重型坦克。


  ▲体积硕大的T-35多炮塔坦克


  ▲红场阅兵时的T-35坦克

  20世纪30年代,在T-35首次亮相莫斯科红场阅兵时,苏联向世界证明了它制造最复杂、最重型的坦克的能力。狠狠地逆袭了英国一把。

  一时之间,T-35成了苏联军事工业的骄傲。德、法、英等军事强国都非常推崇,但其实际性能到底如何呢???

  T-35坦克采用了传统的总体布置,即驾驶室在前,战斗室居中,动力舱在后,战斗全重50吨,成员11人(车长1名,炮长和装填手3人,驾驶员1人,机枪手2名,无线电操作员1名),车长9.72米,宽3.2米,高3.43米,由于布置了两层炮塔,自然显得人高马大,车底距地高也要高些,但11名成员依然十分拥挤。

  T-35的五具炮塔上面全部配置了7.62毫米机枪,其中三具分别装备了76毫米火炮一门,45毫米火炮2门,在当时可以称得上是火力强大的陆地战舰。


  ▲T-35坦克的立面图和平面图,

  可以看出其5炮塔结构布置形式

  此时图哈切夫斯基的大纵深战役理论已经完全成熟,在他的设想中,T-28和T-35将作为第一梯队正面突破敌军防线。四个装备T-28和T-35的中型坦克旅被列入最高统帅部直属预备队,其任务是在航空兵和炮兵的配合下,“对敌军战术布置实施全纵深、远距离的突破。”


  ▲图哈切夫斯基元帅,在苏共大清洗中被以间谍罪枪决,他被认为是红军中最富才华的高级军事将领之一,有“红军拿破仑”之称号。

  为检验这一理论的可行性,1936年10月,第一重坦克旅下属的52辆T-28在白俄罗斯举行了一次突防演习,在三天内成功推进了250公里,并实施了战斗展开。该旅在递交上级的报告中盛赞:“T-28的优异可靠性和卓越性能,正是我国坦克工业优秀技术能力的体现!”

  对此,小编只想说↓↓↓


  先看动力系统:T-35坦克的动力装置为一台368千瓦(500马力)的航空水冷汽油机。传动装置为机械式,行动装置采用平衡式悬挂装置和小节距履带,每侧有8个小直径负重轮。坦克的最大速度为30千米/小时,最大行程150千米。其马力在当时算是可以,但是要带动50多吨的坦克显然相当费力。


  ▲在今天,很多跑车都拥有500马力以上的发动机,上图为福特野马跑车,其搭载5.4T发动机时最大功率为558马力

  因为重量巨大、发动机功率相对较低造成了T-35坦克的突出弱点――机动性差,T-35转向阻力极大,甚至不能实现原地转向,最大速度也远低于当时绝大多数坦克,其越野能力更是令人不忍直视。


  ▲因陷入堑壕被废弃的苏联T-35坦克

  更重要的是虽然T-35有50吨的重量,但是其主要重量都用在复杂的机械结构上,装甲厚度仅为20-50毫米,防护能力堪忧,就装甲厚度来说,连现代的步兵战车都不如。(当然拿二战装备跟今天的装备相比并不科学,但其装甲薄弱是事实。)


  ▲T-35重型坦克各部位装甲厚度示意图(单位:毫米)


  ▲现代的55吨M1坦克,重量与T-35几乎相同,但其正面装甲水平相当于1000mm匀质钢,是T-35的几十倍。

  T35的防护水平是根据20世纪30年代的情况定制的,可是随着1936年破甲弹的出现,各国单兵反装甲能力突飞猛进,T35坦克薄皮大馅导致被击毁的概率愈加增大。


  ▲二战时期德军装备的“铁拳”火箭筒,其破甲厚度超过100mm

  “三头六臂”的T-35并不是战场上的骄子。它装甲太薄,机动力太差,火炮也不够有力,既无法摧毁敌军的新型坦克,又承受不住反坦克武器的攻击。而且人高马大,成了战场上最好的活靶子。根本原因在于:T-35只是作为步兵支援武器而设计生产的,根本不是单炮塔专用坦克的对手。


  ▲战场上被击毁的T-35坦克



  ▲阅兵中的T-35坦克

  事实上,苏军高层可能清楚地明白这些。更多的时候,统帅部并没有将T-35使用在战斗中,而是使其成为红军实力的体现和象征。它经常出现在阅兵式、宣传海报和奖牌上。其制造数量仅有61辆。

  T-28和T-35的实际作战情况我们将在后面《陆地“多炮塔神教”的兴衰之路――多炮塔神教的凋零》一文中详细描述,现在再次让我们把目光转向另外两种苏军多炮塔重型坦克上面。

  T-35坦克研发之后,毛熊们对于多炮塔坦克的研发仍然痴心不改,苏军统帅部要求:“新型坦克上要有5座炮塔,并保证在任何距离上不被 37 毫米炮弹击穿,在1200 米的距离上能抵御76.2毫米野战炮的攻击。”承担研制任务的两个坦克设计组充ming分si论ku证xiang之后认为统帅部的意见伟大!光荣!正确!

  奈何:臣妾做不到呀/(ㄒoㄒ)/~~


  因为5炮塔布局同装甲防护存在根本性矛盾,于是两家设计厂不约而同的分别设计出2个炮塔的实验样车,两型坦克分别被命名为T-100和SMK。从5炮塔到2炮塔,不得不说是苏联坦克设计师们思路的进步,当然啦他们仍然属于多炮塔坦克。


  ▲T-100重型坦克


  外观上T-100和SMK坦克大同小异,但是仔细比较可以看出两者的区别,T-100坦克后背隆起,而SMK坦克后背较为平坦。


  两型坦克性能也基本一致,上图为两种坦克侧面图,上面为T-100,下面为SMK,可以看出前面的副炮都是45毫米坦克炮,主炮均为L11型76毫米主炮(因找不到T-100的侧面图,上图用T-100的改进型代替,换装的是152毫米榴弹炮,但这种改型仅仅停留在设计阶段,没有生产。)两型坦克主炮和副炮上均配置了7.6毫米同轴机枪,主炮均有后射机枪。不同的是SMK主炮上还多了一把高射机枪,两型坦克最大速度均为35千米左右,T-100的最大行程为160千米,SMK的最大行程为280千米。

  T-100和SMK坦克样车制成后,研制方兴冲冲的向领导们展示,然而,斯大林却对专家们泼了冷水:


  此时,聪明的基洛夫工厂总设计师柯京意会到斯大林对展示时放在一边的KV坦克样车更感兴趣。于是迅速调整部署,将金钱精力投入到完善改进KV坦克上面。


  ▲与斯大林在一起的伏罗希洛夫元帅,KV坦克的设计者柯京同志为伏罗希洛夫元帅的女婿,故而对斯大林的喜好一清二楚

  正在苏联准备进一步对这几种坦克进行测试时,苏芬战争爆发,T-100、SMK各一辆和KV坦克一个排共同被编入红军第20重型坦克旅第91坦克营派往前线,进行了实战检验。当时积雪极厚,T-100和SMK在积雪中打滑陷入雪中,反攻的芬兰军队又近在咫尺,不得已指挥官决定放弃SMK全力营救T-100,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将T-100拖回,SMK坦克则遗留在战场。芬兰俘获了SMK之后打算将其拉回去研究,奈何太沉,只好将其放在冰天雪地中。期间德国和瑞典的技术专家曾经到现场目睹了这一“钢铁怪物”的真正面目。


  ▲SMK内构图,不知德国专家有木有从中学到什么

  而柯京同志压宝的KV坦克不负重望,表现出色,在整个战斗中没有一辆KV坦克被击穿,经受住了战场的考验。随后,KV坦克被正式列装,编号为KV-1。在这场单炮塔和多炮塔坦克共同测试的战场上,单炮塔坦克完胜。


  ▲正式列装的KV-1坦克,KV-1即“K?伏罗希洛夫”坦克,设计师用自己的高官岳父的名字命名坦克当然有讨好嫌疑,可KV坦克也不负众望,成为了二战苏联的主力重型坦克之一。

  最不受禁锢的乃是人类的想象力,尤其是战争期间,各国科学家天马行空,各国政客们鼎力支持,造出了一型又一型人类科技的巅峰之作。随着战争进程的演进,制造一款超级坦克的计划被疯狂的希特勒提上了日程,预知详情如何,请看下期――《陆地多炮塔神教的兴衰之路③――多炮塔神教的狂想曲》


二战美军坦克中,在战争初期投入较多的就是M3格兰特,而且它被大量支援给英军与苏军,在后者手中的战绩远比美军手中要出色。

苏军装备的M3格兰特坦克,车体上苏联味十足的涂着俄语口号。

M3格兰特坦克确实算不上好坦克,车体高大,装甲单薄,刚投入战场的时候凭借射程较远的火炮还占有一定优势,等到敌军将长身管坦克大量使用时M3就变得一文不值。格兰特坦克的乘员多达七人,一旦被击毁乘员很难逃生,因此被苏军坦克手诅咒为“七兄弟坟墓”,但也有苏军坦克手喜爱其长身管火炮,称其为“七兄弟之歌”。

M3格兰特坦克是世界上多炮塔坦克热潮消退后硕果仅存的产品,苏联的T-28\T-35多炮塔坦克很快由于性能不足而被淘汰,M3坦克的使用时间却要长得多。

最早使用M3格兰特坦克的可能是英军,在北非沙漠上,M3的75毫米长管炮为英军赢得了不少战术优势。

在缅甸战场作战的美军M3格兰特坦克,对于缺乏重型反坦克武器的日军,M3坦克枪炮与观察窗众多的优点就成为了对付步兵的利器。

M3格兰特坦克体型过于高大,偏偏又使用的不结实的铆接装甲,它的“招摇过市”在战场上往往成为众矢之的

M3格兰特枪炮众多。当时它车身上的75毫米主炮尤其受人喜爱。但是75炮横向转角过小,于实际反战车作战不利。车顶的37炮使用方便,但威力过小。


匮乏燃料,对于二次大战时期的德国来说,一直是一个软肋。由于战线不断的缩短,导致德军在1944年彻底失去了战略主动权陷入了被动防御之中。也就是在这个时候,那些原来不被看好的“陈年旧坦”,被富有创造性的德国人从仓库里翻了出来,重新粉刷装设一番,摇身一变就成为了坦克炮塔地堡。

▲设置在东线某地的一处三号炮塔地堡。其使用的37毫米短管炮自1941年起就已经不适用了,于是废物利用的德国人将其重新驻垒化并加盖了混凝土地堡。用于进行固定化的防御作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军主要使用过的坦克地堡炮塔概略图(有部分坦克型号未能列出)。

可见除了一大票别国装备(诸如捷克造的38t,缴获后废弃的英军丘吉尔重型坦克3型的6磅57毫米炮炮她,法国的AMC,S35,R35,H39,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所使用的雷诺17等轻中型坦克)外,还有德国本国落后的一号,二号坦克。后者在武器装备上仅仅配置有机枪和20毫米水管炮,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不如雷诺坦克。

作为固定防御的典范,德军在坦克炮塔地堡上投入最多,最强的,无疑就是二战期间驰名欧陆的“黑豹”坦克。这款装备了75毫米长身管火炮,拥有近100毫米等效的中型坦克无疑给盟军带来过无数次沉重打击。但是由于自身发动机故障以及底盘不足的缘故,德国人无法将所有生产出来的“黑豹”炮塔安装上坦克。作为强化防御的支撑点,“黑豹坦克炮塔地堡”就这样应运而生了。

▲受制于地形因素和战局发展,德国人在二战中总共部署了大约1000多个黑豹坦克炮塔地堡。

而绝大多数的坦克地堡都位于群山环绕,地形破碎的意大利。对于擅长“黑枪”的德军坦克兵来说无疑是天赐良机。曾经有黑豹坦克炮塔地堡在里米尼山隘,凭借出色的伪装,一举击杀盟军11辆坦克的优秀记录。当然,“有炮无身”的尴尬境地使得其无法自由行的,在被发现后只能被成群的敌人围攻。

▲柏林战役结束后所拍摄的两座黑豹坦克炮塔地堡。注意第二张的周围散落着很多75毫米炮炮弹足以证明其遭遇的战况是有多激烈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铁血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二战关于虎式的笑话 的文章

 

随机推荐